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协代表考察报告范文

时间:2023-03-13 22:23:18

科协代表考察报告

科协代表考察报告范文第1篇

一、阜新市经济转型的基本概况

辽宁省阜新市是一座因煤而立,因煤而兴的城市,至今已有100多年的开采历史。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国家建设的156个重点项目,有4项安排在阜新市,使阜新市成为共和国最早建立起来的能源基地之一。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阜新市煤炭可采储量逐渐减少,经济发展遇到了暂时困难。2001年12月,国务院将阜新市确定为全国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转型试点市。

中央领导同志先后19次对阜新市经济转型工作作出重要批示。、朱鎔基、吴邦国、曾庆红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对阜新市转型给予了亲切关怀。、李岚清、黄菊、王兆国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亲临阜新市视察,特别是总书记对阜新市转型试点十分关注,作出重要指示,提出明确要求,寄予殷切希望。去年10月国务院在《关于实施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若干意见》中指出:“继续做好辽宁省阜新市经济转型与试点工作,总结经验,加以推广”。

二、阜新市经济转型的目标和战略措施

从现在起到2010年,阜新市要基本完成经济转型和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任务,走出一条转型复兴的新路子,为加快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奠定坚实的基础。

主要的目标是:从2000年到2010年,实现全市GDP总量十年翻两番,为2020年实现GDP1000亿元奠定基础。2003年已经实现GDP100亿元,人均5200元;到2010年实现GDP300亿元。

转型三年来,全市人民“依靠不依赖、苦干不苦熬”,坚持把命运掌握在自己手里,经过艰苦努力,阜新市经济转型取得阶段性成果。

1、从市情出发,确定以绿色农产品精深加工业为接续替代产业。三年来,共引进和培育了70多个龙头企业,河南双汇、上海大江、内蒙伊利等一批知名企业在阜新市落户并发展壮大,形成了年生产6万吨火腿肠、年屠宰百万头生猪、年加工1500万羽肉鸡、日加工400吨牛奶、年加工1500万只白鹅、年加工100万只肉兔、年加工2万吨食用菌的能力,并带动全市形成了生猪、乳品、内羊、肉鸡、白鹅、肉兔、食用菌、杂粮、牧草等12个农业产业化链条。

2、坚持“工业兴市”的理念,加快支柱产业发展。三年来,发展和培育了一批支柱产业。阜矿集团在提升井工矿生产能力、稳定煤炭产量的同时,煤歼石发电、园区养殖等非煤产业项目取得重大进展,非煤产值已占矿区经济总量的24%。阜新发电厂二期、盛明热电和彰武风电等一批电力项目建成投产。嘉亿铜业等冶金工业,恒瑞玻璃等新型建材业,汽车动力转向泵、金昊空压机等装备制造业都得到快速发展。东新电容器、阜新晶体管等高新技术产业不断壮大。以珂曼等“北派女装”为代表的服装产业渐成气候。

3、以项目为核心,实施大开放战咯。三年来,积累了一批较大项目,同时坚持体制机制新,对新上项目原则上都采取市场机制。目前,全市已签合同和在建1000万元以上项目142个,总投资额116.9亿元。投资1.1亿元的阜新百万头生猪屠宰线已经试车成功,8月底正式投产;投资28亿元的阜新金山煤吁石热电厂将于9月下旬开工建设;投资2亿多美元的Spachi双面不锈钢项目于9月下旬实施运作;投资50亿元的彰武电厂项目正在积极申报;投资54亿元的阜新新邱——内蒙西乌煤炭运输铁路专线进展顺利;阜矿集团参与白音华煤矿开发取得有效进展。

4、坚持发展第一生产力,为转型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在转型过程中,积极争取国家有关部门的科技支持。科技部为阜新市设立“现代农业科技专项”,已批准立项13个项目,并举办阜新市经济转型科技项目对接洽谈会,实现项目对接131项,其中投产和在建的52个。中国科协把阜新市确定为依靠科技实现经济转型与振兴试点市,在阜新市举办了“全国百名科技大王进阜新”、“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转型研讨会”、组织沿海发达地区五省二市科协支持阜新市转型等一系列活动。

同时,阜新市还广泛加强了同国内外大专院校的科技合作。中国农科院、沈阳农科院、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北京林业大学、沈阳农业大学、辽工工程技术大学等20多家高校院所,与阜新市开展了多领域的技术合作;在阜新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建立了胚胎移植开发中心等10个研发中心;在经济技术开发区建立了高新技术创业中心,孵化和正在孵化的民营科技企业近70家;有8个项目列入国家各类科技计划,有30多个项目列入辽宁省科技计划。

5、改变城市面貌,改善生态环境。加大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实施城乡电网改造;进行细河城市段治理改造,使昔日的“臭水沟”再现碧水清波;进行煤城路改扩建,改变了10万矿区群众生活环境;启动建设垃圾处理厂、污水处理厂、长途客运站建设、城市建筑欧式立面装修和绿化亮化美化等一批项目,进一步完善了城市的功能。阜新至上海列车开行,打通了阜新与长江三角洲的联系通道。阜锦高速公路建成通车,使阜新“千里京城一日还”。乡通油路完成,村通油路启动,使城乡交通网日趋完善。实施了宽500米、闭合周长102公里的环城绿化带工程,进行吁石山治理、废弃地复垦,启动全国生态示范市和节水示范市建设工程,开展风沙育林和公路林网建设,进行小流域治理。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煤层气开始向城市居民供气,利用煤石发电和用粉煤灰生产新型建筑材料的项目近期将启动开工,矿井水利用项目正实施。

6、以促进就业为重点,切实解决人民群众的生活困难问题。三年来,全市实现就业和再就业11.4万人,劳务输出15万人次。全面实现采煤沉陷区治理工程,已有8000多户居民迁入新居;扎实推进“三难”治理工程,使部分矿区和偏远城区群众告别了“吃水难、行路难、入厕难”的历史;通过实行低保扩面,使17.8万困难居民得到了最低生活保障;狠抓国企职工并轨工作,有9.8万职工实现并轨;开展大规模的扶贫帮因活动,在党员干部中实行“一人双岗”制度。

三年来,在转型的拉动下,全市CDP平均增速16.2%,其中2002年、2003年连续两年超过20%;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年均增长19.4%;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23.2%;招商引资年均递增34.1%,其中直接利用外资年均递增45.8%,,外贸出口年均递增34.4%;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7.7%。农民人均现金收入年均增长23.9%。

三、具体落实好下一步工作

在双方交流的基础上,根据阜新市委、市政府要求就上海市科协

支持阜新经济转型提出近期具体工作如下:

1、12月下旬在上海市召开新闻会,宣传中央关于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决定的重大意义,介绍阜新现阶段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开展新闻媒体的“异地采访”活动,即阜新媒体到上海采访,邀请上海的媒体到阜新采访。

2、上海市科协针对阜新市重点推出的食品工业招商项目,特别有关鹅、杏、西红柿的深加工项目。由市科协咨询中心组织好力量具体落实,成熟一个引进一个。

3、上海市科协做好牵线搭桥工作帮助阜新在建设软件基地上探索进行技术合作的可能性,积极促成技术支持与合作项目。

4、上海市科协将动员学会、区县科协和企业科协参加到此项工作中来,组织有关学会、区县科协和企业科协到阜新考察,就有关项目进行具体洽谈和实施。

5、资助10万元建立了厚皮甜瓜种植基地,今年试种100亩,

明年500亩,后年达到1000亩的规模。

6、争取市科教系统合作办和市合作交流办公室的支持,并在他

科协代表考察报告范文第2篇

三十年来,中国化纤工业从“引进消化吸收到国产化”,又从“自主开发,洋为中用”到“产、学、研”合作自主创新,硕果累累。2008-2009年化纤行业竞争力十强企业平均劳动生产率达23.5万元/人,居纺织服装行业500强企业之首,产量从改革开放初期的28.5万吨,增至2009年的2726.06万吨,增长了95.6倍。我国化纤产量由占世界化纤产量的不足3%到2009年占世界产量(4156.3万吨)的63.0%,发展非常迅速。据海关总署公布,2009年我国纺织服装工业出口创汇居全国各行业之首,为1713.32亿美元,占我国出口总额的14.26%,其中,化纤纺织服装出口占纺织出品总额的40%,化纤净出口达62万吨。自1998年起,我国化纤工业已连续12年跃居世界第一生产大国,提前完成化纤工业“十一五“规划发展目标。

李瑞,我国化纤元老之一、九三学社原主委、化纤专业留苏硕士。纺织工业部(总会、国家纺织工业局)科技委委员,中国化纤工业协会、中国纺织工程学会化纤专业委员会高级顾问,东华大学顾问、教授,中国染料工业协会色母粒专业委员会原副主任、名誉主任。回国后一直致力于化纤事业的研究和发展,攻克了许多化纤学科难题,通过不断创新,为我国化纤工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进步做出了重大贡献。李瑞自1987年纺织部成立科学技术委员会以来,连任五届委员,并为制定发展技术路线图建言献策。

自主创新发展丙纶

多年来,李瑞致力于我国丙纶发展的自主创新。1980年,在广州首届由化纤局总工程师程光炳发起组织的全国化纤学术年会上,李瑞做了“丙纶赴美、日考察报告”。会后应中科院广州化学所邀请,到新会县进行交流,并无偿调拨了一台VC403纺丝机,以支持新会丙纶行业的发展。1984年,由化纤局、化纤学会主办、新会县协办的全国首届“高速纺”学术年会取得了圆满成功,为新会丙纶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经过当地政府艰苦奋斗及李瑞的努力下,先后开创了行业“八个第一”,新会从一个葵乡,打造成今天一个近百亿规模的新兴产业“航母”,2007年,中山市新会区获评“中国化纤产业名城”,这是我国首座化纤产业名城。新会丙纶取得的骄人成绩,李瑞的功劳不可少。

1978年,为落实康世恩副总理关于发展丙纶解决穿衣问题的指示,李瑞针对当时“丙纶只能做编织袋”和“辽化引进纤维级聚丙烯(MI 7扁丝级)不适合抽丝”的问题,主动如实向部领导报告,并代表化纤局提出“在改造辽化聚丙烯为抽丝及同时建设丙纶实验厂”的建议。部党组采纳后,委派李瑞任化工、纺织两部委“丙纶领导小组”的技术负责人,批准她与化工部科技局韩淑君组织中石化等四部委联合攻关。她建议采用中科院化学所小试(CR)发明主技术直接在辽化“一条龙”开发,实现产业化。

1989年,“聚丙烯丙纶级牌号70218和70226树脂研制”的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并在全国推广应用,同时率先建成辽化丙纶实验厂,带动了全国丙纶(包括纺熔和针刺非织造布等)行业的发展。自1988年至今,中石油辽阳石化分公司共生产三个牌号丙纶级树脂(由MI 7提高到MI 35)52万多吨,占聚丙烯总量的55.63%,累积为企业多创经济效益达10416万元。为此,李瑞在1996年荣获中国纺织总会退休金提高10%的奖励。

1992年,在江总书记、温总理等国家和北京市领导的关怀下,受刘衡副部长的委派,李瑞代表中国纺织总会协助规划,列项管理国家经贸委、教委、中科院“细旦、超细旦丙纶长丝及制品的研究”高新技术产业化“产、学、研”首选项目。南北协作东华大学与广东富华、中科院化学所与北京涤纶(丙)实验室等分获1994年上海科技进步二等奖和发明金奖、1996年中科院科技进步一等奖和1997年国家经贸委“八五”国家技术创新优秀项目奖,并加以推广应用,推动差别化率由15%提高到25%,2009年达到了46%。2005年我国差别化纤维中细旦、超细旦,涤(丙纶等)比例最大,为150万吨,2010年达到210万吨。

致力于聚酯大型化和直纺技术

针对国内几套规划新建聚酯项目单线规模偏小(10万吨)和直纺技术的发展。会后,在李瑞的指导下,阿城龙涤率先建成聚酯大型化(12万吨)和1.5万吨直纺长丝及3.5万吨直纺短纤维生产线,被评为“八五”优秀技改项目。

1998年,李瑞与中国化纤工业协会联合主办、阿城龙涤协办,召开了阿城全国化纤学术年会。她组织现场参观,对海南等地进行技术支援,并向全国同行推广应用。目前,由中国纺织工业设计院牵头组织产学研合作,国产化工程开发,聚酯平均单线规模已达40万吨。“九五”至“十五”期间单位投资成本降至1/10,并已出口创汇,PTA单线规模已达100万吨,为缓解原料进口压力做出很大贡献。涤纶长丝占涤纶总产量64.2%,其中直纺长丝占80%。经中国纺织科学研究院牵头合作国产化开发,其成套技术设备覆盖率已占全国长丝生产设备的70 %,并已出口创汇。直纺短纤维达90%以上,涤纶占化纤81%,成为中国化纤第一大品种,涤纶产量占世界涤纶总产量的69.1%。

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

1990年8月9日,中国纺织工程学会副理事长、纺织部科技委副主任梅自强主持召开了中国纺织工程学会和北京市纺织工程学会联合专场报告会,邀李瑞作率纺织工业部代表团首次参加第五届加里宁国际化纤会议的“赴苏考察报告”。会后,李瑞关于发展“特种化纤”和“粘胶长丝连续纺工艺”的建议被化纤局采纳。随后,她参与组织了一系列技术交流、出国考察、来华讲学和选项、选点、选技术路线等活动,并立项支持推动产业化。粘胶连续纺长丝占长丝产量的1/10。新会彩艳和烟台氨纶经过十几年探索,“自主开发,洋为中用”,研制成功间位芳纶1313耐高温纤维,现已形成几千吨的产能,用于军工和民用特种防护用品等,经济和社会效益显著,并已出口创汇。

在中国纺织工程学会学术委员会统一部署下,李瑞及化纤专业委员会积极组织撰写论文,为行业领导建言献策。她先后发表了60多篇论文,在1989年学术年会上发表的《2000年化纤新品种和生产技术发展探讨》论文获第一届陈维稷优秀论文奖。文中的建议得到领导重视。先后参与组织纺织工业“八五”和“九五”科技发展战略研讨会,出版了两部合著。协助中国纺织工程学会组织陈维稷优秀论文奖和化纤论文初评。李瑞还加入中国科协和全国妇联;中国工程院农林、轻纺、环境工程学部和中国纺织工程学会;中国化工信息中心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碳纤维”项目组组织的(1993年、1999年和2009年)学术年会并,文中指出:早在1985年,美国已有1586.5吨碳纤维CF和815.4吨对位芳纶(Kevlar)复合材料(ACM)用于国防(航空、航天、导弹和军用飞机)。2009年9月应邀作为大会专家委员会专家,李瑞参加《高性能纤维复合材料产业化建设和应用技术》研讨会,发表了《战略高技术碳纤维发展现状和建议》论文,会后选登在《化工新型材料》杂志(2009、10、vol、37 №10)。

2001年,李瑞代表化纤学术界参加中国纺织工程学会代表团出席了香港亚洲第六届纺织服装学术会议。2005年应邀任国家环保总局组织,由东华大学环境学院承担的《21世纪纺织行业所面临的水环境问题及对策》项目评审组组长。2007年,李瑞代表纺织学术界应邀参加了中国科协学会学术部组织的第七届光华工程科技奖评审工作任评委。2010年,她应邀出席了由上海市政府、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主办、东华大学承办的“东方科技论坛”――生物质纤维和生化原料研讨会。

李瑞与陆俊逸秘书长、刘振中院长共同倡议召开国际化纤会议的建议被中国纺织工程学会理事长何正璋副部长采纳后,从1985年起连续参与组织了三届(1、2、3届)北京国际化纤会议,至今我国已成功举办了十六届。30年来,国际合作扩展,国际地位提升,中国化纤工业与世界直接关联度已达47%,若包括原料和下游产业链在内,其关联度已达87%。

2010年,我国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经济环境和自然灾害的严峻挑战,经过多方努力,化纤行业有效抵御和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取得了显著的成果,促进了经济平稳较快增长。但仍存在较严重的问题,如同质化、产能过剩、“三高”比例偏低,同时应加大科技创新投入,还需创新才能取得新的突破。李瑞,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下,通过技术创新,帮助企业度过难关。

为配合中国化纤工业协会实施“十一五”和准备制定“十二五”规划发展纲要,转变增长方式,提高化纤行业整体竞争力,李瑞会同中国化纤协会积极组织化纤专业委员会,努力开展学术科技活动。相继于1999年、2002年、2004年、2007年2010年组织了成都、青岛、济南五届学术年会,主题分别为:“21世纪高技术、高性能、高附加值新型化纤”、 “高新技术产业化和可再生生物质化工、绿色生态化纤”及“生物质纤维和生化原料”。并发现举荐高端领军科技人才担任化纤专委会委员,提升了“产、学、研“合作创新水平,推动了高性能聚苯硫醚(PPS)纤维和高附加值共混海岛超细纤维,绿色生物质聚乳酸(PLA)纤维和蓝色海洋生物质海藻纤维及取代CS2工艺低温溶剂法再生纤维素纤维等项目的中试和产业化。

科协代表考察报告范文第3篇

“耳朵认字”是从《四川日报》1979年3月的一篇报道发端的,受到当时任中共四川省委书记杨超的支持,很快传遍全国。一时间,什么“耳朵认字”“腋下认字”等类的“超自然现象”在多种媒体上纷纷亮相,至于表演式的传播四处可见。面对现实,有不少科学家站出来揭穿其中的奥妙,反对宣扬这类所谓“超自然现象”。1979年4月,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对北京一个孩子的“腋下认字”作了科学测试,结果表明系作弊所致。他们写出测试报告,附上当场露馅的照片,在国家科委、中国科学院的“简报”第92期上发表。当时任部长的同志曾在中科院工作过,他看到这期简报,在4月23日给一些宣传部门的领导作了批示:

“穆之、井丹、绩伟、曾涛、香山同志一阅。所有表演过这出丑戏的小孩都没有罪。地县委居然轻信,党报居然发表,在向四个现代化进军声中,居然出现这样荒谬绝伦的笑话,并由此推想各条战线上必然存在的能同这样笑话相比美的事情,我们该要这么警惕啊!该要这么努力联系实际解决一些问题啊!”

