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金融学课程的认识范文

时间:2024-02-21 15:24:20

对金融学课程的认识

对金融学课程的认识篇1

《金融学》是教育部规定的财经类专业核心课程之一,是学习并掌握金融学原理的入门,是金融、经济与管理学科及其他专业本科生学科基础课或专业选修课,是从经济学分化出来的、研究资金融通的学科。一提起金融,学生普遍对之抱有浓厚的兴趣,但如何能将兴趣融入到教学中,让学生了解金融发展的轨迹、现代金融的运行规律和内在逻辑,并培养学生的金融学思维方式以及分析金融问题的基本思路都是我们授课老师需要关注的问题。伴随经济金融全球化发展步伐的加快,金融在经济生活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金融学课程需要做更加有效实用的课程建设。

二、《金融学》教学质量建设的具体措施

首先要建立一支较为稳定的《金融学》师资队伍,坚持听课和评教、指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探讨处理教材的体会,参加教研活动,提高专业知识与素养。确定适合学校实际的《金融学》教学内容。同时要在理论上厘清提高《金融学》教学质量的几个关系:包括教学主体和教学客体的关系;教材体系和教学体系的关系;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关系;教学课件与教学实施的关系;知识传授与观念引导的关系。结合学科特点,改革教学手段,在理论教学的基础上,逐步渗透实验教学、实践教学,创新教学模式,进行有效教学的改革,具体措施如下:

(一)明确教学目标

《金融学》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对货币、信用、利率、汇率等金融基本范畴有较深刻的理解、熟悉和掌握各类金融市场与金融机构的业务活动、对金融宏观调控理论有较系统的掌握。使学生能够通过本教材的学习,从整体上把握金融学知识的框架,掌握金融学的基本规律,将学到的知识能得到最大化的应用与实践,能达到识记、领会、应用三个哟斡Υ锏降哪芰Σ愦我求,提高学生在社会科学方面的素养,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二)清晰教学内容

《金融学》的教学内容主要分为三大部分:金融基本范畴、微观金融运作和宏观调控。其先期课程是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这两门课程为《金融学》提供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基础。可以根据学校情况、学生情况调整大纲使教学内容更加清晰,课时分配更加合理。

(三)教学方法改革

课程建设目标的实现过程是教学方法改革的过程,通过教学方法的不断改革,将达到事倍功半的效果,进入20世纪70年代以来,国内外的金融环境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使得金融学课程包含的内容也越来越丰富,我们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金融学思维方式,以及分析金融问题的基本思路,我们的教学方法改革力求做到:

1.金融案例与金融专题研讨相结合。案例教学法是一种行之有效的能提高教学效果的教学方法,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从而拓宽学生分析货币、银行、金融市场等问题的思维能力,并增强其实际操作能力。该教学方法目的是为了帮助学生加强对金融学基础理论、概念的理解,积极借鉴国内外现实发生的金融案例,结合所讲金融学的内容进行分析探讨,并以此扩展成为课后进行金融专题讨论的方向。我们也可以把《金融学》课程可以设置成四到五个专题的讲解,合并部分章节的教学内容。通过专题讲授,并进行小组讨论,选择个别章节学生进行自学、自讲、自评并组织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专题辩论,使相关内容得以融会贯通。

2.学生课前自学与教师启发式教学相结合。注重理论联系实际,采用情境启发式教学模式,以实际工作情境展开项目式教学内容,各章开始前都有相应的知识目标和技能目标进行必要的导学,项目结束后的拓展实训有利于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每一章结束后由老师和学生分别提出问题,先鼓励其他同学解答,鼓励学生通过收集资料找出问题的答案,上课时教师对学生的解决方案做现场点评再由老师进行相应的补充力求对学生进行创新型思维能力的培养,使学生从理论的学习中转变到从理解到自我思考的过程中去,这样能更容易的掌握所学基础理论和金融学原理内在联系,更好地实现对整个金融市场的认识。

3.金融学重难点专题讲授。金融学教研组教师可以采取集中对课程教学中的重点、难点问题进行研究的方式探讨重难点内容和讲授方式,集体编写并及时修订金融学重难点内容和重难点释疑,可以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选择不同的授课方式及重难点内容,促使金融学教学质量稳步提高。

(四)创新教学模式

1.金融模拟与金融调查分析相结合。金融调查分析是进行金融类课程学习的主要环节,通过课前调查,时刻关注我国金融发展趋势,给予现实金融经济发展有一个明确的判断,进而结合当下某个金融热点问题,通过金融调查和分析来加深对现实金融发展情况的了解和理解,如有条件能够借助一定的金融学金融模拟软件,指导学生对该金融现象进行金融模拟实验,通过金融模拟增强学生对金融学的实际操控能力,能极大提高学生的理论和实践应用能力。

2.金融学教学和科研相结合。授课教师可以将科研内容融入到课程授课过程中,可以在金融学教学中采取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模式,在探索金融学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的同时,可以有重点地培养一批金融学基础理论扎实,科研功底较强的优秀学生一起做一些小型科研项目,可以起到提升学生的基础理论和科研水平的效果。

(五)教学手段的改革措施

传统讲课学生唯一能做的就是听和不断的记笔记。我们认为学生的参与程度应该比这高的多――学生要学会思考、处理和判断所学的知识,做到举一反三,还能大胆质疑。我们的目的是试图通过各种现代教学方法的灵活搭配,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从而自觉地并创造性地学习。

1.多媒体教学法。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各大高校硬件设施的不断完善,在教学过程中,多媒体教学法被越来越多的教师使用到教学过程中成为传统教学的有效补充,也成为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金融学》课程由于信息量大,课时有限,采用多媒体教学法既节约教师板书的时间,又使得学生能把注意力集中在听讲和思考上,从而相对提高教学效率。我们一是通过多媒体展示各类实物图片,增加课堂的生动性,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在讲解票据时,可以展示本票、支票、汇票等各种票据的票样;在讲解货币形态的这一节的内容时,我们通过图片展示各种各样的货币形态,使学生对货币形态的变化有直观的认识;二是在金融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设计出良好的流程图、结构图、曲线图形等在多媒体课件中进行演示,这种方式笔传统教案教学更加清晰直观,有助于学生把握各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也有助于教学效果的提高。三是在《金融学》教学过程中我们适当安排和引导学生观看我们精心选取的视频以及关于金融改革、金融市场、金融产品等方面的专题片,通过视频可以更加生动、直观地呈现教学内容,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的兴趣,也有利于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消化和吸收。

2.启发式教学法。在金融学教学过程中运用启发式教学法实际对老师的更加严格,需要老师认真钻研教材和备课并对整个启发教学过程做精心设计。根据每章节的内容,选取经济生活中和授课内容密切相关的热点问题,引а生思考,激活学生思维。教师通过对学生思维的引导,让学生完成分析解决问题的任务,从而充分调动学生的创造性和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教师在金融学的教学过程中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采用多种方式增加师生间的交流互动,以启发学生的思维为核心,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以及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师在最后还要对学生的答案进行必要的补充和总结,帮助学生进一步明确分析方法和知识点。此外,适当布置一些具有启发性的作业和练习也有助于巩固和增强教学效果。启发式教学法与在传授基本知识的同时,更加重视对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这恰恰与金融学的教学目标相吻合。

3.案例教学法。在金融学的教学过程中使用案例教学法,是课程自身的内在要求。目前国际主流的金融学教学中都积极采用案例教学法,这也是与国际接轨的需要。案例教学生动形象,结合相关教学内容,选择时效性较强的案例进行分析和讲解,可以弥补因为教材内容滞后所带来的问题。例如货币的形态这一节中对于互联网时代出现的电子货币、网络货币等现有教材涉及很少,我们可以引入比特币等新型货币形态的相关案例分析新型货币的利弊、对现代经济的影响,并认识未来货币的发展趋势,金融衍生工具这一节的内容本身比较抽象、晦涩、难懂,我们可以通过引入巴林银行破产案例,使学生认识到金融衍生工具自身所蕴含的巨大风险以及金融系统中风险控制的重要性。学生通过查找相关资料进行案例分析,通过PPT进行陈述并相互探讨,最后撰写分析报告。这个过程不但提高了同学们的专业知识这个过程,还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分析能力以及表达和写作能力,这对于学生的未来从事相关工作具有积极的意义。

