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气象灾害的说法范文

时间:2023-12-28 17:27:05

关于气象灾害的说法

关于气象灾害的说法篇1

关键词 气象灾害;防御;法治化;中国

中图分类号 P42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7)10-0201-04

Abstract Due to special geographical conditions in China,natural disasters,especially meteorological disasters,take place frequently. Each year,meteorological disasters lead to economic losses equal to 3% of the gross national product,which greatly influences people′s lives and properties as well as social economy. Therefore,how to prevent meteorological disasters and enhance the legalization construction of meteorological disaster prevention as well as reduce the effects of meteorological disasters on society need to be further studied. Through introducing the changes in prevention systems of meteorological disasters in China and the legalization process of meteorological disaster prevention,and comparing to foreign experience,deficiencies in China were pointed out and the development direction of improving legal system of meteorological disasters were put forward. It suggested that local laws and regulations should be issued;meteorological disaster risk assessment system should be formulated,thus forming an assessment system integrating risk investigation,risk analysis and risk evaluation in one;the responsibilities,supervision,execution and other legal problems in the meteorological disaster prevention system should be clarified,so as to intensify the status of meteorological departments,distinguish responsibilities of main subjects before and after disasters,highlight the importance of disaster prevention,confirm the leading role of meteorological departments in meteorological disaster prevention,prevent meteorological disasters as well as improve the government′s and people′s disaster prevention and disaster relief abilities.

Key words meteorological disasters;prevention;legalization;China

我地处东半球中纬度地带,东靠大海、西处高原、南北跨度广,地域辽阔,人口众多,资源丰富。这种独特的地理环境使我国自然灾害频发,尤以气象灾害为甚,给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社会经济发展都带来了十分巨大的损失。气象与法律一个是自然科学、一个是社会科学,看似毫不相关,但正因为人类的社会性决定了其二者的联系。法律是调整社会关系的有效手段之一。有研究表明,气象灾害防御工作既艰巨又复杂,完善的法治体系恰恰可以给予其强有力的保障。要提升气象灾害防御能力,就必须使气象灾害防御法治化。国外有研究表明,一个国家防灾减灾的强弱与法治建设的好坏有着莫大的联系。近年来,在中央的重视下,我国出台了不少气象法律规范,气象法治建设颇有成效,标志着我国在气象灾害防御法治化进程上正逐步由理论转向实践运用[1-2]。

1 气象灾害及其影响

1.1 气象灾害的定义

我国《气象法》和《气象灾害防御条例》在条文中明确规定气象灾害是指台风、暴雨(雪)、寒潮、大风(沙尘暴)、低温、高温、干旱、雷电、冰雹、霜冻和大雾等所造成的灾害。气象灾害作为灾害的子领域,具有自然和社会双重属性,它强调的是各种天气、气候现象对人类活动造成的各种损害。气象灾害又可分为直接灾害和次生灾害。气象次生灾害是指因天气、气候原因引发的灾害,比如暴雨引发的山体滑坡、泥石流,天气干燥诱发的森林大火,空气污染导致的酸雨等灾害。

1.2 气象灾害的类型及造成的影响

气象灾害大概有20多种,常见的有台风、暴雨、旱灾、洪涝、雷电、低温冻害、龙卷风、浓雾、沙尘暴等灾害。我国东靠大海,西为高原,纬度经度广,地势高低悬殊,地形复杂多样,东西部分别受东亚季风和西风带控制,在季风环流和西风带环流的控制下,大陆性季风气候显著,四季分明。这样的地理位置使我国天气特点和世界上其他同纬度地区相比,出现冬季严冷、夏季酷热、台风频发、降雨量最多的特点。在这样的天气尺度条件下,各种气象灾害频发,而一次灾害性天气过程就有可能造成很大的损失。以我国为例,20世纪90年代后每年气象灾害直接经济损失是90年代之前的2~3倍;21世纪后,尤其近5~6年来年均直接损失是20世纪50年代的4~5倍[3-5]。

2 我国气象灾害防御制度历史沿革

2.1 我国古代防灾救灾制度

先秦r的典籍《管子》把防治自然灾害提到治国安邦的重要地位,其防灾思想一直为后世所继承和实践。自秦汉以来,历代封建王朝都把防灾救灾也就是“荒政”作为安抚民心、巩固政权的一项基本国策加以实施。中国最早的灾害防御可能要追溯到三皇五帝时期的大禹治水。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则筑堤修坝防治水灾,其中尤以都江堰为代表。正式的灾情上报制度始于秦国,宋代称作“诉灾”。到了明清代更加完备,报灾后还堪灾,按灾情大小划分等级,朝廷再根据灾情进行救济[6-8]。

2.2 新中国成立后气象灾害防御管理体制的沿革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的灾害应急管理体制是按灾害不同分不同部门、按发生地不同分地区的相对单一的灾害管理模式,各部门各自在其管辖范围内独立负责相应的灾害防范和抢险救灾,属于“事后救灾”模式。“非典”事件后,政府逐步改变这种单一灾种的防灾减灾体系,采取中央统一管理、各部门联动的灾害应急模式。中央层面上,国务院是我国包括气象灾害在内的各种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工作的最高行政领导机构,2005年成立中国气象局应急管理办公室,是气象部门最高应急指挥机构也是气象灾害专职办事机构。地方上,各级政府负责本区域内灾害应急处理工作,地方各级气象主管机构再成立应急领导小组。这样就把气象灾害的应急管理工作作为常态工作纳入了管理,初步建立了分级别负责、分类别管理、属地管理为主的气象灾害应急管理体系。

3 发达国家的经验借鉴

3.1 美国救灾法律体制

美国政府非常重视气象灾害预警,国家海洋与大气管理局(NOAA)下属国家天气局(NWS)履行对全国气象灾害的监测、预警以及气象管理工作的职责。美国鉴于其长久以来的法治理念,非常重视法律制度建设。它以《联邦民防法》与《灾害救助法》为母法,陆续制定了一系列地方法规,形成完整的救灾法律体系。如将保险引入救灾领域,制定了《全国洪水保险法》,《联邦灾害紧急救援方案》通过法律的形式,确定了各项灾害紧急救援的基本原则,当然也包括了气象灾害救援的基本原则,这就为防治气象灾害提供了法律依据和保障。“9・11”事件后,美国国会通过了《国土安全法》。确定国土安全部是美国的超级危机管理机构,这样就确立了美国分层应急救灾的管理体制。在联邦政府层面是由国土安全部负责全国灾害应急工作,州和州以下各级政府设有应急管理机构。除了完备的法律体制,美国政府在财政拨款中也充分考虑减灾资金。据联合国相关报告,国际减灾10年间,美国在减灾方面投资1 000多亿美元,大部分用于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房屋加固及科技研发。

3.2 英国气象灾害防御管理

英国是个岛屿国家,其气候为典型的温带海洋性气候。英国气象灾害虽然较日美轻,但英国政府认为气候变化对国家的政策和基础设施影响很大,因而非常重视气象灾害防御建设。在法律建设方面,英国有《英国突发事件应对法》,这是一部包括气象灾害在内的综合减灾基本法,规定了气象部门制定气象灾害防御规划等相关义务。这部法律被国际社会认为是较为成功的灾害防御应对法。英国政府还一直把灾害防御作为预算重点,每年用于人道主义救助的资金达到6.5亿英镑。而在灾害发生时,采用独特的“金、银、铜”救灾机制。金层级由相关政府部门组成,解决“做什么”,专人负责,以召开会议的形式运作,该层级负责制定目标和制订行动计划下达给银层级;银层级负责解决“怎么做”的问题,专人负责,直接管控所属应急资源和人员,根据金层级下达的指示进行任务分配,简单明了地向下传达命令;铜层级负责具体实施。这一机制取得了一定成效。

3.3 日本救灾法律体系及管理模式

日本在二战后由美国接管,因受英美影响,其法治化程度也比较高。而由于它独特的海岛国家性质,各种自然灾害频发,其中气象灾害所造成的影响也十分严重。为应对灾害,日本建立了一整套完善的法律体系。全球第一部关于气候影响的专门法律就是日本政府颁布的《气候变暖对策法》,为做好气象灾害防御,减轻气象灾害造成的损害,日本政府陆续出台了《气象业务法》《灾害资助法》《森林法》《防洪法》《海岸法》《灾害对策基本法》等法律。在《灾害对策基本法》中,对各种气象灾害的预报、预警、应急对策、防灾规划、灾后救援重建等都做了详细的规定。立法使日本气象灾害防御工作有法可依,规范运转。在灾害防御管理方面日本政府的做法是国家成立防灾委员会,首相为主任,指导全国的防灾工作。下设各部门设专门防灾机构,灾害发生时既可统一又可各自灵活作战。为充分保障防灾、减灾的财政预算,国民收入的5%都用于防灾减灾工作。作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经济体,日本灾害防御体系在立法、管理实施方面都取得了理想的成效,以至于我国的台湾省基本“照搬”了其救灾防御管理模式。

4 我国气象灾害防御法治化道路

4.1 我国气象主管机构的沿革及法定职责

中国气象局前身是中央军事委员会气象局,1994年更名为中国气象局,属于国务院下属的事业单位,对全国气象工作负责组织和管理,具备气象工作的行政管理职能。气象部门实行的是以气象部门领导为主同时结合地方人民政府领导的体制,是垂直领导、分级管理。气象主管机构主要的职责就是为政府提供气象防灾减灾决策服务,拟订和实施气象灾害防御规划,编制国家气象灾害应急预案,组织气象灾害防御应急管理工作,做好气象保障工作。

4.2 我国气象灾害防御法律体系

4.2.1 法律。2000年实施的《气象法》是第一部关于规定我国气象工作的法律,既是部门法又是实体法,具有较高的权威性,是效力最高的气象法律,更是所有气象法律法规的母法和上位法。

