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身财产安全知识范文

时间:2024-03-22 15:50:07

人身财产安全知识

人身财产安全知识篇1

由于目前三审稿尚未公开,这里引用报道关于平台责任的话进行分析,报道相关的全文如下:“草案三审稿还针对电子商务平台对销售假冒伪劣商品等行为不及时采取措施等情形,进一步明确和细化了责任,规定电子商务平台经营者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平台内经营者销售的商品或者提供的服务不符合保障人身、财产安全的要求,或者对关系消费者生命健康的商品或服务未尽到平台内经营者资质资格审核义务,对消费者未尽到安全保障义务的,与平台内经营者承担连带责任”。

笔者认为这一制度总体方向是对的,至于具体内容还有讨论改进空间:

第一,就电商平台合理注意责任的范围,三审稿进行了严格限定。

电商平台合理注意义务能确立就是进步,但注意义务的界限在哪里关系重大,看得出立法机关很慎重。看报道的措辞,注意义务限于平台商家提供的商品或者服务“不符合保障人身财产安全的要求”,换句话说,电商平台要对卖家的行为承担注意义务,只限于其商品服务有严重瑕疵到影响人身财产安全并且平台知晓或者有条件知晓,只有这一种情况,别的没有。商家广告宣传、产品说明等引起的欺诈索赔诉讼、知识产权侵权诉讼、个人信息保护相关问题,以及这次新增加的大数据杀熟等其他情况,将沿袭现状,谁的孩子谁抱,商品是谁销售由谁负责,服务是谁经营由谁负责,电商平台则除信息审核外一律免责。

目前电商平台面临的职业打假人有关“退一赔三,食品类退一赔十”的索赔,大电商平台每年案件多达数百甚至数千件,数量较大,但不受这次修改影响。类似法国高云在美国以知识产权权利人直接起诉电商平台主张侵犯知识产权的,也不受本次修改影响,仍依照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44条规定,电商平台无民事责任。

需要注意的是,在承担连带责任的时间上,这句话前后两种情况的时间是不一样的,前一句话“电子商务平台经营者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平台内经营者销售的商品或者提供的服务不符合保障人身、财产安全的要求”,这里要电商平台承担连带责任的时间起算点应该是“知道或者应当知道”之时起及以后;而后一句话,“或者对关系消费者生命健康的商品或服务未尽到平台内经营者资质资格审核义务,对消费者未尽到安全保障义务的”,这里承担连带时间应该是销售商(卖家)入网注册之时,不受平台是否知晓其商品服务有影响人身财产安全重大瑕疵影响。这句话实际重复了消法44条规定,并不是新增的内容,而且44条规定的并不限于人身财产安全重大瑕疵情况。这一条限制在商品服务存在人身财产安全缺陷是对44条进行了限缩,反而不利于消费者。对于电商平台完全可以通过加强入网审核把风险降低到零。

后面一句“对消费者未尽到安全保障义务”不知道为何而加,是选择还是并列关系?如果是并列关系,那是进一步限定。44条的未审核导致的法律责任从一般侵权,到缩减到严重损害人身财产安全,再到还要加上未对消费者履行安全保障义务,如果是选择关系,估计会受到电商平台的质疑。

第二,电商平台承担责任的条件是“知道或者应当知道”,主观状态是故意或者重大过失造成。

三审稿规定的电商平台承担连带责任的条件是知道或者应当知道,知道是客观事实,是需要原告证明的,一般消费者恐怕难以证明;“应当知道”是法律人都知道不好把握界定最容易发生理解分歧的术语,但又必须预留这个法官的自由裁量权空间,以应对客观上可能发生的各种情况。

从这个条件来分析,立法者认为电商平台承担连带责任的前提是存在故意或者重大过失,对于人身财产安全重大事项没有尽到应尽的责任,也就是现在网信管理语境下常说的所谓“承担主体责任”。对平台连带责任只是在关系到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重大问题上开了一个小口子。

第三,电商平台连带责任是以销售商(卖家)责任为上限的连带责任。

电商平台对于商品服务人身财产重大瑕疵承担连带责任,这个连带责任是以销售商品的卖家或者提供服务的经营者的法律责任为上限的,用数学来说,是小于商品卖家(服务经营者)因提供人身财产安全缺陷产品的法律责任。

但是三审稿这里还应该增加一句话,(商品销售者或服务提供者)经营者死亡、难以确定或者其他原因不能承担责任的,电商平台应当先行承担民事赔偿责任,平台承担责任后可以依法向经营者追偿,但电商平台经营者对于惩罚性赔偿责任部分不承担连带责任。理由是,在很多情况下,发生人身财产严重安全缺陷事件,卖家很多,或者卖家使用他人实名注册而无法找到,或者卖家(经营者)死亡、失踪等,就会无法承担责任,例如滴滴司机杀死空姐后自己跳河了、他遗留的财产没多少、显然没有赔偿能力,再比如卖有毒食品的卖家或者生产厂商“人间蒸发”了,或者卖家在境外,那么在这些情况下,电商平台就应当承担责任。这样才能倒逼平台加强入驻商家的审核和管控。

最近新的电商平台创建者无视法律规范对于入网商家无审核、放任商家任意注册经营以期快速获得平台流量的新闻报道,佐证了电商平台民事责任的必要性,实际上法律风险的大小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企业的行为,决定着其是选择严把准入关、牺牲活跃度,还是为流量而甘愿列入企业预算承担违法行政处罚和诉讼赔偿的成本。“依法追偿”的意思是经营者若能找到,有赔偿能力向经营者追偿,如果死亡了、则依照继承法在其所留财产范围内追偿,如果经营者找不到,或者死亡无财产,或者无能力赔偿,那么电商平台就要承担最终的赔偿责任。

从制度科学性出发,笔者认为只限于人身财产安全责任未免太小,例如知识产权不属于人身财产安全事项,这一限定对改善电商知识产权保护没有帮助,建议考虑适当扩大电商平台经营者承担连带责任的范围,把单纯危害人身财产安全改为危害人身财产安全、严重侵犯知识产权和其他严重违反消费者安全保障义务的行为,同时在电商平台承担连责任后面增加一句话:“但电商平台经营者对惩罚性赔偿责任部分不承担连带责任”,即电商平台要对经营者依照法律应当承担的人承担连带责任,但这个连带责任只是正常法律责任,不包括卖家故意违法的惩罚性赔偿责任部分。

以销售涉及人身安全的食品为例,增加上述规定后,平台对于卖家医药费、死亡赔偿金承担连带责任,但对于“退一赔三”的三倍赔偿,“退一赔十”的十倍赔偿,均不承担连带责任。这样可以平衡平台、卖家和消费者的利益,也能以适当民事责任引导电商平台主动合规降低自身风险,从而引导改善电商诚信状况。笔者的这一建议来源于多年前办理电商案件中法官的反馈意见,我认为这种平衡是恰当的。

人身财产安全知识篇2

关键词:网络經济;网络财务;财务管理;创新

互联网(Internet)产業的迅速崛起,以其强大的信息和服务功能正在改变和影响着社会各个阶层、各个领域,全球經济网络化、数字化逐步形成,这给企業参与市场竞争带来新的机遇与挑戰,对企業經营管理全面创新发挥了推动作用。财务管理作为企業經营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面临着自身能否快速跟进新技术、适應网络經济的挑戰。笔者认为在网络經济下,传统财务管理存在许多弊端,企業只有及时进行财务管理创新,才能在国内外市场竞争中占先,在网络經济大潮中站稳脚跟。

一、网络經济下传统财务管理的弊端

网络經济时代,由于經济活动的数字化、网络化,出现了许多新的媒体空间,如虚拟市场、虚拟银行。许多传统的商業运作方式将随之消失,而代之以电子支付、电子采购和电子定单,商業活动将主要以电子商务的形式在互联网上进行,使企業购销活动更便捷,费用更低廉,对存货的量化监控更精确。这种特殊的商業模式,使得企業传统的财务管理已不能适應基于互联网的商業交易结算。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难以防避企業管理出现的新风险

首先是网络安全間题。网络經济要求财务管理必须通过互联网进行,而互联网体系使用的是开放式的TCP/IP协议,它以广播的形式进行传播,易于搭截侦听、口令试探和窃取、身份假冒,给网络安全带来极大威胁。而传统的财务管理大多采用基于内部网(Intranet)的财务软件,没有考虑到来自互联网的安全威胁,特别是企業的财务数据属重大商業机密,如遭破坏或泄密,将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因此,财务管理首先必须解决的是复杂的计算机网络安全間题,这一点传统财务管理是难以做到的。

其次是身份确认和文件的管理方式間题。网络經济下参与商業交易均在互联网上进行,双方互不见面,这就需要通过一定的技术手段相互认证,保证电子商务交易的安全。而传统的财务管理软件一般采用口令来确认身份,不同的用户有不同的口令。如果继续沿用这种口令身份验证方式,那么随着互联网用户和應用的增加,口令维护工作将耗费大量的人力和财力,显然这种身份验证技术已不适合基于互联网的财务管理。另外,传统的财务管理一直使用手写签名来证明文件的原作者或同意文件的内容。而在网络環境下,电子报表、电子合同等无纸介质的使用,无法沿用传统的签字方式,从而在辨别真伪上存在新的风险。

此外,电子商务作为网络經济下的主要交易手段,财务管理和業务管理必须一体化,电子单据、分布式操作使得可能受到非法攻击的点增多。而目前的财务管理缺少与网络經济相适應的法律规范体系和技术保障。例如,在电子商务中如何征税、交易的安全性如何保证、数字签名的确认、知识产权的保护等。所有这些間题都是在网络經济環境下出现的,企業的财务管理所面临的新的风险是难以防范和规避的。

