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温的变化教案范文

时间:2024-01-02 16:43:17

气温的变化教案篇1

(一) 课堂导入。老师向同学们说到:“去过动物园的同学请举手”、“同学们知道这些动物是如何过冬的吗?”、一个重庆的新闻――在重庆动物园里一些动物已经启动了过冬模式,以及用照片展示动物园里的大象、长颈鹿等动物来引出这节课学习的内容――气温的变化与分布。

(二) 主要内容

1、 气温。气温的变化。分别请同学回答一年之内和一天之内重庆温度的变化。

气温的测量标准。对于气温的具体数值仅凭感受是不能得出的,必须得借助相应的测量工具,如温度计、温度表等。引导出教材54页的阅读材料,请同学们自行阅读材料,回答材料中运用到了哪些测量温度的工具。

最高、最低气温。在上述工具中有一个最高温度表和最低温度表,用他们来测量一个地区的实时温度。根据最高温度表得出一天之中的最高气温,根据最低温度表得出一天当中的最低气温。用天气预报向同学们展示一天的最高和最低气温,然后引导出一天当中的平均气温。

2、气温的变化。日、月、年平均气温的计算。在之前讲到的最高、最低气温的基础上,请同学回答日平均气温的计算,然后总结同学的回答,并仔细讲解日平均气温的计算,最后让同学举一反三,得出月、年平均气温的计算。

绘制温度折线统计图。列出一个重庆多年月气温的表格,让同学计算重庆的年平均气温。根据这个年平均气温得出一年中的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分布在几月。用表格的形式来判断最高、最低气温不直观,这就引出了用折线统计图来绘制气温的变化情况。老师课前准备好一张重庆多年月平均气温的折线统计图,并展示同学的绘图成果,让该同学讲解他的绘制思路。

3、气温的分布。根据展示不同地区的折线统计图,得出全世界温度的分布情况。然后请同学看图3.16等温线模式分布图,带领同学认识等温线的温度数值,并讲解等温线稀疏、密集情况与气温差异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提到分层设色地形图来认识世界气温的分布图,并展示不同气温地区动物的分布情况。最后,请同学们根据图3.16慨括出气温分布的规律,同纬度不同海拔高度的气温以及同海拔高度不同纬度的气温的对比。

播放视频――全球气温变暖,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

4、布置作业。请同学们课后仔细研究教材56页的活动,根据图3.19世界1月平均气温的分布和图3.20世界7月平均气温的分布完成该活动的三道思考题。

请同学们以“关注气候,守护我们共同的家园”为主题对感兴趣的方面进行一些了解和认识,通过一段话、一首诗、一幅漫画等形式来表达对学习气温后的感受和认识。

5、板书设置

二、主要优点与不足

(一)优点

1、注重课堂互动,步步引导问题答案的解决。不难看出,在这节课上,老师不断向同学们抛出问题,同学们也很踊跃的举手回答,当同学们对某些问题回答困难时,老师会一步一步的引导学生给出正确答案。例如,在课堂导入的时候,问到:“动物园里的动物为什么会启动过冬模式呢?”,同学们面面相觑,似乎对这个问题的答案十分茫然,然后老师在PPT上展示大象、长颈鹿等动物的过冬模式并进行讲解,此时,同学们对这个问题的答案恍然大悟。

2、鼓励学生回答。当学生的回答有不足之处,老师并没有直接否定学生的答案,而是委婉的给予纠正。如当同学描述重庆冬季气温的时候用的是“寒冷”一词,很明显,当气温低于零摄氏度的时候才称为寒冷,老师首先是鼓励这位同学的回答,然后再对于这点小小的不足给予详细的讲解,并联系生活――重庆没有大范围的降雪,让学生明白重庆的气温是相对温暖的。

3、教学方法多样。这节课老师用到了讲授法、演示法、练习法、自主学习法等教学方法。在学习气温的分布的时候,老师用讲授法讲解了同海拔不同纬度气温的变化以及同纬度不同海拔气温的变化;用一个视频演示全球气温变暖的情况,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在学习气温分布的时候,让学生动手练习,绘制折线统计图并展示成果;让学生自己阅读材料,说出材料中运用到哪些温度的测量工具。

4、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在对学生情感教育价值观教育中,老师播放了一个全球气温变暖的视频,并指出全球气温变暖给世界带来的危害,让同学们重视这个话题,在生活中尽自己的力量去保护人类共同的家园。

(二)不足

1、上课语速过快。前半节课的时候语速过快,特别是即将下课的时候,由于时间有限有点紧张,对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时语速就十分快,初一的同学们难以接受这样的速度。

2、内容主线不清晰。这节内容主要是讲解气温的变化与分布,老师在对学生讲解的时候,没有一个明确的过渡阶段,感觉内容十分混乱,也没有明确指出讲解的是什么内容。

3、重难点不突出。根据课标要求,归纳气温分布特点是这节课的重点知识,老师只是平铺直叙的给同学们讲解,并未向同学们指出这节课需掌握的重点,也没有指出学习难点。

4、板书过于混乱。虽然有PPT的展示,但是不应忽视板书的设计,这节课板书不工整,而且没有让同学看黑板,教师只自己在黑板上写,这样设计板书用处不大。

三、建议及启示

(一)建议

1、上课时,注意控制语速,注意停顿;2、讲解内容时,注意承上启下连接和过度,明确内容主线;3、重难点突出,明确给学生指出这节课需要掌握的知识;4、规范板书设计,书写板书后,让同学看黑板并指出板书上的知识。

(二)启示

1、注重讲课语速,尽量给学生理解的时间,讲授者轻松听者也不会觉得累;2、注重内容上的衔接和过度,明确整节课的内容主线,条理清晰;3、对重点知识详细讲解,要点明确,让学生知道哪些属于重点掌握的知识,哪些属于难点知识;4、多与学生互动,调动学生的课堂积极性,有利于集中学生注意力,提升课堂效果;5、注重教学方法的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贯穿课堂,活跃课堂氛围。

气温的变化教案篇2

一、充分利用现代教学设备

在科技高速发达的今天,信息化技术也快速渗入我们的教学课堂,现代化教学设备在各学校也均有配备,在地理课堂上,要充分利用计算机高速处理信息的特长,对复杂的过程、烦琐的计算或者动态的图形提供高速处理,可以大大提高信息的效果,增强教学内容的直观性,增加学生的学习动力,提高教学效率。

