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保意识的意义范文

时间:2024-02-01 10:23:38

环保意识的意义

环保意识的意义篇1

关键词:新农村;环境生态意识;农民

面对资源日益短缺、环境污染加重的趋势,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路径。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探究农民的环境生态意识水平并找到能够提高农民环境生态责任感的措施,对于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有着一定的参考价值。

1培养农民环境生态意识是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前提基础

党的十以来,以总书记为领导的党中央从战略与全局的高度,针对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一系列新论断和新要求,“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早在十六届五中全会的《“十一五”规划纲要建议》中就曾提出了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在即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今天,更要重视对农民环境生态意识的培养,优化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在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同时推进中国梦的伟大复兴。马克思和恩格斯在考察资本主义工业化早期生态问题的基础上,吸收借鉴了前人的研究成果,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生态文明观。他们认为,自然界是人生存发展的物质条件,“是人的无机的身体”,“不以伟大的自然规律为依据的人类计划,只会带来灾难”。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文明观指出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必要性,这一理论对当前增强农民的环境生态意识,投身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实践,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2当前农民环境生态意识的现状

通过分析浙江省宁波市部分农村的实地调查结果和研究政府工作报告,得出在当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进程中,农民的环境生态意识状况既有可喜的一面,也有令人堪忧之处。

2.1现状

总体来讲,农民的环境生态意识较20世纪相比有了明显提升。部分乡镇依靠自身地理区位的优势积极发展旅游业,非常重视对环境的保护;由于现代大众传媒的发展与普及,农村也能够借助电视和网络等平台,积极响应中央关于保护“绿水青山”的号召,大大提升了农民的环境生态保护意识;此外,一些发家致富人士返乡投资建设新农村的举动,也会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农村民众的环境生态意识。在看到农民环境生态意识进步的同时也应关注到,农村当中还存在一些问题:首先,农民环保意识缺失,对环境的重视程度不高,不知道如何尽己所能为保护环境做贡献,更不知是何种行为导致了环境恶化。其次,自身责任感不强,仍大量使用化肥农药,大多数农民仅仅把目光放在了如何提高生活水平,获得更高收入方面,虽然意识到环境已遭到破坏,但却没有形成“从自身做起,保护环境”的意识。再次,大量污染性企业转移到乡村,废水废气的排放以及对资源不计后果的过度开采,也加剧了农村生态环境的恶化。最后,基础设施不完善,没有建立统一的垃圾分类处理厂来处理农村日益增多的垃圾,导致垃圾乱堆乱放。

2.2原因分析

针对以上问题,分析得出几点原因:第一,农民的文化水平相对较低,而基层政府的环保宣传教育工作又开展不到位。在农村并没有营造出一种保护环境的社会氛围,部分农民甚至对环保问题充耳不闻。第二,受传统思想的影响严重,仍采用粗放型农业生产方式。自古以来都强调以农为本,导致农民为了增加收入,想尽办法增加产值而无视对环境造成的破坏,没有“保护环境,造福子孙后代”的远见卓识。第三,基层政府对环境保护的重视力度不够,大量高污染型工厂企业为了躲避城镇严重的税收和租赁费,把厂房建到了农村,而农村的环境监管力度不强,直接导致企业不必担心因破坏环境而遭受到处罚,所以更加肆无忌惮。第四,由于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环保意识并没有因农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而有所提高,在农村还缺乏建立系统的保护环境的措施。

3加强对农民环境生态意识的培育

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体,其环境生态意识状况直接影响着农村的生态环境治理工作。为了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一目标,必须重视加强对农民环境生态意识的培育工作,使得农民将生态文明理念内化于心并外化于行。

3.1加快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

农业生产活动是农民生活的主要方面,“新农村治理必定要建立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之上,并且受经济条件的制约”。因此,要先从农业着手,改变农民不良的生产、生活方式,发展生态型经济,推广农业机械化,这对于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培养农民的环境生态意识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如通过提倡发展生物、工程、耕作栽培措施等技术,让农民自觉改变耕作习惯;采用农业与旅游业发展并进的方式,发展农家乐等第三产业;利用网络途径,发展本地特色产品,让农村获得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双重实惠。

3.2加强宣传教育力度

虽然大众传媒在农村已经相当普遍,但并没有充分发挥其有效性。在今后的发展方向上,可以利用广播、电视、网络、广告牌、报纸等宣传阵地,传递国家有关环境与资源保护的方针和举措,在潜移默化中提升个人素养,使每个人都形成“主人翁意识”,从自己做起,提倡生态型生产生活方式。发挥村委组织的作用,向农民发放有关环境保护的小册子,培养农民“从自身做起”的责任感;在重视正面教育的同时,也要利用反面教育的作用,通过广播和组织会议等形式,以身边的消极案例作为警醒,使农民因畏惧破坏环境所带来的惩罚而自觉保护生态环境;通过设立宣传栏等途径,也可营造良好的保护环境生态意识的氛围。

3.3完善农村制度环境

加强农村生态环境保护体系的建设。在完善农村基础设施的同时,也要为保护环境提供制度保障。基层政府要把环保当作一种任务并贯彻实施,把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纳入到政府绩效考核当中;健全部分地区环保部门的监管机制,杜绝不作为、执法积极性低等问题;完善农村生态环境评价制度建设,推动农村管理的民主化和决策的科学化。3.4控制农村污染状况现阶段,由于城镇经济的迅速发展,对环境质量愈加重视,因此对企业的要求和限制也越来越多,导致大量企业把工厂转移到了农村,这些乡镇企业不合理的生产结构、方式,也进一步导致了农村的生态环境恶化。为了改善这一状况,必须加强对乡镇企业的集中管理和控制,提倡工业废物和废水的回收再利用,减轻农村生态环境的压力,从而为培育农民养成良好的环境生态意识做示范。

4参考文献

[1]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2]黄正泉.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与路径[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0):56-59.

[3]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环保意识的意义篇2

关键词:初中化学 化学教学 环保意识 培养

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环保应成为每一个人的责任和义务,就象父母有养育孩子的责任和义务,孩子有赡养父母的责任和义务,每个人在社会中的角色不同,承担责任和义务的范围不同,但分量和目的是相同的,都应当把这份责任和义务渗透在自己的思想和行动中。作为一名初中化学老师,在自己的教学中应当怎样承担这份责任和义务呢?

在新版的化学教材中,有两条线贯串全册教材:一是与日常生活相联系,二是始终渗透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在工业发展带给人类物质文明的同时,能源结构的变化,化学工业的发展,工业废水、废渣、废气的排放,化肥、农药的利用又污染了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不断地危害人类的健康,阻碍了工农业及科技的发展。人类要生存,就必须保护好自然环境,所以保护环境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在化学教学中应采取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在传授化学知识的同时,有意识地联系环境保护的知识,重点介绍大气水体的污染及其防治措施,这样也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增强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

