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椎损伤治疗方法范文

时间:2024-01-08 17:21:46

脊椎损伤治疗方法

脊椎损伤治疗方法篇1

【摘要】 目的 探讨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的诊断与治疗方法。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4年1月至2007年12月26例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患者的临床表现,治疗措施及疗效。结果 26例患者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术后12~36个月,平均18个月;1例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术后感觉功能改善,25例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术后13例完全恢复,其余12例均有不同程度改善。结论 MRI是确诊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的最佳手段,选择合理的手术方式早期治疗使颈椎获得稳定,减少继发性损伤,可以使患者获得更好的功能恢复。

【关键词】 颈椎损伤;骨折脱位;植骨;脊髓损伤;内固定

颈椎外伤导致颈脊髓损伤,但X线、CT、MRI检查未发现颈椎骨折脱位,称之为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cervical spinal cord injury without fracture and dislocation,CSCIWFD)。此病在临床上并非少见,多以急诊方式就诊,早期由于对其损伤机制的认识不足,临床上常易造成漏诊、误诊,延误治疗时机。我们从2004年1月至2007年12月期间收治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患者26例,现做回顾性总结分析,就获得的一些认识进行探讨。

资料和方法

1.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共26例,其中男性17例,女性9例,年龄28~56岁,平均年龄42岁,车祸伤18例,高处坠落伤4例,运动伤2例,摔伤1例,重物砸伤1例。其中伤后24小时内入院23例,24小时后入院3例。

2.临床表现

本组患者伤前均无脊髓损伤症状,伤后出现脊髓损伤临床表现。入院后详细进行体格检查,然后依据Frankel标准对神经损害程度进行分级,结果为:A级1例,B级10例,C级9例,D级6例。Frankel脊髓损伤分级如下:A级(完全损伤):脊髓损伤平面以下,包括S4~S5(鞍区)无任何运动及感觉功能保留;B级(不完全损伤):脊髓损伤平面以下,包括S4~S5(鞍区)有感觉功能保留,但无任何运动功能保留;C级(不完全损伤):脊髓损伤平面以下,有运动功能保留,但脊髓损伤神经平面以下有一半以上的关键肌肌力小于3级;D级(不完全损伤):脊髓损伤平面以下,有运动功能保留,且脊髓损伤神经平面以下至少有一半以上的关键肌肌力大于、等于3级;E级(正常):感觉和运动功能正常。

3.影像学检查

26例患者均行颈椎X线片,CT及MRI检查。X线及CT均未发现颈椎骨折脱位,但合并颈椎管狭窄18例(图2a),颈椎节段不稳定8例;MRI显示脊髓水肿8例,脊髓内出血或血肿形成12例,6例无信号改变;脊髓受压迫17例:包括单节段颈椎间盘压迫10例(图1a),多节段颈椎间盘压迫7例。

4.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均行常规术前颈围或牵引制动,伤后8 h内就诊者予大剂量甲基强的松龙冲击治疗,并予脱水,营养神经等辅助治疗,所有患者均行手术治疗,手术时间于伤后8 h至3周不等,平均12 d,均采用颈前路减压椎体间植骨带锁钢板内固定术。手术方法如下:患者取仰卧位,全麻插管麻醉或颈丛阻滞麻醉成功后颈肩部垫高。手术选取以损伤椎体为中心颈右侧胸锁乳突肌内侧缘斜形切口,分开颈阔肌,纵行切开颈深筋膜的浅层,切开颈A鞘内侧包绕肩胛舌骨肌的颈深筋膜深层,将胸锁乳突肌和颈A鞘拉向外侧,将气管食管和甲状腺拉向内侧,于颈动脉鞘和气管食管鞘之间钝性分离直达椎前筋膜,骨膜下从椎体前侧向外剥离颈长肌至钩突关节平面,用定位针头穿刺后于C臂机下定位确定损伤节段。置入Caspar牵开器,适当调节其张力,使得损伤椎节之椎间隙略张开,将损伤的椎间盘切除,用骨膜剥离器给予撬拨挣开。如挣开困难则以两侧颈长肌内缘为界,将损伤椎间盘及上下椎体终板软骨全切除,再次调节牵开器张力,并行C臂X线透视确认,获得理想的位置。清除脊髓前方的压迫物(骨片、椎间盘和血肿),再刮除相邻两椎体的终板软骨,在牵开器维持状态下取自体三面皮质髂骨植骨,安放颈椎前路带锁钢板。术中C臂机透视确认满意后冲洗切口,伤口内放置引流管,关闭切口,术后48 h拔除引流管,常规使用激素和脱水剂3~5 d,早期用颈椎护领保护。

结果

本组26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36个月,平均18个月,根据Frankel分级标准评定神经功能恢复情况:A级1例术后恢复至B级;B级10例术后4例恢复至C级,6例恢复至D级;C级9例术后2例恢复至D级,7例恢复至E级;D级6例术后均恢复至E级。见表1。表1 26例患者治疗前后脊髓功能恢复Frankel分级情况(略)

讨 论

1.外伤性无骨折脱位颈脊髓损伤发生机制

外伤性无骨折脱位颈脊髓损伤又称无放射像异常的颈脊髓损伤,系指外伤后有脊髓损伤的临床表现,但放射影像检查(包括X线、断层造影、脊髓造影、CT及MRI等)均未发现任何骨折或脱位者。无骨折脱位型颈髓损伤的发病机制一直存在不同认识。传统观点认为是一过性颈椎脱位或“挥鞭样损伤”。随着MRI在临床上的广泛使用,人们可以清楚的观察到脊髓、椎间盘韧带和椎管的病理改变,对该型损伤病理的认识发生了根本性转变。党耕盯等[1]认为当各种原因所至椎管储备间隙狭小,脊髓在椎管内退让余地消失或甚少,意外的外力使椎间关节发生轻度移位即会造成颈髓损伤。Epsten (1980)发现没有骨折脱位的颈脊髓损伤与发育性颈椎管狭窄有关[2]。秦晓东等[3]将损伤分为两类:颈椎间盘突出压迫型和无颈椎间盘突出挫伤型。根据本组资料分析,69.2%的患者存在颈椎退行性变、椎管狭窄;65.4%的患者有颈椎间盘突出压迫颈脊髓;76.9% MRI检查在受伤椎间隙平面脊髓有挫伤、出血或水肿,除2例外,伤前均没有颈髓压迫症状。椎间盘突出可能在外伤前己存在,也可因外伤引起或加重。当颈部外伤时,颈部反射性采取屈曲保护姿势,前额冲撞,应力首先作用于颈椎间盘前部,后部纤维环突然受到较大的张应力。随着颈椎由屈曲转变为过伸状态,应力由前向后传递集中压缩椎间盘,使椎间盘内压升高,髓核后移而挤压纤维环使纤维环发生破裂,髓核向后突出压迫脊髓,造成脊髓水肿,压迫脊髓前中央动脉可影响脊髓的血液循环。如伤前已存在颈椎慢性退行性改变,外伤时颈椎突然过伸,在外伤应力集中的椎间可因剪切力产生较小的滑移,使椎管矢状径更加狭小,颈髓受到挤压。而原先存在的椎体后缘骨赘或骨化的后纵韧带也同时参与了对颈脊髓的压迫,肥厚的黄韧带也可向前皱折,自后方压迫脊髓。

2.颈髓损伤的病理基础及手术时机的选择

脊髓损伤包括脊髓组织原发损伤和一系列组织代谢障碍所致的继发性损伤,到目前为止,对原发性脊髓损伤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对继发性损伤进行积极的药物控制和手术预防,可作为减轻脊髓损伤的有效途径。对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过去多以保守治疗为主,目前还有作者主张保守治疗[5],从颈部制动开始,防止损伤进一步加重,对于伤后8 h内入院者应用大剂量的MP治疗,辅以脱水等治疗。在此基础上,近年来大量临床实验证明手术治疗可以使患者获得更好的功能恢复。早期手术干预可以达到以下目的:去除侵入椎管的韧带和椎间盘组织,恢复和重建椎管的有效容积,防止脊髓可能出现的进一步损害,早期恢复和重建脊椎的稳定性,利于病人早期活动,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诸多并发症的发生,因此提倡在患者全身情况允许时尽早行手术治疗[6],手术治疗的术式选择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灵活决定。Mirza[7]报告对于急性颈脊髓损伤后72 h内行减压和稳定手术,不仅可以获得较快的脊髓功能恢复,还可以减少相应并发症。本组伤后3 d内手术者14例,术后恢复较快。因此本院提倡对此类颈脊髓损伤应早期手术减压,最好在伤后72 h内手术。

