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水生态修复方案范文

时间:2024-02-01 11:35:15

湖水生态修复方案

湖水生态修复方案篇1

关键词:淀山湖;河道污染;生态修复

中图分类号:TV147文献标识码: A

Abstract:Dianshan Lake eutrophication is one of the major water source in Shanghai, both multi-function navigation, irrigation, tourism, etc. []. But in recent years the river Dianshan Lake area affected to different degrees of pollution. For specific problems of river pollution in the region, we use environmental and scientific methods used mainly to control pollutant sources, river slope trimming and improve water purification capability-based approach to ecological restoration Dianshan Lake ecological restoration of water bodies. Through the implementation of rehabilitation program so that the water in the region to achieve the effect of ecological restoration.

Keywords:Dianshan Lake; river pollution; ecological restoration

一、前言

淀山湖位于太湖流域下游,地处江浙沪的交界处,是太湖流域重要的下泄通道和上海市境内最大的湖泊。黄浦江上游的水也一部分来自于淀山湖,它是上海市地表水监测的重点之一。但是淀山湖自1985年开始每年均有不同程度的水华出现,目前已处于富营养化水平。为了改善淀山湖水域的水质,将淀山湖镇建成宜居宜业宜游新江南特色镇,努力为长三角地区乃至全国提供一个绿色发展模式。本文主要通过水体生态修复的研究来提升河道水质,构建一个水清、岸绿、景美的淀山湖河道水环境。

二、国内外水体生态修复现状分析

目前,国内外研究及应用中常见的城市河道水体生态修复技术现状,主要有微生物修复、水生植物净化、河道曝气、人工湿地、生物膜、生物操纵、氧化塘等7类修复技术,对各类修复技术的基本理论方法、技术特点以及研究进展进行总结分析有助于更好的知道时间应用。

常用的微生物修复技术有两种,一种是直接向河道水体投加经过培养的多种微生物菌种。另一种是向黑臭河道里加微生物促升剂,因此促进“土著”微生物的生长和对污染物的代谢作用,达到净化水质的最终目的。

常用的水生植物种群包括水生维管束植物和高等藻类等构成。其中水生维管束植物包括:挺水植物、漂浮植物和沉水植物。其中以水芋、轮藻、水浮莲研究频率较高。

国外河道曝气一般应用在两种状况下,一种是在污水截留管道和污水处理厂建成之前,为解决河道水体的污染问题进行人工充氧,第二种在治理河道中放置暴气装置以用来应对突发污染状况。与此之外在夏季,有机物的降解和氧的消耗率加快,也可能造成水体的氧份降低。这时运用曝气复氧是恢复河道生态的有效快速措施。虽然河道曝气在国外已经应用有40多年的历史了,但是在我国除大了在重庆、北京、上海等地在小河道内实施过,我国并无大河道实施的案例。

人工湿地生态系统在世界各地逐渐受到重视并被运用,在20世纪70年代德国学者Kichuth提出根区法(the root-zone-method)理论之后开始的,首先是他们能够为其根围的异养微生物供应氧气,从而在还原性基质中创造了一种富氧的微环境,微生物在水生植物的根系上生长,他们就与较高的植物建立了共生合作关系,增加废水中污染物的降解速度,在远离根区的地方为兼氧和厌氧环境,有利于兼氧和厌氧净化作用,另一方面,水生植物根的生长有利于提高床基质层的水力传导性能6种沉水植物系统对淀山湖水质净化效果的研究

三、淀山湖水体生态修复研究过程

1、河道初步调查

本文选取淀山湖镇旅游渡假区内的19条河道作为研究对象(如图1中所示)。

图1 调查地点图示

首先,通过现场调查摸清每条河道周边地块的性质及初步的情况;然后取样进行检测,检测指标有温度,色度,浑浊度、COD、TP和TN等;最后综合现场调查结果对河道污染状况进行分析。

2、调查及检测结果

淀山湖区域属于水源地保护区,水源地水质的好坏与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息息相关。目前,项目所涉及的19条河道总体水质堪忧:

马家江河段——水体总体呈现浑浊,发绿,主要污染源来自于水产养殖废水、农田面源污染。该河段交汇河流有3条;主要植物有乔灌木、挺水植物和沉水植物。

神童泾江河段——水体情况主要呈现褐绿色,污染源来自于水产养殖废水、居民生活污水,交汇的河流有2条,主要植物包括挺水:芦苇、野茭白、杂草;浮叶:浮萍;沉水:苦草、伊乐藻、金鱼藻、菹草;水面有少量蓝绿藻。

青龙江、六如墩江——水体情况:褐绿色;污染源:水产养殖废水、居民生活污水、面源污染交汇河流:2条;坡岸:村庄与居民区处为硬质驳岸,其余为自然岸线;主要植物:挺水:花叶芦竹、野茭白、梭鱼草、鸢尾、菖蒲;浮叶:大量浮萍;沉水:伊乐藻、金鱼藻;水面有少量蓝绿藻。

西阳村江-朝山江——水体情况:褐绿色;污染源:水产养殖废水、居民生活污水、面源污染交汇河流:8条;坡岸:村庄与居民区处为硬质驳岸,其余为自然岸线 ;主要植物:挺水:水葱、美人蕉、花叶芦竹、野茭白、梭鱼草、鸢尾、菖蒲;浮叶:大量浮萍;沉水:菹草、伊乐藻、金鱼藻;水面有少量蓝绿藻。

朝南江、梅田泾江、啧奥江——水体情况:浑浊;污染源:水产养殖废水、居民生活污水、面源污染;交汇河流:8条;坡岸:村庄与居民区处为硬质驳岸,其余为自然岸线;主要植物:挺水:香蒲、芦苇、千屈菜、菱角;沉水:菹草、伊乐藻、金鱼藻;水面有少量蓝绿藻。

榭麓后江、梅介泾江、东阳界江——水体情况:浑浊;污染源:水产养殖废水、居民生活污水、面源污染;交汇河流:2条;坡岸:村庄与居民区处为硬质驳岸,其余为自然岸线;主要植物:挺水:香蒲、芦苇、千屈菜、菱角;沉水:菹草、伊乐藻、金鱼藻;水面有少量蓝绿藻。

庄里后江——水体情况:浑浊;污染源:水产养殖废水、居民生活污水、面源污染;交汇河流:2条;坡岸:自然护岸;主要植物:挺水:梭鱼草、千屈菜、旱伞草、菖蒲、芦苇、野茭白;沉水:菹草、伊乐藻、金鱼藻;浮叶:浮萍;水面有少量蓝绿藻。

彭安泾江、彭安泾西江——水体情况:彭安泾西江水褐色,水体浑浊,不流通;污染源:水产养殖废水、居民生活污水、面源污染;交汇河流:2条;坡岸:自然护岸;主要植物:挺水:梭鱼草、千屈菜、旱伞草、菖蒲、芦苇、野茭白;沉水:菹草、伊乐藻、金鱼藻;浮叶:浮萍。

石娄江——水体情况:浑浊;污染源:水产养殖废水、面源污染;交汇河流:2条;坡岸:自然护岸;主要植物:挺水:梭鱼草、菖蒲、野茭白;沉水:菹草、伊乐藻、金鱼藻;浮叶:浮萍;水面有少量蓝绿藻。

小千灯浦——水体情况:发绿;污染源:水产养殖废水、面源污染、生活污水;交汇河流:4条;坡岸:村庄处为硬质驳岸,其余为自然岸线;主要植物:挺水:水葱、梭鱼草、菖蒲、野茭白;沉水:菹草、伊乐藻、金鱼藻;浮叶:浮萍、菱角。

西港江——水体情况:清澈;污染源:水产养殖废水、面源污染;交汇河流:4条;坡岸:自然岸线;主要植物:挺水:水葱、梭鱼草、菖蒲、鸢尾、野茭白;沉水:菹草、伊乐藻、金鱼藻;浮叶:浮萍、菱角。

通过对淀山湖区域的19条河道的现场调查结果总体分析:水体均较为浑浊,部分河道水色泛绿或褐色;水生动植物状况:已修整河段的坡岸植被以乔灌木长势良好、地被偏少,地面;未修整河段杂草丛生,有部分农作物种植,呈现出杂乱的丛生状况。水生植被以挺水植物品种丰富为主、部分河段长势不好;沉水植物以苦草、伊乐藻、菹草为主且单一河道沉水植物品种单一,分布散乱部分河段有蓝绿藻滋生。调查结果显示研究中河道水体整体较为浑浊,大多数河道表现出水体富营养化现象;自然坡岸河段土壤现象明显;岸线修整情况不一,河道景观效果有待于进一步提升。

污染原因分析及整治方法

通过现场调查结果可以知道造成淀山湖水体生态污染的原因主要有:养殖尾水、农田面源污染、生活污水和周边河流水质影响等因素。其中养殖尾水主要是鱼塘养殖产生的废水,其中含有大量的N、P等元素,会造成水质恶化、水体富营养化和河道景观变差,是主要的污染源。农田面源污染主要指农田尾水,农田中的地表径流。其中含大量营养盐、农药,会造成营养元素流失、水源污染和水资源浪费。