下面就新教材学生的环保意识培养谈谈自己的一点看法。

1.结合教材内容进行环保教育,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中学化学教材中,涉及环保知识的内容不少,怎样才能把这些内容的教学与环境保护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就应做到适时,适当。在教学进程中,当讲到涉及环保知识的内容,如:氧气、二氧化硫、氮的氧化物、金属的冶炼、煤、石油等内容时,就应及时向学生进行环保教育,教学中强调环境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使学生明白,为了不让环境污染威胁人类自身的生存,就一定要保护环境。在教学中可适当补充一些内容,介绍一些实例来加深印象,拓宽视野。如在进行初中化学CO性质教学时,教师要向学生介绍CO是大气污染物之一,它可以与人体内的血红蛋白结合,重者使人死亡。矿物质的燃烧,硫酸厂、硝酸厂的废气,发电厂的“黄龙”等是重要的污染源。氮氧化合物对人体有刺激作用,其毒性为CO的五倍,NO结合血红蛋白的能力强于CO;氟里昂(CCL2F2)排入大气后可破坏臭氧层。目前臭氧层已经出现了空洞,减弱了臭氧层对阳光中紫外线的阻挡作用,使人类患皮肤癌的可能性增加。在讲二氧化碳是引起温室效应的主要气体之后,联系近来倡导的“低碳生活”,一方面解释“低碳生活”的含义,告诉学生“低碳生活”并不难,只要平时多留心、多动手就能实现。比如电脑、电视不用后,随手切断电源,将白炽灯换成节能灯,少开一点空调可节省用电,这就属于“低碳生活”的范畴。中学化学教材中涉及环境教育的内容很多,教师要尽量因地制宜地联系实际,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2.结合化学实验进行环保教育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在化学实验教学中,也应重视环保教育,意在培养学生保护环境“从我做起”以促使学生知、情、意、行统一协调发展。化学实验,特别是象制备硫化氢,二氧化硫,氯气等气体,做铜与硝酸,浓硫酸的反应实验等,往往毒化教室、实验室的空气,直接影响师生健康。我们则可将制备过程中多余的气体或反应过程中产生的有毒气体,通过导管再经一个倒挂漏斗,进入相应的吸收液(如多余的Cl2通入碱液吸收)。将有害气体尽可能作化学处理,以消除或减少有害气体的排放。在进行化学实验,不断改进化学实验(如用实验方法鉴别浓HNO3,稀HNO3时,铜片改用铜丝,不需反应时,只要抽出铜丝,反应即停止),尽可能采用微型化学实验(如在进行氯离子的检验,碘升华实验时),这样不仅节约了药品,同时减少废液,废渣,和有害气体的产生;实验后的废液,废渣尽可能回收利用(如银镜反应的废液的回收利用);若不能回收利用的,则应倒在规定的地方,以便清理。在实验过程中,注重环保问题,不仅可以大大减少环境污染,而且能使学生经常地受到直观的环境保护的教育:

3.在课外活动中进行环保教育

课堂教学固然是进行环保教育的重要一环。但课外活动形式多种多样,丰富多彩,所以还应在课外活动中进行环保教育。可以组织学生通过参观考察和社会调查(如参观造纸厂、水泥厂、化工厂,调查周边的水环境等),使学生了解周围环境污染原因及对策,在进行环境保护教育的同时,也增强和提高了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还可出专栏,办展览和小报,聘请环保部门的专家来校作讲座等多种形式、多种途径扩大环保教育的影响,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通过以上活动,使学生进一步了解环境与发展的关系,认识到环境保护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进一步了解国家和地方的环保法规和政策,认识到破坏环境是一种不道德行为,是一种违法行为。

环境保护问题是人类面临的三大问题(人口、能源、环境)之一,因为环境是跟人类生活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地球环境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人类能不能继续生存下去的问题。环境意识已成为当代人类文化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并成为衡量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乃至一个人的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准。随着工农业生产的发展,化学污染物对环境,对人类健康,社会发展的危害,越来越受到全社会的普遍关注,保护人类的生存环境已成为人们的共同呼声。新教材渗透大量的环保知识,为此,寓环境保护教育于化学教学之中是每一位化学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环保意识的意义篇3

关键词:自然环境;环保;化学教育;责任

雾霾作为一种新的非自然天气出现在人们的视野,自然环境给人类又一次敲响了警钟,环保意识的增强迫在眉睫。《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指出:环境污染问题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严重影响了经济可持续发展。保护环境和资源是人类生存和实施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重要战略,是全人类共同的任务。化学和环保教育密切相关,许多污染物的成分、特性、形成过程,对人类生产、生活和环境的危害,以及如何防治等都与化学有密切联系。所以,在化学教育过程中向学生传递环保意识尤为重要。教师在化学教学中应充分利用化学学科的优势,使学生对人类和环境的关系有一个正确认识,增强学生环保意识和关心自然环境以及关心社会的情感。正是由于这种特殊性,在化学教学中传递环保意识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如何充分利用化学教学各环节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一、在化学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教材形成环保意识

化学教材中,化学知识与环保密不可分,如何把这些内容与环保意识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并做到适时、适当,是个难题。在讲相关联内容时,首先讲清该知识点,然后及时将环保意识教育加进去。在选择内容时,化学教材的内容要与所传递的环保意识要紧密结合,否则就会流于形式。如通过《硫、硫酸》一章的学习,让学生了解二氧化硫的产生、转化、危害以及酸雨、硫酸盐颗粒物的形成过程及危害;在氮族元素学习时,抓住一氧化氮、二氧化氮的产生与危害;就钢铁的生产,结合教材讲废气、废水、废渣的排放、危害。利用这些知识点旨在形成学生环保意识,不宜过多阐述,话多生厌,这些知识点对学生来说是现阶段他们最关心的,他们对未知知识充满渴求。所以,在化学课堂教学中,要把握适时适度的原则。

在化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可以拓宽学生知识面的方式传递更多环保知识,比如让学生了解植物、绿化在环保过程所起的不可替代的作用。绝大多数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有害气体,释放氧气,起到净化空气的效果。例如吊兰能吸收氮氧化物和甲醛气体等,在新房放置吊兰能减少新房装修对人体的污染;月季、玫瑰、丁香能吸收二氧化硫,使得居室内空气清新,同时伴有淡淡的花香;多数仙人掌和多肉植物都能有效地减少电脑等电器的电磁辐射。这些拓展的知识点在课本没有出现,在学生环保意识教育中能起到出奇制胜的效果。因为当学生接受了这些知识,会马上实践,也很容易实现。理论本身就是为实践服务的,只有学以致用,形成的环保意识才更加强烈。

二、利用化学实验增强环保意识

当前,要重视化学实验。通过化学实验,可以增强学生的实践经验。通过化学实验,可以进行环保教育,能进一步加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化学实验总是伴随气体、液体或固体产物的生成,其中不可避免地产生一些环境污染物。化学实验室的污染源多,国家提出的居民区大气中的有毒物质有21种,化学实验室里就有14种。例如,氯气制取和性质实验中的余氯、制取溴苯实验过程中逸出有臭味的溴蒸气,硫化氢、二氧化硫等有毒气体直接影响实验人员的身体健康,散失到空气中就造成大气污染。在这些实验中传递环保意识显得非常重要,并且感同身受,从而提高学生接受环保教育的自觉性。在实验中,教育学生要做到:①设法改进实验仪器装置,减少污染物的产生,争取达到无污染的状态。②妥善处理好化学实验的废弃物,力求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实验完毕,废弃物要集中到指定的容器中,能回收的尽量回收,以养成保护环境的良好习惯。③节约试剂,倡导进行微型实验,以达到减少污染的目的。

三、开展多样的活动宣传环保

学校要积极开展各种活动,宣传环保知识,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将环保变成自觉行为。比如“植树节”“环保日”“禁烟日”等到来时,开展各种渗透环保教育的化学专题讲座。例如《森林与环境保护》《吸烟与健康》《温室效应与二氧化碳》《二氧化硫、氮的氧化物与酸雨》《新能源与人类》《绿色化学与绿色食品》《土壤酸碱度测定与土壤污染》《白色污染与废旧塑料的开发利用》等内容,都是环保教育的极好题材。同时,还可以组织学生参加公益活动,像上街宣传废旧电池的危害并收集废旧电池。通过专题讲座,让学生进一步增强环保意识,参加公益活动让学生的环保意识变成自觉行为。

