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报信息奖励办法范文

时间:2024-01-22 10:33:32

情报信息奖励办法

情报信息奖励办法篇1

各县区科技局、开发区经发局,市科技局各处室、知识产权局、生产力促进局。

二、考核指标

1、报送指标:各县区科技局、开发区经发局年度报送信息量不少于50条;市科技局各处室、直属单位年度报送信息不少于40条,其中监察室不低于20条。

2、采用指标:各单位、部门被市委办、政府办、省科技厅政务信息采用量不少于20条,其中监察室不少于10条。

三、奖励办法

1、被市委办、政府办信息简报、省科技厅政务信息、《科技简讯》采用,每条奖励20元。被国家科技部、省委省政府信息部门采用,每条奖励100元。被国务院办公厅等部级部门采用,每条奖励300元。

2、科技宣传材料被《日报》等市内媒体采用每篇奖励20元,头版头条采用每篇奖励100元;《新华日报》、《科技日报》等部省级报刊采用每篇奖励100元;被《人民日报》等部级报刊采用每篇奖励300元。

3、对于完成指标任务的单位和部门,可参评市科技信息宣传工作先进集体,同时可推荐1人参加市科技信息宣传工作先进个人评选,对先进集体和个人给予表彰奖励。

4、县区科技信息和宣传工作纳入年度考核。

四、有关要求

1、各单位、部门凡涉及科技创新的重要事件、重大活动、重要工作进展必须报送政务信息,大幅度增加动态信息的报送数量。拓宽信息采集渠道,结合各自业务工作实际,通过文件、报刊、互联网等媒介积极采集信息,重点总结和提炼典型工作经验类信息,加强综合调研类信息专题信息的报送工作。

2、统计口径:各县区信息报送统一以专用邮箱为准,市科技局各部门信息报送统一以OA信息报送专用渠道为准,结合市委办、市政府办、省科技厅信息通报予以统计;

3、统计及奖励针对信息原作者,不包括信息编排人员;

4、各县区、单位明确1名联络员。被报刊采用情况证明材料,每月10日前由联络员负责收集,并按要求提交市科技局办公室;

5、信息报送情况及采用情况每季度通报1次,年终进行综合考评;

6、信息宣传工作先进单位、个人推荐评选,依据报送信息数量及采用量。

情报信息奖励办法篇2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引,牢固树立北城双墩互通互融理念,紧扣北城核心区大发展、大建设、大环境主题,围绕双墩镇党委、政府中心工作,规范信息管理程序,畅通信息渠道,为领导科学决策及时准确提供信息支持。

二、组织领导

成立信息工作领导小组,分管领导任组长,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党政办,党政办主任兼任主任,党政办指定一名副主任负责日常工作。成员由党政办、组织办、外宣办等部门抽调人员组成。各部门(办、局)、各村(社区)指定1-2名责任心强,有一定文字功底的同志担任信息员。

办公室具体负责全镇信息工作的归口管理和指导,其主要职责是:制定全镇年度信息工作要点,明确半年度、季度等阶段性信息工作目标和任务;负责对信息的审核、报送、传阅。

三、工作原则

1、及时性原则。重要信息早发现、早收集、早报送;

2、准确性原则。实事求是,尊重客观,符合实际,文字表述准确,用词严谨、分析恰当、数字精确;

3、实效性原则。以服务决策,推动落实,促进工作为原则,及时提供真实、有用的情况,坚决克服形式主义。

四、信息报送内容

各村(社区)、各部门要围绕镇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重点工作部署、贯彻落实,及重大突发事件处置,准确、及时报送信息,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1、各村(社区)、各部门的工作思路、工作进展情况、主要指标完成情况;

2、镇中心工作、重点工作进展情况;

3、上级领导来镇检查、调研,兄弟单位来镇参观交流,镇主要领导的及各村(社区)、各部门召开的各种会议等相关图片、活动主要内容等;

4、重要工作情况、重大自然灾害、工伤事故、治安案件、突发性事件等事态发展和变化情况,对事态发展进行跟踪了解。

5、在坚持上述信息必报的同时,鼓励报送包括调研报告、工作总结、汇报材料等在内的调研性信息。

五、信息报送的具体要求

1、数量各部门(办、局)、各村(社区)每月报送信息不少于4条,党政办每月进行一次通报。

2、质量一是所报信息一般须经村(社区)主要负责人、镇分管领导审阅后报送党政办,由党政办分类审核,重要信息报经主要领导阅示后,再决定使用和转报。二是所报信息要内容翔实,主题鲜明、客观全面。三是报送信息要有新意、有特色、有亮点。

3、时限重要活动、工作措施应于事前或事后及时报送开展情况、具体做法和取得成效;重要的经济运行动态应定期报送,成功的做法和经验应随时报送;突发事件应急处置信息必须第一时间报送。

4、方式报送信息以电子邮件或纸质材料为主,突发事件或紧急情况可电话、短信报送。

5、信息处理重要工作情况、重大自然灾害、工伤事故、治安案件、突发性事件等,相关负责人应在第一时间报告党政办和分管领导,接报人应及时汇报、处置,严禁越级上报。重大突发事件向上级汇报的要由主要领导亲自汇报或同意,以确保信息真实、准确、及时、口径统一。党政办应随时向县委办、县政府办(应急办)续报事态进展、处置措施、事件的原因及后果。

六、保障机制

坚持“一岗双责”多方面保障信息工作,党委、政府把信息工作纳入议事日程,将信息报送工作纳入各部门(办、局)、各村(社区)绩效考核(每条2分,满分8分),做到任务、人员、措施三落实。各部门(办、局)、各村(社区)负责人是信息工作第一责任人,切实负起领导职能和督促职责,确定1-2名信息员,落实责任,认真组织督促,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多渠道撰写扎实具体、鲜活生动、有深度的经验信息或调研报告。各部门(办、局)、各村(社区)要按照信息工作的程序,做到“平战结合”,兼顾好信息工作的平常状态和重大活动或紧急突发事件时期;做到“人事结合”,将抓好信息工作队伍建设和不断完善信息工作机制结合起来,不断提高全镇信息工作水平,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大局。

七、考评奖励

对完成或超额完成信息报送任务的,按质予以奖励。报送的信息被上报县信息办或被镇广播、简报、网站采用的,每条奖励10元,被县级网站采用的每条奖励20元,被《信息》采用的每条奖励50元,被市级信息采用的每条奖励100元,被省级信息采用的每篇奖励300元,被部级信息采用的每条奖励1000元。一稿多用时,以最高一级奖励计算;发生一稿多人共著,奖励总金额不变。每月被采用信息数由党政办专人进行统计,奖励金额按季度兑现,并在镇公开栏公示。

情报信息奖励办法篇3

为进一步加强信息报道工作,树立街道办事处良好的对外形象,为街道全面建设创造良好的舆论氛围,经街道办事处研究,特制定本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七大会议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遵循客观、准确、及时、实事求是的宣传报道原则,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服务于街道的中心工作,大力宣传街道各项工作中取得的新经验、新举措、新典型,推动小河文化,为街道经济社会的健康快速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舆论支持。

二、报送办法

街道党政办公室负责信息报道工作,负责信息收集、整理、筛选、报送和用稿情况统计等工作,重大信息原则上由党政办统一口子上报。各科室、各社区要落实信息员,负责提供线索,撰写信息。信息报送实行分类报送:

1、舆情信息的上报。舆情信息以社区为主进行收集,党政办汇总整理后统一上报。各社区要在社区党员、社区小组长、群众代表中聘请舆情信息员,及时收集社会舆情,提炼社会各界群众对国内国外发生大事的反映,包括对社会热点、难点、疑点问题的态度,整理后及时上报。

