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企业改制的方案范文

时间:2024-01-30 11:32:02

关于企业改制的方案

关于企业改制的方案篇1

(一)国有大中型企业实行主辅分离、辅业改制的企业(以下简称“改制企业”)应当在工商登记后30日内,与原主体企业分流到本单位的职工签订劳动合同。

(二)对分流到国有法人绝对控股改制企业的职工,应当采取原主体企业解除劳动合同,改制企业签订新劳动合同的方式变更劳动合同,由改制企业继续与职工履行原劳动合同约定的权利与义务。

改制企业与职工重新签订劳动合同就劳动合同期限不能协商一致的,应当继续履行原劳动合同中尚未履行的期限;原劳动合同未履行期限短于3年的,应延长至3年。

符合签订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条件的,职工提出签订无固定期限的劳动合同,用人单位应当签订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

(三)对分流到非国有法人控股改制企业的职工,原主体企业应当与其办理解除劳动合同手续,并依法支付经济补偿金;改制企业应当与职工重新签订劳动合同。劳动合同的期限由改制企业与职工协商确定,重新签订劳动合同的期限应不短于3年。

(四)对分流到国有法人绝对控股改制企业的职工,改制企业解除劳动合同时,对符合支付经济补偿金条件的,计发经济补偿金的年限应当将职工在原主体企业的工作年限与到改制企业后的工作年限合并计算。劳动合同期满,终止劳动合同时,支付生活补助费的办法按照《劳动保障部办公厅关于<国营企业实行劳动合同制暂行规定>废止后有关终止劳动合同支付生活补助费问题的复函》

(五)企业解除劳动合同计发经济补偿金,按照《违反和解除劳动合同的经济补偿办法》(劳部发[1994]481号)的规定,根据劳动者在本单位工作年限,每满一年发给相当于一个月工资的经济补偿金,工作时间不满一年的按一年的标准发给经济补偿金。对从其他国有单位(包括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调入本单位的职工,其在国有单位的工龄可计入本单位工作年限。

经济补偿金的工资计算标准是指企业正常生产情况下劳动者解除劳动合同前12个月的月平均工资。其中,职工月平均工资低于企业月平均工资的,按企业月平均工资计发;职工月平均工资超过企业月平均工资3倍以上的,按不高于企业月平均工资的3倍标准计发。企业经营管理人员也应按照上述办法执行。

(六)企业改制分流时,对距法定退休年龄5年以内、符合内部退养条件的职工,原主体企业或国有法人控股的改制企业经与职工协商一致,可以实行内部退养。

职工在改制前已经办理内部退养手续的,一般由原主体企业继续履行与职工的内部退养协议。由改制企业履行原内部退养协议的,应当在改制分流总体方案中明确。

(七)企业改制分流时,已经与原主体企业解除劳动合同的职工,不能再回原主体企业参加改制。

(八)企业改制分流时,原主体企业要妥善处理好拖欠职工的工资和欠缴的社会保险费等债务。具体办法按照《财政部关于印发<企业公司制改建有关国有资本管理与财务处理的暂行规定>的通知》(财企[20**]313号)执行。

(九)国有法人控股的改制企业再改制为非国有法人控股时,符合《关于国有大中型企业主辅分离辅业改制分流富余人员的实施办法》(国经贸企改[20**]859号)适用范围的,有关职工劳动关系的处理,按照本办法执行。

二、关于劳动保障部门审核国有企业改制分流方案工作

(一)劳动保障部门要按照《关于国有大中型企业主辅分离辅业改制分流富余人员的实施办法》(国经贸企改[20**]859号)和《关于中央企业报送主辅分离改制分流总体方案基本内容和有关要求的通知》(国经贸厅企改[20**]27号)的有关要求,对国有大中型企业实施改制分流的方案进行审核备案。

(二)审核备案范围包括:国有大中型企业利用非主业资产、闲置资产和关闭破产企业的有效资产改制为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的法人经济实体。

(三)国有大中型企业向劳动保障部门报送审核的内容:

1.国有大中型企业确定的实施主辅分离辅业改制分流安置富余人员的工作原则,主要措施;改制企业的人员状况及分流安置意见。

2.吸纳原主体企业富余人员情况。包括:改制后企业职工总数,分流的富余人员数及占职工总人数的比例。

3.劳动关系处理情况。包括:改制为国有法人控股的企业与职工变更劳动合同情况(人数及劳动合同期限);改制为非国有法人控股的企业与职工重新签订劳动合同情况(人数及劳动合同期限),原主体企业解除劳动合同情况(人数、支付经济补偿金标准、总额及资金来源)。

(四)国有大中型企业报送劳动保障部门备案的内容:

1.债务偿还情况。包括:原主体企业拖欠分流安置富余职工工资、医药费等债务情况及偿还办法。

2.原主体企业偿还欠缴分流安置富余职工的社会保险费情况。

3.社会保险关系接续情况。包括:原主体企业为分流的职工缴纳社会保险费情况;改制企业为职工办理社会保险情况。

4.其他需要提供的材料。包括:有关部门同意改制的批复,职工代表大会通过分流安置人员方案的决议。

(五)劳动保障部门审核备案办法:

1.中央企业所属企业改制分流总体方案经国资委、财政部和劳动保障部联合批复后,由集团公司组织实施。中央企业在组织实施中涉及向劳动保障部门审核备案的内容,由企业所在地省级劳动保障部门审核并备案。其他国有大中型企业改制分流方案中涉及向劳动保障部门审核备案的内容,由省级劳动保障部门制定相应办法。

2.省级劳动保障部门收到中央企业实施改制分流的具体方案后,应当在规定的工作日内完成审核工作,并出具审核意见书。

3.省级劳动保障部门向中央企业出具的审核意见书一式两份,一份交被审核企业,一份报劳动保障部备案。

三、有关要求

(一)劳动保障部门要加强对国有大中型企业主辅分离辅业改制分流富余人员过程中劳动关系处理工作的指导,对企业制定职工分流安置方案中存在的问题,应及时与当地政府有关部门和企业进行协调,指导和帮助企业完善安置方案。

(二)各级劳动保障部门要指导改制企业按照劳动法律法规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规范用工行为,依法订立和履行劳动合同,加强劳动合同管理,完善劳动合同内容。

关于企业改制的方案篇2

1.加强企业改制中的档案法制建设是现代企业改革发展的必然要求现代企业要求有完整的档案法规体系,这主要是指业务规章和标准。对现代企业档案的保障和发展靠一部《档案法》是不够的,还必须有一系列相关的配套档案法规和规章。随着现代企业档案工作的发展,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应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尽快制定出符合现代企业特点的档案归档、整理、利用、保密、鉴定、销毁等规定。

2.现代企业制度的确立和传统档案管理的滞后,形成了一个相对的档案法规空白区目前,现代企业档案工作走进了困惑期。用一句话概括就是处于两难之中。即一方面是企业在探索新的、高效的、符合现代企业发展需要的档案管理模式上感到困惑;另一方面是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在指导企业转制过程中的档案工作时感到困惑。企业转制前的管理体制的最大特点是政府把企业当作自己的下级单位或所属部门来进行管理。企业档案管理也带有这种体制的特点。在具体工作中,企业档案部门一时还难从习惯性的上下级管理关系中脱离出来,有依靠政府档案行政管理部门上门指导、坐等上级下文帮助管理的愿望。政府档案行政管理部门有继续依靠政府的权威进行发号施令的习惯,其微观管理过细的作法的转变也需要时间。这种不适应是两方面,一方面,现代企业档案部门原有的档案管理工作难以适应企业新的要求;另一方面,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在管理方法上的不适应,对企业档案工作管理一时难以到位。从而使目前企业档案管理出现以下的特点:以前的档案管理体制不可因袭,新的股份制企业档案部门的摸索还未成功,政府档案行政管理部门的指导也无从下手,各方面都在摸索和等待,摸索和找出符合股份制企业的新的档案管理方式和方法。