通过现场调查和污染原因的分析可以得出淀山湖水体的治理方法。首先通过截污控污的手法控制污染的源头。截污控污的手法采取下面两种措施。一是非工程措施:政府及相关部门合理引导,减少农药、化肥使用量,科学处理养殖畜禽粪便。二是工程措施:生态截留沟和生态护坡;作用:截流初期雨水/去除污染/涵养水源。

其次有效的采用水生植物的种植,水生动物放养和水体微生物的投放。根据对朝山江实际情况调查,需对河道水生植物进行补种即可完成对其生态系统的构建。同时也净化水质提升其自净能力。

(1)水生植物选择原则:原有品种,要与景观保持一致性(2)挺水植物品种选择:黄菖蒲、水生美人蕉。(3)沉水植物品种选择:现有菹草、伊乐藻;补种梅花藻、马来眼子菜和轮叶黑藻。

然后进行自然驳岸修整,按照河道岸边原有植物布局,对缺少植物的河道进行补种。地表土壤的地方,增种地被植物。岸壁加植垂挂植物,用郁郁葱葱的绿色丰富边界;局部区域打杉木桩固土,增加挺水植物软化边界效果。提升整体质感,并且有效的增加水体生态修复工程的价值,使其得到更大的发挥和运用。

最后采用现代技术对整体进行科学管理。一是进行常规维护:待水生生态系统网络形成后,强势生物种群会把弱势生物种群吞噬掉,这样必将破坏水生生态平衡,应依据定期的水质检测结果,采取针对性的措施,以便景观水体水生生态系统趋于稳定。二是进行正常性维护:对水体内的垃圾杂物、树叶、动物残尸等进行清理和打捞。观察指标性生物是否正常。三是进行专业性维护:观察指标性生物是否正常。

4、整治的难点和解决方案

整治过程中会遇到很多难点问题,比如河道杂草优势性太强,园艺水生植物在没有清理干净杂草的情况下不具备竞争性;施工期间水位变化较大,种上去之后水生植物没有长好就被水淹掉,以致于现在水生植物长势及效果不好,甚至有些河道水生植物根本看不到;部分品种,如千屈菜等存在病虫害,导致长势不好等。

对于这些难点问题,可以采用下面的应对措施进行处理:(1)加强养护管理,清理河道内杂草,根据水位实际情况补种加密长势不好的河道;(2)考虑到后期养护管理难度,建议更换现有未长出来的品种,如用再力花、梭鱼草(紫花)、茭白、黄菖蒲等优势品种替换:(3)及时消灭病虫害;(4)考虑到河道杂草清理的难度,建议可适当给予施工单位人工签证,但前提是必须保证整改后的效果。

5、预期效果

通过结合控源截污、河道边坡修整及提高水体净化能力为技术主线的生态修复方案,对淀山湖镇河道实施整治方案。治理目标如表1所示。

表1 治理目标

四、结语

对水体生态治理要秉承着“低碳环保,科技创新,以人为本,人水平衡”的理念,用更科学、更环保的方法进行综合治理。在对淀山湖水域的整体剖析和水质的现场调查和监测以后,本文总结了它的现状和迫切需要治理的原因,并结合现有的治理技术有针对性的对其进行治理,最后就整治难点进行了总结并提出解决方案,以期达到预期效果。淀山湖通过水体生态修复,提升河道水质,构建水清、岸绿、景美的水环境。通过改善河道水体水质,保护水源地淀山湖水质,确保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 王丽卿等.6种沉水植物系统对淀山湖水质净化效果的研究[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上海200090

[2] 丁晴.仿生水景在居住区中的可持续性设计研究[D].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2009.

[3] 翁平等.城市河道水体生态修复实践现状及进展[J].管理与科技,2012.

湖水生态修复方案篇2

1.优化水工程调度方案

淮河流域兴建了约1.1万余座水库和水闸,闸坝工程建设在防御洪水、保障经济社会发展对水资源的需求等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也改变了河流水文情势及河流天然连通性,阻断了洄游性鱼类等洄游生物的通道。现有水工程调度方案都基本上没有考虑生态和水环境用水需求,为了充分发挥水利工程在保护生态环境中的作用,应修订现有部分水利工程调度运行方案,以兼顾河道内生态用水要求。

对于拟建或在建的水工程应考虑生态用水需求,在工程建设中设置生态库容及鱼道等;对于现有水利工程,建议设置10%的兴利库容为生态库容,用于生态用水调度。生态用水调度对象是大中型水库及可以起到拦蓄作用的大型闸坝,通过调度保障河湖最小生态用水要求,维持河流天然连通性。

2.跨区水资源调度

利用淮河水系和沂沭泗河水系雨洪资源时空分布不均,实施淮、沂水资源互补利用;通过流域水资源优化配置与调度及跨流域调水过措施,积极发挥南水北调东线和苏北引江等跨流域调水工程的作用,维系受水区良好的水生态系统。

3.实施生态用水调度补偿

淮河流域生态补偿应主要围绕生态水量调度进行,补偿对象比较分散且不易精确限定,建议采用政府公共支付的方式进行流域生态调度补偿。根据淮河流域生态环境特点及经济社会发展的现状,淮河流域生态补偿应以公共财政转移支付为主,以资源有偿使用为辅,以投资、辅助流域水利工程建设为途径,进行淮河流域生态补偿。

二、水生态保护与修复对策

水生态保护工程包括生态用水保障工程和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工程。生态用水保障工程主要是结合水库建设和现有水利工程改造增加生态用水功能,通过水资源优化调度提高河道内生态用水保障程度;对于生态敏感期和敏感水域,要充分利用水库和水闸对水资源的调节能力提高枯季河湖生态流量和水位,保障重要河湖湿地基本生态用水需求。

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工程主要对流域内重要河湖湿地实施生态保护与修复。通过构建生态护岸和防护林带、实施水生植被恢复、底泥生态疏浚等措施,改善河(湖)滨带生物栖息生境。

湖水生态修复方案篇3

摘要:就某化工污染事件,重金属污染底泥控制技术进行了分析,并对技术的可行性及可操作性进行了论述。

关键词:重金属污染;底泥疏浚;原位化学处理;生态修复

一、工程概况

某化工有限公司未经审批,擅自进行技术改造,扩大生产规模,在生产过程中,由于购进的矿石原料砷含量较高,其中硫铁矿中砷含量高达5760mg/kg,导致生产废水总砷含量严重超标,并直接外排入河道,造成河水严重污染。

二、砷污染底泥控制技术

重金属污染底泥控制技术主要包括:底泥疏浚、原位化学处理和原位安全固化、调水冲刷等。

(一)底泥疏浚

底泥疏浚是解决河流内源污染的重要措施,其主要是通过底泥的疏挖去除底泥中所含的污染物,清除污染水体的内源,减少底泥污染物向水体的释放。目前,江河湖库的底泥疏浚主要包括机械疏浚、水力疏浚和爆破等3种形式,共有挖、推、吸、拖、冲和爆等六种施工方式。

(二)原位安全固化

河流底泥中的重金属在一定条件下会以离子态或某种结合态进入水体,如果能将重金属结合在底泥中,抑制重金属的释放,则可降低其对河流生态系统的影响。调高pH值是将重金属结合在底泥中的主要化学方法。在较高的pH环境下,重金属会形成硅酸盐、碳酸盐、氢氧化物等难溶性沉淀物。加入碱性物质将底泥的pH控制在7~8左右,可以抑制重金属以溶解态进入水体。常见的碱性物质有石灰、硅酸钙炉渣、钢渣等,施用量的多少,视底泥中重金属的种类、含量及pH的高低而定,但施用量不应太多,以免对水生生态系统产生不良影响。

(三)调水技术

调水通过水利设施(如闸门、泵站)的调控引入污染河道上游或附近的清洁水源改善下游污染河道水质。调水通过增大污染河道的水量,加速了河水流动,促进污水的稀释,河水在河道中的停留时间缩短,因而不宜在河道中滞留导致黑臭。同时,调水时河道水动力条件的改善使水体复氧量增加,有利于河道自净能力的提高。对于污染河道上游或附近具有充足的清洁水源、水利设施较完善的河网地区,利用调水改善河道水质是一种投资少、成本低、见效快的治理方法。

三、污染河道生态修复技术

污染河道水质改善技术主要包括:物理生物消浪改善生境技术、浮游动物改善透明度技术、水位调控生态重建技术、湖滨带水生植被恢复技术、仿生与水生植物镶嵌技术、入湖河口底泥疏浚技术、人工介质岸边生态净化技术等。

以上述技术为基础,针对砷污染河道的具体情况,可以确定使用砷污染河道生态修复的技术方案主要包括底泥疏浚技术、人工介质岸边生态净化技术等。

湖水生态修复方案篇4

2、污水别乱排,洪水需防范,涝水常治理,供水保安全

3、青山绿水就是金山银山

4、落实绿色发展理念,全面推行河长制

5、建立“河长制”,实现湖区、河道管理全覆盖

6、全力打造“安全、清澈、美丽”河道

7、依法治水、科学治水、铁腕治水、全民治水

8、科学治水,人水和谐

9、全面推行河长制,大力改善水生态环境

10、治理农村生活污水,营造清澈乡村视界

11、一江清水映蓝天,一潭污水照人心

12、污染水源千夫所指,保护环境万人颂扬

什么是河长制

1.什么是河长制?