在讲授《地球的自转和公转》一节时,由于学生的空间想象力还非常有限,仅靠教师讲书上的定义是远远不够的。“地球自转就是地球绕自转轴自西向东的转动,从北极点上空看呈逆时针旋转,从南极点上空看呈顺时针旋转。”“地球公转就是地球按一定轨道围绕太阳转动。”如果我们此时利用制作的课件,用动画的形式呈现出来,学生很容易掌握的,对自转和公转也有深刻的认识,并且对我们引导学生认识昼夜交替现象有很大的帮助。学生也直观地看到并知道太阳高度的变化会直接影响气温的变化,在地球公转过程中,地球上同一地点的气温就会出现有规律的变化,形成春夏秋冬四季现象。

二、备好独特的教案

现在多数学校都采用集体备课的模式,这种做法固然好,但很容易影响到教师对教材的钻研,容易产生惰性。甚至于集体备课教案出来后,不去认真思索,就按部就班去上课,课堂教学效率可想而知。因此,形成独特的教案,是优化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途径。

教案是为教学服务的,不同的教学对象、教学内容、教学环境及个人教学心境都要求有不同的教学设计。特别是我们地理课上,对于引证资料和新的知识信息则更要详细记录备案,一方面显示出我们教师治教治学的活泼与严谨,科学与创新,另一方面也是增加课堂教学内容丰富性的要求。如在讲授八年级下册《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一节时,《地理课程标准》对本节教材的要求是:在地图上找出秦岭、淮河,并说明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运用地图指出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范围,比较它们的自然地理差异;说出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自然环境对生产、生活的影响。为此我们就要搜集大量的关于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自然特征和人文特征的史料,绝不能仅用教科书的一些数据图形,这样会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

三、激活学生已有的经历

理论联系实际是学习任何一门课程都要遵循的基本原则。我们都知道,学生的学习不仅仅是在课堂上,更重要的是到室外甚至校外去观察体验。地理课程更应走出去,让学生实地探访相关知识。中学地理教材已经注意到理论联系实际,要求学生把理论运用于实践,深化学生的地理认识过程。同时也开阔视野,扩展思路,培养应用意识,提高解决实际地理问题的能力。

如在讲授八年级《中国的天气和气候》一节时,要了解南北气温的差异,学习冬季气温分布特点时,教师首先引导学生阅读1月等温线图中的图例和气温数值,了解气温递变规律,概括总结冬季气温的空间分布规律即由南向北递减。也要引导学生查找最南、最北气温极端数值,了解气温空间分布的具体差异,进一步明确我国冬季气温南北差异大的特点。例如北国冰天雪地,那里的人们在观赏冰灯,海南的人们正在大海中嬉戏,广州的花市鲜花盛开等内容,使学生真切感受到我国冬季南北气温的巨大差异。这仅仅是学生从书本中了解的,我们也可以让学生说说自己到过的南方或北方,说说他们的体验,这样学生不仅有兴趣,还容易记住这些内容,效率自然提高了。

四、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

气温的变化教案篇3

现在九年义务教育八年级上期所使用的人教版教材《物理》,第四章第二节的课后练习动手动脑学物理第一题(P85面):有人说,融雪的天气有时比下雪还冷,这种说法有道理吗?

对这道题,相应的教学参考书《物理.八年级上册.教师教学用书》,在书中173面给出的参考答案是:这种说法是有道理的,因为雪熔化时,吸收大量的热,使空气温度降低.

笔者生活在南方,每年冬天,会下一、二场雪.每次下雪时,冷得要命,一心只盼望早日天晴.天晴雪开始融化,人感觉暖和多了,这不与题的参考答案相矛盾了吗?一方面是具有权威性的参考答案和不容置疑的物理常识:雪融化是固体熔化,熔化吸热;另一方面是是多年生活形成的直觉.这种矛盾一直困惑着笔者,试图找出其中的奥秘.物理学科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它的一切观点、理论都是建立在实验基础之上的,笔者决定设计一实验来探讨这一问题.

2 实验设计

由于人体的复杂性,特别是人体对冷热的感觉,不好用实验精确测定,用实验数据直接表示出来.根据人体生理知识可知,,人体感觉冷、热,其实是人体感觉散失、获得热量的速率,散失、获得的热量速率越大,人体就越觉得冷、热.根据这点,笔者采用模拟实验法,用一桶温水(水温接近人的正常体温)来代替人体,选择较为典型的下雪天和融雪天,保持其他条件相同,每隔一段时间用体温计精确测量桶内水温,比较这两种天气状况下桶内水温的变法,某种天气状况下水温下降的快,表面桶的热量散失的快,意味着人在该天气状况下,人体会感觉更冷;反之,则意味着人体感觉相对暖和些.

3 实验及实验数据

2011年1月15号,笔者所在地下大雪.正下雪时,笔者用一白色塑料桶,装25 kg温水,加盖密封,置于室外走廊上,不与雪直接接触.用水银温度计测得当时室外温度为—1 ℃.用体温计测桶内水温,每隔10 min测一次.测得数据如下表1:

从表中数据可以得出,水温下降速率为0.6 ℃/10 min.

2011年1月22号,气温回升,雪开始融化,测得实验时气温为5 ℃.桶置于原地,不受阳光直射,保持其他条件与上次实验相同,测得水温变化如下表2.

综合两次实验数据可以看出:下雪时气温低,桶内水温下降速率(0.6 ℃/10 min)大于融雪时桶内水温下降速率(0.5 ℃/10 min).换成人体感觉,应当是下雪时人体热量散失得快,感觉更冷.这样的实验数据和由此得出的实验结论,显然与习题的参考答案相矛盾了.

4 对实验结果的分析

笔者通过网上搜索有关气象资料和知识,得知:

下雪时由于高空中温度低,云中有大量的微小冰晶,同时云中水汽超过饱和度,水蒸气在冰晶上凝华,使冰晶增大.当冰晶增大到上升气流托不住时,冰晶就会以雪的形式飘落下来.地面附近的温度高于0 ℃时,冰晶就会全部或部分融化,就成了下雨或雨夹雪,这与题中条件不符.只有地面附近空气温度为0 ℃或0 ℃以下时,冰晶下落不会融化,成为单纯的下雪天.

