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化工工艺的认识与理解范文

时间:2024-04-01 15:17:28

对化工工艺的认识与理解

对化工工艺的认识与理解篇1

关键词 材料与工艺 教学方法 教学改革

材料及工艺在设计与制造环节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材料与工艺是产品设计、制造的物质基础条件。材料与工艺与设计创造是相辅相成的,一款优秀的产品,离不开材料与工艺的合理选择,正因如此,材料与工艺课程在整个教学体系中有着极为重要的地位。当前,材料与工艺课程在教学实践中,特别在课堂教学方法上存在诸多的不足。具体表现如:理论知识讲解枯燥,难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课堂教学效果较差;课堂所授知识与学生自身设计实践活动距离较大,在具体的产品设计环节中很难有效运用;缺乏必要的材料与工艺运用实践平台,基础知识授课完成之后,缺乏与之配套的实践操作环节,学生知识难以巩固;“文字化”、“简单图形化”的教学内容与设计制造一线脱节,无法满足学科要求;由于长久以来的艺术化的形态训练,造成学生在设计实践中,一味追求造型的“新、奇、特”,缺乏材料设计的意识等。

1 艺术类材料与工艺课程教学方法存在的不足

长久以来,艺术设计类学生在创作设计实践中一直存在选择材料和工艺应用意识薄弱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创作设计方案对可实现生产的技术要求考虑不足。设计方案多停留在概念表达上,缺乏制造、生产的可能性与生产一线严重脱节。所以材料与工艺课程必须强化学生创作设计方案生产可行性研究。优秀创作设计方案还应该以生产加工为基础上。

《材料与工艺》现有的教学方法多采用“文字化”、“简单图形化”的方式向学生灌输理论知识,大量理论知识枯燥、抽象,很难使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同时,课程涉及面广,短短几十个课堂教学内不可能完全展开,更难让学生深入的理解和应用。如何提高教学效率,是教学方法改革的难点。

2 材料与工艺课程教学方法改革的主要内容

对产品“三要素”的理解不难发现工程技术是创作设计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然而,材料与工艺又是工程技术的主要部分。所以学生在设计活动中将设计理念转化为现实产品的过程,必须具备材料与工艺的相关知识。任何产品的创作设计过程都建立在“物质基础”的条件之上。学生的工程技术知识直接影响学生毕业后的专业水平和就业能力,工程技术水平直接关系到是否能满足社会对人才需求。笔者主要针对工程技术类课程《材料与工艺》中学生对材料选择、加工工艺手段薄弱的问题展开教学方法的研究。

2.1 加强学生自主学习,提高教学效率

随着社会的发展,知识结构的不断更新,提高学生学习能力才是大学教育的宗旨所在。材料与工艺课程核心主要可以分为:材料基本理、化性能;材料加工属性;材料成型方法;材料表面处理等几个方面,其中“材料基本理、化性能”“材料加工属性”虽然知识内容庞杂,但相关知识点多为数据型的基本知识,简单易懂。因此,在该部分的教学环节中,应该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以学生自主资料收集整理为主,弱化教师讲授。通过教学实践发现,这样的教学方法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同时在课堂实际教学中,以抽查形式,要求学生走上讲台与其他学生分享自主学习成果,加强学生间的互动与相互督促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竞争意识。通过几轮的实践教学总结,笔者发现只有良好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才能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竞争意识。

2.2 多种教学素材综合运用,巩固学生理论知识

经过教学总结发现材料与工艺课程核心难点问题主要在“材料成型方法”、“材料表面处理”等几个方面。这些方面的知识相当难度较大,以应用为主。传统教学中往往以“文字化”的手段讲授该部分知识,学生很难从生僻的名词解释获得足够的知识信息,抽象枯燥的教学内容也很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因此,该部分的教学必须采用更加多元化的教学手段。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发现,有效利用综合类教学视频可以比较有效的提高教学效果。笔者在几轮的教学中,采用了一些欧美的纪录类节目如:《How It Made》、《国家地理》(超级工厂系列)等。在课堂教学中效果良好。因此,多种教学素材综合运用,是巩固学生理论知识有效方法。

2.3 多元化教学案例的应用,提升学生综合分析能力

认识与理解材料特性及加工方法,最有效的方法是直接从产品本身入手。对产品进行拆装分析,从产品整体到零部件逆向综合分析材料特征、加工工艺手,这样的教学方法有效的巩固学生已学知识。对日常生活产品的拆装、重组,不仅能分析其各个功能部件和结构部件的组合方法,而且还能让学生加深对产品材料选择、表面处理、零部件间的材料连接工艺等知识的理解。让学生更加直观的认识《材料与工艺》在实际设计、生产、制造等环节中的运用。笔者在课堂教学中引入多款手机产品,鼓励学生大胆拆装,并引导学生了解手机基本结构。在对手机的机体及按键的分析中,加强学生对塑料成型中,“注射成型”,“模压成型”等有关知识更加全面的认识与理解。同时,在教学实践中,笔者进一步要求学生在此训练的基础上,通过对各自手机如外壳表面处理和装饰材料选择等方面进行对比,加深学生互动,提高教学效率。当然在教学实践中也发现,学生在拆装产品后,虽然很难全面了解,该部分采用哪种具体的加工方法,但感性认识和积极的学习兴趣,促使他们通过查阅资料等手段,逐步完善知识结构。通过近一、两轮的教学反馈,笔者该方法,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综合分析与设计能力。

3 结语

对化工工艺的认识与理解篇2

认识实习是高等院校工科专业全面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建设人才的一个重要的实践环节,是理论联系实际的有效方式。通过认识实习,学生有了解社会、接触实际的机会,加深对专业背景和生产实际的了解,获得与本专业相关的实践知识技能。实习是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的重要途径,把素质培养与人格培养纳入实习教学体系,通过探索实习有效手段与“产、学、研一体化”相结合的新模式、新办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改善他们的心智模式,达到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知识与能力融会贯通、素质与人格相互统一的目的。学生可以了解社会、工厂、企业,深入了解本专业,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提供感性认识。

认识实习应在学生学习完高等数学、普通物理、有机化学、无机化学、机械制图等基础课程之后进行,目的是让学生了解过程工业生产状况,了解产品的工艺流程及主要设备、机械的结构原理;通过将学过的基础课程与生产实践相结合,形成初步的专业概念,为学习专业课奠定基础。

二、实习安排

实习指导方式:教师带队集中组织。

实习时间:第二学期期末进行,为期一周,其中实习动员、安全讲座0.5天,专业知识及化工产品生产工艺讲座0.5天,进厂实习3天,实习总结1天。

实习单位:认识实习选择在银川市周边具有典型生产工艺流程、机器及设备较齐全的几家大中型企业进行,如银川佳通轮胎有限公司、宁夏宝塔石化集团公司、中国石油宁夏化工厂、银川市第一污水处理厂等。

三、实习内容及方法

学生应以典型生产企业作为实习对象,了解生产的概况、产品生产工艺过程和生产原理,了解主要设备和机械的特点、构造和制造方法。以主要车间或工段为实习重点,一定程度地了解其具体的工艺流程和主要设备。

1.实习动员,讲明实习目的、任务、要求、实习安排、组织形式、实习纪律和考核方法。安全教育,以保证整个实习期间的安全。

2.邀请相关工厂技术人员讲解典型产品的生产工艺及生产流程。

3.在指导教师安排下,到工厂进行实习,具体了解产品的生产原理、工艺流程、设备结构、设备制造及工厂发展状况等。

4.学生进行实习总结,提出实习期间遇到的问题并提出想法和建议。

5.指导教师考查学生在实习期间的综合表现,评定实习成绩。

四、实习要求

1.了解作为工程技术人员应具备的专业技术知识和管理知识。

2.了解典型产品的化学反应、生产方法、概略的工艺流程,学会收集和记录实际生产过程中的数据。

3.了解主要生产设备在生产中的作用、加工工艺和制造过程、材料及防腐蚀措施等。

4.了解生产中的主要设备结构和用途。

5.获取生产中的检验知识,了解生产过程中的质量保证体系和全面质量管理。

6.培养运用基础课和技术基础课知识解决实际生产问题的能力,建立初步的工程技术观点。

7.了解工厂的技术改造、革新和新工艺采用情况及现代化生产技术在生产中的应用。

8.了解工厂的防火、防爆、供电、供水及三废治理情况。

实习期间,学生每天都应认真完成实习日记,包括每天的实习内容、现场数据采集、流程及设备简图、实习收获和体会等。

五、实习报告

工厂实习完毕,学生应独立完成约3000字左右的实习报告一份。实习报告的内容包括下面几个部分:

