模拟法庭心得体会范文

时间:2023-03-21 10:50:15

模拟法庭心得体会

模拟法庭心得体会范文第1篇

(一)开庭

当我们旁听人员在观众席上坐定下来,这时候书记员讲话了。书记员首先查明了公诉人、当事人、证人及其他诉讼参与人是否到庭,宣读了法庭规则,并请公诉人、辩护入庭,再请审判长、审判员入庭,当审判人员就座后,当庭向审判长报告了开庭前的准备工作已经就绪。这里当我看到证人出庭了,我顿时心生感动。且想偌大的一个中国,虽然法律明文规定要求证人必须出庭作证,可是由于各方面的原因,证人被“千呼万唤”都仍不出庭作证。而这个小小的模拟法庭却让彰显了法律被付诸实践的可贵之处。

接下来,审判长宣布开庭,传被告人到庭后,查明了被告人的情况,包括姓名、出生年月日、民族、出生地、文化程度、职业、住址,或者单位的名称、住所地、诉讼代表人的姓名、职务,是否曾受到过法律处分及处分的种类、时间,是否被采取了强制措施及强制措施的种类、时间以及收到人民检察院书副本的日期。查明被告人的情况自古以来就是审判最开始的必经程序,这也是案件事实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然后,审判长宣布了案件的来源、的案由、被告人姓名及是否公开审理,合议庭组成人员、书记员、公诉人、辩护人的名单,告知了当事人、法定人在法庭审理过程中依法享有的诉讼权利,包括可以申请合议庭组成人员、书记员、公诉人回避,可以提出证据,申请通知新的证人到庭、调取新的证据、重新鉴定或者勘验、检查,被告人可以自行辩护,被告人可以在法庭辩论终结后作最后的陈述。审判长分别询问当事人、法定人是否申请回避,申请何人回避和申请回避的理由。这些看似繁琐的程序却恰恰体现了刑事诉讼法惩罚犯罪与保障人权的统一,保证着诉讼的公平正义。

(二)法庭调查

法庭调查是审判人员在控辩双方和其他诉讼参与人的参加下,当庭对案件事实和证据进行审查、核实的诉讼活动。首先由公诉人宣读了书,书指控的犯罪事实应该有充分证据证明,对罪名定性应该准确,而看我们同学们自己写的书,听了之后,我在心中也是暗自叫好,这三年学习法律绝不是在纸上谈兵,而是活学活用。然后是被告人陈述,再分别讯问了各个被告人,接着是控辩双方申请举证,发问、询问证人,出示物证、宣读鉴定结论或有关笔录并进行质证,再由法庭核实证据。经过举证、质证、认证的证据才能作为认定案件事实的根据。

(三)法庭辩论

法庭辩论是在审判长的主持下,控辩双方对案件事实和相关证据、实体法和程序法的适用等问题提出观点,发表意见,进行论证和互相辩驳的活动。法庭辩论先由公诉人发言,再由被害人诉讼人发言,被告人自行辩护,辩护人辩护,最后控辩双方进行相互辩论。在法庭辩论过程中,控辩双方各抒己见,让案件事实在辩论过程中越发显得明朗,对如何适用法律来定性法官也是心中有素了。

(四)被告人最后陈述

在法庭辩论终结后,合议庭评议和宣判之前,给被告人以最后陈述的权利,使其还有一次为自己充分辩解的机会。虽然被告人的陈述在这里已是强弩之末,可能已经不能扭转乾坤了,但是诉讼法应该为保障被告人的权利提供给其一次表达心声的机会,同时还有利于教育广大群众要守法,时时刻刻牢记法律的底线。

(五)评议和宣判

在被告人最后陈述完毕后,审判长宣布休庭10分钟,合议庭进行评议。之后,复庭由审判长当庭审判。

模拟法庭心得体会范文第2篇

我们以张丽医疗事故案为案例,具体制定了法庭实施计划,做好了庭审前的准备工作,进行了细致的人员分工和会场的布置,整个模拟法庭的程序合法、执法严谨,是一次成功的法律实践活动。

通过实践,我们增强了运用法学理论和法律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思想上提高了创新意识,在本案的审理中,我的身份是合议庭笔录员,被害人死亡的原因是本案的焦点,在医疗事故的举证责任倒置中,作为被告,应当就其行为的科学性、及时性、没有过错的事实承担举证的责任,本人就举证责任倒置这一问题谈一下心得体会。

一、在举证责任倒置中,反对的一方应当就某种事由的存在或不存在负担举证责任。

民事责任特别是侵权责任的构成要件,一般包括损害事实、因果关系和过错,这些要件事实的存在也构成了决定原告是否胜诉的关键。但在实行举证责任倒置的情况下,原告不必要就这些因素的存在与否都负担举证责任,而应当由被告就某种事实存在与否承担举证责任。举证责任倒置不仅仅是指证明责任依据法律的规定发生特定分配的现象,同时还意味着反对一方所证明的事由在法律上作出严格的限定,即在实行举证责任倒置的情况下,反对的一方究竟应该反证证明什么,必须要由法律规定。通常,由被告方证明的事实是由实体未能加以明确限定的,其证明人后由主要包括两类:一是对自己没有过错的证明;二是对不具有因果关系的证明。在某些情况下,对这两个事实的证明通常是结合在一起的。例如,被告证明损害是由第三人的原因造成的,则不仅表明被告没有过错,而且同时也表明损害的发生与被告的行为之间没有因果关系。但在另外一些情况下,这两个问题有可能也是相互分离的。例如,被告证明损害是因为不可抗力造成的,应可以表明其主观上没有过错,从而应当被免除责任。

二、在举证责任倒置的情况下,由被告承担证明某种事实的存在或不存在,如果其无法就此加以证明,则承担败诉的后果。

举证责任倒置表面上是提供证据责任的倒置,实际上是就某种事实负有证明其存在或不存在的责任的倒置,是证明责任在当事人间如何分配的问题。然而,举证责任倒置不仅仅是对事实证明责任的分配,更重要的是,对这种举证责任的分配常常直接影响到诉讼结果,即“举证责任分配之所在,乃胜诉之所在”。因为一旦倒置以后,举证责任被倒置的一方负担了较重的证明义务,如果其不能够就法定事由进行举证,便推定提出主张的一方就该事实的主张成立,这就会从整体上影响到诉讼的结果。

败诉后果的承担表明了举证责任倒置实质上是一种证明责任的分配,证明责任是一种结果责任,解决的是在案件事实真伪不明时败诉风险的承担问题。在实体法上,对被告方对此要举证证明也有相当的难度。例如,在高度危险责任的情况下,被告必须证明危险是由原告的故意造成的才能免责,倘被告无法就此举证则可能要败诉。这样,举证责任倒置通常是和严格责任联系在一起的,由此也进一步表明了举证责任倒置与举证责任转换的区别。举证责任的转换与严格责任问题没有必然联系,任何类型的案件在诉讼中都可能出现举证责任转换的现象,它不涉及抽象的实体法规范,只是当事人在具体诉讼过程中相互活动。

三、在实行举证责任倒置的案件中,发动诉讼的原告一方,也应当对部分事实的存在,承担举证的责任。

在举证责任倒置的情况下,是否意味着原告不负任何举证责任,而应由被告证明一切?我认为,即使依据实体法的规定应适用举证责任倒置,原告也要承担就一定事实存在或不存在举证的责任。在适用严格责任的情况下,对于过错、因果关系等,根据法律规定应当由被告证明,从而免除了受害人对此事实的举证的责任,而将该责任倒置给加害人一方,由其承担无未能举证时的败诉风险。但其他要件事实,如加害人、损害事实等,则还应适用“谁主张谁举证”的一般规则分配举证责任,由该事实的主张者承担举证责任。例如,在高度危险作业的责任中,至少原告要证明危险是因为被告的行为造成的而非第三人的原因造成的,否则其连诉讼主体的被告一方都不能明确,怎么诉讼?对谁诉讼?再如,在医疗事故的举证责任倒置中,作为被告的医院一方,应当就其行为的科学性、及时性、没有过错的事实承担举证的责任,而患者应当就被告行为的危害后果事实、危害后果与被告的行为间有关联的事实等,承担举证的责任。在举证责任倒置情形下,原告方也承担部分事实的举证责任的原因是:从实体法角度言,任何人主张权利都应当提出证据证明其权利的存在;从证据法的角度看,主张的一方也应当提供相应的证据。即使法律从特定的目的出发,为加强对一些处于举证遇到障碍的特定当事人的保护,实行举证责任倒置,只是将特定的证明事项倒置给被告一方承担,这并不是说,将所有的诉讼证明事项甚至释明事项,都交给被告承担。从性质上看,举证责任倒置实质上基于法律规定,由原告证明a事实的存在,但应当由被告承担b事实存在或不存在的证明,被告不能证明的,推定原告的事实主张成立。