(二)难以满足电子商务要求

电子商务的贸易双方从贸易磋商、签定合同到支付等均通过互联网完成,使整个交易远程化、实时化、虚拟化。这些变化,首先对财务管理方法的及时性、适應性、弹性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财务管理没有实现网络在线办公、电子支付、电子货币等手段,使得财务预测、计划、决策等各个環节工作的时间相对较长,不能适應电子商务发展的需要。再者,分散的财务管理模式不利于电子商务的发展。在网络經济下,要求企業通过网络对其下属分支机构实行数据处理和财务資源的集中管理,包括集中记账、算账、登账、报表生成和汇总,并可将众多的财务数据进行集中处理,集中调配集团内的所有資金。然而,传统的财务管理由于受到网络技术的限制,不得不采用分散的管理模式,造成监管信息反馈滞后、对下属机构控制不力、工作效率低等不良后果,无法适應网络經济发展的要求。

此外,传统的财务控制和财务分析的内容不能满足电子商务的要求。在网络經济下,企業資产结构中以网络为基础的专利权、商标权、计算机软件、产品创新等无形資产所占比重将大大提高。但现今财务管理的理论与内容对无形資产涉及较少,因为过去經济增长主要依赖厂房、机器、資金等有形資产,致使在现实财务管理活动中不能完全正确地评价无形資产的价值,不善于利用无形資产进行資本运营。所以,传统的财务管理理论与内容已不适應网络經济时代电子商务运营的需要。

(三)不能适應新的管理模式和工作方式

在网络環境下,企業的原料采购、产品生产、需求与销售、银行汇兑、保险、货物托运及申报等过程均可通过计算机网络完成,无需人工干预。因此,它要求财务管理从管理方式上,能够实现業务协同、远程处理、在线管理、集中式管理模式。从工作方式上,能够支持在线办公、移动办公等方式,同时能够处理电子单据、电子货币、网页数据等新的介质。然而,传统的财务管理使用基于内部网的财务软件,企業可以通过内部网实现在线管理,但是它不能真正打破时空的限制,使企業财务管理变得即时和迅速。由于传统的财务管理与業务活动在运作上存在时间差,企業各职能部门之间信息不能相互连接,因而企業的财务資源配置与業务动作难以协调同步,不利于实现資源配置最优化。

另外,传统的财务管理软件要求管理人员只能在特定環境下办公,因为它是基于内部网的系统,离开内部网将无法办公。而网络經济下,要求财务人员在离开办公室的情况下也能办公(即移动办公),这样财务软件必须是基于互联网的系统,而只有实现从企業内部网到互联网的转变,才能实现真正的网上办公。由此可见,在网络經济下,传统的财务管理存在许多弊端,必须及时研究财务管理创新,构造出与网络时代相适應的财务管理,企業才能在激烈的全球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二、财务管理创新的内容

网络經济的一个重要标志是人类生产經营活动和社会活动的网络化。财务管理必须顺應潮流,充分利用互联网資源,从管理目标、管理模式和工作方式等多方面进行创新。

(一)财务管理目标的创新

企業财务管理目标总是与經济发展紧密相连的,总是随經济形态的转化和社会进步而不断深化。随着网络經济的到来,客户目标、業务流程发生了巨大变化,具有共享性和可转移性的知识資本将占主导地位。知识的不断增加、更新、扩散和應用加速,深刻影响着企業生产經营管理活动的各个方面,客观需求企業财务管理的目标必须向高层次演变。原来以追求企業自身利益和财富最大化为目标者,必须转向以“知识最大化”的综合管理为目标。其原因在于,知识最大化目标可以减少非企業股东当事人对企業經营目标的抵触行为,防止企業不顾經营者、债权人及广大职工的利益去追求“股东权益最大化”;知识資源的共享性和可转移性的特点使知识最大化的目标能兼顾企業内外利益,维护社会生活质量,达到企業目标与社会目标的统一。知识最大化目标不排斥物质資本作用,它的实现是有形物质資本和无形知识資本的在网络經济下的有机结合。

(二)财务管理模式的创新

在互联网環境下,任何物理距离都将变成鼠标距离,财务管理的能力必须延伸到全球任何一个结点。财务管理模式只有从过去的局部、分散管理向远程处理和集中式管理转变,才能实时监控财务状况以回避高速度运营产生的巨大风险。企業集团利用互联网,可以对所有的分支机构实行数据的远程处理、远程报表、远程报账、远程查账、远程审计等远距离财务监控,也可以掌握和监控远程库存、销售点經营等業务情况。这种管理模式的创新,使得企業集团在互联网上通过Web页登录,即可轻松地实现集中式管理,对所有分支机构进行集中记账,集中資金调配,从而提高企業竞争力。

(三)财务工作方式的创新

互联网技术改变了全球的經济模式,相應地必须改变财务人员的工作方式。传统的固定办公室要转变为互联网上的虚拟办公室,使财务工作方式实现网上办公、移动办公。这样,财务管理者可以在离开办公室的情况下也能正常办公,无论身在何处都可以实时查询到全集团的資金信息和分支机构财务状况,在线监督客户及供應商的資金往来情况,实时监督往来款余额。企業集团内外以及与银行、税务、保险、海关等社会資源之间的業务往来,均在互联网上进行,将会大大加快各种报表的处理速度,这也是工作方式创新的根本目的。(四)财务管理软件的创新过去国内各财务软件功能独立,数据不能共享,企業在人、财、物和产、供、销管理中难以实现一体化。运用Web数据库开发技术,研制基于互联网的财务及企業管理應用软件,可实现远程报表、远程查账、网上支付、网上信息查询等,支持网上银行提供网上询价、网上采购等多种服务。这样,企業的财务管理和業务管理将在Web的层次上协同运作,统筹資金与存货的力度将会空前加大;業务数据一体化的正确传递,保证了财务部门和供應链的相关部门都能迅速得到所需信息并保持良好的沟通,有利于开发与网络經济时代相适應的新型网络财务系统。

三、实现财务管理创新的构想

企業财务管理创新是新形势下企業发展的当务之急,也是网络經济全球化的客观要求,在此笔者提几点实现创新的构想:

(一)转变企業理财观念

网络經济的兴起,使创造企業财富的核心要素由物质資本转向知识資本。企業理财必须转变观念,不能只盯住物质資产和金融資本。首先,要认识知识資本,即了解知识資本的来源、特征、构成要素和特殊的表现形式。其次,要承认知识資本,即认可知识資本是企業总資本的一部分,搞清知识資本与企業市场价值和企業发展的密切关系,以及知识資本應分享的企業财富。最后,要重视和利用知识資本。企業既要为知识创造及其商品化提供相應的經营資产,又要充分利用知识資本使企業保持持续的利润增长。可以说,转变企業理财观念是实现财务管理目标创新的根本保证,不可不予以高度重视。

(二)加强网络技术培训

网络技术的普及与應用程度直接关系到财务管理创新的成功与否。有针对性地对财务人员进行网络技术培训,可以提高财务人员的适應能力和创新能力。因为,首先财务人员已具有坚实的經济和财会理论基础,如果再学习一些现代网络技术,将經济、财会、网络有机地结合,则面对知识快速更新和經济、金融活动的网络化、数字化,就能够从經济、社会、法律、技术等多角度进行分析并制订相應的理财策略。其次,通过技术培训可使财务人员不断吸取新的知识,开发企業信息,并根据变化的理财環境,对企業的运行状况和不断扩大的業务范围进行评估和风险分析。为此,要适應网络經济发展的要求,根据国际金融的创新趋势和資本的形态特点,运用金融工程开发融資工具和管理投資风险。事实表明,对财务人员加强现代信息科学与网络技术教育,有利于在网络經济下实现财务管理创新。

(三)积极开展对知识資本的理论研究

网络經济的发展将使财务管理目标转向知识最大化,但目前知识資本的理论尚未成熟,必须积极开展理论研究和实践。知识資本是一种无形資本,对知识資本的管理是新形势下企業理财的重大创新。对此,首先應研究知识資本的构成要素及其市场化形式,探讨知识資本的有效运作管理方法。其次,要研究知识資本的计量方法,确定知识資本价值,研究知识資本的证券化形式和估价方法。第三,要对知识資本运作的案例进行分析,总结企業知识資本运作的具体操作方案。第四,研究知识产权保护間题,它是知识資本保值增值的基本前提。总之,知识資本是网络經济下一种新的資本形态,对知识資本的理论研究也是实现财务管理创新的基本条件。

(四)对企業进行業务流程重组

网络經济是一种全新的贸易服务方式,它以数字化介质替代了传统的纸介质,将打破传统企業中以单向物流运作的格局,实现以物流为依据、信息流为核心、資金流为主体的全新运作方式。这就要求企業必须对现有業务流程进行重组,将工作重心放在价值链分析上。首先,企業要从行業价值链(原材料供應商—产品—制造商—销售商)进行分析,以了解企業在行業价值链中的位置,判断企業是否有必要沿价值链向前或向后延伸,以实现企業管理目标。其次,对企業内部价值链(定单—产品研究设计—生产制造—销售—售后服务)进行分析,以判断如何降低成本,优化企業流程。第三,从竞争对手价值链分析入手,通过与竞争对手的相應指标进行比较,找出与竞争对手的差异和自己的成本态势,从而提高整体竞争力。

(五)建立财务风险预测模型

随着互联网在商業中的广泛應用,在企業内部作为数据管理的计算机往往成为逃避内部控制的工具,經济資源中智能因素的认定将比无形資产更加困难。在企業外部,由于“媒体空间”的扩大,信息传播、处理和反馈的速度大大加快,商業交易的无地域化和无纸化,使得国际间資本流动加大,資本决策可在瞬间完成。总之,由于网络經济的非线性、突变性和爆炸性等特点,建立新的财务风险预测模型势在必行。该模型應该由监测范围与定性分析、预警指标选择、相應阀值和发生概率的确定等多方面的内容组成,并能对企業經济运行过程中的敏感性指标,(如保本点、收人安全线、最大负债极限等)予以反映。这样,将风险管理变为主动的、有预见性的风险管理,就能系统地辨认可能出现的财务风险。

