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旱造林技术范文

时间:2023-03-06 10:10:33

抗旱造林技术

抗旱造林技术范文第1篇

关键词:抗旱造林技术;水分平衡;成活率

1 造林前的整地与时机选择

整地方法有鱼鳞坑整地、水平沟整地、水平台整地、反坡梯田整地、漏斗式集流坑整地等,不同造林地区可根据降水特点和造林树种选择应用。

1.1 鱼鳞坑整地

鱼鳞坑整地对地表植被破坏较小,是坡面治理的重要整地方法。具体操作是:在山坡上按造林设计,挖近似半月形的坑穴,坑穴间呈品字形排列,坑的大小常因地形和栽植树种的不同而变化,一般坑宽(横)0.8~1.5m,坑长(纵)0.6~1.0m,坑距2.0~3.0m。挖坑时先把表土堆放在坑的上方,把生土堆放在坑的下方,在坑下沿用生土围成高20~25cm 的半环状土埂,在坑的上方左右两角各斜开一道小沟,以便引蓄更多的雨水。

1.2 水平沟整地

水平沟整地是沿等高线挖的一种整地方法,水平沟的断面以挖成梯形为好,宽约0.6~1.0m,沟底宽0.3m,沟深0.4~0.6m;外侧斜面坡度约45°,内侧(植树斜面)约成35°,沟长4~6m;两水平沟顶端间距1.0~2.0m,沟间距2.0~3.0m,水平沟按品字形排列。为了增强保持水土效果,当水平沟过长时,沟内可留几道横埂,但要求在同一水平沟内达到基本水平。

1.3 水平台整地

又称“带子田”,一般用于30°以下的坡面。沿等高线将坡面修筑成狭窄的台阶状台面,阶面水平或稍向内倾斜,有较小的反坡。台面宽因坡度而异,一般在0.8~1.0m 左右,阶长无一定标准,视地形而定,外沿可培埂或不培埂。水平台整地采用“逐台下翻法”,即从坡下开始,先修下边一台,然后修第二台,修第二台时把表土翻到第一台,以此类推。最后一台可就近采用表土填盖台面。

1.4 反坡梯田整地

又称“三角形”水平沟。反坡梯田的修筑方法基本与水平阶相似,唯台面向内倾斜成一定坡度,因荒山自然坡度的不同,反坡坡度为5°~15°,田面宽1~3m,埂外坡和内侧坡约成60°。

1.5 漏斗式集流坑整地

根据造林设计以栽植点为中心进行挖土,逐步向外扩大,开挖植树穴面积为2m×3m 或3m×3m,将挖出的熟土集中堆放,用生土堆成外高中心低的漏斗式集流面,在坑穴中心挖50cm×60cm或60cm×60cm 的植树坑,坑深40~50cm,将熟土回填植树坑内。最后将集流面夯实拍光以利汇集降水,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在集流面上覆盖抗老化塑料薄膜,以提高集水效果。

2 造林时机的选择

要把握好造林时机,在北方地区,土壤解冻以后马上造林,因为秋季土壤中还蓄积了一部分水分,土壤一冻结,水分没有跑,一化冻一解冻,注意墒情,马上进行造林,这个时候水分正好出来,供应苗木的生长。另外秋季土壤墒情较好,在树叶落尽后及时造林成活率也较高。树穴挖好后,为防止土壤中水分蒸发,要及时栽种。如果实在太干旱,根据天气预报,春季造林以后,面临的可能是成活率很低。这个时候我们要考虑能不能推迟到雨季造林。

3 起苗与运输

起苗要选择无风的阴天或早晚时间。土壤过于干燥,起苗时根系的须根会受到严重损伤,因此应在起苗前一周先灌水,一般当土壤含水量为其饱和含水量的60%(即土不粘锹) 时即可起苗或进行移植。起苗后,应边起边拣苗,并在背风阴凉地方,按照苗木质量标准进行苗木分级。如果苗木不能立即运输,应进行临时假植(用湿润土壤将苗木根系覆盖),以保护苗木根系不失水。如果长途运输,为保持苗木水分平衡,延长苗木活力,可将苗木根系蘸泥浆、浸水、蘸吸水剂等。运输材料可采用保湿性好的材料,如塑料袋等。运输过程中要适时检查,如发现苗木干燥要随时喷水。为了提高苗木成活率,应将苗木做以下处理:一是清水泡根。如远距离运苗,应清水泡根2~24 小时,补足水分后栽。二是泥浆蘸根。起苗时先挖坑灌水,用育苗地的黏土或它地黏土搅成泥浆,用塑料布或袋等物裹好再运,以免失水。三是树脂浸根。将苗木根系浸入超吸水树脂配成1%水溶胶内10 分钟,有水时该树脂可吸自身重500~1000倍的水,可供根系利用,无水时该溶胶可在根系表面形成一层胶膜,减少失水。四是蘸生根粉。将生根粉3 号1g溶于95%酒精500ml中,再加9.5kg清水。把苹果苗木根系蘸30分钟后定植,当年成活率达98%。五是浸萘乙酸。将山楂苗木根系浸入10 mg/L的萘乙酸溶液12 小时后定植,成活率比对照提高10%~15%,新根增加59.5%,新梢生长量增加20~34cm,光合度提高29%~83.1%。六是浸保水剂。将0.1~0.2mm粒径的粉粒状“淀粉接枝丙烯酸盐”类型保水剂产品,按0.1%浓度投入浸根用容器中,充分搅拌均匀,20分钟后使用;裸根苗在保水剂浸液中浸泡30秒后即可取出,最好再用塑料薄膜包扎。这样完全可以保证苗木根系在10小时内不失水。

4 造林技术

4.1 容器苗造林

容器苗造林为带原土栽植,苗木不易失水,根部不易受伤,造林后缓苗期短,苗木初期生长较快,在干旱地区春季、雨季、秋季均可造林,可以延长造林季节,容器苗造林成活率明显高于裸根苗,提高造林成效。多年实践,容器苗繁育与造林,对于我国西北自然条件比较严酷、旱灾频繁地区的生态环境建设更具有现实意义。造林栽植时首先挖坑,坑的深度视容器高度而定,然后将容器苗端放坑中再填土、踏实,填土以营养土团不露出地面,踩踏时不损坏土团为度。栽植后最好再覆盖一层松土以起保墒作用。

4.2 截干造林

萌芽能力强的树种,如杨、柳、刺槐、元宝枫等,造林时可采用截干造林,栽植后培土成堆(高20cm左右),以提高造林成活率。一般主干保留15cm左右为宜。

4.3 带土坨造林

大规格苗木春季造林时,根系带土坨造林可显著提高成活率。带土坨造林的关键是起苗时应尽可能的保护好苗木根系部分的土壤,用草包或蒲包将根系包扎成球状,防止根系土坨散落。大树移栽最好是带土坨定植,土坨大小一般应是树木胸径的8~10 倍左右,土坨一般用草绳捆扎为好。

4.4 壁植造林

油松、樟子松、落叶松等针叶树种植苗造林时,一般苗木紧贴坑壁直立栽植,阴坡一般苗木靠上壁,阳坡靠下壁。壁植造林的主要目的是创造遮荫条件,减少蒸腾,提高造林成活率。

4.5 深埋造林

干旱立地和风沙区,营造油松、樟子松、落叶松等针叶树种,可将苗木地上部分2/3左右埋在土沙中,成活后再去除沙土。一些阔叶树种可将苗干压弯,用土压埋,当发芽放叶时再去除埋土,扶正苗木。