3.关于企业转制后带来的档案法律问题的分析及解决的思路

3.1档案所有权的分化与统一思想的确立企业档案所有权的变更与分化,是随着企业改革而出现的,它影响到企业档案的归属。档案是一种特殊的文化遗产,不能将其分割为几部分,只能归一个部门所有,最终归国家所有。原来我国国有企业的档案是国家全部档案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与档案归企业所有是一致。企业转制后,股份制企业与国家的关系发生变化,档案的归属问题变得模糊不清,现行的档案法规对这种新现象缺乏针对性,使一些企业在转制时出现了档案归属问题纠纷。一种观点认为,企业转制了,企业的性质发生了变化,企业不再完全属国家所有,档案应移交到国家档案馆。另一种观点认为,档案是企业继续生存和发展必须依赖的一种重要的信息和资料,改制前的档案所有权仍属国家,但档案实体可由改制后的企业托管,这是企业发展的需要。从现实情况看,一些企业在转制时,档案采取托管方式是行得通的,也很受欢迎。如果我们硬性地规定企业档案归国家所有,那么,国家档案只能受到损失。因为企业是以追求利润为主的,对不属于自己的东西,不会投入太多的精力和财力去保管它,为了应付国家,企业不会将真正有保存价值的档案归档,而是留作自用,时间一长,这部分文件就会丢失,归档的是一些作用不大的文件,这样国家档案中有关企业这部分实际是虚的。企业档案先让企业托管50年左右(例如50年或者30年),企业对档案拥有相当长时间的所有权,企业就会建立档案保管机构,将档案保存好。50年后,企业再将这些档案依法向国家档案馆移交,这对企业档案的完整性以及保存当地经济、文化、史料都是有益的。企业档案先归企业所有,后归国家所有,这种企业档案所有权的分化与统一的思想,在工作实践中已经得到确立,应当以法律予以固定。

3.2鉴定与评估档案价值的问题企业转制前,企业档案属国家所有。企业转制后,转制前的档案既是企业的财产,也是国家的财产,这部分档案无偿地转让会造成国有资产的流失,所以,是不允许的。但有价转让,就涉及到档案价值的鉴定与评估问题。企业档案的鉴定以及与鉴定有关的档案的价值认定工作,在企业转制过程中难以开展或被忽略,这是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企业多年来积累下来的管理经验和开拓市场占有的经验,行政管理方面的成功作法等形成的档案,都是企业的财富。然而,在企业转制过程中,这种财富没有引起注意,多数企业把它作为没有价值的信息转让了,有的将它作为设备或者基建档案的附属品无偿移交给了新的企业。有些企业虽然对此予以关注,也没有办法对档案的价值进行鉴定和评估。例如,沙隆达郑州农药有限公司在转让苯胺产品设备时,曾把设备档案无偿给了购买单位,无形中造成企业资产的流失。目前,我国还没有这方面的档案法规来规范,企业无法操作。郑州农药厂改制为沙隆达郑州农药有限公司时,就对如何评估近万卷档案的价值产生了疑难,沙隆达集团公司认为要评估档案价值,但没有行之有效的办法。由于时间紧,当时只是粗略地估算了档案的价值,离其实际价值相差甚远。我国目前的档案鉴定方法是比较原则的,它基本上是对文书档案而制定的,鉴定的目的主要在于档案的保存。企业档案保存价值的鉴定,就档案的保管目的而言,是对企业无形资产的鉴定,即只是粗略的价值。企业档案实际价值的鉴定,是将企业档案视为企业有形资产,即可以测算出实际价值的财产。企业档案的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的特性决定了鉴定工作的复杂性,国家档案管理部门应对此引起高度重视,并尽快研究解决。

3.3档案的利用、保密与控制问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现代企业之间的关系是既有竞争又有协作的关系。这种关系反映在档案管理上是控制利用与有偿协作的关系。这种利用关系与我国以计划经济管理时期的档案利用工作是有区别的。计划经济时期档案的利用是全国一盘棋,各企业以大局为重,无偿利用与相互协作。企业转制后,档案的利用情况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以股份制企业为例,股东按投入的比例控股,这种股权的占有和分配方式的经济模式,反映在档案利用上是为企业的生存和竞争进行合理的封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档案利用是企业间有偿利用,是属于档案信息和档案载体的技术转让的范畴。企业可通过出让或出卖技术赢利,实现企业间档案的有偿利用,这是利用工作质的转变。所以,在现代企业档案的利用上,应研究制定新的法律规定来规范企业的行为。保密是为了竞争的需要,企业档案中涉及更多的是企业的商业秘密,商业秘密是企业档案保密的重点对象。对于这个问题,我国现有的档案法则是很少涉及。对于违反企业档案商业秘密,造成企业损失的,怎样追究责任,必须研究规范。一般涉及商业秘密的行为大部分发生在企业外部的社会行为,但其实质是泄漏档案内容而造成的。对这个问题的界定是国家有关管理部门或档案行政管理部门的职责,因为企业自己所作的规定在社会中没有实际效用。

3.4调整完善档案法律法规的原则立法是执法的前提,立法的质量直接决定着执法的效果。企业转制带来的档案法律问题若不予以解决,将给档案行政执法工作带来很大的阻力和困难。因此,对有关法律、法规进行调整、完善的工作已势在必行。调整、完善档案法律、法规应把握以下原则:

3.4.1法制统一的原则法制统一是我国法制建设的基本要求,不仅要求档案法律、法规、规章要协调一致,而且达到横向相关法律的协调统一,以形成共同的行为规范和统一的执法标准。企业转制后的档案资料的归属、流向,涉及复杂的背景因素和法律关系,需要充分注意、认真研究、合理协调好与档案相关的法律法规,使它们在内容上相关衔接,有机联系,形成规范一致,互相适应的法律依据。

3.4.2保护档案原件的原则同其他档案一样,技术档案也具有现实性和历史性的双重性,除了具有显著的技术经济功用外,其历史溯源、法律见证的作用和意义也不可轻视。如果说满足现行技术、经济工作的需要仅需提供档案信息(如档案复制件)的话,那么发挥历史记录作用必须依据档案原件。因此,对法律、法规的调整,要充分考虑并满足保护档案原件的需要,无论是档案法律还是其他专业法律应严格限制档案原件的转移,除立档单位消亡外,其他情形的产权变化需要档案转移的,以档案复制件为主。

3.4.3体现专业管理的原则资产转让中的技术档案转移,是一种从属性、适应,已不仅仅是档案范畴的活动,涉及到不同层面、不同角度、不同专业的管理需要。由于伴随资产转让的可能是档案信息(档案复制件),也可能是档案实体(档案原件),又由于两者的转移可能导致不同的结果:前者仅仅提供了档案所含的信息内容,而后者可能影响档案实体安全并因之使历史记录消失。因此,技术档案转移过程中应该有档案信息监管和档案实体监管之分。档案信息监管主要从经济、技术、专业的角度判断和审查转让项目的适用性、保密性,由专业主管部门负责,并结合于项目监管的程序中实施;档案实体监管主要从档案管理的角度由档案行政部门实施,依照档案实体转移是否会影响和破坏其重要的历史记录、法律见证作用而决定是否准予转移。

关于企业改制的方案篇3

关键词:国有企业;改制;职务犯罪;侦查

国有企改制是社会转型时期,国家对国有企业进行的资产重组、人员调整、产权转换等改革,其核心是产权制度的改革。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实施战略性重组改制,是我国改革开放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国有企业改制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是一些地方和企业在改制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改制中的职务犯罪频现,导致国有资产大量流失,严重侵害国家、企业和职工群众利益,影响社会稳定,危害极大。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初步探讨侦办国有企业改制中职务犯罪应重点把握的问题。

一、国有企业改制中职务犯罪概况及案件的历史性

1、国企改制中的职务犯罪概况

国企改制中职务犯罪的涉案人员大多数是企业高管人员、财会和销售人员以及与改制有关的主管部门负责人等。犯罪方法主要体现在:在清产核资时隐匿资产;对国有资产进行虚假评估、虚假出资;暗箱操作,攫取国家给改制企业职工的优惠;将犯罪所得从非法占有转向非法资本运营。该类案件的侦办不仅要求侦查人员掌握与国有企业改制相关的重要法律、法规和司法解释,还要了解国有资产审计、评估相关的程序性规章与制度。

