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击疫情的句子范文

时间:2023-03-03 12:13:00

抗击疫情的句子范文第1篇

1.下列词语中加着重号的字读音有误的是( )。(2分)

A.阔绰(chuò)倔强(jiàng)无边无垠(yín)

B.挟(xié)持 提(tí)防惟妙惟肖(xiào)

C.恬(tián)淡 胆怯(qiè) 一暴十寒(pù)

D.狼藉(jí)哽咽(yè)骇(hài)人听闻

2.下面是一则某校关于做好甲流预防的通知,因为时间仓促,没有来得及对通知进行校对,导致其中有些语句存在问题,请你运用语言文字知识,指出问题并修改。(5分)

全体师生:

国庆节后,我校一个重要任务是预防甲流感在我校不能传播,保证师生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最近,我国甲型H1N1流感疫情境内发生的病例上升很快,甲型H1N1病毒在我国部分人群中已经大面积传播。学校成为聚集性发病的重要风险场所。下一阶段的防控方针是:强化预防措施,严控校园传播,加强重症救治,全力减少疫情危害。学生没有急事,不得出校门,尽量不要到人多的地方去。坚持每天早自习和晚自习全员体温检测。发现发烧现象,立既送医院珍治。班级教室和宿舍每天要开窗通风,定时消毒。一个班级有多位同学同时发烧,原则上全班放假两周,但必须履行审批手续。请同学们和家长沟通,学校这样做的目的是保障同学们的身体健康和安全,请家长理解。我国境内已出现甲流感死亡病例,希望全体师生员工高度重视甲流感的预防。

XX学校

2009年10月7日

①画线句“我校一个重要任务是预防甲流感在我校不能传播”应当修改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②画线句“发现发烧现象,立既送医院珍治”中有两处错别字,分别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应该改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分)

3.根据要求在下列横线上写出相应内容。(每空1分,共6分)

友情,从来都是一杯醇厚的美酒,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的宽慰,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的牵挂,更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李商隐《夜雨寄北》)的思念,让我们的友情来得更真诚。

4.有时候我们在口头表达时,需要根据表情达意的需要而对某些音节作重音的处理。同样的一句话因为重音读法不同,就会暗含不同的语意“潜台词”。请根据下面的“潜台词”为“我知道你会唱歌”这句话确定重读音节。(在重读音节下面标注“・”号,每句只标一处)(2分)

①我知道你会唱歌。(潜台词:别谦虚了!)

②我知道你会唱歌。(潜台词:你不会唱戏。)

5观察下边的漫画,完成下面的题目。(5分)

①这幅漫画的题目叫《“山寨”猴王》,请根据下面的对话,将真猴王要说的话补充完整。(2分)

真猴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唐 僧:知道你是真的,不过雇佣他,比起你要廉价得多!

②这幅漫画揭示了当今怎样的社会现象?对此你有怎样的看法?(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部分(6~22题 50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6~10题。(14分)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 ,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乙)廿二日天稍和,偕数友出东直,至满井。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鲜妍明媚,如倩女之面而髻鬟之始掠也。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麦田浅鬣寸许。游人虽未盛,泉而茗者,而歌者,红装而蹇者,亦时时有。风力虽尚劲,然徒步则汗出浃背。凡曝沙之鸟,呷浪之鳞,悠然自得,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袁宏道《满井游记》

6.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语。(3分)

①遂至承天寺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相与步于中庭 相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曝沙之鸟 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①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将甲文空缺的句子补写在下面横线上。(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乙文写初春景象,抓住了乍暖还寒、万物复苏的特点,语言简练而传神。请选择一处语言进行赏析。(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写游记,有的人注重对大自然的客观描写,揭示游山玩水的愉悦心情,例如乙文;有的重寄托、重理念,例如甲文。在选文之外你能否再举出一例?并谈谈你的见解。(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11~13题。(9分)

吃食物预防甲流

随着季节更替,甲型H1N1流感病毒已成为流感病毒中的主导病毒。做好预防工作,除了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保证充足的睡眠和勤于锻炼外,“吃”也是提高肌体免疫力的重要手段。

说起我们身边能预防甲流的食物,排名头两位的就是茶和酸奶。在干燥的秋冬季,多喝茶和酸奶不仅能补水,保持呼吸道黏膜的正常分泌,减缓咽喉肿痛和口唇干裂等秋燥症状,还能抗击病毒,抵御流感。

抵抗甲流的食品中,梅子和大蒜充当的是杀菌先锋,它们可以防止甲流的并发症肺炎。患上甲流后会发生急性呼吸器官疾病,大体与过度的炎症有关。甲流病毒是通过呼吸器官黏膜浸入人体的,这时若炎症过了一定限度,病毒退去后,肺就会受到第二次炎症攻击而发生急性呼吸器官衰竭。梅子和大蒜中富含植物类固醇,该物质可减轻体内过度发生的炎症,若事先摄取可预防炎症恶化。

专家建议,多吃富含高纤维和高纤维素的粗粮也能增强抵抗力。最近,美国MSNBC新闻网介绍的9种抗击流感的食物就包括含高纤维的红薯、燕麦和大麦。

除此之外,能减轻痰多和咳嗽的鸡汤、促进白血球抗感染的蘑菇、补硒帮助血液产生抗毒细胞的鱼和贝类都是增强身体免疫力,预防流感的绝佳食物。

韩国《朝鲜日报》报道说,有资料显示,泡菜对甲流有卓越的预防效果,理由是食用发酵食物,发酵菌对甲流病菌有一定的抵抗作用。泡菜还漂洋过海,成为美国人预防甲流的佳选食物。美国《芝加哥太阳时报》建议民众每天吃饭时来上一碗泡菜汤。

11.哪些食物具有预防甲流的作用?请简要概括。(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甲型H1N1流感的并发症肺炎是如何造成的?(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吃’也是提高肌体免疫力的重要手段”一句中,“重要”一词具有怎样的表达作用?(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14~17题。(12分)

从假牙和鞋子做起

2006年12月,英国成了整个欧洲嘲笑的国家。

在欧洲社会党会议上,英国副首相普雷斯科特在发表演讲的时候,竟然喷出了自己的假牙。

他当时惊慌地红着脸说了句“我的牙”,然后惶然不知如何圆场。英国媒体在报纸上写道:“一副假牙,狠狠地给了英国一记耳光。”

参加会议前一周,普雷斯科特在自己的牙医那里镶了假牙。有人质问,难道普雷斯科特不知道假牙需要时间来适应和稳固?

这个被冠以“愚蠢”头衔的副首相,不得不为自己的政治生涯担忧。

这条新闻,让我想起了另外一个故事。

四十多年前,苏联政府要挑选宇航员去完成第一次太空遨游,加加林当时并不是所有人选中条件最好的一个。他参加挑选的时候只是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根本没想到自己会被选中。

当幸运之神降临到他头上的时候,所有的人都感到惊讶。加加林甚至以为那是个愚人节的玩笑。

一直到他登上飞船进入太空遨游了108分钟,成为世界上第一位进入太空的宇航员后,总设计师罗廖夫才揭开了他入选的谜底。

罗廖夫发现,在所有来参加选拔的人当中,只有加加林一个人脱下了皮鞋。

一副假牙,让整个国家成为了笑柄。

脱掉皮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们在埋怨别人看待自己总戴着有色眼镜的时候,是不是应该自省一下,自己有没有从假牙和鞋子做起。

(摘自《读者》2009年第3期)

14.题目“从假牙和鞋子做起”应如何理解?(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中的两个事例。(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根据语言环境,将文中空缺处补充一句话,使文章语意连贯。(3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选文对于你的学习和生活有怎样的启示?结合实际谈谈你的看法。(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18~22题。(15分)

