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园景观设计优缺点范文

时间:2023-10-03 00:07:31

公园景观设计优缺点

公园景观设计优缺点篇1

关键字: 城市公园 景观 规划

前言

一个城市的环境代表着一个城市经济的发展,标志着城市的现代文明和进步。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城市在不断地建设和扩大,在此同时城市建设的过程将是一个复杂多繁的建设过程,会出现一系列的问题(人口密集、交通拥挤、教育落后、环境差、生态不平衡),给整个社会的发展和城市的建设带来制约性因素。而城市公园是城市绿色建设的基础设施,也是一个公共的场所,是城市居民活动和休闲的场所,在城市中有突出的价值作用。

1 定义城市公园

城市公园是城市公共绿地的重要组成部分, 供公众游览、观赏、休憩、开展科学文化及锻炼身体的生活领域,同时兼具健全生态、美化景观、防灾减灾等综合作用的城市基础设施。行业标准CJJ/ T 91-2002J217-2002园林基本术语标准定义公园:公园是公众游览、观赏、休憩、开展户外科普、文体及健身等活动,向全每一座建筑的结构必须在整个物质构造和面貌上生成较小层次的整合, 包括结构间距、房屋基础、柱子、墙、窗户、材料等方面的协调一致,保证建筑在整体结构和细部都具有精心设计的特点和整合性的法则。社会开放,有较完善的设施及良好生态环境的城市绿地。

2 分析城市公园景观规划的相关理论基础

2. 1 景观生态学理论

景观生态学作为一门相对独立的科学,其核心概念框架有1)景观系统的整体性和景观要素的异质性; 2) 景观研究的尺性;3) 景观结构的镶嵌性;4) 生态流的空间聚集与扩散;5) 景观自然性与文化性;6)景观演化的不可逆性与人类主导性; 7) 景价值的多重性。

2. 2 园林美学理论

园林美学是将美学的研究成果及原理运用到园林的研究而形成的一门新兴学科。园林美学源于自然, 又高于自然, 是然美的再现。中国园林不仅形式优美, 而且富有神韵, 有特殊意境,强调形式和内容的完美结合与统一。

2. 3 人本主义理论

服务于人们休闲的公园绿地景观规划就好比服装设计一样,必须根据使用者的特点来进行。它直接从人本身出发,研究人的本质及人与自然的关系,强调人的地位、作用及价值的学说。城市公园景观规划需要纳入广大人们群众的力量来参与规划、监督规划, 才能使规划真正体现民众的意图,真正达到以人为本的目的。

2. 4 可持续发展理论

可持续发展理论(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是指满足现代人的需求, 同时又不损害后代人发展需求的能力; 既要保证适度的经济增长与结构优化,又要保护资源的永续利用和生态环境的优化,从而做到生态环境与经济相协调,实现持续共进和有序发展。可持续性发展的实质是指以人为中心的自然社会经济复合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3 城市公园景观规划的原则

3. 1 地方性原则

应尊重传统文化和乡土知识, 吸取当地人的经验。应以场所的自然过程为依据,这些自然过程包括场所中的阳光、地形、水、风、土壤、植被及能量等, 将这些因素结合到设计中, 从而维护场所的健康运行。设计应就地取材, 当地植物和建材的使用, 是设计生态化的一个重要方面。乡土树种适于在当地生长,管理和维护成本低, 因此应尽量保护和利用地带性物种, 地方性原则也是一种适应性原理, 自然景观有其自身和谐、稳定的结构和功能, 人为地设计必须适合其原有状态,使人为引入的景观元素带来的负作用最小,以保证整体景观结构和功能的完整性。

3. 2 整体性原则

城市公园是一个协调统一的有机整体, 应当注重保持其发展的整体性, 景观规划要从城市的整体出发, 以城市的空间目标与生态目标为依据,考虑公园建设在什么位置、建设成什么性质和多大的规模,采用适宜的景观规划方式, 从宏观上真正发挥城市公园景观改善居民生活环境,塑造城市形象、优化城市空间的作用。

3. 3 以人为本原则

以人为本创造公园景观,应充分认识到人在公园中的主体地位和人与环境的双向互动关系,体现“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的思想, 保证人与自然的健康发展和人与环境景观的融合协调, 强调人在公园的主体地位。人是公园空间的主体, 任何景观都应以人的需求为出发点, 体现对人的关怀,满足人的生理和心理需求,营造优美的环境。

4 研究我国城市公园景观规划主要存在的问题与建议

4. 1 片面强调景观美学, 忽视人的行为活动

在城市美化思想指导下的公园建设, 强调的是形式性、展示性,把公园从城市中分割开来, 城市公园绿地真正意义上是为城市居民提供一种休憩、活动、交流的场所。经常在公园内看到写着请勿践踏草坪的标志牌,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我国城市公园景观规划设计中对人的行为的忽视。

4. 2 忽视残障群体、老龄群体的行为活动需求

城市公园使用者构成包括老年人、儿童、女性、残障人士等特殊人群,但公园中较少有体现满足这些特殊社会群体行为活动需求的特性,缺乏老年人适宜的活动场所和相关的体育设施。轻视无障碍设计,缺乏必要便利残疾人的游览设施, 如残疾人坡道、导盲设施等, 如一些公园中只有部分地段考虑了无障碍设计, 另外的许多地方残障人士轮椅都难以进入。城市公园应当更加细致地考虑不同类型游人的需求, 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 公园应继续深化对老年人的关怀。公园规划中要考虑老年人集体活动的场所,以及方便老年人与儿童活动的场地设施。国外一些发达国家专门设有残疾人公园在我国城市公园景观规划中还缺乏这一方面的设施, 应当为残障人士设置无障碍系统、专门的残疾人景区和场地。

4. 3 以人为本原则的迷失

城市公园景观要求从以人为本的原则出发, 充分考虑人们的心理需求, 研究人在环境中的行为活动特征,使公众参与到公园景观规划和建造过程当中,而这种以人为本的原则却在渐渐地迷失。现在许多城市公园景观规划中忽视了公众的行为活动需求, 单纯地追求形式上的美感, 强调视觉上的审美效果。

4. 4 公园景观规划不够深入

公园景观规划者往往注重运用一些常规的规划设计手法, 如轴线、对景、框景等, 而忽视了公园的本地文化内涵, 导致公园景观环境缺乏个性和特色。公园配套设施不足也是另外一个方面。游客在公园中常见的问题是公厕布置过少、分布不合理, 座椅、果皮箱和电话亭等配套服务设施形式陈旧, 数量不够, 垃圾箱分布不合理、形象缺乏艺术性。

5 结语

城市公园景观是一个广泛的载体,涉及的内容比较广泛,具有很强的综合性,是一个科学、艺术、理性、审美学的结合体。因此一个好的城市公园景观规划师,需要全面的综合素质,需要专业的知识技能,要不断学结工作经验,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有利的运用到实践中,为城市的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6 参考文献:

[ 1] CJJ/ T 85-2002,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城市绿地分类标准[S].

[ 2] CJJ/ T 91-2002,园林基本术语标准[ S].

