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园设计要素范文

时间:2024-02-18 17:42:35

公园设计要素

公园设计要素篇1

(合肥师范学院,安徽 合肥 230011)

摘 要:公园是大众休闲、游览、健身等活动开展的重要场所,是某一区域环境及居民生活质量的表现.在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不断发展、进步和提高的现代社会,公园的社会价值、生态价值日益提高.公园景观的设计理念也需要在传统观念下不断的更新,加入现代元素和创新元素,以满足现代人对公园景观功能的要求.

关键词 :公园景观;设计理念;设计原则;设计元素

中图分类号:TU98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60X(2015)02-0068-03

景观设计理念是公园景观设计的核心思想,是景观设计的方向和基础.公园景观设计理念的清晰明确是公园景观设计元素有效、科学利用的前提.结合公园景观设计的“以人为本”理念、地域文化理念、生态理念、艺术理念等,合理的统筹公园景观设计的自然元素、人工元素等,使公园建设更具文化底蕴、精神风采和情感感染力,以促进城市形象的提升和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

1 公园景观设计分析

公园景观设计与公园的主题、功能等有很大关系.例如,综合性公园就要突显公园的综合功能,有林地、绿地、活动场地等,以满足不同人群的不同需求.而专题公园则要突出其专题特色,风景名胜公园要结合其历史文化底蕴进行开发;植物公园要结合其植物特点进行开发;动物公园则要围绕各种动物的生存、观赏为主题进行开发;历史名园公园则要结合公园深厚的历史底蕴进行开发.不同类型的公园,其设计理念上有很大的相似性,但设计元素的差别却较显著,这样才能突出公园设计的特色,满足当代大众的个性趣味、求异心理.当前,我国公园设计最大的问题是设计的雷同,公园设计存在普遍的模仿、照搬现象,严重影响了公园设计水平的提升.其次,对于公园设计的经济性、文化性考虑不足,不能通过公园充分的展示地方特色,公园设计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发挥不足,难以维持持续的、稳定的发展状况.再次,公园设计的生态理念不够深入,人造景观与自然景观不能和谐的组合,增加了公园建设的成本支出,亦不利于公园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发展.针对于大众不断提高的精神生活要求,如何树立科学理念,进行公园景观的创新设计,是提高当前公园景观建设的关键.一方面,设计理念为公园景观设计、建设提供了思想支持,为公园的景观注入了更多的思想和文化色彩.另一方面,设计理念有效的将公园景观建设的各个元素统筹起来,更充分的挖掘了公园景观建设各个元素的潜力,增强了公园建设的境界价值和生态价值,使公园建设更好的融入整个城市的建设,成为城市文明、文化的窗口.

2 公园景观的设计理念

健康、环保是现代人追求的生活理念,公园景观建设与现代人的生活密切相关,是社会大众的健身、休闲、娱乐等提供服务的主要场所.人们通过公园游览、景观体验等获得精神、文化等方面的享受,以促进其身心健康和自身文化修养的提升.因此,公园的设计理念也要紧紧的围绕“以人为本”的理念,结合大众需求进行创新思考和发展.

2.1 公园景观设计的“以人为本”理念

人是社会发展的核心元素,“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是当前公园景观设计的重要指导思想之一,公园的设计和建设,一方面,应满足大众对于健康的要求,设计必要的娱乐设施、健身设施,并能使公园景观带给人精神方面的放松和享受.另一方面,要满足大众的休闲需求,通过人性化的设计,带给大众一种返璞归真、回归自然的享受.例如,在景观园林设计中,设计上供人休息的长凳、供人玩乐的林下空间等.公园景观设计能以大众意识为基础进行加工和升华,使人们在公园游乐之中深刻的体会到一种自由自在、轻松愉悦之感.总之,“以人为本”就要以人为中心进行景观设计,科学的关注人的活动体验、精神体验等等,使人在公园之中获得自己期望的休闲、娱乐、健身等活动环境,使游园大众获得精神上、情感上的满足感、舒适感.

2.2 公园景观设计的地域文化理念

我国地大物博,不同的区域有着独特的地域文化,将地域色彩融入公园景观的设计之中是现代景观建设的核心理念.景观离开了文化,就会使人感到“年年地地景相似”,公园建设就缺少了新意和特色.例如,在北方,看到的公园景观是楼台亭阁,到南方亦是如此.在南方看到的假山喷泉,到北方也是一样.公园景观的相似与“统一”会给人造成审美疲劳,大大的降低了人的精神体验兴趣,久而久之,不是人在观景游园,而是走路、散步,公园的景观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将会大打折扣,公园建设的可持续发展也会成为一个泡影.因此,公园的设计要有地域文化理念,第一,有较强的区域环境理念,能结合当地的温度、湿度、土壤等客观条件,进行景观设计,确保公园景观建设中植物的成活及植物景观的地域特色.第二,能够科学的思考公园建设的环境因素,因地制宜的进行景观设计,将人工造景与自然景观完美的结合起来,给人以自然之美、舒畅之感.第三,能将地域文化融入公园造景之中,使公园景观能够反应一个城市文化的面貌,与城市文化形成一体.例如,“陕西十大怪”是陕西关中的特有民俗,又如剪纸、窗户、秦腔形象等,以其为基础进行艺术加工,或制作成雕塑立于景观园林之中,或以石碑雕刻文图立于公园适当位置,就能使人在游园之时感受到不一样的文化气息,使大众通过文化体验从而产生对这个城市的热爱、对这方水土的热爱.第四,将公园景观设计与地域历史文化结合起来,赋予公园景观浓厚的文化底蕴.例如,西安的“骊山森林公园”,将骊山的自然景观与杨贵妃凄美的爱情故事及“烽火戏诸侯”等历史文化结合起来造景,使人在景中感受到历史的韵律,享受特色的精神文化体验.又如“圆明园遗址公园”它承载的是一段刻骨铭心的历史,残墙断壁呈现的是历史的沧桑,作为公园景观的设计,对这些有着历史意蕴的景观要具有保护意识,将历史文化与现代园林设计相结合,激发游园者的精神情感,使其与设计者的设计理念达成一致、产生共鸣.这样的景观设计理念才能给大众留下深刻的情感体会,使其精神、文化等方面获得更大的受益.

2.3 公园景观设计的生态理念

环境是当代备受关注的话题,公园作为大众休闲、游赏的重要场所,其设计中生态环境环境理念的体现,一方面,能使人接近自然、亲近自然,产生人与自然的亲密感.从而关注自然,热爱自然、保护自然,产生朴素的环境保护意识.另一方面,在生态理念的影响下,有利于公园景观建设的持续、和谐发展,有利于公园精神生态效益的体现.生态理念的体现,第一,要重视公园建设的功能,例如公园景观建设的吸尘功能、隔音功能、调节温度等功能.第二,重视公园景观设计中植物的选择,例如,公园所处地空气中的二氧化硫污染较严重,可选择白皮松、毛白杨等树种,能很好的吸收该类有害气体,净化环境.注重公园内小生态环境的形成,例如,公园内人工湖景观的设计,单调的湖景设计不能满足所有人的景观体验需求.在湖中种植植物,饲养游鱼,各种生命体的结合就可以形成一个小的生态环境,使公园景观更具生气.

2.4 公园景观设计的艺术理念

公园景观设计是一项动态的艺术创作,作品的成功不在于一时,而有一定的动态性、变化性和持续性.在公园景观设计中,艺术理念的发挥能使公园的景观更充满诗情画意.例如在湖堤上种植翠柳,碧水映着婀娜多姿的翠柳,当水汽湿润时,薄雾袅袅升起,如诗如画,使人自然的想到“拂堤杨柳醉春烟”.再如在湖中种植莲花,春发芽、夏飘香、秋采莲,每个季节展示的出不同的景观特色,给人留下更深刻的感受和情感体验.如在较冷的北方,冬季的时候还可以将其变为滑冰场,给寂静的冬日平添几分热闹.此外,还可以向莲池中放养金鱼,使游园之人深刻体会“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的别致情调.这就叫做意境美!其次,要重视艺术理念下的形式美,例如,湖的设计,将它设计成圆形、方形等,更多的会带给人一种呆板的、水池子、游泳池的感觉.如加以曲线设计,使湖岸蜿蜒曲折,再搭配以湖心岛、小桥流水等,带给人的就是另一番感受了.再次,重视公园景观设计的时空美,如我们前面所提到的湖—荷花—游鱼的设计方式,使湖这一景观在四季展现出不同的特点,使人在不同的时间中都能欣赏到别致的景观美.

