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税区企业外汇管理办法范文

时间:2024-02-04 15:32:23

保税区企业外汇管理办法

保税区企业外汇管理办法篇1

关键词:外汇政策;差异比较;政策措施

中图分类号:F127.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31(2009)10-0025-07

海南省是我国唯一以省为建制的经济特区。2007年以来,国家又相继批准设立洋浦保税港区、海口综合保税区和建设国际旅游岛(简称“两区一岛”),使得海南又拉开了新一轮更大程度改革开放的帷幕。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本文从海南省的实际出发,进行了外汇管理政策与海南经济发展关系的研究,并借鉴国外一些先进管理方法,提出了如何更好地支持保税区发展和国际旅游岛建设的外汇管理政策的建议,希望能助推海南省经济快速健康发展。

一、相关概念及文献回顾

(一)关于保税区与保税港区

对于促进海南省对外开放的外汇管理政策的研究,本文主要围绕建设“两区一岛”这一命题。“保税”一词属于海关用语,指进口货物暂不缴纳进口税,而是先将其存入特定区域,并可在该区域内进行加工、装配、制造、展览、销售、包装、拆装、装箱、贴标、转换、分类、整理、改装、清洗、取样及不同原料混合等工作。如果货物转运出口或加工后再出口,则免交关税。享受此保税待遇的货物称为保税货物,享受保税特许的特定区域称为保税区。自由港、自由贸易区和出口加工区都是保税区特定的表现形式。由于自由港和自由贸易区都以转口贸易和进出口贸易为主,出口加工区以出口加工为支柱产业,所以广义的保税区可以分为三大类:一是贸易型保税区,指自由港、自由贸易区;二是生产型保税区,指出口加工区;三是综合型保税区,指融贸易和出口加工于一体的保税区。[1]

本文研究的“保税区”是一个狭义的概念,指自1990年以来经国务院正式批准设立的保税区,它是在借鉴了国外不同形式的自由经济区的基础上建立和发展起来的。我国保税区是海关监管的特殊区域,类似于其他国家在港口划出一块并用铁丝网围起来的自由区(free zone)或自由港(free port)。保税区具有四项基本功能,即出口加工、转口贸易、保税仓储和商品展示。

“保税港区”是目前我国对外开放层次最高、政策最优惠、功能最齐全、区位优势最明显的特殊经济功能区,它整合了保税区、出口加工区、保税物流园区等各类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的政策优势、功能优势和区位优势,具有国际中转、国际配送、国际采购、国际转口贸易和出口加工等功能。保税港区是经国务院批准设立,在港口作业区和与之相连的特定区域内,集港口作业、物流和加工为一体,具有口岸功能的海关特殊监管区域。保税港区享有保税区、出口加工区相关的税收和外汇管理政策。[2]2005年6月22日国务院批准设立我国第一个保税港区――上海洋山保税港区,截至2008年11月,我国的保税港区已经达到12个。

保税区和保税港区都是海关特殊监管区域,按照《海关法》的规定主要是由海关进行监管,但海关特别监管区域的执法权并非专属于海关,在许多问题上还需要其他国家机关的配合与联合执法。[3]

(二)关于国际旅游岛

关于“国际旅游岛”的概念还没有一个非常明确的界定。2007年海南省政府正式向国务院申请设立“海南国际旅游岛试验区”。2008年3月5日,国务院办公厅以《关于支持海南省发展旅游业有关问题的函》原则上同意海南建设国际旅游岛。建设国际旅游岛,是海南旅游发展的基本目标,是加快旅游服务国际化进程,推进旅游产业全面开放的现实选择,是海南成为国际旅游度假胜地的重大战略举措。海南国际旅游岛的基本内涵:一是确立新目标,促进旅游业与国际接轨,实现“服务零距离、管理零距离、景区零距离、产品零距离”,把海南建设成为“旅游自由之岛、欢乐开放之岛、休闲度假之岛、生态旅游之岛、服务文明之岛”;二是建立新体制,使得旅游发展与管理的体制机制符合国际惯例;三是实行新政策,对外实行以“免签证、零关税、放航权”为主要特点的旅游开放政策。

尽管国务院同意海南建设国际旅游岛,但目前尚未明确相关优惠的外汇管理政策,需要在推进国际旅游岛建设过程中积极探索和实施新的政策手段,促进海南的对外开放。

二、外汇管理方面国际通用的做法

国内的保税区、保税港区与国外相比不是一一对应的 。自由贸易区和自由港是国际经济性特区的两种类型。按照常规划分方法,经济性特区主要包括自由港、自由贸易区、出口加工区和科学工业园区,我国的保税区在特征上与自由贸易区较为接近。[4]此外,保税区、自由港、自由贸易区、出口加工区、综合型经济特区、科学工业园区等不同类型的经济特区,在概念的外延和内涵上互有交叉,并在具体实践中表现出一定程度的趋同现象。[5]因此我们对国外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外汇政策的考察也采取综合的方法,不再区分不同形式的区域,这样更符合海南省保税区和保税港区的特殊性质。

国外对于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外汇政策的优惠有两类情况:一类是所在国已经实现了货币自由兑换,因此没有实施优惠政策的必要;另一类是所在国实施外汇管制,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内的外汇管理政策又分为两种情况,即实施特别政策(有优惠)和一般政策(无优惠)。笔者认为所在国是否实施特别优惠政策除根据特殊区域的定位和需要外,还与所在国外汇资源是否充裕有关。

(一)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的外汇管理政策

发达国家在货币可自由兑换前,对自由港和自由贸易区等一般采取特殊外汇管理政策。例如西班牙巴塞罗那自由贸易区在西班牙外汇管制时期实行的特别外汇政策。主要有:区内外汇资金自由流动,实行封闭管理;自由贸易区内必须以外币计价;居民和非居民在区内自由开立外汇账户,外汇收入可保留在外汇账户内,不允许区外企业在区内开户,区内企业可以在境外开立账户;区内只设立一家银行,银行不能做离岸金融业务。但也有例外的情况,如法国于1961年实现经常项目可兑换,但在1990年初实现资本项目可兑换之前一直存在外汇管制。在外汇管制时期,无论是在自由贸易区或是保税区,都不允许企业保留外汇,一切外汇收入都需卖给银行,无特殊的优惠外汇管理措施。[6]

发展中国家或地区大多实施外汇管制,但很多在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实施优惠的外汇管理,具体见表1。

(二)国际旅游度假区域的外汇管理政策

国外著名的旅游度假区域主要有泰国的普吉岛、印尼的巴厘岛、韩国的济州岛、美国的夏威夷和日本的冲绳岛。从这些国家在促进这些岛屿旅游发展的经验看,外汇管理方面的管制措施相对较少,主要原因是一方面这些国家基本都已实现了本国货币完全可兑换,另一方面开发国际旅游可以吸引国外游客,有利于增加国民的就业和收入。历史上各国外汇管制措施主要是因外汇短缺限制流出的,因此无需对外汇的流入采取限制措施。各国外汇管理政策同其他一系列促进旅游发展的措施一样,都是以方便游客的为出发点,增加外汇兑换的便利。例如,泰国普吉岛上的外汇兑换点非常多,有货币经纪公司为相关公司及个人提供清算、借贷等各种便利服务。再如中国香港的港币是完全可自由兑换的,游客在港购物旅游可以使用港币、美元、英镑、欧元和人民币等货币。此外,货币兑换点也是随处可见,极大地便利了游客。香港的经验表明,为了便利游客,政府不应规定各种消费场所必须以本币为计价结算货币,只要经营者愿意接受,任何货币都可以用于支付。

三、海南省外汇管理的发展历程

建省办特区二十多年来,海南省外汇管理历经了外汇留成、额度调剂、人民币经常项目有条件可兑换、人民币经常项目完全可兑换以及资本项目部分可兑换等三个发展阶段,外汇政策一直朝着促进贸易和投融资便利化的方向不断调整。不同阶段的外汇管理政策对海南省经济发展发挥着不同的作用。统计数据显示:海南省贸易进出口总额由1988年的6.65亿美元增加到2008年的105.24亿美元,增长近15倍,年均增长14.81%;实际利用外资由1988年的1.27亿美元增加到2008年的12.83亿美元,增长近9倍,年均增长12.26%。

(一)计划与市场相结合的外汇管理体制(1988-1993年)

这一时期为改革起步阶段,具有当时经济体制改革中最明显的双轨制特征。实行外汇留成制度,建立和发展外汇调剂市场,建立官方汇率与调剂市场汇率并存的双重汇率制度,实行计划和市场相结合的外汇管理体制。其特点是:汇率波动频繁,实施双重汇率,外汇市场初步建立,外汇调剂价格基本反映外汇市场的供求状况。

这个时期,比较宽松的外汇管理政策助推海南省涉外经济快速发展。中国人民银行海南省分行抓住中央给予海南省“放宽外汇管理”的机会,提出在海南实现现汇留成制度的设想,并设计出一套实施方案,得到中央、省政府及有关部门的支持。1988年5月,国务院颁发国发[1988]26号文件,同意海南岛的企业出口产品和从事其他经营活动取得的外汇收入,均可保留现汇,按当地人民银行的规定管理。企业可以在海南岛或者境内其他地区的外汇调剂市场调整外汇余缺,平衡收支。同时,国家外汇管理局宣布在海南省进行现汇留成管理试点,1988年7月,中国人民银行海南省分行行文通知各银行和企业单位,“海南特区各类外汇收入均可保留现汇,不必结汇”;外汇管理局海南省分局制定了现汇留存制度下的外汇额度管理办法,加强现汇账户管理。

保留外汇和实现意愿结汇的管理方式,使海南省涉外经济得到跨越式发展。1993年,海南省外贸出口额从1988年的2.95亿美元增加到9.02亿美元;吸引外商直接投资从1988年的1.14亿美元增加到10.48亿美元。海南外汇调剂中心充分利用中央赋予的外汇管理优惠政策,相继采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如取消最高限价,适当放宽外汇调剂范围,以竞价为核心进行交易,打破行政区域限制,与外省保持外汇基本自由流动等,并于1991年4月,建成国内第五个可以公开竞价、电脑操作的现代化外汇交易厅,促进了外汇调剂业务的迅速发展,为企业调节资金余缺促进经济发展发挥了积极的作用。1989-1993年,海南外汇调剂中心外汇调剂累计达到32.58亿美元 。

(二)以市场为主导的外汇管理体制(1994-2005年)

1994年以来,外汇管理体制进行了重大改革,初步建立了以市场为主导的外汇管理体制。主要特点有:一是取消各类外汇留成、上缴和额度管理制度,对境内机构实行银行结汇和售汇制度。二是实行人民币经常项目有条件可兑换。1996年12月实现人民币经常项目完全可兑换。三是汇率并轨,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四是建立了统一的外汇市场。

这个时期,海南省原有的优惠外汇政策被取消,执行与全国相同的外汇政策,外向型经济处于萎缩、徘徊阶段。由于外贸出口依存度相对较低(约为11%-25%,达到25%的仅一个年份,其余均为19%以下),实际利用外资也由1995年14.4亿美元逐年下降到2005年的7.9亿美元。期间虽然国家间两度颁发《保税区外汇管理办法》,但是对洋浦开发区和海口保税区这两个保税区(以下简称“两区”)而言,区内无外汇结余,购汇受诸多限制,保税区外汇优惠政策难以奏效。

同时,由于全国经济过热,中央加强宏观经济调控,中央赋予的优惠政策也不断弱化,甚至被取消,1988年中央24、26号文件和省政府“三十条”并未得到全面落实。至此,海南省的外汇政策再无优惠。这一时期,海南省经济陷入低迷,外贸出口和外商直接投资也受到很大影响。海南省外贸出口额在1994年达到9.87亿美元高点后一路下滑,1999年降至7.49亿美元,直到2004年海南出口才达到1994年水平,为10.93亿美元,2005年为10.23亿美元。外商直接投资1994年达到10.55亿美元高点后一路下滑,2000年降至4.31亿美元,直到2005年仍未达到1995年水平,2005年实际利用外资6.84亿美元。

(三)市场开放程度相对较高的外汇均衡管理体制(2006-2009年)

从2006年开始,海南省实行与全国一样的外汇政策,辖内均按国家颁布的一系列外汇管理政策法规进行管理。在我国持续双顺差,人民币面临巨大升值压力的情况下,国家外汇管理政策从“宽进严出”开始转向“均衡管理”。主要特点有:一是货物贸易外汇收支仍实行核销管理,收入可自行选择存入经常项目汇账户或者结汇,支付不施加限制。二是服务贸易对外支付实施真实性原则。三是境内机构开立经常项目外汇账户不需审批,账户限额完全放开。2007年8月,国家外汇管理局做出调整,规定境内机构可以根据经营需要自行保留经常项目外汇收入。四是直接投资项下注重外商直接投资(FDI)的同时大力促进境外直接投资(ODI)。五是证券投资项下实施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QFII)制度和合格境内境外机构投资者(QDII)制度。六是外债管理仍然严格控制。主要包括数量与期限控制、审批与审核和外债登记三大管理制度。