2、网站信息的报送。区门户网站、街道子网站、党政信息网的信息,由各科室、社区信息员按信息规范要求发至党政办OA邮箱,由党政办公室统一负责加载上传。各社区子网站信息更新工作由社区信息员自行负责,并做好信息的保密审查工作。

3、区委办、区府办党政信息上报。党政信息每日简报上开辟情况交流、基层视窗等栏目,主要刊登街道整体或线上工作的特色经验做法,由党政办负责上报。各科室要及时总结各线工作经验,提炼特色,各社区要及时总结社区建设创新点,重点工作推动性的做法,积极向党政办供稿。

4、紧急信息的上报。由街道党政办负责向区委办、区府办报送,街道安监部门、综治科等科室要及时做好紧急信息的上报工作,向线上领导汇报的同时,向街道党政办提供紧急信息,以便及时向区委、区府上报。

5、各类报刊、电视台的信息报道。由党政办综合组稿报送或各科室、社区自行投稿。各科室、社区信息员要积极联系各大媒体,主动报道本单位的重大项目建设、特色活动开展情况、宣传典型事迹、人物或工作经验。

三、通报考核制度

街道对信息报道进行定期考核,实行通报和奖励。按季度和年度对科室、社区进行信息报道工作的通报和考核。考评结果网上公开通报,在街道子网站的公示栏内。信息报道考核纳入年终考核,年终实行评优和奖励。(评分标准见附件)

(一)科室考核标准

1、季度达标考核:季度的达标分值为30分(党政办为100分),达标的科室奖励300元,每季结算。

2、年终达标考核:完成情况和各科室的年度综合考核挂钩,达到75%(含)以上的,即年终总分在90分(含)以上,党政办为300分(含)以上为合格。

3、先进评比和奖励:设立宣传报道先进科室和先进个人奖项。宣传报道先进科室在达标基础上,根据总分超标率进行排名,获奖情况计入科室年度考核中的加分因素。先进个人(党政办除外)根据报道量计分,排名前三的分别奖800元、500元、300元,党政办信息员参加区先进个人评比。

(二)社区考核标准。

1、年度达标考核:社区年度考核达标分为200分,完成情况和各社区的年度目标考核挂钩。

2、先进评比和奖励:设立宣传报道先进社区和先进个人奖项。宣传报道先进社区在达标基础上,根据总分排名产生,前三名得一二三等奖,分别奖励800元、500元、300元。先进个人根据报道量计分,排名前三的分别奖500元、300元、200元。

四、工作要求

(一)要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加大信息报道工作的力度。各科室、社区要精心选拔政治素质高、工作认真负责、文字功底较好的工作人员兼任信息员的同时,要注重工作人员整体宣传意识、文字水平的提高。要重视此项工作,要有善于宣传自己、及时宣传的意识,要不断增强新闻宣传工作的敏锐性,以虚促实,虚实结合,充分发挥好宣传作用,促进各项工作的发展。

(二)要抓住重点,突出时效,提高上稿率和社会影响力。要把街道的特色工作、典型经验及时地进行宣传,特别是对实施的一些重点工作加强宣传以促进工作的开展。采写信息要与做好工作相结合,以工作的前瞻性和创造性出信息,以敏锐的眼光及时捕捉信息。要注重信息的时效性、新闻性和指导性,信息要实事求是,禁止弄虚作假,严重失实、造成恶劣影响的要追究责任。要坚持报刊、电台、电视报道为主攻方向,力争上大报、争头题为突破口,力促街道报道工作再上新台阶。

(三)要制定计划,注重结合,形成立体宣传的局面。各科室、社区要对宣传工作进行总体的策划,制定工作计划,了解每个时间段宣传的热点,及时捕捉新闻亮点,不断增强宣传的针对性、实效性。加强新闻宣传,除文字形式的信息外,还要重视新闻图片的运用,以增强宣传效果,要充分利用电视、电台、网络多种形式,发挥宣传报道功能。

情报信息奖励办法篇4

论文摘要 网络谣言问题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日渐突出,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近年来,网络谣言的治理实践并不少见,但是系统有效的治理规范仍处于探索阶段,并未成型。现有的治理手段缺乏强制力、稳定性与持续性,难以有效地规制网络谣言。激励法是新的法学研究对象,但法律激励在社会治理实践方面由来已久,并具有广泛的前景。通过立法发挥法律的激励功能,奖励举报网络谣言的行为,并激励其他协助治理行为,将为网络谣言的治理开辟出新的道路。

论文关键词 网络谣言 治理 激励法 立法建议

随着网络与社会的发展,个人电子产品广泛普及,虚拟网络成为人们了解和传播信息的重要媒介。几年来,因网络谣言造成的公共事件屡见不鲜,影响巨大。与此同时,由于网络谣言问题是近几年刚刚涌现的新问题,网络谣言的治理仍处于探索阶段,很多方面难以得到有效规制,网络谣言依旧泛滥。笔者将引入激励法学的概念,探究激励法学视角之下的网络谣言治理问题。

一、 网络谣言简析

在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主办的中国国情网上,“热词”专题中“网络谣言”一栏对网络谣言进行了大致的概括,将网络谣言表述为“通过网络介质(例如邮箱、聊天软件、社交网站、网络论坛等)而传播的没有事实依据的话语”。这一定义基本揭示了网络谣言的性质。“网络谣言”一词被归入“热词”也说明了网络谣言现象的突出存在和广泛影响。

网络谣言是在“谣言”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是“那些缺乏事实依据或者确切来源且未经证实的并以听传或类似的交际方式在全社会得以广泛传播的各类信息”在网络信息时代的新的表现形式。网络谣言是互联网社会的产物。部分网络服务无需实名制的特点导致大量信息虚假不实,通讯交流的方便快捷使得各种信息得到快速传播,虚假信息极易生成影响广泛、危害严重的网络谣言。

滋生于网络的网络谣言区别于一般谣言,带来的社会危害更大。网络谣言的广泛传播不仅给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和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造成了诸多的危害,诱发一系列隐藏的社会问题,引发公共危机事件,其持续广泛的传播也使政府公信力、社会信任度面临严峻的挑战。网络谣言严重扰乱了社会安定秩序,其治理刻不容缓。

二、网络谣言防治现状研究

众多研究网络谣言及其防治对策的学者为网络谣言的治理提供了许多参考,如有学者将网络谣言控制分为硬性控制和软性控制两个方面。在本文中,具体到网络谣言的防治现实,同时考虑到本文主要是从法律的视角研究网络谣言的治理,我们大致可以将现有的网络谣言防治措施分为以下两个方面:

(一)法律手段

目前社会影响力比较大的相关立法主要有《刑法》和《治安管理处罚法》。主要包括刑法第二百九十一条之一编造、故意传播虚假恐怖信息罪,对编造爆炸威胁、生化威胁、放射威胁等恐怖信息,或者明知是编造的恐怖信息而故意传播,严重扰乱社会秩序的,处以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以及《治安管理处罚法》第二十五条,规定对散布谣言,谎报险情、疫情、警情或者以其他方法故意扰乱公共秩序的处拘留,或者并处罚款。

《刑法》与《治安管理处罚法》的规定,都是惩罚性的规定,包括情节较重时的刑事惩罚和普通情形下不触犯刑法时的行政处罚,对网络谣言的治理起到了重要作用。近期警方打击传播、散布网络谣言违法犯罪活动的行动就是以以上两部法律为主要依据。

