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地安全管理经验范文

时间:2024-01-11 17:28:51

工地安全管理经验

工地安全管理经验篇1

一、切实提高对兽医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兽医实验室生物安全,特别是高致病性动物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事关重大动物疫病防控,事关实验室工作人员和公众健康,事关公共卫生安全。《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颁布以来,各级兽医行政管理部门按照《条例》和有关规章和技术规范的要求,采取措施,加强管理,兽医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水平有了一定提高,但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如生物安全管理制度不完善、生物安全管理措施执行不严、实验室工作人员安全防范知识缺乏,甚至存在违法保存高致病性动物病原微生物菌(毒)种和未经批准擅自开展高致病性动物病原微生物实验活动的现象。同时,有些地方兽医主管部门实验室生物安全监管措施不到位,执法监督不严,对违法行为查处力度不够。当前,我省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形势依然严峻,各级兽医主管部门一定要站在全局的高度,高度重视兽医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强化安全意识,完善管理措施,落实监管责任,严防实验室生物安全事故的发生,切实维护公共卫生安全。

二、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加强兽医实验室生物安全监管工作

兽医实验室生物安全监管是《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和《重大动物疫情应急条例》赋予兽医主管部门的一项重要职责。各地要采取有力措施,加大工作力度,进一步做好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确保实验室生物安全。

一是依法把好实验活动审批关。要严格执行高致病性动物病原微生物实验活动审批制度,未取得三级、四级生物安全实验室资格或者虽取得三级、四级生物安全实验室资格未经批准的兽医实验室,不得从事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实验活动。对从事我国尚未发现或者已经宣布消灭的动物病原微生物有关实验活动的,或者从事高致病性禽流感、口蹄疫、小反刍兽疫病原分离和鉴定、活病毒培养、感染材料核酸提取、动物接种试验有关实验活动的,必须经省局初审后,报农业部审批。

二是切实加强菌(毒)种安全监管。要严格执行指定保藏制度。除中国兽医药品监察所和农业部批准的国家兽医参考实验室,其他任何实验室、单位和个人,不得保存高致病性动物病原微生物菌(毒)种和样本。违法保存菌(毒)种和样本的,兽医主管部门要监督其就地销毁,或者立即送农业部指定的保藏机构保存。要加强菌(毒)种使用管理,实行菌(毒)种统一供应制度。保藏机构凭省级以上兽医主管部门的批准文件,向实验室提供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菌(毒)种和样本。实验活动结束后,实验室要及时将菌(毒)种和样本就地销毁或者送交保藏机构保管,并建立销毁或移交记录。

三是加强对动物病料采集管理。要认真贯彻落实《重大动物疫情应急条例》,切实加强动物病料管理,防止采集和使用病料不当造成病原微生物的传播。除动物防疫监督机构外,其他任何单位和个人未经农业部或者省局批准,不得擅自采集、运输、保存病料;不得转让、赠送已初步认定为重大动物疫病或者已确诊为重大动物疫病的病料;不得将病料样本寄往国外或者携带出境。

四是做好全国兽医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填报工作。“全国兽医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是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对各级各类动物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的设施设备、生物安全水平、实验室管理状况以及保存利用动物病原微生物菌(毒)种等情况进行收集、统计、分析的系统,通过该系统逐步建立全国兽医实验室信息数据库,是兽医实验室管理的一项基础工作。各地要高度重视,按照《全国兽医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填报说明》的要求,明确专人,负责本行政区域内从事动物疫病检测、研究、教学、菌(毒)种保藏以及兽用生物制品生产企业等单位的兽医实验室基本情况的网上填报。

五是加强兽医实验室生物安全的宣传和培训。各地要采取多种形式宣传兽医实验室生物安全知识,每年至少举办一期兽医实验室生物安全培训班,对兽医实验室或者实验室的设立单位进行培训;兽医实验室或者实验室的设立单位应当每年定期对工作人员进行培训,保证其掌握实验室技术规范、操作规程、生物安全防护知识和实际操作技能,并进行考核。工作人员经考核合格的,方可上岗。

六是做好新建、改建或者扩建一级、二级兽医实验室备案工作。新建、改建或者扩建一级、二级兽医实验室的单位应当及时向所在地省辖市兽医主管部门备案,省辖市兽医主管部门应于每年12月份将备案情况汇总后报省局。

三、加强领导,明确责任,确保兽医实验室生物安全工作落到实处

兽医实验室生物安全监管责任重大、任务艰巨。按照《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和《重大动物疫情应急条例》的要求,县级以上兽医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兽医实验室生物安全监管工作,实验室的设立单位负责实验室的生物安全管理,实验室负责人为实验室生物安全的第一责任人。各级兽医主管部门一定要增强责任感、紧迫感和使命感,认真履行职责,加强组织领导、明确专门机构、专门人员,负责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工作,采取有力措施,加强安全监管,确保兽医实验室不跑毒、不泄毒、不散毒,确保实验室生物安全,确保实验室工作人员和广大人民群众身体健康。

工地安全管理经验篇2

关键词:安全管理制度;对策;创新;重要性

1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分析

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和改革,正进入一个“深水化”阶段,各方面都面临新的发展目标和新局面,人才培养方式也已然不同于之前,而提高高校的教学水平和科研水平,对于培养更多的复合型人才有重要意义,而更好的人才培养模式则反过来促进实验室的发展,而这一切的发展源头和基础则是实验室的安全管理,只有做好实验室的安全管理工作,那么教育工作和科研探究才能够顺利展开和进行,因此高校必须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保障实验室财产、设备以及实验操作等各方面的安全,这既是维护国家和人民利益的需要,也是维护自身职业健康和安全的需要。

2实验室安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依托塔里木大学建设的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塔里木盆地生物资源保护利用重点实验室——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成立于2004年6月,位于塔里木盆地腹地新疆阿拉尔市。实验室以“环塔里木生物多样性”为主要研究对象,重点围绕“南疆特色果树种质资源与遗传育种、特殊微生物及其基因资源开发利用、荒漠植物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环境重建、天然产物分子结构与功能”四个研究方向进行应用基础科学研究。在功能重组和合理架构的过程中,形成了果树种质资源研究室、果树遗传育种研究室、应用微生物研究室、生物多样性研究室、天然产物研究室、分子生物学研究室、分析测试室、植物组织培养与种苗繁育基地、化学工程与发酵中试基地的“七室两基地”的研究单元。目前,重点实验室基础设施完善,仪器设备先进实用,面积达6000m2,截止2016年,实验涉及的精密仪器和大型仪器等设备总数达千余台(件),总值达2000多万元,实验室固定的研究人员有53人,承担各级课题90余项,科研经费1100万元。实验室学术交流频繁,邀请了中国科学院张新时院士、工程院邓秀新院士等46位国内外著名学者前来讲学、交流,营造了良好的学术氛围,推动了实验室的研究工作。经过这些年的发展,实验室已成为塔里木盆地生物资源保护利用应用基础研究的基地、南疆地区聚集和培养科技创新人才的摇篮。随着我校这几年在各个方面取得了不错的发展和进步,学校实验室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局面,无论是在实验室的数量规模上,还是在实验室的使用频率上,都达到了新的高度,但随之而来的也是一系列的安全管理问题和隐患,使得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变得越发困难。

