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家养老服务内容范文

时间:2023-12-02 23:07:50

居家养老服务内容

居家养老服务内容篇1

【关键词】居家养老;社区;养老设施;规划配置

中图分类号: G3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随着我国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孤寡、独居老人的日渐增多。我国许多城市对养老模式进行了有益的探索。目前的发展趋势是大量投资建设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并推行 “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服务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补充”的养老模式。许多经济发展较好的城市如上海、江苏、浙江、北京等政府纷纷兴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这一趋势正快速地向全国各地普及。

1.服务内容分类

实行社区居家养老设施服务,不仅要考虑到居家养老的老年人在衣食住行等方面的基本生活需要,而且还要考虑他们的精神生活需要,逐步形成多层次和多方位相结合,设施服务与互助服务相结合,比较便利、健全的社区服务内容。 作者通过实际调研观察以及对各类文献的整理,总结出如下四类主要针对养老设施的服务内容。

1.1生活照料

国内普遍认为老年人生活照料体系由非正式照料(家庭照料)、正式的居家养老或社区照料构成。家庭照料不是万能的,而机构照料又是有限的。社区照料弥补家庭照料的不足并充分发挥二者的长处。因此,社区照顾成为了未来老年人居家养老服务的增长点。笔者通过实际调研和文献整理,认为社区的居家养老设施中对于老年人的生活照料应该包括以下内容:为老年人提供托老、购物、配餐、送餐、家政服务等一般照料和陪护等特殊照料的服务。

1.2康复护理

中国老龄科研中心2011年的一项调查显示,中国60岁以上老年人的余寿中有2/3时间处于带病生存状态。呈现部分失能和完全失能的老年人有3300万人。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针对目前上医院看病手续繁琐、人多拥挤的现象,许多人有了在家看病的医疗需求。对于老年人而言,长期卧病或者多种慢性病的上门服务具有重要。因此,在医疗机构的建设上应加强地段医院社区配套服务的功能,提高社区医疗中心的硬件投入和发展家庭病床。

社区的康复护理设施也可以分为两类:即以老年服务站,老年医疗保健室为代表的上门服务设施和以老年康复医疗中心,老年服务中心,托老所为代表的集中服务设施。

1.3精神慰藉

在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对于老年人的精神慰藉应着重于老年人的文化活动、体育健身的设施、场所和环境的建设,满足老年人心理疏导、精神养老的需要。社区应把居家养老的老年人组织起来,开展日间休闲活动和文体活动。鼓励老人参与社区组织的各种活动,交朋结友,互相倾诉,增进老人之间与家人之间的沟通和情感交流。

社区的居家养老设施中对于老年人的精神慰藉应主要包括以下内容:为老年人提供邻里互助、谈心交流等精神慰藉等服务。

1.4文体教育

据全国老龄办副主任阎青春介绍,全国城市社区有8.9万个,只有不到半数的社区建有老年活动设施。老年人生存的基本需求得到解决后,养老方式针对的内容将体现在提高老年人生命质量和生活质量上,老年人的社会参与和精神享受将是关注的焦点。适合老年人的文体教育活动主要包括:各种休闲益智娱乐活动,如、体育锻炼和书画等。教育服务包括老年大学、各类知识讲座、各种老年技能培训等。

2.规划配置原则

2.1科学设置

老年人设施根据规划期内社会和经济发展的水平和老年群体的实际需要及发展趋势确定,按适宜的服务半径以及老年人口基数合理布局。

2.2因地制宜

设置布局要从实际出发,在充分调查了解的基础上整合利用好各类资源,避免重复建设。

2.3层级合理

按社区居家养老设施的功能、任务、规模等,分为不同层级。形成标准有别,内容、要求各有侧重,层次清晰的养老服务、管理体系。

2.4可持续发展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问题的加剧,同时由于“4―2―1”的家庭结构的普遍,社区居家养老将被越来越多的老年人接受。因此,社区居家养老设施应考虑未来改扩建的可能性。

3.功能配置

3.1配置内容

作者根据老年人的生活资料搜集以及设施功能细化的需要,现将功能配置内容总结如下表:

表. 1社区居家养老设施服务内容

3.2配置方式

设置布局从实际出发,在充分调查了解的基础上整合好各类资源,避免重复建设。并且促进社会化养老服务的有序展开。

1.独立配置

社区级、居住小区级设施尽量独立占地。用产业化经营和群众性互助相结合的服务机制,用市场化运营的方式,自我发展。

2.共享社区其他资源

可以利用单位、社区其他服务设施向老年人开放,以利于资源共享。例如,目前托幼机构过剩,可以在产权关系不变的前提下开办社区居家养老设施;老城区或其他地区新增独立用地困难区域,也鼓励采用与社区其它设施形复合利用形式。

3.共享社会资源

通过与有一定实力、信誉良好的养老机构和承担居家养老服务的公益性公司签订协议。以承包运营管理等方式,由社区居委会监督管理,承担日常服务工作,并建立准入和退出机制,保证为老服务的服务内容和质量。

因此,同时考虑到对场地、老年人的生活习惯及运营模式的要求,将社区居家养老设施的具体服务内容配置方式建议总结如下表:

表. 2社区居家养老设施配置方式建议

注:按照功能配置的实际需要,可共享社会资源的亦可作为可共享社区其他资源对待:反之,宜共享社区资源的项目应相对独立于社会环境配置。

4.结语

社区层面的居家养老设施,是能够为居家养老的老年人提供日常服务的最基本单元。然而,多数的社区对于居家养老设施的建设都处于自我摸索的阶段,社区的基层工作更需要科学、细致的分类和相关的规划进行指导,从而促进社区居家养老设施的建设进程。

参考文献:

居家养老服务内容篇2

离休干部已经进入高龄期和高发病期,离休干部的养老问题越来越突出。目前,市区有95%以上的离休干部居家养老,其中近20%的离休干部由于身体等原因常年足不出户。为了进一步做好离休干部高龄养老工作,加强离休干部所在单位的服务工作,依托社区,就近为离休干部,特别是孤老、“独居”、“空巢”和生活不能自理的离休干部居家养老提供延伸、补充服务,让他们安度晚年,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和工作目标

坚持以人为本,努力为离休干部居家养老营造一个精神养老、环境养老、生活养老的良好氛围,努力构筑以家庭为主体、单位尽责尽力、(街道)社区提供延伸、补充服务、老干部工作部门指导协调的“四位一体”服务网络,拓宽服务渠道,深化服务内容,提高服务质量,推进离休干部居家养老服务工作健康有序发展。

二、服务内容和主要措施

离休干部所在管理单位或归口管理单位是离休干部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主管部门。一要加强基础工作。要维护好离休干部信息库,收录离休干部的住宅电话、居住地社区、健康状况、家庭基本情况等信息。要建立孤老、“独居”、“空巢”和生活不能自理的离休干部居家养老服务工作台账,并将他们的基本情况分别提供给离休干部居住地的区委老干部局。二要主动加强联系。离休干部所在管理单位或归口管理单位要加强与离休干部居住地社区的联系,及时了解、沟通情况;加强与离休干部家属联系,了解掌握离休干部的健康状况,帮助解决居家养老中的特殊困难;加强与离休干部居住地辖区的区委老干部局的联系,协调解决离休干部居家养老服务工作中的有关问题。三要深化服务内容,提高服务质量。要向离休干部提供服务联系卡及联系电话;要坚持走访慰问制度,做到春节必访、高温必访、生病住院必访。对孤老、“独居”和生活不能自理的离休干部,要根据离休干部本人的需求情况落实专人或组织本单位的党员、团员与他们结对,采取电话问候、上门探望等多种形式主动关心离休干部的生活和身体状况,并为他们提供个性化服务。离休干部人数较多的单位或归口管理单位可适当举办有离休干部的家属、家政服务人员和志愿者结对服务人员参加的家政服务培训班,提高他们的服务责任心和服务技能。各单位可将留存的离休干部特需经费和党费用于特殊困难离休干部的生活补助。主管部门要为老干部工作部门配备或提供工作用车,离休干部看病就医等急需用车的,要按有关规定给予优先保障。不能正常参加党组织生活和集体活动的离休干部,其所在的党组织要定期委派专人上门沟通情况和递送学习材料,为离休干部的居家学习提供服务和方便。