4.实践教学法。金融学需要紧密联系我国当前金融领域的实际,注重求实创新,丰富知识体系,把学生的学习与现实的形式紧密结合起来,目前,我国高校经济管理类专业核心课程大体一致,通常由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金融学、会计学、统计学、管理学等10门左右必修课程所组成,且一般会在大学最后两个学期安排实践类课程。虽然课程设置根据实际情况不断调整,但仍存在以下问题:①重宏观轻微观。②重定性轻定量。③重理论轻实践。单纯地依赖教材资源,教学内容就明显滞后与单薄,甚至会出现课本理论难以解释金融实践的尴尬。在金融学教学过程中融入实践教学,可以增加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感性认识、增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应用和实务操作能力。校内实践教学主要形式有专业学术讲座、各类金融业务实践专题讲座、金融模拟实训和论文(设计)等等。通过各类金融类模拟实训平台可可以使学生对实际业务有相简单的操作和了解,可以为以后的工作打下基础。通过校外实习基地实习以及金融机构实地参观学习等为学生提供多方面的校外实践机会,并通过不断发展完善各类校外实践教学形式加强对校外实践教学规范化、制度化建设,拓展学生专业技能并有力地促进学生专业融入度的增强,提高学生适应社会需求的能力。

(六)考核方式改革

《金融学》课程宜采用形成性考核和终结性考核相结合的方式。形成性考核,即学习过程考核,占课程总成绩的40%。终结性考核即期末考试,占学期总成绩的60%。形成性考核指标主要由四部分组成:一是师学风科研:包括出勤、平时作弊惩罚等;二是为完成作业情况:包括练习、小论文、调研;三是为课堂讨论成绩:包括团队合作、主讲、提问等;四是为测验成绩。

终结性考核指标主要包括两部分第一为基础理论与知识部分;第二为综合运用能力部分。具体比例可根据授课主体由任课教师做相应调整。

对金融学课程的认识篇2

1.1课程体系设计与培养目标有一定的差距金融学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即培养具备金融学方面的理论知识和业务技能,能在银行、证券、投资、保险等金融机构及其他经济管理部门和企业从事相关工作的专门人才。但是从目前的课程体系来看,课程设置过分强调金融专业基础理论教学,且宏观金融类的课程占用较大的比重,对微观工具和定量分析方法的训练不足,忽视了对学生金融实际业务技能的培养。按照这一课程体系培养出来的学生虽然掌握了宏观金融理论和知识,但实际操作能力不强,难以适应技能操作岗位的需要。

1.2选修课不能有效满足金融运作对多元化人才的需求课程体系中选修课的设置能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选择空间,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强调对学生基础能力、全面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我们虽然也设置了选修课,但选修课的门数较少,在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中只有六组共十二门选修课,学分也仅有17学分,必要的人文、管理、艺术和社会科学知识方面的课程很少。反映出选修课的建设滞后,覆盖面不广,内容单一,没有充分考虑经济金融形势的变化和金融人才市场的要求。

1.3课程体系建设与金融发展实践有所脱节随着金融体系的日趋完善和金融活动的复杂化,金融对经济社会的辐射力、渗透力、影响力不断深化,金融业呈现出新的发展变化,这意味着金融学的课程体系必须与时俱进,不断更新和发展。目前来看,青海大学金融学教育仍拘泥于传统的课程体系框架中,虽然有一些改进,设置了一些新课程,但与金融的发展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主要表现在没有根据金融研究的最新成果,及时调整课程体系。由于金融学的研究对象是市场经济中最活跃的部分,这决定了金融学必定是一门开放性的学科,如果我们没有根据客观变化及时更新课程设置,就无法培养出适应社会需求的有用人才。

1.4课程设置与相关学科的融合程度不够经济发展对金融人才需求的多元化决定了金融教育的多元化,这就需要通过金融学专业课程设置的多元化和学科的综合化来实现,如金融学与法学、数学、外语、网络信息技术的结合,以体现课程体系的综合化。但目前的课程体系并没有反映出金融学学科和其他学科之间的关系,金融法、数学化的金融课程、双语教学以及网络金融等课程尚未开设,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才培养质量。

2金融学专业课程体系优化的对策

2.1根据人才培养目标科学设置课程体系金融学专业的课程设置首先要符合培养目标,包括社会对本专业人才知识、能力、素质结构的要求等。其次在课程体系的设置上要能覆盖专业教育内容和知识体系,包括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和综合教育内容。其中,通识教育主要包括公共基础课和文化素质课等,这类课程不强调只为专业服务,而是着重使学生获得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等方面的基本知识;专业教育主要包括学科基础、专业基础和专业主干课等,这类课程主要为金融人才培养奠定广博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同时使学生掌握较为鲜明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以形成良好的竞争能力;综合教育包括思想教育、学术与科技活动、文体活动、社会实践等课程。

2.2兼顾宏观金融与微观金融发展的要求传统金融学教育偏重于宏观金融,对微观金融涉及不足,这不适应金融微观化发展的趋势。金融学课程体系的优化应体现“宏观微观兼顾,增加微观金融中实用性课程”的思路。一国宏观经济的调控离不开宏观金融,在课程体系中必须有一定比例关于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国际金融等宏观金融的内容。同时,也应重视微观金融课程的开设,特别是增加微观金融中的实用性课程,如:增加资本市场、期货市场、房地产金融、网络金融等。

2.3积极创造条件提高选修课的比重和质量根据客观实际的需要和学校教学科研等方面的特长,开出紧扣金融学前沿、富有特色的选修课。一是根据经济金融形势的变化开设选修课,如网络金融、行为金融学等课程;二是充分发挥学校的学科优势开设选修课,增加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融资支持等方面的课程,具体可开出“民族地区融资支持研究专题”、“柴达木地区循环经济融资方式专题”、“大学生个人理财专题”、“地方金融发展问题研究”等,以进一步拓宽学生的专业知识面,加深学生对青海省社会经济现状的认识和理解,增强学生服务社会经济发展的认识能力、理解能力和应用能力。

2.4强化金融实验教学活动的内容根据金融学发展的趋势,借鉴国内外该校的成功经验,金融教学必须要加强两类实验课程:第一是验证性质的实验内容,为学生提供仿真金融市场环境,让学生在学校学习时就能接触银行业务、证券市场、外汇市场等,并通过模拟交易,可提高学生对金融市场的感性认识和领悟能力及对金融工具的应用能力,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适应社会的综合素质。第二是综合性的实验内容,这一类课程主要以数据的处理软件为例,向学生传授软件运用能力,增强学生的数据处理和分析能力。

2.5注重金融与其他学科间的交叉融合在专业课程体系优化过程中,要注重金融学与其他相关学科的交叉融合,尤其是金融学与法学、数学、外语、网络信息技术的结合,按照经济全球化、信息化和金融化的发展特征整合和更新金融学专业的课程体系。因此,应注重金融运行自身的法律问题研究,开设金融法方面的课程;在一般数学课的基础上,增加运筹学、博弈论、金融随机过程等课程;加强金融专业课的双语教学;开设网络金融等方面的课程,以及将部分课程的教学放在实验室进行,使学生掌握相应的现代信息技术。

2.6不断创新金融学专业课程体系随着金融体制改革和金融业开放的不断深化,金融学教学中所涉及的内容愈来愈丰富,金融学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必须要体现与时俱进的时代特征。例如,农村金融是推动“三农”建设的重要支持力量,探讨农村金融改革与发展中的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也成为金融学教学的重要内容,因此有必要开设“农村金融学”这门课程;在信息科技和网络经济的大潮下,各家银行纷纷开展以网络、电话、手机等为主的电子银行业务。随着电子银行产品功能越来越齐全,网络用户及相关企业等开始通过网络进行交易或使用,银行的营销策略就显得非常重要,可考虑开设“金融营销学”这门课程,以凸显以市场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与此同时,当代金融活动的自由化趋势,加大了金融活动的不确定性,风险规避成为各经济主体特别是金融机构渴望解决的问题,因此,应开设“金融风险管理”课程,使学生掌握风险防控知识和技术。