四、结合身边的环境,将保护大自然当做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

随着经济的发展,我们生存环境也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雾霾天气,是近些年出现的非自然天气。所谓的霾,也称灰霾(烟霞),空气中的灰尘、硫酸、硝酸、有机碳氢化合物等粒子也能使大气混浊,视野模糊并导致能见度恶化,如果水平能见度小于10 000米时,将这种非水成物组成的气溶胶系统造成的视程障碍称为霾(Haze)或灰霾(Dust-haze)。针对身边的环境出现的这种现象,结合化学内容,我们可以给学生分析其原因,并指出其危害:霾在吸入人的呼吸道后,对人体有害。霾会影响身体健康、影响心理健康、影响交通安全、影响区域气候。所以,提倡平时出行时,尽量乘坐公交车、地铁等公共交通或骑自行车、走路;看到肆意排放废弃物的现象行使自己的监督权力,向有关部门反映。当这种意识深入学生的头脑中,环保就成为他们的自觉行为,希望每个学生从自身做起,将保护大自然当做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

当然,在化学教学中传递环保意识还有很多途径和方法。其实,很多学科都可以进行环保意识教育。教师要将学科知识与生产生活联系起来,向学生不断传递环保意识,增强他们的环保意识,最终变成一种义不容辞的责任。环保若从小抓起,让人人树立环保意识,并把环保当做自觉行为和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们才能经常看到蓝天白云,才能更好地学习和生活。

参考文献:

环保意识的意义篇4

【关键词】低碳环保小学科学教学环境

小学阶段的学生,对世界充满了好奇,是思维意识逐渐开发和成长的阶段,而科学课程是讲解自然环境的重要启蒙课程,对于小学生有建立良好素质的作用,利用小学科学课程来培养学生的低碳环保意识是最合适不过的。对此教师应当迎合学生的心理,积极地营造低碳环保的教学环境,从而有效地普及科学知识,指导学生健康发展。

一、 营造教学环境的意义

1. 小学科学的定义。小学科学是针对小学生的一项综合教育的学科,涉及小学生德智体美的发展渗透,同时也是教育改革的历史财富。其中不但蕴含着教育的创新理论和观点,同时也包含着课程分析、教学探索等综合意义和共同促进师生的学习和发展。小学科学学科大体的定义,是带领学生熟悉自然,亲近自然,而实质的意义是让学生通过科学学科的教育,逐渐提升综合能力。

2. 小学科学的价值。小学生的思维意识不是很固定,容易出现波动,而小学学科的主要特征是以培养学生科学素质为前提,提高学生的自然观和物质理念,所以小学科学不仅起到科学教育启蒙,成熟学生心智的作用,使其思维更加的坚定和活跃,而且通过基础科学理论的掌握,也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科学的能力,使学生正确地看待周围环境,为以后的知识积累或生活奠定一定的基础。

3. 营造低碳环保教学环境的意义。环境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而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各类工农业的兴起,在促进国家经济发展的同时,二氧化碳以及有毒气体的排放,也给环境造成一定的压力,从而直接循环危害到人类的生存,对此低碳环保也成了我国主要的发展策略,而教育应当从小抓起,所以营造良好的低碳环保的教学环境是非常有必要的。将低碳环保的概念意识与科学意识完全融合,利用科学技术的发展带动教育和环境保护的发展,从而更好地营造生活环境。

二、 建立低碳环保教学环境的对策

1. 引导学生发现低碳环保的意义和方法。首先教师应当将人与自然的联系,以及科学课本的内容进行讲解,使学生意识到环境保护与我们日常的生活方式有很大的关系,并制订一系列的授课计划,在实施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将课内教学改为室外教学,这样有利用学生动手实践,从而使学生的低碳环保意识更加强烈。

例如,教师在进行室外授课时,应当不断地激励学生积极参加集体活动。首先将低碳环保的概念传递给学生,以发现低碳环保为任务下发给学生,然后让同学们展开自由活动,自行或以小组的形式完成任务,最后的课程是师生共同总结的时间。此时很多的学生发现低碳就是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减少开车也可以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还有很多的小学生,会将操场或室外的垃圾清理干净,利用力所能及的事情,来感染身边更多的同学,这也是环境保护最直接、最有效果的方式。

2. 利用网络资源进行授课。低碳环保涉及的范围非常广泛,教师利用口述的教学方式,将小学科学与低碳环保的定义进行结合,来加深学生的意识是远远不够的。又因为现代化的社会环境复杂,讲述的范围不够开阔,对此教师可以利用时展的优势,利用新形势下的先进设备进行授课,不仅可以轻松地营造低碳环保的教学环境,同时授课的效果也事半功倍。

例如,教师可以利用教师信息共享资源,以及网络优势,自己制作视频的形式,在课堂上进行展示;教师可以将二氧化碳的由来、积累对环境的破坏以及各种污染源对地球的压力等,以动画的形式进行制作。利用多媒体进行授课,舒缓的背景音乐、动画人物以及鲜艳的色彩,都可以充分地抓住学生的视线和关注度。教师的动画视频中,将地球比喻成大地的母亲,环境破坏使得地球母亲的形象和身体逐渐衰落,不禁勾起了学生的气愤和保护地球母亲的心理,此时教师讲述生活中一些力所能及保护环境的生活方式,学生会记得很牢,从而更好地影响身边人。教师也可以给学生合理地推荐一系列的科普书籍,结合学生善于观察环境的性格,使小学科学教学发挥最大的价值。

3. 利用科学实验加深学生低碳环保的意识。针对课堂讲解,学生掌握低碳环保的意识可能不是很深刻,而利用动手实验操作不仅会加深学生的环保意识,而且学生会通过科学体验了解科学和生活的关系,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并且动手操作更是提升了学生的动手能力、思维逻辑能力、观察能力、小组合作能力以及情感和生活习惯的培养。

环保意识的意义篇5

关键词:生物教学;环保意识;培养

引言

在初中生物学教学中,教师希望学生乐于探索生命的秘密,学会实事求是,学会精神和创新。教师希望学生热爱自然,珍惜生命,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提高对环境保护的认识,从而促进良好的环境,培养学生的发芽感,展现当前严重的环境危机,利用理论知识,提出解决办法,重视实际环境保护做法等。

1、生物教学中的语言特点

(1)科学性;科学性,这是教学中使用语言的主要特点。科学的语言科学基本上意味着课堂上的语言必须规范、准确和完整。2)严谨性;教学语言的严谨性是建立在科学基础上的,即在具体教科书中解释概念、生物法,对生物现象的描述不仅应当准确,而且更重要的是,应当严格和适当。3))生动性和趣味性;课堂上语言的亮度意味着教科书中更加抽象的概念更加明确,更能理解复杂的理论。生物课堂中语言的亮度必须使学生能够看到、熟悉、接受和掌握语言的抽象、复杂的内容,确保语言的科学严谨性。课堂上语言的亮度可以使课堂活动生动有趣,使学生能够在快乐的环境中轻松学习。4)情感性;在新课改背景下的生物课程的教学,不能仅限于学生学习课本,更重要的是,学习生物科目,以教育学生的思想,灌输爱心,使他们的情绪在生物课上升华,使学生了解生活的美好,更加爱护生活,感谢自然,然后给他们一个纯粹的精神世界。这就要求我们的老师把课堂教学知识结合起来,以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能够产生情感上的反应,从而更好地服务于课堂教学。

