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中和带来的机遇范文

时间:2023-12-26 17:34:14

碳中和带来的机遇篇1

1、对征收碳关税原因的研究。危敬添(2009)预测,到2050年全球温室气体排放总量降至1990年排放量的80%才有可能避免全球平均气温再上升两度。潘辉(2011)指出碳关税是美国国内利益集团和政府博弈均衡的结果。李晓玲、陈雨松(2010)认为,碳关税的提出是综合考虑产品竞争力、碳泄漏和政治问题的结果。李平等(2010)从美国角度出发展开研究,认为征收原因可以归纳为以下三点:第一,维护霸权地位,压制发展中大国;第二,转嫁责任和成本;第三,争夺国际环境问题话语权。2、对碳关税征收合理性的研究。对碳关税是否符合WTO规则这个问题,我国大多数学者持否定态度。如刘天姿、陈彬(2011)认为,碳关税违背了国民待遇原则和最惠国待遇原则。佟占军(2011)认为,碳关税是美国借环保的名义行贸易保护之实,由于GATT例外条款规定不明确,可以通过解释适用条件否定碳关税的合理性。王海峰(2011)认为,碳关税可能会违反《补贴与反补贴措施协议》,美国在提出碳关税的同时还设计了“免费配额”和“碳排放配额返还计划”,以帮助本国企业削弱或抵消由于碳关税引发的成本增加,这是一种变相的补贴政策。杨明珠(2011)分析指出,美国对能源密集型产品征收的关税已经接近WTO关税减让表中的上限,如果再加征碳关税,势必突破上限、违背关税减让原则。3、碳关税对我国经济的影响研究。当前,学者基本达成了共识,认为碳关税的实施必将对我国经济产生严重影响。如郑春芳、赵亚平(2011)提出,碳关税将改变我国商品的出口结构和贸易方式,预计到2015年加工贸易出口比重将下降到40%以下。詹晶(2011)认为,碳关税作为一种新型碳排放限制措施,短期内将增加我国农产品出口成本、缩小出口规模、恶化贸易条件,但从长期角度来看,若我国农产品出口业应对得当,碳关税会逆向倒逼我国农业的发展,改善农业生态环境,促进低碳农业等新兴产业发展,促进农产品出口结构调整。

二、碳关税的合理性分析

判定碳关税的征收是否合理,主要是考察征收该种税是否违背了WTO的基本原则。如果征收碳关税违反了WTO的基本原则(主要是指最惠国待遇原则、国民待遇原则以及例外条款),则应视其为不合理,反之,则认为其合理。

(一)根据最惠国待遇原则分析碳关税合理性。通过WTO关于最惠国待遇的规定可以看出,对于那些在国内实施碳税或者为了承担碳减排限额而付出一定经济代价的国家来讲,征收碳关税是符合最惠国待遇原则的,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二)根据国民待遇原则分析碳关税合理性。国民待遇原则要求进口国对待进口商品要与本国生产的同类商品一视同仁。若进口国在对本国国内生产的同类商品征收新税种或实行新政策的基础上,要求对进口商品征收不高于本国同类商品的同样税收或实行同样政策,也并不算违背国民待遇原则。而这恰恰就是探讨“碳关税”是否违背国民待遇原则的一个症结:拟征收碳关税的国家均为强制承担碳减排义务的国家,其为了完成减排义务,必然对本国生产环节中的设备进行加工、改造,促进技术升级,甚至进行产业转移,这些内容都需要耗费大量资金。资金从哪里来?肯定从各类税收中来。对于企业来讲,税收的增加无疑也增加了生产成本,增加了产品的价格负担。而对于那些向这类国家进行商品出口同时又是非强制性减排的国家,其生产成本没有增加,出口品在进口国市场上明显产生了价格优势,增强了竞争力。那么,从这一层面讲,美国等要求对同类商品征收“碳关税”,也不违背国民待遇原则。

(三)根据例外条款判定碳关税合理性。该条款主要内容是要求成员国善意使用例外条款,并指出了三种不应出现的情况,即任意的、不合理的歧视以及对贸易的变相限制。但是条款对一些关键词语并未明确具体的衡量标准,比如说“不合理的”、“必需的”、“任意的”等,含糊其辞、没有严谨的规定,这需要在具体的争端解决案例中进行判断。笔者认为,对于碳关税不能简单判定其是否合理,要根据今后的具体执行情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为了将碳关税限定在WTO框架内,在今后的执行中要规范碳关税措施。一方面加强碳关税措施的透明度;另一方面利用多边国际环境保护协议界定碳关税措施。目前,多边国际环境保护协议已达200多个,影响几乎遍及全球。因此,如果WTO能够通过多边谈判将碳关税措施在WTO内的合法性和可行性得到明确界定,将对全球的环境和自然资源产生积极的作用。

三、碳关税对江淮城市群出口贸易的影响

江淮城市群具有三大主体功能:一是安徽省的科教集中区;二是泛长三角的制造业基地;三是我国东中部过渡地带的大城市群。面对同样处于中部地区的武汉城市圈、河南中原城市群、湖南长株潭城市群的迅速发展,“江淮城市群”为打造中部地区东向发展的“门户城市群”,应有效利用对外贸易途径提高自身对安徽经济增长的贡献度。改革开放以来,该地区出口规模和出口结构发生巨大改变,取得巨大成就。开放初期,出口额较少且主要是以自然资源等初级产品为主;随着经济增长及区位优势的显现,初级产品出口比重逐步下降,工业制成品比重连年上升。进入21世纪,机械及运输设备出口更是迅猛增长,成为我国重要的制造业基地之一。

(一)对传统高耗能产业出口贸易产生抑制与阻碍1、农业及农产品出口贸易的影响。安徽是一个农业大省,农产品出口贸易缓解了省内农产品的相对剩余压力,提高了农民收入,对农村社会的稳定也发挥了重要作用。因此,碳关税一旦实施可能会对中国农产品贸易产生不容小视的影响。从短期来看,征收碳关税将产生“抑制效应”。这种抑制体现在:第一,征收碳关税必然会使出口农产品的成本上升、价格上升、竞争力下降,抑制农产品出口贸易的发展;第二,农产品出口贸易环境恶化,即碳关税开征会导致出口的高碳农产品价格上升、数量减少,这就造成省内高碳农产品市场萎缩的情况;第三,容易引发贸易战,因为美国一旦开始实施碳关税,会损害贸易伙伴的经济利益,使中国农产品出口贸易环境恶化,从而传导至安徽省农产品出口贸易的发展受到抑制,这样很容易招致各贸易伙伴的效仿和报复,贸易战将会在农产品的各个行业和各类产品之间开展。2、工业品出口贸易的影响。在安徽省不断加快工业化、城镇化的今天,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是由工业品出口贸易提供的,工业制成品的出口一方面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另一方面加快了产业升级与技术更新。但是,工业品制造离不开能源消耗,而化石能源消耗仍然是当前最主要的能源供给,这种消耗势必带来高排放。如果工业部门开始承担“碳关税”成为事实,工业出口品竞争优势将被削弱,出口量下降,由此产生的将是就业萎缩、经济增长放缓甚至停滞、总需求下降等一系列连锁反应,如果处理不当还有可能出现经济危机。3、纺织服装业出口贸易的影响。纺织服装业一直是安徽传统出口产业,对带动经济发展功不可没。欧盟、美国等发达国家是服装纺织业出口的主要市场,这些国家一旦开始实施碳关税,出口到这些国家的纺织服装业产品必将首当其冲受到碳关税的冲击,纺织服装行业出口形势必将恶化。安徽纺织业是以加工贸易为主,是承接来自西方发达国家的产业转移,究其原因是为了利用劳动力资源丰富的比较优势,降低生产成本以扩大利润空间,而不是因为技术升级等因素。这样,发达国家就将纺织服装业中碳排放高的生产部分转移到安徽,使安徽沦为发达国家碳排放的牺牲地。

(二)对低耗能产业出口贸易产生一定积极作用。安徽低耗能产业主要指服务业,从顺应低碳经济的发展、规避碳关税对经济的冲击来看,一定程度上的节能减排能够推动了服务业的发展。因此,碳关税即将征收的紧迫感,实际上能够促进服务业借助发展低碳经济、实现节能减排的契机,带动规模经济的发展,向现代服务业转变,向产业链高端延伸。

(三)对新型低碳产业的形成产生一定促进作用。碳关税即将征收的事实,对传统高耗能产业产生重大阻碍的同时,对新兴低碳产业反而能产生一定促进。如风电产业、光伏产业及核电产业等。江淮城市群目前处于大力承接东南沿海产业转移的前沿,长三角边缘,应该顺应世界市场局势,大力引进外资发展低碳型新兴战略产业,实现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遍地开花,成为带动区域增长的新动力。正是由于碳关税的征收逐步走向事实,倒逼区域内低碳产业的发展迫在眉睫,从而加大了发展力度。因此,从这一角度来讲,碳关税对新型低碳产业的形成发展产生一定促进作用。

四、江淮城市群出口贸易应对碳关税壁垒的措施与建议

(一)优化产业结构,改善出口结构。碳关税会对高耗能产业带来冲击,但如钢铁、冶金、化工这样的高碳产业关系国计民生,不能放弃。面对这种情况,只能通过优化产业结构来降低“碳关税”带来的冲击。一方面大力发展有竞争力的新兴低碳产业,鼓励金融机构为其提供融资便利,使环保集约、节能减排的理念成为今后政策的重要着眼点,发展清洁能源产业、新材料产业等。今后,我国政府应扩大对这些新兴产业的补贴和资源倾斜,促进该领域的发展;另一方面应将高碳环节转移出去。仿照西方发达国家将碳排放高的产业或生产环节转移到国外去,只在国内留存碳排放低且具有高科技含量的部分。

(二)加强自主低碳技术的研发。要降低碳关税对我国经济的冲击,必须用科技创新做支撑,从根本上改变高碳问题。第一,对于可再生的清洁能源,如风能、水电、生物能等,要加大投入,争取早日攻克关键技术;第二,对于石油、化工等传统重污染行业,重点应放在如何进行有效的产业结构调整、减少经济对这些行业的依赖上,以及如何在这些行业的生产过程中进行清洁生产,降低生产过程中的碳排放量;第三,将目光从传统能源转移到现代新型技术上,如今的纳米材料、分子生物等都是具有良好发展前景的,在这些方面进行自主研发,可以带动低碳经济的发展。

