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家养老目的范文

时间:2023-12-27 17:15:19

居家养老目的

居家养老目的篇1

关键词 居家养老 社区服务 老龄化

中图分类号:C913 文献标识码:A

目前在人口老龄化的背景下,老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在不断上升,老龄人口人数在逐渐增多。根据“三普”、“四普”资料提供的统计数据从老年系数的提高和年龄中位数的上升两个方面证实,绍兴市于1982年已站在老龄社会的门槛前。①近些年来,绍兴市的人口老龄化速度在不断加快,绍兴市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全市常住人口中,60岁及以上人口为75.43万人,占15.36%,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为48.81万人,占9.94%。另外有资料显示,预计到2015年,绍兴市老年人口将达到98万左右。到2039年,绍兴老龄化将达到高峰,老年人口比重达到40.2%,每5人中就有2个是老年人。面临着如此庞大的老年人群体,如何有效解决老年人的问题和满足老年人日益增长带来的多样化需求,给养老服务体系提出更加严峻的挑战。居家养老作为一种新型养老方式,越来越为政府和老年人所接受。

1 居家养老的界定及问题的提出

目前,在众多的养老模式中,我国的养老方式主要以传统的家庭养老、机构养老为主,而社区居家养老作为一种新型的养老模式弥补了家庭养老和机构养老的不足,逐渐得到政府的大力提倡和老年人及家庭的喜爱。传统的家庭养老是我国老年人喜爱的一种养老方式,但是随着人口流动的加大,核心家庭的增多,家庭功能日益弱化,给家庭养老带来严峻的挑战。而机构养老相对来说养老成本较大,离开自己熟悉的生活环境,缺乏家庭的温暖与熟悉的社会支持网络的关爱,不能满足老年人的各种需求。同时,养老机构拥有的床位数量有限,绍兴市“十二五”社会福利事业发展规划中提出,到2015年,全市养老机构床位不低于老年人总数的3%,虽然这个目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是公办养老机构床位的数量、护理型床位的数量等仍旧与老年人的需求有很大的差距。为此,政府提出了“居家养老”的新模式,并进行了很多积极的探索和尝试。

目前大多数学者认为,居家养老是指老年人在家中居住但却享受社区为老年人提供的养老院式服务的一种社会化养老模式,即以家庭为核心、以社区养老服务网络为、以养老制度为保障的养老体系,也被称之为“没有院墙的养老院”。②居家养老的核心是以居家为主、社区为辅的一种服务体系,是家庭养老和机构养老的一种平衡,既实现了老年人在家养老,在熟悉的社区环境中养老的诉求,也解决了家庭功能弱化带来诸多问题,同时可以依托社区、整合社区资源为居家老人提供专业化的养老服务。绍兴市2007年社区居家养老试点工作开展以来,不断探索和改进,在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服务项目、服务方式等方面也在不断地完善。2010年《绍兴市人民政府关于全面推进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意见》中提出,到2012年,全市实现城乡居家养老服务基本覆盖。2012年《绍兴市人民政府关于深化完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意见》中提出,到2015年,实现全市城乡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全覆盖。目前,绍兴市越城区全区已建成8个镇街综合性养老服务中心,48个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和93个农村星光老年之家。本次调查主要以绍兴市越城区已经在开展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为选取和调查对象,在看到居家养老中心开办的有积极成效的同时,也发现在现实的养老服务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2 绍兴市开展居家养老社区服务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在居家养老开展过程中,社区作为老年人生活除家庭之外最重要的生活空间,在整合利用各种资源、提供活动场所设施以及专业化的服务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社区服务以满足社区居民生活需求、提高社区居民生活质量为目标,以老年人为对象开展的各项社区服务是开展居家养老的重要载体,社区服务满足老年人需求的程度关系着居家养老工作开展的质量。目前,绍兴市越城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在各个社区相继成立,本次调查走访了部分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这些社区多属于老旧小区,虽然在开展居家养老社区服务过程中存在着差异性,但是基本上能够了解目前绍兴市居家养老社区服务开展的现状,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2.1 为居家养老者提供的社区服务内容比较单一,不能满足老年人多样化和个性化的需求

养老包括居住方式、经济供养、日常照顾和精神慰藉四个方面,一般而言,四方面不可或缺,共同构成一种养老方式。③居家养老方式选择居住在家,在经济保障方面,通过调研发现75%的老年人依靠自己的退休金生活,但是因社区性质不同而有所差异,有些小区是单位职工比较多或者是离退休工作人员比较多,那么这种性质的小区的老年人的经济状况相对来说就好很多。在日常照顾、医疗卫生、精神慰藉等方面服务的提供,也是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为、老有所学、老有所乐”的重要途径,在调查中发现,居家养老社区服务项目比较单一。

(1)在日常生活照料方面,主要提供一些简单的家政服务,比如洗衣、打扫等,而更高级的服务,比如送餐、维修等很多居家养老中心则提供得较少。绍兴市西小路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社开展的菜单式居家养老服务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在大多数的居家养老中心还未提供此类贴心服务。有社区工作者表示,社区给老人提供了一些便民服务,但是前来享受这些服务的老人人数有限。

(2)在医疗卫生方面,主要依托社区卫生服务站来进行。目前,在受访的居家老人中,有56%的老年人有病史,并且长期服药。老年人对健康的保障需求还是很大的,社区卫生服务站只能承担日常的健康服务工作,比如日常的健康检查、常见病的预防、健康讲座等等,但远远不能满足老年人的需求。同时老年人的康复服务没有得到很好的重视,社区医疗服务在这方面相对比较欠缺。

(3)在精神慰藉方面,不少老人表示有孤独感,需求较多但实际上寻求服务的老人却很少。有中心设立了心理咨询、法律援助、临终关怀等方面的服务,但是很少有老人来进行咨询,就连简单的读书读报、上门陪聊等服务项目,也很少有老人提出服务要求。有工作人员表示,有些老年人虽然希望有人能够和他说说话,内心渴望有人关心他,但是对陌生人又有抵触情绪,所以这些项目基本上无人问津。

在精神文化生活上,社区服务中心基本上都设立了室、电教室、阅览室等活动场所供老人娱乐,在实际中室和舞蹈室等文化活动中心的使用频率还是比较高的,也给老年人提供了一个沟通和娱乐的场所。工作人员表示,社区居委会的工作人员还经常在这些场所安排小的比赛等,并给予一定的奖励,鼓励老年人多多走出家门,参与活动中来。但是也存在另外一个现象就是,有些老年人活动中心就沦为了为部分老人提供娱乐活动的场所,阅览室等服务设施实际使用率不高,没有起到应有的丰富精神文化生活的作用。

2.2 政府购买养老服务对象所占比例较小,补贴标准有待提高,服务项目有待优化

目前,在绍兴市范围内政府购买养老服务,向符合标准的老年人发放服务券,接受居家养老服务的补贴对象,其补贴资金以居家养老服务券的形式发放,居家养老服务券仅限于支付各居家养老服务企业或组织提供的服务费用。服务对象主要是低保和高龄老人中部分人群。政府发放服务券的对象比较严格,不能惠及大多数老年人,虽然后期扩大了高龄老人的补贴对象范围和提高了补贴标准,但还是可以有提高的空间。从资料显示的对养老服务券的调查来看,居家养老中心和企业提供的养老服务出现冷热不均的现象,在众多养老项目中,大多数老年人把服务券用来就餐,也有很少部分人选择管道疏通、搞卫生等服务,而有些服务项目,比如帮助老人洗澡、读书读报、精神慰藉则无人问津。在资料中显示,老年人希望增加的养老服务项目依次是:白天照料、护理有需要的老人占23.4%,提供老人康复护理设施、指导占20%,做好应急救援占16.7%,老人健身、娱乐项目占13.3%,聊天等精神慰藉占13.3%,开设社区食堂占13.3%。

2.3 为居家养老者提供社区服务的工作人员数量不足,整体素质不高

首先,在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工作的工作人员主要是“4050”人员和下岗职工,虽然有民政工作人员和社区工作者的指导和帮助,但是切实地与老人接触、为老人服务的还是这些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的工作人员,多数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只有1~2名专职工作者在开展日常工作,人力资源严重不足。居家养老的工作人员需要有一定的价值观念、有一定的服务方法的专业技术人员来指导和从事这项工作,但是现实往往是这些专业技术人员很少,主要为老人服务的工作由“4050”人员和下岗职工担任,他们除了接受少量的培训指导外,主要是凭借自己对待老人的工作经验来开展工作,所以在服务过程中缺乏专业性。其次,志愿者作为开展社区服务的一支重要力量,其队伍也不稳定。在走访中有工作人员表示,人手不够的时候社区的工作人员会过来帮忙,也有一些好心人、学生、甚至是自己亲朋家的大学生利用假期过来帮忙,但是这些志愿者队伍不是很稳定,再加上人员有限,影响了日常工作有效地开展。

2.4 用于居家养老社区服务的资金有限,限制了居家养老工作扩大服务范围和提高服务质量

目前,居家养老服务中心资金主要来源于政府资助,城市社区居家养老中心,根据从业人数、服务老人数、服务质量和工作绩效,经量化考核后奖励,采取以奖代补的方式。有受访者工作人员表示,他们的居家养老中心由居委会提供,也有受访者表示场所是好心的社区居民提供的,服务设施比较简陋,装修也是自己花钱装修的,因为自己也要生活,社区每个月补贴工作人员只有五百元钱,所以不可能只提供无偿服务,比如送餐服务就需要对老人收取一定的费用,也有的对外开放,不仅仅针对老年人,这样才能维持家庭的生计。所以与受访者的交流中也可以看到,居家养老中心在资金方面存在的不足,工作人员也面临着经济上的压力。由于资金渠道比较单一,限制了扩大服务范围、服务对象和提高服务质量。

2.5 为居家养老提供的社区服务缺乏有效的评估机制

目前各个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开展的社区服务情况参差不齐,有项目开展的比较有效的服务中心,也有的服务中心仅仅是挂个牌子,没有开展切实的服务项目。虽然对服务中心的资金采取以奖代补的方式,但是对各个服务中心的建立、服务中心工作人员的评估等工作并没有很好地起到激励的作用,所以要建立健全居家养老服务评估机制,引入竞争机制,进而促进居家养老工作长期有效地开展并不断地向前进步。

3 完善居家养老社区服务的对策思考

(1)为居家养老者提供的社区服务内容多元化和个性化并存,同时服务项目的设置充分考虑老年人的需求。现在为居家老人提供的社区服务项目主要以便民服务为主,在精神文化生活上面,有一些室、阅读室之类的活动场所,而医疗服务、精神慰藉等方面的服务还处于初级阶段。目前,尽管为居家养老者提供了各种各样的社区服务,但是很多服务项目都鲜有人问津,也有老人表示不知道有这种服务,这并不是说明这些养老服务项目没有存在的必要性,而是由于使用频率较少,比如维修、理发等本身需要次数较少,也可能由于老年人的生活习惯,比如大家用服务券就餐感觉比较合算,而使用服务券或者花钱打扫不符合节俭的性格等,也可能存在宣传不到位的情况。在服务项目的设置中,应该充分考虑老年人多样化和个性化需求,同时我们要认识并尊重老年人自我决策、自我选择的能力,通过优势视角挖掘老年人的资源。在提供服务时,要考虑到老年人需要什么,而不是我们想提供什么服务,充分调动老年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样的服务项目才能得到老年人的青睐,也真正地为老年人提供服务,满足他们的需求。现在高龄老人日益增多,也更需要考虑这些高龄老人,尤其是护理型老人的需求。

(2)逐步扩大居家养老社区服务受惠面,增加无偿和低偿社区服务项目的范围,在此基础上逐步提高补贴标准和服务水平。政府购买养老服务主要的对象集中在低保老人和高龄老人身上,还有大多数老人没有享受到政府购买养老服务的同时,也没有享受到社区居家养老中心提供的社区服务。那么在调整居家养老服务项目的同时,考虑社区服务项目的性质,区分为低偿、无偿性质的,以便给更多的老年人提供选择和惠及更多的老年人群体。政府重视老年人服务事业的发展,也应逐渐地分阶段、分层次地提高不同类型老年人的补贴标准,同时提高服务水平,在日常照料、医疗保障、心理咨询等各方面提供专业的服务。

