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权管理制度范文

时间:2024-01-22 16:43:02

林权管理制度

林权管理制度篇1

关键词:集体林权;森林资源;保护;管理;制度改革

收稿日期:20131205

作者简介:黄维钢(1965―),男,四川资阳人,工程师,主要从事森林资源保护与管理工作。中图分类号:S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4)01011903

1引言

森林资源在保持水土、涵养水源、调节气候、净化空气、保护野生动植物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对森林资源的保护与管理就显得尤为重要。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下的森林资源保护与管理,是在对集体林地的所有权保持不变的情况下,依法将属于该集体经济组织的承包户的林地承包经营权以及林木所有权落实到位,并确立好该集体经济组织下农户的林地承包经营的主体地位,助推林农增收的同时,充分发挥林农主人翁的作用,积极参与森林资源的保护和管理,从而有效地促进森林资源数量的增加和质量的提高。

2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及其需要解决的问题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有着历史的必然性,2008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并出台了《关于全面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意见》,此后,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彻底吹响了号角。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目的就是为了确立林地使用权和林木所有权,放活林木的经营权,落实林木处置权,进而保障林木的收益权。这项改革对集体经济组织下的承包户来说是一个利好因素,可以在源头上对集体经济组织下承包户对林地的生产经营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加快农民的致富步伐,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起到推动作用,有助于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

集体林权制度的改革意义重大,因此,要尽快解决存在的风险问题,如对森林资源的保护及利用问题,森林资源面临的经营管理机制问题,林业逐渐产业化与农林小规模化之间日益激烈的矛盾问题,经营森林主体众多问题,森林资源采伐问题,森林资源安全问题以及生态公益林问题等。上述问题都是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后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应该稳稳抓住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带来的发展机遇,并以此为契机,转变传统观念,积极探索配套改革方案,筹划制定出具体可行的新办法,以达到对森林资源进行保护和管理的目的。此外,还要严格规范对森林采伐的相关管理制度,对森林资源的安全做到彻底保护,从而建立起一套合理化、规范化、科学化、标准化的森林资源保护与管理的多方位体系。

3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对森林资源保护和管理产生的影响

森林资源的保护和管理与集体林权制度的改革息息相关、紧密相连,并深受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影响。集体林权制度的改革可以促使森林资源保护与管理朝着安全化的方向发展,因此,对森林资源有效管理也是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目的之一。集体林权制度的改革,一方面可以对森林资源的保护和管理产生积极影响,另一方面也带来了森林资源保护和管理的新挑战。

3.1确立了林业产权,避免了林权纠纷

集体林权制度的改革,将集体经济组织下的承包户的林地承包经营权以及林木所有权落到了实处,稳妥地解决了承包户们对林地承包经营权和林木所有权的纠纷,在维护农村稳定、科学发展观的落实、社会和谐的促进等方面起到了关键作用。

3.2促使承包户注重管护,加大了森林资源的保护力度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前,大都存在着所有权和经营权不清晰、林权划分不具体、主体不到位、利益分配欠妥、经营制度不健全、林业生产要素不规范流转等问题,这对承包户积极性的调动极为不利,严重时会影响林业经营,成为制约林业发展的主要因素。经过集体林权制度的改革后,这些难题便迎刃而解,一来对林权进行了划分和落实,具体到每家每户,使承包户们耕者有其林、耕者有其则、致富有其门,并积极参加到森林资源开发和保护管理的队伍中来;二来实现了“林主结合、结合、权责结合、责利结合”,环环相扣,使承包户们在林业管理与经营中获取了丰厚的经济回报,可在源头上最大限度地杜绝乱砍滥伐森林资源的现象,使森林资源的保护和管理逐渐趋于成熟化;第三增强了承包户保护与管理意识,集体林权制度的改革,促使森林资源由原来的“集体林”渐变为“自有林”,承包户们对林业进行经营和管理的观念发生了转变,更加大了对森林资源的保护力度。

3.3推动了林业产业化和生态化进程

集体林权制度的改革,在权力界定、流转和保护三方面促进了林业经营方式的变革,并为林业的产业化和生态化进程增添了生机与活力,调动起承包户以林造林、造林营林的积极性,加大林业科技的投入,对林业产业化和生态化的建设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4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下森林资源保护与管理面临的挑战

4.1森林资源安全存在隐患

众所周知,森林资源会受到火灾、病虫害等自然灾害以及乱砍滥伐等人为灾害的侵袭,导致了森林资源在经营和管理中面临着风险,伴随着林业自主经营的细化,更是加大了这些风险存在的可能性。由于森林资源抵御风险的能力有限,使森林资源的保护与管理会受到多方因素的制约,一是防火难度系数大,二是病害虫防治难度较大且形势严峻,状况不容乐观。

4.2林业逐渐产业化与农林小规模化之间的矛盾日益激烈

只有确保承包户的经济利益,才能调动起承包户对森林资源保护和管理的积极性,促进森林资源的保护和管理。在林业经营方面来说,只有林业规模扩大化才可以将森林资源各个要素的作用发挥到最大化,以达到降低运营成本的目的,但是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后,承包户承包的林地普遍规模较小,这与林业产业化的长远目标背道而驰,导致了只有部分承包大户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不利于森林资源的保护与管理。

4.3森林采伐供需矛盾加重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后,森林主体逐渐趋于多元化、经营方式也越来越多样化,承包户从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角度出发,对林业保护和管理的积极性提高,与此同时,对林业处置权、收益权的要求也随之得到提高,势必会加大对森林资源的采伐频率,久而久之,使森林采伐供需矛盾加重。

4.4不利于生态公益林管理

生态公益林的管理落实到每家每户后,其本质是不能改变的,因此,对生态公益林的管理应该对承包户担负的管理责任进行明确,但由于生态公益林本身管理难度系数就比较大,加之对其管理的补助有限,再加上公益林的管理与商品林的管理二者之间所获取的经济利益存在着巨大反差,就更加加重了生态公益林的管理负担。此外,承包户对公益林管理认识也不全面,认为对公益林的管理最终受益者并不是自己,即使会受到利益,也远远不及商品林,而国家发放的补助更是不能与商品林经营获取的巨大经济回报相比较,因此,生态公益林的管理工作任重道远。

5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下森林资源保护与管理举措

前面提到,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后,森林资源的保护和管理工作面临着发展机遇和来自于多方面的风险挑战,因此,有必要对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后的森林资源保护和管理举措进行分析,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5.1对森林资源的生态和产权意识进行提高