(题目)

儿童福利院里,一个女孩正带着十几个小孩子做游戏,孩子们似乎在向她报告什么,这个说昨天阿姨亲他了,那个说收到了一位小朋友送她的画。

我问她:“你们在玩什么?”她微笑着说:“我在教孩子们积攒温暖。”

“积攒温暖?”我很奇怪。

女孩说,这些孩子,不是被父母抛弃,就是小小年纪成了孤儿,生活对他们而言就像冬天一样,他们能够得到的温暖太少了,所以我想教会他们积攒温暖,只有将平时人们给予的一点一滴的温暖积攒起来,积攒多了,心里就会有一轮太阳,然后就不会觉得冷了。

女孩的话让我颇为感动。慢慢地,我知道了女孩自己的故事。

她是个私生女,没有人知道她的父亲是谁,母亲在生下她后把她丢给外公外婆后远嫁他乡。她在“野种”、“私生子”的唾弃和白眼中慢慢地长大,然后上学。男孩子欺负她,女孩子孤立她,她的亲人们,言语之间总是嫌她累赘,嫌她是整个家族的耻辱。

但是,女孩说得更多的,却是那些曾经温暖了她的人和事。

她说,有一次,放学回家的路上,几个调皮的男孩追着她喊“野种”,她无助地哭着,然后一个陌生的中年女子厉声呵斥走了那几个男孩,那位中年女子的目光非常温柔,和她想象中妈妈的目光一模一样;同桌那个老是揪她辫子的男孩,有一次竟然在她衣兜里放了两颗大白兔奶糖,那是她第一次吃到那么好吃的糖;总是拿她当出气筒的舅舅去上海出差,带回来两条一模一样的漂亮裙子,一条是给表姐的,而另一条,竟然是给她的;她的外公,那个爱面子的老人,一看到她就会黑下脸来,临终的时候殷殷嘱托家人的却是一定要供她念大学。

说到动情处,她哽咽了。她说,她真的很感激生命里的这些温暖,是这些温暖,让她慢慢地感到了生活的美好。

我沉默了。其实,在她成长的过程中,她懂得过滤伤害,积攒温暖。从幼年时同桌的大白兔奶糖,到最近房东大姐的关照,她积攒了一路上所有细小的温暖。而这些细小的温暖,在她的心里攒成了一轮太阳,不仅温暖了她自己,还温暖了别人。

看到她教孩子们积攒温暖,我的眼睛湿润了。积攒温暖,我想,这应该是我听到的最美好的一个词。

(摘自《读者》2009年第13期)

18.请给本文拟一个恰当的题目。(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女孩的话让我颇为感动。慢慢地,我知道了女孩自己的故事”一段在内容和结构上具有怎样的作用?(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哪些人和事给了女孩以温暖?请用简要的语言概括。(4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我”的思想感情经历了怎样的变化?用原文词语填空。(3分)

听说孩子们在积攒温暖,我感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女孩的回答让我颇为感动,当听完女孩的经历后,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看到她教孩子们积攒温暖,我的眼睛湿润了。

22.如何理解文中画线句子的含义?(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部分(23题 50分)

23.写作。(50分)

题目:有一种美丽叫

抗击疫情的句子范文第2篇

关键词:系统功能语法 语篇分析 及物结构 语气结构

引言

韩礼德认为语言是一种 由场(field) 意 旨(tenor) 和方 式(mode)组 成的社会符号, 作为社会符号的语 言必须 在社会 语境 中进 行研究。语 言有三种元功 能,概念功能(ideational function)指的是语言对人们在现实世界中的各种经历加以表达的功能,即反映主客观直接中发生的事,涉及的人和物以及相关环境因素;交际功能是指语言表达说话者身份、态度、动机以及他对事物的推断,参加社会活动、建立社会关系的功能。语篇功能是指用各种语言手段将语篇中的各个句子连接成一篇连贯的文章的功能。韩礼德认为语场与概念意义相关,语旨与人际意义相关,语式与语篇意义相关。语言的三大元功能主要通过小句中的三种机构来体现,分别为及物结构(transitivity structure),语气结构(mood structure)和主位结构(theme structure)。

韩礼德的系统功能理论为语篇分析提供了新的依据和思路,其中应用领域较多的有商业广告类语篇,科技类语篇以及新闻报道类语篇。本文将从系统功能语法下的体现概念功能的及物性结构和体现人际功能的语气结构方向分析几篇BBC的最近三篇关于埃博拉的事件新闻报道。

一、及物结构

系统功能语法中的及物系统是表现概念功能的一个语义系统,它将人们在现实世界的各种经历换用一组可操作的过程来表现,这种过程又是通过具体的三个语义要素,即“过程”、“过程参与者”和“环境成分”来体现。“过程”通常由动词性词群实现,“过程的参与者”通常由名词性词群实现,而过程发生的“环境”则通常由副词性词群或介词短语实现。它们粗略地解释了语言结构如何表现现实的主客观世界中的现象。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法将过程划分为物质 ( Material) 过程、心理 ( Mental) 过程、行 为 (Behavioral) 过程、言语 (Verbal) 过程、 存 在 (Existential)过程以及关系 ( Relational) 过程,物质过程是“做”的过程,即做某事或某事被做。心理过程是主体对客观对象的认识、感觉和反应;关系过程反映事物之间处于何种关系;行为过程是指人们的生理和心理行为,所以它兼有物质过程和心理过程的特征;言语过程是指通过说话的形式来谈及事情的过程;存在过程是指客观对象在客观世界中出现或存在。过程的选择通常受语篇类型和主题的影响,但在一个篇章内部,通常会选用不同过程的组合。下表是对三则关于埃博拉疫情的BBC新闻报道中小句的及物结构的统计分析。

如上表所示,第一篇报道中物质过程共8个,分别有占全部过程的89%,话语过程1个,其余的心理过程等都没有;第二篇报道中共有12个物质过程,占全部过程的75%,话语过程3个,存在过程1个;第三篇报道中共有17个物质过程,占全部过程的63%,心理过程1个,话语过程7个,存在过程2个。不难看出,三篇报道中物质过程所占比例最高,其次是话语过程,再其次是存在过程。这完全符合新闻语场的特点,即报刊新闻报道关注的是客观事件的发生和发展,注重对事件的客观描述(由物质过程来体现)。新闻报道同时强调消息来源出处,并且通常置于新闻内容之前或之后,三篇报道中都有引用相关参与者的不同语言内容。因此话语过程也占了一定比例。心理过程更偏向于动作主体的主观感受,而报刊新闻以客观报道为主,所以很少用这种过程。只有新闻三中的一个弱心理式词汇expect。通常情况下,物质过程多是表示叙述过程,可见新闻语篇是叙事性很强的文体。

二、语气结构

系统功能语法认为,人际功能表达语旨,其语义系统包括语气、情态和语调强调及其他评价手段。因为语调主要通过音系层面体现,一般的书面语篇主要是从语气系统和情态系统来分析。

韩礼德(1994:68-9)认为,根据交际过程中言语角色和交换物的不同,可以归纳出四个主要的言语功能:提供、陈述、命令、提问。除"提供"功能没有典型的语气来体现以外,体现"陈述"功能的一般是陈述语气,体现"提问"功能的是疑问语气,体现"命令"功能的是祈使语气。

韩礼德将体现交际意义的语气结构分为由语 气 ( Mood ) 和 剩余 (Residue ) 两 部 分。语气包括主语和限定成 分。限定成分是一些表示时态 ( T en se ) 或情态 ( M o d a l it y) 的动词算子。这里的时态是指主时态,即说话时的过去、现在和将来时间。剩余部分有三种成分:谓语词、补语和附加语。