4.2.2 行政法规。2002年5月国家出台了第1部与《气象法》配套的气象行政法规《人工影响天气管理条例》。2010年4月1日实施的《气象灾害防御条例》是第2部与《气象法》相配套的气象行政法规。其他如《通用航空飞行管制条例》《抗旱条例》《森林防火条例》《防汛条例》《草原防火条例》等法规相关气象内容的规定均构成气象法规的法律渊源。

4.2.3 各项地方法规。《气象法》出台后,各地陆续出台了相应的地方法规,如云南、甘肃、河南、重庆、广西、、陕西、青海、宁夏回族等省份出台了地方《气象条例》。其他省份如湖南、湖北、江西等省份则出台了《实施气象法办法》。2006年9月,江苏省率先出台了《江苏省气象灾害防御条例》和《江苏省气象灾害评估管理办法》,福建省则出台了《福建省气象灾害防御办法》,湖南省出台了《湖南省雷灾害防御条例》。至今全国各地出台的法规规章已达100多部,有效保障了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的开展。

4.2.4 政策性文件。除了法律法规,中央和地方政府各级政策性文件也是气象灾害防御工作不可或缺的手段。这些年国家层面出台的政策主要有《国务院关于加快气象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人工影响天气工作的意见》《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做好防雷减灾工作的通知》《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的意见》《国家气象灾害防御规划(2009―2020)》《国家气灾害应急预案》。中国气象局2005年组织修订了《重大气象灾害预警应急预案》《中国气象局重大突发事件信息报送标准和处理办法》《突发气象灾害预警信号试行办法》《气象灾情收集上报调查和评估试行规定》等一系列应急管理预案和制度。这些制度的出台标志着我国在加强气象灾害防御管理体系建设等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

5 目前我国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存在的不足

以上这些立法体现了我国气象灾害防御的中央与地方结合、专项与综合结合的立法特点,这些法律、法规、政策性文件之间互为有机补充,标志着我国气象灾害防御法律体统的建设已初具规模。《气象法》和相关条例明确气象主管机构在气象领域活动的法定职责和法律责任,凸显了气象部门在气象灾害防御中的地位。但是这个体系还不够完善,存在一些不足。

5.1 未形成灾害防御综合体系

我国政府综合减灾机构缺失,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灾害防御综合体系。尤其是与外国相比,我国没有针对灾害而设的大部制,灾害管理机构都是单灾种管理部门,而在欧美发达国家都有专门部门负责管理。

5.2 轻防御,重救灾

欧美发达国家灾害风险管理都是以灾害风险评估为核心基础的,非常重视防御,灾害风险评估成为他们灾害应急管理的日常基础性工作。而目前中国的国情是对灾害风险区划和灾害风险评估的重视度、强制力都不够。举个例子来说明灾害风险评估的作用。早些年曾在报纸上看到湖南某中级法院长期遭雷击,设施设备常遭损坏,以至于法院职工每天都提心吊胆去上班,当事人对法院也是望而却步。这种现象导致民间流言这是法院办案不公而遭天谴,这当然是迷信的说法。后来根据雷击事故调查分析才真相大白,原来法院当初在选址规划时,政府相关部门没有进行灾害风险评估,结果搬迁的新址地下是个矿场,有很多矿石,正因为这种特殊的地理构造,造成了其屡屡被雷击,最后不得不重新搬迁,造成财政资源的浪费和不良社会影响。如果政府在规划选址时就能充分考虑气象灾害的因素,做好灾害评估工作,根本就不会发生这种所谓的法院办案不公遭雷击的奇谈怪象了。

5.3 民众防灾意识不强

受中国旧文化负能量如“生死有命,富贵在天”“人为财死鸟为食亡”的影响,不珍惜生命的例子比比皆是。如不守交通规则乱穿马路;为了方便将房屋建在河道上,导致房屋被洪水摧毁;在楼顶私自搭建违章建筑,引发雷灾。或因财丢命,如在桑美台风袭击中,很多渔民舍不得渔船,不愿上岸导致最后船毁人亡。

5.4 灾害保险不全面

中国历来的管理思想是一种“万能政府”的思想,其实重大自然灾害风险既具有个人性,又具有社会性。相应的法律法规缺少对个人责任的要求,侧重于对政府灾后救济的依赖,民众的风险自保意识不强。灾害保险没有普遍化,其他社会力量如社会保险、慈善机构、社会团体等民间力量参与也没有系统的法律法规规定。

6 加强气象灾害防御法治化的建议

6.1 及时修订法律法规,完善气象灾害防御法律体系

十八届三中全会后,尤其是2015年以来以简政放权为主要特征的国家行政体制改革推进很快,要求非常严格。2015―2016年短短1年,国务院就陆续下发了〔2015〕31号、国发〔2015〕58号、国发〔2016〕11号、国发〔2016〕39号4个文件,针对气象部门的防雷法律法规进行了改革,最终决定将气象部门承担的新建防雷装置设计审核、竣工验收许可整合纳入建筑工程施工图审查、竣工验收备案,统一由住房城乡建设部门监管。面对国家大刀阔斧的改革,中国气象局坚决贯彻执行。在这样的背景形势下,修订或废止有关法律法规、出台新的法律法规就成了完善气象灾害防御法律体系的必然。具体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考虑:一是对《气象灾害防御条例》中关于防雷的法律条文进行修改,其他相关条文为适应新的形势政策也做相应变动,以前出台的不论是中央还是地方关于防雷方面的法律、法规规章、政策性文件都要该废止的废止,该修改的修改。二是出台地方法规。比如制定气象灾害风险评估条例,建立气象灾害风险评估制度,规范风险评估的范围、管理、监督,健全灾情调查机制,形成风险调查、风险分析、风险评价三合一的评估体系,推动气象灾害预报预警向气象灾害风险评估延伸。厘清与评估工作相关的政府部门、机构、单位、公众的各项权利义务及责任。明确气象部门在气象灾害风险评估工作中的实施主体和监督主体地位,并制定相应的罚则,强调气象灾害风险评估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这样就可最大程度地减少类似前文所述的法院遭雷击事件的发生。还可制定气象灾害防御法、气候资源条例,通过这些法规的制定,推动对如风能、太阳能等气候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三是参考国外先进制度,建立我国的灾害保险机制和风险转移机制,形成不同层次分散承保风险体系。气象部门可以会同保险部门建议政府尽快制定《重大灾害保险法》,设计单独的各种气象灾害保险条款,积极在城市推行。

6.2 强化气象部门在气象灾害防御中的权责

综上所述,要进行《气象灾害防御条例》(下称《条例》)和相关法律法规的修改,在修改和制定新的法律法规时笔者认为,要在条文中明晰气象灾害防御体系中的责任、监督、执行等法律问题。强化气象部门的地位,划分事前主体和事后主体的责任。厘清气象部门和相关部门的主要职责,相关政府部门、企业、单位应承担各自的责任划分。突出灾害防御的重要性,确定气象部门气象灾害防御方面的主导地位。《气象灾害防御条例》在法律上确立了气象灾害防御工作“以人为本、科学防御、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原则,在此原则下建立“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气象灾害防御机制。根据《条例》第十条规定,明确了气象部门是进行气象灾害风险评估的主体,政府要根据气象部门的评估结果来划定风险区域。第十一条明确编制气象灾害防御规划是气象部门的职责,地方政府应予以配合。第二十七条规定,政府在国家重大工程、重大项目和大型气候资源开发利用项目以及城乡规划编制中都应当考虑气候可行性和气象灾害的风险性。通过以上这几条的相互印证,不难得出气象部门是法定可以组织开展气象灾害风险评估、气象灾害调查的机构。但没有明确突出气象部门的地位,《条例》没有明确其他机构如果开展此项工作的非法性,没有确立进行灾害评估的必要性,这些问题在修改《条例》和制定相应法规时应引起重视,强化气象部门在这方面的主导地位。明确各部门、单位、企业在灾害防御工作中的积极行为和消极行为。明确灾前、灾中、灾后影响的评估主体及相关责任,明确监督这些行为的责任主体。从而建立一套完整机制,明细责任的运行,使气象部门责任运行机制细化、相关部门责任运行机制细化、企业责任运行机制细化。

6.3 加强法律的实施

《气象法》《气象灾害防御条例》等法律和其他部门法以及地方气象法规已基本构建了气象灾害方面的防御管理体系。但是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实施,法律的价值也在于实施。法律必须被信仰,才有它存在的价值。如何贯彻实施法律,把法律落实到位,笔者认为要做到以下2点。

6.3.1 建设强有力的法治队伍。孟子云:“徒法不足以自行”。明代著名能臣张居正认为:“天下之事,不难于立法,而难于法之必行”。法律必须要靠人执行。执行法律的人必须具备专业法律素养,既要有专业法律知识又要熟悉气象业务。可惜的是气象部门在法治队伍建设这方面做得不尽如人意。以湖南为例,气象部门从市级开始往下的基层部门都没有专业执法人员,很多人都是兼职搞执法,很多法规科长都没有法律专业知识,对法律政策都很难领会到位,甚至有的领导也不是很懂,执法趋利明显,一些地方将执法作为创收手段,过分重视其经济效益,忽视了气象防灾减灾这一公共职能,这对气象法治工作的开展非常不利。要实现气象灾害防御从法制到法治的飞跃,还需要加强法治理念建设。首先要设有专门法制机构,配备具有专业法律素养的人员,培养气象与法律相结合的复合型人才,开展气象灾害管理讲习班或研讨会;每年进行执法培训,强化法律学习。增强与国外、其他地区的信息交流与交往,组织必要的外出考察,交流探索灾害防御、气象法治建设等方面的总体经验。

6.3.2 加强宣传。对气象部门的法律法规进行反复宣传,增强公众对气象灾害防御的意识,提升自救、互救能力。通过网络、电视、报刊、电子出版物、广播开展气象灾害防御、自救、互救等常识的讨论,在广场、街道、小区等人群密集的地方发放宣传资料。只有这样,才能形成全社会的共识,更好地开展气象灾害防御工作。

7 参考文献

[1] 气象灾害防御条例[N].人民日报,2010-02-03.