公园景观设计优缺点篇2

关键词 矿山公园;公园旅游开发;可持续发展

1 引言

矿山公园是以矿业遗迹为核心的景观,主要是利用矿业遗址和遗留的矿业构筑物等,展现场地矿业发展历史文化内涵,具备研究价值和教育纪念功能,可供人们游览观赏、科学考察的特地空间区域。国内的矿山公园建设起步较晚,初期阶段主要是由当地的矿务部门领导的单纯处于改善矿业生产生态环境的考虑而进行的局部,简单的生态改善措施,例如,20世纪80~90年代,山东省的新汶矿务局针对当地煤矿矸石山的绿化复垦;20世纪90年代,山西省晋城矿务局等单位的矿山公园建造等。这些矿山公园的建设主要是矿山企业的自发的环境保护意识,同时缺乏对景观设计学及生态恢复理论的支持,这样形成的矿山公园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区域系统,但它们的出现为现今的国家系统的矿山公园建设,开启了新的规划和经营理念的先河。

根据国土资源部关于申报国家矿山公园的通知以及关于加强国家矿山公园建设的通知等文件,国家矿山公园的建设申报工作展开了,截止到2010年止,总共有2批61处国家矿山公园,国家矿山公园的建设作为国家针对矿业废弃地改造的一种探索方式,对我国的矿业地区的转型发展提供了可参考的方法,矿山公园主要以展示矿业遗迹景观为主体, 体现矿业发展历史内涵,具有旅游,教育和科研等功能。旨在保护和抢救现存的重要矿业遗迹, 科学利用矿业遗迹资源, 弘扬悠久的矿业历史和灿烂文化, 结合旅游项目促进资源枯竭后矿山的经济转型, 推动地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山西省煤炭资源储量占全国20%以上,大小煤矿有1000余座,近些年由于党和国家的生态环保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等政策的影响,省内的煤炭产业进行整合,对民间的煤炭企业,不具备生产竞争优势的小企业进行合并和关停,同时加强煤矿区的土地复垦和生态环境建设。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大同市作为山西省的第二大城市,同时也是主要的煤矿资源型城市,近些年也在摸索这煤矿企业的转型道路,大力发展旅游业等第三产业,同时不断寻求城市的煤矿企业的发展新出路。

在对晋华宫矿山公园几天的调研过程中发现公园虽具有良好旅游资源优势,但旅游人数偏少,而一水之隔的云冈石窟的旅游人群却络绎不绝,本人希望通过这次的调研结果利用SWOT分析方法对晋华宫国家矿山公园旅游资源现状进行分析同时提出改进建议期望对晋华宫矿山公园和国家矿山公园旅游的可持续发展能有所帮助。

2.公园实地调研及分析

2.1 晋华宫国家矿山公园概况

晋华宫矿位于大同市西12.5公里,居大同煤田东北端,与著名的云冈石窟一河之隔,形成交相呼应之势。晋华宫矿山公园总面积36公顷,分为大同煤炭博物馆、工业遗址展示区、仰佛台观景区、石头村餐饮娱乐度假区、晋阳潭水上娱乐区和煤都井下探秘游览区。场地内最大河流为十里河,由东向西横穿场地中部。该公园建设以矿山遗迹景观为主体,充分利用各种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同时结合云冈石窟旅游资源进行互补性的景观旅游开发,为人们提供旅游观光、休闲度假、文化娱乐和科学教育的煤炭国家矿山公园。公园以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为基础,主打煤矿井下游,矿区遗址再造及具有鲜明特色的矿业景观,集工业观光、科普教育、矿区风俗展示、特种生活体验、文化休闲于一体的综合性矿区旅游。

2.2晋华宫矿山公园旅游资源可持续发展条件分析

2.2.1 优势分析

1.区位条件优势

大同市是国家首批历史文化名城,同时又是著名的矿业资源城市,素有“中国煤都”之称。大同市最近古城再造计划,吸引了许许多多的旅游人群,云冈石窟和北岳恒山同时还是世界文化遗产。晋华宫国家矿山公园与云冈石窟一水之隔,具有很高的旅游挖掘潜力。市内旅游交通方便,省道339直达晋华宫矿山公园,这些都对公园的旅游资源开发提供了发展的潜力。

2.公园旅游定位

1)公园规划设计定位:晋华宫国家矿山公园作为国内首座以煤矿资源为主的国家矿山公园对展现山西煤矿文化提供了优势。公园规划设计以矿山遗迹景观设计为主线,通过充分利用现有的矿业遗迹优势,场地现状的元素符号,展现过去的煤矿文化,主打矿井井下探秘游的人文旅游优势。让游人体验煤矿开采过程。突出矿山公园的独特性,稀有性以及具有科研教育价值,吸引游客。

2)公园旅游文化与云冈石窟旅游的结合。

十里河将公园与云冈石窟相隔,充分利用云冈石窟旅游资源的附带价值,云冈石窟作为中国三大石窟之一,有着很大的知名度,这对矿山公园旅游价值的提升起到了推到作用。公园内海拔最高的煤矸山的仰佛台设计就是对云冈石窟旅游资源的利用。

3.自然资源

晋华宫周围以山地,丘陵自然地形为主,自然植被资源的丰富提升了公园旅游文化,同时公园远离市中心的喧嚣与烦扰,让城里人在周末寻求安静,舒适的宿营有了可能。

4.基础服务设施的完善

花园式的景观规划设计,公园内基础设施的完备,场地内的旅游酒店,交通服务设施,电力通信,给水排水等设施的完备具备了接待大量游客的潜在能力。

2.2.2劣势分析

1.民众普遍认识的偏见

山西省本身的经济实力水平在全国的中下水平以及大同作为全国的“煤都”使得国民认为煤炭对环境污染本身的态度本身就是旅游业发展的一大瓶颈。

2.旅游产品推广的欠缺

1)公园旅游文化知名度推广的欠缺:作为国内首座以煤矿资源文化为主的矿山公园,其在旅游推广过程中欠缺运作,在大同市调研期间,发现不管是城市内部的旅游推广和网上针对大同的旅游介绍均没有针对矿山公园的详细的旅游推荐,同时没有充分利用与云冈石窟的捆绑式旅游价值推广,往往很多人去了云冈石窟,却不知道一水之隔的晋华宫国家矿山公园,让公园流失了很多的潜在旅游资源。

2)矿山公园旅游独特文化推广的欠缺:矿山公园主打的井下探秘游和煤矿产业文化宣传,其有着独特的文化推广价值,但是在调研期间很少提说针对晋华宫矿山公园独特煤文化旅游的推广宣传。

3.公园旅游与煤矿生产缺乏有效的区分及公园旅游功能的定位模糊

晋华宫国家矿山公园作为同煤集团下属的晋华宫煤矿的一部分。晋华宫煤矿本身尚在煤矿生产过程中,使得晋华宫国家矿山公园的旅游定位并不明确,有人会怀疑这里到底是煤矿生产基地还是旅游地,同时由于煤矿生产本身的影响在人们心中产生的环境污染的思维定势,使得晋华宫国家矿山公园的旅游让游客产生怀疑。

4.公园周围环境保护和商业资源开发的欠缺

晋华宫国家矿山公园周围为晋华宫矿职工的生产生活场所,在调研期间发现,公园周围的环境保护有所欠缺,私营的三轮车,运煤的货车等造成通往矿山公园的道路一片狼藉,同时公园周围缺乏对矿山公园旅游文化推广的附属提升,不适应的建筑体量和没有针对山西煤矿文化展示的旅游商业文化,使得游人对矿山公园的旅游价值持怀疑态度。

5.公园管理人才的欠缺及缺乏对公园旅游推广系统完备的计划

调研期间发现公园内的旅游服务中心工作人员人数明显不足,以及找不到任何关于如何推广矿山公园发展的方案或者旅游节的设置。专业旅游,经营类人才的缺乏是晋华宫矿山公园发展的一大挑战,同时领导和职工的思想的保守以及缺乏旅游发展眼光也会制约公园旅游资源的可持续的发展。

