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报学研究范文

时间:2023-10-22 18:00:46

情报学研究

情报学研究篇1

自古以来,知识与权力、学问和治理之间就有密切关系。在各伟大的前现代文明中,大概都有“贤人统治”(meritocracy)的要素和印记,都有把学识灌注于政治的意图和努力。但是在传统社会里,关于人和社会的知识处于低度分化和低度制度化的状态,经常与宗教和伦理相交叠混同,并且常常没有专门化的、具有技术功能的知识,能够在政治和治理中发挥作用。只有到了较为晚近的现代社会,专业化的社会知识才被大规模地、系统地、日常地运用于政府运行和公共生活。现代社会中知识和政治的这种新关联方式,是以专业化的、制度化的社会科学学科体系的出现为前提,也以作为专家的知识人以专业知识服务于社会需要的自觉努力为前提。

在美国,这正是19世纪晚期以来所发生的事。“大学革命”时期,各社会科学学科进入大学并在自然科学的旁侧确立稳固的制度地位;而在进步主义运动中美国版的科学主义勃然兴起,把新生的社会科学作为推动社会进步的主要手段加以倡导和实践。大学革命的知识运动和进步主义的政治运动在时间上大体重合,这绝非偶然。在这两个运动发生之后的20世纪,多个学科以系统和制度化的方式生产具有“科学”形制的知识,同时也不断地拓展其知识产品被运用的社会空间。在美国建国时期固然可以通过国父们的政治思考和辩论看到其具有厚重学养,但那时知识的形态和内容,以及知识运用的方式和范围,实在与20世纪的情况相去甚远。

20世纪美国构建“大政府”历史进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是对专业化社会科学知识的利用。政府扩张其责任和权力、建立新的职能部门的过程,也是社会科学知识被动员、被利用和向学术之外的领域渗透推广的过程。可以说,脱开对知识史的考察,美国现代政治史将缺失一个必要的立足点。以中央情报局为首的、由多个文职和军方部门组成的美国“情报共同体”是二战以来美国大政府中醒目的新分枝,而社会科学在其中所扮演的角色也是关于知识史和政治史的关联交叠的一个有趣案例。在二战和冷战中,美国这个资本主义国家也总能在各方面显现出“集中力量办大事”的组织优势,美国情报共同体的历史即为其一端。而美国情报史也显示出美国之注重和擅长动员利用学术、智力资源服务于国家目标,相比之下很多其他国家谈不上有这个优势。

情报共同体与学术共同体

在二战以前漫长的“孤立主义”时期,美国对外政策大体上是在不必考虑重大外部威胁和战争风险的条件下运行,其目标和活动范围相对有限。与此相关的是高层决策活动对情报的需求维持在低水平上,情报部门的发育不充分。陆海军和少数文职部门有各自的情报部门,但配置弱小、活动分散,缺乏海外情报的分析评估和汇总协调的中心制度设施。(而且美国的政治文化传统对情报机构有一种内生的排斥,如成尔逊总统曾专门论述说,只有专制政府才豢养间谍,而民主政府不需要专门的情报机构。)但是这种情况在总体战时代越来越难以持续。时至二战前夕,美国人终于认识到,大规模的、日常的情报供给是美国对外政策有效运行的基础,于是生发出“战略情报”(相对于战场战术情报而言)和“中央情报”(面向高层决策的综合性情报)的理念,着手打造现代“情报共同体”。1941年7月,罗斯福总统下令建立情报协调办公室(COI);次年6月,COI改名为战略情报局(OSS)。OSS是1947年成立的中央情报局的前身,也是战后美国情报共同体的基石和母体。

美国“情报共同体之父”、OSS的创建者和领导人比尔

多诺万将军有两个相互联系的清晰理念:情报工作本质上是处理信息的智力活动,有价值的情报更多地靠的是以合理、得力的方法对公开渠道资料信息、予以收集和分析,而不是秘密渠道和间谍活动;面向高层决策的情报工作必须系统地、大规模地利用社会科学家的专门知识。这使得多诺万属意于将情报活动建立在学术共同体的已有基础之上。早在1941年夏,多诺万就延请著名外交史学家、戚廉斯学院院长威廉-巴克斯特第三在COI内组建了一个分析家委员会,吸收各学科专家加入其中。在COI向OSS演变的一年内,社会科学家的研究分析工作已在这个新生的情报机构落地生根了。于是当OSS正式成立时,就毫无争议地设置了一个力量强壮的研究分析处。此时巴克斯特因身体原因退出,杰出的欧洲史和外交史专家兰杰出任研究分析处处长。

兰杰后来回忆说:“多诺万对知识和想象力予以同等重视。他坚信,在许多美国大学里平静地从事教学研究的人中不乏专攻外国历史以及外国地理和语言的人,(情报工作)不去吸收利用这一巨大的知识储备,乃至于这种密集的学术研究训练和这种从更广阔的视野中看问题的习惯,是一个莫大的错误。”在这种理念下创建的OSS自始就拥有一种浓重的学术色彩。英国的军事情报工作有悠久传统,美国在创建其情报共同体的过程中对英国经验多有效法吸收。但情报机构从学术界系统地汲取社会科学智力资源,在两者间建立一种密切协作的关系,却是美国情报系统甚于、胜于英国的特色。兰杰断言:“显然多诺万比我们的英国盟友更看重学术,也更努力地、更好地利用了我国的学术人。”

由社会科学家组成的研究分析处无疑是政府官僚机构里的异类,不时会遭到些轻慢排斥。而且最初上司也没有对研究分析处的工作职责加以清晰规定。但是社会科学家在学识和判断力上的优长在战争环境中总能更快地表现出来。研究分析处下设一个项目规划委员会,大多数情况下自主选择重点开展的研究项目。而他们做出的研究成果被送达政府各个部门,经常被认为具有极高的价值。战后杜鲁门总统授予兰杰以“功绩勋章”(美国政府授予文职人员的最高奖章),授勋辞中称,兰杰“掌管着关于世界许多地区的社会、政治、经济和地理情报的收集、密集分析和分发。应参谋长联席会议、国务院、陆军部、海军部和其他许多机构的要求,他率其部下开展先驱性的工作,生产r大批研究、调查、手册和指南,对战争的进行产生了无可估量的价值”。这些话,当然也是对整个研究分析处的作用的恰切评价。

“学术明星的银河”

美国东部大学中向来有所谓“老男孩网络”(old boy networks),在情报共同体的创建中,这种社会精英的人脉关系再一次成为一种服务于国家目标的“社会资本”。巴克斯特,特别是兰杰,从一开始就在美国各大学中寻访征召社会科学学者,也把自己的同事以及博士研究生带进OSS,而先来的人又继续把他们的同事朋友拉入,使得研究分析处像一个快速滚动的雪球,在短时间内扩充起来,最多时聚集了大约900名学者。来自哈佛、哥伦比亚、耶鲁、普林斯顿、滨州大学的杰出学者充斥着研究分析处,以至于曾供职于OSS的著名作家斯图尔特・阿尔索普称研究分析处为“由学术明星组成的名副其实的银河”。而兰杰则称:这些情报机构里的社会科学家是二战期间“高层决策和大战略的全部历史中被遗忘的人”。

一个情报机构有如此高的智力密集度,着实是一件令人称奇的事。在研究分析处供职的学者往往要求别人称呼他们时要带上“博士”(Dr.)的头衔,但研究分析处的智力品级远非博士这个称呼所能代表。在成名学者之外,研究分析处里还聚集着一批出类拔萃的年轻学者,他们当中有很多人即便在当时还算不上名家火腕,战后也都在各个学科充当领军人物。1943年以后,研究分析处还招募到多位来自欧洲的流亡学者,包括一些大名鼎鼎的学者。更足可惊叹的是,研究分析处里出了,七位美国历史学会的主席、五位美国经济学会主席,以及两位诺贝尔奖获得者。

情报学研究篇2

第一部分  课题研究论证报告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让学生在良好的情境中学习数学”是新课标的一个重要理念。新教材最大的特点和优点就是许多知识的引入和问题的提出、解决都是在一定的情境中展开的。《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创设情境”已成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策略。教学中教师都非常重视创设教学情境,力求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然而,并非所有在课堂中创设的情境都能取得预期的效果,教学中还或多或少存在一些低效现象。

在我校的实际教学中,很多教师由于对新课程理念的理解片面,出现了一些情境牵强附会和泛滥的现象,创设的情境与教学内容“形似而神离”。这就失去了情境教学的目的性和实效性,使其成为教学中的“花架子”。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对情境创设认识的片面理解。教师只注重开课前的情景创设,觉得情境创设只限于课前的导入,实际不然,教学的整个活动都应该处于一定的情境中。

2.只注重创设情境,而不能有效的挖掘其使用的最大价值,使得情境创设如同搭了漂亮的“花架子”,只中看不中用。

3.“生活味”浓厚,“数学味”淡薄

在数学课堂上,我们老师的确每节课都注意从生活中引入,但往往就像“菊花加糖糖过量”一样,给人的感觉是生活味浓厚,而数学味淡薄。

4.形式丰富多彩,但性实效差。

现在,有很多数学课走进了注重课堂气氛,忽视课堂实效的怪圈,表现为:活动的气氛热闹,活动的形式花哨,而热热闹闹一节课下来,学生似乎没有学到什么。现在提倡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创设与学生生活紧密相关的数学学习情境,但对于有些教学内容来讲,好像并不好找到生活中的情境,从我校的听课中发现,部分教师过于注重教学的情境化,为了创设情境可谓是“冥思苦想”。好像数学课脱离了情境,就脱离了儿童的生活,就不是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课。事实说明,有些教师辛辛苦苦创设的情境,并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特别是一些低年级的孩子,往往因为被老师创设的情境所吸引,而久久不能进入学习状态。有些高年级老师创设的教学情境也只是比较牵强地把生活中的一些事例搬入课堂,让学生感觉老师只是变了一个出数学题的花样。对学生理解数学知识,增强态度、情感没有太大的作用。

基于这样的思考,我们进行了本课题的实验研究,旨在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提供全面清晰的有关

信息;引导学生在教师所创设的各种各样有效的教学情境之中,以有效地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良好动机,引发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认知冲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数学学习过程中,使我们的教学活动对学生始终有一种吸引力。从而服务于课堂教学,提升课堂教学的效益。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本课题的研究将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形成促进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有效学习情境创设的策略、方式及方法。在研究过程及以后的数学教学实践中,能指导教师不滥用学习情境,积极创设与生活密切联系的有效的教学情境,促使学生主动参与数学学习,促进我校数学教学质量的提高,全面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同时也有利于提高参与研究教师的教育教学和教育科研能力。

三、课题研究要解决的问题

1.通过研究促使数学教学中学习情境的创设更加有效,能切实提高数学教学效果和培养学生能力。

2.通过研究促进学生和教师能够将数学和生活很好地融合到一起,能够用数学的眼光发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通过研究使我们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创设学习情境时更加规范,合理,驾驭学习情境更加自如。使我校的数学教学水平和质量踏上一个新的台阶,推动本校数学教学的可持续发展。

四、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及预期的研究突破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在国外,情境化创设手段已被广泛用于课堂教学和课外的一些活动中。他们把教师进行“情境化”教学的情况列为教师的能力评价范围,并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必须擅长创设情境(为课程和教学提供场景),要求能运用多样的教学模式开展教学。沙克(Schuck,1985)和渥克斯曼(Waxman,1987-88)都曾在研究报告中指出,当教师有意设置情境时,学生取得的成绩会更大,记忆会更长久,这表明:“情境化”教学的效果已被认可。国外很多学派对情境创设的目的及有效创设的具体方法都有阐述,他们认为:数学教学的情境创设必须是形式多样的富于生活气息的数学活动,还认为体验数学活动比课堂听教师讲授更有意义,效果更好。我们在课题研究中要借鉴这些观点,掌握创设的原则、方法,关注学生能力发展。