2.1实验室安全制度不完善

当下,学校在实验室建设中,制度管理并没有达到完善的水平,安全责任也不能具体落实到位,这就容易出现安全管理的漏洞,出现问题和漏洞也没能做到责任到个人,长此以往,恶性循环,对于实验室安全制度的建设以及安全实验室的具体安全管理都是不利的。而哪怕是存在的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但是也存在着过于宽泛、没有具体化,不能够针对性的规避实验室安全潜在威胁等方面的问题,具体来说,在管理不同类别、属性的实验室上,实验室的统一化管理制度却不能够使得各项安全管理工作落实到位。

2.2安全管理的意识欠缺、淡薄

当下,我国的大多高等院校对于教学和科研方面的改革和创新重热度之高可见一斑,但作为科研的主要场所和平台,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的重要程度,却还处于十分低的水平,具体的问题有:在管理方面存在着制度流产于形式,虽然无论是会议强调,安全管理工作培训还是定期的制度检查,在形式上都可以算得上是应有尽有,但是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宣传教育、安全培训中涉及到的安全知识却没有真真正正的应用起来,仍然存在着安全管理工作不到位,安全防患意识严重缺乏的现象,这些现象的存在使得实验室制定的规章制度形同虚设,没有一点真正的效力;更为严重的是,由于大家对于实验室制定的制度的认识不够到位,重视程度不够,同时也使得对于实验室的安全操作、如何预防潜在危险以及发生危险时候如何自救等相关的知识更为的缺乏。

2.3实验室安全管理资金有限

没有足够的资金投入到实验室的安全管理工作中去,那么再好的安全管理方式和制度都是空口说白话。但是就目前我国高校实验室的建设来说,基本呈现出资金投入分配重教学科研,轻安防两极分化的现象。具体来说,在实验室的建设投入方面,大部分的资金都用来搭建试验平台、购买实验仪器等工作上,而对于设备的维护、安全管理及检查却是十分的欠缺,而由此产生的安全事故在我国的诸多高校可谓是时有发生、屡见不鲜。以我校为例,2014—2015学年,我校的仪器设备运行维护费用,除去实验设备的维护费用后,投入到实验室安全管理上的资金十分有限,可以说是杯水车薪。

2.4实验室安全管理专业人才缺乏

对实验室管理而言,事务众多、工作量较大,要求管理人员需要有过硬的专业技术和高度的责任心。建设专业性高、素养高的管理队伍十分重要。但实际上,学校缺少相关的办学经验和先进的管理水平,缺少有效的人才激励机制。目前实验室里有部分员工还是临时编外人员,工资待遇极低,晋升渺茫。在实验室的日常管理中缺少必要的责任心,缺少专业技术和学历,难以及时、科学的管理实验室。

2.5实验室安全保密工作不到位

而在互联网信息时代的今天,实验室势必走向了互联网+的时代,虽然计算机和网络给实验室安全管理带来许多的便捷,但也带来一系列的负面影响,比如,计算机病毒、设备系统存在的设计缺陷等等,这些问题都严重影响实验产生的资料和数据的各项安全管理以及保密工作的有效展开进行。

3实验室安全管理对策新措施

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具有综合性、复杂性等特点,不能够有一丝疏忽,其安全管理和保障需要所有实验人员及相关管理人员一同做好各项工作。结合当下我校在实验室管理工作特点和现状,探索实验室安全管理的新对策和创新发展模式,对于保证学校各方面的教学与科研工作的有条不紊的开展,其意义不言而喻。

3.1提升实验室安全体系建设

水、电、火、气等都是实验室中经常涉及的实验条件,由此可以看出实验室安全管理是十分复杂的过程,除此之外,还有许多复杂的实验仪器设和化学药品的操作管理,因此加强实验室的安全管理工作,需要从各个方面综合着手。结合国家和地方的相关安全和环境的法律法规,再根据我校实验室管理的实际情况,我校相继制定了《实验室消防安全管理制度》、《实验室安全制度》等多项管理制度,在实验室的安全管理工作上,通过做到落实管理个人责任,做到管理的制度化和统一化,只有这样,那么我们才能够有效地规避实验室安全管理的潜在危险。3.2侧重安管宣传,强化我院实验室安全管理调查现实,大多实验室安全管理人员管理的疏忽是造成实验室安全事故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加强安全意识的宣传和培训是十分有必要的。只有在安全管理教育、安全文化氛围等方面做足了工作,那么要想使大家形成实验室安全管理公共意识也就不在话下了。

3.3从经费投入上提升实验室安全建设力度

按照相关的实验室建设标准,我们将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对我校存在一定安全隐患的实验室进行标准化改造。如根据不同类型的实验室仪器设备,配备合适类型的灭火器,并定期检查更换失效、过期设备;实验室的总电闸和各个分电闸均要安装漏电保护装置等。3.4优化实验室安全管理人才队伍构建实验室安管工作的质量,最终还是需要回归到“人”这个基本的出发点,专业性是优化管理的重要保障,当下优化我校实验室安全管理,主要的内容就是加大在负责日常管理的教育技术中心上面。由于实验室种类多,设备数量大,工作量巨大,只靠实验实训中心的几位专职管理员根本无法完成。因此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聘请相关的实验老师为兼职实验室主任,用他们专业的技术帮助实验室管理人员进行实验室的日常管理和维护。为了提高实验室的相关管理水平,学校鼓励相关人员积极去参加各类讲座、研讨会、培训班,努力提升自我。同时给符合条件的老师提供丰富的晋升空间和优越的薪资待遇。

3.5提高实验室安管级别

实验室安管级别,决定了教育与科研的质量。作为实验室里接触实验资料和数据的第一人的工作人员,需从法制观念上出发认识到自己在实验室工作过程中进行工作内容保密的重要性,同时也必须从制度上落实实验室安全保密工作的重要性,制定相关的规章制度。最后还必须做好计算机和网络管理保密工作,建立多层病毒防护体系、进行有戏身份登录验证、加密数据库与存贮、系统访问权限分级设置、备份重要数据、定期升级相关实验设备系统补丁等。

4结语

教学科研力量是高校发展的重要原动力,而实验室的发展是决定教学与科研的重要因素。因此,我们必须从思想和行动上加以重视,探索适应新时展需求的实验室安全管理手段,然后才能够更好地为该院校的教学与科研、实验室安全管理及发展等更好的贡献力量和光热。虽然过去几年也在实验室发展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但鉴于实验室管理工作的重要性,我们每个人都必须继续努力做好实验室的安全管理工作,为“平安和谐校园”的建设做出一份贡献。

作者:布合力其汗·白克力 单位:塔里木大学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塔里木盆地生物资源保护利用重点实验室

参考文献:

[1]许春英,阳会兵,黄拥军,等.独立学院实验室建设与管理的改革思路[J].当代教育论坛,2008(10):115-116.