(三)禁止高碳产业向省内转移。在安徽经济发展的进程中,外国直接投资做出了很大的贡献,这是值得肯定的,但同时我们也要意识到外国直接投资给经济发展带来的一定问题。以往,一些发达国家国内的环境规则较严格,高碳企业为了躲避这种约束,就通过各种方式将碳排放高的产业或者生产过程转移到我国乃至安徽,使省内承担了大量的碳排放额,今后,对到安徽进行投资的企业要进行严格的检查,以免使安徽沦为发达国家高碳产业转移的避难所。

(四)构建并推进“碳税”制度。碳税是国内环境税的一种,目前欧洲的瑞典、丹麦、意大利以及加拿大的不列颠和魁北克在国内开征碳税,而且这一制度被越来越多的国家所认同。可以在省内试行开征碳税,既可以促进高耗能产业的改造,也可以合理合法规避发达国家征收的碳关税,同时也可以将税款用于扶植低碳产业的发展,可以说是“一举三得”的应对措施。

(五)加强政府配套服务。高碳产业进行转型升级以及新型低碳产业的发展都离不开政府的扶持,只有政府建立健全相应配套政策,才能更有效地完成这种转型升级。今后,企业对低碳的战略咨询、管理咨询、碳核算、碳审计、碳减排等服务的需求会越来越多,政府做好服务工作有利于高碳产业低碳化。

碳中和带来的机遇篇2

低碳区域中心是以低碳产业体系为主导、以低碳技术应用和低碳生活为特征,在整个区域经济发展中起到引导和带动作用的区域经济中心。随着《河北沿海地区发展规划》上升为国家战略,曹妃甸新区成为河北一个新的增长极。河北省要举全省之力,唐山市要举全市之力开发建设曹妃甸新区,无疑给曹妃甸的经济发展带来了新的历史机遇。那么曹妃甸到底如何又好又快发展,发展低碳经济,建立低碳区域中心是出路之一。 一、曹妃甸建立低碳区域中心的机遇 1.曹妃甸成为河北省新的增长极带来的机遇。2011年10月27日,国务院批复《河北沿海地区发展规划》。国家发改委副主任杜鹰要求河北沿海地区应当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即要在发展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方面能够做出有益的探索,做出表率。这就需要河北沿海地区要在发展重化工业的同时,适时探索发展新兴产业,走一条科学发展之路。相关部门的支持,相关政策的创新性调整,为曹妃甸新区发展低碳经济创造了良好机遇。2012年1月31日,河北省提出要举全省之力建设曹妃甸新区,将其打造成为新的经济增长极,这给曹妃甸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曹妃甸新区经济又一次驶入快车道。2.国家万家企业节能行动带来的机遇。2011年12月7日,国家发改委连同工信部、教育部等12个部委发出《关于印发万家企业节能低碳行动实施方案的通知》,河北省“十二五”期间的节能目标是2175万吨,排在全国所有省份的第三位。万家企业节能目标的实施,是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举措,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建立两型社会的重要抓手,是对万家大型企业提出的新挑战。河北省重点发展沿海地区,高层决策者明确提出了引进大型国企、民企的战略要求,这些大型企业大多数在国家要求的减排之列,发展低碳经济也是这些企业的必然选择。而且,在一个新兴区域,利用新技术发展新兴工业,比对老企业的改造要有效率得多。因此,曹妃甸的重要战略是在未来几年发展引进大型企业,必然给曹妃甸发展低碳经济带来机遇。 二、曹妃甸建立低碳区域中心的挑战 1.技术挑战。发展低碳经济,需要对大量低碳技术的创新和应用。而我国低碳技术相对欧盟、日本还比较落后。曹妃甸新区作为一个新兴经济区域,低碳科研积累远远不足,研究开发方面不论是人力还是技术的投入也很不够,没有专门的研究机构,只能借助于中科院、河北工业大学等外脑,原创性技术很难在短时间内获得突破。因此摆在曹妃甸决策者面前的就是走引进、吸收之路。2.资金挑战。发展新兴工业,走低碳发展之路,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河北省、唐山市的财政现状,对发展曹妃甸的支持是有限的,因此需要曹妃甸积极运用国家的金融政策,进行投融资体制的创新,需要进行新的探索来破解发展的资金瓶颈。利用国家对节能减排的资金支持,争取能够上市融资无疑是摆在决策者面前的另一个挑战。3.面临的省内外竞争。曹妃甸发展低碳经济面临来自省内外的多方面竞争。从省外来看,天津是曹妃甸的有力竞争者。天津市是国家低碳试点城市,在发展低碳经济方面率先进行了多项体制、机制的改革和创新,低碳研究机构、低碳交易机构的建立无疑为其发展低碳经济提供了有力的保证。保定市是国家低碳试点城市,在发展太阳能方面居于领先地位,由于历届政府都非常重视新能源产业的发展,保定在发展低碳经济方面已经一马当先。虽然曹妃甸是国内第一个科学发展示范区,但是在发展低碳经济方面仍要面对来自周边地区的激烈竞争。 三、曹妃甸建立低碳区域中心的优势 1.曹妃甸是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区。2005年曹妃甸被批准为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区,2006年总书记又要求曹妃甸建立科学发展示范区。经过近10年的发展,曹妃甸累计投资3000亿元,正在按照建立循环经济示范区的发展模式蓬勃发展。钢铁、海水淡化等循环经济项目陆续建成,曹妃甸生态工业园、曹妃甸生态城逐步建立,为曹妃甸发展低碳经济打下了一个很好的基础。多年来曹妃甸重视低碳经济、循环经济发展,正在探索出一条低碳发展的生态之路。2.生态城市的建设。曹妃甸生态城,规划面积30平方公里,除了建立曹妃甸科教城、曹妃甸论坛永久会址以外,12平方公里的中瑞合作项目——明日之城,计划按照“四节一环保”的模式建立,节能、节地、节水、节材的建设模式,完全符合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按照河北省政府与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的合作备忘录,曹妃甸生态城将建成绿色建筑、绿色交通、绿色市政、可再生能源的示范区。3.中日曹妃甸生态工业园。中日曹妃甸生态工业园借鉴中新苏州工业园建设模式,由中日两国合作开发建设,以聚集节能环保、绿色、低碳、循环经济、减灾防灾等领域的技术、产品、装备、服务、应用示范为主要产业特色,积极发展低碳的高新技术产业。截至2011年底,投产、在建及签约项目共20家,计划总投资129.7亿元人民币。随着2011年11月中日唐山曹妃甸生态工业园与中国资源综合利用协会签署合作协议,创新研发、孵化、中试及产业化、技术引进消化、技术服务等工作也已经启动。曹妃甸生态工业园将成为低碳技术示范、交流、技术研发和产业化的重要基地 。四、在曹妃甸建立低碳区域中心的必要性 1.曹妃甸具有探索低碳发展模式的责任。曹妃甸是国家级循环经济示范区,又是我国首个科学发展示范区。发展低碳经济与曹妃甸建立科学发展经济示范区的目标是一致的。无论是发展循环经济还是建立科学发展示范区与发展低碳经济都要求曹妃甸在发展低碳经济方面进行更多、更有益的探索,以便为其他区域科学发展提供宝贵经验,这是国家赋予曹妃甸的不可推卸的重要责任。2.建立低碳区域中心是唐山市产业结构转型的需要。唐山市是河北省区域经济中心城市,重化工业比重较大,钢铁产业发达,建筑业、交通业发展迅猛,能源消耗占到了全省1/3。面临由资源型城市向新型工业化城市转型、由内陆资源型城市向沿海开放型城市转变的问题。另外唐山汽车保有量多、环保产业发展水平较低,严重制约唐山市的低碳转型。在曹妃甸发展低碳经济有利于减轻唐山市节能减排的压力,为城市转型做出贡献。3.发展低碳经济需要在一些先进区域进行探索。发展低碳经济需要提高能源使用效率、降低碳排放,必须依赖于大量低碳技术的应用。但是这些技术国内比较落后,而且很多不够成熟,这就需要曹妃甸利用大规模建设的机会不断探索引进低碳技术,促进低碳技术的中试和转化。4.建立低碳区域中心有力于为河北省发展低碳经济提供示范。河北省有必要借助曹妃甸的开发,通过曹妃甸的低碳发展来补偿和减缓其他区域节能减排压力。同时也需要利用曹妃甸发展循环经济、建立生态城市的契机,大力推广和应用低碳技术,为其他区域的低碳发展积累经验,探索低碳经济发展路径和发展机制,建立低碳经济样板,为城市建设做出示范。#p#分页标题#e# 五、在曹妃甸建立低碳区域经济中心的可行性 唐山曹妃甸新区已经具备率先发展低碳经济的条件。发展低碳经济需要雄厚技术和强大资金的支持,利用曹妃甸建立循环经济示范区的现有条件和对资金、产业的巨大吸引力,发展低碳经济事半功倍。由于曹妃甸没有传统城市的羁绊,建设生态城市,记录低碳足迹,发展低碳工业、低碳交通的障碍较少,加上新兴区域可以试行一些优惠政策,还可以进行一些机制创新,因此在新兴区域建立低碳区域中心是非常可行的。 六、曹妃甸建立低碳区域中心的路径 1.建立低碳经济产业体系。建立低碳经济产业体系是发展低碳经济的战略重点。低碳经济产业体系以能源革命为核心,以低碳工业、新能源产业、低碳建筑、低碳交通等产业为主体。因此,曹妃甸必须尽快建立比较完善的低碳产业体系。在曹妃甸区域,由于没有传统产业的改造压力,可以按照循环经济的理论构建区域经济体系,尽量减少能源的消耗,同时建立资源梯级利用体系,也减少了大量无效的物流活动,从而减少了交通能源消耗,进而做到碳减排。按照曹妃甸的发展规划,能源的梯级利用和新能源产业的建设已经为曹妃甸发展低碳经济提供了条件。建立节能环保示范园。曹妃甸可以利用自己钢铁产业的优势,大力发展环保设备制造产业,同时利用发展循环经济的优势,结合曹妃甸新城可持续发展展示中心,宣传在发展低碳经济方面的新成就。2.建立低碳技术应用示范体系。低碳技术是支撑低碳工业发展的技术手段,低碳技术包括发展低碳经济涉及新能源技术、节能减排技术、二氧化碳捕获与埋存的应用技术等核心技术。低碳技术包括开发利用两个环节。曹妃甸低碳区域中心应当依据本地区的产业特征和建立生态城的契机,率先支持一些有利于本地区产业发展的低碳技术的研发,在低碳建筑、低碳交通方面率先应用低碳技术,促进这些低碳技术能够在不断应用中得到修正和成熟。政府还要特别支持一些技术比较成熟、应用前景广阔,对经济发展具有带动作用的可再生能源技术的推广应用。3.建立低碳社会文化体系。建设低碳社会文化不仅非常必要,而且也是成本最低的发展低碳经济的路径。曹妃甸低碳区域中心要倡导低碳消费和低碳生活方式,成为节能环保的生活典范。在鼓励公民享受高质量生活的同时,又要强调低碳出行、低碳消费,尽量节约宝贵的能源,使用节能汽车、节能电器等节能产品,因此在低碳区域培育低碳社会公德。 七、曹妃甸建立低碳区域中心的保障措施 1.制定低碳区域经济发展规划。为了有效地规范和促进低碳经济发展,曹妃甸应当制定区域低碳经济发展规划。结合曹妃甸的定位,明确低碳经济的发展方向和发展重点,在建立生态工业园的同时,在产业体系建设、研发体系建设、促进推广体系建设等方面确定具体的建设内容。2.建立低碳经济研究中心。建立低碳经济研究中心,作为一个常设的机构,不断推出研究项目,在全国范围内利用招标的方式吸引科研专家解决曹妃甸发展低碳经济中遇到的技术问题、软科学问题,为曹妃甸发展低碳经济提供智力支撑。3.建立低碳审核机制。北京、上海、深圳已经出现这类机构从事能源审计、审核工作。曹妃甸应当尽快建立第三方低碳审核机构,只有独立的低碳审核机构才能对政、企业的低碳行为和低碳行动结果做出公正的评价。低碳审计机制可以保住曹妃甸对本区域的工商企业的排放进行审核登记,为下一步实施低碳交易提供依据。4.建立低碳交易机制。碳交易机制的建立是发展低碳经济的创举。碳交易是利用市场机制引领低碳发展的必由之路。天津排放权交易所从2009年开始已经着手制定国内碳排放权交易规则,随着交易规则和碳交易中心的建立,低碳交易将会具有市场机制保证。曹妃甸可以根据发展需要,率先建立唐秦承地区的低碳交易中心,为本区域的低碳交易服务。5.建立促进低碳发展的财税机制。发展低碳经济需要出台鼓励科技创新、节能减排、可再生能源使用的政策,对一些低碳产业给予必须的财税支持,实施减免税收、财政补贴、政府采购、绿色信贷等措施。曹妃甸新区应当落实在战略新兴产业上的资金和税收支持,鼓励新能源汽车、太阳能光伏等产业的发展,支持生态城建设节能建筑,以及发展以电能为主的新型交通。6.积极利用清洁发展机制。据统计,从2005年至2010年,中国共获得CDM的三成多市场,价值超过10亿美元。但是到2012年,随着京都议定书第一承诺期的结束,未来如何发展还存在一定的变数。曹妃甸应当利用发展四大主导产业的机会,争取CDM的支持,发展新能源产业、环保产业。