河长制是各地依据现行法律法规,坚持问题导向,落实地方党政领导河湖管理保护主体责任的一项制度创新。河长制以保护水资源、防治水污染、改善水环境、修复水生态为主要任务,通过构建责任明确、协调有序、监管严格、保护有力的河湖管理保护机制,为维护河湖健康生命、实现河湖功能永续利用提供制度保障。

2.河长制有什么意义和作用?

(1)意义:落实发展绿色理念、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解决中国复杂水问题、维护河湖健康生命的有效举措;推行河长制是完善水治理体系、保障国家水安全的制度创新。

(2)作用:有效调动地方政府履行河湖管理、保护主体责任,促进河湖管理有人、管得住、管得好,河湖功能逐步恢复,有利推进水资源保护、水域岸线管理、水污染防治和水环境治理。

3.实行河长制要解决什么问题?

实行河长制,可进一步落实地方党委、政府对河湖管理保护的主体责任,做到守土有责。以河长制为平台加强部门联动,可有效解决涉水管理职能分散、交叉的不足,形成河湖管理保护的合力。同时,积极吸纳社会群众参与,有利于建立全民关注河湖、保护河湖的良好局面,着力解决侵占河道、围垦湖泊、非法采砂、污染水体、电鱼毒鱼等制约河湖保护的突出问题。

4.河长制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1)加强水资源保护。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严守水资源开发利用控制、用水效率控制、水功能区限制纳污三条红线,强化政府责任,严格考核评估和监督。

(2)加强河湖水域岸线管理保护。制定河道岸线规划,明确河道岸线和河道保护范围并向社会公布。划定河岸生态保护蓝线,在河岸划定一定区域作为河流生态空间管制界限。

(3)加强水污染防治。落实《龙岩市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工作实施方案》,明确河湖水污染防治目标和任务,统筹水上、岸上污染治理,严格入河湖排污管控机制和考核体系。

(4)加强水环境治理。强化饮用水水源安全保护,开展饮用水水源规范化建设,依法清理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内违法建筑和排污口。加大黑臭水体治理力度,(范文先生网 )以生活污水处理、生活垃圾处理为重点,综合整治农村水环境,推进美丽乡村建设。

(5)加强水生态修复。推进河湖生态修复和保护,禁止侵占自然河湖、湿地等水源涵养空间。

5.河长制工作职责是什么?

(1)总河长职责。负责领导本行政区域内河长制工作,分别承担总督导、总调度职责。

(2)市、县级河长职责。负责牵头协调推进河库(湖)突出问题整治、水污染综合防治、河库(湖)巡查保洁、河库(湖)生态修复和河库(湖)保护管理,协调解决实际问题,检查督导下级河长、库长和相关部门履行职责。

(3)乡镇(街道)河长职责。负责本辖区内河库(湖)管理工作,制定落实河库(湖)管理方案,组织开展河库(湖)整治工作,按照属地管理原则配合执法部门打击涉水违法行为。

(4)村级河长职责。负责本村范围内河库(湖)整治工作,落实专管员职责,确保河库(湖)监管到位、保洁到位、整治到位。

6.我市“河长制”实施的主要目标是什么?

(1)到2017年3月底,建立健全市、县、乡、村四级河长制组织体系、工作机制;2017年6月底,建立河长制信息管理平台;2017年底,全面建立完善、高效的河长制工作体系。

(2)到2018年底,全市河长制管理实施常态化,全市主要河道基本达到“无杂物漂浮,无违章建筑,无护岸坍塌,无污水直排,无污泥淤积”的“五无”标准和河道直排生活污水基本实现“全收集、全测控、全处理”的“三全”目标,河道水质明显改善,河道环境显著改观。

(3)到2019年底,全市饮用水安全保障水平持续提升,污染严重水体及城市黑臭水体明显减少,主要流域和湖泊生态环境稳中趋好,形成一批“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生态河道。

(4)到2020年,全市饮用水安全保障水平持续提升,污染严重水体及城市黑臭水体大幅度减少,主要流域和湖库生态环境全面达到省政府要求。

湖水生态修复方案篇5

一、转变水利发展工作思路

水利是指人类社会为了生存和发展的需要,采取多种措施对自然界的水进行兴水利、除水害的各项事业和活动。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水利的内涵也随之不断充实扩大,在人类文明发展到生态文明时代的今天,水利的内涵也应随之扩大到水生态文明建设的范畴。在水利发展的各个方面和水利建设的各个环节,要始终坚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和“生态环境保护优先”的方针,加快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的转变。

(一)在洪旱灾害防治方面。要逐步实现从全面战胜向合理控制的转变,逐步建立起人与水和谐相处的防洪抗旱减灾体系和完善的洪旱灾害风险管理制度。洪涝和干旱灾害主要源于降水的丰枯变化,既是一种自然现象,又对人类生存发展造成很大危害,因此要正确对待洪涝、干旱等自然灾害,处理好人与水的关系。一方面要牢固树立洪涝灾害不可避免、干旱灾害不能根治的观念,不断加强洪旱灾害风险管理;另一方面要合理增强洪旱灾害应对与综合防御能力,努力减轻洪涝损失、缓解干旱问题。在将水多、水少对人类造成危害降低到人类可以承受程度的同时,尽可能降低人类活动对水体循环的影响,实现洪旱灾害可控和水体循环正常。

(二)在水资源开发利用方面。要逐步实现从过度开发向可持续利用的转变,逐步建立起人与自然合理分配的水资源综合利用体系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水既是人类生存和经济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基础资源,也是生态系统良性循环的控制性要素,因此要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正确处理人类取用水与自然界用水的关系。一方面要牢固树立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观念,不断加强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强化节约用水管理,严格控制人类取用水总量、提高用水效率;另一方面要优化水资源配置,全面增强水资源合理调配与高效利用能力,努力保障人类生存和经济社会发展用水安全。在确保人类饮水安全和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用水需求的同时,尽可能将人类对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控制在水体能够保持基本功能、水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的状态,实现水资源永续利用和生态环境良性循环。

(三)在水生态环境保护方面。要逐步实现从事后治理向优先保护的转变,逐步建立起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水生态环境保护体系和最严格的水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兴水利、除水害既是人类生存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也会对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优良的水生态环境既是人类生存发展的需要,也是水生态系统良性循环的内在要求,因此要高度重视水生态环境保护,正确处理治理开发与保护的关系。一方面要牢固树立水生态环境保护优先的观念,不断强化水生态环境保护管理,科学安排兴水利、除水害等人类活动,努力将其对水生态环境的影响控制在水资源承载能力、水环境承载能力和水生态系统承受能力所允许的范围内,在此基础上全面采取各种水生态环境保护舒缓措施,进一步将其影响降低到最小程度;另一方面要加大水生态环境保护力度,实施重大水生态修复工程,强化水污染防治,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努力改善水生态环境。在为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提供良好生产生活环境的同时,努力减轻人类活动对水生态环境的伤害,实现经济社会和水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

(四)在涉水事务管理方面。要逐步实现从分散向统一的转变,逐步建立起人与人和谐共生的涉水事务分级统一管理体系和涉水事务综合管理制度。各种水问题和治水活动都存在内在联系,且带有明显的流域特征,因此要牢固树立统一管理和综合管理理念,正确处理人与人的关系。一方面要稳步推进国家和地方行政体制改革,逐步建立国家、流域、地方三级涉水事务统一管理体制,实现涉水事务分级统一管理;另一方面要加强流域机构的职能,逐步实现流域综合管理。通过民主、科学、协调、权威、高效的涉水事务统一管理和综合管理,实现公共福利最大化。

二、重视水利建设生态环境保护

水利建设包括水害防治、水资源开发利用和水生态环境保护等各种人类活动,在满足人类生存和发展要求的同时,也会对自然生态系统造成一定的影响。在水利建设的各个环节,应遵循“在保护中促进开发、在开发中落实保护”的原则,高度重视生态环境保护,正确处理好治理开发与保护的关系,在努力减轻水利工程对自然生态系统影响的同时,充分发挥其生态环境效益。

(一)科学布局治理开发工程。应正确处理好治理开发与保护的关系,科学规划工程布局。应在系统调查水生态环境状况、全面复核和确定水生态环境优先保护对象与保护区域的基础上,制订治理开发与保护分区和控制性指标,科学规划水害防治和水资源开发利用工程布局,使治理开发等人类活动严格控制在水资源承载能力、水环境承载能力和水生态系统承受能力所允许的范围内,避免对水生态环境系统造成依靠其自组织功能无法恢复的损害。

(二)全面落实水利工程生态环境保护措施。应高度重视水利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在水利工程设计、建设和运行各个环节采取综合措施,努力把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减小到最小。在工程设计阶段,要吸收生态学的原理,改进水利工程的设计方法;要重视水利工程与水生态环境保护的结合,发挥水利工程的生态环境效益;要考虑水生生物对水体理化条件的要求,合理选择水工结构设计方案;要针对所造成的生态环境影响,全面制定水生态环境保护舒缓措施。在工程建设阶段,要根据环评要求安排专项投资,全面落实各项水生态环境保护措施。在工程运行阶段,要科学调度,维系和改善水体理化条件,满足水生态环境保护的要求,努力将水利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降低到最低程度。