(六)采用集中式财务管理模式

互联网的出现,使桌面管理转化成非桌面化的网络方式有了技术保证,也使得集中式管理成为可能。企業可以综合运用各种现代化的计算机和网络技术手段,以整合实现企業电子商务为目标,开发能够提供互联网環境下财务管理模式、财会工作方式及其各项功能的财务管理软件系统,该系统至少應包括会计核算的集中化、财务控制的集中化、财务决策的集中化三部分。采用集中式管理,将会提高财务数据处理的适时性,减少中层管理人员,使最高决策层可与基层人员直接联系,管理决策人员可以根据需求进行虚拟结算,实时跟踪市场情况的变化,迅速作出决策。

(七)创建企業财务管理信息系统

以数字化技术为先导的网络經济,其經济活动可以通过互联网在线进行,如:在线订货、在线資金调度、异地转账、在线证券投資、在线外汇买卖等。因而产生的会计信息都是动态的,更具有不可捉摸性;同时,市场需求信息的公开化,形成了多层次、立体化的信息格局。谁能占领信息的制高点,谁就将在市场竞争中占优势。创建基于互联网的企業财务信息系统,综合运用计算机网络的超文本、超媒体技术,使信息更形象、直观,提供多样化的各类信息,包括数量信息与质量信息、财务信息与非财务信息、物质层面的信息和精神层面的信息等,实现信息理财。

(八)建立网络信息安全保障体系

首先,需要制定相关的法律政策,以法制手段来强化网络安全。这主要涉及网络规划与建设的法律、网络管理与經营的法律、网络安全的法律、电子資金划转的法律认证等法律間题。其次,从管理上维护系统的安全,建立信息安全管理机构和切实可行的网络管理规章制度,加强信息安全意识的教育和培训,提高财务人员素质,特别是高层管理者的安全意识,以保证网络信息安全。第三,从技术上采取措施,在企業内部网和互联网之间要加一道防火墙,防止黑客或计算机病毒的袭击,保护企業内部网中的敏感数据。另外,将数字签名技术應用于电子商务的身份认证,可以防止非法用户假冒身份,从而保证电子支付的安全,为实现财务管理创新提供重要保障。

参考文献:

薛慧丽、张新武。电子商务呼唤网络财务[J].北京市财贸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0,(1)。

马红红、任存梅。浅谈网络财务[J].山西财經大学学报,2001,(3)。

邓学衷。知识經济与企業财务管理创新[J].吉林省經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0,(1)。

人身财产安全知识篇3

一、传统企业财务管理的弊端

在网络经济,随着企业经济活动的数字化、网络化,出现了许多新的媒体空间,如虚拟资本市场、虚拟银行等等。许多传统的商业运作方式行将退出舞台,取而代之以支付、电子采购和电子定单方式,商业活动将主要以电子商务的形式在互联网上进行,使企业间的购销活动更便捷、更安全、费用更低廉,更精确,这种特殊、新型的商业模式,已经使得传统的财务管理模式无法适应需求,也远远无法满足基于互联网的商业交易结算。传统财务管理的弊端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无法防范财务管理中出现的风险:

网络安全

网络经济要求财务管理借助互联网来进行,而互联网体系使用的是开放式的TCP/IP协议,它以广播的形式进行传播,易于搭截侦听、口令试探和窃取、身份假冒,给网络安全带来极大威胁。而传统的财务管理大多采用基于内部网(Intranet)的财务软件,局部信息的共享,无法保障外部的信息入侵,未考虑到来自互联网的安全威胁,对企业而言,企业的财务数据,尤其是财务管理的,均属重大商业机密,如遭破坏或泄密,将给企业造成无法估量的损失。

(二)用户身份确认以及文件的管理方式

网络经济下所有的商业交易均在互联网上进行,供需双方互不见面,这就需要通过一定的技术手段来确认用户身份,以此来保证电子商务交易的安全性。而传统的财务管理软件一般采用口令确认身份,不同的用户有不同的口令。随着互联网用户的增加,如果沿用口令验证身份方式,将耗费大量的人力和财力,而且还存在泄密和被解密的可能,显然这种身份验证技术已不适应基于互联网的财务管理模式。另外,传统的财务管理一直使用手写签名来证明文件的原作者或同意文件的内容。而在网络经济环境下,电子报表、电子合同等无纸介质的使用,无法沿用传统的签字方式,况且国家在这方面还存在立法的滞后性,在上缺乏保护,也有辨别真伪上的麻烦和不必要的风险。

(三)无法满足电子商务的需求

电子商务的贸易双方从贸易磋商、签订合同到期支付等均通过互联网完成,使整个贸易交易行为远程化、即时化、虚拟化。这些变化,首先对财务管理的及时性、适应性、弹性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财务管理没有实现网络在线办公、电子支付、电子货币等手段,使得财务管理中的预测、计划、决策等各个环节工作的时效性较差,间隔时间较长,不能适应电子商务发展的需要。另外,分散的财务管理模式也不利于电子商务的发展。在网络经济下,企业通过网络对其下属分支机构实行数据处理和财务资源的集中管理,包括集中记账、算账、登账、报表生成和汇总,并可将众多的财务数据进行集中处理,集中调配集团内的所有资金。然而,传统的财务管理由于受到网络技术的限制,不得不采用分散的管理模式,造成监管信息反馈滞后、对下属机构控制不力、办公效率低下等不良后果,无法适应网络经济发展的要求。

此外,传统的财务控制和财务分析的内容不能满足电子商务的要求。

(四)不能适应新的财务管理模式

在网络经济环境下,企业的原材料采购、销售、银行汇兑、保险等过程均可通过计算机网络完成,无需人为干预。因此,它要求财务管理从管理方式上,能够实现业务协同、在线管理、集中式管理模式。从工作方式上,支持在线办公、移动办公等方式,同时能够处理电子单据、电子货币等新的介质。而传统的财务管理使用内部网的财务软件,通过内部网实现在线管理,它不能真正打破时空的限制,使财务管理变得即时和迅速。由于传统的财务管理与业务活动在运作上存在时间差,企业各部门之间信息也无法相互连接,因而企业的财务资源配置与业务动作难以协调同步,不利于实现资源配置最优化。

二、财务管理模式的创新

的一个重要标志是人类生产经营活动和活动的网络化。财务管理必须顺应潮流,充分利用互联网资源,从管理目标、管理模式和财务管理软件等多方面进行创新。

(一)目标创新

企业财务管理目标总是与经济紧密相连,随着网络经济的到来,客户目标、业务流程发生了巨大变化,具有共享性和转移性的知识资本将占主导地位。原来以追求企业自身利益和财富最大化为目标者,必须转向以“知识最大化”的综合管理为目标。其原因在于,知识最大化目标可以减少非企业股东当事人对企业经营目标的抵触行为,防止企业不顾经营者、债权人及广大职工的利益去追求“股东权益最大化”;知识资源的共享性和转移性的特点使知识最大化的目标能兼顾企业内外利益,维护社会生活质量,达到企业目标与社会目标的统一。知识最大化目标不排斥物质资本作用,它的实现是有形物质资本和无形知识资本在网络经济下的有机结合。

(二)模式创新

在互联网环境下,财务管理模式只有从过去的局部、分散管理向远程处理和集中式管理转变,才能实时监控财务状况以回避高速度运营产生的巨大风险。企业集团利用互联网,可以对所有的分支机构实行数据的远程处理、远程报账、远程查账、远程审计等远距离财务监控,也可以掌握和监控远程库存、销售点经营等业务情况。这种管理模式的创新,使得企业集团在互联网上通过Web页登录,即可轻松地实现集中式管理,对所有分支机构进行集中记账,集中资金调配,从而提高企业竞争力。

(三)软件创新

企业在人、财、物和产、供、销管理中由于财务数据无法实现共享,难以实现一体化。运用Web数据库开发技术,研制基于互联网的财务及企业管理软件,可实现远程查询、网上支付等,支持网上银行提供网上询价、网上采购等多种服务。这样,企业的财务管理和业务管理将在Web的层次上协同运作,统筹资金与存货的力度将会空前加大;业务数据一体化的正确传递,保证了财务部门和供应链的相关部门都能迅速得到所需信息并保持良好的沟通,有利于开发与网络经济相适应的新型网络财务系统。

三、转变财务管理模式的措施

从新型财务管理创新的模式中我们可以看到,对于企业财务管理模式的转变而言,是新形势下企业发展的当务之急,也是网络经济全球化的客观要求,因此提出财务管理模式转变的几点建议:

(一)转变企业理财观念

网络经济的兴起,使创造企业财富的核心要素由物质资本转向知识资本。企业理财必须转变观念,不能只盯住物质资产和资本。首先,要认识知识资本,了解知识资本的来源、特征和特殊的表现形式。其次,要承认知识资本,即认可知识资本是企业总资本的一部分,搞清知识资本与企业市场价值和企业发展的密切关系,以及知识资本应分享的企业财富。最后,要重视和利用知识资本。企业既要为知识创造及其商品化提供相应的经营资产,又要充分利用知识资本使企业保持持续的利润增长。可以说,转变企业理财观念是实现财务管理目标转变的基石,也是网络经济下财务管理创新的根本保证,不能不予以高度重视。

(二)加强网络技术培训

网络技术的普及与应用程度直接关系到财务管理模式转换的成功与否。普及面广,在企业财务管理中应用程度深,加之有针对性地对财务人员进行网络技术培训,就可提高财务人员的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事实表明,对财务人员加强信息与网络技术,有利于在网络经济下实现企业财务管理的成功转变。