2.5 公园景观设计的效益理念

公园建设的效益理念对公园控制建设成本、提高公园景观建设的科学性、经济性极为重要.在效益理念的引导下,公园景观设计更注重其经济价值、社会价值及生态价值的发挥.例如,在公园植物种植设计中,就不会以单纯的景观为基础,致使景观建设的“中看不中用”,不但要将公园景观的“看点”表现出来,还要兼顾其各种效益的发挥.同时,能更好的将公园建设的人、财、物等资源结合起来,有效的进行整合、利用,以合理地投入换取最大的效益回报,有利于公园建设的持续、健康、稳定发展.

3 公园景观设计的元素分析

公园景观设计中可利用的元素很多,对于客观存在的建景元素,尽可能的加以利用,对于特殊的元素要将其融入到公园景观的设计、建设之中,使自然景与人类文明融合起来,发挥其独特魅力.第一,自然元素的利用.自然元素包含地形因素、植物因素等,在公园景观设计中,有效的利用自然元素不仅能使人工景观与自然景观达成浑然天成的效果,还能增强景观的观赏、游览功能,更好的体现公园景观设计的经济性、生态性.例如,利用自然河道进行公园湖泊设计,使公园的水有了“活源”,更能突出公园水景的灵性.又如,公园建设场地有一高地,要平整此高地费时、费力,结合其客观的自然地貌,将其设计成假山.景观设计对自然元素分析、利用,对提高公园景观设计质量、价值等极为关键.第二,植物元素,公园景观设计,一方面,要确保植物种类的丰富性、多样性,使公园植物结构具有层次感、立体感,丰富公园景观的形式.另一方面,公园植物设计要因地制宜,避免外来植物的大量引进而增加后期的管理投入,影响公园建设后期的可持续发展.应充分的利用本土植物资源进行景观设计,使公园植物元素能够更好的体现地域特点、景观价值.第三,公园设计中的水元素是公园景观设计“画龙点睛”之笔,对于水元素的设计利用,要从点、线、面的结合入手,增添公园景观的情趣、雅致.例如喷泉设计、渠道设计等,如在假山上设计喷泉、流水,会改变假山干燥的面貌,会使其变的莹润而充满生机.再如,在公园内适当设计过水沟渠,使人在行进间能享受到水的清凉,会增加公园景观的赏心、灵动之感.第四,声元素在公园设计中的应用.声音能带给人强烈的感官体验,在公园景观设计中应注重声音带给人的情感体会.例如,流水之音,可使人产生一种回归自然、清新舒畅之感.风铃之音可使人体会到一种幽静、古朴之感.这些声音的加入使公园景观更具情感色彩,能更好的激发游园人的情感意识,使其获得更多的情感抒发、情感体验感受,有利于其身心的健康和个人情致的培养及提升.第五,光影元素的利用,随着科技的发展,光影元素在景观设计中的影响越来越广泛,光影元素的利用能使景观更加具有立体感和特色.例如,光元素在喷泉景观设计中的应用,喷泉在五颜六色的光的映衬下绚丽夺目,更能给人以视觉上的震撼.

公园景观设计中的元素丰富,除以上元素外还有宗教元素、科技元素、中西文化元素等.例如,宗教元素在公园景观设计中的应用.首先,宗教元素是公园景观设计的特殊元素,要注重应用的适当性.其次,宗教元素的应用要与公园景观的自然元素相映衬,才能显示出其特色.例如,陕西西安大雁塔公园,大雁塔是公园景观设计的核心元素之一,它是著名的佛教圣地,在公园景观设计中加入适当的佛教文化元素,即拓展了公园文化的范围,使公园景观文化更为丰富,更有底蕴.还能在景观设计中融入历史文化,引出一段取经佳话,使大众体会到更丰富的公园景观文化、情感,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提高了大众的精神感受质量.总之,景观设计中可利用的设计元素很多,公园景观设计元素的应用应结合公园建设的实际条件,将各自然元素与人工元素统筹规划,确保公园景观的空间感、时间感,使公园建设具有持续发展的潜质,并能在公园景观设计理念的指导下得到创新的发展和完善.

4 结语

借景抒情,情和景的交融是现代化公园建设必不可少的理念.在公园景观设计中将对自然、对社会的情感充分体现出来,应用景观设计理念,结合不同的景观设计元素,使大众与设计者产生情感、精神世界的共识,使公园景观建设能更好的服务大众、服务社会,成为展现居民健康、美好生活的窗口,成为人类文明史上的艺术杰作.

参考文献:

(1)韩东.浅析纪念性公园的景观设计元素[J].美与时代:创意(上),2012(02):60-62.

(2)李文博.郝文渊,周鹏.西藏民俗文化主题公园生态景观设计探析[J].北方园艺,2014(06):84-86.

(3)吴小龙.现代城市公园景观艺术设计分析[J].文艺生活:下旬刊,2014(04):200-200.

(4)田培培.地域文化在城市公园景观设计中的表达初探[J].大众文艺(学术版),2014(02):76-77.

公园设计要素篇2

关键词:城市公园;续建和扩建;景观规划设计;景观衔接

一、公园续扩建中景观衔接的重要性

近年来大中小城市掀起的城市公园的建设热潮取得了显著成果。然而,受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不少公园又不得不以续建和扩建的方式在进行。在进行公园续、扩建更新时,其景观衔接问题的解决显得极为迫切。

城市公园是城市园林绿地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群众性文化教育、娱乐、休息的场所,对城市面貌、环境保护、人民的文化生活等方面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城市公园的续建,也就是在保留公园原有景观结构和功能分区的基础上,按照总体规划内容,在原有土地结构和规划范围内,继续进行细部景观的建设(包括加建和维护)。城市公园的建设,往往会因工程量和财政资金状况而采取连续若干年分期建设的方法,也是续建。在续建过程中,一是易出现顺序问题,导致暂时的景观衔接问题;二是受社会经济和政府干预的影响在景观局部上有所改变,导致续建景观与原有景观在风格和体量上的连续性和协调性上的衔接问题;三是在续建过程中盲目求新求变,导致景观的不协调甚至主题不一的景观衔接问题。

城市公园的扩建是指在保留和延续公园原有用地结构的基础上,根据各个公园的实际用地情况增设景点增建景区,借以提升公园整体吸引力,从而增大公园面积向外扩充的建设方式。这种扩建的改造方式虽然也是公园改造的一个有效手段,但如果缺乏整体的规划设计指导及相应的法规约束,往往会造成公园环境的混乱无序,反过来也影响了公园的整体游赏环境的质量。

二、景观和景观衔接

景观概念在不同的领域里有着很大的差异。按照刘滨谊先生的观点,景观是风景景观概念的客观层面(风景是风景景观概念的主观层面),是典型的客观存在的形式概括,包括四个要素:景致;风光;山水;园林境界。包括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

景观衔接应该是指景观在四维时空上的衔接。一方面是指,映入眼帘的景色画面的连续性,但又不是简单的具有连续性,而是景色画面要符合景观美景度的要求。即随着驻足点的移动变化,在视觉可见区域里的景物能够构成美丽的画面,无论在哪里驻足,画面都是连贯的、无遗漏的、都是没有缺憾的美丽景观。这是空间的衔接。另一方面,是指时间上的衔接,即随着时间的推移,景观与景观之间相互不发生损耗,能够健康发展,活力不减;以及随着四季的变化,景观的可观性不减。在续、扩建时,还表现为与原有景观的协调和融合性。

另外,从景观的定义和分类上来看,景观的衔接不仅是自然景观的衔接,还包括人文景观的衔接,以及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之间的衔接。同时还应该与其环境之间有一个区域性的衔接问题。

三、景观设计的内容和影响因素

从景观设计的广义和狭义两种定义来看,续、扩建城市公园的景观设计也分为景观规划和具体空间设计两部分。

1、续、扩建城市公园景观设计层次的内容

(1)城市公园绿地系统:包括城市绿地系统、城市公园绿地系统与城市公园,城市公园与城市空间环境的相互关系等问题。

(2)城市公园景观规划:主要包括城市公园的景观立意、景观形态、景观布局等。景观立意影响并决定城市公园的景观形态与景观布局。

(3)城市公园景观详细设计:主要涉及城市公园景观内容的具体设计以及相关的设计手法问题。一般认为主要的内容要素有:地形、硬质景观、软质景观、水休、建筑小品等。传统的造园手法主要有:对景、障景、隔景、框景、借景等等手法。

在这里要指出的是:城市公园绿地系统和景观规划层面的设计应该从宏观的角度统一考虑,具体规划时,结合3s技术来控制;而景观详细设计应该更多地考虑人的视觉因素,即人的最大视角、最远视距和最大视野范围等等。