模拟法庭心得体会范文第3篇

关键词:

民事诉讼法;应用型教学模式;改革

中图分类号:

D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3)21016302

民事诉讼法学课程是教育部确定的法学本科专业必须开设的一门核心课程。它对于增强学生的程序理念和规则意识,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塑造合格的法官、检察官和律师等法律职业者,促进公正执法和公正司法具有特殊意义。

黄河科技学院在2013年将学校培育人才的理念转化为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大学,这就决定了不能简单地进行理论传授知识,而是要重点教会学生怎样学以致用。在院领导和系领导的管理和支持下,我系进行了教学模式改革的尝试,并且取得了不小的进步。为此,我主要结合我们学校的理念以及系里面的实践谈谈自己对于民事诉讼法这门课的教学模式改革的心得体会:

1组织进行模拟法庭

这是民事诉讼法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最重要的一步。我们学院加大了对模拟法庭的资金投入和人力支持,确保建设应用型人才的顺利进行。

模拟法庭是法律专业实践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模拟法庭是指在实践教学中,在教师的指导下,选择典型案例,让学生模拟担当诉讼参加人,扮演各种角色去参与预先设计好案件的审理与裁判。它弥补了传统教学在理论和实践上的脱节,使法律专业的学生在校期间就能够通过接触和处理真实的案件而进一步掌握、理解与运用所学的法律专业知识,为学生以后进入社会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我们的模拟法庭一般由以下几个阶段和步骤构成:

第一阶段:模拟法庭的前置阶段。这个阶段要求学生熟悉民事实体法及民事、程序法和仲裁程序法,沉浸在诉讼和仲裁的法律环境中。

第二阶段:模拟法庭的开始阶段。在这个阶段,将案情介绍材料分发给学生,并予以案情分析,要求学生根据案情事实及相关证据的罗列,并寻找本案适用的实体法及程序法依据。

第三阶段:模拟法庭角色分配阶段。这个阶段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参加模拟法庭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自己给自己定位相关的诉讼参与人的位置,从而留给学生深刻的学习烙印,使之融入主动求学的行列。

第四阶段:学生积极查找资料进行准备和教师进行指导相结合的阶段。通过学生对角色定位以及相关资料的查找和准备,学生的知识将更加的牢固,加上指导教师的指导,有助于学生对课堂知识的全方位的浓缩和总结。

第五阶段:模拟法庭的开庭审理及教师和学生对于模拟法庭的评判。经过该过程的历练,学生在综合判断和分析案件的基础上,运用知悉的程序法和实体法的内容,将其角色的主观能动性发挥到极致,最充分地锻炼了自己的理解能力和实务操作能力,以其学识、机智和经验应对法庭上出现的各种情况,因为身临其境而助长了学生的法律运作能力。

第六阶段:上交相关的诉讼文书和心得体会。学生模拟法庭之后将相关的诉讼文书上交指导教师进行指导,不仅能使学生很好的掌握相关文书的写作,而且能培养学生亲力亲为的能力。通过心得写作,学生能够对于模拟法庭有更加深刻的认识,从而能够让下次的开庭做得更好。

模拟法庭的开展让学生更好地领略了书本上的知识,将书本和实践融会贯通,从而让书本知识掌握得更加的牢固。

2充分利用教学实习基地

除了模拟法庭,法律系在领导的支持下,还与律所,法院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关系,学生不仅能够到律所和法院实习,还能够定期的让法院的法官到院里进行巡回法庭的审案,方便了学生,加深了对民事诉讼理论的理解。

3加强教师案例教学

学生进行模拟和真实的实践固然重要,但是教师的讲解、授业也不能忽视,针对应用型教学要求,我们在教学上不再是单纯的理论教学,而是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

(1)典型案例的结合和讲解。案例法教学离不开教师的讲解,教师要从具体通俗的感性材料入手,将案例和所学的理论结合起来,让学生能够将抽象的理论和具体的案例结合起来,更好的学习。例如:在讲“当事人”一章时,就可以拿学生经常坐公交车的事情进行讲解,既形象,又生动,贴近生活。

(2)学生对于案例的分析和讨论。讨论案例有助于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它还能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锻炼独立思考和求异思维的能力。让学生各抒己见,展开辩论,教师参与点拨,起指导作用,讨论不只限于案件本身,还就案件背后的法学原理、诉讼观念、诉讼传统等进行分析和评价,从而锻炼、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3)案例教学应注意的几个问题。教师在选择案例的时候应当注意案例应当难易适中,适合学生使用;案例要根据教学目的有针对性地收集,案例的内容必须适应具体教学环节的需要;要对案例进行精心的编排,尽量将学生所学的知识进行融会贯通等。

4结合学生需要进行有重点的讲解

法律系的学生大部分的就业方向就是法院、检察院以及律师等与法律相关的行业,那么法律资格证的考试对于法律系的学生来说就至关重要。所以在平时的讲课中就注意针对司法考试的相关重点进行讲解,进行分析,使学生在课堂上就能对司法考试的内容有所掌握,对于考试是非常有帮助的,这在法律系的学生通过司考率不断增加上就能体现出来。

5设立专为培养学生实际运用法律解决问题能力的学会团体

在相关老师的指导之下,由学生组成的法律团体,开展普法宣传教育,如3.15活动,学生团体组织的法律事件意义宣传,义务为学生提供法律咨询等。

民事诉讼法教学模式改革使民事诉讼法课程的改革始终能够把握理论与实践的脉搏,为创造新型的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做出自己应有的努力。

参考文献

[1]廖永安.模拟民事审判庭[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2003.

模拟法庭心得体会范文第4篇

【关键词】模拟法庭 世界贸易组织法 应用型人才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7-0003-02

21 世纪的法学教育是通识教育与素质教育的时代,法学教育培养的人才除要具有法学理论基础知识、公平正义的理念、崇尚和献身法治的精神、清正廉洁的职业道德,更重要的是具有适应多样化的领域需求的综合素质和具体解决问题的能力。传统法学教育教学模式对这种人才的培养效果并不明显,它注重理论知识的系统性与完整性,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与锻炼缺少有针对性的具体措施。如何提高法学人才的实际操作能力,在法学教育中如何加强实践教学,是当前法学教育和法学教学工作所面临的重大课题。在现阶段有针对性、有计划地开展模拟法庭教学是加强实践教学,提高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有效方法之一。

模拟法庭活动是集审、控、辩于一体的综合教学平台,通过模拟现实中的司法活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再现典型案例的庭审活动。[1]在我国法学教育中模拟法庭早已被采用,但目前看来主要限于国内法律部门,而在国际法律部门的教学中应用得较少。WTO法作为一个新兴的法学分支,如何让学生学好仍需要在理论和实践方面不断作出探索和研究。对于WTO规则的研究,现在国内许多学者从不同角度进行了理论上的探讨,但是对于WTO争端解决的具体实施,却往往被忽视了。也有部分学者对WTO案例作了归纳和整理,但这却远远不够,因为了解这些案例是一回事,而掌握WTO争端解决中的技巧并非如此简单,只有身临其境才能真正透彻地掌握好WTO法规则,因此,在WTO法的教学中,有必要运用包括模拟法庭在内的多种教学手段。

一、模拟法庭在WTO法教学中的价值

一般说来,作为课堂教学的基础上开设的实践性教学课程,模拟法庭旨在检验课堂教学效果,学生应用理论知识,锻炼实际操作能力,并进而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法学专业素养和专业能力。学生参加通过模拟法庭的实践活动,在实践中了解整个诉讼过程,熟悉审判程序,掌握诉讼的基本原则和基本制度,正确适用相关的实体法。除此之外,模拟法庭还可以锻炼学生的辩论技巧,提高实际分析问题、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培养应用型人才奠定良好的基础。[2]

总之,模拟法庭的教学活动对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实践能力的锻炼具有重要的意义。具体说来,其作用和价值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可以改变学生的学习方法,对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学习具有重要作用。(2)可以促进知识的融合,对学生综合的法律培养与训练具有重要作用。(3)通过对案例进行法律、政治、经济、社会伦理等社会关系全方位思考,对学生社会认知能力的提高具有重要作用。(4)可以促进学生独立思考,对培养学生分析推理能力和表达能力具有重要作用。(5)可以培养角色意识,对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与职业道德观念具有重要作用。