承包户在林业经营和管理中应该充分认识到森林资源保护和管理的重要性。我国的森林资源是促进国民经济不断发展的关键,是关系到承包户个人利益以及国家和社会综合利益的具有战略性质的资产,因此,要在观念上达到正确的产权及生态权的高度认识。此外,承包户应该积极响应各方号召,在行为上尊重其他主体对森林资源进行的合理规划。

5.2对森林资源的结构进行进一步优化

生态公益林与商品林相比,有着其特殊性,从其属性等方面来看,对生态公益林的开发可以采用公有制形式,然后对其他森林资源进行分散管理,最大限度地确保生态公益林的管理权地位。关于商品林,可以优化其产权结构,使商品林的经营积极性得以提高,将林业效益达到最大化。

5.3建立对森林资源动态评价机制

对森林资源的保护与管理,离不开相关的法律法规以及制度保障。因此,政府应该转变职能,对森林资源的产权做到立法的规范化,加快对森林资源相关的行政许可机制的建设步伐,并对采伐森林资源、木材流通和森林资源流转等环节加强监督,充分建立起森林资源动态评价机制。

5.4加大生态公益林的补偿机制

首先,建立提高生态公益林的补偿额度。在现有的生态公益林相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下,积极努力筹措资金,将资金合理运用到公益生态林的补偿中,并注重资金补偿的后期监管,确保补偿资金落到实处;其次,对现有的管理机制进行创新,明确相关部门的相应权责,增强调节林权纠纷等能力;最后,积极探索,使生态公益林经营朝多元化方向发展,但前提是要在保证生态公益林性质不变的情况下,并注意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与和谐性,践行生态优先的原则,兼顾生态公益林能带来的经济效益。

5.5加强森林资源保护与管理制度建设

首先,加大宣传力度,以提高森林资源保护和管理的自觉性;其次,由政府牵头组织相关部门进行实地调研,并在此基础上依据国家有关的法律法规制定出符合当地实际,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地方法规制度,对破坏森林资源的违法行为给予坚决打击,绝不姑息,促使森林资源的保护和有效管理。

6结语

林权管理制度篇2

一、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过程中形成的应归档文件及分类保存具体要求

1.各种会议材料、文件、工作计划、实施方案、工作宣传、检查、汇报、总结等材料,由主办单位按文书档案归档保存

2.森林资源调查图表、林权界限图表、各种汇总清册、统计表、林权登记申请表、林木林地权属证明文件、公告材料,现场勘界材料、附图或者地块示意图、登记的核准文件、林权登记台账等林木和林地权属登记发证原始材料,林权管理信息系统的备份等材料,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承办林权登记发证事宜的林业主管部门归档保存,并将一套原件移交同级国家综合档案馆保存;

3.落实产权中的各村调查表、清册、实施方案、合同、协议、村民代表大会记录、表决票、公示等材料,由镇、村有关单位归档保存;

4.林权争议、来信来访、矛盾纠纷调处等材料,由受理机关或乡镇归档保存。

二、根据工作流程和形成材料的要求,我们把收集整理的档案归档为四类

1.综合类(综合性材料):

1.1林改摸底调查表;

1.2林改基本情况调查表和统计表;

1.3林改方案及方案的请示与批复;

1.4林改会议签到表、林改会议表决情况表;

1.5林权现场勘界图、勘界表、林权边界确认表;

1.6受理林权登记表;

1.7申请林权登记发证现场勘界表及公示回执单;

1.8摸底调查表、林改方案、林权现场勘界图表、申请林权登记发证现场勘界表四榜公示照片。

2.林权类(个人):每户一个档案袋。

2.1林权登记申请表;

2.2身份证明;

2.3林地家庭承包合同、自留山证明。

3.乡镇存档材料:各种会议材料、文件、工作计划、实施方案、工作宣传、检查、汇报、总结等材料

4.村存档材料:

4.1本村基本情况统计表;

4.2林改会议通知存根和林权现场勘界通知存根;

4.3林改会议记录及林改方案表决票;

4.4村级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实施方案;

林权管理制度篇3

县、乡两级农村集体资产管理部门在农村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过程中如何发挥作用,依法履行其对农村集体资产管理的职能,笔者认为应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1.做好集体林资产的清查

集体林资产是指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区划界定的集体所有的森林和林地资源。包括林木以及依附森林生存的经济动物和经济植物,如人参、中草药材、林蛙等;还包括灌木林、灌丛林、荒山、荒坡等宜林地及被开荒耕种的林业用地。做好集体林资产清查工作是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和今后林资产管理的基础。因此,在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初期,乡(镇)农村经济管理站应积极参与并组织村社集体经济组织彻底清查所拥有的集体林资产,对林地面积、林木株数、森林蓄积量、林副产品数量、宜林地面积、开荒地面积等都应清查登记,分类汇总,乡(镇)农村经济管理站及村委会分别归档管理,为进一步实施林权制度改革,加强集体林资产管理提供详实的资料。

2.做好承包合同管理

做好承包合同管理的首要任务是指导林地承包合同的签订。县、乡农村集体资产管理机构作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承包合同的管理机关,要对承包合同的签订进行指导。要与当地林业主管部门共同负责这项工作,集体林资产承包合同要符合《合同法》、《农村土地承包法》、《吉林省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承包合同条例》等法律法规的要求,对承包经营的标底、承包期限、承包林地用途、双方的权利和义务、违约责任、合同的变更与终止等合同条款要进行审定,对不符合要求或不完善的要及时指出并纠正完善。

林地承包合同签订后,县、乡农村集体资产管理机构要根据需要做好承包合同的鉴证工作。合同鉴证是合同鉴证机关依法审查、鉴定当事人的履约能力并证明合同的真实性和合法性的一项管理制度。所以林改合同签订后,乡(镇)农经站要对合同的合法性、合同的完整性、条款的公正性等内容进行审核,对当事人的合法资格和履约能力进行甄别,对完整无误,符合法律法规要求的承包合同履行鉴证手续;对违法、虚假的承包合同要予以否定;对不完整或有缺陷的承包合同要提出修改意见。

抓好承包合同的档案管理是长期的工作。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所形成的承包合同、文本资料和影音资料等都是极为重要的档案资料,有些要保管50~70年,甚至更长时间。这是加强管理、处理纠纷的重要依据。所以要及时整理,按照档案管理的要求归集存档;并建立严格的保管、借阅、移交等档案管理岗位制度,确保档案完整、不丢失、不损坏;确保林地承包资料完整连续,有案可查。

