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旱措施范文

时间:2023-03-11 11:45:00

抗旱措施范文第1篇

1.1防汛工作。我村地处河中上游,溪沟较多,境内有公路、桥梁、电站、粮站、学校、邮电、信用、政府等重点保护目标,每年遇山洪爆发,河水猛涨,对沿河两岸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构成重大威胁。因此,全村各部门要提高对洪灾特殊性和危害性的认识,将防汛抢险工作当做一件大事来抓,做好汛期重点地段的巡查、排查工作。发生灾害后及时进行抢险救灾,尽量减少灾害损失,灾后做好受灾统计和各项恢复重建工作,确保生产、生活、教学秩序正常。

1.2抗旱工作。由于旱涝灾害时常交替发生,各村、村属各单位在抓好防汛工作的同时,也要作好抗旱的准备,及时分析旱情,检修抗旱机具,配备好零配件,并做好山塘、水渠清淤补漏工作。

2、组织机构及主要任务

为使该项工作达到统一指挥,统一行动,村成立了由村长任组长,副书记、副村长和人武部部长任副组长,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防汛抗旱工作领导小组。在防汛抗旱工作中,村属各单位要坚决服从领导小组统一调度指挥,按照有关规定,根据分工,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密切配合,共同搞好防汛抗旱工作。

2.1防汛抗旱相关单位职责

村水利站:协调防汛抗旱工作,提供雨情、水情、旱情信息,负责防洪、水利工程安全运行。组织对病检水电工程的监测处理和水利水毁工程的修复,提出防汛抗旱所需经费、物资、设备、通讯方案。

村人武部:根据防汛抗旱工作需要,负责组织防汛抢险和抗旱民兵队伍,参与营救群众、转移物资和急难险重抗洪救灾工作。

村农业服务中心:及时掌握并提供农业受洪涝、干旱灾害的情况,负责农业的防灾和减灾、救灾工作。

村派出所:负责维护抗洪、抗旱、抢险、救灾秩序,打击盗窃防汛抗旱物资,破坏水电设施的犯罪分子,协同防汛抗旱成员部门组织群众撤离和转移,做好防汛抗旱治安保卫工作和河道清理工作。

村社会事务办:组织协调救灾工作,做好灾情调查核实,安排发放救灾物资,指导协调受灾群众开展生产自救。

村卫生院:负责灾后的卫生防疫和受灾群众医疗救护工作。

村教育辅导站:负责组织、协调、安排村属各中小学防洪工程建设,除险加固,组织中小学生撤离危险地段。

村党政办:负责为防汛抗旱、抢险救灾及时提供天气预报和相关气象资料。负责处理防汛抗旱领导小组日常事务,协调好各部门工作,做好汛期值班和灾害预报。

2.2民兵的任务及兵力的使用

全村民兵是防汛抗旱的主力军,在领导小组的统一指挥下,按照基干民兵和普通民兵建制组织实施。主要任务是:

2.2.1河沿岸抗洪救险。发生洪灾时,基干民兵和7个村的普通民兵在村防汛抗旱领导小组统一部署下,组织对河地段的重点防护、抢险、疏散、转移、集中抢险救灾物质。其他各村的普通民兵,负责本区域的山塘、水库的抢险工作,并作好应急准备,随时支援重灾区的救援工作。

2.2.2重点目标的防护抢险。一旦重点防护目标发生险情和重大事故,基干民兵一排、二排要迅速出动,完成重点防护目标任务,确保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保障国家财产损失降到最低程度。

2.2.3发生滑坡、塌方险情时,基干民兵和发生事故片区民兵要及时出动抢险救灾,保证公路畅通。

2.2.4各村民兵要做好本村抗旱机具检修和抗旱物资的储备工作,对山塘、水库、堰渠进行防渗补漏清淤,保证抗旱用水。

3、工作措施

3.1高度重视防汛抗旱工作。立足于防大汛、抗大旱,各村对辖区易出现山体滑坡的地段随时进行巡查,对遭洪水袭击的村寨,要做好群众的防汛抗旱宣传工作,使群众提高警惕,树立防汛抗旱意识。

3.2进一步明确责任,落实各项防汛抗旱措施,各村两委班子要分片包干负总责。

3.3加强防汛值班,及时处理汛情、旱情和灾情,汛期必须坚持24小时值班。各班次必须有领导带班和技术人中值班,发现有脱岗、离岗的,不仅予以批评,还要给予经济处罚。

3.4值班人员密切监视水雨情。做出预测预报,出现险情要及时报告。同时把人民生命安全放在首位,汛期值班人中,必须对易发生的山体滑坡的地段和易被洪水袭击的村寒进行巡查做到发现险情及时抢救,及时转移危险区群众,确保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4、奖惩制度

4.1对在防汛抗旱工作中,服从命令,听从指挥,为保护国家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减少农业生产受灾损失作出贡献的干部、民兵,村政府将决定给予表彰奖励,并报上级政府及军事机关,建议给予立功受奖。

抗旱措施范文第2篇

关键词 作物;抗旱;栽培措施

中图分类号 S16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10-0062-01

风沙、干旱、少雨,十年九旱的气候现象使四平市的农业生产已面临着危机,一些常规的耕种模式需要改变、一些常规的作物品种需要换代、一些薄弱的生产环节需要加强,如何抗旱夺粮以成为科技人员面前的一大课题。四平市从1997年至今一直发生不同程度的干旱,导致部分地方作物出现了绝收。面对大旱种田的课题,几年来笔者一直在试验、总结、思考。现就今后旱区作物栽培及如何抗旱提出几点建议。

1 选择抗旱型作物品种

植物在自然界中各有其生活习性,按其生活习性植物学中可将其分为旱生、中生、湿生和水生植物四大类。由于不同的生活习性决定于它们各自的生存环境。这就是“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生物生存与进化的自然规律。依据这个规律,面对北部沙坨12年来的干旱气候条件,这个规律在四平市已显露出明显的特征。在种植业方面大部分常规旱生作物及品种需要重新选择,单纯依靠大面积的种植玉米、大豆等作物抗旱性能明显减弱,产量和效益逐年降低,有的品种出现绝收。原来曾一度被忽略了的花生、芝麻、葵花、高粱、谷子、糜子等作物以它们的抗旱优势摆上了种植首位,这些作物不但产量稳定而且市场效益高,表现抗旱性能强;而且表现较强的适应性,无论在砂壤、轻盐碱地、岗子地、洼地都能获得较好的效益[1-3]。

2 改变种植方式

(1)改春起垄为秋起垄。秋起垄既可以接纳秋雨,也可以蓄存初春融化的雪水。起垄后重镇压,有效防止水分蒸发。

(2)改春施肥为秋施肥。即将农肥和化肥一次性投入。一是早期使肥料被土壤熟化吸收有利于保肥。二是避免了春季破垄引起垄内水分蒸发有利于保墒。

(3)改干籽播种为催芽坐水种。特别是玉米,每埯浇水1.0~1.5 kg,然后点种封垄。其他花生、芝麻、葵花等作物均可刨埯、趟沟浇水种,可明显增产抗旱。

(4)改过密为合理密植。目前在玉米的种植中普遍存在过密的问题。不论好地、劣质地、岗地、洼地株距均为20~23 cm或27~30 cm,结果导致在干旱少雨年份造成大幅度减产,甚至近于绝收。鉴于以上的情况,笔者认为对于玉米的密度应该是因地制宜:一等地块在有水源保证、施农肥达到15 t/hm2,施化肥1 t/hm2的前提下株距可以为20~23 cm或27~30 cm;二等地块在水源保证、施农肥10 t/hm2、施化肥800 kg/hm2的基础上,株距可以在33~40 cm;沙岗地和其他三等地,在无水源保证的情况下株距要以43~47 cm最好。株距绝不能少于43 cm,否则不利于抗旱保产。