其他方面,1997年公安部的《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安全保护管理办法》、2000年的《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2000年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与2012年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加强网络信息保护的决定》等相关文件对网络谣言的治理都有所涉及。遗憾的是,以上相关规范性法律文件都没有提出具体、有效、系统的治理办法。

(二) 其他手段

社会手段主要指治理网络谣言过程中政府的相关具体行政行为和相关行业组织的规范等。按照治理主体不同,在今天“政府—私人—社会”的三元社会结构中,网络谣言的治理可以总结为政府、公民、非政府组织对社会的合作治理。

1.政府主体。政府作为行政机关,进一步加强信息管理,及时政府及公共事务、突发事件信息,针对网络谣言及时反应,加强政府与民众之间的信息交流,建立对话机制,及时答复民众疑问。

2.社会民众主体。加强主流文化建设,开展社会主义公民道德建设,提升公民素养,强化公民的责任意识与自律意识,建设淳朴民风。

3.行业主体。要求互联网网络服务提供者和网站管理者承担一定的义务与责任,并加强技术手段的辅助。如要求网站加强对各类信息的甄别和监测,严格对所信息的审核,及时删除网络谣言。当前,互联网服务商承担具体责任的依据,主要是行业自觉,也包括一定的法律强制。

以上手段确实取得了一定的实效。然而,考虑到网络谣言产生与传播的特殊性,即网络谣言传播速度快、传播渠道多的特点,单纯的政府和行业的措施并不能及时、有效、全面的规制网络谣言。面对网络谣言肆虐的社会现实,协同社会力量,走治理网络谣言的群众路线尤为重要。积极发挥社会民众的积极作用,就需要发挥法律的激励功能,激励民众积极参与,也为互联网行业主体积极作为提供动力。

三、激励法学分析

在法律领域,以激励手段实现管理目的的情形并不少见,如《宪法》、《著作权法》、《专利法》等等。而且,随着公民参与社会生活的积极性与能力的提高,近些年这种现象尤为明显和突出。

“激励法”是倪正茂先生最早提出的一个法学概念。他以法的功能作为标准,将法分为激励类法、惩戒类法和组织管理类法三大类。并将激励法学的概念定义为“是对人的特定行为实施激励的法律”,外延上包括行政奖励法,也包括民事激励法、行政激励法等。倪正茂先生提出了激励法独有的原则。这也是我们研究激励法并进行激励法立法的基础之一。根据倪正茂先生所著的《激励法学探析》一书,激励法的基本原则有法定性原则、程序正当原则、公平性原则、诚实信用原则、信赖保护原则、激励适时原则以及激励适当原则等。以此为基础,参考其他学者对于激励法的研究,我们就能够进一步分析以激励法治理网络谣言的具体方式。

值得一提的是,我们前面已经讨论到了发挥法律的激励功能治理网络谣言的必要性。即便有些学者并不认同激励法这一概念,却绝对不能否认发挥法律的激励功能对于网络谣言治理的重要作用。再退一步而言,学界对于“行政奖励”的研究已经到了比较深入的层面,发挥法律的激励功能进行行政治理已经得到了认同。所以,针对实质是行政治理的网络谣言治理,从激励法学的视角研究治理办法、提供治理建议无可厚非。

因此,我们将在下一部分,从激励法出发,研究在网络谣言治理上已有的具有激励作用的相关文件,发现其中的局限性并为网络谣言的激励法立法提出建议。

四、网络谣言治理激励法雏形的局限分析和立法建议

(一)网络谣言治理激励法雏形的局限

目前颁布的网络谣言治理领域的相关文件,只有《北京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奖励办法(暂行)》和《内蒙古公安厅集中打击整治网络违法犯罪专项行动举报奖励办法》涉及到了举报网络谣言的奖励办法。

研究相关文件,可以总结出现有网络谣言激励法雏形的几大问题:

1. 效力问题。目前仅有的规定了举报网络谣言奖励办法的文件,并非规范性法律文件(也因此被笔者称为激励法雏形),没有法律的强制力与约束力。空间效力上,以上两份文件仅具有有限的空间效力范围,而网络谣言有着传播范围广、影响范围大的特点,往往是全国性的问题,需要全国范围的规制。时间效力上,《北京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奖励办法(暂行)》是暂行性的规定,而《内蒙古公安厅集中打击整治网络违法犯罪专项行动举报奖励办法》更是在文件中提到在2013年6月至12月适用,目前的文件并不具有长期稳定的效力,对于发挥激励功能,实现网络谣言治理极为不利。

2.领取方式问题。仍然参考北京和内蒙古的两份文件,《北京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奖励办法(暂行)》对于奖励领取方式做了明确的规定:举报人在接到领奖通知之日起1个月内领取,逾期不领取的,视为自动放弃。领取方式可采取举报人凭有效证件和举报时留下的个人真实信息,到举报中心领取。也就是对于奖励领取的时间和方式进行了严格限制,给举报人带来不便的同时更容易影响举报人利益的实现,影响激励效果。

以上只是对现有文件分析之后得出的简单结论,不论是网络谣言的治理还是激励法立法都是复杂而持久的过程。笔者将根据对现有文件资料的研究,参考国外立法,结合激励法学理论,提出激励法治理网络谣言的立法建议。

(二)网络谣言治理的激励法视角立法建议

网络谣言的治理是一个长期持续的过程,相应的治理规范也应当具有长期稳定的效力。建议专门立法,并在其中对网络谣言提出具体、系统的防治规范,包括惩罚性规范,可能包括组织管理性规范,也应当包括激励性规范。

在激励法规范部分中:

1.以法律形式规定激励办法,保证激励标准和内容等法定,明确立法所规制的网络信息的性质、情节,对违法信息的衡量标准与奖励的确定标准等也予以明确规定。立法的效力应及于全国范围,并有较长的有效期限,确保其稳定性。

2.明确程序问题,保证程序合理正当。激励法逆向了“法是管老百姓的”传统的思维观念,依据激励法规范,激励方作出了承诺,就承担了强制性的义务。为了保证激励机制的有效运行,必须有明确、合理的程序,实现适时、适当的激励。

此外,考虑到网络谣言的特殊性,在对举报网络谣言的行为进行奖励的同时,也可以对及时提供真实信息者进行奖励。国外的一些实践已经取得了显著效果。如西班牙巴塞罗那市政府设立了“抵制谣言人”岗位,专门从事破除谣言和传播真相的工作,使得公民遇到谣言时有及时辨析的途径。法国网民和记者成立“停止传谣”等辟谣网站,及时提供真实信息。

情报信息奖励办法篇5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七大、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着力营造快速发展、争先进位的工作氛围,为实现办事处2012年的奋斗目标,提供强大的思想保证、舆论支持和精神动力。

二、加强理论学习,提高党员干部理论素养

按照以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的要求,开展形式多样的理论学习,扎实推进学习型组织建设。

1、加强党委中心组理论学习

成立以党委书记同志任组长,班子其他同志为成员的中心组理论学习领导小组,制定学习计划、完善学习制度,确保每月集中学习不少于两次,班子成员每人要主讲一课,季度末由主要领导调阅班子成员的中心组学习笔记并对学习情况进行点评。

2、抓好办事处干部理论学习

在抓好党委中心组理论学习的基础上,组织好办事处干部理论学习,本着“学精、管用”的原则,有的放矢地制定学习计划。每周一、周五为集中学习日,参学人员要做好笔记。为确保学习效果,月末办事处将采取检查笔记、提问、考试等方法对学习情况进行督查评比。每月评出优秀学员10名,给予奖励。

3、积极开展理论政策宣讲下基层活动

一是结合办事处党委中心工作,筛选课题,邀请县理论政策宣讲团来办事处给办事处党员干部及村“两委”成员宣讲一课。二是党委班子成员每季度要到联系村至少上一次党课并填报《庄周办事处班子成员党课下基层反馈单》。

