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监理制度范文

时间:2024-03-11 11:35:47

环境监理制度

环境监理制度篇1

1、认真学习掌握环保法律、法规、政策、标准及环保专业知识

2、热爱本职工作,熟悉监理业务,掌握监理工作程序和工作方法。

3、做到依法行政,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4、正确行使职权,秉公执法,清正廉洁,遵守行为规范。

5、查处迅速,及时报告监理工作情况。

6、履行工作职责,恪守监理工作范围,严守被监理单位技术业务秘密。

二、公开办事规则

1、增加执法透明度,自觉接受各方监督。

2、公开环境监理工作制度和工作程序。

3、公开环境监理执法依据和结论。

4、公开环境监理举报电话和举报信箱。

5、现场监理必须有两名以上监理人员参加。

6、执行任务时佩带统一执法标志,出示环境监理证件。

三、现场环境监理

1、对重点污染源及其污染防治设施的现场监理每月不少于1次。

2、对一般污染源及其污染治理设施的现场监理每季不少于1次。

2、对建设项目、限期治理项目现场监理每月不少于1次。

4、对海洋生态、自然保护区、生态示范区、综合治理工程、烟尘控制区、噪声达标区现场监理每季不少于1次。

5、对机动车尾气、禁鸣路段噪声等按规定进行现场监理。

6、对群众举报的污染源,及时进行现场监理。

四、现场巡视监理

1、保证现场巡视监理次数,提高巡视监理质量。

2、开展节、假日期间和夜间的值班巡视监理。

3、现场巡视监理须带便携监测仪器和取证设备。

4、认真询问,耐心回答有关问题。

5、详细记录现场查访情况,认真填写《现场监理记录》,经被监理单位有关人员签字后,报监理机构负责人阅批。

6、发现异常情况,应及时取证并按规定采取相应处理措施。

五、征收排污费工作

1、严格执行排污收费标准,坚持“依法、全面、足额、按时”的征收原则。

2、征收依据充分,核算金额准确,操作程序合法。

3、对被征收排污费的单位公布污染物排放标准和排污费征收标准,公布监测数据或污染量核定依据。

4、统一票据、统一征收、统一收费专户、统一管理。

5、符合排污费减、缓、免条件的,由缴费单位提出申请,按规定审批。

6、排污收费应按月或按季结清,及时解缴国库。

六、污染事故和纠纷查处

1、登记报告:对管辖范围内的事故、纠纷投诉及时登记,对重大、特大的事故或纠纷应及时按规定上报。

2、快查快办:查处人员应尽快着手进行案件的查处工作,一般要求一周内立案,三个月内结案。

3、现场调查:所有受理案件都应进行现场调查、取证,掌握第一手资料。

4、查处案件:所有受理案件均必须进行查处,有调查情况,有处理意见,任何人无权扣压不办。

七、环境监理稽查

1、上级环境监理机构对下级环境监理工作负有指导、培训和检查监督的责任。

2、下级环境监理机构必须积极参与上级组织的各项活动,按时完成交办的各项工作并及时报告完成情况。

3、下级环境监理机构每年12月底前应向上一级环境监理机构报告本年度辖区环境监理工作的全面情况。

4、上级环境监理机构对下级监理工作每年至少检查一次,对不能依法履行监理职责的责令其改正,直至报请同级环保护行政主管部门上收其部分环境监理权限。

5、上级环境监理机构对下级环境监理机构中不适宜从事环境监理工作人员。可建议其环保行政主管部门将其调离监理岗位。

6、下级环保行政主管部门聘任监理人员须经上一级监理机构审查同意,下级环境监理机构负责人任免须征求上一级环境监理机构的意见。

八、对排污单位来文、来函的回复

1、坚持分级处理,按权限回复的原则,做到件件复函。

2、上级和主管部门批办件,一周内提出处理意见,报批办单位。

3、对来文、来函应按收文登记、领导阅示、专人处理程序办理,由主管领导签发直接复函。

4、来文、来函一般在15日内复函,对口头、电话报告,做好记录,一般不做正式复函。

5、对已函复的来文、来函,监理人员应按函复意见执行。

6、已来文、来函及函复件,全部资料应整理存档。

九、环境监理档案管理

1、环境监理工作中形成的、具有保存价值的文件资料应定期移交档案管理人员。

2、档案管理人员对接收进库的各类档案资料要及时登记,进行科学分类、编目、排架。

3、定期检查档案保存情况,发现破损和字迹不清的应及时修补、复制。

4、档案库存做到帐务相符,搞好档案开发利用。

5、环境监理人员可按规定查阅环境监理业务档案,借出使用须办理借阅手续。

6、非监理机构人员查阅环境监理业务档案,须经监理机构负责人批准后,方可查阅。

7、需要摘抄、复制档案材料,须经主管领导批准同意。

8、借阅档案材料必须妥善保管,注意保密。

十、环境监理票据使用

1、排污收费票据和罚款票据由票据管理人员统一管理。

2、领取票据时,应登记票据种类、号码、发放日期,使用人应履行签字手续。

3、使用人应认真填写,出现填写错误须在票据上加盖“作废”章或注明“作废”字样,不得撕毁。

4、如票据丢失,应及时向票据管理部门及有关部门报告并声明作废。

5、票据使用完毕,需重新领取票据时,须把用完的票据存根如数交回,并由票据管理人员审核存档。

6、对已开出的下落不明的票据,通过银行收款的,由排污费财务人员查找,直接送达缴款单位的,由送达人查找。

7、排污收费应帐据相符,超过三个月未入帐的票据,由排污费财务人员负责追回。

8、缴款单位将票据丢失要求补发的,应持单位正式介绍信,经监理人员核对后方可补发,补发的票据应注明原票据,并将介绍信附在新补票据存根上。

十一、执法文书使用管理

1、执法文书由档案管理人员负责保管。

2、领用执法文书,须经主管领导批准。

3、填写执法文书,应按规定要求填写,内容规范、准确。

4、发送执法文书须按管理权限经有关领导审核签发。

5、送达执法文书,须办理执行单位签收手续。

6、执法文书使用完毕,按一事一卷的原则立卷归档。

十二、环境监理人员培训管理

1、环境监理人员均应接受岗位培训,经考核合格后持证上岗。

2、县及县以上环境监理机构负责人,应取得国家环境保护局岗位培训合格证书,其他环境监理人员应取得国家环境护局或省环境保护局岗位培训合格证书。

3、新上岗或换新岗的环境监理人员应经岗前培训,经考核合格后持证上岗。

4、环境监理人员每工作五年至少应经一次业务培训,考核不合格者不得上岗。

5、积极引导、鼓励环境监理人员学习政治理论、科学文化和环保专业知识。

环境监理制度篇2

第一条为加强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网络管理的建设和管理,规范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工作,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实施条例》,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水土保持生态生态环境工作应遵守本办法的规定。

第三条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工作的任务是通过建立全国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站网,对全国水土流失和水土保持状况实施监测,为国家制定水土保持生态环境政策和宏观决策提供科学依据,为实现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服务。

第四条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工作实行统一管理,分级负责的原则。

水利部统一管理全国的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工作,负责制订有关规章、规程和技术标准,组织全国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国内外技术与交流,全国水土保持公告。

水利部各流域机构在授权范围内管理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工作。

县级以上水行政方管部门或地方政府设立的水土保持机构、以及授权的水土保持监督管理机构,对辖区的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实施管理。

第五条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工作按水利部制定的技术规范和标准进行。

第六条省级以上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管理机构编制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规划,作为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经同级人民政府批准组织实施。对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规划进行修订的,须经原批准机关审查同意。

