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龙果写作范文

时间:2023-11-28 12:07:25

火龙果写作

火龙果写作篇1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这首词具体写作时间不详,从词意看,大约作于中晚年。

词的一开头,就大力渲染元宵节花灯的热闹景象:满街的灯光,像春风吹开了万树花朵,吹落了满天繁星。“东风夜放花千树”,写得非常精彩,它似乎化用了唐代诗人苏味道和岑参两个人的诗句。苏味道在《正月十五夜》中有名句:“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岑参在《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也有名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但词人能出于己意,把岑参形容北方雪景的手法用来形容花灯,便比苏味道的诗句显得场面更阔大,颜色更绚丽,因而更富于艺术感染力。“星如雨”,也是以繁星比喻灯多。

接着是写观灯的人:“宝马雕车香满路”。“宝马雕车”,即骏马彩车,这显然是贵族之家的车驾。又从“香满路”三个字可知,车上坐的当是女眷。这便为下面重点写妇女作了铺垫。

“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是写彻夜的歌舞盛况。“凤箫”,箫的美称。“玉壶”,玉雕之壶。一说为灯名。《武林旧事》:“灯之品极多,每以苏灯为最。圈片大者径四尺,皆五色琉璃所成,山水人物,花竹翎毛,种种奇妙,俨然着色便面也。其后福州所进,则纯用白玉,晃耀夺目,如清冰玉壶,爽彻心目。”但这里当是以玉壶比喻月亮。唐诗人朱华《海上生明月》:“影开金镜满,轮抱玉壶清。”“光转”是说月亮的转移,时间的流逝。因为“光转”与下面的“一夜”是相承接的。“鱼龙舞”,即鱼龙杂戏。《汉宫典职》:“正旦,天子御阳德殿,作九宾乐,舍利从东来戏于庭,入殿前激水化为比目鱼,跳跃漱水作雾,化成黄龙,高八丈出水戏于庭。……遂作鱼龙曼衍,黄门吹三匝。”陈子昂《洛阳观酺应制》:“云凤休征满,鱼龙杂戏来。”宋代夏竦在《奉和御制上夜观灯诗》中也说:“鱼龙曼衍六街呈,金锁通宵启玉京。”一般宋词注本说:“鱼龙,指鱼形、龙形的灯”,似不确切。

以上是上片,极写正月十五夜“花市灯如昼”的热烈场景,重点是渲染气氛,为下面具体写人之张本。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是写盛装妇女的群像。《武林旧事》卷二载:“元夕节物,妇人皆戴珠翠、闹蛾、雪柳、菩提叶、灯毬、销金合、蝉貂袖、项帕,而衣多尚白,盖月下所宜也。”可知词中的“蛾儿”、“雪柳”,都是妇女在元宵夜所戴的饰物。“黄金缕”,一说指柳枝。这里当是以黄金或彩纸制成的饰物,状如柳枝。如果说以上三种饰物,仅是代指一群盛装妇女外在形象的话,那么“笑语盈盈暗香去”一句,便惟妙惟肖地写出了她们的声音笑貌来。“盈盈”,媚笑的样子。张泌《浣溪沙》:“慢回娇眼笑盈盈。”“暗香”,幽香。这里当是微香的意思。其与前面的“香满路”适成对照。那时,玉免初升,华灯齐放。浓妆艳抹的贵妇闺秀刚刚上路,所以车过之后,便留下浓郁的香气。而随着“玉壶光转”,她们身上的脂粉气也渐渐消失了,于是只有“暗香”了。那么这些妇女离开这里,要到哪里去呢?一是可能兴尽而归;一是可能要到那灯火辉煌之处,因为有的地方已经“灯火阑珊”了。这便与后面的“那人”的去处形成了强烈的对比。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是词人所要寻觅的一个与众不同的女子形象。“蓦然”,忽然。“阑珊”,零落稀少。以上几句意谓在人群里寻找她干百次,忽然回头一看,我所倾慕的人却在灯火稀少的角落。这个人儿为什么不到热闹的地方去呢?

原来这是词人特意塑造的一个形象,在这个形象身上寄托了词人的理想。对于这一点,梁启超曾指出:“自怜幽独,伤心人别有怀抱。”

我们知道,辛弃疾自南归以来,无时无刻不想驱马北上,恢复中原。但是由于皇帝的无能,主和派的阻挠,他的理想一直不得实现。在这种情况下,他既不愿随波逐流,得过且过;也不肯趋炎附势,谋取功名。因而心中常常是苦闷的。而在词中这位站在“灯火阑珊处”沉思的美人身上,恰恰反映了词人在政治上失意后,仍然坚持理想,自甘寂寞,不肯与主和派同流合污的高尚品格。这也是此词的主旨所在。

这首词从形式上看,似乎是婉约的,但从所表现的思想上,又具有豪放的特点,风格是很别致的。

它的最突出的特点是,采用寄托手法,委婉含蓄,给人留有充分的想象余地。表面上,此词是写元宵节繁华热闹的场景和词人追慕的幽独的美人形象,而实际上是别有所寄的,并且这种寄托是通体性的。也正因为如此,所以含义深婉,耐人寻味。这个美人为什么偏偏要站在灯火零落之处,她在想些什么?词人都没有写。但这种曲折含蓄的手法却使词味更浓,意境更深,感人的效果更强烈。

其次,是运用了烘托和反衬手法。上片极写熙熙攘攘的人群和火树银花的景象,目的在于烘托欢乐热闹的气氛;而这种气氛又是为了反衬下片幽独美人的冷清。正因为她与众不同,所以在她身上才能寄托词人的理想。此词反衬手法的运用,还表现在写妇女群像和“那人”形象上,那些身着盛装、头戴美丽饰物的妇女恰是为了反衬“灯火阑珊处”美人的孤寂形象。两相对比,才能突出“那人”超尘拔俗的性格。

火龙果写作篇2

爸爸对于宝宝来说很重要,永远不能缺位。假如家里的宝贝是男孩子,那么更需要父亲的榜样力量,爸爸的声音、表情、动作甚至口形都会对儿子产生深刻的影响。家里如果是女孩,女儿从爸爸身上感受男性的魅力,爸爸是女儿的第一任“男友”,爸爸的宽容、幽默、责任感和安全感,是未来女儿进入成人世界的内心依托。做爸爸,真别把自己不当回事儿。

在绘本里,爸爸的角色是不同的,有慈祥的,有严肃的,也有幽默的,甚至有缺位的。爸爸自己也会在阅读中,对自己的角色产生更多思考。

《王企鹅的幸运星》里,企鹅爸爸是当下的新好男人类型,它从孩子一出生还是蛋宝宝的时候,就疼爱地把孩子放在脚上,承担起孵化蛋宝宝的责任。

等妈妈觅食回来,蛋宝宝基本都孵化出来了。企鹅爸爸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每天要阻止上千次鸥鸟对小企鹅的袭击,这样的爸爸真是很辛苦,但是很值得。因为孩子就是在他的呵护中健康成长的,孩子们内心强大,生活快乐;而那些爸爸缺席的家庭,孩子则更容易焦虑。

《小海獭找爸爸》是动物单亲家庭里的最好写真。从小不知道爸爸是谁的小海獭,长大之后踏上了寻找爸爸的旅程,他试图找到爸爸,但是谁又能告诉他爸爸在哪里呢?就是海獭的男性居住地,也没有谁能帮到小海獭的忙。好心的父辈接纳了这个不谙世事的小海獭,教会它生存的本领,带领它认识海獭世界里的奇妙。生物的多样性决定了动物的生存方式,小海獭没有爸爸的陪伴,但在其他父辈的帮助下,小海獭更加懂得了勇敢与坚韧,懂得了爱与责任,懂得了感恩。

