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循环的主要环节范文

时间:2024-02-19 17:53:22

水循环的主要环节

水循环的主要环节篇1

关键词:蒸发器;循环泵;控制技术;恒压差

中图分类号:tk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835(2014)10-0035-02

在相关的蒸发器系统中,最主要的耗电设备就是循环泵,其总体的耗电量通常情况下在70%左右,因此对循环泵进行节能是一项比较重要的工作。在实际的蒸发器体系中,循环泵的大部分循环供电流量都远远超过了日常所需的实际流量,这就造成了电功消耗较高的情况。下文就对降膜蒸发器的实际维修和控制工作进行简要的分析。

1 循环泵的节能性调节

蒸发器循环泵的实际流量是调节循环系统的重要途径。在传统的调节方法中,一般采用的是手动式循环控制系统,这种方法调节的灵活性不高,准确度也不大,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因为调节阀所造成的压能损耗。变频技术作为调节循环水泵的一种重要手段,它的节能作用已经受到众多行业的证实,并在整个蒸发器的循环体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2 降膜蒸发器中循环泵的工作原理

依据水泵的相似律,当水泵的实际转速为n的时候,其扬程、流量和实际功率会按照如下方式改变:

依据上述内容可知,实际的变频体系可以通过改变电源的频率来改变电动机的实际转速,当转速改变后,就可以直接改变相关水泵的特性曲线,最终达到调节的目的。由于流量和水泵的扬程都存在着一定的特性,在整个水泵的实际调频中,其调频的速率一般采用的是信号的自动反馈。循环水泵的实际调速原理如图1所示。

从图1中可以看出,当实际的管路流量逐渐减少时,管路的实际性能就会提高;当循环泵的实际出口的压力逐渐升高的时候,相应的管道压力变送装置就要将可能出现的信号直接转换到变换器上,然后变送器就会自动调节压力,这时循环泵的相应曲线就会向下移动,让整个循环压力出口逐渐恢复到原来的位置,最终实现整个变频的流量调节。

3 循环泵实际变频的主要控制方式

降膜蒸发器有多种变频方式,主要包括变压的循环式变频、恒压差的循环变频和实际流量控制的循环变频。

3.1 变压的循环式变频

变压的循环式变频主要是指经过实际的变频速度来保持相应的供水压力和高度,它的控制性设备主要是由一定的压力和相应的变频数组合而成,并安装在变频器相应的出口上。相应的变频器要依据其不断反馈的信号来调节循环泵的实际速率,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降膜蒸发器中循环泵出口压力的恒定,蒸发器操作人员可以依据蒸发器实际的负荷调节供水压力。而在整个蒸发器恒定的情况下,供水压力设定的越高,相对频率就越大,循环泵的实际电功消耗也就越高。

3.2 恒压差的循环变频

该系统主要由控制性压差和相应的变频器共同组成,并通过调频操作使相应的回水压保持恒定。降膜蒸发器主要连接在循环泵的主要进出口上,然后变频系统依据其相应的压差对信号进行自动循环,从而保证了循环泵的压差。蒸发器人员可以依据负荷的大小设定一定的压差。

3.3 实际流量控制的循环变频

在蒸发器循环泵的实际运行过程中,确保蒸发器循环效率的关键是循环泵实际液体的循环量。影响循环量的因素有很多,其中,输送管路的结构变化是一个重要因素。在输送管管路中安装流量检测装置,并与循环泵变频实施闭环控制,做到根据目标流量设定来完成循环泵的转速控制,消除阶段性运行中因输送管路中的物理变化而导致的流量波动。流量控制能够消除压力控制中因管道堵塞而造成循环量减小、热交换系统不能有效工作等不利因素,从而最大限度地确保蒸发器的高效率运行。

降膜蒸发器的控制系统不仅具有流量变送器和变频器,同时还具有温差实际补偿控制体系。温差实际补偿控制体系能够根据热交换对照表和温差设定自动调节频率。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蒸发器循环体系中,要对循环泵采用实际的变频运行方式。循环泵流量不能与系统的热交换负荷进行匹配,从而造成了一定的电能损耗问题,而变频运行方式则是一种十分有效的技术措施,它有利于提高蒸发器的运行效率。

参考文献

[1]熊瑞,张红英,刘晓昂,等.冷水机组和冷冻水泵联合运行方案节能研究[j].制冷与空调,2011(06).

[2]高亚锋,李百战,章文洁,等.

水机组运行组合方式的节能控制策略[j].煤气与热力,2010(08).

水循环的主要环节篇2

发展循环经济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发展方式根本转变的一项重大战略措施,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重大的现实意义。为加快我市“一强三大”的建设步伐,现根据《安徽省关于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若干意见》,提出以下我市发展循环经济的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

(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党的*大精神,按照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降低废物排放为目标,以优化资源利用方式为核心,以新能源开发和高效节能技术应用为突破口,大力开展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加快经济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创新经济发展模式,坚持走新型工业化和可持续发展道路,形成政府推动、市场主导、企业主体、全民参与的发展循环经济新机制,从生产、流通、消费等各个环节,全面推进循环经济发展。

(二)主要目标

力争到2010年,建立健全比较完善的循环经济政策配套体系、技术创新体系、推广服务体系和激励约束机制。进一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建成一批符合循环经济发展要求的重点行业、工业园区、企业集群和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城镇,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到2010年,努力实现以下主要经济技术指标:每万元GDP能耗比“*”末下降20%;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不低于40%,工业固体废物处置利用率达到100%;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85%以上,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80%以上;工业企业污染物排放稳定达标率达到95%以上,国控企业水污染排放口自动监控率达到100%,省控企业水污染排放口自动监控率达到80%;大气环境质量优良率达到100%,城镇集中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达到100%;农村沼气普及率达到适宜推广农村沼气农户的30%,生物质气化装置制造和秸杆利用示范企业实现突破,重点清洁生产企业达到30家;城市环境保护投资指数达到1.7%。

(三)主要任务

一是大力推进节能降耗,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大力开展节能、节水、节材、节地等活动,节约各种资源,减少资源消耗,力争资源利用率达到省内先进水平,秸杆气化技术研发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二是全面推行清洁生产,从源头上减少污染物的产生。鼓励企业采用先进的工艺、技术和设备,优化机制,改善生产和管理,减少和避免废弃物的产生,实现由末端治理向污染预防的转变;积极发展清洁能源开发和环保产业,为资源高效利用、循环利用和减少废物排放提供技术保障。

三是大力开展资源综合利用,最大限度实现废物资源化。对共伴生矿进行综合开发利用,优先支持综合利用技术成熟的资源开发项目;对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气、废渣、废水和建筑、农业废弃物及生活垃圾等进行综合利用,支持余热和余压利用等综合利用工程建设;对生产和消费过程中产生的各种废旧物资进行回收利用。

四是调整产业结构和生产力布局,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运用循环经济理念,加快调整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和能源消费结构,限制和淘汰能耗高、物耗高、污染重的落后工艺、技术和装备;进一步优化生产力布局,引导开发区、工业园区及大中型企业围绕核心资源发展相关产业,发挥产业集聚和工业生态效应,形成资源高效循环利用的产业链。

二、发展循环经济的重点

(一)重点环节

在资源开采环节,要统筹规划矿产资源开发,推广先进的技术、工艺和设备,大力提高资源的综合回收利用率,把资源开采对生态环境的影响降到最低限度。

在资源消耗环节,要加强对重点行业能源、原材料、水资源等的消耗管理。大力推行清洁生产,全面开展清洁生产审计和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工作。对于已完成清洁生产审计和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认证的企业,要进一步推进关键技术创新和系统集成,广泛采用先进工艺技术与设备,使单位产品能耗、物耗、水耗及污染物排放量等控制指标达到省内先进水平。

在废物产生环节,要强化污染预防和全过程控制,降低废物最终处置量;在再生资源产生环节,要大力回收和循环利用各种废旧资源;在社会消费环节,要大力提倡有利于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消费方式,倡导绿色消费,引导合理消费。

(二)重点行业

旅游行业。从旅游资源开发、旅游产品和旅游设施的设计到整个旅游过程,都要坚持“先规划,重保护,慎开发”的原则,减少和尽可能避免对环境造成直接或间接的负面影响,实现旅游清洁化、绿色化和可持续发展。按照产业化、规模化、社会化、网络化的发展目标,加强对旅游交通、旅游资源和旅游产品整合的协调管理。建设绿色饭店,牢固树立安全、健康、环保理念,引导宾馆逐步取消使用一次性客房用品。倡导绿色消费,引导旅游者选择使用有助于公众健康的绿色产品,并注意节水、节能、节约食物。

化工行业。坚持“稳定生产规模、创新工艺技术”的原则,加快精细化工产品结构调整和新产品研发,实行企业聚集,规模生产,集中排污,达标排放。推进资源循环使用,重点抓好化工废渣、废水、废气的综合利用,大力延伸产业链。氮肥行业要采用国内先进技术,加快原料结构和动力路线改造;继续实施“两水治理”,积极推广最新清洁生产技术,做到合成氨污水“零”排放。

轻工行业。推进废渣制饲料或二次发酵技术,能耗、水耗力争达到省内先进水平。造纸企业要加大环保投入和技术改造力度,确保实现达标排放。

建材与建筑行业。加强对采砂、采石的控制和管理,提高资源利用率,降低对环境的破坏。大力推广新型墙体材料,严格执行城市建筑节能设计标准,中心城区居住建筑、公共建筑节能率要达到50%。加大推广高效照明电器产品和节能控制技术力度,鼓励发展太阳能等新能源。

农业。推行集约化生态农业模式,培育生态农产品产业化龙头企业,建设生态农业生产基地,形成“一村一品”、“一镇一业”等生态农业区。采取生态措施保涵水土,保护山区植被,鼓励开发绿色、有机农产品。积极防治农业面源污染,推广使用有机肥料,加快建设农村户用沼气,重点支持秸杆气化技术推广应用和规模化养殖场建设大中型沼气工程。加强小流域治理,促进水土保持。

(三)城镇环境

提倡健康、文明、有利于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鼓励使用绿色产品,抵制过度包装,减少一次性用品消费。倡导理性消费与绿色消费,抵制“白色污染”,治理“餐桌污染”,鼓励使用太阳能、节水、节电产品和用具;开展创建“绿色饭店”、“绿色医院”、“绿色学校”、“绿色社区”活动。政府机构要发挥示范作用,在政府采购中大力提高可循环使用产品、可再生产品和节能、节水及绿色产品的使用比例。

积极创建节水型城市。在保证居民生活用水和工农业生产用水及生态用水的前提下,要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引导市民增强节水意识,形成良好的用水环境,积极创建节水型城市。