1.实习地点、时间。

2.实习工厂概况。

3.化工产品的生产原理和工艺流程方块图。

4.重点实习车间带控制点的工艺流程图。

5.各实习车间主要设备及其技术特性。

6.主要设备的用途和结构简图。

7.工厂环境保护和三废治理情况。

8.实习体会和合理化建议等。

六、实习考核与成绩评定

学生认识实习成绩,由指导教师根据实习日记、实习报告和学生在实习期间的表现综合评定,必要时可进行笔试、口试或两者结合。实习成绩为百分制,其中实习表现占10%;实习单位评价占10%;实习日记占20%;实习报告占60%。

有以下情况之一者,实习成绩给予不及格且不及格者需在下一年继续跟队实习:

1.实习期间表现差,未达到实习大纲的基本要求,实习报告或总结不认真且有明显错误,考核时不能正确回答主要问题。

2.因病、因事缺席累计时间达实习规定时间三分之一及以上者。

3.旷工达到实习规定时间四分之一及以上者。

4.在实习期间不遵守纪律,违反实习单位和学校纪律,造成不良影响者。

七、认识实习的成果

1.使学生对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有一个感性的认识,对专业的应用前景树立信心。

2.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学习工作人员认真负责的工作作风和工作态度。

3.对今后的工作环境有初步的认识。

4.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尤其是银川佳通轮胎公司人力资源部工作人员,就本公司在人才招聘中发现的大学生眼高手低的就业观念对学生进行就业观念的教育,鼓励学生努力学习掌握扎实的理论功底,受到我系学生的欢迎。

5.增进企业与我系的协作关系,了解我区企业发展现状和对化工人才的需求。

八、认识实习的不足

1.应进一步加强对学生的安全意识教育,带队教师感到安全是实习顺利进行的保证。

2.我系在企业的选择上应尽量联系大中型企业,使认识实习有技术上的保证。但实习企业多为化工厂,所以在时间上要听从企业的安排,如遇企业生产不稳定、在检修期等不允许实习的情况,实习时间要顺延,这将严重影响认识实习教学质量,希望区内企业对我系学生认识实习予以支持。

3.学生在实习中工程实践训练不足,实习质量难以保证,实习效果不理想。

对化工工艺的认识与理解篇3

关键词:艺术管理;艺术创作;专业人才;素质要求;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2)-09-0211-01

一、引言

文化艺术历史悠久,种类众多,并且各具特色,对其合理、高效地进行传承与发展需要一批优秀的艺术管理专业人才。

要实现艺术管理事业的可持续发展,须努力建立一支爱岗敬业、充满活力,在相关领域具有专业知识和特殊贡献的艺术管理专业人才队伍。

二、艺术管理专业人才的素质要求

总体来讲,艺术管理专业人才的素质要求主要有:优良的思想素质,扎实的专业知识和相关必备的操作技能,这些素质是艺术管理专业人才所应具备的必备能力和顺利开展各项工作的前提与基础。

(一)思想素质。艺术专业人才的思想素质要求很高,要有优秀的品德和良好的心理素质;热爱本职工作,对艺术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有清醒的认识,从内心里想要发展和繁荣艺术文化事业;具有较强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勇于担当,敢于奉献;具有一定的组织管理能力,工作认真、细致;要会学习,爱思考,具有创新的思想,并积极主动的开展各项工作。

(二)专业素质。一名合格、全面而优秀的艺术管理专业人才应具有艺术管理专业知识,系统掌握艺术学理论体系及国内外前沿艺术动态,在专业领域有一定的见解;掌握艺术文化管理与发展的观点、方法、前景,具备调查研究和搜集整理资料的基本技能,把理论学习与实践活动相结合;融会贯通相关交叉学科知识,集多门学科知识为一体;专业知识扎实,具有较高专业素养政策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

(三)其他素质。全面而高效的艺术管理专业人才应具有丰富的人文知识,了解历史、人文、地理等知识;懂得国内外有关艺术管理的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具备一定的外语水平和交际沟通能力;熟练运用计算机、摄影、剪辑等技能等,如此方能高效合理地开展艺术管理方面的各项工作。

三、艺术管理专业人才培养途径

艺术管理是一项具有重要意义与作用的事业,没有一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就无法很好地完成其管理工作。要做好艺术管理工作,使之能够快速、持续地进行,必须注重培养专门的人才,打造一支高素质的艺术管理专业人才队伍。经调研考察和系统分析后,笔者对艺术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途径进行了前瞻式探索,总结归纳如下:

(一)高度重视,提高全社会对艺术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认识。重视社会公众艺术运营与管理知识教育。通过对社会公众进行艺术管理知识的宣传和教育,唤起全社会对艺术管理的认识和了解,让全社会认识到合理有效的艺术管理能促进艺术的健康发展、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和全面提高人们的文化素质,有利于凝聚精神力量,提高公众对艺术管理的重要性认识,激发全社会对艺术管理工作信任和支持,使艺术管理工作具有坚实的社会思想基础。

营造、优化艺术管理专业人才成长的环境和氛围。在现有的艺术文化单位内渲染艺术管理工作重要性的氛围,优化专业人才成长环境,让工作人员有归属感,认识到自身的价值,从内心感到自己作为艺术管理工作人员发挥着重要作用而感到自豪,充分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展示自己的聪明才智。

(二)建立艺术管理专门人才教育培训体系

1.在艺术院校或综合性院校开设艺术管理专业。提高艺术管理工作水平,必须开设相关艺术管理专业课程,加强高等院校相关专业学科建设,充分利用当地高等院校资源培养专业技术人员。应积极创造条件,争取在高校尤其是艺术院校中开设艺术管理专业,创造条件扩大相关艺术管理专业定向招生比例,相关部门在办学条件、学科建设等方面提供必要支持。

2.开展在职工作人员教育培训,注重高层次人才培养。一是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对现有艺术管理人员再培训,成为骨干力量。根据工作需要,聘请相关专业人才到单位授课、讲座、指导,不定期对工作人员进行教育培训,为艺术管理人员进行技能培训和知识更新,使之适应工作的需要;二是外出考察,与相关单位进行业务学习和交流,学习其他先进地方艺术管理工作的成功经验。通过学习交流,不断提高艺术管理人员的专业水平;三是充分利用网络优势,对艺术管理专业人员进行专业知识技能网络培训,拓宽视野,及时了解国内外动态。

3.民族地区重视本民族青少年的艺术文化管理教育,激发民族内部管理意识。少数民族艺术文化的发展更重要的是让它在人们的生产生活中不断流动,使其在流动中不断发展,从而得以传承下来,这才符合艺术口授和行为的传承方式、民众积极参与的传承途径和原生态的民族生活背景等特征。本民族青少年是重要的传承人才资源,具有很大的优势,要从本民族内部激发青少年以本民族艺术文化为自豪,积极管理和发展自己民族的文化艺术。

(三)建立艺术管理专业人才激励机制。公平合理的待遇是体现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一个重要方面。要建立专业人才激励机制,并从劳动保护、工作环境等方面进行保障,营造出留人、引人、用人的好环境,从而避免人才的流失。一是进一步优化人才成长环境,以优惠的政策、优厚的待遇、优良的环境吸引、留住艺术管理人才。二是根据工作态度、工作能力、工作成果为主要标准,去发现人才,重用人才,留住人才。三是积极为艺术管理工作人员提供继续参加教育培训的机会,提供其发展机会和空间。

参考文献

[1]韩永进.新的文化发展观[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

对化工工艺的认识与理解篇4

文化创意产业是一种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产生的以创意为核心的新兴产业,旨在充分发挥人的创造力,强调文化艺术对经济的支持与推动作用。它的蓬勃发展为理工科院校艺术教育的改革提供了广阔的平台,也对理工科院校艺术教育的发展提出了新要求。因此在文化创意产业环境下,系统性、科学性地探索理工科院校艺术教育的机遇及创新模式,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文化创意产业的蓬勃发展

文化创意产业的兴起源于“创意产业”这一理念,1998年英国出台《英国创意产业路径》,文件中明确提出“创意产业”的概念:“所谓‘创意产业’是指那些源自个人的创造性、技能和天分, 通过知识产权的开发和运用, 具有创造财富和就业潜力的行业。”然而文化创意产业的概念通常与国家本身的文化产业发展状况和社会的认知有着密切关联。因此,目前尚未产生全球普遍认同的概念。

澳大利亚昆士兰科技大学教授、澳大利亚创意与创新重点研究中心研究室主任和项目主管、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知名文化创意产业学者约翰?哈特利曾提出,文化创意产业的一方面在于创意艺术,这主要表现在个人才能上,另一方面在于文化产业即质量因数。它是近些年来在新知识经济范围内的信息通讯技术,在理论和实践中提供城市消费者交互式运用,就是我们所说的新媒体技术。