2、国有企业改制历史背景与职务犯罪侦查策略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于2010年11月26日联合《关于办理国家出资企业中职务犯罪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意见》,意见指出“随着企业改制的不断推进,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在办理国家出资企业中的贪污、受贿等职务犯罪案件时遇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这些新情况、新问题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和复杂性,需要结合企业改制的特定历史条件,依法妥善地进行处理。”这就要求检察机关在侦办案件中要结合历史背景看待国有企业改制期间的一些行为。国有企业改制是一项重大的经济体制改革,改革之初为了能够将这项工作顺利展开,在部分地方国家相关政策没能够很好地得到贯彻。由于改制本身是一项边改边行的措施,其中难免会存在不尽完善的地方,而改制中发生的职务犯罪又与改制中存在的其他问题纠缠在一起,因此对发生的某些违法、违纪、违规问题是否作为犯罪处理容易产生不同意见。鉴于国有企业改制在特定历史时期的情况,我们在初查、立案、等环节要严格把握犯罪嫌疑人的主观罪过、客观危害,在历史背景下把握行为的社会危害性。

二、国有企业改制中职务犯罪的特殊性

侦办国有企业改制中职务犯罪与侦办其他案件一样,制定策略、选择突破口等工作是能够侦破案件的重点,但该类案件与其他职务犯罪相比又具有一定的特殊性,这些特殊性掌握与否决定着案件的侦办结果。办案人员在侦办初期就应充分考虑到该类案件的特殊性,侦办过程中才能够避免陷入紧张或被动局面。

国有企业改制程序主要有改制申请、方案制定、表决通过方案、清产核资、任期经济责任审计、评估立项、资产评估、评估确认、确定标的、初步审核、招股认购、通过章程、交纳股金、产权交易、设立登记等。不同历史阶段、不同地区、不同企业具体步骤有所不同[1]。改制方案的审批通过、财务审计、资产评估、招股认购、交纳股金、变更企业登记等阶段的时间节点对于职务犯罪侦查十分重要。侦查人员首先应清楚涉案企业的改制程序,在初查阶段应熟记其中的重要时间节点,这些时间节点涉及到犯罪主体的认定、国有财产的范围、犯罪主观方面等重要问题,掌握这些内容才能制定科学的侦查方案、确定准确的侦查方向。

国有企业管理人员作为预备股东借改制之机隐匿国有资产进行审计、评估是国有企业改制职务犯罪中经常碰到的情况。值得注意的是此种情况下的隐匿行为与其他侵害国有财产的情形有很大的不同,这种情况下行为人使公共财物脱离了国有控制但并不是置于自己的控制下,往往是隐匿公共财物用于改制后的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因此,侦查机关在侦查过程中应注意把握一个原则,即认定隐匿的根本在于确定国有财产是否参加改制审计、评估。

侦查方案应结合改制国有企业的财产范围、国有财产在账目中的形式、国有财产参加审计评估的范围三方面确认犯罪嫌疑人是否实施了隐匿行为。侦查中应注意不能省略第二方面和第三方面工作内容,因为国有企业的特殊性质以及企业改制评估的特殊性,国有财产可能以其他企业的应收项目参加评估。有的情况下虽然国有企业形式上拥有财产的控制权,但国有企业并不具有所有权,也有极特别情况下拥有所有权的财产经其他合法形式从企业财产帐中剥离了。造成这种情况是我国国有企业间的经营惯例造成的,同一个主管单位下的国有企业之间通常会有财产互相租借或者交换而不进行产权变更的情况。如果不对改制企业各种账目进行详细侦查核实,很容易出现错误判断造成冤假错案。

三、初查应注意的问题及侦点

国有企业改制工作是一个多环节、多单位、多部门共同完成的复杂任务,任何一个改制环节都可能成为犯罪嫌疑人推脱罪责的借口,某个改制环节证据的缺失就有可能导致案件的证据链条不完整,多个改制环节的负责人进行串供就会导致案件侦查陷入被动。国有企业改制中职务犯罪的涉案人员往往是国有企业的高级管理人员,并且多为犯罪人员较多的窝案、串案,犯罪嫌疑人往往具有一定的反侦查意识。因此初查过程中的保密工作十分重要,接触犯罪嫌疑人之前的证据调取都要秘密进行,防止犯罪嫌疑人形成对抗侦查的心理准备以及实施串供、毁证、转移赃款的反侦察活动。

国有企业改制中职务犯罪案件通常具有一定潜伏期。犯罪嫌疑人经常借口改制后的这段经营导致涉案证据丢失而隐藏、销毁证据。因此,侦查过程中对涉案企业的财务账目的控制、重点证据的固定至关重要。侦查人员在初次接触犯罪嫌疑人的同时或接触犯罪嫌疑人之后应立即调取重要证据。当犯罪嫌疑人意识到改制前企业账目等证据是定罪关键证据后会想方设法隐藏、毁灭证据,如果再加之其他间接证据难以形成,很容易导致侦查陷入僵局。同时,调取账目时要注意账外账、电子帐的调取,争取一次调取完整。涉及其他单位保存的相关证据时也要及时全面调取、固定。

犯罪嫌疑人通常会在国企改制特殊节点前后故意制造财务管理上的混乱,普遍存在账目不清、账目穿插、支出不记账、记账无支出等混乱情况,给查办案件带来难度。因此侦查人员应寻找出特定的侦查方向以及侦点。例如在审计节点之前应重点侦查财产转移的真实情况,在注册登记节点前重点侦查资金流转情况。查账过程中要注意改制方案批准后至审计评估结束前企业债务新生、债权消失、固定财产转移的情况。为了提高工作效率,在侦查时可以要求司法审计部门进入,同时以侦查策略指导审计工作,审计工作不能就账看账,要以侦查的眼光和策略审视每一笔可疑资金、账目。

四、以犯罪构成要件指导中、后期侦查工作重点

1、既遂与否的认定

污罪的既遂标准问题存在“失控说”、“控制说”的争论,司法实践采用理论通说即“控制说”,该学说认为只有在行为人取得了对财物的实际控制才为既遂。被隐匿的财产已经转归改制后企业的,行为人已经构成贪污罪既遂。行为人没有取得财产所有权不影响既遂的认定。侦查工作中应重点查明缴清认购款、签订购买协议、变更登记的时间节点等事实。例如,某国有企改制过程中犯罪嫌疑人将国有资产人民币47万元隐匿,案发当时企业已经缴清认购款而尚未办理产权转移手续,法院认为该资产在缴清认购款时已经脱离国家部门控制,但尚未成为改制后企业的财产,未被两被告人所实际控制,因此为贪污罪未遂。

私分国有资产罪的既遂标准与贪污罪的不同。国有企业改制后是否分得国有资产,是私分国有资产罪的既遂标准。因此,企业改制完成后是否对财产进行了私分以及私分的形式就成为了侦点。

2、区分贪污罪与私分国有资产罪的侦点

国有企业管理人员隐匿国有资产进行改制审计、评估涉及两个罪名,即贪污罪和私分国有资产罪。侦查人员在侦查前应熟知涉及区分两罪的构成要件,在侦查中统一思想、重点侦查。《关于办理国家出资企业中职务犯罪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意见》规定“国有公司、企业违反国家规定,在改制过程中隐匿公司、企业财产,转为职工集体持股的改制后公司、企业所有的,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照刑法第三百九十六条第一款的规定,以私分国有资产罪定罪处罚。改制后的公司、企业中只有改制前公司、企业的管理人员或者少数职工持股,改制前公司、企业的多数职工未持股的,依照本意见第一条的规定,以贪污罪定罪处罚。”因此侦查人员在侦查过程中不必过多纠结于“公开性”、“单位意志性”。司法解释已经考虑到了在国有企业改制过程中职务犯罪的特殊性,将认定私分有资产罪的两个要件归结为是否“转为职工集体持股”,而且不考虑职工所持股份的多少。

注释:

[1]郝毅文:国有企业改制流程纵览,新浪财经,http://.cn/leadership/jygl/20060307/15502398097.shtml。

关于企业改制的方案篇4

关键词 企业 档案管理体制 改革

企业的档案管理工作主要是对企业的信息进行管理。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企业的档案信息逐渐增加,企业的档案管理者需要不断改革创新管理办法来提高档案管理工作的效率和管理水平。近年来企业对于档案管理工作逐渐重视,档案管理工作体制也需要不断进行创新改革,更好地促进企业的发展。企业管理者逐渐重视档案管理工作,对于企业发展对于档案管理工作提出的新要求也有所重视,对企业的档案管理体制进行有效地改革是当前企业管理者十分关注的问题。

一、当前企业档案管理体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企业的档案管理工作主要是对企业的员工和企业的业务信息等进行有效地管理,保障企业的正常运行。企业档案管理工作需要有科学的方法和高素质的管理人员,才能够保障企业信息的安全有效,促进企业的健康发展。但是目前我国大多数企业的档案管理工作都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对企业的发展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一)企业档案管理工作效率低

企业的档案管理工作对于企业的正常运行有着十分关键的作用,因此提高企业的档案管理工作水平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由于企业规模的扩大,企业人员逐渐增加,企业的业务量也逐渐增加,这对企业的档案管理工作带来了重大的挑战。企业的档案管理工作面临众多挑战还没有做出全面的改革,档案管理工作的效率比较低,甚至会影响正常的工作进行,给企业的发展造成不良的影响。

(二)企业档案管理人员的素质参差不齐

企业的档案管理工作需要档案管理人员进行有效地管理,档案管理人员的总体素质对档案管理工作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目前企业规模的扩大,企业员工的数量逐渐增加,但是企业员工的素质水平并不相同。档案管理人员更需要有较高的素质来胜任档案管理工作。一方面企业管理人员对于档案管理的专业知识比较欠缺。档案管理工作需要专门的档案管理人员来进行,但是大多数企业没有专门的档案管理专业的人员从事档案管理,很多工作人员都不是科班出身,这对档案管理工作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另一方面,档案管理人员对于档案管理的认识不足。档案管理工作关系着企业信息的安全,对于企业的有序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三)企业档案管理体制不健全

企业的档案管理工作不仅仅是对企业员工信息进行管理同样对企业的业务进行管理,档案管理工作关系着整个企业的发展。但是大多数企业的档案管理工作没有得到重视,企业的档案管理工作没有放在重要的位置上。一些企业的管理者没有档案管理的意识,导致企业的档案管理工作形同虚设,这对企业的安全构成了严重的威胁。

二、如何进行档案管理体制改革

随着企业之间的竞争逐渐加剧,企业的管理者需要不断进行企业改革,以促进企业的健康发展。当前企业的档案管理工作对于企业的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原有的企业档案管理体制已经不能适应企业发展的需要,企业的档案管理体制需要进行改革以提高档案管理工作水平。

(一)加强对企业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视

档案管理工作在企业发展中的作用需要得到应有的重视,才能更好地发挥企业档案管理工作的优势。一方面,企业需要加强对档案管理工作的宣传。对企业的员工加强档案管理工作重要性的宣传,提高员工对于档案管理工作的认识,可以有效地提高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地位,在今后的工作中使档案管理工作发挥应有的作用。另一方面,企业管理这需要加强学习,认识到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性。企业的管理者需要更加关注档案管理工作,加强对档案管理工作的认识,在今后的工作中关注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性,提高档案管理工作的地位。

(二)提高企业档案管理人员的素质

档案管理人员的整体素质对于档案管理工作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档案管理人员需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以满足企业档案工作发展的需要。一方面,需要对企业的档案管理人员进行档案管理专业知识的培训。另一方面,对企业的档案管理人员进行职业道德的培训。

(三)提高企业档案管理工作的水平

随着档案管理工作任务的增加,档案管理工作面临着重大的挑战。档案管理工作的水平需要进一步提高,才能更好地促进企业的发展。一方面,需要对档案管理工作建立完善的制度规范。档案管理工作需要有严格的制度规范才能更好地保障档案管理工作的有序进行。档案管理工作制度需要对档案管理工作进行详细的说明和规范,提高档案管理工作的水平。另一方面,加强对档案管理工作的技术支持。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档案管理工作也需要通过先进的技术进行管理,提高工作效率。网络技术可以将企业的档案信息进行有效地整理,档案管理信息经过网络系统的整合之后可以节约档案信息的查找时间,同时也可以使档案管理工作更方便进行。

三、结语

企业的发展对档案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需要企业不断进行档案管理工作的改革以适应企业的发展。档案管理体制对于企业的档案管理工作进行有效地规划,健全当前的企业档案管理体制对于企业的档案管理工作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档案管理体制的改革需要充分考虑当前企业档案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有效地改革,促进企业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姚漫春.企业档案管理存在问题及对策分析[J].企业文化,2012,(1).

[2]郑文英.企业档案管理存在的问题和对策[J].今日科苑,2009,(9).

关于企业改制的方案篇5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做好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工作的通知》(中发〔2002〕12号)精神,支持和鼓励有条件的国有大中型企业实施主辅分离、辅业改制分流安置富余人员,妥善处理劳动关系,现就做好有关工作通知如下:

    一、协助做好中央企业主辅分离辅业改制分流安置富余人员实施方案的审核备案工作按照《关于国有大中型企业主辅分离辅业改制分流安置富余人员的实施办法》(国经贸企改〔2002〕859号)和《关于国有大中型企业主辅分离辅业改制分流安置富余人员的劳动关系处理办法》(劳社部发〔2003〕21号)规定,中央企业主辅分离辅业改制的总体方案经国资委、财政部、劳动保障部批复后,由中央企业组织所属企业实施。中央企业所属企业制定的实施方案及实施过程中变更或解除劳动合同的情况、解除劳动关系人员支付经济补偿金情况、改制后的企业吸纳富余人员的比例,由省级劳动保障部门审核。各项社会保险关系接续情况、内部退养职工和移交社会化管理退休人员的数量,以及内部退养职工的生活费和社会保险费、移交社会化管理的退休人员费用支付和预提情况,债务处理情况、职代会讨论通过决议等,向省级劳动保障部门备案。在规定的审核时间内,省级劳动保障部门对中央企业所属企业报送的方案和有关材料要及时予以审核,出具相关认定证明,同时报劳动保障部备案。具体审核备案材料由省级劳动保障部门确定。

    二、积极推动地方国有大中型企业主辅分离辅业改制分流安置富余人员工作鼓励国有大中型企业实施主辅分离辅业改制分流安置富余人员,是促进国有企业改革的重大举措,也是国家为促进就业、减少失业采取的一项宏观就业政策。做好主辅分离辅业改制工作,不仅有利于精干和加强主业,增强国有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也有利于分流安置富余人员,实现富余人员从岗位到岗位的平稳转移,减少转到社会的失业人员。各级劳动保障部门要充分认识做好这项工作的重要意义,积极配合有关部门认真做好本地区国有大中型企业主辅分离辅业改制工作。一方面,要按照中央12号文件和国务院有关部门的配套文件精神,主动参与本地区国有大中型企业主辅分离辅业改制政策措施的制定工作,特别是对涉及职工安置的资产、资金等,要主动与同级国有资产管理、财政等部门加强协调沟通。另一方面,要指导企业制定切实可行的职工安置方案,做好职工安置方案的审核工作。职工安置方案要经职代会或职工大会讨论通过。凡符合条件的,要及时予以审核认定,并帮助落实相应的优惠扶持政策。凡是职工安置方案不明确、资金不到位或资产不落实的,要责成企业予以明确和落实,否则,一律不予批准,以切实保障职工合法权益和改制工作的顺利进行。

    三、指导企业做好社会保险关系接续、档案移交和退休人员管理等工作各地劳动保障行政部门要按照国家和省级政府有关政策规定,指导改制企业做好各项社会保险关系的接续和转移工作,并妥善解决离退休人员医疗保障资金和统筹项目外养老金的来源问题。对拟改制企业欠缴的各项社会保险费,应责成企业在改制前缴清。对于参加省级统筹的中央企业,原行业统筹单位辅业分离改制后的基本养老保险仍由省级社保机构管理;其他中央企业辅业分离改制后,基本养老保险经办机构可由地方劳动保障部门根据实际情况与有关方面协商确定。对分流到其他企业就业人员或到社会上自谋职业的人员,要督促其所在企业和个人继续参保缴费。

