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置管理论文范文

时间:2023-11-21 00:05:20

配置管理论文

配置管理论文篇1

党中央和国务院根据小平同志提出的"两个大局"的战略构想和"三步走"的战略目标,在跨入新世纪的时候作出了西部大开发的战略决策。这不仅有助于缩小东中西部差距。缩小西北城乡的贫量差距.加强边境地区稳定,促进民族团结.而且对以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的大规模国土整治.对以水资源合理配置为中心的生态型经济建设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面对西部开发的热潮.我们应当及时调整工作重点,从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转变.实行面向西北生态经济建设的资源水利战略。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教授级高工、博士生导师王浩在全国水利厅局长会议上汇报

(-)西北开发的生态型经济建设思路

1、西北地区的自然特点与开发现状

西北地区由陕、甘、宁、青、新五省区和内蒙西部构成.总面积占全国面积的三分之一。建国5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20年来的建设,西北已初步形成了能够基本自给的灌溉农业经济体系和资源加工型工业基础,成为支援我国社会经济21世纪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地。西化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现状,参见表1。

表一西北五省区1997年社会经济发展现状

行政区总人口(万人)城镇人口(万人)城市化率(%)国土面积(平方公里)灌溉面积(万亩)GDP(亿元)人均GDP(元/人)

陕西35708352319.5197813263714

甘肃24944892039.615817813133

青海4961613272.32942024074

宁夏530148286.65032113980

新疆171861336165.9430610506113

西北8808224625303.91145435704054

占全国%7.57.131.715.34.6

西北全区水资源总量约2338亿m3,占全国83%。水量较丰富的长江上游山区及澜沧江源头区共计710亿m3,绝大部分难以利用。内陆河区水资源量1108亿m3。其中地处青藏高原高寒地带约140亿立方米的水量无法利用;国际河流的水资源量不能全部支配。因此,内陆河流域片的水资源可利用量不足870亿m3。属于黄河流域的521亿立方米水资源,按用水条件和黄河干流分水方案,西北各省区可以支配的水量不足200亿立方米。综合上述因素。西北地区在人类经济活动范围内可用于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保护的水资源量在1070亿立方米之内。西北五省区的水资源情况参见表2。

表2西北地区水资源条件

行政区地表水资源量(亿立方米)地下水资源量(亿立方米)水资源总量(亿立方米)产水模式(万平方公里)人均水资源量(立方米/人)亩均水资源量(立方米/亩)

陕西42016544222.701075821

甘肃2731332746.93995844

青海6232586268.66115112468

宁夏1030121.7517779

新疆7935808835.3242181079

合计或平均2119116522377.362540937

占全国比例%7.814.18.025.1112.064.6

1995年西北各省区用水总量783亿立方米,工业与农业分别占6.4%和90.5%。用水总量已接近水资源的可利用量,大部地区的水资源供需均呈紧张态势。加之西北大部地区降水在400毫米以下,而蒸发能力超过1000毫米。整体而言生态条件十分脆弱、占新疆国土面积36%的人工绿洲上集中了全区90%以上的财富和95%以上的人口,人口密度达352人/km2.高于我国大多数区域。人口密度高而干旱少雨。对绿洲本身及其外部环境都形成了巨大的压力。面积64万km''''的黄士高原,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侵蚀模数超过5000t/km2的水土流失面积超过了15万km2,是造成黄河水少沙多、地上悬河的根本自然原因。

在西北地区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的同时,流域水循环的天然时空分布被明显改变,依存于水循环的生态环境也发生了相应改变。过去几十年里,大规模土地开垦引起了新的水土流失,西北荒漠化土地以每年以0.2-0.3万km2的速度在增加.已累计增加荒漠化土地面积15万km2。土壤盐渍化面积已达3000万亩,占全国企质化土地面积的1/3以上。局部地区地下水位下降使地表植被的潜水蒸发补给减少,导致生物量下降并使土壤沙化严重。水土流失、荒漠化、土地盐渍化已成为西北生态脆弱地区的三大生态现象。

2、生态型经济是振兴西北的必然选择

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必备资源条件.以及生态平衡的载体与控制性因素.水和土地资源对产业布局和经济发展模式起决定性的作用。其组合对社会经济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西北地区气候干旱,相对于巨大的土地拥有量和强烈的蒸发。其水资源量极为有限。极不均衡的水上组合,构成了西北地区极其脆弱的生态基础。水资源一经开发,由于耗水量增加,使原有自然生态系统的可用水量减少,打破了自然状态下的生态平衡。生态恶化容易产生且又难以恢复.是对西北经济发展最直接和最主要的威胁。在西北.任何社会经济活动都要时时处处注意生态保护,除了将经济发展和维护脆弱生态相结合.别无选择。

西北地区自然条件先天不足,在科技水职工业结机基础设施、财政积累能力、投资效率、市场条件等方面与东中都存在明显差距,简单承袭其他地区的发展模式只会得不偿失。面对生态恶化的威胁和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必须建设生态型经济。

从西北地区水资源与其他自然资源的关系看,无论土地开发还是矿产资源利用,均要以水资源为基础。在水资源短缺情况下外延式发展,为局部利益扩大灌溉面积,其后果只能是"效益搬家"和破坏生态环境。因此应当以高效利用资源为基础。着力探索有利于生态环境的内涵发展方式。

从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看,尽管依赖灌溉的人工生态有了长足发展.但人工生态较之多样化的天然生态相对脆弱。自然生态的消失和人工生态的扩展应限定在合理范围内,才能满足生存与发展的长期需求。应当通过大资源的合理配置。协调人工生态与天然生态的关系。

从农、林、牧三者间的关系看,农牧业是西北的传统产业,也是当前的支柱产业,同时其本身也是生态环境的一部分。过去为解决粮食问题到处开荒,占用了优质草场。而受资金和水的制约又不能保障适宜的灌溉条件,结果形成了大量中低产田、土地退化加快,农业生产力低而不稳。牧业发展过去基本沿袭传统模式,主要依赖天然草场放牧。大规模引水普遍引起下游绿洲生态退化,致使草场面积减小。高度一元结构的低效农业长期占用绝大部分水土资源.限制了畜牧业和果木林业的发展。事实说明,西北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处理好农林牧三者间的关系,农、林、牧业的面积比例要合理,在结合方式上要以林业发展保护农区和牧区,用水方式上要通过灌溉维持林草用水。通过饲草饲料基地和灌溉草场建设发展畜牧业,并利用农业为牧区畜牧业提供饲料以弥补冬季牧场的不足.以畜牧业发展增加农业附加值和土壤的有机成分,形成农一林一牧有机转化,水土资源共享,经济效益与生态保护兼顾的农林牧业体系。由于畜牧业和果木林业的从业者以少数民族为主,处理好农牧林业的关系有助于加强民族团结,改善民族关系。

根据以上分析.西北地区应在严格控制人口、保护生态环境和改善水利基础设施的前提下.将重点放在提高科技水平、农业现代化、延长产业链、输出以本地资源为原料的高附加值产品等方面。2020年前后,为满足国家对大量短线矿种和部分农产品的需求.加大开发力度和加工利用水平,进入经济加速起飞阶段。而近期建设的重点,则是形成生态型经济模式的雏形。

3、西北地区生态型经济的建设思路

建设西北地区的生态型经济.要紧紧抓住开发过程的资源链、生产过程的生态链、流通过程的市场链和发展过程的平衡链这四个基本环节。

开发过程的资源链,是从深刻认识西北地区水循环的基本特点出发,掌握伴随水循环过程的水沙过程、水盐过程、生态环境演变过程的相互作用规律。处理好水资源开发与土地资源开发的关系,以及和矿产资源及能源开发的关系。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要适度,对不可再生黄根要限量开先对可再生资源维持其良性循环机制,在环境容量容许的限度内开发。

生产过程的生态链,是要提高每个环节的生产效率,在充分利用资源的同时减少产生的废弃物。各个生产环节力争互为原料和市场,形成上下游产业链的有机衔接。例如,以高效利用水土香菇的农、林、牧业产业链为基础,通过对农牧业产品及其生产过程产生的副产品为原料进行加工来延长产业链,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不断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克服远离市场的不利条件,使发展模式与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相照应。

流通过程的市场链,是通过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充分发挥西北内部市场、东中部地区国内市场以及国际市场的互补作用。对西北内部市场,以新疆南北疆、甘肃河西走廊、宁夏引黄灌区等粮食主产区的余粮来调剂青海、陕西和宁夏南部山区等缺粮地区,实现区域性农牧产品的互补。在与国内、国际市场的关系上,近期保持粮食自给,同时用基础资源支持东中部地区的建设;远期在农业上起到后备战略基地作用。

发展进程的平衡链.是求得近期发展和中长期发展的均衡,各地区发展的均衡,城乡发展的均衡。对任一地区对可再生资源的开发强度不能超过其再生能力,对自然资源的开发不能超过其承载能力,人口增长、资源开发、生态保护、经济发展、社会公平之间要均衡。

(二)水利在西北生态经济建设中的作用

水利是西北生态经济建设中基础的基础.核心的核心,关键的关键,水利在西北开发中应当先行。

1、水利是西北生态建设的核心

西北开发的核心是生态环境建设,而水利是西北生态建设的核心。西北地区是荒漠绿洲生态,灌溉农业经济.水资源是维护绿洲生存和社会经济发展的控制性因素,没有水就没有生态,没有灌溉就没有农林牧业。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治理、配置,节约、保护是西北生态建设的核心。

2、水利是西北基础设施建设的基础

西北开发的基础是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而水利是各类基础设施建设的共同基础。西北深居欧亚内陆.气候干旱,水资源不仅是发展的基础更是生存的基本条件。交通、通讯和电力等基础设施建设是振兴区域经济的计脉,而水利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命脉。进行西北地区的各类基础设施建设,必须首先解决水的问题,进行水资源的合理配置。

3、水利是西北产业结构调整的关键

西北开发的关键是产业结构调整,而水利是西北产业结构调整的关键。西北最大的产业部门是农业,除陕西外,各省区的农业用水均占到其总用水量的90%以上。水利在产业结构调整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西北大农业中的弱项是林牧业,通过加大林牧业供水.可有效促进农林牧业比例关系的调整。西北的工业化和城市化均与中小城镇建设密切相关,通过发展中小城镇供水,可以有效提高西北城市化和工业化的资源保障程度。通过强化流域水资源统一管理和节约用水,可有效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从不断挤压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传统发展方式,向生态经济型的发展模式转变。

(三)面向西北生态经济建设的资源水利战略

1.以水资源合理配置为中心

流域是具有层次结构和整体功能的复合系统。流域水循环不仅构成了社会经济发展的资源基础,是生态环境的控制因素,同时也是诸多水问题和生态问题的共同症结所在。水资源合理配置的本质,就是遵循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对水循环过程各个环节进行综合调控。在区域发展层次上,以水为中心进行发展指标的全面平衡。区域发展规划和生产力布局要以水资源的安全供给与可持续利用为基本前提。兼顾除害与兴利、当前与长远、局部与全局,进行社会经济用水与生态环境用水的合理分配。

在水资源开发利用层次,结合供水发展生态林与经济林,发展饲草饲料基地和灌溉草场,增加林牧业的比例。对已确定为保护范围的脆弱生态地带,要实施生态抢救工程,通过改造和兴建水利过程为其供水。对黄土高原地区,原则上以水资源的就地利用为主,以发挥水土保持等生态建设的多重效益。根据不断发展的实际情况,转变传统的水资源开发利用方式。

2.以水资源高效利用为重点

西北灌溉用水效率不高,节水有较大潜力。节水的方向,一是减少地下水潜水蒸发中超过作物吸收能力的无效蒸发损失;二是减少田间大水漫灌的水面无效蒸发损失。三是减少平原水库库面的蒸发损失;四是减少渠系输水的蒸发损失。节水的手段有多种,主要是通过地表水一地下水联合利用降低地下水位,减小灌溉定额以减少田间的无效蒸发,进行平原水库改造以减小水库面积并保持有效库容,渠系改造、整理、衬砌减少输水损失。配合采用地膜覆盖和各种先进的节水灌溉方式,可以做到在节水的同时实现农业的稳产高产。

节水的重点应放在中低产田上。其理由有三:一是西北的中低产田主要由盐碱造成,盐碱地的地势低洼,潜水蒸发量大,节水量效果显著。二是通过地下水利用的竖井灌排方式,既降低了潜水蒸发强度,又阻断了地下水对耕作层的盐分补给,在节水的同时有助于盐碱化的治理。三是在中低产田上节水的增产效果显著,各方面的积极性均较高。力争在20年内,西北的灌溉盐渍化得到根本治理,结合节水型基本农田建设,将现有中低产田面积减少70%以上。