[2] 殷春生,刘浩.城市气象灾害防御对策研究[C]//厦门:第28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2011.

[3] 国务院印发《关于优化建设工程防雷许可决定》[N].人民日报,2016-06-29.

[4] 肖瑜.建立重大灾害保险制度刻不容缓[N].四川政协报,2008-07-26.

[5]成秀虎,王卓妮.r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理论模型初探[J].灾害学,2012(4):117-121.

[6] 林俊君.气象灾害防御管理法律化探析[D].重庆:西南政法大学,2010.

[7] 辛吉武,许向春,陈明.国外发达国家气象灾害防御机制现状及启示[J].中国软科学,2010(增刊1):162-171.

关于气象灾害的说法篇2

空前的灾害 空前的报导

从2011年3月13日播出的地震特别节目《NHK Special-东北大震灾紧急报告》得知,1995年造成六千多人罹难的“阪神大地震”发生时,震度7的剧烈摇晃持续了15秒;此次同样震度的剧烈摇晃则持续了5分钟,时间长度为“阪神大地震”的20倍。

地震发生当天起“NHK综合台”几乎改成24小时的新闻频道,地震发生前的一般节目的播出停止了一周之久,直到3月20日(星期日)始恢复正常。据《日本经济新闻》的报导,截至3月23日为止,灾后13天中,“NHK综合台”有关地震海啸以及辐射的相关报导时数累计达274小时,平均一天播报21小时,播出时数超过“阪神大地震”一个月的播出时数(273小时)。此次从外地调派到灾区岩手县的盛冈电视台、宫城县的仙台电视台、福岛县的福岛电视台帮助采访的人数高达500多,NHK总部及下属54个电视台本来在全国配备有12架采访用直升机,此次一下就出动5架到第一线。为报道发生核泄漏的“福岛第一核电厂”,直升机在离电厂30公里外的上空持续拍摄现场画面,为确保自身安全又不影响工作,所有人员皆配备了“微型辐射测量计”以及时了解周边的辐射值,正如日本广电总局副局长今井环2011年3月26日对《日本经济新闻》表示的那样:如此动员全是因为“地震是前所未有的规模”。

灾难报导的法律规范

对NHK而言,其法律规范可以分为内部及外部两个方面;外部主要有“电视法”、“灾害应对法”以及“气象法”。如“电视法”第六条第二款就明确“当由暴风雨、豪雨、洪水、地震、大规模火灾或其他因素所引发或即将发生的灾害事件出现时,从事国内广播业务的广电部门应传播有利于防止灾害发生或是协助降低灾难造成危害的信息” 。而“灾害应对法”第二条第五款则明确规定 “……提供帮助的特定单位,包括日本银行、日本红十字会、NHK,以及电力、煤气、交通运输、电信以及其他由首相指定的机构”。至于“气象法”第十五条第6款也明确要求:NHK接获气象局通知后,应立即传播警报信息。”

内部规范则以《2008年新广播法》以及《NHK节目准则》为根据:

前者对于地震海啸以及核能事故的相关报导皆有专门规范,如对于地震海啸:1.通过快速而正确的信息传播,尽可能防止灾害。2.传播避难指示或避难通告等信息,特别是有助于老年人及身心障碍者防灾。3.尽早传播受灾状况以利行政机关、医疗机构、民间团体的救援。

对于核能事故,则规定;1.辐射威胁不能为人体所感知,因而有必要将相关信息以浅显易懂的方式快速而正确的传播。2.核能事故状况时刻在变化,辐射外泄时的撤离或屋内避难,应尽可能同步传播(Real Time)。3.原则上不得进入事故发生地区采访,事故的采访人员必须携带“微型辐射测量计”,以策安全。

制定于昭和34年(1959年)《NHK节目准则》,后来经过两次修正,最近的一次修正是在平成10年(1998年)。关于播出节目有14个准则,后针对8种节目又各有补充。如第4项就清楚地规范了紧急灾害报导原则:

1.维持报导真实

2.新闻必须做客观事实的处理,不做歪曲、隐瞒及煽动

3.新闻中夹杂特定意见时,应做能够区别事实与意见的呈现

4.灾害等紧急状态时,应致力于持续提供情报,以利后期灾害的预防与防止扩大。

5.解说或评论时应与新闻有明确区别。

紧急灾害报导的演习与操作

尽管NHK内外部法律完备,然而徒法不足以自行。因此NHK在每天的午夜新闻(0:15~0:30)播完后,工作人员都会进行一场5~10分钟的“紧急灾害报导”演习,目的在于确保SOP的实施,主播能够冷静应变,以便灾难真的降临时,NHK能够正确迅速地将信息传播出去,引导灾区民众能够正确避难,非灾区民众能够了解相关情况,而政府也能够参考报导内容进行相关的防灾或救灾活动。

在文件中,NHK则详列了紧急灾害报导时的“基本用语”,说明“为何传播的速度要快?”,强调灾难发生时“每位员工都是记者”,以及“灾后出勤的注意事项”。“基本用语”就像军队的术语一样,目的在于提供电视台进行紧急灾害报导时工作人员之间有一个“快速沟通的共同语言”。这些术语有:字幕快报(Superimpose,上(叠)字幕)、紧急插播、自动解锁按键(Unlock,只要OneTouch)、升火( “火起こし”,深夜重新开启休眠中的广播设备)、ADESS(气象台的地震信息)、NHK地震仪(NHK自行配置在地方台的仪器,规格功能与气象台相同,以更早获得地震信息)、紧急警报广播(能自动开启公众处于待机状态的电视机及手机,传播相关信息)。

文件还要求灾害发生时除了当班人员之外,下班或休假中非新闻部的人员亦应不等上级指示,自行采取行动。在确认家人的安全之后迅速前往离自己最近的电视台。信息收集部要员工先拍下身边周遭与灾害相关的画面。在观众因应部份,强调公关部门应对必须比平日更加地亲切仔细;最后强调采访前线的人力、饮水、食物等后勤支援的重要性。

新闻部的规模与设备

2010年4月时NHK新闻部,设有“采访”、“新闻制作”、“新闻节目”、“影像”四大中心,较小的中心还有“灾害气象”、“体育运动”、“总务”等。其中的“采访中心”再依新闻类型分成“政治”、“经济”、“社会”、“科学文化”、“国际”、“生活情报”6个部。“解说室”的层级与“报导局”平行,人员全是30年左右的资深记者,按专长负责不同新闻议题(事件)的解说。目前新闻部的人员约有1100人,去年采访费为183亿日元。

灾害报导可能使用的传输设备包括NTT光纤、微波发射接收装置(Fild Pickup Unit)、通信卫星(Communication Satellite)、广播卫星(Broadcasting Satellite)以及5个NHK专用频段无线电对讲机。

与其他商业电视台不同的是NHK拥有航空采访的能力,从北部的北海道至南端的冲绳全国总共配置有12架直升机,平日外包给厂商进行维修保养,一有灾害发生可以配合新闻部立刻飞往灾区。

NHK的摄影师会指示飞行员飞行角度与飞行方式进行航拍,将同行记者的解说及相关画面送回涉谷总部。如3月11日地震当天,提供给外国媒体的独家画面,海啸吞没仙台县名取市住家、农田以及道路的画面便是通过直升机从灾区上空所拍摄,值得注意的是画面中人车快被海啸吞噬前镜头便拉开,这是NHK摄影师遵守节目准则“不做使人感到恐怖、不安或引起不快”的结果。

紧急地震快报系统

日本人提到害怕的四件事是“地震、打雷、火灾、老父”(用日语是极上口的一句顺口溜),其中地震排名第一,由此也可以看出日本人在日常生活里对“地震”特别感到是威胁。1995年的“阪神大地震”后,日本决心在全国设置高灵敏度的“地震仪”,并进一步研究由各地地震仪所汇整的资料数据。随着通讯技术的进步,政府成功地建设“紧急地震快报”系统;气象厅的这套系统在地震发生后数秒钟即可传递相关信息给NHK;NHK接到气象厅传来的信息后也会在数秒钟内进行播出。

地震发生时会同时产生两种波,初期微震的摇动较小称作P波(Primary),P波之后产生的剧烈摇晃则称作S波(Secondary),由地震引发的损害主要来自于S波。而P波与S波传导的速度不一,研究发现P波每秒大约移动7km,S波每秒则只有4km。利用两种震波传导速度的时间差,距离震央最近的地震仪一测到P波,气象厅便可以在导致剧烈摇晃的S波到达之前发出警报,公众便有几秒钟乃至于几十秒钟的应变时间来确保自身的安全。

当气象局预测最大震度达到5以上时,会发送“警报”给NHK;气象厅自我要求震度3的相关信息是在90秒以内传出,海啸警报则在地震发生后的3分钟内传递给NHK,在收到来自气象厅的信息后,NHK系统会自动转发这一信息,通过电视、移动电视以及收音机进行广播。系统24小时待命,一旦气象部门的公告通过专线传到NHK,有关信息将发送到服务器和计算机,系统自动生成广播文稿和图示并发送到新闻中心,因主控室设有一“Unlock”键,只要抽掉原节目之播出进行紧急插播。

日本从2007年10月1日起,由电视台开始播出《紧急地震快报》。不管气象厅警报的地区及对象为何,NHK会将气象厅的“紧急地震快报”作全国性的播出。即使电视接收器处于关机状态,“NHK电视技术研究所”成功地开发通过称为AC(Auxiliary Channel)的特殊传输路径可以让手机电视与家中电视机在待机的状态下也能够自动开机收看“紧急地震快报”的信息。警铃声之后会听到预录的插播声音“紧急地震快报,将有剧烈摇晃,请警惕!”,画面上则以字幕显示震央、应该警戒的地区等信息。收音机广播的部份则会停止原节目的播出,警铃声之后会听到与电视相同的内容。