有关有效教学的理论和实践在国内已有一定的基础。孔企平教授在《新课程理念与小学数学课程改革》一书中,比较系统地论述了有效教学与学生参与的关系,从中指出了有效教学的特征、原则和研究的具体内容。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博士崔允漷在《有效教学策略的建构》中,对有效教学策略的理论和教学三阶段的实施策略作了一定的阐述。此外,钟启泉教授在《教师之友》中对有效教学的背景、核心思想和教学理念也作了简单的论述。以上这些国内专家学者的理论对本课题具有直接理论指导的意义。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标根据不同学段的实际情况,对数学情境化提出了不同的要求。第一学段提出: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

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第二学段提出:要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使学生通过多样化的活动在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因此,进行有效情境创设的研究是课改的需要。

(二)预期的研究突破

1.通过研究和实践,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善于从生活中捕捉数学问题,主动地运用数学知识分析生活现象,自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通过研究和实践,总结出“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课堂中创设有效生活情境”的基本途径、内容组织、方法选择、教学程序设计等方面的实践经验,逐步形成“小学数学课堂中创设有效情境”理论体系和操作模式。

五、课题研究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

(一)理论价值

现今社会,知识已不再是单一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生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一定的情境)下,借助教师和同学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的,因此,情境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因素。有效的教学情境,是学生参与学习的具体现实环境。知识具体情境性,是在情境中通过活动而产生的。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是激励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重要保证;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这里所说的“情境”不仅仅指“生活情境”,学生的认知起点、思考性的问题等都是一个有效的教学情境。

一个好的教学情境可以沟通教师与学生的心灵,充分调动学生的既有经验,使之在兴趣的驱动下,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那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创设一个优质的教学情境是上好一堂课的重要前提。

(二)实践意义

福建师范大学余文森教授在一次讲座中提到德国一位学者有过一个精辟的比喻:将15克盐放在你的面前,你无论如何也难以下咽。但将15克盐放入一碗美味可口的汤中,你早就在享用佳肴时,将15克盐全部吸收了。情境之于知识,犹如汤之于盐。盐需溶入汤中,才能被吸收;知识需要溶入情境之中,才能显示出活力和美感。

由此可见,创设情境是为了更有效地引导学生学习数学、研究数学,是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服务的。情境创设的目的是帮助学生建立一个利于学习的心理环境和认知环境。使学生产生对数学学习的需要,激发起学习探究的热情,调动起参与学习的兴趣,吸引学生进入一个充满问题、充满思考、研究的数学世界,让情境更好的促进学生快乐有效地学习。

六、研究的理论依据及原则

(一)理论依据

1.《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新的理念,要求数学教学活动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要把学生的个人知识、直接经验和

现实世界作为数学教学的重要资源,从而创设出有利于教学的有效教学情境。

2.情境主义的学习理论

在教育心理学的历史中,有关学习的理论经历了三个主要范畴:即从行为主义到认知主义到情境主义的转变。情境主义主张按照社会情境、生活情境、科学研究探索活动改造学校教育,使学生在真实或逼真的活动中发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情境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的教学活动,不仅能促进有意义学习,而且有助于知识向真实生活情境的迁移。

3.心理学家潘菽指出,心理活动是由“知”和“意”组成的,即分成意向活动和认知活动两种。所谓认识活动,就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反映的活动,包括感知、思维等心理活动。意向活动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对待活动,包括情绪、意志,欲念等心理过程。这就是心理活动二分法。心理学理论中的二分法为“有效教学情境”的创设提供了有力的理论依据。

(二)遵循的原则

1.启发性原则

教学的情境应是有效地启发学生的思维,能发展学生的认知策略和水平,从而促进学习目标的完成,所以在课堂上所创设的情境都应考虑到对学生的启发性,能激活学生的思维。

2.一致性原则

教学情境的创设应与教学目标保持高度的一致,始终要围绕教学目标,为教学目标服务,教学情境必须从学生出发,从课本内容出发,恰当地组织素材,切不可脱离学生的实际情况。

3.灵活性原则

我们的课堂是一个动态的,知识的生成过程也应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学生提出的问题往往是我们教师在备课时所不能预料的,因此可能在我们教师预设的情境之外还有无法预料的动态生成的情境,我们教师要有足够的教学机智对动态生成的教学情境来把握这种情境,使之成为课堂教学的亮点。

4.科学性原则

在情境的创设中,所创设的情境应要规范,不能发生与科学知识

相悖的知识情境,教师的语言叙述也应采用相当规范的语言,有助于学生正确理解数学知识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七、完成课题的可行性分析

(一)完成课题的基本条件

1.有完善的软硬件设施

我校建成校园网络,并逐年完善。中青年教师全部通过教师信息技术考核,可以随时从互联网上查阅与本课题相关的前沿信息,并及时交流学习,为课题研究奠定基础。

2.有丰富的经验作指导

本课题注重合作性,强调教学相长,师生共同提高。课题组成员都具有良好的教学素质,并且都是多年带小学高年级数学的教师,他们对有效教学情境的创设已有初步的实践经验,通过今后进一步的培训、学习、研究、积累,我们是很有信心完成这项课题研究的。

3.有求真务实的研究成员

本课题负责人和所有参与者平时都能严以律已,教书育人,为人师表,且都具有较好的业务素质,具有一定的教育教学科研理论和开展研究的能力,都能承担本课题的研究工作。本课题组成员中既有较高科研水平的学校领导作为指导,又有精力充沛的青年骨干教师参与研究。以中青年为主,年龄均在40岁左右,精力充沛,积极进取,都能挤出时间学习探索、实施研究和撰写论文。

4.有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

为了确保本课题的顺利开展,学校将确保课题人员参加研究的时间,并提供足够的研究经费及满足其它的有关条件。

(二)课题的可行性分析

本课题是在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实施的,进行此项课题的研究是符合教育发展和学校、教师自身发展的需要。近几年,在新课程标准的倡导下,许多教育机构和学校,都积极投入到“创设有效教学情境”的探究中来。创设丰富的、有意义的、现实的教学情境已被许多学校和老师作为自己的研究目标和教学特色,并积累了丰富的研究经验。在这样的背景下,我校根据当前的教学现状并结合自身实际,提出了这一课题的研究。且关于本课题的基本理论、实施

方法等已有一定的成功经验,为我们今后的研究提供了充分的理论基础。当然,在实际操作中,我们还应在前人的基础上不断改进,不断创新,走出一条适合我校实际的有效之路。所以,本课题研究有很强的可行性。

第二部分  课题研究设计报告

一、课题名称的界定和解读

“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或发展。

“情境”就是一种“氛围”,它能激发人们主动地联想、想象和思维,产生某种情感的体验,以获得某种形象或思维成果。良好的情境在事件发展中起积极作用,不良的情境在事件发展中起消极作用。

“有效情境”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借助各种直观手段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应的有利于丰富学生感知、启迪学生探究、引导学生联想和想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为实现课堂教学目标服务的具体形象且富有情感性的教学环境和氛围。

“小学数学课堂创设有效教学情境的研究

”,是指立足于小学数学课堂,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为了促进学生的进步或发展,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益,对创设教学情境方面的相关问题进行客观、系统梳理,探讨有效教学理念在教学情境中的落实,从而改善目前小学数学课堂中教学情境设置低效或无效现状的一项行动研究。

二、课题的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

(一)研究目标

1.提高我校教师对创设课堂教学情境目的和意义的认识,克服当前教学情境创设存在形式化、低效化等误区,通过创设有价值的教学情境来引导学生发现问题,生成问题,解决问题,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2.通过创设有价值的教学情境,克服三维目标的不同步现象,达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学的有机统一。

3.以有效的教学情境的创设为载体,正确处理新课程与教学质量的关系,新课程与传统教学的关系,新课程与现代教育技术的关系,构建新课堂教学模式。

4.我校教师掌握课堂教学情境创设的基本理念和方法,形成新的课堂教学技巧,解决课堂中的问题,明晰课程改革视野中好课的标准,不断地将新课程理念转化为教学行为,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5.从课程实施的微观入手,关注教学细节,抓住关键环节,以教学情境的创设为突破口,聚焦课堂,研究课堂,改变课堂,把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落到实处,扎扎实实地推进课堂教学改革。

(二)研究内容

首先要研究合理创设有效数学教学情境,在情境中进行教学对提高课题研究效率的作用。怎样合理创设教学情境,什么样的教学

情境才是合理的教学情境也是研究的主要内容。此外,还要通过本课题的研究,结合各年级的教学内容,寻求适合我校学生的一整套的情境创设素材。

三、课题研究的举措、方法及研究对象

(一)研究举措

1.通过较为系统的研究,使学生通过教师有效情境的创设,更加喜欢学习数学知识,主动积极参与到教师的教学活动中去,从而更加全面地掌握数学知识和基本技能,积累更加全面、系统的数学经验和数学基本思想。

2.通过研究与实践,使教师们能重视教学情境的有效创设,努力探求创设教学情境的有效途径和模式,并能结合实际教学反复实践与验证,最终形成个人教学能力和特色,从而达到学生、教师共同发展的双赢目标。

(二)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通过网络、杂志和报刊等媒体,了解掌握国内外相关领域的研究现状和趋势,进一步明确本课题的研究方向。

2.行动研究法。针对“创设有效情境”的研究,设计教学活动方案,进行行动实施,对研究的设想及方案进行完善。

3.调查法。了解当前我校学生有效情境学习的意识与参与情况。

4.问卷法。了解学生对有效情境学习的态度、需求,研究学生在合作学习过程中真实所想、所需。

5.个案法。围绕典型活动及学生开展系统的教学活动,对其个体开展纵深的研究,以寻求有效的教学措施。

6.经验总结法。对研究活动中取得的经验体会进行总结归纳,形成研究的规律及方法。

(三)研究对象

本课题研究的对象为惠农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师和高年级10个班的全体学生。

四、课题研究步骤

我们是在2012年下半年开始酝酿这项研究课题。研究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研究准备阶段(2012年9月~2012年12月)

1.组建课题组,召开课题组教师会议,商讨研究课题计划,健全实验研究制度。

2.分析创设有效教学情境存在的问题,做好前测工作。

3.广泛收集资料,学习有关有效教学情境等方面的文献资料。

4.拟定课题实施方案,进行开题论证。

第二阶段:研究实施阶段(2019年2月~2019年7月)

1.采用问卷调查,收集学生对“有效教学情境”研究的意见。

2.课题组按照操作方案初步实施研究。采取边实验边思考,边学习边总结的方法,不断完善课题研究的方案。

3.深入课堂了解小学数学创设有效教学情境存在的误区并对存在原因的进行实践、研究、分析。

4.定期开展研究活动,研究创设有效教学情境的途径、方法,调整上阶段实践中出现的问题再做进一步实践活动,积累经验,以便形成一套利于学生主动学习的理论体系。

5.完成“有效课堂教学情境的研究”论文的撰写工作。

第三阶段:总结鉴定阶段(2019年9月~2019年12月)

1.按照研究方案进行总结,整理资料,进行成果汇编。

2.邀请专家进行结题预审。

3.完成课题研究工作报告和结题报告。

4.课题成果鉴定。

五、课题成果的预期和呈现

(一)课题的预期成果

1.通过课题的研究,提高教师对情境创设意义的深层认识,掌握创设有效教学情境的基本方法、策略,能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实现有效教学情境的创设,促进教师的教学水平的提高。