碳中和带来的机遇篇3

[关键词]碳金融;SWOT;建议

[中图分类号]F8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3)37-0118-02

1引言

碳金融是指在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各种金融制度安排和金融交易活动,既包括碳排放权及其衍生品的交易、低碳项目开发的投融资,也包括银行的绿色信贷以及其他相关的金融中介活动。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环境破坏和污染日益严重,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被提上重要议程,发展低碳经济的提出为我国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两型社会提供了新的路径选择。我国商业银行引入碳金融业务还处于起步阶段,银行开展碳金融这一创新业务是把双刃剑,既带来机遇又存在挑战。

2商业银行开展碳金融业务的SWOT分析

21商业银行开展碳金融的优势(strengths)

211拥有优质客户资源

银行拥有多渠道,多层次,多元化,优质的客户资源,具备完善的销售渠道和体系。对于碳金融这一创新产品具有良好的推销能力,能大大减少客户搜寻成本,带来降低成本和增加利润的优势。

我国碳排放权交易主要是基于CDM(Clean Development Mechanism,清洁发展机制)项目的交易,我国可以将境内减排量按照CDM转换成有价商品向发达国家出售。据统计,在CDM卖方市场上,中国占据了绝对的比重。如上表所示。因此,依托CDM的“碳金融”在我国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并给商业银行碳金融业务带来潜在的商机和巨大的利润空间。

22商业银行开展碳金融的劣势(weaknesses)

221碳金融产品种类单一

我国商业银行开展碳金融业务的时间较短,现有的碳金融产品局限于绿色信贷、低碳信用卡和CDM三种类型,主要以对减排项目提供贷款融资为主,导致利润主要来源于利差。碳金融产品种类单一使得银行的利润来源受限,大大制约了利润空间的扩展。

222综合人才短缺

由于碳金融业务涉及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政策风险等因素,因此在业务操作中需要具备精通金融、法律、管理和外语等专业知识的复合型人才。目前,我国商业银行人才素质与市场需求不匹配,高素质的综合性人才较短缺,制约着我国商业银行碳金融业务的大力开展。

23商业银行发展碳金融业务的机遇(opportunities)

231践行企业社会责任,树立良好社会形象

我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两型社会的提出及首次将“低碳经济”纳入国家“十二五”发展规划彰显了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决心。银行开展碳金融业务有利于促进我国低碳经济的发展,践行减排的社会责任,更好的树立银行良好的社会形象和形成符合时展特征的低碳绿色品牌。

232激发商业银行不断创新

我国经济由高碳到低碳的转型给我国银行业的经营转型提供了良好的路径选择,而碳金融业务的巨大市场空间、高成长性以及国际性则成为我国银行业经营转型的重要驱动力和保障。这在一定程度上激发银行不断推出新的碳金融产品与服务,有利于增强我国商业银行的创新能力,同时提高我国商业银行的综合竞争能力和分散风险增加收入的能力。

24商业银行发展碳金融业务的挑战(threats)

241商业银行开展碳金融业务面临多种风险

商业银行开展碳金融业务将面临信用风险、汇率风险和市场风险等。由于商业银行与企业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同时我国目前缺少权威的风险评级机构,容易导致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的发生,使商业银行面临信用风险;银行开展的碳金融项目由于缺乏金融衍生品工具,采用外币计价结算时,使商业银行面临本币升值、外币贬值的外汇风险和市场价格波动风险等。

242国内外相关政策的不确定性

一方面,《京都议定书》2012年年底已经到期,到期后各项制度、规则是否延续尚是未知数。我国是否要承担减排义务以及在碳金融交易中的地位等情况都不确定;另一方面,目前我国发展低碳经济与碳金融的相关法律法规尚不健全,配套的激励和优惠政策措施尚不完善。使我国银行面临很大的政策不确定性。

3商业银行进一步发展碳金融业务的对策建议

基于我国商业银行引入碳金融这一中间业务时间较短,银行要更积极的趋利避害,在挑战中赢得机遇,抓住机遇促发展。不断完善银行开展碳金融的配套设施,培养具有专业碳金融知识的人才,创新碳金融服务模式,设计符合碳金融需求的产品。

31增强商业银行发展碳金融业务的意识

通过加大对低碳经济和碳金融的宣传力度,提高并加强员工对碳金融的理解,调动商业银行积极主动参与碳金融交易的积极性。让商业银行不断提高认识、践行社会责任,同时深刻了解碳金融交易带来的巨大利润和市场潜力。

32重视综合性人才的培养

基于开展碳金融业务对综合性人才有较高的要求,商业银行应全方位、多渠道、宽领域吸引国内外高素质的人才,组建精通法律、金融、管理和英语等知识且经验丰富的专业团队,对其进行多种形式的培训,不断拓展碳金融业务,从而更好地满足客户需求,培育商业银行新的利润增长点。同时,还可以聘请一些熟悉国际环境的专家或精通碳金融交易规则、操作流程的专业人员充当银行外部顾问,对商业银行参与的碳金融业务给予必要的咨询与指导。

33创新碳金融产品种类

商业银行不仅要在公司业务方面推动碳金融发展,还应在个人金融领域推出与低碳经济相关的产品。如低碳消费折扣优惠、绿色汽车信贷、绿色抵押贷款等,以此来促进低碳的消费。积极开发低碳的投资和理财产品,引导社会资金参与低碳金融的投资。

34拓展碳金融中间业务

商业银行可以利用自身的营销网络和信息优势,开展碳金融项目推荐、项目咨询、CDM项目评估、充当财务顾问、碳交易等中介服务赚取手续费;积极开发与碳排放权挂钩的本外币理财产品、信用卡等零售产品。

35加强碳金融业务风险管理

我国商业银行作为经营货币资金业务的特殊企业,在经营中应当遵循安全性、流动性和赢利性三大原则。因此,商业银行在开展碳金融业务时,也应在尽量控制风险、保证安全的前提下,争取更多的利润空间。

参考文献:

[1]郭清马.商业银行参与碳金融业务的策略研究[J].西南金融,2010(6):65-67.

[2]王晓玲.基于SWOT分析的我国商业银行碳金融业务发展策略研究[J].对外经贸,2012(5):53-55.

[3]陈游.碳金融与我国商业银行的业务创新[J].金融论坛,2009(10).

[4]李明,卢爱珍.碳金融给我国商业银行带来的机遇与挑战[J].新疆财经,2010(4).

[5]翁清云,刘丽巍.我国商业银行碳金融实践的现状评价与发展对策[J].金融论坛,2010(1).

[6]张璐阳.我国商业银行绿色信贷的创新与突破[J].武汉金融,2010(5):38-39.

[7]高志新.碳金融发展与中国银行业经营转型[J].上海金融,2011(1):36-41.