NHK内部订有“紧急灾害报导”实施要领,震度3的地震发生时在所有电视及收音机广播维持原节目播出的同时,用字幕并发出音响的方式提醒观众发生地震。NHK在收到气象厅的信息后在数秒钟内就会上字幕发出音响提醒观众发生地震。能这么快是因为NHK自己在国内54个地方台都装有与气象厅相同规格的地震仪,目的在于更早获得信息以利报导的准备。震度5以上地震发生后主控则会按下“Unlock”键2,抽掉原节目之播出进行紧急插播。

灾害报导有三不原则,1.不拍受难者遗体2.不提出让受访者情绪崩溃的问题3.采访不能妨碍救灾。新闻节目制作也有三要原则,1.Fix画面的呈现要5秒钟以上,主要考虑tempo太快观众的视觉会不舒服。2.一节报导以使用2~3次Sound On为原则,每则Sound On长度为8~12秒,特别重要的内容可长至15秒;这是参考医学研究结果所采取的技术措施。3.主要以Long景画面呈现地点信息,辅以文字说明,凸显事件的真实性。

信赖来自平日的积累

2010年时日本人口约有1亿2581万5千人,NHK电视文化研究所在2010年10月14日~24日,以10岁以上的7200位国民为对象所作的《国民生活调查报告书》调查显示,日本人(不看电视者也计算在内)在平日收看电视的时间长度是3小时又28分钟;星期六是3小时又44分钟,星期日是4小时又9分钟。电视可以说是日本人日常生活中最亲近的媒体,说日本人是喜欢看电视的民族也不为过。以2005年的收视率来看,6月份收看时间为3小时43分,其中57分钟看NHK,约占25.5%。11月份收看时间为4小时1分,其中1小时9分钟看NHK,约占28.6%,日本人看电视的时候大约有接近三分之一的时间是在收看NHK频道的节目;足见身为日本公共广电的NHK相当受到观众喜爱。

收视率调查结果还显示,晚间7时播出的“News 7”其知名度与收视率都相当高。2010年6月“节目综合调查”的调查对象包括“NHK综合台”以及5家具有全国联播能力的商业台共计200个节目(19时~23时播出)。知名度方面,前10名当中NHK占了3个节目,“News 7”(85.9%)蝉联全国第一,2009年时“News(86%)继续全国第一,2008年时“News7”(85%)就为全国第一。节目收视率(包括经常看与偶尔看)方面,2008年至2010年,连续三年,“News 7”(57.7、59.6、58.4%)皆为全国第一。

小结

关于气象灾害的说法篇3

关键词:巴彦;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建设意见

中图分类号:S42 文献标识码:A

1 黑龙江省巴彦县农村气象灾害的种类及其危害

黑龙江省巴彦县属于温带大陆季风气候,主要受到海陆热力性质的影响,这种气候带来的主要灾害性天气包括:夏季的雷雨、大风和冰雹;冬春季的沙尘暴、白害和霜冻等。随着全球气候的变化,该地区比较容易出现极端天气,尤其在基础设施相对落后的农村,这些极端的气象灾害极易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并给当地居民的生活造成巨大影响。

1.1 雷电

巴彦县处于温带季风区,夏季是雷电的活动的活跃期,由于农村防雷技术落后,况且当地村民缺乏防雷知识和防雷意识,容易造成人畜被雷击事件的发生,而且,巴彦境内林木资源丰富,一旦引发森林火灾,损失难以估量。

1.2 大风和冰雹

巴彦县容易受到强对流天气的影响,夏季经常出现大风及冰雹的气象灾害。不论是大风或者冰雹灾害,在巴彦县的农村,都会对农作物带来毁灭性的破坏,如果防御不到位,将直接影响巴彦县的粮食产量,从而对巴彦的经济社会发展造成严重的阻滞,给人民群众的生活造成巨大的威胁。

1.3 寒潮

寒潮是一种大型天气过程,会造成沿途大范围的剧烈降温、大风和风雪天气,由寒潮引发的大风、霜冻、雪灾、雨凇等灾害对农业、交通、电力、航海,以及人们健康都有很大的影响。其中寒潮对农业的影响是最大的,在其短时间的强降温过程中,普通农作物难以抵御,往往发生冻害,这对以发展农业为主的巴彦农村来说是最为致命的威胁。因此,做好寒潮防御工作是保证巴彦发展的重中之重。

1.4 霜冻

在农业中霜冻比较常见,是由于短时间急剧降温或者受寒潮影响之后,在天气由阴转晴的当天晚上,因为地面强烈的辐射降温导致的结霜现象,这种现象对农作物有害。往往在无声无息中使农作物枯死,成为农作物“神秘杀手”。因此,在巴彦县有效的防御霜冻气候,能够有效地保证农作物的产量,对巴彦县的稳定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2 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建设的意见

2.1 规划好农村气象灾害的防御工作

做好农村气象灾害的防御工作首先应当在对该地区易发的气象灾害的成灾机理和时空分布进行调研,进行科学的规划,进一步提高农村气象灾害的减灾防灾能力。同时在规划中相关部门应当广泛征求,比如气象地质、交通、电讯、水利、建设部门及当地群众的意见,这样能够全面有效地避开气象灾害高发的地段。此外,相关部门在规划中应体现相关的灾害应急预案,包括该地区的相关政府职能部门应体现应有的职责,而且,应为重点防护的乡镇绘制避难图,布置相关职能部门进行疏散安置,安置点应配备临时指挥中心及消防、医疗等保障设施,实现上下联动、全员参与的机制,确保面对气象灾害时,使灾害损失减到最低。

2.2 加强农村信息员队伍建设

农村灾害的发生往往是上级政府职能部门的最后盲区,因而加强农村信息员队伍的建设能够使灾害及时得到上报,从根本上保障气象灾害的损失的控制。同时农村信息员能够帮助进行相关灾害的宣传和隐患调查监督,所以,其责任及身份对于有效防御农村气象灾害来说,非常关键。另外,相关部门应当建立起针对农村信息员培养和考评的长效机制,充分发挥其工作的关键性和其工作的主动性,保证农村气象灾害工作防御信息的通畅。

2.3 积极开展防灾应急演练

制定好防灾应急预案之后,可以由当地政府牵头,分别针对某种气象灾害进行应急演练,依照应急预案的规划进行。其目的在于加强相关部门职责的落实和部门之间、个人之间的配合,这样,就能很明显地发现应急预案与实际演练之间存在的问题,及时克服、协调,提高预案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2.4 推进气象科技创新及其成果转化

首先,应当把气象业务和科研密切结合起来,建立气象科技创新平台,实现相互促进的创新体系;然后对于气象部门在气象灾害的预测、发生机制及防御技术方面的工作,科技管理部门应予以全面支持;此外,气象部门还应当积极寻求与高等院校的合作,共同促进气象科技科成果的转化和推广。

2.5 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通过对我国其他地区防灾害的经验总结中可以看出,对于农村防御气象灾害工作来说,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已经刻不容缓。相关部门应当通过对当地易发灾害的调研进行布置,全面对农村各项防御灾害的设施进行建设加固,同时充分发挥当地气象部门的职能,尽力保障该地区的防灾抗灾工作落到实处。

2.6 强化气象灾害的知识宣传和普及

当地气象部门应当在培养农村信息员的基础上,采取各种方式对农村群众进行相关气象灾害的宣传,在此过程中,应当注重方式方法,使广大群众以维护自身利益为核心,掌握必要的应急知识,尽量减低灾害的损失。同时,气象部门应当与电讯部门进行沟通协调,充分利用现代化手段进行灾害预警。

3结语

通过相关的统计显示,气象灾害在所有灾害造成的损失中占到70%以上,可想而知,做好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的重要。尤其对于黑龙江巴彦县来说,防御气象灾害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战略意义。

参考文献

[1]李海峰.扶风县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和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建设初探[J].安徽农学通报,2011,17(4).

[2]蒋运志,周水明,李立兵,等.三农气象问题及其对策[J].广西农业科学,2009,40(5).

关于气象灾害的说法篇4

关键词:三农;气象科普宣传;重要性

“三农”问题一直是我国政府和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经过多年来的不懈努力,我国农业农村不断发展,已进入发展新常态。农业生产从以往总量不足这个主要矛盾,转变为“畸形的产能过剩”问题,即结构性矛盾。调结构、促改革,实现农业现代化提高农业生产质量是当前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点内容。对于农业生产来说,气候是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在供给侧结构型改革中加强气象科普宣传,具有重要作用。

一、概述

农业生产对气象条件有着较高的要求,在农作物本身品种优良的情况下,天气是制约农作物生长的最主要因素。气候的变化可能导致增加生产的不稳定性,而且发生气象灾害,比如洪涝、干旱将对农业造成极大损失。农作物生长周期和天气有着密切的关系,例如水稻适合雨热同期的气候,其他作物也都有其生产习性,有的喜热,有的喜寒,天气的好坏将直接影响作物的收成。

传统的气象服务体系下,农民农业生产只能靠天吃饭,当然经验丰富的农民能够“观云识天”,以此来保证农业生产的顺利进行。但当前三农服务并不是重点抓农业生产,而是要在农业生产的基础上抓科技创新,保障农民权益。这不仅涉及到绿色生态农业,还涉及到防灾减灾,一旦发生气象灾害不仅危及农业生产,更危及农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所以加强气象科普宣传不仅有利于农业生产,更对农村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具有积极作用。

二、气象科普宣传在“三农”服务中的重要性

1.气象科普宣传在农村深入

3月23日是世界气象日,中国是成员国之一,在这一天举办庆祝活动,广泛宣传气象工作的重要作用,全国各地相继出台气象科普宣传活动,走进社区、学校、农村。2017年的世界气象日主题为“观云识天”。自古以来我国就流传这诸多关于云和气象变化的谚语,如天上钩钩云,地上雨淋淋;天有城堡云,地上雷雨临;空中鱼鳞天,不雨也风颠等等。

各地举办的气象科普宣传活动已进入农村,例如仪征气象局围绕“观云识天”这一主题,深入仪征市刘集镇开展科普宣传活动,为当地群众派发气象科普宣传资料,为农村老人讲解气象灾害知识和防御措施。并引导有微信的群众扫码关注气象局的微信公众号,举办服务三农气象防灾培训,科普气象防灾减灾知识,征求意见调整气象信息时间和内容,深受乡镇群众的欢迎和喜爱。