2、影响景观设计的因素

(1)根源性因素:包括社会、人文因素;自然因素。

(2)自体因素:使用者的因素;功能因素;规模因素。

(3)外部因素:城市空间环境因素;业主、设计者的因素。

四、我国续、扩建城市公园景观衔接的现状

1、城市公园系统层面的问题

(1)公园绿地系统整体性缺失。(2)城市公园系统开放性缺失。(3)城市公园景观系统层次不足。

2、城市公园景观规划层面

城市公园景观是为广大公众服务的公益性的游憩绿地。综合公园景观规划层面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为城市公园景观的受商业开发的影响,追求片面的景观美学对人的行为的忽视问题以及山水法园林模式的不适应性问题。

3、城市公园景观详细设计层面

(1)景观设计缺乏一体化。(2)景观建设的简单粗略。(3)对残障群体老龄群体考虑不足。(4)景观对象以静态的观赏为主,缺乏参与性。

4、我国续扩建城市公园景观衔接问题的深层原因

5.2.1 建设与发展的原因

(1)规划与开发的问题。(2)城市公园建设与资金缺口的问题。

5.2.2 景观衔接问题的综合原因

(1)经济的原因(2)政治原因(3)文化原因

5.2.3 景观设计单向度的规划机制

5.2.4 景观终极式的设计方式

追求终极式的景观效果是在当前城市公园景观设计的各个层面共同存在的问题。这一问题的产生与我国终极目标式的规划方式相关。我国在进行城市总体规划工作中,规定分为近期(5年)和远期(20年)两个发展阶段,大量工作内容主要是针对远期发展目标来进行的,可以说,是一种终极目标式的规划方式,缺少对城市发展、建设过程的动态调控与指导,也就造成了所谓远期规划目标成为一种城市理想很难得到实现。也造成了公园规划目标因为经费等原因,长期不能实现,整体景观效果降低的结果。

五、我国城市公园在续、扩建时解决景观衔接问题的对策及建议

城市公园在续扩建时解决衔接景观的设计问题,是一个综合的整体的过程。既体现在公园建设的决策过程中,也体现在设计实施乃至使用的全过程之中。首先是城市公园景观设计的对策框架的建立。要把系统化的思想贯穿在整个对策框架及其建议中。其次是建立景观评价体系和续、扩建城市公园衔接景观设计原则。

而具体的设计层面的对策及建议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景观设计机制对策:建立并完善公众参与机制与多元投资的建设及管理机制;

(2)景观设计方法对策:弹性的设计方法模式;

(3)系统对策:消解公园是终极目标;建立城市公园绿地系统是达到目标的途径;加强城市绿化和绿线管理制度是保障;

(4)景观规划对策:建立开放的城市公园模式;制定完整的城市设计纲要,保护开敞的景观空间;

(5)城市公园景观设计:增加植物造景;保留和创造有历史文化意义和归属感的景观;增加开朗的景观,改造过分闭塞的区域;公园设施形象的一体化设计,并延伸至公园周边地区;增强科技文体活动内容,减弱机械活动;充分考虑各类型游客的需要;强调特色;增强公园景观设施的游客参与性;增强景观环境的安全感等几方面内容。

应当指出,上述对策只是提供了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范式,各地区应当结合自身的地方特点,提出切合自身的对策。

城市公园的续、扩建是一个互动的、连续的、复杂的过程。涉及的内容、涵盖的范围相当之广。鉴于时间和能力有限,只能将其中一些最为基本、最为突出的问题加以总结、分析和研究,也无法对城市公园续扩建的整体发展方向、目标及其思路、途径等给出明确而具体的答案。具体解决办法还有待于以后进一步的深入研究,尤其是对已续、扩建了景观,要检验其衔接性还应该用数学方法,比如利用数学矩阵进行模糊数学计算。

对于蕴涵着深厚历史文化内涵及良好的自然景观资源的大型城市综合性公园来说,不可能对其进行简单的大拆大建的开发模式,保护性、可操作性及可实施程度应当是公园续扩建方案中的设计重点。保护和恢复其传统历史文化及景观风貌,从实际情况出发,坚持长期整治的观点,进行合理的小规模的有机适度的续扩建,变大拆大建的"变旧为新"为渐进式的"整旧如新"。通过逐步地改善公园各方面的新旧问题,完善设施配套,逐渐恢复和保持城市公园的传统特色风貌。

公园设计要素篇3

1 城市公园景观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1.1 设计主题不明确

城市公园能够和居民小区内的绿植一起组成绿地系统,改善城市的微气候。城市公园景观设计各有特色,根据功能性的不同,可以将城市公园分为三种,分别是综合类、社区类和专类。目前,很多城市公园景观设计过分看重眼前利益,不看重设计内涵。虽然各种类型的城市公园分类十分明确,但是公园的统筹规划和设计主题性仍然不够明确。

1.2 管理体系不健全

很多城市公园的投资建设商都是政府,公园的管理模式也伴有很大的行政管理特点,在设计和规划时更看重于公园的生态功能,忽略了管理模式的设计,致使公园管理问题日益突出,基础设施维护不到位,景点内垃圾处理不及时,植物养护和替换不够专业化,大大降低了公园的观赏性。

1.3 设计理念及分析不专业

不论是设计细节还是设计施工都需要以专业的设计理念和分析作为理论依据。在进行城市公园景观设计和设施设计时,设计师应更加关注设计的趣味性和人性化。设计理念是设计精髓和支柱,决定了设计的定位。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城市公园景观设计受到广泛关注,越来越多的景观设计公司随之兴起,市场中出现了很多鱼目混珠、无序竞争的现象,甚至有些设计公司会只看重经济效益,对设计作品缺少进一步的精加工和润色,致使市场上掺入了很多不合格的作品,导致公园景观设计内容不够丰富、缺乏系统性。

1.4 设计环节衔接不连贯

在公园景观设计过程中,很多公园都存在施工与设计脱节的现象,导致设计的内容不被附近的人所认可和使用。比如,很多公园配置的植物景观不符合当地的地质环境,有些植物组合搭配存在不合理现象。

2 改进措施

2.1 介入艺术设计

城市景观设计和艺术两者紧密相关、互相融合。城市公园景观设计要以艺术为基础,而艺术创作可以把城市公园景观设计作为基础素材。一个具备特定主题性的公园会将一个硬性城市转变为一个艺术城市。设计师在设计景观时,要以策划作为基础工作,在进行艺术活动策划时,可适当加入一些商业活动。比如,城市画展、舞蹈、音乐主题公园等,增添一些手工和体育领域内的艺术活动和作品,最终使它们融合成一个综合性强、多元化的城市公园。

2.2 体现地方特色

在进行城市公园景观设计时,可适当加入一些能够体现地方特色的设计元素,设计出别具一格的公园景观。为了进一步改善周围环境,可设计树阵和花坛,提高公园的观赏性,为市民提供更加舒适、清新的生态环境。在一些人文、历史气息浓厚的地区,可以设计梅、竹、松这些植物来为城市公园增添人文情怀。此外,还可以设计生态走廊,结合精美的雕琢品,为群众建设一个大方、有园林特色的景观公园。现代城市本身都有自己的地方特色,在城市公园景观设计时,要考虑当地特色和人文艺术特色,为群众呈现一个有特色的公园。比如,可以在公园道旁的石柱上增添小品设计,在每个石柱上添加不同的小品,使原本雕刻细致的石柱更加趣味横生、栩栩如生。公园的石柱小品、景观建筑都为游客展示出精致的景观雕刻和艺术设计手法,给游客增添趣味性的同时也增添了文化情怀。

2.3 加入古典艺术元素

古典园林主要是通过山水来表现自己的意境,还可以通过对联、刻石、园林名字等媒介来体现。比如,利用汉字本身的规律对仗和自身排列组合的特点,为了表达公园的园林意境,可以在公园景观设计中融合一些古典园林设计元素,促进城市公园的建设,最终达到表现领域广泛性以及艺术设计方式多样性的目的。

在公园景观设计时,可以采用动静结合的形式,充分展示出时空交错的特征。还可以将诗词书画融入到景观设计中,为公园增加文化情怀。在设计古典公园时,将诗句等直接运用到设计中,或者利用对联与园名进行公园设计,将景观和艺术充分融合起来,动静结合,为游客展现公园的艺术美。

2.4 创造多样化空间

公园是市民的休闲娱乐场所,公园景观设计的一个重要趋势就是不断扩大公共休闲空间。公园可以根据人群的生活、行为习惯为市民开辟更大的户外活动空间,缓解人们的生活压力。为了让市民更加贴近自然,公园还可以为大家开辟可踩、可躺、可坐的草坪场地,供市民休闲、娱乐、聊天等。