[2]蔡杭锋,丁建波.独立学院实验室安全管理的探讨与实践[J].新西部,2008(18):198.

[3]俞政,沈伟荣.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问题分析与对策探讨[J].学术论坛,2011(7):54-55.

[4]李廷友,郑典元,郑霞,等.新时期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探析[J].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4):85-86.

工地安全管理经验篇3

第一条为加强工业压力管道安全管理,有效预防事故发生,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根据国务院《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确需保留的行政审批项目设定行政许可的决定》、《*省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和国家有关规定,结合我省实际,制订本规定。

第二条本规定所称工业压力管道是指在《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规范的压力管道范围内,企业、事业单位内部用于输送工艺介质的工艺管道及辅助管道和安全保护装置与附属设施,不包括压力管道中的燃气、热力等公用管道和长输管道。

第三条工业压力管道的安全监察工作由各级质量技术监督部门负责。

工业压力管道的设计、制造、安装、使用、检验活动涉及的各级人民政府主管部门应当负责相关的安全管理工作。

第二章使用安全要求

第四条工业压力管道使用单位是安全生产责任主体,应当对本单位的压力管道的使用安全全面负责,并严格履行以下职责:

(一)贯彻执行本规定和有关压力管道安全的法律、法规、国家安全技术规范和国家现行标准,建立健全压力管道安全责任制和管理体系,在管理层设有专门人员负责压力管道安全管理工作。安排具备相应资格的人员从事压力管道的安全管理、操作和维修工作。

(二)建立健全各项安全管理制度和生产操作规程,对压力管道的安全管理内容作出明确规定并有效实施。

(三)建立压力管道技术档案和压力管道标识管理办法,使用的压力管道必须符合国家的有关规定。

(四)新建、改建、扩建工业压力管道及其安全设施时,应当坚持安全生产“*”原则,应当选用依法取得压力管道设计许可证和压力管道安装许可证的单位负责设计和施工;选用的工业压力管道元件为依法取得国务院特种设备安全监督管理部门许可的单位制造的合格产品。新建、改建、扩建的工业压力管道不符合国家有关规定时,应当拒绝验收。

(五)工业压力管道安全管理人员和操作人员能够严格遵守有关安全法律、法规、技术规程、标准和企业的安全生产制度。

(六)输送可燃、易爆或者有毒、有腐蚀性介质的工业压力管道的使用单位应当建立事故预防方案(包括应急措施和救援方案),建立抢险队伍,并且定期演练。

(七)到企业所在地的县级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办理使用登记。

(八)制订工业压力管道定期检验计划,按时向国务院特种设备安全监督管理部门核准的检验检测机构(以下简称检验检测机构)申请定期检验;并根据要求适时安排在线检验,做好日常安全检查和维修保养。

(九)对事故隐患及时采取措施进行排查整治,重大事故隐患评估报告书和治理方案应当以书面形式报告当地县(市、区)人民政府及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和质量技术监督部门。

(十)按照国家规定及时如实报告工业压力管道事故,保护事故现场,并协助做好事故调查和善后处理工作,认真总结经验教训,防止事故的发生。

第五条新建、扩建、改建工业压力管道应当由建设单位和施工单位向县级特种设备安全监督管理部门书面告知,并向检验检测机构申请进行监督检验。未经监督检验或者监督检验不合格,不得交付使用。

对工业压力管道进行重大改造时,其技术和管理要求应与新建工业压力管道的要求一致。

第六条工业压力管道使用单位的管理制度应当对下列事项作出明确规定,并落实到具体岗位和人员:

(一)在用工业压力管道需要进行一般检修时,其检修方案由使用单位技术负责人和安全责任人批准。(二)在用工业压力管道需要进行改造时,向县级质量技术监督管理部门进行书面告知,并报经检验检测机构监督检验合格。

(三)按期申请定期检验,并且保证安全状况等级达到符合工业压力管道安全使用要求。

第七条从事工业压力管道安全管理、操作、维修、焊接等作业的人员(以下简称特种设备作业人员)应当按照《国务院对确需保留的行政审批项目设定行政许可的决定》和国家质检总局《特种设备作业人员监督管理办法》,依法取得《特种设备作业人员证》,经特种设备安全监督管理部门考核合格,取得特种设备作业人员资格证书。

第三章安全监督管理

第八条工业压力管道设计单位应对所设计的工业压力管道安全技术性能负责。

工业压力管道元件制造单位应对其制造的工业压力管道元件产品安全质量负责。

工业压力管道安装单位应对其所安装的工业压力管道工程安全质量负责。

工业压力管道的设计单位、元件制造单位和安装单位应当依据国务院《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国务院对确需保留的行政审批项目设定行政许可的决定》和《*省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的规定,依法取得压力管道设计许可证、压力管道安装许可证和压力管道元件制造许可证,方可在批准范围内从事工业压力管道的设计、制造、安装活动。

第九条从事工业压力管道检验的检验检测机构应当依法取得国务院特种设备安全监督管理部门许可的检验检测资格。

第十条按照“属地管理”和“谁主管谁负责”、“谁发证谁负责”的原则,严格落实安全生产政府监管责任制,对每一个工业压力管道使用单位都要明确企业主体责任人和政府监管责任人。

第十一条政府有关部门依照法定程序、条件和要求,负责工业压力管道设计、元件制造、安装与改造施工和检验检测的行政许可工作。按照权责一致原则,负责许可发证的部门同时对安全生产监管负责。

第十二条政府有关部门应当按照本规定和国家有关工业压力管道的相关法规、规范,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原则,对工业压力管道的设计、制造、安装、使用、检验、修理改造单位定期进行安全检查,并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确定预防性安全检查的重点和方式,对工业压力管道安全检查中发现的安全隐患要及时下达整改指令,督促抓好整改。

发现已经取得许可的单位和个人不再符合许可条件,要依法令其停产整顿,经过整顿仍达不到安全条件的,依法撤销许可。

第十三条负责接受工业压力管道安装告知的特种设备安全监督管理等部门,应当及时安排开展现场安全监察。

第十四条有关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对涉及工业压力管道的建设工程进行“*”审查和安全生产许可证审查时,应当查验相关工业压力管道设计、安装单位的资质和压力管道使用登记、监督检验、定期检验的情况是否符合规定。

第十五条从事压力管道检验检测的单位应当依据《特种设备检验检测机构核准规则》,取得国务院质量技术监督部门核准的检验检测资格,并对其检验检测结果的正确性负责。

工地安全管理经验篇4

关键词:安全管理;建筑施工;安全措施

Abstract: to strengthen the integrated management and education of construction personnel security, accelerate the establishment of security mechanisms, and continuously updated construction safety production standards, improve construction safety to ensure the security systems, building construction safety management system that really forms construction safety management in all members, all the process and different angles, in order to achieve the safe, effective and best effect construction.

