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复训练治疗方法范文

时间:2023-10-15 09:00:17

康复训练治疗方法

康复训练治疗方法范文第1篇

关键词:日常生活环境;儿童孤独症;康复训练;影响

本次研究的主要目的是探讨日常生活环境变换对儿童孤独症康复训练的影响因素,选取2011年5月到2014年5月于我院就诊的儿童孤独症康复训练患者共50例,其中观察组患者在接受应用行为分析法、引导式教育以及感觉统合训练等治疗方法之后,取得非常满意的治疗效果[1],其具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1年5月到2014年5月于我院就诊的儿童孤独症康复训练患者共50例,结合实际治疗状况选用孤独症诊断标准和儿童孤独症评定表,如果儿童的各项评判项目分数加起来大于或者等于30分,则可以断定该儿童患有孤独症。本院接受治疗的儿童孤独症患者共50人,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5例,其中观察组男童14例,女童11例,平均年龄为3.71±1.59岁,C-PEP发展总分为19.32±12.01分;对照组男童12例,女童13例,平均年龄为3.68±1.67岁,C-PEP发展总分为22.34±14.98分。

1.2 康复训练法

对照组患者入院之后接受康复训练,如应用行为分析法、引导式教育以及感觉统合训练等,每项训练均每天1次,1次训练的时间为40分钟,一个星期持续6次,连续3个月进行康复训练;观察组患者在接受训练基础之上,联合采用生活环境刺激法进行治疗,日常生活环境刺激治疗时间为3个月。两组患者在接受治疗前、后均进行了儿童孤独症心理测试。

1.3 统计学方法

对上述两组患者各项记录数据进行分类和汇总处理,采取统计学软件SPSS19.0对上述汇总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对比以P

2 结果

2.1 两组患儿在康复治疗之前、后C-PEP发展总分和其余六项评分比较

观察组康复训练之后C-PEP发展总分和其余六项评分与康复训练之前相比明显提高,差异都具有统计学意义P

2.2 两组患儿疗效比较

观察组康复前后治疗效果明显高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目前,儿童孤独症的治疗方法主要有应用行为分析法、引导式教育以及感觉统合训练、以及日常生活环境变换等治疗方法。日常生活环境刺激治疗内容主要包括:家庭:第一,在家庭中设置了儿童游戏房,房间内光线以明亮、色泽充沛为主,同时可以满足儿童听、看以及触摸等行为需求,房间内颜色布置鲜亮,设置各种玩具,如蹦蹦床、洋娃娃以及羊角球等。患儿除吃饭和睡觉时间之外均在游戏房中度过,家长最好相陪;蹦蹦床、洋娃娃以及羊角球娱乐设施的游戏时间控制在2分钟左右每次,其余游戏均控制在4分钟左右每次;第二,家庭氛围和谐。吃饭时由两个以上家人相伴,儿童自主进餐,进餐过程中与儿童保进行愉悦地聊天;第三,家长每天给儿童进行早晚沐浴,时间控制在20分钟左右;第四,设置儿童独立卧室;第五,每隔15天改变一次客厅布置。医院:第一,设置儿童游戏室;第二,午餐时间安排多个患儿由家长陪同进餐。社交:患儿可以每周参加2次亲子园,每次时间控制在60分钟左右;家长应该定期带患儿外出旅游,每周1次,每次时间不低于120分钟。

综上所述,对儿童孤独症康复训练时,可以应用行为分析法、引导式教育以及感觉统合训练、以及日常生活环境变换等治疗方法,其中日常生活环境变换法能有效改善儿童患者治疗效果,提高预后质量,获得非常理想的治疗效果。值得在临床上大力推广[2]。

参考文献:

[1]于献英,朱宏伟,张桂欣.日常生活环境变换对儿童孤独症康复训练的影响[J].河南医学研究,2014,09(08):101-103.

康复训练治疗方法范文第2篇

【摘要】目的:分析儿童脑瘫的临床疗效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80例脑瘫患儿的临床资料,分析治疗方法、治疗时间、首诊年龄临床类型等因素对儿童脑瘫治疗前后运动功能评分的影响。结果:康复训练配合两种以上的其它治疗,其疗效显著优于单纯的康复训练治疗(P

【关键词】儿童脑瘫;临床

【中图分类号】R748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1074(2009)04-0025-01

儿童脑性瘫痪(简称脑瘫)是指发育早期阶段各种原因所致的非进行性脑损伤,临床主要表现为中枢性运动障碍和姿势异常,可造成患儿运动、姿势发育向异常方面进展,成为儿童致残的主要原因[1],应在早期进行及时有效的治疗。本文对儿童脑瘫的临床疗效相关因素进行分析,为提高的脑瘫临床疗效提供依据。

1资料与方法

1.1病例选择收集1995年1月~2008年7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180例脑瘫患儿资料,其中,男性242例(67.60%),女性116例(67.60%),就诊年龄最小为3.05月,最大为156月,中位数为15月。痉挛型119例,肌张力低下型45例,混合型10例,手足徐动型6例。

1.2研究方法针对358例患儿的治疗预后进行分析,分析治疗方法、治疗时间、首诊年龄临床类型等因素对儿童脑瘫治疗前后运动功能评分的影响。

1.3统计学处理应用SPSS12.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治疗评分的比较采用t检验,P

2结果

治疗以康复训练为基础(包括体能运动训练与技能训练),同时根据具体情况辅以其它治疗(高压氧HBO、药疗、电疗、水疗),形成脑瘫的综合性治疗方法,不同方法治疗脑瘫的疗效分析如表1所示,康复训练配合两种以上的其它治疗,其疗效显著优于单纯的康复训练治疗(P

不同治疗时间疗效比较如表2所示,治疗2月以上的患儿,其疗效明显优于治疗1个月内者(P

不同就诊年龄组治疗效果分析如表3所示,治疗年龄≤6个月的患儿治疗前后评分差值显著高于>24月的患儿(P

不同类型脑瘫的治疗效果如表4所示,痉挛型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其他类型(P

3讨论

脑性瘫痪的治疗目标,并非使所有患儿的病变均完全恢复正常,而是力求其功能尽量正常化,使患者达到日常生活起居自理、入校学习、自谋生计、重返社会[3]。目前通常采用综合治疗措施,包括[4][5]:①功能训练,如体能运动训练、技能训练、语言训练;②矫形器的应用;③手术治疗;④其他,如HBO、水疗、电疗等。在本组患儿中,我们对12例患儿仅采用康复训练治疗,结果发现治疗后患儿的运动功能评分均高于治疗前水平。本组大多数的患儿,均在康复训练治疗的基础上,同时联合应用水疗、电疗、高压氧、药疗中的一种或多种治疗,与单纯的康复训练治疗相比,不同联合治疗前后评分差值不断上升,康复训练配合两种以上的其它治疗,其疗效与单纯康复训练治疗相比有显著性差异,提示尽管康复训练是脑瘫患儿有效的治疗方法,在此基础上,根据病人情况,联合应用其他的康复治疗措施,能够提高治疗效果。

