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会议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14 09:20:20

计算机会议论文

计算机会议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计算机科学 合著网 演化分析

分类号:G250

引用格式:邹鼎杰.计算机科学领域科研合著网演化分析[J/OL]. 知识管理论坛, 2016, 1(2): 130-135[引用日期]. http:///paperView?id=23.

随着科学研究的进一步发展,科研合作已经成为科学领域的普遍现象。科研论文是科研成果的主要表现形式,科研论文的合著能够从一定程度上反映科研合作状况。通过研究论文合著情况来了解科研合作现状,发现科研合作规律及特点,能够帮助科研管理人员加强科研管理,启发科研人员更好地开展科研合作。

国外的科学计量学专家普赖斯[1]和D. Beaver等[2]最早对科学合作和科研论文的联名发表情况进行了探究,普赖斯认为大多数高产作者提高他们的生产率是由于存在一个集体的领导而使他们能比单枪匹马时完成更多的工作量所致。国内的文献计量学专家王崇德[3]、汪冰[4]等运用统计分析方法对合著率、合著程度等指标展开研究,通过量化的方法研究科研论文合著现象。随后M.E. Newman[5]、A.L. Barabási等[6]提出用网络方法研究合著关系,基于社会网络分析方法的合著现象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王福生、杨洪勇[7]基于2001-2006年期间发表于《情报学报》的科学研究论文作者数据构建合著网络,探索了该网络的小世界特性和无标度特性;李亮、朱庆华[8-9]以1998-2005年期间发表在《情报学报》上的880篇科研论文为基础构建合著网络,利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对该合著网展开中心性分析、凝聚子群分析和边缘-核心结构分析;随后刘蓓、袁毅等[10]以2000-2006年被收录在中国期刊网上“情报学”主题相关的9 806篇论文为样本建立合作网络,分析研究人员合作紧密程度等特性。

然而,现有研究对象大多集中在图情学领域且数据规模小、时间跨度窄,通常以静态方式分析,缺乏动态分析研究。本文以计算机科学领域1975-2014年发表的约300万篇论文为样本建立合著网络,以年份为单位分析该网络演化特点,对比分析期刊合著网络和会议合著网络差异,揭示计算机科学领域的发展规律及特点。

1 DBLP文献库及预处理

DBLP[11]是由德国特里尔大学开发和维护的计算机科学文献库,该文献库收录了计算机科学领域主要的国际期刊和会议论文,为计算机科研人员提供免费的文献检索服务。由于其更新速度快,收录论文质量高,很好地反映了计算机领域学术前沿方向,在学术界有很好的声誉,给计算机科研人员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其权威性也得到了研究界的高度认可[12]。截至2015年8月,该文献库已经收录超过140万名科研人员发表的约360万篇文献,其中期刊文献约120万篇,占46%;会议论文约160万篇,占53%。本文提取数据集中1975-2014年40年间发表的期刊论文和会议论文作为研究对象。

DBLP数据集以XML格式提供数据服务,每条数据记录包含论文标题、作者、发表刊物、发表日期等字段。期刊论文以节点标记,包含创建时间(mdate)和唯一标识(key)两个属性,以及作者(author)、标题(title)、刊名(journal)和发表年份(year)等子节点。一条典型的期刊论文记录属性见图1。会议论文以节点标记,所包含属性和子节点与期刊类似。由于各种原因,DBLP文献库收录时存在部分期刊或会议论文字段不齐的情况。笔者挑选出创建时间、唯一标识、作者、标题、刊名和发表时间这7个要素均齐全的所有记录,删除7个要素不齐全的记录。最终得到1975-2014年间发表的1 231 308篇期刊论文和1 607 382篇会议论文。本文运用java语言,采用sax大规模XML文档处理程序包处理所有文档。

2 合著网络构建

本文主要考察科研作者之间有无合作关系,不考察合作关系强弱,因此建立无向无权值合著网络。以姓名为作者标识,作为合著网的节点;对于任意两名作者,如果他们合著过论文,则这两名作者之间建立一条无向边。最初以1975年为基础构建合著网,然后以1975-1976年间为基础构建合著网,以此类推,最终构建1975-2014年间发表的论文合著网络,分析这40年时间内随时间推演网络规模、度分布等演化特点。针对特定论文数据集,构架步骤如下:①基于论文数据构建“作者―合著者”关联表;②根据关联表统计当前合著网络规模;③根据关联表统计节点度及该网络度分布;④基于广度优先搜索算法分析该网络连通区域,并统计最大连通区域节点占整个网络的比例。

3 合著网演化分析

3.1 整体网络属性

表1显示了以1975-2014年间完整数据为基础构建的期刊合著网和会议合著网的基本属性。期刊合著网作者人数约93万,共123万篇,平均每人3.55篇;会议合著网作者人数约107万,共160万篇,平均每人4.52篇。可以看出,计算机科研人员更倾向于以会议的形式发表科研成果,进行科研合作与交流。其原因是会议能够为计算机科研人员提供面对面交流机会,更有利于科研信息的快速交换,启发科学研究。会议合著网平均合作者为7.73人,高于期刊合著网的6.90人,说明科研人员在发表会议论文过程中更倾向于选择合著,这与会议论文的时效性和新颖性要求更高、同等质量论文需要更多科研人员参与才能完成有关。从连通性角度考虑,两者最大组元(组元指网络中的连通区域)节点数与网络总节点数比例均在80%以上,且第二大组元所占比例极低,说明合著网中除极个别的孤立节点外,绝大部分作者已经处于同一个连通区域,作者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同时发现会议合著网的最大连通区域较期刊合著网大,会议论文的合著情况好于期刊论文。

本文认为产生上述特征的因素可能有以下3个:第一,科研难度增加以及科学家乐于合作共同解决难题是促进科研合作的主要原因。在一个研究领域发展早期,科研人员倾向于解决基本问题,这类问题比较直观、所需投入的人力较少;随着基本问题的解决,复杂难题需要科学家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而人类乐于合作的天性也促使科学家走在一起,以更为高效的方式共同解决难题。第二,2000年以来计算机和互联网市场的迫切需求刺激了该领域的发展。通过两类合作网网络规模的增长可以明显看出,2000年以后网络规模呈现出爆发式增长趋势,越来越多的计算机科研人员参与到该领域的研究中。本文认为出现这种明显变化的原因是2000年左右互联网和计算机技术的蓬勃发展吸引了一大批人员参与到计算机科学领域的研究中。第三,会议对论文的时效性要求更高,同等质量的科研论文需要在更短时间内完成,这样从客观上要求科研人员加强合作,提高科研效率;同时会议能够为科研人员提供面对面形式的科研信息交流,可能是吸引更多科研人员参与会议的原因之一。

基于海量数据的合著网分析能更加准确、全面地呈现一个学科合作的发展现状,但因为面临着数据处理难题,传统的个人电脑几乎无法完成一些常见指标(如网络直径等典型参数)的计算。在下一步工作中,笔者将进一步探索如何高效地进行海量数据处理和巨型合著网络的分析和计算。

参考文献:

[1] 普赖斯. 小科学, 大科学[M]. 宋剑耕, 戴振飞, 译. 北京: 世界科学社, 1982.

[2] BEAVER D, ROSEN R. Studies in scientific collaboration: part I. the professional origins of scientific co-authorship[J]. Scientometrics, 1978, 1(1): 65-84.

[3] 王崇德. 科学论文作者的研究[J]. 情报学报, 1982, 1(2): 220-225.

[4] 汪冰. 我国自然科学期刊论文合著现象研究[J]. 情报学刊, 1990, 11(5): 335-339.

[5] NEWMAN M E. The structure of scientific collaboration networks[J]. Working papers, 2000, 98(2): 404-409.

[6] BARAB?SI A L, JEONG H, N?DA Z, et al. Evolution of the social network of scientific collaborations[J]. Physica A: statistical mechanics and its applications, 2002, 311(3-4): 590-614.

[7] 王福生, 杨洪勇. 《情报学报》作者科研合作网络及其分析[J]. 情报学报, 2007, 26(5): 659-663.

[8] 李亮, 朱庆华. 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在合著分析中的实证研究[J]. 情报科学, 2008(4): 549-555.

[9] 朱庆华, 李亮. 社会网络分析法及其在情报学中的应用[J]. 情报理论与实践, 2008, 31(2): 179-183.

[10] 刘蓓, 袁毅, BOUTIN E. 社会网络分析法在论文合作网中的应用研究[J]. 情报学报, 2008, 27(3): 407-417.

[11] [EB/OL]. [2015-11-08]. http://dblp.uni-trier.de/db/.

[12] 窦炳琳,李澍淞,张世永. 基于结构的社会网络分析[J]. 计算机学报, 2012, 35(4): 741-753.

Abstract: [Purpose/significance] This paper aims at finding out the characteristics of author cooperation in computer science. [Method/process] We built the author cooperative network with about 300 minions of papers from 1975 to 2014, and we analyzed the evolution of this network. We built two networks with papers in journals and papers in conferences, and compared the differences of two types of networks. [Result/conclusion] Co-author is a universal phenomenon, and about 80% scientists have more than three cooperators. There are two stages in computer science, the slowly developing stage before 2000 and the rapid stage after 2000. It is found that scientists are more cooperative in conferences than in journals.

计算机会议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科研评价;顶级会议论文;SCI期刊论文;计算机学科

中图分类号:G32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16248(2017)02005806

Abstract: To solve the problem that there are certain limitations to the appraisal of the academic paper in scientific research evaluation system, this paper took the appraisal of academic papers concerned with computer science as example and chose one universitys scientific research evaluation criteria and indicators for performance appraisal as case to study relevant issues of academic papers appraisal.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key point of determining the value and orientation of top conference papers and SCI journal papers lies in whether to insist on correct guidance in scientific management evaluation system. In computer science, most symbolic achievements are published on the papers of international top conferences while Chinese scientific research evaluation system still puts focus on SCI journal papers, which leads to the low participation and quality of Chinese scholars published papers at international computer science conferences. It puts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such as top conference papers should be stressed in Chinese scientific research evaluation system, the weight of different evaluation indicators should be balanced, the difference between different disciplines should be considered, quality evaluation grade of conference papers should be raised, the guidance role of evaluation system should be played, a new scientific evaluation indicators should be formulated, and the management system of scientific research evaluation should be improved. A university formulated a scientific research evaluation system which considered the difference of disciplines and specified different evaluation indicators. It also listed the journals and conferences for different disciplines, which are recognized by experts and professionals, and gave specification for quantitative indicators of journal papers and conference papers to comprehensively determine the academic and documentary values of academic papers, which made great achievements in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academic research.

