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拐骗安全教育教学教案范文

时间:2024-01-22 17:26:03

防拐骗安全教育教学教案

防拐骗安全教育教学教案篇1

一、充分认识做好街头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和流浪未成年人解救保护工作的重要意义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人民生活不断改善,社会保障制度逐步完善,但由于人口流动、家庭困难、意外事件、个体选择等原因,流浪乞讨现象仍有发生,特别是流浪未成年人存在被拐卖、拐骗,胁迫、诱骗、利用乞讨或从事违法犯罪活动,遭受摧残和虐待的现象。流浪未成年人是特殊社会弱势群体,需要全社会的关心和帮助。各级民政、公安、城管、卫生、财政部门一定要从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出发,切实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积极主动,各尽其职,多管齐下,打击震慑违法犯罪、教育警醒群众、弘扬正气。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狠抓落实,将这项工作作为深入学习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进一步做好流浪未成年人解救保护工作。

二、认真履行部门职责,协调配合做好落实工作

街头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和解救、保护流浪未成年人工作,事关权利保护和社会稳定,涉及多个部门,具有很强的政策性。各级政府、各个部门要依照有关法律法规,认真履行各自职责,协调配合,齐心协力做好这一工作。

(一)民政部门要加强街头救助,协助配合公安、城管、卫生等部门做好街头管理和打击解救工作。

一是组织、指导、监督救助管理机构做好街头救助。劝导、引导街头流浪乞讨人员进入救助管理站接受救助,不愿入站的,根据其实际情况提供必要的饮食、衣被等服务;坚持“先救治,后救助”的原则,配合医疗机构做好街头流浪乞讨人员中的危重病人、精神病人、危险传染病人的救治工作。

二是坚持“先解救,后救助”的原则,配合公安机关做好被拐卖、拐骗、胁迫、诱骗、利用乞讨的残疾人、未成年人的调查、取证和解救工作。对于公安机关解救、护送来站的未成年人,救助管理站(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要做好接收工作,福利机构做好婴幼儿临时代养工作。铁路公安机关解救的被拐卖未成年人,由乘车地救助管理站(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接收,福利机构做好婴幼儿临时代养工作。对于受助未成年人,要利用指纹识别技术建立数字档案,配合公安机关做好救助管理机构、社会福利机构中未成年人的采血工作。

三是协助有关部门开展街头治理工作。民政部门在街头救助时,发现流浪乞讨人员滋扰他人,扰乱社会秩序,污损、占据公共设施妨害他人正常使用和破坏城市市容环境的,要向公安机关、城市管理部门提出执法建议。

四是强化站内服务和管理。要从维护受助人员权益出发,改善设施环境,实行人性化、亲情化服务,保障受助人员的基本生活。要把未成年人与其他救助对象分开,根据未成年人的特点,合理安排生活起居和文体娱乐、教育培训等活动。对残疾、智障、受到伤害或有心理问题的,积极进行医护和康复。加大站内人员和接领人的甄别、核查力度,防止未成年人被冒领冒认和犯罪分子藏匿其中。要做好站内安全防范工作,确保站内人员安全。

五是做好返乡、安置和流出地预防工作。要畅通受助人员返乡渠道,对父母或其他监护人无力接回的,经协商后可由救助管理机构接回或送回。对符合条件的安置对象,安置到社会福利机构,并积极探索社会代养、家庭寄养等社会安置模式。督促流出地人民政府将符合条件的返乡困难群众纳入社会保障范围,充分发挥村(居)委会等基层组织的作用,监督监护人履行监护义务,防范虐待、遗弃老年人、残疾人、未成年人,防范强迫其外出流浪。

六是鼓励和支持社会组织或个人为流浪乞讨人员提供庇护、饮食、衣被等帮助,探索开展社工干预、心理辅导、行为矫治、教育培训,帮助流浪乞讨人员回归家庭和社会。

(二)公安机关要强化街头管理和打击解救工作力度,协助民政、卫生部门做好街头救助和站内管理工作。

一是做好接、报警工作。接到群众举报线索,要快速出警,及时处理,做到件件有记录,件件有人管。坚持解救与打击并重的原则,及时开展调查工作,确保打击有力,解救到位。

二是强化立案工作。各级公安机关要本着对人民群众高度负责的态度,强化立案工作。凡是接到举报发现拐卖、拐骗、胁迫、诱骗、利用未成年人乞讨或组织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接待民警要认真询问案情,及时出警,对涉嫌犯罪的分别按照拐卖儿童罪、拐骗儿童罪、组织儿童乞讨罪、组织未成年人进行违反治安管理活动罪立案侦查;构成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依法给予治安管理处罚。

三是加强对街面等流浪乞讨人员主要活动场所的巡查。要加强对繁华街区、桥梁涵洞、地下通道、热力管线、废弃房屋、火车站、风景游览区等流浪乞讨人员集中活动和露宿区域的巡查。发现街头流浪乞讨人员中危重病人、精神病人的,要按照民政部、公安部、财政部《关于进一步做好城市流浪乞讨人员中危重病人、精神病人救治工作的指导意见》的要求,会同民政、卫生等部门救治。发现流浪未成年人的,护送到救助管理机构接受救助。发现利用婴幼儿或未成年人乞讨的,要现场取证,调查盘问。对无血缘关系、来历不明和疑似被拐卖、拐骗、组织、胁迫、诱骗、利用乞讨的,要控制犯罪嫌疑人,解救未成年人。对利用婴幼儿、未成年人乞讨的监护人,教育、警告后护送到救助管理站接受救助;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四是加强流浪乞讨儿童的采血和检验比对工作。对街头流浪乞讨和被组织从事违法犯罪活动的未成年人一律采血,经dna检验后将数据录入全国打拐dna数据库。各地在采血和检验比对工作中,不得以任何理由收取费用。

五是加大打击力度。要依法从重从快打击虐待和故意伤害流浪未成年人,以及拐卖、拐骗、组织、胁迫、诱骗、利用未成年人乞讨牟利或组织其进行违法犯罪活动的犯罪分子和团伙。认定是被拐卖、拐骗的未成年人,要立即解救,尽快送返其监护人身边。对暂时找不到其监护人的,护送到救助管理站接受救助,并继续查找其监护人。对亲生父母或其他监护人利用未成年人乞讨的,要予以批评教育,情节严重的,依照《治安管理处罚法》第四十一条,予以治安管理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六是做好有害乞讨行为的管理工作。协助民政部门开展街头救助,对流浪乞讨人员强讨恶要、滋扰他人、扰乱公共秩序、危害交通安全的行为依法处置。属于救助对象的,送救助管理机构救助。

七是协助救助管理站做好安全防范工作。有条件的地方可以结合社区警务布点,在救助管理站设立警务室或警务联络员。要依法严厉打击聚众闹事、结伙冲击、围攻救助管理站的违法犯罪活动,确保站内人员安全和工作秩序。

(三)城市管理部门要依法做好防范街头流浪乞讨人员影响市容环境卫生行为的管理工作,协助民政、卫生部门做好街头救助工作。

一是依法处置街头流浪乞讨人员占据、损毁公共设施妨碍他人正常使用的行为和随处涂画、制造噪音等破坏环境卫生等违反城市管理规定的行为。

二是协助民政部门做好街头救助工作。在街头执法发现流浪乞讨人员的,告知、引导、护送其到救助管理站接受救助。发现危重病人、精神病人的,联系医疗卫生部门救治。

(四)卫生部门负责流浪乞讨人员医疗救治工作。要按照《关于实施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有关机构编制和经费问题的通知》(财社〔XX〕83号)和《关于进一步做好城市流浪乞讨人员中危重病人、精神病人救治工作的指导意见》(民发〔XX〕6号)规定,指定定点医疗机构,按照“先救治、后救助”的原则收治有关流浪乞讨人员。

(五)财政部门要做好对城市街头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以及对流浪未成年人解救保护的经费保障工作。要按照上述各部门职责任务和国家预算管理有关规定,将应由政府承担的救助、管理城市街头流浪乞讨人员,以及解救、保护流浪未成年人工作经费,分别列入有关部门预算给予保障。

三、健全机制,狠抓落实

(一)健全机制。各地要加强领导,统一认识,明确责任,协作配合,建立健全工作机制。要坚持“分级管理,条块结合”的原则,建立政府统一领导、部门分工负责、社会广泛参与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共同营造帮助街头流浪乞讨人员回归家庭、社会的良好氛围。

(二)狠抓落实。公安部决定将此项工作列入全国打击拐卖儿童妇女工作综治考核并列入刑侦工作绩效考核。民政部决定将此项工作列入全国民政系统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考核内容,认真督查。对行动迟缓、工作不力,造成严重后果的单位和个人,将报请综治部门实行“一票否决制”并追究有关责任。

防拐骗安全教育教学教案篇2

近几年,诈骗在犯罪大家族中辰逐年上升的趋势,他们以排山倒海只是进攻我们中小学生,有些抵挡不住这个冷酷“杀手”,结果上当受骗。这些冷酷“杀手”的诈骗手段有很多,他们主要针对中小学生有颗天真幼稚和善良的心,利用花言巧语骗得中小学生信任然后作案。

最近,我也听说过这样一件事,李某,性别女,年龄18岁,上网时交了一个网友,她和这个网友交谈了差不多半年了,两人都挺有默契,有许多共同话题。于是网友提出在某个地方会见会见,李某觉得这个网友人挺好的,出来会个面,可以加深两人的友谊,于是便答应了。结果,会见那天,李某就出事了,那个网友把李某拐到某事的一间夜总会从事活动。原来那个网友是拐卖少女的诈骗团伙之一,他们利用上网与少女交谈,之后约她们出来,进行拐卖。

看了这些《法制图片》,我受益匪浅。我学会了:1在公共场所上,不要贪图便宜,就算看见地上有钱,也不要随意去时捡拾。如果遇到向你推介商品的陌生人,要学会回避,不要随便搭讪。2不要看陌生人给你看的物品,如果陌生人对着你吹一口烟过来时,你要学会回避,因为这有可能是迷晕药。3不要听陌生人格你讲的故事,这是他们博取你们的同情。4不要沉迷于网吧,上网时,要慎交友,远离网上的不良信息,不要被那些看不见的陷阱所迷惑。

同学们,请勿贪小便宜,贪吃贪玩往往会吃大亏哦!我们要对不了解的人提高警惕,要学会防范,这样才能保护自己。

防拐骗安全教育教学教案篇3

在骗子眼里,容易轻信的老人和孩子往往是绝佳的行骗对象。

经常叮嘱孩子,不要向陌生人透露自家的信息。

在外面无论遇到什么人、什么事,都要及时向父母、爷爷奶奶求证。

对陌生人的搭讪,孩子要敢于大声说:“我不认识你!”