2.气象科普宣传的重要作用

我国整体相比以前来说更加安全,但是在人们的主观感觉里却依然不够安全,基于相关的突发事件和风险危机灾害统计上说,相比以前也要安全得多,但是在信息披露机制的逐渐完善下,群众获知风险的机会增多,从主观心理上来说更加不安全,当然这不是坏事,说明群众的风险意识在不断增强。可是就气象灾害来说,防灾减灾体系的不断完善,气象灾害事故率逐年降低,但是就农村而言事故率依然很高。农业依然是最容易受到气象灾害影响的产业,虽然农业供给侧改革正在积极探索农业产业创新,但靠天吃饭这一传统还是主流。农村的防御体系依然薄弱,结合上文的例子,气象科普宣传之所有受到农村群众的欢迎和喜爱,最主要的原因就在于此。而气象科普宣传,将气象科技服务带到农村,不仅有利于指导农业生产,更对农村防灾减灾体系建设起着重要的积极作用。

随着需求的增加,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背景下,加强气象科技的创新是重要工作,只有创新才能更好地为气象服务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关键是要紧盯农业发展前沿,根据不同时期农业生产实际需求及时开展气象科研开发,通过农业气象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推动服务农业水平的提高。例如某气象部门推动精准扶贫,针对当地优质水稻、专用小麦、双低油菜、优质蔬菜、菜叶等脱贫致富主导产业,开发出6大类26种服务产品。并开展18种农业气象适用技术示范推广,将农村经营主体定位成直通式服务对象,按需下单,为当地农业生产提供精准气象服务。

宣传就是用各种符号传播一定的观念用以影响人们的思想和行动,气象科普宣传就是用各种手段或活动,将气象学的相关知识普及给群众,知道他们生产生活和防灾减灾。近些年全球气候变化比较剧烈,引发很多自然灾害,南方暴雨,北方高温,以前人们更关注什么时候下雨,哪里下雨。而近些年自然灾害导致的事故让人们更关注气象灾害,所以加强气象科普宣传十分关键。如上文提供的例子,在农村中推进气象科普宣传工作,突出防灾减灾,普及应对气象灾害的知识,指导群众应对天气变化进行农业生产等等。通过形式多样的活动、方式引导群众树立防灾减灾意识和运用气象科技的意识,真正把气象服务的作用发挥出来,趋利避害,为“三农”工作服务。

三、关于加强气象科普宣传服务三农的建议

随着技术的进步,气象科技在进步,气象科普宣传手段也在不断创新,宣传渠道也越来越宽,气象科普宣传已不再局限于传统的报纸、宣传册、广播电视等媒介,在三网融合下,新媒体在加强气象科普宣传方面将发挥巨大势。

基于新媒体时代,首先就要巩固气象科普宣传的重要性,尤其是在“三农”服务领域,要在统筹规划下,加大投入,积极主动开展活动。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农村智能终端设备使用率逐渐增强,基于新媒体创新宣传渠道是关键,比如上文提到的微信公众号,通过公众号向农村群众气象信息,并结合传统手段为群众提供精准的气象服务。其次,气象方面的专业术语对于农村群众来说,显然是无法理解的,因而在宣传当中创新气象内容十分重要,要将气象专业术语转化成农民容易理解的信息,并基于新媒体的交互性为广大群众提供在线指导。

总的来说,农业供给侧改革中,不仅要抓农业科技的创新,推动气象科技成果的转化,服务三农。同时要加强气象科普宣传,创新宣传方式,让农村群众了解气象方面的相关知识。尤其是要在防灾减灾方面下大力,让群众了解气象灾害的形成机理,掌握应急措施,从而更好地做好“三农”服务工作。

四、结语

气象科普宣传在“三农”服务中具有重要作用,尤其是加强农村防灾减灾建设方面具有积极作用。本文对此进行了研究,可能存在不足之处,但是能够起一个抛砖引玉的作用,希望能够同业内同仁共同探讨,进一步为农业供给侧改革,强化“三农”服务工作,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中国气象局.加强基层体系建设 注重公众科普宣传 提升气象防灾减灾能力[J].中国减灾,2013,09:30-33.

[2]顾品强.突出气象科普宣传 提升气象服务“三农”能力和水平[J].上海农业科技,2013,03:9+11.

[3]张思瑶,张郁,高桐,等.发挥电视气象节目优势加强气象科普宣传[J].科技传播,2016,24:73-74.

关于气象灾害的说法篇5

关键词 气象灾害;视频文稿;写作

中图分类号 P4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1)13-0031-01

气象新闻是现实的温度计、社会的晴雨表、时代脉搏的记录仪。“求真”是气象新闻的生命,也是气象新闻工作者对世界事件变化进行反映的基础和源头[1]。气象灾害的发生,会给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造成极大破坏,一直为政府领导和人民群众所迫切关注。气象新闻的责任就是将有关信息及时传达给政府部门和观众,系统地宣传防灾减灾的科普知识和方法,提高社会和民众的防范意识,从而达到防灾减灾、构建和谐社会的目的。有数据表明,我国每天有10亿人接受气象信息,其中62.5%的人通过电视获取。面对公众对气象服务需求的增长,推动气象信息服务走进千家万户,准确、及时地让公众快乐地获取气象信息,是气象新闻工作者的神圣职责。

气象灾害新闻报道必须遵守“快、准、巧、悦”,要求拍摄视频与文稿的统一。在实际工作中,有些工作人员对新闻的感性认识还不够,缺乏新闻理论修养,没有用理论指导实践。如制作的新闻视频文稿内容不一致,有的文稿就是一份天气预报稿或业务工作总结。深入研究气象灾害视频文稿写作应遵循的新闻理论和其特殊性,对做好气象灾害新闻报道有重要意义[2]。气象灾害视频文稿的结构,通常分为标题、导语、主体、结尾几个部分,有时还包括背景材料,具体介绍如下,以供气象工作者参考。

1 标题

标题是整条新闻的眼睛,是对新闻内涵的概括和浓缩。新闻的标题力求简练、准确、生动,起到提示新闻主题的作用。例如:“新疆暴雨南疆小镇半小时被淹”、“新疆塔什库尔干县首次惊现六月暴雪”、“冷空气频频造访乌鲁木齐迎来入秋首场雨雪天气”等标题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新闻主题的提要导读作用。

2 导语

导语是新闻的先导,位于文稿的开头。用最少的语言传达尽可能丰富的信息,要求有实质内容,将最有新闻价值、最有吸引力的事实写进导语。例如:“冷空气频频造访,夹着雨雪席卷北疆,新疆的冬季即将来临。从23日夜间开始,乌鲁木齐出现入秋以来的首场风霜雨雪齐袭的天气,气温骤然下降9 ℃”。简短数语,就把新疆遭受风霜雨雪寒流袭击,即将进入冬季这个最吸引受众注意力的事实写进了导语。

3 主体

主体是新闻的主干。要求与导语相辅相承,内容充实,材料典型,层次清楚,手法灵活,富有新意。气象新闻报道要提倡新闻故事化,故事情节化,情节细节化,细节人物化。要抓住细节,做到语言生动活泼,故事扣人心弦。撰稿时要处理好细节,新闻的亮点需要用细节来刻画。环境、人物、对话、发生的事件都是细节,这些细节通过形象的语言还原后,就会栩栩如生。文稿用词要简洁明快,尽量使用通俗易懂的口语。

3.1 主体基本要素

时间因素上,要解释发生气象灾害的频繁程度或罕见程度;地域因素上,要解释发生气象灾害地点的范围大小;对于重大天气,要解释发生的关键时间、地点及产生影响的原因;要对异常天气事件,应提供历史资料以及与此相关的未来发展趋势;对有争议说法的天气气候事件,气象专家应给出权威、翔实、完整的解读;对持续时间较长的天气气候事件,报道过程要完整、连续;发生范围较大的天气气候事件,要尽量体现时间及地区之间的关联和差别。

3.2 对于可预见天气事件主体的写作方法

对于可预见的天气事件,要对分阶段实施的实况、预报以及回顾总结三方面的内容整体报道。

3.2.1 气象灾害发生前文稿内容。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稿件中应包含气象灾害预警预报的详情(灾害类型、级别、范围等),以气象部门向社会公开的信息为准;要报道政府部门和社会公众收到警报后的反应,以及采取的准备措施;提供部分防御或减轻气象灾害危害的基本常识;对当地气象部门进行采访,搞清楚灾害性天气过程的原因和可能的发展趋势;在气象部门发出灾害性天气的预警预报后,应该对重点区域和重点单位进行拍摄采访,如学校是否放假、市场是否关闭、高速公路是否封闭等;采访专家,请专家介绍一些规避同类气象灾害的常识。用基本的气象要素(降雨量、雪深、降温幅度、能见度等)及天气成因(冷空气入侵等)汇报天气情况,并加以通俗化解释[3]。

3.2.2 气象灾害发生时文稿内容。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稿件应重点提供事件中的新闻性、灾害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受影响人群、区域、行业及其影响程度、形成原因、趋势预测、防范措施等基本要素;提供细节性要素,例如:灾害过程中及受灾后人们对灾害的描述、本能反应和受灾程度,抗灾救灾中的典型人物和事迹等;对受灾群众、其他目击者或气象专家的现场采访。

(下转第33页)

(上接第31页)

3.2.3 气象灾害发生后文稿内容。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稿件中应涉及气象灾害后续影响发生的时间,如受影响人群、区域及影响程度、影响细节,政府部门和社会的反应以及采取的应对措施(救灾措施)等基本要素;重点提生或消除后续影响的气象因素。如:气象灾害与后续影响的关系;灾害过后容易忽视的影响、有助于减轻或防范后续影响的天气趋势预报等;要注重现场的见闻,尽可能提供细节描述;受灾群众、政府部门和气象部门人士的现场采访。

4 结尾

结尾指能够深化气象事件主题的最后一部分。根据气象事件内容或报道角度的不同,结尾分评论式、总结式、启发式、展望式、引用式、背景式等形式。

5 背景

背景是指对气象事件产生的相关条件和有关知识、政策法规等所作的必要交代和介绍。是帮助观众理解气象事件内容或延伸思路,深化主题,丰富内容,增加趣味。背景的写作必须紧扣主题,言简意赅。气象事件写作时常常要用到一些资料,通常是背景材料的一种,若运用恰当,会为文稿增色,增加报道深度[4]。

6 小结

气象灾害对国计民生具有直接影响,大力开展气象灾害的新闻报道,以更好地贴近政府部门和n 众的需求。如气象与人生结合、与国计民生结合、与国家安全结合、与社会环境结合等。气象灾害新闻采写中,把握好新闻的真实和新鲜两大基本特点,提高驾驭语言文字的能力,在学习和实践中不断锻炼自己,就一定会成为合格的气象新闻工作者。

7 参考文献

[1] 丁永亮,李宏博.特殊气象条件下视频图像处理的研究[J].中国电子商务,2010(10):298-299.