谓语词从功能上来看可以规定次时态,体态,语态以及过程性质;补语通常是潜在的主语;附加语有可以细分为环境 附加语,连词性附加语和语气性附加语。例如,

下面我们来看看这三篇新闻报道中的具体语气系统。

第一篇新闻里有三个时态助动词have, have identified、 been flown home and admitted、was diagnosed、was taken 等谓语词体现出被动的语态和完成体,表现出新闻文体的客观性。同时时间附加语early、This afternoon 、Meanwhile,体现了事件发展的时效性。

第二篇新闻中时态助动词三个has和一个had;情态助动词有could和might表示疑似患者染上疫情的可能性,原句为“The nurse could not pinpoint any specification while she might be infected”;同样,语篇中有不少体现被动语态和完成体的谓语词,如been lauched、being disinfected、has started、has directed; at the hospital、at four other US airports这样的环境附加语体现出新闻报道的详实情况。

第三篇新闻中的首段中用了has approved表示奥巴马总统批准国民警卫赴西非抗击埃博拉;段中,紧接中用了三个时态助动词would来表示奥巴马的详细计划。

Mr. Obama said the guardsmen would augment the active force, providing humanitarian assistance in West African. The first deployment of guardsmen would be expected to help build 17 Ebola treatment centers in Liberia, one of the countries worst affected by the disease. Officials of the Defense Department said Mr. Obama’s executive order was necessary to speed the deployments and would allow the president to send additional forces as needed.

其中小句的剩余中有in West African和in Liberia这样环境评论语体现出新闻报道的详尽真实。

同时,正文中引用美国疾病控制中心发言人的话里用到了三个情态助动词could和一个语气评论语widely表达出该发言人对埃博拉疫情大面积扩散可能性的担忧。

The Director of the US 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Tomas Freedom has warned that the spread of Ebola virus in Africa could pose a long term threat to America’s healthcare system. There was a lot of fear of Ebola. And I will tell you as the director of CDC, one of the things, I fear about Ebola, is that it could spread more widely in Africa. If this would happen, it could become a threat to our health system and the healthcare we give for a long time to come”

此外,三篇新闻报道用的全是陈述句,因为新闻报道的语旨是告知公众所发生的事情,传递信息,基本不会用到祈使和疑问语气。

结语

通过对以上新闻语篇的功能语法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新闻报道是一种以叙事性为基础的文体。它通过对现实世界的客观叙述及时有效地将信息传递给社会大众。而这种传递的信息又通过语气结构来使说话者参与并体现潜在的语旨。由于受到文化语境和不同情景语境因素的制约,在篇章结构和语言使用上,尤其是小句在体现概念意义、人际意义和语篇意义的不同结构时,新闻报道都具有其特定的特征。由于本次所选的新闻篇幅稍短,具体的语篇结构应用有限,在这里并没有讨论可以体现语篇意义的主位结构。

参考文献

[1]Halliday M A K 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1985.

[2] Halliday, M.A.K. 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 (2nd editi) [M]. London: Arnold. 1994.

[3]Thomas Bloor&Meriel Bloor.The functional Analysis of English: A Halliday Approach[M]. 2001.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4]胡壮麟,朱永生,张德禄,李战子.系统功能语言学概论(修订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8.

[5]黄国文.语篇分析概要[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8.4.

[6]沈洁明. 韩礼德的功能语法理论及其语言[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学院学报),1991,(3).

[7]孙迎晖.论韩礼德的元功能思想[J].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1.

作者简介:

抗击疫情的句子范文第3篇

【关键词】电视;公益广告;发展状况;表现方式

随着现代社会经济、文化、技术的快速发展,电视公益广告也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以独特的传播优势和广泛的关注群体,获取不可低估的社会效应。现代电视公益广告既是一门学科,也是一门艺术,既要遵循社会文化和道德观念,同时又必须具有艺术创意的概念,公益广告不仅要传达公益内容,更要把美感传递给公众。电视公益广告是一种具有亲和力、说服力的沟通方式,寓宣传教育于情理之中,以倡导、鼓励、规劝、警醒甚至批评等方式引起民众的共鸣,达到一些连政治宣传都所不及的社会效应。

一、电视公益广告的概述

1.电视公益广告的概念

电视公益广告,顾名思义就是为公众利益服务的电视广告。是指不以营利为目的,采用不同的表现手法,向社会公众传播对其有益的社会观念的广告活动,以促使其态度和行为上的改变。电视公益广告通过传播某种观念,促使社会精神文明建设和道德观念的提高。电视公益广告的主题大部分是社会焦点和热点问题,播出的目的主要是为了规范公众道德,引发社会关注、引起共鸣。

2.我国电视公益广告的发展状况

随着我国经济的稳步发展,公益广告也得到长足发展,且具有独特的中国特色。我国最早的电视公益广告萌芽当属1978年中央电视台开播的类似今天公益广告的教育性节目,这种常识性的教育节目多以“标语口号”的形式出现,缺乏专业化和艺术化的设计,传播效果并不理想。

1986年,第一条公益广告《节约用水》在贵阳电视台播出,这则广告摆脱了传统的静止画面初步尝试利用电视化的语言进行创作。被普遍认定是中国本土现代公益广告开始的标志。1987年10月26日,中央电视台广告部开设了公益广告专题栏目《广而告之》,这是中国电视公益广告历史上第一个公益广告栏目。1994年10月央视广告部在曲阜召开了全国首届电视公益广告研讨会,电视公益广告开始走入千家万户,引起了包括政府在内的社会各界的关注与支持。在2003年,国内“非典”疫情严重,全国涌出了一大批以“众志成城,抗击非典”为主题的公益广告,这样具有亲和力与感染力的电视公益广告对抗击非典的成功起到了相当大的作用。

直到今日,电视公益广告经历了这么多年的历程,从无到有,从最初简单到如今的相对成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放眼如今的公益广告如此大范围、高频率的出现,虽然不像商业广告那样一字千金,公益广告却以极强的亲和力在倡导健康的社会风尚,用心品味,委实令人心悦诚服。

二、电视公益广告的表现方式

1.以故事情节为主

现在的电视公益广告里,故事型的公益广告频频出现在荧屏上,看故事广告就像是看“微型电影”,在短短的几十秒里可以高度浓缩地讲述一个故事,这种寓抽象的观念于形象的故事中的手法,在潜移默化中让人们理解、接受要传达的观点。以一个众所周知的公益广告为例,荣获第二十届中国电视金鹰奖最佳创意奖、国际广告大赛盛典金奖的《爱心传递――洗脚篇》的电视公益广告,主要讲述了一位劳累了一天的年轻妈妈给孩子边洗脚边讲故事,孩子安顿好后,她又去给老人洗脚,年幼的孩子看到了妈妈给外婆洗脚的行为后很受感染,于是孩子吃力地端着一盆水,出现在妈妈的视线里。画面静止,“其实,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这句话印在了我们的脑海里,生活中有很多的细节往往被我们都忽略了,相信每个看到这则广告的人都能感受到自己内心深处曾忽略过的那部分情感,我们需要做的还有很多。

这种在公益广告中置入真情动人的故事情节,使本来直白、单一的说教方式渐渐转变为富有人情的故事,勾起我们的回忆,让我们在无形中警惕自己的所作所为,它使得电视公益广告也因此完成了一次质的跨越。

