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龙果的栽培技术范文

时间:2024-04-11 15:48:25

火龙果的栽培技术

火龙果的栽培技术篇1

关键词:火龙果;新品种;长龙果;选育;栽培技术

中图分类号:S682.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910(2008)01-0031-02

我国于20世纪90年代引进火龙果,已在南方热带地区广泛栽培。目前,北方的温室栽培也已获得成功,市场前景看好。但由于引进的品种很多,且无统一名称,特别是红肉类火龙果,品种达数十种,果个大小、产量高低、挂果时间长短及耐贮运性等差别很大。为进一步提高其经济效益,笔者收集了23份种质资源,经4年的观察比较,选出了外观亮丽,口感纯正,挂果期长,商品价值较高的红皮红肉新品种长龙果。

1 选育经过

2003年从广西、福建等台资农场先后引进红皮红肉及红皮白肉火龙果2000多株,共23个品种,其中红肉类21个,2004年结果。经过2004-2007年近4年连续观察,选定长龙果为优良品系。其间,对该品种的生长结果特性、果实品质、丰产性,适应性和抗逆性等进行了观察和评价。2006年10月16日,山东省果树研究所专家对其进行了田间调查;同年12月通过专家组田间实测验收;2007年8月,通过菏泽市科技局组织专家鉴定,并正式命名。

2 主要性状

2.1 植物学特征

长龙果根系发达,多分布于2-15cm表土层中,无明显主根,属浅根性。无叶片,光合作用靠茎蔓进行。茎蔓三棱柱状,肉质,深绿色,易生气生根。边缘生刺座,果刺较其他红肉类长而密,生有4-8根。花乳白色,直径20cm左右,长30cm左右,花萼浅绿色,边缘紫红色。果实长圆筒形,皮鲜红色,上有肉质叶状绿色鳞片,鳞片边缘紫红色。

2.2 果实经济性状

果实长圆筒形,纵径13-19cm,横径7-9cm,平均单果重460.0g,最大980.0g。成熟后果皮鲜红具光泽,果肉红色,内有黑芝麻状种子,种子可食用。果肉细腻,中心可溶性固形物含量19.00%,边缘16.00%。果皮薄易剥离,厚0.2-0.3cm。11月中下旬至12月份成熟的果实,可挂至2月份春节前后采摘上市,且风味更浓,品质更佳。

2.3 生长结果特性

长龙果生长旺盛,萌芽力和成枝力较强,温室栽培条件下,一年四季均可生长,无休眠期或休眠特性不明显。肥水较好时,植后8-12个月即可开花结果。每年开花结果12-15次,较集中的有4-5次。花期为5月12日至10月28日前后,采果期6月中旬至12月中旬。若3月份定植,当年即可结果;第2年每666.7m2产果约400kg;第3年进入丰产期,平均株产2.96kg,折合每666.7m2(1080株)产果3216.8kg;第4年达4500kg以上。

2.4 适应性和抗逆性

北方温室栽培条件下适应性强。在温室大棚内,短时间0℃以下低温,只要棚内无结冰现象,无冻害发生;耐高温,肥水较好时,在40℃以上高温下,仍能正常开花结果。但长时间干旱易引起大量落花落蕾,果个较小。病虫害较少,仅在雨季或扣棚后低温高湿情况下有叶斑病、软腐病、灰霉病发生;虫害主要有蜗牛、螟虫及花蕾期蚜虫、绿盲蝽,幼苗期蝼蛄和蛴螬等。

3 栽培技术要点

3.1 建园

长龙果的设施栽培以日光温室为好。宜选择肥沃、排灌条件良好的砂壤土建园。忌涝洼地建园。

3.2 架式与定植

火龙果宜采用土地和空间利用率高、生产成本低的单柱加篱架栽培。土地整好后,按2m×2m的株行距埋设水泥柱,将直径6cm左右的竹竿用铁丝绑在水泥柱1,3-1.5m高处成十字形,架上垫旧轮胎,再用直径8cm左右的竹竿把每行水泥柱上的十字架连接成篱架。架式整好后,顺行向起垄整平,在立柱的四面各定植1株幼苗,并在立柱间篱架上,按40cm的株距定植4株幼苗,每666.7m2定植约1080株。栽苗宜浅不宜深,表土盖严根部即可。

3.3 水肥管理

定植后忌立即浇水,3-5天后少量浇水,保持土壤湿润即可,否则,易腐烂死苗。开花结果期,保证充足的水分供应。干旱会引起大量落花落蕾、果小、质差。雨季要及时排水或用棚膜设施避雨,以防积水。冬季,严格控制浇水,减小棚内湿度,以增加抗寒和抗病能力。施足基肥,以腐熟的有机肥为主。花蕾生长期和幼果膨大期适时追肥,注意增施磷、钾肥。

3.4 整形修剪及花果管理

幼苗开始生长时,及时用布条把主茎绑在水泥柱上,篱架下的植株可用布条吊蔓或细竹竿引缚上架。当主茎超过顶端十字架竹竿时,及时摘心,促发分枝。侧芽萌发后,合理疏芽,选留略低于支撑架或与支撑架相平的侧芽梢4-5条作为一级分枝。一级分枝长50cm以上时摘心,使其在架面上分布均匀,在一级分枝上保留5条左右二级分枝。二级分枝长到一定长度时,会自然下垂,形成结果枝,即可开花结果。进入结果期后,应及时剪去结果枝上萌发的新芽,并疏除老枝、弱枝及下垂近地面的枝和过密枝,以集中养分促进果实生长和花芽分化。

长龙果可白花授粉,但为了提高坐果率,可间种两个以上的红肉品种,或间种少量的白肉品种。阴雨天时,可考虑人工授粉。疏花应尽早进行,每枝条只留2-3个花蕾。坐果后,及时摘除病虫果、畸形果,1条茎只留1个果,以生产大果提高商品价值。

3.5 越冬温度控制

火龙果的栽培技术篇2

关键词:火龙果;无公害;高产;栽培技术

火龙果是多年生攀授性肉质藤蔓植物,果实清甜,口感极佳,可连续采收30年。火龙果不仅可采摘后直接食用,也可制成各种蜜果制品,如果粉、果酱、果汁饮料,还可在授粉后谢花前采收鲜花制成干燥霸王花干等[1-2],是农民致富的一个新项目。现将火龙果无公害高产栽培技术介绍如下。

1园地选择与规划

园地应选择在无污染源,远离工矿厂区和公路主干线,空气、水分、土壤符合无公害农产品基地要求,生态环境良好的地区。由于火龙果耐热不耐寒,宜在年均温度为22~25℃、最低温度不低于5℃、光照充足、坡度不大于20°的平缓地带建园,土壤为pH值在5.5~7.5之间、透气性良好、有机质丰富的砂质壤土。如利用水田种植,四周应规划排水沟[1]。