3.手术方式的选择

手术方式的选择应根据影像学性质所示脊髓压迫的来源和脊髓损伤的程度、范围决定前路或后路手术。过去多以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本病[8,9],但这只适用于以颈椎储备间隙变小为主要表现的患者,脊髓受压的方向主要来自于脊髓的腹背侧,采用颈后路单开门或半椎板切除椎管扩大成形术,从颈椎后方直接减压,颈髓可向后退让出一定空间,从而使来源于颈髓前方的压迫也得以缓解。因适应证不适合本组未采用此种手术方式。而对于以来自颈椎间盘压迫为主要表现或过伸性损伤使前方韧带复合体结构破坏,以及椎体不稳刺激脊髓者,行前路植骨融合内固定术,解除压迫因素,重建病变节段的稳定性才是最重要的。本组14例患者行颈前路椎间盘摘除+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6例涉及两节段椎间盘损伤行颈前路椎间盘摘除+椎体次全切除+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术后患者功能均有明显改善。此外,对于在颈椎管储备间隙减少的基础上,伴有颈椎间盘突出或脱出的患者,应采取前后路联合手术,先前路手术恢复颈椎稳定,再后路行椎管扩大成形术,这样既解决了椎管狭窄问题,又解除了颈髓前方压迫,恢复了脊柱稳定行,可取得较好的疗效。本组6例行颈前路减压植骨内固定+后路单开门扩大椎管成形术。故前路手术自视下摘除突出的椎间盘、广泛的椎体切除扩大了狭窄的椎管。改善原本不太富余的颈椎管容积,同时解决原发的颈椎病变,带锁钢板的应用,实现了颈椎即刻和永久的稳定。采用经颈前路的手术方法加或不加后路椎管减压扩大成形术,对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的患者,早期进行减压、固定,及时解除脊髓压迫,改善脊髓血液循环,使水肿逐渐消退,脊髓生理功能得以较好的恢复,效果令人满意。

参考文献

1]党耕盯,孙字,刘忠军,等.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的外科治疗[J].中国脊柱脊髓杂志,2003,13:581-582.

[2]Dare A0, Dias MS,Li V.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correlation in pediatric spinal cord injury without radiographic abnormality[J].JNeurosurg,2002,97(1 Suppl):33-39.

[3]秦晓东,王道新,李翔,等.急性无骨折脱位型颈髓损伤的机制与治疗[J].临床骨科杂志,2000,3(2):92-93.

[4]杨胜武,叶澄宇,腾红林.无骨折脱位的急性中央型颈髓损伤[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03,11(11):731-733.

[5]藏磊,刘忠军,党耕盯,等.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再手术原因分析[J].中国脊柱脊髓杂志,2004,14(5):268-270.

[6]李振宏.下颈椎损伤前路手术治疗81例分析[J].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2004,26(5):60-61.

[7]Mirza SK,Krengel WF,Chapman,JR,et al.Early versus delayed surgery for acute cervical spinal cord injury[J].Clin Orthop,1999,359:104-114.

[8]孙宇,蔡钦林,王立舜,等.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外科治疗随诊观察[J].中国脊柱脊髓杂志,2002,12(2):90-92.

脊椎损伤治疗方法篇2

关键词 下胸椎爆裂性骨折 脊髓损伤 手术治疗

骨折是创伤骨科的常见疾病。骨折可发生在人体骨骼的各个部位,损伤程度及治疗效果也不尽相同。

下胸椎爆裂性骨折是指T11-T12椎体的骨折。爆裂性骨折是指脊柱受到外界巨大重创的压力时发生的损伤,一般情况下主要指脊髓前、中柱。其主要特征是椎体前方的楔形压缩(前柱)、后方皮质骨折(中柱)及椎体的后缘骨折后碎片进入椎管[1]。

下椎爆裂性骨折因其部位的特殊性,可对脊髓产生损伤,尤其是中柱损伤时,常常伴发不同程度的神经功能缺损,严重时可能出现肢体瘫痪及感觉功能消失等等。因此在骨折损伤后及时的进行手术治疗,对于早期神经功能的恢复有着重要的作用,也是骨折术后治疗的关键。

总结我院35例下胸椎爆裂性骨折并脊髓损伤的患者,根据其骨折创伤情况,选用适当的手术方法治疗,分析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1.3 术前准备

患者入院后完善胸椎正侧位X片、椎管造影、CT等检查,综合分析患者骨折及脊髓损伤情况。根据患者有无骨折碎片进入椎管,及椎管的矢状径确定脊髓的受压迫情况。

1.4手术方法

入组患者均采用手术治疗方法。可根据情况分别选取一下两种方法:前路减压+椎间融合内固定、后路减压+植骨内固定。

(1)前路减压+椎间融合内固定

患者给予全身麻醉后取右侧卧位,手术从胸腹膜外入路,待患者的伤椎体和周围临近的椎体完全暴露后,结扎止血[2]。依次将骨折的椎体全部切除,并清理附近的碎片,对椎管进行清创。椎体前方需要减压,用固定的螺栓将相邻的正常椎体进行固定,确认效果后置入引流管。

(2)后路减压+植骨内固定

在此方法中,患者不必要一定行全身麻醉,也可使用硬膜外麻醉。患者麻醉后取俯卧位,保证腹部悬空状态。骨折椎体定位后切开,后路结构暴露无遗,再进行螺钉植入固定。上述操作完成后,再行伤椎体切除。若是探查到脊髓压迫较严重,可使用“L”形推杆进行推进复位。

3讨论

3.1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下胸椎爆裂性骨折的患者数量也逐渐增多。由于下胸椎部位的特殊性,骨折损伤往往伴随着脊髓损伤,尤其是脊髓中柱的损伤,常导致神经功能不能程度的缺损。下胸段脊髓损伤可能导致严重的后果,患者往往有损伤平面以下的感觉、运动功能的缺失和障碍。更有甚者,可能导致直接瘫痪。这些严重的后果加重了社会和人们的负担,对患者造成了极大的心理创伤。因此,及时的对合并脊髓损伤的骨折患者进行适当的手术治疗,是可能改善患者预后的必要方法。

但截止目前,国内外专家对于下胸椎爆裂性骨折合并脊髓损伤患者的手术治疗方式的看法存在争议。尽管如此,手术治疗方法应贴近临床,根据患者的自身情况、骨折损伤情况和症状体征等选择最合适、最恰当的手术方式。不管哪种方法,其根本在于解除伤椎临近脊髓的压迫,促进损伤脊髓的神经功能的恢复。

3.2 对于下胸椎爆裂性骨折合并脊髓损伤患者的手术减压治疗,我们可以首选从硬脊膜前方进行减压的方式,在进行减压之后,应注意切除椎弓根。当患者伤椎的后缘出现压迫加重的情况时,切除的范围应适当的缩小。

入路的方法有两种:前路减压+椎间融合内固定和后路减压+植骨内固定。前者从胸腹膜外入路,暴露伤椎及附近椎体,并切除伤椎、清理碎片。后者方法,需要在定位骨折椎体后进行固定,再进行切除伤椎。两者方法各有利弊,临床使用中应注意综合分析。

前者的方法可以保证伤椎及骨折碎片的完全清除,提高减压效果。但是,这种方法实行起来较复杂,程序操作繁琐。在探查过程中,患者的胸腹腔内脏器可能受到影响。而后路的方法,操作就相对简单,也不会干扰到腔内脏器,可以最大程度的保护脊柱的功能。但是在对患者进行椎体间的植骨时,难度要求较高。稍有不当就可能形成新的压迫。

本次入组的35例患者,其中19例患者采用前路入路,16例患者采用后路入路方法。效果均可。

3.3 本次观察中,35例下胸椎爆裂性骨折合并脊髓损伤患者,进行手术治疗的效果较好。Frankle分级及伤椎高度都有明显改善。综合考虑,目前手术治疗方法在其中的应用效果佳,可广泛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 饶书城,主编.脊柱外科手术学.第二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206.

[2] 任大江,李放,孙天胜,等.72例胸腰段爆裂性骨折患者神经功能丧失与伤后椎骨狭窄相关性的研究[J].脊柱外科杂志,2007,5(2):88-91.

