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收循环利用范文

时间:2024-02-19 11:46:27

回收循环利用

回收循环利用篇1

关键词:余热回收 热泵 集中供热 节能

中图分类号:TM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3(c)-0038-04

电厂循环水冷却余热属于低位品位热源,直接向环境释放造成巨大的能源浪费,对其排放环境也会造成负面影响。电厂循环水冷却余热排空,是我国乃至世界普遍存在的问题,是浪费也是无奈。随着热泵技术的日趋成熟和快速发展,特别是大型热泵在电厂投入运行,使得电厂循环水冷却余热回收成为能,且能效系数(COP)可保持较高水平,无疑为推广余热热能回收利用提供了可靠的技术保证。

本项目在原有2×660 MW机组传统供热系统的基础上,增加热泵机组,有效的回收利用辅机循环水的余热,在达到相同供热能力的情况下,节约燃煤量,提高机组热效率,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降低供热能耗,提高电厂能源综合利用水平,减少高品质蒸汽的消耗。

1 技术方案

1.1 吸收式热泵工作原理

吸收式热泵(这里特指第一类BrLi机组)工作原理如图1所示。吸收式热泵的工质进行了两个循环――制冷剂循环和溶液循环。制冷剂循环是由发生器出来的制冷剂高压汽在冷凝器中被冷凝放热而形成高压饱和液体,再经膨胀阀节流到蒸发压力进入蒸发器中,在蒸发器中吸热汽化变成低压制冷剂的蒸汽;溶液循环是从发生器来的浓溶液在吸收器中喷淋吸收来自蒸发器的冷剂蒸汽,这一吸收过程为放热过程,为使吸收过程能够持续有效进行,需要不断从吸收器中取走热量,吸收器中的稀溶液再用溶液泵加压送入发生器,在发生器中,利用外热源对溶液加热,使之沸腾,产生的制冷剂蒸汽进入冷凝器冷凝,溶液返回吸收器再次用来吸收低压制冷剂,从而实现了低压制冷剂蒸汽转变为高压蒸汽的压缩升压过程。

吸收式热泵参数特性

热泵的供热温度取决于用热对象和供热方式,供热温度越高,制相同热量需要消耗的高位能越多,即热泵的性能系数COP越低,因此在满足用热需求的前提下,应尽量降低供热温度。

低位热源的温度和性质也是决定热泵性能的一个重要因素,一般来说,低位热源的温度越高、传热性能越好、比热容越大,热泵的性能就越好,制相同热量需要消耗的高位能越少,成本越低。

对于第一类吸收式热泵而言,驱动蒸汽压力也是决定热泵性能的一个重要因素。在一定范围对于第一类吸收式热泵而言,驱动蒸汽压力也是决定热泵性能的一个重要因素。在一定范围内,驱动蒸汽压力越高,制热能力也越强,供热温度也越高,对低位热源的温度要求也越低。

在偏离设计值一定范围内,热水温度提高1 ℃,热泵制热能力下降3%左右;低温热源温度降低1 ℃,热泵制热能力下降2.1%左右;蒸汽压力下降0.1 MPa热泵制热能力下降8%左右。

2 本项目技术方案

采用9、10号机组采暖抽汽,选择10台XRI8-35/27-3489(60/90)型第一类溴化锂吸收式热泵机组最大限度回收利用9、10 号机组的辅机循环水余热,进、出热泵的循环水温度分别为35 ℃、27 ℃,热泵将三期60 ℃的热网回水加热到90 ℃,再利用9、10号机组热网首站中的汽水换热器将热水温度提高到110 ℃对外供热。热泵与三期正在建设的供热首站、管网配套满足三期1000万m2供热面积,非供热高峰期热泵独立运行热网首站中的汽水换热器可不投入运行,供热高峰期热泵与热网首站中的汽水换热器投入运行。

2.1 本方案系统流程

本工程的主体建筑热泵站布置在9、10号机组主厂房扩建端空冷塔至围墙范围的空置场地内,与新增供热首站相邻,热泵站建筑占地87.5 m×34.0 m。热网供回水管道通过架空管架的方式连接9、10号机组供热首站与热泵站;供回水管道与市政管网通过直埋连接;蒸汽管道、凝结水管道通过架空管架的方式连接9、10号机组汽机房与热泵站;热泵站与9、10号机组机力通风塔之间的余热循环水管道通过直埋连接。

热泵站布置在9、10号机组主厂房扩建端空冷塔至围墙范围的空置场地内,场地大小约为100 m×75 m。热泵站建筑平面尺寸87.5 m×34.0 m。

溴化锂吸收式热泵沿泵房长度方向分两排布置,每排五台泵,本期共十台;三台余热水循环水泵沿泵房宽度方向排列布置,与六台凝结水箱及凝结水泵布置在同一7 m柱距内;由于热泵站为单层布置结构,为满足蒸汽凝结水自流至凝结水箱,因此,凝结水箱及凝结水泵采用低位布置,凝结水泵坑坑低标高为-2.00 m。

2.2 余热水(9、10号机组辅机冷却水)增压泵

本项目10台热泵机组配3台卧式离心式循环水泵,2用1备。

余热水增压泵型号:KQSN900-M14J/871

余热水增压泵工作流量:7500 t/h

余热水增压泵工作扬程:30 mH2O

余热水增压泵功率:800KW

余热水增压泵进口压力:0.04~ 0.19MPa.a

2.3 热网循环水泵要求参数

本项目10台热泵机组配3台卧式离心式循环水泵,2用1备。

热网循环水泵型号:KQSN700-M20/590

热网循环水泵工作流量:5000 t/h

热网循环水泵工作扬程:32 mH2O

热网循环水泵电动机功率:560 KW

热网循环水泵进口压力:0.17~ 0.5 MPa.a

2.4 减温器

本期供汽系统设2台100%容量的减温器,不考虑备用。

一次蒸汽参数:0.98 MPa,355 ℃,

二次蒸汽参数:0.98 MPa,179 ℃,310 t

减温水参数:3.5 MPa,85℃

2.5 凝结水泵

本项目共配置六台凝结水泵,四台运行,两台备用。

凝结水泵要求参数:

凝结水泵工作温度:87~92 ℃

凝结水泵设计温度:100 ℃

凝结水泵工作流量:155 m3/h

凝结水泵工作扬程:335 mH2O

凝结水泵电动机功率:220 kW

凝结水泵进口压力:0.1~0.3 MPa.a

2.6 闭式凝结水回收器

工作介质:蒸汽凝结水,型式:卧式,数量:2台。

2.7 减温器、滤水器、疏水扩容器各1台

2 主要系统

(1)蒸汽系统

1)供热所需蒸汽量

热泵所需蒸汽量:250.8 t/h;

9、10号机组首站汽水换热器所需蒸汽量(单独运行):693.3 t/h;

9、10号机组首站汽水换热器所需蒸汽量(与热泵同时运行):287.8 t/h;

2)蒸汽管道

溴化锂吸收式热泵驱动汽源由9、10号机组至热网首站的蒸汽管道接出两根DN500支管后合并为一根DN800母管,经减温装置减温后由DN900总管再分为两根DN600支管分别为5台热泵机组提供启动用饱和蒸汽,每根蒸汽主管路上设一个电动调节阀、两个检修用手动蝶阀及其旁路系统,旁路阀采用手动蝶阀。

(2)热泵余热水系统

1)余热水量

单台热泵余热水流量为1500 t/h,共设10台热泵,总余热水量为15000 t/h,小于总循环水量2×9500 t/h,可提供足够的余热水量。

2)余热水供、回水管道

余热水系统采用母管制。采用2×DN1000钢管分别由9、10号机辅机循环水供、回水管道上引接,汇入DN1400供、回母管。从辅机冷却循环水管道上接出的余热水进水支管应分别设电动阀门和流量控制阀。2×DN1000回水管直埋于热泵站外,并设电动蝶阀,然后汇入DN1400回水总管送至机力通风冷却塔下集水池。

(3)热网水系统

热网水系统在采暖期间分三种运行方式。

第一种运行方式,在冬季供热初期,从热用户返回的热网回水经滤水器过滤,由本期热泵机组升温后通过9、10号机组首站的热网循环水泵直接供到外网热用户,完成一个供热循环,参数为90/60 ℃热水;

第二种运行方式,供热高峰期,从热泵站出来的热水接至9、10号机组供热首站,经热网换热器升温后供至外网热用户,参数为110/90℃热水;

第三种运行方式,从热用户返回的热网回水经滤水器过滤,通过热网换热器升温后,由热网循环水泵直接供到外网热用户,参数为110/65 ℃,该运行方式作为热泵供热系统事故时备用;

(4)凝结水系统

为了回收热泵机组做完功的蒸汽凝结水,节约用水,系统中设有一台立式50 m3的凝结水箱,三台凝结水泵,两运一备。凝结水箱、水泵均采用低位布置。

9、10号机组热网凝结水系统分三种运行方式。

第一种运行方式,只投热泵供热时,10台热泵机组的87 ℃凝结水分别接入凝结水母管后引入凝结水回收装置,凝结水泵将本期凝结水送回到9、10机组的7号低加凝结水出口管路,与电厂主凝结水汇合后一起送至除氧器除氧、加热。