融雪,即冰的熔化,熔化需吸热.当气温高于0 ℃时,空气中的热量传递给雪,使雪融化.在雪的融化过程中,空气温度始终要高于0 ℃,根据热的传导可知,热量是从高温物体传导给低温物体.否则,空气中的热量不能传导给雪,雪就不能继续融化了. 

综上所述,下雪时,地面附近的温度低于0 ℃,与人体的温差大,人体的热量散失快,人体感觉冷.实验数据为0.6 ℃/10 min,二者是相符的.融雪时,地面附近的温度高于0 ℃,与人体的温差相对来说要小些,人体散热慢,人体感觉相对暖和些.这与实验数据0.5 ℃/10 min是一致的.现在有实验数据和理由能认定教学参考书的参考答案是错误的.它忽略了两个重要的方面:一是下雪凝华放热,这一放热并不是主动的,是由于周围的冷空气吸收了水蒸气的热量.冷空气同样能吸收人体的热量,使人体的感觉冷.二是融雪是固体熔化吸热,是因为周围的空气温度高于0 ℃,有热量可让雪吸收.这一巨大的热量源同样能使人体散热变慢,人体感觉就相对暖和些.

该题其实来自于一句谚语:“下雪不冷融雪冷”.谚语是人们长期生活经验的总结,往往缊含着一定的科学道理.笔者认为有时融雪天还冷些,是以下几方面的原因造成的.

4.1 辐射散热的原因

融雪天一般是晴天,由于夜间辐射散热,早上气温比下雪时还低,因此人体感觉更冷.人们习惯于把这一整天称为融雪.

4.2 刮风的原因

查阅气象资料可知,下雪时一般风速小,而雪后的晴天,往往有风.风加快了热的对流,在相同的气温下,刮风会使人体感觉更冷.

4.3 人的心理预期原因

融雪了,认为天已经变暖和了,其实温度还是很低.人们的希望遇到了挫折,在心理上感觉更冷.

4.4 空气湿度的原因

在相同气温下,空气湿度越大,人体感觉越冷.下雪时刮西北风,地面附近的空气干燥,湿度小.融雪时,刮西南风,空气湿度大.

气温的变化教案篇4

一、控制变量法在化学探究实验中的的应用

下面我们以研究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为例来说明控制变量法在化学探究实验中如何应用。

1.确立探究对象(因变量)及其可能的影响因素(自变量)

运用控制变量法首先需要明确探究的对象(因变量)和可能的影响因素(自变量)这两个要件。确立探究对象相对容易,往往比较直接,一般就在探究的课题之中。但确立可能影响探究对象的因素就不那么容易,这也是运用控制变量法进行探究的关键所在。对于这个要件,我们可以在学生已有的知识或常识基础上设疑来引起思考,而后提出可能对探究对象产生影响的因素。

2.在已有条件下构思实验思路并设计具有可行性的探究方案

探究反应物浓度对反速率的影响,我们可以把原教材中的实验改为探究实验。给学生提供化学反应原理和用品,让学生自己来设计方案。

3.实施实验方案

根据讨论形成的实验方案,组织学生分组完成探究实验。观察实验现象,整理实验数据并得出结论。

探究温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可同理进行。

二、控制变量法在化学解题中的应用

1.控制变量法在化学平衡图像题中的应用

在某容积一定的密闭容器中,可逆反应:A(g)+B(g)xC(g)有图Ⅰ所示的反应曲线,试判断对图Ⅱ的说法中正确的是(T表示温度,P表示压强,C%表示C的体积分数)( )

A.P3>P4,y轴表示B的转化率

B.P3

C.P3>P4,y轴表示混合气体的密度

D.P3

根据化学平衡移动原理可知,对于气相反应,在没有加入反应物或生成物的情况下,使化学平衡发生移动,从而导致C的体积分数发生改变的因素有反应温度、反应前后气体计量数之和不等的气相反应的压强。由于温度和压强这两个因素都会对题中C%产生影响,因此我们在分析的时候就要在控制一个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分析另一因素的影响。分析图Ⅰ:在a、b、c三条线中,a、b线温度相同,因此是在控制温度不变的情况情研究压强的影响。a、b线中由b线比a线开始的一段斜率大,因此P2大于P1,再由平衡时C的含量P2大于P1,得知加压平衡向右移动,因此X的值为1。同理,可以分析出T1大于T2 ,且正反应为放热反应。然后看图Ⅱ,看自变量对因变量的影响。要研究温度对y的影响,就要就在同一压强下来观察,我们只看p3或P4线,可以得出,温度越高y越少,然后结合前面分析出的该反应正反应是放热反应,升温平衡逆向移动,因此y只能表示的是B的转化率、混合气体的平均摩尔质量;然后在此基础上再分析压强对y的影响,我们得控制在同一温度下来研究,在图Ⅱ上作一等温辅助线,若y表示B的转化率,因为正反应为气体减小的的反应,加压B的转化率才会增加,则压强应为P3>P4 。若 y轴表示混合气体的平均摩尔质量,加压y值(混合气体的平均摩尔质量)才会增加,则压强应为P3>P4。因此应选A。

2.解化学反应速率题

某同学在用稀硫酸与锌反应制取氢气的实验中,发现加入少量硫酸铜溶液可加快氢气的生成速率。为了进一步研究硫酸铜的量对氢气生成速率的影响,该同学设计了如下一系列实验。将表中所给的混合溶液分别加入到6个盛有相同大小和多少、且过量Zn粒的反应瓶中,收集产生的气体,记录获得相同体积的气体所需时间。

请完成此实验设计,其中:V1= __________,V6=__________,V9=__________;

气温的变化教案篇5

1 图象的形状

教材中涉及到的三种状态变化图象,即等温线、等容线和等压线,分别是在P-V图、P-T图、V-T图上的情况.这很容易在学生中形成两个误区:第一,认为只有P-V图才可以表示等温变化,P-T图才可以表示等容变化,V-T图才可以表示等压变化;第二,思维定势,先入为主,只要看到一条反比例曲线,就认为是等温变化,而看到一条正比例直线,又认为是等容变化或等压变化.为此,我们必须让学生全面了解气体状态变化图象的形状.图1就是三种状态变化在不同坐标上的图象形状.