Grace一直十分自豪,她的宝贝女儿佳佳“打小就不怕生,放得开,带得出去”。可是,近来奶奶危言耸听的“安全教育”,令Grace有些纠结:一来,奶奶说的不无道理,无论别人拿什么东西给佳佳,她都来者不拒,用奶奶的话说“一骗就被骗掉了”;二来,佳佳毕竟只有5岁,“受教育”之后又变得束手束脚,大方的“社交小明星”不见了。

对于欠缺社会经验的孩子们来说,适时的防骗教育很有必要,关键在于爸爸妈妈教孩子的时候如何把握尺度,以及怎样正确地实施你们的“防骗教育计划”。

第一步:识破骗子真面目

还记得童话故事《小红帽》吗?里面的“狼外婆”真是个可恶的大骗子。现实生活中,骗子们的脸上并没有贴上“狼外婆”的标签,怎样识破他们的真面目呢?

报纸、电视、广播中时常会有警方提示,告诉大家要高度防范电话诈骗、短信诈骗、妇女儿童被拐卖等骗局,爸爸妈妈可以和孩子一起收看或收听真实的诈骗案件回放,因为那些都是非常好的识骗素材。案例中的骗子,无论我们生活中遇到过的,还是没遇到的,他们往往巧舌如簧,他们的手里还会有孩子感兴趣的东西,其行骗伎俩总是“与时俱进”,想方设法让你上当。

学习时,爸妈要不失时机地叮嘱孩子,遇到陌生人敲门、问路,声称要帮爸爸妈妈来接自己,或者请求协助寻找丢失的宠物之类,应保持警惕,这是犯罪分子诱骗孩子的惯用伎俩;如果遇到陌生人叫门、问路,或要带孩子去什么地方,此时,孩子要敢于大声说:“我不认识你!”必要时还可以“逼问”对方:“我爸叫什么”、“什么单位的”、“电话多少”、“我爸就在那儿,敢和他对话吗”……骗子通常答不上来,此时打110报警,大声向路人求救“抓骗子”、“骗小孩啦”,也都不失为一个好主意。

善于识破骗人者的谎言是机智的表现,同时,孩子还要能抵御“诱惑”才行。

曾看过一则报道,有记者挑选幼儿园小朋友做“诱拐”实验,事先和幼儿园老师作了沟通,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进行实验。过程中,由记者扮演“骗子”(绝对是一个面相和善的“骗子”),用弹性球、糖果、漂亮的饰物等小道具吸引小朋友的注意力,结果一个弹性球,居然能从班里“骗走”1/3的小朋友。

可见,很多时候骗子的手段并不见得有多高明,他们只是利用了孩子的弱点。而孩子的警惕性是需要培养的,关键时刻,大人的一句提醒“小心狼外婆”、“天上不可能掉馅饼,别信他”往往很管用哦!

Tips:给自家孩子测一测:

以下哪些会是他无法拒绝的诱惑?

()玩具球

()糖果

()冰激凌

()小点心

()车模

()卡通娃娃、芭比娃娃等

()游戏机

()带游戏的手机或iPad

上述选项中,即使只有一项打钩,也说明孩子身上存在可能被利用的“短板”,爸爸妈妈平时要多给他打打“预防针”哦!

第二步:上回小当长一智

俗话说“吃一堑,长一智”,何况,我们大人都不止吃过一回堑。生活中,明智的父母允许孩子、允许自己上点小当,从中得到些许教训,避免下次犯相似的错,上更大的当。

《边过日子边教育》的作者吴斌荣,做过8年教师,曾获上海市园丁奖,在书中她如实记录了和女儿外出时上当受骗的一段经历――

一天,沿街有人在卖玩具,一种会动的小兔玩具,旁边的小牌子上写着一行小字“信不信由你”,摊主说,小兔玩具你叫它做什么它就做什么,5块一个。我说了一声“跪下”,小兔马上跪下了。我和女儿猜它是声控玩具,可声控玩具不会这么便宜。看了半天也没看出门道,因为还要办其他事,又不想错过这么好的玩具,就掏钱买了两个,一个给女儿玩,另一个给我妹妹的孩子玩。

结果,我们买回去的是根本不会动、制作粗糙的小东西。当时说“就当10块钱买了一次娱乐”,但无论怎样,我们确实是受骗上当了。

最后,作者做了如下总结:

这次经历带给我们一个教训,世界上不会有无缘无故的奇事,也不会有平白无故的好事。我们还是要相信科学,相信自己一开始的判断。

正如吴斌荣所言,上当受骗是很多人可能遭遇的事。相信孩子有过一次受骗的经历,自然会记住深刻的教训,下次遇到类似的“奇遇”、“好事”,警惕性高了,就不会再上当了。

第三步:我才不怕骗子呢!

防骗教育是幼儿园、学校的职责,更是父母不可回避的义务。尤其是三四岁的小小孩,他们不知道“什么是安全的”、“怎么做是危险的”,除了“不要跟陌生人说话”“不要跟陌生人走”,父母还应跟孩子强调些什么呢?

外出时,爸爸妈妈预设一个移动的“亲子自由活动圈”。活动圈规定,孩子离开爸妈不能超过2米,超过距离就要受罚“立定5秒”,几次之后,孩子就会记住教训,玩得再兴奋也不会脱离安全范围,骗子自然就无机可趁了。

让孩子勇敢地说“不”。

这一点说说容易做到难,因为我们通常要求孩子“懂礼貌”、“有教养”,往往忽视孩子也有反驳的权利和自由。在本文第一步“识破骗子真面目”中提及,遇到陌生人叫门、问路,或带孩子去什么地方,此时,孩子要敢于大声说:“我不认识你!”

有教养和大声说“不”,两者看似矛盾,其实并不矛盾。当孩子有了一定的是非观念,你就可以教他学会打破常规,勇敢说“不”。

假如你的孩子天性羞涩,让他大声说话都难,怎么办?有件防范骗子的法宝,看着很小,却很管用,那就是――哨子。外出时给宝贝套在脖子上,遇到危险时,要孩子记得大声吹哨子,好让爸爸妈妈知道自己很危险,“快来救我”。

骗术止于智者

小学三年级的学生成成和妈妈在家时,有个陌生人来敲门,他拿出一张白纸放在水中,显现出人和鬼的图像,妈妈被吓坏了,那人借机推销“消灾护身符”,500元一张!还好,成成及时识破那是化学药水制造的骗局,提醒妈妈不要上当,妈妈听了,恍然大悟,刚要找陌生人算账,那人早已跑得无影无踪了。

还有一小学生阳阳,他和爸爸一起在车站遇到一行骗的马路摊贩,很多大人都在那儿围观,跃跃欲试,想用小钱博取大奖品,阳阳看出摊主其实就是玩的数学游戏,花钱想博大者,最终得到的都是不值钱的小礼物,于是他和爸爸一起上前戳穿了骗子的把戏,围观的群众恍然大悟。

以上这两个事例告诉我们,可不要小看我们的孩子,一旦掌握了知识,他们会成为内心力量强大的小勇士。

防拐骗安全教育教学教案篇4

【关键词】未成年人;保护;完善

未成年人是祖国的希望,国家的未来,由于身体、心智方面均不成熟,未成年人明显处于弱势群体地位,其权益极易受到侵犯,也极易成为各种违法犯罪的主体。随着社会的发展,侵害未成年人的犯罪越来越多,未成年人犯罪也越来越严重。刑法一方面保护未成年人不受各种犯罪的侵害,另一方面保护未成年人犯罪主体的人权,使之不受非法的刑事追究。然而现行刑法尽管体现了对未成年人充分保护的法律精神,但仍有不少缺陷之处,有待完善。

一、我国刑法对未成年人的立法保护现状

(一)我国刑法对未成年犯罪主体的保护

在刑法上,作为犯罪主体的未成年人是指已满14周岁不满18周岁的公民。处于这一年龄时期的人,虽然有一定的辨认、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但因生理、心理等都还处于发育之中,思想观点并不像成年人那样成熟和稳定,可塑性大,容易接受教育和改造。《未成年人保护法》第38条明文规定,对违法犯罪的未成年人,实行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针,坚持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原则。这就要求我们一方面坚持适用刑法面前人人平等原则,另一方面又能要照顾未成年人的特殊性,定罪、量刑、行刑方面都不能等同于成年人,然而现行刑法在这些方面仍存在着一些不足。

1、定罪过程中的非犯罪化政策

非犯罪化,是指对于那些虽然符合刑法规定,但情节轻微,没有较严重的社会危害性的行为,能不作为犯罪处理的,就不作为犯罪。比对现行刑法的这一政策,我国《刑事诉讼法》第十五条规定,对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不认为是犯罪的,不追究刑事责任已经追究的,应该撤销案件,或者不,或者终止审理,或者宣告无罪,因此,对于符合《刑事诉讼法》第十五条规定情形的未成年犯罪嫌疑人,人民检察院有权作出不的决定;公安机关在侦查期间,能作为治安处罚的就不作为犯罪追究;人民法院不认为其犯罪的则不定罪。公、检、法三大系统全面协调贯彻对未成年人定罪过程中的非犯罪化政策。

我国现行刑法第17条第1、2款明文规定了刑事责任年龄不满14周岁的,不能成为犯罪主体,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可以成为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死亡、、抢劫、贩卖、放火、爆炸、投放危险物质罪罪的犯罪主体,未满16周岁可以成为任何罪的主体。由此可见,此上述八种罪的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未成年人和满16周岁不满18周岁的未成年人,这两类未成年人在定罪方面等同于成年人,没有体现对未成年人犯罪主体特殊保护的刑事政策,也没有体现从宽的政策,这应该是立法上的不足之处。虽然2006年1月份开始施行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指出了可以不认为其犯罪的几种情形,弥补了刑法法条里的许多不足,但远远还不够。

总之,在定罪方面,要尽力贯彻好对未成年人犯罪主体的非犯罪化政策,立法上应规定对未成年人从宽处理的原则,并予以明确界定。

2、量刑过程中的减免处罚政策

刑法第17条第3款规定:“已满14周岁不满18周岁的人犯罪,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第49条规定犯罪时不满18周岁的人不适用死刑。这是我国现行刑法在量刑方面对未成年人减免处罚的总脉络,不仅充分体现了对未成年人以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刑事政策,而且与我国已加入的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第37条的规定相符合,《儿童权利公约》第37条规定:“缔约国应确保儿童不受酷刑或其他形式的残忍、不人道或有辱人格的待遇或处罚,对未满十八周岁的人所犯罪行不得判以死刑或无释放可能的无期徒刑。”除此之外,对未成年人来说,在刑法总则中就没有关于量刑方面的其他规定了,这就给司法实践带来诸多的麻烦,理论上也存在诸多争议,特别是对未成年人的适用缓刑规定,免予刑罚处罚规定,自首和立功方面。