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研究领域领军人物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金元浦则把文化创意产业归纳为:“是在当今全球化环境下,以新媒体传播方式为主导,以艺术文化消费时代人们的精神需求为基础,以高新技术传播为支撑,以文化经济全面结合为自身特征的,国家、行业、技术领域交叉或创建的新型产业集群。”

2015年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中指出,“培养大批懂技术、有创意和善于经营管理的新型人才对文化创意产业 快速健康发展的重要性日益凸显。”由此可见,文化创意理念的提出,对中国从制造型大国向创意型大国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我国理工科院校艺术教育的现状

艺术教育是大学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一种以艺术为媒介,以审美教育为核心,以培养大学生感受美、鉴赏美、评价美和创造美为目的的教育。因其本身所具有的特殊性、形象性、主体实践性、审美性,艺术教育对提高理工科院校大学生的文化修养、审美能力、创新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但是由于艺术教育在理工科院校并不十分被重视,再加上社会和学生的功利性价值取向,艺术教育受到诸多的限制,整体发展不均衡,良性的发展受到阻碍,在教育体制、学科发展等方面暴露出种种问题。

针对这一状况,我们采用问卷调查和访谈相结合的方式对武汉理工大学进行调查分析。问卷调查内容包括大学生对艺术类课程以及文艺活动的看法、学校的艺术教育机制,同时对课程、活动开展情况等进行座谈了解。访谈对象包括在职的教师、理工科各专业的学生。

调查发现,超过92%的学生希望在大学期间从多角度提升自己的能力,而不单单局限于理论知识,他们认识到了艺术教育在理工科院校的必要性,并对艺术教育对自身的积极影响表示肯定,同时他们也渴望学校开设艺术类课程,并通过艺术课堂学到一些真知识,尤其是艺术技能方面的提升。

理工科院校也认识到了艺术教育的重要性,在艺术教育方面采取了必要的措施。艺术教育的授课方式多样,鉴赏、理论讲解、实践均有涉及,学校还组织了丰富多彩的文艺比赛、表演、讲座等艺术活动,同时学校的艺术社团也雨后春笋般成长。

95%的同学希望通过更活跃更有参与性的活动方式比如艺术课程和艺术活动来提高艺术修养,在这其中有一半以上的同学希望通过艺术课程学习艺术技能,有将近一半的同学希望通过艺术课程了解艺术的基本知识并学会欣赏艺术。但是学校开设的艺术课程只能吸引少部分同学的眼球,甚至有一部分同学表示完全不感兴趣。同时,虽有大部分同学有参与过文艺活动,但是整体的参与度偏低,超过四分之一的学生没有参与过艺术类活动,不到十分之一的学生经常参与文艺活动。在这其中,同学大多参与的艺术活动类型为讲座和表演。其中,表演通常是以团队为单位有专业人员训练,讲座则多为硬性规定参与,最能展现自身艺术素质的艺术比赛参与度却最低。而在艺术社团方面,大部分同?W对此感兴趣,却由于没有艺术特长而选择放弃。

由此可见,理工科院校对艺术教育的重视程度有待进一步提高,改变理工类院校艺术教育模式迫在眉睫。

三、文化创意产业环境下理工科院校艺术教育机遇

文化创意产业是基于人的创意为主要经济增长模式的产业,人才是关键。目前,国内不仅缺乏高素质文化创意产业管理人员、新兴行业的专业人员,还缺乏大量的复合型人才、创意型人才。高校艺术教育是文化创意产业的“大脑”,更是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发动机”。但是由于受传统教育观念影响,理工科院校学生学习评估以技能比赛获奖为主要指标等,导致人才培养模式相对传统等诸多问题。

文化创意产业的勃兴在对高校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的同时,也推动了理工科院校艺术教育的改革和发展。

除此之外,文化创意产业的产物对理工科院校的艺术教育改革提供了新方向。为了解理工科院校学生对文化创意产业的认识,我们采用问卷调查和访谈相结合的形式对武汉理工大学进行调查分析,同时对在职的教师和理工科院校学生进行了访谈。

调查发现,大多数人认为文化创意产业与文化影视传媒相关,多数人对文化创意产业的理解并不全面。但是有超过94%的同学对文化创意产业的成果对艺术教育的推动持有积极态度,他们表示成果在艺术教育中的运用会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自身对活动的关注度和参与度。由此可见,将文化创意产业融入到艺术教育中,有利于推动理工科院校的艺术教育。

同时在座谈中我们发现,理工科院校借助软件展开校园文化活动的现象十分普遍。以武汉理工大学“校园十佳歌手”活动为例,参与者以美拍、小咖秀等娱乐软件为平台录制自己的唱歌视频,主办方搜集后?l布至微信,同学们通过微信投票选出自己心仪的歌手。由于借助了同学们常用的软件,参与活动变得极其简便,形式也更新颖有趣,参与度相比往年获得了很大的提高。

文化创意产业所涌现的一大批软件,由于方便快捷有趣,吸引了大量学生的下载,将艺术教育与它们相结合,可有效地解决学生对文化活动参与度低的问题。

四、文化创意产业环境下理工科院校艺术教育创新模式

同专业艺术教育高校相比,理工科院校艺术教育的目的并不在于培养专业艺术工作者,而是通过课堂内的艺术课程和课堂外的艺术活动,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新能力,使学生成为符合当今时展的新人才。而充分利用文化创意产业这一平台,可以更好地解决理工科院校的艺术教育问题。

(一)深化教学改革,实行可量化标准

在文化创意产业快速发展的模式下,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综合实力必不可少,传统的教学模式已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理工科院校不以培养专业艺术工作者为直接目标,从而导致理工科院校学生对艺术教育的重视不足,对艺术教育课程的兴趣不高。这就要求理工科院校实行艺术教育的可量化标准,提高学生对艺术教育的重视程度,督促学生接受艺术教育。在这一点上,已经有部分理工科院校开始实行量化标准。武汉理工大学要求各专业学生在完成专业课的基础上,至少修满两个艺术类课程的学分。南京农业大学要求学生至少选择一门艺术类课程。通过这种明确的量化机制,艺术课程的地位得到了提高,学生对艺术教育的认识也得到了加深。

(二)更新课程设置,以人文素养为基础

设计和创意教育家ThomasBley曾公开批判:“为了能使学生适应某一专门职业, 而将课程内容分割成各个片段, 只提供那些看似最有直接效果的技能, 而忽略人文类的东西, 那么将来工作时需要发展整体的理解和更加复杂的系统知识例如创意和革新的时候, 这种艺术模式就会开始显露出局限性。”理工科院校虽然开设了不同种类的艺术选修课程,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学生对艺术类课程的学习要求,但是在实际的教学当中,开设的艺术课程形式单一,内容无趣,师资水平不高,教学设施不够完善,这些都使得学校的艺术类课程难以满足新时期大学生的实际需求,奢望多数学生靠此接受系统深入的艺术教育是不现实的,因此更新课程设置显得尤为重要。理工科院校艺术教育要确立人文素养的基础地位,加大对艺术教育的资金投入,完善教学设施。课程设置应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新能力为目标,开设能吸引学生的艺术课程,摒弃枯燥的纯理论教学,加强实践课程的建设。

(三)加强思维训练,强调教学实践环节

为适应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要求,艺术教育应积极向创新型艺术教育转变。创新型艺术教育并不是对传统的教育一味抛弃, 而是一种扩散性的教育方式, 要求学生在学习中积极主动, 培养独立分析和自我决策的能力, 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理工科院校学生的思维方式多为严谨的学术思维,缺少灵动与形象,艺术教育可以使传统的学术思维与人文主义思想得到碰撞,促进创新思维的涌动。因此理工科院校的艺术课程要在内容上加入思维训练方面课程的设置,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同时针对各专业和课程的实际需求, 对通过实践可以更好完成的课程, 可以加大实践的比例,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 并在自己的创造性学习中完成。

(四)利用第二课堂,营造文化氛围

校园文化活动不受教材、课程设置的限制,相对比较灵活,对学生来说,比艺术课程教学更为有趣。因此,学校应激励各艺术社团积极开展文化活动,营造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以年级为单位开设艺术讲座,以学院为单位举行晚会,举办学生、教师艺术作品展以及举办文艺比赛都是行之有效的方式。

对化工工艺的认识与理解篇5

关键词:单向度社会;意识批判;美学救赎;艺术革命性

中图分类号:B089.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758(2011)06-0482-05