2.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形成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促进学生数学素养的形成。

(二)课题的最终成果

1.《小学数学创设有效教学情境的研究》课题研究报告。

2.调查问卷。

3.优秀教学设计

4.优秀教学反思

5.优秀教学论文

6.优秀课例集锦。

7.课题研究过程图片集锦

8.结题工作报告

六、课题组成员及分工

(一)课题组成员

课题指导组成员:

课题负责人:

课题主要成员:

(二)人员分工

1.课题负责人:

全面主持课题的申请、开题、实施工作,为课题的顺利实施提供充足的条件。具体负责课题方案的制订,组织实施,在总结阶段撰写课题研究报告。

2.课题主要成员

:参加课题的实践研究,负责课题研究相关理论资料的搜集、整理,带领组员共同学习。

郭冬玲:参加课题的实践研究,负责对学生进行调查问卷,并收集相关资料。

、:参加课题的实践研究,负责撰写案例分析并作好课后反思,收集过程性资料,积累经验。

:参加课题的实践研究,负责研究活动的拍摄工作以及进行阶段小结。

七、主要参考文献

情报学研究篇3

看,更显现出其片面性和局限性。Www.133229.cOM现代的情报研究在朝着自动化、集成化、流程化和智能化的方面发展,这个渐进的发展过程本身就是一个逐渐走向理解的过程,这就好像是人类对于事物的认识过程一样,首先搜集关于事物的各方面的信息,然后进行处理,简单的事物仅仅需要一些经验就可以处理了,而复杂的事物可能需要借助于工具或技术手段来处理,最后综合后得到的结果,而在大脑中得到一定认识,最终达到理解。

2.2 从情报学的研究方法来看 在这个社会信息化程度正在逐步提高的时代,情报研究方法的创新刻不容缓。信息化程度提高的一个重要表现是信息总量的激增和新旧信息更迭的加快。为适应这一挑战,情报研究在以下3个方面有所发展[4]:一方面,面对社会信息量的激增,必须通过提高搜集、分析、处理、加工和存储信息的能力,增加信息“吞吐量”,以提高情报研究成果的“产量”和“质量”;另一方面,面对新旧信息更迭加快,必须提高情报研究工作的节奏,缩短从搜集情报到产生和情报研究成果的周期,以提高情报研究的时效性;最后为进一步提高情报研究成果的精度和可信度以满足信息社会情报用户的需求,情报研究不能只停留在定性分析的水平上,必须逐步提高定量分析的比重。

目前情报学采用的研究方法主要有[5]:a.社会调查法。通过现场调查,针对社会现象搜集数据,进行分析,是搜索、跟踪、获取和开发利用情报资源的一种基本的、有效的方法。这种方法又可分为直接方法与间接方法两大类,前者主要是用现场观察法,后者又分为访问调查与调查表调查。b.引文分析法。研究文献的被使用和被引用,也就是研究质量问题。自20世纪60 年代初以来, 由于“科学引文索引”(sci)的创办,引文分析法已成为一个有相当深度和广度的情报学分支。 对引文这一线索进行研究,可以了解某项发明或技术的应用范围、现状、著作水平、学科发展趋势等。c.文献计量统计方法。文献计量是情报学与数学、统计学等相互交叉和结合而产生的研究方法。对以记录形式进行交流的各个方面进行计量统计,从中找出变化规律,建立相应数学模型,从定性与定量分析中达到掌握过去与现在的变化脉络,进而预测未来可能的变化。d.数学分析法。现代数学的许多分支在情报学的研究中都在应用,如在情报检索理论、情报传递的机制、情报采集方案的确定中,概率论、集合论、模糊数学、微分方程、运筹学等均在应用,甚至数论、图论、泛函分析、变分法等,也可以应用。e.系统分析与评价方法。对于情报系统的结构、功能和最优设计等各个侧面与总体,可通过引进系统论、控制论和信息论等方法,进行分析与评价、规划与设计,解决科技情报系统的最佳运行、实现最优服务等问题。由于系统论的研究方法众多,对某一具体研究对象来说,就需要比较不同的方法,从中选择最佳方法,以期获得最优的结果。f.历史的研究方法。进行历史的研究一般先鉴别一个历史问题,搜集有关史料,形成假说;然后进一步严格搜集与组织史料,认真加以核实,进行分析,得出结论。历史研究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情报学是如何形成的,促使我们了解过去的事件发生的原因、时间、地点与方式。g.其他方法。包括德尔斐法、内容分析法、比较分析法、哲学研究法等,这些方法多综合加以运用,近来又出现空白点分析法、聚类映像法等。

随着网络时代的来临,对许多新兴方法的研究也是方兴未艾,如科学计量法、信息计量法、网络计量法、基于文献的知识发现法、知识挖掘法和信息融合法等。这些方法及时地满足了情报研究现时展的需要,增加了观察事物的维数,丰富了认识事物的手段,更深刻地揭示了事物的本质,从而在进行信息分析的过程中逐步达到理解的层次。

因此,通过上述的分析,笔者认为情报研究是一种智能型的创新性工作,新的技术手段和研究方法也使得情报研究摆脱了过去那种隔靴搔痒的尴尬境地,真正地走向了理解之路。

情报学研究篇4

iSchool主要进行信息的基础研究,并将人、信息、技术三者之间的关系作为研究重点。因此,信息、技术和人是iSchool的三大构成要素。

1.1“信息”是iSchool的核心要素首届iConference就明确地指出信息以及与信息活动相关的研究和教学活动是iSchool院校的重点关注内容。信息在iSchool各要素中处于核心地位,只有以它为基础,其他各专业的跨学科研究才可能开展,iSchool院校才会对诸如信息科学、计算机科学以及某些人文社会科学等学科进行相关的教学与研究。

1.2“技术”是iSchool的关键要素在现代社会,信息技术的发展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之一,因此,加强对信息技术的研究、运用,关注由于新信息技术的应用而产生的新的社会关系成为iSchool的重点关注。在各iSchool学院中,包括通讯技术、人机交互、软件开发等方面的IT课程成为主干课程。但需要强调的是,任何先进技术都只是信息活动中的手段与工具,它的作用在于推动信息活动的进行而不能主导信息活动的目的与方向。

1.3“人”是iSchool的主体要素iSchool致力于探讨与理解信息在人类活动中的作用,其目的在于促进“人”的能力的提高。因此,“人”对信息运用能力的提高作为iSchool运动的最初动机与最后归宿,始终在iSchool中占据着主导地位,“人”是该运动的发起者、运行者,也将是最后的受益者,是iSchool的最终归宿和落脚点,如“德州大学强调人处于整个信息生命周期的中心地位,信息技术必须服务于以人为核心的用户需求”[3]。从另一个角度讲,iSchool强调的以人为中心的理念也是对传统图书馆学情报学以人为本理念的一种呼应与回归。

2国外iSchool的教学情况

2.1国外iSchool学院的教学特点目前美国参与iSchool项目的有19所学院,其中在美国“最好的研究生学院排名榜”位居前10名的学院都是iSchool联盟的成员。这10所大学是:UniversityofIllinoisUrbana-Champaign(美国伊利诺大学)、UniversityofNorthCarolina(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SyracuseUniversity(美国雪城大学)、UniversityofWashington(华盛顿大学)、U-niversityofMichigan(密歇根大学)、IndianaUniversity(印第安纳大学)、UniversityofPittsburgh(匹兹堡大学)、Uni-versityofTexas(德克萨斯大学)、FloridaStateUniversity(佛罗里达州立大学)、Rutgers,theStateUniversityofNewJersey(罗格斯,新泽西州立大学)。通过对这10所大学的学位教育进行分析,可以看出ischool学院的教学具有以下特征:

2.1.1教育层次多样化,以研究生教育为主以上10所院校中,有6所学院都开设了本科专业,而全部10所学院都开设了硕士、博士的学位教育。这种多层次的教育模式使iSchool学院的学位教育兼顾了学士、硕士、博士的3个层次,但其显然更加倾向于通过硕士、博士层次的专业教育培养出本领域内的专家、学者以及具有实际技能的专业从业人员。

2.1.2教育重点向信息学和技术领域倾斜在设置了本科教育的6所院校中,其专业设置主要在信息及信息相关方向,并没有出现图书馆学专业,甚至在硕士和博士阶段,纯粹以图书馆学作为专业设置的也很少,而是大多数与情报学、信息科学、信息技术等共同出现,显示出iSchool学院向情报学和信息管理与技术领域的研究与探索。

2.1.3跨学科研究趋势明显在ischool学院的学位设置中,出现了哲学(DoctorofPhilosophydegree)、电信和网络管理(TelecommunicationsandNetworkManagement)、通信和信息研究(Communica-tionandInformationStudies)等专业学位,显示出其学科与其他相关专业的交叉、合并,也是ischool“信息、技术、人”这一宗旨在学位教育中的体现。

2.2iSchool学位教育课程体系的特征国外iSchool的课程体系大概可以做如下分类。基本上,国外iSchool学院教育课程体系具有以下特征:

2.2.1技术类课程成为必修,并且比重日益增加美国的图书情报学学校很早就将关于多媒体及其使用等方面的课程增加到了教学中,而随后的计算机的普遍应用也在图书情报教育得到了体现,并且该类课程所占比重也日益增加。到了iSchool阶段,网络技术和计算机使用几乎成了图书情报学课程体系的必备组成,www资源设计与检索、知识网络可视化与导航、信息多媒体技术、元数据理论与实践等课程几乎和传统的编目、检索课程一样成为学生的必修课[3]。在华盛顿大学和匹兹堡大学,信息技术已经成为图书情报学硕士研究生的核心课程之一。

2.2.2课程安排多样化、个性化和自主化同我国的图书情报教育相比,大部分iSchool学院的学生在课程安排上享有很大的自主性。学院将必修课程外设计和选择课程的权利交给学生,使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兴趣自主的选择安排选修课程,这一方式在扩展学生学科背景,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自主性方面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如依利诺伊大学(UniversityofIllinoisUrbana-Cham-paign)图书情报学研究生院在要求情报学硕士必须学习两门基础课程(信息组织与获取;图书馆、信息与社会)之外,还为学生设计了7类参考课程体系:信息组织与知识展现、信息资源、利用和用户、信息系统、历史、经济与政策、管理与评价、社会、群体与组织信息学、青少年文学与服务。每一个体系都包括10~15门不等的课程,学生可以根据对未来职位的设想选择课程体系[4]。

2.2.3课程名称突出iSchool特色iSchool学院设计包含了人机对话、信息服务、信息职业的法律问题、系统设计中人的因素等课程,这些课程名称明显体现出了跨学科的特征,契合了iSchool强调的信息、技术和人三者缺一不可且相互作用的核心理念,体现了iSchool利用信息及信息技术为人和社会服务的理念。

2.3其他

2.3.1多类型的辅助教育手段提高了教学效果除了通常的课堂教学形式外,很多iSchool学院采取了多种多样的辅助手段,为教师和学生提供各类机会与实践平台,提高了教学效果。如:SyracuseUniversity(美国雪城大学)设置7个研究中心或者实验室,为专项师生的研究提供良好的环境和设备;IndianaUniversity(印第安纳大学)图书情报学院定期举办教师讨论和讲座,为教职工教师、学生提供信息和智力交流平台;大多数学校都为学生提供研究项目,鼓励参与;IndianaUniversity(印第安纳大学)图书情报学院出版了2种期刊,展示研究成果,并建立学院内的研究论文交流制度。

2.3.2多层次的教育模式形成了完整的iSchool教育体系在学位教育以外,iSchool教育还包含了各种形式的非学位教育,如资格认证教育、远程在线教育和继续教育等,而远程在线教育正成为iSchool教育的重要形式,形成了完整iSchool教育体系。

