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循环的影响范文

时间:2024-02-19 17:53:24

水循环的影响

水循环的影响篇1

关键词:立式混流泵;海水循环泵;维护

中图分类号:S611 文献标识码: A

一、海水循环泵的结构形式

海水循环泵在LNG接收站的工艺流程作用是输送海水至汽化器,利用海水中的热量将液态天然气汽化为常温状态,供下游客户使用。海水泵房通常布置在近海区域;泵的进口设计为低于最低海水水位3~4m。综合多种因素考虑,海水循环泵的结构形式为立式长轴泵,属于API610标准中VS1基本泵型,叶轮级数为单级或多级。泵的进口滤网位置通常低于正常海平面5m左右,泵的总长度为10~12m。单泵设计流量为2500~5000m3/h,扬程为28~56m;泵的具体参数取决于天然气下游客户正常使用量和汽化器的进口压力要求。

二、海水循环泵的关键技术

海水循环泵在LNG系统中承担重要的功能,其安全可靠性是首要考虑因素。首先参考执行标准是第一影响因素,目前油气领域的离心泵产品普遍遵循的设计、生产制造标准为美国石油学会API610及其衍生的各个国家/行业标准。在我国石化离心泵产品中,企业能够参考的标准有GB/T3215、SH/T3139、SH/T3140、GB/T16907、GB/T5656和GB/T3216等标准。对于LNG项目的海水循环泵,我国应选择GB/T3215作为执行标准,精心组织产品设计、质量管理体系以及生产制造、检测试验等系统性工作;同时可以参考国外产品的技术资料或产品进行逆向工程分析,消化吸收先进的技术。

海水循环泵的另一项关键技术为材质选择,除了电动机架结构为碳素结构钢外,其他部件的金属材料均采用双相不锈钢或超级双相不锈钢。滤网、进水口、叶轮、导叶体、泵轴以及扬水管等大型部件的材质化学成分虽相同,但由于制造工艺差异,各部件所对应的双相不锈钢材质类别也不相同,如双相不锈钢2205即CD4MCu;对应于美国材料试验协会的牌号有ASTMA240、A276、A283、A479和A890等。海水循环泵的滤网可采用线材A240焊接而成,泵轴采用棒材A479制成,扬水管采用板材A276焊接而成,叶轮、导叶体等采用A890铸造而成。对于小部件,如螺栓、螺母和垫片也都采用双相不锈钢材质。

克服材料的因素外,海水循环泵的工艺也是关键技术之一。例如叶轮的工艺环节包括化学成分分析、热处理、力学测试、射线检测、着色渗透以及动平衡等,每个环节要保留详细的技术资料。对于滤网、扬水管和出水弯管等部件,主要考虑焊接工艺,如预热温度控制、焊缝处理、焊后热应力消退以及加工过程中消除残余应力等。

三、系统方案设计

LNG接收站原方案中包括海水泵池设计,海水泵池中水取自-15m处海水,海水水质较好,水温适中。海水通过管道进入海水泵池,经过粗细两道过滤器过滤,除掉大颗粒的泥沙和其他悬浮物,再经过电解海水加氯装置处理杀菌祛藻后进入到各泵内。该海水泵池设计有四台海水泵,抽取海水进入厂内的开架式气化器,通过换热将热量传递给LNG使之气化达到外输条件。此外,海水泵池内还设有海水置换泵,冬季温度极低时开启,使取水口海水内外循环置换,避免结冰。因此,可直接用此海水泵池内的水作为海水源热泵系统的冷热源。

通过海水泵提取海水泵池内的海水进入热泵机组,海水的冷热量通过换热器换热传递给热泵工质,为建筑物供热(冷),换热后的海水经海水排放沟,排放到远离取水口的海底。海水源热泵空调系统主要包括海水循环系统、热泵系统及末端空调系统等三部分,其中海水循环部分由取水构筑物、海水引入管道、海水泵站及海水排出管道组成。由于该系统直接取用厂内海水泵池内的海水,因此海水循环系统仅包括海水引入与排出管道及海水循环泵。该系统的主要设备包括海水泵、热泵机组、水处理装置、风机盘管等。

四、循环泵的维修

1、高性能抗冲刷的防磨材料涂层工艺应用

对于缺失严重叶轮,采用特殊冷焊过渡焊方式将缺损部位进行无裂纹、无变形的冷补焊技术恢复缺损尺寸,然后进行表面打磨靠模修形、车床找正工艺使基体恢复外形轮廓;对叶轮进行表面清洗喷砂,叶轮过流表面采用高频爆震熔射无机非晶-陶瓷,涂层厚度0.5mm(涂层与基体结合度达到70MPa),零件过流面得到整体非晶-陶瓷涂层的保护,所有薄弱环节将得到预保护强化;对非晶-陶瓷涂层进行真空封孔固化处理;对叶轮进行表面刮涂高分子陶瓷涂层,第一层底涂润湿表面,第二层刮涂高分子陶瓷颗粒填麻坑并加强防磨,第三层刷涂高分子陶瓷防护层进一步提高表面的光滑度和抗气蚀冲刷能力,使零件流线型更好,耐磨双层保险;对叶轮配合面尺寸进行测量复查,确认不影响装配,依据为泵厂家的企标;对叶轮进行动平衡处理。

通过特殊冷焊工艺使叶轮的豁口重新恢复原来的轮廓并不产生裂纹,同时保证冷补焊达到冶金结合,补焊部位没有开裂脱落风险;改造泵壳叶轮的表面硬度及抗气蚀性,在原过流件上复合一层无机非晶-陶瓷涂层,该涂层具有无机陶瓷特性,既耐磨又耐气蚀,可以很好地确保叶轮本体不被磨损,叶轮线形轮廓完成,出力效率稳定,同时让叶轮具有循环可修性;改造防护涂层的脱落问题-改用爆震熔射工艺后涂层的剪切剥离强度达到70-120MPa,使涂层没有了脱落风险。

2、叶轮维护

脱硫系统吸收塔浆液循环泵叶轮的维护如果不及时,导致浆液循环泵出力下降,进一步导致400MW以下负荷范围内,增加脱硫浆液循环泵的运行台数,才能维持脱硫效率,直接产生巨大的电耗费用。

