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成本核算范文

时间:2023-03-04 13:11:32

就业成本核算

就业成本核算范文第1篇

一、目前,毕业生就业成本核算存在的问题和缺陷

近年来,随着高职院校毕业生规模逐年增加,其毕业生就业成本亦随之逐年攀高。然而,不少高职院校却在就业成本管理与核算方面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缺陷或缺失,主要表现在:一是单纯追求以“高就业率”为标志的“社会效益”,而忽视自身的“就业经济效益”,造成了就业成本居高不下的现状;二是就业经费管理囿于传统“经费包干”的预算模式,重年初预算、轻日常管理和核算,甚至不管理、少核算,导致经费的随意追加和浪费;三是缺乏对就业经费的专项管理,仅仅简单地列入年度预算,甚至和招生经费“捆绑”使用,在淡化费用与效益配合关系的同时,也存在着经费超支、管理失控和营私舞弊等隐患;四是实行“粗放型”核算,经费开支职能模糊,淡化了就业经费项目间的功能界限,导致经费管理的混乱。

对于以上问题和缺陷,笔者以为:转变就业经费管理理念、改进核算方法,是解决问题和根除缺陷的必由之路。

二、毕业生就业成本核算的理念变革

理念之一:把就业费用当作“成本”而非“费用”来看待和管理。因为:“费用”仅作为高校的一般性“教育事业支出”,未体现其真正价值;而“成本”则与学校综合办学效益紧密联系,符合“费用与效益相配合”的原则。

理念之二:突破传统的预算管理模式,既看重年初对就业经费的“预测型”预算,必要时辅以“弹性预算”,又注重年中的“预警型”监控和日常的就业成本开支核算,以使就业成本管理步入科学化轨道。

理念之三:将毕业生就业成本核算与招生成本核算分开,并与学校“教育事业支出”相对分离,实行独立核算,以体现就业成本的价值和效益。

理念之四:变“粗放型”核算为“集约型”核算,将就业成本按成本性态和职能划分为“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并分别施以不同的管理方法,以提高成本开支效益。

三、毕业生就业成本项目的界定、管理与核算

(一)毕业生就业成本项目的界定

结合高职院校就业成本开支实际,可列出如下项目:

1.津贴与补贴: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机构中,按照有关规定开支的工作津贴和加班补贴。

2.办公费:反映依照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规定、不纳入固定资产管理范围的书报杂志及办公用品开支。

3.宣传印刷费:因推荐毕业生就业而发生的广告费、宣传材料印刷费。

4.电话通讯费:反映就业机构发生的电话电报传真费、网络通讯费等。

5.交通费:反映为就业工作而发生的市内外交通费,包括:租车费、车辆用燃料费、过桥过路费、专用车辆保险费等。

6.邮寄费:反映与用工单位之间的信函往来、档案传递的邮寄费用。

7.差旅费:反映与用工单位进行工作洽谈、学生就业派遣而发生的车船票开支、住宿费、出差补、误餐补。

8.招待会议费:反映用工单位、中介机构来人洽谈用人协议时的相关开支及各种就业信息等会议场地租赁费、文件资料印刷费等。

9.中介费:反映支付给中介机构或个人中介的费用。

10.就业指导费:反映学生就业前的技能训练和职前教育费用,包括:材料消耗、教师的授课津贴等。

11.专项购置费:反映为就业机构专门购置的、不纳入学校固定资产管理的计算机、传真机等专项设备开支。

(二)按照性态和职能分解成本项目并实施管理

按照性态和职能,将毕业生就业成本作如下分解:

上述分解表中:

1.第1-6项划为“固定成本”,是因为:

这些费用在历年经费预算中相对固定,与当年就业规模关系不大,不随其变化而变化。这些费用,要按年初预算指标加以严格控制、严格管理。

2.第7-9项划为“变动成本”是因为:

这些费用的数额与当年就业规模有很大关系,且随之呈正比例变动。这些费用虽然年初已列入预算,但其实际数额将受当年就业形势、就业政策、行业结构、人才需求变化等不可控因素以及学生就业量的影响,因而带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其管理措施应是:年初预算、密切监控、动态管理、适度增减。

3.第10-12项划为“半变动成本”是因为:

根据历年支出情况,它们有一个基数,又随就业规模的变化而呈正比例变化,兼具固定与变动双重性质。就其归属,可根据学校实际,将之按一定标准分解,分别归集到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中加以核算;就其管理,应视实际情况采取恰当管理措施。

(三)主要账户设置及其核算方法

根据学校毕业生就业实际,可设置以下账户进行核算:

1.“就业经费”:贷方反映年初预算核拨经费及追加经费;借方反映实际发生的经费开支。年末贷方余额反映经费节约数,借方余额反映超支数。年终,应将该账户余额转入“就业经费节余”予以冲销,借贷双方均无余额。

2.“就业经费节余”:反映“就业经费”与“就业成本”相抵后的金额。其贷方登记由“就业经费”贷方转入的节约数;借方登记“就业经费”借方转入的超支额。该账户贷方余额,作为“滚存节余”下年继续使用;若为借方余额,应查明超支原因,酌情做出处理。

3.“就业成本”:借方反映各项就业费用的实际发生额和待摊就业费用的当年摊销额;贷方反映冲转“就业经费”的数额。

为便于分析、监督和管理,该账户可按“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设置二级账户,并按成本项目中除“专项购置费”以外的11个项目进行明细核算,(亦可将11个项目作为二级账户进行核算)。费用发生时,借记“就业成本-固定(变动)成本-津贴(补贴等11项)”,贷记“银行存款(或现金)”。年终,借记“就业经费”,贷记“就业成本”。可见,设置该账户一是为了对各项就业开支进行归集;二是为了及时反映“就业经费”的实际支出额度,便于及时进行分析、监督和管理。该账户年末无余额。

年终,将该账户的累计发生额与“就业经费”的年初预算对比,既可以反映经费超支与否,又可与当年就业规模比较,算出“毕业生人均占用就业经费”和“就业学生人均占用就业经费”两项重要指标,既利于各年度相关指标的纵向比较,又利于及时向上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提供相关考核与调研数据。

4.“待摊就业费用”:“专项购置费”虽属固定成本项目,但其属于“一次购置、多年受益”性质,因而,该账户借方登记实际发生额,贷方登记当年摊销额。借方余额反映待摊销的“专项购置费”。其中,当年实际摊销额,要按专项设备的原始价值扣除预计残值,除以预计使用年限逐年摊销;亦可将年摊销额除以12后按月摊销。

四、毕业生就业成本核算的价值分析

就业成本核算范文第2篇

一、目前,毕业生就业成本核算存在的问题和缺陷

近年来,随着高职院校毕业生规模逐年增加,其毕业生就业成本亦随之逐年攀高。然而,不少高职院校却在就业成本管理与核算方面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缺陷或缺失,主要表现在:一是单纯追求以“高就业率”为标志的“社会效益”,而忽视自身的“就业经济效益”,造成了就业成本居高不下的现状;二是就业经费管理囿于传统“经费包干”的预算模式,重年初预算、轻日常管理和核算,甚至不管理、少核算,导致经费的随意追加和浪费;三是缺乏对就业经费的专项管理,仅仅简单地列入年度预算,甚至和招生经费“捆绑”使用,在淡化费用与效益配合关系的同时,也存在着经费超支、管理失控和营私舞弊等隐患;四是实行“粗放型”核算,经费开支职能模糊,淡化了就业经费项目间的功能界限,导致经费管理的混乱。

对于以上问题和缺陷,笔者以为:转变就业经费管理理念、改进核算方法,是解决问题和根除缺陷的必由之路。

二、毕业生就业成本核算的理念变革

理念之一:把就业费用当作“成本”而非“费用”来看待和管理。因为:“费用”仅作为高校的一般性“教育事业支出”,未体现其真正价值;而“成本”则与学校综合办学效益紧密联系,符合“费用与效益相配合”的原则。

理念之二:突破传统的预算管理模式,既看重年初对就业经费的“预测型”预算,必要时辅以“弹性预算”,又注重年中的“预警型”监控和日常的就业成本开支核算,以使就业成本管理步入科学化轨道。

理念之三:将毕业生就业成本核算与招生成本核算分开,并与学校“教育事业支出”相对分离,实行独立核算,以体现就业成本的价值和效益。

理念之四:变“粗放型”核算为“集约型”核算,将就业成本按成本性态和职能划分为“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并分别施以不同的管理方法,以提高成本开支效益。

三、毕业生就业成本项目的界定、管理与核算

(一)毕业生就业成本项目的界定

结合高职院校就业成本开支实际,可列出如下项目:

1.津贴与补贴: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机构中,按照有关规定开支的工作津贴和加班补贴。

2.办公费:反映依照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规定、不纳入固定资产管理范围的书报杂志及办公用品开支。

3.宣传印刷费:因推荐毕业生就业而发生的广告费、宣传材料印刷费。

4.电话通讯费:反映就业机构发生的电话电报传真费、网络通讯费等。

5.交通费:反映为就业工作而发生的市内外交通费,包括:租车费、车辆用燃料费、过桥过路费、专用车辆保险费等。

6.邮寄费:反映与用工单位之间的信函往来、档案传递的邮寄费用。

7.差旅费:反映与用工单位进行工作洽谈、学生就业派遣而发生的车船票开支、住宿费、出差补、误餐补。

8.招待会议费:反映用工单位、中介机构来人洽谈用人协议时的相关开支及各种就业信息等会议场地租赁费、文件资料印刷费等。

9.中介费:反映支付给中介机构或个人中介的费用。

10.就业指导费:反映学生就业前的技能训练和职前教育费用,包括:材料消耗、教师的授课津贴等。

11.专项购置费:反映为就业机构专门购置的、不纳入学校固定资产管理的计算机、传真机等专项设备开支。

(二)按照性态和职能分解成本项目并实施管理

按照性态和职能,将毕业生就业成本作如下分解:

上述分解表中:

1.第1-6项划为“固定成本”,是因为:

这些费用在历年经费预算中相对固定,与当年就业规模关系不大,不随其变化而变化。这些费用,要按年初预算指标加以严格控制、严格管理。

2.第7-9项划为“变动成本”是因为:

这些费用的数额与当年就业规模有很大关系,且随之呈正比例变动。这些费用虽然年初已列入预算,但其实际数额将受当年就业形势、就业政策、行业结构、人才需求变化等不可控因素以及学生就业量的影响,因而带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其管理措施应是:年初预算、密切监控、动态管理、适度增减。

3.第10-12项划为“半变动成本”是因为:

根据历年支出情况,它们有一个基数,又随就业规模的变化而呈正比例变化,兼具固定与变动双重性质。就其归属,可根据学校实际,将之按一定标准分解,分别归集到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中加以核算;就其管理,应视实际情况采取恰当管理措施。

(三)主要账户设置及其核算方法

根据学校毕业生就业实际,可设置以下账户进行核算:

1.“就业经费”:贷方反映年初预算核拨经费及追加经费;借方反映实际发生的经费开支。年末贷方余额反映经费节约数,借方余额反映超支数。年终,应将该账户余额转入“就业经费节余”予以冲销,借贷双方均无余额。

2.“就业经费节余”:反映“就业经费”与“就业成本”相抵后的金额。其贷方登记由“就业经费”贷方转入的节约数;借方登记“就业经费”借方转入的超支额。该账户贷方余额,作为“滚存节余”下年继续使用;若为借方余额,应查明超支原因,酌情做出处理。