与其它疾病治疗不同,脑瘫的康复治疗目的在于纠正异常与姿势,是一个长期而持续的过程,而且不同发作类型与病变的严重程度将明显影响治疗的疗程。本组病人治疗时间在13~120天,我们按治疗1月,2月和长于2月进行分组,初步的统计发现,连续治疗1月者,运动功能已有改善,随着疗程的增加,治疗疗效更为明显,治疗2月以上的患儿,其疗效明显优于治疗1个月内者。同时,本组病例中,痉挛型脑瘫的康复效果显著优于其它类型,与其他报道相似,结合痉挛型是儿童最为常见的脑瘫类型,因此,持之以恒的治疗可以显著改善大部分脑瘫患儿的运动功能。

在儿童的生长发育时期,各器官系统存在不同的发育速度,生后6个月内大脑处于快速生长发育阶段,具有较强的代偿能力,各部分的脑功能处于不断的协调发展之中;而脑瘫的非进行性脑损伤也可能处于早期阶段,异常运动和姿势尚未固定化,早期的脑损伤病灶经过及时的治疗,肢体功能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获得代偿性康复。本组研究发现,就诊年龄24个月的患儿,其差异有显著性,证实脑瘫早期诊断与早期治疗的重要性。6个月内的早期诊断能使脑瘫患儿肢体运动障碍得到早期矫正,并更可能达到正常化。

参考文献

[1]Jarvis S, Glinianaia S, Arnaud G, et al. Case gender and severity in cerebral palsy varies with intrauterine growth[J].Archives of disease in childhood,2005,90(5):474-479

[2]任永平,魏玲,蔡方成.婴幼儿脑性瘫痪功能量表及其评价[J].中华理疗杂志, 1995, 18(4): 216-218

[3]Noritake K,Yoshihashi Y,Miyata T.Calcaneal lengthening for planovalgus foot deformity in children with spastic cerebral palsy[J].Journal of Pediatric Orthopaedics, 2005, 14(4): 274-279.

[4]张瑞斌.上田法治疗小儿脑性瘫痪的临床运用及疗效分析[J].中华现代儿科学杂志, 2005,2(1): 74-75

[5]宋美菊,孟晓慧.肉毒杆菌毒素A结合康复训练治疗儿童脑瘫临床分析[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08, 11(3): 115

康复训练治疗方法范文第3篇

关键词:中风后遗症;针灸;康复训练

脑中风属于心脑血管疾病,在现代人群中的发病率比较高,致死率和致残率也比较高,对患者的生命安全有着严重的威胁。在对脑中风患者进行治疗之后,患者一般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后遗症,最常见的后果就是肢体障碍、认知障碍、语言障碍、吞咽障碍和日常生活能力障碍,对患者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不便。本研究对我院的92例中风后遗症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了分析,并观察针灸与康复训练联合治疗法对中风后遗症患者的临床效果。

1 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我院从2011年3月~2013年9月共收治中风后遗症患者92例(男52例,女40例),年龄40~74岁,平均55.2岁;92例患者中脑出血34例,脑梗死患者58例:认知障碍23例,偏瘫18例,语言障碍32例,吞咽困难19例。现在对92例患者进行随机的分组,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其中治疗组包括患者46例(男26例,女20例),其中脑出血17例,脑梗死29例;对照组包括患者46例(男26例,女20例),其中脑出血17例,脑梗死29例。两组患者个基线资料的差异均不明显(P>0.05),具有一定的可比性。

1.2方法 治疗组:根据患者的病情,选择合适的针灸方法,对于认知障碍患者要针灸其额区、前区等区域,针在患者体内应停留5~6h,为患者针灸5次/w,疗程为8w。在针灸的同时,要对患者进行针对性的物理训练;对于语言障碍患者,要针灸其头部的语言运动区域,针灸时间30~40min/次,为患者施针5次/w,在针灸的同时还要对患者进行语言方面的训练。对于偏瘫患者,要针灸患者的风池穴和百会穴等穴位,每次针灸的时间要在20min,为患者针灸5次/w,疗程为10d,针灸的同时还要加强患者关节的锻炼。对于吞咽困难患者,要针灸其哑门和水沟等穴位,其中哑门不留针,针灸的时间应在20min,对患者施针1次/d,治疗的周期为10d,同时还要调节患者的心理,并对进食进行针对性的训练。对照组:根据患者的病情,运用适合患者的治疗方法:对认知障碍患者,使用针对性的药物对其进行治疗,通常对患者注射尼莫地平,治疗时间为1w。对于吞咽困难的患者则使用医疗器械对其进行康复训练。

1.3分析方法 将治疗组和对照组患者治疗后的效果进行比较,并与治疗之前进行比较,检测的指标主要有3种:①康复:使指患者接受治疗之后,中风后遗症的症状消失,身体的各项指标也达到正常水平。②有效:患者在治疗之后,中风后遗症得到了一定的控制,身体的各项指标有所好转。③无效:患者在治疗之后,中风后遗症没有发生好转。

1.4统计数处理

2 结果

治疗组最终痊愈的有29例,治疗组的有效率为84.78%。对照组最终治愈6例,总的有效率为58.70%。经过比较,差异显著(P

3 讨论

脑中风后遗症在运用针灸、康复训练联合治疗之后,3个月能够使患者恢复到理想的状态,所以患者应该对其后遗症进行及时的治疗。根据患者后遗症病情的严重情况来采取有针对性的治疗方法,能够在最大程度上提升治疗的效果,减轻患者的痛苦。在对认知障碍患者进行治疗的过程中,结合中医的理论,将该疾病归于痴呆的范围。在针灸的过程中,应该对患者的额区、顶区等进行施针,这样能够取得显著的效果。在治疗偏瘫患者的过程中,结合针灸的治疗方式尽快的采用针灸、康复训练联合的方法进行治疗,加快患者痊愈的速度。患者在脑中风后,其中枢神经具有可恢复性,在标准的外界条件下能够产生新的神经元。在治疗语言障碍患者的过程中,在对其进行针灸治疗的同时,还要对患者的心理进行调节,并加强对患者的康复训练。语言障碍患者常常会出现焦虑、烦躁等不良情绪,所以要适当的使用鼓励性的语言来对患者的心理进行安抚,同时,利用康复训练来对患者进行语言功能的锻炼,促进患者语言功能的恢复。

根据刘喜堂学者[1]88例中风后遗症患者的临床分析中发现,把患者分为对治疗组和观察组,对结果进行比较。结果是治疗组的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说明针灸、康复训练联合治疗法对中风后遗症有显著的效果,与上述学者的研究结论相同。

综上所述,对于脑中风后遗症患者,在使用针灸治疗的同时,还要结合康复运动疗法进行治疗[2]。运动疗法需要患者参与的治疗方法,能够使患者参与到治疗中去,使其意识到自己的治疗需要自己的努力和配合,能够激发患者治疗的积极性,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在治疗时还要结合患者的实际情况为其制定合适的治疗方案,加快患者痊愈的速度。

参考文献:

[1]刘喜堂,刘喜庆,魏晓楠,等.中药结合针灸与康复训练治疗中风后遗症88例[J].中国中医急症,2010,19(4):665-666

康复训练治疗方法范文第4篇

[关键词] 儿童;脑瘫;康复效果

[中图分类号] R742.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3)28-0154-02

脑瘫是以中枢性运动功能障碍为主的综合征[1],是永久性损害,不可改变,主要影响患儿的肢体运动功能。目前,脑瘫的定义说法不一,国际上尚无统一的定论[2]。

儿童患脑瘫后,如果得不到及时治疗,将严重影响儿童的健康[3]。近年来,小儿脑瘫已经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我国政府在小儿脑瘫康复上投入很大,但在脑瘫治疗上尚无特效药物,综合的康复训练是治疗小儿脑瘫最有效的方法[4]。

早期干预、早期进行康复训练可明显提高患儿的运动能力,对减轻社会和家庭负担具有重要意义[5]。

1 资料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材料收集来自于吉林省残疾人康复中心2009年3月~2012年9月住院脑瘫患儿114例,男70例,女44例,年龄最小5个月,最大5岁9个月。

1.2 研究及评估方法

脑瘫患儿康复治疗方法有多种:包括肢体康复训练(运动疗法、作业疗法)、矫形器的应用、手术治疗、高压氧、水疗、电疗、针灸按摩、中药熏蒸、语言矫治、引导式教育等。康复医师通过对患儿的初次评估结果,制定出近期的康复训练计划,为患儿选择不同的训练方法,然后实施康复训练。

评估方法的选择,参照中国残疾人联合会下达的《贫困肢体残疾儿童抢救性项目》中脑瘫儿童康复档案中的评估标准,由专职康复医师对训练儿童逐项进行评估、计分。

1.3诊断依据

诊断依据参照2005年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神经学组关于小儿脑性瘫痪的定义、诊断条件及分型[6]。

1.4统计学分析

采用Epidata3.0建立数据库,运用SPSS13.0软件对资料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构成比表示,计量资料用中位数和四分位间距描述集中和离散趋势,组间比较应用秩和检验。

2 结果

2.1住院脑瘫儿童康复治疗项目选择

对114例住院脑瘫患儿康复治疗项目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肢体运动康复训练103例,占比例最大(92.0%),下肢矫形器的选择60例占54.0%、手术治疗34例占30.6%、水疗25例占21.9%、电疗20例占17.5%、高压氧16例占14.0%。脑瘫儿童主要存在的问题是肢体运动障碍,所以脑瘫儿童首选的项目是康复训练,根据病情再选择其他辅助治疗方法。

2.2 住院脑瘫儿童康复训练情况

对114例住院脑瘫儿童康复训练情况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运动疗法112例,占比例最高(98.2%),中医按摩106例占92.9%、作业疗法97例占85.1%、语言治疗91例占79.8%、引导式教育62例占54.4%。

2.3 住院脑瘫患儿康复治疗效果分析

对114名住院脑瘫儿童康复治疗效果进行分析,结果显示:治疗前后平均分分别为(10.5±9.0)分和(16.0±9.0)分;治疗前后得分分布有统计学差异Z=-6.187(P < 0.05),治疗后得分显著高于治疗前。虽然目前没有令人满意的治疗方法,但现有的治疗手段使脑瘫患儿治疗效果已得到明显提高[7],综合治疗可使脑瘫儿童功能得到尽早改善,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8]。

3讨论

我国小儿脑瘫的患病率为2‰,脑瘫严重影响儿童的身心健康。因此,早期诊断、早期康复治疗对减轻功能障碍、减少残障意义重大[9]。本研究对114例住院脑瘫患儿康复治疗项目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以康复训练所占比例最高(92.0%),其次为矫形器的应用(54.0%)、手术治疗(30.6%)、水疗(21.9%)、电疗(17.5%)、高压氧(14.0%);康复训练以运动疗法所占比例最高(98.2%),其次为中医按摩(92.9%)、作业疗法(85.1%)、引导式教育(54.4%)、语言治疗(79.8%)。以上结果表明:脑瘫患儿的康复大多数采用综合治疗。对脑瘫患儿治疗前后评估,治疗后得分显著高于治疗前,综合性的康复治疗在治疗儿童脑性瘫痪上具有一定效果。实施康复训练后,患儿语言表达、生活自理、肢体活动能力有明显改善[10]。

脑瘫儿童的治疗方法很多,临床康复治疗中多采取综合措施,脑瘫患儿因损伤部位在脑部中枢神经,临床表现上以中枢性运动障碍和姿势异常为主,同时还可伴有言语障碍、智力障碍、癫痫、斜视等并发症,治疗中除针对运动功能存在障碍外,应同时治疗其并发症。癫痫是脑瘫儿童常见的并发症,发病率在10%~20%,由于脑部受损,脑神经细胞可出现异常放电,脑损伤程度会进一步加重,由此可形成恶性循环。因此,在康复治疗的同时要控制癫痫的发作,视力障碍可以配戴适宜的眼镜矫正视力,关节脱位可以手术解决,听力障碍可选择人工耳蜗或验配助听器。因为脑瘫儿童康复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除了在专业康复机构进行训练外,还要将社区与指导家庭训练相结合,有研究证明社区康复是一种可行、高效、经济的康复途径[11]。这就要求我们训练机构在训练患儿的同时要教会家长最基本的康复手法,保证患儿离开康复机构后得到长期有效的康复训练。

脑瘫患儿的治疗除以上治疗方法外,还可以选择针灸、推拿、中药熏蒸等,推拿疗法在脑瘫康复中应用广泛,推拿疗法可以促进血液循环、缓解肌肉痉挛,还可以扩大关节活动度,推拿治疗过程中患儿没有痛苦,一般配合的较好,患儿家长易于接受。

虽然康复训练的方法很多,但也要考虑到儿童的生长发育特点,脑瘫儿童也和正常儿童一样,除了每天的康复训练外,也喜欢游戏,同样需要有正常幼儿的教育。音乐疗法、游戏训练都是患儿喜欢的愿意做的,运动游戏可以促进学习,脑瘫儿童以运动障碍为主,同脑瘫儿童游戏要克服许多困难,要改变一下物理环境,把康复训练内容融入到游戏当中,这种训练方法患儿易于接受,也越来越受临床医生的重视。由于脑瘫儿童的病情不同,临床表现、临床类型也不相同,在治疗过程中应根据评估后结果制定不同的治疗方案,根据其特点制定相应的个体化训练计划[12],并定期进行评估,及时调整训练计划,同时注重其他方面的需要。

综合性的大医院都设有康复科,但由于康复治疗的费用高昂、不能满足贫困脑瘫患儿的需求,使得大部分脑瘫患儿不能得到长期有效的康复治疗。近年来,我国政府非常重视残疾儿童的康复教育,采取一系列措施,对0~6岁脑瘫儿童进行康复救助[13],中国残联印发了关于脑瘫儿童的康复救助项目,这样使得更多的脑瘫儿童有机会到康复机构进行康复训练,现在社区医疗越来越受到重视,脑瘫儿童就不用到外地就医,可以就近到当地社区。在社区康复师的指导下,采取机构集中评估、训练和家庭康复指导相结合的方式,对脑瘫儿童进行系统的康复,巩固疗效,提高康复效果。

发现脑瘫患儿要及早进行康复治疗,有效地进行早期干预对患儿的康复将起到重要作用[14],加大社会宣传,让人们都知道什么是脑瘫、脑瘫的病因及危害,让全社会都来关心脑瘫儿童,要做好三级预防,即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减轻残障,提高患儿的生活自理能力[15],使脑瘫儿童能够同正常儿童一样生活。

[参考文献]

[1] 李晓捷. 我国小儿脑性瘫痪康复方面应关注的几个问题[J]. 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10,25(7):575-576.