4、深入基层,积极开展社会调查研究

由宣传办牵头,针对办事处重点工作,组织有关部门深入基层一线开展调研,了解发展中的热点难点问题,认真梳理并形成有针对性、指导性的调研报告,为办事处党委工作提供决策参考。

三、加强队伍建设,明确责任分工

办事处各单位必须明确专人负责宣传工作,按办事处工作要求,及时宣传各项政策,积极提供本单位的新闻稿件和新闻线索。宣传办配备2名专职通讯员,负责全办事处新闻信息采集及报送工作。同时,加强通讯员培训,不断提高其整体素质。

四、加强阵地建设,营造文化氛围

1、精心组织机关文化活动,积极开展重大节日庆典活动,积极参加县各种演出任务及庆祝活动。

2、加强农家书屋和文化共享工程的使用和管理,充分发挥其作用,带动农民群众多看书、看好书,共享文化成果,培养新型农民。

3、加大对村村通广播的使用和管理,各村要按照办事处党委的要求定时开通广播,及时宣传各项政策,广播文化电教站要不定期的下去督查。

各村明确专人负责广播设备的使用。每天早7:00至8:00,晚6:00到7:00,按时宣传办事处安排的中心工作及本村各项工作。办事处将进行督查,一次不按时播放的罚村20元。村室广播设备维护有文广站负责,各村大喇叭由各村自行及时维护,督查中发现一只不响,罚村5元。专职广播负责人员每月给予60元的岗位津贴,负责设备维护和宣传。文广站负责把办事处宣传重点及时通知到各村。

五、加强通讯报道,明确奖励制度

1、不断提高内宣质量。宣传办要充分发挥好广播、党员远程教育、公开栏等的作用,紧紧围绕“两区”建设和新农村建设等重大题材,宣传政策,开展好创先争优活动,力求办事处党委满意、基层满意、群众满意。

2、主攻对外新闻报道。紧持“攻大报、上重头”的工作思路,宣传办按季度编发新闻报道要点,选取重大先进典型,组织媒体进行多形式、全方位的宣传,办事处配备的两名专职通讯员要加强同各级新闻媒体的联系。各部门每月上报新闻信息不少于2篇(以电子文档的形式,发送到指定邮箱或用QQ直接传送给)。宣传办每月上报县级以上媒体稿件不少于5篇,月末对各部门上报信息情况进行统计、通报,同时文化广播电教站要负责好新闻设备的管理及图片、影像和文字资料的保存。

3、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加大网络宣传工作力度。党政办负责每月上传县政府信息公开网站信息不少于6篇,组织办每月上传庄周办事处先锋网站信息不少于3篇。提高办事处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4、加强网络舆情监控。办事处明确专人负责,开展网络舆情监控工作,网情员要着眼于“快”字对所涉及的关于办事处的网络舆情,既要及早发现苗头问题,又要找准问题的根源,迅速制定应对措施,防止造成负面影响,对重大舆情要坚持及时上报,提高突发事件新闻应对能力。

5、加大奖励激励力度

(1)在县级媒体,包括电视、广播、报刊、网站上发表的,每篇奖励个人40元;在县级部门媒体(部门内部刊物)上发表的,每篇奖励个人30元。

(2)在市级党报党刊、网站发表的每篇奖励80元;在市级党报党刊头版发表的,每篇奖励200元;在市级部门媒体发表的,每篇奖励50元。

(3)在省级党报党刊、电视台、网站发表的,每篇奖励200元;在省级党报党刊头版发表的,每篇奖励500元;在省级部门媒体发表的,每篇奖励100元。

(4)在部级党报党刊、电视台、网站发表的,每篇奖励1000元;在部级党报党刊头版发表的,每篇奖励2000元;在部级部门媒体发表的,每篇奖励200元。

(5)每季度末奖励兑现一次。

六、抓好精神文明创建,加强基层思想道德建设

1、以贯彻落实《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为动力,以送政策、送电影、送法律、送科技、送文艺、送信息、送服务等为活动载体,深入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强化办事处机关文明创建,培养文明的工作生活习惯,让机关干部的一言一行,一点一滴都体现出文明,以提升办事处的整体形象。

2、抓好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工作。一是认真开展全处青少年爱国主义读书教育活动;二是深化青少年爱国主义影视教育活动;三是积极组织开展对青少年的普法宣传教育活动,增强广大青少年爱国主义情感,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情报信息奖励办法篇6

第二条本实施办法适用于发生在本区行政区域内食品安全违法行为的举报。

第三条区人民政府负责举报奖励工作的组织领导工作。

区政府食品安全工作办公室(以下简称区政府食品安全办)负责举报奖励工作的组织实施、综合协调、奖金审定和信息披露等工作。

区财政部门负责举报奖励专项资金保障、拨付,并与区审计等相关部门配合做好资金审查等工作。

区食品安全监管部门和公安机关依据各自职责,负责食品安全违法犯罪行为的举报受理、核实、查处、反馈和举报奖励资金发放等工作。区有关部门应公布举报电话,明确受理范围,指定专人负责举报受理事项。

第四条下列违法行为属于举报受理范围:

(一)在农产品种植、养殖、加工、收购、贮存、运输过程中使用违禁药物或其他可能危害人体健康的非法添加物;

(二)未取得生猪定点屠宰证书和生猪定点屠宰标志牌私屠滥宰的;

(三)收购、加工、销售病死、毒死或者死因不明的禽、畜、兽、水产动物肉类及其制品,或者向畜禽及畜禽产品注水或注入其他物质的;

(四)加工销售未经检疫或者检疫不合格肉类,或者未经检验或检验不合格肉类制品的;

(五)应当依法取得而未取得食品生产许可、食品流通许可或餐饮服务许可等证照,从事食品生产经营活动的;

(六)使用非食用物质和原料生产食品,违法制售、使用食品非法添加物,或者使用回收食品作为原料生产加工食品的;

(七)未按食品安全标准规定超范围、超剂量使用食品添加剂生产加工食品的;

(八)生产经营过期、变质或掺假掺杂食物及其他不符合国家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的;

(九)仿冒他人注册商标生产经营食品、伪造食品产地或者冒用他人厂名、厂址,伪造、冒用食品生产许可标志或者其他产品标志生产经营食品的;

(十)其他涉及食用农产品、食品和食品相关产品安全的违法犯罪行为。

第五条举报人获得食品安全奖励应当符合下列条件:

(一)举报的违法行为发生在本区行政区域内;

(二)举报线索事先未被相关部门掌握;

(三)有明确、具体的被举报方;

(四)举报情况经查证属实;

(五)举报的违法行为有处理结果。

新闻媒体及其工作者在公开披露违法行为前主动提供线索,按照本实施办法予以奖励。

第六条有关部门依据职责分工负责举报受理。

(一)农业行政、畜牧兽医部门受理食用农产品种植养殖环节违法行为举报;

(二)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受理食品生产加工环节违法行为举报;

(三)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受理食品流通环节违法行为举报;

(四)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受理餐饮服务环节违法行为举报;

(五)商务部门受理生猪屠宰环节违法行为举报;

