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区生态恢复方案范文

时间:2023-12-26 17:38:48

矿区生态恢复方案

矿区生态恢复方案篇1

【关键词】矿山;采空区;治理;生态环境保护

1、引言

1.1矿山基本情况。新疆铁厂沟煤矿位于伊宁市西北方向的铁厂沟内,行政区划属伊利县巴彦岱镇。目前主要开采A组、B组浅层煤,经过四十多年的开采,已基本采完。目前A组、B组浅层煤开采后形成多处采空塌陷坑,对矿区生态环境造成极大的危害。

1.2矿区地质环境现状

1.2.1自然地理概述

(1)地形、地貌。铁厂沟煤矿矿区位于伊宁盆地的北缘,北天山南麓的低山丘陵地带,区内冲沟发育,地形变化较大,矿区地形总体西北高、东南低,向东南方向倾斜,区内海拔高程725-915m,相对高差190m,在A组、B组煤的第一水平采空区形成多处地面塌陷坑。

(2)气象、水文。矿区属典型的大陆性气候,昼夜温差大,多年平均降雨量428.10毫米,蒸发量2364.8毫米,气候干燥,光照时间长。多年平均气温8.66℃,极端最高气温40.1℃,最低气温-39℃,最大冻土深度1.8m,多年年平均日照数2764.6小时,全年风速不大,风向以西北为主,且多集中在夏秋两季,最大风速为5.0级,一般在2-3级。矿区苏阿勒马特河穿过矿区,是矿区唯一地表水系,为常年性水流,年平均流量0.24m3/s。

1.2.2地质概况。矿区出露地层主要有三迭系(T)、侏罗系(J)、第三系(E+N)和第四系(Q)。

1.2.3水文地质概况。矿区地下水类型主要为第四系松散岩类孔隙潜水和碎屑岩类裂隙水。

1.2.4工程地质条件。(1)区域稳定性。矿区位于区域活动断裂附近,地震设防基本烈度为Ⅷ度,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2g,根据地质指标和地震指标,矿区属次稳定区。(2)矿区岩土体的工程地质条件。根据矿区出露的地层岩性将岩土体划分为岩体和土体两大类:①岩体。矿区内出露的岩体属较坚硬―软弱互层状的砂岩、泥岩岩组以层状构造为主,软化系数低,抗水、抗风化性能弱,力学性质较差。②土体。矿区内出露的土体属碎石土及粉土,广泛分布于矿区,覆盖于侏罗系之上,工程力学性质较差。

1.3矿山地质环境问题

矿区地质环境问题主要是采空塌陷区的影响。铁厂沟煤矿较大规模开采始于1957年,目前主要开采A组、B组浅层煤,经过四十多年的开采,已基本采完,目前形成30余处采空塌陷坑,塌陷坑深度多在10m左右,最深可达30m,形状多为椭圆状和圆状,直径多在10-20m,最大可达30m。

矿山地面塌陷坑主要危害对象为区内煤矿矿井、工业广场、矿区运煤公路、运煤车辆、生活区、生产办公区及矿区工作人员。

2、恢复治理的意义

通过对矿区地质环境的治理,恢复塌陷区地形地貌及植被,从而使矿山资源尽可能得到最大利用,恢复植被提高矿区水土保持条件,改善生态环境,对矿区生态环境保护具有一定生态环境意义。

3、地质环境治理的目标和任务

3.1实施的目标。通过项目实施消灭或尽量减少矿区存在的威胁当地人民群众生命财产的各种隐患。通过项目实施基本恢复矿区及周围的生态环境努力建设“绿色矿山”。通过项目实施充分利用社会各种力量,整合各种资源,投资多元化,解决生产矿山的无废开采与废弃矿山(物)的综合开发利用。

3.2地质环境治理的任务。地质环境治理的主要任务是消除或减轻现状采空区,预防发生新的由采空区引发的地面塌陷;清除、充填现有采空塌陷区,科学、合理的设计防治方案;恢复治理工作符合矿山安全、水土保持、土地复垦和环境保护工作的有关规定,使地表环境恢复到自然状态;通过此次矿区采空区的环境恢复治理,消除、减少地面塌陷的发生。

4、地质环境治理实施方案

4.1地质环境治理原则及工作程序

4.1.1地质环境治理原则。依据矿区存在的地质环境问题,本着“以人为本”的方针,拟定矿区地质环境治理原则。采取综合治理,标本兼治,治灾与兴利相结合,绿色设计与绿色施工,保护和美化环境治理原则。坚持以治理矿区地质环境,控制人为采煤破坏生态环境,解决治理矿区探矿工程及矿山开采形成的地表及草场植被破坏、地面塌陷等隐患区地质灾害问题,改善生态环境,为子孙后代留下一个美好的生存环境。

4.1.2地质环境治理工作程序。地质环境治理工作程序如下:

现场调查-可行性研究-前期勘查-施工组织设计-地质环境治理-植被恢复。

4.2地质环境治理方案

根据地质环境治理工作主要包括采空区勘查和采空塌陷治理两个步骤。根据现场调查结果,初步确定矿区A组、B组煤层的第一开采水平采空区为地质环境治理范围,治理方式初步确定为放顶回填碾压,根据开采现状确定治理面积约360000m2,现状塌陷坑深度10-15m。

4.2.1勘查阶段。由于矿山开采已有四十多年的历史,形成了大面积的采空塌陷区,为了做出科学合理的治理工程施工方案,必需进行前期采空区勘察工作,详细、准确的查清采空区边界、埋深、走向、体积、顶底板状况以及围岩的工程力学性质等。

勘查工程主要采用资料分析研究、工程测量、工程物探(包括地面物探和和钻孔内物探,如:浅层地层地震法、高密度电阻率法、瞬间瑞利波法、岩体声波纵波测试、钻孔超声成像等)、井探、钻探、室内测试等工作手段和方法。[1]

4.2.2治理阶段。根据其它煤矿治理采空区经验及相关规定,结合实地调查,针对采空区的规模及力学特征制定专门的治理方案:根据勘查结果对A组、B组煤层的第一开采水平未塌陷地段的采空,区进行放顶,为回填碾压的选择提供依据。经过治理加固后,还应做好地表的防护工作,在地表上植树种草,以达到生态环境治理的综合利用目的。