(3)完善和稳定居家养老服务队伍,加强队伍培训,培养和鼓励专业人员介入居家养老服务。首先,要加强现有的工作人员的服务水平和专业化程度,包括社区居委会工作人员、居家养老中心专职工作人员、志愿者队伍,都要定期不定期地开展培训,系统学习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其次,稳定服务人员队伍,扩大志愿者队伍,建立志愿者档案、积分制度、时间储蓄等激励志愿者方案;第三,要完善老年人的社会支持网络,尤其是居民的自助互助,形成良好的养老氛围;第四,培养和鼓励专业人员介入,比如心理咨询师、康复师、社会工作者的介入,服务更加专业化。尤其是社会工作者在发展志愿者力量、发挥老年人资源、服务手段专业性、正规性、整合社会资源等方面都存在自身专业的优势。

(4)拓展资金渠道,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兴办居家养老社区服务。社区居家养老主要依靠政府投资发展起来的,但是仅仅依靠政府,投入经费有限。经费的缺乏导致政府购买服务的补贴标准降低或者补贴范围缩小,部分经济困难老人难以享受居家养老服务,从而使得居家养老的福利性严重不足。④资金成为发展的瓶颈,政府要在财政上向居家养老倾斜的同时,鼓励社会力量、非盈利组织投资社区居家养老社区服务项目,政府在税收、场所等方面给予优惠。同时要整合各种社会资源,与家政、教育、医疗等领域加强合作,完善养老社区服务设施,提高服务专业化水平。

(5)完善居家养老社区服务的评估机制,加强养老服务行业管理。社区居家养老行业要想专业化、制度化发展,需要制定完善的政策和规章制度,实现服务工作有章可循、有据可依。在进行制度化管理的同时,要从机构设置、基础设施、资金投入、服务队伍、服务项目、服务有效性等硬件和软件的多个评估指标来对居家养老的社区服务进行评估,要编制契合实际的评估指标体系,要考虑地域等因素的影响,也要考虑老年人的真实需求,让老年人参与评估当中,要在调查的基础上编制评估指标,在评估的基础上改善不足,优点进行推广,逐渐完善社区居家养老的社区服务。

随着人口老龄化速度的加快,老年人口的增多,开展居家养老服务是完善养老服务事业的一个重要途径。虽然因不同地域、不同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居家养老的发展情况也不相同,但是要想推进居家养老服务事业的发展,提高居家老人的生活质量,必须加强和改善现有的养老社区服务,可以说,完善的社区服务是实现居家养老的一个重要保证。目前,总体上绍兴市居家养老社区服务还处于不断探索的阶段,在实践中不断地改进,将居家养老工作稳步推进。

注释

① 俞庆仁.绍兴市人口老龄化研究[J].杭州:浙江社会科学,2000(6).

② 王宏娟,高向华.城市居家养老的可行性分析[J].北京:消费导刊,2008(1).

③ 赵立新.社区服务型居家养老:当前我国农村养老的理性选择[J].南宁:广西社会科学,2006(12).

居家养老目的篇2

关键词 城市社区 老年人 居家养老

中图分类号:F840.6文献标识码:A

China's Urban Community Home Care Service Issues and Strategies

YUAN Jimei

(Jili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Changchun, Jilin 130118)

AbstractIn the city, community home care as a pension in line with the wishes of the elderly, to meet the needs of old-age pension, and gradually be recognized and expanded, but the community home care services in the development and improvement of the process of gradually exposing a number of issues need to be resolved, this paper analyzes that at present, China community home care services, there is some common problems, and issues related to these recommendations, I hope it can play a helpful role to the community home care services.

Key wordsurban community; old-age; home care

随着老年人口不断增多,老年人的养老问题日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社会焦点问题。据官方统计,2005 年底我国60 岁以上的人有1.44 亿,占人口总数的11%,世界老年人口的五分之一,亚洲老年人口的一半;其中80 岁以上高龄老人1300 多万,年均增长速度更是高达5.4%。到本世纪中叶,我国每四个人中就有一个60 岁以上的老人。①老年人口的增多,给整个社会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尤其是在城市,随着独居老人高龄老人的增多,老年人的养老问题也变得更加严峻。

1 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必然性与必要性

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就是指老年人居住在家中,养老服务以社区为依托。它是介于家庭养老和机构养老之间的一种运用社区资源开展的养老照顾方式,由正规服务、社区志愿者及社会支持网络共同支撑,为有需要的老人提供帮助和支援,使他们能在其熟悉的社区环境下维持自己的生活。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存在与发展是必然的也是必要的。

随着城市化的不断拓展,城市老年人口数量也急剧上升。传统的家庭养老方式对于在城市生活的人来说已经有所脱节,子女由于求学工作结婚等原因,无疑使家庭养老功能被架空,而现存的一些机构养老,无论是在服务还是机构设施上还存在诸多漏洞,加之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使许多老年人对其有排斥心理。社区居家养老作为一种新型的养老方式,保留了传统家庭养老在家养老的形式,满足了老年人养老的心理需求和物质需求。目前国外许多国家都在朝着社区居家养老方向发展,而就我国未富先老的情况而言,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是我国养老服务的一种必然选择。

2 我国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发展现状

我国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起步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经过政府政策的不断引导,社区自身多方面的探索,目前,我国许多城市社区都已经初步建立了符合自己实际情况,具有自己地方特色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与此同时,国家在全国范围内设立了部分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试点社区,这些社区经过多年的协调发展,已经初具规模,而他们在探索发展中形成的一些模式策略也正在不断地得到推广与壮大。

许多城市社区相继开展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并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如济南市采取的“居家养老服务代币券”形式,由政府免费为一些有困难的老人提供代币券,老人可以利用代币券购买服务。宁波海曙区建立“义工银行”,以自己今天的服务,换取明天他人的服务等。总体来说,我国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已经初步形成一定的规模与体系。截至2002年,我国的社区老年服务设施已达到2318 万个,社区服务志愿者组织151 8 万个,社区服务志愿人员900 多万名,民办社会福利机构1600 余家。根据2005 年全国范围的城乡老年人口的抽样调查,711 9%的老人希望建立健全社区服务体系。②

3 我国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存在的问题

虽然我国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已经初步形成一定的规模与体系,但是就整体发展水平而言,我国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水平仍处于初始阶段,整体发展水平低,仍有许多问题急需解决。

一是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地区发展很不均衡。我国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开展是以试点的形式,逐步向外扩散。在有些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已形成一定规模与特色,发展形势也比较乐观,而另外一些城市,由于经济等多重原因,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只在极少数社区开展,有的甚至仍停留在书面文件阶段,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不均衡发展,严重影响了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整体发展水平。

二是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缺乏自主性。目前,已开展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绝大多数由政府主导,由社区具体实施,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具体开展措施及对象的确定都是由政府以文件的形式下发确定。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长足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支持,但是更需要社区自身的探索与自主。如果过度的依靠政府力量,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则会失去它本来的意义,而是又变成了政府的一种福利性救济。纵观目前全国范围内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普遍缺乏自主性,过度依赖政府,这对于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发展方向和发展空间来说都是一种限制与约束。

三是所提供的服务比较片面单一,难以满足老年人的需求。目前已开展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有些只是停留在理论阶段,在文件中有所体现,未付诸实践,具有很大片面性。如居家养老服务中的精神慰藉服务,在各个居家养老服务内容中都有体现,但是在真正的实践中,有的社区根本没有条件实行,而即使有些社区提供了这些服务,所提供的服务都是一些模式化的东西,没有具体考虑到老年人具体不同的需求。

4 完善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对策

针对目前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存在的诸多问题,笔者也提出了一些相关的应对策略与方法。

(1)正确认识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平衡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发展。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要想在全国范围内普遍开展,需要政府的倡导与支持,更需要社区内相关人员正确认识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不能仅仅把它当做上级布置的任务,或是仅做一些面子工程,要放远目光,充分认识到开展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未来功能与效益。

(2)充分发挥城市社区自身的主动积极性,提高社区自主性。城市社区在开展居家养老服务时,要注重充分开发利用社区内部资源,提高自主自觉性,不要过分依赖政府。在开展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过程中,社区服务人员的选择,可以立足于本社区内一些下岗闲散的人员,这样就能解决部分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人员的问题,而社区的一些具体服务项目和内容,在政府指导的前提下,社区相关负责人应该以社区为依托,根据自身实际情况来具体开展和实施。在寻求支持方面,要把目光放长远,充分挖掘本社区内已有或潜在的资源,动员社区力量,发挥社区成员的主动积极性。

(3)全面贯彻落实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满足老年人多种需求。要做到这一点,首先必须了解老年人的需求。老年群体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因此他们的需求也具有一定的特殊性, 对他们提供的服务必须以他们的需求为导向。有学者认为社区养老主要内容包括生活照料、物质支援、心理支持和关怀,同时, 很多调查报告表明,医疗服务、文化生活与精神慰藉、日常生活料理是老年人最希望得到的社区服务, 因此社区应把服务的重点放在这些方面,同时加大相关设施的投入和建设。③

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在今后的开展过程中,应该朝细致化全面化方向发展,为老年人提供服务时,不仅要把他们看作老年群体,更要了解他们具体的个体需求,可以通过问卷或者访谈,具体了解老人的需求,然后根据每个老年人的具体需求情况做成老年人个人卡片存档,在以后开展服务的时候便可以此为依据。使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能满足老年群体的多种不同需求。这就要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要不断深化、健全、完整。

目前,越来越多的城市社区相继开展了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而就我国国情而言,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一方面缓解了由于政策文化观念变迁所带来的养老问题,同时为我国今后的养老事业提供了方向,虽然目前我国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仍存在地域发展不平衡,社区缺乏自主性,及服务的单一性等问题,但是许多学者根据自己的调查都提出了宝贵可取的对策,对于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的建设,各个学者也是百家争鸣、百花齐放,提出的许多建议有的正在被采纳与实施中,相信我国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在不断地探索发展中,必能形成一套有自己特色的全面的服务体系。

注释

①崔张丽.关于我国社区养老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管理世界,2009(7).

②庄琦.我国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现状与出路[J].北京劳动保障职业学院学报,2008(4).

③陈元刚, 谢金桃,王牧.我国社区养老研究文献综述[J].重庆工学院学报,2009(9).

参考文献

[1]张文范.社区养老社会化服务的战略意义[J].城市管理,2004(6).

[2]陈德君.论社区服务与养老保障[J].辽宁教育学院学报,2001(1).

[3]王海燕.发展城市社区养老应对人口老龄化[J].理论学刊,2002.

[4]陈友华,吴凯.社区养老服务的规划与设计[J].人口学刊,2008(1).

[5]赵乐.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政府与市场角色定位分析[J].社会工作社会视野,2010(5).

[6]谭樱芳.社区养老城镇养老服务保险的新选择[J].滨州职业学院学报,2007(2).