脊椎损伤治疗方法篇3

【关键词】胸腰椎骨折;脊髓损伤;椎弓根螺钉;内固定

【中图分类号】R68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5-0208-02

胸腰椎骨折是骨科常见的创伤性疾病,常会合并脊髓损伤。在临床中治疗中,针对合并脊髓损伤的胸腰椎骨折多主张及时手术治疗、解除脊髓压迫,以保证脊神经功能的尽快恢复。在下列研究中,我们分析了椎弓根螺钉系统治疗胸腰椎骨折合并脊髓损伤的临床疗效,旨在为临床寻找合并脊髓损伤的胸腰椎骨折的合理手术方式提供更多的理论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9年8月-2012年9月期间我院骨科收治的胸腰椎骨折合并脊髓损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通过临床症状、体征及影像学检查确诊,并取得知情同意。收住院完善各项检查后进行手术治疗,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将入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40名患者给予椎板切除减压+椎弓根螺钉系统内固定治疗,对照组40名患者给予椎板切除减压治疗。两组患者一般资料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指标能够进行比较分析。

1.2 治疗方法

1.2.1 观察组

观察组患者给予椎板切除减压+椎弓根螺钉系统内固定治疗。患者全麻后采取经后侧入路,根据骨折部位做一8-10 cm 纵切口,逐层分离皮下组织和肌肉后暴露椎体后,辨别骨折椎体后清除碎骨,切除压迫脊髓部分的椎板并用椎弓根螺钉系统进行内固定,而后逐层缝合伤口。

1.2.2 对照组

对照组患者给予单纯椎板切除减压,患者、麻醉方式、切口均与观察组相同,在暴露椎体后寻找受伤的椎体后,仅进行清除碎骨、椎板切除减压的处理。妥善止血后逐层缝合伤口。

1.3 观察指标

1.3.1 两组患者的手术相关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的手术相关指标,包括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卧床时间。

1.3.2 两组患者的远期生活质量

术后1月、2月、3月时采用生活质量核心量表评估两组患者的远期生活质量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8.0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 ±s)表示、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检验标准:P

2 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时间(1.09±0.18)h、术中出血量(83.2±10.3)ml、术后卧床时间(5.38±0.83)d均明显低于对照组,术后1月、2月、3月的生活质量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

3 讨论

脊柱骨折多在受到外界暴力后发生,是临床上常见的骨科创伤性疾病,多发生于脊柱的胸腰段。脊柱的胸腰段通常指胸11-腰1节段。此处是较固定的胸椎向活动度较大的腰椎的转换点,是胸椎后突向腰椎前突的转换点,也是胸椎的冠状位的关节突关节面向腰椎的矢状位的关节面的转换点,易受到压缩旋转暴力的破坏,因此胸腰段损伤的发生率也较高[1]。

脊柱骨折常合并脊髓神经损伤,并且多发生于胸腰段。相关研究显示超过60%的脊柱胸腰段骨折会并发脊髓损伤。该类损害具有终身残疾率高的流行病学特点,治疗较为困难,是骨科领域中的难题[2]。脊髓发生受压损伤后会失去神经对肌肉的支配和迟缓性瘫痪的发生,进而导致肌肉萎缩、失神经支配、肌张力减退、腱反射消失、病理反射阴性、反射消失、无张力膀胱等并发改变的发生。因此,在临床中针对合并脊髓损伤的胸腰椎骨折多主张及时手术治疗、解除脊髓压迫,以保证脊神经功能的尽快恢复。

但是仅给予单纯的椎板切除减压治疗,虽然能够暂时的解除脊髓压迫,却不利于椎体功能的维持,继发椎管狭窄、脊髓受压等,影响远期疗效和生活质量的维持。因此,在椎板切除减压的同时需要进行内固定治疗[3]。在下列研究中,我们在上述研究中分析了椎弓根螺钉系统治疗胸腰椎骨折合并脊髓损伤的临床疗效,旨在为临床寻找合并脊髓损伤的胸腰椎骨折的合理手术方式提供更多的理论依据。

椎弓根螺钉系统是将髓内钉内固定材料应用在脊柱骨折中的新型手术方式,具有操作简单、固定牢固、轴向撑开力强的特点[4]。通过观察患者的手术相关指标和术后远期生活质量可知,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卧床时间均明显低于对照组,术后1月、2月、3月的生活质量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出,接受椎弓根螺钉系统内固定+椎板切除减压治疗的观察组的手术创伤更小、术后恢复更快、远期生活质量更好。

综合以上讨论和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上述前瞻性研究的结论:椎弓根螺钉系统内固定治疗能够有效的减小手术创伤、促进术后恢复和改善生活质量,具有积极的临床价值。

参考文献:

[1] 姜世涛,丁亮华,张洛舟. 椎体内置入支柱块联合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J].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2012,22(5):470-471.

[2] 苏国桢. 胸腰椎骨折伴脊髓损伤使用后路减压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体会[J].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2,15(17):63-64.

[3] 曾忠友,黄伟,张建乔. 椎弓根螺钉系统同时经伤椎置钉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J].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2009,19(8):609-613.

脊椎损伤治疗方法篇4

关键词:颈段脊柱损伤;脊髓损伤;手术治疗;临床疗效

Abstract: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surgical treatment of traumatic cervical spine and spinal cord injury clinical curative effect. Methods Select in December 2012 to December 2014, our hospital of 42 cases of patients with traumatic cervical intervertebral disc herniation with spinal cord injury, with function of Frankel classification as preoperative classification standard, divided the patients into A level 6 cases, 20 cases of grade B, grade 9 cases of C,5 cases of 2 D and E, all patients with anterior surgical decompression and bone graft and internal fixation of the steel plate treatment, analysis the surgical treatment effect. Results Using Frankel function grading evaluation of the patient's postoperative neurologic recovery, 38 patients can recover 1 ~ 2 grade, the rest 2 cases of grade A and 2 B patients without obvious recovery; For 6 ~ 24 months of follow-up, with an average follow-up time was (15.42±1.38) months, follow-up results show that the no 1 patients in bone graft fusion, adverse complications such as steel plate, steel plate is loose. Conclusion The anterior surgical decompression and bone graft and internal fixation of the steel plate on traumatic cervical segment of the spinal injury associated with spinal cord injury patients for treatment, has significant clinical effect, can effective decompression, restore the stability of the spine, promote the recovery of spinal cord injury, worth clinical promotion.

Key words:Neck section of spinal injury; Spinal cord injury; Surgical treatment; Clinical curative effect

近年来,随着经济不断发展颈部,交通意外伤及高处坠落伤等原因引起的外伤性颈段脊柱、脊髓损伤的发生率也明显升高,严重时可导致瘫痪[1]。针对外伤性颈椎间盘突出伴脊髓损伤者,主要的治疗原则是对脊髓进行保护,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恢复脊髓正常,提高患者的预后生活质量[2]。本次选取我院收治的42例外伤性颈椎间盘突出合并脊髓损伤患者,采用前路手术减压及植骨钢板内固定术进行治疗,取得满意的效果,现分析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12月~2014年12月我院收治的42例外伤性颈椎间盘突出合并脊髓损伤的患者,所有患者均有明确外伤史,入院后,行X线、MRI检查及CT等相关检查,符合颈椎间盘突出的诊断标准,MRI检查提示患者的脊髓前方受压、颈椎间盘突出及信号改变等。其中,男23例,女19例,年龄20~52岁,平均年龄(36.42±5.28)岁;伤后至入院就诊的时间为1~7d,平均(4.12±2.31)d;入院后接受手术治疗的时间为1~6d,平均(3.05±1.44)d;颈椎间盘节段损伤部位:5例为C3~4,20例为C4~5,13例为C5~6,4例为C6~7;Frankel功能分级:6例A级、20例B级、9例C级、5例D级及2例E级。

1.2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均行前路手术减压及植骨钢板内固定术进行治疗,所有患者入院后,完善相关检查,行颅骨牵引治疗,牵引的重量保持在3~8K,积极完善相关术前准备。手术方法:患者取仰卧位,垫高肩部,行全身麻醉及气管插管,将头部轻度偏向左边,颈部过伸。在病变椎间盘右侧作一斜切口或者横切口,将颈阔肌及筋膜钝性分离,经内脏鞘与血管鞘之间进入椎体前方,将定位针放置后采用C型臂X光机进行透视定位。将Caspar牵开器置入,调节张力,对突出椎间盘进行切除,椎管减压,随后在右侧髂前上棘选取大小合适的骨块进行植骨,将颈椎前路锁定钢板置入,经C型臂X光机确定植骨块及内固定物位置满意后,放置引流管,检查食道有无损伤,并将切口缝合。术后常规给予预防感染、消肿、脱水、营养神经等治疗,行颈椎X线片检查,观察切口有无异常,使用颈托,至少持续使用3个月,并进行定期复查与随访。

1.3评定方式 手术治疗前后,采用Frankel功能分级对患者的神经功能损伤情况进行评定,该功能分级包括A级、B级、C级、D级及E级。A级:患者损伤平面以下的运动及感觉功能均完全丧失;B级:患者损伤平面以下的运动功能完全丧失,感觉功能尚未完全丧失;C级:患者的损伤平面以下的感觉功能完全丧失,仅存某些无用的运动功能;D级:患者损伤平面以下存在不完全的有用运动功能;E级:患者损伤平面以下的运动、感觉及括约肌的功能均正常。对患者进行6~24个月随访,观察有无术后不良并发症发生。

2结果

术后采用Frankel功能分级评定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情况,38例患者均能恢复1~2个等级,其余2例A级及2例B级患者无明显恢复;进行6~24个月的随访,平均随访时间为(15.42±1.38)个月,随访结果显示,术后无植骨未融合,所有患者的植骨融合时间为3~7个月,平均融合时间为(5.41±1.15)个月;术后无1例患者出现植骨不融合、钢板断裂、钢板松动等不良并发症。

