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水平市场经济体制范文

时间:2023-12-29 17:16:46

高水平市场经济体制

高水平市场经济体制篇1

经济新常态下金融利率市场化改革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举措。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需要发挥金融机构在货币市场的管理作用,通过市场的经营融资合理设置利率,确保金融利率处于科学水平,为利率的全面综合性管理创造良好的条件。金融利率的大小主要由市场供求来确定,具体的实施过程需要从利率传导、利率决定、利率管理、利率结构等方面开始。中央银行可以通过利率市场的情况变化对货币政策进行引导,全面提升金融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水平,为利率市场化运行创造良好的环境。经济新常态下金融利率市场化问题越来越突出,必须从金融利率改革的总体思路出发,才能更好地提升金融市场改革的效率,为金融市场的全方位运行创造良好的条件。

经济新常态下对利率市场提出明确的要求,能够通过市场利率的决策提高货币的综合利用率,把利率的决策权交给金融机构之后可以全面提升金融市场的管理水平,为市场化金融管理打好基础。在金融利率的市场化运行过程中,必须以货币市场的发展为基础,积极稳妥地推进金融全方位改革,促进金融市场多元化运行。在金融利率的改革过程中需要把货币结构和利率形成机制紧密结合在一起,提升金融改革和利率优化质量。

二、经济新常态下实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原因

经济新常态下利率市场化改革被提上了日程,必须要从利率金融管理的角度出发,才能形成合理的利率,才能更好地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金融服务。在新的金融改革模式下,必须分析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原因,才能更好地实施利率市场化政策。

(一)人为低利率对经济发展产生很多负面影响。从以往利率的运行情况看,很多情况下会产生人为的低利率,人为低利率会扭曲经济发展,低利率的长时间运行还会导致银行的资本充足率低、银行的清账能力不足,导致银行财务薄弱等问题的产生。金融利率市场化的改革过程中必须进行金融利率管制,经济新常态下对金融利率化改革方向进行总体部署,对以后实施一系列的金融利率市场化改革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在金融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过程中需要进行金融体制创新,通过体制创新实现对金融的全方位控制和管理,把各种金融资源有效地整合在一起,形成良好的金融利率管理机制,确保金融利率能够符合金融管理要求,提高金融利率的市场化水平,为金融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营造良好的环境。经济新常态下金融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过程中应对金融风险进行全面的防范,确保金融风险能够全面降低。

(二)利率市场化是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战略核心。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银行面临各种挑战,金融利率市场化改革必须要从多方面出发,才能形成长期的发展战略。因此利率市场化已经成为市场经济发展的核心问题。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金融改革要走利率市场化道路,必须要把各种金融利率资源整合在一起,形成完善的金融改革机制,提高利率金融市场化的水平,为金融改革和金融创新创造良好的条件。经济新常态下利率市场化改革面临各种机遇和挑战,从机遇角度看,可以全面提高银行业的综合管理水平,促使中国的银行不断走向世界,对全面提升银行的客户质量具有重要作用。在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过程中可以全面推动国际结算业和外汇信贷的发展。从我国金融机构面临的挑战看,由于实施了利率市场化,银行业的信贷业务会面临很大的冲击,必须要进行信贷资产的风险管理,才能从多方面降低银行风险,为金融利率市场化运行创造良好的环境。

(三)经济新常态下利率市场化改革促使利率发挥资金使用价格的作用。经济新常态下对利率市场化的改革方向进行了明确,利率市场化可以全面发挥资金使用价格的作用,促进金融资金的充分利用。在金融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过程中,必须要让社会资源得到全面的配置,发挥利率市场化推动力的作用。促使金融改革从以往的直接调控向间接调控方向转变,利率市场化的过程中可以充分发挥货币政策的作用,全面实现资金交易,为金融改革创造良好的条件和平台。

三、经济新常态下金融利率市场化改革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全面深化改革,不断提升金融机构适应利率市场化的能力。金融机构在利率市场化进程中需要发挥重要作用。当前需要不断深化改革,以适应金融机构全面利率市场化的基本要求,为利率市场化的全面推进打好基础。利率市场化运行的过程中需要建立利率定价关系和风险管理机制,对各种金融风险进行全面预判,确保金融机构能够不断适应市场的变化,提高金融市场的综合控制和管理水平 。经济新常态下金融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过程中需要建立内部转移价格制度,从而能够形成正向激励机制,金融机构通过对内部资本的运行管理,可以保证约束制度能够发挥积极的作用,全面提升资产价格的管理水平。金融利率市场化运行的过程中可以通过激励机制实现风险控制和约束,提高金融机构的综合运行和管理水平。

(二)经济新常态下利率市场化改革要推进企业实体的适应能力。经济新常态下利率市场化改革可以全面推进企业实体的发展,因此企业实体在运行过程中需要建立有效的制度,不断提升企业实体的适应能力,为利率市场化改革创造良好的条件。企业的产权主体在利率市场化的过程中需要不断地优化,全面提升利率市场化  []管理水平和利率的综合性控制水平。通过对利率市场化的分析,可以不断地建立金融激励机制,确保金融能够发挥市场管理的作用,全面提升实体经济的运行能力,通过对金融利率市场化的全面管理,可以加快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从而能够建立各种保险,助推金融机构形成良好的社会效益。

(三)经济新常态下完善金融制度和金融市场,提高市场的宏观调控能力。经济新常态下金融制度在不断地完善,必须要对银行进行全面的宏观调控,才能提高金融市场的宏观控制和管理水平,推动金融的全方位优化和市场管理创新。在金融市场化改革的过程中需要把商业银行利率和市场利率紧密结合在一起,进一步完善金融市场,从而建立规范的金融管理政策,促进金融货币市场规范化管理。在金融全方位控制和管理的过程中发挥利率风险控制管理的作用,积极稳妥地推动金融风险控制,确保金融风险能够符合金融全 面管理的要求。我国要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必须要构建完善的市场经济秩序,在利率市场化管理的过程中,必须要完善市场发展战略规划,积极稳妥地推进利率综合改革,发挥市场利率的综合性作用。利率市场化运行的过程中必须要完善现代企业制度,特别要对企业的股权结构进行明确,发挥市场的真正竞争主体作用,实现金融利率的市场化改革。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过程中,必须要全面提高金融的市场监管水平,为市场的全面有效运行创造良好的条件,全面提升金融服务和创新能力。在金融利率市场化管理的过程中可以不断地丰富金融产品,确保金融产品能够发挥金融管理的作用。金融利率市场化运行的过程中,必须要保证金融机构能够发挥积极的作用,全面提升金融利率市场化管理水平。

高水平市场经济体制篇2

【关键词】市场经济 水利经济 发展 改革

一、市场经济的概念

市场经济,又称为自由市场经济或自由企业经济,是一种经济体系,在这种体系下产品和服务的生产及销售完全由自由市场的自由价格机制所引导,而不是像计划经济一般由国家所引导。在市场经济里并没有一个中央协调的体制来指引其运作,但是在理论上,市场将会透过产品和服务的供给和需求产生复杂的相互作用,进而达成自我组织的效果。

二、市场经济的发展

市场是早就存在的,它是一种交换和交易的场所,但是市场经济不是本来就存在的,它是在社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慢慢地演变而来的。纵观市场经济的发展历程,会发现市场经济经历了两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是自由市场经济,第二阶段是现代市场经济,即国家干预的市场经济。自由市场经济是通过市场的自身力量来调控市场的经济。这样的经济是在很早之前存在的,在这个阶段国家不干预市场经济,对其采取放任的政策,整个市场经济在自由的运行,是无组织、无计划的。这样的市场经济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效果,但是同时也出现了不好的状况,会有生产过剩的情况,然后导致资源浪费,或是会出现经济萧条。以上两种情况经常发生,那么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国家对市场经济采取了干预的政策,就到了现代市场经济阶段。现代市场经济是在发达的生产力水平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我国在20世纪初开始了宏观调控市场经济。从制度与运行上看,现代市场经济比自由市场经济更加完善,例如现代市场经济的机制是更加健全的,调控手段是更加完善的,法律方面是更加完备的等。现代市场经济是自然选择的结果,它弥补了市场本身的缺点与不足,在现代社会发展中有很大的优越性,对我国经济的发展、国民生活水平的提高、C合国力的提升是非常有利的。