居家养老目的篇3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居家养老服务;老年人;养老服务供需;责任分担

中图分类号:F06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096(2017)01-0049-08

一、问题的提出

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形势已十分严峻,截至2015年底,中国60岁以上老年人为2.2亿人,占总人口的16.1%,比上年增加958万人,老年人口规模庞大的同时,随着人口预期寿命的增加。中国人口老龄化还伴随着高龄化的特点,80岁及以上的高龄老人约为2518万人,占整个老年人口的11.3%,由于许多高龄老人都处于失能或者半失能状态,需要更多的日常照料和精神关怀服务,这也将导致养老服务需求的不断增加。家庭结构与规模逐渐趋于小型化与核心化,独居老人与空巢老人的数量随之增加,根据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的《中国家庭发展报告(2015)》显示,中国空巢老人占老年人总数的一半,其中,独居老人占老年人总数的近10%,只与配偶居住的老年人占41.9%。老年人日常照料主要依靠自己和家庭成员,家庭和社会承受的养老压力越来越大。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并且社会形态呈现出“未富先老”、“人口规模庞大”以及“老龄化发展迅速,,等特点,养老问题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

养老服务依据服务主要提供主体可划分为家庭养老服务、社区养老服务和社会养老服务三种形式,依据老年人生活居住形式可分为居家养老服务和机构养老服务两种形式。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家庭养老服务是延续数千年的老年人首选养老服务支持形式。中国1973年开始实施计划生育政策,普遍提倡一对夫妇只生育一个孩子,产生了中国特殊的家庭结构,家庭结构大都为“421”或者“8421”。而家庭养老服务的提供者主要是由老年人本人、配偶、子女以及亲朋好友。随着中国家庭结构的变化,家庭养老功能正在不断弱化,仅仅依靠家庭养老服务系统难以满足老年人养老需求。家庭能够为老年人提供的养老资源日渐减少,致使许多家庭已经不堪重负无法为老年人提供幸福的晚年生活。而居家养老服务就是让老年人不离开家庭、不离开熟悉的生活环境和社会环境,为社区的老年人提供日常照料、保健教育和文化健身等多项服务。生活能够自理的老年人,可以到社区服务中心接受服务,参加社区活动;生活不能自理的老年人,社区服务中心则提供上门服务。这不仅可以让老年人不离开熟悉的环境享受到专业服务,而且使其家庭成员能够安心地工作和生活。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弥补了家庭养老服务的不足,既是当前中国老年人首选的一种养老形式,也是政府倡导的一种新型养老形式。

2016年3月,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的“十三五”规划纲要草案中已明确提出:要健全养老服务体系,建立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C构为补充的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实施养老护理人员培训计划,加强专业化养老服务护理人员和管理人才队伍建设。推动医疗卫生和养老服务相结合。全面放开养老服务市场,通过购买服务、股权合作等方式支持各类市场主体增加养老服务和产品供给。老年人养老服务需求主要包括经济服务需求、日常照料服务需求、医疗保健服务需求和精神慰藉服务需求。社区居家养老可以让老年人不离开熟悉的环境,通过多样化服务满足老年人的养老服务需求。使每一位老年人都不是孤立于家庭之中,而是作为个体行动者的老年人嵌入到当前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网络中,并且通过这个社会关系网络获取社会资源和社会支持。

但是目前中国社区养老服务中心各方面资源有限,不能满足老年人的养老服务需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还存在诸多问题,当前中国老年人首选的养老方式系统、良性和可持续地运转,在老龄化速度不断加快的当今,是社会各界深刻关注和亟需解决的突出问题。

二、城市居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供需现状

国际上根据生活自理能力和年龄一般将老年人分为四类:一类是指完全能够自理或者低龄的老年人;二类是指中龄或者失独、空巢老人;第三类是指孤寡或者半自理老人;四类是指完全不能自理或者高龄老人。随着老年人向老龄化、高龄化的发展,老年人规模的不断扩大,各类老年人对于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需求呈现多样化趋势,当前中国各地都建立了社区养老服务中心,用以满足老年人的养老服务需求。由于老年人对养老服务的需求主要体现在养老服务方式和服务内容上,本文从经济保障、日常照料、医疗保障和精神慰藉四个方面分析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对老年人需求及其满足现状。本文根据美国杜克大学和北京大学联合负责“中国老年人健康影响因素跟踪调查的数据(CLHLS)”,主要调查对象是中国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调查内容包括老年人的生活习惯、经济状况、健康水平和精神状态等方面,采用2011年的全国调查数据,共9765个样本的调查结果,分析中国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供需现状。

(一)老年人对养老服务需求

老年人对养老服务需求为调查问卷中的问题F16:“您希望哪一种居住方式”,选项为“独居,子女在不在附近无所谓”、“独居,子女最好住在附近”、“与子女一起居住”、“敬老院、老年公寓和福利院”。由于目前的养老服务方式主要为居家养老和机构养老,因而本文认为选择“敬老院、老年公寓和福利院”的老年人倾向于机构养老,其他则为居家养老。目前的养老服务方式选择为调查问卷中的问题A51:“您现在与谁居住在一起”,选项为“家人”、“独居”、“养老院”。本文认为选择“养老院”的为机构养老,其他为居家养老,在剔除这两个变量的缺失值后,得到如下结果:目前老年人对居家养老的选择现状是98.1%,选择意愿是97.7%,失衡率为0.4%;而对于机构养老的选择现状是1.9%,选择意愿为2.3%,失衡率为0.4%。由此可知,老年人倾向于选择居家养老服务方式。对居家养老的需求很高,但是对机构养老的需求要高于老年人的目前选择现状。因此,本文认为需要大力推进居家养老服务,同时完善与发展机构养老,以满足老年人不同的养老服务需求。

(二)经济保障现状

中国老年人的收入来源主要有以下方面构成:退休金、最低生活保障、财产性收入、家庭成员赠予以及其他等方面,其中,财产性收人包括固定资产、股票、存款所取得的红利,其他方面包括高龄津贴、社会组织的服务等。根据《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记者问答中的数据显示,在老年人平均年收入结构中,城市中老年人的养老保障占总收入来源的86.8%,养老金平均水平为2200元,2015年全国32个主要城市平均工资为6070元。由此可知,城市退休职工的收入要低于社会平均工资。中国老年人大部分属于中低收入者,收入主要来源于养老金。无力承担机构养老的费用,引致老年人对养老机构服务的整体购买力不足,除了传统观念外,老年人的经济状况迫使老年人首选居家养老服务的形式终老晚年生活。在家庭养老功能弱化的当今,如何使社区这一最基层公共部门将市场、社会和家庭在居家养老服务中有机地结合起来,各司其职,合理地进行资源配置,实现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可持续发展,使中国老年人在其乐选的居家养老方式中颐养天年。

(三)日常照料现状

选择居家养老服务的老年人日常照料需求包括家政服务需求、生活照料需求等。对于居家养老的老年人而言,家庭可以提供居住、饮食、夜间看护等服务,但是不能满足失能和半失能老年人日常照料需求。老年人生活照料需求主要包括生活照料、老年餐桌等方面。但是对于失能和半失能老年人而言,生活照料需求包括饮食照料需求、排泄照料需求、清洁照料需求、睡眠照料需求、活动照料需求等。轻度失能老人对生活照料需求项目少且需求较低,大多可以自理。中度失能老人对生活照料需求项目增多,自理能力下降。重度失能老人所需项目较多,与轻中度失能老人相比,需求增加的项目主要是清洁照料、摆放饮食、放置便器、使用轮椅助行等。目前,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能够为老年人提供的相应服务包括日间托老所、老年人服务热线、帮助日常购物、上门做家务、老年饭桌或者送饭等服务。

由于养老服务内容的需求主要与老年人自身的因素(如经济、健康、家庭等)相关,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内容的需求为调查问卷中的问题F15:“您是否希望社区为老年人提供下列社会服务”。选项为“起居照料”、“上门看病和送药”、“精神慰籍和聊天解闷”、“组织社会和娱乐活动”、“提供法律援助(维权)”、“提供保健知识”。回答选项为“是”和“否”,回答“是”的老年人对该项服务有需求。为更全面地分析老年人对养老服务内容的需求现状,本文将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内容的供给与需求进行对比分析。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供给为调查问卷中的问题F14:“您所在社区有哪些为老年人提供的社会服务”,内容同F15,本文将回答“有”的老年人所在社区提供有对应项的社会服务。具体分析结果如表1所示。由表1可以看出,中国老年人对于社区各项养老服务的需求比较高。其中,起居照料需求为63.9%,而供给仅为4.1%,供求失衡率为59.8%,说明中国居家养老服务生活照顾服务供给远远不能满足老年人需求。

(四)医疗保障现状

随着老年人生理机能的退化、免疫功能的降低,较其他年龄群体有更高的患病率,导致经济、照料等需求的增多,O大地影响日常生活。根据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中国家庭发展追踪调查》显示,中国58.1%的老年人患有慢性疾病,而且一般老年人患两种或者两种以上的慢性疾病,老年人医疗费用占其总收入的30.2%,由此选择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老年人医疗服务需求会不断提高。

老年人医疗服务需求包括医疗保健、康复护理以及辅助治疗等方面,其中,医疗保健包括上门看病、上门护理、陪同看病、卫生宣传等方面,康复护理包括健康护理以及康复训练等方面。失能和半失能老年人对于医疗服务需求远高于平常老年人,因而选择居家的老年人对于医疗服务有着很大的需求。同时,居家老年人希望社区可以提供的医疗服务主要包括家庭保健医生、紧急救援服务、家庭病床、健康教育等多种卫生保健服务。

目前,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为老年人提供的相应医疗服务包括上门看病和上门护理、陪同看病和康复治疗等服务。如表1所示,中国老年人目前对于医疗服务的需求较高,尤其是对上门看病和送药需求为84.2%,提供保健知识的需求为77.9%,但是社区的这两项供给分别为27.8%和30.9%,供求失衡率分别为56.4%和47.0%,说明中国居家养老服务医疗保障服务供给远远不能满足老年人需求。

(五)精神慰藉现状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老年人在精神文化生活方面的需求不断提高,对社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老年人精神慰藉需求包括陪同聊天、发展兴趣爱好、自我提升等方面。而失能和半失能居家老年人对精神慰藉的需求更大,主要包括上门陪同、上门聊天等上门服务。

目前,社区能提供的精神慰藉方面的服务主要包括上门服务以及社区服务等。上门精神慰藉服务主要为独居老人提供心理咨询,帮助老年人解决心理问题,提供相谈服务,跟老年人谈心交流、读书读报,使老年人得到关爱,缓解其孤独。此外,社区设立的服务机构包括老年人活动中心、老年人学校、老年协会等,这些机构结合社区内的文化体育资源为老年人提供一个开展各种形式的文化体育健身活动的平台。如表1所示,中国老年人对精神慰籍的需求很高,仅精神慰籍和聊天解闷方面的需求为69.9%,而社区只能提供6.9%的相关服务,供求失衡率为63.0%,说明中国居家养老精神慰籍服务供给远远不能满足老年人需求。

三、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存在的问题

(一)政府责任不清

在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方式的构建过程中,政府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由于政府的角色定位不清,在制度设计、服务供给和居家养老服务的运行等方面,均存在越位、缺位以及失位的现象,导致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发展不可持续。

1.收入分配制度不完善

由于中国长期实施的低收入分配政策,造成中国职工基础工资较低。同时,不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以及制度实施过程中的俘获游戏,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2016年规定退休金增长6.5%,但是截至目前全国只有六个省宣布实施这一政策,虽然增长速度比较高但是退休职工的养老金领取水平还是比较低的,低于社会平均工资水平。

2.管理体制碎片化

作为日益严峻的老龄社会而言,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作为解决养老服务问题的形式还处在探索阶段。从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整体来说,各部门职能之间不能有效衔接,互相割裂,政府部门的综合协调效果不明显。从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管理体制来说,主要是隶属于各级民政部门,其职责包括:研究提出加强和改进基层政权建设的意见和建议;指导城市居民委员会建设,制定社区工作及社区服务管理办法和促进发展的政策措施,推动社区建设。但在实际工作中,民政部门仅承担着名义上的管理职责,涉及与社区居家养老实际具体相关的方面,如食品安全、医疗卫生、市场监管以及财政税务等,则是各部门各自为政,合作性与协调性也较差。许多社会资源以及社会事务还是由政府职能部门掌控,使得民政部门在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方面无法制定详细完善的工作规划并进行有效运营。

3.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运行不可持续

中国社区居家B老服务运行不可持续,具体体现在:(1)人才培养不可持续。目前,从事养老服务工作人员大多是下岗再就业人员,自身综合素质较低。虽然接受过相关的工作培训,但是这些培训仅仅是一种基本的上岗人员的短期培训,专业性不强。许多高等医学院校对于居家养老服务的认识比较片面、重视度不足,导致没有设置相关养老服务护理专业。社会上相关的养老服务专业培训机构较少。(2)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项目的设立单一。目前,中国缺乏系统化、多元化的服务项目的设立。社会和政府仍较多地关注老年人物质生活需求方面的满足,服务项目的设立仍偏重于日常照料和家政服务,对于老年人的精神、文化和心理需求存在忽视的现象。