Key words: Security Management; building construction; safety measures

安全,对于万物生灵来说,是一种存续的保障;对于人类社会来说,是一种进步的体现;对于各类企业来说,是一种实力的反映。它体现着人文思想,科学技术和管理水平,是一个永恒的、不懈探究的命题。建筑施工企业更是要求尽善尽美。

1安全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1对施工安全的片面认识在许多建筑企业中,特别是部分中小企业,对施工安全认识不完整,不科学。片面认为建筑产品的最低使用年限一般都在50年以上,工程质量的好坏是起决定性的,而施工安全只是一种现场的、短期的、事中发生的,只要项目工程竣工,安全问题就自然消失了。

1.2轻视施工安全的错误认识认为抓安全工作主要是企业安全部门和政府职能部门的事;提高了安全标准,必然要加大工程造价;提高经济效益及社会名誉的唯一途径,就是提高产品质量等错误认识。

1.3重视书面规定,轻视现场管理许多施工企业领导和工程技术人员认为:施工安全的各项措施、承诺,均符合招投标程序与甲方要求就行了,而对现场施工中的安全问题,只要应付一下,不出事就行了。

1.4重视前线工地,轻视后方保障错误的认为后方科室人员,是占编制不创造财富的,他们到下面检查、监督总是在挑毛病。安全隐患的整改是被动的应付,错误的认为整改会延误工期,耽误进度。

1.5重视资历经验,轻视计算数据一些施工人员认为现场应用与操作的载重机械、计量设备、带电导线等,都应以资历高、经验足为导向,而计算数据只是复杂繁琐的数字,不能作为实做的依据。

2全面增强施工人员的安全意识

要牢固树立安全生产第一的方针,以专业安全知识为内容,用行政奖励、法律、法规为手段,全面增强施工人员的安全意识,不断提高施工人员的自我安全防范能力,明确自己安全生产责、权、利的关系,以达到施工安全效益最佳的目的。具体做法:

一是加强专业安全知识、技术的日常教育与培训,用安全典型事例和事故教训进行教育,对照法律、法规认真地进行分析、讨论。

二是坚持1天1条,将安全法律、法规逐件公示在安教宣

传栏中。

三是积极组织各类管理人员,参加好的安全讲座和参观受表彰表扬的项目工程。

四是通过重视人员的管理,机制的建立,系统的完善,营造出施工企业的安全文化。

3明确工程项目的安全生产责任人

施工企业在工程项目订立合同之后,安全管理工作应与其它工作同步开展,同步进行。要依法明确工程项目的安全生产责任人,并明确安全控制由项目经理全面负责。要制定安全管理工作的要点,明确施工安全的承诺与目标。要编制工程项目安全计划,建立安全生产责任制,完善安全保证体系。

4抓好施工前与施工中的安全管理

工程施工安全产生于生产过程中,必须要“以预防为主”,做好施工前的准备和施工过程中的监督与管理。

4.1做好施工前的准备工作工程施工安全的准备工作,要循序渐进,分步骤、分阶段地进行。首先是做好施工前的调查研究。针对现场的地形、地物、地貌进行勘查、记录,及时发现可能造成安全隐患的因素。并依据实地记录、设计文件做好安全技术措施的编制,以及现场安全警示的工作。其次在施工生产准备阶段,施工企业的管理层,要根据施工项目的特点及容易发生事故的处所,开展好安全生产的宣教,实施安全技术培训与考核,并做好安全技术交底工作。

4.2狠抓施工生产安全计划的落实工程项目部要建立安全生产责任制,把安全责任目标分解到岗,落实到人。并针对不同的建设项目和施工条件,合理地组织人力、财力、物力,确保施工生产中的安全。具体要求:

(1)要遵循“按图施工”的原则,充分了解、掌握设计文件的要求及安全技术措施的内容。

(2)开展好事前班组安全教育,施工前的安全防护检查,并要树立“下一道工序开展前,安全防护已完善”的思想。

(3)做好各项安全防护及应力支撑系统的验收工作,如井支架、脚手架、各类支撑等。

(4)卸料平台等经常性活荷载受力的部位,要按照安全计算的模式进行搭建。

(5)掌握全程施工动态,及时发现、纠正违规操作和违纪行为。

4.3确保材料供应的质量

材料部门对于各种原材料,应建立健全进场前检验验收和取样送检制度。为此,要求材料员、工程技术人员,都要加强技术业务的学习,掌握好常用材料的质量标准和性能,熟悉材料在保管和运输的规定,做到分门别类的保管和堆放。凡属不合格的材料不准运到工地,以确保材料不会造成施工安全问题。

4.4电力、机具、设备的维护和保养

首先规定它们的操作者,必须经过岗前培训,并持有政府有关职能部门颁发的上岗证。其次,要严格执行操作规程和遵守作业制度、纪律。同时要建立健全管理制度与管理档案,实现管理工作标准化、制度化。

5发现安全隐患及时制定整改措施。施工企业管理者,要善于总结以往的安全教训,找出“通病”、“顽疾”,并制定出相应的整改措施。在日常施工中,发现安全隐患时,要当场剖析原因,即时指正,限期整改。对预防措施和纠正的实施过程和实施效果,应跟踪验证,保存验证记录。同时要建立健全奖罚制度,以经济辅助手段,促进施工安全生产。

6开展施工安全管理事后总结工作。要将施工安全的事后总结工作,纳入系统行业化、法制化,方能使建筑企业全体人员,认真回顾项目工程管理中安全管理的成效及弊病,提高安全素质,增强安全理念,持之以恒地确保建筑施工的安全。具体做法:

第一是制定施工安全管理总结标准化格式,并纳入到建设工程竣工验收条件中去。

第二是建立健全施工安全管理总结档案,以便规范和指导项目工程管理人员的日常施工安全管理工作。

第三是建立施工安全管理总结内容的警示及监督体制,以确保施工安全管理体系在项目工程建设中的顺利开展。

第四是实行施工安全管理总结的宣讲及测评公示制度,促使好的施工安全管理经验得到应用推广,并认真地吸取施工安全管理中的问题及经验教训。

参考文献:

[1]孔宪海.国际工程担保制度研究借鉴[J].建筑经济,2000(6).

