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置管理与变更管理范文

时间:2024-02-29 11:25:03

配置管理与变更管理

配置管理与变更管理篇1

【关键词】软件配置管理 基线 软件配置项 变更控制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软件开发的规模随之扩大,而软件在开发和使用过程中其版本也在不断的发生着变化。但是在软件开发和变更的过程中仍然面临着一定的问题,例如开发软件的重复利用几率较低,可靠性差等。另外在软件开发过程中缺乏必要的软件开发跟踪和记录备案,这些都给软件后续的维护和升级带来困难,增加软件项目的风险,由此突出了对软件进行管理的重要性。软件管理配置是对软件开发进行管理的一套办法和活动准则。它通过对软件系统进行特定的表示来实现软件配置的系统更改,并在软件的整个生命过程中维护其配置的完整性和跟踪性。

1 软件配置管理的概念

1.1 软件配置管理的内涵和其涉及的内容

软件配置管理是用来标识、组织和控制软件系统的一种技术,其主要目的是降低软件错误,提高其生产效率。软件配置管理是一套科学的管理规范,是对软件进行更改的一个关键支持过程。它贯穿整个软件生命周期,用于控制软件在其生存周期内的改变并减少这种改变对软件造成的影响,最终确保软件产品的质量。软件配置管理所涉及到的内容主要由以下几点:

(1)对系统中的标识项进行标识和定义,同时制定与其相关的基线。

(2)控制软件系统中的配置项,或是对其配置项进行变更。

(3)记录软件系统中软件配置项的运行状态和修改请求进行记录。

1.2 软件配置项(SCI)

软件配置项在软件配置管理中的主要作用是集合软件各个周期内个阶段中产生的不同版本的文档程序、数据和环境。软件配置项通常作为一个软件配置中的一个元素,并作为一个单位来看待软件成分以达到配置管理的目的。

1.3 基线

在软件系统中开发设立基线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软件的配置管理。基线的设立标志着软件开发过程中一个阶段的结束,在任意软件配置项中,若是形成文档并通过审议时,便形成了基线。基线是软件配置的交付,更是软件配置管理中进行软件测试过程的里程碑。和基线同时建立的有产品库和受控库。利用统计配置管理在被管理的软件中形成各种基线并控制各种基线的进入和输出。通常情况下,在对软件进行测试管理时需要建立以下几种基线:第一,软件测评功能基线,此基线的建立在寄到委托方的相关资料后执行,建立的基线将作为整个软件测评的初始基线;第二,需求基线,此基线的建立根据委托方资料中的要求以及软件测试的需求进行建立。

1.4 版本

在对被指定的软件进行测试的过程中,软件测评中每个受控文档都有其相应的版本号,设置文件版本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进行软件配置管理时更加清晰的辨别文档的修订情况。在软件配置管理中,一些配置项文件在变更后被保存并形成新的版本,而此版本与之前的旧版本同时存在,这样的保存管理形式便于文档的查询。

2 软件配置管理的实施

2.1 软件配置管理计划的制定

管理计划是一个软件项目进行配置管理的前提,管理活动正是在此计划的引导下开展的。否则,软件配置管理在实施的工程中将会出现过程混乱,进而影响到软件项目的顺利开展,所以说软件配置管理计划不但能够保证软件配置管理的顺利实施,同时它还是软件配置管理测试的基础。

2.2 创设软件配置管理环境

软件配置管理环境创设的两个必要条件就是管理工具和管理系统。其中软件配置管理系统在构建时需要运用到与该软件相关的数据库技术和文件管理技术,此系统建立时我们采用C/S结构,并充分运用网络这一管理工具来实现。在建立软件管理系统时客户端的功能设置中包含开发库、受控库和产品库,通过这几个数据库的建立来保证软件配置项在不同的测试阶段存放于不同的库中。

2.3 配置标识

配置标识既是软件管理中的基础,又是软件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对软件项目进行配置项管理时,其操作权利都会受到严格的管理,其管理过程中不同类型的基线都设置有一定的权限,所以测试人员要根据个人权限管理相应的基线。在软件管理中配置标识主要用于标识系统中被测试样品、工具、文档以及记录报告的类型和名称。

2.4 版本控制

软件配置管理活动的核心内容便是版本控制。在对软件进行管理时,软件配置管理系统中的管理对象在测评过程中所产生的内容和数据都会以文档的形式进行保存,保存时系统会对其进行版本标识。而且在此软件当中新旧两个版本同时存在,这样便于文档的查找。而对于配置管理系统中的基线控制项,需要根据基线的保密程度以及其存在的位置设置相应的访问权限,以保证软件使用的安全性。

2.5 变更控制

在对软件进行管理测评时会发生变更现象,产生此现象的原因包含两个方面:第一是被测试件出现问题,此时需要对原有的软件系统进行改进,因此便需要对其进行变更;第二,变更后的软件系统其形成的文档也要随之做出相应的变更管理。

2.6 配置状态报告

软件配置管理中设置有配置状态报告,此配置状态报告的设置主要是用用激励和报告软件配置管理中基线的变化情况,通过对此状态报告的观察为测试人员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并通过对此报告的分析来加强对软件项目的配置管理。

3 结束语

软件配置管理的有效实施保证了软件的整体质量和软件测评工作的顺利完成。软件配置管理作为软件项目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实施工程中对操作人员和使用工具都具有严格的要求,并且此项工作贯穿软件管理测试的整个周期,所以采取有效、合理的配置管理对整个测试工作都有着重要的作用。自日后的工作当中要结合软件系统的具体情况逐步完善配置管理工作,提高配置管理工作效率。

参考文献

[1]于宏霞,陈凯,白英彩.基线技术在软件配置管理过程中的应用[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2006(02).

[2]赵文杰,刘俊萍,南振岐.软件配置管理理论与实践[J].现代计算机(专业版),2010(15).

作者单位

配置管理与变更管理篇2

论文关键词:软件配置管理,软件变更管理,问题,建议

软件配置管理的目的在于建立和维护软件项目生命周期内软件产品的完整性。配置管理工作如果做不好,很容易产生软件质量问题。

1软件配置管理现状

软件配置管理一是对软件实体进行管理,二是对软件的研制过程进行管理。大型国有企事业单位在软件研制的过程中,基本上都采用了各种软件版本工具来确保软件的质量。即便如此,也不一定能够确保软件技术状态的正确性。这是由于对软件研制过程中变更管理做得不到位造成的。因此,需要采用技术手段对软件变更过程进行有效管理,以保证软件质量。

2软件变更管理中存在问题及提高软件质量建议

软件变更管理主要涉及到软件更改的申请、软件更改的批准、软件更改、软件问题归零、软件更改验证及评审等环节。针对软件变更管理中的薄弱环节,以下内容将说明软件配置变更管理中很容易忽视的几个问题,并给出提高软件质量的建议。