4.6 覆盖造林

植苗造林时,采用农用塑料薄膜、秸秆、枯枝落叶、石片等材料,以苗木为中心,覆盖根系上部表层土,可有效减少蒸发,提高蓄水保墒能力。覆盖采取薄膜覆盖和覆草露盖2种方法。

4.7 树干保护造林

早春干旱季节,造林时可采用农用薄膜、牛皮纸、报纸等材料,将地上苗干缠绕或包裹起来,可有效防止苗木失水,提高造林成活率。当发芽或放叶后,可适时去掉苗干保护材料。

参考文献

1 杨书祥等.干旱、半干旱地区公路绿化中抗旱技术[J].交通环保,2003(3)

2 杨庆理等.固体水对苗木水分生理及成活率的影响[J].西北林学院学报,2001(4)

抗旱造林技术范文第2篇

关键词:苗木;抗旱;造林;抚育

中图分类号: S725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ki.jlny.2016.01.054

1培育良种壮苗

造林生产要综合多方面的因素,要根据造林地的实际土壤情况及当地的气候情况选择适合的苗木品种,一是品种选择问题。要选择耐旱品种,特别对于一些春季降水明显较少的干旱地区,选择合适的树木品种非常重要,同时也要加大对于抗旱品种的培育,比如山杏、油松等耐旱品种,对于干旱的耐受力要强于其他品种;二是结合苗木的性能来进行选择,如一些根系非常发达的品种应当做为干旱或半干旱地区的造林首选,因为这些地区不仅水分少,而且土壤也多数是相对贫瘠,只有根系发达的苗木才能正常成活。

2抗旱造林栽植技术

抗旱造林技术对于苗木的成活非常关键,具有一定的专业性和技术性,是一项系统的工程,在造林栽植过程中,抗旱栽植技术应用的是否得当,对于造林效果有直接影响。

2.1 起苗处理技术

起苗时要确保苗木的根系完整,应尽量避免伤根情况,如果出现伤根则必须要进行修根处理,不能随便处理或不处理。对于一些针叶类苗木,起苗前要打泥浆,而对于一些阔叶类苗木,在栽植前要进行根部浸泡,这些措施在起苗时对于苗木的处理都是为了确保苗木体内及根部的水分充足,以便于运输过程中不至于出现严重缺水情况。对于不同的苗木种类有的需要带土起苗,有的需要进行苗木修枝,有的需要截干栽植,总的目的是为了减少水分的过分散失,利于移栽成活。

2.2栽植过程中的抗旱技术

打浆技术:对于针叶类苗木,在栽植时一般要进行两次打浆,打浆过程中是在造林地进行,方法是把苗木放入水桶,然后加水,这样苗木根部会吸收足够的水分,便于放苗和栽植。栽植时把苗木放置在有垂直壁且事先挖好的坑中,适当往上提苗,确保根系展开,然后再向坑中填土,边填边踩实,这样能确保根部水分充足。

覆膜措施:是在栽植穴上用一块地膜进行覆盖,由于地膜比栽植穴大一些,只是植株从地膜中间的孔中露出,整个根部的坑穴都要在膜的覆盖之下,能较长时间确保苗根部的水分不挥发,从而保证苗木根系生长需要的水分充足,有效提高苗木的抗旱能力,提高成活率。

栽植抗旱树种:抗旱树种无疑是干旱半干旱地区的首选,比如山杏和油松树种,常在一些荒山野地进行栽植,而对于有部分石质的山地,在栽植后,可以就地取材利用石片把苗根部进行覆盖,也能起到保水利墒的作用,提高苗木抗旱能力。

枯草覆盖:这种办法是利用荒山上的一些枯草,当苗木栽植完以后,把枯草直接覆盖在苗木周围,这样可起到遮阳挡风的作用,夏季高温时能有效保持土壤的温度在一个合适的程度,减少水分散失,达到抗旱保苗的效果。另外冬季要注意做好防火工作。

2.3覆土抗旱

这种技术是在栽后的苗根部加盖一层松土来防止水分的散失,一般在晚秋来到时进行,可以有效防止春季干旱时苗木根部的水分挥发。我国的许多干旱地区都具有冬季时间长而且春季风又特别大的特点,如果根部缺水容易导致苗木出现生理性干旱,从而影响其生长甚至死亡,进行根部覆土,能确保苗木根部水分充足。

3抚育技术

3.1夏季浇水

如果具备灌溉条件,在夏季最好进行浇水灌溉,虽然夏季多雨,但北方干旱地区夏季的气候也是十分炎热,苗木的水分会大量蒸发,可以采取一些蓄水措施,收集平时雨季的雨水,然后在缺水时再将蓄水浇到苗木根部,确保苗木的水分供应有持续性。

3.2松土和除草技术

松土可以破坏土壤干旱时形成的水分蒸发通道,能降低苗木周围土壤水分蒸发强度,起到防止干旱的作用。另外要把苗根部的杂草清除干净,这样能避免杂草生长过旺同苗木进行水分和养分的抢夺,提高种植穴当中土壤的实际持水能力,最终达到有效抗旱和保墒的目的。

3.3管护技术

苗木栽后的管理工作十分重要,特别刚栽植后的一个阶段,苗木根系还没有完全适应新的土壤进行生长发育。苗木越冬时,这时期的管护一定要及时到位,要在秋季和冬初,对种植穴进行埋土防寒,一直持续到第二年春天土壤开始解冻为止。主要是为了防止苗木失水,从而产生生理性干旱,影响苗木的缓苗甚至导致苗木枯死。另外还要注意在进行管护措施设计的时候,还要考虑到不同品种苗木应当采取不同的管护措施,有效增强整个林地水分的稳定性。在很多干旱或半干旱地区,由于整个区域内全年的降水量都非常少,同时蒸发量相对来说又比较大,所以更好地利用苗木所具有的特定生理条件,将其与造林地自然地理条件进行结合,采取更加有效、方便的管护措施,例如人为地改善林地条件,也可以大大提高栽植成活率和保存率。

4结语

苗木抗旱的主要技术手段有几个方面,除了挖大抗、栽壮苗、夏浇水、秋覆土、勤补植、严管护等重要的方面外,还应采取一些科技及管理手段,严格把控栽植的工序以及加强精细耕作,提高土壤的保水保墒能力等。总之在水资源十分有限的干旱和半干旱地区,林业工作者仍然要不断努力,勤于实践,勇于探索,探寻出一条更加适合我国春季干旱气候条件下的抗旱造林技术,确保林业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抗旱造林技术范文第3篇

蒲城县位于关中平原到黄土高原的过度地带。地理坐标为东经109°17′20″~109°54′48″,北纬34°44′59″~35°10′30″。海拔345~1282m。该地区属干旱地区,年降雨量仅550mm,且多集中在7~9月,一般占全年降雨量60%。土壤以善土和黄土为主,阴坡土层较厚,阳坡土层较薄,且有机质含量底下。土壤pH值6~7.5。从地貌上看,该区有大量的荒山荒坡,沟壑纵横,沟深坡陡,植被稀少,水土流失严重,失去生态平衡。虽经多年治理,效果不佳。由于缺水,造林成活率低。因此在该地区推广花椒抗旱造林技术,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2.技术内容