[2] 李晓捷. 实用小儿脑性瘫痪康复治疗技术[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2.

[3] 徐开寿,麦坚凝. 脑性瘫痪的诊断、评估及治疗[J]. 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10,25(12):950-952.

[4] 卢小妹,杨李. 小儿脑性瘫痪的防治进展[J]. 中华疾病控制杂志,2010,14(7):668.

[5] 陈正平,张绍岚. 小儿脑瘫康复治疗86例临床分析[J].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2012,38(4):774.

[6] 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神经学组. 小儿脑性瘫痪的定义、诊断条件及分型[J]. 中华儿科杂志, 2005, 43(4): 262.

[7] 汤明丽,吕复莉. 小儿脑瘫康复治疗的现状及进展[J]. 安徽医学,2012,33(9):1256.

[8] 李文军. 综合性康复治疗对小儿脑瘫患者的影响观察[J]. 中国妇幼保健,2013,28:1122.

[9] 洪永锋. 脑瘫超早期康复研究及进展[J]. 安徽医学, 2011,32(5):684-685.

[10] 陆冬梅. 脑瘫患儿98例临床康复疗效分析[J]. 吉林医学,2011,32(32): 6778-6779.

[11] 陈彬,张丽华. 脑性瘫痪患儿的社区康复[J].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2,15(6):67-68.

[12] 张雁,吴卫红. 个体化康复训练对脑瘫患儿综合能力的影响[J]. 中国康复,2012,27(3):180-182.

[13] 银芳,刘宇赤. 我国脑瘫儿童康复服务中的问题探讨[J].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2012,18(6):595-597.

[14] 王明. 早期医学干预对预防脑瘫的影响[J]. 实用医技杂志, 2011,18(10):1072-1073.

[15] 臧艳芳. 儿童脑瘫的发病及治疗进展[J]. 现代医药卫生,2012,28(21):3276-3277.

康复训练治疗方法范文第5篇

【关键词】 康复治疗; 脑卒中; 偏瘫肢体; 预后影响

中图分类号 R74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6)24-0156-03

doi:10.14033/ki.cfmr.2016.24.089

在众多威胁人类健康的疾病当中,脑卒中属于致残类疾病中较为严重的一种。一直以来拥有非常高的发病率、致残率以及死亡率。针对此情况,医学界很多学者指出将康复治疗方法应用到脑血管疾病当中非常有利于患者的康复,在日常生活功能以及患者身体机能的恢复方面均有所帮助。尤其在近些年以来,脑卒中疾病的发病率不断攀升,其中青年群体占据了很大的比例。经过治疗后依然有大概74%的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功能受损,严重影响到家庭生活的质量与社会的正常秩序[1]。显然,脑卒中疾病上升到一个新的关注高度,受到了全世界的普遍重视,是非常重要的公共卫生研究课题。所以,如何对脑卒中肢体偏瘫患者予以科学的康复治疗,以便达到降低其致残率、提升其功能恢复率、存活率的目的显得尤为关键,拥有很大的临床实践意义。本文将笔者所在医院2015年2月-2016年2月收治的40例脑卒中肢体偏瘫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进而探究与分析脑卒中患者偏瘫肢体预后过程中受到康复治疗的影响情况,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笔者所在医院2015年2月-2016年2月收治的40例脑卒中肢体偏瘫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全部患者都满足WHO规定的诊断标准。通过头颅CT和常规检查得以确诊,将全部患者分成康复组与对照组,每组20例患者,其中康复组男14例,女6例,平均年龄(63±8)岁,存在14例脑梗死患者,6例脑出血患者,14例左侧偏瘫,6例右侧偏瘫。对照组男13例,女7例,平均年龄(63±8)岁,存在16例脑梗死患者,4例脑出血患者,16例左侧偏瘫,4例右侧偏瘫。两组患者年龄、性别及病变情况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都采用常规药物治疗方案,涵盖了脑循环药物、抗血小板聚集药物、血糖血压稳定药物以及营养脑神经药物等。对照组的患者只实施自我锻炼康复。而康复组则在常规药物治疗基础之上予以康复治疗方案。

1.2.1 合理设计良肢位 良肢位属于一类特殊的治疗,旨在预防及对抗痉挛方式的形成,达到对肩关节实施保护、帮助早期诱发产生分离的效果。通过结合患者需要治疗的部位,并根据人体器官生理特征进行合理的抗痉挛运用,进而在帮助患者恢复有关身体机能的同时,完成针对每一个患者的综合功能评定工作。需要注意的是由于仰卧易于使患者出现紧张性颈反射及迷路反射紊乱,甚至会构成患者骶尾部、外踝以及足跟部产生褥疮,所以尽可能规避选择该[2]。

1.2.2 康复治疗方法 主要利用Bobath技术与运动再学习相结合的治疗方法,并且联合其他类方法加以辅助训练。具体而言,涵盖了需根据患者各异姿势的反射能力与运动神经的发育次序而展开的翻身、坐位平衡、坐到站、站立平衡以及步行等各项内容,一次的康复训练时间以45~60 min最佳,坚持1次/d。作业康复训练(OT):主要含有以健侧带动患侧为主的磨沙板康复训练和从粗变细的插棒康复训练,一次训练时间在0.5~1 h最佳,坚持2次/d。在实际的康复治疗中可以引入日常生活能力(ADL)的训练,主要有家务、文娱活动、园林艺术及教育技能等方面的康复训练,同时对患者予以不同程度的心理安慰、鼓舞及调节[3]。

1.2.3 功能性电刺激(FES)治疗 功能性电刺激治疗使用了由北京金豪商贸有限公司制造的J48A型电脑中频治疗仪,并在患侧面肌肉起与止位置放置塑料极板,进行1次/d,25 min/次的治疗,将20次作为1个疗程[4]。

1.3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聘请专业的康复治疗医生在治疗前后对两组患者瘫肢的运动功能运用Fugl-Meyer评分加以评定,运用Barthel指数评定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包括进食、洗澡、穿衣、大便控制、小便控制、用厕、床椅转移、平地行走、上下楼梯等内容[5]。

1.4 统计学处理

本研究所得数据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 21.0进行分析处理,正态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比较采用字2检验,P

