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协七五普法工作计划范文

时间:2023-03-05 17:58:48

科协七五普法工作计划

科协七五普法工作计划范文第1篇

骆世文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县人民政府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县政协各位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2016年工作回顾

2016年是我县实施“十三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决胜全面小康社会的关键之年。一年来,县政府在市委、市政府和县委的正确领导下,坚持“绿色引领、生态支撑、创新发展、实绩为基”的发展理念,在县人大及其常委会的依法监督和县政协的大力支持下,团结和依靠全县人民,抢抓机遇,攻坚克难,较好地完成了县七届人大六次会议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实现了“十三五”“开门红”。全县生产总值达到104.69亿元,同比增长(下同)9.5%,增速在全市县区排名第二;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43.93亿元,增长11.6%,增速在全市县区排名第二;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8.31亿元,增长4.1%,增速在全市县区排名第二;固定资产投资91.76亿元,增长22%,增速在全市县区排名第二;税收收入12.37亿元,增长8.7%;外贸进出口总额33.5亿元,增长5.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9.82亿元,增长11.1%;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569元,增长7.9%;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290元,增长11.7%。税收超千万元乡镇达13个。

一、坚持“双轮驱动”,经济发展持续向好

发展新动能不断蓄积。在全省率先启动粤东西北创新发展示范县建设。出台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强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等系列政策,“十三五”期间每年安排2000万元专项基金用于人才建设和科技创新奖励。实施“扬帆计划”,与暨南大学合作共建全市首家“人才驿站”。县科技创新中心、县知识产权服务中心挂牌成立,县科技创新中心成为全市唯一的省级众创空间试点单位。东源—广工大现代产业协同创新研究院启动建设,建立科技企业孵化器2个,在孵企业11家,科技创新成果育成体系基本形成。新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5家,提前超额实现倍增计划。新增省、市级企业研发机构10家,申请专利386件,获省市级科学进步奖4项,企业创新主体地位进一步凸显。

工业转型升级成效明显。持续推进深圳盐田(东源)产业转移工业园建设,投入3.3亿元,完成扩园1.3平方公里,“三通一平”1800亩,“三路一小河”投入使用,文体广场主体工程基本建成,连接园区、县城和市区的主干道全线通车,产业共建承载力进一步增强。信息产业、智能制造、新型材料、健康等产业和县城工业园核心区、深东共建物流产业园、水库移民“双转移”示范基地建设扎实推进。瞄准珠三角产业外溢,设立驻深招商联络办,强化招商专业队作用,成功举办系列经贸活动,新签约项目13个,合同投资总额45.3亿元。强化“三赛”责任,落实领导挂钩联系责任制,破解“卡壳”问题,项目建设顺利推进,新开工项目23个,投产项目11个,完成投资15.9亿元。加快培育主导产业、新兴产业,引进电子信息产业项目4个,新开工项目4个,完成投资17.5亿元,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加快形成;正能量山泉等健康水产业项目加快建设;智能制造、新材料、绿色能源等新兴产业发展取得实效。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3家。持续实施工业转型升级三年攻坚战,完成技改投资15.2亿元,推动19家企业开展技术改造,其中实施“机器换人”和智能化改造企业12家。

农业现代化深入推进。出台加快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实施意见,启动国家农业可持续发展试验示范区、省级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创建工作。严守25.7万亩基本农田红线,完成基本农田标准化建设8080亩,粮食作物总产量达21.12万吨,实现五连增。打造“一镇一特色”、“一村一品”,创建特色农产品专业镇9个,特色农业生态园区4个,十大特色农产品基地巩固扩大。新增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6家、农民专业合作社38家、家庭农场160家。推广“互联网+农业”,农产品销售渠道更加通畅。

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绿色生态、温泉养生、乡村休闲三大旅游品牌建设持续推进。万绿湖创建国家5A级景区和省知名品牌示范区工作扎实推进,叶园温泉通过国家4A级景区质量复核,黄龙岩成功创建国家3A级景区。康泉十八国际生态健康旅游城正式营业,万绿生态村等旅游项目建设有序推进。旅游产业与养老、文化等产业加速融合,广东畲族宫、金桃源养老产业园等项目启动建设。全年接待游客727.94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48.2亿元,分别增长12.9%和14.3%。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达125.83亿元和117.24亿元,分别增长18.1%和23.9%。广东省普惠金融试点县建设通过省验收。现代物流业发展迅速,“深东”现代综合物流园项目基本完成前期工作,绿然农产品物流园等项目启动建设。商贸体系持续完善,新增商贸主体1659家,限额以上商贸企业5家。

二、坚持城乡统筹,城乡面貌持续改善

县城品质更优。严格执行县城总体规划,完成县近期建设规划(2016-2020)和滨江新城、仙塘新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东源大道全线通车,完成新河大道一期、行政大道升级改造,县城路网与市区、园区路网实现无缝对接。县文化科技中心、滨江公园、临江亲水河堤景观、木京河湿地公园等公共设施基本建成或投入使用。完成县中心集贸市场建设,县崇文实验中学、县第三小学、县第一幼儿园、县人民医院新院、县公安武警基地等项目建设扎实推进,城市功能不断完善。实施购房优惠政策,销售商品房6450套,增长91.57%,建成商住小区11个,建筑面积121.8万平方米,大润发购物广场建成使用,县城中心商圈加速形成。“创文”、“创卫”扎实推进,实施绿化美化亮化工程,开展七大专项整治行动,严厉打击“三违四抢”,县城宜居宜业宜游水平进一步提升。

镇村面貌更美。新一轮城乡规划编制有序推进,完成新港、灯塔、蓝口及顺天镇总体规划编制。“特色小镇、美丽乡村”创建扎实推进,基本完成5个特色小镇、6个美丽乡村规划编制。继续落实农村“一事一议”和小城镇发展三大政策,完成圩镇水泥路面改造7.16公里,农村公路硬底化改造145.9公里,农村危房改造1299户。创建市级宜居城镇1个、宜居村庄11个。深入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完成县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场渗漏液处理系统建设,建成乡镇生活垃圾转运设施21个,村级污水处理设施35个。

发展基础更实。完成交通建设投资20亿元。赣深高铁东源段启动建设,汕昆高速公路东源段完成路面总工程量的80%,河惠莞高速公路东源段征地拆迁基本完成。省道S230线蓝口乐村至源城胜利段、S253线灯塔至源西段、S229线船塘至骆湖段、S243线康禾曲龙至长芨段等路面改造工程前期工作顺利推进。柳城东江大桥完成总工程量的75%,蓝口工业大桥启动建设,义合阮啸仙纪念大桥、古云东江大桥完成前期工作。投入水利建设资金3.3亿元,完成中小河流治理102.8公里,省级水利建设示范县工程43宗,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10宗,实施村村通自来水工程5宗。完成电网建设投资3.42亿元,扩建500千伏变电站1座,220千伏上寨至塔岭输电线路建成投产,完成71个中心村农网改造升级。实施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实现光纤入户3.36万户,新建4G基站1251个。

三、坚持绿色引领,生态优势持续巩固

生态高地优势凸显。实施主体功能区差别化考核机制,对新丰江库区锡场、半江、新回龙、双江四镇强化生态环保质量考核。率先在粤东西北启动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建成省级生态示范镇3个,省、市级生态示范村50个。万绿湖国家湿地公园通过国家验收,成为全市首个国家湿地公园,入选“广东十大最美湿地”,东江国家湿地公园建设稳步推进。新丰江国家森林公园入选“广东十大最美森林”,启动康禾温泉国家森林公园申报工作。康禾、新港省级自然保护区保护管理得到加强。

绿色优势巩固提升。深入实施“南粤水更清”行动计划,扎实开展东江水环境综合整治,清理关闭禁养区养殖场690家,打捞水浮莲10.3万吨。基本完成5个乡镇污水处理设施主体工程和配套管网建设。完成新丰江水库上游拦截漂浮物工程一期建设,建立清漂长效机制。全面落实河长制和段长制,14条考核河流水质总体好转。新丰江水库水质保持在Ⅰ类标准,辖区内东江干流水质保持在Ⅱ类标准。深入推进绿化东源大行动,完成森林碳汇造林抚育10万亩,生态景观林带套种补植96公里。推进森林进城围城工程,完成县、镇两级森林公园规划编制,建成镇级森林公园5个,乡村绿化工程示范点33个。实施最严格森林防火工作问责制,森林火灾防控形势总体稳定,森林覆盖率达74.37%。

节能减排成效显著。严格项目环保审批,“三同时”和环评执行率均达100%。持续开展大气污染防治“百日行动”,严厉打击偷排等环境违法行为,淘汰锅炉6台、黄标车1358辆,空气质量稳定在国家一二级标准。完成节能目标任务,化解过剩钢铁产能42万吨,关闭非法砖厂17家,单位GDP能耗下降3.16%。

资源节约高效利用。完成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期评估修订及永久基本农田、林业生态红线划定工作,基本完成生态严格控制区划定并上报省审批。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三条红线”控制指标全面达标。严格落实节约集约用地制度,清理闲置土地108宗664.5亩。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绿色环保产业,实施减排项目14个,新增清洁生产企业3家。

四、坚持共建共享,民生事业持续发展

社会事业全面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扎实开展,出版《阮啸仙》、《古成之》等系列历史人物丛书。新建改建二级文化站4个,建成村级文体功能场室284个。持续开展“文化东源”系列活动,播放公益电影3096场,成功举办首届民间艺术汇演。完成省第一次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成功发掘船塘龙尾排商代墓葬群遗址,出土文物250件。启动创建广东省推进教育现代化先进县,5个乡镇通过省教育创强复评验收。九年义务教育、学前教育、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分别达111.82%、94.03%、95.05%,各类教育普及率稳步提升。本科上线人数增长23.42%,高考入围率高于全市平均水平,东源教师参加市学科竞赛获奖人次居全市五县之首。县级公立医院改革有序推进,基本药物零差价制度全面落实,药占比下降14%。县中医院创建二级甲等医院稳步推进,启动4间乡镇卫生院标准化建设,县、镇、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不断完善。全面落实国家13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居民健康档案建档率达78%以上。全面二孩政策平稳实施,优生优育水平进一步提升。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成功举办首届县运会,承办协办风筝、动力摩托、马拉松等多项国际赛事。东源代表团在市第四届运动会上取得第三名的好成绩。

社会保障更加有力。社保领域改革深入推进,完成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并轨改革,实现医疗保险省内异地即时结算,启动涉农资金应用社会保障卡发放试点工作。居民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实现城乡一体化,城镇职工“五大险种”和城乡养老、医疗保险任务全面完成。发放各类民生保障资金1.4亿元,增长29.4%。开展“春风行动”等系列招聘会,新增就业岗位6015个,充分就业村覆盖率达100%,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4%以内。住房保障力度加大,新建公租房廉租房96套。

社会治理更加高效。平安东源建设深入推进,建设和升级改造社会治安视频监控300个,建成治安卡口15个,立体化治安防控体系进一步完善。深入开展“飓风2016”等专项打击整治行动,禁毒人民战争取得新成效,社会治安形势保持稳定。扎实开展“大、大接访、大化解”活动,一批突出问题及社会矛盾纠纷得到有效化解。严格落实安全生产“一岗双责”和企业主体责任,道路交通、消防、食品药品等领域安全生产形势总体稳定,防灾减灾和应急处置能力有效提升。基层治理不断创新,社会信用体系、市场监管体系日臻完善。

脱贫攻坚持续推进。坚持把脱贫攻坚当作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出台脱贫攻坚三年实施意见,制定贫困村三年帮扶规划和年度脱贫计划。完成261个村(居)9900户28628人建档立卡和精准识别工作,实现贫困人口挂钩帮扶全覆盖。坚持因人因地精准施策,实施脱贫攻坚八项工程,投入扶贫资金1.21亿元,实施扶贫项目613个,实现省定贫困人口10531人稳定脱贫,脱贫率达36.79%。出台扶贫资金使用管理细则,确保扶贫资金安全高效使用。

“十件实事”成效显著。污水处理设施、崇文实验中学、公租房等“十件实事”基本实现预期目标。

五、坚持依法行政,政府效能持续提升

重点改革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深入推进,行政审批事项和中介服务事项得到全面清理。财税制度改革持续推进,部门预算覆盖面不断扩大,完成乡镇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启动零基预算改革试点和权责发生制政府综合财务报告试编工作,“营改增”深入推进。推行“五证合一、一照一码”,新增市场主体2645户,增长43.5%。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改革试点、金融改革、国企改革深入推进。完成4423个村集体经济组织“三资”清理核实工作。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任务有效落实。

民主法治深入推进。法治政府建设规划(2016—2020)编制工作基本完成。县、镇、村三级法律顾问制度进一步健全,行政复议、行政应诉工作有效加强。政府部门和公职人员依法行政、依法办事能力和水平进一步提升。政务公开深入推进,权力清单、责任清单、负面清单制度持续完善并依法向社会公开。“七五”普法工作全面启动。

行政效能有效提升。县、镇、村三级政务外网建设有序推进。全面推行“一门式、一网式”政务服务,基本完成县、镇、村三级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办事环节和流程进一步优化。坚持实绩为基,政务督查、审计监督和效能监察得到加强,抓执行、抓落实的工作机制进一步健全。办理人大建议32件、政协提案26件,办结率均达100%。

廉洁从政深入人心。牢固树立“四种意识”,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反“”、“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活动成果进一步巩固。“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深入开展,认真贯彻党内系列法规、条例、准则,党内监督进一步加强。严格落实政府系统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行政监察体制持续完善,反腐倡廉建设取得实效。严守国务院“约法三章”,“三公”经费进一步压减。

此外,统战、外事侨务、移民、科协、工会、工商联、民族宗教、残联、社工委、关工委、老区、共青团、妇女儿童等社会各项事业全面进步;国防建设、人防、民兵预备役、“双拥”工作扎实推进;统计、调查、粮食、机关事务、接待、供销、编制、烟草、盐务、对台、打私、机要、保密、档案、史志等各项工作取得新成绩。

各位代表,我们所取得的成绩来之不易,这是市委、市政府和县委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全县人民团结拼搏、共同奋斗的结果,是县人大依法监督、县政协民主监督的结果,也是深圳盐田区委、区政府鼎力帮扶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县人民政府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宏观形势持续严峻,实体经济发展压力增大;新旧动能转换、产业转型升级步伐有待加快;制约新型城镇化因素较多;巩固提升绿色生态优势任务更加艰巨;补齐民生短板任务依然繁重;政府行政效能仍有待进一步提高。对此,我们将高度重视,切实采取有效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2017年工作计划

2017年是新一届政府的开局之年,是我县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率先振兴发展的攻坚之年。做好今年工作,意义重大。

今年县政府工作的指导思想是:全面贯彻党的十,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中央、省经济工作会议,市第七次党代会、市委七届二次全会、县第七次党代会和县委七届三次全会精神,深入贯彻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绿色引领、生态支撑、创新发展、实绩为基”的发展理念,坚持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坚持产业兴县、生态立县、人才强县,深入实施“两大战略”,紧紧扭住“三大抓手”,打好“两大战役”,加快与深莞惠“五个一体化”,努力与全省同步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率先实现振兴发展。