3.依法监督管理

林改主要是明确集体林资产的使用权和经营权,因此乡(镇)农经站要充分发挥依法监督管理职能,防止借林改之机违反规定侵吞集体林资产现象的发生。对确权过程中,所依据的证明资料要严格审核,杜绝弄虚作假现象的发生;尤其对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前突击变卖的集体林资产更要认真审核复查,对借改革之机侵吞集体林资产的行为要严肃查处,监督保证集体林资产不流失;对集体林资产承包过程中是否如数收缴林地使用费和林木承包费,是否按要求纳入帐内核算,是否按要求公布账目接受群众监督等进行依法监督管理;对当事人双方履行承包合同的情况进行监督管理,对无故变更或解除合同、违反合同约定改变林地用途开荒种地等行为要及时纠正,保证合同正常履行。

4.做好纠纷调解和仲裁

林权管理制度篇4

1.1思想认识境界不高

在以往的认识概念之中,许多人认为林业资源森可以再生,开采便毫无节制,并没有认识到林业资源的再生还需要很长的一段时间,更需要相当的人力、物力以及财力的辅助,才能够使其处在良好的再生环境之下。使得采伐与保护不成比例,破坏了林业资源的生态平衡系统,直接性地阻碍了林业资源的管理。

1.2集体林权制度有待完善

当前,我国对于集体林权制度虽然进行了一定的创新,让农户切实得到了集体林地经营权、树木拥有权以及经营主置,促进了林业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使得林业的经济整体发生质的变化。但是,经济体制并不是一成不变,集体林权制度仍需要进一步的加以改善,相应的林业资源管理也需要与时俱进,确保林业资源管理法规制度、林政管理制度同林权改革相符合,从而促进林业生产活动的规范性以及林业资源效益的最大化利用。

1.3林业生态工程质量、生态效益有待提升

随着生态环保理念的不断深入,人们对于生态工程的建设也越来越加重视,然而许多地方的人们对于如何建设生态工程还处在较为浅薄的认知阶段,比如,在施行“退耕还林”的项目上,个别区域的退耕速度以及退耕面积同实际所需的建林工程难以在短时间内相符合,尤其是良种树苗的不足,造成新退耕出来的土地栽种较为劣质的树苗,直接造成林地品质偏低,甚至成活率也不高,从而不得不返工重栽,加重林地工作的工作量,加剧造林费用的浪费。

1.4林业资源管理的监管力度欠缺

目前,在国家的强制公权等手段的实行下,森林保护的管理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收获,即在政府违规占用林地、毁林采伐以及退耕还原森林项目执行状况的监管方面得到强化,为国家挽回了损失。但是还有较多监管管理机构的监管强度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对于林业作用管理机制,占据森林考核机制的监管强度以及损坏林业事件的监控强度还没有确切落到实处。

2强化林业资源管理的建议

2.1依法强化林地管理

在依法强化林地管理之中,首先需要做的就是提升林地的保护意识,要求各个基层林业资源管理部门将林地置于同耕地相等的重要地位,提升林地管理到林业资源管理的首位,施以严格的保护制度。其次,需要规划好林地的用途以及相关利用,要求每个林业管理部门以自身所在区域的实际情况出发,按照“分区管理、分类保护”的指导原则确定林地等级,明确林地各区域用途以及利用方向,从而实现林地的用途管理。同时,在进行林地利用管理方面时,应当实时监控林地利用情况,在最短的时间内核定出依法批准征用林地的范围、选址情况等,而且还要在建筑建造期间监督建筑行为、林地利用情况,杜绝超范围使用林地、未批就建等行为的发生,从而使得依法强化林地管理得到有效施行。

2.2依法强化林权管理

基层林业资源管理的落实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受林权权利人积极性的影响。对此,相关部门应当对划分林权加以重视,在保障林权权利人的合法权益时,对于权属明确的个人或者团体,结合集体林权制度并及时颁发林权证;而对于权属不清、存在争议者则需及时进行调查、调节,在最短的时间内确定权属,并给予授权证书。同时,在确定林权的过程之中,还需要强化林权交易流转工作管理,特别是使用权流转档案的管理,还需要实时监管流转部分,从而保证林权登记手续完备发证合法有效。

2.3优化采伐制度

受滥砍滥伐的影响,林业资源的损害特别严重。因此,相关部门应当及时出善的采伐制度,严格控制住采伐数量,严惩违规采伐行为,褒奖推行合法采伐行为,同时对采伐队伍进行教育,提高其对于采伐的认识。

2.4强化林业资源综合监管

在强化林业资源综合监管时,需要相关的管理部门和地方政府机关增加经费,完善基础管理设施、监测设备的建设,对林业资源施行实时监控、记录以及归档,为实现综合性监测提供强有力的硬、软件支持。还需要积极引进先进管理人才、经验及技术,并通过教育、培训等方式提升基层森林资源管理者的管理技能、森林安全素质等。

2.5施行林业资源管理绩效评价机制

确定良好的林业资源管理绩效评价机制,有利于促进管理的实际落实程度。而此评价机制应当确保公平、公正,以大多数人的利益为制定前提,并全面涉及到林业管理工作绩效、员工表现等,绝不能脱离实际。

3结语

通过上述,对于林业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以及对策的分析,在往后的林业资源管理当中依法管理,实现林权、林地的有效分管,健全相应的资源监管制度,从而实现林业资源的有效管理。

林权管理制度篇5

一、充分认识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重大意义

(一)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是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必然要求。集体林地是国家重要的土地资源,是林业重要的生产要素,是农民重要的生活保障。实行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把集体林地经营权和林木所有权落实到农户,确立农民的经营主体地位,是将农村家庭承包经营制度从耕地向林地的拓展和延伸,是对农村土地经营制度的丰富和完善,必将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

(二)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是促进农民就业增收的战略举措。林业产业链条长,市场需求大,就业空间广。实行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让农民获得重要的生产资料,激发农民发展林业生产经营的积极性,有利于促进农民特别是山区农民脱贫致富,破解“三农”问题,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三)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是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内容。建设生态文明、维护生态安全是林业发展的首要任务。实行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建立责权利明晰的林业经营制度,有利于调动广大农民造林育林的积极性和爱林护林的自觉性,增加森林数量,提升森林质量,增强森林生态功能和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繁荣生态文化,促进人与自然和谐,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是推进现代林业发展的强大动力。林业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公益事业和基础产业。实行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培育林业发展的市场主体,发挥市场在林业生产要素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有利于发挥林业的生态、经济、社会和文化等多种功能,满足社会对林业的多样化需求,促进现代林业发展。

二、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总体目标

(五)指导思想。全面贯彻党的*大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实施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发展战略,不断创新集体林业经营的体制机制,依法明晰产权、放活经营、规范流转、减轻税费,进一步解放和发展林业生产力,促进传统林业向现代林业转变,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贡献。