3 结语

公园设计要素篇4

关键词:陕北;民间艺术;西北川公园;应用

作者简介:王瑞瑞(1989―),女,长安大学建筑学院硕士研究生,风景园林学专业。

1陕北民间艺术概述

1.1民间艺术的概念探讨

民间艺术是在历史长河中,人们不断从生活中撷取和养成的,具有鲜明地域特征和民族特征。其具体可分为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其中精神财富包括:生活方式、习惯、语言特征、民俗风情等文化形态;物质财富包括该地区特有的建筑景观、历史遗迹、风景名胜、歌舞戏剧等[1]。研究民间艺术,不仅对民间艺术起到继承弘扬作用,而且能为环境景观设计提供丰富的创作元素。

1.2陕北民间艺术形式

陕北民间艺术内容丰富,造型各异。在景观设计中应用最具代表性的有:陕北腰鼓、剪纸、石雕、窑洞等[2]。

2陕北民间艺术在延安西北川公园中的应用

2.1 项目概况

该项目东临延黄高速公路高架桥,南抵西北川北侧滨河路,西临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北临枣园路。项目占地约29.6公顷,东西长约960米,南北宽约320―400米[3]。总平面设计由二带二轴六园一水二区组成,即两带为枣园大道景观带、滨河路景观带;两轴为东、西景观轴;六园为欢乐园、文化园、民俗园、风情园、自然园、湖景园;一水为自西向东贯穿全园人工湖,全长约1150米;两区为东、西生态停车场。

2.2 陕北民间艺术在主要景观节点的应用分析

2.2.1威风锣鼓广场

锣鼓是陕北民间艺术中的典型代表,在公园中,设计有一左右对称的广场,中间为表演区,可作为锣鼓表演、民间活动舞台;并借鉴中国传统的威风锣鼓文化,两侧有锣鼓屏风,规整对称中不失变化,简单而不失气势。广场小品设置以锣鼓为造型主题,两侧休息区结合树木种植,设计了腰鼓为凳,圆鼓为桌的景观小品,形成亲切的休息空间。 南北的台阶平台入口处,左右对称各有一石雕大鼓,将人们引入表演区和休息区。

2.2.2九曲黄河阵

“九曲黄河阵”即九曲黄河阵灯会,其作为陕北地区的一大盛事,是当地村民元宵节期间重要的文化活动。九曲黄河阵的阵式,按周易九宫八卦之方位,以富贵不断头传统图案九曲而成。阵内有乾、坎、艮、震、巽、离、坤、兑八宫和中宫共九宫,象征中华九州。人们从入口进,顺利的通过连环阵,再从出口返回,就意味着一年顺顺当当,平平安安。在九曲黄河阵的南面和北面两个入口处分别有两座牌坊,南面牌坊为石结构,是九曲黄河阵的阵门;北面牌坊为钢结构,牌坊根据传统的牌坊样式进行了简化和加工,强调了从“门”的意象,为整个广场增添了传统的文化气息。

灯柱上的花饰以陕北窗棂的样式为设计元素,简洁大气,在夜晚内部发出的灯光映衬下,更显质朴。

喷泉形成的水柱可以作为水九曲的分隔线。使人们在平时,尤其是夏季都能体会到转喷泉――“水九曲”的独特乐趣。而在灯会的时候,每一个旱喷的水箅子上会放置上接通电源的灯,保证了“转九曲”能顺利进行。届时,入夜后阵上华灯齐放,火红一片。

2.2.3磨盘林

磨盘是陕北民间“受苦人”最为熟知的生产工具之一。充分利用民间艺术元素,散落在树林下的“磨盘”,可以给游人提供在林下休息,聚会的场所。磨盘数量组合的形式多变,满足了不同数量人群的聚会需要,避免了人多时座位使用不平衡的弊端。磨盘作为座椅还能很好得融入到环境中。

2.2.4剪纸景框

在公园临近马路的小道上,依次摆放各类红色剪纸景框,再现了五哥放羊、走西口等陕北民间故事场景,使得游人即使不进入本公园,通过的景观文化元素也可很好的感受到陕北的民间艺术,增加了景观文化内涵。

2.2.5公厕

公厕是景区内的主要公共卫生服务设施。本公园的公厕以圆拱门、土坯墙、花砖檐为主要设计元素,以延安民间的窑洞民居元素为主要构图特点设计,其整体设计风格充分体现了延安地方特色及现代化的生态理念,同时也提升了文化品味。

2.2.6石头林

公园设计紧紧抓住了陕北人对石头怀有的深厚情感,广泛地应用各类石头作为设计元素,彰显了陕北的石头文化,充分体现了陕北地域特色。

在通往威风锣鼓广场的小路,以石板为台阶,两边以散碎浑圆的鹅卵石堆嵌成小挡墙,形成自然的乡间小道,颇有通往陕北农家小院之亲切感觉。

栓马桩既有装点建筑,炫耀富有的作用,同时又被赋予了辟邪镇宅、吉祥祈福的意义。在公园中,除了林荫道92个栓马桩外,在草坪中还有零星的十二生肖栓马桩,桩顶以栩栩如生的民间十二生肖为素材,增添了景观的生机。

2.2.7几点思考与体会

西北川公园景观设计成功地将陕北民间艺术的精髓融入到景观节点,充分挖掘了陕北民间艺术与黄土文化特色,集景观、文化、生态、游憩于一体,为现代景观设计如何反映地域人文特色,如何把握传统文化,如何继承发扬民间艺术开辟了新的途径。在设计中,充分应用陕北民间艺术中的剪纸、石雕、锣鼓、窑洞等元素,还从陕北民间日常生活中提取的磨盘、栓马桩等等极富生活气息的元素转化为富有趣味的景观元素和满足视觉欣赏的要素,在曲折的园路和层林叠嶂中,使游人能在轻松的游览活动中不断有新的发现,在提供可游可赏的景观的同时,为公园增添了别样的民俗风情。

西北川公园设计深受延安居民的好评,但由于延安特殊的地理环境和气候原因,公园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有待于更加完善。一是水域太脏,水体缺少流动性补给。严重影响到水体设计效果。二是植物太稀少,并且大都是新植树木,反而突显厕所等公共设施的体量过大,难以体现景观设计效果。三是如有更多的陕北民间艺术如能融入景观,则会更显民间风俗与地域特色,比如说设计中有山丹丹广场,但在整体公园中没有见到任何山丹丹元素的出现。

本人对此提出以下想法与建议,一是可将陕北民间艺术中的面花引入园中小品,替代园中音箱小品,散落分布于公园的角落,既能展现陕北的面花艺术,又有音箱功能。二是可将山丹丹花造型艺术处理,做成供人们休息的艺术小椅,每片花瓣做成为一个坐位,增添浪漫情调与黄土风情。三是可将山丹丹花种植于公园一角,直接形成山丹丹主题花园,到了花期,成片的烂漫山花,更显陕北特色,提升公园的特色化设计。

结束语

时代呼唤传统文化与民间艺术的回归,如何将传统文化与民间艺术融入到现代景观设计中,是我们从事景观艺术设计者所思考与关注的课题。继承和弘扬陕北民间艺术,立足于当地的现实生活,才能设计出独具活力的景观,才能把握时代脉搏,设计出既是世界的、又是民族的优秀作品。

参考文献

[1]曹洪信.陕北民俗――陕北民间文化资料丛书[M].陕西:陕西榆林地区群众艺术馆,1999:25-28

[2]雷润峰.陕北文化研究[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5: 27~31

公园设计要素篇5

关键词:主题公园;景观视觉营造;视觉性研究;视觉设计元素;视觉设计评价

同时又拥有某种特定主题思想和地域文化内涵,更多的满足人们对环境的要求和景观空间价值的提升。主题公园的视觉性建设作为一种独特的实体空间,给人带来视觉感受上的舒适美的同时,也触及景观学科的根本问题。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主题公园的建设和发展受到广泛关注和重视。鉴于此,以泉州“海丝艺术公园”作为研究主体开展城市主题公园的景观视觉性调查分析,希望对于未来主题公园如何去增强景观的视觉性体验提供有利的借鉴参考。