[2] 王进先.气象灾害的视频采集[J].沙漠与绿洲气象,2010,4(B8):157-158.

[3] 李香芳,吴保国 范彦芳.探析气象网络新闻特点及写作技巧 [J].农业网络信息,2011(1):130-132,137.

关于气象灾害的说法篇6

关键词:气象灾害;防御对策;农业生产

中图分类号:P429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气象是现代农业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保障农业正常生产的手段之一。当今农业正由传统的单一化向集约化转变,近年来,受全球大气变暖的影响,低温冻害、冰雹、旱涝等气象灾害频发,给农业的生产和农民的经济带来了极大的损失。农村是气象防灾减灾的薄弱地区,气象部门要加强对农业防灾减灾的服务工作。

1、我国主要气象灾害类型

1.1干旱灾害

干旱在乎是土壤水分不足,不能满足农作物和牧草生长的需要,造成较大的减产或绝产的灾害。中国大部地区旱灾严重,干旱缺水对农业生产所造成的损失比洪涝更为严重,是农业稳定发展和粮食安全的主要制约因素。

1.2冷冻灾害

低温冷冻灾害主要是因为来自极地的强冷空气及寒潮侵入造成的连续多日气温下降,使作物因环境温度过低而受到损伤以致减产的农业气象灾害。冻害一般发生时间是秋、冬、春季,冷害发生在春、夏、秋季。由于不同地区作物的种类不同,在某个发育期对温度条件要求的差异,因此,冷害具有明显的地域性。

1.3洪涝灾害

洪涝灾害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灾害,是因大雨、暴雨引起的水过多或过于集中,所形成的诸如山洪暴发、淹没农田等灾害现象。全国大部地区年降水量集中在夏季,年际变化十分明显,洪涝灾害较为频繁,是影响作物产量的重要气象灾害。

1.4台风灾害

台风是指在热带海洋上发生的低气压,当近地面最大风速达到或超过17.2km・s-1时,成为台风。它是一种强度大,破坏力强的热带气旋,被列为全球最严重的自然灾害之一。在我国受北太平洋西部的热带气旋影响,主要发生在浙江以南沿海一带。

1.5风雹灾害

风雹灾害是指强对流天气引起的大风、冰雹、龙卷风、雷电等所造成的灾害。风雹天气产生于强对流天气系统,是大气的动力条件和热力条件共同作用而成,发生的主要特点是局地性强、持续时间短、群发性明显、发生时间集中且发生频率高。

2、气象服务存在的问题

2.1气象服务信息获取渠道不通畅

现代农民主要通过电视、广播、报纸、短信、网络等方式获得气象服务信息,但我国目前的农村经济水平还较低,无法完全普及网络、有线电视,造成农民获取气象服务信息的渠道不通畅,且气象信息的及时性也无法保障。这样导致了农民未能获取及时性的气象信息,一旦遇到突发性、危害性大的气象灾害,气象信息不能及时传输到每个农户,给农户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

2.2农民缺乏气象科学知识

就目前而言,三农气象宣传教育缺位,气象主管单位因管理、人力、财力关系没有将气象科学知识及时添加到农民培训内容中,也缺乏相关深入农村的气象宣传教育工作,导致农民欠缺气象科学知识,懂得气象科学知识的人严重欠缺。此外,农村中文化素质较高的人通常会选择外出打工或经商,部分经济条件较好的人也选择迁居到大城市中,因此,无法在气象服务信息中提出更多具有较强针对性的指导意见,严重降低了气象信息在农村中发挥的作用。

2.3农业气象服务针对性弱

农业气象服务针对性弱主要表现在以下3个方面:(1)绝大部分气象单位只单纯提供粮食生产服务,但没更深入地提供经济作物、环境保护、资源利用、林业、畜牧业和农副产品行业等项目的服务;(2)各级气象部门对当地农业生产情况不了解,导致在为地方政府和农民提供气象服务时,未能提供针对性的解决方案和措施,在实际生产生活中,农民关注的焦点是天气预报,尤其是农业年景预报、农事关键期,以及各种气象灾害事件的天气预报;(3)农业气象未能提供一个能够推广良好技术及某一地区的农业种植布局的专业指导。

3、加强气象服务为农业防灾减灾的有效措施

3.1完善农村气象体系建设

气象科技服务是为农民服务的一项工作,深入农村,了解农村地区的实际需求,针对不同板块开发出适用的农业气象服务。让气象信息第一时间出去,明确气象部门主动传递信息的责任,及时更新和气象信息。健全村级组织为农民服务的制度,让专职的气象员在农村收集气象信息,并通过电视、广播或者黑板等载体,及时告知当地农民天气情况。同时,还可以加强通过报纸、广播、电视以及网络等公共媒体,为农民及时传达气象信息,让农民能够在第一时间了解到气象的变化。除此以外,利用短信信息、短信专题等渠道,也可以为农民及时的传递气象信息。为了提高农民自己识别气象的能力,还可以深入农村,加强对气象科技知识的宣传,让农民也了解和掌握到相关的气象知识。

3.2建立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观测站网

气象部门要根据近几年来农业结构和农业种植结构的情况,农行生产布局变化对农业防灾减灾气象服务要求的变化,建立起区域性的观测网络。针对气象不能为小区域农业减灾防灾服务的现状,要建立起高时空密度、自动化和多要素的现代化气象综合检测网络,对相关的气象资料进行实时、准确的监测,提高气象检测的能力。

3.3建立气象灾害评估体系

重点开展气象灾害研究工作,只有大力开展重大气象灾害发生的前兆、发生机理和预测理论的研究,才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气象灾害的预报预测水平的基础,为政府预防气象灾害提供决策参考,才能使政府掌握灾害可能发生和已经发生的各种情况,在气象灾害防治和治理上,及时采取防灾抗灾救灾措施。

3.4提高对灾害的预测和预防能力

灾害的预测和预防体系是气象部门加强农业防灾减灾服务的重要环节,只有对灾害进行准确的预测和预报,才能对灾害做出及时的预警和采取可行的防灾减灾措施。因此气象部门要根据现代农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和新农村建设要求,开展针对性的灾害预警工作。在做好对常规天气预测准确、及时的同时,也要重点做好对灾害性天气的预警,针对当地农农业特色,做好防旱、防洪、防涝以及防冻等农业气象的灾害预防措施。除此以外,气象部门还要适当增加适合农业生产的气象服务,针对不同农作物与农作物的不同生长阶段的发育要求,对农民进行有效地指导。

3.5培训的大力投入

农业在很长的时间一直被人们忽略,感觉好像已经退出了世界的大舞台,其实不是的,只不过太多方面吸引住了人们的注意力。对于现代农业,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变,之前的农业的管理模式以及生产方面的都有很大的不同,在人们的传统的误区中走出来,越来越认识到科学技术的重要性,在我们生产活动中大大的提升了这一方面。对于我们农业工作者来说就提出了非常多的要求,对于专业知识的要求就是非常的严格,如何的关注天气的情况,对于一些设备的使用都是非常的苛刻的,只有拥有非常扎实的基本功才能取得良好的收益。所以,要加大平时的专业培训,在培训的过程中,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从而更快更好的提高我们的综合的素质,要知道一个有职业道德的好抄手对于我们来说是非常的有必要的。

3.6加强政府防灾减灾的组织行为

气象灾害防御工作只有在政府的统一领导和协调下,才能真正有效地实现对气象灾害的整体防御,才能充分发挥防灾减灾的整体效益。作为气象灾害预防的重要部门,气象部门应与政府相关气象灾害预防部门,联合制作和气象灾害情况等预报,并对农业、水资源的影响进行评估等,以避免或者减轻气象灾害造成的损失。

3.7科学规范气象灾害预警信息

科学的气象灾害预警信息的和传播将会有效的提高全社会防御气象灾害的能力。目前我国气象灾害预警信息与传播工作,由于多种原因的影响,还存在预警信息政出多门、防御措施不规范等诸多问题和不足,都需要政府进行完善和健全,只有科学规范的气象灾害预警信息,才能有效的形成气象灾害防治体系。

结束语

人之生息气候相随,天气之行人以拓运。党的十六大以来,把以人为本确立为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强调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强调要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中国气象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于为社会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坚持“公共气象”的发展方向,完善服务机制,完善气象信息传递渠道;坚持气象现代化建设,不断提高天气预报的精度、时效和针对性,逐步实现由经验预报、定性预报上升到客观预报、定量预报,提高天气预报准确率,逐步提供定点、定时、定量的气象信息产品,不断拓展气象服务领域,充分认识到它与工业、农业、交通国防环保等都有着紧密的联系,在经济建设中指挥生产、防灾救灾,以及合理开发利用气候资源和环境保护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辛吉武,许向春.我国的主要气象灾害及防御对策[J].灾害学,2007,03:85-89.