今年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生产总值增长9.5%左右;全社会工业总产值增长10%;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6%;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0.5%;外贸出口总额增长3%;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4%左右;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0%;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13‰以下;完成节能减排任务。

为实现上述目标,今年重点抓好以下七方面工作:

一、着力打好产业大会战,促进实体经济培育壮大

做强做优产业发展载体。用足用好粤东西北振兴发展政策红利,深入推进园区合作共建,积极争取园区扩能增效扶持资金和建设用地指标,加大土地房屋征收力度,持续推进产业转移工业园扩园,打造全县工业经济核心区,推进新扩园2000亩以上。推进PPP合作,完成投资1.2亿元,完成文体广场建设并投入使用,基本完成东源大道园区段建设,加快推进科技路、创业路等道路和污水管网建设,完善园区道路、景观、文体等基础设施,不断提升园区承载力。加强园区管理服务,完善商贸、金融等生产生活服务配套,优化园区人居环境,促进产城融合发展。持续推进健康水产业、硅产业、新建材、新型旋窑水泥等产业聚集区基础设施建设,不断优化产业发展环境。

掀起产业大招商高潮。抢抓深圳等地区产业转移窗口期机遇,全力推进专业化、社会化、精准化招商,发挥招商专业队和驻深招商联络办作用,用好“三会”招商平台,构建大招商格局,在争当深莞惠产业发展“大腹地”工作中奋力争先。研究出台主导产业招商专项政策,突出主导产业招商、产业集群招商、龙头企业招商,落实招商引资激励政策,强化产业招商绩效考核,精心组织年度系列经贸活动,积极承接珠三角产业外溢,引进亿元以上项目10个以上、10亿元以上项目2个以上。制定出台投资项目代办制,为落户项目全程限时代办所有行政审批手续,促进项目快速落地。落实县领导和部门挂钩联系重点项目制度,强化项目效能督查,及时解决项目推进难题,推动10个以上项目开工建设、8个以上项目竣工投产,完成投资40亿元以上。

全力打造特色主导产业。实施产业兴县战略,探索设立新兴产业发展引导基金,重点培育打造智能制造、现代物流两大新兴产业集群,初步形成新兴主导产业蓬勃发展、对实体经济发展支撑逐年增强的良好局面。深圳盐田(东源)产业转移工业园二期扩园区重点布局发展电子信息、精密制造等智能制造业,打造智能制造聚集区。加快推进齐达科技、嘉利精密等项目建设,大力引进一批优质项目,全力打造百亿级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发挥富马硬质合金先进刀具制造产业基础带动作用,加快立兴杨氏等项目建设,促进新材料及装备制造产业集聚发展。深入实施现代物流业发展规划,充分利用省及盐田区有关扶持政策和帮扶资金,加快推进“深东”现代综合物流产业园建设,统筹推进绿然等物流园区建设,努力打造全市现代物流先行区。充分利用盐田全国物流强区优势,加强物流产业合作共建,积极引进一批企业和项目落地,推动现代物流业集聚发展。

加快工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强资源开采及粗加工行业管控,促进钢铁、水泥、陶瓷、玻璃等传统行业在规模整合、技术提升、环保建设、安全管理上提升水平,支持旗滨玻璃等重点企业扩产增效。加快推动正能量山泉、康水山泉、万绿湖饮用水等企业增资扩产,打响万绿湖水资源品牌。深入推进工业转型升级,引导现有企业提高先进产能比重,推动15家以上企业开展技术改造,完成技改投资14亿元。帮助企业解决用地、用电、用工等实际问题,促进工业稳增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减产面控制在20%以下。大力培育重点税源型企业,净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1家以上,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3%以上。尊重和保护企业家精神,积极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强化政银企合作,引导资金流向实体经济,呵护本土中小微民营企业成长。

繁荣壮大现代服务业。结合打造高铁、高速旅游走廊,积极开展省全域旅游示范县创建工作,持续推进三大旅游品牌建设,在打造深莞惠生态休闲旅游“后花园”工作中奋力争先。大力推进万绿湖创建国家5A级景区和省客家绿色生态旅游产业知名品牌示范区工作,推动东江野战俱乐部创建国家3A级景区。积极推进康泉十八二期、东江源、万绿村等旅游项目建设。大力发展“旅游+”产业,结合景区景点、农业基地,引导农家乐、民宿等旅游新业态集聚发展,打造农业生态、乡村休闲旅游优选线路。充分发挥万绿生态产业园扶持资金作用,完善旅游配套设施。加快现代商贸体系建设,促进汽车等重点消费领域商贸业发展,新增限额以上商贸企业6家以上。加快发展报关、通关等外贸进出口服务业,促进外贸进出口回稳向好。继续推进普惠金融建设,严厉打击非法集资行为。

二、着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发展动能汇聚转换

打造创新示范高地。出台实施县科技创新“十三五”规划,全力打造粤东西北创新发展示范县,打造在全市乃至粤东西北地区具有较强产业竞争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实施人才强县战略,启动人才公寓建设,完善住房、教育、医疗等社会保障,促进高层次人才扎根东源。加快东源—暨南大学人才驿站建设,探索建立人才库,引进培养各类高素质人才,鼓励人才带课题、项目、成果到园区和企业发展。完善县科技创新中心管理运营机制,推动知识产权服务中心等六大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推动涧头、义合等乡镇实施专业镇转型升级。发挥东源—广工大现代产业协同创新研究院作用,与省农科院合作建设创新平台和科技工作站,建立科技企业孵化器2个以上,推动一批企业与孵化器合作设立孵化项目。制定科技改革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探索搭建政融研企合作平台。

助推产业创新升级。建立健全科技成果转化育成体系,吸引珠三角科技企业将加工制造、成果转化环节转移到东源,打造珠三角新兴产业拓展基地、科研成果产业化基地。大力培育科技创新型企业,新增企业研发机构12个以上,国家高新技术企业5家以上。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申请发明专利50件以上。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加快“智慧东源”建设,探索推进众创、众包、众扶、众筹,降低创业创新门槛和成本。实施品牌发展战略,培育省著名商标、名牌产品3件以上,新增注册商标20件以上。

打造“四最四低”营商环境。推进政府服务管理创新,坚持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进一步清理规范行政审批事项。深化项目审批改革,实行联合审查并联审批,提高项目审批效率。深化商事登记制度改革,全面落实“五证合一、一照一码”。深化财税金融改革,推动“营改增”扩围,稳步推进零基预算试点、县级财政资金项目库、政府资产报告制度、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制度等改革,完善预算编制体系。扎实推进国企改革和价格体制改革。完成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并投入运营。完成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改革试点工作。

三、着力城乡统筹协调发展,促进新型城镇化水平提升

打造精品滨江县城。严格执行县城发展总体规划,完善提升各类专项规划,建设“三生融合”的宜居宜业宜游滨江县城。完成省卫生县城创建工作,确保取得省文明县城提名资格。启动东江公园和县体育馆建设,基本完成县文化科技中心建设并投入运营,让市民有更多的公共文体休闲场所。启用县城中心集贸市场,加快县城在建学校、医院、县公安武警基地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推进县城道路建设和公共交通站场线路布点,让市民生活更加便利。建设新河大道北封闭式垃圾中转站,推进木京河综合治理,强化县城生活垃圾、生活污水处理设施运营管理,提升县城环境治理水平。高标准抓好一批商住小区建设,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发掘客家文化内涵,持续推进绿化美化亮化,塑造具有岭南风韵、客家风情、山水风采的城市风貌。

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推进新一轮镇级总体规划修编,强化规划督察,加强义合等历史文化名镇规划管理。结合赣深高铁东源站及汕昆、河惠莞高速相关出口建设,抓好周边乡镇城镇规划、产业规划和土地管控,谋划发展“高铁、高速经济”。加快特色小镇建设,推进仙塘、义合、新港、康禾、漳溪五乡镇示范创建工作。继续实施宜居村镇“六个一”工程,优化城镇功能布局,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增强辐射带动能力。分批次改造提升圩镇综合农贸市场,规范集市经营秩序,促进圩镇繁荣。探索完善农村居民和外来务工人员落户城镇政策,加快城镇化进程。

加强城镇精细化管理。完善城镇管理体制和城市管理综合执法机制,统筹城镇执法职能,建设强有力的城镇管理综合执法队伍。加强县城地下综合管廊建设,健全运营管理机制。制定出台城镇精细化管理办法,加强城镇环境综合整治,集中整治街巷及重点部位脏乱差、占道经营、车辆乱停乱放、渣土违规运输堆放等乱象,规范户外广告设置。强化“门前三包”责任落实,加强垃圾收运处理、公厕等设施建设维护,提升卫生保洁水平。严厉打击“三违四抢”,规范城镇开发建设秩序。

大力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七大交通体系”建设,在推进与深莞惠交通运输一体化工作中奋力争先。全力配合做好赣深高铁、汕昆高速、河惠莞高速、G205国道东移、通用机场等重点工程建设工作。加快省道S253线灯塔至源西段、S230线义合至源城胜利段等工程建设,继续推进S229线船塘至骆湖段工程前期工作。基本完成柳城东江大桥建设。完成东江渔港建设,推进新港客运码头改造。完成省级水利示范县、中小河流治理工程建设,抓好东江干流防护堤规划上报工作。完成电网建设投资1.51亿元,推进220千伏渡水变电站建设。加快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完成投资7400万元以上,新增光纤入户2.77万户,新建4G基站285个,实现行政村4G网络全覆盖。

四、着力精准扶贫脱贫,促进“三农”特色更加彰显

全力打好脱贫攻坚战。完善县、镇、村三级脱贫攻坚责任体系,发挥挂钩单位帮扶作用,落实乡镇扶贫工作组属地职责。深入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三年攻坚计划,落实50个相对贫困村和211个分散贫困人口村年度脱贫计划,完成上级下达的贫困人口年度脱贫任务。强化扶贫资金筹集使用监管,鼓励引导农业龙头企业等经营主体与贫困村、贫困户开展多形式的经营合作,扶持贫困村特色产业发展,拓宽贫困户就业增收渠道。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鼓励农村青年返乡创业。开展25个村集体收入良性增长机制试点工作,促进村集体收入稳定增长。完善农村产权流转管理服务平台,保障农民财产权益。落实移民后扶政策和侨务政策,改善移民和归侨侨眷生产生活条件。

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严守25.7万亩基本农田红线,积极开展粮油高产示范创建活动,巩固产粮大县地位。实施优质特色农业提质增效行动计划,持续推进十大特色农产品基地建设,促进优质粮油、特色水果、蔬菜、茶叶、畜牧、水产等特色产业提档升级,在打造深莞惠经济圈优质“菜篮子”工作中奋力争先。大力发展乡村休闲旅游、农产品物流等新业态,加快发展农产品深加工和现代食品产业。加快创建国家农业可持续发展试验示范区和省级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加强农业新产品、新技术、新装备推广应用。加强农业产业化组织建设,培育省市级农业龙头企业4家以上,支持鼓励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实施农业品牌培育工程,新增“三品一标”认证6个以上。大力发展农村电商,畅通农产品营销渠道。

全力推进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优化提升行政村村庄规划,实现规划队伍与规划编制全覆盖。加快美丽乡村建设,推进仙坑、双田等21个美丽乡村示范创建工作。大力实施农民安居工程,全面加强农村危房改造、道路、能源、信息化建设和防灾减灾工作。完成在建5宗、启动新建20宗村村通自来水工程。完成9个乡镇39个行政村环境连片综合整治工程。推动大肚坳二期和三个片区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建设,科学布局农村垃圾收集设施,建立完善长效运营管理机制,实现村庄保洁覆盖面达90%以上,农村生活垃圾有效处理率达85%以上。推行雨污分流,扩大城镇污水管网的村庄覆盖面,完成在建5个、推进新建7个乡镇污水处理厂建设,稳步推进较远村庄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推进村容村貌、畜禽污染、水体污染整治,提升绿化水平,打造干净、整洁、便捷的农村人居环境。

五、着力生态保护治理,促进绿色优势厚植提升

持续发力打造生态高地。实施生态立县战略,严格落实生态保护红线和基本生态控制线。在推进与深莞惠环境保护一体化工作中奋力争先,全力推进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创建工作,创建部级生态示范镇3个、省级生态示范镇4个、市级生态示范村39个。持续加强新丰江国家森林公园、万绿湖国家湿地公园和新港省级自然保护区、康禾省级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继续推进东江国家湿地公园建设。抓好康禾温泉国家森林公园迎检工作。深入推进绿化东源大行动,持续实施高速公路沿线、东江两岸“治采复绿”工程和森林碳汇、森林进城围城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镇级森林公园3个以上,森林覆盖率达74.38%以上。落实分类发展、区别考核机制,促进生态与产业良性互动发展。

持续加强环境保护治理。深入实施“南粤水更清”行动计划。持续开展新丰江及东江水环境综合整治,大力整治畜禽养殖、水浮莲、东江沿岸餐饮场所,开展东江流域禁养区养殖场整治“回头看”活动,严厉打击非法采矿等环境违法行为。完成新丰江水库上游拦截漂浮物工程二期建设。在全域河流推行“河长制”,健全河湖保护管理长效机制,推进14条考核河流整治,确保新丰江水库水质保持在Ⅰ类标准,辖区内东江干流水质保持在Ⅱ类标准。稳步推进桉树林改造,加强松材线虫病防治。落实最严格的森林防火工作问责制,确保森林火灾受害率低于0.5‰。持续开展大气环境综合整治等专项行动,实施扬尘管控等五大工程,确保化学需氧量等四项指标完成总量控制任务,空气质量稳定在国家一二级标准。

持续推进资源高效利用。严格执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认真落实土地用途管制制度,加大耕地保护和闲置土地清理力度。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确保“三条红线”控制指标全面达标。加强矿产资源开发管控,提升资源利用效率。狠抓工程减排、结构减排和监管减排,确保完成减排任务。加快企业循环化改造,推进再生能源回收体系建设。推广新能源交通工具应用,全面淘汰黄标车。落实“去产能”要求,坚决禁止新增落后过剩产能。

六、着力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改革发展成果共享

创建省推进教育现代化先进县。继续实施县城学校十年布局规划,加快民办教育学校引进,加快推进县第三小学等学校建设,着力解决县城学位紧张问题。加快教育信息化建设,改善学前教育、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学校办学条件。办好职业教育特色专业,促进校企合作。继续实施名校长、名教师、名班主任培育工程,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管理水平。优化教育资源配置,促进城乡师资均衡发展。持续加强平安校园建设。

提升文体服务水平。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施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深入开展文明单位、文明窗口等系列文明创建活动。推进新丰江水库移民纪念馆、广东畲族宫建设,完成县“新三馆”和数字档案馆建设,继续推进乡镇文化站、村级文化室升级改造。推进乡镇数字电视改造和农村“户户通”卫星电视建设,开展流动文化服务和送戏送电影下乡活动。加大文化遗产挖掘传承保护力度,积极申报国家、省、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加快城乡体育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大力发展健身休闲产业,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