根据当地的自然条件和生产条件,因地制宜地进行道路系统、栽植小区、排灌系统、水土保持工程等规划。一般生产用地占土地总面积80%~85%,水源林、防护林、防护用地占5%~10%,道路用地占4%,其他用地占4%左右;建环园沟,沟深50~80cm、宽100cm,行间排水沟深30~40cm,以确保排水畅顺。

火龙果有红皮白肉型、红皮红肉型等品种,由于红肉型有自花不亲和的生理特性,因此在种植红皮红肉型品种时,应配置授粉品种以确保其产量,授粉品种与主栽品种的比例为1∶8[2]。

2定植

由于火龙果为攀援性肉质植物,种植时需建四方水泥支柱辅助,水泥柱规格为250cm×10cm×10cm。清除园地杂草后,按株行距300cm×250cm定标、立柱,定单柱式水泥柱1200根/hm2,以钢丝索固定,在柱顶加1个直径为70cm的铁圈固定,以便肉质茎攀上柱顶后均匀排位、生长、开化、挂果[3]。

兴宁地区3—11月均适宜种植火龙果,按每柱四方各种1株计算,共植1800株/hm2。选用品种纯正、茎肉肥厚、苗高30cm以上、根系完整发达、无病虫害的扦插苗定植,宜浅植,以防水多阻碍生长,甚至造成烂根,植深为2~5cm,定植后覆盖薄土,淋透定根水。如苗高超过30cm,定植后应将苗茎绑缚在水泥柱上,以利种苗成活攀缠。

3苗期管理

由于火龙果耐旱怕浸,定植初期每隔2~3d浇水1次,保持土壤湿润和良好的透气性,促进新根的生长发育,雨季应及时排水。火龙果初植新园可套种短期作物,既可提高地力、减少杂草,也可提高土地利用率,增加经济收益,套种的品种有花生、大豆、绿肥等。当火龙果的爬上柱顶后,提倡生草法栽培管理,以利保水保土。在每次雨后,视根系情况进行培土盖根,新植园冬季也应培土护苗。

4科学肥水

以腐熟有机肥为主,复合肥和微生物肥为辅,确保对环境和果品不造成污染。用猪、牛栏肥或土杂肥30t/hm2+花生饼或菜籽饼750kg/hm2+钙镁磷肥225kg/hm2混合堆沤,经50℃以上发酵7d,充分混合、发酵、腐熟后才能使用。

施肥可分为基肥、土壤追肥、根外追肥。在定植前30~40d在水泥柱四周挖浅穴,施腐熟有机肥,并与种植穴的表土拌匀后回穴,定植成活后7d,淋施1次薄肥水,促进植株的营养生长;15d后施促梢肥,每柱施混合有机肥10kg;始花期每柱施混合有机肥10kg、复合肥0.2kg,促进花蕾的发育生长;开花结果期施壮花壮果肥,每柱施混合有机肥10kg、复合肥0.1kg,促进果实膨大,提高果实品质及恢复树势;在花芽分化期至果实膨大期除土壤埋施肥料外,可配合根外追肥,以促进花果生长,喷施0.3%尿素或磷酸二氢钾溶液,每7d喷1次,采收前15d停喷。

5整形修剪

火龙果肉质茎生长快速,分枝力强。为促进肉质茎的生长和结果质量,肉质茎在攀援至柱顶前只保留1条主茎,剪掉其他分枝。当肉质茎超过水泥柱高时截顶,把茎蔓分成3个以上的自然下垂枝,横架在柱顶铁圈上长成结果枝。每棵进入结果期的植株,保留2/3分枝为结果母枝,其余分枝抹除花蕾,并缩小分枝的生长角度,促进营养生长,将其培养为强壮的后备结果茎蔓。每年收摘结束后,剪去产果后衰老的茎蔓及垂地遮阴的茎蔓,促进新茎生长。

6疏花疏果和果实套袋

火龙果花期特性是分批开花、花量多,为保证果实的品质,现花苞7~8d后应进行人工疏花,每条结果母枝留1~2个饱满花蕾。在幼果期要进行人工疏果,每条水泥柱同一期挂果数不宜超过20个。若种植红肉型火龙果,由于其自花授粉不亲和、坐果率低,需辅以人工授粉,即开花时收集白肉型品种的花粉对红肉型品种进行人工授粉。

经选留果实后进行套袋,实践证明,用牛皮纸套效果很好,其果实均匀成熟、商品性一致,果实套袋后可防止虫、蜂叮咬,达到无公害食用安全标准要求。

7生草栽培

火龙果生草栽培即在火龙果田间或全园种植对火龙果有益的特定品种的草(火龙果园专用草种或优质牧草品种)或豆科作物,是火龙果园保持水土、增加土壤有机质和肥力、改善火龙果生长环境的有效措施,也是果园耕作制度的改革,可以提高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8病虫害防治

火龙果病虫害很少,而且果皮有蜡质保护,几乎不使用农药。常见病虫害有蜗牛、蚜虫、果实蝇、线虫等,应以农业、物理及生物防治为主,辅以化学防治[4]。

8.1农业防治

做好品种布局,同一小区避免种植熟期差异大的品种;选用高抗或耐病虫害的优良品种;增施有机肥,改良土壤结构,增加树体营养,提高抗病害能力;创造利于果树生长和天敌生存、不利病虫生长的生态系统,保持生物多样化和生态平衡;及时疏除病虫枝、花、果,并集中作无公害处理,做好清园工作,减少病虫源。

8.2物理防治

用诱杀剂全年诱杀果实蝇雄虫,减少虫口基数;植株抽出嫩芽时局部进行人工捕杀蚜虫;梅雨季节喷3%盐水,当蜗牛从植株上跌落,放鸭捕杀蜗牛;施放茶籽饼杀治线虫等。

9适时收获上市

夏、秋季(6—11月)是收摘火龙果旺季,果实自开花起40~50d成熟,以果顶盖口出现皱缩或轻微裂口、果皮上的萼片变短、颜色变淡时即可收摘,对同一批花的果实分5~6d收完。采收时由果梗部位剪下并附带部分,采运过程避免机械损伤和曝晒。

10参考文献

[1]杨巧云,邹琼,吕淑玉,等.日光温火龙果栽培技术[J].河南农业科学,2004(1):58.

[2]郑良水.海南岛火龙果丰产栽培技术[J].热带农业科学,2004,24(4):36-41.

[3]黎均.火龙果栽培技术[J].花卉,2002(11):20-21.