(六)公安机关受理涉嫌食品安全犯罪行为举报。

其他监管部门依据职责做好举报违法行为的受理和查处工作。

第七条举报违法行为受理原则。

(一)属地管理原则。举报违法行为原则上由违法行为发生地所在区政府食品安全办负责组织辖区相关监管部门查处。

违法行为涉及2个县(市)区以上的,由区政府食品安全办按规定上报市政府食品安全工作办公室协调处理。

(二)监管权属原则。按照现行食品安全环节监管体制,坚持谁监管谁负责,举报的违法行为由相应法定监管部门负责调查处理。

涉及多个环节的违法行为,由区政府食品安全办负责协调查处。

涉及面广、影响较大、后果较为严重,或对人民群众生命健康造成较大损害的重大违法行为,由区政府食品安全办按规定上报市政府食品安全工作办公室协调处理。

(三)首问负责原则。举报违法行为受理实行“首问负责制”,对不属于本部门监管职责范围的,应及时移交有监管职权的部门调查处理。不能确定受理部门的,转交区政府食品安全办处理。

(四)指定受理原则。举报内容涉及多个监管领域,或者对监管职责有争议的,由区政府食品安全办根据有利于案件调查的原则,确定主要受理部门及配合部门。

第八条举报的违法行为经查证属实的,给予举报人相应的一次性奖励。

(一)举报的违法行为有涉案货物并且可计算货值的,经查证属实,由有关部门按照违法案件涉案货值金额的一定比例奖励举报人。举报奖励分为四个等级。

一级:举报情况与查办事实完全相符,能够积极协助现场调查,详细提供违法事实关键证据和票据,按涉案货值金额的8—10%奖励举报人。

二级:举报情况与查办事实基本相符,能够为现场调查提供一定的协助,举报现场物证、书证及其他有效证据齐全,按涉案货值金额的5—7%奖励举报人。

三级:举报情况与查办事实大致相符,仅提供违法线索,协助查处工作,按涉案货值金额的2—4%奖励举报人。

四级:举报情况与查办事实大致相符,仅提供案件线索,不直接协助查处工作,按涉案货值金额的1%奖励举报人。

(二)无涉案货物或货值无法计算,举报的违法行为涉及人体健康、生命安全等,有较大社会影响和社会危害,经查证属实,根据其危害程度和社会影响,分四个等级给予相应奖励。

一级:举报的违法行为避免了对人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可能造成的严重后果,经查证属实,奖励6000—10000元/件。

二级:举报的违法行为对人体健康和生命安全造成严重危害,社会影响较大,经查证属实,奖励3000—6000元/件。

三级:举报的违法行为对人体健康和生命安全造成或可能造成较大危害,产生较大社会影响,经查证属实,奖励2000—3000元/件。

四级:举报的违法行为对人体健康和生命安全造成或可能造成一定危害,产生一定社会影响,经查证属实,奖励1000—2000元/件。

(三)举报违法制售、使用食品非法添加物,生产假冒伪劣食品的地下“黑窝点”、“黑作坊”的;举报人属于违法生产经营单位内部或者食品行业内部人员的,应在相应奖励等级基础上提高一个等级。

(四)奖励最高金额一般不超过30万元。举报人有特别重大贡献的,经区政府食品安全委员会批准,可不受此限制。

第九条下列情况的举报不予奖励:

(一)与食品安全工作有关的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工作人员配偶及直系亲属的举报或者授意他人的举报;

(二)负有食品安全监管职责和特定义务的部门工作人员及其配偶、直系亲属的举报或者授意他人的举报;

(三)有偿开展打假活动的打假机构及委托打假者的举报;

(四)属申诉案件的举报;

(五)新闻媒体已经曝光违法行为的举报;

(六)从事危害食品安全活动的人员主动交代、自首或主动归案的;案件查办部门在调查取证、侦查、审理过程中新发现或者从事危害食品安全活动的人员新交代的;

(七)法律、法规、规章和相关规范性文件规定的其他不适用情形。

第十条举报人奖励确认原则:

(一)举报人以书面、电话、传真、电子邮件等形式实名举报违法行为的,直接奖励举报人;

(二)匿名举报人在提供违法行为线索时,应与受理举报部门提前约定举报密码,经有关部门核对举报密码信息无误后,可以申领举报奖金;

(三)2个以上举报人分别举报同一案件的,奖励最先举报人;

(四)举报同一案件只奖励一次。2人以上共同举报同一案件的,按一案奖励,奖金由举报人自行协商分配。

第十一条举报违法行为受理途径及程序。

(一)社会公众可通过拨打12345市民服务热线,或登录区政府网(区长信箱)发送邮件举报违法行为。区食品安全各监管部门、公安机关应设立公开渠道接受举报。

(二)受理人员在接到举报电话后,须询问并记录举报时间、举报人姓名、有效身份证件号(或验证密码)及联系方式,并详细记录被举报方名称、涉案产品、涉案地点、违法行为和有关证据信息。记录结果应经过举报人确认,通话过程要录音留存。

举报人原则上应实名举报。重要违法行为可以匿名举报,举报时应提供6位数的身份验证密码和有效联系方式。

(三)接到12345市民服务热线转办的违法行为举报后,区政府食品安全办应立即组织开展查处工作;区有关食品安全监管部门接到转办的违法行为举报后,应当立即向举报人了解核实有关情况。同时,应当在24小时内做出受理或不受理的决定,并及时回复举报人,决定受理的,登记举报人有效身份证件号(或验证密码)。有关情况按程序报市政府热线办和区政府食品安全办。

区食品安全监管部门自行受理的违法行为举报,应当于24小时内报区政府食品安全办备案。

区政府食品安全办受理的重大违法行为举报,应当于24小时内报市政府食品安全工作办公室备案。

(四)区食品安全监管部门确定受理违法行为的举报后,应立即到现场开展调查工作,涉嫌违法的,应严格按照相关法律法规在法定期限内办结案件,将处理结果告知举报人,并报区政府食品安全办。属于12345市民服务热线转办的,同时按程序报市政府热线办和区政府食品安全办。情况复杂的案件可以适当延长办结期限,但最长不得超过60个工作日。经调查涉嫌犯罪的,应及时移送公安机关调查处理。

第十二条举报奖励按照以下程序办理:

(一)申请。相关调查处理机关应在举报案件结案或案件判决后5个工作日内,对举报事实、奖励条件、等级、标准和金额予以初步认定,提出奖励申请,填写《食品安全举报奖励审批表》报区政府食品安全办审核。同时,报送案件转办单、举报受理记录、案件调查终结报告、行政处罚决定书、案件移送书等认定材料。

(二)认定。区政府食品安全办应当自接到案件调查处理机关报送的奖励申请之日起5个工作日内做出认定。

(三)告知。区政府食品安全办应当自做出认定之日起5个工作日内通知案件调查处理机关。案件调查处理机关应在5个工作日内,按照举报人提供的联系方式告知举报人案件处理结果、拟定奖励等级及金额等事项。因故无法通知举报人员的,应将通知情况记录在案。自作出举报奖励认定之日起一年之内仍无法通知举报人的,奖励取消。

(四)领取。举报人应当自接到通知之日起30日内凭本人身份证或其他有效身份证明,向案件调查处理机关办理领取手续,按照指定地点和方式领取奖金。逾期不领取的,视为自动放弃。

举报人为法人及其他组织的,需提交法人登记证书或组织机构代码证等身份凭证。

匿名举报人凭验证密码和有效身份证明领取奖金。

委托他人代领的,受委托人需持有举报人的授权委托书、有效身份证明及本人有效身份证明。

涉及2个以上举报人的,须提供各举报人签字同意的奖金分配协议,由举报人代表持全体举报人授权委托书和本人有效身份证明领取奖金,或根据分配协议确定的奖励金额由各举报人持有效身份证明分别领取。