3.以生态环境保护为前提

根据现状和未来发展需求,西北地区的生态环境保护原则为:以水源涵养和改善生态环境为目标,以现状生态的保护为基础,以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为保障,以植被保护为重点,综合权衡经济价值与环境需要。

西北地区生态环境脆弱,又是大江大河的源头地区和我国最为严重的水土流失区。生态建设的水利工作重点包括六个方面:一是黄河、长江、澜沧江等大江大河源头地区的保护;二是黄土高原水土保持小流域综合治理;三是内陆河流域片径流形成区的保护;四是内陆河下游生态严重退化区的抢救性工程;五是大型灌区以盐碱治理为私心的中低产田改造;六是黄河渭河水系的水污染总量控制与水源地保护。

4.以流域水资源统一管理为保证

要实现西北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迫切需要协调流域水资源管理和行政区水资源管理的关系。协调的重点是强化流域水资源统一管理,进行水资源总量控制。将塔里木河流域纳入大江大河管理范畴,加大其规划管理力度。省际协调的重点是落实黑河分水方案,同时对沿黄有关省区落实国务院分水方案。有关省区应紧密合作,尽早提出适合新情况的流域分水方案。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流域水管理,要体现水价对水资源合理配置的促进作用。西北地区发展相对滞后,农民对成本水价一时难以负担。因此要研究水利工程为生态建设和扶贫项目供水的成本分摊问题和国家负担比例问题,随着西北地区生态环境建设的深入开展,这将成为很多水利工程面临的共同问题。

二、西北开发中的水资源合理配置模式

西北地区水资源合理配置的中心思路,是坚持走以节水和中低产田改造为和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西北水资源配置的基本原则,是坚持水土平衡、水量平衡、水沙平衡和水盐平衡。在此基础上适当加大开源,使西北地区在更高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上达到新的生态环境平衡。

(一)西北水资源合理配置的原则

1.水土平衡

水土平衡,是从西北的实际情况出发,以水定发展指标,以水定土地开发规模,提高水土资源的匹配效率;防止水资源过度开发造成不可逆转的生态环境恶化,防止在水资源不足情况下土地过度开发造成的荒漠化面积蔓延。

2、水量平衡

水量平衡,是以流域为单元合理安排生态环境用水与经济发展用水,在经济发展用水中合理安排上下游用水和工农业用水以防止效益搬家,在农业灌溉用水中合理安排种植业与林牧业用水以支持生态型农业发展。

3.水沙平衡

水沙平衡,是通过减沙增水的综合措施来保持多沙河流的河道水沙动力特性基本稳定,防止输沙水动力不足导致的河道萎缩。黄河河道外用水增加要与水土保持减沙效果同步,配合各类减谈措施与河口整治工程,遏制水少沙多趋势的加速发展。

4.水盐平衡

水盐平衡,是坚持灌排结合防止盐分在灌区的不断积累,坚持地表水一地下水联合利用,通过水盐联调防止盐分在土壤耕作层的积累并减少无效蒸发,坚持上游地区部分实现就地旱排,以防止灌区高含盐回归水对下游灌区的侵害。

(二)西北水资源合理配置的基本模式

水资源配置的具体方式,表现在空间配置、时间配置。用水配置、水源配置、管理配置五个方面。

1.空间配置

重点解决水土资源严重不匹配的问题,使生产力布局更趋合理。流域内通过强化管理调整上下游用水关系,为增加下游供水进行河道整治及现有工程挖潜改造。流域间进行跨流域调水,提高大范围内水一经济-生态的协调程度,解决西北水资源空间分布不均和国际河流开发程度过低的问题。

2.时间配置

重点解决西北地区春季天然来水过少,与灌溉农业的用水需求严重不相适应的问题。通过山区水库建设增加对径流的调蓄能力,替代平原水库减少库面蒸发,同时利用山区水库的廉价电能为农村经济发展和地下水利用提供动力,综合解决西北突出的春旱缺水问题。

3.用水配置

重点解决经济建设用水挤占生态环境用水,以及经济发展用水中城市用水挤占农牧业用水的问题。以流域为单元对经济用水和生态用水统一配置,在保障生产发展的同时维持和改善生态环境,解决西北地区生态环境脆弱的问题。

4.水源配置

重点解决西北地区地表水利用过多而地下水开发程度低、潜水蒸发量大从而造成水资源浪费的问题。对地表水和地下水统一配置,缓解次生盐渍化并减少潜水无效蒸发。配合水土保持建设,修建一批小型蓄水工程和微型集水设施,加大雨水资源的直接利用。结合小城镇建设,修建适合西北特点的污水处理设施,加大劣质水的再生利用程度。

5.管理配置

重点解决重开源轻节流、重工程轻管理的外延用水方式问题。采用多种管理措施促进水资源的需求管理,以大型灌区改造为突破口狠抓农牧业节水,加大配套挖潜改造的力度。综合运用法律、经济和行政手段提高用水效率。

(三)黄河流域水资源合理配置要点

西北是黄河的水源地,同时,陕、甘、宁、青、内蒙西部又是黄河的重要用水区。要在黄河金流域水资源合理配置的基础上,合理安排黄河上游地区水资源利用和保护,使流域的西部、中部和东部地区共同受益。

黄河下游"水少沙多、地上悬河"的趋势不断发展,使得水资源合理配置问题与防洪减淤、缓解断流和生态建设三大治理任务息息相关。而黄河治理开发方略的制定,又必须置于对黄河历史演变进程进行科学判断的基础之上。

黄河演变的大背景,是青藏高原隆起一黄土高原形成一华北平原造陆过程,这一过程至今仍在继续。从有文字记载以来的2600年看,黄河有"百年一改道、三年两决口。十年九干旱"的记利依靠人工力量,能够延缓黄河改造的时间,但很难完全遏制这一趋势。因此,黄河故道有其历史必然性。

从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和我国的基本国情出发,21世纪内又不能允许黄河改道。因为开辟黄河下游新河道的占地、移民和工程建设投资要在1000亿元以上;放弃现有防洪、灌溉、城市供水设施的代价也在1000亿元左右;而改道引起的城市、油田及上千万人口失去稳定水源也不堪设想。黄河人工改道,只有在下世纪我国人口下降到10亿以下时才具备条件。届时,人的生存空间压力减小,科技进步使得对基础自然资源的依赖程度减小,国力更为强大,而黄河行河道的使用寿命也已接近极限。黄河下游河道钢瓦厢以上已有405年过水历史,铜瓦厢以下已有137年历史,再过100年,情形将更为严重。黄河河道要继续使用100年以上,这就对维持黄河有利演变方向的生态环境用水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对水土保持治理和干流控制性枢纽建设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洪水、断流和生态问题是现象,三者间由于流域水循环和泥沙物质的侵蚀一搬运一沉积过程而具有很强的内在联系。"水少"趋势的发展,加大了洪水威胁与河流改道的危险,并使生态环境与水环境劣变;洪水威胁加大,使水资源利用更为困难;水质劣变,进一步减少了有效水资源量;而延长河道寿命,就要保障中游生态建设用水和下游河道的生态用水。针对黄河"水少沙多、地上悬河"的发展趋势,就需要反其道而行之,进行减沙塔水、整体调控。结合黄河治理开发的工程体系,形成"上拦下排、两岸分滞;减沙塔水、整体调控''''的治黄总体方略。

"上拦下排、两岸分滞",既指工程体系,又侧重于防洪方面。"减沙增水、整体调控",则既指治黄基本思想,又强调了水资源与生态建设问题。历字方针为有机整体,构成了黄河治理开发三大任务的共同基础。减沙依靠"拦、排、放、调、挖"五项措施,但这五项措施均和水资源配置有关;增水是增加有效水资源量,包括了节水、加强水资源统一管理、雨水与海水利用、洪水与污水再生利用等内容。整体调控,目标是针对黄河三大问题,但入手时着重考虑三大问题之间的相互影响,体现了更高程度的科技支撑。

在黄河流域人均用水量保持基本稳定的条件下,其需水总量将随人口增长而增加,并在2050年前后达到峰值。由于要保持下游河道长期稳定,汛期冲沙用水和枯季生态基流要优先保证,中游地区水土保持工程需要就地利用的水量要预留。据此预测2010年黄河流域的缺水量仍在40亿m3左右,2050年时的缺水量将在160亿m3左右。未来发展进程引起的流域产汇流条件变化,将导致黄河流域的产水量进一步减少。因此,黄河流域将长期面对水资源供需失衡问题。流域水资源供需失衡将导致河道径流不断减少,造成黄河输沙动力不足和环境容量丧失,使下游悬河发展及水质恶化趋势加重。

预测分析表明,黄河水资源合理配置的全局性措施,是规划中的南水北调西线工程。这不仅直接关系到当前黄河治理中防洪减淤、缓解断流和生态建设三大任务的高效完成,有助于加快西北地区的发展速度,同时也是保证黄河长治久安的关键措施。由于黄河水问题集中反映在下游,西线开发的最大受益者还是东部和中部地区。因此,应当加快西线工程的前期工作步伐,以减少过渡性工程多处修建所导致的重复性投资。在西线工程预计2020年通水以前,未来10年应继续执行国务院分水方案。南水北调东线或中线工程通水后,积极调整下游引黄供水区范围,通过南水北调东线或中线工程向黄河补水来替代部分引黄水量,以促进黄河上游各省区的生态建设和经济发展。

(四)内陆河流域片水资源合理配置要点

有限的绿洲是内陆河地区经济与社会的载体,支撑绿洲生存的基础是水资源。绿洲内地表水一地下水转化频繁,生态系统垂直分带明显,决定了其水资源开发利用的基本模式。

从经济发展、水资源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看,内陆河流域的水资源开发利用要以保护绿洲、维护天然生态和人工生态的平衡为基本原则。以流域为单元,上游山区为水源地,保障全流域的用水安全;中游平原绿洲,是社会经济活动的集中区域;下游尾闾是绿洲的屏障,保护绿洲不受荒漠化的侵害。内陆河开发必须对全流域的水资源进行统筹安排,重点是协调上下游用水矛盾,提高用水效率,保护流域生态。

为此,要改变内陆河的水资源开发利用方式。过去以修建平原水库为主,今后将在出山口以上修建山区水库以加大径流调节能力,缓解春旱,克服平原水库蒸发损失过大的弱点。过去以明渠排水为主,今后将在明排基础上发展竖井灌排,以取得减少潜水蒸发和控制盐渍化发展的双重效果。过去节水以渠道衬砌为主,今后将在继续提高渠道衬砌率的基础上更多发展田间覆盖和小畦灌,以适应干旱区高强度蒸发的特点。过去以地表水供水为主,今后将注重地表水地下水联合利用,加大地下水的开发利用。过去灌溉农业的发展以扩大面积为主要方式,今后将更加重视中低产田改造,同时改变相对单一的种植结构。

在实行水资源开发利用方式转变的同时,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和布局,建立节水型社会。在农业用水基本保持稳定的前提下满足区域粮食自给。积极扶持节水产业的形成与发展,制订鼓励节水的经济措施和行政措施。

调整农业结构,提高灌溉面积中林地和牧草的比例,力争绿洲区的林草面积不低于15%。建设缺水草场供水设施和人工饲草饲料基地,用15年时间达到人均3亩灌溉草场的目标。建设牧民定居的水利设施,提高天然草场的载畜能力,防止草场退化。

扩大工业与城市供水能力,加强城市水源地保护。缓解乌鲁木齐、天山北坡、河西走廊等一批重点缺水城市和地区的水资源供需矛盾。中小型工程并举发展小城镇供水,改善洪水水质,促进生活水平的提高。用15年时间完成全部县、镇丙级的自来水供水水源工程,用10年时间完成全部乡、村两级的饮用水工程。

通过国际河流开发,扭转西北地区水资源丰富的流域开发程度低,而水资源开发程度相对高的流域又面临资源性缺水的局面。国际河流要水量水能同步开发,水资源要流域内外统一配置。

在保护基本农田的前提下,加大退耕还林还草的力度,并确实保障还林还草措施的可持续性。对塔里木河下游、石羊河下游、黑河下游等生态严重退化地区要适当安排抢救性生态保护工程。