4.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供给不可持续

目前,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常常因为供给不足而导致服务无法满足老年人多样化的需求。在资金投入方面,养老服务体系的构建和发展离不开财政资金的投入。近年来,中国政府对养老服务体系发展的财政支持力度逐年加大,支持的项目种类和覆盖人群也日趋广泛,呈现出从传统的补缺型向普惠型过渡的特点。从财政资金投人总量上看,财政投入养老服务等各项社会服务资金总量在逐年增加。如表2所示。中国社会服务经费支出近五年来年年都在增加,除了2014年增长率近3%外,其余年份社会服务经费的增长率均维持在10%以上,社会服务经费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近年来则维持在3%上下,近三年有略微下降的趋势,总体上变动幅度不大。

(二)社会组织发展缓慢,参与度低

养老服务体系的社会供给主体主要有社区、各类社会团体、志愿组织以及基金会。由于政府、企业和社会提供的养老服务都在社区交汇融合,并且社区本身的自治特征,使其可以同其他社会力量相结合,为生活在社区中的老年人提供各类志愿性、便利性和互益性的养老服务。根据民政部的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底,中国共有社区养老服务机构和设施2.6万个,比上年增长36.8%,互助型的养老设施6.2万个,比上年增长55.0%,其他社区服务设施12.0万个,比上年增长12.1%。城镇便民、利民服务网点24.9万个。社区志愿服务组织9.6万个。在志愿服务领域,2014年中国共有6.7人次参与到提供住宿的社会养老服务,有4.3万人次参与到提供住宿的社区互助型养老服务,志愿服务时间分别为15.4万小时和14.0万小时。中国志愿者无论是在支持人次还是支持范围上都还需进一步加强。在基金会领域,根据基金会中心网(CFC)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6月17日,全国4981家基金会中,有413家关注到老年人领域,占总体的8.3%。在对老年人领域的投人上,截至2014年底,对老年人领域共支出6.6亿元,占2014年全国基金会公益总支出的1.9%,与儿童领域相比,老年人领域的支出偏少,仅占到儿童领域支出的1/3。

(三)市场调节度低

市场则是实现社会资源高效配置的核心机制。从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角度而言,市场可以很好地调节资源分配,优胜略汰,促使有效的资源发挥最大的作用。但是,目前市场在居家养老服务中的作用有限,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投资回报率低

在养老服务需求的拉动下才会产生相应的养老服务供给,在价格机制的作用下,需求和供给趋向均衡。但养老服务作为准公共物品,投资回报率低,可取得的利润较少,同时政府补贴和相应政策的缺失,造成养老服务市场发展缓慢。

2.低成本服务

为了节约成本获得更多的利润,不得不通过降低养老服务水平、硬件设施质量、削减服务内容、聘请非专业人员等方法,这些做法也许在短期内能让这些企业获利,但从长期来看服务水平的低下只会阻碍其发展,更加难以形成规模效应。

3.老年人对多元化服务的需求得不到满足

伴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所处社会阶层的不同,老年人对养老服务的内容、范围、质量和水平的需求也不断提高。如针对老年人健康保健方面设立评估中心站、医养护理站、预防保健站,建立丰富多彩的文化娱乐活动等。市场应抓住中国人口面临的“银色浪潮”,在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发挥市场机制的动力作用,满足老年人的社会养老服务的需求。

(四)家庭敬老、养老、助老观念弱化

2015年4月24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四次会议修正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是保障老年人合法权益、发展老龄事业、弘扬中华民族敬老、养老、助老的美德而制定的法律。新《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将“常回家看看”纳入法律之中,表明子女不常回家看望或者问候父母将构成违法。中国老年人受传统文化的影响,养儿防老根深蒂固,家庭养老是延续数千年的老年人首选养老方式。但是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使得目前一些家庭敬老、养老、助老观念弱化,出现很多不和谐的现象。

1.家庭意识薄弱

在物质生活方面,中国老年人收入水平比较低,在帮助儿女教育、成家后,积蓄很少,家庭成员应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适当地给予老年人物质上的帮助。很多子女不仅不资助老年人,成年后依旧“啃老”,依靠老年人微薄的工资生活。更有甚者,子女长期霸占老年人的房产,甚至将房产变卖,却没有履行照顾老人的义务等。在精神慰藉方面,在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的影响下,基于亲缘关系,来自子女的精神关怀、日常照料等服务是很多专业服务人员所难以替代的。但许多子女由于工作原因或者孝文化的缺失,没有经常回家看望老人,即使在同一屋檐下也对老人实施冷暴力,不勾通不交流,不带老人参加娱乐活动,如旅游、看电影等。

2.社会大家庭的观念缺失

社会保障制度不仅是一种社会稳定机制,而且也是一种社会互助机制。许多城市居民对小家庭的老人照顾得很好,但是缺乏公益心,不愿意参加志愿者活动,为社会中需要帮助的鳏、寡、孤、独老年人提供帮助。

四、促进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随着中国人口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深,老年人养老问题已刻不容缓,其亦成为社会各界高度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目前,中国规范的养老服务体系还没有形成,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建设及其发展过程中,借鉴国外社区居家养老的先进经验,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不缺位、不越位、不失为,进一步厘清政府、市场、社会以及家庭的责任,促进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可持续发展。

(一)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

民生保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养老保障,保障老年人的养老服务是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政府部T应当积极发挥规划、主导和运营的作用,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建设和发展发挥应尽的职责。

1.转变政府在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职能

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作为准公共物品,政府在服务供给中承担主要责任,必须明确政府在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职能。(1)完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法律制度。2015年4月24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四次会议修正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保障了老年人的权益,但是还没有出台专门针对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法律制度。因此,应从老年人的生理需求和心理需求入手,分析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在供需方面不均衡的根本原因,以此为依据来进行立法,明晰职责。(2)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政策制度的设计、调整与规范。明确政府角色定位,政府从“划桨者”向“掌舵者”的角色转变,承担起监督者、规划者、调解者、保障者的职责,建立协调统一的管理体制,为社区养老服务体系提供政策帮助和经济支持,将具体服务提供交由家庭、社区、第三部门、市场来承担。第一,完善相应的政策措施。中央和地方政府相继出台了扶持社区居家养老的政策措施,对发展养老服务、引导全社会参与起到指导和推动作用。第二,建立老年护理保险制度。老年护理保险是针对那些身体衰弱需要他人辅助全部或者部分日常生活的被保险人,解决护理服务产生的高额费用,在经济上起到了重要的保障作用。第三,完善收入分配制度提高老年人的养老金水平。在国民收入的再分配过程中,不断增加养老服务的支出水平,让广大的老年人享受优质的养老服务。

2.完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软硬件建设

在明确政府职能的同时,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事业的可持续发展软硬件建设同样不能忽视。(1)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评估方面。第一,政府应确立标准化模式,政府履行监管职能。第二,由第三方承担社区养老服务的监督职能。由政府指定专门第三方机构,通过问卷调查、暗访等多种形式调查老年人对养老服务的满意度,以此为依据衡量养老服务质量。政府应注重对评估结果的运用,对机构进行奖惩,从而调动社区改善服务的积极性。同时,社区应定期公开公布物质、资金运作情况,随时接受社区居民的监督,对社区养老机构形成倒逼机制,保障社区居家养老模式健康发展。(2)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人才培养方面。政府应加大对从业人员、相关培训机构和高校的扶持力度。第一。在社区设立专职岗位负责养老工作,同时培养有较高素质的服务人员队伍,包括看护人员、医护人员、心理咨询人员等。第二,开设从业资格和职称资格的考核,完善从业人员工作绩效考核流程并予以奖励。第三,提高从业人员的工资待遇,改善从业人员的工作环境,以保持岗位及服务人员的稳定。(3)社区养老服务中心建设方面。社区作为老年人的生活场所,能从生活中了解到老年人真正的养老需求,合理地满足老年人需求。如设立多元化文化活动中心、老年大学和提供法律援助服务等。(4)建设智慧化养老社区。智慧化养老社区是指在社区中建立以互联网、物联网为依托,综合运用现代通信、计算机技术、老年服务业技术和智能控制技术,为老年人提供安全、便捷、舒适的现代化养老服务。如采集并整合老年人安全、健康相关信息,为居家老年人提供专业养老和健康看护服务等。同时。有效发挥关系网络作用,使养老服务信息资源与组织资源充分整合,建立通畅的社区和老年人的沟通渠道,将人、物、信息及服务进行充分的融合,便于老年人享受到更加及时、有效和便捷的服务。

(二)鼓励社会组织积极参与居家养老服务

1.社区参与

社会福利与社会服务是构成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在国内还是在国外,几乎均以社区为基础开展居家养老服务。养老服务设施在社区中兴建,各种资源也要在社区得到整合。同时,社区还是政府与居民之间的纽带,在政府和居民之间起到协调作用。因此,应积极促进社区参与养老服务。(1)强化社区功能。在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中,社区占据着至关重要的位置,必须拥有一定的自、自由权才能更积极主动地服务社区老年人。要想将社区居委会打造成能够进行自我管理、服务和教育的自治组织,将地方政府的权力下放给社区,同样也会使居家养老服务在社区的依托下实现质的飞跃。(2)健全服务项目。社区在完善居家养老服务项目设立方面承担着十分重要的职责。满足老年人的健康需求、日常照料需求、精神慰藉需求等。尤其对于高龄老人和失能老人而言,在日常照料方面存在各种各样问题,养老专职从业人员可以为这部分老年人提供针对性的服务。定期上门了解他们的身体状况和日常照料需求,同时关注这部分老年人的精神慰藉需求,定期上门陪同聊天,帮助老年人参加社区组织的活动等。

2.社会组织参与

社会组织在居家养老服务中是中竖力量,社会组织积极参与居家养老服务的提供不仅能为社区老年人提供更多的选择,还能减轻政府的负担,节约资源和成本。因此,我们应积极促进社会组织参与。(1)社会组织包括老年协会、公益协会、慈善组织等,具有多样、平等、自治等特点。他们独立于政府体系,具有较强的使命感,是社会养老的必要补充,更具有运营成本低、工作效率高、组织构架灵活等政府不具备的优势。通过广泛的群众基础,筹集资金,减轻政府财政压力,同时为老年人提供针对性的服务,从而提高社区服务水平和质量。(2)激发志愿者参与热情。政府应当鼓励有能力、有意愿的人参与到志愿服务团体中来。积极引导志愿者组成团体,加强志愿者队伍的培训,提高志愿者团体的自制能力和服务能力。

(三)提高市场参与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积极性

养老服务作为准公共产品,它的提供方式包括完全的无偿服务和有偿服务两种,但是价格的确定应有约束机制。市场机制介入居家养老服务,带来了竞争机制,提高了服务供给的效率。

1.满足老年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多样化的需求

政府和社会组织基于其公益性或者自身条件的束缚,所提供的B老服务往往只能够满足老年人的基本需求,对于更高层次的或者更特殊的养老需求则无法满足,进而需要市场参与到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收入较高的老年人会选择从市场中购买的方式享受养老服务,而对于低收入甚至贫困的老年人,由政府来承担责任从市场中购买。

2.直接提供养老服务

市场作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直接提供者之一,其作用领域是发展性的养老服务,包括提供多样化、高层次服务等。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提供大量的专业护理人员、专业医疗康复器材,满足老年人的需求。

3.拓展老年服务市场

老年人对于养老服务需求趋于多样化,应大力拓展老年服务市场,如物业公司引入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物业服务企业从人员储备到社区场所再到闲置资源利用等,延伸成本至少可以降低30%一50%。物业服务企业做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有天然优势,老年人既可以不离开一直居住的地方,又可以享受到由所熟悉的护理人员提供的服务。

(四)树立家庭敬老、养老、助老的社会风尚

家庭所具备的养老功能是其他参与主体所无法替代的,因而我们在强化政府养老责任、大力发展社会化养老服务时,必须协调好家庭养老和社会化养老之间的关系:家庭养老是基础,社会化养老是补充,社会化养老不可能取代家庭养老。