第二种运行方式,只投9、10号机组热网首站,热网换热器蒸汽凝结水由凝结水管分别引至9、10号机组排气装置的热井。

第三种运行方式,热泵机组与9、10号机组热网首站同时投入,两部分系统产生的蒸汽凝结水均靠本系统原有压力至凝结回收装置,最终靠凝结水泵送回到9、10机组的7号低加凝结水出口管路,与电厂主凝结水汇合后一起送至除氧器除氧、加热。

3 热泵站布置

本期热泵站布置在电厂9、10号机组工程主厂房扩建端侧,热泵站扩建端与9、10号机组供热首站相邻,采用单层布置,跨度34 m,总长度88.5 m。

1主要技术参数

9、10号机组热网供、回水管径:1200 mm。

流速取2.5 m/s。

9、10号机组热网水流量为9335 t/h。

供热面积:1000万m2。

采暖热指标:54.28 W/m2。

总供热负荷:542.8 MW。

汽机最大抽汽流量:760 t/h。

热泵余热水总流量:15000 t/h。

热泵热网水入口温度:60 ℃。

热泵热网水出口温度:90 ℃。

热泵COP值:1.667。

热泵需要抽汽量:250.8 t/h。

热泵余热利用热负荷:130.27 MW

热泵总负荷:325.68 MW

4 运行效果

本项目于2011年3月15日投产试运行,单台热泵调试情况如下:

8号热泵机组实时运行数据如图3。

8号热泵机组计算结果如表2。

此工况下机组供热量为35。3 MW,达到101%额定负荷的。热水由46.3 ℃加热到89.8 ℃,温升达到43.5 ℃,超过了设计的30 ℃温升,原因在于由于热网首站能提供的热网水流量较少只有697 t/h,小于1000 t/h的设计值。余热水则由31 ℃下降到22.8 ℃,温降达到8.2 ℃,提取余热能力比设计值8 ℃,多0.2 ℃,提取余热量为14.1 MW。热泵的性能系数COP为到1.67,达到了设计值。因此,在该工况下,热泵达到了设计要求。

从图4可以看出8号热泵机组基本在额定负荷稳定运行了8个小时。运行稳定,达到了设计要求。

初步分析结论:

综合8号和9号热泵机组的实时和历史数据,表明热泵机组可以在30%~105%负荷范围运行,制热量和性能系数COP达到了设计要求。热水进口温度、余热水出口温度和蒸汽压力三者相互关联。热水进口温度的降低会增加热泵机组的制热能力;余热水出口温度的降低会引起热泵机组的制热能力的下降;蒸汽压力的降低也会导致热泵机组的制热能力的下降。这与前面厂家提供的修正曲线的趋势相吻合。

5 结语

(1)技术路线正确

规模化回收利用余热,面对的主要研究为:

1)余热的规模化回收利用;

2)余热回收利用对机组运行的影响分析;

3)余热利用下电厂经济运行分析,等。

本工程采用吸收式溴化锂换热机组,结合电厂工艺特点,回收电厂余热补充到城市冬季采暖集中供热系统的技术方案,实现了第一步“余热的规模化回收利用”。

国电大同二电厂项目中,回收辅机冷却水的流量为14002 t/h,余热量130 MW,其规模类似一台300 MW供热机组冬季循环水量和余热量。为进一步研究电厂余热回收利用,尤其是大型汽轮发电机组的冷凝余热回收利用提供了第一手试验数据。从回收大型机组辅机冷却水余热出发,开展分析、研究及应用探索,即保护了大机组运行的安全、可靠性,又保证了科研探索的稳步推进,技术路线是正确的。

(2)回收电厂余热

从热机蒸汽动力循环可实现性的来看,凝汽凝结排热这一损失热量在热力循环过程不可避免。

本期工程9、10号机组辅机循环冷却水可回收的余热量(冬季运行工况)见表3。

由表3可以看出,本期工程9、10号机组辅机循环冷却水可回收的余热量是相当巨大的。本项目采用了10台34.89 MW的热泵机组,在设计条件下,可以回收130.27 MW的余热。

冷凝余热是发电机组的最大一部分能量损失,本工程证明了利用热泵设备回收余热的方式是成功的,将对进一步提高电厂能源利用率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3)节能减排成果显著

本项目所回收的余热占热电厂总供热量的24%,可大幅度的回收热电厂循环水余热。节能指标详见表4。

(4)发电企业降本减亏的新突破

面对日益增长的燃料价格和不断提高的人民生活需要之间的矛盾,发电企业经营压力越来越大。余热回收利用及推广应用,将有效的减低电厂生产成本,成为降本减亏的心突破。

大同地区冬季采暖期为五个半月,根据当地的实际气象状况,一个采暖季分为两个月供暖高峰期和三个半月普通供暖期估算,一个采暖冬季将节约标准煤6.95万t,节水79.84万t。

单独分析节煤减亏,按照550元/t计算,一个采暖季降低生产成本3822万元;按照目前600元/t计算,一个采暖季降低生产成本4170万元;随着燃料价格的上涨,余热回收利用的降本减亏效果也将越来越显著。

参考文献

[1] 杨俊.电厂循环水余热回收供暖节能分析与改造技术[J].供暖,2011(1).

[2] 邱振波,董传深.宁海电厂600MW机组脱硫系统的优化运行及节能改造[J]. 浙江电力,2011(2).

回收循环利用篇2

关键词:热电联产;吸收式热泵;循环水余热;节能减排

一、热电联产循环水余热利用背景

在大型热电厂供热过程中,燃料燃烧用于发电的热量仅占35-40%,约60%的热能通过热电厂烟囱及凝汽器散失到空气中,而其中由凝汽器循环水余热通过冷却塔排放到大气中的热量占绝大部分。随着城市建设速度逐步加快,一部分由热电联产集中供热的建成区,区域扩建热负荷逐年增加,原有热电厂供热规模已很难满足新增负荷需求。如能充分利用这部分热电厂循环水余热,可将现有热电厂供热能力提高约30%,即在不增加热电厂耗煤量、发电量及污染物排放量的基础上,增大了热电厂的供热能力,缓解供热不足的问题,同时符合国家关于“节能减排”的政策。

二、利用吸收式热泵回收热电厂余热

采用吸收式热泵回收热电厂循环水余热是由清华大学于2007年提出的概念,在电厂端采用吸收式热泵机组进行凝汽器循环水余热的回收,同时在用户端热力站内安装吸收式换热器以降低回水温度,加大管网温差,提高管网输送能力,降低管网投资。

吸收式热泵是以热能为动力,利用溶液的吸收特性来实现将热量从低温热源向高温热源转换的热泵机组。按制热目的不同分为两类:第一类吸收式热泵(增热型热泵,Absorption Heat Pump简称AHP);第二类吸收式热泵(升温型热泵,Absorption Heat Transformer 简称AHT)第一类吸收式热泵适用于制取100℃以下的热水,广泛用于居民采暖和生活热水;第二类热泵用于制取150℃及以下热水或蒸汽,用于工程用热水和蒸汽。在此次项目中,将选用第一类吸收式热泵回收循环水余热。主要由发生器、吸收器、冷凝器、蒸发器、节流阀、溶液换热器等设备组成,工质对采用两种不同沸点的溶液,一般选用水-溴化锂溶液。

基于吸收式循环回收热电厂余热集中供热原理图

三、吸收式热泵回收循环水余热的性能指标及影响因素

吸收式热泵的性能指标一般用表示,又称热力系数。即制热量与热泵所消耗的热量的比值:

式3-1

由热力学第一定律可知:

式3-2

式中 ―发生器的耗热量(驱动热源) W;

―蒸发器的耗热量(低温热源) W;

―吸收器的放热量 W;

―冷凝器的放热量 W;

―溶液泵的耗功量 W;

因溶液泵中消耗的功相对发生器中消耗的热量来说很小,可以忽略不计,因此式3-2又可表示为:

由式3-3可以看出热泵的热力系数永远大于1,一般单效吸收式热泵值可以达到1.7,它本身消耗一部分能量,把环境中低品味热能加以挖掘,提高温度后进行利用,整个过程消耗的功永远小于热泵的制热量,可见是相当节能的装置。根据热力学第二定律可知,系统内做功引起熵的变化应等于0,即:

或:

将式3-2代入3-4中可以得到:

从式3-5中可以看出,热泵值与发生器和蒸发器的吸收温度及冷凝器的放热温度有关,随着驱动热源的升高、低温热源的升高及被加热介质温度的降低而升高,反之则降低。

四、对于影响热泵运行的性能指标在工程中的解决措施

(1)从对上式的分析可以得知吸收式热泵COP值随驱动热源的温度、压力升高而升高。驱动热源来自汽轮机抽气,抽气压力控制在0.4MPa以上,但抽气压力、温度过高则会影响COP值的增长趋势,因为发生器出口溴化锂浓溶液的浓度会变大,当溴化锂溶液浓度过大或温度过低时都易形成结晶,且溴化锂溶液对金属具有腐蚀性,温度越高腐蚀性越强,在运行过程中需要添加缓蚀剂,如:铬酸锂和钼酸锂溶液。

驱动热源一般需要压力为0.4MPa的饱和蒸汽(饱和蒸汽温度为143.61℃),

而通过汽轮机抽气的驱动热源一般为过热蒸汽,因此实施过程中需要在驱动热源母管上加设减温器。减温水可引用凝结水管中低温水,抽气后驱动蒸汽经减温器减温后,变为0.4MPa的饱和蒸汽加热溴化锂溶液。