3讨论

外伤性颈椎间盘突出伴脊髓损伤是临床常见的疾病,临床症状主要与压迫的程度及压迫的部位有关,主要表现为疼痛、肢体麻木、感觉障碍、大小便异常、完全性或不完全性瘫痪、颈部活动受限等[3]。MRI是诊断及治疗外伤性颈椎间盘突出的主要手段之一,治疗方法主要为保守牵引治疗及外科手术治疗为主,目前,临床多采用外科手术治疗方法进行治疗,前路手术是治疗外伤性颈椎间盘突出伴脊髓损伤的常用治疗方法[4]。患者伤后72h内给予手术治疗,不仅能够恢复患者的神经系统,也能明显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早期进行手术治疗,能够降低手术风险,但也应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手术时机,应在患者病情稳定的情况下进行。

在进行颈椎的前路手术治疗中,需要遵循2项基本原则:保证脊髓减压彻底及植骨的融合以及稳定性[5]。本次研究中,针对42例外伤性颈椎间盘突出合并脊髓损伤的患者行前路手术减压及植骨钢板内固定术治疗,治疗后,38例患者均能恢复1~2个等级,其余2例A级及2例B级患者无明显恢复,术后无1例患者出现植骨不融合、钢板断裂、钢板松动等不良并发症。可见,采用前路手术减压及植骨钢板内固定术对外伤性颈段脊柱损伤伴脊髓损伤的患者进行治疗,具有显著的临床疗效,能够有效减压,恢复脊柱的稳定性,促进损伤脊髓的恢复,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王雪峰,丁少成,李俊.前路手术治疗外伤性颈椎间盘突出伴脊髓损伤疗效分析[J].中华全科医学,2011,15(2):207-208.

[2]王宏章.陈旧性胸腰段脊柱骨折伴脊髓损伤的手术治疗探讨[J].中国实用医药,2011,32(5):78-80.

[3]赵国强.胸腰段脊柱骨折脊髓损伤的临床治疗体会[J].中国实用医药,2012,34(21):71-72.

[4]刘文华.腱膜松解术治疗脊髓损伤后四肢痉挛性瘫痪的临床疗效研究[J].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2014,15(7):857-861.

脊椎损伤治疗方法篇5

【关键词】 胸腰段脊柱骨折;脊髓损伤;手术治疗

近年来,随着外伤性胸腰段脊柱骨折的病例的增多,而且很多骨折患者常常伴有脊髓损伤,这大大加大了手术治疗的难度[1]。国内专家和学者,对于伴有脊髓损伤的胸腰段脊柱骨折的手术治疗持有不同的意见,有学者认为椎板减压对于治疗伴有脊髓损伤的胸腰段脊柱骨折没有效果,而且会加重损伤[2]。对于伴有脊髓损伤的陈旧性胸腰段脊柱骨折的患者,有不少学者主张前外侧减压,进一步恢复患者的脊髓功能[3]。本研究中,2010年01月至2011年01月期间,我院诊治的40例陈旧性胸腰段脊柱骨折并伴有脊髓损伤的患者,采取椎管前外侧减压术的手术治疗方式,现将结果汇报如下,以供临床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0年01月至2011年01月我院诊治的40例陈旧性胸腰段脊柱骨折并伴有脊髓损伤的患者,年龄35.2~67.4岁。根据Frankel分类标准对患者脊髓损伤的严重程度进行分级,其中有0例属于A级、有14例属于B级、有11例属于C级、有15例属于D级、有0例属于E级。40例患者,经X线或CT检查,均显示椎体后上缘或后壁方面后移,脊髓有一定程度上的受压变形。

1.2 椎管前外侧减压术 患者行全身麻醉侧卧位。对于腰1椎体骨折患者,充分暴露胸12腰1椎间盘和腰1椎体,切除胸12腰1和腰1-2间的椎弓根。打开胸12腰1和腰1-2间的椎管侧壁,在腰1椎体后缘皮质前方2 mm处的硬膜囊前缘和椎体后缘纵行开槽。开槽深度超越中线,一直抵达对侧椎弓根的基底部,使用双关节尖头咬骨钳后者小刮匙,去除剩下的2 mm厚的椎体后缘。如果患者合并出现胸12腰1椎间盘的突出,则从前方切除突出的椎间盘。对创面进行冲洗,在硬膜囊前方放明胶海绵进行止血,留置负压引流管,缝合。引流管于术后48 h进行拔除,嘱患者睡硬板床,保证卧床休息3个月。

2 结果

随访6个月,属于B级的14例患者,术后下肢肌力有所改善,感觉也有明显改善;11例C级和15例D级患者,肌力部分增加,随访时发现有患者称排尿可以自己控制,下肢感觉和运动功能,也基本恢复到正常。所有患者经过椎管前外侧减压手术后,没有明显的并发症。按照Frankel分类标准,40例患者经过椎管前外侧减压术治疗后,属于A级的有0例,属于B级的有9例,属于C级的有10例,属于D级的有13例,属于E级的有8例。详细结果见表1。

3 讨论

患者同时存在部分神经组织的挫伤与压迫,所以,解除神经组织的压迫,将有利于神经功能的恢复[4]。伴有脊髓损伤的胸腰段脊柱骨折,其病理解剖方面具有下列特点[5]:畸形的脊柱成角;钙化组织或者机化的血肿块压迫脊髓;受到损伤的椎体碎骨后移;椎间盘与髓核等组织进入椎管。脊髓损伤主要是来自椎管前方的致压物,所以,切除后路椎板,并不能完全根治该种压迫。

对于陈旧性胸、腰段骨折患者,手术时以硬脊膜前方的减压手术治疗为主,切除椎弓根。如果椎体的后上缘出现压迫,则应较小范围进行切除,若还合并椎间盘后突或者整个椎体后壁后移的情况,则要较大范围的切除[6]。手术方式要从症状较重的一侧进入,进行前方减压治疗时,开槽深度一定要超出中线,抵达对侧椎弓根的基底部。椎管前外侧减压手术治疗后,一定要实施负压引流,而且要保持负压引流畅通,这点是非常重要的。

本研究,2010年01月至2011年01月期间,我院诊治的40例陈旧性胸腰段脊柱骨折并伴有脊髓损伤的患者,采取椎管前外侧减压术的手术治疗方式。随访6个月,属于B级的14例患者,术后下肢肌力有所改善,感觉也有明显改善;11例C级和5例D级患者,肌力部分增加,随访时发现有患者称排尿可以自己控制,下肢感觉和运动功能,也基本恢复到正常。所有患者经过椎管前外侧减压手术后,没有明显的并发症。按照Frankel分类标准,40例患者经过椎管前外侧减压术治疗后,属于A级的有0例,属于B级的有9例,属于C级的有10例,属于D级的有13例,属于E级的有8例。总而言之,椎管前外侧减压术能有效的治疗伴有脊髓损伤的陈旧性胸腰段脊柱骨折,值得临床上广泛推广。

参 考 文 献

[1] 董有海.胸腰段脊柱脊髓损伤的外科治疗.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05,20(6):401-402.

[2] 马维虎.经椎弓根植骨和锥体成形术治疗胸腰椎段爆裂性骨折.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06,18(8):511-511.

[3] 李金龙.胸腰段脊柱骨折及脊髓损伤前路手术治疗体会.内蒙古医学杂志,2007,39(10):1250-1251.

[4] 王思灿.前路减压Z形钛板内固定治疗胸腰段爆裂骨折并截瘫.中国脊柱脊髓杂志,2002,12(3):236-237.

[5] 唐宇星.三种手术术式治疗51例胸腰段脊柱骨折伴脊髓损伤的临床观察.中国医学创新,2010,7(33):57-58.

[6] 刘亚明.前外侧减压治疗陈l13性胸腰段脊柱骨折并脊髓损伤(附30例报告).牡丹江医学学报,2005,26(4):24-26.

脊椎损伤治疗方法篇6

【摘要】 [目的]观察早期前路减压植骨内固定术治疗下颈椎骨折脱位的临床疗效。[方法]对30例下颈椎骨折脱位采用前路手术减压、自体骨植骨及颈椎带锁钢板和或钛网内固定治疗。[结果]术后随访6~24个月,定期X线片观察损伤节段的稳定性和融合情况,以Frankel分级判定脊髓功能恢复情况。术后颈椎即获稳定,恢复脊柱正常序列、曲度及椎体高度,植骨在3~5个月融合,无钢板螺钉松动、断裂等并发症。术后神经功能获得不同程度的改善。[结论]早期前路减压植骨内固定术治疗严重下颈椎骨折脱位,不但可充分减压、使损伤节段获得满意的复位、得到即刻的稳定和重建,而且可防止继发性脊髓损伤,改善脊髓的功能状况,还可避免因发生并发症而错过手术时机。

【关键词】 下颈椎; 骨折脱位; 前路手术

Abstract:[Objective]To explore the value of anterior approach in the surgical treatment of cervical fracture and dislocation.[Method]Thirty cases of lower cervical fractures and dislocations were treated with anterior decompression,reduction,autograft and plate fixation or titanic net.[Result]Patients were followed up for 6 to 24 months,the regular X-ray film to observe the stability of segmental injury and the Frankel grade to determine the recovery of the spinal cord were recorded.All cases were improved and obtained solid fusion within 3~5 months.The intervertebral heights and physiologic curves were kept well,without plate or screw complications occurring in these cases.[Conclusion]It is feasible to get complete decompression,good reduction and excellent maintenance of intervertebral heights and physiologic curves by employing anterior approach to treat lower cervical fractures and dislocations.More importantly,it can get immediate stabilization to cervical spine and prevent secondary injury to spinal cord and recover nervous function.