第十三条举报人对奖励认定有异议的,可以要求做出奖励认定的区政府食品安全办复核。区政府食品安全办应当于10个工作日内组织复核,做出最终奖励决定。

第十四条举报奖励专项资金纳入区级财政预算,由负责举报案件调查处理或牵头调查处理的机构先行垫付,财政部门按照区政府食品安全办审核意见和有关机构奖励资金支付凭据及时核拨。举报奖励资金专款专用,并接受审计、监察等部门的监督检查。

第十五条实施奖励应当严格为举报人保密。未经举报人同意,参与举报受理、调查、处理和奖励的工作人员不得以任何方式将举报人姓名、居住地、电话等信息公开或泄露给被举报方及其他无关人员。

第十六条食品安全监管部门及其工作人员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按照相关规定追究行政责任或者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伪造举报材料,冒领举报奖金的;

(二)对举报事项未核实查办的;

(三)不遵守保密制度,有泄密行为的;

(四)向被举报人透露相关信息,帮助其逃避查处的;

(五)将自己掌握的违法线索授意他人举报获取奖励的。

第十七条举报人借举报之名故意捏造事实诬告他人或者进行不正当竞争的;伪造举报材料骗取或冒领奖金的,应当承担相应法律责任。

第十八条区政府食品安全办要会同区财政等有关部门,按照本实施办法的规定,制定举报违法行为的受理、移交、核查、奖励审核、资金发放等配套工作程序。

第十九条各街道办事处、镇政府、食品安全各监管部门要采取多种形式,大力宣传食品安全有奖举报制度,鼓励社会监督,引导广大群众踊跃举报、据实举报。

情报信息奖励办法篇7

今年,自治区对扶贫政务信息工作的要求可以概括为:抓住重点、加大数量、提高质量、加强管理、兑现奖励。今年报送重点:1、围绕中央1号文件、全国农村工作会议和全区农村牧区工作会议精神,把盟市、旗县学习贯彻简要情况、特别是具体措施作为一季度报送重点;2、紧紧围绕整村推进、贫困地区劳动力培训转移、产业化扶贫三项重点工作,报工作思路及落实措施。盟市以三项工作进展情况为重点,旗县要以工作主要做法,特别是具有典型带动作用,值得推广的具体做法为主;3、有移民扩镇项目的盟市、旗县,要抓好此项工作的信息报送。旗县主要报移民项目的实施进展、主要做法、覆盖贫困人口数量、收入增长变化及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等。盟市主要是把所属旗县移民项目汇总、加工,报综合类信息。2009年移民项目开始尝试吸纳社会资金进行移民扶贫,报主要做法、不足之处及需要改进的方面等;4、世行扶贫贷款项目主要是后续工作的完成情况。今年我区开始启动“社区主导型”试点项目,试点地区要报项目前期准备、进展及产生的效果等;5、社会扶贫信息要从多角度反映,比如单位、干部帮扶,企业、个人捐助等。今年要把自治区135个部门、单位帮扶兴安盟135个苏木乡镇作为社会扶贫信息重点,报整体工作部署、人员到位情况、帮扶重点、工作落实情况及取得的阶段性成绩等;6、区域扶贫。2009年自治区有关厅局包扶兴安盟“南三北八”11个乡镇工作告一段落,2009年要围绕工作的延伸、项目的衔接等报送信息,主要以兴安盟总体汇总信息为主;呼伦贝尔市三个人口较少民族旗县对每一重点项目的实施情况及时上报;7、有关灾情等重大紧急类信息,要注意时效性,一般在当天上报,简单情况描述就可以;8、国务院扶贫办和自治区有关领导扶贫联系点工作进展和落实情况。二、对盟市旗县政务信息的要求1、报送数量要求。全区12个盟市扶贫办每月向自治区扶贫办上报的政务信息不少于5条,旗县不少于2条。2、质量要求。动态类信息(只反映简单情况),一定要精练,只说明简单情况就可以,字数一般不超过200字,但要注意有反映情况的关键数据,对于领导视察、会议类信息,要把信息重点放在被视察、研究项目的开展情况、主要做法及所产生的效果上。调研类信息要有情况、有分析、有建议,字数不超过2500字。三、自治

区本级的思路1、报送渠道方面。从2009年起,盟市扶贫办要固定1台微机作为信息报送专用机,盟市信息报送要全部用电子邮件传输,取消纸质信息。今年对旗县可适当放宽,但也要逐步取消纸质信息。一方面,保证信息的时效性,另一方面自治区也好对信息进行处理。2、增加反馈,调动大家积极性。从2009年起,自治区将在每一季度最后一个月的20日后,一是通过内蒙古扶贫开发网向全区公布本季度各盟市及所属旗县信息报送和采用情况,主要包括单位名称、报送信息题目、作者、是否被自治区扶贫办和党办、政办采用等;二是在网上公布的同时,以纸质形式邮寄盟市扶贫办主任和综合科长。3、严格兑现稿酬和奖金。2009年自治区扶贫办下发了政务信息管理办法和奖励办法,2009年继续执行。对采用署名信息,稿酬直接邮寄作者本人;未署名的采用信息,稿酬邮寄本地扶贫办综合科。因此,盟市、旗县在报送信息时,一定要署上作者姓名。稿酬每半年发放一次,年末在全区扶贫办主任会议上兑现奖励,按信息报送和采用情况排名,分等次给予奖励,发放奖金。2009年,自治区扶贫办的政务信息在自治区党办、政办的采用率为87%,排名居中等偏上水平。采用的政务信息基本上是全区整体情况的汇总和某项工作的进展情况,几乎没有盟市、旗县信息。因此,2009年自治区扶贫办将把政务信息工作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努力加大管理和督促力度,希望盟市、旗县扶贫办领导要高度重视政务信息工作,亲自抓信息,督促工作落实,及时、准确地反映我区扶贫开发工作,共同把扶贫系统政务信息工作搞上去。

情报信息奖励办法篇8

关键词:农产品;质量安全;举报制度

中图分类号:F30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07(2014)01―0151―05

农产品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最基本的物质条件。目前,南于农业生产环境的污染和农业投入品使用的不当,致使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频发,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日益凸显。如何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已经成为社会各界热议的话题。从2006年起,同家先后制定并颁布了《农产品质量安全法》、《食品安全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规,农业部也配套出台了《农产品产地安全管理办法》等一系列部门规章。然而,现实中,瘦肉精、毒豇豆、毒韭菜等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继续频频曝光。是什么影响着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的实效?比较发达国家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制度,不难发现我同农产品安全事故频发的主要原因是政府对于农产品安全监管的失灵,而公众参与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又相对缺失。因此,完善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之公众参与具有重大意义,农产品质量安全举报制度是公众参与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有效途径。本文试图从分析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举报制度的必要性入手,就我国目前农产品质量安全举报制度的缺陷及其完善提出几点看法。

一、农产品质量安全举报制度的必要性

(一)农产品质量特性导致市场调节失灵

农产品具有搜寻品、经验品和信用品的特性,搜寻品特性主要是指消费者在消费之前就可以了解、掌握和判断的特征,如颜色、形状、光泽、大小、成熟度、新鲜程度等。经验品特性主要是指消费者在消费之后才能判断的特征,如鲜嫩程度、汁的多寡、口感、味道等。信用品特性则是消费者即使在消费之后也难以了解、掌握和判断的安全和营养保健等方面的特征,如涉及安全的激素、抗生素、胆固醇、沙门氏菌和农药残留量以及涉及营养与健康的营养成分含量和配合比例等。农产品的质量特性使农产品的生产经营者较消费者掌握更多的农产品质量信息,交易双方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农产品生产经营者一般不会主动提供信息,因为这种信息的提供对他来说不仅无利可图,反而可能使其丧失因信息优势而获取的超额利润。而农产品消费者由于受信息收集成本和能力的限制单凭自身无法改变信息劣势的地位。阿克罗夫指出,在不对称信息条件下,自由选择会导致市场上“逆向选择”的产生。由于信息不对称,消费者只能根据农产品的搜寻品特性和对农产品质量的理性预期给出价格,高质量的农产品生产经营者就会由于不能够获得足够的利润或不能够弥补其生产经营成本,会逐步退出市场交易。当消费者发现市场上所出售的农产品质量下降时,其愿意支付的价格也随着下降,进而导致质量水平稍微高的农产品也逐步退出市场,最终导致市场上只有普通的甚至劣质的农产品,高质量农产品市场难以形成,市场调节失灵。