各社区党组织要积极为离休干部居家养老提供补充、延伸服务,要充分利用社区现有资源和各种服务网络,为离休干部就近参加老年学校学习、健康娱乐活动,提供更多的方便。要逐步建立养老服务组织并充分发挥其服务功能,了解和关心离休干部在生活上的困难并尽力帮助解决,对需要医疗保健服务的离休干部,要及时与有关卫生所、卫生站联系挂钩,做好医疗保健服务工作。特别是对孤老、“独居”和生活不能自理的离休干部,要上门关心,提供有偿、低偿的家政服务或志愿者结对服务,如遇突况要及时与离休干部所在单位或区委老干部局取得联系并采取应急措施。对家庭经济生活有特殊困难且生活不能自理的离休干部,要给予必要的援助服务。要在组织社区群众学习时事政治理论、加强青少年革命传统教育等方面,在离休干部自愿、量力的前提下,为他们发挥作用提供平台。

各区委老干部局要主动关心居住在辖区内的离休干部居家养老服务工作情况,要注意收集、汇总辖区内孤老、“独居”和生活不能自理的离休干部的基本情况,并为离休干部所在单位与街道、社区的相互联系,牵线搭桥,实现信息资源共享;要根据市政府128号文件提出的“政府对居家养老的特殊困难老人实施援助服务”的要求,积极协调、配合区有关部门对特殊困难离休干部给予援助服务。

市委老干部局将对离休干部居家养老服务工作制定考核办法,进行检查考核,对离休干部居家养老服务工作贡献突出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奖励。

三、提高认识和加强领导

各级组织部门和老干部工作部门要从实践“***”重要思想,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出发,关心、重视离休干部的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离休干部所在单位或归口管理单位的党组织要把离休干部的居家养老服务工作作为新形势下老干部工作的重要内容来抓,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不断提高居家养老服务的工作水平。各街道、社区党组织要把辖区内离休干部的居家养老服务工作列入老龄工作的重要内容,为离休干部居家养老服务工作开创新的局面。

四、其它

居家养老服务内容篇3

关键词:社区居家养老;法律问题;对策

在当前老龄化社会背景下,社区居家养老模式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在其发展已取得了一定成效的同时,也面临着来自各方面的掣肘,尤其是法律层面的诸多问题,已经成为了制约其发展的主要瓶颈,亟待解决。

一、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法律规制的基本理论

(一)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内涵与优势

据有关资料统计,我国在1999年已跨入了人口老龄化国家行列。我国人口老龄化具有人口基数大、增加速度快、高龄化趋势明显、困难老人数量多、与家庭小型化相伴随、先于工业化等基本特征,严重影响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对养老服务体系也造成了极大冲击,社区居家养老作为一种新兴的养老模式异军突起,其服务模式一方面能够减轻传统家庭养老的人力负担,又能解决养老机构数量不足,门槛较高,老人身处其中感觉亲情日渐淡漠的问题,获得了很多老年人及其家人的青睐。本文认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包括两个层次的内涵,第一层次是老年人不需要离开家庭,而是在自己熟悉的环境中,延续原有的社会网络,享受养老服务;第二层次是政府积极主导,以居家为基础,以社区为依托,整合互联网+在内的各种资源,由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服务,各类企业、社会组织和养老服务队伍提供专业化和公益性服务,满足老年人社会化服务需求的养老服务模式,其服务内容应包括日间护理、家务服务、医疗保健、应急救援、文体休闲等综合性服务。目前,我国各地正努力探索社区居家养老模式,已经积累了一些经验。在北京、上海、青岛、宁波、武汉等全国大部分大中城市已初步形成了服务形式方便多样化,服务内容丰富多元化的社区养老服务格局。据民政部2015年社会服务发展统计公报记载,截至2015年,我国的社区养老服务机构和设施2.6万个,比上年增长36.8%,互助型的养老设施6.2万个,比上年增长55%,社区服务志愿者组织15.8万个,社区服务志愿人员900多万名,民办社会福利机构1600余家。①2016年10月,第四次中国城乡老年人生活状况抽样调查情况,根据数据显示,老龄产业市场不断升温。一是老年人照护服务需求持续上升。2015年,我国城乡老年人自报需要照护服务的比例为15.3%,比2000年的6.6%上升近9个百分点。二是社区为老服务中上门看病需求居于首位。2015年,城乡老年人的居家养老服务需求项目排在前三位的分别是上门看病、上门做家务和康复护理②。这些调查和统计充分说明了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出现,既能应对当前人口老龄化发展的客观需求,又能缓解传统家庭养老的压力,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维系社会稳定,发展前景非常可观。

(二)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法律规制的理论基础

社区居家养老其根本的目标在于通过良性的政策引导和法律保障为有需求的老年人提供服务,在法理层面其归属于社会分配法律关系,其追求的价值目标在于建立与运行实质公平价值,有效分配养老资源,促进社会养老资源成果的公平分享,其最主要的理论基础包括福利经济理论、社会保障理论与需求层次理论。首先,福利经济理论追求的重要的社会目标就是为了实现最高的社会经济效率、公平的收入分配,实现社会整体利益价值,这是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在法理层面构建其制度体系的本位思想。每个社会成员都期待幸福和安定的晚景生活,老年人的利益实现程度对社会整体利益的实现有重大影响,不局限于个体单一受益,实现利益的普遍化才是根本,整体利益不是个体利益的机械叠加,而是个体利益相互博弈的结果,只有尽量逼近绝大多数人的利益最大化的“帕累托最优”并在不能实现最优的情况下尽量促进最小受惠者利益,才是实现了个体利益向社会整体利益的初步进化。在我国社区居家养老发展的现阶段,政府和社区作为居家养老服务中的必然主体和主导,以社会整体利益为本位,才能理性提供政策支持,资金投入,引导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建设完善的社区居家养老制度,实现最优的经济效益与资源分配效应。其次,社会保障理论体现了国家对于社会经济生活的干预,是社区居家养老制度体系设计的关键。在开展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实践中,政府应维持与促进市场自治与国家干预间的平衡,促进社区居家养老产业的供需平衡,建立民间资本与社会力量参与社区居家养老的市场运行与政府干预间的良好互动机制,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最后,需求层次理论是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发展的基石。依照需求层次理论,作为一种开放型、多元结构的服务模式,社区居家养老可以满足老年人对于家庭和社区的双重依赖,满足老年人在生理、安全、社交、尊重和自我实现等五个不同层面的需求。

二、我国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法律规制现状及问题

(一)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法律制度现状

新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规定“国家建立和完善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应当采取措施,发展城乡社区养老服务,鼓励、扶持专业服务机构及其他组织和个人,为居家的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紧急救援、医疗护理、精神慰藉、心理咨询等多种形式的服务。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应当发展社区服务,将养老服务设施纳入社区配套建设规划,逐步建立适应老年人需要的生活服务、文化体育活动、疾病护理与康复等服务设施和网点。”该法包括了“社会保障”、“积极养老”、“法律援助”等主要内容,是我国社会在当前大力发展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和相关体系建设的基本法律依据。近2年来,我国众多省市都先后了居家养老服务的地方性法规,继北京市于2015年1月正式颁布《北京市居家养老服务条例》以来,江苏、河北、乌鲁木齐、合肥、苏州等省市相继于2016年制定了地方性的居家养老服务条例,上述《条例》基本都明确了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的职责,充分体现乡镇街道、社区在居家养老服务工作中的重要作用,突出社区的基础性和支撑性特点,规范了为老年人提供优质服务的内容。还有在部分省市,如上海市、湖南的郴州市,天津市,已经由民政部门等相关机构先后制定了地区性的居家养老服务规范。此外,在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改革试点方面,民政部和财政部两部委于2016年7月19日联合下发了《关于中央财政支持开展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工作的通知》,根据通知的要求,全国部分地级市(含直辖市的区)将逐步推开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改革试点。