碳中和带来的机遇篇4

[关键词] 商业银行;碳金融;SWOT;CDM

[中图分类号] F830.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283(2012)05-0053-03

一、引言

全球气候变暖掀起了低碳经济的浪潮,各国纷纷加快了发展低碳经济的步伐。发展低碳经济离不开金融的支持。所谓碳金融,是指服务于旨在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各种金融制度安排和金融交易活动,主要包括碳排放权及其衍生品的交易和投资、低碳项目开发的投融资以及其他相关的金融中介活动。其实也就是把碳排放当作一个有价格的商品,可以进行现货、期货等的买卖。碳金融作为低碳经济的助推器,其市场规模越来越大,碳金融业务也不断拓展创新,这对全球商业和金融业来说预示着巨大的商机。但对于我国商业银行来说是把双刃剑,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如何把握机遇、迎接挑战是摆在我国商业银行面前的一项重大课题。

本文基于SWOT法分析了我国商业银行参与碳金融业务面临的优势与劣势、机遇与挑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我国商业银行发展碳金融的相关对策建议。

二、商业银行参与碳金融业务的优势与劣势

(一)商业银行参与碳金融业务的优势(strengths)

1.我国碳金融市场发展广阔

目前,由于我国碳排放权交易主要是基于项目的交易,我国商业银行更多参与的是依托CDM(Clean Development Mechanism,清洁发展机制)的金融业务。《京都议定书》未对我国碳排放总量进行限制,我国可以将境内减排量按照CDM转换成商品向发达国家出售。据统计,在CDM一级市场的卖方市场上,中国占据了绝对的比重。截至2012年5月3日,全球注册CDM项目总数4067个,其中来自中国的为1956个,占48.09%,项目预期减排量占全球项目预期减排量的60.8%,如表1。因此,依托CDM的“碳金融”在我国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并给商业银行碳金融业务带来巨大商机。

2.我国拥有碳减排的成本优势

我国具有极其丰富的碳减排资源,而且是全球最大的减排市场主要的卖者,碳减排的成本大大低于发达国家内部碳减排的成本。发达国家的减排成本一般在 100 美元/吨碳以上,而我国碳减排的成本最低可降至20 美元/吨碳,因此成本优势促使着发达国家的企业积极寻求与我国的项目合作。

(二)商业银行参与碳金融业务的劣势(weaknesses)

1.对碳金融交易认识不足

我国商业银行涉足碳金融领域的时间较短,对碳交易的规则及其带来的经济效益认识不足。我国商业银行开展的碳金融业务类型较单一,主要以对减排项目提供贷款融资为主,导致其利润主要来源于利差。

2.综合性人才短缺

由于碳金融业务涉及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政策风险等因素,因此在业务操作中需要具备精通金融、法律、管理和外语等专业知识的复合型人才。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对碳金融的价值、操作模式和风险管理等认识不足,人才素质与市场需求不匹配,高素质的综合性人才短缺,从而制约着我国商业银行碳金融业务的大力开展。

3.碳金融交易市场机制不完善

据统计,自2008年我国相继成立了北京环境交易所、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和天津排放权交易所以来,我国筹建的交易所多达100多家,但这些碳交易体系尚处于分割状态,仍未形成全国统一的碳交易市场,致使碳交易市场缺少价格发现功能。

碳金融交易需要能够提供项目咨询、CDM项目评估、法律服务、碳金融投资风险等的中介机构参与,以降低项目风险与交易成本,但由于目前我国碳金融交易中介机构不健全,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商业银行发展碳金融业务。

三、商业银行发展碳金融业务的机遇与挑战

(一)商业银行发展碳金融业务的机遇(opportunities)

1.提升商业银行的市场地位和树立品牌形象

低碳经济之风席卷全球为我国商业银行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商业银行积极发展碳金融业务,一方面通过为节能减排、新能源等环保项目提供低息贷款、项目融资等方式,履行商业银行作为企业的社会责任,实现企业与社会、环境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有利于商业银行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提升其市场地位;另一方面,商业银行创新碳金融产品、理财产品,打造出有特色的品牌产品,树立品牌形象,实现品牌经济效益。

2.激发商业银行创新的源动力,提升国际话语权

由于我国碳金融市场起步较晚,商业银行的碳金融业务类型相对单一,这就要求商业银行在控制风险的前提下,不断推出新的碳金融产品与服务,有利于提高我国商业银行的创新能力,同时提高金融产品的定价和议价能力,提升我国在国际碳金融市场的话语权。

(二)商业银行发展碳金融业务的挑战(threats)

1.金融产品缺乏创新,商业银行开展碳金融业务面临风险

我国商业银行的碳金融产品局限于绿色信贷、CDM基金和低碳信用卡三种类型,缺少相应的金融工具消除业务中面临的诸多风险。绿色信贷业务由于商业银行与企业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同时缺少风险评级工具,导致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的发生,使商业银行面临信用风险;CDM项目由于缺乏金融衍生品工具,采用外币计价结算时,使商业银行面临本币升值、外币贬值的外汇风险和商业银行计算机操作系统失灵、业务操作人员失误等造成的操作风险。

2.国际碳交易规则、相关政策的不确定性

一是《京都议定书》2012年底将要到期,到期后各项制度、规则是否延续尚是未知数。我国是否要承担减排义务以及在碳金融交易中的地位等情况都不得而知;二是目前我国发展低碳经济与碳金融的相关法律法规尚不健全,配套的激励和优惠政策措施尚不完善。因此,商业银行发展碳金融业务面临诸多变数。

3.碳关税征收的影响

美欧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将要对中国等发展中国家征收碳关税,从而降低了发展中国家出口商品的优势,欲掀起新一轮贸易保护主义浪潮,对我国的进出口贸易和低碳金融发展构成严峻的挑战。

四、商业银行发展碳金融业务的对策建议

(一)提高商业银行发展碳金融业务的意识

通过加大对低碳经济和碳金融的宣传力度,调动商业银行参与碳金融交易的积极性,让商业银行提高认识、践行社会责任,同时深刻了解碳金融交易带来的巨大利润和市场潜力。

(二)培养碳金融业务方面的复合人才

与国外银行相比,我国商业银行涉足碳金融业务较晚,专业性人才相对缺乏,因此,培养专业性碳金融人才成为当今商业银行开展碳金融业务的首要目标。商业银行可以全方位、多渠道、宽领域吸引国内外高素质的人才,组建精通金融、法律、管理和英语等知识且经验丰富的专业团队,对其进行多种形式的培训,不断拓展碳金融业务,从而更好地满足客户需求,培育商业银行新的利润增长点。同时,还可以聘请一些熟悉国际环境的专家或精通碳金融交易规则、操作流程的专业人员充当银行外部顾问,对商业银行参与的碳金融业务给予必要的指导。

(三)拓展碳金融中间业务

碳中和带来的机遇篇5

[关键词]金融支持;低碳经济;发展

[中图分类号]F8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3)07 — 0156 — 02

一、低碳经济的产生与发展

低碳经济的产生和发展与世界各国应对全球性气候变化的认识和采取行动密切相关。

(一)低碳经济的起源

随着人类对气候问题的不断关注和人类活动对气候环境影响认识的不断提高,人类大量排放二氧碳(CO2)对气候的影响问题得到重视。近代瑞典科学家阿累尼乌斯早在1896年发表的“大气中二氧化碳(CO2)浓度升高将带来全球气候的变化”理论,已经被确认为不争的事实。随着人类对气候环境变化的认识,低碳经济被提上重要的位置。低碳经济的发展理念最早起源于英国。2003 年英国发表《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体》能源白皮书指出:“低碳经济”是以低排放、低消耗、低污染为特征的经济发展模式。是从传统高能耗、高物耗、高排放的发展模式转向可持续发展模式的桥梁,是能源技术创新与制度的创新与发展观的改变。

(二) 绿色金融促进低碳经济发展

绿色金融是指金融部门把环境保护作为一项基本政策,在投融资决策中要考虑潜在的环境影响,把与环境条件相关的潜在的回报、风险和成本都要融合进银行的日常业务中,在金融经营活动中注重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以及环境污染的治理,通过对社会经济资源的引导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三)低碳经济成为世界经济的战略选择

由世界银行前首席经济学家尼古拉斯·斯特恩牵头的《斯特恩报告》, 报告分析了气候变化所产生的财政、社会和环境上的影响。《斯特恩报告》指出:不断加剧的温室效应将会严重影响全球经济发展,其严重程度不亚于世界大战和经济大萧条。报告按照常规经济模式预测,全球以每年GDP1%的投入,可以避免将来每年GDP5%~20%的损失,呼吁全球向低碳经济转型。2007年7月美国参议院提出了《低碳经济法案》,表明低碳经济的发展道路有望成为美国未来的重要战略选择。德国则希望在2020年国内的低碳产业要超过其汽车产业。向低碳经济转型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大趋势。

从低碳经济的产生和发展不难看出,走低碳经济的发展路线是资源型城市和能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模式。因此,低碳经济一开始就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提出的。低碳经济的实质是提高资源和能源利用效率和清洁能源结构,问题核心是能源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

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欧美发达国家大力推进以高能效、低排放为核心的“低碳革命”。着力发展“低碳技术”并对产业、能源、技术、贸易等政策进行重大调整以抢占先机和产业制高点。

(四)中国低碳经济前景广阔

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机遇和挑战并存。作为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现阶段我国能源结构以煤为主的经济结构性矛盾仍然突出,增长方式依然粗放,能源资源利用效率依然较低,控制温室气体排放面临巨大压力。另一方面,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控制温室气体排放,提高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也为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带来重要机遇。

我国要加快实施低碳经济模式,从国内角度看,可以降低国内资源过度消耗、提高能源的使用效率和减少环境污染排放。从国际角度看,在经济复苏进程中围绕碳排放交易标准和体系的博弈,是主要经济大国关注的焦点之一。为获得一定相对优势及避免未来出口贸易受阻,低碳经济必将越来越得到人们青睐,愈加受到政府重视。中国的低碳经济前景广阔,大有可为。

二、国外金融体系支持低碳经济模式

英、美等发达国家为实现其低碳经济的战略目标,在政府制定一系列法案、政策支持和财政投入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市场机制融资,尽可能的调动银行、基金等金融机构参与低碳经济的热情。同时,作为金融机构自身,其通过杠杆和利益传导机制参与低碳经济的积极性也越来越高。而巴西、印度等发展中国家则注重加强与发达国家的合作,通过引进国外的资金和低碳技术实现本国产业转型和低碳经济发展。