三、市场经济的特征

现代的市场经济具有以下几种特征:

(1)市场经济体制具有自主性,企业是市场经济中的主体,市场主体可以自主调节,使自身的资源向利益高的方向分配,平衡资源,获取最高利益,能够促进经济的进步;

(2)市场经济体制具有竞争性、开放性以及统一性。市场是从事交易活动的场所,供给与需求、价格、竞争是存在于每个市场中的三个重要因素,它们之间彼此影响、彼此联系、彼此一寸,体现了市场的作用;

(3)市场经济体制具有宏观调控的作用,宏观调控对于市场经济的良性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在现代的经济现状下,宏观调控是非常必要的,它使得经济能够稳定地发展,快速地发展、可控地发展。

四、水利体制中存在的问题

(1)分工不明确,职责不清晰,司法不统一。水利产业的工作由很多的部门负责,没有特别明确的分工,职责也没有具体的说明,当有问题发生时,找不到具体的部分负责,找不到具体的解决办法,没有明确的规定,使问题无法合理快速的解决。在司法方面,节约用水问题要找城建部门处理,卫生防疫监督问题要找卫生部门处理,水电调度问题要联系电力部门,这样所有水利违法事件都有不同的部门管理,造成了执法的力度不同,方式不同,会有执法不公、执法不严的问题产生。

(2)性质不纯。现在的水利产业大致被分为三个类型,它们是生产经营型、有偿服务型、社会公益型。首先是生产经营型,水利产业作为现代的一种产业,是要有现代的经营模式的;然后是社会公益型,水利经济作为一种现代市场经济的一种,要根据经济发展的规律来发展,计算投入及效益,在一定的条件下,它们是可以互相转化的;最后是社会公益型,水利产业是具有公益性的,又不单单只是公益事业,所以也是难以划分的。这三个类型没有严格的界定,概念比较模糊,根本无法满足现在水利的生产。

(3)投资不足。在水利产业方面有很多资金不足的情况,经常会总有经费不足、工程设施老化、技术落后等等问题发生,由于水利部门的公益性,水利产业有关部门的收入也很有限,有时甚至职工的工资也难以保证。长期下来,就会导致水利产业部门的职工队伍变小,人才流失,致使水利产业工作更难以顺利开展。

(4)缺乏竞争意识。现在有的水利产业部门还是传说中的铁饭碗机制,职工会产生一定的懒惰心里,而且受到现在体制的影响,水利产业部门存在人员结构不合理、职责分布不明确的问题,导致职工工作分布不公、思想低迷、缺乏竞争意识的结果,严重影响了水利产业的良性发展。

五、水利经济改革的措施

(1)体制改革。水利产业的体制一定要进行改革,应该理清行业职责,合理分配工作,统一司法问题,做到执法及时,执法公平,执法透明,执法公正,使人民有问题能得到快速的公平的解决,减少怨声载道的情况,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2)明确水利产业的类型。明确划分水利产业的类型,例如可以分成生产经营型、准公益型、公益型等,让人在此问题上一目了然,不再模糊不清,严格界定水利产业类型,不再阻碍水利产业的生产与发展。

(3)投入足够的资金。意识到资金对于水利产业的重要性,水利产业本身是具有公益性的,有的部分无法自己维持,需要政府的支持,只有投入足够的资金,才能改变经费不足、工程设施老化、技术落后、人才流失等等不良状况,资金充足了,才能高效有序的开展工作,且要紧随时代,重视科技的力量,引进高科技的技术、设备,培养高科技的人才。

(4)人事改革。在人事任用上,要改变现在的工作风气。工作单位进行公平公正的招聘,让每个人都通过自己的能力上岗,然后通过绩效考核来任用、升迁或是淘汰职工。而且要根据职责、绩效的不同来进行工资调整,调动大家的工作积极性,产生竞争意识。使得水利产业部分有良好的工作氛围,促进工作的良好开展。

六、结束语

高水平市场经济体制篇3

关键词:市场经济;收入分配;公平

中图分类号:F0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3-00-02

当今社会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时代,也是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时代,而如何更好地实现经济建设成果的共享则是当前社会需要思考的课题。收入分配是否体现公平性原则,不仅关系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正常运行和健康发展,还关系到共产主义目标的实现。因此,收入分配制度在我国的经济制度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如果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分配制度中存在着不公平的现象,不仅会打击劳动者的积极性,还会拉大贫富差距,有违社会稳定。笔者就市场经济体制下的收入分配问题作了相关研究。

一、分析影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收入分配问题的因素

1.非均衡发展战略。在我国的经济体制转型时期,我国采取了非均衡发展的战略,而经济增长的非均衡体现了收入分配的非均等性,使得国民经济的发展变得缓慢起来,而居民的差距不断地拉大了。首先,对于某一些产业进行高投资,使得此行业中的劳动者的报酬比重下降。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实施的是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主要表现为资本密集型。因为资本密集型产业中的就业率比较低,而劳动者的报酬比重较低,使得居民的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比例变低。其次,受到一些垄断行业的影响,不公平竞争存在,导致了收入分配差距逐渐拉大。垄断行业中的企业通过垄断,获取了高额的利润,使得社会主义市场竞争呈现了不公平的现象,而市场在实施收入分配调节的过程中受到政府的强烈干预没有产生有效的调节效果,导致了收入分配差距不断拉大。

2.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不合理。自古以来,我国的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结构都呈现了越来越大的差距,使得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不断扩大。城乡割裂的二元分配机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城乡资源在分配上存在着不平等的现象,城市获得更多的教育、人文、地理、经济资源,而农村则相反得到较少的资源;第二,城乡的劳动力在自由配置上存在着一定的制度性阻碍,当不断富余的农村劳动力想要通过提高收入水平的时候,却受到城市的户籍制度的制约;第三,城乡居民收入分配差距因为土地制度带来的经济要素自由流动受限不断地呈现出加大的趋势;第四,虽然近年来国家对农村的投入不断加大,但是农村的经济收入仍然处于较低水平,使得城乡的固定投资差距不断拉大。

3.初次分配不公平。随着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发展与完善,收入分配体制越来越不适应逐渐发展的市场经济体制,使得最初分配出现了不公平的现象。现在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力市场还没有得到有效地完善,收入分配制度不完善带来初次分配不公平性主要表现在:第一,收入分配偏向于垄断性和资源性行业,而其他行业没有得到应有的收入分配,因而收入差距越来越明显;第二,劳动者的生产要素没有受到统一且合理地限制,对于劳动时间、绩效计算方法、工资发放时间等没有严格规定,因而出现了一些劳动时间加长、克扣、拖欠等情况,也造成了不同职位劳动者之间的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第三,有些企业或者事业单位对于领导层的消费没有进行规范和处理,造成了劳动者的收入差距不断拉大。

4.劳动者的收入保障机制不完善。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大环境中,没有形成比较完善的劳动者收入保障机制,因而形成了不断拉大的收入分配制度。首先,在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对资本投入加以重视,却忽视了劳动者的作用和管理,使得劳动者的收入保障存在着严重的危机。其次,因为我国的人口较多,劳动者在我国市场中处于供大于求的状况,因而劳动者成本较低,企业常常会因为追求经济效益而出现损害劳动者利益的情况,随着克扣劳动者工资现象的不断发生,劳动者的收入保障得不到完善。再次,在企业内部,没有建立起公平的工资绩效制度,很多企业的工资增长速度较慢且存在着不规范不严格的现象。最后,虽然社会中的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服务体系和监督机制正在不断建设中,但是有些普通劳动者的收入还是很难得到保障,这就造成了社会收入分配的不公平现象。