5、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

5.1社会效益。通过治理,消除了采空区引发的地面塌陷的影响,从而保障运输公路及周围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基本恢复矿区及附近居民的生产、生活环境,确保当地经济的稳步发展和持续发展,为当地农牧民提供良好的生存环境,利于社会稳定。通过对矿区地质环境的治理,防止地质灾害的发生以及对人民生产及生活的影响,从而有效地保护了矿山生产设施,确保煤矿改建后安全生产,使矿山资源尽可能得到最大利用。铁厂沟煤矿目前正处于改扩建阶段,塌陷坑的存在对矿山的建设也构成了潜在的威胁,治理后将更有利于矿山建设开发。

5.2环境效益。通过对矿区地质环境的治理,恢复塌陷区地形地貌及植被,恢复植被提高矿区水土保持条件,改善生态环境,对矿区生态环境保护具有一定环境意义。

参考文献

[1] 匡忠祥,宋卫东.《地下金属矿山灾害防治技术》冶金工业出版社,期刊杂志 1~75业.

作者简介

王晨玮(1984年-),陕西安塞人,男,助理工程师,研究方向:煤田地质勘查技术

矿区生态恢复方案篇2

关键词:保证金制度;管理要求;编制水平;审查管理

1.保证金制度的形成及意义

自2000年以来,国务院及相关管理部门就以通知、规划等形式对建立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制度进行了明确要求,2005年国务院《关于全面整顿和规范矿山资源开发秩序的通知》提出“积极推进矿山生态环境保证金制度等生态环境恢复补偿机制;2006年财政、国土、环保联合《关于逐步建立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和生态环境恢复责任机制的指导意见》;2008年国务院授权国土资源部明确提出全面实施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制度。2009年5月国土资源部制定实施了《矿山地质环境保护规定》,确定了实施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方案编制和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保证金制度;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保证金是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向采矿权人收取的,旨在保证采矿权人在采矿过程中以及矿山停办、关闭或闭坑时,切实履行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义务的资金,属于押金性质。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保证金制度作为生态环境补偿机制的重要内容,是矿山地质环境管理的重要手段,是责、权、利有机统一的重要体现,是治理恢复财政专项保障长效机制的有益补充,是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经费投入的重要保障。

2.保证金管理的基本要求

保证金的缴存数额,根据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审批通过的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方案,在科学评估采矿造成的矿山地质环境破坏损失的基础上,由具有相关资质的专业机构核算确定。保证金纳入同级财政监督管理体系,实行保证金企业所有、政府监管、专户储存、专户管理、专款专用,严禁挪作他用。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建立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的缴存核算制度,保证采矿权人所缴存的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不得低于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所需费用。县级以上(含)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是采矿权人矿山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义务履行情况的监督检查主体;拥有对恢复治理落实情况和环境监测情况进行检查、制止和查处的权利;采矿权人必须根据本行政区内保证金的缴存标准和缴存办法,足额缴存保证金。采矿权人未履行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义务,则由相应的地方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动用该保证金进行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并向该采矿权人追缴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资金的不足部分。

3.保证金制度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3.1保证金的征收比例问题

根据查阅有关资料,各地保证金缴纳计算方式各不相同,有些是根据矿山开采的产量按每吨矿2~15元或者售价的2%~4%计算;有些就是简单的按照破坏面积×30元/m2计算;有的是按照年销售额利润的5%左右进行控制;有些是按照不同矿种0.001~7.2元/m2的收缴标准×开采的破坏面积×开采方式影响系数×年度来进行计算;笔者认为这些方法均缺乏合理性和科学性。根本没有考虑恢复治理区植被的立地生存条件,恢复治理工程与矿区的矿种、开采方式、地形地貌、气候植被等多种因素密切相关,这些征收方式与实际的治理成本不能建立固定的计算联系。还是应该建立一种以技术承担单位为主体,以恢复治理目标为导向,按照实际治理需要,动态管理征收和使用保证金,随采随治,年度考核的综合管理体系,以达到保证金征收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3.2矿山企业的接受程度问题

①矿山建设前期经济分析论证不到位,矿山恢复治理保证金未纳入成本控制,对保证金征收没有心理准备,矿山企业有相当的抵触情绪;②采矿生产周期较长,矿区圈占范围较大,粗放式开采等前期遗留问题较多,导致恢复费用占比较大,受市场及经营影响,矿山企业对足额缴存保证金压力巨大;③对一些采区内的群采和历史遗留问题原则上由矿山企业承担恢复治理责任,矿山企业不理解;④习惯于粗放式开采,日常监管不力,不按照设计执行,不进行边开采边治理,不按绿色矿山要求建设等等都导致恢复治理的难度增大,所需投资更多,治理费用更高等一些列问题,矿山企业对此认识不足;⑤受保证金的返还、利用以及支付方式等管理体系不健全影响,导致征收后的大笔资金闲置,致使保证金的作用和效果不能完全到位和充分发挥,矿山企业对保证金政策理解不够,认为返还希望渺茫;缺乏对保证金所有权、使用权和管理利用的充分认识。