三、以生态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西北水资源配置布局

在区域发展模式上要实现转变,在保护生态的前提下追求发展,根据水资源条件确定重点发展区域和发展重点,以提高用水效率为主保障发展目标的实现。要从社会经济发展、生态环境保护、水资源开发利用三个方面统筹规划,进行水资源的合理配置,相当幅度地提高区域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要以水定发展格局,以水定灌溉面积,既从生产力布局和发展模式层次上为水资源的合理配置奠定基础,也从水资源和生态条件出发促进产业结构的转变。

(一)新疆水资源配置布局

今后20年,北疆仍是新疆经济发展的重心,在保障粮食生产的基础上,农林牧业相互促进,为全疆以及全西北粮食自给作贡献。南疆维持现有棉花生产规模,加强种植业的多样性,同时提高林牧业比重,通过节水型基本农田建设、种植多样化、农林牧结合。东疆因水土资源所限,主要发展瓜果生产。大力改善新疆农副产品的产、运、储、销方式,在此基础上为工业发展提供原料并刺激需求,形成更为现代化的产业链。提高石油化工、支农机械、棉纺、轻工等行业的现代化水平,发展云母、玉石、宝石加工等高附加值特色产品,利用干旱气候环境发展制药业。

近中期生态保护目标:应保持艾比湖、博斯腾湖的现有水面面积,以后在艾比湖周边地区建设生态林带,可逐步减少艾比湖湖面面积并逐步扩大湖滨区林带。确保塔里木河下游大西海子以上河段不断流,并实施生态抢救工程,通过人工供水维持大西海子水库以下200km2左右的绿色走廊不消失。着手建设昆仑山北坡生态林带,阻止沙漠南移趋势,最终形成环塔里木盆地生态带。

除个别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较低的大流域外,南北疆灌溉面积的发展,应以保持现有人均灌溉面积不变条件下的增长量作为上限,东疆灌溉总面积应停止进一步发展。力争在20年内,灌溉盐渍化得到根本治理,结合节水型基本农田建设将现有相氏产田面积减少70%以上。

北疆:开源节流并举,调整作物结构,改善灌溉条件,推广先进技术,实现结构型节水。伊犁河、额尔齐斯河流域开发程度低,是新疆分后农牧业开发和有色金属、电力建设的重要地区,也是跨流域调水的水源地。

东疆:以节水为中心,通过地表水和地下水联合运用,改良盐碱地,降低灌溉定额。灌溉总面积不再增长,调整工业用水,增加生态用水。

南疆:水资源利用程度很高,但用水粗放,造成生志退化和土壤大规模盐溃化并存。要加强管理,在内涵中求发展,将流域生态治理和水利建设相结合,以满足社会经济的发展需求。实施以塔里木河治理为主的生态保护工程,改善流域生态,扩大人工绿洲,保护绿色走廊。

要从综合开发利用和整体保护的角度,做好额尔齐斯河与伊犁河流域、塔里木河流域规划。开发重点为额尔齐斯河与伊犁河流域。额河继引额济克工程后,近期兴建引额济岛工程。兴建喀拉塑克水利枢纽,远期兴建布尔津山口水利枢纽及西水东调工程。伊犁河流域动工兴建卡甫其海枢纽工程,结合吉林台二级水利枢纽喀什伊犁河北疆调水工程。对伊犁河向南疆调水的问题须进行全面研究。

加强塔河流域水资源管理迫在眉睫。目前源流区入干流总水量约41亿m3,但绝大部分耗散在中游地区,仅能部分满足大西海子水库灌区用水。今后源流区、干流上中游河道及相关平原水库整治后,大西海子水库入流可望达到2亿m3以上。结合孔雀河向塔河下游供水2亿m3,生态建设用水基本可以保证。

塔里木河进行全流域综合整治。将各源流区的分散开发统一到全流域规划的基础上进行。塔河源流区以节水为主进行中低产田改造和盐碱地治理。同时兴建一批山口水库解决春旱并发电支持地下水利用:叶尔羌河流域兴建阿尔塔什与下级地水利枢纽,喀什噶尔河流域兴建布仑口水利枢纽,阿克苏河流域兴建大石块水利枢纽,和田河流域兴建新的山口水库。

塔河干流区中游进行河道整治,兼有中、上游防洪,盐渍化治理和向下游输水的功效。塔河下游尾闾区改造若干平原水库,并修建人工渠为下游绿色走廊供水。将昆仑山北坡纳入塔河流域管理范围,进行皮山河、克里雅河、车尔臣河、若羌河、米兰河的适度开发,保障生态防护林的用水并发展生态型农业经济,争取与塔河尾闾绿色走廊一起,共同形成环塔里木盆地生态保护带。

(二)甘肃水资源配置布局

甘肃水资源分布在三大区域,长江流域处在山区,有水天地,农业发展的条件先天不足;黄河流域多在丘陵地带,灌溉提水成本高,且受黄河分水方案制约,发展有限;河西走廊集中了全省的平原,土地丰富,但水资源贫乏。

甘肃工业方向为食品和果品加工、中药材加工、医药。航天、军工、石油开采、有色金属、采煤、电力、机械制造、电讯器材等产业。河西走廊可为全省其它地区和青海提供商品粮,实行农牧业并重和多种经营,建立干旱区瓜果和中药材生产基地,大力发展食品和果品加工。

河西走廊的石羊河、黑河按现状入均灌溉面积保持不变控制总量,疏勒河根据移民人数适当发展灌溉面积。适当调整步羊河分水方案,为保证下游民勤地区经济发展和维护良好生态环境,力争红崖山水库年均入流量不少于2亿m3;在2010年前落实国务院黑河分水方案,以保持黑河下游内蒙额济纳旗的生态平衡,正义峡下泄水量应逐步达到9.5亿m3。

今后要从提高用水效率入手,改造低产田,增加灌溉面积。石羊河、黑河按现状人均灌溉面积保持不变控制总量,疏勒河根据移民人数适当发展灌溉面积。黑河流域通过行政、经济等手段实行严格的水量统一调配方案,保护黑河下游内蒙额济纳旗的生态环境。适当调整石羊河分水方案并在下游民勤地区强制实行节水,力争基本不移民。疏勒河移民和垦荒速度不宜过快,要加大引水能力洗盐,发展旱排,保障移民的生产稳定。兴建黑河正义峡水库和昌马水库,并实施疏勒河农业灌溉工程。

抓紧完成引大入秦、南阳渠、疏勒河等骨干在建项目。到2005年基本建成九甸峡水利枢纽。开工建设引洮总干渠及其四条干渠工程。兴建梨园堡水库、杂木河水库及供水河水库等调蓄工程。

(三)青海水资源配置布局

青海在推动日月山以东惶水河流域经济发展的同时,逐步加大柴达木盆地的工业发展步伐。以石油天然气、盐化工和贵重金属为工业发展方向。农业与牧业结合,提供农副产品和蔬菜,为城镇和工业基地服务。继续发挥地毯。长毛绒等畜产品加工的传统优势。在新兴工业区注意相应发展第三产业。

柴达木盆地今后以发展工业为主,以盐化工、石油天然气和有色金属为支柱产业,农业发展以适当接受移民和为城市及工业基地提供农副产品为目标,不搞商品粮基地建设。灌溉事业的发展重点为中低产田改造和弃耕地的恢复,严格控制在优质草场上开荒造田,为长江、黄河源头地区的牧业发展提供饲料粮,减轻水源地草场的过度放牧压力。位干柴达木盆地格尔木以西的那林格勒流域建议划为生态环境保护区,其12亿m3的水资源全部作为生态环境用水。

青海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较低,但由于社会经济集中在狭小的渲水河流域,其水资源供给依然存在巨大压力。为缓解日月山以东地区的发展压力,加速柴达木盆地的开发,扩建哈图水库,新建清水河、可多、野马滩、马海等水库。加强现有渠道的砌护,将渠系综合输水效率提高到0.48。改造现有灌区内的中低产田。推广地面覆盖技术,提高地温并减少无效蒸发。

(四)宁夏水资源配置布局

北部引黄自流灌区、中部扬黄灌区、南部山区构成了宁夏的三大基本经济区域。宁夏引黄耗水量已接近多年平均40亿m3的水平。北部引黄灌区生产全区72%的粮食,在黄河断流得到有效缓解后,宁夏将成为我国的后备粮食基地。北部引黄灌区,以灌区骨干工程更新改造--平地改畦--中低产田改造--井渠联调灌排结合--水稻浅湿晒灌水--逐步降低灌溉引排比为基本模式,将生态保护与节水型基本农田建设结合起来。至2020年基本消灭中低产田,新增生态林、果园林、饲草饲料基地共400万亩。大力发展农区畜牧业和天然草场灌溉,一等草场面积从2万亩增加到450万亩,将生态保护与节水型基本农田建设结合起来。在黄河分水指标范围内,通过节水可适当增加宜农荒地的开垦。加紧建设宁夏中部丘陵区的扬黄扶贫工程,从南部山区向中部扬黄灌区移民60万人。扬黄灌区开展高强度节水工程,力争将原计划发展的200万亩面积缩减为160万亩左右。扬黄灌区开发成本高,需量力而行并高度注重节水。

宁夏南部山区为生态保护重点区。迅速扭转山区普遍超生的现象,推进坡地改梯田的保土保肥蓄水工程,配合窑窖集水工程加大雨水直接利用的比例,提高当地水资源的承载能力。工程建设上,对现有100多座病险水库全面进行除险改造,并结合解决人畜饮水困难、治理水土流失、生态环境建设,兴建一批重点水库塘坝。用10年时间解决黄河宁蒙河段凌汛和伏秋大汛的威胁。

城市防洪的重点为黄河干流银人怖和石嘴山市河段,区域防洪标准均为100年一遇。作为过渡性措施,计划兴建黄河沙坡头水利枢纽,将卫宁灌区现有的5条干渠归并改造形成南北两条干渠,改善灌区的供水条件并控制引黄水量。

(五)陕西水资源配置布局

陕西以关中盆地工农业基地为依托,在发展节水灌溉的基础上逐步将粮食自给率提高到85%,在大中型企业改造的基础上改善在产业结构上与东部省区趋同现象。发挥关中这一西北最大工业和心的优势,机械、电子、有色金属。轻工、纺织、能源、建材、化工全面发展,利用高校和科研机构密集的优势,提高工业的经济效益,减少工业生产带来的污染。

陕西省生态环境保护的重点地区,一为陕北黄土高原沟壑区,二为关中盆地各大城市的水源地保护区。对黄土高原沟壑区和旱原区,以小流域为单元、县为基本单位、粗沙区为重点实施水土保持建设,将坡地改造梯田与退耕还林、还牧相结合,促进经济发展和环境改善。将关中盆地城市水源地保护与渭河流域治理相结合,加强南北两山森林河流生态环境的保护,必要时应采取移民措施;调整产业结构和行业发展速度,渭河实施污染物总量控制。

陕北缺水少地,是西北地区水土流失最严重地区,宜将坡地改造梯田与退耕还林、还牧相结合。水资源为生态建设服务,以就地利用为主。关中通过节水挖潜,可以小量增加灌溉面积以保持人均面积不致下降过快。陕南的汉中、安康两盆地水资源丰富,土地资源基本被开发,但灌溉率低,通过水利化建设,将目前的耕地进行灌溉改造,有一定开发潜力。

配置管理论文篇2

建筑工程采取项目管理方法,在根本上提高工程管理的效率。高效率、高质量是建筑项目管理的一项需求,保障项目管理的综合效益,稳定建筑工程管理的基础。项目管理具有规范性的特点,其可渗透到建筑工程的各个环节中,充分发挥项目管理的约束作用,调节建筑工程的管理内容。项目管理在建筑工程中,能够保障工程施工的质量,具有强制性的作用,积极落实项目管理中的方法,维持工程现场的秩序。建筑项目管理中,比较注重阶段化管理,针对建筑工程的施工情况,提出阶段性的管理方法,维护建筑施工的整体性,最主要的是满足工程管理的需求。项目管理方法分为两个部分,即:管理与实施,而且管理是项目实施的依据,根据项目管理的属性,划分建筑工程中的管理内容,推行项目管理的实施,以便达到项目管理的标准。项目管理方法起到一定的保障作用,保证建筑工程施工的质量和效益,主动提升建筑施工管理的标准,还能降低建筑施工中的成本规模。项目管理逐渐成为建筑施工的一部分,明确了项目管理的价值。

2项目管理在建筑工程管理中的应用

项目管理在建筑工程管理中发挥重要的作用,指导并规范项目管理方法在建筑工程中的应用,维护建筑工程的效益和质量。根据建筑工程的管理实况,分析项目管理方法的应用,如下:

2.1明确负责人

项目管理在建筑工程中的应用,需要由专业的人员负责,如:项目经理,用于负责建筑工程中的管理项目。负责人在建筑工程管理中,负责整个项目的管理,属于直接负责人员,要求负责人能够熟悉掌握项目管理的内容,积极应用到建筑工程管理中。例如:建筑工程中管理中的项目经理,由几个责任人构成,共同负责建筑工程的项目管理,所以项目经理需要具备几项技能,保障后期项目管理的严谨性,首先是熟悉掌握项目管理中涉及到的法律、法规,尤其是最基本的法律内容,以便约束项目管理的行为,规范的经营建筑工程项目;然后是具备充足的实践经验,建筑工程项目管理本身较为复杂,有经验的项目经理能够提高管理的效率,控制项目管理的方法,规避工程管理中潜在的风险;最后是项目经理要端正学习的态度,项目管理在建筑工程管理中应该具有灵活的特性,跟上工程管理的发展速度,发挥项目经理在管理与工程之间的连接作用。

2.2确定管理机构

管理机构是项目管理中的关键部分,其可根据建筑管理的需求调整项目管理的方案,具有计划和组织的能力。管理机构用于规划建筑工程中的管理任务,如:管理分工、使用制度等,确保管理内容的规范化。以某办公建筑工程为例,分析项目管理机构的确定。该建筑工程通过管理机构,连接业主及参建单位,规划各个单位的管理内容,同时辅助管理决策。该建筑将管理机构分为八个组成部分,分担项目管理的内容,各个部门之间相互监督,以此来提高管理机构的执行力。该工程管理机构中的不同部门,负责了不同的管理内容,例如:财务部,负责建筑工程中所有的财务管理,对成本进行严格的计算、核算,保障财务信息的规范性;监察部,负责建筑工程的安全工作,执行安全规划,解决工程管理中的安全问题。

2.3提出管理制度

管理制度是建筑工程管理的依据,指导建筑工程中的各项行为,保障项目管理的准确性。管理制度与项目管理存在密切的联系,而且制度是项目管理中不可缺少的一项内容,用于维护建筑工程管理的科学性。项目管理中提出的制度内容,不仅能约束工程管理的行为,还能保障建筑管理的安全性,强化工程管理的效益。例举项目管理中建立的制度,如:安全制度,目的是加强工程安全的控制力度,维护安全施工的行为,安全制度中遵循“五无一创建”的原则,消除管理中的危险隐患,利用安全制度积极提倡安全防范,实现安全管理的目标,安全制度的控制对象是建筑工程项目内的所有人员,规范人员的行为,确保其符合项目管理的安全要求。项目管理制度中,除了安全制度以外,还包括质量、经济等多项制度,确保项目管理制度的全面性。

2.4项目管理的控制

建筑工程中的项目管理,发挥了积极的控制作用,项目管理方法严格控制了建筑工程的管理过程,提高工程管理的规范水平。结合项目管理在建筑工程中的控制应用,分析控制内容,如:(1)质量控制,根据项目管理中提出的质量标准,对建筑工程进行规范约束,管理工程中的各个质量项目,也可根据工程工序,在管理中实行质量控制,保障工程质量管理的优质性;(2)进度控制,项目管理方法在进度控制中,具有计划性的特征,需要跟踪建筑工程施工的进度,安排管理控制,确保工程进度符合项目管理中的预计规划,以免偏离管理计划;(3)投资控制,其为项目管理控制中的一项难点,因为建筑工程工期长,期间涉及到隐蔽工程、变更项目等,很容易引起投资风险,所以项目管理在投资控制方面,可提前进行量化考虑,大概了解工程项目的投资规模以及影响投资的因素,选择合理的投资方式,制定科学的投资计划,促进收益的最大化发展。

3项目管理在建筑工程管理中的优化措施

针对建筑工程管理中项目管理的实践应用,提出三点优化措施,推进项目管理的发展。

3.1构建运行机制

运行机制是维护项目管理的主要方法,其可明确项目管理的目标,促使建筑工程企业能够准确认识项目管理的重要性。运行机制在项目管理中,存在辅作用,其可配合项目管理的运行,符合建筑工程管理的实践需求。项目管理可以通过构建运行机制,提高自身在建筑工程管理中的服务水平,严禁建筑工程管理中出现失控的行为,强化管理中的运行控制。

3.2优化资源配置

建筑工程中的项目管理方法,应该遵循建筑市场化的发展原则,积极优化资源配置,确保项目管理的可行性。建筑市场化发展的过程中,在工程中提出了动态管理的思想,需要调整项目管理中的内容,采取资源配置的方式,合理分配项目管理中的各项资源,确保资源配置能够达到项目管理的标准,为项目管理市场化发展提供相关的条件,以此来提高项目管理的水平。

3.3推行管理监督

项目管理方法在建筑工程中,同样面临着压力和挑战,采取管理监督的方法,有利于实现高效率的项目管理。建筑工程主动监督项目管理的方式、方法,发现不规范的管理点,在此基础上提出有效的解决措施,即可维护项目管理的科学性,保障项目管理能够准确的应用到建筑工程内。监督措施可以优化项目管理的应用,改善项目管理的环境,确保项目管理与建筑工程的相符性。

4结束语

项目管理方法非常符合建筑工程的管理需求,其可根据建筑工程的管理现状,提出优化的措施,逐渐改善建筑工程的管理方式。建筑工程在项目管理的规范下,明确了管理的目标及方法,满足建筑工程管理的基本需求。建筑工程管理中,非常注重项目管理的应用,目的是通过项目管理的方法,控制建筑工程的现场管理,发挥项目管理的效益。

配置管理论文篇3

1.课题来源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人力资源配置是将资源配置的概念应用于人力资源,是社会发展对人所起重要作用认识的深化。人力资源配置是否合理,无论是对企业的短期绩效还是长远发展都有重大影响,因此应予以足够的重视。企业在完成人才招聘后,还应遵循人力资源配置的有关理论与方法,使人才达到人岗匹配,尽量做到事适其人,人尽其才,才尽其用,人事相配,这样才能减少内耗,最大限度的发挥人力资源的作用,促进企业持续、稳定、快速发展。

项目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人力资源管理。对项目而言,人力资源就是所有与项目有关的人员的能力。项目人力资源管理就是根据项目目标,项目活动进展情况和项目外部环境的变化,不断获得到的项目所需人员,采用科学的方法,将其融合到项目团队之中,或使其同项目团队紧密配合,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激励并保持其对项目的热情,实现项目目标。在项目运行的过程中,要完成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必须要做出相应调整,通过培训最大限度地挖掘项目人力资源的潜能。

人力资源运用配置问题在有些企业运用的非常出色,但是在项目管理人力资源配置上还存在相当多的不足,面对竞争日益激烈的外部环境和员工结构不稳定的内部压力,企业决策者越来越感受到进行科学有效的人力资源配置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因此建立一套科学有效的人力资源配置系统是十分有效的。所以基于本人所在企业的人力资源配置形式以及当前理论研究与实际操作仍不紧密的这一现状,本文通过对当前理论成果研究的吸收以及借鉴成功企业的各种配置经验、方法、理论,从创新,优化配置等方面出发,对XYZ公司的人力资源配置过程具体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和讨论,提出具体的方案,方法以及策略。

2.国内外在该方向的研究现状及分析(文献综述)

美国项目管理学会认为项目管理就是为了满足甚至超越项目涉及人员对项目的需求和期望而将理论知识、技能、工具和技巧应用到项目的活动中去。要想满足或超过项目涉及人员的需求和期望,需要在下面这些相互间有冲突的要求中寻求平衡:范围、时间、成本和质量;有不同需求和期望的项目涉及人员;明确表示出来的要求(需求)和未明确表达的要求。

项目管理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发展起来的重大管理新技术之一,在此之前项目管理己广泛应用于许多事业领域,如工程建设项目和新产品开发,但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以及战后,它作为管理技术复杂的活动,以及需要多学科协作的活动的一种特殊工具的价值才完全被认识,其结果使项目管理作为一种相对较新但行之有效的管理方法,得到迅速发展和不断完善。

1957年,美国杜邦公司发明了关键路径法,使项目节省时间达到38%,经济效益显著。1958年,美国海军研制北极星导弹时,在关键路径法的技术基础上发明计划评审技术。它采用悲观工期、乐观工期和最可能工期三种情况估算不确定性较大的任务时间。这两种计划方法在基本原理上是一致的,用网络图来表达项目中各项活动之间的进度和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并在此基础上,计算网络中各项活动时间,确定关键活动与关键路线,优化网络,确定最短工期。

进入上世纪七十年代,世界各国大力开展新型网络计划技术的研究。人们把概率论引入到计划评审技术中,产生了图示评审技术。80年代初,人们将风险决策理论引入计划评审技术,产生了风险评审技术。其他的还有搭接网络、分级网络,模糊网络等,扩大了网络计划技术的应用功能和范围。一方面随着各种新型的网络计划技术方法的提出,计算的精确性大大的提高了,但另一方面方法的复杂性也增加了。

近几年来,国外兴起了一种新的进度计划方法-----关键链法。它将资源依赖提高到与任务前置、后继逻辑依赖同等的地位,同时在网络计划制定和实施阶段考虑项目组织及人的心理、行为以及时间缓冲区等。关键链法作为一种新的项目管理方法,从诞生至今只有几年的时间,但发展却很快。然而关键链法某些地方还不成熟、不完善,目前在大型项目管理中用的也不多。

与项目管理发展的同时,随着知识经济的迅猛发展和经济全球化速度的加快,人力资源素质在项目管理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已经成为项目管理的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这里所说的人力资源素质是指人力所具备的一切有利于经济产出的因素,包括政治素质、文化素质、技术熟练程度、业务素质水平及观念、思想成熟度等等一切有利于项目经济产出的因素。在21世纪,世界资源开发的重心已经由物质资源开发向人力资源开发转移,物质资源的竞争已让位于人才的竞争,智力的竞争。在此背景下,提高人力资源素质是在项目管理中面临的新挑战。

3.参考文献

资料来源主要有书籍、期刊杂志和网络,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对项目管理中人力资源运用配置的认识也在提高和加深。国内外许多学者先后对其开展了研究,本文的主要参考文献有一以下一些:

[1]刘希珍.王梅.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

[2]姚裕群.人力资源管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3]毕星.项目管理[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

[4]项目管理协会PMI.项目管理知识体系指南,项目管理协会有限公司,2000

[5]小赛缪尔.J.曼特尔,杰克.R.梅瑞狄斯,斯科特.M.谢弗等,项目管理实践,

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2

[6]陈文晖.项目管理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

[7]戚安邦.项目管理学[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3

[8]J.H.M.TAH,CARR,Aproposalforconstructionprojectriskassessmentusing

fuzzylogic,ConstructionManagementandEconomics,2000

[9]唐坤,卢玲玲,建筑工程项目风险与全面风险管理,建筑经济,2004

[10]詹姆斯.P.刘易斯,项目经理案头手册,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

[11]DavidBaccarini,RichardArcher,Theriskrankingofprojects:amethodology,InternationJournalofProjectManagement,2001

[12]王卓甫,工程项目风险管理:理论、方法与应用,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

社,2002

[13]程莉莉,项目管理仿真与软件应用,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6

[14]DizaCF,Hadipnono,Nondeterministicnetworkingmethods,JournalConstructionEngineeringandManagement,1993

[15]LasloZ,Activitytime-costtradeoffsundertimeandcostchanceconstraints,

Computers&IndustrialEngineering,2003

[16]WilliamsTM,CriticalityinStochasticNetworks,JournalofOperational

ResearchSociety,1992

[17]DimitriGolenkoGinzburg,AharonGonil,Stochasticnetworkprojectschedulingwithnon-consumablelimitedresources,ProductionEconomics,1997

[18]赵曙明.国际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研究[M]第三版.南京:南京大学出版,2005

[19]张文.人力资源总监[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20]韦恩F.卡肖著,王重鸣译人力资源管理[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

[21]任淑美.人力资源管理[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5

[22]郑小明.人力资源管理导论[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

[23]Barney,J.&Wright,P.OnBecomingAStrategicPartner:TheRoleofHumanResourcesinGainingCompetitiveAdvantage[J].HumanResourceManagement,1998

[24]Lepak,D.P.&Snell,S.A.VirtualHR:StrategicHumanResourceManagementinthe21stCentury[J].HumanResourceManagementReview,1998