建立完善城市污水处理和中水回用工程。到2010年,所有区县城都要建立城市集中污水处理系统,污水处理率达到80%以上。积极鼓励和引导有条件的乡镇建立污水处理系统。

建设城镇垃圾无害化、再利用处理工程。市中心城区要建立和完善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回收系统,各区县要建立生活垃圾集中处置设施,对生活垃圾进行资源化、无害化处理。建设*市危险废物集中处置中心(含医疗废弃物处置)。

建立废旧物资回收利用体系。鼓励和支持各种所有制形式的废旧物资回收、再生利用企业的发展,提高社会再生资源利用率。支持建设废旧物资再生资源化集中处置利用中心和废旧机电产品再制造中心,建立区域性资源再生产业基地。

(四)开发区和工业园区

积极鼓励园区通过共享资源、延长产业链进行招商引资,形成集聚效应,节约土地等资源,改善环境状况,提高园区综合竞争力。鼓励园内企业对排放的废水、废气进行集中处理和回用,提高能源综合利用率。各工业园区要按照工业生态学理论,引进关键链接项目,实现横向耦合、纵向闭合和区域整合,促进产业升级换代,降低企业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

三、认真开展循环经济示范试点和推广工作

(一)开展循环经济示范企业试点工作

根据企业自愿、政府引导的原则,在新能源开发、建材、化工、轻工等行业,选择4-5户企业开展循环经济试点。按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建立健全资源节约管理制度。积极推行清洁生产,开展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力争试点企业单位产品能耗、物耗、水耗及污染物排放量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二)开展循环经济园区试点工作

选择1-2个开发区(工业园区)开展循环经济试点。试点开发区应当按照发展循环经济的要求进行规划、建设和改造,发挥产业集聚和工业生态效应,形成资源高效循环利用的产业链,提高资源产出效率。

(三)开展学校、社区循环经济试点工作

选择2-3个学校和社区开展循环经济试点,实行垃圾分类处理、生活废弃物回收再利用等试点工作。鼓励和提倡学生、居民以自身行动宣传和推广循环经济知识,提高全社会重视发展循环经济的理念。

(四)开展农业循环经济试点工作

以一家一户型、生产基地型和生态环境保护型等模式开展农业循环经济试点工作。一家一户型试点的重点是建立沼气——家用能源——有机肥——生态农业等生态链,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生产基地型试点的重点是,以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为主体,提升农业产业化科技水平,实现生态农业商品的成片开发,提高土地产出率;生态环境保护型试点的重点是积极推广应用秸杆气化技术,在中低山及高丘区探索既能实现绿化美化,又能获得可观收入的农业生态保护办法。

(五)开展城市废弃资源循环利用试点工作

逐步推行城市生活垃圾的分拣,促进废旧物质的回收利用;规范废弃物回收与拆解市场,防止废弃物回收与拆解过程中出现再污染;禁止进口洋垃圾。建立完善价格机制,鼓励采取特许权出让等形式,实现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和中水回用的市场化运作。合理规划布点,鼓励企业、社区、个人设立资源回收企业,鼓励有关企业开展废旧物资回收利用。

四、建立健全发展循环经济的支撑体系

(一)促进科技创新和适用技术推广应用

要进一步加大投入,加快循环经济技术开发和创新,逐步建立覆盖全市的循环经济科技体系。

通过产学研联合、自主研发等方式,加大重点企业引进设备的消化吸收力度。重点组织开展具有普遍推广意义的资源节约和替代技术、能量梯级利用技术、延长产业链和相关产业链接技术、“零排放”技术、有毒有害原材料替代技术、回收处理技术、绿色再制造技术等。

支持建立循环经济信息系统和技术咨询服务体系,及时向社会有关循环经济技术、管理和政策等方面的信息,充分发挥行业协会、节能技术服务中心等中介机构和科研单位、大专院校的作用,开展信息咨询、技术推广、宣传培训等工作。

(二)加大执法监督力度

环保部门要发挥执法和监督作用,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制度;加强对企业三废治理的监督管理;推行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开展环境友好企业创建工作。国土资源部门要加大对土地、矿产资源开发使用的执法监督力度,严格执行国家土地政策,鼓励矿产资源综合开发。质监、工商部门要加大对节能、节水、环保产品质量的监督管理力度,规范生产和流通秩序。

(三)建立和完善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政策支撑体系

加大对发展循环经济项目投资的支持力度。政府及其投资主管部门在制定和实施投资计划时,要加大对发展循环经济的支持,对发展循环经济的重大项目和关键技术开发、产业化示范项目予以重点扶持。市发改委、经委、农委、建委、国土局、水利局、科技局、环保局等部门要对口扶持循环经济试点项目建设。

落实支持循环经济发展的财税政策。财政部门要适当安排发展循环经济的引导资金,支持发展循环经济的政策研究、技术研发与推广、示范试点、宣传培训等。发挥财税优惠政策对产业发展的引导作用,鼓励民间资本、银行资金等社会资金投入循环经济。税务部门要认真落实国家对资源综合利用企业所得税、增值税的税收优惠政策,对发展循环经济所需进口设备,按国家统一规定予以税费减免。

利用价格杠杆推动循环经济发展。认真执行国家和省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价格和收费政策,征收好城市生活垃圾处理费和污水处理费。对高耗能行业中的限制类项目,严格执行差别电价政策,依法对重点用能单位进行能源监测。

综合运用市场准入等政策鼓励循环经济发展。认真落实国家促进节能、节水产品推广的鼓励政策,将节能、节水产品纳入政府采购目录。积极推行能效标识制度。质监部门要会同环保、农业等部门加强对环保产品、生态农业产品等认证监督工作;工商部门要降低循环经济科技研究及推广咨询服务企业注册资本金门槛或允许分期注入资本金;国土部门要按国家土地矿产管理法律法规,优先办理循环经济项目用地手续及矿产资源开采手续;建设部门要鼓励使用节能、节水和环保设备,开展节水型城市创建活动;水利部门要加大对节水型农业的支持力度;科技部门要将循环经济共性和关键技术的研究开发纳入科技开发计划和产业发展计划,提高循环经济技术开发水平和创新能力。

五、切实加强对发展循环经济的组织领导

(一)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发展循环经济联席会议制度,由市发改委牵头,相关部门参加,负责协调、研究、解决循环经济发展中的具体问题。市发改委要会同有关部门认真组织落实国家和省出台的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相关政策,积极组织开展各类循环经济试点工作。各区、县人民政府和市直有关部门要加强领导,明确分工,落实措施,扎实地推进循环经济发展。

(二)坚持科学规划。用循环经济理念指导编制各类专项规划、区域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要按照立足实际、积极探索、量力而行、循序渐进的原则,组织编制各地发展循环经济规划和节能、节水、资源综合利用、重点企业清洁生产等专项推进计划,使发展循环经济工作扎扎实实、富有成效地加以推进。逐步建立循环经济评价体系,加强对循环经济的主要指标分析。

(三)运用典型引路。各地、各单位要结合当地产业结构特点,注重发现和培育不同行业、不同层次发展循环经济的典型,并积极予以推广示范,从政策、技术等方面给予指导和支持,充分发挥其在本行业、本区域的示范带动作用。

水循环的主要环节篇3

(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按照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降低废物排放为目标,以优化资源利用方式为核心,以新能源开发和高效节能技术应用为突破口,大力开展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加快经济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创新经济发展模式,坚持走新型工业化和可持续发展道路,形成政府推动、市场主导、企业主体、全民参与的发展循环经济新机制,从生产、流通、消费等各个环节,全面推进循环经济发展。

(二)主要目标

力争到**年,建立健全比较完善的循环经济政策配套体系、技术创新体系、推广服务体系和激励约束机制。进一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建成一批符合循环经济发展要求的重点行业、工业园区、企业集群和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城镇,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到**年,努力实现以下主要经济技术指标:每万元GDP能耗比“十五”末下降20%;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不低于40%,工业固体废物处置利用率达到100%;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85%以上,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80%以上;工业企业污染物排放稳定达标率达到95%以上,国控企业水污染排放口自动监控率达到100%,省控企业水污染排放口自动监控率达到80%;大气环境质量优良率达到100%,城镇集中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达到100%;农村沼气普及率达到适宜推广农村沼气农户的30%,生物质气化装置制造和秸杆利用示范企业实现突破,重点清洁生产企业达到30家;城市环境保护投资指数达到1.7%。

(三)主要任务

一是大力推进节能降耗,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大力开展节能、节水、节材、节地等活动,节约各种资源,减少资源消耗,力争资源利用率达到省内先进水平,秸杆气化技术研发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二是全面推行清洁生产,从源头上减少污染物的产生。鼓励企业采用先进的工艺、技术和设备,优化机制,改善生产和管理,减少和避免废弃物的产生,实现由末端治理向污染预防的转变;积极发展清洁能源开发和环保产业,为资源高效利用、循环利用和减少废物排放提供技术保障。

三是大力开展资源综合利用,最大限度实现废物资源化。对共伴生矿进行综合开发利用,优先支持综合利用技术成熟的资源开发项目;对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气、废渣、废水和建筑、农业废弃物及生活垃圾等进行综合利用,支持余热和余压利用等综合利用工程建设;对生产和消费过程中产生的各种废旧物资进行回收利用。

四是调整产业结构和生产力布局,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运用循环经济理念,加快调整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和能源消费结构,限制和淘汰能耗高、物耗高、污染重的落后工艺、技术和装备;进一步优化生产力布局,引导开发区、工业园区及大中型企业围绕核心资源发展相关产业,发挥产业集聚和工业生态效应,形成资源高效循环利用的产业链。

二、发展循环经济的重点

(一)重点环节

在资源开采环节,要统筹规划矿产资源开发,推广先进的技术、工艺和设备,大力提高资源的综合回收利用率,把资源开采对生态环境的影响降到最低限度。

在资源消耗环节,要加强对重点行业能源、原材料、水资源等的消耗管理。大力推行清洁生产,全面开展清洁生产审计和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工作。对于已完成清洁生产审计和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认证的企业,要进一步推进关键技术创新和系统集成,广泛采用先进工艺技术与设备,使单位产品能耗、物耗、水耗及污染物排放量等控制指标达到省内先进水平。

在废物产生环节,要强化污染预防和全过程控制,降低废物最终处置量;在再生资源产生环节,要大力回收和循环利用各种废旧资源;在社会消费环节,要大力提倡有利于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消费方式,倡导绿色消费,引导合理消费。