这个时期海南省启动“大企业进入、大项目带动”战略,进入高速发展阶段,2006年海南省GDP首次突破一千亿元大关。2007年9月24日,国务院批准海南设立洋浦保税港区,给海南省的经济发展及对外开放带来实质性的影响。在此期间,海南省经济好转,外贸出口和外商直接投资也出现快速增长。海南省贸易出口额由2005年的10.22亿美元增加到2008年的15.87亿美元。外商直接投资由2005年的6.84亿美元增加到2008年的12.83亿美元。

四、海南省外汇管理政策与国际惯例比较

(一)海南保税区域外汇管理政策与国际上的差异

洋浦保税港区和海口综合保税区是海南对外开放和经济发展的“排头兵”。两大保税监管区域实行的外汇管理政策是国家外汇管理局于2007年10月1日开始实施的《保税监管区域外汇管理办法》,该办法集合了之前保税区、出口加工区、保税物流园区等多种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的外汇管理政策,对区内所有企业的外汇行为进行管理。《保税监管区域外汇管理办法》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见表2)。

与表1中发展中国家或地区特殊区域外汇管理政策相比,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差异。

1.资金流动方面。与巴拿马科隆自由贸易区外币可以自由流通和出入相比,海南省保税监管区域仍然实施外汇管制,不可以自由流通和出入,所有外汇收支行为都必须有真实性证明以及符合有关规定。

2.计价方面。与土耳其自由贸易区相比,海南省保税监管区域只是强调区内与境外之间交易以外币计价结算,对区内与境内区外之间的货物贸易项下交易可以以人民币计价结算,也可以以外币计价结算;服务贸易项下交易应以人民币计价结算;区内企业之间的交易,应持《登记证》、合同或协议、发票等有效凭证和商业单据,以人民币或自有外汇支付,不得购汇支付。对于以本币支付的规定并没有太严格限制。

3.投资资本及利润汇出方面。与韩国马山出口加工区、菲律宾出口加工区相比,海南省保税监管区域对外方利润汇出没有限制,但对所投资外资企业的资本金汇回有严格限制。除企业清算外,一般情况下外资企业的资本金不得汇回。

4.货物贸易进口方面。与斯里兰卡投资促进区相比,海南省保税监管区域企业进口所有自用的机器设备、建筑材料及原材料对外付汇仍实施备案管理,但付汇后无需办理进口付汇核销。

(二)建设国际旅游岛外汇管理政策与国际上的差异

海南省旅游外汇的管理政策主要依据服务贸易、外汇收支相关规定、《外币代兑机构管理暂行办法》、《个人外汇管理办法》以及《国家外汇管理局关于规范银行外币卡管理的通知》等,与国际做法的差异主要有以下几点。

1.代兑机构设置少,境外客人兑换不方便。与泰国的普吉岛、中国香港等地外币兑换点多、兑换方便相比,海南省外币兑换网点少,与国际旅游岛建设对外汇服务需求不相匹配。目前海南省旅游景区景点111处,星级以上酒店246家,但外币代兑网点只有70家。只有外汇指定银行有资格与省内各酒店商场签订委托协议,授权其设立外币代兑机构,开办外币兑换业务。外币代兑点目前只在海口、三亚等境外旅客出入较为频繁的地方才有。

2.兑换币种少,兑换效率不高。外币代兑网点目前只受理美元、日元、欧元和港币等几种通用货币的兑换,并受外币代兑授权银行的限制和监督。香港则完全由兑换店和商家自主决定兑换货币种类,比如人民币还没有自由兑换之前,在香港各商家已经完全可以作为计价货币并兑换。另外,外币代兑服务效率较低,外币兑换效率不高。海南省外汇代兑机构主要是酒店,酒店一般只对其酒店客人提供外币兑换服务。在兑换时还需要提供身份证件或护照,服务员再手工填写兑换水单,每一笔无论金额大小都需经过查验身份证件、房卡、电脑录入、手工填写、兑换等多个环节。

3.刷卡环境有待完善。海南省银联特约商户1.2万户,安装POS机1.9万台。据海南省各家商业银行统计,可以刷外卡的POS机共1099台,可以刷卡使用的外卡主要有VISA卡、万事达卡、运通(AB)卡、JCB卡、大莱卡和发现卡。2009年上半年全省通过银联系统交易929万笔,同比增长36.23%;刷卡金额193.79亿元,同比增长45.18%。刷卡消费金额占社会零售消费总额的28%左右,与美国、欧洲等发达国家80%左右的刷卡消费比例相比,仍有很大差距,刷卡环境有待进一步完善。

五、创新外汇政策助推“两区一岛”建设的思考

(一)创新外汇政策,促进“两区”经济新跨越

1.在保税区内试行进出口外汇收支完全不核销政策,取消对企业预收货款可收汇额的限制。主要理由有:一是保税区外汇收支占全国外汇收支总量的比例不大,不会对我国国际收支整体状况产生重大影响;二是实行完全不核销符合多年来外汇储备逐年增长的形势和外汇监管理念的转变;三是具体操作可行,可以参照原来对保税业务不核销的做法和经验,运用外汇账户管理信息系统、国际收支统计监测等外汇管理系统功能强化外汇监管。

2.在洋浦保税港区内实现资本项目可兑换。国务院在同意设立洋浦保税港区时要求借鉴国际通行做法,积极探索特殊监管区域制度创新。因此,应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对资本交易项目的分类,分层次、分步骤在区内进行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试点。可在区内选择试点企业,依照先放开较少限制项目,再放开较多限制项目,最后放开严格限制项目的次序,在不断总结经验基础上逐步推进资本项目可兑换,最终实现外汇进出自由、兑换自由,为我国全面实现人民币可兑换摸索经验。

3.改进外商投资企业外债管理方式。“两区”外商投资企业举借外债不分长短期限,均按余额纳入“差”管理。由债务人自我约束、自担风险。在管理方式上,可授权外汇指定银行审核外债(含担保,下同)的借用还具体手续,外汇局通过咨询系统进行监测,并做好外债借用还以及结构情况的分析研究。

4.在保税区开办离岸金融业务,为区内企业提供全方位、国际化的金融支持。允许区内银行机构办理离岸金融业务,并试行适度放宽离岸金融业务经营范围的管理办法,允许在岸和离岸资金有限制融通。在限定的条件下,允许离岸账户和在岸账户之间进行资金调剂,并在规定的额度内,允许离岸业务与在岸业务资金互轧周转头寸。通过离岸与在岸资金的相互渗透、调配,实现支持区内企业生产经营并“走出去”的目的。

5.设立便捷通道,拓宽融资渠道。一是将“两区”作为境外投资试点,鼓励区内企业“走出去”。一方面,支持区内有实力的企业特别是民营高科技企业海外上市融资,以及利用存托凭证发行股票和上市,并为“走出去”企业的后续用汇提供便利;另一方面,支持省内企业在海外设立特殊目的公司,允许其将省内资产或权益注入境外特殊目的公司,并在海外证券市场上市筹集资金,返程投资或向省内企业提供股东贷款及其他债务资金。二是择机放开外资投资银行和基金类公司准入“两区”的门槛,以活跃保税区内的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拓宽区内企业的投、融资渠道。

6.有序放开保税区企业集团外汇资金集中管理和运作。允许区内企业集团集中办理境内关联公司与境外关联公司进出口收付汇,进行境内成员公司外汇头寸集中管理。区内设立财务中心或者资金结算中心的企业集团,可在经主管部门批准办理离岸业务的区内银行开立离岸账户,集中管理其境外成员公司外汇资金和其境内成员公司经批准向境外放款的外汇资金。但其吸收的境外成员公司资金应当纳入外债统计,如该离岸账户向境内其它账户汇入资金,视同从境外汇入资金管理。符合条件的区内企业集团可在核定的境外放款额度内购汇向境外关联公司或境外其他企业放款,境外放款资金在核准的额度内周转使用。

(二)营造相对宽松外汇政策环境,加大对建设海南国际旅游岛的支持力度

从国外的著名的旅游度假区促进旅游发展的经验看,几乎没有外汇管理政策限制,都以方便游客为出发点,不断改善和优化旅游设施及景点,提供外汇兑换的便利。因此,从海南省的实际出发,应考虑实行以下方面的政策措施。

一是取消对外商投资旅游房地产的相关汇兑限制,省政府主管部门批准的项目,可以允许其汇入资金和结汇。

二是旅游企业对境外的支付在购汇方面不受限制,旅游设施设备进口付汇不核销。

三是旅游企业经省政府相关主管部门批准,在一定额度内,可以办理其境外发行债券、股票的登记、结汇手续。

四是开办个人本外币兑换试点。可以将在上海、北京开展的个人本外币兑换特许业务试点扩大到海南省,并且适当放宽市场准入和兑出限额,使兑换点能遍及各主要旅游景点、酒店和餐馆。同时,考虑批准设立流动兑换点以方便海外游客货币兑换的需求,具体的数量与分布可根据实际需求由市场决定。

五是试行特定范围内以外币支付费用的办法。为吸引国外旅业机构来海南设立分支机构,可以允许其费用开支在省内外汇指定银行以外币支付给收款人。

六是扩大免税商店范围。韩国规定,在济州岛旅游的韩国人可在岛上的免税商店购货,每年4次,每次购货金额最高可达300美元。可借鉴此做法,允许到海南旅游的内地游客及省内居民在免税店购买免税商品时从银行网点或外币代兑点限额购汇支付。

(三)夯实外汇市场基础,提升“两区一岛”竞争力

利用外汇政策支持“两区一岛”建设,必须在外汇知识和外汇政策普及、外汇生态环境建设、职能部门协作以及政府支持引导等方面下大功夫夯实基础,才能确保通过外汇政策有效助推海南涉外经济的飞跃发展。

1.加强宣传和培训,提高外汇管理整体意识。一是加强外汇服务产品和外汇政策法规的宣传,在广大民众中普及外汇基础知识和法规,使其基本了解外币兑换和使用的便捷性及可参与和享受的服务方式。二是加强对外汇从业人员的培训,使银行和企业外汇从业人员掌握外汇业务的基本理论和操作流程,熟悉外汇业务的特点、卖点及风险点,对外汇业务整体上有较深刻的认识。三是加强外汇管理部门自身学习,不断提高政策水平和管理艺术,积极推动各项改革创新,完善监管手段,更好地履行外汇管理职责。

2.实施资源共享,形成部门协作和齐抓共管合力。改变目前政府职能部门各自为政的管理现状,涉外经济相关主管部门应发挥各自职能特点和专业优势,实现企业监管信息与外汇收支统计监测信息资源的共享,互通情况、联合攻关,做到职能上有分工,措施上有配合,从不同的角度实施管理,加强政策协调和监管合作,建立共同服务及合作监管机制。首先,进一步简化贸易服务监管手续,方便企业出口退税、个人用汇;其次,加大对企业边境贸易和境外投资的支持力度,科学合理引导企业利用外债外资,提高使用外债外资的实际效果;最后,强化窗口指导,加大金融支持力度,管理金融工具创新,共同规范和引导外汇资金的平稳运行,进一步繁荣外汇市场。

3.改善外汇生态环境,维护良好的市场秩序。一是充分发挥海南省享有的先行先试的立法权优势,有效整合梳理海南省外汇管理政策法规,优化外汇生态法制环境。制定和出台优惠政策,优化外汇服务质量,引导外资合理流入,为企业量身定做符合其业务特点与国际接轨的贸易融资金融产品,推进金融产品品牌化。二是整合并完善现有分散的外汇管理信息系统,将现在按业务管理划分的多个系统整合成统一的包含经济主体完整记录的信息系统,建立功能强大的外汇收支监测平台,满足对特殊经济区域外汇收支的监管要求。三是建立健全外汇信用体系,依法有效披露涉汇经济主体的违法信息,并根据工作需要在一定范围内披露直接反映经济主体的借贷及资金流量的外债信息、外汇账户资金流量信息、涉汇主体在国际收支和进出口核销等外汇业务经营方面的信用记录,营造外汇市场正常的经营环境和竞争秩序。四是加大打击各种外汇违法违规的力度,坚决查处涉汇大案要案,有效维护特区外汇平稳健康运行。

4.积极支持和引导企业走出去,实现外贸进出口结构和增长方式的转变。政府有关部门要加强宣传,积极引导和鼓励民营企业以跨国并购、合资合作、重组联合、参股和股权置换、新设研发中心等方式,大胆获取国外资金、技术、人才,整合其研发、管理、品牌、渠道等各种战略性资源,提高企业核心竞争能力。政府要大力实施跨国公司培育工程,通过搭建海外创业平台和境外研发中心,进一步拓展“走出去”途径。并在“走出去”的过程中,引导企业循序渐进、量力而行,努力控制投资风险,不盲目扩展。■

参考文献:

[1].高海乡.中国保税区转型的模式[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

[2]李友华.中国保税区向自由贸易港区转型研究[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7.

[3]魏德才.保税港区的法律性质与法制完善[J].西部法学评论,2009,(1).

[4]刘辉群.中国保税区向自由贸易区转型的研究[J].中国软科学,2005,(5).