2 结果

两组治疗前的Fugl-Meyer评分及Barthel指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Fugl-Meyer评分及Barthel指数均优于治疗前,且康复组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中枢神经的功能可用性是很强的,部分神经元利用合适的条件环境能够实现再生。从现代医学中的康复理论中可知,神经肌肉反应能够通过康复训练达到对肌力增强的目的,并优化训练中肢体的协调,通过对潜在传导通路的引导,让患者脑部功能恢复,尤其对于血管疾病患者的康复尤为有益,起到预防关节挛缩和肌肉萎缩等病症的作用[6-7]。在进行运动训练的过程中,帮助患者的肢体肌张力获得平衡性,以或主动或被动的互动方式从中枢神经系统中获得本体和皮肤感应的冲动形式,进而使有关皮层脑血量增多,实现易化功能。利用中频脉冲电疗的方法对患者的相应肌肉与神经加以刺激,达到对肌张力降低、对患肢肌力增强的效果,并且规避了肌肉萎缩与关节僵直情况的发生。通过本次的分析和研究发现,针对治疗前后康复组与对照组患者在Fugl-Meyer评分及Barthel指数方面的对比,显示都得以完善,提示针对两组所运用的治疗方法均存在效果;通过两组之间的对比显示,相较于对照组,康复组在Fugl-Meyer评分和Barthel指数方面显著更高,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早在20世纪,关于神经系统类疾病,尤其对中枢神经受损为典型的运动功能异常类疾病的治疗方法便有所研究,医学界普遍认为采用神经肌肉促进技术的治疗方法所获得疗效是最为显著的,也就是康复训练治疗法,所以使其成为现今以来运用最频繁且有效的脑卒中疾病治疗技术。对于重组中枢神经的重要保障来说,进行合理的功能训练是非常关键的,也是必要的条件之一,通过重复多次的训练,使得运动技巧更为娴熟[8]。而有效运用神经肌肉促进技术和功能性电刺激等康复治疗方法,完全可以对患者的受损神经予以重塑。针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的康复治疗,属于一项长久的锻炼计划,医生需要根据患者在不同阶段的病情变化特征予以合理的康复训练,如果具备足够的条件,患者需要定期去指定医院的康复科进行咨询和治疗,让整个康复训练更为系统化、规范化,便于增强治疗效果,恢复原有的生活质量,在尽可能节省医疗花费、避免伤残情况发生的同时,尽早帮助脑卒中偏瘫患者回归到正常的工作与生活当中。根据本次研究分析得出,针对脑卒中偏瘫患者的预后影响,康复治疗方案要优于自我锻炼康复。

参考文献

[1]常文明.早期综合康复治疗对脑卒中患者功能预后的影响[J].中国药物经济学,2014,21(9):40-41.

[2]张延红,赵晓丽,王东,等.早期综合康复干预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功能恢复的影响[J].河北医药,2014,10(8):1564-1566.

[3]宋沛君.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功能恢复的影响[J].中外医学研究,2012,10(6):77-78.

[4]郑阿娟,杨瑛.超早期康复护理对脑卒中患者偏瘫肢体功能的效果[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3,32(12):2724-2726.

[5]苏舒曼.早期综合性康复护理干预对脑卒中偏瘫患者预后的影响[J].现代医药卫生,2013,20(4):3059-3060.

[6]马玉琼.系统化康复治疗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功能恢复的影响[J].神经病学与神经康复学杂志,2011,23(5):74-79.

[7] Gulseren A,Ozge K.Physical therapy modalities and rehabilitation techniques in the management of neuropathic pain[J].American Journal of Physical Medicine & Rehabilitation/Association of Academic Physiatrists,2014,31(7):933-942.

[8]牛家兰.超早期护理干预对脑卒中患者偏瘫肢体功能的影响[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4,7(4):88-89.

康复训练治疗方法范文第6篇

【关键词】 中风;肩手综合征;五子散;电脑中频

肩手综合征又称反射感神经营养不良综合征,是脑卒中后常见的合并症,发生率为12%~61%。临床主要表现为偏瘫侧肩臂痛、手肿和上肢营养障碍以及功能障碍,目前尚无有效治疗方法。 我们采用五子散结合电脑中频治疗肩手综合征,并与单纯运动康复训练作对照,取得满意的疗效,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取2010年5月至2011年5月我院区康复科72例中风后肩手综合征的住院患者。入选标准:患者均符合1995年全国第四次脑血管病学术会议通过的脑卒中诊断标准[1]。72例经头颅CT或MRI检查证实为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经患者及家属同意,采取随机分组的原则,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各36例。两组病人的一般情况经统计学处理,P>0.05,有可比性。见表1。

表1 两组病人一般情况比较(x±s)

1.2 方法

1.2.1 治疗组:治疗组采用康复训练的基础上先用五子散包推熨然后再行电脑中频机治疗方法。康复训练:保持良肢位摆放,仰卧位时,患者肩胛骨下垫枕,使其处于前伸位,腕关节背屈,手指伸直并外展;健侧卧位,患侧上肢下垫枕,使其保持前伸位,掌心向健侧和肩胛骨前伸位;患侧卧位,患者上肢伸直,肩胛骨前伸并掌心向健侧,各种摆放均应避免腕屈曲[2]。每天指导患者功能训练如屈曲、外展、外旋、伸肘、屈肘、前臂旋前旋后、腕屈伸、拇指内收外展、手指屈曲伸展活动,每日1次,每次 30 分钟。五子散推熨:五子散组成:菟丝子、补骨脂、白芥子、、吴茱萸、莱菔子,各100g。将上述中药一起装入15×10cm的布袋将口扎紧,放微波炉高火加热3~4分钟。治疗前先用温度计测温,并在使用者手背上试温度,约50~70℃,对于皮肤知觉迟钝的患者尤须注意。热熨时需暴露患肢,可采用点拍、按揉、推熨的方法将药包在患肢由远至近端进行药熨,力度适宜,时间10~15分钟,整个患肢出现潮红为宜。药包不烫手时将其停留肩部及腕部10分钟左右。药包推熨后使用YK-2000A高级电脑中频治疗仪1号处方进行治疗。中频治疗:可通过较强的电流松弛神经肌肉组织的紧张度,促进肌肉收缩,增进关节活动范围,有利于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和消除神经纤维间水肿,促进渗出物的吸收,增强局部组织的营养代谢,达到锻炼肌肉、增强肌力、提高免疫和止痛等效果[3]。将中频的两个电极片放置于肩前、肩后,治疗剂量为患者耐受限,每次20min。均为每日1次,每周6次,共治疗4周。

1.2.2 对照组:同康复训练。

1.2.3 统计学方法:采用秩和检验,P

2 效果观察

2.1 疗效标准: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用Barthel指数(Barthel Index,BI)评测[4]。正常为100分,0~20分为极严重功能缺陷,25~45为严重功能缺陷,50~70为中度功能缺陷,75~95为轻度功能缺陷。

2.2 治疗结果:总有效率为 %;对照组为 %,治疗组为 %优于对照组(P

表2 两组患者疗效对比

3 讨论

目前肩手综合征的病因还未真正阐明,临床上还未有统一诊断标准及治疗方案。笔者认为目前最有效的是采用综合性治疗方法,如本研究:在康复功能训练的基础上采用五子散结合中频治疗。治疗顺序为(康复训练五子散推熨中频治疗)。

康复训练是患者保持患肢良位摆放同时,鼓励其在不引起疼痛和加剧水肿情况下每天指导患者功能训练。而我院自制的五子散封包取其气味芳香走窜,通过加热,热熨起到温经通络、活血祛瘀、散寒止痛等作用。配合从远端往近端肢体的温热推熨,促进组织内积液回流,从而减轻水肿与疼痛,可增强温阳散寒消肿,通络止痛的作用[5]。中频电疗使患者皮肤痛阈明显增高有良好的镇痛作用,并促进局部血液和淋巴循环的作用,可使皮肤温度上升小动脉和毛细血管扩张,开放的毛细血管数目增多等。本疗法操作简便,安全有效,对提高中风患者功能恢复,提高生存质量。

参考文献

[1]王新德.急性脑血管病诊断标准(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修订方案)[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5,(23):670.