(二)重点行业

旅游行业。从旅游资源开发、旅游产品和旅游设施的设计到整个旅游过程,都要坚持“先规划,重保护,慎开发”的原则,减少和尽可能避免对环境造成直接或间接的负面影响,实现旅游清洁化、绿色化和可持续发展。按照产业化、规模化、社会化、网络化的发展目标,加强对旅游交通、旅游资源和旅游产品整合的协调管理。建设绿色饭店,牢固树立安全、健康、环保理念,引导宾馆逐步取消使用一次性客房用品。倡导绿色消费,引导旅游者选择使用有助于公众健康的绿色产品,并注意节水、节能、节约食物。

化工行业。坚持“稳定生产规模、创新工艺技术”的原则,加快精细化工产品结构调整和新产品研发,实行企业聚集,规模生产,集中排污,达标排放。推进资源循环使用,重点抓好化工废渣、废水、废气的综合利用,大力延伸产业链。氮肥行业要采用国内先进技术,加快原料结构和动力路线改造;继续实施“两水治理”,积极推广最新清洁生产技术,做到合成氨污水“零”排放。

轻工行业。推进废渣制饲料或二次发酵技术,能耗、水耗力争达到省内先进水平。造纸企业要加大环保投入和技术改造力度,确保实现达标排放。

建材与建筑行业。加强对采砂、采石的控制和管理,提高资源利用率,降低对环境的破坏。大力推广新型墙体材料,严格执行城市建筑节能设计标准,中心城区居住建筑、公共建筑节能率要达到50%。加大推广高效照明电器产品和节能控制技术力度,鼓励发展太阳能等新能源。

农业。推行集约化生态农业模式,培育生态农产品产业化龙头企业,建设生态农业生产基地,形成“一村一品”、“一镇一业”等生态农业区。采取生态措施保涵水土,保护山区植被,鼓励开发绿色、有机农产品。积极防治农业面源污染,推广使用有机肥料,加快建设农村户用沼气,重点支持秸杆气化技术推广应用和规模化养殖场建设大中型沼气工程。加强小流域治理,促进水土保持。

(三)城镇环境

提倡健康、文明、有利于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鼓励使用绿色产品,抵制过度包装,减少一次性用品消费。倡导理性消费与绿色消费,抵制“白色污染”,治理“餐桌污染”,鼓励使用太阳能、节水、节电产品和用具;开展创建“绿色饭店”、“绿色医院”、“绿色学校”、“绿色社区”活动。政府机构要发挥示范作用,在政府采购中大力提高可循环使用产品、可再生产品和节能、节水及绿色产品的使用比例。

积极创建节水型城市。在保证居民生活用水和工农业生产用水及生态用水的前提下,要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引导市民增强节水意识,形成良好的用水环境,积极创建节水型城市。

建立完善城市污水处理和中水回用工程。到**年,所有区县城都要建立城市集中污水处理系统,污水处理率达到80%以上。积极鼓励和引导有条件的乡镇建立污水处理系统。

建设城镇垃圾无害化、再利用处理工程。市中心城区要建立和完善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回收系统,各区县要建立生活垃圾集中处置设施,对生活垃圾进行资源化、无害化处理。建设**市危险废物集中处置中心(含医疗废弃物处置)。

建立废旧物资回收利用体系。鼓励和支持各种所有制形式的废旧物资回收、再生利用企业的发展,提高社会再生资源利用率。支持建设废旧物资再生资源化集中处置利用中心和废旧机电产品再制造中心,建立区域性资源再生产业基地。

(四)开发区和工业园区

积极鼓励园区通过共享资源、延长产业链进行招商引资,形成集聚效应,节约土地等资源,改善环境状况,提高园区综合竞争力。鼓励园内企业对排放的废水、废气进行集中处理和回用,提高能源综合利用率。各工业园区要按照工业生态学理论,引进关键链接项目,实现横向耦合、纵向闭合和区域整合,促进产业升级换代,降低企业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

三、认真开展循环经济示范试点和推广工作

(一)开展循环经济示范企业试点工作

根据企业自愿、政府引导的原则,在新能源开发、建材、化工、轻工等行业,选择4-5户企业开展循环经济试点。按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建立健全资源节约管理制度。积极推行清洁生产,开展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力争试点企业单位产品能耗、物耗、水耗及污染物排放量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二)开展循环经济园区试点工作

选择1-2个开发区(工业园区)开展循环经济试点。试点开发区应当按照发展循环经济的要求进行规划、建设和改造,发挥产业集聚和工业生态效应,形成资源高效循环利用的产业链,提高资源产出效率。

(三)开展学校、社区循环经济试点工作

选择2-3个学校和社区开展循环经济试点,实行垃圾分类处理、生活废弃物回收再利用等试点工作。鼓励和提倡学生、居民以自身行动宣传和推广循环经济知识,提高全社会重视发展循环经济的理念。

(四)开展农业循环经济试点工作

以一家一户型、生产基地型和生态环境保护型等模式开展农业循环经济试点工作。一家一户型试点的重点是建立沼气——家用能源——有机肥——生态农业等生态链,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生产基地型试点的重点是,以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为主体,提升农业产业化科技水平,实现生态农业商品的成片开发,提高土地产出率;生态环境保护型试点的重点是积极推广应用秸杆气化技术,在中低山及高丘区探索既能实现绿化美化,又能获得可观收入的农业生态保护办法。

(五)开展城市废弃资源循环利用试点工作

逐步推行城市生活垃圾的分拣,促进废旧物质的回收利用;规范废弃物回收与拆解市场,防止废弃物回收与拆解过程中出现再污染;禁止进口洋垃圾。建立完善价格机制,鼓励采取特许权出让等形式,实现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和中水回用的市场化运作。合理规划布点,鼓励企业、社区、个人设立资源回收企业,鼓励有关企业开展废旧物资回收利用。

四、建立健全发展循环经济的支撑体系

(一)促进科技创新和适用技术推广应用

要进一步加大投入,加快循环经济技术开发和创新,逐步建立覆盖全市的循环经济科技体系。

通过产学研联合、自主研发等方式,加大重点企业引进设备的消化吸收力度。重点组织开展具有普遍推广意义的资源节约和替代技术、能量梯级利用技术、延长产业链和相关产业链接技术、“零排放”技术、有毒有害原材料替代技术、回收处理技术、绿色再制造技术等。

支持建立循环经济信息系统和技术咨询服务体系,及时向社会有关循环经济技术、管理和政策等方面的信息,充分发挥行业协会、节能技术服务中心等中介机构和科研单位、大专院校的作用,开展信息咨询、技术推广、宣传培训等工作。

(二)加大执法监督力度

环保部门要发挥执法和监督作用,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制度;加强对企业三废治理的监督管理;推行ISO14**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开展环境友好企业创建工作。国土资源部门要加大对土地、矿产资源开发使用的执法监督力度,严格执行国家土地政策,鼓励矿产资源综合开发。质监、工商部门要加大对节能、节水、环保产品质量的监督管理力度,规范生产和流通秩序。

(三)建立和完善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政策支撑体系

加大对发展循环经济项目投资的支持力度。政府及其投资主管部门在制定和实施投资计划时,要加大对发展循环经济的支持,对发展循环经济的重大项目和关键技术开发、产业化示范项目予以重点扶持。市发改委、经委、农委、建委、国土局、水利局、科技局、环保局等部门要对口扶持循环经济试点项目建设。

落实支持循环经济发展的财税政策。财政部门要适当安排发展循环经济的引导资金,支持发展循环经济的政策研究、技术研发与推广、示范试点、宣传培训等。发挥财税优惠政策对产业发展的引导作用,鼓励民间资本、银行资金等社会资金投入循环经济。税务部门要认真落实国家对资源综合利用企业所得税、增值税的税收优惠政策,对发展循环经济所需进口设备,按国家统一规定予以税费减免。

利用价格杠杆推动循环经济发展。认真执行国家和省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价格和收费政策,征收好城市生活垃圾处理费和污水处理费。对高耗能行业中的限制类项目,严格执行差别电价政策,依法对重点用能单位进行能源监测。

综合运用市场准入等政策鼓励循环经济发展。认真落实国家促进节能、节水产品推广的鼓励政策,将节能、节水产品纳入政府采购目录。积极推行能效标识制度。质监部门要会同环保、农业等部门加强对环保产品、生态农业产品等认证监督工作;工商部门要降低循环经济科技研究及推广咨询服务企业注册资本金门槛或允许分期注入资本金;国土部门要按国家土地矿产管理法律法规,优先办理循环经济项目用地手续及矿产资源开采手续;建设部门要鼓励使用节能、节水和环保设备,开展节水型城市创建活动;水利部门要加大对节水型农业的支持力度;科技部门要将循环经济共性和关键技术的研究开发纳入科技开发计划和产业发展计划,提高循环经济技术开发水平和创新能力。

五、切实加强对发展循环经济的组织领导

(一)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发展循环经济联席会议制度,由市发改委牵头,相关部门参加,负责协调、研究、解决循环经济发展中的具体问题。市发改委要会同有关部门认真组织落实国家和省出台的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相关政策,积极组织开展各类循环经济试点工作。各区、县人民政府和市直有关部门要加强领导,明确分工,落实措施,扎实地推进循环经济发展。

(二)坚持科学规划。用循环经济理念指导编制各类专项规划、区域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要按照立足实际、积极探索、量力而行、循序渐进的原则,组织编制各地发展循环经济规划和节能、节水、资源综合利用、重点企业清洁生产等专项推进计划,使发展循环经济工作扎扎实实、富有成效地加以推进。逐步建立循环经济评价体系,加强对循环经济的主要指标分析。

(三)运用典型引路。各地、各单位要结合当地产业结构特点,注重发现和培育不同行业、不同层次发展循环经济的典型,并积极予以推广示范,从政策、技术等方面给予指导和支持,充分发挥其在本行业、本区域的示范带动作用。

水循环的主要环节篇4

关键词:农村;循环经济;探讨,发展

循环经济是一种把清洁生产和废弃物的综合利用融为一体的生态经济。它是从改变传统经济“资源一产品一污染排放”方式的单向流动,实现“资源一产品一废物一再生资源一再生产品”的良性循环生产模式,使上一个产品的废弃物成为下一个产品的原料,整个生产过程没有废物排出,从源头上减少了污染物的产生和原材料的损失。循环经济是一项系统工程,涵盖工业、农业和消费等各类社会活动。我国是农业大国,农村是循环经济的重点区域。循环经济某种程度上就是保护生态环境的经济,它是解决中国“农村、农民、农业”问题的重要途径。