[5]施欣,徐大振.保税区发展理论与实践[M].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1995.

保税区企业外汇管理办法篇2

(一)对已设立的鼓励类和限制乙类外商投资企业、外商投资研究开发中心、先进技术型和产品出口型外商投资企业技术改造,在原批准的生产经营范围内进口国内不能生产或性能不能满足需要的自用设备及其配套的技术、配件、备件,免征进口关税和进口环节税。(二)对外商投资企业在投资总额内采购国产设备,如该类进口设备属免税目录范围,可全额退还国产设备增值税并按有关规定抵免企业所得税。

(三)外商投资设立的研究开发中心,转让技术比照国内科研机构免征营业税。

(四)外国企业向我境内转让技术,凡属技术先进或者条件优惠的,经国务院税务主管部门批准,可以免征营业税和企业所得税;外商投资企业取得的技术转让收入免征营业税。(五)外商投资企业技术开发费比上年增长10%以上(含10%)的,经税务机关批准,允许再按技术开发费实际发生额的50%抵扣当年度的应纳税所得额。

(六)经税务机关批准,可允许*年底前成立的老外商投资企业出口货物,在*年底前,选择执行"不征不退"或"免抵退"政策(只能选择一次)。

二、鼓励扩大出口

(一)运用多种经济手段进一步支持出口

1、进一步提高部分出口商品的退税率,从*年7月1日起实施。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退税率,按增值税的征税率执行。

2、有关商业银行要根据信贷原则,优先安排、重点支持出口企业所需流动资金贷款,适当增加进口料件的外汇贷款;对实力强、效益好、重合同、守信用的出口企业经过信用评级给予一定的出口信贷的授信额度。

3、取消对企业出口收汇结汇和入帐的审核,企业的经常项目外汇收入可直接到银行办理结汇和入帐。

4、放宽对出口核销单的发单限制。

(二)规范加工贸易管理

1、尽快落实并逐步完善制定的加工贸易企业分类管理标准,鼓励企业争当a类企业,对评定为a类且符合标准的加工贸易企业,不再实行银行保证金台帐制度,简化管理程序。2、暂停加工贸易进口食糖、植物油、天然橡胶、羊毛的进口配额管理,列入加工贸易管理限制类商品目录实行银行保证金台帐"实转",由海关严格监管。

3、为减轻企业负担,允许"实转"企业以多种形式缴纳保证金或者提供担保。

4、进行设立规范、封闭式的出口加工区的试点,逐步引导出口加工企业向保税区和出口加工区集中。在划定的区域内,实行"境内关外"管理体制,由海关监管。对区外运入区内的物资,视同出口,按规定予以退税,同时要采取措施防止出现企业将销售不出去的商品运入区内仓储的现象;对区内运往区外的产品视同进口,按产品适用的税率征收进口关税和进口环节税。区内的加工增值不征收增值税。

(三)简化进出口环节管理手续,减少收费。

1、规范进出口环节的收费。减少进出口商品法定检验范围,清理进出口检验检疫和港口经营性收费,禁止乱收费,取消重复性收费,降低行政性收费总规模,制定新的检验检疫收费管理办法和收费标准。

2、进一步简化各出口环节的管理手续。各海关要加快出口商品的通关速度;税务部门要加快退税进度。

三、对外商投资举办投资性公司补充规定

(一)投资性公司的注册资本不低于3000万美元,投资性公司的贷款额不得超过已缴付注册资本额的4倍。投资性公司因经营需要,贷款额拟超过已缴付的注册资本额的4倍,应当报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批准

(二)鼓励投资性公司在中国境内设立科研开发中心或部门,从事新产品及高新技术的研究开发,转让其研究开发成果,并提供相应的技术服务。

(三)投资性公司可在国内外市场以或经销的方式销售其所投资企业生产的产品。

(四)投资性公司可为其所投资企业提供运输、仓储等综合服务。

(五)投资性公司可在境内收购不涉及出口配额、出口许可证管理的商品出口。

四、加大对外商投资企业的金融支持力度

(一)外商投资企业境内融资时,允许中资商业银行接受外方股东担保。允许外商投资企业以外汇质押方式向境内中资外汇指定银行申请人民币贷款,外商投资企业所有外汇资金均可作质押;对外汇担保项下人民币贷款可由境外金融机构或境内外资金融机构提供信用保证;取消外汇质押、外汇担保项下的登记手续和对提供外汇担保的外资银行信用等级的特别限制。外方股东担保和外汇担保人民币贷款应符合产业政策,可用于满足固定资产投资和流动资金需求,但不得用于购汇。外汇担保人民币贷款期限最长不超过五年。

(二)设立专项产业投资基金缓解现有外商投资企业增资时中方股本金不足问题。同时允许境内中资商业银行在中外合资、合作企业外方股东应增加的股本金同步到位的前提下,对中方股东发放不超过50%的股本贷款,期限不超过10年。

(三)允许境内外商投资企业以其外方投资者海外资产向境内中资银行的海外分行提供抵押,由中资商业银行的海外分行或国内分行向其发放贷款。

(四)符合条件的外商投资企业可申请发行a股或b股。

(五)向在国家重点鼓励的能源、交通等领域投资的外国投资者提供政治风险保险、履约保险、保证保险等保险服务。

五、进一步改善对外商投资全业的管理和服务

(一)适当减少《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中要求中方控股和不允许外商独资等限制项目。

(二)凡属鼓励类且不需要国家综合平衡的外商投资项目,均由省级人民政府审批,报国家计委、国家经贸委、外经贸部备案。国务院有关部门和各地人民政府要进一步简化外商投资项目及企业设立的审批手续,加快审批进度。

(三)进一步完善对经常项目下售汇真实性审核的报关单联网核查系统,缩短审核时间;外商投资企业可凭企业设立时的技术转让协议及批准文件办理其技术引进项下的售付汇手续。外商投资企业可在限额内将外汇结算帐户中的存款转为定期存款。按属地管理原则,下放资本项目外汇收入结汇的审批权限,取消资本项目外汇收入结汇备案登记制度、(四)逐步缩小对外商投资企业进口设备的强制性价值鉴定范围、改进鉴定办法,取消对外商独资企业进口设备的强制性价值鉴定。规范海关管理,提高办事效率,加快通关速度。坚决制止对外商投资企业的乱收费、乱检查和各种摊派。

(五)以出让方式取得土地使用权的外商投资企业,不再缴纳场地使用费。

保税区企业外汇管理办法篇3

一、加强货物劳务税征管

(一)增值税

1.加强农产品抵扣增值税管理

各地要结合本地区实际,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农产品抵扣增值税管理,严厉打击利用农产品收购发票和销售发票偷骗税违法犯罪活动。及时了解农产品收购加工企业的生产经营规律,摸清生产环节农产品消耗率、业务成本构成、投入产出比等情况。对于以农产品为主要原料的加工企业要定期进行纳税评估,结合企业申报资料深入检查农产品进项税额是否属实,凡以现金支付农产品收购款且数额较大的,应重点评估,认真审核。对于管理中发现的涉嫌偷骗税问题,要及时移交稽查部门,依法严肃查处。

2.加强海关进口增值税专用缴款书抵扣管理

与海关部门共同推行海关专用缴款书“先比对、后抵扣”管理办法。由海关向税务机关传递专用缴款书电子信息,将“先抵扣、后比对”调整为“先比对、后抵扣”。增值税一般纳税人进口货物取得属于增值税扣税范围的海关专用缴款书,必须经稽核比对相符后方可申报抵扣税款,从根本上解决利用伪造海关专用缴款书骗抵税款问题。自2009年4月起,海关专用缴款书“先比对、后抵扣”的管理办法已在部分地区试行,待条件成熟时在全国范围内实行。

税务总局于2009年4月至7月,统一部署各地对20*年下半年稽核异常的海关专用缴款书进行清查,以打击偷骗税犯罪,减少税收流失。各级国税机关货物劳务税部门负责牵头组织,基层税源管理部门负责具体清查,信息中心负责技术支持,稽查部门负责对税源管理部门移交案件的查处。

(二)消费税

加强白酒消费税税基管理。税务总局制定《白酒消费税计税价格核定管理办法》,核定大酒厂白酒消费税最低计税价格,保全税基,增收消费税。各地要加强小酒厂白酒消费税的征管,对账证不全的,采取核定征收方式。要开展免税石脑油的消费税专项纳税评估,堵漏增收。

(三)营业税

继续做好公路、内河货运发票“票表比对”工作。各级国地税机关要充分利用公路、内河货物运费发票数据,认真进行“票表比对”,加强营业税、企业所得税等税种管理。

积极落实建筑和房地产业项目管理办法。各地在落实办法时,应尽可能获取第三方信息,与企业申报信息进行比对,切实抓好建筑和房地产业营业税等各税种管理。

(四)出口退税

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出口应征税货物的管理,及时将出口应征税货物税款入库。税务总局对20*年出口应征税货物进行统计并清分各地,各地应对20*年、2009年一季度出口应征税货物进行清查,及时追缴未纳税货物税款。

二、加强所得税征管

(一)企业所得税

1.全面加强企业所得税预缴管理

要认真落实《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加强企业所得税预缴工作的通知》(国税函[2009]34号),进一步加强企业所得税预缴管理。依法调整预缴方法。对纳入当地重点税源管理的企业,原则上按实际利润额预缴方法进行预缴;对未按要求调整的,要坚决纠正。着力提高预缴税款比例。确保年度预缴税款占当年企业所得税入库税款不少于70%,防止税款入库滞后。开展分地区预缴工作检查。各地应按照有关要求开展预缴管理自查,税务总局组织督查,确保预缴管理工作落实到位。

2.进一步加强汇算清缴工作

各地要切实做好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申报审核工作,提高年度申报质量,及时结清税款。汇算清缴结束后,要认真开展纳税评估。对连续三年以上亏损、长期微利微亏、跳跃性盈亏、减免税期满后由盈转亏或应纳税所得额异常变动等情况的企业,要作为评估的重点。要针对汇算清缴发现的问题和税源变化,加强日常监控和检查,堵塞征管漏洞。

3.加强汇总纳税企业征管

各地要按照《国家税务总局关于推广应用汇总纳税信息管理系统有关问题的通知》(国税函[2009]141号)的要求,认真做好各项准备工作,确保2009年7月1日在全国推行。要积极应用该系统提供的信息,加强汇总纳税企业的监管。要研究明确二级分支机构的判定标准,加强对挂靠性质非法人分支机构的管理。研究完善分支机构所在地主管税务机关对分支机构的监管措施,充分发挥主管税务机关的监管作用。要按照规定做好汇总纳税企业税款分配、财产损失列支等监督管理工作,税务总局下半年将组织开展汇总纳税企业的交叉检查,防止汇总纳税企业税款应分未分、少分以及漏征漏管等问题发生。要研究完善企业所得税收入全部归中央的汇总纳税企业的管理办法,重新审核确认上述企业的二级分支机构。

4.加强企业所得税行业管理

各地要认真按照银行、房地产、餐饮、钢铁、烟草、电力、建筑业等企业所得税管理操作指南的要求,做好分行业信息采集、预缴分析、纳税评估和日常核查等工作。要着力研究制定建筑业企业所得税管理办法,推进专业化管理。

5.加强企业所得税优惠审核

税务总局将进一步研究明确企业所得税优惠审核审批备案管理问题。各地要加强对享受税收优惠企业的审核认定,做好动态管理;对不再符合条件的,一律停止其享受税收优惠。

(二)个人所得税

1.推进全员全额扣缴明细申报

各地要加快推广个人所得税管理系统,进一步落实《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进一步推进个人所得税全员全额扣缴申报管理工作的通知》(国税发[2007]97号),力争在2009年底前将所有扣缴单位纳入全员全额扣缴明细申报管理。凡是20*年度扣缴税款在10万元以上的扣缴单位,从2009年6月份开始必须实行全员全额扣缴明细申报。扣缴单位在办理扣缴申报时,必须按全员全额扣缴明细申报的要求报送《扣缴个人所得税报告表》;进行汇总申报的,税务机关不予受理。税务总局将在2009年第四季度组织全员全额扣缴明细申报执法检查,发现应实行未实行的,将通报批评。

2.规范高等院校代扣代缴个人所得税

各地要大力推进高校全员全额扣缴明细申报,加强高校教师除工资以外的其他收入和兼职、来访讲学人员的个人所得税征管。要选择部分扣缴税款可能不实、人均纳税额较低的高校进行分析、评估和检查,发现应扣未扣税款行为,要依法处理。

3.加强股权转让所得个人所得税征管和自行纳税申报的后续管理工作

各地要主动加强与工商部门的协作,获取个人股权转让信息;进一步规范股权转让所得个人所得税征管流程,健全内部管理机制;对形式上采取平价、低价转让且没有正当理由的,可对其计税依据进行核定。各地要做好20*年度年所得12万元以上纳税人自行纳税申报应补税款的入库和后续管理工作。