1.强化家庭敬老、养老、助老观念

目前,老年人理想的养老服务方式仍然是儿孙绕膝、安度晚年。因此,应重新树立传统儒家思想和家庭养老服务理念,提高老年人在家庭中的主导地位,树立家庭敬老、养老、助老的社会风尚。

2.鼓励家庭参与社区居家养老服务

居家养老目的篇4

一、发展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背景

(一)人口老龄化问题突出

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截至2010年11月1日零时,呼和浩特市(以下简称呼市)常住人口为286.66万人,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为21.89万人,占常住人口的7.64%。与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相比,常住人口10年共增加42.87万人,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1.38个百分点。与全区第六次人口普查相比,65岁及以上人口占常住人口比重高0.08个百分点。同时,高龄老人数量成倍增加。根据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呼市常住人口中80岁以上的高龄人口为2.94万人,与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1.47万人相比,高龄人口数量增加了1倍。截至2012年底,呼市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有36.29万,占全市户籍总人口的15.7%。数据表明,随着生活质量的提高和医疗条件的改善,人口老龄化呈继续发展态势,呼市已经迈入老龄化城市。

(二)家庭养老功能明显弱化

从第六次人口普查家庭户规模来看,呼市共有95.29万户,家庭户人口257.38万,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为2.71人,比2000年3.07人减少0.36人。与同期全区平均家庭户的人口减少0.11人。这就意味着,随着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不断深入,呼市家庭规模在不断朝着小型化、核心化发展,逐步形成了“421”结构。因而,目前存在的一对夫妇赡养四个老人的现象会越来越普遍,在生活照顾、精神慰藉等方面,家庭养老的重担成倍增加。同时,纯老人户大幅增加,65岁及以上老年人的家庭数量15.76万户,比2000年增加4.15万户,增长35.7%。社会与经济的迅速发展、社会结构的转变、城市化水平的提升、刺激了人口流动与人们的家居观念,导致老年空巢家庭日益增多,正逐渐弱化家庭养老功能。

(三)机构养老的局限性

目前,呼市投入使用的养老机构共有32家,其中公办6家,社会力量兴办20家,旗县区综合福利中心6所,养老床位数达到6850张,平均每千名老人拥有机构养老床位数18.9张,与呼市力争到“十二五”末实现每千名老人拥有50张养老床位的目标还有很大差距。光荣院7所,设置床位790张。农村敬老院47所,设置床位3303张。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30所,设置床位417张。全市各类养老床位达到11360张。(数据来源:《我市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不断完善》,呼和浩特日报,2013年5月22日)床位数占老人总数的3.13%,而在发达国家,养老床位数的比例通常为5%-7%。即使呼市政府和社会力量积极参与新建、改扩建养老机构建设,还是无法满足平均每年以3%的速度增长的老年人口的养老需求。同时,养老机构数量少、质量差、收费贵、服务缺乏多样化、机构分布不合理,又远离老年人熟悉的生活环境,所以,事实上,机构养老的入住率并不高。

二、呼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发展现状

为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事业,加强呼市老年福利事业,市委市政府把养老服务列入全市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并列入为民办实事的重点民生工程。市委市政府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原则,积极推动全市居家养老服务在社区普遍开展。要求凡办公场所面积在300平方米以上的社区必须成立居家养老中心和老年活动中心。几年来,呼市已经成立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或老年活动中心、开展为老服务工作的社区有108个,提供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30所,设置床位417张,城区建立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1个,社会卫生服务站137个,社区卫生服务基层覆盖率达到95%以上。(数据来源:同上)

以呼市赛罕区人民路街道电力家园社区为例。电力家园社区为进一步满足老年人日益增长的物质和精神文化需求,以保障老年人群体中的高龄老人和特殊群体老人的利益,结合社区实际,成立了“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开展以家庭为基础,社区为依托,以专业化服务组织为载体,通过上门、日托等形式,为居家老人提供以“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教、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为主要内容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

社区居委会成立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对社区60岁以上的老人进行入户调查,按60岁、70岁、80岁以上三个年龄段,为每一个老人建立了一份档案,内容涉及社区老年人的身体状况、家庭成员状况、居住状况、经济收入、社会需求状况等。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不仅为社区内老人提供日间照料服务,还为老年人拓展服务领域,满足老年人多种需求。服务领域涉及社区康复理疗中心(残疾人康复及按摩理疗和义诊服务)、助老志愿者服务中心、日间照料室、活动室、老年大学、文艺活动室,等等。

日间照料室对前来中心的社区老人开展日托服务,不收取任何费用。老人进行康复理疗、活动、参与文艺活动,中心为老人提供床位休息、谈心聊天、日常照料等服务。

每逢节假日,特别是特殊的节假日——重阳节,社区都会有组织性地为老年人开展多姿多彩的公益性活动,如义务为老人做基本身体检查、开展健康咨询服务、发放健康宣传手册等。社区还与辖区内单位以“共联共建”为抓手,组织志愿者队伍为老人开展上门服务。

同时,一些推动和发展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社会团体应运而生。2011年,由呼和浩特福源社区服务信息中心提供的呼市居家养老综合服务信息中心正式启动。2012年,呼市赛罕区借助福源社区综合服务信息中心,建立了“一键通”居家养老智能求救求助呼叫系统(电子保姆),为老年人提供紧急救援、生活照料、家政服务、医疗保健、代买代缴、陪同服务、法律咨询、心理慰藉、综合维修等服务。目前,福源社区服务信息中心在全市安装“电子保姆”1300多户,发展5000余平台用户,受到老年人的普遍欢迎。2013年,市委、市政府将要积极培育和发展居家养老服务组织,深化与社会化为老服务机构的合作,大力推广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呼叫系统项目。积极推动政府设立社会建设专项资金为老人购买服务,让老年人通过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呼叫系统,自主选择所需的基本服务。

三、呼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观念认识不到位

由于我国传统观念形成的“养儿防老”思想,不仅是普通老百姓,甚至是一些职能部门和社区,对人口老龄化的挑战和加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也认识不足。他们仅仅把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作为试点工作或日常工作,还没有把它提高到有效解决养老问题、保持社会稳定的高度来认识。社会各界对居家养老关注度不高,对居家养老的宣传力度不够,社区组织对居家养老服务意识很薄弱,老年人的参与率和支持率低。

(二)政策法规不健全

目前为止,呼市关于养老服务事业发展的规划、政策至今尚未出台,政府重视程度不够。一些促进社区养老服务业发展的政策和税收优惠条件并没有出台或落实到位,致使民间资金对投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积极性不高。实践证明,政府相关养老政策的出台对社区顺利进行居家养老工作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能提供主要的经济来源、政策支持。缺乏相应的政策法规和完善的服务体系支撑,扶持非营利组织发展受到行政法规制约,例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非营利组织在登记注册方面受到行政干涉。

(三)服务设施短缺,服务内容单一

呼市社区居家养老工作起步较晚,各项服务设施不完善。以日间照料室为例,目前全市共有270个社区,已建成日间照料室30个,占社区总数的11%。老年人托老需求大,日间照料服务场所数量少。社区内文体娱乐设施陈旧、单一,活动场所小,医疗服务水平不高。同时,目前社区提供的服务项目较单一,多数社区为老年人提供日常生活照料服务,精神文化需求方面的服务较少,不能满足老年人的多层次需求。

(四)资金来源匮乏,服务经费有限

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运行经费主要是街道办事处、区一级的政府拨款,社会福利收入和部分民间赞助。以日间照料室为例,社区日间照料室的运行维护需要不断的资金支持,同时他们的服务是无偿的,这样一来,资金问题显得尤为重要和紧张。日间照料室的装修、配套设施的购置、物资的补充、水电暖费用,无不需要资金的支持。而且,投入社区居家养老的经费,相当一部分来源于社会福利的福利金,社会福利的收入又存在着不确定性,具有随意性和波动性。同时,社会对发展居家养老服务的民办非营利机构捐款热度不高。这些都影响着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进一步发展。

(五)专业人员缺乏,服务水平不高

目前,从事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人员整体素质不高。我们发现,大多数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管理人员是由社区居委会主任或书记担任,由于居委会主任或书记承担着大量的工作,影响了其专业化水平,而居家养老服务人员绝大数没有受过专业教育或相关培训,难以胜任一些专业性要求高的工作,且较低的工资水平很难吸引专业人才投入到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来,影响了服务项目的扩展以及服务质量的提高。

四、完善呼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对策建议

为加快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步伐,解决老年人老有所养的问题,内蒙古将全面实施“9073”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即使90%的老年人通过自我照料和社会化服务实现居家养老;7%的老年人通过社区机构照料实现社区养老;3%的老年人通过入住养老机构集中养老。)逐步建成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养老为依托、机构养老为支撑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

(一)提高认识,加大政府对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宣传

提高全市对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发展的重视程度,制定相关法规政策,政府在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方面要有政策上的倾斜。呼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要想在全市普遍展开,需要政府的宣传和引导,需要社区居民和老年人准确认识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社区居家养老是契合老年人生活习惯,符合我国“未富先老”的现实国情,能够有效解决家庭养老功能日益萎缩和机构养老发展缓慢的问题,是结合两者的新型养老模式。通过电视、广播、网络、报纸、社区宣传栏、派发宣传单和各种宣传活动,向居民广泛宣传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不仅赢得老人的支持,而且吸引各种社会力量参与到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促进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事业的发展。

(二)制定居家养老发展规划,完善居家养老服务体系

市政府和有关部门加大对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扶持力度,把发展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事业列为城市社区发展规划的重要内容。借鉴其他省(区、市)的先进经验,制定出一个具有针对性、可操作性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发展规划,确定全市社区居家养老发展总体思路、阶段性目标和具体实施步骤。并借助内蒙古自治区“9073”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契机,积极推进全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逐步形成多方参与兴办、运行机制完善、政策法规配套、管理规范有序、专业化程度较高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

(三)加强社区居家养老设施建设,提供多元养老服务

呼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工作按照“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运行模式,通过公建民营、公办民助的方式,不断完善养老服务模式,提供多种社区养老服务设施。除日间照料室外,还建设社区助老服务社、社区老年人助餐服务点、社区老年活动室,为老年人提供上门服务、应急服务、志愿服务等。更加关注老年人的精神领域,设立专业化的老年养生中心、老年医疗中心、提供老年门诊、健康咨询、康复理疗和临终关怀等等多样化服务;设置专业的老龄频道,提供针对老年人特点的电视娱乐节目;成立老年艺术团、门球协会、书法协会、京剧票友会、秧歌队、合唱队、民乐队等老年文体组织,开展老年人文体活动,丰富老年人的文化生活。

(四)设立社区居家养老专项资金,拓宽资金来源渠道

发展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离不开政府的宏观指导,但是仅依靠政府的力量发展居家养老服务是远远不够的。要整合社会资源,充分发挥社会力量,实现投入多元化。建议加大政府投入,把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列入财政预算并建立动态保障机制。设立社区居家养老专项资金,建立居家养老服务补贴制度,以后随财政收入增长逐年增加。多渠道筹集资金,通过政府资助、社会募集、服务收费等多种形式,建立居家养老服务多元化长效投入机制。

(五)加强养老队伍建设,增强服务人员的专业化水平

满足老年人的多样化需求关键在于提供高质量服务的养老服务队伍。要求高等院校和职业教育设立老年服务专业,为养老服务事业提供专业人才,如设立老年护理学、老年心理学等专业。要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设立专业资格等级考试,严把行业准入关。对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管理人员和服务人员定期进行培训,确保养老服务人员掌握基本的保健、护理、康复知识和技能。大力发展志愿者队伍,根据社区居民构成,培育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社区志愿服务组织,积极推行社区志愿者注册登记制度。为志愿者提供合法性身份认同,做好志愿者的统计和工作规划。组织和带动公务员、专业技术人员、教师、共青团员、青年学生以及身体健康的离退休人员加入志愿者服务队伍。

