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区生态修复方案范文

时间:2024-01-02 17:19:24

矿区生态修复方案

矿区生态修复方案篇1

市自然资源局关于省级环保督察“回头看”反馈问题整改完成情况报告

曲靖市环境保护督察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现将**市自然资源局关于2019年省级环保督察“回头看”反馈问题——“珠江源自然保护区内已关闭采石采砂厂部分问题整改不到位”整改完成情况报告如下:

一、反馈问题及整改措施描述

问题描述:曲靖市督察整改方案明确,曲靖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作为问题整改牵头单位,要于2018年12月31日前完成珠江源省级自然保护区**片区范围内未开展生态环境修复的3个采石采砂场的矿山生态环境修复。督察发现,3个采石采砂场生态环境修复工作仍未完成,整改工作滞后,其中鑫鑫采石场的余料未清理完毕,兴发采石场设备仍未完全拆除,余料仍未全部清理完成。按照《**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开展珠江源自然保护区内关闭采石采砂厂企业检查验收的通知》要求,有关部门于2018年1月组织对珠江源省级自然保护区内关闭取缔的采石采砂厂进行现场验收,最终同意33家通过验收,验收内容包括生态环境修复。但督察组抽查发现,2018年就已通过验收的呈金采石厂、恒祥采石厂、宣峰榕岩采石厂和勤丰采砂厂、三道采砂厂,部分区域植被和树木至今成活率不高。

整改措施:

(1)制定《**市落水镇落水村委会绿砂凹片区砂石场矿山生态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方案》《落水镇提升城乡人居环境行动珠江源省级保护区三道砂厂植被恢复治理工作方案》《落水镇提升城乡人居环境行动珠江源省级保护区勤丰砂厂复垦植被恢复治理工作方案》,明确责任人和整改时限。

(2)2020年9月30日前,完成**市落水镇珠江源保护区内绿沙凹片区呈金采石厂、恒祥采石厂、宣峰榕岩采石厂、益利采石厂、兴发采石厂、鑫鑫采矿厂等6家采石厂生态恢复治理任务,拟复垦面积21.8公顷,其中复垦耕地6.47公顷 、林地15.36公顷;完成勤丰采砂厂生态恢复治理任务,拟复垦面积4.26公顷,其中复垦为耕地3.4公顷、林地0.86公顷;完成三道采砂厂生态恢复治理任务,拟复垦面积1.4公顷,全部为林地。

(3)2020年9月30日前,全面开展已完成整改关闭矿山生态修复核查,及时解决核查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对因后期管护不善,植被和树木成活率不高的矿山,重新补植补种。

二、整改情况

珠江源自然保护区内已关闭采石采砂厂部分问题整改不到位:已完成《**市落水镇落水村委会绿砂凹片区砂石场矿山生态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方案》《落水镇提升城乡人居环境行动珠江源省级保护区三道砂厂植被恢复治理工作方案》《落水镇提升城乡人居环境行动珠江源省级保护区勤丰砂厂复垦植被恢复治理工作方案》的编制;已完成完成**市落水镇珠江源保护区内绿沙凹片区呈金采石厂、恒祥采石厂、宣峰榕岩采石厂、益利采石厂、兴发采石厂、鑫鑫采矿厂等6家采石厂生态恢复治理任务。

三、验收情况及结论

经核实,符合验收要求,同意上报组织验收。

四、下步工作打算

下步工作中,督促矿山企业在矿山关闭后完成地质环境恢复治理与土地复垦。

**市自然资源局

矿区生态修复方案篇2

关键词 破损山体;生态修复;治理措施

中图分类号 X171.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03-0267-01

破损山体的修复治理是以绿化为主的生态修复工程,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德政工程,也是一项投入较大、施工复杂、技术含量高的系统生态建设工程。2012年以来,辽宁省提出了以破损山体生态修复治理为重点的“青山工程”生态建设,经过2年的破损山体生态修复治理,丹东市共治理破损山体921.27 hm2,极大地推动了该市的绿色增长和可持续发展。然而,在破损山体生态修复治理的技术措施上,还存在一些问题,在实施过程中要注意把握以下几点。

1 科学编制施工方案

对破损山体生态修复治理施工前,要进行实地考察,确定可行的生态修复治理技术路线[1-2],编制施工设计方案,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制定方案时首先要确定损毁山体的破坏类型,比如矿山坑口屈洞型、采石场露天破损型、山体切面断开型、尾矿堆积山体型、山体取土平面型等,针对山体损毁面积、回填土石方量、表土来源与数量,确定栽种植物种类、数量和栽种与遮盖方式;最后要确定施工时间,作出用工、车辆、耗材、土石、苗木等工程概算和施工要求,绘制有关项目位置图、项目现状及预测分析图、项目生态修复规划图、项目施工设计图和治理后效果图。做到认真规划,严格设计,依设计施工,确保修复质量与效果。

2 把握合理技术途径

在落实修复山体的技术途径上要推行生物工程与还土工程相结合、造林与种草相结合、栽种乔灌树木与栽种藤本植物相结合、绿化覆盖与工程护坡相结合、绿化美化与景观造园相结合、营造生态林与营造经济林相结合。针对不同区位、不同类型的损毁山体,综合运用土建、生物等技术途径,灵活进行设计,把损毁山体治理成生态防护、休闲观光与经济效益相结合的样板工程。修复矿山、采石场等损毁山体,在设计施工中,按照省政府的要求思路,因地制宜、一地一策、一矿一措、分类施策。做到“五个结合”,即与土地整理相结合、与城镇化发展相结合、与工业区建设相结合、与改善居民生活条件相结合、与建立矿山治理长效机制相结合、使青山修复治理项目发挥最大的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

3 运用适宜技术措施

一是预防控制措施。主要是在矿山、采石场、尾矿库、废石场等工程建设中,为防止生产者无限、无序扩大山体损毁面积,防止斜坡径流洪水冲蚀已修复林地的表土,以免出现水土流失和泥石流,而采取的修建截水与排水沟、挡土墙等水土保持工程[3-4]。二是工程加固措施。针对矿山坑口、采石场、排岩场、塌陷区、修路破损山体等出现的断面和塌陷地,采取砌墙护坡、网格固土护坡、土石填埋等护坡工程措施,确保堆放土石、矿渣等尾矿库的安全稳定性,为全面采取生物工程措施打下基础。三是土壤修复措施。主要是针对破损山体的地表土壤损失后无法栽种树木的情况,采取客土、回填表土、填加基土等措施,恢复林地土壤理化性状。回填土要分2步进行,先填加碎石和土壤混合基土,形成水分渗透层,增加土壤通透性,可利用废弃矿渣、碎石渣、弃土场、城乡拆卸建筑垃圾等作为填加基土,厚度不低于30 cm;然后回填厚度不低于30 cm的表层熟土,并进行平整和挖坑整地。

4 采用立体多样化设计

对破损山体生态修复施工设计,要根据山体损毁的面积、形状、恢复难度、所处区位、矿山周边环境与经济实力等情况,统筹采取绿化、美化、香化、效益化、景观化设计模式,宜树则树、宜草则草、宜花则花、宜果则果、点块结合、景绿结合、修废利废,把破损山体生态修复项目与植物造林和城乡绿化美化结合起来,将破损山体生态修复工程建设成为绿化美化的精品工程。节俭、科学、求实、立体多样化设计施工。

5 落实施工与管护责任主体

一是落实矿山等业主的治理主体责任。采取严厉的经济和行政手段,确保对破损山体生态修复不走过场、不出现返工,确保按设计施工。二是落实当地政府和有关部门的监督管理责任。对破损山体生态修复的全过程监督管理对保证施工质量非常重要,要落实责任单位和责任人,签订责任书,进行事前、事中和事后全程监管与审计,确保按设计施工,保证修复效果尽快显现。三是落实林地所有人的监督管理责任。一般矿山和采石场的林地所有人大多为村集体和林地承包者,编制破损山体生态修复方案与设计时,要征求土地所有人的意见,土地所有人要出具破损山体生态修复意见书,意见书要经村民代表议定后签字盖章。林地使用权人或治理主体要出具破损山体生态修复承诺书,从而建立矿山业主、政府部门与林地所有权人多方相互制约、相互监督的责任机制。

6 参考文献

[1] 于荣,沈夫钧,张黎华,等.建立集体森林资源资产化管理体系初探[J].林业经济,2010(5):37-40.