(六)基本原则。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确保农民平等享有集体林地承包经营权;坚持统筹兼顾各方利益,确保农民得实惠、生态受保护;坚持尊重农民意愿,确保农民的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坚持依法办事,确保改革规范有序;坚持分类指导,确保改革符合实际。

(七)总体目标。用5年左右时间,基本完成明晰产权、承包到户的改革任务。在此基础上,通过深化改革,完善政策,健全服务,规范管理,逐步形成集体林业的良性发展机制,实现资源增长、农民增收、生态良好、林区和谐的目标。

三、明确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主要任务

(八)明晰产权。在坚持集体林地所有权不变的前提下,依法将林地承包经营权和林木所有权,通过家庭承包方式落实到本集体经济组织的农户,确立农民作为林地承包经营权人的主体地位。对不宜实行家庭承包经营的林地,依法经本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同意,可以通过均股、均利等其他方式落实产权。村集体经济组织可保留少量的集体林地,由本集体经济组织依法实行民主经营管理。

林地的承包期为70年。承包期届满,可以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继续承包。已经承包到户或流转的集体林地,符合法律规定、承包或流转合同规范的,要予以维护;承包或流转合同不规范的,要予以完善;不符合法律规定的,要依法纠正。对权属有争议的林地、林木,要依法调处,纠纷解决后再落实经营主体。自留山由农户长期无偿使用,不得强行收回,不得随意调整。承包方案必须依法经本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同意。

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河道湖泊等管理机构和国有林(农)场、垦殖场等单位经营管理的集体林地、林木,要明晰权属关系,依法维护经营管理区的稳定和林权权利人的合法权益。

(九)勘界发证。明确承包关系后,要依法进行实地勘界、登记,核发全国统一式样的林权证,做到林权登记内容齐全规范,数据准确无误,图、表、册一致,人、地、证相符。各级林业主管部门应明确专门的林权管理机构,承办同级人民政府交办的林权登记造册、核发证书、档案管理、流转管理、林地承包争议仲裁、林权纠纷调处等工作。

(十)放活经营权。实行商品林、公益林分类经营管理。依法把立地条件好、采伐和经营利用不会对生态平衡和生物多样性造成危害区域的森林和林木,划定为商品林;把生态区位重要或生态脆弱区域的森林和林木,划定为公益林。对商品林,农民可依法自主决定经营方向和经营模式,生产的木材自主销售。对公益林,在不破坏生态功能的前提下,可依法合理利用林地资源,开发林下种养业,利用森林景观发展森林旅游业等。

(十一)落实处置权。在不改变林地用途的前提下,林地承包经营权人可依法对拥有的林地承包经营权和林木所有权进行转包、出租、转让、入股、抵押或作为出资、合作条件,对其承包的林地、林木可依法开发利用。

(十二)保障收益权。农户承包经营林地的收益,归农户所有。征收集体所有的林地,要依法足额支付林地补偿费、安置补助费、地上附着物和林木的补偿费等费用,安排被征林地农民的社会保障费用。经政府划定的公益林,已承包到农户的,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要落实到户;未承包到农户的,要确定管护主体,明确管护责任,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要落实到本集体经济组织的农户。严格禁止乱收费、乱摊派。

(十三)落实责任。承包集体林地,要签订书面承包合同,合同中要明确规定并落实承包方、发包方的造林育林、保护管理、森林防火、病虫害防治等责任,促进森林资源可持续经营。基层林业主管部门要加强对承包合同的规范化管理。

四、完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政策措施

(十四)完善林木采伐管理机制。编制森林经营方案,改革商品林采伐限额管理,实行林木采伐审批公示制度,简化审批程序,提供便捷服务。严格控制公益林采伐,依法进行抚育和更新性质的采伐,合理控制采伐方式和强度。

(十五)规范林地、林木流转。在依法、自愿、有偿的前提下,林地承包经营权人可采取多种方式流转林地经营权和林木所有权。流转期限不得超过承包期的剩余期限,流转后不得改变林地用途。集体统一经营管理的林地经营权和林木所有权的流转,要在本集体经济组织内提前公示,依法经本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同意,收益应纳入农村集体财务管理,用于本集体经济组织内部成员分配和公益事业。

加快林地、林木流转制度建设,建立健全产权交易平台,加强流转管理,依法规范流转,保障公平交易,防止农民失山失地。加强森林资源资产评估管理,加快建立森林资源资产评估师制度和评估制度,规范评估行为,维护交易各方合法权益。

(十六)建立支持集体林业发展的公共财政制度。各级政府要建立和完善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制度,按照“谁开发谁保护、谁受益谁补偿”的原则,多渠道筹集公益林补偿基金,逐步提高中央和地方财政对森林生态效益的补偿标准。建立造林、抚育、保护、管理投入补贴制度,对森林防火、病虫害防治、林木良种、沼气建设给予补贴,对森林抚育、木本粮油、生物质能源林、珍贵树种及大径材培育给予扶持。改革育林基金管理办法,逐步降低育林基金征收比例,规范用途,各级政府要将林业部门行政事业经费纳入财政预算。森林防火、病虫害防治以及林业行政执法体系等方面的基础设施建设要纳入各级政府基本建设规划,林区的交通、供水、供电、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要依法纳入相关行业的发展规划,特别是要加大对偏远山区、沙区和少数民族地区林业基础设施的投入。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经费,主要由地方财政承担,中央财政给予适当补助。对财政困难的县乡,中央和省级财政要加大转移支付力度。

(*)推进林业投融资改革。金融机构要开发适合林业特点的信贷产品,拓宽林业融资渠道。加大林业信贷投放,完善林业贷款财政贴息政策,大力发展对林业的小额贷款。完善林业信贷担保方式,健全林权抵押贷款制度。加快建立政策性森林保险制度,提高农户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妥善处理农村林业债务。

(十八)加强林业社会化服务。扶持发展林业专业合作组织,培育一批辐射面广、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促进林业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经营。发展林业专业协会,充分发挥政策咨询、信息服务、科技推广、行业自律等作用。引导和规范森林资源资产评估、森林经营方案编制等中介服务健康发展。

五、加强对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组织领导

(十九)高度重视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各级党委、政府要把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作为一件大事来抓,摆上重要位置,精心组织,周密安排,因势利导,确保改革扎实推进。要实行主要领导负责制,层层落实领导责任。建立县(市)直接领导、乡镇组织实施、村组具体操作、部门搞好服务的工作机制,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的作用。改革方案的制定要依照法律、尊重民意、因地制宜,改革的内容和具体操作程序要公开、公平、公正。在坚持改革基本原则的前提下,鼓励各地积极探索,确保改革符合实际、取得实效。要加强对领导干部、林改工作人员包括农村基层干部的培训,强化调度、统计、检查、督导和档案管理工作。要严肃工作纪律,党员干部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要以身作则,决不允许借改革之机,为本人和亲友谋取私利。要健全纠纷调处工作机制,妥善解决林权纠纷,及时化解矛盾,维护农村稳定。