(1)软件变更缺少相应级别的评审

实施软件变更的人员在进行完软件的变更之后,由于缺乏对软件更改部分的验证工作,容易导致软件实际更改内容与预期更改内容不一致,甚至由于软件更改描述内容过于简单,导致软件测试人员认为软件只是更改了参数文件等相关内容,而实际上却更改了其他文件,从而造成了软件中可能隐藏的缺陷没有能够暴露。因此,软件变更之要后要进行相应级别的评审,而不能走形式主义。

(2)软件变更管理需要模块化思想

从事软件测试的人员一定会发现,上一版本软件测试提交的问题报告单,在下一版本软件中仍然没有归零,于是软件测试人员纷纷抱怨软件的质量跟踪不到位、软件质量人员没有尽到应有的责任。可各种软件规章制度实在太多,也不可能把质量人员的质量职责细化得太精确。因此,软件变更管理需要进行模块化管理,将软件变更管理内容按照一定类型分解为不同的模块,让软件变更流程上相关人员按照模块化的思想进行软件变更流程处理,以更好的保证软件质量,从而很好的控制了一些客观因素对软件变更过程质量的影响。

(3)软件变更管理应具有可追溯性

在国有企事业单位软件研制的过程中,软件往往需要变更多次之后才能形成最终交付用户的产品,可软件研制除了注重结果之外,也应该注意过程。因为中间过渡版本软件是企业经验的积累,它可以让软件研制人员总结研制过程中的经验、让新进人员吸取研制过程中的精华知识。因此,对软件的变更管理要有可追溯性。

3IBMRationalClearQuest软件变更管理工具——提高软件变更管理的质量

针对软件变更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可以采用IBMRationalClearQuest软件变更管理工具进行高效的变更管理。该工具能够定制软件变更管理过程中的入库流程、出库流程、更改流程、缺陷管理流程等电子审批流程,还能够对软件变更历史记录进行查询,从技术手段上解决了软件变更缺少评审、验证等环节,以及软件变更过程可追溯性差等问题,让软件变更管理过程实现了模块化思想,从而提高了软件变更管理的效率及质量。

4软件配置管理发展展望

从软件工程发展趋势来看,要更好的提高软件配置管理的质量,在理论上,可以让企业的软件配置管理流程融合GJB5000A软件能力成熟度模型与GJB9001B质量管理体系;在实践上,可以使用IBMRationalClearCase、CCC/HARVEST等版本管理工具,IBMRationalClearQuest等变更管理工具来提高软件配置管理水平。

配置管理与变更管理篇3

关键词:IT资源;管理方法;外汇局

一个中大型机构在信息化早期往往以建设为主,伴随着信息化建设不断深入,会产生越来越多的IT资源,然而由于早期信息化的目标和侧重点在建成系统、满足业务需求,对IT资源缺乏统筹规划和集中管理,往往造成资源短缺、资源浪费等各种问题。而在信息化中后期,运行维护成了主要任务,对IT资源的调配要求更高,IT资源与运行成本形成突出矛盾,IT资源利用率往往不高。为提高IT资源利用效率,降低IT运行成本,对IT资源实施集中统一管理是中大型机构信息化管理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从外汇局信息化实际状况出发,研究了针对中大型机构的IT资源管理方法框架,更好的衔接固定资产管理和运维管理,解决IT资源规划、登记、配置、变更、统计等问题,提高IT资源利用效率。

1相关研究

关于IT资源管理的范畴,业内没有统一的标准,根据管理目标的不同和内部机构设置差异,有的侧重于固定资产管理,有的侧重于运维管理-引。这在一个小型机构内是较易进行管理的,而在一个中大型机构内,部门设置庞杂,IT资源多,固定资产管理和运维管理往往隶属于不同部门,即便在IT部门内部,运维管理和资源采购也可能不是同一团队;由于各自的利益出发点不同,往往忽视从整体上对IT资源进行管理。目前关于如何做好中大型机构整体IT资源管理的研究较少,本文从所在单位的信息化实际出发,对此开展研究,形成一套可供参考的管理方法。

2外汇局IT资源管理现状分析

外汇局经过多年的信息化建设,已经拥有了丰富的IT资源,且资源数量和种类均呈逐年增长趋势。IT资源是IT运行和服务的基础,做好外汇局IT资源管理是提升IT服务水平的必然要求,也是提升IT治理综合能力的内在需要。然而目前外汇局IT资源管理尚未形成体系,与IT资源管理相关的系统功能相对薄弱,部分管理信息系统如电子化设备管理系统只登记了硬件资源的基本静态信息,IT运维管理平台采集了部分资源的使用情况。这些系统只为各自管理对象服务,IT资源管理功能有限,不能站在整体角度进行统筹。随着外汇局IT资源的不断丰富,对IT资源实施科学化、系统化的规范管理迫在眉睫,现有的IT资源管理范围和方式已不能适应管理需要,并造成资源利用率不高、资源错配等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2.1管理手段亟待提高

随着外汇局业务系统建设的完成和规模的扩大,涉及的IT资源种类和数量越来越多,主要包括硬件资源如:网络设备、服务器、存储设备、安全设备,软件资源如:应用系统、各类软件,配套资源如IP地址等。每一类资源又有若干基本属性和动态属性,资源间相互交叉、相互关联,由此带来的管理工作日益复杂,现有的管理方式只能实现对部分资源进行有限的分散管理,无法满足外汇局各类IT资源整体集中管理的需要,IT资源管理的效率不高。

2.2缺乏对资源的动态管理

相对而言,目前大部分IT资源均实施静态化管理,不能实时地反映资源的变动情况,这样往往会导致看到的资源状况和真实情况可能不一致,资源管理人员无法实时动态掌握资源的使用情况和空闲情况,当网络、系统运行、人员、业务发生变化时,就无法进行整体、科学的调整和分配,导致资源不足或过度浪费。

2.3管理流程和资源使用关联不够紧密

现有的资源管理一般只考虑流程的管理,未关联到资源的使用情况,导致不能掌握资源的整体情况,也无法进一步了解造成资源变化的深层次原因。例如对于办公软件的安装可能只有申请和审批的流程,对于其已安装多少次还可安装多少次都没有基本的统计,可能造成资源的临时短缺。再如资源变更时,由于缺乏对资源的整体掌握,往往只在资源数量上进行变化,资源内部调配无从下手,也无法对资源变更进行控制,这样不仅造成资源的浪费,也无法掌握资源变更带来的影响,可能给信息系统带来灾难患。

3外汇局IT资源管理的基本思路

外汇局IT资源管理的实现过程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整合逐步完善的过程,需要根据外汇局信息化建设的规划和业务应用的实际发展进行针对性的建设,针对IT资源管理的现实突出问题,主要从以下两方面着手解决:

3.1形成IT资源管理相关的配套制度

1)明确内部各类IT资源的界定。如存储空间、CPU利用率、网络使用率、软件资源、人力资源等资源属性。

2)规范外汇局IT资源的权限管理。根据业务的实际需要和IT管理部门的设置分配权限,并为IT资源的使用程度设置权限层级,建立可靠的IT资源使用权限管理制度。

3)规范IT资源配置,明确资源规划和冗余设置要求,建立规范的IT资源使用操作指引,合理、有序的使用IT资源,提高资源使用效率。

4)制定IT资源变更流程,实施对资源的全生命周期管理,建立资源变更流程与资源库的动态联系。

3.2建立能适应业务发展的IT资源管理信息系统

外汇局IT资源种类多、信息量大,与业务有着紧密的关系,资源间关联密切,需要一个信息系统来支撑IT资源的管理。系统能实现与现有的相关信息系统如电子化设备管理系统及运维管理系统的自动对接,如图1_外汇局IT资源管理系统架构图所示;能采集各类IT资源信息,包括硬件资源(含物理信息和逻辑信息)如网络、主机,软件资源如数据库、应用系统,环境资源如机房、空调和人力资源以及资源的配置信息和关联关系如网络连接图;同时借鉴ITIL思想,支持对资源的变更管理、配置管理和监控管理;能提供Y源的可视化视图和统计、监测、预警功能,为保障业务持续性而提供可用、连续和安全。

1)系统充分采集外汇局现有各类资源管理系统的基础信息,引入配置管理、变更管理和监控管理等流程控制模式,形成一个有效的、动态的、近实时的资源库。

配置管理主要是在系统内标识和记录IT资源的基本属性和动态属性,管理IT资源间的关联关系,并形成配置基线。

变更管理是IT资源管理中非常重要的部分,是保证IT资源库信息准确的重要环节,主要涉及资源的分配使用、变更、回收、报废等全周期的流程管理,及时更新资源库,从而为了解资源变更原因及与业务相关性的趋势分析提供数据支撑,掌握IT资源调配效率及效果。

监控管理通过及时采集IT资源的各类信息,为IT资源的管理提供管理依据。通过自动化和人工手段相结合,实现对资源动态信息的采集,并从安全角度出发设置各类资源使用警戒数值,如网络专线带宽的高峰使用率,存储设备的冗余量,服务器设备CPU和I/O的可利用率等等,能实现对IT资源使用情况的预警,使IT管理人员能尽早发现问题,及时增加或更换IT资源。

2)系统提供可用性、连续性、安全性和统计分析服务。

可用性即IT资源要科学规划、动态调整,及时满足业务的需要,能够根据业务变化迅速调整。连续性即IT资源提供的服务不间断,能对IT资源利用率等一系列指标作出敏感判断,发现问题根源并进行变更。安全性即保障IT资源本身的安全,例如通过监测机房环境、主机报警,设置资源冗余,制定预警及应急响应策略等手段确保IT资源安全。统计分析即能对IT资源的投入产出比进行衡量,确保IT资源的高效利用,避免IT资源浪费。

3)系统注重以业务为导向。

外汇局开展IT资源管理的根本目的是为业务系统的运行和管理提供有效地支撑。随着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不断变化,外汇业务管理的重点也在不断调整,相应的IT资源管理应该紧密围绕业务管理,提升预见性、适应性和快速响应性能力。

4软件资源管理示例

以软件资源管理为例,其配置信息与变更管理流程紧密结合,在登记、分配和变更等环节实施管理,保证资源库的有效性和及时性。其管理流程和要素如下:

4.1软件资源登记管理

1)登记软件基本要素,主要如下:软件类型(开发软件、办公软件、安全软件、系统软件等);软件资产编号;软件名称;软件版本;数量;许可方式(不限次、license、绑定地址);服务商;使用期限;软件存放位置;采购时间;软件状态(可用、停用)等。如表1所示:

4.2软件资源分配

1)资源分配是软件资源管理的重点环节,管理要点是登记软件日常分配使用情况,并提供统计预警功能。

在软件日常分配使用时,登记以下主要要素:软件名称;软件资源编号;许可证号;版本号;使用情况(已用、可用);对应业务系统(非必填);使用位置(服务器、pc机等);使用人;使用部门;使用日期;软件故障情况。如表2所示:

基于软件资源信息表和软件分配使用情况表,提供统计功能,主要统计要素:使用统计、库存统计、到保统计。如表3所示:

4.3软件资源变更

软件资源一般使用后不存在回收的情况,主要涉及版本升级、停用、服务商变更、续保等。

1)停用

当软件已不符合使用要求或安装环境改变导致软件无法正常安装的,软件使用或需求部门可向资源管理部门提出停用申请,资源管理部门核实后将《软件资源信息表》中的软件状态设置为停用,并更新资源库。

2)版本升级

软件使用部门需要对版本升级时,应向资源管理部门提出申请,主要分两种情况:一是在原软件基础上升级的,资源管理部门将《软件分配使用情况表》中的软件版本号修改;二是原软件停用的先走停用流程,再将新软件走分配流程。

3)服务商变更、续保

参照停用流程,将《软件资源信息表》中的服务商、到期时间改变。5结束语

配置管理与变更管理篇4

随着企业IT系统的不断完善与成熟,企业IT建设开始由大规模设备投放阶段向运维服务阶段过渡,人们日益认识了到了高效、规范的运维才是企业信息化的基本保障,科学严谨的IT管理理论也被越来越多的企业所重视。CMDB存储与管理企业IT架构中设备的各种配置信息,它与所有服务支持和服务交付流程都紧密相联,支持这些流程的运转、发挥配置信息的价值。本文根据运维工作经验,开展基于CMDB的信息化系统运维自动化探索研究,打造一个高效、高服务质量、低成本的能适用其他通用产品的运维体系。

【关键词】信息技术 CMDB 运维 可视化

1 信息系统运维现状分析

在实际的项目中,CMDB常常被认为是构建其它运维流程的基础而优先考虑,运维的成败与是否成功建立CMDB有非常大的关系。

70%~80%的IT相关问题与环境的变更有着直接的关系。实施变更管理的难点和重点并不是工具,而是流程。即通过一个自动化的、可重复的流程管理变更,使得当变更发生的时候,有一个标准化的流程去执行,能够预测到这个变更对整个系统管理产生的影响,并对这些影响进行评估和控制。而变更管理流程自动化的实现关键就是CMDB。

作为IT管理的核心,CMDB不仅是各大管理软件厂商关注的重点,也逐渐成为系统管理项目实施的热点。在很多的案例中,由于忽视了CMDB的因素,ITIL的深入应用受到了极大的挑战。同时,由于CMDB是IT管理信息的集中,在法规的遵从性实施和管理上,CMDB也是一个重要的工具和手段。

2 信息系统运维常见问题

2.1 配置规范不够统一

在实际工作中往往存在应用系统的CMDB配置缺少统一规划,各模块的配置文件有着不同的风格,大大增加维护人员学习的成本及维护本身的工作量,同时也给实施部署带来了极大的不便。

多数系统除了基础系统的配置文件遵守统一规范以外,应用系统的配置文件在存储路径,文件格式,加载方式,配置Reload方面都各不一致。需要统一应用系统配置文件规范和日志规范。

2.2 运维数据自动化程度不够

多数系统的数据提取方式落后,依靠人工后台统计。需利用统一自动化工具代替人工统计的方式,将日常的数据信息进行统一管理,后台进行计算及前面数据的展现,拥有这样一套具备数据管理分析的平台,将可直接快速地提供系统日常运行中的重要数据指标和服务质量。