火龙果的栽培技术篇3

关键词 火龙果;引种表现;栽培技术

中图分类号 S667.9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7)07-0086-03

潮阳区金灶镇是汕头市的香蕉主产区,近年因枯萎病影响,部分农户有转产念头。因此,引进了15个火龙果品种进行示范试种,并研究其栽培技术。试验在金灶镇玉路村江畔公司的火龙果园进行。该地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年均温21.3 ℃,冬季几乎无霜冻,1月日平均温度13.6 ℃,日照时数2 000~3 000 h,降雨量1 600 mm左右。2011年10月建立了品种试验园,从各地引进了15个品种,比较各品种的性状。试验采用单体立柱种植,柱距2 m,柱行距3 m,畦宽2.5 m,柱高1.5 m,每柱种植4株,共110柱,每个品种7~8柱。对参试品种物候期、营养生长习性、开花结果习性、抗性和丰产性等特性进行观察,通过比较确定推广利用价值。现将其引种表现及栽培技术总结如下。

1 引种表现

1.1 物候期

火龙果种植后,翌年开始进入生殖生长期,花芽分化条件要求不严,只要养分积累充足,4―5月适当制水,便能分化花芽,抽生花蕾并开花结果,此后营养生长与开花结果同时进行,直至11月收果结束,又进入营养生长。

试验结果显示,15个品种的物候期比较接近,多数品种现蕾期在4月中旬,开花期在5月中旬,果实成熟期在6月中旬,其中,紫水晶、白水晶比较迟,现蕾期在4月下旬,开花期和果实成熟期也稍晚,分e在5月中旬和6月下旬。

1.2 营养生长习性

火龙果在金灶镇玉路村栽培,没有明显的休眠期,除冬季生长较慢外,其他季节的生长都比较旺盛,但枝条生长最快、最集中出现在4―5月,每年4月清明过后,气温回升,出现第1次枝条生长旺盛期。据测定,日平均气温25~35 ℃,平均每天生长2 cm以上,并随着气温的升高,枝条的生长速度也随之加快;当温度达到40 ℃以上时,枝条生长减缓或相对停顿;当进入开花结果期后,因为大量营养物质输送给果实生长,枝条生长受到抑制。10月底至11月由于花果急剧减少而出现了第2次枝条生长旺盛期;其后随着气温的下降,枝条缓慢生长,当气温低于12 ℃时,枝条生长停止,进入休眠。

1.3 开花结果习性

在开花结果习性方面,各个品种基本一致,定植满1年后,只要温度条件适合,枝条生长健壮,即可进行花芽分化,开始开花结果。火龙果开花时间较短,开花至凋谢只有1个晚上。一般日落1 h后开花,花药裂开;于20:30左右花蕾散开,如漏斗状,此时花萼呈黄绿色,肉质厚,呈鳞片状,向后反卷,花瓣白色或呈红白色,授粉后柱头裂片呈褐色;至凌晨1:00左右花径最大,此时授粉能力最强,之后开始逐渐凋萎;至9:00完全凋谢。在15个新品种中,引自炮台的白肉品种和引自溪南的红肉品种为自交结实型品种,自然授粉率较高,但通过人工授粉,其果实更大、生长更快、产量更高;其他为自交不结实型,自然授粉坐果率低于10%。通过人工授粉,多数品种坐果率可提高到90%左右,但引自炮台的红肉品种人工授粉的坐果率也不足10%,该品种花特别多,适合作为花用品种。另外,引自揭西的品种果脐周围的鳞片短小或缺失,成熟时果脐容易裂开。

1.4 产量、品质与抗性

试验结果显示,15个品种平均产量为37.5 t/hm2,平均单果重350 g。其中以引自溪南的红肉品种产量最高,达到45 t/hm2,而白水晶和炮台红肉最低,这2个品种人工授粉也难以坐果。品质方面,15个品种也比较接近,果肉嫩软,酸甜适中,固形物10%~16.5%,可滴定酸0.10~0.23 g/mL,口感均较佳,均适合鲜食。抗性方面,15个品种均能在冬季低温下正常生长,没有出现冻害症状。田间以溪南红肉生长最为健壮,枝条粗大,色泽浓绿,病斑最少,说明其抗病性最强。而引自揭西的品种耐高温的能力比其他品种要差些,主要表现为遇到高温时(38 ℃以上),枝条很快发黄呈白色灼伤状,影响光合作用。

2 栽培技术

2.1 园地选择与规划

2.1.1 园地选择。火龙果适应性强,无论平地、山坡地、水田或旱地均可种植。但要取得高产优质,则宜选择年均温在21~25 ℃、月平均最低温度不低于5 ℃、光照充足、交通方便、周边无污染源的地区建园;园地土壤pH值在5.5~7.5之间,且透气性及排水性良好,有机质含量丰富,一般以砂壤土为宜。冬季霜冻较重地区及难排水的低洼地,均不适合种植火龙果。

2.1.2 修好排水沟。火龙果耐旱不耐湿,对排水系统要求严格。一般要在果园周围修深沟排水,降低地下水位,排水沟深度为60~80 cm。而行间修浅沟即可,一般沟深为30~40 cm。排水不良的园地,到了雨季常出现园土渍水状态,根系不能正常生长、吸收,植株长势不良、萎黄多病[1]。

2.1.3 株(柱)行距。火龙果茎为肉质,因此要有支撑物使其往上攀爬,枝条到顶后自然下垂,垂下的枝条才容易开花结果。因此,多采用立柱式栽培。推荐的株行距为(2.0~2.5)m×3.0 m,按设定株距起畦立柱种植。水泥柱(7~8)cm×(7~8)cm,高2 m,入土0.5 m,地面高1.5 m。柱上安装直径70 cm左右的铁圈,铁圈包扎废旧单车轮胎。

2.1.4 整地施基肥。水田地或地下水位高的田块,应采用高畦栽培,并打破犁底层,以利排水顺畅。整地前先均匀撒施富含粗纤维质的堆肥,其用量应视20 cm土层土壤有机质含量而定。一般参考用量:低于2%时,其用量为30.0~37.5 t/hm2;介于2%~3%时,用量为18.75~30.00 t/hm2;高于3%时,用量为9.75~15.00 t/hm2。由于土壤有机质的含量会因土壤微生物的分解而逐步减少,所以在每年冬季修剪后,要追施含氮量高的有机质肥,促进新梢萌发生长[2-3]。同时为保护根系,维持其活力,可在畦面做适当覆盖,以抑制杂草生长,也有利于根群的生长。

2.2 育苗

2.2.1 扦插繁殖。选取健壮枝条,切成30 cm长茎段,下端切成短楔形,置于阴凉处,于7~10 d后扦插,比较容易发根长芽,若剪下后马上扦插,则基部容易腐烂。育苗床要求土壤肥沃、排灌方便,插前苗地先混入适量有机肥、谷壳、磷肥等,上层再覆盖1层表土层。

2.2.2 嫁接繁殖。砧木选用霸王鞭,砧木和接穗在适当位置横切1刀,中间维管束对准,用牙签对接,细线绑定。

2.3 定植

2.3.1 种苗选择。要求品种纯正,茎肉肥厚,苗高 30 cm以上,根系完整、发达,无病虫害。

2.3.2 栽植季节。火龙果一年四季均可种植,植后1年开花结果,因此在3―5月栽种较好,有充分的时间进行营养生长,为丰产打下基础。

2.3.3 栽植方法。每柱定植2~4株,定植宜浅不宜深,将种苗贴着立柱轻轻放下,根系均匀摊开,逐层盖上细土,并用布条将苗绑紧在立柱上,然后淋适量定根水[4]。

2.4 定植后管理

定植后初期管理要注意保持土壤湿润,一般每隔3~5 d浇1次水,使土壤相对含水量保持在60%~70%之间,根系露出的要及时盖土;果苗生长过程要适时将苗茎绑在水泥柱上。新芽抽出后5 d左右,可施1次水肥;雨季注意及时排水,降低土壤湿度,提高植株抗病力。第1年施肥以促进营养生长为主,每月施肥1~2次,注意N、P、K肥应均衡。火龙果根系浅生,多数分布在畦面表土层,用锄头除草易伤根,田间杂草最好人工拔除,或割除,然后将杂草就地覆盖,既增加表土湿度,降低土温,防止烈日曝晒伤及根系,又增加土壤有机质。

