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子影像学范文

时间:2023-03-13 11:45:32

分子影像学

分子影像学范文第1篇

如何进行肿瘤的早期发现、识别和干预呢?通过血液检查发现一个人发生癌症的可能性很大后,进一步就要确定他身体中是否真有癌病灶,用一般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只能发现已经具有有一定形态的病灶,此时治疗时机往往被延误。要发现早期小病症和位置,就要采用分子影像学技术。

什么是分子影像学?

分子影像学是医学影像技术和分子生物学相结合的一门新学科,它是利用现有的一些医学影像技术,如核医学(PET)、核磁共振(MRI)和光学成像方法(OCT),从分子水平研究和观察疾病发生、发展中的病理、生理和代谢功能的改变,在机体尚未出现形态学变化之前就能对疾病做出早期诊断。经典的影像诊断(CT、核磁共振、B超等)主要显示的是一些分子改变的最终结果,在发现这些疾病时,人体的组织中已经出现了解剖学的改变;而分子影像学在疾病尚无解剖学改变前就可以发现它的异常,因此是一种很好的发现早期癌症的方法。

分子影像学的意义

人体其实是由一个个细胞组成的社区。在正常情况下,社区中的每个成员(细胞)循规蹈矩、照章行事,知道何时生长分裂,也知道如何与别的细胞结合,形成组织和器官。在异常情况下,一些细部发生叛变,成为肿瘤细胞。“叛变”的细胞脱离正轨,自行设定增殖速度,其中癌细胞的增长速度更快,用倍增的速度增长,1个变2个,2个变4个,以此类推,累积到10亿个以上我们才会察觉。在肿瘤中,1立方微米的病灶中仅含500~3000个癌细胞,1立方毫米的病灶中包含5万~30万个癌细胞。如果在这两种情况下发现肿瘤,进行干预,将获得十分满意的结果。例如,如果对直径小于2毫米的病灶进行早期干预,治愈率将高达95%。分子影像学使人类可以在早期发现癌症,通过干预将其消灭在萌芽之中。

分子影像学如何早期发现癌症?

分子影像学范文第2篇

《分子影像医学》(CN:44-1454/R)是一本有较高学术价值的半年刊,自创刊以来,选题新奇而不失报道广度,服务大众而不失理论高度。颇受业界和广大读者的关注和好评。

分子影像学范文第3篇

1.1量子点量子点(quantumdots,QD)具有独特的光学特性,具有可调的荧光发射波长,荧光发射范围可覆盖波长300~2400nm的波段,而且可以实现一元激发,多元发射,光化学稳定性好,荧光寿命较长,此外QD具有尺寸较小,体内循环时间长,对肿瘤具有很好的被动靶向效果等优越性质,使得QD作为荧光纳米探针最先被用于活体荧光成像的研究中[5]。但是QD纳米颗粒的荧光显像目前还仅限于小动物研究阶段,要用于人体内分子成像研究还需要解决一些技术问题,如荧光信号穿透性差,QD运输效率较低,因此需要开发颗粒更小、多模态的荧光QD,以利于其临床转化。

1.2超顺磁性氧化铁纳米颗粒超顺磁性氧化铁纳米颗粒(superparamagneticironoxidenanoparticles,SPIONs)是应用较广的磁性MRI探针,也是MRI分子影像学发展的新方向。SPIONs在生物体内主要分布于网状内皮细胞丰富的组织和器官,如肝、脾、淋巴结和骨髓等,有助于提高以上部位肿瘤与正常组织的MRI成像对比度,同时由于其高效、安全等特点,具有较强的临床转化潜力,可用于各种肿瘤及其他疾病的检测。但由于SPIONs本身没有特异性,因此有必要在SPIONs表面修饰靶向小分子、多肽或抗体等,从而达到靶向分子显影的目的。

1.3纳米金颗粒纳米金颗粒(goldnanoparticles,AuNPs)具有形态及尺寸可控、表面化学性质温和以及生物相容性好等特点,加上其独特的等离子表面吸收和光散射等物理特性在分子成像方面引起广泛关注。与传统的CT对比剂比较,AuNPs具有以下优点:①较高的原子序数、电子密度以及X线吸收系数,理论上能够提供更加优越的CT对比性能;②无细胞毒性;③表面容易被靶向蛋白、特异性生物标志物等修饰,从而设计一系列能够被不同成像设备显像的分子探针;④正常人或动物体内几乎不含金元素,且金元素容易通过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这一常用的元素分析法进行定量和表征,从而更好地与影像学结果进行验证。这些特点使AuNPs日益成为最具潜能的CT分子成像对比剂[6]。

2多模态分子影像的意义

分子影像技术包括放射性核素显像,如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positronemissiontomography,PET)和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singlephotonemissioncomputedtomography,SPECT)、MRI、磁共振频谱成像(magneticresonanceimaging,MRS)、光学成像(opticalimaging,OI)和超声等。每种显像方法都有各自的优点和缺陷,如PET和SPECT具有高敏感性和可定量分析的优点,但空间分辨率较差;MRI的空间分辨率高,尤其是软组织分辨率好,但敏感性相对减低;OI可以敏感、实时观察活体内的细胞和分子功能,但其采用的近红外光组织穿透性较差,适用于小动物或浅表器官的显像,难以向临床转化[7]。多模态显像是通过对多种成像技术的联合应用实现优势互补,同时提供高特异性的功能成像信息和高灵敏度、高对比度的解剖成像信息,能够为早期诊断肿瘤提供更加精确、全面的信息。多模态显像是目前分子影像学的研究热点,其中PET/CT和SPECT/CT已经广泛用于临床,PET/MRI也已经面世。多模态分子影像成像的发展对分子探针的设计制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构建多靶点、多功能分子探针,以实现多个靶点的同时识别及多种成像技术的联合应用,从而提高肿瘤影像诊断的准确度和灵敏度[8]。多模态分子探针的基本要求包括:①与靶分子具有高度的特异性与亲和力;②具有良好的通透性,能够穿过生物屏障,如血管、细胞膜等,高效、高浓度到达靶细胞;③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不会引起机体明显的免疫反应,在活体内保持相对稳定,在血液循环中有适当的清除期;④能与多种影像信号分子耦联,并在一定程度上将需要探测的信号进行放大便于成像。