(二)政府运用自身资源获取违法信息成本太高

市场失灵是政府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成为必要,尽管政府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工作高度重视,但我国的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仍然频发。究其原因,在我国现有监管模式下,对违法行为的打击只能是概率性的。任何执法行为都要有信息前提,执法机制的有效性取决于执法主体对被监督主体的信息掌握程度。农产品质量安全执法部门要对农产品质量安全违法行为进行处罚,必须获取真实准确的信息为前提。我国是一个拥有近2.47亿农户的农业大国,农户分散经营模式占主体,农业生产规模普遍较小。再加上污染农产品的物质多、过程长、动机复杂,因此,要单靠政府对所有危害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物品和行为进行有效识别成本很高。然而我国当前的实际情况却是政府的财力物力不足,农产品质量安全专业执法力量有限。在政府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对农产品质量安全违法行为的打击只能是概率性的,如果违法行为被查处的概率很低,被处罚也不及时,即使法律对违法行为惩罚很大,那也是徒劳。这也是我国很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难以控制的症结所在。

(三)举报是政府低成本获取执法信息的有效途径

“如果一个人的行为能够被一部分人群以相对低的信息成本观察到,而其他人群观察该行为的成本较高,那么让信息成本较低的人群行使监督的权力就可以大大地节约监督成本”。举报制度就是让信息成本较低的人群行使监督的制度。在农产品由土地到餐桌的过程中,总会有人知晓不安全的生产、加工行为,这些人和被举报者总是有多多少少的联系,其发现违法行为的信息费用远远低于执法者,甚至不需要任何费用就可以获得。政府应该激励这一部分知情者向政府通报信息。公众的举报拓宽了政府执法部门获取信息的途径,增加信息供给量,扩大了执法部门信息拥有量,减弱执法双方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程度,而且避免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执法工作中大量的无用功。虽然执法者获取信息需要向知情者支付激励成本,但执法机关用于让知情者说真话的激励成本往往要低于执法机关利用自身资源去获得信息所耗费的成本。

二、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举报制度

的相关法律规定

我国有两种举报制度,一种是为了保障公民的民主监督权在检察系统建立的检察举报制度;另一种是行政主体为了获取信息促进行政目标更好实现而推行的行政举报制度。农产品质量安全举报属于行政举报制度范畴,对于检察举报,最高人民检察院及相关部门先后了《人民检察院举报工作若干规定(试行)》、《关于保护公民举报权利的规定》、《监察机关举报工作办法》,《最高人民检察院奖励举报有功人员暂行办法》和《人民检察院举报工作规定》等一系列规定,但以上规定属于系统内部规定,没有全面适用于各个领域的法律效力。对于行政举报,我国目前没有专门统一的立法,相关规定分散在不同的行政法律法规中。与农产品质量安全相关的举报只是在《产品质量法》、《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和《食品安全法》等法律法规中作了原则性规定。《产品质量法》第10条:“任何单位和个人有权对违反本法规定的行为,向产品质量监督部门或者其他有关部门检举”。《农产品质量安全法》38条:“同家鼓励单位和个人对农产品质量安全进行社会监督。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权对违反本法的行为进行检举、揭发和控告。”《食品安全法》第10条:“任何组织或者个人有权举报食品生产经营中违反本法的行为。”国务院《关于加强食品等产品安全监督管理的特别规定》第19条:“任何组织或者个人对违反本规定的行为有权举报”。《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管理条例》第6条:“任何组织或者个人有权举报在饲料、饲料添加剂生产、经营、使用过程中违反本条例的行为,有权对饲料、饲料添加剂监督管理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

三、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举报制度存在的问题

虽然以上诸多法律法规都涉及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公众举报权,但是在现实中,举报农产品质量安全违法事件的行为并不多,主要原因是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举报制度还存在不完善之处,不能激发公众举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一)对举报人缺乏激励

举报人进行举报需要花费时间、费用和精力,同时也冒着可能遭受打击报复的危险,因此对举报人进行奖励是必要且合理的。对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举报是否有奖励,我国相关的法律法规作了不同的处理:《农产品质量安全法》、《食品安全法》只规定了任何单位和个人对违法行为有检举揭发的权利,但是否有奖励,根本没有提及。《产品质量法》和国务院《关于加强食品等产品安全监督管理的特别规定》在规定公众有举报权利的同时,也在其他条款中规定对作出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对于“作出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是否包括举报者,不得而知,即使包括,但由于对奖励资金的来源、奖励范围、奖励标准以及发放方法等内容没有规定,最终根本无法落实。虽然国务院食品安全委员会在2011年给各地政府下发了《关于建立食品安全有奖举报制度的指导意见》,要求各地建立食品安全有奖举报制度。但该指导意见仅适用食品。食品和农产品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农产品包括食用农产品和非食用农产品。非食用农产品同样面临着农药、化肥、化学原料、重金属等的污染。即使是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也不全是由食品安全委员会负责的,只有经过加丁的食用农产品的安全才由其负责,未加工的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由各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监管。因此,除了对加工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举报有奖励外,对举报其他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是否有奖励则没有明确的法律依据。

利益是广大群众举报的驱动力,我们不能否认,社会上确实存在着为维护社会公共利益和他人利益而不计报酬的举报者,但毕竟是少数,少数人掌握的信息也是少数。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经过激励与未激励的积极性之间约有60%的差距。我们以法律的名义强制他人去服务于正义的事业而不予补偿,这种观念不符合市场经济的内在发展规律。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每个主体首先作为“经济人”而存在,最大利益是其主要目的。如果在举报者说出真相之后,没有可直接获取的利益,则社会上绝大部分人不会做出这种选择。因此给举报者奖励是举报制度的必要内容。

奖励是一种很好的激励方式,但能否激发公众的积极性,重在落实。否则再完美的制度也只能是“镜中花水中月”。如邯郸市在2011年8月推出食品药品有奖举报政策,该政策规定凡举报问题食品药品被查实,可获奖10万。律师殷清利想知道政府是否能按文件办事,接连举报问题食品10起,使用拍照、录像等各种取证手段,并请工商现场查处,但无一起得到工商部门的处理结果,更不用提奖励了。

(二)举报处理程序太笼统

要使群众的举报线索能够得到及时受理,举报材料能够得到认真的审查,举报案件能够得到及时处理,需要有规范的举报处理程序。作为规范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基本法――《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只是原则性地规定有关部门收到相关的检举、揭发和控告后,应当及时处理。但未规定在什么时间内处理才是“及时”处理。也没有规定在举报的处理过程中举报受理机关应该遵循哪些程序。虽然国务院《关于加强食品等产品安全监督管理的特别规定》规定:“农业、卫生、质检、商务、工商、药品等监督管理部门应当对接到的举报及时、完整地进行记录并妥善保存,对属于本部门职责的,应当受理,并依法进行核实、处理、答复,不属于本部门职责的,应当转交有权处理的部门,并告知举报人。”该规定相对于《农产品质量安全法》貌似详细了一些,其实还是很笼统:只规定了举报案件的简单流程,没有规定在各个阶段举报受理机关和举报人有哪些权利和义务,另外对举报处理过程中保密事项、举报审查期限、举报人不服举报处理结果的救济程序等都没有规定。程序性规定的缺位和笼统,会给举报受理机关以很大的随意性,容易导致举报人信息的泄露,也不利于举报人和社会对举报受理机关的工作进行监督。