不同的爸爸,确实具有不同社会属性、文化地域赋予的特点。《我爸爸》是很多孩子喜欢的英国绘本画家安东尼・布朗的作品。故事文字很少,用孩子的口吻描述了“我爸爸是怎样一个人”:

这是我爸爸,他真的很棒!我爸爸什么都不怕,连坏蛋大野狼都不怕,在运动会的比赛中,他轻轻松松就跑了第一名。

我爸爸真的很棒!他像大猩猩一样强壮,也像河马一样快乐。

我爸爸真的很棒!我爸爸像房子一样高大,有时又像泰迪熊一样柔软,他像猫头鹰一样聪明,有时候也会做一些傻事。

我爸爸真的很棒!我爸爸是个伟大的舞蹈家,也是个了不起的歌唱家,他踢足球的技术一流,也常常逗得我哈哈大笑,我爱他。而且你知道吗?他也爱我!(永远爱我)

这是个让孩子超赞的爸爸。在孩子的眼里,父亲的身影无处不在,他的爱也无处不在,而且他永远爱孩子。

《火龙爸爸戒烟记》肯定是一个妈妈写的。因为我作为妈妈也想写这样一本书,但是,没留神,让这个叫简・克拉克的英国妈妈给抢先了。

不少爸爸都是吸烟者,我们先不说这吸烟的好坏。看看这本图画书,说不定真有益于爸爸戒烟呢。

天啊,封面上烟雾缭绕,天空都是红色的。那飞也似逃跑的龙爸爸、小火花还有小龙,这是干吗去呀?远处的城堡都歪了,真是危险四伏,这不会是爸爸吸烟惹的祸吧?环衬上,倾斜的城堡矗立在火红的云霞里,还有那天空飞翔的龙……

书名页上,烟雾里小火花姐姐和谁在一起打着灯笼呢?

进入故事:火龙洞里烟雾腾腾的。火龙爸爸在喷烟,女儿小火花不耐烦地扇着翅膀。

“爸爸!”小火花问,“你别喷烟了,行吗?”

(哎呀,惊人的相似。我家的“小火花”也这样无数次地和她爸爸抗议过。)

“当然不行了,火龙长大后都要喷烟的。”火龙爸爸咳嗽着回答。

“可是,我觉得你应该戒烟。你看,你的牙全黄了,还有口臭。咱们的洞里被烟熏得难闻死了。”

所有抽烟的爸爸,注意,你们的缺点全曝光了。

火龙果写作篇3

这首词具体写作时间不详,从词意看,大约作于中晚年。

词的一开头,就大力渲染元宵节花灯的热闹景象:满街的灯光,像春风吹开了万树花朵,吹落了满天繁星。“东风夜放花千树”,写得非常精彩,它似乎化用了唐代诗人苏味道和岑参两个人的诗句。苏味道在《正月十五夜》中有名句:“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岑参在《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也有名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但词人能出以己意,把岑参形容北方雪景的手法用来形容花灯,便比苏味道的诗句显得场面更阔大,颜色更绚丽,因而更富于艺术感染力。“星如雨”,也是以繁星比喻灯多。吴自牧《梦粱录·元宵》:“诸营班院于法不得与夜游,各以竹竿出灯于半空,远睹若飞星。”

接着是写观灯的人:“宝马雕车香满路。”“宝马雕车”,即骏马彩车, 这显然是贵族之家的车驾。又从“香满路”三个字可知,车上坐的当是妇眷。这便为下面重点写妇女作了铺垫。

“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是写彻夜的歌舞盛况。“凤箫”,箫的美称。《尚书·夏书·益稷》中有“箫韶九成,凤皇来仪”。又《神仙传》卷四载,箫史和弄玉一对善于吹箫的夫妇曾经住在凤台。“玉壶”,玉雕之壶。一说为灯名。《武林旧事》:“灯之品极多,每以苏灯为最。圈片大者径四尺,皆五色琉璃所成,山水人物,花竹翎毛,种种奇妙,俨然着色便面也。其后福州所进,则纯用白玉,晃耀夺目,如清冰玉壶,爽彻心目。”但这里当是以玉壶比喻月亮。因为“光转”与下面的“一夜”是相承接的。“鱼龙舞”,即鱼龙杂戏。

以上是上片,极写正月十五夜“花市灯如昼”的热烈场景,重点是渲染气氛,为下面具体写人做铺垫。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是写盛装妇女的群像。《武林旧事》卷二载:“元夕节物,妇人皆戴珠翠、闹蛾、雪柳、菩提叶、灯、销金合、蝉貂袖、项帕,而衣多尚白,盖月下所宜也。”可知词中的“蛾儿”、“雪柳”都是妇女在元宵夜所戴饰物。如果说以上三种饰物,仅是代指一群盛装妇女外在形象的话,那么“笑语盈盈暗香去”一句,便惟妙惟肖地写出了她们的声音笑貌来。“盈盈”,媚笑的样子。张泌《浣溪沙》:“慢回娇眼笑盈盈。”“暗香”,幽香。这里当是微香的意思。其与前面的“香满路”适成对照。那时,玉兔初升,华灯齐放。浓妆艳抹的贵妇闺秀刚刚上路,所以车过之后,便留下浓郁的香气。而随着“玉壶光转”,她们身上的脂粉气也渐渐消失了,于是只有“暗香”了。那么这些妇女离开这里,要到哪里去呢?一是可能兴尽而归;一是可能要到那灯光辉煌之处,因为有的地方已经“灯火阑珊”了。这便与后面的“那人”的去处形成了强烈的对比。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是词人所要寻觅的一个与众不同的女子形象。“蓦然”,忽然。“阑珊”,零落稀少。以上几句意谓,在人群里寻找她千百次,忽然回头一看,我所倾慕的人却在灯火稀少的角落。

原来这是词人特意塑造的一个形象,在这个形象身上寄托 了词人的理想。对于这一点,梁启超曾指出:“自怜幽独,伤心人别的怀抱。”

我们知道,辛弃疾自南归以来,无时无刻不想驱马北上,恢复中原。但是由于皇帝的无能,主和派的阻挠,他的理想一直不得实现。在这种情况下,他既不愿随波逐流,得过且过;也不肯趋炎附势,谋取功名。因而心中常常是苦闷的。而在词中这位站在“灯火阑珊处”沉思的美人身上,恰恰反映了词人在政治上失意后,仍然坚持理想,自甘寂寞,不肯与主和派同流合污的高尚品格。这也是此词的主旨所在。

这首词从形式上看,似乎是婉约的,但从所表现的思想上,又具有豪放的特点,风格是很别致的。

它的最突出的特点是,采用寄托手法,委婉含蓄,给人留有充分的想象余地。表面上,此词是写元宵节繁华热闹的场景和词人所追慕的幽独的美人形象,而实际上是别有所寄的,并且这种寄托是通体性的。也正因为如此,所以含义深婉,耐人寻味。这个美人儿为什么偏偏要站在灯火零落之处,她在想些什么?词人都没有写。但这种曲折含蓄的手法却使词味更浓,意境更深,感人的效果更强烈。

其次,是运用了烘托和反衬手法。上片极写熙熙攘攘的人群和火树银花的景象,目的在烘托欢乐热闹的气氛;而这种气氛又是为了反衬下片幽独美人的冷清的。正因为她与众不同,所以在她身上才能寄托词人的理想。此词反衬手法的运用,还表现在写妇女群像和“那人”形象上,那些身着盛装、头戴美丽饰物的妇女恰是为了反衬“灯火阑珊处”美人的孤寂形象。两相对比,才能突出“那人”超尘拔俗的性格。

火龙果写作篇4

将近3年没来大陆的台湾著名作家龙应台,不久前在北京三联书店举办的《目送》新书见面会上说,来一次很不容易,不是指距离的跨越,而是抽象意义上的不容易,尤其是跟读者见面。因为不是正式的演讲会,龙应台显得很轻松。见面会上,她觉得这本书写的是个人的事情,无法谈,只能请读者朗诵。朗诵完,她和读者一起合唱起蔡琴的“某年某月的某一天”。