具体到WTO法的教学中,由于WTO法不象民法等国内法这样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因此在教学中学生可能会觉得很抽象、很遥远。因此,通过模拟法庭教学,加强学生的感官认识,不仅能促进学生迅速掌握相关的WTO实体规则,还可以让学生体会和了解到WTO争端解决中的“实战”经验,从而培养出既具有一定理论高度,又掌握相当实践技能的全面的法学人才。

二、模拟法庭教学拟达成的目的

进行模拟法庭教学,必须明确教学目的和要求。 教学应当突出实践性教学环节,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这里,着重强调两个方面:一方面,模拟法庭教学应当适应当代法学教育的要求。我国的高等学校法学教育担负着为国家培养法律人才的任务,与国外法学教育体制不同的是,高等学校既要培养法学理论研究人才,又要肩负法律职业教育的重任。大多数学生毕业后要从事法律职业,而从事法律职业:法官、检察官、律师,必须通过国家统一的司法考试,它要求学生必须具备一定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这种能力是教科书中学不到的。虽然在教学中已经创造了案例法、启发法、互动法等教学方法,但我国目前的法学教学方法基本上还是单纯的“填鸭式”教学法。因课时所限,教学活动主要是以教师讲授理论知识为主,忽视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大多数学生缺乏实际工作能力,导致一些学生在毕业后很长时间内难以胜任工作。为此要培育高素质的法学人才必须在教学中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模拟法庭教学适应了法学教育发展的要求,可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另一方面, 模拟法庭教学应当注重提高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除了通过具体操作,掌握法庭审理的步骤和要求外,还包括以下几方面能力的培养提高:(1)抓住案件关键的能力。针对一个案件,必须能够抓住主要矛盾,然后各个击破。(2)掌握理解实体法律规定的能力。(3)学会收集证据,掌握如何进行质证、认证等能力。证据问题是任何诉讼中的核心问题,没有证据必然败诉,而证据必须是能够被法庭所采信的证据。这就涉及到证据的收集、举证责任、免证事由、证据的证明力等等有关问题。虽然学生可以背下相关法律规定,但在法庭上,双方如何质证、法官如何认证及确定证据证明力的大小,仍是模糊不清的。通过模拟法庭的亲身体验,学生们能够掌握质证!认证的关键,从而使法律条文变得生动起来。(4)提高法律文书写作能力、口语表达能力等。具有较强的写作和语言表达能力是从事法律工作所不可缺少的素质。模拟法庭教学要求各种文书由学生自己书写,可以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三、WTO法教学中模拟法庭的具体实施方案

在具体实施模拟法庭教学方案之前,必须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包括模拟法庭成员守则、模拟法庭管理制度、模拟法庭例会制度、模拟法庭开庭制度、模拟法庭成员奖惩制度等。[3]

在建立起完善的规章制度并被各参与方熟悉之后,就可以按计划实施模拟法庭教学方案。具体而言,模拟法庭课程的实施,主要可以包括如下几个步骤:

(1)首先,要精心选择案例。案例是整个模拟法庭活动过程的奠基石,因而务必精心选择。[4](2)讲解WTO规则。对案例中可能涉及的WTO规则进行详细的讲解,让学生在进行模拟法庭之前对理论知识有充足的准备。(3)集中辅导。对全体学生进行模拟法庭课程的性质、目的、方案等进行集中辅导。(4)介绍案情。一定确定案例之后,就把与案件相关的资料装订成册,再对案例进行分析研究,搞清案例的具体内容, 需要哪些角色和每个角色应该要做的事情。(5)角色的产生。角色的产生可以指定、自荐等办法。(6)资料准备。在确定好角色之后,就把相关的资料分发给他们,并要他们在详细研究WTO规则和案情的基础上,思考如何进行和应诉。(7)制作法律文书。每个学员根据自己所确定的模拟角色制作相应的法律文书。(8)预演。预演就是要把整个法庭的所有角色集中起来进行模拟演习, 通过预演, 角色之间可以互相发现问题,提出改进办法,并做好一些协调工作。(9)开庭。要做好开庭前的准备工作, 如时间、地点的通知、着装要求、法庭布置等。一个模拟法庭开庭时其他学员应该到场旁听,指导教师要做好记录。(10)评议。每一庭开庭结束,指导评议教师应该在当庭进行评议, 指出不足之处, 要求学员庭后对法律文书进行修改。(11)撰写心得。开庭后,要求学员回忆参加模拟法庭的整个过程,撰写心得体会。(12)成绩评定。指导老师要根据学员的法律文书、心得体会、个人法庭表现和全体模拟法庭成员整体协调情况进行分别评议打分, 最后确定该学员模拟法庭成绩。

结语

我国法律教育近年来的新取向表现为课程结构化、实用化、综合化。模拟法庭作为体现学生素质发展需求、体现法律职业训练特色的重要课程,遂成为各法律院校课程设置的新趋势。[5]在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在WTO中,其他成员针对中国发起的诉讼和我国主动提起的诉讼会越来越多,因此,在世界贸易组织法的教学中加强模拟法庭教学,有助于学生深刻地了解WTO争端解决的各个流程和WTO争端解决的特点,从而为我国培养迫切需要的WTO法律人士。

参考文献:

[1]林树锦:《法学专业模拟法庭实践教学法探析》,《中国成人教育》2009年第13期,第146页

[2]程龙:《关于模拟法庭缺陷的分析和未来的展望》,《法制与社会》208年第8期,第1页。

[3]姜仲波:《模拟法庭运行设计》,《黑龙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年第5期,第125页。

[4]吴华广:《论模拟法庭课程的理论与实践》,《福建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年第6期,第33页。

[5]周刚志,张小罗:《论模拟法庭课程的设置与实施》,《河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年第期,第165页。

模拟法庭心得体会范文第5篇

【关键词】高等教育;法学实践教学;实践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D 922 68 文献标识码:A

一、高校法学专业实践教学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分析

(一)传统的以课堂讲授为主的教育教学观念还没有根本改变

法学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强调“学以致用”是其最突出的特点,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当下高校法学专业教育教学活动仍然主要是围绕三尺讲台来展开的,以课堂讲授为主的教育教学观念还没有根本改变,这显然不利于法科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也在很大程度上不能适应实践性、应用型法律人才培养的时代要求。

(二)法律教学实践在法学教育中的地位仍有待进一步凸显

从某种意义上说,理论教学是铺垫和准备,实践教学才应该是主体和核心。但是在当下我国高校法学专业教学中,课堂理论教学仍然是主要的教学形式,法律实践教学则扮演了辅助角色,只是课堂教学活动的适当补充。如此,两者的地位和关系难免就本末倒置了。故,正确认识和定位两者之间的关系,进一步提高法律实践教学在法学教育中的地位,是一个十分紧要的问题。

(三)法律实践教学条件有待进一步改善

实践教学活动的开展需要一定的教学场所和教学条件的保证。如模拟法庭教学实践活动的开展就需要在模拟审判庭进行,需要必要的家具、服装、器具等;教学实践活动中,学生有时需要跟随指导老师外出见习,关于外出见习活动的经费和安全保障方面的制度建设就是必须予以考虑的问题。

(四)法律实践教学师资不足的问题有待进一步解决

事乃人为。法律实践教学活动需要具备法律实务能力的教师来具体实施,但是当下高校开展法律实践教学的师资条件还不能令人满意:一是双师型教师较少,多数从事法学教育的教师基本没有法律实务经验,有心却无力贡献法律实践教学工作;二是数量有限的双师型教师流失严重,双师型教师一旦投入律师执业,就往往“有去无回”,很难专心于学校的常规教学活动,往往有力却无心贡献法律实践教学工作。

二、建构高校法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意见和建议

建构高校法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指导思想应该是“坚持以法学综合能力、素质培养为主线,贯彻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以促进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根本,全方位、多视点地构建规范、完善、合理的实践体系。”这项工作可以具体围绕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

(一)建构“多元层梯式”法律实践教学课程体系

根据学生所处的学习阶段,建构“多元层梯式”的法律实践教学课程体系有助于使学生的实务能力逐步得到全方位的锻炼和提升。可以围绕以下实践教学课程来建构法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1.实务观摩