5.再次分配调节不到位。在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收入再次分配主要是通过财政转移支付、税收、社会保障实现的。但是,因为政策存在的不平衡性,使得再分配调节功能没有得到发挥:首先,财政转移支付机制在缩小城镇与农村差距中作用较小,主要是因为其存在不健全的问题;其次,税收调节中,因为税收设置不合理及操作中存在的问题,导致了税收的调节功能出现问题,从而加大了收入差距;此外,在税收中没有形成比较完善的监督管理体系,劳动报酬及非劳动收入之间税负不均,导致了高收入阶层漏税现象严重,收入差距越来越大;最后,在社会保障中,存在着国有企业和事业单位参与性高和面广,而民营的中小企业参与性低的现象,再加上城市和农村的社会保障体系存在着一定的差距,直接影响了收入分配的公平性。

二、分析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如何解决市场收入分配问题

1.加快区域之间的共同发展。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我国的所有地区经济都呈现了快速地发展,但是发展水平和收入分配水平存在着一定的差距。针对此情况,我国应该从区域经济的发展出发,加快和实现区域之间的共同发展。首先,我们要坚持西部开发和东北振兴工业基地的战略方针,加大对西部的资金投入,提高经济发展落后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如水利、生态、交通等,促进这些区域人民的生活质量得到提高;其次,我们要加强对西部地区的技术支持,并加以指导,通过鼓励人才服务到西部去,促进西部不断发展生产力,采用先进的设备技术等,不断加快城市化水平,促进收入分配趋向合理。

2.建立健全税收体制。为了保证收入的分配公平,要建立健全税收机制,充分发挥税收调节收入分配差距的有利作用,提高收入再分配的公平性。首先,要对个人收入分配中的税收机制进行改进,适当提高个人薪酬中的相关扣除标准,让中低收入者的税收负担相对减轻,并建立起年度薪酬额度申报机制,对高收入人群的所得税征管进行强化,实现高、中、低三种收入水平人群的区别税收政策,进行税率结构合理优化,发挥税收机制对于收入分配的有效调节作用;其次,在税收的监管机制中,还要不断完善监管机制,严格依法治税,严厉打击偷税漏税行为,有效整顿国家的税收工作秩序,提高税收管理的质量和效率。

3.改革国有垄断企业。我国国有垄断企业具有着其特殊性,为了保证收入分配的公平性,我们要对金融、邮政、电信等各种垄断企业进行改革,不断打造开放化竞争化的市场环境,促进在行业内部形成良性竞争。一方面,在国有企业内部,我们要对其用人机制和分配体制进行改革,逐渐将其内部员工的收入分配机制引入市场因素,提高员工的积极性的同时,实现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提高国有企业工作质量;另一方面,在国有企业内部,要建立健全考核机制,有效地约束员工的收入水平,并完善好相应的监督工作,及时对违规违纪行为进行查处,防止国有企业垄断企业的垄断现象发生。

4.强化收入分配制度与管理。随着经济发展方式的不断多样化,我们在采取收入分配制度的时候,除了要考虑工资、津贴和奖金外,还应该考虑股票、债券、储蓄利息等各种分配方式。此外,实施收入分配制度之后,我们还要加强收入分配的管理,避免收入分配秩序发生混乱。因为收入分配制度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存在着一些分配不合理不规范的现象,需要政府及财政管理部门进行解决。政府要加强市场经济的宏观管理,并发挥监督和调节的作用,而其他管理部门则应该实施好各项管理工作,及时制止腐败的市场经济行为,促进市场经济公平化。

5.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在收入分配差距上,城乡差距已经是当前最主要最突出的问题。随着城镇化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农村与城市的差距越来越大,为了减少城乡差距,提高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我们要加大农村建设,促进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首先,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应该重视农村建设,将提高农民的收入作为一项大事来抓,加大农村的农业科技投入,促进农村增产增收,不断增加农业收入;其次,还要对农村的剩余劳动力进行有效指导,通过组织培训提高农村劳动者的相关技能,通过资金投入和鼓励发展经济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再次,还要从政策上加大对农村建设,通过在税务上减免农业及相关税务等,加大对农业技术、机械设备等的改良,采取一定的补贴制度,提高农民的积极性,让农民真正体会到生活的快乐,进而提高收入水平;最后,还要加快城市和农村的户籍管理制度,打破城乡的户籍思想局限,促进农村居民的社会地位得到保障。

6.有效管理政府收入中的非税务部门。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行政事业单位的费用需要进行有效地管理,防止一些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费用明目出现,损害人民的利益,为政治腐败滋生提供基础的同时,也加大社会收入分配差距。首先,要加强招投标管理,按照公平公开公正的原则实施规范化的国有资源项目招标投标工作,并设立专门的部门或者岗位进行资金管理;其次,要加强资金的规范化管理,依法查处一些私设金库的行为,避免非法私吞和侵占政府的非税收部分;最后,要将政府的采购工作和财务工作公开化,鼓励各个部门和广大群众加以监督和管理,防止的现象发生。

总之,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分配不公平化已经成为了当前社会必须重视的社会问题。我们应该结合当前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特征做好分析,通过初次分配、再次分配、税收调节、农村经济发展、国企事业单位改革等实现好收入分配的公平性和公正性,维护广大人民的利益。

参考文献:

[1]郭超利.确立正确的分配原则,全面建设小康社会[J].计划与市场探索,2003(07).

[2]许成安.论我国收入分配制度完善与发展的方向[J].江汉论坛,2004(05).

[3]陈素慧.论现阶段中国收入分配制度[J].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04).

[4]金春.试论和谐社会中的公平与效率[J].石家庄理工职业学院学术研究,2009(02).

[5]田兵权.对我国目前分配制度改革的再思考[J].改革与战略,2003(09).

[6]刘富华,李国平.论我国收入分配制度的效率特征[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4(07).

高水平市场经济体制篇4

关键词:市场机制 政府制度结构变迁机制 自增强机制 报酬递增机制

跳跃式区域经济和谐发展是以跳跃式区域经济增长为基础,以市场机制与政府制度结构变迁机制为调节手段,以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和自由全面发展为目的,通过资源和要素的有效配置,以及制度安排和政策结构的调适和创新,寻求区域经济、社会与自然的跳跃式协调发展,实现以最小的经济社会成本,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跳跃式区域经济和谐发展机制的演进

从经济自由主义到凯恩斯主义

在20世纪30年代资本主义大危机之前,传统自由经营论一直是西方的主流经济学和官方经济学,该学说认为,市场经济体系存在着一种自然秩序,并具有内在稳定性,可以保持资源充分利用,根本用不着政府干预。大危机的爆发表明,单靠市场机制无法解决资本主义内在矛盾,凯恩斯的国家干预论应运而生。凯恩斯主义认为,在自由放任情况下,资本主义社会存在有效需求不足,不能达到充分就业;主张通过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干预,达到充分就业,实现经济高速增长。二战后,西方各国推行凯恩斯主义,使资本主义经济在战后出现了 “黄金时代”。但政府过度干预也产生了一些恶果,特别是“滞胀”问题甚为严重。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证明,单靠市场机制或政府干预调节都不利于跳跃式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只有将二者结合起来,才能克服各自不足,发挥各自的优势。

从单一计划调节机制到市场机制与政府制度结构变迁机制和宏观调控机制

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企业缺乏经营自,难以调动资本积累和技术创新的积极性,企业技术更新改造缓慢,增长方式粗放,发展动力不足。我国建国初期,推行区域均衡发展战略,资金重点投向中西部地区,使东西部差距逐步缩小;改革开放以来,国家采取了梯度开发战略,区域经济结构调整更强调效率,投资重点转向东部沿海地区,致使东西部差距扩大;上世纪90年代后期,随着东部经济实力的增强,区域投资主体呈现多元化态势,国家投资开始向中西部地区倾斜,但政府宏观调控并未缩小区域发展差距。知识经济条件下,跳跃式区域经济调控机制发生了新变化,仅靠传统经济调控机制很难实现跳跃式区域经济和谐发展。