(三)充分发挥水利工程生态环境效益。水利工程不仅要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还应该兼顾生态系统健康和可持续需求,因此水利工程建设应在有效发挥水利工程兴利除害功能的同时,充分发挥水利工程的生态环境效益。例如水土保持工程应考虑发挥对面污染源的防治作用,中小河流治理工程应考虑结合景观营造和水环境改善,河道整治工程应考虑满足水生生物对其生境蜿蜒连续、断面多样的要求,护岸护坡工程应考虑采用生物技术,治涝工程应考虑结合湿地保护需要留足蓄涝水面,水资源配置工程应考虑结合河湖连通改善水环境,各类水工程应考虑满足人类对文化景观和娱乐休闲水环境的需要等等。

三、加强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

水生态系统是由水生生物群落与水环境共同构成的具有特定结构和功能的动态平衡系统,分为淡水生态系统和海洋生态系统。淡水生态系统包括动水的河流、溪流、水渠和静水的湖泊、沼泽、池塘、水库等两种类型,不仅是人类的资源宝库,而且是重要的环境因素,具有调节气候、净化污染及保护生物多样性等功能。随着人口的快速增长和经济社会高速发展,淡水生态系统出现了河道断流、水体污染、生物多样性下降等问题。应坚持“生态环境保护优先”的方针,不断强化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逐步实现水生态系统良性循环,长期维护水生态系统健康。

淡水生态系统中,主体是淡水,其他各种水生动植物都属客体,只要主体的淡水环境不被破坏,客体一般不会出现太大问题,淡水生态系统也就基本上能够保持平衡。因此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应以水环境保护与修复为核心,针对造成水生态系统退化和破坏的关键水环境因素,采取顺应自然规律的保护和修复措施,修复已破坏的水环境、维护优良的水环境,在此基础上加强物种和生物资源保护,充分发挥水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能力,使水生动植物得到有效的保护和恢复。

(一)加强水行政管理。加强规划符合性论证及规划同意书签署管理,严格控制不合理的治理开发行为。加强河湖范围内建设项目防洪影响评价及行政审批管理,严禁侵占河湖水面。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加快健全水资源开发利用控制、用水效率控制、水功能区限制纳污“三条红线”指标体系。加强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及取水许可审批管理,坚决遏制不合理新增取水,严格用水总量控制;加强用水定额和用水计划管理,坚决杜绝用水浪费,严格用水效率控制;加强水功能区和入河湖排污口监督管理,严格限制入河湖排污总量。加强水土保持方案编制及行政审批管理,有效抑制人为水土流失。

(二)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应按照“全面节约、有效保护”的原则,把节水工作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各项生产生活活动的全过程。加大节水宣传力度,提高全民节水意识。坚持“以水定产、量水而行、因水制宜”,不断调整经济结构、优化产业布局,形成有利于节水减污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抓好灌区节水改造,推进规模化高效节水灌溉工程建设,逐步降低农业用水比例。做好钢铁等高耗水行业节水减排改造,提高工业用水的循环利用率,促进节水减污。加快城市供水管网改造,强化生活和服务业用水管理,大力推广节水生活器具,减少城镇用水总量。加强非常规水资源开发利用,积极开展海水淡化和综合利用,推进城市污水处理回用,促进雨洪资源利用,科学开发空中云水资源。

(三)保障生态系统用水。科学确定河流生态系统用水总量和过程,以及湖泊、水库、地下水等生态系统用水总量和水位。通过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和增强水资源调控能力,保障生态系统用水总量需求。通过强化水利水电工程调度管理、河湖取用水管理、地下水开采管理,加强江河湖库水系连通、生态补水,保障河流生态系统用水过程和湖泊、水库及地下水等生态系统水位需求。

(四)强化水环境综合治理。加强工业、城镇生活等点污染源治理,重视农业面污染源、船舶流动污染源和底泥内污染源治理,使污染物排放满足水功能区纳污能力的要求。推进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治理,开展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提高保土保水功能,控制面源污染。强化防洪抗旱减灾体系建设,增强城乡防洪抗旱排涝能力。积极开发水电清洁能源,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加强江河湖库水系连通,促进水体流动和水量交换。开展调水引流、排污口整治、河湖清淤、生态修复等水资源保护工程建设,改善水环境质量。加快城市生态河道建设和农村沟塘综合整治,建设亲水景观,提高城乡生活宜居程度。严格水源地保护,进一步强化水源地应急管理。制订主要江河水量调度方案、应急调度预案和调度计划,全面实施水资源统一调度。深入研究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采取综合措施积极应对。

(五)加强生境保护与修复。通过维持和恢复江湖连通性、保持和改善水体理化条件、保护和重建栖息地等措施,加强生境保护与修复。尽可能保持通江湖泊的良好连通状况,积极推进江河湖库水系联通,通过调度等措施逐步恢复已不通江湖泊的季节性连通;新建拦河水工程应根据需要采取适合的过鱼设施,已建拦河水工程应积极采取恢复及补救措施,以恢复江河连通性。通过采取设置分层取水、优化泄水建筑物运用和生态调度等相关措施,减缓下泄水温较低、气体过饱和及水流减缓导致河流自净能力下降等问题,以保持和改善水体理化条件。通过控制主要水生生物栖息地的治理和开发活动,推进河道再自然化,加强湖库清淤及环湖库湿地植被恢复,重视水工程建设中采取生物措施,以保护和重建栖息地。

(六)重视湿地保护与恢复。加强湿地类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加大河流、湖泊、沼泽、海岸、滩涂等自然湿地的保护。加强江河湖库连通工程建设,实施人工补水,维持湿地面积和功能。大力开展河流、水库及湖泊岸边生态修复和湿地重建,尽可能恢复自然湿地生态系统。

(七)加强地下水保护与治理。开展地下水利用与保护区划,划定限采区和禁采区范围,严格控制地下水超采。采取禁采、回灌等措施加强地下水超采区和海水入侵区综合治理。严格禁止向地下水排污,确保地下水水质。建立地下水监测网络,强化地下水开发利用与保护监督管理。

(八)做好物种和生物资源保护。建设濒危物种基因库、细胞库等,保存其种质资源。采取物种保护措施,强化濒危物种的保护和救护。建立禁渔区、禁渔期制度,规范捕捞行为,有效保护渔业资源。开展人工增殖放流,促进水生生物资源的恢复。

四、强化水生态文明建设保障措施

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健全工作机制、出台经济政策、建立评估制度、促进公众参与和夯实工作基础。

(一)健全工作机制。充分发挥政府在水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主导作用,建立部门间联动工作机制,形成工作合力。建立多元的投入机制,鼓励和引导社会资金参与水生态文明建设。建立水生态补偿机制,实现水生态共建和利益共享格局。完善水价形成机制,鼓励开展水权和排污权交易,运用经济手段促进水资源节约和保护。

(二)出台经济政策。将水生态环境保护上升到国家战略,融入到水利发展的各个方面和水利建设的各个环节。科学制定水利发展规划,合理布局水害防治和水资源开发行为,不断加强水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抓紧制定和出台有利于水生态环境保护的价格、财政、税收、金融、土地等方面的经济政策,使鼓励水害防治、水资源开发的政策和鼓励水生态环境保护的政策有机融合。

(三)建立评估制度。将水生态文明建设理念贯穿于规划编制、项目论证、工程建设及运行调度等各个环节。建立和完善水生态文明建设工作评估制度,明确评价标准、考核办法和奖惩机制。完善有利于水生态文明建设的法制、体制和机制。积极开展水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工作,尽快形成符合我国水资源、水生态条件的水生态文明建设模式,以逐步实现水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法制化。

(四)促进公众参与。广泛开展宣传教育,提升公众对水生态文明建设的认知和认可,倡导先进的水生态文化价值观和适应水生态文明要求的生产生活方式。建立公众的广泛参与机制,使公众对水生态文明建设有知情权、建议权和监督权。大力加强水文化建设,传播惜水、爱水、护水、亲水的水文化。

湖水生态修复方案篇6

关键词:梁王河;小流域;水污染治理;清水产流机制

中图分类号: TV 文献标识码: A

1梁王河小流域基本情况概述

抚仙湖是我国最大的深水型淡水湖泊,湖容量约206.2亿m3,占云南省九大高原湖泊总蓄水量的72.8%,至今仍保持着地表水Ⅰ类水质标准,极其珍贵。梁王河是抚仙湖流域最长的河流,全长21.2km,河道平均宽约5m,流域总面积90.4km2。平均年流量占抚仙湖103条入湖河流的17.8%,其流域产生的大量污染负荷成为抚仙湖北部水体的重要污染源。

1.1梁王河水环境现状

多年来梁王河入湖口处水质多为劣V类,主要超标因子为TN,某些年份TP也超过湖库Ⅴ类水质标准,COD和NH3-N基本不超标,可满足水环境区划Ⅲ类水质要求,因此本工程的主要削减目标是削减梁王河流域内产生的TN、TP。水质情况可见表1.1-1

表1.1 1 梁王河入湖口水质单位:(mg/L)