2.2.3 机遇与风险分析

在全国现行的环境保护和低碳经济发展的总基调下,煤矿经济结构的转型发展势在必行,如何充分利用自己的矿业文化优势,寻求可持续发展的突破口是今后煤矿企业需要关注同时也是国家高度关注的问题,当代国家矿山公园的发展尚在起步阶段。国家的相关政策以及丰富的客源前景都让矿山公园旅游前景充满机遇。同时,省内外相关旅游项目的推广,旅游产品市场的更新换代的频率加快,旅游需求市场在时尚元素的影响下变化迅捷,旅游经营门槛也在升高,投资回报率的降低。

3. 晋华宫国家矿山公园旅游可持续发展策略

1.合理开发,可持续性发展。矿业公园今后的发展规划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推行自然化,乡土化,生态化以及人文化于一体的建设方式,采用环境更新、生态恢复和文化重现等手段,达到矿山遗迹保护、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实现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2.注重矿山公园与周围环境协调,发展周围的旅游商业文化。针对矿山公园与煤炭生产企业以及居民住宅的不合理组织,重新组织,协调公园交通环境以及改造公园周围的生活,生产环境,有效的将生产区域和旅游观光区域进行区分,满足游人能够享受独特的旅游环境,避免煤炭的生产干扰公园旅游。

3. 注重矿山旅游项目宣传。充分利用电视、电台、报刊、杂志、互联网等媒体的宣传作用, 进行全方位的宣传和重点促销。结合与云冈石窟旅游项目,提升矿山公园旅游名声。

4.挖掘文化内涵,提升公园旅游竞争力。充分利用矿山公园本身的矿业文化积淀以及云冈石窟的佛文化传统,打造具有特色的文化旅游项目,例如煤矿旅游节以及结合佛文化与煤文化的旅游项目等,塑造具有鲜明文化的主题形象,营造独特的环境氛围,提升市场竞争力(图10)。

5.科学设计旅游产品,满足市场需求。矿山公园的旅游应充分展现矿业遗迹文化为主体的自然及人文景观特色,集参与性、美学性、科普性和趣味性于一体,充分利用园内丰富的矿业遗迹和动植物资源,挖掘人文优势,开发观光旅游,度假,农家乐等具有特色的文化旅游项目。

6.开发特色的旅游商品经济,提升矿山公园的附属经济价值。通过精美的手工艺品经济和当地特色农产品经济的开发,打造特色的旅游商品品牌。

7. 建立高素质旅游人才队伍,增强旅游开发技术力量。采取优惠政策, 引进一批中高级经营管理人员和技术骨干;培养具有专业技术能力的管理人才,提升矿山公园今后发展的竞争力。

4.结束语

通过对大同晋华宫矿山公园的初步综合性研究,广泛涉及到了矿业废弃地改造项目的发展现状和前景研究。利用矿业废弃地景观的改造成果与矿山公园旅游发展现状的调研希望能够对今后的矿山公园规划设计和发展提供些许帮助。

5.参考文献

[1]冯娜.废弃矿山的景观重置[J].平顶山工学院学报,2005,14(6);1-4

[2]夏夏.从废弃地走向现代城市景观[D].南京;南京林业大学,2007

[3]李宏彦.大同晋华宫矿国家矿山公园煤矸山景观设计初探[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0

[4]朱训. 矿业城市转型研究[M]. 北京: 中国大地出版社,2005.

公园景观设计优缺点篇3

关键词:古典园林,景观设计,园林美学

中国的园林艺术,从殷、周时代囿的出现算起,至今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是世界园林艺术起源最早的国家之一,在世界园林史上占有极重要的位置,并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和极其高超的艺术水平。

中国园林的最初形式为“苑”和“囿”,在商周时代是专供帝王和贵族狩猎和享乐之用的场所,这时的“苑”和囿只是把优美的自然风景围合起来,还没有加入专门的人为的造园活动。先秦、两汉时期的园林从产生到发展,经历了一千多年左右的积累,这时已经开始了造园活动,且规模十分庞大,大都为皇家园囿。造园在顺应自然的基础上模仿自然山水,从而开创了“模山范水”造园手法的先河,并形成了最初的园林格局形式——“一池三山”,这种园林格局形式对中国和邻边国家如日本的园林发展都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唐宋园林在经过魏晋南北朝的崇尚自然的风景式园林艺术的过渡后,随着封建经济和文化的进一步发展而达到全盛局面。这时的园林特点是大批文人墨客开始参与造园工作,将诗与画融入到了园林的布局和造景中,让园林艺术从自然山水阶段过渡到了写意山水阶段。明清时期是中国园林艺术的顶峰,由于社会稳定,经济繁荣。此段时期集中兴建的一大批优秀的皇家园林与江南私家园林,成为我国园林发展史上并驾齐驱的高峰,可以认为是整个封建社会园林创作的总结。并且出现了有关造园艺术的理论书籍,如明代计成的《园冶》,为中国第一本关于造园方面的系统的理论著作。[1]

在封建帝王的高度集权统治下,使中国园林长期处于一种逐步积累,相对稳定相当保守的渐进式发展过程。因此,使它可能创造出与其他民族迥然不同的,具有浓重的本民族特色的园林风格。在空间格局规划上,完全的自由灵活而不拘一格,着重在显示纯自然的天成之美,表现一种顺乎大自然风景构成规律的缩影和模拟。中国园林是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它体现的是中国人民的审美观念和智慧结晶。其中所体现的美学思想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

1、师承自然,天人合一

天人合一,顺应自然是中国古代人民的宇宙观,这体现在造园活动中就是因地制宜,模仿自然,接近自然,在经营建造时,要达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艺术效果。园林艺术主要的反映对象是自然美,以自然美作为主要的表现主题。建筑等都非自然物,虽是人造的,但其风格、体量、形式、色彩、布局等只能为园林的自然美更加增色而不是去破坏自然美。在园林艺术中,自然性与社会性是统一的,两者缺一不可,它是人们以各种方式利用各种因素加入自己的审美感受,使原始自然美进行了艺术性的提高,抒发了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感受。

2、形式与功能的统一

形式与功能的辩证统一关系是美学研究的基本问题,中国古代园林的功能主要有物质功能和精神功能,园林建筑如亭、廊、榭、舫等即可供人遮风避雨,又可供人游玩,抒情,寓情于景,从而达到形式与功能的完美结合。单纯的景象构成,还只是限于形式,是一个美丽的躯壳,还不能说是完美的、独立的艺术存在,只有当园林的思想情趣与景观要素相统一,建筑功能与景观要素相统一,才能称为园林艺术的最高境界。

3、注重意境美,讲究含蓄

中国古典园林是滋生在中国文化的肥田沃土之中,并深受绘画、诗词和文学的影响。中国造园讲究的是含蓄、虚幻、含而不露、言外之意、弦外之音,使人们置身其内有扑溯迷离和不可穷尽的幻觉,这自然是中国人的审美习惯和观念使然。和西方人不同,中国人认识事物多借助于直接的体认,认为直觉并非是感官的直接反应,而是一种心智活动,一种内在经验的升华, 不可能用推理的方法求得。中国园林的造景借鉴诗词、绘画,力求含蓄、深沉、虚幻,并借以求得大中见小,小中见大,虚中有实,实中有虚,或藏或露,或浅或深,从而把许多全然对立的因素交织融汇,浑然一体,而无明晰可言。相反,处处使人感到朦胧、含混。[2]借景是中国造园艺术中的一项特有技法,《园冶》一书中把它称为“巧于因借”。它的成功之点是把园外之景借入园内,扩展了某一园林的景区,利用园内外的景点环境,丰富景色内容,使园林艺术达到了高超的境界。