2、展示目前严峻的环境资源危机

初中生物学的许多章节提到了当今社会的不同环境状况,教师在教学中可以有针对性地解释环境状况和自然状况,有意识地培养可持续发展意识和环境保护意识。与高中生物与生物圈第一单元一样,该单元给学生下了生物圈环境、生态系统和其他定义,使他们能够在人的脑海中形成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和平等关系,教育他们了解动物、植物和人在生物圈中的作用,从而使他们认识到人可以与所有生物平等地生活。学生们可以在学习后认识到,人是生物圈中的普通人,不是世界上所有东西的主人。因此,每个人在享受自然资源的同时,都应该感激不已,不能随意浪费宝贵的生物圈资源,或者因为人类的社会发展违背了自然规律。正如中学生物学课上的环境和资源一样,教师必须告诉学生,尽管我国自然资源丰富,但人均比例很低。目前,我国有许多动物和植物即将消失,而且水、土地等资源短缺。因此,学生可以理解保护资源和环境的重要性。教师还可以使学生了解一些相关的国家政策明白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社会之间的协调发展。在初中生物教学中传播这种思想,有助于培养学生日常生活中的环境意识,从而为未来的环境和自然资源保护奠定基础。

3、在初中生物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环保意识的对策研究

3.1进一步加强课堂教学中环保意识的渗透

作为课堂教学的主导者,初中生物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对学生进行有意识的引导,加强环保意识的渗透,让学生更多地关注环境问题,并对环境问题进行思考探究,这样更加有利于学生环保意识的形成。教师在生物课堂教学渗透环保意识的过程中,要明确把握生物课程的核心地位,兼顾环境教育,但这并不意味着可以敷衍了事、只是简单地宣传一些环保知识。教师应对生物教材内容进行深度挖掘,提取其中有利于环境教育的部分,有针对性地设计一些课堂活动,这样既不会影响生物教学的主体性,又能够有效地落实环境教育。

3.2对初中生环保意识教学体系进行完善

面对中考的压力,我国学校必须将教育教学的重心向升学考试倾斜,这是应试教育体制广泛存在的基础。在初中教学中,生物课所占的课时较少,根本不具备将环保意识培养融入学科教学活动中的条件,因此,在制定环保意识培养目标时常常会脱离生物学科目标体系。针对这一问题,我国各个学校应尽快对初中环境意识教学体系进行改进、完善,贯彻“从整体上认识环境”的理念,将环保意识培养渗透到与之相关的自然学科和社会学科中。构建完善的环境教育三维目标体系,以掌握生态环境概念和原理为基础,积极发展环境技能、培养环境情感,并形成价值观。

3.3对教学方式进行改革

目前,我国初中生物对中学生环保意识的培养仍旧停留在书本教学的层次,实践探究性活动很少,这样非常不利于学生积极性的调动。而且,环境是一个综合性较强的问题,单纯地讲授只能使学生产生片面的认知,无法从整体上对环境的内涵进行准确的把握。因此,现阶段初中生物教师必须在教学方式上作出突破,更多地采用开放的教学方式,为学生提供更多亲身感受环境的机会,树立正确的环境价值观。

3.4引入全新的教学理念

针对环境教育教学理念落后的问题,各个学校应及时根据时展对陈旧的教学理念进行更新,根据新时代初中生的特点,在生物课堂教学中融入更多探索性、实践性活动,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如组织学生进行社区环境调查、开展环境竞赛等。教师应发挥引导者的职责,基于学生的好奇心,充分利用环境这一教育资源,对课堂教学进行延伸,使学生真正发现自然之美,了解生活中存在的真实环境问题,这样更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

结束语

总之,生物学的定义和主要目标都提到了环境意识,表明在初中教育生态意识是保护环境的一项重要任务。作为初中生的科目教师,利用课堂和其他时间教学学生如何保护环境,提高学生的环境意识是我们的责任和义务。

参考文献

[1]孙洪柱.试论初中生物教学中环保意识的培养[J].生物技术世界,2018(02):124.

[2]陈燕东.初中生物教学中环保意识的渗透[J].当代教研论丛,2018(02):32.

[3]周建良.依托初中生物教学,培养学生环保意识[J].学周刊,2018(34):194.

环保意识的意义篇6

关键词:宣传思想工作;生态文明;内容;方法

中图分类号:X0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09)21-0227-02

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四位一体”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态现代化是现代化的一个重要领域,是现代化与自然环境的一种互利耦合,是世界现代化的一种生态转型,因而,生态文明建设与生态现代化建设是完全契合的。建设生态文明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但使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更具有长远意义。宣传思想政治工作是中国共产党的一贯优势,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拟就生态文明建设中宣传思想工作的内容和方法作粗浅探讨。

一、生态宣传思想工作的基本内容

1.生态意识教育。生态意识的强弱,直接决定了公众生态行为的积极与否。进行生态意识教育的目的是使人明确人是自然界这个系统中的一员,应当建立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生态意识教育应该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

首先,忧患意识。在当前,环境、资源、人口等生态问题日益严峻的形势下,生态意识教育最基础部分就是帮助人们真正了解生态环境问题的严重性,使公众树立忧患意识和生态危机意识。要使公众认识到,如果不坚持科学发展观而继续过度的开发利用资源,任凭人口的膨胀和环境的恶化,其后果将威胁我们自身的生存和发展。生态的忧患意识有助于确立人与自然协调共存的生态观,激发公众的生态文明建设的责任心。其次,主体意识。目前中国公众环保意识和行为总体上都不尽人意,主要是公众生态文明建设的主体意识不强的反映,生态文明建设的“搭便车”心理大有存在。生态教育的主体意识就是要让公众明确,保护自然就是保护人类自己。每一个公民都应当为生态文明建设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以我们的行动和智慧创造生态文明建设的美好未来。最后,生态审美。生态文明是人类遵循真、善、美相统一准则而从事社会实践的产物,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凝聚和体现。生态审美正是对自我生命与和谐状态以及普遍的生命关联和交融的感情和体认[1]。公众不仅应具有生态的科学知识还应有高尚的生态审美情趣,这不仅能唤起公众热爱自然、生态的丰富情感,还可以使生态文明教育提升到更高的层次。

2.生态道德教育。“生态道德是一切环境素质的第一素质。”[2]公民生态道德意识的薄弱和缺失是生态问题产生的一个深层次根源。生态文明的道德内容应当包括生态善恶、生态良心、生态正义和生态义务四个方面。

首先,生态善恶。其衡量的标准是以人的行为是否与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的要求相一致。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行为是为善,反之则为恶。树立生态善恶的道德观,让人们清楚生态行为中的是与非、荣与耻,才能使生态保护成为公众的自觉行为。其次,生态良心。生态良心是指深入心灵的生态责任感与道德“自省”融合在一起的热爱自然、保护自然的崇高道德情感。生态良心将使人们自觉遵守生态道德的公平性原则(包括代内平等、代际平等和公平分配有限资源等)、持续性原则和整体利益原则,培养人们的前瞻意识和自省意识,引导科学发展观在内心的确立和形成。再次,生态正义。生态正义是人们在生态良心的基础上形成的并体现为监督和评价他人的生态行为的自觉。具有生态正义的人会制止和约束那些在生产和生活中的损人利己、祸及后代的破坏生态的不道德行为。这有利于全体公众的经济行为和个人生活都规范到生态文明建设的共同理想目标之中。最后,生态义务。生态义务就是自觉践行生态道德规范的责任感。生态文明建设是全体人民的共同事业,需要公众的积极参与,要求每个公民自觉履行应尽的义务。树立生态义务的道德观,使人们关心自然、社会和他人,自觉负起保护资源和环境的责任,努力使生态道德转化为自身的自觉实践,使其成为推动生态道德建设的重要精神力量。

3.生态法治教育。宣传思想工作加强生态法治教育,提高人们的生态法律意识,促进有利于保证和促进生态的法律法规的功能发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