对金融学课程的认识篇3

一、调查设计

本次的调查研究分两部分:一是对高职金融专业人才供给方的调查,即对高职院校和其毕业生的调查。北京共有24所独立设置的高职院校,其中有7所设有金融类专业,有4所学校开设《国际金融》课程。为提高有效调查问卷的回收率,本文对其中3所高职院校金融专业2012、2013、2014年三年的毕业生进行整群调查,调查主要通过学生向其同学“滚雪球”式的发放问卷,共发出问卷284份,回收问卷284份,其中有效问卷251份。251份有效问卷中扣除37人专升本后的直接就业有效问卷为214份,其中男性69人,女性145人。二是对高职金融专业人才需求方的调查。主要通过按图索骥的思路,对214份有效问卷提供的单位进行筛选,对其中53家重点金融类企业和涉及进出口业务的企业进行毕业生跟踪访谈。

二、基于教、学、用的高职《国际金融》教改实效分析

通过访谈和问卷调查发现,上述高职院校均强调实践教学和学生实用的重要性,认可高职院校的教学有别于普通高校知识传授的逻辑性、系统性、完整性,应更注重知识与技能的衔接与转化,但实际教、学、用的现状仍不容乐观。

(一)高职《国际金融》教改实效堪忧1.高职院校《国际金融》课程的教学仍以教师为主导,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状况未有根本改观。第一,从教师背景看,本次重点访谈的3所高职院校中共有7名《国际金融》专职授课教师,其中2名博士、5名硕士,均有普通高等院校金融专业背景,理论知识比较扎实,但实践能力比较弱,难以指导学生实践或实训。第二,从实训投入和利用率看,访谈的3所市属高职院校经费比较充足,均有较好的实验室或实训室,但由于教师实践能力不足,因此这些实训室或实验室的实际利用率并不高,98.80%的学生能够很好地使用这些实训设备进行股票交易,但仅有62.55%的学生可以进行外汇交易,15.93%的学生会票据国际结算。第三,从教学内容看,3所重点访谈高职院校的《国际金融》教学内容包括国际收支、外汇交易(包含即期交易、远期交易、掉期交易、期货交易、期权交易)、国际结算、外汇风险等庞大的教学内容体系,部分教材尽管冠以实务名称,并按照项目或任务编写,但仍以理论为主,与工作对接不紧密。第四,从教学目标定位看,上述7所高职院校的专业调研主要以兄弟院校的走访为主,很少从学生角度进行调研,尤其对高职金融类专业就业跟踪调查不够,不能及时了解市场需求,不能清晰定位《国际金融》的课程地位和教学目标,导致一些学校不开设该课程,或者即使开设但与实训、实习、就业关联性不高,本次调查中有95.79%的毕业生认为所学《国际金融》课程不实用。第五,从课程考核方式上看,3所重点访谈高职院校《国际金融》课程的考核主体单一化、考核方式主观化和考核内容单一化,其中2所院校考核主要以教师出试卷考核学生的理论知识掌握程度为主,1所院校进行了考试改革,但考试改革后的考核内容比较模糊。2.高职院校学生对《国际金融》课程的学习兴趣不浓,学习方法单一3所重点访谈院校的7名专职老师普遍认为学生不能很好的预习、复习该课程,课堂发言不积极。而251名被调查毕业生中仅有15.14%的学生认为《国际金融》课程有趣并且有用,25.10%的学生认为有趣但无用,56.57%的学生认为无趣无用,3.19%的学生认为无趣但有用。而对《国际金融》课程不感兴趣的原因如表1所示,其中占比最多的原因是“学习内容枯燥、陈旧,不能与当前形势相结合”。3.毕业生与用人企业均认为目前高职《国际金融》课程的实用性不强无论毕业生还是企业普遍认为目前高职《国际金融》课程的实用性不强。被调查毕业生对在校期间的顶岗实习、校内实训、实践教学认可度普遍较低(表2)。尤其是校外学习和实训,近三分之一的学生认为是“走马观花”,另有27.89%的学生反映没有校外学习和实训机会。同时,对53家重点访谈的企业则多数认为“学非所用,用非所学”。

(二)高职《国际金融》课程教改实效堪忧的根源分析调查结果表明,尽管高职院校重视《国际金融》课程的教育教学改革,但实效并不尽如人意,其主要原因是不能“以学为本”。“以学为本”是现代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高职院校主要培养专业技能型人才,相比普通高等教育更强调对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因此,在高职教育中,学生是本原,没有学生的“学”自然不需要教师的“教”,而让学生学会并能够学以致用是高职教育价值的根本。美国教育学家德莱塞尔和马库斯曾指出,评价教学效果的标准应该是教给学生掌握知识的技巧与策略而非教给学生的知识。因此,高职《国际金融》课程的教学应该基于高职教育的特点,以学生就业需要为目标,以学生能够学会为标准衡量教育教学效果。

三、“以学为本”的高职《国际金融》课程教学改革实践

尽管此次调查中有95.79%的毕业生认为高职金融专业中的《国际金融》课程不实用,但对高职金融类专业人才需求方的调查结果恰恰相反,77.36%的受访企业认为需要《国际金融》课程中的相关知识与技能,只是目前的高职毕业生的实务操作能力普遍不能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由此可见,高职院校的金融类专业《国际金融》课程的教学有必要从学生就业的角度加以改进。按照“以学为本”的理念,笔者在实际教学中进行了如下改革,并且初现成效。

(一)建立“用”—“学”—“教”的教学理念激进建构主义代表哥拉斯费尔德提出知识需要认知主体积极建构,而非被动接受,即只有学生积极主动融入实践教学,才能真正提高教学质量。结合高职教育的特点,让学生主动融入教学的有效途径为课程的有用性,即教师从课程的有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与兴趣,在此基础上,教师依据“以职业能力为核心,以够用为度、会用为好”的思路选取教学内容,最后探究学生学习的方法与特点,以学生能学会的方式、方法进行教学,并以学生会使用和能使用的标准衡量、考核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

(二)以就业需要精选教学内容在高职《国际金融》课程教学中建立课堂理论教学、课堂实训、社会实训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对理论教学应根据就业需要精选教学内容,将庞大的教学内容压缩为实用的教学内容。比如减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国际金融机构产生、发展的讲解,简化国际货币体系的发展演变、简化国际收支、国际储备、国际金融市场等比较宏观知识的讲授。主要以外汇市场、外汇交易、国际结算、外汇风险为主线安排教学内容。

(三)以就业实用为目标,以学习兴趣为抓手改革实际教学内容与方法目前项目教学法、案例教学法、PBL(Problem-BasedLearning)教学法、情景模拟教学法等被推崇为有效的高职教育方法,但在实际教学中只有恰当的教学内容配以恰当的教学方法或手段才是真正的教学得当,切忌盲目效仿与随意使用。比如选择案例要精心,注重案例的现实性、前瞻性、可理解性、普遍关注性。在实际教学中笔者主要尝试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以及实施方案设计如表3所示。此外,笔者还进行了如下尝试:(1)利用现有的音像、视频资料,比如央视播出的精品专题《货币》、《直击华尔街》、《大国的崛起》等资料,加深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形象认识和直观体验,培养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对金融内容的敏感性。(2)利用网络教学,组建金融社团,让学生参与教学内容的组织、制作。将一些学习兴趣浓厚,理解能力比较的强的学生,组建成《国际金融》课程学习团队,教师引导这些学生学习知识点的同时,利用团队力量将难以理解的知识点,精心制作成微课,并通过建立微信群等手段,向全班学生发送精美的微课视频、财经类新闻、咨询等,并在微信群中展开讨论与交流,将课堂搬到学生身边,实现即时与学生沟通,随时解决在课下出现的问题。(3)“工学结合”、“赛学结合”和“赛训结合”。组织学生到校外实训基地进行实践性学习,比如去证券公司、商业银行、期货交易所参观、了解外汇交易和外汇衍生工具交易,学习外汇交易业务流程;组织学生去外贸企业了解企业外汇风险管理基本操作方法;指导学生参加世华财讯全国大学生金融投资模拟交易大赛,在校内组织学生进行外汇模拟投资交易比赛,利用和创造一些机会让学生在实战中提高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和实际操盘能力。(4)聘请金融机构的从业人员讲述从业经历和业务操作经验。(5)以学生实际解决问题为目标,建立多元考核模式。改变以往一卷定分的考核方式,变结果考核为结果考核与过程考核相结合的考试模式。综上所述,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笔者通过调查研究与实际教学总结,认为面对理解能力较弱、学习主动性不强的教学对象,在十分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进行内容比较庞大、实践要求比较高的《国际金融》课程教学,实属不易。以市场就业需求为出发点,研究学生就业需要的知识与技能,从学生就业需要入手培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精选教学内容,以学生能掌握的方法或模式进行教学是提高高职院校《国际金融》课程教学效果的关键途径。