    四、妥善处理企业主辅分离辅业改制分流过程中工伤职工的管理问题各地劳动保障行政部门要督促企业足额缴纳工伤保险费用。企业在足额缴纳工伤保险费后,被鉴定为一至四级的工伤职工、退休的工伤人员及因工死亡人员供养直系亲属移交社会化管理,由工伤保险基金支付工伤保险待遇;应由企业支付的工伤待遇,由企业一次性支付工伤职工。被鉴定为五至十级的工伤职工,一般由原主体企业管理,继续承担各类工伤保险费用;经协商一致,与原主体企业终止或解除劳动合同的,原主体企业可以根据《工伤保险条例》及当地的有关规定,支付工伤职工一次性工伤医疗和伤残就业补助金。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

关于企业改制的方案篇6

一、严格制订和审批企业改制方案

(一)认真制订企业改制方案。改制方案的主要内容应包括:改制的目的及必要性,改制后企业的资产、业务、股权设置和产品开发、技术改造等;改制的具体形式;改制后形成的法人治理结构;企业的债权、债务落实情况;职工安置方案;改制的操作程序,财务审计、资产评估等中介机构和产权交易市场的选择等。

(二)改制方案必须明确保全金融债权,依法落实金融债务,并征得金融机构债权人的同意。审批改制方案的单位(包括各级人民政府、各级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及其所出资企业、各级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以外有权审批改制方案的部门及其授权单位,下同)应认真审查,严格防止企业利用改制逃废金融债务,对未依法保全金融债权、落实金融债务的改制方案不予批准。

(三)企业改制中涉及企业国有产权转让的,应严格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以及《企业国有产权转让管理暂行办法》(国资委、财政部令第3号)、《关于印发〈企业国有产权向管理层转让暂行规定〉的通知》(国资发产权〔*〕78号)及相关配套文件的规定执行。拟通过增资扩股实施改制的企业,应当通过产权交易市场、媒体或网络等公开企业改制有关情况、投资者条件等信息,择优选择投资者;情况特殊的,经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批准,可通过向多个具备相关资质条件的潜在投资者提供信息等方式,选定投资者。企业改制涉及公开上市发行股票的,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法》等有关法律法规执行。

(四)企业改制必须对改制方案出具法律意见书。法律意见书由审批改制方案的单位的法律顾问或该单位决定聘请的律师事务所出具,拟改制为国有控股企业且职工(包括管理层)不持有本企业股权的,可由审批改制方案的单位授权该企业法律顾问出具。

(五)国有企业改制方案需按照《企业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暂行条例》(国务院令第378号)和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的有关规定履行决定或批准程序,否则不得实施改制。国有企业改制涉及财政、劳动保障等事项的,须预先报经同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审核,批准后报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协调审批;涉及政府社会公共管理审批事项的,依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报经政府有关部门审批;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所出资企业改制为非国有企业(国有股不控股及不参股的企业),改制方案须报同级人民政府批准。

(六)审批改制方案的单位必须按照权利、义务、责任相统一的原则,建立有关审批的程序、权限、责任等制度。

(七)审批改制方案的单位必须就改制方案的审批及清产核资、财务审计、资产评估、进场交易、定价、转让价款、落实债权、职工安置方案等重要资料建立档案管理制度,改制企业的国有产权持有单位要妥善保管相关资料。

二、认真做好清产核资工作

(一)企业改制要按照有关规定进行清产核资。要切实对企业资产进行全面清理、核对和查实,盘点实物、核实账目,核查负债和所有者权益,做好各类应收及预付账款、各项对外投资、账外资产的清查,做好有关抵押、担保等事项的清理工作,按照国家规定调整有关账务。

(二)清产核资结果经国有产权持有单位审核认定,并经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确认后,自清产核资基准日起2年内有效,在有效期内企业实施改制不再另行组织清产核资。

(三)企业实施改制仅涉及引入非国有投资者少量投资,且企业已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规范进行会计核算的,经本级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批准,可不进行清产核资。

三、加强对改制企业的财务审计和资产评估

(一)企业实施改制必须由审批改制方案的单位确定的中介机构进行财务审计和资产评估。确定中介机构必须考察和了解其资质、信誉及能力;不得聘请改制前两年内在企业财务审计中有违法、违规记录的会计师事务所和注册会计师;不得聘请参与该企业上一次资产评估的中介机构和注册资产评估师;不得聘请同一中介机构开展财务审计与资产评估。

(二)财务审计应依据《中国注册会计师独立审计准则》等有关规定实施。其中,依据国家有关规定计提的各项资产减值准备,必须由会计师事务所逐笔逐项审核并出具专项意见,与审计报告一并提交国有产权持有单位作为改制方案依据,其中不合理的减值准备应予调整。国有独资企业实施改制,计提各项资产减值准备和已核销的各项资产损失凡影响国有产权转让价或折股价的,该计提减值准备的资产和已核销的各项资产损失必须交由改制企业的国有产权持有单位负责处理,国有产权持有单位应采取清理追缴等监管措施,落实监管责任,最大程度地减少损失。国有控股企业实施改制,计提各项减值准备的资产和已核销的各项资产损失由国有产权持有单位与其他股东协商处理。

(三)国有独资企业实施改制,自企业资产评估基准日到企业改制后进行工商变更登记期间,因企业盈利而增加的净资产,应上交国有产权持有单位,或经国有产权持有单位同意,作为改制企业国有权益;因企业亏损而减少的净资产,应由国有产权持有单位补足,或者由改制企业用以后年度国有股份应得的股利补足。国有控股企业实施改制,自企业资产评估基准日到改制后工商变更登记期间的净资产变化,应由改制前企业的各产权持有单位协商处理。

(四)改制为非国有的企业,必须在改制前由国有产权持有单位组织进行法定代表人离任审计,不得以财务审计代替离任审计。离任审计应依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中央企业经济责任审计管理暂行办法》(国资委令第7号)及相关配套规定执行。财务审计和离任审计工作应由两家会计师事务所分别承担,分别出具审计报告。

(五)企业改制涉及土地使用权的,必须经土地确权登记并明确土地使用权的处置方式。进入企业改制资产范围的土地使用权必须经具备土地估价资格的中介机构进行评估,并按国家有关规定备案。涉及国有划拨土地使用权的,必须按照国家土地管理有关规定办理土地使用权处置审批手续。

(六)企业改制涉及探矿权、采矿权有关事项的,依照国家有关法律以及《探矿权、采矿权转让管理办法》(国务院令第242号)、国土资源部《关于印发〈探矿权采矿权招标拍卖挂牌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国土资发〔*〕197号)、财政部、国土资源部《关于印发〈探矿权采矿权价款转增国家资本管理办法〉的通知》(财建〔*〕262号)等有关规定执行。企业改制必须由国土资源主管部门明确探矿权、采矿权的处置方式,但不得单独转让探矿权、采矿权,涉及由国家出资形成的探矿权、采矿权的,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办理处置审批手续。进入企业改制资产范围的探矿权、采矿权,必须经具有矿业权评估资格的中介机构进行评估作价(采矿权评估结果报国土资源主管部门确认)并纳入企业整体资产中,由审批改制方案的单位商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审批后处置。

(七)没有进入企业改制资产范围的实物资产和专利权、非专利技术、商标权、土地使用权、探矿权、采矿权、特许经营权等资产,改制后的企业不得无偿使用;若需使用的,有偿使用费或租赁费计算标准应参考资产评估价或同类资产的市场价确定。

(八)非国有投资者以实物资产和专利权、非专利技术、商标权、土地使用权、探矿权、采矿权、特许经营权等资产评估作价参与企业改制,由国有产权持有单位和非国有投资者共同认可的中介机构,对双方进入改制企业的资产按同一基准日进行评估;若一方资产已经评估,可由另一方对资产评估结果进行复核。