马尔库塞是法兰克福学派早期主要代表人物之一,其社会批判思想较为激进,热衷于领导并参与革命实践,在20世纪60年代的学生运动中被奉为“学运先知”、“青年造反之父”。运动最终失败,马尔库塞也将理论关注的重点从激进革命转向审美救赎道路的探索上来。由此,有学者价其晚年走向了乌托邦主义。诚然,从整个法兰克福学派的理论旨趣看,连哈贝马斯都承认自己的理论具有乌托邦色彩,马尔库塞当然不能例外,但如果从马尔库塞理论的兴趣点来看,他晚年转向美学是其理论自身发展的必然趋向,而不仅仅是其理论的乌托邦特质使然,审美救赎理论本身也对社会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一、单向度意识控制批判是美学救赎之路的理论起点

对单向度社会中人的本质受到压抑的剖析和批判是马尔库塞美学救赎道路探索的理论起点。正是看到了当代资本主义社会已经成为单向度社会,生活于其中的人已经成为受工具理性全面控制并维护这种控制的机器,马尔库塞才将工具理性对人意识的控制、人的压抑心理机制看做是阻碍社会发展和人类解放的根本原因,得出了摆脱意识控制、实现以意识革命为主导的整体革命才是实现单向度社会救赎的根本道路的结论。

单向度相对于双向度而言,是指仅仅具有肯定的维护的向度,缺乏否定的批判的向度,双向度是指具有肯定同时具有否定的批判的向度。马尔库塞认为,“现代性是一种全新时代意识,其基础是理性主义”,而“理性具有历史性,其内涵处于不断演化之中,工具理性是技术演化的结果”,因而工具理性在当代社会造成的单向度性,尤其是技术理性成为一种意识形态对人的思维意识进行的控制,是工业社会现代性最显著的弊端。纵观当代工业社会,单向度性已经全面表现出来:经济成为建立单向度社会的控制基础;政治领域内消除了对立的政治面,统治成为资产阶级内部轮流坐庄的游戏;文化领域内,大众文化的产业化低俗化发展,成为意识形态的工具;生活于单向度社会中的人,依赖于高科技生活方式,被单向度社会同化了,成为与资本主义社会的各种社会程序一体化的人;单向度思维方式在思想领域成为普遍的思维模式,形成了压抑性的社会心理机制,人从此被“一体化”进了单向度的社会,成为维护单向度统治的机器,而丧失了自我认识的能力,失去了否定的本质力量。

思维具有单向度性、技术作为一种意识形态主导了当代社会的压抑性的心理机制,则是马尔库塞单向度理论的重点。马尔库塞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来研究当代工业社会人们的单向度思维方式,指出思想的一维性是决定人们的一切行为失去批判性超越性的内在原因,是单向度社会得以维持的内在机制。他指出现代科技的发展带来了生产力的迅猛发展,也使人越来越依赖于科技,科技反过来控制了人们的衣食住行。科学技术所代表的工具理性内化到精神领域,控制人们的思维方式,使得思维向度单一化,失去了反抗能力。资本的统治使用了更加隐秘的工具,科学技术成为意识形态,工具理性取代了政治强权力量,在社会内在机制的深处以及社会最广泛的层面上控制了人们的思维。现代社会的理性表现形式被工具理性所控制,借助大众传媒控制了社会经济、政治、文化乃至精神灵魂的方方面面,渗透在大众文化中成为意识形态控制的工具。

在这样的单向度社会中,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已经失去了进步的批判的力量和意识,人本身应该具有的否定的思维也被工具理性控制了,难以认识到自己被控制被奴役的现状,甚至成为维护统治的工具,人从此再也无法实现真正的自由和解放。改变这一现状的关键在于摆脱工具理性的控制,将感性重新植入理性形式之中,实现新感性的回归。

二、艺术的革命性整体性引导性特点是美学救赎之路的逻辑前提

马尔库塞的美学救赎理论基于对资本主义社会内部的深入剖析,致力于反抗当代资本主义社会工具理性对人的本质的控制,试图寻找一种新的感性来对抗工具理性的控制,建立人类以及社会新的存在方式,通过突出意识革命重要位置的整体性革命来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首先,艺术对当代社会思维解放具有革命性作用。

一方面,强调新感性的解放,有着现实的背景,虽然有矫枉过正的因素,却具有现实的意义。艺术美学的现实作用来自于现时代背景下对新感性回归的呼唤,当代社会中的工具理性对全社会的控制现象掀起了当代哲学对人性复归的呼吁,一种充满感性美的田园生活的追求成为资本主义社会的风潮。马尔库塞崇尚艺术的革命价值,实际是对艺术中所表现出来的反对工具理性控制的人的本质的真正追求。虽然,马尔库塞过于强调感性的作用,出现了“矫枉过正”式的激进表现,最终将艺术家推上了革命主力军的地位,使其美学实践陷入了无法实现的乌托邦主义,但不可否认感性对于重启工人阶级的革命意识、促成全社会的新理性建立具有重要意义。新感性对工具理性的反抗是美学救赎在当代社会革命中的作用就是马尔库塞美学理论的现代价值。

另一方面,艺术的作用也存在着矛盾:所谓的真正的艺术不仅保有人类的双向性,同时成为人们表达自己对社会不满的工具,成为人们反抗社会的避难所。人们在艺术中发泄自己的批判否定的维度,使艺术具有了双向性,也成为双向性存身之地。然而研究艺术家,我们会清楚地发现,他们有着理想,却陶醉在艺术中不能自拔,没有勇气面对真实的世界。艺术在一个侧面纵容了这种逃避的方式,使更多的人失去站出来对抗现实的勇气。人们因为有了发泄之所而增加了容忍度,艺术就这样从反面成为维护单向度社会更加持久的工具。

其次,当代社会革命具有整体性特点。

马尔库塞对社会革命理论的探索与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传统理论一样,突出革命的整体性,突出主体的意识革命。马尔库塞分析当代资本主义现代化的发展,现代性所代表的工具理性已经实现了对社会的全面控制,这种现象造成了革命形势四个方面的变化。一是革命动因的变化,马尔库塞将马克思纯经济的阶级分析扩展到了更加全面的社会原因分析之中,通过对当代工业社会技术作为意识形态而形成的新的压迫统治形式的发现,改变了原有的革命主因转而认为现代工具理

性对人的本质的压抑控制才是革命的社会内在因素,也是推动革命前进的动因。二是革命任务的变化,因为革命动因发生了变化,革命的任务随之发生深刻的变化,主要的革命任务从反抗经济的阶级的剥削转变为实现人的本质的解放方面,工业化带来了人们对于物质的满足,也就使得革命的任务不再是物质的追求,而是的解放。三是革命道路的变化,革命动因革命任务的变化,阶级的对抗已经变得模糊,以实现解放为目的的全人类的解放,不再是无产阶级自身的任务,而成为全人类的革命,这一革命是整体性的革命,走的是一条以意识革命为先导的“第三条道路”即和平斗争道路。四是革命主体的变化,当代工业社会阶级界限的模糊,整体性革命强调的意识革命所具有的先行性特征,使得革命的主体必然区别于阶级革命的主体,从无产阶级身上转移到“第三世界的被压迫者和西方工业社会‘新左派’肩上”。

上面四个方面的变化是工具理性对全社会的控制所导致的,四个方面同时出现并且相互交叉相互促进,共同处于一个发展进行的过程之中,相互联系成为一个整体。马尔库塞指出,这些处于一个整体中的变化都源于工具理性控制了人们的思维,而“现代大革命的客观趋势是自由在社会范围内的扩大和需要的扩大”。因此,马尔库塞就是通过对客观现实的单向度社会的分析得出了摆脱工具理性的意识控制是当代社会发展的最迫切需要,得出了美学救赎的社会革命理论。他认为,革命的原因归结于人的本能受到压抑,而革命的任务就是摆脱这种控制,而摆脱这种控制的途径则是通过美学艺术对全社会进行新感性教育,这样则将艺术家最终推上了革命领导者的位置。马尔库塞将意识革命放在整个革命的突出位置,这实际是对工具理性控制的现实社会的回应。将美学救赎与社会革命统一起来,统一于改造现实单向度社会的道路之中。马尔库塞对工具理性控制之下革命形势的客观分析,以及对革命意识的重要性的深入剖析对于当代社会主体意识的全面发展,改变单向度的控制,实现革命的批判的意识的回归具有现代意义。

