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手表范文

时间:2023-03-19 09:17:31

机械手表

机械手表范文第1篇

随着时代的发展,手表受到越来越多的各类人士的喜爱,现在的手表已经不仅仅是可以看时间的工具了,而越来越发展为人们的装饰品,眼观各个品牌的手表,有的直接就变成装饰品,根本无法精确到分秒。想必人们买手表之前最关心的除了外观,应该就还有它的走时准确度和防水功能吧。

关健词:机械手表 性能 分析

一、机械手表的日差

手表按机芯装配直径分I型、II型、III型三类。

I型:手表机心装配直径大于20mm(或面积大于314mm2 );

II型:手表机心装配直径为16mm~20mm(或面积为201mm2 ~ 314mm2 )

III型:手表机芯装配直径小于16mm(或面积小于201mm2 )

自动机械手表I型(男表)走时瞬间误差范围为:优等品每24小时误差-20~+30秒;一等品每24小时误差-30~+60秒;合格品每24小时误差-50~+90秒。延续走时均大于等于36小时。

自动机械手表II型(中型表)走时瞬间误差范围为:优等品每24小时误差-25~+50秒;一等品每24小时误差-40~+80秒;合格品每24小时误差-60~+120秒。延续走时均大于等于30小时。

自动机械手表III型(坤表)走时瞬间误差范围为:优等品每24小时误差-30~+70秒;一等品每24小时误差-50~+100秒;合格品每24小时误差-70~+150秒。延续走时均大于等于28小时。

二、机械手表的防水性能

防水手表的意思就是说它可以放置在有水的地方,而不会影响手表的走时。

手表在防水性能上可分为潜水表、防水表和不防水表。请在购买和使用前确定您手表的防水性能。

手表的防水性能主要依靠表镜、后盖、表冠等处的防水胶圈,并采用螺旋式表冠,从而达到相应的防水标准。 一般表厂都以「压力值来测试手表防水功能,并以抗压(单位BAR或ATM)来表示防水深度。所有防水表均在底盖上打有“WATER

RESISTANT”或“WATER PROOF”的英文字样。无防水标记手表仅能防尘,应避免沾水。如当手表上只标着“WATERRESISTANT”或“WATER PROOF”的字样,说明它只有防汗功能,也就是说只能防止少量的水而已。一般是的比较装饰性的手表当手表上标示着:3ATM或者30米防水,一般说的30米的意思是水在静止状态的时候(而非流动状态,因为流动的水压是比较高的),手表能够放在代水深30米的地方而不会进水,适用于日常使用,不可用于游泳或者浸泡在水中;可以抵抗少量洗手洗脸溅水和雨水。

当手表上标示着,5ATM或者50米防水,它代表的意思是适用于在浅滩短程游泳,不可用于潜水或浮潜。

当手表上标示着,10ATM或者100米防水,它代表的意思是适用于游泳和浮潜。

当手表上标示着,20ATM或200米防水,它代表的意思是适合在水中有高冲击力的运动和一些潜水活动,比如潜游。

手表的防水性能通常按其等级分为:

不防水(表后盖勿标识); 防汗(SWEAT-RESISTANT);一般性防水(WATER-RESISTANT),30米防水(30M、3ATM、3BAR),50米防水(50M、5ATM、5BAR)。

潜水表100米防水,200米防水,300米防水等。

关于手表的防水性能,国家标准和国际标准都有明确的规定:凡是标明防水的手表,最低要耐受2个大气压,即20米水深处不进水。30米防水表示手表可以耐受3个大气压,依此类推。此标准的前提是在进行测试的时候是在实验室条件下:温度保持在20-25摄氏度,且手表和水都呈静止状态。在这种情况下手表如果能够防水,即是合格的。

三、带防水手表的时候也要注意几点

1. 30米的防水表指每平方公分面积可承受3公斤的压力,约静止状态下相当于水深30米的压力,等同于3个大气压的压力,此种手表其设计主要是预防机芯被灰尘及湿气损坏,不适用于浸水及游泳。

100米或以上的防水表适用于潜泳等水上运动。

2. 不要戴着你的防水表洗澡或者桑拿,或者温度忽冷忽热的地方,所有的防水表不管是多少米的手表它都不防水蒸气,因为防水胶圈都是塑料制成的,热胀冷缩容易损坏手表,所以有时候大冬天的手表就莫名其妙的进水.

3.不要戴着有皮革制品的手表游泳,大家都知道皮制品沾水容易损坏.

4. 在咸水游泳或潜水后,要用自来水清洗手表,手表都是用刚制作的,而盐水对钢又有腐蚀性。

5. 当接触过氯水;喷过香水或发胶后,要清洗手表,因为化学品也都是有腐蚀性的,但是尽量不要去碰到这些化学品.

以上不正当使用因素造成的手表进水将不在保修范围内。

表冠要保持在正常的位置,螺旋式表冠应旋紧,切勿在水中调校表冠。

手表的防水胶圈和表冠必须根据使用情况定期更换。

四、手表表面镀层

镀金手表上的镀金层大多是14K金,这种黄金除含有58.5%的纯金外,还含有一定数量的银。银和空气中的一些挥发性工业废气发生反应后,在表面上会产生一层黑色的硫化银膜,从而使镀金手表失去黄金色的光泽。因此,戴镀金手表要避免接触化学物质和废气,如煤气、液化气和硫磺香皂等,并要经常保持镀金手表的干燥和清洁。最好每周用绒布擦拭一次。另外,汗水中的氯化物对镀金手表有很大的腐蚀性,镀金手表沾上汗水时应及时擦拭干净,以免汗液浸蚀使手表失去原有的光泽。

镀黄手表的镀黄层是由铜、锌、铝合金组成的一层金属膜,如果保养不好很易褪色失去光泽。在佩戴镀黄手表前,应将表壳用干净软布擦拭干净,并均匀地涂上一层无色指甲油,干后再戴,以后每隔1~2个月涂1次。经过这样的处理以后,不但可以保持镀黄手表的色泽,不被磨损,而且还可以增加其外表光亮度,同时在炎热的夏天还可防止汗水及水气侵入表内。

无论是什么样的手表,在表面上都被镀过一层类似膜的东西,我们称之为镀层,即使是18K金其表面也都有镀层。镀层是一项制表重要技术,好的镀层能够让手表的质量更好,外观也更亮丽,不经过镀层处理的手表是几近不存在的。瑞士生产的手表的镀层技术是非常精湛的,能够非常有效的起到装饰效果,而且还能保护表壳、机芯。手表的使用寿命能大大延长。

五、机械手表的特点

1、机械表走时与石英表不同,机械表秒针是连续不间断地走。

2、因机械表机芯复杂,走时误差较大.。机械表走时误差不能累计,手表过一段时间需调试。

3、工艺精细,使用方便,上足发条可走36小时以上。

4、机芯使用年限长久。

5、外观要比石英表厚重一些(视各品牌而定),有一些品牌也很薄,但一般都是手动机械表。

六、机械手表的误差

机械表允许的误差范围为±30秒/日,经过天文台认证的机芯平均误差范围在-4秒/天到+6秒/天之间,具体的误差根据手表所使用的机芯而定,并非按照价格越高误差越小的原则,自动机械表的动力来源佩戴者手腕的摆动产生能量给发条上弦,一只完全上条的自动机械表可持续运行36小时左右:如保证每天正常佩戴的情况下,可运作15小时左右,如超过以上的时间不戴或摆动不足(佩戴者的运动量少)都将引起手表的停走,建议您再次佩戴前应先给手表上足发条。七、机械表使用建议

1)手动上弦机芯之手表应尽量在每天同一时间上弦一次,使手表在未来24小时有足够的能量运作。

2)自动上弦机芯之手表,其能量来源于佩戴者手臂的运动,故正常佩戴情况下不需手动上弦,只有因佩戴者运动量不足以给发条补充足够能量的时候,可采用手动上弦的方法来弥补,且上弦时表冠转动控制在二十圈以内。

3)超过40小时未曾佩戴过之自动上弦手表,应于再次佩戴时,将表冠转动二十圈,以再次启动机芯的驱动系统。

4)为防止湿气渗入表壳和保持手表的防水性能,请确保表冠时刻处于锁紧状态。

参考文献:

机械手表范文第2篇

振动周期

以机械手表中振动频率为每小时21600次,振动周期为1/3秒的摆轮游丝系统为例,假设擒纵轮片为20个齿,摆轮游丝系统每振动一次,擒纵轮片便会转过1个齿,那么擒纵轮旋转一周所需要的时间为(1/3)*20=(20/3)秒,由于擒纵齿轴与擒纵轮片是铆合在一起的,擒纵齿轴旋转一周所需要的时间是20/3秒,再设定秒轮片与擒纵齿轴啮合,二者的传动比为90/10,因此秒轮旋转一周所需要的时间为(20/3)*(90/10)=60秒。此外,现有的机械手表比较常见的摆轮游丝系统的振动频率还有每小时28800次,振动周期为1/4秒,有兴趣的朋友可以根据上面的思路计算出秒轮的速度。

摆轮部件

它包括了摆轮、摆轴和双圆盘部件,A位置是与摆夹板镶嵌的防震器组件内宝石轴承相配合的摆轴轴尖;B位置是与基板镶嵌的防震器组件内宝石轴承相配合的摆轴轴尖;C位置是摆轮,它是此系统里最为重要的部分,自从机械手表诞生以来出现了很多种类的摆轮,由于摆轮将直接影响机械表的走时精度,因此钟表设计师都必须挖空心思将影响摆轮的因素消除或者降至最低,尤其是环境的影响最为突出,这也就导致制作摆轮的材料必须采用钟表历经几百年来所总结出的特殊材质,此外它的形状也是被特别设计的,这些都是为了摆轮在机心中抵抗来自于外在影响其正常运动的不利因素,比如温度补偿摆轮、自我补偿游丝摆轮、铍青铜合金摆轮与可变转动惯量摆轮,其中可变转动惯量摆轮是个比较特殊的摆轮,为了它还有个特别的结构是无卡度摆轮游丝系统,这个我将在后面给大家做详细的解析;D位置是双圆盘部件,它包括了双圆盘和镶嵌在它上面的圆盘钉,此部件起到的特殊作用我已经在上一期“机械手表的擒纵机构”中做了说明;