3放射性核素标记纳米探针在多模态显像中的应用

用于多模态肿瘤显像的放射性核素标记纳米探针由3个主要部分组成:纳米颗粒核心,放射性核素及生物靶向分子。其中放射性核素可以直接标记在纳米颗粒的表面,也可以通过链接物间接标记在纳米颗粒上。链接物可以是一个羟链、一段多肽或一个聚乙二醇单位。纳米颗粒还可以通过螯合剂,如1,4,7-三氮环壬烷-1,4,7-三乙酸(1,4,7-triazacyclononane-1,4,7-triaceticacid,NOTA)、1,4,7,10-四氮杂环十二烷-1,4,7,10-四羧酸(1,4,7,10-tetraazacyclododecane-1,4,7,10-tetraaceticacid,DOTA)、二乙撑三胺五乙酸(diethylenetriaminepentaaceticacid,DTPA)等与64Cu、89Zr、111In等放射性核素进行标记[9-10]。纳米颗粒由于其独特的优势已广泛用于肿瘤的分子影像学研究,随着各种融合影像设备的发展,多模态纳米探针近年来也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

3.1PET/近红外荧光显像(near-infraredfluorescence,NIRF)与SPECT/NIRF双模态显像NIRF可以在活体内实时、无创地监测疾病的分子变化水平[11]。NIRF的优点包括空间分辨率高、敏感性高、对活体生物没有电离辐射。但是由于NIRF采用的近红外光组织穿透性差,难以用于临床,PET和SPECT可以提供组织穿透性强和可定量分析的图像,因此将PET或SPECT与NIRF显像融合可以弥补各自的缺陷。Cai等[12]将能够靶向结合肿瘤细胞及新生血管表皮整合素αVβ3的精氨酸-甘氨酸-天冬氨酸(arginine-glycine-asparticacid,RGD)多肽与螯合剂DOTA连接在QD表面,并用正电子核素64Cu标记DOTA-QD-RGD,然后用PET/NIRF显像对荷人胶质瘤U87MG裸鼠进行显像和定量分析。结果显示,在注射显像剂后1~25h,U87MG肿瘤对64Cu-DOTA-QD-RGD都有良好的摄取,PET和NIRF显像的定量研究也显示出良好的线性相关。在随后的另一项研究中,Chen等[13]用靶向肿瘤新生血管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endothelialgrowthfactor,VEGF)取代RGD肽,构建了另一种双模态纳米探针64Cu-DOTA-QD-VEGF,PET和NIRF显像都显示出U87MG肿瘤对64Cu-DOTA-QD-VEGF的摄取明显高于对64Cu-DOTA-QD的摄取。在另一项研究中,Zhang等[14]用聚乙二醇包裹的交联聚合物胶团(corecross-linkedpolymericmicelles,CCPM)与111In标记的膜联蛋白A5(annexinA5)结合,合成SPECT/NIRFIRF双模态纳米显像剂111In-DTPA-A5-CCPM。活体显像显示在化疗诱导凋亡的荷瘤动物组中,肿瘤对显像剂的摄取明显高于未经治疗的对照组。此外肿瘤对111In-DTPA-A5-CCPM的摄取也显著高于111In-DTPA-CCPM。放射自显影和免疫组化证实了111In-DTPA-A5-CCPM的摄取与肿瘤切片中半胱天冬酶-3(caspase-3)分布的位置一致。Liang等[15]用链霉亲和素纳米颗粒为载体合成SPECT/NIRF双模态探针,这个新型纳米探针由3个生物素化的部分组成,包括靶向肿瘤细胞的抗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umanepithelialgrowthfactorreceptor2,HER2)的抗体赫赛汀(Herceptin),用于111In放射性标记的螯合剂DOTA以及用于NIRF显像的荧光基团Cy5.5,通过链霉亲和素载体将这3部分组装在一起。SPECT和NIRF显像结果均显示111In-DOTA/Cy5.5/Herceptin纳米颗粒具有良好的生物体内分布,肿瘤/正常组织比值很高,在注射后40h,肿瘤的放射性摄取达到21ID%/g,明显高于肝脏、心脏、肾脏、脾脏和肌肉等正常组织。因此推测链霉亲和素作为构建肿瘤多模态显像探针的载体具有巨大的潜力。

3.2PET/MRI与SPECT/MRI双模态显像MRI的时间分辨率和空间分辨率很高,尤其是软组织分辨率高,因此在神经、骨骼、肌肉以及其他系统肿瘤的诊断方面具有优势,然而MRI的敏感性比放射性核素显像的敏感性低,因此近年来,PET或SPECT与MRI融合显像也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有研究者将RGD肽和DOTA螯合剂联接在氧化铁(ironoxide,IO)纳米颗粒上,然后用64Cu进行标记,将新合成的纳米探针64Cu-DOTA-IO-c(RGDyK)用于荷U87MG裸鼠的PET/MRI显像,结果发现在尾静脉注射显像剂后1~21h,肿瘤对64Cu-DOTA-IO-c(RGDyK)的摄取都明显高于未联接RGD肽的64Cu-DOTA-IO;将RGD肽与64Cu-DOTA-IO-c(RGDyK)同时注射于动物体内,发现肿瘤的放射性摄取显著减低,提示64Cu-DOTA-IO-c(RGDyK)是特异性结合于肿瘤细胞的。同时T2WI显示,在注射显像剂后4h,肿瘤部位的信号明显减低,肿瘤的病理切片也显示MRI上的低信号部位有铁染色,进一步证实了MRI与PET显像结果的一致性[16]。在另一项研究中,Kim等[17]用一种肿瘤靶向分子齐墩果酸(oleanolicacid,OA)与螯合剂NOTA、氧化铁纳米颗粒(IONP)联接,并用68Ga进行标记,制成PET/MRI双模态分子探针68Ga-NOTA-OA-IONA。体外实验显示结肠癌HT29细胞能特异性摄取68Ga-NOTA-OA-IONA,同时68Ga-NOTA-OA-IONA对HT29还有一定的抑制作用。随后对荷结肠癌HT29裸鼠模型进行活体内PET和MRI显像,结果进一步证实肿瘤部位能够摄取显像剂68Ga-NOTA-OA-IONA,并且PET与MRI显像结果一致。Misri等[18]将111In标记的抗间皮素抗体(111In-mAbMB)与SPIONs结合起来,形成SPECT/MRI的双模态纳米探针。生物分布实验结果提示,内皮素阳性的A431K5肿瘤能够特异性摄取111In-mAbMB-SPIONs;MRI显像与生物分布实验结果一致,注射显像剂后肿瘤部位的信号发生了明显变化。4.3PET/MRI/NIRF与SPECT/MRI/NIRF多模态显像Xie等[19]用多巴胺修饰氧化铁纳米颗粒表面,并与人血清白蛋白相联接,然后分别用放射性核素64Cu和荧光染料Cy5.5进行标记,从而形成一种新型PET/MRI/NIFR多模态分子探针,并且用荷U87MG瘤裸鼠模型进行PET/MRI/NIFR多模态显像。NIRF显像结果显示,在注射显像剂后1h就可以清楚看到肿瘤显影,并且肿瘤的荧光强度随时间延长而增高。1h的肿瘤/肌肉比值为1.98±0.20,4h升至2.52±0.27,18h继续升高至3.08±0.28。PET显像也显示在注射后不同时间点肿瘤的摄取逐步上升;与NIRF相比,根据PET图像定量分析计算的肿瘤/肌肉比值更高,这主要是因为PET图像上的本底更低。MRI图像显示在注射显像剂后18h,肿瘤部位的信号明显下降,而且MRI显示肿瘤部位的显像剂分布不均匀。此外,在肝脏中也发现大量的显像剂聚集。Hwang等[20]报道了用钴-铁素体纳米颗粒联接AS1411适配子制备多模态纳米探针MFR-AS1411,其中AS1411能靶向定位于肿瘤细胞膜表面高度表达的核仁蛋白,用红色荧光染料罗丹明包裹该纳米颗粒,并通过螯合剂与放射性核素67Ga标记。该纳米颗粒在核仁蛋白表达阳性的C6细胞中表现出特异性的荧光信号,随着MFR-AS1411纳米颗粒浓度的增加,细胞中罗丹明荧光强度及67Ga放射性活度都随之增高。活体SPECT显像提示注射显像剂后,肿瘤部位出现特异性的摄取。活体MRI显像及离体光学显像的结果与SPECT显像结果匹配良好,在注射纳米探针前后分别对荷瘤鼠进行MRI扫描,显示肿瘤部位的信号显著增高。