2.以名人效应为主

在当今电视媒体迅速发展的时代,名人则成为我们生活中接触比较多,由于名人在社会上的知名度和社会地位较高,他们在公益广告中传播的意见也较容易被大众接受。

知名人士濮存昕在奥运会公益广告中有两句话“我们每个人迈出一小步,这个社会就会迈出一大步”,以及“文明的中国盼奥运”虽然不是什么豪言壮语,但却是很有感染力。同样一直被明星光环笼罩的杨澜还有另外一个身份,就是中华慈善总会慈善大使,她乐此不疲地频繁出席各种公益活动。电视公益广告是我们社会文明的旗帜,以名人效益来传达公益概念更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日常生活中很多名人在大众心里已经有了一定的定位,众多名人的现身说法对大众所产生的巨大的鼓舞与激励作用更是无法估量的。

3.以电脑特技为主

随着网络的发展,运用电脑动画与特技创作公益广告也已经越来越盛行,它可以摆脱很多实际问题的约束,丰富广告的表现力,张扬公益广告的个性,增强公益广告的可视性,从而提高了公益广告的传播效果。

例如现在很多的公益广告开始从动画片中吸取灵感,以动画的形式来宣传主题,生动形象的表现手法能有效地吸引观众的注意力。如央视科教频道的《family》公益广告,将组成family这个单词的每个字母都拆开,并且其中每个字母都代表着家庭中的每个角色。故事中的F(爸爸)和M(妈妈)在I(孩子)小的时候细心呵护,可随着孩子的长大,当孩子有了自己的主见,却不断的与爸爸妈妈发生冲突,孩子成年以后,体会到生活的艰辛,才发现爸爸的背早已驼的不成样子,妈妈的身体已臃肿,于是孩子主动承担起家庭的责任长成参天大树,让年迈的爸爸可以依靠,替年老的妈妈遮挡盛夏的骄阳。广告的最后出现了Father And Mather I Love You这段句子,是爸爸妈妈我爱你的意思,最后结束时出现了一行字:有家就有责任。

这则以动画的形式拟画出我们的成长经历,提醒我们无论飞的再高再远也要时刻关心家人。这则广告播出后引起了很大的反响,评价很高,每个人内心都会产生些许的感触,我们何尝不是广告中所说的那样。此公益广告用我们生活中最细微的事来体现亲情的重要性,警惕我们忙碌的时候,要记得家是我们的责任,加上电脑动画以及特技给广告带来的艺术魅力是无可比拟的,借助动画技术能够更完美、更巧妙、更形象的体现广告的创意、传达公益广告的思想。

创意是公益广告的灵魂,好的创意可以使公益广告内容渗透于每个观众的内心,影响着我们的道德文化和审美情趣,想要做出好的公益广告就要先用心感受生活,仔细观察我们身边的生活细节,挖掘社会中的世态炎凉,找准切入角加以艺术创作,如实反映出不良的社会现象,用以最佳的方式传达给每一个人。名人濮存昕曾经说过,一条公益广告就好像是一盏灯,灯光亮一些,我们身边的黑暗就会少一些。电视公益广告的发展在市场经济竞争日趋激烈的环境下,仍然可以脱颖而出,旨在改善社会不良风气,提高民众的社会道德观念,共同创建和谐城市。当然电视公益广告带给我们生活的变化和发展也要求我们在利用好现有资源的同时更要不断探索,积极拓宽传播渠道,实现传播效果的最大化。

【参考文献】

[1]魏雪青.中国电视公益广告的现状与发展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8.

[2]杨丹.电视公益公益广告的类型与表现形式的研究[J].艺术与设计(理论),2008(02).

[3]王志新.现代电视广告的创作研究[D].河北大学,2010.

[4]赵炬宇.平面公益广告的设计风格研究[D].苏州大学,2007.

抗击疫情的句子范文第4篇

1930年,屠呦呦出生于浙江省宁波市,父亲起这个名字是摘引诗经《小雅・鹿鸣》中经典的句子:“呦呦鹿鸣,食野之蒿。”描述的就是小鹿在野外快乐地吃艾蒿的情景。想必当时父亲也不会料到,多年后屠呦呦会因这个名字和青蒿结下不解之缘。

屠呦呦自幼耳闻目睹中药治病的奇特疗效,立志长大后去探索其中的奥秘。考大学时,她觉得药物学最可能接近探索具有悠久历史的中医药领域,符合自己的志趣和理想,于是选择当时的冷门学科药物学为第一志愿,并如愿考入北京医学院药学系。在大学4年期间,屠呦呦努力学习,取得了优秀的成绩。她在专业课程中,尤其对植物化学、本草学和植物分类学有着极大的兴趣。

1955年,屠呦呦大学毕业,被分配到卫生部直属的中医研究院工作。从此,她埋头从事生药、中药研究,开始了终身平凡而高尚的事业。当时,正值初创的中医研究院工作条件差,设备简陋,科研人员不足。但是,党的“继承、发扬中医药学宝库,积极发展中医药事业”的政策,成为广大中医药工作者的奋斗目标,也为刚刚走上工作岗位的屠呦呦增添了力量和信心。1956年,全国掀起防治血吸虫病的高潮,屠呦呦对有效药物半边莲进行了药学研究。后来,她又完成了品种比较复杂的中药银柴胡的药学研究。这两项成果都被收入到《中药志》中。

1959年,屠呦呦参加卫生部举办的“全国第三期西医离职学习中医班”,系统地学习了中医药知识。在两年半的学习中,她不但掌握了理论知识,而且参加过临床学习。通过这次学习,屠呦呦深深感受到中医理论与临床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性。她还根据自己的专业,深入药材公司,向老药工学习中药鉴别及炮制技术,并参加北京市的炮制经验总结,从而对药材的品种真伪和道地质量,以及炮制技术有了进一步的感性认识。

“5・3项目”带来的希望

疟疾是种严重危害人类生命健康的世界性流行病。20世纪60年代初,全球疟疾疫情难以控制。此时正值美越交战,两军深受其害。美国政府称,1967年到1970年四年间,在越美军因疟疾减员80万人,疟疾同样困扰越军。而拥有抗疟特效药,成为决定美越两军胜负的重要因素。美国不惜投入,筛选出20多万种化合物,最终也未找到理想的抗疟新药,越南也苦求无果后,便请求中国的支援。

1967年的中国,正值“”,几乎所有的科研工作都处于停顿瘫痪状态。但和下令,一个旨在援外备战的紧急军事项目启动――发挥举国体制优势,集中全国科技力量,联合研发抗疟新药。并于1967年5月23日在北京召开“全国疟疾防治研究协作会议”。因为启动日期是5月23日,便以“5・23”为其项目代号。

于是,遍布全国60多个单位的500多名科研人员,意气风发、斗志昂扬,以团结协作、资源共享的精神踏上了研发抗疟新药的征程。“5・23”分为仿造西药或制造衍生物、从中药中寻找抗疟药、制造驱蚊剂等几部分。其中中药部分的不同研究小组开始尝试多种中药,包括常山、乌头、乌梅、鳖甲等成千上万种中药,但是这些中药提取物要么抑制率不稳定,要么就是药效甚微,筛选出的4万多种抗疟疾的化合物和中草药,均未能有令人满意的效果。

就在国内外都处于困境的情况下,1969年2月,39岁的屠呦呦接受了中草药抗疟研究的艰巨任务。屠呦呦系统地整理了历代医籍,还四处走访老中医。她专门整理出了一本《抗疟单验方集》,包含640多种草药,其中就有后来提炼出青蒿素的青蒿。经过200多种中药的380多个提取物筛选,面对大量失败,最后将焦点锁定在青蒿上。但是大量实验发现,青蒿的抗疟效果并不理想,其他科研机构也得出类似结论。因此,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青蒿并没有引起大家的重视。

一株小草挽救生命

1971年,抗疟队伍再次在广州召开专业会议,对此作了重要指示。屠呦呦重新考虑对一些基础比较好的药物进行复筛时,她又系统查阅有关文献,特别注意在历代用药经验中吸取药物合理提取方法的线索,以寻找突破口。