[2] 王志为,王春.丹东市林产资源现状与发展对策[J].科技资讯,2008(1):147.

[3] 姜璐.丹东林业发展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沈阳大学学报,2006(3):26-27.

矿区生态修复方案篇3

关键词:环境恢复,治理方案,植被措施

1. 矿区环境概况

1.1 矿区周边的自然环境

1.1.1 气候特征

该机制红砖厂位于滇西边境城市――瑞丽市北部郊区的陆盆边缘阶地丘陵地区。海拔825.0m左右,属南亚热带季风湿润性气候,四季分明。全年分旱、雨两季。旱季清爽多雾,雨季闷热潮湿。一般6~9月为雨季,10月至次年5月为旱季。年平均气温20.8℃。夏季最高气温36.5℃,冬季最低气温1.2℃。年平均降雨量1565.8mm。全年日照时数2350.7小时。

1.1.2 土壤

矿区及周边以砖红壤性红壤土为主,发育于泥质岩、变质岩、混合岩及粘土夹褐煤层的基质,盆地边缘的丘陵阶地,多发育于湖积基质,是随地壳上升而形成。

1.1.3 植被现状特征

由于地处市郊长期受人为干扰破坏,矿区及周边丘陵地带基本无高大乔木,仅有少量的低矮灌木丛,高度约为1~2m,覆盖密度小于5%,绝大部分为杂草。

1.2采矿区域的地质环境现状特征

1.2.1地质灾害现状特征

目前采矿活动区域内未发现现状地质灾害体存在。但采矿形成的坡脚线长约626m,宕底采空区面积约4.44hm2;采土后,山体坡面凹凸不平,并有部分倒坡,后经整坡、削坡等边坡稳定处理,坡面基本平整。山体坡向北西西,面向瑞丽市区,坡面岩体为上第三系芒棒组(N2m)含砾岩屑杂砂岩、砂砾岩、粉砂质泥岩、粘土岩、砂质粘土岩、粉砂岩等,平均坡高21m,最高达33m。坡度一般在50°~60°之间,也有70°以上的陡峻边坡,受震动、雨水冲刷易形成崩塌等地质灾害,必须采取相应的工程治理、植被护坡等,方能防止诱发性地质灾害的发生。

1.2.2 地下含水层影响现状

目前矿山的开采、开拓工程均未揭露地下水位,且已在工业场地施工了相应的引排水工程,故对地下含水层影响较轻。

1.2.3 地形地貌景观影响现状

矿山露天开采剥离表土、挖损土地、破坏植被以及堆放碴土场,地形地貌变得千疮百孔、支离破碎,直接影响景观的环境服务功能。采矿区域是人类为获得矿产资源而对土地进行剧烈改造的区域,其改变超出了自然系统的调节和物种的适应能力、生态系统本身的自我恢复能力,废弃后需经综合治理方能恢复其环境服务功能。

1.2.4土地资源破坏现状

矿山现状采掘活动及制砖生产主要压占的土地类型为荒山,压占面积约为2.58hm2。在关闭矿山的生态环境治理中,如何合理利用其的土地资源,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

2. 实施植被措施的目标、原则

2.1 植被措施的主要目标

⑴、使得矿区植被覆盖率超过90%,其中高大植物30%,灌木及禾木20%,草本40%,与周边植物的种类组成相似程度达30%,使与周边景观融为一体。

⑵、边坡植被具有明显的滞尘、吸污、涵水和固土等生态功能。

2.2 措施设计原则

⑴ 边坡稳定性原则;

⑵ 与周边植被群落景观相协调原则;

⑶ 短期效果与长期效能相结合的原则;

⑷ 因地制宜、因矿而异、经济适用的原则。

3. 技术方法的选择

根据方案目标、原则,结合该矿区自然地理条件和边坡、采空区的现状特征,选择分台植树种草措施,其中边坡以藤蔓植物上爬下挂复绿、坡面以穴状整土绿化、采空区全面整地绿化等多项综合技术。

3.1 立地条件及树种选择

⑴ 立地条件

该区海拔803.0m~836.0m,在整个矿区范围气候条件、降雨情况变化相差无几。已形成的人工岩质边坡出露岩性为含砾岩屑杂砂岩、砂砾岩、粉砂质泥岩、粘土岩、砂质粘土岩、粉砂岩,坡度一般在50°~60°之间;采空区等工业场地地表为0.5~8.0m的人工填土,填土成分主要为采矿时剥离的第四系腐植土、砂砾土、黄壤土、砖红壤土等混合土壤。

⑵、树种选择

根据植被恢复治理区域内的立地条件,因工业场地、采空区、人工边坡从空间已形成了一组合景观体系,为此选择适应性强的乔、灌、草结合套种方式,优选树种生物特性简述如下:

毛竹(又名楠竹)(学名:Phyllostachys edulis):是广泛生长于中国南方山区的经济作物,属于禾本科竹子的一种。枝叶常绿,浅根性,根系发达,喜温暖湿润,不耐水涝。主要适应生长地区为亚热带,年平均气温15℃~20℃,年降水量1000mm~2000mm,海拔1000m以下的酸性土丘陵山地。立足条件为向阳、背风深厚肥沃的酸性沙壤地,以沙页岩、砂砾岩、粉砂质泥岩、粘土岩、砂质粘土岩、花岗岩为母岩的厚层酸性土坡最适宜。

桤木(又名别名水冬瓜树、水青风、桤蒿)(学名Alnus cremastogyne Burk):为桦木科,桤木属植物。落叶乔木,高40m,胸径150cm。常组成纯林或与马尾松、杉木、柏木等混交,与楠木、柳杉混交生长良好,是理想的生态防护林和混交林树种。喜光,喜温暖气候,适生于年平均气温15~18℃,降水量900~1400mm的丘陵及平原。对土壤适应性强,喜水湿,多生于河滩低湿地。根系发达有根瘤,为非豆科固氮树种,固氮能力强,增加土壤肥力,速生。桤木木材,材质轻软,硬度适中,纹理通直,结构细致而松,耐水湿,可作为胶合板、造纸、乐器、家具等用材。

3.2矿区土地复垦和植被重建方案。

⑴、土地复垦

采用机械整地复垦,即对形成的采空区、台阶面进行表土回填、翻挖,表土来源为矿山开采剥离的碴土,为植被重建创造条件。

⑵、植被重建

根据矿区所处区域气候特征选择树种为毛竹(又名楠竹)(学名:Phyllostachys edulis),毛竹移竹造林每亩密度20-35株。株行距可用5×6米或4×5米;栽植穴的规格穴是长1.5米,宽0.8米,深0.5米左右。植株空地种植普通脱壳狗牙根。

3.3配套土木工程措施

⑴、修整坡面

为了保证边坡的稳定,同时也为复绿工程提供有利条件,施工前必须对坡面进行修整,清除坡面的松散浮石、碎石和杂物,排除落石隐患,采取分台措施,降低边坡角度,确保坡面基本平顺。对局部较光滑的坡面进行粗糙化处理,并在坡面整理出各种大小的平台,均匀分布在整个坡面,以方便将来围堰造坑。

⑵、修筑截、排水沟

截、排水沟都是边坡生态修复的配套设施工程,分别位于坡顶、坡面。为防止山体雨水形成地表径流冲刷拟建植的岩石边坡人工植被,需要在边坡上方的山体上开凿一条横向截排水沟和在边坡汇水处开凿纵向排水沟,使边坡上部山体的径流水流向边坡两侧和底部,以免植被受到雨水的强力冲刷。

⑶、砌筑挡土墙

选择脆弱陡坎地段,在边坡下部沿坡脚构筑一堵浆砌块石挡土墙,一方面起压脚护坡的作用,另一方面体现边坡的整体性。挡墙高度112cm,下底宽度50cm,顶边宽度35cm,外侧倾角80°左右。挡土墙内回填种植土。

4. 植被措施恢复重建方案效益简述

矿山建设与开发利用会造成地质环境和生态环境恶化,通过闭坑后的综合整治与植被恢复重建,可有效保护和提高地质环境和生态环境质量,可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环境效益。