4展望

以放射性核素标记纳米颗粒为基础的多模态分子新探针和多模态影像技术的开发不断提高了对肿瘤发生、发展机制研究的水平,推动了肿瘤诊断和治疗的发展,具有广阔的临床应用前景。但是目前多模态纳米分子探针还存在以下一些问题亟待解决:①纳米颗粒在肝脏、脾脏等网状内皮系统(reticuloendothelialsystem,RES)中的摄取是影响活体显像效果的主要因素,纳米颗粒的理化特征如尺寸、极性、弹性及表面电荷都会影响其在活体内的生物分布和清除。直径<6nm的球形纳米颗粒容易通过肾脏系统排出,直径4~8nm的纳米颗粒会很快被RES摄取,并通过肝胆系统排泄[21]。因此,相对较小的纳米颗粒在RES中的摄取更低,可以获得更高质量的图像。②放射性核素,特别是一些金属离子,可能会与纳米颗粒表面修饰的螯合剂或者聚合物脱离,从而导致正常器官对游离放射性核素的摄取,降低肿瘤的特异性摄取。因此在设计放射性标记多模态纳米探针时,需要考虑其在活体内的稳定性[22-23]。③为了提高分子探针在肿瘤组织中的特异性结合能力,需要谨慎地选择靶向肿瘤的成分,如多肽、抗体等。④在设计放射性核素标记多模态分子探针时,还需要认真考虑纳米探针的生物安全性,在纳米探针用于人体临床研究之前,需要深入研究其潜在毒性,一些无机的含有重金属如钆、镉的纳米颗粒已经被证实有一定的毒性,另外,一些以碳为基础的纳米颗粒也显示出一定的生物毒性[24,25]。总体而言,具有生物相容性的有机纳米材料比重金属、无机的纳米材料更适合用于人体研究。综上所述,过去十几年纳米技术和分子影像学的高速发展,为放射性核素标记多模态纳米探针的研发带来了巨大的机遇和挑战。尽管目前多模态纳米探针的设计还存在一些问题,可能还需要较长的时间才能用于临床实践,相信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这些问题最终将得到解决,多模态分子影像将会为肿瘤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提供巨大帮助。