提升卫计服务水平。实施医疗卫生强基创优行动计划,启动卫生强县创建工作。加快县、镇、村三级医疗网络体系建设。加强医疗质量管理和卫生人才队伍建设,提高常见病、多发病诊疗水平。健全城乡医疗保险机制,完善药品供应保障体系。深入开展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医诊疗服务能力建设,加快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强化重大疫情防控,提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能力。健全新生儿出生缺陷综合防控体系,提高人口素质。落实人口计划生育各项政策,提升计划生育服务管理水平。

提升社会保障水平。完善县、镇、村三级公共就业服务体系,促进大学毕业生等重点群体就业创业。持续提高低保、五保标准和养老保险待遇,降低医保大病救助门槛,不断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推行“电子社保”,加快建设社保卡“一卡通”。提升敬老院服务水平,推行社区养老,推进金桃园等项目建设,大力发展养老服务业。全面建立临时救助制度,大力发展社会福利慈善事业。推进城镇廉租房公租房建设,健全城乡住房保障制度。

提升社会治理水平。深入推进“平安东源”建设,实现“中心+网格化+信息化”建设全覆盖,启动第四期视频监控系统建设,进一步完善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深入开展“飓风2017”等专项行动,加大违法犯罪行为打击力度,保障人民安居乐业。稳妥做好村(居)委会换届选举工作,选优配强基层班子。全面落实初信初访首办责任制,加大社会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力度。强化交通、消防、食品药品、安全生产等公共安全管理,大力整治水上非法营运行为,遏制较大以上生产安全事故。健全应急管理体系,提升防灾减灾救灾能力。推进智慧食药监项目建设,确保食品抽检和药品评价性抽验合格率分别达到90%和98%以上。完成地名普查工作。

全力办好十件实事。继续加大投入,全力办好群众最关心、最迫切解决的民生实事,在推进与深莞惠社会事业一体化工作中奋力争先。一是完成省道S243线康禾曲龙至长岌段路面大修工程和Y154线徐洞至泥坑公路改造工程(仙塘大道);推进省道S230线东源义合至源城胜利段改造工程和UW34线东源大桥至蝴蝶岭工业园公路工程(东江大道)。完成农村公路硬底化改造100公里。二是启动义合阮啸仙纪念大桥基础建设,加快蓝口工业大桥主体建设,完成古云东江大桥前期工作。三是全面启动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城乡环境综合整治PPP项目),加快村村通自来水工程建设。四是完成1100户农村危房改造和49个中心村农村电网改造升级。五是完成锡场、黄田、康禾、黄村4间乡镇卫生院标准化建设,完成84个村级卫生站公建规范化建设,推进县人民医院新院建设,启动县第二人民医院建设(由船塘中心卫生院升级改造)。六是启动县城东江公园建设,推进县文化科技中心建设。七是完成县崇文实验中学、县第一幼儿园和东源高级中学第三教学楼建设,新增学位5000个,继续推进县第三小学建设。八是加强学生资助管理工作,义务教育寄宿制公办学校公用经费补助从农村扩大到城市,补助标准提高到每生每年250元;对城乡义务教育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按小学每生每年1000元、初中每生每年1250元标准给予生活费补助;资助学前教育困难家庭幼儿1258人。九是提高城镇和农村低保人均补差标准、农村特困人员救助供养标准、孤儿基本生活最低养育标准等,确保不低于省定标准;提高城乡医疗救助补助标准,城乡低保对象政策范围内住院医疗救助比例提高到80%以上(含门诊、住院),农村五保户、孤儿、精神病患者实行基本医疗费用(含门诊、住院)全额救助。十是补贴参加技能晋升培训的劳动者1200人次,实施创业培训200人,促进创业200人,城镇新增就业5000人,帮扶失业人员再就业1000人、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100人。

七、着力推进依法治县,促进政府效能全面提升

致力建设法治政府。完成并实施《法治政府建设规划(2016-2020)》。强化“法治思维”,严格依法履职用权。完善县、镇、村三级法律顾问制度,健全政府重大决策合法性审查机制。持续推进依法行政考评和“七五”普法工作,建设1个以上法治主题公园。落实“谁执法谁普法”责任制,提升政府部门和公职人员依法行政水平。深入推进政务公开,继续完善“三个清单”公开和动态管理机制,自觉接受人大法律监督和政协民主监督,主动接受社会监督,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致力建设效能政府。推进“互联网+政务”,全面推行“一门式、一网式”政务服务,健全县、镇、村三级公共服务综合平台运行管理机制,实现线上、线下无缝对接,提升便捷服务水平。加强减编控编工作。深入开展民主评议政风行风活动,严格绩效考核和行政问责,坚决整治不作为乱作为。提高人大建议、政协提案办理质量和效益。

致力建设清廉政府。增强“四种意识”。严守中央“八项规定”和国务院“约法三章”,持续深入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落实党风廉政建设“两个责任”,严格执行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严肃财经纪律,严控“三公”经费,提升政府系统廉政建设水平。强化经济责任审计和重点项目审计,加强重点领域、重点对象和关键环节监督制约,努力实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

科协七五普法工作计划范文第2篇

县长杨义龙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县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2016年工作回顾

2016年,是我县脱贫攻坚深入推进、经济社会持续发展、各项事业取得长足进步的一年。一年来,面对经济下行的较大压力和改革发展稳定的繁重任务,全县上下凝心聚力,攻坚克难,圆满完成了县十七届人大六次会议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全年实现生产总值45.5亿元,增长11.7%;完成财政总收入2.73亿元、地方一般预算收入9508万元,占调整后年度目标任务的100%;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分别为26003元、8374元,增长8.3%和8.7%。已反馈的11项主要经济指标中有6项排名全市前三。

(一)脱贫攻坚首战告捷。坚持以脱贫攻坚统揽发展全局,奋力扛起脱贫政治责任,举全县之力、施非常之策,众志成城,合力攻坚,圆满完成了年度脱贫任务。全年减少贫困人口10324人,全县贫困发生率由30%下降至24%,计划首批脱贫的16个村全部以优异成绩通过省、市第三方评估。攻坚力度持续加大。层层立下“军令状”彰显脱贫决心,设立考核“指挥棒”倒逼干部扶真贫真扶贫,推行驻村攻坚、“第一书记”选派、部门包抓、结对帮扶“四个全覆盖”打响脱贫“全民战役”。在精准识别的基础上精准施策,出台了各类脱贫攻坚规划、产业脱贫扶持办法、金融扶贫试点方案、旧房改造及验收办法、移民搬迁进城入镇购房贷款贴息和“八个一批”脱贫措施,打出一套精准帮扶组合拳。我县产业脱贫扶持办法被市政府推广,生态补偿脱贫工作被央视报道,并涌现出了官元镇古家村、城关镇万家坪村以及“第一书记”刘九龙、冯开亮等一批先进典型。脱贫投入大幅增加。多方筹资加大扶贫投入,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注入强大动力,累计整合中省支农涉农资金9996万元,首批申报获批国开行扶贫贷款1.1亿元,协调金融机构发放“5321”贴息贷款9433万元,组织2039名干部结对帮扶8112户贫困户,投入帮扶资金1885万余元。在财政收支矛盾异常突出的情况下,县本级财政预算安排专项扶贫资金2000万元、占地方一般预算收入的21%,是2015年的6.6倍。基础条件明显改善。加大移民(脱贫)搬迁步伐,建设集中安置点17个,2100户7980名群众(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1200户4500人)由高山危居迁入社区新居。完善村级道路116公里,建设镇村大桥5座、慈安桥21座,改造低压电网190公里、农村危房402户,实施农村人饮工程17处,首批脱贫村宽带电视及村活动室、标准化卫生室、文化活动场所实现全覆盖,村容村貌焕然一新。群众观念深刻变化。脱贫攻坚圆了贫困户几代人的安居乐业梦,农民“四治”教育(治赌、治奢、治懒、治乱)唤醒了群众脱贫致富的梦想,广大干部群众精神面貌焕然一新,不等不靠、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精神在全县蔚然成风。

(二)发展动力持续增强。坚持以项目为中心组织经济工作,深化改革开放,推动全民创业,县域经济实现逆势上扬。项目工作成绩突出。以交通为重点的项目建设实现历史性突破,多年悬而不决的安岚高速公路年初列入规划、11月完成设计、年底正式开工,被外界誉为“岚皋速度”。石紫岚国道岚皋段率先建成通车,柏枝垭隧道、民主35千伏输变电工程、县城山洪沟治理、农民工返乡创业园、“双高双普”学校建设等一批打基础、利长远的项目竣工投用。累计实施重点项目163个,完成投资53.3亿元,增长31%。重大项目融资实现突破,成功运作了兴皋民营医院、城西农贸市场等8个PPP项目,地电广场建成投用,民间投资同比增长22.8%。重点项目谋划实现突破,共梳理和包装亿元项目14个,推出“龙爪子小镇”“南宫山5A创建”“巴山样子·杨家院子”等一批投资额度大、产业定位清晰的项目,县城棚户区改造进入上级计划盘子。全年到位中省项目资金9.19亿元。改革开放不断深化。稳步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清理行政许可事项34项,全县非行政许可审批事项全部取消,政府部门权责清单向社会公布。实施不动产统一登记、商事登记“五证合一”、农村“三权”抵押贷款、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等多项改革。完成集体林权登记发证、土地确权登记颁证试点、公务用车制度、“营改增”税制、水价价格等多项改革,取消公车49辆。招商成效明显,落地硒宝山泉水、金岚木业生态板生产线等产业项目32个。全年完成外贸出口总额235万美元。全民创业迸发活力。制定创业就业奖励扶持办法,建成县级创业孵化基地2个。完成“远元足浴”等各类创业培训150余人、免费劳动技能培训5000余人,发放创业贷款4020万元。出台金融机构支持地方经济发展考核评价办法,新增金融机构1家,年末存款余额59.7亿元、贷款余额26.1亿元,分别增长16.5%和16.9%;全年保费突破1亿元,增长16.3%。发展电子商务企业13家,电商物流实现镇村全覆盖。新增中小企业268户、个体工商户815户,培育限上商贸流通企业8家,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7亿元,增长13.4%。

(三)特色产业快速发展。把产业作为强县之基,坚持建基地、强龙头、促转型,特色产业体系逐步完善。旅游加快转型。扎实创建国家首批“全域旅游”示范区,推动岚皋旅游从“景区旅游”向“全域旅游”转型发展。启动南宫山5A级景区建设,大雄宝殿主体完工。旅游县城增添亮点,岚河湾水上乐园基本建成,莲花山珍稀植物园、杨家院子提档改造扎实推进,巴文化雕塑群和一批旅游公厕建成投用。千层河跻身国家水利风景区。“相亲大会”“打谷节”等宣传促销活动引起广泛关注。工业提速增效。飞地园区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建成标准化厂房6000平方米,在五个飞地县中率先实现企业入驻目标并获市政府表彰;六口园区新建道路3公里、标准化厂房8800平方米,新增入园企业5户。完成工业投资10亿元,红润茶叶、盛源香菇、朋诚制衣等项目投产。新增规模工业企业5户,完成规上工业增加值20.7亿元、增长16.5%。非公经济占比提高1.7个百分点。农业提质发展。明富魔芋园区跻身全市重点航母型现代农业园区,柏枝垭魔芋、孟石岭绿水养殖等园区在全市领先,申报市级农业园区6个、市级龙头企业2家;登记注册农民专业合作社68家,认定家庭农场15家。累计建成茶园6.5万亩、魔芋种源基地1.75万亩、猕猴桃3000亩,生产烤烟1.4万担,设施蔬菜、畜禽养殖、中药材等产业稳产增收,农产品网上交易额突破3700万元。

(四)城乡建设力度加大。坚持系统谋划、全域治理、点面结合,着力抓建设、补短板、强功能,美丽城乡建设取得新成效。城市功能不断完善。实施县城重点市政项目34个、完成投资1.5亿元。硬化及改造柑竹坝道路、老城区道路、龙城大道、安岚后街、背街小巷等道路14条7公里,城市天然气利用、陈家沟及堰溪沟污水管网等20个项目竣工。黄家河坝、龙安佳苑等跨区域移民安置小区启动建设。建成罗景坪、号房湾等6个标准化城市社区。老城区组团控制性详规编制完成,规划管控力度加大,拆除违法违规建设31处,“两违”歪风得到遏制。“双创”工作进入新阶段,省级生态园林县城通过省政府命名,国家卫生县城进入公示阶段。镇村建设步伐加快。民主副中心建设力度加大,下河坝安置点、集镇大桥、明珠广场、绿化亮化等项目竣工。官元、大道河等集镇安置点初具规模。佐龙和石门集镇安置新区开工建设。美丽乡村建设全面推进,南宫山镇宏大村、心海山庄被认定为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和陕西省休闲农业示范点。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建立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环境网格化监管、河道管理“河长制”及禁采区禁采期制度,主要河流出境断面水质、大气环境质量、四项主要污染物减排全部达标。大道河镇6村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农村生活垃圾减量化资源化利用试点工作完成。建成省市级生态镇12个、部级生态村1个、市级以上生态村40个。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6000亩。治理小流域109平方公里。植树造林7.5万亩。

(五)民生福祉加快改善。累计完成民生投入13.9亿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85%。民生实事得到落实。县城公交扩面、群众免费体检、重点区域WIFI覆盖、留守儿童关爱,以及组建城关九年制学校、城区公卫中心,建设室内体育馆、黄家河坝幼儿园、县城停车泊位、运动健身场所、4G基站、镇村桥梁、村道生命防护工程等14项任务按期完成。各项事业加快发展。整合投入资金1.4亿元,实施教体项目16个,省级“双高双普”合格县创建通过省政府过程督导和回访督导。综合医改深入推进,县中医院综合楼等4个卫生项目竣工投用。全面二孩政策平稳实施。全县第二次地名普查工作完成。省级文明城市、省级食品安全示范县创建稳步推进,全市食品药品网格化监管现场会在岚皋召开。建成镇、村文化服务中心45个,安装有线电视户户通5326户。完成科技专利申请33件,授权26件。争取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资金3600余万元,实施后扶项目63个。社会保障提标扩面。建成保障性安居工程428套。新建区域敬老院1所,城乡低保、特困人员供养、优待抚恤、残疾人补贴政策全面落实。实施医疗救助2.3万人次,临时救助3500户次,发放各类社会救助及政策性补助资金过亿元。发放职工退休养老金6290万元、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金3290万元、高龄补贴943万元。建立离退休干部特殊困难帮扶机制,全面提高了离退休干部公用经费标准。

(六)政府建设不断加强。以建设法治型、服务型、廉洁型政府为目标,持续改进工作作风,群众对政府工作的满意度不断提升。依法行政深入推进。严格执行县人大及其常委会各项决议,自觉接受人大依法监督和政协民主监督,办理人大代表建议66件,政协委员提案69件,办结回复率100%。法治岚皋建设深入推进,“七五”普法启动实施。服务能力加快提升。实行领导包案和领导接待日等制度,及时解决群众合理诉求。全年办理县长信箱、件等420余件。县镇村三级便民服务机构规范运行。全力保障农民工利益,妥善处理农民工欠薪问题。安全生产、防汛防滑、森林防火、治安防控等态势平稳,全年无重特大安全生产事故发生,公众安全感达到96.8%、位居全市第一,反恐维稳工作位居全市第三。廉政建设不断加强。深入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严格落实党风廉政建设“两个责任”和“一岗双责”,政风行风持续好转。严管政府投资工程项目,拦标审查节约资金2800万元,审计核减工程投资1450万元。严查侵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全年立案70件,给予党政纪处分76人。