第三,艺术在当代社会革命意识兴起中具有先导作用。

马尔库塞在自己的社会革命理论中,强调艺术对革命的重要作用,实际是强调了艺术的革命的批判的内涵中所代表的对感性的追求,对于革命意识的重要性。当代的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没有像马克思预言的那样出现衰退的迹象,这使得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研究陷入了困境。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一个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体系,真正的马克思主义“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同时,马克思主义的历史性也体现在认识的局限性上面,“我们只能在我们时代的条件下去认识,而且这些条件达到什么程度,我们才能认识到什么程度”,时代的发展不仅赋予了马克思主义新的内容,更给了我们深入认识马克思主义的现实基础,这才是马克思主义经久不衰的根本原因,也是马克思主义者的真正灵魂。马尔库塞从资本主义的现实表现出发,不仅将自己的理论发展旨趣放在实现全社会的、人的所有潜能的全面发挥上面,更致力于对现实的社会发展进行历史的发展的剖析批判,寻找最终的美学救赎之路,是对人类意识解放的宝贵探索。马尔库塞能够基于现代化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进行新的探索,审美艺术中所包含的否定的批判的感性的革命因素,将审美形式的革命推上了改变现实世界的主力的宝座。马尔库塞看到了感性对当前社会革命所起到的作用,将这种艺术在精神领域所掀起的革命,植入新时代的革命理论,为马克思主义注入了新的理论内容。

三、审美形式对社会心理机制的改造是美学救赎的必经之路

马尔库塞的一生充满传奇色彩,他是西方马克思主义最后的革命者,其后的西方马克思主义不再具有马克思主义的革命传统而走上改良道路。马尔库塞对革命的坚定信念以及对实践的不懈追求贯穿于他一生的理论创作和革命活动之中,这是其区别于包括阿多诺、哈贝马斯等法兰克福学派其他重要代表人物之处。从其美学救赎理论看,这表现在马尔库塞赋予了美学理论以革命的实践的功能。这一功能不仅体现在马尔库塞美学产生的现实实践需要、革命目的等理论构建方面,更体现在马尔库塞晚年对于美学对抗工具理性、审美形式改造社会内在心理机制、审美理念改造技术体系等美学救赎的实践路径探索方面。

马尔库塞美学的宗旨是救赎。在他那里,美学不再是乌托邦式的德国传统浪漫主义美学,也不再是希腊式的古典审美艺术,其功能就在于解放,是变革意识形态的武器和打破资本主义市场虚假需求的革命力量,从而他的理论中的美学成为了针对当代工业社会工具理性统治压迫成为新的压迫形式所创造的新的解放路径。马尔库塞从艺术对现实的反抗中看到了艺术的革命性。“即是说,艺术仅仅疏离与反叛现实是不够的,它还应承担重构现实的任务。”在《作为现实形式的艺术》一书中,马尔库塞明确指出要“按照美的法则重建世界”,美学中的审美形式应成为现实的形式。“作为现实之形式的艺术的意义并不是对给定东西的美化,而是建构出全然不同和对立的现实。”马尔库塞建构美学救赎理论的路径,就是立足于对当代工业社会的革命目的、革命主体、革命道路等方面变化的深入分析,从实现人类自由解放的高度出发,寻找到根植于艺术之中的革命性整体性引导性的新感性特点,使现实的革命需要与艺术所具有的感性特质相结合。

马尔库塞美学的革命实践的特质,最终体现在马尔库塞美学救赎理论对于其具体实践路径的探索方面。马尔库塞将美学中的抽象范畴审美形式应用于现实社会的工具理性统治的社会内在心理机制改造之中,并强调了在这一改造过程中具体的应用,也就是美学形式对于技术体系的改造。他求助于美学这一依然保留人的本质的唯一净土去解放人的,实现单向度社会向全面发展社会的转型。他全面剖析了发达工业社会人的被压抑的状况,进而据此为资本主义社会寻求解决人的心理压抑、实现人的精神解放的方法,审美成为创造新人类的路径,即审美救赎。因此,马尔库塞的美学思想是其社会批判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其社会批判理论最终的安身立命之所。

首先,艺术具有感性意识的品质。马尔库塞认为,在当代资本主义工业社会中,唯有艺术保留了否定的批判的向度,在艺术活动中才能使人摆脱工具理性的控制,重新拥有感性意识,从而成为感性理性健全的全面的人,因此唯有艺术才能扛起反抗单向度社会的大旗。在《审美之维》中,马尔库塞具体论述了他的美学思想,“美学领域本质上是非现实的”,而人们在“审美方面的基本观念却是感性的,而不是概念的;审美知觉本质上是直觉的,而不是观念”。因此,在艺术活动中,工具理性控制不了艺术的感性能力,人们在从事艺术活动的过程中仍然会突出主体的价值性取向,就是这种对感性的保留能力,以及人们在非现实的情况下表现出来的本质能力使得艺术活动有

可能成为人们对抗工具理性的工具,在工具理性中植入艺术的价值性取向平衡两种理性,建立新感性成为可能。

其次,自律性赋予艺术革命性品质。马尔库塞为了将美学与政治实践联系起来,他提出了美学具有自主性和自律性,“艺术通过审美的形式,在现存的社会关系中,主要是自律的。在艺术自律的王国中,艺术既抗拒着这些现存的关系,同时又超越它们”。“艺术作品只有作为自律的作品,才能同政治发生关系。”马尔库塞是这样阐述艺术自律的:“审美的形式、自律和真理,三者是互相关联的,它们都是社会历史的现象,又都超越了社会历史的竞技场;当社会历史限制艺术自律的时候,它必定也破坏着艺术作品所表现的超历史真理。”艺术因此与现实社会所表现出来的现实是相反的,艺术所建立的抽象世界是一个独立的自律的领域,它可以不依赖于外界的经济政治文化的控制而存在,因而不受约束。因此,马尔库塞一直很重视艺术所具有的自主性,艺术所表现的是创造者自身的内心世界最深处的本能,艺术能表现出人的原始本质,即能使他们的艺术作品远离现实而具有一种新的感性,“所谓新感性,就是指能超越抑制性理性的界限,形成和谐的感性和理性的新关系的感性,这种感性就是一种否认工业化社会工具理性、批判工具理性的否定力量。他进而将审美艺术与革命联系起来,指出艺术和革命可统一于改造世界和人性解放的活动中,他用新的美学形式来表现人性,以换来一个解放的世界。

第三,艺术的革命性要诉诸技术改造的实践。马尔库塞没有止步于寻找艺术感性及其对政治革命的现实意义之中,他还致力于寻找艺术革命的技术实践道路,将艺术感性纳入技术体系之中,改造工具理性形成新的理性形式。他提出,工业社会的现有技术体系是现代性弊端的根源,技术不再仅仅是一种主体应用于客体的技能,而成为了一种“组织、维持或改变社会关系的形式,是普遍的思维和行为形式的显示,是社会控制和主导的工具”。要改变这样的社会存在的形式,需要在这种工具理性的形式中植入艺术感性,形成新的社会存在的形式,在这一形式中,艺术“能够以其反升华的政治的生存形式,使其有可能成为一门‘社会的政治科学’,即成为生产技术中的一个因素,成为物质和知识的需求借以发展的水准。在这里,艺术改变着科学技术和现存体制;艺术的合理性及其构想生存的能力推动着对世界的科技改造”。艺术感性就这样进入技术体系之中,改变人们对于技术体系的认识形式,恢复人的主体性在技术社会中的地位,从而打破现有的理性形式,重建社会存在形式,人们重新审视技术的应用和人类的发展,更重要的是改变人们现有的社会存在和认识思维方式,重新确立感性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这种新的以审美形式存在的社会存在方式实现了感性与理性的统一,实现了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的统一。这是一种新感性,也是一种新理性形式,这种存在方式具有双向的维度,是体现人的全面本质,促进社会以及人的全面发展的形式,人不再是被技术控制的客体存在,重新成为自身的主体。艺术就是在这样的意义上具有了启发人类重新发现自身的主体性特征的意义,而且能够通过对技术体系的改造而成为具有现实的政治革命意义的力量。

马尔库塞通过厘定艺术的感性特质,发现艺术潜在的政治意义,建立起艺术感性实际应用于技术体系对抗工具理性形成新理性形式的整个逻辑体系,完整地论证了美学救赎道路。在这一理论中,马尔库塞强调新感性的恢复对人类解放的作用,并详细论述了艺术感性在建立新的审美的社会存在和思维方式中的政治实践作用。这表明,西方对发达工业社会的批判,昭显出一个社会之“应然”的状态,这也是在视西方马克思主义为社会批判理论的同时也视其为一种社会发展理论的意义所在。二者共同构成了美学救赎之路的理论论证,也昭示了美学救赎之路在当代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

张成岗,从意识形态批判到“后技术理性”建构――马尔库塞技术批判理论的现代性诠释[J],自然辩证法研究。2010,26(7):43―48.