游丝部件

它包括了游丝和三角内桩,A位置是与摆轴相配合固定的内桩中心孔;B位置是与游丝内端配合在一起的三角内桩的侧翼的开口,它的深度与宽度正好与游丝相配合,而所谓的三角内桩就是根据它的形状得来的名字,也是目前被应用最广的内桩,此外还有一种内桩是圆形的,顾名思义被称作圆内桩,由于它相比于三角内桩具有不能完美贴合游丝内端的缺点,应用的比较少;C位置是游丝,它的形状是阿基米德螺旋线,也可以称作涡旋线;D位置是游丝的外端曲线,它不是涡旋线的一部分,而是被特殊设计的一段具有几段折线的弧状曲线,此设计的目的就是为了与下面即将说到的调节机械手表走时精度的快慢针部件与固定游丝最外端的外桩可以更好的配合在一起;

调速组件

它包括了游丝部件和摆轮部件,A位置是游丝部件上的内桩与摆轮部件的摆轴固定为一体;B位置是摆轮,此摆轮外缘被设置了多个螺钉属于花型摆轮;C位置与D位置在前面已经谈到了它们的作用,而将它们组合在一起就是需要一个固定的设计角度了,在计时书里被称作卷进角,此角度是以游丝从内桩的初端与游丝外端曲线的第一个打弯初连线,以及它与外桩所在位置的连线的夹角就是游丝的卷进角,此外圆盘钉的位置与外桩的位置夹角也是被设计好的,它决定了摆轮游丝系统左右两个振动周期的一致性;

摆夹板组件

它包括了摆夹板、防震器组件、快慢针部件和外桩环部件,A位置是摆夹板,它的上面被刻上了正负号和刻度其作用就是标识调整快慢针的快慢方向的,具体的工作原理将在后面介绍;B位置是防震器,它是被镶嵌在摆夹板上作为摆轴的上支承,同时也是起到了保护摆轴轴尖的作用;C位置是快慢针部件,它包括了快慢针以及镶嵌在端部的外夹和两根较细的内夹,其中外夹的尾部有个凸出部分,它的作用是为了阻挡住游丝在震荡的过程中不会脱离出来,也就是控制了游丝的轴向,而两个内夹中间所形成的缝隙是留给游丝的,使得游丝在里面可以荡框,也就是限制了游丝的径向运动;D位置是外桩部件,它包括了外桩环以及镶嵌在端部的外桩管,还有通过螺钉固定的带有开口的外桩,此开口就是为了游丝最外端通过胶粘合的地方,这个外桩部件的设置就是为了调整游丝外端曲线的位置,从而保证了游丝的中心与摆轴的中心同轴,使得整体的振动周期左右摆动所用时间尽可能的一致。

无卡度摆轮游丝系统

摆轮游丝系统在机械表中的重要性相当于心脏对于人的重要性一样,而无卡度摆轮游丝系统对于机械表来说更是高端装备,也就是说“高贵的心脏”。

理论背景

根据机械表的计时原理,振动周期与游丝的工作长度和摆轮转动惯量成正比,即随着游丝的工作长度和摆轮转动惯量的数值变大,振动周期将随之变大,也就是说振动周期将变小,手表会走慢,反之则结论相反。如果佩戴者需要调校手表的精度,实质是将走快或者走慢的摆轮游丝系统的振动频率,调校到标准频率。

有卡度PK无卡度

“有卡度”是通过快慢针调校装置来改变游丝的有效长度,从而达到改变摆轮游丝系统振动频率进而调校手表的走时误差。它存在的缺陷是游丝被快慢针装置所控制,由于重力等外在与内在因素的影响,导致等时性误差的产生,直接影响了手表的走时精度。

“无卡度”是取消了有卡度结构中的快慢针调校装置,并且通过调校摆轮外缘螺钉的进与出或者调节偏心砝码的偏心量,改变摆轮转动惯量从而改变摆轮游丝系统的振动周期,进而调校手表的走时误差。它的优势在于取消了有卡度结构里影响手表计时精度的快慢针装置,克服了快慢针对于手表带来的等时性误差,可以让表的走时精度进一步提升。

可调校摆轮类型

1.螺钉摆通常是在摆轮边缘设置螺钉或者是螺母(摆轮外缘或者内缘),通过改变它们的离摆轮中心的位置远和近,从而改变摆轮的转动惯量。

2.砝码摆是在摆轮靠近外缘的平面上设置可以转动的砝码,一般砝码是半圆形的,通过转动砝码的位置和砝码非圆性的偏心效应,从而改变摆轮的转动惯量。这两类摆轮的核心是可以被调校的螺钉或者砝码,而它们都必须具备一个要素—制作材料选用密度高的金属,原因是是通过小的转角而得到较大的惯量改变,选用K金、白金或铂金等重金属最为理想。

螺钉摆PK砝码摆

劳力士于1957年发明的螺钉摆专利技术(参考专利号GB840056A),其技术特征是:1、由摆轮1和一对可调节的螺钉2以及其它不可调节的螺钉组成;2、可调节螺钉2螺钉帽2a和螺纹2c两部分构成,其中螺钉帽2a的形状为花瓣形2b,此设计意图是花形螺钉帽可以与专用调节工具5的花形孔6相互配合实现调节螺钉2;3、此工具的操作方法比较简单,只要根据前文所说的原理以所需要调整的机械手表的快慢来决定是将螺钉旋出一些距离还是旋入一些距离。

百达翡丽于1951年发明的砝码摆专利技术(参考专利号CH280067A),其技术特征是:1、摆轮1的外缘2承载了八个可以调校的砝码5为主体;2、砝码为字母U形状(包括了外缘3和开口6)以中心轴4为旋转轴。

通过两个品牌所设计的可调校摆轮对比,我们可以发现螺钉摆的优势在于制作难度相对来说简单一些,而砝码摆的优势是调校难度相对简单

作者点评

机械手表范文第3篇

原动系统包括的零件有条盒轮、条盒盖、条轴与发条,根据上述提到的手上弦机械手表与自动机械手表,条盒轮与发条可以被分成手上弦条盒轮和手上弦发条以及自动条盒轮和自动发条。

手上弦条盒轮的A位置是条盒轮与条轴A位置相配合的中心孔;B位置是手上弦发条的发条外钩与条盒轮配合的位置;C位置是条盒轮与条盒盖B位置相配合的中心凹槽;D位置与前两个位置有所不同的是它被加工出轮齿,其目的是为了让它与传动系连接,使原动系统的能量可以输出给传动系统,并且更进一步输出给摆轮游丝系统使其开始工作;E位置的作用很关键,它被称作条盒轮内钩与手上弦发条的发条外钩配合在一起,才能使得发条与条盒轮产生力的相互作用,从手上弦原动系统的平面图中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手上弦条盒轮与手上弦发条之间的位置关系,此外从图中我们还可以注意到发条的内钩将与条轴的C位置条轴内钩配合在一起,其目的是使条轴能够将发条牢牢锁住,在卷紧发条的时候可以承受发条的卷紧力。

条轴的A位置与C位置已经说过了,它的B位置与条盒盖的中心孔A位置相配合在一起,D位置与E位置将与控制原动系统的夹板孔或者宝石轴承配合在一起,这样原动系统的径向与轴向都将被限制住。F位置的作用是作为方形凸起与上弦系统中的上弦棘轮的方形孔相配合,并且通过螺钉固定为一体。上弦系统将来自于手上链或者是自动上链输入的机械能通过条轴带动发条的卷紧转变为机械表机心所需要的机械弹性势能,G位置就是刚说到的上弦棘轮螺钉配合的螺钉孔。

自动上链条盒轮的A位置、C位置与D位置与手上弦条盒轮是一样的,只是我们最需要注意的是它的B位置变成了凹槽,此外还在它的内壁上均匀分布了多个凹槽,这是什么目的呢?答案就是自动机械表的自动发条与手上弦发条最大的区别就是它不是跟条盒轮直接配合在一起,而是通过它的副发条与条盒轮的内壁之间的摩擦配合在一起的,并且在机械表自动机心中就有个术语 “打滑力矩”,说的就是副发条与条盒轮内壁之间的摩擦力矩要达到一定数值才可以,那些凹槽就是为了增加两者之间的摩擦力矩而设置的,从自动原动系统的平面图中我们就可以清楚的看到自动条盒轮与自动发条之间的位置关系,尤其是副发条与条盒轮的内壁凹槽之间的关系。

纳海Luminor 1950 8 Days GMT 8天长动力腕表

沛纳海Panerai Luminor 1950 8 Days GMT腕表采用的P.2002机心配置了代表性的长动力三条盒结构。它的基本特点是三条盒在结构上采用两个条盒上下叠层,然后再和另一个条盒左右并列,实质是将三个条盒轮串联起来使发条长度延长三倍,这以来实现了机械表长达8天的能量存储。

储存能量的工作原理

(见下页图)第一原动系统的条盒轮1a被上条系驱动逆时针旋转,条盒轮1a内部的内钩同时带动发条1c的外钩卷紧发条,此时条轴1b也会被发条1c带动逆时针转动;由于条轴1b与条轴2b通过方形长槽和方形凸起相配合,所以两者属于联动关系。那么条轴2b外钩带动发条2c逆时针方向旋转并逐渐卷紧,此时发条2c的外钩会带动条盒轮2a逆时针方向旋转。由于条盒轮2a与条盒轮3a作用在同一平面上相互啮合,所以条盒轮2a逆时针方向旋转会带动条盒轮3a顺时针方向旋转。由于发条3c的外钩已经钩住条盒轮3c内钩,并且条轴3b外钩又钩住发条,因此条盒轮3a顺时针方向旋转的同时会带动发条3c的外钩逆时针方向旋转,这使发条3c逆时针旋转并逐渐卷紧。随着第一原动系统中在上条轮系的驱动下卷紧发条,并且根据能量守恒定律,这三个原动系统的发条都将会被卷紧,此时有一点需要特注意的是三个发条盒内的发条不是逐个被上紧的,而是有顺序的逐步被上紧,直到最后几乎同时被上满发条。