4.加强企业工资薪金支出总额和已代扣代缴个人所得税工资薪金所得总额的比对

国税局、地税局要加强协作,对企业所得税申报表中的工资薪金支出总额和已代扣代缴个人所得税工资薪金所得总额进行比对。对二者差异较大的,地税局要进行实地核查或检查,对应扣未扣税款的,应依法处理。2009年度比对范围不得低于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总户数的10%。

5.加强对外籍个人的个人所得税管理

各地要加强与外部门的配合、协作。要与公安出入境管理部门配合,着重掌握外籍人员出入境时间及各种资料,为实施税收管理和离境清税等提供依据;与银行及外汇管理部门配合,加强售付汇管理,把住资金转移关口。要加强国税、地税以及内、外税管理部门之间的配合,以企业为单位,建立外籍个人管理档案。各地应根据外籍个人对中国税法的遵从程度,有针对性的进行宣传辅导、政策讲解或约谈,促使其据实申报。各地对外籍个人取得的工资薪金所得及其他所得需要核查的,应按税务总局规定提出国际情报交换请求;得到对方国家情报后,应认真核查、确认个人所得;并摸索规律,逐步掌握不同国家外派人员的薪酬标准,重点加强来源于中国境内、由境外机构支付所得的管理。

三、加强财产行为税征管

各地要加大推广应用财产行为税税源监控管理平台力度,2009年6月底前全国基本安装到位。要建立各地监控平台与税务总局监控平台的连接,2009年底前建立起统一的城镇土地使用税和车船税税源数据库,并逐步建立其他税种税源数据库。要运用监控平台功能,采集征管和第三方信息,开展信息比对,促进纳税评估和税源监控,加强税收收入预测、政策执行评估,提升财产行为税管理水平。

(一)城镇土地使用税、房产税

各地要做好城镇土地使用税税源清查的后续管理工作。建立和完善分级税源数据库,并做好数据库的更新和维护工作,实现税源数据的动态管理。要分析本地区城镇土地使用税税源的规模、结构和分布等情况,及时发现征管中的漏洞,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要继续推广利用GPS(全球卫星定位系统)等技术核实纳税人占地面积,抓好城乡结合部、工业园区应税土地的清查,对大型厂矿、仓储和房地产开发等占地面积大的企业,外资企业以及使用集体土地进行生产经营的纳税人也要加强税源监控工作。各地要加强对土地等级调整工作的管理,以经济繁荣程度、城市发展和地价水平等因素为依据,参考国土部门的基准地价确定办法,科学合理划分土地等级,使城镇土地使用税税负更加合理并调节土地级差收入。

各地要做好房产税征管工作。摸清房产税税源,重点加强出租房屋和房产税零申报户的征管。要通过多种方式核实税基,重点检查具备房屋功能的地下建筑以及房屋附属设备设施等纳税情况。

(二)城市维护建设税、教育费附加

各地要着力抓好增值税、消费税两税信息比对软件的安装和信息比对。正在安装、调试的地区,有关部门应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对个别安装调试有困难的地区,税务总局信息中心将赴现场指导;部分先试点后推广的地区,要及时总结试点经验,争取2009年6月底前全面推行;因设备购置和省级征管数据大集中而影响软件安装的地区,要积极协调有关部门抓紧做好软件安装前的准备工作。各地要将比对核查2006、2007、20*年度两税信息的详细情况及征收入库结果,按照《关于报送两税信息比对工作成果的通知》(财行便函[2009]23号)要求,分别于2009年5月底和9月底前报税务总局(财产行为税司)。目前软件安装和应用有困难的省市,要开展手工比对工作。各地要认真总结两税信息比对经验,促进城市维护建设税和教育费附加堵漏增收。

(三)土地增值税

各地要认真贯彻《土地增值税清算管理规程》,加强和规范土地增值税清算工作。为落实《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进一步开展土地增值税清算工作的通知》(国税函〔20*〕318号)要求,税务总局将于近期开展督导检查,各地也要层层开展自查,切实提高土地增值税管理水平。

(四)车船税

各地要积极加强与车船税扣缴义务人的信息沟通工作,全面取得车船税代收代缴信息和车辆信息,建立车船税税源数据库,并利用税源信息比对强化对代收代缴工作的监管力度。各地要积极与财政、公安和保监部门沟通,按道路交通安全法的有关规定,严格执行将购买“交强险”作为机动车登记、检验的前提条件,同时,严格按照《国家税务总局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关于进一步做好车船税代收代缴工作的通知》(国税发[20*]74号)的规定,完善“以检控(保)费,以(保)费控税”的征管模式,强化内控机制,促进车船税征管。

(五)耕地占用税、契税

各地要严格执行税务总局关于契税直接征收等征管规定。进行耕地占用税、契税职能划转的地区,要统筹职能、人员、工作安排,防止征管质量因职能划转而下滑;要整合耕地占用税、契税的税源、征管信息及房地产业其他税种的信息,进一步推动房地产税收一体化工作;要将耕地占用税、契税纳入统一的税收征管考核指标体系,完善征管质量监督和评价机制。

四、加强国际税收征管

(一)反避税

深入开展反避税调查。要加强对关联申报信息的审核、分析,强化全国、区域和行业联查工作,继续做好制衣制鞋、电子和通讯设备制造、电脑代工等行业的调查结案工作;力求在快餐、大型零售、饮料生产、电梯、汽车等行业的调查中取得突破;重点做好对高速公路等基础设施建设融资、轮胎制造、制药、饭店连锁等受金融危机影响较小行业的转让定价调查工作,加大调整补税力度,以提高行业整体利润水平。

加强对“走出去”企业的管理,重点关注在国外设立子公司的中国企业,是否足额收取特许权使用费或劳务费,或将利润留滞避税港,以延迟或逃避我国税收的情况。

加强对反避税调查调整企业的跟踪管理,巩固和扩大反避税工作成果。注重对以前年度调整企业的投资、经营、关联交易、纳税申报等指标进行跟踪监控,采取与企业约谈、立案调查等方式,防止避税行为反弹。

稳步开展双边磋商工作。要针对跨国公司提出的预约定价和转让定价对应调整的双边磋商申请,稳步开展双边磋商工作,着重研究成本节约、无形资产定价、成本构成等难点问题,全面反映我国企业对跨国公司集团的利润贡献,维护我国的税收权益。

(二)非居民税收

1.做好20*年度非居民企业所得税申报及汇算清缴工作

要按照《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印发〈中华人民共和国非居民企业所得税申报表〉等报表的通知》(国税函〔20*〕801号)、《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印发〈非居民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管理办法〉的通知》(国税发〔2009〕6号)和《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印发〈非居民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工作规程〉的通知》(国税发〔2009〕11号)要求,做好日常纳税申报和汇算清缴,进一步提高税款预缴率,严格审核税前扣除项目,防范欠税,确保收入及时足额入库。

2.加强非居民承包工程和提供劳务税收管理

要按照《非居民承包工程作业和提供劳务税收管理暂行办法》(税务总局令第19号),结合本地实际,突出重点建设项目,抓好非居民税务登记、申报征收以及相关境内机构和个人资料报告工作。

3.加强非居民企业所得税源泉扣缴工作

按照《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印发〈非居民企业所得税源泉扣缴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国税发〔2009〕3号)规定,落实扣缴登记和合同备案制度,辅导扣缴义务人及时准确扣缴应纳税款,建立管理台账和档案;特别是对股权转让交易双方均为非居民企业且在境外交易的行为,应着力监控被转让股权的境内企业,以税务变更登记环节为重点做好税收风险防范和控制。

4.做好对外支付税务证明管理工作

保税区企业外汇管理办法篇4

先退税后核销 退税收汇核销无纸化

广东省出台多项措施加紧办理出口退税,做到随时受理、加快审核审批、及时退库。具体措施如下:

1.完善出口退税进度考核通报制度,不断加快出口退税进度。在现行逐月通报各地出口退税办理情况和增幅的基础上,进一步细化办理出口退税进度有关指标,并逐月考核、通报各市。对办理进度较慢的地区,由省国税局派出工作组帮助、指导,现场解决困扰出口退税进度的有关问题。

2.积极推行出口退税分类管理办法,对纳税信誉好的出口企业实行简化出口退税申报手续和预先办理出口退税。如对出口船舶、大型成套机电设备等符合“先退税后核销”办法的生产企业,在其退税凭证尚未收集齐全的情况下,可凭出口合同、销售明细账申报办理退税。对纳税信誉好、被认定为出口退(免)税A类管理的生产型出口企业实行先预退税后再进行信息对碰,加快退税进度。优先办理近年来从未发生过偷、骗税或涉嫌偷、骗税行为出口企业的出口退税。

3.建立重点出口企业联系制度,进一步优化出口退税服务。通过建立省、市、县(区)三级国税部门与重点出口企业的直接沟通联系平台,及时送服务排疑难,增强税收服务的针对性和时效性。

4.积极争取出口退税计划,为及时办理出口退税提供充足的指标。今年国家税务总局已下达广东省的第一批出口退税指标,能满足半年的出口退税资金需要。

5.继续争取出口货物退(免)税审批权限下放试点范围。目前,广东省下放出口货物退(免)税审批权限的试点工作仅在佛山、江门两市开展,力争2009年在珠江三角洲进一步扩大出口退税审批权限下放的试点范围。

6.与外汇管理部门联合积极争取上级的支持,实现全省出口退税收汇核销的无纸化。省国税局与省外汇管理局商定,力争在2009年将广东省出口企业申报出口退税免予提供纸质出口收汇核销单、运用出口收汇网上核销电子数据审核退税的试点范围扩大到全省,实现全省出口退税收汇核销无纸化。

江苏

出口获916亿元税收支持

针对中小型外贸企业资金紧张的状况,江苏省在全国率先试行“先退税后核销”举措,并将出口退税审核权下放到基层,大大提高了退税效率。统计显示,去年三季度以来,江苏省出口企业已累计享受出口“免、抵、退”税916亿元,有力缓解了出口企业外需减少后带来的资金周转困难,提高了企业利润。

深圳

缩短审批时间

深圳政府采取多项措施优化退税服务,支持深圳外贸出口。对于外贸企业申报退税额在50万元以上的退税单证,在单证齐全、信息齐全、不需函调的情况下,审批时限由原来的20个工作日缩短为16个工作日;对于外贸企业申报退税额在50万元以下的,审批时限由20个工作日缩短为12个工作日。据统计,今年1~4月,深圳市国税局共办理出口退(免)税260.24亿元,其中免抵调库179.51亿元,退税80.73亿元,出口退(免)税比去年同期绝对额净增30.79亿元,同比增长13.42%。

江西

施行10日退税

江西省编印《出口退税100问》手册,免费赠送给出口企业,引导企业研究利用好国家出口退税政策;逐步扩大下放生产企业退税审核权限范围,在南昌、抚州和赣州市出口退免税审核权限由市局下放到县(区)局试点基础上,到2009年底全省生产企业县(区)局审核面将达到50%以上;全面推行出口退税电子远程申报系统,出口企业进行退税预申报不再受空间、时间和次数的限制,有效降低了企业的办税成本,1~3月份,全省使用该系统办理退税预申报的出口企业达1 146户,占有退税业务出口企业的100%;优化重点出口企业服务,对纳税信用等级为A级的生产型出口企业,经企业所在县、市国税部门推荐,报省国税局批准后,可凭当月出口报关单的电子信息优先预申报办理免抵退税,并在申报退税后及时补齐相关单证。

同时,江西省国税局切实加快出口退税审核、审批进度,要求全省各级出口退税管理部门凡企业申报且单证、信息齐全的退税款要求在10个工作日内及时办理退税。1~3月份江西省国税系统累计办理出口退(免)税8.08亿元,同比增长6.1%,同期江西省出口增长为2.5%,出口退税增速大大高于同期出口增速,有力地缓解了出口企业资金压力,帮助企业渡过难关。

海南

出口退税“无纸化”

国家税务总局和国家外汇管理局于联合下发了《关于海南省试行申报出口退税免予提供纸质出口收汇核销单的通知》,明确规定,海南省的全部出口企业在进行出口退税申报时不再需要提供纸质的出口收汇核销单。海南省税务局与外汇管理局共同推行“出口收汇核销单电子数据传输系统”,制定了《出口收汇核销单电子数据传输管理办法》和《关于出口收汇核销单电子数据认证和传送的技术方案》。该系统采用CA认证技术,实现了税务与外汇管理部门之间出口收汇核销电子数据的安全及时传输,取代了过去的人工作业方式,进一步优化简化办税流程,简化合并纳税人报送的报表资料,提高了工作效率,方便了纳税人。海南省是目前全国少数几个获准试行全部出口企业申报出口退税免予提供纸质出口收汇核销单的省份。

四川

税汇贸三部门6项措施 加快退税进度

四川省商务厅与省国税局、人行省分行、省外管局就进一步深化税贸、汇贸合作,加快出口退税进度,积极有效地应对金融危机,共同促进四川外贸稳定增长达成了共识,并商议出6项措施加快退税进度:

1.确保出口退(免)税指标。目前国税总局下达四川省上半年出口退(免)税指标为32.5亿元,退税指标充裕。调库指标略紧,省国税局将继续争取;