4.1 工程经费估算

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与植被重建经费估算,主体为矿山闭坑后预计产生的治理成本。主要包括植被措施实施成本和配套土木工程措施实施成本。见表4-1

表4-1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措施投资总估算表

4.2 恢复重建方案效益简述

⑴、社会效益

通过矿山闭坑地质环境与生态环境恢复治理,可以使管理者、经营者和社会各界的环保意识不断提高,促进矿产开发、社会经济和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

⑵、经济效益

治理工程实施以后,减小了地质灾害、矿山灾害发生带来的损失,有利于提高矿山的社会声誉,还会增加矿山企业的收入,其经济效益是可观的。①、该方案总投资42.43万元;②、根据当地2010年红砖市场价格0.30~0.34元/块,原材料产能为600块/m3,粘土矿利用率为85%,机制红砖综合成本(含税)为0.26元/块,则企业年利润为136.80万元/a。从各项经济指标来看是该方案的投资是合理的,矿山企业能承受的。

其次,通过生态环境重建,植被破坏区的土地利用率将增加到100%,土地利用率得到大幅度的提升。通过对植被破坏区域的耕植土回填,预计种植面积可达到4.44hm2,可种植毛竹2000株(丛)。根据毛竹种植效益分析,该区毛竹生长成成年期为5~6年,生命期近60年,则种植6年后产品产值收益为:竹笋300.00元/亩.a、原竹700.00~1000.00元/亩.a、竹稍(竹箬)等竹副产品100.00元/亩.a,合计为1100元/亩.a(16500.00元/hm2.a)。除去幼林培护期有54年的回收期,估算总计可获得收益395.6万元。同时改善了该地区的生态环境,且可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

⑶、生态效益

通过对矿区治理,改善了区内生态环境质量,减轻了对地质地貌景观的破坏,使得区内部分土地使用功能得到良好利用。符合当前国家提倡可持续发展政策,能够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有利于和谐矿区、和谐社会的建设。

对矿山环境进行综合治理,土地得到平整,土壤得到改善,使破损山体得于恢复,地面林草植被增加,水土流失得于保持稳固。茂盛的草木能净化空气,调节气侯,美化环境,并能促进野生动物的繁殖,改善生物圈的生态环境。进行土地复垦,可防止水土流失,再现耕地可耕作,荒坡荒沟可长草;种树绿化工业广场后,可营造优美的工作环境。排放废水经处理后达标排放,可减轻对水、土环境的污染。

5. 植被重建措施的可行性评述

该方案以矿山现状为基础,采取以植物措施为主,配以少量的工程措施和监测措施,基本能达到减少地质灾害和矿山地质环境问题的发生,避免和减轻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减轻矿山生产对含水层的破坏,减少对原生地形地貌及土地资源的破坏,维护矿区生态环境,实现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实现矿区经济可持续发展。

在治理方案上,根据矿山所处位置、开采方式等,以植被措施恢复采矿活动破坏的地形地貌景观、土地资源,是合理可行的,也是符合当地实际的。

矿区生态修复方案篇4

关键词:矿产资源开发 可持续发展 生态环境 生态补偿机制

中图分类号:F42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2013)004-133-02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我们对矿产资源的需求量就越来越大,但由于在我国矿产资源的开采中不能合理开发利用,导致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地表失陷和土地污染等生态环境问题日益凸显。这些问题直接制约了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因此我国逐渐加大研究矿产资源开发的生态补偿机制的力度,着力解决我国“十二五”规划提出的“谁开发谁保护、谁受益谁补偿”问题。来加速我国矿产资源开发地区生态环境的修复和保护的步伐,建立完善的矿产资源开发的生态补偿机制,致力于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1 我国矿产资源开发造成的生态环境问题

(1)近年来我国对矿产资源的不合理开采,对矿区生态环境保护意识不强。在矿产资源开发首先带来的问题是植被破坏严重,导致林地面积逐年减少,直接降低了森林涵养水源的能力和调节气候的功能,破坏了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循环发展。同时在矿产资源的开发中,随意开采和挖掘,开采地区得不到及时地保护和治理,导致开采地区地表出现严重塌陷、泥石流和滑坡等严重的地质灾害,也造成了生物多样性的严重破坏,致使矿产地区土地沙漠化和水土流失逐渐加剧,许多地区的生态环境遭到了不可修复的破坏。同时在对地下矿产资源的开发中,对地下水的污染严重,还导致地下水资源流失和浪费严重,在开采中出现大量的废气的随意排放,出现了严重的大气污染。

(2)在对资源的开发中,有关部门没有严格制定完善的管理机构,对矿产资源的开采监管力度不够,无法将责任落实到个人,进行有效的管理,并无法对违规开发单位进行相应的处罚。同时对矿区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宣传意识不强,导致矿产资源开发单位对生态环境的认识不足,也不能破坏后做到及时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不能建立完善的生态环境的补偿机制导致生态环境问题逐渐加剧。

2 构建矿产资源开发的生态补偿机制

2.1 矿产资源开发的生态补偿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1)矿产资源开发的生态补偿机构是将因为对矿产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后,对矿区生态环境带来的污染和破坏,制定科学合理的治理方案,来尽量恢复和改善矿区周围的生态环境,对矿区居民给予一定的经济补偿和扶持等,来降低矿产资源的随意开发造成的损失。由于在矿产资源的开发中,开发者只考虑到矿产资源带来的经济效益,而忽视了不合理开采造成的经济损失和环境的破坏。这些问题都严重阻碍了矿区周围居民和城市的发展,给他们带来了生命财产的威胁,甚至使他们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家园,给生态环境造成了不可修复的破坏,侵扰了矿区周围的生态平衡。因此我们应该采取相应的措施对因矿产资源开发带来的损失和破坏进行补偿,来促进矿区周围生态环境的治理和保护,促进矿区城市和居民的发展。

(2)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人们赖以生存的重要保障,在矿产资源开发的同时我们应该重视保护我们所生存的环境。只有建立完善的矿产资源开发的生态补偿机制,才能有效的节约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只有合理开发和利用矿产资源,对环境进行有效地保护,我们才能更好的发展,社会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2.2 建立完善的矿产资源的生态补偿机制的措施

(1)在建立健全的矿产资源的生态补偿机制,首先国家应该根据我国的基本国情颁布相应的法律法规和制定矿产资源开发的技术标准。通过对矿产资源开发制定严格的生态环境的评价制度,加强对资源开发的监管力度和执法力度。针对不同地区和不同矿区情况严格进行生态环境的监控和环境影响评价,来保证矿产资源开发的可持续发展,提高对矿区环境管理和保护的质量。同时根据不同矿区的情况制定不同的国家政策,来适当扶持矿区的发展,共同推进对矿区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治理。同时国家还要加大对环境保护的宣传力度,提高矿产资源开发者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促进矿区生态和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2)国家应该建立完善的环境保护机构,尽量将矿区生态问题落实到个人,做到每个矿区都得到监管。通过加强对管理人员的素质培训,来加强矿区的监管力度和执法力度。国家应该努力组织科研人员和专家,对矿区生态环境问题做出评价和根据出现的不同环境问题,加快研究和探索生态环境的治理方案和保护措施,及时地发现问题,并能快速地采取相应的解决措施。通过对这些法律法规的制定,来加快能以明确和规范的法律法规约束矿区不合理的开发,做到边开发,边治理和保护的矿产资源开发模式,加快改善矿区生态环境的进程。

(3)根据不同矿区的地质条件和矿产资源开发方式等综合情况,不断完善和改进对矿区生态环境影响的评价机制,科学合理地对矿区开发造成的生态环境破坏和自然资源损失所带来的经济损失进行评估,结合我国颁布的相关政策,对矿产资源开发者进行征收相应的资源税收。同时由于我国目前对矿产资源补偿收费标准较低,致使矿区开发者不能得到足够的重视,随意开采矿产资源,极易造成资源的浪费和环境的破坏,因为有关部门应该根据不同矿区的生态环境的破坏程度,结合我国制定的相关法律法规,提高矿产资源补偿收费标准,促进资源和生态的协调发展。