一年来,统计物价、邮政通信、民族宗教、史志档案、气象预报、供销盐务、人民防空、法律援助、住房公积金,以及县总工会、妇联、科协、文联、共青团、工商联等各类团体组织都围绕县域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各位代表,2016年的艰苦奋斗、砥砺前行,实现了十七届政府的圆满收关,为“十三五”美好蓝图谱写了精彩的开篇。这些成绩的取得,得益于县委的坚强领导,得益于县人大、县政协的有效监督和鼎力支持,归功于全县人民的群策群力、顽强拼搏。在此,我谨代表县人民政府向全县广大干部群众,向大力支持政府工作的各位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离退休老同志,向各人民团体和社会各界人士,向关心支持岚皋建设的武警消防官兵、省市驻岚单位,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成绩令人鼓舞,发展任重道远。我们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政府工作和经济社会发展中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表现在:经济总量规模和产业层次急需进一步提升,城镇规划建设水平与推进新型城镇化的要求还有差距,民生保障在一些领域还需要加强,极个别民生实事办理质量不高,少数干部主动作为、勇于担当还不够,等等。我们将正视这些困难和问题,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

2017年重点工作任务

2017年,是新一届政府开局之年,也是追赶超越、绿色崛起的关键一年,做好今年的工作意义重大。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以来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新思想、新理念、新战略和省市县党代会精神,坚持以五大发展理念引领发展,以脱贫攻坚统揽全局,围绕“统筹城乡、全面小康”战略和“旅游富民、生态强县”目标,全面落实省市“追赶超越”工作部署,全力跟进全市“绿色崛起”、建设“西北生态经济强市”步伐,围绕项目稳增长,发展产业增后劲,统筹城乡抓建设,加大投入惠民生,加快建设经济强、百姓富、城镇靓、环境优、人文美的美丽新岚皋。

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预期目标是:全年生产总值增长11%,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8%;财政总收入和地方一般性预算收入同口径分别增长8%、1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4%,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9%和10%。

(一)坚持脱贫统揽,强力实施攻坚。将2017年作为脱贫攻坚冲刺年,按照提质量上水平的要求,自加压力,卯足干劲,撸起袖子,逐梦前行,年度脱贫29个村1.8万人。

改善生产条件。加快移民(脱贫)搬迁进度,全面启动4990户15350人搬迁工作,全部26个安置点一次性铺开建设,年底基本建成。改造农村危房2000户。腾退农村旧宅基地3200户1600亩,完成耕地补充任务。争取国开行和农发行政策性金融扶贫贷款7亿元以上,全面启动剩余56个贫困村基础设施建设,改造农电网217公里,新建饮水工程226处、解决农村安全饮水2.5万人,完成今年脱贫村“两室一场”及道路交通、网络通信、环境治理等建设。扎实推进旅游扶贫工作,抓好四季镇天坪村、南宫山花里集镇新农村示范区建设。

提升致富能力。继续抓好农民教育,唤醒贫困户主动脱贫意识,提升乡风文明,形成政府抓、干部带、群众干,合力攻坚的生动局面。抓好劳动技能培训,确保贫困家庭劳动力至少掌握一项劳动技能,全县有组织劳务输送2万人以上。协调落实“5321”贷款资金1亿元以上,在扶贫资金中安排810万元,为今年脱贫村设立互助资金,解决农村新型经营主体及贫困户融资需求。采取流转土地、开发资源、盘活资产等发展模式,做强贫困村农业园区,做实农民专业合作社,提升村级集体经济“造血”功能。

完善公共服务。继续落实十三年免费教育等教育脱贫措施,多渠道筹集助学资金250万元以上,确保建卡贫困学生资助全覆盖,不让一个学生因贫失学。完善大病保险制度和重大疾病救治制度,在贫困村建设标准化卫生室,让贫困群众都看得起病、能方便就医。继续推进兜底脱贫,统筹实施最低生活保障、特困人员供养、困难群众临时救助等制度,多渠道救助建档立卡中因残、因灾导致家庭丧失主要劳动力的贫困户,兜住基本生活底线。

健全工作机制。严格落实脱贫攻坚工作责任,将考核结果与年度绩效考核挂钩,同干部使用挂钩;进一步健全完善联户帮扶措施,加强驻村工作队和联户干部考勤、检查和考核,力争岚皋脱贫攻坚进入全省扶贫绩效考核优秀等次。

(二)实施项目带动,增强发展后劲。充分发挥投资的关键作用,完善项目推进机制,确保项目建设抓到点位、取得实效。

加快重点项目建设。围绕“早开工、快建设、投达产”目标,全面加快106个重点项目实施进程。把服务安岚高速公路建设作为重中之重,全力做好征地拆迁和环境保障工作。抓好县城棚改、龙爪子小镇、南宫山5A级景区建设及交通、水利、电力等重大项目,启动南宫山镇至平利洛河、民主柳林至堰门长征2处道路联通工程,扎实推进农网改造、重点段防洪堤、方垭水厂及管网改扩建等基础设施建设,确保蔺芳公里、小型农田水利、小流域治理等67个项目建成投用,全年完成城镇固定资产投资61亿元。

做好项目策划包装。切实增强项目策划、包装和整合意识,紧盯国家政策导向和投资重点,充分挖掘我县丰富的生物、农特产和旅游资源,立足当前,谋划长远,高标准、高质量策划包装一批好项目、大项目。重点推进通用机场、富硒水、智慧城市及石紫岚生态经济带、新型城镇化、文化旅游、生态保护等类型项目,充实完善全县重大项目库,为追赶超越奠定坚实基础。

优化投资建设环境。创新重点领域投融资和激励机制,放宽投资准入门槛,积极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建设,推出10个PPP示范项目。全面落实项目手续并联审批和重大项目全程代办制度,扎实开展项目建设环境专项整治活动,严厉打击破坏投资建设环境的人和事,为企业生产经营和项目建设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三)发展特色产业,壮大经济总量。把园区作为推动绿色崛起的主战场,加快转方式、扩总量,打造产业升级的核心板块。

做优特色农业。以现代农业园区为依托,用抓工业的方法抓农业,促进农业与旅游业融合发展,重点抓好柏枝垭魔芋、绿水养殖、民意蔬菜、御口韵茶叶、光华农业、宏大猕猴桃等园区扩大规模、提升效益,新增3个市级以上园区。抓好茶叶基地、魔芋种源基地和中药材、核桃、林果等林下经济建设,稳定烤烟面积,打造石紫岚国道和207省道沿线两条百里产业带。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引导和鼓励采取租赁、托管、股份合作等方式流转土地,培育一批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抓好农民专业合作社能力建设,引导规范运行。打造“硒有岚皋”品牌,完成无公害整县环评工作,创建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县,加强“三品一标”和富硒农产品申报认证。鼓励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争创名牌产品,建立农副产品网店,力促农产品网上交易额翻番。

做强新型工业。围绕“两园”载体建设,盘活利用好园区土地资源,加快完善六口工业园区和飞地园区的道路、水电、管网、绿化和标准化厂房等配套设施,加快推进飞地园区安康会展中心、环保产业大楼建设,各引进重点企业5户以上。狠抓工业项目攻坚,确保富硒茶、饮用水、富硒食品等一批产业类项目按期建成;积极寻求破解龙板营电站、华彩烟花等项目建设中的难题,争取尽快竣工投产。整合各类产业发展政策,建立产业发展基金,支持企业转型升级、技改扩能、科技创新。开展工业企业服务提升年活动,健全完善县级领导包挂、部门包抓企业制度,力促兴瑞达管材、明富魔芋等现有规模企业达产达效,扶持金岚木业、硒宝山泉水、御口韵茶叶等骨干企业做强做大。全年培育“四上”企业15户以上,实现规上工业增加值24亿元、增长15%,非公经济占比提高0.5个百分点以上。

发展全域旅游。围绕“山水城”核心区建设,提升南宫山做强支柱,加快理顺景区经营管理体制,创造条件引资实施观光索道、南北线隧道等项目,提升景区基础设施和服务质量,积极争取国家5A级景区创建资格。推进神河源、千层河招商开发。打造龙爪子小镇培育新的消费热点,确保岚河湾水上乐园如期开园,加快实施蔡垭游客接待中心、异地养老基地及温泉项目。抓好“巴山样子·杨家院子”为龙头的乡村旅游,积极探索“旅游+扶贫”新模式,大力发展高端民俗、休闲游乐、农事体验、康体健身等配套产业,促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旅游有机融合。强化宣传促销,以活动聚人气,不断巩固拓展旅游客源。大力发展电子商务产业,实施互联网+精准农业,打造综合性电商平台和电商示范企业,完善现代物流体系,争创全国电子商务进农村示范县。抓住国家金融扶贫试点市的机遇,灵活运用金融服务县域经济,重视融资、租赁、担保、保险业的发展。大力发展文化创意、健康养老等服务业和“万村千乡市场工程”“镇超工程”。全年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2.2亿元。

(四)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美好家园。坚持以人为核心,全面提高城镇化质量,建设生态宜居山水园林城镇。

优化城乡布局。突出规划引领,推进“多规合一”,做好城镇及园区开发建设、土地利用、综合交通、生态建设等相关规划的修编对接工作。完善县城公交、公共服务设施、绿地、水系、管网、停车场等专项规划,优化城市空间布局,提升建设品位。完成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期调整及永久基本农田划定工作。完成柑竹坝、西窑片区控规报批工作,研究制定村(居)民管理办法细则,依法加强规划审批管理,从严管控私人建房。

打造宜居县城。疏解提升老城,强化对老城区改造的整体策划和规划引导,制定分区域、分阶段、多形式推进老城区改造的系统工作计划,重点推进实施兴隆街、城东(县政府周围)、城西(旧农贸市场)、汽车站、新街等片区棚户区改造,完善东坡、陈家沟小区基础设施配套。拓展城市空间,加快罗景坪、黄家河坝、西坡开发建设,盘活龙爪子片区,形成一批美丽宜居的高品质小区。提升城市功能,完成旧农贸市场和旧汽车站整体搬迁,建成罗景坪生态广场、水街、古井广场、东连接线,实施县城弃渣场、建材城项目及西环线、北环线、龙爪子道路、河滨大道、龙城休闲步道等建设,加快城区排污、给排水、供气等市政设施的完善和提升。围绕旅游城市建设,完成湖面音乐喷泉、二级拦水坝、莲花山珍稀植物园及人行景观桥建设。加强城镇“双创”工作,进一步理顺城市管理体制,提升城市治理和公共服务能力,实现“城市让生活更美好”。

建设特色镇村。按照“优势互补、错位发展、齐头并进”的思路,进一步明确重点镇功能定位和发展重点,因地制宜培育一批特色集镇。抓好民主和南宫山部级重点镇建设,实施民主区域敬老院、明珠大道改造提升、西部综合市场和南宫山镇棚户区改造等项目;加快佐龙、石门等区域中心镇建设,完善基础设施配套和公共服务功能。推进村庄规划全覆盖工作,以四季河流域和岚河流域为重点打造一批美丽乡村,大力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保护生态环境。落实生态考核机制,健全生态文明建设指标体系及考核办法,实行最严格的源头保护制度、损害赔偿制度、责任追究制度,加强环境监管执法网格化管理工作,确保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实施县城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瀛湖湖泊及上游区生态保护、城乡集中区域污水纳管到户和3个重点镇污水处理厂、4座垃圾填埋厂等项目。推进国家生态县建设,建成市级生态村3个。抓好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实施“治污降霾·保卫蓝天”行动,加大污染企业治理力度,淘汰老旧低效锅炉、小锅炉和“黄标车”。强化河流水质保护,严格落实“河长制”责任,加快畜禽养殖禁养区企业搬迁,实施库区网箱养殖有序退出。加强水源地保护,确保群众饮水安全。抓好新一轮退耕还林、天保工程和重点区域绿化,绿化造林5.5万亩,争创全国绿化模范县。

(五)保障改善民生,提高幸福指数。从群众最关心、最期盼的热点难点入手,办好一批民生实事,让发展成果惠及全县人民。

办好十件民生实事。1.启动堰门至官元35公里道路拓宽改造;2.改扩建通村路50公里、完善通村水泥路335公里;3.建设石门集镇、南宫山(龙安)、堰门(七一)3座大桥;4.启动县城老城区棚户区改造;5.建设县城市民休闲步道2公里;6.建设健康养生苑,加快发展健康养老产业;7.新建蔺河、官元两所区域敬老院;8.扩大城区学前教育资源供给,启动2个或以上幼儿园新建或改扩建工程;9.建成柑竹坝创客创业园,为50名以上大学毕业生提供创业平台;10.实施“数字岚皋”工程,建设全县基础数据中心和运营管控、应急指挥中心等大数据平台。

协调发展社会事业。实施县室内体育馆、黄家河坝幼儿园、教育信息化工程等一批教体项目,不断改善办学条件,完成国家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县创建任务。深化医疗、医保、医药“三医”联动改革和县级公立医院改革,健全“双向”转诊运行机制,深入推进镇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全面实施好国家基本和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加强基层服务体系建设,建成罗景坪民营医院、疾控中心业务综合楼。做好人口与计生工作,提高出生人口素质。加大市场监管力度,深入开展食品药品和农产品安全专项整治。大力发展文化产业,丰富城乡群众文化生活,启动县文化艺术中心建设。鼓励支持科技创新,增强科技对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不断提高科技研发投入占GDP的比重。实施好大中型水库移民避险解困项目,促进库区移民贫困群众脱贫致富。

健全完善社会保障。进一步加强财税工作,狠抓税收征管和上级资金争取,提高聚财理财用财水平,优化支出结构,确保85%以上的财力用于保障和改善民生。健全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不断扩大养老、工伤、失业保险覆盖面,健全完善临时救助制度和城乡特困人员供养制度,全力保障基本民生和兜底需求。开工建设县光荣院,建成大道河镇集镇、石门镇铁佛社区两个农村公益性公墓,积极推动民族宗教、双拥创建、残疾人工作和慈善事业发展。加快创业型城市建设,强化创业就业奖励扶持,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实现多渠道就业。

全力维护安全稳定。牢固树立安全生产红线意识和底线思维,严格落实“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和行业监管、企业主体责任,深入推进安全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建设,抓好非煤矿山等十大重点安全行业领域专项整治,严防重大责任事故发生。进一步规范接待、劳动维权、矛盾纠纷化解和司法援助工作,让群众有法必依、合理诉求、合法维权。抓好“平安岚皋”建设,加强社会综合防控体系建设,提升综治维稳、防灾减灾、森林防火、应急处突能力,保障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六)深化重点改革,实施开放发展。继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扩大招商引资,抓好文明建设,不断增强发展内生动力。