当时的《人民日报》科教部讨论了“耳朵认字”等现象,根据基本的人体生理常识,大家一致认为“耳朵认字”违反科学。于是决定要我写一篇评论。 5月5日《人民日报》发表署名“祖甲”的《从“以鼻嗅文”到“耳朵认字”》文章,批评一些领导反科学理念。事后,报社与我受到很多的攻击。

之后,在同年11月8日,耀邦同志又就《北京两个小学生能用耳朵手心和腋下认字》的报告,给两位宣传部门的领导写下批示:

“穆之、井丹同志:这类事情,科学工作者要怎么办可以由他们去办。但不能公开宣传。宣传这类事情对四化没有一点用处、好处。中国还是一个落后的国家,宣传这类事只能增加人们的迷信和思想混乱。这一点务必请你们把关。”

从这两段批示看,反对“耳朵认字”等伪科学,态度坚定,旗帜鲜明,与此同时,由主持的向各地媒体发出通知,规定对那些没有经过科学鉴定的奇事,不宜公开宣传。于光远、叶圣陶等一批知名人士也站出来批评,媒体上对“耳朵认字”之类的伪科学发表了不少批评的文章。《四川日报》发表四川医学院对那个小孩子的测试报告,证明所谓的“耳朵认字”完全是作弊、耍小把戏所致。

但是,那些“特异功能”的支持者指责反对者“摆出一副中世纪宗教审判官的架势来教训人”。上海有一本名为《自然杂志》的科技期刊,在其1978年的创刊号上就发表了什么是气功外气属性的文章。1979年9月发表了“耳朵认字”的“考察报告”。这件事得到时任国防科委科技委副主任的钱学森的关注和支持(当然还有主任张震寰)。他专程访问了《自然杂志》,给他们鼓励,在1981年的《自然杂志》上,论述系统科学、思维科学和人体科学。“耳朵认字”等在遭到批评后,改名为“人体特异功能”,钱学森又将其演化为“人体科学”。按钱的论文所述,“人体科学”包括三项组成:人体特异功能、气功和中医,而气功又是中医的核心。这个概念在他1980年7月同《自然杂志》编辑谈话时就已经提出了,后来正式公开。然而,这个概念至今没有得到中国科技界的承认,权威的“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也没有同意这个概念。

钱学森及其拥护者于1980年2月在上海召开第一次人体特异功能研讨会。1981年5月在重庆召开第二次研讨会上,钱学森提交论文《开展人体科学的基础研究》。会议提出筹备人体科学研究会。钱学森还几次出版专著,最全的是由上海交大出版社1998年出版的《论人体科学与现代科技》,字数达108万。这个理念虽受到实践的检验和理性的批评,但他一直坚持,直到他去世。

面对“特异功能”支持者的反批评,曾担任国家科委副主任的于光远一方面组织人员继续进行调查(当时调查测试非常困难,不只是经费不足,而且常常被人以“受到干扰发不出功”为借口,或拒绝测试,或为失败辩护),另一方面自己经过研究,写文章提出批评。他在《知识就是力量》杂志上发表连载文章《评两年来“耳朵认字”的宣传》。该文指出,所谓“耳朵认字”等“特异功能”古已有之,国外称“心灵学”也不过如此。鲁迅先生在杂文中也早有揭露。他提醒人们,应当按恩格斯《神灵世界中的自然科学》一文的指点,作理性的思考。

1982年2月24日,中国科学院举行报告会。于光远在会上作了题为“对所谓人体特异功能的历史的科学的分析”的报告。中科院党组书记李昌表示不相信“人体特异功能”,但不反对对人体作严肃的科学研究。第二天,《人民日报》对此次报告会作了报道,并配以由总编辑胡绩伟亲自撰写的编者按,明确表示“我们不相信‘耳朵认字’”。

3月13日至15日。由国家科委政策研究室、中国科学院政策研究室、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联合主办,召开了第一次“人体特异功能”调查研究会。来自北京、上海、四川、安徽、黑龙江等十个省市的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和新闻出版单位60多位有关的代表出席了会议。会议研究、讨论了两年多来国内“人体特异功能”的宣传情况,对社会造成的影响以及进一步做严格科学测试的方案。会上还放映了四川医学院对成都19名有“特异功能”的儿童进行测试的录像,记录证明没有一个儿童具备“非视觉器官图像识别”的“特异功能”。中国杂技团的魔术大师成功地表演了“透视”功能。

“人体特异功能”的支持者们并没有退让,他们多次找又一些中央高层领导表演“特异功能”,并借此大肆宣扬。当时的国防科委科技委主任张震寰亲自出马给反对“特异功能”的我国心理学家潘菽、李昌、于光远分别写信,指责有加。

接着,他又给《人民日报》总编辑胡绩伟写信,要他们相信“特异功能”的存在。他在1982年3月5日给胡绩伟的信中说:“李昌同志不相信,说他看到的‘耳朵认字’都是假的,那么再找真的看看不好么,这不是辩证法么?于光远同志根本不屑一顾,这是唯物论么?什么叫实践第一的观点?你们有哲学家王若水同志,请他说一说吧。连起码的哲学常识都违背了,《人民日报》作了殉葬品。”

“你们登起文章很大胆,做起事来又胆小,有点不相信自己。谁是科学领导机构,国家科委应当是,但不知他们怎么领导的?就拿耳朵认字来说,你们错了。谁是有权威的科学机构?科学院算一个,李昌同志和报上登的几位著名科学家也不是正确的,最权威的是客观事实,白纸写上黑字是砍不掉的。”他还特意请胡绩伟到国防科工委去看“特异功能”表演。胡绩伟派记者(即本人)去看了,结果是新出山的“大师”张宝胜做的表演在记者们面前出了洋相。

张震寰的信被转到那里。从1981年6月起,已当选为中共中央主席。他在1982年4月10日就此信作了批示:

“转乔木、任重、方毅、力群同志。这个问题79年一开始我就怀疑,作过三次批语,提出这不是我们的科研方向,报刊上不要介绍和宣传。有些话我可能说得绝对了一点,但我的主张是站住脚的。但后来我管不着了,报刊上登载不少。现在我仍主张守住这两条线,请宣传部门把关。”

当时,邓力群已接替王任重担任部长。担任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的王任重也是相信“特异功能”的。就在4月20日,向全国各宣传系统发出通知,说:“一个时期以来,有些报刊不断进行了‘耳朵认字’之类的宣传。同时,有些报刊公开发表文章,对这类宣传进行批评。最近,中央几位领导同志认为:‘耳朵认字’之类,不是我们的科研方向,在报刊上不要介绍和宣传,也不要发表批评的文章和消息。”这就是对所谓对“特异功能”“不宣传、不介绍、不批判”的“三不”政策,把坚守两道关的意见作了改变。

因为有了“不批判”三个字,一些“特异功能”的宣传受到限制,同样批评“特异功能”的文章也受到遏制,即便是《知识就是力量》正在连载的于光远文章也夭折了。

这时,《自然杂志》派人到钱学森、张震寰处告状。张震寰听到后大发雷霆,说:“天王老子也不要怕,咱们坚决干下去,干到底。共产党人从参加革命的第一天起,就把生死置之度外,除了追求真理外,别无他求!”下台后,他私下对《自然杂志》编辑朱润龙说:“钱老真是智慧过人,我当时说的天王老子就是指同志,钱老也一下子就明白了。”(见朱润龙、朱怡怡编辑的钱学森《论人体科学与现代科技·后记》)

就在那次见面后,钱学森征得张震寰赞同,于1982年5月5日给副部长郁文写信。

信中说:“中国科协四月廿八日通知说,‘耳朵认字’之类不是我们的科研方向,不准在报刊上介绍和宣传。您是知道的,一到下面去执行,就会一棍子打死。上海出版的《自然杂志》就被命令,将即发排的五月号中撤出几篇有关人体特异功能的科学研究论文。难道党对有争议的科学研究能这样处理吗?难道前车之鉴还少吗?不是发动批判过摩尔根遗传学吗?还有批判控制论,批量子化学共振论,批人工智能;还有批数量经济学,批形象思维。为了党和人民的利益,我建议您通知上海市宣传部门的同志,正确处理《自然杂志》的问题,不要禁止它刊登科学论文。

“我也向您表白我的判断,我并以党性保证:人体特异功能是真的,不是假的;有作假的,有骗人的,但那不是人体特异功能。人体特异功能和气功、中医理论是密切相关的。”

钱学森的信被转送到邓力群那里,又立即被送到手中。

对钱学森的信,在5月13日作了如下批示:

“这不是我们的科研方向和在科学上还没有充分证实之前,报刊上不宣传,不介绍,也不批评,这两者我看是稳妥的,公正的,要坚决这么办。但可以允许极少数人继续研究这个问题,也允许他们办一个小型的定期的研究情况汇编,发给对这方面有兴趣的科学工作者阅读和继续探讨。”

是尊重钱学森的。的批示做了一点让步,提出了“也不批评”。

批示传到中国科协。当时,正逢中国科协召开二届五次常委会。在5月25日的会议上传达了的批示。科协主席周培源同副主席钱学森就此发生争执。周培源不仅反对研究“特异功能”,而且不同意由科协出面办什么“情况汇编”。当时,笔者作为记者旁听了这次会议。根据笔记记录,钱学森当时说,批示“对研究人员是性命交关的。继续研究是合法的,办个情况汇编是合法的,刚才就在我们范围内说一下,不是对党的主席的态度。”他要求把批示“转给大家,这样才公正,否则不是应有的态度。”

中国科协主席周培源坚持认为,没有中央文件,的话不宜由科协往外传。科协书记裴丽生也认为需要请示,不同意就不要发。他们更不同意办刊物。当然也有个别科协书记支持钱学森。但中国科协始终没有转发的批示。只是继续发文,“三不”政策更加肯定,坚决照办。实行的却是继续宣传,不准批评。

钱学森更加大力宣扬他的“人体科学”。在1982年10月召开的人体科学筹委会第三次全体会议上,钱学森作了题为《这孕育着新的科学革命吗?》的报告,在报告结尾时声称:“我想真正吸引着我们沿这条曲折而又艰险道路去探索的是:这可能导致一场21世纪的新的科学革命,也许是比20世纪初的量子力学、相对论更大的科学革命。我们当中谁来作这场未来科学革命的启蒙者?”他们在1983年正式编印了刊物《人体特异功能研究》“创刊号”。把钱学森的讲话放在第一条。《自然杂志》继续大量刊登“研究”“人体特异功能”的文章。从此,“人体科学”更加一发而不可收,风靡全国。

到上世纪90年代有人把“人体科学”纳入“钱学森科学技术思想体系”,在《人民日报》发表。曾任钱的秘书的涂元季在《人民科学家钱学森》一书中称赞:“钱学森是中国人体科学的倡导者”,“他认为气功、特异功能是一种功能态,这样就把气功、特异功能、中医系统理论的研究置于先进的科学框架之内,对气功、特异功能的研究起了重大作用。”(见该书133-134页)直至2009年伍绍祖还在一个纪念会上支持钱学森的“人体科学”。

直到1994年底,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关于科学普及工作的意见,其中提到反对伪科学,这才让批评“人体科学”的文字在媒体上微弱地重现。中国科协在1995年有当时的主席朱光亚支持,召开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两科联盟”会议,公开批判“人体科学”等等。不过主流媒体依然坚持“三不”政策。

科协代表考察报告范文第4篇

关健词: 学会之星;创新;广东

中图分类号:C26 文献标识码:A

1 创新铸就强会辉煌

根据《学会》杂志全国省级“学会之星”统计资料,广东造船工程学会与全国造船界同行省级学会相比,具有三个明显创新优势。

1.1 行业荣誉突出

(1)“学会之星”在全国学会起排头兵作用。广东造船工程学会1990、1992、1993、1994、1996年在全国省级“学会之星”评选结果中工科排序为35、47、56、41、78;在全国同类省级学会比较中,排名分别为1、2、2、1、2。1990~2012年20多年间,全国省级“学会之星”评选结果表明:广东造船工程学会荣获全国省级“学会之星”称号次数仅低于上海、浙江、辽宁同行学会,而高于天津、湖北、江苏、江西、云南同行学会。

(2)最先多次荣获“开展学术交流全国五十佳省级学会”称号。2006年后 ,《学会》杂志在全国3 000 多个全国省级学会中开展了“学术交流全国五十佳省级学会”评选,让那些开展学术交流具有明显优势的省级学会脱颖而出。至今,全国17个省级造船工程学会中仅评上4次,广东造船工程学会是全国同行首次获此殊荣,与上海造船学会并列均获奖2次,在全国省级学会中居领先位置。

(3)荣获中国科协“金桥工程”二等奖和优秀组织者奖。学会700箱集装箱船的厂会协作项目荣获中国科协“金桥工程”二等奖和优秀组织者奖;中国科协在广州文冲船厂召开“千厂千会协作行动”工作协调会现场会,学会作《精心组织厂会协作,推动企业技术创新》典型经验汇报,揭开了中国科协“千厂千会协作行动”的序幕。

1.2 学术成果丰硕

(1)研究报告

主要有:《广东省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专题战略研究报告:创新文化与科学普及研究专题报告》;《广东省科协所属学会改革与发展调研报告》;《广东科普基地的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总执笔;《广东科协省级学会创新发展绩效数据评价研究》;《广东船舶配套产业技术路线图专题调研》,荣获省科协2012年省级学会优秀决策调研成果奖,其成果被列录省科技厅编制《广东省科学技术发展“十二五”规划战略研究报告》中。