[2]马尔库塞,与文明[M],黄通,薛民,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

[3]江天冀,法兰克福学派――批判社会理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33.

[4]恩格斯,致威?桑巴特[M]∥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42―743.

[5]恩格斯,自然辩证法[M]∥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37―338.

[6]鲁献慧,马尔库塞科学技术批判及其审美拯救思想析[J],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5.22(5):59―62.

[7]马尔库塞,审美之维[M],李小兵,译,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8]张之沧,论马尔库塞的解放美学[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7(4):37―38.

对化工工艺的认识与理解篇6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6C-0078-02

高分子材料是化工产品的一个分支,是目前发展最快、应用前景最广且最具生命力的一类化工产品;高分子行业的迅猛发展,急需大量复合型人才。而大多数高校高分子材料专业的人才培养侧重在材料的合成等偏理论方面,对高分子材料加工成型为终极产品的工艺环节关注的程度不高。广西大学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在化工材料加工工艺方面开设了系统的专业课程群,为“高分子材料成型与工艺”课程的设置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然而,广西大学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没有开设过高分子物理、高分子化学、高分子材料、聚合物加工原理、高分子材料基础等高分子基础或专业基础课程,且该专业作为一个覆盖范围广泛的交叉的专业,开设的专业课程很多,所有的专业课程学时都高度压缩。在高分子材料理论知识缺乏、课程学时数少、无配套实验的背景下,本文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创新能力培养等方面对“高分子材料成型与工艺”课程教学改革进行探索。

一、教材的选用

广西大学化学化工学院“高分子材料成型与工艺”课程刚开设时,选用的教材是史玉升等编著的《高分子材料成型工艺》,学生通过学习可以掌握高分子材料的制备、性能、成型、评价及应用,全面系统地了解高分子材料成型技术的最新知识。教学过程中,学生反映这本教材的难度太大,因为“高分子材料成型与工艺”是一门专业技术课程,需在完成化工热力学、化工原理、物理化学、有机化学、无机化学、分析化学、高分子物理和化学、高分子材料、聚合物加工原理、高分子材料基础等基础理论课和专业基础课程后,对学生进行综合训练。

“高分子材料成型与工艺”课程是在大三第一学期开设的专业课,此时学生已经修完化工热力学、化工原理、物理化学、有机化学、无机化学、分析化学等基础理论课,然而基本没有学过高分子物理、高分子化学、高分子材料、聚合物加工原理、高分子材料基础等专业基础课,高分子材料方面的基础较差,加上这本教材讲述的理论知识较少,所以学起来较吃力。根据学生的反映,学院及时更换了教材,采用周达飞等主编的《高分子材料成型加工》“九五”重点教材,该教材高度概括了高分子材料的最基础的知识,对加工成型影响很大的高分子流变学基础知识进行较全面深入的介绍,全面介绍了高分子材料成型加工最常用的基本工艺,也兼顾了新技术和新方法,难度适中,得到学生好评。

二、教学内容的改革

高分子材料成型技术涉及化学、材料、材料加工、机械等多种学科,“高分子材料成型与工艺”课程是一门专业技术课程,需要广泛的理论知识基础。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的学生基本无高分子材料理论基础知识,学习起来的确难度很大。非高分子材料专业的“高分子材料成型与工艺”课程要以“高分子材料―成型加工―制品性能”这条主线展开教学内容,重点掌握三者的关系,强调成型加工对制品性能的重要性,这是本课程的主题思想,也是高分子材料的工程特征;选用“九五”重?c教材《高分子材料成型加工》,充分利用国内外重要专业期刊了解行业最新动态,不断更新及补充教学内容,确保教学内容的先进性;在教学内容安排上,以高分子材料成型加工的大工程观点为着眼点,以宽专业为目标,概况高分子材料理论基础和概念(详细的内容指定参考范围让学生利用课外时间自学),从高分子材料的加工原理出发,着重对成型加工工艺进行讨论。从高分子材料的成型加工的共性出发,对模压、挤出、注塑及压延四大成型技术及工艺进行重点讲授,然后讲授塑料、橡胶及复合材料的成型特点和区别,对于一些新的成型方法,以及教材中未涉及而在一些科技文献中见报道的新的成型方法及工艺,教师建立了QQ群这样的交流平台,并将高分子领域权威的一些微信公众号分享到平台上,经常转发高分子材料国际国内的重要进展到平台,引导学生关注,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以兴趣为导向自动组成兴趣学习小组的方式进行自学。笔者首先通过课内课外结合强化高分子理论基础与概念,对成型加工影响最大的流变性在课堂上进行详细介绍,而其他性能如稳定性、电性能、光性能等材料性能则作为课外学习内容,在有限的学时内,节选核心内容,把高分子材料合成、性能、加工及相互间的影响规律简要完整地介绍。比如教材中同一种成型方法按不同的应用体系分成很多小结,而教学过程中每种成型工艺仅以一种材料为代表来讲,但不同章节会选不同的材料体系来进行,比如讲橡胶的压延,那么注塑可能选塑料,而挤出可能选复合材料,这样来兼顾各类高分子材料的成型。

三、教学方法的改革

教学方法是影响教学目标是否能够实现、实现的程度和效率的关键。非高分子材料专业的“高分子材料成型与工艺”课程教学存在两个难点:一是许多内容涉及高分子加工机械、设备结构及操作过程,这要求有实际感性认识和直观性;二是该课程的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实现理论与实际的结合,用理论来解释生产中的实际问题,或以具体实例来说明理论,促使学生真正掌握知识。针对这些问题,“高分子材料成型与工艺”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进行了改革。

(一)现代化教学与传统教学相结合。“高分子材料成型与工艺”课程中许多内容涉及高分子加工机械、设备结构及操作过程,这要求有实际感性认识和直观性,同时,该课程的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笔者根据所选用教材,利用PowerPoint加入声音、图像、动画、视频等各种多媒体信息,并根据需要设计各种演示效果,将抽象、生涩难懂的知识形象生动地展示给学生,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大大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印象。由于化学化工学院缺乏相应的高分子材料成型教学设备,教学小组联系外界资源制作了几个基本成型工艺的微课,同时广泛收集案例、动画演示及成型录像,不断补充到授课内容中,让学生对高分子成型工艺及设备等有更直观的认识,对课件内容进行更新和完善,丰富课堂内容,加大课堂信息量,使学生获得对高分子材料成型加工的理性和感性双重认识,使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同时,教师也要注意吸取传统教学中讲解的优点,将教师的语言、激情和应变能力体现在多媒体教学中,并用眼神、情感、心灵与学生沟通,必要时还要进行板书,让学生彻底把握一些关键问题。

(二)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和启发式互动式教学。与传统的以教师为主体的“填鸭式”“灌输式”教学方式不同,笔者在部分知识点的授课中尝试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从传统教学的讲授、灌输和教师主宰课堂,转变为组织和引导;从单纯讲解转变为与学生进行适当的交流和探讨。笔者在讲述“高分子材料配方设计”这一章内容时,并没有按照书本来进行,而是布置了一道思考题“设计食品袋的配方”,让学生通过自学课本内容与上网查找相关知识等来完成这一思考题,并在学生完成后让他们用PPT来展示成果,通过讨论的形式与学生探讨了配方设计中的一些原则与内容。

启发式互动式教学强调先让学生积极思考,再进行适时启发;教师不仅要加强自身专业素养和知识积累,而且更重要的是建立师生互动的教学过程,并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实现教学相长;教师注意自己角色的转变,良好的学习情境可使学生了解学习任务的必要性和与学习任务相关的学习信息,从而激发学习意愿和浓厚的学习兴趣;在教学过程中,对于重要的知识点,通过案例教学,与学生共同分析和讨论,启发学生进行思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课堂讲授与问题讨论相结合。在教学过程中,始终围绕教学主线,但又避免单一过多地讲解相关理论,适时将高分子成型的基本理论与实际生活和生产相结合,与学生进行分析和讨论, 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学生日常生活中常用的各种饮料瓶子和水杯等为例,分别介绍它们的主要原材料(PP、PC等)、配方和主要成型工艺(挤出吹塑成型、注塑吹塑成型、注塑成型、压制成型等),不同成型工艺生产的瓶子和水杯具有不同的特性,并纵向对比了各种成型加工方法、工艺及特点等,在讲述的过程中还给学生灌输了环保安全的意识。在讲述过程中,学生拿着各自不同的饮料瓶或水杯,或观察色泽、透明性,或捏捏比较它们的硬度,看看瓶底找找原材料的主要成分,相互还交换瓶子或水杯进行研究,课堂气氛非常好。课后学生反映通过使用这个具体的例子教学,让他们深刻地理解了原材料、配方、成型工艺等与材料制品性能的关系。此例子生动地体现了“高分子材料―成型加工―制品性能”这条高分子材料成型加工的主线,从而使教学内容由庞杂繁多变得简单易懂,通过理论结合实际,强化了学生的专业知识,教学效果甚佳。