3.“就业成本”:借方反映各项就业费用的实际发生额和待摊就业费用的当年摊销额;贷方反映冲转“就业经费”的数额。

为便于分析、监督和管理,该账户可按“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设置二级账户,并按成本项目中除“专项购置费”以外的11个项目进行明细核算,(亦可将11个项目作为二级账户进行核算)。费用发生时,借记“就业成本-固定(变动)成本-津贴(补贴等11项)”,贷记“银行存款(或现金)”。年终,借记“就业经费”,贷记“就业成本”。可见,设置该账户一是为了对各项就业开支进行归集;二是为了及时反映“就业经费”的实际支出额度,便于及时进行分析、监督和管理。该账户年末无余额。

年终,将该账户的累计发生额与“就业经费”的年初预算对比,既可以反映经费超支与否,又可与当年就业规模比较,算出“毕业生人均占用就业经费”和“就业学生人均占用就业经费”两项重要指标,既利于各年度相关指标的纵向比较,又利于及时向上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提供相关考核与调研数据。

4.“待摊就业费用”:“专项购置费”虽属固定成本项目,但其属于“一次购置、多年受益”性质,因而,该账户借方登记实际发生额,贷方登记当年摊销额。借方余额反映待摊销的“专项购置费”。其中,当年实际摊销额,要按专项设备的原始价值扣除预计残值,除以预计使用年限逐年摊销;亦可将年摊销额除以12后按月摊销。

四、毕业生就业成本核算的价值分析

就业成本核算范文第3篇

理念之一:把就业费用当作“成本”而非“费用”来看待和管理。因为:“费用”仅作为高校的一般性“教育事业支出”,未体现其真正价值;而“成本”则与学校综合办学效益紧密联系,符合“费用与效益相配合”的原则。

理念之二:突破传统的预算管理模式,既看重年初对就业经费的“预测型”预算,必要时辅以“弹性预算”,又注重年中的“预警型”监控和日常的就业成本开支核算,以使就业成本管理步入科学化轨道。

理念之三:将毕业生就业成本核算与招生成本核算分开,并与学校“教育事业支出”相对分离,实行独立核算,以体现就业成本的价值和效益。

理念之四:变“粗放型”核算为“集约型”核算,将就业成本按成本性态和职能划分为“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并分别施以不同的管理方法,以提高成本开支效益。

二、目前,毕业生就业成本核算存在的问题和缺陷

近年来,随着高职院校毕业生规模逐年增加,其毕业生就业成本亦随之逐年攀高。然而,不少高职院校却在就业成本管理与核算方面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缺陷或缺失,主要表现在:一是单纯追求以“高就业率”为标志的“社会效益”,而忽视自身的“就业经济效益”,造成了就业成本居高不下的现状;二是就业经费管理囿于传统“经费包干”的预算模式,重年初预算、轻日常管理和核算,甚至不管理、少核算,导致经费的随意追加和浪费;三是缺乏对就业经费的专项管理,仅仅简单地列入年度预算,甚至和招生经费“捆绑”使用,在淡化费用与效益配合关系的同时,也存在着经费超支、管理失控和营私舞弊等隐患;四是实行“粗放型”核算,经费开支职能模糊,淡化了就业经费项目间的功能界限,导致经费管理的混乱。

对于以上问题和缺陷,笔者以为:转变就业经费管理理念、改进核算方法,是解决问题和根除缺陷的必由之路。

三、毕业生就业成本项目的界定、管理与核算

(一)毕业生就业成本项目的界定

结合高职院校就业成本开支实际,可列出如下项目:

1.津贴与补贴: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机构中,按照有关规定开支的工作津贴和加班补贴。

2.办公费:反映依照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规定、不纳入固定资产管理范围的书报杂志及办公用品开支。

3.宣传印刷费:因推荐毕业生就业而发生的广告费、宣传材料印刷费。

4.电话通讯费:反映就业机构发生的电话电报传真费、网络通讯费等。

5.交通费:反映为就业工作而发生的市内外交通费,包括:租车费、车辆用燃料费、过桥过路费、专用车辆保险费等。

6.邮寄费:反映与用工单位之间的信函往来、档案传递的邮寄费用。

7.差旅费:反映与用工单位进行工作洽谈、学生就业派遣而发生的车船票开支、住宿费、出差补、误餐补。

8.招待会议费:反映用工单位、中介机构来人洽谈用人协议时的相关开支及各种就业信息等会议场地租赁费、文件资料印刷费等。

9.中介费:反映支付给中介机构或个人中介的费用。

10.就业指导费:反映学生就业前的技能训练和职前教育费用,包括:材料消耗、教师的授课津贴等。

11.专项购置费:反映为就业机构专门购置的、不纳入学校固定资产管理的计算机、传真机等专项设备开支。

(二)按照性态和职能分解成本项目并实施管理

按照性态和职能,将毕业生就业成本作如下分解:

上述分解表中:

1.第1-6项划为“固定成本”,是因为:

这些费用在历年经费预算中相对固定,与当年就业规模关系不大,不随其变化而变化。这些费用,要按年初预算指标加以严格控制、严格管理。

2.第7-9项划为“变动成本”是因为:

这些费用的数额与当年就业规模有很大关系,且随之呈正比例变动。这些费用虽然年初已列入预算,但其实际数额将受当年就业形势、就业政策、行业结构、人才需求变化等不可控因素以及学生就业量的影响,因而带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其管理措施应是:年初预算、密切监控、动态管理、适度增减。

3.第10-12项划为“半变动成本”是因为:

根据历年支出情况,它们有一个基数,又随就业规模的变化而呈正比例变化,兼具固定与变动双重性质。就其归属,可根据学校实际,将之按一定标准分解,分别归集到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中加以核算;就其管理,应视实际情况采取恰当管理措施。

(三)主要账户设置及其核算方法

根据学校毕业生就业实际,可设置以下账户进行核算:

1.“就业经费”:贷方反映年初预算核拨经费及追加经费;借方反映实际发生的经费开支。年末贷方余额反映经费节约数,借方余额反映超支数。年终,应将该账户余额转入“就业经费节余”予以冲销,借贷双方均无余额。

2.“就业经费节余”:反映“就业经费”与“就业成本”相抵后的金额。其贷方登记由“就业经费”贷方转入的节约数;借方登记“就业经费”借方转入的超支额。该账户贷方余额,作为“滚存节余”下年继续使用;若为借方余额,应查明超支原因,酌情做出处理。

3.“就业成本”:借方反映各项就业费用的实际发生额和待摊就业费用的当年摊销额;贷方反映冲转“就业经费”的数额。

为便于分析、监督和管理,该账户可按“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设置二级账户,并按成本项目中除“专项购置费”以外的11个项目进行明细核算,(亦可将11个项目作为二级账户进行核算)。费用发生时,借记“就业成本-固定(变动)成本-津贴(补贴等11项)”,贷记“银行存款(或现金)”。年终,借记“就业经费”,贷记“就业成本”。可见,设置该账户一是为了对各项就业开支进行归集;二是为了及时反映“就业经费”的实际支出额度,便于及时进行分析、监督和管理。该账户年末无余额。

年终,将该账户的累计发生额与“就业经费”的年初预算对比,既可以反映经费超支与否,又可与当年就业规模比较,算出“毕业生人均占用就业经费”和“就业学生人均占用就业经费”两项重要指标,既利于各年度相关指标的纵向比较,又利于及时向上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提供相关考核与调研数据。

4.“待摊就业费用”:“专项购置费”虽属固定成本项目,但其属于“一次购置、多年受益”性质,因而,该账户借方登记实际发生额,贷方登记当年摊销额。借方余额反映待摊销的“专项购置费”。其中,当年实际摊销额,要按专项设备的原始价值扣除预计残值,除以预计使用年限逐年摊销;亦可将年摊销额除以12后按月摊销。

四、毕业生就业成本核算的价值分析

实行就业成本独立核算,突破了“经费包干”管理模式,明晰了就业经费与其他开支的界限;凸显了就业经费开支与就业效益的契合;引入管理会计的理念,将就业成本按性态和职能划分,明确了各项费用的功能,便于归集、分析、监控,实现了就业成本开支的“集约型”管理,极大地提高了费用开支效益,对于我国数以万计的高职院校而言,具有普遍的推广价值。

就业成本核算范文第4篇

一、目前,毕业生就业成本核算存在的问题和缺陷

近年来,随着高职院校毕业生规模逐年增加,其毕业生就业成本亦随之逐年攀高。然而,不少高职院校却在就业成本管理与核算方面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缺陷或缺失,主要表现在:一是单纯追求以“高就业率”为标志的“社会效益”,而忽视自身的“就业经济效益”,造成了就业成本居高不下的现状;二是就业经费管理囿于传统“经费包干”的预算模式,重年初预算、轻日常管理和核算,甚至不管理、少核算,导致经费的随意追加和浪费;三是缺乏对就业经费的专项管理,仅仅简单地列入年度预算,甚至和招生经费“捆绑”使用,在淡化费用与效益配合关系的同时,也存在着经费超支、管理失控和营私舞弊等隐患;四是实行“粗放型”核算,经费开支职能模糊,淡化了就业经费项目间的功能界限,导致经费管理的混乱。

对于以上问题和缺陷,笔者以为:转变就业经费管理理念、改进核算方法,是解决问题和根除缺陷的必由之路。

二、毕业生就业成本核算的理念变革

理念之一:把就业费用当作“成本”而非“费用”来看待和管理。因为:“费用”仅作为高校的一般性“教育事业支出”,未体现其真正价值;而“成本”则与学校综合办学效益紧密联系,符合“费用与效益相配合”的原则。

理念之二:突破传统的预算管理模式,既看重年初对就业经费的“预测型”预算,必要时辅以“弹性预算”,又注重年中的“预警型”监控和日常的就业成本开支核算,以使就业成本管理步入科学化轨道。

理念之三:将毕业生就业成本核算与招生成本核算分开,并与学校“教育事业支出”相对分离,实行独立核算,以体现就业成本的价值和效益。

理念之四:变“粗放型”核算为“集约型”核算,将就业成本按成本性态和职能划分为“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并分别施以不同的管理方法,以提高成本开支效益。

三、毕业生就业成本项目的界定、管理与核算

(一)毕业生就业成本项目的界定

结合高职院校就业成本开支实际,可列出如下项目:

1.津贴与补贴: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机构中,按照有关规定开支的工作津贴和加班补贴。

2.办公费:反映依照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规定、不纳入固定资产管理范围的书报杂志及办公用品开支。

3.宣传印刷费:因推荐毕业生就业而发生的广告费、宣传材料印刷费。

4.电话通讯费:反映就业机构发生的电话电报传真费、网络通讯费等。

5.交通费:反映为就业工作而发生的市内外交通费,包括:租车费、车辆用燃料费、过桥过路费、专用车辆保险费等。

6.邮寄费:反映与用工单位之间的信函往来、档案传递的邮寄费用。

7.差旅费:反映与用工单位进行工作洽谈、学生就业派遣而发生的车船票开支、住宿费、出差补、误餐补。

8.招待会议费:反映用工单位、中介机构来人洽谈用人协议时的相关开支及各种就业信息等会议场地租赁费、文件资料印刷费等。

9.中介费:反映支付给中介机构或个人中介的费用。

10.就业指导费:反映学生就业前的技能训练和职前教育费用,包括:材料消耗、教师的授课津贴等。

11.专项购置费:反映为就业机构专门购置的、不纳入学校固定资产管理的计算机、传真机等专项设备开支。

(二)按照性态和职能分解成本项目并实施管理

按照性态和职能,将毕业生就业成本作如下分解:

上述分解表中:

1.第1-6项划为“固定成本”,是因为:

这些费用在历年经费预算中相对固定,与当年就业规模关系不大,不随其变化而变化。这些费用,要按年初预算指标加以严格控制、严格管理。

2.第7-9项划为“变动成本”是因为:

这些费用的数额与当年就业规模有很大关系,且随之呈正比例变动。这些费用虽然年初已列入预算,但其实际数额将受当年就业形势、就业政策、行业结构、人才需求变化等不可控因素以及学生就业量的影响,因而带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其管理措施应是:年初预算、密切监控、动态管理、适度增减。

3.第10-12项划为“半变动成本”是因为:

根据历年支出情况,它们有一个基数,又随就业规模的变化而呈正比例变化,兼具固定与变动双重性质。就其归属,可根据学校实际,将之按一定标准分解,分别归集到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中加以核算;就其管理,应视实际情况采取恰当管理措施。

(三)主要账户设置及其核算方法

根据学校毕业生就业实际,可设置以下账户进行核算:

1.“就业经费”:贷方反映年初预算核拨经费及追加经费;借方反映实际发生的经费开支。年末贷方余额反映经费节约数,借方余额反映超支数。年终,应将该账户余额转入“就业经费节余”予以冲销,借贷双方均无余额。

2.“就业经费节余”:反映“就业经费”与“就业成本”相抵后的金额。其贷方登记由“就业经费”贷方转入的节约数;借方登记“就业经费”借方转入的超支额。该账户贷方余额,作为“滚存节余”下年继续使用;若为借方余额,应查明超支原因,酌情做出处理。

3.“就业成本”:借方反映各项就业费用的实际发生额和待摊就业费用的当年摊销额;贷方反映冲转“就业经费”的数额。

为便于分析、监督和管理,该账户可按“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设置二级账户,并按成本项目中除“专项购置费”以外的11个项目进行明细核算,(亦可将11个项目作为二级账户进行核算)。费用发生时,借记“就业成本-固定(变动)成本-津贴(补贴等11项)”,贷记“银行存款(或现金)”。年终,借记“就业经费”,贷记“就业成本”。可见,设置该账户一是为了对各项就业开支进行归集;二是为了及时反映“就业经费”的实际支出额度,便于及时进行分析、监督和管理。该账户年末无余额。

年终,将该账户的累计发生额与“就业经费”的年初预算对比,既可以反映经费超支与否,又可与当年就业规模比较,算出“毕业生人均占用就业经费”和“就业学生人均占用就业经费”两项重要指标,既利于各年度相关指标的纵向比较,又利于及时向上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提供相关考核与调研数据。

4.“待摊就业费用”:“专项购置费”虽属固定成本项目,但其属于“一次购置、多年受益”性质,因而,该账户借方登记实际发生额,贷方登记当年摊销额。借方余额反映待摊销的“专项购置费”。其中,当年实际摊销额,要按专项设备的原始价值扣除预计残值,除以预计使用年限逐年摊销;亦可将年摊销额除以12后按月摊销。

四、毕业生就业成本核算的价值分析

就业成本核算范文第5篇

一、目前,毕业生就业成本核算存在的问题和缺陷

近年来,随着高职院校毕业生规模逐年增加,其毕业生就业成本亦随之逐年攀高。然而,不少高职院校却在就业成本管理与核算方面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缺陷或缺失,主要表现在:一是单纯追求以“高就业率”为标志的“社会效益”,而忽视自身的“就业经济效益”,造成了就业成本居高不下的现状;二是就业经费管理囿于传统 “经费包干”的预算模式,重年初预算、轻日常管理和核算,甚至不管理、少核算,导致经费的随意追加和浪费;三是缺乏对就业经费的专项管理,仅仅简单地列入年度预算,甚至和招生经费“捆绑”使用,在淡化费用与效益配合关系的同时,也存在着经费超支、管理失控和营私舞弊等隐患;四是实行“粗放型”核算,经费开支职能模糊,淡化了就业经费项目间的功能界限,导致经费管理的混乱。

对于以上问题和缺陷,笔者以为:转变就业经费管理理念、改进核算方法,是解决问题和根除缺陷的必由之路。

二、毕业生就业成本核算的理念变革

理念之一:把就业费用当作“成本”而非“费用”来看待和管理。因为:“费用”仅作为高校的一般性“教育事业支出”,未体现其真正价值;而“成本”则与学校综合办学效益紧密联系,符合“费用与效益相配合”的原则 。

理念之二 :突破传统的预算管理模式,既看重年初对就业经费的“预测型”预算,必要时辅以“弹性预算”,又注重年中的“预警型”监控和日常的就业成本开支核算,以使就业成本管理步入科学化轨道。

理念之三:将毕业生就业成本核算与招生成本核算分开,并与学校“教育事业支出”相对分离,实行独立核算,以体现就业成本的价值和效益。

理念之四:变“粗放型”核算为“集约型”核算,将就业成本按成本性态和职能划分为“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并分别施以不同的管理方法,以提高成本开支效益。

三、毕业生就业成本项目的界定、管理与核算

(一)毕业生就业成本项目的界定

结合高职院校就业成本开支实际,可列出如下项目:

1.津贴与补贴: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机构中,按照有关规定开支的工作津贴和加班补贴。

2.办公费:反映依照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规定、不纳入固定资产管理范围的书报杂志及办公用品开支。

3.宣传印刷费:因推荐毕业生就业而发生的广告费、宣传材料印刷费。

4.电话通讯费:反映就业机构发生的电话电报传真费、网络通讯费等。

5.交通费:反映为就业工作而发生的市内外交通费,包括:租车费、车辆用燃料费、过桥过路费、专用车辆保险费等。

6.邮寄费:反映与用工单位之间的信函往来、档案传递的邮寄费用。

7.差旅费:反映与用工单位进行工作洽谈、学生就业派遣而发生的车船票开支、住宿费、出差补、误餐补。

8.招待会议费:反映用工单位、中介机构来人洽谈用人协议时的相关开支及各种就业信息等会议场地租赁费、文件资料印刷费等。

9.中介费:反映支付给中介机构或个人中介的费用。

10.就业指导费:反映学生就业前的技能训练和职前教育费用,包括:材料消耗、教师的授课津贴等。

11.专项购置费:反映为就业机构专门购置的、不纳入学校固定资产管理的计算机、传真机等专项设备开支。

(二)按照性态和职能分解成本项目并实施管理

按照性态和职能,将毕业生就业成本作如下分解:

上述分解表中:

1.第1-6项划为“固定成本”,是因为:

这些费用在历年经费预算中相对固定,与当年就业规模关系不大,不随其变化而变化。这些费用,要按年初预算指标加以严格控制、严格管理。

2.第7-9项划为“变动成本”是因为:

这些费用的数额与当年就业规模有很大关系,且随之呈正比例变动。这些费用虽然年初已列入预算,但其实际数额将受当年就业形势、就业政策、行业结构、人才需求变化等不可控因素以及学生就业量的影响,因而带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其管理措施应是:年初预算、密切监控、动态管理、适度增减。

3.第10-12项划为“半变动成本”是因为:

根据历年支出情况,它们有一个基数,又随就业规模的变化而呈正比例变化,兼具固定与变动双重性质。就其归属,可根据学校实际,将之按一定标准分解,分别归集到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中加以核算;就其管理,应视实际情况采取恰当管理措施。

(三)主要账户设置及其核算方法

根据学校毕业生就业实际,可设置以下账户进行核算:

1.“就业经费”:贷方反映年初预算核拨经费及追加经费;借方反映实际发生的经费开支。年末贷方余额反映经费节约数,借方余额反映超支数。年终,应将该账户余额转入“就业经费节余”予以冲销 ,借贷双方均无余额。

2.“就业经费节余”:反映“就业经费”与“就业成本”相抵后的金额。其贷方登记由“就业经费”贷方转入的节约数;借方登记“就业经费”借方转入的超支额。该账户贷方余额,作为“滚存节余”下年继续使用;若为借方余额,应查明超支原因,酌情做出处理。

3.“就业成本”:借方反映各项就业费用的实际发生额和待摊就业费用的当年摊销额;贷方反映冲转“就业经费”的数额。

为便于分析、监督和管理,该账户可按“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设置二级账户,并按成本项目中除“专项购置费”以外的11个项目进行明细核算,(亦可将11个项目作为二级账户进行核算)。费用发生时,借记“就业成本-固定(变动)成本-津贴(补贴等11项)”,贷记“银行存款(或现金)”。年终,借记“就业经费”,贷记“就业成本”。可见,设置该账户一是为了对各项就业开支进行归集;二是为了及时反映“就业经费”的实际支出额度,便于及时进行分析、监督和管理。该账户年末无余额。

年终,将该账户的累计发生额与“就业经费”的年初预算对比,既可以反映经费超支与否,又可与当年就业规模比较,算出“毕业生人均占用就业经费”和“就业学生人均占用就业经费”两项重要指标,既利于各年度相关指标的纵向比较,又利于及时向上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提供相关考核与调研数据。

4.“待摊就业费用”:“专项购置费”虽属固定成本项目,但其属于“一次购置、多年受益”性质,因而,该账户借方登记实际发生额,贷方登记当年摊销额。借方余额反映待摊销的“专项购置费”。其中,当年实际摊销额,要按专项设备的原始价值扣除预计残值,除以预计使用年限逐年摊销;亦可将年摊销额除以12后按月摊销。

四、毕业生就业成本核算的价值分析

就业成本核算范文第6篇

一、目前,毕业生就业成本核算存在的问题和缺陷

近年来,随着高职院校毕业生规模逐年增加,其毕业生就业成本亦随之逐年攀高。然而,不少高职院校却在就业成本管理与核算方面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缺陷或缺失,主要表现在:一是单纯追求以“高就业率”为标志的“社会效益”,而忽视自身的“就业经济效益”,造成了就业成本居高不下的现状;二是就业经费管理囿于传统“经费包干”的预算模式,重年初预算、轻日常管理和核算,甚至不管理、少核算,导致经费的随意追加和浪费;三是缺乏对就业经费的专项管理,仅仅简单地列入年度预算,甚至和招生经费“捆绑”使用,在淡化费用与效益配合关系的同时,也存在着经费超支、管理失控和营私舞弊等隐患;四是实行“粗放型”核算,经费开支职能模糊,淡化了就业经费项目间的功能界限,导致经费管理的混乱。

对于以上问题和缺陷,笔者以为:转变就业经费管理理念、改进核算方法,是解决问题和根除缺陷的必由之路。

二、毕业生就业成本核算的理念变革

理念之一:把就业费用当作“成本”而非“费用”来看待和管理。因为:“费用”仅作为高校的一般性“教育事业支出”,未体现其真正价值;而“成本”则与学校综合办学效益紧密联系,符合“费用与效益相配合”的原则。

理念之二:突破传统的预算管理模式,既看重年初对就业经费的“预测型”预算,必要时辅以“弹性预算”,又注重年中的“预警型”监控和日常的就业成本开支核算,以使就业成本管理步入科学化轨道。

理念之三:将毕业生就业成本核算与招生成本核算分开,并与学校“教育事业支出”相对分离,实行独立核算,以体现就业成本的价值和效益。

理念之四:变“粗放型”核算为“集约型”核算,将就业成本按成本性态和职能划分为“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并分别施以不同的管理方法,以提高成本开支效益。

三、毕业生就业成本项目的界定、管理与核算

(一)毕业生就业成本项目的界定

结合高职院校就业成本开支实际,可列出如下项目:

1.津贴与补贴: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机构中,按照有关规定开支的工作津贴和加班补贴。

2.办公费:反映依照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规定、不纳入固定资产管理范围的书报杂志及办公用品开支。