(2)决策咨询

学会充分发挥民间智库作用,积极参与重大行政决策咨询论证工作,主要有:参加《广东省船舶工业产业国际竞争力研究报告》专家论证会;参加《广州国家创新型城市总体规划》(2010~2015)专家评审会,提出“对广州国家创新型城市总体规划总体评价与建议”;在第一届广东民间智库论坛上发表《提升珠三角在建设世界造船大国中的地位》决策咨询建议;应省经信委特约开展《激发创新资源活力,提高广东自主创新能力的对策研究》;参加省委宣传部主办的中国(南方)智库论坛:《广东转型升级之路》,发表《粤台科技与经济合作与广东转型升级的战略对策》论文。学会向市长提出《建造“南海”仿古船迎接“哥德堡Ⅲ号”来访》的建议,在市政府大力支持下,广州建造了一艘三桅仿古木帆船---“南海神・广州日报”号,并参与联合主办“海上丝绸之路广州发祥地研讨会”;为广州市人民政府参事室调研会献策《广州发展游艇文化和游艇产业研究背景、发展障碍与突破点》;发表《物联网云计算融合发展支撑广东创新型经济》论文,荣获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颁发的2012年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学术年会优秀论文二等奖证书。

1.3 重视战略驱动创新

学会一直重视对学会工作的“理论创新与战略突破”进行了积极探索与实践,使一个省级学会创新发展的成功经验,能够成为我国科技社团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新征程中更加奋发有为可以借鉴的共同财富。主要做法是:

(1)专家学者共谋建设世界造船第一大国的良策

改革开放30多年来,学会加强对港澳科技合作交流主要成效,一是瞄准世界先进水平,为高起点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加强国际科技合作交流;二是学会开展港澳台合作交流,与香港造船、海事界建立密切交往、互利合作关系;三是把广船发展经验上升到理论,为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提出“外学日韩、内学广船”,跻身世界造船强国的决策依据。

学会提出学术立会、活动兴会、服务强会,重视广东船舶工业国际竞争力提升。学会建立技术进步委员会,积极推进船舶工业技术进步与集成创新,主要成效是:开展《广东船舶工业现状与技术进步效益分析》(编入《技术进步方式与评价》一书,人民出版社,1994年)、《对文冲船厂技术进步效益及其水平的定量分析与评价》研究;在“全国海洋造船企业改革与经济效益研讨会”上,发表《技术进步在中国船舶工业经济增长中的作用定量估计初步探讨》;在全国技术进步与评价学术研讨会上发表《关于广州造船厂技术进步与经济效益的研究报告》;在“全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科技进步对策研讨会”发表 “转换造船模式,注重技术创新--中国造船业崛起的成功之路” 论文,受到与会的国家体改委、国家经贸委、国家科委领导及专家、代表的高度赞赏,以全票通过评为优秀论文一等奖;在“中国造船工程学会“国轮国造”学术年会上发表《船舶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战略地位与国家经济安全策略》论文;中国船舶报记者李宝华对学会《造船业是国家经济安全战略产业》作专题报道;记者王学军与学会专家采访录:“广东造船期待大手笔”,荣获《中国船舶报》新闻报道一等奖;完成《广东工业竞争力研究报告》分报告研究课题《广东船舶工业产业国际竞争力研究》; 承接省科技厅的科研项目,被省科技厅授发“广东省重大科技专项实施单位”;《广东船舶配套产业技术路线图》研究成果是国内首次在船舶领域的应用,对全国船舶工业及船舶配套产业的创新发展具有很强的指导作用。

(2)精心策划五个具有战略性的创新发展举措

57年来广东造船工程学会走向辉煌的成功足迹充分说明,学会之所以呈现如此生机与活力、影响力,都源于学会重视战略思维创新,而创新突破点主要体现在五个具有战略性的创新发展举措上:

① 以创新为立会之本,坚持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的“四个紧密结合”: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学会与企业紧密结合;学术研究与技术咨询紧密结合;繁荣学科与经营学会紧密结合。

② 开辟学会经费稳定创收之源,为搞活学会、经营学会、反哺学会奠定了一定经济基础。学会通过香港造船与轮机工程师学会关系,与沙角B厂签订了长达11年的维修工程合作协议,建立稳定合作伙伴关系,扭转学会单靠挂靠单位拨款支持与会费收入的单一支撑困局。

③ 竭诚为团体会员单位服务,提升企业集成创新能力与国际竞争力。正如2003年国防科工委副主任张广钦对我会所作的肯定:“坚持20年长期跟踪研究造船企业的技术进步,对如何提升中国船舶工业国际竞争力进行分析比较,寻求发展对策思路,发表过多篇研究成果,很有建树,曾成为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提出‘外学日韩、内学广船’的决策依据之一。”

学会促进了广船国际与日本IHI签署新三年技术合作协定书;在《全国技术进步方式与加速科技进步学术研讨会》上,学会《集成创新:广船国际经济高质量高效益增长之源》被大会评为一等优秀论文;广东造船工程学会副秘书长杨久炎曾长期关注广船发展,依据学会多年跟踪研究总结广船国际集成创新的成功经验,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提出了“外学日韩、内学广船”,转换造船模式、跻身世界造船强国的战略决策;学会认真开展了文冲船厂和厦门船厂的2项厂会协作,促进转换造船模式,提升企业国际竞争力。

省委政策研究室、省府研究中心和省经贸委采纳学会倡议,联合召开了《广东省技术创新工作研讨会》,广船国际在会上作“探索企业集成创新之路,促进企业持续发展”典型经验介绍,学会作了“广船国际创新之路及其启示”大会主题报告,并被广州市经委、市科委、市科技基金会收录汇编于《路就在脚下---来自广州市企业技术创新的采访报告》中。

为纪念广船国际成立50周年,学会专家编篡的《提升中国船舶工业国际竞争力核心:集成创新》出版,《中国船舶报》总编辑由淑敏专门撰写了“书中自有里程碑”评论文章;学会为广船国际上市20周年撰写短评《创新驱动广船国际高端转型》,充分肯定广船国际上市20年来,坚持创新驱动高端转型,对我国跻身世界造船强国和创新驱动广东产业发展具有深远影响,主要体现在6个方面:“转模”,成为中国造船业排头兵;“八五”技改效益,为中船总五大船厂之最;省委、省政府重视总结、推广广船国际坚持创新的成功经验;全要素生产率为 15.14,为全国24家大型船舶工业企业排名第一;创新强度,名列军工创新型企业前茅;核心产能,为全国造船行业之最。

④ 学会智库专家与战略型企业家结盟,共同策划创新驱动民营科技企业转型升级跨越式发展战略。学会为团体会员单位咨询服务重点由国有企业向民营科技企业转变,在探索学会智库专家与战略型企业家结盟、策划创新驱动民营科技企业发展上有明显进展与成效。广东凯力集团就是学会创新驱动民营科技企业转型升级跨越式发展的一个成功案例。

创新驱动凯力集团民营科技企业转型升级跨越式发展的主要9大战略举措:一是在战略上,战略型企业家将企业家精神和战略管理融合起来。战略型企业家生命搏击重在创新是“凯力”对战略的深切感悟;二是在人才上,建立一个以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技术经济局局长邓寿鹏为首席专家,以学会原副理事长谭政生、徐国庆、杨久炎等一批资深专家组成的企业智库团队;三是在理念上,把促进企业集成创新实现转型升级跨越式发展作为主要任务;四是在影响上,凯力成为广东造船工程学会副理事长、广东船舶工业协会副会长单位;五是在手段上,发挥学会产学研结合的桥梁作用,成立广东省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技术研究开发中心凯力船舶与海洋工程配套研究所,成为华南理工大学产学研基地;六是在技术上,成为广东省民营科技企业、东莞市企业技术中心;七是在产品上,从广州三大造船企业上层建筑配套基地为主向发展成为华南地区技术先进、规模较大的民营船舶、游艇及海洋工程装备设计、建造和修理基地转变;八是在运营上,重视资本运营扩大再生产的凯力集团创新发展新路,建成致力于设计建造船舶、海洋工程装备、游船、游艇、海上建筑物、大型钢结构、桥梁、港口机械等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有影响力的广东凯力集团;九是在学术上,凯力董事长、学会副理事长钟永强、董事刘运芬、学会顾问杨久炎参加《第十届海峡两岸科技与经济论坛》广东省科协代表团。在“两岸总体经济环境”上,钟永强作《粤台产业经济合作与凯力发展战略构想》的演讲;杨久炎作《粤台科技经济合作态势与战略思考》报告,并负责主笔提交《广东省科协代表团第十届海峡两岸科技与经济论坛交流考察报告》。

⑤ 积极探索解决科技与经济“两张皮”问题的粘合剂取得了实效。1984~2014年30年间学会积极探索解决科技与经济“两张皮”问题的粘合剂上,取得了十分明显实效。主要体现在:在湛江市科协《船舶工业与“大港口”发展战略研讨会》上,作《广东西翼经济起飞与湛江“大港口”发展战略》报告,指导《湛江市工业技术进步综合评价及今后发展意见》软课题研究,作为《湛江市工业企业科技进步会议》主题报告;《重视海洋综合开发利用,建设一个“海上广东”》的建议,荣获《广东省二十年赶上亚洲“四小龙”献计献策》优秀建议奖第一名。在交通部水运管理司召开战略研讨会上,学会杨久炎、吕宝璋作“从当今世界海上高速客渡船发展新趋势,引荐我国高速水运发展新战略”报告;学会促进福建船舶工业集团公司与广船国际签订了合作伙伴协议书,揭开了厦船重工转换造船模式的序幕,步入集成创新跨越式发展新路。经历了三年时间的真诚合作,初步建立了厦船现代造船模式,成功地交付批量6艘30 000 t船给船东使用为标志的广厦合作取得圆满成功,这在厦船的发展过程中是具有历史意义的。在三年时间里该厂实现了产品由千吨级到万吨级再到3万吨级的创新跨越式跳跃,厦船重工纳入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造船企业发展研究案例,成为2014年全国20强造船企业之一,厦船重工正在为挪威船东建造世界上最大的汽车滚装船,能够搭载8 500辆汽车和1 630 名乘客。

2 提升承接政府职能转移能力

学会重视“社团认可价值体系”机制建设,提升承接政府职能转移的服务能力。在“社团认可价值体系”建设中,学会特别注意到建立两个机制:一是普遍服务机制;二是在学会组织建设中完善信誉机制。学会清醒地认识到在政府职能转变的时候,相关的职能能不能转移给学会,这与学会的实力和基础有关,更重要的是与学会的信誉有关,与“社团认可价值体系”的分量高不高有关。这是一件与科技社团发展有关的重要战略举措。只有通过学会改革和各种有质量有活力的学术活动,运行好“社团认可价值体系”,才能真正发挥“同行认可”和“社团认可”在促进科技进步和社会进步中的重要作用。学会作了大量的实践探索,主要有:

1988年,学会承担广州市政府《广州市工业技术进步现状分析》软课题,获得时任省长叶选平好评;

1993年,学会专家应广东省计委、经委邀请参加编写《广东能源》,承担第九章“广东节能”主编;

1997年,国家开发银行后评价局特邀学会资深专家参加编写《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所属五大船厂“八五”技改专项调查评价报告》;

1998年,在广东省经贸委主办《粤港经济》1998年第3期刊载特约稿“广东发展海洋产业的机遇与对策”;

1999年,学会在《中国技术经济科学》1999年第3期发表“广东21市工业技术进步的比较”专论;

2000年,学会特约在《广东统计年鉴》(2000)撰写“广东工业行业结构变动与技术进步效益分析”评论文章;

2001年,学会杨久炎应邀参加广东省重大科研项目:与容景春等海洋专家一起编著《广东海洋产业发展方向与对策》研究,该成果已于2002年海洋出版社出版;

2002年,学会专家牵头的《提升广州市国际竞争力的对策研究》公开招标课题,荣获中共广州市委、市政府颁发的广州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课题招标成果奖二等奖;

2003年,学会副理事长、华南理工大学船舶与海洋工程系教授叶家玮及其团队,在学会及珠海市政府的支持与指导下,承担了《珠海市游艇产业规划》,该规划是我国首次对游艇产业链进行详细梳理,助推了珠海游艇产业的跨跃式发展。如今珠海崛起为中国规模最大、档次最高、集聚度最高的游艇产业基地,继续保持游艇产业在全国的领先地位,在国际上享有很高的知名度。珠海平沙游艇工业园具有发展快,集聚度高;重创新,产品档次高;出口名列前茅;国际知名度高;发展后劲足等五大创新点,平沙镇已发展为“广东省(游艇)技术创新专业镇”,也是目前国内唯一的游艇专业镇;

2005年,承担了广东省政府《广东科技志》船舶工程技术的总编;

2007年,参加承接江门市新会区政府《新会区船舶工业发展规划报告》;

2008年,广东省经贸委《2008年广东经济红皮书》,发表特约稿《落实珠三角规划纲要,加快建设造船大省强省》;

2009年,承担广州市“十二五”规划十大规划预研课题《提升广州自主创新能力与激发创新资源活力的对策措施研究》;

2009年,承接了广东重大科技专项研究《广东船舶配套产业技术路线图》,2010年由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出版;

2010年,为《广东经济红皮书》(2010~2011)行业篇特约撰稿《广东船舶配套产业“十二五”发展战略与对策》;

2012年,应邀为广州市人民政府参事室调研会献策《广州发展游艇文化和游艇产业研究背景、发展障碍与突破点》;

2012年,在由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主办的《中国南方智库论坛:海洋经济与未来发展之路》发表《广东发展游艇产业的障碍与突破点》论文;

2013年,华师大文学院陈少华院长邀请学会顾问作为资深专家成员,参与省政府采购中心公开招标项目《广东航运经济文化史研究》;

2013年,《广州创新型城市发展报告》蓝皮书,刊发学会创新资深专家“物联网与云计算推动广州创新型城市发展研究”。

广东造船工程学会成立57年来,不断探索与实践“学术立会、活动兴会、服务强会”办会理念,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社团组织在为会员服务与社会服务相互结合上较为成熟的经验。两个服务的有机结合,正是发达国家社团组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生存和发展的成功经验,主要通过两种服务达到“以会养会”的目标,增强了社团组织的生机与活力、影响力。学会先后荣获中国科协全国“金桥工程”优秀项目二等奖和全国“金桥工程”优秀组织者奖;在中国造船工程学会工作年会上, 学会被评为先进学会,先后10次荣获中国科协全国省级“学会之星”和“开展学术交流全国五十佳省级学会”称号。

广东造船工程学会清醒地认识到,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科技社团组织,要承接政府转移职能,有学会的优势,也有短板。学会已具有较高的“社团认可价值体系”的分量,有一定的实力和基础、影响力与信誉,基本具备了承接政府职能转变的服务能力。学会在承接政府转移职能工作部署上,要继续提升承接政府职能转移的能力,找准切入点,明确突破口,选好突击队,不断夯实学会承接政府转移职能的资质和条件基础。

3 续谱学会新篇章

中国科协主办的《学会》杂志社在《全国省级 “学会之星”评选20年纪念文集》中,真实记录了广东造船工程学会和我国其它省级学会改革创新发展的脚印,完整呈现了我国省级学会在新时期的发展轨迹。《学会》杂志了广东造船工程学会先后10次荣获全国省级“学会之星”和“开展学术交流全国五十佳省级学会”称号,具有公正、合法而权威的科学评价依据,印证了广东造船工程学会走向辉煌的成功足迹,具有较高的“社团认可价值体系” 的分量,具备了承接政府转移职能的创新服务能力,继续为建设“创新型广东”再创新的辉煌与作出更好的贡献。

科协代表考察报告范文第5篇

陈教授:全国工程教育认证是为了构建我国高等工程教育质量监控体系,提高工程专业教学质量而推行的一项重要措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目前在高等教育的本科阶段进行,但与大家熟悉的本科教育评估不同。专业认证是对一个专业进行的,不是对整个学校。而且它是“合格性”认证,而不是评优。

《计算机教育》:那么什么是“合格性”认证呢?

陈教授:专业认证在国外已经有许多的经验。它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让社会,特别是让用人单位可以对一个工程专业的毕业生所达到的水准进行评判。因此,工程教育认证需要评判是否全体拿到毕业文凭的同学均已达到培养目标的要求。在保证认证标准中所规定的要求以外,每个专业应该明确地定义自己的办学定位与培养目标,而是否合格则完全按照这一目标达到与否来判断。因此,制定合理、适当的培养目标是非常重要的。

《计算机教育》:计算机专业认证有什么特点呢?

