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权调处办法范文

时间:2024-01-24 18:20:20

林权调处办法篇1

第一条为依法、公正、及时地调解处理森林、林木和林地权属争议,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保障社会稳定和谐,促进林业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广东省林地保护管理条例》及国家有关规定,结合我省实际,制订本办法。

第二条本省行政区域内森林、林木和林地权属争议调解处理,适用本办法。

本办法所称森林、林木和林地权属争议(以下简称林权争议),是指单位之间、单位与个人之间、个人之间因森林、林木和林地的所有权或者使用权的归属而产生的争议。

第三条调解处理(以下简称调处)林权争议,必须坚持以下原则:

(一)以事实为根据,尊重历史,照顾现实情况;

(二)有利于安定团结,有利于保护和合理利用森林资源,有利于群众生产生活;

(三)互谅互让,协商解决。

第四条各级人民政府负责依法调处本行政区域内的林权争议。调处林权争议实行领导干部负责制。

省人民政府林权争议调处机构,负责指导全省林权争议调处工作,办理省人民政府调处的林权争议的具体工作。各地级以上市、县(市、区)人民政府负责调处林权争议的机构,办理同级人民政府调处的林权争议的具体工作。

林业、国土资源、民政、农业、水、海洋、司法、公安、法制、等行政主管部门依照各自职责,配合做好调处林权争议工作。

调处林权争议工作经费纳入各级地方人民政府年度财政预算。

第五条林权争议发生后,当事人所在地林权争议调处机构应当及时报告同级人民政府和上一级林权争议调处机构。

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和基层组织,应当采取有效措施,防止事态扩大,并支持配合做好有关调处工作。

第六条林权争议期间,应当维持森林、林木和林地的现状。有关人民政府不得办理林权证,林业行政主管部门不得办理林木采伐许可证或者批准使用林地。

林权争议期间,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采伐有争议的林木,不得转让、租赁、承包有争议的林地,不得在有争议的林地从事建设、采石、采砂、采土或者造林、采种、采脂、采枝叶等生产性活动。

第二章管辖与受理

第七条林权争议按照分级负责、就地调处的办法,由各级人民政府依法调处并作出决定。

单位之间发生的林权争议,由所在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依法调处。

单位与个人之间、个人之间发生的林权争议,由所在地县级或者乡镇人民政府依法调处。

第八条县级行政区域内跨乡镇的林权争议,由当事人所在县级人民政府负责调处解决。

地级以上市行政区域内跨县的林权争议,由当事人所在县级人民政府共同协商;协商不成的,由县级人民政府将情况报地级以上市人民政府依法调处。

跨地级以上市的林权争议,由当事人所在县级人民政府共同协商;协商不成的,由地级以上市人民政府联合调处,共同作出处理决定。必要时,由地级以上市人民政府报省人民政府依法调处。

跨省的林权争议,按照国家的有关规定调处。

第九条林权争议符合下列条件的,调处机构应当受理:

(一)申请人与争议的森林、林木和林地有直接利害关系;

(二)有明确的调处对象、具体的调处请求;

(三)有具体的事实依据。

第十条当事人申请调处林权争议,应当向人民政府林权争议调处机构递交《林权争议调解处理申请书》,并按照被申请人数提交副本。

《林权争议调解处理申请书》的格式要求,由省人民政府林权争议调处机构统一印制并免费提供,当事人也可以从省林业行政主管部门的互联网网站上下载。

第十一条人民政府林权争议调处机构收到林权争议申请书后,应当在10日内进行审查,对不符合受理条件的,决定不予受理,并书面告知申请人;对符合本办法规定,但是不属于本机关受理的,应当告知申请人向有权机关提出。

第三章调处依据

第十二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依法核发的林权证,是处理林权争议的依据。

当事人未持有林权证或者林权证确定权属有错误的,下列材料作为处理林权争议的证据:

(一)时期,人民政府依法颁发的土地房产所有证。

(二)时期,《法》规定不发证的森林、林木和林地的土地清册。

(三)20世纪60年代初,人民政府将劳力、土地、耕畜、农具固定给生产小队使用时(即“四固定”时期),人民政府确定的山林权属和经营范围的材料、文件。

(四)20世纪80年代初,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开展的稳定山权林权、划定自留山、确定林业生产责任制时(即林业“三定”时期),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核发的社员自留山证、社员责任山证及林业生产责任书等有关确定山林权属和经营范围的材料、文件。

(五)当事人之间依法达成的林权争议协议及附图。

(六)人民政府作出的已发生法律效力的林权争议裁决、处理决定。同一人民政府对该林权争议有数次裁决、处理决定的,以最后一次裁决、处理决定为依据;同一林权争议上一级人民政府有裁决、处理决定的,以该裁决、处理决定为依据。

(七)人民法院对同一林权争议作出的发生法律效力的裁定、判决。

(八)国有林业企业事业单位设立时,该单位的总体设计书、设计文本所确定的经营范围及附图。

第十三条下列材料可作为处理林权争议的参考依据:

(一)、合作化时期有关森林、林木和林地权属的其他凭证。

(二)能够准确反映森林、林木和林地经营管理状况的有关凭证。

(三)依照法律、法规和有关政策规定,可以作为森林、林木和林地权属的其他凭证。

第十四条有下列规定情形之一的,属于林权证确定的权属有错误,原发证机关应当注销所发的林权证:

(一)发证所依据的证据是伪造的或者一方当事人隐藏、毁灭有关证据的;

(二)发证机关工作人员在发证时有徇私枉法行为的;

(三)违反法定程序发放的;

(四)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情形。

第十五条前有关森林、林木和林地权属的凭证,不得作为处理林权争议的依据、证据或者参考依据。

第十六条森林、林木和林地权属凭证记载的四至界限(即山林座落位置东至、南至、西至、北至)清楚而面积与实地不相符的,应当以四至界限为准;四至界限不清楚的,应当协商;协商不成的,依照本办法确定其权属。

第十七条当事人对同一林权均能够出具合法凭证的,应当协商解决;协商不成的,由当事人共同的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按照各方均分原则,结合自然地形等实际情况确定其权属。

第十八条林权争议涉及行政区域界线的,以1996年后市、县勘界协议书核定的行政区域界线及其附图为依据。

林权争议涉及实际管辖的森林、林木和林地与行政区域界线不一致的,按照管辖实际情况,依照本办法确定其权属,并报上一级人民政府备案。

第十九条属于国家所有而未确定使用权的林地,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或者其成员历史上在该林地进行生产活动而提出林地使用权确权要求的,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依法批准,可以确定给该集体经济组织或者其成员一定期限的林地使用权。

第二十条后营造的林木,按照“谁造林、谁管护、权属归谁所有”的原则确定林木权属,但明知林地权属有争议而抢造的林木,以及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除外。