一、把握农村循环经济发展的4R原则

现行的农业经济发展模式对自然生态环境破坏严重,直接危及生存空间,必然导致经济停滞、下降,破坏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与生态环境效益的统一和平衡。循环经济以资源循环利用为途径,以保护环境、节约资源、能源为重点,以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为原则,实现经济的循环发展。德国1998年修订的《循环经济和废物清除法》第4条规定,首先要避免产生废物,特别重要的是减少废物的量及其危害性;其次是利用和用来获取能源。这些原则在国际上被简化为4R原则,即Reduce(减量)、Recover(再生)、Reuse(再用)、和Recycle(循环)。

国内著名循坏经济研究专家季昆森提出:减量化原则的运用,可概括为"九节一减",包括节地、节水、节种、节肥、节药、节电、节油、节煤、节粮和减人。再利用原则的运用表现为做强加工业,主要体现在对各类农产品及其初加工后的副产品及有机废弃物,进行系列开发、反复加工、深度加工,不断增值。农产品加工后的废弃物多属于原来农产品的组成部分,仍然含有大量有机质,相对开发价值高,开发成本低,且开发技术容易掌握,做好了,其效益可能超过主产业。进一步探索农业节本增效新途径,逐步实现粗放农业向精准农业的转变,如:实施“藏粮于土”、“藏粮于科技”战略,保持和提高我国的粮食综合生产力,处理好农业结构调整、农民增收和粮食安全的矛盾;进一步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加快优势产业带建设,发挥集约种植优势,提高规模效益;推广立体种植和间作套种技术,不断提高复种指数,提高耕地的综合产出效率;做好测土配方平衡施肥技术的推广和应用,配合滴灌技术,逐步实现粗放农业向精准农业的转变。“白色农业”是再循环原则运用的具体体现,“白色农业”目前在农村运用最典型的就是沼气,将人与畜禽粪便、农业废弃物通过微生物发酵产生沼气,可以生产出无公害绿色食品、无污染饲料、肥料、农药以及取之不尽的能源。近几十年来,中国在发展农业微生物能源―沼气方面己取得巨大成绩,在利用农业废弃纤维质资源用微生物发酵技术生产酒精来替代日益枯竭的石油资源方面也取得进展。运用再循环原则,就是要在经营生态环境上做文章,开发安全优质农产品。

二、关注农村循环经济的关键环节和重点领域

就整个社会来讲,发展循环经济必须进行资源审视,密切关注资源循环中的开采、消耗、废弃物产生、农业产业链延伸、资源再生等各个环节的基本途径和重点领域,农村循环经济也不例外。

在资源开采环节,要大力提高资源综合开发和回收利用;在农业资源利用方面,以提升水资源、土地资源和生物资源的利用效率为重点,尤其是对生物质能和微生物资源进行循环利用方面要探索新的发展思路;在资源消耗环节,要大力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时时处处考虑节能降耗;在废弃物产生环节,要大力开展资源综合利用;在农业"废弃物"处理方面,实行资源化利用,实现种植业生产所积累的生物资源全程化利用,畜禽养殖业低排放与粪便利用的资源化;在农业产业链延伸方面,实行清洁生产,使上一环节的废弃物作为下一环节的资源,增加价值链,拓展农业产业化空间;重点关注农业产业循环链的内生延伸与产业联动,加强农业产业循环链整合思路、途径与模式,拓展农业产业化经营领域;在再生资源环节方面,要大力回收和循环利用各种废旧资源。

农业生产过程中由于不合理地农药用药及化肥施用、畜禽粪便排放、农田废弃物处置等,造成农业系统中水体―土壤―生物―大气立体交叉污染。研究表明,我国每年因过量、不合理施肥造成1000多万吨的氮流失到农田之外,污染地下水,便湖泊、河流和浅海水域生态系统富营养化,导致水藻生长过盛,水体缺氧、水生生物死亡;同时,施用的氨肥中有很多以温室气体氧化亚氮形式逸失到空气里。

在社会消费环节,要大力提倡绿色消费。在农村社区建设方面,着力建设循环型社区,开发沼气、太阳能等可再生利用能源,减少外部能量输人,农村生活垃圾处理,实现农村社会生活的“干净化”消费,改善生活环境。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实际上是一种技术方式的革命。近期,应重点在农业清洁化生产的技术链接、绿色生产技术和农业资源多级转化、高效利用与废弃物再生技术、循环农业技术标准规范、农村生态小城镇建设技术等层面,开展整合与集成研究,建立相对完善的推动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技术创新体系。绿色技术包括用于消除污染的环境工程技术,进行废弃物再利用的资源化技术和生产过程的无废、少废及生产绿色产品的清洁生产技术等。建立绿色技术体系的关键是积极采用清洁生产技术,尽可能把环境污染的排放消除在生产过程。

三、探索农村循环经济的合理框架和典型模式

生态农业是在循环经济理念指导下,根据生态系统内物质循环和能量转化规律建立起来的综合农业生态系统,是把农业生产、农村经济、环境保护资源利用等融为一体的新型综合农业体系,是经济、生态、社会三大效益的有机统一。积极探索循环农业的发展模式,就是要根据生态循环再利用、再生产的循环链的原理来抓农业生产,发展经济、生态、社会效益统一;良性循环的生态农业,探索和推广农村循环经济的产业发展模式。只有从资源、环境、产业与消费以及综合循环经济的角度,探索以“无害化、低排放、零破坏、高效益、可持续”统筹规划农业与农村产业、农村生产与生活、农村社区建设与城镇化发展,深人研究我国循环型农业的发展与重点领域,才能合理构建循环型农村经济体系。农业是栽培农作物和饲养牲畜的生产事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农业还包括林业、渔业和农村副业等生产在内。因此,农业循环经济框架可以从“四个方面”为主线来形成,即以粮食及其他农副产品龙头加工企业为依托的加工企业循环经济链条;以畜牧、水产生产加工企业为依托的畜牧、水产加工循环经济链条,大力发展绿色、有机、无公害原料,加工企业要采取先进节能、无污染技术改造传统工艺,提高企业的比较效益;以林业及其加工业为依托的林业循环经济链条;以秸秆综合利用为重点的秸秆循环经济链条。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出版发行的《领导干部循环经济知识读本》一书,总结了我国农村循环经济的主要产业发展模式以及障碍与对策,认为目前农村循环经济主要呈现四大产业发展模式:种植业与养殖业的循环生产模式、以沼气为纽带的循环生产模式、农业与农产品加工业的循环模式、区域一体化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例如,珠三角地区的“基塘”系统模式,江南地区的“鸭稻共生”系统模式,北方的“四位一钵”系统模式、南方的“猪―沼―果―猪”系统模式等,都是我国农民在长期实践中摸索出的比较具体而典型的农村循环经济模式,为我国广大农村地区发展循环经济提供了可贵的理论和实践的借鉴。

四、构建合理的生态村镇体系

农业是百业之基,而“三农问题”是中国进一步发展的瓶颈问题。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速,用循环经济理念指导生态型村镇建设,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形式,并要求从4个子系统来着力构建:一是循环经济产业体系。主要涵盖生态工业、生态农业、生态服务业三大产业,它要求大力推进清洁生产工艺和资源综合利用,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办好生态旅游、绿色饭店和各种绿色服务业。加快传统农业向工业型大农业发展的步伐,培植农业循环经济载体。一方面,搞好循环型农业工业园区建设,制订农副产品加工企业聚集的工业园区发展规划,以生产要素为纽带,将具有上下游共生关系的农副产品加工企业集中在一个相对封闭的园区内,实现有害污染物在园区内的闭路循环,另一方面,做好农副产品出口基地园区建设,大力推进出口农产品的清洁生产,使农副产品达到质量、环保等方面的国际标准。二是村镇基础设施体系。重点是水系统、能源系统、交通系统和建筑系统。要解决水量不均、水质不高的问题,积极治理和预防水、旱灾害,做好做足“水文章”;要大力开展节能降耗工作,推行可再生能源,如发展沼气、太阳能、小水电、地热能、潮汐能、风能等:要完善农村道路布局工作;大力推行建筑节能省地治污技术,使用新型环保建材,体现地方特色建筑风格。三是生态环保体系。要精心挑选搭配绿化树种,有效治污、分类回收利用和元害化处理垃圾等。四是社会事业体系。要树立全面的发展观,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对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事业统筹规划,整体推进。

构建合理的生态村镇体系,关键在于先行设计,也就是说要从规划设计、环境设计、住区设计、产业设计、景观设计等5个方面进行整体策划和设计。

五、健全制度和法律保障

农村循环经济更被专家称为化解“三农”问题的经济模式。循环经济在我国被提出并重视后,大都把视角放在城市工业上,其正确性是毫不怀疑的。因为循坏经济产生于西方发达国家,西方发达国家正是因为工业不循环发展造成了严重工业污染而逼出循环经济的。我国是一个农村人口占70%以上的农业大国,跟工业化程度很高的西方发达国家的国情有很大的区别,加上我国存在严重的“三农”问题。我国的农业生态、农村污染、农民人均资源贫乏,都有待循环经济解决。因此,我国发展循环经济要突出农村,要以发展农村循环经济,来解决“三农”问题。“十二五”期间以国家投人为引导,建立多元化的投人体系,在农业资源循环利用、农作物秸秆与畜禽的粪便资源化与无害化处理、农产品加工过程中的清洁生产与产业链整合、农村社区“净化”等方面在全国开展若干个示范工程建设,

以带动农业循环经济的广泛应用。

国家应立即着手制定农业循环经济发展规划,推进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开辟资金渠道,建设若干领域的农业循环经济的示范工程,加强制度创新,为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发展现代化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参考文献:

[1]董必慧.王少祥.刘意.农村循环经济初探[J]江苏农村经济2005.

[2]季昆森.循环经济原理与应用[M]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

[3]周宏春.刘燕华.循环经济学[M]中国发展出版社2005.

[4]叶堂林农业循环经济模式与途径[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6.