陈教授:计算机领域是一个发展非常迅速的新兴领域,相应的计算机专业教育也迅速的扩展。现在计算机专业教育涉及的内容相当广泛,包含了从基础理论到应用的各个方面。因此,国外在计算机专业认证是否在工程教育认证的框架内进行一直有争议。如美国的做法就是将计算机工程、软件工程包含在工程教育认证内,而将计算机科学与信息系统特别划在计算学科专业认证中。客观地说,我国目前几乎没有一个学校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是单纯的计算机科学专业,大部分的毕业生是在产业界与应用部门就业。因此,我国的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包含了计算机专业。正因为如此,在认证标准与实际认证过程中,都十分强调通过实践环节来确保毕业生得到必要的工程能力培养。专业认证特别强调目标导向、以学生为中心以及自我改进机制等方面的情况。

《计算机教育》:计算机专业认证如何进行?

陈教授:在教育部指导下,由中国计算机学会与中国软件行业协会负责实施认证,并组成了由教育界、科技界与产业界专家参加的计算机专业认证分委员会(目前是试点工作组)。根据全国工程教育专家委员会颁布的试行文件规定,任何已有三届以上本科毕业生的计算机类专业均可向该委员会的秘书处提出认证申请,如申请被接受,则在规定时间内按照规定的内容要求提交自评报告。计算机专业认证分委员会将指定专家在充分研究自评报告的基础上进行现场考察。考察组向分委员会提交报告以及关于认证结论的建议。分委员会的考察报告在认证委员会大会上通过后即成为正式的认证结果。结果分为“合格”与“不合格”,合格的有效期有3年与6年两种。判定合格与否的依据是认证标准的有关规定与被认证专业自己制定的培养目标。“合格”是指认证委员会认定给专业能达到上述标准与预定的目标,特别是指全体拿到毕业证书的同学的目标达成性。

《计算机教育》:什么是“国际实质等效”?

陈教授:全国工程教育认证强调“国际实质等效”,这是我国加入工程本科学位国际互认的需要,也是我国高等工程教育国际化的重要举措。所谓“国际实质等效”是指经我们国内认证合格的专业在国际上也应该被认为是合格的。为了实现这一点,我们的认证标准与认证过程必须在国际上得到认可,但并不是说我们必须完全按照国外的做法进行专业认证。目前已颁布的相关试点文件就是充分考虑到国际认可的需要,同时也考虑到我国高等教育的情况制定的。

《计算机教育》:工程教育认证中所强调的目标导向该如何理解?

陈教授:前面说过,被认证专业自己设定的培养目标是判定其合格与否的重要依据。其实,一个专业培养目标是否明确本身也是认证标准中要求关注的重要项目。所谓培养目标明确有三方面的要求,首先,目标要相对具体,而不是一句很空泛的描述,特别是对毕业生状况应该有适当的描述;其次,该目标的可达成性必须是可判断的,比如笼统地说培养“领军人才”或是“创新,创业人才”,其可达成性就难以判断;最后,培养目标必须被全体教师以及学生知道并理解,并能够成为他们在教学活动中的指导性原则。

《计算机教育》:专业认证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这一点该如何理解?

陈教授:对教育的评价一直有两种不同的倾向。一种是着重与资源投入与过程的规范性,另一种是看“产出”,即培养效果。由于种种原因,我国过去的教育评估往往侧重于前者。而专业认证则兼顾两方面,非常重视资源能够被全体学生享用的状况。包括优质的教师资源、场地与设备资源、网络与图书资源被本科生实际使用的状况是认证考察的重点。这里还要特别强调,是“全体”学生利用资源的状况,而不仅仅是少数或部分优秀同学的状况。教学过程是一个“传递”过程,认证特别重视有多少东西实际传递到了学生那里,而不仅仅是学校与教师做了什么。

《计算机教育》:专业认证中强调的自我改进机制是什么意思?

陈教授:近年来,各学校在提高教学质量方面都做了很大的努力,在绝大多数学校都建立了质量监控体系,有一套相对规范的做法。认证关注的是这些工作能不能形成一个良性循环机制,使得教育质量监控中得到的信息与数据能够通过一个机制持续地反馈到教学活动中,使得教学质量处于一个持续提高的过程之中。

《计算机教育》:工程教育认证标准中对毕业生的能力与素质有什么要求?

陈教授:工程教育认证标准中对所有工程专业毕业生提出了统一的能力与素质要求,总共有八条,分别是:

1.具有较好的人文社会科学素养、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和工程职业道德;

2.具有从事工程工作所需的相关数学、自然科学知识以及一定的经济管理知识;

3.具有综合运用所学科学理论和技术手段分析并解决工程问题的基本能力。掌握必要的工程基础知识以及本专业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受到本专业实验技能、工程实践、计算机应用、科学研究与工程设计方法的基本训练,具有创新意识和对新产品、新工艺、新技术和新设备进行研究、开发和设计的初步能力;

4.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相关信息的基本方法;

5.了解与本专业相关的职业和行业的生产、设计、研究与开发的法律、法规,熟悉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方针、政策和法津、法规,能正确认识工程对于客观世界和社会的影响;

6.具有一定的组织管理能力、较强的表达能力和较强的人际交往能力以及在团队中发挥作用的能力;

7.具有对终身学习的正确认识和学习能力,具有适应发展的能力;

8.具有国际视野和跨文化的交流、竞争与合作能力。

《计算机教育》:这些要求是挺高的,但是完全没有量化指标,在认证中如何掌握呢?

陈教授:我们特别强调这些要求是对全体工程专业毕业生的基本要求,因此,在认证中主要是通过两个方面来判断其达成性。一是任何一个要求必须在教学过程的一定环节上得到体现(必须是全体同学参与的教学环节,而不是学生自愿参加的活动);其次是通过抽样的办法来考察。由于专业认证是对一个专业进行的,参加认证的专家均长期从事相关工作,试点表明不依赖量化指标是可以达到期望的效果的。

《计算机教育》:现场考察如何进行?

陈教授:现场考察的目的完全是为了确认自评报告的可靠性,并澄清自评报告中没有充分表述清楚的内容。现场考察紧紧围绕认证标准的要求进行。考察活动方式与本科评估类似,但特别体现上面提到的三个强调。考察的重点内容包括:

培养目标:除自评报告以外,是否存在有关培养目标的文件?是否定期对培养目标实现状况进行检查?培养目标中是否包括对毕业生的描述,如何检查这些描述是否实现?是否评价结果得到足够的重视?

学生支持方面包括课程是否能有效地实施?学生是否有足够的与专业课教师沟通的机会?学生在选课、就业、顺利完成学业等方面是否能得到足够的指导?学生的成绩是否能反映在毕业达到培养目标要求?

教师方面包括是否有证据证明教师能胜任课程教学以及课程建设?是否有足够数量的教师保证教学的连续与稳定?是否有证据证明教师有足够的时间与机会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考虑教师工作量是否包含了学生指导与其他系务工作负担?教师队伍整体氛围如何?

课程方面包括教学内容是否满足培养目标要求。能否覆盖所有的目标点,对不够清楚的课程,需检查课程材料,并询问教师与学生。口头与书面沟通能力培养,社会伦理相关内容是否能确定包含在课程教学中。

实验条件包括实验设备是否足够?是否每个学生都能有足够的时间方便地使用课程所需的实验设备?实验室是否有足够的合格技术支持人员?

另外还包括教学支撑环境以及利用的状况。与专业负责人、教师、学生、毕业生代表的座谈在考察中处于非常重要的位置。座谈会采用指定人回答问题的形式,通常会问具体的问题,很少问很泛的问题,参加人员随机抽取。

《计算机教育》:目前试点的情况如何?

陈教授:按照教育部的部署,计算机专业认证已经在6所学校(山东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复旦大学、华南理工大学)的计算机专业进行。在这个过程中,相关的文件得到进一步完善,认证专家与学校对认证工作的认识均得到很大的提高。参加国际学位互认组织的工作由中国科协牵头,也在顺利地进行中。英国工程师协会派遣的认证专家作为观察员参加了最近在华南理工大学进行的计算机专业认证,并对我们的认证标准与过程给予了积极的评价。

《计算机教育》:专业认证对教育质量的提高有什么样的作用?

科协代表考察报告范文第6篇

创新新农村建设的运作机制

成立科教兴村领导小组

从中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后,北京农学院及时将科教兴农办公室调整为服务新农村建设办公室。

学校科教兴村领导小组由院长担任组长,主管科研和教学的副院长担任副组长,学校科研处、组织部、宣传部、教务处及有关各系党政一把手为组成成员,目前已经形成一套完整的组织、管理、落实、考核和监督机制。学校每年年初举行全校推进科教兴村工作座谈会,组织落实当年的科教兴村工作,确立科教兴村年度重点工作折子工程,由各有关部门负责落实,各有关部门一把手为开展科技服务工作的第一责任人。每年6月和10月举行科教兴村工作中期汇报会,检查各部门工作的落实情况。每年12月份,召开全校科教兴村工作总结大会,对推进科教兴村工作做出优秀成绩的教师给与表彰和奖励。组织部将科教兴村工作业绩列入各部门领导的年终考核内容。

成立服务新农村建设办公室

在学校科教兴村办公室的基础上组建服务新农村建设办公室。科教兴村办公室是校科教兴村工作的具体执行和协调机构,统一组织和整合学校的科技、人才资源,代表学校开展科技推广工作。科教兴村办公室具有独立的编制和专项工作经费。科教兴农办公室成立10年来,已经在推进农村科技推广服务体系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成效显著。成立专业的科教兴村职能单位在全国农业高校具有鲜明的特色。

规范学校科教兴村工作的管理机制

为鼓励学校教师积极参与科教兴村工作,北京农学院将科教兴村工作分为三部分,即科技兴农、教育兴农、宣教兴农,充分发挥每一个教师的优势与特长。同时,制定了学校“科技推广工作量考核实施细则”,确定教师下乡每天2学时。首次将教师的科技推广与服务工作量化标准学时纳入教师的年度考核。

多样式 多内容 服务新农村建设

按照“部门牵头、责任到人、项目切入、全校配合”的原则,服务新农村建设办公室与有关区县、乡镇的职能部门合作,按照不同区域、不同产业、经济发展不同程度,通过广泛的调研,依托广大的科教人员,创造出形式多样、内容各异新农村建设内容。学校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具体政策措施:

采取“一校带一区、一系带一镇”方式,搭建新农村建设工程平台

为深化科教兴村工作,学校及各有关部门积极鼓励各系采取“一系带一镇”的方法,与郊区县及各乡镇签订合作协议,搭建新农村建设的工作平台。目前签订的合作协议有:学校与平谷区、门头沟区政府签订全面合作协议;植物科学技术系、园林系、经贸系和食品系、政法系分别与门头沟区龙泉镇、昌平区兴寿镇、平谷区大兴庄镇、密云县不老屯镇签订系镇共建协议;学校科教兴村办公室与顺义“三高”签订农业人才培训协议;动物科技系与房山区、昌平区兽医站合作开展兽医专科实践班的培训工作;食品系在房山区开展食品安全论证、HACCP论证及现代物流体系培训等。通过学校及有关部门与区县、乡镇签订合作协议,搭建起新农村建设工程平台。

实施 “走出去、引进来”的方式,加强参与新农村建设的力度

走出去:

(1)考察国外新农村建设的先进经验

受韩国农业科学协会、食品学会邀请,学校组团于2005年6月访问韩国。访问期间,考察团就韩国新村建设进行了深入考察,完成了近1万字的韩国新村建设考察报告,对指导学校积极开展服务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2)选派青年骨干教师到区县乡镇或市有关部门挂职

有计划地组织青年教师参加科技推广工作,组织、选派优秀教师和干部到农村各级政府、部门“挂职”锻炼,促进他们尽快熟悉北京的“三农”现状,为今后的教学、科研打好基础。没有基层工作经历的35岁以下青年教师要有计划地到基层锻炼,涉农专业的新到岗青年教师,第一年在基层工作不少于180天,否则,不能晋升高一级职务(称)。目前学校共委派6名青年骨干教师到区县乡镇或市有关部门挂职,院长助理姚允聪担任市农委主任助理、邢广宏同志担任平谷区新农村建设办公室副主任,李相阳担任康庄镇书记助理、于兴海担任回龙观镇副书记等。

(3)建立“推广教授”职称评定序列

为充分发挥教师的特长,学校党委在委发[2006]10号、院发[2006]19号关于“学校服务北京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施意见”中第二十条明确提出建立学校统筹、部门协调、系和二级学院为主体、推广教授和教师驻村镇“挂职”的工作机制,并责成人事处制定推广教授的评聘办法,目前评聘办法已经制定完毕,将于今年的职称评聘中实施。

(4)组织学生下乡活动

积极探索学生社团服务新农村建设的有效途径,认真做好“一名大学生联系一个村计划”的社会实践活动。充分利用好每年的寒暑假,结合教学内容、科研课题,组织大学生、研究生开展以科教文为主导,服务北京新农村建设的“三下乡”活动。通过开展专题调研和科技服务工作,锻炼毅力和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创业能力。

请进来:

举办“农民兄弟进大学”活动

新农村建设的关键是新农民的培养。为帮助农民兄弟了解大学生活,开拓其视野,陶冶其情操,提高其素质。学校服务新农村建设办公室与学生处等部门合作,提出举办一系列“农民兄弟进大学”活动并列入2006科教兴村工作的折子工程。该项活动得到了顺义区农委、昌平区科委等区县的积极响应。计划到年底,邀请1000名农民参与该项活动。

积极参与软科学研究计划

(1)加强北京新农村人文社科基地建设,积极参与软科学研究计划。学校参与了市委、市政府关于都市型现代农业、“221行动”计划、城乡统筹新农村建设等软科学研究计划。主动协助地方政府和行政村,开展景观设计、生态保护、主导产业、村镇经济发展等规划编制工作。

科教兴村办公室与都研所、经贸系、园林系等合作,帮助完成丰台、密云、平谷、昌平等30余个村、5个镇的“十一五”经济发展规划,尤其由学校科教兴村办公室承担的“十百千”工程中大华山镇苏子峪村的规划,得到了北京市农委的肯定。北京市牛有成副市长充分肯定了学校所作的规划,亲自视察了苏子峪村。同时为苏子峪村争取到基本建设经费1000余万元。

(2)加强都市型现代农业的研究。为促进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学校于2001年成立了都市农业研究所,近年开展了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的一系列研究,包括:农业理论研究、规划研究、发展与实践研究、教育研究、人才培养研究、国际都市型农业研究等。2005年举办了4次都市型现代型专题研讨会和一次国际研讨会,与会1000余名国内外专家参与了研讨。2005年5月18日,北京市农委在学校组织召开都市现代农业发展市长调研会,牛有成副市长听取了笔者所作的“关于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战略”报告。北京市农委多次组织专家听取学校在都市型现代农业研究方面的工作进展。由学校制定的“都市型现代农业评价指标体系”已经在北京市实行。参与起草的“北京市关于加快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的指导意见”已经作为政府指导文件下发。

开展科技入户工作,切实帮助农民科技致富

科教兴村办公室与北京市妇联、市科协等单位合作,编写专家与农民的科技对接表,将学校的300余位专家与京郊300余位农民结成对子,使农民足不出户即能够通过电话等方式实现与专家的沟通与交流。

自学校与平谷区签订开展全面合作协议以来,笔者带领北京市“果品优质生态安全”创新团队和一批博士、硕士研究生,深入山区、农村和田间地头,在平谷区开展了一系列技术推广活动,与平谷果办合作,全面指导农民推广果树标准化技术,为平谷区大桃提质增效以及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建立做出了重要贡献。“桃产品质量及生产技术规程标准研究与推广”和“日光温室桃优质高效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项目被评为北京市农业技术推广一等奖和北京市科技进步二等奖。

以晁无疾教授为首席专家的葡萄课题组2005年深入开展科技推广与技术示范工作,直接面对种植户开展新品种、新技术科技普及科技服务,收到了良好的结果与效益。2005年建立以顺义大孙各庄镇、延庆张山营镇、大兴采育镇、房山长阳镇等500户葡萄种植户为葡萄科技入户示范基地,进一步提高了京郊重点葡萄产区农民的科技素质,为21户农户创造直接经济效益近100万元。在2005年的全国葡萄质量大赛上,大兴采育镇、顺义大孙各庄镇等均获优质产品称号,部份产品还入围奥运会入选果品。晁教授以其突出的成绩被中国科协评为2005年全国科普标兵。