分子影像学范文第4篇

非小细胞肺癌N2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分析

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患者记忆功能评定及脑灌注相关研究

超声探针是超声分子成像技术的关键

甲状腺结节和分化型甲状腺癌诊治指南

本刊有关文章涉及课题基金项目的标注要求

甲状腺功能亢进^131I治疗后妊娠26例临床分析

关于作者使用远程稿件管理系统的几个注意事项

磁共振分子影像研究现状及展望

关于论著文稿中中、英文摘要的书写要求

本刊对形态学图片的质量和制作要求

脑代谢显像在多系统萎缩早期诊断中的应用

本刊有关文章涉及课题基金项目的标注要求

本刊有关论文中法定计量单位的书写要求

中华医学会核医学分会第八届委员会工作总结

重视神经系统核医学的应用研究

加强SPECT/CT临床应用研究

本刊关于建立“快速通道”的有关规定

2011年本刊可直接用缩写的常用词汇

99Tcm放射性药物的发展与机遇

稿件远程管理系统作者投稿说明

荧光酶联免疫分析技术测定人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

18F-FLT体外监测结肠癌细胞早期放射反应

PET预测结肠癌转移潜能的实验研究

胃癌盆腔种植性转移灶摄取99Tcm-MDP一例

常见胸部肿瘤胸骨转移的核素显像特点

关于论文作者单位名称的书写要求

本刊关于建立“快速通道”的有关规定

本刊启用稿件远程管理系统

发挥核医学优势推动甲状腺癌治疗

PET/CT对多发性骨髓瘤的诊断价值

中华医学会核医学分会专业网站已正式开通

脾霍奇金淋巴瘤18F-FDGPET显像一例

中华医学会核医学分会创建网站

骨显像在儿童常见恶性实体瘤骨转移中的应用

关于论文作者单位名称的书写要求

关于论著文稿中中、英文摘要的书写要求

本刊一些常用词汇可直接用缩写

重庆市核医学专业委员会举行换届选举

PET/CT临床应用优化选择的思考

利尿肾动态显像在小儿先天性泌尿系统畸形中的应用

“数码版”核医学继续教育教材的编制

国产腺苷介入心肌灌注断层显像对心肌缺血的诊断价值

Tcm—MIBI显像评价乳腺癌新辅助化疗疗效

DXA骨密度测量质量控制中的精密度和准确度研究

PET和PET/CT对孤立性肺结节的对照研究

用γ探测仪定位法检测胃癌前哨淋巴结

对国内发展正电子放射性药物的建议

PET/CT显像在肺癌诊断及分期中的初步应用

分子影像学范文第5篇

【关键词】骨科;核医学;分子;影像

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我们的生活方式在不断的发生着改变,在此背景下,各种肿瘤、意外事故引发的骨折、骨痛病例也在不断的增多,加上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加快,其骨质疏松案例也越来越多。随着科学水平和医疗技术水平的提高,对于各种疾病的诊断技术也越来越先进。尤其是随着计算机技术和分子技术的进步发展,使得影像技术及分子技术在骨科检验和诊断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1]。为了进一步探讨骨科核医学分子影像的临床应用,本文选取我院2010年10月——2011年10月间收治的80名骨痛或病理性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我院2010年10月——2011年10月间收治的80名骨痛或病理性骨折患者,本组患者中有53名为男性,27名为女性,最大年龄为74岁,最小年龄为29岁,平均年龄(54.56±3.11),43名患者由于交通事故、摔伤、坠落等造成骨折,37名患者通过体检或因骨痛进行检查初步诊断为骨肿瘤。及其他骨科性疾病。

1.2方法通过查询相关资料,并结合着现代医学影像诊断,对由于交通事故、摔伤、坠落等造成的骨折患者进行X线平片,对由于存在骨科性疾病的患者进行99mTc-MDP全身骨扫描,检查骨骼病变的部位、程度、范围、性质等等,综合对患者骨折和病理性骨痛的原因进行分析,并通过核医学分子影像技术观察患者的病理变化[2]。

2结果

经过通过核医学分子影像检验发现,本组患者的病因主要包括22例原发性甲旁亢代谢性骨病,10例原发良、恶性肿瘤和骨痛,25例骨软化和肾性骨病,7例关节问题和代谢性骨病,13例骨软化和肾性骨病,其余3例患者无严重疾病。对于原发性甲旁亢代谢性骨病的患者则通过外科手术切除治疗,对于原发良、恶性肿瘤和骨痛的患者则通过骨肿瘤科或小儿骨科治疗,对于骨软化和肾性骨病的患者则通过内科医师进行治疗,对于关节问题和代谢性骨病的患者则通过矫形骨科或风湿科的医师治疗,对于疑为骨髓瘤的患者则通过血液科医师进行确诊治疗,对于本组中的3例无严重疾病的患者进行常规止痛药物进行治疗,并与患者沟通,为患者讲解病情的原因,消除思想负担,帮助患者恢复愉快的生活[3]。

3讨论

根据骨折的病因,骨折可以分为病理性骨折和应力性骨折。所谓的病理性骨折主要是指患者的骨折是由于本身的疾病而引起的骨折,比如说肿瘤或感染病灶往往会引起骨折,该类型便属于病理性骨折。利用核医学分子影像技术在病理性骨折患者的检验中要进行全身性扫描,以掌握病变的部位、程度、范围、性质等等;应力性骨折主要是指由于受到外界损伤或者局部负荷增大而导致的骨折,它可以根据发生部位不同而分为不同的类型[4]。比如发生在正常骨则成为疲劳骨,成为功能不全性骨折,我们常见的老年患者由于骨质疏松引起的骨折便属于这种类型。应力性骨折也是所有骨折中发生率最高的类型,尤其多发于老年群体、运动员、舞蹈员、士兵等等,其发生部分主要是跖骨、趾骨和胫骨、跖骨、跳腓骨等等。在对活动量较大并且反复应力但X线显示为阴性的患者应考虑应力性骨折的可能,对于患者的诊断主要依靠99mTc-MDP骨显像,并配合核磁共振可以将其剖面清晰的显示出来。

对于骨痛与不明原因骨折病因的鉴别诊断,目前主要的方式是应用核医学分子影像对患者进行全身骨扫描。这种方式在最初主要应用于骨肿瘤的诊断,然而随着这一方式的优势逐渐突显,加上核医学分子影像技术在临床医学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全身性骨扫描的应用范围也逐渐扩大,其扫描技术也在不断的发展与更新,能够更详细的将患者病变的原因、部位、性质、范围清晰的显示出来,从而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重要的依据。比如通过全身性扫描检测显示为原发性甲旁亢代谢性骨病的患者则通过外科手术切除治疗,诊断为原发良、恶性肿瘤和骨痛的患者则通过骨肿瘤科或小儿骨科治疗,诊断为骨软化和肾性骨病的患者则通过内科医师进行治疗,诊断为关节问题和代谢性骨病的患者则通过矫形骨科或风湿科的医师治疗,以此准确的判断患者的病因并采取对症的方式治疗,可以有效的避免误诊发生,同时为患者争取宝贵的治疗黄金时间,避免造成最佳治疗时机被耽误发生,确保患者的健康。通过本次研究发现,在骨科疾病诊断中应用核医学分子影像技术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可以提高疾病诊断的准确率,从而为患者提供更合理的治疗方案,值得在临床应用上推广。

参考文献

[1]朱朝晖.2012年度中国核医学和分子影像学科技发展[J].协和医学杂志,2013,(03):233-237.

[2]王荣福.分子影像新技术应用与交流盛会——记2009年欧洲核医学协会年会[J].标记免疫分析与临床,2010,(06):411-416.

[3]吴晨希.分子影像:转化医学的重要工具和主要路径[J].生物物理学报,2011,(04):327-334.

分子影像学范文第6篇

【关键词】 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 分子影像; SPECT; PET

Molecular Imaging Advances in 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ZHANG Jia-hui,ZHAO Zheng-qin, JIA Shao-wei, et al.// Medical Innovation of China,2012,9(31):159-161

【Abstract】 The article objectively reviewed advances of molecular imaging in ADHD, including SPECT and PET. Also its morphological anatomy was systematically summarized. Abnormalities of the fronto-striatal circuit had been demonstrated,involved prefrontal cortex area regional cerebral blood flow (rCBF) decreasing,Striatal dopamine transporter density increasing,prefrontal area and striatum brain volumes diminishing,predominantly at the right hemisphere, which was the pivotal pathophysiological foundation of this disorder. While compensatory mechanism and comorbid disorders may provide an interpretation to the others abnormal areas of brain like temporal lobe、parietal lobe 、occipital lobe and cerebellum. Accurately, molecular imaging has a significant value in diagnosis and evaluating therapeutic effect due to the limitation of anatomic structure images.