为什么《目送》不能谈?龙应台说,很多人告诉她,是流着眼泪读完的,有朋友写信开玩笑说:应台你太不道德了,你应该跟出版社说,这个书应该像《花花公子》那种杂志,在卖的时候是封上塑料袋,上面写着,“不能在公众面前打开”,因为不小心在地铁站或者在飞机上读里面的文章,一读就会感情很冲动。“《目送》写的是个人的事情,只能够在个人隐私的空间来读,这也就是我不谈《目送》的原因。”

从80年代初写《野火集》,到现在的《目送》,解释龙应台写作风格的发展,大陆读者可能会大为失望。当初写《野火集》里《中国人你为什么不生气?》的人,还有写了《请用文明来说服我》的这个人,怎么现在写《亲爱的安德烈》和《目送》?她怎么越写越小了,或者是说怒目金刚怎么会变成儿女私情了?对此,龙应台介绍说,在海外看法刚好相反,以前她是针对社会现实或者政治去写文章,但是那些其实是短暂的、表面的,而真正的实质的、比较接近生命本体的是《目送》这样的写作。从《野火》到《目送》,其实是从小到大,越写越大,而不是越写越小,这两种不同的态度,透露了非常多的文化深层信息,很值得研究。

链接2004年10月关于她的一个访谈文章,很深刻很有意思――

龙应台:

中国文化是安身立命的依靠

台湾作家龙应台已经在香港安了自己的新家。9月,她接受香港大学的邀请,任该校的客座教授。2003年,龙应台圆满干完一届台北市文化局长。她决定重回文学生涯。先是应聘香港堀市大学,后来是香港大学。让她分外欣喜的是,这回,不是她只身一人在此安家,15岁的小儿子华飞从欧洲赶来陪她,留在香港念书。这回的家,才更有家的感觉了。

龙应台为华飞选择的,不是香港的“国际学校”,而是正规的德国学校。在接受采访时,她这样道出自己的深思熟虑:孩子是在德国长大的,“既然我们生活在德国,我就让孩子做个快快乐乐的德国人,认同他们生长的地方。你把歌德的文学、马丁路德的宗教、康德的哲学都吸收消化成你自己的人文素养系统后,再去欣赏莎士比亚或者海明威或者屠格涅夫、川端康成,但不是在你自己空无所有的时候,到处漂浮。我希望他们有一个厚重的锚,船有了锚,就可以放心地启航,万里飘荡。自己的传统文化,就是锚。”

龙应台分外珍重一个人的文化根基。这可以从她自己的文化经历中找到缘由。在此之前,龙应台在多少个地方,安过多少次家?

当年,23岁的龙应台赴美留学,一待就是8年,在那里与德籍丈夫建立了自己的家庭。但是她的心里却没有把美国当成自己的家,1983年,夫妇二人一起返回台湾。

她向记者这样解释当年她回台湾的动机:“我选择离开美国,一方面应该是深受胡适、罗家伦、蒋梦麟等五四前辈的影响,认为知识分子对自己的社会是有责任的。当时觉得,如果我留在美国,那么我就应该加入美国文化,对美国社会有所贡献,如果对美国没有这样的热情或承担,我就应该离开,回到自己的本土,寻找自己的位置。”

“而那时更直接的念头是,23岁离开台湾之前,我对台湾只有幼稚的了解。我必须回去,以比较成熟的眼光、国际的参考系,去重新认识我生长的地方。”

当时台湾的现实与从美国带回的“参考系”反差如此之大,令龙应台无法抑制自己的冲动。她投书《中国时报》,一文“中国人你为什么不生气”,开始刮起席卷台湾全岛的“龙卷风”。“写《野火集》,一开始当然是一股天真的义愤,美国的‘参考系’使我认识到中国文化里的陈腐面和政治体制的荒谬面。”龙应台说。

龙应台本以为这次她可以真正安下家,但他们在台湾只住了3年。因为在台湾丈夫事业上没有多少空间发展,1986年,他决定赴瑞士应聘,龙应台随夫同行。当时,“野火”正在狂烧,龙应台的隐退,一时还引起“被政府驱逐出境”的谣言。

实际上,龙应台自己说,她决定去瑞士“应该有性别的因素存在。如果龙应台是个男人,他比较可能趁着‘野火’巨大的成功去‘开创事业’,写更多的评论,或者加入反对运动,成为政治活动家。”而她“其实是一个胸无大志的人”,要专心做母亲。从34岁到47岁,龙应台在欧洲度过了相夫教子的13年,一路随着丈夫从瑞士搬家到德国,把两个儿子带大。

然而,尽管龙应台在欧洲的温暖小家离故乡非常遥远,但她的心却从来没有离开过本土,所以,当1999年去台北担任文化局长的机会到来时,她无法拒绝,只身返回故乡。

现在,她决定,不再回欧洲,要把家安在香港了。

应台出生在台湾,但却是个祖籍湖南的“外省人”;她在美国留学时,绝对是来自不发达的亚洲的“外籍学生”;但等她回到台湾时,已是个有留洋背景的“海归”;她到了欧洲,又成了一个地地道道的东方人,尽管怀里抱着混血的婴儿。

龙应台形容自己在欧洲定居的13年是“离群索居”的生活,那些岁月里她远离主流文化。“但是欧洲13年给了我三件珍贵的东西:一是美国以外的参考系。我发现中国人对‘西方’的理解是如何地被我们的‘美国观’所窄化。欧洲的多元打开了我的国际观;二是,离群索居测验了同时加深了我甘于寂寞的修行。这种甘于寂寞不仅只是乐于独处,更使你学会一心孤寂,素对穹苍,练出‘横眉冷对千夫指’的沉静;三是,13年的育儿生活使我稍微认识生命的本质,不从抽象的知识着手,而从为婴儿深夜哺乳、清晨把尿的体验出发。那是一种深情。如果说我知识分子的气质是往天上张望的,那么育儿经验就是我脚踩的泥土。没有这片泥土,我可能只是个浮夸空泛又自大的知识分子吧。”

也正是到了欧洲居住以后,她才深刻地感觉到,自己就是中国人。龙应台曾在她的书《人在欧洲》中写到过她的遭际。那时,她的大儿子只有一岁多,每当她带着孩子在公园里玩耍时,总会有人问她:“你是泰国人吗?”当时,有许多泰国女人到瑞士从事皮肉生涯,她知道,自己被看成又一个卖春的亚洲女人了。而更让她感到不愉快的,是有一些非常善良好心的瑞士人,常常往她的手里塞上几块瑞士法郎,“给可爱的孩子买点玩具吧!”――她被当成当时正在瑞士避难的越南难民了。这种慈悲心肠,让她无从与人解释,也难以消化。

今天的龙应台这样为自己的归属定位:“在文化意义上,我是个中国人。但是当台湾的政府走向违反我的核心价值方向时,我是不惜与之为敌的。而中国的文化,我也不认为它是什么凌驾全球的伟大,更不认为它有真正本质上的独特,我们其实对印度、埃及、希腊甚至阿拉伯的文明都认识得太肤浅、太轻率。但因为汉语是我的母语,因此中国文化就成为我安身立命的依靠,从大海回溯川流时不得不回到的上游源泉。我珍惜这个源泉,但是很清楚地知道,这个源泉是世界上众多源泉之一。我的文化身份认同,是画在很大一张世界地图上的一个小点。”