景观设计在我国的发展历程不是很长,但它是在园林设计的基础上发展演变而来,因此,与园林艺术是一脉相承的关系。我国的景观设计的发展历程较短,至今还没有形成权威性的,针对景观设计所做的概念性解释,让我们看看美国设计师协会对景观设计的定义:景观设计是一种包括自然及建成环境的分析,规划,设计,管理和维护的职业。属于景观设计的职业范围的活动包括公共空间、商业及居住用地场地规划、景观改造、城镇设计和历史保护等。根据使用功能的不同,可以将景观艺术设计大致分为公园景观艺术设计、广场景观艺术设计、街道景观艺术设计和居民小区景观艺术设计。近几年我国景观设计发展很快,但与先进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针对现代城市景观设计进行考察后,发现还存在不少问题,现归纳总结如下:

(1)设施不健全

缺乏为残疾人、老人、推车儿童的妈妈提供方便的无障碍设计。辅助设施短缺,为行人服务的设施如公共厕所、道路标牌、交通图展示板、公共电话亭及必要的休息空间等严重短缺,与城市面貌的改善不同步。

(2)规划布局不合理

良好的规划和布局可以让人们感到轻松、愉悦。目前许多景观设计的布局杂乱无章,无规律可循,让身处其境的人们感到困惑和迷茫,缺乏场所感和归属性。一些郊区和乡村的景观设计方案大都没有经过详细构思,景观和公路、地形、气候、生态基础之间缺乏合理的联系。

(3)缺少地域性特征

公园景观设计优缺点篇4

【关键词】风景园林;景观设计;弊端;策略

前言

当前不管是在生态需求或是精神文化领域追求上,人们对周围的生活环境给出了更高的要求。而风景园林作为城市功能的重要一面,受到了人们的格外重视,但在其设计中却存在很多问题,影响了城市环境的健康发展。

一、园林景观设计中存在的弊端分析

(一)效仿问题严重

现阶段在风景园林景观设计过程中,效仿是比较常见的一个问题,造成“千城一面”的现象,缺乏独特的个性和风格。在我国城市风景园林设计中,并不缺少经典的成功案例,在实践过程中,可以对这些案例进行参考,在条件适合的环境下是可以照搬就用,但是,其前提必须要全面的对当地的地理、气候、文化等多因素进行研究,才能保证其更好的融入城市特色设计,而实际上很多设计人员却忽略了这一点。设计过程中,部分设计人员没有进行深入的实地考察,对于当地的风土人情和地域特点缺乏认识度,而只是翻看许多设计方案,生搬硬套到自己的设计图纸上。

(二)设计缺乏连贯性

在园林设计的过程中,很多设计人员在设计层面上过于追求华丽感与规模,这就导致设计效果过于肤浅,与城市居民的需求产生矛盾,不能真实的将城市的特色反映。例如在城市综合性公园以及广场或是绿带设计时,不能仅仅将重点放在施工时间上,而是需要重视园林设计的时间以及设计出高质量的园林效果,要全面考虑城市发展的需求。

(三)植物使用不恰当

植物,是园林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不仅能够提供遮阴、避暑,还能保证整个生态系统的平衡性,也是大多数自然生物的气息场所,代表着园林景观的生命力。但是,目前许多园林景观设计中,植物使用存在严重不当现象。首先,物种非常贫乏,对于观赏植物的收集非常欠缺;其次,植物品种单一,过多强调绿、阔叶,忽视了多样性的基本要求;最后,没有发挥出乡土树种的优势,过多种植异地植物。如果合理使用建设地的物种资源,不仅可以大大降低绿化造林成本,促进经济发展,还能够建设当地非常有特色的绿化园林物种类型。

(四)缺乏与时俱进的观念

当前很多风景园林景观设计单位的数量还不是很多,而由于我国近年来该行业发展迅速,导致市场需求非常大。设计单位的任务非常重,所以就没有投入更多的时间来学习。尤其是近年来我国对于风景园林景观设计的管理越来越严格,导致许多设计单位并没有严格按照国家规范来设计。这其中还有相当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甲方单位的要求。与时俱进不仅仅要求所有的设计单位要时刻与时代需求紧密联系,同时还需要完全符合国家相关标准和规范,这样才是合格的设计方案。

二、设计中的改进途径研究

(一)创新设计理念

国家与民族的发展离不开创新,城市风景园林景观设计也是如此。在设计过程中必须要渗透创新意识,创新意识的渗透不仅能够有效的将设计灵感密切的联系城市风景园林的内涵,同时还能在后期的建设过程中,体现出自己的独特性与美感,能够满足实际需求。此外,在设计过程中,创新设计理念应用能够有效的对方案进行规划,减少盲目性的发生,能实现设计理念的最终目标。

(二)加强设计连贯性

城市风景园林景观设计中,需要对设计的连贯性进行强化,为了减少上述的问题发生,在进行设计时设计人员必须要综合考虑设计规模与设计华丽问题,要结合实际项目的特点,针对性的选择设计方式以及设计方案,有条件还可以到现场进行考察,通过合理的分析有效的控制好设计的连贯性,减少问题的出现。

(三)重视人才培养

城市风景园林景观设计中,对于设计能力欠佳问题,在工作的时候,必须要重视设计人才的培养,在设计过程中需要通过各种途径培养人才,保证他们在设计过程中能有效的进行规划设计,保证城市发展具备可持续发展能力。

(四)创造亲切的环境

在风景园林景观的设计过程中,需要全面的考虑到城市构件搭配的需求,只要在满足这些条件的基础上进行设计,才能保证设计的搭配性与城市空间的亲切感。在实践过程中,不仅需要对文化休闲场所以及其它活动场所进行综合考虑,同时更加需要考虑自然景观给人们带来的充实感,并且在城市风景园林景观设计的过程中,要做好生态环境、空气、气候等方面的控制,保证景观设计效果能够体现出良好的视觉效应。

(五)加大海绵城市的建设力度

2012年4月,在《2012低碳城市与区域发展科技论坛》中,“海绵城市”概念首次提出;2013年12月12日,在《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的讲话中强调:“提升城市排水系统时要优先考虑把有限的雨水留下来,优先考虑更多利用自然力量排水,建设自然存积、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海绵城市的建设,重在观念的转变。传统城市建设中,大多是以硬化路面构成,一旦遇到大雨,主要使用排水管道、泵站等进行排水,容易形成逢雨必涝的现象。根据海绵城市的建设基本要求,城市建设工程中,应优先利用种植草沟、渗水砖、下沉绿地等设施来保证排水通畅,既能够有效避免发生大规模洪涝现象,还能够对雨水进行有效的收集。

三、小结

总的来说,在我国风景园林景观设计的过程中,想要将优美的景观环境构造出来,必须要重视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并且将人们需求作为设计的起点开展设计工作,同时,在风景园林景观的设计过程中,还需要将设计的弊端找出,从而采取有效的策略进行处理,唯有如此,才能保证风景园林景观设计有序开展。