(九)在清产核资、财务审计、离任审计、资产评估、落实债务、产权交易等过程中发现造成国有资产流失、逃废金融债务等违法违纪问题的,必须暂停改制并追查有关人员的责任。

四、切实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

(一)改制方案必须提交企业职工代表大会或职工大会审议,并按照有关规定和程序及时向广大职工群众公布。应当向广大职工群众讲清楚国家关于国有企业改革的方针政策和改制的规定,讲清楚改制的必要性、紧迫性以及企业的发展思路。在改制方案制订过程中要充分听取职工群众意见,深入细致地做好思想工作,争取广大职工群众对改制的理解和支持。

(二)国有企业实施改制前,原企业应当与投资者就职工安置费用、劳动关系接续等问题明确相关责任,并制订职工安置方案。职工安置方案必须经职工代表大会或职工大会审议通过,企业方可实施改制。职工安置方案必须及时向广大职工群众公布,其主要内容包括:企业的人员状况及分流安置意见;职工劳动合同的变更、解除及重新签订办法;解除劳动合同职工的经济补偿金支付办法;社会保险关系接续;拖欠职工的工资等债务和企业欠缴的社会保险费处理办法等。

(三)企业实施改制时必须向职工群众公布企业总资产、总负债、净资产、净利润等主要财务指标的财务审计、资产评估结果,接受职工群众的民主监督。

(四)改制为国有控股企业的,改制后企业继续履行改制前企业与留用的职工签订的劳动合同;留用的职工在改制前企业的工作年限应合并计算为在改制后企业的工作年限;原企业不得向继续留用的职工支付经济补偿金。改制为非国有企业的,要严格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处理好改制企业与职工的劳动关系。对企业改制时解除劳动合同且不再继续留用的职工,要支付经济补偿金。企业国有产权持有单位不得强迫职工将经济补偿金等费用用于对改制后企业的投资或借给改制后企业(包括改制企业的投资者)使用。

(五)企业改制时,对经确认的拖欠职工的工资、集资款、医疗费和挪用的职工住房公积金以及企业欠缴社会保险费,原则上要一次性付清。改制后的企业要按照有关规定,及时为职工接续养老、失业、医疗、工伤、生育等各项社会保险关系,并按时为职工足额交纳各种社会保险费。

五、严格控制企业管理层通过增资扩股持股

(一)本意见所称“管理层”是指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的负责人以及领导班子的其他成员;本意见所称“管理层通过增资扩股持股”,不包括对管理层实施的奖励股权或股票期权。

(二)国有及国有控股大型企业实施改制,应严格控制管理层通过增资扩股以各种方式直接或间接持有本企业的股权。为探索实施激励与约束机制,经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批准,凡通过公开招聘、企业内部竞争上岗等方式竞聘上岗或对企业发展作出重大贡献的管理层成员,可通过增资扩股持有本企业股权,但管理层的持股总量不得达到控股或相对控股数量。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的划型标准按照统计局《关于印发〈统计上大中小型企业划分办法(暂行)〉的通知》(国统字〔*〕17号)和原国家经贸委、原国家计委、财政部、统计局《关于印发中小企业标准暂行规定的通知》(国经贸中小企〔*〕143号)规定的分类标准执行。

(三)管理层成员拟通过增资扩股持有企业股权的,不得参与制订改制方案、确定国有产权折股价、选择中介机构,以及清产核资、财务审计、离任审计、资产评估中的重大事项。管理层持股必须提供资金来源合法的相关证明,必须执行《贷款通则》的有关规定,不得向包括本企业在内的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借款,不得以国有产权或资产作为标的物通过抵押、质押、贴现等方式筹集资金,也不得采取信托或委托等方式间接持有企业股权。

(四)存在下列情况之一的管理层成员,不得通过增资扩股持有改制企业的股权:

1.经审计认定对改制企业经营业绩下降负有直接责任的;

2.故意转移、隐匿资产,或者在改制过程中通过关联交易影响企业净资产的;

3.向中介机构提供虚假资料,导致审计、评估结果失真,或者与有关方面串通,压低资产评估值以及国有产权折股价的;

4.违反有关规定,参与制订改制方案、确定国有产权折股价、选择中介机构,以及清产核资、财务审计、离任审计、资产评估中重大事项的;

5.无法提供持股资金来源合法相关证明的。

(五)涉及管理层通过增资扩股持股的改制方案,必须对管理层成员不再持有企业股权的有关事项作出具体规定。

(六)管理层通过增资扩股持有企业股权后涉及该企业所持上市公司国有股性质变更的,按国家有关规定办理。

六、加强对改制工作的领导和管理

(一)除国有大中型企业实施主辅分离、辅业改制,通过境内外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上市改制为国有控股企业,以及国有控股的上市公司增资扩股和收购资产按国家其他规定执行外,凡符合以下情况之一的,须执行〔*〕96号文件和本意见的各项规定:

1.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包括其全资、控股子企业,下同)增量引入非国有投资,或者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的国有产权持有单位向非国有投资者转让该企业国有产权的。

2.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以其非货币资产出资与非国有投资者共同投资设立新公司,并因此安排原企业部分职工在新公司就业的。

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以现金出资与非国有投资者共同投资设立新公司,并因此安排原企业部分职工在新公司就业的,执行〔*〕96号文件和本意见除清产核资、财务审计、资产评估、定价程序以外的其他各项规定。

3.各级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作出其他有关规定的。对由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以外的其他部门履行出资人职责的企业,由相关部门规定。

(二)国有产权持有单位应与非国有投资者协商签订合同、协议,维护职工合法权益,防止国有资产流失,确保进入改制后企业的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对需要在改制后履行的合同、协议,国有产权持有单位应负责跟踪、监督、检查,确保各项条款执行到位。改制后的国有控股企业应当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制订明确的企业发展思路和转换机制方案,加快技术进步,加强内部管理,提高市场竞争力。企业在改制过程中要重视企业工会组织的建设,充分发挥工会组织的作用。

关于企业改制的方案篇7

【关键词】 重组; 咨询; 服务

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会计师事务所的主要业务——审计服务市场已经相对成熟,市场份额比较稳定,竞争日益激烈。如何发展多元化服务,成为当前我国会计师事务所扩大规模、提高竞争能力、增强服务水平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因此,会计师事务所应在传统审计服务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开展各种咨询服务。笔者曾参与国内某投资公司对外收购、兼并、改制重组其他企业的财务咨询业务五年多,深刻体会到注册会计师在企业重组中担负着重要的职能,具有越来越大的作用。

在企业资产重组中,注册会计师既可以扮演审计查账的角色,又可担负购并双方财务顾问咨询的职能。注册会计师充当财务顾问,可以把重点放在协助企业制定改制重组方案、购并双方的账务处理、税收筹划、重组后新公司各项内控制度的建立等咨询方面,这些咨询业务,注册会计师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具体来说,注册会计师在企业资产重组中可以在以下九个方面发挥其重要作用。

一、为企业并购和重组提供全程咨询服务,协助相关人员做好各项工作

企业并购和重组涉及的法律、法规相当广泛,包括市场营销、财务规章、特许经营等等,而企业在进行并购和重组时往往经验不足,很难全面地了解并购和重组过程中的法律、法规,有些企业聘请律师参与解决并购和重组中的法律问题,但苦于很多律师对企业财务会计方面问题以及财务会计涉及的法律、法规不太熟悉,很难提供全面的咨询服务。因此,市场需要既熟悉法律又精通财务会计的人参与企业并购和重组的全过程,对企业相关人员进行全过程的辅导、培训,许多高水平的注册会计师可以胜任这一工作。协助企业财务会计人员对有关经济事项进行检查,对不符合规范的业务进行账务调整,协助企业和律师制订时间表。作为一名注册会计师,在市场经济日益发展的今天,仅仅精通财务会计方面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除了本专业以外,至少还应当熟悉与本专业有关的法律、法规,并进行充分的运用。某权威调查机构曾预测,在21世纪,既懂财务又懂法律的人才将非常抢手。