[2]刘彤,闫天池.我国的主要气象灾害及其经济损失[J].自然灾害学报,2011,02:90-95.

[3]白玉洁,段海花,侯学源.我国主要气象灾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及应对策略[J].安徽农业科学,2011,16:9931-9935.

关于气象灾害的说法篇7

Evaluation and Regionalization of the Agriculture Meteorological Disasters in China

ZHOU Zhao-Ji,WANG Qian

(College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Nanjing University of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Nanjing 210044, China)

Abstract: Based on the data of grain yield, disaster area and sown area from 1986 to 2011, the comprehensive risk evaluation model of meteorological disaster index was constructed. Meteorological disaster risks were assessed and zoned by GIS. Based on the meteorological disaster on grain yield, combining with the MATLAB algorithm and two exponential smoothing methods, the loss grain yield of 2013 caused by meteorological disasters was predicted. Results showed that meteorological disaster risk of grain production in eastern China was less than that in Western China, Southern China less than northern China. Jiangsu and Shanghai had the lowest comprehensive risk index, with value between 0 and 1. The number of meteorological disasters in these places was less, with slight disaster and stable grain yield. Zhejiang, Fujian and other places in the comprehensive risk index was between 1.0~2.5 which was belongs to high risk. Guizhou, Inner Mongolia and other places had serious disasters with strong impact on food production and was belonged to high risk area. Tibet, Hainan and other places had the highest risk. The prediction of grain yield showed Hunan, Liaoning, Hebei,Hubei and Sichuan had the most loss of grain caused by disasters, reaching more than 6.0×106 tons.

Key words: grain yield; comprehensive risk index; risk assessment and zoning; two exponential smoothing method; GIS

基金项目:国家公益性行业(气象)科研专项(GYHY201106019)

中国是一个气象灾害种类繁多的国家,主要有干旱、台风、暴雨、热带气旋、寒潮、冰雹、冷冻、雪灾、热浪、沙尘暴、浓雾等气象灾害,其中干旱、台风、暴雨、寒潮对中国农业的危害影响范围最广,灾情最严重。灾害的发生导致农作物大面积减产、降质甚至绝收,人民生命财产等遭到重大损失,不仅影响农业持续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而且影响国民经济的发展。例如,1972年特大干旱年,重旱区京、津、晋、陕北、辽西干旱持续时间最长,不少河流断流,水库干涸;黄河在济南以下断流20 d,秋收作物受灾严重,有的甚至绝收。全国过去对农业气象灾害进行了很多的预测和研究[1-3],学者们通过分析农业气象灾害的孕灾环境、致灾因子、承载体的抗灾防灾能力及灾情,得出这些灾害因子与灾害风险之间的关系,从而更深层次地揭示农业气象灾害对农业的影响,然后借助于各个地方的行政区划图等因子,做出农业气象灾害的风险区划和评述。例如,陈怀亮等[1]根据农业气象灾害风险分析理论,以河南省小麦生产为例,对小麦产量影响较大的农业气象灾害风险要素和风险源进行了辨识,并在此基础上,通过构造灾度函数,运用概率和EFO等分析方法,分析了河南省小麦生产中主要农业气象灾害――麦播旱涝、晚霜冻、干热风与青枯雨的发生、发展规律及其对小麦产量的定量影响程度和风险概率,同时运用多因子综合风险指数模型对河南省小麦农业生产气象灾害风险进行了综合区划。于飞等[2]对贵州农业气象灾害综合风险进行了评价与区划,利用聚类分析将该省分为5类农业气象灾害风险区域,又以不同聚类区域为研究对象进行了灰色关联分析,最后求得每种灾害的关联度,最终确定了不同聚类区域的主要灾害,并在灰色关联分析的基础上,建立了该省综合农业气象灾害风险评价模型,并计算出该省各县的综合农业气象灾害风险性分布,再利用GIS空间分析进行了综合农业气象灾害风险区划。

本研究是基于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以粮食产量(指稻谷、小麦、玉米、豆类的总产量)来表示气象灾害对农业的影响,在对全国各省(市、自治区)的历史粮食产量资料分析的基础上,以省(市、自治区)为单位运用ArcGIS软件进行分析,得出全国宏观层面的农业气象灾害的风险评估与区划,定量得出气象灾害对粮食产量的影响。最后对这些所得到的由于气象灾害损失的粮食产量,运用二次指数平滑法预测出接下来两年可能由气象灾害引起的粮食损失的产量,以期为农业部门和政府部门提供一定的灾害服务信息,为抗灾减灾、制定相关防御政策、最大程度地减轻农业因气象灾害所致的损失提供依据。

1灾害评价模型的建立

所用到的各省(市、自治区)的粮食产量、受灾面积和总播种面积等数据都来源于历年的《中国统计年鉴》(Http://stats.gov.cn/tjsj/ndsj/)。资料的时间序列为1986―2011年,共计26年。本研究区域是除了香港、澳门、台湾以外的全国各省(市、自治区)。

1.1粮食产量的变异系数

变异系数能够有效反映数据的离散程度,其数据大小不仅受变量离散程度的影响,而且还受变量平均水平的影响。一般而言,变量平均水平高,其离散程度的测度值也大,反之越小。粮食产量的变异系数一方面综合表征了各地区粮食生产受气象因子或其他生态环境条件影响的产量波动情况;另一方面它也能有效反映各地的抗灾减灾能力。粮食产量的变异系数大,说明产量的波动大,抗灾减灾能力弱,受到气象灾害影响的风险大。可以用公式(1)计算出变异系数的大小。

C= (1)

公式(1)中,C表示粮食产量的变异系数,Y表示各省(市、自治区)历年粮食的实际产量,表示各省(市、自治区)历年粮食产量的平均值,n表示样本容量,本研究样本为26年。

1.2气象灾害的发生频率

采用一般比例法来求解由于气象灾害所导致的粮食产量减产的具体数值。因为在一般情况下,极端气象灾害是不易发生的,所以把气象灾害所导致损失的粮食产量与受灾面积相关联,各地区每年的实际产量与各地区未受灾的粮食种植面积相关联,即各地区每年的实际产量与粮食种植总面积与受灾面积之差相关联,可以得到如下公式:

(2)

公式(2)中,Q表示各省(市、自治区)第i年由于气象灾害导致的粮食减产量,S表示各省(市、自治区)第i年气象灾害所导致的受灾面积,Y表示各省(市、自治区)第i年的实际粮食产量,S表示各省(市、自治区)第i年粮食的总播种面积。其中,S、 Y、S都是已知量,可以通过历年的《中国统计年鉴》查到相关数据;Δ1、Δ2、Δ3表示的是可以接受的误差范围。

根据公式(2)可以求得由气象灾害所引起的损失的粮食产量,而减产率是气象灾害损失的粮食产量与实际粮食产量和气象灾害损失的那部分产量的和的比值,用公式(3)表示。

R=×100%(3)

公式(3)中,R表示粮食减产率。

根据公式(2)、(3)可以求得各省(市、自治区)每年的粮食减产率。研究以粮食减产率来界定灾年等级,规定减产率在5%~15%为轻灾年,16%~30%为灾年,31%~50%为重灾年,51%~70%为严重灾年,大于71%为特严重灾年。根据灾年的界定分类情况,可以得到全国各省(市、自治区)灾年发生的次数,如表1所示。

1.3灾年的平均减产率

为了使全国各省(市、自治区)的气象灾害风险程度表征的更明显,需要计算出各省(市、自治区)粮食的平均减产率,其计算公式如公式(4)所示。

A= (4)

公式(4)中,A表示各省(市、自治区)历年粮食的平均减产率,R表示各省(市、自治区)第i年的粮食减产率。

1.4灾年风险指数

依据与上文界定的灾害等级,采用概率分布函数法来求解各等级气象灾损发生的概率。由于影响气象产量的各种气象因子的时间序列具有正态分布的特征,即极端的气象条件发生的概率较小,一般的气象条件发生的概率较多,相对气象产量序列也具有正态分布的性质[4]。因此可以构造减产率平均值(μ)和减产率序列的均方差(σ)的概率密度函数,如公式(5)所示。

f(x)=e(5)

根据概率分布函数的定义,不同程度粮食减产率x(x1

P(x1

风险概率指数为:

D= (7)

公式(6)、(7)中,P表示各个等级粮食减产率出现的概率,T表示各等级灾年出现的次数,D表示风险概率指数。各省(市、自治区)灾害发生风险概率如图1所示。

1.5抗灾指数

各省(市、自治区)的抗灾防灾能力也会对粮食产量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这里用实际产量与理论极大产量的比值来表示抗灾指数,它反映的是农业生产综合抗灾能力的强弱,实际产量高反映了该地区的农业生产水平高,也间接地反映了农业抗灾减灾能力强。抗灾指数的计算公式如公式(8)所示。

K=(8)

公式(8)中,K表示抗灾指数,Y表示各省(市、自治区)第i年中粮食产量的最大值。

1.6灾害风险评估

综合风险指数与历年粮食的平均减产率、气象灾害风险概率指数和粮食产量的变异系数呈正向关联,与抗灾指数呈反向关联,可以用公式(9)计算。

Z=×A×C×D (9)

公式(9)中,Z表示综合风险指数。

为了使综合风险指数更具有直观性,对数据进行极差标准化,按公式(10)计算。

Ii′=×10(10)

公式(10)中,Ii′表示极差标准化后的数据,I为原始数据,I和I分别为每一列中的最大值和最小值。

2农业风险区划

农业气象灾害风险区划的目的在于把致灾因子出现后有无风险或带来风险的大小进行分区,揭示农业气象灾害风险的地域差异,合理地划分出各省(市、自治区)农业气象灾害风险大小的范围,并对各风险区内历年粮食的平均减产率、粮食产量的变异系数和风险指数等进行综合评价,为政府及防灾部门确定防灾重点地区、重点灾害、重点防灾时间等提供科学依据,把灾害造成的损失降低到最低限度,促进农业稳定持续发展。根据综合风险指数,对农业风险进行划分,定义0.0