这样,我们不仅可以让学生走出前文提到的两个误区,而且还可以让学生懂得:同一状态变化可以用不同的图象表示,同一坐标图又可以表示不同的状态变化.也就是説,我们将图象的形状与状态变化对应时,必须既要看到图象的形状,更要搞清图象所在的坐标平面.

2 图象的物理意义

我们强调图象的重要性,是通过图象所具有的形状和直观的特点,了解气体状态变化的规律.所以理解图象的物理意义,明确图象参量与气体状态参量之间的对应关系,就显得尤为重要.

(1)图象上的点与气体的某一状态相对应.

(2)图象上的一段线对应着气体的某种状态变化过程.

(3)图象上某点的两个坐标与相应的两个状态参量对应,而坐标的变化则代表着状态参量的变化.

(4)由PV/T=C得,T与PV成正比,V与P/T成反比,P与V/T成反比.即P-V图上某点两个坐标的乘积、P-T图和V-T图上某点纵坐标与横坐标的比值(或者説通过原点和该点直线的斜率)分别表示该状态温度T、体积V和压强P的大小.

3 图象的应用

了解并熟悉图象的形状,理解图象的意义,明确图象参量与状态参量的对应关系,其目的是为了利用图象解决有关问题.下面从四个方面谈谈有关图象应用的问题.

3.1利用图象分析状态参量的变化,或比较两个状态的状态参量的大小关系

解决这类问题,只要清楚图象意义中的第3、4两点就可以了.下面的两个例子就是这类问题.

例1 图2中,AB为一定质量理想气体状态变化的P-T图线,那么,气体由状态A到状态B的过程中,压强、温度和体积将如何变化?

答案 压强增大,温度升高,体积减小.

例2 图3中的A、B两点代表一定质量理想气体的两个状态,则状态A和状态B的压强之比为_________,体积之比为______,热力学温度之比为_______.

(答案:1:2,1:4,1:8)

3.2图象转化

既然状态变化可以用不同的坐标图表示,那么状态变化的图象完全可以由一种图转化到另一种图上.解决这方面的问题,主要是熟悉各种状态变化的图象形状.

例3 图4中的P-T图线abc表示一定质量理想气体的状态变化过程.此过程在P-V图上的图线应为图5中的哪个?

(答案:C)

3.3利用图象,确定状态变化过程中的某一状态

例4 图6中直线AB为一定质量理想气体等容变化的P-t图线,原点O处的压强P=0,温度t=0℃,现先使该气体从状态A出发,经过一等温膨胀过程,体积变为原来的2倍,然后保持体积不变,缓慢加热气体,使之达到某一状态F,此时其压强等于状态B的压强.试用作图法,在所给的P-t图上画出F的位置.

分析 由于AB为等容线,所以其延长线交横轴于t=-273℃的C点.由A经等温膨胀,体积加倍,则压强减半,所以这一过程的图线应与纵轴重合至图中D处.再由D经等容升温,其图线延长线也应过C点,所以这一过程的图线是一条从D点出发沿CD方向的直线至F处,而F与B则应在同一条与横轴平行的直线上.全过程见图6.

3.4分析由于温度变化引起的液柱移动

例5 图7为一竖直放置、两端封闭的玻璃管,其中有一段水银柱将气体分隔为A和B两部分.平衡时两部分气体温度相同.现使两部分气体升高相同的温度,则水银柱将向哪个方向移动?

这类问题的一般思路是:假设水银柱不动,两部分气体均发生等容变化,然后比较它们压强的增量(或减少),即可得出结果.具体方法有两种,即公式法和图象法,而用图象则更为直观、简便.下面我们就来解决这个问题.

既然A和B均发生等容变化,我们可以在P-T图上画出它们的等容线.由于初状态的温度相同,但B的压强大,所以B的等容线斜率较大,如图8所示.由图可得,升高相同的温度后,B气体压强增量大,因而水银柱要向上移动.同理,也可以判断出两部分气体降低相同的温度后,水银柱将向下移动.