3.3恢复治理方案编制水平问题

《规定》要求恢复治理方案的编制单位应该具备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资质或者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勘查、设计资质和良好的相关工作业绩;编制人员必须具有经国土资源部组织的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方案业务培训且考核合格的专业技术人员方可从事方案的编制工作。报国土资源部审查的“治理方案”,其经过培训的编制人员必须有5名以上,报省级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审查的“治理方案”,其经过培训的编制人员必须有3名以上。矿山开发利用的影响因素众多,是一个动态多变的立体空间变化过程,较难实现精准的预测,而且治理费用计取受时间推移影响,与劳动力价格、材料价格、管理成本等市场因素有关,不确定性因素较多,遵循不同的治理标准导致的治理效果和预算费用也不一样,目前由于缺乏统一的技术标准和评价体系,造成编制单位执行的参考标准五花八门,缺乏系统的管理和统一的认识,有些地方监管单位对从业人员管理不严,只看单位资质从而忽略了编制人员的资格要求,造成从业人员混杂,方案编制深度参差不齐,达不到预期治理效果,多数方案存在治理方案模式化,针对性不强,工作量计算简单化,施工组织省略化,方案编制随意化、配套方案不完整、评估工作精度不足等技术问题,比如预测评估时,有的编制单位不结合矿山开采设计,不将矿山设计的工业布局叠加到预测图件中,仅统计现状布局和预测期采场的变化情况,从而大大减少了预测评估的面积,造成恢复治理工程量的严重不足。另外,恢复治理方案包含矿山建设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因此在方案的编制人员中还应该有具备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资格的人员,比如河北省要求地灾评估的主编人员必须具有副高级以上职称并且是取得省级以上培训合格证书的人员才可以;此外,受预算标准不完善的客观影响,很多编制单位对预算标准的执行存在很大的随意性,即使是一些出台了预算标准的省份,也存在标准粗糙和执行不力的问题,有些地方存在多个标准并存的现象,采用不同的预算标准计算出的治理估算费用差距是很大的。因此恢复治理项目的技术工程手段与费用定额还亟待规范,方案编制的预算质量还有待进一步提高。方案编制单位做为矿山企业的委托承担单位,存在直接利益关系,往往普遍站在能让企业承担得起的角度出发开展方案编制工作,有的方案甚至连可接受的最低水平的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要求都达不到;当采矿权人逃避或其他原因导致难以落实矿山实质环境恢复治理责任时,收缴的保证金往往不足以进行基本的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更谈不上高水平的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

3.4方案评审与审查的管理问题

①应该将评审承担单位的选取纳入政府采购中,通过公开竞标的方式优选评审承担单位;一来增强公信力,二来也能杜绝评审带来的一些权钱交易的弊病。②由于专家评审时仅对资质提出要求,未对编制人员提出审查要求,这就造成了参编人员鱼目混杂,参差不齐,严重影响方案的编制质量;所以建议行政主管部门应该按照规定要求强化对从业人员的管理和审查;③管理部门审查的重点内容包括关于对评审意见是否已按要求进行修改一项,这对行政主管部门不好把握,建议增加专家组长复核的环节,由专家组长给出修改复核意见,以便增加行政主管部门审查的可操作性;

总结:

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保证金制度是政府监管部门对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管理制度的有益补充和完善,是与世界发达国家矿山管理通用做法的接轨,该制度能够有效地促进矿山企业主动履行矿山环境保护义务和恢复治理责任的落实,这笔资金遵循“企业所有、政府监管、专户存储、专款专用的原则,使政府管理、监督矿山企业履行恢复治理责任和义务有措施和力度,也促使矿山企业自身重视保护与恢复治理工作,充分考虑治理费用和经济效益等问题,从而自我约束,加强保护、规范开采,主动降低环境恢复的成本。从而进入一个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良性循环轨道。同时,应加快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技术规程和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工程的预算定额标准的建设,加强从业人员和资质单位的培训和监督管理,提高恢复治理方案的编制水平,从而使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工作的行业水平整体提高。

参考文献

【1】《矿山地质环境保护规定》条文释义国土资源部2009年9月

【2】王素萍推进我国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制度实施的若干思考国土资源科技管理2009年第五期118-121

【3】王艳萍矿山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制度的实施及保障措施研究矿业快报2008年8月第8期

矿区生态恢复方案篇3

关键词: 煤矿废弃地;生态恢复;植被恢复;技术研究

中图分类号:X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23-0092-02

0 引言

矿产资源不仅是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也是社会财富的重要源泉。矿产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在推动经济的发展的同时,也对全球的生态环境产生了不容忽视的影响。面对如此复杂的矿区环境问题,以及由此诱发的经济问题和社会问题,目前我们希望能从生态植被恢复中找到解决方案。

1 煤矿区废弃地立地条件与评价

1.1 地形地貌条件 矿山开采过程中的开挖、剥离、废弃物的堆放造成地表形态的改变。在采矿基建过程都需要挖、填大量的土石方,发生地貌重塑,采矿活动产生的废弃物改变了地表原貌,使其高低起伏,支离破碎,从而使矿山周围地形地貌发生较大改变。

1.2 地质条件 矿区废弃地是指由采矿活动所破坏的且未经治理而无法使用的土地[1]。矿区开采影响了山体、斜坡的稳定,导致地面塌陷、开裂;排土场水土流失严重,沉陷区大面积积水。煤矿区废弃地中排土场和煤矸石山风化的土质中粉砂岩、石砾比例较大,水土保持能力差[2-4]。动的剧烈扰动,使煤矿废弃地的表层破坏,土壤有机质含量极低,毒性物质含量过高,存在限制植物生长的物质。

1.3 生物多样性条件 矿山开采对天然植被的砍伐、矿山废弃地的有害物质对周围环境所造成的毒害和污染都严重摧毁了动植物和微生物的生存环境,水土流失导致野生动植物生存环境的改变,地面沉降、土壤退化、水体污染,导致水生物资源系统的破坏。同时,矿山开采导致的大气、噪音污染对动植物和微生物的生存环境产生恶劣影响,严重影响生态系统的稳定和生物多样性。

1.4 地下水系统条件 由于矿山疏干排水及废水废渣的排放,导致区域性地下水位大幅度下降,造成地下水疏干漏斗,破坏了整个地下水均衡系统。同时煤矿区废弃地具有众多不良的理化性质,矿山雨水淋滤采矿堆积的尾砂矿,下渗进入地下含水层,将造成地下水的污染。

2 国内外煤矿废弃地生态植被恢复理论和技术研究进展

2.1 国内外煤矿区废弃地生态植被恢复理论研究进展

2.1.1 国内研究现状 我国的矿区废弃地的生态植被恢复工作始于20世纪50年代末,但是直到80年代这项工作还是处于零星、分散、小规模和低水平的状况。在1988年,我国颁布了《土地复垦规定》,这也标志着我国矿区废弃地的植被恢复工作开始步入了法制化的轨道,并且恢复速度和质量均有较大的提高。当前,我国矿区废弃地植被恢复中,主要采用植草和植树的两种途径。据统计[5-6],1990~1995年全国累计恢复各类废弃土地约53.3万hm2,其中1526家大、中型矿山恢复矿区废弃地约为4.67万hm2,占全国累计矿区废弃地面积的1.62%,但是对389座乡镇矿区的调查表明,乡镇小型矿区对土地破坏十分严重,生态恢复率几乎为零。从总体上看,我国各类矿区废弃地的植被恢复工作并不乐观。