(4)在矿产资源的开发过程中,通过运用各种经济手段来构建多元化的矿产资源开发的生态补偿机制,合理的运用经济手段,加大对不符合规范规定的资源开发矿区进行相应的经济处罚。同时结合我国法律法规,规范对矿产开发生态补偿税务的征收,并通过对矿区生态环境的治理和保护,结合矿区的不同情况,实行国家和地方财政的扶持政策和技术支持,对建立生态环境保护的项目进行经济优惠,来鼓励矿产资源开发者实施环境保护,来全面贯彻落实“十二五”规划提出的谁开发谁保护,谁收益谁治理的理念,以更好地实施我国社会主义科学发展观。

(5)在构建矿产资源开发的生态机构中,最直接有效地方式是从破坏的源头抓起,从矿产资源的开发项目实施和建设开始采取相应措施和方案来保护环境,来尽量避免环境在遭到不可修复后,才进行保护和治理。加大矿产资源开采的监管力度,在新的矿区项目实施之前,要求矿产开发者应该建设生态环境保护的基础建设。执法部门严格按照国家规范,严格执法,对不符合建设要求和开采技术的项目和工程及时叫停,依法采取查处。要求矿产资源开发商严格按照有关法律法规,进行生态环境项目和基础设施的设计、施工等,经过检验,符合国家标准才能正常开发和利用,尽量避免先污染,后治理。

(6)在矿产资源开发中,矿产资源开发企业应该充分认识到生态环境的重要性,明确生态环境保护的责任,制定科学合理地矿区生态环境恢复治理方案,多方面采取措施来组织开展矿区生态环境问题的恢复和治理。矿产开发企业积极配合国家有关部门,共同切实加强矿区环境保护,同时对矿区周围的居民进行经济补偿,解决居民的生活和生产等问题。对以开发完的矿区积极进行土地和林区恢复工作,尽量减少因资源开采带来生态问题,并严格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对矿产资源进行合理开发和利用,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3 总结

本文对构建矿产资源开发的生态补偿机制进行分析和论述,结合我国近几年来对矿产资源的不合理开采和治理,对矿区生态环境的重视程度不够和保护力度不强,导致我国资源浪费严重和矿产资源地区的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因此我们应该着力研究如何科学合理建立矿产资源开发的生态补偿,并结合国内外成功的生态修复方案和治理措施,努力改善矿产地区的生态环境,来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理念。

参考文献:

[1]黎元生,王文烂,胡熠.论构建矿产资源开发的生态补偿机制[J].林业经济问题,2008(03).

[2]胡振琪,程琳琳,宋蕾.我国矿产资源开发生态补偿机制的构想[J].环境保护,2006(19).

[3]李连英,马智胜,朱青,等.我国矿产资源开发生态补偿机制的基本构建[J].中国水土保持,2009(06).

[4]徐田伟.矿产资源开发生态补偿机制初探[J].环境保护与循环经济,2009(07).

[5]赵烨.我国矿产资源生态补偿机制的现状分析与对策建议[J].思想战线,2008(S4).

矿区生态修复方案篇5

[关键词]突出矿井 电力监控 方案优化

中图分类号:G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19-0377-01

1 前言

煤矿井下供电系统由于供电线路短环节多而难于整定线路短路保护动作值、系统缺乏全面监控、防爆开关综合保护器技术缺陷或质量良莠不齐等问题,供电系统故障越级跳闸、大面积停电、防爆开关误动或拒动时有发生,严重影响到矿井正常生产。

煤矿电力监控系统致力于解决煤矿井下供电系统难题,可实现变电所视频远程监视、遥控断电/上电、遥测、遥信、遥调等功能。实现井下变电所无人值守或少人值守,减少供电事故发生,缩短供电故障处理时间。

目前,国内煤矿井下变电所大部分为有人值守或采区变电所无人值守方式,停送电均采用人工方式进行,无法远程监控供电状态及运行方式、远程对其进行定值修改。实现井下电气设备的自动化、智能化、数字化、集中化、远程化是未来发展的方向。

2 三汇一矿井下变电所概况及存在问题

2.1 三汇一矿井下变电所概况

随着三汇一矿机械化水平的不断提高,用电负荷也越来越大,对供电质量及供电要求也提出了自动化、供电稳定和节能控制等方面的要求。

三汇一矿地质条件复杂,采区、掘进头面布置分散,现有6趟电源入井,井下供电网络复杂,供电距离长,高压配电装置近200多台,高压电缆长约40公里。目前,我矿井下变电所共有33个,临时变点5处,采煤高压配电点3处,分布于井下8个水平,随着变电所的增加,对于变电所的管理也成了新的问题。

2.2 存在问题

三汇一矿井下变电所数量多且分散,若发生跳闸事故,仅恢复送电、排放瓦斯就需8h以上,给矿井的安全生产造成很大影响。目前变电系统无法保证矿井安全生产,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高、低压开关状态无法实时监控;

(2)井下大面积停电后无法及时送电;

(3)远程合闸及合闸前安全检查;

(4)所有开关数据无法保存;

(5)无法在监控计算机上对井下遥调信号进行远程在线修改。

因此,开展三汇一矿电力监控系技术及系统研究已迫在眉睫。

3 电力监控方案优化及技术研究

电力监控技术就是基于工业以太环网的形式,将分布于井下的高、低开关的实时信息上传至地面网络中心,由网络中心对其进行24小时不间断监测和控制。

3.1 矿井现有基础

(1)三汇一矿使用的高压防爆开关及低压智能馈电开关的综合保护器具有RS485通讯端口,有实现电力监控的硬件条件。

(2)三汇一矿2009年已形成井下主光纤系统,并在2011年年初升级环网,有实现电力监控的通信、控制网络传输条件。

3.2 电力监控方案设计及优选

根据三汇一矿电力监控系统现有的光纤以太网、光纤总线和电缆总线传输模式,制定三种方案:

(1)方案一:以光纤以太网的传输方式,即在井下增加2台以上的井下本安型环网交换机,用两根不同的光纤传输至地面。

(2)方案二:以光纤总线的方式进行传输,即利用原有斜坡视频监控的48芯光缆,采用点对点的方式进行传输,即每一个变电所使用2芯光纤。

(3)方案三:以电缆总线的传输方式,即重新从地面敷设一趟通讯线到井下需要安装电力监控的各变电所电力监控分站上。

矿井发展需要大量光纤,因此为充分利用原有光缆形成环网,从信号稳定、传输速度和可靠性上考虑,综合以上几个方案进行比较,选择方案一。

3.3 电力监控关键技术

根据方案一要求研发了煤矿电力监控系统,该系统关键技术如下:

(1)基于工业环网,采用485通信方式,能对井下变电所实时监测各开关输出线路电压、电流、有功功率、无功功率、功率因数、电度、以及开关分闸/合闸状态等电力参数,并上传地面监控中心集中显示、存储、网络;

(2)在地面监控计算机上可对井下开关综保报警或动作、整定参数值等遥调信号进行在线修改;

(3)可定时采集开关断路器位置、刀闸位置、各种保护动作等信号,对事件进行顺序记录;

(4)在地面可对井下变电所开关进行遥控分闸和合闸以及远程复位;

(5)可对井下各变电所环境和设备进行远程视频监视,并在监控主机上视频图像嵌入显示,人员非法进入、火灾等报警视频联动显示,以及图像数字化硬盘记录及查询;

(6)当发生越级跳闸、供电故障等非正常事件时,系统监控主机能发出声音报警,同时在报警信息窗口显示其报警类型、报警状态、报警时间等;

(7)系统可对开关综保的故障录波、事故记录等信号进行存储,供技术分析,进行供电事故定位;

(8)在地面监控计算机上对井下防爆低压开关综保进行远程检漏试验和记录,以及人工检漏试验自动记录;

(9)系统可对区队用电分班考核管理;

(10)系统监控站具有综保通信模块现场植入和修改功能。

4 电力监控技术应用情况

4.1 试验地点概况

通过论证,初步选择在二井井下+590m水平作为我矿电力监控的实验区域,+590m水平为我矿主采区和主掘进面,为全矿供电系统的中心区域,担负着全矿大部分区域的配电工作。该水平现有11个6KV变电所,其中中央变电所2个,采区变电所1个。

4.2 实施情况

2011年6月开始安装,8月进行调试,11月份验收。

4.3 效果分析

应用电力监控技术后,解决了停电后送电时间长的问题,消除了因无计划停电而引起的瓦斯积聚安全隐患。减少生产影响48h/年以上,节约成本240万元/年。

5 结论

(1)实现了实时监测、远程在线控制、智能制定报表、自动报警等功能;

(2)实现了远程合闸,减少人员触电危险;

(3)在安装有电力自动化监控系统的供电范围内,在无计划停电后可立即恢复风机供电,减少瓦斯积聚危险。

(4)解决了停电后送电时间长的问题,可缩短送电时间48小时/年,节约成本240万元/年。

参考文献

[1]王海波,史友仁.煤矿电力监控系统的研究与应用[J].工矿自动化,2009(07).