(三)建立财务风险预测模型

随着互联网在商业中的广泛应用,在企业内部作为数据管理的机往往成为逃避内部控制的工具,经济资源中智能因素的认定将比无形资产更加困难。在企业外部,由于“媒体空间”的扩大,信息传播、处理和反馈的速度大大加快,商业交易的无地域化和无纸化,使得国际间资本流动加大,资本决策可在瞬间完成。因此,建立新的财务风险预测模型势在必行。该模型应该由监测范围与定性、预警指标选择、相应阀值和发生概率的确定等多方面的组成,并能对企业经济运行过程中的敏感性指标(如保本点、收入安全线、最大负债极限等等)予以反映。这样,将风险管理变为主动的、有预见性的风险管理,就能系统地辨认可能出现的财务风险。

(四)采用集中式财务管理模式

互联网的出现,也使得财务集中式管理成为可能。企业可以综合运用各种现代化的计算机和网络技术手段,以整合实现企业商务为目标,开发能够提供互联网环境下财务管理模式、财会工作方式及其各项功能的财务管理软件系统,该系统至少应包括核算的集中化、财务控制的集中化、财务决策的集中化三部分。采用集中式管理,将会提高财务数据处理的适时性,减少中层管理人员,使最高决策层可与基层人员直接联系,管理决策人员可以根据需求进行虚拟结算,实时跟踪市场情况的变化,迅速做出决策。

(五)建立网络信息安全保障体系

在宏观方面,需要制定相关的政策,以法制手段来强化网络安全。这主要涉及网络规划与建设、网络管理与经营、网络安全、电子资金划转的认证等法律。另外,从管理上维护系统的安全,建立信息安全管理机构和切实可行的网络管理规章制度,加强信息安全意识的教育和培训,提高财务人员素质,特别是高层管理者的安全意识,以保证网络信息安全。第三,从技术上采取措施,在企业内部网和互联网之间要加一道防火墙,防止黑客或计算机病毒的袭击,保护企业内部网中的敏感数据。另外,将数字签名技术应用于电子商务的身份认证,可以防止非法用户假冒身份,从而保证电子支付的安全,为实现财务管理创新提供重要保障。

人身财产安全知识篇4

(一)对财务管理方法提出更高要求

网络经济时代下的企业财务管理工作面临着更严峻的挑战。首先,要求企业财务管理方法要具有适应性和及时性的特点,传统财务管理方法缺少网络在线办公、电子支付和电子货币等技术手段,所以财务管理工作的计划、预算、决策等工作需要很长时间,传统财务管理方式无法满足新时期电子商务发展的需求。其次,传统财务管理模式采取的是分散型,但在网络经济时代这种分散型的管理模式并不适用,而且非常不利于电子商务的发展,更无法满足电子商务的运营需要。

(二)对财务管理工作方式提出新要求

网络经济时代,企业的采购、产品生产、产品销售等工作都可以通过网络来实现。财务管理方式要实现在线管理、远程处理、业务协调、集中式管理等多种管理方式相结合。在其财务管理的工作方式上也实现了在线办公和移动办公,还可以处理电子单据和电子货币,这些工作上的改变和需求,传统管理方式是无法满足的,只有对财务管理进行创新,才能够满足新时期的各种要求。

(三)为财务管理带来风险

虚拟性是网络经济的一个特性,正是这种特性使得企业财务管理工作面临一定的安全风险。企业财务管理活动都是通过互联网完成的,所以存在假冒身份、口令试探等潜在性的风险。企业财务数据属于企业的机密性文件,如果遭到破坏或被盗取,其对企业财产所造成的危害是巨大的。

二、网络经济时代企业财务管理创新途径

(一)提高企业财务管理人员素质

网络经济时代下的企业财务管理,急需一批能够掌握现代商贸理论和信息技术的专业技术人才,因此,培养一批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是急需解决的首要问题。对于企业财务管理部门,要采取有效措施激发出其使用新环境和参与市场竞争的紧迫感,使财务管理人员丰富自身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对财务人员进行网络技术培训,使财务人员在工作中能够将网络技术与财会知识结合起来,同时财务管理人员还要具备创新意识和创新技能,从而更好的满足网络经济的时展需求。

(二)财务管理观念创新

网络经济将企业的生存环境彻底改变,企业财务管理环境也随之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要求企业财务管理工作要先创新财务管理观念,从而更加的适应网络经济时代的要求。在企业经营管理中要运用以人为本的观念,采取激励措施,激发出全体人员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工作人员的信息观念,运用信息技术及时、准确、全面的获取财务信息,从而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增强企业的理财风险观念,加强财务人员的风险意识,在财务管理工作中加强对新知识和新技术的应用。

(三)财务管理对象创新

企业传统财务管理对象是物质形态的资金,在网络时代下,信息活动创造出的价值在企业的产品生产和服务比重上逐渐的提升,同时产品的技术含量也越来越高,企业管理活动主要集中在信息活动和资源的管理上面,因此,企业的财务管理对象由从前的资金运动论,转变为现在的经济信息论。此外,传统财务管理对象有形的生产要素人物化劳动、劳动力进行管理,而网络经济时代的科技知识是无形的,这种无形的生产要素将会对企业生存发展产生巨大的影响,知识生产力作为企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必须要引起企业的重视并开发利用。

(四)财务管理目标创新

网络经济时代下知识资源具有可转移性、共享性的特点,企业的财务管理目标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而不再是企业价值最大化。经济时代背景下的企业财务管理目标,要考虑到股东资本增值最大化、政府贡献最大化、债务人偿还能力最大化,还要考虑到在财务管理目标中考虑到员工利益最大化。此外,与企业关系较为密切的合作伙伴以及潜在的战略和投资伙伴,都要满足其利益上的需求,这也是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一部分。社会责任的履行也应引起企业的重视,企业的财务目标体系也应包含社会责任,如保护生态环境、维护公众利益、赞助慈善事业、防止公害污染等等。这样不仅利于企业经营目标的实现,更树立了良好的企业形象,有利于企业的发展。多元化的企业财务管理目标,能够实现企业目标与社会目标的和谐统一,同时兼顾到企业内部和外部的利益,最终实现共赢目标。

(五)财务管理模式创新

网络经济时代下的企业财务管理,要实现在线管理、业务协同、集中式管理、远程处理等管理模式。运用新型的管理模式可以实现对所有的财务数据进行远程处理、查账、报表、审计和报账等财务监控。企业对财务管理模式新型创新后,便可以实现集中式管理,对于企业旗下的各分支机构进行集中式的资金调控和集中记账等资金活动,这种集中式的管理方式使得企业由总部转向全部、有内部转向外部,对企业财务管理活动进行全程动态管理。财务管理者无论身处何处都可以实现网上办公和移动办公,并对企业的资金财务情况可实时查询,从而是企业的竞争力得到了整体性的提升。

(六)财务管理软件创新

网络时代企业的财务软件也实现了从“内部网”转向“互联网”,并可以提供更多的服务功能。传统企业财务管理软件功能过于单一,其无法及时的掌握最新的财务信息,更无法实现数据资源共享。运用Web数据库开发技术,研制企业管理的应用软件,可以实现远程查账、网上信息查询、远程报表、网上支付等功能,还具有网上采购和网上询价等服务功能,在Web层面上实现了企业业务管理和财务管理的协同运作,实现了一体化的业务数据传递,使得供应部门和财务部门都可以随时得到所需的信息,并且各部门间可以更好的沟通,从而更有效的开展各项工作。

(七)财务信息安全保障系统创新

为保障企业财务信息系统的安全性,要建立全面的财务信息安全体系,制定与之相关的法律法规,通过法律的手段来强化企业网络的安全性。在管理方面要建立可行的网络规章制度和安全管理机构,增强财务人员的信息安全意识,并加强安全意识的教育培训。在技术方面,对企业网络要设置防火墙,防治病毒或黑客闯入,从而确保企业网络信息的安全性。

三、结束语

总之,企业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就要获得更大的生存发展空间,而对企业财务管理工作进行创新,将成为其发展中的关键性事项。因此,在企业的经营发展中,要改变传统的财务管理方式,根据企业自身的实际情况,对财务管理方式进行创新。利用网络技术创造利于企业发展的财务管理方式,促进企业在网络经济时代更好更健康的发展下去。

人身财产安全知识篇5

关键词:互联网理财;消费者权益保护;信息安全

中图分类号:D9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33.128

1 互联网理财消费者权益保护现状

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网络消费已经走进千家万户。互联网金融不同于传统的金融行业,它依托于现代网络平台,以网络消费、移动通讯、搜索功能及资金融通等金融活动为基础,实现新一代普惠投资理财金融领域。从2013年开始,以P2P网贷、支付宝、理财通、第三方支付等为代表的创新互联网理财方式火热的发展起来,得到理财用户极大的关注和认可。这种理财方式受到消费者的热捧,P2P借贷行业仅在2015年,其用户人数突破千万,累计交易规模超9750亿元。我国互联网理财业务虽然在某种程度上给消费者带来便利,同时也带来了许多问题。截止到2015年12月,我国累计成立的P2P理财平台有3657家,其中停业及问题平台为1733家,占平台总数的50.23%。我国现有的法律条文一直以来主要是针对普通消费者权益的保护,不能覆盖到所有互联网理财消费者的权益保护。相对而言,互联网理财消费者较普通消费者处于弱势地位,前者的权益保护环境不容乐观。