第二十一条调处国有林场与乡镇、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林权争议,应当维持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行政主管部门批准的国有林场总体设计书、设计文本规定的经营范围,以及原国有林场与乡镇、村签订的有关合约和协议。

第二十二条调处林权争议应当维护已经调解签订的合约、协议。未经原争议各方协商同意,不得更改。

第四章调处程序

第二十三条人民政府林权争议调处机构应当自受理之日起15日内,将申请书的副本发送给被申请人。被申请人应当自收到申请书副本之日起30日内,向人民政府林权争议调处机构提交书面答复和有关材料。

被申请人逾期未提交书面答复或者有关材料的,不影响人民政府林权争议调处机构根据有关材料认定争议事实。

第二十四条申请人可以放弃或者变更申请请求。被申请人可以承认或者反驳申请请求,可以提出反请求。

对同一林权争议有利害关系的其他公民、法人或者组织可以作为第三人申请参加调处,或者由林权争议调处机构通知参加调处。

第二十五条对当事人提供的材料,人民政府林权争议调处机构应当进行调查、核实。

人民政府林权争议调处机构对争议的森林、林木和林地进行实地调查取证时,应当通知当事人及有关人员到场,被调查的单位或者个人应当如实提供有关证明材料。必要时,可邀请有关单位协助。

第二十六条人民政府林权争议调处机构,应当根据自愿和合法的原则,对林权争议进行调解。

经调解达成协议的,人民政府林权争议调处机构应当制作林权争议调解书,调解书应当由调解人员署名,加盖人民政府林权争议调解机构印章,并报同级人民政府及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林权争议调解书(协议书)应当载明以下事项:

(一)当事人的姓名或者名称,法定代表人姓名、职务;

(二)争议的主要事实;

(三)协议内容,并附森林、林木和林地权属界线划定地形图。

第二十七条人民政府林权争议调处机构调解林权争议未达成协议的,应当及时提出处理意见,报同级人民政府作出处理决定。

处理决定应当载明以下事项:

(一)当事人的姓名或者名称,法定代表人姓名、职务;

(二)争议的主要事实;

(三)人民政府认定的事实及其依据;

(四)处理决定,并附森林、林木和林地权属界线划定地形图。

第二十八条当事人之间达成的林权争议调解协议或者人民政府作出的林权争议处理决定,涉及国有林业企业事业单位经营范围变更的,应当依法报有关行政机关批准。未经批准的调解协议和处理决定无效。

第二十九条当事人对人民政府作出的林权争议处理决定不服的,可依法申请行政复议;对行政复议决定不服的,可依法提起行政诉讼。

第三十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根据生效的林权争议协议书、调解书、处理决定或者行政复议机关的复议决定、人民法院的裁定书、判决书等,组织测定林地权属界址、界线及标设界桩,依法办理森林、林木和林地权属登记,并发放林权证书。

第三十一条调处林权争议工作中所需的测量、鉴定、制图、立界桩等工程费用,由当事人各方共同承担。

第五章法律责任

第三十二条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违反本办法的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有权机关或者监察机关责令改正;情节严重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对符合条件的林权争议申请不予受理的;

(二)在受理、调处林权争议过程中,未向当事人、利害关系人履行法定告知义务的;

(三)在林权争议调处过程中,、、的;

(四)在林权争议期间,擅自发放林权证、林木采伐许可证或者批准使用林地的。

第三十三条当事人擅自转让、租赁、承包,或以有争议的林木、林地作价入股的,其行为无效,由县级以上林业行政主管部门没收对出让、出租、发包或以林木、林地作价入股方的违法所得,并对调处裁定、决定确定的林权所有者或使用者的损失依法予以赔偿。

当事人在有争议的林地上从事建设以及造林、采种、采脂、采枝叶等生产性活动的,由县级以上林业行政主管部门没收违法所得,并对调处裁定、决定确定的林权所有者或使用者的损失依法予以赔偿;致使森林、林木或林地受到毁坏的,依照《森林法》有关毁林的规定予以处罚。擅自采伐有争议林木的,依照《森林法》有关滥伐林木的规定予以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当事人擅自在有争议的林地上造林的,由所在地林业行政主管部门予以警告,并责令其限期迁移走所造林木;逾期不迁移的,所造林木归调处裁定、决定确定的林地权属者所有。

第三十四条当事人伪造、变造、涂改有关森林、林木和林地权属材料的,由人民政府林权争议调处机构认定其无效,收缴其伪造、变造、涂改的森林、林木和林地权属材料;并可由县级以上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处100元以下罚款;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六章附则

林权调处办法篇2

一、指导思想和工作目标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十七届四中全会和中央林业工作会议精神,坚持以人为本、以民为先、让利于民,按照积极、稳妥、及时、有效的要求,扎实开展山林权属纠纷调处,力争在年内将纠纷案件全部办结。

二、调处原则与程序

调处山林权属争议应当坚持逐级负责,分级调处,主动协商,着重调解的原则。调处山林权属争议过程中,各方必须做到依法办事、实事求是、顾全大局、互谅互让。村民之间、村民与单位之间、组与组之间发生的山林权属争议,应先由当事人双方协商解决。协商不能达成协议的,当事人可向镇人民政府提出调处申请;跨乡镇的,可向县林业行政主管部门提出调处申请。

具体把握以下原则:

1、山林权属争议案件坚持调处为主的原则。

2、县属单位与村组的山林纠纷处置,原则上应当重合同、重批文。

3、村与组之间、个人之间纠纷的处置原则,应当注重“林业三定”和“四固定”时期的山林执照,并结合林种、界址综合考虑。

三、组织领导和工作职责

山林权属纠纷点多面广,呈现群体性、复杂性、反复性等特点,调处工作要求高,各村委、部门、单位要协调配合,周密部署,精心组织,有序推进,务求实效。

(一)成立机构。成立镇山林纠纷调处年活动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镇山林纠纷调处年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设镇林业工作站,由同志兼任办公室主任。

(二)落实经费。各村要落实山林纠纷调处年活动工作经费。镇政府所抽调工作人员的上山补助、交通工具等费用由镇政府承担;村组参与人员补助由村委会承担。

(三)明确职责。1、领导小组负责村组山林纠纷调处的协调工作。2、涉及纠纷的驻村领导、驻村干部负责所驻村山林纠纷调处工作。

(四)法律依据

山林纠纷调处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省山林权属争议调解处理办法》等有关法律法规执行。

五、实施方法和步骤

1、宣传发动阶段(5月4日一5月31日)。召开全镇山林纠纷调处年活动动员大会,对全镇开展山林纠纷调处年活动进行动员部署。各村要认真学习中央、省、市、县有关林业政策文件和有关法律法规,学习有关文件精神。要按照镇党委、政府的要求,制定山林纠纷调处年活动的具体方案,摸排本村山林纠纷情况、落实具体责任人和办结时间,于5月31日前上报镇山林纠纷调处年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