居家养老目的篇5

导读

《联合国老人原则》强调:“老人应尽可能地居住在家里。”这与我国当前提倡居家养老如出一辙。

居住在家里,不用离开自己熟悉的地方,老人生活上有很多方便之处,但同时也需要面对多方面的问题。

首当其冲的就是医疗健康方面,多数老人都有慢性病,如果独处,对疾病的监控、紧急情况的处置都存在很大的隐忧。

其次,老年人生活自理能力有所下降,存在购物、打扫卫生等生活上的不便。

还有,很多老人精神生活也比较匮乏,特别是空巢老人,子女不在身边,常常找不到人说话,无法与人交流,成为老年人心理疾病的隐患。

采访对象

高利平

山东社会科学院人口学研究所副研究员,主要从事人口老龄化及社会保障方面的研究

高教授告诉记者,居家养老服务,是指以家庭为核心、以社区为依托、以专业化服务为依靠,为居住在家的老年人提供以解决日常生活困难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化服务,其形式主要有两种:由经过专业培训的服务人员上门为老年人开展照料服务;在社区创办老年人日间服务中心,为老年人提供日托服务。

高利平研究员认为,中国人口正处于急剧老年化时期。近年中国人口的平均预期寿命逐渐提高,但老年人的生活自理能力却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下降。如何在当前国情下养老,并且以最好的水平、最大限度地为老年人提供支持和服务、保障老年人的权益,是我们必须面对的严峻问题。而传统的养老模式已经无法满足社会的需求,探索新的养老模式势在必行。

空巢现象突出

2012年全国老龄工作会议上,民政部部长、全国老龄办主任李立国介绍,截至2011年底,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1.85亿。预计到“十二五”末,全国老年人口将达到2.21亿,届时80岁及以上的高龄老人将达到2400万,65岁以上空巢老人将超过5100万。

与此同时,由于现在家庭观念的转变,家庭规模出现逐渐缩小状态,加上独生子女核心化家庭架构的逐渐成熟,这些趋势都导致“空巢现象”凸现,单身老人户、只有一对老夫妇的家庭越来越多。尽管“空巢老人”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但是这种现象会带来许多问题,比如老人的孤独、空虚、伤感等心理问题,身体健康问题,生活不能自理等问题。

居家养老正当时

我国传统的养老模式分为家庭养老和机构养老。前者是我国几千年传承下来的养老模式,主要是由子女赡养、照顾老人。然而,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成功执行和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急剧转型和变迁,中国家庭养老功能也在逐渐弱化。目前,独生子女的父母开始进入老年,而独生子女们已陆续进入婚姻、生育期,他们要忙于工作,还要照顾下一代,必然会疏于对老人的生活照料和精神关爱。若是请人上门专护,费用、住房等也是很大的问题。

至于养老机构,老人参与的意愿不是很强,主要原因在于亲情“链接”和养老观念的根深蒂固。中国都有着养儿防老的传统,老人对家庭的感情投入和依赖十分高,一旦进入养老院,就意味着将这个家拆开,与过去生活断开,老人从情感上无法接受。基于此,一种既满足老人生活在自己家中的愿望,又能享受到机构养老的专业服务的养老模式——居家养老,正在全国蓬勃兴起。

导读

人口老龄化现象不仅仅是我国的问题,对全世界来说都是个难题,即使是在西方发达国家也异常严峻。

养老“有而乏优”,美国也曾经遇到同样的问题。早在20世纪40年代,美国就进入了人口老龄化社会,经常有美国老人孤独死在公寓中的事件见诸报端。美国为此开始了在居家养老模式上的探索。

2002年,WHO(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积极度晚年”的口号,各国政府及国际性组织纷纷提出自己的主张,并进行了居家养老模式的试行。现在,以美国为代表的一些发达国家如意大利、瑞典、日本等在一些方面已经取得了成功。

采访对象

宝叔

网名bigbigboy,44岁,销售总监,1993年去美国,中途云游多国,2000年回美国定居

记者:您在美国待了多长时间?

宝叔:1993年来的,中途云游了不少地方,2000年又回到美国定居。

记者:美国的老人现在大多是单独住吗?

宝叔:美国大多数老人都是自住的(我选择不说独居)。这是一种文化传统吧。

记者:那他们有没有担心突发疾病、生活不方便呢?

宝叔:突发疾病这类情况不用担心,因为医院会定期通知老人去体检、复检;如果有些中风或者心脏病等高危患者,通常他们家居都带有报警装置,有手环式的,置于房间的,到处都能轻易触动到的。

记者:这种报警服务是政府提供的吗?

宝叔:保险公司。

记者:需要收费吗?

宝叔:要收钱的。但是,如果是低收入(人群),那就是免费的。

记者: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呢?他们住在家里方便吗?

宝叔:那些老人住老人院,里面有护士护工。也是保险公司负责。有钱人自己掏钱,低收入的保险公司全额支付,或者支付98%。

美国:开发全面监测系统

美国政府对老年人实施全面医疗照顾,为老人提供急性照顾服务、看护服务、初级医疗照顾、住院治疗、护理院照顾等。这种方式解决了慢性病老年人需要长期照顾的困难,使这些体弱多病的老人可以居住在自己的家里,最大限度他保持健康,同时使他们能保持一种独立、有尊严、高质量的生活。在此基础上,美国政府还基于社区为老年人提供一系列的居家养老服务,包括病历管理、成人日间照顾、家庭健康扶助、个人照料、杂务服务等。另外,美国还为居家老人安装电子应急系统,处理紧急情况。

意大利:鼓励老年人和子女一起生活

意大利的养老事业不是国家统一管理、执行的,而是下放到每个大区。其中伦巴第的养老模式曾被评为世界上最先进的养老模式,因为它提倡“居家养老”的观念,除非真正生活不能自理,政府鼓励老年人和子女一起生活在家中,并实行一定的经济补贴,子女不在家时由社区型养老机构对老人提供日间照料。这种模式,不仅可以让老人在家中享受到亲情和温暖,解除独处的孤独感,还能减少政府开支。

瑞典:福利家政按需分配

根据瑞典法律,子女和亲属没有赡养和照料老人的义务,这完全由国家来承担。经过半个世纪的努力,瑞典已建立起比较完善的社会化养老制度。在今天的瑞典,养老工作的指导原则是:通过各种专业护理,让老人尽可能延长在自己家中生活的时间。政府为居家老人提供家政福利,比如个人卫生、安全警报、看护、送饭、陪同散步等日常生活需要的服务,并在一定程度实现按需分配。家政服务的次数和范围根据需要而定,有的是1个月只提供1次服务,有的1天里要提供多次服务。

日本:一碗汤的距离

20世纪70年代,日本家庭的“空巢”现象十分严重,伦理学家为此提出了“一碗汤距离”的概念,即子女与老人居住距离不要太远,以送过去一碗汤而不会凉为标准。这样老人可以住在家里养老,子女又能常回来照顾长辈。从政府的角度上, 2000年就开始实行护理保险制度,而“脱离医院,让老人回归社区,回归家庭”是这项保险的主要目的。国民每年缴纳3000日元就可以在65岁后接受这项保险提供的服务。在日本,居家养老非常受欢迎,主要原因就是社区服务周到细致,相对完善,能够让老人发挥余热。

导读

从国外的经验来看,现在提出的“居家养老”并不是传统的“住在家里”,它除了住在家里外,还有社会能够提供的一个服务性网络。

受访对象

李靖

伍益健康管理公司总经理,多年来一直从事居家管理和居家养老管理工作 。

李经理告诉记者,现代意义的“居家养老”应该是以“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平台”为基础,配备具有相应资质的生活照料员、护理人员、健康管理师、营养师、康复理疗师、心理咨询师为居家老人服务;并配置相应的康复设备、运动器械、娱乐室、老年课堂为居家老人提供健康的娱乐方式,充实老年生活。与此同时,还应整合社会资源,为老人提供全方位的居家养老服务。

紧急救援?呼叫中心(或一键呼叫系统)24小时为居家老人提供呼叫,针对老人突发性事件和身体不适,提供各种紧急救援服务。包括通知平台服务人员(也可以直拨平台电话)、物业保安、老人子女、居委会以及卫生医疗机构、120、110、119等。中心座席人员会在第一时间根据老人的地理信息和历史记录,全方位地通知有关人员赶到现场,从而保障老人的生命财产安全。

生活照料?为居家养老客户建立居家档案,包括基本信息、家庭信息、生活习惯等,方便社区平台服务人员了解老人情况,为老人提供清洁卫生、营养饮食、买菜、洗衣做饭、代缴各种费用以及心理慰藉等服务。

健康管理?中心为老年客户健立健康档案,并配有健康管理师、心理咨询师、全科医师、营养师、康复理疗师,根据居家老人的健康档案,为老人提供健康保健,健康咨询、预约挂号、就医陪护以及在医院开通就医绿色通道等等,并聘请高资历的养老、医疗专家定期到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平台进行巡诊,为居家养老服务对象送医送药,解决看病贵看病难,隐患未发现、治疗不及时等医疗问题。

家政服务?中心会根据客户家庭的需要,派遣公司员工入户提供保姆、保洁、护理、做饭、洗衣、陪护、维修等服务。

信息查询中心?以公司云计算电子软件为基础,随时随地查询个人健康档案,享受服务项目预订、服务项目查询、服务人员档案查询等信息化服务,民政和养老管理部门也可以随时查询养老服务人员的服务情况。

商品配送中心?公司会根据客户需要为客户整合社会资源,提供商品代购、票务、旅游、送水、送餐等服务,送货上门。

导读

北京、上海、大连、广州、山东等地方已经在陆续推进居家养老服务。2012年6月,重庆市建立了首个专业的居家养老服务信息中心,目前已经开始运营,居民只需花300元钱就可以安装一个呼叫终端,终端不但具有普通电话的功能,更重要的是具有无限遥控紧急呼叫功能,并整合社会服务资源,为居家老年人提供方便、快捷、低价的服务。虽然取得了不少进展,却仍然面临着许多严峻的问题。

采访对象

高利平、李靖

随着养老问题日益得到重视,政府也不断强调居家养老的必要性,鼓励社会承担部分养老责任,为居家养老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目前,我国已经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善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运作体系,北京、上海、广州、大连、青岛等城市已经率先探索试行,并在管理、服务方面总结出了一套比较系统、规范的管理方法,初步形成了设施服务、定点服务和上门服务等形式。

这些城市的居家养老模式因其符合老年人需求、节约资源等优势而得到广泛认可,但仍然出现了居家养老服务敲不开空巢老人家门的尴尬状况。对此,高利平副研究员认为,总体来讲,我国居家养老服务体系还只是刚刚起步,处于初级阶段,各项职能还不完善,仍然存在许多问题急需解决。

服务缺乏专业性,内容简单

刘芬琼(80岁,居住在天津):那些居家养老服务人员大多只能算是家政人员,缺乏专业性,而且服务内容过于单一。

高利平副研究员说:就我国现状来看,居家养老服务中,社区管理及服务人员文化水平普遍偏低,人员少,素质不高,队伍不稳定。我国除了个别发达城市,大部分地区有的只是家政服务,政府并没有培训助老服务员,所以康复护理、医疗保健、精神慰藉等服务还远远跟不上。在服务项目上也还不够多元化,服务质量上也未达到老人的期望值,譬如在提供用餐、护理、就医等服务方面与老年人的要求差距较大。

对策:居家养老服务是一种需求行业,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是否拥有一支专业、敬业的服务队伍和多元化的项目。因此,应对服务人员按不同的要求进行专业知识和技能培训,实行职业资格制度和技术等级认证制度,按培训技能考核的等级从事相应等级的服务,做到持证上岗,不断提高服务人员的专业化水平;在服务项目上,除了生活照料,医疗护理、心理咨询、法律援助都急需加强,尽量使项目多样化,以满足老人的需求。

就如何选择专业的居家养老服务,李靖总经理也提出了两点建议:

第一,老年人应该加强法律规范意识,找居家养老服务一定要到具有相应资质的正规机构,比如和当地民政局合作的居家养老服务公司,在各方面都比较有保障。

第二,老年人应该到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去实地考察,了解他们的具体模式和流程,是否得到相关部门的认可,服务项目是否完善。毕竟老年人自己住家养老,安全、及时是最重要的。

居家养老离农村很远

宋湘(31岁,来自农村)?大学毕业后就留在了城市工作,而年迈的父母还留在农村。问起他对居家养老的看法,他说:“居家养老这种模式确实还是很不错的,但是似乎只局限于城市里。在农村,就连社会保障都还不全,谈何居家养老服务?”

