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财务管理的重要性范文

时间:2024-03-11 15:57:02

简述财务管理的重要性

简述财务管理的重要性篇1

【关键词】财务管理;环境发展;创新

一、构建财务管理学理论体系的理论依据

财务管理学是一门既涉及经济学,又涉及管理学的边缘性、综合性学科。该学科的任务,一是要阐明财务管理的种种规定性,即财务管理是什么;二是要揭示财务管理活动的一般规律,即如何进行财务管理。前者属财务管理的基础理论,后者属财务管理的应用理论。

一般来说,基础理论性学科体系的构建应遵循从抽象到具体、从简单到复杂的表述规律,即从一个最简单、最抽象的逻辑范畴出发,通过将形成该范畴时所舍象掉的其他因素逐步地包含进来,再现研究对象丰富的规定性,从而使人们获得对研究对象具体的而不是抽象的,复杂而不是简单的,生动的而不是僵死的认识。财务管理基础理论体系的构建同样遵循上述规律。这里需要说明的是,财务管理基础理论体系的构建方法,并不等同于财务管理基础理论的研究方法。财务管理基础理论的研究方法与其体系的构建方法不同,遵循的不是从抽象到具体、从简单到复杂的表述规律,而是从具体到抽象、从复杂到简单的思维规律。既然财务管理基础理论体系要从一个最抽象、最简单的范畴出发,那么,科学地确定这一范畴便成为合理地构建财务管理基础理论体系的关键。

与基础理论的任务不同,应用理论的任务在于指导人们怎样去做事情,因而,应用理论无疑应具备鲜明的实践性与可操作性。既然二者的任务与性质不同,其起点选择与体系构建的依据也就不同。基础理论的起点选择与体系构建应遵循的是人类思维活动的规律,应用性理论的起点选择与体系构建应遵循的则是人类实践活动的规律。

二、财务管理目标的层次性

财务管理内容的层次性决定了财务管理目标是一个具有层次性的有机构成体系。企业财务管理的基本内容可以划分为筹资管理、投资管理、营运资本管理、收益分配管理等几个方面,而每一个方面又可以再进行细分。例如,筹资管理又可以分为预测资本需要量、选择筹资渠道、确定筹资方式、决定资本结构等几个阶段。财务管理内容的这种层次性和细分化,使财务管理目标成为一个由整体目标、分部目标和具体目标三个层次组成的目标体系。

1.整体目标是企业全部财务活动的最终目标。整体目标决定着分部目标和具体目标,决定着企业财务管理的基本方向,是企业进行一切财务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

2.分部目标是在整体目标的制约下,进行某方面财务活动所要达到的目标。分部目标虽然要体现企业进行某方面财务活动的特点,但是从整体上讲,它受制于整体目标,并对整体目标的实现起保证作用。分部目标一般包括筹资管理目标、投资管理目标、营运资本管理目标和收益分配管理目标四个方面。

3.具体目标是在整体目标和分部目标的制约下,从事某项具体财务活动所要达到的目标。如现金管理要达到的目标,存货管理要达到的目标等。具体目标是财务管理目标体系中的基层环节,它是整体目标和分部目标的落脚点,对保证整体目标和分部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

财务管理目标的层次性,要求我们把财务管理的共性与财务管理具体内容的个性结合起来,以整体目标为中心,认真做好财务管理各环节、各方面的工作,以保证目标体系的全面实现。

三、财务管理环境的变迁

1.知识经济的兴起对于财务管理来说,改变了企业资源配置结构。企业资源配置结构是以传统的以厂房、机器、资本为主要内容资源配置结构转变为以知识为基础的,知识资本为主的资源配置结构。

2、企业重构对企业本身,甚至是对社会都产生了巨大的冲击,也对财务管理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如:公司内部重构时如何进行资产剥离、公司之间的购并如何进行资本运作、跨国购并时如何进行国际财务管理。而虚拟的财务管理更是无章可循,目前仍处于摸索阶段。

3.在经济全球化浪潮中,对财务管理有直接影响的是金融全球化。金融全球化对于企业来说是一把双刃剑。它使企业筹资、投资有更多的选择机会,客观上提升了企业的价值。但从1997年的亚洲金融风暴可以看出,在金融全球化的背后,是极大的风险。在金融工具和衍生金融工具不断创新的今天,如何寻求机遇,规避风险,是财务管理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所面临的最重要课题。

四、现代财务管理的创新

1.知识资本观念。知识资本由人力资源和无形资产两部分组成。21世纪是一个知识经济的时代,知识成为发展经济的主要资源和动力,知识资本逐步取代货币资本和实物资本在企业的重要地位。知识经济的发展表现在知识对传统产业的高度渗透和高新技术产业的迅速发展,它对企业财务管理的重要影响是改变了企业资源配置结构,并丰富了财务资源的内容,形成以知识为基础的知识资本为主的资源配置结构。知识资本与普通资本相比,具有更大的增值性,知识资本的运用,意味着在普通资本的C和V中,分别加入无形资产和智能劳动,从而放大了C+V知识资本运用的过程就是新发明、新技术、新构思商品化的过程,必然创造出高额利润。

2.网络财务观念。网络财务是运用计算机系统构建的一个网络财务体系,实施以互联网、内部网以及电子商务为背景的在线理财和信息化理财活动,它不仅使交易、决策可在瞬间完成,大大提高企业工作效率,同时也实现了财务与各项业务的协同,优化企业资源配置。具体表现为: (1)企业营运资金管理,诸如存货控制、应收账款管理及现金管理等,在电子商务模式财务与网络管理信息系统的支持下,实现了动态化管理。(2)电子商务的应用,打破了国界、距离与时间的限制,企业通过网上销售、网上结算、网上纳税、网上财务报告及重大财务事项披露,以全新的理财模式开展与客户、供应商、银行、投资者、政府的往来。(3)通过内部信息交流,使企业各业务部门、集团各公司之间的工作协同起来,可更加有效地进行资源规划与配置。(4)企业重大的财务决策更多地依赖于计算机系统所提供的大量数据、信息、计算及分析处理,有效地避免了决策者个人主观判断所产生的失误。

参考文献:

[1]王斌.财务管理[M].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

[2]樊伟军.知识经济对财务管理的挑战[J].河北财会,2004,(6).

简述财务管理的重要性篇2

关键词:财务管理 财富管理 本金

 

一、构建财务管理学理论体系的理论依据 

 

财务管理学是一门既涉及经济学,又涉及管理学的边缘性、综合性学科。该学科的任务,一是要阐明财务管理的种种规定性,即财务管理是什么;二是要揭示财务管理活动的一般规律,即如何进行财务管理。前者属财务管理的基础理论,后者属财务管理的应用理论。 

一般来说,基础理论性学科体系的构建应遵循从抽象到具体、从简单到复杂的表述规律,即从一个最简单、最抽象的逻辑范畴出发,通过将形成该范畴时所舍象掉的其他因素逐步地包含进来,再现研究对象丰富的规定性,从而使人们获得对研究对象具体的而不是抽象的,复杂而不是简单的,生动的而不是僵死的认识。财务管理基础理论体系的构建同样遵循上述规律。这里需要说明的是,财务管理基础理论体系的构建方法,并不等同于财务管理基础理论的研究方法。财务管理基础理论的研究方法与其体系的构建方法不同,遵循的不是从抽象到具体、从简单到复杂的表述规律,而是从具体到抽象、从复杂到简单的思维规律。既然财务管理基础理论体系要从一个最抽象、最简单的范畴出发,那么,科学地确定这一范畴便成为合理地构建财务管理基础理论体系的关键。 