花椒抗旱造林技术是通过采用提前整地,苗木保护和科学栽植等技术措施提高造林成活率。

2.1整地

整地方式根据立地条件而定。荒山沟坡采用挖鱼鳞坑和修反坡梯田方法进行。地埂台田采用人工挖穴。整地时间:每年夏秋季整地,第2年春季造林。整地方法:鱼鳞坑是在沟坡上修成60~120cm宽的带状梯田,外高内地,以利保墒蓄水。穴状整地:根据造林密度挖成60~70cm见方的大坑。挖好后将表土填人下部,生土填入上部。结合整地每穴施入有机肥1~2kg,磷肥50kg。

2.2苗木处理

苗木出圃后先进行分级。将1、2级苗木先在清水中浸泡2~5天后进行修根。然后取黏性黄土50kg,磷肥1kg加水和成糊状进行蘸根。蘸根前用ABT3号生根粉处理,效果更佳。

2.3栽植

栽植时间一般在苗木萌芽前20天左右为宜。先栽植后浇水,再截干。这样利于栽植深度一致,便于踏实。栽好后离地面3~5cm处将干部截去(有条件的地方可以采用地膜覆盖)。然后用土将苗木封成15~20cm大的堆。待芽萌发后,将土堆去掉。

3.技术效果的评估

蒲城县中北部属于干旱地区,水土流失严重,造林成活率低。为搞好生态环境建设,蒲城县在中北部地区实施了“万亩花椒长廊工程”的建设。在建设中,部分地区推广了这项技术,取得了十分显著的效果。1996年,保南的山西、永丰的坊坡采用这项技术,造林成活率在87%~98%之间,而大孔、东党、高阳等地按常规栽植,成活率仅10%~30%,有的造林全部失败,如东党的星光,667m2的大面积栽植成活率仅为2%。

抗旱造林技术范文第4篇

关键词:抗旱造林固体水集水技术灌溉技术覆膜技术

干旱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造成干旱的原因主要是大气环流、区域地理位置及区域森林分布。干旱容易导致荒漠化、沙尘暴、水资源短缺、森林覆盖率降低、生物多样性减少等问题。干旱问题已严重影响树木的成活、威胁树木生长,因此,抗旱造林技术的应用十分必要。抗旱造林技术主要用于荒山造林、荒漠化治理等生态环境的改造,以及城市、园林绿化和交通道路绿化等。

一、 固体水技术

固体水种植技术是20世纪90年代末国际上最新研制成功的一种新技术。固体水(solid water),又称干水(dry water),是一种用高新技术将普通水固化,使水的物理性质发生巨大变化,变成不流动、不挥发、0℃不结冰,100℃不熔化的固态物质。这种固态物质具有生物降解性能,降解后无残留,不污染土壤,可用作植物的长效水源。固体水的供水理念完全不同于常用的保水剂,因为固体水是用普通水固化而成,98%的成分为水,在土壤微生物的作用下缓慢释水,供植物长期吸收利用。

影响固体水释放的因素与固体水接触的微生物和固体水切口横截面积有关,与固体水接触的微生物越多,固体水降解得越快,两者之间呈良好的对数关系;在土壤条件一致的情况下,固体水释水量与横截面积为线性关系,切口的横截面积越大,固体水释水量越多。而且固体水释放速率除了与截面积有关外,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也受植物需水状况的调节,在干旱条件下使用固体水可明显改善植物的水分状况,提高叶含水量,维持叶绿素含量的相对稳定,是一种与植物吸水过程同步供水的方式。

二、 集水技术

集水就是利用水分的重力效应和土壤的水库效应,通过合理的人工调控措施,使降雨就地拦蓄入渗,从时空上对降水进行再分配,延长土壤水分的有效供应时间,提高林木成活率的方法。集雨灌溉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美国、澳大利亚、以以色列为典型代表的中东地区、印度、墨西哥、中国及非洲撒哈拉沙漠南部诸国都采用各种集水技术措施。集水技术首先由解决人畜饮水问题开始,逐步发展到利用城市集水系统增加城市供水和用于有限的农业和园林灌溉。集水造林能增加植树带径流收获量,提高土壤含水量,使更多的降水渗入到根际区以下的深层土壤,防止土壤水分长时间持续严重亏缺。

三、灌溉技术

(一)喷灌技术

喷灌出现得比较早,最早是以色列人对此重点研究,1969年首先在南非研制试用,1976年被美国列为专利,20世纪70年代在世界上得到了发展,80年代以后得到进一步的完善和大面积推广。喷灌是利用专门的设备将压力水喷洒到空中形成细小水滴,并均匀地降落到田间的灌水方法。喷灌几乎适用于所有作物和各种形式,兴建在起伏不3平、土壤透水性较强的地块经济效益最好。喷灌系统的形式很多,其优缺点也就有很大差别。在我国用得较多的有固定管道式喷灌、半移动式管道喷灌、滚移式喷灌、时针式喷灌、平移式喷灌、绞盘式喷灌等。

(二)滴灌技术

滴灌是通过管道系统及安装在末级管道上的灌水器,将有压水以水滴(渗流、小股射流等)形式给树木根系供水分和养分,使作物根系活动区的土壤经常保持适宜的水分和营养的节水灌溉技术。由于滴灌不产生深层渗漏,地面形成的湿润区很小,且几乎全在阴影之中,所以表土蒸发量很小,而树木行间保持干燥,又几乎无输水损失,能把株间蒸发、深层渗漏和地表径流降低到最低限度,大部分水分消耗于植物蒸腾作用。据试验滴灌比土渠灌溉节水82.8%,是沙地最理想的节水灌溉技术;滴灌不会造成土壤盐渍化。相对土渠灌溉,滴灌省工、省井、省地、省肥、增产,沙地造林中,滴灌能极大地提高苗木成活率、保存率,造林成活率可达到95%以上,造林效果优于任何一种灌溉方式。滴灌较常规灌溉造林具有诸多优点,如节水、减少整地费用、排盐、提高造林成活率等。

(三)渗灌技术

渗灌是继喷灌、滴灌之后的又一节水灌溉技术,它起源于地下浸润灌溉,是当今世界最先进的农业节水灌溉技术之一。渗灌是一种地下微灌形式,这一灌溉方法是以低压管道输水,再通过埋于作物根系活动层的灌水器(微孔渗灌管),根据作物的生长需水量定时定量地向土壤中渗水供给作物。因此,渗灌可以看作是滴灌的一种特殊形式,又被称为地下滴灌。这种灌水技术无地面蒸发损失和深层渗漏损失,是水的利用率最高的灌水技术之一。

四、 覆膜技术

覆膜可以起到保温、增温的作用,可以减少树盘内杂草横生,同时避免杂草与苗木抢夺水分的现象。也能尽快恢复植被,为防止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同时覆膜促进了土壤中微生物的活动、有机质的分解和养分的释放,从而有利于根系的生长、吸收及营养物质的合成和转化,保证苗木的成活和生长并可以防止苗木因干旱造成生理缺水而死亡。国内外普遍使用的几种农田覆盖材料有地膜、草纤维膜、秸秆覆盖等,秸秆覆盖是指利用农业副产品如茎秆、落叶、糠皮等或绿肥为材料进行的地面覆盖,一般用麦秸和玉米秸,秸秆覆盖可调节地温,减少病害,改善农田水分状况,秸秆覆盖量不宜过大或过小,覆盖量过小,起不到节水、保墒、增产的作用,覆盖量过大,会造成土壤温度过高、通气不良、分蘖减少、贪青晚熟,且秸秆不易腐烂,影响下茬播种。