对金融学课程的认识篇4

金融业的快速发展对高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传统本科金融专业的课程教学注重知识传授和培养学科型人才,难以适应当前金融业发展的现实需求。构建统筹教材内与教材外、统筹课堂内与课堂外、统筹校园内与校园外的“三内三外”的开放式金融课程教学体系的目的是,以开放的眼界和综合的手段将多重社会资源引入课程教学,在整合校园内外、课堂内外、教材内外多种教学资源的基础上,使学生实现知识与能力的对接,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满足金融业发展的需要。

关键词:

金融课程教学体系;教材内外;课堂内外;校园内外;开放式教学

近年来,伴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金融全球化的趋势不断加强,现代网络和信息技术的进步使得金融业发展呈现出形式上的多样化、范畴上的扩大化和操作上的简便化,证券投资、期货期权等微观金融市场也在新经济形势下蓬勃发展。在这样的背景下,高校现有金融课程教学体系已难以满足金融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因此,加快金融课程教学体系改革迫在眉睫。

一、高校金融课程教学体系存在的问题

经过长期发展,我国高校已经形成较完整的金融课程教学体系,但是面对当前金融业对高素质人才的新的需求,却表现出了多方面的不适应,集中表现为教学内容滞后、教学方法和手段单一、实践教学薄弱。为了进一步摸清当前高校金融类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本研究以山西财经大学财政金融学专业学生为对象进行了问卷调查。本次共发放“关于金融课程教学体系改革”调查问卷180份,回收有效问卷176份。通过分析,现有课程教学体系还存在以下问题。

(一)教材内容陈旧

在对教材时效性的调查中,认为教材紧跟现实发展需要的仅仅占37.5%,而认为教材偏旧、脱离实际的比例达到了61.36%。这说明了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方面,由于金融业的快速发展,尤其是近几年我国金融业改革迅速,紧贴发展实际的教材并没有面世,这对新教材的编写提出了新的要求;另一方面,由于在教材的选择上一味地追求教育部规划教材,而规划教材每5年评一次,使得教材内容无法紧跟金融业发展的现实需求。

(二)教学方法单一

在对课堂教学方法进行调查时,仅有26.14%的学生认为具有多样性。当被问及课堂气氛时,仅有29.55%的学生认为课堂较为活跃,而高达70%的学生认为课堂气氛死气沉沉。这说明教学方法单一,教师“满堂灌”现象严重,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对实验课不重视

在对校内实验课是否重视的调研中,68%的学生认为实验课教学对自己的帮助不大,19%的学生认为实验课上不上都可以,13%的学生认为没有必要上实验课。在被问及原因时,71.5%的学生认为软件没有及时更新,数据库陈旧。这说明,学生思想上不重视实验课的学习,教师的引导作用不够。

(四)校外实践教学缺乏

在对校外实践教学的调查中,高达79.55%的学生认为自己很需要及时进行课堂外的实践实习,但仅有44.32%的学生有校外实习的经历,而在有过实习经历的学生中,参与过与自己专业相关实习的学生仅占80%,也就是说,总体上有课外与自己专业相关的实习经历的学生仅占30%。这说明金融课程教学中对实践教学不够重视,难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综合以上调查数据可以看出,目前高校金融课程教学体系存在一些突出的问题:一是在教材内容层面,大部分金融专业学生认为教材内容陈旧,理论知识有待更新,课堂选择教材与所学课程配套程度一般;二是在课堂教学层面,教学方法的多样性仍待改进,课堂互动不多,课堂气氛沉闷,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关联度较小;三是在校内实践层面,学校对实验课重视不够,实验软件更新滞后,不能满足学生学习的需要;四是在校外实践层面,学生的校外实践生活并不丰富,参与实习实践活动也只是在浅层面进行。

二、高校金融课程教学的改革路径

针对当前高校金融课程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为应对金融行业发展对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的新要求,高校应坚持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中心,紧紧围绕“教什么”和“怎么教”两个基本问题,以学生知识、能力与素质三位一体的全面提升为着眼点,在认真研究和积极探索的基础上,提出“统筹‘三内三外’,构建开放式金融教学体系”的改革思路,加快促进三个关键问题的解决:一是统筹教材内与教材外,着力解决教学内容陈旧的问题;二是统筹课堂内与课堂外,着力解决教学方法落后的问题;三是统筹校园内与校园外,着力解决实践教学薄弱的问题。按照这样的思路,山西财经大学在“证券投资学”课程教学中进行了尝试。

(一)注重教材内容更新,加强教材外扩展阅读

教材是传授理论知识的基础,但是金融市场瞬息万变的特点使得教材内容陈旧,无法跟进时展步伐的问题表现得很突出。针对这一问题,在教材的选择上,应注重内容创新,及时补充教材外的最新理论成果,向学生传递最新金融资讯,努力加强证券知识的时效性,及时向学生推荐处于证券市场研究前沿的最新书籍和前沿动态,充分利用图书馆、网络资源等多种途径,应拓宽学生获取最新研究成果的渠道,同时,不断加快教材更新速度,解决教材内容陈旧的问题。教师在授课时应采取补充案例和专题的形式更新内容。例如,在讲到“证券市场”这一章的时候,就将近期实行的“港沪通”作为一个专题介绍给学生,并与学生共同分析“港沪通”给证券市场带来的影响。同时,鼓励学生多关注财经类新闻与时报,多上国内外财经和证券类网站,随时掌握证券行业发展的最新动态,并养成对自己感兴趣的新闻写评述的习惯。

(二)改革课堂教学形式,扩展课外学习渠道

“证券投资学”课程本身的实践性比较强,如果按照“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教学模式,必然会让学生觉得课程索然无味,课堂气氛沉闷,不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在课堂内,应不断创新教学形式,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互联网教学等途径,采用以学生为中心的启发式教学、案例教学法等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构建有效的师生互动方式,发挥学生课堂内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自主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学习。比如,教师针对某一证券市场的现象给出题目,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查找资料、筛选信息、开展讨论、得出结论、提交报告,在课堂上进行交流,教师予以讲评。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对于学生自学能力、思辨精神会有很大的提升,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此外,鼓励学生在课外考取如证券从业资格证等专业证书,一方面对学生的就业有帮助,另一方面也可以加深学生对“证券投资学”内容的认识。

(三)组织好校内外实验实训,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证券投资学”课程必须重视教学中的实践性,把学生当作主动的学习者,才能实现教学效果的最大化。因此,要引导学生提高对校内实验实训的重视程度,通过证券、期货交易模拟实验室操作,提高学生对金融软件的操作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带领学生深入到相关金融机构进行实地学习与模拟训练,以开放式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在学生具备一定的基础知识后,鼓励学生进行沙盘模拟交易大赛,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模拟证券交易,包括模拟开户、分析、盯盘、交易等,并对最后收益最高的小组给予最高的平时成绩。这可以使学生对证券投资产生切身体会并增强操作技能。通过以上改革,山西财经大学“证券投资学”课程教学质量有了明显的提升。改革以来两届学生获得的奖项如“中金所杯”全国高校大学生金融期货及衍生品知识竞赛、“星创杯”2014全国大学生创业综合模拟大赛区域赛、第十届全国大学生“用友新道杯”沙盘模拟经营大赛等近40项。

三、高校金融课程教学体系改革的启示

金融行业的国际化、网络化、微观化要求金融课程教学必须以开放的心态、积极的举措应对金融业的变革,以科学的理念规划金融课程教学工作。统筹“三内三外”,构建开放式金融教学体系的改革和探索包含了影响金融教学发展的绝大部分因素,在加强培养应用型金融人才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一)统筹教材内外,及时更新教学内容,丰富资源当前,我国金融类教材大多以译制西方经典金融学理论为主,没有形成适应中国当前经济形势下的金融理论和教学模式,对于现实中日新月异的金融新发展的案例教材更是缺乏,这种情况下编写符合金融理论的、解释中国重大金融事件的案例型教材就尤为需要。学校应该集中师资力量分别就证券、保险、银行其行业内动态、重大事件、法制政策等相关案例编写辅助教材,帮助和引导学生加深对抽象金融理论和现实金融问题的理解。同时,要努力用好教材外教学资源。21世纪是信息教育时代,互联网将成为金融类学科教学资源的重要来源。建设网络教学平台,就金融热点问题进行网上讨论,在网上完成作业,教师网上批阅等。如师生可以网上试听金融类名校公开课、知名国内外学者的公开讲座、权威金融类时评节目、金融类纪录片等,了解金融演变历史及最新金融动态。