[2]万彦. 煤矿电力监控系统的研究与应用[J].煤炭技术,2013(07).

[3]张豪,庞志国.浅谈KJ516煤矿电力监控系统的研究与应用[J].山东煤炭科技,2015(11).

作者简介:

矿区生态修复方案篇6

关键词:矿山地质环境保护;治理恢复;主要指标研究

1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主要指标

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规划指标主要包括历史遗留矿山地质环境问题治理面积、废弃矿区土地复垦面积,均为约束性指标。主要根据我省目前矿山地质环境治理现状、土地复垦情况、有关法规、政策要求及“十三五”期间矿产资源开采对矿山地质环境影响预测分析资料,提出约束性指标,并将指标分解、落实到后续的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重大工程、矿区土地复垦重大工程、矿山复绿行动重大工程等之中。1.1历史遗留矿山地质环境问题治理指标据湖北省矿山地质环境影响综合评估分区结果,我省矿山地质环境影响严重区、较严重区总面积4020.5224平方公里。根据党的十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2015年9月2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中发[2015]12号)、《全国生态功能区划(修编版)》(环境保护部中国科学院2015年11月)、《国土资源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环境保护部国家能源局关于加强矿山地质环境恢复和综合治理的指导意见》(国土资发[2016]63号)、《财政部国土资源部环境保护部关于推进山水林田湖生态保护修复工作的通知》(财建[2016]725号)等政策性文件,完善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制度,促进全省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与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协调发展,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和生态国土建设,规划2016~2020年,中央财政、省级财政资金支持的历史遗留矿山地质环境问题治理面积:40.21平方公里(占矿山地质环境影响严重区、较严重区总面积1.0﹪)。依据《湖北省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备用金管理办法》(省政府令2007年第298号)、《湖北省财政厅、湖北省国土资源厅关于贯彻执行<湖北省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备用金管理办法>》有关问题的通知”(鄂财综发[2007]42号)、《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矿山地质环境保护治理的实施意见》(鄂政办发[2015]80号)等文件精神,规划2016~2020年,市级财政、县级财政以及多方筹措的社会资金支持的历史遗留矿山地质环境问题治理面积:40.21平方公里(占矿山地质环境影响严重区、较严重区总面积1.0﹪)。1.2废弃矿区土地复垦指标根据湖北省矿山土地利用现状,必须严格执行《土地复垦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592号2011年3月5日公布)、《湖北省国土资源厅关于贯彻实施<土地复垦条例>的通知》(鄂土资发[2011]102号)、《土地复垦条例实施办法》(2012年12月11日国土资源部第4次部务会议审议通过)。同时遵照《国土资源部关于开展工矿废弃地复垦利用试点工作的通知》(国土资发[2012]45号)、《国土资源部关于印发<历史遗留工矿废弃地复垦利用试点管理办法>的通知》(国土资规〔2015〕1号)等文件精神,组织落实好矿区历史遗留损毁土地、新开工矿活动损毁土地的复垦工作,矿业开发占用及破坏土地资源得到恢复与控制。规划到2020年,废弃矿区土地复垦面积75平方公里。

2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规划分区

2.1分区原则及依据

2.1.1分区原则

(1)按照《国土资源部办公厅关于印发<省级矿产资源总体规划编制技术规程>和<市县级矿产资源总体规划编制指导意见>的通知》(国土资厅发[2015]9号)要求,参照《全国矿产资源集中开采区矿山地质环境调查技术要求(修改稿)》(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2012年3月),依据湖北省矿山地质环境影响综合评估分区结果,结合矿山地质环境发展变化趋势分析。(2)在划定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分区时,主要考虑突出矿产资源集中开采区,使矿山环境预防、保护、治理工作更有针对性,以达到提高矿山环境监测精度、实现矿山环境的有效保护、确保矿山环境恢复治理成效显著。兼顾考虑国家、企业和社会对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的承担能力。(3)按照“区内相似,区间相异”的原则,在具体分区时,首先明确各区属性,制定分区依据,确保不出现存在交叉属性的区域。

2.1.2分区依据

(1)矿山地质环境重点治理区。主要包括:矿山环境问题严重的大中型老矿区;存在地质灾害隐患的矿区;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后社会、环境、经济效益明显的矿区;城市周边、重要交通干道两侧矿山环境破坏较严重的矿区;省级以上风景名胜区和自然保护区开采破坏严重的矿区。(2)矿山地质环境一般治理区。主要包括:矿产资源开发对环境造成较大破坏、矿山环境问题对工农业生产和经济发展造成一定影响的区域。(3)矿山复绿重点区。主要包括:湖北省境内重要自然保护区、景观区、居民集中生活区的周边和重要交通干线、河流湖泊直观可视范围(简称“三区两线”)。(4)矿区土地复垦重点区。主要包括:《全国生态功能区划(修编版)》(环境保护部中国科学院2015年11月)确定的秦岭-大巴山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水源涵养重要生态功能区、三峡库区土壤保持重要生态功能区以及《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印发<大别山革命老区振兴发展规划>的通知》(发改地区〔2015〕1400号)、《中共湖北省委办公厅湖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湖北大别山革命老区经济社会发展试验区建设规划(2011~2020年)>的通知》(鄂办发〔2011〕40号)确立的大别山革命老区经济社会发展试验区之内的历史遗留废弃矿区损毁的土地。

2.2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规划分区

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规划分区结果主要依据《2012~2013年湖北省矿山地质环境调查报告》(湖北省地质环境总站2014年11月)相关成果,并根据目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最新要求、工矿废弃地复垦利用的最新政策、治理资金投入新动向、政府相关职能管理部门的需求作出适当调整。全省共划分出矿山地质环境重点治理区、矿山地质环境一般治理区、矿山复绿重点区以及矿区土地复垦重点区等。1)矿山地质环境重点治理区:全省划分出矿山地质环境重点治理区38处,总面积2020平方千米。2)矿山地质环境一般治理区:全省划分出矿山地质环境一般治理区49处,总面积2000平方千米。3)矿山复绿重点区:全省划分出矿山复绿重点区9处,总面积211平方千米。4)矿区土地复垦重点区:根据湖北省矿山土地利用现状,拟定需要中央财政、省级财政重点投入的矿区土地复垦重点区7个,总面积495平方千米。

3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重大工程部署

3.1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重大工程的确定原则

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工程是保护矿山环境、治理矿山地质环境问题、恢复矿山生态功能、保障矿山环境良性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因此,为保证在时间和空间对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重大工程部署的合理、科学,需坚持以下原则:

3.1.1坚持统筹规划原则

在就矿山地质环境治理与恢复重大工程规划的过程中,考虑我省国民经济的实际发展水平以及承载能力,始终坚持统筹规划以及突出重点的原则,相关管理人员必须要做到因地制宜以及量力而行,然后在此基础上,结合矿山地质的实际环境保护与治理区域的成果,从时间维度以及空间维度上对治理工程进行合理化安排,从而制定出科学化的实施方案,实现目标的明确化,做到治理工作的务求实效,脚踏实地的完成治理任务。

3.1.2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

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工作人员不仅要高度重视影响范围的实际大小、地面塌陷突发性矿区治理以及危害相对严重的边坡地质灾害治理,而且还必须要兼顾矿区附近区域的水资源枯竭情况以及饮用水污染情况,就矿区居民生存环境进行严格治理,从而最大限度减少矿地纠纷,有效维护矿区周围日常生产生活秩序,确保矿区居民生命财产安全,起到预防以及减少矿区经济损失的重要作用。