五、 结语

抗旱造林技术范文第5篇

1.1雨水造林技术

雨水造林技术是一种土壤改进技术,是通过对土壤理化性质的改变,或在植树过程中添加吸水凝胶使树木周围土壤能够有效储存天然雨水或表面径流,形成稳定的水源,使其在干旱的情况下为树木生长所利用,满足树木生长需要的土壤环境和水条件。雨水造林技术对于提高经济林产量,确保造林成活率有着积极的作用,是旱区和干旱状态下,进行抗旱造林的一项新型技术。

1.2固体水造林技术

固体水造林技术是利用高分子技术而展开的抗旱造林技术,其实质是用高分子材料将水易流动、易蒸发、易冻结、易融化的性质加以改变,将水固化在高分子材料构成的体系里,在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下缓慢释放水分,起到为植物提供稳定水源的目的。同时高分子材料还具有生物降解的良好性能,对环境无污染,对生态无残留,是抗旱造林技术中较为适宜我国大面积推广的技术种类。

1.3容器苗造林技术

干旱地区土壤中水分含量不高,同时土壤在理化性质上也表现出贫瘠的特点,因此,在干旱地区造林长会因土壤干旱和贫瘠带来成活率不高、生长缓慢等问题,最终形成了生态恶劣土壤贫瘠生态更加恶劣的恶性循环之中。容器苗造林技术能够有效解决土壤贫瘠和水分含量不足的问题,在东北地区,春季干旱较为严重,造林所用的幼苗常会因春旱产生脱水而导致死亡。东北林区探索出容器苗造林技术,用来繁育松柏类植物,容器苗造林的要点是在容器中盛状有丰富水分和养分等基质,在条件优越的大棚、温室、地窖中进行发芽和育苗,这使得苗木在发芽生长的初期获得温度、湿度、营养较高的环境和条件,有利于苗木的培育。当进入到移植阶段后,将容器苗直接植入造林地,由于有容器的存在,不但可以降低运输和种植过程中对苗木的伤害,又可以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为苗木提供稳定的水分和养分。容器一般是由能降解、可穿透的材料制成,既能确保苗木生长发育获得营养,也能在苗木进入生产快速阶段使苗木突破容器的限制。从经济性和生物性的角度出发容器苗造林技术有着极大的推广价值,是干旱地区,特别是东北地区造林工作在未来一段时间的主要技术。

1.4覆膜造林技术

覆膜造林技术的实质是为苗木营造一个易于繁育和生长的空间,覆膜可以提高土壤温、湿度,在苗木周围利用覆膜形成有利于苗木生长发育的小气候。覆膜造林的主要内容是:先把膜的一边向中心剪一道缝,栽时把树穴整成浅锅底形,穴边缘略低于地面。栽后盖上地膜,使苗木地茎通过膜中心,用土把膜四周和划破的缝压实,做到覆膜无空隙、无透气孔,形成一个倒伞形,可以起到增加土壤温度,防止土壤蒸发,有利于苗木生长的作用。

2抗旱造林技术的要点

2.1抗旱型树种的选择

人们常说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在生物界对这一现象表现的可谓是淋漓尽致。适地种树是目前干旱造林的主要要求之一,很好的体现了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这一自然规律。在干旱造林工作中,做到适地适树技术要求是提高造林成活率和实现科学、合理造林的主要基础。在造林工程中,树种的选择是否合理得当不仅影响着树木的成活和生长,同时对于树木的效益发挥也有着重要的意义[2]。一般在造林工作中,通常都是将地和树进行有机结合,同时对周围气候和自然环境进行深入分析,进而发挥树木最大的生长潜力,获取最大的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使抗旱造林工作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2.2抗旱造林整地的要点

整地是抗旱造林工作中重要环节,也是提高树木成活率和改善幼苗生长环境的主要手段。经过过去多年的实际工作经验总结得出,在造林工程中做好提前整地工作可以很有效的积蓄水分,提高土壤的含水量,同时还能够改善林业生长的环境、光照条件以及通风条件,使得土壤肥力增加。通常半情况下,在干旱地区植树造林工作中,整地工作一般应该提前半年左右进行,这有助于土壤结构的改变,在东北地区由于气温和干旱的原因也可以在选择植树前一年进行整地。

2.3抗旱造林中起苗和种植的要点

在造林工程中对于起苗的时间要进行严格全面的控制,通常起苗工作都是在上午或者阴雨天气中进行的,同时在起苗工作中要保护好树木根部的完整性,苗木过高的情况下还需要对苗木进行截干处理,并且对于切口要采用塑料薄膜进行严密扎实。种植苗木的关键在于减少水分蒸发,应该在种植的过程中遵守“三埋两踩一提苗”的原则,确保种植的质量,提高抗旱造林的成活率[5]。4结语综上所述,东北地区林业要将抗旱造林作为林业工作的主攻方向,从建设生态林业、科技林业的高度上高度重视抗旱造林工作,通过抗旱造林技术的全面掌握提升造林技能的水平,以更为科学的抗旱造林的技术确保造林的质量。在实际的抗旱造林工作中应该逐渐扩大抗旱造林工作的范围,加强相关科技的应用,重点在国家重点生态建设工程上应用抗旱造林技术,这样既容易获得资金和技术的支撑,也容易产生良好的示范效应,客观上加速抗旱造林技术的应用和推广。

抗旱造林技术范文第6篇

一、整地方法:

整地的方法应根据造林的地形、土壤、植被和气候等条件的不同,通常采用以下几种。全面整地、带状整地、块状整地。

在干旱地区造林整地中,主要是以带状整地为主,带状整地也叫带垦,是呈长条状的翻垦造林地土壤,并在整地带之间保留一定宽度的不垦带的一种整地方法,这种整地方法改善立地条件的作用较好,有利于保持水土,便于机械施工,其主要形式有:

(1)水平阶整地,多用于干旱山地,土壤薄或较薄的中缓草坡或黄土地区的缓坡或中坡。施工时,自坡下沿等高线开始修第一阶,然后第二阶土,以此类推,最后一阶可就近取表土盖于阶面,阶面处缘培修土埂或不修土埂,阶面宽度0.5-1.5米,阶长不限,相邻阶距1米左右,阶间距1.5-2米。

(2)反坡梯田,反坡梯田是黄土高原干旱丘陵地一种行之有效的整地方法。断面呈三角形的沟,又叫三角形水平沟,田面向内倾斜成反坡。

反坡梯田蓄水保土,抗旱保墒能力强,改善立地条件作用大,造林成活高,幼林生长好,使用于黄土高原地形平缓坡面完整、土层深厚的造林地。

二、苗木栽植中应注意的问题

(1)选择大苗、壮苗,大苗、壮苗对于提高造林成活率非常重要,在选择苗木时一定要按照国家制定的苗木生产技术标准,选择根系完整,无病虫的一二级苗。

(2)认真细致栽植,栽植过程中要注意做到,苗木根部舒展;土壤与苗木根部要密接;有条件的栽后及时浇水,并封土保墒。截杆造林也要注意封土,尽量减少苗木水分散失。

(3)栽后管理,造林地管理主要是防止蒸发和人畜进入造林地践踏苗木。同时注意松土除草,防止草荒,为苗木创造一个良好的生长环境。

在林业生产实践中,虽然总结出了许多旱地造林的方法和技术,但以上所述生产技术,在实际造林生产中尤为重要,为了大幅度提高旱地造林的成活率就必须在生产中综合的运用各种林业措施,灵活掌握各种造林方法和技术,不断总结出适合本地区立地条件,而且行之有效的生产技术,更好的为林业生产服务。