3iSchool对我国图书情报学教育的启示

3.1iSchool对我国图书情报学教育理念的启示iSchool研究的是信息、技术和人以及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因其改变了以往只以某一要素为研究方向的研究理念,为图书情报教育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在图书情报学教育的发展史上,曾出现过多种不同的发展思路,一种是以信息为导向强调技术教育,这一教育理念至今仍为众多图书情报学院所认可并实施,但其过于强调技术特征而忽视了图书情报学以人为本的传统理念;另一种是以信息为导向的强调人的视角的教育思路,这一思路沿袭了图书情报学一贯的传统,但忽视了技术手段对手段对信息社会的推动作用;直至iSchool联盟成立以来,将信息、技术和人三者共同关注,而不再单方面发展,同时将三者的关系纳入研究中心,为图书情报学教育的发展拓展了空间,并在一定程度上重新构建了图书情报学的发展框架。在这一发展趋势下,我国图书情报教育首先应当坚持其已形成的在信息收集、检索、传播和利用等方面多年形成的学科优势,其次,应当借鉴iSchool的学科理念,将研究领域向信息、技术和人及其相互关系发展,并重点研究因其三者的相互关系而衍生出的交叉学科,“在与相关学科的交叉渗透和知识融合中确立自己的核心知识范畴和学科特色”[5]。

3.2iSchool对我国图书情报学教育课程变革的启示陈雪华、林珊如教授曾指出,图书情报学课程设计在理念上应以知识导向、能力导向、市场导向、未来导向为综合考虑内容,而iSchools学院的做法充分反映了上述理念。首先,iSchool学院的课程设置具有以“职业兴趣+职业技能”进行综合设置的特点,实现了以职业需求、市场导向为出发点的综合职业竞争力的培养。其次,iSchool在课程设置上与其他学科广泛交叉、融合,充分体现了其跨学科的特性,一方面,iSchool继续保持对诸如计算机、远程通讯、网络管理等信息相关学科的关注;另一方面,iSchool重点研究信息、技术、人三者之间的关系,反映到课题设置上体现为将法学、管理学、伦理学、媒体研究、社会学、政策科学等图情学的非传统设置的课程纳入了iSchool学院的课程中。第三,iSchool学院建立了一种动态的课程体系,在基础课程以外,学生可以自主选择设计个性化的培养方案,使学生在专业学习之外形成广泛的知识基础,以适应信息社会多元化的人才需求。iSchool学院的上述课程设计理念以及与之相应的课程结构调整、课程内容更新和课程教学方式变革,对我国的图书情报学教育中有着很大的启示与指引作用。我国图书情报学课程设置应该改变现有的僵化模式,积极激发学生在课程学习中的热情与自主性,建立动态的课程体系,在加强现有信息及相关课程的基础上,增加经济、管理、法律等课程,使学生在专业化的同时实现多学科背景的培养。同时,在实践过程中要注意以下两点:第一,不能过度追求技术类课程。增设技术类尽管符合了技术推动社会进步的潮流,但技术毕竟只属于手段而非目的,图书情报学教育如过分追求信息技术的发展而忽视其一贯的人文特质,最终将失去学科特点,沦为其他学科的附属。第二,在与其他学科融合时有针对性地进行吸收。图书情报学教育与其他学科进行交叉、融合并非简单的实行“拿来主义”,而是要从法学、管理学、伦理学、社会学等学科领域选择性汲取相关理论,并将其运用到图书情报学教育当中,而不是简单地将相关课程纳入图书情报学教育当中,甚至导致了图书情报学教育本专业课程的边缘化。

3.3iSchool对我国图书情报学教育学院发展的启示首先,组成iSchool联盟的学院具有多种专业背景。组成iSchool联盟的学院通常包含3种类型,一种是传统的图书情报学院校,因接受了iSchool的理念而发展出更多的研究方向;一种是传统的计算机学院,他们进一步发展了传统的技术视角而开始关注人文对技术的影响这一领域;最后一种则是在iSchool背景下独立成长起来的[6]。其次,iSchool学院与政府、企业等职业领域保持着广泛的联系,通过与政府和相关职业领域的广泛合作,大大拓展了学科的开放性和职业视野。我国图书情报学教育学院首先应当加强内部横向联系,与其他学科加强交流,以拓展图书情报学学生的基础教育;其次应当加强学院间的横向联系,将各信息学院和信息学会联合起来,进一步还可以与国外的大学合作,以共同建立一个图书情报学教育的共享系统,整合图书情报学教育资源;第三,与相关企业保持联系,既可以及时掌握学科需求,也可以是学科成果得到应用。就我国目前而言,这一步的实现尚需时日。

情报学研究篇5

调查报告是在占有大量现实和历史资料的基础上,用叙述性的语言实事求是地反映某一客观事物。下面就让小编带你去看看小学近视情况调查研究报告作业范文5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小学近视调查研究报告1进入小学四年级以后,我发现我们班戴近视镜的同学逐渐多起来了,在我座位的四周就有李林泉、于涵冰等同学。见到我小时候的玩伴,现在在东方一小上学的浩浩,听他说,他们班也有不少人近视了。我听姑姑说,她们小时候同学中近视的不很多。这是为什么呢?带着这个疑问,我开始进行了调查。

一、调查

我对近视的同学进行了统计,我发现我们班就有十多名同学戴近视镜,四年级其它班也有近三分之一的学生近视。低年级近视同学较少,而高年级的同学近视率更高,六年级平均每班近视的学生有二十多个。在农村听我上六年级的哥哥说他们班近视的人只有几个。

二、分析

我对这些近视同学的家庭、学习、个人习惯等进行了调查。我发现我们班学习好近视的有五人,坐姿不正确导致近视的有四人,不做眼保健操的有两人,看电视、玩电脑过度导致近视的有七人。在农村导致近视的一般都是坐姿不正确或过度用眼,有的营养方面跟不上。在近视的这些人中,有一些同学的父母一方或双方为近视。

三、结论

1、有些同学坐姿不正确导致近视。

2、有些同学不做眼保健操导致近视。

3、有些同学玩电视、电脑过度导致近视。

4、有些同学受到父母近视的遗传,自己又过度用眼,更容易导致近视。

四、建议

1、要养成好的学习习惯,不在过强、过弱光下看书;

读书写字坐姿端正。

2、不要长时间看电视、玩电脑。

3、养成做眼保健操的习惯。

4、加强预防近视的宣传,保护好眼睛,及时治疗眼病。

小学近视调查研究报告2这个学期的星期五我们学校举行了一次身体检查。报告单出来了,我发现我们班的'同学都有近视眼。我给我们班的同学进行了一次小学生近视眼调查报告来调查我们班近视眼的主要原因。

一、调查

我拿了我们班同学的报告单进行了分类和总结,调查法,图表说明法,访谈法,关察法,归纳法。

二、分析

大多数人都是平时不注意保护眼睛而导致近视的。不注意用眼卫生如看电视和上网时间太长等等。是现代儿童近视大增的主要原因。调查表明,学生近视的发生与其父母或兄弟姐妹有无近视有密切关系,高度近视基本上是由遗传造成的。父母或家族中有近视的儿童应该作为保护视力、预防近视的重点对象。

三、结论

1看电视的距离太近。2看电视的时间太长。3写作业的姿态不正确。4在光线太强或太弱的地方看书。5长时间在电脑前。6看激光。7不认真做眼保健操。8在车厢里看书。9不合理吃东西。10遗传因素。

四、建议

为有效预防近视等眼病:一定要养成良好的用眼卫生,合理吃东西,锻炼身体,保鄣身心健康。保护好自己的眼睛!

小学近视调查研究报告3随着电脑的普及,许多的小孩子都患上了近视,因此,家长朋友们都比较关注这一方面的问题,担心孩子的健康。实话说,我也患上了近视。我的周围,患近视的同学很多,因此我很想弄明白他们又是为何患上近视的。于是,我对小学生近视原因进行了调查。

一、调查的目的

1、调查学生的'近视情况,找出近视的原因、近视对个人的影响及其预防和治疗方案。

2、通过调查近视情况,提高人们预防近视的意识,从而降低近视率。

二、实践过程

1、我上网查阅资料,了解一般人是怎样患近视的。

2、我阅读了近来的报纸及杂志里有关近视的相关内容,深入地探索近视的原因、危害及预防。

3、我打电话给患近视的同学和朋友,问他们是怎样近视的以及近视所带来的不便。

4、我到清远市眼科医院咨询院长,小学生患近视的原因及预防措施。

三、调查数据及分析

我在调查中发现,近视在12~18岁为高速发展期。小学生近视眼发病率为20、13%,中学生为56、12%,高中生为23、75%。每年,患近视的人数呈递增趋势,而且近视度数大增,上千度的近视眼都不是少数。学龄前儿童用眼不多,但患近视的比例也大为增加。

四、结论:

(一)近视的原因:

1、学龄前儿童患近视主要是因为先天性眼球发育不健康导致,如弱视、斜视、散光等眼部疾病都很容易导致近视产生。

2、小学生近视主要是因为看电视距离太近、时间太长和所看电视的画面浓度太深;

玩电脑时间过长;读书、写字时不注意距离与姿势,在光线太强或太弱的阳光下、车厢里看书;不认真做眼保健操等因素导致眼部疲劳,而导致近视产生或加重;不合理饮食;看激光;小学生补课、家庭作业、钢琴班、舞蹈班等等之类的课外培训,都会使得小学生缺乏运动,睡眠过少。

3、中学生近视除了上述原因外,还因为学习任务重,压力大,功课多,户外活动少,导致用眼过度,加重近视。

4、遗传因素、环境污染和摄入营养成分的失衡也是患近视的重要原因。

5、患近视后未及时治疗或不戴眼镜,加重近视程度。

6、不合适的配镜,如配镜过矫或配镜不足。

7、全身健康状况差

如体弱、早产儿、营养不良、偏食的儿童。

8、孩子如果长期吃含糖精食品,也会引起视力的降低,因为过多糖份的摄入会造成钙、铬等微量元素及维生素B1吸收不足,会致使眼球壁弹性降低,眼轴拉长,从而促使近视发生和近视度数加深。

(二)近视的危害:

1、容易受损伤:孩子得了近视配戴眼镜后,由于儿童活泼好动,若不慎受撞击破碎,轻者眼睛被扎伤,重者导致失明。

2、学习成绩下降:孩子得了近视不配戴眼镜看不清字,配戴了眼镜后容易造成视疲劳,注意力不集中,使学习成绩下降。

3、影响孩子前途:孩子得了近视,升学选择专业和就业有很大限制,前途受到极大影响。

4、遗传后代:现代医学已经证明,由于后天因素得的近视,如不及时治疗,也将遗传后代。

5、危害身心健康:由于孩子近视,多种体育活动无法参加,影响孩子身体正常发育,致使孩子体质虚弱多病,身心健康受到极大影响。

6、活质量低下:由于孩子近视,日常生活极其不便,例如:交际、旅游外出、参加娱乐活动都有很多困难,由此产生心理障碍,致使生活质量低下。

7、导致并发症:得了近视如不及时治疗,不但度数会不断加深,最终成为高度近视,

还可导致视网膜脱离、黄斑出血、青光眼和白内障等并发症、甚至失明。

8、太多不便:由天气变化而带来的太多不便,如:雨天、黑暗时、夏天太热、冬天太冷,带眼镜进出,温差太大容易反霜,擦拭后带来镜片磨损,致使视物模糊,度数逐年增加。

五、建议:

1、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合理饮食,不偏食,多吃含维生素c和维生素a,d的食物。