第七条在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工作中心成绩显著的单位和个人,由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管理机构或报请同级人民政府给予奖励。

第二章监测站网的建设与资质管理

第八条在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规划的指导下,按基本建设程序全国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站网,其运行实行分级负责制。

第九条全国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站网由以下四级监测机构组成:一级为水利部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中心,二级为大江大河(长江、黄河、海河、珠江、松花江及辽河、太湖等)流域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中心站,三级为省级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总站,四级为省级重点防治区监测分站。

省组重点防护区监测分站,根据全国及省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规划,设立相应监测点。具体布设应结合目前水土保持科研所(站、点)及水文站点的布设情况建设,避免重复,部分监测项目可委托相关站进行监测。

国家负责一、二级监测机构的建设和管理,省(自治区、直辖市)负责三、四级及监测点的建设和管理。按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规划建设的监测站点不得随意变更,确需调整的须经规划批准机关的审查同意。

第十条有水土流失防治任务的开发建设项目,建设和管理单位应设立专项监测点对水土流失状况进行监测,并定期向项目所在地县级监测管理机构报告监测成果。

第十一条下级监测机构应接受上级监测机构的业务指导。

第十二条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工作,须由具有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资格证书单位承担。

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资格证书管理办法由水利部另行制定。

第十三条从事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的专业技术人员须经专门技术培训,考试合格,取得水利部颁发的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岗位证书,方可持证上岗。

第三章监测机构职责

第十四条省级以上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机构的主要职责是:编制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规划和实施计划,建立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信息网,承担并完成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任务,负责对监测工作的技术指导、技术培训和质量保证,开展监测技术、监测方法的研究及国内外科技合作和交流,负责汇总和管理监测数据,对下级监测成果进行鉴定和质量认证,及时掌握和预报水土流失动态,编制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报告。除本款规定的职责外,各级监测机构还有以下职责:

水利部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中心对全国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工作实施具体管理。负责拟定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技术规范、标准,组织对全国性、重点区域、重大开发建设项目的水土保持监测,负责对监测仪器、设备的质量和技术认证,承担对申报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资质单位的考核、验证工作。

大江大河流域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中心站参与国家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管理和协调工作,负责组织和开展跨省际区域、对生态环境有较大影响的开发建设项目的监测工作。

省级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总站负责对重点防治区监测分站的管理,承担国家及省级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设施的验收监测工作。

第十五条省组重点防治区监测分站的主要职责:按国家、流域及省级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规划和计划,对列入国家省级水土流失重点预防保护区、重点治理区、重点监督区的水土保持动态变化进行监测,汇总和管理监测数据,编制监测报告。

监测点的主要职责:按有关技术规程对监测区域进行长期定位观测,整编监测数据,编报监测报告。

第十六条开发建设项目的专项监测点,依据批准的水土保持方案,对建设和生产过程中的水土流失进行监测,接受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管理机构的业务指导和管理。

第四章监测数据和成果的管理

第十七条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数据和成果由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管理机构统一管理。

第十八条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数据实行年报制度,上报时间为次年元月底前。

下级监测机构向上级监测机构报告本年度监测数据及其整编成果。开发建设项目的监测数据和成果,向当地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机构报告。

年报内容按有关技术规范编制。

第十九条国家和省级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成果实行定期公告制度,监测公告分别由水利部和省级水行政主管部门依法。省级监测公告前经国家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机构的审查。

监测公告的主要内容:水土流失面积、分布状况和流失程度,水土流失危害及发展趋势,水土保持情况及效益等。

国家水土保持公告每五年一次,重点省、重点区域、重大开发建设项目的监测成果根据实际需要。

第二十条各级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机构对外提供监测数据须经同级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管理机构同意。

第二十一条对在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中无故不上报监测数据,不按规定开展监测工作,在监测工作中弄虚作假,未经同意擅自对外提供监测数据的,按有关规定处理。

第五章附则

第二十二条本办法由水利部负责解释。

环境监理制度篇3

一、工作完成情况

(一)制度建设方面

为坚决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强化医疗废物环境监管,做好医疗废物应急处置工作,按照上级主管部门安排,我局转发了省卫建委《关于做好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期间医疗机构医疗废物管理工作的通知XX局转发的《关于印发<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医疗废物应急处置管理与技术指南(试行)>》、市卫生健康委《关于印发xx市医疗机构医疗废物管理集中整治百日攻坚行动工作方案的通知》和《关于进一步做好全市医疗废物集中处置有关工作的通知》,要求下属各医疗卫生单位严格贯彻落实,严格医疗废物信息报送制度。

(二)规范化医废暂存点设置和上交方面

为确保医疗废弃物集中化、规范化处置率达到100%,2020年,全县20家医疗卫生单位均设置了具备防鼠、防蝇、防蟑螂以及防渗漏和雨水冲刷等安全措施的医疗废弃物暂存点,和平凉市医疗废弃物集中处置中心签订了《医疗废弃物集中处置协议》,各乡镇(中心)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辖区的所有村卫生室、社区服务站、个体诊所签订了《医疗废弃物集中上交协议》,平凉市医废中心每月3次到各医疗卫生单位集中收集医疗废弃物,并出具《医疗废弃物运转联单》,做到了辖区医疗废物集中、规范处置,有效防止了医疗废弃物外流和污染等问题的发生,指标完成率100%。

(三)医疗废物申报登记、备案方面

为严格落实医疗废物申报登记、备案管理制度,2020年在县生态环境局备案的35家产生医疗废弃物的医疗卫生单位,按照相关要,在规定时限内均在甘肃省固体废物环境监管平台上及时进行备案、登记,并全部申报了2019年医废信息。

二、存在问题及下一步工作打算

虽然我局在医疗废弃物监管、应急处理和备案、申报等工作上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与上级的要求相比还存在一些差距,主要表现在:一是对部分个体医疗机构医疗废物监管还不够到位,医废收集桶塑料袋颜色使用不够规范;二是个别医疗废弃物暂存点内制度未上墙。

环境监理制度篇4

[关键词]环境监察;制度体系;创新

中图分类号:S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34-0384-01

一、环境监察制度创新的必要性

环境监察形势的不断发展促进了我国环境法制建设的不断加强,形成了从法律、行政法规到部门规章及地方性法规的较为完善的环境监察法律体系。然而,由于原国家环保总局升级为环保部、环境监理处改为环境监察局以及区域环境督察中心和环境应急中心的建立,我国环境执法监督的体制、名称、职能、任务和工作内容已经有了重大变化和改进,环境保护的工作形势促成了执法观念、手段和管理模式的更新。上述社会形势的变化使现有环境监察工作制度产生了数量多、内容重叠或者制度内容更新滞后问题;甚至在环境监管理念已经转变的前提下,部分法律制度尚处空白等问题,因此有必要对环境监察工作制度进行整理和完善。从整体工作任务层面看,现有法律体系和法律要求的相继修订对环境监察执法工作的要求有所变化;现有环境执法运行机制对环境执法人员的素质、能力和执法规范也提出了更加严格、更高水平的要求;环境保护新形势、新任务也要求原有环境监察工作的管理办法、工作制度和工作程序的不断调整和完善。从另一角度说,环境监察工作制度是正制定中的《环境监察工作办法》的配套制度,其修订将推动《环境监察工作办法》的完善和执行,建立起与现行环境监察各项工作相配套的制度体系。环境监察工作制度是环境执法工作的依据和保障。因此,为提高现代环境监察执法工作效率,删除一些过时的工作制度,新增一些适应新形势需要的工作制度具有极强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二、环境监察工作制度体系创新中遇到的问题