(1)对未成年人适用缓刑是量刑过程中减免处罚政策的一大表现

缓刑作为国家控制犯罪的重要刑事政策,被认为是除了刑罚,保安处分两个控制犯罪支柱外的第三个支柱,是特殊的刑罚手段。这一特殊的刑罚手段对促进罪犯改过自新,预防罪犯再次犯罪起着很大的作用。由于未成年人可塑性大,容易偏离生活正常轨道走向犯罪,但也容易认识错误改造自新,因此,缓刑的适用对于预防未成年人再次犯罪以及重新回归社会的作用更为显著。刑法第72条第1款规定:“对于被判处拘役、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根据犯罪分子的犯罪情节和悔罪表现,适用缓刑确实不致再危害社会的,可以宣告缓刑。”这是我国现行刑法对缓刑适用条件的界定。另外,第74条规定累犯不适用缓刑。

根据我国法律对未成年人特别保护的精神,对需要判处刑罚的未成年人,只要符合刑法第72规定的缓刑条件的,一般都应适用缓刑。这样做,有利于对未成年罪犯进行教育、挽救和改造,可以避免和防止在监狱或劳改场所的交叉感染,最大限度地发挥刑罚的功能。但是,在如何判定未成年罪犯的犯罪情节和悔罪表现,以及在掌握未成年罪犯“确实不致再危害社会”的条件时,刑法并没有作出有别于成年罪犯的规定。未成年人可塑性大,正因为这点,才要求法律对其给予特别保护。

(2)对未成年人免于刑罚处罚是量刑过程中减免处罚政策的另一表现

我国刑法第17条第2款规定未成年人犯罪的处罚原则是“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立法者这样规定是考虑到未成年人的认知与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较成年人而言有所减弱,其法律上的可责难性小,因此,基于主体年龄的因素,可以从宽处理。最高人民法院在《关于办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适用法律的若干问题的解释》中规定,已满14岁不满16岁的人被胁迫、诱骗参与犯罪,被教唆犯罪或者属于犯罪预备、中止、未遂、情节一般的,可以免除处罚或者不认为是犯罪。既然司法解释都规定了免予处罚的情形,司法实践中也适用免除处罚,那为什么刑法第17条第2款规定的对未成年人犯罪的处罚原则不能涵盖免予处罚这一原则呢?这也是刑法对未成年人立法保护在量刑方面不够完善的地方。

另外,依据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第37条关于“不得非法或任意剥夺任何儿童的自由。对儿童的逮捕、拘留或监禁应符合法律规定并仅应作为最后手段,期限应为最短的适当时间”的规定,未成年人的年龄情节已经被视为适用免刑的条件之一,而且也得到司法解释的确认。解释规定,未成年犯罪中的初犯、偶犯,如果罪行较轻,悔罪表现好,属于预备犯、中止犯、防卫过当、避险过当,共同犯罪中的从犯、胁从犯,以及犯罪后自首或有立功表现的,一般应适用《刑法》第37条的规定免予刑事处分。

3、行刑过程中的从宽处理政策

适用刑法人人平等原则,是刑法三大原则之一。与适用刑法人人平等相对应的是执行刑罚人人平等。罪行轻重不同,主观恶性不同,改造难易不同而给予差别处理,这是行刑中的应有之义。但由于未成年人的主观恶性、改造难易程序明显不同于成年人,对未成年人给予区别对待,体现了司法公正的精神,这不违反行刑人人平等的原则。恰恰是行刑平等的实质体现,诠释了司法公正的精神。我国刑法中对这种区别的待遇的规定并不明确,在减刑、假释的规定中,也没有明文规定未成年人应该放宽。1997年11月最高人民法院颁布实施的《关于办理减刑、假释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规定》第13条规定:“对犯罪时未成年人罪犯的减刑、假释,在掌握标准上可以比照成年罪犯依法适当放宽。”立法的不足不能仅用司法解释的方式来补救,而且这一司法解释规定的是“可以比照”,而不是“应当比照”成年罪犯适度放宽,行刑平等原则是要切实保护发未成年人的利益,而实行实施中,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无形中被缩小了。

另外,刑法第81条第2款规定,因暴力性犯罪而被判处10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不得假释,这一规定对未成年人因突发或偶然暴力性犯罪而被判重刑来说,是不公平的。

(二)我国刑法对未成年人被害人的保护

1、直接规定以未成年人为侵害对象的犯罪

我国刑法直接规定以未成年人为侵害对象的罪名主要集中规定在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民利罪和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罪中,具体是指刑法第237条规定的猥亵儿童罪,把儿童作为犯罪对象的,从重处罚。第241条规定的拐卖儿童罪和收买被拐卖的儿童罪,第242条第2款规定的聚众阻碍解救被拐卖的儿童罪,第262条规定的拐骗儿童罪,即“拐骗不满14周岁的未成年人脱离家庭或者监护人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把不满十四周岁的未成年人规定为该罪的犯罪对象,从而体现对未成年被害人的保护。第359第第2款规定的引诱罪,把“引诱不满十四周岁的的”,单独列款,并规定相关的惩罚,以示对未成年被害人的特殊保护。第360条第2款规定的嫖宿罪,对“嫖宿不满十四周岁的的”,与一般该行为相比,其处罚更为严厉,“处五年以上有期徒刑并处罚金”。这些罪名都把未成年人作为侵害对象,并且刑法分则将其作为专有罪名规定,或单独成条或单独成款,并且制定了更为严厉的处罚,或从重或加重,以示对未成年人的特殊保护。

另外,《刑法》修正案(四)第4条规定的雇用工从事危重劳动罪,《刑法》修正案(六)第17条规定的组织残疾人、儿童乞讨罪,规定“以暴力、胁迫手段组织残疾人或儿童乞讨的,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罚金,情节严重的,处3年以上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2、把侵害未成年人作法定的加重情节

刑法第236条规定,奸淫的以罪论处并从重处罚,同时,该条第3款规定,具有奸淫情节恶劣或奸淫多人或者二人以上的,或致使被害人重伤、死亡或造成其他严重后果之一的处10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死刑。该条把犯罪对象作为从重、加重的一个因素,是因为行为对以后的身心健康及思想发展都将产生很大的影响。法律理应制定更为严厉的处罚,对他们加以保护,给予宽慰,帮他们树立自信。刑法第239条第2款规定,以勒索财物为目的,偷盗婴幼儿的,依照前款的规定处罚,即处10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致其死亡或杀害的,处死刑并处没收财产。刑法第240条规定,以出卖为目的,偷盗婴幼儿的,处10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情节特别严重的,处死刑,并处没收财产。刑法第237条第3款规定,猥亵儿童的,依照前两款的规定从重处罚。即属于第1款规定的暴力、胁迫或者其他方法强制猥亵儿童的,应在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的量刑幅度内从重处罚;属于第2款规定的聚众或者在公共场所当众以暴力、胁迫或者其他方法强制猥亵儿童的,应在五年以上有期徒刑的量刑幅度内从重处罚。刑法第347条第6款规定,利用、教唆未成年人走私、贩卖、制造、运输,或者向未成年人出售的,从重处罚。使其不受的侵害。刑法第353条第3款规定,引诱、教唆、欺骗或者强迫未成年人吸食、注射的,从重处罚。未成年人由于身体、心智方面均不成熟,辨别能力也较低,极易受唆使,容易被利用。前两款的规定既可以对不法分子起到更大的威慑作用,又可以更好地保护未成年人,刑法第358条第1款规定,组织、强迫不满14周岁的的属于组织罪、强迫罪的情节严重情形,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情节特别严重的,处无期徒刑或者死刑,并处没收财产。刑法第364条第4款规定,向不满十八周岁的未成年人传播物品的,从重处罚。从思想和精神上给予未成年人更为干净的成长空间。刑法第29条规定,教唆不满十八周岁的人犯罪的,应当从重处罚。2002年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抢夺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二条规定,抢夺数额较大,并且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从重处罚:抢夺不满14周岁的未成年人财物的。

从上述刑法的有关规定及司法解释中可以看出,刑法对侵害未成年人合法权益或以未成年人作为侵害对象的犯罪进行从严制裁,体现了国家和法律对未成年人的宽容与保护。但是这并不表示刑法对未成年人保护已尽善尽美。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形势的发展,刑法在保护未成年人方面的不足日益显现,亟待完善。

3、特定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对未成年人渎职犯罪的规定

不解救被拐卖、绑架妇女、儿童罪。刑法第416条第1款规定,对被拐卖、绑架的妇女、儿童负有解救职责的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接到被拐卖、绑架的妇女、儿童及其家属的解救要求或者接到其他人的举报,而对被拐卖、绑架的妇女、儿童不进行解救,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阻碍解救被拐卖、绑架妇女、儿童罪。刑法第416条第2款规定,负有解救职责的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利用职务阻碍解救的,处二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情节较重的处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二、我国刑法对未成年人保护的立法完善思考

(一)关于《刑法》中某些条款的完善思考

1、对教育设施重大责任事故罪的立法完善思考

刑法第138条规定,“明知校舍或者教育教学设施有危险,而不采取措施或者不及时报告,致使发生重大伤亡事故的,对直接责任人员,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罚金;后果特别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此条罪名为教育设施重大责任事故罪。享受教育权是未成年人的合法权利,校舍、教育教学设施的安全理应得到保证,社会各界各部门应各司其职,各尽其责地保障未成年人的受教育权。但是,根据刑法的这一规定,明知校舍或者教育教学设施有危险,采取了措施而没及时报告,或者虽然没有采取措施,但只要及时作了报告,即使是事故的主要责任人员,也不构成犯罪。法条条文里一个“或者”,就留下了很大的空子可钻,使校舍、教育、教学设施倒塌事故发生时,主要责任人员就有了推卸责任的借口和余地。只要将校舍等设施潜在危险做过报告,不管以何种形式,也不管向上级哪个部门,只要报告了,自己就不会构成犯罪,或者在明知校舍或者教育教学设施存在危险,随便采取一点措施就算完事,或者在采取措施和及时报告二者中,选择最容易最省事的。这样的做法显然是违背立法愿意和初衷的,它不是督促责任者主动采取措施,而是督促责任者及时报告,把危险和问题转移上交,自己的责任推脱得所剩无几。因为责任者在二者选择中,一般都会避重就轻地选择转嫁责任。这是对未成年人生命安全权的极大漠视,这样立法根本不能起到惩罚犯罪和预防犯罪的作用。这样的条文若不加以修改完善,就不能引起有关人员的足够重视,从而使他们对校舍、教育、教学设施存在的危险视而不见,对广大在校学生的人身安全漠不关心。