叶轮维护通过对比更换进口叶轮、更换国产化叶轮及实施耐磨涂层的不同方式,成本比例分别10:6.08:2.0,总体考虑进口原装叶轮的安全性最高,维护成本也最高;国产化叶轮成本较高,同时叶轮工艺缺陷及不平衡等问题也给系统稳定运行造成一定影响;相对而言,叶轮实施耐磨涂层维护,维护成本最低,同时工艺及缺陷方面也不会对系统造成影响。在实施耐磨涂层修复工艺中,高频爆震熔射无机非晶-陶瓷工艺较好,设备系统的经济性可观,安全性有保障。

3、滤网结构的选择

烟气脱硫浆液循环泵入口滤网的结构主要有半圆柱形、三角形。通过运行情况来看,原三角组合式框架采用碳钢衬胶,相对于半圆柱形滤网结构,网板固定点多,网板受力点分散,其机械强度能够满足滤网固定的要求且有一定优势。半圆柱形滤网截面为半圆形,有流通面积较大的优势。根据喷淋喷嘴口径、浆液品质等系统设计工况选择网孔型式。在保证截流大颗粒杂质的性能下,尽量提高网板通流面积,可以减少滤网堵塞的发生,缓解浆液循环泵气蚀现象的出现,提高浆液循环泵可靠性。因此,将原方孔改为圆孔,从而改善浆液通过性,减少浆液在孔下缘沉积,避免结垢。

结束语

海水循环泵的国产化能够促进海洋高端装备制造业在沿海油气开发、海水淡化等领域的市场份额,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因此我国应加大热泵机组的研究,开发生产满足海水相对较低温度条件下的热泵机组。

参考文献

[1]林正威.脱硫浆液循环泵故障模式及对策分析[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2(26).

水循环的影响篇2

关键词:排水造林;泥炭沼泽湿地;碳循环

中图分类号:X131.3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70632183

随着工业化进程的推进,人类的活动已经使全球温室气体浓度有了很大程度的增加。有必要对排水造林给泥炭沼泽湿地CO2、CH4及有机碳储量带来的影响进行深入的分析与研究,为恢复破坏后的湿地,加强湿地管理奠定基础。

1 排水造林对泥炭沼泽湿地碳循环的影响

1.1 排水造林对泥炭沼泽湿地土壤CO2排放的影响规律

回顾全球变暖的历程可以发现,1970―2004年,CO2的排放量增加约为80%,产生的主要原因是化石燃料的频繁使用,其中也包括土壤利用变化所产生的显著但却较小的贡献。说明加强对泥炭沼泽湿地的研究,对预测碳排放量有很大作用。

排水造林是改变泥炭沼泽湿地的一种措施。那么,这种措施的实施是否与泥炭沼泽湿地土壤CO2的排放有关呢。通过查阅的相关资料,确定排水造林会导致泥炭沼泽湿地土壤水位下降,增加有氧层,必然会使CO2的排放通量增加。具体来说,排水造林的过程,必然会改变土壤的温度,致使经过排水造林处理的泥炭沼泽湿地土壤CO2排放量大于自然湿地;排水造林的过程中,因林木栽种,是必然对泥炭沼泽湿地土壤进行排水处理,如此将会影响排水立地地表的CO2排放量,使之大于非排水立地地表的CO2排放量。利用净初级生产力模拟,确定所有排水样地是温室气体的排放源,加之相关研究表明CO2排放时间的变化与地下水位、空气温度有密切的关系,这充分说明了排水造林会加剧泥炭沼泽湿地土壤CO2的排放。因植被对温室气体的影响是比较复杂的,且具有较高的不确定性,因此以上研究之中不涉及植被一类。

1.2 排水造林对泥炭沼泽湿地CH4排放的影响规律

天然湿地是大气CH4的最大来源,每年向大气大约排放110Tg的CH4,占全球排放总量的20%左右,而且CH4单个分子的全球变暖潜力在经过20a和100a时间跨度,将是CO2单个分子WGP的56倍和21倍。由此可以确定,湿地所排放的CH4也将是提高温室气体的重要因素之一。

排水造林的实施,将会大大改变泥炭沼泽湿地,使之变为可耕种的农田、森林或泥炭开采地等,如此势必会破坏湿地,相应的CH4的排放也将会受到影响。经过相关调查研究表明,当地排水造林对CH4排放规律影响是苔草沼泽、灌丛沼泽、10a生落叶松人工生长季、20a生落叶松人工生长季中CH4排放总量分别为(6.66±8.31)g/(m2・ a)、(0.32±0.31)g/(m2・ a)、(0.13±0.50)g/(m2・ a)和(-0.11±0.20)g/(m2・ a)。这充分说明了造林排放的过程中,沼泽水位降低和维管植物减少对CH4排放量的影响较大,即降低CH4排放总量或者出现CH4吸收汇现象。

1.3 排水造林对泥炭沼泽湿地土壤有机碳密度的影响规律

查阅相关资料,确定一些学者认为泥炭地排水,将会降低泥炭地泥潭层,而土壤碳密度将会增加,相应的有机碳储量业也会增加,但却不能直接证实泥炭地排水是土壤作为大气碳排放源@一点。基于此理论,对泥炭沼泽湿地上进行排水造林作进一步的分析,确定经过长时间的排水,尤其是60a后土壤中碳储量将增加,这是因为泥炭层受氧化分解的作用,直到泥炭的物理结构发了变化,加之植物具有净初级生产力,尤其是乔木,如此将会输入新碳,使土壤碳储量增多,并且处于平衡状态。

我国在排水造林对泥炭沼泽湿地土壤有机碳密度影响的研究中,则认为排水造林的实施,将会使土壤碳储量降低。2011年康文星等人基于对洞庭湖湿地杨树造林的调查研究中确定在1999―2007年这8a内土壤碳储量降低12.7%。2009年王丽丽等人在三江平原湿地排水种植杨树的研究中也证明了这点。说明了排水造林对土壤有机碳储量的影响还存在一定的矛盾,而矛盾的根源来自于不同植被种植对碳储量的影响是不一样的。

2 研究展望

采取排水造林措施来对湿地进行改造,意在提高林业生产力,但也给温室气体带来了一定的影响,也就是说,排水造林将会给泥炭沼泽湿地土壤CO2、CH4的排放量带来一定影响,即CO2的排放量的增加;CH4排放量的降低,对泥炭地土壤有机碳储量的影响存在争议。基于此,在未来进一步治理温室气体排放的过程中,应当进步一分析排水造林给泥炭沼泽湿地土壤CO2、CH4及有机碳储量带来的影响,降低大气温室气体的排放通量。