气温的变化教案篇6

以下是

第八单元 金属和金属材料 课题1 金属材料 1.C 2.A 3.C 4.B 5.C 6.D  7.C 8.B 9.C 10.D 11.硬度增大(熔点降低或其他合理答 案) 12.延展 导电 导热  13.(1)铁 汞 钛 (2)Ca Zn 14.(1)黑色 银白色  (2)活性炭 Cu 15.铝合金密度小(或质轻)、不易生锈 (或耐腐蚀) 16.(1)铝 (2)导电性、延展性、导热性  (3)②④ 课题2 金属的化学性质 1.B 2.D 3.C 4.C 5.D 6.D  7.D 8.C 9.(1)氧气 水 加速铁粉生锈,使之 更快地放出热量 (2)Mn+FeSO4 MnSO4+Fe Mg>Mn>Fe>Cu 10.(1)①④ ①④ ①②③⑤ (2)有 气泡冒出 2Al+6HCl2AlCl3+3H2 11.(1)FeCl2  HCl CuSO4 (或 H2SO4) FeSO4(从左自右,其他合理答案 均可) (2)用磁铁吸引铁屑 用稀盐酸(或稀 硫酸)将铁屑溶解 12.(1)A (2)Fe+CuSO4 FeSO4+Cu (3)将铜片插入硝酸银溶液中 红色固 体表面有银白色固体生成 铜的活动性大 于银 13.(1)Cu-Zn (2)0.2 35% 课题3 金属资源的利用和保护 1.A 2.C 3.A 4.B 5.D 6.C  7.D 8.(1)作为燃料提高炉温 生成还原剂 CO (2)C+O2  高温 CO2  CO2 +C  高温 2CO (3)隔绝氧气和水 (4)Fe2O3 + 3H2SO4 Fe2(SO4)3 +3H2O (5)铁与 酸反应生成易被人体吸收的亚铁化合物 9.C+O2  高温 CO2  2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下) 10.(1)化合反应 (2)H2O C (3)CuO+H2  Cu+H2O 11.(1)铁架台 酒精灯 (2)Ⅱ (3)Fe2O3+3CO  高温 2Fe+3CO2 Ca(OH)2 +CO2 CaCO3+H2O  红色粉末变为黑色 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4)没有尾气处理装置 12.(1)2850t (2)4630t 第八单元综合练习 1.B(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http://WWW.Lspjy.cOm 原文地址http://www.lspjy.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190986) 2.B 3.A 4.C 5.D 6.D  7.A 8.A 9.A 10.D 11.B 12.A  13.B 14.A 15.A 16.能导电 17.(1)混合物 (2)氧气 水 (3)防 止铁与氧气、水接触 (4)节约金属资源 18.Cu+2AgNO3 Cu(NO3)2 +2Ag Cu+Hg(NO3)2 Cu(NO3)2+Hg 19.CuSO4 溶液 MgSO4 溶液[或 CuCl2 溶液、MgCl2 溶液或Cu(NO3)2 溶 液、Mg(NO3)2 溶液] 2Al+3CuSO4 Al2 (SO4)3 +3Cu (其他合理答案均可) 20.(1)常温下汞为液态,其他金属为固 态 (2)Mg (3)可燃 21.MgO 金属活动性顺序 22.Fe Fe2O3 FeSO4 CO 23.(1)+2价 (2)TiCl4+4Na Ti+4NaCl 置换反应 (3)作建筑材料  (4)刷油漆等 24.[现象与结论]①错误 氧化铜 ②黄色金属表面有黑色(或银白色、灰 白色)物质附着 Cu+2AgNO3 2Ag+ Cu(NO3)2 或Zn+2AgNO3 2Ag+ Zn(NO3)2(只写一个) [反思与应用]① 稀盐酸(或稀硫酸,其 他合理答案均可) ②金属表面有气泡产生 (或固体部分溶解,其他合理答案均可) 25.(1)炭粒 (2)C 无水硫酸铜由白 色变为蓝色 B 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在B 装置后加尾气处理装置 干燥 检验气体 的纯度 通入气体 (3)黑色物质是由铜元 素与氧元素组成的CuO 26.(1)1723t (2)4560t 第九单元 溶 液 课题1 溶液的形成 1.D 2.C 3.C 4.D 5.A 6.D  7.C 8.B 9.D 10.D 11.Ca(OH)2  KMnO4  NaCl  H2SO4 和Al2(SO4)3 12.(1)可以测密度的大小,密度大的那 瓶是食盐水 (2)测导电性,导电性好的那 瓶是食盐水等 13.(1)溶质性质 溶剂性质 (2)温度  溶剂的量的多少 (3)用酒精洗涤 酒精 洗掉碘是溶解作用,而洗涤剂洗掉油污是乳 化作用。 14.用玻璃捧搅拌 搅拌可以加快溶解  将糖块研碎 固体颗粒越小溶解越快 课题2 溶解度 1.C 2.A 3.D 4.A 5.C 6.D  7.C 8.D

气温的变化教案篇7

关键词物理化学 课堂教学 兴趣教育 STS 创新思维 教学质量

物理化学是高等院校部分专业必修的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物理化学教学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后续课程化工热力学、化学动力学、表面化学、催化化学、化工原理等许多专业知识的学习,而且物理化学在培养创新能力方面具有其他课程无法替代的作用。拥有良好物理化学素养的大学毕业生,将更善于适应以后纷繁多变的工作环境,更容易在工作中释放自己的科学潜能。但该课程理论概念抽象、公式条件众多、原理多、知识的逻辑性强、关联性强,“化学灵魂”的美誉并不能激发出学生长久的学习热情,初学者往往会产生这门课难学的畏难情绪。“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如何教好物理化学这门课程,使学生将枯燥的学科知识化为新奇有趣的知识体系进行学习是每一位物理化学教师应该思考和探讨的问题。物理化学教师如何使教学引起学生兴趣,从而培养兴趣、激发兴趣,进而提高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求趣能力是兴趣教育的关键。笔者根据多年物理化学教学的经验,简述一下在兴趣教育方面的体会。

1将抽象概念、理论通过贴切、简单易懂的示例进行讲解

物理化学的任务是把化学领域中各种现象联系起来,对其中的一般规律予以更深刻、更本质的探讨,其中的一些重要理论、概念或规律比较抽象,学生难于理解。通过将抽象概念和理论与学生熟悉的背景知识相联系,使学生易于理解和接受。

如真实气体的节流膨胀是热力学部分的一个难点,在讲这部分内容时,可以设问“人工降雨中有没有节流膨胀?”“高压氢气瓶泄露为什么可能会引起爆炸事故?”“电冰箱是怎样实现制冷的?”。然后通过讲解总结出实现该过程必须满足的3个要点:系统突然发生变化、流过阻碍、压力减小,它们分别对应绝热、节流、膨胀。然后再回答以上问题:人工降雨时充当新相种子的CO2固体小颗粒就是把液态CO2通过高压瓶的针形阀放出实现节流膨胀,喷洒出小颗粒的干冰;若高压氢气瓶泄露,氢气经节流膨胀后温度升高,可能会引起爆炸事故[1];电冰箱制冷循环中的第三步绝热节流膨胀是制冷剂过冷液体通过毛细管狭窄的通路时,由于管路的阻滞作用,节流降压、降温。这样就使原来干巴巴的教学过程变得生动有趣。

再比如化学势这个概念是热力学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在相平衡、化学平衡中都有重要应用,但这个概念比较抽象。在讲这个概念时,可以设问:“水为什么总是从高处流向低处?”学生一定会回答因为高处的水势能高,这时抓住时机引入化学势的概念,强调化学势类似于物理学中的势能,势能越高的物体越不稳定,同样化学势越高的相和物质越不稳定,因此一种物质会从化学势高的相自发向化学势低的相转移、化学反应总是自发地向∑vBμB<0的方向进行,使学生对化学势有个初步了解。这时可以继续设问“常温常压下的水和水蒸气,哪一个化学势更高?如果是100℃,常压下呢?为什么?”“密闭的钟罩内有A、B两杯液体,A杯内是纯水,B杯内是蔗糖水,那么经过足够长的时间两杯液面有什么变化”,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

在讲热力学第二定律的开尔文说法时,提到第二类永动机,第二类永动机是从单一热源吸热完全转化为功而不引起其他变化的机器。这个概念学生感到抽象,难以理解,但如果加上这个解释,学生就感到容易理解了:假如人类能造出第二类永动机,带有这种机器的轮船就可以从海洋这个单一热源中源源不断地汲取热量推动轮船前进而不引起任何变化(海洋是一个巨大的能源库,有人曾经估算过,只要使地球上海水的温度下降0.01℃,汲取的热量够全世界的机器运转1500年[1])。那么今天行驶的轮船就不必再携带任何的燃料和动力。实际上正常热机必须工作于高、低温两个热源之间,无法找到与海洋这个高温热源相匹配的低温热源是这种机器根本不可能存在的原因。