Key words: research evaluation; top conferences papers; SCI journal papers; computer science

科学研究是高等院校和研究院所的基本活动,研究成果是研究价值的重要体现,进行科学研究评价便成为高校科研管理工作中的重要环节之一。目前科学家在对科学问题和方法探索的过程中,还需要花费大量的精力形成高水平科研成果,如发表期刊或会议论文、出版著作等。通常意义上的科研评价内容包括项目、论文、专利、成果奖等。其中,学术论文是评价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在高校中论文的质量和数量是衡量个人和团队研究水平的重要指标。

目前,学术论文评价的主要方式包括期刊评价[1]、会议评价[2]、引用评价[3]等。期刊评价侧重于通过对期刊整体水平的评价来界定其刊载学术论文的水平[4],期刊分为:核心期刊、EI源刊(美国工程索引,The Engineering Index,简称EI)、SCI(Science Citation Index,科学引文索引)源刊等。核心期刊源于英国著名文献计量学家布拉德福的研究,指刊载某学科学术论文较多的、论文被引较多、受领域科研人员重视、能反映该学科前沿研究热点和焦点的期刊。国内核心期刊的主流是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北大核心期刊目录等推荐的期刊。EI源刊创始于1844年,是美国首个以了解全球工程文献为目的可供检索的文献摘要和期刊[5]。EI源刊对学术论文水平有一定要求,选刊严格,逐渐成为理工科高等院校和工程研究院所学术水平评价的重要依据。SCI是美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ISI(Isntitute for Scientific Information)对科技刊物和论文进行评价的一种工具[6],能否在世界顶尖SCI期刊上已成为国内高校评判大多数科学工作者科研能力的重要标志以及评职晋级的重要依据。

学术会议是学术交流活动的核心,随着国际学术交流与日俱增,会议评价方式也成为论文评价的重要手段[2]。传统的会议评价为定性指标,如会议主题内容等,定量化指标和评价公式难以直接应用。一些学科则采用专家评估的办法对会议质量进行评定,形成领域列表,作为的指南。

引用评价是以学术论文被同行引用的次数衡量其影响力与重要性[3]。衍生物为期刊影响因子,即期刊论文的平均被引率(等于引用某刊前两年论文的总次数与前两年该刊所发表的论文总数之比)。论文短期高被引说明其选题的先进性和前沿性;长期高被引体现其学术影响力、学术价值和贡献。这也与学科特点有关,不同学科期刊的平均影响因子存在着系统差别。比如,医学领域影响因子在10以上的很常见,而数学领域基本在3以内。

一、学术论文评价存在的问题科研评价指标体系是由各级各项指标及相应权重和评价标准所构成的有机整体,而国际和国内对SCI期刊论文和会议论文这两种不同形式的论文评价各有偏重[7]。从中国科研现状来看[89],科研评价体系比较单一,过分强调期刊论文而忽视会议论文。该评价体系与高校及其教师的切身利益密切相关,对高校和教师的科研工作有着很强的导向作用。因此,如何定位会议论文和SCI期刊论文在科研评价体系中的价值与地位,能否坚持正确导向是科研管理评价体系面临的主要问题。如果两者权重分配有失偏颇,科研工作者的科研热情和创新积极性将会大打折扣,进而会影响相关学科资队伍建设,最终会影响学科发展。

SCI体系和中科院分区体系对引导普通论文评级有一定的积极意义。SCI期刊论文对算法理论描述更为详细、考虑更全面、实验更充分,从统计意义上看,学术水平高于一般的期刊,具有一定的区分度,在科研评价上能达到一定程度的公正性与合理性。但是,如果只采用“SCI标准”,会造成许多国际性高水平的会议成果被排斥在外,得不到公正的评判。由于期刊周期长,在国际领域最为前沿性工作的导向性和区分度稍显不足,难以对快速发展的学术科研起到引领作用。然而,中国高等院校SCI评价对象恰恰是要引领学科发展研究者,在教师职称评审、博士学位点申报与评审、重点学科申报与评审、科研奖励中热衷于追求SCI论文收录数,这是目前存在的重要问题[1011]。

二、学术论文评价现状实证分析计算机的迅速普及与发展为人类社会生活带来了巨大的便利,计算机学科的研究成果被全社会广泛关注。但是,与其他历史悠久的一些学科相比,计算机学科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具有其自身特点,主要表现为创立时间短、实践性强、发展迅速等。该学科的科研评价标准与体系也在逐步完善与发展,评价体系不仅是反映计算机学科发展的晴雨表,而且会直接影响计算机科研管理和学科建设。

计算机学科既有基础理论性研究,也有应用性研究,很多科研成果具有极强的社会应用功能,以标志性大型系统等普适性应用为主导。比如,国外计算机学科的顶级名校麻省理工学院、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斯坦福大学等,其科研成果有我们现在广泛使用的UNIX系统或者数据库系统,这成为人类文明的共同财富。国内有国防科技大学所研制的银河、天河系统等。而计算机学科的大部分科研成果(从大型系统到局部创新)都是以论文的形式发表,包括SCI期刊论文和会议论文。因此,计算机学科科研评价指标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就是论文质量的评价。

反观国际上大部分计算机学科的最新标志性工作都会在顶级会议上。例如计算机网络中最为经典的TCP协议中的拥塞控制算法,首先发表在1988年计算机网络的顶级会议SIGCOMM上。MIT、斯坦福大学等高校计算机系的领军人物的很多开创性工作也发表在计算机领域的顶级会议上。从目前发表的论文数量看,在多个世界一流名校中计算机学科很多学者的研究成果由80%的会议论文和20%的SCI期刊论文构成。

国际计算机领域的特点是追踪顶级会议,发表顶级会议论文。第一,计算机学科很多高水平的期刊一期只能登刊十几篇论文,有的期刊甚至只有三四篇论文。与之相比,计算机领域的大部分顶级会议是每年一次,部分会议也有隔年一次。这些会议每年录用三四十篇论文,或者20篇左右的论文。因此,计算机学科高水平的期刊和会议的规模都是非常有限,论文录用率很低。第二,大多数正规的会议论文需要经过4个以上审稿人进行双向匿名评审,并且还要组织会议的程序委员会对投稿论文专门召开会议进行讨论。因此,会议论文相比期刊论文具有发表周期短、有较好学科科研前瞻性等优势。第三,中国科研评价体系还是以SCI期刊论文为主,顶级会议论文并不为其他学科科研工作者所关注。2006年法国巴黎大学陈钢博士的研究发现作为第一作者的中国大陆学者在历年国际计算机学会(ACM)权威会议发表的论文仅占总量的0.83%[12],半数以上ACM会议上没有中国论文的声音,反映出中国计算机学科大部分工作还处于内循环时代,未能较好地与国际学术界接轨。因此,对会议期刊的忽视不仅阻碍了国内计算机学者的科研动力,也严重地影响到中国计算机学科在国际上的影响力与声誉。

三、优化科研评价体系的路径根据计算机学科的特点,结合对中国科研评价现状与问题的理性分析,在科研评价体系中应完善SCI标准、重视顶级会议的重要性,才能形成科学的科研管理体系,为科学研究发挥更具针对性、更符合现实的价值导向作用。美国教育家斯塔费尔比姆指出:“评价的目的不是为了证明,而是为了提高科研水平。”[13]只有不断完善计算机学科的科研评价体系,才能更好地促进该学科快速发展。

(一)重视顶级会议论文,平衡评价体系标准

面对计算机学科在国际和国内的评价制度之间越来越明显的差异,以及目前国内计算机学科实行的“SCI标准”体系所存在的弊端,中国计算机学会率先进行了反思。2005年,中国计算机学会举办了主题为“从SCI反思中国的学术评价体制”的YOCSEF论坛。论坛上李国杰认为片面地追求SCI数量的做法不可取,呼吁要重视顶级国际学术会议上[14],并撰文《要高度重视在顶级国际学术会议上》在国内积极倡导标准与国际接轨[15]。2010年,中国计算机学会《中国计算机学会推荐国际学术会议和期刊目录》(以下简称《目录》,可以供国内高校和科研单位作为学术评价的参考依据,并期望能起到推动国内计算机领域学术进步的作用[8]。

教育部2012年采用该《目录》作为计算机科学和软件工程评估的指标之一,受到科研人员和管理部门的重视,改变了长期以来计算机学科学术评价不重视会议论文的传统,为提高中国计算机学科基础研究水平作出积极贡献,促进学科特点的认同,规范了会议期刊,促进了论文水平的提升[16]。据包云刚初步统计结果显示:中国大陆学者发表的论文数已经占到ACM会议论文总数的2.7%,2006年以后则占到了4%,与2006年前的数据(0.8%)相比取得了长足进步[17]。

总之,“SCI标准”仍然是国内评价科研成果的主要标准,但伴随着国际计算机学科科研评价体系的影响以及国内相关科研组织的发声,国内不同高校或科研院所对计算机学科科研成果的评价在逐步推动,重视SCI期刊论文的同时,重视顶级会议论文的重要性,逐步平衡评价体系中不同评价指标的权重。

(二)依据计算机学科特点,完善“SCI”评价俗

计算机学科不同于其他自然学科,学科内部差别较大,难以进行横向比较。计算机理论领域以数学分析论证和推导或者算法改进为主,研究周期短;计算机系统或者应用领域,需要研发实用系统,并有真实的数据验证,研究周期比较长。但是,《国际学术会议和期刊目录》在评价标准方面忽略了不同领域的特点,计算机学会推荐的A类会议CVPR一次录用论文约400多篇,而SIGCOMM仅录用30~40篇论文。因此,在科研评价中不仅要关注计算机领域的特点,还要充分考虑不同领域之间的差异性,才能更好地搞好计算机学科的科学研究管理工作[18]。

(三)加强自身评价体系的宣传

计算机学科的科研评价体系是为学科发展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能够推动科研水平和科技发展创新,计算机科研工作者应加强自身专业特殊性的宣传,提升各行业领域对计算机学科成果特殊性的认知和重视。科研管理人员应合理界定科研目标、科研评价目标,在科研管理过程中逐步形成科学的评价理念,推动科研评价的科学化,在项目评审、职称评定、奖项设置、成果应用等工作中,加强对教师学科认知的引导,提高会议论文认定的等级,发挥评价体系的导向性作用[19]。应强调科研论文的质量,注重营造科研的氛围,不将SCI、会议期刊作为主要依据,努力改变和其他学科成果认定一视同仁的做法。同时,建立全面的会议宣传及参会激励机制,加大对科研工作者参加顶级会议的支持力度,鼓励将优秀学术成果提交到顶级会议。

(四)结合学科特点,完善科研评价管理制度

客观、公正的科研评价制度事关广大科研工作者的切身利益,是学术得以健康发展的基石,也是保障科技管理工作正常运转的前提。在对计算机学科进行科研评价时,应当针对当前存在的主要矛盾,采取相应的政策和措施加以解决:第一,按专业领域制定相应的科研评价标准。科研评价指标会受到评价方法、评价目的、评价对象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2021]。与物理、化学类专业截然不同,计算机类专业对应的科研成果评价标准应有所差别。第二,重视会议论文的学术影响力。计算机学科的顶级会议文章采用“双盲”评审,每篇文章历经“先通讯评审再会评”的常规程序,录用率低,通常不到20%,每篇文章或被录用或被拒绝,没有修改机会。若论文被顶级会议接受,很大程度上能彰显其科研实力。而且,计算机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主要发表在顶级会议上。更有甚者,计算机学科的领军人物仅将研究成果发表在顶级会议上,如MIT的Katabi教授。第三,制定科学的科研评价指标。科研评价标准本身也是一个动态适应、不断完善的过程,指标设置合理会促进评价结果的科学性和权威性。高校的科研成果不是靠简单的指标“抓”出来的,要遵循整体性、公正性、战略性、操作性等原则[22]。科研管理部门要更多地在“搞好服务”方面下功夫,为本单位科研工作制定更为有效的激励制度,为科研人员创造工作条件、排忧解难等。论文的具体评价应综合考虑论文的自身价值、同行专家的评议结果与科研管理专家的判断。

四、实例验证高校自身特点也决定了科研评价工作的特点,后者对前者及其教师有着很强的导向性,不同类型的高校、不同学科之间应当采用不同的评价方法和评价标准。基于其职能与不同侧重点,中国589 所本科院校被《中国大学评价》课题组分为研究型、研究教学型、教学研究型和教学型4类,占比分别为6.83 %(40 所)、15.87 %(93所)、23.89 %(143 所)和53.41 %(313 所)[23]。