3 结束语

排水造林对泥炭沼泽湿地碳循环有一定的影响,可以降低有机碳储量,使温室气体增多。为了尽可能避免此种情况发生,应进一步研究如何科学地恢复排水造林泥炭沼泽湿地的结构、功能并减缓排水造林泥炭地大气温室气体的排放通量。

参考文献

水循环的影响篇3

关键词:生长激素;ghrelin;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I);运动

中图分类号:G80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612(2009)0l-0065-03

生长激素(GH)是一种由脑垂体嗜酸细胞产生和分泌的蛋白激素,它在人体的生长发育中起着重要作用。生长激素除促生长作用外,还具有减少脂肪量和增加瘦体重、增加肌肉体积、增强肌肉力量和有氧能力等功能,基于此原理,一些运动员使用外源GH来提高运动成绩。有研究报道表明GH能刺激肝脏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I)的分泌,而对ghrelin的分泌有负反馈作用。相关的研究还表明。血液IGF-I水平与ghrelin水平负相关,而在运动中,外源GH是否还导致GH轴的上述物质的变化现在还不清楚。据此,本研究以大鼠游泳运动为运动模型,观察使用外源性生长激素后血液IGF-I和ghrelin水平的变化及后二者比值的变化,期望通过了解外源生长激素对运动大鼠GH轴上相关物质的影响,进一步了解生长激素在运动中的所起的作用。

1 材料和方法

1.1 实验动物 雄性Sprange-Dawley大鼠,32只,7周龄,体重150-180g。分笼饲养,每个鼠笼3-4只,自由饮食,国家标准啮齿类动物常规饲料喂养。动物饲养环境温度23±2℃,湿度40%~60%,自然昼夜节律变化光照。

1.2 动物分组、运动模型及药物方案 大鼠随机分为4组:安静对照组(C组)8只;运动组(EP组)8只;药物对照组(GH组)8只;药物运动组(GH+EP组)8只。运动方案:c组正常笼内生活状态,不施加运动负荷;EP组每次游泳60min,每天一次,每周6d,训练8周,训练在玻璃水池中进行,水温(32±2)℃,水深超过两倍鼠长,每只动物约占350cm2的活动面积;GH组笼养,不运动,于最后一周注射重组人生长激素(recom-binant human GH,rhGH);GH+EP组运动方案同EP组,于最后一周注射rhGH。

药物方案:在最后一周,GH组和GH+EP组大鼠皮下注射rhGH,1次/d,每次100μg/只(参考Matthias等的研究报告),注射时间为早上8时,连续7 d,c组和EP注射同等剂量的生理盐水。GH+EP组和EP注射后休息10min,然后运动,末次运动后即刻取样。GH组和c组末次注射后休息70 min,然后取样。

1.3 血样的采集与处理 用2%的戊巴比妥钠腹腔注射麻醉大鼠(40mg/kg体重)。待大鼠麻醉后,迅速自腹部向上剪开胸腔,用镊子固定。用10mL针管穿刺左心室抽血,然后取2mL注入含置于含有10%EDTA-Na(2mg)和抑肽酶(140μg)试管中混匀,4℃下离心(3000r/min)15min,分离血浆,-20℃保存待测,用于分析ghrelin;余血注入10mL的玻璃离心管,室温下静置3h,常规分离血清,-20℃保存待测。用于分析IGF-I。

1.4 指标测定 血清GH浓度的测定,采用放射免疫法(RIA)测定,试剂盒购自北京北方生物技术研究所。血清IGF-I和血浆ghrelin浓度的测定,均采用双抗夹心ELISA法,大鼠IGF-IELIsA试剂盒购自上海朗卡公司,ghrelin ELISA试剂盒购自康肽生物科技(北京)有限公司。

1.5 数据分析 各组用数据结果用平均值±标准差(M±SD)表示,用统计软件SPSS11.0进行分析处理,采用方差分析和多重比较的统计学方法,P<0.05代表显著性差异。P<0.01代表极显著性差异。

2 结果

2.1

血清GH浓度 末次运动后即刻,EP组血清GH浓度与对照组相比显著升高(P<0.05);GH组和GH+EH血清GH浓度与对照组相比增高近100倍(P<0.01)(表1)。

2.2 血浆ghrelin浓度 EP组与c组相比,ghrelin浓度明显上升(P<0.05);GH组与c组相比,ghrelin浓度下降了44.73%(P<0.01);GH+EP组与c组相比,ghrelin浓度下降了42.40%(P<0.01);GH+EP组与EP组相比,下降了46.99%(P<0.01)(表1)。

2.3 血清IGF-I浓度 EP组与c组相比,没有显著性差异;GH组与c组相比,血清IGF-I浓度上升了50.70%(P<0.01);GH+EP组与c组相比,IGF-I浓度上升了56.35%(P<0.01);GH+EP与EP组相比,IGF-I浓度上升了53.20%(P<0.01)(表1)。

2.4 IGF-I/ghrelin IGF-I与ghrelin的比值,c组=1262;GH组=3444,明显高于c组,接近c组的3倍;EP组=1186;CH+EP=3433,明显高于EP组,约为EP组的3倍。

3 讨论

3.1 大鼠血浆GH浓度的变化 在本研究中,GH组和GH+EP组在注射rhGH后70min,血清GH浓度比对照组高出100倍左右。药代动力学表明,rhGH的吸收通常较慢。血清GH浓度通常在注射35h后达到峰值,清除半衰期一般为23h,通常在24h之后血清GH浓度恢复到基础水平。因此,实验中观察到的大鼠血清GH浓度的急骤升高乃外源rhGH所致。此外,实验中也发现,EP组大鼠在运动后即刻,血清GH浓度较安静组有显著性差异,关于运动导致的血清GH浓度的变化将另文讨论。

3.2 外源GH对大鼠血浆ghrelin浓度的影响 过去人们一直认为,GH的分泌主要是由下丘脑分泌的两种激素调节,即促进GH分泌的促生长激素释放激素(GHRH)和抑制GH分泌的生长抑素(SS)。1999年,日本学者发现一种能刺激GH分泌的内源性物质――ghrelin,它具有比GHRH更强烈的刺激GH分泌的功能。自从ghrelin被发现后,其与GH的关系、