2.3 运维自动化程度低

尽管IT运维管理的技术在不断进步,目前许多企业的更新管理绝大多数工作都是手工操作的。即使一个简单的系统变更或更新往往都需要运维人员逐一登录每台设备进行手工变更,占用了大量的运维资源。因此,实现运维工作的自动化对企业来说已迫在眉睫。

3 信息化系统运维自动化探索

3.1 运维自动化总体规划

如图1所示,基于CMDB的信息化系统运维自动化体系可分为4个方面:CMDB管理 C 运维参数分析 C 关联模型建立 C 运维自动化。CMDB管理,通过全量收集和梳理系统配置参数,按系统架构分层搜罗系统配置参数,按业务影响程度分级管理配置参数;运维参数分析,采集、存储和分析服务数据流经过的一切节点产生的数据,供不同的运维场景使用通过底层提取所有的运维参数;关联模型建立,将运维数据与配置数据进行关联分析,通过不断反馈修正,建立运维数据与CMDB关联模型;运维自动化,通过关联模型的调用,实现运维自动化操作。

3.2 CMDB管控

配置参数是系统的细胞,每一个配置项的管理不当都可能导致系统的亚健康,而配置项上至业务层,下至平台层,暂无系统能针对配置参数进行合理分类和分级管理,导致参数维护管理难度大。配置参数种类繁多,数量巨大,人工管理的方式基本无法满足生产需求,缺乏系统参数的直观呈现及搜索手段,运维效率低下。需要分维度对CMDB进行智能管控。

3.3 运维参数分析

系统在线上服务运行时,服务数据流经过的一切节点产生的数据需要采集、存储和分析起来,供不同的运维场景使用。比如说自动化调度,可以根据业务涉及的基础节点资源使用情况,制定对应的自动化调度策略;可以在数据中直接进行故障定位;可以在数据中做安全分析。

3.4 运维关联模型

\维管理中的各种运维流程需要和配置项管理建立关联关系,如故障处理需要从配置管理数据库中查询配置项的属性和配置项间的关联关系来定位故障和帮助快速的恢复。问题管理可以根据配置管理数据库(CMDB)中的信息来分析事件和问题,通过将基础设施的实际配置信息与配置管理数据库(CMDB)中经过批准的配置信息进行核实,来找出配置信息的不一致之处和基础设施存在的缺陷。

因此需要根据现有的运维数据,建议一套运维关联模型,以指导运维工作的开展。

3.5 运维自动化

通过运维关联模型与自动化运维平台的关联,实现预测故障、在故障发生前能够报警、自动优化系统问题,实现运维自动化。

4 总结

运维体系的设计重点围绕如何提高信息化系统的服务水平、管理水平和运营决策水平,打造一个高效、高服务质量、低成本的能适用其他通用产品的运维体系。通过基于CMDB的信息化系统运维自动化探索,构建可实施、可监控、可持续改进的、闭环的运维服务全生命周期管理的运维体系。

作者简介

邹伟政(1988-),男,广东省茂名市人。硕士学位。现供职于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广东有限公司,从事系统运营支撑管理等工作。研究方向为信息化系统架构研究及信息系统运维自动化体系探索研究。

作者单位

配置管理与变更管理篇5

水文,指自然界中水的变化、运动等的各种现象。现在一般指研究自然界水的时空分布、变化规律的一门边缘学科。?是防洪抗旱、水资源管理、基础设施建设的社会公益事业,通过依照河流水系水文特征设站,长期不间断记录水文信息是水文的基础工作。因此水文站点具有明确的目标与任务要求,各省水文单位一般采用垂直管理,设立市、县水文机构和水文基层站点,具有典型的事业单位特征。

二、水文专业资产配置管理的主要问题

1、资产配置与具体水文条件结合程度欠缺,每一个水文站点都具有独特的水文特征与自然环境,比如经济较发达省份已经可以完全取消的对讲机、通信铁塔在偏远省份就必须采用,雨量场设置条件在各省设置条件也不同,因此专业设备配置应考虑实际需求,结合地理、气候、环境条件统筹考虑。

2、资产配置与单站任务匹配程度不紧密。目前各省水文站点资产配置主要依据《水文基础设施及技术装备管理规范》(sl415-2007)进行站点,而《水文基础设施及技术装备管理规范》是水文站网通用型标准,且适当考虑了水文任务需求的专业资产配置余量,因此机械照搬规范,容易形成配置浪费。

3、资产配置与管理模式不匹配。水文站一般地点分散、人员相对较少,随着大量的站点建设与设备配置投入,因单位编制岗位的限制,因管理人员不不够、职责不明确,容易造成管理不到位,形成不必要的损失浪费。

4、资产配置与财务管理结合不紧密。事业单位资产管理特别是专业资产配置,需要专业部门提供需求,一般不属于财务管理职责范围,在没有可靠分析资产使用的经济性、可靠性的情况下,容易造成图方便工作,不管配置使用效率的现象。

5、资产资产编码规则不完整。水文专业资产部分因专业任务需要在国家标准的资产标准里与测绘、气象、网络、通信、环保部门部分重复,按国家标准资产分类不清晰、资产类别不完整。水文资产信息不能实时调整、更新,信息不太准确,给水文站网规划、管理、分析及防汛测报等带来了诸多不便。

6、资产处置报废更新处置程序亟待加强。报废处置与更新配置密切相关,水文行业资产管理通用资产一般各省财政主管部门会出台通用资产配置管理标准,依据《水文仪器报废技术规定》(sl415-2007)及有关国家技术标准文件,但因水文专业资产的专业性,单项资产金额较大,其报废处置更新一般由省水文主管部门负责从严控制,由于现阶段水文专业资产规模的不断扩大,更新不断加快,可操作的专业资产报废处置程序还有待强化,水文行业资产处置报废亟需规范。

三、解决思路

水文站点多、分散但管理架构完整, 水文任务职责分类相对清晰、专业技术规范要求基本完备,设备需求相对同质化、批量化,且因水文行业的垂直管理优势,具备统筹管理的基础。省级水文行业的专业资产配置管理应该以各省水文事业发展规划的目标和需求为依据。从各省地理条件、水文监测专业需要出发,考虑各省财政状况和资产管理要求,在分析各地区水文管理架构和模式、水文专业技术标准和条件、水文技术设备应用和推广基础上,通过在分析水文专业要求基础上,建立既满足工作需要,又响应财政主管部门管理要求的省水文行业资产配置管理模式,以促使水文行业资产管理规范化。

1 、构建管理架构与模式

省级水文系统生产职能分配方案为:测站——生产中心;县基地——应急、巡测中心;市分局——保障中心;省局——技术管理中心,建立“测站用校结合、基地巡急兼备、分局综合储备、省局统筹调配、行业分析评估”。职能分配结合各省水文任务、管理层次、水文技术装备特点。

依托水文测站,按水文技术标准要求,推行对主要水文观测要素监测“用校结合、测站管理”的基层配置管理方案。

县基地满足县水文巡测任务需要;满足应急监测分级任务需要;满足便携、移动式需要;满足所辖站点备用物资需要,满足物资管理的人员配置要求;依托县水文巡测基地,建立“急巡兼备、基地管理”应急、水文巡测配置管理方案。

