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埃及的天文学成就范文

时间:2024-03-21 10:07:34

古埃及的天文学成就

古埃及的天文学成就篇1

1822年,法国学者商博良(1790—1832年)对罗塞达石碑上的象形文字释读成功,标志着埃及学这门新兴学科的诞生。[1](P11)作为一门研究古代埃及历史与文化的综合性学科,埃及学从诞生之日起就引起了人们的浓厚兴趣,大批欧洲人涌入埃及,把埃及看成一座巨大的文物宝库,千方百计地去挖掘和搜集。当时由于科学的埃及考古学尚未确立,埃及政府也没有颁布相应的法令将自己国土上的文物置于法律保护之下,致使祖先的遗产遭到无情的破坏,尼罗河畔成了任意攫取埃及文物的场所。

欧洲人最初在埃及的发掘十分野蛮、粗暴,往往比公开的掠夺好不了多少,出土的文物被随意贩卖,流失国外。例如,一个名叫德罗韦蒂(1775—1852年)的法籍意大利古物收藏家,1829年以前曾担任过法国驻埃及领事,利用其领事身份在埃及各地搜集和贩卖大批珍贵文物,先后三次以高价分别卖给了意大利、法国和德国。这些劫掠性的出土文物,后来构成了都灵博物馆、卢浮宫博物馆和柏林博物馆陈列品的主要部分。至于其他欧洲国家驻埃及的外交官中,披着领事外衣从事盗掘埃及文物者,也大有人在。如英国驻埃及总领事萨尔特(1780—1827年),同样热衷于此事。从1816年起,萨尔特雇用意大利人贝尔佐尼(1778—1823年)为他搜集、发掘古物。贝尔佐尼在埃及发掘的手段实在野蛮,竟使用攻城槌开路,闯入各埃及古墓,并说他“每迈出一步,都踩碎一个木乃伊的这一部分或那一部分”[2](P18)。干沙保存了数千年的古物,顷刻之间就被轻率地毁坏了。尤为不幸的是,有许多古物无可挽救地毁灭了。贝尔佐尼在埃及的发掘,实际上就是明目张胆的盗墓行径。

但以德国的列普修斯(1810—1884年)为首的一批严肃的埃及学家,他们的目的是将考古作为了解古代埃及历史的手段,而不是为了尽快弄到值钱的古物。1842—1845年列普修斯得到普鲁士国王威廉四世赞助,率领普鲁士考察团赴埃及、努比亚调查各种古迹,发掘埃及古王国时期(包括第3—6王朝,约公元前2686—前2181年)的平顶斜坡墓130座之多,这是在他之前的考古学家们所忽略的古迹。列普修斯最先测量过埃及的王陵谷地,大量搜集神庙浮雕和铭文拓本,并获得古埃及纸草纸文件和其他古物。此次考察的成果,展现于1849—1859年间问世的12卷本《埃及与埃塞俄比亚古物志》。[3](P10)这是最早介绍埃及古迹的详实可靠的著作,至今仍有其重要考古价值。1865年,他就任柏林博物馆埃及馆馆长。他对埃及学的另一大贡献是,根据公元前3世纪曼涅托的《埃及史》王朝体系,将古代埃及的历史划分为古王国、中王国和新王国三大时期,这一分期法至今仍为埃及学界所使用。

19世纪上半叶,欧洲学者研究埃及学主要是搜集材料,大量记录并临摹铭刻、浮雕与绘画,其中著名的人物除上述德国的列普修斯外,还有一位英国学者威尔金森(1797—1875年)。1821年,威尔金森赴埃及考察,在底比斯发掘了10余年,埃及的每一处重要遗址都留下了这位临摹专家的足迹。威尔金森著有3卷本的《古埃及人风俗习惯》,这是他费时12年撰述的一部权威性埃及学著作,于1837—1841年间相继出版。这部著作附有文献复本和出色的插图,内容涉及到古埃及人的私人生活、政治、艺术、宗教等方面,描写了法老时代埃及农民的日常生活,是首部以古代埃及民间生活为主题的著作。威尔金森对英国早期埃及学的贡献甚大,被誉为英国埃及学的奠基人。[4](P443)

埃及学开创初期的另一位重要人物是法国学者马里埃特(1821—1881年)。1849年,马里埃特任职于卢浮宫博物馆埃及部,并于1850年被派往埃及收集科普特文稿(公元3世纪时埃及基督教徒所使用的文字)。他目睹埃及文物惨遭劫掠,感到这样任意掠夺会使许多珍贵文物遭到不可弥补的损失,决心尽快采取保护措施,改变埃及文物岌岌可危的前途。至于收集科普特文稿的使命,早就被他丢置于脑后了。1850年的一次偶然机会,马里埃特在孟菲斯古都附近发现埋在沙中的狮身人面像,便立即招来工人进行发掘。两年后出土了141座狮身人面像列队的大道和萨拉匹斯神庙,庙中有64具阿匹斯神牛的木乃伊,并有大批注明日期的铭文,因而具有编年史价值。这一重大的发现,从此改变了马里埃特后半生的命运,使他由一个以前默默无闻的普通博物馆馆员一跃而成为享誉国际的学者,从此他与埃及考古事业结下了不解之缘。在埃及发掘4年后,马里埃特回国就任卢浮宫博物馆馆长。1858年,他受埃及政府聘请,前往出任新成立的埃及文物局局长。任职期间,他主持制定了埃及文物保护条令,制止随意发掘、搜集和贩卖出土文物。在埃及政府的支持下,初步制止了对埃及境内古墓和寺庙的大规模掠夺,使乱盗乱贩文物之风得以控制。1863年,奥斯曼帝国驻埃及总督接受了马里埃特的建议,在开罗附近的布拉格建立了近东地区的第一所国家博物馆,成为今天埃及开罗博物馆的前身,这是马里埃特在埃及考古学上的最大成就之一。[5](P9)今天的开罗博物馆,拥有10万件以上的藏品,为世界之冠,马里埃特的贡献,功不可没。1881年,马里埃特在开罗病逝,葬于开罗博物馆门前的花园中,这位杰出的法国埃及学家从此就长眠在他为之献身的埃及国土上。

马里埃特在埃及主持考古发掘工作达30年之久,发掘了30多处重要的大型遗址,清理出300多座古墓,不愧为埃及考古学的创始人。但他决不是完善得无可厚非。他一生主持过规模浩大的发掘工程,却未能及时整理、发表他的大部分发掘成果,这一缺憾便由他的继任者马斯伯乐(1846—1916年)补偿。1869年,马斯伯乐在巴黎高等研究院讲授埃及语,1874年受聘为法兰西学院埃及学教授,后率领法国官方考察团赴埃及,该团后来成为法国东方考古学院。1881—1886年,他接替已去世的马里埃特担任埃及文物局局长,继续组织考古发掘、文物管理、研究工作。在此5年期间,马斯伯乐调查了萨卡拉墓地的古埃及第5、6王朝的金字塔,在墓中发现古王国时期的宗教经文,1894年用《萨卡拉金字塔铭文》一名发表。1881年因怀疑王陵被盗而捕获一盗墓贼,并椐其供词而发现戴尔巴哈里附近悬崖上隐蔽陵墓一座,出土木乃伊40具,包括古埃及历史上赫赫有名的法老塞提一世、图特摩斯三世和拉美西斯二世的木乃伊,殓于镌刻文字的石棺内,其中装饰品和随葬品亦极丰富。马斯伯乐对这些出土物品的研究成果,1889年发表于所著《戴尔巴哈里王族木乃伊》一书中。[4](P279)1886—1889年,马斯伯乐回到巴黎,重返大学讲授埃及学。后又赴埃及再次主持考古发掘工作,并开始整理他和他的前任马里埃特存放在布拉格的一个博物馆内的大量古物,这些古物后来成为开罗博物馆的核心藏品。1895—1897年,他所著的《古代东方各民族的古代史》(3卷本),充分利用19世纪所能看到的一切资料,第一次将古代埃及的历史纳入古典东方历史发展的广阔范围之中。他详细地研究了古埃及的宗教、语言和艺术,确定了古埃及宗教与艺术发展的主要阶段。马斯伯乐在主持埃及文物局期间,进一步规范了考古发掘工作,继续阻止文物的非法交易活动,他当之无愧地继承了马里埃特所开创的埃及考古事业。

到了19世纪80年代,埃及学已走出了早期的野蛮发掘的误区,逐渐朝着有计划的科学勘察、抢救与保护文物的方向发展,埃及学的新纪元初露曙光。

按照现代考古学标准,马里埃特和他的后继者马斯伯乐在发掘埃及重要遗址时也嫌过于草率。直到1880年一位埃及学史上里程碑式的人物来到之后,埃及的考古发掘工作才算走上正轨,他就是第一个用严谨科学方法在埃及进行发掘的英国学者皮特里(1853—1942年)。

皮特里幼时因体弱多病,无法接受正规教育,就由私人教师授业,但他很早就对考古学发生兴趣,尤倾心于埃及学。1880年11月,皮特里前往埃及,着手勘察并发掘基泽大金字塔,从此开始了他长达40年的中东考古生涯。1882年,埃及文物局取消了发掘垄断法令,欧洲各国的考古工作者向埃及蜂拥而来,开始进行大规模的发掘。1882年,英国率先成立了三角洲勘察基金会(后更名为埃及勘察学协会),在该基金会的赞助下,皮特里几乎挖遍了埃及的每一处重要遗址。1884—1886年,他在尼罗河三角洲进行了一系列的发掘。1888—1890年,皮特里转向法尤姆地区,发掘了埃及中王国时期(包括第11—12王朝,约公元前2133—前1786年)的遗址。此后,他发掘的重点项目中还有阿卑多斯第1、2王朝(约公元前3100—前2686年)王室墓地,古埃及第18王朝(约公元前1567—前1320年)法老埃赫那吞改革时代的新都埃赫塔吞,涅伽达、巴拉斯和狄奥斯波里等埃及史前文化遗址。1892年皮特里回到英国,任伦敦大学学院埃及学教授。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他去埃及孟菲斯和巴勒斯坦等地继续发掘,1933年退休后,定居于耶路撒冷的美国东方研究院。在1942年逝世之前,这位考古学泰斗一直活跃于学术界,将他长寿的一生献给了埃及考古学事业。

皮特里对埃及学的贡献,首先在于他对埃及王朝时期和前王朝时期(即埃及考古学上的铜石并用时代,约公元前4500—前3100年)的重大考古发现。他在阿卑多斯的发掘,使古埃及第1、2王朝为数众多的巨大王陵得以重见天日。他在涅伽达总共发现了3 000多座古埃及原始居民的坟墓。这一巨大的发现揭开了埃及史前文化的秘密,将古代埃及文化的起源提前到公元前4 500年,在埃及考古史上具有开创性的意义。他在埃及学上的第二大贡献是对考古技术和方法的创新。皮特里把有节制的、科学记录的发掘技术介绍到埃及,使考古方法大有改进。1885年,他根据在埃及发掘的经验,总结出四条原则:第一,照顾到被发掘的古迹,尊重将来的考察者和发掘者的方法;第二,谨慎小心地进行发掘,收集所有发现的东西,并做出说明;第三,一切遗址古迹和发掘过程都要绘制出准确的图纸;第四,尽快地整理发表发掘报告。[6](P169)这四条原则,是他的考古方法的基础。19世纪80年代,英国埃及三角洲勘察基金会采用了皮特里的这些原则,推动了埃及的考古发掘工作,从而使埃及的考古发掘更加规范化。皮特里对埃及考古学直接面临的问题提出了一个非常独到和新颖的解决方案,创立了我们现在称之为“顺序年代法”的处理手段,这是一种为大量出土文物提供年代关系的基本技术。“顺序年代法”的基本原理是根据出土陶器发展水平与特点,将其分类、排序,借以观察陶器随着地层之变异而出现的类型差别,以数字表示它们的相对年代序列。[7](P189)皮特里将这一技术推广,用于鉴定所有未定年的史前陶器,使历史可以根据古文化遗址不同层位的陶片的比较得以恢复。皮特里的“顺序年代法”至今仍为埃及史前考古学家所袭用,作为划分史前埃及文化年代的重要依据之一。皮特里培养出了整整一代埃及考古工作者,这是他对埃及学的第三大贡献,也是他一生所取得的重要成就之一。1894年,为了培养专门的研究人才,他在伦敦创办了埃及研究所,1905年发展为英国考古学院,从这所学院训练出了下一代优秀的考古学家。他们中间的佼佼者,如魁伯尔(1867—1935年),就是19—20世纪初英国的一位杰出的埃及考古学家。我国近代考古学的奠基人夏鼐先生(1910—1985年),19世纪30年代曾赴英国伦敦大学留学,获得埃及考古学博士学位。留英期间,夏鼐先生随同英国调查团赴埃及、巴勒斯坦进行实地考察,并谒见当时已退休定居在耶路撒冷的皮特里教授,得到这位埃及考古学大师的直接教导。

皮特里著述宏富,在他40年的中东考古生涯中,几乎每年都要出一本发掘成果的书,他撰写的考古发掘报告、著作、论文和评论大约有1 000种。[4](P330)其中,影响较大的有3卷本的《埃及史》(1894—1905年)和《考古学的方法和目的》(1904年),至今仍是埃及学界公认的经典著作。皮特里开创了埃及学的新时代,这意味着从19世纪80年代起,埃及学已步入了科学、规范的发展轨道。

19世纪80年代,英国埃及学家格里菲斯(1862—1934年)、瑞士埃及学家纳维尔(1844—1926年)也都在埃及从事过发掘工作。当埃及的田野考古发掘技术得以明显改进、新的发掘成果不断涌现之时,古代埃及语言文字方面的研究也进一步深入,并取得很大成就。在这一领域,英国的伯奇(1813—1885年)是继商博良之后的第一位不知疲倦的象形文字文献编定者和翻译者。他的简明而珍贵的著作《象形文字字典》于1867年问世,被德国埃及学家布鲁格施(1827—1894年)扩编成7卷本的《象形文字——世俗体字典》(1—4卷,1867—1868年;附录5—7卷,1880—1882年)。这部辞书在今天仍有巨大的学术价值。布鲁格施是在列普修斯之后一位很有影响的德国埃及学家,他的主要贡献是对古埃及世俗体文字的研究,在这一领域堪称为释读世俗体文字的先驱(《世俗体文法》,1855年)。他对埃及学的另一大贡献是1864年创办了《埃及语言学和考古学杂志》,这是最早研究古代埃及语言文字的重要学术刊物。在法国,德鲁热(1811—1872年)是一位杰出的象形文字翻译家。古代埃及脍炙人口的文学作品《两兄弟的故事》,就是他1856年从埃及象形文字原文翻译过来的。他的主要著作有《印刷体象形文字符号编目》(1851年)和4卷本的《埃及古典文选》(1867—1876年)等。

19世纪80年代初,关于古代埃及语言的知识才真正建立在科学研究的基础之上。1880年出版了一部重要的语法著作——《新埃及语语法》,作者埃尔曼(1854—1937年)是19世纪稍晚一辈的德国最著名的埃及学家。他的这部著作是研究埃及新王国时期(包括第18—20王朝,约公元前1567—前1085年)的土著方言的,1899年重新增订。1894年,埃尔曼出版了一本小册子《埃及语语法》,这是每个初学古埃及语言的人必不可少的指导书。1897年,由德国科学院发起,埃尔曼和他的同事开始编纂《埃及语词典》,尽量收集当时已知的铭文和文献中的全部词汇。《埃及语词典》的编纂是当时埃及学界的一件大事,这是一项庞大而艰巨的工程,学者们从许多不同的国家来参加这项工作。但是,为了工作效率,要求必须在柏林集中编纂,德国以外的一部分埃及学家必然做不到,直接编纂的重担就落在埃尔曼和他的德国同事格拉波夫(1885—1967年)肩上。他们根据各国埃及学家提供的丰富资料编成了这部巨帙埃及语辞书,材料的收集总计超过了150万条。[8](P17)5卷本《埃及语词典》(1926—1931年)的问世,是19世纪以来埃及语言学研究的巨大成果,至今仍是学习古代埃及语言文字的基本工具书。埃尔曼的另一重要贡献是培养出了一大批优秀的埃及学家,他的学生布雷斯特德(1865—1935年)就是活跃在20世纪初美国最著名的埃及学家。

19世纪末,由于古代埃及碑铭和纸草纸文献的大量发现,欧洲各国埃及学家以现代语言学理论分析古代埃及的语言文字,建立起完整的语法体系,确立了作为学术性学科的埃及学。随着埃及学的成长,欧洲涌现出了一大批卓有成效的埃及学家,他们的辛勤劳动,大大地推动了埃及学的发展,使埃及学作为一门世界性的学科完全确立起来了。经过几代埃及学家的不懈努力,埃及学的研究成果已成为全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

参考文献

[1]J.Malek.and W.Forman.In the Shadow of the Pyramids[M].Norman:University of Oklahoma Press,1986.