2.推进网上预申报的覆盖面。让企业实现“足不出户,随时随地”办理退税预申报,降低企业退税成本;

3.特事特办。对因出口数据传输时滞导致可收汇余额不足的情况,企业可先行结汇后在30个工作日内补办核查手续;

4.即到即办。人行国库处表示,保证退库书送到的次日即将税款兑付企业;

5.优化管理措施。省国税局做好出口退税分类管理前期准备工作,简化程序,缓解企业经营压力;

6.争取上调出口退税率。省国税局、商务厅积极向国税总局、商务部、财政部反映,力争提高我省五氧化二钒、钢铁、部分化工产品、鞋等优势出口产品的出口退税率。

上海

提高退税联签发效率

出口报关单退税证明联是外贸企业到税务局办理出口退税手续的重要凭证。为了能让出口企业更早拿到出口报关单退税联,上海海关承诺,如果需要在非工作日签发的出口报关单退税证明联,企业可提前向海关预约;对于AA类、A类出口企业,以及国家鼓励行业、产业出口商品和鼓励出口商品,海关将在受理之日起72个工作小时内优先签发。这项措施可让退税联签发时间缩短一半以上。

目前,上海海关已在各业务现场设立专人专岗受理退税联签发申请,企业可提前向海关预约签发退税联,确保企业可7×24小时随时办理签发业务。

山东

简化退税工作流程 实行退税质押贷款

山东积极简化出口退税工作流程,提高工作效率。一是将生产企业出口退税审核权全部下放到县(市、区)局,企业直接到县(市、区)国税局即可办理出口退税。二是在满足管理工作需要的前提下,精简企业退税申报附送资料。减少涉及出口退税认定管理、证明管理、申报审核主表和附送资料,减轻了企业退税申报负担,提高审核效率。三是做好出口退税免予提供纸质外汇核销单在全省的推行工作。四是简化出口退税单证备案,提高审核效率。

同时大力优化退税服务,切实解决企业实际问题。一是为缓解出口企业流动资金不足、资金紧张的困难局面,要求有条件的市地实行出口退税质押贷款办法,在保证出口退税专用账户的前提下,经有关部门审核确认后,企业可向商业银行申请质押贷款。二是及时解决由于电子信息传递问题而无法及时办理退税的问题。三是督促各地做好老长贸合同的退税工作。四是积极探索对出口退(免)税实施分类管理。

大连

推行网上退税

今年1月份,大连市国税局推行了出口退税网上退付业务,让出口企业坐享即时退税。大连国税与中国银行辽宁省分行联合开发了“出口退税联网系统”。税务机关对日常审批生成的待退税款电子数据可以通过“出口退税联网系统”即时传输给国库银行,数据经过安全认证,传输过程通过专线进行,不经人工干预,瞬间即可完成数据交接而且安全可靠,有效地缩短了税务局与国库银行之间打单交接时间。据测试,以往的待退税款从税务局打单到退付至退税账户的时间,一般需要5~7天,实行电子化退付手段后,最慢也会在24小时内实现退付,退付效率大幅提升。

保税区企业外汇管理办法篇5

(一)相关概念界定

1.海关特殊监管区域。海关特殊监管区域是海关实行封闭监管的特定区域,包括保税区、出口加工区、保税物流园区、跨境工业区、保税港区、综合保税区等。

2.综合保税区。综合保税区是设立在内陆地区的具有保税港区功能的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由海关参照有关规定对综合保税区进行管理,执行保税港区的税收和外汇政策集保税区、出口加工区、保税物流区、港口的功能于一身,可以发展国际中转、配送、采购、转口贸易和出口加工等业务,是目前国内功能最齐全的海关特殊监管区域。

(二)研究现状及理论基础

1.研究现状。当前,就笔者所知,国内外针对金融支持综合保税区的研究并不多见,且相关研究主要见于国内。如国家外汇管理局海南省分局课题组撰写的“金融支持海口综合保税区发展策略研究”,张雷红的“金融服务支持黑龙江绥芬河综合保税区的实践与思考”,蒋正祥和黄吉的“凭祥综合保税区金融支持研究――基亏商业银行中间业务视角”,安世友的“强化担保业对绥芬河综合保税区的金融支持”,王良平和岳传刚的“重庆银行业金融机构支持内陆保税区建设发展对策研究”,刘佳的“综合保税区发展离岸金融业务的几点政策建议”等。上述文章从不同的角度对金融支持综合保税区进行了探讨,所提出的一些学术观点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但摆脱不了地域、环境等因素的制约,不能放之四海而皆准。更重要的是,随着国家经济金融改革的快速推进和国际经济金融交流与合作日新月异,当前综合保税区面临的国内国际经济金融环境也出现了新的变化。因此,在国家大力推进金融改革的背景下,结合本地区实际,探究金融支持综合保税区建设的切入点和着力点,更好提升金融支持综合保税区发展的针对性和灵活性,这不仅有利于加快推进红河州综合保税区发展,也有利于提升地方政府对金融业的重视程度,同时对今后云南省其他地方金融助推综合保税区建设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2.理论基础。在学术界,绝大多数长期研究金融发展理论的专家学者都认同金融对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如熊彼特在其成名作《经济发展理论》(1912年)一书中强调了金融发展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他指出,为了试用新技术以求发展,纯粹企业家需要信贷,“他只有先成为债务人,才能成为企业家”。格利(John Gurley)和肖(Edward Shaw)1960认为在金融与实体经济关系方面,金融的作用在于把储蓄者的储蓄转化为投资者的投资,从而提高社会的生产性投资水平。雷蒙德.戈德史密斯(R.W.Goldsmith)在《金融结构与金融发展》(1969年)一书中认为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有着密切的联系,并特别强调发达国家与欠发达国家在金融发展中的明显区别。麦金农(Mckinnon)1973和肖(Shaw)1973建立了一个分析金融深化和经济增长关系的框架,并重点考察了发展中国家特有的“金融抑制”现象,他们一致认为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的确存在着某种必然联系。而国内学者岳彩军(2008)、黄学超(2009)、孙力军(2009)运用计量模型进行实证研究得出金融发展对于经济增长具有促进作用的结论。大量的研究表明,金融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明显的相关关系,特别是金融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加强金融支持经济发展愈加显得重要。因此,基于金融发展理论就金融支持综合保税区发展路径进行研究,仍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

二、红河综合保税区发展现状

(一)红河综合保税区基本概况

红河综合保税区于2013年12月16日经国务院批准设立,2015年5月8日红河综合保税区正式封关运行,是目前云南省唯一获批的综合保税区。红河综合保税区海关特殊监管围网区规划面积3.29平方公里。截止2016年2月,已有25户企业入驻红河综合保税区。红河综合保税区管委会是红河综合保税区的管理机构,内设党政综合办公室、公共事务部、经济发展部、招商投资部,市场发展中心五个部门,截止目前为止工作人员共31人。

(二)红河综合保税区功能及政策优势

通过与其他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就功能和政策的比较分析,红河综合保税区不论是在功能上还是在政策便利方面都比其他海关特殊监管区域更全面,具体见表1和表2:

(三)红河综合保税区相关金融法规建设情况

据笔者所知,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相关金融法规主要集中在外汇管理方面。截止目前为止,有关综合保税区的金融政策主要有以下两个:一是《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外汇管理办法》(汇发[2013]15号)。该办法全面统一并规范了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外汇管理相关规定,明确了国家外汇管理局及其分支机构依法对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内机构收汇、付汇、购汇、结汇及外汇账户等业务实施监督和管理。二是《国家外汇管理局关于改进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经常项目外汇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汇发[2013]22号)。该通知较大程度简化并完善了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内机构经常项目外汇管理,特别是放宽了对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方面的管理,对支持外贸升级转型,促进外贸稳定增长起到积极作用。总体而言,国家金融政策对综合保税区的基本原则就是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给予最大程度的开放与便利。

三、金融支持红河综合保税区发展存在的困难

目前,红河综合保税区刚处于起步阶段,还存在诸多困难,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金融人才缺乏

自2006年12月17日国务院正式批准设立第一个综合保税区-苏州工业园综合保税区到现在已近9年,但综合保税区对于全红河州内乃至全省而言是一个全新的东西,加上红河综合保税区封关运行时间不长,不论是地方政府、各行业主管部门、金融机构或企业自身,都严重缺乏懂政策、业务精、综合素质强的人才。金融机构当中,除了中国银行和中国农业银行专门选派人员到上海自由贸易区实地学习外,其余机构均对相关政策和业务未深入了解。同时,保税区内对保税区的现行优惠政策了解甚少,存在依赖沿用区外企业外汇政策和业务操作的习惯,无法充分利用现行政策开展业务,对加速开展保税区业务和有效发挥其特殊功能形成一定制约。

(二)缺乏优质支持项目,增大金融风险

虽然红河综合保税区已经正式封关运行,但相应的配套设施建设还远未完成,加上财政资金投入有限,围网内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如服务中心、保税商品展示中心、仓库、厂房等基础设施还未建好,全面投产还需要1到2年时间。目前,红河综合保税区相关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缺口大约为30亿元,亟需银行信贷支持,但红河综合保税区内的大部分项目多为中小企业项目,企业实力普遍不高,盈利能力有待观察,加上新常态下经济下行压力越来越大,银行信贷控制越来越严,出于风险控制的角度,银行很难给予更多信贷支持。

(三)市场基础薄弱,金融支持缺乏坚实基础

目前,红河综合保税区刚封关运行,尚处于起步阶段,市场基础比较薄弱,金融支持缺乏市场基础。一是入驻企业太少。截止目前为止,已有25家企业入驻红河综合保税区,相关厂房处于建设阶段,大部分企业还尚未开办业务。二是在经济普遍不景气的大环境下,招商引资的难度加大,市场培育的难度也随之加大,金融与市场相互支持的空间进一步缩小。

四、金融支持红河综合保税区的路径

(一)加强业务培训和人才引进工作

1.加大培训力度,培养一支精通业务、熟悉政策的金融人才队伍。要打破金融人才局限于金融行业的传统观念,在政府相关部门、金融机构和企业当中挑选一批学习能力强、具有开拓创新和团队合作精神的年轻业务骨干,采取集中培训、交流学习、实地考察、实战锻炼等方式,将他们培养成业务全面、综合素质强的业务精英。

2.有针对性的加强金融人才引进工作。政府相关部门、金融机构和企业在人才招聘时要重点引进熟悉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相关金融业务的人才,在待遇、生活等方面给予特别照顾,为他们创造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留得住人才,发挥出他们的优势。金融监管部门要在人才引进方面发挥自身的优势,可以向相关政府部门和企业推荐优秀人才资源。

(二)立足金融工作中心,抓住沿边金融改革战略契机,提供优质金融服务

1.加强对金融机构的“窗口指导”,加大信贷支持力度。一是充分发挥信贷政策的灵活性,支持和引导银行业金融机构将信贷资源向红河综合保税区倾斜,同时指导银行有针对性的对保税区内企业和与区内企业业务往来紧密的境内区外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激活区内区外两个市场;二是要督促相关银行尽快落实7月份与红河州政府达成的融资合作协议,确保信贷资金尽快落地,确保红河综合保税区基础设施建设尽快推进。

2.深化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首先,各银行业金融机构要根据红河综合保税区实际情况抓好金融创新工作,协助企业盘活库存、应收账款、知识产权、股权、专有技术、排污权等多种资产,积极开展供应链融资、商圈融资、行业协会融资等模式,积极搭建服务贸易企业特别是中小服务贸易企业融资平台,提高服务贸易企业的融资担保能力。其次,要积极拓宽多元化融资渠道。人民银行要大力做好银行间市场债务融资工具的宣传、推广和辅导工作。各银行业金融机构要做好备选企业培育、筛选、推荐、承销等工作,协助红河综合保税区企业利用银行间市场发行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中小企业集合票据等债务融资工具。要积极对接保险资金通过参与银团贷款、购买债券、直接参股等形式多渠道投资红河综合保税区重大项目和重点企业。

3.优化外汇管理与跨境人民币服务。一是要完善银行结售汇市场准入和衍生产品管理,支持符合条件的地方法人金融机构开办结售汇业务,鼓励银行扩大远期结售汇、掉期等业务覆盖面。二是提高对区内企业货物流与资金流偏离度的容忍度,对偏离原因事实清楚的企业不纳入外管局分类管理。三是支持在区内成立货币兑换公司或兑换点,开展本外币特许兑换业务,并且在具有真实交易背景下放宽兑换业务范围。四是简化红河综合保税区企业境外投资登记手续,认真推进资本金意愿结汇制度和跨国公司资金池集中运营业务,放宽境外放款资金来源及放款主体资格限制,拓宽在境外投资企业的融资渠道。五是加快推进红河综合保税区账户工作,实现区内企业本外币账户一体化,做好红河综合保税区跨境贸易、投融资、跨境人民币贷款、人民币集中收付业务等人民币业务的推广工作,提升贸易投资便利化水平。六是在加强风险防范的基础上,支持金融机构简化结算手续,为企业量身定制“一揽子”跨境人民币结算和投融资服务方案。同时,发挥国内外机构联动优势,推进海外直贷、海外代付、协议融资等人民币跨境融资产品运用,为符合条件的企业提供境外发行人民币债券服务。