时间 CODMn CODCr TN TP 氨氮 BOD5 水质类别

2012年8月 ― 12 4.42 0.063 0.047 ― 劣Ⅴ类

2011年10月 2.64 ― 3.41 0.271 0.337 0.65 劣Ⅴ类

2009年7月 5.50 ― 3.98 0.114 0.165 ― 劣Ⅴ类

2008年1月 6.65 ― 4.39 0.05 ― ― 劣Ⅴ类

注:数据来自玉溪市环境监测站。

为了解梁王河水质现状,本设计对梁王河进行了沿程水质监测。

2012年2月布设了10个监测点进行采样分析,其中3个监测点设在沟渠:

图1.1 22012年2月梁王河流域水质变化图

表 1.1 22012年2月梁王河流域水质监测数据表单位:(mg/L)

水样编号 采样点位置 TP NH3-N TN CODMn 水质类别

4 毛家营处梁王河水 0.177 0.072 4.022 2.72 劣Ⅴ

5 师家村处梁王河水 0.494 0.641 7.145 3.12 劣Ⅴ

6 梁王河与西龙潭出水交汇后 0.025 0.017 1.467 1.20 Ⅳ

7 梁王河水库 0.021 0.105 0.400 3.36 Ⅱ

8 西大河水库 0.064 0.357 0.388 3.92 Ⅱ

9 万家营处梁王河水 0.234 1.096 1.824 7.60 Ⅴ

10 师家村水汇入后 0.235 0.192 2.841 3.36 劣Ⅴ

注:数据来自玉溪市环境监测站。

以上可以看出:梁王河水库及西大河水库出水水质较好,为Ⅱ类水质;沿程受纳了沿途的农业回灌水、农村生活污水等污染,水质下降,至师家村段由于村落,农业大棚、农田影响,水质变为劣V类,严重污染,其TN达7.1mg/L,TP达0.5 mg/L;直至入抚仙湖梁王河水质一直处于Ⅴ类水平。

TN为梁王河主要超标指标,沿途汇入的村落污染及农田面源污染物影响梁王河入湖水质,是梁王河坝区的主要污染源。

图 1.1 22012年2月梁王河TN沿程变化趋势图

1.2梁王河流域主要环境问题

(1)梁王河入抚仙湖水质为劣Ⅴ类,主要污染因子为TN

(2)沿途污染物产排量大,污染源急待系统控制

梁王河流域污染负荷产生量大,每年产生COD4854.38吨,TN419.77吨,TP59.44吨,氨氮106.26吨,产生的污染物量占抚仙湖全流域污染物产生量的14%【1】,是抚仙湖北部各小流域污染物产生量最大的流域。梁王河流域每年入湖污染物量约占抚仙湖全流域(不含降雨降尘和磷矿石)的16%,约是山冲河小流域的2倍。

(3)面源污染净化系统工程不完善,治理范围和力度有待加强

TN污染物来源以农田面源为主,占梁王河流域入湖污染物量的44%,其次依次为生活污水污染和牲畜粪便,分别占35%、13%。

(4)流域污染物主要通过梁王河入湖,河道沟渠化,生态功能丧失

梁王河为抚仙湖流域最长的河流,其年径流量仅次于东大河,梁王河流域入湖污染物中56%通过梁王河入湖,梁王河成为流域污染物输移的主要通道,但是历史上,由于灌溉、防洪的水利需求,梁王河河道被裁弯取直,用毛块石支帮,以混凝土浇底,基本完全硬质化。这些改造措施虽有利于防洪、灌溉,却完全破坏了河道原有的自然生态系统,河流自净功能基本丧失。

(5)上游产流区水库水质较差,山区水土流失严重

梁王河产流区的水土流失污染是上游产流区主要污染源,流域内轻度、中度水土流失面积占流域上游清水产流区面积的52%。

梁王河流域上游有3个水库,其中梁王河水库出水达地表水Ⅲ―Ⅳ类标准,西大河水库和虎山河水库由于以往长期养鱼,水质较差,退鱼还库后,库内蓄积的大量污染物仍是污染隐患。

(6)湖滨区人为干扰严重,缓冲带生态功能缺失

梁王河流域湖滨区仅1028亩,却居住着2223人,分布有农田400亩,是流域人口最密集的区域,由于人类生产生活产生的大量生活污水、农田面源污染,大量污染物直接排入抚仙湖,对抚仙湖水质产生严重影响,湖滨区成为一个重要污染源。梁王河湖滨区亟需去除人为干扰,重建生态系统,修复缓冲带【2】生态功能。

2梁王河流域分区

设计根据清水产流机制的分区原则,结合梁王河流域地形、地貌及污染源分布情况等,对梁王河流域清水产流机制各片区的划分如下:

(1)清水产流区【3】

该区指梁王河等水系上游山区,即包括梁王河水库汇水区、西大河水库汇水区、虎山河水库汇水区和上游塘坝汇水区,此区面积约72.1km2,属《云南省抚仙湖保护条例》划分的梁王河流域二级保护区上游山区。

(2)清水养护区

该区指从上游水库到澄川公路的坝子地区,涉及澄川路以北的32个自然村,总面积17.6km2,属《云南省抚仙湖保护条例》划分的梁王河流域二级保护区的中游、下游坝区。

(3)湖滨缓冲区

湖滨缓冲区指澄川路以下,西起大河口村,东至镇海营村,南邻抚仙湖面积约0.7km2的湖滨范围。该区包括《云南省抚仙湖保护条例》划分的梁王河流域全部一级保护区和部分二级保护区。

图 2.1 1梁王河流域分区图

3 治理思路

设计以抚仙湖流域污染治理相关规划与文件为指导,针对抚仙湖湖泊特征、梁王河流域清水产流区的主要环境问题,在综合分析流域的清水产流机制遭到破坏原因的基础上,根据流域内的水系特点,以实现污染负荷削减为核心目标,以“系统控源―低污染水系统净化―产业结构调整―流域环境管理”为总体思路,采取“集中治理、分散治理、管理维护”相结合的治理方式,在清水产流区、污染物净化与清水养护区和湖滨缓冲区三大区域实施一系列工程措施,并结合流域已实施的相关工程,使各类污染得到系统的控制和有效的治理,促进整个清水产流机制的修复和健康运行,进而维持健康的湖泊生态环境,为抚仙湖的保护作出贡献。

图3.1 1 总体思路图

(1)流域系统控源

①清水产流区控源:重点对西大河水库、虎山河水库的水库养殖污染和水库内源污染,以及梁王河水库上游山区5个村落及周边的农田面源污染进行治理。

②污染物净化与清水养护区控源:此区是梁王河流域系统控源的重点区域,重点对清水养护区内32个村落污染和农田面源污染进行治理,并对牲畜粪便污染源进行控制,以及全流域建设完善固体废弃物收集处理系统。

③湖滨缓冲区控源:重点实施缓冲带内种植业结构调整工程,种植低污染绿色经济植物,降低缓冲带农业面源污染。

(2)低污染水系统净化

污染物净化与清水养护区:本区是流域低污染水截留净化的重点,主要在梁王河两侧构建低污染水处理系统,采用河滨下凹式绿地【4】、河滨缓冲带、人工湿地、生态水塘、生态砾石床【5】等工艺处理低污染水。各处理单元和系统之间通过沟渠等实现水系连通,并与缓冲带构建和已实施工程共同作用,形成梁王河流域的低污染水的系统拦截处理体系。

湖滨缓冲区低污染水系统净化重点是对湖滨缓冲带的建设,通过对湖滨缓冲区修复生态功能,截留净化漫流入湖的低污染水。

(3)产业结构调整与流域环境管理

梁王河流域产业结构调整重点进行农业结构调整,促进其种植业和畜牧业产业结构转型,促进流域生态经济发展模式。同时结合抚仙湖全流域环境监管及综合管理措施,实施梁王河流域环境管理机构建设与运行机制建设,加强流域环境管理。

4技术路线

在现场调查研究和收集资料的基础上,开展梁王河流域污染物产生量及入湖量估算。在此基础上,进行清水产流机制破坏的源解析,对陆生生态系统退化、清水产流机制破坏的原因进行分析,确定梁王河流域水污染治理的目标,针对梁王河流域水系环境特征,遵循清水产流机制修复的理念,编制梁王河小流域主要河流水污染治理与清水产流机制修复工程设计。技术路线图见图4.1-1。

图4.1 1 技术路线图

5工程布局

空间布局围绕清水产流区、污染物净化与清水养护区以及湖滨缓冲区3大主体工程、1项管理与监测方案对梁王河流域进行污染治理与清水产流机制修复。三区污染控制主体工程布置及管理方案详见下图:

图5.1 1 工程总平面布置图

6投资及效益分析

6.1 投资估算

本项目为云南省玉溪市梁王河小流域水污染治理与清水产流机制修复工程,工程概算投资额为22777.37万元。建设地点为抚仙湖北部梁王河流域。

6.2 效益分析

6.2.1经济效益

本工程的经济效益达2870万元/年,主要为间接的经济效益,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水资源经济价值

水资源是一种十分重要、有限的自然资源,本工程通过水资源机会成本分析来计算工程实施产生的水资源经济价值。水资源的机会成本为由于水资源受到污染,不能发挥其资源特性用途时所牺牲的效益或造成的损失。计算办法参照珠江流域水资源保护局的刘晨和伍丽萍【6】提出的模式进行计算:F=RQ(W入-W允)k本项目Q取值为0.20亿m3/a,则每年减少水资源污染的经济损失为:F=RQ(W入-W允)k=2600万元