与能量代谢的关系等已见相当数量的文献报道,但在运动领域尚未见报道。

本研究观察到,给运动大鼠连续注射rhGH 7d,在运动后即刻,与安静组相比,血浆gtarelin浓度下降了42.40%(P<0.01),与运动组(EP组)相比。下降更为明显,达到46.99%(P<0.01)。这种变化与注射同样剂量但不运动的药物对照组(GH组)的变化相比没有明显的不同(GH组也下降了44.73%)。提示rhGH对循环ghrelin水平有负反馈调节作用,并且这种抑制作用在普通大鼠和运动大鼠间没有明显不同。

近几年的研究发现,动物和人体内可能存在一个胃-ghrelin-垂体-GH轴,循环GH水平的提升或减少可能对ghrelin的稳态产生负的或正的反馈作用。2002年,Matthias等报道,给大鼠注射外源性GH,正常大鼠的循环ghrelin水平减少,而切除垂体后增加3倍,猜测存在一个涉及到胃和垂体的调节ghrelin分泌的反馈环。2003年,Xiang等发现,给大鼠施加外源性GH后,大鼠胃中ghrelin的mRNA下降。只有对照组的1/3,胃中ghrelin的贮量没有变化,但血浆ghrelin浓度下降了40%,提示循环GH浓度的升高对ghrelin有负反馈作用,体内可能存在胃-ghrelin-垂体-GH轴。

GH对于ghrelin的负反馈作用亦见于临床报道。Dall等2002年报道,检测8名GHD病人接受(或没接受)GH治疗时期运动时的血浆ghrlin水平,在接受GH治疗期间,ghrelin水平显著低于没接受治疗时,提示GH可能抑制全身性的ghrelin的释放。对肢端肥大症病人的观察也证实ghrelin水平受GH抑制。Capiello等报道,17名肢端肥大症病人的血清ghrelin水平(201±20 pmol/L)低于普通被试(329±32 pmol/L),与肥胖被试的相似(165±14 pmol/L)。Britt等观察到,对GHD病人实施9个月的GH治疗后,血清IGF-I水平升高,同时ghrelin水平平均下降了29%,Leptin下降了24%。ghrdin和Leptin的减少反映了GH对脂肪代谢和葡萄糖生成的代谢影响。推测可能是ghrelin的受抑制促使接受GH治疗的GHD病人体脂的丢失。研究者推测,Ghrelin和IGF-I变化的相关性提示GH/IGF―I对ghrelin的分泌有负反馈调节作用。

目前还不清楚循环GH对ginelin的平衡和分泌的反馈调节机制。在胃中发现有GHR,但是否GHR存在于分泌ghrelin的细胞上还未见报道。此外,SS可能调节GH对胃ghrelin细胞的影响。SS对许多胃肠激素有抑制作用,胃中SS的急骤变化可能影响胃的稳态和分泌。

3.3 外源GH对运动大鼠血清IGF-I浓度的影响 在本实验中,也观察到注射了生理盐水的运动组(EP)与安静对照组相比,血清IGF-I没有不同,这与前人的研究结果相同。但是,许多实验已证明,如果施加外源GH,血清IGF-I浓度会发生明显的改变。本实验在给普通大鼠短期(7d)注射rhGH后,血清IGF-I浓度上升了50.70%(P<0.01)。同样,给运动大鼠注射相同剂量rhGH后,也见血清浓度上升了56.35%(P<0.01)。这说明短期注射外源性GH能极大程度地提升循环IGF-I水平,并且对运动大鼠产生的作用效果与对正常大鼠的作用没有差异。

对大鼠的病理学研究显示,用rhGH治疗治疗侏儒鼠或去下丘脑大鼠,均可见血清IGF-I浓度升高。给正常运动大鼠施加外源GH的实验也见报道。Yeh等报道了外源GH对跑台运动大鼠血清的影响,SD大鼠进行17m/min,1h/day的跑台练习,并每天注射GH(0.05mg/100g)。9周训练后,运动+药物组大鼠的血清IGF-I浓度显著高于运动对照组。Andersen等报道,老龄鼠进行轻缓的跑台运动(8m/min,1h/day,并每天注射高剂量rhGH(2.7mg/kg),共持续73d。结果发现血清IGF-I浓度升高了2倍,同时运动+rhGH组的肌肉体积和最大张力也比单独注射rhGH/的不运动大鼠高。Banu等报道,大鼠进行随意的跑轮运动,并每天分两次注射rhGH共2.5mg/kg体重,每周5d,共进行4个半月。结果发现,使用外源GH使血清IGF-I非常显著地增加(p<0.0001),但运动使这种增加略减少。本研究的实验采用的是长时间的游泳运动,强度为低强度,与上述几个实验相似,但注射药物的时间仅为一周,远低于上述实验,另外,注射的药物剂量仅为低剂量(100μg,/只),远低于上述后两个实验。但是。本研究也观察到了相似的血清IGF-I明显增高的结果,这提示,血清IGF-I浓度的变化对外源GH的刺激较为敏感。在本研究的实验中没有观察到Banu等实验结果显示的运动使出GH导致的血清IGF-I浓度的增加幅度减小的情况,GH组和GH+EP组血清IGF-I浓度的增加没有显著性差异。

本实验重点观察了使用rhGH后循环ghrelin和IGF-I的变化,结果充分显示,rhGH可导致循环ghrelin水平降低,而IGF-I水平上升。表明Ghrelin与IGF-I之间可能存在负相关。为使研究数据更加直观,将ghrelin和IGF-I的变化相比较,可以更加明显地看出rhGH对GH/IGF-I轴的影响。分析结果显示,IGF-I/ghrelin:GH组=3444,GH+EP组=3433,明显高于C组的1262和EP组的1186,大约高出2倍。这说明,使用外源GH后,IGF-I/ghrelin的值将明显增大。而如果单独分析IGF-I或ghrelin的变化,其变化幅度远远低于该比值的变化。循环ghrelin与IGF-I负相关已见报道。Bellone等(2002年)研究了65名健康儿童的循环ghrelin水平。发现所有被测儿童的ghrelin水平与体重超重(r=0.24)、胰岛素(r=0.28)及IGF-I(r=0.4)水平负相关(P<0.05)。Kraemer等(2004年)报道,递增负荷的大强度间歇运动(跑台),循环GH浓度升高5倍,IGF-I略有增加,而ghrelin与IGFBP-3没有变化。统计分析表明,ghrelin与IGF-I(r=0.25,P<0.05)及ghrelin与ICTBP-3(r=0.52,P<0.01)负相关,而ghrelin与GH之间没有相关性。Btitt等的研究也表明,对GHD病人实施9个月的GH治疗后,血清IGF-I水平升高,同时ghrelin水平平均下降了29%。研究者推测,Ghrelin和IGF-I变化的负相关性。关于Ghrelin和IGF-I变化的负相关性的机制现在还不清楚,但已有研究表明,ghrelin的基因表达受循环IGF-I水平的影响。