2、纠纷排查调处阶段(6月1日-8月31日)。各村对发现的纠纷要及时调处,对存在的纠纷隐患及时进行排查,按照分级管理,及时做好登记上报调处工作。于8月25日前各村将排查调处情况汇总到镇山林纠纷调处年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

3、集中调处阶段(9月1日-11月30日)。各村将积压时间长、矛盾较深、问题较复杂的老大难案件,汇总到镇山林纠纷调处年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由镇山林纠纷调处年活动领导小组召集相关村组、部门、单位及当事人,进行集中会审,形成处理意见,分类进行处理,真正做到案结事了。

4、总结表彰阶段(12月初)。对全镇开展山林纠纷调处年活动情况进行总结,对活动中作出积极贡献的优秀单位和人物进行表彰。

六、工作要求

(一)明确责任,分级负责。按照属地管理原则,各类山林纠纷由山林所在村负责调处,并落实领导责任,做到村民之间纠纷组内解决,小组之间纠纷村内解决,村与村之解决间纠纷镇内解决,乡镇之间纠纷县内解决,镇、村、组积极配合。各村党支部、村委会要高度重视山林纠纷调处年工作,指定专人负责,落实包案领导和人员,明确具体任务和职责。要组织人员深入村组农户进行全面排查和梳理,准确反映纠纷及隐患,积极受理村民诉求。

(二)密切配合、及时发证。对明显错证、重证,由林权人提出书面申请,汇总后由镇政府统一上报,经县林业局调查取证,提出处理意见,报县政府法制办公室审核,由县政府下达撤证决定。对达成调解协议的纠纷案件,及时完善有关材料,上报县林业局换发林权证,巩固调处成果。

(三)加强督查,适时通报。督查组根据全镇山林纠纷调处工作进程,实行每月一督查,每月一调度,每月一通报。重要时段、案件适时督查并通报。

林权调处办法篇3

一、林地管理。

通过连续多年林地管理法律法规宣传以及专项执法检查与整顿,目前,全市依法使用林地意识明显加强,违法占用林地行为得到控制。2013年,林地管理工作的重心主要在于抓好林地使用限额管理、抓好林地占用征收报批材料的规范、抓好项目用地“先介入”管理、抓好农村居民建房使用林地管理;同时,进一步加大林地管理执法力度,规范林地管理执法文书。

1、用好本级使用林地限额,积极争取省厅用地指标。

按照上级文件要求,2013年,继续执行使用林地限额管理制度。年初,省林业厅下达我市占用征收林地限额为30公顷。为管好用好林地使用限额,我们坚持民生建设项目第一、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优先、市重点招商引资建设项目尽量保证,房地产建设项目严格控制的原则,结合项目建设轻重缓急程度和国土报批情况,妥善安排了林地使用限额。同时,为满足我市各类建设工程使用林地的需要,我们积极与省林业厅汇报,努力争取省厅的支持,增加了我市2013年度本级及省级林地使用限额共100公顷,基本解决了我市民生及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和重点招商引资项目使用林地需求和限额管理间的矛盾。

2、规范占用征收林地项目报批资料和程序,提高项目申报审核通过率。

占用征收林地报批程序主要包括用地单位提出申请、使用林地现场查验、项目用地相关资质和上报资料审核、本级领导审核、网上录入信息、省厅审核等五大环节。按照省厅要求,我们组织林地管理人员参加了省厅举办的林地管理培训班,对各工程项目占用征收林地涉及的用地申请报告、现场查验与核实、立项批文、权属证明、征占用林地补偿协议、村民代表会议纪要、征占用林地可行性报告等各类报批材料和格式、内容统一进行了规范,所有材料必须完全达到省厅规定的要求才能呈报省厅审核,提高了项目呈报资料审核通过率,加快了项目审核速度。

3、加大项目使用林地“先介入”管理,在保证林地使用需求的同时,保护好森林资源。

林地使用需求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但生态建设更是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为处理好林地占用与生态保护的矛盾,今年我们加大了项目使用林地“先介入”管理,在项目选址的最初阶段先行介入,开展了项目选址现场勘查工作。原则上各类工程建设尽量使用荒山荒地和其他灌木林地,严格控制占用有林地特别是生态公益林地。今年,因拟占用有林地和生态公益林地,我们否定了温氏集团养鸡场项目、三顺办事处三顺村居民集中建房项目以及市、大市、遥田等几个乡镇的土地开发占补平衡项目。由于加强了“先介入”管理,有效地保护了森林资源。

4、抓好全市农村居民建房用地审核,进一步扩大林地管理影响。

2009年起,我们开始加强农村居民建房使用林地管理工作,首先选择一个基础较好的乡镇余庆乡抓起。经过三年的努力,农村居民使用林地建房应先办理使用林地审核手续的意识逐渐得到强化。2013年,根据《森林法》及其实施条例以及《省林业条例》等法律法规的规定,我们切实加强了与国土局的沟通与街接,要求国土部门在办理农村居民建房过程中严格把关,凡占用林地建房的,务必审查林地审核手续是否到位。市国土局召开了局务会议对该项工作进行了布置,对各乡镇国土所提出了依法办理农村居民建房审批的要求。今年起,全市大多数乡镇凡涉及到林地的农村居民建房项目都主动与乡镇林业站联系,申请办理使用林地审核手续。

农村居民建房涉及面广,全面抓好农村居民建房使用林地管理工作,对进一步扩大林地管理影响,提高全市依法使用林地意识具有明显的积极作用。

5、使用林地审核审批办证情况。

截止11月20日,2013年我们共办理使用林地审核审批手续76宗,使用林地面积1191.4亩,征收森林植被恢复费224.6万元。其中办理永久性占用征收林地项目16个,占用征收林地面积953亩,省级征收森林植被恢复费191万元(其中白沙棚户区项目三个,面积400亩,免征恢复费);办理临时占用林地项目19个,临时占用林地面积230亩,本级征收森林植被恢复费32万元;办理农村居民建房项目41宗,使用用林地面积8.4亩,本级征收森林植被恢复费1.2万元。

6、加大林地管理执法力度,规范林地管理执法文书。

近几年来,我市违法占用林地案件逐年下降,但仍然存在。今年,我们对办事处、镇、市镇、镇林地占用情况进行了清理,对违法用地单位和个人进行了立案调查。按照我局关于规范林业行政执法文书的有关规定,我们在坚持法定办案程序的基础上,对立案登记表、技术鉴定报告、处罚意见书、处罚告知书及处罚决定书等法律文书进行了全面规范。目前,、市共三宗违法占用林地案件正进一步取证,拟下达行政处罚决定书。