某大学作为一所综合性重点高校,从2015年起试行“一院一策”管理体制,从科研角度看就是要充分发挥二级学院教学科研和办学的主体地位,试图根据不同学科特点分类考核、分类指导,制定与学科性质相适应的科研评价标准体系和差异化考核指标,实行学科间单独考核,充分尊重教师个体差异,尊重不同学科科研人员的成果价值,营造宽松的研究氛围,激发各个学科的科研活力。具体举措包括:第一,依据专业领域拟定同行专家评价认可的期刊与会议列表。鉴于计算机学科顶级期刊文章与顶级会议文章的数量在一定程度上皆可反映其国际影响力,同时不断加大奖励顶级期刊文章与顶级会议文章的奖励力度。第二,规范期刊文章与会议文章的量化指标。计算机学会推出了“CCF推荐A/B/C类会议”“CCF推荐A/B/C类期刊”列表。“CCF推荐A类会议”是计算机学科最具难度的标志,越受推崇的顶级会议论文接受率越低,发表难度越大,我们在评价体系中予以高度认可。为了简单有效地推进科研评价,我们尝试将“CCF推荐A类会议和期刊”与JCR/SCI一区期刊相对应,“CCF推荐B类会议和期刊” 与JCR/SCI二区期刊相对应,“CCF推荐C类期刊” 与JCR/SCI三区期刊相对应。“CCF推荐C类会议”等同视为JCR/SCI期刊。第三,综合衡量学术论文的学术价值和文献价值。基于论文所发表期刊的影响因子、平均被引次数、当年指数等指标,全方位衡量其学术价值。这些举措将有效避免学术评价中“一刀切”现象。一方面使科研评价更具规范性,对期刊论文和会议论文的学术价值进行合理量化;加大会议论文,尤其是计算机学科会议论文的支持力度,增加科研活动经费,资助教师与有潜力学生前往顶级会议借鉴学习,提升教师的科研素养;加强国际和国内高校的学术交流与合作。另一方面也符合计算机学科的研究规律,对后期计算机科研成果评价具有指导性作用。

另外,某大学的科研评价体系是建立在与国际、国内同行论证的基础之上,向国际一流院校看齐的自主制定考核指标。特别是计算机学科,在中国计算机学会制定的论文标准基础上,有分类地加以适用,引导该学科与国际化接轨,走国际化发展道路,并取得显著成绩。2011年该大学计算机学科并没有A类论文,而到2017年初已录用和发表8篇,这对于一所综合性高校是长足的进步。

五、结语SCI论文和顶级会议对于计算机学科的发展都起着举足轻重的推动作用,SCI侧重基础,研究比较深入,而顶级会议时间快,信息量大,对学科发展的导向作用比较明显。科研管理应结合学科的特点,重视SCI期刊论文的同时,也应当重视顶级会议论文的重要性,发挥制度的导向作用。同时,科研部门都应根据学科特点,制定符合并推动学科发展的科学评价体系,激励引导研究人员参加科学研究,提高其积极性和创造性,使相关学科的科研评价系统制度化、规范化,进一步推动学科和学术科研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滕颖,蒋新.对我国学术论文评价体系的几点思考[J].无锡教育学院学报,2005(1):9395.

[2]王倩.h指数及其衍生指数在评价学术会议中的应用研究[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5(15):135139.

[3]尚海茹,冯长根,孙良.用学术影响力评价学术论文――兼论关于学术传承效应和长期引用的两个新指标[J].科学通报. 2016(26):28532860.

[4]梁耘. 学术论文评价工作模式研究[J].湖北汽车工业学院学报,2005,19(2):7880.

[5]孙君,闫雅娜.EI与科技论文收录[J].情报探索,2006(6):4748,16.

[6]任火.SCI评价及其对策[J].中国出版,2002(1):4142.

[7]王汉澜.教育评价学[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1995.

[8]李志河.我国高校教学科研人员绩效考评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2.

[9]刘在洲,徐红,陈承.高校科研质量评价标准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5.

[10]刘恩允.高校科研评价的问题与对策[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4(1):3942.

[11]彭兰,唐慧君.构建高校科研内部评价体系之思考[M].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2):6870.

[12]陈钢.从ACM会议分析我国计算机学科近十年发展情况[J].中国计算机学会通讯,2015,11(10):4251.

[13]瞿葆奎.教育学文集・教育评价[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

[14]谭英.从SCI反思中国的学术评价体制――中国计算机学会YOCSEF论坛综述[J].中国计算机学会通讯,2005,1(2):7579.

[15]李国杰.要高度重视在顶级国际学术会议上[J].中国计算机学会通讯,2006,2(5):93.

[16]梅宏.中国计算机学会《国际学术会议和期刊目录》得失谈[J].中国计算机学会通讯,2015,11(7):3642.

[17]包云岗.CCF《国际学术会议和期刊目录》得大于失[J].中国计算机学会通讯,2015,11(8):3842.

[18]杜伟锦.高校科研评价现状与完善途径探析[J].高等教育研究,2004(4):6164.

[19]毛娜.浅议高校科研评价制度创新[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版,2008(C2):183185.

[20]曾玉清.高校科研产出评价方法及应用研究[J].湖南社会科学,2006(4):201204.

[21]杨瑞仙,梁艳平.国内外高校科研评价方法比较研究[J].情报杂志,2015(9):107110.

[22]蔡言厚,等.大W科研定量评价指标设置若干原则的探讨[J].研究与发展管理,2002,14(5):7680.

计算机会议论文范文第3篇

ICICS 2013将为国内外信息安全学者与专家齐聚一堂,提供探讨国际信息安全前沿技术的难得机会。作为国际公认的第一流国际会议,ICICS 2013将进一步促进国内外的学术交流,促进我国信息安全学科的发展。本次学术会议将由中国科学院软件研究所、北京大学软件与微电子学院和中国科学院信息工程研究所信息安全国家重点实验室主办,并得到国家自然基金委员会的大力支持。

会议论文集均由德国Springer出版社作为LNCS系列出版。ICICS2013欢迎来自全世界所有未发表过和未投递过的原始论文,内容包括访问控制、计算机病毒与蠕虫对抗、认证与授权、应用密码学、生物安全、数据与系统安全、数据库安全、分布式系统安全、电子商务安全、欺骗控制、网格安全、信息隐藏与水印、知识版权保护、入侵检测、密钥管理与密钥恢复、基于语言的安全性、操作系统安全、网络安全、风险评估与安全认证、云安全、无线安全、安全模型、安全协议、可信计算、可信赖计算、智能电话安全、计算机取证等,但又不局限于此内容。

作者提交的论文,必须是未经发表或未并行地提交给其他学术会议或学报的原始论文。所有提交的论文都必须是匿名的,没有作者名字、单位名称、致谢或其他明显透露身份的内容。论文必须用英文,并以 PDF 或 PS 格式以电子方式提交。排版的字体大小为11pt,并且论文不能超过12页(A4纸)。所有提交的论文必须在无附录的情形下是可理解的,因为不要求程序委员阅读论文的附录。如果提交的论文未遵守上述投稿须知,论文作者将自己承担论文未通过形式审查而拒绝接受论文的风险。审稿将由3位程序委员匿名评审,评审结果为:以论文形式接受;以短文形式接受;拒绝接受。

ICICS2013会议论文集可在会议其间获取。凡接受论文的作者中,至少有1位必须参加会议,并在会议上报告论文成果。

投稿截止时间:2013年6月5日 通知接受时间:2013年7月24日 发表稿提交截止时间:2013年8月14日

会议主席:林东岱 中国科学院信息工程研究所 研究员

程序委员会主席:卿斯汉 中国科学院软件研究所、北京大学软件与微电子学院 教授

Jianying ZHOU博士 Institute for Infocomm Research,新加坡

程序委员会:由国际和国内知名学者组成(参看网站 http://icsd.i2r.a-star.edu.sg/icics2013/)

组织委员会主席:沈晴霓 北京大学软件与微电子学院 副教授

计算机会议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 检索工具 论文统计 评价指标 纺织特色 工科院校

1 引 言

高校教职工论著的产出,是学校教学科研阶段性研究的相关成果。其产出的数量和质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学校的科研实力和学术水平,尤其是被国内外著名检索系统所收录的论文,其数量和质量更是衡量学校科研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1]。科学引文索引(Science Citation Index, SCI)、工程索引(Engineering Index,EI)、社会科学引文索引(Social Science Citation Index,SSCI)、艺术与人文引文索引(Art & Human Citation Index,A&HCI)、科技会议录索引(Conference Proceedings Citation Index-Science,CPCI-S原ISTP)、社会科学及人文科学会议录索引(Conference Proceedings Citation Index-Social Science & Humanities, CPCI-SSH,原ISSHP)作为世界上著名的检索工具,收录了不同学科领域、不同文献类型的学术成果。这些数据库不仅具有文献检索和情报研究功能, 同时也具有对科研绩效和学术影响力的评价等功能。在我国科研院所、高等学校的课题查新、基金资助、项目评估、成果申报、晋级考评、人才选拔、学科评价等多方面作为权威文献检索工具获得了广泛应用[2]。

本统计数据主要来自上述国际上颇具影响的文献数据库,希望数据统计分析结果对学科建设和科研决策能够提供借鉴和参考。

2 国际著名检索工具介绍

SCI由美国科学信息研究所(ISI)于1961年创办并编辑出版,覆盖数、理、化、工、农、林、医及生物学等广泛的学科领域,其中以生命科学及医学、化学、物理所占比例最大,收录范围是当年国际上的重要期刊。SCI数据库主要反映基础学科的研究状况,SCI的引文索引具有独特的科学参考价值[2]。

SSCI、A&HCI均由美国科学信息研究所(ISI)出版,与SCI基于同一个Web of Science 的检索平台,收录的论文覆盖人文、社科、艺术领域,在学科交叉和融合日益突显的今天,对SSCI、A&HCI论文的统计分析对于自然科学与工程研究人员也是很有意义的[3]。

EI创办于1884年,由美国工程信息公司出版,报道工程技术各学科的期刊、会议论文、科技报告等文献,目前基于EV2的平台可检索EI、INSPEC、NTIS。EI数据库较全面地覆盖了应用科学和工程研究领域[3]。

CPCI-S也是由ISI出版,1978年创办,报道世界上每年召开的科技会议的会议论文。CPCI-S(ISTP)数据库汇集了自然科学、医学、农业科学和工程技术领域每年全世界出版的会议文献的80-90%[3]; CPCI-SSH数据库汇集了人文社科领域的国际会议文献。 目前CPCI-S、CPCI-SSH两大会议录索引基于Web of Science 的同一个检索平台。会议文献对于期刊论文是一个重要补充,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科学前沿和最新研究动向。

3 收录情况分析

3.1 论文数量

通过作者所在机构( author affiliation)字段以 “Xian Univ. E*.S*. T*.”+“Xi′an Univ. E*.S*. T*.”+“Xi′an Poly* Univ*”+“Xian Poly* Univ*”等为检索词,查询了学校被SSCI、A & HCI、CPCI-S、CPCI-SSH收录的论文数量[4],重点分析了2006-2009年被收录的情况,并以同样的方法检索了其他几所同类高校论文被收录的情况。

EI收录情况已另文分析,这里不再赘述。截止至2010年12月21日,共检索到我校2006-2009年被SCI收录的论文136篇,被CPCI-S(ISTP)收录的论文181篇,被SSCI和A&HCI收录的论文数量为0篇,被CPCI-SSH收录的论文数量为21篇。2010年EI已收录论文150篇,SCI已收录论文51篇,CPCI-S(ISTP)收录论文119篇,SSCI和A&HCI收录数量仍为0篇,CPCI-SSH已收录17篇。因二次文献数据库有3-6个月的滞后期,故2010年的数据仅作参考。第一著者机构收录的论文所占百分比分别为78.0%、64.0%、97.8%、0、0、100%。检索结果表明,西安工程大学整体学术论文的产出呈波动上升的趋势,其科学研究能力和科学研究水平在不断进步,但各学科领域的研究成果偏差较大,人文、艺术、管理等社科方面的科研实力较为薄弱,研究深度需加强。