首先是生态法治意识的教育。学法才能懂法,知法才能守法。加强生态法律和法规的普及教育,提高公众的生态法律意识,使人人懂法、守法、护法。这有利于规范人们生产和生活的生态行为,也有利于打击各种破坏生态环境的违法犯罪行为,杜绝各种破坏生态的现象。再者是生态维权教育。生态文明的事业本质上是公众的事业。这在生态的法律法规体现为承认和支持公众的环保方面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等权利。如中国《环境保护法》第6条规定,“一切单位和个人都有保护环境的义务,并有权对污染和破坏环境的单位和个人进行检举和控告。”提高公众的生态维权意识有助于促进公众参与生态的立法和执法。

二、生态宣传思想工作的基本方法

1.贴近。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三贴近”原则是提高宣传思想工作针对性和实效性的原则。在生态文明教育中仍然具有极重要的意义。

首先,贴近大众的实际。环保没有局外人,但不同的群众的教育重点却有明显的差异。基层政府官员侧重于转变单纯追求GDP的政绩观,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观。青年学生由于可塑性强和社会建设的特殊地位以及教育系统可覆盖和深入强,因此成为生态文明教育的最为关键的重点对象。青年学生的生态文明教育应是全面的教育,使青年学生成为具有生态意识的认知,养成生态道德习惯,履行生态法治权利和义务的生态文明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普通大众应以培育绿色、健康、向上的生产、生活方式为主要内容,不断加强和提高公众支持和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其次,贴近大众的利益。根据中国环境意识项目调查分析,目前中国公众环境保护意识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功利倾向。公众的具有功利性环保意识有其一定的合理性,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为我们进行生态教育的有效角度。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可以从生态保护对经济发展的促进和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的角度加以诠释。这样可以去除人民对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相对的观念,从而在生态意识上首先确立经济发展,生活改善与生态保护的良性循环的观念[3]。

最后,贴近大众的日常生活。生态文明建设涉及人们的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密切地围绕着人们的日常生活。生态问题很大多数产生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生态保护也极大多数体现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生态文明的宣传思想工作应结合公众日常生活,在宣传环境问题给人民生活造成不良后果的同时,还要宣传这一生态问题产生的客观原因,提高人们对生态问题的认知的科学性。

2.互动。进行生态文明的宣传思想工作的目的就是在全社会牢固树立生态文明的观念,提高公众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参与。互动就是要调动全社会的积极主动参与生态保护的意识和热情。

首先,多元主体互动参与。生态文明教育应完善政府引导,多部门合作、全社会参与的宣传格局。政府的环保、宣传、教育部,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社会团体,志愿者组织、绿色非政府组织等民间组织都应该密切配合,充分发挥各自的职能和优势,共同推进生态保护的宣传和教育。宣传教育的多元主体互动参与能够有效提高生态文明教育的效果。

其次,公众互动参与的宣传方式。改变以往公众处于被动的宣传教育方式,通过一系列创新和安排,如加大大众传媒渠道中环保宣教活动的参与式比例,让公众主动参与生态保护的宣传教育活动。这样人们可以更多地掌握生态知识,更彻底的理解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更明确自己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权力和义务,同时也增加了公众响应生态文明教育的热情,从而扩大了生态文明建设的群众基础,也提高了公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统筹。统筹是为了协调。宣传思想工作的生态文明教育要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多方面的利益和效益关系,建立协调有效的教育机制,着力推进生态保护的宣传和教育。

首先,统筹局部与整体、当前与长远利益。生态文明建设涉及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环境管理和个人行为的生态合理的转变,会引发利益的重新分配与冲突。政府、企业、社会、环境保护组织、个人等,都面临着冲突与整合。他们就是变革的力量,也是变革的对象;他们要改变别人,也要改变自己。因此,在生态文明教育中应统筹各种利益关系的宣传和教育,充分协调和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营造好生态文明建设的全民合作与民主参与的环境。

其次,统筹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宣传思想工作的宣教,离不开一定的人力、物力、财力投入。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效益是实现社会效益的重要经济支持与保障,因此不能不考虑经济效益。但环境保护不仅是生态理智,而且也是经济理智的要求。同时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人是我们任何活动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

最后,建立和统筹生态宣传教育的各种机制。生态文明的教育是一项系统的、长期的工程,为了提高教育效果,确保教育目标的实现,应该建立宣传教育的长效机制。要切实加强对生态宣传教育工作的领导,把生态宣传教育的目标任务纳入全国宣传教育的总体规划,建立健全适应生态宣传教育发展要求的协调联动机制,统一规划、指导、协调宣传教育工作的开展并适时组织总结、交流;建立健全环境宣传教育工作目标责任制,责任明确,责任到人;制定绩效评估标准和考核办法,创新奖惩机制。同时统筹各机制的协调运转,推进生态宣传教育工作逐步走上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的轨道。

参考文献:

[1]中国环境意识项目办.2007年全国公众环境意识的调查报告[J].世界环境,2008,(2):121.

[2]张耀灿,郑永廷,刘书林,吴潜涛,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120.

环保意识的意义篇7

关键词 公众参与;环保行为;环保知识;环保重要性;性别

中图分类号 X3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2104(2008)06-0030-06

人类正在迈入一个环境世界,每一个视自己为现实主义者的人都将会被迫根据环境保护产生的影响来调整自己的行为(Friedrich Schmidt Bleek,2003)。学术界始终不遗余力地探究着人类环保行为问题,然而,由于其所涉及心理学、社会学、政治学、生态学、行为经济学等诸多交叉学科,对于许多问题的具体解释表现在地域和文化上都不尽一致。随着实证研究和实验研究方法在社会科学领域里的拓展,学者们希望能更有力地解释这种行为的原因,进而找寻更加有效的对策以提升公众环保行为水平。近年来,中国经济在连续保持高速增长的同时也面临着愈来愈严重的环境压力,政府推进型环保制度受到了来自各方的质疑,国内学者们开始呼吁和关注构建参与式环保制度体系。中国政府已经明确提出“全民环保”方针,且在行政管理体制上做出了重大调整;2006年正式《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暂行办法》,明确规定公众参与环评工作的细节内容;2007年关停“五小”、绿色信贷、流域限批、《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等一系列行动,使节能减排真正成为经济发展“硬约束”; 2008年全面“禁塑令”开始实施,这又是重塑公众日常环保习惯行为的一个大胆尝试。但是,关于中国公众参与环保行为的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都尚处起步阶段,缺乏深入的研究。该文运用实证研究法阐释了现阶段我国个体公众环保行为的影响因素,并结合路径分析法进一步探索各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为推进参与式环保制度和提升公众参与环保行为水平提供有效参考。

1 文献综述并提出问题

关于人类环保行为的产生最常见也是被广泛认可的一种解释是态度――行为理论(Ajzen and Fishbein,1980;Madden.et al.,1992)。人类的行为更多的是依赖于结果(consequence)的出现,而不是信息或是建议,尤其是环境问题。当孩子们或是国家被建议考虑未来事项时,这种要求已远远超出了他们现有的认识水平,很少有人会依据这些建议改变自己的行为;但当他们的生活质量真正面临环境问题时,如缺水或是空气污染,行为就会立刻发生改变[1]。这里很重要的一个影响因素是态度,态度变化会导致行为迅速的改变。Bagozzi(1992),Bagozzi,Yi,and Baumgartner(1990)等又对其进行了补充,认为努力(effort)变量是态度与行为之间的调节器。Schultz, P.W.,& Oskamp,S.(1996)在大学生中组织了高难度回收项目和低难度回收项目的实验,学生们的表现截然不同,当行为需要参与者更高程度的努力时,态度会对行为产生强烈的影响;反之,影响比较小[2]。