3.1.3按照轻重缓急,分批实施的原则

矿山环境恢复治理,必须要有一定数量的资金以及先进化的科学技术作为治理保障,在实际工作过程中要考虑到相关的财力、物力以及人力条件,进行分批治理,从而确保恢复治理工程的最终质量水平,实现预期治理效果。

3.1.4注重治理成效,强调可操作性原则

在矿山治理项目立项的时候,相关工作人员必须要认真开展前期论证工作与预期效益分析工作。在条件要求等同的时候,需要优先安排那些技术先进以及方法可行的项目,做到投入产出的合理化,增强治理效果。

3.2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重大工程部署

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重大工程主要部署在历史时期矿产资源开发对环境造成极大破坏,矿山环境问题对生态环境、工农业生产和经济发展造成较大影响的区域。重点考虑如下几个方面:(1)新中国成立前和计划经济时期建设的国有大中型老矿山、闭坑矿山和无法找到责任人的矿山,矿山环境问题严重。(2)矿产资源开发造成的环境问题随时对当地人民生命财产构成严重威胁的矿山。(3)矿山环境恢复治理后,社会、环境、经济效益明显。基于以上原则,本省重大工程主要以黄石、宜昌和荆门等矿山密集地区作为重点,将闭坑矿山以及正在生产中的国有大中型矿山作为治理重点,争取国家恢复治理项目和资金投入,适度配套地方恢复治理资金,督促矿山企业按照法定程序积极履行相关的矿山环境恢复以及治理义务。具体来说,在实际恢复治理工程开展过程中,相关工作人员必须要就矿区内部已经被破坏了的土地实施复垦以及绿化,然后就矿渣以及废水等实施无害化处理或者是再回收。治理工程主要针对矿山地质环境影响严重区,兼顾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较严重区,优先安排对人居安全和经济社会发展影响大,危害重的老矿山,加强综合治理。根据湖北省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区现状,研究提出需中央财政、省级财政资金支持的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重大工程部署在38个矿山地质环境重点治理区,布置44项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重大工程,工作区总面积40.49平方千米;需市级财政、县级财政以及多方筹措的社会资金支持的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重大工程部署在49个矿山地质环境一般治理区,布置49项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重大工程,工作区总面积39.92平方千米。

3.3矿区土地复垦重大工程部署

根据湖北省矿区土地复垦重点区现状,在我省重点城镇周边历史遗留的群采点(废弃露采场),研究提出需中央财政、省级财政资金支持的矿区土地复垦重大工程部署在7个矿区土地复垦重点区,布置7项矿区土地复垦重大工程,工作区总面积75平方千米。

3.4矿山复绿行动重大工程部署

依据《湖北省“矿山复绿”行动实施方案》(湖北省国土资源厅2012年12月)、《湖北省国土资源节约集约示范省创建矿山复绿实施方案》(湖北省国土资源厅2016年7月),优先在重要的自然保护区、景观区、居民集中生活区的周边和重要交通干线、河流湖泊直观可视范围(即“三区两线”),以及矿山地质环境破坏严重、影响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地区,研究提出需中央财政、省级财政资金支持的矿山复绿行动重大工程部署在9个矿山复绿重点区,布置9项矿山复绿行动重大工程,工作区总面积31平方千米。

参考文献:

[1]张金林,王维.湖北省矿产资源总体规划(2016-2020年)矿山地质环境专题研究报告[R].武汉:湖北省地质环境总站,2016.

[2]李书涛,李红梅,颜代蓉,张金林,等.湖北省矿产资源总体规划(2016-2020年)[R].武汉:湖北省国土资源厅,2017.

矿区生态修复方案篇7

    伊犁地区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西部边陲,是新疆地区生态环境比较优越的地区之一。伊犁地区有着丰富的煤炭资源,到2006年为止,伊犁地区经普查勘探和评审认可的煤炭资源有292×108t,预测伊犁河谷煤炭资源量可达3009×108t,占新疆煤炭预测储量的18.84%。伊犁地区大规模的煤炭资源开采和相关工程的建设势必会对煤炭开采区的陆地生态系统造成大范围的扰动,对区域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产生影响。本文以《新疆伊犁伊宁矿区总体规划》[1]为例,对该煤炭矿区生态补偿机制的建立提出对策和建议。

    2研究对象概况

    新疆伊犁伊宁矿区总体规划区域范围位于伊犁河南、北两岸。矿区由伊南矿区和伊北矿区组成,矿区范围为1178km2。矿区开发建设采用一次规划,分期建设、逐步实施的方案,煤炭开发总规模为生产煤炭31.10Mt/a,全部采用井下开采,矿井及地面工程建设用地约1653.8hm2。

    3伊犁矿区生态补偿机制

    目前伊犁地区的生态系统环境不稳定,已经表现出退化趋势,为了避免伊犁地区今后在大规模开采煤炭资源同时,加剧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保护伊犁地区的优美环境,提出如下生态补偿机制建议。

    3.1伊犁伊宁矿区煤炭开采生态补偿机制建立的原则根据国内外生态补偿的成功经验,在煤炭资源开发生态补偿过程中,须遵循原则如下。a)遵循“谁开发、谁保护、谁破坏、谁恢复、谁受益、谁补偿”的基本原则。在矿区内实施煤炭资源开发的单位或个人有责任和义务在开发过程中对生态环境进行保护,从生态建设中获得利益的一切受益者,也有责任和义务对已破坏的生态环境自身的价值给予补偿[2];b)预防为主。为保证生态环境与煤炭资源开发的同步发展,要预防为主,保护与建设并举地进行矿区内煤炭资源的开发利用;c)因地制宜,具体问题具体对待;矿区规划范围大,生态环境具有差异性,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也不尽相同。因此,矿区资源开发生态补偿应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具体补偿方案;d)合理、公平。煤炭资源开发生态补偿是社会财富的再次分配,生态补偿资金的再次分配应做到合理、公平。

    3.2制定矿区生态补偿机制管理条例伊犁州人民政府应制定伊犁伊宁矿区煤炭资源开发生态补偿管理条例,以确保在统一尺度下,开展矿区内生态补偿。首先确定,伊犁伊宁矿区内煤炭资源开发者必须做到煤炭资源边开发边保护,各生产企业污染物排放必须符合国家现行环境保护要求,环保主体工程与工程设施要求“三同时”;煤炭开发企业受伊犁州人民政府和当地环境保护主管部门的监督、管理。其次:煤炭资源开发者也是煤炭资源开发的受益者,矿区内煤炭开发企业必须出资用于矿区整体修复,这是煤炭企业进入矿区开采煤炭资源的先决条件。

    3.3伊犁伊宁矿区生态补偿实施主体伊犁矿区煤炭生态补偿建议政府作为生态补偿实施方和实现主体。由伊犁州人民政府具体承担矿区煤炭资源生态补偿。总体负责矿区内新矿和老矿的生态恢复治理。

    3.4确定生态补偿方式生态补偿的发生存在区域差别和行业差别,从补偿接收方的便利考虑,以资金补偿最为灵活方便、受欢迎[3]。本矿区采用资金补偿方式进行生态补偿。

    3.5生态补偿费用通过对矿区煤炭资源开采产生的环境损失,通过经济估算的方式,确定为减少或恢复这种环境损失需要付出的资本,从而确定补偿资金。

    3.5.1矿区地表生态修复成本费用矿区总规划面积1178km2,到规模末期,初步估算地表沉陷面积达到946.9km2,必须采用多种修复工程进行地表恢复。矿区地表生态修复费用采用矿产资源生态补偿机制与政策研究项目课题组(国合会)给出的吨煤计提地表生态修复费用(见表1)作为矿区体表生态修复成本确定系数。伊犁伊宁矿区地处丘陵地区,矿区地表生态修复费用按6.16元/t计算。矿区规模煤炭生产目标为3110000t。经计算,矿区地表生态修复费用为1915.76×104元。

    3.5.2地表工程占用草场补偿费用矿区总体规划总计永久占草地1450hm2,属于二等二级草场。按照新计价房[2001]500号中牧草地补偿标准进行补偿,二等二级草场补偿标准为148元/亩。地表工程占用草场补偿费用合计为321.9×104元。