一、主题公园视觉性的发展历史及现状分析

关于视觉性的讨论可以追溯到柏拉图时代。尼古拉斯·米尔佐夫是视觉文化的研究先驱,在其撰写的《视觉文化导论》艺术中,系统的阐释了视觉文化理论,为视觉性学术领域提供借鉴。英国西蒙·贝尔编著的《景观的视觉设计要素》对视觉景观设计方法进行了总结。史蒂芬·梅尔维尔的《视觉与文本》艺术中,涉及到视觉可视性问题,从艺术生产的角度分析绘画中的“见”与“视”的关系。南京大学周宪教授编著的《视觉文化转向》一书中,从艺术理论研究和案例分析两个方面对视觉文化含义进行相关概念的解释。北京大学陈永国教授编写的《视觉文化研究读本》从不同的角度以视觉性文化作为研究焦点,详细阐释了视觉文化研究的理论意义,探讨了视觉文化研究对与视觉性理论发展的特殊含义,其研究具有集中性和前沿性。基于以上主题公园发展过程及研究现状分析发现都是对“视觉性”问题的研究,可以看出视觉性研究热点大多数集中于史论、平面和传媒等领域。就国内当前的研究现状来看如何将景观和视觉性艺术结合对主题公园景观的视觉性的研究相对较少。目前,我国大多数主题公园景观的视觉性效果较差,存在视觉形象内容、观景空间体验性弱,主题没有吸引力、静态观赏性项目过多。针对上述问题,如何提升主题公园景观的视觉性进行深入探讨,为主题公园景观的视觉性研究的保持、延续和发展带来一些新的启发。通过视觉性环境分析主题表达、视觉环境的形态构成要素、视觉元素提取及视觉表现、视觉性评价及设计思考等多个方面对主题公园的视觉性进行研究。

二、城市主题公园的视觉性环境主题表达分析

视觉性环境在主题公园景观表达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除了视觉美学意义之外,还与主题精神的表述、文化意蕴、环境氛围营造等休戚相关。不同地区和不同时期的主题公园的类型多样,对主题的表达形式也大不相同。因此,主题公园的建造应该具有特定的历史文化和地域文化特征[1]。“海丝艺术公园”位于福建省惠安县百崎回族乡,是以“海上丝绸之路”为主题的大型艺术公园,是我国第一个全面展现海上丝绸之路文化风貌和地域特色的公园景观。与以往主题公园不同的是“海丝公园”既结合了具有现代设计思维的景观设计方法又遵循了传统历史文化的表达手法。在具体设计过程中,运用不同的景观设计要素进行“抽象表现”“景象重现”“直观传达”“隐喻阐释”“象征处理”等手法进行视觉艺术化处理,体现了泉州的人文特征和地域性表达。城市主题公园的视觉性环境主要涉及主题要素和形态构成要素两个方面[2]。泉州“海丝艺术公园”的主题要素主要包括:“海洋文化、地域文化、异域文化”三种类型。

(一)泉州“海丝艺术公园”主题要素分析

主题体现了设计者对设计作品的观点和想法,设计者从设计场地的地形地貌、当地的历史文化、时代的审美性等方面分析从中提取出主题设计的思想,是设计者对现实条件的主观上的认识和理解,客观上的认知表达[3]。泉州“海丝艺术公园”主题要素的展现主要通过地域文化特色、海洋文化特色、异域文化特色三个方面来进行叙述、总结。场地以雕塑、建筑、小品、水景和光艺术生动描述了闽南地方文化特色和丝绸之路沿途异域风情的场景,展现出独特的人文历史魅力。1.地域文化不同的风土人情缔造不同的地域文化,主题公园景观的建设也反映了当地的生态、民俗、习惯等地域特征。闽南地域文化主要包括:方言文化、宗教文化、民间艺术文化、民俗文化、闽南风俗文化、建筑文化、海商文化、农耕文化等几类。“海丝艺术公园”作为闽南地域文化主题公园代表之一,其场地紧扣闽南地域特色,用现代造景的艺术的手法和材料对“海丝文化”和“闽南文化”进行了全新的诠释,在合理的景观规划下激发传统文化的活态性,打造出具有“闽南地域”和“海丝”特色相融合的主题公园景观。(1)建筑文化。地域文化的体现首先表现在雕塑上,“丝路盛景”是一组长达百米,运用人物、植物、建筑造型等组合雕塑。在表达形式选取典型的海丝元素和泉州当地特色建筑景点——泉州双塔、古厝、开元寺、朝天门、清净寺、承天寺、船舶等造型作为叙事背景,结合海上丝绸之路贸易交流繁荣景象,雕塑造型新颖,精美多彩,立意有章,既强调雕塑本身的叙事性和感染力,又体现了城市的悠久历史和闽南传统文化,同时还兼顾当代公共艺术的功能性特征。从内容延伸到形式都完美的切合地域文化主题氛围。(2)红砖文化。红砖文化发源于福建泉州。是由于闽南地区特有的黄、红土壤易烧制红砖且坚固耐磨、具有良好的防潮性能,与闽南潮湿、多台风的气候相适应,成为闽南地区独特的建筑标志和象征。红砖文化的产生、发展、延续,与闽南当地自然环境、历史文化环境、社会环境等因素息息相关,呈现出强烈的地域美。2.海洋文化泉州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其地理位置蕴含深厚的海洋文明,为发展海上交通、对外贸易、航运提供了优越的条件,形成了以海洋为载体进行商业贸易交流的“海洋文化”。园区以海洋文化为依托进行设计,大量运用具象和抽象的表现手法对空间造型进行视觉设计并着重突出海洋文化的特征,展现了人类对海洋的向往和昔日繁盛的景象,并充分的把海洋元素合理应用到主题公园的景观设计中,以此来传达和讲述海洋文化。(1)“海丝漫步”地景浮雕,整幅石刻地图如实复原了历史上的“海上丝绸之路”,地图标注出海上丝绸之路沿线经过的国家和城市的中英文名称,利用地面铺装直观表达出“海丝”主题,既提升了对海洋文化的认同感,又增强人与景观的互动性。(2)“海之梦”主雕位于公园中轴线,整体造型以帆叶、船体的虚实结合,悬浮与海面之上。水镜广场的水雾开启后,白色的“海之梦”雕塑在水雾间若隐若现,犹如穿梭在海洋之中,整体造型用现代的设计手法结合实体材料呼应“海洋文化”主题。(3)“福船”选用具象“船”造型元素,雕塑立面上大大小小的“福字”连接了闽南地区人民进行海外贸易、面对海浪凶猛、祈求平安的精神寄托,以及沿海人民对生活的美好期望和向往,直观的使观者感受闽南地区海洋地域风情和民俗文化。3.异域文化“海丝艺术公园”用传统的文化符号堆砌出东南亚各个国家缤纷异彩的地域特色,以直观的设计语言展现出东南亚国家的多元文化盛景。以环状的叙事方式将这些异域文化融入到景观设计中,运用雕塑展示、铺装展示等手法,向游客们传播海上丝绸之路各个国家的互通、融合和共荣的文化碰撞。(1)东南亚风情群雕“东南亚风情”群雕直径为11米,高为5米,大量运用花岗岩和青铜材质。以空间序列展现的形式,把东南亚地区特有的动物、植物、海岛风情、多元文化用传统雕塑的方式进行视觉呈现。借以东南亚特有异域特色建立起人和场地的纽带,增强公众对与“海丝”文化的认同感和参与感,同时又体现了异域多元文化的融合发展。(2)南亚群雕“南亚群雕”长63.4米,宽40米,高8.6,材质为花岗岩、镍白铜。雕塑群根据所处地域特性,以廊桥、平台的方式使群雕坐落于湖面水域与湖心岛相连,选取了最具南亚特色、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宗教和地域的建筑为背景,讲述了《宴请交流》《文化交融》《南亚风情》《工艺互通》等场景,以具象写实和当代雕塑创作中解构与重组艺术的表现手法,生动的展现了在不同领域的文化、贸易的交流与互通,使得观者在得到艺术熏陶的同时,又能近距离触碰“海上丝绸之路”给人类文明带来的深远影响。(3)西亚组雕“西亚组雕”长50米,宽13.8米,高8.8米,雕塑材质为花岗岩、镍白铜。整体雕塑采用具象写实的线性叙事手法对西亚典型伊斯兰建筑造型进行创作,通过人物间的交谈、货物运输等场景再现的讲述,展现了西亚在“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角色和文化魅力。

三、“海丝艺术公园“视觉环境形态构成要素分析主题公园中视觉环境艺术的形态要素由空间要素、造型要素、色彩要素三部分构成。

(一)空间要素

公园景观应通过良好空间造型要素,创造出独特且层次丰富的视觉效果,以赋予景观好的形象视觉特征[4]。园林景观空间中层次感、序列组织感、造型、周围环境、对人的视觉感知的塑造有着紧密关联。空间要素则包含空间意象的营造、空间序列的规划以及各功能空间的组织等方面[5]。“海丝艺术公园”整体景观布局为“一脉、两湖、四区、五湾、八景”。所谓“一脉’,即公园内一条联系东西方向的生态景观脉。“两湖”为逐浪湖和海月湖。“四区”即东亚主题表现区、东南亚主题表现区、西亚主题表现区、南亚主题表现区。“五湾”,即沿环状湖岸设置的景观与休闲为一体的五个景观水湾,分别是:月蓝湾,观澜湾,追风湾,渔人湾和流霞湾。“八景”为月之岛、灯之港、帆之滨、舵之向、思之源、风之子、浪之花、绿之林。“海丝艺术公园”的流线布局从整体上来说以环形动线为主,整个园区以大面积水为构图中心,空间组合关系上以区域性轴线为主。轴线连接主入口、水镜广场和园区主要雕塑“帆影”,开放的广场空间与主节点的标志性构筑物形成了独特的视觉性景观系统,全方位展现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文化历史风貌。

