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循环特征范文

时间:2024-02-19 17:53:15

水循环特征

水循环特征篇1

[关键词] 循环经济城市评价

一、循环经济城市的涵义和基本特征

1.循环经济城市的涵义

到目前为止,还未有公认的对循环经济城市的定义。一般认为循环经济城市就是一个“以循环经济为经济运行模式发展经济的城市”。在此,本文结合循环经济的本质特征与城市的本质特征定义循环经济城市为:循环经济城市是―个以循环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的方式发展经济、以生态系统的生态链为模仿模式构筑“生产、消费、分解体系”和以物流、能流、信息流的畅通为主线优化物质代谢途径的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

2.循环经济城市基本特征

(1)经济增长质量高:循环经济城市不仅要实现持续经济增长,更重要的是实现高质量的经济增长:要用较少的投入得到较多的产出,减少对资源(尤其是不可再生资源)的消耗和对环境的污染。

(2)环境质量好,环保基础设施齐备,环境管理严格:为确保环境的可循环利用,环境保护在循环经济城市显得更加重要。循环经济城市必须加大对环保基础设施的投资与建设,依据环境法律法规严格执法,加强环境管理力度。

(3)城市物质代谢趋于“资源――废弃物――资源”闭合流动循环。循环经济城市应在这一点上投入更大的努力,通过制订相应的制度和措施,加强监督管理,建立完善的废弃物资源化体系,使废弃物循环利用能够良性发展,最终实现可循环再利用物质的代谢趋向“资源――废弃物――资源”闭合循环。

(4)产业结构合理,模仿生态链的生产活动成为工业、农业生产的主要运行方式,推动物质循环的管理机构建设齐全。

(5)循环经济法律法规及政策完善,有力保障循环经济城市的建设,市民的节能、节水、资源循环利用意识强,绿色消费理念深入人心。

二、循环经济城市评价体系横向标准的构建

循环经济城市评价体系的构建从评价标准来看,横向分为三个标准级别,由高到低,分别是I级、II级、III级。

1.横向三级标准

III级是3个标准级别中最低的一个级别,设置这个级别是基于我国现阶段正处于循环经济推广阶段而考虑的。我国目前有663个城市,开展循环经济试点的城市所占比例非常小,不到5%。搞好试点城市的循环经济建设对在全国大范围开展循环经济建设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从国家角度来看,应该大力推动和帮助试点做好循环经济建设的每一步工作,所以在这―级别标准值的设置上应该考虑指标体系的引导性和鼓励性,因此标准值设置得较低。

II级是三个标准级别中较高的一个级别,它是国家给试点城市挂牌的参考级别。这个级别的标准值应该好于III级标准值,代表了国内循环经济发展的中高水平。在试点城市多、竞争激烈的情况下,国家应该选择循环经济建设质量好、水平高的试点城市作为循环经济试点模范城市.并挂牌授予部级的示范城市,重点扶持挂牌城市向国际更高层次发展,同时引导没有达到II级标准的城市向挂牌城市学习,借鉴经验,继续努力建设,共同推动国家循环经济的快速发展。

I级是三个标准级别中最高的一个级别,这个级别相当于国外循环经济发展的先进水平。我国处于工业化中期和城市化加速期,通过扶持和鼓励部级的循环经济城市的建设,位循环经济的发展朝着国际上的先进水平努力,高质量、高速度地完成城市化和工业化,使一部分循环经济重点城市的发展水平达到国外的先进水平,对带动国内其他城市的迅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三、循环经济城市评价体系纵向层次的构建

循环经济城市评价指标体系主要用来评价城市循环经济的发展水平,从框架结构来看,纵向分为四个层次,由目标层、准则层、要素层和指标层组成,其中每―层都是相邻的上一层的内涵延伸和特征分解,共有33个特征指标。

其中,目标层是城市循环经济发展总体水平,它是具体指标层综合评价得到的结果。准则层将目标层分成物质代谢、环境竞争力、结构特征、保障措施4个方面,代表了城市发展循环经济的4个特征;要素层根据准则层的内涵分为具有概括作用的11个要素,进一步对准则层细分;具体指标层根据要素层的内涵选取有代表性的33个指标上反映、揭示城市循环经济发展的内涵。

1.目标层:城市循环经济发展总体水平代表了循环经济城市的发展水平,它是该评价指标体系评价的最终目标,涵盖了循环经济建设的方方面面。它是一个综合性指标,通过指标层的取值分析,判断出城市循环经济的发展水平符合哪一级标准,直观地表达城市循环经济发展水平。

2.准则层:根据对循环经济城市基本特征的分析,将准则层设置成物质代谢、环境竞争力、结构特征、保障措施,从不同侧面反映循环经济城市的发展水平。

3.要素层:它包括物质代谢要素层、环境竞争力要素层、结构特征要素层和保障措施要素层。

(1)物质代谢要素层。物质循环代谢是循环经济的核心,它包括了生态效率、资源的循环利用程度和新资源的开发利用能力。生态效率的提高是发展循环经济的最终日的之一。资源的循环利用是将原有的“资源一产品一废弃物”线性物质流动模式通过“废弃物一资源”补链形成完整的“资源―产品一废弃物―资源”闭合物质流动模式。对循环经济城市来说,废弃物资源化是物质代谢中关键的环节之―,只有加大可再生资源的循环利用,才能使城市的经济活动对原始资源消耗降低和对环境的污染排放减少。新资源的开发利用是物质代谢另一重要环节,它为解决经济发展和资源之间的矛盾开辟了途径。

(2)环境竞争力要素层。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城市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障,环境竞争力包括城市环境质量水平、生产和生活中产生的各种污染物的控制和治理水平,这其中又涉及到污染物控制的手段是否得当、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是否齐备、环境管理是否严格等问题。为此环境质量、排污控制、环境建设、环境管理这4个要素综合地反映出循环经济城市环境竞争力的发展水平。

(3)结构特征要素层。合理和完善的结构是提高物质代谢效率的基础,结构特征包括了机构设置和产业布局。机构设置和产业布局都是控制物质代谢向良好方向发展的关键部分,它们共同代表了循环经济城市的结构特征。机构设置通常指的是循环经济的管理机构。产业布局指的是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农业、工业生产内部结构的调整,这些都是物质流动的基础平台,布局的合理将有助于物质代谢向良好的方向发展。

(4)保障措施要素层。保障措施包括绿色消费和宣传教育两个方面。绿色消费模式的形成和推广是发展循环经济中的重要内容,而宣传教育则是提高整个社会循环经济意识水平的有效途径。

4.指标层:它包括物质代谢具体指标层、环境竞争力具体指标层、结构特征具体指标层和保障措施具体指标层。

(1)物质代谢具体指标层。生态效率用能源消费弹性系数、水消费弹性系数、新建工程建筑节能率来表示。这3个指标从资源能源利用效率的角度切入,通过消耗弹性系数表示经济增长与物耗、能耗之间的关系。新建工程建筑节能则是从目前城市发展中重点关注的建筑节能方面入手,强调新建工程的节能。

资源循环利用可以用家电回收率、废旧汽车轮胎回收利用率、废纸回收率、工业重复用水率、城市中水回用率、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农村秸秆综合利用率等来表示。废旧资源回收利用、工业重复用水、中水回用等是资源循环利用的重要方面,是完善“废弃物――资源”这―物质代谢的重要步骤,也是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有效途径。工业重复用水率和城市中水回用率的提高能够解决我国现存的水资源供需紧张问题。

新资源开发利用可以用退化土地恢复治理率、可再生能源使用率、农村生活用能中新能源所占比例来表示。我国目前使用的资源和能源绝大部分是不可再生的,尤其是土地和一次能源,经济的快速发展势必加速对这些不可再生资源和能源的消耗,而资源和能源的有限必然特制约经济的发展,所以退化土地的恢复治理、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的开发和使用显得至关重要。

(2)环境竞争力具体指标层。环境质量主要从大气和水环境角度考虑,以《“十五”期间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指标实施细则》为参考,用大气质量达到二级标准的天数、城市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来表示。大气环境质量与水环境质量关系到市民生存环境的安危,又与循环经济倡导的“减少污染物排放”有相辅相成的关系;减少废气的排放有助于大气质量的提高:减少废水、固废的排放有助于水环境质量的提高。这两个指标综合反映城市环境质量水平。

排污控制土要从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角度出发,参照环境质量中的指标,用废水中主要污染物排放弹性系数、废气中主要污染物排放弹性系数、机动车尾气达标率来表示。污染物排放弹性系数表示了GDP增长速度与污染物排放总量增长速度之间的比例关系,不仅包含了污染物总量控制目的,还将污染物排放与经济发展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机动车尾气达标率的设定主要根据是近年来城市机动车保有员大幅增长,直接影响到城市空气质量的改善。

环境建设用城市污水处理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危险废弃物处置率、建成区绿化覆盖率来表示。这4个指标都是围绕着城市环境建设的重点工作内容而设置。随着城市的发展,城市污水处理设施和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是保障城市正常运转的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城市基础设施的一部分;危险废弃物的科学规范化的处置是保障生态环境安全和健康的措施:城市绿化建设对保持自然生态、维持良好的空气质量有着重要的作用,它促进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环境管理用环保投资占GDP的比例、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率来表示。环境管理是―种管理手段,它以环境法律法规制度为依据,从整体角度对排污控制和环境建设进行管理。通过调控环保投资,保证了环境基础设施的建设;通过严格执行环境法律法规,预防了污染源的出现,避免了污染事故的发生,保护了环境质量。这两个指标正是根据环境管理所涉及的重要方面而设置的,它们综合地反映了城巾环境管理水平。

(3)结构特征具体指标层。机构设置用循环经济推进机构(信息交流中心)、废弃物回收交换中心来表示。这两个机构是城市为发展循环经济而专门设立的,它们是循环经济管理组织的重要组成部分。循环经济推进机构对循环经济在城巾的各个层次上的展开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不仅为社会各层次提供循环经济的信息、法律法规及政策,而且对循环经济在社会上的开展起到引导和协调的作用。废弃物回收交换中心是废旧资源回收利用体系中的关键组成部分,不仅有助于城市废旧资源的集中回收与管理,而且为废旧资源再利用部门提供畅通的资源获取渠道。

产业布局用第三产业产值占GDP的比重、生态工业园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例、生态农业示范工程普及率来表示。产业布局包括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农业、工业生产内部结构的调整,加快第三产业的发展是优化经济结构的重要方面,第三产业从整体上来看,主要是低能耗、低污染、环境友好型的产业,对城市经济的健康发展至关重要;以循环经济理念组建生态工业园、生态农业示范工程是工业、农业内部结构调整的重要方面,生态工业、生态农业是工业系统生态关联、农业系统生态关联的重要形式,是实现经济增长的减物质化效应的重要生产方式,也是经济健康发展的一个重要决定因素。

(4)保障措施具体指标层。绿色消费用环境友好产品占政府采购产品的比重、建成绿色社区的比例表示。政府是绿色消费的引导者,也是率先实施者,通过政府采购中环境友好产品的比重的不断提升,提高公众对环境友好产品的认知度和接受度,促使社会层面上绿色消费意识的不断提高;绿色社区是集中了循环经济思想的先进社区,它是社区建设的发展方向,尤其是绿色建筑、生态绿化、节能节水、垃圾分类收集,这些都是绿色社区特有的,而且对循环经济在生活领域的发展起到关键的作用。