(二十)切实加强和改进林业管理。各级林业主管部门要适应改革新形势,进一步转变职能,加强林业宏观管理、公共服务、行政执法和监督。要深入调查研究,认真总结经验,加强工作指导,改进服务方式。推行林业综合行政执法,严厉打击破坏森林资源的违法行为。要加强森林防火、病虫害防治等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健全政府主导、群防群治的森林防火、防病虫害、防乱砍滥伐的工作机制。建立科技推广激励机制,加大培训力度,实施林业科技入户工程。加强基层林业工作机构建设,乡镇林业工作站经费纳入地方财政预算。

(二十一)努力形成各方面支持改革的合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涉及面广、政策性强。各有关部门要各司其职,密切配合,通力协作,积极参与改革,主动支持改革。各群众团体和社会组织要发挥各自作用,为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贡献力量。加强舆论宣传,努力营造有利于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社会氛围。

林权管理制度篇6

关键词:林权制度改革;基层林业站;林业经济;作用

林权制度改革的开展主要是借鉴了农村家庭联产承包制度的方法,在保证集体林地所有权不变的基础上,将林地的使用权按照一定的条件和要求分别落实到不同的农户,促进相关政策调整工作的持续开展,同时,也为农民提供了更广泛的林业发展空间,让农民成为经营主体,保护农民在林业经济发展过程中的自和收益权。通过调动农民积极性,使他们积极参与到林业事业中,促进了我国森林资源的合理利用,从而推动了林业经济的持续发展。

1.林权制度改革中基层林业站的作用

1.1保证森林资源和生态的完整和平衡

随着林权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化,农民取得了林地使用权,而在林木方面则拥有所有权和处置权。在这种情况下,农民成为了林业经营的主体,必须要依靠基层林业站对相关的政策法规进行宣传和教育,从而使广大农民在法律与法规的范围内对林地和林木采取合理有效的管理方法,来保证森林资源的完整性,避免出现随意变更林地用途和对林木进行随意砍伐的现象,对生态环境起到了一定的保护作用,也能保证森林资源的健康发展。

1.2普及林业科学知识

大部分农民对于林业知识都缺乏了解,因此,在林业制度改革中,虽然获得了林地的经营权和林木的使用权,但是由于缺乏相应的科学知识做指导,使得林业生产工作无法高效开展。必须要发挥基层林业站的作用,利用各种学习和培训的方式,从育苗到栽植、管护、病虫害防治等多个方面为农民普及林业科学知识。在进行林权制度改革之前,基层林业站需要对当地的林地情况定期进行调查,做到心中有数。另外基层林业站的工作也能够充分了解民情民意,以此为依据促进林权制度改革的有效推进。通过基层林业站组织相关人员对《森林法》等相关的法律法规进行学习,使农民了解最新的政策和制度,保证一切活动的开展都做到有法可依。与此同时,林业科学是一门专业性较强的科学,需要基层林业站聘请相关的技术人员对农民进行指导,这也有利于促进专业人才的培养。

1.3引导农民保障自身的合法权益

林权制度改革以后,需要基层林业站对农民做出积极的引导工作,帮助他们形成各种学习组织,一方面能够促进农民之间的经验交流和信息交换,另一方面通过这些自治组织也能够对农民的利益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促进林业工作持续、有效地开展。

1.4有利于促进林权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

林权制度改革以后,加入到林业生产中的农民人数不断增加,这也导致林地经营权的流动日渐频繁,在这个过程中,就需要基层林业站发挥自身的作用,为农民提供优质的服务,做好相关登记和转换工作,为农民群众各项工作的开展提供良好平台。

2.加强基层林业站的建设与管理

为了促进基层林业站的作用获得充分发挥,需要根据当地的资源状况对基层林业站的人员编制进行科学制定,实行定岗定编的管理模式,并且将基层林业站纳入到县级政府财政管理体系中,将林业站的管理、经费、编制纳入到县级财政拨款管理体系中,为基层林业站的发展提供基本的经费保证。同时,对基层林业站的管理体制进行不断的完善,对于站内的人员和资源实施科学的优化,通过管理体制的完善促进林业站作用的充分发挥。在专业人员队伍的建设方面,需要通过公开招聘的方式吸引更多的林业院校大学生,他们的加入能够为基层林业站的管理队伍增添更多现代化的技术和理念,从而形成一支真正为农民服务的技术型队伍,对农民提供更多的技术支持和保护,从而促进林业工作的有效开展。与此同时,要加强基层林业站管理考核机制的建设与完善,在林业站的管理体系中形成科学的考核机制和奖惩机制,充分调动工作人员的积极性。从工作质量和工作作风两方面同时开展,在强化管理作用的同时,也要切实加强人员的思想政治建设,真正从农民的角度出发,为农民服务。通过林权制度改革,也使得林业管理工作日渐复杂,基层林业站在工作中也出现了很多新问题和新考验,只有切实有效的加强基层林业站的管理与建设,才能从根本上促进林业站管理职能和服务功能的全面落实,从而促进节能林业经济的稳定发展。

3.结语

林权管理制度篇7

关键词:昌宁县;集体林权;成果;应用

中图分类号:F32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3)04024503

1引言

林业就是以森林为主要经营对象的一个行业,林权就是林地林木的拥有、使用、处分、收益的权利,拥有林权是森林经营的前提。林权制度改革就是通过确定林地的四至界限,明确林地的所有者、使用者和使用期限,林木的所有者、使用者,并对林地、林木所有者发放证书,以证书为依据明确权利人的责、权、利,保障林地林木所有者或使用者的合法权益和进行合法经营权益的一项工作。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档案,是对林权改革过程中具有收藏保存价值的文件数据图表等载体的一种记录。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成果是集体林经营管理的基础,开发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成果的应用空间,是昌宁县林业可持续发展、稳步健康发展的重要措施。

昌宁县地处云南省西部,地理坐标位于东经99°16′~100°02′,北纬24°14′~25°12′之间。全县国土面积5832000hm2,其中山区、半山区面积占97.1%,是一个典型的山区农业县。全县现有林业用地211360hm2,其中集体林192440hm2,国有林15120hm2,退耕地446667hm2。按分类划分,有生态公益林60800hm2,商品林150560hm2。全县有各类森林蓄积1147.72万m3,是云南省的重点林业县之一。