2.5 水肥管理

2.5.1 水分管理。火龙果的根系不耐浸,大雨及排水不良容易伤及根系。一般根部被水浸泡24 h即会伤及大部分的根系,从而造成植株逐渐凋萎。火龙果根系浅,且广布于表土层,表土需全年维持湿润状态才能确保根系的活力,因此畦面应进行覆盖,而沟底采用生草栽培,这样能够比较好地平衡水分供应。有条件的果园可装上水肥一体化简易喷灌系统,既可灌水,又可喷肥,通过喷灌系统调节土壤水分供给,也可均匀调控有机液肥的喷施[5]。

2.5.2 施肥。火龙果叶退化为刺,茎披厚膜,茎表面吸收性差。因此,应多实行土壤施肥,少用叶面喷肥。火龙果生长速度快,全年均能生长,开花结果期长达6~7个月,根系又浅生,因此施肥要勤施薄施。一是基肥(过冬肥)。11 月下旬至12 月修剪后全园撒施富含粗纤维质的有机肥,施用量参照上述(2.1.4整地施基肥),并加入含有较高氮、磷、钾的有机肥。二是追肥。火龙果第2年进入结果期,按照结果树进行施肥。促梢肥于3月施,应重施,以氮为主,磷、钾配合,促进生长,并全园撒施石灰粉600~750 kg/hm2,以中和土壤酸性,补充钙元素和杀灭田间越冬病虫[6]。促花壮花肥于5月上旬施,以硫酸钾为主,氮、钙、磷肥为辅。保果壮果肥于6―11月每批果施2次薄肥,开花7 d内施1次高氮复合肥,在果实转色期施1次腐熟优质豆饼肥+草木灰。一般产量为22.5 t/hm2的施肥量为纯N 375 kg/hm2、P2O5 375 kg/hm2、K2O 525 kg/hm2。

2.6 整形修剪

植株攀柱生长时,只保留1个主茎,主茎超过水泥柱时剪顶,促其分生侧芽,选留4~5条侧芽作为一级分枝,分枝长30 cm左右时摘心,促发5条左右的二级分枝,二级分枝老熟即可开花结果。进入结果期后,应及时剪去结果枝上萌发的新芽(特别是在3月的新芽生长期,促使结果枝充实),疏除老枝、衰弱枝、过密枝,以集中养分促进果实生长和花芽分化。

2.7 授粉

火龙果有自花不亲和现象,尤其是一些红皮红肉类型,坐果率较低,需要进行人工授粉。火龙果的花一般在21:00左右完全开放,此时进行人工授粉最好。用毛笔将花粉收集到干净的器皿中,再用毛笔蘸上花粉在柱头触碰4~5次即可。

2.8 疏花疏果

2.8.1 疏蕾。在花蕾2 cm时第1次疏蕾,每枝只留大小一致的花蕾1个。开花时第2次疏蕾,只留1~2 d内开花的花蕾。

2.8.2 疏果。谢花后剪除弱茎蔓及其果、病虫果、畸形果。

2.8.3 套袋。谢花后喷施1次防治病虫的药剂,然后再套蓝色聚乙烯薄膜袋。

2.9 病虫害防治

2.9.1 病害防治。火龙果病害主要有茎腐病、基腐病、枯萎病、疮痂病、茎黑斑病、茎枯病、软腐病、溃疡病、茎斑病和病毒病。火龙果整个植株都是肉质的,肉质茎一旦衰弱染病,多种病菌可以同时入侵发病,所以类似病状往往有多种病菌同时存在。从田间火龙果病害的发生情况看,防治措施主要应该采用农业防治,以提高植株抗病力和p少初侵染菌原为主,必要时进行药剂防治。具体措施如下:增施有机肥,适时配施磷、钾肥,培养健壮植株,提高植株抗病力;加强水分管理,避免过干、过湿伤及根系,导致植株衰弱容易染病;在冬季清园时,可用45%晶体石硫合剂150~200倍液进行喷雾,消灭多数害虫和病原菌,降低越冬病虫害基数;在每一批花谢花后,喷1次广谱杀菌剂如多菌灵(或甲基托布津)、代森锰锌、咪鲜胺等,然后套袋;湿度大的季节注意防病,雨后及时喷药防治,药剂可选多菌灵、代森锰锌、咪鲜胺、铜制剂、农用链霉素等,1周后再喷1次,可有效抑制病害的发生。

2.9.2 虫害防治。一是介壳虫类、蚜虫。可喷2.5%天王星2 000倍液、吡虫啉3 000倍液,10 d后再喷1次。冬季可用45%晶体石硫合剂150~200倍液进行喷雾,消灭越冬代的幼虫和卵,降低大田虫口基数。二是害螨类有红蜘蛛、锈蜘蛛等。可选用24%螺螨酯悬浮剂4 000~6 000倍液、1.8%阿维菌素乳油2 000~3 000倍液喷杀。三是蛾类有刺蠖、毒蛾等。可用90%敌百虫800倍液,或80%敌敌畏800倍液喷杀。四是蜗牛。以白菜诱集,后撒石灰粉扑杀;或用多聚乙醛配制成含2.5%~6.0%有效成分的玉米粉毒饵,在傍晚时撒施诱杀。

2.10 采收

火龙果采果期在6―11月。果实由绿变红5~7 d后即可采收。采收时,按同一花期结的果,从果梗部位剪下。采收搬运过程中要避免碰伤、压伤、曝晒。采收后按不同品种、规格分别分级、包装、标识、入库。

3 参考文献

[1] 解开治,李朋星,徐培智,等.火龙果早结丰产栽培技术[J].广东农业科学,2011(3):46-47.

[2] 兰海滨.火龙果优质高产栽培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11(7):119.

[3] 冯奕玺.火龙果生物学特性、栽培技术及其发展前景[J].云南热作科技,2002(3):36-40.

[4] 张乔良.火龙果在云南思茅的种植表现及栽培技术[J].中国南方果树,2012(1):78-79.

[5] 耿以工,王景怀,邓永卓,等.天津地区火龙果设施栽培技术[J].天津农林科技,2012(2):16-18.