表1 2006-2009年西安工程大学被国外著名检索工具收录情况

说明:若著者在标注学校名称或校名英文名称时有拼写错误且未标注邮政编码,可能会引起漏检。

3.2 论文著者

以下列出被SCI收录2篇以上、CPCI-S(ISTP)收录3篇以上署名为第一的著者。从中可以看出,SCI收录重点在基础学科领域,排在前列的主要是环境与化学工程学院在读或已毕业的博士们,包括侯海云、郑长征、武俊梅、马明明等老师,另外纺织与材料学院从事功能性纺织材料方面研究的张辉博士也较为突出。理学院的朱长军和吴俊芳博士也一直是基础研究方面的生力军。

CPCI-S(ISTP)收录的会议论文较多,电子信息学院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的学科带头人刘曙光教授和主攻电力系统在线监测技术和无线网络传感器的黄新波教授无论在科研能力还是学术成果方面均位居前列,且近几年一直保持上升的势头,他们的论文EI收录量较多。此外,空调领域的领头军黄翔教授论文产出也颇丰,计算机科学学院引进的陈宁博士的课题研究也在不断深入。近两年,服装与艺术学院参加的国际会议较多,因而被CPCI-S收录的作者较多,以蒋晓文博士的第一著者论文收录最多,但张欣教授作为指导教师发表的总论文收录量居全校CPCI-S收录的首位。在CPCI-SSH收录的21篇论文中,只有两篇论文是计算机科学学院的王会燃老师和张晓滨老师所著,另有一篇是环境与化学工程学院的文力老师所著,其余均为管理学院教师撰写的论文,其中以张克英老师被收录的论文最多,4篇均为第一作者;郭伟教授被收录的论文共有7篇,第一作者为3篇,另外作为第一作者被收录2篇的有周镭和贾艳玲老师。

表22006-2009年西安工程大学被三大检索工具收录的著者情况

说明:若著者在标注学校名称或校名英文名称拼写时有错误且未标注邮政编码,可能会引起漏检。

3.3 论文机构

3.3.1 SCI收录机构分析 截至2010年12月21日,2006-2009年度西安工程大学被SCI收录的文献共计136篇,署名第一著者机构的文献共计87篇,第一著者机构所占百分比为64.0%.该校SCI收录的论文作者中,仅有5篇合作作者为外国人,其余均为中国人。合作机构以西安交通大学最多,有28篇,占收录总量的20.6%。主要源于该校目前还无独立博士点,很多教师为西安交通大学的在读博士,合作对象也以西安交通大学为主。其中17篇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收录总量占12.5%。

排在首位的是环境与化学工程学院,其SCI论文收录量几乎占全校收录总量的一半,呈现一枝独秀的局面,说明在基础学科领域,该院的学科优势较强,在国内外学术界有一定影响, 学科研究与国际接轨,争取同步性,在学校基础研究方面起主导作用。理学院在引进了数位博士后,其基础科学研究有显著的进步。纺织与材料学院的研究重点在于应用领域,横向课题较多,相对于学校的重点特色学科来说,优质论文的产出优势不明显。

按机构排名情况如下:

表32006-2009年西安工程大学被SCI收录的机构情况

3.3.2 CPCI-S(ISTP)收录机构分析 截至2010年12月21日,2006-2009年度西安工程大学被CPCI-S(ISTP)收录的文献共计181篇,署名第一著者机构的文献共计177篇,第一著者机构所占百分比为97.8%。因服装与艺术学院和纺织与材料学院参会人数较多,故论文收录量居前列。

按机构排名情况如下:

表42006-2009年西安工程大学被CPCI-S收录的机构情况

3.3.3 CPCI-SSH(ISSHP)收录机构分析 截至2010年12月21日,2006-2009年度西安工程大学被CPCI-SSH(ISSHP)收录的文献共计21篇,署名第一著者机构的文献共计21篇,第一著者机构所占百分比为100.0%。其中管理学院被收录的会议论文为18篇,占收录总量的85.7%。与CPCI-SSH收录社科领域的国际会议文献是相对应的。

按机构排名情况如下:

表52006-2009年西安工程大学被CPCI-SSH收录的机构情况

3.4.1 SCI收录来源分布 SCI Expande目前收录中国大陆期刊已达百余种,但相对我国大陆每年出版近万种科技期刊而言, 所收录的期刊可谓是凤毛麟角。从收录期刊的学科范围来看, SCI覆盖的仍是重要的、公认的和一些主流学科的期刊,对一些局部的研究领域则无法反映。中国源期刊主要集中在物理、化学、生命科学、材料科学、数学和医药等有限专业范围的基础研究领域, 特别是物理、化学和生命科学方面的期刊居多[2]。目前SCI收录材料科学-纺织领域的期刊为20种。

西安工程大学被SCI收录论文的源期刊前6名分别为ACTA Crystallographica Section E-structure Reports Online(《结晶学报E辑》――结构报告在线)、ACTA Physica Sinica(物理学报)、Textile Research Journal(纺织研究杂志)、Chemical Journal of Chinese Universities-Chinese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中文版)、Fibers and Polymers(纤维与聚合物)、Journal of Applied Polymer Science(应用聚合物科学)、SEN-I Gakkaishi(日本纤维学会志)。说明学校在化学、物理、材料学科方面的优势较为明显。这也是与SCI收录的源期刊范围相对应的。

3.4.2 CPCI-S收录来源分布 CPCI-S收录会议论文较多的会议录名称前两位分别是:①Textile Bioengineering and Informatics Symposium Proceedings, vols 1 and 2 。共收录了55篇,占收录会议论文总量的30.4%;②Proceedings of 2006 China International Wool Textile Conference & Iwto Wool Forum。收录34篇,占收录会议论文总量的18.8%。

上述会议主题均为纺织相关学科,所以纺织、服装学院参加会议的人数较多,其论文收录量占CPCI-S收录总量的近50%。其余会议均为收录3篇以下(含3篇)的会议。

3.4.3 CPCI-SSH收录来源分布 CPCI-SSH收录社科类会议论文的会议名称较多但却各不相同,相对集中的少,收录2篇以上的会议名称分别是:①8th Wuhan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business。收录3篇,占收录会议论文总量的14.3%;②4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Product Innovation Management。收录2篇,占收录会议论文总量的9.5%。

其余16 篇分别来自不同的国际商业及管理类会议。

3.5 主题分布

3.5.1 SCI收录论文主题分析 SCI收录论文中按主题内容分类排序,研究热点领域依次为:crystallography(结晶学);materials science, textiles(材料科学,纺织品);chemistry, physical(物理化学);physics, multidisciplinary(物理,多学科方向);polymer science(聚合物科学);materials science, multidisciplinary(材料科学,多学科方向)。基本上是与SCI收录期刊的学科范围相对应的。从中可以看出研究的热点多集中在物理、化学领域和材料领域的纺织品、聚合物及多学科方向。

3.5.2 CPCI-S收录论文主题分析 CPCI-S收录论文中按主题内容分类,超过收录量10%以上篇幅的主题依次是:①materials science, textiles(材料科学,纺织品领域)有93篇,占收录总量的51.3%。②engineering, biomedical(工程,生物医学领域)有55篇,占收录总量的30.4%;③mathematics, applied(数学,应用领域)有35篇,占收录总量的19.3%;④engineering, manufacturing(工程,制造业领域)有30篇,占收录总量的16.6%;⑤materials science, biomaterials(材料科学,生物材料领域)有27篇,占收录总量的14.9%;⑥computer science, interdisciplinary applications(计算机科学,交叉学科应用)有21篇,占收录总量的11.6%;⑦engineering, electrical & electronic(工程,电气与电子领域)有20篇,占收录总量的11.0%;⑧computer science, artificial intelligence(计算机科学,人工智能领域)有19篇,占收录总量的10.5%。国际会议的主题内容比较明确,专指度比较高,从收录的会议名称和主题来看,学校的纺织学科特色比较明显。

3.5.3 CPCI-SSH 学科类别 CPCI-SSH虽然收录的论文量不是很多,但也可以归纳出目前社科领域研究的主题内容,涉及较多的主题是:management(管理类)有17篇,占收录总量的81.0%;business(商业类)有14篇,占收录总量的66.7% ;economics(经济类)有11篇,占收录总量的52.4%;computer science, interdisciplinary applications(计算机科学,交叉学科应用)有9篇,占收录总量的42.9%;business, finance(商业类,金融领域)有7篇,占收录总量的33.3%;computer science, information systems(计算机科学,信息系统)有5篇,占收录总量的23.8%;engineering, industrial(工业工程)有5篇,占收录总量的23.8%;operations research & management science (经营研究和管理科学)有5篇,占收录总量的23.8%等。

从SCI和CPCI-S收录的论文主题可以看出,研究的主题内容多集中在纺织学科,但纺织材料的研究领域在不断拓宽,正向多学科方向扩展(如生物医学材料领域)。通过学科间的交叉渗透,辅以先进的数学建模和物理化学性能优化方法以及利用现代化的计算机技术和监测手段,可不断提高织物和材料的性能,扩展应用领域,达到性能、技术和手段的创新。即便是CPCI-SSH收录的商业、经济、管理类论文,也更多地融入了先进的计算机科学技术和严谨的数学分析方法,使学科研究不断深入。

3.6 论文被引频次统计分析

被引频次是文献计量学中被用来测度论文学术影响力的一种重要指标。一般来说,论文被引频次越高,论文的学术水平就越高;反之,则说明该论文的学术价值没有得到同行的认可[5]。

由于2009年的时段较短,与读者的学术交流机会少,所以其被引频次数据相对较少。目前被引频次在5次以上的论文见表6,从统计数据可以看出,16篇中超过一半以上的著者来自环境与化学工程学院,说明西安工程大学在环境与化学工程领域的学术成果被关注度较高,这些论文基本上是被EI、SCI双收录,排在前列的还有多数作者不是第一著者,为合作机构所著,说明真正学术价值很高,被同行认可的本机构文章还不是很多。另外也可以看出各学科的学术地位和学术影响力差距较大。

表6 2006-2009年西安工程大学被SCI收录的被引频次5次以上的论文

4 对比分析

从表7可以看出在陕西的8个同类工科高校中,SCI的收录量西安理工大学居于前列,其近几年的发展速度非常快,一直是二本院校的领头羊;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紧随其后;陕西科技大学以轻工为特色,是一本重点院校,但在基础学科领域较前两所大学稍逊一筹,前三所院校基本处于第一梯队。第二梯队中西安工程大学被SCI收录的论文数量排名在先, 在第二梯队中处于首位,但与第一梯队相比仍有一定差距,西安理工大学的SCI收录量是西安工程大学的2.6倍。单纯从排名来看,与另文所述的EI情况相比,西安工程大学基础科学方面的研究要好过工程技术领域所取得的成绩,这与近年来该校化学化工与材料科学方面的进步是分不开的。西安科技大学的收录量与之相差不是很多,还要看今后的发展。西安邮电学院与西安工业大学基本在同一个线上,有波动下滑的趋势;西安石油大学亦起伏较大,没有太大的进步,应该引起学校的重视。

从SSCI和A&HCI以及CPCI-SSH收录情况来看,陕西地区工科院校的人文、社科与艺术领域科研实力普遍较弱,论文收录量都偏少甚至为0,说明各工科院校的综合实力还需加强。