建议立法部门在对本条的修改时,着重突出行为人认识并采取措施情况对本罪构成的影响,清晰明确责任者应负的责任程度,尤其要特别强调,对学校或者教育单位有关负责人在明知校舍、教育、教学设施有危险的情况下,能采取措施而不采取,或者无能力采取措施又不及时向有关主管部门报告的行为严厉惩处,从严治罪。

2、对拐骗儿童罪的立法完善思考

我国刑法第262条规定,“拐骗不满十四周岁的未成年人脱离家庭或者监护人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根据法条规定,本罪的侵犯对象是“不满十四周岁的未成年人”。而实践中拐骗十四至十八周岁的未成年人的现象时有发生,但因刑法无明文规定,故致使处罚无据。从保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角度出发,应将拐骗儿童的保护对象从“不满十四周岁的未成年人”扩展到整个“未成年人”,把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八周岁的未成年人纳入此罪的保护范围,而不再使这一部分未成年人游离于法律保护范围之外。相应地,本罪名也应所改变,应确定为拐骗未成年人罪,或者仍定为拐骗儿童罪。只是这时的“儿童”不再是我国传统语言上的“儿童”,而是指与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规定的“儿童”的范围一致。

3、对收买被拐卖儿童罪的立法完善思考

刑法第241条第1款规定:“收买被拐卖的儿童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本条第6款还规定“收买被拐卖的儿童,对被买儿童没有虐待行为,不阻碍对其进行解救的,可以不追究刑事责任”。我个人觉得刑法的这一条规定的法定刑过低。收买被拐卖儿童,事实上起着给拐卖儿童“销赃”的作用。买卖是对向性的,给“买”方市场以严厉的刑罚打击,有利于从源头遏制、杜绝拐卖儿童的发生。“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不足以对拐卖儿童的犯罪分子产生威慑作用,建议提高法定刑的起点,同时规定情节轻微的,可以酌情从轻处罚。另外对被买儿童没有虐待行为,不阻碍对其进行解救,则可以不追究刑事责任,这样的规定,显然不利于打击收买儿童的犯罪,更不利于对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保护,建议对其进行轻微的刑事处罚,以示法律的严肃性和权威性。

(二)关于未成年人犯罪非刑罚处罚方法的完善

未成年人由于身体、心智等各方面均不成熟,他们的行为偏差与成年人在经过深思熟虑后形成明确犯罪意图支配下所实施的犯罪有着明确的差异。因此,现代刑法理论和刑事政策均认为,对未成年人犯罪的刑事责任追究,目的应当重在教育挽救,而非惩罚报复。现代法治国家大多淡化对未成年罪犯适用刑罚的观念,而代之以各种各样有效的非刑罚处罚方法。非刑罚处罚方法可避免未成年人因被判处实刑而在监禁场所受到交叉感染,降低再犯的可能性;可以在一定强制条件下矫治未成年犯罪人违法犯罪的倾向,医治其不健康的心理,使其成为合法守纪的公民;可以对虞犯少年起到一定的威慑作用,使其约束自己的行为,防止其犯罪的可能;以形式上的惩罚平息被害人和社会的公愤,使被害人从犯罪造成的痛苦中慢慢解脱出来,达到补偿安抚的目的。

我国现行《刑法》第十七条第四款规定“因不满十六周岁不予刑事处罚的,责令他的家长或者监护人加以管教;在必要的时候,也可以由政府收容教养”。第三十七条规定“对于犯罪情节轻微不需要判处刑罚的,可以免于刑事处罚,但是可以根据案件的不同情况,予以训诫或者责令具结悔过、赔礼道歉、赔偿损失,或者由主管部门予以行政处罚或者行政处分”。

我国现行刑法规定的训诫、责令具结悔过、赔礼道歉、赔偿损失,建议予以行政处罚或行政处分等五种非刑罚处罚措施,在对未成年人犯罪案件的实践运用中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对未成年罪犯实施非刑罚处罚方法,既减轻了监狱的压力,减少了国家司法的负担,又让未成年罪犯避免了短期自由刑的弊端,有利于未成年罪犯顺利回归社会。但随着未成年人司法制度的发展,上述五种非刑罚处罚方法显得过于单一,切缺乏有效的措施予以保障。与先进法治国家相比,我国规定的非刑罚处罚方法未整合社会资源共同实施,要么由政府承担,要么由个人承担,未能充分发挥综合治理的优势;缺乏量刑阶梯,难以体现对一般不良行为与严重不良行为、一般违法行为与严重违法行为的区别对待和不同程度的警示作用,以致造成司法实践中两种极端:要么升格处理判处刑罚,要么降格处理免除刑事处分一放了之。因此,借鉴世界各国的法律规定,完善我国未成年人犯罪的非刑罚处罚方法已势在必行。

1、社区矫正

社区矫正在我国是一种与监禁相对的行刑方式,即是法院判处罪行较轻的犯罪人,在一定时间内,必须为社会提供无偿劳动,通过此种方式,达到服务社会、矫正犯罪心理、改过自新之目的,完成罪犯之改造任务。首先,由于未成年人接受的社区主流文化较少,社会化程度不高,因而对许多问题缺乏正确的区分和判断能力。若对其进行监禁,极易受到监狱环境中负面的影响。其次,未成年人犯罪往往是由于一时的冲动,激情犯罪的较为常见,其主观恶性不深,人身危险性不大,将其放在社区中加以矫正,在亲情的感化和社会的监督下,他们往往能够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从而摈弃其犯罪心理和行为恶习,真正做到改邪归正,重新做人。据统计,最早每年大约有五万个社区服务性案件。依照英国的法律,判处社区服务的时间最少是四十小时,最多为二百个小时。被判处社区服务的罪犯每周要有五至二十个小时的社区服务时间。社区服务的项目包括各种不同的劳动项目,如让未成年罪犯去粉刷社区的墙壁,清楚乱写乱画的东西,打扫公共场所等。如果未成年罪犯,不按时到社区服务,第一次监管人员要警告他,第二次要提出严厉的批评,第三次将被送回法院,重新判决入狱。香港《社区服务令条例》规定,法庭可以对被宣告构成可以判处监禁刑罪行的十四岁以上的人适用社区服务处罚,并要求违法者在一定时间内从事不超过二百四十小时的有益于社会的无报酬工作。

2、监管令

向未成年人及其法定监护人发出监管令,这也是对未成年罪犯教育和改造的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监管令是指人民法院少年法庭在刑事案件的判决或暂缓判刑的决定生效后,对未监禁或已解除监禁的失足少年及其监护人发出的,要求他们在一定的期限内必须遵守和履行某些限制性规定的书面指令。监管令的时间一般为1-6个月。在监管令规定的期间,公安机关负责对未成年人的生活行为依据监管令的内容进行监督,法院的法官负责未成年人的帮教考察。具体而言,监管令的内容包括要求未成年人:不得游荡社会,夜不归宿;不得脱离监护人单独居住;不得吸烟酗酒;不得进入营业性网吧、歌舞厅、迪厅、洗浴城等不适合未成年人进入的场所等。要求监护人不得让监护对象单独居住,发现擅自外出、夜不归宿的,应及时查找并向公安机关报告;在生活、交友等方面严格要求监护对象,防止其不良行为的发生;积极指导和帮助监护对象读书学习、及早就业等。为了矫正失足少年的不良习惯,帮助失足少年真诚悔过,预防其重新犯罪。上海市长宁区人民法院少年法庭自2002年7月以来,率先作了有益尝试,并且在全国的影响越来越大。因此,建议在不断积累经验的基础上,将监管令这样一种非刑罚处罚方法不断加强并完善,逐渐上升为法律规定。

(三)关于刑法中对未成年人的保护与其他相关法律有效衔接的思考

《宪法》第46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国家培养青年、少年、儿童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我国宪法以抽象的条文阐释了未成年人的受教育权,受教育权也是未成年罪犯的合法权益。我国《义务教育法》第21条明确规定,对未完成义务教育的未成年犯和被采取强制措施的未成年人应当进行义务教育,所需经费由人民政府予以保障。《监狱法》第75条规定,监狱应当配合国家、社会、学校等教育机构,为未成年犯接受义务教育提供必要的条件。上述法律规定是有关未成年罪犯受义务教育权的保障。

未成年犯的思想和性格的可塑性较强,虽一时失足犯罪,但人生之路还很长,完成义务教育可以弥补他们的缺失和遗憾,能提高他们的认知水平、自控能力和综合素质,大大巩固改造效果,能使他们更好地回归和融入社会。但是,刑法中对未成年罪犯受教育权的保护与相关法律呈脱节状态,甚至处于空白阶段。

建议立法者考虑在刑法的高度上对未成年罪犯的受教育权加以保护和完善。在对未成年犯罪主体的保护上,建议以明确的条款对未成年罪犯的受教育权予以规范。在刑法第39条被管制罪犯的义务与权利中,可以在第2款中注明“对于被判处管制的未成年罪犯,应当享有受教育的权利”。在第43条拘役的执行中,该条的第2款应增加“在执行期间,被判处拘役的未成年罪犯,应当享有受教育的权利”。这样就把未成年罪犯的受教育权纳入了刑法的具体条文中,并对未成年罪犯的受教育权予以保障和落实,以示对未成年罪犯的合法权利的关注和重视,更好地帮助和教育未成年罪犯。

防拐骗安全教育教学教案篇5

诈骗,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用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的方法,骗取款额较大的公私财物的行为。所以我们一定要提高警惕,防止让诈骗分子得逞。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2021年防诈骗安全教育心得体会范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更多“防诈骗心得体会”相关文章推荐

关于防范电信诈骗心得体会5篇

防诈骗的心得体会作文范例

关于防盗防诈骗安全心得体会5篇

防诈骗专题安全教育讲座学习心得范文5篇

防电信诈骗安全教育心得体会范文

防诈骗安全教育心得体会范文1今天听了防诈骗的教育讲座,受到了很多的启发,学到了很多知识,在我们的身边,总是存在着很多的骗局,而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是精明的侦探,仔细地观察,有防范意识,以防自己被骗,所谓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不管是多亲近的朋友,或者是看起来很可怜的陌生人,我们都应该擦亮眼睛,认出那些是对我们有害的人 讲座中主要讲到,有接触性和无接触性的诈骗,重点是无接触性,因为现在互联网比较通达,网络是一把双刃剑,有利于我们的生活,同时也给诈骗分子制造了更多骗人的机会。