(5)改小垄种植为大垄种植,重点是玉米和花生。经过试验证明大垄种植有3个方面优点:一是通风透光,提高光能利用率。二是提高单位面积土地利用率。三是增强保墒抗旱的能力。即:三垄变两垄,由原来4个沟垄受光变成3个沟垄受光。减少了25%的受光面积,避免了土壤水分蒸发。

(6)改清种为小比例间种。推广的2∶1小比例间种较好,但笔者的观点是2∶2、4∶4、3∶3、6∶3。比例太小影响其他作物生长。

(7)改单一种植玉米为多种作物种植。单一的种植玉米,在目前连年大旱的情况下已不适应了。玉米要少种精种。在有水源条件的地块,要实施高密度种植大垄双行、地膜覆盖,在提高单产上下功夫。其他无水源易干旱的地块,可改种为高粱、谷子、芝麻、葵花、花生、糜子等抗旱性强的经济作物。大体种植比例可分为4∶3∶3。即挑选水源条件好的地块种植玉米。即:1 hm2地种上0.27 hm2地玉米保证旱能浇,遇旱不减产。其他无水源条件的三类地块,1 hm2可种0.2 hm2杂粮,0.2 hm2经济作物[4-6]。

(8)改适时播种玉米为早播玉米。早播必须在水浇的情况下进行。因为四平市多年干旱少雨,土壤底墒不足。如果靠等墒就要耽误玉米的生育期。适时播种就是要等地温、水分满足种子发芽时再播种。北部沙坨的气候特点是:进入4月10日左右土壤耕层10~15 cm地温基本在6~8 ℃,土壤含水量在5%~6%以下。满足种子发芽的地温条件,而水分条件不足。靠等适时播种就要等雨,延长播期。当天气持续不下雨时,只有坐水早播。早播玉米可以多争得光照、积温,满足玉米的生长发育需要,使玉米早熟,达到增产的目的。

(9)改旱种为水浇种。要立足于打井抗旱。对于水资源丰富的地域要多打深水井,好的深水井可以浇地3~4 hm2。水资源差的可以打小井,小井也可以浇地1 hm2。打井要注意以下4个问题:一是选重点地块打井。大旱年头能够保证种上地。二是打井要合理布局,不能户挨户的近距离地打井,最好2~5 hm2打1眼井。三是打井要打深水井,最好50~70 m深为好,井深水汪。四是打井要配套,最好拉电到田,作为抽水的动力。

3 参考文献

[1] 侯学煜.生态学与农业发展[M].合肥:安徽科学出版社,1983.

[2] 杨庆才.玉米产业经济概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

[3] 袁德华,张秋月,张丽娟.春玉米高产高效优质示范研究[J].张家口农专学报,2003,19(1):12-14.

[4] 苏瑞波,王四清,马庆.农作物抗旱育种新进展[J].甘肃农业科技,2012(5):33-37.

[5] 吕哲庆.提高农作物抗旱性的途径[J].农村科学实验,2011(6):10.

抗旱措施范文第3篇

一、种子的选择和播前处理

1.选种、晒种

对种子要进行认真精选,除去病斑粒、虫食粒、破损粒和杂质;播种前一周将种子晒2~3天,提高种子发芽率、杀死部分病菌。确保种子纯度和净度达到98%,发芽率达到95%以上,含水量不高于14%。

2.播种前进行药剂处理

拌种或进行种子包衣,可预防玉米丝黑穗病、地下害虫和苗期害虫。3.在墒情极差的地块,应用高分子保水剂进行拌种,结合补水播种。

二、地膜覆盖,保墒增温

据气象部门预报,5月我国大部分地区将以少雨天气为主,气温持续升高。这是整地的好天气,但气温升高,又会加剧蒸发失水,恶化土壤墒情。要想保墒增温,最好的办法就是地膜覆盖。对于已秋耕施肥的地块,应耙耱整地,及时覆膜,待播种层地温稳定通过10℃时,采用鸭嘴式播种器在膜上播种;对于墒情较好的未秋耕地块,可应用免耕播种机播种,或浅旋、间隔浅旋后采用覆膜播种机播种;对于秋耕后未采取其它保墒措施的地块,墒情较差,应旋耕、耙耱碎土,采用节水喷灌补墒播种;墒情再差的可采用补水造墒播种。

三、增施有机肥,深施化肥

施用有机肥,不仅可以培肥地力,为作物生长提供有效、稳定的养分,还能改善土壤物理环境,提高土壤持水保墒能力。因此,要重视增施有机肥,特别是山坡地和瘠薄地。一般结合整地施用优质腐熟有机肥30~40吨/公顷。在化肥的施用上,要进行测土配方、平衡施肥。化肥要分底肥、种肥、追肥,分层、分次施用,不提倡“一炮轰”,以免后期脱肥。底肥一定要深施,化肥深施不但可以提高肥料利用率,还可以起到促进作物根系深扎的作用,提高作物的吸水能力,增强作物抗旱、抗倒伏的能力。种肥用量不宜过多,必须做到种肥隔离,避免烧种烧芽,影响出苗。

四、抢墒播种,提高质量

适时播种和播种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种子的出苗率、保苗率和产量。采用机械播种技术,可提高播种质量和速度,降低劳动强度,在最佳播期完成作业。

1.确定最佳播种期

当5~10厘米耕层日平均地温稳定达到8℃~10℃,壤质土壤含水量在18%~20%时,为适宜播种期,一般在5月中旬以前。

2.播种方法

2.1土壤墒情好的地块可直接进行机械播种

2.2土壤墒情差的地方一定要做到深开沟、浅覆土、重镇压;干旱地区要坐水或催芽补水播种。玉米补水、催芽是抗旱、抢积温、促早熟、保全苗、夺高产、秋霜春防的主要栽培措施。

3.镇压

抗旱措施范文第4篇

论文摘要阐述了淮北市非水利工程抗旱减灾措施,包括建立抗旱减灾信息系统、制定抗旱减灾预案、组建抗旱服务组织、建立抗旱物资储备制度、依法规范抗旱行为、优化配置水资源和发展旱地农业抗旱技术措施等内容,以期指导非水利工程措施在抗旱减灾中的应用。

新中国成立50多年来,淮北地区发生大旱12次,近年来,旱灾对经济社会和城乡居民生活的影响越来越大,已成为农村实现小康生活、工业经济持续增长的最大障碍。单纯依靠水利工程进行抗旱已难以适应新时期抗旱减灾工作的需要,非水利工程措施在抗旱减灾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经过几十年的努力,淮北市在旱情测报、信息管理、抗旱预案及调度、抗旱组织与技术等非水利工程减灾措施建设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展。

1抗旱减灾信息系统

抗旱工作的重点在于及时掌握旱情的发生、发展过程、变化趋势以及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以便通过及时有效的调度,最大限度地减轻灾害损失。抗旱减灾信息系统是集旱情监测、信息传输、旱情分析和决策支持于一体的信息系统。自1996年以来,在省水利厅的大力支持和领导下,淮北市先后建设和运行了防汛抗旱计算机广域网络系统、土壤墒情测报系统、防汛抗旱决策支持系统等。实现了及时发现旱象,实时监视旱情变化,分析受旱程度和旱情发展趋势,为各级决策部门提供及时准确的旱情和抗旱信息。从总体上看,目前我市抗旱信息及时应用水平还有待提高,规范化和标准化程度不够,发展不平衡,有些还停留在单机作业;信息采集手段落后,信息传输时效性差,还有许多死角,远不能满足防汛抗旱工作需要。因此,要充分利用当前最新的信息技术成果,实现信息采集自动化、传输共享网络化、调度决策科学化,进一步完善墒情测报和旱情信息管理系统建设,为主动防旱抗旱奠定基础,实现由被动抗旱向主动防旱抗旱的转变。