市基地满足区域水文巡测站点需要;满足应急监测分级任务需要;满足便携、移动式需要;满足测洪备用方案需要;满足所辖站点备用物资需要,即“储备保障、区域管理”;依托各市分局基地,建立“综合保障、区域管理”技术储备及设备管理方案。

配置重点在省基地的装备, 管理重点在“调余剂缺、统筹管理”。行业管理重点在,统筹分析行业设备状况,分析评估工作方案、技术设备匹配状态,满足技术评价、考核、分析需要。依托省局基地及技术管理力量,实施全省水文生产任务、资产配置的“调余剂缺、统筹管理”管理调度方案;依靠水文系统实施新技术应用标准、设备使用评估“分析评估、应用管理”的五项管理体系。

2 、明确任务需求与技术选配方案

水文资产配置,应着力做好前期工作,细化单站单点任务技术要求、地理位置水系河床等特征,结合水文测验技术方案与经济发展,明确需采用的技术方案与设备选型,减少盲目配置,解决资产配置的任务匹配、技术匹配、管理匹配问题。中国论文服务网,经济励志打造论文范文格式最完整、管理职称论文范文最详尽的论文资源网站。为广大需要职称评定,经济论文快速写作的客户提供有效参考。

3 、制定统一编码, 提供准确信息

资产配置的基础应建立在统一的水文行业编码基础上,以便于计算管理、分析,适时掌握资产信息,做到科学分析、利用统筹调剂,资产编码的一般原则应做到以下几点 。

编码要有针对性在国家标准的基础上细化水文行业专业资产小类时,细化的固定资产必须体现水文行业固定资产特点与工作特征,便于直观统计水文设施与设备。

编码要有科学性选择水文行业资产的本质属性和特征作为分类的依据,细化的固定资产小类在功能上应与其本身存在一种必然的联系,使分类体系结构具有稳定性。

编码规则应系统性将水文行业资产的属性或特征按一定的顺序排列,予以系统化表述,便于从整体上把握固定资产之间的关系。

编码应可扩展性信息的类别和分类体系结构应适应信息量急剧增长和变化的需要,分类体系结构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扩展的余地,其中包括新的类别的增补和在原有类别的基础上进行分解细化。

编码应具备唯一性每一项水文行业资产在标准中只有一个分类,不再按照其用途进行多次分类。涉及整个系统的资产只列示一个名称,其所包含的固定资产利用现有资产清单的形式解决管理方面的问题。

4 、优化配置管理方式

配置管理与变更管理篇6

关键词:制造业信息化;ITIL;IT运维服务管理

中图分类号:F832.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599 (2011) 20-0000-02

Manufacturing Enterprise IT Practices and Research of Operation&Maintenance Management

Li Lu,Yang Yanguo,Liu Yang

(AVIC Shenyang Liming Aero-Engine(Group)Co.,Ltd.Data Center,Shenyang110043,China)

Abstract:This article is written under the guidance of ITIL theory.From the respect of IT operation and maintenance management,it studies the real-time supervision,information desk,accident management,problem management,configuration management,issuing management and knowledge base of IT infrastructure and application.Considering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IT operation and maintenance service management in Manufacturing business,it puts forward the more suitable design and realization of IT operation and maintenance service management for manufacturing business and ensures the IT infrastructure and application to efficiently,safely and normally operate.It strongly supports the production to be steadily conducted.

Keywords:Manufacturing informatization;ITIL;IT service management of operation and maintenance

一、引言

近年来,随着各类应用系统建设速度迅猛发展,信息化技术人员的数量、维护能力和知识水平日显不足,在实际工作中只能等到设备及应用系统出现问题造成故障时才进行维护,并且IT设备和信息系统多而复杂关联性日益增强。运维人员有效地降低系统运行的风险,主动的发现并及时解决系统运行故障,这些都给企业IT运维服务管理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是当前IT系统运维服务管理普遍面临的巨大挑战。面对如此高的要求和压力,目前的信息化应用平台单靠人工管理已经变得不现实,因此,通过采取IT运维服务管理系统来辅助信息部门进行半自动化管理,使信息系统更加适应业务持续变化的需求。

二、运维服务与ITIL理念

IT运维服务主要包括基础设施维护服务、系统运行维护服务和系统运营支持服务。基础设施维护服务是指对基础环境、硬件、基础软件的故障诊断和修复等服务。系统运行维护服务是指通过使用监控、服务管理工具等方式,保障系统正常运行的服务。系统运营支持服务是指为提升业务有效性所提供的评估、数据管理、数据分析、业务流程管理等服务。

20世纪80年代,英国政府为了提升信息化设备和系统的运行效率,指定当时的英国政府计算机与通信局,研究开发一种方法,用于指导全国政府部门高效、经济地运营信息化设备和系统,结果产生了信息技术基础架构库(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frastruc-ture Library-ITIL)。ITIL供组织内部进行IT服务管理的参考经验,它汇集了IT服务业内的最佳实践,是指导如何在运维管理中定义人员、流程、服务活动及其之间关系的指导框架。

ITIL的框架包括业务管理、服务管理、IT基础架构管理、安全管理、应用管理、IT服务管理规划等,其中最核心的是服务管理中的服务支持和服务提供。IT主管部门可能更关心服务支持,服务支持主要包括:服务台、故障管理、问题管理、配置管理、变更管理和管理等六个模块。

为使企业的运维服务更加有效、持续和稳定发展,引进最先进的ITIL管理理念和ISO 20000国际标准,结合制造业在IT运维服务管理情况,提高IT运维服务管理的效率和规范性,保障业务系统的持续稳定运行。

三、企业对于IT服务管理的需求分析

制造业信息化通过多年的建设,形成了众多的信息系统,如何使信息系统稳定、可靠、安全的运行,IT运维服务管理工作步入一个有序的、规范的层,成为数据中心的一个长期的业务目标。

一方面,数据中心面对的管理工作的范围也越来越大,从核心的网络、服务器、数据库、应用系统到终端计算机。对各种IT基础架构设施的具体配置、运行状态、故障、性能进行了集中监控,及时发现故障并报警,同时对运行性能历史数据进行深入、定量分析,并提供各种中长期运行趋势和运维报表,及早发现网络拥塞或系统性能的问题,为IT维护人员提供运维技术手段和工具,提高IT运行监控管理的处理能力的需求越来越迫切。

另一方面,IT系统对于核心业务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IT服务的可用性以及服务的质量越来越引起重视,并且在未来还将面对越来越多的数据业务,因此对其计算机网络、系统及各终端设备的稳定性和故障的快速处理、恢复能力的要求,建立合适的工作流程,合理安排人员岗位,明确职责,保障在业务中断的第一时间找到相关负责人去解决问题,快速恢复业务。