[2]陈玉珍.施工企业加强合同管理的思考[J].建筑经济,2007(8).

[3]褚芪伟.工程项目目标成本管理与财务风险控制[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8(7).

作者简介:习军 (1959年生人)男内蒙古牙克石市人 毕业于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建设职工大学 大连民安工程建设监理有限公司 监理工程师

工地安全管理经验篇5

关键词:管理;电气设备;预试

目前企业从事生产工作的物质基础是设备,而作为电力企业来讲,其固定资产的主要组成部分是电气设备。正因如此,作为电力企业,其主要的管理方面是电气设备管理。现代电气设备管理是对“设备一生”进行管理,包括主要生产设备从设计―制造―安装―调试―使用―维修―改造―技术反馈到更新―报废的整个过程进行全面的管理。经济管理设备的投资、维修费、折旧、更新改造资金等,并且进行合理选型,择优购置[1]。

电气预防性试验是对设备进行的试验、检查或监测(包括取油样进行的试验),目的是为了能够发现运行中设备的隐患,避免设备损坏和事故发生;是确保电气设备安全运行的有效手段之一。

1、电气设备管理必须讲究经济效益

电力企业管理的一个重要内容是电气设备管理,它的任何活动都要为贯彻企业的经营方针服务,所以,在为生产服务的基础上, 电气设备管理工作需进一步发展为贯彻企业经营方针服务。设备管理为执行企业经营方针提供经济效益和物质技术保证,而作为设备管理与企业经营方针的关系是利用企业经营方针来制定设备管理的方向、主要内容及其技术成果。

全过程管理就是为了能求得设备一生的最佳效益,必须采用系统论的观点,冲破局限在维修的狭隘范围的传统设备管理,把设备的整个寿命周期(一生)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综合管理, 这是现代化设备物质运动发展规律的客观要求。也只有电气设备管理对设备实行全过程管理,才能更好的考虑经济效益[2]。

对设备实行全过程管理主要有以下两个目的:一是进行信息反馈,这主要是通过加强设备制造单位与使用单位之间的横向联系来实现的,从而避免设备前半生管理与后半生管理的脱节。二是明确分工协作关系,共同管好设备,这主要是通过加强设备使用单位内部各部门之间的联系―协调―配合来实现的,从而避免设备后半生内部各环节之间脱节。

追求设备寿命周期费用最经济、综合效率最高上,这也体现了电气设备管理要讲究经济效益这一点。设备一生的总费用是设备的寿命周期费用。它是对应设备物质运动全过程的一个经济指标,而不能简单地仅考虑其中一阶段(例如采购、制造或维修)的经济性,必须要求在设备经营决策的方案论证中,最优化设备的寿命周期费用。

还有, 有效地解决使用现代化设备所带来的一系列新问题的科学方法是对设备实行全过程管理,是避免设备积压和浪费的主要方法,从整体上确保和提高设备安全性和经济性,做到安全以及环保,这是改革企业设备管理制度的重要方向。

2、预试的地位和作用

电力设备运行管理的重要工作是预试,同时预试也是实现电力设备提高经济效益的基础。

2.1、电力设备安全运行的保证是预试

电力设备安全性以及继电保护可靠性问题是电力设备安全运行的首要问题。这是对于新建的电力设备,不只是对已投入运行的电力设备而言, 预试也是十分必要的,不管虽然交付使用时是否已进行过交接验收试验。

对于使用多年的电力设备设备, 通过预试提供的科学结论来决策来判断能否继续投入运行。对于处于长期停运状态或间断运行, 受湿、温、尘等环境影响其机械性能和绝缘特性也会劣化,而处于长期运行状态电力设备的技术性能会逐渐降低,而想判断能否安全运行,必须利用预试检验才能判断这些设备。为了确保设备安全运行,必须按照对预试资料的分析,利用预试尽快了解掌握电力设备的完好状态,可分轻重缓急对设备有序地修理、更新。

2.2、电力设备设备分类管理的前提是预试

与其他行业或部门的设备管理一样, 电力设备设备管理类通常也需要依据性能的完好程度考查设备,并进行分类,而分类是动态的。还有,电力设备的分类通过预试测量其主要性能参数或考核设备绝缘符合标准及规程、规范的程度,这也符合不仅看外观好坏,重要的是其性能完好情况的要求。例如, 待报废设备是指主要性能不合格(即失去主要功能者为),待修设备是指部分性能不合格者,预试合格是指主要性能通过,完好类设备是指全部性能通过预试合格者等等。电力设备预试即适应了设备管理的动态分类,同时也给电气设备的科学管理提供了支持。

2.3、为电力设备设备更新改造提供科学依据的是预试

设备性能的劣化是经过逐年的积累、比较及其统计分析,根据测试设备的有关参数,对其寿命进行预测,同时对设备性能变化的规律进行相关总结,目的是最大程度地减少损失,提高效益,这同时也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事物的发展的过程。寿命预测如发电机、变压器等已超出设计年限而仍然工作的设备就更有显著的经济意义。而有效科学地预测其残余寿命是“超寿命”设备继续工作的基础。

3、确保电气设备试验安全的技术措施

为了既能保证参试人员的人身安全,也为下一个试验项目做好预备,必须在确保落实以上措施后,由于其试验的非凡性,还必须在试验开始前对试验设备的接地状态进行检查,每一个试验项目完成后都必须充分放电被试设备,确保各试验设备接地良好。

比如被试品放电时严重危及人身安全;造成仪器工作不稳定或设备被烧坏;感应电等通过试验仪器危及人身安全,这都是试验设备接地不可靠带来的安全隐患。因此,为了防止由于在长时间使用过程中出现接触不良或断线等现象,从而影响到正常的试验结果和试验人员的人身安全,在试验过程中要求必须使接地导线与接地导体接触良好,必须接地可靠(例如必须先清理干净附有油漆、铁锈等导致接触不良的杂质接地导体,然后进行接地线),并且定期检查各试验设备所使用的接地导线。

在每一个试验项目开始前后都应当对试验对象进行充分的放电,这是因为试验针对的目标设备的非凡性。为了更好保证其完全放电,必须在监护人的监护下,操作人员戴好安全帽―穿上绝缘靴―戴上绝缘手套―合上地刀并让被试设备充分放电之后,再对被试设备本体直接连接接地导体放电。例如,在电容器试验前后,必须使电容器对地充分放电,且每个电容器两端都进行放电,这样可以保证其完全放电。在做电力电缆直流耐压试验时,在降压放电后,如果想拆除试验引线,操作人员必须断开所有试验设备的电源。为了确保其安全性,应当按照规程定期试验其绝缘部分,同时应当定期检查放电时所使用的放电棒等相关试验设备;在投入使用前必须在每次试验前对其分压电阻部分测量阻值,以确认是否符合标准。

4、结论

总之, 电力设备运行中不可或缺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是电气设备管理和预试工作,并对电力设备的长期稳定安全运行起着决定作用,所以真正理解电气设备管理和预试工作的重要性,加强对电气设备管理和预试工作的实施,是一项应长期坚持的工作。

参考文献

[1]王海,马丽娟.谈电气设备预防性试验的地位和作用[M].2003.