水循环的主要环节篇5

关键词农村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循环经济,即生态经济。它是从改变传统经济“资源——产品——污染排放”式的单向流动,实现了“资源——产品——废物——再生资源——再生产品”的良性循环生产模式,使上一个产品的废弃物成为下一个产品的原料,整个生产过程没有废物排出,从源头上减少了污染物的产生和原材料的损失。循环经济是一项系统工程,涵盖工业、农业和消费等各类社会活动。我国是农业大国,农村是循环经济的重点区域。循环经济某种程度上就是保护生态环境的经济,它是解决中国“农村、农民、农业”问题的重要途径。

1把握农村循环经济发展的4R原则

现行的农业经济发展模式对自然生态环境破坏严重,直接危及生存空间,必然导致经济停滞、下降,破坏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与生态环境效益的统一和平衡。循环经济以资源循环利用为途径,以保护环境、节约资源、能源为重点,以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为原则,实现经济的循环发展。德国1998年修订的《循环经济和废物清除法》第4条规定,首先要避免产生废物,特别重要的是减少废物的量及其危害性;其次是利用和用来获取能源。这些原则在国际上被简化为4R原则,即Reduce(减量),Recover(再生)、Reuse(再用)和Recycle(循环)。

国内著名循环经济研究专家季昆森提出:减量化原则的运用,可概括为“九节一减”,包括节地、节水、节种、节肥、节药、节电、节油、节柴(煤)、节粮和减人。再利用原则的运用表现为做强加工业,主要体现在对各类农产品及其初加工后的副产品及有机废弃物,进行系列开发、反复加工、深度加工,不断增值。农产品加工后的废弃物多属于原来农产品的组成部分,仍然含有大量有机质,相对开发价值高,开发成本低,且开发技术容易掌握,做好了,其效益可能超过主产业。进一步探索农业节本增效新途径,逐步实现粗放农业向精准农业的转变,如:实施“藏粮于土”、“藏粮于科技”战略,保持和提高我国的粮食综合生产力,处理好农业结构调整、农民增收和粮食安全的矛盾;进一步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加快优势产业带建设,发挥集约种植优势,提高规模效益;推广立体种植和间作套种技术,不断提高复种指数,提高耕地的综合产出效率;做好测土配方平衡施肥技术的推广和应用,配合滴灌技术,逐步实现粗放农业向精准农业的转变。“白色农业”是再循环原则运用的具体体现,“白色农业”目前在农村运用最典型的就是沼气,将人与畜禽粪便、农业废弃物通过微生物发酵产生沼气,可以生产出无公害绿色食品、无污染饲料、肥料、农药以及取之不尽的能源。近几十年来,中国在发展农业微生物能源——沼气方面已取得巨大成绩,在利用农业废弃纤维质资源用微生物发酵技术生产酒精来替代日益枯竭的石油资源方面也取得进展。运用再循环原则,就是要在经营生态环境上做文章,开发安全优质农产品。

2关注农村循环经济的关键环节和重点领域

就整个社会来讲,发展循环经济必须进行资源审视,密切关注资源循环中的开采、消耗、废弃物产生、农业产业链延伸、资源再生等各个环节的基本途径和重点领域,农村循环经济也不例外。

在资源开采环节,要大力提高资源综合开发和回收利用;在农业资源利用方面,以提升水资源、土地资源和生物资源的利用效率为重点,尤其是对生物质能和微生物资源进行循环利用方面探索新的发展思路;在资源消耗环节,要大力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时时处处考虑节能降耗;在废弃物产生环节,要大力开展资源综合利用;在农业“废弃物”处理方面,实行资源化利用,实现种植业生产所积累的生物资源全程化利用,畜禽养殖业低排放与粪便利用的资源化;在农业产业链延伸方面,实行清洁生产,使上一环节的废弃物作为下一环节的资源,增加价值链,拓展农业产业化空间;重点关注农业产业循环链的内生延伸与产业联动,加强农业产业循环链整合思路、途径与模式,拓展农业产业化经营领域;在再生资源环节方面:要大力回收和循环利用各种废旧资源。

农业生产过程中由于不合理地农药用药及化肥施用、畜禽粪便排放、农田废弃物处置等,造成农业系统中水体——土壤——生物——大气立体交叉污染。研究表明,我国每年因过量、不合理施肥造成1000多万吨的氮流失到农田之外,污染地下水,使湖泊、河流和浅海水域生态系统富营养化,导致水藻生长过盛,水体缺氧、水生生物死亡;同时,施用的氮肥中有很多以温室气体氧化亚氮形式逸失到空气里。

在社会消费环节,要大力提倡绿色消费。在农村社区建设方面,着力建设循环型社区,开发沼气、太阳能等可再生利用能源,减少外部能量输入,农村生活垃圾处理,实现农村社会生活的“干净化”消费,改善生活环境。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实际上是一种技术范式的革命。近期,应重点在农业清洁化生产的技术链接、绿色生产技术和农业资源多级转化、高效利用与废弃物再生技术、循环农业技术标准规范、农村生态小城镇建设技术等层面,开展整合与集成研究,建立相对完善的推动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技术创新体系。绿色技术包括用于消除污染的环境工程技术,进行废弃物再利用的资源化技术和生产过程的无废、少废及生产绿色产品的清洁生产技术等。建立绿色技术体系的关键是积极采用清洁生产技术,尽可能把环境污染的排放消除在生产过程。

3探索农村循环经济的合理框架和典型模式

生态农业是在循环经济理念指导下,根据生态系统内物质循环和能量转化规律建立起来的综合农业生态系统,是把农业生产、农村经济、环境保护资源利用等融为一体的新型综合农业体系,是经济、生态、社会三大效益的有机统一。积极探索循环农业的发展模式,就是要根据生态循环再利用、再生产的循环链的原理来抓农业生产,发展经济、生态、社会效益统一,良性循环的生态农业,探索和推广农村循环经济的产业发展模式。只有从资源、环境、产业与消费以及综合循环经济的角度,探索以“无害化、低排放、零破坏、高效益、可持续”统筹规划农业与农村产业、农村生产与生活、农村社区建设与城镇化发展,深入研究我国循环型农业的发展与重点领域,才能合理构建循环型农村经济体系。农业是栽培农作物和饲养牲畜的生产事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农业还包括林业、渔业和农村副业等项生产在内。因此,农业循环经济框架可以从“四个方面”为主线来形成,即以粮食及其他农副产品龙头加工企业为依托的加工企业循环经济链条;以畜牧、水产生产加工企业为依托的畜牧、水产加工循环经济链条,大力发展绿色、有机、无公害原料,加工企业要采取先进节能、无污染技术改造传统工艺,提高企业的比较效益;以林业及其加工业为依托的林业循环经济链条;以秸秆综合利用为重点的秸秆循环经济链条。

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出版发行的《领导干部循环经济知识读本》一书,总结了我国农村循环经济的主要产业发展模式以及障碍与对策,认为目前农村循环经济主要呈现四大产业发展模式:种植业与养殖业的循环生产模式、以沼气为纽带的循环生产模式、农业与农产品加工业的循环模式、区域一体化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例如,珠三角地区的“基塘”符合系统模式,江南地区的“鸭稻共生”系统模式,北方的“四位一体”系统模式、南方的“猪——沼——果——猪”系统模式等,都是我国农民在长期实践中摸索出的比较具体而典型的农村循环经济模式,为我国广大农村地区发展循环经济提供了可贵的理论和实践的借鉴。

4构建合理的生态村镇体系

农业是百业之基,而“三农问题”是中国进一步发展的瓶颈问题。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速,用循环经济理念指导生态型村镇建设,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形式,并要求从四个子系统来着力构建:一是循环经济产业体系。主要涵盖生态工业、生态农业、生态服务业三大产业,它要求大力推进清洁生产工艺和资源综合利用,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办好生态旅游、绿色饭店和各种绿色服务业。加快传统农业向工业型大农业发展的步伐,培植农业循环经济载体。一方面,搞好循环型农业工业园区建设,制订农副产品加工企业聚集的工业园区发展规划,以生产要素为纽带,将具有上下游共生关系的农副产品加工企业集中在一个相对封闭的园区内,实现有害污染物在园区内的闭路循环。另一方面,做好农副产品出口基地园区建设,大力推进出口农产品的清洁生产,使农副产品达到质量、环保等方面的国际标准。二是村镇基础设施体系。重点是水系统、能源系统、交通系统和建筑系统。要解决水量不均、水质不高的问题,积极治理和预防水、旱灾害,做好做足“水文章”;要大力开展节能降耗工作,推行可再生能源,如发展沼气、太阳能、小水电、地热能、潮汐能、风能等;要完善农村道路布局工作;大力推行建筑节能省地治污技术,使用新型环保建材,体现地方特色建筑风格。三是生态环保体系。要精心挑选搭配绿化树种,有效治污和分类回收利用和无害化处理垃圾等。四是社会事业体系。要树立全面的发展观,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对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事业统筹规划,整体推进。

构建合理的生态村镇体系,关键在于先行设计,也就是说要从规划设计、环境设计、住区设计、产业设计、景观设计等五个方面进行整体策划和设计。

5健全的制度和法律保障

农村循环经济更被专家称为化解“三农”问题的经济模式。循环经济在我国被提出并重视后,大都把视角放在城市工业上,其正确性是毫无怀疑的。因为循环经济产生于西方发达国家,西方发达国家正是因为工业不循环发展造成了严重工业污染而逼出循环经济的。我国是一个农村人口占70%以上的农业大国,跟工业化程度很高的西方发达国家的国情有很大的区别,加上我国存在严重的“三农”问题。我国的农业生业生态、农村污染、农民人均资源贫乏,都有待循环经济解决。因此,我国发展循环经济要突出农村,要以发展农村循环经济,来解决“三农”问题。建立我国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法律保障体系,制定相应的政策保障体系与扶持措施。近期考虑开展循环农业促进法的前期工作,尽可能出台“促进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从税收、金融保障等方面制定促进循环型农业发展的优惠政策。“十一五”期间以国家投入为引导,建立多元化的投入体系,在农业资源循环利用、农作物秸秆与畜禽的粪便资源化与无害化处理、农产品加工过程中的清洁生产与产业链整合、农村社区“净化”等方面在全国开展若干个示范工程建设,以带动农业循环经济的广泛应用。

国家应立即着手制定农业循环经济发展规划,推进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开辟资金渠道,建设若干领域的农业循环经济的示范工程,加强制度创新,为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发展现代化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参考文献

1解振华.领导干部循环经济知识读本[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5

2解振华.关于循环经济理论与政策的几点思考[N].光明日报,2003-11-03

3常纪文.欧盟循环经济立法的经验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国际借鉴,2004(8)

水循环的主要环节篇6

今天召开的全省工业循环经济工作会议主要任务是:认真贯彻全省循环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深入实施“八八战略”,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明确目标,落实措施,扎实推进工业循环经济工作。

一、“十五”以来我省开展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的主要工作

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我们认真实施“八八战略”和全面建设“平安**”,将发展循环经济与推进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结合起来,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积极开展资源节约、综合利用和清洁生产三大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工业经济得到可持续发展

1、加快推进先进制造业建设。我们坚决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制定了《**省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规划纲要》,明确了我省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的总体目标、发展重点、建设途径和保障体系。在“规划纲要”的指导下,了《**省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重点领域关键技术及产品导向目录》,专门把发展循环经济纳入先进制造业产品目录中,把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与资源供给、环境容量一起筹划,协调发展,实现与循环经济的有机结合。