2将物理化学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

恰当地将教学内容与一些学生遇到过的熟悉的生活实例联系起来,遵循“提出生活中的实例(问题)——引入讲授新内容——让学生猜答案——给出答案”的思路,当学生最终恍然大悟时,会深感学以致用的无限乐趣,从而激发浓厚的学习兴趣,保证课堂教学效果。为简便起见,下面仅列出问题与答案要点。

植物为什么具有一定的抗旱性和耐寒性?冬季建筑施工中,为了保证施工质量,常在浇注混凝土时加入少量盐类,其主要作用是什么?冰冻后的水果放入凉水中浸泡一段时间,发现水果表皮结了一层薄冰,而内层果肉却解冻了,为什么?为什么我们输液时用的生理盐水是0.9%、葡萄糖水5%?浓度高了或低了行不行?海洋中的动物能不能在淡水中生活?盐碱地的农作物长势不良,甚至枯萎,其主要原因是什么?——稀溶液依数性知识,沸点升高、凝固点降低、等渗溶液、低渗溶液和高渗溶液。

为什么在高山上做饭有时做不熟,而用高压锅很快可做熟?——克-克方程,压力越大,沸点越高。

铁表面上镀锌、铬或涂油漆、塑料等的作用是什么?——防腐,涂保护层。

为什么冰箱里的食物保鲜时间长?——阿伦尼乌斯方程,温度越低,食物腐败时间越长。

为什么不同药品的贮存期不同?如何确定?怎样延长药品有效期?——因为不同药品分解反应的反应级数n和反应速率常数k不同,根据n和k可计算出药品在常温下分解10%所需的时间即为“贮存期”[2]。降低温度可延长有效期。

洗衣粉为什么在温水中去污能力更强?发酵粉发面时为什么用温水和面面发得更快?

——酶在温水中催化活性最高。

自由水滴、气泡为什么是球形?为什么小水珠碰在一起有合并成大水珠、粉末有结块的趋势?——表面能越小越稳定。

人工降雨的原理是什么?在春天光滑的墙壁和粗糙的墙壁哪个更容易回潮?农民为什么要锄地?仅只为除杂草吗?——开尔文公式,粉末状干冰或AgI晶种作为凝结核心,降低水蒸气的过饱和度。粗糙的墙壁更容易回潮,不只为除杂草,粗糙的墙壁和锄地时切断的毛细管利于使大气中的水蒸气在其中凝聚,使墙壁回潮和增加土壤水分,毛细凝聚现象。

雨衣、雨伞材料为什么能防雨?制作原理是什么?——增大接触角,使雨水呈球状滚落;制作时,在布上刷涂层或添加材料来减小气固界面张力。

表面活性剂的洗涤去污原理是什么?——增加润湿,起泡、增白、占领清洁表面。

表面活性剂的起泡原理是什么?——增加液体薄膜的强度。

最重要的交通信号为何设置为红色?为什么天空是蓝色的而朝阳和夕阳是火红的?——瑞利光散射公式,蓝紫色光散射强,红色光散射弱。

为什么在大江大河入海口处会形成三角洲?卤水点豆腐的原理是什么?明矾为什么能净水?——溶胶聚沉,电解质的聚沉,溶胶相互聚沉。

墨水中为什么要加入阿拉伯胶?为什么在制作冰淇淋的时候要加入明胶? ——高分子对溶胶的保护作用。

食物保鲜需要的低温浴怎样选择?——水-盐相图,根据需要的温度选择盐类。

电动车用的电池一般是什么电池?它的电动势是多少?具备什么条件可以成为可逆电池?用什么方法可以测出它的电动势?怎样根据它的电动势求出电池反应的平衡常数?实际使用时,电池的端电压和可逆电池的电动势大小一样吗?为什么?温度升高或降低,电池的电动势是否改变?——铅酸电池,约2.0 V,可逆电池须满足的3个条件,对消法,E = RT zF lnK ,电池的端电压小于电动势,因为两极存在极化现象。温度改变,电动势也改变,电动势的温度系数可通过实验求得。 在一个密闭绝热的房间里放置一台电冰箱, 将冰箱门打开, 并接通电源使其工作, 过一段时间之后, 室内的平均气温将如何变化? ——升高。根据热力学第一定律,Q=0,W>0,所以热力学能升高,温度升高。

因为北冰洋没有可饮用的淡水,全是海水(海水中NaCl含量为2.5%),所以爱斯基摩人需要到冰山上去取回冰来熔化,爱斯基摩人应在怎样的环境温度下取冰? ——H2O-NaCl相图,爱斯基摩人应在温度为252~273 K的季节取冰[3]。

3将物理化学与工农业生产联系起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物理化学所具有的基础性、理论性、先导性和综合性的特点,使之成为工农业生产的一块重要基石,在工农业生产中起着重要作用。恰当地将教学内容与工农业生产联系起来,遵循“提出工农业生产中的实例(问题)——引入讲授新内容——启发学生总结答案——给出答案”,使学生对理论实质产生更深的认识,增长实践经验,避免理论与实践脱节,既提高了学习兴趣,又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思维与解决问题能力。为简便起见,下面仅列出问题与答案要点。

经典范例,同为碳元素,298 K,标准压力下,石墨能否转变为金刚石?可以用几个判据来判断?如果不能,那么怎样使石墨转变成金刚石?转变程度是多大?怎样提高转变速率?——不能,可以用熵判据和吉布斯自由能判据来判断和计算,采用加压的办法(压强大于1.5×109 Pa)可使石墨转变成金刚石,利用ΔrG m=-RTlnK ,可求出K ,加热。

冬天,工业上用管道运送硫酸时为什么要稀释?——形成稳定化合物相图,纯硫酸的熔点在283 K左右,而与一水化合物的低共熔点在235 K,所以在冬天用管道运送硫酸时应适当稀释,防止硫酸冻结。

结晶法精制粗盐的原理是什么?——水-盐相图,首先盐的组成必须大于低共熔点时盐的组成才能通过降温得到盐的晶体。

当乙醇含量低于95.57%时,能否通过精馏得到无水乙醇?怎样才能得到?——双液系最低恒沸点相图,不能,先加入分子筛等吸水剂,使乙醇含量超过95.57%,再精馏可得无水乙醇。