水循环的影响篇4

关键词:循泵 高低速 真空 厂用电率 经济性

Abstract:Togtoh power plant 600MW wet cooling unit circulation pump have been carried out with high and low speed transformation, after the beginning of winter,through the pump to run at low speed.This paper mainly studies the circulation pump high speed or low speed operation on the influence of vacuum, on the influence of auxiliary power rate, as well as on the influence of unit economic effects, reasonable arrangements for the winter circulation pump operation mode on.

Key word:circulation pump high or low speed vacuum auxiliary power consumption rate economy

1前言

湿冷机组冬季运行时,随着循环水温度的下降,机组背压下降,循环水流量对机组背压的影响大幅降低,过大的循环水流量甚至会使凝结水过冷度升高,增大冷源损失,为了提高机组经济性,部分机组对循泵进行了高低速改造。冬季循泵采取低速运行方式时,能有效降低机组厂用电率,但同时机组背压也会有一定程度升高,循泵盲目低速运行,有可能适得其反,使机组整体经济性下降。本文通过小指标的计算方法对托电4号机组实际运行工况中循泵高低速运行经济性进行探讨,为冬季如何合理安排循泵运行方式指出了方向。

2机组概况

托电4号机组为600MW湿冷机组,汽轮机型号N600-16.7/538/538-1型,亚临界、一次中间再热、单轴、三缸四排汽、冲动凝汽式,设计背压5.33kPa。凝汽器型式为双背压、双壳体、单流程、表面式,设计水温21℃。循环水系统为闭式循环,配备两台循环水泵,为立式斜流泵,流量36000m^3/h,电机转速372rpm,额定功率3000kW。在机组检修过程中对2号循环水泵进行了高低速改造,低速运行时转速为330rpm。

3凝汽器内压力p_c的确定及影响因素

3.1凝汽器内压力p_c的确定

图1中曲线1表示了凝汽器压力相对应的饱和蒸汽温度t_s的变化,t_s在主凝区基本不变,在空冷区下降较多。曲线2表示冷却水由进口处的温度t_w1逐渐吸热到出口处的温度t_w2,冷却水温升?t=t_w2-t_w1。t_s与t_w2之差称为凝汽器的传热端差,用δt表示,即δt=t_s-t_w2。主凝区饱和蒸汽温度为

由式(1)求出t_s后即可求出t_s所对应的饱和压力p_s,即为凝汽器的压力p_c。可见凝汽器的压力p_c主要受三个因素的影响,即循环水入口温度t_w1、循环水温升?t和凝汽器端差δt。在其它边界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当循泵由低速运行倒至高速运行时,循环水入口温度t_w1和凝汽器端差δt的大小不会发生变化,而循环水流量的变化导致循环水温升?t的变化,所以,在循泵倒换运行方式过程中,循环水温升?t是影响凝汽器压力p_c的唯一因素。

3.2循环水温升?t对机组背压的影响

此处定义k为循环水温升对背压的影响系数,即?t每变化1℃导致凝汽器背压变化的程度。由表1数据可知, k随背压升高而增大,随背压下降而减小。

4循泵高低速运行对机组小指标的影响

4.1循泵高低速运行时各工况运行参数

6结论

6.1机组在冬季运行时,当凝汽器高压侧背压达5kPa以上,无论机组负荷如何,循泵高速运行时机组整体经济性较好,循泵应采取高速运行方式;反之,当凝汽器高压侧背压在5kPa以下时,机组背压已低于设计值,此时降低背压对机组经济性影响不大,循泵可采取低速运行方式。

水循环的影响篇5

关键词:城市水循环经济

一、城市水循环提出的重要性

水是社会经济建设与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资源。但是,近年由于人们多注重水资源的经济性,忽略其循环的自然规律和健康性,导致水资源短缺、水环境恶化等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严重制约了社会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21世纪是协调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的世纪,人类社会只有建立起物质循环型的城市才能持续发展。张杰院士认为,社会用水的健康循环是循环型社会的基础,通过实现健康水循环,可以使水的社会小循环与自然大循环相辅相成、协调发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维系良好的水环境。

城市是人类生存环境给自然系统所加的最重负担。城市水生态环境是一个建立在自然环境之上的高度人工化的环境,既具有自然环境的复杂性、易变性、难于恢复性,还具有人工环境独有的人类活动主导性,易受外界干扰性的开放性,输入输出不均衡性。城市化的进展直接或间接地改变着水环境,影响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和社会福利。据预测,到2020年我国城市化水平将达到50%左右。为此,必须深刻地研究城市化对城市水循环要素的影响,采取科学的对策,健全城市水循环系统,提高城市水资源承载能力和水环境容量,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在加快城市化进程的同时,需处理好城市水循环与城市发展的关系,搞好城市水资源开发及保护以确保城市化进程的顺利进行。

循环经济具有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三大操作原则,即3r原则。减量化属于输人端方法,旨在减少进入生产和消费过程中物质和能源的流量;再利用属于过程性方法,目的是延长产品和服务的时间强度;再循环属于输出端方法,要求物品完成使用功能后重新变成再生资源。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和城市水循环也要遵循这三个原则。水循环经济是指运用自然生态系统中水循环运动规律重构水经济系统,使水社会循环能和谐地纳入自然生态系统的水循环过程中,形成健康的社会水循环,建立一种新形态的水闭路循环流动性经济。其内涵是要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建立水循环经济性的社会。把经济社会建立在水资源循环利用的基础上,改变过去水资源——使用消费——污水排放的单向流动的线性经济;变成水资源——使用消费——污水再生处理——水再循环,形成水资源在经济——社会——环境复合生态系统中的往复循环流动的闭路循环经济。