推进重点改革。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创新行政管理体制,加大“放、管、服”改革力度,制定市场准入负面清单,推广“互联网+政务服务”,办好网上政务大厅,推进政务服务向镇村延伸。深化农村改革,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综合改革和“三权”抵押贷款工作。推进安全生产、城镇管理、市场秩序、食品药品领域改革,整合执法资源,加强执法队伍建设,着力解决监管缺位、不到位问题。推进文化体育、社会民生、生态文明等体制改革,完成国有林场、电力集团公司、国有企业薪酬制度等重点改革。

扩大开放招商。不断解放思想,全面对外开放,积极招商引资,以更开阔的视野、更开放的姿态,破解思维定式、短视行为,激活发展潜力。把招商引资和引智引技引人才结合起来,形成发展合力。突出以岚皋富硒产业为核心的生态旅游业、健康养生业、包装饮用水业、特色种养业等领域,精准发力招商,持续招大引强。推动招商引资精准化、专业化,继续实施领导招商、中介招商、商会招商、以商招商、网上招商、PPP招商,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参与推动招商。打造投资环境软实力,注重政务服务精细化,提升服务水平,提高招商效益和质量。

加强文明建设。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各类群众性精神文明和省级文明城市创建工作,强化宣传教育,放大“好人效应”,汇聚向上向善的正能量。加大志愿服务激励扶持力度,推进志愿服务制度化、常态化。扎实推进社会诚信体系建设,建立完善自然人、法人黑名单制度,让公平正义得到保障、遵纪守法成为习惯。发展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净化网络空间,创制网络宣传精品。

加强政府自身建设

各位代表,做好今年政府工作,责任重大,任务艰巨。我们将进一步加强政府治理体系和行政能力建设,全面提高政府执行力、公信力和满意度,努力建设人民满意政府。

求真务实提高执行力。坚持务实重行、少说多干,开短会、讲短话、发短文,把心思和精力更多地用在推动发展、改善民生、服务群众上。把效率作为政府工作的生命线,推进政府绩效管理,完善现场办公、服务承诺、限时办结等制度,坚持一线工作法和例会制度,雷厉风行、定了就干,提高工作效率。加强政务督查和效能监察,严厉查处为政不为、效能低下、慵懒散慢等问题,坚决问责推诿扯皮、行动拖沓、执行不力等行为,形成勇于担当、团结一心、合力干事的浓厚氛围。

依法行政提高公信力。完善行政决策机制,严格执行决策程序,加强重大事项专家咨询、公众参与、社会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集体决策制度建设,努力提高行政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法制化水平。认真执行县人大常委会各项决议,加强与县政协重大事项协商讨论,高质量办好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重视人大和政协视察、调研成果的运用,主动接受司法监督、舆论监督和社会监督。定期开展讲法学法活动,提升全民法治意识。

勤政廉政提高满意率。认真落实与群众多见面常联系和政府常务会议群众代表旁听制度,认真听民声、纳民智、集民力,努力使政府各项决策更贴民情、顺民意、得民心。坚持廉洁执政,从严落实“八项规定”精神,全面落实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和“一岗双责”,坚决纠正部门和行业不正之风。弘扬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精神,从严管理政府投资项目,严格执行公务接待、公车使用规定,倡导节俭办事的淳朴民俗民风,减轻农村居民人情消费负担,做到政府清廉、干部清正,官风正、民风淳。

科协七五普法工作计划范文第3篇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州人民政府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州政协委员和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过去五年工作回顾

过去五年,是我州经济社会发展极不平凡、前所未有的五年。五年来,在省委、省政府和州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州人大、州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全州上下深入贯彻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主动适应和积极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高举“发展、团结、奋斗”旗帜,深入实施主基调主战略和大扶贫大数据大健康三大战略行动,着力做长板补短板,圆满完成本届政府任期的各项目标任务,办成了一批大事新事实事,是经济增长最快、发展成就最多、群众获得感最强的五年。

过去五年,我们紧紧扭住“赶”和“转”的双重任务,综合经济实力实现历史跨越。全州经济连续五年保持“三个高于”的增长速度,年均增速位居全省第1位。生产总值和人均生产总值分别达到939亿元和3868美元,均为五年前的2.4倍。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6357亿元,是上一个五年的5.2倍。一般公共财政预算收入突破110亿元,是五年前的2.4倍。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25282元和7584元,年均分别增长9.7%和13.9%。人均财力从3704元提高到7717元,实现翻番。综合经济实力在全国30个民族自治州由第13位上升到第9位。工业强州支撑有力。工业行业大类从23个增加到29个,工业产品种类从44个增加到98个。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15亿元,是五年前的2.6倍。高载能产业占比从58.9%下降到46.9%,轻工业占比从7.7%提升到23.5%,以大数据、大健康为重点的新兴产业迅猛增长。旅游活州风生水起。整州列入全国30个国际特色旅游目的地、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试点,施秉云台山成为世界自然遗产地,天柱县三门塘刘氏宗祠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文化遗产保护荣誉奖。打造提升了镇远、西江、肇兴、旧州、隆里等一批精品景区。全州旅游人次和综合收入分别累计达到2.04亿人次和1709亿元。农文旅一体化多彩纷呈。农业增加值实现五年翻番,粮经比调整到38.5:61.5。认证“三品一标”农产品190个。整州列入部级农业科技园区,麻江、雷山、黎平获批国家有机产品认证示范创建区,雷山获批部级出口茶叶质量安全示范区,建成省级现代高效农业园区56个,创建了凯里云谷田园、麻江乌卡坪、三穗颇洞等一批农文旅一体化示范园。服务业发展步伐加快。金融业增加值占服务业增加值比重9.1%,营利业增加值占服务业增加值比重21.3%,电商交易额98亿元。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52.6%,对GDP贡献率63.4%,提高了10.4个百分点。

过去五年,我们着力补齐以交通为重点的基础设施短板,发展条件得到极大改善。交通瓶颈实现重大突破。贵广高铁、沪昆高铁境内通车里程接近全省一半,迈入了高铁时代。高速公路通车里程约占全省六分之一,实现县县通高速。改造国省干线848公里、县乡公路709公里,农村公路总里程2.44万公里。凯里黄平机场建成通航,成为全国少数拥有两个支线机场的市州之一。白市库区四级高等级航道建成通航。都柳江从江、大融两个航电枢纽工程机组并网发电,填补了我省航电一体化开发的空白。水利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建成中型水库7座,开工建设中小型水库37座,建成城镇供水厂31座,供水能力提高到32.44万吨/日,解决207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城乡供水覆盖率达95%。治理病险水库137座、中小河流50条,新增有效灌溉面积129万亩。能源信息基础设施加快完善。电力总装机容量达到365.6万千瓦,新一轮农村电网改造工程全面启动。通信光缆总长度13.94万公里,数据服务器总量突破1万台,互联网出州带宽1070Gbps,城市宽带接入能力50M用户覆盖比例30%,行政村通宽带比例100%。

过去五年,我们坚定不移实施“城镇带州”战略,城乡面貌焕然一新。城镇化进程明显加快。城镇建成区面积从229平方公里增加到290平方公里,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从29.7%提升至42.5%。凯麻同城化加快推进,凯里列为部级新型城镇化试点和国家中小城市综合改革试点,凯里城市首位度居全省前列。产城景融合深入推进。形成了剑河、锦屏等一批产城景融合发展的新亮点,实现了山水、田园、城镇、乡村各美其美、美美与共。城镇综合承载能力不断增强。建成一批城市综合体和城市公园,完成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14.6万套、农村危房改造36.7万户,城市人均道路面积从8.93平方米提高到10.25平方米,城镇绿地率从9.9%提高到16.6%,城乡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城镇污水处理率分别从13.6%和50.74%提高到71.43%和80%。特色镇村加快建设。精心打造20个特色小城镇,西江入选全国第一批特色小镇建设试点,肇兴、旧州入选全国美丽宜居小镇。全面实施“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六项行动计划,着力打造100个特色村,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明显提升。创建了施秉望城村、丹寨卡拉村等一批美丽乡村示范点。

过去五年,我们坚持向改革开放创新要动力,大美黔东南风行天下。重点改革取得突破。纳入国家和省级改革试点12项和14项。“放管服”改革深入推进,建成州县乡三级政务服务体系,行政审批效率提升70%以上。商事制度改革积极推进,国家授权我州开展商标注册申请受理业务。投融资体制改革取得突破,设立基金25支,发行债券10支。州属国有企业改革成效明显,组建6大国有企业集团。开放水平显著提升。坚持开展大招商活动,成功引进富士康、阿里巴巴等知名企业,累计到位资金突破3000亿元。新增各类市场主体11万户。民营经济占GDP比重54.4%,提高10.4个百分点。大力建设开放平台,“6个20工程”完成投资3032亿元,建成10个省级经济开发区,贵州侗乡大健康产业示范区成为国内首个省级大健康产业示范区。加强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等国际性组织合作,成功举办有机峰会、民族文化旅游峰会等国际性重大活动。环雷公山超100公里国际马拉松赛成为金牌赛事。创新动能加快形成。新增部级、省级科技创新创业平台76个。新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5家。获批“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州”和“国家专利质押融资试点州”。获得国家授权专利3412件,数量居全省第3位。入选首批国家“星创天地”单位4家,数量居全省第1位。黔东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入选首批全国创新创业50强高校。

过去五年,我们深入推进大扶贫战略行动,人民群众日子越过越好。脱贫攻坚成效显著。减少贫困人口100.68万人,移民搬迁12.5万人,10个县和117个贫困乡镇按省标摘帽、72个贫困村按国标退出,贫困发生率从38%下降到17.13%。总结推广“十户一体”“党社联建”“五个全覆盖”等一批典型经验。全面小康实现程度91.4%。教育事业优先发展。7个县普及十五年教育,8个县实现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420万人次学生享受免费营养午餐,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十有”经验在全国推广。基本形成具有黔东南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凯里学院成为贵州省唯一列入教育部数据中国“百校工程”首批试点高校。就业创业带动有力。城镇新增就业30.59万人,转移农村劳动力34.85万人,建成农民工返乡创业示范园(点)23个。医疗卫生加快发展。基层医疗卫生实现“五个全覆盖”,完成乡镇卫生院标准化建设128所,县级综合医院全部达到“二甲”水平。平均每千人口拥有床位4.86张,是五年前的1.4倍。城乡居民医保参保率95%以上。公共服务保障稳步提升。基本实现县乡村公共文化设施全覆盖,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超过全省平均水平。城市低保平均标准由262元/月提高到495元/月,农村低保平均标准由1360元/年提高到3073元/年。医疗救助和临时救助实现全覆盖。社会治理全面加强。“平安黔东南”建设扎实推进,安全生产事故起数、死亡人数持续实现双降。防灾减灾救灾有效开展,社会治安防控和维稳力度加大,人民群众安全感位居全省前列。国防、司法行政、民族、宗教、外事、侨务、对台、人防、档案、地方志、文史、文联、科协、气象、妇女、儿童、老龄、残疾人、红十字等各项事业全面发展。

过去五年,我们着力发挥民族文化和生态环境两个宝贝优势,绿色发展成为主色调。民族文化保护传承成效明显。获批建设部级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成功申报中国传统村落309个、部级非遗名录53项,数量均居全国市州第1位。连续举办“中国传统村落?黔东南峰会”。出台传统村落保护办法,完成100个传统村落消防安全改造。建成非遗博物馆(陈列室、展示馆)35个。成功拍摄大型电视连续剧《云上绣娘》,取景于榕江阳开苗寨的电视纪录片在法国电视二台播出,引起强烈反响。《仰欧桑》等一批文化精品获得国际国内大奖。建成凯里民族文化创意产业园等一批文化产业基地。生态环境优势得到巩固提升。完成营造林277万亩、石漠化治理437平方公里,全州森林覆盖率提高到65%。新增8个县纳入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和“两江一河”出境断面水质达标率100%,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达到98.2%,全面完成节能减排目标任务,全州生态环境质量指数居全省第1位。颁布实施《黔东南州生态环境保护条例》。整州列为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工程试点,岑巩县列入“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县”试点。

过去五年,我们坚持依法行政从严治政廉洁从政,努力建设人民满意政府。全面推进政府系统从严治党。深入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两学一做”学习教育,驰而不息纠正“”,“铸勤”“铸廉”行动取得实效。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大力推行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管理,强化对权力运行的制度监管。建立完善法律顾问制度。加强行政复议,在全省率先推行行政复议案件集中办理。“六五”普法通过国家验收。坚持科学民主决策。认真贯彻民主集中制原则,进一步完善群众参与、专家咨询和政府决策相结合的决策机制,对涉及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重要部署、重大项目,做好合理性、可行性、可控性评估。加强权力运行监督。自觉接受人大及其常委会法律监督和政协民主监督,定期向州人大报告工作,向州政协通报工作,办理人大代表建议931件、政协委员提案1125件。自觉接受舆论监督和群众监督,积极听取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的意见建议,充分发挥工青妇等人民团体桥梁纽带作用。

2016年,我们围绕省委对我州作出的“守住两条底线、用好两个宝贝,打造国内外知名民族文化旅游目的地”的全新定位,以“开局就是决战、起步就要冲刺”的精神状态,攻坚克难、砥砺奋进,实现“十三五”良好开局。一是经济发展提速进位。生产总值增长13.3%、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2.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3.4%,增速均居全省第1位。存贷款规模突破2000亿元大关,达到2400亿元以上,新增金融机构46家。增比进位综合测评居全省第4位,上升4位。二是转型升级步伐坚实。启动实施“四百工程”,引进500强企业13家,技改投资50亿元,净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36户,新增市场主体3.35万户,高新技术产业产值首次突破100亿元。三是脱贫攻坚首战告捷。建立精准扶贫识别机制和责任体系。打响易地扶贫搬迁当头炮,搬迁4.19万人。减少贫困人口17.71万人,19个扶贫专项行动扎实推进,定点帮扶、对口帮扶和社会帮扶成效明显。在全省率先推行乡镇脱贫攻坚集团化作战。四是改革开放亮点突出。狠抓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关键领域改革,着力抓好“三去一降一补”,为企业减少成本约20亿元,压减炼钢产能70万吨,占全省31.8%,“营改增”等重点领域改革成效明显。招商引资到位资金787亿元。五是人民群众获得感和满意度显著提高。城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9.1%和10.5%,增速分别居全省第3位和第1位。“十件民生实事”全面完成。经济发展满意度居全省第3位。剑河综治网格化建设、台江联防联治等经验在全省推广,人民群众安全感达到97.64%,居全省第1位。六是州庆活动精彩纷呈。隆重举办60周年州庆系列活动,充分展现了我州60年来取得的辉煌成就,展示了我州各族干部群众团结奋进的良好风貌,展开了我州各族人民再创辉煌的美丽画卷,极大地增强了全州各族人民的文化自信,激发了广大干部群众热爱大美黔东南、建设大美黔东南的热情。

各位代表!过去五年取得的成绩来之不易,积累的经验弥足珍贵。我们深切感受到,做好政府工作,必须坚决与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牢固树立“四个意识”,确保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在黔东南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必须坚决贯彻落实五大发展新理念,坚持“赶”和“转”两条腿走路,走出一条改革引领、开放带动、创新驱动、绿色发展的新路。必须坚决贯彻落实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主动适应和积极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推动经济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必须坚决贯彻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始终把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加快发展中不断增进人民群众福祉。必须坚决加强政府现代治理能力建设,着力建成法治型、服务型、创新型、阳光型政府,以实际行动赢得人民群众信赖。

各位代表!过去五年的成绩,是党中央、国务院亲切关怀的结果,是省委、省政府和州委坚强领导的结果,是州人大、州政协监督支持的结果,是全州各族干部群众艰苦奋斗的结果,是中央和省各单位、对口帮扶城市以及社会各界倾力相助的结果。在此,我谨代表州人民政府,向全州各族人民、各级干部致以崇高的敬意!向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向各派和各人民团体,向驻州人民、武警官兵和人民警察,向各位老领导、老同志,向所有关心和支持黔东南州改革发展的各界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谢!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挑战:经济总量小,人均水平低,贫困程度深,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任务艰巨。实体经济较弱,新旧动能转换不足,做长板补短板任务艰巨。开放活力不强,创新能力较弱,尚未形成开放型、创新型经济发展格局。市场化程度不高,人才、资金等重点要素支撑不够,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还未充分发挥。城乡发展不平衡,城乡居民收入与经济发展同步增长压力大。我们将采取有效措施解决这些问题,开创黔东南经济社会发展新篇章。

二、今后五年主要目标和战略任务

今后五年,我们既要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又要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迈向“第二个百年”宏伟目标。当前,我州正处于加速发展、缩小差距的黄金期,正处于抢抓机遇、后发赶超的冲刺期。我们要用好国家强力推进脱贫攻坚和区域经济发展带来的战略机遇,用好省委省政府支持民族自治州脱贫攻坚同步小康带来的政策机遇,用好贵州建设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生态文明试验区和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带来的改革机遇,用好交通区位条件变化带来的发展机遇,用好“两个宝贝”蕴藏的后发机遇,努力把黔东南的事情办得更好、更有成效,向全州人民交出更满意的答卷!