与基础理论的任务不同,应用理论的任务在于指导人们怎样去做事情,因而,应用理论无疑应具备鲜明的实践性与可操作性。既然二者的任务与性质不同,其起点选择与体系构建的依据也就不同。基础理论的起点选择与体系构建应遵循的是人类思维活动的规律,应用性理论的起点选择与体系构建应遵循的则是人类实践活动的规律。 

 

二、财务管理学理论体系研究现存问题 

 

为了构建起科学的财务管理理论体系,有必要对财务管理理论体系研究中现存的问题作一剖析。 

1.有关财务管理学的内容构成。我国的财务管理学,迄今为止,其内容构成基本与西方国家的财务管理学相同,大致包括三部分内容。第一部分,总论,阐述财务管理的概念、内容、职能、目标、环境等基本理论问题;第二部分,介绍货币时间价值的计算与财务风险的测算等财务管理的基本方法;第三部分,介绍投资决策、筹资决策、股利政策、营运资金管理等财务管理实务处理的理论与方法。其中第一部分为财务管理学的基础理论部分,第二、三部分则为财务管理学的应用理论部分。财务管理学内容体系存在某些不科学、不完善之处。 

2.有关财务管理理论起点的确定。对财务管理学起点范畴的确定, 笔者认为, 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将复杂的范畴作为财务管理基础理论体系的起点。一些复杂的范畴,比如“财务管理”,被作为财务管理基础理论体系的起点。勿庸置疑,“财务管理”是一个内涵十分丰富,综合性极强的范畴。它既是资金筹集、资金投放、资金运用和收益分配种种财务活动的总和,也是财务预测与决策、财务控制与监督、财务成果评价与考核种种财务管理职能的总和。有赖于其他一系列范畴才能予以说明的综合性如此之强的一个范畴是无法充当财务管理基础理论体系起点的。 

(2)从财务管理学体系以外寻找起点。比如,将“环境”作为财务管理基础理论体系的起点。环境对事物发展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但决定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是事物的内因而不是外因。只有在明了事物的内在规定性、本质的基础上,才有可能揭示环境对事物发展的影响。这就意味着环境不可能处于起点的位置。 

(3)将财务管理假设作为起点。任何科学研究都有一个假设问题。这是因为世间的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自存的,都会与其他事物发生这样或那样的联系,从而使研究对象处于不断变动的状态之中。为了使研究得以进行,便需要首先对研究对象所处的环境条件加以限定,这种限定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假设。然而,如前所述,理论体系的起点并不等同于理论研究的起点,该种观点的不妥之处就在于将理论体系的起点与理论研究的起点混为一谈。 

(4)将财务管理基础理论体系的起点与财务管理应用理论体系的起点混同。如前所述,财务管理理论包括财务管理基础理论与财务

[1] [2] [3] 

管理应用理论两大部分,二者的性质与功能作用不同,其起点也必然有所不同。

三、现代财务管理理论体系的构建 

 

.财务管理基础理论体系。构建财务管理基础理论体系,首先要解决的是逻辑起点问题。作为财务管理的对象,有人认为是财产,有人认为是价值,有人认为是资金,也有人认为是本金。而在笔者看来,财产、价值、资金、本金,均是财富的不同社会形式,都可以抽象为财富。 

()财富及其社会形式。财富是人类为了满足自身的需要而作用于外部世界所获得的物质或精神的成果。任何财富的生产都是在特定的生产关系中进行的,特定的生产关系赋予财富特定的社会形式或属性。撇开社会属性、社会形式等社会规定性,财富是人类所创造的劳动产品或使用价值。在自然经济社会,财富直接体现为使用价值,在商品经济社会,财富的存在形式由直接的使用价值形式转化为间接的价值形式。股利、利息、工资、税金等既是财富的分配形式,也是不同经济利益关系的载体。

()财富运动及其管理活动的多样性。在社会的生产与再生产过程中,财富是处于不断运动、变化之中的,如数量的增减、形态的转化、产权的变动等等。人们必须把握这一过程,自觉地实施对财富及其运动过程的管理。对为国家所控制的财富进行的管理,就是财政;对为企事业、行政单位等多种经济组织所控制的财富进行的管理,就是财务。广义的财务管理,既包括国家的财政管理,也包括事业、行政单位的财务管理。 

()财务管理目的的二重性。财富不断地被消费,又不断地被生产出来。财富的生产总是在特定的生产关系中进行的。财富的生产过程,既是使用价值的生产与再生产过程,也是生产关系的生产与再生产过程。与此相应,进行财富管理必然具有双重目的:一是追求经济效益,用既定的耗费生产出尽可能多的使用价值;二是维护经济利益关系,保证各利益相关者实现各自的经济权益。 

()财务管理职能二重性。财务管理的目的不同,其管理的职能也就不同。为追求经济效益,财务管理被赋予对财务活动进行规划、调控、评价的职能;为维护经济利益关系,财务管理被赋予对财务活动实施规范、监督的职能。随着财富生产、流通规模的扩大及其社会化、国际化的推进,人们对财务活动中经济利益关系的维护与协调,不再限于经济组织自身,而是突破单个经济组织的边界,逐渐成为国家乃至国际性经济组织的行为。 

.财务管理应用理论体系。因为财务管理应用理论是对企事业、行政单位的财务管理活动亦即微观财务管理活动规律性的描述,所以财务管理应用理论体系,实际上也就是企事业、行政单位财务管理理论体系。 

()与追求经济效益相关的企业财务管理理论体系。目前与追求经济效益相关的企业财务管理应用理论体系一般是按照财务管理活动的环节,即投资—筹资—权益分配来构建的。笔者认为,这一体系应该遵循企业财务管理实践活动的规律来构建,而不应该按照财务活动的环节来构建。也就是说,要把财务管理目标作为该理论体系的起点,并按照财务规划、财务调控、财务考核与评价三大基本职能顺序展开该理论体系的内容。 

()与维护经济利益关系相关的企业财务管理理论体系。企业组织生产经营活动,追求经济效益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让利益相关者得到各自的经济利益。如果在经济利益关系的处理上出现偏颇与失衡,就会使生产经营活动受到阻碍,甚至难以为继。笔者认为,该理论体系的构建,同样应遵循财务管理实践活动的规律来进行。该理论体系由管理目标设定的理论与方法、管理职能实施的理论与方法、管理实效评价的理论与方法三部分组成,其要点为:企业对经济利益关系管理的目标,一是为保障企业财产的安全与完整,二是为维护各利益相关者的权益。由此财务管理被赋予规范企业财务行为与监督企业理财活动两大职能。为了行使两大职能,主要采用以下方法:依据《公司法》、《会计法》、《企业会计准则》等法律法规,对企业的财务行为进行规范与协调;发挥财务会计及内、外部审计的作用,进行事中、事后的财务监督;采取会计核算、财产清查、牵制等方法,保护经济组织和利益相关者的财产安全与完整,等等。 

 

简述财务管理的重要性篇3

一、个人简要生平

1916年9月6日,安东尼出生于美国马萨诸塞州(Massachusetts)奥林奇帕(Orange)。1938年,获得科尔比学院(Colby College)的学士学位,后分别于1940年、1952年获得哈佛大学(Harvard University)的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1940年,他进入哈佛商学院(Harvard Business School)任教。1983年退休时,被授予“管理控制学罗斯・格雷厄姆・沃克荣誉退休教授(Ross Graham Walker Professor of Management Control Emeritus)”称号。