4.大胆创新,提升支付结算体系便利性。各银行业金融机构要创新金融支付终端模式,大力发展非现金支付工具、网上支付、移动支付等业务,扩大支付终端在综合保税区的使用量。加快银行卡芯片化进程,探索推进金融IC卡在综合保税区跨境结算的应用。大力推广“银关通”网上报关,协助红河综合保税区企业实现电子化报关和无纸化通关。

(三)整合力量,建立健全合作协调机制

加强金融机构间的业务交流与合作,加强与各级政府及部门的沟通,深化银政会商机制,强化与信用增级、融资担保机构等市场中介服务组织业务合作,采取多方式开展银企洽谈会、融资推进会,促进银企信息共享和融资对接。对符合条件的融资平台,要在严格规范信贷管理、加强风险识别和管理的基础上,支持其合理资金需求。

(四)严守风险底线,确保地方经济金融健康发展

保税区企业外汇管理办法篇6

关于在全国开展交通运输业和部分现代服务业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税收政策的通知

政策背景

交通运输业和部分现代服务业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改革始于2012年1月1日,在上海市率先开展02012年间陆续推广至北京、天津、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湖北、广东等八省市。2013年4月10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明确了在全国范围内开展营改增试点的时间表02013年5月24日,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联合《关于在全国开展交通运输业和部分现代服务业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税收政策的通知》(财税[2013]37号,以下简称“37号文”),明确了自2013年8月1日起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交通运输业和部分现代服务业营改增试点的政策法规。其余尚未纳入试点范围的行业,包括邮政通信业、建筑和房地产业、金融服务和保险业、娱乐业以及其他行业预计该阶段试点结束之后也将陆续开始施行营改增试点。

营改增试点第一阶段相关文件废止

37号文整合了之前出台的营改增试点第一阶段的相关规定,同时对营改增试点的实施作出了一系列的修改,同时废止了下列文件:

《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在上海市开展交通运输业和部分现代服务业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的通知》(财税[2011]111号)

《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应税服务适用增值税零税率和免税政策的通知》(财税[2011]131号)

《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交通运输业和部分现代服务业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若干税收政策的通知》(财税[2011]133号)

《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交通运输业和部分现代服务业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若干税收政策的补充通知》(财税[2012]53号)

《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在北京等8省市开展交通运输业和部分现代服务业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的通知》(财税[2012]71号)

《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交通运输业和部分现代服务业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应税服务范围等若干税收政策的补充通知》(财税[2012]86号)

《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营业税若干政策问题的通知》(财税[2003]16号)第三条第(十六)和第(十八)项

广播影视服务纳入营改增应税服务范围

37号文基本上延续了财税[2011]110号文中的原则以及地区性试点期间的相关规定,应税服务范围绝大部分没有变化。

37号文将广播影视节目的制作、发行和播映服务将纳入营改增范围,规定广播影视服务适用的增值税税率为6%。

纳入营改增试点的广播影视服务范围具体规定如下:

广播影视服务,包括广播影视节目(作品)的制作服务、发行服务和播映(含放映,下同)服务。

1.广播影视节目(作品)制作服务,是指进行专题(特别节目)、专栏、综艺、体育、动画片、广播剧、电视剧、电影等广播影视节目和作品制作的服务。具体包括与广播影视节目和作品相关的策划、采编、拍摄、录音、音视频文字图片素材制作、场景布置、后期的剪辑、翻译(编译)、字幕制作、片头、片尾、片花制作、特效制作、影片修复、编目和确权等业务活动。

2.广播影视节目(作品)发行服务,是指以分账、买断、委托、等方式,向影院、电台、电视台、网站等单位和个人发行广播影视节目(作品)以及转让体育赛事等活动的报道及播映权的业务活动。

3.广播影视节目(作品)播映服务,是指在影院、剧院、录像厅及其他场所播映广播影视节目(作品),以及通过电台、电视台、卫星通信、互联网、有线电视等无线或有线装置播映广播影视节目(作品)的业务活动。

同时,37号文还规定,境内的单位和个人在境外提供的广播影视节目(作品)的发行、播映服务免征增值税,但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规定适用零税率的除外。

此外,广告设计在财税[2011]111号文中被纳入广告服务的范围,37号文则将广告设计纳入设计服务的范围;广告则纳入广告服务的范围。

营改增试点实施细则的若干修订

37号文的四个附件——附件1:交通运输业和部分现代服务业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实施办法;附件2:交通运输业和部分现代服务业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有关事项的规定;附件3:交通运输业和部分现代服务业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过渡政策的规定;附件4:应税服务适用增值税零税率和免税政策的规定,对营改增试点在全国开展期间的实施细则作出了具体规定。

与营改增试点第一阶段的相关规定相比较,政策基本没有变化,但也有若干修订之处,需要纳税人注意。

1.附件1规定,纳税人提供应税服务同时适用免税和零税率规定的,优先适用零税率。附件4规定,境内的单位和个人提供适用零税率应税服务的,可以放弃适用零税率,选择免税或按规定缴纳增值税。放弃适用零税率后,36个月内不得再申请适用零税率。

在税收实务中,一些纳税人的增值税进项税额金额非常少,而且不希望因出口退税而增加其合规性管理的负担,还有部分纳税人认为适用零税率的审批程序过于繁琐或者通过测算对比,宁愿放弃可以抵扣的增值税进项税额。明确放弃适用零税率可选用免税的政策为纳税人根据自身实际需求选择最合适的税务方案提供了灵活性,对相关纳税人有利。

2.附件4规定,境内的单位和个人提供适用零税率的应税服务,如果属于适用增值税一般计税方法的,实行免抵退税办法,退税率为其按照《试点实施办法》第十二条第(一)至(三)项规定适用的增值税税率;如果属于适用简易计税方法的,实行免征增值税办法。外贸企业兼营适用零税率应税服务的,统一实行免退税办法。

根据财税[2011]131号文,提供零税率的应税服务实行免抵退税办法。然而,外贸企业在经营出口货物时适用免退税办法。在税收实践中,企业的出口退税通常不能同时适用上述两种退税办法。一些税务机关会要求外贸企业必须从免退税办法改为免抵退税办法,否则不得享受零税率下的退税待遇,这不仅增加了企业的合规性管理负担,而且可能导致企业增加不可抵扣的增值税成本。

37号文规定外贸企业提供零税率应税服务的,即与出口货物的政策一致,明确这一规定可以降低纳税人的合规成本。

3.附件2规定,原增值税一般纳税人自用的应征消费税的摩托车、汽车、游艇,其进项税额准予从销项税额中抵扣。

此前,根据财税[2011]111号文,增值税一般纳税人自用的应征消费税的摩托车、汽车、游艇的进项税额不允许抵扣。该项政策变化有点意外,国家税务总局与财政部可能是出于降低税务机关管理成本的考虑,总之该项调整对纳税人有益。

4.附件2规定,经中国人民银行、商务部、银监会批准从事融资租赁业务的试点纳税人提供有形动产融资租赁服务,以取得的全部价款和价外费用(包括残值)扣除由出租方承担的有形动产的贷款利息(包括外汇借款和人民币借款利息)、关税、进口环节消费税、安装费、保险费的余额为销售额。

试点纳税人从全部价款和价外费用中扣除价款,应当取得符合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家税务总局有关规定的有效凭证。否则,不得扣除。

上述凭证是指:

(1)支付给境内单位或者个人的款项,以发票为合法有效凭证。

(2)缴纳的税款,以完税凭证为合法有效凭证。

(3)支付给境外单位或者个人的款项,以该单位或者个人的签收单据为合法有效凭证,税务机关对签收单据有疑议的,可以要求其提供境外公证机构的确认证明。

(4)国家税务总局规定的其他凭证。

附件3还规定,经人民银行、银监会、商务部批准经营融资租赁业务的试点纳税人中的一般纳税人,提供有形动产融资租赁服务,对其增值税实际税负超过3%的部分实行增值税即征即退政策。

我们预计上述政策可减轻营改增导致融资租赁行业纳税人税负增加的影响。

5.随着营改增在全国范围内的实施,试点和非试点地区的划分不再存在,试点纳税人可以在全国范围内取得用以抵扣的增值税专用发票。37号文相应删除了原先允许部分试点纳税人扣除支付给非试点纳税人的价款以计算销售额的规定。然而,对于那些原来适用该方法征税的小规模纳税人而言,此项调整可能会使其因无法抵扣进项税额而增加税收负担。

6.财税[2012]53号文中规定,未与我国政府达成双边运输免税安排的国家和地区的单位或者个人,向境内单位或者个人提供的国际运输服务,试点期间扣缴义务人暂按3%的征收率代扣代缴增值税。

在没有明显政策变化的情况下,37号文删除了该项规定。那么,从2013年8月1日开始,运输方提供国际运输服务适用的增值税政策将区分以下三种情况:

若运输提供方在境内,提供的国际运输服务通常适用零税率或者免税政策;

若运输提供方在境外,且所在国家与中国签订了双边运输协定的,根据双边协定安排,提供的国际运输服务通常适用免税政策;

若运输提供方在境外,且所在国家与中国没有签订双边运输协定的,由扣缴义务人按11%的增值税税率代扣代缴增值税。

本刊建议

营改增试点的全国范围开展是我国税制改革的重要一步,必将降低企业的经营成本。但是,可以预见税务机关加强税务稽查和审核以弥补财政收入的减少,纳税人需要加强关注增值税合规性。纳税人须做好各种准备,符合企业的营运模式与供应链安排,分析营改增试点对企业造成的影响,理解并掌握营改增的实施细则,针对涉及的业务,及时进行增值税合规工作的准备与调整,并积极利用好相关的税收优惠政策,建立良好的内部控制以确保顺利过渡。

国家税务总局

关于交通运输业和部分现代服务业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增值税一般纳税人资格认定有关事项的公告

根据《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在全国开展交通运输业和部分现代服务业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税收政策的通知》(财税[2013]37号)、《增值税一般纳税人资格认定管理办法》(国家税务总局令第22号),现就营业税改征增值税(以下简称营改增)试点纳税人增值税一般纳税人资格认定有关事项公告如下:

一、纳入营改增试点范围的交通运输业和部分现代服务业试点纳税人,应按照本公告规定办理增值税一般纳税人资格认定。

二、除本公告第三条规定的情形外,营改增试点实施前(以下简称试点实施前)应税服务年销售额满500万元的试点纳税人,应向国税主管税务机关(以下简称主管税务机关)申请办理增值税一般纳税人资格认定手续。

试点纳税人试点实施前的应税服务年销售额按以下公式换算:应税服务年销售额一连续不超过12个月应税服务营业额合计÷(1+3%)

按照现行营业税规定差额征收营业税的试点纳税人,其应税服务营业额按未扣除之前的营业额计算。

三、试点实施前已取得增值税一般纳税人资格并兼有应税服务的试点纳税人,不需要重新申请认定,由主管税务机关制作、送达《税务事项通知书》,告知纳税人。

四、试点实施前应税服务年销售额不满500万元的试点纳税人,可以向主管税务机关申请增值税一般纳税人资格认定。

五、试点实施前,试点纳税人增值税一般纳税人资格认定具体办法由试点地区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国家税务局根据国家税务总局令第22号和本公告制定,并报国家税务总局备案。

六、试点实施后,试点纳税人应按照国家税务总局令第22号及其相关规定,办理增值税一般纳税人资格认定。按营改增有关规定,在确定销售额时可以差额扣除的试点纳税人,其应税服务年销售额按未扣除之前的销售额计算。

七、试点纳税人兼有销售货物、提供加工修理修配劳务以及应税服务的,应税货物及劳务销售额与应税服务销售额分别计算,分别适用增值税一般纳税人资格认定标准。

八、试点纳税人取得增值税一般纳税人资格后,发生增值税偷税、骗取出口退税和虚开增值税扣税凭证等行为的,主管税务机关可以对其实行不少于6个月的纳税辅导期管理。

九、本公告自2013年8月1日起施行。《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北京等8省市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增值税一般纳税人资格认定有关事项的公告》(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12年第38号)同时废止。

(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13年第28号2013年5月3旧)

国家税务总局

关于出口企业申报出口货物退(免)税提供收汇资料有关问题的公告

为了准确计算、审核办理出口退(免)税,核实出口业务的真实性,防范骗取出口退税违法行为的发生,根据《国务院关于调低出口退税率加强出口退税管理的通知》(国发明电[1995]3号)、《国家外汇管理局海关总署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货物贸易外汇管理制度改革的公告》(国家外汇管理局公告2012年第1号)的有关规定,现将出口企业申报出口货物退(免)税提供收汇资料的有关问题公告如下:

一、出口企业申报退(免)税的出口货物,须在退(免)税申报期截止之日内收汇(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的为收取人民币,下同),并按本公告的规定提供收汇资料;未在退(免)税申报期截止之日内收汇的出口货物,除本公告第五条所列不能收汇或不能在出口货物退(免)税申报期的截止之日内收汇的出口货物外,适用增值税免税政策。