(2)供热管网的回水温度变化对热泵的COP值同样有一定影响,对于传统

供热,回水温度一般为70℃,经过抽气加热为130℃高温水后继续供热。回水温度过高会影响热泵COP值,为更好的降低热网回水温度,可在用户端热力站内安装吸收式换热机组以替代传统换热机组,将回水温度由70℃降至30℃以下,使热网供回水温差由60℃升高为100℃以上。吸收式换热机组由吸收式换热器及传统换热器组成,利用一次网供热为高温驱动热源,吸收低温热源经传统换热器升温后将中间热源供给热用户后温度降至25℃后回到热电厂。采用吸收式换热机组后,对于现状供热管网来说,大幅度增加了管网的输送能力,为热电厂增大供热能力创造条件,大大降低管网建设投资费用。

(3)热电厂凝汽器出口循环水温度对热泵的热力系数也有较大的影响。热电厂循环水温度通常在30-35℃左右,热泵COP值会随循环水温度升高而升高,但当循环水温度过高时,凝汽器的真空度下降,同时会影响汽轮机组正常运行,使热泵效率增长变缓。为更好的控制循环水温度,需要将循环水系统进行节能改造,使其成为一个动态闭式循环。改造后,从凝汽器循环水出水管接至循环水升压泵,经升压后进入吸收式热泵机组,作为热泵低温热源,经热泵循环,换热后的循环水接入凝汽器进水管,进入凝汽器继续换热,关断原冷却塔循环回路,形成一个新闭式循环。当循环水温度变化时,可以调节热泵出口至冷却塔之间阀门,利用阀门调节冷却塔循环水量,以达到控制进入热泵循环水温度的目的。

五、利用吸收式热泵回收循环水余热在工程中的应用

将吸收式热泵利用循环水余热供热技术应用于实际工程中,以章丘市某经济开发区集中供热工程为例,该经济开发区以章丘热电厂为主要热源,总供热面积约2000万m2。热电厂二期机组规模2×300MW亚临界、一次中间再热、控制循环汽包炉,双缸双排汽、抽汽凝气式汽轮机。

(1)改造方案

按热电厂最大供热抽汽量供热,机组抽汽总供热量603MW,供热能力1206万m2,不能满足经济区供热需求,在不增加热电厂机组规模的前提下,利用热电厂循环水余热增加热电厂供热能力。采用吸收式热泵回收循环水余热,末端采用吸收式换热器,热网供回水温度可调节为130/30℃,热网供水量5185.8t/h,凝汽器循环水出口温度39℃,额定抽汽压力0.5MPa,抽汽量450t/h。

热电厂换热首站内安装4台大温差余热吸收式热泵机组,每套热泵机组与凝汽器单元制运行,单台额定供热能力238MW,其中回收循环水余热87MW,驱动蒸汽热量151MW(约225t/h蒸汽量),改造完成后,热电厂总供热能力952MW,供热面积1904万m2,基本可以满足经济园区负荷需求。

(2)经济效益

改造后,吸收式热泵利用循环水余热增加热电厂供热能力348MW,回收循环水余热209.6万GJ。按25元/GJ来计算蒸汽价格,采用吸收式循环回收电厂余热比常规热电联产抽汽集中供热所购买的蒸汽费用减少5240万元,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

六、结论

(1)利用吸收式热泵回收热电厂循环水余热可显著增加热电厂供热能力,同时不增加化石燃料的消耗,减少污染物排放及循环冷却水增发量,热电厂供热能力可提高30%以上,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及环境效益,缓解热源不足问题。

(2)利用吸收式热泵回收热电厂循环水余热用户端采用吸收式换热机组,可大幅度提高热网供回水温差,增大热网输送能力,减少热水管网建设投资费用。

(3)在实施过程中,吸收式热泵应与末端吸收式换热机组配合使用,以达到理想的回收利用效果,同时换热机组受安装条件及占地影响,对于改扩建工程应实地考察后再实施。

参考文献:

[1]赵虎. 吸收式热泵回收电厂循环水余热的技术经济性的研究[J].2013(3)

[2]张昌. 热泵技术与应用[J].2008(8) ISBN 978-7-111-24399-1

回收循环利用篇3

发展现状

美国是循环经济的先行者。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循环经济已经成了美国经济中的重要组成部 分。美国的循环经济涉及多个行业,既包括传统的造纸业、炼铁业、塑料、橡胶业,也包括 新兴的家用电器、计算机设备业,还包括办公设备和家居用品等。据美国全国物质循环利用 联合会公布的数字,全美国共有5.6万家公私企业涉及该行业,为美国人提供了110万个就 业岗位,每年的毛销售额高达2360亿美元,为员工支付的薪水总额达370亿美元。

欧洲向循环经济转型的步伐加快。例如在德国,垃圾处理和再利用已成为其循环经济的核心 。德国对垃圾处理和再利用实行双轨制回收系统,有效促进了废弃物的回收利用。德国政府 规定,玻璃、塑料、纸箱等包装物回收利用率为72%,1997年已达到86%;包装垃圾已从过去 每年1300万吨下降到现在的500万吨。此外,德国在冶金行业,95%的矿渣、70%以上的粉尘 和矿泥已得到重新利用;废钢回收率也十分高,2002年,德国有2000万吨废旧钢铁被重新利 用。

日本的循环经济发展也十分迅速。2002年,日本回收家电850多万台,资源循环利用率空调 为78%、电视为73%、冰箱为59%、洗衣机为56%。现在日本又在回收旧电脑。随着新的环保技 术的开发,日本的目标是循环资源回收率达100%。

政府立法

美国在循环经济立法方面十分完善。美国1976年首次制定了《固定废弃物处置法》。1990年 美国加州通过了《综合废弃物管理法令》,要求通过源削减和再循环减少50%废弃物;由七 个州组成的州际联盟规定40%~50%的新闻纸必须采用再生纸;威斯康星州规定塑料容器必须 使用10%~25%的再生原料;已有半数以上的州制定了不同形式的再生循环法规。

德国的循环经济立法走在世界前列。德国1996年颁布实施了《循环经济与垃圾处理法》。随 后几年内,德国又制定包括《包装条例》、《限制废车条例》和《循环经济法》等法规。这 些立法措施极大地推动了德国循环经济的发展,采取双元系统模式和双轨制回收系统,成立 专门组织对包装废弃物进行分类收集和回 收利用,有效地保护了原材料资源,将整个消费和生产改造成为统一的循环经济系统。

回收循环利用篇4

一、重视循环经济立法工作。德国是欧洲国家中循环经济发展水平最高的国家之一,它的循环经济系统目前已非常成熟。德国的《废弃物处理法》最早制定于1972年。1986年修改为《废弃物限制及废弃物处理法》。在此基础上,德国于1991年通过了《包装条例》;1992年通过了《限制废车条例》。在主要领域进行一系列实践后,德国于1996年提出了新的《循环经济与废弃物管理法》,把废弃物处理提高到发展循环经济的思想高度并建立了系统配套的法律体系。

日本在1991年制定了《关于促进利用再生资源的法律》;1996年制定《家电回收利用法》;1997年,日本又颁布了《容器包装再利用法》。2000年是日本建设循环型经济社会史上关键的一年,他们通过和修改了多项环保法规。它们是:《推进形成循环型社会基本法》、《特定家庭机械再商品化法》、《促进资源有效利用法》、《食品循环资源再生利用促进法》、《建筑工程资材再资源化法》、《容器包装循环法》、《绿色采购法》、《废弃物处理法》、《化学物质排出管理促进法》。上述法规已在2001年4月之前相继付诸实施。

美国到目前为止,已有半数以上的州制定了各种形式的再生循环法规。

二、加大资源回收利用工作力度。近几年,日本每年要废弃1800万台电视机、冰箱、空调和洗衣机,重量达60万吨。在日本,电视机、空调、冰箱和洗衣机4种家用电器是必须回收利用的,同时规定具体回收利用率为:空调60%以上、电视机55%以上、冰箱50%以上、洗衣机50%以上。截止2002年底,日本的家电生产厂家已经在全国建立了40家废弃家电回收利用研究中心和处理工厂,负责废弃家电循环利用的研究和处理。据日本经济产业省环境循环室发表的统计数据,2002年度(2002年4月至2003年3月),日本全国的40家废弃家电处理中心和工厂共接到1015万台废弃的空调、冰箱、电视机和洗衣机,基本上达到了政府规定的要求,一些家电企业还“超额”完成了任务。例如,三洋电机公司2002年度的电视机、冰箱、洗衣机和空调的回收利用率分别达到了81%、62%、61%和80%。可以说,日本的废弃家电循环利用已取得了良好成果。

在德国,垃圾再利用行业每年要创造410亿欧元的价值。所有生产部门产生的垃圾被重新利用的比例平均为50%,其中一些行业如包装和玻璃行业甚至达到80%。在《循环经济和垃圾处理法》的框架下,德国还根据各个行业的不同情况,制定了促进各行业垃圾再利用的法规,使饮料包装、废铁、矿渣、废汽车、废旧电子商品等都“变废为宝”。德国冶金行业产生的矿渣95%都得到重新利用;废旧钢铁的回收率也很高,2002年有2000万吨废铁被重新利用;废旧汽车再利用率不断提高,到2006年废旧汽车的再利用率将达到85%;另外,废电子产品、废纸、废油、废玻璃甚至淤泥等的再利用率都在不断提高。