参考文献

[1]樊佳奇.关于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及植物配置的探究[J].现代装饰(理论).2016(01)

[2]雷莉,郑群英,杨澔,王力,吴玲.城市化进程中风景园林绿化的应用[J].低碳世界.2015(34)

公园景观设计优缺点篇5

关键词:主题;规划设计;城市;发展趋势

森林公园,就是以良好的森林景观和生态环境为主体,融合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利用森林的多种功能,以开展森林旅游为宗旨,为人们提供具有一定规模的游览、度假、休憩、保健疗养、科学教育、文化娱乐的场所。

1 存在的问题

经过调查,发现当地森林公园的建设才刚刚进入起步阶段,还存在很多问题,经过整合,这些问题可归纳为以下几点:

1.1 主题不突出

主题是森林公园灵魂,主题是森林公园的符号。主题往往是森林公园优势风景资源或垄断资源或地域文化的升华。森林公园主题要与公园提供的旅游产品或服务配套吻合。森林公园主题要与附近其他风景区主题相互补充。问题表现一,主题不明确,不明晰,主题雷同;问题表现二,主题与附近其他风景区主题完全重叠,游览项目重叠;问题表现三,主题不符合现代游客的游览诉求。

1.2 特色不明显

特色是森林公园的生命力,特色是对优势风景资源或垄断资源或地域文化的强化和升华。问题表现一,没有森林公园特色(绿色、自然、生态、野趣);问题表现二,缺少本森林公园的优势风景资源或垄断资源或地域文化;问题表现三,建设项目设置雷同;问题表现四;景点建设和建设项目风格缺泛地域性或民族性特色。

1.3 旅游功能定位不明晰

森林公园的旅游功能主要有:观光游览、休闲游憩、休闲度假、科普教育等。问题表现一,不切实际的占全旅游功能,吃、住、行、游、娱、购占全,功能设置雷同;问题表现二,重视观光游览、休闲游憩、休闲度假功能,轻视科普功能;问题表现三,旅游功能与附近其他风景区重叠。

1.4 规范性问题

森林公园现有规程、规范、标准尚未形成体系化、专业化,导致规划设计的随意性较强,规划设计成果不规范。规划设计成果专业性不强,规划设计深度不一致,规划设计方案基本不考虑投资回报,规划设计水平参差不齐,导致建设项目低水平重复。建设单位重视可行性研究报告、总体规划和施工图设计,轻视详细规划,一是造成建设方案未能落实总体规划,二是浪费建设资金。

2 总体规划工作

从实际工作的步骤来看,森林公园规划工作分为资源调查分析、编制可行性研究文件、总体规划、方案决策、管理实施规划编制五个阶段。

森林公园总体规划应该有利于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妥善处理开发利用与保护、游览、生产、服务等诸方面之间的关系。统筹兼顾,合理地利用空间,因地制宜地满足森林公园的多种功能需求,使各功能区之间相互配合、协调发展。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3 森林公园专项规划

3.1 森林公园景观系统

森林公园是以森林景观为主体,山峰、水流、林地等自然景观的和谐统一,采用特殊的设计方式,突出森林景观的优美。因此在进行森林景观规划时,首要的问题是考虑如何充分利用现有林木植被资源,对现有林木进行合理地改造和加工,使原有的天然林和人工林适应森林游憩的需求,突出其森林景观。

3.2 森林公园游览系统

森林公园发展到一定阶段,应该配有适当规模的游戏设施,比如结合当地森林公园的基本景观特点开展森林野营、野餐、森林浴等项目,满足城镇居民的娱乐需求。当然也要考虑本地投入的资金多少,森林公园面积的大小,选择合适并且可行的游憩项目,为森林公园带来最大效益。

4 森林公园道路交通系统

森林公园除了主要客源建立在便捷的外部交通联系外,其内部道路交通必须满足森林旅游、护林防火、环境保护、以及森林公园职工生产、生活等多方面的需求。森林公园道路系统规划中,要考虑到游客游览道路的选线、走向和引导作用,开发符合大众的道路。还可以结合森林公园的具体环境特点,开发独具情调和特色的交通工具。以下是经过资料查询到的我国大部分森林公园规划中道路规划的要求:

1)主干道是森林公园与国家或地方公路之间的连接道路以及森林公园内的环行主道。其宽度为5~7m,纵坡不得大于9%,平曲线最小半径不得小于30m。

2)次路是森林公园内通往各功能区、景区的道路。宽度为3~5m,纵坡不得大于13%,平曲线最小半径不得小于15m。

3)游步道是森林公园内通往景点、景物供游人步行游览观光的道路,应根据具体情况因地制宜地设置。宽度为1~3m,纵坡宜小于18%。

5 森林公园基础设施系统

森林公园内的水、电、通信、燃气等布置,不得破坏、影响景观,同时应符合安全、卫生、节约和便于维修的要求。电气、上下水工程的配套设施应设在隐蔽的地带。森林公园的基础设施工程应尽量与附近城镇联网,如经论证确有困难,可部分联网或自成体系,并为今后联网创造条件。

6 森林公园旅游服务系统规划

森林公园旅游服务系统主要包括餐饮、住宿、购物、医疗、导游标志等。休憩、服务性建筑的位置、朝向、高度、体量等应与自然环境和景观统一协调。建筑高度应服从景观需要,一般以不越过林木高度为宜,休憩服务性建筑用地不应超过森林公园陆地面积的2%.宾馆、饭店,休、疗养院,游乐场等大型永久性建筑,必须建立在游览观光区的地带,不得破坏、影响景观。

7 发展趋势

7.1 突出森林公园的特色和功能

重点保护哪些风景资源,重点保护哪些脆弱环境,突出观光游览、休闲游憩、休闲度假、科普中的哪些功能,弘扬森林文化中的哪部分文化。

7.2 强调风景资源的原生性和生态环境的自然性

让游客能够在森林公园内,体验到风景资源的“本底性、无人为干扰状态的本来面貌”。维护好风景资源的原生性和生态环境的自然性,森林公园才能真正可持续性经营,才能真正突出野趣,才能真正形成人与自然谐共处的场境。

7.3 提高便捷性和安全性

强调便捷性和安全性,是人性关怀的具体体现。针对现代人生活节奏快的特点,森林公园需要做到能够快进快出。

7.4 总体规划的法律效力在增强

我国相关法律法规现行条文规定和发展趋势,赋予总体规划更强的法律效力。

8 结束语

公园景观设计优缺点篇6

关键词:综合性公园;现状;问题

Abstract: comprehensive park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urban green space system of public outdoor recreational carrier. Comprehensive park of the city center area often one of the first public green building belonging to a city, because of its age is relatively old, aging is becoming serious condition, the contradictions between the status quo conditions and needs of the users of the park are becoming increasingly significant. In this paper, Chengdu, People's Park, for example, Park Current Conditions and user survey summarizes the common problems of comprehensive urban park to provide the direction and the starting point for the renovation of the park.Keywords: comprehensive park; status quo; problems.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3)

公园简介

成都市人民公园原名少城公园,始建于1911年。位于成都市区祠堂街少城路,占地近169亩,是繁华市区中规模最大、成都市第一个破墙透绿还绿色于市民的开放式风景园林公园。人民公园是有着百年悠久历史的老公园,在市民(尤其是附近居民)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是市民享受自然风光,锻炼身体及观赏、游览、休憩的好去处。