(2)居民医疗与生活保障收益

本工程实施后,流域内污水得到收集处理,垃圾及时清运,大大改善了周围居民生活卫生条件,增强了居民的身体健康,减少了周围居民的医疗卫生支出人每年10元,以及周围居民在因病无法劳动期间的收入损失每人每年10元。流域总人口约为2.6万人。本工程实施后的医疗与生活保障收益约为52万元/年。

(3)拉动旅游业的经济价值

根据《抚仙湖-星云湖流域产业结构调整规划》,2007年抚仙湖流域旅游总收入达到8.2亿元,今后旅游业将是抚仙湖流域重点发展的产业,到2027年,旅游业产值将达到65.6亿元。按其增加的经济效益占抚仙湖流域旅游产业现产值的2‰计算,达138万元/年。

(4)生态价值的经济效益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是指生态系统与生态过程所形成与维持的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条件与效用。我们在此对生态价值进行量化,根据森林、湿地、耕地的覆盖度,引入生态价值修正系数,采用Costanza等人【7】提出的各生态系统类型的单位公倾面积生态价值,乘以修正系数k,得到分类生态群落的单位生态价值。再根据项目实施前后的生态价值的增加得出整个项目增加的生态价值。

经过计算,工程实施前耕地的生态系统价值为1500$/a,工程实施后建成湿地的生态系统价值为14万/a;本项目所增加的生态价值总计80万人民币/年。

6.2.2社会效益

(1)增加就业机会,提高农民经济收入

本工程的实施分别在工程建设期和工程运营管理期增加了当地农民就业机会。估计在工程建设期每年增加就业机会在4000个,而工程运行维护管理阶段,估计所需就业人数在100人左右,另外生态环境的改善促进旅游服务业的发展,可进一步增加地区居民就业机会,提高农民经济收入。

(2)提高了人们环境保护意识

工程建设和实施以及产生的工程效果,起到非常直观有效的环境保护宣传作用,使当地居民和外来游客能够深刻认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及生态环境改善与自身生活状况的密切联系,大大提高居民环境保护意识。

(3)提高了公共健康水平

自然生态环境改善、农村废水收集处理系统建设、人畜粪便和垃圾的有序收集等,一方面净化了区域水体和空气,同时消除了蚊蝇等疾病传播媒质的滋生环境,减少疾病发病率,提高了公共健康水平,对区域居民身体健康和社会稳定有很大作用。

(4)促进流域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

本工程实施后梁王河流域范围内的的生态环境得到恢复,产业结构得到优化调整,促进了旅游业发展,为区域生态经济转型奠定了基础,促进了流域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6.2.3生态环境效益

(1)削减流域污染物负荷

根据流域污染源计算结果可知,梁王河流域每年产生污染物量CODCr4854.38t/a、TN419.77t、TP59.29t、NH3-N106.26t/a,入湖量CODCr650.63t/a、TN117.33t、TP14.44t、NH3-N34.48t/a,梁王河流域污染量巨大,不容忽视。

流域十二五污染物目标削减量为COD 5.5t/a,TN 71.25 t/a,TP 5.86 t/a,NH3-N 2.95t/a,通过本工程的实施,针对源头和径流过程产生的污染采取工程和非工程措施治理,有效削减了污染负荷。工程实施后,每年可削减污染物CODCr322.82t/a、TN71.78t/a、TP8.10t/a、NH3-N13.269t/a。主要污染物CODCr、TN、TP、NH3-N的入湖削减量大于目标入湖削减量,本工程的实施对于维持抚仙湖Ⅰ类水质,保护抚仙湖水环境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2)改善河流水质,满足规划要求

梁王河为抚仙湖流域最长的入湖河流,其流域年入湖水量非常大,占抚仙湖103条入湖河流的17.3%,目前梁王河水质常年处于V类、劣V类的水平,大量污染物由河流输送入湖,进而对抚仙湖水质也造成严重影响。通过本工程的实施,可大量削减流域污染物产生量和入湖量,改善梁王河水质。

(3)有效控制与治理水土流失

据2007年卫星遥感资料,梁王河流域内现有中度、轻度水土流失面积为36.53km2,占流域总面积的40%,水土流失急需治理和控制。通过本工程的实施,尤其是通过一系列封山育林、水源涵养林建设等措施,共减少水土流失面积20.95km2,占梁王河流域面积23%。使梁王河流域的水土流失问题得到有效控制,减少入湖泥沙量,增加流域森林植被覆盖率,提高流域的水土保持能力。

(4)修复和完善生态系统

通过本工程的实施,产流区涵养林得到修复与保护,将逐步形成连片的河滨缓冲带及具有一定规模的坝塘低污染水净化体系,从而恢复流域清水产流机制和生态功能,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自我更新、自我修复能力,不断增加生物多样性,使得梁王河流域生态系统逐步得到修复和完善。

(5)大大改善流域环境卫生和生态景观

本工程实施后村落污水横流、生活垃圾、人畜粪便随处堆放的现象不见了,村落环境卫生状况得到很大的改善。另外在湖滨缓冲带生态修复中部分采用景观物种,也很大程度的改善了流域的生态景观。

7结论

梁王河小流域水污染治理与清水产流机制修复工程范围涉及高西村委会、华光村委会、梁王村委会、龙街村委会、万海村委会、小西村委会、忠窑村委会、左所村委会8个村委会的39个自然村,90.4km2。总投资为22777.37万元,工程内容包括清水产流区水源涵养综合整治工程、污染物净化与清水养护区控制治河工程、湖滨缓冲区污染控制及生态修复工程、工程运行管理及环境监测方案,

共实施12项子工程,全面削减梁王河流域污染物量,提高地表水水质,修复流域清水产流机制。流域十二五污染物目标削减量为COD 5.5t/a,TN 71.25 t/a,TP 5.86 t/a,NH3-N 2.95t/a, 工程实施后实际可达削减量为COD 322.83t/a,TN 71.78 t/a,TP 8.10 t/a,NH3-N 13.269 t/a,远超目标削减量。通过工程措施和管理措施的实施,可实现经济效益2870万元/年,增加社会就业量,提高民众环境保护意识和公共健康水平,改善流域生态环境,梁王河入抚仙湖水质可达地表水Ⅲ类标准。

【1】玉溪市抚仙湖管理局.抚仙湖流域水污染综合防治规划(2011-2015年).2011年10月;

【2】玉溪市抚仙湖管理局.抚仙湖生态环境保护试点实施方案.2011年9月;

【3】金相灿,胡小贞.湖泊流域清水产流机制修复方法及其修复策略【X】.北京:中国环境科学,2010, 30(3):374-379

【4】张炜,车伍.图解法用于雨水渗透下凹式绿地的设计【C】.北京:中国给水排水,2008,24(20):35-39

【5】朱宝玉,刘洋,林武.生态砾石床在低污染水体治理中的应用研究【A】.安徽:安徽农业科学,2012,40(11):6746-6750

【6】刘 晨, 伍丽萍. 水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分析计算[J],水利学报,1998年 第8期

湖水生态修复方案篇7

一、指导思想

为深入贯彻落实省九次党代会、市十一次党代会和县三次党代会精神,遵循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方针,以保护水资源、防治水污染、改善水环境、修复水生态为主要任务,全面建立和实行河长制,构建责任明确、分级管理、监管严格、保护有力的河湖管理保护机制,为维护河湖健康生命、实现河湖功能永续利用提供制度保障。

二、基本原则

坚持绿色发展,严守生态红线。牢固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把加强河道河湖管理保护融入到京津冀协同发展、科学打造首都水源涵养功能区和生态环境支撑区之中,助力成功举办2022年冬奥会。强化规划约束,依法治河管河,科学开发,实现人水和谐。

坚持党政领导,推进社会共治。把全面实行河长制作为各级党委、政府创新水治理机制的重要任务,强化组织领导,建立健全以党政领导负责制为核心的责任体系,明确各级河长职责,建立工作制度,形成河长主抓、部门联动、上下协调、社会参与的工作格局。

坚持严格考核、强化激励问责。把监督考核和责任追究作为推进河长制落实的重要抓手,建立监督、考核和问责机制,实行日常检查、专项督查、年度考核、建立奖惩机制,压实河长责任,促进工作落实。

坚持问题导向,实施统筹管理。把解决河道行洪不畅和河湖生态脆弱、河道污染等突出问题,作为河道治理的重要内容,针对不同区域,不同河道实际,统筹上下游、左右岸,统筹城镇与乡村,统筹水域与岸线、一河一策,精准发力。

三、实施范围

按照属地管理,实行分级负责。我镇河长制实行镇、街村两级管理,镇河长负责行政区域内主要河流河道湖水岸线的环境保护,重点村级河长负责本村辖区的主要河流河道及湖水岸线的环境保护。村河长负责村区域内河流河道湖水岸线,一级管一级,层层有责任。实现境内河湖库区全覆盖。

四、工作目标

按照县《实行河长制工作方案》精神,镇河长制工作方案,在县工作实施方案的总体要求下,结合本镇实际研究制定,6月25日前上报,9月底前镇成立本级河长制办事机构,配置相应人员、设备、经费等,明确机构组成。12月底前,出台各项配套制度、制订考核办法,全面建立和实行河长制。