在美国,消费者通过一些商业网站进行旧货买卖来开展循环消费,如电子港湾旧货拍卖网站,网民在这个网站上的月交易额已高达近3亿美元,该网站2003年赢利也达4.4亿美元。

三、建立精干、高效的管理和监督机构。在日本、德国等国家,政府对产生废弃物的企业和个人征收废弃物处理费用,集中起来设立专项基金,补贴给处理废弃物的企业,如中国的彩电企业向日本出口彩电时,要向日本政府交纳废弃物处理费。

在韩国,如果生产者回收和循环利用的废旧品达不到一定比例,政府将对相关企业课以罚款。罚款比例是相应回收处理费用的1.15倍至1.3倍。同时,韩国成立了一家名为“资源再生公社”的公营企业,专门负责管理和监督“废弃物再利用责任制”的实施。“资源再生公社”依据有关管理章程,通过抽查和现场调查等形式,堵塞废弃物循环使用中的漏洞,如果生产企业违反“废弃物再利用责任制”,将被处以最高100万韩元的罚款,自从设立“资源再生公社”并实施管理监督以来,韩国废弃物品循环利用率提高了5%至6%。

在德国,生产企业必须向监督机构证明其有足够的能力回收废旧产品,才会被允许进行生产和销售。产生垃圾的企业必须向监督部门报告生产垃圾的种类、规模和处理措施等情况。每年排放2000吨以上具有较大危害性垃圾的生产企业有义务事先提交处理垃圾的方案,以便于有关部门监督。

四、企业和国民积极响应,主动配合有关方面做好工作。在日本,消费者必须为废弃家电的回收利用承担部分费用,费用标准为空调3500日元、电视机2700日元、冰箱4600日元、洗衣机2400日元。消费者在废弃大件家电时打电话给家电经销商,由它们负责收回废弃家电。家电经销商将废弃家电集中起来,并送到主要由家电生产厂家出资设立的“废弃家电处理中心”,将其分解,并按资源类别进行循环利用。日本每年大约要报废500多万辆汽车,《汽车循环使用法》规定汽车生产厂商有义务回收和再利用废弃车辆。处理废弃汽车的部分费用由购买新车的用户承担,预计每辆普通轿车的回收处理费用在两万日元左右。

在韩国,为了加强对生活废弃物和垃圾的管理,他们推行法定卫生塑料袋,即实施一种叫“垃圾终量制”的措施。每个区政府分别组织生产卫生塑料袋,并印有本区的标记,通过商店销售给居民家庭。居民使用本区的卫生塑料袋为法定义务,不得违反。同时,卫生塑料袋所装的生活废弃物和垃圾必须分类,否则将退回给丢弃者。销售卫生塑料袋所获得的资金,便是保护环境和实现资源回收的费用。实行卫生塑料袋后,如果居民丢弃的垃圾越多,使用卫生塑料袋越多,为此花费的钱也就越多。2002年,韩国全国生活废弃物和垃圾的排放量比实施这种制度前的1994年减少了40%。

五、设立各种回收公司,加强地区、部门与行业间的协作。2002年12月29日,法国政府将废旧轮胎列入国家强制回收项目,责令法国境内的轮胎生产与销售商自2003年起,每年投放市场多少吨新轮胎,次年必须回收吨数相等的旧轮胎,回收费用全部由生产和销售商承担。2004年3月,法国旧轮胎回收与环保协会发动米其林、固特异、普利斯通等14家生产销售商成立联营公司承包其废旧轮胎的回收任务,并与100多家环保企业签约,组织协调旧轮胎的收回、分类、翻新、分解和再生材料生产,以规模化经营降低成本,实现旧轮胎回收一条龙服务。

在德国,各地都有提供垃圾再利用服务的公司,它们一方面向企业提供这方面的技术咨询,帮助企业建立自己的垃圾处理系统,一方面为其提供垃圾回收或再利用服务。

回收循环利用篇5

    关键词:循环经济;立法;法律制度;可持续发展

 

    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是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最高形式,是世界经济和环境保护的大潮流。为此,一些发达国家把循环经济确定为国家的发展战略,并在立法上加以确认、保护和促进。在这方面,欧盟及其成员国的立法动作尤其令另人注意。

    1. 欧盟及其成员国循环经济立法体系的建设现状

    德国是世界上最早开展循环经济立法的国家,它在1978年推出了"蓝色天使"计划后制定了《废物处理法》和《电子产品的拿回制度》。进入可持续发展时代后,该国于1994年制定了在世界上有广泛影响的《循环经济和废物清除法》(1998年被修订),1998年根据这项法律制定了包装法令;[11]1999年制定了《垃圾法》和《联邦水土保持与旧废弃物法令》,2000年制定了《2001年森林经济年合法伐木限制命令》,2001年制定了《社区垃圾合乎环保放置及垃圾处理场令》,2002年制定了包括推进循环经济在内的《持续推动生态税改革法》和《森林繁殖材料法》,2003年修订了《再生能源法》。此外,欧洲共同体和欧盟有关废油(75/439)、钛氧化物(78/176)、下水道淤泥(86/278)、农业污水(90/667)、电池与蓄电池(91/157)、包装物(94/62)等循环利用的指令和1989年的共同体废物管理信息战略,也对德国产生约束力或起指导作用。[6]可见,德国的循环经济立法层次分明,体系完备。在德国不断加强和完善循环经济法制建设的影响下,一些欧洲国家制定或修正了自己的废物管理法,如丹麦也制定了《废弃物处理法》;挪威政府于2003年修订了《废电子电机产品管理法》,扩大了有关主体的循环经济责任;瑞典议会于1994年确立了"生产者责任制"的原则,并通过了关于包装、轮胎和废纸的"生产者责任制"法律,之后,汽车和电子电器的生产者责任制法律法规也都相继出台。

    2. 欧盟及其成员国循环经济法律制度体系的建设现状

    除了制定有关的绿色GDP制度,计划、规划和布局制度,有效管理和监督制度,科技研发促进制度之外,欧洲联盟及其成员国还制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循环经济基本法律制度。

    抑制废物形成制度。由于抑制废物形成的代价要比废弃物的再生利用成本小得多,体现了预防优先的原则,因而被许多国家的立法确立为基本的循环经济法律制度。如1990年《荷兰环境管理法》第10章第4条规定,从防止或限制产生垃圾的意义考虑,议会令中可以制定出有关生产、进口、使用、加工、提高或接收的物质、制剂或其他产品分类目录的规则,视为废物的有:非常困难或不困难进行有效利用的,将其制成适合于循环使用或本身使用的程度比预想的低,给原有的废物又增加了新的数量;通常被倾倒在不需要的地方。1994年的德国《循环经济和废物清除法》附件1规定了8组不可利用的废弃标准,以抑制废弃物的产生。[14]丹麦《废弃物21计划》规定,废弃物应被视为资源,其首先应被回收使用,其次是焚烧产能,最后是填埋。

    循环名录制度。循环名录包括强制循环和自愿循环两类名录。强制循环名录一般规定责任者的范围和再利用、回收或再循环产品或材料的类型或种类。如欧盟通过一些特别性的指令要求一些国家对特定的废物采取循环利用的措施,欧盟1994年制定的关于包装物和废弃的指令(94/62)适用于所有在共同体市场中存放的所有包装。[15]英国1995年《环境法》第94节第1条规定,条例可以对所适用的产品或材料的类型或种类作出特别规定。实践证明,大多数物质的循环利用和能量的梯级利用在这些国家不仅节约了天然资源的开发,减缓生态环境的破坏,还降低了能耗,减少了污染物的排放量。

    循环目标制度为了提高循环经济发展水平,许多本国或地区的立法规定了循环目标。如欧盟1994年制定的关于包装物和废弃的指令(94/62)指出,包装物再用、循环或者以其他方式再生包装废弃物以减少包装废物的最终处置,被认为是一项额外的基本原则。该指令要求在指令实施的五年时间内,占总重量50-65%的包装废物应被再生,夹杂在包装废物中占总重量25-45%的包装材料至少应被循环使用15%。[15]1995年英国的《环境法》第94节第1条规定,政府的条例可以对需要再利用、回收或再循环的相关产品、材料的规格应当实现的目标,包括重量、体积和其他内容,作出规定。该节第4条规定,为了将产品或材料的再利用、回收或再循环至少维持在一个最低水平,国务大臣可以制定有关条例。该节第5条规定,只要提到增加产品或材料的再利用、回收或再循环时,就包括将产品或材料的利用至少维持一个最低水平。德国规定,从1995年7月1日起,玻璃、马口铁、铝、纸板和塑料的回收率要达到80%。挪威目前的废电子电机产品的回收率约为60%,根据业者与政府签订的环保协议,至2004年7月,回收率要达到80%。[5]法国规定,从2003年起,包装废弃物的85%应该得到循环利用。

    循环程序和示范制度。不合理的再用或再生利用程序往往导致不同的经济、环境后果,为此,一些国家非常重视循环程序的制,如德国1994年的《循环经济和废物清除法》附件1的第二部分强调,废物必须以不损害环境和人类健康的13类方式和程序进行。[14]

    技术与工艺标准及技术性指导制度。废旧物质的回收、再生和循环利用往往存在二次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风险,因此必须制定有关的技术和工艺标准,淘汰落后的技术、工艺和设备。如1994年德国《循环经济和废物清除法》附件3规定,废物的处理和再生、循环必须采用最佳可得技术,该技术标准的制定应考虑以下因素:投资与效益的关系,低废技术,有毒物质最小化促进再生和再用,实际操作可行,技术先进,排泄物的形状、影响和量,有关已经投入服务的新的或已经存在的装备,建立更好技术的时间幅度,稀有物质的消费和形态,尽可能地避免或减少对人类健康和环境影响的必要性,环境法律要求的环境信息等。[16]