(二)造型要素

主题公园视觉性环境造型要素要考虑整个公园主题文化精神,造型要素的呈现主要反映在建筑造型、雕塑小品造型上。通过对“海丝”文化的剖析,可以从中提取出视觉造型元素并应用于主题公园设计中,具体视觉造型元素可分为以下几类:“船”“船帆”“水”“海上贸易交流场景”“异域建筑”“异域植物”“人物造型”“闽南传统建筑”“闽南非物质文化”“海上丝绸之路”路线图。各种视觉造型元素映射在不同的载体上呈现出不同的视觉观感,而设计者应充分根据其本身特有的性质将两者合理地结合运用在场地中。通过实地调研作者得出的“海丝”视觉造型元素在主题公园景观设计中的具体表现手法,如表1。园区内雕塑群,采用叙事性的传达方式,背景造型借鉴闽南当地及各个国家具有代表性的历史文物、建筑、船、船帆、人物、动物、植物等元素。以较为直观的手法呈现出地域特色、文化特色以及昔日海上丝绸之路贸易交往、文化繁荣的盛况。通过人物场景叙事造型的故事传达,唤起公众对“海丝”文化的记忆并产生共鸣。建筑造型上,将泉州独特的传统文化元素渗透进场地设计中,延用闽南传统民居“红砖白石双拨器,出砖入石燕尾脊,雕梁画栋宫殿式”的建筑风格,大体量且具有当地闽南特色的庙堂建筑、“天圆地方”的建筑理念和砖砌工艺。建筑外形以古老建筑拆卸的瓦片堆砌出“海浪”“岛屿”等造型,在碧海蓝天的映衬下展示了闽南民居的独特韵味。

(三)色彩要素

在景观设计要素中,色彩不仅对人的视觉会产生重要影响,且能够让人从心理上产生情感共鸣。主题公园中景观的视觉色彩表达主要是由色彩载体来传达美感的,根据载体的不同传达出的色彩也有所不同。“海丝艺术公园”景观色彩要素主要包括植物色彩、建筑色彩、雕塑小品色彩、水体色彩、道路铺装色彩。1.植物色彩植物是景观场所视觉性营造的关键,“海丝艺术公园”在植物造景方面,围绕中心湖打造滨湖景观,结合其地域特征主要运用了群植的种植方式。主要以棕榈科植物为主,且由于其地理位置所形成的亚热带季风气候,绿化植物配置以常绿阔叶树为主,配置木棉、广玉兰、腊梅、杜鹃等,不仅具有东南亚热带风光魅力,又突出“海丝”文化的地域特色和异域特色。2.建筑色彩由于闽南地处滨海,民居建筑大量使用红砖红瓦与石混砌、建筑色彩装饰华丽,再加上当地人视红色为喜庆的颜色,因此把红砖作为建筑主材。把红色作为标志性景观色彩元素融入场地,视觉上呈现出强烈的地域美。被藤曼植物覆盖的园林式建筑“绿房子”,借鉴中国传统园林设计意向,垂直绿化设计手法,行走其中给人一种漫步迷宫深林的错觉。绿色植物与周边环境相融合,既满足功能又统一形式,形成整体和谐的视觉性景观。3.雕塑小品色彩园区内的雕塑小品为了呼应“海洋文化”主题,整体色彩基调以白色为主,搭配黑色进行故事场景塑造。雕塑的白色与水体、植物、红色建筑建筑交相呼应,增加了视觉感官冲击,形成鲜明对比的同时又切合闽南地域文化特点。4.道路铺装色彩在“海丝艺术公园”铺装设计中,集散性空间——水镜广场规模较大,根据广场的景观和空间活动特性,选取了海丝地图为主的铺装形式,展现海上丝绸之路沿线经过的国家,增强其文化代入感。整体材质为花岗岩,选材则是依据耐久性、易于后期运营维护等原则,颜色为米灰色以典雅、朴素为主显得空间更加稳重。其他功能性节点空间则跟随场地的主色调白色,材质上小型广场多采用花岗岩与卵石、透水铺装相结合;亲水空间使用防腐木铺装,基调为红色;儿童活动空间运用大面积亮色增强场地活力,材质上大面积选取塑胶平整铺砌,提升安全性。

四、城市主题公园景观的视觉性分析及设计思考

(一)“海丝艺术公园”主题表达充分但雕塑小品类型过于重复

“海丝艺术公园”将当地文化与景观环境相结合,视觉上加强了游客对“海丝文化”的了解,对场地本身进行视觉深化设计的同时,又展现闽南地域特色和“海丝”文化底蕴。从公园的整体性来看,场地运用了大量的“海丝艺术”和闽南当地的地方特色元素来展现场地性格,做到了主题性的统一。但是,从视觉性设计思考方面来看泉州”海丝艺术公园“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通过实地调研发现园区内景观雕塑小品类型过多重复,一定程度上给游客带来视觉审美疲劳,影响文化景观视觉效果,带给观者较为单一的欣赏和体验,缺乏长久吸引力。

(二)“海丝艺术公园”注重文化内涵但功能节点单一

公园以尊重原场地条件为前提,以大众在游览中与特定的地域文化环境所产生情感共鸣为设计重点,结合“海丝”设计背景文化内涵和传播当地“海丝文化”发展的需求,通过不同国家地区文化呈现,烘托浓厚的主题文化氛围来塑造具有地域特色文化价值的主题公园。但场地景观功能分区节点单一,可提供给游客娱乐活动的选择性较少,只单纯的设置休息功能,缺少吸引游客的表演和参与的活动项目,应提高场地的利用率和使用功能。例如可以将现代科技与文化景观设计结合,增设海上丝绸之路3D技术艺术品展厅,或露天剧院,手工艺制作坊等文化特色体验项目,提升人与场所的互动性,创造多种体验的空间环境,激发场所新活力。

(三)“海丝艺术公园”设计表达独特但导视系统较弱

在植物配置设计上因地制宜充分发挥地域特色进行植物种植选择,满足了基本的植物景观效果;铺装的材质和样式多变,贴合文化主题;景观小品也融入了闽南、异域文化等;利用光元素等媒介手段都为主题公园视觉性景观规划设计起到了借鉴作用。就场地内的景观环境视觉导视而言,应引起更广泛的关注,景观导视系统除了具有引导和传递信息的功能外,也是场地地域文化建设和视觉性营造的重要组成部分。任何景观空间都应具有完善的景观导向系统,适时适地的出现,轻松地为游客获得明确的引导信息。调研发现,园区内导视系统较不完善,指向性不明确,设计形式单一、且导视不明显、不能够清楚地引导游客通往园区内的各个景观节点。应从造型、色彩、图案、材质等多个维度提升视觉导视与景观视觉的感官冲击,且不能仅停留在功能上,应满足人心理需求的同时增强导视设计的情景感、功能感及故事化展现。

结语

景观视觉性作为重要的概念和研究视角,正得到更多的探讨和应用。景观的视觉性营造无论是在当代视觉语境下还是未来都占据着重要位置,对今后的景观发展体系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在未来,景观的视觉性设计与时代息息相关,通过视觉引导景观,使人、场地、空间三者关系相互协调,反映社会需要的技术发展的新的美学观念的同时,也是推动景观视觉性发展的关键一环。

公园设计要素篇6

一、地质公园硬质景观设计的相关概念

硬质景观(HardLandscape)是英国人M.盖奇(MichaelGage)和M.凡登堡(MaritzVandenberg)在其著作《城市硬质景观设计》中创造并首次提出的,意指相对于植物的软质景观而言。即城市景观分成以植物、水体等为主的软质景观和以人工材料处理的道路铺装、小品设施等为主的硬质景观两部分。

硬质景观设计是现代景观设计中的重要部分,也是构成城市形象的决定性因素之一。设计中的重要元素是硬质景观改变了设计品位和景观环境质量。地质公园不同于其他自然风景区或者城市公园,其最大区别在于――极大程度的强调了地学知识和科普文化的传播。所以,在地质公园的景观设计中,要更加注重融入与渗透地学知识和科普文化,以达到开放地质公园的主要目的。