2 互联网理财消费者权益保护存在的问题

2.1 消费者信息安全存在隐患

在进行互联网交易时,P2P理财消费者通常要向经营者提供个人基本信息,包括本人相关的联系电话、银行卡信息等,这都属于消费者隐私的一部分,经营者可根据提供的数据分析归纳出包含消费者交易信息,交易习惯等行为数据。由于一些P2P理财企业的内控制度不完善,不重视信息资源的安全保护,消费者的信息安全得不到切实的保护,这些信息资源被商家或个人非法获取、使用的风险隐患增加。在互联网金融的模式下,信息泄露的渠道多且范围广,一旦信息出现泄露,有可能会给消费者带来极大的困扰,甚至是财产上的损失。互联网金融交易产生大量的信息数据,但却没有对数据使用作出明确的限定,外加这些信息本身具有很大的市场价值,增加了被网络黑客攻击的概率,进而导致信息泄露的风险。这几年,P2P理财消费者绑定的银行卡被盗刷的新闻时有发生,让用户不得不怀疑P2P理财在信息安全方面所存在的某些漏洞。一些不法分子在用户支付时会使用手机木马截取短信,获取验证码,导致用户财产损失。

2.2 消费者知情权难以保障

依据有关法律规定,消费者在购买产品时,有权对其理财产品进行了解。传统的金融机构可以对其信息披露进行详细的要求。由于互联网的虚拟性,消费者不能直接面对理财产品和相关配套服务,只能依靠其经营者所展现的信息进行判断,有不充分性。目前,互联网金融理财存在的信息不对称以及信息披露不完全、缺乏统一规范的一系列现象,加大了消费者辨别有效信息的难度。例如一些不正规的P2P网贷平台,为了吸引投资者出借资金,往往对预期回报率进行虚假、夸大的宣传,而对于有关风险披露不充分明晰,使消费者难以真正认识到理财产品的本质,侵犯消费者的知情唷

2.3 消费者维权面临挑战

由于互联网理财交易都是以电子信息的形式存储于网络数据中,是无纸化操作,一旦网络平台出现风险,网上交易、转账等功能失效,使消费者收集证据就极为困难。目前,我国在P2P理财平台方面还缺乏专门的维权机构,法律制度欠缺,纠纷解决与投诉处理机制不完善,责任主体不明确,消费权益如果遭到侵害,往往得不到合理解决。高额的维权费,使许多理财用户不愿浪费过多的金钱和时间通过法律途径维护自身的利益。且消费者维权意识淡薄,没有意识到可以走法律途径维护自身的权益进一步导致了侵权行为的泛滥。

3 互联网理财消费者权益受到侵害的原因

3.1 信息不对称

近年来,互联网理财得到极大的发展,影响并改善着我们的日常生活。在带给我们便捷服务的同时,也存在着风险隐患。由于P2P模式缺乏统一规范,信息不对称等问题依旧存在,使市场交易价格得不到充分反映。信息是消费者进行投资、理财的主要依据,P2P理财经营者通常拥有更多讯息与市场资源,为了达到利益最大化,出现道德风险,在交易过程可能会对消费者有所隐瞒和欺骗。而消费者主要依靠这些信息作为决策,很容易受虚假信息的误导。信息不对称最主要的原因是信息披露不充分,信息披露是为了消费者能充分了解理财产品与服务,承担相应的风险,以确保双方交易信息对称。由于目前没有明确说明充分披露信息的界定,无法确保公平公正的市场环境。互联网理财消费者缺少相关的专业化知识也会致使信息不对称事件的发生。互联网理财涵盖互联网和金融两个方面,本身就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和复杂性。如果消费者想要理解互联网理财业务运作流程,就需要花费很多的时间去学习相关知识,了解有关法律规定。但是一般消费者并没有花费更多的精力了解相关理财知识,因此多数理财消费者对行业信息了解程度相当有限。

3.2 相关立法缺失

目前我国在对传统金融行业服务的相关法律规定,尤其是对互联网理财消费者合法权益的法律保护效率较低、可操作性太差,使其在解决纠纷时很难起到有效的作用,且易受到来自经营者方带来的风险。在P2P理财方面,我国相关的立法体系尚不完善,不能较好的维护消费相关者权益。我国目前颁布的相关法律文献,并没有针对P2P理财消费者保护这一概念作出具体的立法。P2P理财平台经营者与消费者之间的责任与义务划分尚不明确,消费者个人信息安全使用的有关制度还未有效建立。

3.3 消费者金融知识匮乏

在我国,由于互联网理财业务发展时间不长,且理财知识宣传普及不到位、信息披露不完善,导致消费者识别风险能力不强,在投资产品时缺乏理性的认识。部分P2P理财平台经营者在销售理财产品时进行夸大、误导宣传,致使消费者过多注重投资收益而忽视其风险。加之,互联网金融本身具有极强的专业、复杂性,消费者了解其内容的具有一定的难度。在一些国家,已经出现针对消费金融产品相关人士的受教育机构,而我国目前尚未开始着手于此项工作,在此方面仍有待加强。

4 针对我国互联网理财消费者权益保护的建议

4.1 加大消费者信息安全保护力度

4.1.1 强化信息披露

互联网理财产品信息是消费者购买金融产品、投资理财的重要依据,会极大影响消费者的决定。为了应对互联网金融信息披露不完全的问题,消费者有必要通过自主搜集信息的途径在一定程度上加深了解,如其他媒体与消费者的评价、互联网理财产品经营者的诚信记录等多种方式获取有用的信息。尽快采取关于信息披露的相关措施,要求互联网理财产品经营者对理财产品、服务等方面进行充分、真实的信息披露,保证信息对称性,使消费者全面考虑其风险,作出理性判断。

4.1.2 完善相关立法

为了互联网理财产品消费者合法权益得到充分的保障,创造出一个健康的网络理财环境,有关法律部门就要从根本上出发,解决互联网理财风险。我国应建立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设立专门针对互联网理财消费者权益的保护法律,从法律的层面为消费者的交易活动提供保障。加强制定相关法律工作的同时也要落实好监管职责,有效规范互联网金融理财行业,明晰互联网管理部门的职责,使经营者受到法律的约束,以统一的标准保证行业的自律稳定性。从我国的目前发展情况来看,建议先从现有的法律条文进行修订,逐步完善理财消费者保护的法律法规。如明确消费主体的权利义务、完善投诉处理机制、加强对消费者主体权益的维护。近年来,丢失手机或手机被窃事件在全国各大城市常有发生。线下应加强与线上的互通机制,保证消费者在手机丢失后个人账号信息安全仍能受到保护,让消费者可以迅速冻结账号信息并进行密码修改。

4.2 建立互联网金融理财监管机构,完善保护机制

针对互联网金融监管存在真空、效率不足、权责不明晰的问题,我国应尽快建立规范法律监管与金融机构自律相结合的互联网金融体系,出台各级有关部门相协调的实施条文,建立统一监督管理。并在统一监管机制下做到不同的职能部门相互协调管理,落实各部门责任。监管部门可以设定市场准入监管制度,对P2P理财经营者等互联网理财机构进入市场进行严格的审查,如对企业的注册资本、人员素质、基础设施、业务经营范围、风险防控等作出一定的要求,将不符合要求的经营者拒之门外。以保护消费者主体合法权益为出发点,建立互联网理财消费方保护机制,设立统一有效地救济渠道,使消费者权益保护不受损害。

4.3 普及互联网理财知识教育

4.3.1 开展金融教育活动

在我国,越来越多的人民群众参与到互联网理财活动中来,培养互联网投理财资者正确的理财观已经刻不容缓,我国应采取一系列办法促使消费者正确了解、理性对待投资理财产品。政府应联合媒体,开展多S的金融理财教育项目,可以披露典型的案例,做好风险提示工作,提高互联网理财消费者的风险识别能力与知识水平。一是增强消费者对自己所要购买的金融理财产品的理解能力,引导消费者正确评估产品与服务。二是提升消费者的自我保护能力,要向消费者充分揭示互联网理财产品与服务的潜在风险。三是引导消费者理性消费,提高消费者对理财产品与服务的内涵理解与规避风险的能力,让消费者根据其适用性做出合理选择,避免因盲目购买而给自身来来损失。

4.3.2 利用消费者协会的保护作用,降低维权成本

其一,消费者协会作为保障一般消费者正当权利的重要组织,一直以来起着积极显著的效果。但面对互联网金融的发展而出现的新问题,消费者协会也应该有所完善与创新,妥善利用其职能。其二,鉴于因消费者维权意识薄弱,出现侵权行为不能及时维权的情况,须通过互联网、电视、广播、报刊等媒介积极引导消费者加强维权意识,认识侵权行为带来的危害。其三,为了实现消费者权益保护最大化,可以鼓励互联网金融企业出台相应的损失赔偿机制,降低维权成本。

参考文献

[1]吴弘,徐振.金融消费者保护的法理探析[J].上海:东方法学,2009,(5).

[2]宋晓源.基于互联网金融条件下的金融消费者保护[J].海南金融,2014,(6).

[3]程鑫.加强互联网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的思考福建金融,[J].福建金融,2015,(2):51-54.

[4]张海滨.互联网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路径研究[J].当代经济,2015,(5):74-75.

[5]林剑波.互联网金融崛起下的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J].青年与社会,2015,(2):47-50.

[6]胡光志,.论我国互联网金融创新中的消费者权益保护[J].法学评论,2014,(3):142.

[7]周昌发,李京霖.互联网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探究[J].保山学院学报,2014,(4).

[8]王春丽,王森坚.互联网金融理财的法律规制――以阿里余额宝为视角[J].上海政法学院学报(法治论丛),2013,(05).

