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子生物学发展趋势范文

时间:2024-01-02 17:21:35

分子生物学发展趋势

分子生物学发展趋势篇1

关键词:生物医学;发展趋势;特征

0前言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生物医学领域不断取得新突破,对人们的生活产生巨大影响,人们对生命科学本质的认识也更加深入,对于疾病的研究不再停留在表层,而是深入到了分子,并通过理论与试验结合研究出更多治疗方法,对于人类身体健康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1生物医学的发展趋势

1.1实现生命操控的趋势

生命操控的理论基础是合成生物学,就是要对一些生命体系进行有目的性的设计,是其能够满足人们需要,或者是为人类提供新的食物及药物,或者能够制造出一些新型环保材料,或者能够帮助人们处理某些信息,这一学科结合了包括基因工作、纳米技术以及计算机模拟等多个领域的技术,对于解决人类身体健康问题、环境污染问题等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这种将这种对生命过程进行重新设计的研究方法称之为生命操控,体现出人类对生命体的研究已经逐渐从分散走向系统,人工细胞得合成就是生命操控的成功实例,也就是说人类已经不仅可以在分子水平观察生命,还能够通过技术手段再造生命、操控生命[1]。

1.2基因药物迅速发展

药物是解除人类身体疾病的重要物质,对人体致病原因的研究越深入,人们就越有机会研制出更先进的药物来治疗这些疾病。随着生物医学的发展,人们对致病原因的研究已经深入到了基因水平,在发现各类致病基因及其致病机理以后,人们对药物的研究也突破了传统领域,不再是对所有细胞或者基因展开攻击,而是对致病基因进行选择性的攻击,这样不仅能够大大提升药物疗效,还能够降低这些药物对人体产生的副作用,这种单一基因对应单种药物的研究方式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果,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在面对单一基因开发药物时一定要对整个网络进行控制,否则就可能达不到预期临床效果,或者是产生其他副作用。

1.3对于一些复杂性疾病进行深入研究

心脑血管类疾病以及肿瘤等一直是困扰人类身体健康的难题,造成这些疾病的原因很复杂,由于其并不是某个基因缺陷引起的,而是综合了多种遗传因素与环境因素,因此要想治愈这些疾病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生物医学还不发达的时代,人们对这些复杂性疾病的研究具有一定的片面性,研究方法也比较单一,防治模式也比较简单,治疗水平无法满足实际需要。实际上人体内部存在一个复杂的运行网络,无论是某种物质的通道还是某种调节作用,都是一个个小体系,各个小体系之间又会相互影响,因此这些复杂疾病是所有体系共同作用的结果,近几年人们通过生物学方法对这些体系进行深入研究,往往以更加系统、综合的角度来看待这些疾病,虽然要真正找到治疗和预防这些疾病的方法还需要一定时间,但是我们不得不说已经找到了正确的研究方向[2]。

2当前生物医学发展特征分析

2.1各个学科之间走向聚合

生物医学的迅速发展实际上是多门学科结合在一起的结果,学科之间的交叉对新兴学科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例如,分子生物学领域得出了基因是遗传物质这一结论,之后人们根据这一结论分析出了基因调控以及表达过程,从此对基因的研究进入了新阶段,而分析这一结论的得出过程我们不难发现,其基础并不是生物这一门学科,而是结合了传统生物学知识、化学知识以及物理知识,也就是说这些学科的交叉促进了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再比如,现代分子影像技术就是医学理论与物理技术结合的结果。而随着生物医学的进一步发展,这种交叉模式已经逐渐向着聚合模式转变,这种模式除了涉及到医学技术、生物学技术以外,还囊括了纳米技术以及计算机技术,这些技术在推动生物医学发展的过程中体现出一种聚合性,体现出了生物医学发展的巨大潜力,不就的将来一定会产生新突破,同时带动相关科学技术的共同发展[3]。

2.2体现出大科学的研究模式

最初人们在发展生物医学这门学科的时候,研究模式一般具有小科学的特征,然而,人类基因组计划却拉开了大科学研究的序幕,具体有以下几点特征:第一,所研究的项目具有较大社会规模,涉及到的领域、人员较多;第二,研究项目中包含的知识量较大,知识的积累速度也非常快;第三,整个研究项目能够体现出一种加快发现的趋势;最后,整个项目能够产生明显的社会效应。可以说大科学的研究模式是小科学研究的必然结果,这两种研究方式都有自身的规律和特点,因此研究过程中要趋利避害,为生物医学这一领域的进一步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2.3临床医学中体现出“转化医学”特征

生物医学的发展的确为决绝临床问题作出了重要贡献,但是在分析近几年生物医学的研究内容我们会发现其呈现出以下趋势:随着研究水平的提升,研究内容越来越复杂,有相当一部分研究已经脱离了临床实际,这对于解决临床问题是十分不利的。任何一门学科的发展都是要为人类服务,因此对于学科的研究要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在这种形势下人们提出了转化医学的概念,就是通过多种途径将人们在生物医学领域取得的成果迅速转化为解决临床问题的技术和方法,用一条快速通道来连接病房和实验室,实现基础研究与临床的有效整合[4]。

3总结

在现代科学技术的推动下,生物医学的发展已经步入了新阶段,对生命过程的研究已经从宏观过渡到了微观,对于进一步观察生命过程、有效预防和治疗各类疾病具有重要意义,我们应该认真分析生物医学的特征和发展规律,明确各个学科之间的影响,建立完善的生物医学研究系统,促进这门学科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罗长坤.当前生物医学发展特征及其对科技创新方式的启示[J].医学与哲学(A),2014,12(14)01:1-4.

[2]张宁,罗长坤.当前生物医学发展的几个主要特征及其对医学科研管理的影响[J].中华医学科研管理杂志,2005,13(15)01:14-16.

[3]施忠道.浅析新世纪我国生物医学科技发展的趋势与重点[J].医学与社会,2000,11(13)05:4-7.

[4]马捷,李蓉,王英华,孟繁敏,王淼,李明霞.浅析国内外生物医学材料专利技术发展趋势[J].中国医药生物技术,2011,14(16)06:466-470.