现状调查

区位环境周边区位

人民公园位于成都市区内环线以内,是内环线内唯一一座城市公园,紧邻城市主要交通干道——少城路,交通便利、区位优势显著。

周边交通状况分析

人民公园紧邻城市主干道—少城路,道路交通产生的噪声、尾气等将对公园产生不利影响。通过200份问卷访问调查发现大部分(55%)市民乘公交车来到公园,市民反映比较方便到达。现场对公交站点及公交路线进行统计,基本满足使用要求。现状公园只考虑一处停车场,即西门入口处一小型停车场,据管理人员介绍可以停靠60辆小型汽车,发展受限。为了解决使用矛盾,现状靠君平街、陕西街路边停车解决部分停车问题。

公园使用主体调查 周边交通状况分析

游人构成调查

对公园的游人构成进行调查,其目的在于明确公园的主要服务对象,借以进一步明确对服务对象的改造定位,它是保证公园整体改造规划定位正确的前提和基础。

经过现场调查及200份问卷访问,发现公园的服务对象主要是:

公园周边的居民(公园主要服务人群)

其中尤以老年人和小孩为主,公园需为其提供散步、锻炼、交流、游玩的场所。

周边区域的居民

公园主要是他们旅游度假休闲的场所,考虑到旅游者一些娱乐性的消费活动,公园需具备一些适合旅游者消费的经营设施,如茶室、艺术品买卖等。

情侣

公园要营造适宜这部分群体的活动场所。根据他们的活动内容,创造优美、安静、私密的停留空间。同时可以考虑营造适合散步的游步道。

城市白领

白领群体的活动主要是工作后的放松、娱乐、交流。考虑到他们的经济实力,需要一些档次相对较高、较独立的环境,公园改造中可以考虑修建休闲茶室、贵宾包间等设施,同时也为公园带来一定的经济收益。

游人分布调查

采用分区的方式对全园作了较为详尽的调查,整个过程包括观察、访谈、问卷回答、草图标记、数据整理等。调查的内容主要包括公园内场地、景区景点、各种服务和游赏设施的分布及使用情况。另外游人对公园的一些比较迫切的改造要求和建议也在调查范围之内。

选取端午假期这天作为调查对象,对园内主要人群分布点及活动类型进行分析:

景观资源分析与评价

水体

驳岸设计单调

人民公园驳岸均采用垂直置石驳岸,景观效果及生态功能相对单一。驳岸设计中的亮点在于东假山一侧的边界处理,考虑到不同休息停坐空间的设置。但由于绿化配置没有提供足够的荫凉,使得这一景点吸引力大打折扣。

局部水面过小,造成死水现象,水体质量不高,水质混浊

亲水性欠缺

绿化

人民公园内绿化丰富,长势良好,古树名木较多,绿化覆盖率较高,大体的植物群落景观已经形成。但依然存在一些问题,如:季相景观不突出、部分地段出现大片裸土等。

地形

边界处理缺乏景观性;地形孤立,与园中建筑等其他要素缺乏联系;东假山进深不足,高差变化过于突兀;东假山主游线景观单调。

建筑

人民公园内建筑形式多样,亭、廊、阁等建构筑物不仅具有园林绿地造景功能,同时为市民提供游览、观赏、游憩场所,是公园内部不可缺少的景点。

园路

人民公园园路设计能够与周围山、水、建筑、树林、石景等景物紧密结合,做到了“因路保景”,“景因路活”。不足之处在于东假山景点处的园路及铺装设计,铺装形式单一。

小品设施

公厕数量不够,尤其是节假日,经常要排队等候。休息座椅数量偏少。标识不明确,经常掩饰在绿化背后,没有区位图及方向指示图等,陌生人在园内经常搞不清楚东西南北。

现状存在问题总结

公园的设施条件与游人需求之间的矛盾

由问卷调查可以初步得出公园服务半径约为600米,服务范围较小,服务对象相对固定,游人年龄构成单一,中老年人比重较大。而园区内的基础设施条件难以满足游客的使用需求。

设施场地不足,到处人满为患,游人基本的使用要求得不到满足。园内标识不突出,标识本身设计不尽合理;公厕及休息座椅等设施数量欠缺;休憩健身及停车场地不足。

湖岸景观单一,驳岸处理硬化,缺少亲水性设施及亲水生态型驳岸空间。湖边安全性不够,在此玩耍的小孩存在较大安全隐患。

传统与现代之间的矛盾

市中心综合性公园建造之初,多成封闭型,孤立于周围的环境,缺乏与城市的有机联系。随着社会的发展,要求公园以一种更为开放的姿态,融入到整个城市大系统中,与城市周边区域及开放空间保持畅通及联系。

公园布局凌乱,功能分区不尽合理

人民公园内动静分区不明确,整个公园过于吵闹,许多寻求安静场所的人们只能躲进少城苑这一园中园,致使少城苑内人满为患。这也是大部分综合性公园存在的普遍问题。

边界空间处理方式单一,公园与城市融合度低

公园景观设计优缺点篇7

【关键词】园林建设;园林建筑;作用

我国就园林的性质不同将园林直接划分为园、苑等。它们虽然在性质和规模上有较大的不同之处,但是还有相似之处,既均能为人们提供休憩的地点,让人们在特定的环境中放松心情,感受到自然的魅力所在。在某些特定的区域内进行艺术手法以辅助工程技术,可以平整地形,种植花草树木等。本文主要从多个角度分析问题,并对特定的环境设置进行深入的探讨,用以推进我国园林建筑事业的蓬勃发展。

1园林建筑的重要作用

1.1打造现代园林景观

现代化园林建设期间,园林建筑的作用意义非凡,不但能诠释景观的标志性内容,也能在建设中彰显其应有的特点。通常情况下,园林建筑应该是不同的风景亮点,若整个建筑园林缺失这些因素会让园林的精气神缺失很多,所以就要以园林的一部分风景或者景观为重要的设计前提。比如,较为著名的景观大唐芙蓉园就是将宝塔看成是主要的景观,代表整个园林的独有景观特色。

1.2园林建筑的实用功能

1.2.1观景作用

园林景观的最佳观赏地点是在园林景观的建筑处,若周边景色优美,就能让人真正的置身其中,人们在观赏景观的同时,能陶冶人的情操。可以在花草或者怪石中进行陶醉,使用人们的景色和距离等逐步缩小,最终能感受到自然的气息。

1.2.2连接作用

建设现代园林景观的时候,应该对各个区域进行良好的链接,这样就能让不同的区域形成整体链接。科学合理的对整体链接进行布局,能让园林的作用发挥的更为充分,也能将园林与其他建筑主体相连接,以体现出现代园林的独有审美价值。晕了中不同的建筑物主体之间相互独立且浑然天成,发挥各自作用的同时能做到交相呼应。如,比较著名的风景区太阳岛,既在设计初期将建筑物的门框、步道等连接在一起,人们在其中有一种朦胧的美感,让人感觉回味无穷。

2园林景观设计与建筑设计的融合

2.1整体设计规划

场地设计完成以后,设计人员需要在清晰认识总规划图的前提下,了解设计师是否应该合理的根据建筑使用功能规划公共空间,并将空间细致的划分出公共空间、半公共空间、私密空间这几部分。早期规划时,这些空间的划分不甚明显,建筑师的工作基本从整体设计规划的角度探寻问题,但由于建筑人员需要承担地块的整个环境设计,这就要求设计中担负起应该担负的职责。场地环境设计中,人们能够在无拘无束中享受到阳光、空气和美景等,也能在这个舒适的环境中进行玩耍和嬉戏,老人们更能在冬日和煦的阳光下进行闲谈,所以在这块草地上人们自由的进行相处,设计师能做到的就是要在这块场地上为人们设计出优美、舒适的生活和娱乐场所,从而能达到设计规划的整体发展要求。