[25]骆珣,王晓庆.项目风险评估的应用与展望[J].现代管理科学,2006

[26]李曙光,李建云.风险排序矩阵的项目风险管理[J].管理现代化,2005

[27]陈万明.张晔林.项目管理中的人力资源管理.现代管理科学.2004.8

[28]郑谦.国际工程项目管理中的人力资源管理.国际经济合作.2004.7

[29]张德.主编.组织行为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30][美]斯蒂芬.罗宾斯.著.孙健敏.李原等译.组织行为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

二、研究内容

1.研究目标和解决的关键问题

论文主要从项目管理和人力资源管理理论和分析、国内企业项目管理中人力资源运用配置现状分析和案例分析,并由此引申出一些对XYZ企业项目管理中人力资源配置普遍存在的问题的思考和对解决途径的探索,最后给出了对XYZ企业项目管理中人力资源运用和配置的一些建议。

1.分析项目管理中人力资源的运用---理论回顾

2.分析XYZ企业中项目管理人力资源运用配置的存在的问题

3.结合XYZ企业项目管理人力资源运用配置分析

4.给出XYZ企业项目管理人力资源运用配置的对策和建议

2.写作的基本思路

序言

一、项目管理中人力资源的运用---理论回顾

2.1项目管理的向管理理论

2.2人力资源运用配置问题

二、XYZ企业中项目管理人力资源运用配置的存在的问题

2.1XYZ企业的简介及现有人力资源运用配置的概况

2.2XYZ企业现有人力资源运用配置存在的问题分析

2.3XYZ企业项目管理中人力资源配置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三、XYZ企业项目管理人力资源运用配置分析

3.1项目对人力资源的需求分析

3.2项目对人力资源的岗位要求

四、XYZ企业项目管理人力资源运用配置的对策和建议

4.1XYZ企业项目管理中人力资源岗位的优化配置

4.2XYZ企业项目管理中人力资源招聘方案

4.3XYZ企业项目管理中人力资源激励机制

结论

三、研究方案设计

1.完成论文(设计)的条件和优势

前期学者和专家们对项目管理和人力资源运用配置问题的研究,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基础,因此本课题的研究具有相当的理论和实际意义;本人对项目管理问题已经做了大量的前期资料搜索分析和铺垫性研究工作;同时本人在劳动人事科工作,从事人力资源管理,也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

2.研究思路和方法

本文主要采用理论与应用相结合的研究体系,重在应用部分。主要是运用项目管理的有关理论知识,针对本人在劳动人事科项目管理中人力资源运用配置出现的实际问题,应用现代项目管理的理论及方法,在项目进度管理方面作了一些有益的尝试。

四、论文工作进度安排;

20**年xx月xx日前完成开题报告

20**年xx月xx日前完成论文(设计)细纲的写作,并开始论文初稿

20**年xx月xx日前完成论文初稿,并开始对论文进行装订

20**年xx月xx日前向指导老师提交定稿论文

配置管理论文篇4

关键词:人力资源管理;资源战略;困境;对策

人力资源是企业经营战略的执行者、战略决策的参与者和主导者,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源动力。企业人力资源战略管理是实现企业战略目标的关键环节,为了在全球化背景下获取并保持竞争优势,必须以一种崭新的思维方式重新思考企业人力资源的定位、管理与价值增值问题,建立新的管理模式来实施人力资源管理的战略转变。

一、资源基础的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的理论基础

以资源为基础的战略管理理论是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研究的重要理论基础,其实质上是资源管理理论与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的融合,其核心思想即企业竞争力的差异是由战略的差异和企业的资源差异决定的,人力资源是企业的关键资源和核心竞争力,企业战略和人力资源战略之间是一个双向关系,资源与战略执行之间是一个动态匹配的过程。该理论为企业研究人力资源如何影响企业战略的制定和执行提供了新的分析框架,促成了一个“资源-战略-绩效”的管理范式,导致了企业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研究方向的变革。

二、资源基础的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的实施困境

(一)资源结构与分配不均衡,有悖人力资源匹配性原则

资源基础的战略人力资源管理要求人力资源管理必须与组织战略、组织拥有的资源和组织目标等实现一致,且人力资源各项职能和各要素之间要实现有效匹配。从资源配置的角度来看,组织所拥有的资源和资源的分布状况,决定着企业人力资源结构和分配,以及组织的管理活动实践,从而影响着组织的绩效。企业在进行人力资源结构和组织架构的设计过程中,往往缺乏对企业资源的正确定位和配置,违背了人力资源的匹配性原则。此外,员工技能和知识的单一性以及管理模式的僵化导致人力资源的可转换性降低,无法实现灵活性管理和柔性管理,这将在很大程度上降低组织的绩效,人力资源效能难以发挥。

(二)信息资源不对称,降低人力资源管理效率

企业在既定的人力资源架构、管理模式以及产业结构下,通过信息的分解、聚合、传递与沟通来实行资源在企业内的配置和调整。人力资源的组织、开发与配置依托于信息资源环境,企业信息价值的实行程度、实行方式和配置等直接影响人力资源管理的实践效率。据古典经济学理论,不完全信息和信息的不对称分布是任何经济个体或组织必须面临的一个基本约束条件。现代企业为了实现人力资源的战略管理,多实施层级式管理,从系统论和控制论的角度来看,层级式企业管理是一种具有组织功能的信息不对称分布装置。企业在适应生产分工和专业化管理的同时,不可避免地增大了信息在企业内各层级雇员之间分布的不对称性、传递和反馈的时滞性。这种信息的不对称分布,降低了人力资源管理效率,增加了企业内部人力资源管理的成本。因此,企业必须以人力资源的“逆信息不对称”来重构信息资源在企业内的不对称配置,以消除或减缓因层级式管理所带来的信息分布的不对称性,提高人力资源管理和实践的效率。

三、资源基础的战略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设计与执行

(一)人力资源分配设计,强化匹配性与灵活性

企业资源结构可以分为3个层级:企业资源位、内部各组织资源位和员工个人资源位,3个要素在进行着企业战略的传导和战略执行的交互过程。企业应根据现有人力资源和企业管理环境,对人力资源进行补充、调整和再配置,提高人力资源的匹配性与灵活性,使其与企业的其他资源以及企业战略相匹配,发挥最大效用。“匹配性”包括“水平匹配性”与“垂直匹配性”,资源基础的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理论重视人力资源系统内的水平关系和企业战略与人力资源战略之间的垂直管理。“灵活性”强调人力资源的可转换性和更新能力,人力资源职能的调整和配置要与管理环境、企业经营目标相适应。“匹配性”与“灵活性”可以通过设计人力资源的获取和再配置系统来实现,从而达到人力资源与行为的动态匹配与均衡的状态(见图1)。

(二)人力资源绩效评估,推动企业战略执行

建立和实施人力资源管理的绩效评估系统,完善激励机制,有利于实现人力资源管理的良性互动和柔性流通,推动企业的战略执行。从短期来看,企业内部绩效评价系统可以突出组织公平原则,能够反映出人力资源结构和效能的发挥程度,和内部设置的合理性以及人员调配的有效性;从长期来看,建立企业内部绩效评价系统(见图2),有利于企业资源的相互协调和战略调整。根据企业战略目标和组织资源以及员工个人资源建立组织绩效考核机制,在对企业进行绩效管理时,要注重员工所处的内部组织对资源利用的有效性;同时,根据有效信息沟通原则,建立相匹配的、高效的信息沟通、传导和反馈系统,由绩效考核结果反馈出企业资源配置的合理性以及企业战略实施的有效程度,企业管理者由此在变化的市场中寻求新的战略决策,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

(三)人力资源整合管理,加强企业战略合作

资源基础的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理论强调人力资源管理子系统之间横向的匹配关系,同时也强调了资源的纵向整合。企业基于资源战略管理,一方面,加强企业内部的人力资源整合管理,寻求企业内部人力资源的匹配性和灵活性,实现资源的最优化利用;另一方面,加强与其他企业和组织的战略合作,实施战略联盟,增强企业自身竞争力。人力资源外包是战略合作的重要途径,可以为企业有效控制和降低运营成本,提供更多专业化的人力资源管理渠道,帮助企业选择匹配的战略管理模式,提高企业管理水平。人力资源整合具有整体性、长期性、互动性、快速适应性等特点,是基于系统观点和行为重组理论的激励。通过将不同的人力资源管理实践组合起来,进行有效的控制、管理、整合和配置,可以平衡企业资源结构,促成一个良好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充分发挥企业人力资源的核心效能。

四、结束语

在基于资源基础的人力资源管理战略执行中,企业要注重人力资源管理活动与各要素之间的匹配,强化人力资源管理各环节之间的内在一致性。了解并剖析企业经营目标、市场环境和产业价值链等要素,将人力资源管理实践与企业拥有的资源、战略管理过程以及外部环境相结合,进行资源优化配置,实现人力资源的柔性管理,充分发挥人力资源的潜能和价值以及其战略地位,并保持战略弹性,这是寻求企业的发展动力和培植竞争优势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张禾,邵建明.基于资源角度的企业内部绩效评价研究[J].科研管理,2006(5).

2、程德俊.不同战略范式下的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综述与比较[J].管理科学,2004(12).

3、(美)罗伯特・西蒙斯著;张文贤译.战略实施中的绩效评估和控制系统[M].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

配置管理论文篇5

[关键词]政府公共信息资源 不确定性 适应性管理 适应性配置

[分类号]G203

1 引言

自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信息资源管理的概念问世以来,随着社会的转型,政府公共信息资源配置的重心由最初单一的政府配置逐步转向政府、社会、市场于一体的统筹配置(简称“一体化配置”),由于政府公共信息资源自身的复杂性和配置的不确定性因素大量存在,灵活、适应的规划和战略成为可持续开发、管理、配置和利用政府公共信息资源的基本条件。

适应性管理是针对系统不确定性提出的,其管理思想已在物质资源、能源资源配置领域得以应用。因此,本文尝试用适应性管理模式探讨政府公共信息资源配置,在分析政府公共信息资源配置中的不确定性问题基础上,从理论和方法上构建政府公共信息资源适应性配置基本体系结构,为解决政府公共信息资源配置不确定性问题提供一种参考方法。

2 适应性管理及在政府公共信息光源配置中的应用

2.1适应性管理的概念

适应性管理的概念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到目前为止还没有统一被接受的权威定义。Holland定义适应性管理是一个不断调整行动和方向的过程,根据整体环境的现状、未来可能出现的状况及满足发展目标等方面的新信息来进行调整。Walters。c.J定义适应性管理是集成研究、监测和管理中的信息来测试和提高管理实践的活动。孙健等认为“适应性管理就是组织基于外部环境变更或内部诸要素和谐需要而进行的自主性调节活动”。郑景明认为适应性管理是将民主原则、科学分析、教育、法规学习结合起来,在不确定性的环境中可持续地管理资源的过程,包括连续的调查、规划、实施、评估、调控等一系列行动。由此可知,适应性管理是一个连续、动态的类似于生态系统的过程管理,不断监测管理过程以获取反馈信息来重定向管理实践。适应性管理在组织设计、战略管理、组织文化等方面都表现出与传统管理的差异。

2.2适应性管理在政府公共信息资源配置中的应用分析

适应性管理在政府公共信息资源配置中的应用;本文称作“政府公共信息资源适应性配置”,综合了适应性管理理论和政府公共信息资源配置实践,其基本特征是认识到配置情景的重要性和配置行为的复杂性。政府公共信息资源涉及国家各行各业、各地区、各部门的方方面面,其一体化配置是一个复杂适应系统,其可持续配置必须建立在适应性管理的基础上。适应性管理在其他管理、资源配置模式中已有好的应用,研究者从不同角度强调适应性管理的重要作用,但适应性管理理论在信息资源配置领域的应用目前暂未出现。因而,本文从基本理论方法上分析政府公共信息资源适应性配置。

3 政府公共信息资源配置中的不确定性分析

政府公共信息资源系统是集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科学、艺术等各方信息于一体的复杂的庞大系统,具有复杂系统的层次性、多维性、动态性、开放性、非线性等特性,这些特性导致政府公共信息资源配置存在大量的不确定性,这些不确定性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3.1配置目标的不确定性

从政府公共信息资源配置历史来看,其配置目标在宏观上经历了“公平”、“公平兼顾效率”、“效率兼顾公平”等变化。在微观上,任何信息资源配置目标都是―个连续、动态的过程,其合理性是相对的、暂时的和有限的。即使最初设定的合理配置目标实现了,也会因时空、用户信息需求、信息资源条件状况和配置效益构成等因素的变化而变得不合理,需要研究新的配置方案和策略、采取新的措施、制定新的政策,进一步解决合理化配置问题。所以,信息资源配置目标是动态确定的,给配置管理过程带来了很大的不确定性。