二、影响城市水循环的因素

(一)人口规模的增大对城市水循环造成影响

人口规模的扩大对用水需求的影响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直接影响。人类饮用、清洁都需要淡水资源,人口增加首先增加的是生活用水,这一用水量的增加基本上与人口同比例增加。而且,伴随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均生活用水量的增加可能会快于人口增加的速度。二是间接影响。现代社会人口的增加往往还伴随着技术的进步和产业的发展,无论工业、农业还是服务业,其规模的增长都会导致用水量的增加。不过,这种规律只反映了人类发展的一般进程,具体到一个地区,鉴于不同产业对水资源消耗量的差异,地区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会对间接用水产生较大的影响。在特定地域、特定阶段,因人口规模扩大导致的产业发展进而造成的用水需求变动的方向是不确定的。

在水资源供给方面,北京市水务局数据显示,北京水资源由两部分构成:一是本地区降雨形成的水量;二是上游入境水量。北京市水资源公报显示,北京多年平均降水总量98亿立方米,蒸发约60亿立方米,形成总量约为37.4亿立方米的水资源;北京多年平均入境水量16.1亿立方米,二者合计53.5亿立方米。实际上,北京平均每年可以利用的地表水总量仅约为14亿立方米,加上25.6亿立方米地下水,共计约40亿立方米。

在水资源需求方面,北京每年生产生活用水总量约为34.5亿立方米(2006年全市总用水量为34.3亿平方米,2007年为34.8亿平方米,2008年为35.1亿平方米),40亿立方米供给,34.5亿立方米需求,北京的水似乎够用。但近年来北京降水量明显减少,入境水量也连续9年减少,从10亿立方米逐年下降到7亿立方米,与常年平均数据16.1亿立方米相差甚远。供给方面,北京可利用水资源往往不足40亿立方米;需求方面,随着大量外来人员涌入北京,用水量也在随着增加,导致北京地表水流出量少于流入量,以及地下水逐年减少。为解决水资源短缺问题,北京市采取了大量行之有效的措施,农业用水、工业用水都有所下降。但就目前情况来看,节水空间已经非常有限。况且,人口扩张,工业、服务业等生产用水也会随之增加。同时,随着公众对生态环境要求提高,生态用水也应当得到足够保证。就目前形势,一旦北京遇上连续干旱,情况就很危急。

(二)城市化的发展对水资源循环利用的影响

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居民的生活及工作环境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改善。但是随之出现的是城市大面积的天然植被和土壤被街道、工厂、住宅等建筑物所代替,使下面的不透水面积增大,从而减少了降水的渗入量。城市化形成了新的人工地貌,改变了自然区域的蒸发条件。在城市化条件下,蒸发的变化相当复杂。城市较大的受热量造成了蒸发能力提高,然而城市水文循环的短路化使城区可供蒸发的水量较少。城市化前,蒸发量占40%,地面径流量占10%,入渗地下水占50%;城市化后,蒸发量占25%,地面径流占30%,屋顶径流占13%,入渗地下水占32%。下垫面的变化已经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城市区域水循环途径,对涵养城市水源产生了不利影响。城市化的主要特点之一是城市人口、产业的集中和快速发展,从而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导致了城市需水量的迅速增长,而水又作为运输媒介搬运工业和生活废物排入水环境,因此在某种程度上讲,如不能辩证地处理城市水资源开发、保护与城市发展的关系,城市化将会出现资源型缺水和污染型缺水并存。

水循环的影响篇6

【关键词】物质循环 综合效益 循环经济 系统

一、引言

我们要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必然离不开循环经济,而这种全新的发展形式,是建立在资源再循环与高效利用的基础上,来对环境、社会与经济发展之间的不平衡进行有效调整的。因此,循环经济的发展将会成为经济发展的必然之势。另一方面,针对资源再循环的高效利用,在投入与产出的比较上,有着非常强的选择性。循环利用行为还存在一定的问题,有一定的不足:缺少循环利用程度的评判标准、循环路径延伸、循环过度与不足现象突出。而且,市场经济中,环境、社会与经济之间的矛盾对循环经济行为的影响案例比较少,如废弃物的循环利用,是由经济可循环度决定的,由于内外部条件,循环经济的发展受到了制约,循环利用受到经济环境、政策、技术的影响,所表现出的循环行为也是有限度的。

有些循环利用,比如水污染的治理再利用,成本比较大,投入也比较大,与新物质的使用比较,没有优势,其循环行为的发生也就没有必要。由此可以看出,一种资源或废弃物再循环、再利用还是需要一定的投入的,当原始产品高于再利用产品的使用成本时,两者都是有市场的,而且回收中心的规模效益也会随之增加。循环经济中的部分经济效益来源,是由在经济社会的发展中,社会、生态的因素,成本和收益组成,也产生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在这种基础之上,集经济、环境、社会效益的综合效益最大化是循环经济发展的最优循环程度,因此,循环不完全或过量,都不能实现最优的综合效益。由此可知,研究意义上的最优循环度,就是对最适合的循环形式、最便捷的循环途径进行最佳选择,以实现循环经济快速而健康的发展。

二、衡量循环经济的循环度指标及影响因素

1.循环度是指对废旧资源或物质的再循环、再利用程度。其程度有其最大值,但是循环度的最大值,并不能保证是最优循环程度。所以,能保证综合效益最大化才能达到最优循环度,这同样也是它的限制条件,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循环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2.循环强度全面反映了循环经济的发展方向,增强了总体利用率。在发掘和利用物质资源时,只有对有用的资源加以充分开发和利用,这样总体利用率才能提高,比如,铁矿石的发掘和开采过程中,不仅严重影响生产安全,而且还大规模的污染环境,由此可以看出,形成良好的经济、环境,社会效益同样和进行商业开发密不可分。因此,循环度的衡量指标,仍然是总体利用率。

(1)循环时间是指持续循环利用的时间长度。资源利用得越持久,其使用价值就越能发挥得淋漓尽致,人们对资源的需求也能有效降低,便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对节约能源大有益处。因此,对于新投入的社会生产消费系统,应当看到此产品的相关价值,它必须有成为资源的潜质,因此,如果产品的更新周期越长,消耗的时间也较长,这样就能很好地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