Key words:cervical vertebra;

fracture dislocation;

anterior approach

下颈椎骨折脱位是因各种暴力,包括伸展、屈曲、旋转、压缩和剪切等导致的颈椎序列异常,颈椎失稳,常伴有不同严重程度的脊髓和神经根损伤。治疗目的为使骨折复位、减压、固定、融合,恢复颈椎序列,保护脊髓,减轻或防止继发损害,保持颈椎的即刻和长期稳定性。颈段脊髓损伤可通过前路椎间盘切除或者椎体次全切除达到减压目的。前入路单节段椎间盘切除可用于治疗大部分颈椎脱位型损伤,对于颈椎爆裂骨折合并脱位可采用椎体次全切除治疗。自2006年10月-2008年1月,本治疗组对30例下颈椎骨折脱位采取早期前方复位减压、植骨、钢板内固定术治疗,取得了较为满意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

材料及方法

1. 1

一般资料

本组30例中,男18例,女12例;年龄22~58岁,平均38岁。受伤至手术时间2~24 h,平均12 h。均行X线片及MRI检查,诊断为颈椎爆裂骨折合并椎体前脱位22例,椎体爆裂骨折脱位合并小关节交锁及椎板骨折塌陷8例。上述病例MRI均显示有脊髓前方受压,致压因素为突出的椎间盘、脱位椎体后缘和爆裂骨折块。损伤节段为C4/57例,C5/614例,C6/79例。30例均有不同程度的脊髓损伤,按Frankel功能分级,A级5例,B级14例,C级7例,D级3例,E级1例。入院后即行颅骨牵引,一般复位重量为体重的8%~10%,维持2~5 kg。检查完备和病情平稳后即尽早手术治疗。

1. 2

术前准备

伤后8 h以内入院者给予常规大剂量甲基强的松龙冲击治疗[1],8 h以后入院者仅应用脱水药物及地塞米松静脉注射,同时积极处理合并损伤,脊髓损伤平面较高、呼吸功能障碍的患者行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并酌情采用呼吸机辅助呼吸。积极调整全身状态,纠正水电解质平衡,治疗合并伤及并发症,并完善相关影像学检查。

1. 3

手术方法

患者取仰卧位,在纤支镜辅助下行气管插管全身麻醉。麻醉成功后肩背部垫高,颈部略伸展。手术选取以损伤椎体为中心颈右侧横或斜切口,损伤节段低者可取左侧切口,以防止损伤喉返神经。纵行切开颈阔肌,剪开颈血管鞘和内脏鞘之间的联合筋膜,由颈血管鞘和内脏鞘之间钝性分离进入椎前间隙,将气管、食管拉向内侧,剪开椎前筋膜,用定位针头穿刺后于C型臂X线机下定位确定骨折椎体。上、下椎体置入Caspar牵开器,适当调节其张力,使得脱位椎节的椎间隙略张开,将脱位椎体的椎间盘切除,略屈曲位牵引均可获得复位。如复位困难则以两侧颈长肌内缘为界,将脱位椎体次全切并切除上下椎间盘,再次调节牵开器张力,并行C型臂X线机透视确认,获得理想的复位。完全复位的标志是椎体前缘和后缘恢复正常的生理曲线,椎管畅通,硬膜囊无明显的受压。清除脊髓前方的压迫物(骨片、椎间盘和血肿),刮除相邻两椎体的终板软骨,在牵开器维持状态下取自体切除椎体填充钛网植骨,用嵌入器将其嵌入骨槽中,嵌入式应保持其上下缘与相邻椎体终板水平接触,防止钛网超过椎体后缘。安放颈椎前路锁定钢板。术中C型臂X线机透视确认满意后冲洗切口,伤口内放置引流管,关闭切口,术后2 d拔除引流管,常规使用激素和脱水剂3~5 d,用颈托保护3个月。

1. 4

术后观察项目

术后观察神经系统功能恢复情况和植骨融合情况。脊髓损伤术前术后改变情况采用Frankel评价标准。拍摄颈椎正侧位X线片观察内固定情况。根据以下影像学特征判断植骨融合情况:螺钉与钛网周围无晕轮结构;钛网钢板螺钉体系无松动、脱出;在钛网周围和内部有骨生长。

2

术后随访6~24个月,平均18个月。30例病人术后椎体脱位均得到满意的复位,恢复脊柱正常序列、曲度及椎体高度,术后颈椎获得即刻稳定。前方植骨均获骨性融合,融合时间3~5个月,平均4个月,无假关节和不愈合发生,无钛网移位、塌陷和钢板断裂、螺钉松动、退出等发生。30例术后脊髓损伤均有不同程度恢复,根据Frankel分级标准评定,平均改善2~3级(表1)。 表1

30例患者术前术后不同时期神经功能恢复情况

3

3. 1

下颈椎骨折脱位的特点

下颈椎骨折脱位是一种影响脊髓功能甚至危及病人生命的严重损伤。其颈椎排列异常并失稳;脱位椎体大多合并椎间盘损伤或突出,导致脊髓受压或脊髓损伤;多伴一侧或双侧关节突绞锁;颈椎椎间高度及生理曲度不同程度丧失。因此,治疗应以恢复颈椎正常排列,彻底减压,恢复椎间高度和生理曲度,重建颈椎即刻和长期稳定为基本原则。在颈椎内固定广泛采用之前,传统的治疗方法无法重建颈椎的即刻稳定性,带来的后果是已恢复的椎间高度和生理曲度再次丢失,导致颈椎后凸畸形及与损伤椎节邻近节段的继发性退变。

3. 2

手术时机的选择

下颈椎骨折、脱位多系高能量的复合暴力致伤,颈脊髓大都已有损伤、受压或处于高危的临界状态。因此,应及时尽早手术治疗,病程愈久,手术难度及神经损伤的危险性越大,其疗效亦受影响。尤其是伤后6~8 h内的伴急性颈脊髓损伤的患者,需在最短时间内进行必要的手术准备,迅速实施手术治疗,以求尽可能挽救脊髓的残存功能。目前大多数学者支持在脊髓水肿期之前手术治疗。DA Newton[2]提倡早期手术干预,指出早期手术比晚期手术可以获得较快的神经功能恢复,另外还可以缩短住院时间,减少并发症,尽快开始康复训练等。

早期进行切开复位,过去人们担心会加重脊髓损伤,尤其是对因脊髓上升性水肿引起呼吸困难的患者,一旦加重脊髓损伤,会导致呼吸功能衰竭而死亡。但我们体会,在患者全身状况允许的情况下,应尽早手术。其优势在于:(1)早期纠正椎管畸形,彻底去除脊髓前、后方的压迫,改善脊髓血液供应,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2)通过手术的方法使患者颈椎损伤节段的稳定性明显改善,预防继发损伤。下颈椎骨折脱位伴截瘫的患者,因肋间肌、腹肌大部瘫痪,加之尿潴留,极易产生肺部、尿路感染和应急性溃疡等并发症,因此从病人刚入院时起,就积极给予对症处理,积极为手术创造条件。早期手术稳定颈椎损伤节段可能在促进脊髓损伤修复方面起到重要的作用。

3. 3

关节突绞锁、脱位的复位方法

多数下颈椎骨折伴有单侧或双侧关节突的绞锁、脱位,其能否复位是决定手术入路的重要因素。目前常用的复位方法有:(1)颅骨牵引复位:初始重量为4~5 kg,一般复位重量为体重的8%~10%,并将脱位侧肩背部以棉垫垫高,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和神经系统变化。根据情况每次加重2 kg,直至X线检查示复位。牵引复位时间一般3~4 d ,复位往往在患者轴向翻身过程中,可感觉到弹响;(2) 牵引复位无效者,可在全身麻醉下闭合手法复位,在颈椎斜位透视下牵引使头倾斜向脱位的对侧,当关节突“尖对尖”时使头向脱位侧倾斜而达到复位;(3) 闭合复位无效时,可采取后路切开复位。颅骨牵引下,骨膜剥离器小心撬拨脱位的小关节,使之复位。如有小关节骨折,则去除影响复位的小骨折块,再使脱位的小关节突复位,复位后以短节段侧块钛板固定;(4) 通过前路特殊的椎间撑开器使小关节突复位,前方复位内固定减少了复位时创伤性椎间盘突出所带来的灾难性的神经功能恶化的可能性,减少了因入路创伤造成的术后疼痛,获得了单节段的椎间固定。但其需要较高的手术技巧和特殊的复位器械。本组30例下颈椎骨折脱位患者,有19例术前颅骨牵引获得复位,8例在全身麻醉下闭合手法复位,3例通过前路椎间撑开器复位。虽然闭合牵引复位有一定的风险,但只要遵循早期手术的原则,密切观察神经功能变化及透视机监视,其安全性是很高的。