2昌宁县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基本情况

昌宁县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应确权林地面积192440hm2,其中生态公益林44353.33hm2,商品林148086.67hm2。经3年时间的艰苦努力,昌宁县共投入资金1324.03万元,投入林改工作人员14931人,其中技术员479人,完成外业宗地勾绘142444宗,调处林权纠纷2989起,已完成191993.33hm2的林地确权,占应确权林地的99.77%。其中生态公益林4435333hm2,商品林147640hm2。已完成确权林地的内业资料整理,共发放集体林权证70978本。

3昌宁县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取得的成果

分析3.1确定了各农户的林地范围

昌宁县在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具体工作中,以 1983年农村生产经营责任承包到户资料为基础,通过林权所有人和相邻权利人以及林改工作队员共同到山林现地,明确林权所有人与相邻人的林地分界线,并且相邻林地权利人在记录有林地分界四至的林改外野调查表上签字确认。同时,林改工作队员现地使用GPS对林地四至的各拐点进行定位,记录坐标值;在林地四至界线设置明显的永久性地物标志。对一些原来描述和记录模糊的林地四至,通过调查协商,现场协商、调解处理,确定了各权利人的林地四至。通过林地权属四至的确定,明确了林地的经营者、林木的所有者的经营权和收益权范围。

3.2核实了农户和各组织机构的林地面积

通过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更精确地调查核实了各户群众所经营的各类林地的经营面积、所处位置,以及属于县林业区划中经营单位的哪个林班、哪个小班,为森林区划、生态公益林的经营等林业经营提供了基础资料。

2013年4月绿色科技第4期

张春红:昌宁县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后成果应用分析经济与管理

3.3核准了集体林中各林种情况

通过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进一步核准了昌宁县集体林中的各林种的面积、树种结构,以及最基本的农户单元中各林种的结构比例。

3.4核准了集体林中各种林地类型

在林权制度改革中,林改外业工作人员走到每一块林地,对每一块林地的森林状况进行了详细的记录,查清了每块林地是有林地、无林地、竹林地还是灌木林地,森林是低产林还是丰产林地,为森林的经营规划提供了依据。

3.5进一步明确了商品林和公益林的范围,各农户涉

及的面积通过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核查清楚了集体林中生态公益林和商品林面积,查清了各农户在各块林地中涉及的面积,明确了各块地中公益林管理责任的主体,成为了公益林管理中各种管护、森林限伐协议的签订、管理责任的明确、收益补偿的收益人确定的依据。

3.6进一步查清了昌宁县的森林资源状况

在林改工作中,479名林改工作技术员走遍了昌宁的山山水水,每一块森林都留下了林改外业调查队员的足迹。他们既是林改工作技术员,同时也是昌宁县的林业工作技术骨干人员,大多都是从林业学校毕业,有丰富的林业调查工作经验,他们通过对森林的实地调查,了解了所调查森林的资源情况,对森林资源进行了一次全面调查。

4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成果应用分析

4.1为林业生产提供决策依据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中,通过对全县的所有集体林进行全面调查、整理,成为最新的林业资源资料,成为低产林发展规划、林业宏观规划、林业产业发展规划的依据。

4.1.1为县域经济发展规划等宏观规划提供依据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查清了昌宁县的集体林面积,公益林、商品林林种的构成比例,合作经营、流转经营、自主经营等各种经营方式的结构比例,为昌宁县林业发展宏观规划提供了最新的资源现状资料。

4.1.2为林业生产的研究方向提供依据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查清了昌宁县的集体林中农户拥有集体林经营权的面积情况、地块分布情况,拥有的责任山、自留山情况,主要经营的树种生长情况。从调查的资料中可以分析出昌宁县现今集体林经营中存在的问题、农民所需的林业生产实用新技术等,为研究林业生产技术和选择林业生产模式提供了依据。

4.1.3为森林采伐规划、生态公益林保护、工程征占用

林地、低产林改造提供依据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中,明确了农户的林地四至、面积、林种,成为森林采伐规划、生态公益林保护、工程征占用林地、低产林改造的基础资料,昌宁县珠街乡、漭水镇等乡镇2009年的冬季至2012年的林业采伐作业设计就是以林权制度改革中发放的林权证为依据进行设计和监督管理。

4.1.4为古树名木的保护提供依据

通过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明确了分布于集体林内的各级保护古树名木和保护植物的所有权权利人,为保护提供了主要管理人和各种收益权的明确权利人。

4.2推动了昌宁林业的发展

4.2.1提高了群众的积极性,加强了林业投入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后,群众获得了《林权证》,证书中明确了群众的林地使用权和使用期限,明确了林种,消除了群众经营林业的顾虑,明确了群众可以开展的经营活动范围,增强了群众投资林业的信心,群众对林业的投入大幅度增加。

4.2.2全面提高了县、乡两级林业管理部门的森林资

源管理水平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中,集体林的资源数据调查单位细化到了农村最小的单元农户,使县、乡两级林业管理部门的管理更细,更具体,管理更科学。

4.2.3提高了林业干部职工的林业知识水平

在林改中,昌宁县有一大批林业干部职工参与了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在实施林权制度改革中,提高了判读地形图的能力,熟悉了林业制图程序的运用,增加了林权纠分的调处的技巧,在工作中加深了对林业有关的法律法规的掌握和理解,全面提高了林业知识水平和工作能力。

5提高集体林权制度林改成果贡献率的

设想5.1以林改成果为基础,建立数字化林业档案室

昌宁县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第一阶段工作已结束,各种集体林权资料也已归档保存,但林改成果的运用才开始。在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中形成的大量数据资料是昌宁县林业的宝贵资料,是林业工作中的基础性资料,所以,建议以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为基础,建立数字化林业档案室,将昌宁县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中的各种林权图数据等资料制成数码资料,今后的低产林规划、林业分类经营、林业产业经营等林业生产活动以林改数字化林业档案资料为基础,让林改资料为林业生产发挥更大的作用。

5.2加强林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完善集体林权制

度改革成果5.2.1加强林木流转监管机构建设

林木流转难是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促成原因之一,促进活立木流转,将极大改善林业的融资困境。因此,应以昌宁县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机构为基础,组建昌宁县林权管理服务中心,规范林木活立木、林地使用权交易,为林地流转和林农融资搭建服务平台。建立林业资产评估机构,培养一批熟悉昌宁县境内的林木品种,了解各种木材、林药、林果、观赏林木等林产品价值,具备林木资产评估能力的专业技术人员;制定和实施林木资产评估责任追究制度,同时组建林木专家评估委员会,对林木资产评估工作进行指导,规范林业资产评估;提高评估值的精确度。获取金融和社会各部门对林木资产评估工作的认可。