释放能量的工作原理

随着三个发条盒内的发条被卷紧直至上满,它们的能量将逐渐被释放。但是,这三个原动系统并不是同时释放能量,而主要是由第三原动系统的条轴带动的输出轮负责释放所卷紧的发条能量,随着第三原动系统将本条盒储存的能量不断输出,其输出力矩将随之下降,而此时上下排列的第一原动系统与第二原动系统会不断的将自身的能量补充给第三原动系统,直至第三原动系统自身储存的能量完全释放,同时第一原动系统与第二原动系统自身储存的能量也所剩无几,其输出力矩已经小于轮系间的摩擦力矩,不能将能量补充给第三原动系统为止,此时手表轮系以及摆轮游丝系统已无能量可用便停止运动,也就是说它的能量释放工作原理同样符合能量守恒定律原则。

沛纳海串联三条盒结构的优点

1.更高的运行稳定性

因为发条盒发条的旋转次数互相叠加,发条盒速度更快,用较小的旋转力矩就达到一定的动力水平。第一天和第八天的旋转扭矩之间的差值显著变小,这样使得摆幅偏差值降低,所以可以提高机芯运行的精确性;

2.更高的运行可靠性

因为只有很小的压力作用于轴颈,高旋转次数使八天动力储备时间的机心中发条盒转速更快,旋转扭矩更小,这样轴颈压力较弱而且损耗非常低,保证了很高的运行可靠性;

3.机心一体化整合构造

三发条盒构造使一体化整合安装动力储备指示装置成为可能,无需浪费机心内的容积。因为该装置可以安装在第三个发条盒的上方或下方。

原动系统自从机械表诞生之日起就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本文通过分析此系统的零部件组成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来为大家解析手上链与自动上链两种原动系统,并且以沛纳海的八日链三条盒串联式原动系统为例讲解了其储存能量和释放能量的工作原理。

纳海Luminor 1950 8 Days GMT 8天长动力腕表

沛纳海Panerai Luminor 1950 8 Days GMT腕表采用的P.2002机心配置了代表性的长动力三条盒结构。它的基本特点是三条盒在结构上采用两个条盒上下叠层,然后再和另一个条盒左右并列,实质是将三个条盒轮串联起来使发条长度延长三倍,这以来实现了机械表长达8天的能量存储。

储存能量的工作原理

(见下页图)第一原动系统的条盒轮1a被上条系驱动逆时针旋转,条盒轮1a内部的内钩同时带动发条1c的外钩卷紧发条,此时条轴1b也会被发条1c带动逆时针转动;由于条轴1b与条轴2b通过方形长槽和方形凸起相配合,所以两者属于联动关系。那么条轴2b外钩带动发条2c逆时针方向旋转并逐渐卷紧,此时发条2c的外钩会带动条盒轮2a逆时针方向旋转。由于条盒轮2a与条盒轮3a作用在同一平面上相互啮合,所以条盒轮2a逆时针方向旋转会带动条盒轮3a顺时针方向旋转。由于发条3c的外钩已经钩住条盒轮3c内钩,并且条轴3b外钩又钩住发条,因此条盒轮3a顺时针方向旋转的同时会带动发条3c的外钩逆时针方向旋转,这使发条3c逆时针旋转并逐渐卷紧。随着第一原动系统中在上条轮系的驱动下卷紧发条,并且根据能量守恒定律,这三个原动系统的发条都将会被卷紧,此时有一点需要特注意的是三个发条盒内的发条不是逐个被上紧的,而是有顺序的逐步被上紧,直到最后几乎同时被上满发条。

释放能量的工作原理

随着三个发条盒内的发条被卷紧直至上满,它们的能量将逐渐被释放。但是,这三个原动系统并不是同时释放能量,而主要是由第三原动系统的条轴带动的输出轮负责释放所卷紧的发条能量,随着第三原动系统将本条盒储存的能量不断输出,其输出力矩将随之下降,而此时上下排列的第一原动系统与第二原动系统会不断的将自身的能量补充给第三原动系统,直至第三原动系统自身储存的能量完全释放,同时第一原动系统与第二原动系统自身储存的能量也所剩无几,其输出力矩已经小于轮系间的摩擦力矩,不能将能量补充给第三原动系统为止,此时手表轮系以及摆轮游丝系统已无能量可用便停止运动,也就是说它的能量释放工作原理同样符合能量守恒定律原则。

沛纳海串联三条盒结构的优点

1.更高的运行稳定性

因为发条盒发条的旋转次数互相叠加,发条盒速度更快,用较小的旋转力矩就达到一定的动力水平。第一天和第八天的旋转扭矩之间的差值显著变小,这样使得摆幅偏差值降低,所以可以提高机芯运行的精确性;

2.更高的运行可靠性

因为只有很小的压力作用于轴颈,高旋转次数使八天动力储备时间的机心中发条盒转速更快,旋转扭矩更小,这样轴颈压力较弱而且损耗非常低,保证了很高的运行可靠性;

3.机心一体化整合构造

三发条盒构造使一体化整合安装动力储备指示装置成为可能,无需浪费机心内的容积。因为该装置可以安装在第三个发条盒的上方或下方。

机械手表范文第4篇

离合传动系

手表的离合传动系包括了柄轴、离合轮和立轮,它们各司其职等待戴表人的指令。

柄轴

柄轴是机心与成表外观相连接的唯一的通道,普通人会注意手表右侧有个柄头(也有在左侧的比较少见)。

A位置被加工成榫状,与离合轮的中心方孔配合,两者可以同步转动;

B位置与立轮的中心孔配合;

C和D位置与基板的横孔相配合,作为前后支承作用;

E位置被加工出螺纹与柄头紧固为一体;

离合轮

此零件顾名思义就是用来做离合器的关键所在,功能之间的转换全靠他来负责。

A位置为中心孔,被加工成方孔形状,与柄轴的方榫配合;

B位置被加工成端面斜齿,将会与立轮同样的齿连接;

C位置被加工成端面齿,与拨针轮系连接;

立轮

立轮的作用很关键,它与离合轮连接驱动拨针轮系,与上条轮连接驱动上条轮系。

A位置为中心孔与柄轴的B位置配合;

B位置被加工成端面斜齿,与离合轮的B位置连接可以联动;

C位置被加工成轮齿,与上条轮构成垂直传动方式。

离合控制系

两档拉档

拉档作为离合控制系的被启动环节,与柄轴连接。

A位置是个圆形凸起,与柄轴B和D两个位置之间的凹槽配合;

B位置是个交界点,与后面要提到的离合杆配合;

C位置是另一个圆形凸起,与后面要提到的定档簧配合;

两档离合杆

离合杆的作用是让离合轮在设定的档位的时候,处于正确的位置上。

A位置与离合轮位于中间位置的凹槽配合;

B位置与拉档的B位置配合;

两档定档簧

定档簧的作用就是确定档位,与拉档直接呼应。

A位置是第一档弧形凹槽,与拉档C位置的圆形凸起配合;

B位置是第二档弧形凹槽,与拉档C位置的圆形凸起配合。

两档位离合控制系实例

1. 带有柄头的柄轴横向插入基板,同时控制了离合轮与立轮紧密的咬合在一起;

2. 拉档放在基板预先设置好的位置上,拉档前端的凸起与柄轴的开槽配合在一起;

3. 离合杆的尾端圆孔与基板的指定圆形凸起配合,而前端颈部与离合轮的中间开槽相配合,并且起到提供弹性力的辅助簧紧贴在离合杆侧翼。离合杆的头部与拉档的尾部处于将近配合状态;

4. 定档簧下端的两个圆孔与基板的两个圆柱相配合,起到了定心和定向的作用,并且通过螺钉与基板固定为一体。此零件相当于小夹板把之前提到的零件都压在身下,同时在它的前端有两根叉――一个被加工成弯曲状具备一定的弹力紧紧地压着拉档,另一根的顶部有两个凹槽(这就是两档位的关键),其中最靠前的一个与拉档尾部的凸起配合在一起。大家注意了此时两档位离合控制装置已经处于了第一档位,也就是上条档位;

5. 拉动柄头使得柄轴带动拉档转动,拉档尾端顶在离合杆的头部,促使离合杆转动了一个角度,并且带动离合轮向基板内侧滑动与立轮分离开。这就是离合的完整工作过程,而此时两档位离合控制装置已经处于了第二档位,也就是拨针档位;

三档位离合控制系

前面我给大家介绍的是两档位离合控制系,而三档位离合控制系是在两档位之间增加了一个档位。

此档位的补充大大丰富了机心的功能配置,使机心的可操控性大幅度提升了。所增加的第三档位主要是用来控制机心所附加的功能,最常用的是日历与周历,将档位调至第三档转动柄头,快拨装置就会与日历环的内齿相配合或者与周历轮齿相配合,达到了快速调校它们的目的。三档位离合控制系的拉档、离合杆和定档簧与两档位的,虽然外形上区别不大,但是细节上有值得琢磨的地方。

三档拉档

此零件与两档位拉档的区别是B位置被延伸了,其交点位置外形比两档位拉档宽很多,目的就是在它被柄轴拉出第二档与第三档两个位置的时候,三档位拉档有足够的空间驱动三档位离合杆的顶部端面;

三档离合杆

三档位离合杆的位置C是被补充出来的一个斜面,它负责与三档位拉档的B位置相配合,把档位扩展到了第三档。离合轮也就更加繁忙了,它将随三档位离合杆左、中、右连续摇摆;

三档定档簧

三档位定档簧b的突出变化是在顶端档位位置多出了一个弧形凹槽位置C,它用来配合三档位拉档和三档位离合杆的档位转换。

ETA2892三档位离合控制装置

ETA2892机心属于相当的经典结构布局,而此款机心的三档位离合控制装置也是非常经典的教科书般的机构。从图中我们最容易可以看到的是前文说到的离合传动系-柄轴、立轮和离合轮,这部分与两档位的结构基本上是一致的。离合控制系的拉档位于离合传动系的下方,定档簧与离合杆位于离合传动系的上方。此时可以看到定档簧的左侧分支尾端有三个凹槽,那就是三档位的标志,拉档的圆形凸起正好就在旁边与之配合。