(二)统筹课堂内外,大力创新教学方法

传统金融类课程教学以教师传授知识、学生被动接受为主,“满堂灌”的教学模式使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受到限制,教师教得很苦,学生学得很累,教学任务繁重、教学效率低下成为传统教学模式的痼疾。学校应开展启发式、互动式、研讨式教学,确立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教师应成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知识传授的引导者、学术研讨的“裁判员”,将课堂归还给学生。为了使金融专业学生具备较强的职业能力和就业竞争优势,单纯的课堂教学不能完全满足学生对于专业技能的追求,所以应积极鼓励学生考取各种职业资格证书,如证券从业资格证书、会计从业资格证书、注册国际投资分析师(CIIA)、注册金融会计师(CFA)、注册会计师等。学校应制定相关政策并采取有效措施,从学习时间和学习深度上与校外培训机构进行协商,并以资格证书获得的难易程度给予学生相应的学分奖励。

(三)统筹校园内外,扎实开展教学实习和社会实践活动

金融类课程是一门实务性极强的课程,对于风险的掌控是金融实务始终面对的问题。理论与实践的差距是不少金融专业学生面临的尴尬问题,也是金融课程教学亟待解决的盲点。在校园内组织学生进行投资实务训练,以学校金融实验室为依托,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定期关注股市、汇市等金融市场实时行情,运用相关软件分析动态,并进行模拟投资,在熟悉一系列流程和已经对风险具备相当认知后再进行实际投资业务,教师在此过程中严密监控以确保学生的投资行为是理智的、可接受的,是以不影响学习任务为前提的,以此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统筹校园内外教学既要把校外资源引起来,同时也要鼓励师生“走出去”,将用人单位的实际历练当成检验学生品质的“第二课堂”。学校应主动出面与这些企事业单位建立合作关系,搭建实践、实习、实训平台,与用人单位展开合作,建立实践平台企业信息库,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实习平台,促进校企合作共赢、协同发展。

作者:张丽华 单位:山西财经大学财政金融学院

参考文献:

〔1〕张丽华,沈沛龙,张文龙.金融工程专业“四实”贯通教学模式的探索〔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3,(33).

〔2〕李慧.应用型本科高校《证券投资学》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4):173-175.

〔3〕曲小刚.基于需求导向的课程教学体系的构建———以《证券投资学》课程为例〔J〕.哈尔滨金融学院学报,2013,(2):81-83.

〔4〕凌士勤.《证券投资分析》教学改革研究〔J〕.现代经济信息,2008,(5):153-154.

〔5〕唐菁菁.提高《国际金融》课程教学互动性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08,(21):241-243.

对金融学课程的认识篇5

关键词:金融学;实验课程体系;改革

高校实验课程,是高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完整有效的实验课程体系将有助于深化化学生对理论课程的学习,在培养学生综合能力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一、金融学专业实验课程体系的重要性

(一)是对金融学专业理论课程的有益补充

现阶段,我国财经类高等院校都设置了金融学专业实验课程体系,可见它在教学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金融学专业的学生进入金融领域工作会接受岗前培训,但是培训的时间是很有限的。学生要真正能够将所学理论知识与实践结合,还需要较长时间。因此,大学四年对理论知识的积累与足够多有效的实验、实训课程的结合是必不可少的。从目前情况来看,由于金融企业具有一定的特殊性,能够接纳学生实习的机会不多,因此实验课程更多采用实验室教学的方式。

(二)是适应金融领域高度竞争的需要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金融领域的科技创新和业务创新日益增多。对现有金融学专业人才的培养而言,已经不仅仅需要扎实的金融学专业理论知识,学科交叉已经在所难免。因此加快实验课程体系的改革与设计,将会使现有的实验体系发挥更大的作用,帮助学生交叉运用金融、市场营销等学科的知识。

(三)是高校培养复合型金融人才的需要

复合型金融人才是指在具备金融学基本知识和能力之外,还具备其它学科较高相关技能的人才。例如,随着网络金融的发展,IT技术技术经完全融入银行、保险、证券业务之中,复合型金融人才将在未来几年内显得十分紧缺。因此高校金融学及相关领域基础课程的实验必不可少。从发展趋势来看,我国的金融业将不断吸收国外金融企业的先进经验,从国外引入高端人才,这会加剧高校毕业生就业的竞争程度,没有相应技能的学生将很难脱颖而出。

二、当前实验课程体系的局限性

(一)实验教学理念有待更新

当前许多高校对于实验课程的定位存在一定的偏差,不像一般高职院校实验课程体系那样完备。教师在教学思想上对实验课程不如理论课程重视,对于教学方式、手段等的革新认识不足,固有模式的教学往往使实验课不能吸引学生。另外就是学生不够重视实验课程,从学生调查问卷显示:在经过专业方向选择后,学生往往只对感兴趣的实验课程认真完成职。例如选择银行方向的学生消极对待证券实验课程,选择证券方向的学生又会消极对待银行课程等。

(二)实验课程安排与实际有脱节

从课题组发放问卷的统计情况来看,金融学专业学生认为实验课程体系设计中的问题主要集中在几个方面:一是即将毕业的学生在参加金融机构岗前培训时,感到学校实验课程设置不足,有的课程未开设实验课,有的课程实验课时太少,对于提高学生技能的作用不明显。二是当前高校金融学专业的实验课程主要采取实验室教学的模式,校外实训、校企合作的方式非常少,实验课程的设置容易受到市场上金融教学软件开发的限制。三是许多高校实验软件都是从软件开发公司购置的,软件开发公司与金融企业的实际业务脱节,影响了软件的实践可操作性。

(三)未能结合社会需求设计实验课程

现在高校实验课程体系主要围绕理论课程体系来设置。按照教育部的整体规划思路,首先设置专业核心课程,再设置非核心课程。实验课程的课时安排及设计不是根据金融企业的需求来进行设计,而更多的是根据课程的安排来设计。例如,很多高校取消了银行信贷管理课程,它的重要性被大大降低,相关实验课程也被边缘化了。而对于商业银行这样的金融机构来说,信贷仍旧是最主要的、对商业银行利润贡献占绝对优势的业务。

(四)实验教学方式单一

我国高校对实验教学采取的基本模式是:先学习理论知识,然后进实验室做实验;或者单独设置某些实验课程,加大课时量,变成单独的实训课程。在教学过程中,由于缺乏有效的实验课程指导教材,因此需要教师先熟悉软件操作再对学生进行指导,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很难提高,学生对实验课的兴趣也难调动起来。此外因为文科类实验课程固有的缺陷,学生的实验结果很难用一个好的方式来评价,教学方式的创新也就无法实现。

三、构建新的实验课程体系的建议

(一)实验课程设置要体现社会需求

高等院校应转变思路,加强与金融企业的合作,围绕金融企业对人才需求的目标,设计出更加合理有效的实验课程体系。为了解决知识更新速度快的难题,高院可以根据需求变化灵活组合实验课程,综合考虑学生的就业实际,供学生根据个性特点自由选择。实验授课教师要积极寻找企业需求信息,力争在实验教学方式上突破现有模式,把学生吸引到实验中去。而学生则可以在完成基础性实验课层次后,选择增加综合性实验层次的课程。

(二)加强实验软件系统建设

高校需要改变过去实验软件针对性不强的选购方式,要多进行比较,反复对各个实验软件进行运行测试,选择与教学结合紧密的、能够真正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实验软件。另外,高校可以利用自身信息技术力量的优势,督促教师关注金融形势的发展,关注金融创新力量的发展,自主开发研制部分实验软件。采取的方式主要是结合现有软件设计出新的程序,以便使实验软件更加适应学生理论课程的学习。在软件设计中可以积极调动学生,选拔优秀学生参与到软件设计中去,提高学生动脑、动手的能力。

(三)改进实验教学模式

高等院校要充分利用产、学、研相结合的优势,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进入金融企业参观或是组织部分学生进入企业实习,让学生对所学理论知识有更加感性的认识,这是加强实验课程体系建设的重要步骤。具体的设计可以是这样的:实验室实验+企业实训+假期实习的方式。高校要积极与金融企业联系,设计出校外实训课程的内容,并布置学生做好实训报告。还可以组织学生参与金融企业的暑期工实习,在实习过程中跟随指导教师写出实习心得,并要求提交实习报告。