所以,当被问到这样一个问题:“文化上的极端自卑或极端自负,是一百年来多数中国人在精神世界中无法摆脱的两个极端。您是如何‘超越’的呢?”龙应台答道:“当我和一个巴勒斯坦的诗人,一个古巴的小说家,一个土耳其的评论家或者一个德国的学者对话时,我看见他们身后的川流谱系――每一个文化都曾经有过高峰和谷底,里头的人都曾经‘自卑’或‘自负’过。当你有这么一个文化谱系的世界地图在心中,‘自卑’和‘自负’是比较容易超越的。”

龙应台的两个孩子都可以讲汉语。“我给他们一把钥匙。他们一出生我就跟他们说汉语,不掺一句英语或德语,以保持汉语的纯粹。有一天,当他们自己有了欲望要进入中国文化的川流谱系时,他们的钥匙可以开启那个世界。”但龙应台并不强求他们认同中华文化。“孩子有自己的思想,自己的人生路途。他会自己找到自己在地图上的那一点。”

今天,龙应台几乎所有的文章都是同时在六个地方发表的:新加坡、吉隆坡、香港、台北、广州、美国。在华文世界中,只有龙应台能做到这一点。对此,龙应台表示:“我心中有一个憧憬:华文世界产生自己的‘语境’,从而与其他世界对话。”

也正是因为有这种眼界,龙应台更清楚地看到了这天地间“一堵又一堵名目不同的高墙,阻隔语境的交流。”

龙应台的文章常常会招来骂声。这种“千夫所指”来自两岸。但她说,这“不对我造成压力,因为,那本在意料之中――觉得很孤独是真的。”她忧虑的是,“北京和台北之间那么需要沟通,却阻隔得厉害。”

“北京的知识分子太需要虚心了解所谓‘边缘’――香港、台北、新加坡等等――的思维,台北太需要了解每天在内部质变的北京;香港和台北更需要相互学习。我觉得,中国人不能老在舔自己的伤口,或者得意于一时的‘崛起’姿态,而应该思索我们对人类这个社群可以有什么贡献。把鸿沟和高墙拆除,让一个丰富多元、自由开放、充满创意的华文世界变成可能,大概是第一步吧。语境要流通,对话要打开,眼界要放大。”

火龙果写作篇5

牛顿识破天机

在很长时间内,人们弄不明白,叶落为什么总是归根;苹果熟了只能往地面掉;被大风和上升气流卷入空中的沙尘和鹅毛,在气流平静以后也要落回地面;人不能离开地面半步,你用力往上跳,在须臾之间就会跌回原地;你生气地往天上甩石头,石头也总是被拉回到地面;你学鸟儿飞离地面,则总是飞得越高,摔得越狠!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直到17世纪中叶,一个叫伊萨克‘牛顿的人才识破天机,弄清其中缘由。

1665年,刚刚获得学士学位的牛顿,因流行瘟疫,剑桥大学停课,他回到家乡,在对苹果落地等现象的仔细观察和深入思考中,提出了“万有引力定律”。

万有引力定律指出,任何物体都有引力,它们之间总是相互吸引的。两个物体之间的引力大小,与它们的质量成正比,与它们之间距离的平方成反比。这就是说,物体的质量越大,它的引力越大,两个物体之间的距离越大,它们之间的引力作用越小。这也就是说,地球、人、石头、沙尘和鹅毛等等都有引力,它们之间总是相互吸引。但是,人、石头、沙尘和鹅毛的质量与地球的质量相差太悬殊,它们的引力无法与地球相比,因而总是地球吸引人、石头、沙尘和鹅毛。

地球引力像是一条条无形的橡皮筋,它们将人、石头、沙尘和鹅毛等一切物体都拴在地球上。无形的地球引力橡皮筋具有极好的弹性,人向上跳、将石头甩向空中、沙尘和鹅毛被风卷入高空,只是将拴着他们的无形橡皮筋抻长一些,最终还是要被拉回地面。

地球引力都是指向地心的,如果没有地面的阻挡,所有物体都有被拉向地心的趋势。

牛顿识破天机,不仅是指他的万有引力定律告诉人们万物逃不脱地球的原因,还在于他指出了挣脱地球引力、逃离地球的前景方向。牛顿在伽利略等人的基础上,提出三大运动定律(牛顿三定律),为了计算变化的瞬时速度和距离,他还发明了微积分。牛顿运动定律告诉我们,提高物体的运动速度,可以挣脱地球引力的束缚而逃离地球。这叫“速度战胜引力”。运用运动定律的数学公式和微积分运算,可以算出逃离地球的速度(即“逃逸速度”)是每秒11.2千米。月球的逃逸速度为每秒2.4千米,太阳为每秒628千米。如果在火卫一上,可用力将一块石头甩到火星上去,因为火卫一的逃逸速度只有每秒5米。

宇宙速度

顾名思义,所谓“宇宙速度”,就是克服地球引力的束缚,进行宇宙航行所需要的速度。目前我们涉及到的有第一、第二、第三3个宇宙速度。上面我们说的逃逸速度为第二宇宙速度,也叫“脱离速度”。地面上的物体,只要达到每秒11.2千米的速度,就可摆脱地球引力的束缚,以抛物线轨迹逃离地球,但仍无法摆脱太阳引力的束缚,而是在太阳的引力作用下绕太阳作圆周运动。

地面上的物体,如要进一步摆脱太阳引力的束缚飞出太阳系,则需要达到每秒16.7千米的运动速度,这就是第三宇宙速度。地面上的物体达到第三宇宙速度时,就会以双曲线轨迹飞离地球,相对太阳来说其轨迹为抛物线,但它仍在银河系中心的引力作用下绕银河系中心作圆周运动。

那么,第一宇宙速度呢?

第一宇宙速度就是地面上的物体绕地球作圆周运动所需要达到的速度,又叫“环绕速度”。我们知道,物体作圆周运动的条件是,第一、它本身需要具有一个速度;第二、它同时要受到另一个力的作用,使它改变运动方向而作曲线运动;第三、它作曲线运动时产生的离心力,与它改变运动方向的那个力(即向心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这样,它就会始终绕曲率中心作圆周运动。

根据牛顿运动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公式,以及地球质量和万有引力系数,可以算出在地面上第一宇宙速度为每秒7.912千米。

这里需要说明两点:第一、物体在地面上是无法绕地球作惯性圆周运动的。这除了地球表面不是光滑的圆球表面外,地球大气阻力会降低物体的运动速度,而一旦运动速度降到每秒7.912千米以下,物体就再也不能绕地球作圆周运动了。而如果用动力来补偿大气阻力损失,以保持每秒7.912千米的速度值,那又不是惯性圆周运动了。第二、由于引力的大小与距离的平方成反比,因此,在离地面不同高度上的环绕速度数值不同。

齐奥尔科夫斯基指点迷津

什么物体的运动速度能达到环绕速度?气球、飞艇、滑翔机和飞机都望尘莫及,而且它们的升空飞行全都依赖地球大气。

1857年,在俄罗斯梁赞的伊热夫斯基村,一位了不起的科学家诞生了。他叫康斯坦丁・爱多阿尔多维奇一齐奥尔科夫斯基。10岁那年,一场严重的猩红热病使他双耳完全失聪,无法继续上学,只得由母亲教他读书写字,而母亲在第二年又去世了。

齐奥尔科夫斯基没有被这些打击所压倒,他将全部精力用在学习上,自学了小学和中学课程。16岁那年,他想上大学,但家境贫寒,交不起学费。同时,也没有哪所学校肯收一名没有中学文凭的聋子入学。于是他只身来到莫斯科,在图书馆里刻苦自学大学课程,常常因饥饿而昏厥。被父亲接回家乡后,由于他有深厚的学识,被一所中学录用为数学教师。