二、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出口企业,在申报退(免)税时,对已收汇的出口货物,应填报《出口货物收汇申报表》(附件1),并提供该货物银行结汇水单等出口收汇凭证(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的为收取人民币的收款凭证,原件和盖有企业公章的复印件,下同);对暂未收汇的出口货物,生产企业应在《生产企业出口货物免、抵、退税申报明细表》的“单证不齐标志”栏(第20栏)中填写“W”,暂不参与免抵退税计算,待收汇并填报《出口货物收汇申报表》后,方可参与免抵退税计算;对不能收汇或不能在出口货物退(免)税申报期的截止之日内收汇的属于本公告第五条所列的出口货物,按本公告第五条的规定办理:

(一)被外汇管理部门列为B、C类企业的;

(二)被外汇管理部门列为重点监测企业的;

(三)被人民银行列为跨境贸易人民币重点监管企业的;

(四)被海关列为C、D类企业的;

(五)被税务机关评定为D级纳税信用等级的;

(六)因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或其他增值税扣税凭证、增值税偷税、骗取国家出口退税款等原因,被税务机关给予行政处罚的;

(七)因违反进、出口管理,收、付汇管理等方面的规定,被海关、外汇管理、人民银行、商务等部门给予行政处罚的;

(八)向主管税务机关申报的不能收汇的原因为虚假的;

(九)向主管税务机关提供的出口货物收汇凭证是冒用的。

前款第(一)至第(五)项情形的执行时间(以申报退(免)税时间为准,本款下同)为主管税务机关通知之日起至情形存续期结束;前款第(六)至第(九)项情形的执行时间为主管税务机关通知之日起24个月内;出口企业并存上述若干情形的,执行时间的截止时间为情形中的最晚截止时间。

三、自2014年5月1日起,出口企业上一年度收汇率低于70%(外汇管理局、人民银行提供的企业上一年度出口收汇金额,加上企业申报并经主管税务机关审核确认的不能收汇金额合计,占企业申报退(免)税的上一年度出口货物出口额的比例)的,该出口企业当年5月至次年4月申报的退(免)税,按本公告第二条的规定执行。

四、本公告第二条、第三条所列出口企业以外的其他出口企业申报的出口货物退(免)税,可不提供出口收汇凭证,本条第二款规定的情形除外;对不能收汇或不能在出口货物退(免)税申报期的截止之日内收汇的属于本公告第五条所列的货物,按本公告第五条的规定办理。

主管税务机关在出口退(免)税审核中,发现前款出口企业申报退(免)税的出口货物存在需要进一步核实出口业务真实性的,出口企业在接到主管税务机关通知后,应填报《生产企业出口业务自查表》或《外贸企业出口业务自查表》、《出口货物收汇申报表》或《出口货物不能收汇申报表》(附件2)及相关证明材料。主管税务机关对企业报送的申报表和相关资料,按有关规定核查无误后,方可办理该笔出口货物退(免)税。

五、出口货物由于本公告附件3所列原因,不能收汇或不能在出口货物退(免)税申报期的截止之日内收汇的,如按会计制度规定须冲减出口销售收入的,在冲减销售收入后,属于本公告第二条所列出口企业应在申报退(免)税时,属于本公告第四条所列出口企业应在退(免)税申报期截止之日内,向主管税务机关报送《出口货物不能收汇申报表》,提供附件3所列原因对应的有关证明材料,经主管税务机关审核确认后,可视同收汇处理。

六、合同约定全部收汇的最终日期在出口退(免)税申报期限截止之日后的,出口企业应在合同约定最终收汇日期次月的增值税纳税申报期内,向主管税务机关提供收汇凭证,不能提供的,对应的出口货物适用增值税免税政策。

七、本公告规定的适用增值税免税政策的出口货物,出口企业应在退(免)税申报期截止之日的次月或在确定免税的次月的增值税纳税申报期,按规定向主管税务机关申报免税,前期已申报退(免)税的,出口企业应用负数申报冲减原退(免)税申报数据,并按现行会计制度的有关规定进行相应调整,出口企业当期免抵退税额(外贸企业为退税额,本条下同)不足冲减的,应补缴差额部分的税款。出口企业如果未按上述规定申报冲减的,一经主管税务机关发现,除按规定补缴已办理的免抵退税额,对出口货物增值税实行免税或征税外,还应接受主管税务机关按《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做出的处罚。

八、主管税务机关发现出口企业申报出口货物退(免)税提供的收汇资料存在以下情形的,除按《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相应的规定处罚外,相应的出口货物适用增值税征税政策,属于偷骗税的,由稽查部门查处:

(一)不能收汇的原因或证明材料为虚假的;

(二)收汇凭证是冒用的。

九、主管税务机关发现出口企业出口货物的收汇情况存在非进口商付汇等疑点的,对该笔收汇对应的出口货物暂不办理出口退(免)税;已办理退(免)税的,主管税务机关可按照所涉及的退税额对该企业其他已审核通过的等额的应退税款暂缓办理出口退(免)税,无其他应退税款或应退税款小于所涉及退税额的,可由出口企业提供差额部分的担保。待税务机关核实排除相应疑点后,方可办理退(免)税或解除担保。

十、省级国家税务局应设立评估指标、预警值,按照人民银行、外汇管理局提供的出口收汇数据,对出口企业的货物流、资金流进行定期评估、预警,凡发现出口企业申报退(免)税的出口货物结汇数据异常的,应进行核查,发现违规的,应按相应规定处理;属于偷骗税的,由稽查部门查处。

十一、本公告的出口货物,不包括《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出口货物劳务增值税和消费税政策的通知》(财税[2012]39号)第一条第(二)项(第2目除外)、第(三)项所列的视同出口货物以及易货贸易出口货物、委托出口货物,暂不包括边境小额贸易出口货物;本公告的出口企业,不包括委托出口的企业。

十二、本公告自2013年8月1日起执行。

保税区企业外汇管理办法篇7

第一条为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发展对外经济技术合作和贸易,加快*经济技术开发区建设,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关法律、法规,结合*市实际情况,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本条例适用于经国务院批准设立的*经济技术开发区(以下简称开发区)。

开发区由综合工业区和管理服务区组成。

第三条开发区在*市人民政府领导下,实行中国沿海开放城市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政策和管理体制。

第四条开发区应当按照*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的要求,遵循外引和内联相结合的原则,引进资金、技术、人才和管理经验,以兴办工业和科技开发项目为主,协调发展第二、第三产业,促进*市工业结构调整和大中型企业技术改造,带动外向型经济发展。

第五条鼓励外国的公司、企业、其他经济组织或者个人在开发区投资兴办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中外合作经营企业、外资企业(以下简称外商投资企业)和科研开发机构。鼓励国内的企业、其他经济组织或者个人在开发区投资兴办出口创汇、先进技术、替代进口的内联企业和科研开发机构。

第六条开发区为投资者提供良好的投资环境,不断完善供水、供电、供煤气、排水、通信、道路、仓储运输、生活服务等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

第七条投资者的合法权益受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法规保护。开发区内企事业单位和个人,必须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法规。

第二章管理与服务

第八条*市人民政府在开发区设立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管委会),代表市人民政府对开发区实行统一领导和管理。

第九条管委会行使下列职权:

(一)编制开发区的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计划,经批准后组织实施;

(二)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法规,制定开发区的各项行政管理办法,并组织实施;

(三)按规定权限审批开发区的投资项目;

(四)按规定权限管理开发区的进出口业务;

(五)按规定权限处理开发区的涉外事务;

(六)按规定权限管理开发区的税收、工商、财政、国有资产、统计、劳动、人事、环保和治安等项工作;

(七)依法管理开发区内土地的规划、征用和开发;

(八)组织开发区基础设施建设,并进行监督管理;

(九)依法监督开发区的企事业单位;

(十)与派出部门共同监督管理设在开发区的分支机构或者派出机构;

(十一)*市人民政府授予的其他职权。

第十条金融、保险等部门可以在开发区内设立分支机构或者派出机构,办理有关业务。

海关、商检等部门可以根据发展需要,在开发区内设立派出机构,办理有关业务。

第十一条开发区内可以建立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审计事务所、税务事务所和其他咨询、服务机构。

第十二条管委会各职能机构和有关部门设在开发区的分支机构或者派出机构,应当简化办事程序,提高工作效率,为投资者提供便利。

第三章规划与建设

第十三条管委会应当会同市规划等有关部门,依据*市总体规划对开发区的基础设施和生活服务设施进行全面规划,经*市人民政府批准后组织实施。

第十四条开发区内市政公用、通讯、供电等基础设施建设,优先列入*市固定资产投资年度计划。

第十五条开发区内基础设施和建筑工程建设可以采取下列方式:

(一)由开发区兴建或者与有关部门共同兴建;

(二)外国投资者或者国内企业与开发区企业合资或者合作兴建;

(三)外国投资者或者国内投资企业包片开发。

第十六条开发区内国有土地实行出让转让制度。开发区内公司、企业、其他经济组织或者个人,依法取得土地使用权后,在使用年限内可以转让、出租、抵押或者用于其他经济活动。

开发区获自于土地的各项收入,除国家另有规定的外,应当专项管理,作为开发区基础设施建设资金。

第十七条开发区内公司、企业、其他经济组织或者个人取得土地使用权后,必须在有关规定或者合同规定期限内开工建设,逾期未开工建设或者未使用土地的,加收土地荒芜费;荒芜二年以上的,依法吊销土地使用证,收回土地使用权。

第四章投资与经营

第十八条在开发区投资和经营可以采取下列方式:

(一)中外合资、中外合作、外商独资经营;

(二)来料加工、来件装配、来样生产和补偿贸易;

(三)租赁;

(四)进料加工;

(五)国内独立经营或者联合经营;

(六)购买开发区内的债券和股票;

(七)股份制经营;

(八)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法规允许的其他方式。

第十九条开发区内不得举办下列项目:

(一)技术落后或者设备陈旧的;

(二)污染环境的;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法规禁止的。

第二十条投资者在开发区内进行投资,应当向开发区管委会提出申请,经审核批准后,按规定办理有关手续。

第二十一条经批准在开发区内兴办的企事业单位,必须按规定期限投入资本金,因故不能按期投入资本金的,应当申请延期;无故拖延的,企业批准证书即自动失效,并应当向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办理注销登记手续,缴销营业执照;不办理注销登记手续和缴销营业执照的,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吊销其营业执照。

第二十二条执罚部门作出相应行政处罚决定之前,应当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和国家、省有关听证程序的规定,告知当事人有要求举行听证的权利;当事人要求听证的,执罚部门应当按照规定程序组织听证。

第二十三条开发区内企业应当在开发区内的银行设立帐户,需设立外汇帐户的企业应当在开发区内的经营外汇业务的金融机构开立帐户。

开发区内企业的各项保险,应当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省、*市的有关规定执行。

第二十四条开发区内企业应当在开发区设立完善的会计帐簿,按规定向有关部门报送会计报表和统计资料,并接受财政、税务、审计等部门的监督。

第二十五条开发区内企业应当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省、*市有关环境保护和劳动保护的规定。

第二十六条开发区内企业变更经营范围、合并、分立、迁移、歇业或者终止,应当向原审批部门申报,按照规定办理手续。

第五章技术引进

第二十七条国内外企业、科研机构、高等院校或者工程技术人员,可以在开发区进行各种方式的技术合作活动。

第二十八条开发区引进的技术应当是适用的、先进的,包括有专利权的技术、正在申请专利的技术、专有技术以及其他具有明显经济效益的技术。

第二十九条开发区优先引进下列新技术:

(一)与国内重点发展的新兴产业和新产品有关的;

(二)对现有企业技术改造和产品更新换代有明显促进作用的;

(三)属国际或者国内急需的;

(四)有利于国内某个行业发展的;

(五)研究、开发和生产的产品能外销、替代进口或者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的。

第三十条开发区可以采取下列方式引进技术:

(一)许可证贸易;

(二)技术协作;

(三)合作生产或者合作研制;

(四)聘请专家任职;

(五)进口技术资料;

(六)其他允许的方式。

第三十一条投资者可以在开发区内以技术作价入股兴办股份制和合资、合作经营企业。

第六章优惠待遇

第三十二条开发区内生产性外商投资企业,从事生产、经营所得和其他所得,减按百分之十五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外商投资的生产性企业,经营期在十年以上的,从获利年度起,二年内免征企业所得税,第三年至第五年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期满后属于先进技术企业,按照国家规定减免企业所得税期满后,可以延长三年减按百分之十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属于产品出口企业,按照国家规定减免企业所得税期满后,凡当年出口产品产值达到当年企业产品产值百分之七十以上的,减按百分之十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