可以考虑从大一或大二开始安排一些观摩性的法律实践活动,如联系法院旁听有一定社会影响的审判;集体观摩网上庭审直播;在检察公开日和审判公开日到司法机关实地参观,了解其工作内容和工作流程;等等。

2.社会实践学

社会实践的内容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如与当地的中小学校建立联系,安排学生担任班级法制辅导员,每月赴中小开展一次普法讲座和交流活动;与社区、企事业单位建立联系,定期开展法律讲座、普法宣传和义务法律咨询活动;利用周末时间到广场等群众聚集的地方进行普法宣传;等等。

3.模拟法庭

为提高模拟法庭的实训效果,模拟法庭实践教学可以按照以下几个主要步骤进行:一是从案例库中随机抽取经过必要修正的真实案例;二是对学生进行分组,由学生分别组织材料,起草有关法律文书,设计庭审过程,教师分别进行指导;三是举行模拟法庭的预演,进一步发现和解决问题;四是正式进行模拟法庭实训的庭审对抗,由点评教师对庭审过程的设计和实训学生的庭审表现进行点评;五是提供案件的原始卷宗复印件,供学生比较学习;六是由学生进一步修正有关实习实训材料,并由专人统一进行归档保管。

(二)设计科学、完善、规范、合理的法律实践教学实施规程

如果说建立健全高校法律实践教学的课程体系是“量”的完备,那么,设计科学、完善、规范、合理的法律实践教学实施规程,实际上就是要确保“质”的达标。

1.实务观摩

实务观摩必须确保观摩见习的实效性。首先是实务观摩的准备,包括说明观摩见习的内容和实施步骤、介绍案件的基本案情、相关的实体和程序法律知识、庭审的基本程序、写作观摩见习心得体会的基本要领、见习纪律、见习过程需要注意的安全事项等;其次是提醒学生带齐身份证件,根据法院的开庭时间安排,按时组织学生提前入场,完成庭审观摩;最后是组织学生按照一定的格式要求撰写庭审观摩心得体会,并归档保存。

2.法律社会调查

为保证实效性,法律社会调查可以按照以下几个步骤来开展:第一,根据学生调查选题的初步意向,通过双向选择确定指导老师;第二,确定选题,可以由指导老师根据时下的热点问题或自己的研究领域确定调查选题,也可以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自选课题展开调查,但应经过指导老师的审查同意;第三,指导老师与学生商讨确定社会调查的基本内容、步骤,指导学生进行调查问卷的设计和修改;第四,展开调查,并根据调查结果在老师指导下撰写社会调查报告,指导老师撰写导师评价意见,提交成绩评议小组;第五,评议小组根据社会调查报告的撰写情况,参考导师意见,必要时与学生面谈,确定成绩;第六,对活动全程的相关材料进行原件或复印件的归档保存。

3.社会实践

法律社会实践活动可以按照以下几个步骤进行组织:第一,制定计划。通报社会实践活动的基本内容、步骤,听取学生关于活动开展的意见,分配实践任务;第二,积极准备。主要是:组织学生撰写法制讲座的讲稿,反复集体讨论修改,印制普法宣传材料,集中学习相关法律知识,如社区法律咨询活动中可能涉及到的婚姻、继承、一般民事侵权、物权纠纷、债权纠纷等法律知识;第三,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社会实践活动,注意学生安全;第四,总结升华。学生撰写心得体会,指导老师进行活动总结;第五,材料归档。将整理好的心得体会和活动总结统一归档保存。

(三)内部提高、挖潜与外部借力并举,加强师资建设

如何缓解双师型教师不足的问题呢?一是自我提高,即采取措施积极鼓励教师,特别是有精力的年轻教师,通过司法考试适当接触法律实务工作。二是内部挖潜,即通过合理的分类布局,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发掘现有教师的潜在能力。具体地说就是把现有教师分为三类,即有丰富律师执业经验的教师、具备一定实务经验的教师和无实务经验的教师。并根据情况分别委以不同的指导任务,这样就避免了所有法律实践教学任务全部都由双师型教师完成导致的工作压力;三是外部借力,也就是聘请实务部门,特别是法官和律师担任特聘导师。

三.结论

孔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里的“学”实际就是理论学习,而“习”则是练习和实践的意思。传统的偏重于理论讲授的法学教育模式向学生灌输的是一种既定的知识体系,建构完善的法律实践教学体系,有助于强化法律实践教学,提高学生的法律实务能力,使学生有“学”有“习”,从而在“学”“习”相长中历练成才。

【参考文献】

[1]房文翠.法学教育中的法学实践教学原则[J].中国大学教学,2010 (6):72-74.

[2]邵文涛.法学本科教育中实践教学的构建与运行[J].中国成人教育,2011(8):124-126.

模拟法庭心得体会范文第6篇

(一)课堂教学

课堂依然是当前教学的基础,学生学习法律知识主要还是依靠从课堂上学习。但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能仍然局限于传统的滔滔不绝的讲授,学生昏天暗地的听讲模式,要坚持与时俱进,坚持创新教学手段、改革教学方式,创新教学思想、教学设计、教学方法,将多媒体、视频资料、研讨等形式吸收到课堂。要充分运用多媒体教学,制作精美的教案和课件,促进学生主动参与、及时提问,课堂氛围要活跃。具体到法学课程,课堂教学既要做到宏观把握,又要做到微观深入。从宏观上理清法律课程的整体框架,做到实体和程序清楚,权利义务和责任明确;从微观上重点讲解重点的相关的法律概念、理论、法条,做到学以致用、学以会用。

(二)学生自学

课堂时间毕竟有限,要获得丰富的知识,就必须培养指导学生开展自学,掌握一定的自学方法。一是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调动学生自学的积极性,给学生创造一些自学条件。根据学生的实际特点和学习要求,指导他们分门别类阅读法学经典著作和参考书籍,引导、培养学生养成阅读的好习惯,定期开展学习讨论,分享学习成果,研讨法律知识,提高学生自学的积极性,形成善于学习、善于思考的风气。二是要充分利用各类资源。指导学生积极使用图书馆资源,教会学生如何查找书籍、报纸、杂志等资料,如何分类阅读,如何分析研究认真记录。当前,信息化时代的快速发展,网络资源已经成为学习的重要途径,要指导学生学习使用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等重要的综合性网络资源库,北大法宝、中国法院网等法律专业网络资源,以及westlaw等国外重要的法律资源载体,形成善学习、会学习的良好氛围。

二、实践模块

(一)校内实践

充分利用学校内部现有的教学条件和教学资源,把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有效结合起来,大力开展校园实践教学。如利用校园网络,建立网络学习交流平台,教师与学生可利用该平台进行相关教学活动。也可以利用校园实验室,开展模拟的法学法课程教学,如法律文书的协作、模拟审判等形式。一是要丰富校内实践资源。建设好法律诊所、法律兴趣团体、法学教育实验室、模拟法庭等校内实践平台。二是要丰富校内实践形式。定期组织开展法律调研、志愿服务、法律宣传等形式的实践活动,利用节假日,组织学生开展法律演讲、法律职业规划大赛等活动,也深受广大学生喜爱,同时也提升了学生学习时间法律课程的素质和能力。

(二)校外实践

与当地人民法院、检察院、仲裁委员会、律师事务所、司法机构等签订产学合作协议,建立校外实训基地,定期组织学生到实训基地开展实践学习。利用好大学生“三下乡”这个平台,鼓励学生利用寒假、暑假时间,开展送法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工作能力。根据教学知识,组织学生到对口的单位进行实习,学习掌握法律职业工作实践和运作。要结合法学课程教育,学期初制定社会实践方案计划,明确社会实践的时间、地点、内容和形式,设定好实践课题、组织方式,组织带领学生开展形式多样的法律实践课,写好调研报告和心得体会,把所学的法律知识应用于实践,在实践中提高学习的质量。

三、案例模块

(一)案例分析

案例教学法是一种以案例为基础的教学法。将司法实践中的大量案例分类归纳,与相关的知识相对应,在项目教学过程中组织学生研讨,运用案例施教。传统的教学方法是老师讲、学生听,学到的知识缺乏生动形象的理解。在案例教学种,学生拿到案例后,先要进行认真分析研究,查阅相关的法律知识,利用相关的法律知识解决法律问题,这个过程加深了对法律知识的理解,而且要学生自己去思考、去创造,学到的是生动活泼的知识,是活生生的法律知识,是结合社会生活的法律知识。在案例教学过程中,案例的甄选是至关重要的前提。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结合正在学习的法律课程和知识点有针对性地选择相关的案例。案例要有典型性,最好是经典案例,部门法选择国内的案例较为合适。要重视收集整理教学案例,将常用的案例纳入教学案例库,并及时更新,便于教学过程中长期使用。要拓展案例收集渠道,深入公检法部门、企事业单位、律师事务所等行业,收集实实在在的案例。