2.1.2 国外研究现状 国外的矿区废弃地植被恢复技术研究以及实施工程起步比较早,特别是欧、美等发达国家,其基础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期,而大规模的生态恢复工程在20世纪中期普遍展开,并在施工技术、土壤改造、政策法规、现场管理等领域取得了大量成果和成功的经验,且各有特色。如美国[7]于1977年年颁布了《露天采矿管理与恢复(复垦)法》,除此之外,各州均出台了许多土地复垦相关法规,使土地复垦工作走上了正规的法制轨道。德国是世界上最重要的采煤国家,年产煤达2亿t,以露采为主。而德国政府对煤矿废弃地的复垦、植被恢复十分重视,早在20年代20年代就开始对露天煤矿矿区废弃地进行重建和植被恢复。澳大利亚的矿区植被恢复被认为是世界上先进而成功的处理扰动土地和恢复草业、森林植被的国家。与国外的矿区生态重建和植被恢复工作相比,我国的任务还十分艰巨。

2.2 国内外矿区废弃地生态植被恢复技术研究进展

矿区生态恢复方案篇4

关键词: 防治措施; 环境; 治理

中图分类号:TD167文献标识码: A

1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分区

1.1分区原则

坚持“以人为本”原则,充分考虑矿山地质环境问题对矿区人居环境的影响程度;坚持“统筹规划,突出重点,具有可操作性”原则,在保持矿山运营安全及正常生产的同时,努力降低或消除矿山开采对地质环境的不良影响;根据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及开采规划、矿山地质环境问题的类型、分布特征及其危害性、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评估结果,进行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分区;坚持“区内相似,区际相异”原则,根据区内地质环境问题类型及重点防治对象的不同,细分为相应的亚区。

1.2分区方法

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分区,主要依据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矿山地质环境问题类型、分布特征及其危害、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评估结果,充分考虑评估区地质环境条件的差异,根据”区内相似,区际相异”的原则,采用定性分析法、工程类比法、层次分析法,进行合理分区。《方案编制规范》8.2条规定,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分区划分为重点防治区、次重点防治区和一般防治区。

2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原则、目标和任务

2.1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原则

按照国家有关矿山地质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开发矿产资源必须坚持开发利用与环境保护并重,以预防为主、防治结合为方针,加强矿产资源勘查、开发、闭坑等全过程的生态环境治理与恢复的监督管理工作。执行“谁开发、谁保护,谁破坏、谁恢复,谁受益、谁补偿,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最大限度地避免和减小矿山地质环境问题的发生,并坚持遵循以下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原则:

1)“以防为主,防治结合”原则。对于矿山开采中可能出现的矿山地质环境问题要采用工程治理等措施进行土地恢复,最大限度地减少对矿山地质环境的破坏。

2)“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并重,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原则。矿山地质环境的恢复治理工作要与矿山的生产相结合,偏重任何一方都将背离矿山地质环境保护的宗旨。

3)“实事求是,因地制宜,边开采边治理”原则。根据矿山地质、水文工程地质、环境地质条件及矿山地质灾害等地质环境问题,制定科学合理的矿山地质环境预防、恢复、治理措施。针对不同地段、不同时段、不同的矿山地质环境问题采取相应的恢复治理措施。

4)“技术可行,经济合理”原则。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按照国家制定的技术规范进行,恢复治理方案要切实可行,注重环境恢复治理的经济效益。依靠科技进步,严格控制矿产资源开发对矿山地质环境的扰动和破坏,最大限度地减少或避免矿产开发引发的矿山地质环境问题。

5)“先设计后施工”原则。在矿山地质环境治理过程中,坚持先设计后施工的原则;在方案实施过程中,坚持安全第一原则,确保施工人员和矿山生产人员的安全。

2.2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目标和任务

1)总体目标:最大限度地避免或减轻因矿山采矿活动对矿山地质环境的影响和破坏,闭坑后实现矿山地质环境的有效恢复,即矿山关闭后地表应基本恢复到采矿前的状态,对存在的地质灾害隐患应采取永久性防治措施,使矿山地质环境问题得到有效治理,保证矿区经济社会发展和周围居民生命财产安全。

2)任务:对矿山开采所造成的地面塌陷、地裂缝等矿山地质环境问题与地质灾害及时有效地进行治理;对开采活动造成的道路、输电线路损毁应及时进行修复,确保当地群众出行和农业生产正常进行;对开采活动造成的耕地损毁及时进行有效治理,对塌陷坑、田间地裂缝及时进行回填、平整;待矿山闭坑后,对破坏的林地进行修复;对破坏的土地资源,在矿山闭坑后进行复垦,按照“宜耕则耕、宜林则林、宜荒则荒”的原则进行植被及生态恢复;减轻开采活动对地下水含水层的破坏程度,使受影响的地下水环境得到恢复;对地形地貌景观造成的破坏,力争恢复原地形地貌景观;制定矿山地质环境问题监测方案,建立矿山地质环境监测系统,对矿山地质环境问题实施动态监测和及时预警等等。

3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区保障措施

3.1组织保障措施

1)切实加强领导,推进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工作。为有效开展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工作,矿山企业要切实加强领导,把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工作纳入矿山企业的发展计划,真正把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工作当做事关企业长远发展的一件大事。成立领导协调小组,并建立相关机构,把矿山经济发展同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工作结合起来,建立矿山地质环境保护责任制和年度考核制度,明确责任目标任务,保证责任到位、管理到位,具体到人。

2)贯彻执行国家有关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的政策方针,全面推动保护与治理工作的规范化和制度化。保护矿山地质环境,依法遵规是根本。为此,要认真贯彻执行国家有关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的政策方针,要加大监督管理力度,综合运用法律、行政、经济、技术等手段,实现对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的有效监督与统一管理。加强质量技术监督管理活动,严格执行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和防治工程勘查、设计、施工、验收等标准和规定,有效促进保护工作规范化、制度化,努力使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工作走向制度化、规范化和科学化的轨道。

3.2技术保障措施

依靠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逐步提高矿山地质环境防治的科技水平,树立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典型示范工程,提高综合防治能力。