除了以上源自心理学的分析以外,很多学者又将社会学的因素引入到环保行为分析中,即将环保态度、个人社会背景变量共同作为自变量来考察其对环保行为的影响。Kent Liere和Riley Dunlap(1980)采用年龄、社会等级、居住地、政治倾向和性别作为五个解释变量,考察其与环境关注程度的相关性,发现年轻人比老年人更关注环境质量;社会等级越高,对环境就越关注;城市居民比乡村居民的环境关注程度要高;政治上倾向于自由和较为激进的人要比保守的人关注环境;女性要比男性对环境更为关注[3]。Brent S. Steel(1996)利用1992年美国国家公众环境态度和行为的调查数据,发现个人环境态度的强度与他们的环保行为以及环境问题的政治积极性有关联;妇女比男人更容易大量参与保护环境的行为和政策及建议,性别差异在年长者中表现尤为突出[4]。Hayes,B. C.(2001)分别利用美国、英国、挪威、芬兰、德国、日本的数据,检验了科学知识和环境态度方面的性别差异,发现尽管男女在科学知识方面存在差异,但这几乎对环境态度方面不存在影响,即男女在环境态度方面几乎不存在差异[5]。

也有学者从经济学角度出发,将政策变量引入作为其中一个解释变量,来考察其对行为的影响。David Folz和 Josepb Hazlett(1991)以公众参与率和回收利用率为因变量,对固体废弃物的循环利用效果作了定量研究,发现“政策”因素较“参与”和其他因素而言更有效地影响了地方循环项目的结果,其实施成效主要取决于项目的设计者和管理者[6]。Axel 比较分析了不同国家公众环保行为水平受GDP和GNP的影响[7]。

国内学者关于公众参与环境保护问题的研究起步较晚,实证研究方面的成果更少。尽管有一些关于公众环保意识或是环保态度的问卷调查结果,包括由国家环保总局牵头组织的1998 年全国公众环境意识调查和2006年全国城市公众环境意识调查,但其成果形式也是更易被大众和政府接受的研究报告。由于原始数据库的障碍,很少有学者能够对其作进一步的数据处理,找寻其间的因果关系。张世秋等根据我国6 个中小城市的问卷调查结果,审视了1999年小城市妇女的消费行为,包括环保知晓程度、环境认知水平、环保意识水平和环保消费行为等方面,调查发现她们的环境消费意识水平和环境消费水平都比较低,而家庭环境消费水平较高[8]。Chan(1994)对中国公众绿色消费行为进行了较为细致和长期的实证研究[9]。许晓明从经济学角度对公众参与环保行为进行了理论阐释[10]。他们的研究为本文提供了研究方法的启示。

国内缺乏对中国公众参与环保行为影响因素的定量研究,而国外学者专门针对中国公众环保行为的实证研究也非常少见,这也就为本文的研究提供了契机。为此,笔者专门对中国公众的环保行为进行定量研究,判断并阐释了2006年我国公众环保行为的水平及其影响因素。受制于很多因素难以获得全国数据库信息,本研究在陕西省内采用类似的调查问卷组织了随机抽样调查,一方面可以对其作出时空上的定量判断和比较,另一方面又可着力对公众环保行为的影响因素进行定量分析。

2 研究设计与数据说明

2.1 理论基础与研究假设

人的环保行为受到环境意识和社会背景因素的双重影响。意识是知识的表现方式,它以知识的累积为基础,其形成过程首先是感官必须感觉到某种现象;其次是物种感官把各自意识到的现象转化成为相应的信号;最后这些来自感官的信号进入丘脑系统和网状结构,在那里经过处理后被传达到大脑皮层[11]。人的社会背景通过培养转化为环境意识,从而间接影响到个人的环保行为[12];同时也可直接影响个人的环保行为,虽然微弱但却具有可靠的解释力[13]。正是人的社会背景形成并丰富了人们的环境知识,再经过个体的感官处理之后才可形成某些环境意识,紧接着在意识的指引下才会进一步外化出人的参与行为,包括参与环境保护、参与投票选举、参与公益活动等。诸多的实证研究依此为理论基础,然而结论尚存争议,一是环境意识对环保行为的影响缺乏有力的数据支持;二是社会背景对环保行为的影响存在较大的国别差异,即人群的地域差异表现出不同的环保行为。

本文的研究对象是中国公众(个体)参与环保行为的影响因素。其中,公众是指狭义的个体公众,并非社会群体的公众概念。个体公众的环保行为被分为两个层面,即个人的环保习惯和公共环保行为,前者主要是个人的一些日常环保习惯行为,属于浅层或初级的环保行为;后者主要是个人作为责任公民而履行的社会公共环保行为,属于深层或高级的环保行为。一般而言,个人的环保行为是由环保习惯向公共环保行为演化,即浅层环保行为向深层环保行为逐渐过渡的转化过程,换言之,环保习惯是基础,一定时空条件下才可转化为公共的环保行为。针对这两个层面的环保行为,分别将其作为因变量考察相关因素对其影响的程度。

基于以上文献回顾和研究对象,提出如下假设:

假设1:环保知识与个人的环保习惯存在正相关关系;

假设2:环保意识与个人的环保习惯存在正相关关系;

假设3:社会背景(年龄、性别、受教育程度、收入)与个人环保习惯存在正相关关系;

假设4:环保知识与公共环保行为存在正相关关系;

假设5:环保意识与公共环保行为存在正相关关系;

假设6:社会背景(年龄、性别、受教育程度、收入)与公共环保行为存在正相关关系。

针对以上假设,本文构建的多元线性回归理论模型如下:

INDBeh=c+β1kno+β2sig+β3imo+β4age+β5fem+β6edu+β7rev+ε(1)

PUBBeh=c+β1kno+β2sig+β3imo+β4age+β5fem+β6edu+β7rev+ε(2)

其中,INDBeh和PUBBeh代表个体公众的环保行为,前者表示公众个人的环保习惯,后者表示个人的公共环保行为;kno代表环保知识;sig代表环保意义;imo代表环保重要性;age表示年龄;fem表示性别;edu是受教育程度;rev是收入。ε是随机误差项。

2.2 问卷设计和样本选取

为了方便数据的可比,问卷调查表的设计参考了国家环保总局网站公布的《2006全国城市环保意识调查报告》中的有关内容,调查内容包括:社会背景、环境知识、环保意义、环境重要性、个人的环保习惯、个人的公共环保行为。问卷使用了最便于受访者回答的多项限选式问题,首先在西安市内随机选取了30个受访者做试调查,对问卷表进一步修改,最后基本可以保证受访者在40分钟左右集中回答完关键的问题。实际调查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对陕西省内的城乡居民进行了访谈式调查,具体样本覆盖到行政机关、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环保民间组织和学生、农民等各个社会层面,调查工作于2006年暑期由西北大学经管院大学二年级的本科生20人负责完成。共发放问卷400份,回收有效问卷347份,有效率为86.75%。数据处理采用stata9.0 软件和Lisrel 8.7完成。

3 实证结果与分析

3.1 样本变量的频数分布

由变量分布表可知各个变量均处于正常取值范围内(原始数据的录入经过了3次的校对,录入的准确性较好),未见异常值出现,无须再进行原始数据的调整处理。

3.2 样本关键变量的描述性统计

描述性统计结果如表1示。

变量均值都处于较稳定水平,代表性较强。数据结果说明,环保知识水平的总体得分是6.648 4,换成百分制是83.11;全国平均水平是58.75(全国城市公众环境意识调查报告2006),说明陕西整体的环保知识水平高出全国平均水平24.36分,笔者认为这是与陕西长期的文化积淀密切相关的。环保意义的平均得分是3.712 2,换成百分制是74.244;环保重要性的平均得分是3.641 2,换成百分制是72.82。个人环保习惯的平均得分是2.575 5,换成百分制是64.39;公共环保行为的平均得分是2.114 1,换成百分