二、理论与实务的主要贡献

安东尼对发展和推动MBA教育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他曾是洛桑管理发展学院(IMEDE)最早的教职员之一,并且担任了其咨询委员会的成员达20年之久。1983年以后,他帮助组建印度尼西亚管理发展学院(IPMI),并成为它的国际咨询委员会的成员。

安东尼曾出任多家出版机构的编辑与顾问。1969~1982年,他担任理查德・D.欧文出版社威廉姆J・格雷厄姆会计系列丛书的编辑与发行人;1982~1984年,他曾任理查德・D・欧文出版社罗伯特・N・安东尼和威廉姆J・格雷厄姆会计系列丛书的编辑与发行人。并分别于1947~1960年、1958~1960年和1961~1968年担任《哈佛商业评论》、《机械会计杂志》和《国际管理评论》编辑委员会的成员。

安东尼也积极参加政府、商业和非盈利组织的活动。1965~1968年,他担任美国国防部长助理兼审计长,负责准备和编制防卫预算,不仅为国防部开发了新的管理控制系统,而且负责指导美国最大的政府机构―国防部实施新的财务会计准则。此外,1971~1980年,他担任成本会计标准委员会(Cost Accounting Standards Board,简称CASB)的顾问;1973~1987年,他任美国审计总署(GAO)教育咨询委员会的成员;1974~1978年,他担任联邦贸易委员会的商业报告咨询委员会的成员;1977~1985年,他担任纽约审计委员会的成员;1982~1983年,他担任总统私营部门成本控制调查的顾问。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他是海军供应部队的一名官员,获得mander最高的等级USNR。

安东尼对会计职业发展具有重要的贡献。在美国会计学会(American Accounting Association,简称AAA)中,他于1958和1959年任副主席,1973~1974年任主席,且在1972~1976年间任执行委员会成员。在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merican Institute Of Certified Public Accountants,简称AICPA)中:1960~1962年,任职于租赁委员会(Leasing Committee);1969~1971年,任职于成本概念委员会(Cost Concepts Committee);他还担任了AICPA的第4号会计研究项目―“租赁报告准则”咨询委员会主席,该报告由约翰H .麦亚思(John H. Myers)所撰;1973年后,他曾任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inancial Accounting Standards Board,简称FASB)的委员,从事会计准则的制定工作,1978年,他发表了一份题为“非营利组织财务会计”的报告,该报告直接促使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成立一个专门委员会―非营利组织会计事务专门工作组(FASB's Task Force on Non-business Accounting),1981~1985年间,他一直是这个委员会的主席,领导着50多位委员,针对着不同类型的非营利组织制定会计准则。

安东尼卓越的事业使他赢得了许多褒奖和荣誉。1967年,获得AGA颁发的卓越领导奖(Distinguished Leadership Award);1968年,获得美国国防部颁发的杰出公众服务勋章(Distinguished Public Service Medal);1973年,获得总统行政办公室颁发的优秀服务奖(Meritorious Service Award;1976年,他发表在《哈佛商业评论》(Harvard Business Review)第11-12月号上的论文“历史成本的真相”(A Case for Historical Costs)获得当年的麦肯锡奖(McKinsey Award); 1985年,获得贝塔・阿尔法・普赛基金奖(Bete Alpha Psi Foundation)的会计师年度奖;1987年,他获得哈佛商学院颁发的优秀服务奖(Distinguished Service Award);1989年,他获美国会计学会(AAA)的杰出会计教育者奖(AAA's Outstanding Accounting Educator Award)。

三、主要论著简析

安东尼是一位多产作家,从1956年至今,他已经独撰和与其他学者合作了100多篇文章和27本书,这些书已经被译成意大利语、西班牙语、葡萄牙语、荷兰语、南非荷兰语、德语、土耳其语、日语和汉语等15种语言,发行总量超过200多万册,这其中不乏将理论阐述、实务研讨和案例分析有机结合、特别适合于MBA教育的诸多经典著作,现为美国斯坦福大学、哈佛商学院和麻省量工学院等100多所大学采用为会计学入门教材和MBA会计学教材。主要有:《会计学:教程与案例》(Accounting:Text and Cases,1956)、《会计学精要》(Essentials of Accounting,1964)、《计划和控制系统:一个分析框架》(Planning and Control Systems: A Framework for Analysis,1965)、与达特茅斯学院的维杰伊・戈文达拉扬(Vijay Govindarajan)教授合著的《管理控制系统》(Management Control Systems),现在已经是第11版。此外,还有《非盈利组织的管理控制》(Management Control in Nonprofit Organizations)、《财务会计的未来发展》(Future Directions for Financial Accounting)、《现代公司主管》(The Modern Corporate Directo)和《美国财务会计准则的反思:审视其是否有助于提供合理财务报告》(Rethinking the Rules of Financial Accounting:Examining the Rules for Proper Reporting)等,其中影响较大的主要是《会计学:教程与案例》、《会计学精要》和《管理控制系统》三本书。

《美国财务会计准则的反思:审视其是否有助于提供合理财务报告》一书是安东尼于2004年在88岁高龄时,针对美国安然事件发生及其所形成的对会计准则的影响问题,集自己多年的经验而完成的一部财务会计理论著作。

该书所提出的基本理念是:“大多数学科―物理、化学、经济学、医学、工程学、数学―都有关于报告其计量尺度的概念框架以及与之相符的一系列具体规则。随着时代的变化,我们需要间或对这些概念框架及具体规则进行检查。本书所关注的正是这些需要重新审视的规则。”在此理念下,对当时财务报告模式提出了改进意见和方法,其主要围绕以下内容:(1)当前的最新发展及财务会计改革的迫切性;(2)当前尚存有争议的概念和准则及其改进建议;(3)各项建议的概要性总结,这些总结按章节分别列示,以便检索和解释。

该书的编辑者认为:世纪之交所暴露的一个又一个的财务丑闻,不断地出现在商业报道的头版头条,我们已经很久没有对财务会计这一学科的基本原则进行回顾和修正。为使财务会计准则和实务紧跟当前时代变化的步伐,该书做出了自己明确的行动,其全面的研究范围和详细的解释说明将引致人们对财务会计问题更为广泛地争论,使那些长久以来处于阴影下的区域可以获得足够的阳光。书中在审视了财务会计这一对国家的秩序和财富至关重要的领域的每个方面后,阐述了其中一些必须进行更新和调整的内容。

该书共设十一章,其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章“绪论”,论述了焦点、背景介绍、最新发展、泡沫和研究思路;第2章“标准”,论述了通用计量、有争议的概念、没有讨论的主题和财务会计中的计量概念;第3章“财务状况表”,论述了背景介绍、偿债能力在其他国家受到重视、资产负债表的缺点、偿债能力表、关于偿债能力表的一些争议;第4章“收益表”,论述了权益利息、和收益表其他问题;第5章“权益变动表”,论述了背景介绍、缺点和修正方案;第6章“现金流量表”,论述了背景介绍、缺点和修正方案;第7章“非营利组织会计”,论述了背景介绍、缺点和修正方案;第8章“州和地方政府会计”,论述了背景介绍、缺点和修正方案;第9章“建议的实施”,论述了建议需做出的变动和评论的汇总整理;第10章“联邦政府会计准则”,论述了背景介绍、美国联邦会计准则咨询委员会、美国联邦会计准则咨询委员会失败的原因和建议措施;第11章“建议的总结”,分别阐述了对第3章到第10章的全部建议的要点。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会计学院