屠呦呦从《肘后备急方・治寒热诸疟方》中“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的记载中受到启发,认为温度高可能对青蒿有效成分造成影响而影响疗效,便由用乙醇提取改为用沸点比乙醇低的乙醚提取。1971年10月4日,经历了190多次的失败之后,在实验室里,屠呦呦终于用从青蒿叶子的中性提取部分,获得对鼠疟、猴疟疟原虫100%的抑制率。用乙醚提取这一步,至今被认为是当时发现青蒿粗提物有效性的关键所在。

为了保证病人用药安全,在动物实验的基础上,进入临床前屠呦呦还带头与课题组的同志一起进行了自身试服。为了取得第一手临床资料,她这个搞化学实验的科研人员亲赴海南疟区,奔走在高温酷暑下,亲自喂药,并整天守在病床边观察患者体温及疟原虫血片检查的结果。终于在极困难的条件下,取得了首次30例临床治疗的成功。

在抗疟药效及临床抗疟疗效获得全胜的基础上,课题组根据工作需要不断壮大,齐心合力,进一步贯彻了当时要求“把实验室当战场”的奋斗精神。1972年3月根据“5・23”办公室安排,在南京召开的抗疟药内部会议上,全面报告了青蒿提取物对鼠疟、猴疟有100%疟原虫抑制率后,1972年11月即从该青蒿抗疟有效部分中分离提纯得到青蒿抗疟单体,命名为青蒿素。

青蒿素的发现和研制,是人类防治疟疾史上的一次重大突破。1981年10月,在北京召开了由世界卫生组织等主办的国际青蒿素会议上,屠呦呦以首席发言人的身份作《青蒿素的化学研究》的报告,获得国内外与会专家的极高评价。世界卫生组织提出要把青蒿素开发成为全球抗疟措施,从而带动了国际抗疟领域工作的新进展。青蒿素亦成为我国被国际承认的创新药物。

迟到的认可

关于青蒿素的发现和应用,在国际学术界已经广为人知。时至今日,这项伟大的发明仍然造福着全球几亿人,并得到人们的重新审视和尊重。而屠呦呦的名字,因为其领域的专业性,对于寻常大众是陌生的。而这么多年,她曾几次被提名院士,但始终没有当选。

美国《细胞》杂志的一篇文章指出,在基础生物医学领域,许多重大发现的价值和效益并不在短期内显而易见。但也有少数,它们的诞生对人类健康的改善所起的作用和意义是立竿见影的。由屠呦呦和她的同事们一起研发的抗疟药物青蒿素就是这样的一个例子。从上个世纪90年代末以来,青蒿素作为治疗疟疾的一线药物挽救了无数的生命,其中大部分是生活在全球最贫困地区的儿童。

与此同时,拉斯克基金会将这个全世界最权威的拉斯克医学大奖毫不吝惜地发给了屠呦呦,奖励她将一种草药变成了世界广泛使用的抗疟疾药物,其颁奖词为:“显然,屠呦呦的洞见拯救了千百万人的生命,尤其发展中国家人民的生命,并将在今后抗击这种致命疾病的斗争中继续造福人类。”这是迄今为止中国生物医学界获得的世界级最高奖,而拉斯克奖在医学界有“诺贝尔奖风向标”之称。但是让国人感到愧疚的是,屠呦呦走进公众视野的方式,竟然是拉斯克奖把中国药学家的杰出成就“返销”给了国人。

屠呦呦在发现青蒿素后40年才获得美国拉斯克奖,也算是一种迟到的认可。而对于今年9月19日,屠呦呦获葛兰素史克中国研发中心生命科学杰出成就奖,是不是来得稍晚了一些?近日,三次落选中科院院士的“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宣布,“百亩片”试验田亩产首次突破900公斤。对于这些非院士做出的巨大成果,是否该让人反思一下某些评定的标准呢?这样“墙里开花墙外香”的尴尬,是否可以少一些,再少一些呢?

历程评述:

抗击疫情的句子范文第5篇

一、题材与风格的多向选择

20世纪80年代后,群众精神和文化追求绚丽多彩,思想和情感表达丰富多样。新时期艺术工作者创作天地广阔,创作思想自由,创作心态自然,他们用内心情感的诗意、用生命体验的哲思,呈现出当代歌曲题材与风格的多向选择。

(一)以历史的指尖为笔,书写时代旋律80年代初期的群众歌曲,投身建设的热情成为社会主流的文化精神,积极行动、建设未来成为一代人的生命追求,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是作品的主要内容,歌曲的形式风格与感情内涵无不与祖国富强、民族复兴的伟大使命相联系。例如当时广为流传的一首《青春啊青春》(凯传词,王酩曲)即激荡出这样一种时代的豪情。

歌曲讴歌了青春,憧憬着祖国的美好未来。虽在题材选择上依然体现出较为浓厚的政治意识,但在其创作风格上,清新的旋律、质朴的歌词宣告了抒情艺术本体意识的回归与艺术灵性的复活,这与“新中国17年”间文艺作品群体意识的沉重蕴含相比,特别是与“”期间的“革命战歌”相比,无疑是一种解放、一种超越、一种进步、一种飞跃的变化与递进。又如歌曲《在希望的田野上》,群众昂扬的精神面貌,高涨的创作热情,音乐在与主流意识形态步调一致的基础上对大众审美需求的关注,都为人们展现了一片希望萌生的艺术田野。

在一个伟大的时代,昂扬向上的旋律和气势豪迈的歌声,既是应运而生也是人们情感和审美的必然需求。这里列举两首歌曲,一首具有抒情民歌气质,一首则为昂扬有力的进行曲,两者都代表了社会主流意识的正面价值和文化规范。艺术家心怀对民族、国家的责任,歌唱人类情感中美好的精神维度,弘扬时代文化的主旋律。

女声独唱《白衣天使》(车行词,尹铁良曲)是2003年“非典”肆虐时刻最早面世的一首歌曲。当在焦虑中密切关注着“非典”疫情,得知一线医护人员不分昼夜不顾休息地与“非典”进行殊死搏斗时,当了解了广东一些医院为抢救一名患者往往要倒下几个医护人员的情况后,有“亲情歌手”之誉的歌唱家于文华便再也不能只做旁观者,遂与词作家车行和作曲家尹铁良共同完成了歌曲《白衣天使》的创作、演唱、录音、电视片制作,用文艺的行为给坚持在抗击“非典”第一线的医护人员带去了人民的敬意。

“音乐的论述是一种情感的经历、心灵的表述,也是理性的认识过程。这种经历、表述和认识可以是个人的,也可以是一个社会群体的,或者说是一个时代的。”②歌曲《白衣天使》的诞生便是一个有力印证,其以对社会生活的关注及在某一历史时刻所发挥的作用,成为特定时代特定情势下的一个生动标志。

歌曲《走向复兴》(李维福词,印青曲)为大型音乐舞蹈史诗《复兴之路》的结尾曲。这是一首风格雄健、适宜于群众齐唱的进行曲。歌词从初写到成稿,修改上百遍,其中的斟酌正如词作者所言:“新中国60年来,经历风风雨雨,直到今天国泰民安,昌盛富强”,“歌词要从哪里切入,怎么表达这些问题,我酝酿了很久。”曲作者也曾谈到:仔细品味歌词中蕴含的精神内核,这里面有昂扬向上的精神,有众志成城的斗志,有坚定无比的信念,有创造辉煌的梦想。特别是“前进,前进,向前进,排山倒海不可阻挡”这一句,使我想到60多年前王莘创作的《歌唱祖国》,它激励了多少代中国人拼搏奋斗!(印青《唱响走向复兴的最强音》)歌曲以一个昂扬有力的开端,经过低回的转折,再推向豪迈、雄伟的高潮,音乐具有亲切感,体现了中华民族从积贫积弱直至走向辉煌复兴的光荣历程和雄健气势。