2抗旱减灾预案

抗旱工作是一个包括旱前预防、旱期抗灾以及旱后恢复的完整过程,主动预防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抗旱预案就是在总结本地区干旱发生、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按照抗旱目标和调度原则,在分析现有水源和充分利用现有工程设施的基础上,制定不同干旱条件下的抗旱对策和措施。抗旱预案制度这种提前准备的有针对性的应急计划与干旱灾害发生时临时反应相比,是一项更周密更有效的防旱减灾措施,是推行抗旱预案制度、主动防御旱灾的一项重要举措,它使抗旱工作更具前瞻性和科学性。淮北市现已制定了市、县(区)两级抗旱预案,在抗旱减灾工作中起到了很大作用。

3抗旱服务组织

抗旱服务组织是水利服务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也是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抗旱服务组织以抗旱服务为中心,以公益和经营相结合为宗旨,以机动、灵活、方便、快速的服务形式搞好抗旱和实现稳产增产为目标,能够较好的满足当前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客观需要,淮北市现已成立的县级抗旱服务组织很受农民欢迎。随着农业产业化、集体化的推进,广大农民对抗旱社会化服务的要求也将越来越高。尽管抗旱服务组织发展较快,但与广大农民要求,与抗旱的实际需要还有较大差距。进一步加强抗旱服务体系建设,特别是要建立以县级抗旱服务为龙头,以乡镇服务站为纽带,以村组服务分队为基础的抗旱服务网络,并通过各级抗旱服务组织牵头,成立农民抗旱协会,把闲置在部分农民手中的抗旱机具集中起来,实现统一管理、统一开展抗旱服务。这样一方面增加了这部门的农民收入,避免设备浪费,延伸了抗旱服务组织的抗旱能力;另一方面也规范了抗旱服务市场,解决了无抗旱机具农民浇地困难的问题。

4建立抗旱物资储备制度

建立抗旱物资储备制度可以克服抗旱经费加拨过程的缓慢和被挪用等弊端,满足了“一旦需要,随时调用”的抗旱工作要求,是一项切实可行的主动防旱措施。淮北市、县(区)两级财政每年有安排一部分抗旱经费,通过公开招标方式集中购置抗旱设备,选择有条件的防汛物资仓库或抗旱服务组织代为储备,在发生旱情时能够迅速调集抽水设备投入抗旱,在很短时间内就可以发挥作用。今后要按照分级筹措、分级储备、分级管理的原则,储好、管好、用好抗旱物资,提高对干旱灾害的应急响应能力,以确保抗旱继续。

5依法规范抗旱行为

长期以来,加强领导,依靠行政手段是推动抗旱工作的主要方式。但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单靠行政推动显然是不够的。市场经济就是法制经济,抗旱也不例外。目前,只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等少数法律法规的个别条款对抗旱工作的有所规定,但都比较原则,缺乏系统性和可操作性。与抗旱相关的法律、法规的缺失,使得抗旱活动处于无章可循的状态中,生活、生产、生态用水分配、抗旱指挥决策、应急动员、水量调度等抗旱行为更多的是依靠政府的行政命令和行政手段。近几年的抗旱实践表明单纯依靠行政手段解决水量分配、规范用水秩序、经济补偿等各种水事问题难度越来越大,已经很难满足抗旱工作需要。《安徽省抗旱条例》已于2003年2月1日施行,其在全国抗旱防方面属第一部法律性文件。淮北市以《安徽省抗旱条例》的颁布为契机,充分利用各种舆论宣传工具,大力宣传抗旱减灾科技知识,提高全社会减灾意识,教育人们树立法制观念,使抗旱工作更为规范和高效。

6优化配置水资源

淮北市在深入研究本地区降水、地表和地下水互相作用的转换规律基础上,通过合理调配、科学用水,使当地地表水、空中水、土壤水和地下水得到了有效充分的利用,合理地配置了抗旱水源。为了能提供稳定的水源,一方面,通过水源工程建设以调节降水径流在时程和地域上变化的不适应性和随机性增加调蓄能力;另一方面,积极开发利用空中云水资源,开展有针对性的人工增雨,提高抗旱减灾效果。

7发展旱地农业抗旱技术措施

抗旱措施范文第5篇

抗旱工作的重点在于及时掌握旱情的发生、发展过程、变化趋势以及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以便通过及时有效的调度,最大限度地减轻灾害损失。抗旱减灾信息系统是集旱情监测、信息传输、旱情分析和决策支持于一体的信息系统。自1996年以来,在省水利厅的大力支持和领导下,淮北市先后建设和运行了防汛抗旱计算机广域网络系统、土壤墒情测报系统、防汛抗旱决策支持系统等。实现了及时发现旱象,实时监视旱情变化,分析受旱程度和旱情发展趋势,为各级决策部门提供及时准确的旱情和抗旱信息。从总体上看,目前我市抗旱信息及时应用水平还有待提高,规范化和标准化程度不够,发展不平衡,有些还停留在单机作业;信息采集手段落后,信息传输时效性差,还有许多死角,远不能满足防汛抗旱工作需要。因此,要充分利用当前最新的信息技术成果,实现信息采集自动化、传输共享网络化、调度决策科学化,进一步完善墒情测报和旱情信息管理系统建设,为主动防旱抗旱奠定基础,实现由被动抗旱向主动防旱抗旱的转变。

2抗旱减灾预案

抗旱工作是一个包括旱前预防、旱期抗灾以及旱后恢复的完整过程,主动预防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抗旱预案就是在总结本地区干旱发生、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按照抗旱目标和调度原则,在分析现有水源和充分利用现有工程设施的基础上,制定不同干旱条件下的抗旱对策和措施。抗旱预案制度这种提前准备的有针对性的应急计划与干旱灾害发生时临时反应相比,是一项更周密更有效的防旱减灾措施,是推行抗旱预案制度、主动防御旱灾的一项重要举措,它使抗旱工作更具前瞻性和科学性。淮北市现已制定了市、县(区)两级抗旱预案,在抗旱减灾工作中起到了很大作用。

3抗旱服务组织

抗旱服务组织是水利服务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也是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抗旱服务组织以抗旱服务为中心,以公益和经营相结合为宗旨,以机动、灵活、方便、快速的服务形式搞好抗旱和实现稳产增产为目标,能够较好的满足当前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客观需要,淮北市现已成立的县级抗旱服务组织很受农民欢迎。随着农业产业化、集体化的推进,广大农民对抗旱社会化服务的要求也将越来越高。尽管抗旱服务组织发展较快,但与广大农民要求,与抗旱的实际需要还有较大差距。进一步加强抗旱服务体系建设,特别是要建立以县级抗旱服务为龙头,以乡镇服务站为纽带,以村组服务分队为基础的抗旱服务网络,并通过各级抗旱服务组织牵头,成立农民抗旱协会,把闲置在部分农民手中的抗旱机具集中起来,实现统一管理、统一开展抗旱服务。这样一方面增加了这部门的农民收入,避免设备浪费,延伸了抗旱服务组织的抗旱能力;另一方面也规范了抗旱服务市场,解决了无抗旱机具农民浇地困难的问题4建立抗旱物资储备制度

建立抗旱物资储备制度可以克服抗旱经费加拨过程的缓慢和被挪用等弊端,满足了“一旦需要,随时调用”的抗旱工作要求,是一项切实可行的主动防旱措施。淮北市、县(区)两级财政每年有安排一部分抗旱经费,通过公开招标方式集中购置抗旱设备,选择有条件的防汛物资仓库或抗旱服务组织代为储备,在发生旱情时能够迅速调集抽水设备投入抗旱,在很短时间内就可以发挥作用。今后要按照分级筹措、分级储备、分级管理的原则,储好、管好、用好抗旱物资,提高对干旱灾害的应急响应能力,以确保抗旱继续。