3. 4

前路手术的适应证及优点

前路手术融合适用于以前结构为主的损伤,如椎体骨折和椎间盘损伤、突出。前者包括椎体压缩性骨折、楔形变、粉碎性骨折和泪滴状撕脱骨折。椎体骨性损伤是前路手术的绝对指征。近年来前路手术内固定技术的发展和成熟,前路手术已不再局限于前结构为主的损伤,后结构不稳,如关节突绞锁等并不是前路手术的禁忌证。同时,前路手术在脊髓减压中有明显的优势。颈椎脊髓伤的脊髓压迫多来自于椎管前方,由椎板骨折或硬膜外血肿造成的脊髓后方压迫比较少见。通过前路椎体的次全切除、去除椎管内的骨碎片是达到解除脊髓前方压迫唯一有效的方法。从本组病例来看,5例Frankel A级患者恢复较差,即完全性截瘫者脊髓功能无明显改善。但手术可重建颈椎的稳定性,解除压迫,尽可能保留或恢复残存的神经功能。对于颈椎骨折脱位,首选前路手术减压及内固定已得到公认[3],若选择后路手术,在术前必须行MRI检查,确定没有合并椎间盘损伤或突出,若合并有椎间盘突出,则应Ⅰ、Ⅱ期行前路手术[4]。

前路手术治疗颈椎脊髓损伤具有以下优点[5]:(1)体位改变少,减少体位变动造成的脊髓进一步损伤;(2)对于来自脊髓前方凸入椎管的椎间盘、椎体后缘造成的压力,可进行直接、彻底地减压;(3)前路手术可恢复颈椎正常的椎间高度和生理曲度,且融合节段少,术后颈痛发生率低,颈椎活动影响较小;(4)前路手术入路简单、出血少、手术时间短,术后恢复快,有利于患者的早期康复训练。对于破损或突出的椎间盘的切除,颈后路手术只能先切除棘突、椎板,显露出脊髓及神经根,这对脊柱的稳定性破坏很大。神经根与颈脊髓接近垂直方向走行,在牵拉脊髓、神经根的同时势必造成医源性脊髓损害。而前路手术易于处理椎间盘,可获得直接、彻底的减压效果,且在椎体牵开器牵开下,后纵韧带拉紧不但使突出的椎间盘前移,而且可保护后侧颈脊髓。脊柱前、中柱是维持脊柱稳定的重要部分。稳定的重建在于椎体的融合,椎体间有较高的融合率,术中对上、下终板的保留有利于椎间高度的维持,而植入自体三面皮质髂骨又具有较强的支撑能力。前路钢板可根据需要预弯成合适角度,以适应颈椎生理曲度。坚强的内固定能恢复和维持颈椎生理曲度和颈椎前柱的高度,提高颈椎的稳定性,有利于患者在床上做被动锻炼和康复训练,这对减少截瘫并发症、增强患者康复信心有益,直接或间接地影响手术近期或远期疗效。

3. 5

钛网在颈前路骨折治疗中的作用

颈椎骨折最常用的方法是采用自体三面皮质骨进行颈椎椎体间融合加钢板固定,疗效获得广泛肯定。但相当一部分患者存在植骨块吸收、塌陷等并发症;同时取自体髂骨也带来了一些并发症,发生率可达20%~25%,甚至需要进行髂骨重建。上世纪80年代,逐渐出现了应用钛质笼状螺纹融合器内置自体骨替代髂骨进行椎间界面融合技术。生物力学研究发现钛网要比髂骨具有更强的轴向应力负载作用。马泽民等[6]应用钛网植骨,辅助前路颈椎带锁钢板技术治疗18例颈椎疾患发现,钛网可有效的嵌入相邻椎体终板,消除微小位移。多孔性结构使钛网内添的骨质与减压槽周围骨壁充分接触,顺利融合,便于长期稳定性的维持。减压处获得的自体骨质直接添入内植物内腔中,无须另外植骨。另外3个以上节段融合者,取相应大小的髂骨较为困难,而钛网的长度可以任意截取,较为便利。

为了提高植骨融合率,常用颈椎前路钢板来稳定颈椎,以防止植骨块脱出,并可降低手术并发症,缩短住院周期。植入钛网辅助以前路带锁钢板,能满足手术后颈椎即时和长期稳定的要求,为顺利骨性愈合创造条件,无需另外从自体取骨,因而消除了长期困扰取骨部位并发症的问题。

3. 6

术后并发症的防治

急性颈脊髓损伤将影响呼吸肌功能,颈髓的损伤或水肿会使膈肌的功能进一步减退,而创伤后肠胀气、肺膨胀功能不全等原因更易加重呼吸困难。这种呼吸功能障碍是下颈椎骨折、脱位患者病情危重的始发因素。继而可能出现的肺部感染、呼吸衰竭是围手术期死亡的主要原因。在本组资料中,有3例术后出现呼吸功能障碍者经气管插管,加强吸痰、药物化痰,预防肺部感染等治疗后恢复正常。

术后早期创口内出血、血肿形成是极为危重的并发症,血肿压迫气管或刺激气管痉挛可引起患者窒息导致其迅速死亡。椎管内血肿压迫脊髓,若处理不及时可致患者永久性的截瘫。本治疗组的防治经验是术中确切止血,手术结束时留置引流;确保术后引流通畅,术后密切观察引流量及颜色,及时调整引流;在不影响植骨稳定性的情况下,在植骨块侧方开槽,可以减少椎管内血肿的发生;术后密切监测患者的血压、脉搏变化及颈部有无血肿压迫,观察伤口敷料渗血情况。对伤口渗血、引流不畅伴有呼吸困难者或出现进行性脊髓神经损伤者,应立即扩创探查,去除病因。

其他常见的并发症还有消化道溃疡的形成、电解质紊乱、长期卧床引起的褥疮、深静脉血栓及泌尿道感染等。

参考文献

[1] Connor PA,McCormack O,Gavin C,et al.Methylprednisolone in acute spinal cord injuries\[J\].Ir J Med Sci,2003,1:24-26

[2] Newton DA.Cervical spinal cord injury in rugby is an absolute emergency\[J\].Journal of Bone and Joint Surgery,2008,90:460.

[3] Eiren T,Takeshi N,Masahiko W,et al.Surgical treatment for injuries of the middle and lower cervical spine\[J\].International Orthopaedics,2006,30:54-58.

[4] 王新伟,袁 文,陈德玉,等.严重颈椎脱位手术治疗策略探讨\[J\].中华外科杂志,2007,6:379-382.

[5] Lambiris E,Zouboulis P,Tyllianakis M,et al.Anterior surgery for unstable lower cervical spine injuries\[J\].Clin Orthop Relat Res,2003,411:61-69.

脊椎损伤治疗方法篇7

【摘要】目的探讨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的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的治疗方法及疗效。方法根据影像学表现,对23例伴有颈椎退行性改变、椎管狭窄的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患者均采用颈后路C3~7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结果本组23例患者术后Frankel分级较术前明显改善,临床效果满意。结论采用颈后路C3~7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伴有颈椎管狭窄的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手术操作不复杂,椎管减压充分,手术并发症出现少,是一种有效治疗的方法。【关键词】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颈椎管狭窄;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

The surgical treatment of expansive open door laminoplasty through posterior approach of cervical spinal cord injury without radiographic abnormalityLI Zhen-ke,WU Zhuo-peng,KUANG Guang-zhi,et al.The Center Hospital of Kaiping, Kaiping 529300,China【Abstract】ObjectiveTo explore the surgical treatment of expansive open door laminoplasty through posterior approach and its clinical outcomes of cervical spinal cord injury without radiographic abnormality(SC IW ORA).Methods23 cases with cervical SC IW ORA had degenerative changes or spinal stenosis in cervix by medical imageology were all treated by expansive open door laminoplasty from C3-7 through posterior approach.ResultsThe grate of surgical curative effect was evaluated by Frankel criterion was obviously improve for the 23 cases,the clinical effect was satisfy.ConclusionThe surgical operation of expansive open door laminoplasty from C3-7 through posterior approach to curing the cervical SC IW ORA with degenerative changes or spinal stenosis in cervix was not complex,the pressure of cervical was reduced sufficient,and the complications of surgery was seldom,and it was an effective clinical treatment.【Key words】Cervical spinal cord injury without radiographic abnormality;Spinal stenosis in cervix;Expansive open door laminoplasty through posterior approach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201077颈椎外伤伴有颈脊髓损伤是一种致死率或致残率极高的骨科创伤,其中以颈椎骨折或脱位常见,但临床上也有不少患者颈髓损伤却不伴有颈椎骨折脱位。1982年Pang 将此列为外伤性颈髓损伤的一种特殊类型。本院自2005年7月~2009年9月收治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的患者23例,均采用颈后路C3~7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取得良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组23例,男19例,女4例,年龄35~68岁,平均533岁。伤后1~48 h入院。受伤原因:交通事故伤15例,高处坠落伤3例,下楼梯踏空2例,前额碰壁致伤1例,骑单车跌倒2例。损伤机制划分:颈部过伸型损伤17例,屈曲型损伤4例,受伤机制不明确2例。