水循环特征篇2

关键词 后循环 临床特点 预后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01.031

后循环缺血(PCI)约占缺血性脑卒中的20%[1],包括后循环TIA和脑梗死。回顾236例后循环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临床特点和预后分析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08年3月~2010年2月收治后循环缺血患者236例,作为病例组,其中男154例,女82例,年龄45~85岁,平均67.22±9.29岁,其中脑梗死患者210例,TIA患者26例。随机选取同期住院的临床资料完整、并经头颅CT或MRI检查证实的前循环梗死或TIA患者236例,作为对照组,其中男136例,女100例,年龄41~85岁,平均64.31±10.42岁,其中脑梗死患者204例,TIA患者32例。急性脑梗死及TIA的诊断标准均符合1995年中华医学会第4届脑血管疾病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及后循环缺血的诊断标准[2]。两组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有显著性差异(P<0.05),提示后循环组年龄较前循环组偏大。

方法:⑴研究内容:①后循环的临床特点;②后循环的预后。⑵病情及疗效评定:根据1995年全国第4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通过的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中改良爱丁堡+斯堪的那维亚评分(CSS)对患者意识水平[3]、水平凝视功能、面瘫、言语、步行能力以及手、上下肢运动功能8项进行评定并根据分值分型,最低分0分,最高分45分,轻型0~15分,中型16~30分,重型31~45分;对患者治疗后的神经功能进行评定与治疗前对比。①基本治愈:功能缺损评分减少91%~100%,病残程度0级;②显著进步:功能缺损评分减少46%~90%,病残程度1~3级;③进步:功能缺损评分减少18%~45%;④无变化:功能缺损评分减少或增加18%;⑤恶化:功能缺损评分增加18%以上;⑥死亡。

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进行X2检验,计量资料进行t检验,检验水准α=0.05,P<0.05为有显著性差异。

结 果

后循环缺血的临床症状和体征:后循环缺血患者最常见的临床症状是头晕(69.5%)、肢体无力(53.8%)和构音障碍(45.3%);最常见的临床体征是感觉障碍(41.1%)、共济失调(31.8%)和闭目难立征(23.3%)。但是绝大多数患者是多个症状和体征的组合。

后循环缺血的病情及临床疗效:将后循环缺血与前循环缺血的病情及临床疗效比较,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后循环缺血责任病变血管:236例患者中,颅外椎动脉受累59例,最为常见,其他受累血管依次为基底动脉43例、颅内椎动脉33例、大脑后动脉22例、锁骨下动脉8例,混合动脉28例,未检查出血管病变43例。

后循环缺血的常见部位:最常见的病变部位为远段组(31.9%),其次为混合组病变和中段组病变,分别占29.5%和22.4%,近段组最少见(16.2%)。

后循环缺血的并发症:后循环组与前循环组在感染者、上消化道出血和脑心综合征的比较,后循环组出现各种感染和上消化道出血的比例高于前循环组,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心综合症后循环组高于前循环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后循环缺血的住院时间:后循环缺血组与前循环缺血组住院时间比较,两组患者住院时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后循环组住院时间长。

讨 论

PCI患者常常有眩晕,多可表现为摇晃感、不平衡感、头昏感,而并非明显的视物旋转,还可伴有恶心呕吐、眼震等。有一些临床症状和体征是PCI所特有的,如中脑病变的眼睑下垂、延髓的饮水呛咳、交叉性感觉异常、脑桥的周围性面瘫、外展神经麻痹、枕叶病变后的视物模糊、小脑病变的走路不稳等。本研究显示后循环缺血最常见的症状分别为头晕69.5%、肢体无力53.8%、构音障碍45.3%:最常见的体征为感觉障碍41.1%、共济失调31.8%、闭目难立征23.3%,与国内其他研究结果基本相近[4]。

关于后循环缺血的病变部位各家报道不一,Caplan研究认为远端病变(40.9%)是后循环最常见的梗死部位[5],其次是近段组(18.2%)及中段组(16.2%);而韩国的相关研究却显示中段梗死最常见(36.5%)[6],其次是远段(28.1%)和近段(19.0%)。本组病例研究结果显示,远段组的例数最多(31.9%),其次为混合组和中段组,分别为29.5%和22.4%,近端组最为少见(16.2%),与Caplan研究相似。

后循环与前循环比较,两组患者病情相似,但后循环组出现并发症多,住院时间较长,最终临床疗效也是相似。由于本研究为回顾性总结,且样本量较小,尚无法根据本研究的结果得出结论,还需要大规模、多中心的前瞻性研究来进一步明确它们之间的关系。

通过本研究,认为后循环缺血的临床表现复杂多样,特征性的临床表现对诊断具有协助作用;与前循环梗死组相比,后循环梗死组具有年龄较大、并发症多、住院时间长的特点;后循环梗死患者总体预后良好,死亡率低。

参考文献

1 Savitz SI,Caplan LR.Vertebrobasilar Disease.N Engl J Med,2005,352:2618-2626.

2 中华神经科学会.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79.

水循环特征篇3

基金项目:本文为浙江省教育厅科研项目“浙江省城镇生活垃圾减量化管制政策研究”(项目编号:20051512)的阶段性成果。

摘 要:文章通过问卷调查,对城市居民的循环回收行为进行了具体测度和实证分析,以期为相关公共政策的制定提供借鉴。本研究旨在解决两个问题:一是测度居民在循环回收行为上的总体状况;二是考察不同的居民在循环回收行为上是否存在差异,即人口统计特征对循环回收行为是否存在影响。

关键词:循环回收行为;总体状况;方差分析;人口统计特征;政策含义

一、问题的提出

发展循环经济,建设循环型社会,是“十一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保证。这里,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reduce,reuse,recycle,3R)为原则的循环型社会建设不仅是生产环节(针对工商企业)的循环,而且更重要的是消费环节(针对居民和各类消费者)的循环。为了在全社会树立发展循环经济、建设循环型社会的理念,我们必须首先调查和了解普通居民在消费、使用过程中的循环回收意识和行为,然后才能有针对性地推出相应的公共政策,以对普通居民加强循环回收行为的沟通和引导。

20世纪70、80年代以来,经济发达国家开始注重对居民的环境意识行为(或称环境保护行为、环保型消费者行为)进行实证研究。一些学者(Schwepker and Cornwell,1991)发现,收入、受教育程度、年龄等人口统计特征和居民对生态的关心显著相关,高收入者,以及职业地位和社会经济地位较高的人往往更关心生态。同时,年轻、受过良好教育的人群也比其他人群更关心环境。但是,也有学者研究认为人口统计特征和生态行为之间不存在相关性(波隆斯基、威蒙萨特,2000)。需要说明的是,这些研究都是针对经济发达国家的,由于我国在经济水平和文化特征等方面与经济发达国家存在较大的差异,我们不能沿用发达国家的研究结论来直接判断我国的情况(况且,发达国家不同学者的研究结论也不完全一致,甚至完全相反)。近年来,我国也有一些学者开始对居民环境意识行为进行了调查研究(杨明,2002),但是很多研究文献仅仅是对公众环境意识行为的现状进行一般性描述,缺乏深层次分析。而且,很多研究文献主要是针对一般环境问题(如酸雨、全球变暖、空气污染、水污染等),事实上,这些环境问题有的似乎距离居民还很遥远,居民日常的环境意识行为很难显著地影响这些一般环境问题(如酸雨)。基于此,本文专门针对居民切身的环境问题――垃圾污染问题进行研究。我们通过问卷调查,主要对城市居民日常的产品消费、回收、处理过程中的环境意识行为――循环回收行为进行具体测度和实证分析。我们的研究旨在解决两个问题:一是测度居民循环回收行为的总体状况;二是考察不同居民的循环回收行为是否存在差异,即人口统计特征(性别、婚否、年龄、学历、家庭人口、就业状况、职业、个人月收入、家庭人均月收入等)对循环回收行为是否存在影响。

二、问卷设计与数据来源

本研究通过对城市居民(以武汉为代表)进行问卷调查获取数据。问卷主体内容包括两部分。

第一部分是度量居民循环回收行为的语句,我们设置了4个问题:

F1:一件产品用旧后,通常我就会重新买个新的,即使这个旧产品还能使用或修理后能用。

F2:只要可能,我尽量循环使用(或重复利用)产品,直至其完全废弃。

F3:我通常把一些可回收利用的废旧物品直接扔到垃圾箱里,而不是设法卖掉或送给别人。

F4:我通常把旧报纸杂志、书本纸张等积累起来,然后卖掉或送给别人。

其中,F1、F2度量的是居民循环使用(或重复利用)产品倾向,F3、F4度量的是居民对废旧产品(或生活垃圾)回收再利用倾向。每道问题都采用李克特(Likert)五级量表制,我们采取居民主观赋值的方式,得分代表居民对该语句的同意程度。其中,1同意, 2大致同意, 3一般, 4不太同意, 5不同意。有的语句为正项指标(如F2、F4),有的语句采用负项指标(如F1、F3),负项指标统计分析时我们反向打分(即在计算总体循环回收行为得分时,用6减实际得分).

第二部分是人口统计特征变量,包括性别、婚否、年龄、学历、家庭人口、居住年限、就业状况、职业、个人月收入、家庭成员月总收入等,共10个问题。其中,对就业状况变量,我们设计了3个分类指标:(1)是;(2)否;(3)在校学生,这样可以把学生与其他居民区分开来。对职业变量,我们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并有所调整,将职业分为6类。个人月收入项中,我们选择以800元为一个区间(而不是通常使用的1000元一个区间),将个人月收入分为6类。家庭成员月总收入项中,我们以1600元为一个区间,将家庭月总收入分为6类。鉴于通过问卷调查获得准确的家庭人均月收入较难,我们用家庭成员月总收入除家庭人口以获得家庭人均月收入,并把家庭人均月收入分为6类。为了设计本调查问卷,我们参考了很多国内外文献(Anderson and Cunningham,1972; Bohlen, et al. ,1993; Newell and Green,1997),并在其基础上根据我们的研究目的和文化特征进行了综合比较与反复修正。问卷正式形成以前,我们首先经过一轮与专家、居民的访谈,询问他们哪些因素对居民的循环回收行为有重要影响后归纳得出问卷初稿。此后,我们对城市居民进行了两次预调查:第一次调查了30位城市居民(其中包括一部分大学生),获得了26份有效问卷;第二次调查了60位城市居民,获得了54份有效问卷。我们对预调查结果进行了初步分析,总结了被调查居民的有关意见,对一些不适合的问题进行了修正,最终确定正式问卷。