5.2.2创建新型林业专业合作组织

林权制度改革后,群众拥有了林权,但昌宁县许多农户林地面积小,林地分散,林地离家远,单户经营管理森林经营成本高,部分农户确乏林业生产技术,确乏林业经营经验,对林产品市场不了解。对此,建议引导组建家庭式或股份制林业合作经济组织,解决林业生产经营活动中政府“统”不了、部门“包”不了、农户“办”不了的问题,通过整合各类涉林项目,并将项目向林业专合组织倾斜,加大对专合组织的扶持力度。支持建立“公司+合作组织+农户”的合作经营模式。构建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林业产业联合经营机制,增强群众的林业经营效益和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

5.3探索林木资产保障机制建设

以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中确定收益主体为契机,探索试点不同林种的森林火灾、风雪灾害等森林政策性森林保险机制。

5.4探索限额采伐管理新方法

昌宁县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中,已将农户的森林的经营类型做了明确的区分,应在此基础上,改革现有的木材限额采伐制度。严管公益林,逐步放开搞活商品林。公益林除更新等必须开展的采伐外,严禁进行采伐活动。探索商品林采伐中依据不同林种、不同起源采取不同的管理方式。放开经济林的采伐管理;对起源为天然的用材林、薪碳林因同时具有物种基因库等社会功能,应通过伐前规划、伐中监督、伐后检查等监管措施严格实施限额采伐管理;对起源为人工的用材林、薪碳林,要改变采伐管理方式,放宽采伐限额,简化审批程序,由森林经营者对森林采伐自主进行经营管理,让群众有更多的经营权,林业部门主要提供服务和技术指导,重点进行更新成效和林地管理。同时,制定科学更新保障措施,严格更新检查制度,对不按质按量完成采伐更新等行为进行严惩。

5.5探索公益林管理新模式

从昌宁县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中发现,在农民承包森林的过程中,山林的分配以林地的立地条件和林木的质量价值为标准进行。承包到公益林的农民收入与承包其他林地的农民收入差距较大 ,原因是公益林补偿标准偏低,因此,有必要结合当地收入,适当提高公益林补偿标准,并根据物价上涨幅度,逐年提高补偿标准。

5.6统一林地面积数据

在现行的林业生产中,每进行一次森林资源调查或项目规划,都得出一组面积数据,各项目因区划和误差标准不同,数据存在一定的差异,在昌宁县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中,最小的统计单元为农户和每个农户的地块,建议今后的所有林业项目规划设计中,以农户为最基础的规划和统计单位,经营小班不得突破农户地界,实现统计数据的统一。

参考文献:

[1]于荷玲.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档案管理[J].绿色科技,2012(6):247.

[2]中共昌宁县委党史地方志工作委员会.昌宁县情[R].昌宁:中共昌宁县委党史地方志工作委员会,2007.

[3]黄勇.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后森林资源管理的思考分析[J].绿色科技,2012(12):212.

林权管理制度篇8

论文关键词 林权 质押 森林资源 合理预期 限额采伐

林权质押贷款是指林权人将其拥有的森林、林地或林木的所有权或使用权质押给债权人作为借款的担保。如果林权人到期不能清偿债务,则债权人以森林、林地或林木所有权或使用权的交换价值优先受偿。作为投融资领域的一项金融创新,这项改革对推动农村信贷及林权市场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一、林权质押贷款是林权制度改革的必然要求

林权质押贷款是在林权改革中,林农“四权”落实后,在金融机构风险可控的前提下,政府为解决林农融资难而扶持、引导金融机构以“林权证”为突破口为林农发放的贷款,它的应运而生,来自森林资源乃至林权本身的属性以及我国相关法律法规制度的发展与完善。

1.森林资源的价值性使林权质押贷款成为可能。我国《森林法实施条例》规定,森林资源包括森林、林木、林地以及依托森林、林木、林地生存的野生动物、植物和微生物。森林资源的生态意义固然极其重要,但其经济价值亦不容忽视。鉴于森林资源具备资源的稀缺性、有用性、价值性等特征,而其价值在一定条件下能够以货币计量并明确归属于某一法律关系的主体,从而对其进行资产化管理成为可能。理论上,设定质押权的财产应当具有独立交换价值且法律允许转让、权属明晰且质押人有权处分、宜于由质押人占有使用这三项条件。森林资源的价值性使其具有了交换价值,亦使其可以由特定的权利主体所享有,因此,只要法律对其流转持认可态度,相应的林权质押贷款即可成立。

2.林权质押贷款符合我国现行法律规定。林权质押为债权人设立了一个质押权作为债的担保,而质押权属于物权体系中担保物权的范畴,其唯有在法律承认的范围内进行设定,方才具有法律效力。一方面,《物权法》、《担保法》等民事法律规范对林权质押贷款未予禁止。林权是以森林、林地、林木为客体的权利集合体,是国家、集体和个人依照法律规定对森林、林地、林木享有的所有权和使用权的权利束,这些属性符合权利质押的条件。另一方面,《森林法》对一定范围的林权质押贷款予以间接认可。该法承认部分森林、林木、林地使用权可以依法转让,赋予此类林权流转性,间接承认了可在这些物上设定担保物权。

3.林权质押贷款具有现实的实践基础。近年来,有关行政规章、地方性法规与政策积极推行林木抵押或林权质押贷款。中共中央、国务院于2003年下发了《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明确提出“林业经营者可依法以林木抵押申请银行贷款”。此后,各地围绕林权制度改革开展了一系列的探索和创新,而林木抵押或林权质押贷款作为服务“三农”的一项有益尝试,也是这场改革“风暴”中的重头戏。2004年国家林业局还颁布了《森林资源资产抵押登记办法(试行)》,明确了可作为抵押物的森林资源资产以及不得抵押的森林、林木和林地使用权。林权质押贷款在政策与实践中都在被积极推行。

二、林权质押贷款面临尴尬的制度障碍

林权质押贷款在实践中的成效明显,促进了林农增收和林业增效,也促进了林业生产方式的转变,不仅带来了林业经济的快速发展,也为金融行业信贷业务带来了新的契机。但是,这项制度在运行过程中仍然面临着一些法律困境。