四、IT运维服务管理平台设计

在进行IT运维服务管理平台管理设计时,考虑IT服务对业务带来的影响,强调从业务目标角度出发来优化IT运维服务管理。

(一)IT基础设施管理

IT基础设施管理包括网络、服务器、客户机、数据库、应用系统的配置管理、性能管理、故障管理等,系统整体架构横向分为4层被监控层、数据采集层、汇聚处理层、展现层。

被监控层为IT基础设施,数据采集层通过与被管基础设施的接口采集数据,送到数据处理层进行数据处理。汇聚处理层包含2个层面:一个层面是IT基础架构运行监控,主要实现IT基础架构的各种监控功能,如网络拓扑、链路流量等;另一个层面是业务服务管理,主要针对业务层面进行监控,包括业务故障影响分析、业务性能指标计算、业务应用性能监控以及业务视图展现等。最顶层是统一展现层,即统一门户,为不同级别、不同职能的人员提供整合统一的IT运维管理门户。

(二)IT服务管理

基于ITIL流程框架,结合现有实际业务需求,遵循“计划、实施、检查、改进”的设计原则,建立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法和流程,将整个体系划分为服务台、事故处理、问题管理、变更管理、管理、CMDB、知识库等模块划分,运维流程可穿越各个阶段进行流转。

五、IT运维服务管理平台的实现

(一)IT服务管理基础平台的搭建

IT服务管理基础平台系统由应用服务器、数据库服务器、客户机组成,使用分布式部署,减轻核心服务器的压力。创建用户类型、定义安全机制、代码表配置、组织结构数据建设、人员数据建设、资产数据装载,制作统计报表。

(二)服务台建设

数据中心服务台负责全公司服务请求的处理和转发,技术上主要是对服务台工作人员进行培训,掌握全面的运维知识,熟悉服务台职责;管理上主要是制定服务台运维管理制度,明确服务台人员的工作内容与操作规程。服务台是用户申报事故以及获得事故处理结论的统一入口,主要工作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完成响应服务请求,处理常见的运维事件,将不能解决的事件升级;二是相关的运维信息,如网络、业务系统、设备故障等;三是协助提高IT部门事故处理质量,增加用户满意度,形成有效的事故处理和跟踪的手段。

(三)事故管理建设

我们借鉴了IT服务管理的经验,为了灵活实现运维系统各个流程建设,在实践中简化了流程以适应运维工作的需要。在事故处理流程建设中,IT服务管理标准的做法是直接将事故送到服务台,由服务台负责处理或者分发,而实际工作中,将业务系统的监控事件直接送到业务管理系统的管理员,服务台负责监督事故处理完成的情况。

(四)问题管理建设

问题管理管理员直接手工新建问题工单,或者由服务台或事故管理来触发问题工单管理流程。当问题由于成本与技术等原因暂不消除时,可定为已知错误,后期可继续处理。找到问题的根本原因,并提供临时措施与根本解决方案,防止问题再次发生或减少问题的数量。

(五)配置管理建设

配置管理数据库(CMDB)储存与管理企业IT架构中设备的各种配置信息,它与所有服务支持和服务交付流程都紧密相联,一方面支持这些流程的流畅运转、发挥配置信息的价值;另一方面,帮助技术人员受到服务请求时获取相关技术支持,同时依赖于相关流程保证数据的准确性。

在建设初期通过配置项自动发现,整个企业IT架构的配置项(CI)导入配置项,为了保证数据的准确、全面、我们要求业务系统、设备等管理人员提供、核对相关数据,保证在运维中能准确利用数据进行运维。

CMDB通过拓扑关联图展现各个配置项之间的关联关系,可以清晰的看到各个硬件、软件间的关联关系,也能看到IT配置项和IT服务之间的关联关系,因此当IT服务出现问题时,可以通过该关联关系,快速查找IT服务不可用的根本原因。

将配置项和事故记录、问题记录、变更记录和记录相关联,有利于针对具体的IT设施进行运维优化和改进。

(六)变更管理建设

确保在IT服务变动的过程中能够有标准的方法,以有效的控制变更,降低或消除因为变更对业务运营所造成的影响与问题。由专家和技术顾问组成,对提交的变更请求(RFC)进行评审,并最终裁定是否批准实施该变更请求。

变更审计管理,通过CMDB定期对配置项进行自动扫描,发现企业IT架构中的非法变更,管理员根据变更的信息,选择变更恢复或者进入变更流程,帮助管理人员进行变更的审计管理。

(七)管理建设

通过正式的流程确保只有经过完整测试与得到授权的软件与硬件才能够进入正式运行环境,以确保变更后生产环境的质量。的最终结果将会反映到CMDB中。

(八)知识库建设

将成熟可行的解决方案录入知识库,进行数据共享,快速排除故障,从而达到提高用户“自助式服务”能力的目的。当运维人员进行事故、问题、变更和运维流程时,可以根据不同资源类型,自动关联该类型的知识条目,帮助运维人员快速解决问题。知识库的自身管理,包括建立、审核、分类、评价、订阅、收藏、搜索知识等,知识需要经过知识库管理员审核后才能进入知识库。

六、结束语

通过ITIL在制造业的实践,实现对IT系统的集中、统一的监控管理,设计和建立基本的IT服务管理流程和技术支撑平台。IT运维服务管理信息化是信息部门自身工作信息化的一个标志性环节,不但意味着管理的标准化、规范化,也提高了对外的服务能力与质量,提升了运行管理水平及故障应急处理能力,实现了知识经验的积累和共享,并且把工作量化,为考评提供依据。

实现IT服务管理体系涉及到很多方面,实施过程中要考虑企业的文化特点和对变化的接受能力,立足现有的组织分工和人员结构,分期设计、实施,建立配套的管理制度等。

参考文献:

[1]Jan van Bon,章斌译.IT服务管理+基于ITIL的全球最佳实践[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2]上海信息化培训中心IT管理培训部.基于ITIL的IT服务管理白皮书V2.1[EB/DK].上海信息化培训中心,2003

[3]王胜航,毕勇军,代永杰,周绪等.IT服务管理白皮书[M/OL].IBM中国技术支持中心,2004

配置管理与变更管理篇7

关键词:产品数据管理,基线,改善

中图分类号:C93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Abstract: As a management technology related with all information and process of the products, PDM is more widely used in the development and production of new products in the enterprise. The paper introduces the definition of the product baseline management in the PDM technology, and expounds improvement method of the product baseline management, it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realizing product information management of integrity, normalization, standardization for the enterprise.