分子生物学发展趋势篇2

关键词:流行趋势;创造性思维、功能性;

中图分类号: S6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服装加工业是我国纺织业的龙头,近几年来服装加工业的发展迅猛,而纺织业中面料方面发展却相对滞后,尤其是在开发新面料,开发新花型方面。客户与面料加工生产商,面料加工方与服装企业严重脱节,缺乏沟通,致使纺织业头重脚轻,缺乏原动力。

多年以来,面料加工,面料设计方面作为纺织业的上游企业,面料生产的技术更新换代速度缓慢,技术含量低,面料花色的图案陈旧无创新等等问题都成为我国纺织业下游企业服装加工方向的产品质量和档次的提升。想要改善这种面料与服装不对接,断层的局面,使中国纺织业赶超世界纺织业的水平,完成与实现我国从纺织加工大国到纺织创新大国的转变,除了从大的宏观上进行企业产业结构的多方面调整和面料、服装企业的组织结构微调以外,面料加工企业提高面料设备更新,重视面料设计师的创新能力,加强品牌化意识是绝对不可忽视的重要手段。因此,如何加大面料新产品的开发力度,彻底的改变我国面料与成衣之间的对接关系,改善我国面料设计长期落后、被动的局面。应该重视面料开发与设计。这对于中国纺织业的上游—面料企业十分迫切和必要。为此,应该在以下几个方面开始着手。

1、在面料设计过程中进行流行趋势预测以及研究。

一些欧美发达国家纺织业和服装加工工业发展的成功经验表明,纺织品面料流行趋势的预测以及研究对于企业与企业之间避免过度的恶性竞争、降低企业生产风险、减少资源的浪费和产品的积压,保持产业良性、健康、稳定的发展极为重要。尽管每季度的服装的色彩、款式变化万千。但是由于政治、经济、文化、气候、民俗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在设计师的眼中流行可以预测,纺织品设计趋势中具有很强的一致性。国际著名的色卡公司--美国Pantone公司对亚洲、欧洲、美洲的面料进行研究,得出结论时常当下的最流行的20种颜色几乎完全相同。今天国际知名的专业机构和展会的纺织品流行趋势预测对于引导业界了解产品开发动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已经为欧美发达国家的企业带来了巨大的商业价值。从某种意义上讲,流行趋势是市场的产物,更严格地说应该是有序的市场流通相互推动的产物,流行趋势引导市场,反过来市场则印证和推动流行,两者的相互作用推动着市场的前进。一般来说,国际流行色协会提前2年色泽的流行趋势,PV(法国,巴黎)、INTERSTOFF(德国,法兰克福)、MODAIN(意大利,米兰)等国际衣料博览会提前1年面料的流行趋势,巴黎、米兰、纽约、东京等时装展提前半年服装的流行趋势。目前,我国纺织品流行趋势单个企业往往势单力薄,很难靠独家品牌来完成赶超世界先进水平的历史使命。目前,中国纺织产品开发状况并不尽人意。中国纺织工业近年蓬勃发展,但尚未健全整体的产业链。上游化纤业产能的扩充和下游服装加工业能力的扩展一直以来受到重视,而中间的纺织印染环节相对薄弱,仍以生产中低价位产品为主。作为纺织行业中介机构的纺织产品开发中心/中国纺织信息中心,为了企业产品开发落到实处而建立了纺织产品开发协作体系,最终目的是集合一批上中下游的优秀企业进行纺织产品的协同开发,为配额取消后应对国际大型采购商的集中式采购做准备。目前,已经确立了24家企业作为纺织产品开发中心各专业开发基地,涵盖棉纺、印染、色织、毛纺、麻纺、丝绸、针织、家纺、化纤花式线等各主要行业,并依托这些开发基地企业,联合上下游进行协同开发,提高面料水平。

2、在面料设计中采用新的加工原料以及原料的技术创新。

在设计中采用新的纤维材料,在纳米分子技术在化学纤维方面的不断应用与翻新。仿生物面料的开发在一定程度上面会取代生物皮毛的市场份额。并且在新的纳米仿生物面料中加入可降解的化学生物纤维。通过遗传学的分子细胞方面进行分子颜色自由变更,改变颜色减少生产后期对于颜色的处理过程并且还可以改变性能。在面料设计之初就把面料从天然纤维方面和仿天然的时代,晋升到了丰富的多元化科技时代。这种性能独特的新设计在面料设计领域成功的实现,会给我国纺织业的下游企业服装加工企业打开新的空间。对给服装本身的材料进行整体性能和适用方面的创新与探索。

彩棉纤维棉,他是一种在种植过程不使用化肥、农药等含有有毒物质的棉质。他的天然彩色在生产过程中无需漂白、煮练、染色等工艺处理,成品服装中不含任何甲醛、重金属等有害物质元素。真正实现了种植、加工过程中的“零污染”。这种彩棉纤维制成的面料手感好、柔软舒适、有着防霉、防静电的功效。绿色纤维天丝(学名LYOCELL),他是一种经过不断设计的纤维素纤维。他的织物面具有光洁细腻的特点。大豆蛋白纤维,是一种柔滑纤细,其可与山羊绒混纺,即可降低山羊绒面料的成本,又不失山羊绒本身的高贵品质。甲壳素纤维与棉混纺可提高面料以及成品服装的抗菌效果。以上列举的这些纤维制成的面料都给纺织业带来了新的创新。

3、注重面料的功能性

现在是一个科技高速发展的时代,面料设计自然离不了高科技,怎么样去营造一个健康、舒适、方便且能满足越来分工越细的各种普通职业以及特殊职业要求的功能性面料。在服装加工生产中得到了充分的重视,所以功能性在面料开发中得到了越来越大的重视。

如抗紫外线面料,是应用抗紫外线涤纶、锦纶或有优良抗紫外线性能的腈纶与其它纤维混纺而成。它既可破坏紫外线,又具有杀菌阻热的功能;再如电磁波遮蔽面料,是用对电磁波具有反射性能的纤维(一般利用金属纤维)与其他纤维混纺,使微波透射量仅为人射量的10万分之一,可用作微波防护服。还有防X射线、防中子辐射面料,都在逐渐被一些特殊

高科技行业所应用。

总之,在未来面料产品设计中要通过进行流行趋势预测,了解纺织品流行趋势,进行市场预测以及指引创新原动力在面料设计中的广泛应用,利用独特的分子技术以及创新的后期加工手法和处理进行面料开发与设计。向着舒适型、生态型、艺术型的方向发展。通过我国纺织业的大力支持进行在面料开发方面的思想性的转变。面料开发设计的前途光明。