[2]The Editors of Time-Life Books.Egypt:Land of the Pharaohs[M].Virginia:Time-Life Books,1992.

[3]N.Grimal.A History of Ancient Egypt[M].Blackwell:Blackwell PublishersLtd.,1994.

[4]M.L.Bierbrier.Who Was Who in Egyptology[M].London:The EgyptianExploration Society,1995.

[5]D.J.Brewer and E.Teeter.Egypt and the Egyptians[M].Cambridge:CambridgeUniversity Press,2000.

[6]格林丹尼尔.考古学一百五十年[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7.

[7]Daniel (ed.).The Illustrated Encyclopedia of Archaeology[M].London:Reference International Publishers Ltd.,1978.

古埃及的天文学成就篇2

古埃及最早的文明起源于公元前3500年左右(一说公元前3300年),距今5500年左右。当时是被称为“法老(国王)时代”,早在公元前3300年,埃及就出现了象形文字,出现了歌谣、诗歌、神话、故事等口头文学。

中国古代最早的王朝是夏朝,始建的年代是公元前2070年,距今4000年左右。中国最早的文字是甲骨文,它是商朝(约公元前17世纪―公元前11世纪)的产物,距今约3600多年。当时是商朝的统治者用来占卜吉凶、记事的。甲骨文比古埃及文字要晚将近2000年。

当然,我们还可以从夏朝往上追溯,那就是五帝时代(即黄帝、颛顼[zhuān xū]、帝喾[kù]、尧、舜),其年代大约是公元前2500年―公元前2100年,最早距今4500多年,这就是我们中国人经常所说的“五千年中华文明”的源头。但是对于这个源头,到目前为止,我们更多的只有传说而已,尚有待于今后的考古和实证。即使如此,这个年代比古埃及的法老时代,还要晚了1000年左右。

除了上述一些年代特征之外,我还可以列举建筑、医学、数学、历法等“含金量”的差别,限于篇幅,不再赘述。总之,我们要承认古埃及是世界上已知的、最早的文明古国,它是当之无愧的。我想,对人类古文明的崇敬,并不会影响到对于自己祖国文明的崇敬的。

金字塔之谜

说到埃及,不说到金字塔,也是不行的。金字塔散布在尼罗河下游西岸,约有80座。它们是古埃及法老(国王)的陵墓。埃及人叫它“庇里穆斯”,是“高”的意思。“金字塔”是中国人发明的称呼,因为从四面望去,金字塔都是上小下大的等腰三角形,很像中文的“金”字。

最大的金字塔是“胡夫”,约建于公元前2700多年。塔高146.5米,相当于一座40层高的大楼。由约230万块大小不等的石块砌成,总重量约684.8万吨。如果用载重7吨的卡车来装载,约需要100万辆,把这些卡车一辆接一辆连接起来,总长度是6200公里,可以从我国长江的源头一直排到上海的吴淞口。

第二大金字塔“哈佛拉”比上述的“胡夫”仅低3米,塔旁还雄踞着一尊巨大的石雕――狮身人面像。这是公元前2610年,法老哈佛拉命令石匠按照自己的脸型雕刻的。石像高22米、长75米,下巴还下垂着五米多长的胡须。1798年,拿破仑占领埃及时,曾下令用重炮轰击狮身人面像,结果狮身人面像岿然不动,只被轰断了几根胡须(现存英国)。

据估计,支撑如此宏大的建筑工程需要5000万人口的国力,而一般认为公元前3000年左右全世界的总人口也不会超过2000万。何况金字塔有80座之多,即使每30年完成一座,也需2400年,实在不明白,古埃及究竟是怎么承受的。

还有技术之谜。例如:如何运输的?即使有足够的人力,也无法把最小1.5吨,最大160吨的整块巨石运送到工地。那时的埃及还没有马,也没有车。马、车是公元前16世纪(即建筑胡夫金字塔以后1000年)才引进的;

金字塔设计师和建筑师是超越时代的天才。金字塔的四条底边相差不到20厘米,误差率不到千分之一。它的东南角和西北角的高度,相差仅l.27厘米,误差率不到万分之几……

石块与石块之间没有任何粘接物,然而却拼接得天衣无缝,甚至连最薄的刀片也插不进去;

把石块一层层垒上去,也是一个神秘课题。有人说是运用一种木制船形工具,利用杠杆原理,将巨石逐步举高,一层一层垒砌而成。但能吊起几吨乃至l00多吨的支架、绳索从何而来?有人说是运用填沙法、填盐法,但如此庞大数量的沙、盐哪里来呢?

金字塔的数据之谜,也令专家学者迷惑不解:等式一:(金字塔)自重×l0l5=地球的重量;等式二:(金字塔)塔高×l0亿=地球到太阳的距离1.5亿公里;等式三:(金字塔)塔高平方=塔面三角形面积;等式四:(金字塔)底周长∶塔高=圆围∶半径;等式五:(金字塔)底周长×2=赤道的时分度;等式六:(金字塔)底周长÷(塔高×2)=圆周率(∏=3.l4l59)。难道这一系列的数据,仅仅是巧合吗?

金字塔有很多不可思议的神奇,还有“法老诅咒”等一系列神秘、恐怖的色彩,这些课题也许会永远困扰着人类。

世界旅游圣地

古埃及文明影响到了古希腊文明,然后又影响到了古罗马文明,而后两者又是西方文明的源头。自豪的西方人对于古埃及文明也都是崇拜的,现在对于古埃及进行考察和研究的大军,仍然是以西方人为主的。今天欧美的很多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往往都是古埃及的文物。欧洲一些大城市的广场上树立的“方尖碑”,就是历史上从埃及运过去的。美国首都华盛顿的华盛顿纪念碑完成于1884年,高169米,它的造型也是模仿古埃及方尖碑的,可见古埃及文明在西方人心目中的地位。

在经历了法老时代后,埃及又经历过多次外来势力的统治,例如:希腊马其顿国的统治(公元前332年―公元前305年),托勒密王朝(公元前305年―公元前30年),罗马统治时期(公元前30年―公元641年),阿拉伯帝国统治(641年―868年),奥斯曼帝国统治(1517年―1914年)。他们都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和遗迹,成为今天埃及人和埃及文化的一部分。

古埃及的天文学成就篇3

1 制作现代木乃伊

采用“改良"的古埃及人的方法,他们被制成了现代木乃伊。

据媒体报道,英格兰西南部城市托基的出租车司机阿伦・比利斯的遗体已按照其遗愿被制作成了木乃伊,制作方法与制作图坦卡蒙法老(死于公元前1323年)木乃伊的力法是一样的。

62岁的比利斯于2011年1月死于肺癌,医学专家按照史料所载古埃及人制作木乃伊的方法,在他的遗体左腹切开一道约8厘米长的口子,取出除心脏外的所有重要脏器,然后用酒精消毒遗体,用多个亚麻包填充遗体以恢复原来的体形。接下来,用蜂蜡和芝麻油涂抹整具遗体,再把遗体放人盐浴液中浸泡5周,让遗体彻底脱水。再下一步,是在模拟埃及高温、干燥气候条件的―个特殊房间里让尸体进一步变干。接着,用亚麻绷带包裹尸体,让它继续变干,同时保持肢体完整,避免光线和昆虫侵扰。经过如此这番制作后,比利斯遗体的皮肤变得就像皮革一般。专家根据这具木乃伊迄今的保存状况,推断它应该能保持完整达数千年。

英国媒体声称,比利斯的木乃伊是至少3000年来首具完全遵从古埃及人的方式制作的木乃伊。但事实上,早在1994年,就有一名死于心脏病的70多岁的美国男子被人按照古埃及人制作木乃伊的方法制作成了木乃伊。以下是当时媒体对此事所做的详尽报道。

当时,研究古埃及象形文字和墓葬多年的美国纽约长岛大学的古典学者鲍勃・布莱尔向马里兰州大学解剖部主任罗恩・韦德求助:他想制作一具真正的木乃伊。韦德答应与布莱尔一起,运用古埃及人的方法和工具联袂制作一具现代木乃伊。几个月后,他们得到了一个完美目标:一位死于70多岁、体重85千克、相对健康、体格完整、志愿捐献遗体的匿名男子。那么,怎样才能把他的遗体制作成木乃伊呢?

古希腊史学家迪多鲁士和希罗多德留分别于公元前65年~公元前57年和公元前5世纪游历过埃及,他们关于埃及葬礼的描述一直流传至今。据他们描述,并非所有木乃伊都是平等制作的。穷人的尸体通常只经过简单地抹油,用泡碱或针叶树的树脂覆盖(这两种化合物都能吸走尸体的水分,而水分对导致尸体腐败的细菌来说是必需的),再用单层亚麻包裹后,放人地洞、山洞甚至沙漠中,陪葬物包括棍棒、一些财产和护身符。而对权贵来说,不仅木乃伊制作方法精细,葬礼排场也大得多,法老的葬礼更是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据说,法老去世后的70天是致哀期,在此期间,人们的正常生活停摆,不能洗澡、喝酒、吃肉,不能从事任何娱乐活动。与此同时,法老的遗体被制作成木乃伊。

与现代西方殡葬一样,在古埃及,木乃伊制作很可能也是一种家族产业,制作技术代代相传。而迪多鲁士和希罗多德的记述成为现代人了解古埃及木乃伊制作方法的唯一依据。

两位古希腊史学家所描述的古埃及木乃伊制作方法,给今天的人们带来了种种疑问,布莱尔和韦德决心回答这些疑问:制作法老木乃伊为什么要花70天时间?古埃及人是怎样做到在不损坏尸体外观的前提下,移出死者的大脑和内部脏器的?……他俩着手进行试验。

首先,取出大脑是一个关键步骤,因为不能损坏死者的面部。据希罗多德的描述,古埃及人使用金属钩子,把脑组织一块一块地拖出来。但韦德和布莱尔发现,脑组织的密度不够,太湿,像液体,不可能用希罗多德所说的方法取出。为此,他俩先在几具割下的头颅上试验了多种办法,例如把水灌进脑腔,但这对眼睛造成了压力。他们最终采取的方法是,去掉头盖骨,把“大脑搅拌器”(长约20厘米、直径相当于铅笔的一半的带钩子的铜器)通过鼻腔插入颅腔,然后旋转搅拌器,让带有一点点血的粉红色脑组织流出来。为了清洁头骨,他们还用亚麻条缠在搅拌器的钩子末端,以擦掉剩余的组织和水分。之后,他们用涂抹了乳香的亚麻填充颅腔。乳香取自阿拉伯和东北非产的各种橄榄科乳香属树的树脂,是古埃及人用来制作木乃伊的七种圣物之一,其余的包括没药、香柏、忘陇树和棕榈酒等。

接下来是取出并保存内部器官。古埃及人认为大脑不重要,因而丢弃,但他们相信死者将在来世使用自己的躯体,因此尽量不损坏尸体外观十分重要。那怎样才能通过尸体腹部仅长8厘米左右的切口取出脏器呢?按照希罗多德的描述,切口是用锋利的圣石割开的。所谓圣石可能就是黑曜石,这种黑色的玻璃般的火山岩石磨出的刀锋甚至比外科手术刀还薄还锋利。

在尸体上切开口子后,他们将一把小铜刀伸进去取脏器。最先取出的是一段肠子和胰腺,接着是脾、肾、膀胱和其余畅子,然后是胃和肝脏,再后是肺。肺就像湿海绵,可以压缩,所以取出肺的难度不大。但怖与心脏相连,要取出肺必须切断两者之间的血管。心脏被古埃及人认为是思想和灵魂的汇聚点,当死者在阴间求见冥神俄赛里斯时,死者的心脏要被称重。如果心脏轻如真理之神玛亚寺的羽毛,死者被众神接纳的可能性新很大。

下一步,29袋由亚麻包裹的泡碱被塞进尸体内部。泡碱袋的作用除了收集水分、加速干燥和去除异味外,还可以保持人体的自然轮廓,这对于死者从阴问“复生”更有利。随后,尸体被放在木头平台上,用泡碱覆盖。脾、肝、肾、肺和其他器官被放在周围的大浅盘上,它们也像用盐腌肉一样被泡碱覆盖。正如盐能保存和干燥肉一样,用263千克泡碱就能吸干一具尸体的水分,使之不受细菌侵犯。放置尸体和其他器官的平台被推进温度保持在32.2-41.7℃的防腐准备室,两部除湿机每天24小时地连续工作35天,以此复制埃及沙漠的干热条件。

到第35天正午,防腐准备室的大门被打开。此时,泡碱因吸收了液体而变湿,在尸体顶部凝结成白色的沙粒状物,闻起来有湿沙子的味道。摘除器官后,原重70.8千克的尸体现在只重35.8千克,减少了一半。通过切口,泡碱袋被取出。

至此,尸体已经变得僵硬、萎缩、发黑,不再是―个人,而是一个物体,也即大多数人所认为的木乃伊。接下来就是要为木乃伊美容。先用在乳香、没药、香柏、莲花和棕榈酒等调制的液体中浸泡过的亚麻条涂抹木乃伊的皮肤,然后用亚麻条包裹木乃伊,再用少许用香柏树脂制成的漆来固定木乃伊。

根据古文献,尸体首先要在泡碱中埋35天,然后暴露另一个35天――这也许是为了让人们悼念或进行其他相关的仪式和活动。不过,在这一阶段,布莱尔和韦德没有遵照古埃及传统,而是等候了140天,直到木乃伊失去更多的水分。

现在木乃伊的重量只有大约30千克,是完成最后的包裹并在包裹布上题写祈福语的日子了。木乃伊的每根手指、脚趾和四肢都单独包裹,每完成一次包裹,布莱尔都按照文献所讲的那样念祷语,例如:“哦,双重强大、永远年轻的西方女主人和东方女主人,您在阴间逝者的头上呼

吸吧!”对古埃及象形文字已算熟悉的布莱尔承认,真正的祷语尚未完全破译,他念的只是大概,权当是个形式吧。

最后一步就是把木乃伊的双臂交叉于它的胸部,这也是许多古埃及木乃伊的姿势。然而,由于此时尸体已经脱水变硬,让双臂保持这种姿势很难,木乃伊的手臂只能放于身体两边,如同来自古埃及旧王国时期的粗制术乃伊一样。

这具木乃伊看上去很瘦弱,很难想象死者生前的魁梧。木乃伊的左右肩膀和双脚旁各立着一只与古埃及时期相同的“卡诺皮克罐”,每只罐子里都装着脱水的器官。木乃伊胸骨上放着一个古埃及人作为护身符的圣甲虫饰物,其上还有一只朱鹭,两者都是太阳重生的象征。

如今,这具木乃伊已在室温下放置了20多年,仍未显示出任何腐败迹象。布莱尔和韦德将他们制作的木乃伊的组织样本分发给了各路科学家。这或许就是他们制作这具现代木乃伊的意义之所在:不仅有助于澄清有关古埃及木乃伊制作的一些疑问,还可以帮助科学家测试对古埃及木乃伊进行研究的技术。

现代木乃伊破解法老身份

2007年,埃及最高文物管理局希望通过比对古埃及女法老哈特谢普苏特的父亲和祖母的木乃伊DNA样本,查明一具疑为哈特谢普苏特的木乃伊是否属于哈特谢普苏特。为了避免珍贵的木乃伊被毁坏,埃及方面需要一位信得过的、能够从木乃伊分离出DNA的科学家。

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生物医学家兼埃及学家安杰莉卡,对来自韦德和布莱尔制作的现代木乃伊的组织样本进行试验,发现可以从木乃伊的骨骼中找回大量DNA。在一间无菌室里,她用一根活检针从那具埃及木乃伊身上提取到DNA,并最终证实它正是属于哈特谢普苏特。这是古人类研究和古埃及考古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式的重大突破。

古埃及人如何制作木乃伊?