(二)我国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面临的主要法律问题

如前所述,我国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起步较晚,处于初级阶段,法律制度还不完善,面临的主要法律问题有:1.从立法角度,当前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法律体系不够完善我国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法律制度的不完善体现在立法较为滞后,数量不足,尚未形成由中央到地方相互衔接的法律体系,且现有的法律法规内容不健全,缺乏统筹兼顾,各项配套制度也不完善,很多没有落到实处。从规范的层级而言,目前,在国家法律③一级,我国尚未存在针对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专门立法。新修订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在社会服务、社会优待、法律责任中对于社区居家养老有新增一定的内容,但不够具体,较为笼统,法律责任也不清晰,如其中第82条规定,“对养老机构负有管理和监督职责的部门及其工作人员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的,由其上级行政机关或者监察机关责令改正;造成严重后果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并没有明确规定给予何种处分,可操作性较差。在地方层面,各地区针对社区居家养老的地方性规范或条例起步较晚,为数较少。有的刚刚颁布,尚未实施,有的条文过于原则性,细化程度不高,缺乏制裁规定,对于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各方的权利、责任、利益界定不清晰,法律风险较高,能否落到实处还有待检验。正是基于上述原因,有些地方的社区对开展日托服务顾虑重重。在有关部门层面,曾经制定的一系列社区养老服务的政策方案等如今有些已经搁浅乃至出现荒废,如2001年6月,民政部在制定了名为“社区老年福利服务星光计划”的工作方案后,在全国启动了这一计划,而如今这项历时3年耗资134个亿的资金建成的老年活动室,如今大部分已经难觅踪影,很多甚至已经“面目全非”④。此外,与社区居家养老相应的配套制度和服务支撑体系还不完善。比如非营利性组织在提供公益性和专业性服务中占有较大比重,但是由其法律地位至今没有得到明确认可,扶持其发展的相关政策不够完善。此外,国家现在鼓励社会力量、民间资本兴办养老设施,发展社区居家养老,但其政策环境还有待进一步优化。最后,当前依托“互联网+”,以智能化手段为支撑,创新养老服务手段,搭建起养老信息服务网络平台已经是社区居家养老发展的新趋势,而相关规范标准尚不明确,无法有效保障老年人合法权益。2.从执法角度,政府引导支持力度不够,很多政策措施落实不到位徒法难以自行,有了好的立法,如何突破现实中的执法难关,将法律政策落到实处,是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领域内的一大难题。当前主要存在如下一些问题:第一,政府的引导和支持力度还不够,运营经费难以得到保障。将居家养老服务事业经费列入财政预算,保障居家养老服务经费,已经是现行立法中居家养老经费保障的一般模式,传统的经费补助模式侧重于补助居家养老服务设施建设而忽略了补助运营服务,造成部分社区居家养老设施建成后面临后续资金运营匮乏难以为继的尴尬局面,严重挫伤基层积极性,也使养老服务无法真正落到实处。第二,针对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评估和监督机制不完善。2013年7月30日,民政部印发了《关于推进养老服务评估工作的指导意见》,目的在于推动建立统一规范的养老服务评估制度,目前有些地区正在展开试点,制度化的评估和监督机制还不够健全,处在逐步的完善中。不少地区对老年人的养老服务需求、养老服务的内容、工作体系建设、服务人员的业务水平、服务设施的质量、满意度都还缺乏有效的评估与监督机制,管理的混乱和监督评估体制的缺失已经对居家养老服务的进一步规模化发展造成很大影响,亟待完善。第三,多元化和多渠道投入机制还不完善,对社会力量、民间资本参与的支持力度不够。不少居家养老的地方性立法中鼓励社会力量、民间资本加入居家养老服务网络平台,建立养老服务专业团队,开展“智能化养老”,为居家老年人提供个性化、专业化、智能化的养老服务。但是目前,我国社区居家养老的服务设施建立,机构组建还基本处在政府推动主导的阶段,多渠道投入机制还不完善,针对社会力量、民间资本、非营利性组织参与社区居家养老的扶持力度还不够。3.从司法角度,当前居家养老纠纷中老年人的权益难以得到妥善保障在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首先服务机构和老年人之间是一种特定的消费者和服务者的关系,服务组织应当与服务购买人、接受服务的老年人或其人订立养老服务合同。但是由于当前养老服务合同尚缺乏统一规范,居家养老护工的职业标准和规范管理问题依然处于探索之中,再加之老年人自身属于弱势群体,普遍缺乏法律知识,经济能力也有限,一旦发生意外伤害事故或者遭遇暴力护工事件,面临着举证难、诉讼维权难等一系列难题,如何最大限度维护老年人合法权益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三、解决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发展法律问题的建议

法律是社会关系的调节器,社区养老服务要取得长远发展,必须重视其中存在的法律问题,营造良好的法律环境,坚持福利性、社会保障性的指导原则,紧密结合我国老龄化的实际需求,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及政策,建立政府主导、民间资本参与、社会力量补充的多层次、广互动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

(一)完善立法及相关配套制度

从国家层面,应做好顶层设计,避免制度碎片化,在完善现有法律法规的基础上,制定一部专门的法律就社区居家养老的地位,政府、家庭、社会的责任,服务的内容、方式和标准,资金来源、设施建设、专业人员培训等做出规定;从地方层面,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存在一定的区域性、地方化色彩,各地区应结合本地实际,加快制定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地方性立法和规章。在地方性立法中应注意建立社区养老机构的准入标准,规范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合同,细分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各方的权利、责任、利益,明确监管制度。在有关部门层面,应整合政策,协调联动,改变目前有些部门在社区层面各成体系,缺乏整合,造成政策碎片化、资源和资金使用分散的情况,避免“星光计划”类似的事件再次发生。在配套制度建设方面,应做好如下工作:第一,制定扶持非营利组织发展的相关法律制度,如改登记制为备案制,取消挂靠制,保持独立性,加强监督和引导非营利组织的结构转型,完善非营利性组织参与社区养老服务的激励机制。第二,加大扶持力度,改善社会力量、民间资本投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业的政策环境,保障用地需求,落实税收、财政、信贷、土地、规划等方面的优惠政策,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兴办养老服务机构。第三,各地民政部门应就“智能居家养老服务”出台标准,明确提供服务的企业和机构的准入门槛、服务标准和收费标准,采取多地区联合的方式,破解跨区域老年福利和养老服务方面的身份和户籍壁垒等以保障老年人的合法权益。第四,探索“医养结合”新模式,健全社区养老服务管理制度,积极推进社区志愿者登记注册制度,开展居家养老护工正规化制度建设,加强如养老服务协会等行业自律组织建设。总之,应循序渐进,逐步建立从中央到地方,各项制度与配套措施衔接得当、统筹兼顾的社区居家养老法律体系。

(二)在执法层面,明确政府定位,加强政策

引导和政策落实在执法层面,政府应处于主导地位,从规划统筹、资金保障、设施配置、产业培育、政策支持、标准制定、市场监管、搭建交流平台、信息网络建设等多方面,综合考虑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在具体开展居家养老执法的方式上,可采取综合运用议案督办、执法检查、听取审议意见落实情况报告等多种形式,依法推进居家养老服务条例落实,以条例落实推动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具体而言,主要应做好如下几个方面的工作:第一,扩大政府财政投入,建立居家养老服务运营经费保障机制。为避免养老相关设施建成后运转困难,挫伤基层积极性,一方面,政府应保证财政配套资金及时兑现,另一方面,应建立居家养老服务运营经费保障机制,同时加大转移支付补助力度,一方面,通过以奖代补的形式,调动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的运营积极性,另一方面,对经济特别困难的山区农村加大补助力度。第二,建立系统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评估与监督机制。建立养老服务评估制度,在评估内容上,首先是对老年人的家庭经济情况、身体状况、养老服务需求进行评估,对符合条件的高龄、失能、失独等特殊困难老年人给予补贴。其次针对各地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开展成效,具体包括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工作体系中的政府主导、基础设施、服务队伍、管理制度、服务成效、群众满意度等内容开展评估。在评估方式上可以采取内部评估和外部评估相结合的办法。内部评估主要包括各地根据具体评估指标准备相关材料并开展自我评估和民政部门对各地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工作进行定期和不定期的抽查,建议各地区民政部门可以建立类似社区低保评定的服务监察和绩效评估机制,设立养老服务监督员、定期或不定期走访被服务对象,对社区养老服务的效果、效率进行服务质量评估。外部评估主要是委托第三方对居家养老服务机构开展评估,结合老年人的满意度调查,根据评估结果进行星级评定,并与运营奖励补助经费挂钩,促进服务质量改进,提高老年群体的获得感。第三,支持社会力量参与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以“走向社会化、推行信息化、提高专业化、扩大规模化和鼓励竞争化”的思路,通过政府购买、协调指导等方式,重点培育一批服务机构,支持其采用PPP、股份制等多样化的经营模式,在稳健经营的基础上有计划地扩大规模,形成品牌效应。第四,完善社区居家养老基础设施建设,依托“互联网+”建设养老服务综合信息平台。政府应当做好配套制度建设,搭建智能化居家养老服务企业和机构合作交流的平台,将这一政策落到实处,共同培育一批示范性智能化居家养老社区、共同完善智能化养老服务内容,广泛借助移动互联网、物联网等媒介,为老年人提供内容更丰富、更满足个性化需求,更方便的产品。