(一)英国模式

英国是低碳经济的倡导者。为此,英国先后引入了碳信托基金、气候变化税、排放贸易机制等多项创新性措施。其中,碳信托基金是一家独立的公司。其目标是帮助企业和公共部门有效减少CO2排放和寻找低碳技术的商业机遇,从而有效促进英国节能减排和走向低碳经济。碳信托基金的投资主要集中在低碳技术研发、低碳技术产业化和低碳项目孵化器等领域。另外,英国的伦敦是“气候变化资本”的发祥地,出现过第一家专门办理与碳有关业务的银行。“碳托拉斯”也起源于伦敦。在伦敦证券交易所创业板上市的公司中,有60 多家企业致力于研发有助减少碳排放的新技术。英国为实现节能减排的各项金融支持措施已取得积极成效,为英国低碳经济的发展提供了长足的动力。

(二)美国模式

美国政府积极鼓励和引导金融机构向低碳经济项目提供资金支持。2003 年成立的芝加哥气候交易所(CCX)是全球第一个自愿性参与温室气体减排量交易并对减排量承担法律约束力的组织和金融市场交易平台。华尔街金融巨头高盛积极参与碳排放、氧化硫、可再生能源税收抵免及天气等衍生产品开发对气候相关的各类交易市场进行股权投资。随着碳交易市场规模的不断扩大,美国银行、花旗银行等银行机构纷纷投资开发与碳排放权相关的金融产品和服务。

(三)值得借鉴的模式

巴西近年来通过积极引进外资支持节能减排和低碳经济发展。通过与美国的合作,巴西将在今后30 年内利用美国的资金支持积极开发新能源。另外巴西通过电力基金支持在节能方面取得了卓越的成效。印度政府也十分重视发展低碳经济为此积极利用外资、鼓励金融机构投资低碳领域。

三、构建我国低碳经济创新型金融支持体系

低碳经济的发展即是机遇也是挑战,将低碳经济与金融支持有机地结合起来,以金融支持促进低碳经济发展,以低碳经济发展为机遇大力发展低碳金融,将有效实现了低碳经济和金融业的共赢发展。从外国低碳经济发展经验和我国的现实来看,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创新型金融支持体系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完善银行“低碳间接融资”体系

早在2007 年国家环保总局、中国人民银行、银监会联合通知,要求对不符合产业政策和环境违法的企业和项目进行信贷控制。目前,绝大多数政策性银行和商业银行都确立了信贷领域的环境准入条件,在切断高耗能、高污染行业盲目发展资金来源的同时,加大节能减排重点企业和重点项目贷款,有效促进了低碳经济的发展。但由于低碳行业投资周期较长、经济效益缓慢等特点一定程度上减缓了商业银行对低碳企业、低碳项目的信贷投放积极性。因此,建立并完善银行“低碳间接融资”体系,一方面要求政府应当建立税收减免、财政贴息等相应的促进银行低碳信贷投放的配套政策和激励机制,调动商业银行推进低碳信贷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商业银行应当把握低碳经济发展所带来的机遇,成为低碳经济的“践行者”,优先支持缓解资源瓶颈制约、改善环境污染状况、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低碳企业和低碳项目,,大力推广低碳抵押贷款,为低碳、节能、环保企业和项目提供信贷支持的同时,积极组织“银团贷款”,积极发展信用担保融资,对重点低碳经济项目建设给予贷款审核、贷款发放、还款期限、利率等方面的必要优惠,提高金融服务水平。与政府部门合作建立低碳经济间接融资的长效机制,在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同时实现银行自身发展。

(二) 推进“低碳资本市场”的建设

低碳经济是新型经济发展模式,需要充分发挥“看不见的手”,即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在低碳经济发展中要积极推进“低碳资本市场”对低碳经济产业发展和技术创新的支持功能。优先支持致力于发展低碳技术和低碳经济的企业在主板上市融资,积极发展“低碳创业板”,推进发展低碳经济的中小企业融资。在优先核准符合发展低碳经济发展要求的企业和建设项目,发行“低碳债券”的同时,积极支持金融机构发行“低碳金融债券”筹措资金,投资于一些周期长、规模大的低碳产业,加强低碳信托基金的培育和开发鼓励私募基金、社会捐赠资金和国际援助资金,加大对减排、低碳项目的资金投入,促进低碳资本市场投资主体的市场化与规模化发展。

(三)大力开发低碳衍生金融产品

随着国际碳交易市场的不断壮大和碳货币化程度的日益提高,碳排放权已经衍生为具有流动性和投资价值的金融资产,成为近年来国际金融领域出现的一项重要金融创新。由于全球碳减排需求和碳交易市场规模的迅速扩大,基于碳交易的金融衍生品包括远期产品、期货产品、期权产品及掉期产品不断出现。因此,在完善低碳间接融资体系和低碳资本市场建设的同时,应当借鉴国际经验着力加强中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培育和发展,加快开发各类支持低碳经济发展的碳掉期、期权、期货等金融衍生工具和产品,助推低碳融资和低碳经济迅速成长。

(四)充分发挥风险投资的作用

IT、生物工程、新能源等产业一直是风险投资青睐的领域。但国际上新的动向表明,众多风险投资越来越看重“低碳舞台”。节能环保、开发新能源已经成为国际机构投资者和风险投资基金的新热点。目前,我国节能环保科技企业多是利用国家的优惠政策获得小额贷款、财政补贴等方式将技术商业化,而真正利用国际上流行的风险投资却很少。原因之一在于风险投资是一个舶来品,传统观念对其持怀疑态度。但从长期看,风险投资是低碳技术研发和商业化的重要途径,也是真正利用市场规律的运作手段。对此,中国应当制定相应的政策法规,扶持和规范风险投资机制的发展运行,建立健全风险投资的进入和退出机制,大力引导风投资本投资低碳经济,为低碳技术、低碳经济的发展做出应有贡献。

(五)积极利用外资

碳中和带来的机遇篇6

一、低碳经济与企业理财环境

低碳经济的核心为制度创新与能源技术创新,其本质目标在于有效减缓资源消耗与环境污染,促进可持续发展。低碳经济作为近年来社会大力提倡的经济模式,越来越受到重视。十三五是中国经济绿色转型的重要阶段,低碳经济也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期。

低碳经济与企业理财管理存在着必然的内在联系,其对于企业的战略规划与调整都有着重要影响。企业理财环境也称财务管理环境,具体指对企业财务管理与财务活动产生影响的各类内外部条件。我国处于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关键发展期,经济高碳特征较为明显。低碳经济背景下,企业如何在效益最大化与改善生态环境之间做好衔接,重视低碳经济对企业理财环境的影响,对自身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意义。财务环境起点论提出:企业理财环境直接决定企业理财模式。

低碳经济环境下,企业理财环境产生变化,企业财务管理更为强调对社会与人的价值关注,企业社会责任更趋强烈;传统财务管理目标在于企业经济利益的最大化,而低碳经济下的财务管理更重视企业相关者利益最大化,将股东、企业员工以及社区等相关者利益融于一体。同时,环境效益与社会责任也将成为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重要部分,在此目标之下,企业需将自身视为社会构成部分,而不是传统的以自我为中心,注重经济再生产与自然再生产的自我协调,进而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此外,企业财务管理也更关注可持续发展,低碳经济环境下,企业之间的竞争是持续性的,企业要获取综合竞争优势,必须要不断加大低碳产业投入,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最大化。总而言之,面临竞争日趋激烈的市场压力,企业要想获取竞争优势,就必须深入认识自身所面临的各类环境,进而采用与其相匹配的企业理财模式。

二、低碳经济对企业理财环境的影响

经济环境在企业理财环境当中起着主导性作用,低碳经济条件下,企业理财环境也迎来了重大变化。低碳经济带来了政策、金融与社会环境的变化,进而影响到企业财务管理理念与管理目标等,现展开具体分析。

(一)政策环境变化带来的影响

2016年我国政府公布的《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2016年度报告》中显示,十二五期间我国能源活动单位国内生产总值碳排放下降超过20%,展现出了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的决心。

如今全球气候治理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限制碳排放给企业带来了一定压力。未来数年,我国将不断加大低碳经济转型投资,这也给现代企业带来了诸多发展机遇。政府将进一步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利用财政补贴政策等各类手段引导低碳经济深入发展。如通过设立财政专项资金、引导节能环保产业发展以及贴息、奖励、补助等方式支持绿色环保产业发展;落实税收优惠,对节能环保产业、节能环保产品与技术装备及相关服务等,依法实施税收优惠;构建政府引导、企业为主与社会参与的体系,支持节能环保型企业融资等。

总体来看,政治环境对企业理财环境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对企业财务管理文化产生影响,对企业财务管理目标产生影响以及对企业的投资方向产生影响。低碳经济环境下,政府鼓励引导企业向环保、绿色产业发展,提供金融、税收等优惠政策,企业也将针对性做出投资决策。

(二)金融环境变化带来的影响

十三五期间,绿色经济是我国经济的主攻方向,节能环保与绿色产业将得到大力发展,节能环保技术装备与服务水平将显著提升。面对西方发达国家低碳经济与碳金融的持续发展,加快金融创新,促进我国低碳经济发展更趋紧迫,当前我国在创建低碳银行、绿色银行等方面取得了一定进展,政府在引导绿色金融等方面做了许多实质性工作,如构建绿色信贷指引、披露上市公司可持续发展信息、在全国七个城市开展碳交易试点以及开发证券市场绿色环保指数等。十三五期间,也将在绿色PPP项目建设、发展碳金融产品、构建绿色银行体系以及构建IPO程序绿色通道等,为低碳经济发展提供助力。同时,历经5年之久的筹备,2017年我国统一碳市场也即将全面启动,更多区域性碳交易平台将陆续推出。碳市场的启动以及碳交易将二氧化碳作为一种商品,从资本层面通过对温室气体的排放与定价迫使企业转型。未来企业不仅能够通过出售碳配额而获取额外收益,也能够从碳配额托管、质押等碳金融工具中获得资金。未来碳市场将给企业带来巨大机遇,这也将为企业与投资者的决策带来实质性影响,也会对企业理财环境带来巨大变化。