问卷调查于2006年在武汉市展开。我们采取邮寄调查与面对面调查相结合的方式,随机派送了1250份调查问卷至居民小区信报箱,并请居民将填好的调查问卷用我们预先贴好邮票的信封寄还给我们。派送调查问卷时,我们采取了分层抽样与简单随机抽样相结合的方式:首先,根据武汉三镇(武昌、汉口、汉阳)七区(江岸区、江汉区、口区、汉阳区、武昌区、青山区、洪山区)的人口分布情况,我们选择了25个居民小区(分层抽样)。其次,每个小区平均派送50份调查问卷至居民信报箱(简单随机抽样)。除邮寄问卷调查外,我们还在居民小区、公园、广场等公共场所进行了随机的面对面调查。面对面调查问卷的内容与邮寄问卷是一样的,只是被调查人当场填写,我们当场回收。截至2006年6月25日,我们共回收问卷355份(其中,邮寄问卷回收242份,回收率为19.36%,面对面调查问卷回收113份,没有统计面对面调查拒绝率),后经一致性检验剔除34份无效问卷,最终共获得有效问卷321份。为了确保调查的是武汉居民,在我们最终确定的有效问卷中,被调查者在武汉居住的年限都达到6年或以上。从回收问卷的构成分布看,其性别、年龄、学历、职业、收入状况等大致与武汉市总体状况接近,这从一个侧面说明调查是科学、可信的。我们采用SPSS11.5对321份有效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三、城市居民循环回收行为的总体状况

我们先不考虑内部差异,从总体上考察城市居民循环回收行为的一般状况。

从表1可以看出,在度量居民循环使用(或重复利用)倾向的两个问题中,有59.5%的居民不认同(包括不同意和不太同意,下同)“一件产品用旧后,通常我就会重新买个新的,即使这个旧产品还能使用或修理后能用”(F1),只有19.9%的居民认同(包括同意和大致同意,下同)F1。相应地,有65.7%的居民认同“我尽量循环使用(或重复利用)产品,直至其完全废弃”(F2),只有9.7%的居民不认同F2。从循环使用(或重复利用)的角度看,F2的回答结果要好于F1,内部差异也小于F1(表现为F2的标准差小于F1),这反映了多数居民认同会循环使用(或重复利用)产品,直至其完全废弃。但是,居民对于产品废弃的理解可能不完全一致。部分居民也许认为“一件产品用旧了就废弃了”,此时就会重新买个新的,即使这个旧产品还能使用或修理后能用。

在度量居民回收再利用倾向的两个问题中,有61.4%的居民不认同“我通常把一些可回收利用的废旧物品直接扔到垃圾箱里,而不是设法卖掉或送给别人”,有24%的居民认同这么做。居民对“我通常把旧报纸杂志、书本纸张等积累起来,然后卖掉或送给别人”(F4)最为认同(均值为1.29),内部差异也非常小(标准差为0.693)。统计显示,有93.8%的居民认同F4,不认同F4的居民不到2%。比较F3、F4的统计结果可以看出,居民对纸张的回收非常高,但是F3的回答结果显示,不少居民扔掉了一些可回收利用的废旧物品。据我们调查,扔掉的废旧物品主要包括旧塑料、玻璃、布类织物、金属等。这些物品不容易像纸张那样积累起来卖掉,回收的途径也不便捷,所以居民回收利用的激励不够。

总的来说,从我们的调查结果看,大多数居民的循环回收行为倾向还是比较明显的(当然,考虑到居民可能有“爱面子”心理,存在美化自己行为的倾向,城市居民实际的循环回收行为倾向可能低于我们的调查结果)。

四、城市居民循环回收行为的影响因素

我们主要采用方差分析(Analysis of Variances, ANOVA)对循环回收行为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分析时,我们把人口统计特征作为自变量(包括性别、婚否、年龄、学历、家庭人口、就业状况、职业、个人月收入、家庭人均月收入共9个变量),把循环回收行为作为因变量(包括F1、F2、F3、F4和总体循环回收行为,即以上四者的平均值)。我们主要考察人口统计特征对居民的循环回收行为是否存在影响。从表2可以看出,人口统计特征对城市居民的循环回收行为有着不同的影响。

对于性别,在0.01的显著性水平下,男女的总体循环回收行为有显著差异。均值分析表明,男性较女性更注重循环回收行为。进一步分析发现,在循环回收行为的四个问题上,男性更不会对产品“喜新厌旧”(F1),更注重循环使用(或重复利用)产品(F2),更倾向将纸张回收利用(F4)。据我们推测,这可能由于女性更追求时尚和时髦,所以对产品的循环使用与回收再利用不太注重。

对于婚否,在0.01的显著性水平下,已婚者与未婚者在循环回收行为上有显著差异。通过均值分析发现,已婚者更倾向从事循环回收行为。进一步分析发现,已婚者更注重循环使用(或重复利用)产品(F2),更倾向将纸张回收利用(F4),未婚者更倾向“把一些可回收利用的废旧物品直接扔到垃圾箱里,而不是设法卖掉或送给别人”(F3)。据我们分析,未婚者与已婚者之间存在差异的原因可能有两点:一是未婚者年纪小,一些还未成年,社会责任意识较弱;二是未婚者收入来自父母,经济压力感受少,所以对循环回收行为不够重视。

对于年龄,在0.01的显著性水平下,年龄对居民的循环回收行为有显著影响。55周岁以上居民的循环回收行为均值为1.77,而15-24周岁居民的循环回收行为均值为2.46,总的来说,随着年龄增长,居民的循环回收行为倾向逐渐增加(体现为均值下降)。进一步分析发现,年龄对循环回收行为的四个问题均存在显著影响(其中,F1的显著性水平为0.078,其余三项的显著性水平均在0.01以下)。据我们分析,这可能有三方面原因:(1)年龄大的居民,多经历过穷苦日子,大多保持勤俭节约的生活方式,对循环回收行为也比较注重。(2)传统上我国的废旧物资回收较为普遍,年长者也养成了循环回收的习惯;(3)一些年轻人可能忙于学习、工作和事业,社会责任意识较弱,也不太注重循环回收问题。

对于学历,在0.05的显著性水平下,学历对居民的循环回收行为没有显著影响。我们认为,不能就此武断地认为学历对循环回收行为没有影响。这是因为,随着高等教育门槛降低,初中等教育日益普及,不同年龄、不同时代的居民在学历上没有可比性。例如,现在的一个大学生与80年代的大学生已不可同日而语。只有在同一时代、同一年龄层次的居民中(如都是25-34周岁),进行学历比较才有意义。保持时代、年龄条件同一的条件下,学历对循环回收行为是否存在显著影响,这有待于进一步分析。

对于家庭人口,在0.1的显著性水平下,不同家庭人口的居民在循环回收行为上没有显著差异。

至于就业状况,在0.01的显著性水平下,不同就业状况的居民在循环回收行为上有显著差异。均值分析显示,已就业者和未就业者在总体循环回收行为上的平均得分分别为1.88、2.00,而学生的平均得分为2.45(这里需要指出的是,未就业者大多数为55周岁以上的离退休人员。据统计,未就业者中有55.8%的人年龄在55周岁以上,还有18.6%的人年龄在45-54周岁之间,两者合计有74.4%)。可见,学生较其他两类人相比更不注重循环回收行为。在F2、F3、F4三个问题上,学生均表现了这种倾向。学生对循环回收行为的认同度较低,这可能由于学生更追求时尚潮流,倾向于时尚消费,往往忽视了循环回收。另外也可能由于学生大多住在学校宿舍,缺乏将可回收垃圾(如纸张、旧塑料等)积累起来回收的条件,而住在小区的其他居民可以方便地在家门口将可回收利用的废旧物资卖掉。

对于职业,在0.1的显著性水平下,不同职业的居民在总体循环回收行为上没有显著差异。但不同职业的居民在“只要可能,我尽量循环使用(或重复利用)产品,直至其完全废弃”(F2)上有差异,只是显著性不够强(显著性水平为0.072)。通过均值分析发现,各类工人(制造、运输工人、手艺人和相关人员)对产品循环使用(或重复利用)最为注重,其次为企事业单位职员、管理者、各类专业人员及个体老板,最不注重产品循环使用(或重复利用)的是服务业员工、商业人员、销售人员。

对于收入,在0.012的显著性水平下,个人月收入对于居民的循环回收行为有显著影响。均值分析表明,月收入在1600-3200元的中等收入者相对于高收入者与较低收入者更不注重循环回收,主要体现在一些可回收利用的废旧物品的回收(F3)上。较低收入者(月收入1600元以下)注重循环回收应该主要是出于经济动机,而不一定是内在的责任意识。月收入3200元以上的高收入者,大多属于已婚男性,年龄多在25-44周岁,学历多在大专以上,他们注重循环回收则可能出自内在的社会责任意识。

对于家庭人均月收入,在0.1的显著性水平下,我们没有发现家庭人均月收入对循环回收行为有显著影响。由于家庭人均月收入是我们自己换算而得的,数据不一定完全精确,有待于进一步分析。

上面我们用单因素分析法分析了人口统计特征对居民循环回收行为的影响。但是,进一步地,这些人口统计特征对不同性别居民的影响是否完全一致?比如说,个人月收入对居民的循环回收行为存在影响,但是,个人月收入对男女的循环回收行为是否有同样的影响?下面,我们简要讨论一下性别分层后这些人口统计变量对居民循环回收行为的影响是否发生变化。我们仍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法,分别对男性样本(177个)和女性样本(142个)进行单独分析,并进行相互比较。见表3。

如表3所示,婚否、年龄两个变量对男女的总体循环行为都存在影响,但显著性水平有所差异。婚否、年龄对女性循环回收行为的影响更显著(女性的显著性水平为0.01,男性的显著性水平为0.05)。进一步分析可以发现,在0.05的显著性水平下,婚否变量仅在F3项上对男性有显著影响,而在F2、F3、F4三项上对女性都有显著影响。与之类似,年龄变量仅在F2项上对男性有显著影响,而在F2、F3、F4三项上对女性都有显著影响。

与前面单因素分析一致,家庭人口、职业、家庭人均月收入对男女的总体循环行为都没有显著影响。

在0.05的显著性水平下,学历、就业状况、个人月收入三个变量对男性的总体循环回收行为没有显著影响,但对女性的总体循环回收行为则存在显著影响。具体地说,学历高的女性相对于学历低的女性更不注重循环回收行为;女学生相对于其他女性(已就业女性和未就业女性)更不注重循环回收行为;中等收入的女性相对于低收入女性和高收入女性更不注重循环回收行为。

总的来说,性别分层后的单因素分析进一步表明,不仅男性较女性更倾向于从事循环回收行为,而且,更重要的是,男性内部在循环回收行为上的差异较小,女性内部的差异较大。可见,人口统计特征对女性循环回收行为的影响较为显著,对男性的影响相对来说不甚显著。性别分层前我们对所有样本进行单因素分析时,就业状况、个人月收入对居民的总体循环回收行为存在显著影响。但是这种“显著影响”实际上是不可靠的。性别分层后的单因素分析进一步揭示,在0.05的显著性水平下,就业状况、个人月收入仅仅对女性的总体循环回收行为存在显著影响,对男性没有显著性影响。在0.1的显著性水平下,学历对居民的总体循环回收行为没有显著影响,但性别分层后的单因素分析却挖掘出隐藏的关系:学历对女性的总体循环回收行为存在显著影响。

五、结论与政策含义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对城市居民的循环回收行为有了一个初步认识和了解。一方面,从总体上看,多数居民的循环回收行为倾向比较明显(不考虑居民美化自己行为的倾向)。特别地,居民对旧报纸杂志、书本纸张等的回收非常高。另一方面,从对不同居民的具体分析看,不同居民的循环回收行为并不完全一致。例如,年龄对于居民的循环回收行为有显著影响,年长者更注重循环回收行为;学生相对其他人来说更不注重循环回收行为;男性较女性更注重循环回收行为。尤其需要注意的是,学历、就业状况、个人月收入等人口统计特征对女性循环回收行为的影响较为显著,对男性的影响相对来说不甚显著。人口统计特征对居民循环回收行为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女性(而不是男性)身上。相应地,女性内部在循环回收行为上的差异较男性大。

本文的研究可对我国相关公共政策(尤其是城市生活垃圾减量化管制政策)的制定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启示。例如,考虑到居民内部存在一定的差异,政策制定者应有针对性地推出相应的公共政策,实现以较低的政策成本获得较高的政策收益。鉴于学生更不注重循环回收行为,管制者应重点针对学生加强循环回收意识方面的传播与沟通;鉴于女性居民和年轻者更少地从事循环回收行为,管制者对女性和年轻者应加强引导;等等。

参考文献:

波隆斯基,威蒙萨特.2000.环境营销[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30-142.