二、地质公园硬质景观设计中共同面临的问题

中国地域广阔,地质地理条件复杂,有着大量的地质遗迹资源,其中有不少的世界罕见景观,都吸引着海内外人士前来观赏。硬质景观设计是为公众服务的,硬质景观设计与传统设计存在许多不同的方面,它还考虑诸多不能直接由视觉表达的设计因素,比如人的生理、心理因素、社会因素、文化因素、环境因素、生态建设等等。因此说现代硬质景观设计是形式与社会、生态的统一,是社会、自然、艺术的综合体。从前期的调查研究来看,在地质公园景观设施的发展与更新中,最主要的问题在于整个地质公园硬质景观的规划中,硬质景观设施设计研究存在着严重的不足。

(一)只片面的注重景观设施的使用功能性,而忽视它的视觉欣赏价值。景观设施是地质公园的重要组成部分,设施的艺术形态也对与该自然区域起着重要的美化作用。而目前国内大部分地质公园的硬质景观设施做工十分粗糙,只满足日常使用功能上的需要,与整体环境不相融合,甚至对自然环境起着丑化的副作用,破坏地质公园的整体美感和游客的美好印象,对旅游经济发展也有一定的限制。

(二)过分追求设施的艺术形态或随意模仿国外的艺术作品,脱离了设施本身的使用价值,也忽视了与该区域的自然环境相融合,没有充分发挥景观设施在环境中的美学价值。

(三)设施缺乏人性化设计,引起社会对公共空间设施人性化设计的关注,尤其是对特殊人群的细节设计,在现有国内地质公园硬质景观规划中,许多设计,尚处于起步阶段,有待提高。

时代在不断的发展,人们的审美水平越来越高,对人性的关注也越来越重视,原本固有的理论已经难以满足快速发展的外部环境需要,导致目前的设计缺乏系统、全面地考虑和研究,无法创造出科学合理的、风格与当地文化相符的、可持续的地质公园设施体系。因此,如何创建一个和谐融洽、既具有物质性又具备精神文化性的地质旅游设施是所有环境设计师所共同面临的重要课题。

三、地质公园硬质景观设计的解决对策

结合《城市硬质景观设计》所提出的概念,提出地质公园硬质景观设计的布置方法和基本构想。

(一)以自然山水、绿化为主,辅以不同色彩的材质共同组成软质景观。通过色彩对环境的调和,使得水体、植物等软质景观更丰富。

(二)以道路铺装、小品设施等为主的硬质景观,注意其景观形式与自然生态的统一。(1)采用人工材料塑形的硬质景观(如设施、雕塑等)和利用绿化、水体造景的软质景观应相互兼顾。从这层意思讲,硬质景观对居民居住和生活必不可少也无可替代。经营者对硬质景观建设投入连年大幅递增,体现了人们对硬质景观的需求程度。硬质景观为人们提供交往、休憩、审美的空间,使人们的行为能够有的放矢,感知舒适与宜人。(2)在地质公园的硬质景观在分布上,可以根据各自的特征和服务类别加以组合使用。组合使用的硬质景观设施不容易给使用者带来信息过量、空间凌乱的感觉,对空间规划和利用更有利,与此同时也可以减少人为因素在自然中造成的破坏,更大空间的展示出地质公园独有的风貌。以湖光岩地质公园的硬质景观组合为例,在30-50米范围内成单元形式规划布置,既方便了游人的使用,又打破了过于平淡的步行道长而元的概念,同时增添几处小型点景景观设施,使得游人忽略了空间感觉,更好的融入公园的游憩氛围。

(三)硬质景观设计必须与自然特性相吻合。走在一些地质公园内,其中滥用硬质景观,或将其分布散乱,与环境格调不统一的现象是很随处可见的,这造成人们心理上的割裂感,或只注重硬质景观在图纸上的丰富表现,使人们所期望的自然环境和宁静惬意的自然氛围不能充分体现。

从对地质公园的硬质景观设计调查中发现,目前关于地质公园硬质景观的规划设计仍然缺乏完整系统的研究,特别是在创新方面,并没有完全的把当地的地质地貌特点和特色融入到它的设计理念中,因此我们需要逐步实现从功能主导到功能与艺术并重并加大人性化关怀的设计思想转变,才能符合时代前进的需求。

公园设计要素篇7

关键词:园林小品;城市特色;设计方向;发展趋势;研究

我国的园林小品发展历史十分悠久,最初以装饰性以及为游人提供休息场地为主要功能,如今为了进一步发挥出其艺术性与装饰性的特点,装点城市风光,许多设计师从体量以及外部造型方面入手进行改造,并成功美化了人们的居住环境,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真正成为城市居民喜爱的景观设计元素。

一、园林小品在园林环境中作用

1.美学和文化价值的表现

园林小品在体现设训一者和使用者关学观念的同时,也满足了人们精神层而的追求,可以反映出城市居民的艺术品位和审关情趣,使城市充满了艺术氛围和文化韵味。作为城市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园林小品不仅能够塑造城市景观、改善生活环境,还承担了一定的城市文化职能,起到了展现城市文化、延续城市文脉的作用。

2.功能性与艺术性相结合

园林小品在为景观服务的同时,必须强调其基本功能性,即园林小品多为公共服务设施,是为满足游人在浏览中的各种活动而产生的,像公园里的桌椅设施或凉亭可为游人提供休息、避雨、等候和交流的服务功能,而厕所、废物箱、垃圾桶等更是人们户外活动不可缺少的服务设施。同时,园林小品也必须考虑其在环境中的景观效果,缺乏关感的园林小品是不完善的。功能性和艺术性是园林小品的两个根本属性,二者缺一不可,相互联系。

二、园林小品的类型

1.建筑类小品

建筑类小品是园林大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山、水、植物有机结合,情景交融,构成了优美的风景画卷。“源于自然而高于自然”是中国园林创作的基本思想,而园林建筑小品往往正是情景交融的结合点。建筑类园林小品大多形式多样,造型厚重,构思奇妙而独特,具有点缀风景、围合划分空间、组织浏览路线等重要功能,带有很强的艺术性、观赏性和实用功能,在园林景观的塑造中往往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从广义上讲,只要是修建于园林场所之中,例如风景区、公园、小游园、建筑庭园等,具有较高关学价值和实用功能的小型建筑都可以称作园林建筑类小品。但在实际工作中、我们所说的园林建筑类小品,一般上是指亭、廊、榭、花架等景观建筑以及游艇码头、小卖部、售票亭等具有关观要求的功能性建筑。

2. 雕塑类小品

园林雕塑小品多位于室外,题材广泛,形式多样。好的园林雕塑可以带给观者精神层面的艺术享受,并可反映一定阶段的社会风貌,能够较好的点缀园景,多成为园林某局部或整体的中心。

3.植物类小品

植物是构园要素中惟一具有生命的组成元素,一年四季均能呈现出各种亮丽的色彩,表现出各种不同的形态,因而植物类小品兼备了随季节而变化的特性。植物类小品与园林植物结合密切,往往同时结合建筑、雕塑等景观元素,经常能起到独特的关化环境作用。同时,植物类小品也可以充分利用其色、香、形态作为造景主题,创造出具有不同意境的景观空间。

三、园林环境中的小品设计

1.构思与布局

园林小品的构思要有较高的思想境界,任何简单的模仿都会削弱它的艺术感染力。园林小品在构思上要力争达到寓情于景,触景生情,情景交融的境界。园林小品无论是用于点景还是组景,在空间布局上都要主从分明、重点突出,在位置上要彼此呼应顾盼、距离避免均等。园林小品的摆设、背景选择都要与地形、建筑、植物、水体协调一致,另外人流的走向,空间的闭合关系都是应考虑的重要因素。园林小品的构思和布局如不协调处理好与环境的关系,其艺术感染力就难以展现。

2.色彩与质感

色彩与质感是决定园林小品最终艺术感染力的关键要素,两者在表现上具有双重属性,并相互影响。利用好材料在色彩、质感上的特点,并依托其产生节奏、韵律、对比、均衡等构图变化,就有可能产生不同凡响的艺术效果,提高艺术感染力。如博物馆等较为严肃的公共空间则常用比较厚重的色彩与具有质感的材料来传达一种对历史尊重的态度。

四、园林小品设计的发展趋势

1.人性化

传统园林小品的设计主要以实用性和美观性为主,现代园林小品设计在此基础上增加了以人为本的理念,从人们的心理方面进行考虑,在数量、造型、体量、风格等多方面都得以凸显,让园林小品更具人性化与亲近感,比如在公共设施中为行动不便人群加设座椅,比如在园林道路两侧铺设盲道等等,为和谐社会的发展与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均做出极大贡献。