    法律义务和责任制度。为了保障本地区的环境和资源安全,防止资金因进口大量资源而流失给发展中国家,欧盟的大多数成员国在法律中宣告了资源再用、再生和循环利用的作用,并规定了相关的强制实施机制。如法国规定,资源回收是全社会的责任,每人每年要回收4公斤的电子垃圾。英国1995年《环境法》第93节(生产者责任义务:一般条款)、第94节(生产者责任义务:补充条款)规定了国务大臣的条例制定义务、义务者类型、企业回收符合标准的义务、经济代价义务等,如该法第93节第1条规定:"为了促进或保证增加产品或材料的再利用、回收或再循环,国务大臣可以通过条例作出规定,就规定的产品或材料对有关人员施加生产者的责任义务。"挪威2003年修订的《废电子电机产品管理法》将收集及回收废电子电器产品之义务,扩及进口商与制造商所设立之机构。[5]德国1998年的包装法令也类似的规定。[18]在回收的经济义务即处理费用方面,瑞典的法律规定由制造商和政府共同承担。违反义务必须承担责任,英国1995年的《环境法》第95节(生产者责任义务:犯罪)和其他节规定了有关的民事和刑事法律责任。一些国际条约甚至明确了成员国政府的义务和责任,如在1997年的欧洲共同体委员会诉德国案中,原告的指控理由是,虽然德国把1975关于废油的指令转化为了国内立法

,但其没有明确废油再生循环的优先地位。[19]

    政府扶持制度。由于循环经济的科技研发和前期投入很多,很多经营都是微利甚至不赢利的,因此必须强调政府的扶持作用尤其必要。欧盟国家对循环经济的政府扶持措施主要为融资帮助、政府绿色采购、财政绿色补贴、环保专项基金支持、贴息贷款、增殖税和所得税减免,鼓励绿色消费,照顾性地分配污染物排放总量指标,建立循环经济科技研究和中小企业发展基金,鼓励废物回收与再生企业投资、建设与运营的市场化,鼓励循环经济企业的股票上市,优先发行循环经济债券和等。如

    市场准入制度。循环经济离不开市场的推进,但市场的推进必须符合市场规则和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市场准入条件,主要表现为:投资是否符合一定的数额标准,技术和设备是否符合国家的规定,环境影响评价结果是否合格,进口的产品是能否再用或再生利用,进口资源是否为有毒固体废弃物等。如1990年《荷兰环境管理法》第10章第3条规定,在应当知道或明知收集、接收、储藏、加工和再生加工或以其他方式处理废物的活动,应予以禁止。

    市场运行制度。为了解决生产企业难以在全国范围内亲自履行回收义务的问题,一些国家的行业自律组织和其会员经协商组建了许多回收与再生利用的专业公司。如1994年,瑞典各行业协会和一些大包装公司协调,组建瑞典纸和纸板回收公司、瑞典塑料循环公司、瑞典波纹纸板回收公司和瑞典金属循环公司。它们的收入主要来自会员企业交纳的有关费用和包装再利用的销售所得。

    经济刺激制度。经济刺激手段可用于对直接管理的补充,主要包括税费征收、可交易许可证、押金退款、绿色补贴、[20]价格支持等。欧盟非常注意经济刺激手段的有效性、管理可行性、成本最小化和措施的可接受性,[21]如瑞士为了资助塑料瓶的收集、分拣和循环利用,法律规定对每个塑料瓶征税4个生丁,所获资金由专门机构作为基金管理,专项用于支持废弃塑料瓶的回收工作。此外,对于一些国家紧缺的资源,欧盟国家采取通过征收排污费、生态补偿税、资源使用税的方式,提高直接利用原生自然资源的产品的税收标准,使再生产品取得一定的价格优势,拉动循环经济产品的消费;对于电池等难以回收处理的废弃产品,可以通过产品税的方式建立回收处理基金。

    信息化建设制度。由于循环经济信息化的对象主要包括公众监督、企业的环境表现、区域环境信息的评估等,因此有必要发挥政府的信息建设和权威媒体的参与作用。如挪威2003年修订的《废电子电机产品管理法》扩大了回收者的信息通报义务,以利政府确实地把握回收数量。[5]对于我国来说,信息的公开和透明度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

    此外,为了鼓励环境友好型的绿色生产、绿色经营和绿色消费,欧洲联盟及其成员国还建立和完善了多元化的回收方式并存、循环经济的宣传教育与职业培训、公众参与、市场运行管理、发展与培育中介组织、推广循环产品标志与循环包装标志、防止废物再生利用的垄断等制度。

    3. 欧盟及其成员国循环经济立法对我国的启示

    3.1 对我国循环经济立法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的启示

    我国循环经济法制建设的目标,正如德国《循环经济与废物清除法》第1条所具体指出的,是促进循环废物管理,保育自然资源,确保废物能被以环境兼容的方式得到处理。[6]以上法制建设的问题决定了这个目标的实现是一个长期而又艰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之中,我们必须按照我国的立法传统和我国环境保护、经济、科技发展的实际确立自己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在指导思想方面,其一要确立科学发展的思想,即摈弃资源-产品-废弃(含低水平的回收利用)的传统资源利用和经济增长模式,推行资源-产品-再生资源-循环使用的生态性经济发展模式,使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环境保护相协调。其二要确立统筹发展的思想,即在推行循环经济的发展进程中,既要统筹纵向的经济、社会发展和环境保护关系,还要考虑横向的产业统筹、负担统筹和保证措施统筹方面的关系。其三还要确立政府引导和市场推进相结合的思想和循序渐进、因地制宜的思想。

    德国1998年修订的《循环经济和废物清除法》第4条(循环经济的原则)规定,首先要避免产生废物,特别重要的是减少废物的量及其危害性;其次是利用和用来获取能源。[13]这些原则在国际上被简化为4R原则,即Reduce(减量),Recover(再生)、Reuse(再用)和Recycle(循环)。结合中国环境法基本原则的体系和循环经济的发展现状,4R原则可以体现为:

    科学规划与合理开发的原则、清洁生产与清洁经营的原则、产品再生利用或资源化原则

    产品再生利用或资源化。

    是指产品在完成其使用功能后尽可能多地再生利用或资源化,实现废物的减量化和无害化。如荷兰1990年的《环境管理法》第10章第1条规定,在任何情况下应防止或限制垃圾的产生;在本国市场上销售的物质、制剂或其他产品应被使用超过一次以上或应以一种使用后有效的方法加工或再生加工,使它们比原来看上去像为同一种目的或其他目的而生产出来的;应想办法把使用过的物质、制剂或其他产品制成能源;禁止在企业外以存放在地上或地下的方式丢弃垃圾。根据这项原则,在我国,一些废旧塑料、金属、玻璃回收后可以重新入炉制成新制品,废纸制品被回收后可以制成纸浆,农业和城镇生活废弃物根据其特性可以堆肥、生产沼气,缺水城市的市政中水可以回用。对于不能再用但含有贵重金属的电子产品及其元件,只要符合基本的经济和技术条件,就应拆解后提炼回收。

    3.2 对我国循环经济立法体系构建的启示

    德国、日本等国的立法经验说明,循环经济法律体系的建立首先必须制定基本的或综合性的循环经济法律;其次要结合实际需要制定专门的循环经济法律、法规;再次,要在其他法律法规,如政府采购法等中纳入与循环经济配套或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规定。

    我国已经提出,争取利用五年的时间研究建立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相关法律法规,因此我国循环经济法制建设的紧迫性是显而易见的。由于我国具有自己的法律体系结构和环境立法传统,因此,不能照搬国外循环经济的立法模式,只能结合我国的环境立法结构在各层次上定向地借鉴和吸收一些具体的立法或法律制度。由于我国部级环境立法的结构分为宪法性规定、环境基本法的规定、综合性的环境法律、专门性的环境法律、环境行政法规、环境部门行政规章,地方级环境立法主要包括地方性法规、行政规章,在民族自治地方还有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基于这个结构,可以把我国循环经立法体系建设的任务确定为:一是修订宪法第9条第2款的规定,将"国家保障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改为"国家保障自然资源的节约和合理利用,促进废旧物质的良性循环和能量的梯级利用",把循环经济确定为与保护环境并重的基本国策。二是修订《环境保护法》,在总则中对循环经济作出原则性规定,在分则中单列清洁生产和资源的回收、再用、再生利用规定。或把之分散到污染防治、资源与生态保护的章节之中。三是制定与《清洁生产促进法》相衔接的《循环经济促进法》,规定循环经济的基本方针、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具体的法律制度和责任。四是修订《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水污染防治法》、《矿产资源法》等专门性的环境法律,对资源的节约、回收、再用、再生利用作出特殊的规定;修订《政府采购法》、《税收征管法》和《商业银行法》等法律,在其中纳入政府扶持和经济刺激的内容。五是制定和完善循环经济的专门条例和部门行政规章。为了促进循环经济的开展,有必要在法律的框架内由政府制定一些条例,并在条例的指导下,制定或完善有关的部门行政规章。六是有立法权的地