学校徐践博士作为专家组组长承担了北京“221行动”计划中北京唯一性农产品测试与分析,为推出北京优质农产品做出了重大贡献;金文林教授的红小豆技术的推广与示范,为房山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做出贡献,在2005全国农博会上被评为畅销产品奖;秦岭教授在怀柔、密云;白景云教授、王占赫副教授、刘治平教授在平谷;张铁强副教授、董清华副教授在昌平;陈香宁副教授在房山;刘克峰副教授在顺义等开展了科技培训工作,教授的辛勤工作为北京农民科技培训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据不完全统计,2005年通过技术服务、成果转化、科技培训等工作,合计带动农户2万余户,产生直接经济和社会效益近十亿元。

发挥学科优势、 开展各项专业培训工作,培养新农民

立足于区域经济发展、科技和教育资源现状,围绕京郊各地的农业优势产业和特色农业开展培训。培训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产业为依托、以市场为导向、以农民致富与提高科技素质为目标,为地方农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化经营服务。

结合学校学科专业特点与农民需求,开展农民技术与文化素质培训、非学历资质认证培训和从业指导工作。帮助留下来的农民能够掌握先进的农业适用技术,适应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需要,帮助走出去的农民具备较强的务工技能,适应城市和工业文明。

(1)农民种养技术培训

主要培训内容:农作物栽培技术(如水果、蔬菜的栽培技术)、奶牛高效饲养技术、高效安全农药应用技术等。培训专家采取集中讲解理论知识、看示范录像,与农民一起到实验地或试养场进行实践操作的方式进行培训,分别详细讲解每个过程的相关知识。在实验地里,农民与培训专家边学习,边操作,使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得到有机结合。

2005~2006年度,累计培训24期,培训人次6650。

(2)农村基层干部法制培训

政法系依据科教兴村办及项目的要求,与通州司法局等单位合作,举办法制培训班3期,培训400余人,提高广大基层干部运用法律手段推进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经济发展的能力和管理水平。建立乡镇村基层管理干部定期科技培训制度。

培训方式主要是集中授课。培训内容:涉农有关的法律、介绍农村经济发展的现状与趋势,讲授公共管理知识,拓宽基层干部的知识面。

(3)乡村中小企业职工岗位培训

以提高农村中小企业管理水平、促进乡镇工业科技进步与创新、增强乡镇工业企业竞争力为目标,经贸系教师利用课余时间,为北京三元集团举办了相关的职工科技培训班3期,培训农民共400余人,努力造就一批具有开拓精神和创新意识、具备现代企业管理知识、掌握现代科技知识的农民企业家和管理人员。

(4)举办各种层次的科技专题报告

2006年3月6日,笔者应平谷区党委政府的邀请,为平谷区村长书记以上干部800余人进行了都市型现代农业的专题报告,受到了乡村干部的热烈欢迎。此外,笔者还与经贸系李兴稼教授、李华教授、江占民教授应延庆县组织部与科协的邀请,在延庆县优秀农村实用人才产业发展培训班作6场专题报告,培训优秀农村实用人才400余人次。此外食品系、植科系、动科系等系部专家教授在各区县作专场科技报告20余次,培训农村技术人才2000余人次。

举办新农村建设高层论坛,交流经验,提高认识

2005年12月28日,科教兴村办公室在科教兴村工作领导小组的安排下组织召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论坛。来自首都理论界、北京市农委、科委、教委、农业局的有关方面负责人和来自市农委、市民委、市自然基金委、市农业局、市科协科普部的有关领导,昌平、门头沟、平谷、怀柔、通州、顺义、房山、大兴、密云、延庆等远郊区县的相关领导,北京10个远郊区县的相关负责人共70余人汇聚一堂。通过和专家学者等的交流,提高了对新农村建设的认识。

编辑出版“城郊新农村建设丛书”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都市型农业所占的比重也越来越大,学校与金盾出版社合作联合编写了《城郊新农村建设丛书》,共计14册,围绕主要农产品生产全过程、农产品贸易、农业新类型、企业发展、小城镇建设、组织创新、干部培养、农民权益维护等重要问题,系统反映了城市郊区新农村建设和“三农”问题研究新成就和新进展。

2006年4月6日,科教兴村办公室在科教兴村工作领导小组的统一安排与组织下,在学校举办了“北京新农村建设高层论坛暨城郊新农村建设丛书首发式”。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九三学社中央主席韩启德为高层论坛暨城郊新农村建设丛书首发式发来贺信。与会专家、学者围绕北京新农村建设,就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三教统筹、科教兴村、实施新农村建设工程、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实施科教文富民兴村等众多问题进行了深入细致的探讨。来自北京郊区20个村的代表也一同参加了高层论坛暨城郊新农村建设丛书首发仪式,并接受丛书的捐赠。

科教兴村的新方式――抓好“村官”助理

北京市现有3967个自然村,目前达到大专学历的村书记、主任中也仅有10%。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农村社会的发展。2005年底,北京市委、市政府,在认真总结平谷区2005年北京高校毕业生选派32名村干部助理的基础上,下发了《关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要“力争用3年时间,选派8000名本科毕业生,实现每个村、每个社区有2名高校毕业生”的目标,为引导和鼓励大学生当“村官”,北京市推出了7项保障措施。学校在2005年派出3名学生担任平谷“村官助理”后,2006年4月派出15名同学担任延庆康庄镇助理,现在,5月份又有37名同学被延庆县政府吸收为第二批“村官助理”。而且,已初现成效。

学校支持“村官”制度的主要做法:

(1)组织到位。选出优秀学生,进行辅导,讲授相关农村工作知识和所在县的产业发展,使参选同学对工作所在的县有一个基本了解,提高了“村官”的中选率,在2006年“村官”选拔中,经贸系一下就有7位同学入选“村官”,占全院的20%以上。

(2)组建“村官”顾问团

2005年北京市实施“村官”培养计划。为做好“村官”的科技支撑,同时通过“村官”的桥梁促进科教兴村和新农村建设,学校党委行政责成科教兴村办公室组建“村官”顾问团,在全校范围内选择20位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家教授组成校级“村官”顾问团。学校从科教兴村经费中列支作为专家下乡、蹲点等各种费用。“村官”顾问团专家的工作及时地支撑了“村官”的工作,也促进了农民的科技培训工作。

(3)将“村官”培养与学校专业调整相结合

科协代表考察报告范文第7篇

“用耳认字”的举国风潮

1979 年3 月11 日,《四川日报》发表通讯员高琪、丁先发,记者张乃明的报道:《大足县发现一个能用耳朵辨认字的儿童,省有关研究部门已采取措施,对这一现象进行科学研究》。

四川医学院随即派出调查组。调查于3月20 日结束:唐雨“现年12 周岁。从5、6 岁起,经常扯谎,并以为乐。第一次‘用耳认字’就是为了骗取别的孩子的香烟开始的。”调查认定,耳朵认字是弄虚作假,其手法“基本上采取了魔术师的那一套”。

调查还未结束,3 月16 日,《上海科技报》迅速转载了唐雨用耳认字的消息,跟着转载这条“科技新闻”的有《河北科技报》《湖南科技报》《南方日报》《长江日报》《甘肃日报》等,“美国之音”播出了类似的消息。香港《大公报》《明报》更在头版显著位置报道了中国人的惊人发现。

4 月,《安徽科技报》《北京科技报》分别报道说安徽、北京有女孩可用耳朵认字。国家科委和中国科学院处也收到了很多有关非眼识字儿童的推荐信,其中多数是地方政府部门正式来函报告的。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的两名科研人员对“用耳认字”的北京8女孩姜燕进行了观察和测试,考察报告介绍了她在测试中作弊的情况及其方法,并公布了拍摄下来的姜燕偷看的照片。“‘用耳认字’完全是假的。”

1979 年4 月24 日,中共中央宣传部部长对国家科委、中国科学院《简报》中的《揭穿“耳朵认字”的骗术》写了批语:“穆之、井丹、绩伟、曾涛、香山同志一阅。所有表演过这出丑戏的小孩都没有罪。地委居然轻信,党报居然发表,在向四个现代化进军声中,居然出现这样荒谬绝伦的笑话,并由此推想各条战线上必然存在的能同这种笑话相比美的事情,我们该要怎么警惕啊!该要怎么努力联系实际解决一些问题啊!”

6 月18 日,香港《明报》发表李学联《以耳认字,未必荒谬》一文,认为“某些部门的党委领导人,对ESP(Extrasensory Perception 超感官知觉)这门学问或许所知甚少”,因而“过于武断”。

这篇文章给受到批评的媒体和宣传部门、对“用耳认字”热衷的各级党政部门以极大鼓舞,四川各有关单位对唐雨的功能进行了重新测试,并层层上报说唐雨“用耳认字”是真的。

1979 年7 月之后,上海《自然杂志》发表了数十篇肯定人体特异功能的报告和文章,并于1980 年2 月组织召开了“第一次人体特异功能科学讨论 会”:“与会者一致认为:耳朵认字这种人体特异功能的真实性现已为公众所证认。”

“我实在忍无可忍了”与“三不政策”

1980 年6 月,著名科学家钱学森赴上海访问《自然杂志》,支持特异功能研究:“对中医理论、对气功、对特异功能,都要进行研究,最后都可归结到开发人的潜力上来。”关于耳朵认字这种特异功能,“它是客观存在,因而是否定不了的。”

1981年5 月,全国第二届人体特异功能科学讨论会在重庆举行,四川省委书记杨超主持开幕式并作了《人体科学的认识论和辩证法》的报告,中国科协书记处书记聂春荣作了《推动人体科学研究》的报告。

钱学森向大会提交了长达万言的论文《关于开展人体科学基础研究》,从巨系统理论、量子力学理论和基本核子理论等方面对人体特异功能的机理进行了探索。来自全国29 个省市、自治区106 个大专院校和科研所、室的380 多名代表出会,提交论文147篇。大会成立了“人体科学研究会筹备委员会”。

有了全国性和地方性组织,特异功能运动从此在更广阔的领域更强劲的力量下开展。这使热衷者们有一种迎接“文艺复兴”和“科学革命”一样的激越心情。

反对者的呼声从未间断,许多人从科学和江湖骗术一类角度对特异功能进行了分析和批评,而真正使论争的声势造大的是时任国家科委副主任的于光远。

1980 年10月,于光远说,哲学工作者在所谓“人体特异功能”问题上表现出了离开马克思主义的思想状况。“原先我以为这样的事闹腾一阵子之后就会自生自灭,没有想到竟然越演越烈。”“作为一个马克思主义者,我实在忍无可忍了”。“耳朵识字”完全是不可能的,这样的研究在科学上毫无价值。

1982 年4 月20日,发出《关于不要在报刊上宣传或批评人体特异功能的通知》,通知发出后,论争双方都不满意,出于求同存异、安定团结考虑,6 月15 日,再次发出《关于人体特异功能宣传问题的通知》,指出“人体特异功能不是我们研究重点,在科学上还没有充分证实之前,今后在报刊上不再介绍和宣传,也不要进行批评和组织争论。”

这就是有名的“三不政策”,也叫“三不方针”或“三不主义”。

信仰的一方甚至邀请反对的一方前去观看特异功能表演,验证事实。但当相信的一方观看时,实验往往成功,而反对的一方在场时,实验又常常失败。

钱学森:“人体科学”和“共产主义有相似之处”

著名科学家的人体科学革命理论成为特异功能运动的强大推动力。一些科学家宣称“一个人体科学的幽灵在我们当中徘徊”,人体特异功能“可能导致一场21 世纪的新的科学革命,也许是比20 世纪量子力学、相对论更大的科学革命。”(钱学森1982 年10月16 日在中国人体科学研究会(筹)第三次全体委员扩大会议上的讲话)

1983 年初,航天医学研究所(507所)被作为中国特异功能研究的基地开始了长期的特异功能研究。1983 年3 月14 日,钱学森在507 所作了《关于科学道德》的报告,至1987 年10 月5 日,他在该所共作了100多次报告或发言,涉及人体科学、系统科学、气功、中医、特异功能和科学革命问题。

1986 年5 月26 至31 日,在人体科学研究会成立大会上,钱学森说:“人体科学”和“共产主义有相似之处,涉及到人的思想、意识的革命”。

北京大学的陈守良、贺慕严、王楚、清华大学的李升平、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所的陆祖荫、北京市中医研究所的何庆年、北京师范学院的林书煌等对特异功能进行了研究并写出许多理论文章。

1985 年12 月25 日经国家经济体制改革委员会批准,中国气功科学研究会成立,国防科工委主任张震寰被选为理事长,1986 年5月26 日,中国人体科学研究会正式成立,稍后,人体科学三人小组成立,其成员是国防科工委的伍绍祖、安全部的贾春旺和的滕藤。这个小组一直领导着中国人体科学研究。1987 年,小组改为四人小组,1990 年12 月改为六人小组。1990 年明确伍绍祖为领导。

疯狂的大师们

特异功能大师大量涌现,大肆从信仰者那里搜括财富,骗财、骗色的犯罪活动时有发生,一些大师的欺骗活动搞到了党和国家重要领导人和老同志那里,由于他们的成功表演,被特异功能界和相应的领导机构尊为国宝级人物。张宝胜、严新、张香玉、张宏堡、沈昌、张小平、张志祥等特异功能大师相继出山并且把自己的特异功能事业做得很大。

科学家、作家、新闻媒体和一些政府部门对特异功能的热衷、支持和肯定被认为具有“集团欺骗”的性质。

1986 年11 月18 日,《光明日报》发表《怀揣着求医者的电报、信函,从重庆出发北上---中医师严新千里迢迢找病人,他集中医、气功、武术和特异功能于一身,沿途为不少人治好病》的报道,1987年1 月24 日,《光明日报》报道清华大学气功科研组实验发现了“导致生理效应发生改变是气功能治病的原因”,“这项发现表明我国气功的研究从细胞水平进入分子水平。”

1988 年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会上,气功师张加陵表演的纸上悬人、踩气球和1989年北京电视台春节联欢会上张宏堡的“电气功”表演,影响很大。作家柯云路写作了《大气功师》等气功、特异功能著作十余本。他的《发现黄帝内经》推出了医学骗子胡万林,这是中国当代特异功能运动中的重要事件。

各大师中,严新具有气功改变2 000 公里外的物质分子结构的功能,张宝胜能用意念把药片从玻璃瓶内抖出来,张香玉能使用“宇宙语”与来自天外的信息作交流,沈昌能用意念把病人的癌抓掉,张小平能治百病,张宏堡把特异功能发展为一种叫麒麟的“文化”,而张志祥则把元极功做大成为“实业”。

2000 年1 月,由《科学与无神论》杂志和《中华读书报》联合主办评选出的“中国十大伪科学代表作”:李培才著《大自然的魂魄---记自然中心功传授者张香玉》(长虹出版社1989 年)、纪一著《大气功师出山---张宏堡和他的功法秘宗》(华龄出版社1990 年)、尹一之著《沈昌人体科技---21世纪的曙光》(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3 年)、张小平著《中华奇宝---“万法归一功”秘传真经》(华艺出版社,1993 年)、著《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4 年)、李卫东著《人是太空人的试验品》(甘肃人民出版社,1994 年)、张志祥著《中国元极功法》(科学出版社,1995 年)、经纬、艾人编著《严新气功科技实验纪实》(中国友谊出版公司,1998 年)、柯云路著《发现黄帝内经》(上下册)(作家出版社1998 年)和邵伟华著《周易与预测学》(花山文艺出版社,1990 年)。

这一阶段,特异功能的“功能”以实用为主,治病和健身是最主要的功能,“辟谷”除了治病健身外,还可以节约粮食,严新气功可以用于灭火(用意念在大兴安岭火灾区降水)和分子物理的研究,张宝胜的功能则对军事情报一类工作有助,可以用于军事目的,华夏智能功可以使农作物增产,而“元极学既不是气功,也不是体育方面的,是一门自然科学”,可用于基础研究。