(2)循环尺度,是对循环度进行衡量的重要标准。一般地,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资源的循环再利用:纵向循环与横向循环再利用。横向循环可以实现资源的多种用途,充分扩大资源的循环范围。不同的循环方向有着不同的作用,而纵向循环又充分体现了纵向循环次数、阶段、级别等。因纵向循环次数的增多,参与循环阶段的增加,循环级别才有所提高,循环经济的目标才能快速实现。

3.影响循环经济循环度的主要因素明显在于循环对象的内在特质。由此总结得出,循环度是受到内、外部两方面影响因素的限制。

(1)循环对象的内在特质是指资源的含量标准。例如:煤层气和天然气,虽然有着不同的形成环境,但其内在特质是相同的,循环方向也是一致的。而关于废旧资源的含量标准,对其被循环利用的可能性起到决定的作用,在对资源循环利用的过程中有时会更多地考虑到废旧资源。如地下水开采,在煤炭开采过程当中就会遇到,因其水质不同,致使其用途不同,之所以使用途径不同,是因为,其资源含量水平不同,极不经济的方法,就是将水全部处理成饮用水的标准。因此,循环程度不同,就会产生不同的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由此得出,其循环度的基本决定因素是内在性质或资源含量水平。

(2)物质资源合理地集中流动,政策是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保障。发展循环经济过程当中的支持性因素便是外部因素。而外部因素则主要源自技术、政策、物流及所处的经济氛围。政策的扶持与鼓励是循环经济发展的重要外在因素。相关政策的施行,能够为企业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使企业有动力去扩大物质或资源的循环度,可以提高企业的积极性,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但是如果企业不提高物质的循环度,不发展循环经济,企业将会增加生产成本,因此,政策确保了企业的综合效益,促进了循环经济的快速发展。

(3)对物质循环度产生的影响取决于物流。能体现出一定规模效应的,是物质资源的有效利用,但是企业内部的循环经济发展是有限的,所以,提高综合利用率的关键在于集中、合理的调配物质资源使之快速地流动起来。但是,物流成本如果高于物质资源的收益,就会缩小物质资源的流动范围,使之只能局限于企业的内部,而循环度也会受到严重的影响。因此,物流是物质资源合理配置的重要保障,也是影响物质循环度的主要因素。

水循环的影响篇7

【关键词】引气混凝土;冻融循环;单轴抗压;破坏准则

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混凝土的强度与耐久性同其工作环境有关。由于设计时没有考虑冻融循环对混凝土的力学性能产生的不利影响,现在北方寒冷地区的许多混凝土结构物已经形成不同程度的破坏。但是对于引气混凝土在冻融循环后的力学性能研究很少。因此,本文对引气混凝土经冻融后的抗压强度特性进行试验研究,并建立破坏准则,以便为处于寒冷地区的路面及水工、港工等建筑物的维修加固、建筑工程设计及非线性有限元分析提供参考。

1、试验概况

1.1 试验设计

试件规格为100mm×100mm×100mm,含气量均为5..5-6.5%,C20~C30的试件水灰比为0.40,C40试件水灰比为0.36,C50试件水灰比为0.32,按规范要求[1] [2] [3],采用快冻法对试件分别进行了0、50、100、150、200、250、300、350、400次冻融循环,其中设计强度为C20、C25的引气混凝土试件,350次冻融循环后,端部骨料脱离严重,冻融循环后强度丧失较大,退出冻融试验。单轴加载试验时,每一设计强度在同一冻融循环次数下的试件,至少试验3个试件。

2、强度性能

通过对常态及冻融后的几批引气混凝土试件的加载试验,去除离散较大的试验点,得到不同冻融循环次数下,各设计强度的引气混凝土立方体试件与棱柱体试件极限抗压强度,如表1和表2所示。

由图1可见:

(1)随着冻融循环次数的增加,引气混凝土的单轴抗压强度逐渐降低,且冻融循环次数对引气混凝土强度的影响越来越大;

(2)在冻融循环次数少于150次左右时,冻融循环次数对混凝土的强度影响较小,而在超过150次左右时,冻融循环次数对引气混凝土强度的影响迅速增大;

(3)总体来看,在水灰比和含气量相同条件下的引气混凝土试件,设计强度越大,冻融循环对其抗压强度的影响相对来说越小;

3 破坏准则

4、结论

本文的试验研究及理论分析表明:

(1)冻融循环损伤了引气混凝土的力学性能;

(2)随着冻融循环次数的增加,冻融循环次数对引气混凝土强度的影响越来越大。在冻融循环次数超过150次左右时,冻融循环次数对引气混凝土强度的影响迅速增大;

(3)在水灰比和含气量相同条件下的引气混凝土试件,设计强度越大,抗冻融循环能力越强;

(4)建立了不同设计强度下,考虑冻融循环次数对引气混凝土抗压强度及其降低幅度影响的单轴抗压破坏准则,为工程应用提供了参考。

参考文献:

[1]GB/T 50081-200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普通混凝土力学性能试验方法[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2]GB/T 50080-200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普通混凝土拌合物性能试验方法标准[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水循环的影响篇8

[关键词]汽轮机;冷端;循环水泵;方法;

中图分类号:TK2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02-0241-01

循环水系统的优化运行实质上就是根据机组的负荷和循环水温度,以最小的循环水流量达到机组运行的最佳背压、凝结水最佳过冷度和最佳循环水流量之间的关系,合理配置循环泵的运行控制方式,以提高机组的经济性。

一、汽轮机冷端优化原理

凝汽器背压是机组运行中的一个重要参数,不论在凝汽器的热力设计中还是在汽轮机冷端设备运行时,都要求凝汽器背压有一个最佳值。凝汽器背压与机组的功率、微增功率有着密切的关系,而机组运行背压是由机组负荷、冷却水温度和循环水流量决定的。在机组负荷和冷却水温度一定的条件下,机组的背压随循环水流量而改变,而循环水流量的变化直接影响循环泵的功耗。增大循环泵的转速能够增加循环水流量,机组的背压减小,机组的出力增加,但循环泵的功耗也同时增加,当循环水流量增加太多时,因循环泵的功耗增加而将机组出力的增加值抵消。因此,在一定的循环泵转速下,如果机组出力的增量与循环流量增加引起的功耗量之差最大时,这时背压最佳、循环水流量以及循环泵的转速也为最佳值,同时要考虑凝结水过冷度对机组综合经济性的影响。