杨明.2002.环境问题与环境意识[M].北京:华夏出版社:76-83.

ANDERSON W T, CUNNINGHAM W H. 1972. The social conscious consumer [J]. Journal of Marketing, 36(July):23-31.

BOHLEN G, et al. 1993. Measuring ecological concern: a multi-construct perspective [J]. Journal of Marketing Management, 9(1):415-430.

NEWELL S J, GREEN C L. 1997. Racial differences in consumer environmental concern [J]. The Journal of Consumer Affairs, 31(1):53-69.

水循环特征篇4

一、进一步加大财政支持循环经济发展的投资力度

一是对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国家基础性、公益性、战略性的产业予以投资倾斜。逐步建立起政府环保投资机制,确定在一定时期内环保投入占总财政支出的比例。二是我国各级政府应该建立起专门用于发展循环经济的专项资金,用来支持循环经济领域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等的研发、使用和推广等。同时可考虑设立中央对地方的发展循环经济专项基金,提供优惠贷款。三是将节能环保科目纳入财政预算体系。我国目前财政预算支出中,有环保支出科目,但没有与环境与资源相关的节能科目。这会导致大部分政府节能投入成为适应时政需要的短期行为,削弱财政支出对循环经济的长期支持力度。所以,在进行预算支出调整时,应将环境保护、节能支出作为预算支出的大类单列,并下设环境监测、污染治理、环境规则及各类资源保护等子目。把环保、节能支出作为财政的经常性支出,加强政府财政对这类支出的保障力度,通过公共财政改革为环境保护、资源节约提供新的资金支持渠道。四是设立节能减排贡献奖。将节能减排贡献奖纳入国家科技进步奖的子项目,重点用于鼓励节能设备的研制、技术发明、节能减排效果明显的单位和个人,提高人们发展循环经济的积极性。

二、按照循环经济发展的要求进一步优化财政支出结构

一是在投资性支出方面,应重点用于有利于循环经济发展的配套公共设施建设,例如,大型水利工程、城市地下管道铺设、绿色园林城市建设、公路修建等。同时加强对污染治理、废旧物品回收处理和再利用技术的研究与开发等公用性事业的支持力度。二是在消费性支出方面,政府可制定相关的采购政策鼓励再循环利用。通过政府的绿色购买行为,优先采购具有绿色标志的、资源循环再生产品、通过ISO14000体系认证企业产品和其它节能、节水、节约资源的绿色产品,以此鼓励企业清洁生产,引导社会团体和公众积极参与绿色消费活动,影响消费者消费方向和企业的生产方向,从而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三是在转移性支出方面,通过财政补贴措施,如物价补贴、企业亏损补贴、财政贴息、税前还贷、加速折旧等,引导资源向发展循环经济的方向流动。

三、逐步调整和完善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税收政策

(一)增强资源税的环境保护功能

一是扩大资源税的征收范围。一方面在现行资源税的基础上,将土地、海洋、森林、草原、滩涂、淡水和地热等自然资源列入纳税范围;另一方面可将现行资源性收费,如矿产资源管理费、林业补偿费、育林基金、林政保护费、电力基金、水资源费、渔业资源费等改费为税。二是完善计税依据。对从量定额征收的应税资源的计税数量,由销售或使用数量改为实际开采或生产数量,而对于是否已经销售或使用则不予考虑。并适当提高单位税额,特别是对非再生性、非替代性、稀缺性资源征以重税,以此限制掠夺性开采与开发,把资源开采和使用同企业和居民的切身利益结合起来,以提高资源的开发利用率。三是合理设计税率水平。要将资源税和环境成本以及资源的合理开发、养护、恢复等挂钩,根据不可再生资源替代品开发的成本、可再生资源的再生成本、生态补偿的价值等因素,合理确定和调整资源税的税率。另外,还要制定必要的鼓励资源回收利用、开发利用替代资源的税收优惠政策,提高资源的利用率,使资源税真正成为发挥环境保护功能的税种。

(二)建立企业所得税对发展循环经济的激励机制

企业所得税是引导社会投资方向、优化产业结构的重要政策工具。―是建立以产业导向为主、区域导向为辅的所得税优惠机制,对不同产业部门制定不同的税收政策,确定不同的税负水平。这种区别对待的税收政策有利于促进产业结构调整,体现政策导向作用,这必将为循环经济的发展创造出崭新的天地。二是加大对节能设备和产品研发费用的税前抵扣比例。如可规定企业当年发生的用于节能设备、产品的研发费用可以在听得税前据实列支,并可按已发生费用的―定比例在所得税前增列。同时建立研发专项基金,用于以后企业节能设备、产品的开发与研制。三是对单位和个人为生产节能产品服务的技术转让、技术培训、技术咨询、技术服务、技术承包所取得的技术收入,可予以一定的企业所得税优惠。四是企业用于清洁生产审核和培训的费用'可以列入企业经营成本;对于企业用于环境保护的投资实行税收抵扣;对企业为减少污染而购入的环保节能设备实行加速折旧或在一定幅度内实行投资抵免企业当年新增所得税优惠政策;对企业购买的防治污染的专利技术等无形资产允许一次摊销。五是企业用于环保及环境美化方面的捐赠,可享受与普通捐赠相同的税收优惠待遇。

(三)完善增值税制度,体现绿色税收理念

一是尽快在环保和节能等固定资产的购置上实行消费型增值税,以适应企业技术进步、技术创新的迫切需要,为发展循环经济创造一个良好的技术支撑体系。二是完善增值税抵扣链条。首先,对资源综合利用企业(如垃圾电厂、废旧电池处理厂)从外部购入或无偿取得的废渣等原材料、循环利用的内部废物等纳入增值税抵扣链条中,在核实购入量、使用量等数据基础上准予抵扣,从而降低企业税负,促进资源的循环利用;其次,以合理拉开利用再生资源和资源综合利用与原生资源之间的税负差距为目标,通过提高进项税抵扣的办法,实现循环经济的税收优势。如允许废旧轮胎综合利用企业在取得废旧轮胎时按10%(或更高)抵扣进项税,翻新轮胎实行13%(或更低)的低税率。三是继续完善和扩大与循环经济发展相关领域的增值税优惠政策。为了鼓励资源综合利用和废旧物资的循环利用,当前我国对部分资源综合利用产品实行了免征增值税的规定,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应该说这也是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重要措施。下一步应考虑继续完善和扩大与循环经济发展相关领域的增值税优惠政策,如选定一些节约效果异常显著且因价格等因素制约其推广的重大节能、环保设备和产品,国家在一定期限内实行一定的增值税减免优惠政策,或在一定期限内,实行增值税即征即退措施,达到增加企业发展后劲、扩大技术、产品的推广和使用。同时,取消对农膜、农药特别是剧毒农药免征增值税规定,以免对土壤和水资源的保护产生不良影响。

(四)强化消费税的调控功能

一是将非循环经济范畴的重要消费品纳入消费税范围,以此拉开其与循环经济产品的税负差距。尤其是应把资源消耗量大的消费品,如一次性生活用品、高档建材、原浆纸列入消费税的征收范围;二是对污染环境的消费行为,可以通过对企业生产有害环境的产品征收消费税的方式,提高其生产成本,通过价格

信号限制破坏生态环境的消费,鼓励健康性的消费和保护资源环境的绿色消费。三是为了促进节能,对使用新型或可再生能源的低能耗的交通工具实行低税或免税。对于资源消耗量小、能循环利用资源的产品和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的绿色产品、清洁产品不征收消费税。四是可考虑取消消费税中对汽油、柴油的课征,对汽油、柴油、重油等在其销售环节从价开征燃油税。这样一方面可以控制燃油的使用,保护大气环境,另一方面也增加国家税收收人。同时,考虑适当提高含铅汽油和低标号汽油的税收负担,以抑制含铅汽油的消费,鼓励使用高标号汽油和无铅汽油。

(五)制定石油消费税收政策,以加快刺激石油的清洁消费、技术进步和对清洁能源的使用

石油消费税的征收应该具有非常重大的战略意义,建议政府在制定石油消费税收调节政策时考虑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在工业(尤其是高油耗工业终端)石油消费的管理方面,要研究根据不同行业的石油消费特点及其合理性,制定不同的技术经济标准(单耗标准)。比如,根据技术发展的不同阶段采用分阶段的石油消费“单耗”标准,对超标石油消费可以使用高税收进行调节,逐步使其达到一定的单耗标准,或者在一定期限内利用税收手段促进其技术更新。二是政府应出台新的机动车油耗标准,并对不符合新燃油标准的机动车加重收取石油消费税,利用这部分税收鼓励石油的清洁使用和刺激用油行业的技术进步。三是针对城市的机动车燃油和道路占用状况,研究如何根据不同类型的交通工具,在综合考虑其载运能力、平均载客人数、道路空间占用等指标条件下,制定不同的燃油税收政策。四是为了缓解城市的机动车污染和交通堵塞现象,城市在实施国家有关石油税收制度的同时,还应制定一些地方性法规。比如,应该对城市(尤其是大城市)规定碳氢化合物的排放标准,并考虑机动车的有效寿命和淘汰年限,适度限制外地机动车进入大城市等因素。

四、适时开征发展循环经济的新税种

税收支持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举措之一就是开征若干发展循环经济的新税种。开征的目的就是要按照循环经济“3R”原则,用促进资源的循环利用和再利用来发展经济。