简述财务管理的重要性篇4

关键词:重要性 盈余管理

财务报告的重要性原则是会计的一项基本原则,具体表现为:对资产、负债、损益等有较大影响,并进而影响财务报告使用者据以做出合理判断的重要会计事项,必须按照规定的会计方法和程序进行处理,并在财务报告中予以充分、准确地披露;对于次要的会计事项,在不影响会计信息真实性和不至于误导财务报告使用者做出正确判断的前提下,可适当简化处理。因此,在会计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过程中,不符合重要性的交易和事项即使没有按照会计准则的要求进行处理,也不认为是违反公认会计原则(GAAP)的行为。下面分别论述美国和我国在重要性原则方面的应用现状以及带来的几点启示。

美国重要性原则应用现状

美国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长期致力于统一重要性标准的研究,然而由于财务报告使用者的多元性和多层次性,即使在今天,美国的会计界和审计界也未能就重要性划定一个统一的标准。尽管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简称FASB)、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简称AICPA)、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简称SEC)和法庭都认为衡量重要性以信息使用者的判断为尺度,但是无法解决实务中碰到的种种困难。实际操作中的会计人员、审计师和证券发行中介机构必须在会计信息到达信息使用者之前做出重要性的判断。他们如何把握信息使用者心目中的重要性呢?实证研究表明,不但会计信息编制人员、审计师与证券分析师对同一问题的重要性判断存在显著差异,不同审计师的重要性标准也不一致。更严重的是,如果法庭对会计信息存在错报或漏报是否重要的认定低于证券发行中介机构或审计师认为的重要性标准,有关责任人就需承担虚假陈述的民事责任。

为解决重要性标准在应用中的混淆不清甚至误用滥用,最简单的办法似乎是公布一套涵盖各种情况的、定量的重要性指南。但无论会计准则制定机构还是证券监管机构都认识到这种做法不可行。FASB认为“不可能制定通用的重要性准则,讨论重要性标准离不开每个企业的特定环境,不同规模、利润和经营性质的企业,重要性也不同,同一企业在不同时期的重要性也不同”。因此在确立了重要性的原则规定之后,会计人员、审计师自身需要运用专业判断来评估每一交易和事项的重要性。为避免可能出现的风险,职业界在长期实务中自发形成了一套判断重要性的便于操作的经验法则(Rule of Thumb),其中以净利润的5%或10%为判断重要性的标准最为广泛 。

长期实践中形成的数量化的经验法则便于会计和审计人员具体操作。但不可避免的问题是,对重要性的判断一旦沦为数量化的门槛,就容易被滥用,成为不正当会计处理并且推诿责任的护身符。重要性判断的滥用已经引起美国证券监管机构的重视。SEC前任主席莱维特在发表的题为“数字游戏”的演讲中将“重要性原则的滥用”列为五类重点盈余管理行为。莱维特一针见血指出,“实践中,一些公司滥用重要性原则,他们刻意在财务报告中制造一些小错误,其金额尚未超过通常可接受的重要性水平。当受到审计师或者监管者质疑时,他们会轻描淡写地说:‘不过是小疏忽而已’。若真如此,他们为何煞费苦心地出错,并将错误大小控制在重要性水平内?”安然事件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在2001年12月初关于安然会计问题的国会听证会上,安达信会计公司的首席执行官Berardino提到早在1997年审计过程中,安达信就曾建议安然将当年净利润1.05亿元调减0.51亿元。但安然拒绝调整,安达信也最终判断这项未调整差异“不重要”。在回答为什么调减50%居然不算“重要”时,Berardino辩解道,安然1997年的利润异常低(当年一次性冲销合同重组费用4.63亿元),而安然1994年至1996年的净利润都在4.5亿元以上。按照Berardino的逻辑,0.51亿元的差错与安然“正常利润”相比只占8%,因此不属于“重大”差错。

我国重要性原则应用现状

我国重要性原则在会计准则和有关信息披露法规中的运用随处可见。现举几例。

购买长期债券时,实际支付的税金、手续费等相关费用数额不大时,可于购买时一次计入投资损益;当数额较大时,先计入投资成本,并单独核算,在以后期间分期摊销,计入当期投资损益。

《企业会计准则―――投资》在指南中说明:如果投资者直接拥有或通过附属公司间接拥有被投资者20%或以上的表决权, 即认为投资者具有重大影响, 应采用权益法核算其投资。

财政部《关于合并会计报表合并范围请示的复函》在确定合并会计报表的合并范围时指出,如果子公司资产总额、销售收入及当期净利润按照有关标准得出的比例在10%以下,根据重要性原则,该子公司可以不纳入合并范围。

《企业会计准则――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变更和会计差错更正》对会计差错的会计处理区分重大会计差错和非重大会计差错,对于发现的前期重大会计差错要求采用“追溯调整法”,而对于发现的前期非重大会计差错或当期差错则直接计入当期损益。该准则的指南中对重大会计差错的定义是“使公布的会计报表不再具有可靠性的会计差错”,并指出重大会计差错“一般是指金额比较大,通常某项交易或事项的金额占该类交易或事项的金额10%以上,则认为金额比较大”。

我国证券监管机构对上市公司履行证券发行和定期报告的信息披露义务时广泛涉及重要性原则。招股说明书准则在总则中指出:“本准则的规定是对招股说明书信息披露的最低要求。不论本准则是否有明确规定,凡对投资者决策有重大影响的信息,均应披露。”年度报告内容与格式准则在总则中指出:“凡对投资者决策有重大影响的信息,不论本准则是否有明确规定,公司均应披露。”财务报告编制规则在总则中指出:“不论本规定是否有明确规定,凡对投资者决策有重大影响的财务信息,公司均应予以充分披露。”

由此可见,我国会计准则及信息披露法规中多处涉及重要性原则。这些文件对重要性原则的界定是一致的,都是站在会计信息使用者的立场上衡量重要性。在具体标准方面,经常使用“净利润或主营业务收入的10%”等经验性数据。但我国至今还缺乏对重要性标准的统一归纳和详细阐述。如果企业和审计师在某交易或事项的会计处理或审计意见方面发生冲突,由于缺乏执业规范文件的规定,审计师依从企业意愿的可能性就会大大增加。舞弊或违法行为造成的错报与漏报是我国虚假会计信息的主要体现,在我国高水平利用重要性原则进行盈余操纵还不多见,盈余管理体现出一种低水平特征。随着证券市场监管的进一步加强,制度更加完善,投资者更加成熟,盈余管理的手段也会更加高超,如果不加以预先防范,不久的将来我们也会碰到美国同样的麻烦。

对我国的重要启示

制定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并在其中对重要性原则进行规范。概念框架被誉为会计中的宪法,其主要作用是指导会计准则的制定和修订,并通过会计准则间接地指导和制约会计实务。虽然我国的《企业会计准则》部分起到了概念框架的作用,但是在质和量上都和逻辑严密的概念框架有较大的区别。笔者认为,在概念框架中定义重要性原则,以指导和规范准则中的重要性原则,指导和制约会计实务中会计人员对重要性的判断。