二、林业产权管理服务

林业产权管理服务是集体林权制度配套改革的后续工作,主要包括林业产权交易、日常化林权登记发证、森林资源资产评估、林权抵押贷款登记等四项工作。

1、林业产权交易管理。

我市林业产权交易主要表现为公司和大户租赁农村集体林地造林。林业产权交易管理我们主要在规范林地流转合同上严格把关,包括审查交易主体是否合法,集体林权交易是否公开、透明,交易合同是否规范等。按照省林业厅关于规范林地林权流转合同的要求以及省厅下发的合同范本,结合我市林地流转实际情况,我们制定了林地租赁合同范本和林权流转合同范本,加强了签订林地流转合同的指导工作。截止2013年11月20日,今年共办理林权交易438宗,面积52612亩。

2、林权登记发证情况。

今年的林权登记发证对象主要是发生的林地林权流转交易。在流入方提出林权登记申请后,我们及时组织人员进行林权登记资料审查和现场勘界核实,在公示无异议后及时进行林权资料输机、林权登记和发证。截止11月20日,共申请市政府颁发林权证144本,登记林权宗数438宗,涉及林地面积52612万亩。

3、森林资源资产评估的林权抵押贷款登记情况。

林权抵押贷款是解决林业融资难题的重要举措,也是林权配套改革的主要内容。森林资源资产评估是开展林权抵押贷款的一个必要条件。

2013年,我市继续开展油茶林权抵押贷款业务。为解决林权抵押贷款出现的问题,更好的预防林权抵押贷款风险,我们一方面继续加强对待抵押的林木资产状况进行认真评估和监督,一方面对之前农村信用社分批次发放贷款总额与抵押他项权证抵押金额不符的问题进行了变更。

截止11月20日,2013年共办理森林资源资产评估85宗,收取评估费20万元。办理林权抵押贷款登记78宗,抵押登记面积61796亩,抵押贷款金额6145万元。

三、山林纠纷调处工作。

山林权属纠纷历来是林业部门的头号难题。秉着维持社会稳定,热心服务群众的原则,我们对山林权属纠纷采取及时受理、重在调解的方法开展工作。为提高山林权属纠纷调处水平,我们组织全体工作人员对相关山林权属纠纷法律法规和规章进行了系统的学习,对调处程序进行了充分的研究,让所有工作人员掌握了山林权属纠纷调处工作从受理到可裁决整个过程的工作步骤。11月份还组织人员参加了市林业局举办的山林权属争议调处培训班,极大地提高了工作人员对山林权属争议的认识和调处能力。

林权调处办法篇4

关键词:集体林权改革;林权证;存在问题;解决途径

中图分类号 F326.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3)19-95-02

1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

2003年,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开始试点。2008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全面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意见》,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在全国范围内展开。集体林权改革是以明晰林地使用权和林木所有权、放活经营权、落实处置权、保障收益权为主要内容的综合性改革。集体林权改革以不改变集体林地所有权为前提,将林业物权化,即将林地的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权能赋予林地承包经营者,是农村家庭承包经营制度从耕地向林地的拓展,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新一轮的农村改革,使林权归属更加清晰,管理更加规范,像农村家庭联产承包那样,给林农一颗“定心丸”,实现“山定权、树定根、人定心”,确立了林农个人经营的主体地位,有效地调动了经营者营林造林的积极性。简言之,所谓的集体林权改革,其中心点就是“放活经营权,实现收益权”,作为林地经营者,其他权益的实现都是为收益权做铺垫,以实现收益权为最终目标[1]。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实践,是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对于提高集体林地生产率、解决林业产权问题、发展集体林业等具有重要意义。集体林权改革的实施,为林农创造了很多有利条件,的确是一项利国利民的重大举措[2]。

国务院前总理在中国政府网、新华网与网民在线交流时说,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是继家庭承包经营制度以后的又一项重大改革,推进这项改革,给老百姓又一条发展生产的路子,他们的生活一定会得到改变。国家林业局林业改革领导小组副组长黄建兴说,林地林木产权有长期保障,广大林农群众吃了‘定心丸’,注重追求长期利益和长远效益。原山东省副省长贾万志说,集体林改就是一次山林权益的重新分配,必须将党的林改政策原原本本交给老百姓,坚持公平、公正、公开。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是农村生产关系的重大变革,改革的最终目的是让生态更好,农民增收;改革的主要标志体现在确权发证上。林权证不仅是唯一合法的权属凭证,也是以后农民进行合作、入股、抵押贷款、林权交易的重要凭证。为防患未然,必须杜绝漏洞[3]。

《物权法》及《农村土地承包法》规定:“土地承包经营权自土地承包经营权合同生效时设立。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向土地承包经营权人发放土地承包经营权证、林权证、草原使用权证,并登记造册,确认土地承包经营权。”可见林地承包经营权的设立依据的是承包经营合同,并通过林权证的颁发来确认。

2 林权证

2.1 林权证的概念 林权证是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或国务院林业主管部门,依据《森林法》或《农村土地承包法》的有关规定,按照有关程序,对国家所有的或集体所有的森林、林木和林地,个人所有的林木和使用的林地,确认所有权或者使用权,并登记造册、发放的证书。根据《森林法实施条例》的规定,森林、林木和林地的权属证书式样由国务院林业主管部门规定,全国统一式样和编号的林权证,外封为绿色塑封,印有烫金国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林权证”字样。

2.2 林权证的法律效力 林权证是权利人持有的确认森林、林木和林地所有权或使用权的法律凭证。我国《森林法》第三条规定:“森林、林木、林地的所有者和使用者的合法权益,受法律保护,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侵犯”。《森林法实施条例》第三条规定“国家依法实行森林、林木和林地登记发证制度,依法登记的森林、林木和林地的所有权、使用权受法律保护,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侵犯”。我国现行的《土地管理法》规定,对林地所有权或使用权的登记造册和核发证书,应按《森林法》的规定执行,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依照《森林法》的有关规定核发的确定林地所有权或者使用权的证书,也就是关于该土地所有权或者使用权的证书。县级以上人民政府颁发的林权证,不仅是森林、林木权属的法律凭证,而且也是林地权属的有效法律凭证。

2.3 林权证获取的流程 (1)申请林权登记:承包方林农作为林权权利人向当地人民政府的林业主管部门提出林权登记申请,林权权利人提出林权登记时应当按照要求提交相关材料。

(2)审核:各级人民政府的林业主管部门是受理林权登记申请和依法履行相应职责的机关。各级林业主管部门在接受林权权利人的登记申请后,首先要对申请材料进行初步审查,经审查认为申请材料符合《森林法》及其实施条例、《农村土地承包法》、《林木和林地权属登记管理办法》等规定的,予以受理;认为不符合规定的,向申请人说明不受理的理由或者要求林权权利人补充材料。