对化工工艺的认识与理解篇7

关键词:理工科大学;公共艺术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1)14-0226-01

一、引言

在科学理性主义观念中,科学与艺术被认为是两个互不相干,甚至还有些格格不入的学科门类。近年来,有不少论文就科学与艺术之间的关系问题进行了探讨,人们对这两大领域的源流、互补、互动等方面的联系有了一定的认识。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著名美籍华人物理学家李政道认为:“科学和艺术是不可分割的,就像一枚硬币的两面。它们共同的基础是人类的创造力。它们追求的目标都是真理的普遍性”。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以及教育部也相继颁发的学校艺术教育工作的一些规程》、发展规划、课程指导方案等。在教育过程中实现科学技术教育与艺术教育的融通,已被公认为是理工科大学培养高素质创造性人才的一种途径。

二、成绩与不足

近年来,在素质教育的大框架下,许多理工科大学开设了公共艺术课程,开展了大量的艺术实践活动,如在大学生中成立各种校园文化艺术团体、协会,举办文化艺术节、科技文化节、体育文化节、思美节、饮食文化节、宿舍文化节等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有了很好的尝试,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由于理工科大学长期以来的办学模式和理念,艺术教育在方式方法上还跟不上形势的需要,理工科大学的艺术教育还仅限于开展一些艺术活动,传统单一的教学形式形成科学与艺术两张皮现象,艺术教育难以深入。

三、深化思考理工科大学公共艺术教育形式

这里所思考的科学与艺术之结合,远非仅仅是艺术学科中如何使用了高科技 ,也不仅仅是科学技术中如何利用了艺术因素,如劳动环境及产品造型的艺术化,形象化教育等。理工科大学开展艺术教育,并非是艺术精英教育,目的是使理工科大学生的艺术素质能够与其科技素质相结合,能够与其他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相融合

四、以学科专业为切入点,挖掘其内在艺术魅力

从理工科大学公共艺术教育实践来看,目前理工科大学普遍存在学生喜欢艺术而不喜欢上艺术课的现象,其中当然有学生自身功利的原因,但也无不与教育教学方法单调、教学内容枯燥、在人文、艺术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结合差,专业教学与艺术教育两张皮的情况有关。在这里,艺术教育与普通的传授知识的方法应该是不一样的,艺术教育的照本宣科,过于理论化很难将其融合到理工专业中 难以达到学生的情感共鸣。因此,艺术教育应在第一课堂课程设计上将审美教育融入专业教育的全过程,由原来的艺术审美延伸到专业审美,由开设单纯的艺术课程发展到与专业相结合中,有针对性地结合院校专业性质和学生特点来讲授艺术知识。如数学,它是一门十分抽象的纯理科学,尤其是高等数学,有它特定的一系列符号表现形式及远离日常生活的抽象术语,但它蕴含了大量美的元素,简单性、统一性、和谐性、对称性、奇异性等等就是其美的形式。这样,通过挖掘数学中美的方面,原本认为数学枯燥乏味的学生们就会另眼相待数学了,让学生在学习研究过程中,潜移默化地遵循数学的审美准则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去感受理工学科专业带给他们的美,对于塑造优美的人性有独特的作用。再如结构工程也可与艺术相联系,一个好的结构不仅凝聚了睿智的科学和精湛的技术,而且本身就是一种美,一种闪耀着智慧光芒的美。科学和艺术源于人类活动最高尚的部分,都追求着深刻性、普遍性、永恒和富有意义,可以说各门学科都有可发掘的、闪耀着人文光辉的美景,有着令人炫目的艺术美感、节奏、和谐感,可见,看似单调乏味的理工学科,其实蕴含着丰富的美感元素,艺术素材,而这些是需要挖掘和提炼的。

五、结语

科学与艺术相交汇所体现出的灿烂辉煌的美,应当从科学家与艺术家的神圣理论殿堂之中走出来进入到科学教育的课堂之中,让科学美与艺术美的光芒普照学生的心田,使他们汲取到特殊的“营养”,感受到科学与艺术的辉映之奥妙,从而激发学生的创造灵感。当然,科学与艺术的融合决不能“简单化”,如果简单地搞些艺术活动或把某一位物理学家给画家讲了讲理论物理,画家据此描绘出了自己理解的“物理世界”,就是艺术与科学的融合了,不好这么简单,因为科学与艺术是一种跨多学科的研究,真正跨越科学与艺术之间的相互不理解的鸿沟,还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对化工工艺的认识与理解篇8

关键词:设计艺术;本土化;民族旅游工艺品设计;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423.07 文献标识码:A

Exploration into Curriculum Reformation of "Handicraft Design Related to

National Tourism" in the vision of Localization

WEI Jian-hua

作为旅游工艺品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旅游工艺品是指以民族工艺品为基础应旅游业的发展和旅游者的需求而产生的一种新的旅游商品。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少数民族众多,民族风情独特,民族特色手工艺资源十分丰富,如苗族的刺绣、彝族的民间漆器、壮族的壮锦、湘西土家族的织锦。随着近年来旅游开发的深入,少数民族地区的民族旅游业得到了蓬勃发展,民族旅游工艺品也日益受到游客的青睐。

但由于少数民族地区旅游工艺品生产工艺技术相对落后,缺乏创新与技术支持,在开发上注重模仿与粗加工,忽视地方民族文化内涵的挖掘与研究,致使其内涵、功用与艺术性等方面脱节;再加上包装过于简陋,使得我国民族旅游工艺品“内涵少、品味俗、档次低、无特色”[2],不能满足市场需求。因此,加快提高旅游工艺品设计人才的素质,增强旅游工艺品的研发力度,已成为一项紧迫的任务。尤其是在当今旅游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环境下,开发出能真正反映民族文化特色的旅游工艺品,对地区旅游业的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价值。

对于民族旅游工艺品的设计和开发,云南大学张晓萍教授有过精辟的论述。她认为,最根本的就是要做到本土化,以民族文化为根基,同时注入现代人的需求,使产品既能体现民族文化深层次的东西,又能在遵循基本工艺技术的同时在技艺上有所创新,再经过加工,推陈出新,创造出新的工艺精湛的现代人能接受的民族旅游工艺品。这样传统、文化商品化、真实性等开发中存在的诸多问题才能得到顺利解决,民族传统工艺品才能很好地完成其自身转型。[3]

为此,笔者认为,《民族旅游工艺品设计》课程应以本土化为着眼点,根据民族特色与地方特色建立课程模式。在课程设置上,要注重多元化的民族文化生态,充分利用现代艺术教育手段,将民间艺术与现代创意思维相结合,将民族审美意识融入到工艺技术中,根据市场与学生的发展需求,构建适合民族地区旅游院校特色发展的课程模式。下面仅以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旅游工艺品设计专业为例,对如何在本土化视野的观照下进行《民族旅游工艺品设计》课程的教学改革作简要探讨。

一、《民族旅游工艺品设计》课程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1. 旅游市场对民族旅游工艺品设计人才的能力要求分析

(1)民族手工艺传承能力

掌握本土民间、民族手工艺的操作技巧、使用材料及工艺流程,并能够通过现代设计表现方式,采用手绘、计算机辅助设计等方式将设计效果图呈现并制作出来,能使民族手工艺得以完整地传承下来。

(2)民族旅游工艺品的开发与研制的能力

要求设计研发人员在设计开发和研制的过程中,注重以民族的精神、风俗习惯、民间文化特点等方面因素为基点,从题材、材料、工艺、功能、角度转换、包装等因素上开发、改良与研制具有现代元素的民族旅游工艺品,使其适应多元化的市场环境。

(3)市场认知能力

民族旅游工艺品作为旅游商品,与市场经济直接挂钩,这就要求设计研发人员,对行业的现状、未来发展及市场走向进行深入了解,有策划和定位产品,设计与研发产品的能力。

(4)民族文化传达能力

民族旅游工艺品的设计内涵是民族文化的表达与传播,为更好地向客户进行阐述讲解和推荐,要求设计研发人员熟悉本土民族文化、有着良好的沟通表达能力和技巧。

(5)知识更新的能力

一名优秀的民族旅游工艺品设计研发人员必须及时更新知识,掌握最新信息和技术,不断设计出新颖的、深受市场欢迎的作品。

2.《民族旅游工艺品设计》课程对学生能力的培养目标

民族旅游工艺品有无竞争力、能否满足旅游者购物时更深层次的文化需求,关键在于产品是否具有丰富的地域文化内涵,有文化内涵才会有生命力。民族旅游工艺品的消费应能满足旅游者对物质和地方民族文化的双重消费需要。