火龙果的栽培技术篇4

关键词:茄子;品种比较;莆田地区

茄子,又名落苏、矮瓜,是一种分布广、可周年供应的大宗蔬菜[1]。其营养丰富,含较多人体必需干物质,如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及钙、铁等,果皮中含有丰富的维生素E和维生素P,此外,茄子含有茄碱苷,有降低胆固醇、增强肝脏生理功能的效用[2]。

茄子产量高,适应性强,采收供应期长,是夏秋的主要蔬菜之一,对调节我国夏秋蔬菜淡季起了很好的作用[3]。目前我国茄子播种面积70万hm2以上,总产量2 000万t以上。2010年福建省茄子种植面积21 010.5 hm2,产量43.4万t以上,在福建省蔬菜淡季供应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目前,福建省栽培的茄子品种单一,主要有闽茄2号、闽茄3号、绿丰1号、火焰山等紫红长茄,为满足消费者对茄子品种的多样性需求,我们引进国内几家育种公司最新育成的不同类型茄子品种,在同等栽培条件下进行农艺和经济性状对比,从中筛选适宜本地区栽培的品种。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参试品种10个。闽茄2号(福建),杭丰1号(浙江),引茄1号(浙江),冠王3号(浙江),黑冠长茄,火焰山紫红长茄(广东),黑丽长茄(上海),墨拉克(上海),紫龙长茄,对照(CK)农友704(台湾)。

1.2 试验方法

试验在莆田市农科所试验田进行,黏质壤土,土层深厚,排灌水方便,前作莴苣。试验采用随机区组排列,小区面积7.20 m2,3次重复,每小区定植20株,行距80 cm,株距为45 cm。四周设保护行。

2012年1月9日,10个品种同时用500 mg/L赤霉素浸种24 h后,在30℃恒温发芽箱催芽48 h,1月12日播种,3月20日假植,4月18日定植。定植前深翻晒土,采用高畦栽培,每小区按每667 m2施腐熟鸭粪1 000 kg、腐殖酸系列生物肥20 kg、三元复合肥(17-17-17)40 kg的标准沟施基肥,各小区田间管理如施肥、喷药、摘叶、整枝等均统一进行。

试验主要观察各品种的植物学性状和物候期特征,收获盛期每小区随机抽取20个果实进行经济性状测定,求平均值;产量为小区实际采收产量,每次采收分别计量记载。

2 结果与分析

2.1 生育期

从表1可见,黑冠长茄最先出苗;其次是航丰1号和黑丽长茄,1月27日出苗,都比对照农友704提前7 d左右。黑冠长茄最早开花,比对照提前11 d,其次是黑丽长茄。结果初期最早的是黑冠长茄和黑丽长茄,比对照提前12 d,其次是闽茄2号和杭丰1号。始收期最早的是黑冠长茄,比对照早9 d;其次闽茄2号、杭丰1号和黑丽长茄,在5月30日;火焰山紫红长茄和对照最迟,为6月6日。

2.2 农艺性状

从表2可知,各品种株高以火焰山紫红长茄最高1.333 m;其次是引茄1号1.261 m;再次是紫龙长茄和对照品种农友704,株高1.232 m;最矮的是杭丰1号,只有1.093 m。开展度以黑冠长茄最大1.292 m;其次是火焰山紫红长茄1.201 m;再次是杭丰1号、冠王3号等;引茄1号最小,只有0.986 m。

参试茄子有长条形、棒状和长棒状。长条形的有闽茄2号、杭丰1号、引茄1号冠王3号和黑丽长茄,其中,杭丰1号果长最长,达30.68 cm。棒状的有黑冠长茄、紫龙长茄和农友704,其中,紫龙长茄果横径最大,达4.94 cm;果长最短才22.60 cm。长棒状的有墨拉克和火焰山紫红长茄,其果横径约3.6 cm,其中,火焰山紫红长茄果长较长,达30.13 cm。

参试品种的果色有紫色和墨紫色,其中,就黑冠长茄、黑丽长茄和墨拉克为墨紫色,其余品种全部为紫色,果皮均为光泽。

2.3 产量表现

由表3可知,引茄1号产量最高,小区产量57.30 kg,折667 m2产量5 308.21 kg,比对照农友长茄增产1 256.18 kg,增幅31%,紫龙长茄产量位居第二,5 307.28 kg;位居第三位的是杭丰1号,4 352.18 kg,比对照增产7.41%;闽茄2号、黑冠长茄和墨拉克产量均比对照品种低,其中,以墨拉克产量最低,3 801.90 kg,比对照减产6.17%。

2.4 抗病性

从表3得知,黑丽长茄、紫龙长茄和引茄1号较抗青枯病,其发病率比对照农友704低,闽茄2号和对照抗青枯病能力差不多,其余品种田间表现抗青枯病都比对照差;10个引进品种中均会感绵腐病,其中紫龙长茄绵腐病发病率最低,和对照表现相当,其他品种都比对照差,特别是黑冠长茄最不抗绵腐病,发病率达15.00%。

3 小结与讨论

试验结果表明,黑冠长茄、引茄1号和黑丽长茄较早熟。其中,引茄1号综合性状最佳,商品性好,紫红色有光泽,果实光滑柔软,果肉白色、口感好、品质细嫩,产量高,株型紧凑,抗病性较强,可在莆田栽培推广;而黑冠长茄和黑丽长茄鉴于其他性状表现一般,所以有待于进一步试验。另外,紫龙长茄产量高、抗病性强,但因果形为棒状目前不大适应本地市场需求,不列入推荐品种。墨拉克产量低,田间抗病性差,其他性状也无明显优势,不适宜在本土栽培,予以淘汰。

参考文献

[1] 李植良,黎振兴,黄智文,等.我国茄子生产和育种现状及今后育种研究对策[J].广东农业科学,2006(1):24-26.

[2] 罗丽,罗志娟.早熟茄子优质高产栽培技术[J].农技服务,2008(10):40.

火龙果的栽培技术篇5

火龙果栽后12至14个月开始开花结果,每年可开花 12至15次, 4至11月为产果期,谢花后30至40天果实成熟,单果重500至1000g,栽植后第2年每柱产果20个以上,第3年进入盛果期。

火龙果为热带、亚热带水果,其栽培技术简单,性喜温暖潮湿,耐荫耐贫瘠,生长的最适温度为25至35℃,低温高于5℃的地方均可露天种植,对土壤的要求不严格,平地、水田、山坡或旱地均可栽培,在肥沃、排水良好的中性或微酸性砂红壤或壤土中生长良好,具气生根,根多强壮,生命力极其旺盛。

繁殖方法主要采用扦插和嫁接,种植时一般行距6至7m,株距3至4m,管理过程中适当施一些有机肥,夏天高温干旱注意灌溉,雨天注意排涝,防积水,避免细菌、真菌感染。一般很少发生病虫害,即使有少量发生,采用一些高效低毒的农药就可以处理和预防,火龙果的开花结果期为每年的5~11月,当果实由绿色逐渐变为紫红色时即可采收。

(来源:文章屋网 )

火龙果的栽培技术篇6

关键词:核桃;黄龙县;现状;发展战略

中图分类号:S664.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2910(2008)01-0014-02