3.宣传印刷费:因推荐毕业生就业而发生的广告费、宣传材料印刷费。

4.电话通讯费:反映就业机构发生的电话电报传真费、网络通讯费等。

5.交通费:反映为就业工作而发生的市内外交通费,包括:租车费、车辆用燃料费、过桥过路费、专用车辆保险费等。

6.邮寄费:反映与用工单位之间的信函往来、档案传递的邮寄费用。

7.差旅费:反映与用工单位进行工作洽谈、学生就业派遣而发生的车船票开支、住宿费、出差补、误餐补。

8.招待会议费:反映用工单位、中介机构来人洽谈用人协议时的相关开支及各种就业信息等会议场地租赁费、文件资料印刷费等。

9.中介费:反映支付给中介机构或个人中介的费用。

10.就业指导费:反映学生就业前的技能训练和职前教育费用,包括:材料消耗、教师的授课津贴等。

11.专项购置费:反映为就业机构专门购置的、不纳入学校固定资产管理的计算机、传真机等专项设备开支。

(二)按照性态和职能分解成本项目并实施管理

按照性态和职能,将毕业生就业成本作如下分解:

上述分解表中:

1.第1-6项划为“固定成本”,是因为:

这些费用在历年经费预算中相对固定,与当年就业规模关系不大,不随其变化而变化。这些费用,要按年初预算指标加以严格控制、严格管理。

2.第7-9项划为“变动成本”是因为:

这些费用的数额与当年就业规模有很大关系,且随之呈正比例变动。这些费用虽然年初已列入预算,但其实际数额将受当年就业形势、就业政策、行业结构、人才需求变化等不可控因素以及学生就业量的影响,因而带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其管理措施应是:年初预算、密切监控、动态管理、适度增减。

3.第10-12项划为“半变动成本”是因为:

根据历年支出情况,它们有一个基数,又随就业规模的变化而呈正比例变化,兼具固定与变动双重性质。就其归属,可根据学校实际,将之按一定标准分解,分别归集到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中加以核算;就其管理,应视实际情况采取恰当管理措施。

(三)主要账户设置及其核算方法

根据学校毕业生就业实际,可设置以下账户进行核算:

1.“就业经费”:贷方反映年初预算核拨经费及追加经费;借方反映实际发生的经费开支。年末贷方余额反映经费节约数,借方余额反映超支数。年终,应将该账户余额转入“就业经费节余”予以冲销,借贷双方均无余额。

2.“就业经费节余”:反映“就业经费”与“就业成本”相抵后的金额。其贷方登记由“就业经费”贷方转入的节约数;借方登记“就业经费”借方转入的超支额。该账户贷方余额,作为“滚存节余”下年继续使用;若为借方余额,应查明超支原因,酌情做出处理。

3.“就业成本”:借方反映各项就业费用的实际发生额和待摊就业费用的当年摊销额;贷方反映冲转“就业经费”的数额。

为便于分析、监督和管理,该账户可按“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设置二级账户,并按成本项目中除“专项购置费”以外的11个项目进行明细核算,(亦可将11个项目作为二级账户进行核算)。费用发生时,借记“就业成本-固定(变动)成本-津贴(补贴等11项)”,贷记“银行存款(或现金)”。年终,借记“就业经费”,贷记“就业成本”。可见,设置该账户一是为了对各项就业开支进行归集;二是为了及时反映“就业经费”的实际支出额度,便于及时进行分析、监督和管理。该账户年末无余额。

年终,将该账户的累计发生额与“就业经费”的年初预算对比,既可以反映经费超支与否,又可与当年就业规模比较,算出“毕业生人均占用就业经费”和“就业学生人均占用就业经费”两项重要指标,既利于各年度相关指标的纵向比较,又利于及时向上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提供相关考核与调研数据。

4.“待摊就业费用”:“专项购置费”虽属固定成本项目,但其属于“一次购置、多年受益”性质,因而,该账户借方登记实际发生额,贷方登记当年摊销额。借方余额反映待摊销的“专项购置费”。其中,当年实际摊销额,要按专项设备的原始价值扣除预计残值,除以预计使用年限逐年摊销;亦可将年摊销额除以12后按月摊销。

四、毕业生就业成本核算的价值分析

就业成本核算范文第7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会计;教学模式;就业导向

1高职会计教学实践体系的建立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会计行业逐步向国际化接轨,会计行业的服务对象也越来越广泛,对会计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为了迎合会计市场的需求,高职院校不断改善教育模式,构件与就业为导向的高职会计培养模式。近几年,高职会计的培养模式已经向多元化发展,教课内容也与实践接轨,已经打破了传统的纯理论教学,实现了高职教育的长足发展。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会计培养模式通过校企合作、校内实践培训、不断完善人才培养模式、扩大师资队伍等途径来实现。笔者通过对已就业为导向的高职会计教学模式的研究将其定义为“一二三四”高职会计实践教学:一,以就业为导向;二,校企合作;三,单项、综合、顶岗的阶段是教学来提高就业技能;四、会计核算能力、纳税申报能力、内部控制能力、财务管理能力的综合培养。

2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会计实践教学体系分析

2.1为了迎合会计人才市场需求,高职院校不断构件以就业为导向的教学模式,以就业为导向具体来说就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应围绕市场对会计人才的技能需求来不断提高学生的就业水平,清楚每一个会计专业,并针对具体的专业来培育具体的专业技能。比如说应及时关注审计热点问题现代社会是一个信息化的管理时代,对企业管理过程中出现的信息高效采集和信息充分利用的情况,企业审计部门应该及时的控制监督信息的反馈工作,结合内部审计的各种手段以及审计方法,尽可能的减少审计时间的基础上,对项目做出深刻、清晰地报告,为全面预算提供增值服务,另外就是对于内部审计部门出具报告的质量应该提高,明确审计报告的层次及范围,并提出合理化建议,只有提出高质量的审计报告,才能为企业的全面预算减少风险。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也应该关注会计相关的热带你,来提高学生的就业水平。2.2应加强校企合作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应加强校企合作的有机结合,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将理论知识应用在实践中,并在高职院校进行模拟实验室的建立,在实验室里对学生进行仿真培训。可以通过张贴会计核算流程图、工艺流程图、职业守则等来进行环境的模拟和仿真,并应准备足够的仿真教学中使用的原始凭证、业务说明、空白的记账凭证、空白报表、空白帐页等。除此之外,还应该进行岗位的综合实训,在训练过程中对实际会计工作进行进一步划分,使其更符合实践操作,改善了传统理论教学中所出现的以实践脱节的现象,是学生在实践学习中真正掌握会计电算化以及手工会计,并可以灵活的运用到工作中。以培养会计成本核算人员为例进行介绍,为了保证学生在毕业以后能够更好的适应工作的要求,能在职场中游刃有余,高职院校在培养成本核算人员时可以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会计教学。(1)加强学生的素质培养,增强对成本核算重要性的认识企业会计成本核算的重要条件就是重视企业核算人员的素质培养和职业道德塑造,成本核算的复杂性要求核算人员要积极的学习,努力发展自身的业务胜任能力,掌握先进有效的核算方法,能够学以致用,这样有助于提高成本核算的准确性和安全性,提高了企业的经济效益,保证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目标。(2)适当简化成本核算的程序,有效降低核算的复杂性企业要想科学准确的确定核算对象,就必须明确核算的环节,简化成本核算的程序,在核算过程中减少不必要的讨价还价,减轻核算人员的工作负担,进而提高核算的效率。另外,由于成本核算本身的复杂性要求核算人员应该采取有效的手段,简化成本核算,降低核算的复杂性。(3)完善核算的信息,全面核算内容企业的成本核算往往伴随着核算内容的片面以及核算信息的不完全,要求核算人员从整体上把握信息的准确性和完全性,首先要注意核算过程中的各个经营环节的成本核算,不仅包括外部成本,还包括内部成本的核算以及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各种成本核算,全面综合的考虑各个环节的因素,摒弃将所有成本简单相加的观念,而是将成本根据核算方法有机的结合起来,为企业的经营决策提供有力的支持。(4)实现创新经营方式,跟进时展的步伐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企业要想实现可持续的发展,就一定要在经营方式上不断创新,根据时展的要求,找出适合企业生存和发展的经营模式,相应的成本核算的方法也要跟进时代步伐,勇于吸取先进的成本核算经验,了解国内外会计行业发展趋势,吸取先进的理念和技术手段,结合自身企业的特点,不断创新和改革,才能在成本核算的过程中不断地找到适合企业发展的新方法,以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适应激烈的市场环境。(5)由于会计行业有很高的保密性,因此很少有单位愿意为学生提供实习机会,高职院校为了构件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会计就业模式就必须与企业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可以通过建立校外的实训基地为学生提供实习机会,并让学生在实训基地进行实践,让其真正参与到会计工作中,通过真实的工作体验来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校企合作过程中,高职院校可以与企业共同开发一些经济项目,帮助企业解决一些复杂的经济问题,来为企业谋利益求发展。企业为学生的实习提供帮助,实现双赢的合作。2.3教学过程应进行三段式的技能培训(1)单项技能培训为了提高学生的实践水平、提高学生的准也技能,在培养过程中应层层深入、循序渐进。第一阶段应进行会计基础实训(包括对会计工具的使用和会计程序的掌握)、财务会计实训(工资核算、固定资产、现金流量表的编制、长期股权投资、存货等)、审计实训(报表审计、货币资金审计、审计报告、债权债务审计等)、成本会计实训(人工费用的归集与分配、材料费用的归集与分配、损失性费用的归集与分配等)以及财务管理实训等单项技能的培训。(2)综合技能训练当学生完全掌握了单项技能之后就应进行综合技能的训练,在综合训练过程中应该以实际工作为原型进行训练,通过对企业中会计工作的某一个具体环节进行模拟。在进行综合实训过程中要严格遵守实际、实践、实用、实效原则进行,并且应该建立以就业指导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来进行。通过先进的教学方式、科学的教学手段、开放的教学途径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会计的综合技能训练可以分为五个阶段,第一个阶段进行基础会计的实训,让学生的实训过程中达到初级会计人员的专业水平;第二个阶段是进行工业会计的综合训练,要求学生能够独立完成小型工业企业的会计工作;第三个阶段,要求对学生进行成本核算的能力培训,通过在校外试验模拟基地来培养学生的成本核算能力;第四个阶段,要培养学生的会计核算能力以及财务管理能力;第五个阶段要求对学生进行综合培训,是学生能够达到专业会计人员的水平,保证学生在就业以后可以独立工作,独当一面。

3校企合作开发课程的规划

现代社会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企业面临的环境越来越恶劣,为适应市场竞争,高职院校就必须进行以就业为导向的教学体制改革,加强校企合作,直接关系着高职院校学以及企业的战略发展方向,影响着学生的就业率以及企业的经济效益。另外,校企合作开发项目的规划对于提高学生的实践水平和最大限度的降低企业的成本投入以及增加企业效益的产出是实现企业可持续经营的重要手段,为企业快速赢得市场占据有利优势,创造企业效益的最大化。3.1合理规划校企合作项目体系为了实现校企双方的双赢,就应该建立一个对双方都有利的校企合作项目的体系,可以通过共同构建合作课程的要求、共同制定会计人才的专业培养计划、共同建立科学的教学团队、互派管理人员等方式来构建校企合作项目,在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实习经验的同时为企业的发展创造更好更大的空间、为实现共同发展创造有利的条件。3.2在校企合作课程中将专业课发展为专业拓展课和专业方向课在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会计培养过程中在校企合作课程中应将会计专业课程,如:会计基础、成本核算与控制、财务管理、会计信息化、会计业务核算与报告等会计专业课程在校企合作开发课程中不断发展为专业拓展课和专业方向课,实现会计专题、审计、证券投资实务、管理会计、财务网络等课程的全方位发展。3.3定期修订校企合作开发教材随着经济环境的日益复杂和多变性,会计发展面临了很大的挑战,对会计人员有了更高的要求,高职院校为了保障所培养的会计人才能够适应日新月异的会计就业市场,就应该根据会计行业的现状对校企合作课程的教材进行定期的开发和修订。3.4邀请会计专家加入到校企合作课程中为了进一步保证高职院校所培养的会计人才能够达到企业对会计人才的要求,在修订校企合作开发课程教材时应该邀请专家参与到教材的修订以及会计人才的培养方案的制定过程中,进而保证所培养出的人才有更好的就业前景。

4结束语

为了适应就业市场的激烈竞争的发展趋势,高职院校应不断改善就业模式,努力构建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会计培养教学体系。文章中笔者结合多年的工作经验对高职会计教学实践体系的建立的背景和意义进行了简要的介绍,并从加强校企合作,建立校外实践模拟基地、阶段式学习等方面并结合会计行业对会计工作人员的最新要求对如何构件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会计教学体制进行了分析探讨,并对校企合作开发课程的规划进行了简要的概述,希望对高职院校培养就业性会计人才有所帮助。

作者:张鸫 单位:云南省技师学院

参考文献:

[1]梁瑞红.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会计实践教学体系构建[J].财会月刊,2009,26:90-92.