工业上制备高纯物质(如8个9以上的半导体材料)原理是什么?——固相完全互溶相图,区域熔炼。

工农业生产中通过测量水的电导率来检验水的纯度,依据是什么?——纯水的电导率k=5.5×10-6 Sm-1,普通蒸馏水的电导率是1×10-3 Sm-1,重蒸馏水和去离子水的电导率均小于1×10-4 Sm-1,所以只要测定水的电导率就可以知道水的纯度是否符合要求。

电解α± =1的ZnSO4水溶液,在阴极上Zn2+和H+ 哪个优先被还原?——Zn2+优先被还原。极化电势高的优先析出,因为氢有较大的超电势,使得氢的极化电势低于锌。

化工厂的一些管道或容器为什么常连到外加直流电源的负极上?——防腐,阴极保护法。

为什么大量处理固体粉尘的工厂,必须高度重视防止粉尘爆炸?——表面能高不稳定。

化工生产中采用的喷雾干燥工艺的原理是什么?——开尔文公式,小液滴饱和蒸气压大。

农药中加入少量润湿剂的作用是什么?采油时为什么要加入润湿剂?——增加润湿,减小液固和气液界面张力。

泡沫浮选为什么可以提高矿石品位?——降低润湿,增大液固界面张力。

金属陶瓷复合材料综合性能的发挥取决于陶瓷与金属之间的润湿性能的大小。烧银法,是指在陶瓷表面烧渗一层银,由于银的导电能力很强,抗氧化性能好,在银面上可直接焊接金属。若已知高温下的各个表面张力,那么液态银能否润湿瓷件表面?[3] ——用杨氏方程求接触角。

考古工作中怎样根据动力学原理估算尸体的埋葬时间?——根据一级反应的动力学方程来计算。由于古尸上裹的布碎片中放射性14C的衰变是一级反应,利用衰变半衰期及其活性可以估算。

4将物理化学与其他化学课和实验操作联系起来,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物理化学是从研究化学现象和物理现象之间的相互联系入手,从而探求化学变化中具有普遍性的基本规律,所以我们可以利用物理化学原理来解决其他化学学科学习或化学实验操作中遇到的问题。恰当地将教学内容与它们联系起来,遵循“化学学习或实验操作中的问题——引入讲授新内容——给出答案”,可以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与解决问题能力,提高学习物理化学的积极性。为简便起见,下面仅列出问题与答案要点。

为什么用二氧化锰和盐酸反应制备氯气时必须用浓盐酸?——将二者反应设计成电池,电池的电动势要大于零,根据能斯特公式可求出盐酸必须是浓盐酸。

如何用电化学法测定一些难溶盐的溶度积或弱电解质的解离常数?——将沉淀溶解平衡或解离平衡反应设计成原电池,再根据E = RT zF lnK 计算出K 即可。

实验室用蒸馏水洗涤容器为什么提倡少量多次?——分配定律。

分析化学中为什么常用含HCl 20.24%的溶液作为标准溶液?——最高恒沸点相图,最高恒沸点温度为381.65 K,含HCl 20.24%。

碱性溶液中,氯气能发生歧化反应,那么Br2能发生吗?——能发生。计算Br2与其氧化态和还原态所构成的两个电极的电势差是否大于零。

蒸馏时为什么要加入沸石?——开尔文公式,过热液体,防止暴沸。

分离操作中陈化的原理是什么? ——开尔文公式,晶体颗粒越小溶解度越大。

实验室玻璃仪器洗干净的标准是什么?——蒸馏水对干净的玻璃接触角约为0°,水应完全润湿玻璃仪器,均匀分布成膜,不挂水珠或成股流下。

实验室的电子天平罩里为什么要放硅胶?——吸附空气中的水蒸气,气固吸附。

5挖掘科学技术前沿中的物理化学知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探索创新精神

我们的教育对象年轻,精力旺盛,好奇心强,易接受新事物。在教学中适当介绍本学科的最新成就及发展前景,可激发学生学习物理化学的兴趣和探索创新精神,从而吸引学生的注意。

气温的变化教案篇8

1趣味教学法

前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1]。兴趣是学习动机中最活泼、最积极的因素,也是学习的源动力之一。马斯洛的层次理论也指出:满足个体的基本需要,有助于更高层次的需要的激发。兴趣是学生的内在动机,只有在具有内在动机的情况下学习,学生才能在学习活动过程中或学习活动结束时获得快乐和报偿,从而使其他方面的需要也获得满足。趣味教学法的运用可以适时地激发他们对知识的渴望,将社会外部需求转化为个体内部需要,形成持久的、积极的学习动力系统。因此精心选择一些与教学内容相关又有趣的内容,如引入古诗、谚语、歌谣及历史典故、事例等,不仅可活跃课堂气氛,使课堂教学充满情趣,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所学知识,并且还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学以致用,开阔思维,增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1古诗

成功的课堂教学离不开生动形象的课堂语言。因此在教学中根据所讲内容选择较为贴切的古诗融入其中,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同时也可以让学生享受课堂语言美、诗境美,提高文学修养,陶冶情操。如在讲到“气温的垂直分布”时引入白居易的“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正好可印证对流层气温随高度而递减的基本特征,因为桃花的开放与气温的高低有关。再如,用王之焕的“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可帮助学生了解我国西北地区是无法受到季风影响的:玉门关地处贺兰山以西,而我国大部分地区降水主要是由来自太平洋的夏季风带来的,夏季风跨越两道大的山脉屏障,经过长途跋涉后至此已成强弩之末(“春风不度玉门关”),因此西羌一带降水稀少,多是戈壁沙漠,使杨柳无法安家[2]。还有“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则是江淮静止锋所致梅雨天气的生动写照。

1.2谚语歌谣

为帮助学生识别云及了解其对天气的指示意义,在教学中如果配以云图再加上一些谚语,就可使教学效果明显提高:如“瓦块云(高积云),晒煞人”;“鱼鳞天(卷积云),不雨也风颠”;“天上灰布悬(雨层云),雨丝定连绵”;“日晕三更雨,月晕午时风”等。在讲物候与节气时适时引入廿四节气歌谣和谚语(如“谷雨前,好种棉”),既可让学生容易记住各节气名称,了解一年四季中月、露、风、云、花、鸟推移变迁的过程,也懂得了“不违农时”、科学生产的道理。抽象深奥的物候学知识,用生动的形式展现,学生容易对其产生兴趣,也符合人们由表及里认识事物的过程。