开展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技术研究和技术创新。充分依靠现代科学技术方法和手段,高度重视科技进步与创新研究。要围绕矿山地质环境防治中出现的关键技术问题和难点,依靠科研机构,加强科技攻关。

通过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提高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和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水平,研究矿山开发过程中各种因素对矿山地质环境的影响,开发或引进先进的采、选技术和加工利用技术,建立示范工程。

要积极做好新技术、新方法、新理论的推广应用工作,建立矿山地质环境防治技术支撑体系,不断提高矿山地质环境监测、信息处理、预测预报的科技水平,逐步增强矿山地质环境综合防治能力。

3.3资金保障措施

按照“谁开发、谁治理、谁受益、谁出资”的原则,防治资金的投入以企业为主体,政府通过征收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来保障矿山地质环境防治资金的投入。

与此同时,强化防治经费使用管理,专款专用,做到合理支出,严禁资金挪用,杜绝浪费,也是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资金保障的一种方式。

参考文献

[1]邢丽霞,罗跃初,李亚民,等.我国地质环境监测现状及对策研究 [J].资源与产业,1999.11(6).12-13

[2]赵铭.河南省矿山环境保护与管理对策[J].中州煤炭,2011.8

[3]李昕,关众,李岚.浅析矿山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恢复治理[J].露天采矿技术,2011.4

[4]邹长新,沈渭寿,刘发民.矿山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初探[J].中国矿业,2011.8

[5]张金香,万宝春.矿山环境保护立法体系研究[J].法制与社会, 2006.11(6).21-23

矿区生态恢复方案篇5

㈠林地采石面积与分布情况

我区矿业开采企业在发展高峰时达到300余家,经过几次清理整顿,截止到XX年年底,全区矿产企业有39个联合体合计125家,年产量368吨。

㈡已停采的面积、分布情况

停采情况比较好的乡镇为××、××、××。

㈢正在开采的面积、分布情况

正在开采地集中在××、××、××。

㈣林地临时征战用审批情况

我区林地临时征占用审批严格按国家

二、林地采石治理情况

三、存在的问题

我区虽然已经多次调研制定森林植被恢复方案,但是就目前的局面从根本上解决还有一定的难度。主要存在以下的二个问题:

㈠采石场的管理需要多部门联动。

林业部门对矿区的森林植被恢复有管理权利,但是对采石厂管理必须依靠区政府,多部门互动协调,对于生态破坏严重的企业必须引起区政府的高度重视,该类企业的生态破坏导致的森林植被恢复已经远大于其产生的经济效益,让政府牵头,科学合理有序关停这类企业。

㈡矿区恢复植被难。

一方面是技术上,废弃矿区一般土壤稀少、没有水土保持功能、岩石分布广泛、坡度大,不具备植被生长的必备条件,如何治理大片的废弃矿区将是个很大问题,需要引进比较成功的分阶段治理、分不同坡度、分不同条件的山体扶绿的技术。另一方面是资金上,在矿区恶劣的自然条件下进行植被恢复,需要的资金是一般地段的几十倍乃至上百倍,采矿企业缴纳的森林植被恢复费远远无法弥补植被恢复的需要,如何筹措资金将是个十分重要的问题。

四、工作建议及进一步打算

㈠保护环境,进一步加大对采石企业的管理。

采石企业采石行为必须在科学规划合理利用资源的管理下有序进行。区政府制定以保护环境、保护生态的科学利用资源方案,协调多部门联合管理,采取多样措施,对于现阶段对生态环境破坏严重的企业给予坚决的关停;对于不注重保护环境、生态破坏未予治理的企业给予处罚和限制,将保护环境、植被恢复的工作放在一个重要位置。

矿区生态恢复方案篇6

第一条为保护矿山地质环境,减少矿产资源勘查开采活动造成的矿山地质环境破坏,保护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促进矿产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和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和《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因矿产资源勘查开采等活动造成矿区地面塌陷、地裂缝、崩塌、滑坡,含水层破坏,地形地貌景观破坏等的预防和治理恢复,适用本规定。

开采矿产资源涉及土地复垦的,依照国家有关土地复垦的法律法规执行。

第三条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谁开发谁保护、谁破坏谁治理、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

第四条国土资源部负责全国矿山地质环境的保护工作。

县级以上地方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的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工作。

第五条国家鼓励开展矿山地质环境保护科学技术研究,普及相关科学技术知识,推广先进技术和方法,制定有关技术标准,提高矿山地质环境保护的科学技术水平。

第六条国家鼓励企业、社会团体或者个人投资,对已关闭或者废弃矿山的地质环境进行治理恢复。

第七条任何单位和个人对破坏矿山地质环境的违法行为都有权进行检举和控告。

第二章规划

第八条国土资源部负责全国矿山地质环境的调查评价工作。

省、自治区、直辖市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矿山地质环境调查评价工作。

市、县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开展本行政区域的矿山地质环境调查评价工作。

第九条国土资源部依据全国矿山地质环境调查评价结果,编制全国矿山地质环境保护规划。

省、自治区、直辖市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依据全国矿山地质环境保护规划,结合本行政区域的矿山地质环境调查评价结果,编制省、自治区、直辖市的矿山地质环境保护规划,经国土资源部审核后,报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批准实施。

市、县级矿山地质环境保护规划的编制和审批,由省、自治区、直辖市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规定。

第十条矿山地质环境保护规划应当包括下列内容:

(一)矿山地质环境现状和发展趋势;

(二)矿山地质环境保护的指导思想、原则和目标;

(三)矿山地质环境保护的主要任务;

(四)矿山地质环境保护的重点工程;

(五)规划实施保障措施。

第十一条矿山地质环境保护规划应当符合矿产资源规划,并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地质灾害防治规划等相协调。

第三章治理恢复

第十二条采矿权申请人申请办理采矿许可证时,应当编制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方案,报有批准权的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批准。

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方案应当包括下列内容:

(一)矿山基本情况;

(二)矿山地质环境现状;

(三)矿山开采可能造成地质环境影响的分析评估(含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

(四)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措施;

(五)矿山地质环境监测方案;

(六)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工程经费概算;

(七)缴存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保证金承诺书。

依照前款规定已编制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方案的,不再单独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

第十三条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方案的编制单位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具有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资质或者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勘查、设计资质和相关工作业绩;