第一,诈骗分子会通过网络查找到你的信息,然后通过信息或者电话来对你进行诈骗,冒充亲友发账号给你让你进行汇款,此时我们不能盲目地打钱,而应该打电话确认是否真的是亲友需要。

第二,现在微信等交流工具越来越多人使用,朋友圈里面也开始活跃,这就出现了很多的转发信息,比如某某小孩被拐需要转发宣传,这就调动很多人的同情心,所以就很多人转发,殊不知,其中带有病毒,这种病毒会让系统瘫痪。不知不觉中我们就会进入骗局,甚至成为骗局中的助推者,虽然不是我们本意,甚至说是一种好意,却造成了不好的效果。

第三,有一些需要扫描就会送一些小礼品的活动,很多人会为了占便宜而去扫描,这其中也带有病毒。

第四,有些中奖信息也是假的,很多热播的娱乐活动说你中奖了,而且价值不菲,不要相信,天下没有这么多便宜和馅饼等你去占。

第五,有些信息的链接不要去点,点进去就可能会是病毒。

第六,有些打过来的电话从通话开始就已经开始扣费。对于种.种这些,我们在不知不觉中就进入了骗局,所以我们应该提高我们的防范意识,保障自己的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

其次是接触性骗局,以买票为例子,火车票在过年的时候是热销的,有些车站的人就会对你说有一些内部人,可以帮助你买到票,而且价钱一样,但是只能进员工通道,所以你的行李不能带进去,需要人代收,这时候你急于回家的心理就会让你进入这个骗局,另外如果你不同意,很有可能就会被抢,这时候就需要你的灵敏度了,首先你不要轻易相信这么便宜的事情,其次这个骗局可能是团体作案,在保障人身安全的基础上,也要保住财产安全。 我曾经也被经历过很多骗局,高中毕业的时候就有人自称教育局的打电话告诉我们学生,有一笔助学金要领取,他能准确地说出我们的信息,这就很具有迷惑性,而且领取助学金还要自己将自己的钱转到一个账号,它才可以返钱给你,这就是明显的要我们汇款,此时我们绝对不能汇款。另外,手机上也经常会有那些中奖的信息,比如芒果台抽中了你的手机号码,获得价值不菲的笔记本电脑或者钱数,然后有一个链接需要点击,这样的骗局我们都很容易识破,所以不要想占小便宜,避免失了大财产。

对于这些骗局,我们应该加强抵抗力,不要去相信占便宜的事,现在骗局越来越多,越来越高级,我们也应该将我们的思维意识升级,保证自己的安全,作为大学生,我们的思想应该成熟一些,我们的经验不是很够,现在就应该加强防范,不要让自己受骗!

防诈骗安全教育心得体会范文2今天晚上学院组织看防诈骗电影,影片利用动画片的形式用诙谐、生动的语言向我们展现了各种诈骗的案例。看完本影片,我深受影响,真切的感受到诈骗真的是无处不在,生活中,我们一定要提高警惕,就像影片中常说的一句话“切莫上当。” 诈骗形式主要有街头诈骗、网络诈骗等。诈骗人员很狡猾很“聪明”,他们的诈骗对象主要是妇女、老人这些弱势群体,他们无所不用其极,办作假医生,假出车祸者,假出差者,假老师,假朋友,假同桌的你,假女儿等各种身份,骗钱、骗物。他们触碰着道德的底线,直到达到他们的目的,否则他们不会放过你,他们最开始时用好听的语言劝告你,用你的家人的性命危机恐吓你,利用你的善良,你的担心,你的良知,做最没有良知的事情。

其实,诈骗在学校也是普遍存在的。特别是每年大一新生来校之际,此时诈骗分子便会出来“觅食”,主要以大一新生为目标,利用他们对大学的不熟悉,以及对大学美好的憧憬,利用他们的善良。为了达到他们的目的,骗取新生的信任,对其进行“洗脑”,进而诈骗成功。

往事不堪回首,遥想当年,我青涩少女一枚,独自一人来武汉上大学。来大学第一天就被学姐学长骗,对我这个对大学充满幻想的小女生来说,是一件很残忍的事。记得当时刚来为自己买完生活用品回 寝室,一学姐自称是关心学弟学妹敲我们的门,她进来后就大谈她的大学生活经验,让我们好好学习、好好军训、不要想家之类的。我们当时都觉得学姐真的很好,觉得学姐很亲切。

但是呢,当她讲完讲完这些后,就开始说让我们买英语资料,考四级、六级各种资料,推荐我们买。可是我们都不知道在我们学校大一是不可以考英语四、六级的。还有就是一份要200块钱,对我们来说数目还是很大的。都怪我们耳朵软,相信她,就买了她的资料,刚开始时,她还有给我们送几份报纸、一本词典,然后就杳无音讯了。

学姐骗学弟学妹这种事虽然不是什么大事,但是也是一种变相诈骗行为。我认为这种行为和我们影片中看到的诈骗分子欺骗老奶奶、善良的路人、担心孩子的妈妈、怀念旧情的同桌的你一样,是很不道德的一种行为。

被骗,在很大程度上是诈骗机关的人员太“聪明”,但是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因为被骗人员的某种贪便宜的心理,软弱善良的心理。所以在生活中,我们要不被骗,就要练就防诈骗、反诈骗的自我保护心理意识,提高防范意识,学会自我保护。对人对事,要擦亮眼睛,做到防人之心不可无,害人之心不可有。

防诈骗安全教育心得体会范文3在现如今的社会,诈骗案件越来越多,手段也越来越高明,至开学以来我校发生了多起学生被骗事件。犯罪分子利用一些学生的虚荣心、贪便宜、单纯等心理特点实施各种诈骗伎俩,使部分学生蒙受巨大的财产损失和精神压力。为增强大家防骗意识,提高自我防范能力,我班于20__年11月6日开展防诈骗主题教育班会。班会流程如下:

一、介绍此次主题班会的内容

二、观看幻灯片(有关诈骗案例、分析和提醒)

三、本班同学讲述自己受骗或者防骗的亲身经历 乘火车上车时被盗的事例、因同情心而上当受骗的事例、国家教育局困难补助等事例、网上购物非法链接等

四、班主任发言:

①乘车时应注意的防范安全;

②网上购物应如何预防被盗情况;

③同学或朋友之间借钱应注意的事项;

④讲述有关发生在井冈山大学的被诈骗事件;

⑤总结关于本次防诈骗主题班会的重要性和教育意义。

总结:

在许多大学生的精神世界里,学习生活和社会都是美好的,他们认为生活上只有快乐和幸福,没有意识到也存在着一些不安全的因素,也许就在他们放松警惕时,就可能给他们带来财产损失,造成人员伤亡;他们会认为在社会上都是善良的,而在现实社会中,社会是复杂多样的,有些人只为利益而活的或为生存而活的,我们应该如何识别诈骗伎俩、如何防范诈骗手段。所谓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因此我们得保持清醒头脑面对生活和社会。通过开展本次防诈骗主题教育班会活动,让我们懂得了如何防骗、如何辨别真伪、如何对待可疑人员,既有教育意义同时也提高了同学们防骗的警惕性。

防诈骗安全教育心得体会范文4通过几个案件的学习,可以看是这次却真真实实的发生在了我们的营业部,而且被电信诈骗的对象还是我们行的退休员工,作为营业部的一份子,我对这件事也感到了深深地遗憾,毕竟我们营业部承载了农商行的很多的希望。

任何事情的发生都不是偶然的,发生这样的事情偶然当中也带着必然。试想一下,如果这次这次急急忙忙来办业务的是一位我们毫不认识的客户的话,那我们是否会不断的问他汇这么多钱的缘由,然后让他填写一张防金融诈骗的单子呢?所以我们要痛定思痛,决不让此类事情发生第二次,毕竟通过这样的途径吸取教训的代价实在是太大了。通过这件事情我有几点感受:

1、以后不管谁来办业务我们都应该一视同仁,不能碍于情面,不好意思推脱就二话不说受理了业务,表面上看我们是给他们帮了一个忙,可是不怕一万就怕万一,万一某一个细小的环节我们没有注意就会给别人带来无法挽救的损失。

2、在以后的工作中要多察言观色,及时发生客户的异常表情和动作,如发现在办业务的过程中频繁的接听电话,神色慌张等现象的要及时的和客户沟通,以免客户不必要的损失。

3、在平时办业务时,要向客户普及金融知识,防止金融诈骗,加大防备诈骗案件的宣告道育力度,培养客户的防备意识和警戒性。

办理取现、转账等业务时候,养成给客户填写安全提醒单和防止金融诈骗单的习惯,这样既能提醒客户又能保给我们自身加上一条安全线。

防诈骗安全教育心得体会范文5通过几个案件的学习,可以看出在信息化高度发展的这个时代,银行也同时面临着来自多方面不法分子违法操作的案件风险,如票据诈骗、电话诈骗、短信诈骗等,不法分子企图利用客户信息、银行的薄弱环节进行诈骗,此类案件在近几年呈高发状态。 而作为银行的员工,尤其是一线员工,经办业务直接接触客户,提高自身的防诈骗能力尤为重要,既担负着避免银行的经济损失,又担当着告知客户风险点的义务。在自身操作技能上必须做到规范操作无懈可击,严格按流程操作,不放过任何一个环节,决不能给犯罪分子可趁之机。

工作中要注意客户的大体识别,以及客户身份信息的核实,该核实的必须核实,需要客户提供有效证件的,必须提供做到位,避免虚假操作。遇到大额转账、汇款业务要多问一下其用途,电子银行业务多给客户做一下安全提示,例如密码的保管和使用流程,这些都是很有必要的,可以很有效防止客户资金被骗。

所以在以后的业务经办中,让自己多一份细心,给客户多一份业务的交流和温馨提示,可以很有效堵截不法分子的诈骗行为。

防拐骗安全教育教学教案篇6

摘要:我国高等教育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高速增长,根据国家统计局2014 年2 月24 日发布的最新教育统计,2014 年我国在校大学生人数已达2468.1 万人,大学生成为我国社会构成和经济发展中不可或缺的特殊群体,他们从中小学十多年的课堂学习,来到以自主学习生活的高校环境中,他(她)们思想单纯,社会阅历浅。而高校办学机制多元化,开放性办学模式推广,校园面积的扩大,大量依附高校学生群体为生的社会人员在高校周边出入,鱼龙混杂,校内和周边社会治安环境的日趋复杂,侵害大学生人身、财产案件频发,犯罪形式在不断更新,如何在复杂严峻的治安环境下,有针对性地加强对大学生的安全防范工作,维护高校正常的教学科研生活秩序,就显得格外迫切和重要。