(三)对举报者的法律保护不足

对举报人的保护比奖励更重要,倘若举报人的安全得不到应有的保护,奖励的意义就会大打折扣。河北省石家庄市建设委员会的郭光允曾因举报河北省原省委书记、人大常委会主任违法违纪,被迫害、劳动教养两年。辽宁省鞍山市国税局职工李文娟,因举报单位领导被辞退工作、刑事拘留、劳动教养两年。河南省舞钢市的吕净一,因举报平顶山市原政法委书记李长河遭打击报复,妻子被迫害致死。2010年6月,多家媒体引用相关统计资料,报道了一个惊人的数据,在那些向检察机关举报涉嫌犯罪的举报人中,约有70%的举报人不同程度地遭受到打击报复或变相打击报复。目前,虽没有因举报农产品质量安全而受打击报复举报人的重大案例发生,并不是因为报复不存在,而是因为举报人制度不健全而没有人愿意去、敢去举报。举报人屡屡遭受打击报复的主要原因是我国法律对举报人的保护还存在不完善的地方:首先,举报人保护责任主体不明确。保护举报人的时候,最大的问题就是谁来负责。在《刑事诉讼法》、《刑法》等法律与规定中,公、检、法机关都有保护举报人的责任,但没有规定具体是谁的责任,最终谁也不负责。其次,我国对举报人的保护重事后惩罚、轻事前防御。一个健全的举报人保护机制,不是等到打击报复已经发生后,对这些打击报复者严惩,而是保护举报人免遭打击报复。我国法律虽然规定了应当保障举报人的合法权益,严厉惩处对举报人的打击报复行为。但这种事后惩罚,对已经受到伤害的举报人来说,意义不大。我国法律对于举报人事前保护,如何启动保护程序、如何确定保护程度、以怎样的方式来保护、保护责任机关没履行职责应承担怎样的法律责任均没有规定。

四、完善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举报制度的建议

(一)完善举报奖励制度

1.明确授奖主体。在奖励关系中,没有任何一个构成要素比授奖主体更为重要。根据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的规定,农业行政部门负责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问题,换句话说监管农产品质量安全是农业行政部门的职责,搜寻农产品质量安全违法信息也是农业行政主管部门的法定义务,举报人向其提供信息,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就理所应当成为奖励义务主体。

2.明确奖励范围和条件。奖励的范围和条件是决定举报人的行为能否受到奖励的法律标准,应当予以明确。

3.明确奖励等级和标准。奖励应该根据受奖行为的社会效益、贡献大小、举报人风险大小等分为不同的等级,每一级别设置不同的奖金数额,这样不仅有利于建立合理的激励梯度,而且有利于举报人获得确定的回报预期。

4.规范奖励程序。奖励程序不完善则难以保证奖励公正性和有步骤地进行。完整的奖励程序,对于举报奖励一般包括奖励的申报、初审、评定、核准、颁发、争议的处理、差错的补救等几个阶段。

5.保证奖励资金来源。为保证奖励机制能够长期有效运转,应该设立专门的奖励基金。奖励基金的来源渠道应当多元化,可以源于执法业务经费,也可以由社会捐赠,也可以来源于对违法行为的罚款。

(二)规范举报案件处理程序

完善的举报处理程序应包括以下环节和内容:

1.举报的受理。《农产品质量安全法》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监督管理工作,因此各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设立专门的举报中心,向社会公布通信地址、邮政编码、举报电话号码、举报网址和电子邮箱等相关事项,受理群众各种形式的举报。

2.举报材料的审查。各级举报中心接受举报后,要对举报材料认真审查,对于属于自己处理的举报材料,要交由本机关的专门部门处理;对不属于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但属于与农产品质量安全相关的工作应及时转交给相关的部门去处理。

3.举报的催办。对于凡需催办督办的,举报受理机关应督促有关机关及时完成对举报材料所揭露问题的处理。

4.举报的处理与答复。举报受理机关对查证属实的案件应该做出处理,无法答复的情况除外。对于未追究的,应当说明不追究的法律依据,以确保举报人的知情权。

5.举报处理期限。为了保证举报案件得到准确及时地处理,应根据举报案件的不同特点,明确规定举报的受理、审查、处理、答复的期限。

(三)完善举报人保护制度

1.明确举报人的各项权利。应具体规定举报人的各项权利,如举报方式选择权、处理结果的知情权、信息保密权、损害赔偿权、拒绝作证权、获得奖励权、申请保护权及在遭受打击报复后的申请救济权等,这些权利应当通过立法加以明确,并建立相应的权利保障机制。

2.明确保护责任主体。对举报人进行保护的第一责任机关应该是举报受理机关,当然地方人民政府及公安等其他相关机关应承担相应的协助职责。对于保护责任机关未尽到保护责任致使举报人或其近亲属收到打击报复的,应当追究相关人员的法律责任。

3.完善举报人事前保护。建立严密的举报保密制度,对泄密人规定严格的法律责任。一旦举报者的信息或举报行为被泄密,保护责任机关应当主动采取措施保护举报人及其近亲属的人身和财产安全。当举报人认为本人或者近亲属的人身或财产安全因举报行为而处于危险之中也可以向保护责任机关提出给予保护的申请,接到举报人的申请后,保护责任机关应当立即进行审查,决定对其是否实施保护、保护的对象、保护的方式和等级、保护的期限等,保护机关决定不提供保护的,应当通知申请人并说明理由。

4.重新界定报复陷害罪,加大对报复陷害者的惩治力度。我国刑法规定的报复陷害罪主要针对检察举报制度而设立的,检察举报的对象是国家工作人员,因此刑法将报复陷害罪的主体限定为国家工作人员。这样规定的结果导致行政举报的被举报者打击报复举报人的不能适用该罪名。应通过完善刑事立法,重新界定报复陷害罪,将目前复陷害罪的犯罪主体由国家工作人员扩大到一般主体,保护对象由举报人本人扩大到举报人的近亲属,再有刑法对于报复陷害举报人的行为,量刑幅度比较轻,对于报复行为严重的,也只是处2~7年有期徒刑,应通过修法提高报复陷害罪的法定刑,加大对报复陷害者的惩治力度。

参考文献:

[1]鹿永华,辛德树,单洪国.柠檬市场与农产品质量安全[J].农业经济,2010(6):90-92.

[2]应飞虎.有效监督与法律遵循[J].河北法学,2003(2):22-27.[3]张维迎,邓峰.信息、激励与连带责任――对中国古代连坐、保甲制度的法和经济学注释[J].中国社会科学,2003(3):99-112,207.

[4]王莉.作为行政手段的举报奖励制度研究[J].浙江学刊,2010(6):88-93,96.

[5]王玉环,徐恩波.农产品质量安全内涵辨析及安全保障思路[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6):11-15.

[6]陈朝新.运用激励机制调动教师工作的积极性[J].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4):51-53.

[7]申均.举报人,总是很受伤[J].都市・翻阅日历,2010(7):17-18.

[8]黄生林,朱再良,杨国志,等.“三个效果”统一的案件质量评查机制之构建[J].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5):9-100.

上一篇:股权激励税务筹划范文 下一篇:开题报告审批意见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