1.3历史典故事例

三国演义中的“火烧赤壁”、“草船借箭”等家喻户晓的故事都与气象有关,在讲季风时就可适时引入“火烧赤壁”的故事:我国冬季一般盛行偏北风,但在一些特殊天气形势下也可能出现偏南风。学识渊博的诸葛亮就是成功预测出了这种特殊天气形势,帮助周瑜大败曹操的[3]。再如历史上有名的“奥林普”案件[4]———1912年英国奥林普轮船以飞快的速度赶超另一只船时,两船像磁石一样地并列相撞的悲剧,罪魁祸首就是“气压差”。通过这些实例,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气象学知识的兴趣,同时也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培养了其创新思维的能力。还有1998年发生在长江流域的特大洪水,可谓百年不遇,大家记忆犹新。在讲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时引入该事件———是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活动异常所致。这样就更加深了学生对副热带高压的印象,从而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2情境教学法

情境教学,就是为了达到既定的教学目的,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特点,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引入或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具体情境,让学生置身于特定的教学情境之中,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激活其思维,使其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从而提高教学实效的。具体创设情境的方式有多种,笔者结合气象学课程的特点,主要做了以下几种尝试。

2.1创设现场观察情境

气象学是一门季节性、随机性和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大气(或天气)现象的发生,并不一定与教学计划同步,特别是一些灾害性和不常见的天气,如冰雹、扬沙、雾淞和雨淞等的出现更是如此。因此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就特别注意抓住时机,引导学生进行现场观察,并进行针对性地讲解,让学生弄明白它是什么、怎样形成的及其对农林业生产的影响等问题。这种教学方法直观,印象深刻,既让学生更容易掌握知识,也有助于培养其良好的观察习惯。

2.2创设问题情境

在教学中,尤其在导入新课时教师设置一些精当的问题,对于启迪学生思维,激发其学习兴趣,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如在讲“季风”内容前,先提出问题:为什么本地冬季多刮偏北风,而夏季则以偏南风为主?自然会引发学生进行思考,并以一种想要知道答案的迫切心情,投入到课堂学习中,听讲的注意力高度集中,学到的知识就很牢固。

2.3创设媒体情境

充分利用多媒体,把图、文、声、像有机结合起来,在教学中展示给学生,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气象学中有很多可以借助多媒体的内容,如对林学类专业的学生,在“绪论”的教学中,通过播放“沙尘暴”课件:狂风呼啸、乌云翻滚、飞沙走石,一时间,树木被刮倒、折断,有的甚至连根拔起———这些画面,让人不寒而栗,学生的心被紧紧揪住了;接着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在我国西北地区经常出现这种“沙尘暴”天气?这种天气现象会造成什么样的后果?可以采取什么措施减轻其危害?这样的方式,不仅使学生更形象更直观地感受沙尘暴给人类带来的危害,同时认识到作为一个未来的林业工作者所肩负的重任,及“三北”防护林体系工程的生态意义,不仅激发了学生对本课程的学习兴趣,更加明确了其立志林业的远大理想。

3探究型教学法

现代教育理念不排斥课堂教学,但更强调以人为本,注重开发和挖掘人自身的潜能,重视人自身的价值及其实现。教学中给学生提供一个宽松的个性生长空间,鼓励他们在课外时间根据教师设置的问题查阅资料、独立思考、深入钻研和积极探索[5],对掌握的信息进行选择和判断,快速更新知识,从而使教育的过程真正成为学生自主自觉的活动和自我建构过程。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可采用设疑、讨论或辨论等方式进行。例如,在讲到“大气温室效应”时,联系当今全球的热点问题给学生布置如下探究型学习任务:①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②气候变暖会带来什么后果?③联合国有什么应对措施?④我们每个人该怎样做?学生就会带着这些问题通过各种媒体查阅和收集相关资料,并进行分析和探索。通过这种探究型教学活动的开展,使学生获得了一种亲身参与研究探索的体验,激起了他们探索、创新的欲望;培养了学生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了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不断追求的进取精神;增加了他们对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学会关注人类与环境的和谐发展,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

4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就是一种运用典型的事实材料进行教学的方法。具体地说,就是通过引导学生对案例进行分析研究,将教学内容、原理典型化、具体化,使学生由个案的特殊性推出具有普遍性规律的结论。因此,案例教学改变了过去的结论式教学为过程教学,展示了知识从发现到形成的过程和思路,既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同时也能使教学效果得以改善。

如对“霜冻及其防御措施”的内容,运用案例教学的过程如下:

首先,展示案例———1999年5月,在云南昆明世博园准备开园前夕,突遇昆明市多年未遇的低温及降雪,气温降至0℃以下,园内准备展示的珍稀植物面临低温伤害,这对正常开园带来了极大威胁。此时有关负责人立即召集多方专家紧急研究对策,于低温来临的夜晚,在园内的很多地方,用锯沫、硫磺等物质进行熏烟燃烧,配合覆盖、灌水等措施,使园内的植物免遭低温的伤害,保证了顺利开园。

其次,让学生看案例,并就以下问题进行思考和讨论:①当气温降到0℃以下时,植物通常将遭受什么低温危害?②为什么在低温快要来临时进行熏烟可使植物免遭伤害?

再次,学生经思考、讨论和分析后得出结论:①当气温降到0℃以下时,植物通常将遭受霜冻的危害。②因为霜冻发生时常有逆温层出现,靠近地表的气温最低,故幼苗受害较重;另外,植株的幼嫩部分,如刚萌发的顶芽、新梢、嫩叶、未木质化的枝条,也易受冻[6]。在霜冻来临前,用直接加热或减少辐射冷却的方法,使林木附近气温升高,即可达到防御霜冻的目的。熏烟法就是利用这一原理进行的,所以可使植物免遭低温的危害。

最后,教师进行教学总结,明确霜冻的概念及其防御措施(略)。因前有案例的引导,教学内容很容易就被学生理解和掌握了。

上一篇:如何理解酒文化范文 下一篇:社会化媒体营销现状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