作者点评

机械手表范文第5篇

对于机心的主传动链布局是很有讲究的,通常的区分方法是根据与原动系中条盒轮啮合的二轮设置在机心的位置来划分机心的基本传动形式为中心二轮式(二轮在机心中心)和偏二轮式(二轮偏离机心中心)两大类。这两个类型的传动形式还可以根据机心设计的实际需要再细分,而两者具有各自的优势与劣势:就中心二轮式而言,它的优势是机心整体结构紧凑,设计与加工难度相对简单;劣势是机心平面与轴向的空间利用率比较低;对于偏中心二轮式而言,它的优势正好弥补了前者的劣势,机心平面与轴向的空间利用率比较高,对于提高机心的整体性能提供了有利条件,劣势是设计与加工的难度比较高。

机心的布局方式可以通过机心基板的主传动链传动B孔的布置来识别出来,那么我将以ETA2892的机心图为例,为大家做一下这方面的常识普及。原动系统B1的条盒轮将能量传递给B2位置的二轮,而后所对应的B3、B4、B5和B6分别是三轮、四轮、擒纵轮、擒纵叉和摆轮游丝系统。其中的二轮、三轮、四轮与擒纵轮都是通过轮片与齿轴固定为一体而形成的部件,再根据齿轮的顺序轮片与齿轴互相啮合,如条盒轮与二齿轴、二轮片与三齿轴、三轮片与四齿轴、四轮片与擒纵齿轴,最后是位于B4位置的擒纵轮片与位于B5位置的擒纵叉的两个叉瓦(进瓦与出瓦)相互配合在一起,此时擒纵叉的叉头将会与位于摆轮游丝系统的摆轴下方的双圆盘圆盘钉配合,至此一条完整的主传动链条就完成了。设置摆轮游丝系统的B6孔位置镶嵌了防震器组件,它起到了承载摆轮游丝系统中摆轴的防震责任。由于摆轴的轴尖直径仅有0.1毫米左右,相当于一根成人的头发一样粗细,同时摆轴所承载的摆轮具有一定的重量和惯量,如果没有一定的保护措施,一旦手表受到外在的剧烈震动,摆轮轴尖必然会被震断或震歪,这将直接导致手表不能正常计时或者更严重的是停表,基于上述原因设置防震装置是必须的。

了解过了机心基板传动B孔的常识后,我们再来认识中心二轮式和偏中心二轮式机心的二轮、三轮、四轮与擒纵轮的特征。

二轮

这一零件是中心式机心结构与偏中心式机心的最主要区别,大家可以通过中心二轮图和偏中心二轮图看到它们的共同点与不同点。两者的共同点是A位置是二轮与基板B2位置孔的宝石轴承配合;B位置是二轮与控制夹板B2位置的宝石轴承配合; C位置与前两个位置有所不同的是它被加工出轴齿,其目的是为了让它与B1位置原动系的条盒轮带有的齿啮合在一起,使得原动系的能量直接输出给这个中心二轮;D位置是个轮片,有得到就得有输出,正是这个位置将二轮通过原动系得到的能量输出给B3位置的传动轮系,更进一步输出给摆轮游丝系统使其开始工作。两者的不同点在于中心二轮的E位置,它的功能是用来承载显示系,再细说是用来与显示系的摩擦分轮配合在一起的,其原因就在于此二轮占据了中心位置。那么显示系就需要有个中介结构来与其整合在一起,当然在需要快拨时分针的时候还得在不影响主传动系正常运转的前提下将两者隔离开,而偏中心式二轮没有了那个E位置,因为它已经偏中心了也就没有承载显示系的责任。

三轮

此零件的作用是连接二轮。在接收来自于原动系统能量的同时,还改变了传动比以及轮系旋转的方向,也就是说它属于介轮范畴。A位置是与控制夹板相对应的宝石轴承相配合;B位置是被加工出的轴齿,其作用是它与二轮片所带有的齿啮合在一起,使得原动系统的能量通过二轮输入给了三轮,也就是输入给了传动轮系;C位置是三轮片,它与前面说到的带有轴齿的三齿轴固定为一体,并且也是被加工出轮齿与四轮轴齿啮合在一起。

四轮

此轮也被称作秒轮。大家从名字上就可以大概判断出此零件跟计秒有关联,其实此轮的旋转速度正是受到了摆轮游丝系统的控制,以每分钟转动一周的速度旋转。此外,此零件的顶端一般是个锥形,方便安装秒针。A位置是与控制夹板相对应的宝石轴承相配合;B位置是被加工出的轴齿,其作用是前面已经谈到过,它与三轮片齿相啮合;C位置是四轮片,它与四齿轴固定为一体,并且被加工出轮齿与擒纵轴齿啮合在一起;D位置是被加工成锥形目的是安装秒针的针管所设置的。

擒纵轮

这个零件在机心中非常特殊,因为此擒纵轮片的齿形并不是普通的钟表用齿形,而是异型齿。其形状相对比较怪异,它的作用就是为了配合整个擒纵机构的运转而设计的。更准确地说:它将与擒纵叉部件的进瓦与出瓦相配合在一起,来完成擒纵机构完整的动作要求。A位置是与控制夹板相对应的宝石轴承相配合;B位置是被加工出的轴齿,其作用是它与四轮片所带有的齿啮合在一起;C位置是擒纵轮片,大家可以看到此轮片跟前面所见到的轮片齿形有很大区别,这个独特的设计就是为了杠杆式擒纵机构的需要而设置的,它的转速将直接控制四轮也就是秒轮的速度,同时也就是本机心的时计基础。

了解过了机心基板传动B孔的常识后,我们再来认识中心二轮式和偏中心二轮式机心的二轮、三轮、四轮与擒纵轮的特征。

二轮

这一零件是中心式机心结构与偏中心式机心的最主要区别,大家可以通过中心二轮图和偏中心二轮图看到它们的共同点与不同点。两者的共同点是A位置是二轮与基板B2位置孔的宝石轴承配合;B位置是二轮与控制夹板B2位置的宝石轴承配合; C位置与前两个位置有所不同的是它被加工出轴齿,其目的是为了让它与B1位置原动系的条盒轮带有的齿啮合在一起,使得原动系的能量直接输出给这个中心二轮;D位置是个轮片,有得到就得有输出,正是这个位置将二轮通过原动系得到的能量输出给B3位置的传动轮系,更进一步输出给摆轮游丝系统使其开始工作。两者的不同点在于中心二轮的E位置,它的功能是用来承载显示系,再细说是用来与显示系的摩擦分轮配合在一起的,其原因就在于此二轮占据了中心位置。那么显示系就需要有个中介结构来与其整合在一起,当然在需要快拨时分针的时候还得在不影响主传动系正常运转的前提下将两者隔离开,而偏中心式二轮没有了那个E位置,因为它已经偏中心了也就没有承载显示系的责任。

三轮

此零件的作用是连接二轮。在接收来自于原动系统能量的同时,还改变了传动比以及轮系旋转的方向,也就是说它属于介轮范畴。A位置是与控制夹板相对应的宝石轴承相配合;B位置是被加工出的轴齿,其作用是它与二轮片所带有的齿啮合在一起,使得原动系统的能量通过二轮输入给了三轮,也就是输入给了传动轮系;C位置是三轮片,它与前面说到的带有轴齿的三齿轴固定为一体,并且也是被加工出轮齿与四轮轴齿啮合在一起。

四轮

此轮也被称作秒轮。大家从名字上就可以大概判断出此零件跟计秒有关联,其实此轮的旋转速度正是受到了摆轮游丝系统的控制,以每分钟转动一周的速度旋转。此外,此零件的顶端一般是个锥形,方便安装秒针。A位置是与控制夹板相对应的宝石轴承相配合;B位置是被加工出的轴齿,其作用是前面已经谈到过,它与三轮片齿相啮合;C位置是四轮片,它与四齿轴固定为一体,并且被加工出轮齿与擒纵轴齿啮合在一起;D位置是被加工成锥形目的是安装秒针的针管所设置的。

擒纵轮

这个零件在机心中非常特殊,因为此擒纵轮片的齿形并不是普通的钟表用齿形,而是异型齿。其形状相对比较怪异,它的作用就是为了配合整个擒纵机构的运转而设计的。更准确地说:它将与擒纵叉部件的进瓦与出瓦相配合在一起,来完成擒纵机构完整的动作要求。A位置是与控制夹板相对应的宝石轴承相配合;B位置是被加工出的轴齿,其作用是它与四轮片所带有的齿啮合在一起;C位置是擒纵轮片,大家可以看到此轮片跟前面所见到的轮片齿形有很大区别,这个独特的设计就是为了杠杆式擒纵机构的需要而设置的,它的转速将直接控制四轮也就是秒轮的速度,同时也就是本机心的时计基础。

海鸥机心ST1600

为中心二轮式结构,它的主传动轮系与显示系的连接关键为摩擦分轮机构。所谓摩擦分轮是指中心二齿轴顶部的其中一段被加工成具有锥度的台阶,而分轮的中下部分具有薄壁和刻槽凹陷,也就是说分轮的这一段具有一定的弹性,它将与中心二齿轴的那部分锥度台阶摩擦配合,这种机构的设置目的是在机心正常运转中两者可以同步转动,中心二轮在调速机构和主传动轮系的控制下以每小时一周的速度转动,这样它就驱动了分轮与它以同样的速度转动,而当需要调校时间快速驱动分轮的时候,由于他们之间是摩擦配合,因此分轮可以被单独驱动而不会影响中心二轮的正常转动,当停止调校的时候,两者又会摩擦配合为一体同步转动了。只是这两个机心的主传动轮系有些区别,前一款机心的四轮也就是秒轮是被设置于中心位置,而通过图我们可以看到,它的四轮实际上并不是处于中心位置,而是处于偏中心位置,那么中心位置的秒轮是被后期放置的,它只有秒齿轴通过三轮片与真正以秒速度旋转的四轮齿轴连接,这种传动方式有个名字叫“秒簧式”,顾名思义,此类机心的中心位置秒轮由于是后期设置的并不处于主传动链,所以必须采用一根秒簧给它以一定的阻力,其目的是为了被镶嵌秒针的中心秒轮不会出现秒跳现象。

海鸥机心ST2500

根据海鸥2500的机心图所示和我们已经讲到过的相关知识,我们可以判断出此款机心属于典型的偏二轮三轮输出式,所谓三轮输出式的含义是三轮与显示系连接,而之前我们谈到的机心都是直传式,也就是说条盒轮直接与显示系连接。本机心为大三针中心设置,那么秒轮必定位于机心中心位置,也就是说三轮既连接了显示系,又与秒轮连接,它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同时秒轮的另一侧同样是擒纵机构与摆轮游丝系统,这样完整的主传动链就被连接完成了。这种传动形式对于机心整体的功能轮系布局将会有更多的选择和优势,本机心在具备主传动链为基础机心的前提下,可以附加各种实用的功能,如日历,周历,能量显示和双时区等。此机心设计目的是为了更好的工艺性,更利于大批量生产。

机械手表范文第6篇

关键词:机械手表;轮系;传动系统;精密机械

主传动系统在机芯中充当什么角色?又是如何在机芯中起到怎样的“协调”作用?国内外机械手表中传动系统根据传动系统中二轮的位置是否在机芯中央分为中心二轮式和偏二轮式两种类型,中心二轮式和偏二轮式结构中主传动系统之间有什么区别呢?