[2]郭江平.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课程质量评价体系的研究与实践[J].九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04:5-6.

[3]孙晓辉,林华.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会计专业教学改革研究[J].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1,S1:151-152.

就业成本核算范文第8篇

近年来,随着高职院校茶学专业的不断发展,高职院校茶学专业教学中对于成本核算学的重视程度逐年提高。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成本核算学可以和高职茶学专业教学良好融合,共同实现高职专业教学的推进和发展。因此,在高职院校茶学专业教学进一步发展的基础上,对成本核算在高职茶学专业教学中的应用进行探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科学分析了当前成本核算在高职茶学专业教学中的地位,探讨了成本核算在高职茶学专业教学中的相关实践,希望对相关的高职院校茶学专业教学管理者有所启示。

关键词:

成本核算;高职院校;茶学专业;地位探讨;实践分析

茶学专业是高职院校中非常具有中国特色的一个传统专业,其突出的专业特点是农、工、商、文多学科的交汇融合。随着当代茶叶生产经营体制的不断变革,茶学专业学生对于成本核算能力的需求越来越迫切,这正是高职院校重视成本核算的重要原因。为真正提升高职茶学专业所培养人才的综合能力、专业素质,有必要重新、客观地审视和确定成本核算在高职茶学专业教学中的地位,并对其实践方式进行深入研究分析,以帮助高职茶学专业的学生在掌握成本核算能力的基础上,更加符合茶叶行业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对于人才的真实需求。

1成本核算在高职茶学专业教学中的地位探讨

在经历了一段时期的发展后,我国高职院校茶学专业已经日趋成熟,为国家和社会输送了一大批能力突出、专业素养深厚的可用之才。在高职茶学专业教学中,成本核算的教学越来越受到校方和学生的重视,这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学校的方面来说,在高职教学改革的严峻形势面前,高职院校茶学专业教学必须紧随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而茶学专业学生的综合能力,就包括了成本核算能力,因此,高职院校普遍对于茶学专业成本核算的教学较为重视,并制定了详细的课程体系。从行业方面来说,在中国人长期饮茶习惯的支撑下,茶叶行业的发展一直比较顺利,茶叶企业对于人才的能力需求越来越凸显出来,这其中也包括成本核算能力,为有效实现所培养的人才的能力与茶叶行业要求的人才能力的对接,必须重视茶学专业学生成本核算能力的培养。从学生的方面来说,在毕业进入社会后,茶学专业的学生和其他专业的学生一样,面对的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接受的社会挑战越来越难,在这样的情况下,必须充分提升自身的综合能力,包括成本核算能力,因而学生对于茶学专业中成本核算知识的学习也颇为重视。从学校、学生、行业、社会的多个角度综合来看,成本核算在高职茶学专业教学中的地位越来越高,是一种必然的趋势,也只有这样才能顺应社会、行业的发展,符合人才、教育的需求。在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专业拓展能力方面,和提升高职院校茶学专业师资力量建设以及专业教学发展方面,成本核算都可以起到良好的推动作用。不过从另一角度来说,成本核算在高职茶学专业教学中仍然属于从属地位,茶学基础知识的教学仍然处于主体地位,这是由茶学专业的本质所决定的。这就要求高职茶学专业教学工作者在教学工作中必须重视基础,突出重点,在做好茶学基础知识教学的基础上,有效培养学生的成本核算能力,帮助茶学专业学生更好地成长、成才。

2成本核算在高职茶学专业教学中的实践分析

客观来说,专业教育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所培养的人才的质量,对于高职茶学专业教学来说同样如此。高职茶学专业教学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以良好的实践策略,克服了专业教学中出现的多个难题,这是非常值得肯定的。但在社会和茶叶行业不断发展的背景下,高职茶学专业在成本核算教学方面仍然有巨大的提升空间。以下对成本核算在高职茶学专业教学中的相关实践问题进行简单分析。

2.1成本核算教学在高职茶学专业教学中的现状

目前,在高职茶学专业教学中,成本核算教学主要是配合高职茶学专业教学的基础课程教学而开展的,其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形成基础的成本核算能力,并在实践中将成本核算作为一种可靠工具,对茶叶行业、茶叶企业的发展现状、发展策略进行分析、论证,从而做出更加科学的决策。高职院校茶学专业教学中,成本核算教学的重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点:一是帮助学生掌握茶叶行业成本的来源和组成部分,使学生在计算茶叶行业成本的过程中,可以找准基础、把握重点,提升成本核算的可靠性和准确性;二是帮助学生准确理解茶叶行业成本核算的影响因素,包括税收制度、财务制度、市场趋势、行业动态等,使学生在进行成本核算时可以更加全面地考虑问题,更加清晰地辨别行业动态,达到最佳的成本核算效果;三是帮助学生以成本核算的结果为切入点,进行茶叶行业决策训练,依据成本核算的可靠结果,做出最优决策,并发现茶产业各个环节、各个部门中存在的漏洞,通过成本核算的详细结果,提出优化茶产业的思路。从开展效果来看,成本核算教学在高职茶学专业教学中的开展情况是相对良好的,对茶学专业学生的培养起到了良好的辅助、补充作用,在较大程度上帮助学生形成了更加完善的、实用的行业分析能力,这对于学生未来在茶叶行业中的发展是非常有益处的。但客观地说,和其他专业成本核算教学相比,高职茶学专业成本核算教学仍然存在一些明显的不足。一是缺乏明确的课程培养目标,由于成本核算教学在高职茶学专业教学中属于从属地位,虽然受到的重视不断提升,但一直未能设计出明确、详细的课程培养目标,在课程培养目标的设计方面仍然存在争议,一部分人认为成本核算教学目标应当和会计专业学生成本核算课程的教学目标基本一致,以保证茶学专业学生在毕业进入社会后具有更强的市场竞争力,而另一部分人认为茶学专业应当以茶学基础知识为教学重点,成本核算教学只需浅尝辄止,甚至不需要设定教学目标。二是学科针对性较差,通常来说,对茶学专业学生所进行的成本核算教学,应当紧密结合茶学专业的主体教学内容,使成本核算教学和茶学专业主体教学内容形成良性互动和彼此补充的效果,但实际教学过程中,对于茶学专业学生的成本核算教学,往往采取的是对成本核算学进行独立教学的方式,教师也往往并不了解如何将成本核算和茶学专业结合起来,导致学生虽然学习到了成本核算的基础知识,在实际的茶叶行业分析过程中,对于成本核算这一工具的运用仍然是一头雾水,更谈不上灵活使用。三是学生对于成本核算知识的学习,更多的是停留在理论层面,缺乏充分的实践锻炼,受限于高职院校的教学条件和茶学专业的教学现状,高职院校茶学专业学生虽然可以学习到成本核算的基础知识,但非常缺乏将成本核算理论知识运用到茶叶行业市场分析过程中的机会,这往往导致成本核算的学习形式化,甚至沦为学生毕业过程中一门“形式”科目,失去了实际的指导性价值。

2.2成本核算教学在高职茶学专业教学中的实践原则

基于当前高职院校茶学专业成本核算教学的开展现状及明显弊端,在此提出几点成本核算教学在高职茶学专业教学中的实践原则以供参考:一是提升成本核算教学在高职茶学专业教学中的融入感,将成本核算与茶学专业主体科目教学结合起来开展教学,拓宽成本核算在茶学专业的实用性,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基于茶学知识的成本核算能力,为学生未来的发展打好基础。二是以成本核算为突破口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素养,向学生传授成本核算的基本原则,帮助学生形成科学的、正确的成本核算价值观,进而帮助学生塑造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从精神层面丰富学生的认知体系、价值体系,帮助学生成长、成才。三是成本核算教学和社会发展、行业发展的紧密对接,以社会、行业的现实需求为导向,开展成本核算教学,制定成本核算教学目标,帮助学生学习到社会和企业最需要的成本核算能力,帮助学生成为行业发展过程中真正的可用之才。

2.3成本核算教学在高职茶学专业教学中的实践建议

成本核算在高职茶学专业教学中,所能起到的效果是非常积极而突出的,但这样的效果的体现,必须依赖于茶学专业成本核算教学的科学开展。在此,根据当前成本核算在高职茶学专业教学中的地位及开展现状,提出几点提升成本核算教学效果的实践策略供参考:一是,制定明确的成本核算课程教学目标,以茶叶行业的现实成本核算能力需求为导向,以高职院校茶学专业成本核算的师资力量为考量,以茶学专业学生的课程体系完善需求为参考,细化成本核算的课程教学目标和人才培养目标,有计划、有目的地开展成本核算工作,将成本核算教学的效果充分、有效地体现出来,避免课程设置的无效化、形式化。二是完善成本核算课程的配套制度,为有效提升学生的成本核算实践能力,高职院校应当和茶叶企业建立良好的合作制度,为茶学专业学生提供良好的实训基地和锻炼机会,帮助学生将所学的成本核算知识在实践过程中转化为真正的成本核算能力,并完善相关的教学改革制度,让具有成本核算教学能力的教师凸显出来,提升成本核算教师队伍的平均教学水平。三是以成本核算能力为突破口,尝试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当前茶叶行业对于人才成本核算能力的需求越来越迫切、越来越高,以此为良好契机,高职院校可以在有效培养茶学专业学生成本核算能力的基础上,着力促成茶学专业毕业生行业竞争力的提升,帮助学生以成本核算能力的掌握为优势,在行业竞争上岗的过程中建立起牢固的竞争优势,拓展高职院校茶学专业毕业生的就业面,提升就业率。

3结语

从茶叶行业以及社会发展角度来看,高职院校茶学专业开展成本核算教学、提升学生的成本核算能力,已经成为了一种必然选择。为有效应对行业发展的挑战、满足茶学教学的需求,高职院校茶学专业必须及时进行改革,充分认识成本核算在茶学专业教学中的重要地位,以成本核算教学为重要导向,积极完善教学策略和教学制度,推动高职院校茶学专业的发展,助力茶学专业学生的全面成长。

作者:付媛媛 单位:郑州旅游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张颖.高职会计专业“成本核算与控制”课程的教学创新与实践[J].职教通讯,2015(33):17-21.

[2]朱旗,沈程文,刘仲华等.湖南农业大学茶学专业“十三五”教学改革规划与设想[J].茶叶通讯,2016(1):3-7+65.

[3]刘庆.高职院校教学成本的核算与评价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5.

[4]杨晓萍.茶学专业实践教学改革与创新[J].实验室科学,2010(4):9-12.

[5]曹藩荣,黄大乾,傅洪勋等.茶学专业人才培养需求变化及应对措施[J].高等农业教育,2012(7):43-46.