(四)加强实验教师素质的培养

实验教师队伍的素质将决定实验课程体系改革是否成功。可以单独选送实验教师到企业再学习,以便积累实践经验,贯穿到课堂教学中去。也可以由实验教师带领学生共同到企业进行学习,在实践中既可以提高自身素养,又可以帮助学生解决学习困难。另外还要求实验教师必须拥有金融专业的技能证书,从而提高教师的业务技能,以适应不断更新的实验课程变化。

参考文献

[1] 彭勤革. 构建应用型高校实践教学体系. [J]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9-4

对金融学课程的认识篇6

关键词:金融学;实验课程体系;改革

高校实验课程,是高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完整有效的实验课程体系将有助于深化化学生对理论课程的学习,在培养学生综合能力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一、金融学专业实验课程体系的重要性

(一)是对金融学专业理论课程的有益补充

现阶段,我国财经类高等院校都设置了金融学专业实验课程体系,可见它在教学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金融学专业的学生进入金融领域工作会接受岗前培训,但是培训的时间是很有限的。学生要真正能够将所学理论知识与实践结合,还需要较长时间。因此,大学四年对理论知识的积累与足够多有效的实验、实训课程的结合是必不可少的。从目前情况来看,由于金融企业具有一定的特殊性,能够接纳学生实习的机会不多,因此实验课程更多采用实验室教学的方式。

(二)是适应金融领域高度竞争的需要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金融领域的科技创新和业务创新日益增多。对现有金融学专业人才的培养而言,已经不仅仅需要扎实的金融学专业理论知识,学科交叉已经在所难免。因此加快实验课程体系的改革与设计,将会使现有的实验体系发挥更大的作用,帮助学生交叉运用金融、市场营销等学科的知识。

(三)是高校培养复合型金融人才的需要

复合型金融人才是指在具备金融学基本知识和能力之外,还具备其它学科较高相关技能的人才。例如,随着网络金融的发展,IT技术技术经完全融入银行、保险、证券业务之中,复合型金融人才将在未来几年内显得十分紧缺。因此高校金融学及相关领域基础课程的实验必不可少。从发展趋势来看,我国的金融业将不断吸收国外金融企业的先进经验,从国外引入高端人才,这会加剧高校毕业生就业的竞争程度,没有相应技能的学生将很难脱颖而出。

二、当前实验课程体系的局限性

(一)实验教学理念有待更新

当前许多高校对于实验课程的定位存在一定的偏差,不像一般高职院校实验课程体系那样完备。教师在教学思想上对实验课程不如理论课程重视,对于教学方式、手段等的革新认识不足,固有模式的教学往往使实验课不能吸引学生。另外就是学生不够重视实验课程,从学生调查问卷显示:在经过专业方向选择后,学生往往只对感兴趣的实验课程认真完成职。例如选择银行方向的学生消极对待证券实验课程,选择证券方向的学生又会消极对待银行课程等。

(二)实验课程安排与实际有脱节

从课题组发放问卷的统计情况来看,金融学专业学生认为实验课程体系设计中的问题主要集中在几个方面:一是即将毕业的学生在参加金融机构岗前培训时,感到学校实验课程设置不足,有的课程未开设实验课,有的课程实验课时太少,对于提高学生技能的作用不明显。二是当前高校金融学专业的实验课程主要采取实验室教学的模式,校外实训、校企合作的方式非常少,实验课程的设置容易受到市场上金融教学软件开发的限制。三是许多高校实验软件都是从软件开发公司购置的,软件开发公司与金融企业的实际业务脱节,影响了软件的实践可操作性。

(三)未能结合社会需求设计实验课程

现在高校实验课程体系主要围绕理论课程体系来设置。按照教育部的整体规划思路,首先设置专业核心课程,再设置非核心课程。实验课程的课时安排及设计不是根据金融企业的需求来进行设计,而更多的是根据课程的安排来设计。例如,很多高校取消了银行信贷管理课程,它的重要性被大大降低,相关实验课程也被边缘化了。而对于商业银行这样的金融机构来说,信贷仍旧是最主要的、对商业银行利润贡献占绝对优势的业务。

(四)实验教学方式单一

我国高校对实验教学采取的基本模式是:先学习理论知识,然后进实验室做实验;或者单独设置某些实验课程,加大课时量,变成单独的实训课程。在教学过程中,由于缺乏有效的实验课程指导教材,因此需要教师先熟悉软件操作再对学生进行指导,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很难提高,学生对实验课的兴趣也难调动起来。此外因为文科类实验课程固有的缺陷,学生的实验结果很难用一个好的方式来评价,教学方式的创新也就无法实现。

三、构建新的实验课程体系的建议

(一)实验课程设置要体现社会需求

高等院校应转变思路,加强与金融企业的合作,围绕金融企业对人才需求的目标,设计出更加合理有效的实验课程体系。为了解决知识更新速度快的难题,高院可以根据需求变化灵活组合实验课程,综合考虑学生的就业实际,供学生根据个性特点自由选择。实验授课教师要积极寻找企业需求信息,力争在实验教学方式上突破现有模式,把学生吸引到实验中去。而学生则可以在完成基础性实验课层次后,选择增加综合性实验层次的课程。

(二)加强实验软件系统建设

高校需要改变过去实验软件针对性不强的选购方式,要多进行比较,反复对各个实验软件进行运行测试,选择与教学结合紧密的、能够真正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实验软件。另外,高校可以利用自身信息技术力量的优势,督促教师关注金融形势的发展,关注金融创新力量的发展,自主开发研制部分实验软件。采取的方式主要是结合现有软件设计出新的程序,以便使实验软件更加适应学生理论课程的学习。在软件设计中可以积极调动学生,选拔优秀学生参与到软件设计中去,提高学生动脑、动手的能力。超级秘书网

(三)改进实验教学模式

高等院校要充分利用产、学、研相结合的优势,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进入金融企业参观或是组织部分学生进入企业实习,让学生对所学理论知识有更加感性的认识,这是加强实验课程体系建设的重要步骤。具体的设计可以是这样的:实验室实验+企业实训+假期实习的方式。高校要积极与金融企业联系,设计出校外实训课程的内容,并布置学生做好实训报告。还可以组织学生参与金融企业的暑期工实习,在实习过程中跟随指导教师写出实习心得,并要求提交实习报告。

(四)加强实验教师素质的培养

实验教师队伍的素质将决定实验课程体系改革是否成功。可以单独选送实验教师到企业再学习,以便积累实践经验,贯穿到课堂教学中去。也可以由实验教师带领学生共同到企业进行学习,在实践中既可以提高自身素养,又可以帮助学生解决学习困难。另外还要求实验教师必须拥有金融专业的技能证书,从而提高教师的业务技能,以适应不断更新的实验课程变化。

参考文献

[1]彭勤革.构建应用型高校实践教学体系.[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9-4

对金融学课程的认识篇7

关键词 金融学 专业课程体系 优化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目前,青海金融机构多元化战略深入推进,交通银行、浦发银行、招商银行、太平洋保险、泰康人寿等相继落户青海,与此同时,地方金融改革不断深化,目前已形成以国有控股和股份制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金融机构、非银机构和新型农村金融机构为主的多层次、多元化地方金融体系。各类金融机构均按同一监管标准开展业务,在公平的条件下开展竞争。除了金融机构的激烈竞争外,从事经济活动的各类主体的金融需求也越来越多样化。这些变化在给青海金融业带来良好发展机遇的同时,也使其面临严峻的挑战。人才是金融业发展的关键。通过课程体系的合理设置,确保金融人才的培养质量,是高校刻不容缓的任务。

1 金融学专业课程体系现状

青海大学金融学专业自2002年开始招生以来,适应专业发展和社会的需求,专业培养方案也进行了三次大的修订和调整,其课程体系主要由五大模块构成,如图1。该课程体系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1)适应了宽口径专业教育的需要。在优化课程体系的过程中,进一步增加和强化了专业前导课程,一是研究工具、方法类的课程,如高等数学、统计学、计量经济学、计算机应用等,这些课程为学生掌握专业知识提供了先进的分析工具和方法;二是经济管理类的课程,如宏(微)观经济学、产业经济学等,这些课程对培养学生掌握扎实的经济学理论具有不可或缺的基础作用。