方人大及其常务委员会、地方人民政府和民族自治地方的人大及其常务委员会,根据各自的权限所制定的有关地方法规、自治条例、单行条例和地方行政规章。如2002年辽宁省制定了《辽宁省发展循环经济试点方案》,目前贵阳市正在制定推行循环经济的地方性法规。

    3.3 对我国循环经济法律制度体系建设的启示

    循环经济法律制度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必须注意以下几个问题,使循环经济产业有利可图、有机可乘、有章可循。一是注重法律制度体系的整体性,把制度的建设贯穿于资源与生态环境的规划与开发、资源的流通与利用、产品消费、产品与包装再用、废弃物再生利用的全过程,不留死角。二是注重法律制度的衔接性和系统性,充分发挥科教支持、行政引导、市场推进和经济刺激的作用。三是注重法律制度的前瞻性和可实施性,在考虑我国国情和各地实际情况的前提下,把外国和我国港澳台地区循环经济法律制度建设的先进经验移植进来,并使之本土化。如在借鉴德国的规模化资源再用和再生利用机制时,既要考虑科技的劳动替代和高效作用,又要考虑我国劳动力众多就业压力大的实际情况。四是注重制度的公平性、效率性和平衡性,既要平衡考虑各方面的要求和利益,又要保证资源、收益、义务和责任分配的公平,提高行政执法和循环经济增长的效率。

    4. 结语

    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要想发挥子循环经济,建立循环型社会,唯一的方法是走科技发展、经济增长、社会进步和环境保护相结合的路子。我国人口基数大,发展任务相当重,加之资源和环境容量有限且资源过度开发、生态过度破坏和环境过度污染的现状并没有得到根本的扭转,为了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物质和精神生活需要,实现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不断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人与自然关系和谐,推进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之路"的目标,对于欧盟成熟的循环经济立法体系、基本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法律制度体系,我们必须顺应世界发展的潮流,予以借鉴、吸收和发展。

   

    参考文献:

    [1] 解振华.关于循环经济理论与政策的几点思考[N].光明日报,2003-11-03.

    [2] http://www.chinatrade.dk/chinese/chyejieshao/environ-protection.htm

    [3] http://www.mfa.gov.il/mfa/go.asp?MFAH0kxfo

    [4] Olga L.Moya and Andrew L.Fono, Federal Environmental Law, Second Edition, St. Paul, Minn:West Group, 2001:100-101.

    [5] http://www.epa.gov.tw/news03054.htm

    [6] Ludwig Kr?mer, E.C.Treaty and Environmental Law, Third Edition, London: Sweet & Maxwell,1998:31.

    [7] 卫兴华.市场经济与政府功能组合论[A].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 155-166.

    [8] 魏杰.市场经济前沿问题[A].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1:128.

    [9]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科技标准司、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市场经济与环境保护[Z]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9:59-60.

    [10] 王蓉.循环经济立定法的理论分析和实践思考[N].中国环境报,2004-01-06.

    [11] [日]泽田克已著,朴春琴译.再生利用与竞争政策.私法(第2卷)[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304.

    [12] Federal Environmental Laws(1998).St. Paul, Minn: West Group, 1998:1231-1235.

    [13] 赵国清.外国环境法选编[Z].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0:838-839.

    [14] Máire Mulloy, Eike Albrecht and Tanja H?ntsch, German Environmental Law, Berlin: Erich Schmidt, 2001:223.

    [15] Jan H.Jans, European Environmental Law, Second Revised Edition, Groningen: Europa Law Publishing, 2000:402.

    [16] Máire Mulloy, Eike Albrecht and Tanja H?ntsch, German Environmental Law, Berlin:Erich Schmidt, 2001:224.

    [17] 常纪文、陈明剑.环境法总论[A].北京:时代经济出版社, 2003:144-146.

    [18] [日]泽田克已著,朴春琴译.再生利用与竞争政策.私法(第2卷)[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3:306.

    [19] Ludwig K?rmer, Casebook on EU Environmental Law, Portland Oregon, Hart Publish, 2002:350-351.

    [20] 王曦.国际环境法资料选编[Z].北京:民主与建设出版社, 1998:763-764.

回收循环利用篇6

一、《日本家电再生利用法》是日本建设循环型社会法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循环型社会是日本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日本之所以成为世界上最早探索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国家之一,有其特定的背景。一是日益紧迫的废弃物处置问题。近十年来,日本一般废弃物(从一般家庭排放的垃圾)大约增加了20%,产业废弃物(产业活动发生的废弃物)大约增加了30%。尽管做了大量减排处置方面的努力,但每年的最终填埋量还是达到6000万吨,同时填埋处置场的使用年限逐年减少。随着近年来排放的废弃物不断变化,且不易自然分解、加工处置中容易产生有害物质的废弃物越来越多,对环境构成极大的危害。二是资源的约束。目前,日本每年资源的投入总量约为20亿吨,其中占资源投入总量30%多的石油、煤炭、铁矿石等天然资源,几乎完全依靠进口,而且具有不可再生性;占总量60%的岩石、砂砾等土木和建筑的资源由国内供应,但国内生产这些资材,要消耗约达3亿吨能源以及排放4亿吨的废弃物。每年建设使用的公路、桥梁、港口和建筑等,经过几十年以后,也将变成需要处置的产业废弃物,如果能够开辟出一条有效再利用的路子,就会使其成为重要的资源供应源。三是全球性的环境共识和对策。1997年达成的《京都议定书》,日本承诺削减6%的二氧化碳。因此,面临以上形势,日本经济社会要实现可持续的发展,就需要研究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循环型社会。

(二)日本已构建起完整的建设循环型社会的法律制度和政策体系。根据日本经济的持续增长,及需要向循环型经济发展模式转变的客观要求,1999年7月,日本经济产业省产业结构审议会地球环境部会和废弃物再生利用部会提出了“构筑资源循环型社会(循环经济展望)”报告书。根据此建议,经济产业省立即开始着手彻底修改1991年制定的《再生资源利用促进法》,并将此法律改名为《资源有效利用促进法》,并于2000年6月通过,自2001年4月实施。与此同时,相关的政令省令也开始完善,逐步形成以《资源循环型社会形成推进法》为框架法(2000年6月颁布)、《资源有效利用促进法》为基本法,《家电再生利用法》(1998年颁布)、《汽车回收再生利用法》(2002年7月颁布)、《容器包装再生利用法》等相关子法和政令省令相配套的法律法规制度和政策体系。

根据《资源有效利用促进法》,2001年4月,经济产业省对10个行业、69种产品(基本覆盖一般废弃物和产业废弃物种类的50%)的“3R”出台了省令规定。

(三)《日本家电再生利用法》是日本建设循环型社会法律体系的重要内容。《日本家电再生利用法》是《日本特定家用电器回收和再商品化法》的通称,是对电视机、电冰箱、洗衣机、空调四种废家电进行有效再生利用,减少废弃物排放的特定法律,1998年颁布,2001年4月1日起全面强制实施。

1.《日本家电再生利用法》的主要规定:消费者处置废旧家用电器,必须交给零售商,并按要求支付回收利用的费用,包括收集、运输和再商品化的费用;零售商有责任回收特定的四种废旧家电,并交付给制造商再商品化;制造商有责任回收特定的四种废旧家电;应在指定的场所回收;回收场所必须具备再商品化的条件,以利于零售商和市镇村顺利交付废旧家电;对回收的废旧家电应按标准实施再商品化;市镇村可将收集的废旧家电交给制造商,也可以自己再商品化。

零售商、制造商必须预先公布特定家用电器回收再利用的费用,费用额度不得超出有效实施再商品化的标准成本,不得妨碍消费者交付废旧家电。目前日本每台空调的回收费为3500日元,电视2700日元,冰箱4600日元,洗衣机2400日元。

国家应加强国民对特定家用电器回收和再商品化的认识,采取要求国民共同努力的必要措施;都、道、府、县及市镇村必须以国家实施的政策为依据,采取措施,促进废旧家电的回收和再商品化。为确保制造商、零售商履行义务,主管事务大臣可采用劝告、命令、处罚、干预、检查等措施实施监督。

废旧家电资源循环工厂的建立与运行需由经济产业大臣和环境大臣共同认定。

2.废旧家电回收再利用费用的征收、使用和管理。按照法律规定,日本目前实行的是消费者废弃时付费制度。

征收:消费者必须向零售店或回收点废弃这四种家电,且同时向零售店或通过邮局交纳回收再利用费用和相关的运输费。

使用:征收的回收再利用费用用于废弃家电回收点、从回收点到处理工厂的运输、处理工厂的费用补助,总费用的5%用于费用的运营管理。消费者到零售店、零售店到回收点的运输费由消费者按照零售店自行确定的标准,另行交纳。

费用管理和管理券制度:为实施法律对家电生产商的责任要求,日本家电制品协会内成立了一个家电再生利用券管理中心(RKC),负责家电再生利用费用的运营管理,并按法律的要求,发行家电再生利用管理券,管理券记载废弃家电排出者,家电的生产厂家、规格,零售店,接收运输业者、费用等相关信息的五联单,管理券在消费者废弃家电,交给回收者(零售店、回收点等)时,贴在废弃家电本体上,管理券相关页联随废弃家电回收、运输、处理等环节,分别交由相关单位和个人,资金最后汇集到RKC。RKC根据管理券的信息将资金补助发放相关回收点、处理厂。管理券分为两种:一种为直接由零售店接收再生利用费,另一种是通过邮局邮寄再生利用费。