Key words: PDM,Baseline,Improve

0 引言

对产品的技术状态管理是产品研发及生产的重要环节,也是现代质量管理和工程项目系统工程管理的关键内容。之前的技术管理都是采用纸质的控制方式,易产生信息反馈不及时,技术状态不清晰等问题,而且在技术维护等后期工作中要花费大量人力和时间来整理及有效管理技术状态。为了解决这种现象,一种新的技术产生了,这就是产品数据管理技术,简称PDM,这种新技术可以将各种产品技术状态信息进行有效的管理,缩短产品的研发周期,提高产品的生产效率。

产品数据管理PDM(Product Data Management)是一门用来管理与产品相关的所有信息和过程的技术。与产品相关的信息主要包括数据库记录、数字化文件、电子文档等,与产品相关的过程包括设计更改流程和生产工作流程等。PDM以数据、过程和资源为管理信息的三大要素,对产品整个生命周期的信息进行全面管理,并且在企业范围内为产品开发和生产提供一个协同环境,全面掌控产品的技术状态。

1PDM技术的意义

PDM系统在逻辑上是对产品研发到生产定型阶段的功能技术状态和物理技术状态的历史记录和集成。产品从研发到产品寿命周期结束过程中的数字化信息复杂且繁冗,通过产品的数字化模型,PDM系统可以完整、实时有效的控制这些数字化信息,保证产品数据的安全性,避免数据丢失,并且能够提高产品数据的标准化和规范化程度,有效管理产品数据的变更,并能随时了解产品开发的进展情况。

PDM技术中对产品技术状态的管理涉及到技术数据及过程的管理,主要针对产品研发过程中的功能基线、分配基线和产品基线的管理,这实际上是对技术状态基线的建立和维护。其中产品基线管理是产品多型号、多状态并存的基础,是产品不断更新换代的依据,也协调了技术状态管理与研制技术创新,确保不同型号产品数据的配置、组合具有适用性和可追溯性。

2PDM技术中的产品基线管理

2.1产品基线的定义

产品基线是指产品符合研制合同要求,经正式确认的产品技术状态文件,意味着对最终产品的验收。并适时记录当时产品结构的技术状态文件中各具体版本的组合关系,是对工程研制阶段的产品而设置的,产品基线的内容可进行适时动态更新,是可以进行编辑的,可以添加、删除、替换基线中的对象。

产品基线一旦,变更过程要受控,执行相关变更管理的流程,发出更改通知,升版后,对新版本进行更改。

2.2产品基线及标识

2.2.1产品基线的作用

随着产品型号的日益增多,设计、生产和需求在品种规格上的矛盾日益突出,产品基线的技术状态也变的多样化,在产品生产管理过程中必须对产品技术状态进行控制与记录。由于产品多状态、多型号并存,如果不及时记录每个研发阶段以及交付用户的每套产品实物的技术状态,在产品进入维护、使用、变更、售后及备件供应等方面则会存在诸多弊端。

在确立技术状态项目之后,需要确定各技术状态项目在不同阶段所需的技术状态文件,并对其进行新的标识,控制产品基线产生过程,最后建立有效的产品基线。在对产品基线的管理中又细分为产品基线、产品配置以及产品实例三类。在PDM系统中,按一定要求输入产品的基本信息,然后才能根据信息来创建产品虚拟结构树,进行产品设计等,即产品基线、产品配置、产品实例需要有序规范的标识方法,标识清晰完整,其信息名称需要统一,具有唯一性、可追溯性。

2.2.2产品基线的标识

产品基线标识是由产品型号、产品代号和版本号几部分组成。其形式为:

产品型号 / 产品代号 - 版本号

说明:a) 产品型号 ― 通常在产品研制合同中给出;

b) 产品代号 ― 由研制单位主管设计师系统提出,标准化部门审查给定;

c) 版本号 ― 版本号的形式为x.yy。x为设计状态序号,由一位十进制数字组成;yy为设计改进状态序号,由两位十进制数字组成。初始版本号为1.00。若在初始版本上经过三次改进,则版本号表示为1.03。

2.2.3产品配置的标识

产品配置是产品基线在特定时间点的快照,用来捕获结构化对象的不同时刻点,从而记录当时结构中各具体版本的组合关系,是固化的产品结构,它与产品基线的区别是形成后不可编辑。通过产品配置可以实现不同应用状态产品的固化管理。产品的常规配置阶段主要有产品初样状态、产品试(正)样状态、产品定型状态等。

产品配置标识由产品型号、产品代号、版本号以及配置标识号组成,其形式为:

产品型号 / 产品代号 - 版本号 M ,

说明:M为配置标识号,可用字母C(初样)、S【试(正)样】、D(定型)表示。

简而言之,产品配置标识是由产品基线标识及配置标识号组成的。 产品配置标识的作用是用来保存产品在某一特定阶段的技术状态,确保该技术状态不再变更,该基线下的产品结构树也被固定化,即所有的零部件和设计文件版本也不再随产品后期的变换而更改。

2.2.4产品实例的标识

产品实例是产品基线在最终交付用户的实物配置,形成后不可编辑,它是固化的产品结构。

产品实例标识由产品型号、产品代号、版本号、配置标识号和产品生产序列号组成,形式为:

产品型号 / 产品代号 - 版本号―M―NN。

说明:NN为产品生产序列号,用阿拉伯数字表示某年某批某套。

简而言之,产品实例标识是由产品基线标识、配置标识号和产品生产序列号组成的,一般在交付用户实物时对产品实例标识进行配置,配置过的内容不再更改。

2.3产品基线建立及其管理

产品在工程研制阶段,应编制产品技术状态文件,创建相应的产品基线。产品基线应与研制合同中的技术要求协调一致。若该产品只有一种状态,此时仅仅需要建立一个产品基线,若该产品有多种状态,则应根据其状态建立多个产品基线。产品基线的标识要经过正式评审后才可最终建立产品基线并,基线的建立意味着产品技术状态控制与记录的起点形成,然后依据产品基线建立产品的数字化模型,这样PDM系统就可以有效全面地控制产品从调研、计划、设计、改进、制造、维护、报废等整个寿命周期中的各种复杂而繁冗的数字化信息,通过管理不同的产品基线,企业就可以对产品的多样化进行合理调配,有效控制产品配置及产品实例,使其充分发挥各自的作用,相辅相成,这样就能缩短企业研发新产品的周期,提高产品的生产效率。

3产品基线管理的持续改善方法

3.1产品技术状态变更产生的相关影响要进行消除

产品设计师在进行更改产品设计时,若非标准件的某产品通用性较强、借用率较高,一般不能确定对其所作的更改在其它产品的技术状态中是否适用,因为关联的产品基线不够全面,这容易导致部分产品的技术状态不能及时进行更改。而产品数据管理系统仅能提供以前关联过的产品基线清单,所以核查基线关联是否完整的工作只能由项目主管来完成。目前,在产品数据管理系统中增加了确认基线关联这一环节,即在产品设计流程中某一环节更改结束后,该更改消息会传送到其它与之相关的借用处,让其确认这样的更改在此处是否适用,这样其它与之关联的借用产品的技术状态可以确保及时更新。

3.2产品配置时间要进行合理控制

在产品数据管理系统中建立的产品基线是以我国现行的武器装备研制阶段为依据进行划分的,产品配置时要与其在开发过程中的技术状态保持一致。实际上,产品在开发的过程中,其配置并不能同开发过程中的技术状态完全一致,这就需要在初样、试(正)样或定型阶段评审后进行技术状态的更改,以便修改不合理的设计、纠正错误,这样才能不影响产品的生产质量,不过这容易导致产品的配置时间不易掌握。目前,软件的技术状态一般采用控制委员会的模式,同样借鉴这个模式,成立产品配置的技术状态控制委员会,做好产品的技术状态的配置工作。