【Key words】 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 ; Molecular imaging; SPECT; PET

First-author’s address:Peking University Shenzhen Hospital, Shenzhen 518036,China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2.31.104

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ADHD)是儿童最为常见的精神疾病,基本特征是注意问题与过度活动共存。约有50%ADHD患儿症状持续到成人阶段。ADHD全球发病率约为3~5%,9~11岁为发病高峰[1]。我国报道与全球平均水平基本一致[2],据此估计,中国ADHD患儿约2000万。早期诊断ADHD有助于预防和减少青少年在成年之后出现的一系列精神和行为问题。近几十年来,随着神经分子影像技术发展,如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Single Photon Emission Computed Tomography,SPECT)和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PET),提供了无创和可视化的研究和诊断手段,在ADHD研究方面取得进展,现综述如下。

1 MRI与ADHD

MRI显示,ADHD患者额-纹状体体积变小主要位于右侧额前区和右侧尾状核。Valera等[3]的研究证实,右侧尾状核和额叶局部体积减少;Soliva-Vila等[4]也发现右额前区、右侧尾状核体积减少,而左侧却未发现异常。由此可见,右额-纹状体区可能为ADHD神经解剖学基础。

Durston等[5]的研究进一步证实,右侧额前区、左枕区灰质和白质减少约9%,右侧小脑减少约5%,大脑总体体积减少约4%。Castellanos等[6]研究了152名ADHD儿童和青少年患儿与139名年龄性别匹配对照者,发现患者大脑容量减少(与对照组相比减少3.2%),包括大脑额、顶、枕、颞叶各区灰白质,小脑减少更明显(与对照组相比减少3.5%)。由此,不难理解ADHD患儿确实存在神经解剖学异常,但影像所见的异常不像先天性脑发育不良或者遗传障碍明显,加上儿童本身年龄、性别及个体差异,难以从形态结构影像学资料中得到与ADHD特异性证据,临床意义并不大。

2 SPECT显像与ADHD

分子影像学范文第7篇

关键词:西医影像学;未来医学;重要作用

【中图分类号】R49【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4-7526(2012)06-0370-01

随着1895年伦琴发现率了X射线,影像学经历了超过100年的发展,形成强大的医疗诊断成像系统,这包括传统的X射线、计算机断层扫描(CT),磁共振成像(MRI),超声,核素扫描等。诊断成像逐渐通过组织和器官的解剖成像,分子和代谢显像发展。过去,西医影像学主要靠物理学、计算机学等手段,以细胞组织病理学为基础,而近年来,逐渐向分子影像学发展[1]。在未来的西医影像学的发展中,分子影像学将成为以后一段时间的发展趋势,更多的医务研究工作者对此研究,更多的应用于临床,对现代、未来的医学发展都将产生重要的作用。

1核磁共振成像的重要作用

核磁共振成像技术中,了解质子弛豫时间包括T1和T2,以及T1和T2各自所代表的临床意义。通过对比实际所测得的T1值和正常组织器官的T1值,就能判断出此组织器官是否出在病理条件下,通常情况下,处在病理条件下,T1值会延长,为鉴别同一组织器官的疾病,也可根据T1的延长时间判断,如肝肿瘤常在280~450ms,肝硬变常在180~300ms。核磁共振成像技术还可用于化疗、放疗等[2]。在不同的情况下,采用不同的成像原理,形成的成像效果也不一样。

2计算机断层扫描的重要作用

现代计算机扫描技术逐渐向高空间分辨率发展,全身断层扫描时间将进一步缩短,其对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价值高,应用较为广泛,对颅内肿瘤、脑梗塞、脑出血等诊断效果较为可靠,也开始应用于心脏的超高速扫描。螺旋CT扫描,还能获得比较精细清晰的血管重建图像[3]。扫描更加能够清晰地看出其存在的现象以及病理等,能够更加准确的发现其中的病灶等等。

3超声的重要作用

超声的未来技术发展主要向自体内回声脉冲和换能器两方面改进,在改进中,希望可以得到较为清楚的图像,超声仍可用于鉴别病变组织的物理特性,可用于妇产科、泌尿、心血管等系统的诊断,近些年,随着多普勒系统的不断开发发展,对疾病的诊断准确率也是不断提高,未来将更好地在医学发展中发挥更大作用,造福人类[4]。从另外一个层面上认为,超声是新型技术,对于未来医学在病理治疗都非常有作用。

4分子影像学的重要作用

近年来分子影像学快速发展,是西医影像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它是依靠分子生物学确认的分子成像的目标,依靠放射和生化合成分子探针,依靠药理技术来优化探针,以获得最佳的定位率,并通过影像学成像技术来观察其分布情况,具有灵敏度高、特异性高、图像分辨率也高的特点,通过分子水平对人体组织器官进一步观察,诊断更加准确[4]。

综上所述,无论是传统的一些影像学还是新型的分子影像学,都是为了适应现代西医影像学的快速发展,其中还包括X线、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等等,即可以作为一种医疗辅助手段应用于治疗和诊断,也可以仅需创新研究,为未来医学发展开辟新道路。为了要更适应现代、未来医学的发展,要坚持站在现代医学影像技术知识和快速发展的高度,深刻认识医学,先进生物技术与医学相结合,为西医影像学的发展提供保障;另外要培养现代西医影像学发展所需的医学工程技术人员,更加重视促进发展的基本学科,提高成像技术的专业训练水平,创新人才培养。传统的西医影像可提供疾病的一些共性规律,无法得到个性化信息,因而利用分子影像学可探测早期分子的该病,对患者进行早期治疗,一些有效的干预治疗,往往可以阻止或延缓疾病的发生。随着分子成像技术的发展,与西医影像学相结合,可在诊断疾病的同时进行治疗,又可加快一些药的研制,通过西医影像学的研究方法,建立高通量的分析影像系统,有助于药物的筛选。因而西医影像学,特别是其中分子影像学的应用前景相当广阔,在未来医学发展中将起着重要的作用,有着巨大的潜力。因此,成像对于西医而言,还是非常重要的,大力发展医学上的成像技术,对于未来医学也非常有意义。

参考文献

[1]刘卫红,姚琦,陈望燕等.影像学检查在鼻内镜下泪囊鼻腔造孔术中的作用[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2012,41(1):95-98