    3.5.3占用耕地补偿费用矿区实施永久性占用一般耕地65hm2,需要按照国家要求补偿征用耕地补偿费用,该费用包括了土地补偿费、安置补助费以及地上附着物和青苗的补偿费。a)土地补偿费用。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和新计价房[2001]500号的规定,征用耕地的补偿费,为该耕地被征用前3年平均年产值的6倍~10倍。伊犁伊宁矿区征用耕地主要种植小麦,按照亩产小麦800kg计算,市场价1.9元/kg计算征用耕地补偿费用,按照被征用前3年平均年产值的8倍计算,土地补偿费用合计约1185.6×104元;b)安置补助费用。安置补助费,按照需要安置的农业人口数计算。需要安置的农业人口数,按照被征用的耕地数量除以征地前被征地单位平均每人占有耕地的数量计算。每一个需要安置的农业人口的安置补助费标准,为该耕地被征用前3年平均每亩年产值的4倍~6倍。但每亩被征用耕地的安置补助费,最高不得超过被征用前3年平均年产值的15倍。本文按照被征用耕地征用前3年平均每亩年产值的6倍计算,安置费合计约902.88×104元;c)青苗补偿费用。伊犁伊宁矿区占用农田青苗补偿费用按照一年种植小麦产能计算,按1520×975元进行补偿,合计约为148.2×104元。

    3.5.4人员安置费用矿区地表最大变形值大于建筑物的允许地表变形值,井田开采范围内各建筑物将产生不同程度的破坏。在开采过程中对集中比较大居住区采取留设保护煤柱,确保其不受开采的沉陷的影响。而对井田范围内的北房字村和牧民定居点在开采受影响比较大,必要时采取搬迁措施,可搬迁至井田外的附近村庄,拆除房屋约7200m2。新安置场所房屋面积不得小于被拆除房屋的建筑面积,按每户补偿18×104元计算。

    3.5.5矿区煤炭资源开采对生态系统造成的价值损失伊犁伊宁矿区生态系统主要为草原生态系统,为了避免生态系统价值损失核算与前面重复,本论文核算将从生态服务价值进行价值损失的评估。谢高地等人通过计算得出我国不同陆地生态系统单位面积的生态服务价值(见表2)。

    3.5.6煤炭开采水资源污染造成的价值损失煤炭资源开采过程中所产生的生产废水、生活污水与矿井水的治理费用,采用恢复费用法进行核算。矿区生活区年排放生活污水2044000m3,矿井涌水量4632210m3。矿区产生废水经处理后尽可能综合利用。根据新疆乌鲁木齐地区污水净化厂的调查,净化污水平均成本费用为5.4元/m3。废水治理的总费Q=排放废水A×净化污水的平均费用m。

    3.5.7伊犁伊宁矿区煤炭开采生态补偿费用结论伊犁伊宁矿区煤炭开发生态补偿费用详见表3。本文主要针对伊犁伊宁矿区煤炭开采造成的主要环境问题进行价值估算。伊犁伊宁生态补偿费用总费用为10085.51×104元,矿区规划末期煤炭生产总目标为3110000t,合吨煤生态补偿费用为32.43元。

矿区生态修复方案篇8

关键词:矿产资源;法律制度;问题;建议

1现行矿产资源法律制度设计

我国现行的矿产资源法律制度主要包括14种制度。一是矿产资源所有权制度,矿产资源国家所有是《矿产资源法》中设立的根本制度。二是探矿权和采矿权制度,规定勘查、开采矿产资源,必须依法分别申请、经批准取得探矿权、采矿权,并办理登记。对探矿权和采矿权的保护进行了规定,规定国家保护探矿权和采矿权不受侵犯,保障矿区和勘查作业区的生产秩序、工作秩序不受影响和破坏,国家保障依法设立的矿山企业开采矿产资源的合法权益,并规定矿业权的财产权可以有条件地转让。三是矿产资源规划制度,原则性地规定国家对矿产资源的勘查、开发实行统一规划、合理布局、综合勘查、合理开采和综合利用的方针。四是矿产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包括矿业权有偿取得制度和矿产资源的有偿开采制度。五是矿产资源储量管理制度,规定了矿产资源储量的审批机构、审批内容、储量统计、储量规模划分标准主体、地质资料的汇交或者填报内容。六是地质资料管理制度,对地质资料的登记、保护和保存及有偿使用进行了规定。七是勘查区块登记制度,国家对矿产资源勘查实行统一的区块登记管理制度,并规定了矿产资源勘查登记的责任主体。八是矿产资源勘查开采审批制度,规定了矿产资源勘查开采的审批主体并划分了分类分级审批的权限。九是矿产资源勘查开采资质管理制度,原则性地规定了矿产资源的勘查和开采的资质。十是矿产资源分区分类管理制度,根据企业性质不同、对国民经济的重要性不同区分不同的矿区和不同的矿种,对矿产资源实行不同的管理方式。十一是矿产资源开采环境、安全保护制度,对开采矿产资源的环境保护做了原则性规定,并针对土地复垦、开采活动损害赔偿、矿山关闭、禁采区及易燃易爆易溶等特定或危险矿产的开采技术和安全措施进行规定。十二是矿产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制度,规定了矿产资源综合利用的方针、共伴生矿产利用、“三率”指标要求、尾矿的利用。十三是矿产资源监督管理制度。对矿产资源勘查开采监督管理的主体进行了规定。十四是矿产资源法律责任制度,规定了在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活动中单位和个人以及相关行政管理人员实施违法犯罪的法律责任制度,包括对未取得采矿许可证、超层越界开采、盗窃、抢夺矿山企业设施、非法转让矿业权、采取破坏性的开采方法开采矿产资源、以暴力、威胁方法阻碍从事矿产资源勘查、开采监督管理工作的国家工作人员依法执行职务及管理人员、审批等违法行为规定了相应的行政和刑事处罚的法律责任。

2几项矿产资源法律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目前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和矿产资源管理要求来看,尤其是从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方案中制度体系建设的要求来看,现行矿产资源法律制度存在以下主要问题。2.1矿产资源规划制度《矿产资源法》对矿产资源的规定较原则,规定“国家对矿产资源的勘查、开发实行统一规划、合理布局、综合勘查、合理开采和综合利用的方针”,由于存在矿产资源规划的法律地位未明确,矿产资源规划体系界定不清,各级矿产资源规划法律效力规定不清,导致矿产资源规划难以落到实处,管理问题较多。2.2矿产资源勘查开采审批制度一是矿产资源勘查开采审批制度规定不到位。现行审批制度仅划分了国务院地质矿产主管部门与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地质矿产主管部门在矿产资源勘查、开采中的审批权限,对省级以下各级地质矿产主管部门的审批管理权限未作出明确规定。二是现行实施的审批制度法律位阶较低。现行实施的分类分级审批制度主要为国土资源部的两个规范性文件,即《关于规范勘查许可证采矿许可证权限有关问题的通知》(国土资发〔2005〕200号)和《关于调整钨和稀土矿勘查许可证采矿许可证登记权限有关问题的通知》(国土资发〔2007〕92号),其法律位阶较低。2.3矿产资源储量管理制度矿产资源储量管理法律制度建设相对滞后,制度设计已经不适应当前的经济发展形势和矿产资源管理的需求。一是储量评审备案制度和登记统计制度法律位阶较低,均以规章和规范性文件规定,尚没有与《矿产资源法》配套的矿产资源储量管理行政法规,而且矿产资源储量评审备案制度的法律地位、作用、相关主体责任,以及评审机构及评估师的管理等也缺少法律法规依据,均以规范性文件进行补充和完善。此外,规范性文件中的一些规定与当前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现实情况不符。如,《国务院关于取消第一批行政审批项目的决定》(国发〔2002〕24号)已经取消了“矿产储量报告审批”事项,《矿产资源储量评审认定办法》(国土资发〔1999〕205号)和《矿产资源储量评审认定工作有关规定》(国土资厅发〔2000〕54号)中有关“储量评审认定”的规定已经不适应当前的改革形势,目前对矿产资源储量评审不再进行认定,设立备案管理制度,并且管理的权限和模式也发生了变化。二是当前登记统计管理工作实践环境发生了很多变化,矿产资源储量登记统计制度已不能满足管理工作的需要。例如,对目前普遍存在的停办或者关闭矿山不履行残留或者剩余矿产资源储量登记的情况,现行的《矿产资源登记统计管理办法》缺乏对此类矿山不履行登记手续的有效约束机制,对于违反登记、统计管理办法的,缺少明确、有力的罚则,现行的登记书内容繁多,重点不突出,填报难度大,严重影响工作效率等。2.4矿产资源有偿使用制度矿产资源税费制度设计的经济关系混淆,法理依据重叠;税费制度缺乏动态调整机制,对资源开发利用的调控功能难以充分发挥;矿产资源补偿费作为所有权收益,其权益补偿严重不到位;探矿权采矿权价款严重异化,投资收益挤占财产收益;收益分配比例和支出结构不尽合理,制度设计中对生态环境及矿产开发的外部性补偿考虑不够。2.5矿山环境保护和生态补偿制度矿法中对矿山环境保护方面的制度规定较少,且矿山环境保护与治理规划制度、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制度、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方案制度等均在规章中设计,法律位阶较低。现行矿法中涉及到土地复垦、开采活动损害赔偿、矿山关闭、禁采区的规定过于原则且内容不全。例如,对于采矿活动的损害赔偿并没有针对环境的损害进行赔偿,只是规定给他人生产、生活造成损失应当负责赔偿,并采取必要的补救措施;对矿山关闭只规定了在采矿结束后企业必须提出矿山闭坑报告及有关采掘工程、不安全隐患、土地复垦利用、环境保护的资料,并按照国家规定报请审查批准,并没有采取从源头上进行管控,而且目前矿山闭坑报告编写并未执行,矿山闭坑时仅提交矿山闭坑地质报告,内容侧重矿山地质和资源储量利用情况。目前采矿权审批要件中的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方案和土地复垦方案也只是矿山环境保护的一部分。2.6矿产资源监督管理制度现行的矿产资源监督管理制度主要包括矿产督察制度和年度检查制度两大方面。目前这两项制度皆存在较大问题。一是矿产督察员制度形同虚设,执行也存在队伍建设、经费保障等障碍。二是年检制度取消,逐步实现矿产资源勘查开采信息公示制度。此外,缺乏矿产资源执法监察制度,多为部门规章和规范性文件进行规定,法律位阶也较低。2.7矿产资源法律责任制度矿产资源法律责任多为矿产资源勘查开发违法行为的处罚,缺少针对环境责任追究制度的条款。此外,对民事法律责任的规定相对欠缺,需要补充完善矿产资源管理中的民事法律责任制度。