就业成本核算范文第9篇

【关键词】工作过程;成本会计;教学改革;创新;实践

一、 引言

2015年7月教育部了《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文件中指出“职业教育应强化教育教学实践性和职业性”“推进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紧贴岗位实际工作过程,更新课程内容,要把职业岗位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和职业素养融入相关专业教学中”“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作用,积极探索和构建信息化环境下的教育教学新模式。”根据文件精神,反思当前我们的《成本会计》教学,在教学内容和手段、组织教学的角度、考核和实训体系等方面都存在一些问题,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已进行了一些改革,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但离国家对职业教育的要求和用人单位的需求还有一定距离,本文将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剖析,并针对问题提出一些具体改革措施,以提高我们的教学质量,培养应用型和技术技能型人才。

二、成本会计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内容脱离学生就业实际

高职院校使用的《成本会计》教材内容几乎就是在本科《成本会计》教材基础上的缩减版,其中成本核算部分的内容几乎没有区别。众所周知,本科学生和高职学生就业方向是不同的,本科学生主要是在大中型企业就业,而高职学生则主要集中在中小型企业尤其是小型企业。中小型企业尤其是小型企业生产工艺过程更简单,定额管理落后,学生学习的一些内容(如产品成本计算的定额法等)在实践中根本用不上。另外教材中所举的一些案例太过特殊,脱离实际,学生学习这样的内容,到了实际中无法解决具体问题。以动力费用(电力)分配为例,几乎所有教材所举案例都只有一个电价,都在阐述总电表度数与分电表度数之和相等的情况下电费如何分配。工业企业在实际生产中使用的电分为两种,即照明用电和动力用电,二者的电价是不同的。企业各车间和部门的照明用电和动力用电一般分别装有电表,企业按总电表的度数交电费,按分电表度数分配电费,但分电表的度数之和可能就不等于总电表度数。若企业同时使用不同电价的两种电,当分电表度数之和不等于总电表度数,这时我们的电费该如何分配,教材就没提及了。对这一问题若老师不结合实际工作予以补充,学生一到工作岗位遇到该问题就会不知所措。因此可以说现有教材教学内容安排无法适应高职高专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要求。

(二)在课程教学和考核方式上没有将信息技术与《成本会计》理论课程进行有效的整合,脱离时代的发展需要

当今世界是信息化的社会,以计算机、多媒体和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使会计工作方式发生了革命性的的变革,会计电算化、办公自动化已是会计工作的常态。这就要求我们的成本会计教学必须顺应时代的发展,将信息技术充分融入到成本会计教学过程中。当前,多媒体技术已广泛应用于成本会计教学中,“课堂板书+PPT”是《成本会计》教学的主要形式。成本会计主要是通过表格的形式反映各种成本费用计算分配方法和成本核算流程的,现在的教师都以PPT辅助教学,但PPT上的图表看不到数据计算过程,一张图表就需一张PPT,不能反映成本归集分配核算的全貌,教师在讲解过程中过分依赖PPT直接演示,对于涉及到成本核算的大量表格和数据直接呈现给学生,没有过程体现,学生搞不清数据的来龙去脉和填置顺序,理解起来非常困难,这将严重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许多中小企业在实际工作中成本核算表格包括会计报表等主要是通过Excel表来编制的。可以说单纯以PPT来进行成本会计的图表教学是极其不恰当的,既不利于学生对成本核算方法和流程的掌握,又脱离客观工作需要,必须进行改革。

传统的《成本会计》课程的课后作业、平时测验和期末考试大都是书面形式。而在会计实践中,表格的编制填写都是通过计算机来完成的,手工编表这种练习和考核方式是极其落后的,脱离时代的发展需要,也脱离了会计工作的客观实际。

(三)组织课程教学的角度陈旧

传统的《成本会计》教学基本上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考学生背”的公式化教学,教师授课主要是按教材内容“满堂灌”,生怕少讲一个知识点,至于这个知识点学生在实际工作中如何用却不做过多关注,这种“本本主义”不能实现高职院校培养“技能型”“实用性”人才的培养目标。如成本会计的核心内容之一是成本核算流程,我们的教材对成本计算的基本流程只做了简要介绍,对材料费用、工资费用、折旧费等费用的具体核算流程没做明确的阐述,若老师不结合实账做详细的说明,学生对具体的核算流程认识不清,踏上工作岗位一接触实账就不知所措,导致学生虽掌握了理论知识,在实际工作中却难以做到学以致用。

(四)在教学过程中忽视与其他相关课程知识的融合

会计专业设置的课程有《基础会计》《财务会计》《成本会计》《会计电算化》等课程,设置这些课程是因为会计实践工作是一个系统性综合性的工作,其具体的工作过程是多门课程知识的综合应用。以工资核算为例,计算分配工资要用成本会计的知识,编制工资计算分配表格要使用计算机基础中Excel表编制的知识或会计电算化的知识,表格的审核需用基础会计中的知识,依据表格做分录却是财务会计所讲授的内容。这就要求学生不仅要学好各门课程的知识,还能将各课程的知识融会贯通,综合应用,将来走上工作岗位才能胜任会计工作。高职学生普遍对所学课程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较差,虽然教师会有意识的启发学生对所学知识前后联系,综合应用,但绝大部分的教师是针对所授同一门课程而言,很少有教师在教学中会结合会计实践工作,将所授课程的知识与其他相关课程的知识融会贯通地向学生讲授,这不利于培养学生系统性的专业技能。

(五)实训组织方式不合理

在《成本会计》理论课程完成后,高职院校大都会安排相应的实训课程,以培养学生对成本核算理论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在具体的实训方式上一些学校采用全手工实训,一些学校利用软件来进行实训。依据笔者十年的会计从业经验,这两种实训方式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上都各有弊端。

采用全手工方式实训,会计凭证的填制、成本核算表格的编制,账簿的登记,报表的编制都是通过手工完成,这样虽然能让学生对会计工作过程尤其是成本核算流程有较深刻的认识,却脱离了会计工作实际。当前的会计工作,办公自动化已实现了全覆盖。即使是没有实现会计电算化的企业,对成本核算表格和会计报表的编制,甚至是账簿的登记,都不再是手工操作,而是利用Excel表来完成。Excel表在会计实践中的应用尤其是成本核算中的应用及其广泛,Excel表的编制应用能力已是会计从业人员的一项基本技能。采用全手工的方式来进行成本核算技能的培养是不合适的,落后于时代的需要,严重影响学生的职场竞争力。

对成本会计知识的学习和应用来说,掌握成本核算的方法和流程是重中之重。采用会计软件来进行实训,虽契合了时代的发展和会计工作的实际,但软件中成本核算的基础表格都是已编好的,账簿和报表是自动生成的,学生没有亲自动手参与成本核算的整个过程,对成本核算表格和账薄中数据的勾稽关系认识模糊,对会计工作过程尤其是成本核算流程缺乏感性的认识,影响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不利于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成本会计》教学改革措施

(一)构建合理的,针对学生就业需要的教学内容

为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应以会计工作过程为导向,构建合理的,针对学生就业需要的教学内容,这样才能有效地提高教学效果,使学生达到学以致用,学以能用,学以有用。

具体应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首先,针对高职院校的学生就业主要面向中小企业尤其是小企业的特点,对现有教材不适用的内容进行删减。例如,教材在讲授辅助生产费用的核算时,一共讲述了直接分配法、交互分配法、顺序分配法、代数分配法和计划分配法共5种方法,根据国外对澳大利亚、日本及英国公司辅助生产成本分配方法的系统调查显示,这三个国家50%以上的公司采用直接分配法,其他方法用的比例很小。结合国外发达国家的经验和高职学生就业的现实,我们在授课时就可以只讲直接分配法和代数分配法(适用于实行电算化企业)。

2.其次,对中小企业日常必须的,学生在日后成本核算分析工作中一定会接触和涉及的内容,如材料费用、工资费用、折旧费用等的核算,包括具体费用的核算程序,费用分配率、分配金额的小数点等方面应结合会计实账工作予以补充。如我们的教材在讲授成本费用分配时,都要涉及计算费用分配率和分配金额。但教材中对分配率与分配金额的小数点保留问题都未作说明,学生很疑惑,不知道究竟保留多少位小数好,对这个问题若老师仅仅是照本宣科,学生无论是理论学习还是实践应用都觉得无所适从。在教学中为实现培养学生实践技能的目的,对这个问题应在学生一开始学习计算分配率和分配金额时就应明确,应从实账的角度分四个层次来组织教学。

第一步首先讲授教材中的例题,让学生大体掌握相关成本分配的方法和步骤;

第二步,对分配率保留位数的问题,要明确指出在实际工作中分配率保留多少位是根据实践需要来定的。以服装厂为例,服装的生产需要线、纽扣等材料,这些材料价值(单价)很低,为准确进行材料分配计算成本,其分配率的小数点位数应保留较多,就应在四位数以上,可以是五位数,六位数,服装厂生产服装使用的布匹若单价较高,其分配率中小数点的位数可以保留较少。

第三步,应向学生明确指出在成本核算中,被分配的对象不管是费用还是材料的消耗量等,都必须全部被分配完。因此,当分配率是四舍五入数时,最后一个参与分配的部门或产品的费用或材料的耗用量等必须倒挤。

第四步,分配的费用金额最多只能保留二位小数。这是因为人民币的最小单位是分,我们的记账凭证和账簿与此相对应其最小单位也是分,因此分配金额最多只能保留二位小数。在实践中为方便核算,分配金额可以保留整数,若被分配费用含有小数,为简化核算,可将小数部分分配给最后一个部门或产品,其他部门或产品的分配金额为整数。

3.最后,成本会计主要讲授工业企业的成本核算,但学生就业范围不仅仅在工业企业,还会在商品流通企业、农业企业等其他企业工作,因此我们在授课时应把其他行业成本核算也作为重要内容向学生进行讲授。

(二)应根据《成本会计》课程的特点,将信息技术与《成本会计》课程进行有效融合

当前以计算机和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已融入到我们会计工作的方方面面,这就要求我们在《成本会计》课程教学和考核中,充分利用信息工具促进学生学习,在学科教学中渗透进信息技术教育思想,培养学生对学科信息的综合处理和创新能力。《成本会计》课程的突出特点就是通过表格的形式反映各种成本费用计算分配方法和成本核算流程的,在实际工作中,Excel表在会计中尤其是中小企业成本核算中应用极其广泛。结合理论教学和实践的需要,应将Excel表引入《成本会计》教学。改革图表教学、课堂练习、课后作业、平时测验和期末考试的方式。具体改革措施如下:

1.首先,在课堂教学中,直接采用实际工作中应用的Excel表讲述成本核算,一方面,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操作直接结合,可极大的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另一方面,Excel表格能清晰地展示成本核算表格和账薄中数据的勾稽关系,能动态地反映表格中数据的计算过程。学生可直观了解并掌握成本核算的整个流程,这有利于学生理解掌握成本核算方法体系,为日后正确进行成本核算夯实基础。

2.其次,《成本会计》课程一般安排64学时,其中实践16学时,这些都在教室完成,必要的课堂练习和平时测验都是书面纸质形式,这种方式不利于学生利用计算机进行成本核算技能的培养。可将课程安排在有黑板的机房进行教学,(成本核算涉及大量的公式,公式讲解用板书更为有效)。由于学生在第一学期的《计算机基础》课程中已初步掌握Excel编制的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上课前可安排学生根据教材上的表格自行编制相关的空白数据表格和账簿,上课时教师在讲完相关知识点后安排课堂练习,就可以让学生利用计算机计算填制表格,这样在教学中边讲解边让学生操作,可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主动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能锻炼提高Excel表格的编制应用技能。