二、汽轮机冷端运行特征及影响因素

汽轮机冷端系统按介质换热过程可分为两个子系统和两台换热设备,即凝结水系统、循环水系统、凝汽器设备、冷却塔设备。这些系统和设备对经济性的影响可归结为三类:一是影响排汽压力(背压)进而影响机组的内功;二是耗能设备如凝结水泵、循环泵等功耗影响厂用电;三是影响凝结水的过冷度,进而影响机组的综合经济性。因此,汽轮机冷端系统的优化应从三方面综合考虑。为此,从冷端系统的整体角度出发,确定最佳背压、凝结水最佳过冷度和循环水流量,真实反映冷端系统运行的经济性。

三、汽轮机冷端运行方式优化方法

1.凝汽器设备优化。凝汽器设备是冷端系统的主要换热设备,其优化方法一般是从强化换热效果方面考虑的。

(1)凝汽器水侧污垢及胶球清洗。凝汽器水侧的污垢会降低凝汽器的换热系数和换热效果,导致排汽温度升高,真空变差,影响汽轮机的经济性和安全性。一些电厂投放了缓蚀剂和阻垢剂,但是凝汽器水侧换热面的结垢仍难以避免。调查表明,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对水侧污垢进行清洗,凝汽器真空度可以得到显著提高。目前一般采用机械方法进行清洗,常用的是胶球在线清洗和人工停车清洗。胶球清洗一次时间短、方便,但收球率低,存在一定的运行成本;而人工清洗需要停机,影响生产。某公司在2004 年,将胶球清洗系统更换为胶球清洗装置,项目实施后凝汽器胶球收球率由过去的60%升高到98%, 胶球清洗装置投入率达到100%,保证了凝汽器的清洁,有效地提高了机组真空度。优化措施:一是凝汽器污垢热阻在线监测仪及胶球优化投用。二是胶球清洗装置改造,采用新型的胶球清洗装置。

(2)凝汽器汽侧加强换热。目前,大多数凝汽器的换热管仍采用光滑管制造,但热电机组的大型化、高效化对电厂凝汽器的高效、紧凑、节材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加强换热,一方面可采用传热能力更强的螺旋管,另一方面可改变蒸汽的凝结方式。电站表面式凝汽器的凝结换热一般是按照膜式凝结设计的,在蒸汽与管壁之间增加了水膜的导热热阻,使总的传热系数下降,传热效果降低。而珠状凝结作为一种高效的传热方式,是凝结强化传热的重要措施。所谓珠状凝结,是指蒸汽凝结形成的液滴增大到一定程度时,在重力作用下迅速滚落,并沿途扫清其他液滴,从而始终保持蒸汽与换热面的直接接触,提高换热系数。实验证明,珠状传热的传热系数比膜式传热高一个数量级。通过表面技术获取表面能较低的换热面是能够实现珠状凝结的途径。优化措施:采用新材料换热管提高凝汽器的传热效果。

2.凝汽器最佳真空和最佳循环水流量。虽然提高凝汽器的真空可使汽轮机的理想比焓降增大, 电功率增大, 但无论从设计角度还是从运行角度来看, 都不是真空越高越好。影响凝汽器真空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在换热面积一定的情况下, 主要有:蒸汽负荷、循环水流量、循环水入口温度。其中循环水入口温度取决于当地的气候条件, 短时间内不会改变, 则在蒸汽负荷一定的条件下, 要提高凝汽器的真空只有靠增加循环水流量。也就是说, 要提高凝汽器真空必须以增加循环水泵的泵耗为代价。然而循环水泵是厂用电大户,增大循环水量虽然可使汽轮发电机组电功率增加, 但同时循环水泵的耗功率也要增加。这就存在背压降低使汽轮发电机组电功率增加的数值能否补偿增加水量使循环水泵耗功率的增加值的问题, 因此有了最佳真空(或最佳背压)的概念。即当改变循环水量使机组电功率的增加值与循环水泵所耗功率的增加值之间的差值达到最大时所对应的真空称为最佳真空。最佳真空和循环水流量之间的关系一般为:运行中保持汽轮机的进汽量不变,排汽量不变,循环水入口温度Tw一定,选择一个初始的循环水流量,有一个初始的背压,增加循环水流量Dw,背压Pv下降,机组的功率增加了P1,循环泵的功耗也增加了P2,机组功率的净增值为ΔP = P1-P2。ΔP开始随循环水流量Dw的增加而增加,但是不会持续增加下去,到某个值时机功率的净增值为ΔP最大,以后又开始下降,直到降到零值。则这个最大ΔP对应的循环水流量为最佳循环水流量,相应此循环水量所对应的背压为最佳背压。而当循环水流量增继续增加到达一点时,此时机组的功率基本不变,则此时的循环水量所对应的背压为极限背压。

3.冷却塔技术改造。自然通风冷却塔一般运行10-15年,塔内除水器、配水系统、淋水填料、内壁涂料均会严重老化,导致冷却塔内部渗水、除水器变形、配水槽裂缝或配水管端头开裂、喷溅装置脱落或损坏、喷水填料结垢堵塞或破损,直接影响机组经济安全运行。因此,对电厂自然通风冷却塔的冷却能力进行技术诊断,检查各部件的老化、破损情况,及时采用相应的改造措施以保证冷却塔良好运行,是实现冷端优化的重要方法,也是火电厂节能降耗的有效途径之一。冷却塔的技术改造一般包括3个方面:更换淋水材料、配水系统改造和风道系统改造。某厂2 座处理能力为5000t/h循环水的自然通风冷却塔,经过更新喷嘴,更换填料,在冷却塔进风口上檐、填料下部加装导水板等技术改造措施后,该自然通风冷却塔循环水出塔水温比同期降低了3℃。

循环水系统焓值控制方案,能够准确、快速反映凝结水系统和循环水系统以及机组负荷的变化,极大地改善了控制系统的动态特性,实现对循环水系统稳定、经济的自动控制;同时有效解决了系统的大滞后和诸多不确定的因素对控制系统的制约。

参考文献

[1]冀玉春. 循环水泵运行方式优化方法试验分析[J]. 东北电力技术, 2014(2):18-20.

[2]王伟.基于凝汽器强化传热技术的循环水系统节水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 2015.

上一篇:水循环的要素范文 下一篇:乡镇食品安全检查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