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保税区与自由贸易区之比较

时间:2022-04-11 10:39:22

综合保税区与自由贸易区之比较

摘 要:上海自由贸易区是中国大陆政府批准设立的首个自由贸易园区。郑州新郑综合保税区是我国中部地区唯一的一个综合保税区。自由贸易园区是从保税港区或保税区等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发展演变而来的,它除了具有自由港的功能之外,最主要的特点是在贸易、投资、金融、行政管理等领域的改革试点。本文就两者的概况、功能定位以及经济影响进行比较,并进一步分析上海自贸区的优势所在。

关键词:综合保税区;自由贸易区;郑州新郑综合保税区;上海自贸区;比较

一、概念比较

综合保税区是设立在内陆地区的具有保税港区功能的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由海关参照有关规定对综合保税区进行管理,执行特殊的税收和外汇政策,集保税区、出口加工区、保税物流区、港口等功能于一身,可以发展国际中转、配送、采购、转口贸易和出口加工等业务。

自由贸易区通常指两个以上的国家或地区,通过签订自由贸易协定,相互取消绝大部分货物的关税和非关税壁垒,取消绝大多数服务部门的市场准入限制,开放投资,从而促进商品、服务和资本、技术、人员等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实现优势互补,促进共同发展。独立的监管、 自由地进出、发达的离岸金融和高效的物流是自贸区的主要特征。

二、郑州新郑综合保税区(郑州航空港区)与上海自贸区主要差异比较

(一)概况比较。上海自贸区,全称中国(上海)自由贸易实验区(Shanghai Pilot FreeTrade Zone),于2013年9月29日正式在上海浦东新区挂牌成立,是中国大陆境内第一个集进出口贸易,保税仓储,转口,离岸贸易,混合加工为一体的复合多功能型的自由贸易区。试验区范围涵盖上海市外高桥保税区、外高桥保税物流园区、洋山保税港区和上海浦东机场综合保税区等4个海关特殊监管区域,总面积为28.78平方千米,相当于上海市面积的1/226。目前,上海综保区的经济快速增长,据海关初步统计,2014年1月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进出口总值

595.6亿元,环比增长2.4%。其中出口150.5亿元,环比增长

5.2%;进口445.1亿元,环比增长1.5%。

郑州新郑综合保税区(郑州航空港区)简称新郑综保区,

2010年10月24日,国务院正式批准设立,2011年11月4日正式运行。郑州新郑综合保税区是围绕着郑州新郑国际机场逐渐发展起来的区域,位于郑州市的东南部,距郑州中心城区20公里。三个区域的总面积达138平方公里,是郑州都市区“六城十组团”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增长极和改革发展综合试验区之一,也是河南省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和基地。其空间发展规划为:一体两翼、两纵三横、一脉两心。

2013年前三季度,地区生产总值完成108.9亿元,同比增长

158.6%其中进出口总值161.1亿美元,同比增长1191.4%,总量占全市的76%,占全省的47.1%,其中出口87.6亿美元,同比增长601.8%。在综保区2012年进出口200亿美元的带动下,预计可带动郑州市经济外向度由20.5%提升至近30%,大幅提升郑州市建设国际化城市步伐。

(二)功能定位。郑州新郑综合保税区(郑州航空港)地处我国内陆腹地,空域条件较好,便于接入主要航路航线,适宜衔接东西南北航线,开展联程联运,有利于辐射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成渝等主要经济区,具有发展航空运输的独特优势。利用自己的区位优势,形成航空、铁路、公路、无水港优势互补的多式联运体系,带动现代物流业发展。主要规划有保税加工、保税物流、口岸作业和综合服务四大功能区,重点发展保税加工、保税物流、保税展示、保税研发、保税维修、国际贸易、离岸结算等产业。建设竞争力强的国际航空货运枢纽,建设高端航空港经济产业体系,建设绿色智慧航空都市,建设内陆开放型航空港区。力争把综合保税区建设成为拉动中原、辐射中部、国内一流的综合保税区。