因此,《民族旅游工艺品设计》课程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既要走出专业技能的圈子,又要了解与整合民族文化,立足地区特色,挖掘民族文化内涵,同时应把传统艺术和现代意识以较高的艺术水准结合起来,并将这一思想融入到开发设计中,以培养学生优良的职业素质为目标,注重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使学生设计制作的作品在展现地方民族特色的同时,又能成功地转化为产品,被市场所接受。

具体来说,本课程要求学生掌握较为丰富的地方民族文化知识,了解我国民间工艺品的发展历程,较为熟练地掌握至少一门民族传统工艺,学会电脑制图,具备独立进行民族旅游工艺品市场调查及产品设计研发的能力。对于少数民族学生,还要求其具备对本民族的传统工艺和传统文化进行传承的能力。

二、《民族旅游工艺品设计》教学内容的开发

针对本课程对学生能力的培养目标,我们认为应该在传统课程教学内容的基础上,根据旅游市场发展的要求,对课程教学内容作合理的调整、补充及创新。[KH*2D]

1.传统课程教学内容的分析

传统民族旅游工艺品设计课程共64课时,其中,1/4的课时用于民间文化的学习,1/2的课时用于传统技术的学习,余下的1/4课时中,1/4课时用于设计理论的讲授,3/4的课时用于民间工艺品的设计。

通过教学,学生大致可以了解我国民间工艺品的发展过程,对民族民间文化有一定的理解,提高传统民间文化的认同感和热情;有针对性地掌握一种民间传统工艺,并进行改良与创新,使民间工艺得以传承和发展。

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了解所在地域民族的文化和当地民间的一些基本技艺,能够进行一定程度的设计与研发。但当学生离开本地时,由于不了解其它地域的文化及民间工艺,无法进行民间旅游工艺品的设计研发。其次,课程中,学生只能针对少量的民间工艺基础技艺进行学习,无法得到深入的提高,加上对市场不敏感,直接制约了学生对地域性民间工艺品的研发能力。如何使学生在市场经济体制中保持可持续性的发展,这是摆在专业课程教学面前的一个严峻的问题。由此可见,传统民间工艺品课程教学内容已不能满足市场对学生设计能力的需求。

2.旅游市场对民族工艺品新要求形式下的新的教学内容

要解决学生设计能力提高的瓶颈,必须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在课程体系的构建上要兼顾艺术设计与工艺制作相结合、民间工艺与现代工艺相结合的原则,善于挖掘运用民族文化因素,重点突出实践性教学。

开拓教学思路,可以从民间工艺美术的材料与造型入手。挖掘民间工艺美术形态与材料的关系,并带有民间传统视觉与民族精神两方面的组织活动――也就是造型活动。通过对民间工艺美术造型、材料、功能的分析研究,找到切入点并通过吸收、改良和发展原有的民间工艺美术造型、材料、功能等要素,创造符合时展的新的造型、开发新的材料及功能,加强设计表现力及设计创新能力。因此,除掌握传统工艺手段外,可在教学安排中加入民间美术与综合材料运用以及相应的造型手段等内容。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培养学生从民间美术中寻找创作理念,加强学生综合吸收并合理地运用现代设计思维与市场调研相结合的能力,使其在民间旅游工艺品市场中保持可持续性的研发能力。因此需要在教学内容中增加市场调查的内容。

拓宽资料查询路径,鼓励学生使用各种手段获取信息,增加其设计学习能力。学生在学习期间,除教师、图书馆、网络提供的技术与信息外,教学内容中还可安排鼓励学生到周边相关企业、景点景区、地方地域实地考察或实践实习,使学生在市场前沿获取最新的技术、信息,以期更好地进行民间旅游工艺品的设计与研发。

加强学生对自身民族艺术文化素养的培养和对民族民间艺术的热爱,培养学生成为本土化民间旅游工艺品的设计人员,依托本土自然资源,为地方特色民族民间工艺品进行保护、继承和创新开发而努力。

教学内容调整后,课程更注重整体水平的提高。课程中,增加了市场调研的内容,并将民间旅游工艺品设计的思维方法及手段提前到工艺技巧学习的前面,使学生在学习地域民间工艺技能的同时,对该项民间工艺品的感悟更深,整体把握感更强。调整后的民间旅游工艺品设计课程,更注重理论加实践的学习方法。在理论部分,加入了实践环节,组织学生进行市场调查,观察行业信息及新材料,学生通过直观、自主的学习,吸收了更多的专业知识。实践部分,则通过理论、实践一体化的教学方式,学生自课程开始,便与市场进行直接接触,对设计创新的敏感度提高,在专业技术学习的同时,有意识地对传统工艺技术、材料与市场出现的新技术、材料进行观察比较;这极有利于学生后期设计创作时能有针对性地查阅相关资料,使其作品在质量上、创新程度上都有所提升。

三、《民族旅游工艺品设计》教学方法的改革

传统旅游工艺品设计的教学方法,在理论部分,通常采用多媒体课件放映图例分析并进行作品欣赏。实践部分,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以教师讲授、示范为主,学生自学、自练为辅,进行观摩学习和实操练习。在自主练习的过程中教师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一般采用个别指导的方式。

通过传统民间工艺品课程的教学内容,可以看到,在传统的民间工艺品的课程教学中,更注重技术的传承,课程内容影响到教学方法的选择。在传统的教学方法中,无论是理论还是实践,都在一种被动的学习氛围中。通过教师讲授――学生学习,教师示范――学生观摩的方式进行,即使是学生自主学习、练习的部分,亦是教师指导――学生改进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学生一直沉浸在技术的学习中,苦苦进行技法练习,很难有时间进行思维训练。在最后一周的设计创作课程中,学生一直没有接触市场,对市场上的新颖材料及新信息不够了解,因此思路不够开阔,设计水平难以提高。

高职教育应以培养技能型人才为主,因此在教学方法和手段上要结合高职特点,以学生为主导,在传统教学设计的基础上,明确方向,强化五种能力,即民族手工艺传承能力、民族旅游工艺品的开发与研制的能力、民族文化传达能力、市场认知能力与知识更新能力的培养。

在民族手工艺传承方面,在图案以及雕塑基础的训练中,增加吉祥文化及民间装饰图形设计运用等内容。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例如电脑、网络等,开扩学生的眼界。同时要学习掌握一定的工艺美术史与设计史知识,可带领学生深入民间,从民间艺术品中学习造型、构图及色彩的表现方法,在了解传统工艺技法和材料后,探索适应现代化生产的设计方法。

在民族旅游工艺品的开发与研制的能力方面,在设计理论上,一方面在平时课堂教学中强化贯穿思维训练,使学生掌握创新思维的方法。例如,在各种工艺品制作的课程中,可以采用讨论式教学、案例式教学,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与创新意识。另一方面强调诸如旅游学、人文历史、心理学等相关知识的学习,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在专业实践上,一方面组织学生到相关企业进行实践操作学习,一方面聘请行业专家到工作室和学生一起对课程各方面进行探讨,调动学生的自主学习热情以及实践操作的兴趣。

在民族文化传达能力方面,可以通过作业讲解锻炼学生的设计表述能力。在实践过程中,可以采用项目式教学方法,让学生跟着教师参加一些民族旅游工艺品的设计制作,或者参加一些创作大赛,学生可以单独完成设计作品,也可以几个人组成一个设计团队,相互沟通交流,从而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分析思辨与团结协作能力。

在市场认知能力方面,要增设市场调研、消费心理学等理论实践环节,强化学生市场意识,准确把握旅游市场的动向,针对客户的心理,研制开发具有本土化民族文化内涵、展现本土民间手工艺特色,具有纪念性、观赏性、艺术性、独创性、民间地域性、收藏性于一体的改良民族旅游工艺品。

四、结语

总之,民族地区旅游高等院校培养的旅游工艺品设计专业人才是文化传承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民族旅游工艺品设计》课程在能力培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改革的探讨,可以对旅游工艺品设计专业的教学模式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为培养出优秀的地方旅游工艺品设计研发人才提供支持。

参考文献:

[1]廖杨.旅游工艺品开发与民族文化商品化[J].贵州民族研究,2005,(03).

[2]张文祥.论我国旅游工艺品的开发与创新[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9,(02).

[3]张晓萍.从旅游人类学视角透视云南旅游工艺品的开发[J].云南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05).

上一篇:建构主义主要观点范文 下一篇:智能化机械行业发展趋势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