但齐奥尔科夫斯基的兴趣在物理学上,尤其热衷于研究宇宙航行理论。他从牛顿第三定律(即作用与反作用定律)想到,地球绕着太阳转,地球运行的离心惯性(即离心加速度力,俗称离心力)与太阳对地球的引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所以地球始终在一条轨迹上绕太阳运行。然后他又进一步大胆设想,如果地球被炸成了碎片,碎片将如何运动呢,7经过思考,他认定绝大部分碎片仍然会在不同的轨道上绕太阳运行,而它们的引力中心则会继续保持在地球绕太阳运行的原有轨道上。这就是“引力中心不变定律”。

齐奥尔科夫斯基设想了种种登天的办法。他对宇宙航行的浓厚兴趣,使他将全部业余时间都投入这方面的研究,并挤出微薄的工资来购买有关书籍和实验设备,不屈不挠地进行各种实验和试验。当时也有人提出用火箭作为宇宙航行的动力工具,但与我国古代“万户飞天”一样,没有阐明它的本质。一次,齐奥尔科夫斯基在看完一本叫做《作为星际航行工具的火箭原理》的书后,发现其中有许多概念错误,于是他就对火箭原理进行了系统的研究。

1883年,26岁的齐奥尔科夫斯基写了一本叫做《外层空间》的书,书中指出,地球大气不可能延伸得很远很远,行星际空间肯定是绝对真空状态。在此基础上,他第一个从理论上证明火箭能在太空真空环境中工作,以反作用原理为基础的火箭推进系统,在真空中的工作仍然是有效的。这样,齐奥尔科夫斯基就像指点迷津的神仙一样,为人类实现宇宙航行的理想指明了努力的方向。

宇宙航行第一公式

齐奥尔科夫斯基对宇宙航行的理论研究锲而不舍,在19世纪90年代他根据自己的研究成果写了一本新书,叫《用火箭推进器探索宇宙》。但这本书到

1903年才得以出版。书中指出,火箭的飞行速度v,等于它的发动机的喷气速度ω和它的质量比Mk/Mo的乘积,即v=ωln(Mk/Mo)。式中Mo是包括推进剂在内的火箭初始质量,Mk是推进剂已经用完,即不包括推进剂的火箭净质量。

这个火箭公式告诉我们,要提高火箭的飞行速度,一个办法是提高火箭发动机的喷气速度。要做到这一点,一是选用高性能的推进剂,二是科学地设计火箭发动机,使它具有最好的性能。另一个办法是降低火箭的结构系数,也就是火箭自身的结构质量越小,推进剂装得越多,在火箭发动机关机时火箭能得到最大的速度。

这个火箭公式后来被人们称为“齐奥尔科夫斯基公式”,为人们研制航天运载火箭指出了明确的努力方向。

齐奥尔科夫斯基还指出,当8寸的固体火箭燃料能量太低,要让火箭创造宇宙速度,应该使用液体燃料。最好的液体燃料是液氢/液氧。但当时的工业技术还无法生产液氢,他就设想用煤油和液氧作火箭燃料。

齐奥尔科夫斯基还指出,单级火箭无法达到宇宙速度,必须采用多级火箭。在下面一级火箭完成推进任务后,上面一级火箭接着工作,逐级提高飞行速度。

这里我们清楚地看到,正是齐奥尔科夫斯基火箭公式奠定了宇宙航行的理论基础,是宇宙航行从幻想、理想到现实的转折点。因此,人们称其为“宇宙航行第一公式”。

爻辞一上九

上九,亢龙有悔。

孔子《象辞》中的说明:亢龙有悔,盈不可久也。

亢龙有悔,何谓也?贵而无位,高而无名,贤人在下而无辅是以动而悔也。

亢龙有悔,穷之灾也。

亢龙有悔,与时偕极。

亢之为言也,知进而不知退,知存而不知亡,知得而不知丧。其惟圣人乎,7知进退存亡,而不失其正者,其为圣人乎?

这些话的大意是,上九居六阳之巅,但阳极生阴,物极必反,阳居阴位,势必遭受艰难险阻,因此应掌握进退、存亡和得失规律。

对人类航天的启示是,火箭的诞生,使人类能够冲出地球大气层,进入太空。那里的环境条件与地面和大气层空间完全相反,可大有作为,但也有致命危险,必须解决进出太空、太空生存和工作的生命保障问题。请看航天动力――火箭诞生、发展和航天时代到来的故事。

据《宋史》等史书记载,宋太祖“开宝三年(公元970),兵部令史冯继升等进火箭法。命试验,且赐衣物束帛。”这里的“火箭”,应是应是具有反作用力因素的我国古代火箭。

中国古代火箭作为军事武器得到迅速发展。宋神宗元丰六年(公元1083),抵抗西夏入侵的宋军,一次就领用火箭25万支。在南宋与金、元长期对峙的战争中,双方都使用了火箭。到元朝和明朝,中国古代火箭发展到鼎盛时期。

明朝人焦玉写于洪武十年(公元1377)的《火龙神器阵法》中,记载有火龙柜、百虎齐奔、神火飞鸦等火箭的制作和使用方法。焦玉的另一本书《火龙经》中除记载了火龙出水等火箭的制作方法外,还记载了控制火箭飞行方向的方法,火箭应放置在穿龙形架上或有支架的桶中发射。

明朝人施永图写的《武备心略》,对神火飞鸦、震天飞炮等火箭的制作和使用方法,以及使用效果等有详细的描述。茅元仪于明熹宗天启元年(公元1621)完成的《武备志》,记载有几十种火箭,其中包括一窝蜂、飞空砂筒、震天飞炮、神火飞鸦和火龙出水等。

《襄阳守城录》中记载,宋宁宗开禧三年(公元1207)宋兵用火箭抵抗金兵。《辛巳泣蕲录》记载,宋宁宗嘉定十四年(公元1221)金兵围蕲州时,“日出弩火药箭七千只、弓火药箭一万只……我军又以火箭射之”。《明实录》记载,洪武四年(公元1371),“廖永忠进兵瞿塘关……其将郑兴中火箭死”;建文二年(公元1400)“李景隆等合军六十万……敌藏火箭于地,其所谓一窝蜂者,着人马皆穿”。《明史稿》记载,天顺八年(公元1464),“延绥参将房能言麓川破敌,用火器日九龙筒,一线燃则九箭齐发”。《武备志》记载,抗倭名将戚继光(1528~1587)的车营图,24辆车共装载火箭12972支。

中国古代火箭除用于军事外,据美国人基姆在《火箭与喷射》一书中记载,明朝人万户还企图用火箭作动力飞行。

美国火箭先驱罗伯特。戈达德,从1921年7月开始,全力投入液体火箭的研制。1926年3月16日,发射成功了世界上第一枚液体燃料火箭。火箭飞行2.5秒,上升12.5米,飞行距离56米。

1928年秋,德国乌发电影制片公司计划拍一部叫做《月球上的女人》的科幻影片,聘请赫尔曼。奥伯特为技术顾问,并请他制造一枚真火箭。结果,不但电影得到好评,火箭也于1930年7月23日发射成功,飞行高度达20千米。

1930年,奥伯特的少年助手冯。布劳恩到柏林理工学院上学,利用业余时间协助奥伯特进行液体火箭发动机试验。1932年,德国军队中负责固体燃料火箭研究的沃尔特一多恩伯格陆军少将,发现布劳恩具有非凡的创造才能,同时又认识到液体燃料火箭具有不可忽视的军事潜力,于是便把布劳恩拢在自己名下从事液体燃料火箭研究。

1933年初,布劳恩开始实施“A系列火箭计划”。1934年12月,两次发射A-2火箭成功,射高2.4千米。1937年秋,试验A-3火箭,1938年夏发射成功,后命名为A-5。1939年秋,加上控制系统的A一5火箭发射成功。1942年10月,改进的受控火箭A-4试射成功。希特勒德国将它作为一种新式秘密武器严加保密。在二次世界大战形势发生逆转时,A-4更名为“V-2”,“V”是德文“复仇”一词的第一个字母,希特勒德国妄图用这种新式秘密武器挽救其失败的命运。