(四)电脑的再循环利用。在日本,电脑、复印机的回收处理未纳入2001年4月1日颁布实施的《特种家电回收法》的规定范围,而是按《资源有效利用促进法》的规定,由生产企业负责回收处理。一般情况,办公电脑由排出单位与再生资源化工厂直接联系,双方以报价形式协商确定资源化费用,费用由排出单位直接交给处理企业;家用电脑由制造商负责进行回收和再利用,由消费者在废弃时交纳各厂家设定的回收再资源化费用。

从2003年10月1日开始,家用电脑回收再资源化费用的征收改为销售环节负担方式,即在家用电脑销售时,由销售商代为征收,并粘贴上PC循环利用标志,粘贴有标志的电脑在返还厂家时,各厂家必须无偿取货。家用电脑的回收再资源化的实施由日本电子情报技术产业协会(JEITA)电脑3R推进中心组织相关企业,并与日本邮政公社合作,通过设定邮局为指定回收场所(全日本约有网点2万个),以“邮包”的形式从各家各户回收旧电脑。

二、《日本家电再生利用法》实施近五年,废弃家电回收再利用已经形成产业化。

(一)日本已建设成覆盖全日本的废旧家电回收网络和资源循环处理工厂。《日本家电再生利用法》规定,为避免垄断,全日本国内回收处理体系必须是两个以上,而且设置指定回收场所时,制造商等必须考虑地理条件、交通状况、自己制造的特定家用器具的销售情况以及其他条件,进行适宜的配置,以确保对特定家用器具废弃物再商品化等采取有效的措施。东京、大阪等大都市,在半径30公里的范围内要考虑设一个回收点,乡镇半径50公里考虑设一个回收点。

为此,日本家电生产企业根据自愿组合的方式,成立了由松下、东芝组成的A组,索尼、日立、夏普等其它电器生产企业组成的B组,两组各自负责承担本组别产品的回收处理,进口的产品,由家电制品协会确定其回收再利用费用金额和回收处理组别。回收点由有关物流公司等与A组、B组签订合作协议,处理工厂与相关组别确定合作关系。A组的处理工厂是家电生产企业新建,以联合股份制方式运营,B组大部分是依托现有的资源循环企业。目前,A组有24个处理工厂、B组有16个处理工厂,分别拥有190个回收点,日本全国境内有近7.5万家零售店和上万家邮局可接受废弃家电。可以说,日本废弃家电的回收处理网络已有序建设起来。

(二)《日本家电再生利用法》的实施准备充分。日本1998年颁布了《家电再生利用法》,2001年4月正式实施,期间有3年的准备期,在3年的准备期内政府和企业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为该法律的顺利实施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在准备期内政府的主要工作有,指定回收和再商品化的家电品种,定义再商品化率,以及确定责任分担,征收费用,管理票制度,与废弃物处理法的关系,罚规等。经济产业省与环境省配合,分别召开了对制造业以及地方政府的说明会,分别介绍法律概要,用了3个月时间,召开对零售业者的说明会,分别在全国47个都、道、府、县举办,除了法律的概要外,还介绍了家电再生利用券系统,要求零售商履行义务,作好准备,促使零售商加入家电再生利用券中心,并向零售商颁发运作手册。制造商的主要工作有,建设废家电处理工厂,完善指定的回收场所,在法律正式实施前一年在报纸上公布指定的回收场所和再生利用费用;零售商的主要工作有,许可收集搬运业,公布收集搬运费用;地方政府的主要工作有,宣传和让居民了解该法律;家电制品协会的主要工作有,建立家电再生利用券系统及信息管理等工作。

(三)《日本家电再生利用法》实施近五年,全日本的废弃家电的回收处理得以稳步发展,回收及再利用成效显著,并已成为资源循环产业的重要内容。据日本经济产业省的统计测算,日本一年销售的四种家电近2200万台,每年报废的四种家电近1800万台,其中近1100万台得到了妥善处理,700-800万台作为二手产品出口到海外,每年环境省查获的非法丢弃废弃家电15万台左右,不到废弃家电量的1%,相对于每年回收处理上千万台的量来说,还是比较少的。据了解,日本明年拟修改家电法,有可能增加品种(与欧盟要求的一致),另外考虑由现在废弃时付费的方式转变为从新品销售时加收回收处理费,预期会有效地解决非法丢弃的问题。

三、体会与建议

通过对日本的参观考察,使我们对日本建设循环型社会的努力和成绩有了非常深刻的感受,《日本家电再生利用法》成功实施了五年,使我们确实感到“立法建立制度,循环形成产业”的实际效果。日本完善的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法律政策体系和管理制度,各方的积极参与和充分准备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井然有序的“家电循环产业”对我们是个很好的鼓舞,索尼、松下、东芝、日立等知名电子电器企业自觉地把促进资源循环和环保作为增加企业的竞争力,采用先进的环保设计标准,从源头降低资源消耗和对环境的压力,以不断提高资源循环率和环保来引领行业技术和产品更新换代的企业发展理念,使我们看到我国企业与世界先进企业的差距,不仅是技术的问题,创新理念和环保意识更为主要。日本作为经济高度发达的国家,经济技术水平、国民的经济收入(承受能力)和法律意识等,是我们不好比拟的,我们需要将日本的经验认真加以分析研究,结合我们的国情消化、吸收,找出我们可资借鉴的的东西。在制定相关政策时更要充分考虑我国现阶段的基本国情,使其具有前瞻性和可操作性,以更好地推进我国相关事业的发展。

回收循环利用篇7

【关键词】热泵技术;回收热电厂余热;可行性;经济性

前言

在热电厂的循环冷却水中存在低温热能,如若加以处理,就会使其转化为高温热能,便可以应用在其它需求热能的领域当中,热泵技术能够实现这一目标。在实践过程中,利用热泵回收电厂余热具有一定的环保作用,同时能够节约大量可以重复利用的能源,具备一定的经济性。

一、热电循环与热泵循环概述

对于热电厂的实际生产而言,其生产环节较为复杂,而且,对能源的消耗量巨大,但在热电循环过程中,热能流失情况严重。具体状况从热电循环、热泵循环的过程中可以体现出来。

(一)热电循环。热电循环是利用水转换成蒸气的过程中所发生的蒸汽动力循环。现代蒸汽动力循环是采取了超高蒸汽参数、回热、再热等处理方式,来提升热效率,但其效果并不尽如人意,因冷却水带走了大部分能量,致使生产的总能效不佳。所以,研究热电厂余热的回收利用可行性对实践生产而言极为重要,况且,从经济的角度来看,也有必要将充满能量的冷却水回收利用。

(二)热泵技术内容概要。从概念来看,热泵是一种能量采掘装置,将其应用在热电系统当中,可以通过消耗电能将周围环境中的能量输送到较高温度的实体当中,从而起到聚集热能的作用。热泵技术在实际应用过程中,能够根据冷源介质性质的变化而做出相应的调整[1]。

二、利用热泵技术回收热电厂余热的可行性分析

在实际利用热泵技术回收热电厂余热的过程中,所采用的技术是热电――热泵联合循环技术,该技术是一项联合运行的体系,从中可以清楚的看到如何利用热泵装置来实现低温热源向高温热源的转变过程。

(一)将热电循环与热泵循环联合起来运行的可行性分析。在实践中发现,要想利用热泵技术回收热电厂在生产过程中所产生的余热,则需要将热电循环与热泵循环相整合,只有这样,才能达到转换冷却水低温热源为高温热源的目标。具体来看,热泵装置的作用不容小觑,它不仅可为系统提供高温热水,而且能够为有关部门的冬天供暖工作提供有力的热能支持。究其原因在于,在热电循环的过程中,热泵装置的作用机理较为简单,且对于环境保护而言是最为理想装置,而且,热泵装置所提供的热水温度能够达到现实要求。可见,将热电循环系统与热泵循环系统相整合为社会提供热能是极为可行的。

(二)热泵技术的实施细节。在将热电循环与热泵循环联合起来运行之后,还要注意热泵技术的各项实施细节,明确具体的连接方式,从而让技术更好的为热能转换过程做支持。从实践来看,热电厂的蒸发器前置与冷却塔进行串联可以达到回收余热的目标。其具体的连接方式为,将蒸发器入口接到凝汽器循环水的出口处,同时,将出口接到冷却塔的入口,这样一来,就将蒸发器和冷却塔串联起来[2]。但是,这种串联方式对技术有一定的要求,即要满足蒸发器的运作要求,不能对其进行调整。可见,要想实现冷却塔与蒸发器的有效连接,则要针对二者的连接方式做进一步探究。在实际生产过程中,还可以通过将二者并联来实现回收热电厂余热的过程。总体来看,每种连接方式都有一定的优势,利用热泵技术回收热电厂余热具备一定的可行性。

三、利用热泵技术回收热电厂余热的经济性分析

当了解到应用热泵技术回收热电厂余热的可行性以后,针对其具体的作用机理来对其经济性进行分析。具体来看,其经济性主要借助热泵供热系数、热泵装置参数等指标而体现出来的。通常情况下,机械压缩式热泵的供热系统为3-4,这样的指标数值则意味着热泵系统能够将比自身所耗能量的三到四倍的能量做转化,将低温热能转变成高温热能,同时,使环境发生本质的改变[3]。

当热泵装置的末端热负荷固定不变时,如若利用地下水作为热源,则其实际效能不及采用电厂循环水高[4]。由此可见,利用热泵技术作为回收热电厂余热的关键技术具备一定的经济性,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节约能源,改善生产效益。

结束语

通过对我国热电厂余产生热状况的了解,并且结合热泵技术的原理,将热电循环与热泵循环联合起来运行,实践表明,利用热泵技术来回收热电厂余热具备一定的可行性。另外,通过对各项指标数据的分析,以及对热泵技术的实际效能的研究可知,利用热电厂的冷却水中的低温热源所产生的能量要高于利用地下水等其它普通水质所产生的能量,可见利用热泵技术具备一定的经济性。

参考文献

[1]丁常富,崔可,邴汉昆,郝宗凯,蔡志成.热泵回收电厂循环水余热模型运行方式的经济性分析[J].应用能源技术,2012,10(10):33-34.