人身财产安全知识篇6

一、中产阶层投资特征

中产阶层基于阶层经济状况、受教育程度、社会地位、家庭背景等影响,其自身对投资理财拥有区别于普通投资者而具有其独立的群体特征。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追求公平与效率 高知识阶层的中产者追求投资理财公平与效率,其公平与效率的认知概念存在其自身品质中。在现阶段的投资理财市场上,中产阶层可以自主自愿地进行投资决策,而在其他领域,个人决策的限制条件复杂很多。由此,中产阶层对完全竞争的公平投资市场满怀期待,并且对投资市场前景乐观。另外,中产阶层相信自身的知识和能力,使其自信自己的投资眼光。

(二)心理投资预期高中产阶层因为高教育背景、高文化素质和具有一定挑战性的职业决定了其具有一定的风险偏好,敢于挑战新事物。在良好投资效率的背景下,中产阶层具有明显的投资意愿和投资冲动。中产阶层认为自身投资眼光独到,判定增值的理财产品必定能升值。

(三)意在实现财务自由一方面,中产阶层投资的前提是满足自身的现金支出、教育支出、风险管理与保险规划支出、退休养老保险支出等,才会对外投资增值。它要求自身财务具有必要的资产流动性、合理的消费支出、实现教育期望、完备的风险保障、合理的纳税安排、积累财富、安享晚年和有效地财务分配和传承的特征。另一方面,中产阶层希望投资收入能够满足自身的财务支出,使自己能够从繁忙的工作中解放出来,并使投资收益财富进行循环投资。

(四)要求确保财务安全中产阶层本身经济实力并不强大,财务安全是中产阶层投资的首要要求之一。中产阶层认为现有的财富能够应付生活目标的实现,不会导致财务危机,会使自身支出外的结余资产或负债资产作为资本能够保值、增值和更大的收益。同时,中产阶层也会评估投资理财产品,做好风险防范措施,确保财务安全。

二、通胀压力下中产阶层投资现状

在20世纪90年代,投资理财理念引入我国,经过十多年的发展,我国个人投资正处于起步阶段,但投资理财市场尚不完善。目前,在通货膨胀的国内经济环境下,中产阶层投资理财存在更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进入投资理财市场限制因素多 由于我国投资理财业务发展处于初级阶段,我国金融市场提供的理财业务不能全面充分地满足中产阶层的投资理财需要,导致我国中产阶层投资理财的市场限制因素较多。例如金融机构重点推荐的理财产品门槛普遍较高,大多超出中产阶层的承受能力,如中国银行推出的个人/家庭理财业务“外汇宝”的业务内容“个人外汇买卖”,但可以办理此业务的门槛条件实际上是“50万人民币资产能力、交易量要达到要求”。上述例子充分说明了金融机构将VIP客户作为其目标客户,对投资潜力日益壮大的中产阶层没有正确的重视起来。

(二)金融机构理财产品单一 金融机构针对中产阶层开发提供的理财产品不多,仅是在储蓄功能基础上将存贷款产品进行简单组合。再次,金融机构主推的理财产品同质化高,缺乏创新,缺乏针对不同用户进行个性化的投资理财设计。如商业银行普遍开展储蓄贷款、保险、代为兑换债券,每月向客户通报国内外高影响力的金融政策、股价、汇价等行情信息,客户到银行大宗业务或多种业务时可享受减免部分手续费后其他优惠等。

(三)投资理财专业化知识不足 中产阶层大多是工薪阶层的上班族,平时无暇掌握专业的投资专业知识,理财技巧缺乏,易造成投资盲目性,加大了投资风险性。另外,目前市场上缺乏独立的投资理财咨询机构和专业投资理财专业人士,在加上投资理财人员的素质参差不齐,都影响了中产阶层投资的收益。另外,个人理财业务起步不久,目前国内个人理财业务人员仍是以处理低层次的消费业务为主,有关金融投资、资本、贸易等各领域间的投资交易,则缺乏了解,针对这种高技术含量的金融产品的产品开发和投资组合设计就无能为力。

(四)投资组合简单随着中产阶层自身经济实力的增长,其理财意识开始增强,自主理财水平较低,投资组合比较简单。一般是以储蓄和债券等保守理财方式为主、股票和基金等新型理财方式为辅的投资策略,投资理财知识不足,大大限制了中产阶层对高性价比理财产品的投资。而在通货膨胀的压力下,投资市场波动性更大,中产阶层投资更加谨慎,投资要求更加理性化和稳定化,致使投资方式趋向单一化,从而加大了投资风险系数。

(五)投资理财缺失计划性 投资理财要在尊重经济规律的基础上,根据国际国内的宏观经济制定的中长期计划,具体投资方式需根据自身的经济状况和相关投资对象来制定短期、中期和长期的理财计划。但由于中产阶层对经济形势缺乏提前的预判性,往往在投资理财策略上缺乏计划性,在方式上又缺乏合理性,增加了投资理财的成本, 降低了预期的收益,易导致中产阶层投资者的挫败感。

三、通胀压力下中产阶层投资理财策略

面对当前的通货膨胀,抵抗通胀是投资理财的首要目标。当下,中产阶层要在保证生活质量的同时,尽可能避免或降低投资风险,确保资产的保值增值。在目前国际国内的宏观经济形势下,立足我国投资市场,我国中产阶层投资要想持续健康发展,需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完善和推进:

(一)规范投资理财市场,降低投资门槛我国个人投资理财市场是在20世纪90年才开始出现,中产阶层是在近十年内形成的发展较快的投资群体,而不规范的投资理财市场大大限制了投资市场的运作、发展与壮大,亦制约了个人资产参与社会经济资源的优化配置。首先,加强个人理财业务的法律规范和政策环境建设。虽然国家在不同时期制定和执行的法律规范和政策都对投资理财市场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但仍不能有效地保障投资主体的权益。国家法律规范应从规范理财合同、完善理财者权益制度、优化理财机构风险内控机制和加强理财机构信息披露制度方面着手。其次,国家应适时引导理财机构扩大主要理财对象,降低理财产品的投资门槛,把中产阶层作为今后重要的获利点进行培育。目前,国家没有颁布对应于中产阶层的投资理财相关法律,金融机构推出的理财产品主要针对普通消费者和VIP客户,致使中产阶层投资作为投资主体地位尴尬,不能有效实现自身收益。金融机构应降低投资门槛,针对性制定具有强层次性的理财产品吸引中产阶层投资,实现双赢。

(二)丰富理财产品种类,树立理财品牌在通胀的压力下,投资者选取理财产品更加谨慎,导致了金融市场竞争的异常激烈。理财机构作为投资市场的运营者,需针对中产阶层这一特定投资群体的整体性和层次性,开展丰富的理财业务,树立品牌理财产品。丰富全面的理财业务可以提高理财机构的整体竞争优势,品牌理财产品可以树立核心竞争力,杜绝和降低核心理财产品的复制度。树立品牌理财业务是一个艰辛的过程,但投资者认定了理财产品,促进了品牌理财产品的产生,必然大幅提高金融品牌的附加值和理财机构的知名度,大大增加了理财机构的业务。理财机构要想维护旧客户和开拓新市场,需与时开发新型品牌理财产品,加快品牌宣传,提升服务水平,加大品牌营销,优化营销策略。目前,我国商业银行主要采用以银行为中心划分投资理财产品,现阶段的理财产品主要是金融、有形资产和负债,这种理财产品的划分方式限制了投资主体投资多元化和个性化,限制理财产品的种类,不易形成品牌理财产品。鉴于此,我国金融机构应借鉴国外银行建立以客户为中心产品设计理念,优化以个人投资为主体的理财产品结构。比如,国外银行在提供个人住房贷款时采用贷款与保险产品组合出售,且保险不仅包括财险、寿险,亦包括家居全保险、失业保供款保险、防脱期供款保险等服务。

(三)提高风险与监督意识,加强理财知识 中产阶层进行投资时,需提高风险和监督意识,是其投资的思想基础。由于中产阶层的投资决定将直接影响其现有生活质量,中产阶层要具备理性的投资意识,充分认识到理财风险。同时,中产阶层投资者不但享有投资理财产品的知情权,而且市场要对投资理财产品进行监督,降低投资的风险系数。另外,中产阶层加强理财知识学习,提高其对理财产品的判断能力,是其投资的知识保障。由于中产阶层工作特征,其投资的理财产品主要是由投资机构的理财人员推荐所确定,基于理财人员素质能力参差不齐考虑,中产阶层要通过多方面对理财知识进行了解,提升自身理财知识水平,提高选取理财产品的正确性。比如你的工作如销售类未来收入不太稳定,就应适当高估风险意识,加强对投资的理财产品进行密切的监督,并减少投资,保证生活质量。再比如,你对名人字画、古玩文物特别喜欢且对他们具备一定的知识,可以加大该方面知识的学习,投资集藏,集藏投资风险小,保值增值性高。

(四)优化投资组合,合理分配投资 当前的国际经济处于衰退期,国内股市动荡期仍未过去,通胀压力减退趋势不减的背景下,简单的投资组合或以某种理财产品为主的投资组合已不能很好地降低中产阶层理财者的投资风险,确保其资产的保值增值。面对银行存款、债券、保险、股票、基金、保险等多样化的理财产品,中产阶层理财者要根据各种产品的性质、风险、收益率、操作程序成本等信息的评估,根据理财者自身的实际投资状况,选取理财产品,优化投资组合,并对理财产品确定合理投资分配比例,各投资比例所占份额易适当均衡化。在目前通货膨胀的经济形势下,基于中产阶层风险偏好不同和阶层特征,权威理财专家建议中产阶层采用中立型的投资组合,合理的投资比例。中产阶层投资者选取债券、基金、股票、房地产和黄金为主的固定资产等为主的投资组合。债券和基金方面,债券和基金成为投资组合中必选部分;股票方面,可以选取实力强大、具有长期竞争优势的上市企业进行股票长期投资;固定资产方面,基于其保值的稳定性,房地产和黄金投资是不可缺少的部分;保险方面,保险的保障功能决定了其在投资组合中的一席之地。作者建议投资比例为:成长性投资(债券、基金、股票、房地产、黄金、债券和教育等)占50%―70%,保障性投资(保险、日常流动资金等)占30%-50%。