2.2处理好园林景观与建筑的关系

建筑是整个园林景观中的一项重要的内容,且从设计到建设都始终处于园林景观的大环境中,其使用不但能为这个场地提供良好的居住场所,更能为人们营造良好的生活和休息环境。所以建筑是园林景观中的重要元素,不但能完成建筑设计,也能在满足自身功能的前提下,影响整个景观建筑环境。现在对居住区域和办公环境的设计多是从建筑群的角度出发,并始终将建筑群看成是设计的主体要素,然后才能在此基础上加入园林景观建设的要素,力争让整个建筑环境融入园林景观设计中,但是这样的设计带来的弊端是园林景观设计的作用发挥的较小。故此,只有提升园林景观设计,并使用不同的方式将园林景观融入到设计要素中,才能让建筑设计与园林设计两者相互协调,也能让两者的关系更为和谐,最后才能创造出风景秀丽、环境舒适的休息场所。

2.3景观建设在园林设计中的具体应用

2.3.1凉亭设计

整个园林景观建设中最基本的元素是凉亭,受到凉亭功能多样化的影响,凉亭能为游客提供良好的休息场所,更能为游客提供优美的景观欣赏之地。目前,我国的园林建设中凉亭的主要类型是传统凉亭和现代凉亭两种。传统凉亭设计中主多使用多边形设计方式,顶部设计均使用单双屋檐和多层次的屋檐。但现代凉亭建设中均以混凝土材料为设计的主导,顶部设计也是以附属的弧面或者坡面为主。现代凉亭设计一方面需要满足现有的功能性诉求,同时也要重视人文内涵和外观的整体考量前提。凉亭是一种独立的建筑形式使用到整个园林设计中,由于自身的性能十分独特,所以设计师多将凉亭设计到环境优美之地,用以为游客提供更好的休息场地。由于凉亭在我国的园林设计中有着极为悠久的历史。如,某些园林凉亭,多是临水而建的,在水面上能做到三面环水,更多体现出人在水中游的状况。凉亭设计中顶端十分尖锐,并在中间使用传统的红色柱子,且在不同的亭柱之间有方形的缓台,用以为游客提供休息的场地。使凉亭与公园中的流动水结合在一起,为游客提供优美的水景观赏平台。

2.3.2桥的设计

园林景观设计中最重要的元素是山、水、植物这些。园林景观设计中桥梁的设计能将山、水、植物更好的契合在一起,从而能满足园林景观设计中的完整与统一。水流之上设计桥梁游客能真实的感受到动静之美,更能通过桥梁对河流、树影的整体意境有新的体会。另外,河流的存在能调节局部的气候环境,可以增加空气内的湿度,让园林的整体空气更加舒爽。园林景观中增设桥梁设计,对提升园林景观的立体呈现感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能让整个景观的整体艺术效果得以强化,也能使整个景观建筑的内涵更加丰富。如,在某园林湖面上有垂柳的造型,湖面也呈现出不规则的形状。在桥梁建设的时候,就要考虑到周边自然景观,建设一条仅仅贴近湖面的桥梁,并使用木质的建筑风格,均由木片组成桥面,形成弯弯曲曲的流觞曲水之美。在桥梁的两侧设置高低不等的盆景,这能为园林赋予更多的人文特性,更能从整体角度增加园林的内质美感。

3结语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发展,对建筑也有着新的要求,人们已经对钢筋水泥的僵硬建筑失去了兴致,更想看到偏于自然和传统的景观建设内容。所有景观建筑人员为能在整个城市建筑和发展期间清晰的把握住时代的发展脉搏,就要统筹兼顾中,考虑到建筑设计的景观融合要素,而不是单单的考虑建筑或者园林景观的单项因素。宏观角度上对整体设计的把握,能让实用性建筑设计更具美观性,也能在开拓创新思路的前提下,做好创新发展,最终使园林景观建设及与建筑设计这两大元素能做到相辅相成,融为一体,使整体的景观建设更加和谐。

参考文献:

[1]谢瑞雯,杨彪.浅谈建筑设计与园林景观设计的融合[J].现代农村科技,2015(06):14~15.

[2]裴小勇.浅谈景观建筑在园林设计中的应用[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6(11):12~13.

[3]郑谊.浅谈建筑与室内设计的发展趋势———建筑与室内的交流与融合[J].门窗,2014(01):12~13.

[4]刘延江,杨晓霞.园林建筑在园林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探讨[J].科技信息,2016(11):12~13.

公园景观设计优缺点篇8

关键词:城郊型森林公园;森林景观;规划设计;植被特点;景观设计原则

城郊型森林公园处在城市市区或郊区,它不同于一般的森林公园和城市公园。就其自身条件来说,城郊型森林公园最大的特点就是具有一定的生态基础,其森林景观资源丰富度介于森林公园与一般城市公园之间。森林景观是森林公园得以存在的物质基础,因此有必要对城郊型森林公园森林景观规划进行研究。出于对上述特点的充分理解和把握,以及考虑到城郊型森林公园用地类型比较复杂这一状况,在对城郊型森林公园进行规划设计时应重点把握森林景观的规划设计[1]。

1城郊型森林公园植被特点

1.1森林资源优势

城郊型森林公园的主体资源往往是分布在山地丘陵或湖泊水库的森林景观和野生动物资源。城郊型森林公园的基地环境与城市中心的一般绿地、主题公园等相比具有相对丰富的自然景观资源,风格更具野生性和野趣性。有部分或大部分区域保持了原始的森林生态系统,森林景观及森林生态环境质量较高。

1.2森林资源劣势

由于城郊型森林公园处于城市市区或郊区,地理位置比较特殊,它不同于一般的森林公园以景色秀美、风光无限为基础。基地通常受到人为干扰,大部分区域天然次生林消失殆尽,森林景观以人工林、经济林为主,林分结构简单,森林生态功能等级和森林健康也处于较低水平[2]。同时,城郊型森林公园的用地类型比较复杂,通常会涉及矿山废弃地、工业用地、村庄、果园、农田、林地等诸多种类。

2森林景观规划原则

2.1系统性

根据系统论原理,系统的功能大于系统各部分功能的总和。在设计中改变以往植物景观设计中拼拼凑凑,缺乏系统性、整体性的“绿化”方式,通过分析基地特点,对森林景观采取从宏观到中观再到微观的逐级规划方法,创造整体协调、自然开敞的绿地系统。

2.2生态优先

在生态、经济、社会三大系统协调统一发展过程中,生态系统及其基本规律具有基础性、决定性地位,是经济社会系统及其规律存在和发挥作用的根本前提。实现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的统一发展是城市园林绿化工作的主要目标,城郊型森林公园以生态保护及生态恢复为核心,因此在对森林景观规划时,首先考虑的应该是生态问题,协调和统筹发展,实现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的有机统一。

2.3突出特色

城市森林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它具有自然属性又具有社会属性和文化属性,是城市文化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有生命力的载体。城市森林培育的根本目的是要充分发挥森林的生态、景观和文化效能,为城市居民营造良好的人居环境,文化效能是森林综合效能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森林景观打造时必须符合城市的历史文化特色,在树种选择及景观营造时要符合栽植地的文化气氛,突出当地的特色。