表72006-2009年陕西部分同类高校被国外检索工具收录的论文统计

4.2 与全国部分纺织特色高校对比

从全国部分纺织特色工科院校来看,这些高校均是以工为主、纺织服装为特色、多学科协调发展的普通高校。东华大学纺织科学与工程专业在历次教育部组织的一级学科评估中,均名列同类学科第一[6]。现在原隶属于纺织工业部的三大高校(华东纺织工学院现东华大学、天津纺织工学院现天津工业大学、西北纺织工学院现西安工程大学)中,东华大学已遥遥领先;天津工业大学的发展不如江浙地区大学发展速度快,但学科优势根基较深;武汉纺织大学近几年一直保持着良好的上升势头,并在2009年荣获了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学校的学术影响力和地位在逐步提升,实力不容小觑;西安工程大学曾经的辉煌已经不复存在,学科优势在逐步萎缩,重点学科的梯队建设有待于进一步加强,其发展前景不容乐观。中原工学院的工程技术学科领域进步较快,但基础科学领域还比较薄弱。

从SSCI和A&HCI以及CPCI-SSH收录情况来看,全国部分纺织特色院校比陕西地方院校的情况稍好些,尤其是东华大学。

表82006-2009年全国部分纺织特色院校被国外检索工具收录的论文统计

由此可见,学校科研实力和学术影响力的提升要靠平时点滴的积累,才能厚积薄发,学校的总体建设目标、管理体制、政治和学术大环境都对整个学校的科研学术氛围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科技日益发展的今天,交叉学科的融合日益凸显,工程应用领域和基础科学领域已密不可分,三大检索工具收录的学科覆盖范围会越来越宽,文章被EI、SCI双收录的作者会越来越多。

5 结 语

通过对检索结果的分析,可以看出近年来西安工程大学的科研能力和学术水平都有较大的发展,但与陕西同类高校和全国纺织同类高校相比仍有较大的差距,学科发展还不平衡。要提升学校的学术地位,建设国内有一定影响力的纺织服装特色大学,学校还需根据总体定位与发展,统筹部署,采取各种措施,加强学校的科研力量,重点扶持培养有发展前途的科研项目和创新人才,发挥重点学科的特色优势,瞄准前沿,找准对学科有利的生存与发展空间,形成自己的科研优势方向和学科特色领域[1]。另外要加大宣传力度,引导科研人员多向具有较高影响因子的高质量刊物投稿, 在扩大科研产出的同时,努力提高论文的写作质量,多出“精优”论文,以提高学术影响力,从而扩大国际著名检索工具的收录率,这样才能在在学科领域中具有话语权, 才能被同行所认识和承认。才能不断扩大学校的影响力,提升学校的地位。

另一方面,论文只是基础研究工作的表现形式, 而不是科学研究的最终目的。不能将论文作为最终目标去追求,而不去关心科学研究工作的过程, 造成科研产出单一, 论文形式多, 应用成果少。科技创新评价标准要实现从以成果、论文与专利的数量为主,向以实际的创新贡献质量与水平为主的跨越[7]。

参考文献:

[1] 孟春全.EI Compendex收录西安科技大学论文统计与分析.西安科技大学学报,2008,28(1):203-206.

[2] SCI、EI收录论文写作指南. [2010-11-02].www.省略/content/10/1102/20/153092_66079346.shtml.

[3] 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2009中国科技论文统计结果.[2010-11-02]. www.省略.cn/upload/news/Attach-20091130154058.pdf

[4] Web of Science.[2010-12-21].apps.省略/WOS_GeneralSearch_input.do?product=

WOS&SID=2DJ3JkFKHe6Ni9CGi8A&search_mode=GeneralSearch.

[5] 邱燕燕.SCI与科研成果评价探讨.科技管理研究,2005(5):67-69.

[6] 东华大学简介.[2010-11-02].www.dhu.省略/dhuzy/dhuyl/gaishu.htm.

[7] 刘俊英,张爱梅,林本兰.浅析EI收录偏向对工科院校高质量论文产出的影响――以南京工业大学为例.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7(4):94-96.

计算机会议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AutoCAD;化工;统计分析

0前言

在信息时代的背景下,各学科领域与计算机技术的结合愈发紧密,人类社会的发展对计算机的依赖程度也越来越高,化学工程的发展也不例外。当前,计算机技术在化学工程中的应用已经深入到流程模拟、图形绘制、化工计算等多方面。无论是通用型软件,还是化学相关专业的专用软件,多样的计算机软件使化学工程从教学到应用[1],都更加便捷。在图形绘制方面,电脑绘图软件众多。当前全球使用最广泛的是美国Autodesk公司开发的自动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AutoCAD,市场占有率位居全球第一[2]。本文以我国对化工CAD的探索历程为主要研究对象,以中国知网收录的1985~2017年间的相关文献为数据来源,通过综合运用文献计量、词频分析等多种学科及理论,系统分析CNKI检出文献的总体结构,对文献发表数量、发文机构、发表年限等进行统计,分别展开分析。此次检索以“Auto-CAD”为检索词,在全文范围内搜索并含“化工”的文献,结果显示相关文献的起止年限为1985~2017年。

1文献统计

1.1文献来源

将检索结果中的14558篇论文按来源数据库分类,得到文献类型分布如下:期刊文献5135篇(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4962篇、特色期刊173篇)、博士硕士论文9129篇(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841篇、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8288篇)、会议文献189篇(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161篇、国际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28篇)和报纸文献105篇(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1.2发表年度

利用中国知网的分组浏览功能,将搜索结果按年份分布,并将检索的结果整理成表1并绘制成折线图.

1.3研究层次

中国知网用户可以通过研究层次分组查到相关的国家政策研究,工程技术应用成果,行业技术指导等,实现对整个学科领域全局的了解[3]。

1.4基金

根据中国知网分组功能,统计获得科研基金资助的相关文献为1327篇,仅占论文总数的9.1%。

1.5关键词词频

为了使选取的关键词能反映知识管理研究热点,且数量适中,经过适当的排序整理,以及同义词的合并,词表中总共收录词频[4]不低于70的关键词24个。

1.6主要科研机构与团队

基于CNKI数据库的检索结果表明,中国从事AutoCAD在化工方面的研究的机构非常多,除大连理工大学、浙江大学外,还有重庆大学、天津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排名靠前的多为国内综合性高校。

2结果讨论

2.1多样化的文献类型提示需要多途径、多渠道获取计算机辅助教学资源

从14549篇化工AutoCAD论文的文献类型分布来看,博硕士论文以9126篇居第一,占论文总数的63%,期刊论文以5132篇位居第二,占论文总数的35%。而会议文献、报纸文献合计仅占2%,说明博硕士论文和期刊论文是获取化工CAD相关资源的首选,会议文献和网络资源是获取相关资料的重要补充。其中会议文献往往是经过筛选、质量较高,代表了科学技术中的新发现、新成果、新成就以及学科发展趋势的重要情报源。文献的数量说明了相关学术会议不多,相比本科论文而言,博硕士学位论文的作者大多都跟随导师参与过自身学科与专业领域中较为前沿和重要的课题,在论文写作过程中也有更为丰富的基础知识和文献阅读量。因此这类论文的分布情况更能反映学科的发展动向,在本文中,我国化工AutoCAD博硕士论文的选题方向因此能够基本反映出当前化工AutoCAD高层次研究的某种偏向。

2.2AutoCAD在化工中的应用经历了三个阶段

根据所得论文数量与时间(排除2017年)的曲线图分析,从1985年国内发表第一篇关于AutoCAD(化工方面)的论文开始的25年间,处于我国化工CAD研究与应用快速发展阶段,这一阶段期间相关数量逐年增长,于2009年达到顶峰,论文产出1141篇。说明在AutoCAD与化工行业结合进行应用的早期,广大学者积极开展计算机辅助设计的理论与实践研究,科研成果丰硕.数量攀升迅速,极大的促进了计算机辅助设计在化学工程中的应用。紧接着的6年(2009~2013年),每年论文产出呈现波动态势,但幅度不大,波动范围在1101~1249篇之间。此后以2013年为起点,数量逐年减少,该阶段化工AutoCAD的研究出现滑坡,说明开展计算机辅助设计的研究可能由于创新程度不高而遭遇了发展瓶颈。也许正如某些作者所言,AutoCAD在化学工程中的发展方向在于网络化、智能化和多媒体化,这可能也是AutoCAD应用发展的重要途径和思路,我们将拭目以待。上世纪90年代至21世纪初,改革开放在我国取得全球瞩目的光辉成果,这一时期各行各业都有了长足的发展,这辉煌的15年时间,也是化工行业成长最快的时期。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特别是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出现和应用,革新了设计手段和方式,达到一个前所未有的新阶段:不再需要图版,设计更加灵活机动,减少大量重复劳动。这样既节省了时间,工作效率也得到显著提高。起初无论是电脑技术还是AutoCAD软件的使用,都只有少数专业人员才有机会使用和掌握。现在计算机技术已经被广泛应用于AutoCAD,基本实现了设计手段的现代化。结合上述这一具备中国特色的发展历程来看,也从侧面印证了前文从时间总结而来的AutoCAD软件在我国化工业的发展规律。

2.3对实际生产的研究比重大,理论基础研究较少,且缺乏创新

论文研究层次统计表明,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工程技术(自科)和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自科),分别占比67.5%、17.5%,合计占论文总数的85%。其中工程技术也叫生产技术,顾名思义是应用于实际工业生产的技术。人们为了改造自然,将科学知识和技术发展的研究成果应用到工业生产中,在这一过程中所使用的方法或手段即为工程技术。而手段与方法的差异,以及造成结果的不同,将工程技术衍生出各种不同的形态。而应用基础研究包含于应用研究,属于其中的一种理论性研究工作。应用基础研究有明确的研究方向,在其基础上可在短时间内获得工业技术的突破[5]。也就是说对化工AutoCAD的研究最主要的一方面是针对工业实际生产技术方面的研究,尤其是对设备、工艺的研究,而化工AutoCAD软件正是研究设备与工艺必不可少的现代绘制工具。而应用基础研究层面,从上述解释中可以看到,这方面的研究主要是在已有研究成果基础上的“改造”和“突破”。就是说当前化工AutoCAD的理论研究难有创新突破,大多研究仍追寻着前人的研究成果。

2.4基金资助强度和范围不大,基金论文比偏低

由于AutoCAD技术对于工程技术而言,只是一种辅助工具。并且作为一款计算机软件,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经达到一个较为完备的程度,在实际生产的应用中难以有创新性的突破。而作为学术科研的研究对象,化工CAD这一课题更显单薄。仅就调差问卷的结果来看,其相关课程在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中,也并未得到足够的重视。从统计结果来看,也仅有9.1%的论文获得基金资助,还有许多研究成果并未获得基金支持。这一现象从某种程度上表明了,“AutoCAD在化学工程中的应用”这一研究主题,在研究水平和质量方面,有待提高。

2.5科研贡献主要来自国内综合性高校

排名前20的研究机构多为国内985、211综合性高等院校,是目前我国化工CAD研究的主要贡献力量。但AutoCAD作为更具实际应用性能的工具软件,在成产前线的科研人员应当更多的投入对该课题的研究,在理论与实践中找到平衡。

2.6教学是研究的敲门砖,教学研究还需加强

从整个关键词词频的分布来看,AutoCAD技术的研究重点仍在软件本身的优化设计上,尤其是AutoCAD的二次开发。对AutoCAD教学的研究相对较少。而AutoCAD作为化工专业的一门课程,实际上对于学生毕业后从事工作是一项非常有帮助技能。尽管AutoCAD有简单易学的优点,适合使用者自学钻研。但在校期间若能更好的获得指导性学习,对今后掌握该软件,进行更深层次的应用和研究将大有裨益,对教学研究的投入将对未来该研究方向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3小结

传统CAD软件主要应用在产品的详细设计阶段,作为一个实体造型工具,在化工产品生产中发挥了巨大作用。但通过研究,我发现市场的需求越来越广泛,用户需求越来越趋向于个性化。未来AutoCAD在化学工程中的应用趋势在于该软件的二次开发,利用二次开发工具或数据接口功能,将各类行业特殊技术研制成AutoCAD系统的各类设计程序,使设计更具针对性,从而提高生产效率,缩短化工车间的投产周期。另外由于本文使用的文献计量法虽然是一种定量方法,但其数据收集基于不同的数据库,有时候甚至需要人工录入。本文借助中国知网本身的数据分组功能,但中国知网并不是文献计量法搜集数据的唯一渠道,借用不同的数据库,得到的数据结果一定会不同。并且仅就中国知网这一数据库而言,在不同时间使用相同的搜索条件,搜索结果也会有细微的差别。因此本文仅试图借助这一较为新颖的方法,粗略的探讨国内化工AutoCAD的研究趋势和发展,以期能为广大学者提供新的思路,促进该研究领域的创新能力和科研效率。

参考文献:

[1]黄国波.《化工制图》与AutoCAD组合教学模式探讨[J].广州化工,2011,39(20):146~146.