参考文献

[1]面料设计的发展趋势张开彦

[2]现代服装面料的开发和设计龚建培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3]2012面料流行趋势预测白皮书

作者简介:张春夏单位: 哈尔滨师范大学 美术学院研究方向:服装设计及其理论研究

分子生物学发展趋势篇3

关键词: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发展趋势;研究

中图分类号:TP3-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599 (2012) 05-0000-02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与我们的社会、生活、工作等方方面面都息息相关,因此,分析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发展的趋势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为此,本文分析了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发展趋势,以下是本人对此问题的几点看法。

一、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发展的整体方向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发展可以说是日新月异,发展速度非常的快,但统观计算机技术的未来发展,主要向着“高”、“广”、“深”三个方向发展。具体分析如下:

第一,向“高”度发展。体现在计算机的主频上,随着主频的逐步提高,计算机的整体性能会越来越稳定,速度会越来越快。英特尔公司已经研制出能集成超出10亿个晶体管的微处理器,也就是说一台计算机不止使用一个处理器,可能会用到几十、几百甚至更多的处理器,即并行处理,截止目前,在世界范围内性能最高的通用机就采用了上万台处理器。而专用机的并行程度又要高出通用机,其关键核心技术是操作系统,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是如何高效能的使很多计算机之间产生联系,实现处理机间的高速通信,另一方面是如何有效管理这些计算机,并使之互相配合、协调工作。

第二,向“广”度发展。随着计算机的高速发展,计算机已经普及,成为个人常用之物,可以说人手一台。向“广”度发展指网络化范围的扩大以及向各个领域的逐渐渗透。到那时,计算机就会无处不在,像现在的发动机一样,应用于所有电器中,你家里的电器不管是冰箱、洗衣机还是笔记本、书籍等都已电子化。说不定多少年后学生用的教科书也被淘汰,被和教材大小一样的笔记本计算机所代替,学生可根据自己实际需要查阅、记录所需的资料。有人预言未来的计算机如此普及价格就和买一本书一样便宜,还有一次性使用的,用完就可以扔掉,它将成为人们生活中最常用、最方便的日用品。

第三,向“深”度发展。即向人工智能方向发展。比如说,如何把网上丰富的、有用的信息变为己有,如何使人机更好地互动等,这是计算机人工智能发展、研究的的主要课题。所谓人工智能,即计算机的智能成分占主要,会具备多种感知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到那时,人们可以与计算机自由交流,用手写字输入,甚至可以用表情、手势和计算机沟通,人机交流方便、灵活、快捷。使人产生身临其境之感的交互设备也已经发明出来,主要体现在虚拟现实技术领域方面。同时,信息将实现永久性存储,百年存储器正在研发当中,让我们一起期待吧。

二、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几个具体发展趋势

从近几年来计算机科学的发展来看,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具体发展趋势,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运算速度大大提高的高速计算机

近年来,美国人发明了一种通过空气的绝缘性来大幅度提高电脑运行速度的新技术。由纽约保利技术公司研究人员发明生产出一种电脑中使用的新型电路,这种电路的芯片之间是由一种“胶滞体包裹的导线”进行连接的,而组成这种“胶滞体”的物质中有90%的成分是空气,众所周知,空气恰恰是一种不导电的优良的绝缘体。经实践研究表明,计算机运行速度的快慢与晶体管或芯片之间信号的传递速度有直接关系,目前国际上普遍采用的“硅二氧化物导线”在信号传递的过程中一般都会吸收掉一部分信号,因此延长了传递信息的时间。而保利技术公司研究制造的这种“胶滞体导线”,在信息传输过程中几乎没有吸收任何信号,所以它能够更快的传递信息。除此之外,这种导线不但有利于大幅度降低电耗,节约材料成本,而且无需更改计算机芯片,可直接安装,最重要的是极大的提高了计算机运行速度。但美中不足的是,这种导线的散热效果较差,无法及时排出电路生成的热量。为此,保利公司迅速组织科研人员,针对这一缺陷进行创新改造,终于研究出一种“电脑芯片冷却”技术,即在计算机电路中置放许多装有液体的微型管道,用以吸收电路在工作中形成的热量。电路开始发热时,其产生的热量可以将微型管中的液体汽化,汽化之后的物质逐渐扩散到微型管的另一端,会重新凝结,顺流到微型管底部,从而达到吸收热量、有效散热的功效。目前,美国宇航局正在对该项技术进行太空失重实验,如果实验取得成功,“空气胶滞体”导线技术将被广泛应用于全球计算机的使用中,有助于大幅度提高计算机的运行速度。

(二)超微技术领域的生物计算机

早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生物计算机就已经投入研制了,这种计算机最大的特点就是利用生物芯片,由生物工程技术中所产生的“蛋白质分子”组合构成。在这种生物芯片中,信息是以波的方式进行传递的,其运算速度快的惊人,几乎相当于普通计算机运算速度的十万倍,且具备强大的储存空间,而其能量消耗仅为普通计算机的十分之一,这种生物计算机的优势作用显而易见。由于蛋白质分子具有再生能力,因此,它可以通过自我组合而合成新的微型电路,这样就使得计算机具备了生物体的基本特征,因此被称为生物计算机。例如:这种计算机可以通过生物自身的调节作用自主修复出现故障的芯片,甚至能够模拟人脑进行思考。1994年,美国首次将生物计算机公诸于世,随之公布的还有模拟电子计算机而进行的逻辑运算,并提出了解决“虚构”的七座城市之间路径问题的最佳设计方案。前不久,来自世界各国的二百多名计算机专家学者就曾经齐聚美国的普林斯顿大学,联名呼吁计算机科技应向生物计算机领域努力进军。根据现在的生物计算机技术发展来看,预计将在不久的未来,制造出通过物理和化学作用就能检测、处理、储存、分析、传输数据信息的分子元件。现阶段,计算机科学家们已经在生物超微技术领域取得了一定成就,实现了部分突破,制造出了超微机器人。而科学家们更长远的计划是让这种超微机器人变成一部微型生物计算机,从而在生物体内取代某些人体器官,完成血管、内脏等器官的修复作用,并杀死病毒细胞,使人类身体健康、延年益寿。