[2]张建宏.卒中后肩部问题[J].中国临床康复,2003,7(5):712.

[3]乔志恒.新编物理治疗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4.

[4]缪鸿石,朱连.脑卒中的康复评定和治疗[M].第一版.北京:华夏出版社,1996,22-24.

[5]林妙君.透刺配合五子散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75例[J].中医药导报,2011,17(4):76-77.

康复训练治疗方法范文第7篇

关键词:针灸;康复训练;中风;吞咽困难

中风后吞咽困难是常见的中风并发症,在临床的发病率为20-40%,发病率较高。中风患者出现吞咽困难的主要原因为脑卒中导致脑干中对吞咽具有控制作用的部分受到损伤,导致舌下神经麻痹,导致患者吞咽功能出现障碍[1]。中风后吞咽困难患者在急性期若不能及时救治,发生误吸、肺部感染严重后果的概率较高,具有一定的致残和致死率。为了探讨针灸加康复训练治疗中风后吞咽困难的临床效果,本文选取我院收治的中风后吞咽困难患者60例进行研究,现将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0年1月至2012年1月之间收治的60例中风后出现吞咽困难的患者进行研究,全部来自我院门诊和住院部,其中男27例,女33例,年龄50-75岁,平均年龄12.5岁,病程1-3个月;首次发病患者43例,复发患者17例,经头颅CT检查均确诊为脑中风患者;所有患者应饮水呛咳和吞咽困难入院治疗,按照随机分组原则换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方面的对比无显著差异,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

两组所有患者给予常规治疗和护理,在此基础上,观察组采用针灸加康复训练进行联合治疗,对照组采用单纯康复训练进行治疗,对两组的治疗效果进行观察和对比分析。

1.2.1针灸治疗方法 取廉泉、下关、凤池、天突、照海和通里等作为主穴;对半身不遂和肢体麻木症状的患者取外关、曲池、环跳和阳陵泉等作为配穴;对出现口角歪斜的患者取地仓、四白和丰隆等作为配穴;针灸操作为:选用0.3mm×40mm银针进行针灸,患者取仰卧位,对凤池进行进针直至患者咽部感觉到酸麻胀的感觉为止,并进行留针;选用2.5寸的毫针对廉泉和下关穴进行常规进针,捻转20-30次后拔出,不留针;对照海和通里等穴位直刺10-15mm,至患者产生酸胀感觉后留针30min。针灸为每天1次,以2周为一个疗程,对治疗效果进行观察[2]。

1.2.2康复治疗 ①进食训练,指导患者采取半坐卧姿势进行进食,以避免误吸导致食物进入气道;对病情较重的患者指导其进行流质食物,避免油炸等坚硬的食物,根据患者病情发展逐渐过渡到半流质或者糊状等易消化的食物,养成正常的饮食习惯;②吞咽功能训练,采用空吞咽、声门上吞咽和交叉吞咽等方法进行吞咽功能刺激,刺激患者的咽部肌肉,逐渐恢复患者的吞咽功能。③喉肌的训练,康复师用手指在患者喉结处进行上下活动,对咽部肌肉进行刺激,恢复和诱发其吞咽活动;④发音运动,首先进行简单的单个字的发音训练,后逐渐进行词、句的训练,并要求其发音的准确。康复治疗以4周为一个治疗周期。

1.2.3冰刺激 对观察组患者采用冰刺激疗法进行治疗,在餐前20min对咽部进行冰刺激干预,每日3次,每次15min。冰刺激能够有效改善中风后吞咽功能,并预防吸入性肺炎的发生。

1.3疗效评价标准 对治疗前后两组的吞咽困难程度进行评分,评分大于9分为基本痊愈;评分在6-8分之间为明显好转;评分在3-5分之间为好转;评分在1-2分之间为无效,以基本痊愈率、明显好转率和好转率之和为总有效率[3]。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组间比较采用t进行检验,计量资料采用(`x±s)进程表示,计算资料采用x2进行检验,P

2结果

3讨论

中风后吞咽困难是中风患者常见的并发症状,会行导致患者出现误吸、营养不良、贫血甚至是肺部感染,对患者健康和生活治疗造成严重影响,且当前并没有有效的药物治疗方法,因此采用中医针灸配合康复训练进行治疗的方法逐渐受到临床医师的重视。中医认为,中风后吞咽困难的出现是由于脑损伤导致机体出现气血逆乱、咽部痰液阻淤所致,现代医学演也证明中风后吞咽困难是由于脑损伤对脑干或者大脑皮层中与吞咽有关的功能造成损伤,导致舌下神经麻痹。针刺廉泉能够通畅舌头经络;针刺风池穴可以活血通络、醒神开窍,配合康复训练,可以取得更好的临床治疗效果,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郦雪芬,虞雷.针刺配合康复训练治疗中风后吞咽困难的疗效观察[J].内蒙古中医药,2013(8):47-48.

[2]陈青,王艳芳.针灸与康复训练治疗中风后吞咽困难[J].湖北中医杂志,2012,34(7):69-69.

康复训练治疗方法范文第8篇

[关键词] 针灸;康复训练;腰椎间盘突出症

自从1934年Mixter等研究表明腰椎间盘突出症可引发坐骨神经痛,治疗方法多倾向于手术。而国内经过多年的临床实践和科学研究,证明大部分病例采用非手术治疗同样能取得较好疗效[1]。中央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是其中比较常见的一种,主要症状是下腰痛、尾骶部疼痛、酸胀,或伴发间歇性跛行,还可见会麻木和大小便功能障碍等马尾压迫症状[2]。我院采用针灸联合康复治疗中央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效果良好,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07-2009年收治的中央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80例,其中男46例,女34例,平均年龄39.5±14.9岁(29-47岁),病程1-8年,临床症状为下腰钝痛72例,间歇性跛行10例,会麻木4例。L4/5椎间盘突出者53例,L5/S1椎间盘突出者21例,L4/5合并L5/S1椎间盘突出者6例。

1.2诊断及入选标准[3]

所有患者需经过腰椎CT或MRI确诊,并符合《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并排除①合并心、脑、肝肾和造血系统疾病患者;②精神病患者;③腰椎骨折或结核;④脊髓肿瘤患者;⑤妊娠或哺乳期妇女;⑥手术后病情再次复发者。

1.3分组情况

80例患者按照入院日期分为2组,单日为观察组,双日为对照组,每组40例患者,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程、临床症状等方面不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

1.4治疗方法

观察组给予传统药物治疗:消炎、镇痛、营养神经等对症支持治疗,常用非甾类消炎镇痛药,如芬必得胶囊0.69,口服,2次/d,维生素B1片30mg,口服,3次/d,15d为一个疗程。