关于近视的调查报告优秀范文社会实践报告

2、要纠正不良习惯,养成良好的用眼卫生,看书、写字时姿势要端正,光线要充足,坚持做眼保健操。

3、要尽可能少上网或看其他辐射性强的东西,不让眼睛长期处于疲劳状态。

4、要定期到眼科医院做检查,及时发现眼病,及时治疗,听从医师的指导,逐步矫正视力或防止近视度加深。

小学近视调查研究报告4通过调查表明:本班同学患有近视的人数大约占了本班总人数的19.23%。其中80%的同学都是自上初中以后才患有近视,20%的同学则是从小学就开始患有近视。

一、患近视的原因:

通过进一步调查,我们发现大多数的同学患有近视都是因为在写字看书的时候眼睛距离书本太近所致使的;其次就是长时间看电视、上网,致使眼睛疲劳过度而引起的;有的同学是因为在昏暗的情况下看书、走路看书以及在强光下看书而造成的.近视;还有一部分同学晚上睡觉前有看书的习惯,为了舒服,便躺着睡,久而久之,也患上了近视。

此外,我们还发现,城市同学比乡村同学的近视患病率明显高,并且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现象变得越发明显,这是为什么呢?据调查显示,这是因为乡村生活更接近大自然,空气也比较新鲜。并且乡村同学看电视和使用计算机的频率相对于城市同学而言则明显更少。

另外,阅读姿势不良会造成视力减退,阅读时间长的同学近视眼患病率明显高于阅读时间短的同学,阅读距离越接近书本的,近视眼则进展得越快。

由以上资料表明:本班同学的近视归纳起来无非三点:用眼过度、用眼不卫生、缺乏保护眼睛的意识。

二、预防近视的方法与措施:

为了取得本班同学近视的预防和治疗方法,我们对本班视力良好的同学也展开了调查。根据调查的结果,我们总结出了以下几点预防和治疗近视的方法与措施:

1、每天坚持做两次眼保健操。

2、看书、写字姿势要正确:眼离书本一尺,胸离书桌一拳,手离笔尖一寸。

3、不要行走是看书,不要在强光下看书,不要在昏暗的地方看书以及不躺着看书等。

4、尽量少上网,注意作息时间的安排(例:不长时间看书、看电视等),不让眼睛过度疲劳,看一小时书或写一小时作业远眺十分钟等。

5、睡眠要充足,并多接近大自然,坚持锻炼身体和加强营养,不能偏食,常吃青菜,坚持良好的用眼习惯,并定期检查视力(正常情况下,人眼3个月左右屈光情况就有可能发生变化,所以要定期检查视力,做到早发现、早矫正、早治疗)等。

调查总结:近视要防患与未然。因此盲从现在开始要样成良好的习惯。并普及健康的用眼知识。对已近视的同学要好好治疗,控制其再度加深。

小学近视调查研究报告5一、问题的提出

我们班近视的人数很多,我也是其中一个。我常常想: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人近视呢?难道近视也会传染吗?对于这个问题,我百思不得其解。于是,我对这个问题进行了调查。

二、调查方法

1、去医院问问医生,了解为什么近视。

2、通过调查同学的近视情况,来了解近视主要在那一种人身上多发。

3、上网浏览,调查全国的近视率。

三、调查情况和资料整理

1、绝大多数是因为上网、看电视过多而引起,有极少数是遗传。

2、全班同学中有一半的人近视,我发现主要分布在经常上网玩游戏的同学身上。

3、全国小学生近视率为28%,初中生近视率为60%,高中生近视率为85%,大学生近视率竟高达90%!

四、结论

1、小学生近视多数是因为上网次数高,看电视时间长引起的,有极少数是先天性遗传。

主要还是因为电脑辐射伤害眼睛,还有的是因为在阳光集中、阳光昏暗的地方读书写字,或不爱护自己的眼睛造成的。

2、同学近视的罪魁祸首应该是电脑,许多同学都是在玩电脑游戏的时候不知不觉近视的。

有些同学竟然在网吧里无忧无虑地玩,这会导致各种眼病的发生。

3、全国小学生有大约五分之一的几率近视,也就是说5个小学生里面至少有一个是近视眼,可真是可怕。

小学近视情况调查研究报告作业相关文章: 小学生近视调查报告范文

关于近视的研究报告三篇

小学生近视调查报告范文(2)

近视调查报告范文精选3篇

同学近视调查报告450字

关于近视的调查报告优秀范文(2)

关于学生视力社会调查报告

小学学生体质健康分析报告

中学生近视调查报告3篇

小学生体质健康状况报告分析

情报学研究篇6

调查报告是在占有大量现实和历史资料的基础上,用叙述性的语言实事求是地反映某一客观事物。下面就让小编带你去看看小学近视情况调查研究报告作业范文5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小学近视调查研究报告1进入小学四年级以后,我发现我们班戴近视镜的同学逐渐多起来了,在我座位的四周就有李林泉、于涵冰等同学。见到我小时候的玩伴,现在在东方一小上学的浩浩,听他说,他们班也有不少人近视了。我听姑姑说,她们小时候同学中近视的不很多。这是为什么呢?带着这个疑问,我开始进行了调查。

一、调查

我对近视的同学进行了统计,我发现我们班就有十多名同学戴近视镜,四年级其它班也有近三分之一的学生近视。低年级近视同学较少,而高年级的同学近视率更高,六年级平均每班近视的学生有二十多个。在农村听我上六年级的哥哥说他们班近视的人只有几个。

二、分析

我对这些近视同学的家庭、学习、个人习惯等进行了调查。我发现我们班学习好近视的有五人,坐姿不正确导致近视的有四人,不做眼保健操的有两人,看电视、玩电脑过度导致近视的有七人。在农村导致近视的一般都是坐姿不正确或过度用眼,有的营养方面跟不上。在近视的这些人中,有一些同学的父母一方或双方为近视。

三、结论

1、有些同学坐姿不正确导致近视。

2、有些同学不做眼保健操导致近视。

3、有些同学玩电视、电脑过度导致近视。

4、有些同学受到父母近视的遗传,自己又过度用眼,更容易导致近视。

四、建议

1、要养成好的学习习惯,不在过强、过弱光下看书;

读书写字坐姿端正。

2、不要长时间看电视、玩电脑。

3、养成做眼保健操的习惯。

4、加强预防近视的宣传,保护好眼睛,及时治疗眼病。

小学近视调查研究报告2这个学期的星期五我们学校举行了一次身体检查。报告单出来了,我发现我们班的'同学都有近视眼。我给我们班的同学进行了一次小学生近视眼调查报告来调查我们班近视眼的主要原因。

一、调查

我拿了我们班同学的报告单进行了分类和总结,调查法,图表说明法,访谈法,关察法,归纳法。

二、分析

大多数人都是平时不注意保护眼睛而导致近视的。不注意用眼卫生如看电视和上网时间太长等等。是现代儿童近视大增的主要原因。调查表明,学生近视的发生与其父母或兄弟姐妹有无近视有密切关系,高度近视基本上是由遗传造成的。父母或家族中有近视的儿童应该作为保护视力、预防近视的重点对象。

三、结论

1看电视的距离太近。2看电视的时间太长。3写作业的姿态不正确。4在光线太强或太弱的地方看书。5长时间在电脑前。6看激光。7不认真做眼保健操。8在车厢里看书。9不合理吃东西。10遗传因素。

四、建议

为有效预防近视等眼病:一定要养成良好的用眼卫生,合理吃东西,锻炼身体,保鄣身心健康。保护好自己的眼睛!

小学近视调查研究报告3随着电脑的普及,许多的小孩子都患上了近视,因此,家长朋友们都比较关注这一方面的问题,担心孩子的健康。实话说,我也患上了近视。我的周围,患近视的同学很多,因此我很想弄明白他们又是为何患上近视的。于是,我对小学生近视原因进行了调查。

一、调查的目的

1、调查学生的'近视情况,找出近视的原因、近视对个人的影响及其预防和治疗方案。

2、通过调查近视情况,提高人们预防近视的意识,从而降低近视率。

二、实践过程

1、我上网查阅资料,了解一般人是怎样患近视的。

2、我阅读了近来的报纸及杂志里有关近视的相关内容,深入地探索近视的原因、危害及预防。

3、我打电话给患近视的同学和朋友,问他们是怎样近视的以及近视所带来的不便。

4、我到清远市眼科医院咨询院长,小学生患近视的原因及预防措施。

三、调查数据及分析

我在调查中发现,近视在12~18岁为高速发展期。小学生近视眼发病率为20、13%,中学生为56、12%,高中生为23、75%。每年,患近视的人数呈递增趋势,而且近视度数大增,上千度的近视眼都不是少数。学龄前儿童用眼不多,但患近视的比例也大为增加。

四、结论:

(一)近视的原因:

1、学龄前儿童患近视主要是因为先天性眼球发育不健康导致,如弱视、斜视、散光等眼部疾病都很容易导致近视产生。

2、小学生近视主要是因为看电视距离太近、时间太长和所看电视的画面浓度太深;

玩电脑时间过长;读书、写字时不注意距离与姿势,在光线太强或太弱的阳光下、车厢里看书;不认真做眼保健操等因素导致眼部疲劳,而导致近视产生或加重;不合理饮食;看激光;小学生补课、家庭作业、钢琴班、舞蹈班等等之类的课外培训,都会使得小学生缺乏运动,睡眠过少。

3、中学生近视除了上述原因外,还因为学习任务重,压力大,功课多,户外活动少,导致用眼过度,加重近视。

4、遗传因素、环境污染和摄入营养成分的失衡也是患近视的重要原因。

5、患近视后未及时治疗或不戴眼镜,加重近视程度。

6、不合适的配镜,如配镜过矫或配镜不足。

7、全身健康状况差

如体弱、早产儿、营养不良、偏食的儿童。

8、孩子如果长期吃含糖精食品,也会引起视力的降低,因为过多糖份的摄入会造成钙、铬等微量元素及维生素B1吸收不足,会致使眼球壁弹性降低,眼轴拉长,从而促使近视发生和近视度数加深。

(二)近视的危害:

1、容易受损伤:孩子得了近视配戴眼镜后,由于儿童活泼好动,若不慎受撞击破碎,轻者眼睛被扎伤,重者导致失明。

2、学习成绩下降:孩子得了近视不配戴眼镜看不清字,配戴了眼镜后容易造成视疲劳,注意力不集中,使学习成绩下降。

3、影响孩子前途:孩子得了近视,升学选择专业和就业有很大限制,前途受到极大影响。

4、遗传后代:现代医学已经证明,由于后天因素得的近视,如不及时治疗,也将遗传后代。

5、危害身心健康:由于孩子近视,多种体育活动无法参加,影响孩子身体正常发育,致使孩子体质虚弱多病,身心健康受到极大影响。

6、活质量低下:由于孩子近视,日常生活极其不便,例如:交际、旅游外出、参加娱乐活动都有很多困难,由此产生心理障碍,致使生活质量低下。

7、导致并发症:得了近视如不及时治疗,不但度数会不断加深,最终成为高度近视,

还可导致视网膜脱离、黄斑出血、青光眼和白内障等并发症、甚至失明。

8、太多不便:由天气变化而带来的太多不便,如:雨天、黑暗时、夏天太热、冬天太冷,带眼镜进出,温差太大容易反霜,擦拭后带来镜片磨损,致使视物模糊,度数逐年增加。

五、建议:

1、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合理饮食,不偏食,多吃含维生素c和维生素a,d的食物。