(三)以光为传输媒介的光学计算机

光学计算机是一种以光作为信息传输手段的计算机,这种计算机与传统计算机(电子)相比,具有诸多优势特点:光的速度有目共睹,这是电子计算机永远无法比拟的,并且光速具有一定的频率和偏振特征,大大提高了光学计算机传输信息的能力;光的发射根本不需要任何导线,即使发生交会也不会造成干扰;光学计算机的智能水平也大大高于电子计算机。可见,光学计算机是人类不断追求的理想计算机。早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世界各国以及各个科研机构,就已经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用以研发“光脑技术”。其中,由英国、德国、法国、意大利等60多个国家组成的科研队伍研发的光学计算机成果显著,该计算机的运算速度比电子计算机快了一千多倍,而且准确率相当高。除此之外,有些超高速计算机只能在低温状态下运行,而光学计算机不受温度的限制;光学计算机的存储量超大,抗干扰能力超强,不管在什么条件下都能正常运行;光脑具有与人脑相似的特性,就算系统中的某一元件出现损坏,也不影响运算结果。

(四)含苞待放的量子计算机

计算机专家已经根据量子学理论知识,在量子计算机的研制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果,如:美国科学家已经成功完成了4个“锂离子”量子的缠结状态,这一成果体现了人类在量子计算机研究领域上已经更上一层楼。

(五)应用纳米技术的纳米计算机

纳米计算机是用纳米技术研发的新型高性能计算机。应用纳米技术研制的计算机内存芯片,其体积只有数百个原子大小,相当于人的头发丝直径的千分之一。美国正在研制一种连接纳米管的方法,用这种方法连接的纳米管可用作芯片元件,发挥电子开关、放大和晶体管的功能。专家预测,10年后纳米技术将会走出实验室,成为科技应用的一部分。纳米计算机体积小、造价低、存量大、性能好,将逐渐取代芯片计算机,推动计算机行业的快速发展。

当然,以上仅是本人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发展趋势的几点浅薄认识和看法,对于此问题的研究,有待于我们做进一步的探讨和思考。

参考文献:

[1]蔡芝蔚.计算机技术发展研究[J].电脑与电信,2008,2

[2]陈相吉.未来计算机与计算机技术的发展[J].法制与社会,2007,10

[3]文德春.计算机技术发展趋势[J].科协论坛(下半月),2007,5

[4]张瑞.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发展趋势探析[J].制造业自动化,2010,8

分子生物学发展趋势篇4

关键词:机电一体化 现状 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TU85文献标识码: A

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新的材料、设备、技术不断涌进,从某种程度上来看极大的推动了整个机械行业甚至是经济的发展。微电子的技术和计算机的技术也在飞速的发展,它们不断与工业机械相摩擦,找出契合点然后相结合,机电一体化就是这样产生的。机电一体化从系统化的观点来说局势综合的运用了机械、微电子、自动控制和传感测控等技术,根据系统的功能和目标,合理的运用各个功能进行布局。实现具有多功能。高质量的功能价值极其目标。

如今世界各国都在大力发展推行机电一体化的先进技术及在生活生产当中的应用。它不仅关系到全球各国各个方面的发展,也成为了体现一个国家综合能力的象征。

一、机电一体化技术发展的状况

1、机电一体化技术的第一阶段

在二十世纪的六十年代以前被称为第一阶段。这一时期。人们开始不自觉的去利用电子技术初步的成功去补充和完善机械的性能。尤其是二战的爆发,刺激了电子和机械的结合。战后这些军用技术逐渐转化为民用技术,使战后的经济迅速的恢复。但是当时的电子技术还没有达到一定的技术水平,电子和机械的相结合还没有能力深入的研究和开发,而那些已经开发出来了的产品也没有办法进行大量的推广。

2机电一体化技术的第二个阶段

在二十世纪的七十到八十年代被称为第二阶段,同时也是最为蓬勃发展的一个阶段。在这一时期,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等都在的不断进步,为机电一体化技术奠定了强有力的技术基础。而大规模的集成电路也在迅速的的发展是机电一体化技术有了结实的物质基础。

3、机电一体化技术的第三个阶段

到了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的后期,就是机电一体化的第三个阶段,同时也开始了机电一体化技术向智能发展,进而进入了深入探索的新阶段。光学和通信的技术也融入了机电一体化的技术,那些细微的加工技术也慢慢从机电一体化技术中浮现出来,于是就出现了光机电一体化与微机电一体化两种体系。另外在对机电一体化技术进入深入研究的同时,也为机电一体化技术开辟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我国是从二十世纪的八十年代才开始对机电一体化进行研究并且开始应用的,在制定“九五”规划的时候考虑到了机电一体化给各个国家带来经济上的效益和影响。许多的大专的院校及研究机构开始对机电一体化的技术发展和应用做了大量的工作,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二、机电一体化的发展趋势

1.智能化趋势

智能化是21世纪机电一体化技术发展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人工智能在机电一体化建设者的研究日益得到重视,机器人与数控机床的智能化就是重要应用。这里所说的“智能化”是对机器行为的描述,是在控制理论的基础上,吸收人工智能、运筹学、计算机科学、模糊数学、心理学、生理学和混沌动力学等新思想、新方法,模拟人类智能,使它具有判断推理、逻辑思维、自主决策等能力,以求得到更高的控制目标。机电一体化产品不可能具有与人完全相同的智能。但是,高性能、高速的微处理器使机电一体化产品赋有低级智能或人的部分智能。

2.模块化趋势

模块化是一项重要而艰巨的工程,利用标准单元迅速开发出新产品,扩大生产规模,制定各项标准,便于各部件、单元的匹配和接口。从电气产品的标准化、系列化带来的好处可以肯定,无论是对生产标准机电一体化单元的企业还是对生产机电一体化产品的企业,规模化将给机电一体化企业带来美好的前程。

3.网络化趋势

计算机技术等的突出成就是网络技术。机电一体化新产品一旦研制出来,只要其功能独到,质量可靠,很快就会畅销全球。由于网络的普及,而远程控制的终端设备本身就是机电一体化产品,利用家庭网络将各种家用电器连接成以计算机为中心的计算机集成家电系统,使人们在家里分享各种高技术带来的便利与快乐,因此机电一体化产品朝着网络化方向发展是为大势所趋。

4.微型化趋势

微型化指的是机电一体化向微型机器和微观领域发展的趋势,泛指几何尺寸不超过1cm的机电一体化产品,并向微米、纳米级发展。

微机电一体化产品体积小、耗能少、运动灵活,具有不可比拟的优势。微机电一体化发展的瓶颈在于微机械技术,微机电一体化产品的加工采用精细加工技术,即超精密技术,它包括光刻技术和蚀刻技术。