(三)加强司法保障与普法宣传

在司法层面,人民法院系统应当继续坚持对涉老案件实行“优先立案、优先审理、优先执行”的三优先制度,落实对特困老年人投诉案件实行诉讼费缓交、减交、免交制度,对较复杂、易反复的追索赡养费、养老金的案件实行“回访制度”。应加强针对老年人养老纠纷中的法律援助,开辟养老权诉讼的法援绿色通道,可以借鉴成立少年法庭的经验,设立老年法庭,专门审理侵害老年人权益的案件,使占比较重的涉及老年群体养老纠纷的案件能够得到及时处理。同时在审理涉老案件时吸收老龄工作委员会的工作人员为人民陪审员,更好地保障老年人的合法权益。同时,各地政府及民政部门应鼓励、支持社区居家养老机构和公益性的社工组织,创造条件举行以尊老敬老为主题的普法宣传活动,以期达到增加老年人及其家人的法律知识,增强养老组织自身的法律意识,维护个人和他人合法权益的目的

四、结语

居家养老服务内容篇4

关键词: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指标体系

中图分类号:F299.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20-0070-02

作为一项公共服务,居家养老在破解养老难题和构建和谐社会中所发挥的作用日益凸显。在应对老龄化问题的过程中,居家养老社会化已成为一种潮流。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表明,我国已经进入了人口老龄化快速发展阶段,并将继续加速。十报告提出,要“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大力发展老龄服务事业和产业”,并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改善民生和加强社会建设等四个方面、十次提到“基本公共服务”,这在表明新时期政府对老龄问题更加重视的同时,也为缓解养老压力、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指明了发展道路,即从社会管理和服务的角度,使“老有所养”的战略目标“持续取得新进展”。

一、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服务测评的重要价值

从2000年开始,我国各地陆续展开了居家养老服务试点工作,北京、上海、广州、大连、宁波等地区纷纷进行居家养老服务模式的探索,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是,由于各地经济发展水平、政府财政实力、人口老龄化发展水平的不同,各地在居家养老服务的发展水平和服务效果方面也存在较大差异,这给统一评价全国及各地区居家养老服务的总体水平和发展状况带来一定难度。

从居家养老服务的发展趋势看,全国范围内不仅开展居家养老试点工作的地区范围越来越广,在服务内容和服务队伍的建设方面也向纵深发展。如何综合考量和测评各地区居家养老服务的服务水平、运行方式、管理模式及整体效果,势必需要建立一套科学、规范、操作性强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指标体系。可喜的是,2012年6月民政部下发的《社会养老服务发展监测指标体系》文件中充分肯定了指标体系监测在社会养老服务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地位,明确指出“通过指标体系有效监测行业发展,是新时期加强政府宏观管理、推进养老服务又好又快发展的必然举措。”并进一步将监测体系划分为人口数据、福利补贴、服务保障、资金保障和队伍建设等5个一级指标、11个二级指标和43个三级指标。与此同时,学术界对构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绩效评估体系进行了有益的尝试(章晓懿等,2012;包国宪等,2012)。在实际工作中,开展居家养老服务测评的地区也日益增多,厦门市在2012年12月对居家养老服务的相关数据收集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表明针对居家养老服务的综合测评已经成为政府部门的工作内容。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时代背景下,建立一套科学、规范、操作性强的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指标体系有着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其一,作为一项政府公共服务,居家养老服务不仅包括服务对象、服务内容、服务队伍等方面,服务效果和评估也是其重要内容。因此,综合测量和评估居家养老服务工作是居家养老服务的应有之义。其二,通过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指标体系构建和实证分析,不仅可以度量和评价各地区居家养老服务的整体工作水平,也为政府制定相关社会管理政策和老龄政策提供决策依据和参考。

二、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测评的研究现状

作为居家养老的重要支撑,居家养老服务是顺利实现社会化养老的关键环节。陈友华(2012)认为,居家养老服务是是“养老地点”与“养老服务供给”两个维度划分出来的“居家养老”与“社会服务”的一种交叉组合形式。在现有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测评的相关研究中,不少学者针对不同地区提出了居家养老服务指标体系构建的设想,本文试图从指标体系研究的四大主要步骤出发,对现有文献进行梳理。

第一,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测评的理论基础,即解决“凭什么测”的问题。现有研究中提出理论依据的较少,部分研究根据地方特色或制定了居家养老服务的原则或依据。章晓懿、梅强(2012)基于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公共服务属性,将公共服务绩效评估理论作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绩效评估的依据。在《社会养老服务发展监测指标体系》中,民政部(2012)将导向性、科学性、简便性和突出重点作为监测指标体系的主要原则。左建一等(2009)则以“政府主导、依托社区、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及居家老年人生活的实际受益等方面作为考量宁波市居家养老服务的主要依据。

第二,构建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指标体系,即解决“测什么”的问题。根据不同的理论依据和原则,各地区制定了不同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指标体系。在对上海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评估体系中,章晓懿等(2012)从公平性、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四个维度,设置了4个一级指标、9个二级指标和31个三级指标,包括投入、产出、服务种类、服务对象评价等内容。包国宪等(2012)在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的绩效内涵及其过程基础上,构建了绩效分析模型。在《社会养老服务发展监测指标体系》中,社区居家养老作为二级指标,包括城乡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机构数、城乡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机构服务人次、城市和农村日间照料场所覆盖率等6项三级指标。左建一等(2009)将指标体系总体框架分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工作体系评估指标和群众满意度测评指标两大部分。其中第一部分又分为政府主导、基础设施、服务队伍和服务成效5个一级指标和13个二级指标。

第三,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综合评价方法,即解决“怎么评”的问题。目前鲜有学者对居家养老服务的评价方法和权重设计进行深入分析,仅有章晓懿等人对上海地区的居家养老服务进行了实证分析。他们采用专家意见法,优选了学术专家、职能部门专家及机构专家共12人作为咨询专家,进行了三轮德尔菲专家咨询。包国宪等(2012)则将数据包络分析法(DEA)应用于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的效率评价。

第四,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具体指标权重的设置,即解决“各项指标的重要性如何分配”的问题。章晓懿等(2012)根据专家对各指标重要性程度的评分,依据层次分析法的原理,经过计算机程序模拟仿真处理得出各项指标权重。虽然专门针对居家养老服务各项指标的权重分析文献较少,但是针对政府绩效评估的相关研究较多(陈天祥,2008;宋美喆等,2012),为居家养老服务测评提供了技术方法的借鉴。

三、研究不足及进一步解决的问题

量化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评估指标体系有助于我们在衡量、监控和评价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发展状况的基础上,探索影响居家养老服务发展的主要因素,逐步完善相关政策和措施,从而提高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整体水平。

通过相关文献梳理发现,现有研究主要存在以下不足:(1)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测评研究理论支撑不足,对居家养老服务的概念理解不同,产生了不同的评价体系;(2)没有考虑到我国城乡二元结构的差异,将居家养老服务泛化分析,对城市社区的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缺乏针对性的指导;(3)各地区对居家养老服务测评没有统一的评价标准,在指标体系的框架设计上差异较大,无法对我国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开展状况进行统一评价;(4)居家养老服务评估是一项复杂的探索性的全新工作,涉及面广,各地尚未有成功的模式和经验,在指标体系的设置和综合评价方法的应用有待于进一步完善。

综上,在过去近20年中,虽然学术界取得了较多具有创新性的研究成果,对居家养老服务的各项工作起到了指导作用,尤其是近3年内对于居家养老服务指标体系构建和测评的研究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为客观评价社区居家养老的服务水平提供了可能;但是,目前居家养老服务评价研究仅仅局限于某一个地区或某个街道、社区,且由于缺乏统一的评价标准,使得指标体系缺乏普适性,不能满足全国范围内不同地区居家养老服务水平综合衡量的实际需要。

在对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评估指标体系构建的理论分析中,如何深入挖掘政府绩效评估理论、社区照顾理论以及满意度理论等相关理论,将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过程、服务效果以及服务效益相结合,探寻适合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测评的理论基础,将是下一步研究的重要课题。

居家养老服务测评的最终研究目的是改进居家养老服务的措施,提高居家养老服务水平。因此,总结和评估近年来中央政府和各地在开展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经验和教训,并通过指标体系,识别工作开展的实际成效与预定目标之间的差距,辨析各种居家养老服务优惠政策实施过程中的成败,找出影响居家养老服务进一步发展的关键因素,从而为政府相关部门提供针对性强、可操作的对策建议是居家养老服务测评工作的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1] 国务院办公厅.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规划(2011-2015)[Z].http:///article/zwgk/mzyw/201112/20111200247846.shtml.

[2] 包国宪,刘红芹.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的绩效评价研究[J].广东社会科学,2012,(2).

[3] 章晓懿,梅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绩效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上海例证[J].重庆社会科学,2012,(6).

[4] 章晓懿,刘帮成.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质量模型研究——以上海市为例[J].中国人口科学,2011,(3).