V-2虽然以战争武器的面目出现在世人面前,但它的诞生,是人类实现宇宙航行理想道路上的一件大事,它将齐奥尔科夫斯基设想的用作宇宙航行动力工具的火箭变成了现实。V-2为航天时代的到来拉开了序幕。

在法西斯德国崩溃前夕,布劳恩和其他主要火箭专家携带V-2的图纸数据向美军投诚,加上被美军俘获的多恩伯格等人,共约300名一流德国火箭专家被带到美国。美军还缴获100多枚完整的V一2导弹实物,也悉数运回美国。

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苏联也从德国招募了一批火箭专家,虽然绝大部分是二流专家,但科罗廖夫很尊重他们,与他们一起工作,先利用缴获的部分V-2图纸数据和零部件进行仿制,1947年10月18日,仿制的近程导弹试飞成功。然后转而自行设计。从1948年10月到1953年4月,近程导弹、中程导弹、远程导弹、地球物理火箭等相继试飞成功,并两次用地球物理火箭将小狗送入高空,导弹也逐渐装备部队。

1957年8月3日,科罗廖夫发射成功世界上第一枚洲际导弹。此时他又不失时机地大胆采用捆绑技术,用洲际导弹改成的并联火箭,于1957年10月4日发射成功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1961年4月12日,苏联将人类第一名太空使者尤里力叻口林送进太空。

1964年5月,我国自行设计的中近程液体地地导弹发射成功。1967年5月26日,中程液体地地导弹发射成功。1970年1月30日,中远程液体地地导弹长射程飞行试验成功。1970年4月24日,用长征一号三级运载火箭成功发射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2003年10月15日,长征二号F火箭发射神舟五号飞船,航天员杨利伟乘船绕地球飞行一天。

1969年7月21日,美国用“土星”5号火箭发射的“阿波罗”11号飞船,将阿姆斯特朗和奥尔德林送上月球。

至于太空环境和航天飞行的凶险,以及解决办法,我们在一开头就介绍过了,这里不再重复。

乾卦还有一个断语――用九,见群龙无首,吉。

孔子《象辞》中的说明:用九,天德不可为首也。

乾元用九,天下治也。

乾元用九,乃见天则。

这些话的大意是,出现一群巨龙,大家都有“天德”,部守“天则”,不以首领自居,天下大治,吉祥。

火龙果写作篇6

元宵节的由来,虽可远溯西汉时期,然而最为盛行时却要数唐代了。从《太平御览》中“正月十五日,汉家祀太乙,以昏时到明”的记载来看,元宵节是古代皇帝“正月十五燃灯祭祀道教太乙神”宗教礼法演变而来的节日,是佛教习俗和道教传统相结合的产物。而正式为其命名并诏令每年此日举国张灯庆贺的,是汉文帝刘恒,到汉武帝时,元宵节则被列为全国重大节日了,从此代代相袭至今。

按中国民间的传统,在这天上皓月高悬的夜晚,人们要点起彩灯万盏,以示庆贺。出门赏月、燃灯放焰、喜猜灯谜、共吃元宵,合家团聚、同庆佳节,其乐融融。

元宵节也称灯节,元宵燃灯的风俗起自汉朝,到了唐代,赏灯活动更加兴盛,皇宫里、街道上处处挂灯,还要建立高大的灯轮、灯楼和灯树,唐朝大诗人卢照邻曾在《十五夜观灯》中这样描述元宵节燃灯的盛况:“接汉疑星落,依楼似月悬。”

传说:东方朔与元宵姑娘

这一则传说与吃元宵的习俗有关:相传汉武帝有个宠臣名叫东方朔,他善良又风趣。有一天冬天,下了几天大雪,东方朔就到御花园去给汉武帝折梅花。刚进园门,发现有个宫女泪流满面准备投井。东方朔慌忙上前搭救,并问明她要自杀的原因。原来,这个宫女名叫元宵,家里还有双亲及一个妹妹。自从她进宫以后,就再也无缘和家人见面。每年到了腊尽春来的时节,就比平常更加思念家人。她觉得不能在双亲跟前尽孝,不如一死了之。东方朔听了她的遭遇,深感同情,就向她保证,一定设法让她和家人团聚。

一天,东方朔出宫在长安街上摆了一个占卜摊。不少人都争着向他占卜求卦。不料,每个人所占所求,都是“正月十六火焚身”的签语。一时之间,长安城里起了很大恐慌。人们纷纷求问解灾的办法。东方朔就说:“正月十三日傍晚,火神君会派一位赤衣神女下凡查访,她就是奉旨烧长安的使者,我把抄录的偈语给你们,可让当今天子想想办法。”说完,便扔下一张红帖,扬长而去。

帖子传到汉武帝那里去了,上面写着:“长安在劫,火焚帝阙,十五天火,焰红宵夜。”他心中大惊,连忙请来了足智多谋的东方朔。东方朔假装深思片刻,说:“听说火神君最爱吃汤圆,宫中的元宵不是经常给你做汤圆吗?十五晚上可让元宵做好汤圆,万岁焚香上供,传令京都家家都做汤圆,一齐敬奉火神君。再传谕臣民一起在十五晚上挂灯,满城点鞭炮、放烟火,好像满城大火,这样就可以瞒过玉帝了。此外,通知城外百姓,十五晚上进城观灯,杂在人群中消灾解难。”武帝听后,十分高兴,就传旨照东方朔的办法去做。

到了正月十五日,长安城里张灯结彩,游人熙来攘往,热闹非常。宫女元宵的父母也带着妹妹进城观灯。当他们看到写有“元宵”字样的大宫灯时,惊喜的高喊:“元宵!元宵!”元宵听到喊声,终于和家里的亲人团聚了。

如此热闹了一夜,长安城果然平安无事。汉武帝大喜,便下令以后每到正月十五都做汤圆供火神君,正月十五照样全城挂灯放烟火。因为元宵做的汤圆最好,人们就把汤圆叫元宵,这天叫做元宵节。

打灯笼

“打灯笼,找舅舅,舅舅躲在门后头。”在中国各地,每年正月都有舅舅要给外甥送新灯笼的民俗。随着现代社会节奏的加快,打灯笼这种表达吉祥、喜庆寓意的民俗活动形式似乎已慢慢远去,成为人们记忆中的片断。但赏花灯这一习俗被人们传承下来了,彩扎、糊裱、剪纸、编结、刺绣、雕刻等各色各样的彩灯,体现的是人们的心灵手巧和创新思维。

元宵节彩灯地方特色浓郁,各地均有“拳头产品”,诸如:北京的宫灯、上海的龙灯、广东的走马灯、浙江的硖石灯、哈尔滨的冰灯、四川的自贡灯等,都是蜚声古今、享誉灯坛的。彩灯样式更是五花八门各显异彩,诸如:花卉灯、动物灯、人物灯、建筑灯、风景灯、塔灯、宫灯、龙灯等,多以篾制灯架,以彩纸糊裱、手工书画精绘而成,内点蜡烛成为光源。

如今的元宵彩灯不仅是民间灯彩艺人彩扎、糊裱、剪纸、编结、刺绣、雕刻诸工艺与智慧的集中展现,还是现代科技之光在彩灯上的折射。

猜灯谜

“猜灯谜”又叫“打灯谜”,是元宵节后增的一项活动,灯谜最早是由谜语发展而来的,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它是一种富有讥谏、规诫、诙谐、笑谑的文艺游戏。谜语悬之于灯,供人猜射,开始于南宋。《武林旧事・灯品》记载:“以绢灯剪写诗词,时寓讥笑,及画人物,藏头隐语,及旧京诨语,戏弄行人。”