5依法规范抗旱行为

长期以来,加强领导,依靠行政手段是推动抗旱工作的主要方式。但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单靠行政推动显然是不够的。市场经济就是法制经济,抗旱也不例外。目前,只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等少数法律法规的个别条款对抗旱工作的有所规定,但都比较原则,缺乏系统性和可操作性。与抗旱相关的法律、法规的缺失,使得抗旱活动处于无章可循的状态中,生活、生产、生态用水分配、抗旱指挥决策、应急动员、水量调度等抗旱行为更多的是依靠政府的行政命令和行政手段。近几年的抗旱实践表明单纯依靠行政手段解决水量分配、规范用水秩序、经济补偿等各种水事问题难度越来越大,已经很难满足抗旱工作需要。《安徽省抗旱条例》已于2003年2月1日施行,其在全国抗旱防方面属第一部法律性文件。淮北市以《安徽省抗旱条例》的颁布为契机,充分利用各种舆论宣传工具,大力宣传抗旱减灾科技知识,提高全社会减灾意识,教育人们树立法制观念,使抗旱工作更为规范和高效。

6优化配置水资源

淮北市在深入研究本地区降水、地表和地下水互相作用的转换规律基础上,通过合理调配、科学用水,使当地地表水、空中水、土壤水和地下水得到了有效充分的利用,合理地配置了抗旱水源。为了能提供稳定的水源,一方面,通过水源工程建设以调节降水径流在时程和地域上变化的不适应性和随机性增加调蓄能力;另一方面,积极开发利用空中云水资源,开展有针对性的人工增雨,提高抗旱减灾效果。

7发展旱地农业抗旱技术措施

旱地农业及雨养农业是农业发展的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门,没有发展灌溉农业的条件,就要结合水土保持工作搞好旱地农业,大力发展节水农业。为了使现有的水利工程尽可能的发挥作用,淮北市通过对土地进行适当调整,相对集中,调整农业种植机构,合理安排农作物布局,实行统一种植,统一管理,统一灌溉。近几年通过大力推广和采用旱地农业抗旱措施,农艺节水、生物节水和水管理节水等节水农业新技术,在提高土壤肥力,增强农田抗旱能力和增产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效果。

论文关键词抗旱减灾;非水利工程措施;安徽淮北

抗旱措施范文第6篇

12011年旱情分析

1—6月,全县累计降雨量为65.8 mm,其中有效降雨仅为38.5 mm。春季全县5.8万眼水窖蓄水严重不足,据抗旱期间调查统计,蓄水量不足20万m3,较正常年份减少65%,无水水窖数达到了2.9万眼(平均每眼蓄水不足1.5 m2);全县1.2万眼土园井、92眼大口井灌溉机井地下水位普遍下降,出水严重不足,有的甚至干涸。据调查,全县12个乡镇大部分存在不同程度人畜饮水困难,尤其是北部7个乡镇85个行政村0.98万户5.2万口人、3.8万头大家畜、4.2万只羊和65所中小学的2.1万名师生饮水困难。较为严重的是冯庄乡、小岔乡的机关干部和中小学师生1 350人,每天正常运水就需资金380元;罗洼乡机关干部和师生890人从附近群众土园井中运水,每桶(350 kg)3.5元;草庙乡的赵洼、包山、王岔等群众用水十分困难,家中的窖水早已用完,每天用水只能从20 km之外进行运输,1 m3水运到家中需投入的运费高达35元,家中所有成员同洗一盆水,而且是一水多用,严重影响群众的健康。

据农、林、牧部门调查统计表明,全县种植的1.87万hm2冬小麦有6 666.67 hm2翻拆,其余的不同程度减产。旱情严重影响夏秋农作物适时种植,全县抢墒播种的1.33万hm2马铃薯、1.4万hm2地膜玉米、8 000 hm2油料作物,由于受旱严重,生长发育受到抑制,导致缺株短行,出苗极差。

2抗旱措施

面对旱情,县委、政府高度重视,在春播前及时召开发改、水利等抗旱成员单位及各乡镇负责人参加的抗旱救灾紧急会议,分析了当年的旱情形势,尽快启动了抗旱预案,研究抗旱对策,制定切实可行的抗旱应急措施。具体做法如下。

2.1加强领导,明确责任

面对旱情,县上及时调整成立了以主管县长为组长,财政、发改、农、林、水、牧等相关部门一把手为成员的抗旱救灾工作领导小组,加强对抗旱救灾工作的组织领导。同时实行县级领导包乡,乡镇及部门领导包村,乡干部包队的工作机制,明确规定了“旱情不解除、人员不撤除”的抗旱工作制度,确保了抗旱救灾工作的落实。

2.2部门联动,各尽其职

自全县抗旱救灾紧急会议后,各相关部门积极行动,并先后按照预先确定的抗旱办法措施,全力投入抗旱。

(1)农业部门调集种子5 760 t,化肥9 000 t,农膜170 t,压夏增秋,以秋补夏,增加马铃薯、地膜玉米及小秋杂粮种植面积。

(2)林业部门动员群众整修林地1.67 hm2,组织群众对全县退耕还林(草)工程中的水平沟进行松翻、锄草、保苗,拉水补植树木50万株,栽植防风树种50万株,发展以金太阳为主的特色经济林34.67 hm2。

(3)畜牧部门投资360万元,购进紫花苜蓿种子300 t,适时翻拆了1.4万hm2紫花苜蓿,并积极与县农行协调,为农民联系养殖贴息贷款65万元,帮助农民购进基础母牛200头,投放仔猪5 000头,建养殖暖棚62栋。

(4)交通部门投资180万元整修公路两侧林带230 km,拉水浇灌栽植树木2.3万株。

(5)水利部门从1月开始给北部严重缺水机关、学校、贫困户送水6 800 t,确保机关职工、学校师生的正常生活,确保缺水区未发生水荒。同时延长了人畜饮水工程供水时间,为群众就近拉水提供方便。在沟道修筑土围堰拦截径流,为抗旱自救提供水源。维修柴配泵50台(套),清淤干支渠135 km,对吴川灌区、庙嘴灌区、红堡副坝灌区等9处灌区进行维修改造,先后对白林、火龙沟、周庄等15处人畜饮水工程进行维修改造,并开工建设了古城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有效缓解了全县1.5万人的饮水困难。利用仅有的水量灌溉农田面积6 106.67 hm2。

(6)民政部门投入抗旱经费75万元,重点用于地处北部干旱带乡镇严重缺水,且拉水距离在5 km外的3.2万人生活用水补助。农业银行已发放支农贴息贷款8 000万元,用于维持农村正常生活、农业生产。

(7)劳动就业部门联系向上海、深圳、福建等地有关组织,有目的输出劳务人员5.2万人,创收近3.5亿元,实现了“农业损失副业补”的抗旱目标,有力地支援了当地农业生产,缓解了救灾压力。

3成效

2011年全县累计投入抗旱人数5.6万人,其中机关干部0.5万人次,投入机动抗旱设备52台(套),出动抗旱运水机动车20辆次,抗旱用电58.2万kW·h,抗旱用油162.5 t,实现抗旱浇灌面积6 106.67 hm2,为孤寡老人、五保户免费送水1 800 t,临时解决人畜饮水困难0.31万人和0.23万头(匹)大牲畜。并为北部乡镇机关及中小学校送水5 000 t,解决了干部职工及中小学师生的饮水困难。积极推广新技术,对地膜玉米采取了春季拆膜和冬季覆膜措施,有效保存土壤底墒,秋覆膜6 666.67 hm2,留膜留茬越冬面积1.04万hm2。水利部门对全县34座水库及骨干坝相继下闸蓄水近345.1万m3。据统计,全县5.8万眼水窖,蓄水量达85万m3,确保了冬季人畜饮水安全。

4结语

针对旱情实际,彭阳县抗旱工作早着手、早安排,下一步着力抓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一是农业部门完成秋施肥1.9万hm2,秸秆还田9 466.67 hm2,并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压缩冬小麦种植面积,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和设施农业,走避灾农业之路[1-2],发展特色农业2万hm2,设施农业1 466.67 hm2,实现粮食和经济的稳步增长。二是充分利用全县的蓄水设施与有限的水资源,尽可能多蓄水,为翌年做好抗旱工作、扩大灌溉面积打下坚实的基础[3-4]。三是筹措资金,及时维修供水工程和建设应急抗旱水源。四是加强抗旱服务队伍建设,完善抗旱预案,确保将旱灾损失降到最低。

5参考文献

[1] 周其坤.织金县抗旱救灾工作实践与成效[J].现代农业科技,2010(16):399-400.