[5] 吕津.中国城市老年人口居家养老服务体系的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博士论文,2010.

[6] 杨鸿燕.居家养老中生活照料评估体系研究[J].市场与人口分析,2001,(3).

[7] 路依婷.上海市居家养老服务指标体系的构建[D].上海:上海交通大学硕士论文,2007.

[8] 曾宪新.社区为老服务评估体系及应用系统的开发[D].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硕士论文,2002.

[9] 刘晶.构建城市居家老年人口生活质量评价模型的研究[A];2008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六届学术年会文集(青年学者文集)[C];2008.

居家养老服务内容篇5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问题和对策

中图分类号:D9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17.071

1社区居家养老兴起的背景

早在1999年我国就已进入老龄化社会,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推行,2015年我国60岁以上的老人高达2.2亿,占全国总人口的16.1%。2015年我国大概有失能老人4000万,约占老年人口总数的19.0%,其中完全失能老人高达1123万。据老龄科学研究中心估计,失能老人占老龄人口的比例会越来越大。面对如此严峻的老龄化形势,在家庭结构小型化、年轻人背负巨大经济压力的当下,单纯依靠家庭养老已不现实。而受各方面因素(包括资金、人员、床位、基础设施等)的限制,机构养老也无力承担全部的养老职责;况且在传统观念影响下老人偏好家庭照护,他们不愿在养老机构飘零孤老。面对老人特别是失能老人对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的需求,社区作为居民自治组织,应承担起为本社区居民提供社会化服务的功能,尤其是应为老人安享晚年提供平台。

社区建立时便有“提供社会福利”的定位,1993年民政部《关于加快发展社区服务业的意见》提出“加速建设社区服务中心”,为困难人群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1980s我国开始发展社区居家养老服务,2001年在民政部《“社区老年人福利服务星光计划”实施方案》的指导下,⒗夏晟缜服务建设推向高潮,标志着我国社区居家养老的快速发展;2006年《关于加强和改进社区服务工作的意见》要求“加快发展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业,加快社区的老年公共服务设施和服务网络建设”;200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规定“国家建立和完善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2015年《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提纲(初稿)》要求“重点发展居家养老服务,城市街道和社区基本实现居家养老服务网络全覆盖”。在这些政策的指导下,社区居家养老得到进一步发展,截至2015年年末,全国共有社区服务中心2.4万个,社区服务站12.5万个,其中大多数为老年事业做出了努力。

社区居家养老历经30多年的发展过程,取得了实质性进展,出现了如北京宣武区“居家养老服务项目超市”、宁波海曙区“义工银行、居家养老服务券”等成功典范,为老人安享晚年提供了范例。但是各地社区居家养老实践中问题也层出不穷,不同程度上都面临资金短缺、服务内容单一、缺乏专业化服务队伍、设施不完备等挑战。如若妥善解决这些问题,则可使社区居家养老造福更多老人,为社会主义老年事业添砖加瓦。因此,本文基于南昌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数据调查,通过分析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面临的问题,提出相应的措施来促进社区居家养老的健康发展。

2南昌市社区居家养老的调查分析

2.1数据来源

截至2015年底,南昌市60周岁以上老年人口已超过79万,占全市总人口的15%,并仍将以每年3.8%的速度递增,该年该市的老年抚养比是12.95%。与此同时,空巢老人数量急剧增加,已成为该市严重的社会问题。为保障老年人权益,实现老有所养的目标,必须加快完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基于这个目标,我在南昌市东湖区、洪城路社区通过抽样调查的方法,调查了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开展情况。调查对象是60周岁以上的老人,共发放200份问卷,回收有效问卷195份,有效回收率是98%。

2.2数据分析

2.2.1基本情况

本次调查对象男女比例基本均衡(男:45.4%;女:54.6%),文化程度和退休前的职业不一,通过分析问卷我们发现文化程度和职业的差异会影响老年人的养老需求(一般文化程度和职业地位高的老人更希望享受到社区提供的文娱活动,而文化程度和工作时工资待遇低的老人偏向于生活方面的需求)。健康状况和居住方式也会让老人的偏好和对社区的期望有所不同,那些失能老人除需生活照料外,还希望社区能满足他们对医疗的需求;独居老人则渴望陪伴,对精神慰藉的渴求度高。

2.2.2老人了解和享受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情况

数据表明,大部分老人不了解社区居家养老(图1),享受过社区养老服务的老人少之又少。在社区提供的生活服务上,86.8%的老人几乎没享受过;在医疗卫生服务方面,57.3%的被调查者是没享受的,而经常享受的也不过是6.3%;在文娱活动中,虽然享受过的占主体(50.8%),但大多数人也是参与过几次;心理抚慰方面,享受过的寥寥无几。

2.2.3老人享受社区服务的总体满意度

综合考量老人对社区提供服务所带来的感受,普遍认为不是很方便就能享受到社区的服务,相关工作人员服务的态度和质量也一般,没有让老人感受到由内而发的温暖。数据显示28.4%的老人对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持满意态度,有48.9%的老人认为一般,有227%的老人感觉不满(见表1)。

2.2.4老人对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物力/人力投入及管理方面的认知

就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设施而言,56.9%的人认为不完善,除基本的硬件设施得不到满足外,一般养老所需的无障碍设计、“互联网+”智慧养老信息化服务平台更是严重缺失;1/3的人认为养老服务人员数量太少,也有19.9%的人认为太多,反而影响服务效率;针对组织志愿者开展关爱老人的短期服务活动,51.85%的老人表示不满意,因为多数志愿者缺乏专业培训,且无法持续帮扶,因此实在难以给老人带来实质性帮助;很多老人(36.1%)还觉得收费价格过高,但认为可接受的仍占主体;认为社区养老管理体制很完善的只占18.7%,很多人对于社区的资金运作、物品服务采购等存疑。

2.2.5老人对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组织的信任度

榈鞑槔先撕蜕缜之间的互动性,探究老人对社区的信任度,我们给出了“当您遇到问题时,会第一时间向社区反映吗”这个问题。数据表明,选择不会的占82.1%(见图2),说明老人对社区的信任度还有待加强,社区需要加大改进步伐,让老人不再质疑服务质量、态度和包容性等。

3南昌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存在的问题

3.1老人对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满意度偏低

无论是我们的问卷反馈,还是我们实地访谈,老人对社区都有诸多抱怨,认为社区提供的服务难以达到他们心中的期冀。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服务内容过于单一。据调查显示,虽然社区为老人提供了部分服务项目,但主要表现在生活照料方面,而老人难以享受到医疗照顾、精神慰藉、文娱活动等服务,甚至有部分老人完全没有享受过社区提供的任何服务,显然难以满足他们多层次的养老服务需求。空巢老人数量剧增,带来更棘手的养老难题。缺乏子女的照顾,老人对日常饮食、医疗服务、文娱活动、心理慰藉等都有更多的需求,因此需要社区积极推进服务内容的多元化。

(2)服务人员职业化、专业化水平有待提高。调查表明很多社区聘用的服务人员没有接受过专业的培训,事实上主要是家庭妇女、离退休人员、下岗待业人员和有劳动能力的残疾人在从事老年服务工作,他们不了解老人的生活习性,不懂简单的医疗护理,不清楚服务的技能,甚至有些还是从内心就抵制或排斥这类服务,服务内容缺乏针对性,能做的仅是一些简单的家政服务和护理。

(3)设施不够完善,活动场所有限。面对当前“智慧养老”理念的提出,引用高科技、高标准的养老设备已成为社会趋势。但就我们调查的社区来看,连基本的文娱、体育健身器材都严重缺乏,更别提“智慧养老”所需的互联网服务平台了。在年代久远的老居民区,环境条件恶劣,没有适合老人活动的无障碍化设计,社区内老人活动的场地狭小。

3.2资金严重短缺,来源方式单一

社区作为在政府领导下的自治组织,几乎还是依靠政府“授之以鱼”。通过对社区负责人的访谈,了解到各社区开展助老、安老服务资金主要来源还是财政补贴。但国家补贴是有限的,这就在财力上制约社区养老服务活动的开展。“我们也想为老人多安排几次体检,提供丰富的娱乐活动,但实在是囊中羞涩,没钱什么也干不了。”社区负责人认为他们在为老人提供服务方面有很多不错的想法,但大都因为资金有限而不能付诸实施。一味的把希望寄托于政府,而不想方设法开源节流,只能导致恶果。

3.3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管理水平低下

结果显示老人对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管理体制存不满情绪(74.6%的老人认为服务便捷程度一般或低下,63.3%认为服务质量一般或过低,33.8%认为管理体制有待完善)。很多老人反映社区管理混乱,收支不透明,权责不清,甚至出现问题时难以找到解决的部门。