关键词 :高校学生安全问题安全防范对策

1 高校学生目前常见安全问题

1.1 抢劫,抢夺

抢劫,以非法占有为目的使用暴力或以暴力相威胁,强行劫取公私财物的行为。抢夺,一般不使用暴力。针对大学生的抢劫、抢夺,大多数发生在晚间校园周边道路、网吧、游戏室等治安复杂场所,主要目标是单身较晚回校的男、女生;夜间校园周边绿化带内谈恋爱的情侣。抢劫案作为高危案件虽在高校所发案件中占比较少,因其后果的严重性,值得各高校高度警觉和加强防范,尤为凶险的是学生乘座没有取得运营资格非法从事客运的黑车、黑摩。近年来大学生乘坐黑车被抢、失踪遇害案屡有发生。如:08年元月18 日放寒假,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女生潘某某和同学晚上乘坐半夜违规行车的大巴包车回老家过年。冬天的早晨,天还未亮,在家乡的高速公路道口,潘某某与同学分手后即失踪。近一个月之后,农历正月十二潘某某的尸体在当地一条河里被发现。经公安机关侦破,抓获了强暴抢劫杀害潘某某的当地黑车司机。又如:08 年5月该校女生王某早晨6 时多在公交车站等车,遇一辆黑车拉客,为了早一点到学校参加答辩,王某见车上有一女子就放松了警惕就上了拉客的黑车。连驾驶员在内的三男一女抢劫团伙将王某身上的手机、现金和银行卡抢劫一空,逼问出银行卡密码后,才将王某扔在偏僻无人的路边。

1.2 诈骗、网络诈骗

诈骗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用虚构的事实或隐满真相的方法骗取款额较大的公私财物的行为。2013 年该校所发全部案件中,诈骗案占到了61%,取代盗窃案上升为高校各类案件发案数首位。高校学生常遇见的骗术:

①在新生报到期间,冒充学校工作人员(老师、班主任、辅导员、学生会干部等)以学校的名义到宿舍或教室欺骗新生收取学习必需用品费用和押金。

②假装富二代、三代出来找网友等情况,没找到网友、钱被偷了或花完了,手机没电了,要借学生手机打电话通知家里汇钱(有时还会用假手机抵押),或称要借用学生信用卡让家里汇款,伺机骗取学生手机和信用卡内的存款。

③假冒名牌高校大学生身份,谎称出来社会实践,钱包被窃。以大家都是大学生为由,博取同情,要求学生借钱,另有同伙冒充名牌大学教授、导师用电话配合保证归还。

④利用泄露的学生家庭信息和个人资料打电话到学生家里或家长手机上,谎称学生在校出了车祸或生了急病,已送医院急需抢救,要开刀动手术,利用家长爱子(女)心切,要求学生家长汇款到指定账户,骗取钱财。

⑤上新生宿舍推销假电话卡、上网卡或利用贫困新生急于为父母减轻经济负担的心理,以勤工俭学为名把假冒伪劣的学习用品和名牌洗发精等日常用品卖给新生在宿舍推销,或者以介绍或招收学生周日打工,收取服装费为名骗取钱财。

近年来电信、网络诈骗逐渐成为高校学生被骗受害的主要手段,主要手段是:

①通知中了大奖,要先交所得税;②引诱学生为电商卖家刷信誉卡骗钱;③谎报淘宝购物系统有错,订单有误要退款或重新支付等手段,窃取支付宝或银行卡上的钱。

1.3 盗窃

盗窃是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秘密窃取公私财物的行为。学校盗窃案随着各高校安装摄像头等技防手段的增加而大幅下降。高校内的盗窃案主要发生在学生宿舍、操场、食堂、图书馆阅览室。不法分子常以现金、笔记本电脑和高档手机为目标。从作案人员上分析,可分为外来人员盗窃、内部人员盗、内外勾结盗窃。外来人员盗窃作案多在食堂、运动场、图书馆阅览室。内部人员盗窃多发生在宿舍,较难防范,作案手段有:

①临时起意的顺手牵羊。②看中财物,打时间差,利用上课前几分钟假装已离开,等宿舍其他同学离开出宿舍后,杀回马枪下手。③半夜行窃,掏裤袋,作案后把宿舍门或阳台门打开,伪装成有人半夜进来行窃的现场,嫁祸宿管人员和其他同学。④偷配门钥匙,橱柜钥匙,乘宿舍无人时下手。⑤关注同学的银行卡存放地和密码,在ATM 机窃取款后,将卡放回原处。

1.4 毒品侵害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357 条:“毒品是指鸦片、海洛因、甲基苯丙胺(冰毒)、吗啡、大麻、可卡因以及国家规定管制的其他能够使人形成瘾癖的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现在常见侵害大学生的毒品有冰毒、麻姑、摇头丸和K 粉(氯胺酮),大多为朋友、同学等熟人带动吸食成瘾。毒品具有:

①生理依赖;②心理依赖;③极易感染艾滋病等各类传染病。严重损害学生的身心健康。吸毒既是沉重的精神负担,又是沉重的经济负担。在毒瘾的驱使下,铤而走险,抢劫盗窃,坑蒙拐骗,违法犯罪,严重扰乱社会治安是难以避免的事。例如09 年该校四女生在校外上培训课后,被其中一女生社会上的男友邀请吃晚饭,该男子伙同其他社会人员以不会上瘾,会很Hi,引诱四女生“溜冰”(吸食冰毒),企图用毒品控制四女生到宾馆从事不正当交易。四女生发觉不妙,偷偷发短信让同学报警求助,得到警察解救后,四位女生仍因吸食毒品受到公安机关的治安处罚。

1.5 防流氓滋扰,性骚扰,性侵害

主要表现在破坏校园治安秩序,骚扰女生,女厕所偷拍,包括发短信骚扰等。例如06 年3 月,该校某某系一毕业班男生连续发黄色下流短信骚扰女生,女生报警。警察对男生予以口头警告,但他依然如故,最后该毕业生被公安机关以违反治安管理处罚法第四十二条治安拘留。在14 年11月,该校就抓获了一名在女厕所偷拍的外来青年。

1.6 意外、交通事故

大学生意外事故和交通伤害大多是由于学生过分自信,贪图便利快捷,违反规则酿成,少部分是由于学校安全设施设置不到位造成。例如06 年11 月,该校一男生等不及宿管师傅拿钥匙开门,从宿舍2 楼半栏杆上跳下,造成双脚踝骨骨折,只能休学回家休息。03、08 年有两位女生翻宿舍阳台捡钥匙、扔书籍给同学,从2 楼跌落,都造成了不同程度的骨折。

1.7 传销

传销是指组织者或经营者通过发展人员,要求被发展人员发展其他人员加入,对发展的人员以直接或者间接滚动发展人员的数量为依据,计算和给付报酬,包括物质和其他利益的非法行为。大学生被骗入传销组织的事件,大多被亲戚、发小或同学等熟人拉入。不法分子利用一些大学生急于创业,发财心切等不切实际的心理,诱骗学生进入传销组织后,进行洗脑,再利用他(她)拉同学入伙。高校常见有学生突然数月不见影踪,沦入传销的案例。

1.8 火灾事故

学院学生宿舍,实验室、实习实训场所、图书馆等多被公安消防部门确定是重点防火部位。学生宿舍是火灾易发区域,由于人员密集,一旦发生火灾,容易发生群死群伤重大事件。学生宿舍常见的消防隐患是:

①违规在宿舍内吸烟;②在宿舍内使用电炉,电饭锅,热得快,电热毯等大功率电器,使用易引发火灾的劣质电器;③在宿舍使用蜡烛、点蚊香;④私接乱拉电线。

2 安全防范教育与对策

2.1 多种形式开展安全防范教育

充分发挥高校教育设施齐全,教学教育能力强的优势,依托选修课对大学生进行法制教育和安全防范教育,在教育中注重寓教与乐,除了开展法律讲座、安全知识考试和竞赛、安全主题演讲,模拟法庭外,要根据学校各阶段发案的特点,利用学生社团活动,将学生中发生的案例编成话剧、小品在各系部巡演,使安全知识贯穿校园文化生活中,提高学生的安全防范意识。

2.2 理论与技能相结合

要防止学生安全防范理论与实践脱节,各高校往往花了大力气组织各类安全讲座和知识竞赛,但常有学生在遇到学过的安全问题时,仍无法阻止和避免侵害。学校要加强学生安全防范实用技能与技巧的训练,适时安排演练,辨别真假事物,让他们在遇到各类安全问题时能从容应对,熟知紧急情况下如何得到社会公众、学校保卫部门和公安机关的及时帮助。

2.3 家校合作共同防范

在发放新生入学生通知书同时寄送告家长书。告知家长防止不法份子利用泄漏的学生信息诈骗的方法,及时与学校取得联系的渠道。在组织送新生的家长参观校园的同时宣传家校共同防范的知识。通过家校合作能督促学生提高安全防范意识,减少安全问题的发生。

2.4 利用网络防范

据该校2013 年全年发案数统计,网络诈骗占全校当年发案总数的61%,已成为学生首要的安全问题。在安全防范中也要充分发挥网络高效快捷的通讯作用,及时将各阶段的防范要求和案例信息通过学生的班级群、年级群、系部群发送到学生的手机和电脑上,及时提醒学生避免上当受骗。

2.5 周边环境整治

高校要与当地政府加强联系,落实属地管理,与城管、公安密切配合,经常性开展整治校园周边环境,实行长效管理,确保校园周边治安环境的正常有序。

2.6 校园三防建设

高校要重视保卫工作,党、政领导直接抓,把校园安全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保证人防、技防、防物的资金落实。要调配精干高素质的专业保卫人员,聘用正规、服务专业的保安公司护卫校园,保证保卫部门有责有权,正常地开展工作,履行职责。

2.7 落实安全责任制

高校要加大安全管理力度,建立一整套行之有效的安全管理制度,采取必要措施,加强安全管理,签订安全责任书,自查自纠与学校统一检查相配合,将安全责任与师生个人,班级、部门的年度考核,评先评优结合起来,对违反治安管理消防等法规的师生要依纪依规给予必要的处理,在校内通报。

3 结束语

完成学业,安全第一。每个大学生寄托着一个家庭的希望,也关系着国家的未来。大学生的安全问题任何时候都是高校工作的重中之重,新形势下产生的新的安全问题也需要我们不断的研究和探索,通过及时有效的安全防范教育,家庭与学校,政府与学校、教师与学生的共同努力,定能建设一个稳定平安的校园,确保每一个学生能快乐顺利地完成学业。

参考文献:

[1]曹向.高产安全教育与大学生管理[J].保卫学研究,2006(2):57-60.