(3)现地勘察:受理申请的机关组织林业调查人员进行现地勘察核实。

(4)公示:经现场勘察审核无异议,毗邻单位或个人认定后,由基层林业站填写《林权登记公示表》一式两份,报林业局林政科签字盖章。一份张贴在乡村明显位置,并留下影像资料,一份存档。

(5)核发证书:对公示无异议的,由基层林业站将相关资料移送县林业局林政科。县林业局林政科对经审查符合发证条件的登记申请材料,以林业主管部门名义签署审核意见,上报县政府。县级人民政府进行审查、核准,经审查、核准无误的,准予登记并及时核发林权证。

2.4 林权证的作用 (1)保护林权权利人的合法权益;(2)明晰林权归属;(3)林地征占和流转的必备条件;(4)申请采伐证的要件;(5)贷款抵押、作价入股、林权交易等的凭证。

3 调查发现的问题

笔者对山东省莱芜市的28个村集体中的部分承包方林农进行了走访调查。这28个村集体分别为:茶业口、西圈、阁老、珍峪、李白杨、刘白杨、高白杨、王白杨、上茶业、中茶业、下茶业、上王庄、下王庄、上法山、中法山、下法山、卧铺、逯家岭、曼里、吉山、桑科、上宅科、下宅科、上温峪、下温峪、中温峪、董家峪、龙堂。通过调查28个村集体中93户承包方林农,发现自2008年以来承包的林农基本都有林权证而早期承包方林农基本都没有林权证,主要问题集中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调查中发现很多村的承包方林农根本不知道什么是林权证,更不用说主动申请办理。经笔者告知集体林业产权改革以来关于林权证的各项政策和各种益处,很多林农立即表示要抓紧时间申请办理。暴露出的主要问题是不少林农信息闭塞,对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了解的不及时、不到位,镇政府的林业相关部门宣传的广度和力度还不够。

(2)有些林农虽然知道有申办林权证这回事,但表示办了林权证也没用,只要有承包合同就行了。笔者为他们详细介绍了林权证的作用和法律效力,比如可以将林权证抵押给银行如农村信用社就可获得低息贷款,因此有林权证可以有效解决融资难题,林权证是唯一合法的权属凭证,依法持有了林权证,权利人就拥有了该林权证所记载范围内的森林、林木、林地的所有权或使用权,并受法律保护,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侵犯。林农们了解后,申请林权证的积极性显著提高。暴露出的主要问题是很多林农缺乏维护自身权益的观念,法律意识也比较淡薄。

(3)有部分林农主动申请办理了林权证,但不符合规定中村集体党员或群众代表要超过2/3签字同意的必要条件。因签字同意的代表达不到规定比例而申办林权证未果,究其原因主要是很多代表对林权证的各种权属关系不明了。据林农反映,不少代表说林权证一旦办理集体就没有权利了,权利就全归林农,就变成林农私有了。还有些林农反映,村干部以农忙等各种理由推脱,迟迟不召开代表会议,导致林权证无法办理。暴露出的主要问题为:部分村委会干部所了解的林权证方面的知识比较贫乏,工作能力比较欠缺,部分村委的行政效率比较低下。

(4)有些林农反映,按照相关规定申办林权证前期工作都比较顺利,但在指定权属界线时却与四邻发生了争议。基层林业站的工作人员也进行了调解,但大多调解未果。所以按照规定,林权证申办被暂停受理,有了处理结果才能重新受理。因争议双方长期没有处理结果,申办工作被搁置。引发争议的主要原因是:有些林农与村委的承包合同在划定权属界线方面不够完善;承包时间已经若干年,承包合同中写明的界线特征已消失或已不明显。暴露出的主要问题为:部分村委与林农签订承包合同时留下了权属争议隐患,在界线特征趋于消失时没有及时消除隐患,调解争议的力度还不够。

4 解决途径

(1)镇政府的林业相关部门组织专业技术人员积极下乡到村,大力宣传集体林改政策,使林农对林业方面重大或涉及其切身利益的信息及时到位全面的了解;定期举办林农大会,在会上组织各种类型的专家讲座,提高林农在维护自身权益、提高法律意识等方面的自身素质。

(2)镇政府应该对村干部召开林改动员会,提高其积极为林农服务的积极性;举办培训班,增强其工作能力,提高其工作效率。

(3)镇政府应组织安排机关工作人员主动下乡,与村干部一起,及时调解林农和有关利害关系人的权属争议,承包合同中写明的按照合同执行,没写明的可以联系当时与林农签订合同的村干部、勘界人员、相关知情人员调查取证,还原事实真相,尽早妥善处理好。属于承包方林农侵权的,应停止办理林权证,并通知林农。如果是有关利害关系人提出的异议主张无效的,应继续办理。

参考文献

[1]邢力文.集体林权改革背景下森林采伐制度的完善[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13,34(2):54-57.

[2]陈英.集体林权改革给林农带来的实惠[J].现代园艺,2013(7):203.

[3]邓洪武.罗田古村的民居风格与启迪――江西古村落群建筑特色研究之一[J].南昌大学学报,2003(2):25-27.

林权调处办法篇5

第一条  为正确处理林木林地权属争议,保护林木、林地所有者和使用者的合法权益,维护林区的安定团结,促进林业生产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等有关法律、法规规定,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调解、处理本省管辖的林木林地权属争议(以下简称权属争议)。

第三条  权属争议发生后,争议双方所在地人民政府及其林业主管部门必须采取有效措施防止事态扩大;争议双方当事人应当主动协商,互谅互让,达成协议。经协商不成的,按本办法规定的程序申报人民政府处理。

权属争议解决前,任何一方不得进入争议区域砍伐林木和从事涉及林木、林地所有权或使用权有关的活动。

第四条  权属争议经双方平等协商自愿达成协议的,双方应当自觉遵守,严格执行。

第五条  因权属争议引起的抢砍林木,破坏森林资源,毁坏生产和生活设施以及斗殴等,司法机关应当及时制止,依法查处。

第六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处理林木林地权属争议机构,负责权属争议的日常调处工作。

第七条  在处理权属争议工作中做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予以奖励。

第二章  处理依据

第八条  解放后营造的林木发生权属争议的,按谁造林管护,林权归谁所有的原则处理。但明知林地权属有争议抢造林木的除外。

第九条  处理县内权属争议,以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依法发给的山林权证为处理依据,但山林权证错发的除外;无山林权证的,参考合作化时期或土地改革时期的有效权属凭证。

处理市(地)际、县际权属争议,以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依法发给的土地证为处理依据;无土地证的,参考合作化时期或土地改革时期的有效权属凭证;乡有林、村有林以土改或林改清册为处理依据。