国民经济高速发展下,我国的环境监察工作随之有了更大的挑战,在实际工作中遇到了一些困难。必须加强对实际问题的解决能力,加大执法力度,对违法违纪的企业进行严肃处理,实现监督督促作用,保证监察工作的有效性。目前,我国环境监察工作存在的问题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环境监察队伍整体素质低,专业水平和自身的知识结构单一,监察设备陈旧、落后,难以适应快速发展的经济形势。②缺乏规范统一的环境监察制度,监察职能不明确,执法力度不够,监管不到位。③群众缺乏环保意识,对环境保护不重视,日常生活中的行为习惯对环境造成极大影响。

随着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在各行各业深入落实,我国的环境监察工作应加强自身队伍建设,提高监察人员的业务水平和综合素质,深入落实监管制度,加大监管力度,加强监察工作的创新性,改善我国环境质量,使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协调统一,实现社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三、新形势下完善环境监察工作机制体系的创新途径

1、提升环境监察机制监管人员的执法能力

加强环境监察人员的执法能力,是保证环境监察执法工作开展的重要因素。目前,我国大多数环境监察队伍规模较小,监察人员的整体素质和专业能力有限,必须建立完善的环境监察机制,使监察人员在执法过程中有法可依,有据可循;加强对监察人员的培训力度,提高监察队伍的综合水平,提高监察质量,强化责任意识和质量意识,使监察人员保持统一的思想,提高环境监察工作水平。

2、加强环境监察制度建设

环境监察制度是开展环境监察工作的前提和基础,必须建立科学规范的制度依据,结合先进的管理手段,对影响环境的因素进行监督和制约,充分发挥环境监察部门的作用,加强环境保护建设。

加强环境监察机制创新性,提高监察工作各个环节的规范性,提高监察工作的执法力度,根据新时期企业发展特点,创新执法方式,保证监察工作开展的科学性,提高执法效率。

3、抓住环境监察工作的中心,统筹全局

环境监察工作的内容较多,必须加强环境监管方式的创新性,使监管方式适应快速发展的经济形势,提高监管质量和监管效果。环境监管人员应结合实际工作,加强监管工作各项环节的建设,提高工作细节的规范性和科学性。加强节能减排和环保意识的宣传,通过网络、电视、报纸等新闻媒体,加强人们对于环境保护的重视程度,使环境保护融入到日常生活动,减少生活行为对环境的影响和破坏。同时,加强对相关企业的教育和引导,提高企业的环保意识,采用先进的节能环保产品,降低企业污染物的排放量,加强环境保护建设。

4、理顺环境监察机制结构,明确内部工作人员的责任

环境监察工作开展的好与坏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监管人员,其在环境监察中发挥着不可估量的作用。理顺环境监察机制结构,使监察责任明确到人,这样就能够保证监管人员各司其职,建立一个团结,统一目标的监管队伍,从而更好的促进环境监管工作机制的建设,有利于环 境保护建设,是推动我国经济不断增长的关键举措。

四、环境监察工作制度新体系的设立与规划

研究环境监察的工作发展历程,会发现它在我国环境监管的不同时期有着不同重要的作用。由于我国环保事业的快速发展,环境监察的大部分工作已经面临由征收排污费为主转变为全方位的现场检查和监督,范围增加了农村环境保护,环境监管工作应该与时俱进,随时代的脚步,顺应时势,努力发展新形势下环境监察工作制度体系的创新。

为了实现环境监察的各项工作职能,提高现代环境监察执法工作效率是制定环境监察工作制度的最终目的。机制创新是完备现行环境监察制度的重要途径,要统一协调,努力形成执法机构依法执法、单位进行自我调节、各部门密切配合、社会广泛参与的环境执法机制。为了更好地促进我国的环境监察执法工作,须增加必要的工作制度,整理现有的环境监察制度,以更新完善环境监察工作制度体系。

环境监察工作制度的创新必须搞好长期规划:①在环境监察法律、法规文件中,应制定一些工作制度,行使环境监察工作职能,这些制度称为目前工作制度,完备的法律基础和内容体系是目前工作制度所必要的,也保证了环境监察工作的顺利开展。②在环境监察工作的不断发展中应该快速完善环境监察工作制度,这些制度称为中期工作制度,可以丰富环境监察的内容,保障环境监察工作的顺利开展。③从长远的眼光来看,应该加大理论研究力度,从环境监察工作的理念上转变,结合实践探讨得到研究成果,通过法律形式建立一些适应新形势下的环境监察制度。这些制度称为远期工作制度,是环境监察工作创新的关键一步。

三个时期共同组成了新形势下环境监察工作制度体系的创新。通过了解现有的法律法规和有关的环境执法规章制度,依据环境监察工作制度体系的系统性、规范性以及科学发展观点和创新机制,考虑到环境监察工作的现代化要求和工作职责现状,笔者认为,当前环境监察工作制度体系的创新着重要体现以下两点:①根据环境监察的真正需要,整理各种制度类别,并添加更多适应新形势环境监察工作的制度,强化环境监察的执法;②构建工作制度体系的新框架,可分为内部制度和外部制度,内部制度包括人员和内部工作的管理,外部制度包括日常的巡查工作、执法处理、外部协调等各个方面。清晰的制度体系减少了制度的重复和内容的交叉,对提高工作效率有很大的帮助。

参考文献

[1] 宋海鸥,杜卫,毛应淮.新形势下环境监察工作制度体系的创新[J].观察思考,2012(6).

环境监理制度篇5

开展环境监测工作是各级人民政府落实对辖区环境质量负责的重要任务,是环境保护履行环境监督职责的重要手段,是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环境监测工作对于摸清环境质量现状,落实环境保护基本国策,满足广大群众的环境知情权,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作用。为了加快推进环境保护历史性转变,探索环境保护新道路,现就进一步加强新时期环境监测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进一步提高对环境监测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一)环境监测的新作用。环境监测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性公益事业,各级环保部门为评价环境质量状况,掌握污染物排放情况,分析污染物对生活环境、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的影响,实施环境监督管理,检验环境保护工作成效,必须开展环境监测工作。环境监测数据是制定环境保护政策和措施的基础,是环境管理、执法、统计、信息和环保目标责任制考核的依据。

(二)环境监测的新要求。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环境监测工作,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决定明确提出“加强环境监测,定期公布环境状况信息”,把环境监测和公布信息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来部署。第六次全国环保大会要求“全面反映环境质量状况和变化趋势,准确预警各类环境突发事件”,在2009年全国环境监测工作会议上提出了新时期环境监测的工作目标,即真正说得清污染源状况、说得清环境质量状况及其变化趋势、说得清潜在的环境风险。

(三)环境监测的新任务。坚持以探索环境保护新道路统领环境监测事业发展,在探索环境保护工作时必须统筹考虑环境监测的发展,使环境监测工作满足环境管理的需要,成为环境保护工作的有机组成部分,要把建设先进的环境监测预警体系作为根本任务,尽快实现环境监测从传统到现代、从粗放到精准、从地面到天地一体化、从分散到集成联动、从现状监测到预测预警的全面而深刻的历史性转变。

二、强化环境质量监督管理,保障环境管理需求

(四)建立环境质量考核机制。改善环境质量是环境保护工作的目的,各级环保部门要高度重视环境质量的变化,将环境质量作为环境保护目标和环境补偿机制考核的重要依据。强化对环境质量的监督管理,公布重点流域和重点城市的环境质量状况,对环境质量不达标的地方要采取有针对性的环境保护措施,限期改善环境质量,提高环境监测的执法力。

(五)把环境管理需求作为环境监测主攻方向。各级环保部门要进一步落实“环境管理必须依靠环境监测,环境监测必须满足环境管理”的基本方针。切实加强环境监测管理,有针对性地开展环境监测工作。要充分发挥环境监测数据的作用,提高环境管理与决策的科学性和针对性。环境监测要围绕环境保护中心工作,努力为环境管理提供科学规范的环境监测数据,为社会公众提供准确的环境监测信息。