三、在干旱半干旱地区节水造林进程中,各种节水保水措施相继应用并取得一定成效,固体水、保水剂、抗蒸腾剂等大量应用于防旱抗旱,已经或正在取得巨大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

1、滴灌造林技术。部分干旱半干旱石质山地困难立地处于城市近郊有水源且需要绿化的风景旅游区或名胜古迹区。因自然地势陡峭,立地条件恶劣,坡度大、土壤贫瘠,导致树木生长发育不良,树木成活率低,形成低劣的生态景观。而滴灌造林技术恰恰可以解决这个难题。

滴灌较常规灌溉造林具有诸多优点,如节水、减少整地费用、排盐、提高造林成活率等。滴灌的基本原理是将水加压、过滤,必要时连同可溶性化肥、农药一起通过管道输送至滴头,以水滴(渗流、小股射流等)形式给树木根系供水分和养分。由于滴灌仅局部湿润土体,而树木行间保持干燥,又几乎无输水损失,能把株间蒸发、深层渗漏和地表径流降低到最低限度。滴灌造林可以根据不同季节、不同土壤墒情及时供水。高质量的供水最终将促进植物生长发育,利于树木成活率的提高和环境景观的改善。

2、吸水剂在抗旱节水造林中的应用。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农业部北部研究中心开发出一种高分子聚合物,称之为高吸水剂(也称高吸水性树脂、吸水胶、保水剂、抗旱宝等)。我国对高吸水剂的研制和生产应用起步较晚,系统的应用研究则从80年代初开始,之后发展较快,并取得阶段性成果。

它具有高吸水性、保水性、缓释性、反复吸释性、供水性、选择性、可降解性等特性。在林业上吸水剂的应用,可以提高土壤的最大持水量,增强土壤的贮水和保水性能,减少土壤水分耗散,延长和提高向植物供水的时间和能力,使其在干旱半干旱地区的林业生产中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

3、固体水在抗旱节水造林中的应用。固体水种植技术是20世纪90年代末国际上最新研制成功的一项先进抗旱造林新技术。固体水(solid water)又称干水(drv water),是一种用高新技术将普通水固化,使水的物理性质发生巨大变化,变成不流动、不挥发的固态物质。这种固态物质在生物降解作用下能够缓熳释放出水分,被植物吸收利用。适于在远离水源、气候干燥、土壤保水性差的荒山中植树造林使用。尤其是在严重缺水的干旱半干旱地区及季节性干旱地区,应用固体水并配合其它集水蓄水保墒技术,既可以保证长时间地供给植物水分,维持植物的正常生长,又可以减少水分的无效蒸发及渗漏,达到节约用水、水分高效利用的目的。

4、化学药剂处理在抗旱节水造林中的应用。用于处理苗木来提高造林成活率的化学药剂主要包括有机酸类:苹果酸、柠檬酸、脯氨酸、反烯丁二酸等;无机化学药剂:磷酸二氢钾、氯化钾等;蒸腾抑制剂:抑蒸剂、叶面抑蒸保温剂和京2B,还有橡胶乳剂、十六醇等。这些药剂的应用,可以减少植物体内的水分蒸发,增强苗木的抗旱能力。

5、ABT生根粉、根宝等制剂在抗旱节水造林中的应用。ABT生根粉是中国林科院王涛研究员研制成功的高效、广谱、复合型生长调节剂;根宝是山西农业大学研制开发的一种营养型植物生长促进剂。2种制剂所含的多种营养物质和刺激生根的物质能够直接渗入根系,使苗木尽快长出新根,恢复吸收功能。从而提高造林成活率,在荒山造林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除了以上介绍的节水抗旱造林技术外,抗旱剂、种子复合包衣剂、土壤结构改良剂、土面保墒剂、旱地龙等也开始大量应用于防旱抗旱,并且已经或正在取得巨大的生态效益。

抗旱造林技术范文第7篇

关键词:苗木;抗旱造林技g;栽培;抚育

根据苗木抗旱造林技术的特点来看,除去前期的准备工作及品种选择外,其最重要的就是要掌握苗木生长的季节性,尤其是在干旱缺水的季节,必须要对相关造林技术进行合理的应用,从而保证苗木的质量。同时在苗木种植中需要对整地、移栽、养护、管理等技术不断的进行完善及提高,以此来促使苗木抗旱造林技术向着专业化的方向发展,并在造林过程中对水资源进行合理的分配及利用,保证其应用效果最大化。

一、做好林木苗木的选种工作

1、选择优良的耐旱品种

地区干旱的最主要特点就是在造林时期降水量严重不足,因此需要从基础的角度出发来提高造林的成活率,为此苗木品种的选择上应考虑其抗旱能力,根据地区特点及生长环境选择适地性好的苗木,并保证苗木品种优良,具有良好的生长能力,以此来保证在干旱区域苗木能具有良好的存活能力,为提高苗木存活率提供一份保障。

2、结合林业工程实际选种

苗木品种在干旱区域地下水资源分布有着不同的特点,进行植树造林苗木品种选种可以结合林业工程的特点,对于地下水较浅的区域可以选侧根发达的品种作为目标苗木,而对于地下水较深的区域,则应该选根系纵向发达的品种作为目标品种,以此来做到对苗木生长、抗旱能力的保障。

二、做好苗木抗旱栽培工作

1、强化起苗环节

苗木的起苗指的是将其从苗圃中起根到种植区域的整个过程,由于在起苗过程中苗木根系会脱离土壤,因此其根系失去了相应的保护,在起苗及运输的过程中苗木的根系植体容易受到损伤,并且水分的流失也是起苗中需要着重关注的部分,在起苗过程中需要对其进行水分的保护和保持,这也是提升苗木抗旱能力的基础。苗木起苗前应该针对不同品种的苗木进行灌溉,使苗木获得大量的水分,以确保整个栽培过程中不会因水分流失过快而引发缓苗期延长或者苗木死亡。在起苗的环节要力保苗木根系的完整,避免出现劈裂根、主根系受损等问题,以确保苗木水分的平衡。在起苗后,应该对针叶苗木进行蘸泥浆处理,使其能够避免水分过度流失。应该对阔叶类苗木进行浸泡处理,以确保苗木体内和根本有足够的水分。

2、强化栽植环节

栽植环节要注重打浆技术并进行覆膜处理。打浆技术,是指对于针叶类苗木在栽植时一般要进行的两次打浆,打浆过程中是在造林地进行。第一,将苗木放入水桶,加适量水,使苗木根部吸收足够多的水分,保证放苗和栽植过程中水分充足。第二,栽植时把苗木放置在有垂直壁且事先挖好的坑中,适当往上提苗,确保根系展开,然后再向坑中填土,边填边踩实,这样能确保根部水分充足。第三,苗木栽植好后还要覆膜,用地膜覆盖住栽植穴,让苗木从地膜中间掏孔露出,膜将整个根部都覆盖住,确保苗木根部的水分能保持较长时间,保证缓苗时根系生长需要的水分,有效提高苗木的抗旱能力,提高成活率。

3、强化覆土环节

为有效防止春季干旱时苗木根部的水分挥发,在栽后的苗根部加盖一层松土来防止水分的散失,一般是在晚秋来到时进行。我国的许多干旱地区都具有冬季时间长而且春季风又特别大的特点,如果根部缺水容易导致苗木出现生理性干旱,从而影响其生长甚至死亡,进行根部覆土,能确保苗木根部水分充足。