培育证券法规、司法判例对重要性原则的影响。我国证券法律法规采纳了“影响投资者决策”作为判断重要性的标准。但是虚假陈述的民事责任制度尚处于摸索试验阶段,我国还没有通过法庭判决积累虚假陈述的重要性认定的经验。2003年1月9日公布,2月1日正式实行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证券市场因虚假陈述引发的民事赔偿案件的若干规定》在认定虚假陈述时指出,虚假陈述是指信息披露义务人违反证券法律规定,在证券发行或者交易过程中,对重大事件做出违背事实真相的虚假记载、误导性陈述,或者在披露信息时发生重大遗漏、不正当披露信息的行为。这其中,重大事件 、重大遗漏均与重要性有关,但是《规定》没有把上述虚假陈述定义作为民事赔偿的前置条件,而是规定了以下三类前置条件:证监会及其派出机构对虚假陈述行为人做出的处罚决定;财政部等其他行政机关对虚假陈述行为人做出的行政处罚;虚假陈述人未受行政处罚但已被人民法院认定有罪,做出的生效刑事判决。回避了对重要性的认定。这样的设计不利于打击虚假陈述的泛滥,只有培育司法对重大事件、重大遗漏的认定,才会对当前日益严重的会计信息造假行为产生明显的阻遏作用。

鼓励对重要性问题的实证研究。目前我国会计制度中有不少重要性原则的应用,带有明显的国家经济政策色彩,与会计理论不符。国际会计惯例中的重要性数量标准,大多是建立在实证调查的基础上的,重要性原则也是一个与会计实务密切相关的原则,而我国较多重视对会计原则的规范研究,所以,学术界应与实务界加强联系,相互交流研究成果、工作心得,为包括重要性原则在内的所有会计原则的科学制定提供依据。

高度重视重要性判断标准的制定。比如,项目的性质是判断重要性的关键,哪些项目重要,哪些项目不重要,需要讨论和研究;再如,项目的精确度要求也影响着重要性标准的判断,对应收账款计提坏账的精确度的要求,就高于对或有负债的估计;管理当局的意图也是判断重要性标准的重要因素,即使差错金额微不足道,但如果出于管理当局的盈余管理动机,则应该作为重大差错对待;还有,哪些是应在会计报表内确认的重要性项目,哪些是应在表外披露的重要性项目;在对待各报表项目的差错金额能否累计抵消的问题上,笔者持否定态度,认为各项目的错报或漏报金额、有关项目错报或漏报的小计、所有项目错报或漏报的汇总,要统统考虑,不应相互抵减或抵消。

参考资料:

1. 林斌,论会计的重要性原则,会计研究,1998.12:11-17

2. 余应敏,论会计和审计中的重要性原则,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0.5

3. 王啸,财务报表的重要性标准探析,省略

4. 财政部注册会计师考试委员会办公室,会计,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

简述财务管理的重要性篇5

一、单项选择题

1.下列不属于行政管理支出的是(D)

A.政府各级权力机关B.行政管理机关

C.司法机关D.企业的人力资源部门

2.从经济性质看,义务教育可看成是(D)

A.私人产品B.混合产品

C.准公共产品D.纯公共产品

3.下列具有私人产品的性质,主要应由微观主体承担的是(B)。

A.卫生防疫B.医疗服务

C.职业病防治D.传染病防护

4.《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规定教育支出占GDP比重的目标是(B)

A.2%B.4%

C.6%D.10%

5.下列项目中不应属于政府财政投资范围的是(D)

A.京沪高铁B.南水北调

C.三峡工程D.家用小汽车

6.关于政府投资与非政府投资,下列命题正确的是(A)

A.追求盈利是非政府投资的最主要动因之一

B.政府投资通常适合进入竞争性的行业

C.非政府投资的资金主要来源于自有资金

D.追求社会效益化是非政府投资的最主要动因之一

7.下列不属于公共卫生服务的是(D)

A.卫生防疫B.传染病防护

C.职业病研究D.医疗服务

8.国际上用来评价国家科技实力和科技发展水平的首选指标是(D)

A.新产品试制费投入B.自然科学事业费

C.社会科学事业费D.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

9.政府投资性支出的资金来源主要是国有资产收益和(A)

A.税收B.预算外收入

C.制度外收入D.收费

10.政府投资应该侧重于(C)

A.市场化程度高的项目B.投资期限短的项目

C.外部效应较大的项目D.见效快的项目

11.下列项目中不应当属于财政对农业投资范围的是(D)

A.农业基础设施建设B.农业科研与推广

C.农业生态环境保护D.农户消费性支出

12.社会消费性支出属于(B)

A.转移性支出B.购买性支出

C.社会保障支出D.专项支出

13.下面选项中,不正确的是(C)。

A.行政经费属于社会消费性支出B.国防支出属于非生产性支出

C.司法机关的经费不属于行政管理经费

D.国防支出对于国家的存在是十分重要的

14.政府公用经费不包括(B)。

A.设备购置费B.离退休人员费用

C.业务费D.工作人员差旅费

15.下列支出中,属于财政购买性支出的是(C)。

A.社会保障补助支出B.债务利息支出

C.政府采购支出D.财政补贴支出

16.下列说法正确的是(C)

A.购买性支出对收入分配有直接作用B.转移性支出对经济增长有直接作用C.转移性支出直接影响收入分配D.公共支出对经济增长均产生间接影响

17.近年来我国国防经费增加主要用于(B)

A.行政管理经费B.人员经费C.公用经费D.武器装备费

二、判断题

1.国防支出还有波动性的特点,即国防支出受一定技术条件制约,且与国际国内局势变动密切相关。T

2.社会总投资包括政府投资和非政府投资,追求社会效益化是非政府投资的最主要动因之一。F

3.财政教育支出是指政府用于维持和发展各类教育事业方面的财政支出,即指预算内教育支出。F

4.从经济性质看,基础设施从总体上说可以归类为混合产品,可以由政府提供,可以由市场提供,也可以采取混合提供方式。T

5.农产品需求弹性小,加上人们的偏好也具有同一性,因而价格的变动对消费的影响非常大。F

6.农业发展的根本途径是改善农业的生产条件,改善农业生产条件的必要条件之一是增加对农业的投入。F

7.财政投资性支出主要包括基础设施投资支出、农业投资支出和社会保障支出。F

8.农业补贴一般在经济比较落后的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农业现代化程度很高,所以政府对农业不再进行补贴。F

9.高等教育具有很强的纯公共产品属性,因此,理应由政府来提供和保证。F

10.购买性支出由社会消费性支出和财政投资性支出两部分构成。T

11.政府投资是一种非市场的投资行为,可以弥补市场失灵,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T

12.政府投资是以追求社会效益化为目标,因此无需重视经济效益。F

三、名词解释

1.社会消费性支出

2.财政投资性支出

3.基础产业

四、简答题

1.简要分析教育的属性,并分析政府提供基础教育的理论依据。

2.简要分析卫生支出的属性,并分析政府提供公共卫生的理论依据。

3.简述财政投资性支出的必要性和特点。

4.简要分析基础产业财政投资的必要性。

5.简述我国农业财政投资的范围和重点。

6.国防支出的主要影响因素有哪些?