(五)理性投资理财,结合中长期和短期投资中产阶层的高收入伴随着高工作压力,为保证高品质的生活,中产阶层投资理财要具有科学计划性,坚持中长期和短期投资相结合。短期投资主要运用于日常开支费用、家庭健康维护、父母赡养等,由于目前通货膨胀率远远大于存款活期利率,储蓄方式不可行,可以通过短期负债、短期股票方式保值增值;中长期投资主要包括家庭储备子女教育金、个人养老金等,可以通过债券、基金、长期持有股票、房地产而和保险等投资方式增值。其中,中产阶层中的主要资金来源者,要加强生理健康投资和身体健康的保险投资,防止其发生意外事件,家庭收入受到直接影响。

参考文献:

[1]张宛丽:《社会中间阶层的崛起》,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

[2]王广立:《我国中产阶级投资理财的市场分析》,《时代经贸》2006年第4期。

[3]李晓君:《个人投资理财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财会通讯》2010年第3期。

人身财产安全知识篇7

关键词:善意取得;知识产权;可行性;区分

一、 善意取得的制度基础与法理原意

(一)善意取得制度概述

通说认为,现代民法上的善意取得制度是以日耳曼法上的“以手护手”原则为基础,并吸纳了罗马法上短期取得时效制度中受让人需为善意这一要素演变而来。①该制度最初旨在保护动产交易安全,保护善意第三人利益。罗马法早期并不承认善意取得制度,而是强调“后手的权利不得优于前手”,原权利人可于发现我物之处将我物取回。罗马法有法谚云:“物在呼唤主人”,这表明他人不得转让属于物主的财产,如若财产被别人占有,无论出于什么原因,善意与否,均不能就该财产取得所有权。这样的规定强调了所有权的绝对性,突出了私权神圣不可侵犯的传统。“终罗马法时代,法律始终不知善意取得为何物。”②之所以如此规定,是由于当时的市民社会物权状态还比较简单,尤其是物权的所有权与占有基本不会分离。但随着现实中财产利用方式的发展,市民社会生活中出现了所有权与占有分离的现象,占有成为一种事实状态,且常常与所有权发生冲突,此时,罗马法上出现了时效取得制度以解决善意第三人取得所有权的问题。然而,这种取得时效中所要求的善意是善意地使用经过一定的时间,也即这种善意要求持续,要求使用,是一种事实状态而不同于现代善意取得制度中的主观善意。

日耳曼法不同于罗马法,其确立了“以手护手”的原则以保护善意第三人利益。其主张“汝将汝的信赖置于何处,应于该处寻之(Wo du deinen Glauben gelassenhast, dumusst ihn suchen)”,③也即,任何人在将其财产交于他人之后都只能向该相对人主张权利,而不能向其他财产占有者讨还。无论财产辗转落入和人之手,前手的存在保护了后手不被追究。可见日耳曼法上的以手护手原则不要求财产占有人善意。其逻辑前提是所有权与占有不能过多分离,占有者推定其有处分权。如果说罗马法上的时效取得制度为现代善意取得制度提供了主观“善意”的渊源,日耳曼法上“以手护手”原则则为现代善意取得制度提供了客观上阻却所有权追及力的渊源。

按我国民法学的理论通说,所谓善意取得,是指无权处分其占有物的动产占有人将该物转让给他人,善意受让人依法即时取得该物的所有权或者其他物权。因此,善意取得最直接的是要解决无权处分带来的物权纠纷,权衡善意第三人与原物权人的利益,定纷止争。无权处分是善意取得制度存在的前提与基础。善意取得的构成要件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第一,财产处分者为无权处分人,亦即发生了无权处分;第二,接受财产一方为善意第三人;第三,财产继受者为此支付了合理的对价;第四,若标的物为动产,则应完成交付,若标的物为不动产,应完成登记等公示手段。

(二)善意取得制度的理论基础与现实基础

善意取得制度的理论基础通说认为是权利外观说。④对于动产而言,占有是其权利公示手段;对不动产而言,登记是其权利公示手段。根据公信原则,权利一旦具备这些特定的公示手段,善意第三人即可据此推断财产的权利所属。是故,当动产处于处分人占有状态,不动产登记在处分人名下时,善意第三人即有理由相信该处分人为财产的所有权人,基于此信任而与该处分人进行的交易受到法律的支持与保护。这是现代民法鼓励财产流通,保障交易安全的必然结果。

物权善意取得制度的现实基础主要表现为:对财产安全的保护既要保障财产静态的安全,又要保障财产动态的安全。保护财产所有人的所有权是保护该财产的静态安全,保护财产的流转是保护其动态的安全。在所有权绝对的时代,对财产的保护实质上是以牺牲财产的动态安全为代价侧重保护其静态安全,而在社会发展日渐要求充分发掘财产的利用价值,鼓励交易与货物流通的时代背景下,人们更需要侧重保护财产的动态安全以促进交易,物尽其用。这样的现实需求面前,善意取得制度的存在即显得极其重要。

二、 知识产权善意取得制度可行性之争

善意取得制度目前在我国的适用对象包括动产、不动产、抵押权、动产质权、留置权,法律对这些权利的善意取得都做出了相应的规定。然而,对于知识产权是否适用善意取得,我国法律未明确规定,学界长期以来也存在较大的争论。究其原因,争论的观点主要有否定说、肯定说以及部分肯定说。

否定说认为,不同的民事权利类型具有不同的特点,民事权利之所以会产生出物权、知识产权、债权等不同的类别皆是因为这些权利之间的先天差别。于是,对待不同的权利类型,当然应当考虑其自身特点“因权适法”.恰如有学者所言,这是“知识产权自产生之初就根深蒂固的存在的观念”。⑤具体到知识产权与物权,两者客体之间最大的不同在于知识产权的客体具有无形性与可复制性,而物权的客体几乎全是都为实在的有体物。这样,不考虑知识产权的特殊性而盲目对其适用物权法中的善意取得制度势必会造成法律制度错乱借鉴。客体的无形性与可复制性成为阻碍知识产权适用善意取得制度的根本原因。还有持相同观点的学者认为物权法与知识产权法分属不同的民法领域,二者之间的相互借鉴属于混淆基本民法概念。然而遗憾的是,尽管持否定说的学者认识到了知识产权制度不宜适用善意取得制度的问题之关键,却未能从结果论上对这种主张提供合理证成。可谓知其所以然而不言其然。

肯定说认为,知识产权完全适用善意取得制度。⑥这是在否定说之后,随着知识产权交易变得纷繁复杂而出现的观点。该观点主要立足于信息化时代对知识产权转让的效率要求,认为知识产权应当被鼓励尽快流通,这是尽快将知识和智慧成果转化为社会生产力,从而促进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要求,更是知识产权制度要求智慧成果尽快得到普及并为公众所利用的保障公共利益之目的使然。而善意取得制度正引入知识产权,恰能满足这样的促进智慧成果流转的需要。值得肯定的是,这种观点认识到了知识产权制度的根本目的是通过授予作者或创造者专有权利来鼓励人们创造,最终造福于全社会。然而,这样的观点恰如持否定说的学者所认为的那样,善意取得制度不加考量地引入知识产权领域属于盲目地法律制度错乱借鉴,不仅会造成基本法律制度的混乱,更会打破既有知识产权制度的合理权属格局。关于此点,本文在之后会进一步加以讨论,此处不必多加阐释。

选择性许可说认为,对知识产权制度善意取得制度的观点不能一概而论。一方面,从总体来看,知识产权也是一个上位的、集合的权利概念,期间包含了著作权、专利权、商标权、商业秘密相关权利等,虽然他们具有内在的共同之处,但毕竟分属不同的具体领域,不得笼统地说整个知识产权可以或不可以适用善意取得制度。另一方面,就某一具体的知识产权领域而言,在知识产权人已经通过行使专有权的形式实现了对创造性劳动的补偿和激励后,对知识产品的支配、利用如销售、分发、使用、转让等权利应当让位于社会公众。[8]对于不同客体分别讨论能否适用善意取得制度,对于同一知识产权客体,在其产生、传播、许可使用等不同的环节分别讨论其适用知识产权制度的可行性,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得不说,该观点较之前述两种对知识产权一概而论的观点更为实事求是,值得借鉴。

三、 知识产权概括适用善意取得制度的不可欲性

如本文第一部分所讲,善意取得制度的根本目的是为了解决物的不可分性与物当为更多人利用、物的尽快流转之间的天然冲突。善意取得制度之所以在日耳曼法中产生,乃社会日益增长的交易效率需求、对物的充分利用的需求与之前的所有权绝对原则下对物之所有人的过度保护之间的矛盾所致。从经济的角度考量,物的更快流通,更多利用将更大程度地造福人类。突破所有权绝对的桎梏,使物尽其用,善意取得制度可谓功不可没。但是,善意取得制度所有的一切都建立在物权制度的基础上,知识产权与物权的天然区别乃将善意取得制度引入知识产权制度时无法回避的一个问题。

物权之所以适用善意取得制度,最根本的原因在于物的不可分性,物不得同时为多人占有利用。这也造就了物权的一个重要原则――一物一权原则,即同一个物上只能设立一个所有权而不能同时设立两个以上的所有权;同一个物上不能同时设立两个或者两个以上在性质上相互排斥的定限物权。显然,关于物权,首要的目的是确定权利归属以定纷止争。于是,当无权处分人擅自处分他人之物,继而该物为善意第三人取得后,物权制度首先必须回答的问题就是,物权归原所有人还是善意第三人?因为通常物只有一份,不能复制亦不可分割,其权利人非此即彼。