三、做好苗木抗旱抚育工作

抚育工作要做到系统、科学、高效,要结合苗木缓苗、立地条件维护和苗木管护等重点环节进行,将抗旱作为一个重要的参考目标和出发点,以此来组建适合于季节和天气特点的抚育工作新体系,在确保苗木抗旱能力的同时,提高林木成活率和质量。

1、做好苗木缓苗期管理

在苗木处于缓苗期的阶段,应该以苗木的品种、林业工程特点和区域地质与水资源特点作为出发点,强化抚育工作的重点、细节和要点。要做好苗木的浇水,帮助苗木迅速建立起新的水分平衡,为下一步生长和发育提供前提。要做好病虫害和杂草的清除,在施肥、打药的基础上,为苗木建立起益生的理化环境和生态环境,使林木能够顺利地度过缓苗期。

2、做好苗木夏季的浇水

干旱区域在夏季可能会出现降水不足的问题,因此要在夏季对水分要求大、地下水资源不足的区域进行苗木的浇水工作。要把握浇水和灌溉的时机,不能在中午蒸发量大、温度高的时候浇水,以避免对苗木的伤害。在浇水的过程中要确保浇水的位置,一定要对苗木根部进行浇水,避免水资源的浪费,提高灌溉效率。在浇水的过程中对于苗木周边的生态环境应该做好清理,避免宝贵的水被杂草利用,降低灌溉的质量和效果。

3、做好苗木立地条件的维护

立地条件的维护是林业工程的基础性工作,也是确保苗木度过干旱期,应对干旱天气的主要林业专业性措施。应该在立地条件维护过程中做好苗木周边的松土工作,破坏土壤蒸发过程中形成的水分蒸发和流失通道,抑制土壤水分蒸发强度,有效保护水分。要结合施肥做好抗旱工作,要结合苗木品种、生长特点、季节状况进行差异性、科学性的施肥,通过肥料的使用降低苗木蒸腾作用的强度,以便提升苗木对抗干旱的能力。立地条件维护工种要把苗根部的杂草清除干净,这样能避免杂草生长过旺,同苗木进行水分和养分的抢夺,提高种植土壤的实际持水能力,最终达到有效抗旱和保墒的目的。

结语:根据上文分析可以对苗木抗旱造林技术有一个大体的掌握,同时在与其相关技术的使用中需要注意将林业工程建设的理念及林业发展的需要融入其中,通过技术的使用保证苗木的存活率,从而提高林业生产的效率。虽然对于苗木抗旱造林技术的研究不断的完善,其技术应用也逐渐成熟,但是在实际中仍有一定的发展空间,为此对于苗木抗旱造林技术还需从实践中积累及总结经验,从而保证相关技术可以高效实施,以此来促使林业可以持续、健康、良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唐宏刚.浅谈树木抗旱性及抗旱造林技术[J].低碳世界,2015(20):320-321.

[2] 赵洪林,李振秀,王巍威.苗木抗旱造林技术[J].吉林农业,2016,7(1):111-111.

抗旱造林技术范文第8篇

1.1集水技术。对干旱半干旱地区苗木成活率产生影响的主要因素是“水”,我们可以通过修筑蓄水池以及拦塘坝的方式将自然降雨集中在一起,从而为抗旱林木的早期生长提供水源。集水整地系统主要由微集水区构成,比如产生径流的积水面或者渗蓄径流的植树穴。结合实际地形情况,以林木为目标在整个林地形成不同的集水区和栽植区,从而构成一个完善的集水、蓄水系统。如果在树木栽植区的自然降水无法满足林木的自然发育需要,在不同的时期内土壤水分缺乏,那么我们就能够通过集水技术来对水流量进行调整,从而对土壤进行补水,确保水分供需的平衡。

1.2栽植管理。一方面是不同季节栽植的管理,春季栽植时通常在土壤解冻到20cm左右时进行。嫩江地区一般春季造林时间为5月中上旬为宜,可以选择先植阳坡,再植阴坡的方式;按照先植小苗,后植大苗的原则,在土壤水分被大量蒸发之前,确保苗木均已被栽植入土;在雨季进行栽植通常可以选择透雨之后的连阴天或者是下雨之前进行栽植。抗旱造林工作人员必须要了解当地天气的变化,多关注近期天气预报,从而把握好栽植的有利时机,这也是雨季栽植成功的重点;秋季栽植应该选择落叶之后,土冻之前的时间段,这一阶段气温开始降低,水分蒸发量明显的下降,有助于苗木根系吸收水分,来年春天还能够直接吸收冻土解冻水,让生根更快的萌芽和生长。另一方面是苗木管理工作。做好苗木运输管理,做到随起随运随栽,若遇无法第一时间进行栽植的情况应该做好假植,运输时间尽可能控制在早晚间;对于部分生命力较强的阔叶树种,可以采取截杆截根的方式,降低茎干的水分消耗;此外还应做好苗木分级管理以及灌溉管理等工作。

2抗旱配套技术措施

2.1DJS造林技术。DJS造林技术的主要是结合该地区的自然环境条件以及抗旱造林树种的基本特征,同时利用聚乙烯塑料不透水的特征,研制出装有营养土和水配比的混浆植苗袋,把林木植入袋中的一种新技术。首先在塑料袋中下方均匀打通4个直径4mm小眼,已利根系扎出。然后在塑料容器袋中放入适量的水和土,进行搅拌成泥浆状,再将苗根插入泥浆中,将塑料袋放入栽植坑中,把袋两个拎手对折封严袋口,回土埋严,修好树盘,浇透坑水。在无降水的情况下,苗木能够一个半月至两个月不失水。

2.2容器苗造林技术。容苗器造林技术指的是使用营养容器来进行播种和林木的育苗。容苗器相对于裸根苗来说能够延长造林时间,可以很好地增加苗木成活率,有助于我们对缺苗进行补植,增加林木生长量以及抗逆性。为了更好地处理干旱半干旱地区造林难的问题,我们可以广泛的推广这种造林技术。使用容苗器造林可以确保苗木根系完整,让苗木能够更好地吸收容器中的营养成分,但是这种造林技术的缺陷在于成本相对较高。通过运用容器进行造林大大增加了干旱地区和沙地造林的成活率,根据本地的实际调查数据显示,使用2年生油松或者侧柏容器苗造林能够达到85.3%的成活率,而比裸根苗造林方式20%的成活率高得多,同时也让造林时间摆脱了季节的限制。

2.3地膜覆盖技术。在南方地区,地膜覆盖技术被广泛地应用。在开始覆膜之前,要结合林木的种类和栽植面密度等情况来设计好地膜块的大小。林木栽植之后进行浇水,待水渗透进入后,把1m见方的地膜从中心破洞,将苗木由洞口套入,将地膜铺平之后,确保苗木根基周围的地膜覆盖严实,并将树盘设置成为漏斗形状。需要注意的是,地膜覆盖过程中应该确保边缘压实,可以在地膜上方洒一层薄土,避免起风时地膜被吹走。根据调查结果显示,地膜覆盖技术可以增加湿润效果,在早春的3~4月时地面增温2.3~3.5℃,相对来说增加了10%~17%;15~25cm土层温度增加1.2~2.3℃,相对增加8%~25%,其次是地膜覆盖之后土壤的含水量处于18.43%~19.87%,和之前的测量值相比增加了15%左右,保墒能力较好。