3矿产资源法律制度修改完善建议

矿产资源法律制度的完善,需要贯彻和落实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和《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的要求,贯彻落实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体现资源、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平衡性,将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理念贯彻在矿产资源勘查开采的全过程,同时将近年来在资源节约与环境保护方面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和政策措施纳入矿产资源法律制度当中。3.1细化现行矿法对禁采区的规定修改矿法关于禁止开采矿产资源的地区,增加高寒地区、荒漠地区、高海拔地区、特殊生态地区等禁采区域。这类地区的生物多样性,历经数千万年甚至数亿年间物竞天择而形成,一旦破坏就难以恢复,需要严格保护。3.2严格矿业权管理制度规定针对矿业权的物权保护要求,在矿法中规定矿业权登记的内容,增加矿业权招标、拍卖和协议出让方式、矿业权用益物权登记、矿业权抵押、矿业权排他、矿业权评估、权益维护、矿业权征收等条款。将现行行政法规中的矿业权转让,探矿权转采矿权,矿业权延续、变更、保留、注销、灭失,矿业权公告与标桩等条款列入矿法中;国务院矿产资源主管部门应将管理重心转到政策研究、宏观调控和监督管理等方面,具体的审批发证登记工作主要应由基层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办理;合理划分中央与地方矿业权管理权限,除关系国民经济命脉、国家安全的少数重要矿产和特大型矿床由国务院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审批外,其他矿产可由地方各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分级审批。3.3强化矿产资源规划制度在矿法中建立规划编制、实施和监督管理制度,增加矿产资源规划的地位和效力、规划体系、规划衔接、规划编制与审批、规划编制的原则、规划编制论证和听证、规划环境影响评价、规划年度实施、规划查询、规划实施评估、规划调整和修编等相关条款。3.4完善地质资料和矿产资源储量管理制度进一步细化和完善地质资料管理和矿产资源储量管理制度,在矿法中增加地质资料管理、资料保密和权益保护、矿产资源储量审核、矿产资源储量登记、矿产资源储量统计与矿产资源储量动态监督管理、矿产地储备等条款。3.5重新设计矿产资源税费金制度依据新的《立法法》中关于税种的设立、税率的确定和税收征收管理等税收基本制度只能由法律制定的要求,结合目前矿产资源税费制度改革情况和矿产资源税费征收的实际情况,改革现有探矿权价款、采矿权价款、探矿权使用费、采矿权使用费、矿产资源补偿费制度,重新设计矿产资源权益金制度,研究制定矿产资源税费金种类、税率和征收管理制度,完善矿产资源收益分配使用制度。3.6补充矿产资源执法监察制度在矿法中增加执法监察、现场检查、日常监管、上级对下级地质矿产主管部门的监管和技术检测等条款,充实完善地方政府的监管职责等条款的内容。3.7增加环境保护相关制度一是加入矿产资源勘查开采环境工程治理的内容。在矿法中增加对钻探、槽探、坑探等可能对环境具有损害方式的勘查活动进行治理恢复的条款;增加对矿产资源开采过程中产生的废渣、废水、废气、重金属回收等进行治理的条款。二是加大矿山环境治理制度份量。在矿法中增加矿山环境管理分工条款,对于矿产资源勘查开采活动造成的矿区地面塌陷、地裂缝、崩塌、滑坡、含水层破坏、地形地貌景观破坏等矿山地质环境的破坏与矿产资源勘查开采活动造成的对矿区的动植物、土壤、水体、空气、居民生活等的负面影响等矿山生态环境破坏等,明确规定各相关管理部门的责任划分;增加矿山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方案和矿山闭坑计划及矿山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工程条款。将矿山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方案和矿山闭坑计划作为采矿权申请的要件之一,明确矿山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工程应当与矿产资源开采活动同步进行。明确相关管理机关对矿山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方案执行情况及矿山闭坑计划完成情况进行验收的职责;对矿山环境监测方面增加相应条款。规定采矿权人应当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对矿山环境进行监测,并定期向矿业权登记机关及相关主管部门提交监测报告,必要时向社会公布主要监测结果,贯彻“过程严管”的方针;增加环境治理经费保障条款,按照“谁开发谁保护、谁破坏谁治理、谁投资谁受益”和“多还旧账、不欠新账”的原则,建立矿山环境保护和治理恢复保证金制度,解决生产(新建、扩建、在建)矿山环境保护和治理恢复问题;增加环境损害赔偿和环境保护补偿的条款,明确对开采矿产资源而损毁土地,排放废水、废气,堆放废石和矿渣,引发地质灾害等给他人造成损害的赔偿责任。规定因国家利益(规划、政策调整)需要撤销矿业权或缩小开采区块面积的,国家对因此受到损害的矿业权人进行合理补偿。三是强化环境责任追究制度。增加环境责任追究条款,规定对开采矿产资源、从事工程建设造成矿山环境破坏或者诱发地质灾害的、在开采矿产资源时不按照批准的矿山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方案进行施工、在开采矿产资源时不按要求进行矿山环境监测以及侵占、损毁、移动矿山环境监测设备和标志等行为进行政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参考文献

[1]姚华军,付英,贺冰清,鹿爱莉等.矿产资源管理研究[M].北京:地质出版社,2015.

[2]孙莉.从法的内外部体系论矿产资源法律体系的完善[J].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4):11-14.

[3]忻梅.矿产资源法律制度[M].北京:地质出版社,1999.

[4]骆云.中国近代矿产资源法律制度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5.

[5]席良民.论矿产资源法律制度及其完善[J].山西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1):19-21.

[6]吴文盛.中国矿业管制体制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1.

[7]王素萍,鹿爱莉.完善我国矿山储量动态监管制度的若干思考[J].国土资源科技管理,2014,(3):100-103.

上一篇:资源共享的好处范文 下一篇:航空航天专业学科评估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