柯云路于1995 年7 月21 日宣布获中国科协批准成立了“中国生命科学院”,自命为院长。

一般认为,中国气功特异功能功法有上千种,其中在北京活动的有300多种,各级气功研究组织和气功功法组织则有一万个左右,弟子有数千万之众。 后来成势的,自称1亿弟子、学术界及政府统计则在200万左右。

反对特异功能者认为:所谓特异功能,就是历史上的“灵学”和巫术,根本不是科学。

1995 年前后是特异功能论争最为激烈的时期。这一年,特异功能界出现了几件大事:

张宏堡把他的宗师崇拜发展到了极致,他要求弟子在家中悬挂他的头像和“宗师真像”,顶礼膜拜;2 月2 日,北京中医管理局医政处安宝华处长被棒击刀伤,同日,四川科委干部伍义江的妻子被人砍伤,因为他们都曾公开反对过张宏堡。 2 月,中国科学院112 名院士联名发表“科普倡议书”,希望通过科普来反对伪科学。5月26 日,《北京青年报》《“奇人”张宝胜败走麦城实录》报道了发生在1988 年5 月的事。6 月,《中国青年》第6期发表反伪科学专题:《科学与伪科学---世纪末的较量》。12 月20 日,《人民日报》(海外版)发表《向伪科学宣战》。

论争平息,问题并未辩明

从1995 年“同伪科学宣战”开始,特异功能功法由遍地开花的“乱世”现象转入少数几个大的功派称雄的局面。

中功的违法行为受到关注,“国气联”受到查处,胡万林事件遭到司法追究,沈昌的特功商业受到工商查处,反伪科学界声讨为伪科学摇旗呐喊的柯云路。

后来居上的在坐大成势后暴露了它的本质。1991 年9 月,去泰国探望妹妹李平后回国,声称得到佛法,创立并传授,从此不断努力把这个蛋糕做大,直到成为特异功能20 年最后的疯狂者。1999 年4 月25 日,组织1 万多名弟子围聚中南海向党和政府示威。1999年7 月22 日,国家民政部、公安部关于取缔的决定,这标志着特异功能20 年的结束。

20 年特异功能,是我国当代最大的伪科学思潮和运动。关于特异功能的论争,虽在党和政府取缔和打击的斗争中悄然平息,但问题并未辩明,迫于形势暂时的沉默并不会从根本上动摇信奉者的思想根基,使他们相信曾经的特异功能信仰是一种伪科学,还需要一个较长的时期。伪科学是和科学相随的,在今后的科学和社会历程中,纵然不会再有“特异功能”这种名目的论争出现,但巫术、灵学和则是难于绝迹的。

科协代表考察报告范文第8篇

近日,国家林业局主要领导作出批示,同意2010年上半年在武汉市举办第七届中国城市森林论坛。这意味着我市具备了国家森林城市条件,明年将承办第七届中国城市森林论坛,实现国家森林城市的创建目标。今天市委、市政府召开创森工作会议,主要是总结前段创森工作,通报考察评估意见,全面部署第七届中国城市森林论坛筹备工作。等一会,涂书记、张市长还要作重要指示,提具体要求。根据会议安排,我先就前段全市创森工作情况、落实考察评估意见及全力做好第七届中国城市森林论坛筹备工作做个简要汇报。

一、回顾前段创森工作,充分肯定创建成效

全市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工作,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各区、各部门高度重视,精心制定方案,强化工作责任,注重宣传发动,扎实有效推进,取得了显著成效。剔除水面后,我市森林覆盖率达到35.56%,城市森林建设38项指标全部达到或超过“国家森林城市”标准。

(一)组织领导坚强有力。自2008年初全市创森动员会议后,各区、市直各相关部门高度重视,强力推进。一是全面动员发动。按照市委、市政府统一部署和要求,各区、各部门及时召开常委会、办公会和动员大会,成立领导小组,组建工作专班,制定实施方案,层层动员部署。二是责任目标落实。市目标办将全市创森工作纳入各级政府绩效目标管理,制定了目标责任状,确保了创森工作责任落实。三是保障措施到位。市委办公厅、市政府办公厅加大综合协调和检查督办力度,确保了创森目标任务的顺利推进。市发改委、市财政局加大生态建设资金预算,多次协调解决创森规划、建设资金以及工作经费等问题,全力支持创建活动。

(二)三镇绿岛景观提升。中心城区按照见逢插针、增加绿量、完善层次、丰富景观的要求,加大公共休闲绿地和小森林建设。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37.42%,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9.21平方米。一是城镇绿量质量提高。市园林局大力实施“三小”绿地建设,改造提升道路和社区绿化,开展了送万盆鲜花进社区活动。汉阳区充分利用新区建设和旧城改造契机,加大拆迁建绿力度。青山区调动辖区单位参与绿化建设,提高绿化档次和规模。二是立体绿化加快推进。江岸、江汉、硚口、武昌等区大力开展立交桥、屋顶、墙面、阳台等立体绿化,目前完成垂直绿化1万米长,屋顶绿化近3万平方米。三是湿地水网建设加强。市水务局大力实施江河堤防绿化,提升江滩绿化档次,着力构建生态水网,水岸绿化率达85%。市政府已将《武汉市湿地自然保护区条例(草案)》提请市人大审议,年内有望颁布实施。

(三)城乡绿化整体推进。远城区以森林生态、林业产业、绿色通道和绿色家园工程建设为载体,大力实施植树造林,有力推动了城乡绿化建设。一是生态工程全面完成。结合实施退耕还林、长江防护林、碳汇造林、低产林改造等国家、省重点生态项目,共完成人工造林12.8万亩。蔡甸、洪山等区完成山体复绿面积约100万平方米。二是绿色家园稳步推进。全面完成2008年度500个建制村村湾绿化任务,植树460多万株。江夏区积极发展花卉苗木产业,重点实施以107国道沿线村湾庭院绿化建设。三是林业产业发展迅猛。全市新建林果茶产业基地5.62万亩,完成低产林改造工程任务3万亩。四是绿色通道进展顺利。已完成绿色通道绿化里程121.1公里,完成主要国省干线行道树的绿化补植长度195公里。

(四)生态文化丰富繁荣。近年来,围绕“创森为了人民、创森依靠人民、创森成果人民共享”的指导思想,广泛深入开展生态文化活动。一是广泛开展义务植树。全市共开辟了17个义务植树点,近400万人参加全民义务植树活动。江岸区组织开展市民“三自”形式的义务植树活动,认建认养树木和绿地。硚口区组织全省500名“1+8”城市圈共青团干部和青年,种植“城市圈青年友谊林”。二是大力弘扬生态文化。武昌区在辖区范围内开展花园家庭、森林单位、生态社区评选等丰富多彩的生态文化活动。蔡甸区结合义务植树,启动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纪念公园建设。东西湖区联合武汉晚报在四季吉祥景区,举办“读者林”义务植树活动,在湖北经济电视台制作播放题为《打造生态人文社区,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的专题片。三是深入开展科普教育。全市建立森林或湿地生态科普教育基地15处,开展了“茶文化节”、“梅花节”、“爱鸟周”等生态科普活动62场,参与活动人数14.3万人次,调动了广大市民参与创森的热情。团市委积极组建“绿色志愿者服务队”,开展创森知识竞赛等活动。市气象局启动实施负氧离子监测工作。市科协在市科普馆组织开展生态文化图片展览。市创森办组织开展摄影大赛、征集创森主题歌曲等活动,生态文化不断得到繁荣发展。

(五)宣传造势氛围浓厚。各区、各部门通过广泛宣传发动,营造了全社会参与创森的浓厚氛围。一是宣传组织有力。市委宣传部成立了创森宣传领导小组,专项制定细化宣传方案,组织市属媒体开辟创森专栏,在武汉电视台播放公益广告,制作播放创森专题片等。二是社会宣传到位。市城管局积极协调户外广告宣传,落实市容环境保洁措施。市教育局以生态文化教育为重点,在中小学广泛开展爱绿植绿护绿宣传活动。市创森办在市交委支持下启动了1.5万台出租车电子显示屏播发创森公益广告。东湖生态旅游风景区、江汉、武昌、东西湖、江夏、黄陂、新洲等区在重要路段安装了一批大型户外公益广告牌,营造了浓厚的创建氛围。三是媒体宣传深入。省、市新闻媒体在总体规划评审、专家考察评估等活动期间,对我市创森工作作了大量深度报道,有效扩大了创森社会影响,提高了创森知晓率和支持率。

二、全面落实评估意见,纵深推进创森工作

全市上下按照市委、市政府动员会议要求,认真做好创建国家森林城市专家考评组的评估工作,考评工作进展顺利。

(一)考察评估情况。6月9日至12日,国家林业局派出综合考察组对我市举办第七届中国城市论坛的综合条件和国家森林城市创建工作进行了全面考察评估。考察组一行先后听取了市政府的工作汇报,实地抽查了我市湖泊湿地及其沿岸绿化、河流水岸整治与绿化、透绿建绿、森林公园建设、通道绿化,以及城市街道、居民小区、郊区农村的绿化情况,查阅了相关文件、图片、数据资料,对市民进行了抽样问卷调查。考察组各位专家对我市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对我市大手笔建设森林生态工程,推进城乡绿化一体化建设等给予了高度评价,并希望武汉市成为我国森林城市建设的一个样板。考察期间,考察沿线的东湖生态旅游风景区、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江汉、武昌、汉阳、东西湖区以及市公安局、市城管局、市文化局、市旅游局、市卫生局、市接待办等单位为顺利完成考察评估工作做了大量细致而卓有成效的工作。

(二)落实评估意见。考察组在充分肯定我市创森工作成效的同时,对下步创森工作提出了具体建议。各区、各部门要结合实际,抓好整改落实。

一是要进一步加强城市森林的健康经营。要按照近自然理念来经营道路林带,对已建成的188公里环城林带,在树种选择、配置上,不仅要考虑人的需求,还要考虑鸟类等动物的需求,鸟类及各种生物的丰富,更能体现森林的健康程度。同时还要提前考虑间伐更新的问题,提高森林质量。

二是要进一步注重城市森林生态服务功能。增加建设更多的森林廊道,满足市民休闲、出行的需要,让森林更好的为市民服务;在六湖连通等湿地水网和湿地公园建设过程中要注意防止血吸虫问题,避免血吸虫进入湖区;对道路林带的树种组成、空间配置要兼顾考虑行车安全和景观效果。

三是要进一步加强对乡村绿化的指导和提高投资比重。要加强对乡村、镇的绿化规划,进一步加大乡村绿化投入,大力推进村湾绿化。同时要多发展林业与果、菜、瓜、药等混作的,具有多种价值的树种。

四是要进一步加强城市水体、山体治理。要加大水岸绿化力度,多应用去污能力强的树种,提高水岸林带质量,充分发挥森林对水质的净化作用。同时要加强市域范围内山体森林资源的保护与恢复,特别是采石场和公路沿线的第一重山体保护和复绿。

五是要进一步加强部门联动,协调城乡绿化管理。森林城市创建不仅仅是一个部门的工作,而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林业、环保、城建、园林、水务、交通、旅游、农业等多部门要充分发挥各自职能作用,密切配合,协作推动。同时,要从管理机构、绿化规划上进行统筹,改变城乡绿化建设的二元结构,推进城乡绿化一体化建设。

(三)考察评估结果。考察评估结束后,考察组在向国家林业局的专题汇报中,明确表示:武汉市具备承办第七届中国城市森林论坛的条件,城市森林建设各项指标均达到“国家森林城市”的标准,建议在今年底前正式复函,同意湖北省人民政府的申请,2010年上半年在武汉市举办第七届中国城市森林论坛,并授予武汉市“国家森林城市”称号。7月15日,国家林业局主要领导在“武汉市创建‘国家森林城市’考察报告”上作出明确批示:“同意2010年上半年武汉市承办第七届中国城市森林论坛,同时授予国家森林城市称号”。近日,阮成发市长、涂勇副书记、张学忙常委副市长均作出重要批示,充分肯定创森工作,要求继续做好跟踪落实。

三、全力筹备森林论坛,体现特色办出水平

今天市委、市政府创森工作会议的召开,标志着我市创森工作重点已经从前期创建阶段转移到论坛筹备阶段,标志着第七届中国城市森林论坛筹备工作正式启动。举办好论坛既是对我市创森成果的一次检验,也是充分展示武汉形象的机会。按照市领导举办一届高水平、有特色的中国城市森林论坛的要求,现就论坛前期筹备有关工作简要汇报如下:

(一)确立论坛主题。目前结合我市实际,经多方征求意见,初步拟定了5个备选论坛主题,即:

1、城市森林•两型社会;

2、森林•城市•湿地;

3、城市森林•城市综合竞争力;

4、城市森林•生态文明•科学发展;

5、水乡林城•统筹城乡。

下一步,我们将根据市委、市政府确定的意见,商国家林业局正式确定论坛主题。

(二)论坛时间地点。拟定于2010年4月下旬在香格里拉大酒店举办论坛。

(三)拟邀参会人员。按照国家林业局的要求,参照历届论坛惯例,论坛参会人员总规模约500人。拟邀参会人员有:国家领导人和主办、承办单位领导;各省(区、市)林业厅(局)长与代表;国内外城市市长及专家、学者代表;企业家、绿色志愿者和市民代表;中央、省、市新闻媒体记者。

(四)论坛组织机构。成立第七届中国城市森林论坛组织委员会和组委会执行委员会。组委会执行委员会下设办公室,在市林业局办公,内设综合协调组、接待组、会务组、材料组、宣传组、线路组、外事组和安全保卫组。各组办公地点设在组长所在单位,每组成员由相关部门人员组成。

(五)论坛日程安排。初步拟定日程安排如下:第一天,参会代表报到,下午召开论坛新闻会。第二天,上午第七届中国城市森林论坛开幕式,下午实地参观考察。第三天,上午召开市长论坛,下午召开专家论坛和闭幕式。第四天,外地代表离汉。

(六)工作进度安排。按照“抓早、抓细、抓实”的要求,我们初步列出了筹备工作时间表,具体进度安排如下:

1、2009年7月份:下旬召开全市论坛筹备工作第一次会议,部署启动论坛筹备工作,讨论、修改论坛工作方案。

2、2009年8月份:制定《第七届中国城市森林论坛总体工作方案》,商国家林业局确定第七届城市森林论坛主题。

3、2009年9月份:《第七届中国城市森林论坛总体工作方案》报市委、市政府及国家、省相关部门审批。

4、2009年10月份:召开论坛筹备工作第二次会议,成立综合协调、接待、会务、材料、宣传、线路、外事、安全保卫等8个工作专班,开始运行。

5、2009年11月份:市主要领导在《人民日报》或中央电视台相关栏目发表森林城市建设方面的理论与实践文章或主题节目。编制2010年论坛专项资金预算。

6、2009年12月份:协调国家林业局对省人民政府正式复函,在武汉承办第七届中国森林论坛活动。召开论坛筹备工作第三次会议,全面部署启动论坛会务筹备工作。

7、2010年1至2月:召开论坛筹备工作第四次会议,全面启动论坛对口接待及培训工作。按照一个成员单位对口接待一个省代表团的原则,落实对口接待工作。

8、2010年3月:国家林业局和市政府在京召开第七届中国城市森林论坛新闻会,启动论坛宣传工作。

9、2010年4月:论坛期间在中央主要媒体对我市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工作进行大篇幅深度报道。

(七)责任分工建议。为了切实做好论坛筹备工作,按照市领导的要求,结合各区、各部门职能,现就有关责任分工提出如下初步建议:

一是关于会务工作安排。由会务组负责。市委办公厅、市政府办公厅负责综合协调,具体负责审定市领导论坛讲话稿、演讲稿、致辞等,组织召开协调会,督促协调论坛各项筹备工作。市财政局负责论坛专项经费落实。