制是52.85;这一结果与2005年全国公众环保民生指数的结果基本接近(《民生指数――中国公众环保指数2005年度报告》中,2005年我国公众环保指数得分为68.05分),说明陕西公众的环保行为仅处于全国平均水平,行为表现并不突出;与1998年全国公众参与环保行为的平均得分(近30分)(原文数据:公众的参与行为几乎在“0”到“3”四种程度上平均分配,参与比例分别为29.4%、22.2%、21.6%和23.1%)比较增幅较大;但整体而言都处于不及格的水平。同时也可看出,陕西公众的环保知识和环保意识水平得分较高(百分制标准下远超过及格水平),但参与实施的环保行为远远不够,个人(浅层)环保习惯得分也只是刚刚及格,公共(深层)环保行为得分尚未及格。依然体现出我国公众“光说不练”,“知行不一”的环保行为特点(“民生指数”的调查结论是“80%的环境污染关注者光说不练,中国公众环保知行不一”)。

3.3 信度检验

本研究主要变量的测量已通过内部一致性检验,即通常使用的Cronbach系数检验。环保知识变量的α=0.754;个人环保行为变量的α=0.804;公共环保行为变量的α=0.844;环保意义变量的α=0.671;环保重要性的α=0.679。其中,环保知识、环保行为变量的观察值解释真实值的比例均超过了70%,而环境意识变量的信度较接近70%,说明原始观察值的解释力度比较可靠(见表2)。

3.4 相关性分析

从相关性分析结果可知(见表2),年龄变量与受教育程度(r=-0.226,p <0.01)、环境知识(r=-0.22,p<0.01)、个人环保习惯(r=-0.164,p<0.01)和环保重要性变量(r=-0.143,p<0.01)呈显著负相关关系,说明年龄愈大,受教育程度愈低,环境知识愈少,环保重要性愈低,个人环保习惯也愈少;年龄与环保意义变量(r=0.159,p<[CM)]

模型整体的回归结果表明,个人环保习惯(即浅层环保行为)有近30%的方差可以由环保知识、环保重要性、性别变量等变量来解释 (R2=0.2904);公共环保行为(即高层环保行为)有近20%的方差可以由环保知识、环保重要性、性别变量等变量来解释(R2=0.1676)。而且两个回归模型均通过了F检验,说明原假设为真,且变量在统计上也是显著的。就各具体变量而言,性别、环保知识、环保重要性的|t|>2.576,通过了t检验,说明在1%的显著性水平可以拒绝原假设(H0∶β1=0,β3=0,β5=0),即本文的原假设为真。受教育程度的t检验接近5%的显著性水平,近似通过t检验。在个人环保习惯模型中,环保知识、环保重要性、性别变量对个人环保习惯的影响均在1%水平下显著,说明它们对个人环保习惯都具有显著的影响,与原假设一致;但年龄、收入、受教育程度、环保意义变量对个人环保习惯的影响不显著,与原假设不一致。在公共环保行为模型中,受教育程度、环保知识、环保重要性变量对人们的公共环保行为的正向影响程度均在1%水平下显著,说明它们对公共环保行为都具有显著的影响,与原假设一致;但年龄、性别、收入、环保意义变量对公共环保行为的影响不具有显著性,与原假设不一致。

3.6 路径分析

为了找寻各变量之间的关联关系,笔者又反复进行了路径分析,尽管拟合效果不够完美,但其中一点发现也恰可以作为另一种佐证来进一步支持回归分析的结论。(见图1 个人环保习惯影响因素的路径分析模型)

环保重要性变量对环保行为的影响十分突出,尤其是对个人日常环保习惯影响(β=0.42);环保知识是影响环保重要性的最显著变量(β=0.41),说明只有掌握了一定的环保知识后,才可能认识到环保的重要性;受教育程度又是影响环保知识的决定因素(β=0.48)。可见,在诸多变量中,环保重要性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中介变量,环保知识、受教育程度、性别等都是通过中介变量的作用进一步影响到个人的日常环保习惯行为。其他效果不十分显著的路径分析结论就不做赘述。

4 结论与讨论

通过回归模型和路径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环保重要性与个人环保习惯、公共环保行为呈显著正相关;且对个人环保习惯的影响最为重要(t=5.22,p<0.01)。说明人们的日常环保习惯主要受到环保重要性的影响,环保重要性认可度愈高,人们愈容易养成更多的环保习惯,也就是说人们日常环保习惯的形成主要是在意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后才会实施的行为,否则很难养成良好的环保习惯。例如,当电价、水价大幅上涨的条件下,人们更容易意识到节水节电在家庭中的重要性,因此也会较多地采取节电或节水的行为,久而久之便成了日常的环保习惯。环保重要性又是表现最为突出的中介变量,环保知识、受教育程度、性别等变量都须通过其进一步影响个人的日常环保习惯。

(2)环保知识与个人环保习惯、公共环保行为呈显著正相关;且对公共环保行为的影响最为重要(t=4.06,p<0.01)。说明人们的公共环保行为,即那些高层次的社会环保行为主要是受到环保知识的影响,掌握的环保知识愈多,愈有可能多地参与公共的环保行为。正如公众普遍不知晓“12369”投诉电话的情况下不可能采取正确的环保途径保护自身的利益。这也进一步证实了我国公众很少参与公共环保行为的主要原因是缺乏环保专业知识所致。

(3)受教育程度与个人环保习惯、公共环保行为呈显著正相关,且对环保知识的形成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作用。说明受教育程度愈高的人采取环保行为的可能性愈大,也就是说,受教育程度愈高,可能获得更多的环保知识,对环境保护重要性的理解愈加深刻,因而,就愈容易采取环保行为。

(4)性别差异在个人环保习惯方面表现较为突出,即女性的个人环保习惯较男性多,但在公共环保行为方面的差异并不明显。这一结论与全国数据的整体结果不尽一致。2006年《全国城市环境意识调查报告》的结论显示性别与环保行为无关(《全国城市公众环境意识调查报告2006》)。笔者认为,一定程度上是由处理方法不同导致的,而且该报告并未将环保行为细分为浅层和高层两类,只是从调查问卷中选择了废电池处理一项作为因变量来处理。本文的处理对因变量的选择更加全面,结果也更加可靠。

(5)收入、年龄、环保意义对环保行为的影响程度都不显著。说明它们对环保行为的影响作用在此次调查数据中没有得到证实,即收入、年龄、环保意义与环保行为之间不存在正相关关系。因此,受教育程度和性别变量就成为社会背景变量中很具代表性且具有较强解释力的两个变量;环保重要性较环保意义而言更具代表性和解释力地说明了环境意识变量。

尽管我们调查得到的只是受访者陈述的环保行为数据,且整体得分偏低,但是定量分析的结论依然可以清晰地看出影响公众参与环保行为的变量及其之间的关系,为今后的政府决策提供有力的支持。在提高个人环保习惯方面,必须使公众充分认识到环保的重要性,并进一步提高公众的受教育程度和环保知识水平,有助于形成环保意识和环保行为。在提高全体公众参与环保行为方面,应特别关注女性的环保行为,并以女性为突破口带动全体社会成员的日常环保行为。只有广泛的全民参与,才更有助于保护环境,也更有利于构建起和谐、美好的节约型社会。在环境数据不断丰富的过程中,今后的研究内容还可不断丰富、不断深入,数据的处理结果对现实的解释力度会更可靠、也更加有效。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Nitze W A.A Failure of Presidential Leadership.in Negotiating Climate Change:the Inside Story of the Rio ConventionCambridge[M].M A: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4.

[2]Schultz P W,Oskamp S.Effort as a Moderator of the AttitudeBehavior Relationship: General Environmental Concern and Recycling[J].Social Psychology Quarterly,1996,59:375~383.