[2]李志耀,卢晓峰.上气道影像学检查在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诊断中的应用[J].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11,25(20):956-960

[3]肖研,吴亦洁,章文军等.磁共振成像造影剂的研究进展[J].分析化学,2011,39(5):757-764

[4]KANG Li-qing,ZHANG Bin,LIU Bao-gang等.Diagnosis of intravenous leiomyomatosis extending to heart with emphasis on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J].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2012,125(1):33-37

分子影像学范文第8篇

1999年,美国哈佛大学Weissleder[1]首次提出分子影像学的概念,2005年、2007年北美放射协会和美国核医学和分子影像学协会进一步拓展其含义[2-3]:分子影像学是可在分子或细胞水平观察、定性并定量分析人类及其他生命体的生物学过程,一般包括二维或三维图像及随时间变化的信号定量图谱。分子影像学的兴起,打破了传统影像学主要反映解剖结构变化的局限,使现代医学影像学深入到了生命有机体的微观层面,实现了结构影像向功能影像的延展,为精准医学的疾病诊断提供了有效途径。分子影像学的发展,主要依赖于两个方面,其一是各种医用成像设备的不断改进和创新,如新的MR序列的开发、CT探测器敏感度的提升等;另一方面是能够提升成像敏感度、特异度的各类新的分子成像探针的研发。

由于目前医学影像学的成像手段主要为CT、MRI、核医学、超声及光学成像等,虽然这些成像技术随着现代物理学和医用电子技术的快速发展而不断改进,但目前其分辨率还远达不到单个细胞或分子成像的水平。因此,设计和开发具有信号放大效应、组织或生物微环境高度特异性的分子成像探针,对分子影像学的实现和发展至关重要。纳米材料科学的兴起,特别是其在生物学领域内应用研究的飞速发展,一个集多学科交叉的新兴学科———纳米医学随之诞生。纳米医学不仅为临床治疗学提供了质的改变,更为以精准诊断为目的的分子影像学探针的设计和构建提供了可能。分子影像学探针的设计原则必须包括两个基本条件,即明显提升的成像敏感度和高度特异的靶病灶诊断效能,同时也应满足较小的分子量、较长的体内半衰期、无细胞毒性等生物应用要求。目前,分子影像学纳米探针的分类尚无统一标准,根据不同的成像手段,可分为CT探针、MRI探针、核医学探针、超声探针及光学探针,以探针本身的特点分类,可分为靶向型和智能型,而后者更能反映分子影像学的理念和纳米探针的设计原则。靶向型探针包括主动靶向型和被动靶向型。

主动靶向型探针是借助纳米载体及各类成像剂(荧光素、核素、顺磁性复合物等),将对靶病灶具有特异性亲和力的靶向剂(抗体、肽、小分子化合物等)与之连接,通过探针与组织靶点的直接结合而成像。合适靶点的选择是该类探针成像的关键。如超小超顺磁性氧化铁(USPIO)标记的精氨酸-甘氨酸-天冬氨酸(arg-gly-asp,RGD)序列可被恶性肿瘤细胞和新生血管过表达的整合素αvβ3识别并与之结合,实现了肿瘤的特异性MR成像[4];放射性核素124I标记的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endothelialgrowthfactor,VEGF)单克隆抗体HuMV833可有效结合肿瘤内过表达的VEGF,完成肿瘤血管生成评价的PET成像[5];双靶向功能的多肽(Angiopep-2)与掺杂Gd3+的转换发光纳米晶体结合,可在有效穿越血脑屏障的同时,与脑胶质瘤特异性结合,实现了双靶向条件下的MRI/荧光双模态成像[6]。被动靶向型探针是利用组织、器官或靶病灶区特定的生理或病理生理特点,如网状内皮吞噬系统的巨噬细胞或肝细胞的特异性识别和吞噬、肿瘤新生血管的不完整性和淋巴功能缺陷所产生的高通透性和滞留(enhancedpermeabilityandretention,EPR)效应,设计合成相应的分子探针,在不借助靶向剂的条件下,达到在靶组织或病灶区被动富集的目的。被动靶向型探针最早用于肝脏特异性成像,并已成功地用于临床(Eovist?和MultiHance?)。肿瘤EPR效应的发现为被动靶向纳米探针的研发提供了更多的空间,且纳米探针尺寸为70~200nm更容易实现。有研究者[7]将被动靶向纳米探针用于心血管疾病的特异性成像,通过设计具有较高T1弛豫率,且可被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区巨噬细胞识别并吞噬的超小NaGdF4纳米探针,成功实现了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特异性成像。但靶向型探针在分子影像学中的应用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首先,主动靶向型探针较易被体内的免疫监控系统发现,并在其靶向剂表面形成“蛋白冠”,极大地影响了探针与靶点的结合效率;其次,靶向型探针仍存在背景噪声高的缺点,因此需要一段时间将血液中的探针完全清除后才可更好地显示与靶组织结合的纳米探针的信号。

智能型探针又称可激活型探针、感应型探针,是一类可特异性响应组织微环境变化,并通过影像学信号改变进行成像的分子影像学探针的统称。与靶向型探针比较,因智能型纳米探针仅在被特定的分子事件激活时才会产生或明显放大成像信号,其成像的信噪比明显提高。可引起智能型探针信号变化的组织微环境或分子事件主要有:肿瘤组织pH值的降低,H2O2含量的增加,发生肿瘤、肝损伤、阿尔海默兹病等,病变区还原性巯基化合物谷胱甘肽(GSH)含量增加,细胞早期凋亡事件发生,胞浆内半胱天冬酶-3(caspase-3)的激活等。有研究者[8]以PEG为壳,磷酸钙限制的Mn2+为核构建了一种可用于肿瘤乏氧区成像的分子探针,当探针进入肿瘤后,肿瘤乏氧区更低的pH值可引起磷酸钙的溶解,从而释放出其限制的Mn2+,引起局部T1弛豫率的明显升高,进而成功绘制出肿瘤内乏氧区的地图,为临床提升肿瘤治疗效果提供有效帮助。此外,将探针内引入双硫键并被体内增加的GSH所打断的设计,成功实现了反映病变区氧化还原状态的分子水平成像(荧光、19F-MRS、MRI等)[9];通过引入可被caspase-3识别并切断的氨基酸序列,探针能够在激活的caspase-3作用下实现小分子单体间的聚集,引起成像信号的明显放大,进而可反映细胞早期凋亡事件的发生[10]。前述两类分子探针的研究介绍尚不能完全囊括分子影像学探针研发的全部工作,在此基础之上,将分子影像学探针的功能进一步拓展,如同一体系的多模态成像、影像介导下的治疗协同增效等,均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介入分子影像学的发展,进一步拓宽了分子影像学探针的应用研究范围,使非靶向型探针应用于分子影像学成为可能,并有望克服光学分子成像探针组织穿透深度的局限,促使其向临床应用转化。但目前分子影像学探针的研究基本处于细胞或动物实验水平阶段,实现临床转化还任重而道远,因此需要研究者不断积极地求真探索。