3.2配置行为的不确定性

配置行为不确定性,主要指政府公共信息资源配置主体(政府、社会非盈利性组织、企业或个人)在配置与管理政府公共信息资源过程中由于其自身行为所带来的不确定性。配置主体的行为贯穿于整个配置管理的全过程,其自身的文化、信息意识、信息价值观、信息能力和创新能力等的不确定性以及负责配置的管理机构、部门协调不足,“多头管理”、“多方分配”、“条块分割”,导致在实际一体化配置中存在着不协调现象,这些都给配置管理决策带来很大的不确定性。另外,配置主体的能动性以及信息的流动性也是配置行为不确定性的诱因。

3.3 配置内容的不确定性

首先,政府信息资源本身内涵丰富,性质错综复杂;其次,政府公共信息资源具有明显的层次性,如表现为国家层的政策、法规、法律、行政命令与税收征集等信息资源基层和事务管理的行业管理标准、办事指南、科技成果等信息资源,并且这些内容本身也会随着时空的转变而发生变化;最后政府公共信息资源系统是开放性的系统,不断与所处环境进行交互。这些配置内容本身的不确定性大大增加了配置工作的不确定性,也是不同于物质资源和能源资源配置的主要方面。

当然还有其他与配置相关工作带来的不确定性。因此,面对政府公共信息资源配置许多的不确定性问题,连续、动态的类似于生态系统的适应性管理模式应该适合连续、动态的政府公共信息资源配置过程管理。

4 政府公共信息资源适应性配置体系结构

本文构建的政府公共信息资源适应性配置体系结构如图1所示:

该体系结构可以看成是一个“生态系统”。有两个关键部分:第一个是满足用户不断增长、变化的信息需求及配置效益最大化的实现,其“生态”目标只有适应性的管理过程才能实现;第二个是有关配置过程信息的收集和管理,它是整个配置“生态系统”有效运行的关键。同时,该配置体系结构本身是灵活、适应性的,也就是说,该体系结构只能是战略性运用,而不能是功能性使用。

・政府公共信息资源配置的复杂性、不确定性分析。复杂性、不确定性分析有助于寻找和选择富有创新性和安全有效的配置理论和方法,是适应性配置选择的前提和条件。

・政府公共信息资源适应性配置模式。包括对现有配置状况的和评定、改进的或新的配置模式的建立与实施、配置过程监测和评价4个子系统。其中,目前配置状况熟悉评定系统的功能是了解配置“生态系统”当前的“生态”状况,即系统的环境、结构、行为和可能的“生态”趋势等。该子系统为后面各个子系统提供决策支持信息。改进的或新的配置模式的建立与实施子系统是在对现有配置系统了解的.基础上展开,

对配置中的各种相关信息进行分析判断,从而调整和制定配置策略和方向。

过程监测与评价系统首先是监测与评价前面配置模式的配置行为、配置效果,不断地检测配置系统是否接近或实现“生态”目标,收集配置过程信息;其次,监测与评价与配置“生态系统”有关的社会价值观和环境的变化。这是因为有时社会价值观比配置“生态系统”本身变化的还快。正是由于反复监测和评价系统内外两方面信息,加上对政府公共信息资源配置的复杂性、不确定性进行分析、跟踪和标引,减少配置不确定性,不断调整与完善配置策略,实现优化配置。

这几个子系统不是彼此独立的,而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整个配置模式都离不开信息技术的支撑。

・政府公共信息资源适应性配置的环境。是指一切与政府公共信息资源配置有关的因素总和,可以分为4层:社会环境一超观层;国家政策环境一宏观层;信息机构一中观层和信息用户价值观一微观层。这4层中,超观层和微观层在短期内影响不会很大,宏观层和中观层的影响会更直接和迅速。政府公共信息资源适应性配置的有效实施首先直接与中观层一信息机构是分不开的,其职能在于通过加强内部管理,增加同量管理投入与耗费(包括劳动耗费、物质耗费等)的总产出;加强对用户需求的研究,根据用户信息需求的变化,制定合理的信息资源配置策略,调整与完善其信息资源结构和质量,不断开发信息服务的新类型、新领域,提高其产出符合社会需要的程度……国家宏观政策是有效配置的基本依据和途径,包括法律、行政、经济、技术等方法。依法配置政.府公共信息资源是根本,通过这些法律法规可以调控政府公共信息资源配置各主体的责、权、利关系“”,规范其信息行为,进行有效配置。行政管理主要是根据各种方针、政策、法规和标准进行配置的监督协调,是实施政府公共信息资源优化配置的有效保障。政府公共信息资源配置关系着政府的社会管理、企业的经济行为和个人的工作生活,所以社会、市场手段必不可少。适应性配置政府公共信息资源是多学科综合实践,配置的每一个环节都离不开相应技术的支持,技术集成创新是关键。

・政府公共信息资源适应性配置平台。是将与政府公共信息资源配置有关的各方(节点)连接起来的一个共享、协作、共生的网络空间。它基于现代信息通信技术,运用工程技术方法将政府公共信息资源、资源配置规划、资源管理、用户需求管理、网络管理等动态地配置到该网络平台上,以实现政府公共信息资源的用户满意信息需求的有效实现和配置的社会、经济和质量效益最大化。

5 有待解决的关键问题

5.1衡量适应性配置效率标准问题

信息资源配置的最终目标是用户满意性信息需求的有效实现和配置效益的最大化。政府公共信息资源的合理配置不只是它本身的合理布局与组织,还包括整个国家的政治与经济运行,调配包括信息资源在内的物质、能源、人力资源、管理、金融等各种资源,将整个社会的信息产出最大化和结构优化。所以,政府公共信息资源合理配置不仅要在微观上满足各类用户不断增长和变化的信息需求,宏观上必须满足总体社会资源优化配置和社会福利最大化。这两方面的都很难精确量化,虽然“帕累托最优”(Psreto Optimum)或“帕累托有效”(Pareto Efficiency)被常用来衡量资源配置有效性,但用在信息资源配置有效评价时引起争论和质疑。应该综合各种途径和方法寻找一种统一的标准来衡量政府公共信息资源适应性配置效率。

5.2适应性配置绩效评价问题

配置绩效是配置模式的关键质量指标,通过配置绩效评价,能及时发现配置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明确当前政府公共信息资源配置的状况和水平,最终目标是指导信息化建设实践。但政府公共信息资源配置系统的环境和目标都是动态变化的,所以其配置绩效评价是一项极其复杂的系统工程。目前还没有一套完整的直接评价体系和标准,主要是通过信息化水平间接测定,研究成果有基于马克卢普、波拉特信息产业宏观测度指标体系和基于日本信息化指数的信息化水平测度指标体系。尽管研究信息资源配置效益不可能脱离信息行业、信息企业的运行效率来孤立地考察,本文认为建立一套配置评价指标体系,对适应性配置工作进行评价是很必要的,应该开发和实施适应性软件系统对政府公共信息资源适应性配置绩效进行综合评价。信息资源合理化配置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对这一动态连续过程的有效评价,可以加快每一轮合理化配置具体目标实现的步伐,从而使配置过程不断向理想状态靠近。

6 总结

政府公共信息资源系统涉及国家政治、经济、军事、科学、文化和艺术等各方面信息,并需要不断调整和更新,是一个开放的复杂的庞大系统,其配置的不确定性因素日显突出。不确定性是配置取得成功的巨大障碍,减少不确定性就可以增加配置成功的机会。针对系统不确定性提出的适应性管理在政府公共信息资源配置中的应用应运而生。文中分析了政府公共信息资源配置中存在的主要的不确定性因素,构建了适应性配置的体系结构,提出了政府公共信息资源配置中有待解决几个关键问题。全文总的思想有别于传统政府公共信息资源“精确”配置方法,为复杂政府公共信息资源配置提供一个参考方法。

参考文献:

[1]刘渊,张涛.政府公共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市场化战略选择.信息化建设,aoSs(9):58―59

[作者简介]周萍,女,1968年生,讲师,8篇。

配置管理论文篇6

关键词:CEO性质;家族企业;环境不确定性;资本配置效率

DOI:10.13956/j.ss.1001-8409.2017.01.12

中图分类号:F2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409(2017)01-0053-05

Abstract: Based on Type I agency problems, this paper examines the effect of CEO status of family firm on the relation between uncertainty and capital allocation efficiency. Results show that, capital allocation efficiency is low under uncertainty only when CEOs are professional managers. The negative effect of uncertainty on capital allocation efficiency is weakened when CEOs are family members.

Key words:CEO status; family firm; uncertainty; capital allocation efficiency

F有研究对于家族企业是否是有效的组织形态仍未达成共识。Holderness和Sheehan以美国企业为例,发现家族参与管理对公司价值产生不利影响。而Anderson和Reeb的结论却相反。之后学者对家族企业的研究结论亦莫衷一是。现有研究之所以结论不一,主要因为不同国家和地区,家族企业的发展阶段不同,经济环境亦有差异。

信息不对称引发的问题有两类:一类是所有权与控制权分离导致的股东与管理层间的问题,即第一类问题;另一类是大股东与中小股东间的问题,即第二类问题。目前,我国大部分家族企业仍处于创始人掌管阶段[1],创始人更关注企业的长期发展,不太可能做出侵占中小股东利益的行为,因此,我国家族企业的第二类成本较低,问题主要存在于家族与职业经理人之间。由于掌握信息优势,管理者的资本配置决策往往会以私有收益最大化而非股东价值最大化为目标,这就使得资本配置偏离最优水平,引发资本配置的低效率。

近几年,家族企业发展迅速,职业经理人已逐步进入企业高、中层管理职位。由于存在信息不对称,经理人和创始人间可能存在双边道德风险。一方面,经理人可能利用职务之便,以股东利益为代价最大化私人收益;另一方面,创始人也可能利用业绩评估中的信息不对称,侵占经理人的报酬。而外部约束机制的不完善会加剧双方间的合作困境。2010年,国美的控制权争夺(大股东黄光裕与职业经理人陈晓间的控制权之争)便是在我国法律保护制度较弱的背景下,职业经理人损害家族利益的典型。目前黄氏家族在国美的控制权日渐稳固,但“黄陈之争”给家族企业敲响了警钟:引入职业经理人是否可行?而猎豹现任CEO傅盛与前东家奇虎360间的恩怨情仇及2014年人人网的高管内乱,都反映了创始人与职业经理人间的矛盾。那么,应该以怎样的眼光看待职业经理人的行为?通过比较家族企业的高管性质(CEO由家族成员担任还是职业经理人担任)对环境不确定性下资本配置效率的影响,可以反映在信息不对称情况下管理者决策行为的有效性,这正是本文的关注点。

环境不确定反映公司经营的波动,会影响投资决策。一方面,股东与管理者对投资项目的风险偏好不同,管理者不能获得投资成功的全部收益,却要承担投资失败的全部风险,收益成本的不对称会使管理者规避风险,导致投资不足;另一方面,环境不确定会增加企业的信息不对称,弱化管理者所受的监督,若投资失败,管理者可归因于不确定因素,若投资成功,管理者的可控资源增加,追求私利的机会增多,因此,管理者倾向过度投资。

基于我国家族企业中的第一类问题,本文从家族企业高管性质的角度,对环境不确定性下的资本配置效率进行探讨,识别出不同类型的管理层对环境不确定下投资决策的不同态度。主要贡献为:①拓展了家族企业引入职业经理人的相关研究。针对我国家族企业管理者由家族成员担任的普遍现象,本文从引入职业经理人后资本配置低效的视角揭示了此现象存在的原因。②提供了环境波动影响管理者决策的微观证据。从家族与管理者间的冲突出发,本文对外部环境影响企业资本配置效率的作用机理进行了阐述,为以后研究提供了新视角。

1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企业投资受内外部环境的影响,具体来讲,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会使企业投资偏离最优水平,降低企业的资本配置效率[2];而在家族企业中,环境不确定性如何影响企业的资本配置,取决于管理层的性质,即CEO由家族成员担任还是职业经理人担任。

11环境不确定性与资本配置效率

环境不确定可以反映企业面临的经营风险,增加股东与经理人间的信息不对称,而信息不对称所导致的管理层的机会主义行为和风险规避是引发资本配置低效的主因,其主要表现便是过度投资与投资不足。