4结束语

在经济迅猛发展的21世纪,产品数据管理技术已日益趋于成熟,在社会生产各个领域的应用也十分广泛。在新产品的开发及生产过程中,逐步形成的信息管理工程以产品基线为中心,新产品也实现了数字化设计与管理,这种新兴的技术管理方式促进了产品研制的多样化、需求面向客户化的发展,也为加快产品的更新换代研制提供了重要的技术保障手段。 随着产品数据管理系统的不断完善以及企业管理制度的科学化,企业实现了产品信息管理的完整性、规范化、标准化,同时这也促进企业的整体管理水平,最终带动了企业技术状态管理相关标准的研究和发展。

参考文献

1苏伟,叶华.PDM中产品基线的应用研究[J].电子机械工程,2009(4)

2 燕惠兰.PDM在产品设计与开发中的应用[J].情报科学,2004(12)

3徐勇军.PDM 及其在企业中的实施[J].机电工程技术,2005(6)

4 GJB5709-2006装备技术状态管理监督要求

配置管理与变更管理篇8

关键词:电力系统;通信;IT服务管理

一、电力系统通信部门的IT服务管理

电力系统通信部门IT服务管理体系包括展现层、功能层、数据层。通过对各种系统状态进行实时监控,将现有软硬件环境、网络资源、应用系统、人力资源、知识库有机地融为一体,合理调配资源,切实解决了机构人员、管理模式、业务流程、技术集成等方面实际问题,真正实现科学高效的I T 服务管理。

二、典型处理流程

IT服务管理是一种面向流程的管理模式。在电力系统通信部门原有的业务流程的基础上,对其进行优化和改造,在此提出了IT服务管理四个典型处理流程,下面分别从流程目的、功能等角度进行说明:

(一)事件管理流程

事件是任何不符合标准操作且已经引起或可能引起服务中断和服务质量下降的事件。在ITSM引入以前,事件管理没有特定的流程,所有事件都通过通信故障专线通知到通信调度部门,然后由值班员派工单给检修班成员,并不区分事件的“轻重缓急”,也没有技术层面的审核,因此故障派修单回单率一直很低,很多单据由于不具备执行条件而在班组和通信科之间来回推诿,降低了故障解决时间,也没有相关考核指标。

事件管理的流程如下:首先,事件通过运行单位填报、用户填报或者通信检修部门巡视发现填报,所有事件记录进系统,对于已经处理的缺陷只要补报即可。接着通信调度进行分类预判断并分派,确定是事件的影响范围和优先等级:如果是事件处理影响范围小或无影响,则直接进行派单;如果事件处理影响范围大,则要求检修部门先进行停服役申请,再进行事件处理。然后,检修部门消缺完毕后,由用户和通信调度分别进行消缺验收,判断是否已解决确定问题:如解决,则由检修班回单给通信科,则纳入审核管理或者填报缺陷归档,关闭记录;如没有解决,则纳入通信科审核管理继续诊断,纳入下一季度大修工程,必要时转省调、厂商和集成商、服务商等进行支持解决等。最后更新文档,必要时进行回顾,事件支持人员将根据管理要求定期产生相关报表。

(二)问题管理流程

问题管理流程设立的主要功能是分析已被列为问题的事件(一组或一个)的根本原因,然后找出和建议永久性解决方案。其目的包括:(1)确保分析并确定事件的根本原因,以防止再次发生;(2)确保问题分派了正确支持人员,提高解决率。(3)根据IT资源情况分派问题优先级;(4)主动提供预防性措施;(5)提高IT服务的可靠性;(5)降低IT支持成本;(6)提高通信部门的整体形象和名誉。 (三)配置管理流程

通信部门的所有资源都通过手工和电子配置管理是通过手工形式派发“电路(设备、线路)投入、改接单”,单据与实际资源状况出入较大。待单据完成后,由专人进行手动的资料更新和管理,而经常出现资料忘记更新或资料更新出错,缺乏必要的考核体系。

配置管理的流程如下:首先进行配置申请。接着配置管理员根据需求进行方案设计,经配置管理经理审批后生成配置工单。配置工单由配置经理审核后进行工单派发,此时由于工单并未真正实施,配置资源处于预占状态。然后配置管理员根据班组回单进行完成确认,若确认完成,则将资源预占状态更改为运行状态;否则取消资源预占状态。并定期进行资源检查验证,流程回顾,每个一个季度由系统自动生成配置管理报告,据此可进行资源分析、预警等。

(四)变更管理流程

变更管理流程将通过标准统一的方法和步骤管理和控制所有对通信系统运行环境有影响的变更。其目的在于:通过对所有变更的正确评估,可以维护通信系统运行环境的完整性;确保变更和变更实施得到正确记录,并提供审核统计;减少或消除由于变更实施准备不当等原因出现的故障;提供一致性的变更实施质量控制;提高资源使用率(如未得到正确控制和授权的变更需要更多的后续资源);确保实施的变更不会超出预定的系统利用限值确保紧急变更请求得到快速实施。

三、IT服务管理体系的实施效果评价

杭州市电力局通信部门I T 服务管理系统2006 年初上线运行,截止到2007年9 月30 日,IT服务管理系统的配置项数据包括服务器、客户端设备、网络设备、变电站通信机房、变电站通信屏体信息、数据采集与监视控制系统(SCADA) 采集点以及其他各种设备信息,总计有36个分类、95000多条记录。自投运以来总共记录有效服务呼叫8546 条,电力通信网和管理信息化共关闭8492 条,完成比率达99 %。

杭州市电力局通信部门I T 服务管理系统固化了18 种处理流程及衡量标准、20项事件流程服务指标、10 项工作量考核指标、28种事件分类指标等可量化的I T运行维护指标, 电力通信网和管理信息化都分别设置了流程经理, 每个流程又明确了流程负责人,负责处理流程时限、效率和质量。I T 服务管理系统提供了可观、可测、可控、可量化的工作环境, 工作量考核、系统风险识别、流程实施关键绩效指标(KPI) 、人员技术能力等都可用“数字说话”。通过系统实施,事件处理更加高效, 变更管理更加规范、问题管理更加可控、IT服务水平和人员素质得到了极大提高,为IT管理人员提供了方便高效的管理手段。

四、结语

IT服务管理系统运行两 年的实践证明了ITSM是一套科学的方法论。实施效果表明该体系应用成效显著,流程清晰, 责权分明, 运行维护内容可量化,服务质量可考核,运作模式彻底告别了被动的救火队式的管理,开始步入主动的有预案的IT服务管理良性发展轨道。通过系统的实施,各流程的关键绩效指标越来越好,问题的可控程度也越来越高。因此,有计划、分步骤地将各流程应用在日常的系统运行维护和管理中去是现阶段最切实可行的方法。

参考文献

[1]曹汉平,王强,贾素玲.现代IT服务管理——基于ITIL的最佳实践[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2]孙强,左天祖,刘伟.IT服务管理——概念、理解与实施[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

[3]左大机.中国IT服务管理指南[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上一篇:消防的主要方针范文 下一篇:员工考核评鉴意见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