一是开征原生材料税,目的是为了促进人们少用原生材料,多进行再循环。原生材料主要指第一次投入生产等环节的材料,如原木、棉花等。二是开征环境保护税。其目的就是为实现特定的环保目标,通过强化纳税人的环保行为,引导企业与个人放弃或收敛破坏环境的生产活动和消费行为;同时筹集环保资金,用于环境与资源的保护,对国家的可持续发展提供资金支持。三是征收填埋和焚烧税。主要是鼓励再循环和再利用,比如麦秆的焚烧,既浪费又污染环境,可征税之。垃圾填埋具有成本低的特点,收取填埋税使这条最便宜的垃圾处理途径的成本增加,因而可以使减量和再生利用资源显示出吸引力。四是建立“绿色关税”体系。一般讲,绿色关税体系包括出口税和进口税,从进口税收方面,可以从两方面考虑:一是在合理数量范围内,对进口国内不能生产的直接用于生产节能产品的设备、环境监测仪器以及环境无害化技术,减征或免征进口关税和进口环节的增值税;二是对一些污染严重,影响生态环境的进口产品课以进口附加税或是限制其进口。从出口税收方面来看,应当考虑根据国家能源政策导向,针对原材料、初级产品、半成品调整出口货物退税率。通过降低乃至取消部分资源性产品的退税率来控制资源性产品的出口。建立绿色关税的目的,可以有效保护可能用竭的国内资源;改善我国的出口结构,鼓励高附加值的技术密集型产品出口;提高进口的质量,减少污染产品的进口;建立对外贸易的“绿色壁垒”;增加环境保护资金。

水循环特征篇5

关键词:循环经济;税收制度;税收体系;环保税种;环境友好型社会

改革开放30年,我国工业的高速发展虽然吸取了“资源—产品—污染排放”的教训,但没有逃脱“先污染,后治理”的末端治理模式的怪圈,多数地区都是先污染后治理。长期以来的粗放型经济增长,导致经济增长对资源的消耗超过了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和自我恢复能力,生态环境总体呈现“局部好转、总体恶化”态势,环境治理能力赶不上破坏速度,生态赤字不断扩大。因此,发展循环经济,建立环境友好型社会,成为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一、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要求

“循环经济”(CircularEconomy)是英国环境经济学家D·Pearce和R·K·Turner在其《自然资源和环境经济学》(EconomicsofNaturalResourcesandtheEnvironment,HarvesterWheatsheaf,1990)一书中首先提出的。循环经济是对物质“闭环流动型(closingmaterialscycle)经济”的简称,它要求人类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规律构建经济系统,使人类社会与经济系统和谐地融入到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中,从而构建一种全新的生态化的经济模式。它遵循3R原则,分别是减量化(Reduce)、再利用(Reuse)、再循环(Recycle)原则。减量化原则是输入端方法,要求用较少的特别是控制使用有害于环境的资源投入,来达到既定的生产目的与消费目的,从而在经济活动的源头就控制资源使用和减少污染;再利用原则是过程性方法,要求制造产品和包装容器能够以初始的形式被多次使用和反复使用,而不是用过一次就废弃;再循环原则是输出端方法,要求物品在完成其使用功能后能重新变成再生资源。

循环经济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经济范式。它要求按照自然生态规律组织生产、消费和废弃物的处理,将传统的高开采、低利用、高排放的“资源—产品—废弃物排放”的单向开环式线形经济流程,转变为低投入、高利用和废弃物低排放的“资源—产品—废弃物排放—再资源化”的闭环式经济流程。资源在这个不断进行的循环经济中得到持久的利用,从而把经济活动对环境的影响降低到最小的程度,旨在建立一种以物质循环流动为特征的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所要求的环境与经济双赢。

二、基于循环经济角度审视我国现行税收制度

1.资源税征税范围太窄,税负轻。现行资源税只对部分矿产资源和盐征税,那些急需保护的如森林、水、海洋、野生动物等资源没有包括在内,对资源的保护不利。资源税采用定额税率,单位税额低,资源税税率水平远低于一些低税率国家的税率,如法国、德国等,并且自开征以来很少做出调整,从而使得资源成本过低,不能正确反映资源的市场价格变化和企业盈利情况,加重了环境的负担,不足以达到保护资源的目的。

2.排污费征收效率低。从1982年排污收费制度正式确立以来,它确实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同时随着经济的发展,存在的问题逐渐凸现出来。第一,征收标准低。现行的收费标准是1988年环保和物价部门协同制定的,20年来基本没有改变,所征收的排污费仅占污染控制成本的四分之一左右,远低于污染治理成本,与环境的真实成本和治理成本相比差距很大,直接导致了许多企业宁愿交排污费也不愿意治理污染。而政府为了征收排污费,还需要维持庞大的征收队伍和监督机构,不得不额外增加支出来治理环境。第二,征收力度不足,征收方式不规范。长期以来,我国一直排污费实行的是“先排污,后收费”的征收方式,其直接后果是约束机制对企业失去作用,环保责任转移给了政府和社会。而且,以“费”的形式征收,缺少法律保障,征收效率低下。而且在实际执行过程中,未能按照法定的用途使用资金,挪用挤占现象比比皆是。

3.税收优惠政策单一,效果不显著。考虑环境保护因素的税收优惠政策单一,缺乏针对性、灵活性,直接影响税收优惠政策实施效果。

三、国外发展循环经济的税收政策

税收作为政府的重要经济手段,具有资源配置、调控经济等职能,美国、欧盟等已经将征税作为实现循环经济的有效措施,充分发挥其杠杆作用。

1.实现减量化原则的税收政策。在美国新泽西州和宾西法尼亚州针对将垃圾直接运往倾倒场的公司和企业征收填埋税和焚烧税,使这条原先最便宜的垃圾处理途径的价格趋于上涨,使减量化和再生利用显出吸引力;在荷兰则是通过对家庭废物收费,使家庭废物减少10%~20%;在丹麦,由于对无危险物收税已经使垃圾填埋成本翻倍,垃圾焚烧费用增加了70%,1987~1993年间,家庭垃圾减少了16%,建筑垃圾减少了64%,其他方面的废物也平均减少22%;爱尔兰在2001年对使用塑料购物袋征税,半年后,塑料袋的使用量骤降90%;德国对排除或减少环境危害的产品,免征销售税,只征所得税。此外,企业还可享受折旧优惠,环保设施可在购置或建造的财政年度内折旧60%,以后每年按成本的10%折旧。德国已经开征除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外,其他能源如汽油、电能等收取生态税,间接产品也不例外,效果显著。2.实现再利用的税收政策。在日本对废塑料制品类再生处理设备在使用年度内,除了普通退税外,还按取得价格的14%进行特别退税。对废纸脱墨处理装置、处理玻璃碎片用的夹杂物出去装置、铝再生制造设备、空瓶洗净处理装置等还可获得3年的固定资产税退还。

3.实施再循环的税收政策。在美国一些州征收新鲜材料税,促使人们少用原生材料,多进行循环。新加坡政府规定,对用水再循环设备的投资,可以用其他产品的所得税予以补偿。

四、建立推动循环经济发展的税收体系路径

(一)完善税制改革推动循环经济发展

1.资源税。在明确资源税的征收目的是遏制环境浪费而不是仅限于调解级差收益的机车上完善资源税改革。首先扩大征税范围,将土地、海洋、草原等自然资源也纳入征税范围,使其的成本和价格能够真正体现其稀缺性、不可再生性的特点。其次,调整征税税率,增加资源成本,提高资源价格,从而达到保护资源,遏制浪费的目的。

2.消费税。尽管2007年已经对消费税实施了改革,如将一次性筷子、木地板等列入了征税范围,起到了保护环境的目的,但是还远远不够,消费税的征税范围还应该继续扩大,特别是将白色污染纳入征税范围。

(二)创新优惠政策促进循环经济发展

制定有利于循环经济、建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税收优惠政策,促进环保产业发展,使环保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新兴支柱产业。首先,为鼓励企业投资环保产业,制定促使企业进行污染治理和环境保护方面投资的税收优惠政策,如对固定资产可以实行加速折旧政策,对购入的环保设备可以采用超额抵扣进项税额等。其次,在生产销售过程,对采用清洁生产工艺、清洁能源的企业要给与减免所得税的优惠,对综合利用废弃物生产的企业,符合国家规定的,在增值税、所得税方面给与更多的优惠,以资鼓励。此外,制定必要的鼓励资源回收利用开发利用替代资源的优惠政策,大力促进回收和循环利用各种废旧资源,鼓励研究、开发和使用替代资源等。

(三)加快开征环保税种保障循环经济发展

到本世纪中叶,全世界应该努力减排达到一半。为实现此目标,有必要开征专门的环保税种,如对水污染征税、对垃圾填埋场征税、对排放废弃物征税等,实现循环经济的减量化要求。

在污染总量控制的前提下,开征环保税种,遵循“谁污染,谁负责”,对造成环境损害的行为或产品征税,征税对象既可以是排污行为,也可以是污染产品本身。当然,税率要适中,过低或过高到都不能达到开征的目的。这部分收入用于改善环境,专款专用。在具体操作中,这些环保税种要分期分批开征,从而达到资源控制和减少污染排放的根本目的。

五、结语

发展循环经济可以从根本上减轻环境污染,缓解资源约束矛盾,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但是,税收手段只是其中一种,还需要和其他经济手段相配合,综合利用,通过产业、税收、价格、信贷等政策之间的协调配合,发挥政府投资的引导作用,共同发力,实现经济模式的转变,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

参考文献

[1]王志文.西方国家环境税制对我国的借鉴[J].环境保护,2007,(7).

水循环特征篇6

一、循环经济及其内涵

循环经济是以资源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发展模式。与传统经济相比,循环经济的不同之处在于:传统经济是一种由“资源-产品-污染排放”单向流动的线性经济,其特征是高开采、低利用、高排放;循环经济要求把经济活动组织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所有的物质和能源在这个不断进行的经济循环中能够得到合理和持久的利用,从而把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降低到尽可能小的程度。

在循环经济的三个基本原则中,“减量化”针对的是输入端,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初期或中期,这个国情要求减量化不能仅仅要强调“废物减量”,更重要的是实现“物质减量”。其内涵一是输入经济系统的资源减量,包括一般资源能源,特别是不可再生的资源能源,以及有毒有害物质使用量的减少;二是经济系统输出端的废物减量,包括各种废物的产生量,特别是直接损害环境安全健康的有毒有害的污染物质产生量。

“再利用”属于过程性方法,目的是延长产品和服务的时间强度。也就是说,尽可能多次或多种方式地使用物品,避免物品过早地成为垃圾。

“资源化”是输出端方法,能把废弃物再次变成资源以减少最终处理量,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废品的回收利用和废物的综合利用。资源化能够减少垃圾的产生,制成使用能源较少的新产品。

二、我国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税收优惠政策

我国现行税制对于发展循环经济是有一定成效的,在鼓励资源综合利用、减轻或消除污染、加强环境保护方面曾发挥过积极的作用。目前我国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税收政策主要包括:

1、促进减量化的税收优惠政策。一是企业从事符合条件的环境保护、节能节水项目(包括公共污水处理、公共垃圾处理、沼气综合开发利用、节能减排技术改造、海水淡化等)的所得,自项目取得第一笔生产经营收入所属纳税年度起,第一年至第三年免征企业所得税,第四年至第六年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二是企业购置并实际使用《环境保护专用设备企业所得税优惠目录》、《节能节水专用设备企业所得税优惠目录》和《安全生产专用设备企业所得税优惠目录》规定的环境保护、节能节水、安全生产等专用设备的,该专用设备的投资额的10%可以从企业当年的应纳税额中抵免;当年不足抵免的,可以在以后5个纳税年度结转抵免。三是对企业生产销售达到相当于欧洲Ⅲ号排放标准的小汽车减征30%的消费税。四是对粮食部门经营的退耕还林还草补助粮,凡符合国家规定标准的,比照“救灾救济粮”免征增值税。

2、促进再利用的税收优惠政策。具体包括:一是对下列货物实行免征增值税的政策:原料中掺有不少于30%的煤矸石、石煤、粉煤灰、烧煤锅炉等其他废渣(不包括高炉水渣)为原料生产的建材产品;企业利用废液(渣)生产的黄金、白银。二是对下列货物实行增值税即征即退的政策:利用煤炭开采过程中伴生的舍弃物油母页岩生产加工的页岩油及其他产品;在生产原料中掺有不少于30%的废旧沥青混凝土生产的再生沥青混凝土;利用城市垃圾生产的电力;在生产原料中掺有不少于30%的煤矸石、石煤、粉煤灰、烧煤锅炉的炉底渣(不包括高炉水渣)及其他废渣生产的水泥;生产原料中粉煤灰和其它废渣掺兑量在30%以上的水泥熟料;燃煤电厂烟气脱硫副产品,具体产品包括:二水硫酸钙含量不低于85%的石膏;浓度不低于15%的硫酸;总氮含量不低于18%的硫酸铵;煤层气抽采企业的增值税一般纳税人抽采销售煤层气;对企业以三剩物和次小薪材为原料生产加工的综合利用产品。三是对下列货物实行按增值税应纳税额减半征收的政策:利用煤矸石、煤泥、油母页岩和风力生产的电力;利用石煤生产的电力;部分新型墙体材料产品。四是企业以《资源综合利用企业所得税优惠目录》规定的资源作为主要原材料,生产国家非限制和禁止并符合国家和行业相关标准的产品取得的收入,减按90%计入收入总额。

3、促进资源化的税收优惠政策。具体包括:一是废旧物资回收经营单位销售其收购的废旧物资免征增值税;二是生产企业增值税一般纳税人购入废旧物资回收经营单位销售的废旧物资,可按照废旧物资回收经营单位使用防伪税控开具的增值税专用发票上注明的金额,按10%计算抵扣进项税额;三是对翻新轮胎停止征收消费税。

三、太仓市循环经济产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太仓市积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进一步加快了建设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步伐,循环经济产业规模不断壮大,循环经济的产业链初步形成。太仓市循环经济产业主要涉及再利用和资源化两个环节,分布在电力、造纸、建材、钢铁、再生资源加工等行业。

在再利用环节,华能、国华、协鑫三户煤电企业总装机容量约380万千瓦,每年产生100万吨左右粉煤灰,其中80%被当地水泥、砖瓦等建材企业作为原材料而循环利用,太仓海螺水泥有限责任公司等3户企业2007年各种标号水泥产量达166万吨,年利用粉煤灰50万吨,全市还有近20户砖瓦企业利用粉煤灰生产建筑材料,年利用粉煤灰30万吨;2007年太仓港港区新建的石膏板生产厂,主要原料是煤电企业因采用脱硫工艺降低二氧化硫排放而产生的石膏,设计年生产能力为6千万平方米,年利用石膏60万吨。太仓协鑫垃圾焚烧发电有限公司总投资约2.5亿元,目前一期工程日处理垃圾量达400吨,二期完工后可达600吨;投资总额达18亿美元的玖龙纸业(太仓)有限公司,主要从事废纸造纸,设计总产量600万吨/年,2007年产量达到535万吨,年利用废纸150万吨。

在资源化环节,太仓港港区建有三座小型炼钢企业,加工冶炼年消耗废旧钢铁30.5万吨;全市还20多户铸造、锻造企业,每年回收利用废旧金属三千多万元;设立在太仓港港区的再生资源加工区,从事废金属、塑料等再生资源简单加工及销售,目前,入驻再生资源加工区的企业达36户,注册资本5068万美元,2007年销售额达6.76亿元。

近年来,太仓市国税局牢牢把握“税收经济观”,充分认识开展资源综合利用,发展循环经济对太仓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积极为太仓发展循环经济献计献策,促进本地区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一方面,积极贯彻落实各级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税收优惠政策,对符合条件的资源综合利用产品(企业)按政策规定不折不扣地落实税收优惠,积极支持本地区循环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加大对享受循环经济税收优惠企业的管理力度。首先加强了资源综合利用产品(企业)的认定管理,严格按照规定办理减免税审批手续;其次是加强了废旧物资产业链的管理,严格监控产废企业出售下脚料或残次品的收入,加大废旧物资经营企业的进销凭证管理,开展用废企业的专项纳税评估;再次是加强再生资源加工区的税收管理,加大税法宣传力度,对再生资源加工区内的低税负企业开展服务性调研,帮助区内企业规范经营依法纳税,充分发挥再生资源加工区在发展循环经济中的积极作用。2006年全市资源综合利用企业21户,免征增值税547.68万元,办理“即征即退”增值税1143.91万元,免征企业所得税624万元;废旧物资经营企业21户,免征增值税547.68万元;2007年,2007年经过专项整治,全市资源综合利用企业20户,免征增值税1760.32万元,办理“即征即退”增值税288.76万元;废旧物资经营企业10户,免征增值税309万元,税收支持循环经济发展的成效初步显现。

四、现行税收政策对发展循环经济的制约因素

相对于西方国家完备的循环经济税收制度以及我国所面临的严峻的环境、资源状况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我国现行税收政策对发展循环经济的作用是零星的、不系统的,调节的范围和力度是有限的、偏低的,虽然新企业所得税法在促进循环经济发展方面有了突破性的进展,但现行税收政策对发展循环经济仍存在不少制约因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减量化方面:①消费税征收范围过窄。2006年我国消费税新增了高尔夫球及球具、高档手表、游艇、木制一次性筷子、实木地板等税目,这对促进环保、节约资源、合理引导消费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我国消费的最主要能源产品——煤炭、一些浪费严重和容易给环境带来污染的日常消费品如电池、一次性塑料制品等没有列入征税范围,消费税对许多重要的战略资源和不可再生资源的消费仍不能起到限制消费的作用。②资源类产品消费税税率过低。国际市场原油价格比1994年开征消费税之初上涨了5~6倍,而我国汽油、柴油消费税仍为1994年核定的水平,很难对石油消费起到调节的作用。③机动车税费结构不合理。现行汽车消费税为突出环保目的按气缸排量大小适用不同的税率,而对使用新型或可再生的能源如天然气、乙醇、氢电池的车辆没有规定相应的优惠政策,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新型能源汽车的开发和利用。在车辆使用过程中,车辆购置税税率较高,运行税费过低,由此造成的后果是消费者追求高排量的机动车,落后车型和超龄服役的车辆难以及时退出,加剧了机动车的能源消耗和污染排放。

2、再利用方面:①现行增值税即征即退、减半征收的优惠政策只集中在用废弃物生产电力、水泥、新型墙体材料方面,仅涉及煤矸石、石煤、炉渣、粉煤灰、油母页岩等几项,没有惠及符合循环经济要求的全部产品和活动。例如,电厂购进煤炭取得的进项按照13%的税率抵扣,但销售发电过程中产生的粉煤灰却要按照17%的税率征收,企业的税收负担显得较不合理。②生产型增值税外购设备进项税额不允许抵扣,极不利于以高科技或资本密集型设备投入为主要特征的循环经济,目前我国绝大部分地区实行的是生产性增值税,这大大挫伤了企业购入环保、治理污染等设备机器的积极性,同时还造成对后续生产环节的重复征税。例如,在调研中,太仓协鑫电厂反映购置脱硫装置共耗资7亿元人民币难以抵扣,加重了企业的负担。③新企业所得税规定企业购置并实际使用环境保护、节能节水、安全生产等专用设备的,该专用设备的投资额的10%可以从企业当年的应纳税额中抵免;当年不足抵免的,可以在以后5个纳税年度结转抵免。本文认为循环经济专用设备投资抵免的比例偏低(原企业所得税法规定技术改造国产设备投资抵免为40%),政策导向作用不够明显。

3、资源化方面:①利用再生资源(废旧物资)的企业原材料成本较低,增值额比重大,而增值税是对产品增值额部分征税,以再生资源(废旧物资)为主要原料进行生产的最终产品同以原生资源生产的产品适用同一税率,利用再生资源(废旧物资)就要负担更高的增值税税负,这对发展循环经济是极为不利的。②生产企业利用再生资源(废旧物资)生产的产品按17%的税率缴纳增值税,购进废旧物资只能按收购金额10%计算抵扣进项税额,制度本身就增加了废物综合利用企业的增值税税负。于是一些废物综合利用企业特别是对废旧金属加工利用的再生金属企业,通过招收残疾人办福利企业,享受增值税先征后返还的优惠政策来化解税负压力;2007年7月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联合了《关于促进残疾人就业税收优惠政策的通知》,决定从7月1日起,在全国统一实行新的促进残疾人就业的税收优惠政策,把以前的增值税全部返还,调整为按照企业招收的残疾人的实际人数退还,每位残疾人员每年可退还的增值税最高不超过3.5万元。新政策堵住了一些假福利企业偷逃增值税的漏洞,但同时,由于政策的变化,势必会增加再生金属企业的税收负担。③对废旧物资回收经营单位销售其收购的废旧物资免征增值税,不但没有促进废旧物资回收经营单位做大做强,反而给产废企业隐匿废旧物资销售收入、废旧物资回收经营单位虚开代开废旧物资专用发票提供了方便。

4、征管方面:政策上的不健全和企业的趋利心态,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征管难度,就太仓而言,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产废企业经常出现销售废料或下脚料不开票、少开票多收款形成企业小金库等情况,如近期我局一分局对轧辊行业开展的专项纳税提醒,14户企业中有13户企业自查补申报增值税34.13万元,最多的一户补报税款达7.4万元。调研显示,废旧物资经营企业所收购的废料99%来自于生产企业,而并非人们想像的来自居民生活废料。如一户废旧物资经营企业2006年财务资料反映销售额为250多万元,而利润高达100余万元,究其原因就是其为上家逃税而成本无法列支所导致的。二是废旧物资经营企业虚开代开发票的违法行为时有发生,近年来我局查处了几起金额较大的该类涉税案件。三是废旧物资收购销售过程中存在大量的现金交易,使得涉税违法行为的隐蔽性增强,人为增加了税收管理的难度。四是用废企业让废旧物资经营企业虚开发票。2007年我局在查处某废旧物资经营企业涉税案件时,就发现其采用“大头小尾”的办法为某市两家用废企业虚开发票,金额达100余万元;还发现一家炼钢厂其所取得的废旧物资发票上注明的销货单位根本不存在,偷税500多万元,国家税款大量流失。五是“洋垃圾”加工处理企业税收贡献较低。港区再生资源加工区的企业均为外商投资企业,其生产所需的原料基本为国外进口的“洋垃圾”。2006年,缴纳增值税的有19户,占加工区全部户数的52%,税负最高的为1.9%,税负最低的是0.14%;除2户企业2007年进入获利年度外,其余企业均已进入获利年度,但缴纳所得税的只有2户,仅占全部户数的5%。这些企业存在一些共同现象,就是进项大于销项、其他应付款大于注册资本,从现金流量表分析,这些企业足够破产好几次了。同时,“洋垃圾”的大量引进,造成了国内新的污染源,承担了本该由国外承担的国际环保责任。