机械手表传动系统一般采用齿轮传动。齿轮除了把能源装置的力矩输送给擒纵调速器,维持振动系统作不衰减的振动外,还把擒纵轮的转角按一定比例关系传递到秒轮、分轮及时轮,使指针机构指示出正确的时刻、日期或星期。

1 机械手表中主传动系统的结构、工作原理及其作用分析

1.1 机械手表中主传动系统的结构

主传动是指:把发条所产生的力矩由条盒轮传递到擒纵轮的齿轮传动,主传动系统包括条盒轮、二齿轴、二轮片、三齿轴、三轮片、秒(四)齿轴、秒(四)轮片和擒纵齿轴。不同的传动形式其主传动系统所包括的轮片和齿轴有所不同。

1.2 机械手表中主传动系统的工作原理

如图1所示:摆轮游丝系统的能量是由擒纵擒纵机构供给的,擒纵机构的能量来自于主传动系统,如果主传动系统传递给擒纵轮的力矩不稳定,那么,擒纵轮补充给摆轮游丝系统的能量就会发生变化,导致摆轮的振幅不稳定,可能使摆轮游丝系统产生非等时性。所以主传动系统的质量直接影响到手表的走时精度。

1.3 主传动系统在机械手表中的作用

作用一:主传动系统将能源装置输出的能量传递给擒纵机构以维持摆轮游丝系统不衰减的振动,同时在不增加发条圈数的条件下,延长手表一次上弦的持续工作时间(约40小时以上)。

作用二:把擒纵轮反馈回来的转角传递到秒轮和分轮,使秒轮每分钟转一圈分轮每小时转一圈,并带动表盘面的 时间类附加机构1做出相应的指示。

2 主传动系统分类举例分析。

根据与条盒轮相啮合的第二个齿轮在机芯中的位置分类:

2.1 中心二轮式:与条盒轮相啮合的第二个齿轮位于机芯中央

中心二轮式传动系统根据机心设计的实际需要再细分为:秒簧式、小秒针式、直传式、双三轮式。

将直传式的秒轮从中心位置移开,使它与条盒轮在平面排列上不重叠。为了保持中心秒针,另增加了一个中心秒齿轴,它由三轮(或三轮通过背轮)带动。这样,安装秒针的中心秒齿轴不再是主传动链中的一环了。由于齿侧间隙,因此秒针将会出现抖动现象。为了消除这一抖动,要用一个片簧压住中心秒齿轴的端部或侧面,这个片簧称为秒簧,所以这种传动形式称为秒簧式如图2。由于将秒轮从中心位置移开,使轴向利用率得到提高,可以使机心厚度降低。因轴向间隙及轮片端面跳动而造成的零件之间的相蹭机率降低。但是秒簧增加了机芯能量消耗,而且消耗不稳定,它与簧片的制造误差、热处理情况以及安装都有关系。

为了便于制造,最早的机械手表是无秒针式。没有秒针在使用上不方便,不用耳朵听就不知道手表是否在走动。后来出现了偏秒针式即小三针,随后又从偏秒针式发展为中心秒针式即大三针。精密机械技术日趋发达,为了使机芯变薄,便于外观造型,或简化机心结构,加上无秒针结构在平面布置上对四轮位置没有限制,故此又有重新采用无中心秒针结构机心的可能。无中心秒针式又可以分为偏秒针和无秒针两种,偏秒针式应将四轮安排在表盘六点位。

2.2 偏二轮式:与条盒轮相啮合的第二个齿轮不位于机芯中央

偏二轮式的二轮不在机芯中心位置如图3,从而条盒轮的直径有可能增大,能量储备有可能增加,由于秒齿轴要支持中心秒针,所以需要在主夹板中心压入一个空管的中心轮,作为秒齿轴的径向支承和分轮的转轴,对中心管的轴向压合深度与垂直度的要求是很严格的。偏二轮式传动系统根据输出形式的不同分为:头轮输出式、二轮输出式、三轮输出式。

如图4头轮输出式传动系统的零件加工工艺性好(尤其是主夹板),在轴向位置排列上较为有利,可以加大条盒轮的厚度,调整和维修都比较方便。头轮输出式这种传动形式的一种典型结构是摩擦分轮空套在中心管上,并且与条盒轮相啮合。分轮与摩擦分轮套在一起构成双分轮部件,摩擦分轮靠摩擦来带动分轮,从而带动指示机构。

3 传动系统的整体优缺点分析

机械手表范文第7篇

70后是“桥一代”。我上小学的时候,谁家里有个九寸黑白电视就是整个楼羡慕的对象,计算器绝对是新鲜玩意儿,带着考试,老师不认识,如果有人四位数加减乘除算得太快,老师就认为他是天才,直接保送科大少年班,毕业之后直接保送沙漠做导弹,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儿孙。

铁臂阿童木带着“卡西欧”三个字在早期的电视里游荡,我处心积虑有了第一个卡西欧计算器之后,和我爸玩游戏,在计算器上先按出50,从50开始,可以减1、2、3,看谁能先减到零。谁输了,谁洗碗。

上初中的时候,中学有了个人电脑,那时的机房类似手术室,层流通风控制细菌浓度,进门脱鞋,脚臭蔓延。后来我教我爸学486电脑,我爸说什么玩意儿啊,干啥都像猜谜,而且每做啥都要等好久。

而我外甥一代,眼睛看大小屏幕的时间绝对超过看另外一双眼睛的时间,绝对超过看窗户的时间。他们有了屏幕就不闹,两三岁的时候抓过手机就不哭,十一二岁的时候捧了iPad就不用吃饭了。我问我外甥,长大做啥,他说,做游戏测试师。我爸说,你给我的三台电脑都特别慢。我说,耐心些,就算给你买现在最高档配置的电脑,也没用,它反应一慢您就砸键盘,您上任何网站有恶意软件就安装运行。再说,您省下时间,还是没啥可干啊。我爸说,生命不是用来等待电脑的,而且,我要求很低,看视频和打游戏而已。我说,这些已经是最高要求了,您还得耐心些,在您学习能力严重减退之后,只剩耐心这一条路了。我没时间,外甥在的时候,让我外甥教我爸如何面对电脑保持耐心。我外甥后来和我说,姥爷不是数码时代的原住民,姥爷小时候的教育缺了很多基本的东西。

2000年前后,我第一次有了手机,不得不天天带着,攥在手里,生怕别人找不到自己,和社会失去纽带。手机上时间、日历、通讯录都齐全,腕子上的手表变得多余。

2005年前后,我给自己买了第一块机械表。那段时间,我开始频繁做PPT演示,讲得口吐白沫。因为要控制好几十页PPT是在三十分钟、六十分钟还是九十分钟内讲完,所以我总是在PPT演示中看手机显示的时间。一个女领导终于忍不住对我说,这样不好,每次我看手机,她都觉得我品位与格调很低,因为她和我一个公司,我看手机连带着她和公司的品位和格调都很低。她说男人要戴块好表,最好是机械表,做PPT演示时不戴表,严重点儿说和裤子不拉拉锁一样。品位和格调且不论,我也感到了一些不戴手表的实际困难,比如要按一下手机才能显示时间,不能拿起就看到,比如手机在话筒旁边会有静电干扰等等。

买的第一块表是块入门级的最简单的百达翡丽。白金正圆表盘,三针,三点位有个扁方的日历窗口,黑色鳄鱼皮表带,后背透明,看到很多细巧的螺丝和轴承还有金色的PP十字标志。表是二手的,店主说是九八成新,出生纸和盒子都在,店主说是刚从澳门进的货,听说原主人先是第一晚挣了钱,买了表,第二晚又赌,很快输了钱,又把表送进当铺。

那时候我不知道百达翡丽是啥,带我去这家二手手表首饰店的姐们儿说,买这个PP吧,别买劳力士,金光闪闪的,你看上去像个读书人,与你的品位和格调不匹配。我刷卡付款的时候有些肉痛,一个第一次听说的牌子,又没上千年的历史,又是一个赌鬼过手的,又不能放东瀛AV,又不能耍美国电玩。

后来,多少次在会议前,在酒后,在PPT演示中,我向这个机械的美丽的金属组织探问时间,渐渐意识到它的美丽。它不谦虚,也不夸张,不像法国表那么装,也不像德国表那么僵。以后,我再翻时尚杂志,常常能一眼认出它的同类,仿佛读到某些文字风格突出的伟大作家的文章。以后,我又常常看到这个牌子的广告:“提醒你,你从来没有真正拥有它,你只是为了你下一代暂时保管它。”这是我见过的最凶残的广告之一。我买古玉扳指的时候,常常用余生可能存活的天数去除古董商索要的价格,算下来,每天的花费还能承受。如果按照PP表广告的说法,如果我再加上我后代可能存活的天数,PP表的价格实在是太便宜了。

我想,早晚有一天我会停止用手机,手边有个智能终端能上网就好,我希望这一天早点儿到来。如果需要交谈,那就面对面,中间摆些花生米、拍黄瓜和酒或者花、香和茶。但是,我不会停止使用最新的数码产品。我渐渐认定,总是第一批使用新上市的数码产品,是延缓衰老的最好方式之一。