[2] 苏建伟,刘淑珍.建平县抗旱体系建设的现状及措施[J].现代农业科技,2010(17):265-266.

[3] 张国辉.山西省旱灾成因及抗旱措施探讨[J].中国西部科技,2012,11(2):65-67.

抗旱措施范文第7篇

2013年7月以来,浙江省遭受连续40℃高温干旱天气影响,多处无有效降雨,旱情持续加剧,部分水库水位下降明显,跌破黄色警戒线,高温干旱天气对田间作物生长和夏播作物播种出苗造成严重影响。因高温干旱,部分地区大批蔬菜被烤焦、死亡,多数农作物减产,农民损失惨重。农作物的抗旱救灾刻不容缓,为缓解晴热高温天气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以下针对浙江省内种植的早稻、晚稻、蔬菜、花生等主要作物提出相应的抗旱救灾措施,并提出了有效的农机灌溉抗旱救灾措施,应对高温干旱,最大限度地减少损失,保证农作物产量。

1 早、晚稻抗旱救灾改种技术措施

8月是早稻的孕穗、抽穗期,也是产量形成的关键时期,如果供水不足,会导致早稻产生小穗、包颈、颖花退化现象,甚至引起早衰,影响早稻的产量。在高温干旱的情况下,应采用管道供水、车辆运水方式合理调配水源,并结合沟灌、间歇灌溉、湿润灌溉等方式,科学有效用水[1]。

晚稻是浙江省粮食生产中最重要的一季,用水多,供水不足会影响有效穗数,而且因前期已投入一定种子、化肥、农药等物资和机耕费用与人工耕作费,减产将造成较大的直接损失和间接损失。针对以上情况,在改进运送、灌溉方法和节约用水的基础上,尽最大努力调度水源,并喷施叶面肥料(如667 m2用磷酸二氢钾100 g+尿素500 g,对水60 kg喷施),增强水稻叶面的保水能力,保证晚稻生长前期的正常发育[2]。

对绝收田、因水源不足不能保证晚稻全季水源供应的田,应因地制宜,适时改种秋大豆、秋玉米、秋红薯等旱粮或经济作物[3]。对抗旱无望或不合算的晚稻绝收田、晚秋作物田和因旱未栽田,在旱情缓解后,应尽快播种冬季作物。

2 蔬菜抗旱救灾技术措施

2.1 越夏蔬菜

对于已种植并即将收获的越夏蔬菜,如冬瓜、苦瓜、南瓜、豇豆、菜豆等,要争取抗旱保产争丰收,其主要抗旱措施有如下几种。

①遮荫降温 利用遮阳网、草帘、无纺布覆盖来调节温度和光照时间,并加强夜间通风,将昼夜温差保持在15℃左右。

②中午喷雾降温 中午时棚内温度较高,蒸发量大,根系吸收的水分不能满足蔬菜蒸腾作用的需要,可在棚内安装微喷头喷雾,在降温的同时增加棚内空气湿度,预防蔬菜花柱柱头干燥,促进授粉,预防蔬菜落花落果[3]。

③叶面喷施抗旱物,增强作物的抗旱能力 可喷施腐殖酸A或旱地龙,减小气孔开度,降低植株水分蒸发量,起到保水抗旱的作用。也可喷施5%~6%草木灰浸提液、0.5%~1%的尿素或0.2%的磷酸二氢钾液等增强作物的保水能力[4]。

④灌溉结合浅中耕,覆盖进行保湿 水源充足时,应及时灌溉,灌溉时间以8:00前、18:00后为宜,有条件者可采用喷灌、滴灌,以科学节约用水。若地表水源紧缺,可考虑引水灌溉、打井取水、运输灌溉等调水措施。灌溉后适时进行浅中耕,并就地取材覆盖秸秆,也可覆盖地膜或增施保水剂,提高灌溉水的利用效率[5]。

⑤适当施肥,防止早衰 以追施复合肥、磷钾肥、有机肥为主,防止植株早衰,并及时摘除老叶、病叶等,以减少营养、水分的消耗。

⑥加强病虫害防治 要重点应用杀虫灯、黄板诱虫、性诱剂等杀虫方法,减少农药的使用。

2.2 秋延后蔬菜

对于茄子、辣椒、番茄、豇豆、黄瓜等秋延后蔬菜,8月其正处于苗期,其主要抗旱措施有:遮荫降温保苗[6],适当喷水保湿,应用多效唑防徒长,土壤深翻晒垡,高温闷棚、杀虫灭菌,基肥堆沤腐熟杀菌灭虫,地膜覆盖并结合滴灌防旱。

对于芹菜、甘蓝、花椰菜、大白菜、芥菜、萝卜等蔬菜的早熟栽培,8月其已进入播种期,其主要防旱措施有:选择耐热早熟品种;低温催芽(18~20℃),提高发芽率;适当喷水保湿,防徒长;容器(营养钵、穴盘)育苗,提高成苗率;土壤深翻晒垡,增施有机肥;地膜覆盖并结合滴灌节水防旱。

另外,旱情导致蔬菜产量降低,可能使秋季市场供应不足,应及时进行补救:适当增加叶菜类(如小白菜)等的播种面积,也可在城市中增加芽菜的培育和生产。

3 花生抗旱救灾措施

8月,花生生长进入中后期,是形成产量的关键时期。为保证花生的产量,提出以下抗旱措施。

①及时灌水抗旱,浇好关键水 干旱期应立即采用沟灌或喷灌,以满足花生生长对水分的要求,保证花生正常生长,但灌溉不可过度,严防大水漫到垄面,遇涝应及时排涝,防止烂果。

②适时中耕 浇水后,待干湿适宜时,将垄沟中耕1遍,以防沟内土壤板结,确保果针及时入土和荚果膨大结实。

③控制旺长 在花生下针后期至结荚前期,或主茎高度35~40 cm时,每667 m2用20 g壮饱安对水40 kg叶面喷洒1~2 遍,这样不仅能控制旺长,还能控制花生植株体内赤霉素的生物合成,减少细胞分裂和伸长。

④加强病虫害的防治 花生此期病害主要是叶斑病、黑斑病、焦斑病等。防治方法是:根据花生地块发生程度,每隔10 d喷1次杀菌药剂,连喷2~4次。喷施的药剂可用50%氯溴异氰尿酸800~

1 000倍液加银禾生命泉600~800倍液、珍实汇或其他叶面肥[7]。

⑤根外追肥 花生生长中后期是需肥高峰期,应每隔10~15 d喷一次磷酸二氢钾、德民欣系列水溶肥或生命泉等叶面肥,从而延长叶片的功能期。

⑥防止早衰 在花生收获前40 d左右,667 m2用1.5%~2%尿素加磷酸二氢钾250~300 g,对水

50 kg,进行叶面喷施2~3 遍,每间隔7~10 天喷1 次(喷液宜在16:00后进行),以延长茎叶功能期和光合作用,增强根系吸收能力,促进干物质积累,增加产量[8]。