3.4老人与社区机构互动性不强

72.1%的老人在遇到问题时不会向社区反映,266%的老人对社区持完全不信任态度。访谈中多数老人表示反映了也没用,即使有好的建议社区领导层也不会采纳。而社区也不常和老人交流意见,尽管知道老人有某些需求也不会给予满足。这充分体现老人和社区机构的互动性差,一方面社区管理人员缺乏工作热情,办事效率低下,另一方面老人对陌生人信任度低,对社区居委会的认可和依赖程度远远没有达到预期水平。如何强化老人和社区机构的双向互动机制,更好地发挥社区的养老保障服务功能值得关注。

4对策建议

4.1全方位举措来提高老人的满意度

(1)提供个性化特色服务。社区不能仅仅满足于提供基本的生活照料服务,而应提供多样化的特色服务.依据老人的经济状况和个人意愿,可专门开辟符合他们预期的文娱、交友、旅游等活动;区别对待生活可自理、半失能和完全失能的老人,对于那些身体状况好的老人,提供更高层次需求的服务,而失能/半失能的老人社区需要更加关注他们的饮食起居;老人文化水平高,则更倾向于精神文化方面的需求,而文化水平较低的老人可能注重物质需求。此外,也要考虑退休前职业差异所引致的不同需求。

(2)走职业化、专业化道路。当务之急是使社区养老服务队伍职业化、专业化。首先,需加强对服务人员的培训。根据不同服务岗位的具体要求制定细致的培训计划,并定期调整培训内容,以适应养老市场变化提出的新要求;其次,政府和社区对于接受培训的人应给予补贴,从而激发他们的热情;再次,鼓励大学开设相应专业,让更多高素质人才投身到为老服务行业中;最后,借鉴法国的经验,政府要为社会福利行业设计高级职员和管理人员文凭,使从业者的职业生涯得到提升,以增强行业吸引力。对从业人员实行资格证书制度,拟上岗人员必须经过严格的考核,考核内容包括基本保健、护理、康复知识和技能,对考核合格者发上岗证书。

(3)完善相关设施,拓宽活动场所。应通过各种途径为社区内的老人配备齐全的生活居住设施,采用无障碍化设计,确保老人行动方便、安全;注重社区内绿化,营造优雅温馨的社区环境;开设文娱和体育健身的活动场所,为老年人配备安全、适当的文娱设施;还要响应“智慧养老”的号召,利用尖端科技和物联网技术保护老人的安全,全方位监测老人的健康状况。

4.2明确政府的主导职责

(1)完善相关制度。规章制度是保证社区居家养老稳步发展的理论依据,所以需加快相关政策和法规的制定。如从法律层面规定社区居家养老的具体操作内容、规模、配备等,明确国家对发展社区居家养老所依赖的企事业单位、个人的税收优惠政策。对于现有的政策和法规要加强监管,确保真正落实到位。

(2)多方位筹措资金。首先,政府要大力发展经济,充实财政实力为社区提供更多的资金支持;其次,政府可通过福利筹资,为社区养老集财;再次,通过提供税收优惠,鼓励社区自主营业,发展非盈利性的商业活动;最后,鼓励更多法人、个体为社区养老服务提供资金支持,增加社会捐赠。

(3)做好统筹规划。构建社^居家养老服务体系时,要改变政府“大包大揽”的格局,将权力下放到部门,充分调动其他NGO的积极性。政府只发挥统筹规划的作用,建立多层次的社区养老服务体系。出台一套整合各方资源的方案,明晰管理主体,明确权责划分,使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项目得到有效监管。

4.3健全社区养老服务的多元主体支持系统

(1)家庭支持。当对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不满意时,老人便会产生抵触情绪,渴望彻底回归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这就需要老人家人对社区持理解和包容态度,及时劝慰老人,让他们明白其中的苦衷。并且家人也需协助社区照顾老人,及时向社区反映老人的身体、精神状况,配合社区的调查。家人还应根据以往照顾老人的经验,向社区建言献策,帮助社区提供更优质的养老服务。

(2)社会机构、个人支持。鼓励保险公司、NGO、央/房企投资养老地产,创办养老社区,积极探索和建造适合的养老产品线。各机构应建立多元合作伙伴关系,实现养老资源共享;此外,医疗机构也要对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鼎力相助。通过定期体检等手段提前预防各种疾病,并有针对性的进行康复理疗;生产老年产品(如拐杖、轮椅等)的企业也要低价向社区提供高质量的商品,减轻社区经济负担;个人除力所能及的捐赠外,还要积极加入稳定的社区志愿者队伍,并努力提高为老服务的质量。

(3)网络信息支持。除利用网络系统关注老年人的安全、健康状况外,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经办和运作也要尽可能依靠网络系统操纵,完善信息系统,完整的记录老人的基本信息、医疗记录、收费花销等情况。

4.4健全社区养老服务管理体系

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机构应该理顺管理机制,明确权责划分,将养老服务全过程分为总体规划、采购物资、人员管理、培训指导、服务提供、监督管理等板块,专人分管,各司其职。同时需建立信息反馈系统,及时了解哪一环节处理的不妥当。当社区内部难以厘清权责时,可吸引第三方参与该项目,从而提高管理效率。

4.5疏通老人与社区的互动机制,充分发挥老人的主观能动性

社区应该充分挖掘老人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从被动的服务接受者变为主动的项目参与者。老人除作为智囊团参与社区养老计划外,还可以义工的身份帮助其他老人。社区应该设立奖励制度,如调动“时间储蓄计划”,吸引健康的老人加入到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志愿者队伍中来。

参考文献

[1]周越洋.D市社区养老服务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研究[D].沈阳:辽宁大学,2012:3640.

[2]刘玉卿.南昌市城市居家养老服务质量研究[D].南昌:华东交通大学,2014:2934,5057.

[3]廖敏,刁莉.社区居家养老模式探析――以江西省南昌市为例[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1):4849.

[4]张强,张伟琪.多中心治理框架下的社区养老服务-美国经验及启示[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4,(04):125126.

居家养老服务内容篇6

 

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传统养老观念变化带动养老模式迅速转变,居家养老服务日益凸显重要性和紧迫性。

xx办事处,辖区面积3.44平方公里,常住人口96425人,60岁以上老年人9517人。xx深入研究,大胆尝试,搭建养老服务平台,积极推进居家养老服务,逐步建立了“以家庭养老为核心、社区服务为依托、志愿者帮扶为补充”的多层次、多类型的居家养老服务体系。截至目前,民政部、老龄委及省市部门对xx“幸福里”居家养老定制化项目给予了高度赞扬,坚定了东盛街道走出具有自身特色居家养老工作道路的信心。

一、需求导向,明确目标,明晰居家养老发力点

2014年省政府出台了《xx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养老服务业发展的实施意见》(xx〔2014〕9号),结合街道和社区的实际情况,我们认真研究省市的政策,坚持问题导向,以省民政厅居家养老定制化服务试点为契机,针对老龄群众的需求,进行了居家养老工作的探索,为老人提供多元化的养老服务。

一是,整合公共资源,丰富居家养老。街道党工委以社区日间照料中心为依托,加强社区养老服务设施与社区为老服务中心及社区文化、体育等活动场所的功能衔接,提高使用效率、发挥综合效益。整合全街xx个社区的日间照料间、室、文体活动室等公共空间2100平米,增加老人无障碍设施,组织开展老年文化体育活动,为居家老人提供生活照料、文化娱乐、医疗康复、体育健身、温情陪伴等服务。目前,已发展注册基层老年协会2家,2016年,全街举办基层老年文体活动41场,平均每月3场大型活动。

    二是,大力倡导志愿服务,助力居家养老。为进一步建立和完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网络,积极支持发展各类为老服务志愿组织开展志愿服务活动,街道、社区组织建立了16支志愿服务队伍,发展志愿者884人,为社区孤寡、空巢、重病老人提供聊天、按摩、护理等志愿活动。整合了社会资源,形成了吸纳社会力量参与为老服务的新模式,体现社会关爱。

三是,激发市场活力,推进居家养老快速发展。自居家养老工作开展以来,xx等社会组织为老人提供饮食、家政、照料等7大类数十项专业服务,“幸福里”与xx医院等三甲医院合作,每月进行义诊、体检,定期开展健康讲座,为老人建立了健康档案;与xx银行合作设立社区金融服务站,承接老人非柜台业务,如工资查询和代缴费用等;与xx等社会组织合作,定期开展法律援助、心理咨询、社工服务、精神慰藉等服务,得到辖区老人的高度认可。累计为60岁以上失独老人、80岁以上空巢老人、“三无”和重点优抚对象服务近6000次。让老人不出家门就能享受到优质、贴心、方便的居家养老服务。