(二)以心灵的琴弦为引,陈酿人生百味80年代后,随西方和港台文化的日益渗透,国内听众的价值观念和审美情趣发生变化,关注个体情感、叙写百味人生的歌曲作为和平时代大众文化需求的合理表达应运而生。这类歌曲犹如文学门类中的散文精品,写重大事件而不觉其重,状身边琐事而不觉其轻,任思绪飞扬,在歌声中沉淀,娓娓动听,逸趣横生。

创作于改革开放初期的另一首歌曲《我的小路》(张士燮词,谷建芬曲),它唱出了人内心深沉的情感,抒发了人生耕耘与收获历程的苦辣酸甜和悲喜百味。这类作品代表了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歌曲作家的创作已经突破了阶级和政治的局限,更多关注和抒写人的情感和命运。

1984年,台湾影人张艾嘉等作词、音乐人罗大佑作曲的一首《明天会更好》,通过内省而沉静的语调表达了当代青年人细致的内心感受和祈求和平、期待美好明天的热切愿景。歌词以“曾经沧海难为水”的成人世故置换成稚气和纯真,表达的是一种含蓄的无奈和莫名的忧郁。由于对个体生命的内心开掘所产生的深刻文化意识,以及对时代特征直觉把握的准确,使得这类作品围绕题材选择与意象营造的创作视点,不仅有了高度,而且有了宽度与深度。

(三)以文化的传承为基,绽放民族风情到20世纪末,在流行歌曲本土化的历程中,传统民族文化为之提供了重要支撑。1995年,有一张CD唱片在全球56个国家和地区同步发行,它也是国际唱片史上第一张全球发行的中文唱片,这张唱片名为《阿姐鼓》,其中一首同名歌曲(何训田词曲)为这张唱名的主打作品,它代表了我国流行歌曲进军世界音乐市场的实绩。

“阿姐鼓”,在的文化传统中,意味着一面以纯洁少女的皮做的祭神的鼓。歌曲《阿姐鼓》则以这个久远的民风为叙事的文本背景。作曲家何训田这样讲述了歌曲创作的灵感:“我姐姐十三四岁就到去了,后来哥哥也去了。他们回家的时候,总要讲述许多的事情。有一次,讲起关于‘阿姐鼓’的故事。这个鼓,用的是一张少女的皮,她本身是愿意做奉献的,所以就选中了她作这个鼓。我听了这个故事后,觉得很震撼。现在写的歌词是很隐讳的,如果不讲,也不知道是怎么回事。小姐姐不见了,妹妹就去寻找她,寻找途中遇见一个老人告诉了她六字真言,她继续寻找的时候,天边传来了鼓声,她也明白了这件事……”由此揣测,创作者在歌曲文本的处理上采取了双重立场:一方面,以“生死轮回”的宗教观念稀释少女牺牲的残酷;另一方面,又以现代人对这个传统的超越感来审美化地远眺这个残酷。“天边传来阵阵鼓声,那是阿姐在对我说话”,某种意义上看,“阿姐鼓”在歌曲中似乎幻化出了一道关乎死亡与重生的审美风景。这个风景中,前现代的蒙昧因为晕染了当代文化诗学的光辉而炫耀人心,歌声和鼓声在平静与激情对比中表达出面对高原严酷生存环境一切顺乎自然的平和心态,悲惨消逝的阿姐在美妙的鼓声中重现了!歌曲中反复吟唱的“嗡嘛呢叭咪哞”这六个字,在藏传佛教中包含了世间万物。阵阵的鼓声和若有若无的歌声,夹杂着像是回荡在天边的断续诵经声,复合的节奏给人一种莫名的感觉,血色的故事里,多了些惨烈的纯洁,这应该不是彰显死亡,或者是在讲述生命的意义。

(四)以艺术的哲思为魂,追寻生命意义创作于1995年的《我像雪花天上来》(晓光词,徐沛东曲)在“小我”与“大我”的哲思中内蕴理性光芒,以更为艺术化的音乐语言显示出创作者更高层次的追求与探索。化“大我”的有机组成部分,关注了“小我”的牺牲、忍耐和付出,以及其在“大我”的宏大和富强中得到慰藉和补偿,最终个体价值在集体层面上得到肯定。这类歌曲在整体与个体、责任与义务的权衡中放射出强烈的理性光芒,彰显了一种具有崇高感的美学精神。

唱响在1990年青歌赛上的《一个真实的故事》,是当年放映的一部专题片《丹顶鹤故事》的主题曲。它讲述的这个真实故事深沉而动人:有一位年轻的女孩徐秀娟,生长在东北一个养鹤家庭,受父母的影响和言传身教,秀娟与家人将自己全部的心血都倾注在育鹤这份事业中。1987年,刚大学毕业不久的徐秀娟在一次找寻生病仙鹤的迷途中,不慎滑入无力挣脱的沼泽,献出了自己年轻的生命。这个故事感染了词作家陈哲、陈雷和作曲家解承强,艺术家根据徐秀娟烈士的事迹创作了歌曲《一个真实的故事》。

凄美的旋律寄托了人们对一位远去的爱鹤女孩的哀思。以事托情,歌曲对人的高贵品质进行了感人至深的开掘。同时,它传达出的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反思,显示了当代群众歌曲在表意传情中蕴含的哲思。

二、歌词与曲调的有机融合

自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开始,诗与歌就是不可分割的孪生体。诗,可和歌而唱;歌,必以诗为媒。歌咏志,诗言志,抒情与叙事,感性与理性,在音乐与诗词的有机结合中水融。歌词与曲调的有机结合,亦是歌曲与其他音乐体裁的不同之处。80年代改革开放后的群众歌曲,其创作的情感体验和叙事方式反映了知识分子个体意识的觉醒,作品的文化品位虽呈现出多元化和多层次,但总体上,这也就对歌曲“歌”与“诗”的融合提出了更高要求。

(一)歌词的思想表达孕育歌曲的精神气质每一首歌曲都会呈现一种基调,这首先在词的音韵上有所反映。那些有真情实感且富于音乐性的歌词会使作曲者产生不可遏止的感情冲动,激发出艺术创造的欲望。之后,作曲家便用心捕捉适合歌词的音乐风格特点,合乎实际地采撷新颖、生动、有个性特点的语言来表达歌词情绪。如《走向复兴》,歌词以第一人称为叙述角度,字里行间抒写的是具有“大我”精神的集体主义情感。与歌词的这种特征相吻合,音乐从弱拍属音起句,运用局部的连续级进下行和具有和声感的旋律,创造出深沉的力度感,从而赋予歌曲以坚定的意蕴和开阔的气魄。《白衣天使》音乐则以悠长的气息、灵动的节奏,以及音程级进与跳进交会的线条,配合了歌词的抒情气质,委婉、质朴的音响不时翻涌着心潮的起伏,塑造了白衣天使在灾难面前所表现的从容淡定和无畏无惧形象。作曲家施光南在谈歌曲《在希望的田野上》(晓光词)的创作时也曾说,拿到歌词后考虑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如何体现时代特点。他希望这首“农村歌曲”不同于以往那种常见的模式。为此,在表现上采用领唱加合唱的形式,在音乐风格上突出了朝气蓬勃、明朗向上的基调。作曲家在歌曲前半部分把乡土气息与进行曲节奏结合起来,在歌曲后半部分又将进行曲节奏与戏曲风旋律交融在一起,并交替使用紧缩与宽放的节奏,使音乐的气息更加宽广。此外,这首歌曲的音乐素材还用到七声音阶的功能进行,大调主、属和弦的分解形式,以及灵活穿插的平行小调与下属语汇,获得了音响色彩的变化,结合“乡土气息”旋律,从而形成一种代表时代新风尚的音乐特色。