工地安全管理经验篇6

关键词:加强食品检验检测 建设意见

一、充分认识健全食品安全检测体系的重要意义

食品安全检验检测是食品生产经营和食品执法监管的重要技术支撑,在准确识别判断食品质量、有效防范食品安全风险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近年来,我市不断加大食品安全监管力度,切实加强食品安全检验检测工作,初步形成了“市县两级覆盖、职能部门监管、专业机构实施”的食品安全公共检验检测体系;市政府从2007年起将食品安全动态监测列入为民办实事项目,每年安排200多万元专项经费,对市区重点领域的食品安全加强动态检测;各监管部门积极开展各类针对性的专项监测,指导督促食品生产经营企业加强内部自检工作,全市食品安全形势总体比较平稳。

二、加强食品安全检验检测的统筹协调管理

针对目前食品安全分环节监管和分部门执法的实际,各级政府要依法履行对本行政区域内食品安全监管的领导、组织和协调责任,进一步加强食品安全检验检测的统筹管理,健全部门协调配合机制,完善食品检测综合网络,促进食品安全检测资源和食品安全信息的共享共用,提高食品安全综合监管效能。

(一)明确监管部门及公共检验机构职责分工。农业部门及其所属的检验机构负责种植养殖环节的农产品、畜禽产品,流通和消费环节源于农业的初级农产品、未经生产加工的畜(禽)产品,以及除生产环节外的米、面、生鲜乳类产品的监测检验。海洋与渔业部门及其所属的检验机构负责养殖、流通和消费环节的水产品及水发制品的监测检验。质监部门及其所属的检验机构负责食品生产加工环节的监测检验。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及其所属的检验机构负责保健食品的监测检验。卫生部门及其所属的检验机构负责流通和消费领域其他食品的综合监测检验。工商部门负责流通环节的食品安全监管,相应的检验业务工作委托各公共检验机构实施。检验检疫部门及其所属的检测机构负责进出口食品监测检验。

(二)健全食品安全监测协调机制和信息网络。建立食品安全监测检验协调会议制度,由综合监管部门牵头、各职能监管部门和公共检验机构参加,及时会商协调食品安全监测检验中的业务工作。各职能监管部门既要按照法定职责和上级要求,指导督促所属机构做好分工范围内的食品检验检测工作,也要接受综合监管部门和食安办的统筹协调,加强关联部门之间的衔接配合,确保各项检验检测工作科学有序地开展,避免多头检测、重复检测,节约行政成本,提高管理和服务效能。建设食品安全检验检测综合管理网络,由综合监管部门负责、各职能监管部门和公共检验机构配合,依托政府电子政务系统,开发专用管理软件,形成行政监管部门和公共检验机构互联互通、共享共用的业务平台。通过健全会商制度、完善管理网络,统筹协调食品安全检验检测资源的使用管理,有序推进食品安全监测检验工作的组织实施。

三、注重食品安全检验检测的综合能力建设

每个部门要积极适应市场经济深入发展的趋势和加强食品安全监管的要求,在充分利用现有食品安全检验检测资源的基础上,按照整体规划、科学配置、共建共享、完善体系的原则,进一步整合资源,加大投入,不断强化食品安全检验检测的综合能力建设。

(一)重点加强食品安全公共检测能力建设。突出政府举办的公共检验机构在食品安全监测检验中的主导作用,坚持统筹规划、合理布局,不断加大有效投入,着力提高公共检测的能力和水平,切实保障食品安全监管需求。继续整合现有资源,进一步调整归并功能重叠的检验机构,优化重组检测力量,逐步形成以一家综合机构为主、若干家专业机构为辅、市县两级机构分工协作的公共检测体系。科学配置新增资源,结合本地食品生产经营的特点和食品安全监管的需要,重点加强专业实验室和公共实验室建设,注重紧缺、特需、先进、高效的仪器设施和执法一线快速检测设备的配备。充分发挥地方和条线两个积极性,多渠道筹措、争取建设资金,加强仪器、设施配置的协调管理,避免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

(二)严格规范食品生产经营企业自检工作。强化食品生产经营者在保证食品安全上的主体责任,坚持从源头抓起,督促指导食品生产加工企业、农副业生产基地以及大中型批发市场、城乡集贸市场、超市等经营单位,建立健全食品安全自检机构,完善食品安全管理制度,落实食品安全保障措施;注重发挥行业组织作用,推动行业企业自律。食品安全综合监管部门和职能监管部门要逐步将企业自检情况纳入食品安全信息平台统一管理,对发现的食品安全隐患,要迅速督促落实补救措施。

(三)积极鼓励社会机构参与食品安全监测。各级食品安全监管部门要充分利用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实验室和经国家认证的商业性检测机构在人才、设备和技术上的优势,密切与第三方检测机构的联系和合作。对公共检验机构无力完成的检测任务,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择优选择本地区或其他地区有认证资质和能力的检测机构实施。建立健全信息互通渠道,对社会检验机构检测发现的涉及食品安全的重大问题,要依法及时通报并落实相应管理措施。

四、完善食品安全检测体系建设的保障措施

加强食品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建设,提升食品安全科学监管水平,是新时期保障和改善民生的一项重要工作,各地、各有关部门要为这项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坚实保障,确保食品安全检验检测体系逐步完善、有效运行。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地、各部门要把健全食品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工作摆上重要位置,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各级政府要按照对本地区食品安全负总责的要求,定期听取情况汇报,研究落实推进措施,及时解决突出问题。各级食品安全综合监管部门和食安办要加强统筹指导,精心组织实施这项工作;各职能监管部门和公共检验机构要密切配合,相关职能部门要积极支持,共同推进食品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建设。