从传统物质经济调节机制到知识经济调控机制

在传统物质经济条件下,跳跃式区域经济和谐的实现,依赖于市场机制调节与政府宏观调控的有机结合。在知识经济条件下,仅靠市场机制与政府制度结构变迁机制和宏观调控机制相结合是不够的,还应以政府制度结构变迁机制为动力,培育和建立有利于跳跃式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自增强机制。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国家实施了向东部沿海地区倾斜的政策,导致西部地区资源、资金、人才大量流失,而东部地区知识技术密集产业经济优势显著增强,东西部差距不断扩大。因此,要缩小区域发展差距,中西部地区必须采取跳跃式经济协调发展战略。在继续推进工业化、信息化、服务化和生态化的同时,加速发展知识技术密集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和绿色产业,发展知识经济和循环经济形态,培育和建立报酬递增机制,以便为跳跃式区域经济和谐发展提供引擎。

跳跃式区域经济和谐发展机制的优化

在跳跃式区域经济和谐实现机制中,市场机制是一种自动调节机制,是基础性的资源配置形式,是分工演进的基础和终极动力,其特点是自发性、盲目性、事后性和无序性,尤其是对外部性、公共物品、垄断和不完全信息的调节失灵,使市场均衡增长率不能达到社会最优水平,区域经济一般均衡难以实现。政府制度结构变迁机制和宏观调控机制是一种自觉调节机制,具有顺市场调节与逆市场调节二重性质,是对市场调节的补充和完善,其目标是促进区域经济跳跃式协调发展,实现公平与效率的统一。顺市场调节的主要方式是进行制度结构改革和政策工具创新,以便打破区域经济低水平循环,为跳跃式区域经济均衡实现提供一种报酬递增的正反馈机制。逆市场调节主要运用政策工具协调经济结构,抑制经济波动,消除市场经济增长率同社会最优增长率的偏差,克服收入分配不公。

市场机制调节主要靠价格机制引导和经济利益刺激,促使生产要素在最优区域或产业聚集中通过“极化效应”和“协同效应”推动均衡分工水平非连续跃升,形成“发展极”或“增长中心”,并带动其它地区经济高速发展。这种模式的运用并不排斥政府的作用,政府作为制度供给和宏观调控的主体,通过制度结构和政策结构安排的调适与创新,能够为市场机制作用的发挥提供前提和保障,为跳跃式区域经济发展提供动力,推动区域经济从局部均衡向一般均衡水平演进。自增强机制是一个经济体在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合力作用下随时间自发演进、自我强化的趋势,具有多态均衡、锁定和路径依赖性。报酬递增机制是知识技术密集产业超速发展的重要机制,决定区域经济发展趋势和方向。

传统物质经济是一种资源消耗型经济,自然资源、劳动和资本是经济发展的基本要素;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总是偏离公平与效率的均衡较远,一方面采取均衡发展战略,忽视经济总体效率;另一方面采取梯度开发战略,扩大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由于经济增长方式粗放,技术更新改造慢,资源消耗多,环境污染严重,导致生态环境退化,经济效率低下,甚至有增长而无发展。知识经济是一种知识技术集约型经济,也是一种资源节约型循环经济,人才、知识、技术等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由于发达地区的人才、知识、技术等稀缺要素存量大,创新能力强,要素收益率高,“极化效应”超过“扩散效应”,将加剧两极分化。

实现跳跃式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需要对跳跃式区域发展机制进行动态协调。既要培育和完善市场机制和报酬递增机制,又要完善政府制度结构变迁机制和宏观调控机制,建立有利于区域经济发展的自增强机制,逐步形成以市场机制为基础,促使有利于地区经济发展的自增强机制不断完善,实现跳跃式区域经济和谐发展。

跳跃式区域经济和谐发展的衡量标准

实现跳跃式区域经济动态一般均衡

跳跃式区域经济动态一般均衡的实现,是在政府政策、技术进步、供求关系和价格等因素影响下,通过各局部区域产品和要素市场相互作用,在市场自发力量作用下从局部均衡向区域市场一般均衡的调整和逼近过程,最后收敛于一个稳定的一般均衡。由于各个局部区位市场一般均衡实现是企业和个人在自利行为驱动下的一种自主决策过程中,是产业分工和劳动分工从低均衡分工水平向高均衡分工水平的非连续跃升过程,也是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与产品创新过程。每个产品和要素的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不仅取决于本区位的局部市场,还取决于整个区域的产品和要素的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区域内产品和要素之间的互替互补互依,决定了各产品和要素的均衡数量和均衡价格的形成,具有共生性。

追求跳跃式区域经济效应最大

在区域经济内部或各区域经济之间、不同区域要素之间,以专业化经济为基础,在市场机制作用下,形成纵横交错、相互依赖的区域产业分工网络。由于区域经济之间结成高度复杂的社会分工网络,每个企业、个人和区域是这个网络上的结点,它们相互之间的决策具有高度相关性和依赖性,彼此密不可分,企业、产业链条和各区域利润最大化的实现取决于区域“集聚效应”和“网络效应”。生产专业化水平越高,企业生产规模扩大,规模经济性越强,企业技术外部性即技术溢出效应越大。由局部市场均衡向区域整体市场均衡的实现,使区域市场产生金融外部性,即与市场供求扩大相联系的外部经济。

达到社会经济福利最大

新福利经济学以序数效用论为基础,提出以帕累托最优作为社会经济福利的判定标准。在完全竞争市场结构下,企业在平均成本最低点生产,产品和要素市场长期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能实现经济剩余最大化;在不完全竞争市场结构下,垄断厂商为了获得超额利润,按照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收益的原则确定均衡价格和均衡产量,经常在平均成本尚处于递减的阶段进行生产,将消费者的一部分消费剩余转化为垄断厂商的垄断利润,导致社会福利损失;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的自利行为常常给他人或社会带来负溢出效应,却并未给他人或社会以经济补偿,导致市场调节失灵。在外部经济性出现时,造成长期平均私人生产成本低于长期社会平均成本,从而使更多厂商留在产业内,导致区域经济增长无效率。政府干预能够消除市场均衡增长率与社会最优增长率的偏差,达到整个社会经济福利最大。

保持公平与效率的均衡

功利主义公平观追求社会总福利的最大化,罗尔斯主义公平观强调最公平的配置是使社会中境况最糟的人效用最大化,平均主义公平观主张所有社会成员得到相同的商品组合。而市场主导主义认为,竞争性市场配置的结果是公平的,因为它奖励那些最有能力和工作努力的人。竞争性均衡的配置结果是有效率的,但在生产者或要素所有者拥有市场势力和具有不完全信息时、或出现外部性和公共物品生产时,市场竞争是无效率的。阿瑟•奥肯的“漏桶”实验指出,通过累进税或福利支付减少收入不平等,可能造成非效率,带来管理费用增加,降低投资和储蓄的积极性,缩小国民收入规模。由市场机制决定的有效配置并不总是公平的,政府能够权衡公平与效率,在效用可能性边界上找到公平与效率之间的均衡点,在经济效率最大化时促进社会公平,实现区域经济和谐发展。

跳跃式区域增长结构不断优化

最优区域增长结构以高度发达的产业分工为基础,要求上下游产业之间既相互依赖、又保持适度替代性和竞争性,形成纵横交错的产业链条,实现整体区域经济效率和产业链价值最大化;要求从区域总体发展战略出发,选择适合本区域发展的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推进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还要求选择正确的区域经济发展模式。传统梯度开发模式是一种短期资源倾斜配置模式,在知识经济条件下,应采用立体式网络开发模式,这种模式以局部区域、产业新增长点的培育为引擎,通过增长点的跳跃式经济发展带动区域经济高速协调发展。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老一展经济学家没有将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区分开来,将经济发展等同于GDP的增长和人均实际收入的提高。而新一展经济学家强调高质量的增长,并提出更宽泛的发展标准,减少贫困、公平分配、人的自由发展等,如迈克尔•P•托达罗将生存、自尊和自由作为判断发展的三个价值标准。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要求产品和服务结构个性化、多样化和高档化,人民消费水平和消费结构迅速提升,社会福利增加;科学技术文化素质和健康水平提高,职业选择更为自由;人民享有的民利逐步扩大,参政议政能力增强;保持经济、社会、自然与环境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杨小凯.经济学原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高水平市场经济体制篇5