[3]Kent D Van Liere,Riley Dunlap.The Social Bases of Environmental Concern:A Review of Hypotheses,Explanations and Empirical Evidence[J].Public Opinion Quarterly,1980,44:181~197.

[4]Brent S Steel.Thinking Globally and Acting Locally?:Environmental Attitudes,Behavior and activism[J].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1996,47:27~36.

[5]Hayes B C. Gender Scientific Knowledge and Attitudes toward the Environment:A Crossnational Analysis[J].Political Research Quarterly,2001,54:657~671.

[6]David H Folz,Joseph M Hazlett.Public Participation and Recycling Performance:Explaining Program Success[J].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1991,6:526~532.

[7]Axel Franzen. Environmental Attitude in International Comparison:An Analysis of the ISSP Surveys 1993 and 2000[J].Social Science Quarterly,2003,84(2):297~308.

[8]张世秋等.中国小城市妇女的环境意识与消费选择[J].中国软科学,2000,(5):12~16.[Zhang Shiqiu. The Environmental Awareness and Consumer Choice about Chinese Small Urban Women [J]. China Soft Science,2000,(5):12~16.]

[9]Chan: H S, Wong K K K. Environmental Attitudes and Concerns of the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Bureaucrats in Guangzhou,China:Implications for Environmental Policy Implementation [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1994,17(3):1523~1554.

[10]许晓明.环境领域中公众参与行为的经济学分析[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4,(1):127~129.[Xu Xiaoming.Aneconomics Analysis of Environmental Behavior

of Public Participation [J].China Population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2004,14(1):127~129.]

[11]W Singer.Consciousness and the Structure of Neural Representations [J].Philos Trans Soc Lond B Biol Sei,1998,353(1377):1829~1840.

[12]Michael A Tauant,H Ken Cordell.The Effect of Respondent Character

istics on General Enviromnental Attitude Behavior Correspondence[J].Environment and Behavior,1997,9:618~637.

[13]Thomas Dietz,Paul C Stem. Gregory A Guagnano.Social Structural and Social Psychological Bases of Environmental Concern[J].Environment and Behavior,1998,30: 450~471.

An Empirical Study on Factors Influencing Environmental Behavior of Public Participation

WANG Feng

(School of Economy and management, Northwest University, Xi'an Shaanxi 710069,China)

Abstract Based on the interactive mechanism about environmental awareness

and

social

background,the authors make an empirical study on the status and

factors influencing environmental behavior of public participation by 2006 Shaanxi crosssectional data. The regression analysis demonstrates that the environmental behavior of public statements is lower, but increased substantially than the national average scores in 1998. Environmental importance, environmental knowledge and educational level show significant positive correlation with personal environmental habits. Gender differences are notable in the personal environmental habits, but it is not significant for public environmental behavior. The impact of income, age and environmental significance are also not significant. The path analysis demonstrates that environmental importance is the most significant intermediary variable in environmental analysis model of personal habits. Finally, the article suggested that the government should promote a broader sense of public participation in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through raising public awareness of the importance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nd improve their level of education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knowledge, We can use the female as a breakthrough point in this process.

环保意识的意义篇8

关键词:中学教学;环境教育;意义;措施

一、在中学进行环境教育的意义

中学生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未来建设者。我国未来环境的好坏,取决于他们环境意识和环境知识的水平,对他们进行环境教育既是现实需要,也是长远之计。对中学生进行环境教育的现实意义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人口、能源、环境是当今世界人类面临的三大问题,其中尤以环境问题最为迫切。改革开放以来,人们在享受化学带来的物质文明的同时,也遭受着化学污染的毒害。保护环境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在中学化学教学中,结合教材,对学生进行环境保护教育,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也是我们中学化学教师的义务。 面向未来,在努力解决当代环境问题的同时,要避免下一代出现新的环境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由于我们环境意识淡薄,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已经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现在我们没有别的选择,我们在依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下决心治理环境污染的同时,我们更应当教育好下一代,如果我们的下一代能在接受基础教育的同时,学习到环境科学的知识,就不会再犯我们这一代人所犯的错误,因此在中学进行环境教育是贯彻环境保护这项基本国策的根本措施。

(二)在中学进行环境教育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方面。环境道德观和环境责任感的培养,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使他们从小就懂得:环境和资源是现代文明的物质基础,人类在开发、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必须遵守大自然所固有的规律,树立“天人合一”的思想,否则破坏生态、破坏环境的行为,必然遭到大自然应有的惩罚。

(三)在中学进行环境教育,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重要组成部分。环境就是孩子们接受环境教育的最好的课堂。他们掌握了环境保护的知识和技能,积极参加植树种草、净化环境、监测污染等社会实践活动,可促使他们在德、智、体、美、劳诸方面的全面发展。

二、中学环境教育的内容和方法

(一)中学环境教育的内容。中学环境教育的主要任务是提高受教育者的环境意识,所谓环境意识,就是人们关于环境和环境保护的思想、观点、知识和心理的总称。因此,中学环境教育的内容至少应包括:懂得最基本的环境科学知识,掌握有关环境,环境保护,生态平衡的一些基本概念;懂得人与环境、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懂得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对当代和后代的严重危害;懂得环境保护事业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中学环境教育的方法。我国目前在中学实施环境教育的方法有“渗透法”、“单独设课法”和开展“第二课堂”等方法。

渗透法是中学环境教育的一种重要方法,我们在这里提到的渗透法,是指将环境知识渗透到中学各有关学科章节的教学中去,结合讲授的教学内容,适当扩展,穿插引入环境保护的有关知识。例如,高中化学课本中在讲到氮的性质时,在讲解完课本内容后,可以结合环保知识补充:氮的氧化物是空气中的重要污染物,主要来自汽车尾气的排放。汽油在燃烧过程中产生高温,高温条件下与教材中所说的闪电一样,都会使空气中的氮气和氧气反应生成一氧化氮和二氧化氮。它不仅是造成城市空气污染的主要物质,而且在一定条件下会引起光化学烟雾的产生和对大气的臭氧层起破坏作用。这样既完成了教学内容,又能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引起学生了解和认识实际问题的兴趣,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掌握环保知识。要运用渗透法关健是教师,教师渗透能力的高低,渗透效果的好坏,取决于教师环境知识的高低,环境知识的多少。

“单独设课法”是指在中学课程中单独设立环境保护课程,纳入教学计划,确保一定的教学时数,由专门教师任课。在中学课程中单独设置环境教育课程,可使受教育者比较集中接受环境知识,易于获得一个较完整的环境知识体系。但是单独设课由于增加了教学时数,不利于减轻学生的负担。通常“单独设课法”适用于高中的选修课程。

充分利用“第二课堂”开展环境教育是另一种重要放法。环境本身就是环境教育的最好课堂。通过各种形式的课外活动,寓环境教育于知识性、趣味性的活动之中。通过参观访问、实地考察、进行环境监测、环境保护征文、环境知识讲座、环境知识大奖赛、环境科技小组等活动,使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环境知识得以巩固和升华,进一步增强他们的环境保护意识。

三、中学教师应努力提高自己的环境教育水平

要加强师范院校教师的环境教育工作,为中学环境教育打下良好的基础。在师范院校的教学计划中,应列入环境教育的内容。

现在我们面临环境污染和生态失衡的严重挑战,我们必须认识到环境教育的重要性和迫切性,认识到给学生进行环境教育是我们中学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现在我们只能依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进行迅速治理,从现在起加紧培养和造就一代敢于迎接挑战的人。人人都来提高自身的环境保护意识,人人都来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从这个意义上讲,加强中学中的环境教育工作,无疑将会对人类的环境保护事业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上一篇:常委会汇报材料范文 下一篇:民政科工作总结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