二、政策导向,强化监督,保障养老产业健康发展

政府主导是居家养老工作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是居家养老产业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要进一步整合养老服务资源,打破旧格局,充分发挥应有的功能和作用。通过加强对养老服务企业、社会组织及社区养老工作进行监督管理,细化监督内容,使辖区养老服务水平不断提升。

一是,完善制度,规范管理。按照《xx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养老服务业发展的实施意见》的要求,用好用足国家、省、市扶持政策,建立健全工作制度、专项资金管理制度,制定服务标准,定期召开工作会议及时处理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严格监督居家养老“定制化”服务项目建设,确保养老服务资金安全。

二是,定期回访,跟踪问效。通过日常实地抽查、问卷、电话回访等方式,对我街享受服务的398名老人进行问卷服务反馈,好评率达98%。调查的数据全部反馈给养老服务企业、社会组织及社区,作为数据参照,督促改进服务方式、提升服务质量。通过电话回访,做好反馈互动,提升管理水平,切实为辖区老人提供优质服务。

三是,查找问题,不断完善。针对监督检查,回访问效过程中老人反馈的问题,与社区、养老服务企业认真研究解决方案,不断改进服务方式,增加服务内容,提升服务水平。结合老人提出的饮食搭配、活动开展、健康知识等方面问题,增加、改进服务项目11个,进一步丰富了居家养老工作的项目内容,为老服务的满意度不断提升。

三、问题导向,精益求精,探索居家养老再提升

xx在居家养老工作方面做了一些实践,取得了一定成果,但距离群众不断攀升的养老需求还有差距,由于多种因素制约,居家养老工作还有提升空间。

一是,传统养老观念陈旧,消费理念的转变仍需引导。“养儿防老”的家庭养老观念,制约着居家养老工作的推进,xx将依托街道、社区的各种载体大力宣传现代养老观念,积极引导老人及其子女转变养老观念、推动辖区居家养老产业快速发展。(版权归wwW.HAowORD.COM)

二是,服务内容单一,服务体系不完善。现阶段,虽然多家企业进驻,承诺的服务内容和项目较多,但专业化的服务项目较少。xx将不断完善社会养老大平台建设,积极推进社会资金参与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建设,提升社区融入深度,重点打造生活自助型、生活援助型、医养结合型三类运作模式,推动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提档升级,重点探索建设个性化、特色化的综合服务型、护理康复型等照料中心,满足老年人群的多样性需求。

三是,居家养老专业人员缺乏,志愿者队伍不够壮大。目前,居家养老工作中的专业人员和志愿者队伍普遍缺乏,公众的支持和参与不足,制约居家养老产业发展。东盛街道会继续加强对人员进行知识和技能培训,加大力度、多种方式引入社工专业人才以及志愿者、义工等到居家养老服务工作中来,为老人提供全方位的服务。

居家养老服务内容篇7

【关键词】社区卫生;签约服务;养老;服务体系

【中图分类号】R93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1-0223-01

根据调查,2012年全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19390万人,占总人口的14.3%,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12714万人,占总人口的9.4%,是全球老年人口的 21.4%,居世界首位[1]。中国老龄协会的《我国城市居家养老服务研究》报告显示,目前全国城市老年人空巢家庭的比例已经达到50%,85%以上的老年人有居家养老意愿,而选择在养老机构养老的只占 6%-8%[2],这与中国传统文化有关。推广以居家养老为主体、社区综合服务为依托、福利机构养老为补充的养老服务保障体系已成为共识,它是以家庭为核心,以社区为依托,以老年人日间照料、生活护理、家政服务和精神慰藉为主要内容,以上门服务和社区日托为主要形式,引入养老机构专业化服务的养老模式[3],居家养老也是最经济最便捷最现实的养老模式。兴安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按照《山东省城市社区家庭医生式服务工作方案》和《山东省乡村医生签约服务试点工作的意见》要求[4],社区卫生签约服务以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基本医疗服务、健康评估、转诊服务以及因地制宜的开展卫生工作宣传、服务巡诊制等个性化服务为主。

1内容、对象与方法

1.1调查内容 安丘市社会福利院创办的“人之缘”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搭建居家养老信息化服务平台,免费为老年人发放手机,公布服务热线,提供一键紧急呼叫服务、普通呼叫服务、全时定位服务、咨询维权服务、心理咨询服务、健康指导以及开展政府购买服务业务等8项无偿服务业务,依托家政服务部门开展上门理发、助浴助厨、居家保洁、水电维修、助购陪护、疾病陪护等低偿服务,政府给予适当补贴。兴安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成立由全科医师、社区护士、公卫医师组成的家庭医生式服务团队,团队人员的姓名、业务专长、联系电话、投诉电话等[5],连同《致居民的一封信》全部公示在服务辖区,且全科医师服务电话并与居家养老信息化服务平台对接,具体负责辖区签约居民中的慢性病患者指导用药、随访(孕产妇、儿童、≥65岁老年人、残疾人、慢性病患者等重点人群)、电话咨询、就医问药、保健、精神病患者管理、个性化康复指导、中医健康、规范转诊等基本医疗服务工作[6];社区护士具体负责慢性病患者血压(血糖)测量记录、生活指导、家庭护理、协助全科医师开展相关工作等;公卫医师具体负责建立、更新签约居民健康档案、传染病防控报告与处置、疾病预防、健康教育宣传、组织签约居民集中健康教育讲座、签约服务工作协调等[7]。

1.2 调查对象 安丘市人之缘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工作人员和部分居家养老人员 , 兴安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工作人员。

1.3调查方法 采用调查表形式,包括居家养老人员的年龄、性别、职业、健康状况、本人及家属的经济来源、对服务满意度、还有哪些期望等。对老人及家属发放调查表,收集资料,统计数据;对兴安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领导、相关业务负责人及工作人员进行专题访谈,掌握实施签约服务工作存在的问题及下步打算;对人之缘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工作人员进行访谈,了解开展居家养老现状。对访谈结果进行综合分析, 得出结论。

2结果

2.1兴安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于2012年开始实施居民签约服务,开展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和省增补项目,每年为65岁以上辖区居民免费查体一次,并为他们建立健康档案。社区卫生签约服务的目的是要把80%以上居民的健康问题解决在社区,为辖区居民提供全方位的服务及全程优质的健康管理服务,提高居民的整体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8]。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具有良好的医疗条件,较社会办养老院、托老院有明显的医疗优势,既可以保证老人的基本医疗保健需求,同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周边的大医院建立了良好的双向转诊制度,如遇重大疾病可及时转至附近大医院诊治,做到早发现、早治疗。如遇突发危重疾病可按手机一键紧急呼叫服务,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的养老信息化服务人员可及时与当地二级以上医院联系,120救护车可及时赶到,这样可有效避免老人在家中养老由于疾病发现太晚而延误治疗的情况。

2.2居家养老是一种新型的养老模式,虽然我国部分地区已经开展居家养老服务,但是现行提供专业医疗卫生服务和社会服务的机构均按各自系统相互独立运行,安丘市将社区卫生服务、家政服务通过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搭建的居家养老信息化服务平系起来,将社区卫生签约服务中老年人的健康保健、社区卫生照顾与康复的等重点工作有效落实,可以解决老人的基本医疗保健需求。家政服务有一批经过专业培训的工作人员,可以为老人提供家庭照料服务。

3讨论

3.1我国于2008年由10个部委联合发文,要求全面推进居家养老服务工作, 居家养老模式仍然是目前我国的主要养老方式。根据国情,目前我国尚没有足够的养老机构来接纳不断增加的老年人口, 况且不是所有的老人都能支付得起这方面的费用,家庭也是老年人感情和精神的重要支柱,所以居家养老是老年人养老场所的第一选择。发达国家的养老经验证明,社区居家养老模式具有专业养老机构无法替代的积极效应, 因而养老服务方式正逐步由机构养老向社区居家养老发展[9]。居家养老具有减少国家社会投资、缓解家庭照料护理的困难等优点,同时老人仍可继续生活在他们熟悉的生活环境中, 更容易得到亲情友情的关怀。安丘市人之缘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就是在这种条件下成立的,具体承担安丘市居家养老工作的专业机构。