4 经济作物抗旱救灾

4.1 果树的抗旱措施

持续的高温干旱天气易使果树树势衰弱,甚至死亡,既影响秋梢的生长,又影响花芽分化,导致大小年现象。

①尽可能争取灌溉水源 每次对树盘浇水要浇透,水要达到地表以下5~10 cm,可同时淋透树冠至叶片滴水,有条件的地方,利用滴管、喷灌等节水灌溉技术。

②合理整形修剪 剪除没有成熟的新梢和过多的枝叶,同时剪除灼伤的叶片和日灼严重的果实,减少水分蒸发和蒸腾作用。

③可适当进行地面覆盖 对树蔸周围进行培土,特别是对根系外露的树盘要进行培土保湿,土层厚度10 cm左右。用绿肥、杂草、树叶、稻草等对树盘进行覆盖,阻挡太阳直射树盘土壤,降温保湿,覆盖厚度10~20 cm,上面盖土,以防火和促进腐烂,并在树盘中心位置留好1~2个直径3~5 cm的通气孔。

④在果园或果树上方搭盖遮阳网直接降温 树冠离遮阳网的空间距离不低于50 cm,在干旱时期,可使用生长抑制剂、抗旱剂来减少树体水分蒸腾量[9]。

⑤在旱情缓解后,要加强生产管理 可及时喷施1次0.2%~0.4%的磷酸二氢钾液,提高树体含钾量,下雨后,立即增施1次氮肥恢复树势,防止大旱后突遇大雨,易造成大量裂果,给水果生产带来损失。

4.2 茶园减灾恢复措施

茶树遭遇长时间的高温、干旱和强光照之后,易出现叶片枯焦、树枝干枯直至死亡现象。浙江是龙井茶的生产基地,干旱将严重影响茶叶的产量,现提出以下茶园减灾恢复措施。

①高温干旱期间,不要对茶树进行采摘、修剪、施肥、喷药、耕作和除草等农事操作,应采用早晚喷灌溉、遮荫覆盖和田间铺草等减灾技术措施。

②待旱情基本缓解、土壤湿润后,对轻度或者中度受害的茶树留枝养蓬,对重度受害的茶树适度修剪。加强肥培管理,在茶树恢复生长、新芽萌发至具1芽1~2叶后,对成龄茶园每667 m2施用10~

20 kg复合肥,对幼龄茶园每667 m2施用5~

10 kg复合肥。在入冬前,每667 m2施用100~200 kg菜籽饼肥和5~10 kg尿素,混匀后开沟深施,以促进根系向下生长[10]。

5 使用农机灌溉措施抗旱减灾

浙江全省水库水位正持续下降,省内水资源严重短缺,宜采用机械化的节水灌溉技术,以科学节约用水。常用的农机灌溉技术包括喷灌技术、微喷灌技术、管道输水灌溉技术等,使用这些农机灌溉技术可以有效地提高水源的利用率,防止水资源浪费,减少无用灌溉,节约灌溉用水,以缓解省内干旱时期水资源紧缺的状况。

6 干旱后调整种植作物

部分因干旱而造成作物死亡的地块,应适时调整种植作物的品种。在立秋(8月7日或8日)前后可种植玉米(如浙甜2088、浙凤甜2号、浙凤糯2号等)、早萝卜、夏甘蓝、小白菜(如早熟五号);在大暑(7月22~24日)到处暑(8月23或24日)之间可种植各类菜豆(浙芸5号、红花青荚)、大豆(萧农秋艳)和马铃薯(克新四号、费乌瑞它等);在处暑到白露(9月7~9日)时可种植荞麦(茶色大粒、茶色黎麻道等)、绿叶菜(黄芽14)。

参考文献

[1] 陈胜梅.旱稻种植与推广技术 [J].现代农业科技,2006(12):27-28.

[2] 涂彩霞.麦茬水稻旱种栽培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10(11):57-59.

[3] 潘典进,刘丰国,张梅,等.补改种作物的生育特性和栽培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12(18):37-38.

[4] 孟平红,李苍山,杨军,等.贵州主要蔬菜抗旱生产技术[J].贵州农业科学,2012,40(6):72-76.

[5] 程胡生.夏季抗旱救灾生产措施[J].安徽农学通报,2007,13(12):228.

[6] 黄启元,陈连生,周学良.秋延后蔬菜遮阳网的选用与覆盖技巧[J].现代园艺,2010(8):52-53.

[7] 魏玲.黑丰一号花生栽培技术[J].辽宁农业科学,2011(5):91-92.

[8] 胡予军.黑花生的高产栽培技术[J].农村经济与科技,2008,19(4):89-90.

[9] 李家鹏,黄俊红.云南果树抗旱管理技术[J].中国果业信息,2010,27(4):45-46.

抗旱措施范文第8篇

关键词:苗木抗旱;营林;技术

中图分类号: S718.4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ki.jlny.2016.24.072

干旱半干旱地区,由于降水量少且蒸发量大,水资源匮乏,人为破坏较严重,导致土地沙化问题较为严重,有关部门尝试通过森林植被的恢复建设改善该地区的生态环境,但在实际实施的过程中,气候干旱、土壤缺水严重,使苗木的成活率较低,通过苗木抗旱营林技术的研究,可以为改善干旱、半干旱地区的生态环境提供依据。

1 培育技术

不同的苗木生长习性以及具体的价值存在差异,所以要保证苗木具有较高的抗旱性能,在选择树种的过程中,一方面要坚持乡土树种优先原则,例如在陕西神木县进行苗木种植,就应优先选择当地的槐树、柳树、枣树、油松、杏树等乔木,或沙柳、山桃、柠条、黄刺玫花棒等灌木树种[1]。另一方面要在诸多可选树种中,结合各树种对气候、土壤、地形等方面的实际要求,从中选择抗旱能力最突出的树种,例如,针叶林中沙地柏、樟子松。阔叶林中的臭椿、花椒、枣树,灌木中的柠条、沙柳抗旱能力最为突出。将这两方面有机结合,才能选择出较适宜的品种进行培育,为苗木抗旱营林提供可能。

2 栽植技术

在栽植的过程中,涉及多方面的技术,笔者认为以下几方面最为重要:

2.1 起苗技术

起苗时苗木根系的完整性直接关系到其后期的生长状态和成活率,所以应尽可能避免伤根,如果不得以伤根要有针对性的有效处理,不能盲目栽植。另外,不同树种的树苗起苗技术不相同,例如针叶类苗木通常要在起苗前进行打泥浆处理;阔叶类苗木则需要根部浸泡,但这些起苗技术的应用,主要是为了苗木在起苗后体内和根部具有较充足的水分,避免运输途中出现严重缺水[2]。需要注意的是,在起苗的过程中,结合具体的苗木树种,进行具体的带土起苗、苗木修枝、截干栽植等处理,也可以达到避免水分过分散失,提高成活率的效果。

2.2 抗旱技术

现阶段人们尝试通过打浆、覆膜、覆土、覆枯草等措施提升苗木的抗旱能力,其中打浆措施主要应用于针叶类苗木,即在栽植针叶林苗木的过程中将苗木全部置于水桶,并加水,使苗木根部可以吸收充足的水分,然后将处理后的苗木上提式的放在有垂直壁的坑中,在根系基本铺展的状态下填土踩实,保留根部水分的方法。覆膜措施即针对具体的栽植穴进行面积稍大的地膜覆盖,使除植株外的结构均在地膜以下,进而缓解水分挥发的效率,提升苗木抗旱能力[3]。覆枯草措施即将枯草覆盖在苗木周围,达到控制苗株土壤温湿度的效果,进而提升抗旱能力,但此技术对防火的要求更加严格。覆土措施即在苗木栽植后,对苗木的根部位置施加一层松土,进而减缓根部的水分蒸发的措施。可见现阶段我国采取的抗旱技术主要是为了提升苗木根部的水分含量,减缓根部水分的蒸发速度,这主要是因为在根部缺水的状态下,苗木出现生理性干旱或者死亡的概率较大,可见适当采取以上抗旱技术的有效性和科学性。