(二)具有经过国土资源部组织的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和治理恢复方案编制业务培训且考核合格的专业技术人员。

第十四条采矿权申请人未编制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方案,或者编制的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方案不符合要求的,有批准权的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告知申请人补正;逾期不补正的,不予受理其采矿权申请。

第十五条采矿权人扩大开采规模、变更矿区范围或者开采方式的,应当重新编制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方案,并报原批准机关批准。

第十六条采矿权人应当严格执行经批准的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方案。

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工程的设计和施工,应当与矿产资源开采活动同步进行。

第十七条开采矿产资源造成矿山地质环境破坏的,由采矿权人负责治理恢复,治理恢复费用列入生产成本。

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责任人灭失的,由矿山所在地的市、县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使用经市、县人民政府批准设立的政府专项资金进行治理恢复。

国土资源部,省、自治区、直辖市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依据矿山地质环境保护规划,按照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工程项目管理制度的要求,对市、县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给予资金补助。

第十八条采矿权人应当依照国家有关规定,缴存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保证金。

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保证金的缴存标准和缴存办法,按照省、自治区、直辖市的规定执行。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保证金的缴存数额,不得低于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所需费用。

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保证金遵循企业所有、政府监管、专户储存、专款专用的原则。

第十九条采矿权人按照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方案的要求履行了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义务,经有关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组织验收合格的,按义务履行情况返还相应额度的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保证金及利息。

采矿权人未履行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义务,或者未达到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方案要求,经验收不合格的,有关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应当责令采矿权人限期履行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义务。

第二十条因矿区范围、矿种或者开采方式发生变更的,采矿权人应当按照变更后的标准缴存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保证金。

第二十一条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后,对具有观赏价值、科学研究价值的矿业遗迹,国家鼓励开发为矿山公园。

国家矿山公园由省、自治区、直辖市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组织申报,由国土资源部审定并公布。

第二十二条国家矿山公园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国内独具特色的矿床成因类型且具有典型、稀有及科学价值的矿业遗迹;

(二)经过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的废弃矿山或者部分矿段;

(三)自然环境优美、矿业文化历史悠久;

(四)区位优越,科普基础设施完善,具备旅游潜在能力;

(五)土地权属清楚,矿山公园总体规划科学合理。

第二十三条矿山关闭前,采矿权人应当完成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义务。采矿权人在申请办理闭坑手续时,应当经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验收合格,并提交验收合格文件,经审定后,返还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保证金。

逾期不履行治理恢复义务或者治理恢复仍达不到要求的,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使用该采矿权人缴存的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保证金组织治理,治理资金不足部分由采矿权人承担。

第二十四条采矿权转让的,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的义务同时转让。采矿权受让人应当依照本规定,履行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的义务。

第二十五条以槽探、坑探方式勘查矿产资源,探矿权人在矿产资源勘查活动结束后未申请采矿权的,应当采取相应的治理恢复措施,对其勘查矿产资源遗留的钻孔、探井、探槽、巷道进行回填、封闭,对形成的危岩、危坡等进行治理恢复,消除安全隐患。

第四章监督管理

第二十六条县级以上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对采矿权人履行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义务的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相关责任人应当配合县级以上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的监督检查,并提供必要的资料,如实反映情况。

第二十七条县级以上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建立本行政区域内的矿山地质环境监测工作体系,健全监测网络,对矿山地质环境进行动态监测,指导、监督采矿权人开展矿山地质环境监测。

采矿权人应当定期向矿山所在地的县级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报告矿山地质环境情况,如实提交监测资料。

县级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定期将汇总的矿山地质环境监测资料报上一级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

第二十八条县级以上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在履行矿山地质环境保护的监督检查职责时,有权对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方案确立的治理恢复措施落实情况和矿山地质环境监测情况进行现场检查,对违反本规定的行为有权制止并依法查处。

第二十九条开采矿产资源等活动造成矿山地质环境突发事件的,有关责任人应当采取应急措施,并立即向当地人民政府报告。

第五章法律责任

第三十条违反本规定,应当编制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方案而未编制的,或者扩大开采规模、变更矿区范围或者开采方式,未重新编制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方案并经原审批机关批准的,由县级以上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处3万元以下的罚款,颁发采矿许可证的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不得通过其采矿许可证年检。

第三十一条违反本规定第十六条、第二十三条规定,未按照批准的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方案治理的,或者在矿山被批准关闭、闭坑前未完成治理恢复的,由县级以上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逾期拒不改正的,处3万元以下的罚款,5年内不受理其新的采矿权申请。

第三十二条违反本规定第十八条规定,未按期缴存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保证金的,由县级以上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限期缴存;逾期不缴存的,处3万元以下的罚款。颁发采矿许可证的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不得通过其采矿活动年度报告,不受理其采矿权延续变更申请。

第三十三条违反本规定第二十五条规定,探矿权人未采取治理恢复措施的,由县级以上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逾期拒不改正的,处3万元以下的罚款,5年内不受理其新的探矿权、采矿权申请。

第三十四条违反本规定,扰乱、阻碍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工作,侵占、损坏、损毁矿山地质环境监测设施或者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设施的,由县级以上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限期恢复原状或者采取补救措施,并处3万元以下的罚款;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矿区生态恢复方案篇7

[摘要]本文通过对阜新市矿山地质环境的现状及变化趋势分析,提出了地质环境保护和治理恢复及地质环境监测的方法与措施。

一、阜新市地质资源概况

阜新市位于辽宁省西北部,总面积约10355平方千米,人口约200万。优越的历史地理环境造就了丰富的矿产资源。其西南部为医巫吕山余脉,其矿藏以金矿、石灰石等为主;中部主产煤炭,以海州露天煤矿等国有矿山为代表;北部地区铁矿石等金属矿藏丰富;东部盛产石英砂等非金属矿藏,但近年东部发现了规模较大的煤炭资源,黄金矿藏也有很大的可探远景储藏量。

但矿产资源的开发一头连着资源,一头连着环境,长期以来,我们在矿产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走的基本上是一条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粗放式的发展路子,矿山开采造成的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矿山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工作迫在眉睫。