另外,有的企业以“影响循环经济发展”为理由,向地方政府施加压力,给税务部门日常管理增加了难度,这些问题的客观存在应该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五、完善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税收制度的建议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可再生能源比重显著上升,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由此可见,发展循环经济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选择,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客观需要。各级国税部门应认真学习贯彻十七大精神,加强调查研究,完善税收制度,充分发挥税收政策的导向作用,大力推动本地区循环经济的发展,加快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设步伐。

1、认清形势,提高认识,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把握发展循环经济的重大意义。发展循环经济是党中央、国务院把握发展趋势、遵循发展规律,面向新世纪、新阶段而提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国税部门要紧紧围绕“什么是循环经济”、“为什么要发展循环经济”、“怎样发展循环经济”等重大问题,认真组织学习中央领导关于发展循环经济的一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从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充分认识发展循环经济的重大意义,认清形势,统一思想,深刻理解循环经济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牢固树立循环经济的发展新理念、新思维,积极主动地把它贯彻落实到税收工作中去。在坚持依法治税、规范管理、保持国税收入可持续增长的前提下,国税部门要紧密结合当地政府发展循环经济工作的规划和要求,积极配合发改委、环保等部门深入企业开展调查研究,广泛听取意见和建议,认真研究促进能源、资源节约、资源综合利用、减少污染、保护环境等方面的税收政策和管理措施,用完备的循环经济税收制度引导市场主体行为向着循环经济的目标发展。

2、完善政策,狠抓落实,为发展循环经济提供强有力的政策支持。国税部门要在认真贯彻落实现行发展循环经济税收政策的基础上,针对前述存在的问题,逐步调整和完善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税收优惠政策,充分体现支持循环经济发展的政策导向,增强其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功能。建议政策调整主要包括:

(一)减量化方面:一是应扩大消费税征收范围,发挥消费税“寓限于征”的作用,将目前非应税的高能耗产品、资源消耗品及高污染产品纳入征税范围并征收较高的消费税,如煤炭、电池、一次性塑料制品等,以此拉开其与循环经济产品的税负差距。二是应调整消费税税率结构,根据不同产品的环境友好程度和资源耗费水平,设计差别税率,如对使用新型或可再生能源的低能耗交通工具实行低税或免税,对以不可再生资源为原料生产加工的汽油、柴油等消费品课以重税。三是对开发利用新能源(如风能、太阳能等)的企业给予一定期限的增值税和企业所得税减免优惠。四是取消有毒农药、农膜低税率和生产销售黄金免征增值税等税收优惠,对无污染的农药、化肥等给予减征或免征增值税的优惠。五是尽早开征燃油税。

(二)再利用方面:一是对以《资源综合利用目录》规定的资源作为主要原材料,生产国家非限制和禁止并符合国家和行业相关标准的产品减征或免征增值税,减免的增值税税款免征企业所得税。缩短《资源综合利用目录》更新周期,促进资源综合利用的开发和创新。二是对符合条件的环境保护、节能节水项目以及环境保护、节能节水、安全生产等专用设备,自取得第一笔销售收入起,给予一定期限的增值税减免优惠。三是在全国范围内率先在环保和节能等固定资产的购置上实行消费型增值税,对国内不能生产而直接用于发展循环经济的进口设备、仪器,免征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以适应企业技术进步、技术创新的迫切需要,为发展循环经济创造一个良好的技术支撑体系。四是在新企业所得税法规定的税收优惠基础上,进一步加大对发展循环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提高企业购置使用环境保护、节能节水、安全生产等专用设备的所得税抵免比例;将从事符合条件的环境保护、节能节水项目所得三免三减半的执行期限,从项目取得第一笔生产经营收入所属纳税年度起,改为从项目获利的年度起执行;对企业用于发展循环经济方面的捐赠准予全额税前扣除。

(三)资源化方面:一是对利用“三废”生产的产品、对以循环利用废弃物、排放物为原料进行再生产的产品应纳的增值税实行即征即退,其所得免征企业所得税。二是取消废旧物资回收经营单位销售废旧物资免征增值税的政策,将废旧物资回收经营单位认定为一般纳税人,维护增值税“链条”的完整性,根据废旧物资主要来源的不同确定不同的先征后返比例,对以生活废弃物为主的如废纸、废塑料等实行高比例返还,对以生产废弃物为主的如废金属实行低比例返还,一方面有利于废旧物资回收经营单位加强会计核算,另一方面有利于堵塞产废企业不开票销售的漏洞。三是对利用废弃物、排放物再生产企业允许加速折旧;对企业购买防治污染和促进循环利用的专利技术等无形资产允许一次性摊销。

3、强化征管,提高效能,为发展循环经济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国税部门在充分利用各项税收政策支持循环经济发展的同时,必须进一步强化税收征收管理,不断创新税收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方式,确保国家税收收入的持续稳定增长,实现循环经济发展与税收收入增长的良性互动。一要大力宣传循环经济税收优惠政策。充分利用国税网站、报刊、杂志、公告栏等多种载体,让纳税人及时、全面、准确地了解循环经济税收优惠政策的实施条件、优惠程度及具体操作程序。二要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及省出台的各项税收优惠政策。对重点发展的循环经济示范企业,要加强纳税服务,辅导纳税人用足用好税收优惠政策,因特殊困难不能按期缴纳税款的,要优先审批延期缴纳税款,对符合减免条件的循环经济企业,要做到及时受理、及时审批、及时退库。三要优化为纳税人服务的方式和种类。尽量减少优惠前置条件,增强优惠政策的实用性,以发挥每条政策的最大功效;进一步优化办税流程,减少审核、审批环节;优化整合人力资源,提高前台服务的办事能力和工作效率;降低“门槛”,减少“路径”,让优惠政策申报、审批、执行更快捷、更便利。四要加大对骗取税收优惠行为的打击力度。严格循环经济企业(产品)的认定管理,将骗取税收优惠的行为视同偷税加以惩处,以提高企业骗取税收优惠的成本。

水循环特征篇7

关键词:交通运输 经济 发展

一、交通运输科技循环经济的内涵

通常,交通运输问题可以理解为交通基础设施、交通运输装备、交通运输系统管理三者的关系问题,因此,本文定义交通运输科技循环经济的概念如下:在交通基础设施、交通运输装备、交通运输管理与服务等领域,以综合利用交通运输资源的减量化、再利用及循环再生为手段,提高交通设施建设养护、交通运输装备升级优化、交通运输系统管理服务等业务环节的水平,从科学技术角度保障支持绿色交通模式发展,同时促进、保障交通运输行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其中,交通运输资源的减量化、再利用及循环再生手段,是循环经济3R原则(Reduce,Reuse,Recycle)在交通运输科技领域的集中体现,也是发展交通运输科技循环经济的关键。交通运输资源减量化就是通过对交通资源的集约使用、持久使用,减少资源浪费,并全面提高交通资源的利用时限。实现减量化的关键在于减少资源使用量可以达到同样或者更好的效果;提高基础设施的质量和耐久性、延长使用寿命。交通运输资源再利用指提高产品和服务的利用效率,增加产品或部件的复用率,延长资源的使用期。实现再利用的关键是增强产品服务的组合性与模块化,增强复用能力。

二、交通运输科技循环经济的特征

交通运输科技循环经济是微观层面上的交通循环经济,也是技术支撑型循环经济,总体而言,有如下几个主要特征:

1、双循环特征

交通运输科技的循环经济具有双循环特征,这种双循环特征通过交通资源的流动过程反映出来。自然资源在进入交通运输系统后,形成交通运输相关产品,也就成为交通运输资源,经过使用消耗之后,一部分经过再利用,在内部继续循环,而另一部分则经过加工处理,变成其他形式的资源亦即外部资源,在交通运输系统外部重加工后再加入循环过程。如图2所示,这种“单通道、双反馈通道”模式就构成交通运输科技循环经济的双循环特征。

2、外部循环的技术依托性

交通运输科技循环经济具有明显的行业关联、技术依赖等特征。交通运输科技循环经济的发展,必须高度依赖其他相关行业的技术进步,并且与其他产业部门密切联系、相互制约。

交通运输科技循环经济发展过程中,更多的需要与其他关联产业实现技术手段的闭合,才能使得交通资源可在行业内部进行优化循环。因此,发展交通运输科技循环经济,必须高度关注与国民经济其他产业部门、行业协会等机构之间的协调,使整个“大交通系统”的物质流动过程实现“闭环”,避免在交通运输部门出现“断链”。

三、交通运输科技发展循环经济的关键问题

基于上述发展思路,发展交通运输科技循环经济,应重点研究解决以下几个关键问题:

1、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养护的资源减量化

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合理规划、优化布局。统筹规划、合理布局交通基础设施,强化多种交通运输方式之间的枢纽衔接和集疏运配套,优化运输资源配置,进一步完善公路网络,优先发展城市、城际公共交通和轨道交通,完善城乡间公交体系;加强国土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

优化交通基础设施结构。主要着眼于提高高等级公路的比重,增加对土地资源利用的集约效益,通过推动运输装备的大型化和专业化,鼓励发展多轴重型专用车辆,推广标准化运输、甩挂运输、封闭运输,可起到调整运力结构的作用,实现钢材、能源等资源的减量化。

建设优质耐久工程,持久使用交通资源。提高设计标准,强化工程质量管理,贯彻全寿命成本设计理念,提高工程质量和耐久性;研发和推广新技术、新材料和新工艺。如大力发展钢纤维混凝土和连续配筋混凝土路面结构、滑模摊铺施工工艺以及快速养护技术等,积极推广应用高强度混凝土、耐腐蚀钢材等高性能材料,以提高工程耐久性。

重视工程养护特别是预防性养护。深化公路养护体制改革,深入开展治理超载超限运输,建立治超长效机制,加强公路路面早期破损的基础性研究;加大科研投入,进行联合攻关,专门研发路面修复和养护技术。

基础设施建设中的材料替代。在路面材料类型的比选中,因地制宜、尽量采用易于再生利用的沥青路面;研究和推广公路工程中木材替代的措施。开展废旧路面材料、废弃轮胎、废钢材、工业废料等的综合利用,推进道路沥青、水泥混凝土、钢材等废旧建材的循环再生。