五、论述题

1.试析政府投资与非政府投资的主要区别。

2.试述财政支持农业发展的理论依据。

简述财务管理的重要性篇6

[关键词] 财务管理 管理会计 教学内容 整合

一、财务管理与管理会计教学内容异同分析

1.两门课程教学内容简介

管理会计是通过一系列的技术与方法,收集、分类、汇总、分析和报告各种经济信息,借以进行预测和决策,制定计划,控制业务,并对业绩进行评价,以保证企业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当前高职院校管理会计课程的主要内容设置为:总论、成本性态分析、变动成本法、本-量-利分析、经营决策分析、投资决策分析、存货管理决策、全面预算、标准成本制度、责任会计、战略管理会计与作业成本法。

2.两者教学内容异同点分析

(1)财务管理与管理会计的相同点

财务管理与管理会计二者都具有共同的“管理”属性,都是为满足企业的管理层要求服务。两者存在着许多共同点,这些共同点导致了财务管理与管理会计在教学内容上的交叉:

第一,两者研究对象相同。均以资金运动或价值运动为研究对象;

第二,两者数据来源相同。都以企业的财务会计资料为信息分析来源,在此基础上进行计划、 决策与控制;

第三,两者分析方法、操作模式相同。财务管理与管理会计均以定量分析为主要研究方法,都是按照计划、 决策、 执行与控制这一顺序进行数据分析工作,都是根据企业运作的现实情况,采取一定的措施积极规划未来,着眼于企业的未来发展。

相同的内容和方法,加之两者同属边缘学科,其理论工作者不断拓展各自的研究领域,使管理会计与财务管理职能均不断扩张,研究内容相互覆盖。以上种种使得学科内容无可避免地出现交叉重复现象。

(2)财务管理与管理会计的不同点

财务管理与管理会计最根本的区别在于学科的本质不同。管理会计是一门为管理而服务的会计,主要是为强化企业经营管理的科学性、进一步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服务的。它是企业的经营管理的信息系统,考虑的对象不仅是资金如何高效地物化,还考虑物化后的资源在经营管理中如何以最佳效率进行配置。而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对企业经营活动实施价值管理,并从管理中处理好企业的各种财务关系。它主要负责管理企业的资金,考虑的重点是如何以较低的成本获取资金,如何更有效地运用资金。

二、两者教学内容交叉重叠现象分析

由于上述财务管理与管理会计所存在的异同,造成高职院校财务专业安排这两门课程教学时困难丛丛。大多数学校为保证课程的独立性和完整性,在教材编写和课时安排上,两者互不干涉,这势必造成同一专业教学中的教学内容出现大量重复的现象,宝贵的课时浪费在相同的内容里,导致教学效率低下;如果两门课程的任课教师没有课前进行必要的沟通,这种现象将更为明显。使得学生无所适从,学习积极性受到影响。财务管理与管理会计学科异同点造成的教学内容交叉重复现象如表1所示。

如表1所示,管理会计与财务管理在教材编写与教学内容的安排上, 存在着较为严重的交叉重叠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资金需要量预测内容重复。分别属于管理会计课程中的全面预算内容与财务管理课程中的财务预算与控制内容。

(2) 投资管理内容重复。分别属于管理会计课程中投资决策分析内容与财务管理课程中的投资管理内容。

(3)存货管理内容重复。分别属于管理会计课程中存货管理决策内容与财务管理课程中的投资营运资本管理内容。

(4)财务预算内容重复。分别属于管理会计课程中投资决策分析内容与财务管理课程中的投资管理内容。

三、教学内容重新构建对策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处理这个问题的总体原则是:既要将课程之间教学内容的重复状况予以解决,又要同时兼顾各学科的完整性,突出其本质。使学生清楚认识财务管理与管理会计是两门独立的学科,两者类而不同。并使各知识点按实务的要求衔接起来,以建立一个完整的知识框架体系。

1.不应以取消管理会计课程为解决办法。

目前,高职院校采用的财务管理、 管理会计这两门课程的教材在内容上普遍存在交叉、 重复现象。一些管理层主张直接将管理会计课程取消以解决教学内容的冲突,认为这样简单有效,还节省了课时。笔者对此持保留态度,认为仍应保留管理会计课程,不能简单地将其取消。这是基于管理会计在管理科学中日益重要的考虑。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要求会计工作由经济过程的反映和事后分析向经济过程控制和预测、决策转化,以提高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

2.将管理会计与财务管理课程交叉内容进行整合。

作为一门学科研究而言, 可以在深度和广度上不断延伸,与其他学科内容的重复可以说是一种进步, 只是在教学中应将其内容与其他学科明确划分。要做到这一点,需要从两门学科的不同侧重点入手。财务管理课程应以资金运动为主线, 以资金的筹集、投放、运用、回收和分配为主要内容构建教材体系。而管理会计课程,则应以其职能( 规划和控制) 为主线, 以经营决策为核心构建教材体系。笔者认为,在此基础上协调管理会计与财务管理的交叉内容是完全可以做到的,具体划分建议如下:资金时间价值观念、风险价值观念、成本效益观念、投资管理、资本成本、杠杆原理、财务预算以及资金需要量的预测内容放在财务管理课程讲解;而将经营预算内容、存货经济批量决策、经营决策分析放在管理会计讲解。

如前所述,高职院校如再继续对财务管理与管理会计两门专业课程采取各自为战的方式,分别安排教师进行授课,只会令课程内容重复、冲突的问题日益突出。解决这一问题,笔者认为相关专业应对此两门课程的教师安排授课前的集体备课,教师们通过讨论,对教学内容进行充分交流沟通, 以此实现课程内容的重新构建,从而避免教学内容的重复。如教学安排许可,此两门课程应尽量安排同一位教师进行授课,这样做的好处在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根据教学需要,观察学生的学习状态等随时调整课程内容及顺序,取得更佳的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 吴韵琴. 高职院校管理会计与财务管理课程内容改革[J] . 财会月刊,2008,(3): 94-95.

[2] 栗 洁.财务管理与管理会计教学改革探讨[ J ] . 武汉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 (3):65.

[3] 宫景玉,鞠红兵.对财务管理与管理会计关系的探讨[ J ] . 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09,(3):198-199.

[4]赵咏梅 ,郭文玲.新编财务管理(第四版)[M].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11.06.

[5]孙茂竹,文光伟,杨万贵.管理会计学(第五版)[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07.

简述财务管理的重要性篇7

[关键词] 新审计报告;关键事项段

[中图分类号] F239 [文献标识码] A

Abstract: In December, 2016, China Association of Certified Public Accountants issued the China Certified Public Accountant Auditing Standards No. 1504 - to Communicate Key Audit Matters in Audit Reports and other 12 criteria (new reporting standards), which declared China's audit report reform. How can the key audit items in this reform be made clear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audit reports? UK, the first country to start an audit report reform, has been through two full fiscal years since 2012 and has accumulated valuable experience. Among the many cases, KPMG tried to use a long audit report in auditing the 2013 annual financial statements of the famous British engine company Rolls Royce Roll Group. And in the next two accounting years, KPMG further improved and refined the audit. It made a preliminary exploration of audit reports, especially in writing the audit of key event sections.