(六)理顺监测行政管理和技术的关系。环保系统实现了监测行政管理与业务技术的分离,监测行政管理要把工作重点放在加快推进法律法规建设、完善监测体制机制、制定各项监测制度、编制规划计划、加强环境质量监督管理、协调解决重大环境监测问题上;各级环境监测机构,要将工作重点从过去的协助环境监测行政管理转到抓好环境监测业务技术上来,尽快实现“技术立站、科学监测”的定位转型。要进一步完善环境监测机构的职能和职责,使环境监测机构在技术上做到责、权、利相统一,任务、经费、能力相配套,监测队伍稳定,发展势头良好,不断提高技术支撑保障能力。

三、深化环境质量监测,说清环境质量状况

(七)健全环境质量监测和公告制度。各级环保部门要健全环境质量监测制度,科学制定本辖区环境监测方案,确定环境质量监测范围、项目、频次和任务承担机构,组织实施环境质量监测,根据本辖区的环境监测数据评估和预测环境质量状况及其变化趋势;组织开展环境质量监督性监测,对环保工作绩效进行评估,对资源保护工作进行监督,对重点区域、流域环境质量实施预警。要建立和实行环境质量公告制度,统一综合性环境状况报告和重大环境监测信息。

(八)加强例行监测,扩大监测领域。县级以上城市要开展环境质量监测,根据环境保护工作的需要和实际监测能力,严格按环境质量标准项目开展环境要素监测。有条件的地方,要积极拓展环境质量监测指标,针对臭氧、PM2.5、有机污染物和有毒有害污染物开展监测,把危害群众身体健康、威胁城乡居民食品安全、影响可持续发展的突出环境问题逐步纳入例行环境监测,要探索扩大环境监测领域,逐步开展土壤、生物、振动、光、热等监测,加强辐射环境监测。要充分利用卫星遥感监测技术和成果,提高环境监测水平,建立“天地一体化”环境质量监测体系,重点开展敏感区域的生态环境状况、“三湖一库”等重点水域的水体富营养化等监测工作。

(九)明确划分环境质量监测范围。按照环境保护分级管理的原则,进一步明确环境质量监测的责任主体和监测事权,各级环保部门负责开展本辖区的环境监测工作。国家在地表水方面主要监测各大流域干流及满足一定条件的支流、重点湖库和跨国界水体;在环境空气方面主要覆盖所有地级以上城市、重点区域和大气环境质量背景地区;国家监督性监测主要覆盖近岸海域、生态环境等领域。上级环保部门的监测数据要让下级环保部门共享,实现全国环境监测数据共享。

(十)加强重点流域、区域联动监测。进一步推动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重点区域空气质量联动监测。加强三峡库区及其上游、南水北调等重点流域水质联动监测。要针对区域、流域污染特征、主要环境问题,采取手工、自动与遥感监测相结合的方式,要按照联动监测方案,加强协调配合,实现数据共享,及时报送监测结果,编制监测报告,为区域、流域污染联防联控提供技术支撑,促进区域、流域环境质量改善。

(十一)统筹城乡环境质量监测。各省(区、市)环保部门要按照环境保护部关于农村环境监测工作的部署,组织开展农村环境监测试点工作,以“以奖促治”村庄(乡、镇)为重点,集中力量开展农村地表饮用水水源、地下饮用水水源、空气、土壤等要素监测。加强重金属排放区环境质量监测,摸清重金属排放对环境的影响。要用城市环境监测技术和力量带动农村环境质量监测,充分发挥县级环保部门的作用,逐步建立农村环境监测制度和技术规范体系。

四、加强污染源监测,为污染减排提供支撑

(十二)建立和完善污染源监测体系。进一步建立健全排污企业自行开展排放污染物的监测制度,规范企业自测行为;理顺企业自测、主要污染物自动监测设备监测和环保部门对污染源排放的监督性监测的关系,充分发挥各自监测的作用;进一步提高和规范建设项目环保验收的监测技术和程序,完善建设项目环保验收监测工作。同时要尽快制定各行业污染物排放监测规范和企业达标排放评价的办法,深入分析研究污染源监测管理和技术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学习、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和做法,探索建立符合国情的污染源监测管理、业务和技术体系,全面推进污染源监测工作走上制度化、规范化轨道。

(十三)规范污染源监督性监测,说清污染源状况。各级环保部门要加强污染源监督性监测工作的管理,确保各行业按照排放标准的要求监测,实现特征污染指标的全覆盖;要督促排污企业加强污染源监测基础设施如排污口、监测平台等规范化建设,为污染源监督性监测工作提供基础保障。要建立完整的污染源排放基础信息档案,组织编制污染源监督性监测报告。要做好核与辐射重点污染源监督性监测。要加强对企业排放重金属的监测,统计区域重金属排放总量,分析其与周边区域环境质量的关系,逐步开展污染源温室气体监测工作,为温室气体减排奠定基础。

(十四)做好污染源自动监测数据有效性审核,促进企业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使用自动监测数据计算。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批转节能减排统计监测及考核实施方案和办法的通知》(国发〔2007〕36号)精神,建立和完善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监测体系,国家重点监控企业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安装主要污染物自动监测设备,并确保自动监测设备的正常运行。各级环保部门要加强对污染源自动监测设备运行情况的监督考核,通过对自动监测数据有效性审核工作,监督其正常运行,保证其监测数据准确和有效使用。

五、做好预警与应急监测,说清潜在环境风险

(十五)加强环境预警监测。各级环境监测机构要加强对环境质量例行监测数据和自动监测数据的综合分析,发现数据出现明显异常或者显著变化的,应当分析原因并及时向同级环保部门提交异常报告或者预警信息报告。要加强省界断面及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自动站建设,根据不同流域的污染特征,适当增加重金属、有毒有害有机污染物自动监测设备。要充分发挥自动监测的预警监视作用,研究开发预警表征平台,准确把握环境安全隐患所在,提高说清潜在环境风险的能力。

(十六)做好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监测。应急监测要按照分级负责、属地管理原则,理顺应急监测管理机制。各级环保部门应当根据国家和地方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编制本行政区环境应急监测预案,加强应急监测能力建设和应急监测人员培训,定期组织应急监测演练。各级环境监测机构,应针对当地环境风险源状况,建立环境风险源应急监测数据库,包括应急监测人员、设备、方法、标准、防护要求等,确保在发生污染事故情况下,迅速赶赴现场,开展应急监测工作,及时为污染事故处理处置工作提供技术支撑。

六、加强环境监测质量管理,提高监测数据科学性和规范性

(十七)实施全过程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各级环境监测机构要加强采样、样品运输和贮存、样品前处理、实验室分析、数据处理和报告编写等全过程质量控制和质量保证工作,加强自动监测系统运行管理和日常维护,严格执行三级审核制度,保证监测数据的科学性、规范性。要研究制定污染源自动监测、应急监测等质量控制及质量保证技术规范,实现监测全程序质量管理。

(十八)完善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要重点开展环境监测质量管理指标体系研究和设计,建立环境监测仪器设备准入制度,加强环境监测专用仪器、设备的适用性检测,定期和更新环境监测专用仪器设备适用性检测合格产品目录,加强环境标准样品研究与开发,逐步建立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信息系统和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