由于时间因素,期末考试只能考核成本核算体系的一小部分,无法考核学生对完整的成本核算体系和流程的掌握情况。《成本会计》课程安排在机房上课,平时测验就可选择上机考试,测验时给学生一些基本条件和数据,让学生据此选择成本核算方法体系,利用计算机编制成本分配表格和账簿,完成成本核算工作。这既可有效考核学生对成本核算方法和体系的掌握及应用情况,又贴近实账,锻炼提高学生的表格编辑和计算能力,强化操作技能。

3.再次,对课后作业业务题部分,改纸质作业为电子作业,要求学生用Excel表完成成本核算题,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进行成本核算的能力。

4.最后,对《成本会计》的期末考试,也可以改纸质形式为无纸化考试,这既与我们会计从业资格证考试和会计职称考试形式相接轨,又能培养提高学生的计算机操作能力。

5.另外,教师还可将教学大纲、课程标准、PPT课件、本课程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本课程的重点、难点、考试要求、习题答案等上传教学资源网站,通过丰富的网络资源,在课堂之外进一步给学生创造一个数字化的学习环境。教师可利用班级QQ群等平台与学生在课堂以外的空间进行交流探讨,答疑解惑,达到促成学生学会数字化学习的目的。

(三)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应从实账的角度组织课程教学

传统的成本会计课程教学在教学思路和角度上还是“本本主义”,即从理论课本出发组织教学,这种教学思路和角度满足不了现代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需要,必须进行变革。我们应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围绕课本的知识点,从实账的角度出发组织教学,理论联系实际,在讲授完知识点的同时还应分析这些知识在实际工作中如何用,怎么用,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应用能力。

如成本会计的核心是成本费用核算分配方法,如何使用这些方法至关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掌握成本核算基础数据的来源,而对数据的来源教材几乎没有介绍,教师授课如单纯从教材出发,不分析和强调成本核算基础数据的来源,学生就只会根据已知条件做题,到实际工作中没有现成的数据就不知怎么办,这种教学模式完全不可取。我们应从会计实账出发,使用启发式教育,引导学生分析掌握成本核算中基础数据的来源。如我们在进行成本费用的分配时,待分配的费用哪些是由其他部门提供基础数据后计算获得,哪些是从会计账户中直接获得;分配的依据如机器工时、生产工人工资等哪些是由其他部门提供,哪些由财务部门提供。通过这种分析,使学生清楚地知道进行各种成本核算的基础数据来源于何处,在以后的会计工作中,才能做到学以致用。

(四)在教学中强化与其他课程相关知识融合,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

会计实践工作是会计专业多门课程知识的综合应用,这就要求教师在授课中,以会计工作过程为导向,结合实际工作,将《基础会计》《财务会计》《计算机基础》等课程的知识融入成本会计教学中,以培养提高学生对各科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以材料成本核算为例,教师在讲授教材案例时,应启发学生分析编制材料费用分配表,其直接依据主要是“发出材料汇总表”,发出材料的计价有实际成本和计划成本两种,这是《财务会计》讲授的内容;编制“发出材料汇总表”的依据是领料单、退料单等,这些单据的编制和审核是《基础会计》讲授的内容;表格的编制使用的是《计算机基础》中的Excel表的编辑知识;分配材料费用的方法是我们刚学习的成本会计的知识;我们编制的分配表格就是自制原始凭证,应用《基础会计》的知识进行审核;按表格编制会计分录时,由于高职院校的学生很多在小企业就业,而小企业有些使用软件做账,有些还采用手工做账,结合学生的就业需要和《会计电算化》课程知识,可引导学生分析采用手工账我们如何做会计分录,用软件做账我们如何做分录。通过启发式教学,在成本会计教学中强化与其他课程相关知识的融合,可拓展学生的思维,帮助学生将所学的相关课程知识前后联系,融汇贯通,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日后走上工作岗位才能快速地进入工作角色,做好会计工作。

(五)构建既贴近会计实践工作,又满足学生学习和就业需要的实训方式

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的学生主要是在中小企业就职。当前,中小企业成本核算很多是通过编制Excel表来完成的,这就要求学生必须掌握利用Excel表进行成本核算的技能,以增强自己的职场竞争力。如前文所述,无论是全手工实训还是使用软件进行实训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上都各有弊端。我们认为采用“手工账+Excel表”的方式来进行成本会计的实训,可有效融合全手工实训和使用软件实训的优点,满足对学生的成本核算技能和Excel表编辑能力培养的需要 。

“手工账+Excel表”的实训方式具体措施是:凭证的填制采用手工方式,但成本费用的分配表格、会计账簿、报表、科目汇总表、试算平衡表都用Excel表来编制。学生利用Excel表来进行成本会计实训,其编制的 成本分配表格就是进行成本核算的自制原始凭证,从编制审核原始凭证到填制记账凭证再到编制科目汇总表,登记账簿,编制试算平衡表和会计报表,学生都是全程参与、亲自动手,这种方式有利于学生深刻理解和掌握成本核算的方法和流程,了解成本核算表格和账薄中数据的勾稽关系,掌握会计核算的来龙去脉,增加学生对成本核算的感性认识,有利于日后实际工作中对账务的分析和理解,使学生走向社会后能尽快胜任企业的成本核算工作。由于实践中许多中小企业是直接应用Excel表来进行成本核算的,利用Excel表来进行成本会计实训,既可让学生掌握成本核算流程和核算方法,又能提高学生对Excel表的编辑应用能力,还与学生将来的就业需要相契合。可以说采用“手工账+Excel表”的成本会计实训方式,可充分培养和提高学生实际操作技能,使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能够与企业的需求无缝对接。

四、《成本会计》教学改革实践

2007年我们将《成本会计》教学大纲、课程标准、PPT课件、本课程的重点、难点等教学资料上传校园网站。从2012年开始我们改变教学思路,从实账的角度组织教学,依据中小企业成本核算岗位的需要调整教学内容,将相关课程知识结合实账需要融入成本会计教学中,同时,将会计实践工作中广泛使用的Excel表格引入《成本会计》课程教学,教学中注重结合课程特点培养学生团结协作、严谨细致、勤勉尽责的职业素养。改革练习方式,将课后业务题布置为电子作业。这些改革,突出了课程内容的应用性、实践性和职业性,缩小了理论与实践的差距,提高了学生对知识尤其是多课程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获得了学生的普遍欢迎。四年来我们已在17个教学班推行了这些改革措施,通过对实施改革班级的327名同学的调查了解,同学们一致认为,用会计实账中广泛使用的Excel表来讲授成本费用分配表格,使他们直观了解并掌握如何使用Excel表来进行成本核算,使成本会计的学习由繁琐抽象变得简单轻松,由枯燥乏味变得兴趣盎然。课后作业也是利用计算机来完成,这种将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直接结合的方式,使同学们学习的积极性大为提高,课上课下都乐于思考,勤于动手,对自己将来走上工作岗位,能够胜任成本核算工作充满信心。同时,用人单位也反馈我校的学生基本功扎实,工作上手快,动手能力强。

五、结语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成本会计》课程教学改革以能力培养为本位,使学生在“教、学、做”一体化教学中获得工作知识、工作经验和工作方法,增强学生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缩短学生对成本核算工作岗位的适应时间,实现职业岗位与课堂的“零距离” 接轨,显著地增强学生就业竞争力,有利于将学生培养成为成本核算理论和实践能力兼备的应用型人才,更好地满足用人单位的需要。

参考文献:

[1] 郭兆.基于工作过程的会计电算化课程改革研究[J].企业技术开发,2014(2).

[2] 唐茂霞 .将Excel表格引入成本会计教学[J].财会月刊, 2015(2).

[3] 李芸达,陈国平,范丽红,费金华 .现代职业教育背景下会计技能教学改革与创新[J].会计研究, 2015(2).

基金项目:内江职业技术学院2015年科研项目“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成本会计》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 ”(项目编号2015-20)。

就业成本核算范文第10篇

随着科学技术水平不断提高和企业成本结构发生变化,如何创造并保持企业成本领先优势,已成为中小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问题。成本核算管理是防范企业财务风险的一种有效途径,在企业的成本核算体系中发挥着避免企业财务风险,合理控制生产成本,赢得市场竞争优势等重要作用。我国中小型企业成本核算的过程中普遍存在着成本核算管理观念落后、成本范畴狭窄和成本核算方法陈旧等问题,因此,中小企业应充分重视成本核算,树立全员成本管理意识和成本全过程管理的理念,并引进先进的企业成本核算和成本管理方法,运用现代成本管理方法,强化成本会计监督职能,使成本核算有助于中小企业良性运行,提升经济效益,从而实现利润最大化。

关键词:

成本核算;过程优化;作业成本法;成本控制

中小企业对我国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及作用。中小企业在我国有着极其庞大的数量,对增加就业机会,加快国民经济发展,维护社会稳定有着重要贡献。但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仍面临着许多困境,政策环境不完善,融资困难,管理与技术水平低下等等。而如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得优势,其根本方法在于成本控制,对于成本控制,离不开成本的准确计量,本文主要探究了中小企业成本核算现状与当中存在的问题,并对其中一些问题提出可行的建议。

一、绪论

我国中小型企业近几十年来发展势头迅猛,数量庞大,已然成为了我国现如今经济发展过程当中不可小觑的中坚力量。目前我国中小企业注册数已经超过了5000万,占到我国企业总比例的九成以上,其所吸收的就业人数占城镇已就业人口的80%,全国60%的国内产值由中小企业创造,贡献全国超过50%的税收收入。中小型企业为我国带来了超过75%的城镇工作岗位。中小企业为大批的国企下岗人员提供了再就业机会。在大多数人的传统的观念中,大型企业才是国家经济的主要参与者和贡献者,是推动产业与行业进步发展的最主要力量。然而,近些年来,我国中小企业在不断的进步发展,我国中小型企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发展中最具有生机与活力的参与者。从这些研究数据里我们可以看出,我国中小企业已经成为了我国市场经济活动的重要参与者,为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做出了重大贡献。中国中小企业数量众多,然而企业的生命周期短暂,据统计数据显示,我国中小企业平均寿命非常短暂。我国中小企业起点低、规模小,技术与管理手段都有待改进,使其在市场中经常处于弱势地位。中小企业要想更大的发展,都必须依仗于准确的成本信息的提供和对成本的有效控制。

二、成本核算概述

(一)成本的内涵

在西方会计学中,把成本解释为:“为实现某一特定目的而做出的价值牺牲。”当前较为典型的说法是美国会计学会(AmericanAccountingAssociation,AAA)所属的成本概念与标准委员会提出的“成本是指为达到特定目的而发生或应发生的价值牺牲,它可以用货币单位加以计量”。AAA对于成本核算的内涵定义范围非常宽泛,把所有只要是为了经营目的而开展的活动所发生的所有价值牺牲全部都归属于企业成本的范畴,这些活动其中有的是为了经营目的而开展的管理活动,有的是为了经营目的而取得的资产。成本核算的内涵就是将企业在生产经营的过程中,把按照一定的对象进行归集和分配过程中所发生的各种消耗费用,并用以计算出产品的总成本和产品单位成本。

(二)成本核算基本目标

企业在生产经营的过程当中必然会消耗劳动者的劳动力,也会消耗一定的生产资料,企业的成本费用就是由这些消耗所导致。对于这些成本费用,企业应做好相关核算与控制工作,预定一个合理的成本额度,让实际成本开支与成本额度尽量实现一致,能够用此来衡量企业的经营活动和成本控制是不是获得成效,并要纠正存在的一些不利因素,从而使企业在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可以实现一定的利润,取得到更多的市场竞争优势,更好的实现企业的价值最大化经营。