(二)模拟法庭

模拟法庭一直被各法学院广泛采用,是法律实践性教学的重要方式。在各种实践性教学方法中,模拟法庭教学法有着无可比拟的优越性。设定法律情景,采取模拟法庭的形式,将学生分为原告、被告、法官以及辅岗位,模拟刑事、民事、行政审判及仲裁的过程。模拟法庭教学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模拟法律实践的场所和机会,通过模拟法庭教学使学生在未进入社会从事法律职业前,学习掌握了运用法律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了用法律手段解决问题的思维模式,在模拟的诉讼环境中熟悉、掌握具体的审判过程,较直接地面对用法律知识解决法律问题,检验掌握运用法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与创造性,提高了学生法律知识运用、分析解决法律问题和法律文书的写作等能力,缩短了法学教学与法律工作实践的距离,使学生较深刻地体会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有助于长期学习能力的提高。

(三)法庭旁听

采取“走出去”和“请进来”的方式,组织学生到当地的人民法院旁听法律案件的审理,将课堂转移到法庭,面对面观摩学习审判活动。法庭旁听的人员一般不能太多,也可以将法庭引入课堂,协调法院将审判放在学校的模拟法庭开庭审理,组织学生现场观摩学习,可以使更多的学生都能亲密接触法律审判活动,提高法律实践能力。笔者在实践教学中,也多次组织学生到法院旁听庭审过程,回来后要求学生写心得体会和对今后学习法律知识的感想。

不少学生反应,通过旁听庭审,不仅亲身体验到了法律的严肃性、法庭庭审的威严性,也从中学到了不少的法律知识,对法律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及法庭的运行程序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学到了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和课堂上没有学懂的知识。一些毕业后到法院工作的学生也普遍反映,通过旁听审判,及早熟悉了法律职业,能够尽快进入工作角色,得到了用人单位的充分肯定。

职业教育的特点决定了政法类高职院校法学教育要紧密围绕岗位职业进行,法律职业对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法学职业教育必须要紧紧根据社会发展需要,坚持与时俱进、创新发展,从提升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着手,利用学校各类教学资源、网络资源、社会实践基地等载体,拓展教学形式,丰富教学内容,为法律行业更好地培养知识掌握扎实,业务能力较强,素质水平较高的新型法律职业工作者。

模拟法庭心得体会范文第7篇

关键词 法学 教学方法 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我国加快了民主法治的建设,对法学人才的培养也越来越重视实践教学。各个高等院校都对法学教育进行了深入的反思和总结,深入研究实践教学。然而,我国的法学教学模式依然存在许多弊端和不足,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很大差距,因此,我们有必要对我国传统的法学教学方法进行革新和完善。

1 我国现行法学教学方法存在的问题

1.1 培养目标不正确

目前,我国法学本科、研究生以及博士等教育的规模与日俱增,甚至出现了市场饱和的状态,投入过剩。法学专业的毕业生要想从事法律职业必须通过国家统一司法考试,同时由于社会各个阶层对法律人才的能力要求越来越高,法学本科毕业生只会机械地背诵法律知识,而不能处理复杂法律案件中的法律关系乃至解决法律问题,他们早已不是法学高级专门人才,法学培养目标严重滞后于社会发展需要,缺乏时代性。另一方面,由于司法考试制度成为衡量法学学生的标尺,很多高校过分重视司法考试的通过率,忽视了对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导致学生毕业走向工作岗位以后实践能力差。

1.2 教学内容偏重规范知识

长期以来,我国法学教育都是以传授规范知识为核心,教学内容侧重法律理论,教师授课也局限于对法条含义的解释。法学教材通常比较固定,而法律法规却是不停地制定修改更新,教学内容经常滞后于新颁布的法律法规,也不能及时地反映最新的法学研究成果,教学内容轻实务、重理论,导致学生缺乏法律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另一方面,学校没有重视人文知识的重要性,大多数学生把主要精力放在国家司法考试上面,而其他知识的学习比较少,难以培养具有人文素质的法律人才。而且,由于我国法学教育以事实知识为主导地位,很少关注法律价值教育和法律职业伦理的教育,导致学生缺乏法律职业者的人格修养。

1.3 教学形式拘泥于课堂灌输

目前,我国的法学教学主要是讲授式的班级教学方式,研究式、讨论式的教学方法还比较少。课堂教授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的始终,虽然有利于学生快速掌握法律理论知识,但严重制约了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单一的教学方法造成学习资源、学习方式等方面的片面化,不仅导致学生在法学学习过程中的枯燥无味,而且无法适应个性化的学习和多样化的培养目标的实现。而且现代的法学教学模式都是以教师为中心,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忽视了学生的主动性,师生之间缺乏互动和交流,学生很难与教师之间产生共鸣,教师也不可能满足每个学生的需求。

2 法学教学方法的革新

2.1 模拟法庭

模拟法庭是现代高校普遍采用的法学教学方法,而且也是比较流行的实践教学方法。学校可以在第四或者第五学期开设模拟法庭课程,要求学生必须参加,修够学分。学生要将自己所学的实体法和程序法知识充分运用到模拟法庭中,了解法庭庭审的程序和基本要求,熟悉庭审规则,及时发现问题,思考问题,互相讨论和学习。通过自身的实际演练,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应变能力以及运用法律知识解决法律问题的能力。一方面,学校要加强对模拟法庭实验室的投入和建设,为法学实践教学的开展提供充分的物质保障,营造法庭氛围,进行真实演练,让学生切身体验到庭审过程。另一方面,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根据民事案件、刑事案件和行政案件三大类型来选择案件,让学生掌握不同类型的诉讼程序。

学生在模拟法庭准备阶段,应该根据自己的特长选择角色,合理分组;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认真设计案件过程,法庭辩论等环节,在正式的模拟庭审时中,指导老师不能打断学生的模拟程序,让学生独立完成演练,保障庭审的顺利进行。模拟法庭庭审结束之后,在场旁听的学生可以对学生团队的表现进行评价,最后由指导老师对各个团队以及学生的表现进行点评、打分和总结。参加模拟的学生也应该根据老师的点评和自己的感受进行总结,理论分析,写出心得体会,巩固所学知识。模拟法庭的考核就应该是学生代表和评判教师的综合评定,对模拟案是否专业性、模拟者是否思路清晰、组织工作是否恰当、模拟者的衣着、语言等各个方面进行全面评定。

2.2 假期实习

假期实习是学生深入法律部门,接触现实法律问题,将所学知识运用到法律实践,培养高素质法律人才的重要环节。通过实习,学生有机会接触到公、检、法、律师事务所等法律机构,了解和熟悉基本的法律案件流程,了解司法工作人员的基本素质,深化对实体法的理解和掌握,加深法学理论的学习。由于我国大多数高校安排的实习都是毕业实习,不仅造成学生毕业时的就业压力大,无心参加实习,有的甚至不参加实习,忙于找工作;也与实习单位的工作安排发生冲突,实习单位在短时间内不能接受大量的学生参加实习,严重打击了实习单位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学校也无法提供充足的实习岗位,很多实习单位没有发挥监管和培养责任,影响了学生的实习效果。因此,学校应该充分利用社会各种力量和资源,建立实践教学基地,联合校外各单位共同建立教学基地,让学生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去学习和锻炼。同时,学校应该改变传统的集中实习的做法,按照不同的阶段和计划提供实习岗位,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选择实习时间,分阶段实习。实践教学不能间断,连续安排在每年之中,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最后,还应该建立科学合理的管理测评体系,对分散实习加强管理,定期考核学生的实习态度、实习表现、实习日志等方面,将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完美地结合起来。

2.3 法庭旁听

法庭旁听也是开放式的实践教学方式之一,组织学生到法院旁听庭审程序,旁听结束后,学生与法官、指导教师以及同学之间进行交流,写出个人心得体会,并提交法庭旁听报告。法庭旁听可以为学生提供真实的、全面的法律训练,学生在旁听过程中,可以领略到犯罪嫌疑人、辩护人、法官、公诉人等各个角色的表现,加深对庭审程序的了解,增强学生对司法审判的感性认识,提高对法律学习的兴趣。学校可以在当地的法院建立实践基地,加强与实践基地的沟通和联系,根据学生的学习需要和课程需要,与法院保持密切联系,选择适当的案件,组织学生参加旁听。学校要及时公告案件开庭审理的信息,这样一来学生就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来选择旁听案件,避免枯燥乏味。当然,法庭旁听也是一件非常严肃的事情,指导教师应该将旁听规则提前告知每一名学生,遵守庭审纪律,认真旁听,分析案件争议的焦点以及法庭审判程序上的优缺点,撰写旁听报告,并将旁听纳入到期末考试的考核范围之内。