土地改革时收归国有的林木、林地,以国有林清册或林改清册为处理依据;

第十条  土地改革时期,县级人民政府在本行政区域内确未发放土地证的,由争议双方协商解决。协商不成的,由争议双方共同的上一级人民政府确定权属。

第十一条  国有林业单位与乡(镇)、村之间的权属争议,以双方原签订的协议书、赠送书或者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印发的文件、证照为依据,参考国有林业单位建场时总体设计书载明的经营范围,确定权属。

第十二条  权属争议双方均无有效权属凭证的,其权属归国家所有,由争议双方共同的上一级人民政府确定委托管理者。

第十三条  同一权属争议双方都能出具合法权属、权源证明文件,经协商不成的,由其共同的上一级人民政府兼顾双方利益,结合自然地形确定权属。

第十四条  土地改革前的所有权属凭证,不能作为权属争议的依据。森林资源调查界线和各类地图上省、县、乡、村界线,均不作为确定权属划界的依据。

第十五条  毗邻行政区域之间林木、林地互相插花的权属争议,应当协商解决。协商不成的,由争议双方共同的上一级人民政府进行调整,并确定权属界线。

第十六条  权属凭证记载四至清楚的,以四至为准。四至载明的地物标不明确的,按四至载明的最近的地物标确定四至界址。四至界址不清的,以权属凭证记载的面积为准。

第十七条  同一起权属争议有数次协议的,以最后一次协议为准。原协议无附图,权属界线不清的,应当按协议条款,由对争议双方有管辖权的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认定,绘制权属界至图。

第三章  处理程序

第十八条  县内的权属争议按下列规定处理:

(一)全民所有制单位之间,全民所有制单位与集体所有制单位或个人之间的权属争议,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组织协商,协商不成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处理;

(二)集体所有制单位之间,集体所有制单位与个人之间的权属争议,由双方进行协商,协商不成的,由县级人民政府处理;

(三)个人之间的权属争议,由双方进行协商,协商不成的,属乡(镇)区域内的,由乡(镇)人民政府处理;跨乡(镇)区域的,由县级人民政府处理。

第十九条  县际权属争议,先由双方当事人所在地的县级人民政府组织协商,协商不成的,应当申报市(地)人民政府(行政公署)处理。

第二十条  市(地)际的权属争议,先由双方当事人向所在地的县级人民政府提出申请,由争议双方的县级人民政府组织协商;协商不成的,再移送双方所在地的市(地)人民政府(行政公署)组织协商;协商不成的,报请省人民政府处理。

第二十一条  省际权属争议,由当事人所在地的县级人民政府负责调查、建档,并由县、市(地)、省级人民政府逐级与相关省同级人民政府联系协商解决。经省级人民政府协调仍不能解决的,由省人民政府上报国务院决定。

第二十二条  当事人请求人民政府解决权属争议,应当递交申请书,并按照被申请人人数提交申请书副本。申请书应当载明以下内容:

(一)申请人和被申请人的姓名、性别、年龄、民族、职业和住所(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名称、住所和法定代表人或者主要负责人的姓名及职务);

(二)请求事项和所根据的事实与理由;

(三)权属、权源证明文件;

(四)其他需要载明的事项。

申请书应当附权属争议区域等有关图表。

第二十三条  人民政府收到申请书后,经审查符合本办法规定的,应当在十五日内立案,并通知申请人按规定预交调处费;不符合规定的,应当在十五日内书面通知申请人不予受理并说明理由。

人民政府决定受理的权属争议,应当在立案之日起五日内将申请书副本发送被申请人,被申请人应当在收到申请书副本之日起二十日内提交答辩书和有关证据材料,逾期不提交答辩书又不说明理由的,不影响人民政府处理。

人民政府处理林木林地权属争议机构应当在立案之日起六个月内办结,需要延期办理的,应当报同级人民政府批准。

第二十四条  人民政府作出的行政处理决定,应当制作处理决定书。处理决定书应当载明下列事项:

(一)申请人和被申请人的姓名、性别、年龄、民族、职业和住所(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名称、住所和法定代表人或者主要负责人的姓名及职务);

(二)双方争议的事实、理由和要求;

(三)认定的事实、理由和适用的法律、法规、规章;

(四)处理结果和调处费的承担;

(五)不服处理决定申请复议或起诉的期限;

(六)处理机关、处理日期;

(七)其他需要载明的事项。

处理决定书应当附林木林地界至位置图。

第二十五条  当事人对人民政府处理决定不服的,可以依法申请复议或起诉。当事人逾期不申请复议或起诉的,处理决定即发生法律效力。

当事人对发生法律效力的处理决定,应当依照规定的期限履行。一方当事人不履行的,对方当事人可以依法向人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

第二十六条  人民政府作出的处理决定生效后,其林木,林地的权属界至,由作出决定的人民政府组织界定、设置界标,并发给林木林地权属证书。

第四章  法律责任

第二十七条  违反本办法规定,对负有直接责任的领导者和其他肇事者,视情节分别予以林业行政处罚、行政处分。

第二十八条  以暴力威胁或者其他方法阻碍调处人员正常执行公务的,或者借故制造纠纷,煽动闹事,扰乱调处秩序和社会治安的,由公安机关依法处罚。

第二十九条  伪造、涂改、添写本办法规定的权属、权源证明文件的,其伪造、涂改、添写的无效。对直接责任者,由县级以上处理林木林地权属争议机构责令其承担调查、鉴定费用,处500元-5000元罚款。

第三十条  借故提起权属争议,谎报案情的,应当承担调处机关调查、鉴定费用,由县级以上处理林木林地权属争议机构处300元?3000元罚款。

第三十一条  违反本办法规定,触犯《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的,由公安机关依法予以治安处罚;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五章  附  则

第三十二条  本办法由福建省人民政府负责解释。

林权调处办法篇6

一、抓组织,提供保障

此项改革工作政策性强、涉及面广、时间紧、任务重,与以往相比,有一些新的特点和新的要求。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是农村家庭承包经营制度的丰富和完善,是农业发展空间环境延伸,是促进农民增收的机遇和途径,是增强林业竞争能力的支撑和手段。*镇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始终坚持农村的基本经营制度,长期稳定党在农村的基本政策,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断深化农村改革,创新体制机制,确实保障农民的物质利益,尊重农民的民利。为顺利完成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任务,我们高度重视,县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动员培训会议结束,多次召开镇党委、政府联席会议,专题研究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成立了由镇党委书记任组长、镇人民政府镇长、分管林业工作副镇长任副组长的*镇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在农业中心林业室设立了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办公室,办公室下设文秘组、宣传组、业务组、纠纷调解组4个组,抽调了熟悉农村工作,有扎实基层工作经验的同志具体负责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从全镇干部职工中抽调组成了8个林改工作指导组,派驻到8个村委会,实行镇党委、政府领导、镇林改办工作人员负责指导林改工作。各村成立了由党总支书记任组长的林改工作领导小组,设立专门办公室,56个村民小组相应成立了林改工作小组。为整个林改工作顺利推进提供了组织保障。