关于近视的调查报告优秀范文社会实践报告

2、要纠正不良习惯,养成良好的用眼卫生,看书、写字时姿势要端正,光线要充足,坚持做眼保健操。

3、要尽可能少上网或看其他辐射性强的东西,不让眼睛长期处于疲劳状态。

4、要定期到眼科医院做检查,及时发现眼病,及时治疗,听从医师的指导,逐步矫正视力或防止近视度加深。

小学近视调查研究报告4通过调查表明:本班同学患有近视的人数大约占了本班总人数的19.23%。其中80%的同学都是自上初中以后才患有近视,20%的同学则是从小学就开始患有近视。

一、患近视的原因:

通过进一步调查,我们发现大多数的同学患有近视都是因为在写字看书的时候眼睛距离书本太近所致使的;其次就是长时间看电视、上网,致使眼睛疲劳过度而引起的;有的同学是因为在昏暗的情况下看书、走路看书以及在强光下看书而造成的.近视;还有一部分同学晚上睡觉前有看书的习惯,为了舒服,便躺着睡,久而久之,也患上了近视。

此外,我们还发现,城市同学比乡村同学的近视患病率明显高,并且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现象变得越发明显,这是为什么呢?据调查显示,这是因为乡村生活更接近大自然,空气也比较新鲜。并且乡村同学看电视和使用计算机的频率相对于城市同学而言则明显更少。

另外,阅读姿势不良会造成视力减退,阅读时间长的同学近视眼患病率明显高于阅读时间短的同学,阅读距离越接近书本的,近视眼则进展得越快。

由以上资料表明:本班同学的近视归纳起来无非三点:用眼过度、用眼不卫生、缺乏保护眼睛的意识。

二、预防近视的方法与措施:

为了取得本班同学近视的预防和治疗方法,我们对本班视力良好的同学也展开了调查。根据调查的结果,我们总结出了以下几点预防和治疗近视的方法与措施:

1、每天坚持做两次眼保健操。

2、看书、写字姿势要正确:眼离书本一尺,胸离书桌一拳,手离笔尖一寸。

3、不要行走是看书,不要在强光下看书,不要在昏暗的地方看书以及不躺着看书等。

4、尽量少上网,注意作息时间的安排(例:不长时间看书、看电视等),不让眼睛过度疲劳,看一小时书或写一小时作业远眺十分钟等。

5、睡眠要充足,并多接近大自然,坚持锻炼身体和加强营养,不能偏食,常吃青菜,坚持良好的用眼习惯,并定期检查视力(正常情况下,人眼3个月左右屈光情况就有可能发生变化,所以要定期检查视力,做到早发现、早矫正、早治疗)等。

调查总结:近视要防患与未然。因此盲从现在开始要样成良好的习惯。并普及健康的用眼知识。对已近视的同学要好好治疗,控制其再度加深。

小学近视调查研究报告5一、问题的提出

我们班近视的人数很多,我也是其中一个。我常常想: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人近视呢?难道近视也会传染吗?对于这个问题,我百思不得其解。于是,我对这个问题进行了调查。

二、调查方法

1、去医院问问医生,了解为什么近视。

2、通过调查同学的近视情况,来了解近视主要在那一种人身上多发。

3、上网浏览,调查全国的近视率。

三、调查情况和资料整理

1、绝大多数是因为上网、看电视过多而引起,有极少数是遗传。

2、全班同学中有一半的人近视,我发现主要分布在经常上网玩游戏的同学身上。

3、全国小学生近视率为28%,初中生近视率为60%,高中生近视率为85%,大学生近视率竟高达90%!

四、结论

1、小学生近视多数是因为上网次数高,看电视时间长引起的,有极少数是先天性遗传。

主要还是因为电脑辐射伤害眼睛,还有的是因为在阳光集中、阳光昏暗的地方读书写字,或不爱护自己的眼睛造成的。

2、同学近视的罪魁祸首应该是电脑,许多同学都是在玩电脑游戏的时候不知不觉近视的。

有些同学竟然在网吧里无忧无虑地玩,这会导致各种眼病的发生。

情报学研究篇7

〔关键词〕知识融合;高校图书馆;情报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

DOI:10.3969/j.issn.1008-0821.2015.10.028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0821(2015)10-0151-06

The Research of Traing Mode of Master Students of

Information Science Based on Knowledge Fusion

――A Case of Shanxi Fiance and Economic UniversityZhang Yuzhu1Wu Sanlin2

(1.College of Applied Mathematics,Shanxi Finance and Economic University,Taiyuan 030006,China;

2.Library,Shanxi Finance and Economic University,Taiyuan 030006,China)

〔Abstract〕There are only few local university libraries with graduate programs on information science.In order to assure the quality of training,in this paper,the paper analyzed the training of master student of information science in Shanxi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starting with its training mode.Based on the guiding ideology and principles,the paper set up a new training mode based on the knowledge fusion.The paper mainly discussed the following four systems:curriculum system,the platform of resources,teaching practice and innovative talent training.The paper also proposed cultivating compound and applied talents of high level based on the actual needs of the modern society.

〔Key words〕knowledge fusion;university libraries;master students of information science;training mode

情报学硕士研究生教育是我国研究生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高层次、复合型、应用型专门人才的主要途径[1]。积极开展我国情报学研究生教育,完善人才培养结构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必然要求[2]。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高层次情报学人才需求量猛增,情报学硕士授权单位也随之不断增多[3]。就高校图书馆而言,从上海交通大学科学技术研究所1996年获得情报学硕士授权点,其中设在985高校图书馆的有5个,分别是上海交通大学、东南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天津大学、北京航空航空大学;设在211高校图书馆的为5个,分别是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华东理工大学、重庆大学、扬州大学与江苏大学;设在普通高校的为7所,分别是山东理工大学、山西财经大学、西南科技大学、山东科技大学、青岛科技大学与新乡医学院。高校图书馆情报学硕士点在研究生培养方面发展周期短,但从培养过程看,各馆情报学硕士点积极挖掘本馆教学科研潜力,经过十几年的探索与改革,已初步形成了一套规范的,且具有本校特色的研究生培养程序。山西财经大学图书馆有幸于2005年获得情报学硕士授权点。为了能保证财经类院校图书馆情报学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满足社会需求,需要寻求一种新的培养模式,在这一背景下,作者开展了基于知识融合的情报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的研究。

1我国情报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

11模式的概念

古今中外学者从不同角度分别对“模式”进行了解释。《辞海》解释“模式”亦译“范型”[4]。《现代汉语词典》称模式为某种事物的标准形式或使人可以照着做的标准样式或为模式[5]。西方学术界理解模式概括起来有4:(1)模式是一种模型和计划;(2)能在短期为学者或实际工作者提供模型问题和解答的科研成果为模式;(3)模式是一种简化、理论性的形式;(4)模式是可表达结果和过程的主要因素与其之间的关系[6]。在《新英汉词典》中,模式相应的单词有:Model(模式)、Paradigm(范式)、Patteru(模型)[7]。从上述的解释看,相关工具书与学者对模式概念的解释有一定的差别,但就内涵来讲,认同是一致的。

2015年10月第35卷第10期现?代?情?报Journal of Modern InformationOct,2015Vol35No102015年10月第35卷第10期基于知识融合的高校图书馆情报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Oct,2015Vol35No1012研究生培养模式内涵

在研究生培养模式内涵方面,我国存在有结构论与过程论两种。简单来说,结构论认为培养模式是为实现研究生培养目标,将若干个有关要素组合而成的一种结构。而过程论认为培养模式是在一定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指导下,为实现研究生培养目标而采取的教育教学活动的组织样式和运动方式[8]。原教育部副部长周远清1995年在第二次全国普通高校教学工作会议上谈到“所谓人才培养模式,实际上就是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和基本培养方式,它决定着高等学校所培养人才的根本特征,集中体现了高等教育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由此可见,研究生培养模式是在一定教育思想、教育理论指导下,为实现培养目标由培养过程中的诸因素构成的结构化的标准要素、教育理论及特定需求而建立的,它具有可操作性、可借鉴推广、实践价值大。

13情报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

根据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内涵,情报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既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育理论和特定需求指导下,为实现情报学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由培养过程的诸要素构成的结构化的标准样式[9]。(见图1)

从图1可以看出,入学形式、培养目标、培养方式及绩效评价各要素相互影响作用,构成一个系统化的整体,其中培养目标是系统的核心。情报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不是一成不变的,它随社会、经济、环境等的变化而不断发展和完善。

图1我国情报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

2山西财经大学基于知识融合的情报学硕士研究生培养的可行性分析山西财经大学基于知识融合情报学硕士研究生培养可行性主要从学校研究生管理层面、情报学硕士研究生培养层面及社会环境层面进行分析。

21学校研究生管理层面分析

山西财经大学始建于1952年,是一所以经济学、管理学、法学为主干学科,经、管、法、文、理、工、教相互支撑的多学科财经大学。学校设有24个教学单位和32个学术研究机构,现有3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个二级学科博士授权点,7个一级硕士学位授权点,49个二级学科硕士授权点。

学校研究生采取集中管理、分散培养,这种管理体制有利用提高管理效益,降低运行成本,提高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质量(详见图2)。学校拥有现代化的教学设施、丰富的教学资源、研究生教育培养几十年,积累了丰富的培养经验,能为情报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图2山西财经大学研究生管理框架图

22情报学硕士研究生培养分析

山西财经大学情报学硕士点属管理学科,管理学为省级品牌特色专业,设有一级学科博硕点,情报学硕士研究生培养就是依托其开展的,教学已有8年。从情报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来讲,图书馆负责研究生的教学目标的定位、教学方案的制定、课堂教学、实践教学、创新能力培养及指导学位论文撰写等。(见图3)图3情报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流程

从情报学硕士研究生教学团队梯队建设来看,目前教学团队共有25人,其中教授(研究馆员)9人、副教授(副研究馆员)12人、讲师4人,具有博士学位为8人,硕士学位16人,其中硕士生导师的为10人,教师队伍职称、学历、年龄结构合理,能胜任研究生的培养工作。(见表1)表1情报学教学团队基本情况一览表

名称数量(人)百分比(%)合计25100教授936副教授1248讲师416博士学位832硕士学位1662其他14

从实践教学和科研来看,情报学研究生培养实践教学基地有13个,学校配有专业实验室12个,教学软件5套。情报学硕士生培养注重与基地合作,与企业联合,形成了一定的社会影响,与社会形成了良好的互动。近五年情报学团队共发表学术论文112篇,出版著作7部,承担部级项目5项,省级项目36项,2011年被学校评为校级信息资源管理科研创新团队。

基于知识融合情报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强调培养目标的多样化、强调培养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图书馆也正是需要通过知识融合的情报学课程教学、实践教学、基地实习等多种方式,强化研究生的自主学习;通过导师组开设的专题讨论,加强对研究生的指导力度,促进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培养研究生实际技能;通过参加导师项目,参加各种竞赛,培养研究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因此基于知识融合的情报学硕士研究生培养对于培养复合型、应用型情报学专门人才来讲具有积极的意义和可行性。

23社会环境层面分析

情报学研究生教育是我国研究生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我国社会建设和经济发展,尤其是网络化、信息化的快速发展的需求,对情报学研究生培养的数量和质量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情报学研究生教育资源的不均衡,影响了培养质量[10]。

基于知识融合的情报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是在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实践基础上,为了改善教育培养环境,促进知识融合共享,提高教育质量而提出的,它提供了一个系统思考的路径,其最终目标就是强调培养高素质的复合型、应用型情报学人才。因此开展基于知识融合的情报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有利于经济发展,适应社会环境变化的需求。