二、本地区矿山地质环境现状及变化趋势的分析

㈠阜新市矿山环境问题现状

1.土地、植被资源占用与破坏量大

目前全市矿山开采、废弃物排放、开采扰动等占用、影响(不包括国矿)土地5000余公顷。

2.景观破坏严重

矿产资源的开采,以及堆放尾矿、矿渣等,使得地表面貌支离破碎,景观遭到极大破坏。

3.大气污染加剧

矿产资源采矿及选矿过程中产生大量粉尘和有害气体,在不利气象条件下粉尘和有害气体四处飘散造成大气污染。

4.矿山次生地质灾害时有发生

⑴崩塌2013年发生崩塌1处,经济损失500余元(只含群众损失,不含治理费用)。

⑵滑坡

全市因矿山开采形成滑坡地质灾害隐患点4处。

⑶泥石流

全市因矿山开采形成泥石流地质灾害隐患点28处。

⑷地面塌陷

全市因矿山开采形成地面塌陷地质灾害隐患点53处,2013年发生塌陷3起,造成经济损失6万余元。

5.水土流失面积逐年扩大

松散固体废弃物在雨水的冲刷下覆盖农田;废弃物的堆积堵塞致使洪水改道,冲毁农田,造成水土流失,目前总面积近6000公顷。

6.矿山废水、废渣对环境的影响

矿山排放的废水、废渣,污染地表土及地下水,使人们的饮用水及农作物物受到污染。

㈡矿山环境变化趋势分析

1.历史遗留问题是矿山环境的主要问题

几十年的无序开采,造成了矿山企业“遍地开花”的局面。一些矿山企业起点低、生产工艺落后,开发过程中,忽视矿山生态环境、矿山地质环境的保护与治理恢复,造成了矿山环境的破坏。

2.乡镇集体及个体矿山的生态环境问题将日益突出

乡镇集体及个体矿山在阜新市整个矿山企业中占据相当的比重。他们存在生产效率低、乱挖滥采现象严重等问题,短期内其矿山环境问题将为阜新市地质环境主要问题。

3.矿山环境问题总体将会趋缓

近期以来,阜新市主要的矿产资源储采比例不断下降,新发现的资源量较少;随着矿产资源的开发管理不断加强,势必对矿山开发进行优化调整,那么长期来看,矿山地质环境恶化趋势势必得到遏制。

三、我市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存在的主要问题

1.采矿权人对矿山环境保护的责任意识不强

2.相应管理部门职能不明确、缺乏相应的监管力度

3.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的工作资金缺口大

四、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工作应采取的几项措施

经调查分析,我认为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工作应重点抓好以下几项:

㈠切实加强监管,确保矿山环境保护与治理目标任务的完成。

1.切实加强新发采矿许可证的管理。严格依照各种规章制度,提高矿山规模、资源利用、环境保护、开采技术水平等准入门槛。

2.加强对采矿权人在开采过程中的管理,不仅要编制开发利用方案,还必须编制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方案,真正做到在“开发中保护、保护中开发、边开采边治理”。

3.加强对将要闭坑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工作的监督,不治理的将不予退还环境恢复保证金及不再给予勘探证、采矿证的发放。

㈡加强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保证金的收缴及利用。收缴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保证金,一方面可以督促矿山企业履行矿山环境恢复治理义务,另一方面也为矿山环境恢复治理预留工作费用。

目前我省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保证金的收缴政策已经出台,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已开始征收。

㈢多渠道筹措资金,保证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项目的实施。

1.大力实施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保证金制度,用经济手段督促采矿权人自行出资治理环境。

2.积极申请上级财政支持,争取部级、省级资金,使阜新市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工作的资金最大化。

3.建立矿山环境治理恢复基金,从收缴的资源税、价款等资金内提取一定比例,用作对采矿权人灭失的矿山环境治理恢复的储备资金。

4.出台“谁出钱、谁受益”的经济补偿政策,吸引社会资金进入矿山环境治理恢复领域。

五、阜新市矿山地质环境监测工作的几点想法

㈠出台《阜新市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动态监测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这样矿山地质环境监测工作才能有法可依,才能有权威性。

㈡分区实行不同的动态监测。根据矿区内居民聚居的情况、重要工业设施、自然保护区分布情况、重要水源地情况、等,将监测区划分为:重要区、较重要区和一般区三级。 重要区重点监测、较重要区定期监测、一般区随机监测。这样,监测目标的主次分明,抓住重点、掌握一般。

㈢分类别实施不同的动态监测。我们在矿山开采的全过程中对其可能造成的地质灾害、含水层破坏、土地资源占用及水土流失进行全程监测,达到预防为主的目的;地形地貌景观的破坏用“分阶段监测”的办法监测。

㈣实现监测过程数字化。使用高精度GPS等高精度仪器建立地质环境动态监测系统,实现数字化管理。

矿区生态恢复方案篇8

关键词:露天采矿,污染, 环境,对策

Abstract: open mining has great capacity of production, labor productivity high, low cost, and investment advantages of fast, open pit mining mineral in the proportion of status and improve continuously. But in an open pit mine easy to cause the water pollution, geological disasters, solid waste pollution, air pollution and water environment pollution damage. Put forward specific strategies. 

Keywords: open mining, pollution, environment,  countermeasures

中图分类号:O741+.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 露天采矿对环境的影响

(1)水体污染。

露天采掘直接破坏大量土地,各类废石、废渣、尾矿的堆放也侵占大量土地。据不完全统计,全国矿山累计占压土地达586万hm2,破坏森林约106万hm2,草地26.3万hm2。山西省大的煤研石山有100多座,占地超过2 000 hm2,大小建材矿山(点)1.5万余处,取土采石挖沙破坏土地8万hm2。矿山表土剥离通常忽略了对可耕种土壤的保存,导致严重的水土流失;地表植被破坏后,受风力水力的侵蚀加剧,大片土地出现沙化。此外,矿山选冶排出的酸性废液、洗煤废水污染浸蚀着矿区周围的土地,导致大片农田荒芜损毁。

(2)地质灾害。

地面及边坡开挖影响山体、斜坡稳定,导致岩(土)体变形,诱发崩塌和滑坡等地质灾害。矿山排放的废石(渣)常堆积于山坡或沟谷,在暴雨诱发下极易发生泥石流。抚顺西露天矿曾发生滑坡60余次;白银露天采坑曾发生100万m3的大型滑坡;襄樊万山采石场滑坡造成11人死亡;攀钢石灰石矿发生大滑坡3次,造成设施严重损毁;2003年,铜川矿区因连续降雨诱发大而积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达94起,直接经济损失2 000余万元;安太堡露天矿南排土场滑坡造成多人死亡。