(二)歌词的自然韵律铺就歌曲的写作基础文学语言的音节结构、语势轻重和声调起伏,其间蕴含着旋律线的抑扬顿挫,构成音乐写作的自然基础。作曲家在创作中协调好词曲关系,使音乐与歌词韵律达到一种谐调美,能充分表达歌曲的内容、情绪。例如《在灿烂阳光下》(贺慈航执笔,印青曲)开始的几句歌词:“从小爷爷对我说,吃水不忘挖井人,历经苦难才明白,跟着共产党才有新中国。”词作家用一种贴近群众生活的口语化语气叙述内容,作曲家充分领会歌词的主题内涵及外在的形式特征,整体把握旋律的起伏与歌词的语势变化,写作了一个音乐段落,从而使语言和音乐构成了贴切的整体。再如《青春啊青春》,字里行间蕴含着一种诗意的音乐性,语调、语势及其中一些字眼闪烁着动人的光辉,刻画了新时期青年人富有朝气的精神面貌和憧憬未来的积极心态。作曲家依此基调,在注意语言节奏感和声韵的基础上,融语音语调、旋律语气和风格特色于一体,表达了歌曲的思想内容和情绪。

《一个真实的故事》和《阿姐鼓》两首歌曲,在题材选择和情感表达上都内涵了惋惜、同情、圣洁、崇高等种种复杂的情感因素,在音乐表现元素的选择和音乐发展手法运用等方面也都显现出共通之处。如都采用略带压抑的小调性营造稍显悲凉的音响气氛;节奏组合都呈现出缩紧与放宽两类音型的交替,具有先密后疏的逆分语气特征;旋律语汇上都突出了基于小调主音或属音而开展的环绕音调,使音乐具有鲜明的宣叙性、朗诵的节奏和语调的特色;在音乐语言组织和发展方面,两首歌曲都表现出基于一个主要曲调及其引申的多次重复或变化重复而推动音乐的发展,音乐材料简洁精练,有层次地呈示音乐,重在凝聚浓郁的叹息意味,而音乐的句末往往都回到同一个或大体近似的句尾上。这种依字行腔,于变化多端中“不离其宗”的艺术表现方式,显示出对我国音乐传统的继承和发扬。

(三)歌曲的音符跳跃焕发歌词的崭新生命歌曲中的音乐语言以自身的组织结构和运动规律,为相对静止的文学语言赋予流淌而灵动的生命力。同时,两者相互依存、有机结合,共同为塑造艺术形象服务。

一是旋律的平行或自由重复、移位。以此种方式来呈示、巩固和展开乐思。如《我的小路》第一部分(前16小节),各为4小节(4/4拍)的四个乐句。后两句音乐为前两句带尾部和声呼应的变化重复,类似复乐段,由此构成一个叙述两段歌词的歌曲第一部分。而前两个乐句作为核心音乐材料,之间呈非严格自由移位关系,每句又有两个规模对称、派生发展的乐节,使得整个第一部分音乐既有乐思的递进式展开,又强化了音乐材料的统一和凝练。歌曲写得简洁,感情发展的层次清晰。《走向复兴》与《我的小路》相比,在题材内涵、情感抒发、音响形态等方面各不相同,但作曲家在两首歌曲中基于第一部分的音乐材料陈述和结构组织特征有异曲同工之处,如都是4/4拍和四个各4小节的乐句,每句次级结构都为两个对称乐节,后两句与前两句构成复乐段关系,承载两段歌词。不同之处在于,《走向复兴》无论作为核心素材的前两个乐句还是每个乐句细分出的两个乐节,都为句头旋律带呼应的派生发展关系,从而使旋律句读划分较短小、音响紧促、语气紧密,与歌词所弘扬的昂扬气质相契合。

二是“起、承、转、合’’四句体音乐段落。此种结构方式本身已具备了呈示、呼应、发展、概括等音乐表现因素。起句,音乐内容的初步呈述,并经常被作为全曲音乐发展的基础;承句,通过重复、变化、移位等手法进一步巩固已呈述的乐思,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转句,把之前呈现的和经过巩固的音乐内容转换为一种稍有不同的语气作进一步发挥;合句,对前三句内容的自由概括并结束。如《我爱你,塞北的雪》(王德词,刘锡津曲),第一句“我爱你塞北的雪”为歌曲第一部分起句,同时也是整首歌曲的点题句;第二句“飘飘洒洒漫天遍野”是对第一乐句的承续和发展,两句的对比呼应主要体现在音区、旋律进行方向及乐句或乐节句渎音等方面的不同和关联;第三句“你的舞姿是那样的轻盈,你的心地是那样的纯洁”,音乐拉伸了节奏时值并突出了不同类型的切分效果,乐节间材料为模进重复关系,旋律进行以同音或级进等平稳进行为主,这些元素使此句音乐陈述的语气与前两句相比有了转折和变化;第四句“你是春雨的亲姐妹,你是春天派出的使节”,综合之前的主要乐思,运用节奏放宽、时值延长和歌词反复等方式,获得一个扩展乐句,将音乐的发展推向高潮后收束。

三是乐句间平铺直叙式的陈述。旋律材料在保持调式风格、叙述语气等方面具有内在统一性的基础上,进行符合逻辑的自然发展。其与“起承转合”式音乐陈述的主要区别在于,第三句淡化其转折功能而呈现出与前后乐句自然平顺的承续与贯穿。如《明天会更好》第一乐段,4/4、2/4变换节拍,弱起方式的四个乐句(2+2+2+3),每乐句两个乐节。若只从乐句的外在音调看,可以说基本没有重复,但音乐结构却很严谨,四个乐句间的材料既有紧密的音乐陈述语气关联,同时在派生发展过程中又呈现出一定的对比性,如第二乐句与第一乐句具有旋律进行方向上的非严格倒置关系,第三句则以提升音区、宽放时值、节奏切分等方式使得音乐有了一定的发展,第四句则由于结束的缘故而使用变换拍子并因此获得乐句的扩充。

四是结合个案特点寻求结构创新。例如结构层次清晰、句子之间既整齐又参差的歌词形式,既给作曲家在安排乐句时带来难度,但同样又提供了创造新形式的机会,《青春啊青春》即具有这方面鲜明的创造性。这首歌曲由有歌词的主歌和衬词写作的副歌构成。主歌部分句法较复杂,作曲家依据歌词的内容及分句特征,创作出具有阶段性发展特点的音乐陈述形式,在对置的连缀中求发展,形成单主题的贯穿发展写法:第一句8小节(4+4),前后乐节呈下移三、四度音程的自由模进关系。第二句13小节(6+7),两乐节用同一的节奏型但变化了旋律线,可视为两个小句。第三句14小节(5+5+4),前两个乐节为移位重复,音区由高处开始,音乐更加激昂;第三乐节则包括两个下移二度的模进乐汇,是对之前局部歌词的裁截重复并加以突出。第四句15小节(7+8),第一分句用一个主要乐汇及其变化和移位重复配合了歌词的三个排比短语;第二分句也包括三个乐汇,其中前两个为下二度模进,第三个为派生式进行,形成整个第一部分的收束。观察这个一气呵成的长大段落可以发现,音乐的呈示与展开是以“组”的不断转换与发展进行有层次地向前推进,每一个“群落”都有自己的节奏型和句法间张弛宽紧的转接,音乐语汇在小的结构上(即在“组”的范围内)多呈现出乐节间的逻辑对称关系,而组与组之间的比例并非匀称、稳定。一次又一次的旋律更生动体现出灵活多变的特点,这种写法需要作曲者运用自身丰富的创作经验进行合乎分寸的把握,能充分反映作曲家对歌词内容的整体把控及音乐想象力的个性化发挥。