[2]张波.基于AutoCAD的客船撤离计算辅助工具的设计与实现[D].上海:上海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

[3]张黎,王立克.高校图书馆基于CNKI的科技查新研究[J].科技风,2010,(17):251~260.

[4]马费成,张勤.国内外知识热点研究———基于词频的统计分析[J].情报学报,2006,(4):163~171.

[5]吴曼.基于科学计量的知识生产与技术开发时间关联分析[D].北京: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硕士学位论文,2013.

计算机会议论文范文第6篇

Abstract: With the publication reform advancing, it is essential and important for academic journals to expand valuable contributions. At present, what the editors should do is to pay attention to the role of the editors, take advantage of special issues, supplement influence, and learn a variety of professional academic conference papers, in order to understand the different requirements of the groups.

关键词: 价值;学术期刊;稿源

Key words: value;academic journals;contributions

中图分类号:G23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1)28-0279-02

0 引言

随着我国出版改革的不断深入,部分出版单位的性质已由事业变为企业,其学术期刊的出版经费也由财政拨款转为自负盈亏,而已经转制的学术期刊大都表现出出版周期短、期刊载文量大的特点,客观上加大了对有价值稿源的需求。另外随着以CNKI为代表的稿件检测技术逐步成熟和广泛应用,部分反复被当成有价值的假稿源也逐步淡出,从一定意义上讲也加剧了学术期刊对优质稿件的需求。随着出版改革的进一步推进和新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如何开拓有价值的稿源将成为所有学术编辑不得不面对的现实问题。

1 开拓有价值稿源的迫切性和重要性

开拓有价值稿源是时代对学术期刊发展的要求。学术期刊是反映我国社会主义文化事业最新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术研究成果传播和积累的重要载体,然而在纷繁复杂的改革发展时期,各种学术观点和学术思想异彩纷呈,多种利益共同体的竞争与角逐日趋白热化。市场经济主导下的学术期刊的发展,必然经受优胜劣汰的市场规则的考验。谁拥有了有价值的出版资源,谁就会成为时代的宠儿;相反,谁缺乏优质的出版资源,谁就会成为市场经济的弃儿。

开拓有价值稿源是学术期刊自身的需要和办出高质量学术期刊的重要前提。学术期刊的主体是学术内容,学术内容是学术期刊的灵魂,这已是不争的事实。学术期刊质量的高低,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学术内容的质量的高低,而学术期刊的学术内容与学术质量主要有赖于丰富而有价值的稿件资源。因此,对优质稿源的开拓就显得十分重要。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学术编辑如果失去了有价值的优质稿源,学术期刊如果得不到有价值的优质稿源的支持,想办出高水平、高质量的学术期刊只能是黄粱美梦。

作为学术期刊的编辑,其有价值稿源的开拓能力是编辑的能力的重要表现。现代编辑工作要求编辑人员主要具有并不断提高七个方面的能力:政治认知能力、策划能力、社会活动能力、判断能力、语言文字能力、信息感知能力和审美能力[1]。这七种能力无不与优质稿源的开拓息息相关,开拓有价值稿源离不开社会活动能力,社会活动能力是稿源开拓的能量来源;更离不开政治认知能力与策划能力,这两种能力是稿源开拓的方向盘和风向标;信息感知能力贯穿于稿源开拓的全过程,是稿源开拓的敏感触角和交换前哨站;判断能力伴随在稿源质量有无价值和有多大价值的思维过程中,对稿源质量优劣具有举足轻重作用;而语言文字能力和审美能力是稿源质量的工具和美学范畴的能力,从一定角度上可以理解为条件要素。还有观点认为学报编辑还必须有创新能力,当然创新能力是优质稿源开拓的意志品质和职业追求精神。总的来说,编辑的综合能力素质中,有价值稿源的开拓能力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

2 开拓有价值稿源的基本途径

2.1 编辑委员会作用的发挥 正式学术期刊的出版,为集思广益,都成立编辑委员会,简称编委会。编委会通常由主编、副主编和若干编辑委员组成。编委会成员大多为该学术期刊所属学科的专家学者以及这个领域的权威人士。编委会负责确定所编学术期刊的编辑方针、栏目设置、编选内容等,解决编辑过程中某些重大问题,并对学术期刊文稿作最后审定。纵观我国学术期刊的编辑委员会,其特点一是人数众多,少则八九人,多则上百人,可谓阵容庞大;二是多为所属学术期刊学科领域的行家里手,要么是知名学者,要么是学术权威,要么是该领域重要的领导者和管理者。三是分布范围广泛,这些编委会成员通常分布在不同的工作部门,在该部门掌握着学术研究的最新成果和前沿动态,并且与其他相关部门有着各种各样的业务联系。学术期刊的领导者和从业者只要明白并充分利用这些特点,发挥其作用,有价值稿源渠道就会拓宽,从而吸引高水平、高质量的稿件。因为编委会人员众多,占有资源的分布就广泛,因此可以在数量上使稿源占有优势;他们大多是知名学者和某一领域的行家里手,自身就可能参与某项学术研究,因此可以在质量上保证稿源占有优势;他们其中部分是部门的领导者和管理者,掌握着某一领域研究的新进展和新成果,因此稿源对他们来说是近水楼台、举手之劳。另外编委会成员中大部分人员也在撰写学术论文,尤其是某一领域的综述性文章,内涵丰富,对该领域的研究具有导向性和前瞻性,常常能体现最前沿、最高水平的研究成果,在把握本研究学科的发展历程和动态、增大信息量方面会起到举足轻重的推动作用,进而进一步带动和吸引更多的研究者投稿。

2.2 专刊、增刊影响力的利用 提起专刊、增刊,许多人会认为那是“非正式的、劣质的、不易被许多学术机构承认的”不入流期刊的代名词,也有人认为出专刊、增刊就是出版单位为了蝇头小利而粗制滥造的有意之举,从这样的角度谈专刊、增刊对正式学术期刊稿源的影响,一定是痴人说梦,搞错了方向。其实并非完全如此,出版专刊、增刊是国家出版管理条例明文规定允许的,难道政策的制定也出错了吗,答案自然是否定的。在当下不乏出版专刊增刊质量低劣者,但多数出版单位还是以质量求生存,以创新谋发展的,之所以有很多人和单位对专刊、增存在偏见,还是思想解放不深入,认识传统肤浅的一种表现。实际上国际上许多著名的杂志(如IEEE Trans)都出版专刊、增刊。不能说专刊、增刊就一定比正刊差。出版专刊、增刊的目的是针对目前某一个热点研究话题来一次华山论剑,以便引起重视。在专刊、增刊上的,一般都是该领域做得比较好的研究成果,具有突出的专业特点。目前,国内的计算机学报和软件学报都出版专刊、增刊,取得了不错出版效果,稿件的录取率也就十分之一左右。专刊、增刊与正刊的不同是论文刊发的周期要短一些,主要围绕一个或多个专题,具有同领域研究成果集中的特点,可以使该领域的从业者在较短的时间内对自己所关注的研究专业有较为全面的了解,比起正刊具有独特的优势,尽管有的正刊专业性很强,但与专刊、增刊相比还是要逊色一些。另处专刊、增刊较为灵活的组稿方式和审稿要求,也为稿源的范围的扩大和培育可持续开发稿源提供了可能,一些名不见经传的年轻研究者和一大批正在成长的有志于科研工作者,今天在专刊、增刊上发表研究成果,其激励作用将使他们成为明天著名学术期的座上客。专刊、增刊的影响力不可小觑,尤其对有价值稿源的开拓和可持续利用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是其他有价值稿源开拓方式所无法取代的。有远见的学术期刊出版者已经意识到了专刊、增刊独特的影响力,并在行动上做出了有益的尝试,取得了公认的出版效果。相信他们不再为优质稿源而发愁,因为专刊、增刊的影响力,他们的稿源将源源不断。

2.3 学术会议论文的借力 学术会议论文是在各种会议上宣读和交流的论文,基本上是在会议上首次公布的成果,还没有在相应的专业学术期刊上发表,因而越来越受到人们重视,成为人们了解新动向、新发现的重要信息源,也是各种学术期竞相争夺的重要资源。随着学术交流的日趋频繁,学术会议成为人们进行学术信息交流的重要平台。会议交流的学术文献已成为人们获取学术信息的来源之一,也是专业研究人员求之若渴的文献信息源。因此,学术期刊的从业者要千方百计地认识学术会议的规律,掌握一定的方法步骤,借力于学术会议论文,开拓有价值稿源。要开拓和利用会议论文,必须认清会议论文的特点,才有可能去有目的地发掘和高效地利用。会议论文的专业较集中,针对性和目的性强,内容较为专深,常常能反映出某个学科或某一专业领域在相应范围的最新研究动态和发展趋势。这正是学术期刊组稿的努力方向,因此,学术期刊从业者要充分认识这一点,围绕自己的期刊编辑方针和出版宗旨,结合自己刊物的特色,宁可踏破铁鞋,程门立雪,也绝不错过一次机会,放过一篇论文。会议论文中一些新的研究成果和最新学术动态都是第一次通过会议向社会公布的。由于学术会议信息的传播能力和传播范围小于学术期刊,因此,对于学术期刊来说,这是借力会议研究信息,扩大自己影响力、提高知名度的绝佳机会。会议论文还反映了出一些新兴学科的专业论文相对集中,能够反映具有代表性的不同观点,并且还可能透露出一些内部正进行或将要进行的研究情况。这也是学术期刊从业者必须了解和掌握的信息,这些信息不但契合了“双百”方针,还为学术期制定下一步的出版计划提供了参考,也为组稿工作努力的方向提供了有价值的信息。

2.4 不同层次作者需求的了解 中国编辑学会会长刘杲在《我们是中国编辑》一文中说:“我们是作者的知音。了解作者才能帮助作者,懂得作品才能加工作品。作者是作品的创作者,我们是作品的组织者、发现者、加工者。在把优秀作品转化为优秀出版物的过程中,我们是作者最亲密、最忠实的伙伴。”[2]作为一名优秀的学术期刊的编辑工作者,了解作者需求,尤其是了解不同层次的、潜在的作者需求尤为重要。因为这对有目的、有针对性地组稿十分有利。当下的众多学术期将组稿目标对准了专家学者,大有非名家、非高职称与高学历者不予考虑之势,其实这是一种急功近利、竭泽而渔的做法,随着时间的迁移必然会事与愿违。因为作为文化资源的稿源,其性质不同于普通的自然资源,需要培育和激励,才可能持续。例如,研究生作者群体,由于学业的需要和兴趣所致,他们有强烈的撰稿和投稿愿望,但一些学术期刊因为他们初入研究领域,学术经历有限,拒收他们投去的稿子,使他的投稿积极性受到打压。如果学术期刊从一开始就拒收他们的稿件,很难想象将来他们成为大家后,还会将其学术稿件再投给你;但是如果学术期刊采取培育引导的方法,不断地鼓励和支持他们参与相关专业的学术研究,那么不久的将来这种潜在的稿源,就会成为真正有价值的稿源,该学术期刊就会拥有可观优质作者群体,进而在竞争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全国出版专业职业资格考试办公室.出版理论与实务[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4:50.