(二)加大投入力度。各地、各部门要在公共检验机构的资源整合、设备更新和综合能力建设等方面加大投入力度,为食品安全检验检测体系的建设和运行提供财力保障。市财政每年安排预算资金用于食品安全动态监测,逐步扩大监测覆盖面;同时安排专项资金,用于食品安全综合管理网络的建设和维护。各县(市)、区也要安排相应资金,开展食品安全动态监测,完善食品安全管理网络。食品安全职能监管部门和公共检验机构要积极向上争取条线部门的设备投入和经费支持。与此同时,要进一步研究完善政策措施,督促食品生产经营企业落实自检投入保障,鼓励社会检验机构和有关单位加大食品安全的科研投入。

工地安全管理经验篇7

关键词:起重机械;检验问题;检验人员;检验方法

中图分类号:TH2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14)26-0078-02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生产行业的发展速度越来越快,逐步进入了发展的黄金时期。随着企业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原有的人力资源已无法满足企业发展的需要,而起重机械的出现恰能有效地解决企业生产中存在的问题,极大程度地降低工人的劳动强度,已逐渐成为现代企业生产中必不可少的设备。但是在实际的生产经营中,很多企业在使用过程中不严格按照起重机械的检验和使用标准,造成了安全事故的频发、大量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这对企业的健康发展造成了极其不利的影响。因此在生产经营中,企业不仅要严格按照使用标准使用起重机械,还应定期地对起重机械进行检验,及时地解决检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防止安全事故的发生。

1 起重机械检验的重要性

起重机械是企业实现自动化、机械化,降低工人劳动强度中必不可少的设备,而且其作业环境复杂、涉及人员多、分布广,所以极易造成安全事故的发生。而定期对起重机械进行检验,不仅能够及时发现起重机械存在的问题并采取措施进行解决,而且还能从技术上确保起重机械在生产中能够正常使用。这不仅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安全事故的发生,而且还能提高机器的使用效率,延长机器的使用寿命,所以必须重视起来。

2 起重机械检验中存在的问题

2.1 企业对起重机械检验工作缺乏重视

很多企业的领导者对安全生产缺乏重视,没有意识到起重机械检验工作的重要性,导致了生产经营过程中出现了很多违规操作现象,如很多机械作业人员存在无证操作现象,有些企业在起重机械安全装置失效的情况下仍正常作业,有些单位起重机械安全管理制度、检验管理体制不健全,有些单位虽然有着完整而全面的安全管理制度和检验管理体制,但是却无法有效地进行实施。此外,国家规定市政房屋建筑施工工地和市政工地的起重机械主要由国务院特种设备安全管理部门负责,而主要负责检验管理体制是否健全、是否完善的行政主管部门单位却普遍不具备监督检验和定期检验的资格。这就间接地导致了行政主管部门虽然存在监管责任,但是却缺乏监督检验和定期检验的资格,而质检部门虽然具有监督检验和定期检验的资格,却不具备监管的责任,最终造成了起重机械的监督、检验工作无法顺利进行,相关的职能部门工作效率低下,起重机械安全事故时有发生。

2.2 检验人员的技术水平不高

由于企业领导者对起重机械的检验工作缺乏足够重视,导致检验人员技术水平普遍较低,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企业没有定期地组织检验人员进行专业的技术培训,导致检验人员理论知识缺乏、技术水平低下;其次,企业检测检验仪器设备缺乏,有的企业即使具备足够的仪器设备,但是检验人员却不会对仪器进行调试,导致检验仪器在检测中存在很大误差,检测数据不准确,检验工作起不到应有的效果;最后,很多企业不具备自行对起重机械进行评片和焊缝拍片的资格,与此同时又没有和具备该资质的企业签订具体的协议,导致产品质量无法得到有效保障。在我国的一些国有大型企业中,检验人员每天都有着具体的检验工作,而在一些中小企业中,检验人员缺乏,有些企业甚至没有配备专门的检验人员,有些企业虽然也配备了专门的检验人员,但是这些检验人员大都对起重机械的检验项目、检验方法缺乏了解,造成了起重机械的检验工作无法顺利、有效地开展。

2.3 检验人员没有掌握正确的检验方法

检验人员由于技术水平低下,导致其在检验过程中无法掌握正确的检验方法。检验人员在检验中经常出现如下问题:首先,检验人员在桥架搁置没有达到正常状态的情况下就开始对起重机和大车车轮进行整体检验,在检验过程中忽略了日照、温差等对金属结构的影响,导致测量数据存在极大误差;其次,一些单位为了节约成本,在检验过程中没有采用无损探伤的方法进行检验,对起重机械造成了不好的影响;最后,检验人员在偏轨箱形梁的检验过程中,只注重对旁弯的控制,忽略了主腹板中心线的偏离。

2.4 起重机械检验工作与监督管理不能紧密地衔接起来

由于企业的管理部门与检验机构不在同一个部门中,所以在检验过程中经常出现如下问题:(1)起重机械安装后没有进行全面的检验就直接投入使用;(2)检验工作结束后,起重机械在检验中存在的问题没能及时地报告给监督管理部门,导致检验工作无法发挥应有作用,为企业的安全事故埋下了隐患。

3 解决起重机械检验中存在问题的具体对策

企业应充分意识到起重机械检验工作的重要性,建立健全安全管理制度和检验制度,配备专业的技术检验人员,并定期地组织检验人员进行专门的技术培训,以确保检验人员掌握正确的检验方法。在检验过程中还应排除干扰因素对检测数据的影响,确保检测数据的准

确性。

首先,政府应大力开放起重机械检验市场,加大检验机构的竞争力,从而提高检验机构的检验质量;其次,建立健全检验市场准入制度,避免无检验资质的检验机构进入检验市场;最后,质检部门应转变传统的观念,提高自身的服务水平,采取有效措施对起重机械检验工作进行监督管理。

为了确保企业起重机械检验工作和监督管理工作能够紧密结合起来,企业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来提高检验工作的效率:首先,起重机械在安装前应按照国家规定上报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安装结束后还应及时到检验机构办理相关检验手续;其次,检验机构接受安装单位的委托检验的业务后,应及时地组织人员对需要检验的起重机械进行认真而全面的检验,并向相关部门提交具体的检验报告;最后,相关部门在收到检验报告后应及时地根据检验报告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处理意见,督促安装单位及时做出整改,从源头上杜绝安全事故的发生。

4 结语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各种各样的起重机械设备将会越来越多地被应用于企业生产经营中去,其检验工作也变得越来越复杂、越来越重要。起重机械的检验工作能够有效地降低安全事故的发生,延长机器的使用寿命,所以必须重视起来。

参考文献

[1] 孙广祥.探讨起重机械检验中存在的普遍问题[J].商品与质量:学术观察,2012,(12).

[2] 孙忠成.起重机械检验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探析[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2,(13).