二是关于参会人员的邀请。由综合协调组和外事组负责邀请落实。其中国家领导人、国家部委领导,省领导、省直有关部门负责人,相关省、副省级城市林业部门主要领导由国家、省林业局负责邀请。市领导、直辖市、省会城市、副省级城市、相关地级市、武汉城市圈城市市长由市政府办公厅负责邀请。市民代表由市林业局负责邀请。有关国外城市市长、领事馆官员、国际组织和国外专家代表由市外事办负责邀请。

三是关于参观活动安排。由线路组负责。市交委负责论坛参观考察用车。市建委负责相关地段市政基础设施维修、临街建筑立面整治等工作。市城管局负责论坛期间夜景灯光照明和户外广告协调等工作。市水务局负责参会代表游览江滩公园的接待等工作。市环保局负责论坛期间环境质量监测和噪音、尾气等污染源的管理。市旅游局负责落实参观讲解员及培训工作,联系接洽与会代表会后参观考察。市园林局负责城区绿化改造、补植等工作。

四是关于会务接待工作。由接待组负责。市卫生局负责卫生防疫、医疗保障工作。市外事办负责落实同声传译和翻译人员等相关外事工作。市文化局负责论坛期间文化活动的组织落实。团市委负责落实绿色志愿者,参与论坛志愿服务工作。

五是关于宣传报道工作。由宣传组和材料组负责。市委宣传部负责宣传报道工作,做好市主要领导在中央媒体有关文章的发表。负责做好论坛新闻会,邀请落实省市新闻媒体,落实中央媒体记者在汉活动。市广电局负责电视新闻宣传工作,滚动播放电视公益广告,录制、播放创森专题片。

六是关于安全保卫工作。由安全保卫组负责。市公安局负责交通保畅工作,负责开幕式安检及会场、考察点(景点)和参会代表驻地周边治安安全保卫工作。

科协代表考察报告范文第9篇

近日,国家林业局主要领导作出批示,同意2010年上半年在武汉市举办第七届中国城市森林论坛。这意味着我市具备了国家森林城市条件,明年将承办第七届中国城市森林论坛,实现国家森林城市的创建目标。今天市委、市政府召开创森工作会议,主要是总结前段创森工作,通报考察评估意见,全面部署第七届中国城市森林论坛筹备工作。等一会,涂书记、张市长还要作重要指示,提具体要求。根据会议安排,我先就前段全市创森工作情况、落实考察评估意见及全力做好第七届中国城市森林论坛筹备工作做个简要汇报。

一、回顾前段创森工作,充分肯定创建成效

全市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工作,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各区、各部门高度重视,精心制定方案,强化工作责任,注重宣传发动,扎实有效推进,取得了显著成效。剔除水面后,我市森林覆盖率达到35.56%,城市森林建设38项指标全部达到或超过“国家森林城市”标准。

(一)组织领导坚强有力。自20*年初全市创森动员会议后,各区、市直各相关部门高度重视,强力推进。一是全面动员发动。按照市委、市政府统一部署和要求,各区、各部门及时召开常委会、办公会和动员大会,成立领导小组,组建工作专班,制定实施方案,层层动员部署。二是责任目标落实。市目标办将全市创森工作纳入各级政府绩效目标管理,制定了目标责任状,确保了创森工作责任落实。三是保障措施到位。市委办公厅、市政府办公厅加大综合协调和检查督办力度,确保了创森目标任务的顺利推进。市发改委、市财政局加大生态建设资金预算,多次协调解决创森规划、建设资金以及工作经费等问题,全力支持创建活动。

(二)三镇绿岛景观提升。中心城区按照见逢插针、增加绿量、完善层次、丰富景观的要求,加大公共休闲绿地和小森林建设。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37.42%,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9.21平方米。一是城镇绿量质量提高。市园林局大力实施“三小”绿地建设,改造提升道路和社区绿化,开展了送万盆鲜花进社区活动。汉阳区充分利用新区建设和旧城改造契机,加大拆迁建绿力度。青山区调动辖区单位参与绿化建设,提高绿化档次和规模。二是立体绿化加快推进。江岸、江汉、硚口、武昌等区大力开展立交桥、屋顶、墙面、阳台等立体绿化,目前完成垂直绿化1万米长,屋顶绿化近3万平方米。三是湿地水网建设加强。市水务局大力实施江河堤防绿化,提升江滩绿化档次,着力构建生态水网,水岸绿化率达85%。市政府已将《武汉市湿地自然保护区条例(草案)》提请市人大审议,年内有望颁布实施。

(三)城乡绿化整体推进。远城区以森林生态、林业产业、绿色通道和绿色家园工程建设为载体,大力实施植树造林,有力推动了城乡绿化建设。一是生态工程全面完成。结合实施退耕还林、长江防护林、碳汇造林、低产林改造等国家、省重点生态项目,共完成人工造林12.8万亩。蔡甸、洪山等区完成山体复绿面积约100万平方米。二是绿色家园稳步推进。全面完成20*年度500个建制村村湾绿化任务,植树460多万株。江夏区积极发展花卉苗木产业,重点实施以107国道沿线村湾庭院绿化建设。三是林业产业发展迅猛。全市新建林果茶产业基地5.62万亩,完成低产林改造工程任务3万亩。四是绿色通道进展顺利。已完成绿色通道绿化里程121.1公里,完成主要国省干线行道树的绿化补植长度195公里。

(四)生态文化丰富繁荣。近年来,围绕“创森为了人民、创森依靠人民、创森成果人民共享”的指导思想,广泛深入开展生态文化活动。一是广泛开展义务植树。全市共开辟了17个义务植树点,近400万人参加全民义务植树活动。江岸区组织开展市民“三自”形式的义务植树活动,认建认养树木和绿地。硚口区组织全省500名“1+8”城市圈共青团干部和青年,种植“城市圈青年友谊林”。二是大力弘扬生态文化。武昌区在辖区范围内开展花园家庭、森林单位、生态社区评选等丰富多彩的生态文化活动。蔡甸区结合义务植树,启动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纪念公园建设。东西湖区联合武汉晚报在四季吉祥景区,举办“读者林”义务植树活动,在湖北经济电视台制作播放题为《打造生态人文社区,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的专题片。三是深入开展科普教育。全市建立森林或湿地生态科普教育基地15处,开展了“茶文化节”、“梅花节”、“爱鸟周”等生态科普活动62场,参与活动人数14.3万人次,调动了广大市民参与创森的热情。团市委积极组建“绿色志愿者服务队”,开展创森知识竞赛等活动。市气象局启动实施负氧离子监测工作。市科协在市科普馆组织开展生态文化图片展览。市创森办组织开展摄影大赛、征集创森主题歌曲等活动,生态文化不断得到繁荣发展。

(五)宣传造势氛围浓厚。各区、各部门通过广泛宣传发动,营造了全社会参与创森的浓厚氛围。一是宣传组织有力。市委宣传部成立了创森宣传领导小组,专项制定细化宣传方案,组织市属媒体开辟创森专栏,在武汉电视台播放公益广告,制作播放创森专题片等。二是社会宣传到位。市城管局积极协调户外广告宣传,落实市容环境保洁措施。市教育局以生态文化教育为重点,在中小学广泛开展爱绿植绿护绿宣传活动。市创森办在市交委支持下启动了1.5万台出租车电子显示屏播发创森公益广告。东湖生态旅游风景区、江汉、武昌、东西湖、江夏、黄陂、新洲等区在重要路段安装了一批大型户外公益广告牌,营造了浓厚的创建氛围。三是媒体宣传深入。省、市新闻媒体在总体规划评审、专家考察评估等活动期间,对我市创森工作作了大量深度报道,有效扩大了创森社会影响,提高了创森知晓率和支持率。

二、全面落实评估意见,纵深推进创森工作

全市上下按照市委、市政府动员会议要求,认真做好创建国家森林城市专家考评组的评估工作,考评工作进展顺利。

(一)考察评估情况。6月9日至12日,国家林业局派出综合考察组对我市举办第七届中国城市论坛的综合条件和国家森林城市创建工作进行了全面考察评估。考察组一行先后听取了市政府的工作汇报,实地抽查了我市湖泊湿地及其沿岸绿化、河流水岸整治与绿化、透绿建绿、森林公园建设、通道绿化,以及城市街道、居民小区、郊区农村的绿化情况,查阅了相关文件、图片、数据资料,对市民进行了抽样问卷调查。考察组各位专家对我市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对我市大手笔建设森林生态工程,推进城乡绿化一体化建设等给予了高度评价,并希望武汉市成为我国森林城市建设的一个样板。考察期间,考察沿线的东湖生态旅游风景区、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江汉、武昌、汉阳、东西湖区以及市公安局、市城管局、市文化局、市旅游局、市卫生局、市接待办等单位为顺利完成考察评估工作做了大量细致而卓有成效的工作。

(二)落实评估意见。考察组在充分肯定我市创森工作成效的同时,对下步创森工作提出了具体建议。各区、各部门要结合实际,抓好整改落实。

一是要进一步加强城市森林的健康经营。要按照近自然理念来经营道路林带,对已建成的188公里环城林带,在树种选择、配置上,不仅要考虑人的需求,还要考虑鸟类等动物的需求,鸟类及各种生物的丰富,更能体现森林的健康程度。同时还要提前考虑间伐更新的问题,提高森林质量。

二是要进一步注重城市森林生态服务功能。增加建设更多的森林廊道,满足市民休闲、出行的需要,让森林更好的为市民服务;在六湖连通等湿地水网和湿地公园建设过程中要注意防止血吸虫问题,避免血吸虫进入湖区;对道路林带的树种组成、空间配置要兼顾考虑行车安全和景观效果。

三是要进一步加强对乡村绿化的指导和提高投资比重。要加强对乡村、镇的绿化规划,进一步加大乡村绿化投入,大力推进村湾绿化。同时要多发展林业与果、菜、瓜、药等混作的,具有多种价值的树种。

四是要进一步加强城市水体、山体治理。要加大水岸绿化力度,多应用去污能力强的树种,提高水岸林带质量,充分发挥森林对水质的净化作用。同时要加强市域范围内山体森林资源的保护与恢复,特别是采石场和公路沿线的第一重山体保护和复绿。

五是要进一步加强部门联动,协调城乡绿化管理。森林城市创建不仅仅是一个部门的工作,而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林业、环保、城建、园林、水务、交通、旅游、农业等多部门要充分发挥各自职能作用,密切配合,协作推动。同时,要从管理机构、绿化规划上进行统筹,改变城乡绿化建设的二元结构,推进城乡绿化一体化建设。

(三)考察评估结果。考察评估结束后,考察组在向国家林业局的专题汇报中,明确表示:武汉市具备承办第七届中国城市森林论坛的条件,城市森林建设各项指标均达到“国家森林城市”的标准,建议在今年底前正式复函,同意湖北省人民政府的申请,2010年上半年在武汉市举办第七届中国城市森林论坛,并授予武汉市“国家森林城市”称号。7月15日,国家林业局主要领导在“武汉市创建‘国家森林城市’考察报告”上作出明确批示:“同意2010年上半年武汉市承办第七届中国城市森林论坛,同时授予国家森林城市称号”。近日,阮成发市长、涂勇副书记、张学忙常委副市长均作出重要批示,充分肯定创森工作,要求继续做好跟踪落实。

三、全力筹备森林论坛,体现特色办出水平

今天市委、市政府创森工作会议的召开,标志着我市创森工作重点已经从前期创建阶段转移到论坛筹备阶段,标志着第七届中国城市森林论坛筹备工作正式启动。举办好论坛既是对我市创森成果的一次检验,也是充分展示武汉形象的机会。按照市领导举办一届高水平、有特色的中国城市森林论坛的要求,现就论坛前期筹备有关工作简要汇报如下:

(一)确立论坛主题。目前结合我市实际,经多方征求意见,初步拟定了5个备选论坛主题,即:

1、城市森林•两型社会;

2、森林•城市•湿地;

3、城市森林•城市综合竞争力;

4、城市森林•生态文明•科学发展;

5、水乡林城•统筹城乡。

下一步,我们将根据市委、市政府确定的意见,商国家林业局正式确定论坛主题。

(二)论坛时间地点。拟定于2010年4月下旬在香格里拉大酒店举办论坛。

(三)拟邀参会人员。按照国家林业局的要求,参照历届论坛惯例,论坛参会人员总规模约500人。拟邀参会人员有:国家领导人和主办、承办单位领导;各省(区、市)林业厅(局)长与代表;国内外城市市长及专家、学者代表;企业家、绿色志愿者和市民代表;中央、省、市新闻媒体记者。

(四)论坛组织机构。成立第七届中国城市森林论坛组织委员会和组委会执行委员会。组委会执行委员会下设办公室,在市林业局办公,内设综合协调组、接待组、会务组、材料组、宣传组、线路组、外事组和安全保卫组。各组办公地点设在组长所在单位,每组成员由相关部门人员组成。

(五)论坛日程安排。初步拟定日程安排如下:第一天,参会代表报到,下午召开论坛新闻会。第二天,上午第七届中国城市森林论坛开幕式,下午实地参观考察。第三天,上午召开市长论坛,下午召开专家论坛和闭幕式。第四天,外地代表离汉。

(六)工作进度安排。按照“抓早、抓细、抓实”的要求,我们初步列出了筹备工作时间表,具体进度安排如下:

1、2009年7月份:下旬召开全市论坛筹备工作第一次会议,部署启动论坛筹备工作,讨论、修改论坛工作方案。

2、2009年8月份:制定《第七届中国城市森林论坛总体工作方案》,商国家林业局确定第七届城市森林论坛主题。

3、2009年9月份:《第七届中国城市森林论坛总体工作方案》报市委、市政府及国家、省相关部门审批。

4、2009年10月份:召开论坛筹备工作第二次会议,成立综合协调、接待、会务、材料、宣传、线路、外事、安全保卫等8个工作专班,开始运行。

5、2009年11月份:市主要领导在《人民日报》或中央电视台相关栏目发表森林城市建设方面的理论与实践文章或主题节目。编制2010年论坛专项资金预算。

6、2009年12月份:协调国家林业局对省人民政府正式复函,在武汉承办第七届中国森林论坛活动。召开论坛筹备工作第三次会议,全面部署启动论坛会务筹备工作。

7、2010年1至2月:召开论坛筹备工作第四次会议,全面启动论坛对口接待及培训工作。按照一个成员单位对口接待一个省代表团的原则,落实对口接待工作。

8、2010年3月:国家林业局和市政府在京召开第七届中国城市森林论坛新闻会,启动论坛宣传工作。

9、2010年4月:论坛期间在中央主要媒体对我市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工作进行大篇幅深度报道。

(七)责任分工建议。为了切实做好论坛筹备工作,按照市领导的要求,结合各区、各部门职能,现就有关责任分工提出如下初步建议:

一是关于会务工作安排。由会务组负责。市委办公厅、市政府办公厅负责综合协调,具体负责审定市领导论坛讲话稿、演讲稿、致辞等,组织召开协调会,督促协调论坛各项筹备工作。市财政局负责论坛专项经费落实。

二是关于参会人员的邀请。由综合协调组和外事组负责邀请落实。其中国家领导人、国家部委领导,省领导、省直有关部门负责人,相关省、副省级城市林业部门主要领导由国家、省林业局负责邀请。市领导、直辖市、省会城市、副省级城市、相关地级市、武汉城市圈城市市长由市政府办公厅负责邀请。市民代表由市林业局负责邀请。有关国外城市市长、领事馆官员、国际组织和国外专家代表由市外事办负责邀请。

三是关于参观活动安排。由线路组负责。市交委负责论坛参观考察用车。市建委负责相关地段市政基础设施维修、临街建筑立面整治等工作。市城管局负责论坛期间夜景灯光照明和户外广告协调等工作。市水务局负责参会代表游览江滩公园的接待等工作。市环保局负责论坛期间环境质量监测和噪音、尾气等污染源的管理。市旅游局负责落实参观讲解员及培训工作,联系接洽与会代表会后参观考察。市园林局负责城区绿化改造、补植等工作。

四是关于会务接待工作。由接待组负责。市卫生局负责卫生防疫、医疗保障工作。市外事办负责落实同声传译和翻译人员等相关外事工作。市文化局负责论坛期间文化活动的组织落实。团市委负责落实绿色志愿者,参与论坛志愿服务工作。