研究组给予针灸联合康复训练治疗。针灸治疗穴位:委中、委阳、侠溪、外关、金门、阿是穴。操作方法:阿是穴向双侧椎间孔方向深刺至椎间孔附近;委阳、侠溪点刺出血3―5滴;委中刺络拔罐,留罐3―5min;外丘、金门用1―2寸毫针针刺得气后,行异气法3min后,加电针疏密波15min后出针,每日一次,15次为一个疗程。康复训练方法:①仰卧位,腰下垫高8-12cm,抬头及肩部至水平,停顿5―10s,回复原位;②仰卧位,上肢自然置于身体两侧,屈膝、屈髋、抬臀、挺腰,持续5―10s,回复原位;③俯卧位,腹部下垫高10-15cm,抬高头部至水平,持续5-10s,回复原位;④俯卧位,双上肢伸直,抬头、肩部及上下肢,保持5-10s,回复原位。

1.5疗效判定

治疗15d后,疗效参照《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3]及Fairbankjop腰痛病情计分表[4],选择与腰椎间盘突出症关系最为密切的症状、下肢功能活动、临床体征等进行量化评分,各项评分相加即总分,优40-50分;良30-40分;中20-30分;差20分以下。

1.6统计学处理

本研究数据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计数资料采用χ2分析,以α=0.05为检验水准。

2 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15d后,疗效判定结果见表1。优良率=(优+良)/n

3 讨论

研究表明腰椎间盘突出治疗方法中,联合治疗既吸收了单一治疗的长处,又弥补了其不足,是具有安全简便、疗效确切,患者易接受的治疗手段[5]。

本研究根据中央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发病特点以及针灸学原理,选择特定穴位进行针灸刺激,具有疏通经络,行气活血的作用。朱长庚等[6]研究发现针灸可通过促进外周炎性组织阿片肤的释放而发挥免疫调控作用,如β―内排肤可增加单核细胞的趋化性,使自然杀伤细胞NK细胞活性增加,起到消炎镇痛作用。本研究结果发现观察组经过治疗后在腰痛病情计分方面显著好于对照组(P

总之,本研究以针灸为主联合康复训练的治疗方法在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方面疗效独特,且副作用小,深受患者欢迎,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鲁玉来,蔡钦,主编.腰椎间盘突出症[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1,189.

[2]方周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非手术治疗方法及选择策略[J].按摩与康复医学,2011,2(1):64-66.

[3]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中医病症诊断与疗效标准[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3:246.

[4]杨占辉.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评分法疗效评定标准[J].颈腰痛杂志,1992,20(1):20.

[5]容国安.非手术治疗腰推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现状及进展[J].中国临床康复,2004,35(8):8076-8077.

康复训练治疗方法范文第9篇

关键词:脑卒中;假性球麻痹;吞咽障碍;针刺疗法;康复训练

假性球麻痹是由于人体双侧上运动神经元产生了损伤所引起的,这些神经元主要位于大脑皮质运动神经区,损伤造成延髓运动性神经、三叉神经等丧失对运动神经的控制功能,进而导致中枢神经瘫痪,临床表现为舌、咽喉、颜面、咀嚼肌等功能丧失,由于这类病症病不是由于延髓本身病变所产生的,因此成为假性球麻痹,它也是脑卒中主要并发症之一[1]。

1、资料及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次分析的对象是从2013年1月至2015年1月选出的130例,将其分为两个小组。其中对比组中男性54例,女性11例,患者的年龄从39岁至79岁不等,平均年龄为(50.23±10.02)岁,患者的病程从12至6年不等,平均病程为(2.17±0.13)年。其中轻度障碍患者共16例、中度16例、重度33例。观察组患者中男性42例,女性23例,患者的年龄从41岁至80岁不等,平均年龄为(50.76±10.05)岁,患者的病程从10至5年不等,平均病程为(2.03±0.08)年。其中轻度障碍患者共10例、中度20例、重度35例。患者的一般资料没有较大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

1.2方法

1.2.1分组和纳入方法

本次研究的患者共130例,将其随机分为两个小组,每组各65例患者。对其中一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和药物治疗,作为对比组;对另外一组患者则采用针刺结合康复训练来治疗,作为观察组。患者纳入的方法主要是根据西医和中医对假性球特征来进行判断,首先患者在发病时意识清醒,或仅为突发性意识障碍,经过适当处理后即恢复正常;其次,患者在发病后,其饮水和吞咽的功能受到严重影响,并具有构音障碍;第三,患者在发病前没有任何构音障碍、饮水和吞咽障碍,无明显智力发育迟缓症状;第四,患者在发病前均未患有严重糖尿病、肿瘤、肝病、肾病等并发症,同时患者均是自愿参与本次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2对比组治疗方法

对比组患者采用的是常规护理和药物治疗方法,并且过程中不接受任何针灸治疗,重度吞咽障碍患者采取鼻饲给予食物,并单纯采用吞咽训练帮助患者恢复吞咽能力,而中度和轻度患者则仅采取自行锻炼和摄食的方法,不采取护理干预措施。

1.2.3观察组治疗方法

1.2.3.1针刺疗法

观察组患者采用的是针刺联合康复训练方法。其中针刺疗法的具体选穴位置包括,主穴:风池、完骨、翳风、百会、上星、廉泉、外金津、外玉液、地仓、颊车、水沟。辅穴(辨证穴):如患者具有肝阳上亢指征,取足临泣、外关;如果患者有气虚血瘀指征,取足三里、关元、血海;如果患者具有阴虚风动,取太溪、三阴交等[2]。

在对患者风池、完骨、翳风三个主穴施针时,应选择向喉结方向入针,进针长度约为40,当针刺感传导患者喉部时,采用捻转补法小幅度转动针身,持续时间为1;对廉泉穴针刺时应选用长度为75的毫针,直接向患者咽部放下刺入,待患者针刺感强烈后拔出;针刺外金津和外玉液的方法与廉泉穴相同,保证针尖与患者头皮呈15°角方向施针,入针大约30,快速捻转,持续时间为3,每个穴位重复施针3次;水沟穴施针方向为鼻中隔方向,采用雀啄法,直到患者眼角流泪为止;其余辅穴针刺方法按照常规针灸方法即可。针刺疗法每日进行一次,必要时部分穴位留针0.5,以2周作为一个疗程[3]。

1.2.3.2康复训练方法

首先,为患者进行基础训练,在心理疏导的配合下,向患者讲解康复训练的具体方法和效果,并说明将要执行的训练计划。在患者表现出吞咽困难早期,利用口腔清洁护理帮助患者刺激吞咽反射神经,可以采用清水后风靡按摩口腔黏膜或舌部的方法,辅助患者进行张口和闭口运动,必要时还可以采用伸舌、吹蜡烛、噘嘴、微笑等肌肉训练。其次,采用“单字”训练法,鼓励患者在交流过程中大声喊出所要说的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通过咬准每一个字的发音锻炼肌肉和神经的协调性。还可以用适量冰水刺激患者的咽部,诱导吞咽动作,每天可视患者病情进行数次锻炼,每次锻炼持续时间不得少于10。第三,辅助患者进行摄食训练,在早期恢复阶段,应给予患者低浓度盐水刺激其吞咽动作,喂食量从少逐渐增多,并从流质食物开始变为半固体和固体食物,并鼓励患者进行吞咽运动,采用空吞、仰吞、侧吞等不同的锻炼吞咽功能,每天训练5次左右即可。