元宵佳节,帝城不夜,春宵赏灯之会,百姓杂陈,诗谜书于灯,映于烛,列于通衢,任人猜度,所以称为“灯谜”。南宋时,首都临安每逢元宵节时制谜,猜谜的人众多。开始时是好事者把谜语写在纸条上,贴在五光十色的彩灯上供人猜。因为谜语能启迪智慧又饶有兴趣,所以流传过程中深受社会各阶层的欢迎。吃元宵

正月十五吃元宵。早在宋代民间就流行的一种元宵节吃的新奇食品,最早叫“浮元子”,后称“元宵”,生意人还美其名曰“元宝”。

元宵即“汤圆”,以白糖、玫瑰、芝麻、豆沙、黄桂、核桃仁、果仁、枣泥等为馅,用糯米粉做成皮,包成圆形,可荤可素,风味各异。

南方人做元宵时,先将糯米粉用水调和成皮,然后将馅包好:北方人做“元宵”,先把馅捏成均匀的小球状,放在铺有干糯米粉的箩筐里不断摇晃,不时加入清水使馅粘上越来越多的糯米粉,直至大小适中。“元宵”的大小不一,大者如核桃,小者若黄豆。耍龙灯

耍龙灯,也称“舞龙灯”或“龙舞”。它的起源可以追溯至上古时代。传说,早在黄帝时期,在一种《清角》的大型歌舞中,就出现过由人扮演的龙头乌身的形象,其后又编排了六条蛟龙互相穿插的舞蹈场面。据《隋书・音乐志》记载,隋炀帝时类似百戏中龙舞表演的《黄龙变》也非常精彩,龙舞流行于我国很多地方。

中华民族崇尚龙,把龙作为吉祥的象征。李时珍《本草纲目》说:“龙,其形有九:身似蛇,脸似马,角似鹿,眼似兔,耳似牛,腹似蜃,鳞似鲤,爪似鹰,掌似虎是也。”

在古人的心目中,龙具有呼风唤雨、消灾除疫的功能,而我国自古即以农业立国,风调雨顺对于生产生活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所以古人极力希冀得到龙的庇佑,由此形成了在祭祀时舞龙和在元宵节舞龙灯的习俗。

宋代吴自牧《梦梁录》记载:元宵之夜,“以草缚成龙,用青幕遮草上,密置灯烛万盏,望之蜿蜒,如双龙飞走之状。”在长期的发展演变中,舞龙也形成

了许多不同的样式,主要有龙灯、布龙等。龙灯也称“火龙”,是最为广泛流行的一种龙舞。这种龙由篾竹扎成龙首、龙身、龙尾,上面糊纸,再画上色彩。龙身有许多节,节数可多可少:但必须是单数。每节中点燃蜡烛:有的地方不点蜡烛,而是用桐油、棉纱或灯草做成的“油捻”。这种油捻燃烧力很持久,龙灯舞动时五光十色,始终不会熄灭。舞龙时循势连贯表现巨龙盘旋欢腾,动作非常复杂。有的地方闹元宵,各路龙灯汇集竟达百余条,队伍长达一千多米。每条龙灯还伴有十番锣鼓,声闻十里,甚为壮观。在海外,至今仍有许多华人社团保留着耍龙灯的古老传统,常为当地节日赛会演出。

踩高跷

踩高跷,是民间盛行的一种群众性技艺表演。高跷本属我国古代百戏之一种,早在春秋时已经出现。

我国最早介绍高跷的是《列子・说符》篇:“宋有兰子者,以技干宋元。宋元召而使见其技。以双枝长倍其身,属其胫,并趋并驰,弄七剑迭而跃之,五剑常在空中,元君大惊,立赐金帛。”从文中可知,早在公元前五百多年,高跷就已流行。表演者不但以长木缚于足行走,还能跳跃和舞剑,高跷分高跷、中跷和跑跷三种,最高者一丈多。据古籍记载,古代的高跷皆属木制,在刨好的木棒中部做一支撑点,以便放脚,然后再用绳索缚于腿部。表演者脚踩高跷,可以作舞剑、劈叉、跳凳、过桌子、扭秧歌等动作。北方的高跷秧歌中,扮演的人物有渔翁、媒婆、傻公子、小二哥、道姑、和尚等。表演者扮相滑稽,能唤起观众的极大兴趣。南方的高跷,扮演的多是戏曲中的角色,关公、张飞、吕洞宾、何仙姑、张生、红娘、济公、神仙、小丑皆有。他们边演边唱,生动活泼,逗笑取乐,如履平地。据说踩高跷这种形式,原来是古代人为了采集树上的野果为食,给自己的腿上绑两根长棍而发展起来的一种跷技活动。

舞狮子

舞狮子,是我国优秀的民间艺术,每逢元宵佳节或集会庆典,民间都以狮舞前来助兴。这一习俗起源于三国时期,南北朝时开始流行,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据传说,它最早是从西域传入的,狮子是文殊菩萨的坐骑,随着佛教传入中国,舞狮子的活动也输入中国。狮子是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后,和孔雀等一同带回的贡品。唐代时狮舞已成为盛行于宫廷、军旅、民间的一项活动。唐段安节《乐府杂寻》中说:“戏有五方狮子,高丈余,各衣五色,每一狮子,有十二人,戴红抹额,衣画衣,执红拂子,谓之狮子郎,舞太平乐曲。”诗人白居易《西凉伎》诗中对此有生动的描绘:“西凉伎,西凉伎,假面胡人假狮子。刻木为头丝作尾,金镀眼睛银帖齿。奋迅毛衣摆双耳,如从流沙来万里。”

在一千多年的发展过程中,狮舞形成了南北两种表演风格。北派狮舞以表演“武狮”为主,即魏武帝钦定的北魏“瑞狮”。小狮一人舞,大狮由双人舞,一人站立舞狮头,一人弯腰舞狮身和狮尾。舞狮人全身披包狮被,下穿和狮身相同毛色的绿狮裤和金爪蹄靴,人们无法辨认舞狮人的形体,它的外形和真狮极为相似。引狮人以古代武士装扮,手握旋转绣球,配以京锣、鼓钹、逗引瑞狮。狮子在”狮子郎”的引导下,表演腾翻、扑跌、跳跃、登高、朝拜等技巧,并有走梅花桩、窜桌子、踩滚球等高难度动作。南派狮舞以表演“文狮”为主,表演时讲究表情,有搔痒、抖毛、舔毛等动作,惟妙惟肖,逗人喜爱,也有难度较大的吐球等技巧。人们逐渐形成了在元宵节时及其他重大活动里舞狮子的习俗,以祈望生活吉祥如意,事事平安。

划旱船

民间传说划旱船是为了纪念治水有功的大禹的。划旱船也称跑旱船,就是在陆地上模仿船行功作,表演跑旱船的大多是姑娘。

旱船不是真船,多用两片薄板,锯成船形,以竹木扎成,再蒙以彩布,套系在姑娘的腰间,如同坐于船中一样,手里拿着桨,做划行的姿势,一面跑,一面唱些地方小调,边歌边舞,这就是划旱船了。有时还另有一男子扮成坐船的船客,搭档着表演,多是扮成丑角,以各种滑稽的动作来逗观众欢乐。划旱船流行于我国很多地区。

送孩儿灯

简称“送灯”,也称“送花灯”,即在元宵节前,娘家送花灯给新嫁女儿家,或一般亲友送给新婚不育之家,以求添丁吉兆,因为“灯”与“丁”谐音。这一习俗许多地方都有,陕西西安一带是正月初八到十五期间送灯,头年送大宫灯一对、有彩画的玻璃灯一对,希望女儿婚后吉星高照、早生贵子:如女儿怀孕,则除大宫灯外,还要送一两对小灯笼,祝愿女儿孕期平安。