五是关于宣传报道工作。由宣传组和材料组负责。市委宣传部负责宣传报道工作,做好市主要领导在中央媒体有关文章的发表。负责做好论坛新闻会,邀请落实省市新闻媒体,落实中央媒体记者在汉活动。市广电局负责电视新闻宣传工作,滚动播放电视公益广告,录制、播放创森专题片。

六是关于安全保卫工作。由安全保卫组负责。市公安局负责交通保畅工作,负责开幕式安检及会场、考察点(景点)和参会代表驻地周边治安安全保卫工作。

科协代表考察报告范文第10篇

近日,国家林业局主要领导作出批示,同意2*0年上半年在*市举办第七届中国城市森林论坛。这意味着我市具备了国家森林

城市条件,明年将承办第七届中国城市森林论坛,实现国家森林城市的创建目标。今天市委、市政府召开创森工作会议,主要是总结

前段创森工作,通报考察评估意见,全面部署第七届中国城市森林论坛筹备工作。等一会,涂书记、张市长还要作重要指示,提具体

要求。根据会议安排,我先就前段全市创森工作情况、落实考察评估意见及全力做好第七届中国城市森林论坛筹备工作做个简要汇报

一、回顾前段创森工作,充分肯定创建成效

全市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工作,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各区、各部门高度重视,精心制定方案,强化工作责任,注重宣传

发动,扎实有效推进,取得了显著成效。剔除水面后,我市森林覆盖率达到35.56%,城市森林建设38项指标全部达到或超过“国家森

林城市”标准。

(一)组织领导坚强有力。自20*年初全市创森动员会议后,各区、市直各相关部门高度重视,强力推进。一是全面动员发动。按

照市委、市政府统一部署和要求,各区、各部门及时召开常委会、办公会和动员大会,成立领导小组,组建工作专班,制定实施方案

,层层动员部署。二是责任目标落实。市目标办将全市创森工作纳入各级政府绩效目标管理,制定了目标责任状,确保了创森工作责

任落实。三是保障措施到位。市委办公厅、市政府办公厅加大综合协调和检查督办力度,确保了创森目标任务的顺利推进。市发改委

、市财政局加大生态建设资金预算,多次协调解决创森规划、建设资金以及工作经费等问题,全力支持创建活动。

(二)三镇绿岛景观提升。中心城区按照见逢插针、增加绿量、完善层次、丰富景观的要求,加大公共休闲绿地和小森林建设。建

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37.42%,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9.21平方米。一是城镇绿量质量提高。市园林局大力实施“三小”绿地建设,改

造提升道路和社区绿化,开展了送万盆鲜花进社区活动。汉阳区充分利用新区建设和旧城改造契机,加大拆迁建绿力度。青山区调动

辖区单位参与绿化建设,提高绿化档次和规模。二是立体绿化加快推进。*、*、*、*等区大力开展立交桥、屋顶、墙面

、阳台等立体绿化,目前完成垂直绿化1万米长,屋顶绿化近3万平方米。三是湿地水网建设加强。市水务局大力实施江河堤防绿化,

提升江滩绿化档次,着力构建生态水网,水岸绿化率达85%。市政府已将《*市湿地自然保护区条例(草案)》提请市人大审议,年

内有望颁布实施。

(三)城乡绿化整体推进。远城区以森林生态、林业产业、绿色通道和绿色家园工程建设为载体,大力实施植树造林,有力推动了

城乡绿化建设。一是生态工程全面完成。结合实施退耕还林、长江防护林、碳汇造林、低产林改造等国家、省重点生态项目,共完成

人工造林12.8万亩。*、*等区完成山体复绿面积约100万平方米。二是绿色家园稳步推进。全面完成20*年度500个建制村村湾

绿化任务,植树460多万株。*区积极发展花卉苗木产业,重点实施以1*国道沿线村湾庭院绿化建设。三是林业产业发展迅猛。全

市新建林果茶产业基地5.62万亩,完成低产林改造工程任务3万亩。四是绿色通道进展顺利。已完成绿色通道绿化里程121.1公里,完

成主要国省干线行道树的绿化补植长度195公里。

(四)生态文化丰富繁荣。近年来,围绕“创森为了人民、创森依靠人民、创森成果人民共享”的指导思想,广泛深入开展生态文

化活动。一是广泛开展义务植树。全市共开辟了17个义务植树点,近400万人参加全民义务植树活动。*区组织开展市民“三自”

形式的义务植树活动,认建认养树木和绿地。*区组织全省500名“1+8”城市圈共青团干部和青年,种植“城市圈青年友谊林”。

二是大力弘扬生态文化。*区在辖区范围内开展花园家庭、森林单位、生态社区评选等丰富多彩的生态文化活动。*区结合义务

植树,启动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纪念公园建设。东西湖区联合*晚报在四季吉祥景区,举办“读者林”义务植树活动,在湖北经济电

视台制作播放题为《打造生态人文社区,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的专题片。三是深入开展科普教育。全市建立森林或湿地生态科普教育

基地15处,开展了“茶文化节”、“梅花节”、“爱鸟周”等生态科普活动62场,参与活动人数14.3万人次,调动了广大市民参与创

森的热情。团市委积极组建“绿色志愿者服务队”,开展创森知识竞赛等活动。市气象局启动实施负氧离子监测工作。市科协在市科

普馆组织开展生态文化图片展览。市创森办组织开展摄影大赛、征集创森主题歌曲等活动,生态文化不断得到繁荣发展。

(五)宣传造势氛围浓厚。各区、各部门通过广泛宣传发动,营造了全社会参与创森的浓厚氛围。一是宣传组织有力。市委宣传部

成立了创森宣传领导小组,专项制定细化宣传方案,组织市属媒体开辟创森专栏,在*电视台播放公益广告,制作播放创森专题片

等。二是社会宣传到位。市城管局积极协调户外广告宣传,落实市容环境保洁措施。市教育局以生态文化教育为重点,在中小学广泛

开展爱绿植绿护绿宣传活动。市创森办在市交委支持下启动了1.5万台出租车电子显示屏播发创森公益广告。东湖生态旅游风景区、

*、*、东西湖、*、黄陂、新洲等区在重要路段安装了一批大型户外公益广告牌,营造了浓厚的创建氛围。三是媒体宣传深

入。省、市新闻媒体在总体规划评审、专家考察评估等活动期间,对我市创森工作作了大量深度报道,有效扩大了创森社会影响,提

高了创森知晓率和支持率。

二、全面落实评估意见,纵深推进创森工作

全市上下按照市委、市政府动员会议要求,认真做好创建国家森林城市专家考评组的评估工作,考评工作进展顺利。

(一)考察评估情况。6月9日至12日,国家林业局派出综合考察组对我市举办第七届中国城市论坛的综合条件和国家森林城市创建

工作进行了全面考察评估。考察组一行先后听取了市政府的工作汇报,实地抽查了我市湖泊湿地及其沿岸绿化、河流水岸整治与绿化

、透绿建绿、森林公园建设、通道绿化,以及城市街道、居民小区、郊区农村的绿化情况,查阅了相关文件、图片、数据资料,对市

民进行了抽样问卷调查。考察组各位专家对我市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对我市大手笔建设森林生态工程,推进城乡

绿化一体化建设等给予了高度评价,并希望*市成为我国森林城市建设的一个样板。考察期间,考察沿线的东湖生态旅游风景区、

*经济技术开发区、*、*、汉阳、东西湖区以及市公安局、市城管局、市文化局、市旅游局、市卫生局、市接待办等单位为

顺利完成考察评估工作做了大量细致而卓有成效的工作。

(二)落实评估意见。考察组在充分肯定我市创森工作成效的同时,对下步创森工作了具体建议。各区、各部门要结合实际,

抓好整改落实。

一是要进一步加强城市森林的健康经营。要按照近自然理念来经营道路林带,对已建成的188公里环城林带,在树种选择、配置

上,不仅要考虑人的需求,还要考虑鸟类等动物的需求,鸟类及各种生物的丰富,更能体现森林的健康程度。同时还要提前考虑间伐

更新的问题,提高森林质量。

二是要进一步注重城市森林生态服务功能。增加建设更多的森林廊道,满足市民休闲、出行的需要,让森林更好的为市民服务;

在六湖连通等湿地水网和湿地公园建设过程中要注意防止血吸虫问题,避免血吸虫进入湖区;对道路林带的树种组成、空间配置要兼

顾考虑行车安全和景观效果。

三是要进一步加强对乡村绿化的指导和提高投资比重。要加强对乡村、镇的绿化规划,进一步加大乡村绿化投入,大力推进村湾

绿化。同时要多发展林业与果、菜、瓜、药等混作的,具有多种价值的树种。

四是要进一步加强城市水体、山体治理。要加大水岸绿化力度,多应用去污能力强的树种,提高水岸林带质量,充分发挥森林对

水质的净化作用。同时要加强市域范围内山体森林资源的保护与恢复,特别是采石场和公路沿线的第一重山体保护和复绿。

五是要进一步加强部门联动,协调城乡绿化管理。森林城市创建不仅仅是一个部门的工作,而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林业、环保

、城建、园林、水务、交通、旅游、农业等多部门要充分发挥各自职能作用,密切配合,协作推动。同时,要从管理机构、绿化规划

上进行统筹,改变城乡绿化建设的二元结构,推进城乡绿化一体化建设。

(三)考察评估结果。考察评估结束后,考察组在向国家林业局的专题汇报中,明确表示:*市具备承办第七届中国城市森林论

坛的条件,城市森林建设各项指标均达到“国家森林城市”的标准,建议在今年底前正式复函,同意湖北省人民政府的申请,2*0年

上半年在*市举办第七届中国城市森林论坛,并授予*市“国家森林城市”称号。7月15日,国家林业局主要领导在“*市创

建‘国家森林城市’考察报告”上作出明确批示:“同意2*0年上半年*市承办第七届中国城市森林论坛,同时授予国家森林城市

称号”。近日,阮成发市长、涂勇副书记、张学忙常委副市长均作出重要批示,充分肯定创森工作,要求继续做好跟踪落实。

三、全力筹备森林论坛,体现特色办出水平

今天市委、市政府创森工作会议的召开,标志着我市创森工作重点已经从前期创建阶段转移到论坛筹备阶段,标志着第七届中国

城市森林论坛筹备工作正式启动。举办好论坛既是对我市创森成果的一次检验,也是充分展示*形象的机会。按照市领导举办一届

高水平、有特色的中国城市森林论坛的要求,现就论坛前期筹备有关工作简要汇报如下:

(一)确立论坛主题。目前结合我市实际,经多方征求意见,初步拟定了5个备选论坛主题,即:

1、城市森林•两型社会;

2、森林•城市•湿地;

3、城市森林•城市综合竞争力;

4、城市森林•生态文明•科学发展;

5、水乡林城•统筹城乡。

下一步,我们将根据市委、市政府确定的意见,商国家林业局正式确定论坛主题。

(二)论坛时间地点。拟定于2*0年4月下旬在香格里拉大酒店举办论坛。

(三)拟邀参会人员。按照国家林业局的要求,参照历届论坛惯例,论坛参会人员总规模约500人。拟邀参会人员有:国家领导人

和主办、承办单位领导;各省(区、市)林业厅(局)长与代表;国内外城市市长及专家、学者代表;企业家、绿色志愿者和市民代表;中央

、省、市新闻媒体记者。

(四)论坛组织机构。成立第七届中国城市森林论坛组织委员会和组委会执行委员会。组委会执行委员会下设办公室,在市林业局

办公,内设综合协调组、接待组、会务组、材料组、宣传组、线路组、外事组和安全保卫组。各组办公地点设在组长所在单位,每组

成员由相关部门人员组成。

(五)论坛日程安排。初步拟定日程安排如下:第一天,参会代表报到,下午召开论坛新闻会。第二天,上午第七届中国城市

森林论坛开幕式,下午实地参观考察。第三天,上午召开市长论坛,下午召开专家论坛和闭幕式。第四天,外地代表离汉。

(六)工作进度安排。按照“抓早、抓细、抓实”的要求,我们初步列出了筹备工作时间表,具体进度安排如下:

1、2009年7月份:下旬召开全市论坛筹备工作第一次会议,部署启动论坛筹备工作,讨论、修改论坛工作方案。

2、2009年8月份:制定《第七届中国城市森林论坛总体工作方案》,商国家林业局确定第七届城市森林论坛主题。

3、2009年9月份:《第七届中国城市森林论坛总体工作方案》报市委、市政府及国家、省相关部门审批。

4、2009年10月份:召开论坛筹备工作第二次会议,成立综合协调、接待、会务、材料、宣传、线路、外事、安全保卫等8个工作

专班,开始运行。

5、2009年11月份:市主要领导在《人民日报》或中央电视台相关栏目发表森林城市建设方面的理论与实践文章或主题节目。编

制2*0年论坛专项资金预算。

6、2009年12月份:协调国家林业局对省人民政府正式复函,在*承办第七届中国森林论坛活动。召开论坛筹备工作第三次会

议,全面部署启动论坛会务筹备工作。

7、2*0年1至2月:召开论坛筹备工作第四次会议,全面启动论坛对口接待及培训工作。按照一个成员单位对口接待一个省代表

团的原则,落实对口接待工作。

8、2*0年3月:国家林业局和市政府在京召开第七届中国城市森林论坛新闻会,启动论坛宣传工作。

9、2*0年4月:论坛期间在中央主要媒体对我市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工作进行大篇幅深度报道。

(七)责任分工建议。为了切实做好论坛筹备工作,按照市领导的要求,结合各区、各部门职能,现就有关责任分工如下初步

建议:

一是关于会务工作安排。由会务组负责。市委办公厅、市政府办公厅负责综合协调,具体负责审定市领导论坛讲话稿、演讲稿、

致辞等,组织召开协调会,督促协调论坛各项筹备工作。市财政局负责论坛专项经费落实。

二是关于参会人员的邀请。由综合协调组和外事组负责邀请落实。其中国家领导人、国家部委领导,省领导、省直有关部门负责

人,相关省、副省级城市林业部门主要领导由国家、省林业局负责邀请。市领导、直辖市、省会城市、副省级城市、相关地级市、武

汉城市圈城市市长由市政府办公厅负责邀请。市民代表由市林业局负责邀请。有关国外城市市长、领事馆官员、国际组织和国外专家

代表由市外事办负责邀请。

三是关于参观活动安排。由线路组负责。市交委负责论坛参观考察用车。市建委负责相关地段市政基础设施维修、临街建筑立面

整治等工作。市城管局负责论坛期间夜景灯光照明和户外广告协调等工作。市水务局负责参会代表游览江滩公园的接待等工作。市环

保局负责论坛期间环境质量监测和噪音、尾气等污染源的管理。市旅游局负责落实参观讲解员及培训工作,联系接洽与会代表会后参

观考察。市园林局负责城区绿化改造、补植等工作。

四是关于会务接待工作。由接待组负责。市卫生局负责卫生防疫、医疗保障工作。市外事办负责落实同声传译和翻译人员等相关

外事工作。市文化局负责论坛期间文化活动的组织落实。团市委负责落实绿色志愿者,参与论坛志愿服务工作。

五是关于宣传报道工作。由宣传组和材料组负责。市委宣传部负责宣传报道工作,做好市主要领导在中央媒体有关文章的发表。

负责做好论坛新闻会,邀请落实省市新闻媒体,落实中央媒体记者在汉活动。市广电局负责电视新闻宣传工作,滚动播放电视公

益广告,录制、播放创森专题片。

六是关于安全保卫工作。由安全保卫组负责。市公安局负责交通保畅工作,负责开幕式安检及会场、考察点(景点)和参会代表驻

地周边治安安全保卫工作。

论坛筹备工作任务非常重、责任非常大、要求非常高。会议后,我们要按照涂书记、张市长的讲话精神,明确责任,狠抓落实,

圆满完成各项筹备工作任务,确保明年上半年第七届中国城市森林论坛办出特色、办出水平,确保我市被授予“国家森林城市”称号

上一篇:公车改革考察报告范文 下一篇:电影市场考察报告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