1.未赋予“林权”应有的法律地位。尽管“林权”这个概念被广泛应用,但是,“林权”的具体含义是什么?哪些权利可以归入“林权”?法律并没有作出明确的界定,相关法律规范中相互冲突的规定也极易引发解释及适用上的争议。一方面,《物权法》中并没有“林地使用权”或者“林地用益物权”这个概念,而是将相关内容归入了“土地承包经营权”之中。而且,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客体仅局限于农村集体土地。鉴于我国的国有林地一般由国有林场经营管理,这样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显然无法涵盖国有林地使用权。另一方面,《物权法》在“用益物权”专章中规定了海域使用权、探矿权、采矿权、取水权和使用水域、滩涂从事养殖、捕捞的权利等准物权,也没有赋予林地使用权一席之地。可见,“林权”概念上的不统一、地位上的不重视,使林权质押贷款的基本立足点存在瑕疵,进而极有可能影响制度功效。

2.限额采伐制度不完善影响质押权人的合理预期。我国现行的限额采伐制度建立在刚性的行政管理体制下,采伐许可证乃是以省为单位下达指标的,因指标分配上未能实现足够的细化和量化,实践中往往不能与林农的需求相协调。此外,如果采伐许可证颁发过程中的监督制约措施不到位,其结果也容易受到大量的权力和人情因素制约而有失公允。林木采伐权本是林权人的私权利,但为了维护生态利益,法律对此权利进行了一定的限制。在这种限制下,因为质押人享有的权利不完整,导致质押权人需要对质押的权利进行处分时也要受到限额采伐制度的制约。一旦质押物不能获得采伐许可证,那么质押权人的优先受偿权就很有可能化为泡影。

3.林权质押贷款管理滞后,登记制度存在漏洞。由于尚未出台专门的林权质押贷款管理办法和实施细则,致使金融部门在实务操作中只能沿用和参照其他类似贷款做法。但是,这些缺乏针对性以及相对滞后的办法,常常使贷款操作缺乏合规性。再加上信贷人员在开展贷款调查、贷后管理时缺乏相应的林业知识,往往造成办贷时间过长,从而影响林权质押贷款的业务拓展进程。其中,登记制度上的漏洞是管理中存在的最大问题。一方面,由于一些地方林政服务中心和互联网络还未建立,操作流程不明确,致使登记过程中重复劳动增多。另一方面,现行的登记程序无法圆满实现对风险的调控。因为只要求登记部门在林权证上注明登记事项,并不要求林权人将其权利凭证转移给登记部门保管,虽然已经“注记”过的林权证不能在林业管理部门办理采伐许可证,但却难以避免质押权人以林权证为其享有林权的合法凭证将其林地和林木以出租、出卖、入股等方式进行相应的处分,而一旦质押人通过林木采伐以外的方式实现林权价值,质押权人将很难再从质押人手中追回利益,进而使质押权人又一次承担着不利益。

4.缺少有效的林业风险分担法律制度。作为质押物的森林资源大多地处偏远山区,较难实施有效的控制,使得林木盗伐的情况屡见不鲜。而很多情况下林权的灭失是由于森林火灾、病虫害等自然原因,除了办理相关保险外,林权人往往得不到任何赔偿。因此,是否办理了林业保险,将对质押权人决定是否借款产生重要影响。但是,我国的林业保险业务还处于萌芽状态,制度不完善,险种较少,加上许多保险公司不愿涉足貌似没有利润的林业,使林权质押贷款缺少一道有力的风险保障,这也成为了制约其推广的因素之一。同时,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林业保险业务的不成熟在一定程度上也造成了有效的林业风险分担法律制度的匮乏,降低了法律在此方面的引导与规制功效。

三、完善林权质押贷款制度的应对措施

1.修改《森林法》,消除林权质押贷款中相关概念上的冲突。对“林权”概念及其法律地位的界定,可在修订《森林法》时进行弥补。通过对“林权”作出专门规定,细化林地使用权、林权流转、林权质押、林木抵押等系列具体内容,使林权改革的实践成果在法律中得以确认。一旦《森林法》成功修改,根据新法优于旧法、特别法优于普通法的原则,相关法律规范中的冲突就可通过新法的最终适用得以解决。此外,在条件成熟时,还可制定林权质押、林权流转方面的单行条例等,对相关法律问题进行全面而系统规定。

2.改革限额采伐制度,确保质押权人的合理预期。面对现行限额采伐制度给质押权人对质押物的合理预期带来的冲击,有人建议建立质押林权或者抵押林木优先采伐机制,即林业主管部门每年设定一定比例的采伐指标给予质押人或抵押人以优先采伐权。笔者认为,这项方案只能作为权宜之计,因为这样可能剥夺其他权利人本应享有的平等权利,长久使用必将引发新的矛盾。因此,最根本的解决办法,仍是构建一个既能达到有效保护森林资源目的,又尽量避免给权利人造成不利益的合理的限额采伐制度。针对这一林改难题,应当考虑在坚持森林采伐限额前提下,改进商品林采伐的僵化与刚性的管理办法,推行弹性与灵活的采伐限额制度。在一定期限内,限缩行政权力的范围,允许农民在采伐限额总量控制的前提下,自由决定采伐的年份和数量,让经营主体对其享有充分的处置权。同时,要设法实现公法管理与私益保护的良性接轨,具体建议为:一是林木采伐指标直接以县为单位下达,协调好农民采伐预期与国家计划采伐指标的矛盾;二是在一个限额期的5年内,当年的采伐限额可以结转下一年度使用;三是采伐限额按照森林经营方案编制,采伐年限由经营者自主确定;四是木材采伐指标的分配和采伐许可证的下达,实行公示制;五是采伐许可证由林木所有者直接申请,使林权人享有的所有权在其处置权得到合理落实的态势下得以真正实现。上述措施的实施可节省众多的监督和控制成本,让林权质押贷款在这种制度化的状态中自然运行。

3.完善登记制度,加强组织协调,做好内部风险防控,彰显林权质押贷款的法律效力。修改有关规定,摒弃只对林权证做一个书面记载就大功告成的林权质押贷款登记制度,指导建立一个集林权的认证、采伐、流转、交易、登记为一体的综合化管理系统,以方便对林权的权利状况进行确认并形成合理预期。同时加强组织协调,充分发挥登记的公示公信作用,使设定质押的森林资源相关权利处于被锁定的状态,不能进行林木产权变更登记和办理采伐许可证等。

4.积极探索林业保险业务,建立林业风险补偿金法律制度,分散林权质押贷款风险。政府主管部门应当加大宣传,向保险机构展示林业保险中隐藏的经济利益,促使保险机构积极探索林业保险业务,与金融机构等建立良好的互助合作关系,共同拓展业务市场,分散林权质押贷款的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从而为林农申请林权质押提供有力后盾。随着林业保险业务的发展,适时制定完善相应的法律制度,对保险市场进行规制。

四、结语

上一篇:幼儿园后勤考核制度细则范文 下一篇:系统测试分析报告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