为了更加直观地描述各省(市、自治区)由气象灾害引起的粮食损失分布的空间特征,运用ArcGIS平台绘制出气象灾害综合风险区划图(图2)。从图2可以看出,中国的粮食生产的气象风险具有明显的区域分布特征。就全国来看,粮食生产的气象风险整体上是东部低于西部,南方低于北方。其中,综合风险指数最低的地区是江苏,它不仅发生灾年的可能性小,且灾害大多都是轻灾,粮食产量比较稳定,适合粮食作物的生长。河北、辽宁、吉林、黑龙江、上海、安徽、江西、山东、河南、湖北、湖南、广东、广西、重庆、四川的气象灾害综合风险指数也较低,均在0.0~1.0之间,这些地区粮食产量比较稳定。浙江、福建、云南、陕西、新疆的综合风险指数为1.0~2.5,要高于江苏、上海等地,属于次高风险区域。贵州、内蒙古、甘肃、山西属于粮食产量不稳定区域,即高风险区域,这里经常发生气象灾害,而且发生的灾害大多比较严重,严重影响粮食产量。例如贵州,这里光照条件差,多雨潮湿,灾年减产程度和风险概率较大等都导致贵州粮食产量的不稳定性。天津、北京、海南、宁夏、青海、西藏是极高风险区,这些地方气象灾害极易发生,从而导致粮食严重减产。例如海南,位于中国的东南沿海地区,地处温带、热带过渡带,为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季风气候致使秋冬干旱每5年发生一次;有时在特定的环流影响下使秋雨较多,造成粮食作物根茎腐烂;冬季和早春在北方冷空气的影响下,粮食作物遭受低温冷害,致使减产等。综上所述,这些地区更要做好灾害的应急管理和防灾减灾工作。

3灾损粮食产量的预测

3.1预测模型

研究表明,历史数据对未来的影响是随时间间隔的增长而递减的。因此,更加精确的方法是对各个观察数据按照时间顺序进行加权平均作为预测值。而指数平滑法满足这一要求,此外它还具备简单的递推形式。所谓的指数平滑法是指通过对历史数据平滑平均数的求解,继而对时间序列进行均匀修正的一种方法[5]。本研究把前面所求得的每年各省(市、自治区)由气象灾害所损失的粮食产量作为历史资料,以这些资料来预测出接下来两年全国各省(市、自治区)由气象灾害损失的粮食产量。构建模型[6,7]如下:

设时间序列为q1,q2,...,qt,α为加权系数,则一次简单的移动平均值Mt(1)的计算公式如公式(11)所示。

Mt(1)=(qt+qt-1+…qt-N+1)=Mt-1(1)+(11)

以Mt(1)作为qt-N的最佳估计值,则有:

Mt(1)=+(1-)Mt-1(1)(12)

设α=,用St代替Mt(1),即得公式(12)一次指数平滑法的计算公式,如公式(13)所示。

St(1)=αqt+(1-α)St-1(1)(13)

在一次指数平滑法的基础上再做一次指数平滑,得到公式(14)所示的二次指数平滑法。

St(2)=αSt(1)+(1-α)St-1(2)(14) 公式(13)、(14)中,St(1)为一次指数的平滑值, St(2)为二次指数的平滑值。预测方程为:

t+m=at+btmm=1,2,…,n(15)

at=2St(1)-St(2)(16)

bt=(St(1)-St(2))(17)

3.2预测结果

为了更加快捷地得出各省(市、自治区)各年份的预测值,在MATLAB中对其进行数据处理,编制相应的算法能够更加迅速地得到各年份的预测值。根据公式(2)求得的气象灾损粮食产量,得到2013年全国各省(市、自治区)的灾损粮食产量预测值,如表2所示。

4小结与讨论

由于中国地处环太平洋灾害带和欧亚灾害带这两大世界灾害带的交汇处,使得中国的灾害种类繁多,灾害活动活跃,灾害发生频率高。因此,灾害引起的粮食生产不稳定成为了长期困扰中国农业发展进程的因素。在深入研究气象灾害对农业影响的基础上,分析不同等级农业气象灾害发生危害的时间和空间分布特点及规律,从而可以通过调整作物布局避过作物对农业气象灾害最为敏感的时段,通过调整农作物种类或品种,趋利避害协调作物与环境间的适应性,减轻农业气象灾害损失。

关于气象灾害的说法篇8

关键词:农业气象灾害保险;农业防灾减灾能力;构建;措施

一、农业气象灾害保险内涵

1、农业气象灾害保险的概念

农业气象灾害保险,简单来说就是指农业生产者在从事养殖业、种植业、林业以及畜牧业等生产过程中,为其因遭受气象灾害而带来损失所提供的保险。农业气象灾害保险既可以根据不同的农业种类进行划分,同时也可以根据不同的气象灾害来进行界定。除此之外,农业气象灾害保险按照责任划分可分为以下几种,即综合责任保险、一切险以及基本责任保险等。

2、实行农业气象灾害保险的重要性

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很多农民会因为遭受气象灾害而颗粒无收,从而影响到农民当年的经济收入。为了保证农民的稳定收入,国家推出了农业气象灾害保险,并在推广应用过程中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在农业生产过程中,一旦遇到气象灾害,不管受灾程度如何,投保农民都能保证自身利益不受侵害,与此同时,农业气象灾害保险还能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农民尽快恢复生产,让农民不会因遭受气象灾害而影响到下一年的农业生产。由此可见,实行并推广农业气象灾害保险对于我国农业发展而言,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二、农业气象灾害的类型――以宁夏为例

宁夏位于我国西北内陆,属中温带半干旱气候,这里的地形复杂多样,有山地、平原、高原以及盆地等,也正是由于这里特殊的地理环境以及气候条件,使得宁夏当地农民极其容易受到气象灾害及其次生灾害的威胁。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气象灾害有以下几种:干旱、暴雨洪涝、大风沙尘、冰雹以及雷暴等,这些气象灾害不仅危害大,而且由它导致的洪涝、地质灾害等也时有发生,给当地农民造成巨大的财产损失。因此,当地政府以及农业部门要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来提高宁夏地区的农业防灾减灾能力,从而为经济社会发展保驾护航。

三、构建农业防灾减灾能力的措施

1、建立健全气象防灾减灾指挥系统

构建一个完善的气象防灾减灾指挥系统,是构建农业防灾减灾能力的重要举措。第一,建立突发公共事件预警信息平台,并坚持政府组织、整体规划、科技支撑以及注重实效的建设理念,从而进一步完善宁夏地区突发气象灾害预警信息机制,为气象灾害预警信息体系的规范化以及公正化奠定基础;第二,制定完善的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并建立多途径气象灾害应急处理机制。应急预案的制定要综合考虑宁夏当地经常会遭受的气象灾害,并对应急预案实施动态化管理,根据实际情况对预案中的内容进行修正以及更新。应急处置机制的建立落实需要各级政府以及社会各界组织力量的通力协作,加强气象灾害防御协作联动以及信息共享,从而提高宁夏当地应对气象灾害的能力;第三,要借助法律武器来对宁夏当地的气候资源开发利用、雷电灾害防护以及气象灾害预警信息等进行有效管理,保证防灾减灾过程的规范性以及法制性,从而为之后的农业防灾减灾能力构建提供保障。

2、加强对气象灾害的监测

目前,随着科技技术的不断发展,各监测系统、监测站以及天气雷达等技术的运用推广,不仅进一步提升了宁夏当地的气象灾害综合监测水平,同时还实现了对重点区域气象灾害的实时监测,且整个过程的准确性以及分辨率等都获得了较大提高。其中,当地政府可以在偏远山区、沿黄经济带以及气象站点稀少的区域,建设区域气象观测站;与此同时,重要水利工程、工矿区以及大型化工园区等区域也要加强气象灾害监测设施的建设;另外,根据不同需求以及不同对象,还要加大对旱情监测以及山洪、地质灾害、城市积涝等次生灾害的监测网络建设;等等。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意义上的为农业防灾减灾打下基础。

3、建立高分辨数值天气预报系统

建立高分辨数值天气预报系统的主要目的,就是要进一步提高宁夏当地的气象灾害预测预警能力。在这一系统中,不仅要实现对城市、农村、水库以及河流等重点区域的气象灾害预警预报,同时还要提高该预警预报的精准度,对现有的农业干旱、霜冻、阴雨天气以及干热风等农业气象灾害指标进行及时更新以及调整,从而提高宁夏当地的气象灾害预测预警能力以及水平。

4、建立健全气象灾害影响风险评估机制

宁夏各级政府以及有关部门要开展气象灾害普查、风险评估以及隐患排查等工作,对气象灾害给农业生产造成的严重影响有一个准确评估以及掌握,以此来制定出有针对性的处理方案,从而为宁夏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以及生态建设等方面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而建立风险评估机制,还可以通过对气候变化规律的分析研究,来对极端气象灾害进行预测预警,将损失降到最低。

此外,为减少宁夏当地农业的损失,除了要推行农业气象灾害保险之外,当地政府也要加大对农业防灾减灾能力构建的投入力度,加强信息网络系统工程、城市防洪防涝工程、人工影响天气工程以及雷电灾害防御工程等防灾减灾工程的建设,为有效防范气象灾害提供先决条件。

四、结语

综上所述,我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想要实现我国农业经济的快速增长,减少广大农民因受灾而造成的损失,就必须要在推行农业气象灾害保险的基础上,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来构建农业防灾减灾能力,从而确保宁夏当地农民的增产增收,最终达到促进农业经济快速发展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张恒,鲍文.农业气象灾害保险与农业防灾减灾能力构建[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2,33(2):166-169,248.

[2]赵晓华,丁泽龙.浅析农业气象灾害保险与农业防灾减灾能力构建[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4,(17):698-698.

[3]鲍文.云南地区农业气象灾害及防灾减灾能力构建研究[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4(6):643-647.

上一篇:温室气体污染范文 下一篇:表观遗传学研究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