12临床表现患者伤前均无神经系统症状。受伤后出现脊髓损伤的表现:四肢肌力不同程度的减退,感觉减退或消失,或出现上肢感觉过敏、病理征阳性等。术前按Frankel评分B级4例,C级12例,D级7例。

13影像学检查入院后23例患者均常规行颈椎正侧位X线、CT及颈椎MRI检查,均未发现有骨折脱位征象。在X线片上测量发现颈椎存在发育性椎管狭窄8例(椎管/椎体比值连续三个节段<075),5例为椎体后缘骨赘压迫脊髓,10例出现后纵韧带骨化或黄韧带肥厚以至椎管呈退行性狭窄改变,其中12例MRI提示合并多节段椎间盘突出,颈脊髓多段受压呈串珠样改变。

14治疗方法所有患者入院后常规颈围领制动或枕围领牵引,伤后8 h入院患者(12例)采用大剂量甲基强的松龙冲击疗法(MP方案),余病例采用常规脱水、营养神经治疗。入院后3 d内手术14例,7~10 d接受手术9例。完善相关术前检查,检查无明显手术禁忌证后进行手术。23例患者均采用全麻,患者俯卧位,颈部屈曲,头部固定于头架上,常规消毒铺巾,取颈后正中切口,以C2棘突宽大、分叉,C7棘突最长作为解剖定位标志,充分显露C2~T1棘突、椎板及两侧小关节突,在棘突基底部穿孔以便在椎板掀起后穿线悬吊固定,将C2~3及C7~T1的棘上、棘间韧带切断,于双侧椎间关节内缘垂直椎板用双关节尖嘴咬骨钳(或气钻磨)纵行开槽,一侧椎板作为开门之活页侧,将对侧椎板切断,同时向活页侧轻轻缓慢地掀起“开门”,开门幅度以45°~60°为宜。椎管扩大后,多可见硬膜搏动,伤口彻底止血后,用盐水反复冲洗伤口后,放置负压引流管,逐层缝合伤口。

15术后处理术后颈部围领制动,颈椎手术围手术期常规治疗与护理,术后给予脱水、营养神经等药物治疗,预防性应用抗生素3 d,术后24~48 h拔除伤口引流管。术后4~6周可解除颈围领于小范围内行颈部功能锻炼。2结果本组病例中所有患者术中未出现血管、神经等严重并发症,术中平均出血量为300 ml,术后未出现伤口感染、脑脊液漏等现象。其中18例术后复查X光片及CT片均未见关门现象。本组23例病例随访时间为10~36个月,平均22个月。按Fankel分级评定,术后17例提高了2个等级,6例提高了一个等级,患者自觉恢复情况满意。3讨论

31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的发病机制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是由多种综合因素造成的,包括解剖因素、动力因素与血管因素等。而颈椎管发育性狭窄或退行性椎管狭窄是此类损伤的解剖基础,也是影响此病发生的最重要因素,而外力则是颈椎损伤的直接原因。在老年患者中,颈椎椎体后缘的骨赘、后纵韧带的骨化及黄韧带的增厚使椎管发生退行性狭窄而使椎管有效储备减少甚至消失,这在发育性椎管狭窄时更为严重,此时如颈椎遭受过伸或过屈的外力时,颈椎间盘可发生较小范围水平的一过性脱位,使颈髓受到挤压,因椎管狭窄而使相对容量缩小,致代偿到极限的脊髓发生损伤[1]。

32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的特点(1)此类损伤以中老年人居多,颈椎退变明显,多存在多节段椎间盘膨出、后纵韧带骨化、黄韧带肥厚及多节段退变性椎管狭窄等基础病变。如此组病例中患者的平均年龄为533岁,影像学资料多显示有椎管狭窄等病变。(2)致伤的外力较轻,但脊髓损伤可能很重。受伤以过伸型损伤较多,临床表现以颈脊髓不完全性损伤多见。(3)MRI显示损伤范围多见于多个节段,平面多发生在C4水平以上。

33后路C3~7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的适应证及原理对于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过去常用保守治疗,如用颈围领制动、脱水、营养神经和高压氧治疗等,患者能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复,但效果十分有限。笔者认为,早期手术减压能使肿胀的脊髓消肿和避免受压,改善脊髓的血液循环,避免或减轻脊髓的继发损伤。手术应尽早进行,72 h内为最佳,如超过72 h未进行手术者,应在一周后进行,期间制动、药物治疗等[2,3]。脊髓的病理改变是进行性不可逆的,如压迫的时间越长,则损伤越重,减压过晚不利于脊髓神经功能的恢复。对于伴有颈椎退行性狭窄或发育性颈椎管狭窄且伴有脊髓多节段受压或脊髓水肿的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患者,应首选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其手术治疗的原理:(1)单开门椎管扩大后,对颈椎后方的压迫有直接减压的作用。(2)对于压迫来自前方的颈椎管狭窄征,根据“弓弦原理”,脊髓向后退让,脊髓前方得到间接减压。(3)通过受压节段的颈脊髓后移,缓解颈脊髓压迫,改善脊髓血运,有利于脊髓功能的恢复。(4)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可有效地保留颈椎的运动节段,对脊柱的稳定性破坏较少。对于局限性脊髓腹侧的压迫,如单个颈椎间盘突出、孤立性后纵韧带骨化等患者,不适宜选用单开门扩大成形术,可采用前路减压植骨内固定术[4]。

34手术注意事项(1)手术操作要轻巧,切勿粗暴,防止因动作过大而加重损伤的颈脊髓。(2)减压充分的必要性,范围应从C3~7,症状较重侧为开门侧。(3)术中硬膜要小心剥离,避免硬膜撕裂而致术后出现脑脊液漏,如硬膜撕裂尽量用较小的肌腱缝线修复。(4)术中要注意彻底止血,根据笔者经验采用双极电凝止血是不错的选择。(5)如术前影像学资料显示颈椎节段不稳者需行侧块钢板螺钉固定或侧块钉棒固定,也可在不稳定节段行植骨融化[5,6]。综上所述,利用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手术操作不复杂,容易掌握,且手术并发症少,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参 考 文 献

[1] 刘晓岚,刘社庭,罗为民,等.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的病因与手术疗效观察[J].脊椎外科杂志,2004,2(5):272-275.

[2] 朱振军.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J].中原医刊,2004,31(18):95-96.

[3] 任亮,申勇,冯建书,等.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术式选择初探[J].河北医药,2008,30(8):1139-1141.

[4] 洪毅,张庆民,李想,等.椎管扩大成形术在治疗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中的作用[J].中国脊柱脊髓杂志,2005,15(2):83-86.

[5] Dare Ao,Dias MS,Li V.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Correlation in Pediatric Spinal Cord Injury without Radiographic Abnormality[J].J Neurosurg,2002,12(2):90-92.

[6] 孙宁,蔡钦林,王立舜,等.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的外科治疗[J].中国脊柱脊髓杂志,2001,11(3):139-141.