1.3疗效判定标准

本次研究中将患者吞咽功能评分设为10分制,其中1分为无法进行任何吞咽和进食;2分为仅能进行基础吞咽,不能进食;3分为可进行摄食训练,但不能进食;4分为可少量进食;5分为可选择1至2中食物进食;6分为能选择3种以上食物进食;7分为不需要静脉输液支持影响;8分为除固体食物外均可经口进食;9分为可进食固体食物,但需要临床观察;10分为正常吞咽。

其中患者评价分数达到9分以上,视为疗效显著;分数为6至8分视为治疗有效;分数在5分以下则视为治疗无效[4]。

1.4统计学处理

本次研究采用的是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采用n(%)来表示计数数据,并利用x2对数据进行检验,采用来表示计量数据,并利用对数据进行检验,以P

2、结果

将两组患者数据汇总制成如下表格:

表一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对比表[n(%)]

表二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吞咽功能评分对比表(x+s)

从上述两表当中可以看出,观察组患者治疗小姑明显优于对比组,同时观察组治疗后吞咽功能评分明显高于对比组。两组数据存在较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假性球麻痹所引发的吞咽障碍是脑卒中疾病常见的并发症,患者由于无法正常进食会导致身体抵抗能力下降,并且造成严重的心理压力,对恢复和治疗均带来影响。严重时还可能引发肺炎、呼吸困难等严重症状,危及患者生命。针灸治疗是我国中医当中的重要治疗方法,其能够起到活血通络、消瘀化滞的功效,并且利用捻转法能够有效刺激患者的神经,加快吞咽反射的恢复,结合康复训练能够有效提高治疗效果,在本次研究中,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效果(90.77%)明显高于对比组(70.77%),由此可见这种治疗方法具有极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杨孝芳,施杨婉琳,崔瑾,徐莹.针刺结合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后假性球麻痹患者构音障碍影响的研究[J].贵阳中医学院学报,2012,34(05):45-46.

[2]施杨婉琳,杨孝芳,崔瑾,等.假性球麻痹致吞咽困难针灸辨证选穴规律微探[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1,12(26):2692-2694.

[3]李承泫.针灸治疗中风后假性球麻痹研究进展[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3,10(07):102-103.

康复训练治疗方法范文第10篇

关键词:脑卒中;电针;康复训练;足下垂

中图分类号:R245.9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2349(2011)06-0070-02

步行能力障碍是脑卒中患者最常见的后遗症,严重影响了患者的日常生活。其中足下垂是导致步行能力障碍的关键因素之一,也是临床治疗的难点,因此寻找一种简单而有效的治疗方法对于纠正步态、提高步行能力具有重要意义。笔者采用电针结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足下垂取得满意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60例为2009年8月~2011年2月住院和门诊治疗的脑卒中伴有足下垂患者,其中男36例,女24例;年龄最小35岁,最大69岁;病程最短10 d,最长3个月。根据计算机随机抽取数字分为治疗与对照2组,每组30例。前2组患者年龄、性别、病程等一般资料经统计学处理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选择标准 ①脑卒中患者;②全部病例均经头颅MRI/ CT 证实;③符合1995 年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1];④全部病例诊断明确,意识清晰,生命体征平稳,神经学体征不再发展;⑤全部病例足下垂确为脑卒中后所致。

1.3 统计学方法 测定数据以均数±标准差表示,2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前后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应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处理。

2 治疗方法

2.1 康复训练 2组均给予康复训练。包括采取良肢位摆放,预防小腿肌肉异常肌张力的产生,保持跟腱的良好延展性;对患腿胫前肌和胫外侧肌群进行运动诱发和加强训练,增强患足背伸和外翻力量;仰卧位对患者小腿三头肌痉挛进行被动牵张或站立位站斜坡板,主动抑制小腿肌肉的痉挛和挛缩;采用神经肌肉促进术中本体感受神经促进术中的可动性技术[2],改善小腿后侧集群痉挛及小腿前外侧肌群肌力;对患者进行静态和动态平衡功能训练,提高患者平衡能力;对患者进行肢体负重和步行时迈步相足背屈能力训练,提高患者步行能力。

2.2 电针疗法 治疗组在康复训练基础上采用电针疗法。取穴:足三里、上巨虚、下巨虚、阳陵泉、申脉、照海、足临泣。针刺得气后加电刺激,采用连续波,留针30 min,每日1次。2组连续治疗30 d为1个疗程。治疗前、治疗后各观察1 次。治疗过程中停用其它针刺、药物治疗措施,直至疗程结束。

3 评价方法

采用改良Ashworth量表[3]评定小腿三头肌的痉挛,胫前肌肌力评定用MMT分级标准之Kendall百分比法[4]评定。步行能力及平衡能力采用Carr-shepherd平衡功能及步行评定[5]。评定均有同一医师进行,该医师不知治疗分组情况,且不参加治疗。

4 治疗结果 见表1。

5 讨论

针刺疗法对脑卒中所致足下垂有较好疗效,根据经脉循行路线,笔者采用针刺足阳明胃经和足少阳胆经穴位,达到调和经脉、疏通气血的作用。足下垂的表现类似阴阳跷脉的脉气失调出现的下肢肌内外侧肌肉弛缓或拘急的病症,故取申脉、照海调整阴阳。现代研究表明:针刺拮抗肌腧穴,可兴奋拮抗剂肌梭,冲动经Ia纤维传至脊髓,兴奋支配同一肌肉的a运动神经,经a运动神经纤维,拮抗肌兴奋收缩,通过交互抑制原理[6],使拮抗肌松弛。本研究所选穴位多为支配拮抗肌(小腿前侧、外侧肌)的神经刺激点,针刺这些穴位可以使针刺产生的兴奋通过传入神经元到达中间神经元(大脑皮质或延髓),这样中间神经元可把兴奋进行分析、综合后发放出冲动或增加传出冲动至效应器(肌肉),使效应器发生反应,即恢复了大脑皮质对皮质脑干束的正常调节,或恢复了上下运动神经元的传出功能。康复功能训练,可针对性的抑制了小腿肌肉的痉挛,增强足部背伸和外展相关肌肉的力量,使大脑重新学习指挥足部运动。两种治疗方法相互配合,能明显改善患者下肢运动功能,提高患者的步行能力。本研究结果表明电针结合康复训练是一种有效改善足下垂的方法,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中华神经科分会.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79~380.

[2]钱开林,王彤.中枢神经损伤后足下垂的康复治疗[J].中医学康复杂志,2001,16(3):191.

[3]缪鸿石.康复医学理论与实践[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311.

[4]朱镛连,张皓,何静杰.神经康复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10:224~225.

[5]顾新,张莉,王立晖.踝足矫形器对偏瘫患者步行速度的影响[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0,3(15):155.

[6]桌大宏.中国康复医学[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0:315.

上一篇:花艺培训范文 下一篇:农业产业培训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