今后五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系列重要讲话特别是视察贵州时的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落实党的十、精神和省第十一次党代会、十二次党代会精神及州第十次党代会精神,以五大发展新理念为引领,以守底线、走新路、奔小康为总纲,以脱贫攻坚总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以打造国内外知名民族文化旅游目的地为战略定位,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坚持主基调主战略和重大战略行动不动摇,聚焦富民强州,构建“九大体系”,做强做优大数据、大旅游、大生态、大文化“四块长板”,补齐补全脱贫攻坚、基础设施、产业建设、教育卫生“四块短板”,确保实现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宏伟目标,努力建成经济强百姓富生态美的大美黔东南。

今后五年全州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3%左右;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5%左右,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8%左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4%左右,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长20%左右;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年均增长10%;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分别增长12%和14%左右,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56%以上。

围绕总体要求和主要目标,今后五年我们将着力构建“九大体系”。

(一)围绕打造国内外知名民族文化旅游目的地,构建发挥民族文化和生态环境优势的全域旅游发展体系

加快形成全域旅游空间布局。围绕“三山三江一中心”总体布局,切实做好全域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和各类专项规划,扎实抓好部级特色旅游目的地和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工作。把凯里市打造成山江公园市,把环雷公山打造成国家公园和国际旅游度假区,把月亮山打造成国际标准的农耕文化遗产地旅游度假区,把云台山打造成世界喀斯特遗产地旅游度假区,把清水江打造成滨江临水旅游休闲度假带,把都柳江打造成国家公园和国际旅游休闲度假区,把氵舞阳河打造成古城古镇、自然山水、温泉康养融合发展的旅游休闲度假带。

打造具有国际标准的旅游产品。围绕打造国际旅游“排头兵”,构建特色旅游产品体系。大力发展以节会为重点的商务旅游、以苗侗医药疗养为重点的康养旅游、以温泉和森林康养为重点的休闲旅游、以农耕体验为重点的研学旅游、以传统村落为重点的乡村旅游、以民族文化为重点的风情旅游、以低空飞行和观光小火车为重点的新奇旅游。实施千亿旅游项目建设行动计划,强化核心景点、精品景区、精品线路建设,建成国家5A级景区2个以上、国家4A级景区10个以上,全面提升旅游产业规模化、精品化、市场化、国际化水平。大力开展旅游营销攻坚行动,大幅提高境外省外游客比例。

大力提升旅游配套服务水平。加强旅游交通建设。加快构建以高速公路高速铁路为骨架、国省干道为主体、县乡道路为支撑、通村公路为网络,涵盖低空飞行、轨道交通、观光缆车等旅游交通方式的现代综合旅游交通体系。加快旅游配套设施建设。推进旅游酒店、旅游交通、旅游厕所、旅游数据中心、游客服务中心等旅游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设施建设,全方位改善提升旅游接待条件。提升旅游管理服务水平。围绕“智慧旅游”建设智能化旅游信息服务系统,围绕“快旅慢游”建设更高质量的旅行社体系和导游服务体系、独具特色的文化演艺体系、功能完备的旅游食宿体系、国际标准的商业服务体系。

推动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全力做好“旅游+”这篇大文章,大力实施旅游+农业、旅游+工业、旅游+城镇、旅游+服务业、旅游+大数据、旅游+扶贫等行动计划。着力抓好产城景一体化建设,加快县城景区化建设步伐,创建一批国家优秀旅游县城、国家园林县城。推进乡村旅游、农业观光、森林康养等为重点的“农文旅”融合发展,建成一批特色农旅、工旅、文旅等融合发展示范基地、示范小镇。引进一批集团化、品牌化大型旅游企业,培育一批具有地域特色、民族风情、绿色概念的旅游商品品牌。

建设民族特色文化强州。进一步发挥民族文化在构建全域旅游体系中的核心作用,加快推进国家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大力实施全州民族特色文化传承发展工程。构建立法与村规民约相结合的保护机制,建立健全州县乡村四级民族文化保护责任体系,设立民族文化保护传承基金。实施民族民间文化挖掘整理工程,加强文物保护,建立民族文化资源大数据库。加大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力度。把民族文化传承教育纳入大中小学和职业教育教学内容,培育壮大民族文化传承人队伍。大力发展“民族文化+”新业态,建设“云上绣娘”等影视基地,加快培育一批民族特色文化产业基地,打造一批民族特色文化品牌。进一步增强文化自信,实施优秀民族文化“走出去”战略,努力扩大黔东南民族文化的国际国内“朋友圈”,让黔东南民族文化蜚声海内外。

(二)围绕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构建人民群众共建共享的民生保障体系

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围绕“两不愁三保障”目标,深入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扎实推进大扶贫战略行动,确保到2020年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精准构建脱贫攻坚责任链。严格落实脱贫攻坚“一把手”负责制,进一步完善“州县抓落实,片区为重点、工作到村、精准到户”工作机制,压紧压实责任链任务链。精准落实各类扶贫政策。用好国家和省脱贫攻坚政策,以项目化、实物化抓好对接落实,打好政策“组合拳”,打通政策落实“最后一公里”。激发群众脱贫攻坚内生动力,整合用好对口帮扶、定点帮扶和社会帮扶力量,深入实施“千企帮千村”活动。精准实施扶贫专项行动。同步推进19个扶贫专项工作,坚决打好产业扶贫和易地扶贫搬迁“两个硬仗”。坚持强龙头创品牌带农户,推动农业产业扶贫、林业产业扶贫、水产业扶贫、乡村旅游扶贫、文创产业扶贫、易地产业扶贫有机结合,实现产业脱贫40万人以上。坚持以产定搬、以岗定搬,大力推广“五个三”经验,围绕县城集中安置,实行以县为单位统一建设,确保易地扶贫搬迁30万人以上。统筹抓好“两山”特困地区、革命老区、少数民族乡和极贫乡镇扶贫。精准抓好扶贫对象管理。用好“扶贫云”平台,做好贫困人口动态统计监测,加强定期核查和有进有出动态管理。精准开展检查考核。加强常态化督查巡查和考核考评,抓好交叉考核、第三方评估、扶贫资金绩效考评和领导干部明察暗访“四管齐下”的考评督查工作。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注重把脱贫攻坚与全面小康结合起来推进,以县为单位实现全面小康。补齐经济小康短板指标。实施县域经济倍增计划,确保人均GDP实现程度达到小康标准值。实施城乡居民收入倍增计划,实现城乡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发展同步,确保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补齐教育小康短板指标。大力实施“教育兴州”战略,在稳定教育基本均衡发展的基础上,重点突破学前教育和职业教育,着力抓好民办教育和高等教育,全面普及十五年教育,人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2年。补齐医疗卫生小康短板指标。大力推进“健康黔东南”建设,实施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提升计划,强力推进“百院大战”。加强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和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建立以疾病预防为主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优化人口计生服务,人口预期寿命达到全省平均水平。补齐文化小康短板指标。实施精准文化扶贫,大力推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建设,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动大型文化、体育场馆免费或低收费开放。实施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示范工程和民族文化覆盖工程。补齐社会保障小康短板指标。健全社会保障和社会救助体系,推动社保金融一体化服务平台建设,稳步发展商业保险,支持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发展。健全养老服务体系。加强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落实“全民参保计划”,兜住困难群体民生网底。统筹抓好棚户区和农村危房改造,建立完善公共住房供给体系。补齐资源环境小康短板指标。大力推进生态文明示范州建设,加快推进低碳循环发展和生态创建,着力提高城镇污水处理率和城乡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两个短板指标。

稳步迈向基本现代化。着力推进经济现代化,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增强经济质量和效益。着力推进政治现代化,加强“法治黔东南”建设,提升人民群众政治参与度,增强政府公信力。着力推进文化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传承提升州域民族特色文化,推进文化产业化。着力推进社会现代化,促进社会事业全面发展,推动社会全面进步,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着力推进生态现代化,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统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支持全面小康已达标的凯里等县市率先向基本现代化迈进。

(三)围绕推进转型升级壮大实体经济,构建以新经济为代表的现代特色产业体系

做优现代高效农业。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能力。着力打造“中国有机第一州”。大力实施有机农业培育工程,加强耕地生态保护修复,深入推进化肥农药零增长行动,狠抓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品牌创建、质量安全监管和溯源体系建设。建成有机农产品生产基地200个以上,“三品一标”农产品认证400个以上,实现有机农业产值100亿元以上。加快建设南方最大的蓝莓科研、生产、销售基地。着力建设全国茶油大州。大力推进农业“三园”建设工程。建设提升现代农业产业园100个、农业科技园30个、返乡创业园30个,加快形成规模化发展、科技化支撑、现代化管理的农业集聚区。大力发展农业新兴业态。实施新型农业发展工程,建设一批集循环农业、创意农业、农事体验三位一体的田园综合体。实施农业产品提升工程,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业和农业观光旅游、冷链物流、农村电商等服务业,推进“互联网+现代农业”,实现农业“接二连三”融合发展。加快培育新型农业主体。大力实施亿元龙头企业行动计划,培育农业龙头企业120个、新型职业农民1.5万人,部级和省级农民合作社示范社突破100个,扶持一批家庭农场主和乡村工匠。大力发展农村集体经济。

做强新型工业产业。围绕新工业革命,深入推进工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施工业园区优化成长工程。做大做强工业园区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主导产业产值占工业园区产值比重90%以上。建成一批500亿级工业园区,推动凯里经济开发区与炉碧经济开发区优化重组,尽快建成千亿级国家经济技术开发区。实施传统工业改造提升工程。贯彻落实《中国制造2025》,大力推进工业强基工程,着力开展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三品工程”专项行动,推动传统产业数字化、绿色化、智能化改造,传统产业产值对工业增长的贡献率提高10个百分点。实施新兴产业培育壮大工程。大力发展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制造、新型建筑建材、节能环保、清洁能源、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同步推进产业耦合、产品升级、业态创新,战略性新兴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0%以上。实施特色工业倍增发展工程。做大做强以白酒、果酒、茶叶、油料、蓝莓等为主的特色食品加工业,推动规模化、集聚化、品牌化发展,实现特色食品加工业产值200亿元以上。加快推动银饰、刺绣等民族民间工艺品发展,打造国内知名的民族民间工艺品创意、生产、交易中心,建成全省重要的特色工业基地和民族产品加工基地。

做大现代服务业。深入推进服务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服务业质量和效益。扎实推进现代服务业“十百千”工程。全州服务业增加值突破1000亿元,服务业占GDP比重达到55%以上。大力拓展生产业。以产业升级和提高效率为导向,推动金融、知识、科技、物流、人力资本密集的生产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把金融业培育成支柱产业,金融业占地区生产总值10%以上。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建设粤桂黔和湘黔桂区域物流中心,培育和引进一批战略性物流企业。大力发展生活业。积极发展旅游、文化、体育、健康、养老“五大幸福产业”,推动文化娱乐、影视传媒、健康养老、体育健身、家政服务等生活业向精细化和高品质转变,加快培育发展电子商务、网络教育、远程医疗、在线娱乐等服务业新模式。培育电商骨干企业100家,电商网络零售额年均增长30%以上。

大力发展新经济。加快发展数字经济。围绕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建设,深入推进大数据战略行动,以凯里大数据产业园区为重点,积极培育大数据核心业态、关联业态和衍生业态,充分挖掘大数据商用、政用、民用价值,大数据产业规模总量达到400亿元以上。加快发展健康经济。深入推进大健康战略行动,围绕“医养健管食游”打造大健康全产业链,建成部级大健康产业示范区。大力发展苗侗民族医药产业,打造中国苗药集团。推动医养结合,扩大康养消费,加快建设区域性健康服务中心,大健康产业产值达到200亿元以上。加快发展共享经济。以旅游为带动、以民宿客栈和绿色出行为主要载体、以互联网为平台创建全国共享经济示范州。实施万户精品客栈、万户民宿建设计划。加快发展创意经济。支持各县市建成1个以上创意产业园,支持民族文化浓郁的乡镇建设文化创意基地。加快培育影视传媒、出版发行、工艺美术等新型文化创意业态。推进新经济与传统产业融合发展。

(四)围绕城乡统筹协调发展,构建区域联动和产城互动的新型城乡发展体系

加快形成“一核一圈两极”区域发展格局。推进凯里核心城市建设。围绕“打造国际旅游城市、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国家创新型城市”定位,以建设山江公园市为抓手,加快建成特色鲜明、功能完善、环境优美、宜居宜游宜业的公园城市。推进凯里都市圈建设。围绕“打造黔中经济区极具竞争力的重要板块”定位,加快构建空间布局、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生态建设、公共服务、体制机制六大体系,加快推进成为全州经济社会发展的“火车头”。推进黔东片区建设。围绕“打造贵州东部集群发展创新区”定位,加大力度推进区域规划、基础设施、重大产业、资源要素、发展平台、重大项目“六个一体化”,努力把黔东片区打造成为贵州东部重要增长极。推进南部片区建设。围绕“打造国内外知名民族文化旅游首选地”定位,共建大交通、共筑大平台、共育大产业,加快建成潜力大、活力强、动力足的城市组团。