迎紫姑

紫姑也叫戚姑,北方多称厕姑、坑三姑。古代民间习俗正月十五要迎厕神紫姑而祭,占卜蚕桑,并占众事。传说紫姑本为人家小妾,为大妇所妒,正月十五被害死厕间,成为厕神,所以民间多以女子做成紫姑之形,夜间在厕所间猪栏迎而祀之。

古代的祝祷词是:“子胥不在。云是其婿。曹夫人已行。云是其妇。小姑可出。”念这样的词,把紫姑的人形拿到厕所、猪圈和厨房旁边,如果觉得人形变沉了,就是紫姑的灵来了。

还有一种说法,说紫姑是皇帝的女儿,临终时说自己平时就喜欢游玩,嘱咐身边的人在正月十五的时候,用衣服来迎接自己的魂魄,好继续享受元宵节的热闹。

火龙果写作篇7

孙悟空?就是大闹天宫的孙悟空。他做的好事多:降妖除魔、见义勇为、行侠仗义。本领大:火眼金睛、七十二变,数一数二。

假如我是孙悟空,当我看见全国闹“非典”,有的人不敢出门,就算出门也会带上口罩,有的人躺在医院的病床上,还有的人因为“非典”,不去上学。我一个跟头到太上老君那里,弄了点神丹妙药,治好了“非典”。

假如我是孙悟空,我就到处走走,走到一个地方,那里发生了旱灾,小草趴在地上不起来,花都凋谢了,禾苗低下了头,农民伯伯在盼鱼,火辣辣的太阳在天空烤着大地。我一个跟头到了东海龙宫,大叫一声:“老龙王,快点去下雨。”龙王知道我不好对付,于是,跟我去那儿下雨。大雨下了起来。“下雨了,下雨了,下雨了”那里的人们高兴地喊着。

假如我是孙悟空,我到学校,看见几个同学一点儿也不会写作文;几个同学没什么玩的,在一边发呆;几个同学还在做老师给他们出的一道数学题。我拔了几根毫毛,一吹:开心果、聪明果出来了,他们吃了,作文写得又长有好,数学题很快做出来了,玩得开开心心。

如果我真的是孙悟空,一定会做更多好事,为人民服务,使我们国家变得更加发达。

火龙果写作篇8

105吨的巨兽

“约巴龙”火箭炮的发射系统全重和尺寸都超过普通军用车的拖曳能力,阿联酋塔瓦尊公司只能选择美军的“奥什卡什”M1070式载重卡车。火箭炮长29米,宽4米,高3.8米,从驾驶舱向后,依次是发电机舱和发射平台。

“约巴龙”发射平台上设有4个转塔,每个转塔都有自己的方向机和高低机,上面架设了3个20管火箭储运/发射箱,是目前为止世界上管数最多的自行火箭炮。另外根据记者的计算,“约巴龙”的作战全重实际上超过了M1070的载重极限。M1070是美国陆军为M-1系列主战坦克订购的配套装备,最大载重70吨,即便算上平板车自重,也不过93吨。好在M1070性能出色,在良好道路条件下,少量超载应该不会对拖车本身造成太严重的损害。

约巴龙的自动化程度很高。操纵这个105吨的庞然大物只需要3名乘员——车长、炮长和驾驶员。炮长的操作台设在车内,只需要一用电脑就可以完成所有的数据接收、处理和发射工作。“约巴龙”虽然有4个旋转火箭塔,但只能瞄准同一个目标,不能像战舰上的炮塔那样具有独自瞄准能力。在发射的时候,各炮塔轮流发射,这样可以把尾焰的冲击尽量分散到全车。

约巴龙公司还用相同的29米底盘为基础,研制了装填车。装填车上设有两部吊车和12个待发弹箱。装填时,装填车和发射车并排停在一起,吊车把空弹箱卸下丢弃,把弹箱吊起来垂直落到高低机托架上锁紧。不过需要指出,同样采用弹箱式装填技术的美国M-270火箭炮和中国SR-5火箭炮都是采用导轨式装填,弹箱从前方高低机的轨道后锁紧。轨道式装填虽然速度慢一些,但机械配合误差更小,更容易保证定向器和高低机、方向机的指向一致性。因此,约巴龙的两个型号在精度上或许有些不足。

此前部分国内媒体将“约巴龙”写成228管火箭炮,是因为参加动态展示的“约巴龙”每个储运/发射箱都只有19根发射管装填有火箭弹(实际上是模型弹),第三排第三个发射管是空的。但在塔瓦尊公司的资料中,明确写着该火箭炮是240管。记者推测,展示中的“约巴龙”可能有着其他原因,真正用于实战的火箭炮应为240管无疑。

“约巴龙”的身世

据展商介绍,约巴龙的技术来自土耳其Rocketsan公司。Rocketsan公司是今天土耳其屈指可数的军工企业,主打产品是导弹、迫击炮弹和火箭弹。在本届防务展上,Rocketsan公司推出的70毫米“吉里特”激光制导火箭也很受关注。

早在2005年,ROCKETSAN就推出了一款基于“悍马”底盘的24管107毫米自行火箭炮。阿联酋方面对其使用的12联装TR107火箭弹整体式储运发射箱表示出了兴趣,随后ROCKETSAN公司为阿联酋研制了107毫米和122毫米火箭弹(TR-107和TR-122)及其整体式储运发射箱。107毫米TR-107火箭弹的射程超过11千米,TR-122的射程达16 ~40千米,两款火箭弹都有高爆战斗部和装填钢珠的杀伤战斗部。TR-107的杀伤半径为14米,TR122的杀伤半径可达20 ~40米。

在TR-122的基础上,约巴龙公司研制了两种火箭炮。一种是使用20联装发射箱的“约巴龙”,另一种是使用12联装发射箱和阿联酋6×6底盘的“迷你约巴龙”。

有趣的是,塔瓦尊公司在展会上高调宣传“约巴龙”,真正的研制者——土耳其Rocketsan公司却很少对媒体谈及此事。当记者追问“约巴龙”火箭炮以及两家企业的合作关系时,Rocketsan公司的展商才略带戏谑地说:“We designed,we made,they says”(我们设计,我们制造,他们宣传)。

在阿布扎比,Rocketsan公司也展示了自己的T-107/122 多管火箭炮模型,采用了4×4轮式底盘,可装一个20联装的TR-122发射箱,或3个20联装的TR-107发射箱,具有很高的灵活性和实用性。

“约巴龙”的用途

“约巴龙”尽管火力超群,但由于体积、重量巨大,几乎不可能在野战中快速展开。其使用的122毫米火箭弹最大射程虽然达到40千米,但在当今的火箭炮俱乐部中,仍属于近程火箭炮范畴。所以记者专门就“约巴龙”火箭炮的用途请教了塔瓦尊公司的专家。专家对此的解释是:阿联酋北濒波斯湾,海岸线长达734千米,正面临越来越严重的非传统海上安全威胁。对于干舷低于1.5米的快速小艇,现在各国海军都缺乏有效的打击手段,更何况活跃在波斯湾地区的快速隐身小艇的武备和隐身技术近年来又不断得到升级。阿联酋短时间不可能研发或者购买能够有效打击这类目标的远程精确制导武器。而依靠无制导火箭弹或者火炮打击这种来去如风、行踪不定的小艇,必须采用大面积覆盖射击,在短时间内投送足够数量的弹药。一般国家根本没有足够财力进行这种近似于用金钱“打水漂”的作战,但资金对阿联酋不算问题,所以阿联酋国防设计局就别出心裁地拿出了这款一次齐射理论上可覆盖300000平方米区域的巨型火箭炮。当记者问到,“约巴龙”庞大的车体是否适合野外机动时,展商说,约巴龙不是坦克,不需要很强的越野行驶能力,它只要能在公路和沙漠地带机动就足够了。显然,这种庞然大物是特定用户需求催生的结果。

上一篇:感谢老师的三句话范文 下一篇:人类命运共同体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