2、着力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十五”以来,我们积极把握投资方向,优化投资结构,大力利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发展新兴产业和高技术产业。围绕改善质量、提高品质、降低消耗、节约资源,高起点、高水平地组织实施了纺织、轻工、机械、化工、医药、建材和食品等7个行业17个重大工业结构调整改造专项,促进产业结构向技术水平高、资源消耗少、经济效益好且对环境影响小的方向转变,努力建设节约型、环保型工业经济。

3、坚决贯彻落实中央宏观调控政策。重视解决钢铁、水泥等高耗能、高污染行业的盲目投资和低水平扩张,实行差别电价政策,用经济手段促进资源节约型产业的发展。近几年来,我们积极推广新型干法回转窑技术,淘汰落后的机立窑设备,水泥工业结构调整取得突破性进展。**年以来,我省共建成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69条,形成生产能力6000多万吨;同时,拆除机立窑313台,压缩生产能力**多万吨。预计到今年底,全省新型干法水泥生产能力占水泥总生产能力的比例将达到80%以上,继续保持全国领先地位。

(二)以节约资源、综合利用、清洁生产为抓手,开展工业循环经济工作

1、重视政策法规建设,构建循环经济保障体系。我省较早较快地抓节能、节水、节材、节地工作,初步形成了资源节约的政策规章体系框架。几年来,先后制定出台了《**省人民政府关于全面推行清洁生产的实施意见》、《**省能源利用监测管理办法》、《**省散装水泥管理办法》和《**省新型墙体材料开发利用管理办法》。去年底以来,加快了有关推动循环经济发展的政策制定工作。在金副省长的直接指导下,出台了《关于加快工业循环经济发展的意见》、《关于加强节约用电工作的意见》和《关于加强工业节水工作的通知》;《关于加强节约原材料工作的通知》进入了省政府领导签发程序。在积极实施《**省“十五”节能和新能源发展规划》、《**省“十五”资源综合利用发展规划》的同时,着手编制“十一五”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规划,以指导今后循环经济的顺利开展。

2、以节电、节水为重点,大力推进资源节约工作。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和《**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办法》,全面开展能源利用监测(审计),促进企业合理用能;制定重点行业用水定额,推进节能、节水工作持续、有效地开展。到**年底,全省共对电力、建材、轻工、石化等行业的582家重点用能单位进行了能源监测,占全省重点用能企业总数的48%。据对200家企业统计,通过整改形成年节煤能力36万吨,产品能耗平均下降4%,直接经济效益达4亿元。全省能源综合利用效率从“八五”末的不足30%,稳步提高到目前的35%左右,处于全国先进水平,万元GDP综合能耗逐年下降,大大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基本实现了新增能源消耗中一半靠节约的战略目标。

3、以废弃资源利用为切入点,发展综合利用事业。主要针对矿产资源开采过程中的共生、伴生矿,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渣、废水(废液)、废气、余热、余压,生产和消费过程中产生的各种废旧物资开展资源综合利用,充分利用国家的税收优惠政策,积极组织企业认定工作。

到**年底,全省经认定的资源综合利用生产企业和回收企业2663家,其中生产性企业达324家,年利用废弃资源3100万吨,综合利用产品销售额达到165亿元。利用含银废渣、废液回收提炼白银,年生产白银500吨左右,占全国产量的四分之一;再生资源回收企业2339家,回收废旧钢铁、废纸、废塑料等1817万吨,销售额369亿元。废旧家电及电子产品回收处理体系建设工作顺利起步,废旧轮胎回收利用技术研发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目前全省各地已初步形成了以回收利用废纸、废塑料、废有色金属等再生资源为鲜明特征的园区和产业,废弃资源利用量、覆盖面都居全国前列。

4、以创建绿色企业为目标,积极推行清洁生产。认真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在省政府《关于全面推行清洁生产的实施意见》指导下,制定了《绿色企业(清洁生产先进企业)创建办法》等相关文件。到**年底,全省完成了印染、电镀、医药、化工等重点污染行业135家清洁生产企业试点。通过审核,这些企业将实施无/低费方案2521个,实施中/高费方案492个,清洁生产总投入7.9亿元,年可产生经济效益61082万元,削减废水3378万吨,削减二氧化硫2423吨,削减COD6858吨。

(三)重视发展节约型经济,促进新型墙体材料和散装水泥事业

到**年底,全省生产新型墙体材料237亿块标砖,新型墙体材料生产比例达到79%、应用比例达到92%。据测算,**年因生产和应用新型墙体材料,节约土地3.9万亩,节能147万吨标煤,利用工业废渣405万吨,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新型墙体材料产量、生产比例、建筑应用比例等指标提前超额完成《**省墙体材料改革与建筑节能“十五”规划》中确定的目标,走在了全国前列。

**年全省散装水泥应用超过4500万吨,散装率达58%,连续多年位居全国第一。全年节约包装纸27万吨(折合优质木材120万立方米),节约煤炭35万吨,节约电力3.2亿度,节水4400万吨,减少粉尘排放16万吨。

(四)大力开展宣传工作,增强全民资源、环境、节约的意识

几年来,我们突出大力推进节约降耗,缓解能源瓶颈制约的主题,着力抓好以“节能宣传周”、节电技术产品推介、废旧家电回收利用体系建设试点、发展散装水泥和新型墙体材料等工作为重点的宣传。采取省、市、县三级联动,企业、街道社区、居民自觉参与的方式,利用各种新闻媒体,统一制作宣传画册,举办专题研讨会、技术交流会、技术成果展览等多种形式的活动,宣传国家有关节约资源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宣传推进资源节约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近年来,全省有60多万群众参观了各类资源节约产品(技术)展览、咨询等活动,发放节约资源知识小册子、宣传资料等近30多万册,全社会重视环境、节约资源的良好氛围逐渐形成。

二、示范引路,加快推进工业循环经济的发展

循环经济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资源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少自然资源消耗、降低废物处置、提高资源生产率为目标,实现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消耗和环境成本,获得尽可能最大的经济和环境效益,使经济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相和谐。工业循环经济是整个循环经济的主体和核心。根据《**省循环经济发展纲要》和《关于加快工业循环经济发展的意见》,下一步工作要紧紧抓住“四节一利用”(即节能、节水、节地、节材和资源综合利用),具体的目标任务、工作重点和措施等方面,国家和省下发的相关文件中都已明确,我就不再重复。

示范引路,以点带面,是发展工业循环经济的重要举措,这里我就做好全省工业循环经济试点工作讲几点意见:

(一)高度重视工业循环经济试点工作

工业循环经济是全社会循环经济发展的重点,试点工作又是促进工业循环经济发展的重要切入点和抓手,对于促进全省工业循环经济发展起到示范和引导的作用,特别是对于促进本地区循环经济发展意义重大。试点工作搞的成功与否,一定程度上关系到下一步工业循环经济是否可以顺利推进。因此,各地及有关部门要切实重视工业循环经济试点工作,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周密策划,统筹安排,跟踪指导,真正把试点工作做好,使试点市、县、园区与企业成为全省乃至国内区域循环经济的典范。

(二)工业循环经济试点

在《关于加快工业循环经济发展的意见》中,我们提出了实施“4121”示范工程。即确定4个市、10个县(市、区)、20个工业园区(块状经济)和100家企业作为省级工业循环经济首批试点。

4个市是嘉兴、湖州、绍兴和台州。10个县(市、区)分别是杭州的萧山区、滨江区,宁波的镇海区、宁海县,温州的龙湾区、乐清市,金华的永康市,衢州的龙游县,丽水的云和县,舟山的定海区。这些试点主要是些有基础、有潜力的高资源消耗地区(区域),在试点区域内以生态化改造为目标,构建、整合资源流、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和技术流,建设共有技术平台和基础设施,围绕主导产业招商,发展生态工业,实现区内资源消耗减量化和循环化,在节约资源的同时,拉长工业经济产业链;100家工业企业的试点,主要集中在皮革制品、医药、精细化工、造纸、冶金与金属加工、日用塑料制品、木制品及造纸、食品加工和建材等高资源消耗、高污染行业,开展循环经济有一定基础,“三废”利用较好,管理和工艺设备较先进或实施清洁生产成绩显著的较大型企业。

(三)工业循环经济试点要求

1、明确责任,落实任务。试点市、县、园区和企业要根据法律、法规和社会进步的要求,按照循环经济的理念,结合本地区、本企业的发展现状和发展前景,以突出解决重点问题为核心,系统谋划工业循环经济发展战略,尤其是企业要勇于担负起社会责任,坚持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一起抓。

2、建立和完善工作机构。试点市、县、园区和企业要建立和完善组织机构,明确职责,落实专门人员负责促进工业循环经济推进工作。

3、制定规划或工作计划。试点市、县和园区(块状经济)今年要启动促进工业循环经济发展规划编制工作,试点企业可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发展计划,要求2005年底前完成计划,2006年底前完成规划。根据先进制造业规划和生态省建设要求,提出明确的目标、任务,要深入研究区域内的资源流、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和技术流的构建与整合,规划产业链的延伸、共有技术平台和基础设施的建设,在逐步实现区域内资源消耗减量化和循环化方面,尽可能有量化的指标体系和扎实的工作举措。

4、建立和完善评估考核指标。试点市、县、园区和企业要研究和制定工业循环经济评估指标体系,包括主要产业发展、资源消耗、主要污染物排放递减及产出效益指标要求等。建立考核制度,定期对能耗、水耗、“三废”排放、资源综合利用等方面情况进行考评。

5、制定必要的扶持政策。试点市、县要制定实实在在的扶持政策并加以落实,支持本地区工业循环经济发展。

6、试点单位的主要工作方向和内容。围绕“集约化生产”和“节约型经济”的目标要求,重点做好“四节一利用”工作。一是要主动调整和优化区域产业结构和企业产品结构,突出主导产业,加快技术进步,提高产品质量,降低资源消耗,减少环境污染,推进循环型企业建设;二是要大力开展技术创新与技术进步,突出抓好资源节约和替代技术、能量梯级利用技术、延长产业链和相关产业的链接技术、“零排放”技术、有毒有害原材料替代技术、废弃物综合利用技术、绿色制造技术及产业化。当务之急,是推广应用一批现有的成熟的技术工艺和产品,同时,加强对共性技术的攻关,解决工业循环经济发展的技术瓶颈。三是要广泛采用清洁生产技术,使企业产品单位产品能耗、物耗、水耗及污染物排放达到国内或国际先进水平,提高资源的产出效率,提高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创建废水“零排放”企业。示范园区内企业和试点企业要在2007年前完成清洁生产审核并实施。