计算机会议论文范文第7篇

以2011年教育部将软件工程学科独立设置为一级学科为标志,软件工程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步入了规范化发展的轨道。但与信息化强国相比,我国软件工程博士研究生培养尚处于成长阶段,需要在实践中不断调整探索。文章分析当前软件工程学科博士研究生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

关键词:

软件工程学科;博士研究生培养;改进措施

0引言

在信息化浪潮的促动下,我国软件工程学科高层次人才队伍培养经历了跨学科培养、海(境)外引进、相近专业转行等方式。2001年12月,教育部首次批准全国35所高校试办示范性软件学院(教高[2001]6号)[1]。以2011年3月教育部颁布的《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2011年)》(学位[2011]11号)[2]为起点,软件工程专业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脱胎”出来,正式成为一门新的学科,标志着我国软件工程学科高层次人才培养完成了由学科从属型向学科独立型的跨越。这一跨越无论对于软件工程的学科建设,还是对于其高层专业人才的培养都具有顶层设计意义。正是由于这一顶层设计的作用,2011年8月教育部首次在我国48所高校增设了软件工程一级学科的博士点和硕士点[3]。截至2015年,全国拥有软件工程学科“博士一级”授权的高校已达52所,具有“博士二级”授权和硕士授权的高校达到106所。我国软件工程高层次人才培养支撑了国家信息产业的发展,基本适应了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国防建设的需要,缩短了我国此学科与发达国家间的差距。由于软件工程学科高度的交叉性、领域的渗透性以及需求的无限性,我国软件工程学科高层次人才的培养特别是博士研究生的培养,无论在基础理论、课程设置,还是在培养方式、评价体系等方面都存在着一些问题。

1存在的主要问题

1.1学科课程体系特色不彰显

我国软件工程学科是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分化而来的,虽然已经独立为一级学科,但由于其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的紧密联系,在博士研究生课程体系的设置中,仍然有很多内容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下的二级学科“计算机软件与理论”和“计算机应用技术”极为相似。根据对国内60所具有软件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39个单位)和一级学科硕士点(21个单位)的高校官网上所公布的研究方向和培养方案进行的统计分析,计算机软件与理论二级学科和软件工程一级学科相似度高于70%的研究方向占到了25%,相似度低于20%的研究方向仅为8.33%。从两个学科开设课程相似度的比较来看,同一课程类别开设学校比例相似度高于70%的占80%之多[4]。这些统计数字表明,当前我国对软件工程学科和计算机软件与理论二级学科博士研究生的培养,在课程设置上并没有本质区别。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的博士生相比,软件工程教育的核心是能够解决实际工程问题。软件工程学科的博士生要熟悉一个或数个应用领域的相关知识,并强调综合应用各种软件工程方法与技术[5]。他们在软件工程知识广度和深度、工程实践能力、沟通表达能力等方面比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的博士生要更加优秀。但在目前软件工程学科课程体系下,软件工程学科博士并没有显著特色与优势,这将影响本学科博士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1.2科研考核指标缺乏本学科特点

为了保证博士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我国各大高校都相继出台了博士生研究生考核指标体系。博士研究生依靠发表“垃圾论文”,以“论文灌水”等方式蒙混毕业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一般来说,规定在国内重要学术期刊或在国际SCI检索期刊上是博士生毕业并取得学位的基本条件之一。这些科研考核指标的制定给软件工程学科的博士研究生培养质量划定了红线。但这一考核体系仍具有“重期刊、轻会议”“唯SCI检索”等特点。笔者认为,这种机械式照搬的考核体系挤压了软件工程学科博士研究生的学术空间。软件工程是一门知识更新非常迅速的学科,通常情况下,每3~5年就会有一轮知识热点的更新。对软件工程学科而言,国际会议是最新颖、最优秀的论文展现舞台。学者们通过这个学术交流舞台,与国际同行近距离交流最新、最有价值的学术成果,从而达到掌握该领域学术前沿的目的。如果一味地要求软件工程学科博士研究生只能通过发表国内一流学术期刊或者国际SCI期刊作为毕业条件,将导致两方面问题。一方面,SCI国际期刊或者国内一流学术期刊发表周期相对较长,从投稿到出版一般需要1~2年的时间,有些国际顶级期刊则需要2~3年或者更长时间的出版周期。我国软件工程学科博士研究生的学制一般为3~4年,时间窗口有限,致使不少博士研究生放弃从事创新性强但有一定失败风险的科研课题,而愿意选择创新性较低但比较稳妥的科研课题去做,从而确保早日发表期刊论文而尽早获得学位。另一方面,即使软件工程国际一流学术会议可以代表该学科一流的学术水平,但仅发表国际会议论文往往并不能满足软件工程学科博士研究生毕业的基本条件,导致一些博士研究生不愿将最新最好的成果在一流国际会议上发表,而宁可选择一些水平一般的期刊。这种做法显然不利于我国软件工程学科的博士研究生与国际同行们的交流,实际上造成了我国高档次研究成果的流失,对培养优秀的软件工程人才得不偿失。

1.3对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重视不够

软件工程学科本质上是一门工程科学,要求学者们运用数学、工程和管理方法去解决软件工程实践中所遇到的人力所无法解决或者很难解决好的问题。因此,软件工程学科与工程实践问题具有高度的结合性。在软件工程领域,除了少数的博士研究生从事基础理论研究外,大部分研究课题是与具体实际相关的产业化问题。这就需要软件工程学科的博士研究生具备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将理论概念转化成为原型系统或者用实证实验验证理论、方法的动手能力。在实际过程中,一些单位对软件工程学科的博士研究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重视不够。有的博士生在攻读学位期间编写程序的代码行数不超过1000行,有的甚至没有编写过代码;有的博士生导师或博士研究生认为编写程序不是创新性的工作,工程实践是浪费学生或自己的宝贵时间;有的博士生由于在本科及硕士阶段没有打下良好的工程实践基础,导致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其能力不能胜任工程实践。无论出于何种原因,工程实践能力的不足给博士研究生及其所在课题组的科研工作都会带来负面影响。其结果是,博士研究生所提出的方法、理论无法得到工程实践检验,导致科研成果无法落地;另外,缺少原型系统或者实践验证的研究论文也很难在国际高水平会议或者期刊上发表,造成科研工作成为无果之花。

1.4博士生导师指导时间尚显不足

博士生导师对博士生的悉心指导是提高培养质量的关键。相比发达国家,我国软件工程学科博士生导师指导的博士生数量普遍较多,甚至出现一位导师一届招收3~4位博士生的现象。有的博士生导师担任单位的行政职务,因此普遍感觉“日常杂事较多”“工作压力较大”,这些因素从客观上使得博士生导师没有充裕的时间去指导每一位博士生,为数不少的博士生在读期间感到与导师间的交流时间较少。有的博士生反映“长期见不着导师的面”,甚至“一个学期没有和导师单独交流”。这种“放养”现象有悖于对博士研究生的精心指导原则,对提高博士研究生培养质量十分不利。

2改进措施

2.1构建软件工程学科博士研究生课程体系

软件工程的学科内涵是:“以计算机科学理论和技术以及工程管理原则和方法为基础,研究软件开发、运行和维护的系统性、规范化的方法和技术,或以之为研究对象的学科,其研究对象为软件系统,学科涵盖科学与工程两个方面。”据此,我们建议培养单位应当反思当前软件工程学科博士生课程的知识体系,明确该学科博士研究生所应该掌握的学科基础知识和学科特定的高级知识,构建以数学、计算机科学、系统科学、管理学为基础,以软件需求、软件设计、软件构造、软件测试、软件维护、软件配置管理、软件工程管理、软件工程过程、软件工程方法和工具、软件质量等[6]为架构的软件工程学科博士生课程体系,使之具有鲜明的学科特色,培养真正能在软件工程学科内进行创新性研究的高级专门人才。

2.2鼓励博士研究生向国际一流学术会议投稿

目前,在软件工程学科领域,国际一流学术会议的学术水平已与国际一流学术期刊相当。建议有关主管部门适时修改软件工程学科博士研究生的论文考核体系,不再将“国内一流学术期刊”或者“国际SCI期刊”作为博士研究生论文考核的唯一硬性指标,而将国际一流学术会议论文的发表也纳入可选的硬性指标之一。博士研究生通过参加国际一流学术会议,不仅可以提高自身的学术水平,而且更能向本学科的权威专家请教和学习。通过参加学术会议,博士研究生还可以提高自身的外文水平,扩大学术交流圈。笔者在澳大利亚昆士兰科技大学(QueenslandUniversityofTechnology,QUT)信息系统系访学期间,了解到该系的博士研究生每年均有一次参加所在领域国际一流学术会议的机会,费用可通过博士研究生所在系的培养部门和研究生导师所在课题组协商解决。这种做法是值得借鉴的。

2.3将工程实践能力纳入博士生入学和毕业的考核体系

将实践动手能力纳入博士生入学和毕业的考核体系,有利于培养更高科研素养的软件工程学科博士研究生。譬如,QUT信息系统系的每位博士研究生在攻读学位期间,除了开展理论研究外,还须将自己的理论研究内容通过工程实践实现出软件原型系统。这种做法的益处是:一方面,可促使博士生研究出真正经得起实践检验的高质量科研成果,杜绝了空洞而无实际价值的所谓成果;另一方面,因为博士研究生在各高校院所中实际上已是科研的生力军,由他们动手实践得出的原型系统,对于课题组高质量地完成科研课题也极为有益。建议将工程实践能力的考查纳入博士生入学考试的评价体系中,对于工程实践能力欠缺的考生,要提前排除;同时建议博士生导师高度重视对博士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对于不能将形成的理论进行原型系统实现或者进行实证实验的博士研究生,在毕业环节上要严格把关。应当鼓励博士研究生在发表科研论文的同时,申请软件著作权或发明专利,从而形成理论研究紧密联系实际应用的良好培养机制。

2.4建立博士生培养的导师组制度

实行导师组制度不仅可以有效弥补博士生导师由于精力不足无法有效指导博士生的问题,而且还有利于形成知识结构合理、思维方式相互补充的导师指导团队,这对培养博士生的团队精神和发散性思维都十分有利。笔者在QUT访学时,校方给我安排了由三位导师组成的导师组。两位副导师很好地配合了第一导师的工作,整个导师组对我进行了非常有效的指导。其中,第一导师负责访学期间学术研究方向的制定及总体研究方法的确定,主抓研究的方向;两位副导师各负责一部分研究细节的指导,主抓研究的具体工作。通过导师组的指导,使我在访学期间不但在学术上有较大的进步,而且还对国外博士研究生的指导方法有了一定的切身感受。事实上,导师组指导制在英式或美式的博士研究生培养中是很常规的做法。在博士研究生培养中,建立导师组制度对于多方面利益群体均有益处。第一,对博士研究生而言,可以接受由两(或多)位导师构成的导师组的指导。由导师组构成的更加丰富的知识平台,可以给予博士生更加全面的指导;第二,对博士生导师而言,导师组制度有可能使主导师从指导工作的细节问题中升华出来,而将有限的精力更加聚焦于宏观上的指导和学术方向上的把握;第三,对副导师而言,通过指导博士研究生的研究工作,也可以促进自身学术素养的提高,在丰富学术成果的同时汲取主导师的经验,为未来的学术道路打好基础。与主导师不同的是,副导师一般聚焦于从学术的细节上对博士生给予指导。副导师不一定要求具有高级职称,只要能力具备即可,与博士生的关系更加接近于合作者之间的关系,而与主导师的关系可以定位为助理的关系。

3结语

软件工程学科博士研究生培养方面所引发的问题,既有应当提请教育主管部门加以研究的共性问题,如我国博士阶段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服务面向等宏观方面的问题,更多的则是各培养单位在实践中所需认真解决的具体问题。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互联网的创新成果已经深度融合于软件工程的学术研究与产业实践中,这就预示着我国软件工程学科的博士研究生培养将更加国际化、工程化。教育主管部门和从事软件工程学科教育的实际工作者必须牢记历史责任,认真研究“互联网+”时代下软件工程学科博士研究生培养的理论与实践问题,提出积极的应对措施,使我国软件工程学科博士研究生的培养迈上新的台阶。

作者:冯在文 何敏 何克清 单位:武汉大学计算机学院 国防信息学院信息管理中心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教育部、国家计委关于批准有关高等学校试办示范性软件学院的通知(2001年)[EB/OL].[2016-03-05].