[关键词] 西北地区 体育市场 体育产业 发展

一、西北地区培育体育市场的经济、社会环境状况

1.西北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低,培育体育市场所依存的经济基础较薄弱

培育体育市场,发展体育产业必须植根于显示经济基础之上,于所出的经济环境相协调。现阶段,西北地区在推进体育市场化进程中,培育市场主体,盘活体育资产存量,优化增量结构,增加共给都需要增加资本投入。地方经济发展水平不仅决定了增加体育供给所需基础设施条件和资金保证,而且,由于资本在经济增长中带有产生供给于创造需求的双重作用,因此,经济发展水平也决定了体育消费需求。

2.西北地区城市化水平低,规模小,聚集功能强,辐射,扩散能力弱,区域体育市场开发难度较大

城市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同时也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巨大推动力,因而经济学家把现代城市称作“增长极”。现阶段,我国车工那时创造的GDP已占总量的70%,平均增幅达到18.5%,远高于全国经济9.7%的平均增长水平,城市已成为经济发展和现代化的重要动力和象征。城市亦是体育市场开发及产业发展的重要载体和前提条件。1999年全国城市总数达到668个,西北地区为50个,占全国总数7.4%。城市化滞后,整体呈现出规模小,数量少,实力弱,人口密度低,大中小城市结构不合理,尚未形成城市经济应有的规模效益和聚集效益,由此制约了城市对区域体育市场开发的带动能力。

3.西北地区财政实力普遍较弱,体育投入不足,资产存量有限,市场化转制过程中,启动能力不足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财政体制进行了改革,地方财政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日益重要,东部地区基础好,可支配财力日益增强,无论是对体育基础设施建设还是发展投入都随之增加,为体育市场化奠定了基础。而西北地区则处于不利地位,一方面财政收入普遍较低,财力不足,在财政支出中,尽管用于科、教、文、卫、体的支出比重上升,但由于基数相对较小,所以人均财政支出大大低于东部地区。1990年在京、津、沪人均财政支出与西北地区比较,差距为300元~500元,而到1995年这一差距扩大到750元~1600元。另一方面,社会化的投资机制尚未形成,致使投入不足,从而在培育体育市场和实现产业化进程中所需的一些基本条件不具备。例如,盘活体育存量资产,场馆设施维修及功能改造等都需要注入相当的资金。这些在市场化进程中所需的基础性工作,西北地区显得力度不够,由此成为制约其体育市场化的主要障碍。

4.西北地区居民收入,消费水平低,城乡间差异显著,由此影响了区域体育消费水平的提高

收入使反映生活质量的重要指标,是消费需求可能性的限制变量。现阶段,地区居民人均收入呈现东高西低的态势,东部地区人均收入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120%,该西部地区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80%。城镇居民收入最高的省份广东省与收入最低的甘肃省分别为8562元和3592元,其比例已扩大为2.38∶1。城市间收入差距扩大亦是十分惊人的,1998年深圳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0245元,是全国最高的,而全国人均收入最低的西宁市人均可支配收入仅为4245元,二者间的收入比为4.8∶1;1998年全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2160元,东部地区农村人均纯收入为2854元,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30%,而西部地区农村人均纯收入仅为1474元,约为全国人均值的68.2%,基尼系数已扩大到0.34,这已发展态势,影响着西北地区培育体育市场和发展体育产业。

二、西北地区体育市场基本现状

1.西北地区经济市场化程度相对滞后,影响了区域体育市场化进程

地区间的国民经济市场化程度对体育市场化具有重要意义。根据相关数据结果:从全国各地区国民经济市场化进程比较看,各省、区市场化程度大致呈东、中、西部三大经济区域梯度递减之势.经济不发达影响了市场化程度,市场化程度较低又导致发展进一步滞后的连锁效应,对西北地区体育市场化进程产生不利影响。由于体育产业化需要通过市场来实现,所以体育市场的发育程度较低又直接影响体育产业化发展进程。

2.市场机制在西北地区体育市场中的作用远未显现

(1)体育市场中价格机制尚不规范。价格机制的政策运行,离不开市场体系的培育和发展。由于西北地区体育市场体系尚未形成,从整体来看,西北各省区都普遍存在如下共性问题,即一方面没有建立对体育产品及服务价格科学评估和有效管理的办法,另一方面体育时常没有引入公开、公平、公正的时市场机制。由于较少考虑居民接受能力和消费水平,价格决策呈现出短期行为和盲目定价行为,缺乏制度,没有约束和监督。

(2)西北地区体育产品与劳务“短缺供给”和“消费不足”并存,制约了供求机制调节平衡的作用。总体来看,西北地区场馆普遍存在功能单一、附属品配套设施不足、场地结构不尽合理,尤其在满足居民健身、娱乐等多元需求方面差距较大,提供的服务有限,利用率不高。调查结果还显示,西北各省区优秀运动员项目设置,大都观赏性差、缺乏市场,结构性矛盾突出。此外,收入水平低,影响了需求结构的改善,导致体育消费水平低。

(3)体育市场竞争机制还需完善。由于渐进式改革开发带来的地区间竞争机会与条件的不均等,客观上造成西北地区竞争环境处于虐势,社会不愿涉足体育市场开发。次外,由于制度不完善及缺乏有效的竞争规则,也影响了西北地区体育市场竞争机制的形成。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除体制问题外,与体育产业经营单位势力普遍较弱,缺乏市场竞争力从而依赖行政手段有关,这种情况在西北地区体育产业经营部门种较为普遍。

三、西北地区体育市场开发战略与发展

1.西北地区体育市场开发战略

西北地区在培养体育市场,发展体育产业中面临严峻的挑战,同时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关键在于采取正确的发展战略。根据西北地区实际,归纳出3条适应其体育市场开发的战略。

(1)因地制宜发展战略,其核心是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西北地区培育体育市场既取决于有时的利用,又取决于劣事的改造,注重一地一区内部复杂的各异的地情,学习汲取但不全盘照搬发达地区开发体育市场的经验做法,不搞“一刀切”,不提过高的目标,面对现实,立足地方,坚持分类指导,化解不利因素,加强潜力转化,因地制宜地培育体育市场。

(2)多元协调发展战略。即多角思维、多元配套。西北地区培育体育市场应重视预期相关的内、外部环境因素的交互影响,认真思考与诸多因素的协调,通过与各相关系统之间的相互协调,减少刚性,若化不利因素,似的机制协同、目标协同和系统协同,从而实现内、外部环境因素与之相互配合、相互补充,最终达到推动西北地区体育产业发展的目的。

(3)重在建设发展战略。即指西北地区构建体育市场体系不应急于求成。以西北地区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及体育市场规模和运营状况,短期内很难有大的如破。应当清醒地认识这一现实,着力于将地方培育体育市场的战略重点放在体制建设、组织建设、法规制度建设和推进体育产业化进程等方面,营造一个对西北地区体育市场开发有利的基础环境。

2.西北地区体育市场的发展

(1)大力推动体育社会化、促进体育产业化发展的政策。西北地区实现以推动体育社会化来促进体育产业化发展,就必须加速体育在社会生活领域的渗透和融汇。做到体育供给对象的社会化,体育事业管理的社会化、体育场馆设施建设的社会化和体育资金筹集的社会化。

(2)根据西北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地区、地域特点和优势,搞活现有各类经营性体育资产存量,坚持少投入、多产出、快积累和少新建。

(3)注重市场机制在培育与开发西北地区体育市场中的关键作用。当前西北地区体育市场滞后的主因之一就是市场机制的作用未显现,其中的关键就是市场机制存在和发挥作用的前提条件不够。应从不断完善时常机制的存在条件方面着手,培养体育市场。

(4)实行区域推进,造就体育产业发展的核心及龙头的政策。在西北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较高、人口集中,体育社会化程度较高,体育资源相对密集,市场需求较大的地区实行重点先行政策,通过优化发展,形成区域性体育产业发展的核心和龙头,并以此辐射、渗透和推动整个区域的体育产业发展。

参考文献:

[1]周振华主编:地区发展――1995年中国经济分析[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43