2.4灌溉。在一些条件较好的地区可以应用取水灌溉技术,为了更好地节约水资源,当前我们普遍采取渠道防渗技术以及低压管道输水技术来进行灌溉。而渠道防渗技术相比之下是现阶段大中型灌区较为理想的灌溉技术,其节水潜力很大。低压管道输水灌溉常被称之为管灌技术,它指的是借助水泵的低压力将水输送到田间口,之后再接末级输水软管进行灌溉。但在应用此类技术时必须要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

3结论

通过各种抗旱造林技术不但能够帮助降低工作成本,还可以增强林木的成活率,确保林业生态效益的最大化。对干旱半干旱地区抗旱造林技术进行分析和研究,在对林木进行精心栽植的基础上,为了确保抗旱保成活,应该尽可能地利用好水分,根据当地实际气候情况,选择合理的整地、定植、覆膜、集水等技术手段及正确的栽植时间来增强林木的成活率,真正做到抗旱保成活、植一片绿一片,建设美丽生态嫩江。

抗旱造林技术范文第9篇

关键词 山区;植树造林;干旱区域

中图分类号 S728.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14)13-0145-01

干旱对于我国山区的造林来说,是一个常见的现象,同时又是我们近期在进行人工造林过程中面临着的一个严重的问题。随着我国对植树造林重要性全面的认识和分析,大范围的植树造林活动进入到山区的干旱地区。而最近一段时期内我国的山区的干旱情况逐年的加剧,这就造成的土壤逐渐向沙漠化发展,水资源枯竭,沙尘天气不断发生。而进行植树造林在很大程度上能够缓解这种问题,从抗旱造林的技术手段入手,探寻造林工作过程中主要的技术要点真正为林区的工作发展奠定坚持的基础。

一、山区抗旱造林技术

(一)雨水造林技术

这种造林技术主要是对土壤进行改进的一项造林技术,通过对土壤的理化性质进行有效的改变,或者在植株造林过程中向土壤中添加吸水凝胶,保证树木周围的土壤能够有效的保存天然雨水或者表面的流经并形成稳定的水源,使其能够在干旱的环境下为树种的生长提供充足的水源,满足树木生长所需要的各种环境和对水的需求。雨水造林技术对于提供经济林的产量,确保苗木成活率有着积极作用,是抗旱条件下一项新型的造林技术。

(二)固体水造林技术

固体水造林技术主要是利用高分子技术和材料而进行的一种山区抗旱造林技术,其实质是利用高分子化学材料将水的易流动性、易蒸发和易冻结和易融化的性质加以改造,并将水固话在高分子材料构成体系里,然后利用土壤微生物的作用将其分解出来,并逐渐地的释放出水分,为植物提供了稳定的水源。同时,高分子材料还具有良好的生物降解作用,对环境不会造成污染,对森林的生态系统不会早成额外的影响。是我山区抗旱造林技术比较适合的一种造林技术,值得在造林区域内大面积推广应用。

(三)容器苗造林技术

在干旱的山区土壤中水分含量是十分低的,同时,土壤的理化性质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贫瘠的特点,因此,在干旱的地区进行造林会因为土壤干旱和贫瘠的问题导致造林的成活率不高,林木因为缺水而出现严重的生长缓慢的现象,最终在山区形成了恶性的循环。而采用容器造林及时能够有效的解决山区土壤贫瘠以及水分含量不高的问题,在我国东北地区,早春干旱情况一般都比较严重,因此在造林过程中经常会出现因早春干旱树苗出现脱水的现象,最终导致了树苗出现严重的死亡现象。采用容器造林技术主要适合对松柏类树苗进行繁育,主要的技术要点是在一个固定的容器中盛装有丰富水分和养分的基质,在良好的环境温度和水肥条件下进行发芽和育苗活动,这使得苗木在发芽生长的初期获得的温度、湿度以及营养都比较适合,有利于对苗木的培养。然后当苗木进行移植阶段之后,将容器苗直接植入到造林的区域内,由于在造林过程中一直会有容器存在,能够在很大程度上降低运输过程中对树苗根系的伤害,又可以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为苗木提供稳定的水分和养分。这种容器又同时具备了可降解性,随着树木的生长其逐渐会被土壤中的微生物分解掉。从经济学角度对其进行分析我们可以发现,这种造林技术有着极大的推广价值,是山区干旱地区进行人工造林的一种有效手段。

二、山区抗旱造林的技术要点

(一)选择合适的抗旱性树种

在山区干旱的地区进行人工造林过程中,要做到适地适树的原则,在保证造林成活率、科学性、合理性和经济性的基础上全面提高植树造林的各项效益。在造林过程中树种选择的是否合理不严重影响着树木的成活率和未来的生长,同时对树木效益的发挥也有着不小的影响。在一般情况下,树种的选择通常都是将其和当地的环境进行有效的结合,并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保证选择的树种能够在最大程度上发挥树木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使抗旱造林工作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造林整地的技术要点

整地时造林过程中十分重要的一个环境,在干旱地区合理的进行整地就显得更加重要了。其实提高树木成活率和改善幼猫生长环境的一个重要手段。经过多年的经验我们总结出,在干旱地区进行植树造林过程中一定要提前做好整地工作,这样可以保证土壤有效的蓄水,提高土壤的含水量,同时还能有效改善林业生产的环境、光照的条件以及通风的条件,使得土壤德芙肥力不断地增加。通常情况下,在半干旱的地区进行植树造林,应该提前半年对林地进行有效的整理,这样有利于改善土壤的结构,在我国北方山区的干旱地区提前进行整地有利于土壤更好的进行蓄水,提高造林的成活率。

(三)抗旱造林过程中起苗和种植的要点分析

在山区干旱地区进行造林过程中,对于起苗的时间一定要及时的进行控制,通常情况下,起苗工作是在上午或者是在阴雨天气中进行的,同时为了保证树苗种植之后的成活率,在起苗过程中有一定要保护好树木的根系,保证树苗根系的完整性。对于苗木过高的额树木还应该及时的对其进行修剪,并切口要做好及时的保护,采用塑料薄膜将切口进行严密包裹。在树苗种植过程中,种植的关键在于减少树苗自身水分的蒸发,在种植过程中一定要遵守“三埋两踩一提苗”的原则,确保种植的质量,从而提高抗旱造林的成活率和造林的质量。

参考文献:

[1]时树艳.平原地区干旱贫脊盐碱地造林技术探究[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 2010(11)

[2]赵杰,杨瑞卿.徐州市居住绿地植物调查与分析[J].徐州工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01)

[3]季蒙,杨茂仁,王晔平,崔清涛,何晓平.内蒙古公路绿化树种现存问题及选择探讨[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 2010(17)

[4]景利萍,胡林林.白泉山生态公园的林种规划及树种选择[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 2010(21)

[5]田恒慧.济宁市城市园林绿化树种选择和规划浅析[J].园林科技信息. 2010(04)

抗旱造林技术范文第10篇

关键词:抗旱造林;固体水;集水技术;灌溉技术;覆膜技术

中图分类号:S7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2374(2009)24-0062-02

干旱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造成干旱的原因主要是大气环流、区域地理位置及区域森林分布。干旱容易导致荒漠化、沙尘暴、水资源短缺、森林覆盖率降低、生物多样性减少等问题。干旱问题已严重影响树木的成活、威胁树木生长,因此,抗旱造林技术的应用十分必要。抗旱造林技术主要用于荒山造林、荒漠化治理等生态环境的改造,以及城市、园林绿化和交通道路绿化等。