5.绿色化趋势

工业的发达给人们生活带来了巨大变化。物质丰富,生活舒适;另一方面,资源减少,生态环境受到严重污染,设计绿色的机电一体化产品,具有远大的发展前途。机电一体化产品的绿色化主要是指使用时不污染生态环境,报废后能回收利用。绿色产品在其设计、制造、使用和销毁的生命过程中,符合特定的环境保护和人类健康的要求,对生态环境无害或危害极少,资源利用率极高。

6、系统化

系统化所表现出来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关对系统体系结构进一步的运用开放和模式化的结构。整个系统可以随意灵活的组成形态,并进行任意的剪裁组合,以便于实现多子的系统控制和管理。特征之二就是通信的功能加强了,在未来的机电一体化会更加的注重产品和人之间的关系。机电一体化的人格化有两个含义,第一个就是最终使用机电一体化产品的对象是人,不管在怎样的赋予机电产品一体化人的情感和智能。使之人性越来越明显,尤其是家用的机器人,最高的境界就是实现人机一体化。而另一个含义是指模仿生物的机理,从而研制出各种机电一体化的各种产品。实事也是如此。很多的机电一体化产品都是受到动物的启蒙而研究出来的。

三、电一体化的发展阶段

机电一体化的发展大体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上世纪60年代以前为第一阶段(亦可称为初级阶段)。在这一时期,人们不自觉地利用电子技术的初步成果来完善机械产品的性能。特别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战争刺激了机械产品与电子技术的结合,这些机电结合的军用技术,战后转为民用,对战后经济的恢复起了积极的作用。

上世纪70~80年代为第二阶段,可称为蓬勃发展阶段。这一时期,计算机技术、控制技术、通信技术发展,为机电一体化的发展奠定了技术基础。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和微型计算机的迅猛发展,为机电一体化发展提供了充分的物质基础。

第三阶段,上世纪90年代后,机电一体化技术开始向智能化方向迈进,进入深入发展时期。一方面,光学、通信技术等进入了机电一体化,微细加工技术也在机电一体化中崭露头脚,出现了光机电一体化和微机电一体化等新分支。另一方面对机电一体化系统的建模设计、分析和集成方法,机电一体化的学科体系和发展趋势都进行了深入研究。

四、机电一体化技术的主要应用领域

(一)数控机床领域。数控机床及相应的数控技术经过40年的发展,在结构、功能、操作和控制精度上都有迅速提高,表现在:①总线式、模块化、紧凑型的结构,即采用多CPU、多主总线的体系结构;②开放性设计,即硬件体系结构和功能模块具有层次性、兼容性、符合接口标准,能最大限度地提高用户的使用效益;③WOP技术和智能化。系统能提供面向车间的编程技术和实现二、三维加工过程的动态仿真,并引入在线诊断、模糊控制等智能机制;④大容量存储器的应用和软件的模块化设计,不仅丰富了数控功能,也加强了CNC系统的控制功能;⑤能实现多过程、多通道控制,即具有一台机床同时完成多个独立加工任务或控制多台和多种机床的能力,并将刀具破损检测、物料搬运、机械手等控制都集成到系统中去;⑥系统的多级网络功能,加强了系统组合及构成复杂加工系统的能力;⑦以单板、单片机作为控制机,加上专用芯片及模板组成结构紧凑的数控装置。

(二)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CIMS的实现不是现有各分散系统的简单组合,而是全局动态最优综合。它打破原有部门之间的界线,以制造为基干来控制“物流”和“信息流”,实现从经营决策、产品开发、生产准备、生产实验到生产经营管理的有机结合。企业集成度的提高可以使各种生产要素之间的配置得到更好的优化,各种生产要素的潜力可以得到更大的发挥。

(三)柔性制造系统(FMS)。柔性制造系统是计算机化的制造系统,主要由计算机、数控机床、机器人、料盘、自动搬运小车和自动化仓库等组成。它可以随机地、实时地、按量地按照装配部门的要求,生产其能力范围内的任何工件,特别适于多品种、中小批量、设计更改频繁的离散零件的批量生产。

(四)工业机器人。第1代机器人亦称示教再现机器人,它们只能根据示教进行重复运动,对工作环境和作业对象的变化缺乏适应性和灵活性;第2代机器人带有各种先进的传感元件,能获取作业环境和操作对象的简单信息,通过计算机处理、分析,做出一定的判断,对动作进行反馈控制,表现出低级智能,已开始走向实用化;第3代机器人即智能机器人,具有多种感知功能,可进行复杂的逻辑思维、判断和决策,在作业环境中独立行动,与第五代计算机关系密切。

结束语:

所以得出的结论就是机电一体化的出现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是由许多科学技术不断的发展所得出的结晶,也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必然的结果。机电一体化的技术将会成为二十一世纪机械工业的主角。在各个方面都可以带来明显的社会效益和经济上的效益。随着科学技术不断的发展,各个技术之间互相融合的的趋势也随之越来越明显。以机械技术和微电子的技术有效的结合起来,成为机电一体化技术的主体。成为机械工业的必然发展趋势,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前景也将会越来越宽广。

参考文献:

[1] 田双月.机电一体化技术的现状和发展趋势[J].工业设计,2011,(6):217-218.

[2] 张葆青,闫石,陈爽等.机电一体化技术的现状与发展趋势[J].机床与液压,2011,39(24):105-106,121.DOI:10.3969/j.issn.1001-3881.2011.24.037.

[3] 王卓.机电一体化技术的现状与发展趋势[J].文艺生活:中旬刊,2011,(9):280-280.

[4] 林莅莅.浅谈机电一体化技术现状与发展趋势[J].全国商情?理论研究,2011,(14):117,119.