机械手表范文第8篇

机械表由机芯和外观部件组成。机芯包括传动机构、原动机构、上条拨针机构、擒纵调速机构、指针机构,机芯零件是由夹板以螺丝钉把它们组合在一起的;外观部件由表壳、表盘、表针、表带等零件组成。其中上条拨针机构非常重要。

一、机械手表上条拨针机构的构造与工作原理

上条拨针机构是由柄轴、柄头、立轮、离合轮。拨针跨轮、分轮、时轮、拉档、拉档轴、压簧、小钢轮、大铜、棘爪、棘爪簧、离合杆簧、离合杆等零部体组成的。如其中的压簧(图1)是一个弹簧钢片,前端紧压在拉档定位钉上,其作用是固定拉档,安在上弦柄的凹槽口内,使它不移动位置,下端有两个定位孔,当用螺丝固定大压簧后,除对拉档钉有定位作外用,还由于它盖在有离合杆和离合簧上,所以能起到维修上条零件脱出的作用。

上条拨针机构工作原理(图2)比较简单,对于普通手表而言,手表上条机构由使用手表的人通过装在表壳外测的柄头部件来实现手工卷紧发条的,拨针亦是同理。无论是摇板式或离合轮式的上条拨针机构,齿轮传动是广泛应用的传动型式。而立轮与小钢轮的传动、离合轮和拨针轮的传功又脸具有特殊形式的齿轮传动。或把分针的运动传递到时针,上条时把上条柄的转动传递到条轴;或用于拨针。它们齿轮传动的质量不直接影响手表机构的走对精度。

机械表拨针(图3)时,需要先拉出柄轴。柄轴被拉出后,在上条柄轴凹格的作用下,拉档推动离合杆,使离合轮也被推向前方。这时,离合轮的直齿与拨针轮齿啮合。转动柄轴时,与拨针轮啮合的跨轮片也相应地转动。跨轮片推动分轮转动,跨齿 轴与时针轮片相啮合也可以随之转动(中心轮不转),这样我们就可以随意调整指示的时间了。

当把时间对准后,再用手把上条柄轴推到原来的位置上。在离合杆和离合杆簧的控制下,立轮的斜齿与离合轮的拼齿又重新啮合。再转动把柄时,便可以重新上条。

二、机械手表上条拨针机构故障诊断与维修方法

上条拨针机构发生的故障较其它部件发生的故障比较容易识别。一经发生故障,上条或拨针时手就可以感觉到。常见的故障是轮齿间顶齿、打滑。原因多半是由轮齿磨秃、磨损或零件生锈而引起的。上条拨针机构的部件多是钢质的,损坏严重的不易补修,只好更换新件。也有一种故障是人为造成的。如安装时的失误,间隙过大或过小,致使齿间啮合不当。但这类故障可以通过重装调整后而排除。除上述故障外,还要注意观察以下几个方面:如果发弦上到5-7档后,发出“喀喳”的声音而发生打滑的现象,这说明发弦挂钩出了故障。原因可能是上弦过多,迫使外钩折断,也可能是弦轴钩磨秃或弦盒内勾磨损。

1、对一块手表的维修首先要检查上条拨针机构,先用上条柄轴上弦表是否走动,如果表走动,把柄轮向外拨一档位,拨针观察时、分、秒针相互之间有无碰撞现象,有碰撞现象就调整相互之间的合理间隙。无碰撞现象再观察秒针与表玻璃之间有无摩擦,时针与手表表面之间有无摩擦现象,有摩擦就调整秒针与表玻璃,时针与表盘之间的间隙,无摩擦就把时、分、秒针卸下,再观察时针轮外径是否在表盘中心孔的中心位置。按以上诊断程序就可以发现三针对走时产生的故障。

2、诊断离合轮与小钢轮故障,用上条柄轴上弦出现嘎嘎响的声音,说明手表离合轮齿和小钢齿轮磨损或齿尖咬合间隙过大现象。维修方法:更换西铁城表离合轮和小钢轮,或者把磨损齿轮经过退火处理,修复磨损齿轮再把退火的齿轮进行淬火处理。用研磨膏处理淬火出现金属的颜色变化。

3、诊断大钢轮与小钢轮,棘爪、棘爪簧的故障,用上条轴上弦出现偶尔能上弦偶尔不能上弦,或者上弦又退回弦,说明手表大钢轮齿或小钢轮齿磨损严重咬合间隙过大,或者棘爪齿磨损顶不住大钢轮,棘爪簧失去弹性,另一种现象大钢轮螺钉、小钢轮螺钉、棘爪螺钉松动。维修方法是手表哪个部件有问题就更换哪个部件,更换不了就采取修复办法。哪个部件损坏就采取退火后进行修复,问题解决后再进行淬火处理恢复。

4、离合轮与拨针轮啮合拨针的处理方法是:把发弦取出来,进行检查。若是外钩断了,可制做外钩,如果外钩未断,可用小方锉把弦钩头边锉成锐角,挂在弦,拉档有三个作用点,拉档钉安装在上弦柄轴中。下角与离合杆接触,用拉档上的拉档钉(起变位作用),拉出柄轴,离合轮与拨针轮啮合后,即可拨针。

5、上条拨针的调整方法,大压簧是一个弹簧钢片.前端紧压在拉档定位钉上,其作用是固定拉档,安在上弦柄的凹槽口内,使它不移动位置,下端有两个定位孔,当用螺丝固定大压簧后,除对拉档钉有定位作外用,还由于它盖在有离合杆和离合簧上,所以能起到维修上条零件脱出的作用。

6、拨针轮或离合轮齿磨短,啮合的深度不够,增加它的啮合深度,使之不再啃齿。当用手拉出柄头(表把)拨针对点时,如果转动把柄轴,发现轮齿不转、拨针对点出现啃齿现象,除安装原因外,还有一种原因是拨针轮或离合轮齿磨短,啮合的深度不够。如果磨损的程度较轻,可把拉档退火,退火后把拉档放在冲台上,用小冲子把拉档尾端向外冲出些,即挤出一点来,增加它的啮合深度,使之不再啃齿。

机械手表范文第9篇

1960年天津大学计时与精密仪器系毕业,留校任教。1963年调入上海手表厂,主管产品设计。上海SS1A型手表总体设计者。

《GB4033机械手表国家标准》起草人,《中国钟表生产手册(手表装配与质量检测)》撰写者。

曾考察瑞士与日本钟表工业,负责引进石英电子手表步进电机生产线的设备与技术,是中日石英表三年专利谈判团首席代表。

现任上海市退(离)休高级专家协会轻工专业委员会委员兼钟表专业组常务副组长。

摄于50年代的一张照片,首次公开披露。照片左起第一人是上海手表厂第一任厂长刘思仁,中为来华指导的德国友人维希德先生,右为袁建萍,时任上海手表厂党总支书记。维希德先生是上海手表厂建厂以后来厂指导的第一位国外友人。

创建发展之路

1955年由上海市轻工业局组织上海部分钟表店和钟厂的能工巧匠共58人开始制造手表国产样机。通过评议方式,选定以瑞士SELCA牌手表为样表,在对样机进行解剖分析的基础上,作周密分工,分散进行零部件制造。于1955年9月胜利完成国产手表样机试制任务。第一次造出了18只细马长三针手表,向建国六周年献礼。随即上海手表厂筹备处成立,于1958年正式创建上海手表厂,定名为“地方国营上海手表厂”。

上海手表厂通过走先造表后建厂的探索性道路,起步伊始就发扬了“自力更生,奋发图强,艰苦奋斗”的精神,以从实践到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思想方法,运用“三结合”的工作模式开展创业工作,手表从试制到投产先后经历了探索,学习,钻研,革新,到创新发展等多个阶段,于1958年投入大量生产。

上海手表厂从筹办到建成国内最大手表厂的过程,一直本着少花钱,多办事,办好事的精神。建厂初期找厂址,建厂房是一项耗时长花钱多的项目,上海手表厂本着哪里有现成房子可用就到那里落脚创业。因此上海手表厂随着规摸不断壮大就不停地搬迁。先在河南路“五洲大楼”办公室和江阴路试制工场,后搬迁到延安西路716号,第二次搬迁到高安路19号,1960年搬迁到现址榆林路200号。以后上海手表厂规模不断扩大,又拓展了霍山路厂区和惠民路厂区,后来将表壳、表盘车间创建为独立配套厂,以后又拓展外协厂以及直属厂、如七表厂、前进厂、南汇厂、青浦厂等等。在鼎盛时期,上海手表厂本部员工有6000多人,加上专属配套厂,协作厂等共有企业员工16000多人。

1959年在高安路19号期间,上海手表厂曾经得到苏联钟表专家的帮助和指导,使上海手表厂的生产工艺和工艺装备(模具、刀具、表具、量具、凸轮等工装具)水平显著提高,初步接近同期苏联手表企业的水平,上海手表厂经过多次实践,改进和提高,已为大量生产奠定了坚实的技术基础。

上海手表厂的机械手表表机达到大量生产的主要有以下几种型号:即A581型、SSIA型、SS2型(A641)、SS5型、ZSH型和SBIH型等。

其中SSIA型机械手表的设计创新、发展和提高,使企业健步走向昌盛时期。该时期手表厂拥有大量的工具制造设备,以及夹板生产,轮轴生产,轮片生产,擒纵调速机构生产,杆簧生产设备,和手表装配用的自动化检测调整仪器。这一时期上海手表厂自己已能制造难度较高的钻石刀具,精密小孔修整模具,小模数滚刀和纵切自动车的高精度凸轮以及各种专用检测量具,从而保证了手表零部件的制造质量。全国有许多手表厂纷纷派遣技术人员和工人来厂学习或索取技术资料,为中国手表工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根据生产技术发展的需要,在轻工业局领导下,从1959年开始上海手表厂开办了轻工业专科技术学校手表制造专业,并陆续举办了不同类型的技术培养班,以后又办起了具有相当规摸的技工学校。培养了生产发展急需的大量技术后备人员和技术工人,为进一步扩大手表生产奠定了人才基础。