3培养模式构建的基本思想与原则

31基本思想

知识融合包含情报学课程教学体系中相关课程间的知识,同时也包含交叉学科之间的知识融合。随着现代化社会实践中大量复杂性、跨领域性和综合性问题的不断提出,多学科横向联合和纵向集成已成为必然趋势[11]。基于知识融合的情报学硕士研究生教育强调的是知识结构和技能的教育,它超越了情报学科本位的思想,适应于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因此,根据国家学位条例要求,在对情报学硕士生研究生加强基础理论和拓展专业知识的同时,积极创新思路,重视创新能力的培养,在制定培养方案时,充分重视科学与情报学、技术与管理、应用与创新的融合,强调财经类院校情报学硕士研究生培养的整体性、实践性和创造性。在教学内容设置方面,应具有宽广性和综合性,要反映情报学发展的可持续性。在专业课程的开设上要注重本学科的新理论、新技术和新方法的学习实践,要将信息科学、人工智能、经济管理等领域与情报学学科有机结合起来,探索知识融合的情报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

山西财经大学情报学硕士研究生培养坚持以需求为导向,以能力培养为重点,培养高素质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的指导思想,其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能够系统掌握情报学专业知识和技能,系统了解国家相关政策、法律,能够综合运用管理、经济、法律、计算机知识解决情报学界和情报工作的实际问题,信息分析能力强,能组织协调情报业务工作和管理工作,德才兼备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

32模式构建的原则

基于知识融合的情报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是对情报学研究生培养实践的理论抽象与概括,是对培养实践规律性的揭示,是一定历史时期的社会、经济、文化水平的反映,因此,培养模式构建应遵循如下原则:

321社会需求原则

情报学研究生教育为社会源源不断地提供人才。情报学研究生教育与社会的联系颇为紧密、直接,对社会经济的发展、变化有巨大的作用。目前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所需的情报学大量人才,需要硕士研究生来补充,因此需建立基于知识融合的情报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把培养复合型、应用型研究生至于核心的地位,全面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322知识融合原则

知识融合原则体现的是知识本位与知识共享的情报学硕士研究生教育的价值观。情报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是伴随着新知识融合、知识共享与知识创新与发展逐渐探索而建立的,它与社会经济建设和科技进步息息相关。作为复合型、应用型的情报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它决定了其运行的基础是专业所属的学科知识及相关学科知识,知识融合是情报学硕士研究生教育的重要信息资源,没有丰富的信息资源,知识融合与共享就不能实现,研究生的教育培养也就成为无米之炊。新型情报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构建一定要有利于知识的融合,通过培养模式促进知识融合与共享,促进教学科研条件的改善,促进学科科研水平的提升,促进学科教学团队与科研创新团队的建设。

323研究生主体原则

研究生主体原则主要强调以情报学硕士研究生为主体,强调研究生独立性、整体性及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改变传统的高度集中化、同步化的教育观念,研究生可根据自己的发展要求、兴趣与能力,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完成教育培养阶段的自主学习、自我实现,学校与图书馆要为研究生提供最佳的选择范围和灵活的学习、实践方式。因此,在基于知识融合的培养环境中,研究生培养方案要有利于研究生在情报学学科的前沿与交叉领域探究问题,使研究生能在学习、实践、研究中受益与创新,使终生教育理念深深扎根。因此培养模式的构建要充分坚持以研究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

4基于知识融合的情报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构建与分析情报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是基于研究生培养目标定位和培养过程等因素构建的。构建新的模式并非是对原有培养模式的否定,而是依据原有的模式,通过分析与探索,进行的完善和发展,以使其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复合型、应用型情报学人才。

41培养模式构建

通过对知识融合的情报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构建指导思想和可行性的分析,对构建培养模式原则的确立,作者应用本体论的思想,构建其培养模式。培养模式共分4个核心系统模块,即情报学课程教学体系系统、情报学知识资源平台、教学实践系统和创新能力培养系统,这4个系统各自承担着知识融合中相应的角色与功能,形成了一个情报学硕士研究生培养的有机整体(详见图4)。

42培养模式分析

从培养模式反映出,山西财经大学情报学硕士研究生培养以研究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需求为导向,以知识讲授为主线,以能力培养为重点,以开拓创新为突破,培养能够系统掌握情报学专业理论,了解本领域研究动态,具有较强的信息分析能力、组织协调能力的高层次、复合型、应用型人才。

421情报学课程教学体系系统分析

情报学硕士研究生课程教学体系是知识融合的情报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基础,具体是由基础理论知识、专业理论知识、分析方法与技能、专业方向知识四部分组成。其中基础知识包含有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专业外语、情报学理论研究、管理学方法论、中级宏观经济学等。专业理论知识为情报学学科前沿专题、信息服务专题、信息系统分析与数据库、信息检索、信息政策与法规、竞争情报与知识管理、管理与决策支持、智能技术、数据挖掘、信息资源整合、网络策划与安全技术等。分析方法与技能课程主要涉及信息分析与案例研究、信息计量学、网络信息资源统计分析、信息处理技术、市场分析与预测、数字图书馆的关键技术专题等。专业方向知识课程主要是根据研究生的研究方向设计的方向选修课程,主要有经济信息管理研究专题、网络资源开发与管理专题、竞争情报专题、电子商务与电子政务专题、知识管理与企业信息化等。

在课程安排方面,尽量打破课程之间的壁垒,根据不同课程设置,将部分课程讲授由团队完成。我校课程体系设计科学,加强专题讨论,加大研究生的选修课比例,引入学科前沿知识和相关知识的交叉,融合教师科研成果与实践基地丰富的资源,激发研究生的创新意识,发挥研究图4基于知识融合的情报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

生主体与教师主导作用,实现了“干中学”、“项目中学”的培养目标。

422情报学知识资源平台分析

情报学知识资源平台是情报学信息资源通过知识发现、知识加工、知识处理、知识传播,达到知识共享和知识创新环节的知识流程。情报学知识资源平台是将情报学相关知识进行融合,其核心是培养研究生具有自主学习、综合运用和知识创新能力。

情报学知识资源以资源平台系统为依托,建立各类知识元数据库。主要从3个方面展开:(1)建立情报学数字图书馆,可通过网站,方便快捷地检索获取知识和信息。(2)建立情报学教、学、研互动知识库,这个知识库包括课件、教案、教学参考资料、案例分析、试题、实验数据库,它还是一个教、学、研心得交流平台。(3)建立情报学动态知识库。它必须是一个动态系统,要不断收集新知识,使教师和研究生了解学科前沿的动态,能及时利用新理论和新方法开展学习与研究。

423教学实践系统分析

情报学硕士研究生教学实践紧跟信息化和网络化的发展,形式多样,适合现代教学实践的要求。教学实践系统包括案例教学、实践教学、现场观摩教学、基地教学、模拟教学、多媒体教学等,这些教学实践方法和手段有利于研究生知识的掌握和应用。

教学实践系统一方面构建了实践应用型的教学模式,专业教师能积极探索教学工作和实践指导相结合的模式,将科研成果应用于教学实践中,这样,不仅丰富了课程内容,还有效提高了研究生的学习兴趣,感染力强,效果好。另一方面,教师在授课中安排有实践的内容,并将先进的软件开发、系统仿真工具、定量分析软件及数字图书馆的关键技术等融入教学实践,研究生思想活跃,教与学相长,促进了学科的教学与科研。因此,教学实践系统模块有利于研究生早实践、多实践,强调了知识融合下的专业技能训练,使研究生在实践中得到自身能力的提高。

424创新能力培养系统分析

情报学硕士研究生教育注重培养高层次、复合型、应用型人才,而创新能力培养模块正是满足社会经济和科技创新的需求,注重创新与教学、实践相结合的环节,系统模块中有社会调研、参与项目、参加各类竞赛、撰写调查报告、发表专业论文、完成学位论文等内容。

创新能力培养系统模块主要要求研究生的创新活动是在专业教师与导师引导或指导下完成。教师在教学与实践过程中,注重培养研究生科学的研究方法和严谨的治学态度,激发研究生的兴趣,指导或引导他们开展社会调研、参与项目、撰写报告和等。研究生通过这些活动,学会了收集查阅资料文献,掌握了科学研究方法,能够综合运用知识和技能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研究生活跃的思维有利于拓展情报学专业教学的广度和深度,培养优秀的创新人才。因此,这种创新能力培养模块可以激发硕士研究生学习的自主性,可以激发创新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也可以使研究生尽快适应社会,在工作岗位上能开拓性地工作。

总的来讲,从知识融合的角度分析,情报学课程教学体系是使研究生掌握了专业理论知识和科学方法;教学实践系统是很好地满足了研究生理论知识的转化与方法技能的应用;创新能力培养系统是培养研究生能综合运用知识、方法与技能,创新性地将知识融合,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情报学知识资源平台系统是为上述3个系统提供资源支撑。

因此,基于知识融合的情报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体现了以研究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体现了教学团队的创造思维能力,是一种有机的、扁平的、能持续发展的培养模式,它能使师生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不断发展、自我完善,使知识融合在教与学的交互过程中得以积累和创新。

5措施与建议

基于知识融合的情报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将教学与实践、教学与科研、教学与资源有机结合,将校内教学资源与校外实践资源有机结合,实现了培养模式的立体化,但就目前培养模式的实施还与预期目标有一定的差距,还需不断的探索与实现。

51进一步构建动态化的课程教学体系

科学合理的情报学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应该是与学科发展、人才需求结合起来,在现有课程设置上,适当增加最新研究成果的课程和讲座,增加专题讨论,使研究生能及时了解本学科的最新知识和学术动态,自主学习,与教师互动交流,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

52逐步建立情报学硕士研究生部分专业理论课资源共享平台我国情报学硕士研究生教学资源丰富,如北京大学、武汉大学、南京大学、吉林大学、南开大学、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等,他们有著名教授与专家承担研究生的核心课程,逐步把这些作为精品课程,通过整合,实现资源共享。教育资源共享平台,不仅能增强了师资团队合力,保证了培养质量,而且能促进了情报学研究生教育的发展。

53实施情报学硕士研究生的质量控制

尽快建立情报学硕士研究生教育动态评估制度,通过对培养目标、培养方案及研究生的学习成绩、实践与科研能力、就业情况等进行动态评估,不断完善培养模式,提高研究生的综合素质,培养高层次、复合型应用型人才。

54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结构合理、专业素质高的师资队伍是培养模式实施的重要保障。积极为教师营造宽松的教学和科研氛围,采用引进与送出培养相结合的方法,逐步建立一支年龄结构、学历层次结构合理的教学科研团队,为情报学研究生提供充足的师资资源保障。

参考文献

[1]王知律,徐芳.我国情报学研究生教育的五个导向[J].图书情报研究,2008,(1):6-8.

[2]韩晓红,刘文云.我国情报学研究生教育竞争分析[J].情报科学,2011,(7):1031-1035.

[3]葛敬民.高校图书馆硕士点建设的认识与实践[J].图书情报工作,2008,(1):69-72.

[4]夏征农.辞海(普及版)[Z].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2554.

[5]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Z].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8934.

[6]田晶.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变革研究[D].北京:中国地质大学,2008:10.

[7]新英汉词典编辑组.新英汉词典[Z].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2.

[8]田晶.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变革研究[D].北京:中国地质大学,2008:15-16.

[9]祝培培.我国图书馆学情报学硕士研究生培养规划机制研究[D].淄博:山东理工大学,2008:20-25.

[10]孙全军,左.高校图书馆独立培养研究生的优势与挑战[J].情报杂志,2011,(11):247-248,237.