总体来看,低碳金融的发展对企业理财环境的影响也是多方面的:显而易见,未来发展低碳绿色产业的企业更容易得到金融市场以及战略投资者青睐,也会享受到更优待的金融产品与服务,而传统产业项目的筹融资难度也将进一步加大,风险也会相应提升;其次,随着碳交易市场的逐步建立与完善,企业投资与筹融资方式将更为丰富;第三,企业资产组合以及资本结构等将因低碳经济的发展而不断更新;此外,企业利润分配、资金营运等也要通过不断完善来适应低碳经济与金融发展的需求。

(三)社会环境变化带来的影响

低碳经济不断发展,社会公众低碳环保意识也不断增强。现代企业要想获取更大的市场,也必须要重视社会环境的变化,如今消费者更倾向于低碳绿色消费,更愿意选择低碳、环保、可再生的产品。因此企业需针对性调整自身产品服务,结合低碳经济财务理论明确自身产品市场,进而获取更大的竞争优势;同时,随着经济的持续发展,全球生态环境日益恶化,企业更需承担自身的企业社会责任,不仅要重视自身经济效益,也要对环境负责。这也要求企业需创新自身财务管理,落实社会责任,实现企业经济责任与社会责任的均衡。

总而言之,社会环境变化与环保意识的不断提升对企业财务管理有着潜移默化的促进作用。

三、低碳经济环境下的企业理财对策

(一)明确低碳财务管理战略

低碳经济要求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环境效益的和谐统一。面对低碳经济的影响,企业只有转变传统财务管理理念,将财务管理上升到战略高度,把低碳经济会社会发展作为自身使命,采用科学战略,树立起低碳风险理念、低碳财务预算、纳税筹划等观念,在经营管理与生产过程中时刻关注企业发展动态。促进企业资源与资产优化配置,提升低碳经济环境下企业市场竞争力。同时,针对低碳经济的持续发展,企业需对自身财务管理目标与发展方向进行重新定位,将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和社会协调有效结合,既重视财务管理目标的实现,更要考虑生态价值,进而实现企业经济效益最大化。例如可设置企业财务管理低碳发展目标,利用绿色财务增值率体现出企业低碳化收益,反映出企业具体经营情况。其所应用的主要公式为:

增加值=(资本收益-绿色收益)绿色投入资本。

其中绿色资本为所有权成本、债务成本以及环境成本之和减去环境与负债资本。

(二)建立绿色财务管理内容体系

绿色企业财务管理内容体系主要包括筹资系统、投资系统与利润分配系统。具体来讲,筹资系统目标为筹资绿色低碳项目的资金。筹资是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开展的前提,低碳经济时代,企业需展开低碳筹资活动,以自身特有新技术或专利为目标,吸引投资者目光,并将所筹集资金用于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生产;同时应展开多元化金融融资,充分利用低碳经济法律保护与扶持政策,有效争取金融机构优惠政策,抓住发展机遇。此外,企业低成本高效率的生产运营方式最终也需要高素质人才,因此也应重视对人才与知识的筹集。投资系统主要工作为以低碳经济为目标,展开合理化绿色投资。绿色投资不可避免在短期内会让企业增加运营管理成本,但同时也产生了机会,能够给企业带来更多的投资项目。

因此企业在实施投资时,需要对投资方案展开风险评估,考虑投资的机会成本与隐藏成本。利润分配系统则以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为指引,在合理降低投资风险的基础上,构建绿色利益分配体系,为企业低碳可持续发展打下根基。如上文所提及,企业在利益分配中既要考虑投资者以及债权人等利益,也应重视社会责任与生态利益。因此分配中需明确积累与分配的关系,确保企业具备充足资金用于抵抗低碳项目发展所可能遭遇的风险;股利分配中也可优先支付低碳项目股份,促使投资者更主动地支持企业低碳经济发展。

(三)构建低碳财务评价系统

传统企业财务评价过于注重经济指标,低碳环境下,企业需构建起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协同发展的财务评价系统,进而促进企业低碳财务管理发展。首先应明确评价目标,企业应从短期收益评价转化为长期收益评价,低碳经济环境下,企业更应当重视长期收益,将可持续发展作为企业重要评价指标;将生产节约能源费用、节省的污染环境税费等纳入企业财务评价指标当中,展现企业低碳财务改善状况;实施绿色财会核算、制定绿色年报等,具体衡量出企业在生产经营中的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其次,从评价内容上来看。

应实现经济效益评价与社会效益评价并重。低碳经济模式不只单纯依赖于企业现有资源配置,更趋向于生态资本、知识资本等各类资源的优化配置。企业在进行财务评价时不仅需重视经济指标,也要考虑到人力资本、生态资本等,设立具体财务数据指标,进而构建起经济效益指标与社会效益指标融合的评价体系,更为全面地反映企业低碳经济理财情况。此外也应建立起对低碳财务风险的评估系统,低碳环境的不确定性难免会增强企业财务风险。因此企业需正确分析低碳环境下可能面临的各类财务风险,提升风险管理认知,并在对企业财务风险实际评估的基础之上,有效回避与控制低碳财务风险。具体需做到严格遵守相关法律法规与政策;巩固与明确自身市场品牌形象;合理评价投资方案与使用资金;有效降低企业现金流风险,针对环境变化及时评估存货减值风险等。

四、结束语

碳中和带来的机遇篇7

[关键词] 盐城市;低碳经济;SWOT分析

[基金项目] 盐城师范学院2011年校级课题“基于SWOT分析的盐城市低碳经济发展研究”(批准号:11YCKW047)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 周璐,盐城师范学院助教,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国际贸易、区域经济,江苏 盐城,224002

[中图分类号] F06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23(2012)08-0047-0004

一、发展低碳经济的背景

进入21世纪以来,全球气候变暖的问题愈发凸显,并由此引发了很多灾难,而其中温室气体二氧化碳的排放则是最关键的元凶,因此,经济发展和气候环境的关系逐渐被世界各国所关注。英国这一工业革命先驱率先意识到了自身能源安全和气候变暖的威胁,该国政府于2003年颁布了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提出了节能减排的低碳经济目标,由此“低碳经济”这个概念开始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所谓“低碳经济”,就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发展模式,实质是高能源利用效率和清洁能源结构问题,以能源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为核心。随后,德国、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也纷纷制定了相关的节能减排的政策文件和措施,致力于发展低碳经济,摸索适合本国发展的途径。低碳经济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成为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

作为经济总量排名第二位的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在控制温室气体排放方面更有着不容懈怠的责任。在2009年12月举行的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上,总理承诺到2020年中国单位GDP碳排放量将比2005年减少40%~45%。可以说,“低碳”对于经济发展长期处于“高能耗、高污染、低效益”的中国来说,既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又是一个不容错过的重大战略机遇,低碳经济的理念在中国各地蔚然成风。作为江苏沿海中心城市的盐城,工业底子薄弱,在过去大规模的招商引资中承接了很多发达地区淘汰的高污染、高耗能的企业,无疑加大了其节能减排的压力。但是近年来,随着江苏沿海开发国家战略的实施,盐城市充分把握这一契机,在招商引资促进经济增长和增加就业的同时,坚持将节约能源、保护生态作为发展的原则,积极践行低碳经济发展之路。

二、盐城市发展低碳经济的SWOT分析

(一)优势(strengths)

1. 拥有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

清洁能源是发展低碳经济的核心要素之一,而盐城市在这方面具备先天的资源优势。盐城境内海岸线占江苏全省的56%,天然气资源十分丰富,已探明石油天然气蕴藏量达800亿m3,预计总储量达2000亿m3,为中国东部沿海地区陆上最大的油气田。全市拥有683万亩的滩涂资源,为江苏全省之最,土地资源、光能资源、风能资源和潮汐能非常丰富。盐城市还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市,随着农业技术的进步,将农作物秸秆为主的农业废弃物“变废为宝”,将会带来丰富的生物质能。良好的资源禀赋为盐城发展低碳经济提供了能源保障。

2. 具备良好的低碳产业基础

基于良好的资源优势,近年来盐城市在产业低碳化方面已初见成效,如:风电装备、环保装备、新能源汽车、节能电光源等新特产业后劲十足,已经成为带动盐城工业发展的新增长点,全市形成了较好的低碳产业基础。近年来,华锐风电、神山风电、汉德风电等重点企业纷纷进驻盐城,国家能源海上风电技术装备研发中心也已建立,初步形成一流的风电装备制造产业集群。2011年,盐城风电装机已达到87万千瓦,光伏装机200兆瓦,在江苏全省占到了半壁江山,成为全国七大风力发电基地之一。作为盐城一大支柱的汽车产业同样在低碳化进程中硕果累累,尤其是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格外引人注目。其中,奥新已研发成功并小批量出口3大系列7个品种的纯电动车辆,中大则致力于开发纯电动、天然气、混合动力客车,东风悦达起亚推出了环保理念电动车型Ray、汽油及电动混合动力车K5以及由东风悦达起亚自主设计的福瑞迪纯电动车。此外,大丰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已成为首批“中国低碳旅游景区”,为低碳旅游的发展起到了示范作用。

3. 具有明显的区位优势

盐城市位于“海上”的中心地带,长三角经济圈的北缘,是江苏沿海开发国家战略的重要一环,具有显著的区位优势。随着地方经济的不断发展,盐城市已成为全国为数不多的同时拥有空港及海港两个一类开放口岸的地级市。其中,航班直通韩国首尔、港台以及国内主要城市;班轮航线开通至日本门司、台湾基隆、韩国仁川等。全市港口、空港、铁路和高速齐头并进,立体交通体系不断完善。随着崇启大桥的通车,盐城市已经逐渐融入了上海两小时经济圈,主动接受上海的辐射。2008年初,上海被列为世界自然基金会“中国低碳城市发展项目”首批试点城市之一,在低碳经济的技术和经验方面已走在全国前列。因此,良好的区位优势有利于盐城加强与上海及国外在低碳经济技术方面的交流与合作。

(二)劣势(weaknesses)