陕西省黄龙县自1992年开始将核桃作为县域经济的主导产业,加大对核桃产业的开发力度。近年来,黄龙核桃优质商品基地建设和产业开发呈现了良好发展势头,取得了显著的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核桃人均面积、产量和产值及在农民收入中的比重均居全国前列。2001年被国家林业局授予“中国核桃之乡”,2003年被国家质监局确定为“国家矮化核桃标准化示范区”。现将黄龙县核桃生产现状和发展战略报告如下。

1 自然条件优越

黄龙县位于陕西渭北旱塬与陕北黄土高原的过渡地带,国家五大天然林区之一的黄龙山林区腹地,属陕西秦岭以北不可多得的半湿润暖温带气候区。最高海拔1783.5m,最低海拔643.7m,森林覆盖率达72.4%,林草覆盖率达84.2%,大部分地区土层深厚,疏松肥沃,pH值6.5-8.3。全县年平均气温9.5℃,年无霜期165-195天,年平均降水量680mm;水源清新,无任何工业污染,空气洁净,有“陕西的一叶肺”之称;尤为独特的优势是无任何核桃果实病虫害,极高的商品率和天然的森林隔离带,为生产优质坚果提供了独一无二的优越环境,也为发展优势产业,打造黄龙核桃纯天然食品品牌提供了可靠基础。目前,全县核桃栽培面积9200hm2,年产核桃3750t。2004年已有133多hm2核桃取得有机认证,计划未来5年内完成有机认证667hm2以上,完成绿色认证2667hm2以上。

2 栽培历史悠久,地理标志保护通过省级初审

黄龙县10个乡镇均有核桃栽培,1992年前自然分布的核桃达1800hm2。柏峪乡乱麻科村1株300多年生的核桃古树占地面积达733m2,株产最高达356kg。境内百年大树随处可见,是20世纪70年代以前陕西著名的商品核桃出口基地。目前黄龙核桃已通过省质检局组织的地理标志产品初审,正积极申报国家原产地保护。

3 引选和推广优良品种

黄龙是国家“七五”核桃攻关项目验收获奖后,首批被国家科委(现科技部)扶持立项,进行核桃早实品种推广的县份。1992年以来,先后引进国内外优良品种43个,从当地筛选优良单株846株。通过对引进优良品种的对比试验,于2003年确定适宜当地发展的主栽品种为香玲、鲁果2号、岱丰和陕核5号等5个品种,鲁光、鲁核1号、辽宁1号和中林1号为搭配品种,使黄龙率先在陕西实行品种化栽培。在黄龙新发展的7300hm2核桃中,良种面积达5300hm2,占73%以上,其中主栽品种香玲面积达3300多hm2。品种化栽培为黄龙核桃实现“标准化生产、规范化管理、商品化经营、市场化营销”奠定了基础,黄龙不仅被陕西省确定为渭北优质核桃示范基地,而且其优质核桃矮化密植丰产技术和良种穗苗已辐射至甘肃陇南、四川巴中和重庆城口县等地,为推动我国北方核桃实现良种化栽培发挥了示范带动作用。

4 以百公里优质核桃长廊建设和政策激励,带动规模化和基地化发展

1998年,黄龙县启动了沿省道洛韩路为主干的百公里核桃长廊工程,制定了“二十万亩优质核桃商品基地建设发展规划”,出台了“鼓励机关单位干部职工发展核桃的若干优惠政策”,发展核桃生产的力度不断加强。2004年出台每建666.7m2核桃补助100元的激励政策,连续4年兑现到位,极大激发了广大农民发展核桃生产的积极性,核桃生产呈现出前所未有的良好势头。

5 积极进行体制创新,建立完善服务体系

为做大做强核桃产业,黄龙县于1992年成立了县干果公司;1995-1998,年相继增设县干果技术推广服务站和乡镇干果技术推广服务站;2000年向省科技厅申报批准成立了陕西渭北核桃研究开发中心;2004年进行体制创新,设置具有行政职能的政府直属局――黄龙县核桃开发管理局,并将以前所成立的机构归口核桃局管理。

通过体制创新,黄龙核桃产业形成了“科技先导,龙头带动,品牌支撑,规模发展”的良好开发格局,避免了盲目发展、管理混乱所带来的低效益重复建设,初步建立了良种苗木市场准入机制和资质审核制度,申报完成了“圣龙”牌商标和入超条形编码,取得有机认证和产品合格证书,为依法保护黄龙优质核桃品牌,形成延安又一绿色特产,提供了有力的体制保障。

6 以科技为先导,推动产业发展

黄龙始终把科技放在核桃产业发展的首位,邀请中国林科院、山东省果树研究所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核桃专家传经送宝,大胆启用和培养当地业务人员作为科技兴业的骨干力量,不仅解决了核桃产业发展过程中的一系列技术难题,而且取得多项科研成果。1999年以来有两项核桃科研成果获陕西省政府科学技术二等奖,一项获省政府农业推广二等奖,并得到国家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两个项目和国家级星火计划两个项目的支持;一名产业科技带头人获得“陕西省2005年度有突出贡献专家”称号和延安市科学技术特殊贡献奖。产业的发展培养出了一支高素质的核桃科研推广技术队伍。

7 典型示范,带动全县

长期以来,黄龙核桃处于自然或半自然栽培状态,嫁接和集约化栽培是制约良种化推广的难点。为此,黄龙始终把抓典型、树样板、搞示范作为推广新技术、新品种的重要工作方法,在全县分级进行推广应用。从1992年开始,先后兴建了界头庙神地20hm2核桃良种引种园和崾先乡东塬“圣龙山庄”千亩良种核桃示范基地,将研究、试验项目优先在示范基地开展,成熟后要求“乡乡有示范园,村村有示范户”,充分发挥对全县的示范辐射、带动作用。

8 充分发挥强龙头的带动作用

火龙果的栽培技术篇7

关键词油茶;选地整地;种植;抚育管理;浙江景宁;九龙乡

油茶是山茶科山茶属中的常绿小乔木,耐酸耐瘠薄,生态适应性非常强[1],是景宁县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九龙乡位于滩坑库区边,在浙江省景宁县城东北部,是该县山林面积较大的乡。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6.8℃,7月平均气温27.8℃,极端最高气温40.1℃,1月平均气温3~5℃,极端最低气温-9.1℃,年日照时数1 848h,年平均降水量1 510mm,年相对湿度79%,气候温暖湿润,地形地势复杂,自然条件良好,山地气候特征明显。九龙乡具有油茶种植历史悠久,自然条件适宜,土地资源充裕,目前已规划油茶基地30hm2,油茶低产改造20hm2,乡镇府出台扶持政策,每年安排专项资金用于油茶产业发展。为了更好地发展油茶产业,笔者对九龙乡油茶栽培管理技术进行了论述,供种植者参考。