(十九)加强质量管理考核工作,形成质量管理长效机制。各级环保主管部门要认真贯彻落实《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三年行动计划(2009-2011年)》要求,定期对监测机构的《环境监测质量管理规定》、《环境监测人员持证上岗考核制度》执行情况、环境监测仪器设备使用情况进行检查。要健全环境监测质量监督和考核机制,开展质量巡查、同步监测、实验室比对、质控考核、质量体系运行情况检查等多种形式的质量监督活动,形成监测机构内部的自我监督、上级机关的监督制约机制。尽快制定环境监测机构资质管理办法,推进环境监测人员职业资格制度,完善环境监测质量管理的考核评价制度。

七、加强环境监测技术研究,提升监测技术水平

(二十)全面提升环境监测技术水平。要全面推进环境监测的基本理论、布点方法、监测技术方法、评价方法、表征技术研究,以环境质量综合评价、污染源监测和应急监测为重点,完善环境监测的技术路线、标准方法、技术规范体系,建立健全有中国特色的环境监测技术体系。各级环境监测机构要认真执行各项环境监测制度,严格按照国家标准和规范开展监测工作,提高环境监测工作的标准化、规范化和科学化水平。要优先采用国家标准的监测分析方法,对尚未建立国家标准分析方法的项目,可以参照行业标准方法或EPA、ISO标准方法。要不断创新监测数据分析手段和表征方法,加强环境监测数据综合分析,努力提高为环境管理服务的能力和水平。要深入研究主要污染物减排与环境质量改善的关系,积极探索依据环境质量确定减排目标,分配减排任务,考核减排成效的体制机制。

(二十一)加强监测技术交流与培训。各级环保部门要切实做好监测人才培养和储备,制定环境监测人才队伍建设的战略规划,实施人才培养工程,优化人才队伍结构。要安排专项培训经费,以灵活多样的形式,每年对在职监测人员开展多层次、多领域的技术培训。要严格执行监测技术人员持证上岗制度,适时组织环境监测技术大比武,提高基层监测站管理和技术水平。要大力引进监测技术骨干,形成老中青相组合、高中初级技术人员合理配置、专业和知识结构科学合理的监测队伍,加强环境监测技术国际交流与合作,为完成新时期环境监测任务提供强有力的人力资源保障。

八、加强环境监测信息公开,满足公众知情权

(二十二)定期报送环境监测报告。地方各级环保部门要按照国家有关法规和技术规范要求,定期组织编制各类环境质量报告、污染源监督性监测报告等,并每年向同级人民政府及上一级环保主管部门报送。

(二十三)加强环境监测信息公开。按照国务院“三定”方案要求,环保部门负责环境监测的信息,各级环保部门应在每年“六·五”世界环境日前对外上一年度环境状况公报,并定期环境质量报告。要规范环境信息的内容、方式,进一步扩大范围,满足人民群众的环境知情权。要协调处理好与有关部门的关系,促进各部门间信息交流和共享。

九、加强对环境监测工作的领导,关心监测队伍的发展

(二十四)加快能力建设,保障运行经费。当前,中央出台了一系列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惠民生的重大举措,大幅度增加了环保投入,各级环保部门要紧紧抓住这一有利时机,使用好中央补助资金,积极争取地方财政资金,加大环境监测能力建设投入,强化环境监测基础能力,为建设先进的环境监测预警体系奠定能力基础。要按照加强省级站、全面配齐地市级站、逐步完善县级站的建设思路,推进监测站标准化建设。着力解决监测技术人员不足、人员结构不合理、监测用房面积不够、监测仪器设备缺乏、监测运行经费不足等问题,各级环保部门要足额拨付环境监测运行经费,保障监测工作正常开展。

(二十五)关心环境监测队伍发展。各级环保部门要结合机构改革,健全监测管理机构,同时加强环境监测机构的领导班子建设,在人力、物力、财力上给予支持。要定期听取环境监测机构的意见和建议,了解监测工作进展情况和存在问题,因地制宜地出台相应政策措施,积极争取地方政府支持。要保障监测技术人员的福利待遇,探索建立监测人员工伤、保险等制度,确保监测队伍稳定。

环境监理制度篇6

【关键词】环境监测;质量管理;环保

在科技迅猛发展的今天,提高检测水平是关系检测站生死存亡的大事,这就要求监测人员开拓思路,改变以往质控的狭隘思想,从以往质控的狭隘思想,从监测的源头到报告的发出每一步都要进行质量控制,对每一个相关的监测人员都要进行控制,对每一台仪器都要进行控制,只有这样才能使监测质量越来越高,使监测站的工作得到更大的发展,使环境监测更好地为环境保护工作打好基础。

1 环境监测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1)监测基础工作薄弱

这个问题一直是制约监测发展的重要因素,包括科研能力不强、技术储备不足、监测手段落后、拔尖人才匮乏。环境监测仪器设备科技含量较低,数量少,使用频率高和故障率高,几乎没有环境污染事故应急监测的仪器设备。

(2)监测能力建设不足,地区间发展也很不平衡

由于历史原因和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环境监测能力建设还有所欠缺,区域间能力建设差异比较明显。多数三级站人员业务素质不高,装备条件较差,开展工作十分困难,监测运行经费得不到有效保证;部分二级站的建设远远达不到标准化建设的要求。

(3)监测质量保证的考核管理办法不够健全,部分质量管理制度未能很好落实,个别同志对单位自我发展的能力信心不足,缺乏市场竞争的理念。环境监测人员经费、仪器设备更新和维护费、环境监测技术研究经费、办公费等正常的公益性事业经费投入严重不足。

(4)综合分析水平仍需提高 当前我们提供的监测报告质量参差不齐,现状多、变化原因少;缺乏综合性、系统性、规律性分析。由于历史及多种原因,目前在职人员中真正符合思想好、作风正、懂业务、会管理、学历高条件的实验检验人才、综合分析人才、学科带头人和复合型人才较缺乏,致使环境监测工作效率不高、环境质量综合分析水平不能完全满足环境管理需要。

(5)环境监测质量不能完全满足环境管理 大部分环境监测仍采用室外手工采样、实验室仪器分析的方法,从采样到分析,由于工作程序和样品运输等环节较多。各个环节不同程度存在着与《环境监测技术规范》和《质量管理规定》不相一致的问题,使环境监测质量不能完全满足环境管理的需要。

2 提高环境监测质量管理的对策

2.1 加强质量管理人员管理

质量监督员要具有与其所承担的工作相适应的技术知识、专业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树立质量第一的思想,监测站要推行全面质量管理,确定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明确质量职责,组织制订质量管理的中期、远期发展规划,通过质量控制和质量保证,实现既定的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 正确贯彻执行国家标准方法和技术规范,积极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配备先进监测手段。 同时重视和控制质量成本,减少质量损失,提高质量管理水平和效益。

2.2 完善质量管理制度

完善的管理制度是质量保证的根本。 首先,应明确管理机制、管理职责、主要工作内容和基本要求等,使质量管理工作有制度可依,改变目前制度与实际情况不符的状况。 应建立定量考核、同步监测和质量巡检、抽查等制度,逐步完善质量管理制度化建设。 其次,应尽快完善各个监测业务领域的质量管理制度,并加强各类管理制度执行情况的监督和检查, 改变目前各个监测领域质量管理制度建立不均衡的情况, 特别要弥补自动监测系统等新领域的空白。 第三,尽快建设规范化的环境监测质量评价模式,特别是要强化全程序监测质管理理念, 将质量管理评价模式从实验室内的量控制扩大到包括设计、采样、分析、审核、质控所有相关环节、甚至扩大到整个监测站。