实施“五个能力”提升工程。实施城镇基础设施保障能力提升工程。加快以路网、供排水、采暖供热、地下综合管廊、停车场、充电桩为重点的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基础设施联通化。统筹地上地下硬件设施建设,着力解决“交通拥堵”“马路拉链”等各类“城市病”。实施城镇公共服务供给能力提升工程。加快城市公共空间和城市社区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建设各类开放场所和公共服务场所。构建以城市公共交通、学校医院、智慧管理、便民服务、休闲场所等为重点的公共服务体系。健全农业转移人口基本公共服务保障体系。实施城镇环境容量承载能力提升工程。优化以扩大城镇人口容量、大气容量、水容量等为重点的环境容量功能布局,实现城镇容量和要素配置合理化。实施城镇产业支撑能力提升工程。以产业园区建设促进城镇空间拓展,打造差异发展、优势互补的产城互动格局。大力发展城市服务业,提高城镇就业能力。实施城镇文化竞争能力提升工程。在城镇规划建设中突出地域特色、民族特色,建设一批文化长廊、特色街区和博物馆等标志性建筑,打造一批在全国有影响力的城市文化名片。

抓好特色镇村建设。打造特色小镇。加快建设一批农业文化旅游“三位一体”、生产生活生态同步改善、三次产业深度融合的特色小镇,因地制宜发展一批产业特而专、形态小而美、功能聚而拢、机制新而活的产业小镇。新增万人小镇、亿元财政总收入小镇、亿元农业总产值小镇、亿元旅游总收入小镇各5个以上。建设美丽乡村。以创建全国乡村旅游示范区为目标,加强乡村规划建设,深入实施“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建设行动计划,实施乡村产业融合发展试点示范工程,促进特色村寨“农文旅”一体化发展。集中力量建设500个各具特色的美丽乡村示范点。保护传统村落。加强传统村落保护立法,建立传统村落保护机制,设立传统村落保护基金,打造传统村落保护平台。建设传统村落旅游精品景区,创建全国传统村落整州保护示范区。

壮大县域经济实力。优化县域经济布局,夯实发展平台,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培育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增强县域经济发展内生动力。推进撤县建市工作。支持凯里冲刺“全国百强县”,支持镇远、天柱、黎平、榕江等县冲刺“全省经济强县”。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0亿元以上的县提高到6个以上,其余各县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全部达到5亿元以上,形成一批现代农业、新型工业、农文旅融合发展的特色经济强县。

(五)围绕打造贵州对海开放“桥头堡”,构建具有竞争优势的对外开放体系

构建全方位开放格局。主动融入“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珠江—西江经济带、左右江革命老区等国家区域发展战略。围绕贵州建设国家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加快建设高铁经济带贵州合作试验区和临空经济区,着力构建南下开放、对海开放新格局。加强与定点帮扶和对口帮扶单位合作。加强与桂林、张家界等重点旅游城市交流合作,打造区域旅游联盟。主动对接中国—东盟自贸区,积极争取在教育文化、旅游发展等方面开展合作。加强与港澳台深化合作,推动与波兰等友好城市交流,积极开辟与瑞士、法国等文化旅游合作途径。

构筑多层次开放平台。夯实物理平台。深入推进“6个20”工程,加大基础平台配套和资源共享,积极推动凯里海关、综合保税区、无水港建设,创造条件建设国际旅游机场。建好活动平台。瞄准省级开放交流平台,主动借助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贵阳数博会等省内重大活动发出黔东南好声音。深化与国际性组织合作范围和合作成果。继续高水平办好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系列重大活动。优化线上平台。用足用好淘宝贵州馆等电子商务综合平台,加快打造本土第三方电商平台和电子商务专业平台。大力引进一批跨境电子商务企业,打通我州跨境电子商务的采购和销售渠道。

培育竞争性开放主体。着力向外引进。瞄准国际国内500强企业招大商选好商,争取国内外知名企业到我州设立企业总部、外贸基地、研发中心等,全力引进一批引领性、标志性项目落户我州。充分用好国家支持贫困地区企业上市绿色通道,引进和培育拟上市企业100家以上。立足自身培育。引导各类中小微企业集群发展,大力培育外向型企业,力争外贸进出口总额和实际利用外资年均分别增长20%和10%以上。力争一批本土企业在主板、中小板、创业板和新三板上市。

打造高效率开放环境。营造高效的政务环境。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搭建线上线下一站式服务网络,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和民营经济加快发展,让各类企业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同等受到法律保护。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落实国家新一轮西部大开发优惠政策和省支持我州发展特殊政策,落实国家积极利用外资的相关政策和加工贸易向中西部转移的新政策,加快复制推广自贸试验区试点新经验。营造公平的市场环境。利用大数据等现代技术,建立完善社会信用体系、市场监管体系和市场服务体系,加强知识产权保护,进一步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努力营造各类市场主体公平竞争、健康发展的市场环境。

(六)围绕改革创新激发活力,构建适应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动力支撑体系

着力抓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全面落实“三去一降一补”五大任务,把房地产去库存和促进人口城镇化结合起来,做好有关保障房和住房政策的衔接,完善过剩商业地产向健康养老、文化体育等领域转移的配套政策。支持企业市场化法治化债转股,加大股权融资力度,引导企业业务结构重组,多措并举盘活企业存量资产。围绕服务和壮大实体经济,切实降低企业融资、用电、物流、税费、制度易等五大成本。推进质量品牌创建,建立健全产品质量、效益考核指标体系,围绕特色优势产业打造品牌产品,确保每个特色产业、每个产业园区都有知名品牌。

着力抓好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深化行政体制改革。深入推进行政审批、商事制度改革,最大限度减少政府对企业的干预,最大限度缩减政府审批范围,最大限度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加强综合行政执法体制改革。推进经济开发区管理体制机制改革。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深入推进投融资体制改革和国有企业改革,构建政府资本与社会资本长期稳定的合作机制,优化国有经济与民营经济相互促进的所有制结构。深入推进旅游管理、民族文化、生态文明等体制机制改革,充分发挥民族文化和生态环境两个宝贝的后发优势和发展红利。深化农业农村改革。扎实推进农村“三变”改革。加快财政支农投入和农村金融创新改革,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探索建立农业农村发展用地保障机制,健全农业劳动力转移就业和农村创业创新体制,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和扶贫开发体制机制改革。统筹推进社会事业改革。深化教育、科技、卫生、文化、养老、司法和社会治理等社会事业改革,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

着力抓好创新激活力。强化科技创新。开展科技创新平台建设行动计划,建设高新技术开发区,新增国家蓝莓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部级、省级科技创新创业平台30个以上。实施知识产权战略行动计划,形成一批重大关键技术专利,培育一批驰名商标。新增发明专利申请量3000件,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1.5件以上。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到240亿元以上。强化体制机制创新。全力破解制约发展的制度障碍,构建有利于创新驱动的科研创新机制、投融资体制机制和成果转化机制。强化商业模式创新。大力发展众创、众包、众扶、众筹等新模式,支持专业化市场、商贸流通企业与生产企业联动发展。鼓励本土商贸企业通过兼并、联营、特许加盟电商等方式进入连锁品牌经营领域,引进全国各类名优商品实体体验店。积极推行网上订单与实体店体验、传统销售与网上商城同步经营模式。

(七)围绕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构建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生态文明体系

扎实推进绿色家园建设。将绿色理念深度融入城乡建设各个方面,大力推进城市建筑绿色化、城市水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城市燃料清洁置换、城市绿色交通建设等行动计划。深入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改善行动,推动社区绿色化、生态化、和谐化发展。加快创建“美丽中国先行区”和全国农村人居环境改善示范州。确保城镇绿色建筑占新建建筑比例50%以上、城镇污水处理率95%以上、城乡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90%以上。建成一批山水园林城市、绿色生态小镇、宜居宜业宜游美丽乡村、绿色低碳和谐社区。

扎实推进绿色制度建设。加快创建环境治理体系改革示范区。抓好“五权交易”和“五项金融”制度创新。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资源总量管理和全面节约制度。建立重点生态功能区产业准入负面清单,以实行绿色GDP核算、生态文明绩效评价、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及“河长制”等机制为重点,科学建立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评价和问责体系。建立绿色发展开放合作机制,全面推进绿色投资贸易便利化。大力推进生态补偿惠民和绿色金融惠民。加强生态环境地方性法规和政府规章建设,完善环保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联动机制,实现环保督察全覆盖。

扎实推进绿色屏障建设。深入实施“青山”“蓝天”“碧水”“净土”和环保能力建设五大工程,严格环保执法,着力提高全民绿色意识。全面实施“山水林田湖”生态系统综合修复治理工程,突出抓好“两江一河”生态综合治理,加强石漠化综合治理,实施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着力打造雷公山、月亮山生态屏障和“三山三江”生态走廊。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积700平方公里,新增治理石漠化面积500平方公里,每个县建成1个以上森林公园和湿地公园,努力建成水生态文明示范区和长江珠江上游绿色屏障示范区,让绿色成为黔东南亮丽的名片。

扎实推进绿色经济发展。围绕绿色经济“四型十五类”产业,重点发展“产业”,加快培育一批具有良好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绿色产业。构建绿色产业体系和绿色产品标准、认证、标识体系。建立资源利用集约节约激励和约束机制。推出大生态产业工程包,引导环境治理产业化、社会化,鼓励工业企业实施环保节能改造,实行优质资源优先向环保型、科技型企业集中配置,大力创建绿色园区和绿色企业,全面实施园区绿色化、循环化改造。

(八)围绕破解要素瓶颈制约,构建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战略基础体系

提升经济发展动能。发挥投资拉动作用。扩大投资总量,围绕主战略、重大战略行动和做长板补短板谋划万亿重点项目工程包,确保年均投资2000亿元以上。优化投资结构,大力实施县域投资、产业投资、民间投资比重提升工程,确保三类投资比重达到50%、40%、40%。创新投资体制机制,大力推进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建设全国示范州。发挥消费支撑作用。稳住传统领域消费,实施城乡商品消费刺激计划,以大宗物品、传统产品、刚需产品消费为重点,加快商贸中心、专业市场、商业超市、农村电商实体店和销售网点建设。积极扩大新兴领域消费,培育和壮大新消费热点,围绕旅游、文化、健康、体育、教育、娱乐等重点领域,释放潜在需求和新兴需求。努力建成区域性特色商贸旅游消费中心。

强化重点要素支撑。增强金融支撑能力。加强金融机构体系建设,深入实施“引金入州”工程,培育和引进银行、证券、保险、信托、基金等金融机构和其他金融中介机构。加强金融产品创新,加大多渠道融资和股权投资力度,围绕扶贫金融、绿色金融、民生金融和科技金融,创新绿色债券、绿色基金、科技创投基金等各类金融产品,有效增加实体企业的金融供给。加强基金投放和管理,提高使用效率。建立健全以州属国有企业为平台、股权和资产为纽带的州县投融资体制机制。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和供销合作社进行农村合作金融探索。积极争取发展竞猜型体育。加强风险管理,抓好金融风险防控。抓好政府债务管理,依法依规合理举债。增强人才支撑能力。优化人才环境,完善人才政策,大力实施企业家培养工程和基层人才队伍培育工程,扎实推进“十百千”人才引进计划、高层次人才和急需紧缺人才引进计划。加强乡村医生、乡村教师、学前教师队伍建设。力争每万人人才数超过全省平均水平。增强土地支撑能力。完善土地资源保护、储备、使用机制,实行土地集约化、市场化运作,合理有序开发利用土地资源,盘活存量土地,挖掘用地潜力,保障项目建设用地。

构建现代基础设施体系。加快完善现代综合交通。以形成连通内外、覆盖城乡的现代综合交通网络为目标,打通连接周边地区和连接沪昆、贵广的快速铁路通道,力争铁路营运里程突破1000公里。实施高速公路联网覆盖工程,新增高速公路746公里,加快建设所有乡镇所在地半小时通达高速公路的快速路网,基本建成“两环三纵四横八联线”高速公路网。实施普通国省道改造1600公里以上。建成建制村通沥青(水泥)路6164公里,提高通村公路建设标准,实现村村通客运。建成天柱支线机场,实现通用机场县县全覆盖。加快实施航电一体化建设,高等级航道达到200公里以上。加快建设现代水利工程。以形成大中小微水利工程相配套、管道输送和节水灌溉相结合的现代水利保障体系为目标,开工建设麻江宣威、榕江忠诚、从江下江等3座大型水库和21座中型、74座小型水库,新增供水能力3亿立方米以上,实现县县有中型水库,乡乡有稳定供水水源。治理病险水库30座。有效灌溉面积率达到60%以上。基本解决工程性缺水问题。加快提升能源基础保障。以构建清洁能源为主的能源供给体系为目标,新增电力装机35万千瓦以上。全面实施区域电网改造升级工程,加强电力输配网络建设,推进新能源汽车基础设施延伸建设。加快城际输气干线建设,全州城镇人口气化率达到80%以上。加快建成高速泛在信息基础网络。以构建“出州宽、州内联、覆盖广、资费低”的现代信息体系为目标,加快推进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推进“无限网络?满格黔东南—信息网络全覆盖”工程和“光网黔东南”工程,城市宽带接入能力达到100M,农村宽带接入能力达到50M,行政村通光纤比例100%,出州带宽达到全省平均水平。

(九)围绕加强政府自身建设,构建现代政府治理体系

深入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切实增强“四个意识”特别是核心意识和看齐意识,坚决维护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权威。始终把纪律和规矩挺在前面,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省委十项规定和州委十二项规定精神,坚持不懈整肃“”。加强政府系统党的建设,坚定不移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织密筑牢“制度铁笼”“数据铁笼”,加强行政监察、审计监督和民生监督,进一步营造良好的政治生态和干事创业环境。

加强法治型政府建设。建立全州统一的权责清单体系,严格按照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行使职权,全面推行“双随机、一公开”。完善州县乡三级政府法律顾问制度,贯彻落实“七五”普法规划。推进行政决策科学化,建立政府及部门重大行政决策程序制度、合法性审查制度和终身责任追究制度。自觉接受州人大及其常委会法律和工作监督、州政协民主监督、新闻舆论和社会公众监督。认真办理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

加强服务型政府建设。强化各级政府责任意识、担当意识和服务意识,大力营造尽心履责、主动作为、敢于担当的干事创业氛围。深入推进简政放权,做好国家和省取消、下放行政审批事项的衔接工作。压减政府性一般支出,清理规范涉企收费。推行政社分开,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自我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

加强创新型政府建设。强化政府管理观念、管理内涵和体制机制创新,从职能转变、方式更新、流程再造等方面入手,推动政府治理结构、管理模式、服务方式创新。大力推动“互联网+政务服务”,运用大数据技术和“云上贵州”等平台,建设完善电子政务云等“云工程”。大兴调查研究之风,不断提升研究新问题、解决新难题的能力,提高政府执行力和创新力。