2.4 法律援助

法律援助是国家设立的专门机构,为当事人免费提供法律服务,旨在保障经济困难的公民及时获得必要的法律援助制度。法律援助制度已经成为现代法治国家必不可少的法律制度。我国的法律制度建立得比较晚,法律援助工作仍然面临着很多困难。高等学校作为法律援助事业的重要支撑,应该鼓励学生积极投身到法律援助的事业中去,为经济困难的群众提供法律服务,不仅有助于法科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而且有助于他们锻炼社会实践能力,培养职业道德。高等学校设置的法律援助机构,可以招聘志愿者,深入社区,定期进行法制宣传,服务社区居民,锻炼志愿者的社会实践能力。同时,法律援助可以与“三下乡”活动相结合,在乡下开展法律宣传、法律咨询、法律服务,了解农业、农村、农民。此外,校园开设法律援助机构,可以根据法律的相关规定,适当符合法律援助条例规定的案件,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诉讼能力,还可以为弱者提供法律服务。学校可以在校内建立大学生法律援助中心,实现无偿公益服务,制定严格的规章制度,列入教学计划,学校也要提供经费支持,保障法律援助基地正常运转,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参加法律援助的学生应该认真负责,积极主动,按时完成大学生法律援助中心安排的任务,热情对待当事人,自觉遵守规章制度,并对学生的法律援助活动进行考核。

2.5 法律诊所

法律诊所是20世纪50年代由美国法学院兴起的一种法学教学方法。法律诊所的理念就是把法学理论教学与法律实践教学相结合,以真实的案件和真实的当事人为基础,让学生在真实的案件中,亲身经历案件审理的全过程,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由于各方面的因素限制,我国的法律诊所教育还处于萌芽状态,高校没有足够的经费来开展法律诊所教育,师资投入也十分不够。笔者认为,法律诊所教育可以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它应该包括角色模拟教学法、互动式教学法、案例教学法等等。学校首先应该建立校内真实诊所,接待真实的当事人,学生在指导老师的帮助下,对具体案件进行处理,教师承担最终的责任。其次,学校可以建立校外真实诊所,依托一定的法律机构,学生在法律机构工作人员的指导和帮助下进行法律服务,解决法律问题。法律诊所课程可以安排在第五或者第六学期,学生可以将自己所学的法律知识运用到具体的法律案件中去,深化对法律知识的理解,培养自己的法律操作能力。

3 结语

法学专业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非常强的学科,我国的法学教育通常侧重于法律理论知识的传授,忽视对学生法律实务方面的培养,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也面临着诸多的问题。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日益发展,我们应该注重培养复合型法律人才,满足社会生活的发展需要。革新法学教学方法,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有机结合,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是我国法学教学的发展方向,也是一项艰巨的任务。

参考文献

[1] 韩颖.大学本科法学教学方法剖析[J].中国冶金教育,2013年增刊.

[2] 徐晓玉.法学教学方法初探[J].三江学院学报,2010.6(3).

[3] 王爱民.试论法律人才的培养与法学教学方法的革新[J].社会科学家,2005(1).

模拟法庭心得体会范文第8篇

关键词:模拟审判;法学;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41?摇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12-0065-03

法学专业是一个应用性极强的专业,所培养的毕业生应当能够胜任各级政法机关、行政机关政策法规部门、律师事务所及其他企事业单位法务部门等单位的工作岗位要求,具备较扎实的法学理论功底,掌握一定的司法实践经验,能够较好地解决具体的法律问题。为了达到以上人才培养目标,就要求教师必须将理论与实践有机地融合到教学过程中,既传授理论知识,也指导实践操作。为了更好地贯彻实践教学环节的改革,笔者在近年来的教学工作中也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思考,借助所担纲的模拟审判课程,着力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操作有机结合起来,以更好地满足新时期法学教育特别是卓越法律人才培养所提出的更高要求。

一、模拟审判的概念界定

对任何问题的研究,都离不开对概念的解析。“概念乃是解决法律问题所必需和必不可少的工具。没有限定严格的专门概念,我们便不能清楚地和理性地思考法律问题”。[1]追根溯源,“模拟审判”这一称谓是从英文mock trial翻译过来的,在美国意指一种模拟的审判活动(imitation trial)。它类似于模拟法庭(moot court),但模拟审判模仿的是低级法院的审判,而模拟法庭则模仿的是上诉法院的听证程序。模拟审判是一种课外项目(extracurricular program),学生通过参与排练性的审判来以一种比较的方式学习法律制度[2]。在美国,校际间还举行模拟审判竞赛。此外,律师在正式开庭前也有可能运用由志愿者扮演相关角色而组成的模拟审判来测验某一理论或者与他人进行实验。国内高校的法学院系在引入模拟审判时,基本是在“模拟的审判活动”含义上来使用该概念。结合笔者指导模拟审判课程的实际,笔者认为,模拟审判可以被界定为: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在某些情况下可以吸收教师和实务部门人士)扮演审判人员和诉讼参与人角色,以选定的案件为对象,根据现行法律规定模拟再现庭审程序的实践性教学活动。

二、模拟审判的教学安排

当前,开办法学专业的院校数量庞大,不同院校对待模拟审判的态度不尽相同,做法也不尽一致。从主要的做法来看,有的院校将模拟审判安排为一门课程,比如辽宁大学就在大三时集中开设[3];有的院校将其作为“课中课”设置,比如厦门大学的模拟审判就依附于其诉讼法课程[4];还有的院校则将模拟审判作为学生的第二课堂活动。笔者所在的河南工业大学法学院自2003年招收第一届本科生以来一直到2009年春季学期,一直是以上述第三种模式来举办模拟审判。基于模拟审判所发挥的积极作用,经过广泛调研,学院修订了2007版的培养方案,从2007级开始在大三上学期以课程形式开设(也就是从2009~2010学年第一学期开始正式进入课表),为期四周,计四个学分。2010版培养方案则进一步将模拟审判析分为民事案例、刑事案例和行政案例,前两类案例在大三上学期开设,行政案例在下学期开设。下面就河南工业大学法学院模拟审判的教学安排简要做一介绍:

(一)模拟审判的案例选择

模拟审判通常选用某一部门法领域内比较典型的案件,同时注意贴近高校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从而达到既照顾学生当时学习的进度,又兼顾校园普法宣传教育的目的。在过去的三年中,河南工业大学法学院已结课的模拟审判所选取的案例即充分体现了这一理念,既高度关注社会热点问题(比如许霆恶意取款案、北京某小区业主诉请返还停车位租金案、伪劣商品侵犯消费者权益案等),也贴近大学校园生活(比如因考试作弊不授予学位提起的行政诉讼、校园内学生因琐事发生的故意伤害案、学生兼职劳务报酬纠纷等),力求在案由、难易程度、诉讼形式等多重因素中寻求一种平衡。

(二)模拟审判的角色挑选

在课程化改革之前,作为课外活动的模拟审判一般在全院学生中进行海选,根据报名情况敲定各角色。基于学生学习的进度,由高年级学生担纲主要角色,低年级学生则扮演除审判人员、公诉人、辩护人、委托人以外的角色或直接旁听审理而不参与角色扮演。课程化改革后,则将每一个开课班级分为两个小组,每组设组长,根据选定的案例由组长协调分配小组成员扮演不同的角色,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

(三)模拟审判的具体运作

模拟审判坚持“学生动手为主,教师指导为辅”的原则,大致遵循下述的各个阶段运作:

1.宣传分组阶段。一般是在开课前的2周即着手进行,并延续到开课后的第二周。开课前一般先指定好学生总负责人,对各班进行分组并确定小组负责人。在第一堂课上,指导教师将向学生全面讲述模拟审判课程开设的意义、具体安排以及考核方式。课后各小组挑选1~2个案例并在第2次课上当堂以PPT形式进行展示汇报,如所选案例没有大问题则于课下完成角色分配,如所选案例未能通过则重新挑选或由指导教师指定。