情报学研究篇8

摘 要: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从项目类型、地域分布、单位分布、立项主题等方面对十二五期间“图书情报文献学”学科国家社科基金年度项目的统计和分析,揭示我国图书情报学研究力量分布状况,探讨十二五期间图情学科的新趋势。

中图分类号:G25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3-1588(2014)01-0084-04

作者简介:栗霞(1968-),华中师范大学图书馆馆员;王美芳(1977-),华中师范大学图书馆馆员。

获得经费的多少往往是衡量一个研究人员研究水平和研究实力的最重要的指标。在我国,则可以是否获得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为衡量依据。因为,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是我国目前唯一的部级的哲学社会科学类的基金项目,代表着全国社会科学研究的最高水平。而该基金的立项课题,往往代表着某一学科研究的新动向、新趋势,对该学科的发展发挥着不可估量的推动作用。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进行量化分析,就可以较为准确地把握学科研究热点领域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笔者选择十二五期间国家社科基金年度项目为研究对象,通过对2011、2012、2013年立项项目的统计和分析,揭示十二五期间图情领域的新变化。

1 研究方法

关于数据来源,笔者依据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办公室网站所公开的图书馆、情报与文献学学科2011、2012、2013年年度项目立项情况(由于西部项目公布时没有注明学科类型,故此处数据不包括西部项目情况),以一级单位为统计对象,以Excel为统计分析工具。

查阅时间为2013年7月18日,以此为数据源,对项目的地域分布、主题内容等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立项项目的数量和类型分析

十二五期间,即已经公布的2011年、2012年、2013年来看,图书馆、情报与文献学学科立项数分别为96项、114项、130项(见表1),平均每年立项113.3项,比十一五期间的平均数60.4项,增加了近一倍。

从项目类型上看,十二五期间重点项目21项,所占比例为6.2%,比十一五期间的比例3.3%增加幅度较大,涉及内容有维护安全与发展战略的情报理论与体系研究、面向泛在信息社会的国家战略及图书馆对策研究、数字图书馆信息安全管理标准规范研究、档案学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等。一般项目立项数量为176项,所占比例为51.77%,比十一五期间的比例64.6%,下降了13个百分点;青年项目立项数量为143项,所占比例为42.06%,比十一五期间的比例32.3%,提高了近10个百分点。总体来看,与十一五相比,国家十二五期间在各类型项目比例上有所调整,重点项目略有增加,说明国家还是比较重视新时期图情领域所面临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一般项目比例持续下降,青年项目增幅甚快,说明国家高度重视后备队伍的建设和培养,采取了切实措施以更快促进青年学者的成长。特别是2012、2013申报指南均规定:“申报课题的平均资助额度为:重点项目25万元,一般项目和青年项目15万元。”青年项目和一般项目的经费相同,均为15万元,切实体现了国家对青年学者的倾斜政策。

至于自筹经费项目的消失,除了有学者认为的原因外,自筹经费由一定难度,国家社科基金资助面越来越广,申请立项机会相对增多;自筹项目不如其他三种类型的项目影响大。另外的原因亦不容忽视,很多高校在职称评定中不认可“没有经费”的项目有很大关系,如某某师范大学就在《某某师范大学关于申请高一级教师岗位的条件》中规定:“上述所有项目均指经费进入学校财务的科研项目。”该校在职称评审中对没有经费资助的项目一律不予认可。再有,不少高校对研究人员所获得的国家项目都有配套经费支出,你所获得的项目没有经费,自然也就无法配套了。这些都让研究者不再感兴趣申请自筹经费项目。

再有,有学者在论文中断定图情学科“未得到国家的足够重视”,依据理由是“图书情报学的立项数总是低于22个学科的平均立项水平,在22个学科中立项数的总排位始终处于12~13位。”此说颇有可商榷之处。立项的多少,自然与学科是否得到重视有关,但其实更加相关的是与该学科的研究力量总数有关,也与申报总数有关。就全国而言,图书情报学还是个小学科,立项数处于平均水平是正常的。

2.2 立项项目的省际分布(见表2)

注释:2011年军队(南京政治学院上海分院)所立3项,因地处上海,便归于上海;同理,2012年军队(南京政治学院)所立3项归于江苏;武警学院所立1项归于河北;2013年军队(第二军医大学)所立2项归于上海,国防科技大学所立1项归于湖南;2013年兵团(石河子大学)所立1项归于新疆。

表2反映出,十二五期间,31个省(市、区)皆获得了立项,但省际差异较大。

2.2.1 北京仍保持领先地位,但优势在不断缩小。三个时间段,北京皆排名第一,但这种领先优势有随时间的推移不断缩小的趋势。这种趋势表现在:其一,北京立项的比例在不断降低,三个时间段分别为:19.79%、17.54%、13.85%;其二,北京与后面省份的差距在不断缩小。十五期间,北京的立项数(49项)为二至五位省份(湖北19项、上海16项、湖南8项、天津8项)的总和(51项)几乎相当,而在十一五期间,北京的立项数(63项、57项)仅为二至三位(湖北35项、上海30项)的总和,十二五期间,排名二至三位的上海37项、江苏36项的总和63项超过了排名第一的北京的立项数57项。

2.2.2 第二层次(二至五位)难分伯仲,广东和江苏跻身第二方阵。十五期间,江苏仅为第六位,广东更是只排在第八位。而在十一五期间,江苏升至第四,广东升至第五。十二五期间,江苏更是超越老牌强省――湖北,名列三甲。广东虽仍位列第五,但与排名第四位的湖北差距只有4项。其他研究者对十一五期间的统计与此类似,“北京地区一枝独秀,湖北、上海、江苏、广东地区立项差距在缩小,显示这四个地区研究实力逐渐平衡。”十二五期间的立项数愈加证明了这一点,上海、江苏差距只有一项,湖北、广东之间的差距也只有4项目。

2.2.3 区域分布差距有所缩小,但仍较为明显。大陆31个省(市、区)皆获得了立项,这与十一五开端2006年云南、青海还没有获得,有了较大改变。但值得注意的是,这里有国家指导思想的转变,有照顾的成分在内。而且各省之间的差距还是相当之大的。立项最多的前5个省份(北京、上海、江苏、湖北、广东)170项占有全国立项数量的正好一半,与其他26个省份的立项数相同,但就北京市的立项数量(57)就比排名后16个省份的立项总和(56)还要多一项。

2.3 承担国家社科基金年度项目的机构(见表3)

由表3可知,承担项目最多的8个机构共承担项目76项,占项目总数340项的22.35%,接近四分之一,其中承担项目最多的是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武汉大学和南京大学。值得指出的是,中山大学由十一五期间的第7位跃升为第四位,传统强校北京大学退居第六位,说明其他学校在奋力追赶,国家图书馆一跃而为第六位,反映了在行使公共服务职能的同时,近年来特别重视科研工作,2013年更是获得了9项重点项目中的2项,表现颇为引人注目。原来分列第三位和第七位的中国人民大学和北京师范大学未能位列前八名,而黑龙江大学从原来的籍籍无名到此次的金榜题名,显示了新生力量的崛起。

2.4 预期成果类型

从项目的成果形式看,目前,申报人选择了4种类型:研究报告、专著、专题论文集、电脑软件,工具书不再作为成果类型,这是因为申报指南中明确指出,“不支持以工具书为目的的研究”。作为提供对策研究的研究报告居第一位,有218项,占总数的64.12%,这反映了社会科学研究的智库性质,专著的比例减少,原因可能有三:一则说明专著的系统性较强,需要深厚的学术实力;二则可能是专著多系个人独力撰写,而现在非常强调科研团队的协同作战;再者,专著需要的周期较长,不利于快出成果。

2.5 项目研究周期按照国家社科基金的规定,“项目一般以二至三年为宜”,十二五期间立项项目预计的研究周期统计(见表4)。

注释:“项目数”栏括号外是2011、2012、2013年的总计,括号内三个数依次是2011年的项目数、2012年的项目数;2013年的项目数;“百分比”栏括号外是2011、2012、2013年三年之和的百分比数值,括号内三个数依次是2011年的百分比数值、2012年的百分比数值、2013年的百分比数值。

项目研究周期的计算应该以项目正式之日算起,与研究者预期完成项目的时间相比,立项项目的研究周期多集中在2.5~3年,与刘文云等的统计1994年到2006年间预期1.5年以内的占42%相比[3],预期1年、1.5年的项目2011、2012再无出现,2013年也只有区区7项,2012年预期2年完成的没有,而在上述刘文云等的研究中,3.5年之上的只有1%,而十二五期间预期3.5年以上的占到了11.48%,增加了10个百分点,反映了人们的研究态度更为慎重,同时也是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办公室加强了对项目的管理、监督有关。表明了管理越来越规范。

2.6 立项项目的研究内容分析(见表5)

2.6.1 研究内容的范围。十二五期间立项项目的研究内容依然延续了过去范围广泛的特点,既包括基础理论研究课题,如“类序研究”、图书馆资源组织语义化理论及方法研究,也涵盖了对策咨询性较强的应用性研究课题,如基于我国文化发展新战略的公共图书馆政策建设研究、面向泛在信息社会的国家战略及图书馆对策研究等,体现了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的包容性,图书馆学、情报学、文献学等各个分支学科,涉及基础学科理论、现代信息技术、历史发展、专业教育等不同的方面。

2.6.2 研究内容的频度。在立项的340项课题中,“信息服务与用户研究”类46项,位居第一位,是学界关注的首要热点,其他20项以上的课题类型有:图书情报档案事业24项、信息资源建设与管理23项、知识管理29项,信息技术研究32项,理论研究与学科调查27项,法规政策与标准研究24项,信息检索26项,上述内容可以说都是本领域最为重要的研究主题,也代表了学科前沿,是为本学科的核心领域。知识管理、信息检索都是本学科新的学术增长点。

2.6.3 重视社会服务研究。特别注重国家的重大发展战略,立项的重点项目此类倾向就更为明显,如“维护安全与发展战略的情报理论与体系研究”、“基于信息共享的网络舆情信息工作机制建构与服务内容研究”、“图书馆面向残疾人的服务模式与规范研究”。

2.6.4 注重信息技术的应用研究。近年来,由于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本领域所依托的机构图书馆、情报所、档案馆等都是信息技术大有用武之地的场所,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等的应用已经成为图书情报工作的重要技术基础。这方面的研究皆为研究者所重视。

2.6.5 进一步面对图情领域新问题的研究与解决。国家社科基金强调面对新问题,要跟进研究,提出有价值的可操作性方案。比如公共图书馆(含档案馆)的发展与变革是当前亟待研究的新问题,2012年就有立项,分别为:我国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政策与保障研究、网络环境下图书馆的生存环境与功能定位的变革研究、我国公共图书馆社会形象的定位研究。2013年又有立项,分别为:公共图书馆为阅读障碍人群服务的理论、方法与对策研究、公共图书馆开展全民阅读活动与建设学习型社会研究、中外公共档案馆发展路径比较及对策研究。

3 结语

国家社科基金年度项目是当前我国研究者获取纵向项目的最重要来源,在支持学术研究方面发挥着主导作用。从以上分析来看,十二五期间,图书馆学、情报学、文献学资助项目的数量呈现大幅度增长趋势,在区域分布方面,虽然北京等五大地区仍处领先地位,但领先的优势有逐步缩小之势,进一步走向平衡,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均有立项,也体现了国家的导向作用。从学校分布来看,亦有此趋势。研究领域也是兼顾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应用。从立项周期来看,研究者的研究态度更为严肃,也更加慎重。

参考文献:

[1][2][3][4]张晓阳,曹曼.我国“十一五”期间图书情报学研究力量分布―― 基于国家社科基金资助项目分析[J]. 图书情报研究, 2011(3):41-45.

[5] 刘文云,耿庆军,李勇.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图书馆・ 情报文献学”立项分析研究现状[J].中国图书馆学报, 2007(4):82-87.

上一篇:初中物理的主要知识范文 下一篇:幼儿园科研计划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