脊椎损伤治疗方法篇8

[关键词] 颈椎;无骨折脱位型脊髓损伤;减压术

[中图分类号] R651.2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3)26-0135-02

无骨折脱位型颈髓损伤作为一种特殊类型的颈脊髓损伤,易被漏诊或误诊,从而延误治疗。随着临床观察的深入,我们对无骨折脱位型颈髓损伤的认识也逐渐提高。自2006年9月~2012年9月共收治此类损伤80例,其中80例采用颈椎前路椎管减压利用钛网容纳自体松质骨进行椎间融合,同时使用钛钢板固定以增强椎间的稳定性,通过临床及影像学观察,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无骨折脱位型颈髓损伤病例共80例,其中男56例,女24例,年龄25~68岁,平均48岁;受伤至就诊时间3 h~2周,平均7 d。

1.2 损伤原因

本组病例中,交通伤50例,坠落伤12例,跌伤18例;受伤机制:颈椎过伸伤54例,屈曲伤22例,机制不详4例。

1.3 临床表现

本组病例受伤前均无明显神经系统症状,伤后均表现不完全性脊髓损伤。额面部皮肤软组织挫裂伤,颈部活动受限,四肢及躯干不同程度感觉障碍,四肢肌力减退,病理征阳性等上运动神经元损伤体征。有18例表现为典型的中央灰质损伤综合征,14例表现为脊髓半切损伤综合征。

1.4 影像学资料

根据X线和CT检查无骨折脱位现象,但可以发现颈椎退行性变、颈椎管狭窄、颈椎后纵韧带骨化、颈椎间盘突出等基础性疾病,MRI则可发现椎前间隙积血,相应节段脊髓T2加权像呈高信号改变。

1.5 治疗方法

入院后立即予颈托制动,伤后8 h内就诊者给予甲基强的松龙(MP)冲击治疗(第1 h 30 mg/kg,15 min内滴完,45 min后5.4 mg/(kg·h)静脉滴注,维持23 h)。术中行椎体次全切减压前30 min使用MP1 000 mg快速静滴(15 min内滴完),术后当天再给予1 000 mg正常速度静滴,以后每日递减200 mg至200 mg,最后给予80 mg/d,维持2~3 d停药。受伤后48 h内手术52例,7~14 d手术28例。术前根据MRI脊髓内高信号的范围,行单节段前路减压钛网植骨前路钢板内固定55例,两个节段前路减压钛网植骨前路钢板内固定25例。术后予脱水剂、营养神经药物、高压氧等治疗,颈托制动3个月。

1.6 手术操作

经鼻或口腔气管插管全麻。患者取仰卧位,左侧颈前横弧形或斜行切口,扩大软组织松解范围,经颈前入路将颈动脉鞘向外侧拉开,食道和气管向内侧拉开。显露椎体前方,切除椎间盘,次全切除椎体及后纵韧带,解除脊髓压迫,恢复硬膜囊的搏动。按骨槽大小选择适当直径和长度的钛网,利用椎体次全切的自体骨填充钛网内,植入开槽减压区内,将长短合适的AO颈椎前路锁定钢板固定于开槽减压区上下方的椎体上,并将其锁紧。透视后常规关闭切口。

1.7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观察所有患者术后近期疗效及脊髓功能Frankel分级[1]情况。

2 结果

所有患者均获随访,时间5~35个月,平均11.5个月,手术固定节段均获得骨性融合,内固定无松动、断裂,术后MRI检查显示椎管容积扩大,颈髓受压缓解,所有患者均有不同程度恢复。脊髓功能Frankel分级见表1,典型病例见图1。

3 讨论

3.1 无骨折脱位型颈髓损伤的损伤机制

无骨折脱位型脊髓损伤的主要临床特征为X线片未见颈椎骨折及脱位,而患者却出现明显脊髓损伤的症状与体征[2]。其直接损伤的原因多为交通事故、高处坠落、体育运动、摔跤等。各种暴力形式都可能造成这种损失,其机制可分为以下几种:①过伸性损伤:多见于高速行驶的汽车急刹车及撞车时。由于惯性力的作用,额部遭受来自正前方的撞击,而使头颈向后过度仰伸。颈椎过度仰伸必将引起椎体间前纵韧带自椎间盘和椎体附着处撕裂,暴力消失后,椎旁及颈周围肌肉的弹性作用致移位节段迅速复位,因而,损伤后X线片通常表现不出骨关节异象[3]。②屈曲性损伤:小儿在颈椎屈曲性损伤中较为多见,损伤一刹间椎体向前移位造成脊髓损伤,瞬间肌肉收缩使损伤水平的上位颈椎节段向后跳跃复原位,故X线片可以显示正象。③纵行牵拉性损伤:这种损伤在临床上很少见,可见于异常分娩的新生儿。意外的强力牵拉超出颈髓延伸的生理解剖极限,出现前部牵拉后部压挤撞击椎弓后壁致脊髓损伤。④缺血性损伤:各种损伤外力都可以引起脊髓挫伤或血流阻断,引起脊髓变性坏死。

3.2 MRI检查对颈椎及颈髓损伤的价值

X线检查和CT检查不能发现无骨折脱位现象,但可发现颈椎退行性变、颈椎管狭窄等基础性疾病。MRI检查不仅能显示椎体周围软组织的各种变化、椎管狭窄程度及脊髓受压的形态等改变,且早期能观察到脊髓损伤的病理变化和范围,颈椎原有病变的位置和范围与脊髓损伤的位置和范围基本一致[4]。MRI是唯一可降低无骨折脱位的误诊率且对确定其病理基础起关键作用的方法,有利于制定治疗方案,是诊断和治疗必不可少的依据[5]。

3.3 甲强龙在颈髓损伤中的使用

伤后8 h内大剂量甲强龙冲击治疗(MP)具有强大的抗炎、抗氧化、稳定生物膜等作用[6],可明显减轻脊髓水肿,维持脊髓血运,减少细胞内钙的积聚,促进能量代谢,提高神经系统兴奋性和抑制炎症反应,使患者术后近期功能得以迅速恢复,减少进一步损害,同时减轻全身炎症反应,使患者主观感觉舒适,内脏器官功能紊乱的发生几率和程度均减轻,促进患者全面恢复。为了防止MP大剂量连续使用停药后反跳现象,避免医源性的二次损伤,提高疗效,延长MP使用的时间,并逐减用药量,一般为术后连用5~7 d。

3.4 手术指征

目前对无骨折脱位型颈髓损伤的治疗从传统非手术治疗发展到如今的手术治疗,多数作者主张应早期手术治疗[7]。因为手术减压可以减轻脊髓水肿、降低脊髓内压力,改善脊髓的血液循环,避免或减轻脊髓的继发损害,为神经功能的恢复创造良好的条件[8]。本组资料手术治疗所有患者颈髓神经功能均有不同程度恢复。因此本作者认为,对诊断明确为无骨折脱位型颈髓损伤的患者应均建议手术治疗。

3.5 手术方式的选择及手术时间

虽然本组资料中采用的方式均为前路颈椎椎体次全切减压钛网植骨前路钛钢板内固定术,颈前路椎体次全切术能够较好地恢复和维持颈椎的生理弧度。钛网植骨联合前路钛钢板内固定具有更为及时的稳定效果,也能够长期维持其高度和生理曲度,而且所采用的植骨均为椎体次全切的自体骨,不需要另行取自体骨,减少了患者的痛苦及并发症的发生[9]。但是并不意味这是唯一的术式,在临床工作中,应当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灵活应用。对于发育性颈椎管狭窄、多节段退变性颈椎管狭窄、多节段或广泛的后纵韧带骨化等,可以考虑后路椎管减压手术。对于局限性脊髓腹侧的压迫,如椎间盘突出、孤立性的后纵韧带骨化等,则以选择前路减压为宜[10]。目前多数作者主张早期手术治疗,伤后3 d内手术不仅可以促使功能恢复,还可以减少相应的并发症[11]。

本文认为根据术前脊髓T2加权像呈高信号改变的范围,是决定前路行单节段前路减压还是两个节段前路减压范围的关键。术中需要切除后纵韧带,并彻底减压,为脊髓的恢复创造条件。早期诊断及手术治疗无骨折脱位型颈髓损伤可以明显获得脊髓的功能恢复效果。

[参考文献]

[1] 赵兴,方向前,范顺武,等. AO分型B型胸腰椎骨折的经椎间孔椎体间融合术[J]. 中华骨科杂志,2012,32(12):1116-1120.

[2] Zipfel B,Buz S,Hullmeine D,et al. Traumatic transaction of the aorta and thoracic spinal cord injury without radiographic abnormality in anpatient[J]. Endovasc Ther,2012,17(1):131-136.

[3] 武文杰,陈海,黄德征. 成人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的治疗进展[J].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2010,20(9):776-778.

[4] 张效智,袁维军,石土奎. 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的临床及影像学分析[J]. 中国城乡企业卫生,2010,5:59-61.

[5] 胡磊,胡召云,匡文忠,等. 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的诊治[J]. 安徽医学,2010,31(6):601-603.

[6] 史红伟,马迅. 成人无骨折脱位型急性颈脊髓损伤的早期治疗[J]. 长治医学院学报,2011,25(2):122-124.

[7] 潘海涛,郑启新,杨述华. 无骨折脱位型颈髓损伤的治疗[J]. 临床急诊杂志,2011,12(5):294-297.

[8] 李素飞,桂士良,赵云波,等. 无骨折脱位型颈髓损伤的手术[J]. 中国保健营养:临床医学学刊,2010,19(4):50-51.

[9] 潘星源. 颈椎前路椎体次全切减压钛网植骨钉板系统治疗脊髓型颈椎病[J]. 临床医学实践,2011,20(10):795-796.

[10] 党耕町,孙宇,刘忠军. 无骨折脱位型颈髓损伤及外科治疗[J].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2003,13(10):581-582.

[11] 杨建东,冯新民,将百川,等. 颈脊髓损伤的外科干预时机的选择[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10,25(5):388-390.

上一篇:班主任工作调研报告范文 下一篇:大学生创业摆摊策划书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