而较之物权,知识产权的最大特征是可复制性,这一特性最能引起研究者的关注,其原因就在于,可复制意味着可以同时存在多份,同时被多人占有利用。从这一角度讲,知识产权从其诞生之日起就不具有物不得为多人同时占有利用的天然局限。不仅如此,知识产权制度的终极目的也不是单纯地确认权属定纷止争,而恰恰是鼓励流通使其为更广大的社会公众所接触利用。若无充分的理由作为阻挡,知识产权当以最快的速度普及推广,不仅不反对多人占有利用,如若可以,知识产权制度设计者完全希望这些无形但可以复制的产品为天下人所共享。然而,岂能有坐享其成、只取不予的道理。正是为了促进人们积极创造智慧成果,知识产权私权制度才得以发达…经由此,我们不难看出,知识产权制度的设立目的不同于物权。源于解决物权不可被多人同时占有利用的善意取得制度在知识产权中缺少其适用的基本理论前提。

此外,知识产权制度涵盖著作权、专利、商标等多个领域,不同的领域能否适用善意取得制度应当分别进行讨论。即使对同一类型的知识产权,有的也包含了人身性权利和财产性权利两种类型,一概而论注定有失偏颇。

四、 善意取得制度在知识产权制度中的区分适用

(一)知识产权适用善意取得制度的基本原则

对不同的知识产权客体区分适用善意取得制度应该是知识产权适用善意取得制度的基本原则。区分适用避免了一概而论的不足,然而这也为知识产权适用善意取得制度增加了难度。区分适用原则应当包括两层含义,首先,对于不同的知识产权类型,如著作权、专利权、商标权等应当分别讨论,因为不同的权利客体具有不同的属性;其次,对于同一种知识产权,也应当从不同的权利性质出发去探究其适用善意取得制度的可行性。

(二)三大传统知识产权对善意取得制度的区分适用

1.对于著作权,善意取得制度应当仅适用于其中的著作财产权。著作财产权之所以要适用善意取得制度,主要是由于在我国著作权采取自动取得原则。作者自作品完成之日起即自动取得了著作权,无需其他公示手段。在这种情况下,作品一旦被无权处分,第三人除无权处分人的描述外再无其他途径了解作品的真是归属,如果将审查作品真实归属的义务加于第三人身上,那么第三人为完成交易而增加的成本将非常之大。因此,正是由于作品交易中的第三人极易成为“善意”的第三人,所以因赋予其善意取得资格。基于该善意而为的交易行为如果得不到法律保护,一来侵害善意第三人的信赖利益,再者与鼓励作品传播的立法宗旨相悖。当然,著作财产权的善意取得不得与权利人著作人身权、隐私权等相冲突,如果著作财产权的善意取得将损害原著作权人的以上权利,则不得善意取得。

至于著作人身权,因其带有人身性质,不应当被善意取得。而且,从结果论的意义上,我们也可推知――甲创作的一件作品被乙善意取得,乙如果取得该作品的著作人身权,则作品由乙署名、发表、修改等。因作品中包含了强烈的人身性质,它体现的是甲对于生活的观察、世界的认知、人性的剖解亦或是对艺术的理解,当我们将所有的这些错误地与乙联系起来时将会造就一个极其虚伪的文艺领域,甚至会产生更坏的影响。是故,乙无论如何不得善意取得作品的著作人身权。

2.对于专利权,善意取得制度也不应当予以使用。专利权在真实的权利人成功申请专利并获得登记和专利证书之后,因权利状态有明确的登记与证明,所以很难发生无权处分和善意取得的前提,第三人很难认定为是“善意”,因为有如此多的途径可以了解专利权利的真实状态。是故在专利申请成功后的阶段我们可以认为不会发生善意取得的基础事实。问题的关键在于专利申请成功以前,当真正权利人享有专利申请权的技术成果被他人提交专利申请之后再行转让时,善意第三人是否因此而取得专利权?答案是否定的。善意取得制度的适用意味着原权利人所有权的消灭。恰如有学者所说的那样,“原权利人的可归责性”是善意取得的基本要件之一。⑦原权利人之所以丧失对权利的所有而只能向无权处分人主张权利,是由于其存在可归责于自身的过错,如将财产交由他人但在选择人是时存在失误。更为重要的是善意取得制度中无权处分人对财产的占有是基于合法原因,只是无权处分人处分财产时超越了这种合法的权限。而在他人抢先申请真正权利人的技术成果的情况下,申请人并非合法占有该产权,或者即使申请人合法占有,因智慧成果的可复制性,真正的权利人亦在占有。所以这也导致善意取得构成要件的缺失,善意第三人无法善意取得专利权利。

3.对于商标权,可能发生善意取得的情况发生在商标专用权许可使用的过程中。商标权许可使用可以适用善意取得制度,原因在于,商标权公示公信制度的确立,为商标权善意取得提供了可能;商标权公示的低差错率使商标权善意取得具有正当性。在商标有明确登记的情况下,第三人基于对登记的信赖而进行交易,即使登记存在错误也应当依据公示公信的原则认定第三人为善意。此外,善意取得制度在不动产交易中的适用也可以其在商标权许可使用中的适用提供证成。(作者单位:西南政法大学民商法学院)

参考文献:

[1]王轶.物权变动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71 .

[2]梁慧星.中国物权法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8.474.

[3]王泽鉴.民法物权 2:用益物权・占有[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250.

[4]佟柔.中国民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0:243-246.

[5]钱明星.物权法原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8.

[6]梁慧星、陈华彬.物权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7.185.

[7]魏振派.民法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240-241.

[8]王洪亮,论登记公信力的相对化[J]. 比较法研究,2009(5):27.

[9]侯安琪,廖斌.论商业秘密的善意取得――一个法经济学视角[J].社会科学,2009 (11):25.

[10]冯晓青.知识产权权利穷竭问题研究[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3):27-31.

[11]吴汉东.知识产权本质的多维解读[J].中国法学,2012(4):21-24.

[12]潘俊秀.论动产善意取得的适用范围[D].华东政法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4).

注解:

①参见王轶:《物权变动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 224 页。

②参见梁慧星:《中国物权法研究》,法律出版社 1998 年版,第 474 页。

③参见王泽鉴:《民法物权 2:用益物权・占有》,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2001年版,第 250页。

④参见王洪亮:《论登记公信力的相对化》,载 《比较法研究》,2009年第5期,第27页。

⑤参见刘春田:《知识财产权解析》,载《中国社会科学》,第2003年第4期,第18页。

⑥例如,袁博在其《注册商标善意取得的法律依据》一文中认为商标专用权适用善意取得制度;林华也认为当前知识产权领域面对的问题不是盗版和滥用的问题,而是如何使得已有的知识产权最大限度的造福人类,创造价值。

人身财产安全知识篇8

关键词: 知识产权变动模式/登记生效主义/登记对抗主义/交易安全

 

 

    根据内容的不同,财产关系可分为财产权属关系和财产流转关系。前者为静态的财产关系,而后者为动态的财产关系。由此可知财产法的主要任务有二:一是确定财产的权属,保护所有者对其财产的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二是保护财产的流转,即通过对当事人之间商品交换的调整,保护权利人的权利,促进市场经济的发展。同样,作为财产法下位法的知识产权法也应当围绕上述两种财产关系展开。但是,当今世界各国的知识产权立法大多集中在静态的知识产权关系,而对于知识产权的动态关系以及交易安全的保护却并不留意,由此造成了知识产权交易当中的诸多困境。知识产权变动模式作为规范动态财产关系的主要制度,其立法是否科学攸关财产交易安全与否。研究知识产权交易的基础理论,确立适合我国国情的知识产权变动模式是当下知识产权法研究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知识产权变动模式的内涵及立法例

    (一)知识产权变动模式的内涵

    知识产权变动即知识产权的发生、变更以及消灭,是知识产权之得丧变更在法律上所表现出的一种权利动态现象。知识产权的变动表现的是知识产权的运动状态,即人与人之间对于权利客体的支配和利用关系在法律上的变化。由于知识产权是对知识财产的直接支配,因此知识产权变动是知识产权主体与知识财产相互关联的变动。从形态来看,这种变动主要表现为创造新的知识财产以及买受和继承(转移)知识财产等。知识产权的丧失,则是因知识财产的灭失(绝对的消灭)、让与(移转)、长期不行使权利导致消灭时效、放弃等方式而丧失。如果将知识产权出资入伙,则产生共有关系(内容的变更);如果设定质权,则会产生自己不能亲自使用收益(作用的变更)等变更。就广义而言,知识产权变动模式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立法对知识产权变动进行法律调控的具体方式,其涵盖了知识产权产生、变更和消灭等各种不同的知识产权变动方式;就狭义而言,知识产权变动模式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立法对基于合同行为的知识产权变动进行法律调控的具体方式。因此,狭义的知识产权变动模式的内容不涉及基于法律的直接规定而导致的知识产权变动,如知识产权的产生、消灭和继承等。本文主要研究狭义的知识产权变动模式及其立法模式。因知识产权本身是一个包括了各种知识产权类型的包容性体系,且不同种类的知识产权的权利变动模式也可能会有所差异,故笔者仅以著作权、专利权和商标权三种典型的知识产权为对象,对知识产权变动模式进行研究。

    (二)知识产权变动模式的立法例

    财产权变动模式的立法具有“区域化”色彩,在不同国家或地区,或者在不同历史时期,往往有着不同的立法体现,知识产权变动模式的立法也是如此。关于知识产权变动模式的立法选择,国内学界并无定论。例如,有学者在方法论上借鉴物权变动模式,将知识产权变动模式分为意思主义模式、债权形式主义模式和知识产权形式主义模式;[1]而更多的学者只是在著作权转让或知识产权质权等具体的知识产权变动问题中提出了知识产权变动模式的登记对抗主义和登记生效主义模式。[2]综观世界上多数国家和地区有关知识产权变动模式的立法例,具体表现以下三种模式,三者的区别主要在于是否应将知识产权之变动系于法定的公示方式——登记。

    1.意思主义模式

上一篇:小组讨论方法范文 下一篇:意识形态工作的情况汇报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