分子生物学发展趋势篇5

关键词:高中物理 量子论内容 演变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3(c)-0041-01

在现代化教育理念下,物理教育也必须要紧跟现代化教学要求设置内容。但是在设置量子论内容上不能空谈,需要分析量子论发展的演变,进而在发展基础上探析内容演变过程,再在该基础上逐步提升和发展,这才是量子论内容设置的发展方向。

1 高中物理量子论内容设置演变

对于我国教育改革来说,新的课程该正在如火如荼的进去,必须要改变传统课程内容的繁、难、旧以及偏以及照本宣科的现状,要结合时展发展新的课程内容,适应现代化发展要求和任务。在这种形势下,必须要强化内容和学生的生活及现代化科学发展相联系,让课程具备基础性、时代性以及选择性,分析学生学习中的兴趣与经验,从各种技能之中精选必备基础制度和技能,在这种情况下量子论成为了发展必然趋势。

事实上自从量子论问世以来,距今大约有一百年的历史了,它逐渐成为了支柱近代物理学两大理论之一,并且被物理学广泛使用到各个领域,给人类提供新方法与新思想,给人类科学乃至社会科学都产生出深远影响,依据相关统计到了20世纪中叶,具备量子论背景下获取了医学奖和其他生理学奖站占据比例较大。但是从近代先进发现,现代物理知识对社会科学素养具备基本要求,同时,还具备重要教育价值。但是对于高中物理的量子论来说,目前所涉及到的课程依然比较少。因此,要在高中物理课程中要适当引入一些量子论的知识。还必须要依据公众的科学素养需求深入到现代物理知识,并将量子论及其他一些内容融入到物理课程,这是高中物理发展必然趋势。而且在现代高中物理知识中渗透一些量子论,就能够为学习适当开设一些科学窗口,让学生通过这个窗口能够见识世界,一开眼界,让学生感受到外面世界的精彩,相关人士探究发现发达国家都开设课程较多,但是研究发现都将量子论作为重点内容,例如美国所用的《PSSCPhysixs》物理教材,就将电和原子结构作为了渗透原子论观点。并且在现代的物理学中也涉及到量子论的内容,在现代物理学中量子论内容占据比例相当大,很多宇宙学与天文学都将量子论与相对论作为主要内容。而且澳大利亚如今高中物理教材之中,对于宇宙、天体物理以及太空、量子到夸克等都是以单章节出现的。美国科学教师协会所指定出来的物理考的中都将现代物理作为重要内容,占据了15%的内容。

从许多文献研究中可知,一些国家都开始将量子论编入到近代的物理课程内容之中,而且多占据的比例逐渐变重。因此将量子论的内容编入高中物理是现代化物理课程发展必然趋势。而且将课改物理大纲以及新课程标准融入了量子论,就必须要对高中物理内容的设置演变进行适当探讨,清晰意识到物理量子论课程设置,期望该课程对物理教学有所指导,这也是我国物理量子论发展必然趋势。

1.1 新课程下物理大纲与量子论知识的关系

在新课程之下物理大纲有了较大发展,而且也是紧跟社会人才需求所编撰,因此就具备了现代性,这二者之间的比较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从改革开放以来,高中物理大纲与新课标都将量子论设为新知识、重要知识,也只有在数量上一致,并且这些知识点都造成数量在逐渐增加。在2005年、2008年以及2011年,大纲中所加入内容基本度差不多,在该基础知识上逐渐提升;而且应用渗透方式融入大纲之中,进而体现出原子结构,但是许多教学中并没有将量子论作为专题讲述。但是从实际课程设置来看,量子论内容正在逐渐成为专题课程步入正轨教育。

其实在2000年以来大纲之中就适当加入了一些量子论,各种内容都是大同小异,并且逐渐加入物质波,逐渐成为了必学内容,明确表明学生所能够接受形式,同时,还对现代科学技术进行适当介绍,通过量子论反映出现代物理学重要的观点,让学生进一步了解现代物理学发展必然趋势。事实上,1998年的教学大纲和2005年的新课程标准中所涉及量子论内容基本上相同,同时,还会加强知识点数量。2008年物理大纲之中就明确提出,物理教学内容必须要更新时展,处理好经典物理和近代物理之间关系,依据实况适当的加强现代物理观点,通过物理量子论来开拓学生眼角与思路,进而体现出物理量子论的重要内容。

1.2 通过物理大纲列置出量子论的部分知识点

虽然物理课程中量子论确实也是比较重要知识,但是也有学校将该课列入到选修课中,在讲解物理课程中量子论时划分成AB两个层次。自从我国融入进微观世界后,量子化就成为重要研究对象,而到了2003年大纲也是第一次列入到课程中,但是那个时候仅仅是将该类课程设置成选修课程,并没有设计出独立的量子论专题,也没有将量子论融入到原子与原子核中,这样学习的目标就比较模糊,就需要设置成模糊和选题模式相结合,把力学成绩和局限性相结合。在上面的大纲以及新课程有关量子论基础上,体现出新的局限性,从量子论因重要作用来看,还需要高中物理提进一步明确其内容,这样才能够加强物理内容的改革,加强现代物理知识可持续化发展。

2 结语

随着现代技术的高度发展,物理学成为高中重要的课程之一,尤其是一些特殊内容都是发展必然趋势。在这种情况下,就必须要分析高中物理的量子论演变过程,探究物理量子论涉及到的重要知识,进而在该演变基础上推动物理教学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梁国志,郭玉英.从报刊看我国公众对近现代物理知识的需求[J].学科教育,2008(11):76-78.

[2] 李自强.浅析近现代物理知识的教学价值[J].现代物理知识,2007(2):108-112.

[3] 课程教材研究所20世纪中国中小学课程标准[S].教学大纲汇编,2005:37.

[4] 教育部基教司.教育部关于印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通知[Z].2003(8):27-30.

分子生物学发展趋势篇6

关键词:现代服务业 服务业产品化 制造的服务化

目前,我国仍是一个工业经济主导的发展中国家,虽然少数发达城市正在从工业经济向服务经济转型,但总体上,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基础很薄弱、规模也较小。近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制定的一系列政策措施的支持下,现代服务业正成为我国服务业最重要的增长点。

发展现代服务业是全球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

在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的推动下,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全球产业结构呈现出由“工业型经济”向“服务型经济”的重大转变,全球服务业逐渐取得了经济主导地位。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劳动力在一、二、三产业中的比重,表现为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再由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转移的趋势;发达国家的服务业不仅占gdp的比重超过了50%,而且成为社会就业和凝聚高端人才的主要行业,成为拉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主力军。

现代服务业整体发展趋势

(一)服务业产品化趋势

一体化。服务需求的多元化使服务内容日趋复杂,市场规模不断扩大,企业在追求面向客户提出整体解决方案的同时,呈现出服务产业链新的分工与协作趋势,即整合服务产业链上的上下游资源,形成后台运营的一体化。例如, erp解决方案。