(四)工业循环经济试点管理

1、促进工业循环经济发展的管理。在省政府领导下,省经贸委负责全省工业循环经济(试点)促进工作,包括制定政策,基础工作,制定规划、计划,目标考核等。各地经贸部门根据政府的部署,负责当地工业循环经济(试点)的促进与落实工作,工业园区与企业要配合当地经贸部门,共同推进工业循环经济发展。

2、研究制定科学的考核办法与指标体系。要求各试点市、县、园区积极制定循环经济建设考核指标体系,加强各项基础统计和监管工作,逐步实现量化管理,加强管理区域内和企业间信息平台建设和协调发展机制建设,提高服务水平。

3、加强工业的源头管理。试点区域、试点企业要按照有关规定,对新建、改建和扩建项目中的原料使用、资源消耗、资源综合利用以及污染物产生与处置等进行分析论证,优先采用资源利用率高以及污染物产生少的技术、工艺和设备。不得新上、转移、生产和使用国家和省明令禁止的落后生产能力、工艺和产品。定期公布节能、节水、资源综合利用技术、产品导向目录。

按照国家和省节能、水资源利用等已经出台的法律、规章的要求,加强对重点用能、用水单位的监管,加强对示范企业实行万元产值能源、主要原材料、水资源等消耗和“三废”排放量监管。各市也要加快能源、水资源利用监管机构和监管队伍建设,依法加强对示范企业用能、用水、用材、用地状况的监督、检查与服务。各行业协会和有关中介服务机构要加强与试点单位联系,强化咨询、服务,共同促进工业循环经济发展。

水循环的主要环节篇7

在《循环经济促进法》出台之前,一些省市先行先试,在循环经济地方立2007年间,全国有12个城市正式制定与循环经济相关的法律、法规和规章。其中直辖市1个:重庆市;省会城市4个:贵阳市、杭州市、太原市、南宁市;计划单列市3个:厦门市、深圳市、青岛市;其他城市4个:铜陵市、芜湖市、金华市、日照市。这些地区经济比较发达,较早地认识到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性,并以各种《条例》、《办法》、《决定》、《意见》等文件形式固定下来分步付诸实施。

2004年11月1日,贵阳市作为全国首批循环经济城市试点,率先制定了《贵阳市建设循环经济生态城市条例》,以地方性法律形式确立了循环经济生态城市的发展方向。深圳市在循环经济地方立法方面也走在全面。2006年3月22日,深圳市人民代表大会批准通过《深圳经济特区循环经济促进条例》,将发展循环经济以地方性法律形式固定下来。循环经济立法的实践在经济发达的上海也进行得如火如荼。目前,上海已将循环经济列入地方立法计划,以法规形式保障上海节约型城市的发展。经济大省浙江省也已经确定,到2010年底建成一批循环经济发展的示范工程,基本形成比较完善的发展循环经济的政策法规体系、技术创新体系和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为建立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奠定基础。

二、武汉循环经济地方立法的现状

近年来,武汉市对循环经济地方立法进行了有益的探索。武汉市共制定循环经济发展有关的地方性法规5件,分别是:①《武汉市环境保护条例》;②《武汉市城市节约用水条例》;③《武汉市建筑节能与新型墙体材料应用管理条例》;④《武汉市城市规划条例》;⑤《武汉市再生资源回收管理条例》。

武汉市政府规章8件,分别是:①《武汉市环境污染防治设施管理办法》;②《武汉市禁止生产销售使用难降解一次性塑料餐具暂行规定》;③《武汉市危险废物防治办法》;④《武汉市环境影响评价实施办法》;⑤《武汉市机动车排气污染防治办法》;⑥《武汉市地下水管理办法》;⑦《武汉市建设项目配套建设节水设施管理规定》;⑧《武汉市个人建设住宅管理规定》。

市人民政府及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名义制发的规范性文件14件,分别是:①《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武汉市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的通知》;②《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转发武汉市清洁生产实施方案的通知》;③《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节能工作的意见》;④《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转发武汉市节能降耗统计监测体系实施方案和单位生产总值能耗考核体系实施办法的通知》;⑤《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开展节能目标责任现场评价考核的通知》;⑥《市人民政府关于加速淘汰消耗臭氧层物质的公告》;⑦《市人民政府关于划定高污染燃料禁燃区的通告》;⑧《市人民政府关于限制生产销售使用塑料购物袋的通告》;⑨《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环境监管做好主要污染物减排工作的通知》;⑩《武汉市生活污水分散处理设施运行费用补贴暂行规定》;《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转发武汉市工业节能减排行动方案的通知》;《武汉市电力需求侧管理实施办法(暂行)》;《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发展天然气汽车的通知》;《市人民政府关于禁止生产销售和使用粘土砖的通告》。

三、武汉循环经济地方立法存在的主要问题

虽然武汉市在循环经济立法方面作了一些探索和努力,取得了一定成效,但还存在着诸多不足:一是缺乏有关循环经济的综合性地方性法规。现有的法规,有的仅从某一方面规范循环经济,如节水、节能、资源回收等,有的只是在法规的个别条款中体现了循环经济的精神,而对循环经济的发展缺乏全面、系统的规范和保障机制,与循环经济的目标——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还相差甚远。二是有关循环经济方面的单项法规还不够完善。发展循环经济是一个大课题,不仅需要制定综合性法规,还需要制定与之配套的单项法规,重点是加强节能、节水、节地、节材、资源综合利用和废旧物的循环利用等。从我市现有的立法看,已制定了再生资源回收、节水、建筑节能等有关循环经济方面的单项法规,但对节能、节地等其它方面的单项法规还没有涉及。三是有的法规规定过于原则,操作性不强,缺乏强制性与操作性,仅仅成为宣示性、引导性条款,在实践中很难落实到位。

四、武汉循环经济地方立法的初步构想

推行循环经济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种全新的经济运行模式,是武汉市“两型社会”建设的突破口。武汉市的循环经济立法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循环经济立法中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突出以下原则和指导思想:

一是解放思想,突出“两型社会”特色和武汉特色。在武汉市进行“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是武汉市改革发展的重大战略机遇,与以前的经济特区及浦东和滨海新区相比,虽然国家没有给予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明确政策,但给了创新权、试验权,可以大胆创新、大胆试验。我们一定要紧紧抓住这个机遇,并且充分利用好,解放思想,深化改革,大胆试验,加快发展。“两型社会”的改革试验,可能有很多举措是国家法律法规还没有规范、也很难在近期进行规范的,这就要充分发挥地方立法的创制性、先行性和试验性的功能,加快制定包括循环经济在内的“两型社会”建设所需的有特色的地方性法规,为“两型社会”建设发挥导向和保障作用。

二是减量化优先原则。西方发达国家发展循环经济一般侧重于废物再生利用,而武汉市正处于工业化中后期阶段,能耗物耗过高,资源浪费较为严重,因此前端减量化的潜力很大,要特别重视资源的高效利用和节约使用。

三是法律规范要有力度。对高消耗、高排放的行为要有硬约束。着力解决能耗高、污染重、影响武汉市循环经济发展的重大问题。对主要工业行业和重点企业,要明确提出节能减排的约束性要求。同时,通过制定一系列的激励政策,为企业或个人按照循环经济的要求进行生产和生活活动提供指导规范,支持和推动企业等有关主体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四是建立以生产者为主的责任延伸制度。在传统的法律领域,产品的生产者只对产品本身的质量承担责任,而现代社会发展要求生产者还应依法承担产品废弃后的回收、利用、处置等责任。也就是说,生产者的责任已经从单纯的生产阶段、产品使用阶段逐步延伸到产品废弃后的回收、利用和处置阶段。为此,循环经济立法要根据产业的特点,对生产者在产品废弃后应当承担的回收、利用、处置等责任作出相应规定。

五是要建立激励机制。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仅靠行政强制手段是不够的,必须依法建立合理的激励机制,调动各行各业各类主体的积极性,激励他们走循环经济的发展道路。主要包括:建立循环经济发展专项引导资金;对循环经济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实行财政支持;对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产业活动给予税收优惠;对有关循环经济项目实行投资倾斜;实行有利于循环经济发展的价格政策、收费制度和有利于循环经济发展的政府采购政策。

水循环的主要环节篇8

论文摘要:水是万物之源,然而,在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下。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长,我国水污染日益严重,水资源严重短缺,已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要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盐须在循环经济的理念下,改革、完善我国现行水资源保护制度,为水资源保护提供强有力的法律保障。

水是生命的源泉,是人类和其他一切生物生存和发展不可缺少也不可替代的环境要素。我国水资源总量为2,8万亿立方米,但人均占有量只有2220立方米,约为世界人均水量的四分之一。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加。特别是在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下。我国的水资源浪费和水污染十分严重,使得水资源的供求矛盾日益突出。目前,我国七大重点流域有机污染普遍,各流域干流有57,7,的断面为三类水质,21,6,为四类水质,6,9,为五类水质,13,8,为五类以上水质,主要湖泊富养营化问题突出,城市地下水50,以上受到严重污染,流经城市的河流水质90,不符合饮用水水质标准,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水资源短缺、水污染严重仍将是我国水环境面临的突出问题,同时也是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一大瓶颈,

要解决日益严峻的人水之争,实现经济、社会、环境效益的和谐统一。除了要借助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法律的协凋、平衡与保障更是不可缺少,在新的形式下,改变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在循环经济的理念下,建立完善的水资源保护法律制度,是实现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

一,循环经济的内涵及其对水资源保护的意义

循环经济是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提出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之后,在少数发达国家中出现的新的经济发展模式,此后为许多国家所接受和倡导。循环经济是相对于传统经济而言,其基本内涵是废弃物的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要求首先是在生产和生活的全过程中讲求资源的节约和有效利用,以减少资源的投入,实现废弃物的减量化,其次是对生产和消费产生的废弃物进行综合利用,体现回收再使用和循环利用的原则,达到废弃物的资源化,最后是对不能循环再生的废弃物进行无害化处理。使其不对环境带来污染。具体到水资源的保护,是指在生产和生活的全过程中。尽量减少水资源的利用、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和对废水进行无害化处理,循环经济将水资源保护从传统的“末端治理”引向“源头治理”、“污染预防”,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功效。在中国这样一个13亿人口的大国。要解决水资源日益短缺、水污染日益严重的这一迫在眉睫的重大难题,必须走循环经济之路,建设节水型社会,目前,我国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只有60,,发达国家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一般在90,以上,我国万元GDP用水量约为世界平均水平的4倍,是美国等先进国家的8倍。若2030年和2050年全国废污水再生利用率达到80,和95,,则污水再生量将达到680亿m3—850亿m3和1000亿一1450亿m3,将大大缓解未来我国水资源紧张状况并改善环境。因此,要有效保护水资源,应将循环经济的理念贯穿于水资源保护立法,让其成为被社会普遍接受、有效运转的制度。为我国水资源的循环利用、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法制保障。