2.3 应用 TQC 技术,提高监测工作管理质量

全面质量管理(TQC)是一门现代化的企业管理技术,其含义为:“企业全体职工及有关部门同心协力,把专业技术 、经营管理 、数理统计和思想教育结合起来,建立起产品的研究设计、生产制造、售后服务等活动全过程的质量保证体系, 从而用最经济的手段生产出用户满意的产品。 ”其基本核心是强调提高人的工作质量,保证和提高产品质量,达到全面提高企业和社会经济效益的目的,其特点是从过去的事后检验和把关为主转到预防和改进为主。 由于环境监测工作从制订监测计划、布点、采样、分析、数据处理到结果报出等与企业生产有着相似的过程,其产品为监测数据或报告。 因此,运用 TQC 的管理方法进行监测质量保证工作也应是可行的、有效的。

2.4 完善环境监测网络体系建设

目前,我国已经建立了四级环境监测站,通过近几年的努力,环境监测软硬件建设都得到了较大的加强, 对监测各种环境污染因子形成了一定的监测能力,对强化环境管理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由于多头管理、系统的结构布局规划的缺失以及监测网络建设的滞后等因素的影响,这些监测站还缺乏有效的组织和整合,并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环境监测网络和具备相应的网络运行功能,其潜在的作用功能也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还不能完全满足当前环境管理的实际需要。 因此,要强化环境监测工作,完善我国环境监测网络体系,环境监测网络建设必须按照“统一归口管理和指导,系统分类规划和设计,法规制度配套完善,职责任务上下厘清,合理配置社会监测资源,运行稳定高效”的总体思路进行。

2.5 加大实验室投入,提高监测数据的可信水平

由于环境监测分析大多数都是微量分析, 所以监测数据的质量与实验室环境有很大关系。 当然,除了改善实验室环境,还应该加强实验室标准化、规范化管理,也就是说,实验室不仅卫生条件要好,而且还要做到布置合理,温度、湿度、光照等环境条件要满足环境监测技术要求。

3 结语

影响环境监测质量的因素主要受样品的采集、保存、管理与运输过程,分析测试使用的仪器,选用的分析方法及测试环境以及监测技术人员素质等诸多方面的影响。要提高环境监测质量,必须加强环境监测的质量管理和质量控制,确保监测数据的有效性和精准性。提高环境监测技术人员的工作责任心,避免人为的偶然误差和过失误差。确保环境监测更好地为政府决策和环境管理服务,为蓬勃发展的环境保护事业铸就更加夯实有利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国家环境保护局.环境保护法规和科学知识学习手册[S].中国环境科学版社出版,1992.

[2]彭刚华,梁富生,夏新.环境监测质量管理现状及发展对策初探[J].中国环境监测,2012(02).

环境监理制度篇7

关键词近岸海域;环境监测;质量保证;质量控制

近岸海域环境监测工作始于20世纪70年代,发展于20世纪末。近岸海域环境监测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是环境监测的组成部分,伴随着监测工作一同发展。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以监测分析和评价方法标准、规范、指南、导则为依据,以相关制度(监测预算制度、建站标准、持证上岗及计量认证)为基础,是一项贯穿整个生态环境监测体系、保证监测质量的工作体系。环境监测质量保证是整个环境监测过程的全面质量管理,包含保证环境监测数据正确可靠的全部活动。其主要内容是制定良好的监测计划;根据需求、可行性、经费保证等,确定对监测数据的质量要求;规定相应的分析测量系统等。具体包括采样方法,样品处理和保存,实验室供应,仪器设备,器皿选择,量器校准,试剂、基准物质选用,分析测量方法,质量控制程序等。环境监测质量控制是针对监测过程的控制方法,是质量保证的一部分。质量控制包括内部质量控制和外部质量控制,内部质量控制包括自控和他控的空白实验、校准曲线核查、仪器设备定期标定、平行样分析、加标样分析、密码样品分析,编制质量控制图等,是实验室自我控制质量的常规内容。外部质量控制一般由常规监测之外有经验人员来执行,以便对数据质量进行独立的评价。采用的方法有分析测量系统的现场评价和分发标准样品进行实验室间的评价,其目的在于协助各实验室发现问题,提高监测分析的质量。由于近岸海域环境监测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工作的发展受经济发展、环境管理及对环境监测质量要求的影响,长期处于“要求多,投入少”的局面。分部门的监测组织、要求和保障,造成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近岸海域环境监测在人员、经费和设备上投入较少,并一直落后于大气和地表水等监测投入。随着国家对生态环境的重视,近岸海域环境监测的质量问题逐步显现出来,表现在:管理存在差距,按部门管理,低水平重复工作多,监测与评价结果存在差异,监测及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要求不统一;投入不足,整体监测水平的提高不能满足监测质量提升的要求;监测制度落实不到位,监测质量控制要求难以按照规范全面落实;人员水平得不到提高,监测质量控制手段实施不完整。在环境质量考核的背景下,还存在监测受到干扰等不良现象。总结过去十几年来全国近岸海域环境监测网的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经验,为提高近岸海域环境监测的质量,建议:第一,要加快环境监测依法实行“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监测”的步伐;第二,建立、健全环境监测制度;第三,在过去工作的基础上,完善现有监测质控要求,并在监测中贯彻落实;第四,提高管理水平,为保证监测质量营造良好的氛围,具体措施如下。统一标准认识,夯实监测基础标准是监测及其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的基础。根据目前国家标准的实际管理现状,“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监测”应从统一对标准的认识做起。目前国家已经建立涉海水质、沉积物和生物的环境质量标准,也建立了污染物排放标准,监测方面已有国家监测与分析标准,不同部门也相应建立了行业的相关监测方法、规范、导则和指南等。由于国家的环境质量和污染排放标准存在宣贯不足、执行监督不足、一些监测人员对标准的学习和认识不足,在不同部门组织的监测中,大多未能按照环境质量标准和污染物排放标准等进行监测。从目前不同部门的公报中可以看出,不同部门对执行标准的认识不同。在国家监测方法标准建立方面,由于存在部门间的分工与沟通问题,不止一个部门表示制定一项国家的监测分析方法标准的立项和程序难度很大,只能通过制定行业标准解决。由于国家监测分析方法标准制修订难度大,一些国家环境监测方法标准长期不能得到完善,出现建立的个别行业监测与评价方法与现行国家环境质量标准和污染物排放标准相矛盾的问题。也有用行业标准替代国家标准的现象,从标准管理和使用上造成了监测和评价的混乱。为此,从国家近岸海域环境监测管理的角度,当务之急是:第一,统一部门间、监测机构间对已有国家环境质量和污染排放标准的认识,做到依法、依标准制定监测计划和按标准开展监测与评价工作。第二,按照标准体系的正常规则,以行业标准为国家标准的补充和细化为原则,完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管理,为提高近岸海域相关环境监测国家标准制修订效率提供保证。第三,对现行国家和行业的近岸海域相关环境监测标准进行梳理,及时废除与环境质量标准和污染排放标准相矛盾的行业标准;将相似或相同并且比较成熟的不同行业的监测标准,列入国家监测标准制修订计划,及时上升为国家监测标准;对原有国家监测方法和评价标准进行评估,适时修订,不断使国家环境监测标准适应环境管理和开展监测的要求。