网络化。以互联网为平台的商业模式,极大地改变了社会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例如,基于网络平台交易服务的电子商务、远程教育、公共服务等。

标准化。在信息技术和先进管理思想的支持下,现代服务业引进“工业流水线作业模式”,在内部管理、对外服务诸方面通过一系列的标准化和程序化设计提供质量稳定可靠的服务并降低生产成本。

自助化。应用信息技术,提供标准化的前台环境,并实行前台操作自助化。由用户自助完成全部或部分的服务活动,从而解决由于市场规模不断扩大,人工服务成本高,难以满足客户一对一服务的难题。

(二)制造的服务化趋势

传统的以产品制造为核心的发展模式正在被基于产品提供综合服务模式所替代,专业化生产服务和中介服务,已经成为提高企业竞争力和经济效益的主导。制造业的利润提高空间日趋狭窄,竞争力越来越多地依赖服务,通过服务提高产品附加值成为主要的竞争手段。制造业和服务业之间的传统界限正在快速消失,产品愈来愈融生产和服务于一体,消费者需求的是有形物和无形服务捆绑在一起的产品。这种现代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不断融合,推动了制造的服务化。

利用商品属性扩展与分离发展现代服务业

(一)商品属性概念

属性在逻辑学中是对象的性质及对象之间关系的统称。商品属性是多方面的,可概括为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商品自然属性是商品形成后商品本身所固有的,例如商品成分、结构、化学性质、物理性质、生物学性质、生态学性质等;商品社会属性不是商品生来就具有的,而是人们后来赋予商品的,例如商品的经济属性、文化属性、政治属性和其他社会属性等。商品的属性具有可扩展性和可分离性。

(二)商品属性扩展与分离催生现代服务业

在现代经济环境下,由于对所提供商品范围越来越难以界定,边界越来越趋于模糊,商品交易的完成环节不断增多,而且多数交易行为是一种可重复的持续行为,商品表现出的复杂性成为商品属性扩展或分离的原动力。这种属性的扩展与分离在生产范围内表现为分工的细化与产业链的延长,催生了生产业的发展;在消费范围内表现为个性化与精神层而需求的满足,催生了现代服务业的多元化发展。

1.利用商品属性的扩展发展现代服务业。为了适应人们日益强烈的个性化需求趋势,一般商品提供者总是通过扩展商品属性来满足消费者。例如超市购物,商家除了提供丰富的物品供人们选购外,注重营造轻松愉快的环境,舒缓的乐曲、明净的柜台、柔和的灯光、方便的取物方式;除此外还提供亲子区、休闲区;在店铺内还适时地推出各种文化宣传,使人们购物过程就是一个享受过程。

2.利用商品属性的分离发展现代服务业。巴泽尔认为商品可以看做多种属性的集合,不同商品包含着不同数目的属性,同一商品的不同属性归属不同的人可能会更有效率。中银有很多的结算中心,分离结算属性,并将其发展成为一个专业的可以为很多企业做结算的结算中心,面对所有需要结算的企业群体,可以提供跨地区、跨地域进行结算的服务企业。

参考文献:

1.冯华,司光禄.商品属性视角下的现代服务业发展[j].中国工业经济,2007(11)

2.巫俊飞.现代服务业发展研究[j].市场周刊理论研究,2008(3)

分子生物学发展趋势篇7

化学工程技术涉及到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方方面面,对中国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对化学工程技术的研究就关系到我国经济的发展,应该得到十分的重视。分析研究当代化学工程技术的发展趋势有利于不断提高化学工程的技术水平,从而让化学工程技术更好地为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服务。

一、化学工程技术的产生及发展

化学工程最早产生于19世纪的欧洲,到20世纪石油的开采进一步发展,石油化工业兴起。一战后美国经济迅速发展成化学工程领域的领跑者。二战期间化学工程的作用大大的显示出来,各种化学武器搬上战场。原子弹的研发也是这期间化学工程领域突破性的进展。

20世纪60年代开始化学工程技术的应用领域进一步的扩展,已经从一些小型化工产品向着研究大型化工设备的方向前进,出现了许多能够生产大量化工产品的大型装置。60年代后,计算机开始应用到化学工程领域,极大地促进了化学工程技术的发展和进步。至此70年代以来各种高新的化学工程技术不断地出现,化工领域的变化也称得上是日新月异,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二、化学工程技术在新世纪的发展趋势

化学工程的迅速发展在中国已经成为一级工程学科,在新的世纪呈现与相关的学科交叉结合的趋势。

1.化学工程与相关学科的交叉

1.1与高分子化学、高分子物理的交叉。化本文由收集整理学工程与高分子化学、高分子物理的交叉的学科工程就是所谓的材料化学工程。这一发展趋势是将工程化学原理应用到材料的制造过程中,把自然资源的粗材料加工成精细的化工材料。这一发展趋势的应用领域十分的广泛,如农业中用的薄膜以及各种新型纤维,汽车器材的制造。

1.2与生物化学、微生物学的交叉。化学工程与生物化学、微生物学的结合就是生物化学工程,是将化学技术手段应用于生物技术的研究,生物科学实用化学技术手段转化为能偶为人类使用的产品。化工原料的生产就是这一技术的主要应用领域,还有各种农药、酶制剂以及氨基酸的生产,这些产品都是人们生活中必须要用到的。有了生物化学技术,更加方便了人们的生产生活。

1.3与有机化学、无机化学的交叉。化学工程与有机化学和无机化学的交叉学科就是精细化学工程。这一技术的主要应用领域是化肥的生产以及石化企业的石油精细化产品的加工生产。

1.4与环境学的交叉。当今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环境的保护也越来越得到重视,不断发展的化学工程技术也要注意到环境的发展,这就是环境化学工程。目前主要应用于一些无公害产品的生产,以及净化环境技术的研究。

1.5与物理、微电子学的交叉。化学工程技术与各种电子产品的生产技术的结合,有利于各种微电子产品如硅、线路板的生产发展。

2.化学工程与数学、物理学、基础化学进一步结合

2.1与数学的结合。当代化学的发展必须要掌握一定的数学工具,化学工程中非线性代数的应用越来越广泛,表明化学工程技术与近代数学的进一步结合。

2.2与物理学的结合。化学工程技术与物理学的进一步结合体现在x光衍射、气相色谱程序以及电镜等高科技产品的研发和利用方面。

2.3与物理化学、生物化学的进一步结合。化学工程技术与物理化学、生物化学学的结合主要体现在人力学参数的预测和生物环境的治理上,通过与生物化学学技术的深层次结合,是这两项技术有了很大的进展。