根据希罗多德记载,在“防腐屋”,尸体被摆放在一张木桌上,准备取出大脑。为了进入颅腔,防腐师必须用一个凿子锤穿尸体的鼻骨,然后把一根长长的铁钩脑腔,缓缓地钩出大脑物质(这一记载可能并不准确)。在大部分的大脑物质被取出后,防腐师就用一把长勺子舀出剩余的大脑物质。最后,用水清洗头骨。令人吃惊的是,大脑竟然是古埃及人不愿保存的少数脏器之一,因为他们并不清楚大脑的功能是什么,认为死者在来世无需大脑。

希罗多德还记载,移出大脑物质后,防腐师就拿一个由黑曜石(一种圣石)特制的刀刃,沿着尸体左侧挖一道小口子,通过这个口子小心翼翼地取出腹部器官,并且把这些器官一个一个地单独放置,其中只有肾脏例外,因为古埃及人觉得肾脏不重要。取出这些器官后,防腐师又切开尸体的横膈膜以取出肺,心脏则留在死者体内。防腐师对死者除心脏之外的其他器官进行清洗,用树脂覆盖,用亚麻条包裹后储存在装饰精美的陶罐里。这些被埃及学家称之为“卡诺皮克罐”的陶罐,保护死者的脏器前往下一个世界。

取出腹部器官后,防腐师就用棕榈酒清洗空空的胸腔。接着,为了让死者形态一如生前,防腐师用燃香和其他材料充填尸体的胸腔,从而避免皮肤随着尸体脱水而缩进胸腔。

在取出脏器并充填尸体后,防腐师就把尸体放在一面斜板上,用泡碱将尸体全部覆盖。泡碱是一种钠混合物,古埃及人从沙漠以西的尼罗河三角洲岸上采集天然泡碱。和炽热的沙子让最早期的埃及木乃伊脱水不同的是,泡碱吸收水分但不会让尸体的皮肤变得太黑、太硬。

防腐师将尸体留在泡碱粉末中35~40天,以便有足够时间来让尸体彻底变干。在此期间有人值守,以防尸体的强烈异味引来沙漠食腐动物。35~40天后,尸体被送入“净化屋”。在这里,防腐师移走充填尸体内腔的燃香和其他材料,重新填之以泡碱、浸过树脂的亚麻条及其他多种材料。在某一时期,防腐师还会在尸体四肢和头部的皮肤下面填充材料,以让脱水的尸体看上去更生动。填充完毕后,防腐师缝合切口,用树脂层覆盖体表,以阻止水分进入尸体内部。至此,就可以包裹尸体了。

包裹尸体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过程,通常要花一两周才能完成。在死者尸体于沙漠中变干期间,其家族要收集大约370平方米的亚麻布交给防腐师。权贵阶层有时会在亚麻布中包裹圣像雕塑,较低层人士则收集旧衣物及其他家用亚麻布。亚麻布送达后,防腐师挑选其中品质最好的材料,切割成8~30厘米长的亚麻条或称“绷带”。

接着,防腐师用一张裹尸布包裹尸体,用绷带裹缠尸体的不同部分。这一过程是很有章法的,通常从手和脚开始,每根手指和脚趾都单独包裹,然后是头部、双臂、双腿及躯干,最后是整体包裹尸体。添加新的包裹层后,防腐师要用炽热的树脂材料覆盖绷带以固定绷带位置。在整个过程中,防腐师都要念符咒,并且在尸体的多个包裹层中放置护身符。

在木乃伊完全包裹后,防腐师把它装进一个硬的容器中,并且在头部粘上陪葬面具。这张新面孔或者像死者,或者代表一个陪伴死者前往阴间的神灵,后者帮助死者的魂魄在许许多多的埃及墓葬中找到正确的遗体。

所有制作过程结束后,木乃伊被装进人形棺材,然后由送丧队伍带到坟墓。一位装扮成豺头人身神(导引亡灵之神)的祭司在墓前主持“张嘴仪式”,他用圣物触及棺材表面,赋予死者在另一个世界中的言语、视觉、触觉、听觉和味觉。棺材随后靠放在墓室墙上,并装入死者在另一个世界所需的食物、家具及其他物资。最后,棺材被封闭。

2 古埃及人为什么要制作木乃伊

古埃及人认为,一个人能否永垂不朽取决于其遗体的木乃伊化程度。

据古埃及神话,第一具埃及木乃伊属于埃及神话中的冥神俄赛里斯,他是生育神伊希斯的丈夫,也是她的兄长。俄赛里斯被其兄弟赛斯杀死并肢解,遗骸被分别丢弃到全埃及,但伊希斯找回了它们,拼接成原形并用亚麻包裹。就这样,俄赛里斯复活了,成为冥神。

神话归神话,古埃及人为什么要制作木乃伊呢?这源自他们对“来世”的关注:炽热沙漠中的生活特别艰难,这让古埃及人梦想―个没有死亡的田园世界。在古埃及人的心目中,一个人去世后,构成其魂魄的三要素――卡、巴和阿克哈,也随着他去到另一个世界――阴间。为了在阴问过得舒适,魂魄也需要日常生活的一切必需品乃至奢侈品,包括美食、衣物和家具等。但是,陪伴在世时肉体的卡,与逝者遗体的纽带不容切断,如果遗体毁灭,卡也将随之毁灭。和第一次死亡不同,第二次死亡不可逆转。于是,一个人能否永垂不朽,将取决于其遗体的木乃伊化程度。这就是古埃及人制作木乃伊的根本原因。

通常情况下,一个人死后,腐败过程在几个月内就会把尸体变成光骨架,其腐败速度主要取决于周围环境。在大多数环境里,尸体腐败在人死后几小时就开始了。这个初始阶段叫做自溶,是指包含消化酶的器官(如肠子)开始消化自己。自溶之后就是腐烂,即细菌分解有机物质。在一般的温度条件下,尸体腐烂大约是从人死后第三天开始的,几个月内尸体就会只剩骨架。在炎热潮湿的环境中,细菌繁殖更为迅速,尸体腐烂速度也更快。在寒冷干燥的条件下,尸体腐烂过程会减缓,这就

是我们用电冰箱冻肉的原因。如果足够寒冷、干燥、缺氧,环境艰难得连细菌都难以存活,那么尸体就不会完全腐烂,或许成千上万年都不会。

许多木乃伊就是这样形成的。在自然界,尸体在冰川冻结的冰中,在缺氧的泥炭沼泽深处都能长期保存,在炎热干旱的沙漠地面也能长期保存。1991年由旅游者在意大利阿尔卑斯山地区冰川中发现的“冰人”奥兹,就是一具天然形成的木乃伊。奥兹死在一处岩凹里,冰雪很快就掩埋了岩凹,为保存奥兹尸体及随身物品创造了一个天然冰箱。这具冰尸木乃伊为考古学家了解欧洲铜器时代的代表性技术、人体健康状况及文身等提供了大量信息。

考古学家推测,在干燥沙漠里埋葬死者的早期习俗也产生了天然保存的干尸(木乃伊),并激发了后来的古埃及木乃伊制作技术。干尸的完好保存状态,或许使得生者确信保持尸体完整也能保护灵魂。当尸体被埋在炽热的沙中而又缺乏任何保护结构时,沙会吸走尸体的液体,令尸体完全脱水。同样的情形也发生在古埃及墓葬中――当尸体被埋在埃及沙漠中时,内部脏器得以保存,皮肤则脆化成暗色的硬壳。

在3000年的运作历程中,埃及人工防腐制作木乃伊的技术经历了许多阶段。最初,他们只是把死者埋进炽热的沙中,随葬的只有一些财物,没有棺材或墓室。随着生死观的演化,古埃及人开始关注亡故亲人的福祉,开始用长长的柳条篮子覆盖尸体,后来又用结实的木箱盛收尸体,最终演变出完全关闭的棺材和拥有墓室的墓葬。

当然,随着尸体被完全封闭,不再暴露在有除湿特性的沙中,液体也就留在了尸体上,细菌滋生,肉身自然就会腐烂。这留给了古埃及人一个难题:他们既不愿意亲人的遗体被沙子覆盖,又不愿意让遗体变成骨架。为确保亲人“在阴间舒适地生活”,古埃及科学家必须设法复制沙漠的保存能力。在木乃伊制作的早期阶段,防腐师们大多专注于把尸体和自然隔开。他们用浸过树脂的亚麻条绷带紧紧包裹尸体。随着这些绷带的更细致运用,防腐师们得以保持尸体的形态,也就是通过填充尸体使得它看上去像活人。

不过,这些包裹的尸体看似生动,但大多数时候绷带并不能阻止尸体腐败。细菌在绷带里面滋生,尸体最终变成骨架。通过反复试验,古埃及人终于意识到腐烂是从内到外发生的。细菌首先聚集在尸体内脏,然后从那里传播开。为了阻止腐烂过程,就必须取出内部脏器。再加上天然干燥剂泡碱的发现,最终就形成了今天所知的埃及木乃伊制作术。

现在,埃及学家已经确定,制作木乃伊的仪式是在“红土地”――远离人口密集区、容易前往尼罗河岸边的一片沙漠地带进行的。防腐师很可能是在露天帐篷而非坚同的建筑结构里工作,目的是创造良好的通风条件。防腐过程开始前,防腐师先把尸体带到“净化屋”,用取自尼罗河的水清洗尸体。这代表着某种形式的复生,也就是送逝者从这个世界到另一个世界去。一旦清洗完毕,防腐师就把尸体运到“防腐屋”,防腐过程由此开始。

3 形形的木乃伊

过去两百年中,在世界多个地方发现了各种天然或人工制作的木乃伊。

现在一般人所知道的埃及木乃伊都是古埃及包裹得最好的木乃伊,它们也是今天人们最熟悉的木乃伊。然而,木乃伊并非埃及独有,在过去两百年中,科学家和探险家在世界多个地方都发现了木乃伊,其中包括人工制作的木乃伊和天然木乃伊。

人工制作的木乃伊

南美木乃伊南美洲文化为我们提供了大量保存完好的木乃伊,其中既有发现于秘鲁南部和智利太平洋沿岸干燥地区的,也有发现于安第斯山上的,既有人工制造的,也有天然形成的。新克罗木乃伊是迄今已知世界上最早由人工制作的木乃伊,它们的年代在公元前5000年~公元前3000年,而且新克罗人显然是把所有死者都做成了木乃伊。这些木乃伊制作精细,在不同时期运用了不同的制作技术,而寒冷、干燥的气候也有助于尸体的脱水和完整保存。秘鲁的朝奇拉木乃伊至今也保存十分完好。

一些保存最好的南美天然木乃伊,来自500年前后的秘鲁和智利印加文化时期,当时一些儿童在安第斯山顶上被作为殉人杀死。1995年,两名分别为11岁和14岁的印加女孩的冻尸(未脱水,因而并非严格意义上的木乃伊)在秘鲁南部安帕托山上被发现,她们死于1440~1450年之间。这两个被称为“冰美人”的女孩,据信是作为献给山神的殉人而被杀死的。

智利一家博物馆曾展出了一具来自蒂瓦纳库时期、迄今保存完好的木乃伊,被称作“智利小姐”,但当地原住民要求停止展出,因为他们认为这是对他们祖先的不尊重。而1999年发现于海拔6700千米山上的三具儿童木乃伊,至今仍在这家博物馆展出。

加那利和木乃伊生活在西班牙加那利群岛的关切人把死者制成木乃伊,其中许多木乃伊都发现处于极端脱水的状态下,每具木乃伊仅重2.7~3.2千克。关切人制作木乃伊的方法与古埃及人相似,但防腐过程有所不同。在特纳利夫岛,尸体只是用羊皮包裹;在其他岛上,人们用类似树脂的物质保存尸体,然后将尸体放入难以到达的山洞或坟墓中。

关切人的木乃伊防腐工作要分性别,即妇女为女性死者的尸体防腐,男子则为男性死者的尸体防腐。防腐看来没有统一模式,尸体通常都只是简单地藏于山洞中或埋葬。特纳利夫岛原住民采用的防腐方法最佳,他们制作的木乃伊的保存状况也最好。

意大利木乃伊意大利巴勒莫卡普琴修道院的地下墓室,为今天的旅游者提供了一处有点恐怖的目的地,同时也是对历史的杰出记载。从16世纪起,卡普琴修道院的修道士们将原有的墓地扩大规模,并开始修建地下墓室。1599年,他们把一位新近死亡的修道士做成木乃伊放进地下墓室中。地下墓室最初只用来放置男修道士的遗体,但在后来几百年中,能进入卡普琴修道院安息变成了一种社会地位的象征。

这些遗体都是放在地下墓室里由陶瓷套管搭成的专门的架子上晾干的,晚些时候还用醋来清洗。一些尸体经过防腐处理,另一些则封闭在玻璃柜子里。所有木乃伊都穿着日常服装,其中一些保存极好,看上去很像是睡着的活人,但也有一些木乃伊与真人相比大大萎缩、变形,看上去令人害怕。

朝奇拉木乃伊

20世纪20年代,在秘鲁纳斯卡市以南30千米处发现了一座墓园,其中包括许多600~7013年间的重要墓葬,最早的年代为大约公元203年。这座被叫做“朝奇拉”的墓园自9世纪后不再被使用,但由于遭遇广泛盗墓,如今盗墓贼留下的人骨骸和陶片散落在整座墓园。

秘鲁沙漠气候干燥,加之葬仪等因素,这些木乃伊至今保存完好,头发以及皮肤等软组织都还在。死者穿上绣花布制成的衣物,涂上树脂后被埋入泥砖墓室中。树脂能阻挡昆虫进入尸体,同时让试图侵犯尸体的细菌止步。考古学家在附近一处遗址发现了木柱,起初以为具有天文意义,后来发现这些柱子可能在木乃伊制作过程中用于晾晒尸体,这也是这些木乃伊保存完好的原因。

斯克罗木乃伊

新克罗木乃伊是由曾经存在于当今属于智利北部和

秘鲁南部的新克罗文化制作的,据信最早出现在公元前6000年左右,到公元前3000年前后达到巅峰。研究发现,当时当地的每―个死者都被做成了木乃伊,包括儿童、新生儿和胎儿,这表明把遗体制成木乃伊并不是新克罗社会高层的特权。新克罗人制作木乃伊的目的很可能是保持灵魂的存在,同时阻止尸体恐吓活人。

迄今发现的新克罗木乃伊表明,死者皮肤及所有软组织和器官包括大脑都被剥离尸体,甚至骨髓也被从大腿骨中取出。软组织被移除后,用棍棒加固骨头,皮下充填植物材料,然后重新拼接尸体。再给木乃伊戴上黏土面具,但也有一些木乃伊被用黏土整体覆盖,用芦苇包裹后晾晒30~40天。

新克罗木乃伊中最常见的有黑木乃伊和红木乃伊,它们代表了两种最常见的木乃伊制作技术。

黑木乃伊 肢解尸体并进行处理,然后重新装配。尸体的头部、双臂、双腿被卸下,皮肤被剥掉,尸体受热干燥后,皮肤及软组织彻底脱离骨骼。重装后,用白膏泥覆盖尸体并填充重装尸体过程中留下的间隙,还用白膏泥充填出正常的面部特征。死者的皮肤,包括戴着短假发(用黑色的人头发制成)的面部皮肤,被重装到尸体上,有时一小块一小块地装,有时则几乎一整块装上,有时还会用海狮皮。接着,体表用锰涂抹成黑色。黑木乃伊的制作年代为公元前5000年~公元前3000年。