加强阳光型政府建设。全面推进行政决策公开、执行公开、管理公开、服务公开和结果公开,着力打造诚信政府。完善政府新闻制度,及时回应社会公众关注的重点热点问题,正确引导社会舆论。加强政府信息公开尤其是依申请公开工作机制建设,实现州县政府及其部门依申请公开工作受理渠道100%畅通、100%依法按时回复、100%符合法定程序。

今后五年,我们将紧紧围绕决胜全面小康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加强国防、司法行政、民族、宗教、外事、侨务、对台、人防、档案、地方志、文史、文联、科协、气象、妇女、儿童、老龄、残疾人、红十字等各项事业发展,使全州人民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

三、2017年主要目标任务

今年是实施“十三五”规划关键之年和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化之年,也是贯彻落实州第十次党代会精神的第一年。我们要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深入推进大扶贫、大数据、大健康战略行动,做强做优长板、补齐补全短板,实现全州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以优异的成绩迎接党的和省第十二次党代会胜利召开。

今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3%,农业增加值增长6%,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2%,服务业增加值增长15%;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3.5%;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10%,城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10%和12%;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2%以内;城镇化率提高到46.6%;森林覆盖率提高到66%以上,节能减排指标控制在省下达计划范围内。围绕今年目标,全力抓好以下十个方面的工作。

(一)全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围绕壮大实体经济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施产业建设年活动,新增企业市场主体2600户以上。抓好工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支柱产业和龙头企业培育创建计划,实施“四百工程”,引进落地500强企业5户以上,完成技改投资60亿元以上,新增规上企业100户以上,降低工业企业成本约50亿元。抓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力发展有机农业,新认证有机农产品3万亩,有机农业产值实现3亿元,新增“三品一标”10个以上,建设蓝莓基地2万亩以上、花圃基地和葡萄基地各5000亩以上,实现畜牧业增加值58亿元以上。打造一批订单农业生产基地,扶持一批农产品骨干流通企业,建成“剑河土鸡”等一批优质农产品交易市场。抓好服务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力发展生产业和生活业,建设3个区域性、综合性物流园,建设5个文化创业产业园,新增省级服务业集聚区1个、“四上企业”260户。创建贵州省名牌5个、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2个。

(二)全力实施大扶贫战略行动。精心组织发动脱贫攻坚“春季攻势”,集中力量打赢产业扶贫和易地扶贫搬迁“两个硬仗”,确保全年脱贫攻坚再战告捷,减少贫困人口19.1万人,3个贫困县、244个贫困村按国标脱贫退出。突出抓好产业扶贫。用好省脱贫攻坚基金产业子基金,制定年度产业扶贫工作计划,大力推广“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户”模式,推广“五融五帮”经验。实施促进搬迁群众就业创业行动计划,着力解决24万易地扶贫搬迁人口的就业问题。扎实抓好易地扶贫搬迁。全面推开“五个三”和“五个全覆盖”模式。完成投资82.3亿元,建成安置点41个,整体搬迁贫困自然村寨186个,搬迁33782户13.7万人。推动以凯里为中心的跨区域安置。持续抓好教育扶贫。深入实施教育提质扶智脱贫工程,推动优质教育覆盖更多“两山”地区贫困家庭学生和人口较少民族贫困家庭学生。全面落实教育精准扶贫学生资助政策,发放资金1.28亿元资助建档立卡贫困学生4.2万人。统筹抓好各类扶贫专项行动。扎实抓好医疗、旅游、电商等扶贫专项行动,强化定点帮扶、对口帮扶和社会帮扶工作。切实抓好极贫乡镇脱贫和人口较少民族脱贫工作,实现18个人口较少民族贫困村稳定脱贫。

(三)全力抓好全域旅游攻坚行动。以承办第十三届省旅发大会为抓手,开展“旅游服务质量提升年”活动,加快推进国内外知名民族文化旅游目的地创建。实施旅游重大项目建设和基础配套攻坚。完成旅游建设投资500亿元、涉旅招商引资200亿元,重点实施154个观摩项目,建设游客服务中心20个,新建和改扩建旅游公路149公里,建成四星级酒店8个以上、五星级酒店2个以上、民宿客栈1万户以上,建成旅游公厕200个以上。实施旅游品牌和旅游商品提升攻坚。推进百里梯田观光小火车、非遗博览体验园、农耕文化体验园、百里温泉产业带等旅游品牌建设,以县为单位打造旅游商品加工示范园,培育旅游商品骨干企业50家,推出旅游购物休闲街10个,旅游商品产值达到50亿元以上。开展旅游宣传营销攻坚。组织国内外旅游营销推介活动200场次以上,建立国内旅游客源地营销中心10个、境外旅游营销中心2个,力争游客量增长30%,省外游客占比提高到45%,构建南部片区与桂林的旅游国际联盟。

(四)全力发展新经济培育新动能。大力发展新经济。制定新经济发展规划和政策,完善新经济统计体系,实施一批数字经济、健康经济、共享经济等重大项目。力争大数据产值增长35%,大健康产业投资完成500亿元以上,培育1至2个共享经济品牌。全面扩大对外开放。争取设立黔东南综合保税区,确保碧波公共保税仓封关运行。积极筹办2017年全球古村落可持续发展大会暨第三届中国传统村落?黔东南峰会、中国国际民歌合唱节、中国民族文化旅游?黔东南峰会等一系列重大开放活动。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签约资金850亿元以上。大力发展对外贸易,确保进出口总额增长20%,实际利用外资2.8亿美元以上。着力推进科技创新。积极申报国家小微企业创业创新示范基地城市和国家蓝莓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新增省级以上科技创新创业平台15个,培育国家高新技术企业5家以上,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到125亿元以上,完成专利申请1500件以上,州级综合科技进步水平指数提高到45%以上。

(五)全力深化重点领域改革。深化“放管服”改革。承接运用好省支持民族自治州各项政策。全面推行“五证合一、一照一码”,开展工商登记电子化试点,同步推进“证照分离”改革试点。全力推进“双随机、一公开”监管改革,开展减证便民专项行动,大力推进政务公开。深化农村综合改革。深入推进农村“三变”改革和村级集体资产股份量化改革试点,推动农村土地“三权分置”改革,确保如期完成农村土地确权登记。扩大“两权”抵押贷款试点,推进供销社改革。深化旅游管理体制改革。创新旅游产业建设用地机制。健全大旅游综合协调管理和大景区管委会体制,以西江、肇兴等景区为试点推进景区所有权、管理权、经营权分离。推动乡村旅游管理体制改革,推进建立“群众参与、群众管理、群众受益”的乡村旅游开发和利益分配机制。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全面完成国有企业公司制改革,培养2至3家行业影响力、战略引导力强的国有大企业集团。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积极探索自然资源资产有偿出让制度,推进重点生态区商品林赎买改革,推广林业碳汇商业化模式和生态补偿机制。深化社会事业领域改革。推动教育综合改革,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大力推进安全生产领域改革,加快推进行业协会与行政机关脱钩,统筹推进司法、文化、统计等领域改革。

(六)全力扩大投资和消费。继续加大投资力度。扎实开展项目建设年活动,做大用好州级重大项目前期工作资金池,建立黔东南州“项目云”平台。编制实施“十大工程项目包”,确保储备项目5000个以上,总投资1万亿元以上。全年新开工500万元以上项目1200个,完成投资800亿元以上,其中10亿元以上项目100个。完成交通投资200亿元以上、水利投资100亿元以上、城建投资150亿元以上、房地产开发投资150亿元以上、工业投资260亿元以上、文化旅游投资500亿元以上、生态建设投资100亿元以上、社会事业投资100亿元以上、服务业投资50亿元以上。发挥消费基础作用。实施城乡商品销售畅通行动,建设专业市场20个、商贸中心20个。实施居民住房改善行动,确保完成商品房销售面积320万平方米。积极促进信息消费,力争全州电信业务总量增长40%以上。

(七)全力推进城乡统筹发展。提升城镇基础设施保障能力。加快建设凯里至都匀、下司至麻江、三穗至镇远等城际快速通道,提升一批街区微循环路网。实施城市电网、通讯网络架空线入地工程,新增城市地下综合管廊2公里。加快凯里至都匀天然气支线管道工程建设。提升社区综合服务水平。每个县市建设3个以上“15分钟便民服务圈”。新建文体中心2个、休闲广场10个、山地体育公园10个,打造一批居住区游园、邻里公园、社区公园。新增城镇公共停车位2000个以上,公共厕所400个以上。实施城镇扩容提质工程。新增建成区面积8平方公里,完成棚户区改造9103套。大力开发旅游地产、康体地产和新兴城市综合体,新开工旅游地产项目10个以上。推进“百镇会战”计划。加快凯里、台江整县推进小城镇建设试点,积极推进21个示范小城镇建设,新建“8+X”项目70个。实施“百村示范”行动。推进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重点围绕省旅发大会打造一批特色旅游村寨,实施“传统村落+”、“民族村寨+”行动计划。

(八)全力强化金融和人才支撑。大力培育引进金融机构。加快推进重庆银行、光大银行和交通银行在我州设立分支机构。完成8家村镇银行组建工作,筹建地方性商业银行。全力支持华鑫证券公司、中泰证券公司到我州设立分支机构。设立保险公司县域分支机构10家以上。加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建立财政支持的中小企业应急转贷基金和中小企业信贷担保基金,用好贵工贷、贵园信贷通、特惠贷等优惠政策,积极搭建政银企合作平台。发挥财政杠杆作用。全面推进贫困县统筹涉农资金改革。制定财政专项资金管理清单,重点支持列入国家和省PPP项目库的项目建设。在凯里市建设基金小镇,力争引进基金10支,设立基金规模800亿元。加强人才引进培养。深入实施“十百千”人才引进计划,出台引进培养人才实施方案和优惠政策,引进“高精尖缺”人才50人以上。落实好国家关于贫困县乡放宽人才招考的优惠政策,提高基层人才待遇,解决基层教育卫生人才紧缺问题。

(九)全力加快生态文明先行区建设。实施生态环境提升工程。深入推进绿色贵州建设行动计划,扎实推进生态综合治理提升工程。完成退耕还林7万亩以上。城市环境空气质量综合指数控制在3.0以内,城乡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80%以上。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专项行动。积极争取全国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现场会在我州召开。推进整体改善农村人居环境“10+N”行动计划,重点抓好凯里、台江、剑河等农村环境综合治理“整县推进”工程,打造农村人居环境改善示范带3个以上,实施高铁、高速和旅游公路沿线绿化美化工程。推进城乡环卫工作一体化,确保40%以上的村寨生活垃圾得到有效治理。持续推进环保执法“风暴行动”。实施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三大行动计划,强力推进污染源十大治理工程。建立健全“三位一体”监控机制,深入开展“六个一律”环保利剑行动和森林保护“六个严禁”专项行动。抓好中央和省环保督察各项工作。大力发展绿色经济。实现林下经济产值40亿元以上、新型建筑建材业产值25亿元以上、文化创意产业产值10亿元以上、特色食品加工业产值90亿元以上。开发培育一批矿泉水、天然纯净水、功能性饮料等生态饮用水和饮品制造业品牌,发展壮大水产业。

(十)全力发展社会事业和改善民生。启动建设州级十大社会事业标志工程,促进社会事业加快发展。积极做好稳定就业和改善收入。实施全民创业就业计划和城乡居民收入提升计划,重点解决好城镇就业困难人员、退役军人、搬迁移民、大学生等群体就业创业。城镇新增就业7.2万人以上,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达到90%以上。努力办好人民满意教育。全面启动100亿元教育基金项目建设。实施基础教育质量提升计划,新增9个县普及15年教育、4个县实现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关注重视特殊教育。积极推动职业技术教育发展上档升位。深入推进高等教育内涵发展,加快凯里学院向应用型教育转变,推进贵州万达职业技术学院建成使用,加快贵州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新校区建设,启动贵州侗乡大健康学院建设。积极支持优质民办教育发展,扩大开放办学。高度重视校长、教师、班主任等队伍建设。加快提升医疗卫生水平。全面启动100亿元医疗卫生项目建设。启动实施“千人支医”计划,妥善解决好村医待遇问题,抓好医院结对帮扶工作,建设州儿童医院、4个县级中医医院、2个妇幼保健院,确保20%以上县级妇幼健康机构达到二级标准,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100%,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稳定保持在95%以上。扎实推进文化体育事业发展。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建设一批文化主题公园、文创基地和名师大师工作室。加快苗寨侗寨等申报世界物质文化遗产工作。推进民族文化、民族体育进校园、进社区、进乡村,申报省级民族民间文化项目学校35所。加快体育事业发展,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扎实抓好竞技体育工作,建设榕江国家体操基地,全面启动生态体育公园建设。织密扎牢社会保障网。健全特困人员特别是城镇困难群体救助供养制度,加强未成年人和困境儿童、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体系建设,做好空巢老人、残疾人等特殊群体关爱工作。全州五项基本保险参保人数124万人以上,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213万人以上,建设农村标准化留守儿童之家100所。大力推进社会治理工程。深入推进“平安黔东南”建设。创新社会治理,促进农村基层群众自治,推广网络信息化建设“剑河模式”。坚持不懈抓好安全生产,积极化解各种社会矛盾,营造安定和谐的发展环境。

扎实抓好十件民生实事:(1)压缩党政机关6%的行政经费用于教育精准扶贫。继续对建档立卡农村贫困家庭学生上高中、大学免除学杂费,在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15个县实施农村学前教育儿童营养改善计划,完成46个全面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项目,建设39所幼儿园。(2)公益性岗位安置就业困难人员达到8000人。将6628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转化为生态护林员。(3)农村、城市低保标准分别提高15%和10%。提高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政府补贴标准。县级以上公立医院接入全省预约挂号统一平台,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远程医疗和规范化数字预防接种门诊全覆盖。开展建档立卡农村贫困人口慢性病医疗救助。(4)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开工建设9103套,基本建成5448套。改造农村危房3万户。实施20万贫困人口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5)建设农村环境综合治理州级示范点16个。开展以垃圾、污水治理为重点的100个村庄整治。完成209个传统村落消防安全改造。对34个乡镇实施消防应急救援力量及装备建设工程。(6)新建、改扩建农村公路2742公里。建设通组(寨)道路985公里、人行步道593公里。实施农村公路安全生命防护工程,处置隐患里程700公里。(7)基本消除乡镇以上城镇建成区移动网络盲点盲区,新增400个行政村电信光纤网络全覆盖。(8)实施多彩贵州“广电云”户户用工程,新增用户20万户。新建乡镇广播影视综合服务站30个。建成50个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示范点。新建和改造26个全民健身路径工程。(9)农村电子商务示范县公共服务中心建设改造全覆盖,农村电子商务服务站点建设改造覆盖70%行政村。(10)建设州公共安全服务管理中心,全州戒毒场所容量1万人以上。安装1万个公共安全监控视频探头,各县市建设智能执法办案监督管理中心。重点公共区域安全视频监控覆盖率100%。对这些民生实事,我们要一件不漏地办实办好,让老百姓的日子越过越好。

上一篇:应急管理普法工作计划范文 下一篇:建筑领域普法工作计划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