根据国务院关于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的精神,将建立上海自贸区的总体目标确定为经过两至三年的改革试验,力争建设成为具有国际水准的投资贸易便利、货币兑换自由、监管高效便捷、法制环境规范的自由贸易试验区,为我国扩大开放和深化改革探索新路径,更好地服务全国。根据这一目标,上海自贸区的功能定位主要在贸易模式、投资开放、金融制度、政府职能以及法制领域的试点改革。主要任务是“力争经过两年至三年的改革试验,建设具有国际水准的投资贸易便利、货币兑换自由、监管高效便捷、法制环境规范的自由贸易试验区”。自贸区积极探索实行负面清单管理模式,将清单以外的投资领域由核准制改为备案制,并实施商事登记制度改革等诸多创新举措。

(三)经济影响。从区域的角度来看,成立上海自贸区无疑会带来上海经济的繁荣发展。通过放宽税收、外汇等优惠政策,进一步扩大贸易的交易范围和交易量,同时也会吸引更多跨国企业及金融机构入驻。贸易的发展也会带来产业链的延伸,促进制造业产业结构升级。由于自贸区本身位于上海港口与机场附近,为货物航运中海空联运的实现创造了条件,特殊的海关监管政策也提高了物流的效率,进而促进上海发展成为中转世界货物的国际物流枢纽中心。而郑州新郑综合保税区是围绕新郑机场逐步发展起来的,为货物航运的实现创造了条件,进而促进郑州成为国际航空货运枢纽,带动郑州经济发展,进而辐射到周边。就区域影响来说,上海自贸区影响范围更广、更深。

从全国而言,上海自贸区建设是国家战略,通过先行先试、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来提升软实力,促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优化资源配置,探索我国对外开放的新路径和经济增长的新模式。因此建立上海自贸区不仅是顺应全球经贸发展新趋势,同时也有利于提高中国面向全球的竞争优势,构建与各国合作发展的新平台,拓展在国际舞台上的经济增长的新空间。而郑州新郑综合保税区一个立足中原,辐射周边,连接世界的现代化国际航空枢纽。相比较郑州新郑综合保税区,上海自贸区示范作用、战略意义比较大。

三、上海自由贸易区较之郑州新郑综合保税区的优势

“保税区”的功能主要是面向实物商品开展保税仓储、出口加工、转口贸易等,还无法实现高度自由从而高度发达的国际间贸易。而“自由贸易区”还意味着贸易和投资的自由化便利化,还必须实现金融和服务贸易的高度发展。上海自由贸易区可在普通商品贸易基础上发展大宗商品交易,在商品贸易基础上发展服务贸易,在实物交易基础上发展各种金融和权益交易,在即期交易的基础上发展远期、衍生品交易,从而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从这个意义上说,上海自由贸易区是中国对外开放的一种新形式,是处在较高的发展阶段的一种新型对外开放的经济“特区”,应成为新形势下中国经济的一个增长引擎。

相比于以上经济功能,更重要的是上海自由贸易区还被赋予了“中国改革风向标”的期望。上海自由贸易区通过改善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改进政府对市场的服务和管理方式,建立有利于市场发展的经济、社会和法治环境,实现区内贸易和投资的极大发展;同时,在“特区内”与国际市场接轨的政府管理机制和法制体系的探索和形成,又可为“特区外”广大地区的改革实践提供借鉴和样板。综上所述,上海自由贸易区不仅是新形势下中国经济的一个全新的增长点,而且还是中国新一轮改革的“试验区”,因此,它实际上承担着“经济升级”和“推进改革”两方面的功能。

参考文献:

[1] 张学敏 王.浅析上海自由贸易区. 财经界,2013.

[2] 黄添.上海自由贸易区的功能及其前景探析. 西部论坛, 2014(7).

上一篇:河北省经济转型与就业结构调整问题探析 下一篇:农村矛盾纠纷的产生原因及对策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