红木乃伊 不肢解尸体,而是在躯干和肩部割开许多口子,以便移出内部脏器并且干燥体腔。头部被割下,以便取出大脑。尸体充填不同材料以恢复正常比例,用棍棒加固尸体,缝合切口。头部被重新装回身体,假发为长达60厘米的人发流苏,并用黏土做的“帽子”固定假发。红木乃伊除了假发和脸是黑的外,其余部位都用红赭石涂抹成红色。红木乃伊的制作年代为公元前2500年~公元前2000年。

还有一种新克罗木乃伊的制作方法是,不移出死者的脏器,而是用一层厚黏土、沙子和诸如蛋或鱼胶的黏合剂覆盖尸体。制作完成后,木乃伊就被牢牢地粘在墓穴里。这种风格的出现或许与外乡人的到来有关,或许与尸体腐烂带来的疾病有关。这种木乃伊制作方法只存在了两百年时间,在公元前1800年后消失。

天然木乃伊

纯天然的环境条件也能形成木乃伊。除了上面提到的“冰人”奥兹和“冰美人”之外,还有在酸性沼泽中形成的“托伦德人”、在碱性环境中形成的“盐人”和沙漠干尸等。

中国 在中国新疆地区发现了不少已有2500年历史的完整千尸(天然木乃伊),不仅躯体完整,一些脏器如大脑、胃等至今可见,小心操作的话,它们的关节甚至还能动。

俄罗撕 上世纪80年代末,俄罗斯古学家在西伯利亚干草原上偶然发现了一座精美墓葬,棺材中有一具在公元前5世纪被异常气候条件制成并保存至今的女性冻尸,被称作“西伯利亚冰美人”。与它同时发现的还有5匹装饰精美的殉葬马和这个年轻美女的最后一餐。“冰美人”的体表覆盖着形象生动的动物蓝色文身,其中保存最好的是一头驴、一只山羊和两头写意风格十分明显且有长角的鹿,她的右臂上还刻有一头想象中的食肉动物。两年后,在她附近发现了一名男子的千尸,其胸部有半狮半鹫的怪兽文身,左臂上有像是两头鹿和一头山羊的文身。

欧硎欧洲天然木乃伊中最著名的莫过于“冰人”奥兹,但奥兹绝非欧洲唯一的天然木乃伊。在捷克共和国一处卡普琴地下墓室里也有30具自然千尸,良好的天然通风条件被认为是让这些尸体脱水和保存的根本原因。其中最古老的干尸属于一名死于1658年的男子。

在英格兰、爱尔兰、德国、瑞典和丹麦,至今已发现了大量泥沼人――因为谋杀或充当殉人被投入泥炭癣沼泽(简称泥沼)而形成的干尸。由于泥沼水的酸性、低温和缺氧,尸体的皮肤和软组织被鞣成了皮革状,骨架则随着时间推移而分解掉。这类木乃伊在刚出泥沼时保存相当好,皮肤及内脏很完整。通过检测胃,甚至还能知道死者最后一餐吃的是什么。最著名的案例,是1835年由泥沼挖掘工人在北欧日德兰半岛一处豪宅遗址发现的一具干尸――“哈拉斯堪妇女”。

北美洲 1972年,8具保存特别完好的木乃伊在格陵兰一个废弃的英纽特人定居点――洞穴里被发现,其中包括1名6个月大的婴儿、1名4岁男孩、6名不同年龄的妇女,他们死于500年前后,遗体被0℃以下的气温和干燥的风制成了天然木乃伊。不过,北美洲最早的天然木乃伊大约死在550年前。另外,墨西哥也有不少天然木乃伊,其中最著名的是瓜纳华托木乃伊。

“哈拉撕堰妇女”

最初人们推测,“哈拉斯堪妇女”是生活在公元1000年前后的挪威女王古恩希尔。据传,丹麦国王哈拉德(公元940~986年在位)下令把古恩希尔投入泥沼淹死。由于她的王室身份,后来的丹麦国王弗雷德里克六世(1768年~1839年)下令用一个精美雕凿的石棺装载古恩希尔的遗体。但在1842年,丹麦考古学家沃萨伊对此说法进行了质疑,他认为“哈拉斯堪妇女”来自更遥远的铁器时代,后来的放射性碳时间测定结果也证实了“哈拉斯堪妇女”的确不是古恩希尔,而是生活在大约公元前490年(铁器时代早期)的一名妇女。

被发现时,“哈拉斯堪妇女”呈仰卧姿势,的身子上面盖着一件皮斗篷和三件羊毛衫。她的尸体由木围栏固定,皮肤及内脏都很完整,但膝关节有长矛伤,明显可见长矛深深刺进她的身体。由于泥沼中鞣酸的作用,她的皮肤已变成深铜色,但她的所有关节仍包着皮肤。她的样子看上去就好像是她刚刚去世。医生认为她死时大约50岁,健康状况良好,没有退行性疾病(例如关节炎)的任何迹象,而当时的人类遗骸上面通常都有这样的痕迹。

1979年,法医人类学家对“哈拉斯堪妇女”做了进一步检查,此时这具木乃伊已经脱水、缩小,皮肤呈皮革样并严重起皱。CT扫描更准确地界定了她的死亡年龄――大约40岁。此时她的身高仅为1.33米,而科学家根据1835年的描述,估计她死时的身高大约为1.5米。

2000年,法医人类学家再度检验“哈拉斯堪妇女”,发现她的胃里有未去壳的小米和黑莓。她的颈部有模糊的槽,就像是有人用绳子折磨或勒死了她。科学家做结论说,泥沼中的酸性导致她的关节肿胀,在用围栏固定她之前她很可能已经死亡。由于对她的遗体放置很用心,加之当时当地流行的埋葬模式是火化,科学家最终确定“哈拉斯堪妇女”是一名人殉受害者。

现代木乃伊

19世纪和20世纪,人们对古埃及木乃伊的兴趣大增,解除木乃伊的包裹成为一种娱乐时尚。其结果之一就是一些人开始回溯木乃伊制作术,并且创造了一些新的木乃伊制作方法。用新方法制作的木乃伊当中,阿根廷总统胡安・庇隆的妻子爱娃・庇隆的木乃伊是很有代表性的―个。她的遗体得到了很好的保存,使她看上去就像是仍然活着,这是通过一种颇具创新性的防腐处理技术实现的,基本上而言,这种方法就是用蜡替换体内所有液体。用这种方法制作的木乃伊看上去很像是蜡像馆中的蜡像,但两者有本质区别――蜡像完全用蜡制作,而“蜡人”却包含真正的遗体。

1975年,美国―个神秘组织“苏玛姆”开始推出“现代木乃伊制作”服务,就是结合现代技术与古代方法来制作木乃伊。该组织认为,一切动物包括人,躯体死亡后灵魂还在。“现代木乃伊制作”服务就是要把保存遗体作为一种手段,以帮助灵魂前往新的世界。

“苏玛姆”没有沿用古代木乃伊典型的脱水过程,而是把尸体浸没在一箱保护液中好几个月。该组织声称,用这种方法保存的遗体是如此完好,乃至于DNA都能够完整保存到未来,从而提供了一种可能性:最终通过克隆让逝者完全复活。

古埃及的天文学成就篇4

关键词:西方早期美术 古埃及 古希腊 古罗马

西方美术起源于何时、何地?这是西方美术史研究无法避开的问题。而在大多数西方艺术史的理解中,这个源头是古希腊、古罗马。这种理解不能说错误,却是一种无法深入说明西方美术中透视法渊源的模糊状态。如果我们深入到西方美术视觉图像的观察中,就会发现西方美术真正的源头则是古埃及美术,正是古埃及美术为西方美术注入了赖以存在的技术基因。

起源于尼罗河的古埃及文明是尼罗河和太阳为永久的崇拜之神,其中尼罗河被称为“哈匹神”,太阳则被视为“拉神”。早在公元前3200年统一上下埃及的国王纳美尔的形象被永久雕刻于石板上。这块对于埃及艺术精神具有发轫意义的石板,在其正反两面均有浮雕图案,两面图案都是分层的,最上层的两个人面牛首像可能是天神荷尔托的象征,表明纳美尔的王权神授,这成为以后埃及法老的护身符。其中正面分四层:最上层是人面牛首像;第二层是纳美尔头戴下埃及的战利品――红色眼镜蛇冠冕,正在巡视处决俘虏的刑场;第三层是象征性的两个颈项交缠的怪兽;第四层的神牛被视为纳美尔的化身,正在攻击敌人和城堡。反面分为三层:最上层仍然是人面牛首像;第二层中纳美尔头戴上埃及的高冠,右手举起权杖,重惩战败者,这一英勇形象成为此后几乎埃及人塑造自我形象的标准动作。而左面明显比纳美尔小许多的侍从为纳美尔提鞋而立,右上方的神鸟据说是埃及的神祗――天空之神霍鲁勒。第三层是逃亡的敌人。《纳美尔石板》这种分层意识以及人物形象采取的“正面律”的创作手法成为日后古埃及绘画与浮雕的固定模式。在这个等级观念和宗教意识极强的石板中古埃及的社会境况一览无余。

除此之外,古埃及人对于死的态度迥异于其他民族,他们认为“坟墓才是他们真正的家”(迪欧多鲁斯・希库路斯语),这种集体心理使得埃及人格外关注死后的墓所。这也形成了他们进行美术创作的主要动力。古王国时胡夫的金字塔将这种意识扩张到无以复加的地步,以至于我们将其称为“迄今为止最撼人心魄的人类建筑”亦无不可。金字塔对于埃及国民来说是法老与天界交唔之处,法老在他们看来是神,死后魂灵飞升才能换来尼罗河两岸的丰收。文明之初的埃及境况,经由艺术精神体现的是这个古老民族的社会结构和以及战胜的讴歌、生存的依托、彼岸的憧憬。

“古埃及的美术是西方美术传统的真正起点”,西方美术在被称之为希腊美术之前,是两河流域常年混战、群起征战的历史。公元前3000年开始,苏美尔人在两河流域活跃起来。他们创立了西方早期文明的样貌,在美术方面,他们甚至把眼光都投射到古埃及。受埃及艺术影响的古希腊美术第一次为艺术注入了美的因子,他们确立起来的再现传统为我们呈现出了具有人神双重属性的意义世界。在一尊约公元前540年的墨像式花瓶上,荷马史诗中的两个英雄人物:阿喀琉斯与埃阿斯,正在对奕。贡布里希在其《艺术的故事》中这样写道:“这两个人物仍旧严格地用侧面像表现。他们的眼睛看起来还仿佛是正面像,但是身体已经不再是埃及样式了……一旦艺术家开始信赖自己看到的情况,一场真正的山崩巨变就爆发了。画家们有一项压倒一切的伟大发现,即发现了短缩法。”贡氏将短缩法的发现喻为“山崩巨变”,其实希腊人迈出这一步异常艰难,要知道这一发现影响了日后西方艺术的整个演进。古希腊人正是通过这一方式去逼近心中美的形象的。在另一尊红像式的花瓶中,描绘了一个正面侧头远征前的男子在与左右两个侧身的女子惜别。贡式更是热情地赞道:“艺术家破天荒第一次胆敢把一只脚画成从正面看的样子,这真是艺术史上震慑人心的时刻。”的确,这种改变是希腊人观看方式的改观,将其视为西方艺术“美”的起点亦不为过。而在这一时期,彻底改变了西方艺术与埃及人创造的程式束缚的艺术品则非米隆的《掷铁饼者》莫属。在这一作品中,米隆天才地将“美”锁定在运动员手握铁饼隐而快发的一刻,这一刻在借鉴埃及艺术侧身的同时将人物巧妙地安排在合理的运动状态中。“运动――或毋宁说是运动的概念――罕见而有效地表达在静止状态中了。”这一种“运动状态”成为以后希腊雕塑走出古埃及僵化程式的发端。

希腊人的文明镜像中除了对古埃及艺术的合目的改造外,最重要还有对理性世界的追求。“英国美术史家贡布里希说过:‘埃及人曾经以知识作为他们的艺术基础,而希腊人则开始使用自己的眼睛了。’但是千万不要忘记,古希腊人的雕塑最初是以古埃及雕像的人体模式为其造型依据的,事实上,古希腊的视觉艺术从来不是忠实反映自然的‘镜子’;所谓古希腊雕塑的‘理想化’,并不是从观察具体的模特儿入手然后对写生的作品加以美化的结果,古希腊的艺术家是按照‘人类拥有的样子’去完成他们的雕像的。”“艺术家们同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一样,很关心对一种理想秩序的追求。他们认为,理想的秩序可以通过感知而被人类心灵把握。”希腊人心目中的“理想秩序”应该是和谐的比例,这在希腊雕塑中的人体比例的研究中投入了持久的努力,波利克里托斯的理论里表达了一个艺术家对和谐人体的理解。他把人体视为一个完全体,头部仅是这个整体的一部分。如果说古埃及人极力投入的是万民迷狂的“全神”崇拜,那么古希腊人则是理智状态的“半神” 狂欢。从古罗马人后来摹制的大量的古希腊的雕塑中满溢的隐忍的面部表情和节制的肢体举动中便可以感受到这种揭示的深刻性。

日后征服古希腊的古罗马起源于意大利半岛,从其产生之初就深受伊斯特拉坎人实用主义与享乐主义的影响,故而缺少希腊文化精神中浪漫主义的幻想色彩。当古罗马凭自己的武功来建立横跨亚非欧的帝国时,各国交融的文明给了罗马文化以巨大的滋养。表现在艺术上,集中于写实享乐主义和宏大气魄的精神镜像。罗马人的肖像失去了希腊人的安详与宁静,而多了世间的俗态与常容,这在《提着两个祖先的贵族》《罗马夫妇》等雕像中都能明显感受到。从不曾出现在希腊人雕塑像脸上的皱纹也有意识地强化出来了,这种真实感至今还在震撼着我们的视觉――正是这种真实却要到罗丹时才能真正重温古罗马人的诚意。

最能体现罗马人艺术精神的莫过于建筑,罗马人拱券技术的发明和使用取代了具有个性色彩的古希腊的柱式结构,使柱式从属于拱券,处于装饰地位。而从此拓展的内部空间结构使西方人彻底进入了三维纵深的感官享受中。同时,罗马人的整体建构精神还将排水设施、洗浴设施、道路体系等实用部分引入公共建筑。罗马艺术宏伟的精神镜像成为其前乃至其后不可企及的标本。可就是这样的享乐主义的时代却也对神话的向往充满了的热恋,古罗马人在古希腊神话的基础上创生了属于自己的偶像。而这种偶像在某种程度上是建立在古罗马人精神空虚的层面上的――对享乐的“追悔”和真实的反思。其实古罗马的这种实用精神的艺术在某种程度上更反映了古罗马人对“自我”的迷恋,《科洛西姆竞技场》的椭圆环绕、给人无限扩展的“通天”意识,《万神庙》神秘、宏大的空间结构,甚至写实的雕像、华饰的绘画都在展现人的能量所及。与古埃及人的“全神”和古希腊人的“半神”崇拜不同,古罗马人是一种“非神”崇拜,确切地说是对“自我”之神的归位。追逐世俗的功利和感官的享受,终于使得古罗马为早期的西方美术贡献了另一种样式。

西方美术是人类艺术史上最为引人注目的明珠,从“正面律”到“短缩法”、写实主义,西方美术的早期探索充满了对古埃及美术的借鉴与拓展。发展而出的古希腊、古罗马美术在艺术形式上为人类贡献了雕塑、建筑等经典的范模;在艺术理念上更是引领了以后人类艺术的创作方向。可以说,西方美术早期的美术创作早已嵌入到人类艺术演变的内核中,她在西方美术之后的变迁中始终扮演着主角,她是西方美术的逻辑起点。她将从古埃及美术中借鉴而来的技术因子,发挥到了一种极致,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西方美术史特有的科学表达方式。西方美术自此之后,强调透视、解剖的传统一直延续到现代美术之前。即便是西方现代美术彻底改变了艺术的传达方式,也是在西方艺术科学的传统上进行变革的。从这个意义上说,西方早期美术奠定了西方美术的视觉塑造方式,西方美术就是从这个起点成长为一棵参天大树的。

参考文献:

[1][英]贡布里希.艺术的故事[M].范景中译.南宁:广西美术出版社,2008.