[2]贾五星.浅谈新形势下大学生的安全防范问题[J].保卫学研究,2007(5):47-49.

防拐骗安全教育教学教案篇7

【关键词】 流浪未成年人监护权家庭监护

新疆籍流浪未成年人一直是流浪未成年人中的特殊群体,他们与众不同的外貌特征、独特的生活方式和被贴上违法犯罪标签的刻板印象,使得新疆流浪未成年人的救助和管理呈现出一定的特殊性。特别是2011年4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书记张春贤提出要将内地所有的新疆籍流浪未成年人接回新疆以来,新疆流浪未成年人问题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现有研究较多地探讨了新疆籍流浪未成年人的行为特征、危害、违法犯罪问题等,而缺少对该群体产生过程的动态机理的分析。为什么新疆流浪未成年人频繁遭到拐骗?针对促成流浪发生的动力机制是怎样的?他们的家庭监护缺陷具体表现有哪些?对于这个问题,迄今专门的研究较少。本研究的主旨是试图探讨、分析新疆籍流浪未成年人被拐骗的主客观原因,他们是如何脱离家庭监护的?应该通过哪些渠道弥补新疆流浪未成年人监护不当的缺陷。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运用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相结合的方式,一是通过统计年鉴等二手数据分析新疆流浪未成年人产生的社会经济背景。二是运用笔者2007年在新疆所做的流浪未成年人调查问卷数据,包括在新疆各级救助机构和在新疆工读学校接受救助的271名流浪未成年人。三是通过笔者2011年9月在新疆进行流浪未成年人监护问题专项调研的访谈资料。 三、关于家庭监护问题的探讨 我国法律中关于家庭监护的规定散见于《婚姻法》、《民法通则》、《民法通则若干意见》、《未成年人保护法》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五部法律和司法解释当中。《民法通则》第十六条规定:未成年人的父母是未成年人的监护人。未成年人的父母已经死亡或者没有监护能力的,由下列人员中有监护能力的人担任监护人:(一)祖父母、外祖父母;(二)兄、姐;(三)关系密切的其他亲属、朋友愿意承担监护责任,经未成年人父、母所在单位或者未成年人住所地的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同意的。对担任监护人有争议的,由未成年人父、母的所在单位或者未成年人住所地的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在近亲属中指定。对指定不服提讼的,由人民法院裁决。没有第一款、第二款规定的监护人的,由未成年人的父、母的所在单位或者未成年人住所地的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或者民政部门担任监护人。“这一条规定对未成年人的监护人规定得很完备,从理论上来说,我国的未成年人是不可能没有法定监护人的。事实上,市场经济条件下,单位和个人是雇佣关系,单位作为工作场所,不应承担对其员工子女的监护职责;居委会、村委会作为基层自治组织,既无专人也无专门经费履行监护责任;而民政部门担任监护人也缺乏明确的程序和制度规定,只能流于形式。

在《民法通则若干意见》中,虽然一定程度上细化了《民法通则》中关于监护职责内容和监护人变更问题的规定,进一步推动了司法实践的开展,但仍没有更改已不适应社会发展的内容,也没有明确在监护人不履行监护职责或者侵害被监护人的合法权益时规定有权的主体、诉讼程序等重要内容。在《未成年人保护法》中,虽然以专章的形式规定了家庭监护内容,但仅是设置了原则性条款,实际操作性不强。当未成年人面对各类侵害,特别是那些违反《未成年人保护法》但又未触犯刑法的事件,未成年人无法找到相应机构真正帮助他们,使得侵权行为得不到及时果断纠正。在《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中,仅从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角度对监护人履行监护责任做了部分规定。在《婚姻法》中,仅就父母对未成年子女有抚养、保护和教育的义务,以及祖父母、外祖父母、兄、姐与未成年人之间的抚养、赡养和扶养义务等内容作了原则性规定,缺乏操作性。

在现实生活中,法定监护人,尤其是亲权人以外的法定监护人,不履行、不适当履行或者无力履行监护职责的情况较为普遍,这也是流浪儿童大量出现的一个原因。流浪未成年人家庭监护缺失主要表现为:一是有的未成年人因父母离异、服刑、一方身故等家庭变化被遗弃或无人照料而流浪;二是有的未成年人因家庭暴力、虐待、放纵等原因离家出走而流浪;三是有的未成年人因性别、残疾、身患重病等原因被家庭遗弃而流浪;四是有的未成年人因父母外出务工,缺少关爱和沟通,盲目外出寻亲不遇、务工不着而流浪;五是有的未成年人迫于父母施加的学业压力,与父母争吵,感情不和,赌气离家出走而流浪;六是有的家长为了经济利益,将未成年人租借给不法分子或亲自携带、操纵未成年人流浪乞讨。

四、新疆流浪未成年人的家庭监护现状

本次调查收集了新疆自治区2006年以来的流浪未成年人基本数据。2006年以来,新疆救助管理机构共救助流浪乞讨人员54959人次,其中流浪未成年人17838人次,占32.5%,从内地接回的新疆籍流浪未成年人3858人次。以男性儿童为主,年龄主要在8―16岁之间,分布在全国20多个省市,主要集中在京、津、沪、穗等经济发达交通便利的大城市。

(一)新疆流浪未成年人的主要特征

首先,少数民族儿童占绝大多数,男孩居多。在这些流入内地的新疆籍流浪未成年人中,维吾尔族占97.3%,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占2.7%。男性占74%,女性占25.2%,男女比例约为3:1。其次,年龄小,文化程度偏低。调查显示,流浪未成年人中3―6岁占0.2%,7一11岁占16.3%,11―14岁占38.5%,15―18岁占45%。文盲占4%,小学文化占78%,南疆维族流浪未成年人中文盲和小学水平的比例占95%以上。再次,流出地以南疆农村贫困地区为主。在2007年至2010年间解救的流浪未成年人中,阿克苏地区、喀什地区、和田地区三地的解救人数占解救总数的90%;农村人口占93%;家庭年收入不足5000元的约占75%。约九成的流浪未成年人受到犯罪团伙操控。截至2010年10月,新疆公安、民政部门与内地省(区、市)密切配合,破获拐卖未成年人犯罪团伙278个,抓获犯罪嫌疑人2000余人,从内地解救未成年人4305人。2006年以来被救助的流浪未成年人重返流浪率约为18%,去向不明的占7%,违法犯罪的占0.7%,重新在内地流浪并因盗窃、扒窃等违法行为再次遣送回新疆工读学校的占3%。据统计,内地大中城市救回来的新疆流浪未成年人中90%都曾以做小偷为主从事较轻的违法犯罪活动。

(二)家庭监护状况

家庭监护的行使主体通常是未成年人的父母。法律规定父母作为监护人,一是由于父母与子女的血亲关系,父母对子女享有亲权,应当作为第一顺位的监护人。二是在正常条件下,父母作为未成年人监护人,从情、理、法的角度都是最合适的人选,不会存在任何争议。在新疆流浪未成年人现象中,我们发现未成年人的被监护权遭遇忽视或破坏的现象严重,使未成年人处于缺乏监护的危险状态之中。这些未成年人被监护权遭到破坏,并不是来自与未成年人没有社会关系的其他人,而恰恰就是来自未成

年人的父母,即法定监护人的行为。

1.家庭凝聚和监管功能衰减。少数民族人口增长较快,家庭规模较大。根据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常住人口为2181万,汉族人口874.6万,占总人口的40.1%;各少数民族人口1306.4万,占总人口的59.9%。与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相比,汉族人口增长16.77%;各少数民族人口增长19.12%。全区18岁以下的未成年人为711.1万人,占全区总人口的32.6%,即每三个人中,就有一个是未成年人。0―14岁人口为453万,占全区总人口的20.77%,高于全国16.60%的平均水平。位居南疆中心的阿克苏地区总人口为253万,少数民族比例为78.8%。该地区未成年人总数达48.28万人,占全地区总人口数的19.95%。

统计资料显示,截至2009年末,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人口自然增长率达10.56%,是全国平均水平(5.05%)的两倍,少数民族的人口自然增长率达到15.59%0,在一些少数民族集中居住地区,例如喀什、和田等地,人口的自然增长率均超过20%0,排在全区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的前三位。平均家庭人口数为3.26人,农村地区为4.63人,全国平均水平为3.1人。受少数民族计划生育政策影响,新疆流浪未成年人家庭规模普遍比较大,南疆四地州的家庭人口数在3.7―4.2之间,意味着每个家庭有2―4个孩子。家庭人口数增多,未成年子女受到父母的平均关注度下降,家庭用于每个子女的人均成本降低,致使部分多子女的贫困家庭在生活上产生很大压力。困难的生活条件使得这些家庭的孩子不能像其他的同学那样正常就学和生活,他们逐渐开始厌倦家庭,希望能外出来改变自己和家庭的生活状态。家庭凝聚力和监管能力下降。

2.家庭结构不完整,家长功能受损。家庭残缺和家庭缺位使一些解除救助的流浪未成年人得不到有效的教育引导。维吾尔民族的内婚制、早婚制、低婚姻投入、离婚自由等风俗导致高离婚率问题。新疆维吾尔自治区1980年每千人口中有4.02对夫妻离婚,是全国平均数的11.5倍,居于全国首位。家庭结构不完整使未成年人感受不到家庭温暖而外出流浪。离异家庭、空巢家庭的增多,出现“隔代抚养”现象,本次调查显示,57.8%的流浪未成年人在外出前与祖父母或外祖父母一起生活,造成许多家庭无力监护管理。

由于部分家庭父母文化程度低、生育子女多、法制观念淡薄,家境贫穷,父母疏于照管孩子等,致使未成年人家庭成长环境先天不足,大多数孩子形成了不良的个性,自控能力和分辨是非的能力非常弱,对家庭的依赖感不强,从而使不法分子有机可乘,拐骗未成年人到内地偷窃抢劫。