一、固体水技术

固体水种植技术是20世纪90年代末国际上最新研制成功的一种新技术。固体水(solid water),又称干水(dry water),是一种用高新技术将普通水固化,使水的物理性质发生巨大变化,变成不流动、不挥发、0℃不结冰,100℃不熔化的固态物质。这种固态物质具有生物降解性能,降解后无残留,不污染土壤,可用作植物的长效水源。固体水的供水理念完全不同于常用的保水剂,因为固体水是用普通水固化而成,98%的成分为水,在土壤微生物的作用下缓慢释水,供植物长期吸收利用。

影响固体水释放的因素与固体水接触的微生物和固体水切口横截面积有关,与固体水接触的微生物越多,固体水降解得越快,两者之间呈良好的对数关系;在土壤条件一致的情况下,固体水释水量与横截面积为线性关系,切口的横截面积越大,固体水释水量越多。而且固体水释放速率除了与截面积有关外,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也受植物需水状况的调节,在干旱条件下使用固体水可明显改善植物的水分状况,提高叶含水量,维持叶绿素含量的相对稳定,是一种与植物吸水过程同步供水的方式。

二、集水技术

集水就是利用水分的重力效应和土壤的水库效应,通过合理的人工调控措施,使降雨就地拦蓄入渗,从时空上对降水进行再分配,延长土壤水分的有效供应时间,提高林木成活率的方法。集雨灌溉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美国、澳大利亚、以以色列为典型代表的中东地区、印度、墨西哥、中国及非洲撒哈拉沙漠南部诸国都采用各种集水技术措施。集水技术首先由解决人畜饮水问题开始,逐步发展到利用城市集水系统增加城市供水和用于有限的农业和园林灌溉。

20世纪70年代末,在兰州南北两山开展了通过收集径流来育苗造林的工作,拉开了我国集水技术对比研究的序幕,提出了径流林业的概念。之后甘肃省干旱造林研究中心等单位广泛开展了集水径流造林技术的试验研究,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经验,为径流林业理论技术体系的形成与完善奠定了基础。在生态环境极其脆弱的干旱半干旱区做了大量的集水造林试验,结果表明集水造林能增加植树带径流收获量,提高土壤含水量,使更多的降水渗入到根际区以下的深层土壤,防止土壤水分长时间持续严重亏缺。

三、灌溉技术

(一)喷灌技术

喷灌出现得比较早,最早是以色列人对此重点研究,1969年首先在南非研制试用,1976年被美国列为专利,20世纪70年代在世界上得到了发展,80年代以后得到进一步的完善和大面积推广。喷灌是利用专门的设备将压力水喷洒到空中形成细小水滴,并均匀地降落到田间的灌水方法。喷灌几乎适用于所有作物和各种形式,兴建在起伏不3平、土壤透水性较强的地块经济效益最好。喷灌系统的形式很多,其优缺点也就有很大差别。在我国用得较多的有固定管道式喷灌、半移动式管道喷灌、滚移式喷灌、时针式喷灌、平移式喷灌、绞盘式喷灌等。

(二)滴灌技术

滴灌是通过管道系统及安装在末级管道上的灌水器,将有压水以水滴(渗流、小股射流等)形式给树木根系供水分和养分,使作物根系活动区的土壤经常保持适宜的水分和营养的节水灌溉技术。由于滴灌不产生深层渗漏,地面形成的湿润区很小,且几乎全在阴影之中,所以表土蒸发量很小,而树木行间保持干燥,又几乎无输水损失,能把株间蒸发、深层渗漏和地表径流降低到最低限度,大部分水分消耗于植物蒸腾作用。据试验滴灌比土渠灌溉节水82.8%,是沙地最理想的节水灌溉技术;滴灌不会造成土壤盐渍化。相对土渠灌溉,滴灌省工、省井、省地、省肥、增产,沙地造林中,滴灌能极大地提高苗木成活率、保存率,造林成活率可达到95%以上,造林效果优于任何一种灌溉方式。滴灌较常规灌溉造林具有诸多优点,如节水、减少整地费用、排盐、提高造林成活率等。

(三)渗灌技术

渗灌是继喷灌、滴灌之后的又一节水灌溉技术,它起源于地下浸润灌溉,是当今世界最先进的农业节水灌溉技术之一。渗灌是一种地下微灌形式,这一灌溉方法是以低压管道输水,再通过埋于作物根系活动层的灌水器(微孔渗灌管),根据作物的生长需水量定时定量地向土壤中渗水供给作物。因此,渗灌可以看作是滴灌的一种特殊形式,又被称为地下滴灌。这种灌水技术无地面蒸发损失和深层渗漏损失,是水的利用率最高的灌水技术之一。

目前国内有低压渗灌和重力渗灌两种方式。渗灌可以减少用水,减少肥料用量、节省土地和劳动强度。采用渗灌后,土壤表面能够保持较为干燥状态,不仅棵间蒸发大大下降,能有效地控制室内空气湿度,抑制作物病虫害的发生,还能防止杂草生长。渗灌处理的表层土壤经常呈疏松状态,防止了毛管损失,保持耕作层具有良好的透气性,土壤内微生物活性高,分解作用强,土壤肥力高,当然,渗灌也存在一些缺点:堵塞不易发现,不便于维护;当管道间距较大时灌水不够均匀,在土坡渗透性很大或地面坡度较陡的地方不宜使用。

四、覆膜技术

覆膜可以起到保温、增温的作用,可以减少树盘内杂草横生,同时避免杂草与苗木抢夺水分的现象。也能尽快恢复植被,为防止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同时覆膜促进了土壤中微生物的活动、有机质的分解和养分的释放,从而有利于根系的生长、吸收及营养物质的合成和转化,保证苗木的成活和生长并可以防止苗木因干旱造成生理缺水而死亡。国内外普遍使用的几种农田覆盖材料有地膜、草纤维膜、秸秆覆盖等,秸秆覆盖是指利用农业副产品如茎秆、落叶、糠皮等或绿肥为材料进行的地面覆盖,一般用麦秸和玉米秸,秸秆覆盖可调节地温,减少病害,改善农田水分状况,秸秆覆盖量不宜过大或过小,覆盖量过小,起不到节水、保墒、增产的作用,覆盖量过大,会造成土壤温度过高、通气不良、分蘖减少、贪青晚熟,且秸秆不易腐烂,影响下茬播种。

五、结语

近几十年来,抗旱造林技术一直是干旱、半干旱地区森林培育学研究的重点。解决干旱条件下的造林成活以及林木生长问题,应该从植物材料和立地条件两个方面入手。抗旱造林综合技术的研究和推广方面也做了大量的工作,并形成了一批具有明显特色的成果,对于提高于旱地区的造林成活率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如苗木护根技术、径流林业技术、保水剂的应用技术、蓄水保墒技术,等等。

参考文献

[1]李党军.抗旱造林技术措施[J].陕西林业,2008,(4).

[2]何秀珍.山区现代化容器育苗与抗旱造林综合技术研究[J].河北林业,2008,(3).

[3]张晓燕,任俊.节水灌溉也要转变观念与时俱进[J].内蒙古水利,2008,(5).

[4]祁生文.干旱、半干旱地区抗旱造林配套技术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08,(9).

[5]陈学俭.青海云杉秋季抗旱造林试验[J].现代农业科技,2008,(17).

上一篇:编导艺术范文 下一篇:舞蹈创作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