[2][英]修・昂纳,约翰・弗莱明.世界艺术史[M].广州:南方出版社,2002.

[3][美]威廉・菲莱明,玛丽・马里安.艺术与观念[M].宋协立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4][法]艾黎・福尔.世界艺术史[M].张延风,张泽乾译.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15.

[5][美]亨德里克・房龙.西方美术简史[M].丁伟译.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0.

古埃及的天文学成就篇5

古代埃及是世界上最早的奴隶制国家之一;金字塔是古代埃及国王的陵墓;埃及两次分裂重新统一,发展成为地跨亚非的大帝国。“新月沃地”的主要国家;古巴比伦王国的兴起和汉谟拉比法典;希伯来国家的建立和分裂。

结合教材地图和相关配套的地图册,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注重史地综合能力的培养;通过对《汉谟拉比法典》的内容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它是古巴比伦王国维护奴隶主统治的工具。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金字塔是古代埃及人民的血汗和智慧的结晶同时也是奴隶主残酷剥削奴隶的历史见证;生活在新月沃地是苏美尔人,阿卡德人,希伯来人,腓尼基人共同创造了亚洲西部的文明史。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地位:

本课讲述的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中位于北非和亚洲西部是古埃及和新月沃地的有关国家,了解这些内容对于学生加深对世界古代奴隶制文明的理解很有帮助。

教学重点:

金字塔:它是古代埃及最著名的建筑,耗时长,建造难度大,工艺要求高,有关金字塔的建造过程到现在仍然有争论。一方面它是古埃及的骄傲,是埃及人民的智慧的高度体现,另一方面,它又是奴隶主残酷压榨奴隶的见证。

埃及的强盛:图特摩斯三世统治时期,埃及成为地跨亚非两洲的大帝国。这种强盛的基础是对外侵略。古埃及的区域范围明显扩大,在经济文化方面都取得了新的成就。同时也应该看到这种基础上的强盛是不稳固的。

《汉谟拉比法典》:该法典是迄今所发现的人类历史上第一部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堪称世界之最。而所以法典的内容都充分反映了它是奴隶主阶级维护其统治的工具,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教学难点:

埃及奴隶制军事帝国的兴衰:公元前15世纪埃及国力强盛,一度横跨亚非两洲。以后逐渐由盛转衰,公元前6世纪被波斯所灭。这段历史跨度较大,对初中学生有一定难度。他们刚刚学习世界史,对地理方位、人名、地名掌握起来有一定难度。

生活在新月沃地的人们:学生结合地图了解苏美尔人、阿卡德人、希伯来人和腓尼基人所处的地理位置和他们对古代奴隶制文明所做出的贡献,有一定困难。

教法建议

关于金字塔:"金字塔"是世界闻名的建筑,是古代埃及的骄傲。教师在讲述时,可结合有关图片,解释为什么称之为金字塔。说明在70多座金字塔中,最大的是法老胡夫的金字塔。而哈佛拉的金字塔旁矗立着狮身人面像。之后,留出专门的时间请部分同学根据他从各种途径了解的相关资料,向大家介绍有关金字塔的故事。

关于《汉谟拉比法典》。要强调其特殊的历史地位。它是世界现存的古代第一部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通过对该法典内容的分析,引导学生得出正确结论。它体现了鲜明的阶级性,是奴隶主贵族统治奴隶的工具。初步培养学生根据材料得出历史结论的能力。

教学设计示例

重点和难点

重点:金字塔;埃及奴隶制帝国的兴衰;《汉谟拉比法典》。

难点:学生刚接触学习世界也对地理方位、人名、地名掌握起来有一定的难度。

对《汉谟拉比法典》的实质的分析。

教法设计:讲述法;讲解法;历史情境设计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同学们举世闻名的埃及大金字塔,你知道它的来历吗?令人神往的巴比伦空中花园,你知道它是如何建造的吗!人类有史以来,从尼罗河畔第一个古王国的建立,一直到当代社会主义国家的诞生,这五千年间发生过多少惊心动魄的事件,出现过多少叱咤风云的人物,流传过多少新奇有趣的故事,至今还留下多少著名的历史遗迹、文化古物和艺术珍品!这一切都是你们渴望知道,也是应该知道的、人类最早的文明,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又是在哪里产生的呢?

讲授新课

大河流域的亚非古国(一)(板书)

丰富的历史遗迹、众多的地下文物和大量的文字记载清楚地告诉我们非洲东北部尼罗河流域的古代埃及、西亚底格里斯河、幼发拉底河流域的古代巴比伦,南亚次大陆印度河流域的古代印度,以及东亚黄河长江之滨的中国是世界文明的四个摇蓝。五、六千年来,她们为人类文明作出了卓越的贡献、最早的奴隶制国家就产生于亚非地区、约从公元前3500年开始尼罗河两岸就出现了奴隶制小国。

一、古代埃及--金字塔的国度(板书)

1.奴隶制国家的出现和统一

非洲东北部,全长5646公里的尼罗河由南向北从这里流入地中海、每年的七月初,上游地区暴雨和山洪迸发河水奔腾咆哮倾泻而下,吞没谷地形成一片泽国。十月底

雨季过去,下降的河水才流入河床、泛滥期间积下厚厚的一层淤泥成为谷物生长的极好肥料。这条著名的大河不仅给下游带来了充沛的水源和肥沃的土地。更给这里带来了生命和繁荣,埃及人逐渐在这里定居下来,依靠集体的力量用粗糙的工具清除荆棘草莽,开渠筑坝引河水灌溉土地,种植庄稼,成为世界古代文明的摇篮之一。

"啊,尼罗河,我赞美你。你从大地涌流而出养活着埃及,一见你的水流减少,人们就停止了呼吸……"这是古代埃及人民赞颂尼罗河的著名诗篇;说明古代埃及与尼罗河息息相关。尼罗河孕育着古代埃及的文明。

随着经济的发展,古埃及从原始社会缓慢地进入奴隶社会。公元前3500年左右古埃及陆续出现了40多个奴隶制小国。这些奴隶制小国之间进行了几百年的战争和兼并形成了上埃及和下埃及两个奴隶制国家。上下埃及之间经常发生战争大约在公元前3000年,上埃及逐渐强盛起采,国王美尼斯亲自带领大军攻打下埃及。上埃及获胜。传说他在决战胜利的地方建立白城,这就是古代埃及的首都孟斐斯,它位于今天开罗以南不远的地方。

这样建立起初步统一的国家(公元前3000年),首都孟斐斯。

问题:埃及留给我们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2.金字塔--埃及国王的巨型陵墓(胡夫金字塔最大)(板书)

在埃及,最早的墓葬是在地上挖一个坑,再堆成一个沙堆。以后墓穴越挖越深,成为地下室,在地面沙堆周围砌成石墙这种坟墓叫做"马斯塔巴''''(意为石凳)。到了公元前27世纪,埃及第三王朝法老杰赛尔找建筑师修建了一座巨大的石砌''''马斯塔巴"在上面加了五个一层比一层小的''''马斯塔巴'''',使它高达61米,这就是埃及第一座塔型陵墓,因为它的外形很象汉字"金"字,所以我们中国人称它为"金字塔"。

以后,历代法老像着了魔似的都给自己建金字塔,并且越建越宏伟.第四王朝法老胡夫给自已造的金字塔最大。胡夫金字塔,原高146.59米,经过几千年的风吹雨打顶端已经剥蚀了将近十米。但在1889年巴黎建筑起埃菲尔铁塔以前,它一直是世界上最高的建筑物。塔身的石块之间,没有任何水泥之类的粘着物,石头磨得很平,虽然已历时数干年,今天人们也很难用一把很薄的刀片插入石块之间的缝隙。

胡夫的儿子哈佛拉的金宇塔、它比胡夫塔低三米但有着完整壮观的附属建筑。有一个雕着哈佛拉的头部而配着狮子身体的大雕像,即"狮身人面像"。希腊人称斯芬克斯"雕像,高二十米,长五十七米,整个狮身人面像是在一块天然的大岩石上凿成的,至今已有4500年的历史。

一座座巨大的金字塔,至今还矗立在开罗近郊的沙丘之中。它是古埃及悠久历史的见证,是埃及国王残酷奴役人民的见证。也是埃及劳动人民力量和智慧的结晶。

3.埃及的分裂和重新统一

埃及在历史上经历了两次分裂和混乱在什么时问?(学生回答)

约从公元前22世纪到公元前16世纪埃及先后经历了两次较长时间的分裂和混乱。但后来埃及人民经过长期斗争打败入侵者,以南方的底比斯为中心重新统一起来,建立新王国。此后军力大大增强,走上了对外扩张的道路

4.图特摩斯三世(公元可15世纪)。国力强盛,成为地跨亚非的大帝国。

埃及奴隶制军事帝国是依靠对外扩张起家的。图特摩斯三时强迫被征服的国家向

埃及纳贡。帝国兴起后约200年间,埃及经历了历史上最强盛的时期。经济和文化方面都取得了新成就,特别是扩大了商业活动。埃及同小亚细亚、爱琴海诸岛和希腊半岛都有贸易往来.开凿了沟通尼罗河支流和红海之间的运河,加强了同地中海东岸一带的联系。

5.古埃及的衰落和灭亡

埃及军事帝国对外侵略扩张,对内镇压人民,导致国内多次发生人民反抗斗争。被征服地区纷纷摆脱埃及的控制,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的斗争日益严重,埃及逐渐衰落,公元前6世纪埃及被西亚的波斯所灭。

二、新月地带的国家

同学们请看教材中新月沃地示意图。在亚洲西部有两条大河,它们分别是东面的幼发拉底河和西面的底格里斯河,他们并行奔流自西北向东南流入波斯湾。在两河间是肥沃的平原、这一带我们通称为两河流域。古希腊人称这一地区为"美索不达米亚",意思也是两河间的土地。两河流域向西到地中海,这一狭长的弧形地带,犹如一湾新月。因此人们形象地把这一地区称?quot;新月地带"或"新月沃地"。在这一地带先后居住过的居民有苏美尔人和阿卡德人、腓尼基人和希伯来人。

大约在公元前3000年左右两河流域南部的苏美尔人和阿卡德人建立了许多奴隶制小国.

1.两河流域南部早期奴隶制国家(板书)

这些国家以城市为中心,都很小,苏美尔人和⒖ǖ氯宋苏崤ァ⑼恋睾投院恿鞴喔韧目刂迫ǎ渍欢稀⒘胶恿饔蚰喜渴倍骋唬倍至选5焦?894年,来自叙利亚草原的一支游牧部落占据巴比伦城,建立起巴比伦城市国家。它在历史上称?quot;古巴比伦王国"。

2.古巴比伦王国的统治

公元前18世纪,国王汉谟拉比在位时,利用各国连年打仗彼此削弱的机会,经过战争统一了两河流域。汉谟拉比宣扬"君权神授'''',自称是"月神的后裔",自比作"宇宙四方之王",建立起以巴比伦为首都的中央集权的奴隶制国家。

汉漠拉比为了维护奴隶主阶级的利益,制定了一部法典,这就是我们面将要讲述的汉谟拉比法典。

3.汉谟拉比法典(板书)

汉谟拉比让人用楔形文字把法典的全部内容刻在一根黑色的石柱上,所以该法又称"石柱法"。请同学们看图:这根石柱高约71厘米,石碑全长213厘米。法典的上部是巴比伦人的太阳神沙玛什向汉谟拉比国王授予法典的浮雕。太阳神形体高大,胡须编成整齐的须辫,头戴螺旋型宝冠,右肩袒露,身披长袍,正襟危坐,正在授予汉谟拉比象征权利的魔标和魔环;汉谟拉比头戴传统的王冠,神情肃穆,举手宣誓。太阳神的宝座很象古巴比伦的塔寺,表示上面所坐的是最高的神关于法典的内容,整个浮雕画面庄严而稳重,表现了"君权神授"的观点。这种把国家典律和艺术结合起来的形式,后来成为古代纪功碑的一种范例。课本上有关叙述(找学生朗读)。想一想,法典维护谁的利益?

该法典维护奴隶主的利益.奴隶对奴隶主仅说一声"你不是我的主人"就被割掉耳朵,理发师剃去奴隶头上的标志,要被截断手指,等等。所有这些条文都说明了这部法典维护奴隶主的实质。它是迄今所发现的人类历史上第一部完备的成文法典。尽管奴隶主用种种方法加强对人民的统治,古巴比伦的强大还是没能维持多久,汉漠拉比死后古巴比伦王国衰落下去,两河流域重新陷入分裂。上面我们讲述了新月沃地东部的一些历史,在沃地西部又有哪些居民呢?他们的历史如何呢?

4.腓尼基城邦腓尼基是紫红色的意思。腓尼基人从海蚌中提取出鲜艳的颜料,用紫红色染成花色的布匹,远销地中海各国.腓尼基人的航海和经商著称、此外在地中海东岸巴勒斯坦一带希伯来人建立过统一的国家,这个国家后来分裂为北部的以色列和南部犹太两个王国。

5.希伯来人国家

以色列国和犹太国灭亡后,大批犹太人被掠往巴比伦为奴,波斯占领巴比伦后,释放犹太囚徒,犹太人重返巴勒斯坦的耶路撒冷。以后犹太人举行起义反抗罗马的统治,遭到镇压。幸存的犹太人散居到世界各地,他们就是今日以色列人的祖先。

课堂小结:

我们一同回顾了尼罗河流域的古代埃及和新月沃地的古代国家的情况。这两个地区是古代奴隶制文明的发源地,是古代亚非文明的高度浓缩。在这中间有太多值得我们回味的地方。

课内探究活动的设计:

古埃及的天文学成就篇6

在古埃及人的心目中,“埃及就是尼罗河”。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就曾说过,“埃及是尼罗河的赠礼。”只要等到每年一度泛滥的河水消退,人们把种子撒在土地上,就只等收获了。在尼罗河三角洲古城塞伊斯的一尊女神像的基座上就刻着这样一句话:“我就是一切,过去、现在、未来”。这句话应该是埃及人对尼罗河最精辟的概括了。

在原始社会,埃及人在精神上还不能把自己从自然界中分离出来,那世间充满无形力量的一切都被当做神来崇拜。据统计,在古埃及宗教中,林林总总前前后后神祗数目多达2000多个,而太阳神始终名列第一,而太阳神崇拜又总是与尼罗河紧密结合在一起。每天早晨,太阳从尼罗河东岸冉冉升起,在天空中缓缓运行,普照大地;黄昏时分,落入大河西岸的沙漠之中;夜间,它经历了黑暗运行之后,又获新生,重新在东岸升起。在光明与黑暗的交替中,古埃及人认为太阳不仅带给人类光明和温暖,而且是生命永恒的象征。

埃及独特的自然环境和助长了古埃及人对来世的希冀。尼罗河每年有规律的泛滥和消退,与之相应的植物茂盛和枯萎,太阳每日的升起和下落,这些自然现象的周而复始,给古埃及人这样的观念:世界是循环往复的,自然万物可以由死而生,永恒不变。生与死不过是永恒生命的一个过程,太阳神寄托着他们对永生的追求,而这种追求,使他们对死后如何之注重,远远超过了对生的现实的向往。人们相信,现世是短暂的,来世才是永恒的,死后最幸福的生活应当具备生前最向往的东西,所以他们总是把最好的东西留在死后享用。正因为有了这样的希冀和信念,才有了古埃及绝妙的木乃伊制作技术、神秘的金字塔和独特的墓葬习俗。而且在埃及你能看到的都是陵墓和庙堂,而古代的村落遗址已很难找到了。