高利平副研究员解释说:长期以来,农村的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都很薄弱,绝大多数老年人都依靠家庭养老,缺乏社会的支持和帮助。目前农村老年人居家养老问题主要体现在政策法规缺失,社会保障不全、组织网络和服务设施缺乏等。对于这部分人而言,为他们的居家养老提供社会支持还任重道远。

对策:在农村,政府应像发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一样,逐步完善并大力开展农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在一定程度上承担起农民养老的责任。其次,发展社区服务型居家养老,形成农村社区管理和农村养老相互促进的机制,解决当前老年人口养老需求和供给的矛盾。

资金来源不足且方式单一

何先生(27岁,江西某民政局干部):因观念落后,目前许多地方把居家养老工作仅仅归结为民政部门负责的福利事业,甚至是救济事业。这主要表现在居家养老服务资金来源方式比较单一,主要还是政府,经常会出现资金不足而影响发展。

高利平副研究员说:虽然居家养老在一些项目上采取收费的形式,但是政府还是主要买单者。政府资金的投入对居家养老的启动和一部分困难老人的养老还是起了一定的作用,但若要普及居家养老,提供全面高质量的服务,这些资金是远远不够的。目前,老人若想享受更好的居家养老服务,就需要自己掏腰包,而其中有些项目并不便宜,并不是所有的老人都有这个消费能力。

对策:政府作为主导方,应该根据经济发展水平和老年人口规模,加大对养老服务业的资金投入,重点扶持居家养老,并按一定比例提取老龄事业专项资金列入财政预算,集中用于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和人才培训;同时也要动员全社会的力量提供支持,形成多元化和多渠道资金投入的发展机制。

李靖总经理提出的解决方案是:1.无偿服务。这类服务针对散居的三无老人、75岁以上的优抚老人、劳动模范、低保老人、持有特困证的人群,由政府按低偿服务价格采购服务。2.低偿服务。对于生活不能完全自理和经济比较困难的社区独居老人,公司可以低偿服务。3.有一定经济能力,需要服务的人群,可以自己购买有偿服务。

政策不完善,社会支持系统不健全

孙先生(42岁,广东某民政局干部):看好居家养老在中国的发展,但是他也表示:“居家养老支持系统的构建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目前国家和各个城市都出台了一些相关的政策和法规,但这远远不够,并且在社会支持上也还欠缺。”

高利平副研究员认为:到目前为止,我国针对居家养老支持的政策法规、服务体系还未完善到位。一方面缺乏政策指导,仅有的政策也大都散见于各部分、各地的规章之中,缺乏有效整合;另一方面,现有的相关政策没有得到很好的落实。

对策:居家养老支持系统的构建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根据目前的中国国情,政府还是起着主导作用。当务之急是要建立有利于支持、促进和规范居家养老的相关政策法规体系,譬如政府应建立为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和项目的财政支持计划、城市公建配套法规、社区养老服务管理规章等。在政策上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并把这些相关规定落到实处。

编后

居家养老,是国际社会总结世界各国特别是发达国家几十年来解决养老问题的经验教训所形成的一个重要理念,也是我国值得借鉴的养老模式之一。

但是,正如高利平副研究员提到的一样,养老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我国居家养老社会支持系统的理论研究和实践都非常滞后,这与众多老年人口及其多层次的养老需求都是极不适应的。各个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存在明显差异,城乡老年人口也各有不同的养老需求和承受能力,如果忽略这一点,针对老人制定的政策法规的可操作性就会大打折扣。对于老年人口缺乏必要的调研,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老龄政策的制定和老龄事业的发展。

居家养老目的篇6

关键词:居家养老模式;社会保障;社会福利;莲湖区

一、西安市莲湖区居家养老模式的基本现状

西安市莲湖区总面积42.87平方公里,全区辖9个街道办事处、21个村民委员会和113个社区,总人口数为74万,60周岁以上的老年人接近10万,占全区总人口的13%。截至2011年4月底,全区成立99个社区养老服务中心,其中有12个社区居家养老工作服务示范站(西安共计65个)。目前该区已建立起区、街、社区三级居家养老管理网络,投入400多万元建成区居家养老服务信息中心、如亲居家养老中心和社区居家养老工作服务示范站两级服务网络;同时,莲湖区区已为8万多老人建立了基本信息档案,累计为500多人提供各类助老服务15360人次。

西安莲湖区开展的居家养老服务模式,主要包括服务形式、受益人群、财政支付、技术支持及服务管理方面的制度内容。

(一)服务形式方面

目前莲湖区居家养老服务以初步形成日常生活服务、精神生活服务及医疗保健等三方面的服务内容。具体包括有老人家政服务、精神慰藉、医疗保健、紧急救助、信息咨询、配送递送、温馨提示、助餐服务等20大类130多项服务。同时,该区的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积极地为老人提供咨询类、服务类、事务类相关服务的信息,以便老人的养老需求得以满足。

(二)受益人群方面

对于受益人群方面,可以分为接受免费养老服务的老人即“三无”老人、特困、高龄老人、伤残军人,由政府购买的生活照料、康复按摩、精神慰藉等为其服务;同时也包括接受有偿服务的一般老年人群,对辖区内有支付能力的老人实行有偿和低偿的养老服务。

(三)财政支付方面

莲湖区老龄事业经费由2008年的136.8 万元增长到2009年的183.1万元,增长了34%;同时政府对高龄、孤寡、特困等老人,每年拨付70万元养老生活补贴,“公费保姆”服务的人在区内有160位老人和71名残疾人,根据实际情况每人可分别申请享受40 元/月到300 元/月不等的政府服务补贴;护理员的工资则以12元/小时由政府支付,每人每月收入为1000多元。另外,区民政部门每年根据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建设程度和为老服务开展情况,通过福彩公益金分别给予资助,扶持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的建设和设施改造。

(四)技术支持方面

从2010年9月莲湖区投资160万元开始筹建居家养老服务信息中心,于2011 年3月投入使用,该服务信息中心不仅拥有自主设计研发的信息服务软件,而且内部构架、运营模式、硬件设施、服务内容、网络分布是目前西安市网络辐射最广、服务门类最全的养老专业信息服务平台;同时,该平台将固话、移动、网络三种方式与信息系统实现有效对接,服务平台将辖区内的老人信息档案和养老需求结合起来,全面实现快速反应、快捷服务的服务目标。另外,利用互联网的资源建立养老服务的热线、养老服务的求助系统和救援系统,即与110、119、120 实现三方通话,对于老人在日常生活中的突发事件予以快速反应。

(五)服务管理方面

关于居家养老的管理工作主要通过区和街道办相关职能部门予以承担。具体的管理工作落实到区居家养老服务指导中心,该指导中心主要对区居家养老服务工作方面进行政策制定和宏观方面规划和管理,同时对养老公共服务进行监督以及区政府养老援助服务的标准制定和审批等方面的工作;街道办居家养老评估指导小组的主要工作是政策的执行和对各个社区居家养老工作的指导、对区政府的养老援助服务的审批工作的协助和对老人养老服务实际情况的调查工作,从而为区政府提供居家养老公共服务与社区间的老人养老需求相匹配。

二、居家养老管理模式的创新与实现途径

(一)要充分发挥政府宏观调控职能,提供更丰富的资源支持

政府应当进一步完善适应社区居家养老的相关政策法规,建立起完善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建构一种多层次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网络,主要包括:纯福利性社区服务、邻里互助的社区服务和有偿社区服务。

(二)要加快建立完善的评估机制

完善的评估机制既是居家养老服务中心为老人开展服务的基础,也是衡量居家养老中心工作开展情况以及考核服务员服务质量的重要依据。首先是要有一整套完备齐全的评估标准,包括老年人身体状况评估标准、服务建议评估标准、居家养老服务中心考核标准和服务员服务质量考核评估标准。其次是要有一个相对独立、客观的评估机构,这一机构可以由多个政府部门联合小组及其常设机构构成,也可以委托社会中介组织开展评估。第三是要有一套切实可行的、具有可操作性的评估程序和办法。

(三)要逐步引入社会力量参与居家养老工作

对于养老服务特别是居家养老服务,政府不应大包大揽,而是应该将自身角色定位在政策的制定者、工作的监督者、法规的执行者和资源筹措的参与组织者。对于具体的居家养老服务工作应交由具有民办非营利性质的社区养老服务组织、社会公益组织、公益性社会团体、专业养老机构等来运作。社会化运作模式是居家养老长远发展的必然趋势。

(四)要加强开展工作的主观能动性,完善社区服务

做好居家养老工作必须要进一步增强主观能动性,多动脑筋,多想办法,多了解老年人需求,多倾听老年人的心声,主动为他们排忧解难。要加大宣传力度,大力向老年人宣传开展居家养老的理念、办法,宣传服务的项目,公开收费标准,公示免费项目等。建立以社会援助为主要内容、为困难老人提供公益服务的机制,组成志愿者队伍。

(五)改变传统观念,将居家养老深入人心

要从观念上改变人们的理解,促进社区居民资源共享的理念,产生对社区的主体感和责任感,自觉将自己融入社区的集体中,并对自己居住的社区产生一定的感情和归属感,愿意为其发展和荣誉做自己的贡献。

两年多来,居家养老服务给莲湖区人民带来了“实惠”:减轻了一笔财政负担,提高了一批老年人的生活质量,解放了一批老人家庭,安排了一批下岗工人,锻炼了一批社区工作者。每一个从事这项工作的同志,都将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这一事业中来,为今天的老人也为明天的自己创造一个良好的养老环境,让敬老养老助老的社会创新实践落实每一个人的身上。

【参考文献】

[1]陈赛权.中国养老模式研究综述[J].人口学刊,2000(03)

[2]曾智.我国居家养老模式比较研究[D].武汉科技大学,2008

[3]李敏,王风娥.我国社区居家养老:现状、问题及建议[J].党史博采,2012(04)

居家养老目的篇7

关键词:老龄化;城市养老模式;现状

我国目前正从农业国向工业国发展过渡,传统农业和现代工业的二元经济在相当长时期内并存,生产力也不发达,社会经济尚不富裕,社会发展处于经济转轨时期,养老模式特别是城市养老模式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分析目前我国城市养老模式的发展现状,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特征:

一、家庭养老仍然是我国城市主要养老模式

家庭养老是老年人以和家庭成员共同生活的方式在家庭及子女供养照料下度过晚年。我国传统文化重视伦理孝道,推崇含饴弄孙和天伦之乐,家庭养老模式历史悠久,因此不管在城市还是在农村,只要个人或家庭成员存在基本经济供养条件,家庭仍是目前中国老年人安度晚年的最佳场所。从调查数据情况来看,目前我国城市有七成五以上的老年人以家庭养老的形式度过晚年生活,家庭养老模式仍然是我国城市养老的主要形式,这是由我国城市现实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的。近期我们对北京和上海关于养老生活方式意愿的抽样调查表明,被调查的老年人中,有90%的老年人喜欢选择居家养老。他们选择居家养老的原因就是他们不愿脱离自己熟悉的家庭和生活环境,他们认为养老院环境再好,生活条件再好,也比不上在家生活舒适和称心。尽管如此,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工业化、城市化的推进,我国城市家庭养老出现功能逐渐削弱并日趋社会化的趋势。

二、社会机构养老成为我国城市养老模式的必要补充

所谓社会机构养老,是指老年人主要使用社会养老机构所提供的养老设施及服务度过晚年生活,社会机构养老是社会生产力和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我国社会养老分有民政福利社会养老和商业性社会养老两种,前者主要包括由民政福利机构开设的面向"三无"老人(无法定赡养人、无经济收入、无劳动能力)等特殊群体的各种民政敬老福利院;后者指由社会各种经济组织开设的面向全社会的各类商业性养老服务机构,包括各种不同等级标准的社区商业性养老院、护老院、敬老院与老年公寓等。调查数据表明,目前我国城市有不到一成的老年人以社会养老形式度过晚年生活。由于长期实行计划生育国策以及经济社会发展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立,我国城市家庭结构、社会观念发生了重大变化,加之城市社会人们对现代生活品质的要求,城市家庭养老功能受到较大冲击和削弱,社会机构养老的作用、重要性和压力越来越大。