2、交通运输系统管理服务的资源循环再生

提高交通运输信息化平台的综合能力与信息共享水平与复用能力,如智能技术、自动化技术的使用,功能模块的重用技术的研究等。

对于发展交通运输科技循环经济有利的系列管理技术的挖掘重用,如集成化交通技术、交通生态学、代谢理论、规划理论等。

3、交通运输装备优化升级的再利用和减量化

主要指交通运输装备对于能源消耗的节能化、低排放化和洁净化技术研究及推广应用。能源节约和替代能源。结合国家《节能中长期规划》中“节约和替代石油”重点工程的实施,大力开展乙醇、电池等替代燃料的研发和推广工作,并从财税优惠政策予以支持;通过研发和推广燃料电池汽车,实现向氢能经济的转换;研发和推广燃气汽车、电动汽车、混合动力汽车等来实现能源结构多样化等。

车辆等交通运输装备的再利用。加大废旧车船等的回收利用工作力度;加强废旧轮胎翻新利用,或将其再生用于生产码头橡胶护舷、胶粉改性沥青等,汽车发动机的再利用等。

参考文献:

[1]朱广宇,雷黎.交通运输科技循环经济发展管理研究[J].综合运输,2007,(02)

[2]张留华.交通运输经济管理实行市场化改革的必要性研究[J].现代经济信息,2013,(02)

[3]陈洪涛.试析铁路交通运输经济管理模式的优化[J].科技创业家,2012,(08)

水循环特征篇8

[关键词] 可逆性脑后部脑病综合征;磁共振成像;弥散加权成像;诊断

[中图分类号] R735.7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3)02(a)-0163-03

可逆性后部脑病综合征(posterior reversible encephalopathy syndrome,PRES)一种影像学上表现为短暂性改变的后部脑病综合征,有着独特的CT及MR表现。1996年Hiinchey等[1]首先报道,当时称之为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综合征(reversible posterior leukoencephalopathy syndrome,RPLS)。近年来随着影像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发现灰质及白质均有改变,所以现在被称为PRES。其临床特点为头痛、意识障碍、视力改变、癫痫等[2-4]。单纯依靠临床特点很难做出正确的诊断。相反,影像学检查则能够为诊断提供重要依据,随着磁共振应用的普及,此种综合征越来越多地得到诊断,成人、儿童及婴幼儿均有报道。由于PRES临床表现多种多样,临床医生很少想到此病的诊断,大多数是影像科医生首先发现并考虑诊断此种疾病的。了解这种综合征的病因、影像学表现及临床改变,对PRES患者给予正确的诊断及合理的治疗有重要意义。本文主要对此综合征的影像学以及临床特点加以综述。

1 病因及发病机制

多种病因可以引起PRES,病例报告有慢性高血压、急性肾小球肾炎、子痫、血管炎、系统性红斑狼疮、异体骨髓抑制、器官移植、使用免疫抑制剂如环孢霉素、他克莫司、顺铂等。由于引起PRES的病因众多,其病理生理学改变可能是多因素的[4-6]。其中高血压是最受关注的,快速进展的、波动性的或间歇性的高血压尤其危险,易发生PRES。血压增高的速度,相对于原先基线血压增高的值可能相对于发病时所测得血压值更为重要。当血压改变时,人体自我调节机制通过小动脉的舒张和收缩来调节血压在一个正常的范围内。当超过可以调节的上限时,小动脉被动扩张。使毛细血管静水压增加,血脑屏障破坏,血浆内液体外渗入组织间隙,导致血管源性脑水肿[7]。在动物实验中,可以看到血管扩张区和收缩区交替出现的现象。出现总体上出现脑的过度灌注,而同时在局部可能存在血流量减少的区域[1]。在一些病例中,异常的血流可能会导致低灌注和梗死。尤其是在后循环交界区。而严重的血管源性脑水肿会导致局部的微循环障碍,从而导致脑缺血[8]。PRES发病机制也牵涉到内皮细胞受损,尤其是在没有高血压的患者中,如子痫或者细胞毒性药物治疗时。以往认为子痫与高血压脑病发病机制相似,但是,子痫患者症状与血压之间并无明显关系[9]。最近一些研究认为胎盘释放到母体循环内的一些因子是重要的发病原因之一[10]。另外,细胞毒性药物如环孢霉素等可以直接引起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导致脑毛细血管损伤、血脑屏障破坏引起血管源性脑水肿。其他如血管痉挛、肾病患者低蛋白血症、严重的代谢异常或者感染也可能出现PRES[1-8]。

PRES患者后循环容易受累原因尚不完全清楚,可能与交感神经的不均一分布有关。血管神经支配来源于颈上交感神经节。而前循环较后循环具有更丰富的交感神经纤维。血压增高时交感神经系统介导的血管收缩保护了前循环避免受到过多灌注[4]。所以在PRES患者中高灌注状态及脑水肿就会从后循环开始出现,较重者就会累积前循环。病变累及的程度就与交感神经支配的丰富程度相反。

2 PRES影像学特征

不管PRES潜在病因如何,其所引起的临床表现及影像学特征基本相似。PRES最具特征性的影像学改变就是累及后循环白质水肿的出现,尤其是在顶枕区,双侧对称。尽管病变主要累及皮质下白质,皮质和基底节也可受累,后循环的其他部位如小脑、脑干也比较常见[11-12]。也可出现局部不可逆的损伤、出血及单侧损伤等。孤立的或者以后颅凹病变为主的PRES病例很少有报道[13-14]。尽管PRES主要累及后循环,额颞叶也可累及。但这不妨碍PRES的诊断。累及前循环的患者只有在重症PRES中见到,且伴有后循环区域的水肿。在一些严重病例或未经治疗的患者可以出现不可逆的改变[15]。

2.1 CT

CT检查快速方便,对于疾病的初步诊断及排除静脉窦血栓形成、脑出血及其他疾病有重要意义。CT主要表现为双侧顶枕叶对称性低密度,当CT检查出现累及后循环的低密度时,应初步考虑PRES,尽管CT诊断被广泛应用,但在PRES患者中,CT改变的只有50%。仅依靠CT可能漏诊一些微小的或不典型的病例。当根据症状考虑诊断后循环疾病或者仅依靠CT不能与其他疾病鉴别时,应当进一步行磁共振检查。如血管源性脑水肿和细胞性脑水肿在CT上表现相同,而DWI则可以区分开来。另外CT灌注成像在测定脑血流动力学方面比较敏感,能够显示局部血流量的改变,PRES患者水肿区灌流恒定或增加,这些改变也支持了调节功能失调的高灌注学说。

2.2 磁共振

磁共振较CT能更好地显示及描述病灶。尤其是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能敏感地反映水分子的扩散运动。PRES患者DWI可以是等信号、低信号或高信号,表观弥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图分析能够区分血管源性及细胞性脑水肿[16]。高ADC值提示血管源性脑水肿。急性脑梗死引起的细胞源性脑水肿磁共振ADC值降低,DWI是高信号。这是由于钠钾泵活性降低使细胞内液增加而细胞外液减少所致。DWI以及ADC值对区别PRES的血管源性脑水肿还是极性梗死的细胞源性脑水肿是有必要的[2]。DWI信号由于受到T2穿透效应的影响,这些高ADC值区域在DWI上可以显示高、低或等信号[17]。DWI高信号是T2穿透效应的影响强于ADC值增高的结果,而等信号则是两者持平的结果。因为大多数PRES的DWI显示低信号或等信号,所以仅有DWI,没有定量的弥散信息会低估病变的范围。ADC值也能提供重要的预后信息,高ADC值能较快地恢复,低ADC值则容易发展为真正的梗死。

[5] Gupta R,Gupta S. Medical image:reversible posterior leucoencephalopathy syndrome [J]. Intern Med J,2006,36(1):62-63.

[6] Bartynski WS. Posterior reversible encephalopathy syndrome,part 1:fundamental imaging and clinical features [J]. Am J Neuroradiol,2008,29(6):1036-1042.

[7] Schwarz RB,Jones KM,Kalina P,et al. Hypertensive encephalopathy: findings on CT, MR imaging and SPECT imaging in 14 cases [J]. Am J Roentgenol,1992,159:379-383.

[8] Ay H,Buonanno F,Schaefer P,et al. Posterior leukoencephalopathy without severe hypertension. Utility of diffusion-weighted MRI [J]. Neurology,1998,51:1369-1376.

[9] Schwartz RB,Feske SK,Polak JF,et al. Preeclampsia-eclampsia:clinical and neuroradiographic correlates and insights into the pathogenesis of hypertensive encephalopathy [J]. Radiology,2000,217:371-376.

[10] Savvidou MD,Hingorani AD,Tsikas D,et al. Endothelial dysfunction and raised plasma concentrations of asymmetric dimethylarginine in pregnant women who subsequent develop preeclampsia [J]. Lancet,2003,361:1511-1517.

[11] 全红娟,易继平,廖远高,等.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综合征的临床和影像学特征[J].卒中与神经疾病杂志,2010,18(3):177-178.

[12] 吴绮思,李晋芳,肖占琴,等.脑后部可逆性脑病综合征临床特征分析[J].重庆医学,2010,40(14):1382-1385.

[13] Roth C,Ferbert A. Posterior reversible encephalopathy syndrome:long-term follow-up[J]. J Neurol Neurosurg Psychiatry,2010,81:773-777.

[14] Ni J,Zhou LX,Hao HL,et al. The Clinical and radiological spectrum of posterior reversible encephalopathy syndrome:a retrospective series of 24 patients [J]. Journal of Neuroimaging,2010,20:20-28.

[15] Kheir JN,Lawlor MW,Ahn ES,et al. Neuropathology of a fatal case of posterior reversible encephalopathy syndrome [J]. Pediatr Dev Pathol,2010,13(5):397-403.

[16] Casey SO,Sampaio RC,Michel E,Truwit CL. Posterior reversible encephalopathy syndrome:utility of fluid-attenuated inversion recoveryMR imaging in the detection of cortical and subcortical lesions [J]. Am J Neuroradiol,2000,21:1199-1206.

[17] Covarrubias DJ,Luetmer PH,Campeau NG. Posterior reversible encephalopathy syndrome: prognostic utility of quantitative diffusion-weighted MR images [J]. Am J Neuroradiol,2002,23:1038-1048.

[18] Eichler FS,Wang P,Wityk RJ,et al. Diffuse metabolic abnormalities in reversible posterior leukoencephalopathy syndrome [J]. Am J Neuroradiol,2002,23:833-837.

[19] Bartynski WS,Boardman JF. Catheter angiography,MR angiography and MR perfusion in posterior reversible encephalopathy syndrome [J]. AJNR,2008,29:447-455.

[20] Hefzy HM,Bartynski WS,Boardman JF, et al . Hemorrhage in posterior reversible encephalopathy syndrome:imaging and clinical features [J]. AJNR,2009,30:1371-1379.

[21] Hodnett P,Coyle J,O′Regan K,et al. PRES (posterior reversible encephalopathy syndrome),a rare complication of tacrolimus therapy [J].Emerg Radiol,2009,16(6):493-496.

[22] 李福军.MSCT和DSA诊断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对比分析[J].中外医学研究,2012,10(10):60.

[23] 郑汉.高动脉瘤样骨囊肿的X线、CT影像诊断[J].中外医学研究,2011,9(35):67.

[24] 顾伟,吕传国.脑裂畸形MRI诊断分析[J].中外医学研究,2010,8(30):80-81.

上一篇:水循环的现象范文 下一篇:电子信息市场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