一提到埃及人们就会想到金字塔;一提到金字塔,就会想到埃及。金字塔集中了埃及文明中所有的重要元素,成为一个文化符号,是埃及的象征。埃及的“金字塔”时代,是法老们兴起的。从公元前3200年前后埃及第一个王朝建立起,历经了古王国、中王国、新王国三个时期31个王朝,绵延3000年。因为王国的国王称法老,故称法老时期。在这3000年的历史长河中,法老们的权威也正是在埃及人与尼罗河的相依、相争中形成的。法老们的威严从作为法老们的陵墓――金字塔上表现得淋漓尽致。埃及的金字塔,其高、其大、其辉煌、其神秘,不仅创下了多个世界之最,而且给人类留下了无数的谜团。在埃及已查勘到的金字塔已有80多座,历经风雨吹打,目前尚属完整的有30多座,它们都位于尼罗河下游西岸,绵延100多公里。这也正是古埃及的观念所决定了:以尼罗河为界,东岸是太阳升起的地方,是生命源头的象征,为“生界”,而太阳降落的西岸则是亡灵的世界,称为“死城”,法老们的陵墓――金字塔自然要建在尼罗河下游的西岸了。

古埃及人灵魂不灭的理念,不仅表现在让世界震撼的金字塔的建造上, 还表现在具有高超技术的木乃伊制作上。在古埃及人看来,死者复生的重要前提是保存好灵魂所要依附的尸体,保存的方法就是将尸体脱水,制成木乃伊。埃及人制作木乃伊的工艺先进到近乎完美的程度。埃及历史上最伟大的法老拉美西斯二世的木乃伊就被很好地保存了下来而且为一睹这位法老木乃伊的“风采”,在法国展出期间还引发了震惊世界的一连串风波和故事。

法老坟墓,这种显示王家财富的诱惑是不可抗拒的。随着埃及民间盗墓之风盛行,到新王国时期,法老们便不再为自己修建金字塔,而是竞相在新王国时期的首都底比斯的尼罗河两岸山谷,凿岩成窟,以作为墓地,安放自己的遗体。这就是所谓的帝王谷。帝王谷的确是块风水宝地。它遥望首都底比斯,脚下是日夜流淌的尼罗河,背靠连绵的底比斯山。虽荒凉却威严。至今帝王谷已挖掘过62座陵墓,与帝王谷齐名的王后谷,也已挖掘有70多座。

当古代埃及的国王们不再注重金字塔的时候,还有另一种用来表达对先王的哀思或对神祗虔诚的宏伟的建筑物“神庙”便异军突起。特别是自新王国起,在前后500年的时间中,埃及建成的神庙数量之多、规模之巨、建筑之华美与恢弘,又成为让后人为之叹为观止的奇迹。其中尤为著名的如坐落在尼罗河东岸的卢克索神庙、卡尔纳克神庙以及阿布・辛拜勒神庙等,都留给人们无尽的赞叹、遐想。据说,曾有50多位法老参与建造卡尔纳神庙,而阿布・辛拜勒神庙的“神光”更有让人捉摸不透的神奇:每年2月21日和10月21日清晨,一束阳光总会穿过61米长的洞穴,依次照到太阳神、拉美西斯二世和阿蒙神脸上,而与阿蒙神紧紧相邻的第四座雕像冥神却永远享受不到这束“神光”。尤其让人称奇的是,2月21日正是埃及第19王朝法老拉美西斯的生日,而10月21日则是他的登基日(约公元前1290年即位)。如此巧妙、精准的计算结果,足见在3200多年前古埃及人已经拥有了多么惊人的智慧和设计能力。

古埃及的天文学成就篇7

关键词:古埃及;黄金珠宝;工艺;作品;文化遗产;美学;文化底蕴

古埃及黄金珠宝工艺属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作品又是世界物质文化遗产。黄金珠宝艺术是受埃及宗教观念和尼罗河人文环境的滋养而发展起来的,通过研究发现,它其中蕴涵着现代审美意识和现代价值观念的要素。古埃及的黄金珠宝工艺及其产品,折射出古埃及人的聪明智慧,审美意识和价值趋向。目前学术界对古埃及问题研究的基础相当薄弱,该选题的研究几乎是一片空白。本文意在透析古埃及黄金珠宝工艺的发展演变,同时揭示其作品中的文化蕴涵。

一、黄金珠宝工艺的演变

埃及文明是在得天独厚的尼罗河环境和泛神论宗教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古埃及人崇拜众多神灵,相信人死而复生,死后只要尸体不腐,就可以在另一个世界永生。因此古埃及人把尸体制成木乃伊保存,建筑陵墓并在其中放置大量生活用品。正因为如此,我们才得以看到古埃及辉煌的艺术品。陵墓和神庙成为古埃及艺术珍品的巨大宝库。可以说,埃及的自然环境、和艺术创作三者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这种关系在古埃及黄金珠宝艺术中得到一定体现。

1、古朴浑厚的缘起时代(古王国前后,约前4500年-前2190年)

在古埃及工商业中,最先发展的是矿业。然而埃及没有矿,矿产较近且富的地方,是阿拉伯和努比亚。跑那么远去开矿,私人实在没那么大力量。然而,矿产在当时已成人们的必需品,于是只有国家来经营。矿业国营,在埃及一直延续了许多世纪。铁,来自赫梯(Hittites);金,来自努比亚东海岸。早在王朝时代开始前的金石并用时期(约公元前4000年代中期),埃及人便掌握了冶煤油金属的技术,各种铜制的工具和武器相继问世。此时的铜器,看上去造型简单,质地较为粗糙,但其比例协调,功能合理,具有一定的形式美感。同样,远在原始社会末期,埃及人已在生活的各个方面使用黄金,王朝建立后凭借着武力,大量的黄金从邻邦不断输入,埃及的黄金工艺得到迅速的发展。现在熟知的黄金加工方法,如熔铸、捶打、雕刻、着色、镶接、直到制金箔、金线、金丝等工艺,埃及人都已掌握。根据文献记载,在涅伽达文化时期(约公元前4500-前3100年),古埃及人已经开采金矿。黄金是涅伽达文化时期古埃及人财富的重要来源,他们用黄金从西亚换取绿松石、玻璃珠等奢侈品。[注:L.E.S.Edwards,ed.,TheCambridgeAncientHistory,Vol.I,pt.1,CambridgeUniversityPress,1980,P480.]当时加工的主要金属有铜、铅、金、银和铁等。

进入王朝时代,埃及的金属工艺有了很大的发展,但基本保持了以往的那种古朴、浑厚的风格特征,这种态势一直持续到早期王国结束。虽然此期也出现过不少精美的铜器,但大多数都未能保存下来。在埃及开罗博物馆珍藏的《鹰头》可算是古王国时期金属工艺作品的优秀代表。其别致的造型和新颖的装饰手法,显示了工匠独特的创意和制作。在早王朝初期(公元前3000年),埃及人就掌握了金属加工的基本技术,如锻、锤、铸、压模、焊和铆等等,并把这些技术首先运用于铜的制作。在早期马斯塔巴的绘画,描述了若干工场把金银合金铸成首饰的情景巴勒莫石碑》从第二王朝(公元前2925-前2700年)末开始报道清查“黄金和土地”。在古王国时代(公元前2700年-前2190年),黄金常常被用于装饰木器,如家具和棺材,或作为单独的装饰品。在海泰斐丽丝王后墓中出土了三件金器皿,其中有一只带有弯曲的圆圈和粗嘴的黄金高脚杯。还有一些镀金的木家具和镀金木棺。银子的加工,主要是戒指和镯子。在海泰斐丽丝墓中出土的文物可以证明,银子比黄金更稀少和更昂贵。

[注:A.Lucas,AncientEgyptianMaterialsandIndustries,P279.]值得一提的是珍藏在开罗博物馆、出土于阿伯亚多斯(Abydos)第一王朝哲(Zer)陵墓的珠宝,这些珠宝有的是穿在一起作为项链,有的是作为图章,造型各异,有动物造型如牛、羊,有甲虫和虫蛹造型,十分精美。[注:W.StevensonSmith,TheArtandArchitectureofAncientEgypt,Baltimore:PenguinBooks,1958,ThePlates,P11.]

在古埃及,金匠的地位与铜匠相比要高的多。《职业的讽刺》中把街上不幸的铜匠描述成“手指犹如鳄鱼片,全身臭如鱼子”。古埃及人已经可以锻造金块。从萨卡拉的韦奈斯金字塔堤道上的浮雕可以了解到,古王国时期埃及金匠店的场景。最初是在“黄金屋监督”或“计量监察员”监管下运送和称量金块JamesHenryBrested,AncientRecordsofEgypt,Vol.II,NewYork,1962,P.300.。从古埃及的壁画中,可以了解到他们把铸块转交到熔矿工的手中经过去污,然后把金属放入坩埚,架在火上,并用两根芦苇管子使劲地向炉中鼓风添柴。坩埚一侧被穿了洞,当金块熔化时就从孔中流出。金属器具是通过冷锤锻打和石锤击打制成的。金属块被打弯,放在模子中,铆在一起,最后用砂纸磨去接口处的痕迹。制造的最多的是武器、工具和随葬器皿:盘子、碟子、碗和大水罐。

金匠的作坊接受粉末状的金子,宗教文章把其称为“众神的肉”。金匠用加热到3240℃左右的小坩埚来熔化金粉。一旦冷却变硬,金子就变成经捶打初步定型的薄片。然后,这种金箔被用来包裹木制的祭祀用品和神像,甚至被钉在寺庙的门上。珠宝上显示了切割和搪瓷的精湛技艺。黄金珠宝因镶嵌了次宝石如玛瑙、绿松石、彩陶、水晶而显得更胜一筹。法老时代的埃及人还不知道珍稀宝石,如钻石和红宝石,所以他们大量使用次宝石。在金字塔时代,制造一种名叫乌塞克的镶珠的大衣领看起来像是侏儒珠宝商们的专利。的确,壁画的跋文没有告诉我们个中原由,然而我们经常看到两个小矮人坐在桌子的两边,正用绳子串珍珠或正在给绳子打结。一旦做完,他们把衣领用一种不知名的液体浸湿,衣领就变得光亮而牢固。这种方法效果很好,屡试不爽。

2、细腻精致的发展时代(中王国前后,前2190年-前1552年)

中王国时期,金属工艺得到了大力发展,特别是大量黄金工艺的出现,为古代埃及的金属工艺增添了奇光异彩。这一时期金属工艺的特点:一是大量使用黄金材料;二是作品几乎都是为宫廷贵族服务的;三是工艺制作细腻精致;四是黄金与宝石等材料相互结合。显然,这时金属工艺的材质相当丰富,工匠们的设计能力很强,加工制作技艺亦非常娴熟。这样的贵金属制品,只有在宫廷里享用,它们大都是在王公贵族的墓室中出土的,因而保存完好。

根据《圣经》记载,希伯来人不堪忍受埃及法老的统治,在首领摩西率领下逃出埃及。在西奈山居住时,因为摩西上山40天没有下来。在生存的压力和威胁面前,希伯来人心理防线几乎崩溃,众人纷纷要求摩西的哥哥亚伦制造神像让他们崇拜。亚伦叫妇女们卸下金首饰,用来铸成一头金牛犊,让众人跪拜。这种铸造金牛犊的工艺无疑是从埃及学来的。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埃及高超的制金工艺。

珠宝加工是古埃及传统的工艺。其历史可以追溯到7000多年以前美索不达米亚和埃及最早期的文明,制作精美的珠宝长期以来都是埃及人的专长,但中王国时期(公元前2040-前1674年)的珠宝制造者超过了他们的前辈。精工细作的项链用黄金、天青石(紫色带有金色斑点)、肉红玉髓(红色)及绿松石(浅蓝色至泛暗绿色)制成。

值得一提的装饰品是中王国第十二王朝(公元前1991-前1785年)时期的滴状珠和圆珠项链,大约公元前1880年完成,它的成分有黄金、肉红玉髓、天青石、绿松石、绿长石、紫水晶、石榴石等,制作工艺相当考究,其长度为32英寸(80厘米),反映了当时高超的工艺和制作水平。[注:RobertCarsonLamm,HumanitiesinWesternCulture,ASearchforHumanValues,VolumeI,Madison:Brown&BenchmarkPublishers,1996,P45.]“公主金冠”是最能代表中王国时期金属工艺的作品之一。金冠的造型十分简洁,以环状的头箍为中心,上下皆以叶片装饰,但上面的一组叶片立起,而下面的三组叶片呈下垂状,优美的形式引人注目,为这件作品增色不少。另外还有第12王朝时期金质的造型逼真的金鱼。[注:W.StevensonSmith,TheArtandArchitectureofAncientEgypt,ThePlates,P78.]

首饰和胸佩的制作在中王国时期异常盛行,它们的设计选料和制作都十分精心,呈现出很高的艺术审美价值和完备的加工技能。特别是第12王朝,这类作品的质量和数量皆达到高峰。“胸佩”是这些优秀作品中的一件,它代表了此时以黄金为主,配以各类宝石进行加工制作的较高水准,其整体设计和色彩的本质足以说明古埃及工匠们的聪明智慧。胸佩主要用上面镶嵌有绿长石的黄金、天青石和肉红玉髓的精华做成,相互面对的猎鹰象征着天神赫鲁斯,而跪立的女孩应该代表接纳者,赛西斯特里斯二世(SesostrisheII,前1897-前1878年在位)在赐给她礼物。中王国时期的这件胸佩是“埃及珠宝登峰造极的杰作之一”[注:RobertCarsonLamm,HumanitiesinWesternCulture,VolumeI,P44.]