二、帮助企业进行重组前的准备工作

企业重组需要进行相当长的准备工作,这一阶段,注册会计师首先可对企业的高级管理人员进行资产重组方面的培训,使其对资产重组和并购有一些认识,同时规范企业内部管理制度,这也为注册会计师在往后的重组中顺利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其次,可协助企业拟定或独立完成重组方案,重组方案是企业重组工作的主线,之后的一切重组方面的工作都应以方案为中心,所有资产的进入或剥离均要围绕方案来进行,所以在制订方案时要多与企业沟通,充分考虑企业的重组思想,同时考虑法律上的可行性、财务税收上的可操作性;最后,协助企业收集资料,整理上报企业重组申请报告,重组申请报告的内容应包括:公司重组方案、资产和负债的划分及债权债务的处理、有关效益及利税测算数据、公司重组计划及时间安排等。

三、帮助企业完成重组的可行性分析

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企业对资产重组变得越来越慎重,一旦操作不当,可能背上沉重的包袱,所以,企业在进行重组前均要进行经济上的可行性分析,该部分工作可完全由注册会计师来完成。可行性研究报告的结构和具体内容1.重组前相关企业概况,包括机构设置与人员构成、资产配置及资金来源、企业主要经济指标分析、企业财务状况分析、近几年企业经营业绩及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执行情况等;2.相关企业的现状和存在问题;3.相关企业发展规划和投资需求、资金投向和效益分析;4.重组成本和效益分析;5.筹资方式的比较和选择;6.重组方案及结论。注册会计师在制作经济可行性方案时,要多考虑技术上的可行性,比如:被并购企业有无生产瓶颈问题和技术改造问题,企业的分析是否具有准确性、必要性,注册会计师还应当充分利用专家的工作,听取专家的意见,这与可行性分析密切相关,否则,可行性分析是不准确的。

四、协助被收购方制定改制重组方案

由于改制工作的法律性和政策性很强,注册会计师可以发挥其熟悉国家及地方法律法规的优势,协助被收购方制定改制重组方案。实务中,注册会计师应根据被收购方的具体情况,确定方案的内容。一般来说,注册会计师可从以下方面协助企业制定改制方案:

1.了解改制企业基本情况。包括了解:(1)企业名称、企业住所、法定代表人、经营范围、注册资金、主办单位或实际投资人。(2)企业的财务状况与经营业绩,包括资产总额、负债总额、净资产、主营业务收入、利润总额及税后利润。(3)职工情况,包括现有职工人数、年龄及层次结构。

2.分析企业改制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必要性包括企业的业务发展情况及阻碍企业进一步发展的障碍和问题。可行性包括企业改制所具备的条件和改制后给企业带来的正面影响。

3.确定企业重组方案。(1)业务重组方案,注册会计师可协助企业根据生产经营的实际情况,并结合企业改制目标,采取合并、分立、转产等方式对原业务范围进行重新整合,确定业务重组方案。(2)人员重组方案,注册会计师可协助企业根据国家及地方法律法规的规定,解决企业职工的安置问题,包括职工的 分流、离退休人员的管理等。(3)资产重组方案,注册会计师可协助企业根据改制企业产权界定结果及评估确认额,确定股本设置的基本原则,包括企业净资产的归属、处置,是否有增量资产投入,增量资产投资者情况等。(4)拟改制方向及法人治理结构,注册会计师可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协助企业确定改制后所选择的企业组织形式和组织结构及其职权。

4.摸清下属企业情况。根据“企业改制,其下属企业资产列入改制范围的应一并办理改制登记”的要求,注册会计师应协助企业摸清下属单位的数量、具体名单、经济性质和登记形式,如下属单位有两层以上结构,还要详细列出层次、结构。并提醒企业对其全资设立的法人、非法人及与他人共同设立的联营企业都要一并参加改制,其改制方案中应包含这些单位。

五、注册会计师可就资产评估结果进行咨询、评价

资产评估是指对资产价值的重估,它是在财产清查的基础上,对账面价值与实际价值背离较大的资产的价值进行重新评估,以保证资产价值与实际相符,促进实现资产价值的足额补偿。企业在进行改制时,应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选择并委托有资格的资产评估机构进行资产评估的有关工作。这对维护各方利益、提高重组质量作用极大。但在实际工作中,一些评估人员的业务能力和素质较差,不能严格遵守相关的评估法规和标准,加之受许多因素的制约,造成评估价值高低随意性非常大。为了维护购并双方的利益,由注册会计师对资产评估价值的公允性再进行咨询评价就显得非常重要。一方面有利于维护购并双方的利益,另一方面也有利于提高净资产价值的可靠性、可信性。

六、为购并双方协商谈判充当顾问,并为确定收购价格提供咨询意见

在购并双方进入谈判阶段后,注册会计师如果未执行审计等鉴证性业务,则可以向购并双方提供咨询,为双方谈判充当专家顾问,并以被购并方经评估后的净资产价值为基础,结合对被购方各项资产质量、品牌价值、市场前景、企业发展潜力的分析,为双方提出公正、客观的收购价格方案提供咨询意见。

七、为购并双方的账务处理和重组后新公司的建账提供咨询意见

新的会计准则对企业的并购和重组有着严格的规定,并购和重组至少涉及到“债务重组”、“长期股权投资”、“非货币易”等新的企业会计准则,而企业的财务人员由于平常接触这些业务较少,账务处理难以规范。此时,注册会计师可充分发挥其财务专长,指导企业财务人员进行正确的账务处理。此外,企业改制重组后,会涉及到一系列的账务处理问题,比如企业改制时,评估基准日与被评估企业的调账日不一致时如何进行处理,评估基准日与被评估企业调账日之间的净资产变动如何处理,购并方如何编制合并会计报表等。由于改制重组业务在企业中较少发生,所以一般企业的财务人员对业务发生后如何进行账务处理并不熟悉。注册会计师可利用其掌握的国家有关资产重组的法律法规等专业知识,为购并双方的账务处理、新公司的建账、购并方编制合并会计报表等提供具体的财务咨询意见。

八、为企业重组业务提供税收方面的咨询意见

关于资产重组中的税收问题,国家制定了相关的税收政策,这些政策总的原则和精神为:股权转让应计缴企业所得税。如:合并分立时视为按公允价值转让、处置资产,计算资产转让所得,缴纳所得税的,合并企业接受资产,计税时可以按经评估确认的价值确定成本;反之,须以原企业原账面价值为基础确定。企业资产、债权、债务及劳动力整体转让被视作企业产权转让,不征收增值税和营业税。注册会计师应认真学习掌握这些政策,为购并方进行税收筹划,对减免税、资产置换、停息、减息等方面提供税务咨询意见,使企业能够用好、用足国家的税收政策,做到会计处理、税务处理合法、合规。

九、重组实现后,可为企业经营发展提供全面的管理咨询

经过重组成立新公司后,作为对企业提供的一项增值服务业务,注册会计师可为企业提供全面的管理咨询,比如可提供企业经营战略咨询,通过预测企业环境的未来变化,指明企业经营活动的方向;可提供市场营销咨询,帮助企业增强生存能力和竞争能力;可协助企业做好并购后财务与会计的管理整合,包括财务政策管理整合、企业税收政策的管理整合和会计政策管理整合;此外,注册会计师还可以协助企业制定一系列的内部管理制度,使新公司实现规范化管理,步入良性发展的轨道。

综上所述,注册会计师在资产重组中的咨询作用,可以促进企业对外收购、兼并、改制重组业务的规范健康发展。但这就要求注册会计师要不断提高专业水准,遵守职业道德,具备渊博的知识和丰富的经验,熟练掌握国家有关资本市场、资产重组的法律法规、会计准则、审计准则、税收规定以及企业管理、金融、外汇、市场营销、计算机等方面的知识,以不断拓展自己的业务领域。

【参考文献】

[1] 高允斌.企业重组的会计处理与纳税处理[M].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4.

[2] 财政部企业司.企业改制重组运作与管理[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

[3] 于延琦.验资:理论与实务[M].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

[4] 李晓慧.企业改制重组中若干会计和审计问题案例研讨[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5.