[2]刘剑涛,马晓程,尤坤坤,任建兴,杨涌文.火电厂循环水余热利用方式的研究[J].节能,2012,09:49-52+3.

[3]韩放,肇永辉,栾兴宇.吸收式热泵技术在余热回收利用中的应用[J].露天采矿技术,2013,09:95-96+101.

回收循环利用篇8

摘 要:文章从国家发展循环经济的相关背景、上海市循环经济立法的发展历程及上海的垃圾分类制度的建设三个层面对上海市旧衣回收的制度保障进行了系统梳理,指出了全方位的制度保障是上海市旧衣回收工作在全国具有引领作用的根本原因。

关键词:上海; 旧衣回收;制度保障

上海是个时尚之都,服装的更新换代较之其他城市快得多。据相关研究者调查统计,上海大约有46.5%的家庭存放着30件以上的大件废旧服装,在上海2010年产生的大约732万吨的生活垃圾当中,废旧织物约占13万吨,所占比例为17.76%。研究上海市的旧衣回收工作具有现实意义。而相对于国内其他城市而言,目前上海有全国唯一一家有正规资质的回收企业,有较完备的政府的政策扶持体系,其废旧衣物回收体系的建设和政策保障值得国内其他城市借鉴。

一、国家及上海市政府的重视是旧衣回收得以顺利开展的重要前提

为贯彻落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的“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的总体要求,根据《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和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十二五”资源综合利用指导意见》的文件部署,经国家发展和改革委环资司的积极倡导和科学技术部、工业和信息化部、环境保护部、商务部、纺织工业联合会、中国纤维检验局、中国资源综合利用协会、总后勤部军需研究所的共同推进,“废旧纺织品综合利用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于2012年11月21日在北京成立。联盟的核心任务就是提高废旧纺织品的综合利用率,建立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废旧纺织品综合利用技术支撑体系,并着力开拓和培育废旧纺织品的综合利用及市场需求,鼓励产业集聚,最终达到提高废旧纺织品的综合利用能力和利用水平。

在国家重视废旧衣服回收利用的大背景下,上海市政府十分重视旧衣回收利用工作。早在上海世博会期间,国家发展和改革委环资司、中国资源综合利用协会、总后勤部军需研究所、中共上海市委、上海市人大、上海市政府、上海市政协、还有致公党、台盟等派就对废旧纺织品(衣物)综合利用情况进行了考察调研。上海市政府于2010年9月25日出台了《关于十五个部门联合推进生活垃圾分类促进源头减量的实施意见》(沪府办发62号)文件,当年12月15日就废旧衣物回收利用开始在居民住宅小区进行试点;2011年5月15日起推进至全市的试点工作;2012年2月27日,上海市政府首次明确将“废旧服装回收利用建设项目”列入“上海市循环经济和清洁生产专项建设项目”和“上海市实施2012-2014年第五轮三年环保行动计划”中,与“生产垃圾源头分类收集项目”同步进行。

二、上海循环经济立法的逐步完善,为垃圾分类和旧衣回收奠定了制度保障

上海市非常重视循环经济的发展,早在十年前就出台了诸多关于循环经济发展的政策法规,这些为之后的垃圾分类标准的制定及旧衣回收的发展奠定了制度保障。

早在2002年上海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上海市“十五”生态环境建设重点专项规划的通知中就提出:“中心城区全面推行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基本实现生活垃圾处置的无害化,初步形成生活垃圾的回收利用、填埋、焚烧以及综合处理等多种处置方式合理配置的固体废弃物处置系统,力争实现固体废弃物产出数量与处置能力的动态平衡。”为后来上海市垃圾分类制度的制定奠定了基础

2003年制定的“上海市2003年-2005年环境保护和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实施意见”中,专门对固体废物处置与利用做了说明,其中第三部分指出:“进一步提高固体废物收集、利用和处置水平”,提出了坚持“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的原则,强化能力建设和机制建设,全过程、全方位地提高固体废物的收集、利用以及处置水平。全面推动城市生活垃圾的分类收集和分类处理,积极寻求适应上海市城市特点的废旧物资回收利用模式,努力推进资源的循环利用和环境保护产业的快速发展。

在2004年底的关于创建循环经济试点工业园区的通知中,上海市明确指出,要根据循环经济理论和清洁生产要求以及工业生态学原理设计建立新兴工业园区。它通过能量传递或物流等多种方式把不同企业或工厂连接起来,形成互换副产品和共享资源的产业共生组合,使一家工厂的副产品或废弃物成为另一家工厂的能源或原料,模拟自然系统,在产业系统中建立“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的循环途径,寻求实现物质的闭环循环、能量的多级利用和废物产生的最小化,从而实现环境影响和资源节约的最小化。这一通知引入了物质闭环循环的概念,提出了废物再利用的具体措施。

在2005年的《关于创建循环经济试点工业园区的通知》中上海市明确提出逐步构建循环经济体系,建设节约型城市,以清洁生产、资源利用循环化、资源消耗减量化为重点,抓好多种形式循环经济试点,并提出着手编制上海发展循环经济白皮书。在2006年编制的上海循环经济白皮书中,提出了上海到2010年和2020年发展循环经济的战略思路和主要目标,包含了工业节能、工业用地节约集约利用、工业节水、工业节材、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等方面的综合引导性政策。

在2010年制定的上海市循环经济发展和资源综合利用专项扶持办法(修订)中,为了更好地促进上海市循环经济发展和资源综合利用,对循环经济项目制定了扶持和奖励办法,其别规定“对工业、城建、农林和生活等废弃物的资源综合利用,如城市生活垃圾、建筑垃圾、污水处理厂污泥、畜禽粪便和农作物秸秆、机电产品再制造、电子废弃物、废铅酸电池、危险废物以及其他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和回收网络建设”等进行资金扶持。

总体上看,上海一直以来都非常重视循环经济发展和生态文明经济体系的建设,在历年来的制度法规中,多次涉及到“提高固体废弃物的收集、利用”、“以固体废弃物为突破口发展循环经济”、“对循环经济项目实施奖励”等方面的内容,这些都为旧衣回收和资源化利用提供了制度保障。

三、上海垃圾分类标准的出台为旧衣回收提供了直接依据

上海早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就开始探索垃圾分类工作,经过多年实践,分类标准逐步完善、工作内容不断拓展。国家建设部于2004年12月1日起开始实施《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及其评价标准》 ,标准将“可回收物”分为6小类:纸类、塑料、金属、橡胶、玻璃、织物。其中, 织物是指如旧衣服、被褥、床单等的废弃纺织物,。依据这一标准,2012年1月上海市出台了《上海市城市生活垃圾分类设施设备配置导则(试行)》,在2013年1月21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市容环境卫生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在广州召开《生活垃圾分类及其评价标准》送审稿审查会,在新行业标准中,床上用品、废旧服装等被列入了“可回收物”类别中,规导“织物”纳入循环利用的渠道。在此基础上,上海于2013年9月再一次了《上海市促进生活垃圾分类减量办法(草案)》,2014年2月,上海正式出台《上海市促进生活垃圾分类减量办法》,将生活垃圾分成了“可回收物”、“有害垃圾”、 “干垃圾”、“湿垃圾”4类,其中,可回收物又进一步细化分类为金属、玻璃、纸张、塑料、废旧衣物等(见表1)。而其中的废旧衣物包括:废旧的衣服、毛巾、地毯、床单等织物,废旧的鞋、包等皮革制品。

上海生活垃圾分类情况表

由上表中上海居民生活垃圾回收桶的设置来看,上海市生活垃圾分类实行“大分流、小分类”的方式。可回收物为蓝色垃圾桶,一种是可以进行资源化利用的, 如饮料纸包装、废旧衣物等,而另一种是回收机构要的,如纸包装盒、报纸、塑料瓶罐、信封等。这里需要强调的是,在上海市确立的垃圾分类标准中,专门将废旧织物进行了分类,这为上海市得以开展旧衣的回收提供了前提和保障。

总之,上海市一直以来都比较重视循环经济的建设,在国家相关政策指导下,制定各种有关循环经济的立法,并依此建立上海市的垃圾分类制度,为旧衣回收及资源化利用奠定了良好的制度保障,这也是目前上海市的旧衣回收利用工作在全国具有引领地位的根本所在。

参考文献:

[1]郭燕.北京和上海居民旧衣物回收再利用体系建设初探[J].再生资源与循环经济,2014.3:29~33.

[2]吴良志.上海建设循环经济型城市的政治法律进程[J].城市发展研究,2006.5:107~112.

上一篇:农产品销售心得体会范文 下一篇:线上营销推广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