2.全面准备阶段。在案例人选确定后,由个人根据自己的角色自行搜集资料、整理材料、撰写法律文书、制作证据或者从事其他后勤辅助工作,务必做到“人尽其用,各司其职;分工负责,互相配合”。在准备过程中既强调个体的独立性,又强调团队的合作性;既要求克服畏难情绪,又要求学会解决问题的办法。在准备过程中,笔者作为指导教师之一会全程给予必要的指导和帮助,集思广益,共同解决疑难问题,并就其中的关键环节进行建设性的探讨与协商。此外,通过播放中国法庭教学片以及组织学生前往郑州市各基层人民法院以及郑州市中级人民法院旁听,不断增加学生对真实庭审的感性认识。

3.排练演习阶段。在充分准备的基础上,首先由学生自己在课外安排进行小范围的分散单独排练。在分散排练比较成熟以后,将视情况安排若干次统一彩排,务求及时暴露各方面的问题,以保证正式开庭的质量和效果。统一彩排在课堂上进行,指导教师将当场给予点评,不参加彩排的小组均在场旁听。通过彩排,使学生能够边排练边学习边巩固边提高,从而确保正式开庭的流畅性、熟练性、可观性和真实性。

4.正式开庭阶段。正式开庭一般分为开庭审理、休庭互动、当庭宣判、教师点评等四个部分。对于某些案情较复杂的案件,还增加一个案情回放环节。正式开庭前均张贴开庭公告并在校园网上开庭信息,力争让更多的学生到场旁听以发挥模拟审判的校园法治宣传功能。

5.考评归档阶段。在模拟审判正式开庭结束后,各小组负责人将结合庭审情况组织本小组成员修改、完善各项法律文书并装订成册提交指导教师,同时学生每人提交一份参与本课程的心得体会。指导教师根据开庭与文书制作的情况,按组分别打出一个分数,其中开庭环节总分50分,文书制作30分,同时对各人的心得体会结合其本人的表现进行评分,此项为10分;小组负责人则对本小组成员根据其在整个课程中的表现打出一个分数,该项亦为10分。四个分数合在一起则为本课程的总评分数,鉴于模拟审判更多体现出一种团队合作的精神,所以庭审和文书均按小组整体表现打分,藉此也强调小组成员必须通力合作,同舟共济;而心得体会与组长打分则充分考虑到不同学生在整个课程中的不同表现,从而将共性与个性的表现有机结合起来。所有课程材料收集齐全后由任课教师提交学院教学办归档并作为重要的实践性教学材料长期保存。

三、对模拟审判开设效果的评估

自模拟审判作为一门实践性教学课程正式开设以来,已经取得了比较明显的效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教学相长,促进了法学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完善

河南工业大学法学院是一个成立时间不长的新学院,从2003年开始招收第一届法学专业本科生。作为一个年轻的法学院,我们一直在探索教学模式改革的新出路,努力实现由“灌输式教学模式”向“启发式教学模式”的过渡与发展。通过开设模拟审判课程,有效地实现了课堂教学与实践操作的有机结合,使学生能够更好地将所学的专业知识应用到具体案件的解决过程之中,也使教师能够发现教学环节中存在的不足之处,为今后进一步完善教学活动打下坚实有力的基础。

(二)全面开花,培养和锻炼了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

模拟审判对学生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需要学生掌握扎实的法学理论知识,也需要学生具备较强的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强调理论与实践的有机融合,以理论指导实践,以实践检验理论。在整个模拟审判的筹办、排练和正式开庭中,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综合协调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都得到了全面的培养和锻炼,为今后的学习、工作都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和技巧。

(三)以点带面,既丰富了学生活动,也活跃了学术氛围

模拟审判作为河南工业大学法学院的一个颇具代表性的实践性教学环节,已经在四个年级的学生中顺利进行,分别由法学2007~2010级的学生负责,而课程化改革前学院其他年级的学生也积极参加作为学生第二课堂活动的模拟审判。以之为契机,一方面极大地丰富了学院的学术文化活动,激发了学生自觉学习、认真研讨的热情,活跃了学生群体中的学术氛围,另一方面也保持了学生活动的生机与活力,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四)一举两得,实现了对广大在校生进行普法宣传的目标

模拟审判不仅是河南工业大学法学院的一项实践性教学环节,也是对全校学生进行法治宣传教育的一个重要平台。河南工业大学是一所以工科为主的综合性大学,通过选取与在校大学生学习生活紧密相关的案例,可以有效地普及大学生群体尤其是非法学专业学生的法律知识,强化他们的法律意识,增强他们的法治观念,提高大学生遵守法律规范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从而为构建一个人人“知法、懂法、守法、护法”的高校法治环境奠定基础。

四、未来模拟审判课程改革的路径思考

模拟审判作为法学专业实践性教学环节的主要阵地之一,为学生能力的培养发挥了不可磨灭的重要作用。基于笔者近三年来指导模拟审判的教学心得,从河南工业大学法学院的实际出发,结合卓越法律人才培养的要求,笔者认为还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进一步加强其建设:

(一)进一步优化案例的选择

要真正解放思想,敢于选择更新、更活、更具可辩性的,且与高校实际相结合的真实案件。一方面,从学生学习的实际出发,案例的难度要适中,“不宜选择案情太复杂、争议太大的案例,否则,庭审可能会出现难以控制的局面,影响教学效果”。[5]另一方面,案例本身不能具有明显的倾向性,从而造成一方具有压倒对方的优势,要尽量指导学生选择那些在法律层面而非事实层面具有可辩性的案例,要多鼓励学生参阅司法实践中已经审结的案件,减少案例编造的痕迹,避免模拟审判与现实审判的脱节,真正通过模拟审判检验学生对所学理论知识的运用能力。

(二)进一步强化教师的指导

要广泛地动员和安排更多的专业教师,特别是具有高级职称、有法律实务从业经验、已通过国家司法考试的教师参与其中,形成同事之间相互帮助、相互学习、相互研讨的良性互动局面。近年来我院新引进的博士大多具有检察官、警官或者律师的从业经历,他们的加入必将推动模拟审判课程的快速发展。同时,要破除学院的门户界限,本着“不求为我所有,但求为我所用”的理念,在全校范围内整合可用的师资力量,让更多教师进入到模拟审判的指导教师队伍中,不断壮大指导力量。通过扩充指导教师队伍,使模拟审判的指导进一步细化,改变过去因师资力量不足、一个教师指导多个小组而使指导流于形式或有流于形式危险的情况。

(三)进一步加强校地共建

河南工业大学法学院已与包括河南省高级人民法院、河南省人民检察院在内的数十家单位建立起了良好的实习实践基地共建合作关系。以此为纽带,借助卓越法律人才培养的广阔平台,可以积极吸纳上述单位参与模拟审判课程的建设。一方面,可以协商邀请法院直接来校开观摩庭,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此前,学院已经邀请中原区人民法院来校开庭两场,并收到了良好的效果[6],今年,学院的新模拟法庭已经建成投入使用,相信可以满足更大规模观摩庭审的开庭需要。另一方面,可以延请具有丰富实务经验的法官、检察官和律师直接参与模拟审判的指导或与学生同台演绎庭审,改变过去指导教师来源单一的局面,从而进一步增强模拟审判的实战性。

参考文献:

[1][美]E·博登海默.法理学 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M].邓正来,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北京:1999:486.

[2]http:///wiki/Mock_trial.

[3]侯晓蕾,田春雷.试论模拟法庭实践教学[J].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2):165.

[4]于晓丽,高云鹏.“模拟法庭”课程设置分析[J].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2008,(4):88.

[5]吴东镐.论模拟法庭教学方式[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3):96.

[6]河南法制报[N].2010-04-29(11).