3.2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推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健康管理的功能定位决定其在居家养老体系中的重要作用,这也有利于发挥社区卫生机构的优势,更好地利用卫生资源[10]。居家养老的老年人,尤其是空巢老人面临着很多身心健康问题,容易产生悲观、抑郁等情绪;因受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的影响,老年高血压、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骨性关节病等慢性病患病率较高,有的老人可能同时身患多种疾病,由于行动不方便或经济上、陪护等方面原因,没有及时去医院诊治,造成恶性循环。有着专业知识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医务人员通过签约这种方式来承担这一责任,他们采取入户或集中宣教等方式进行巡诊、慢性病随访管理、健康教育、健康干预、健康宣传咨询、提供老年护理、采送检验样本和结果等形式,为社区内行动不便的患者、老年患者和残疾患者就医提供便利[11],可有效缓解看病难问题,减少居民的医疗费用支出。

3.3目前居家养老服务机构人员不足,专业水平不高,综合管理能力低下,只是负责信息服务平台的信息传递、工作安排等;社区卫生机构人员配备严重不足,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工作还不信任,不愿接受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医务人员的健康管理。今后应在政府的统一领导下, 加强对养老服务机构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人员的业务培训,提高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同时加大政府层面的宣传力度,让更多的辖区居民了解社区卫生服务内容,积极自愿配合。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立的以全科医师、社区护士、公共卫生人员等组成的社区卫生服务团队,要以签约的方式落实分片包干责任制,以推广中医适宜技术、慢性病管理、健康管理、生活方式干预等更好地为老年人服务,提高辖区居民的认可度;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居家养老服务机构密切配合,充分发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在居家养老体系中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 郭爱民, 解江林,迟宓宓,等.全国全科医学培训工作调查及分析[J].中国全科医学,2004,1(7):14-16.

[2] 张杰,田霖,浅谈我国居家养老服务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J].管理观察,2009,30(7):174- 175.

[3] 方娟,林梅.社区养老院老人睡眠现状调查及对策[J].社区医学杂志,2010,8(11):8- 9.

[4] 孟仲莹,杜兆辉.某社区开展家庭医师签约服务的实践成效和问题[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12,26(10):26-28.

[5] 孟仲莹,杜兆辉.开展家庭医师签约服务的体会[J].上海医药,2012,34(22):21-24.

居家养老服务内容篇8

关键词:居家养老模式;城乡;政府职能

前言

居家养老是当前我国城乡社会养老保险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传统家庭养老模式的深化和补充,其能够对传统养老服务理念和服务模式进行更新,有效解决我国养老服务过程中面临的诸多问题。居家养老服务是社会保障核心内容,其能够解决社会经济发展和人口老龄化之间的矛盾,为老年人提供优质服务。居家养老模式与当前的政治背景和社会环境相契合。也是人口老龄化社会背景下的必然选择。

一、城乡居家养老模式存在的问题

(一)部门责任不明,定位欠科学。居家养老发展离不开政府各职能部门的参与。长期以政府参与为主会导致城乡居家养老资金结构过于单一,也无法满足现阶段居家养老服务的需求,社会参与度也明显不足,使得城乡居家养老模式难以得到持续的发展。由于部门政策层面的缺失和资源匮乏,也使得城乡居家养老诸多问题的存在。现阶段财政对相关社会团体和居家养老服务的资金投入也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城乡居民养老服务的需要。

(二)服务过于单一,针对性不强。居家养老服务的主要对象是孤寡、高龄、空巢及独居老人等。居家养老服务只是停留在对老人进行单纯的生活照顾,并未对其实施医疗护理、生活器械和房屋改造等费用较高的基础设施服务,也没有与其家庭成员进行沟通,实现行为上的支持和约束。当前,人们对居家养老服务认识存在偏差,并未从根本上将其与家庭养老进行区分。同时,相关制度和政策也并未落实到位,没有建立制度化评估机制,使城乡居家养老评估效果较差。

(三)工作人员素质有待提高。居家养老服务人员的专业素质和文化水平普遍偏低,职业素养和岗位认同感缺乏。大部分服务人员也不能够全面胜任城乡居家养老的服务工作。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和配套政策也不完善,服务人员待遇普遍偏低,使很多专业人员不愿意参与到城乡居家养老服务中。

(四)城乡居家养老服务相关资源有待整合。服务意识欠缺和专业性偏低,使城乡居家养老服务过程中资源浪费严重,无法满足基本的服务诉求。同时,城乡居家养老服务过程中存在严重的资源分割现象。各个部门普遍缺乏资源共享意识,导致相关资源过于分散,并且开放性普遍偏低。使其只能对部分内部人员进行服务,无法形成合理的机制,惠及到城乡居家养老服务方方面面。加之,政府、社会和市场等缺乏有效的沟通和互动,基础设施和服务市场资源应用层面存在诸多问题,严重影响城乡居家养老服务质量[1]。

二、城乡居家养老服务展望

(一)政府要加大城乡居家养老服务力度。养老服务是公共服务过程中的热点话题和重要组成部分。老年人服务需要得到社会政策和资源的双向支持。当前,我国人口老龄化现象比较严重。因而政府要重视城乡居家养老服务,以提升社会和政府的责任感。政府和社会养老保险相关职能部门要结合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对城乡养老服务体系进行科学构建,推动经济快速发展,以对当前人口老龄化问题进行积极应对,让人们能够真正享受到相关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制度,促进社会和经济的快速可持续发展。

(二)完善城乡居家养老扶持政策。当前,政府和相关部门已经将养老服务作为社区、村组服务的重要内容,并不断加大相关服务力度,促进了社会养老服务体系的完善。着重提高城乡居家养老服务质量和老人生活质量,并从财政和政策两个方面对其进行支持和扶植,使其成为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对相关财务补贴机制进行不断完善,制定完善的城乡居家养老制度,并对服务过程进行监督,推进我国城乡居家养老服务这一新生产业的快速发展。

(三)对政府职能进行升级和转化,实现中介组织运作。政府要结合居家养老服务的实际诉求,对传统的政府管理和运作模式进行转化和改革,在运作过程中,注重政府主导性和社会参与性,并采取中介服务模式。政府要注重社区服务机构和中介服务组织的非营利性,充分调动社会各方力量,吸纳专业人才,开展相关社区、村组服务,将城乡居家养老模式落实到位。例如,政府可以通过委托或者合同外包的方式,使企业、个人和民间组织参与到城乡居家养老服务中。结合城乡居家养老模式现状,构建激励机制,对民间力量层面的城乡居家养老服务具体情况进行严格考核,并对其进行政策和经济层面的双向扶植,促进城乡居家养老服务又好又快发展,从根本上解决人口老龄化导致的社会问题和危机。

(四)结合服务主体,进行分类补贴。政府和社会养老保险部门要结合老年人的实际诉求,对城乡居家养老服务信息系统进行构建。并以此为基础,对其进行动态化管理,确保以老年人的基本需求为前提,对城乡居家养老模式服务补贴制度进行完善。不同地区也要以区域性特征为前提,结合老人的家庭情况、身体状况和收入特征等对其进行分类,并以此为基准制定政府相关补贴。确保高龄老人、空巢老人和低保老人等都能够享受到不同层次的居家养老服务和政府财政补贴,并根据老人的经济状况,对其进行有偿或者无偿的医疗服务,充分解决其日常生活困难和就医困难,提高老人日常生命和生活质量[2]。

(五)拓宽和深化城乡居家养老服务内容。纵观当前城乡居家养老服务,社会工作者和服务人员仅停留在对老人日常生活的照料层面,不注重结合老人的家庭背景和生活环境,为其提供针对性的服务。例如,部分老人经济拮据,身体状态不佳,可以为其提供基本医疗护理、家庭病床等服务;部分老人生活条件差,住房问题难以解决,可以帮助其进行房屋改造,逐渐提高城乡居家养老服务的科技含量和服务成本,确保老人的日常生活便利度,将城乡居家养老服务落到实处。

(六)加强服务人员培训。专业服务人员缺失是城乡居家养老服务中面临的主要问题。政府和社会养老保险部门要对城乡居家养老服务体系进行构建和完善,吸引更多的专业人才,提高养老服务质量,确保其专业性。注重与相关院校进行合作,以确保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针对性,并对其进行职业道德和专业技能培训。制定居家养老服务规范和标准。同时,也要吸纳志愿者,建立完善健全的志愿者服务机制,拓宽城乡居家养老服务空间。

结语

城乡居家养老服务是社会发展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对人口老龄化导致的社会养老问题进行了有效的解决,也提高了城乡老人生活质量,达到了良好的城乡居家养老服务效果。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加大财政投入和政策支持,为居家养老提供良好的社会化服务,为老人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促进社会的快速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胡月.当前我国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模式研究[J].法制与社会,2012,(10):180-181.

上一篇:梦的眼睛范文 下一篇:防溺水的手抄报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