Key words: new audit report, key event section

一、前言

审计报告是审计工作的最终成果,是审计工作的最终价值体现,是注册会计师与财务报表使用者沟通所审计事项的主要手段。现行的审计报告形成于20世纪40年代,特点在于采用简式审计报告的模式,简明扼要,格式统一、意见明确。然而,随着社会进步与经济发展,财务报表使用人越来越要求在审计报告中获得更多的信息。需求决定供给,对现行审计报告的供给侧改革势在必行。

2012年10月,英国对审计报告相关准则进行了修订,就此揭开了审计报告改革的帷幕。2014年12月下旬,荷兰了一系列财务报表审计报告的新准则。2015年1月,国际审计与鉴证准则委员会(IAASB)要求2016年12月15日及之后的财务报表审计遵循新的审计报告准则。2016年12月我国注册会计师协会颁布12项新审计报告准则,其中新制订的《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504号――在审计报告中沟通关键审计事项》是本次准则修订的核心。“关键审计事项”,正是本次全球性审计报告改革的重点所在。按照我国新颁布的准则定义,“关键审计事项,是指注册会计师根据职业判断认为对本期财务报表审计最为重要的事项。”“在审计报告的关键事项部分逐项描述关键审计事项时,注册会计师应当分别索引值财务报表的相关披露(如有),并同时说明被认定为关键事项段的原因以及在审计中的应对。”

如何将审计报告中的关键审计事项段表达清楚,向投资人和其他财务报表使用者传达被审计单位的有价值的信息?最早开始审计报告改革的英国从2012年以来经过了两个完整的会计年度,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其中,毕马威会计师事务所在审计英国著名的发动机公司罗尔斯・罗伊斯发动机集团(Roll Royce Holdings PLC)2013年度财务报表时,尝试了采用长式审计报告,并在接下来的两个会计年度里,进一步进行了改进与细化,对审计报告,尤其是对审计关键事项部分的撰写,作出了初步的探索。

二、罗尔斯・罗伊斯发动机集团关键审计事项解析

(一)罗尔斯・罗伊斯发动机集团概括

罗尔斯・罗伊斯发动机集团(Rolls Roys Holdings Plc)成立于1906年,主要从事发动机的设计、生产和销售,是欧洲最大的发动机企业。公司业务分为民用飞行器发动机、军用飞行器发动机、动力系统、船舶推进系统与核动力推进系统五大部分。2015年度,公司首席执行官变更,聘请李沃伦・伊斯特(WarrenEast)担任集团首席执行官。同年,公司的收入高达137亿英镑,税前净利润仅1.6亿英镑,税后净利润则仅余8千4百万英镑,税后净利率只有0.6%。可见,与高额的销售收入相比,公司可谓堪堪盈利,一项小小的波动,就有可能使公司的财务报表由盈转亏。此外,在与公司年度财务报告同时的公司战略报告和董事会报告中,管理层主要使用了“潜在收入”与“潜在利润”的概念。潜在收入与利润,与披露在财务报表中的收入和利润相比,主要差异原因在于集团使用了远期货币交换合约以管理A期的外币业务中的货币风险,而在其财务报表中,集团并未采用套期保值会计记录。因此,集团以远期外币交换合约中的汇率对报表收入与报表利润进行了调整,以“潜在收入”与“潜在利润”的模式在年度报告中进行披露。值得关注的是,对于在哪一个财务年度选择执行哪些远期外币交换合约,集团具有自由的裁量权。因此管理当局的倾向将可能影响到当年与未来期间所使用的折算汇率。“潜在收入”与“潜在利润”的披露初衷是为了使得财务报表的使用者能够获得更合理的信息。然而,若未能对此予以恰当的使用和披露,反而会误导财务报表使用者。

(二)罗尔斯・罗伊斯发动机集团审计报告关键事项段简析

1.图文并茂,风险点一目了然

2015年度的审计报告披露了18条关键审计事项。报告以散点图的模式对关键审计事项进行了披露。如下图所示,图形横坐标轴表示重大错报发生的可能性,事项点距离原点越远,表示事项导致财务报表发生重大错报的可能性越大。纵坐标轴代表事项对财务报表可能的影响程度。事项点距离原点越高表示一旦事项发生,对财务报表的影响程度越大。事项点距离原点越远表示事项发生的可能性越大。虚线空心点表示了上一年度的事项位置。如果与上年度相比,本年度事项位置没有变化,该事项将被将重叠显示为刺球点。重大错报可能性较大和对财务报表影响程度较大的事项8条事项,以深色点表示。这样的图形表达方式,让审计报告的使用者能够更加直接地抓住风险与影响最大的关键审计事项,集中关注点。8个深色的圆球,代表着注册会计师认为报表使用者应当关注最重要的8条事项,是重点中的重点。包括了管理层为了满足收入与盈利预期面临的压力与动机,民用飞行器业务收入、利润、无形资产减值准备相关标准与确认原则,销售融资协议相关负债问题,贿赂腐败风险,以及对“潜在利润”的披露等多个方面的事项。下文将以审计报告中第一条关键审计事项为例进行简述。

2.以小标题统领关键审计事项

每一个关键审计事项,审计报告均采用小标题的形式,进行总结与列示。例如,前文所提及的罗尔斯?罗伊斯集团在2015年度净利润率低,虚报利润以“扭亏为盈”的风险较高。审计报告在关键审计事项第一条,清晰直接的采用了小标题“管理层为了满足收入与盈利预期的压力与动机”,提示财务报表使用人关注管理层舞弊的风险。

3.对审计关键项目的风险进行了简要描述并将之与公司年度报告中相关内容进行了勾稽

关键审计事项第一条,风险描述围绕了小标题“管理层为了满足收入与盈利预期的压力与动机”。在此事项段下,审计报告明确指出本年度此事项相关风险有所上升,主要原因在于近两年来集团的收入与股价均大幅下降,集团对其收入与盈利的确认指导性说明多次进行了修正,集团某些估计和判断微小波动,可能会导致财务结果的大幅变动。同时也表明集团领导团队与高级财务人员已经意识到对集团内人员的可能存在的压力,并试图予以缓解。与公司年度报告内容到勾稽则便于审计报告使用者能够迅速的查找到相关联的部分,便于理解回顾。

4.对审计工作内容进行了简述

关键审计事项第一条明确指出审计工作内容包括了询问、分析性复核、提高职业谨慎等方面。在对民用飞行器发动机业务无形资产的可收回价值确认相关风险的审计中,审计人员特别关注到其中6千5百万减值准备的转回,以及少计提2千2百万减值准备的可能性,并对此质疑并执行了进一步审计程序。审计人员还关注到民用飞行器发动机业务收入和利润确认标准和确认原则的相关风险、并对“潜在利润”等事项执行了更多的审计程序。

5.清晰表明审计结论

关键审计事项第一条审计结果显示,没有发现管理层操控财务结果的迹象。审计人员认为,总体而言公司的财务结果保持了一致性,在对利润趋势的披露上,提供了足够的无偏见的披露。

三、对我国审计报告的启示

毕马威会计师事务所为罗尔斯・罗伊斯发动机集团出具的这份审计报告,经过了三年的反复修订与细化。我国审计报告改革刚刚开始,对会计师事务所是压力,也是机会。会计事务所在编制新的长式审计报告时,不妨对此报告的表达方式与表达的条理性予以借鉴,学习其创新精神,勇于查弊揭错,抓住机会,创建自己的品牌。

(一)在形式上,在审计报告中采用图形表格等辅助方式,对关键审计项目的重要性进行分级描述,更加直观的让报告使用人了解审计报告的核心内容。我国在新颁布的准则中要求审计报告披露“该事项被认定为审计中最重要的之一,因而被确为关键审计事项的原因。”然而对如何披露以及披露的明细程度并未要求。此次改革使得审计报告在保存了共性(审计意见标准的不变)基础上,各会计师事务所能够对审计报告进行个性化的发挥。作为会计师事务所,“应当把企业的追求、诚意传达给客户,依靠软实力,打动客户、打动市场、打动世界。”(中注协副会长兼秘书长陈毓圭,2012)。借鉴本报告中的方式,灵活运用图形、表格等辅助方式,将审计关键事项更加清晰准确地传达给财务报表使用人,正是各会计师事务所各显神通,创建品牌的最佳良机。

(二)在实质上,掀开特别风险和高风险事项的面纱,将重要的、敏感的审计事项从审计的角度披露到报表使用人面前。上文案例重点披露了管理层舞弊以及与收入与利润相关的风险,在表达上对风险项目的描述细化到了具体的金额,使得财务报表使用人更加清晰的了解到相关的风险,以便做出更为理性化的决定。

(三)对审计工作进行阐述。我国新颁布的准则要求,在披露关键审计事项时,当同时披露“该事项在审计中是如何应对的。”但并未进行详细规定如何披露。罗尔斯?罗伊斯发动机集团的审计报告对每一审计事项的审计过程重点均进行了描述。值得注意的是,在对审计工作进行阐述时,各会计师事务所应当防止教科书似的教条化的表达,应当根据被审计单位的具体情况,进行具体化的描述。同时应当注意不可事无巨细,而应重点突出。

[参 考 文 献]

[1]1504,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504号――在审计报告中沟通关键审计事项[S].