[2]张瑞民杨作林等:民族地区经济发展[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5;14

高水平市场经济体制篇6

所谓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例,主要是指劳动者的工资总额占GDP的比例。这一比例又叫分配率,它是衡量国民收入初次分配公平与否的重要指标。分配率越高,表示劳动者的工资性收入在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中所得份额越大。反之就越小。

我国初次分配中劳动报酬的适度比例问题,过去长期被忽视,以致经济发展如此之快,而普通职工工资水平多年来提高幅度不大。根据经济学理论和其他国家的实践,在人均GDP达到1000美元的水平后,GDP中劳动力报酬部分的增长将明显加速,这是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反映。然而,2003年,我国人均GDP已超过1000美元,到2007年底,我国人均GDP已达到2000美元,但从我国工资的变动情况来看,过去11年间我国的工资总额在GDP中所占比重从17.28%下降到12.16%,在国民经济中的份额减少了将近1/3,工资水平的上升幅度大大落后于经济增长速度。而从成熟的市场经济国家来看,劳动者的工资总额占GDP的比例一般在54%~65%之间。显然,我国劳动者的工资性收入在国民收入初次分配中的比例是较低的。

那么,在国民收入初次分配中,企业工资性收入是如何决定的?

改革开放前,我国实行的是高度集中的工资管理体制,在国民收入初次分配中,劳动报酬的主要部分――工资完全由政府决定,实行的是低工资、低消费。改革开放后,我国劳动报酬即工资的决定机制发生了重大变化,原先集中在政府手中的工资决定权逐步转变为市场决定,市场作为工资决定的主要力量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目前,在各类企业,其工资的决定都是通过劳动力市场供求主体双方的相互选择、相互竞争来实现的。当某一行业、部门、企业的劳动力供不应求时,工资水平就会上涨;而当劳动力的供给已经饱和或超过一定的限度,工资水平就会下降。可以说,市场在国民收入初次分配中居于主导地位。

然而,当前我国工资决定机制还有十分复杂的问题。

首先,从劳动力市场来看。由于我国正处于体制转轨和结构调整中,劳动力市场呈断裂和分割的状态,劳动力的流动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竞争很不充分,这主要体现在国有部门所在的劳动力市场。在该市场,由于受传统就业体制、户籍制度以及社会保障制度的影响,部分城市劳动力受到制度的保护,以致该市场劳动力供给的压力较小,工资上升的抑制功能较弱;加上国有部门中一些行业受到国家政策保护,使之获得了高额垄断利润;还由于改革中分配行为不够规范,一些单位缺乏合理有度的约束,这使得一些国有部门、特别是国有垄断部门的工资不断提高。而在国有部门以外的劳动力市场,特别是农民工所在的就业市场,由于存在劳动力过剩情形,竞争较充分,工资水平的上升就受到了大量劳动力闲置的制约;加上劳动力市场不健全,缺乏工资增长的良性机制,劳动力需求方刻意压低工资,特别是从初次分配的基础机制、计件工资这一工资结构形式上――或是提高劳动定额、或是降低单位价格――以变相的方式压低劳动报酬,这使得以农民工为代表的劳动力市场的工资水平多年来都没有什么变化。这是我国劳动者工资水平整体偏低的一个主要原因。

其次,从政府的财政体制来看。一般来说,GDP可分解为三大块:一块是劳动者的劳动报酬,一块是资本所有者所得,一块是国家的财政收入。在目前的体制之下,地方政府主要是对上而不是对下负责。而政绩考核的核心指标是地方官员能否创造出更多的GDP,为本级与上级财政贡献更多的收入。为了使GDP与财政收入能够快速增长,地方政府通常以税收优惠、或压低本地区普通工人工资成本以保证外来资本能够获得更高的利润率为条件而吸引更多的资本来本地区投资。由此,在GDP最大化目标的驱使下,一些地方政府往往听任本地普通工人初次分配中的工资增长保持较低水平以保障资本的利得和财政收入的增长。这就是近几年来我国的资本形成率和财政收入增长均大大超过GDP的增长、而劳动者所得比例远低于GDP增长的一个重要原因。

另外,从企业的工会制度来看。一方面,在对国有经济进行改制的同时,工会制度改革相对滞后,表现在许多国有单位的工会还停留在传统的角色上,而没有在企业集体协商制度所需具备的条件上去进行建设,或直接作为职工代表参与集体谈判。另一方面,在私营企业,工会组织发展亦很缓慢,或者根本就没有建立起工会组织。即使有工会组织,工会也不能代表职工参与收入分配政策、工资水平和各项福利待遇等的制定。面对普遍拥有用工权和工资水平决定权的企业,工人只能是企业收入分配的被动接受者。这就导致资方与劳方谈判地位的失衡。以至于企业利用其强势地位,压低工人工资水平和应有的福利水平,提高剩余占有率,这是导致我国劳动者的工资性收入在初次分配中的比例整体偏低的又一个重要原因。

那么,对于初次分配中劳动报酬偏低,我们应如何看待?应该说工资――这一经济中的重要变量,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是非常显著的。近30年来中国经济取得的成就表明,低廉的工资成本无疑是经济高速发展中的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正是凭借低廉的工资成本和巨大的市场,中国形成了制造业的比较优势,成为世界上重要的产品加工和制造基地。也正是凭借低廉的工资成本,使我国资本积累不断加速,经济得以持续增长。不过,在看到低工资给中国经济带来成功的同时,也还应该看到低工资也给中国经济带来的不利影响:不利于消费需求的扩大、阻碍产业结构的演进、难以支撑对外贸易的发展、阻碍了农民市民化的进程、导致居民收入结构失衡。

由上我们看到,中国宏观经济中的各种突出的问题,如消费和积累的关系失调、产业结构升级缓慢、对外贸易综合竞争力不强、农民工市民化受阻、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等,都与低劳动报酬或者说与低工资水平及其决定因素有关。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工资是劳动这一最重要的生产要素的价格。这一价格是通过劳动力市场上的供求双方的竞争而形成的。工资水平是影响市场经济运行是否有效的一个重要指标。市场机制是一个整体,它是由要素市场、商品市场等多重市场组成的。任何一个市场的不均衡将导致整个市场体系的不均衡。当前宏观经济中出现的各种矛盾,实质上就是要素市场不均衡的反映,是劳动要素报酬过低、资本、管理要素报酬过高的反映。因此,要维护整个市场的均衡,促进经济健康发展,必须完善劳动力市场,健全工资决定机制,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例。

那么,如何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例?

首先,从完善劳动力市场入手,消除市场的割裂状态,实现劳动力市场的充分竞争。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工资是由市场决定的,但由于我国劳动力市场长期受到相关制度的影响,处于分割状态,劳动力流动受到阻碍,市场竞争不充分;再加上我国劳动力市场的供给主体之一是大量低人力资本的农民工,受社会歧视等因素的影响,供求双方在权利和地位上并不是完全平等的,这使得我国劳动力市场工资整体处于较低水平,甚至低于劳动力价值。因此,要消除各种制度,允许劳动力自由流动,维护市场公平竞争,实现各类劳动力的平等就业,完善劳动力市场机制,促使劳动力市场的统一,这是让劳动力价值得到合理的体现、劳动者报酬率得到客观反映的基础。

其次,要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维护市场秩序。由于中国经济是典型的二元经济结构,就业的结构性矛盾十分突出;加上劳动力市场不健全、劳动关系还不完善等,以致出现企业劳动合同签约率低,企业职工参加社会保险率不高,职工劳动保护不够,职工工资被压低、被拖欠等不和谐现象,这使得市场经常会出现失灵,工资水平的决定更为复杂。因此,必须依靠政府进行干预,以确保劳动者劳动报酬权等各项权益不受侵犯。