作者:王培军 沈爱军 单位: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影像科

分子影像学范文第9篇

关键词:多项影像检验技术;侦破案件;综合运用

现如今,多项影像检验技术已经被广泛的应用在案件侦破中,这不仅为提高案件侦破的效率的提供了保证,进而维护社会稳定,另外,因为影像检验技术能够还原犯罪嫌疑人的影像,因此可以作为证据交给检查院,除此之外,利用影像检验技术可以最大程度的避免冤假错案的发生,这为建设警民之间的关系有着积极的作用,因此在侦破案件中运用影像检验技术十分必要。

1 多项影像检验技术在侦破案件中综合运用的必要性

现阶段,我国的影像检验技术发展迅速,技术水平得到了显著的提高,因此其检验范围也随之扩宽,进而提高了案件侦破的效率,有利的保障了受害人的权利,挽回受害人的损失,从加深了警民之间的关系。而将多项影像检验技术应用在侦破案件中,主要是基于以下几点:

首先,这是提高侦破案件效率的有效手段,现代社会科技力量的发展,不法分子的犯罪方法越来越高明,而在这种情况下,警察机关却没有提高侦破技术,将难以侦破案件,这将威胁到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同时也会助长不法分子的嚣张气焰,不法分子的犯罪活动将越来越多,影像社会稳定,在现代社会,应用多项影像检验技术来侦破案件十分必要;其次,有利于加快案件侦破的速度,当警察抓捕不法分子时,在对其进行审问时,很多犯罪分子都会不承认所犯下的罪行,这样警察与不法分子之间就会陷入到一种僵持状态中,如果在规定的时间依然没有找到相应的证据,警察必须要释放不法分子,不法分子只能逍遥法外,但是如果利用多项影像检验技术,可以即将将数码产品中所拍的内容修复出来,犯罪分子的影像就会出现,无从抵赖,只能认罪,所以通过利用这种技术能够真实有效的侦破案件;再次,这是我国科技技术发展的典型表现,现代科学技术是国家发展的动力,多项影像检验技术的发展正是能够说明我国的科学技术的发展,如果将其不断地应用在侦破案件中,不断地对其进行革新,这样更利于该项技术的发展;最后,多项影像检验技术的应用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因此侦破手段越先进,对犯罪分子越能够起到震慑作用,久而久之,国家的总体的犯罪率就会下降,进而对维护社会稳定,确保人们生命财产安全提供了保障。

2 多项影像检验技术在侦破案件中的综合应用

影像检验技术是目前比较先进的案件侦破技术,该项技术在案件侦破中的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因为影像检验技术不止一种,每种影像检验技术都应用在不同的领域,从而案件刻快速侦破提供了可能性,其具体应用如下:

2.1 看图软件ACDSee的文件属性检验图像的EXIF信息

所谓EXIF实际上就是一种应用相对广泛的图像文件格式,其主要是应用数码相机拍摄,在拍摄期间所生成的各种信息数据,这些数据实际上就是拍摄参数,这些数据参数都保留在JPEG中,其也是一种图像文本格式。这些拍摄参数主要包括两种内容,一种是属性信息,而另一种是拍摄数据。这是图像最为重要的两组信息,其中比较常见的有快门以及日期等,甚至还会记录所使用的数码相机的品牌以及相关的型号等。

某本案送检的TCL牌DV数码摄像机和三星牌南调V33数码相机各项性能完好,各个键均能正常操作拍摄。在检验V33数码相机图像EXIF信息时,发现相机里只有17张犯罪嫌疑人的照片,并显示拍摄的日期最早为某年2月14日,最迟在某年4月5日,而相机EXIF信息显示拍摄照片的张数却是1042张。可以断定以前的照片被人有意地删除了。同样,送检的TCL牌DV数码摄像机EXIF的信息显示以前的图片也被人删除了。

2.2 HOTORECOVERYv3软件成功的恢复出被删除的照片

现在互联网上专门用来恢复数码图像的专用软件很多,而且绝大多数品牌的数码相机都可以恢复被删除的数码照片图像。笔者采用PHOTORECOV-ERYv3恢复软件对相机被删的照片进行恢复,成功的从TCL牌DV摄像机内恢复出被删的照片313张,从V33数码相机内恢复出被删的照片76张。恢复出的照片EXIF信息显示照片为SDC格式,SDC后面显示的是拍摄张数,而且照片EXIF信息原始性与图像形成时的原始信息是一致的,即照片反映出被摄对象的构图、用光等原始的影像结构状态及拍照时的各项参数指标的性质没有经过后期处理,其原始性真实、可靠。从TCL牌DV摄像机内恢复出的照片清晰的显示出拍摄内容为婚庆场面和家人、亲戚朋友的合影照片等。最后一张照片的EXIF信息中清楚的显示拍摄时间是2008年1月17日凌晨2时2分39秒。

三星牌V33数码相机内恢复的76张照片中,没有发现一张犯罪嫌疑人的照片,只有小学生、妇女和花的景色照片,照片EXIF信息显示的拍摄时间是2009年5月23日。经反复比对,发现DV摄像机和V33数码相机中恢复出的照片从画面拍摄的内容、场面、背景、人物时间都反映出明显的差异,可以判定两部机子来自两个不相联系的地方。同时也证明了相机的使用时间和拍摄的内容与犯罪嫌疑人交待购买的时间有很大的误差。

2.3 互联网百度引擎搜索找出被盗物品的主人

侦查人员拿着技术员恢复出的照片,对犯罪嫌疑人加大了审讯工作力度,但犯罪嫌疑人始终一口咬定两部机子是某年春节时从某县城某商店购买的。侦查人员果断出示从两部机子内恢复出的照片,让犯罪嫌疑人解释,犯罪嫌疑人缄默不语,做着顽固的抵抗,审讯毫无进展。这些物品是犯罪嫌疑人盗窃来的,就应该有它的主人,只有找到受害人,才可能让犯罪嫌疑人开代犯罪事实。侦查人员再次找到专业影像检验室,要求对照片画面上所拍摄的主人进行寻找,找到受害人就能揭穿犯罪嫌疑人的谎言。

结束语

综上所述,可知对多项影像检验技术在侦破案件中的综合运用进行研究十分必要,因为这是维护社会秩序的有利手段,随着影像检验技术的发展,其在案件侦破中的应用将会越来越广,现阶段,影像检验技术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相关研究人员需要进行进一步的研究,而国家有关机关也应该加大投入力度,以使影像检验技术获得更大的成功,并且将其应用到更多的其他领域,为社会稳定和谐发展提供帮助。

参考文献

[1]董林涛.论特殊侦查制度的立法构建――以完善《刑诉法修正案(草案)》为出发点[J].上海政法学院学报(法治论丛),2012(1).