五、组织体系

依照属地管理,分级负责,全面覆盖的原则。境内河流河道要纳入河长制范围,进而全面建立覆盖境内河流河道、水库的镇村两级河长制。

镇总河长。由镇党委书记和镇长担任。

镇河长。由镇副科以上干部担任河长。辖区内,凡涉及区域内河流河道及湖水岸线的都要设立镇河长。

村级河长。由村书记和村主任担任河长。区域内河流河道、湖水岸线、行洪河道中存在环境、防洪突出隐患的河段均应设立村级河长。同时,村级要设立河流河道、湖水岸线的巡查员或保洁员,负责本辖区河道管理。

镇设立河长制办公室,配置相应的机构及工作人员。辖区派出所所长(指导员)担任河警长。同时制订出台村级《河长制工作方案》。

六、责任分工

(一)河长职责

1、总河长职责。

镇总河长重点对本行政区域内河流河道的水资源保护、水岸线管理、水污染防治、水环境治理、水生态修复、河道防洪管护、执法监管等工作进行安排部署、组织协调、督导调度,及时研究解决河道河湖管理中热点难点问题。并向县级河长负责。

2、河长职责。

镇河长主要负责对辖区内所分管河流河道、水库入河排污,私搭乱建、侵占河道、破坏河界、围垦河湖、倾倒垃圾、非法采砂等问题及时巡查,依法进行清理整治,对于涉河涉水重大事件,要及时反馈给上级河长,并协助解决。村级河长主要负责本村行政区域内河道、河段、岸线的管理保护,重点对侵占河道、围垦造田、倾倒垃圾、乱扔动物尸体,污染水体等行为进行监督整治。对重要事件或问题及时向上级河长反馈,并协助解决。

3、镇河长制办公室职责。

河长制办公室是河长制的综合办事机构,其职能主要是负责贯彻落实国家有关河湖管理防护的方针政策和上级部门的规章制度,本级总河长交办工作的协办、督办、查办。具体负责技术支持、信息反馈、情况综合、协调推进、上下联动、督导落实、组织制定相关制度及考核办法并负责具体组织实施等。

七、主要任务

(一)加强水资源保护

1、严格水资源开发利用。落实水资源开发利用控制、用水效率控制、水功能区限制纳污“三条红线”,严格水资源管理。坚持节水优先,加大实施农业、工业和城乡节水技术改造力度,全面提升用水效率,坚决遏制用水浪费。

2、严格控制入河排污。实施限制纳污红线管理,严格控制入河排污。配合上级河长加强入河排污口管理,开展入河排污口水质及水量现状调查,开展入河排污口优化和规范化建设。

(二)加强河湖水域岸线管理保护

3、严格水域岸线管理保护。加强农村河道清淤疏浚、环境整治。加强河湖日常管理,严格涉河建设项目监管,对侵占河道和围垦湖泊、非法采砂等突出问题开展清理整治,恢复河湖水域岸线生态功能。

(三)加强水污染防治

5、建立水污染防治应急机制。大力推进实施《水污染防治工作方案》,采取有力措施,实现水污染防治常态化管理,认真排查入河湖污染源,加强综合防治,严格治理工矿企业污染、城镇生活污染、畜禽养殖污染、水产养殖污染、农业面源污染、改善水环境质量。防止河流河道、水库、水体污染。建立健全水污染应急处置机制。

6、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整治。制定实施农业面源污染综合防治方案。建设高效清洁农田,积极推广保护性耕作、化学农药替代、化肥机械化深施、精准化施肥和水肥一体化等控源减排技术,推进农家肥、畜禽粪便等有机肥料资源的综合利用,落实高标准农田建设、土地开发整理等标准规范。

(四)加强水环境治理

7、建立创新工作机制。按照水功能区确定各类水体的水质保护目标。切实保障饮用水水源安全,开展饮用水水源安全达标建设,加强河湖水环境综合整治,推进水环境治理网格化和信息化建设,建立健全水环境风险评估排查、预警预报与响应机制。以生活污水处理、生活垃圾处理为重点,综合整治农村水环境,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以市场化、社会化为方向,加快培育维修养护、河道保洁等市场主体,逐步建立河流河道管理保护政府购买服务的工作机制。

8、加强美丽乡村建设。按照《美丽乡村建设实施方案》,落实农村环境综合整治行动计划,落实“以奖促治”政策,全面实施农村垃圾处置和生活污水治理等工程。到2018年底前,完成现有沟渠坑塘垃圾等清理工作,消灭农村污水、垃圾直排入河乱象。对城镇周边的村庄,优先选择接入城镇污水收集处理系统统一处理;距城镇较远、居住分散的村庄,加快农村生活供排水、旱厕改造等基础设施建设,对生活污水进行相对集中收集,采用适宜方式进行处理。

(五)加强水生态修复

9、综合整治生态环境。重点推进地下水超采区、水源功能涵养区、河流源头区的河湖水生态修复和保护,禁止侵占自然河湖、湿地等水源涵养空间。加强水土流失预防监督和综合整治,维护河道河湖生态环境。

(六)加强执法监管

10、贯彻落实河湖管理的政策法规。认真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环境保护条例》、《湿地保护条例》、《水污染防治条例》和《饮用水水源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协助上级河长加大河湖管理保护监管力度,严厉打击河湖违法行为。建立河湖日常监管巡查制度,实行河湖动态监管,发现问题向上级河长汇报。

八、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乡镇要切实把实行河长制摆上议事日程,对河流河道水库岸线管理保护重要事项进行专题分析研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加强和改进措施。狠抓责任落实,建立总河长、河长目标任务责任制,充分发挥人大法律监督和上级河长工作要求,明确任务、压实责任、全力推进,实现每一条河流河道、每一段湖水岸线都要有人管、管得住、管得好,推进河长制全面落实。

(二)创新制度机制。积极探索和构建“六项制度、两大机制”,为实行河长制提供制度保证。①建立河长名单公告制度,乡镇向社会公告区域内河流河道河长名单;②建立河长会议制度。河长会议至少每季度召开1次,研究协调解决河流河道、湖水岸线管理保护重点难点问题,通报河湖管理保护情况,会商协调相关工作;③建立河湖信息通报制度,由河长制办公室收集汇总河湖管理保护基础信息,建立信息资源共享平台;④建立工作督查制度,对河长制实施情况和河长履职情况进行调研督查;⑤建立绩效考核评价制度,自上而下对年度河湖管理保护目标任务完成情况进行考核;对履职缺位、工作不力、监管不到位,甚至造成责任事故的部门和人员进行问责;⑥全面建立河湖管理奖惩制度。逐步形成河长分级负责的责任机制和公平公正的奖惩机制。

(三)落实资金保障。按照县河长制方案要求,要切实保障河湖河道管理保护、监管经费。在落实河流河道管理保护经费的同时,对重点村级河长要安排适当的经费补助。拓宽河道河流管理保护资金筹措渠道,形成公共财政投入、社会融资、贴息贷款等多元投资格局,推进政府购买服务。

(四)严格激励问责考核。建立健全河长制绩效考核评价体系,明确考核目标,严格考核程序,考核要采用定期考核、日常抽查和社会监督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考核结果作为地方党政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的重要依据。对工作成绩突出、成效明显的给予表扬奖励;对因工作不力、履职缺位等原因,导致河流河道环境遭到严重破坏、水质受到严重污染或未完成工作目标而造成重大影响的,依法依规追究责任单位和责任人的责任,。

湖水生态修复方案篇8

[关键词]阻隔影响 回游通道 鱼道设计

中图分类号:O346.2+3 文献标识码:O 文章编号:1009914X(2013)34006802

1、引 言

湘江流域是长江中游的重要支流之一,是洞庭湖水系最大河流,分布有鱼类155种(亚种),鱼类资源丰富。湘江下游是长江水系除干流之外最大的四大家鱼产卵场,分布有5处部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其对洞庭湖四大家鱼资源的补充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湘江干流规划的8个梯级当中潇湘、浯溪、湘祁、近尾洲、大源渡、株洲均已建成,长沙、土谷塘枢纽正在建设。8座梯级均为径流式大坝,水头多在10m左右,是非常理想的进行梯级过鱼设施建设的流域。

湘江土谷塘航电枢纽工程是湘江干流航道发展规划8个梯级自上而下的第5个梯级,水库正常蓄水位58.0m,相应库容1.97亿m3,船闸设计通航船舶吨级1000t,电站装机90MW。

2、工程建设对鱼类的影响及减缓措施

2.1 工程建设对鱼类的阻隔影响

土谷塘航电枢纽建成运营后,洪水期流量大于7000m3/s畅泄,大坝上下游水位差约0.1m,流速达到自然状态,一方面,可缓解大坝对鱼类可上溯、下行的阻隔效应。另一方面,泄洪期,大坝以上四大家鱼等产漂流性卵鱼类产卵场,如近尾洲库尾的大堡产卵场、土谷塘库尾柏坊产卵场和土谷塘库中松江产卵场等能够部分、甚至完全能够满足其产卵的水文水力学条件,具备漂流孵化所需的流程,仍具有一定的有效性。