(四)歌曲的音响运动契合歌词的情绪宣泄从歌曲中典型情绪的完整性与音乐呈示和展开的逻辑性来看,从乐思的萌发,到材料的铺展、高潮的预示和到达高潮,以及歌曲的收束,作曲家会始终关注音响运动与歌词表达两者情绪发展线索和思想维度的统一和配合,有层次地安排音乐材料的陈述、句读及收束。

1.两段体歌曲的第一部分,其主要功能多为音乐的呈示及其巩固,具有明显的呈示型特征,包括音乐材料集中、富有逻辑性的发展;音乐结构清晰,多有次级结构的划分;依据歌词长度、内容及歌曲的整体构思,可能没有或有一些音乐的展开。歌曲第二部分的功能则多为对比和概括的终结,或基于第一段的进一步发展和概括式终结。如《我像雪花天上来》,第一段歌词蕴涵着主人公追求路上的孤独和失意感;第二段歌词着重刻画渺小个体冲破宏大宇宙的气魄和渴望将自己融入其中的勇气。两个段落具有引申和发展关系,在音乐材料运用和情绪表达上是统一贯穿的,其主要表现在作曲家抓住一种节奏元素,在旋律线的不断重复和变化中发展音乐。歌曲两个段落中的每个乐节节奏型基本相同,并都以大调属音起句。不同之处在于第一段主要围绕了“属一主”两个调式音级构建起环绕迂回特征的旋律起伏;第二段旋律则在保持此基本特征的基础上,以属音与中音的大六度跳进音程拓展了旋律的起伏幅度,因此获得更具内在张力的音响呈现,迸发出更加激扬的情感抒发。

《明天会更好》是一首建立在单一主题基础上的两乐段划分与层次对比。第一段歌词映射了懵懂少年面向大干世界敞开心扉后由新鲜感受渐变至无奈的惆怅;第二段歌词则贯串了一种激情式的力量和鼓足勇气的热情。音乐上,第一段具有“平铺直叙式”的呈示型音乐陈述特征,第二段除结构上为平行两乐句(每句两个小分句则为派生发展)外,还在一些方面与第一段构成对比,具体表现为音乐陈述由第一段弱起式起句转为第二段正拍起句,音区设置由第一段的中低音区转为第二段的中高音区,音响呈现由第一段的沉静、迂回转变为第二段的直截了当,情感抒发由第一段的敏感、纯真转变为第二段的坚定、执着。

2.歌曲第二乐段基于第一段基础上进行整体式提升和宏括式总结,表现为具有副歌的某种性质。如歌曲《走向复兴》第二乐段,无论歌词还是音乐,都是平行关系的两个句子(各4小节)构成方整乐段。与第一段相比,音乐宽放了节奏、起句在保持弱起前提下变化了旋律进行的方向,以属至主的上四度音程跳进烘托了音响的雄壮气势,表达了豪迈的心情。由此我们自然联想到《歌唱祖国》这一类经典的革命性群众歌曲,《走向复兴》是对它们更具有时代感的继承和发展。《我的小路》第二段的核心素材为一个两小节的乐节,主题呈示后对其进行三次五声化级进的向下模进重复,最后一句则是基于同一节奏轮廓的溯型旋律,形成乐段的结束。

如果歌曲的第二乐段不是依据具有明确内容的歌词,而是围绕无具体意义的衬字写作,则别有一番情趣。《青春啊青春》第二乐段结构为各四小节的四个短句,其中第一句为核心材料,突出节奏的切分效果,后三句则对第一句进行依次下二度的自由模进。作曲家在此段使用“啦”这个虚字衬托演唱,是前段音乐情绪和意境的进一步延伸,某种意义上发挥了歌曲的尾声功能。

3.歌曲的第二段与第一段通过调性或调式对比构成艺术表达层次的划分。如《一个真实的故事》音乐的总体基调与歌词的意象凝练相得益彰,其独特的音乐语言风格在节奏组合形态与旋律线条等主要方面都有所反映。而整首歌曲两个主要段落的层次划分与艺术表现提升则主要体现在第二段是对前段基于同质材料的上四度移调发展,从而通过调性的变化烘托出一种更加激越的情绪,是对主人公精神的彰显和弘扬。与《一个真实的故事》在调性对比上具有相似点的还有《阿姐鼓》,歌曲第一乐段的旋律同样具有围绕五声羽调式主音组织的音型化环绕特征,突出小三度音程;第二段则在立足第一段节奏轮廓和五声化旋律语汇的基础上,转向上移四度的大调式,音调突出大三度音程,从而使两乐段构成调式调性的色彩对比。由此看出,作曲家在调式布局方面运用平行大、小调明与暗的音响色彩对照,同时调配其他音乐表现因素的共同作用,表现了歌曲在不同层次中鲜明的情感内涵。

4.还有些作品,在与歌词结构具有总体呼应的基础上,音乐以特有的文法来结构一首完整的歌曲,从而创作了与歌词结构不同的音乐格式,生发出新的艺术表现创意。如歌曲《我像雪花天上来》,作曲家在前两部分运用音乐材料的演变和递进对应了同样具有递进和升华关系的两部分歌词,但仅此而已似乎难以穷尽作者内心丰富的表达和难以抑制的情感抒发,于是,又添加了一个具有尾声意味的段落,引入无具体意义的虚词与有意义的片段化实词相互穿插,并通过这种衬腔的音乐性来表达具体歌词难以表达的情绪。而同样的手法也在《阿姐鼓》中获得了自然贴切的运用,如在歌曲两个段落之间,作曲家在高音区飘出了“哎”的衬腔,一方面使其发挥连接过渡作用,另一方面则更好地表达了作曲家基于音响的独特感觉。而在第二段结尾处,在下属调上稍显夸张地不断重复着六字真言,近似讲话中不断地喟叹,也同样具有了音乐感觉的延伸功能,并使得衬词段落成为前者的点题、发展并彰显风格特色。

结语

群众歌曲以其对当下现实的密切关注和迅速反应,表征着社会的变迁。特定的社会事实和文化倾向会进入特定的音乐形象塑造中。新时期围绕群众歌曲创作与传播的变化是全方位和立体化的,其多样化题材和丰富的语言形态对原有的歌曲创作格局产生了十分猛烈的冲击。可以说,新时期的群众歌曲是中国当代歌曲中承上启下、再创辉煌的一个时代。但同时值得关注的是,多样化之下的主次不分、良莠不齐。

精品的生命在哪里?艺术家们能够清醒地认识到,文化趣味和美学品质代表社会主流意识的正面价值和文化规范。真、善、美永远是人民群众的基本价值取向和审美标准。主流意识形态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宏大内容、文艺家对社会热点问题的关注、对真善美的讴歌,需要用艺术的、形象化的方式呈现出来,需要通过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作品来表达。因此,作曲家们通常遵循传统音乐美学的审美原则,追求歌曲情感的深度和内涵的广度,以崇高和优美作为其典型的美学特征,以积极、乐观、自信作为其重要的文化品质。此外,优秀的歌曲作品是创作者创造的成果,其充分体现了各不相同的个人风格和审美取向,作曲家在作品中融入了不同的个性气质,音乐旋律均显示出了与众不同的独特性,从而在艺术品位上实现了新的超越,达到了新的层次。

作者附言:本文为文化部课题“新中国60年大众歌声流变及成因研究”(编号:10DD22)之阶段成果。

上一篇:一句简短的结婚祝福语范文 下一篇:开学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