二,我国水资源保护法律制度现状及存在问题

基于水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世界各国都非常重视水的法律保护,我国亦不例外。现有有关水资源保护、管理的法律、法规众多,已基本形成了一个有水法律(4件,《水法》、《水污染防治法》《水土保持法》和《防洪法》)、行政法规(20件)、地方性法规(160多件)和水利部等部门规章(90件)、地方政府规章(170多件)和规范性文件组成的水法规体系,为水资源的保护管理及水利法制建设提供了良好的基础,使各项水事活动基本实现有法可依。为适应社会、经济发展,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缓解我国的水资源危机,2008年2月28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对《水污染防治法》进行了再次修订(已于2008年6月1日开始实施),新法在加大政府责任、明确违法界限,强化有关制度、关注农业农村水污染防治、做好水污染事故应急处置及加大违法排污处罚力度等方面,都有一些新的刚性规定,扩大了处罚对象、提高了处罚标准,赋予了环保部门更多的处罚手段和权力,使我国水资源保护立法工作上了一个新的高度,

然而,总览现行水资源保护法律制度,仍能发现其与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水型社会不相适应的一些问题,

(一)法律体系之符合,不完善

首先。作为循环经济基本法的《循环经济法》尚未出台。我国从20世纪90年代起引入了关于循环经济的思想,此后对于循环经济的理论研究和实践不断深入,然而,《循环经济法》从2005年开始由全国人大环资委组织起草。2007年8月27日,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29次会议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法》(草案)进行了初审,但至今仍未出台。《循环经济法》是循环经济法律体系的核心,它的缺失导致难以形成建设循环型社会的大背景,使得建没节水型社会所需的各类社会资源如法律保障、政策扶持等都难于获取。从而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

其次。已有法律、法规缺乏循环经济理念。现行水资源保护法律、法规中,除新修订的《水污染防治法》在立法上明确了可持续发展的目的(第一条为了防治水污染,保护和改善环境。保障饮用水安全,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制定本法)外,其它法律、法规在立法理念上仍停留在“末端治理”的阶段,没有更多地从“源头治理”出发,对于节约用水、污水再生利用等体现循环经济理念的制度规定较少。因此多年来,我国水短缺、水污染一直没有得到有效的控制。

(二)相关基本制度之缺失

循环经济是一种反传统的经济模式,具有典型的建构性,循环经济理念下的水资源保护需要相应的基本制度作支撑,然而我国目前与循环经济相契合的一系列水资源保护制度尚不完善或缺失。

首先,目前的节水和污水再生利用制度存在诸多缺陷。循环经济的首要原则是减量化,因此,节水是水资源保护的首要环节,但我国有关节水的法律制度还比较薄弱,《水法》等国家和地方已颁布的法律文件,虽然对节水有所规定,然而对于浪费水的行为却未规定任何法律责任,已有相关法律、法规偏重于末端治理,对于从源头节水和减少水资源浪费规定甚少,有关推行节水技术的配套政策和措施不到位,节水标准体系不健全,如煤炭、水泥、电解铝等其他一些耗水量较大的行业尚无节水标准,服务业、农业领域也还没有制定节水标准,在污水再生利用方面,目前我国尚未建立城市污水再生利用规划制度,在城市建设规划中,虽然进行了城市的供水及排水规划,但在污水再生利用方面缺乏统一的规划,由于相关法律没有硬性规定以及没有按照市场化进行运作,目前我国城市普遍存在污水集中处理滞后和中水利用率低的现象,使水资源危机日益严重。

其次,与循环经济配套的一系列水资源保护激励机制尚未建立。例如。目前我国的排污收费制度存在收费项目不全和收费标准偏低等问题,排污费低于治理成本,使排污者宁愿缴纳排污费也不愿意治理。低价购买合法排污权的现象十分普遍。当然,新的《水污染防治法》加大了违法排污处罚力度、扩大了处罚对象、提高了处罚标准,这将提高生产者的排污成本,对排污具有一定的遏制作用,但同时,我国目前尚未开征水资源税,并未将水资源的环境价值计人经济成本,企业运作的外部经济,仍然是导致水资源大量浪费和污染的关键因素。

(三)水之源管理体制之缺陷

目前,我国对水资源实行流域管理与行政区域管理相结合的管理体制,对水资源污染控制采取分级和分部门的管理体制,这种管理体制存在较大缺陷,首先,现行的流域管理机构,其性质和权限都不足以实现综合统一管理,并且相应的配套法规不健全,流域管理机构的权限划分,流域管理在实际生活中的具体适用仍需要进一步明确,这十分不利于流域水资源的合理规划和水污染的全面系统防治,其次,根据现行有关法律规定,环保部门对水环境保护工作实施统一监督管理,水利、城建、交通、市政等部门分工负责,但并未明确环保部门统一监督管理权和其他有关主管部门管理权之间的关系。这使得部门职能和利益交叉。不利于集中统一执法,造成执法不便,同时,各部门之间争夺权力、推诿责任。不利于对节水及污水再生利用工作的监管,在中央和地方水资源管理的关系上,我国实行分级管理制,中央一般无权取代地方的执法权力。从而导致水资源管理中的地方保护主义严重。

(四)公众参与之不足

虽然《水污染防治法》、《水法》等一些对水资源保护的法律法规,其中涉及到对非持续消费的节制和对绿色消费的倡导,但目前我国还没有一部关于规范消费活动和行为的法规。绿色消费是广大社会公众参与循环经济消费的行为规范,而我国的绿色消费起步较晚,还没有成为人们的消费习惯。在水资源的利用和保护上,仍未摆脱“天赐之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传统观念,节水和对水的再生利用意识还比较淡薄。同时,公众参与水资源、水环境保护的法定渠道还不多,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我国建设节水型社会的进程。

三,完善我国水资源保护法律制度的建议

(一)完善水资源保护法律体系,依法落实科学发展观

1,构建循环经济的法律体系。针对我国环境问题日益严重、生态安全岌岌可危的客观情况。应充分考虑我国国情,借鉴与吸收国外先进经验成果。先行出台《循环经济法》,对建立循环型社会遵循的宗旨及基本原则、可循环资源的循环和处置的原则以及对国家、企业和公众在发展循环经济中的责任予以规定。在此基础上。加快制定循环经济的单行法规和标准,如废旧家电、电子产品、废旧轮胎、建筑废物、包装废物,、农业废物等资源化利用的法规和规章,对资源的回收、再生利用作出特殊的规定,加快完善循环经济的标准体系。如制定高耗能、高耗水及高污染行业市场准人标准,制定重点行业清洁生产评价标准和涉及循环经济的有关污染控制标准,推动循环型社会的形成,从而为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节水型社会提供良好的法制大背景。

2,适应循环经济的要求,改革,完善现有水资源保护单行法规与标准。修订《水法》、《水土保持法》等单行法规的部分内容,在循环经济的理念下,突出“源头治理”,节约用水,同时,根据建立循环型和节水型社会的要求,制定水资源再生利用的专门法规,例如制订《资源再生利用管理条例》、《污水再生利用管理办法》等,专项立法应对污水处理主体的市场准入制度、运营机制及相关法律责任作出具体规定。同时应建立健全各行业节约用水的国家、地方标准体系。制定高耗水及高污染行业市场准人标准。依法规范企业与个人节约用水、污水再生利用的法定义务,明确浪费水的法律责任。

(二)建立健全相关制度,推动环境经济下的水资源保护

1,完善节水和污水再生利用制度。首先,要完善节水和污水再生利用规划制度。污水再生利用应纳入城市总体规划和各类水资源利用规划之中,其次,城市节约用水要真正落实“三同时、四到位”,即建设项目主体工程与节水设施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使用,取水用水单位必须做到用水计划到位、节水目标到位、节水措施到位和管水制度到位。最后。要尽快完善有关推行节水技术的配套优惠政策和措施,健全节约用水社会化服务体系。培育和发展节水产业。

2,建立节水和污水再生利用专项资金制度。基金的收入来自国家财政拨款、环境税费及企业和个人捐赠,对节水和污水再生利用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实行财政支持,对科研单位和企业在水资源节约、替代和循环利用等领域的研究开发活动给予资金倾斜,使节水和污水再生利用研究开发资金风险社会化,有利于节水新技术、新产品的研究开发及推广。

3,健全水资源税费制度。目前。我国的排污收费制度存在收费项目不全和收费标准偏低等问题,排污费低于治理成本,使排污者宁愿缴纳排污费也不愿意治理,低价购买合法排污权的现象十分普遍。因此,应在科学论证的基础上。较大幅度地提高收费标准,使排污收费切实起到预防和控制水污染的作用。同时。应将水资源税作为环境税之一。尽快开征。以缓解日益突出的缺水问题,总之,采取国家实行环境税,地方实行排污收费的“双轨制”,将水资源的环境价值计入经济成本,有利于遏制水资源浪费和减缓水环境污染。

(三)改革水资源管理体制,强化环境行政执法

水资源管理体制是国家管理水资源的组织体系和权限划分的基本制度。是合理开发、利用、节约和保护水资源以及防治水害,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组织、保障,针对目前我国水资源管理体制存在的缺陷,要实现水资源的节约与循环再生。保护我国水环境。必须进一步改革和完善我国水资源管理体制,强化环境执法。目前。流域管理已是世界水资源管理的大趋势,因此。应根据水资源的自身特点和我国的实际情况,借鉴一些国家水资源管理的通行做法和经验,确立完善的流域管理体制j建议修改《水法》,由国家授权流域管理机构根据流域具体情况制定单行法,使流域管理机构的地位得到相应的提高并获得立法权。以实现统一规划、综合决策、综合治理。同时,为进一步强化环境行政部门的权威,应建立从中央到地方垂直管辖和监督、不隶属当地政府主管的环境管理体制,在水资源管理和保护中,各级政府与各部门应配合环境行政部门的工作,这样就能有效地制止地方与部门保护主义,增强环境、行政执法的统一性和权威性。大大提高执法效能,最后,要强化水环境执法队伍。不断提高执法人员的循环经济意识,转变传统经济观念。更新知识结构和强化环保科技技能,加强水环境执法监督。提高执法力度。

(四)加强宣传教育,拓宽公众参与的法律

上一篇:文旅经济效益范文 下一篇:水循环本质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