三、中小企业发展及成本核算现状

(一)中小企业的界定

对于中小企业范围的界定,无论是在实践方面或是在理论研究方面,世界各个国家一直都没有形成一个统一标准。在美国划分中小企业主要是根据其在市场中是否占据主导地位;欧洲各国大多以企业人数来划分大型企业与中小型企业;日本则采用企业资金与企业人数的双重标准来划定中小企业界限。在我国,国家对于中小企业的范围划定曾经过了多次的调整与改善,现如今使用的企业划分标准是2011年由国家统计局下发的《统计大中小微型企业划分办法》。我国对于中小企业的最新界定标准,对不同行业进行了细致的归类,有利于对于中小企业的管理,也符合了我国经济发展的需求。

(二)中小企业成本核算现状

在中小企业的发展历程中,我国中小企业发展具有自身的一些特点,具体表现为:缺少专职的成本核算人员,成本资料失真现象严重,成本信息不够及时;中小企业里辅助核算部门没有设置独立核算,对于间接费用的处理方法过于简单。总之,因传统的核算方法因为简单易行,在我国中小企业成本核算过程中有着一定的优先使用优势。但是,由于我国中小企业成本结构发生变化,成本核算范围的逐渐扩大,传统的成本核算方式开始表现出其局限性,无法为中小企业提供其所需要的准确成本信息。比如说,制造企业间接费用比重增加,采用制造成本法,显然使得成本信息不准确。

四、中小企业成本核算存在的问题

(一)中小企业成本核算理论研究存在的问题

1、成本核算基础研究较少

我国专家及学者对于成本核算的理论研究更倾向于成本核算及管理方法的研究,而缺乏对于成本管理概念、对象、假设、目标等基础性的问题的研究,直接导致了研究无法深入,也从而导致无法在理论层面合理构建成本核算体系的理论框架,对于学术研究产生不利的影响。

2、成本核算理论研究缺乏全面性

在写作论文搜集资料阶段时可以看出,我国企业成本核算理论的研究大部分集中与几个领域,例如对责任成本法、质量成本法、作业成本法进行成本核算与管理方法的研究,研究较为具体细致但缺乏全面与系统联系,这样的使我过成本核算的研究还只是局限于成本核算单一的某一方面或某一环节,缺乏对成本核算理论整体全面的研究,也无法联系到成本管理系统的其他环节。这将导致成本核算研究的不完整与片面性,直接影响我国中小企业成本核算理论体系的良性发展。

3、成本核算理论研究与实践结合的程度较低

我国中小企业成本核算研究理论相对较多,但只有很少的部分应用于企业管理实践。当前的成本核算研究,大多注重于成本计量方面,缺乏与之相对应的成本管理理念,成本核算不仅仅是对产品成本信息的生成与确认,还应注重成本信息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理论的研究很容易进入单纯的理论研究的套路中去,只停留在理论研究阶段,无法与现实中企业管理相结合,更无从用理论指导实践。研究理论问题的最终目标在于指导实践,一旦脱离实践,理论研究将没有任何的意义。

(二)中小企业成本核算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1、成本管理观念淡薄,缺乏市场观念

成本核算控制意识有待加强,企业成本管理理念落后,是导致我国企业成本核算工作存在缺陷的主要原因所在。大部分中小企业实施成本核算成本管理仅仅是为了使企业能够满足向上级汇报工作的要求,通过上级部门的检查,而忽视了成本核算对企业经营管理的重要作用。我国大多企业都是以成本习性的途径来划分产品成本结构、核算产品成本,认为提高企业产品产量即为降低产品单位成本的路径。造成单纯追求成本降低,却忽视消费者需求和产品质量。随着经济利益的不断增长会加速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的步伐,但如果没有合理的成本核算手段,就会造成极大的中小企业成本消耗和不必要的浪费,而减少了中小企业实际的收益,更会对我过中小企业发展带来很大影响。

2、中小企业成本核算资料不完善

企业的成本核算应该是根据企业自身的生产方式、特点、工艺流程和管理需求而确定的。目前依照我国的成本核算制度,企业进行成本核算需要设置原材料、库存商品、生产成本、各种相关费用等会计科目,按照产品原材料购进、产品生产、产品销售,以及费用的预提及摊销等分别进行核算,并且根据权责发生制以及成本于与授予配比等方法原则来估计产品成本、确定期间成本、结转当期销售成本等等。但是目前有不少的中小企业为图快捷省事只设置总账,而不设置明细账目,也有的中小企业进行成本核算时只反映项目的金额而不反映其数量或者只反映数量却不反映金额,造成成本核算混乱,甚至没有成本核算资料信息的局面。

3、中小企业缺乏成本核算管理人才

拥有专业素质良好的成本核算人员能够对中小企业成本进行合理的管理与控制,保证中小企业正常开支和资金的流动,以此来减少资金的浪费,从而能够保证中小企业的经济效益健康增长。根据调查统计分析可发现,目前我国中小企业成本核算人员专业素质普遍不高,这就难免使成本核算工作会不可避免的出现一些不规范的现象。不少中小企业会计人员是一些年龄较大的员工,这些会计人员虽然大多有着较深的资历,他们对与企业财务状况非常清楚,可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年龄较大的会计人员往往对于新的会计制度与会计方法不是很了解,遵循会计过去使用的老方法,成本核算信息能恰当的反映。年轻的会计人员有着一定的理论依据,但大多不具备真正的实践经验,无法较好的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这些参差不齐的组合难免会造成成本核算的失误。

4、中小企业成本核算方法不科学

企业采用的成本核算方法应具备准确、科学、及时等功能。现如今我国中小企业绝大部分使用标准成本法、计划成本法或目标成本发等成本核算方法,这些成本核算方法均是相对来说较为粗放的成本核算管理方法,成本核算对象基本只局限于产品财务会计方面的信息,而无法完整、全面的深入反映企业生产经营的全过程,无法为企业提供其所需要的各个环节发生的成本信息和从原材料直至销售渠道等非财务各方面的信息,难以为企业提供具有全面性、准确性和及时性的战略条件,而且均为事后的成本管理,已经远远不能满足现代商品市场条件下对成本核算的需要。

五、中小企业成本核算问题控制措施

(一)提高中小企业成本核算人员素质水平

在当前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情况下,中小企业要想获得更多的生存与发展空间,就应该从成本核算与控制方面入手,因为成本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企业的经济效益的高低。在现如今的经济环境中,我们必须将成本核算作为一项全面系统工程,对企业成本核算对象及核算内容进行科学合理、全面系统的管理。改进提高企业整体成本核算管理水平,不断对企业员工进行成本核算方面的专业知识培训,以提升员工成本管理意识,引导员工树立起良好的成本控制观念,并对成本核算工作进行进一步的细化管理,分层次实施成本核算管理目标,强化我国中小企业员工对于企业成本的控制意识,让员工在明确的成本目标的指导下,完成成本管理控制职责,让员工了解和重视成本管理。可以通过制定严格的规章制度,明确各个部门的经济责任,以此来激发全体员工对于成本管理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从而推进完善的成本管理体系构建。

(二)完善中小企业成本核算体系

为保证我国中小企业成本核算的良好发展,必须建立一个各程序、各环节完善的成本核算体系。建立一个全过程,全方位的成本核算管理模式,把传统成本会计只关注产品生产环节的成本核算,向前延到产品研发、材料采购等环节,向后延伸到企业产品的销售及产品的售后客服环节,重视整个过程的成本核算与成本控制。再针对自身企业成本发生的每一个阶段,每一次费用的支出都必须有详细的成本核算的方法和规章制度,从而建立起一套完整的成本核算组织体系,对中小企业组织体系内的各个具体责任单位实行责任成本核算制度,并采取权责相结合的原则,定期对各责任单位进行严格的考核,以充分调动各部门的积极性。再者,当前是一个高速发展的信息化时代,中小企业的成本核算控制工作应该也要顺应时代背景,应该充分学习和利用好现代化科技工具来提升企业的成本核算水平与工作效率,用现代化工具来解决一些成本核算中的实际问题。我们应该尽快加强全面成本核算与控制在我国中小企业中的应用,这是因为在信息化时代背景下,随着成本范畴的不断拓宽,中小企业的成本核算工作量将会越来越大。企业的成本核算和管理涉及到很多的数据管理,复杂性很强,技术性也较高,如果知识单纯的依靠人工来处理,则会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并极其容易存在信息统计的滞后。使用成本核算相关软件,会使企业的成本核算变得更为精确与及时。因此,企业必须积极学习使用现代信息化技术来实施成本控制管理工作,开发使用现代化的信息工具进行成本核算,可以大大提高成本核算的效率。

(三)优化现代中小企业成本核算方法和成本管理方法

1984年厦门大学余绪缨教授率先将作业成本法引入国内,全面地介绍了作业成本计算方式与管理模式以及其内容和框架的联系,分析和探讨了作业成本法在我国的企业和单位中应用的可行性。作业成本法的出现扭转了企业由于产品成本核算信息不准确而导致的生产经营决策失误、生产成本管理失控的局面。从而提供了更加准确,相关经营行为和生产过程以及产品、服务、和顾客价值等各个方面的成本信息,控制企业生产经营,尽可能地优化作业链和价值链,达到增加客户价值,提高企业计划、决策与控制的科学性与有效性的目的,最终使得企业的总体获利水平得以提高。作业成本法于理论上基本核算方法是把产品费用的分配与归集基于“作业”来认识,即作业耗费资源,产品耗费作业:作业是为了生产而发生,成本是为了作业而发生。作业成本法可以说是一种相对较为全面的成本核算管理系统。作业成本法与传统成本核算方法相比较其优点首先表现在成本核算的对象由“产品”转换到了“作业”,在传统的成本核算方法下,产品生产成本计算的对象较为单一,就仅仅局限于企业所生产的各类产品的直接消耗,在作业成本法的核算方法下对于直接人工和直接材料等一些直接成本的核算与传统的成本计量方法并没有什么不同,其自身特点主要体现在对于间接制造费用的核算上的不同。

六、总结

总之,中小企业不应该只是一味的降低成本,这样往往会造成产品质量与顾客满意度的波动,中小企业更应该从企业整体的发展战略目标出发,不断加强与完善自己的成本核算管理工作,为实现企业自身的长期发展目标,要树立起正确的成本效益观念,使企业在市场上更具竞争力。这也就是说中小企业应该把成本核算工作范围延伸到产品的市场需求探索与分析,相关技术的发展趋势分析等一些方面,并且要不断完善过程控制,减少成本的主观动因,建立一套系统完善的成本核算方法体系,健全企业的成本核算制度。中小企业成本核算的改革是促进企业发展,帮助企业提高工作效率的重要环节。对于我国的中小企业而言,成本核算体系改进应该结合成本核算目前存在的问题和我国中小企业的生产模式,采取有效地改革措施来不断调整和完善中小企业成本核算方式,才能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保证企业的健康发展,从而使中小型企业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经济中走的更远。

作者:秦腾 白林 何叶荣 单位:淮南师范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 安徽省资源型城市发展研究中心 安徽理工大学能源与安全学院

参考文献:

[4]刘井岩.对企业成本会计核算有关问题的探讨[J].新财经(理论版).2013(3).

[5]孟凡.关于中小企业成本核算问题探讨[J].决策与信息.2013(1).

[6]程志刚.企业会计成本核算的现状及改善措施分析.现代经济信息.2014(19).

[7]于富生、黎来芳.成本会计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8):230-231.

[8]孙艳.浅析中小企业成本核算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企业研究.2014(8).

[9]蒋南南.企业成本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有色冶金设计与研究.2015(1).

[10]齐海红.企业会计成本核算优化的路径探析[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4(12).

[11]孙建锋.浅议中小企业成本核算方法[J].当代经济.2014(08).

[12]刘宗琪.中小企业成本核算[J].财经界.2013(2).

[13]刘可可.中小企业成本核算的问题研究[J].现代经济信息.2010(16).

上一篇:现状分析范文 下一篇:内部控制创新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