[2]陈波.审计报告改革的英国经验及启示[J].中国注册会计师,2016(5):118-123

[3]柳木华,蔡丽,刘耀,余宇.国际审计报告准则的最新发展述评――基于期望值、信息差和沟通差的分析框架[J].深圳大学学报,2015(5):59-66

[4]罗尔斯・罗伊斯发动机集团.2015年年度报告[EB/OL].http:///2015/assets/pdf/Rolls-Royce_Holdings_plc_Annual_Report_2015_v2.pdf.

[5]唐建华.国际审计与鉴证准则理事会审计报告改革评析[J].审计研究,2015(1):60-66

简述财务管理的重要性篇8

关键词:高校 财务 信息化 管理 大学

简单地说,高校财务信息化就是高校的财务管理部门通过信息化手段,对财务信息进行整理归纳,运用相关技术对财务信息进行分析综合,以达到优化财务工作效率,优化资金分配比例、流向,实现财务信息资源的合理分享,减少不必要的人工劳动,确保财务信息的持久存在性等目的的活动。

高校需要进行的财务信息化管理是会计电算化的升华,其意义将在下文中进行分析。

一、高校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意义

从技术的角度进行总结的话,高校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能提供更多、更有效的管理数据。其中包括财务分析数据、财务预测数据、计划编制数据、预算控制数据等;同时这些数据还能够被扩展到其他系统中,和其他业务管理的数据进行混合计算,最终实现包括财务管理在内的整个高校管理系统的数据化和信息化,具体表现在下边几个方面:

1、有利于高校财务工作的革新。高校财务管理信化建设如果能够顺利完成并发挥良好作用的话,就能够带动整个财务部门观念、制度、技术、以及管理的创新,这种长远的意义有很多的具体表现,比如高校财务办公可以实现无纸化处理,节约资源节约开支保护环境提高效率;实现自动化存储与调配,使所有信息透明化公开化,便于对财务内容的多维度监督,也便于包括学生在内的所用人员及时而有效地获得自己需要的财务信息。

2、保证财务信息的准确性和及时性。财务管理中,会计活动必须保证能够给信息的使用者提供准确而及时的信息,但是原始的财务管理以及会计办法完全依赖于工作者的手、眼、脑,长时间的工作所带来的失误不仅难免甚至数量巨大,而计算机对数据的处理可以进行反复而快速的计算以确保数据的准确性,计算机短时间的计算所带来的计算的结果获得的及时性能够给领导层提供最新的财务信息,使之对资金走向进行预测分析,做出准确的判断和决策。

3、便于高校与外界的财务沟通与联系。运用网络和信息系统,一个高校的相关数据可以被大量地快速地上传到网络平台上,外界人士可以对之进行直接采集、在线访问,通过这些手段,监管部门可以对之进行有效监管,市场方面也能够吸引相关资金进入到高校运行系统之中,尤其是当高校需要通过市场渠道进行资金活动时,没有财务内容的信息化建设,这些活动就根本没有办法进行。

二、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的现状

1、财务管理信息不及时。目前大多数高校已经在进行财务信息化建设,但是这是一个过程,而且会是一个需要不断发展和更新的过程,所以就目前而言,这些建设效果还没有达到理想的状态,最明显的表现就是现在高校实现的都是信息化和人工化结合的模式,因而虽然相较于过去,信息更新的及时性有了一定的进步,但是在财务汇报方面,依然是由人工对过去发生的经济业务进行汇总,再通过部门层层上报,因而滞后性就是很明显的了。

2、基本信息录入过程繁琐。高校学生的基本信息是高校财务信息管理的重要内容,但是现在绝大多数高校并没有建立起直通学生个人的信息管理终端,因而每一个学生在进行个人财务信息录入时,还需要到通过辅导员到学生干部到个人一层层进行人工的总结和综合,因而就暴露了现在高校信息系统建立的不完整性。其他基本信息包括人员、国有资产等内容大多也是进行纸质档案的保存,距离完全的信息化还有一定的差距。

3、财务管理人员素质不整齐。财务信息管理不仅要求工作人员具备现代财务管理的理论,还要求他们掌握相应的计算机技术以及网络信息管理技术,同时需要他们根据特定的环境通过特定的技术软件建立各种分析和决策模型。这些要求对于高校的普通工作者并不是容易达到的,毕竟目前为止我国高校校务管理人员的录取还没有实现绝对的市场化,因而工作者自身的素质就成为了影响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的重要障碍。

三、改进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措施

1、转变理念,推进整体建设提高财务管理人员综合素质。如上文所述,财务管理人员的素质要求已经不是过去那么简单了,而是综合性的要求,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所以,必须提高财务工作者的综合素质,吸纳全面型人才。

2、引进先进技术。建立动态协同式财务管理模式的,首先是集权与分权相结合。动态协同式财务管理模式类似管理学中的集权与分权相结合的管理方式,其次要协同合作。在动态协同式财务管理模式下,运用信息化技术可以实现财务与高校内部业务链的协同;第三是在前两者基础上进行动态分析,将实时动态的目标与预定目标进行不间断的对比.实现高校财务的动态管理。建立高校“ERP”。ERP是由美国咨询公司首先提出的。作为当今国际上一个最先进的企业管理模式.它能帮助实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高校财务管理要达到此目标必须大力提高信息化技术。开发具有规划意识的符合要求的财务系统;建立高校“CIHS”。CIMS是通过计算机硬软件。它能将企业生产全部过程中有关的人、技术、经营管理三要素及其信息与物流有机集成并优化运行的复杂的大系统。把此技术应用于高校财务管理中,既可以使财务管理不受空间地域的限制,又可以实现在线管理,便捷地产生各种反映部门财务信息。

当然还有更多的措施需要指出来以实现对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提高,但是以上两点笔者认为是最重要的,所以在这里对之进行简单的介绍,其他方面的内容,大多也是以这两点为基础展开的,所以暂不予论述。

实现高校财务管理的信息化建设是每一个高校必须要经历的,而且这是一个需要不断发展不断更新和完善的过程,因而也需要不断有新的研究论述的更新,以上提到的关于高校财务信息化建设的内容不过是最基本的几个点,但是未来更多的建设都必然是围绕这几个点展开的。

参考文献:

[1]詹汉荣.高校财务信息化建设思考[J]. 财会通讯,2012;11

[2]郝建新.高校财务信息化建设创新研究[J].现代企业教育,2012;3

上一篇:工地垃圾分类方案范文 下一篇:大班垃圾分类方案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