一方面,环境不确定提高管理者过度投资的可能性。Jensen认为,管理者有“帝国构建”动机,通过获取更多可控资源,管理者可获得私人收益。环境不确定可增加股东对管理层行为监督的难度,从而提高管理者将资金用于可增加其私人收益的低效投资的机会[3]。管理者可能将所有可支配现金都用于项目投资,即使NPV为负。负NPV的项目会对企业业绩带来不利影响,最终也会导致管理者收益下降,但当企业面临的环境不确定性较高时,管理者可将投资失败带来的负效应归咎于经营波动等客观因素[4],加之信息不对称使得股东更多从管理者的叙述中了解投资情况,因此,较高环境不确定性下,大股东对管理层行为的监督难度增加,同时对项目投资的回报也难以预期,此时,管理者过度投资倾向增大,容易通过低效投资追求个人私利。

3实证结果

31描述性统计

描述性统计结果如表1。家族企业年度新增投资均额为总资产的5%。78%的样本CEO由家族成员担任,表明在我国投资者保护不完善的环境下,家族所有者倾向通过委派家族成员担任CEO来达到对家族利益与控制权的保护。总体上,家族企业仍较年轻,平均上市年限为6年,处于成长期,销售收入以13%的均速增长,说明我国家族企业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32多元回归分析

表2为环境不确定性与家族企业资本配置效率间的关系及CEO性质对两者关系的影响结果。回归式(1)中,Growth的系数显著为正,说明总体上,家族企业的投资支出以企业成长为标杆:成长性高的企业,投资支出水平也较高,反之,投资支出水平较低。回归式(2)中,EV×Growth的系数显著为负,表明环境不确定性增加的家族企业,资本配置效率越低,即环境不确定性会降低资本配置效率,H1得到支持。回归式(3)中,EV×Growth的系数仍显著为负,而EV×Growth×FM的系数却显著为正,说明虽然环境不确定性会降低资本配置效率,但当家族成员担任CEO时,这种负向影响会得到缓解。回归式(3)的结果只说明CEO性质会影响环境不确定性下企业的资本配置效率,并不能准确说明较高环境不确定性下,不同类型的CEO对待投资决策的态度。因此,本文将样本划分为家族成员担任CEO和职业经理人担任CEO两个子样本,分别进行检验。结果如表3。

回归式(5)中,Growth的系数显著为正,EV×Growth的系数为负但不显著,说明家族成员担任CEO时,环境不确定性的增加并不会降低资本配置效率,H3得到支持。回归式(7)中,Growth的系数仍显著为正,但EV×Growth的系数却显著为负,表明职业经理人担任CEO时,环境不确定性的增加会降低资本配置效率,H2得到支持。进一步检验Growth+EV×Growth的系数之和显著为负,说明CEO由职业经理人担任时,资本配置效率较差。以上结果表明,家族企业资本配置效率随环境不确定性的增加而下降,当职业经理人担任CEO时更显著。

4稳健性检验

41非效率投资的衡量

非效率投资是资本配置低效的主要表现,因此,借鉴Richardson模型,对非效率投资进行衡量,进一步考察环境不确定性、资本配置效率及CEO性质间的关系。

根据结果,环境不确定性既会增加过度投资水平,又会导致投资不足,但家族成员担任CEO对两类非效率投资均起到一定抑制作用,结论与正文一致,不再报告。

42家族企业的定义

为排除家族企业定义的影响,参考谷祺[14]等和Li等,对家族企业进行重新定义:①实际控制人是自然人或家族;②实际控制人为第一大股东,且所有权超过10%。在更严格定义下,得到2654个观测值,并进行上述相同检验,结论与正文一致,不再报告。

5结论

本文从第一类问题出发,从资本配置效率的角度对我国家族企业中职业经理人的机会主义行为进行研究,考察家族企业CEO性质对环境不确定性下企业资本配置效率的影响。发现环境不确定性会降低资本配置效率,这种效应仅发生在职业经理人担任CEO时;家族成员担任CEO时,环境不确定性对资本配置效率的负向影响得到一定抑制,表明环境不确定性会增加家族股东与管理者间的信息不对称,进而弱化管理者所受的监督,最终导致职业经理人以股东利益为代价,做出有损于企业价值却能增加个人私利的决策。这些结论为家族企业提高风险控制意识、制定相应的约束机制来抑制经理人的机会主义行为提供了证据支持。

纵观全文,仍存在些许不足之处:第一,职业经理人的机会主义行为带来何种经济后果,本文未展开说明;第二,家族企业的定义很多,至今未达成共识,因此,未能对每一个定义都进行检验。

参考文献:

[1]刘学方,王重鸣,唐宁玉,等.家族企业接班人胜任力建模[J].管理世界,2006,5:96-106.

[2]Bloom N, Bond S, Reenen J V. Uncertainty and Investment Dynamics [J]. Review of Economics Studies, 2007, 74 (2): 391-415.

[3]申慧慧,于鹏,吴联生.国有股权、环境不确定性与投资效率[J].经济研究,2012,7:113-126.

[4]徐倩.不确定性、股权激励与非效率投资[J].会计研究,2014,3:41-48+95.

[5]王义中,宋敏.宏观经济不确定性、资金需求与公司投资[J].经济研究,2014(2):4-17.

[6]Almeida H, Campello M. Financial Constraints, Asset Tangibility, and Corporate Investment [J]. Review of Financial Studies, 2007, 20(5): 1429-1460.

[7]Bennedsen M, Nielsen K M, Perez-Gonzalez F, et al. Inside the Family Firm: The Role of Families in Succession Decisions and Performance [J].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2007, 122(2): 647-691.

[8]Bertrand M, Johnson S, Samphantharak K, et al. Mixing Family with Business: A Study of Thai Business Groups and the Families behind Them [J].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2008, 88(3): 466-498.

[9]Cao J, Cumming D, Wang X. One-child Policy and Family Firms in China [J]. Journal of Corporate Finance, 2015, 33: 317-329.

[10]潘红波,余明桂.集团内管理交易、高管薪酬激励与资本配置效率[J].会计研究,2014,10:20-27,96.

[11]Smith C W, Stulz R M. The Determinants of Firms’ Hedging Policies [J]. Journal of Financial and Quantitative Analysis, 1985, 20(4): 391-405.

[12]S琼宇,程敏英,黎文靖,等.上市方式、政治支持与盈余质量[J].会计研究,2014,7:43-49,96.

[13]徐倩.不确定性、股权激励与非效率投资[J].会计研究,2014,3:41-48,95.

配置管理论文篇7

[关键词]资源配置;成本;国有上市公司

[中图分类号]F2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3)28-0034-02

1引言

从企业层面讲,高效的资源配置可以降低公司运行成本,提高经营效率;从市场层面讲,优化的资源配置可以提高整个资本市场的运行效率,促进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而目前股票市场是资源配置最主要的场所,因此,股票市场的运行动态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我国目前资源配置的状况。本文选择了2006—2010年在沪深交易所上市的国有企业作为样本,研究这些国企在股票市场的表现,同时,我们选择了公司治理的相关指标作为这些国有公司经营效率、资源配置的影响因子。本文的研究结论对如何加强规范上市公司的公司治理提高股票市场的资源配置效率具有参考意义。

2关于公司治理与资源配置的探讨

公司治理的目标在于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率,优化资源配置,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其中,理论是现代公司治理的理论基础。它主要涉及企业资源的提供者与资源的使用者之间的契约关系。理论认为,企业资源的所有者拥有企业全部的剩余索取权,因此,企业所有者(即股东)的终极目标是实现股东价值最大化,但是,现代企业制度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导致企业在进行内部决策时,决策管理与剩余收益的索取相分离,这就是“成本”产生的原因。即股东为了确保管理人员按照股东利益最大化的原则行事,会采取一系列额外措施,同时付出相关额外成本。这些成本从股东方面来说很可能是监督成本,而从管理人员角度来讲就是约束成本,另外不能明确的成本我们称作剩余损失。这些成本和损失浪费了企业的资源,降低了企业的运行效率,因此,如何制定出更有效的企业治理策略从而优化资源配置,降低成本,减少不必要的损失,成为理论界和实务界讨论的重点。

学者们提出很多减轻股东与管理者之间成本的机制,比如国外学者Jensen(1990)和Murphy(1985)提出的薪酬合同激励制度,以此来激励管理者遵循股东利益最大化的原则行事。另外,Ruback(1983)等学者提出,董事会、大股东、敌意收购以及融资结构等对降低成本也有很大成效。针对我国国有上市公司所有权和经营权完全分离的特殊性,以及资源更容易被个人侵占、消费的问题,本文拟从宏观的角度来探讨资源配置的公司治理策略,从而提出更有效的国有公司治理策略,更好地应对以上问题。

3国有企业公司治理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公司治理需实现的目标之一是确保所有者实现剩余控制权和索取权,而我国国有企业改制过程中一个突出的问题就是所有者缺位,这使得相关的利益方权利和义务界限不清,致使对经营者的激励和约束效果欠佳,资源的浪费和流失也就不可避免。当多数股权被企业内部人持有的时候,又出现了内部人控制的问题,即在重大战略决策中,内部人会更倾向于把资源配置到有利于内部人私人利益的领域,而忽略了股东以及企业的整体利益最大化的目标。再者,公司所有者与经营者信息存在不对称性,而双方利益并不是一致的,体制与产权的双重问题给国企的内部管理人员留下了很大的操纵空间,造成了个人对公司财产利益的侵占和消费。同时,对于大多数国有企业,国家仍是最大的股东,资本封闭性比较强,难以形成有效的产权约束机制。我国资本市场尚不成熟,外部投资者和监督机构对国有企业的监督很有限,这些问题都阻碍了我国公司治理结构的完善,不利于国有企业进一步的深化改革和健康发展。

股权分置改革之后,股票市场的资源配置效率得到了很大提高,并开始主导资本资源的配置,因此,股票市场成为衡量资源配置效率的重要标志之一。因此,我们选取了117家国有上市公司样本,观察这些公司在股票市场的表现,用市盈率代表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倾向,以此作为被解释变量,对影响公司治理的解释变量进行回归,控制IPO发行规模和发行年度哑变量。本文选取了关联交易公司、首次发行数量、现金申购中签率、股权集中指数、总经理持股比例、独立董事比例以及前三名高管薪酬等指标作为影响因子研究这些要素对资源配置(IPO市盈率)的影响,是因为这些要素综合考虑到了公司所有者影响力、管理者所受激励、外部投资者预期以及公司财务状况、经营效率等对IPO市盈率的影响,较为全面客观的阐述了公司治理结构中的要素。本文所有IPO数据来源于CSMAR数据库,公司治理影响因素均来自于上市公司年报并通过手工加工获得,年报信息搜集来自于巨潮网。

上述回归结果从股票市场的角度观察了公司治理因素对资源配置的影响,但是,IPO市盈率反映地更多的是外部市场环境对企业的预期,而这些变量对企业内部治理效果的真正影响(比如较低的成本和更多有效的投资),还需要通过进一步的回归和检验。本文用代表经营效率的变量“总资产周转率”来衡量成本,继续沿用表1中的样本数据,回归结果如表2所示。

可以看到,薪酬和股权集中度与企业成本显著负相关,但高管薪酬不利于企业投资,总经理持股和股权制衡有促进企业投资的作用,我们认为此现象的出现与高管信息后的激励制度有关。董事会给予公司高管的薪酬激励往往受企业当期经营业绩的影响较大,这就导致了高管人员的短视行为,促使管理者更关注短期的业绩而忽略了具有更高投资报酬率但资本回收期较长的项目,这无疑损害了公司的整体利益;独立董事比例对投资产生负面影响是因为独立董事倾向于维护管理当局的利益。

4总结与建议

如何减轻成本、提高企业投资效率,是针对我国国有上市公司所有权与经营权完全分离的特点需解决的问题,根据我们的研究结果发现,提高高管薪酬可以显著降低成本,而股权激励机制可以优化企业投资。因此,我们建议国有企业高管薪酬和股权激励并行,建立和健全对公司经营者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同时,推进股权多元化,引入其他非国有大股东,使所有者职能到位,形成规范的公司治理结构。多元股东相互制衡,有利于资源高效配置。同时,加强外界独立审计机构和证券市场以及媒体的外部监督功能,对规范国有公司治理也有一定作用。

参考文献:

[1]何丹,朱建军股权分置、控制权私人收益与控股股东融资成本[J].会计研究,2006(5):50-58.