1种植地选择与整地

油茶属于半阴半阳树种,幼苗喜阴,成林喜阳,选择海拔高度100~500m、坡向南坡或东南坡、坡度25°以下、土层深厚的中下坡酸性、微酸性红壤、黄壤。油茶是深根系树种,根深1m以上,一般生长有杉木、茶树、松树、映山红、铁芒萁等植物的山地都适应油茶造林。整地是油茶造林的重要环节。一般在栽植前1个多月进行,通过翻松土壤,改良土壤结构,提高通气状况,改善微生物活动条件,使土壤充分熟化。根据造林地的不同情况,可进行全垦整地、带状整地和块状整地,在平地采取全垦整地,陡坡上采取块状整地,缓坡上采取带状整地。整地后按种植密度挖好栽植穴,施足底肥[2,3]。

2种植

应选择一至二年生优良品种或优良无性系嫁接壮苗[4]。壮苗的标准是:顶牙饱满,根系发达,无病虫害。二年生壮苗要求高30cm,地径0.3cm;一年生壮苗要求高15cm,地径0.15cm。不用实生苗造林。种植一般在立春至惊蛰进行,有的地方提倡和推广10月“小阳春”植苗造林。种植方法为1穴1株。在已填好土的穴中,挖成与苗木根系大小深浅适宜的种植穴,将苗栽其中,舒展根系,栽紧踩实,深度以比苗木根颈高1~3cm,栽后覆1层松土。将基部堆成馒头形,防止雨季穴土沉陷浸水死苗。为提高油茶林的前期产量,使之提前进入丰产期,可适当密植[4],一般要求1 605~2 505株/hm2,株行距2.3m×2.7m或2m×2m。

3抚育管理

一是肥料料管理。幼树(1~5年)追肥以追施氮肥为主。每年需施尿素100g/株左右,分4~5次施肥,次多量少。从苗的4个方向挖穴进行穴施,距离苗10cm左右。进入丰产期(6~9年)主要施氮、磷、钾肥,比例为3∶2∶1,每年需肥量在250g/株左右,分2~3次施肥。进入盛产期(10年以后)消耗较大,需要肥料增多,在500g/株左右,氮、磷、钾比例为5∶3∶2。2月施氮肥200g/株,5月施钾肥100g/株,7月施磷肥150 g/株。采用沟施,距树干20cm处沿树干周围开挖10cm深的环形沟,把肥料均匀撒入沟里,盖上土即可;也可采用放射状施肥,距树干20cm处按4个方向开挖10cm的4个穴,把肥料分配均匀后撒入穴中,盖上土即可。最好是雨后追肥[5]。二是林树土壤管理。进入冬季,对油茶林进行全部翻挖,捡出大块石头和恶性草根,杂草铺在树塘内。翻挖的土块不能敲细,让其自然风化。全年应除草2~3次,让其在地里自然腐烂,增加土壤有机质。提倡林粮间种,以耕代抚[6]。粮食作物应选择矮杆品种,以豆科较好。

4病虫害防治

油茶炭疽病在我国茶产区普遍发生,引起严重落果、落蕾、落叶、枝枯,甚至整株死亡。防治方法:春季另行补植,结合修剪,清除病枝、病叶、枯梢、病果和病蕾;加强林地管理,清洁林地环境,保持通风通光,降低林内湿度,发病期间不宜施氮肥,应增施磷肥、钾肥,提高植株抗病性。危害油茶的害虫主要有油茶毒蛾,一般一年2~3代,以卵越冬,幼虫常聚集为害,在树干附近土中或在枯枝落叶中结茧化蛹。成虫有趋光性,产卵在叶背中脉附近,覆有乳黄色绒毛,幼虫取食叶后,吃光后也取食嫩枝树皮和幼果,使油茶枯死或大量减产,防治方法:夏铲冬垦灭蛹、灭幼虫,人工捕捉和灯光诱杀,招引益鸟捕食害虫;3龄前可用0.2%阿维菌素2 500~3 000倍液进行防治;4月中下旬用白僵孢子22.5~30.0万亿/hm2喷雾防治。

5参考文献

[1] 胡国华.油茶苗木培育及栽培管理技术[J].安徽农学通报,2007,(16):229-230.

[2] 俞秀兰.油茶优质丰产栽培技术研究[J].福建林业科技,2006(1):232-234.

[3] 汪明正,张志明,朱才明.油茶的高产栽培技术[J].特种经济动植物,2009(6):33-35.

[4] 冯维华.有机油茶栽培技术[J].福建农业,2008(5):16-17.

[5] 李娟.油茶育苗及其栽培技术的探讨[J].企业家天地(理论版),2009(8):143-144.