[2]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2011年)[EB/OL].[2016-02-28].

[3]李泽平.软件工程增设为一级学科后的机遇与挑战[J].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2,32(2):75-79.

[4]王文剑.软件工程专业和计算机软件与理论专业的内涵与反思[J].高等理科教育,2015(6):92-96.

计算机会议论文范文第8篇

SSCI即社会科学引文索引(SocialSciencesCitationIndex),为SCI的姊妹篇,亦由美国科学信息研究所创建,是世界上可以用来对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社会科学论文的数量进行统计分析的大型检索工具。1999年SSCI全文收录1809种世界最重要的社会科学期刊,内容覆盖包括人类学、法律、经济、历史、地理、心理学等55个领域。收录文献类型包括:研究论文,书评,专题讨论,社论,人物自传,书信等。选择收录期刊为1300多种。

SCI、SSCI交叉关系

SSCI对其收录期刊范围的说明中明确告知该数据库中有一部分内容与SCI重复,这是因为学科之间本身有交叉,是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相结合的跨学科的研究在文献中的自然反映。另外,SSCI从3400余种自然科学期刊中,通过计算机检索文章主题和引文后,生成一个与社会科学有关的文献目录,此目录再经ISI编委会审核,选择与社会科学密切相关的文献加入SSCI。因此SSCI也收录了相当数量的自然科学文献,二者的交叉关系更为密切。

什么是SCI和SCI期刊的影响因子?

SCI是由美国费城科学信息研究所(InstituteForScientificInformation,简称ISI)于1963年创建的科学引文索引数据库,是目前国际上公认的最具权威的科技文献检索工具之一。

ISI通过其严格的选刊标准和评估程序挑选刊源,每年略有增减,从而做到SCI收录的文献能全面覆盖全世界最重要和最有影响力的研究成果。其所收记录包括论文与引文,其引文记录所涉及的范围十分广泛,包括书籍、期刊论文、会议论文、专利和其他各种类型的文献。所涵盖的学科超过100个,主要涉及以下领域:农业、生物及环境科学;工程技术及应用科学;医学与生命科学;物理学及化学;行为科学。因此,SCI是一种为国际公认、并被广泛使用的科学引文索引数据库和科技文献检索工具,被SCI收录的学术论文被我们称做“SCI论文”。

计算机会议论文范文第9篇

SCI

SCI是美国科学情报研究所(ISI)出版的一种世界著名的期刊文献检索工具,也是当前世界自然科学领域基础理论学科方面的重要期刊文摘索引数据库。SCI是目前国际上三大检索系统中最著名的一种,能反映自然科学研究的学术水平。SCI创建于1961年,其创始人为美国科学情报研究所所长EugeneGarfield(1925-09-15)。它主要收录文献的作者、题目、源期刊、摘要、关键词,不仅可以从文献引证的角度评估文章的学术价值,还可以迅速方便地组建研究课题的参考文献网络。利用它,可以检索数学、物理学、化学、天文学、生物学、医学、农业科学以及计算机科学、材料科学等学科方面自1945年以来重要的学术成果信息。SCI还被国内外学术界当做制定学科发展规划和进行学术排名的重要依据。

SSCI

SSCI即社会科学引文索引(SocialSciencesCitationIndex),为SCI的姊妹篇,亦由美国科学信息研究所创建,是世界上可以用来对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社会科学论文的数量进行统计分析的大型检索工具。1999年SSCI全文收录1809种世界最重要的社会科学期刊,内容覆盖包括人类学、法律、经济、历史、地理、心理学等55个领域。收录文献类型包括:研究论文,书评,专题讨论,社论,人物自传,书信等。选择收录(SelectivelyCovered)期刊为1300多种。

二、什么是SCI和SCI期刊的影响因子

SCI是由美国费城科学信息研究所(InstituteForScientificInformation,简称ISI)于1963年创建的科学引文索引数据库,是目前国际上公认的最具权威的科技文献检索工具之一。

ISI通过其严格的选刊标准和评估程序挑选刊源,每年略有增减,从而做到SCI收录的文献能全面覆盖全世界最重要和最有影响力的研究成果。其所收记录包括论文与引文,其引文记录所涉及的范围十分广泛,包括书籍、期刊论文、会议论文、专利和其他各种类型的文献。所涵盖的学科超过100个,主要涉及以下领域:农业、生物及环境科学;工程技术及应用科学;医学与生命科学;物理学及化学;行为科学。因此,SCI是一种为国际公认、并被广泛使用的科学引文索引数据库和科技文献检索工具,被SCI收录的学术论文被我们称做“SCI论文”。

作为一种独特的检索工具,SCI同CA(化学文摘)、BA(生物学文摘)、EI(工程索引)、SA(科学文摘)有着明显的区别,其独特性在于引入了“引文索引”概念。其作用是:将一篇文献作为查找的线索,通过收录其所引用的参考文献和跟踪其发表后被引用的情况,来掌握该研究课题的来龙去脉,从而迅速发现与其相关的研究文献。因此SCI每年均对其收录的期刊进行较为客观地评估,以当年一种期刊过去2年内的被引用总次数除以这2年内该期刊的总篇数,作为该期刊的影响因子(ImpactFactor)。影响因子越高,说明该期刊中的论文被引用的机会越大,影响力也越大。

从出版形式来说,SCI包括印刷版期刊和光盘版及联机数据库,1997年,ISI推出了SCI的网络版数据库――WebofScience检索系统。该检索系统中的ScienceCitationIndexExpanded,其信息资料更加翔实,收录期刊更多,同时该系统充分利用WWW网罗天下的强大威力,检索功能更加强大,更新更加及时。

据统计,SCI已收录全球6500种刊物。据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公布的《2004年度中国科技论文统计结果》显示:截至2005年9月,SCI收录我国大陆科技期刊78种;同上一年相比,2004年我国科技论文数量和质量有稳定增长,SCI论文数增长15.2%,论文被引用篇数和次数分别增长4.4%和4.3%,我国论文过去十年间总被引用数上升了4位,达到世界第14位。然而,我国科技水平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仍有较大的差距,我国尚没有一个学科的论文篇均被引次数达到世界平均值。EIEiCompendex是全世界最早的工程文摘来源。EiCompendex数据库每年新增的50万条文摘索引信息分别来自5100种工程期刊、会议文集和技术报告。EiCompendex收录的文献涵盖了所有的工程领域,其中大约22%为会议文献,90%的文献语种是英文。

三、SCI、SSCI交叉关系

计算机会议论文范文第10篇

SCI是由美国费城科学信息研究所(InstituteForScientificInformation,简称ISI)于1963年创建的科学引文索引数据库,是目前国际上公认的最具权威的科技文献检索工具之一。

ISI通过其严格的选刊标准和评估程序挑选刊源,每年略有增减,从而做到SCI收录的文献能全面覆盖全世界最重要和最有影响力的研究成果。其所收记录包括论文与引文,其引文记录所涉及的范围十分广泛,包括书籍、期刊论文、会议论文、专利和其他各种类型的文献。所涵盖的学科超过100个,主要涉及以下领域:农业、生物及环境科学;工程技术及应用科学;医学与生命科学;物理学及化学;行为科学。因此,SCI是一种为国际公认、并被广泛使用的科学引文索引数据库和科技文献检索工具,被SCI收录的学术论文被我们称做“SCI论文”。

作为一种独特的检索工具,SCI同CA(化学文摘)、BA(生物学文摘)、EI(工程索引)、SA(科学文摘)有着明显的区别,其独特性在于引入了“引文索引”概念。其作用是:将一篇文献作为查找的线索,通过收录其所引用的参考文献和跟踪其发表后被引用的情况,来掌握该研究课题的来龙去脉,从而迅速发现与其相关的研究文献。因此SCI每年均对其收录的期刊进行较为客观地评估,以当年一种期刊过去2年内的被引用总次数除以这2年内该期刊的总篇数,作为该期刊的影响因子(ImpactFactor)。影响因子越高,说明该期刊中的论文被引用的机会越大,影响力也越大。

从出版形式来说,SCI包括印刷版期刊和光盘版及联机数据库,1997年,ISI推出了SCI的网络版数据库――WebofScience检索系统。该检索系统中的ScienceCitationIndexExpanded,其信息资料更加翔实,收录期刊更多,同时该系统充分利用WWW网罗天下的强大威力,检索功能更加强大,更新更加及时。

据统计,SCI已收录全球6500种刊物。据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公布的《2004年度中国科技论文统计结果》显示:截至2005年9月,SCI收录我国大陆科技期刊78种;同上一年相比,2004年我国科技论文数量和质量有稳定增长,SCI论文数增长15.2%,论文被引用篇数和次数分别增长4.4%和4.3%,我国论文过去十年间总被引用数上升了4位,达到世界第14位。然而,我国科技水平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仍有较大的差距,我国尚没有一个学科的论文篇均被引次数达到世界平均值。EIEiCompendex是全世界最早的工程文摘来源。EiCompendex数据库每年新增的50万条文摘索引信息分别来自5100种工程期刊、会议文集和技术报告。EiCompendex收录的文献涵盖了所有的工程领域,其中大约22%为会议文献,90%的文献语种是英文。

二、SCI、SSCI简介

SCI

SCI是美国科学情报研究所(ISI)出版的一种世界著名的期刊文献检索工具,也是当前世界自然科学领域基础理论学科方面的重要期刊文摘索引数据库。SCI是目前国际上三大检索系统中最著名的一种,能反映自然科学研究的学术水平。SCI创建于1961年,其创始人为美国科学情报研究所所长EugeneGarfield(1925-09-15)。它主要收录文献的作者、题目、源期刊、摘要、关键词,不仅可以从文献引证的角度评估文章的学术价值,还可以迅速方便地组建研究课题的参考文献网络。利用它,可以检索数学、物理学、化学、天文学、生物学、医学、农业科学以及计算机科学、材料科学等学科方面自1945年以来重要的学术成果信息。SCI还被国内外学术界当做制定学科发展规划和进行学术排名的重要依据。

SSCI

SSCI即社会科学引文索引(SocialSciencesCitationIndex),为SCI的姊妹篇,亦由美国科学信息研究所创建,是世界上可以用来对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社会科学论文的数量进行统计分析的大型检索工具。1999年SSCI全文收录1809种世界最重要的社会科学期刊,内容覆盖包括人类学、法律、经济、历史、地理、心理学等55个领域。收录文献类型包括:研究论文,书评,专题讨论,社论,人物自传,书信等。选择收录(SelectivelyCovered)期刊为1300多种。

三、SCI、SSCI交叉关系

上一篇:计算机学习论文范文 下一篇:本科计算机论文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