3.家庭管教方式不当,儿童无法感受到关怀和支持。父母不当的管教方式主要表现为权威压力式管教和监督不足、参与不足的管教。这种管教方式造成父母和孩子亲子关系紧张,并成为未成年人“离家出走”的推力,儿童无法感受到父母的关怀和支持。有的父母甚至和人贩子签订合同,自愿把子女交给他们,为了谋求眼前利益,残忍地将亲生子女卖给人贩子。据统计,63.1%的新疆籍流浪未成年人被不法分子诱骗或拐骗,15.6%的人被劫持。利用和控制未成年人进行违法犯罪的“利润”非常惊人,新疆已形成诱骗拐卖未成年人前往内地流浪的“隐形市场”,从事拐骗和拐卖儿童的不法分子具有明确分工。父母监护不力使得人贩子有机可乘,一些新疆籍不法分子以经商为掩护,在内地组建黑势力团伙,操纵控制未成年人违法犯罪。据自治区流浪未成年人救护中心的调查报告,维族流浪未成年人中53%是被骗带走的,6%是拐卖的,尤其是在内地大中城市流浪未成年人中,被骗带走和拐卖的比例达到93%。

(三)导致家庭监护缺陷的原因

1.贫困是未成年人流浪的经济推力,也是家庭无能力尽到监护责任的主要因素之一。本次调查显示,八成以上的流浪未成年人来自偏远、贫困的南疆农村地区。2010年,新疆救助管理站护送返乡的新疆籍流浪未成年人中,和田、喀什和阿克苏三地区人数占总人数的89%。南疆正是国家级贫困县密集地区,全疆35个贫困县里,有23个在这里,92.5%的贫困人口分布在南疆。同时,南疆的和田、喀什、克孜勒苏柯尔克孜和阿克苏四地州是维吾尔族高度聚居区,少数民族比例均超过90%,有的甚至超过95%。由此可见,南疆是少数民族的主要聚集地,其中绝大多数世居农村,以农业生产为主,贫困问题是少数民族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流浪未成年人所处的家庭多半是贫困家庭。

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09年末,新疆的地区生产总值为4203亿元,位居全国第27位,属于经济欠发达地区。全区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2258元,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为3883元,70%来自于农业收入,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达到41.6%。喀什、和田地区的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不足3000元,为全疆农村人均纯收入最低的两个地区。

新疆地区的人口流动主要是向内地跨省流动,内地经济发展,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和较高的收人水平,成为新疆人口流动的拉力。相当一部分农村籍流浪未成年人认为农村不如城市,新疆不如内地,农村劳动不如城市打工。一些不法分子以带孩子到内地做生意、学手艺、打工挣钱为名,以每年数额不等的酬劳将未成年人骗走或拐卖;有个别家庭由于子女较多,无能力或不愿意尽抚养义务,主动将孩子卖给不法人员。

2.流浪未成年人父母文化程度较低,缺乏法律意识,发现子女丢失不及时报案。在新疆,尤其是南疆一些地区,流浪未成年人父母的文化程度普遍偏低,尤其是母亲的受教育水平不高。本次调查显示,母亲文化水平在小学以下的占到63.84%,其中近一半是文盲。在未成年人早期阶段不能给予良好的教育,影响未成年人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形成。这些文化程度较低的监护人普遍法律意识不强,当知道或发现自己的孩子不在时,不会向公安机关报案。另外,在一些地方,人贩团伙十分嚣张,不法分子为了操纵和控制更多未成年人,还利诱一些家长把孩子租给他们,有相当一部分家长纵容不法分子诱骗和劫持未成年人。有3.8%的未成年人被家人“出租”,有的流浪未成年人的父母收取犯罪团伙给的钱,当孩子被送回时,又通知犯罪团伙把孩子带走。当地人出于畏惧或其他复杂心态,也没有报案。人贩以本身调皮、不爱学习、家庭贫困的孩子为拐骗目标。

3.现有法律发挥效果不明显,缺乏对监护责任的监督,源头预防不到位。新疆流浪未成年人现象之所以突出,一方面是家庭监护责任缺位和履行不当,另一方面是缺乏对监护责任监督的法律规定。我国目前涉及到未成年人的法律虽已不少,但在实际施行中并未达到保护未成年人权益的应有效果。比如《未成年人保护法》虽然进行了修改,但仍然停留在道德约束力层面,没有对违法行为给予刑事责任追究的行为约束力。未成年人因被监护人出租和被犯罪分子挟持、拐卖而流浪乞讨的丑恶现象屡禁不,止,救助和保护流浪未成年人问题很难从源头上解决。尽管在《未成年人保护法》和《刑法》中都有对监护人不履行监护权或者损害被监护权应承担法律责任的表述,但是并没有指出具体标准,对进入司法程

序的构成要件也不明确,这对于维护未成年人被监护权极为不利,没有体现出保护未成年人利益的目的。

五、完善新疆流浪未成年人家庭监护的对策建议

家庭监护不到位是造成未成年人流浪的主要原因,也是导致救助保护工作被动的重要因素。法定监护权是不能放弃的,所以当监护人给未成年人的被监护权带来损害时,不能从监护人角度考虑他是对自己所拥有的监护权的随意处置,而应从被监护人依法受到监护的利益遭到破坏的角度着眼,更全面的维护未成年人的被监护权。为此,特提出以下建议:

加快完善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的相关法律法规。一是建议提高《未成年人保护法》的强制约束力,增加罚则和有效执行标准。应该增加法律责任和违法处置等方面的内容,明确执行标准和处罚手段。二是建议明确救助机构的临时监护制度。对所有初入站的流浪未成年人,在未查明流浪原因时,都应归人未成年人救助机构的临时监护之下。实际工作中,各地救助站已经事实上行使了临时监护的职责,但我国法律并未明确这一点,临时监护制度的确立无疑将使救助保护、教育和管理工作开展得更为便利。三是确立委托监护制度。如监护人因劳教、服刑等特定原因在一定期限内无法履行监护职责,应将监护职责委托给救助机构。建议司法机关和相关政府部门联合制定下发规范性文件,明确委托监护司法程序、行政支持措施和财政补贴政策,确保“委托监护”方式具有可操作性。四是探索建立国家代位监护制度。对经核实无法查明监护人或监护人无能力监护的未成年人通过监护转移司法程序变更为国家监护,由民政部门的儿童福利机构或未成年人保护机构代为行使。对自身存在心理偏差或行为偏差,或有轻微违法犯罪行为的流浪未成年人,可送至工读学校等专门机构进行救助,重点对其进行心理辅导和行为矫治。

防拐骗安全教育教学教案篇8

一、总体要求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安全生产的重要论述,围绕“落实安全责任,推动安全发展”主题,充分发挥教育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作用,以提高广大师生自我防范和自救互救能力为目标,通过开展政治性、专业性、文艺性、新闻性相结合的宣传教育活动,着力提升师生应急意识和安全素质,有效防范和遏制校园重特大事故发生。

二、活动时间

6月1日至6月30日

三、主要内容

在疫情防控常态化环境下,各校要线上线下相结合,采取多种形式深入开展“安全生产月”活动。

(一)开展安全生产主题宣讲活动。各校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导,深入宣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安全生产的重要思想,专题学习《生命重于泰山--学习习总书记关于安全生产重要论述》电视专题片,通过邀请专家举办专题讲座、发放学习读本、设置宣传专栏、张贴宣传挂图、播放宣传片等形式,根据广大师生接受信息和知识特点,推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安全生产的重要思想进学校。

(二)开展“6˙16"安全生产宣传咨询日活动。6月16日是全国统一的安全宣传咨询日,各校要要结合疫情防控工作实际,线上线下结合,开展安全宣传咨询活动。充分利用微信群、QQ群、媒体平台、官网、在线访谈、知识问答、网上直播等线上活动,用通谷易懂的方式宣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的十九大精神和安全法律法规、应急知识、消防安全知识、防灾减灾救灾常识等安全科普知识和技能,为广大师生和家长提供学校安全规章制度和校园安全常识的咨询服务。

(三)组织参加2022年网络“安全生产月”宣教活动。各校要按照市安委会的统一部署,结合实际,充分利用各类媒体平台、学校网站和客户端,通过网络公开课等方式,深入宣传贯彻《突发事件应对法》《安全生产法》《湖北省安全事故处理条例》等法律法规,发动全体师生积极参加全省“安全生产知识网络竞赛”,营造浓厚的活动氛围。

(四)开展学校安全大检查。各校要立即组织开展学校安全大检查,围绕学校校舍建筑、在建工程以及人员密集场所等事故易发的重点场所、要害部位、关键环节,着力查隐患、找问题、补短板、堵漏洞,做好防溺水、校车运行、道路交通、消防、食品、用电线路、用气管道、特种设备、危险化学品、校舍建筑、在建工程、防汛防灾、组织大型活动、学生校外实习和校园周边治安等安全检查,全面管控安全风险,排查整治安全隐患,切实消除安全盲区和死角,督促各级各类学校严格落实主体责任,坚决遏制学校安全重特大事故,确保全区学校安全稳定。

(五)开展应急演练专题活动。各校要根据疫情防控实际,坚持贴近实战、注重实效原则,按照《学校消防安全管理规定》《中小学幼儿园应急疏散演练指南》等要求,开展多部门协调配合的安全应急演练活动,通过演练优化应急预案,完善应急准备。同时,要提高演练的针对性和科学性,防止在演练中发生安全事故。

(六)开展事故警示教育活动。“安全生产楚天行”与“安全生产月”活动同步启动,2022年12月底结束。各校要因地制宜,重点剖析防溺水、防自杀、防拐骗、防踩踏、交通安全、校车安全、食品安全、实验室安全、学生欺凌、电信诈骗、网络沉迷等校园安全典型案例,组织线上观看有关安全警示教育片,举行安全教育大讨论,深刻吸取事故教训,推动完善措施,防范类似事故发生。

四、工作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校要高度重视,加强组织领导,及时动员部署,明确工作责任,确保组织到位、责任到位。各学校主要领导要亲自过问、分管领导要直接负责,成立活动组织机构,制定活动方案,精心组织实施。

(二)强化督办考核。各校要按照2022年全区教育系统“安全生产月”活动方案要求,建立活动联络员制度和督导检查制度,加强沟通联络,掌握动态,要层层开展督导检查,将活动开展情况纳入年度综治安全目标责任考核内容。

(三)营造宣传氛围。各校要注重挖掘总结典型做法和特色活动,做好信息报送工作。同时,要加强舆论宣传,发挥新媒体优势,积极主动宣传教育系统活动开展成果。

上一篇:小学生纪律教育范文 下一篇:乡镇生态文明建设总结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