3 管理技术

如果栽植的具体区域具备浇灌的基本条件,即使夏季正常降水,也要适当的进行灌溉,避免因严重的水分蒸发,导致苗木根系失水,影响生长状态或造成死亡。考虑到干旱、半干旱地区用水较紧张,应尽可能的增加蓄水措施,例如新疆的坎儿井就是较好的蓄水结构,利用其在雨季存储水资源,然后在干旱的时节进行苗木灌溉,以此提高苗木的成活率以及对干旱天气的适应能力。其次,在对苗木进行管理的过程中,应有意识的对苗木所处土壤进行松土,松土不仅不会加快水分的蒸发,反而因对水分蒸发通道进行了改变,可以延缓蒸发程度,起到提升苗木抗旱能力的效果。再次,在对苗木进行管理的过程中,应定期对苗木周围的杂草进行清除,一方面可以避免杂草对苗木土壤水分的吸收,加快苗木干旱,另一方面可以为苗木根系持水时间的延长创造条件,降低苗木的死亡率。另外,在苗木成长的过程中,要结合不同阶段苗木对成长环境的实际需要,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例如,苗木越冬特殊阶段,必须在寒冷的冬季来临之前,对苗木穴进行埋土防寒处理,直至翌年解冻后,对埋土进行清除,以此避免苗株因大雪覆盖而失水,出现生理性干旱,降低死亡率。需要注意的是,在对苗木营林的植株进行管理的过程中,所采取的措施不能与选用的苗木品种的生长习性相违背,只有顺应植被特有的生活规律,才能保证采取的措施有效,否则不仅难以达到苗木管理的预期目的,而且可能造成人力、物力、资金投入的浪费和苗木死亡率的大幅提高。

4 结语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发现,现阶段我国已经认识到通过抗旱营林建设改善干旱半干旱地区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并针对阻碍抗旱营林建设的因素,进行苗木抗旱营林技术的探索,通过培育、栽植、管理等方面的技术,提升其成活率、优化苗木生长状态,这是可持续发展战略、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战略落实的具体体现,应不断地完善和推广。

参考文献

[1]吴会平.干旱半干旱地区抗旱造林技术研究进展[J].湖南林业科技,2011(03):42-44.

[2]赵洪林,李振秀,王巍威.苗木抗旱造林技术[J].吉林农业,2016(01):111.

[3]刘喜宏.陕北干旱区抗旱树种造林技术[J].科技信息,2012(17):445-448.

抗旱措施范文第9篇

关键词:杉木;抗旱造林;技术;成活率

中图分类号 S7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5)11-100-02

杉木干形通直、生长迅速、材质优良,是南方各省区重要的造林树种之一[1]。近年来,福建省冬春连旱时有发生,2008、2011年都发生了冬春连旱的异常气候现象,对当年造林质量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在冬春连旱的异常气候现象下,如何改进造林技术措施,提高造林成活率、确保造林质量,成为了林业生产部门急需解决的技术问题。为此,福建省闽侯白沙国有林场开展了冬春连旱季节各项造林技术对比试验,在调查分析的基础上,总结了杉木抗旱造林技术措施,为解决本地区冬春连旱季节造林问题提供参考借鉴。

1 林场自然概况

福建省闽侯白沙国有林场地处福建东南沿海中部,位于东经119°6′,北纬126°13′,属南亚热向中亚热带季风型过渡气候地带,年平均气温19.8℃,极端最高气温达39.8℃,极端最低气温-4℃,年平均降水量1 600mm,全年无霜期为300d左右,年均日照时数1 960h。近几年来,林场杉木造林地基本概况为:采伐迹地,海拔220~560m,坡度24°~32°,红壤,土层中厚,腐殖质层薄,立地等级Ⅱ、Ⅲ类地,植被主要有五节芒、芒萁、黄瑞木等,采用杉木裸根苗Ⅰ级苗造林。

2 影响杉木造林成活率的因素

影响杉木人工造林成活率和造林质量的主要因素有土壤条件、气候条件和人为因素等,其中土壤水分[2]和苗木体内含水量[3]是造林成功与否的关键。在某一地块造林,土壤条件、气候条件是客观存在的,难以进行改造,但土壤蓄水保墒技术、苗木处理技术和栽植技术可以通过人的能动性进行改善,从而提高造林成活率和造林质量。山上造林一般面积较大,浇定根水、应用保水剂、覆盖地膜以及采用容器苗上山造林等技术措施可明显提高造林成活率,但其造林成本却也明显增加,从而制约了这些技术措施的推广使用。

3 抗旱造林技术措施

3.1 整地保墒技术

3.1.1 林地清理 造林整地破坏了原有的植被和土壤结构,疏松了土壤,加速了表层土壤水分流失,特别是在冬春连旱的季节,若采用炼山、挖明穴等整地方式,造林地土壤将变得极为干燥。因此,在冬春连旱季节,若林地内伐区剩余物较少,则一般不炼山,而是沿着造林地等高线采取扒带的方式将伐区剩余物堆成带状,截留降水,增加土壤吸水性能,减少地表土壤水分蒸发,从而起到覆盖保墒作用。

3.1.2 挖穴规格 伐区剩余物清理后的水平带宽控制在1.5m左右,改变以往的挖明穴方式,在水平带内挖暗穴,挖穴规格为40cm×30cm×30cm,保证挖穴深度。挖穴后,穴面土层高于地表5cm左右,种植穴周围内低外高,起到蓄水的作用。

3.2 苗木处理技术

3.2.1 苗木要求 良种壮苗是人工更新造林成功的物质基础,苗木总的要求是根系发达、植株健壮、充分木质化的Ⅰ级苗。杉木裸根苗造林,应切实保持苗木体内水分平衡,保持苗木的生理活性。

3.2.2 苗圃灌水 冬春连旱季节,圃地一般比较干燥,苗木含水量一般比较低,因此,在起苗前7d苗圃地应灌透一次水,使苗木吸足水分,同时有利于挖苗作业和减少根系损伤。

3.2.3 苗木打浆保湿 苗木打浆前应修剪掉根部过长的根系和烂根,然后用粘性赤红壤或者添加3号ABT生根粉[4]进行打浆处理。苗木打浆要求:泥浆稀稠适中,沾浆均匀,泥浆包住所有根系。苗木打浆后直立放置在阴凉处,四周用泥土和草皮围住,避免根系被风吹干,同时往苗木根部灌水高度2~3cm,保持12h左右。栽植前,泥浆调至粘稠状,苗木再次打浆。

3.3 栽植技术

3.3.1 栽植时间 挖穴后,种植穴内土壤变得疏松,为减少土壤水分蒸发,应坚持边挖穴边栽植,或者当天挖穴的当天栽植苗木。

3.3.2 栽植位置 苗木应靠近种植穴的后壁栽植。研究发现,土壤饱和时土壤水势的绝对值小,土壤含水量低时土壤水势的绝对值大,土壤渗透势在植物根与土壤的相互作用中起着重要的影响[5]。挖穴破坏了种植穴内土壤毛细管,若将苗木栽植在穴中央,则根系周围疏松的土壤影响了根系与土壤的相互作用,因此不能按常规栽植方法将苗木栽植在穴中央。