1. 产业结构不合理

由于产业结构会影响能源结构及碳排放强度,因此要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就必须对产业结构进行优化调整,推进低碳产业的发展。实践证明,在三大产业中,第三产业单位产值能耗是最低的,所以加大第三产业在GDP中所占的比例可以实现产值的增加和能源的节约。2011年,盐城市三次产业比例为15∶47.2∶37.8,显然第二产业工业仍占据主导地位,第三产业的比例相对较低,增速低于第二产业。在工业内部结构中,化工、纺织等支柱产业本身终端、高端产品比重低,大多数仍处于产业链的低端,盐城以重化工业为先导加快工业化进程,符合工业结构演变的一般规律,但是粗放型的方式对于能耗和环境的破坏却是不言而喻的。因此,产业结构及工业内部结构都有待进一步改善,否则必然会不断加大节能减排的压力。

2. 全民低碳经济意识薄弱

践行和发展低碳经济,首先要从思想上牢牢树立与低碳经济相匹配的低碳观念。目前,在盐企业和居民低碳经济意识较为淡薄,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低碳经济的发展。盐城过去在大规模招商引资和承接苏南产业转移过程中引入了很多高耗能、高排放的企业,尤其是一些污染性较强的化工企业,带来了生产的外部不经济。长期以来粗放型的生产方式和与低碳经济相关的法律政策的缺失使得大部分企业缺乏节能环保意识,社会责任严重缺失。企业从原材料采购、产品生产到“三废”排放、企业办公、产品营销等各个环节没有贯彻低碳理念,缺乏研发低碳技术和推行清洁生产的动力,企业内部及外部的约束力较弱。同是重要的微观经济主体,消费者的观念及其指导的行为对于盐城市低碳经济的发展同样有着不容小觑的影响。市民传统的消费习惯显然和低碳观念格格不入,好面子、重排场这种典型的高碳消费理念造成了严重的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但是居民并没有充分意识到这些,在思想上往往把环保的责任完全推给政府和相关企业。尽管大部分居民认可低碳经济,但是主动学习了解、宣传、践行低碳生活的却为数不多,低碳消费观念还未深入人心。当然,这与政府及相关媒体的宣传不到位也是密切相关的。

3. 大部分企业规模小并缺乏自主创新能力

全市大部分企业规模不大,主要集中在千万元以下规模。在年销售额方面,达到20亿以上级别的很少,实现百亿元以上年销售额的只有两家企业。缺乏自主创新能力是盐城大多数企业的通病,企业核心技术、自主知识产权产品相对匮乏,企业生产主要集中于中间加工产品。低碳经济的核心在于技术创新,而技术创新离不开大量的研发投入以及与之配套的高技术人才。然而,盐城大部分企业研发投入在主营业务收入中所占的比例较低,和江苏其他城市相比弱势明显。发展低碳技术的研发投入需要政府资金的大力扶持以及金融机构的低碳信贷支撑,毕竟大部分企业规模有限,自有资金不足。目前来看,盐城市低碳金融支持力度明显不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企业研发低碳技术、推进低碳生产的积极性。与此同时,发展低碳金融还可以从信贷角度遏制高污染、高耗能企业的融资,带动低碳企业和项目的发展。由此可见,建立和完善低碳金融制度势在必行。此外,高技术人才是突破低碳技术难题、发展低碳经济不可或缺的要素,盐城市技术人才储备相对不足,本土人才培养工作以及人才引进机制需要不断推进和完善。

(三)机遇(opportunities)

1. 江苏沿海开发及长三角一体化的战略机遇

江苏沿海开发与长三角一体化两大国家战略东风,为盐城市发展低碳经济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沿海开发国家战略提升了盐城在国内外的知名度,带来了更多国内外客商的进驻投资,成为了港台、东北亚商人青睐的投资热土。盐城市已吸引总投资超644亿元的145个重大沿海项目,风电、太阳能发电、新能源汽车、海洋生物成为了沿海开发主攻特色产业。沿海开发在推进工业低碳化进程的同时,也必将带动物流、保险、金融等服务业的发展,为实现低碳经济创造了良好的契机。随着盐城融入长三角一体化进程的逐步加快,盐城将致力于打造长三角北翼人才和金融高地。目前来看,人才和金融是制约盐城市低碳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因此,借助长三角一体化平台,加大与上海、苏州等长三角成员在经济、技术、人才方面的交流与合作,实现区域内优势互补、产业要素优化配置,有利于打破固有瓶颈,清除推进低碳经济的主要障碍。

2. 各级政府提供的政策规划机遇

发展低碳经济已成为世界各国的共同认识,我国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对低碳经济发展都提出了一些政策规划。在国务院近期印发的《节能减排“十二五”规划》中,提出了包括坚持绿色低碳发展、强化目标责任评价考核等十方面的保障措施,要求积极推动节能减排技术创新及应用,并特别突出了节能改造工程、节能产品惠民工程等十大节能减排重点工程,预计“十二五”时期节能减排重点工程总投资将达23660亿元。在确定碳减排目标的同时,全国低碳经济发展试点方案也在抓紧制定和推进之中。尽管江苏省没有成为首批低碳经济发展试点地区,但是省政府却高度关注低碳发展规划,在“十二五”规划中同样强调了节能减排的目标和具体措施,将“低碳经济”确立为沿海地区开发的主要战略之一,并积极争建首个“全国沿海低碳经济示范区”。作为沿海开发的中心城市,盐城市政府在“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指出将低碳经济作为主要目标之一,大力推进新能源产业发展。规划中确立了节能减排目标,并提出了具体措施,如:积极研究制定节能减排管理和考核指标体系,加强重点行业管理,加大淘汰落后产能力度,推进清洁生产并制定《工业企业清洁生产审核技术导则》,组织实施“节能产品惠民工程”,努力营造发展低碳经济的良好氛围。

(四)威胁(threats)

盐城市发展低碳经济同样面临着一系列的威胁,具体如下:一是盐城市目前正处在工业化和城市化加速发展期,为了改善投资环境,提高居民的生活水平,全市展开了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关于城市未来的发展规划也在稳步推进之中,因此“发展排放”的增加在未来一段时间内是不可避免的,能源消耗和碳排放的压力依然很大。二是在承接东北亚产业转移中,政府需要擦亮眼睛,有所取舍,不能纯粹地用GDP作为考核政绩的单一标准,否则形象工程、面子工程只会进一步加剧“高碳”增长,阻碍低碳化进程。三是与低碳经济配套的政策法律不完善,尽管政府规划中已经明确了低碳发展的目标,但是相关的奖惩制度、税收和补贴政策、监管机制等尚未出台,缺乏必要的法律政策保障,不利于低碳经济的发展。

三、结论与建议

上述的SWOT分析充分体现了盐城市在发展低碳经济中所具备的优势、劣势、机遇和威胁。盐城市应当充分发挥自身的资源、产业及区位优势,牢牢把握沿海开发及长三角一体化的战略机遇,结合政府的低碳发展规划,针对自身的劣势和可能面临的威胁,对症下药,推进低碳经济的持续发展。具体的建议如下:

(一)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

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是当务之急。一是进一步加大第三产业在三次产业中所占的比例,加快发展生产业,包括:现代物流业、金融服务业、科技服务业及商务服务业等;二是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增加新能源的使用,大力发展新能源装备、新能源汽车、海洋生物等特色产业,推进工业低碳化进程;三是推进低碳农业的发展,提高秸秆的综合利用率,发展立体种养的特殊模式,充分利用丰富的滩涂资源发展耐盐农业,推广生态循环农业。

(二)加大低碳经济理念的宣传力度

政府应当充分发挥本地电视媒体、报纸和户外广告、标语的感染力,让更多人意识到企业的高碳生产及个人不良的消费行为会对生态环境造成极大的危害,不利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使低碳经济理念的宣传随处可见。与此同时,政府教育主管机构应当主动将低碳消费纳入到教学课程当中,使学生从小就能掌握相关知识,逐步培养良好的低碳消费观念。政府还应当专门印制低碳经济知识学习手册,分发到各个小区、学校、企事业单位,调动全民积极性,使市民通过学习手册充分认识到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意义以及如何树立低碳消费观念。此外,政府还可以大力开展低碳社区建设,通过示范点全面推行低碳消费理念。

(三)充分发挥低碳金融的支撑保障作用

盐城市大部分企业在研发低碳技术方面存在资金瓶颈,金融机构可以起到一定的扶持作用。一方面,商业银行应积极拓展绿色信贷业务,对于节能、综合利用及清洁生产等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项目和发展低碳技术、践行低碳生产的中小企业,应当在贷款上给予优先待遇,提供配套金融服务,并杜绝那些污染严重、淘汰生产的企业的信贷申请。另一方面,商业银行还应加大低碳金融创新力度,推进低碳金融衍生品的发展,如:碳基金、碳证券、碳交易,等等。

(四)完善与低碳经济相关的法律政策

建立和完善相关的法律政策,充分发挥税收、财政、行政手段在发展低碳经济中的重要作用。在税制方面,针对高污染、高能耗的企业及其产品,征收一定比例的碳税,相反对于低碳产品则给予一定的税收减免优惠政策;在财政方面,给予低碳产品以及相关的生产企业一定的补贴,鼓励企业开发新的低碳技术。同时,结合价格机制,通过补贴降低低碳产品价格,增加产品需求,带动企业生产积极性;制定具体的奖惩制度,并充分利用行政干预的力量,针对高碳生产行为予以警告、勒令改造,进行必要的行政处罚。积极推行低碳产品认证制度、标准化体系建设和低碳产品市场准入机制,加大市场监管力度,保证低碳产品的质量和低碳产业的有序发展。加快实施发展低碳经济的低利率低碳信贷政策及其他融资政策。与此同时,制定和完善相配套的人才培养引进机制势在必行,为发展低碳经济提供必要的人才储备。

[参考文献]

[1]陈柳钦.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路径选择[J].四川行政学院学报,2010,(1).

[2]李海东.产业升级背景下广东发展低碳经济的SWOT分析[J].特区经济,2010,(6).