2.生态化

近些年,城市中环境污染问题逐渐严重,所以城市在发展的同时开始强调生态化的重要性,,园林小品作为景观建设与公共设施的基础,为了进一步突出自身的环保、生态与节能,逐渐在设计中使用更多的木材、石材以及植物等等天然材料,并且在整体设计当中更加重视设计形式与设计结构,尽可能的将园林小品与周边环境相结合,从而营造出人工建造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良好氛围,将归于自然、源于自然的设计理念充分体现。

3.艺术化

城市地域文化建设是城市文化发展的重要环节,园林小品作为地域文化建设的基础部分,其中包含着众多城市文化历史,为我国整体精神文明建设提供了重要支撑。而近些年随着精神文明建设的不断推进,社会人民群众逐渐对城市中生态环境的内涵与艺术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现代园林小品在这样的要求下以传统生态环境建设为基础,将设计手法向艺术化、个性化方面发展,并根据时代与城市的发展需求不断创新,以不同的物质形态表现方法,触动人们的内心,以多变的艺术手法体现园林小品景观效果。

4.综合化

无论在园林景观中还是城市公共基础设施中,园林小品一般都以群体综合性方式出现,很少有单一个体存在的情况,传统园林小品通常会使用植物、建筑以及雕塑等元素构建一个整体,以此来突出园林外观的协调统一。而现代园林小品则融入了更多元素,比如照明、音响、绘画等,使用大胆的创新与新型技术将这些元素串联起来,展现出更为新颖、更为独特的景观效果,这种综合化不仅为人们提供更具冲击力的视觉享受,还进一步促进园林小品与周围环境要素有效结合,为园林小品的未来发展提高新的发展路线。

五、结束语

园林小品是园林的“眉眼”,因此,在设计中,一定要强调依具体环境条件来决定,协调好设计中人工美与环境的自然美,只有这样,才能使园林小品的功能得到充分发挥,为游人创造可居、可行、可游、可赏的园林环境,使园林建设以及城市公共基础建设得以健康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陈演君. 浅谈园林建筑小品的设计要点[J]. 城市建O理论研究:电子版, 2013(16).

[2]李冬梅. 论园林小品设计的发展趋势[J]. 今日财富, 2010(8):209-209.

[3]张琰, 毕庆坤. 浅论园林小品设计的发展趋势[J]. 农业科技与信息:现代园林, 2009(10):36-38.

公园设计要素篇8

关键词:园林;景观;人性化;设计

中图分类号:K928.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在进行城市公园环境设计时,设计师应充分考虑市民的行为特点及心理特点,在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思想的指导下,满足市民安全、休闲、交往和回归自然的愿望及需求,营造有吸引力的城市公园。

一、问题的提出

公园景观空间设计的影响城市公园景观设计还应满足人的情感需求。20 世纪40 年代,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就提出了《需求等级论》,将人的需求划分为五个基本层次: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归属关系和爱的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的需求以及学习与美学的需求。城市公园是公众休息、游览的园林,公园的建设、维修和改造都应着重体现“人的需求”的园林建设理念。城市公园中的空间、设施等不但要充分考虑公众休息、游览时的行为和心理需要,还要尽量满足不同群体的多种需求。“怎样营造有吸引力的城市公园,使之真正成为市民的亲近‘避难所’”[1],已经成为设计师们必须考虑的问题。

二、公园环境景观设计与人的行为

现代景观设计——包括景观环境形象、环境生态绿化和大众行为心理等三个方面。任何一个具有时代风格和现代意识的成功之作,无不包含着设计师对这三个方面的刻意追求和深思熟虑。本文仅就公园环境的人性化设计进行讨论,强调重视人性空间,从具体的生活体验和人对环境的实际感受出发,以宜人的尺度构筑空间,强调生活的融合,注重场地精神的表达,延续场地的历史和文化[2]。

2.1 人们的行为习惯人类的行为模式是很复杂的,在公园中的活动也是一样。但在公园环境中一切活动的展开都是以步行和坐下休息这两种基本的行动为基础的,因此,要研究适合市民活动的公园环境,应该从研究最简单的步行和坐下休息入手。以曾经非常流行的新古典主义的欧洲几何式园林为例。欧洲几何式园林曾经因其尊贵典雅的气质和强调轴线的气派风靡一时。然而这阵风很快就过去了,自然式园林又重新受到人们的喜爱。究其原因,首先是因为经济适用性的原则。设计师为了适应几何式园林原则,对树木采取了“截枝手术”,塑造树型,收缩树冠。为了提升公园品位又占用绿地、修建喷泉。对树木的额外修建维护,喷泉运营所需要的水电费,无形中增加了公园的成本。其次是几何性强的园林由于轴线的关系,自人和不便人士来说,这样的距离还应更短一些。因此,座椅位置的设定不应超过这个适宜的距离。

2.2公园环境的构成因素与人们的行为习惯公园环境是由众多因素构成的:主要有灯具、护栏、标志、指示牌、雕塑、喷泉、水池、花台、台阶、草坪、树木、垃圾桶等。这些因素都有各自明确的功能与意义。从支持公共活动的角度来分析,座位是一个重要的因素,它可以为人们提供休息的工具。更重要是,它还延长了人们在公共空间逗留的时间,为人们创造了公共交往的机会。我们不但要把许多与自己有关的事物拉近到自己身边,还要使自己更靠近人群。人们有一种共同心态,都愿意到热闹的地方去,但又都厌恶过度的拥挤。人们既要有私密性的小天地,又要有与别人接触交流的机会。公共性与私密和儿童户外活动空间的设计,因为他们是公园环境使用频率最高的人群。我们应根据他们的喜好,分别设置晨练场、门球场、游戏场,以及各种形式的游戏空间、交往空间等,尤其应鼓励老年人与青年人、儿童等不同年龄的群体相互交往,使老年人更好地融入社会环境之中。户外空间的相对开发,可以使老年人与社区有更多视觉和心理上的互动,使他们避免过于封闭而产生心理上的社会隔离感[3]。

三、人的基本需求对城市

城市公园景观空间是人类的一个舒展心灵的重要空间。按照马斯洛的需求理论,在公园中,我们不仅要为居民提供享受绿色、享受阳光与空气的物质空间,更要突破技术范畴而进入其人情和心理的领域。[4]

3.1安全需求

安全是生存的最基本需求。首先,游客到绿地进行活动的交通过程中应是安全的。其次,游客在进行各种活动的过程中应是安全的。各种活动设施,尤其是老人、儿童的活动设施要充分考虑到使用时的安全性,尽量做到活动器械无伤人隐患,活动内游客无危险,无污染。考虑到残疾人的活动需要,应设置无障碍设计,提高安全性等级。安全需要还体现在植物配置上,应选择无毒、无刺、无污染的植物品

种,要防止地面的根系绊人;硬制铺装,要注意防滑,以免摔伤游客;水边应设栏杆、警示牌等。

3.2休闲需求

休闲的内涵——“休”,即休息。从生理学的观点来看,疲劳与休息,是能量消耗与恢复相互交替的肌体活动,疲劳与休息的合理调节,可以使人的感觉器官、运动器官与中枢神经系统的机能得到锻炼和提高。人体如果长期缺乏应有的疲劳,则会引起机体内部活动的失调,因此,人需要的是动态的,即脑力与体力相结合的休息。“闲”,不仅仅是指身体的休息,还是人们业余时间随自己喜好而选择的放松形式,它具有选择性、自主性、随机性、模糊性、消遣性和文化性等有机结合的特点。因此,休闲是人们生存活动达到一定水平后所追求的获得身心放松的一种方式。公园绿地内一定要有丰富多彩的活动内容。许多设计者只注重视觉景观的塑造,而忽略了其使用功能,没有将游客的需求放在第一位。如大面积的草坪,硬制铺装形形的花坛,大型雕塑、喷泉等,这样的绿化只能供人欣赏,不能形成人与景的互动,有空间而无内容,难以满足休闲的需求[5]。

3.3亲近自然的需求

我国自古便将人与自然的关系定位于“天人合一”的关系。回归自然、亲近自然是人的本性。在公园内引入自然界的山、水、绿化等自然风光,使公园多一些自然因素,少一些人为因素,这样能够更好地满足人们回归自然的需求,激发人们美好的情趣和情感。

四、结语

在景观设计中,设计师要想完全体现人性化的要求,还要对当地人文历史有一个较为全面的了解。一种源于当地的自然形成过程以及人文发展过程的内在力量,是设计形式背后的源动力,也是设计所应表达和体现的场所的本质属性。这样的设计是属于当地自然与历史过程的,是能被人们所接受的。

注释:

[1]马丽娟.人性空间——营造魅力城市公园.中外建筑,2004(05):66-68 页

[2]刘滨仪.现代景观规划设计.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99

[3]李敏.中国现代公园.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87

上一篇:水利工程安全防洪度汛方案范文 下一篇:生物公司工作总结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