(2)适度增加了通识课程。本科通识教育在积累知识、拓展思维、提升综合素质方面具有重要意义。为此,在专业课程体系中我们也适当增加了通识课程,如文献检索与利用、职业生涯与规划、文化素质类和科学技术类课程等,以进一步强化学生的人文修养。

(3)实践教学比重有所提高。实践教学作为专业课程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环节。新的课程体系从两方面强化了实践教学环节,一是增加了实验课程和课程实验,如会计学实验、统计学实验、计量经济学实验、投资学实验、金融工程实验等;二是完善了相关的实习活动。

(4)设置了部分微观金融类课程。现代金融学不仅包括以金融系统整体的运行规律及各构成部分的相互关系为研究对象的宏观金融学,而且还包括以微观金融主体行为及其运行规律为研究对象的微观金融学,由此金融学科体系也必然要反映宏观金融和微观金融两部分内容。基于金融学及其学科体系的发展,我们在课程体系中也设置了相应的微观金融课程,如金融中介学、投资学、金融工程、投资银行业务等课程,使学生所学更接近金融实践,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2 金融学专业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

2.1 课程体系设计与培养目标有一定的差距

金融学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即培养具备金融学方面的理论知识和业务技能,能在银行、证券、投资、保险等金融机构及其他经济管理部门和企业从事相关工作的专门人才。但是从目前的课程体系来看,课程设置过分强调金融专业基础理论教学,且宏观金融类的课程占用较大的比重,对微观工具和定量分析方法的训练不足,忽视了对学生金融实际业务技能的培养。按照这一课程体系培养出来的学生虽然掌握了宏观金融理论和知识,但实际操作能力不强,难以适应技能操作岗位的需要。

2.2 选修课不能有效满足金融运作对多元化人才的需求

课程体系中选修课的设置能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选择空间,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强调对学生基础能力、全面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我们虽然也设置了选修课,但选修课的门数较少,在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中只有六组共十二门选修课,学分也仅有17学分,必要的人文、管理、艺术和社会科学知识方面的课程很少。反映出选修课的建设滞后,覆盖面不广,内容单一,没有充分考虑经济金融形势的变化和金融人才市场的要求。

2.3 课程体系建设与金融发展实践有所脱节

随着金融体系的日趋完善和金融活动的复杂化,金融对经济社会的辐射力、渗透力、影响力不断深化,金融业呈现出新的发展变化,这意味着金融学的课程体系必须与时俱进,不断更新和发展。目前来看,青海大学金融学教育仍拘泥于传统的课程体系框架中,虽然有一些改进,设置了一些新课程,但与金融的发展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主要表现在没有根据金融研究的最新成果,及时调整课程体系。由于金融学的研究对象是市场经济中最活跃的部分,这决定了金融学必定是一门开放性的学科,如果我们没有根据客观变化及时更新课程设置,就无法培养出适应社会需求的有用人才。

2.4 课程设置与相关学科的融合程度不够

经济发展对金融人才需求的多元化决定了金融教育的多元化,这就需要通过金融学专业课程设置的多元化和学科的综合化来实现,如金融学与法学、数学、外语、网络信息技术的结合,以体现课程体系的综合化。但目前的课程体系并没有反映出金融学学科和其他学科之间的关系,金融法、数学化的金融课程、双语教学以及网络金融等课程尚未开设,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才培养质量。

3 金融学专业课程体系优化的对策

3.1 根据人才培养目标科学设置课程体系

金融学专业的课程设置首先要符合培养目标,包括社会对本专业人才知识、能力、素质结构的要求等。其次在课程体系的设置上要能覆盖专业教育内容和知识体系,包括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和综合教育内容。其中,通识教育主要包括公共基础课和文化素质课等,这类课程不强调只为专业服务,而是着重使学生获得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等方面的基本知识;专业教育主要包括学科基础、专业基础和专业主干课等,这类课程主要为金融人才培养奠定广博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同时使学生掌握较为鲜明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以形成良好的竞争能力;综合教育包括思想教育、学术与科技活动、文体活动、社会实践等课程。

3.2 兼顾宏观金融与微观金融发展的要求

传统金融学教育偏重于宏观金融,对微观金融涉及不足,这不适应金融微观化发展的趋势。金融学课程体系的优化应体现“宏观微观兼顾,增加微观金融中实用性课程”的思路。一国宏观经济的调控离不开宏观金融,在课程体系中必须有一定比例关于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国际金融等宏观金融的内容。同时,也应重视微观金融课程的开设,特别是增加微观金融中的实用性课程,如:增加资本市场、期货市场、房地产金融、网络金融等。

3.3 积极创造条件提高选修课的比重和质量

根据客观实际的需要和学校教学科研等方面的特长,开出紧扣金融学前沿、富有特色的选修课。一是根据经济金融形势的变化开设选修课,如网络金融、行为金融学等课程;二是充分发挥学校的学科优势开设选修课,增加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融资支持等方面的课程,具体可开出“民族地区融资支持研究专题”、 “柴达木地区循环经济融资方式专题”、“大学生个人理财专题”、“地方金融发展问题研究”等,以进一步拓宽学生的专业知识面,加深学生对青海省社会经济现状的认识和理解,增强学生服务社会经济发展的认识能力、理解能力和应用能力。

3.4 强化金融实验教学活动的内容

根据金融学发展的趋势,借鉴国内外该校的成功经验,金融教学必须要加强两类实验课程:第一是验证性质的实验内容,为学生提供仿真金融市场环境,让学生在学校学习时就能接触银行业务、证券市场、外汇市场等,并通过模拟交易,可提高学生对金融市场的感性认识和领悟能力及对金融工具的应用能力,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适应社会的综合素质。第二是综合性的实验内容,这一类课程主要以数据的处理软件为例,向学生传授软件运用能力,增强学生的数据处理和分析能力。

3.5 注重金融与其他学科间的交叉融合

在专业课程体系优化过程中,要注重金融学与其他相关学科的交叉融合,尤其是金融学与法学、数学、外语、网络信息技术的结合,按照经济全球化、信息化和金融化的发展特征整合和更新金融学专业的课程体系。因此,应注重金融运行自身的法律问题研究,开设金融法方面的课程;在一般数学课的基础上,增加运筹学、博弈论、金融随机过程等课程;加强金融专业课的双语教学;开设网络金融等方面的课程,以及将部分课程的教学放在实验室进行,使学生掌握相应的现代信息技术。

3.6 不断创新金融学专业课程体系

随着金融体制改革和金融业开放的不断深化,金融学教学中所涉及的内容愈来愈丰富,金融学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必须要体现与时俱进的时代特征。例如,农村金融是推动“三农”建设的重要支持力量,探讨农村金融改革与发展中的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也成为金融学教学的重要内(下转第119页)(上接第93页)容,因此有必要开设“农村金融学”这门课程;在信息科技和网络经济的大潮下,各家银行纷纷开展以网络、电话、手机等为主的电子银行业务。随着电子银行产品功能越来越齐全,网络用户及相关企业等开始通过网络进行交易或使用,银行的营销策略就显得非常重要,可考虑开设“金融营销学”这门课程,以凸显以市场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与此同时,当代金融活动的自由化趋势,加大了金融活动的不确定性,风险规避成为各经济主体特别是金融机构渴望解决的问题,因此,应开设“金融风险管理”课程,使学生掌握风险防控知识和技术。

基金项目:青海大学2011年教改项目

参考文献

[1] 刘灿.高层次金融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8.

[2] 林继肯.中国金融学教育与金融学科发展[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7.

[3] 史焕平,廖继胜.金融学人才培养与课程体系设置的若干思考[J].华东交通大学学报,2006(3).

[4] 刘尚荣.金融学科建设问题的思考[J].改革与开放,2009(11).