完善体制机制,落实质量保证

完善的环境监测管理体制机制是近岸海域环境监测质量的保证。近岸海域环境监测的质量以监测管理体制、监测管理制度、质量控制管理制度及方法等为基础,受管理体制和机制的制约,以管理制度的有效实施为保障。监测管理制度最重要的是管理体制和管理机制,包括了监测人财物的保证、责任分工以及质量控制相关制度等。质量控制以分析和评价的方法标准、规范、指南、导则、物质标准、仪器标准、操作规程等为基础,以相关质量控制要求落实为依据。在国家监测制度建立过程中,处于经济发展为首要任务的大环境下,由于经济基础差、体制机制不完善和认识缺失等问题,监测的经费、人员和设备保证力度不足或缺少保证,长期存在因经费不足影响监测质量、企业作假、监测单位未担负起责任、行政干扰等问题,直接影响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工作的有序开展。甚至一些监测人员将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作为监测工作之外的负担。根据对全国近岸海域环境监测网开展的监测条件调查来看,许多单位普遍存在采样设备、样品运输中保存条件差等问题。随着国家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的提出,环境管理需求发生变化,体制机制正在发生改变。以往的保障措施、质量控制要求不落实的状态也正在发生改变,国家事权上收将从管理体制上,逐步解决以前监测管理体制和机制问题。在法律层面,对企业或为企业提供假数据、因管理而出现的干扰监测问题,已经有了明确的规定。污染源企业自测、“谁考核谁监测”、省以下环境监测垂管等措施的实施,将进一步解决污染责任和行政干扰等问题。这些措施也为近岸海域环境监测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的落实,提供了较好的实施环境。为保证监督责任的落实,体制和制度方面,已经迈出了一大步。后续的措施是在有监测人员、经费和设备保证的条件下实施的;质量控制将在监测单位自控和接受外控的条件下,按相关标准、规范实施,使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真正落到实处。

落实质量控制要求,严格规范监测

好的制度最终在于落实。质量保证的制度机制得以解决后,质量控制制度和要求的落实将对监测的质量起到重要作用。近岸海域环境监测的质量控制制度和要求中,监测过程的要求来自于标准和规范,管理的控制来自于三级审核制度、实验员上岗制度和计量认证等要求。这些要求的落实是监测结果合法性和可溯性的保证。在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不受重视期间,一些监测单位和监测工作中,或多或少存在不按规范监测、审核走过场、质量控制措施不落实等现象。在国家强调质量控制时,一些监测人员会提出反对意见,不是认为有负担,就是认为没必要;在一些监测单位,制定的质量控制制度全面,但存在制度在监测中得不到落实、监测和质量控制计划不对应、质控人员开展实验室内部质量控制阻力大、监测人员开展自控应有条件得不到保障等,这些现象限制了质量控制的落实,也不符合法律法规对监测的要求。落实质量控制制度和要求,是法律法规对监测及保证监测质量的基本要求。按监测规范制定监测和质量控制方案、开展监测与质量控制,是说明监测质量的基本程序。为保证说清监测质量,落实制度是必然选择。在过去的几十年监测工作中,“以内部质控为主、外部质控为辅”的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制度和措施基本是成熟的,如实验室内部质量控制和外部质量控制均有一定的经验,在已建立的质量控制制度中都有体现。近十年来,全国近岸海域环境监测网在开展近岸海域环境监测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工作中,在监测单位开展日常监测的基础上,已经开展了能力验证、质量控制检查和抽测比对监测等工作,质量控制检查已经不仅对制度执行、实验条件与环境、采样、分析、记录等工作进行了检查,还采用了外控密码样控制方法。通过检查发现各监测单位的质量控制制度和要求的执行效果总体较好,但一些单位依然存在要求执行不到位的问题,如:容器检查不落实,密码平行样、标样或加标回收样等未达到规范要求的比例等,极少数单位还存在监测计划达不到要求、监测方法选择存在问题等。经过不断交流和培训,这些问题有所改进,但依然有单位不能完全按照规范要求实施监测,对质控工作的计划和设计需要进一步完善。面对环境质量考核的新形势,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需要不断补充和完善,特别是干扰问题,一方面要补充完善现有制度和措施,同时也更需要通过落实制度和要求,来保证监测质量和保护监测人员。为此,全面落实内部质控措施和加强外部质控力度,将是下一步近岸海域环境监测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的重要工作;在已有工作基础上,完善并继续开展监测质量的评价是说清监测质量的基础。通过这些工作,将使监测单位切实落实制度和要求,也将使近岸海域环境监测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工作在正常轨道上前行。

提高管理水平,确保监测质量

监测管理水平决定监测质量。近岸海域环境监测质量保证是一项涉及监测全部活动的工作,监测管理、采样、分析和质量控制人员是全部过程的执行者,工作环环相扣,缺一不可。监测管理需要深入到计划、监测、质控、审核与报出等各个程序的实施过程,监测人员是监测的实施者,责任心、人员素质和人员数量是监测质量的基本保证。监测负责人员要制定计划、安排,负责审核监测结果;质控分析人员实施采样、分析等内部质控的他控和质量监督;采样人员和分析人员实施监测,这些都需要政府的监测管理部门为其创造好的工作条件和氛围。人员的责任心、人员素质和人员数量决定了监测实施的质量,责任心决定工作态度,好的监测态度是监测质量的基础;人员素质决定监测实施的质量,只有好的人员素质才能获得有质量保证的监测结果;人员数量决定了工作的负荷量,只有人员与工作量相匹配,才能保证监测按照计划、安排、程序和方法要求实施。在监测工作量大和忽视监测质量的情况下,管理者过多强调监测的责任,而忽视实施监测人员的责任心、人员素质和数量,使一部分监测人员责任心受到挫伤,忽视自身素质提高,“有数据就行”的错误管理方式使已建立的质量控制制度的执行打了折扣。目前监测数据的代表性、准确性、精密性、可比性和完整性较差,主要体现在一些监测人员在采样、样品保存、运输、测试、质控和记录等过程中存在不规范操作。这些现象直接影响了监测结果的质量。在提高近岸海域环境监测质量要求的大环境下,从管理角度上为监测单位排除干扰,是减少监测人员不必要心里压力和提高监测人员责任心的重要保证;加强人员培训和监督,将为人员自觉提高自身素质营造良好氛围,也是监测人员自愿提高技术水平的先决条件;按工作量配备人员,是解决监测人员过重负荷下产生失误的基本规律。在完善我国近岸海域环境监测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工作的过程中,提高监测管理水平已是直接影响监测质量的重要环节。在今后一段时间内,提高监测管理水平,消除监测人员的心理负担,促进监测人员整体素质和技术水平的改善,将是不断推进监测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有效实施的重要工作。

主要参考文献

[1]中国环境监测总站《环境水质监测质量保证手册》编写组.环境水质监测质量保证手册(第二版)[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1994.

[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海洋监测规范(GB17378.1-7-2007)[S].2007.

环境监理制度篇8

关键词:环境监理,问题分析,对策解析

环境监理与工程监理类似,是一种有效的监督管理手段。环境监理主要是对工程建设过程中的施工行为进行监督,避免工程建设过程对周围的环境造成污染。同时通过环境监理的设置也可以有效的加强工程施工质量的管控,使工程在施工质量和环境保护方面都能够取得积极效果,满足工程建设的实际需要。但是结合环境监理工作实际,目前环境监理工作还存在一定的问题,要想提高环境监理工作的有效性,就应当对存在问题进行认真分析并制定具体应对策略,保证环境监理工作能够得到有效的开展。

1环境监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1.1环境监理缺乏明确的法律依据

虽然环境监理工作相对重要,但是从目前环境监理工作的开展来看,最明显的制约因素在于环境监理缺乏明确的法律依据。无论是环境监理工作还是环境监理人员在工作当中都会遇到这一尴尬局面,没有明确的法律依据导致了环境监理工作在开展过程中没有有效的法律作为支撑。同时,环境监理工作如果不得到法律的认可和大力支持,那么在实际的工作过程当中也会存在较大的阻力。因此,法律依据问题必须得到有效的解决,只有明确的法律依据支持,环境监理工作才能够取得实效。例如现在的环境监理只有大的法律制度,却缺乏细节方面的法规和条款,导致了有些违法行为难以找到对应的法律条款进行处罚。所以,目前环境监理缺乏明显的法律依据问题相对突出,值得我们重视。