[2]陈林.如何从一起杀人抛尸案准确解读现场物证信息[J].刑事技术,2012(3).

[3]陈德京.从法医学角度分析亲情杀人案特点[J].刑事技术,2012(3).

分子影像学范文第10篇

许多研究证明,分子生物学因素如癌基因、抑癌基因、肿瘤血管生成、肿瘤黏附因子、肿瘤细胞DNA含量对肿瘤的生物学行为产生影响,决定肿瘤的生长方式、形态特征、恶性程度、复发和转移。而由肿瘤生物学行为所决定的组织病理大体形态改变是影像学表现的基础,因此,组织病理大体形态改变犹如一座桥梁,有机地把影像学和分子医学连接起来,从而使得探讨影像学与肿瘤分子生物学之间的内在联系成为可能。其最终目的是通过影像学方法,依据影像表现与分子生物学因素的关系,更准确、客观地评价肿瘤的生长、复发、转移及预后。有关这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如下三个方面:

1•癌基因、抑癌基因与影像:癌基因多达40余种,主要包括ras、c-erb、bcl-2等。抑癌基因又称抗癌基因,具有抑制肿瘤形成的作用。一些研究证明,某些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的表达水平对某些恶性肿瘤的影像学表现具有重要作用,如肺鳞癌和腺癌的肿块大小、边缘清楚率、淋巴结肿大率、三级支气管受累情况等与c-erbB-2、bcl-2表达水平有不同的相关性。作为主要的抑癌基因,p53蛋白表达与周围型肺癌的瘤体大小、深分叶、棘状突起、伪足征、肿瘤强化及淋巴结肿大有关。

2•肿瘤血管生成(angiogenesis)与影像:肿瘤血管生成决定肿瘤的发生、生长及转移,肿瘤微血管密度(MVD)是肿瘤血管生成的重要指标。通过增强MRI与微血管密度的对照研究证明,乳腺癌的MRI增强方式、增强程度与肿瘤微血管密度具有密切相关,说明强化明显的肿瘤,其恶性度高、预后不良。

3•肿瘤细胞DNA含量与影像:肿瘤细胞DNA含量高低决定肿瘤细胞的增殖力、侵袭性的强弱,已为许多研究所证明,因此,测量DNA含量与影像学征象进行对照研究对于估计肿瘤的恶性程度具有重要价值。有资料显示,肿块直径>3cm的周围型肺癌其DNA含量明显高于肿块直径<3cm的肺癌,出现分叶征的DNA含量明显高于毛刺征者。

二、分子医学与介入治疗

1•经皮穿刺肿瘤基因治疗:基因治疗作为肿瘤的第4种治疗手段,已广泛地应用于动物实验并逐渐推广用于肿瘤病人的临床试验治疗。在影像学方法引导下将目的基因直接导入肿瘤局部,具有导向可靠和操作简便、直观的优点。目的基因载体,通常有病毒类载体,如逆转录病毒、腺病毒、腺相关病毒、痘苗病毒等;以及非病毒载体,如阳离子脂质体直接包裹目的基因等,而目前较多采用腺病毒重组目的基因及阳离子脂质体包裹的DNA直接注射的方法。

2•经导管肿瘤基因治疗:目前肿瘤基因治疗所要解决的问题主要在于选择有效的目的基因,高效、导向的目的基因载体的选择及选用何种途径将目的基因转入体内。目的基因主要有抑癌基因、反义基因、自杀基因、细胞因子基因、MHC(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物)基因、肿瘤抗原基因、共刺激分子基因等;载体系统如上所述;途径主要有invivo(直接体内)及exvivo(离体)两种,目前主要为基因体内途径转染。经动脉插管注入目的基因较静脉途径有明显的优势,可使目的基因在靶器官相对定向的表达,能够增强目的基因的治疗作用并减少其副作用。

3•经导管基因治疗血管性疾病:经导管动脉球囊成形术以及内支架植入术后,由于血管内平滑肌细胞增生而再发狭窄的比例很高,经导管注入反义寡核苷酸(antisenseoligonucleotides)或转录因子诱骗物(transcriptionfactordecoys)可抑制平滑肌细胞的增生及血管的再狭窄,巩固介入治疗的效果。

4•介入治疗的机理探讨:介入治疗的机理除所知的阻断肿瘤血供、化疗药物杀伤癌细胞,以及热化疗对肿瘤细胞的热杀伤作用外,近年来有关肿瘤细胞程序死亡(凋亡)的探讨正蓬勃开展,目前有关p53mutants及bcl-2等基因对凋亡所起的作用研究较多,而某些抗肿瘤药物正是通过诱导细胞凋亡而杀伤肿瘤的,进一步明确介入治疗对凋亡相关基因的影响,有利于明确介入治疗更深一层的作用机制,为介入治疗适应证的选择及推广打下基础。

5•介入治疗与肿瘤耐药:肿瘤病人的临床化疗在不同程度上受肿瘤耐药的困扰,介入治疗与肿瘤耐药的产生有否关系,是正相关还是负相关,有待进一步研究,同时对肿瘤敏感药物的选择及应用,对提高介入治疗的效果将至关重要。

6•介入治疗与生物导向治疗:导向治疗是以特异性抗体携带抗癌药、生物毒素及放射性元素攻击肿瘤本身特异性抗原,从而起到治疗肿瘤的作用。经肿瘤动脉插管将生物导弹直接释放于肿瘤局部,可最大限度地发挥其治疗作用。

上一篇:医疗技术范文 下一篇:行动方案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