对金融学课程的认识篇8

关键词:国际金融;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1)06-0200-02

国际金融课程是教育部规定的经济、财经类专业的核心主干课程之一,目前在全国各个财经类和非财经类高等学校普遍开设,也是考研的热门专业之一。由于本课程的学习不仅要求熟练地掌握西方经济学的原理,而且也与现实的前沿问题紧密相关,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普遍认为要学好该课程有一定的难度。究其原因,一方面,学生本身没有掌握好西方经济学原理、数学等基础课程;另一方面,还存在着教学理念、方法等滞后的问题。

1 国际金融课程的特点

《国际金融》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是从货币金融的角度研究开放经济条件下内外部均衡同时实现问题的一门科学。从《国际金融》的内容结构和知识体系等方面看,该课程具有以下特点:

(1)知识综合性、关联性强。

从《国际金融》的内容看,该课程同许多课程有着紧密地联系:一是西方经济学特别是宏观经济学的理论。例如,国民收入账户的推导、新剑桥学派和货币学派的国际收支理论、乘数理论和吸收分析法、汇率形成机制中的资产组合平衡理论、内外均衡的政策搭配等理论都必须以西方经济学的理论作为基础。二是货币金融学中的系列理论。例如,货币需求理论、货币供应理论、利率理论等方面。三是其他一些学科。例如,要用到国际经济学中的一些原理,还要涉及到一些初级的高等数学知识等等。因此,要学好这门课程,必须具备较好的相关理论基础知识。

(2)内容体系庞大、复杂。

从知识结构上看,《国际金融》的研究内容包括如下方面:一是有关国际收支方面的问题。例如,国民收入账户、国际收支平衡表的三大账户及其编制;国际收支口径及探求改善国际收支的各种理论等。二是汇率问题。它主要阐述汇率的相关概念、汇率政策的概念及汇率形成机制、外汇管制的概念、我国外汇管理体制的演变及改革,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的方向等内容。三是国际金融市场及国际资本流动问题。四是内外均衡的政策搭配问题。五是国际货币体系、国际货币危机等方面的问题。上述研究内容使得《国际金融》的研究和教学口径宽广,增加了教学的难度。

(3)内容更新速度快。

随着经济和金融全球化的趋势日益明显,国际金融的理论和实践都在发生日新月异的变化。例如,美国次贷危机及其引发的金融海啸、欧洲经济一体化和政治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国际货币体系格局的新变化、WTO背景下国际资本流动和货币危机问题、国际金融市场的创新和人民币的汇率形成机制和升值压力等热点和核心问题。

上述《国际金融》课程的特点,必然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树立正确的教学理念,积极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基础理论的讲述、课堂讨论和案例教学等,让学生主动思考,提高其学习国际金融的兴趣和积极性。

2 转变传统教学理念

传统的教学重视教师把新的知识传授给学生,而学生则被动地接受、掌握相关的专业知识。由于《国际金融》课程理论性、专业性、时代性较强,因此,往往出现学生自以为很认真听课了,但真正学到的知识还是很贫乏或理论与现实无法衔接,最终导致学生学习兴趣、成绩均下降等困境。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是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

(1)培养学生兴趣,激发其学习主动性。

教育心理学认为,学生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是认识兴趣,兴趣是由学习过程本身和知识内容的特点引起的,对自己希望看到或喜欢看的就有兴趣并能较好地理解和记忆。为了培养21世纪市场经济所需要的人才,适应金融发展和激烈的国际竞争,不仅需要提高学生整体综合素质方面的创新,而且还需要采用现代教育技术和教学手段,增加知识的传授量,增强教学的直观效果,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具体教学活动中主要重视开发和引导学生对“国际金融”课程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被动学习变成主动学习,提高学习的效率。

(2)教学内容体现时代性。

随着21世纪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使国际的经济交流和资金往来越来越密切,客观上要求传统的《国际金融》教学内容以及模式也进行相应的调整,不仅体现金融发展与运作的基本规律,更能及时吸收并充分反映现代金融理论和实践发展的成果,而且要突出课程内容的时代特征,提高学生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及时将前沿问题转化为课堂教学内容,使学内容得到优化,培养学生把所学的知识融会贯通的能力。

(3)突出实践教学。

国际金融业务的特点决定了金融教育的实践性品格。然而,从目前国内《国际金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来看,普遍存在着教学与实践环节的脱钩现象。为了使大学培养出来的人才更加适应时展的需要,《国际金融》课程的教学改革还需重视实践教学在课程设置上,体现国际金融基本理论、金融应用科学与金融业务技术相结合,重视开发性应用理论和实务技能课程;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实践教学环节,保证实践教学时数,不仅校内建立实验室,而且还需要建设如银行、证券交易所等校外实验、实训基地,提高学生对本专业课程的感性认识,同时,在能力培养方面,积极引导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和科学研究活动,培养学生实际动手和操作能力,为将来就业奠定良好的实践基础。

3 向“启发式”教学方法转变

国外成功的经验和多年来教学实践证明,大学教育必须改革“灌输式”以及在教学中过分偏重讲授的教学方法,积极实践启发式、讨论式、研究式等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加强对学生自学能力、独立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科学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即传统的填鸭式教学,要向启发式教学迅速转变。

(1)增加互动教学环节。

《国际金融》是一门结构完善、逻辑严密、研究方法独特的课程,任课教师可以将讨论、对答、辩论、写论文等方式引入课堂教学中,改变传统的满堂灌的授课方式,使学生在相互争辩和交流中,增添知识,锻炼能力。几乎所有国际金融教科书中,都有两章分别论及国际金融机构和国际货币体系,涉及许多历史资料及发展的渊源,如果由教师讲学生听,常常出现事倍功半的结果。较好的教学方法是由教师设计出若干问题让学生自学,然后分组讨论,最后由教师做总结,这样学生不仅掌握了重点内容,而且调动了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主动性,更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

(2)注重理论联系实际。

近几年来,国内大学生的就业率持续走低,其中固然有很多供求方面的因素,但是不可忽视的原因就是很多专业的设置、课程的内容安排等不符合企业的要求所致。在课堂上学习的知识和市场需要之间的脱钩已成为阻碍大学生就业的瓶颈问题。鉴于国际金融中的很多理论与现实中问题的紧密联系,在具体教学中教师不能空洞地说教或者照本宣科,而要善于向学生提问,刺激学生思考,有意识地在课前准备生动的案例,在课堂上组织课堂讨论,并对学生的课堂表现给予正面的评价,多多鼓励学生。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会增加,口头表达能力得到提高,学习效果也得到检验,而且还锻炼了随时应变不同问题和环境的能力。

(3)重视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是《国际金融》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开展实践教学的途径是多方面的,具体可包括:

①案例教学。案例教学法是按照一定的教学目的、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通过对案例的介绍、讨论、分析、讲评、总结,使学生身临其位、身临其境地分析并解决问题,以培养学生实际工作能力为目的的教学方法。国际金融课程积累了大量的、丰富的案例,具有来源广泛、题材多样和时效性强等特征,如在讲解“外汇和汇率”一章时,便可加入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的案例,谈谈金融危机引起的亚洲各国汇率变动及汇率变动对各国经济的影响;在讲解“衍生金融工具”一章时,可加入巴林银行事件的案例等等。

由于案例教学本身的特点,选择案例应有遵循具体的原则:首先,案例选题一般是以往的事件。因为案例教学的目的是从以往的事件中获得启示,避免重蹈覆辙。所选事件早已尘埃落定,选题的结论也已经确定,所以教学的过程实际上是对事件的再展示,分析事件的来龙去脉,并从中吸取经验教训。其次,所选案例要具有代表性。案例教学是通过具体事件启发学生思考相关问题,案例本身应具有可探讨的价值。最后,案例教学应保持其生动性。采用案例教学的基本出发点,是以生动活泼的事例启发和教育学生,变教条为鲜活。

②课堂讨论。这是掌握课程重点难点问题,加深对社会热点问题认识的有效方法。通过讨论,师生互相交流、互相启发、互相补充,共同提高,教师也从中及时得到反馈信息,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理解情况,以便今后实行针对性地教学,提高教学效果。同时,讨论教学使封闭型的课堂教学变为开放型的课堂教学,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参与教学的兴趣,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在开展国际金融课程讨论教学前,教师应认真做好动员工作,拟定讨论题目时应广泛征求学生的意见,尽量选择一些学生关心的热点、难点和疑点问题,并且在事前做好讨论的组织工作,指导学生广泛查阅相关资料,在讨论中及时给予引导,最后,在讨论完毕后,做好讲评与总结工作。

③操作性实践活动的组织。操作性实践活动是课程实践活动的重点,包括校内实训室和校外实习基地的实践。如讲到外汇和汇率时,可以安排学生在校内的金融模拟实训室进行外汇模拟交易,学习外汇投资技术分析方法,亲身体会外汇投资的风险。课余时间可安排学生到银行、证券公司或保险公司等校外实习基地进行参观、实习、作实践调查等,使学生能接触社会,为以后从事实际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上一篇:财务会计实训实验报告范文 下一篇:会计工作周记与心得体会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