[3] 谢达全.浅谈建筑施工起重机械安全管理[J].建筑全,2009,(6).

[4] 赵世军.起重机械的使用和安全管理[J].大众标化,2009,(8).

[5] 刘.起重机械检验中存在的常见问题分析[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9,(34).

工地安全管理经验篇8

一、质量管理成本的控制措施

就质量成本管理而言,产品质量并非越高越好,超过合理的质量水平时,就属于质量过剩。无论是质量不足或质量过剩,都会造成质量成本的增加。毋庸讳言,质量成本管理的目标就是取成本的最低值,即各项质量成本的综合最低值。质量成本主要包括质量预防成本、质量鉴定成本、质量损失成本。根据经验,通信工程的质量管理成本是动态变化的,要取得最佳的综合最低点,不仅要依靠记录和分析,要依靠对历次工程的相似性进行的经验性递归分析,所以我们要学习国际一流企业的统计学方法,使获得质量综合成本最低点的有效方法成为企业的经验积累,而不是个人独有的经验。项目经理也不能为了提高企业信誉和市场竞争力而使工程出现质量过剩现象,否则会导致完成工程量不少,经济效益低下的被动局面。通信工程建设企业在建筑安装行业中属微利行业(利润率约8%),其质量预防费用起初较低,随着质量要求的提高逐渐会增加,当质量达到一定水平,再要求提高时,该项费用就会急剧上升。质量检验费用则较为稳定,不过随着质量的提高也会略有增长。质量损失则不然,开始时因质量较差,损失很大,随着产品质量不断改进,该项损失逐步减少。财务人员应准确地记录各项质量成本,找出规律,与项目经理进行分析,拿出降低质量成本的措施,比如以下做法。

1.质量预防成本

指用于预防产生不合格的工程所需的各项费用。当企业的建设质量及其可靠性提高时,预防成本通常也要增加,意味着需要投入更多的时间、资金、设备。预防成本由下列费用组成:质量培训费、质量奖励费、质量保证措施实施费、质量情报及信息费、质量改进措施费、质量管理人员的工资及附加费等。

2.质量鉴定成本

指评定工程设备、材料和半成品的质量是否满足要求所发生的费用,即鉴定、试验、检查、验证的成本。包括:设备、材料入场检验费、工序交接验收费、建设阶段蔽工程验收费、试验检测设备折旧及维护费、试验材料费、质检人员工资及附加费等。

3.质量损失成本

指在交工验收前对不合格工程的返工处理费用。建设质量提高时,此项成本就会降低。一般包括:不合格工程的报废损失、返工或返修直接费用、因处理质量问题而造成的停工损失、质量事故处理的间接费用、各种交接洽费用等。具体包括:①初验后试运行期间内、终验后的保修期内产生的人工费、材料费、机械使用费等;②建设单位对我才的索赔损失;③由于出现质量事故而延长保修期所产生的保修费用的增加;④由于损害建设单位的利益而引起的诉讼损失,此项费用一旦发生,不仅会给我带来直接的经济损失,而且会产生恶劣的社会影响。

二、安全成本控制措施

安全成本包括:①安全措施费,包括安全设施费,如安全警示标识、安全帽、高空作业及孔井作业的安全用品、劳保用品、相关保险费支出和其他安全措施支出;②安全事故处理费,包括工程质量事故和人身安全事故所造成的各种可计量的损失;③安全管理费,包括管理人员工资、办公费、通迅费、差旅费以及各级建设人员、管理人员的安全培训费,等等。准确核算和预测并合理控制安全成本,对于降低工程成本,提高项目效益,具有积极的意义。

安全成本属于非功能性成本,支出多少也存在一个合理平衡点的问题。一般说来,安全措施费用、安全管理费上升,则安全事故处理费用下降,而这种费用有时呈几何级下降。但也不是安全措施费用、安全管理费越多越好,合理的费用支出平衡点是成本管理的关键所在。工程建设的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条件构成安全成本支出平衡点的重要要素。内部环境条件是指工人的技术素质、工程的工期要求等。外部环境条件则包括建设地点、地形,建设时的气象、气候,建设作业现场的空间、环境,等等。这些建设时的内外部条件会影响安全措施费用与安全管理费用的支出。确保安全的合理支出是必需的,而过于保守的不必要的安全支出则是浪费。只有恰当地确定建设安全措施方案,切实管好安全所用的物资、材料、人员才是安全成本管理的正确之路。为了建立高危行业企业安全生产投入长效机制,加强企业安全生产费用财务管理,根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安全生产工作的决定》(国发[2004]2号),财政部、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在2006年联合制定了《高危行业企业安全生产费用财务管理暂行办法》。该办法明确提出,企业应该建立安全生产费用管理制度,按照“企业提取、政府监管、确保需要、规范使用”的原则进行财务管理,其中通信工程安全生产费用按工程造价的1%提取。由此可见,国家对安全生产工作极为重视,企业也必须将此项工作放在首位,防患于未然,切不可掉以轻心。

三、单项工程分包成本控制措施

在承包工程的建设中,对特殊、单项工程的分包,要严格管理。首先,应引进准入机制,对分包单位的资格、资信和履约的能力等方面严格审查,对于没有承包能力的企业应坚决取缔。其次,成本的预测要准确、充分;分包合同要规范,职责、权利要明确;计算标准要符合相关的法规;工程的投入要充分,分步验收要做好记录,并经业主和工程监理认可;建设费用的支出控制也必须在工程预算计划成本的范围以内,税金、保修金等各项费用都应该分析清楚;落实有关的责任制度和追偿制度。做到既能让分包工单位有经济收益,又能确保建设单位和总承包单位的利益和信用。

四、回款风险成本控制措施

一些建设单位由于各种原因,不能如期结算工程款项,造成直接经济损失或者是“三角债”。更有甚者,一些建设单位没有经济能力履约而造成的财务风险,对通信建设建设企业会造成灾难性的打击。对这些情况我们都必须加以探讨,采取防范措施。企业应根据不同的风险来源制定具体风险控制措施,从而形成一套完整的管理机制,由这套管理机制按内控流程自动进行应急处理,防患于未然。前期的估算预防也应该加进企业的内控中。

此外,在现代通信工程对企业技术要求和人员水平要求愈来愈高的情况下,在成本控制上,通信建设建设企业必须逐步建立起自己的专家系统ES(ExpertSystem),以适应通信信企业一揽子交钥匙工程对前沿技术的突发性要求,这就要将知识工程师KE(KnowledgeEngineer)和领域专家DE(DomainEx-pert)用ES捆绑在一起,有效地降低电信建设企业的专门人才的利用成本。

上一篇:安全文明实训报告范文 下一篇:学校师德师风培训方案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