2.4分期规划

以先绿后景、分步实施为建设方针,突出规划的时代性和前瞻性,保证规划的可操作性和实效性,在确保“黄土不见天”的基础上,逐步调整规划区的生态性和景观性。近期遵循先种植后建造的方针,主要进行大面积的植树造林和林相改造。按不同区域植被的生长势和布局情况对其进行不同等级的保护以及植被恢复、重建。中期以完成生态基础设施为主,建设游览道路,继续植树造林。远期在中期建设基础上完善各园区建设,加强各园区联系,形成整体森林公园。

3实例项目研究

3.1项目概况与基地植被现状

照母山森林公园规划总面积约421.80hm2。规划区照母山位于渝合高速路以东,渝北区内高速路与冉家坝之间,属于大竹林—礼嘉组团与观音桥组团之间的隔离绿带之一。是重庆北部新区重要生态绿岛和城市背景,对提升城市生态环境、形成城市优美天际轮廓线有重要影响。该基地按照《重庆市北部植物园总体规划》实施步骤的安排,在2003~2007年4年时间内,北部新区大礼组团隔离带规划已完成植物园1期主景区建设的初步工作,大量的基础绿化使该区绿化初具效果,环境有所改善,人气有所提升。随着北部新区开发建设力度的加大,山水园林城市、森林重庆建设步伐的加快,规划建设全面铺开。

照母山森林公园规划控制范围较大,主要涉及农田、林地、荒地、居民社会用地、交通用地及水域。规划区内

野生植物覆盖率约占总规划面积的40%左右,主要为泡桐、桑树、刺槐、臭椿、青杠、柑橘、珊瑚树、桉树、麻椰树、构树、黄葛树、慈竹等。地表土壤斑块裸露情况严重,植物景观缺乏统一性和整体性。

3.2森林植被恢复及景观营造方法

3.2.1宏观规划。宏观尺度规划首先注重园区绿地与周围环境的关系,比如它在城市绿地系统中的功能、它作为城市背景的功能等,其次考虑园区自身绿地的完整,做到先绿后景,分步实施。规划中利用gis技术分类提取出植被分布现状、道路便捷程度、水域保护、视线因子、坡向及坡度6个单因子分析图,然后从生态保护和景观营造的角度对6个因子进行叠合分析,同时以隔离带的气候(风向、光照、地灾、土壤)为基础,利用gis多因子叠加分析技术得到4个分区,并对不同类型的用地采取不同的森林景观营造方法。

一是重点景观林区。将坡度、植被现状、道路三因子进行叠加分析提取出满足坡度小于25%、现状为农田、荒地及交通便捷的区域。该区植被状况较差、地势平坦、交通便捷、景观视线通畅,规划为公园的景观区,植物景观主要是结合功能、景观风格来布置。二是林地保护及改造区。在gis中将园区森林植被郁闭度高、景观效果好的林地提取出来作为林地保护区。将园区植被现状、坡度因子叠加,分析提取出坡度小于25%、现状为荒地及景观效果较差的林地作为林地改造区。对基地中森林景观及森林生态环境质量较高的区域采取保护措施;荒地进行补植套栽,营造常绿针阔复层混交林,创建多层次、多季相、多美学效果的森林景观;景观效果差的林地可以先对过于郁闭、老化、杂乱的林分进行透光抚育,改善林地立地条件和卫生状况,再对林下已有的幼苗、杂灌木等有选择地作保护性抚育管护。三是森林水土保持区。将坡度、植被现状因子叠加,分析提取出坡度大于25%的荒坡地带,作为水土保持区。这些区域坡度较大、荒地较多,不适宜进行建设活动,因此把这些区域规划为水土保持区,主要进行大规模的植树造林,因地制宜,适地适树,多林种多树种优化森林植物资源科学配置,恢复和丰富地带性植被类型。四是森林水源涵养区。将gis缓冲区分析出的水体重点保护区域提取出来作为水源涵养区。该区域利用森林公园内现有的池塘、水库、汇水区等低洼处,选用耐水湿的乔、灌木及水生植物,营造林缘湿地植物景观,对水体进行保护。

3.2.2中观规划。中观规划是在宏观规划的基础上,以生态优先为准则,根据公园的性质、功能、立地条件等对整个园区进行划分,利用划分的结果,因地制宜对各个区的森林景观进行打造。本次规划中的分区结果不仅仅是以功能分区来确定的。一般城市公园的空间布局模式是按功能分区来确定的,但是城郊型森林公园的功能模式应该是以生态保护及生态恢复为核心的生态、使用、美观三大功能合一的模式[3]。这种功能模式要求其空间格局不能仅以不同的使用者和使用功能来划分,而应统一于生态保护和恢复的基本目标。因此,对森林公园森林景观进行规划时应采取相应的措施,即以保护、优化、恢复现有的森林景观为主,对适宜的区域进行适度开发,既可以保证用地作为城市的重要区域发挥出最佳效益,又可以快速实现森林公园的雏形,为以后的生态恢复打好基础[4-6]。此次规划为满足森林公园生态、科普、游憩的功能,结合基地现状,将隔离带规划为3个主要片区,即森林游赏区、森林体验区、森林培育区。

森林游赏区是全园核心区域,它分为5个小的景区。规划着重体现人与自然及人与人的和谐共生,以展示各种与人相关的植物为主,如与人类衣食住行密切相关的生活化植物、与文明相关的文化性植物及与气候相关的地带性植物等,进行植物展示与科普宣传。森林体验区主要发挥水源涵养的功能,游人活动较少。该区植物覆盖度较高,在保护原有植被不被破坏的同时通过补植,对原有植被进行修复和改造。森林培育区地势陡峭,是连接交通要道及居住片区与公园的重要区域,为森林公园提供森林景观资源的同时促进片区生态系统稳定,承担城市的防护及卫生隔离功能。该区需要进行大规模的植被恢复。

3.2.3微观设计。微观设计则是把植物景观的规划落实到每个小的景区及景点。本项目主要涉及森林游赏区的5个小景区,根据每个区的功能和主题不同,进行不同的植物景观营造。以打造照母山孝文化主题为特色的孝源林为例说明。该区以寻觅孝文化之源为主题,以使游人了解孝文化内涵为目的,以集中展示与孝文化相关的植物为特色,并结合主题建筑营造不同的植物景观,让人们置身于大自然中,了解孝文化的历史文脉。其中的孝文化植物园是以集中栽植蕴含孝文化内涵的植物为主的生态展示景区。园中主要打造“椿萱并茂”(古时以椿树象征父亲,萱草象征母亲),“槐荫留情”(以槐树为主要植物,配以其他植物种类,营造一个关于孝与爱的植物空间),“竹影婆娑”(竹类中有许多种类与中华孝文化有一定渊源,借竹之名

传播孝文化)等景点;再结合基地上的水池,种植一些水生植物。

4参考文献

[1] 兰思仁.国家森林公园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4.

[2] 战国强,许文安,韦强.试论城郊型森林公园的规划设计[j].广东园林,2005(5):21-24.

[3] 邓毅.城市生态公园规划设计方法[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4] 吴秀英,刘海燕.大连湾森林公园生态恢复性规划[j].现代园林,2009(6):11-14.

[5] 王艳,陈东田,侯可雷,等.城郊型森林公园规划中的性质定位[j].林业科技开发,2007,21(1):104-107.

上一篇:初中地理网络教学范文 下一篇:影视行业的发展现状与趋势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