1.2环境监理受到工程监理的制约

在目前工程建设过程中,虽然有些工程设置了环境监理,但是在实际的工作中环境监理往往受到工程监理的制约,工程监理无论是在管理权限还是在管理手段上都比环境监理要多,而环境监理在实际的监理工作中容易发生管理权限不够或者没有处罚权和处置权等问题。即使发现了施工过程中存在一定的违规问题,但是在具体的处置过程中也无法得到工程监理的认可。因此,环境监理的权限问题必须得到有效的解决。目前环境监理还没有独立的地位,在工作职责划分上属于从属关系,归工程监理管辖,给环境监理工作的开展带来了不小的影响。因此,如何解决环境监理的工作地位问题,是关系到环境监理工作能否有效开展的关键。

1.3环境监理缺乏专业的监理人员

环境监理与工程监理不同,环境监理不但需要具备完善的施工常识,同时还需要对环境保护知识以及环境保护法律有全面的认识和了解。基于对环境监理工作的把握,环境监理需要专业的监理人员,同时也需要监理人员有较好的责任心和较强的专业素质。如果环境监理人员达不到这些标准,那么环境监理工作在开展过程中就难以取得积极效果。因此,环境监理缺乏专业监理人员的问题已经成为了制约环境监理工作有效性的重要因素,应当予以有效的解决。

1.4环境监理缺乏明确的收费标准

从目前环境监理工作的实际开展情况来看,虽然环境监理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开展,但是在具体的收费过程中却没有明确的收费标准作为依据,导致了有些环境监理在工作完成之后没有办法得到及时的结算或者所结算的金额与实际的工作量不符,而这一问题的解决除了要依靠法律法规的制定之外,还应当从收费标准的明确等方面入手,使环境监理有着相对明晰的收费标准,并且在具体的工作和收费过程当中能够有所依据使环境监理工作合法化正规化。

1.5对环境监理的风险没有足够的重视

环境监理与其他工作不同,在环境监理过程中,应考虑到环境监理对工程建设之后周围环境产生的现实影响。如果环境监理工作不严谨,或者环境监理工作不细致,会直接导致工程建设项目难以达到环评标准,对工程项目的合法性和日后的实际使用都会带来不利影响。但是从目前环境监理工作的开展来看,环境监理工程师对环境监理的风险认识程度不足。

2环境监理的应对策略

2.1明确环境监理的法律地位,制定与环境监理相关的法律法规

基于环境监理的重要性以及环境监理对工程项目的重要影响,要想保证环境监理工作能够得到持续有效的开展,就应当明确环境监理的法律地位,赋予环境监理合法的地位。同时,还应当制定与环境监理相关的法律法规,使环境监理在工作过程当中能够有完善的法律法规依据作为支撑,对待争议问题时可以依据相关的法律法规进行处罚和处置,为环境监理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同时也满足了环境监理工作开展中的实际需要。例如在施工设计过程中,首先应组织好工程项目的设计交底工作,要对项目的设计文件、环境影响评价文件以及其他的相关文件进行解读和熟悉,根据项目实施的环境制定有针对性的监理措施,使环境监理能够做到有的放矢,提高环境监理的针对性。与此同时,还应根据工程项目的实际情况做好项目设计材料的审查,加强对工程项目资料的了解,并根据工程项目的实际需要制定完善的监理计划,保证监理工作能够得到有效的实施。

2.2采取有效的监理形式,突出环境监理的独特作用

环境监理工作在开展过程当中很容易和工程监理发生一定的碰撞。由于环境监理对环境的监督和管理更加专业,一定会对正常的工程监理行为造成一定的影响。因此,环境监理工作人员应当认识到环境监理工作的特殊性,并制定有效的工作方式,既突出环境监理工作的作用,同时也应当根据环境监理工作的实际需要制定有效的工作策略,既实现与工程监理工作的融合,又能够坚持自己的原则,满足环境监理工作需要。施工阶段的监理工作非常重要,在具体的环境监理工作中,不但要对施工单位的施工资质和环保资质进行检查,同时还要检查施工单位是否制定了完善的环保措施。如果施工单位制定的环保措施不到位,那么环境监理有权提出整改意见并限定期限让施工单位整改。在具体的检查过程中,还应该对施工单位的环保措施进行验证,保证施工单位的环保措施能够及时有效,最终达到工程的环保要求,提高工程建设的有效性。

2.3建立环境监理培训考试制度和资质管理制度

基于环境监理工作的特点,环境监理工作需要大量的专业人才与支持,如果没有人才保障,那么环境监理工作在开展过程当中将无以为继。结合环境监理工作实际,应当建立环境监理培训考试制度和资质管理制度,使环境监理工作机构和环境监理工作人员都能够得到有效的管理,并且在人才培养和人才管理上达到预期目标,真正的实现管理机构的正规化以及人员和资质的正规化。只有做好这两方面工作才能够节约解决制约现象。从目前工程建设过程来看,环境监理需要贯彻工程项目全过程,只有全面树立环境监理观念并根据环境监理工作的实际需要采取必要的检查措施,才能确保环境监理工作得到有效的实施,为工程项目建设提供良好的支持。结合当前工程项目建设实际,环境监理应形成完善的检查制度,并根据工程项目建设的实际需要编制相应的环境监理制度,保证环境监理工作能够得到有效的落实。

2.4制定合理的环境监理收费标准

虽然环境监理工作相对重要,但是环境监理工作在收费过程当中也应当有明确的标准作为依据。我们应当根据环境监理工作的实际需要,结合工程项目的实际特点制定合理的环境监理收费标准,并且将这一标准作为行业的标准予以执行。在具体的监理工作实行过程中,按照相应的收费标准予以结算,既保证环境监理工作能够获得合理的收入,同时也能够规范环境监理的收费行为,使环境监理工作不发生乱收费的问题。

2.5做好环境风险的控制

对于四周敏感点较多的建设项目的早期控制,是规避环境风险的一个重要方面,要善于观察分析判断,善于发现苗头,早做工作早预防,尽可能减少负面环境影响。案例:地铁2号线北大街扩建工程项目建设地理位置特殊,位于交通要道十字路口,项目工地南侧是社区,离居民楼很近。环境监理人员在监理例会上指出敏感点环境问题的严重性,提出以下预防措施:1)合理安排作业时间;2)噪声源远离居民楼的北侧;3)强调文明施工、文明作业、减少扰民;4)采取必要防噪降噪措施;5)环境监理要求主动与社区居民及政府部门进行沟通。如果发现投诉,环境监理应立即做出反应,及时沟通化解矛盾,防止矛盾激化,影响和谐。在地铁1号线的9标、2号线的11标、23标群众投诉问题的处理及时、方法妥当,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3结语

通过本文的分析可知,虽然环境监理工作在实际实施过程中存在一定的问题,但是只要我们坚定信心认真扎实地推进环境监理工作,并且从多方面入手,有效地解决环境监理工作的法律法规完善问题以及环境监理工作方式问题,从建立环境监理培训制度和人才管理制度等方面入手,制定合理的环境监理收费标准,就能够保证环境监理工作在实际开展过程中得到顺利有效地推进。

参考文献:

[1]邢文娟.浅谈工程监理的现状及改善措施[J].福建建材,2013(15):21-23.

[2]顾云斌.建筑工程监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江西建材,2012(3):89-91.

[3]蒋云霞,蒋坤正.我国建设工程监理行业存在的问题、行业机会及发展建议[J].建筑经济,2012(7):65-67.

上一篇:年度品牌方案范文 下一篇:大气污染源监测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