如何才能确保劳动者的劳动报酬权益?笔者认为,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与劳动合同法相配套,制定如集体合同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以对工资集体协商的推进给予强有力的法律支持。由于现有法规对企业开展工资集体协商的规定也还不够规范,因而许多企业以法律没有强制性规定为理由,拒绝工会提出的协商。为了明确工资集体协商是企业一项不可推卸的法定义务,应通过在集体合同条例中予以规范。二是与劳动合同法以及集体合同条例相配套,政府还应制定劳动定额相关法规。目前国家没有统一的劳动定额标准。企业都是根据各自情况自主制定和实施劳动定额,以致企业的定额普遍偏高、单价普遍偏低。大多数工人不得不靠加班来完成定额任务,以获得相应的工资收入。由此,“计件单价”和“定额”是两个非常关键的因素,它们直接涉及实行计件工资的工人在初次分配中的基础机制。工人要想提高工资,必须促使企业提高单价,科学合理地确定定额,这是提高初次分配中劳动报酬的比重的关键所在。

高水平市场经济体制篇7

Abstract: Harmonious society is the essential attribute of Chinese socialism which reflects the internal demand of building a strong, prosperous, democratic and culturally socialist harmonious modernized country. President Hu Jintao makes it clear in the 17 party congress report the mission of promoting society harmony and building of harmonious society. According to the spirit of the Sixth Plenary Session of its Sixteenth Central Committee, the building of socialist harmonious society requests us to adhere to the reform direction of socialist market economy and continuously improve market economy system. From the angle of economy, the paper analyzes the effect of market economy to the building of socialist harmonious society.

关键词:市场经济;和谐社会;均衡理论

Key words: market economy;harmonious society;equilibrium theory

中图分类号:C9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30-0081-01

1和谐社会的构建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

和谐社会中讲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指的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而生产的发展和生活的富裕依赖于资源的多寡和生态环境的优劣。然而,资源是稀缺的,生态环境不断恶化也是不争的事实,一旦资源消耗超过自然承载力、污染排放超过环境容量、人与自然的关系失衡,生产发展从而生活富裕就将成为一句空话。

如何以最小的资源和环境代价促进生产发展,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从而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和谐,我认为最重要的是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关于这一点已经得到理论的论证和实践的验证。

自党的十四大确定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市场化方向后,我国的经济增长非常迅速,人们的生活水平大大提高,中国的经济和国际地位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事实说明我们党领导中国进行的市场化改革是正确的,市场经济确实在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因此,我们完全有理由说,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

2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市场经济在实现经济高效率的同时,也存在着其自身难以克服的不足,即通常所说的“市场失灵”,比如竞争是市场经济中的动力机制,但是自由竞争必然引起垄断,垄断的存在不仅妨碍资源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还会造成社会收入分配严重不公平,从而造成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不和谐;再比如市场经济确实能很好地解决效率问题,但却不能很好地解决社会收入分配是否公平问题。随着我国市场化改革的不断深入市场的缺陷也日益暴露出来。关于垄断造成的资源浪费问题:曾身居电信行业要职的杨贤足委员就一种现象提请国家高度重视:“电信网络存在严重的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其浪费数额相当于建几个三峡了。”①关于垄断造成的收入分配不公问题:据有关资料显示,2006年,平均工资水平最高的行业集中于垄断程度较高的证券、烟草等行业,最低的是农业,差距近7倍。关于我国的贫富差距问题,据测算,在2004年年底的我国,作为判断居民收入分配差距基本指标的基尼系数已达0.45,已超过国际公认的0.4的警戒线。由此可见,由垄断和按要素分配而产生的资源浪费和贫富差距过大问题,已经严重影响到我国社会的和谐,如果我们忽视垄断的弊端,允许贫富差距过大,对于中国经济的健康发展和社会稳定必将造成越来越大的负面影响。所以,在我们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的同时,必须通过建立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来解决这些问题和矛盾。也就是说,在市场经济无法保证资源充分利用和无法自动实现公平的情况下,国家必须制定与之相适应的政策和制度,来保证市场对资源的最优配置和有效利用,保证社会分配的公平公正,以实现社会的和谐。

建立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促进社会和谐,我认为现阶段我国首先应该进一步健全和完善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法律法规体系,因为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应该是法制健全的体制。市场经济是竞争经济,而竞争离不开规则和法治。市场主体的独立性,市场竞争的有效性、政府行为的规范性和市场秩序的有序性都将依赖好的法治环境。可以说我国社会中诸多不和谐问题存在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我国市场经济法律体系不健全。其次,应该尽快完善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配套的各种制度。①要尽快完善收入分配制度,缩小收入差距。在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健全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的基础上,要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低收入者收入水平的提高更有赖于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比重的提高。通过这些政策和措施努力缓解收入分配差距扩大趋势,建立科学合理、公平公正的收入分配制度。②要尽快健全社会保障制度,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通过健全的社会保障制度兼顾社会上由于各种各样原因造成的弱势群体和阶层,努力为所有社会成员提供社会保障,使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当然,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促进社会和谐,还必须按照现代市场经济的要求从多方面来进行,对此,党的十七大提出了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健全现代市场体系,深化国有企业公司制股份制改革,健全现代企业制度,坚持和完善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等措施和政策。我们相信这些政策和措施在实践中的贯彻执行,对和谐社会的构建将会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总之,市场经济的发展,对社会和谐的构建有利有弊。我国社会中存在的诸多不和谐现象,确实是发展市场经济必然出现的,但是我们不能就此否定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而应该通过进一步完善市场经济体制来解决这些问题。因此,在社会主义经济实践中,我们必须加快完善市场经济体制的步伐,而不能重回传统的计划经济的老路上去。总书记指出: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坚定前进,关键是在坚持改革开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些基本问题、战略问题上始终保持清醒坚定,而决不可动摇倒退。总之,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在实践中加快建立健全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

注释:

①中国青年报,2005-03-14.

参考文献:

[1]胡静波,李立.我国垄断行业收入分配存在的问题和对策[J].经济纵横,2002(11):31.

[2]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高水平市场经济体制篇8

一、新时期的思想解放,关键就是“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科学水平”这个问题上的思想解放。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正确地分析国情,作出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论断。我们讲一切从实际出发,最大的实际就是中国现在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就生产力发展水平来说,决定了必须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经历一个相当长的初级阶段,去实现工业化和经济的社会化、市场化和现代化。这是不可逾越的历史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对中国基本国情和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最准确的估计,是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基本出发点,是邓小平理论的基石和立论基础。

邓小平理论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基本成果,抓住“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深刻地提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科学水平,新时期的思想解放,关键就是在这个问题上的思想解放;近二十年的历史性转变,就是逐渐搞清这个根本问题的进程。从这个最大的实际出发,认识社会主义的本质、建设社会主义,是我们党总结历史经验所得出的基本结论。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特征有三:一是生产力不发达,二是生产关系不成熟,三是上层建筑不完善。在认识这个问题的基础上,在发展生产方面,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在生产关系方面,适应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性质和水平的规律,调整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以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在上层建筑方面,稳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和切实加强精神文明建设。

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要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深刻认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九个历史性转变,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逐步摆脱不发达状态,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阶段;是由农业人口占很大比重、主要依靠手工劳动的农业国,逐步转变为非农业人口占多数、包含现代农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工业化国家的历史阶段;是由自然经济半自然经济占很大比重,逐步转变为经济市场化程度较高的历史阶段;是由文肓半文盲人口占很大比重、科技教育文化落后,逐步转变为科技教育文化比较发达的历史阶段;是由贫困人口占很大比重、人民生活水平比较低,逐步转变为全体人民比较富裕的历史阶段;是由地区经济文化很不平衡,通过有先有后的发展,逐步缩小差距的历史阶段;是通过改革和探索,建立和完善比较成熟的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制和其他方面体制的历史阶段;是广大人民牢固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自强不息,锐意进取,艰苦奋斗,勤俭建国,在建设物质文明的同时努力建设精神文明的历史阶段;是逐步缩小同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在社会主义基础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阶段。”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按照“三个有利于”的标准,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市场经济特征。