3、色彩斑斓的颠峰时代(新王国时期,前1552年-前1069年)

新王国时期对埃及人来说是值得自豪的,工艺美术的各个方面在此时皆有辉煌的成就,特别是黄金工艺,在埃及金属工艺发展史上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此时的金属工艺不仅继承了古王国时期的辉煌成就,而且在形式和内容上都有新的突破。除了首饰,还出现了许多更具实用意义的作品,如作为家具装饰用的黄金饰片、生活用的水壶、水罐,甚至还有用黄金制作的大型金属工艺制品——国王的金棺。

制作装饰品是古埃及黄金珠宝的重要用途和艺术形式。古埃及人热爱生活,喜欢打扮。无论是生前还是死后,人人都喜欢佩带首饰,甚至在绘画中给动物也戴上首饰。制作首饰的材料有金、银、宝石、玉石、铜、贝壳等。不同的颜色蕴含着不同的象征意义。如黄金为太阳的颜色,具有带来生命的特性;白银是月亮的象征,主要制作神明的骨骼;绿松石或孔雀石是尼罗河的颜色,它“赋予”万物以生命;东部沙漠中出产的碧玉和红玉髓,分别象征着植物和鲜血,都含有生命的色彩。用这些材料加工成的首饰包括:护身符、头带、耳坠、耳环、戒指、项圈、项链等。在各种首饰中,最精美的是那些用制作景泰蓝方法加工成的首饰,将黄金与雕刻成各种形状的宝石搭配在一起,形成一件件色彩斑斓的贵重首饰。古埃及的黄金主要来自南方的努比亚和库施王国。据记载,图特摩斯三世(公元前1479-前1423年)时代,一部分黄金来自亚细亚的贡品和来自非洲矿山的珍宝。[注:J.H.Brested,AncientRecordsofEgypt,Vol.II,P300.]金匠们已懂得如何制作金箔,在用金箔加工成各种形状的首饰,只是当时的金箔比现在的要厚上几百倍。与黄金相比,埃及的白银比较稀缺,主要从西亚进口,所以比黄金珍贵,一般是与黄金混合,制成合金饰品,同时也能达到使首饰更加耐磨的效果。

黄金被认为是神的一种恩赐,对它的使用成为伟大人物的特权,主要用做法老和神的装饰。祭祀神明使黄金珠宝广泛地用于神庙建筑、金字塔的装饰,还和其他材料搭配,制作各种艺术品。黄金珠宝重要的用途之一是作为死者的供品。据文献记载,图特摩斯三世为他神圣的父亲阿蒙•拉的供品中有大量金银器物。文献上说:“根据我的父亲[阿蒙]的命令……,每天用陛下为他准备的这些银子、金子和青铜器皿,那些器皿是陛下为他重新准备的。”[注:J.H.Brested,AncientRecordsofEgypt,Vol.II,P67.]一部分金银珠宝是通过战争掠夺来的。图特摩斯三世曾把掠夺得来的战利品用来祭祀他的父亲。战利品中有牲畜、贵金属、宝石、家禽等。[注:J.H.Brested,AncientRecordsofEgypt,Vol.II,P222.]其次黄金珠宝还作为皇家和达官贵人的丧葬用品。下面是拉美西斯九世(公元前1140-前1121年在位)以后的纸草文书中,记录的8名盗墓者受审时的供词:“我们打开了棺材,揭去了覆盖的东西,看到法老那庄严的木乃伊……脖子上戴着一串黄金做的护身符和好多饰物,头上戴着金面罩,法老庄严的木乃伊通身盖着黄金。覆盖的东西里外都是金银编制的,还镶嵌着各种宝石。我们剥下他身上的金衣,取下他脖子上的金护身符和饰物,揭走盖在身上的金被子。我们还找到了法老的妻子,把她的木乃伊身上的东西照样剥光。我们还找到了金瓶、银瓶和铜瓶,也统统偷走。我们把从这两具木乃伊身上取到的一切都分成了八份。”

“黄金王棺”是古埃及金属工艺作品最典型的代表,这是第18王朝为安置图坦卡蒙(Tutankhamun,公元前1336-前1327年)的木乃伊而做的其中一层棺材,长约180厘米,耗纯金200余公斤,局部以珠宝翡翠点缀,装饰性极强。[注:PaulJohnson,TheCivilizationofAncientEgypt,NewYork:Athenum,1978,P154-155.]其形象是按照图坦卡蒙本人的相貌创作的。古埃及人由于“再生”和“不灭”的信念,对来世生活的粉饰远远超过了对现世生活的美化,十分重视死者所处的环境。为了保存好木乃伊,不惜一切代价为法老建造金字塔式的陵墓,并以三层棺椁加以保护,进而以最昂贵而珍奇的物品来陪葬,为此往往不惜倾尽国力。这口雕像式的棺材,以许多局部装饰构成。国王额部的蛇形装饰,既是埃及人崇拜的神灵,又是王权的象征。下颌下面是体现威严面目的假胡子。双手交叉,紧握权杖的姿态,显示了国王不可一世的威严气质,同时又是保护死者在阴间平安再生,来日复活的象征。由此,我们不难看出当时这位年轻的国王在他短暂的盛世时代的面貌。

在图坦卡蒙陵墓里共发现了3500多件文物,最引人注目的是法老的包金宝座,用珍宝镶饰成的法老黄金面具,以及彩绘的木箱等。在墓室入口有图坦卡蒙的一对等身立像,木雕涂漆包金,高171厘米。雕像取传统的迈步姿势,但给人以奇特的感觉。护身符等是金饰,脸部和身体厚涂黑漆,黄金与黑漆对比强烈,且显得十分高贵,表现了法老的尊严与气派。覆盖在法老木乃伊上的黄金面具,面部表情富有青春气息。图坦卡蒙的宝座是木制的扶手靠背椅。扶手处是戴着王冠的双翼蛇,上面有法老的铭记。为显示法老的威严,以黄金做的狮首作椅腿上部,椅子下部表示狮子的身体,并以狮子的爪子椅脚,很有力量感。椅背上的浮雕为皇宫庭院一角,法老与王妃盛装相对,左右为饰有花纹的圆柱。

第19王朝时期,金属工艺做工精细、品种繁多,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出土于布巴斯提斯(Bubastis)的“黄金耳坠”[注:AidanDodson,DyanHilton,TheCompleteRoyalFamiliesofAncientEgypt,London:Thames&HudsonLtd,2004,P181.]、“金质羊形把手银罐”[注:PaulJohnson,TheCivilizationofAncientEgypt,P106-107.]等作品,反映了此期的状况。前者设计巧妙,工艺复杂,装饰华丽,不仅可以自然摆动,而且尚有螺栓式的细部结构,其上刻有塞提二世(SatiII,公元前1202-前1196年)的铭文装饰更加显示出此作品的精妙;后者则以厚重的造型和古朴的装饰迷人,在器皿的口缘和把手部位则以黄金制成,与通体银质材料形成鲜明对照,丰富了装饰效果。

金银制品与铜器遭遇不同,一些器物遭到毁坏,一些器物被盗墓者偷窃,只有图坦卡蒙墓葬保留的黄金宝藏得以幸免,向后人展示3000多年前的惊世之美。因为埃及境内没有银矿,所以直到中王国,埃及人还认为黄金没有白银珍贵。虽然金银或合金的作品都很小巧,但是它们件件精雕细琢,巧夺天工。金匠首先为王室服务。金匠们在方尖碑上粘贴金箔图案,以显示对太阳神的信仰。

4、遗风尚存的低潮时代(后期王朝前后,公元前1069年-前525年)

后期王国时期,埃及的金属工艺仍然保持着相当优异的成就,这一点,不同于其他工艺美术。此时仍以黄金工艺为主,各种首饰和用具皆为主要产品。当然,这些精致的手镯、胸饰,以及拖鞋等都是王公贵族们的宠爱物品,它们充满了享乐主义色彩和宫廷艺术的气息。第21王朝时期制作的“黄金拖鞋”便是这类作品的代表之一。作品以纯金板组合而成,设计新颖,造型奇特,制作相当精细。鞋底上铭刻着圆形的花纹,使之愈加精美别致,同时亦为这件冷峻的金属工艺注入一丝温情。黄金手镯上镶嵌宝石,构成一个“荷露斯之眼”,这是古埃及常见的辟邪图案。从塔尼斯(Tanis)出土的第21王朝的金质长颈花瓶,造型独特,上细下粗,瓶口为漏斗状,上面有植物花纹和象形文字。据说这是专为放置纸莎草而制作的。另外有21王朝的金质面具,造型逼真,楚楚动人。这些器物均藏于开罗博物馆。

古埃及盛行佩戴具有护符意义的装饰品,相信饰物与贵金属、宝石的本身具有象征繁殖、生育与赋予生命的意义。同时贵金属、宝石又是积累财富与修饰、美化自身的一种手段,何况埃及本土盛产黄金材料,具有广泛的来源,以至古埃及的金属工艺制作水平不断提高。同时也是导致古埃及金属工艺繁荣的根本原因。第21王朝的“有翼圣甲虫形的胸饰”和第22王朝的“手镯”等作品,是这类金属工艺品的精华之作。后期王国末期,古代埃及的金属工艺随着国势的衰落而步入低潮,昔日的那种豪华而精致的制品日趋渐少,特别是贵金属工艺制品一落千丈,再也看不到以往的那般辉煌了。不过,有些作品,如第26王朝时期以青铜和黄金制作的“荷露斯(Horus)神像”能看出古埃及金属工艺的遗风尚存。荷露斯头上戴着圆锥形的白色王冠,王冠上细致的雕刻着栩栩如生的秃鹰,王座以黄金做狮首为椅腿上部,椅子下部表示着狮子的身体,以狮爪为椅脚,突显荷露斯的威严。

综上所述,古埃及黄金珠宝工艺的发展,经历了一个缘起、高潮和衰落的历史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古埃及生产力的发展,经济的繁荣是这一演变强大的推动力,但政治和宗教是埃及艺术的灵魂,主导着黄金珠宝的艺术风格。总观古埃及黄金珠宝艺术,始终充满着庄重、神圣、浑厚和遒劲的风韵,同时伴随着浓郁的宗教气息和神秘主义色彩。

二、黄金珠宝艺术品的文化蕴涵

古埃及的黄金珠宝艺术,一方面反映了埃及文明的高度发达,另一方面反映了古埃及的加工工艺和制作水平。值得注意的是,黄金珠宝艺术品的价值不仅在于其本身的物质价值,更重要的是蕴涵在其中的文化价值。它一方面反映了古埃及人的审美价值趋向;另一方面具有深刻的宗教文化寓意。

1、黄金珠宝在埃及宗教文化中具有特殊的审美价值。

埃及宗教是艺术和审美的原动力。从埃及原始宗教中我们看出,它几乎完全展现了“万物有灵观”支配下的系列表现:从对无机生命的太阳、月亮、光、尼罗河、矿物(种种贵金属)到多种植物、动物,再到人的生命等,构成较典型的生命一体化的完整系列。正是这种万物有灵观的思维模式,决定了埃及宗教意识和审美思维的链式结构。被神化了的阳光在古埃及人那里经常被崇尚为最高的福和最高的美。在埃及文化中,自古以来光和美就被视为同一的。神的美的本质往往归结为光辉。在新王国时期的《献给阿吞的简短颂歌》中,一开头就这样颂扬阿吞的升起:“光辉灿烂的你升起,啊,活的阿吞,不朽之主!你是光辉的、美丽的、强大的。”在《献给阿吞的大颂歌》中也有类似的赞美词:“光辉灿烂的你升起在天国的光明境界,啊,活的阿吞,生命的创造者!你是美丽的、伟大的、辉煌的”。

[注:MiriamLichtheim,AmcientEgyptianLiterature,Vol.II,UniversityofCaliforniaPress,1976,P91,96.]古埃及人崇拜太阳神,凡是与太阳和光相联系的东西都有一定的美感和美的价值。黄金珠宝由于自身的光辉,自然被看成美的对象。古罗马哲学家西塞罗(MarcusTulliusCicero,公元前106年-前43年)认为,“美存在于简单的事物中。他举例说道,金子是美的,并不是因为它的比例而是因为它的颜色。”[注:W.Tatarkiewicz,HistoryofAesthetics.Volume2.England:ThoemmePress,1999,P15.]早期希腊教父圣巴赛尔(SaintBasilofCaesaria,约公元329-379年)也认为,“美存在于外在事物中,如光、颜色和形式,但美必须被主体感知才可称为美。”[注:W.Tatarkiewicz,HistoryofAesthetics,Volume2,P15.]具体来说,黄金珠宝艺术品的光泽、颜色和造型中存在着美,而虔诚信仰宗教的埃及人对这种美感的体会更加深切。

黄金珠宝艺术充分反映了古埃及人的审美价值趋向。这种审美特征还进一步延伸到古埃及的诗歌和文学。如新王国时期的爱情诗“切斯特•贝蒂纸草1”中这样描写“妹妹”的娇艳动人:“笔直的项颈,光彩的,头发如真正的青金石天蓝石;双臂胜于黄金,手指宛如莲芽。”[注:M.Lichtheim,AncientEgyptianLiterature,Vol.II,P182.]埃及人特别珍视黄金和天青石的颜色。这是圣洁的和最美丽的颜色。在埃及的铭文中,‘金黄色的’这个词,往往是‘美丽的’这个词的同义语。

2、黄金珠宝艺术品具有的象征性

德国哲学家黑格尔(Hegel,公元1770年-1831年)认为“象征首先是一种符号。”与单纯的符号不同的是象征“更多地使人想起一种本来外在于它的内容意义。”[注:[德]黑格尔著,朱光潜译《美学》第二卷,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第10页。]埃及黄金珠宝艺术品大多具有象征性。

第一,黄金珠宝工艺的象征性首先体现在古埃及人的首饰上。首饰在古埃及十分流行,从乡野村夫到朝中权贵,人人佩戴,而饰品的原材料也多种多样。在埃及,不分男女对装饰品都很喜欢。他们大都有耳环,有项圈,有手镯,有足环,有乳饰。当帝国威震地中海及西亚之际,由外国进贡来的金银珠宝,把每一个埃及人都装点地金光闪闪。从前金银珠宝,只是贵族才能享用,可是现在,即使穷得给人记帐的书记,也可以混到一颗金质私章。埃及女性特别偏爱项链。今天出土的项链,品种之多,五花八门,足以令人叹为观止。这些项链短的不说,最长的有达5英尺者。从第18王朝起,埃及境内戴耳环成为一种风尚,无论老少,不分男女,通常都戴上一双耳环。[注:L.E.S.Edwards,ed.,TheCambridgeAncientHistory,Vol.II,P421.]埃及男好打扮,几乎可以和女性并驾齐驱。他们也喜欢戴戒指、手镯、项链,乃至耳环。从史前时期起,他们就用骨头、贝壳、河马牙齿、象牙、鳄鱼齿、石头、彩釉或者简单的皮革带子制成珠子、戒指和领圈。黄金开采于东部沙漠和努比亚,被认为是神的一种恩赐,从而成为伟大人物的特权,用来装饰法老和他的朝臣的头颈和手臂。法老时期的珠宝商还不知道珍稀宝石,例如钻石和红宝石,但他们大量使用次宝石,如金、长石、玉青石、绿松石、紫品和光玉髓等,生产出精美雅致且色彩多样的首饰。[注:G.MokhTar,ed.GeneralHistoryofAfrica.II,AncientCivilizationsofAfrica,P159.]在红海之滨,人们还采集那些色彩斑斓的珍珠母的贝壳。二十一王朝的手镯,也是王室珠宝之一,代表了当时杰出的、令人惊叹的首饰加工水平和设计师非凡的创造力。手镯上雕刻着具有象征意义的蜣螂。蜣螂前镶嵌着太阳盘,一旁的环行象形符号“申”代表了宇宙的无穷力量。在另一边可以看到刻有法老苏萨内斯一世(PsusennesI,公元前1039-前993年)名字的椭圆形饰板。用于首饰材料的颜色往往赋予宗教意义。

第二,黄金珠宝工艺所具有的象征性体现在项饰和胸饰上。在古王国期间,一种用几排蓝色和绿色彩釉的圆柱形珠子制成的大乌塞克领圈,迅速成为大众时尚。王子、公主们佩戴“胸佩”——一种装饰胸部的大的长方形的匾,上面可以看到一个多彩的镂雕装饰图案,把象形文字、植物与各种颜色的材料制成的王室象征结合在一起。在图坦卡蒙王朝,当时最流行的是在衣服上刺绣或佩戴各种贵重的饰物。项饰是古埃及人的重要装饰之一,用宝石成串排列而成,或用彩釉、陶器的瓷片组成。出土于中王国时期的莎哈托胸饰,是一件梯形纯金透雕饰品。由一根用玛瑙珠、绿宝石珠和青金石珠串成的项链吊着,珠子之间夹着黄金珠子。装饰图案精雕细镂,具有祈求神灵保佑、除灾避邪的含义,象征着生命的符号。

第三,黄金珠宝工艺的象征性还体现在埃及人制作的护身符上。闪光的黑铁矿、赤铁矿(即鸡血石,因为它的粉末是血红色的)是古埃及护身符受欢迎的材料,几乎占全部女性护身符的绝大多数。另一频繁使用的是水苍石(绿色、黄色、棕色或红色),有超过1/3的宝石用这种材料雕刻而成。埃及人认为不同的宝石有不同的魔力。古埃及妇女的装饰之所以多选用贵金属(金、银)、祖母绿、玛瑙、土耳其玉、紫水晶、青金石、绿宝石等闪光耀眼的材料制作,重要原因之一是因为这些材料易于表达埃及人的上述美学思想与审美观念。