[2]史忠健国有公司治理结构[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配置管理论文篇8

大规模定制生产是针对客户需求的多样化、个性化的发展而提出来的,它所要解决的是定制生产低效率高成本和产品需求的低成本多样化之间的矛盾。对它的研究就是要针对不同的企业,提供能满足大规模定制的全面方案。通过对产品开发、生产制造、销售服务、以及企业组织、经营方式等多方面进行改造,来达到这一先进生产方式的要求[1]。

产品配置是在对产品信息管理基础上,产生新产品和改变旧产品,实现产品多样化的一种重要设计方法[2]。它可以提高对已有产品资源的利用率,增强企业的新产品开发能力,满足多样化的客户需求。针对目前商品化软件中,实现产品配置的方法多种,主要集中于基于本体服务的产品配置[3]、参数驱动配置[4],基于产品配置元类型识别[5]等。不论使用何种方法,其软件最终服务于客户,从客户角度存在两个问题,①客户对于需求产品的专业知识是有限的,②客户不能深层次地理解产品配置理论知识,因而客户不能准确有效的进行产品描述,导致产品配置设计失败。在大规模定制生产中,客户需要的是直观的、快速配置设计出满足功能需求的、可视性的模拟产品,且快速回应客户需求。面对市场上软件中产品配置设计模块的不足和缺陷,需建立一个能满足功能需求且实现方便的客户配置模型,来实现更强功能的配置管理[6]。加快产品开发速度,产品的配置设计是提高企业生产效率的一种重要技术[7]。

本文通过研究产品配置在大规模定制生产中实现的方法,多色图配置模型及配置算法的基础上,开发原型软件,快速实现在大规模定制生产中的产品配置和变型设计,提高企业产品开发能力,与三维设计软件接口,快速配置满足客户需求的可视化产品,改进现有生产方式以适应定制生产的需要,以满足多样化的市场需求,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2 大规模定制生产中产品配置系统软件实现

2.1 软件开发平台的选择

配置软件基于微软公司的Visual C++ 6.0和SQL server 2000 平台进行开发,前台界面采用VC编写,SQL server作为后台应用程序运行。二者的连接采用ODBC(Open Data Base Connection)连接,实现对数据库的各项操作。VC++ 6.0是一个面向对象的集成开发环境,提供了大量的类对象和控件,可以很方便地实现界面设计和对后台数据的管理和存储。SQL server 2000是一个大型的商用数据库管理系统,提供了数据库的创建、存储、授权管理、并发控制、备份等多种功能。ODBC是一个数据库连接的中间件,它通过开放的数据库驱动程序对数据库实现操作和管理,它的进一步发展会是OLE DB 和ADO(Active Data Object)技术。

2.2 软件对象分析及数据库的设计

采用面向对象技术,分析配置软件中的主要对象有:零部件、产品、规则、以及客户等[8]。用UML语言快速地建立系统的各种对象模型,区分它们之间的联系和相互作用情况,最后生成软件的代码框架。

采用的是单层BOM的存储技术,在配置软件的开发中,通过SQL server 2000创建主要的数据库表:零部件表、零件相互关系表、文件关系表、产品结构表、产品目录表。

2.3 配置软件的主要实现功能

通过建立基于多色图配置模型及研究该模型的产品配置算法[9,10],完成在配置过程中产品结构的管理、配置规则的制定和管理、配置结果的管理和有效性确认、存储等。

配置软件的主界面如图1所示,主要分为树型结构显示和零部件的列表显示区,以及一个属性窗口。树型窗口是对产品结构的可视化显示,并对不同类型的节点对象采用不同的图标显示。在树型窗口可以实现对产品树中节点对象的添加、删除以及属性修改等,以及它们之间相互关系的管理。

树型窗口采用MFC的CtreeView为基类开发的,它的部分定义如下:

class CxjpdmTreeView : public CTreeView

{ protected : CXjpdmTreeView(); //构造器

DECLARE_DYNCREATE(CXjpdmTreeView)

public: //属性变量

Cpartrecordset * m_partrecordsetree;

Cproductset * m_productsetree;

public: //操作函数

CxjpdmDoc * GetDocument( );

public:

virtual ~CXjpdmTreeView(); //析构器

protected: //消息映射

//{{AFX_MSG(CXjpdmTreeView)

afx_msg void OnTreeSelchanged(NMHDR* pNMHDR, LRESULT* pResult);

afx_msg int OnCreate(LPCREATESTRUCT lpCreateStruct);

afx_msg void OnContextMenu(CWnd *pWnd, CPoint point);

//}}AFX_MSG

DECLARE_MESSAGE_MAP( ) }

列表窗口可以详细显示左边树型窗口中所选择的对象及其组成子对象的属性,并能对象选择的变化而实时更新。它采用MFC的ClistView为基类开发,其主要定义如下:

class CXjpdmListView : public CListView

{protected:

CXjpdmListView();

//DECLARE_DYNCREATE(CXjpdmListView)

Public: //属性变量

CxjpdmDoc * GetDocument();

Cproductset * m_productsetlist;

public:

void SetListItem(Cpartrecordset* m_partlist,CListCtrl & clc,int row);

void Displayproductinfo(const HTREEITEM node);

protected: //消息映射

//{{AFX_MSG(CXjpdmListView)

afx_msg int OnCreate(LPCREATESTRUCT lpCreateStruct);

//}}AFX_MSG

DECLARE_MESSAGE_MAP( ) }

属性窗口用来显示树型窗口中选择对象的全部属性,及时响应树型窗口中对象选择变化,更新属性信息。属性窗口采CFormView为基类开发,其主要定义如下:

class CxjpdmformView : public CFormView

{protected:

CxjpdmformView( );

public: // 显示数据定义

//{{AFX_DATA(CxjpdmformView)

enum { IDD = IDD_FORM_DLG };

CString m_form_ID;

//}}AFX_DATA

public: //数据源定义

Cproductset * m_formproductset;

Cpartrecordset* m_formpartrecordset;

public:

virtual void OnInitialUpdate( );

protected: //数据交换更新

virtual void DoDataExchange(CDataExchange* pDX); // DDX/DDV

virtual void OnUpdate(CView* pSender, LPARAM lHint, CObject* pHint);

protected:

virtual ~CxjpdmformView( ); }

配置规则和条件的制定、管理是配置软件的另一个主要功能,如图2所示。通过选用不同的选项和数值,就可以制定出符合要求的配置规则和条件。

配置结果的管理、筛选和存储也是一项主要功能。图3显示的是经过配置后,从配置结果中增加产品种类的情况。所添加的新产品同时也会显示在树型结构里面。

3 与CATIA软件接口的设计

3.1 CATIA接口设计

CATIA(Computer Aided Three-dimensional Interactive Application)是法国达索系统(Dassault System)公司开发的CAD/CAM/CAE一体化软件平台。该平台不仅提供了各类复杂零件的几何建模功能,而且提供了丰富的功能支持数字产品样机的开发,可以完成对产品从零部件到装配体的各种力学分析、运动模拟、加工和装配仿真等多种工程应用。它的主要模块包括:零件设计模块、曲面设计模块、工程图模块、知识专家模块、装配设计模块、应力分析模块、机构运动分析模块、数字化样机模块、以及基础通用模块等。

CATIA是一个开放型的软件平台,它支持基于微软COM(Component Object Model)接口的AUTOMATION自动化技术。将其丰富的功能通过可操作对象的形式提供给用户,因而通过一些脚本描述语言如VB 、VBA等可以灵活地使用这些功能。如用户可以通过Macros宏、WORD/EXCEL、VB等来开发基于CATIA的应用程序。

CATIA中的对象是对脚本描述语言开放的最基本的可操作单元,这些对象代表CATIA中基本的实体如文档、窗体、柱体、孔、圆等。对每个对象提供相应的方法和属性来实现对它们的操作和调用。对象的属性和方法可以进行派生和继承,同一类对象可以组成一个对象集合。

同产品样机关系最紧密的是产品的装配体对象模型。CATIA中的ProductDocument对象结构。它包含了一个从根产品开始的产品树,根产品目录下包含一个产品集合,产品集合中的每个产品有可能包含下一层的产品集合。约束(Constraints)定义零件对象装配定位关系:共轴、轴插入孔、面接触等。定位(Position)和移动(Move)分别是对零件对象进行准确定位操作,用来实现正确的装配。如图4所示。

3.2 基于VB的接口实现

基于VB开发的CATIA接口程序操作界面如图5所示。左边的树型结构是从数据库中读出来的产品结构示意图,右边的几个功能按钮分别表示对数据的读出和写入功能。同时,可以直接由CATIA输出产品的BOM明细表。根据产品数据信息,可以在CATIA三维环境中自动地加载全部零件,进行装配检查和样机浏览确定出有效配置结果。

4 产品配置客户定制实现的实例

对于不同类型的产品,可以确定出不同的配置规则,从而得到相应的产品结构。下面以某冰箱厂的冰箱产品为例进行说明。

作为日常家用电器产品的冰箱,其主要功能是制冷和贮藏不宜在较高温度下存放的物品,因而,它首要的一个主要功能指标是制冷和保温性能;其次是它内部储物容量以及各部分空间分配的合理性;第三个功能指标则是冰箱的外形、颜色、材料等其他特性。制冷和保温性能涉及到压缩机的工作情况、效率,以及温度感应器的灵敏度和控制系统的工作原理、性能等,不属于本文的讨论范围,为方便将它们用一个压缩制冷系统代替,并对一些产品结构上的特性进行了简化。这里重点要讨论的是通过对冰箱的结构、内部容积和外形、颜色等特性的选用,来进行新产品的配置和变型设计。

对于压缩制冷系统,假设有三种产品参数指标的分类型号可以供选用:220V/50Hz/800W、220V/50Hz/1000W和220V/50Hz/1500W。每种制冷系统和冰箱的容积有一定的配合关系,大容积产品配有大功率制冷系统,小容积必须选用小型压缩系统。相应的分别对柜体、前面门和托盘等采用模块化设计,建立产品族信息库。通过选用压缩系统和零部件,可以制定出不同的配置规则,得到不同的结构配置结果。对于得到的产品配置结果,通过开发的接口程序,配置结果的BOM表自动在CATIA软件中加载产品全部零件,经过装配后可以直接显示新产品的样机信息,如图6所示。

图6中a)显示的是选用“220V/50Hz/800W”时最新零件版本所得的有效配置结果;b)和c)分别是选用“220V/50Hz/1000W”时所得到的两种有效装配;d)是选用全部零部件和“220V/50Hz/1500W”的一种有效配置。通过对样机的装配验证和确认,可以及时了解配置结果的整体装配情况,也可以对结果进行变型设计。

图7是对图6中的 c)变型设计所得的一个实例,其它各项性能保持不变。

个性化的产品定制采用个性化的设计来满足,配置和变型设计是进行个性化定制设计的一种主要方法。通过配置和变型设计,可以快速地设计出个性化的产品实例。在定制生产中,可以按照需求提供出相应的产品样机,缩短开发设计周期,提高效率。

5 结 论

本文采用面向对象方法分析了产品配置模型,并用UML语言建立了模型中对象关系,构造了产品信息数据库表的结构。基于VC开发的原型软件实现了快速满足客户需求的可视化产品,完成了产品结构信息管理、BOM管理、配置规则管理和配置结果管理等功能。根据CATIA软件平台的接口原理,使用VB设计了对它的外部操作接口,在CATIA三维环境下,可以实现对配置产品零部件的自动加载和装配电子样机可视化预览。

要建立在完全信息化管理制造企业中的大规模客户定制生产方式,要求有更多平台的集成和协作,提供对产品整个生命周期的信息管理。本文所开发的配置软件,对于复杂产品结构的配置和定制管理,还需进一步优化和改进的工作。

参考文献

[1] 万雪峰, 但斌, 经有国. 在线大规模定制下基于客户需求模板的产品配置研究[J]. 工业工程, 2010, 13(4): 69-73.

. International Journal o f Production Economics, 2012, 138(1): 14-25.

[3] 苏立悦, 董 明, 杨 东. 大规模定制下基于本体的服务产品配置研究[J]. 计算机应用研究,2010,27(2):483-487..

[4] 艾辉, 万立, 熊体凡,等. 大规模定制环境下的参数驱动产品配置设计方法研究[J]. 中国机械工程,2010, 21(15):1820-1824.

[5] 伊辉勇, 李开国, 刘伟. 面向在线大规模定制的产品配置元类型识别方法[J].工业工程与管理,2011,16( 1) :47-52.

[6] 郑雁翎, 王亚云. 产品配置设计规则的建立及需求转换算法[J].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9(30):61-65.

[7] 李维新. 大规模定制生产中产品配置实现方法的研究[J].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1(31):62-66.

[8] 郑雁翎. 产品配置管理系统中数据库关键技术的研究[J].机械设计与制造, 2012, 5 (5): 264-266.

上一篇:学习先进人物体会范文 下一篇:普通员工心得体会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