工商行政管理在初级阶段的最主要的职能是市场监管和行政执法,为国家建立和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服务。监管的主要内容是市场主体行为及市场交易行为。要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深刻认识分析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市场经济特征,积极探索加强市场监管和行政执法的新路子。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具有市场经济体制的共性和一般特点,即:一是一切经济活动都直接或间接地处于市场关系之中,市场机制是推动生产要素流动和促进资源优化配置的基本运行机制;二是企业(包括个体工商户)是市场主体,是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三是政府部门不直接干预企业内部的生产经营活动;四是所有生产经营活动都依法进行。另外,还具有时代的特征,如当代经济是知识经济等。但它又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具有身的特点:一是在所有制结构上,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二是在分配制度上,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三是在宏观调控基础上,建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促进重大经济结构优化,实现经济稳定增长;四是社会主义法治经济,保护的是国家、人民群众的利益和生产者、经营者、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在现阶段,我国的市场仍存在不足。主要有:

(1)所有制结构正处于调整之中,对非公有制经济的认识上思想解放不够。党的十五大明确指出:从现在起至二十一世纪中叶,建立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是必须解决好的两大课题。调整和完善所有制结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公有制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当多样化、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一些地方、一些部门对公有制实现形式如何多样化、如何引导和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在思想上观念上还有待于进一步转变。

(2)市场不发育,体系不健全。在现阶段,自然经济、半自然经济占很大比重,经济市场化程度低,自然经济意识和计划经济意识还根深蒂固。市场主体的条件与市场经济的要求还不相适应;市场不发育,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还不能很好地发挥出来;市场体系不健全,没有形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体系,一方面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大量市场主体进入市场,另一方面,不少要进入市场的主体的条件及其行为又不符合进入市场的要求。

(3)法制不健全,法治观念淡薄。建立法治经济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在计划经济体制基础上实行的,市场经济的法律法规还不健全,现有法律法规还不能完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又由于“依法治国”方略开始实施时间不长,群众的法律意识还不强、法治观念较淡薄,以及执法队伍素质不高,使执法水平较低,执法效益较差。

三、正确认识初级阶段的工商行政管理工作。

工商行政管理工作政策性强、涉及面广,是一项综合性的行政执法工作,涉及到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等各个领域。党的十五大明确指出:改革流通体制,健全市场规则,加强市场管理,清除市场障碍,打破地区封锁、部门垄断,尽快建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进一步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工商行政管理的地位更加重要,任务更加艰巨,对工商行政管理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特别是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来,我国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变化,从根本上改变了市场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工商行政管理机关作为主管市场监管执法的职能部门,在市场的迅速变化和发展过程中,不断面临着新的任务和新的挑战;一是市场主体多元化格局的形成和国有企业改革的深化,改变了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监管市场主体的成分和结构。二是多渠道、少环节、开放式营销网络的形成,拓宽了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监管市场的视野和范围。三是高科技、多媒体手段在商品流通领域的运用和现代经营方式的不断涌现,提高了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监管市场的理性和科技含量。四是市场竞争的加剧,特别是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进程的加快,国内市场国际化程度和开放程度提高,加大了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市场监管执法的难度。五是政府职能转变和规范执法行为的力度不断加大,增加了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实现职能到位的紧迫感。

面对初级阶段历史性转变的新的形势和新任务,工商行政管理工作必须实现战略转变。这一转变总的方向和目标是:在思想上,要牢固树立维护全国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秩序的观念,认清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工商行政管理的基本职能、监管对象。把思想认识真正统一到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和部署上来,统一到监管社会主义统一市场的职能上来,站在维护改革、发展、稳定大局的高度,进一步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服务意识。在市场监管执法的对象上,要从有形市场的具体事务管理转向全面实施对各类市场主体的市场准入、退出、竞争、交易行为的监督管理。在监管执法的方式方法上,要从传统的静态事后管理,转向现代化的动态的事前、事中、事后相结合的系统化管理。在内部职能分工和机构设置上,要逐步弱化从所有制和条线出发的监管工作思路,从单一的相互独立的条线管理转向以市场主体行为为基础、综合运用各项职能的全方位监管。

四、如何做好工商行政管理工作。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做好工商行政管理工作最根本的是要坚定正确地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把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落实到各项工作中去。全省每一个工商行政管理干部都要全面系统地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特别是邓小平理论,把初级阶段的重大理论问题弄懂弄通,把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纲领弄懂弄通。只有理论上的清醒,才有实践上的自觉,做到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紧密联系实际地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创造性地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

1、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三个有利于”为标准开展工商行政管理各项工作。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根本任务就是发展生产力。发展是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发展是硬道理。要发展就必须坚定不移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这也是对工商行政管理工作的最根本的要求。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史无前例的事情,工商行政管理在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中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牢牢把握经济建设中心,一切以“三个有利于”为根本判断标准,来分析市场监管、行政执法中面临的新情况、解决出现的新问题,实现职能到位,促进经济发展。

2、积极推行工商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实行体制改革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自觉调整生产关系与上层建筑的一个方面和环节。改革是落实党的十五大提出的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加强执法监管部门的目标,保障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需要;是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实现职能到位,强化执法力度,更好地监管社会主义大市场的需要;是提高全系统干部队伍素质和依法行政水平的需要。在体制改革中,要加强领导,精心组织,严格政策,严肃纪律,抓好几个重点:一是必须紧密联系党的基本路线,抓住加强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这个关键,大力加强各级工商局领导班子建设,造就一支德才兼备的领导干部队伍。二要把队伍建设,特别基层工商所队伍建设列入全系统的基础工程。坚持以政治思想教育为重点,着力提高队伍的政治素质;以强化业务知识培训为途径,改善队伍的业务文化结构,提高执法水平。深刻认识工商行政管理工作的基础在基层,关键在基层,行风形象“窗口”在基层,改革的突破口在基层,要按照抓基层,在基层狠抓;抓基础,从基础抓起;抓重点,从重点突破的工作方法,抓好工商所党支部建设、监管模式改革等基层建设各项工作。三要积极稳妥地攻克市场管办脱钩、人员分流这两大改革难点。要坚决贯彻党中央、国务院的决定,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加强思想政治工作,严格政策,严明纪律,积极稳妥地推进这两项工作,确保队伍稳定,确保社会稳定。四是正确处理好改革与稳定的关系、改革与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的关系、改革与地方党委政府及各部门的关系、改革与自身建设的关系、改革与实现职能到位的关系。

3、依法行政,优化市场经济环境。(1)把住市场准入关和退出关。要规范市场主体资格,切实加强和改进对企业、个体工商户年检验照和登记管理工作,严格登记管理前置审批许可证制度。加强对市场准入的指导,积极进行市场外指导、服务,帮助基本符合条件的主体达到进入市场的条件。按照法律的规定,对国有企业改革、改组、改制等提前介入,实行“绿色通道”支持国有企业深化改革;对个体私营经济实行“四不限”,即不限发展比例、发展速度、经营方式、经营规模,培育我省新的经济增长点。要把好市场退出关,坚决清查整顿非法经济组织、取缔“三无”等非法企业和无照经营户,对特定行业和企业进行清理整顿。(2)规范市场交易行为。一要进一步加强市场监管,促进流通体制体制改革。坚决贯彻落实粮改政策,加强粮食收购市场管理;积极参与对棉花、化肥、成品油市场流通秩序的整顿;加强对农资市场、节日市场、食品市场、旅游市场等的监管力度。二要深入开展打假、打私、打骗、反不正当竞争,切实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维护民族工业的发展及国家利益,促进市场统一开放、竞争有序。三要大力支持、促进精神文明建设,“扫黄”、“打非”和清除“文化垃圾”。四要规范广告市场,维护企业注册商标专用权。五要严厉打击传销等非法行为,维护社会稳定。(3)加强工商行政管理法制工作。工商行政管理的基本职能是执法,通过行政执法,建立和维护良好的市场经济秩序,逐步实现市场经济的法治化,促进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一要学法、懂法。与工商行政管理有关的法律法规现有150多部,相关规章和规范性文件有800多件,而且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体系也在不断完善。必须学法、懂法。二要立法。要对日常监管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进行调研,提出立法建议,以完善工商行政管理法制体系。三要严格执法。要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做到公正执法、文明执法、廉洁执法。

上一篇:供应链的优化管理范文 下一篇:行为科学理论的优缺点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