3、艺术品中凝聚着埃及人的宗教感情与崇高美。

金银珠宝之所以广泛地运用在宗教建筑和法老的物品上,是因为黄金珠宝最适合来表达崇高美。在古埃及人的心目中,神是宇宙的主宰者,而法老是人间的统治者。必须对神虔诚,对法老敬仰,才能保佑诸事顺利,百业兴旺。在古埃及人心目中神和法老享有崇高的地位。如何表达自己对神的虔诚和对法老的崇敬,他们选择了用黄金珠宝装饰圣物。德国美学家席勒(J.C.F.VonSchiller,公元1759-1805年)认为,“崇高是把无限寓于有限之中”。[注:JamesKirwan,Sublimity:TheNon-rationalandtheIrrationalintheHistoryofAesthetics,RoutledgeTaylor&FrancisGroup,NewYork,2005,P91.]艾利森(ArchibaldAlison,公元1757-1839)认为,“当一种物体激起人们在想象中的一系列情感观念时,崇高感和美感就产生了。”[注:JamesKirwan:Sublimity:TheNon-rationalandtheIrrationalintheHistoryofAesthetics,P104.]这就是说,黄金珠宝艺术品本身不是崇高,但它们能够寓“无限”的观念于其中,就是说它能激发起人们对“崇高”的领悟。埃及人选择用金银珠宝来装饰神和法老,以表达自己的虔诚和敬仰之情。当人们走进古埃及的神庙或王宫,看到金碧辉煌的黄金珠宝装饰时,就可以使人联想到神的伟大与崇高,看到法老金光闪闪的御用品,就联想起法老的尊严。这样黄金珠宝的装饰物就达到了表现崇高美的目的。所以黄金珍宝装饰品不是用在宗教建筑、物品上,就是用在法老的御用品上。古埃及人之所以采用稀有的金银、玛瑙、珠宝、祖母绿、玛瑙、土耳其玉、紫水晶、青金石、绿宝石等闪光耀眼的材料装饰神像,反映了古埃及人虔诚的宗教感情。神像和法老圣物的制作过程,无不凝聚着古埃及人的宗教感情。一方面,是因为这些材料可使神像保持长时间色彩光亮,另一方面易于表达埃及人所追求的“崇高美”思想。金色象征着神的荣耀之光。神像及其法老的装饰作为圣物,自然应该用黄金珠宝来装饰。神像的装饰和法老的御用品所表现出来的美学趋向,既是古埃及统治者艺术和美学思想的表达,一定程度上也是全民族审美思想的表现。所以法老的面具、宝座、御用品都应用了大量的黄金来制作。神庙的装饰多使用黄金珠宝来装饰。

4、艺术品中体现的对称美与和谐美。

埃及地形地貌的一个显著特征是它的对称性和均衡性。尼罗河穿越埃及全境。在河流的两岸遍布着肥沃的原野,与两岸河谷的黑土毗邻的就是沙漠,在河流两岸黑土地与沙漠的交接处分别耸立着两座山脉。西部和东部的景色完全一致。依赖黑土地生存的人们在晴朗的天空下呼吸着清新的空气,河流两岸几乎相同的景色尽收眼底。如果他们从北方到南方旅游,将发现南北景色几乎是一样的。土地宽阔而平坦;树木稀少而矮小;一眼望去,除去一些人为的庙宇,没有物体可以阻隔你的视线。无论这种双边对称的地形、地貌是不是原因,埃及人的确对平衡、对称和几何学有着独特的感受。这一点充分体现在他们制作的黄金珠宝艺术作品中。古埃及人的金质耳饰是双的,手镯是双的,拖鞋是双的,脚环是双的,但这些都好理解,因为人的器官本身就是对称的。但在一些人体器官不对称的装饰上也可以看到古埃及人也采取了对称的几何图形或对称的图形装饰,最普遍的恐怕就是胸饰了。胸饰上的图案可以说不受人体器官的影响,但在图案上也是采取对称的设计。如现存于开罗博物馆的刻有赛西斯特里斯三世(SesostrisheIII)和阿蒙内麦斯二世(AmmenemesII)名字的两件景泰蓝胸佩,上面镶嵌有天青石、长石和红玉髓,这两件胸佩出土于达赫舒(Dahshur)的梅内特(Merit)的墓葬。这两件胸佩不仅布局和谐,而且其中一件的图案是:左右各有一人手拿锤子在攻击下方的敌人。从人形、武器、还有象形文字都十分对称;另一件的图案是左右两个头戴羽毛的动物在攻击下方的俘虏,最上方是一个展开翅膀的鹰。左右动物、俘虏和鹰展开的翅膀都对称而和谐。

西塞罗(Cicero)认为,“美是以集成、布局和其构成成份的选择为基础的。”[注:W.Tatarkiewicz,HistoryofAesthetics.Volume2.P15.]黄金珠宝艺术更需要通过布局、比例、色彩的学问,来体现人们美好的愿望。古罗马思想家奥古斯丁(AureliusAugustinus,公元354年-430年)说:“美取决于形状;形状取决于比例;比例又取决于数。”[注:W.Tatarkiewicz,HistoryofAesthetics.Volume2.,P60.]黄金珠宝由于本身的颜色不好随意改变,按说很难在色彩上做文章。但埃及人巧妙利用黄金珠宝的颜色与周围的物品颜色相搭配,使之达到和谐自然。如开罗博物馆珍藏的赛泰苏瑞内特(Sithathoriunet)公主的金质冠和假发饰品,如果和乌黑的头发、黄色的皮肤搭配起来,显得十分和谐美观。[注:AidanDodson,DyanHilton,TheCompleteRoyalFamiliesofAncientEgypt,London:Thames&HudsonLtd,2004,P99.]在宗教上,黄金多用来装饰神像的皮肤,而珠宝用来装饰神像的眼珠,这样就使神像和谐悦目,符合自然。

5、黄金珠宝首饰的“辟邪”功能。

黄金珠宝首饰既可作为装饰品,又可作为避邪物,从而成为尼罗河畔居民日常生活的必需品。埃及人天生爱美,10岁以前,儿童不分男女,都可以不穿衣裤到处乱跑。这段时期的男孩子,大半都仅戴耳环及项圈。至于女孩子,由于天美,因此比男孩子多点东西,就是在腰间挂串珠子。

[注:L.E.S.Edwards,ed.,TheCambridgeAncientHistory,Vol.II,pt.1,CambridgeUniversityPress,1981,P480.]人们身上最常见的首饰是领圈、手镯和脚镯,到公元前29世纪初期已得到广泛使用。即使下地耕作时,古埃及人也不愿取下那些色彩斑斓的珠子及皮革带子所制成的简朴的神圣装饰物。在胡夫的母亲海泰斐丽丝(他死于公元前2550年前后)的坟墓中曾发现随葬品中有一个箱子,里面装着大约20个银或象牙的手镯,镯子上面的装饰物是蝴蝶,是一种用绿松石、青金石和玛瑙镶拼而成的极其美丽的物件。幸运符附在手镯、坠子或戒指上,从出生时起就保护着古埃及的孩子们。一般来讲,它们由单个的象形字符组成,材料是石头或者翡翠,象征着“生命”、“健康”、“耐力”、“青春”、“稳定”或者“兴旺”。这些都是人们期望通过佩戴这些小圣物而获得的品质。根据护身符的作用和形状来分,古埃及的护身符多达275种。在众多的护身符中,被称为“荷露斯之眼”的护身符最常见。“荷露斯之眼”在古埃及语言中被称为“乌加特(Udjat或Wadjit)”,意为“完整的、未损伤的眼睛”。它的来历与荷露斯神为父报仇有关。奥西里斯与伊西斯之子荷露斯长大成人后,在与杀父仇人塞特神的搏斗中,荷露斯的左眼被塞特夺走了。他的眼睛可非同寻常,因为他的左眼代表的是月亮,右眼代表的是太阳。现在左眼被夺走了,月亮神骚特自然要出手相助。在一个月圆之时,荷露斯在月亮神的帮助下,经过殊死搏斗,终于打败了塞特,将左眼夺回。后来,荷露斯将这只失而复得的眼睛献给了父亲、冥神奥西里斯。此后,眼睛的造型就成了献给死者的重要祭品之一,祈求亡灵保佑活着的亲人。古埃及人最常用的护身符是“圣甲虫”。中王国时,圣甲虫扁平的一侧被用来显示身份,上面用石头刻着主人的名字和职业。圣甲虫上还可能被刻上保护咒语或者一位神的名字,从而赋予这种装饰物以神奇的保护力。此外,一些妇女用神像的造型来做头饰,如王后头顶上的兀鹫头饰流行于整个古埃及历史中。据说戴上它,能保佑战场上的法老不受魔鬼的伤害而得到永生。一些妇女的头饰上还饰有阿蒙神的两片羽毛和象征太阳神的太阳球。

[注:PaulJohnson,TheCivilizationofAncientEgypt,NewYork:Athenum,1978,P96.]伊西斯女神头上两只哈瑟圣牛的尖角,呈环状围绕着圆圆的明月也是受妇女青睐的装饰,这些用黄金珠宝制作的头饰显然具有乞求神灵保护的象征意义。

古埃及的天文学成就篇8

“‘阐释的环循’――重构艺术品存在于其中的历史条件,返回到艺术品在创作之初的历史情境之中,只有经过这样的循环,才能实现今天对艺术品的解释。”这是潘诺夫斯基(ErwinPanofsky1892-1968)描述图像学的一段话。

图像学起源于19世纪西方的图像志,是用于研究和探索现代视觉艺术极其重要的一门理论学科。在20世纪前半叶发展成为一种全新的艺术史学的研究方法。图像学旨在揭示和解读艺术图像的象征意义,通过对图像的解读揭示出图像背后的文化体系及其所表现或暗示的思想观念。而这种解读随着对图像的更深层次的理解又分为三个层次,在《视觉艺术的意义》一书中把图像学对图像的解读分为这三个层次:(1)解释图像的自然意义;(2)发现和解释艺术图像的传统意义;(3)解释作品的内在意义或内容。笔者将这三个层次理解为:看到什么、想到什么和体现什么。看到什么即识别作品中所绘对象及其线条、色彩与形态等;想到什么是指通过眼睛识别到的图像体会到作者想表现的故事、寓言等,也就是对作品主题和内涵的理解;体现什么是指通过对作品主题的理解和分析,作品体现了什么思想或现象,也就是绕过这个事物去想这个事物背后隐藏的时代背景、文化背景等。图像学的研究是一种形而上的研究,这种研究包含着当时当地人们的思想、情感、审美情趣、、文化氛围等信息,是对艺术母题的全面内在的解读。

2、古埃及墓室壁画的由来

古埃及是个充满神秘色彩的国家,它有着丰富的神灵崇拜,具有独具匠心的建筑,艺术的表现形式多样。在进入奴隶社会之后,国王(即法老)就是奴隶主阶级至高无上的首领,同时也是太阳神和尼罗河神的化身。古埃及墓室壁画的产生与埃及人的生活环境、宗教崇拜、神灵崇拜等有着很大的关系。埃及人相信人死后灵魂可以再生,通过宗教仪式可以让灵魂回归肉体复活,这是“木乃伊”的重大成因之一。埃及人为了妥善保存好尸体所以十分重视棺材制作和陵墓建造,后由于担心尸体腐败而不能复活,又通过壁画的形式记录下了国王、王妃的形象。

3、古埃及墓室壁画的艺术解读

(1)、皇室威严――生命的另一种延续

法老王在古埃及有着至高无上的权利和地位,他们享受着荣华富贵,死后为了在阴间继续享受奢华的生活,他们将现实生活的情景刻画在了墓室壁上。壁画上的人物阶级等级非常明显,他们将法老王描绘得最大,从其高挑的人物形象便可断定该人物的地位。法老作为埃及的首领其形象相较于其他人物要高大很多,依次便是王妃、官宦、奴隶等等。这种依人物大小宏伟来体现权利地位的高低是埃及墓室壁画的一大特点之一。由此可见,法老王希望到阴间自己的地位、威严也能得到很好的体现,能继续做这一国之君。古埃及墓室壁画的色彩鲜艳,他们将人物皮肤用深黄色来体现,服装华丽,大都以横向构图,不同题材的壁画都在一个平面内进行。图1描绘的是法老王狩猎的情境。通过图像学的分析将分为三层:第一层次即看到什么,我们从这副壁画上看到几个人物、大雁和绿色的植物等,色彩柔和,以纤细的线条来刻画对象,画面中所有的对象都体现在一个平面。第二层次即想到什么,这副壁画描绘的是法老狩猎的情形,从图像中可看出这位最为高大、肌肉健硕的男性便是法老王,他昂然站立在前方,手成投射状,似乎要去捕捉前方的大雁,紧随其后的便是他的王妃。王妃相较于法老王形象较小,但又比身旁的奴隶更高大,这便体现了埃及壁画的阶级等级区分。第三层次即体现什么,从图像中以人物的高低大小体现了古埃及是个阶级等级观念十分重要的国家,法老有着至高无上的权利和地位。从描绘的狩猎情形来看,古埃及人们酷爱狩猎活动,体现了他们原汁原味的生活。法老王将生前的生活情景描绘在墓室壁画上,一是希望记录自己的丰功伟绩,得到后人的瞻仰,昭示着皇权思想和封建统治的神圣;二是相信灵魂不灭之说,希望在阴间也可以同样享受生前的荣华富贵,也可以说是生命的另一种延续。

(2)、彰显神化崇拜思想

在古埃及,墓室壁画的繁荣与他们深受封建文化、宗教思想的支配有很大的影响。他们刻画的题材有对现实生活的写照,也有对另一个世界的生活想象。

如图2中描绘的埃及艳后给爱西斯女神敬献神物的场景就体现了古埃及对于神灵的崇拜,他们对于现实生活很多现象无法理解或征服,于是希望通过神化的力量来得到满足。从图想学来分析,第一层次即看到什么,我们看到画面中有两名女子,一名站着,一名坐着,左边女子的头上有个像太阳的怪异物,右边女子双手捧着两个罐子。背景墙壁上装饰以象形文字,两人中间桌子上摆满了物品。画面构图饱满,色彩鲜艳。第二层次即想到什么,华美秀丽的服装,精美的首饰,优雅、有素养的举止,都充分阐释了画中女子高贵的身份。图中右边的女子在向左边的女子祭献美酒,她身旁的桌子上摆满了敬献的神物。通过文献资料的调查,右边的女子为埃及的妮菲塔莉王后,她在阿布先贝有一座美丽的神殿且是皇后谷中最华丽的墓穴可表明她在当时埃及地位的重要性。在图的左边一手拿着令牌一手持着永生标志的女子就是埃及文明中著名的爱西丝女神,她象征妻子的忠贞与母性,具有无比的神力。第三层次分析即体现什么:古埃及由于生活条件的约束,人们通过信仰神灵来改善现实生活,他们畏惧死亡,相信灵魂可以再生。他们信奉神,希望通过神灵的力量来保佑自己。所以在古埃及文化中,有许多形象被神化,赋予了奇妙的神秘力量。

4、结语

古埃及墓室壁画艺术是世界宝贵文化遗产的组成部分,从它那独特的风格和恒定不变的特征中,展示了古埃及人的哲学思想、文化、社会生活和思维方式,表现出古埃及人的聪明才智和民族气魄。他们采用几乎千年固定不变的手法进行创作,体现着创作的核心即皇室威严和神灵崇拜,看重历史的完整性和权威性。古埃及壁画艺术由于其固定性和为统治者服务的独特性,大大束缚和限制了自身的发展。由于其特殊、封闭的地理位置,形成了埃及社会中最稳定的艺术风格。

法老王拥有的无上权威,使古埃及形成了一个封闭的超稳定的社会结构。在这样的社会中,艺术主要服务于统治者,艺术个性和创造精神也被窒息了。古埃及墓室壁画体现了当时埃及的社稷纲常、伦理礼俗、宗教观念和器物信仰,体现了统治阶级的思想,昭示着皇权思想以及封建统治的神圣。解读古埃及壁画艺术,给人带来的最大的启示是:任何艺术的发展,都离不开赖以生存的母体文化。

上一篇:经济纠纷和债务纠纷范文 下一篇:农民工工资支付情况汇报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