镇党委、政府积极筹措资金,在林改经费未下达前,提前购买一定的办公用具,为林改工程技术人员创造一个优良的工作环境。镇党委、政府制定了*镇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实施方案,并报经县政府批准。

二、抓培训,夯实基础

林改工作法规性、政策性很强。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涉及多种利益主体和各方面的利益,但最基本的是处理集体与农民,管理和放活的关系。为提高林改工作人员的业务素质,增强依法办事的能力,我镇于20*年7月14日至7月15日,举办了林改工作动员暨骨干培训会,对镇林改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办公室成员、文秘组、宣传组、业务组、纠纷调解组成员60人进行了培训。8个村结合实际,举办了村委会“两委”委员、群团组织负责人、村民小组正副组长参加的培训班,做到村组都有“明白人”。据统计,全镇村委会共举办林改骨干培训12期,培训人员达1200人次。通过培训,进一步统一了思想、提高了认识、明确了任务、掌握了政策和程序,为推动林改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抓宣传,营造氛围

召开各种会议、利用广播、电视、粘贴标语、板报墙报等形式,大力宣传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重要意义及《中共*县委*县人民政府关于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江发〔20*〕29号)、《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森林法》、《土地管理法》、《农村土地承包法》、及党在农村的方针政策、林权改革操作程序等。全镇召开大小会议66场次,参会人员23601人次,发放《*县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指南》100册,黑板报宣传24期,简讯宣传10期100份,广播宣传9次,粘贴标语、横幅500条,营造了人人关心林改、人人参与林改的浓厚氛围。通过以上多种宣传形式,进一步把相关法律法规宣传到村、到组、到户,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使广大村民掌握了有关法律法规,明白了林改政策,并以极大的热情参与到林改工作中来。

四、抓化解,解决瓶颈

排查矛盾纠纷45件,其中县与县的6件,小凹与青龙镇的2件,红石岩与华宁县山区的4件;本县范围内乡与乡的有5件,其中下坝与江城镇海门1件,石岩哨与雄关乡1件,石岩哨与大街1件,螺蛳铺与雄关1件,上坝与雄关1件;本镇内村与村的15件,本镇本村组与组的19件。总面积6110亩。

在矛盾纠纷调解工作中,本着尊重历史,面对现实的原则,先易后难,按照纠纷调处程序,我镇与外镇的纠纷,我镇纠纷组不等不靠,不怠慢,我镇积极争取与外乡与的外县多接触、多沟通,打牢处理纠纷的根基。

*镇经过努力,完成了45件林权矛盾纠纷的化解工作,面积6110亩,有力的推进和配合林权主体改革。

在化解矛盾纠纷中,*镇党委、政府的书记、镇长和分管领导主动出面联系各乡镇和相邻的外县领导,主动做镇内相邻村委会的工作,主动到*镇林改办调研纠纷调解工作。

*镇林改办纠纷调解组在镇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和县林改办纠纷调解组指导下,深刻学习领会林改纠纷调解的政策、法律法规,按规定和程序进行纠纷调解工作,调解工作与外业、内业有机结合,制定出调处切实可行的工作方案,以市、县林改办关于按照行政界线确权的文件精神,乡镇间的林权纠纷迎刃而解,加快了林权矛盾纠纷的调解工作。

五、抓业务,稳步推进

*镇的外业与内业工作有机结合,按时、按质进行各项工作,到春节前外业全部完成,后转入紧张有序的内业工作。20*年2月份,基本完成各村委会人口现状调查登记及林地现状情况摸底调查、全镇林地进行分类及地形图转绘、勘界工作。

全镇林改任务涉及八个村委会,56个村民小组,20*年*镇8771户28254人,人均耕地0.63亩,林地人均面积1.1亩。*镇集体林权改革有341个小班,个人商品林40个小班,面积3016.5亩,集体商品林148个小班,面积为17*9亩;重点公业林为314个小班,面积30047亩,国家重点公益林为238个小班,面积28912亩,省级公益林76个小班,面积1135亩;退耕还林涉及7个村委会,43个小班,面积6230.54亩。

*镇林改办指导各村组制定了具体的、可操作的林改方案,各村、组已经将林改方案按程序提交村民大会、村民代表大会、村党总支、村委会研究通过,报镇林改领导小组审批后已经实施。

六、促进度,出成效

20*年3月20日在县委、政府的林改进度督察会后,*镇党委、政府正视存在的问题,立即召开镇党委、政府会议,各村党总支书记列席本次会议,对*镇的林改工作做出整体部署和要求,各村委会、村民小组的集体林权改革实施方案已经提交村民大会表决通过,在4月10日前完成了林改的主体工程。林改面积5.705万亩,已勘定宗地面积5.705万亩,表决村委会方案数8个,已表决小组方案54个,批准村委会方案8个,批准小组方案54个。

在镇党委、政府召开的林改紧急会议后,*镇林改办当日召开各成员单位召开的会议,对镇党委、政府的部署进行传达和分解,业务组3月22日完成内业工作。3月21日,召开有联系各村工作的领导和下村工作人员参加的林改实施方案的表决培训。

*镇党委、政府主要领导、镇林改办工作人员和各下村工作人员从3月21日起,停止休息,全身心投入林改工作。各村委会提高工作的主动性,召开由各组支部书记、组长、副组长参加的林改专题会议,*镇党委书记、镇长到各村进行林改工作指导。

各村民小组表决通过了集体林权管理的章程,成立了理事会,实现了集体林权的管理的规范化、制度化。

七、攻难关,出成果

乡镇接边审核情况镇与镇接边审核数:村与村接边审核数15个,组与组接边审核数19个;宗地申请情况:已审核宗地的村委会数8个,已公示宗地的村委会数8个,已审核宗地的小组数54个;已公示宗地的小组数54个;输机发证情况:全乡镇宗地数382宗;现在已经完成输机打证工作。在勘验“四至”界线的基础上,核发全国统一的林权证,做到图、表、册一致,人、地、证相符,确定农民经营林地的法律地位。发放集体林权证117本,建立了林权类、林权改革类、矛盾纠纷调处类、声像类等4类林改档案,已经进行了归档。

八、存在的问题

*镇深化集体林权改革工作存在的一是部分村组干部群众对林改工作认识有待提高,二是林改经费严重不足。

九、今后*镇林业发展方向:

林权调处办法篇7

(一)提高认识,切实加强。加强对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组织领导。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是一项政策性强、涉及面广、情况复杂、工作艰巨的系统工程,改革的成功与失败都将直接影响我乡的林业发展。为此,乡党委、政府高度重视集体林权制度改革,3月份,乡政府下发《关于推进全乡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按照“乡镇组织,村组具体操作,部门搞好服务”的工作机制,对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总体目标、主要任务、改革范围、基本原则、方法步骤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和部署,把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作为我乡的年度目标任务考核。成立了**乡集体林权制度改革领导小组,由乡长梅楠同志任组长,分管乡长刘登钊任副组长,成员有:财政、林业、国土、广播、司法等有关单位的负责人为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在乡林业站,具体负责全乡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各村和各小组也相应地成立了集体林权制度改革领导小组,并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每个村都由驻村干部和村“两委”共同组织实施林改工作。

(三)握原则,尊重民意,因地制宜开展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我乡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按照两个原则来开展:一是改革既要积极稳妥推进,又要促进林业的可持续发展,确保国家生态效益和集体林农经济效益稳定增加。二是充分尊重群众意愿和创造精神,本着自愿结合、平等公开、合理公正、有偿流转的原则,促使集体林产权明晰化、经营商品化、投资多元化、权益稳定化,保证改革不留后遗症。在改革开展中我们本着尊重民意、尊重历史、尊重现实,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解决具体问题。

(四)强化协调,合理调处矛盾纠纷。在改革过程中,我们坚持依照法律、法规、政策办事,严格遵循《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森林法》等法律法规,妥善处理改革过程中碰到的历史遗留问题和现实具体问题,切实做到依法办事。集体林是全体村民的共有财产,对于集体财产的处置必须严格依法并充分尊重大多数村民的意愿,任何组织和个人都不能包办代替,不得以行政手段强行干预。同时注重对矛盾纠纷的调处,按照林改有关要求来调解矛盾纠纷。由于实行依法办事和阳光作业,我乡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自实施以来,群众对林改十分支持,因此林改工作开展得有条有序。

(五)林改经费保障情况。在乡财政困难的情况下,压缩政府公务预算核拨,拨出林改专项经费1.5万元,用于业务培训,购置办公用品,为我乡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提供坚强保障。

二、存在问题和下一步工作计划

经过前一阶段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的实践,使我们更加清楚地认识到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是林业发展的基础工作,更是林业发展的强大动力。在总结我乡开展集体林权改革所取得的成效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由于这项工作本身的复杂性,艰巨性,加上政策性强,涉及面广,改革工作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是我乡林地面积大,地形复杂,均山到户的小宗地多,小宗地划分不规范,外业勾图难度大,进度缓慢。

二是村、组干部及群众,对林改的认识不到位,重视不够,工作职责划分不明,履职不到位,宣传发动走过场,实施方案照搬照抄,没有群众讨论通过,缺乏可操作性和合法性。

三是村级林改经费不足,矛盾纠纷多,调解难度大。

四是村组痕迹管理滞后,部分村组无记录,无表决,无日志。

林权调处办法篇8

随着农村改革进一步深化,山林权益与广大农民的经济关系日益紧密,广大农民对山林资源越来越重视,然而在农村第一轮承包时,因工作粗放、山林界址没有明显参照物等种种原因,导致农村山林纠纷越来越多,使林权纠纷成为当前农村纠纷新的因素,如果处理不当,很可能导致群体性纠纷甚至恶性事件的发生。

目前,农村山林纠纷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农村一轮承包时,因工作人员没有认真上山踏界,只是对山一指或对树一认而确定界址,致使很多界段不明确,使相邻的两方极易产生纠纷。

(二)当时划定山界时,很多“零星地”只是附属于某片责任田或某片山林,但是都未在承包合同上详细记载,导致权属关系不明确,当山界发生争议时,无事实无依据,大家都互不相让,使纠纷难以调解。

(三)颁发林权证时由于时间紧、任务重,各村都是临时抽调工作人员参与此项工作,而这些临时工作人员对于颁发林权证的政策性、严肃性认识不够,大多仅凭各家各户填写的申报表格就颁发林权证,而未亲自到现场与周边农户实地核对山林界址,使个别别有用心的人有机可乘,故意将错误界段填写入林权证,从而发生2-3个林权证都重复登记一片山的现象,使权属凭证瑕疵较多,不能成为今后解决纠纷的确定依据。

(四)集体林地承包程序不规范,村级林地档案不齐全,许多林地档案只记载各户所属林地块数、面积,而没有每片林地的准确界段,为今后留下争议隐患。

面对越来越多的山林纠纷,基层司法所在受理此类矛盾纠纷后,面临许多的难题,调解工作难度大,调解成功率较低。

¬——取证难。一是许多当时参与划界的人不愿作证指界;二是经历时间较长,证人不能准确说明事实真相;三是许多当时参与划界的当事人已经不在了。

——诉讼难。一方面农民因考虑经济因素不愿进行诉讼,另一方面人民法院只受理权属纠纷,而不受理山林界段纠纷,导致仅凭1996年10月14日林业部颁发的《林木林地权属争议处理办法》已经不能妥善处理林地纠纷,原有处理办法已完全不能适应形势的需要。

——法律适用难。在实际调解过程中,基层人民调解员发现,我国有关山林界址的法律法规与现行林业政策存在一定冲突,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全面推动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意见》中提出,在不改变林地用途的前提下,林地承包经营权人可以将林地抵押,但我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法》规定,林地只能进行流转而不能进行抵押,《物权法》也没有将以家庭承包方式取得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列入可以抵押的范围。

——操作难。虽然我国《民法通则》、《森林法》、《林木林地权属争议处理办法》等法律法规都有关于处理农村林地纠纷的相关法律规定,但是其中的概括性原则性多,具体到纠纷个案时却很难进行操作,导致基层调解组织在调解这类纠纷时难有立足点,在工作的开展中处于被动地位。

面对农村林界纠纷高发态势,结合基层矛盾纠纷调解工作实际,探索解决途径,提出几点解决林地纠纷的办法:

一是成立林木林地权属争议仲裁机构。众所周知,农村林权证是由各级人民政府颁发的林地确权证书,因此可由市林业部门牵头成立林木林地权属争议仲裁机构,如遇到双方都无法举证,也难以查清争议林地的情况时,可进行仲裁。

二是法理结合调解纠纷。可依托乡、村、社区等基层组织,在充分尊重民间习惯的前提下,以山起岭,水起沟、坎、路等重要标志物为调解纠纷的基础,坚持“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确定界址,平息纠纷。

三是依托部门综合力量。针对跨区域的山界林权纠纷,可以采取联合林业部门、国土部门、水利部门等多部门联合调解,以早期原始资料为依据,确定界段,共同制作《处理决定书》,解决山林纠纷。

上一篇:乡镇半年总结范文 下一篇:大学生村官优秀案例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