3.3.3 适当深栽 栽植前,先将穴上高出地表的土壤扒平,然后适当深栽,一般栽植深度至根径上部5~10cm,干旱季节更应深栽,不得使苗木根系浮在土表。挖穴后,穴内土壤毛细管被破坏,土壤深处的水分不容易沿着土壤毛细管往上升,有利于保持深层土壤的水分,深栽后土壤温度对根系的影响也较小。杉木是萌芽性很强的树种,苗木根径至上部5cm这一段主干隐藏着许多不定芽,这些不定芽在栽植过程中很容易受伤而萌生许多植株,加速消耗幼树的营养和水分。苗木深栽后,这些不定芽不易萌发,从而减少了幼树的水分消耗,提高成活率。

3.3.4 穴面覆盖 苗木栽植时土壤应打紧土,栽植后应在穴面上覆盖一层松土,并将细小的枯枝落叶、草皮等覆盖在穴面上,这样可以有效截留降水,减少土壤水分蒸发。

4 结果与分析

4.1 土壤自然含水量调查结果与分析 2011年11月底,采用环刀法于种植穴内20~30cm土层取样,调查2011年初造林的唐山塔工区1001小班种植穴内的土壤自然含水量。结果表明,采用上述蓄水保墒技术措施的土壤自然含量和对照组的分别为21.36%、20.85%,采用蓄水保墒技术措施的土壤自然含水率较对照组的高0.51%,说明采用上述蓄水保墒技术措施可以提高土壤的自然含水量。据研究,在土壤水分亏缺的情况下,土壤自然含水量的增加可以显著提高杉木造林成活率和造林质量。

4.2 成活率和生长量调查结果与分析 白沙国有林场2008年、2011年当年造林成活率和生长量调查结果显示,综合运用上述抗旱造林技术措施的和对照组各调查300株幼树,运用抗旱造林技术措施的造林成活率达到95%,平均树高78.7cm,平均地径1.1cm,顶部萌发新枝数量平均每株31个;对照组未运用任何抗旱措施,成活率78%,平均树高63.5cm,平均地径0.9cm,萌发新枝数量平均每株22个。经对照分析,综合应用抗旱造林技术措施的造林成活率比对照组提高了17%,平均树高、平均地径前者比后者高出15.2cm和0.2cm,且新枝萌发数量多,树冠较大,幼树生长健壮。

4.3 整地对杉木中幼林生长的影响 研究表明,整地对杉木中幼林生长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早期,并且随着年龄的增加而逐渐减少[6],可见不必过分强调整地规格,以节约整地成本,减少水土流失。也就是说,在冬春连旱季节,由于挖暗穴、没有回表土、土壤没有经过风化,而且挖穴规格较小,对杉木林分生长量不会产生大的影响。

5 结语

人工更新造林的关键在于保住苗木体内的水分和根际土壤的水分。通过采取整地保墒、苗木处理和科学栽植等一系列抗旱造林技术措施,作为应对冬春连旱现象的必要造林技术措施,在正常的造林投资下,能够大幅提高冬春连旱季节的造林成活率和造林质量,对造林绿化工作具有现实意义和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俞新妥.杉木栽培学[M].福州: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

[2]冠纪烈,尹五元.土壤含水量对苗木造林成活的影响[J].内蒙古林业科技,1983,2:23-26.

[3]齐鸿儒,张放,谭学仁,等.苗木含水量与造林成活率关系的研究[J].辽宁林业科技,1989,5:12-16.

[4]马祥庆,范繁荣,黄长辉,等.提高杉木超级苗造林成活率的初步研究[J].福建林业科技,1993,20(2):74-76.

[5]黄昌勇.土壤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0.

[6]贺果山,陈孝,陈双武,等.不同整地方式对杉木生长影响的研究[J].湖南林业科技,1994,21(1):26-28.

抗旱措施范文第10篇

二、抗旱田管进展

面对当前较为严重的旱情,加强以抗旱为中心的小麦后期田间管理至关重要。4月22日省赤霉病防治现场会后,我市立即安排,印发了抗旱和防治病虫的传真电报,召开了小麦后期田管现场会,副市长庆德超与会作了动员和部署,全力推动小麦抗旱和后期田管工作。截止4月28日,全市小麦已抗旱15万亩,“一喷三防”工作已完成78万亩次,小麦抗旱、病虫防治等工作进展顺利。

三、主要措施

1、全面动员,快启动。

当前正值小麦产量形成的关键时期,早一天抗旱,产量损失就小一点,甚至没有损失,还能增产。我市通过现场会、动员会、广播、电视、手机短信、明白纸、一封信等多种形式广泛宣传小麦抗旱和田管工作,达到了快发动,快组织、快协调的目,增强抗旱和后期田管的时效性,减少在宣传、筹资、调水等环节的博弈时间,力争在10内将小麦全部抗旱一遍,适时开展“一喷三防”,降低旱情可能带来的损失。

2、合理安排,巧调度。

当前农业和农村工作众多,任务繁重,在市委、市政府的统一安排下,我市紧紧抓住抗旱和田管这一中心工作,实行科学调度。首先科学调度水源,协调好小麦抗旱用水和水稻育秧用水矛盾,满足小麦抗旱和育秧用水需要;其次合理安排人员,将了解农村情况,能吃苦耐劳的同志安排在抗旱和田管工作一线,全面推进小麦抗旱田管;当前最为迫切的是要调度解决当前水源的困难,我市已把库、塘、坝有内水的全部利用起来,并开动全部灌溉动力,抢提外水100多万方,解决岗区内水不足的问题。市气象局密切关注天气变化,24小时值班,一旦具备人工增雨的条件,就积极把握机遇组织实施。

3、科学指导,适用水。

小麦生长后期抗旱是以前没有遇到的问题,部分农民有疑问,现在能不能洇水,会不会影响小麦后期根系的吸收能力。我市组织全部农技人员进村入户,深入抗旱一线现场指导农民适时、适量、适法抗旱。采取墒沟灌水,灌跑马水,在大水跑完全田后,立即放掉多余的水,不让田间积水,避免小麦头沉遇风倒伏,后期引起小麦根系的窒息,加速衰老,造成粒重降低;有条件的还实行喷灌,并喷施叶面肥和抗旱药剂,增强小麦自身抗旱能力。4、抓住重点,带周边。

小麦抗旱要抓住重点,我市首先抓好小麦高产创建示范片、小麦高产攻关示范区的抗旱,带动全市面上的抗旱工作;抓好种粮大户和科技示范户的小麦抗旱,动员他们积极抗旱,并带动周边群众一起开展抗旱。充分发挥基层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社和防治队的作用,帮助出远门打工,回不了家的农户和部分困难户开展抗旱,不能因为家中无人,就不抗旱或者忽视了抗旱工作。

5、责任到人,全覆盖。

当前旱情严重,不仅岗区旱,圩区也旱;水源相当紧张,不仅岗区缺水,圩区也要提水抗旱。同时,小麦病虫害防控任务也较重。我市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主要负责人亲自过问,分管负责人具体抓,镇村干部全部分片包干,包村到户,责任到人,努力做到抗旱田管工作镇不漏村,村不漏组,组不漏户,覆盖全市所有田块,力争病虫防控到位,旱情全部解除。

6、多方筹措,大投入。

面对抗旱和田管的资金难题,我市千方百计筹措资金,加大抗旱资金投入,采取工作经费挤一点、财政补一点、农民掏一点的几条腿走路的办法解决抗旱经费问题。市财政拿出500万元资金实施库塘补水,各灌区开动机械,抢提外水进塘坝,最大程度解决农民抗旱水源难题。并根据抗旱效果实行以奖代补,调动各镇街道抗旱积极性。同时从小麦高产攻关良法资金中拿出110万元,其中100万元公开招标采购45吨40%多菌灵悬浮剂,10万元采购美洲星叶面肥8万袋,免费发给高产创建示范片和高产攻关核心示范区农户使用,带动全市小麦“一喷三防”全面开展,带动农民增加抗旱和田管资金投入多万元。

7、加强督查,抓落实。

上一篇:减负措施范文 下一篇:雾霾防护措施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