1966年中期,上海手表厂的手表生产水平已达到日本同期手表工业生产水平,70年代上海SSIA型手表提高了手表摆轮游丝频次,由原来18000次/小时提高到21600次/小时,显著提高了国产手表的走时精度,这一时期上海手表厂鼓雄心,立壮志,提出了赶超瑞士“大罗马”手表的口号。

由于的原因,上海手表厂党政领导干部,技术人员及高水平的技术工人受到冲击与流失,生产技术发展受到了挫折,但是在极其艰难的情况下,上表厂广大技术干部与工人群众坚持以生产技术为第一要务,克服生产发展中的重重困难,年产手表突破了700万只大关,继续为国家创造了巨大的财富。

九十年代后,国际电子手表工业迅猛发展,强烈冲击了国内钟表市场,由于缺乏技术准备和应变能力,上海手表工业逐步走向衰落。

回顾历史,我们依然坚信上海手表厂的创建和发展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它填补了我国造表工业的空白。在“自力更生,奋发图强”精神鼓舞下,依靠广大职工群众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少到多,通过近半个世纪的奋斗,上海手表厂产量累计达过亿只,税收50多亿元,上缴利税是国家投入的一百多倍,为国家积累了大量资金,创造了宝贵的精神与物质财富。

主要产品

A581型手表基础表机性能与特点说明

上海牌A581型机械手表是中国生产的第一代细马、17钻、长三针手表,表机外径25.6mm,摆频18000次/小时,摆轮上装有14颗调整螺钉,A581型机械手表走时质量与瑞士SELCA原型手表相同,走时日差小于一分钟,连续走时36小时以上。上海A581型机械手表表壳有半钢和全钢两种款式,表壳密闭性能有密封和防水二种,表盘款式变化较多。

A581型手表初期产品使用“和平”和“东方红”牌,1958年改为“上海”牌手表,于1959年投入批量生产,1967年基本结束生产。在1959年1966年生产期间,由于生产发展和增加外观方面的花色品种需要,上海A581型机械手表尚有较多的派生型号和货号,如A592、A623(A623a)、A631、A657、A661等等。

SSIA型手表基础表机性能与特点说明

SSIA型表机是在原上海A581型手表的基础上,于1964年1966年期间重新改进设计的一款表机,改进设计的包括擒纵调速机构,原动机构,上条拨针机构,并且大刀阔斧的改变了夹板造型,简化了夹板定位结构,是国内最早开始改进设计的防震表机品种,定型号为SSIA型,以后投入了大批量生产。

SSIA型表机结构比较先进合理,可靠性比较高,加工工艺性能比较好,尤其是夹板加工和摆轮加工工艺性大大改善,装配工艺非常好,显著提高了产品合格率,劳动生产率比原A581型表机提高四分之一,走时精度提高约一倍,SSIA型表机与原A581型机心具有很高的通用性,有利于顺利转产。

SSIA型表机在走时精度和三防性能上都达到了国家一级机械手表标准,日差、位差、等时差小于30秒/日,可以连续走时40小时以上。

SSIA型表机自1966年投产以后,上海牌手表的性能和质量有了很大提高,产量迅速上升。显示了这款由国内自主设计并且大量投产的机械表机的蓬勃的生命力。SSIA型表机投产当年产量就达到72万只,1967年生产了160多万只,全国先后有近二十个企业生产过SSIA型表机。上海SSIA型机械手表生产延续至1975年。以后按照轻工业部的统一部署,上海手表厂开始转为生产由轻工业部统一表机设计小组设计的ZSH型表机。

ZSH型基础表机性能与特点说明

ZSH型基础表机由轻工业部手表统一表机设计小组设计,于1971年10月完成设计,1974年开始向全国推广应用,组织统一生产。该型表机适宜于男表生产,具有自动、单历、双历等附加装置的设计,设计布局进一步优化,ZSH型表机厚度较薄,摆频为21600次/小时,表机具有防震与防磁性能。上海手表厂生产的ZSH型统一表机,曾荣获国家银质奖和著名商标奖,并组织生产了“春蕾”牌机械手表以供出口。

A641型手表表机性能与特点说明

A641型表机是上海手表厂于1964年开始组织设计的高档薄型手表,但是由于当时国内人民群众消费水平有限,A641型表机设计完成以后,并没有投入批量生产。以后中国人民总参二部要求组织研制和生产具有防磁以及防200米水深的潜水型手表,并且要求手表具有日历和自动功能。因此上海手表厂采用A641机型(以后定编型号为SS2D型)研制和生产了军用潜水表(代号114)。这款手表以后有部分供应给部队师团级以上军官使用,所以也被称为“军官”表。该型手表表盘采用黑色荧光面,有强烈的夜光效果,表壳外壳配有潜水用倒计时转盘,用长三针指示时间,表机先后生产了29钻和24钻二种。这款手表从1965年开始投入小批量生产。“114”型手表设计特点为具有自动上弦以及日历功能,具有优良的“三防”性能。可以用作潜水表,手表表壳和把头均采用特殊设计,防水性能优异,能够达到深度潜水的使用性能和要求。

SS5A型手表表机性能与特点说明

上海手表厂从1966年起,由江礼泰等同志开始设计国产机械女表,定型号为A661(后按部里规定,统一编号为SS3A),但由于当时社会购买力低下,设计上也存在一些问题,没有投产。

1972年由乐秀威、俞惠莉等同志对原SS3A型女表作改进设计,定型号为SS5A型机械女表,该款表机采用中心二轮式直接传动机构,轮系最小模数为0.075mm,表机直径为20.3mm,表机厚度为4.7mm,擒纵调速系统节拍21600次/小时,17钻。走时精度45秒/日,延续走时大于36小时。 上海SS5A型表机是国内最早为女性开发设计的手表表机,于1975年投入批量生产,针对生产中发现的若干技术问题,1976年由陈永清等同志再作改进设计。该型表机1978年3月起转由上海手表三厂生产,改型号为SS3-2型,继续沿用“上海”牌商标,SS5A型表机1980年获得轻工业部优秀新产品科技成果二等奖。至1988年累计生产1127.7万只。

SBIH手表表机性能与特点说明

机械手表范文第10篇

上海自上世纪五十年代自主建立手表工业以来,手表生产发展迅猛,到1965年上海手表厂年产手表已达68万只,1968年手表产量突破了100万只,1970年提高到228万只,从1976年开始到1982年的七年间,上海手表每年以100万只的产量递增。至1982年上海手表产量突破1000万只大关,成为了我国手表工业最大的集中产地,机械手表产量稳居全国首位。

到了八十年代初,上海手表产量已经可以基本满足市场的需求,但是品种单一,花色不多;再加上以前生产的机械手表大多是圆头白面,笨而厚重,不利于改良花色、也不利于增加功能。

为了提高上海手表的档次水平,进一步增强国产手表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八十年代初开始,上海钻石手表厂(原上海手表四厂)曾经设想自行研制开发一种装配直径在25.6mm左右的薄型机械手表,以满足日益增强的广大消费者的需要,后经上海钟表公司研究决定,新型手表由上海市钟表工业公司牵头组织上海手表厂、上海钻石手表厂、上海手表二厂以及上海市钟表研究所等单位组成联合开发设计组。共同研制新型薄型机械手表,产品型号定为SBS型薄型机械男表,直径为25.6mm。

1982年3月12日,上海SBS型薄型机械手表(系列)联合设计组正式成立,项目负责人由上海手表厂王维成总工程师和上海钟表研究所贺绍曾副所长(正高级工程师)担任,项目组长为周柏铭(上海钟表研究所),副组长王长星(上海钻石手表厂),项目组成员另有崔存诚(上海手表厂),沈才良(上海钻石手表厂),孙市仁(上海钟表研究所),邓一龙、陆龙才(上海钻石手表厂),袁振民、江礼泰(上海手表二厂)、高兰英、王学文(上海钟表研究所)等11位同志。

1982年7月,上海SBS机械男表系列设计工作正式启动,项目设计组的同志在仔细分析了瑞士薄型机械手表产(样)品机心以后,针对当时上海手表工业的实际工艺水平和技术能力,提出了分步设计,由易而难,逐个攻关的大胆设想,25.6mm新型手表机心厚度分别按3.75mm,3.50mm和3.20mm三种基本尺寸系列设计,其中3.20mm薄型机械男表(采用秒簧式结构)能够填补国内薄型机械手表的空白,初步达到国际八十年代先进水平。

方案确定以后,项目设计组刻苦奋战,仅用三个月时间就完成了产品图纸设计,在同年年底完成了厚度为3.75mm和3.50mm的基础机心样机试制任务,首批研制样机四十只,随后即开展了二千只批量工艺考核试制工作。1983年2月联合设计组完成了SBS1B型(3.95mm)和SBS2B型(3.70mm)日历表二十只样机试制任务,1983年9月完成SBS1C型(5.25mm)和SBS2C型(5.05mm)自动表样机六十只试制工作,同年下半年联合设计组完成了SBS1型(3.75mm)和SBS2型(3.50mm)两种厚度系列一共二万只的批量试生产工作。

1983年6月15日,在上海薄型表项目联合设计组正式启动一周年之际,上海SBS型机械男表(单机)正式通过了国家轻工部部级技术鉴定。

1983年10月,上海SBS3型(3.20mm)薄型手表单机设计工作顺利完成,填补了当时国内薄型手表的一个空白,SBS3型(3.20mm)单机设计的提前完成,加快了上海SBS系列薄型机械表系列项目的试制进度,1984年1月,上海薄型表联合设计组完成了SBS1H型(4.45mm)和SBS2H型(4.20mm)双日历薄型手表设计任务,试制组装二十只。这样到了1984年9月,上海SBS系列薄型手表项目在上海钟表行业有关部门的领导与通力合作下,经过相关表厂和元件配件厂的大力协作,会战攻关,克服了重重困难,胜利完成了三个厚度系列,四种基础机心,四个基本品种的设计与试制任务。通过十八个月的辛勤耕耘,上海钟表行业不等不靠,利用自身力量,精诚团结,艰苦奋战,克服了难以想象的层层困难,利用很短的时间,缩小了国内手表行业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圆满完成了SBS系列的多品种试制工作,谱写了一曲高亢的社会主义大协作胜利凯歌。