(3) 固体废弃物污染。

在风景区附近的露天矿,因采矿对地貌景观的破坏使旅游观光环境极不协调。许多矿山随意倾倒固体排弃物,导致沟壑、河道淤塞,泄洪不畅,水患不断。

(4)对水环境系统的破坏。

采矿废渣、尾矿暴露在大气中,其中的硫化物发生氧化使降水成为酸雨,加上选冶废水的未达标排放,往往造成矿区附近的地表水体遭受污染,甚至无法饮用、灌溉。另外,采场内疏干排水改变了地下水自然流场及补、排条件,打破了大气降水、地表水、地下水的均衡转化,常常形成以采区为中心的大而积降落漏斗,造成泉眼干涸、水源枯竭。

(5) 大气污染。

露天采场生产因大量使用大型移动式机械设备和大爆破,使矿内空气产生一系列尘毒污染,如爆破和采用柴油机为动力的设备等。常见的污染物质主要有粉尘、有害有毒气体[H2S, SO2, C0, NO2等]和放射性气溶胶。由于生产工序的不同,产尘量与所用的机械设备类型、生产能力、岩石性质、作业方法及自然条件等许多因素有关。露天开采强度大,机械化程度高,受地面气象条件影响,产生的气体常具突发性,如爆破,不利的气象条件及不良的自然通风方式,甚至可使局部污染扩散全矿,使大气污染。此外,矿区繁忙的交通运输产生的富含重金属物质的废气,矿区冶炼厂、烧结厂、电厂产生的浓烟以及矿区燃煤产生的有害物质,均构成矿区大气的污染。

2 对策与建议

2.1 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依法保护矿山环境

目前,业内学者对《矿山环境管理条例》的出台呼声很高。通过法律形式明确界定各主管部门及矿山企业的责权利,依法规范矿山环境恢复治理的资金来源、使用管理、以及复垦土地的有偿转让等,建立垂直领导的矿山环境监管体系,减少重复交叉管理。借鉴美国在露天采矿环境保护标准和配套法规制定方面的经验,在我国的矿产开发生态保护与恢复标准的制定中,应从以下4方面予以考虑。

(1)涵盖矿产开发造成生态影响的每个环节和所有受扰地区。

矿产开发生态保护与恢复标准包含两方面的技术规定:矿产开发过程中采取哪些适当措施、采取的措施达到什么程度,可以将生态影响减轻到尽可能小的程度; 矿产开发过程中和采矿结束后对受扰地区采取什么样的生态恢复措施,将其恢复到何种程度。

矿产开发中造成生态影响的环节很多,对露天开采来说,包括剥离、排土、钻孔、爆破、采装、选矿、排尾砂(矸石)、修路、运输、生活办公区建设、电力设施建设、通讯设施建设、排水设施建设等,对所有这些造成生态影响的环节,均应规定减轻生态影响的技术要求。

对破坏后的生态恢复,除采空区、排土场、尾砂库、矸石堆等主要地区外,对开采期间所使用的临时设施,包括道路、排水沟、挡渣墙等,均应作出技术规定。

(2)尽量考虑各种具体情况。

我国矿山的具体情况千差万别,需要考虑多种具体情况来提出生态保护与恢复的适用技术要求。如我国大多数 矿区对表土未实行单独剥离,在进行生态恢复时就存在表土资源不足的情况。因此,可规定在本系列标准出台前,未对表土实行单独剥离的矿区,可根据剥离物的肥力情况,直接进行植物种植或借土覆盖后种植;而本系列标准出台后,应对表土进行单独剥离、存放和回填。

(3)体现生态恢复的全面性。

为体现生态恢复的全面性,在制定我国矿产开发生态保护与恢复标准时,应注意以下3点: 

①除恢复土壤层和植被外,生态恢复还包括地形和水系格局的恢复;

②生态恢复时应注意与周围土地利用和自然环境相协调;

③废弃地用作建设用地时,也应有生态恢复的要求。

(4)完善相关法规,保障标准实施。

①完善采矿许可证制度,规定采矿许可证申请书中必须包含满足矿产开发生态保护与恢复标准的生态保护与恢复方案;

②制定违反矿产开发生态保护与恢复标准的处罚评估方法及相应的检查与处罚执行制度;

③建立与矿产开发生态保护与恢复标准相挂钩的矿山生态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制度,将按照标准规定的要求完成生态恢复的程度作为确定保证金返还比例的依据。

2.2 开展矿山环境调查,建设矿山地质环境信息系统

通过全国矿山地质环境调查评估,建设矿山环境监测数据库及信息系统,对矿山环境实行动态监测,即时预报;建立预警机制,促进政府与矿山企业的及时交流与沟通,保障矿山环境管理工作顺利开展。

2.3 加快矿山环境治理技术的科研与转化

着重研究矿业开发过程中引起的环境变化及防治技术、“二废”处理及综合利用回收技术,先进的采、选技术,提高资源利用率。加快矿山环境保护防治新技术、新工艺的开发与应用转化。引进和开发适于矿区土地复垦的生态重建新技术,开展示范性工程。实行清洁生产,发展绿色矿山。

2.4 强化监管,预防和控制矿山环境的恶化

对新建矿山应建立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实行环境准入制,行政审批,一票否决。在矿山建设过程中严格执行“二同时”制度,即环境保护治理措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用,否则不准生产,违者吊销采矿许可证。对生产矿山要加大监管力度,规范矿山开采行为,确保环保投入,达到“二废”的合理排放与潜在隐患的及早防治。对已破坏的环境,应限期恢复治理。严禁在划定的保护区(禁采区)内开矿,尽可能杜绝交通干线两侧可视范围内的开采行为。对污染大、资源浪费严重、安全性差的矿山(点)应尽早予以关闭取缔。

参考文献

[1]叶镇杰.矿山环境工程[M].长沙:中南工业大学出版社,1987.

上一篇:多媒体技术的利与弊范文 下一篇:酒文化的重要性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