三、促进化学工程技术发展的对策

1.着眼全局提高化学工程技术水平

化学工程科学近年来的发展趋势已经明显地呈现与多学科交叉的现象,要进一步促进化学工程技术的进步,就要从全局出发综合考虑与化学工程交叉的各个领域的情况。要统筹考虑各个领域的运用,做好整体的规划,协调各项科学的开发利用。并且统筹现有领域的同时积极开拓新的研究领域,使各个学科领域相互促进,最后实现共同发展。

2.提高化学工程机械设备研究水平

机械设备是提高一项技术必须具备的,先进的机械设备能为更高水平的技术研究硬件支持。但是相对而言,目前化学工程技术方面的机械设备还比较落后,应该加强研究力度,向世界化学工程技术研究的机械水平靠近。有了这些高科技水平的机械设备,在化学工程技术领域赶超世界水平指日可待。

3.做好化学工程技术的教育工作

任何一项技术的发展都不能离开高水平的人才,所以要促进化学工程技术进一步发展需要加强化学工程领域的教育培训工作。不仅需要培养化学工程技术方面的知识,与其相关的学科的教育与培训也要加强。不仅仅培训理论知识,更要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为化学工程技术的发展储备人才。

4.积极开拓化学工程技术的应用市场

当今化学工程技术的应用领域已经很广泛,但是如果想要进一步的发展还要积极研究开发新的工艺、新的产品,寻找新的市场。市场是产品开发的动力,有了市场的需求才会带动产品的生产,也就会促进技术水平的提高。

四、结语

分子生物学发展趋势篇8

关键词:排行榜;研究评价;商业出版;影响因子

中图分类号:G64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059(2012)05—0005—08

英语中,“评等”具有双重涵义。在莎士比亚撰写的《哈姆雷特》中,该词带有两个意涵:其一指有秩序和层级的序列(第一幕),其二指某种腐败或污秽的东西(第三幕)。现今,大学人事聘任委员会和图书馆采编馆员更熟悉的是该词汇在第一幕中所表现的概念——一个有秩序的序列。然而,随着汤姆森·路透科技信息集团(Thomson Reuters ISI)的影响因子的不断普及及其与当今学术界四大发展趋势的高度结合,我们看到莎士比亚在第三幕中所定义的评等的第二种涵义正在死灰复燃。而所谓四大发展趋势则分别是:(1)专业技能的理性主义成为科层制权威不容置疑的特征;(2)高等教育管理和规制的政治化趋势在新管理主义和学术评估中的高度体现;(3)商业性学术出版的定价和资金利用前述趋势对大学图书馆索取高价,并耗费其大量预算;(4)学术期刊及其编辑将自身定位为社交场和思潮的主导者并沉醉其中,而不是学者履历制造厂的一线员工。

本文将分别对上述四大发展趋势展开探讨,在此基础上探讨期刊《比较教育评论》(Comparative Education Review)的定位和未来选择,并提出创建更具生命力和参与度的教育学术研究社群的方式,而并非如部分学术期刊,其所刊登论文只成为作者履历的点缀。我们强调,应该将论文视为学术交流的副产品,以此方式来评价学术期刊的质量,并作为目前单一的影响因子测量方式的替代或补充。同时,我们也主张期刊和读者都应将学术交流的内涵价值视为最根本的产物。

一、被认证的专业技能:当代研究者

马克斯·韦伯认为,理性科层结构的支配的发展是独立于其掌控的知识领域的。韦伯预见,专业认证的急速发展会独立于由科层权威所支配知识的成长。“我们听到来自四面八方要求引入正规课程和专业考试的呼声,它背后的根源并非突然觉醒的‘教育渴求’,而是期望通过拥有教育认证的所有权,限制身份地位的供给,实现垄断的欲望。”“把关”作为概念,而非一个名词,正是出自于科层权威的理论。

许多其他学术领域的理论家,在深度分析了所谓“普适性”知识后,也发现了制度性建构的存在。根据福柯所言,临床医学知识并未引发19世纪法国医疗诊所的创建。相反,人体解剖学的普及与认同则是在诊所兴起之后的副产物。“诊所既是一种新‘瓜分’出来的东西,其语言表达原则也是我们所习惯的‘纯科学’语言。”彼特·伯格与托马斯·卢克曼也同样提出了现实是在制度化后才会被社会认同的相关理论。而在比较教育研究领域,20世纪60年代初期,约翰·梅耶主张,学校之所以能产出拥有社会认可文凭的毕业生,部分归因于社会赋予学校一种不容置疑的、非正式的许可证。随后,他阐述了这一理论,并且指出了他的论述与韦伯的纯粹文凭主义阐释之间的区别。梅耶认为,社会公认的经济学和精神病学的专业技能,部分起因于大学制度的扩张以及上述领域中权威性知识和学位的确立。这些对了解学术期刊是不言而喻的。如果教育机构不仅承担人员分流的职能,也发挥新专业知识的认证职能,那么所谓顶尖期刊则是作为该体系的组成部分,借由学术出版物的评阅人或编辑等专家的名义来决定知识的存亡。依据韦伯对权威的理解,新的学术发现可以通过期刊被“授权”。即便是各自独树一帜、不具可比性的知识系统(例如香港大学中具有互补性的中西医院系),制度化的知识也被等级化。因此,每个医学系统内部都存在对“评等”的认知。

二、新管理主义

高等教育质量评鉴的出现是新管理主义的一种体现。这是将以往应用在私人企业的管理技术应用于公共事业以及公共物品生产的趋势。这种院校管制理念的全球性扩散已经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在这种高等教育发展趋势中,与学术期刊最为攸关的是,政府财政拨款已将学术研究生产力的奖励纳入到具体的指导方针及拨款公式中。“生产力”的测量不仅包括实验次数和完成调查的多寡,同时包括相关研究成果的出版,这些都被视为产出。与此同时,出版物也被进一步区分成各种类别,甚至包括同行评审的出版物,如《比较教育研究》。正如香港学者莫家豪所指出的,“不发表,则灭亡”综合症不仅影响了学者个人,也影响了高等院校,因为学术研究产出与院校的资金筹措密切相关。

上一篇:社会环境的变化范文 下一篇:移动支付市场报告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