2000年以来,国家在加强各种民政敬老福利院建设的同时,面向社会与民间出台有关优惠政策,鼓励社会力量兴办社会养老服务机构,为城乡老年人养老提供生活照料、文化、护理、健身等多方面社会化服务,浙江、山东等沿海发达省市民办养老机构发展很快。民办养老机构已经成为我国沿海发达地区社会养老服务的重要力量。但是 建设、运营、监督管理中存在的诸多问题也使得养老机构遇到相当多的困难:据统计,截至2014年底,广州户籍老年人口数达到140.6万人,老龄化率达到16.7%;养老院床位43000余张,每千名老人仅拥有养老床位数31张。按此前广州市确定的2020年建成"9064"目标(即90%老年人在社会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支持下通过家庭照顾养老,6%左右的老年人可由社区提供日间照料和托老服务,4%的老年人可入住养老机构),广州各类养老机构至少应提供6万张床位,目前的缺口还高达约17000张;但另一方面,总体床位的空置率仍达到三成(约1.3万张床位空置)。广州市民政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养老机构出现空置情况,一方面可能由于一些养老机构已经比较陈旧,设施设备不太吸引老年人,或者是位置比较边远,交通不够方便;另一方面,老年人普遍对养老机构,特别是民办养老机构存在着不信任的心理。

无独有偶,因为缺乏统一的规划布局、从业标准、产业引导和监管保护等原因,山东省养老机构同样遭遇瓶颈之扼,为此,山东省老龄办呼吁,应当大力营造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良好氛围,形成一个由各方参与、各负其责、密切配合、齐抓共管的局面,引导老年人转变养老观念,接受新的养老方式,确保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工作持续、有序的推进。

三、社区居家养老成为我国城市新兴的养老重要模式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社会与家庭结构变化以及社会人口老龄化加剧,我国城市家庭养老功能逐渐削弱,社会养老压力不断加重,家庭养老社会化即社区居家养老成为我国城市养老新兴的重要方式和趋势。所谓社区居家养老,是指由社区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或养老服务中心的专业养老护理员为社区居家养老老人提供上门做饭、照料及护理等养老家政、医疗保健及心理咨询服务,以及社区日托照料护理等集中服务。社区居家养老的经济供养由家庭及成员提供,老年护理及照料服务由社会或社区养老服务组织有偿或无偿提供,老年人在家庭亲人的亲情氛围以及亲切、熟悉和安全的居家及社区环境中安度晚年。社区居家养老的老年护理及照料服务等经济开支可视条件由个人家庭或政府、社区提供。社区居家养老是发达国家特别是欧美一些福利国家主要的养老模式。我国社区居家养老是2002年大连市沙河口区率先兴起,当时沙河口区政府出资安排经过培训的下岗失业女工为社区居家老人提供养老服务,有效地整合城市社区养老服务业市场和失业职工就业两方面的需求,积极支持和引导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的发展,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受到全国各地的好评与效仿推广。社区居家养老有效结合了家庭养老与社会养老的优势,既保持了居家环境的亲情氛围,又具有社会化养老服务的专业性和灵活性,老人既不必离开熟悉的家庭及社区环境,又可以享受到由第三方提供的紧急救助、日常照料、康复护理、保健治疗、心理咨询与精神慰藉等社会化专业养老服务。社区居家养老是我国城市养老今后最值得提倡和积极发展的养老模式。

社区居家养老在我国处于起步阶段,我国政府正在积极提倡与和大力推广。"星光计划"是我国推进城市社区居家养老与老年福利服务的重点工程,首批"星光计划"从2001年实施,2002年5月全部建成并投入使用,共建设6821个"星光老人之家",投资总额24亿元。第二批"星光计划" 投入48.5亿元,共建设11169个"星光计划"项目,2003年5月建成使用。截至2003年底,全国已完成"星光计划"项目23324个。调查数据表明,目前我国城市大约有不到二成的老年人在社区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的帮助下安度晚年。

参考文献:

[1]冯晓娟.我国城市居家养老模式的发展[J].社会科学家,2012(4).

[2]张奇林、赵青.我国社区居家养老模式发展探析[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5)

居家养老目的篇8

【关键词】社区卫生;签约服务;养老;服务体系

【中图分类号】R93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1-0223-01

根据调查,2012年全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19390万人,占总人口的14.3%,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12714万人,占总人口的9.4%,是全球老年人口的 21.4%,居世界首位[1]。中国老龄协会的《我国城市居家养老服务研究》报告显示,目前全国城市老年人空巢家庭的比例已经达到50%,85%以上的老年人有居家养老意愿,而选择在养老机构养老的只占 6%-8%[2],这与中国传统文化有关。推广以居家养老为主体、社区综合服务为依托、福利机构养老为补充的养老服务保障体系已成为共识,它是以家庭为核心,以社区为依托,以老年人日间照料、生活护理、家政服务和精神慰藉为主要内容,以上门服务和社区日托为主要形式,引入养老机构专业化服务的养老模式[3],居家养老也是最经济最便捷最现实的养老模式。兴安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按照《山东省城市社区家庭医生式服务工作方案》和《山东省乡村医生签约服务试点工作的意见》要求[4],社区卫生签约服务以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基本医疗服务、健康评估、转诊服务以及因地制宜的开展卫生工作宣传、服务巡诊制等个性化服务为主。

1内容、对象与方法

1.1调查内容 安丘市社会福利院创办的“人之缘”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搭建居家养老信息化服务平台,免费为老年人发放手机,公布服务热线,提供一键紧急呼叫服务、普通呼叫服务、全时定位服务、咨询维权服务、心理咨询服务、健康指导以及开展政府购买服务业务等8项无偿服务业务,依托家政服务部门开展上门理发、助浴助厨、居家保洁、水电维修、助购陪护、疾病陪护等低偿服务,政府给予适当补贴。兴安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成立由全科医师、社区护士、公卫医师组成的家庭医生式服务团队,团队人员的姓名、业务专长、联系电话、投诉电话等[5],连同《致居民的一封信》全部公示在服务辖区,且全科医师服务电话并与居家养老信息化服务平台对接,具体负责辖区签约居民中的慢性病患者指导用药、随访(孕产妇、儿童、≥65岁老年人、残疾人、慢性病患者等重点人群)、电话咨询、就医问药、保健、精神病患者管理、个性化康复指导、中医健康、规范转诊等基本医疗服务工作[6];社区护士具体负责慢性病患者血压(血糖)测量记录、生活指导、家庭护理、协助全科医师开展相关工作等;公卫医师具体负责建立、更新签约居民健康档案、传染病防控报告与处置、疾病预防、健康教育宣传、组织签约居民集中健康教育讲座、签约服务工作协调等[7]。

1.2 调查对象 安丘市人之缘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工作人员和部分居家养老人员 , 兴安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工作人员。

1.3调查方法 采用调查表形式,包括居家养老人员的年龄、性别、职业、健康状况、本人及家属的经济来源、对服务满意度、还有哪些期望等。对老人及家属发放调查表,收集资料,统计数据;对兴安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领导、相关业务负责人及工作人员进行专题访谈,掌握实施签约服务工作存在的问题及下步打算;对人之缘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工作人员进行访谈,了解开展居家养老现状。对访谈结果进行综合分析, 得出结论。

2结果

2.1兴安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于2012年开始实施居民签约服务,开展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和省增补项目,每年为65岁以上辖区居民免费查体一次,并为他们建立健康档案。社区卫生签约服务的目的是要把80%以上居民的健康问题解决在社区,为辖区居民提供全方位的服务及全程优质的健康管理服务,提高居民的整体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8]。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具有良好的医疗条件,较社会办养老院、托老院有明显的医疗优势,既可以保证老人的基本医疗保健需求,同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周边的大医院建立了良好的双向转诊制度,如遇重大疾病可及时转至附近大医院诊治,做到早发现、早治疗。如遇突发危重疾病可按手机一键紧急呼叫服务,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的养老信息化服务人员可及时与当地二级以上医院联系,120救护车可及时赶到,这样可有效避免老人在家中养老由于疾病发现太晚而延误治疗的情况。

2.2居家养老是一种新型的养老模式,虽然我国部分地区已经开展居家养老服务,但是现行提供专业医疗卫生服务和社会服务的机构均按各自系统相互独立运行,安丘市将社区卫生服务、家政服务通过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搭建的居家养老信息化服务平系起来,将社区卫生签约服务中老年人的健康保健、社区卫生照顾与康复的等重点工作有效落实,可以解决老人的基本医疗保健需求。家政服务有一批经过专业培训的工作人员,可以为老人提供家庭照料服务。

3讨论

3.1我国于2008年由10个部委联合发文,要求全面推进居家养老服务工作, 居家养老模式仍然是目前我国的主要养老方式。根据国情,目前我国尚没有足够的养老机构来接纳不断增加的老年人口, 况且不是所有的老人都能支付得起这方面的费用,家庭也是老年人感情和精神的重要支柱,所以居家养老是老年人养老场所的第一选择。发达国家的养老经验证明,社区居家养老模式具有专业养老机构无法替代的积极效应, 因而养老服务方式正逐步由机构养老向社区居家养老发展[9]。居家养老具有减少国家社会投资、缓解家庭照料护理的困难等优点,同时老人仍可继续生活在他们熟悉的生活环境中, 更容易得到亲情友情的关怀。安丘市人之缘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就是在这种条件下成立的,具体承担安丘市居家养老工作的专业机构。

3.2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推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健康管理的功能定位决定其在居家养老体系中的重要作用,这也有利于发挥社区卫生机构的优势,更好地利用卫生资源[10]。居家养老的老年人,尤其是空巢老人面临着很多身心健康问题,容易产生悲观、抑郁等情绪;因受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的影响,老年高血压、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骨性关节病等慢性病患病率较高,有的老人可能同时身患多种疾病,由于行动不方便或经济上、陪护等方面原因,没有及时去医院诊治,造成恶性循环。有着专业知识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医务人员通过签约这种方式来承担这一责任,他们采取入户或集中宣教等方式进行巡诊、慢性病随访管理、健康教育、健康干预、健康宣传咨询、提供老年护理、采送检验样本和结果等形式,为社区内行动不便的患者、老年患者和残疾患者就医提供便利[11],可有效缓解看病难问题,减少居民的医疗费用支出。

3.3目前居家养老服务机构人员不足,专业水平不高,综合管理能力低下,只是负责信息服务平台的信息传递、工作安排等;社区卫生机构人员配备严重不足,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工作还不信任,不愿接受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医务人员的健康管理。今后应在政府的统一领导下, 加强对养老服务机构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人员的业务培训,提高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同时加大政府层面的宣传力度,让更多的辖区居民了解社区卫生服务内容,积极自愿配合。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立的以全科医师、社区护士、公共卫生人员等组成的社区卫生服务团队,要以签约的方式落实分片包干责任制,以推广中医适宜技术、慢性病管理、健康管理、生活方式干预等更好地为老年人服务,提高辖区居民的认可度;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居家养老服务机构密切配合,充分发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在居家养老体系中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 郭爱民, 解江林,迟宓宓,等.全国全科医学培训工作调查及分析[J].中国全科医学,2004,1(7):14-16.

[2] 张杰,田霖,浅谈我国居家养老服务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J].管理观察,2009,30(7):174- 175.

[3] 方娟,林梅.社区养老院老人睡眠现状调查及对策[J].社区医学杂志,2010,8(11):8- 9.

[4] 孟仲莹,杜兆辉.某社区开展家庭医师签约服务的实践成效和问题[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12,26(10):26-28.

[5] 孟仲莹,杜兆辉.开展家庭医师签约服务的体会[J].上海医药,2012,34(22):21-24.

上一篇:高铁修建的意义范文 下一篇:环境工程原理重点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