湘江对江湖洄游性的“四大家鱼”来说是完成生活史的重要生境,洞庭湖“四大家鱼”能否上溯到湘江生殖洄游,以及繁殖的种苗能否顺利下行到洞庭湖育肥直接影响洞庭湖“四大家鱼”的资源量。由于土谷塘下游已建大源渡、株洲梯级和在建长沙枢纽的阻隔作用,将影响“四大家鱼”从洞庭湖到湘江的越冬洄游和上溯生殖洄游,多级大坝阻隔直接影响土谷塘库区产卵场的亲鱼群体补充,土谷塘枢纽建成后,在大多数时段,将进一步加剧梯级的阻隔影响,对江湖洄游性鱼类亲鱼上溯阻隔效应更加明显,导致洞庭湖鱼类中以四大家鱼为主的、需在河流中产卵繁殖鱼类资源的下降。

2.2 鱼类影响减缓措施

为了便于管理和有效实施,统筹湘江公司的三个枢纽统一建一个鱼类增殖放流站,近期重点放流对象主要是草鱼、青鱼、鲢、鳙、长春鳊、黄尾鲴等经济鱼类。根据湘江流域特点和航电枢纽工程水工建筑物布置要求,综合考虑工程特性和鱼类的生态习性,在土谷塘以下梯级修建鱼道恢复回游通道。

此外,四大家鱼产卵繁殖季节湘江中下游各电站实行统一调度。每年的4月底到6月底家鱼繁殖季节,对从近尾洲、土谷塘、大源渡、株洲航电枢纽、到长沙综合枢纽的大坝实行统一调度,统一开闸下泄,基本恢复湘江自然状态,修复衡阳江段的“四大家鱼”产卵场,为家鱼的产卵繁殖和鱼苗孵化创造环境条件,同时还可提高水体自净功能。

3、过鱼措施施规划设计

3.1 过鱼对象和过鱼季节

依据鱼类资源的调查和早期资源的监测,湘江衡阳市以上江段分布有“四大家鱼”等江湖洄游性鱼类的产卵场,确定本工程过鱼对象为草鱼、青鱼、鲢鱼、鳙鱼、长春鳊、银鲴、黄尾鲴、细鳞鲴、翘嘴、蒙古等,兼顾其它鱼类。过鱼季节为11月至次年7月。

3.2 鱼道和仿自然通道比选

根据相关文献和工程经验,结合土谷塘航电枢纽工程和环境特点,本工程为低水头工程,应优先采用鱼道和仿自然通道等主动洄游类过鱼设施。本工程泄水建筑物包括河床内17孔泄水闸和左岸电站,因此,工程对于吸引鱼类而言,左岸是比较有利的集鱼场所,因此,过鱼设施布置在工程左岸,本文对电站左岸鱼道方案、电站和泄水闸之间鱼道方案和左岸仿自然通道方案进行了比选。

方案1:电站左岸布置鱼道,进口位于电站尾水下方,以电站发电尾水起到诱鱼作用,鱼道在坝下转折一次穿过坝体到达上游,再汇入上游河道。

方案2:电站和泄水闸之间布置鱼道,进口位于电站尾水下方,在坝下转折一次穿过泄水闸到达上游,直接进入河道中央。

方案3:电站左岸布置仿自然通道,在岸上挖掘类似自然河流的小溪,溪流底部铺设各种大小的砾石以增加摩阻或形成局部跌水起到消能和减缓流速的目的。进口位于电站尾水下方,以电站发电尾水起到诱鱼作用,鱼道在坝下转折一次穿过坝体到达上游,再汇入上游河道。仿自然通道一般较宽3m~10m,深1~2m,根据本工程的水头差,仿自然通道长度约为1000m。

方案比选结果如表1。综合比选确定采用电站左岸布置鱼道的方案。

3.3 鱼道布置

电站的发电尾水是坝下的经常性水流,鱼类常被尾水诱集在厂房尾水前沿和两侧,将鱼道进口布置在电站尾水下方,以电站发电尾水起到诱鱼作用。

集鱼系统布置在厂房尾水出口,主要由补水管路及闸门、补水消能槽及集鱼槽组成,尾水闸墩支承集鱼槽和补水消能槽。集鱼槽底高程49.0m。

主进鱼口与集鱼槽会合池布置在尾水渠左边墙外侧,会合池底高程49.0m,进鱼道穿过左边墙沿下游防洪墙布置,与高程50.5m 和52.0m进鱼口相接。

鱼道始从进鱼道沿尾水渠左边墙内侧向下游上溯20个鱼道池室后,垂直转折向上游上溯20个鱼道池室,再折回下游往返各20个鱼道池室,每10个鱼道池室和垂直转折室设为休息池。鱼道每往返一次鱼道底高程抬高2.0m,即鱼道底高程由49.0m抬高到50.5m再至52.0m,在高程50.5m和52.0m转折休息池分别设置进鱼口与进鱼道相通,进鱼口由闸门控制,根据下游水深开启和关闭,形成3个不同高程的进鱼口,以适应下游水位的变幅。

鱼道在高程52.0m后沿下游防洪墙外侧进入门机挡土墙,鱼道布置在挡土墙体内向上游穿过挡水坝体到达上游高程59.0m平台,鱼道沿平台向上穿过拦污排锚墩后进入上游河道,鱼道出口高程为55.5m。

鱼道全长728.5m,其中池室195个,休息室等平底段20个。鱼道底坡在进鱼口高程52.0m前段底坡为1/80,后段底坡为1/100。

3.4 结构设计

3.4.1 鱼道参数拟定

1)鱼道池室结构

根据土谷塘航电枢纽过鱼对象,个体长度小于1m,参照国内为鱼道设计经验,拟定鱼道宽度2.5m,池室长度3.0m,池室深度2.5m,竖缝宽度取50cm。休息池无底坡,其长度为池室的2倍,取6.0m。

2)池间落差及流量

根据国内相关科研单位对四大家鱼克流能力的测试试验,四大家鱼的喜爱流速在0.3m/s-0.5m/s之间,除去试验鱼体力原因,极限流速在1.0m/s以上。由此拟定鱼道竖缝流速0.8 m/s -1.0m/s,鱼道内平均流速0.3m/s-0.5m/s。计算得到池间落差0.5m,设计流量1m3/s。

3)鱼道底坡

根据本工程鱼道总体布置,鱼道进口高程49.0m,出口高程55.5m,高差7.5m,鱼道前段为形成三个进鱼口,池室全长240m,高差3.0m,底坡1/80。后段池室长345m,高差3.5m,坡度约为1/100。

3.5 模型试验

采用正态1:25整体物理模型,试验重点研究了鱼道内沿程水位、比降、流速等水力要素变化,以及主、辅进鱼口水流条件等。试验表明设计方案各种条件下,鱼道过流量约为1.0m3/s,鱼道竖缝、鱼池、休息池及出口水流条件均满足鱼类洄游要求。但鱼道主进口附近流速大于鱼类极限流速,洄游鱼类较难进入,为此,通过试验提出了优化方案,采取延长主进鱼口与电站之间分隔墙长度及抬高电站下游左岸附近(主进口下游)疏挖区高程两项措施,使得主进口及下游附近河段产生明显的近岸缓流区,使流速满足鱼类洄游要求。

4、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土谷塘航电枢纽库区是湘江“四大家鱼”主要产卵场,11月至次年3月为“四大家鱼”越冬洄游和生殖洄游期,4~7月为家鱼的产卵繁殖季节,土谷塘枢纽的建成后,将进一步加剧梯级的阻隔影响。

经多方案比选,土谷塘航电枢纽过鱼采用电站左岸布置鱼道的方案,鱼道进口设在电站左岸紧靠厂房处,出口设置在明渠上游浮式拦污排处。主要过鱼对象为四大家鱼以及长春鳊、银鲴、黄尾鲴、细鳞鲴、翘嘴等。单侧竖缝式鱼道全长728.5m,其中池室195个,休息室等平底段20个。鱼道底坡在进鱼口高程52.0m前段底坡为1/80,后段底坡为1/100。通过土谷塘航电枢纽鱼道水力学物理模型试验,提出了改善下游鱼道进口水流流态的工程优化方案。

4.2 建议

1)开展湘江流域鱼类洄游通道恢复相关研究

过鱼设施是为鱼类过坝修建的工程技术措施,需要满足鱼类行为习性和生理机能的基本需求。因此过鱼设施的设计、建设和运行涉及鱼类生态学、鱼类行为学、水力学、水工学等多个学科,需要加强多学科间的合作研究。同时加强过鱼效果的监测与评价,不断改进和完善过鱼设施的设计,达到更加理想的过鱼效果。

2)开展流域梯级联合生态调度及研究

在流域鱼类洄游通道恢复、鱼类可成功上溯后,适时开展流域梯级联合生态调度,为四大家鱼等鱼类的繁殖制造适宜的水文条件,达到鱼类洄游通道恢复、鱼类成功上溯繁殖的理想效果。

参考文献

[1] 甘茂辉,贺柏武,湘江土谷塘航电枢纽工程过鱼设施研究[J],湖南交通科技,2010年03期

[2] 水利部中国科学院水工程生态研究所,湘江土谷塘航电枢纽工程水生生态环境影响评价专题报告(2011年)

[3] 湖南交通规划勘察设计院,湖南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总院,土谷塘航电枢纽工程初步设计报告(2012年)

作者简介

上一篇:乡镇科协年度工作总结范文 下一篇:残联工作的重要性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