火龙果的栽培技术篇8

2.入世后漳州蔬菜产业发展对策兰海滨

3.福建茶业应对入世的思考陈荣冰

4.加入WTO给闽西畜牧业带来的挑战、机遇与对策黄学龙,林开雄

5.加入WTO对福建省创汇食用菌业的影响与对策谢福泉

6.构建WTO框架下的福建农业国内支持政策李宇

7.漳州市如何继续做好食用菌业这篇大文章杨小玉

8.加入WTO必须减轻农民的"隐性负担"李贤辉

9.春结球白菜引种筛选鉴定福建农业科技 陈书新

10.山葵白锈病诊断、为害和致病性调查魏美玉,张时兴,周桂珍,严成灼

11.12种野菜中硝酸盐和亚硝酸盐含量的初步研究蔡顺香,颜明娟,陈震南

12.太子参组培快繁技术研究初报林丛发,钟爱清,魏泽平,罗仰奋

13.四种芽苗蔬菜的栽培比较试验曾志杰,方俊华,杨强

14.防治李树流胶病的药剂筛选试验侯瑞曦,黄丹敏,林剑华,刘琪

15.50%螺敌可湿性粉剂防治福寿螺药效试验邱良妙,占志雄,傅建炜,游泳

16.腾龙有机无机复混肥在琯溪蜜柚上的肥效试验姚宝全,吴杰

17.葡萄穗轴褐枯病发生规律及防治试验许含冰,魏美玉

18.VA菌根及其研究进展蔡宣梅,方少忠,林真

19.地、市农业科研所加强科技开发工作的探讨郭建铭

20.推进福建生态省建设应注意的几个问题庄忠钦,林信浩

21.农业科技园区建设及其运行机制思考陈琴苓,刘炜,莫棣华,李兵,彭成绩

22.从林业化学角度论析百合花丰产优质的几个问题谢福荣

23.调整福建果树品种结构的若干刍议余亚白,林斌,钱蕾

24.福建省粘瘦型稻田工程治理改造技术措施罗凤来,沈勤鲁,王玲芳,吴菁

25.福建省热带园艺作物引种业现状及发展思考庄聪鹏,陈清智

26.入世后我国农业面临的挑战与对策毛艳玲

27.优质早稻长谷早占主要特征特性与栽培要点黄洪河,郑九如,杨长桃,郑苹立,蔡秋华

28.福优964的主要特征特性与栽培技术黄达彪,廖建峰

29.山葵栽培技术梁茂东,黄珍发

30.谷壳栽培竹荪技术余应瑞,林衍铨,林兴生

31.日本网纹甜瓜病虫害防治技术林小牧

32.毛豆75的特征特性及栽培要点黄建成,种藏文,郑旋

33.腐食酪螨的发生与防治于晓,范青海

34.通心白莲烘烤技术魏英辉,罗银华

35.加强危险性有害生物松材线虫的检验检疫黄可辉,郭琼霞

36.大棚瓠瓜早熟高产栽培技术余华,蔡盛华

37.瑞典红色包菜特征特性与栽培要点叶忠贤,方少忠

38.兴化桂圆干及其传统制作工艺黄永雄

39.香根草的主要特点与栽培技术潘榕,高亮生

40.肉鸽Ⅰ型副粘病毒病的诊断与防治游美珍,吴胜会,林琳

1.福建省农业科技工作的思路及措施丛林

2.信息快递

3.高蛋白大豆福豆234的选育及栽培要点林国强,张轼,滕振勇,陈志雄

4.杂交晚稻新组合引种试验初报林景灿

5.福优964烟后茬丰产制种技术吴南钦,丁建发

6.适于加工咸酥花生的台南选9号秋季优高栽培技术卢凤初,苏秋芹

7.花生新品种泉花327干物质积累与分配特性的初步研究庄明川,陈剑洪,陈永水,张步贤,李阳溪

8.福建农业科技 福建果业现状及今后发展思路施清

9.早熟梨新品种授粉品种的选配郑惠章,黄新忠,张长和,林洪龙

10.花叶片组培的初步研究魏翠华,陈沁,黄骐

11.春种马铃薯种植密度试验陈石品,程竞照,彭瑞华

12.龙眼高接换种应注意的几个技术环节杨文焕,魏树林,黄飞龙

13.利用KClO3调节龙眼产期的若干体会陈仁辉,柯碧南,黄毅斌

14.日本南瓜的特征特性及其栽培技术邱忠润

15.丝瓜络的经济效益及其栽培陈钦,范渠森

16.清流淮山地方品种比较试验小结林贵发,邱木生

17.防治甜椒病毒病的药剂筛选试验初报黄良河,郭生国

18.50%翠贝DF防治草莓白粉病试验花秀凤,陈铣

19.园林害虫松突圆蚧的发生与防治黄卓青,王谨hHTTp://

20.三明市农业生态环境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何新桃

21.莆田市水土保持促进生态环境建设的实践与思考王宝喜

22."猪-沼-果"生态模式治理农村水污染的不足及其补充方案王建雄

23.茶树菇无公害栽培技术张惠珍,傅瑞洲,黄志龙,谢福泉

24.厦门市胡萝卜无公害生产技术规程初拟姜平,王志军,李舒婕,孙传芝

25.农牧并举双抓增收--加快福建畜牧业发展的若干思考叶美琼

26.惠安县甘薯生产现状调查和产业化发展思路

27.土地整理项目规划设计方法的探讨--以石狮市蚶江镇海埭土地整理项目为例缪剑飞

28.探索和发展海洋环境污染监测新技术张小玲,陈钟敏,张颂明

29.马铃薯抗晚疫病转基因育种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凌永胜,汤红玲

30.南平市"奶牛热"的喜与忧范辉

31.良百精浓缩料饲养农村散养猪试验简报刘鸿涛

1.福建省水稻育种回顾翁国华,郑家团

2.信息快递1

3.早稻新品种区域试验初报冯建成,杨彬元

4.优质杂交水稻新组合区域试验刘国辉,侯郁辉,刘裕红,曾利联,罗绍坚,黎军发

5.优质两系稻新组合"金两优289"特征特性及高产栽培技术周秀生

6."稻(烟草)-稻-莴苣"高产高效栽培模式杨长桃,陈由禹,罗英,饶鸣钿

7.作物品种鉴定和纯度分析技术研究进展陈芳芳,陈青,王惠英,廖富荣

8.泡沫箱甘薯块育苗新法福建农业科技 胡建设

9.早中稻-秋马铃薯高产栽培技术苏玉鹤,张贵景

10.高淀粉甘薯新品种"龙薯10号"高产栽培技术张文斌,谢新强

11.优质两系杂交稻新组合"金两优5号"杨彬元

12.不同基质和营养液对金边瑞香生长的影响于凯然,丁永电,廖振军,卢义

13.夏季小白菜栽培技术王命义,王庆文

14.如玉5号苦瓜高产栽培技术邓昌琳,李洪龙,苏建荣

15.玫瑰茄在漳浦县的种植表现及高产优质栽培技术余丽莉,庄文彬,董须光

16.美国超甜玉米"黄金一号"秋播栽培技术邱福山,钟卫胜,孔晓芬

17.法国细刀豆高产栽培技术周诗从

18.红掌的组织培养技术陈燕

19.几种营养因子对白灵侧耳菌丝生长的影响倪文杰

20.白背毛木耳无公害栽培技术李建麟

21.猪流感的诊治报告张其明

22.山羊传染性脓疱病的诊治陈龙星,李奕梓,陈新梓

23.新城疫疫苗研究进展张体银,王光锋,白泉阳,郑腾

24.生姜大棚促成栽培技术吴兰团

25.南方大棚无土栽培番茄品种的筛选刘加建,廖剑鍫,许远正

26.钢丝骨架葡萄避雨棚及其在生产上的应用沈建生

27.闽南地区荔枝干果加工技术林瑞芬

28.柑桔皮的加工与综合利用陈扬祥

29.草莓主要侵染性病害及综合防治措施梁荣南

30.毛豆斜纹夜蛾的发生与综合防治技术林小松

31.瓜绢螟的发生规律及其防治技术杨必茂

32.黄曲条跳甲的发生与综合防治技术沈金发

33.苋菜病虫害的发生和防治陈金宝

34.小菜蛾田间药效试验陈裕兴

35.丁草胺、威霸防治春花生地杂草研究初报陈永水,陈剑洪,陈茹艳

36.信息速递2

37.西瓜黄蚂蚁的防治技术康建坂,郑开斌,李章汀,彭澄清,康开权

38.苏铁害虫调查孙国坤

39.不同氮钾水平对杂交稻Ⅱ优航1号生长和产量的影响林玉棋,罗玉水,饶鸣钿,乐阿水,谢火生

40.沼液在茄子栽培上的应用效果试验张宜昌

41.水稻免耕栽培适宜施肥方法初探江添茂

42.有机无机复混肥在小白菜上的肥效试验范启庆,傅龙顺

43.土壤污染治理中的植物修复技术陈晓英,唐胜群

44.GC/MS快速检测无公害蔬菜中32种农药残留量周艳明,李彩卫,牛森,李娜,黄开华,刘笑

45.闽东北野生乌饭树叶营养成分分析颜孙安,钱爱萍,林香信,饶秋华

46.福建省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庄美华

47.福建省良种场改革与改制的实践与探讨谢特立,廖劲萍

48.云霄县枇杷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建议吴进权

49.福建农业科技 南安龙眼产业存在问题与思考姚汀江

上一篇:医疗废物泄露应急方案范文 下一篇:校本课程资源建设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