关于企业改制的方案篇8

一、苏州市国有(集体)改制企业档案处置工作基本情况

国有改制企业档案的处置问题事关国家、集体和广大群众的切身利益,责任重大。为此苏州市档案局将企业档案处置工作作为近年来服务改革工作的重点,采取种种措施,使全市改制企业档案的处置和流向合理规范,为保障全市企业改制工作的顺利完成作出了努力。

1.制定处置方案.明确处置责任。在全市国有(集体)企业改制之初,市档案局就及时与市体改办、经贸委等单位协调、联系,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先后下发了《苏州市国有破产企业档案处置暂行办法》和《苏州市国有(集体)企业产权制度改革中档案处置暂行办法》,对转制、关闭、破产等企业档案的处置原则、处置方法、档案流向提出了具体的可操作性的意见,明确了责任要求。根据国家档案局的规定和本市实际,确定了改制企业档案六个方面的归属和流向:(1)基建、设备档案随实体转移;(2)产品、科研档案列入国有资产转让,没有转让的移交企业主管部门;(3)会计档案按国家档案局和财政部门的规定,移交企业主管部门;(4)劳动人事档案按市委组织部等四部门发文的有关规定办理;(5)文书档案、照片档案、实物档案及其他档案移交主管部门;(6)百年老厂、特色产品等珍贵档案移交市档案馆。

2.突出抢救重点,实施分类指导。由于全市改制企业档案数量浩大,因此市档案局区别情况。突出抢救重点。对重点珍贵档案实行重点抢救和保护。苏州百年老厂多、名企名店多。一些传统工艺、传统技术和产品在全国都有一定的影响,其档案十分珍贵。为此市档案局下发了《关于做好企事业产权制度改革中档案接收进馆工作的通知》,列出了49家档案进馆单位,并深入企业逐家落实任务,进行系统整理,重点组织力量将全市百年老厂、名品、名店及反映苏州特色的具有重要价值的珍贵档案先行接收进馆。目前,已有19家企业的23328卷档案接收入库。

3.依法加强管理,跟踪监督检查。为确保转制企业档案处置工作落到实处,市档案局在2004年颁布的政府规章《苏州市档案管理办法》中,专门列出了国有企事业单位档案处置工作条例,依法规范处置工作。此外,还主动与市委、市政府及有关部门沟通,争取领导的重视,积极参与相关工作。如2003年7月和2004年6月,市档案局先后与市体改办、经贸委及市监察局联合召开全市改制企业档案处置工作会议,对全市改制企业档案处置工作进行具体部署。2003年8月和2004年11月,会同市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市法制办等部门联合对全市改制企业档案处置工作进行执法检查,同时要求各部门加大对转制企业档案处置工作的组织力度,落实处置工作经费、人员和档案存放地点,确保档案资源不流失。2004年,市委、市政府两办又联合转发了市档案局与市体改办制定的《关于进一步做好全市国有集体、企事业单位产权制度改革中档案处置工作的意见》,进一步明确了改制企业档案处置工作要求。此外,市档案局还成立了转制企业档案处置工作协调领导小组,组织力量对全市20多个系统、50多个重点企业的档案处置工作进行跟踪监督和指导,确保了档案处置工作的有序进行。

4.加强调查研究,积极探索创新。改制企业档案处置与管理是一项全新的工作,没有现成的经验和管理模式可以借鉴。苏州市档案局在工作中,注重加强调查研究,积极探索适合苏州实际的处置工作的途径。在档案处置方式上,做到既坚持原则,又灵活变通,以保证国有档案完整、安全、不流失、不损毁为前提,对改制后企业确因生产经营需要档案的,实行委托管理模式。办理委托手续,明确委托管理责任。在档案保管方式上,推出以工司为代表的集中统一管理新模式,保证全市国有改制企业档案资源的齐全完整、规范管理和有效利用。

二、苏州市改制企业档案处置工作的成功尝试

工司是苏州市改制企业档案处置工作的大户,所属308家企业约有档案总数100余万卷,占本市应处置档案数量的一半多。市档案局把该公司档案处置工作作为全市档案处置工作求突破的重点.切实加强了业务指导和综合协调工作。工司党委领导也以对历史负责、为现实服务、替未来着想的高度责任感,紧紧围绕企业改制进程,积极推进全系统改制企业档案的集中保管、规范管理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1.建立档案处置机构和档案保管利用基地。工司于2004年2月建立工投档案管理中心。负责全系统改制企业档案处置工作,并建立了档案中心筹建协调领导小组,指导和协调改制企业档案处置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公司经过多次酝酿,将档案中心选定在位于古城内的文博区域,利用已破产的企业厂房进行全面改建。按照国家《档案馆建筑设计规范》,确立了“总体规划、分步实施”的改建方案。2004年3~9月实施了第一期改建工程,投入资金325.38万元,解决了全市工业企业退休人员档案的集中管理问题。2005年4月至2006年7月实施了第二期改建工程,投入资金830万元。通过两期改建共建成档案库房八处,配置档案密集架367列、2993.5立方米,档案容量达160万卷:配置气体灭火装置两套,配置室内消火栓16套,各类灭火器110只,室外消火栓7套。改建后,所有档案库房均达到防火、防潮、防高温等“八防”要求,并通过了市消防支队的验收,被列为市重点消防安全保卫单位,基本具备了专业档案馆的档案整理、接收、保管、利用的功能。

2.全系统广泛动员,突击开展档案清理、移交、接收工作。2005年8月,工司召开全系统档案管理工作会议,公司主要领导亲自动员,各行业公司和档案中心领导当场表态,在统一认识的基础上,公司与轻工、化建、纺织、丝绸四家行业控股(集团)公司及档案中心签订了《企业档案移交入库责任状》,把档案移交工作纳入各行业控股(集团)公司、档案中心和有关管理岗位的绩效考核体系中,设立了档案移交入库专项奖金。各行业控股(集团)公司积极行动,层层发动,精心组织,抓好落实。档案中心定期编发《工投档案简报》,公布各类档案移交进度,介绍各单位的经验,鼓励先进,从而形成了争先创优的氛围,加快了档案移交入库进度。由于措施到位.原定三年完成百万多卷档案移交入库任务,仅用一年不到的时间就全部完成。到目前为止,四个行业控股(集团)公司和医药、苏钢、精细、苏化、孔雀5家转制企业集团及下属共308家建档单位的各类档案资源全部实现了规范整合,集中管理,总数达到127万卷,成为国内领先的工业档案保管基地和利用中心。

3.面向社会公众提供档案服务。公司档案中心建立了企业档案和人事档案两个接待查询窗口,制定了《员工守则》,每位接待人员始终保持良好的精神面貌,热情为查档者服务,努力打造一流的对外服务窗口。到目前为止,档案中心已接待档案查询近3000人次,调档2万余卷次。通过档案查询,为职工及亲属参军入党、办理房屋遗嘱公证、核准工龄、衔接工龄、办理养老金和进医保、大龄优惠证、户口转移手续、出国证明、低保、出具独生子女证明和出生证明、办理精简下放人员进医保、认定工伤、下岗人员优惠证、补办独生子女证、特殊工种提前退休等提供了有效的原始凭证。与此同时,档案中心还为企业注销、核准资产评估、办理企业房产证、协助法院对账、企业债权债务核准以及各行业编史修志等提供了真实可靠的第一手材料。

4.大力开发库藏档案资源,积极筹办档案史料陈列展览馆。工司充分利用丰富的档案资源,不仅把档案中心建成国有改制企业档案保管基地和利用中心.而且还准备通过档案史料陈列,筹办档案史料陈列展览馆等,努力把中心打造成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为进一步丰富展馆展览内容,公司在全系统开展了本市民族工业档案史料(实物)征集工作,目前已接收5万多件丝绸产品样本和实物入库。展览馆计划投资145万元,展示厅面积为1440平方米,主要展示市区民族工业档案史料、图片资料、工业实物档案、名人事迹以及工业三个文明建设成果和荣誉。

上一篇:民法典土地管理法范文 下一篇:乡镇厕所革命总结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