碳中和带来的机遇篇8

关键词:低碳经济;国际贸易;影响;发展策略

一、低碳经济相关概念

随着经济飞速的发展,全球环境问题越来越突出,发展低碳经济成为各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经济模式。低碳经济是指通过技术革新、产业转型等方式,减少石油、煤炭等高碳能源的消耗,减少有害气体的排放,走经济可持续发展道路,促进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双赢局面的实现,形成良好的经济发展形态。低碳经济不仅仅是实现能源的转变利用,还要对现有的可利用的能源进行研究和分析,争取实现能源的利用效率与效果。实现经济增长模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模式转变。低碳经济是在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增长的模式下,通过对现有技术的革新,以及深入的探究创新的技术,实现全球化经济的顺利转型。将经济的增长同社会的发展相互结合,实现全球化经济发展的同时保证生态效益的正常运行。低碳经济是由英国政府于2003年提出的经济发展概念,以绿色、环保、可持续发展为宗旨,致力于实现积极增长模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同时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共同发展。由于全球普遍受到环境问题的困扰,低碳经济以及成为各国推崇的全新积极发展模式,需要国际范围内的力量共同努力推动低碳经济的发展。

二、低碳经济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1.低碳经济为国际贸易的发展带来机遇

低碳经济发展至今,以及广泛被世界各国所接受,并且受到相当程度的重视,所以对国际贸易的发展也将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首先,各国对低碳经济的肯定,促使对低碳技术的研究不断加强,低碳产业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国际贸易机构也将对低碳产业技术进行引进和应用,不断开发低碳能源,促进低碳经济的不断发展。其次,许多发展中国家在国际贸易方面依然以第二产业的加工型贸易为主导,众所周知,这种方式对资源的利用不够充分,对环境影响较大,不利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在低碳经济迅速发展的今天,有助于促进国际贸易由加工贸易向服务贸易转变的进程,实现国际贸易形式的转型和更新。最后,低碳经济注重绿色发展,国际贸易走低碳发展道路,可以有效减少国际“绿色贸易壁垒”对自身的消极影响,促进本国经济发展,提高国家影响力。低碳经济为国际贸易带来机遇的同时也伴随着巨大的挑战。

2.碳标签成为新的贸易壁垒

低碳经济在国际经济发展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国际贸易的绿色壁垒越来越明显,低碳环保不仅仅是企业发展的社会责任,而是已经上升到关乎企业发展存亡的关键问题。环境问题越来越严峻,低碳标准在越来越多的国家中开始推广,碳标签成为了国际贸易的新壁垒,如果绿色经济不达标,碳排放达不到其国内要求,国际贸易将无法进行。所谓碳标签就是说将产品从原材料、制造、储运、废弃到回收的整个过程的温室气体的排放量都要在产品的标签上用量化的形式标示出来,以这种形式来告知消费者产品的相关产品的碳信息。目前国内外已经有很多国家都已经开始将碳标签进行推广,例如法国、日本、美国等地区。在各大商场中也能够看到贴有碳标签的商品。由此也可以看出国际贸易对低碳经济的重视以及对贸易出口商品所产生的影响。因为在低碳经济观念的影响下,越来越多的消费者会重视对低碳商品的关注,排斥高碳经济的行为也会越来越明显,碳标签的要求会越来越高,尤其是对于进口商品来说,更将受到严格的限制。

3.低碳经济改变国际贸易结构格局及发展方式

有关环境的国际会议召开的越发频繁,足见环境问题在国际中的举足轻重地位,由此可见,低碳经济必将成为国际贸易中的主导,低碳经济势必将改变国际贸易的结构。在电子科技和新能源技术较为发达的国家,力争通过低碳经济来占据国际贸易的主导地位,而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稍微落后,新科技、新能源经济发展无法与发达国家相比,低碳经济日益重要的国际贸易必然会因此造成格局的转变。在共同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的大环境下,国际合作的方式越来越明显,世界各国对低碳经济的重视已经形成了政策制度的约束,绿色可再生能源成为当前经济发展的新重点,想要抓住发展绿色低碳经济的机遇必须改变发展方式才能跟上时代潮流的要求。在这样的共同目标的推动下,世界经济模式与贸易格局必将受到很大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商品贸易格局和地区贸易格局两个方面。首先是低碳经济对商品贸易格局的影响;随着国际对低碳经济的重视的兴起,当然会使得新能源和新材料的贸易比重上升,而传统的资源性商品及化石能源等趋于下降的趋势。主要是在低碳经济的观念下,高排放、高污染的商品已经不再受到人们的欢迎,甚至是排斥的状态,因此就促使了新能源贸易比重的上升而传统能源比重降低的现状。其次是低碳经济对地区贸易格局的影响;低碳经济的出现与全球经济的倡导将会对国际贸易的格局产生重要的影响。对于发达国家来说,在继高碳经济之后他们可能更早的意识到低碳经济的发展趋势的变化,或许已经完成了向低碳经济模式的转变或是处在正在转变的过程中。而无论是处于何种状态他们都已做好了转变的准备,而且具备先进的低碳技术和产品,这样的条件将会有助于发达国家处在竞争优势的地位。而对于经济并不发达的发展中国家来说,国际贸易使得他们的经济得以发展,但是面对低碳经济的转型,发展中国家没有先进的技术及产品能够做出及时的转变。高碳经济的产品在现行的贸易交易中又被限制,给发展中国家的贸易交易带来了一定的影响,对于他们来说这将是一个重大的挑战。

4.低碳经济将改变发展中国家的贸易发展模式

发展中国家由于经济和技术的制约在低碳经济方面无法与发达国家相比,所以在碳减排占据着重要地位的国际贸易中,发展中国家必须转变期贸易发展模式,才能在国际贸易中与发达国家进行竞争。传统的国际贸易模式中,发展国家致力于在国际贸易中输出低碳技术和其成熟的管理,而发展中国家则侧重生产,对本国的环境造成了巨大的压力。而国际贸易对低碳减排的标准的坚持,严重影响着发展中国家对外贸易。在国际贸易中,发达国家建立的低碳贸易壁垒越来越多,必将会在未来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方式和发展模式产生巨大影响和改变。

三、低碳经济环境下国际贸易的发展策略分析

1.制定低碳经济发展标准

经济全球化进程不断加快,国与国之间联系愈发紧密,国际贸易的地位将在本国经济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低碳经济发展环境下如果提过本国国际贸易竞争力,已经迫在眉睫。虽然,越来越多的国家重视发展低碳经济,同时取得了相应的成绩,但是,尚未建立强有力的政策保障低碳经济的发展,尚未统一低碳经济发展的标准,所以在发展低碳经济方面还有许多需要改进的不足之处。当前的首要任务便是制定低碳经济的发展标准,将低碳经济形成政策性文件,作为国内发展低碳经济的指引,让低碳经济健康有序开展。低碳经济发展标准的制定需要众多国家的积极参与,不仅仅是发达国家的,发展中国家应该积极参与标准的制定中。因为低碳经济是全球化的经济贸易趋势,发展中国家要想在对外贸易中取得竞争优势,必将会受到低碳经济的全球化格局的影响,参与低碳经济标准的制定,明确标准的利弊,在坚持《联合国气候公约》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的原则,针对本国现阶段的“生存和发展排放”的客观必然性,避免将自身陷入陷阱。积极推动低碳经济的进行,与国际技术进行合作,改变本国高碳经济的经济模式,不断的与国际进行合作,在合作中不断地引进先进的技术与观念,在发展中不断创新,提升发展中国家的技术水平和创新理念,是发展中国家的机遇更是挑战,同时促进国际贸易的顺利进行。

2.开展低碳技术推广应用

低碳技术是发展低碳经济的基础,没有技术支持,低碳经济将无法站稳脚跟,无法形成规模,所以想要进一步发展低碳经济必须开展低碳技术的推广应用,从而推动整个低碳产业的发展进程,顺应国际贸易的发展潮流,在国际贸易中占据重要地位。随着低碳经济的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低碳经济将成为国际贸易未来的主要发展趋势。国际低碳经济贸易模式的形成需要国际相互的配合与资源的共享。低碳技术在成为炙手可热的低碳经济发展的需求时必然会受到各国的关注,发达国家具有先进的技术支持,运用先进技术给本国的低碳经济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作用。而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需要引进先进的低碳技术来改变现状,跟上国际贸易发展的水平与脚步。国际贸易对低碳技术的推广也将会对发展中国家的低碳经济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低碳技术的推广与应用将会促进国际贸易间低碳贸易的进行,促进国际贸易间更好的合作。

3.加强合作,重视国际间的协同发展

俗话说独木难成林,以我们国家为例,我国近年来经济飞速发展,在国际贸易中地位不容小觑,但是,我们国家依然属于发展中国家行里,经济发展依然以第二产业为主,低碳经济在国际贸易中对我们国家的冲击和影响,已经成为影响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我们国家必须重视与周边国家已经世界具有先进低碳技术的国家合作,共同进步,共同发展低碳经济,最大限度地降低国际贸易中低碳标准对我们的冲击,确定我们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进而确保我们国家在国际舞台上的影响力。国际贸易的形成依赖于各国之间的相互配合与协作。低碳经济是全球化的问题,需要国际之间的合作,实现国际经济整体环境的转变离不开各国之间的相互支持、协作与配合。尤其是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先进技术的缺乏会制约着本国经济的发展,加强国际间的合作,不仅仅使得国际贸易的发展得以顺利的转型,也能够帮助本国实现经济的转型,实现经济发展的突飞猛进。

四、结语

随着时代的发展进步,人们对于环境的认识也越来越多,更多的关注于低碳出行等观念以深入人心。国际化低碳经济贸易的提出体现了国际对低碳经济的重视。低碳经济的提出对于国际贸易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国际贸易格局的变化以及贸易壁垒的变化等。而面对国际贸易这一新的模式,对于各国来说既是机遇更是挑战,只有国际间共同配合、协作制定出低碳经济的发展标准,并将低碳技术进行不断地推广和应用,实现国际间的合作,才能使得国际低碳经济贸易的发展模式得以全球化的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杨君茹.“低碳”对未来国际经济竞争的影响分析[J].再生资源与循环经济,2014,第八期,P09-P12.

[2]韩翔宇.低碳经济下如何在国际贸易中占据占率制高点[J].经济视角(中旬),2012,第六期,P78-P80.

[3]何建坤,周剑等.全球低碳经济潮流与中国的响应对策[J].世界经济与政治,2010,第四期,P18-P35.

上一篇:移动医疗概念范文 下一篇:生态旅游业的特点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