上海SBS薄型机械表系列的试生产与发展

上海SBS薄型机械表系列的试生产与发展

上海SBS薄型机械手表在顺利通过了轻工业部技术鉴定以后,随即从1983年9月起开始分别在上海手表厂和上海钻石手表厂投入了试生产,以后逐步发展,形成了包括单机、单机日历、单机双日历、单机自动、单日历自动、双日历自动等六个系列的薄型表产品。

上海手表厂先后生产的SBS系列薄型表产品有:SB1H(单机,厚度3.75mm),SB2H(单机,厚度3.50mm),SB3H(单机,厚度3.20mm,未正式投产),SB1HB(单日历),SB2HB(单日历),SB1HS(双日历)。

上海钻石手表厂生产的薄型表产品型号有:SB1Z(单机、厚度3.75mm),SB1ZB(单日历、厚度3.95mm),SB1ZS(双日历),SB1ZZ(自动),SB1ZBZ(单日历,自动),SB1ZSZ(双日历,自动)等。

1984年上海手表厂生产了上海牌SBS系列薄型手表25万只,上海钻石手表厂同年生产钻石牌SBS系列薄型手表15万只。至1990年,上海钻石手表厂SB1Z单机产量达到35.18万只,SBIZB单日历(厚3.95mm)年产量达到了39.50万只。

从1984年开始到2000年为止(上海钻石手表厂停产),上海钻石手表厂累计生产钻石牌SBS系列薄型机械男表989万只,其中最高年产量是在1991年,产量为96.3万只,同期上海手表厂累计生产上海牌SBS系列薄型手表574万只,最高年产量是在1985年,当年生产了SBS系列薄型手表74.53万只,至2000年,上海手表厂和上海钻石手表厂两厂累计生产了SBS系列薄型男表1563万只。

以下文字是上海钻石手表厂在SBS型薄型手表初期投产时的一些情况,文章摘自《坚定的钻石之路——上海钻石手表厂历史(1932~1990)》,本书由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出版和发行:

“…1983年7月,上级公司向上海手表厂和上海钻石手表厂下达了试制生产SBS1和SBS2机械男表各一万只的任务。其中钻石厂需要承担SBS1、SBS2型手表原动组件,传动轮系部件,擒纵机构部件,走针轮系,以及各螺钉等25种零部组件的生产任务和成品表的装配,同时还承担了SBS双历手表中18种零部件的试制任务。

这样一来,工厂面临的困难确实不少,原有的老产品生产任务己很繁重,且缺少机床,场地也小。为了克服困难、完成任务,工厂成立了生产新表的领导小组,组成了以厂长、副厂长为组长的新表联络机构,每星期安排一次例会。新表小组的同志经常在车间分析投产过程中出现的矛盾和困难,批量生产要有比较完整的图纸文件和工艺装备,技术和工具部门的同志抢时间,争速度,及时赶出了各种工艺文件和工具,通过批量考核使工艺工装得到了完善,更使生产得以正常进行。在加工SBS2型轮系零部件时,由于老产品任务紧张,加之又没有空余机床,特别是轮片材料变形问题没有解决,动件车间的职工就干脆睡在车间里,昼夜连续奋战,突击了二个星期,完成了加工任务。

经过全厂职工的共同努力,截止1983年底共装手表10010只,经过一个周期的校对,最后包装成品表为5250只,其中SBS1型手表为2602只,SBS2型手表为2648只,其装配合格率平均在85%左右,在上述手表中,各一百只成品表进行了成品测试(方法与测试SM1A手表相同),测试结果为:连续走时在50小时以上占91%,其中SBS1型平均走时为51.062小时,SBS2型平均走时为50.896小时,SB1S的等时差,位差小于/等于30秒的为100%,走时总分为59.62分(以60分计)。SBS2型的等时差,位差小于等于30秒的为97%,走时总分为57.38分(以60分计)。三防总分:SBS1为90%(防水100%,防震80%,防磁90%),SBS2型为70%(防水60%,防震70%,防磁90%)。从这些枯燥的数字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测试的结果是令人满意的。当然,在装配和生产SBS型手表的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如在装配中发现条盒轮与分轮,主夹板轮槽碰擦,擒纵叉叉脚深浅占35%,以及外桩碰擦摆梁等。又如在零件加工中上夹板的变形,传动轮系三和秒轮片强度不够,钻石商标过高等等。这些问题经钟表公司SBS型手表设计组会同上海手表厂和钻石手表厂研究,一一在生产中做了改进”。

上海SBS系列机械男表于1986年2月获得了轻工业部科技进步二等奖。

SBS型机械表机结构特点与主要技术参数

上海SBS系列表机采用偏二轮三轮传出式传动结构,这是偏二轮表机设计布局中采用比较广泛的一种形式。在国产表机中,如LSS型女表(上海手表二厂,上海手表三厂,青岛手表厂和重庆手表厂八十年代联合设计), SM1A型(上海手表四厂产品),ST6型女表(天津手表厂产品)、SB7Z型微型机械女表(上海钻石手表厂产品)等都采用了这一种传动形式。

这种传动结构加大了条盒外径,表机平面利用率比较高,一般可以达到45.86%,其中SBS3型(单机厚3.20mm)轴向利用率达到了52.19%,设计中,SBS型表机条盒轮至二齿轴的传动比为5.4375, 发条最大工作力矩850克/mm(SBS3型表机发条最大工作力距≤780克/mm),发条长度435毫米,工作圈数为9.4圈,成功的设计参数使SBS系列手表增加了延续走时,也提高了走时平稳性,延长了表机工作寿命。在实践中,SBS表机选用了比较合理的传动齿轮参数,比适应国内齿形加工工艺,齿形呈园头短齿,设计中也加大了齿顶间隙,对误差影响敏感性比较小。SBS表机采用较大的摆轮转动惯量,其中SBS3型(厚3.20mm)为20.6毫克.厘米2,同时选用7号擒纵机构,得到了比较高的擒纵机构效率,提高了表机可靠性。在设计中,SBS2型表机(厚3.50mm)和SBS3型表机(厚3.20mm)平面尺寸以及外形基本相同,可以达到二者零件最大的通用性,通用化程度达到了75%,SBS2型表机与SBS3型表机传动轴长度、轮片厚度以及小夹板厚度只有稍微的差异,在表机制造过程中大量的刀具、模具、夹具和量具都可以通用,经济性比较好,也有利于生产上的管理。

SBS型表机中单历表和双历表都具有快爬换日和快拨换日功能(在产品生产过程中,双历快调部分又做了改进设计,由最初设计的通过拨轮轴向上下浮动,倒/顺转柄头快调日历,周历;改为通过拨针轮平面移动,起到快调日历,周历功能),自动部分在设计中采用串联双向上条超越离合器式换向机构,并有自动上条时脱开手上条机构的功能。自动部分在传动系统中没有尖齿,尖爪和簧类等易损零件,工作通过滚柱摩擦自锁,结构摩损小,使用寿命长,SBS表机换向机构采用多元件(五至七个滚柱)同时工作,结构比较复杂,工艺难度大,但是工作可靠性好,摩擦力矩和空程角都比较小,传动效率高。

SBS型表机主要数据参数如下:

1)一般数据:单机装配直径25.6mm;机心最大尺寸26mm,基础机心厚度:SB1H(3.75mm),SB2H(3.50mm),SB3H(3.20mm);其中日历加厚:0.20mm、双历加厚:0.70mm、自动加厚:1.50mm。主夹板厚度2.60mm,单机零件106件(不包括壳、面、针以及柄头),表钻数为17钻(或19钻);走时精度:≤30秒/日,延续走时≥45小时。

2)原动系参数:条盒直径(内径)11.06mm,条轴直径2.60mm,发条最大工作力矩850克/mm,工作圈数为9.4圈。

3)擒纵调速系参数:摆频21600次/小时,摆轮直径11.50mm,摆轮厚度0.50mm,游丝刚度0.082克/mm。

4)上海SBS型机械手表机心传动参数表

八十年代上海SBS薄型表的销售以及获奖情况

SBS型薄型机械男表试制成功了,严格测试了,开始生产了,最终目的是打入市场,获得消费者的认可。1984年7月11日,钻石牌SB1Z型 (厚3.75mm)半钢薄型手表定价65元,开始在市场进行试销售,结果引起轰动,备受消费者的青睐。据上海钟表工业公司门市部统计,1984年7月11日至8月28日,共58天时间,钻石牌薄型表试销(售出)914只,薄型表一时风靡市场,在提高上海手表产品市场竞争能力的同时,也获得了消费者的交口称誉。

消费者说:“SBS型新型手表比起以前老款手表薄了很多,是(那个年代)国产机械手表当中里最薄的,戴在手腕上感觉轻巧柔美,外观造型上可以与进口表一媲高低”。

也有消费者反映:“国产新表价格便宜,劳动人民生活目前还不够富裕,真正喜欢的还是这种价廉物美的产品。国产新表现在大方别致,造型新颖,一扫过去国产手表看上去圆胖厚重的感觉,真是别有千秋。而且新表表面设计上独出心裁,表壳又分为揿盖和螺纹盖二种,所以深受消费者的喜爱”。商店也反映SBS薄型表款式新颖,走时准确,返修率很低。

上海SBS系列薄型手表成功开发以后,在国内屡获殊荣。八十年代先后在国家和地方获得了十六项大奖:

1983年SBS1型(3.75mm)/ SBS2型(3.50mm)薄形手表获上海市优秀新产品一等奖;

1984年SBS3型(3.20mm)薄型手表获上海市优秀新产品一等奖;

1986年2月上海SBS型薄型机械男表系列获得轻工部科技进步二等奖;

1986年上海牌25.6mm薄型男表获国家银质奖;

1986年钻石牌SBS薄型机械男表获国家银质奖;

1986年上海SBS1型(3.75mm)薄型机械男表系列获轻工部金龙腾飞奖;

1987年上海SBS型薄型机械男表系列获上海市优秀新产品奖;

1988年钻石牌SBS薄型机械男表系列获首届北京国际博览会金奖。

上一篇:机械硬盘范文 下一篇:机械表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