第三十三条开发区内外商投资企业发生年度亏损时,可以用下一纳税年度的所得弥补,下一纳税年度的所得不足弥补的,可逐年继续弥补,但最长不得超过五年。

第三十四条开发区内外商投资企业和出口创汇、先进技术、替代进口的内联企业在开办初期纳税有困难的,可以申请减免工商统一税、产品税或者增值税。

第三十五条外国投资者将其从投资的企业中分得的税后利润,再投资于本企业或者开发区的其他企业,经营期限在五年以上的,可退还再投资部分已交纳所得税税款的百分之四十;再投资于开发区内的产品出口企业或者先进技术企业的,全部退还其再投资部分已交纳的所得税税款,但自开始经营生产三年内没有达到出口企业标准或者没有被继续确认为先进技术企业的,应当缴回已退税款的百分之六十;再投资后经营期不足五年撤出投资的,应当缴回已退的所得税税款。

第三十六条开发区内外商投资企业从开始获利的年度起,免征地方所得税十年。免税期满后,属先进技术企业、出口产值超过当年产值百分之七十以上的产品出口企业、从事农林牧渔业生产企业和从事资源开发、节约能源、城市基础设施、交通、通讯等项目建设的企业,可以继续免征地方所得税。

第三十七条开发区内企业生产的产品出口时,除国家另有规定的外,免征关税和工商统一税;内销产品,照章征税。

使用开发区外料、件或者半成品,在开发区加工出口应征出口关税的产品,实质性加工料、件或者半成品增值百分之二十以上的,可视为开发区产品,海关凭有关主管部门的证明文件,免征出口关税。

开发区内企业或者收购区外产品出口,应当按国家有关规定办理;出口的产品,照章征收出口关税。

第三十八条外国投资者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没有设立机构而有来源于开发区的股息、利息、租金、特许权使用费和其他所得,除依法免征所得税的以外,减按百分之十的税率征收所得税,其中以优惠条件提供资金、设备或者转让先进技术的,经*市人民政府批准,可享受更多减免所得税的优惠。

第三十九条外国投资者从开发区企业分得的利润免征所得税。

在开发区工作的外籍人员的工资和其他正当收入,交纳个人所得税后可以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外。

第四十条开发区内外商投资企业从生产、经营年度起,免征城市房地产税和车船使用牌照税八年,免税期满后,属先进技术企业、产品出口企业、从事农林牧渔业生产企业和从事资源开发、节约能源、城市基础设施、交通、通讯等项目建设的企业,可以继续免征城市房地产税和车船使用牌照税。

第四十一条经海关批准,开发区内可以设立保税仓库、保税工厂。

保税区企业外汇管理办法篇8

【关键词】融资租赁 跨境人民糯款 跨境融资

【中图分类号】F832.51 F752.8

近年来,国内越来越多的融资租赁公司开展跨境融资租赁业务。随着我国开辟多个自由贸易区,放松资本项下的外汇管制,越来越多的融资租赁公司在自贸区设立子公司从境外获取低成本资金;而外资融资租赁公司本身就有净资产9倍的外债额度,可以直接借入外债。目前,融资租赁公司跨境融资主要有两种形式:跨境人民币贷款、境外外汇借款及发外债。

一、跨境人民币贷款

上海自贸区和深圳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以下简称“前海合作区”)设立后,许多融资租赁公司利用自贸区的政策优势,通过引进跨境人民币贷款降低资金成本。跨境人民币贷款是指在自贸区注册成立并实际经营的境内企业从境外经营人民币业务的银行借入人民币资金。本文将主要以前海合作区跨境人民币贷款案例来进行分析,上海自贸区的跨境人民币借款和前海跨境人民币借款操作方法类似。

(一)跨境人民币贷款业务基本政策

跨境人民币贷款是指注册在自贸区、并在自贸区实际经营或投资的企业从境外经营人民币业务的银行借入人民币资金。跨境人民币贷款实行余额管理。贷款期限、贷款利率由借贷双方自主确定,不纳入国内信贷规模管理,不执行银监会“三个办法一个指引”要求。

前海跨境人民币借款应用于前海建设和发展,目前资金汇出前海主要有三种方式:一是融资租赁业务,二是保理业务,三是供应链管理业务。跨境人民币贷款只需在中国人民银行深圳分行进行报备,报备周期为1~2周,无需外汇管理局再审批,比普通的外商投资企业外债办理审批时间节约2周时间。

根据《跨境担保外汇管理规定》,为跨境人民币贷款提供担保不属于“内保外贷”和“外保内贷”,不需要经过外管局提前审批,只需在担保合同签订后15日内到外管局备案即可。

另外,相比普通的外币外债,跨境人民币贷款没有汇率波动风险。

(二)跨境人民币贷款操作流程

以前海跨境人民币贷款为例,跨境人民币贷款操作流程如下:

1.境内银行根据融资租赁企业提出的融资申请,进行海外询价、接洽境外银行为融资租赁企业制定融资方案。

2.境外银行向境内企业出具《贷款意向函》。

3.境内企业向境内银行发起跨境人民币贷款备案申请。

4.境内银行向主管人民银行进行备案。

5.人民银行对跨境人民币贷款进行批复。

6.境内企业向境外银行正式发起跨境人民币贷款申请。

7.境内企业和境外银行签订《跨境人民币贷款合同》。

8.境内企业在境内银行开立跨境人民币贷款专户,用于贷款监管。

9.境外银行向贷款专户进行放款,境内企业可提款使用。

(三)跨境人民币贷款的业务模式

1.境内银行增信模式

境内银行增信模式是指境内银行成为借款人跨境融资财务顾问,并为跨境融资提供信用增级(主要模式为开具人民币融资性保函),然后境外银行对借款人进行放款的方式。这种模式是最常见的跨境融资方式,其优势在于操作程序较为简便,缺点在于需增加0.9%~1.2%的保函费用,综合融资成本会增加。

实际操作中,企业获取保函的方式方法也不尽相同。可以是融资租赁公司通过资产质押(包括不动产、有价证券、银行承兑汇票等其他证券质押)、关联企业担保等方式直接申请保函;也可以是关联企业为融资租赁公司申请保函;还可以是承租人为融资租赁公司申请保函。

案例1:东江环保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东江环保”)以保证金质押的方式向招商银行深圳景田支行进行申请,开具境外某银行为受益人,深圳市前海花样年金融服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花样年金融”)为被担保人的融资性保函,从而使花样年金融获得了境外银行贷款;同时,东江环保与花样年金融签署融资租赁售后回租合同,从而使花样年金融将获得的跨境人民币贷款以融资租赁的形式投放给东江环保公司。

2.境外银行直贷模式

境外银行直贷模式是指境外银行接受境内银行的推荐,对跨境融资进行独立的授信审批,承担信用风险。境内银行可以协助借款人直接申请境外分行的授信额度,在不开具融资性保函的情况下,境外银行可以直接基于借款人在境内的具体融资项目进行放款。境内银行收取约0.2%左右的账户管理费和贷款服务费。目前跨境人民币贷款采取这种方式的企业较多。境外银行直贷模式优点在于节省保函费用,综合成本最低;缺点在于境外银行对授信审批和项目的要求更为严格。

案例2:中广核国际融资租赁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广核租赁”)利用前海跨境人民币贷款优惠政策,借助中国农业银行深圳分行和前海分行的力量,与中国人民银行深圳中心支行跨境人民币办公室、中国农业银行香港分行进行多轮沟通,成功引入中国农业银行香港分行跨境人民币贷款3亿元。

案例3:2014年2月,交银金融租赁有限责任公司通过其在上海自贸区注册的子公司,从交通银行新加坡分行获得了总计7亿元的跨境人民币借款,用于支持其航空、航运等专项租赁业务的拓展,交银租赁成为首家成功签约跨境人民币境外借款的非银行金融机构。

跨境人民币贷款是我国在外汇管理改革方面的有益尝试,跨境人民币贷款能促进人民币在资本项下的自由流动,缩小境内外的利率差异,推进人民币的国际化。融资租赁公司可以利用跨境人民币贷款方式获取境外低成本人民币资金,在境内开展业务以服务于实体经济的发展。

二、境外外汇借款及发外债

(一)外资租赁公司举借外债

根据《国家外汇管理局关于完善外债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汇发【2015】74号)的规定,外资融资租赁公司允许举借外债,其借入外债形成的资产应全部计为风险资产。根据商务部《外商融资租赁业管理k法》,外商融资租赁公司的风险资产总额不得超过其净资产的10倍,扣除净资产本身,外资租赁公司约有净资产9倍的外债额度。

目前,我国境内注册的外商融资租赁公司超过4 000家,许多外资融资租赁公司通过外债额度引入境外低成本资金,用于开展境内的融资租赁业务,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引入境外低成本资金的对象可以是境外银行,也可以是境外关联企业,还可以进行境外发债。

2011年,远东宏信在香港发行了12.5亿元人民币3年期点心债,息率为3.9%。2011年三井住友融资租赁公司在香港发行了5亿元人民币点心债,其中2亿元2年期,利率为2.5%,3亿元3年期,利率为3%。

(二)金融租赁公司外汇借款及发外债

2010年1月13日,银监会《关于金融租赁公司在境内保税地区设立项目公司开展融资租赁业务有关问题的通知》(银监发【2010】2号),此后多家金融租赁公司在国内保税地区设立特殊目的公司的,开展飞机、船舶等资产的租赁业务。保税区的单机单船壳公司(SPV)具有实现风险隔离和递延纳税的作用。

SPV境外购买飞机,一般需要大量美元融资,从现状来看,目前国内金融租赁公司的外汇资金来源主要有三方面,一是传统的境内购汇,由于国内美元长期紧张,人民币购汇不但融资成本较高,还容易受汇率波动的影响;二是境内银行的外币授信,成本通常也较高;三是向境外外汇借款,或者境外发债,这两种方式成本都相对较低,而境外外汇借款会涉及金融机构外债额度审批问题,境外发债业务需要通过审批。

根据2003年的《外债管理暂行办法》(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国家外汇管理局令第28号),向境外银行借款方面,境内中资企业举借中长期贷款,须经国家发改委批准;境内中资机构举借短期贷款须经国家外汇管理局核定,实行余额管理。而我国目前并未给金融租赁行业明确的外债额度,这成为困扰SPV境外融资的最大问题。目前,金融租赁公司在短期、中长期外债方面皆有所斩获,例如2011年工银租赁获得2 500万美元的短期外债指标;2012年民生租赁获得了总额为2.652亿美元,期限5年的中长期外债指标。

与此同时,一些金融租赁公司也开始尝试通过境外发债的方式解决外汇紧张问题。根据《外债管理暂行办法》,境内中资机构在境外发行中长期债务由国家发改委会同国家外汇管理局审核后报国务院审批;在境外发行短期债券需由国家外汇管理局审批。目前,已有金融租赁公司成功发行外债,例如2011年底工银租赁发行7.5亿美元境外美元债券,成为首个向国际金融市场融资的金融租赁公司;2013年交银租赁在香港发行5亿美元、10年期的美元债券。此外,其他一些金融租赁公司也在考虑发行外债。

(三)通过境外子公司发行外债或借款

境内企业可以通过境外子公司发行外债或借款,通常情况下,境外子公司发债或借款需要境内企业提供担保。根据相关外汇管理规定,此类资金只能用于境外业务,无法回流到境内使用。

此种方式适用于有海外子公司的融资租赁企业,如许多租赁公司在爱尔兰设立SPV,从事飞机租赁业务,享受了爱尔兰当地12.5%的企业所得税优惠税率,境内租赁公司可以给境外的SPV提供跨境担保,海外的SPV公司取得低成本资金,用于开展境外业务。在飞机租赁业务中,这已是比较成熟的操作模式。

2014年,渤海租赁通过境外子公司香港渤海租赁资产管理有限公司下设的全资子公司BL Finance Limited在境外公开发行不超过15亿元人民币(含15亿元人民币)债券,用于开展境外业务。

三、融资租赁跨境融资应注意的问题

(一)跨境外币融资面临着汇率波动的风险

2015年,由于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的大幅波动,多家从事跨境融资业务的融资租赁公司汇兑损失巨大。从事跨境外币融资时,一定要注意锁定外汇风险。汇率的微小波动将导致外币融资的利率优势丧失殆尽。

(二)跨境人民币融资的境内外利差波动风险

由于中国的外汇管制政策,资本项目还不能实现自由流动,因此境内外人民币利率存在差异。境外人民币贷款价格不受中国央行基准利率价格的指导,因此在中国央行连续降息的情况下,可能会导致境内外人民币利率的倒挂。融资租赁公司要关注境内外利差的变动并采取应对措施。

(三)跨境税费成本

中国税法规定非居民企业从境内取得的收入要缴纳10%的预提所得税,香港地区为7%。因此,从事跨境人民币贷款业务,会比境内贷款业务税负提高。在从事跨境融资业务时,要充分考虑跨境税费的影响,做好跨境业务的收益测算和税收筹划。

主要参考文献:

[1]国家外汇管理局.跨境担保外汇管理规定.(汇发[2014]29号).

[2]中国融资租赁三十人论坛:中国融资租赁行业2015年度报告.中国经济出版社,2015.

[3]银监会.《金融租赁公司管理办法》,2014(3).

[4]银监会.《关于金融租赁公司在境内保税地区设立项目公司开展融资租赁业务有关问题的通知》(银监发[2010]2号).

上一篇:工作区设计要点范文 下一篇:片区教学研讨活动方案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