模拟法庭心得体会范文第9篇

关键词:模拟法庭教学法;课堂教学;应用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36-0188-02

模拟法庭教学法是指以教师为指导,类似导演的角色,以学生为主体,精选日常生活中典型案例,运用所学法学基础知识和生活基本经验,借助一定的物质条件与法律道具,营造相对严肃权威的氛围,将现实法庭中的审判模拟到课堂中进行教学,身临其境地教学。老师通过课前精心组织策划,挑选工作人员,安排布置并反复操练,而学生们则要在课前做好充分准备,并在课上积极参与,将课本上所学的基础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通过司法实践技巧的运用,解决具体争议等。通过运用各种基本技巧和相关法学术语,在实践中学习,理论与法庭实践相结合,做到知行合一,完成教学的目的。此教学法是体验式的实践教学法,一直受到高职学生的热烈欢迎。

一、模拟法庭教学法的优点

1.模拟法庭教学法可以让学生的主体地位突出。《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课》的一个重要的特色与改革的方向就是以实践教学为中心,由老师个人表演向学生全体起舞转化为重点,要做到充分突出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其主导地位,并鼓励和尊重他们的创新精神,引导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中,增加学习法律的兴趣,并在模拟法庭中体会当法官的感觉,促进梦想的实现。通过扮演大法官、书记员、法警等司法人员角色和案件的当事人原告、被告、律师、证人等诉讼参与人,他们会既紧张又兴奋,同时肩负责任与使命,所以他们会设身处地、感同深受分析案件事实,收集相关证据,查找相关的法律规定,以公平公正裁决案件或者最大限度地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课堂的主人;老师在其中起的作用主要是组织策划,精心设计,开庭前的具体指导,组织学生反复地操练,让学生熟悉案件的焦点与案件流程,让学生自己去解决身边的法律争议,感受职业法律工作者的艰辛与荣耀,确定努力的方向和学习的重点。让学生们变被动为主动,主动探索知识,做课堂的主人,成为学习的主人。

2.模拟法庭教学法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结合。高校的学生特别是高职学生主要的能力其实并非知识的记忆,更多的是动手操作的能力。模拟法庭这种教学方法为高职学生们提供了一个实战平台,提高了他们在现实法庭中解决和处理问题的能力,可以让他们亲身经历法庭,体验原告、被告、律师、书记、法官等各个人员的感受,从而感受法律角色多重性格特征,从而学会怎样应用法律条文和诉讼技巧,解决百姓纠纷,既要尊重法律规定又严格遵守审判流程,审判结果让原被告都服。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摒弃了传统的单向灌输法律知识,学生只是被动地课堂“记”笔记,考前“背”笔记,考完全忘记的弊端。模拟实践教学虽然法律知识获取量较小,但是可以增强学生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能力,这比传统课堂要受学生们的欢迎,而且更容易接受所学习的法律知识,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的乐趣,提高学习的效果。

3.模拟法庭教学法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模拟法庭教学法真正做到了让学生主动学习,发挥他们的主体地位和主观能动性,它打破了传统的授课方式,让学生们在课堂中模拟实际的情景,通过角色扮演、讨论案情案例、法律文书的制定、法庭举证和审判等实际操作等训练,既提高学生们组织语言、语言表达和人际沟通交往的能力,又能培养他们合作、分工配合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以实践教学为中心,将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老师的“独角戏”到全体学生的集体起舞的转换,更加契合我们倡导的素质教育的方向。

二、模拟法庭教学法在高职《基础》课教学中的巧用

如何将模拟法庭教学法更好地运用在高职法律教学过程中,关键是注重动手能力,切合高职学生的兴趣爱好,寓教于乐,寓教于行,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研习典型案例。成功开展模拟法庭的前提和关键是选择案例,模拟法庭的教学中应该选取日常生活中最为典型、常见的案例进行模拟。应注重选择针对行业背景的高职院校,一定要选择专业领域常见的纠纷与冲突。所以对案例的选择需要考虑如下因素:(1)具有典型代表性。可以通过指导老师们再三选择、精益求精,找一些对当前社会有重大影响,并且得到多数人关注的真实案例。(2)专业知识性。审判案例既能充分体现法学基础知识,又应符合专业的理论知识和深度,同时要能反映和解决社会的基本问题。如医学院的学生选择医疗纠纷案例,理工科类的学生选择知识产权类的案例,商科院校学生选择经济类的案件等。(3)具有可辩性。案例的选择应该在具有专业深度和难度的同时,还要存在难度和复杂性,这样案例才能给当事人留下思辨空间,控辩双方都可以据理力争,毫不退让,强调其对抗性,使案件的审理能够让所有的参与者都有表现的机会、发挥的空间。

2.分派角色。典型案例公布以后,教师宏观上引导学生把握案件主要事实,案件双方争议的焦点,需要提交的主要证据,引入悬念或者引起学生要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强烈的责任感。可以将学生根据案情分为审判组(包括审判员、人民陪审员、审判长、法警和书记员)、原告组(原告和人)、被告组(被告及人)、其他组(证人,鉴定人)。然后老师分别加以指导,如何对案情进行分析,如何取证查证,从而得到事实,如何运用法律,再通过各组学生自行把握,各组可以设计一些悬念,增强庭审的戏剧性,恰当借鉴英美法系当事人主义审判模式的优点,增强模拟法庭的观赏性和对抗性。各组人员分组讨论,研究案情时,教师仅给予必要的辅导提示,可以帮助确定案件的焦点,确定主要证据,辩论重点,特别是判决的结果的确定,要兼顾法律规定,原被告法律责任及心理感受。在角色分派时,老师一定要特别注意角色要求的特点与学生是性格特点及优势特长相一致,如审判长角色的选任,审判长是法庭开庭的主持者,是法庭的中枢,处于核心地位,并是法庭审理流程的推动者,对整个模拟法庭的运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重要的是该学生要具有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扎实的法律专业知识,并且要求有很强的判断力和稳定的心理素质,同时要求他的思维敏捷、公道正派。可以选择的学生会干部或班干部担任。律师的角色要求能言善辩,据理力争,具有较强的斗争精神的学生担任。法警的角色一定要由高大威猛、严格执法、热情服务的学生担任,最好是班上的体育委员。

3.文书的准备工作。正式开庭前,学生应准备好相应的文书:答辩状、书、证人证言、主要证据目录和说明、律师词和最后判决书等。特别是主要证据和关键证据,不管是书面证据还是证人出庭作证,都要编好号码,是原告方还是被告方提供的证据,注明原告或者被告提供几号证据,证据内容是什么,证明什么问题等,在开庭前要准备好,虽然审判的最终结果判决书应该是开庭审议后作出的,为了保持模拟法庭中审判和其他组之间的紧凑和完整性,可以让审判组的学生们提前准备好,但注意判决结果的保密,千万别出现“先判后审”的过场。在制作诉讼文书时,除了要符合法律规范外,重在说理和逻辑,法律依据明确,结构清晰,语言准确,不强调其文学性和艺术性。

4.正式开庭。开庭公告、进行开庭准备到做出判决均要严格依照法定程序进行。从书记员宣布法庭纪律开始,全体要起立,形成庄严肃穆的气氛,根据法庭规则,任何人员未经法庭许可,不得录音录像,学生用手机录音录像也不行,法警要及时制止,然后请合议庭成员入庭,整个开庭过程,完全是模拟现实生活中真实的庭审流程和法律规定进行的,庭审流程分庭前准备、宣布开庭、法庭调查、法庭辩论、合议庭评议、宣告判决等阶段。所有参与的人员都应该有责任感、使命感和真实感,不能只当作是游戏,要注意自己的言行都是在维护国家,维护法律的神圣和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从而增强学生的职业责任感和敬业精神。整个庭审过程没有掌声和笑声,没有随意走动,非常严肃与流畅。旁听的同学也深深被充满悬念的案件情景和同学们精彩的表现所吸引。开庭过程中,要注重程序的合法性与完整性。一个案例经过完整程序后,不管是参与模拟法庭还是旁听的学生都对程序法、实体法及司法实践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和了解,最后形成一套完整的案卷材料和总结材料,这是评价学生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为日后的模拟法庭积累资料和经验。

5.综合评价。模拟法庭走完所有的程序之后,任课教师一定要花相当的时间对模拟法庭的所有的工作人员的表现进行逐一点评。评价的时候要针对模拟案例中出现争议的地方进行讲解,指出重点、难点问题的处理是否合理;对学生实体法和程序法的了解程度;适用法律法规及法律推理是否准确合理;庭审流程是否完整到位。同时还要针对学生的在不同角色和不同的表现进行点评和补充,特别是模拟法庭的核心角色,如审判长、辩护律师,他们的表现直接影响到庭审的效果与精彩。同时,还可以由角色扮演者谈心得体会,旁观学生交流意见建议。通过综合评价,了解和评价模拟法庭教学的优点和缺点,并进行改进,以便下次实践更好地发挥水平,模拟法庭教学才能不断完善并受到学生的欢迎。

参考文献:

[1]高向平.模拟法庭教学法的应用与评价[J].黑河学刊,2009,(7).

[2]刘小干.模拟法庭在法律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井冈山医专学报,2005,(4).

上一篇:作风建设心得体会范文 下一篇:会计实训心得体会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