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中和的主要概念范文

时间:2023-12-22 17:16:50

碳中和的主要概念

碳中和的主要概念篇1

【关键词】低碳概念 建筑设计 能源 可持续发展

一、建筑设计中引入低碳概念的基本理念

在建筑设计中引入低碳理念主要是从三个角度进行考虑:

①实现能源优化利用。针对建筑设计中应用的各种能源来分析,要注重对这些能源实现优化利用,通过组合或循环利用的形式促进能源最大限度优化利用。例如,积极应用再生清洁能源太阳能、风能等,利用新型能源促进碳排放量的有效降低。②实现能源节约。建筑设计中引入低碳概念出了要实现能源的优化利用外,还要注重能源节约。例如,建筑设计中对空调的设计的应用,要以空调系统设计为主,充分利用自然通风,减少采暖空调的使用频率。另外,也要注重建筑资源的节约,包括对建筑材料应用的节约,避免资源浪费。③实现健康材料应用。在建筑设计中材料的选择和应用十分重要,直接关系到建筑环境质量的好坏以及对人们身体健康的影响。低碳建筑设计要积极引进天然材料,杜绝有毒、有害建筑或装饰材料的应用。天然材料应作为低碳建筑设计中的主要应用材料。对其他建筑材料的选择和应用也要进行严格筛选,经过无害处理后方可考虑使用。

二、低碳概念在建筑设计中的具体应用探究

(一)建筑设计的环境规划中低碳概念的应用

建筑设计过程中对环境的规划设计要严格遵循低碳理念,要实现建筑设计与环境发展相统一。首先,要注重建筑环境实际情况,要尽量避免破坏原有自然环境,在尊重自然环境的基础上实现建筑设计。同时通过低碳建筑设计的应用促进周围环境改善和发展,推进整体环境向低碳发展。其次,建筑环境规划中要注重绿化设计,。例如在建筑设计中积极引入生态设计理念,即是对环境的优化,也是有效实现低碳设计。2.建筑材料选择与使用中低碳概念的应用低碳概念的应用要注重建筑材料的选择和使用。在低碳建筑设计中主要以绿色建筑材料为主,即低能耗、清洁材料的应用。一般情况下建筑设计所产生的环境污染都是由材料的使用引起的,如涂料以及胶状材质应用中产生的甲醛,直接污染环境,对人们的身体健康造成较大影响。因此,建筑设计中材料选择十分关键。

低碳建筑设计中要一律采用工业化成品,且积极引进可循环使用的建筑材料。要准确把握材料特性,在建筑设计应用中充分发挥材料功能作用,避免材料浪费。建筑设计体系的搭建要以高性能、低能耗、耐久性好的材料为主,近年来诸多建筑设计中倡导和尝试了可回收材料的再利用,如纸管结构与集装箱体系,就是积极提倡进行材料的回收再利用,提高材料利用率,促进生态保护,实现低碳生活。

(二)建筑细部设计中低碳概念的应用

通过科学的建筑形式设计能够有效实现低碳建筑设计。例如,在墙体构造形式的设计中,充分利用太阳能降低建筑能耗。建筑墙体保温工程设计是涉及节能的重要指标,突破传统墙体建筑结构设计中的采暖空调设计,利用墙体颜色、墙体材料等方面的独特设计,充分利用太阳能资源,有效降低建筑能耗,提升低碳环保效果。

再如,在建筑屋面设计中应用低碳理念,通过节能设计以及绿色环保体系的构建提高环保效果。在屋面的保温隔热设计环节中,通过蓄水架空覆土种植屋面的方式实现。这种环保形式设计中利用屋面的绿化和墙体的绿化相结合,达到充分利用雨水的目的,提升建筑整体美观性。当绿色植物在水分蒸发时能够带走空气中的污染物,实现对空气的净化。蒸发效用也能调节屋面与建筑室内的温度,通过自然蒸发降温实现低碳生活。

(三)建筑空间设计中低碳概念的应用

建筑空间的科学合理设计能够有效提升空间利用率,减少建筑总体面积的应用,尤其针对大城市中的建筑群设计,有着高效降低能耗的效果。建筑空间利用率的提高能够使住房面积更加标准,提高建筑使用寿命,节省建筑量,进而节省建筑成本和建筑材料、能源。例如,在现代建筑设计中,以提升建筑空间利用率为空间设计中心理念,合理控制住房面积标准,最大限度降低建筑能耗。积极引进再生能源,减少建筑资源和能源的浪费。在建筑户型设计过程中要积极考虑空间的实用性和灵活性,能够促进建筑功能变换,一定程度上降低建筑材料的过多应用,实现低碳环保建筑设计。

三、结束语

碳中和的主要概念篇2

【关键词】 低碳城市 城市规划 低碳城市规划

相关研究

1.低碳城市概念由来

低碳概念最初产生于经济发展领域。英国政府在2003年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在世界上首次提出“低碳经济”的概念。日本于2007年开始致力于“低碳社会”的建设。城市作为人类生产、生活的主要聚居地,也是能源消耗和CO2等温室气体排放的主体和集中地。因此,城市应该成为低碳发展的空间载体,成为人类验证“低碳经济”和“低碳社会”理论,实现低碳发展的首要区域。国际社会于2007年开始关注“低碳城市”(Low Carbon City)的概念。低碳城市是“低碳经济”和“低碳社会”的融合,既强调低碳生产又强调低碳消费;既是符合低碳理念的经济发展,也是符合低碳理念的社会发展。因此,低碳城市可定义为:城市经济以低碳经济为主导模式、市民以低碳生活为理念和行为特征、政府以低碳社会为建设蓝图、城市规划以低碳理念为指导的城市。

2.低碳城市与城市规划

城市规划是国家宏观调控的手段,是城市未来发展的空间架构,也是政策形成和实施的工具。[1]城市规划有着强烈的公共政策属性,城市规划对于城市发展有长期的结构性作用。城市的物质环境一旦建立起来就很难改变,并对人们的社会生活和经济活动产生深远影响。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技术革新可以减少在生产、生活与消费领域的能源消耗与CO2的排放,但是这些措施并不能改变由城市空间结构布局所带来的交通出行及其相应的能耗与排放,一旦城市规划决定的城市空间结构得以确立,则对其引起的交通出行进行结构性的调整将是非常困难的。因此,基于低碳城市理念的城市规划研究尤为重要。

低碳城市规划探索

1.低碳城市规划相关理论

目前,有关低碳城市与低碳城市规划的研究日益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热点。方伟坚(Fong,2007)等认为碳排放与城市形态结构存在着一定关系,提倡紧凑城市的空间发展模式[2];格莱泽和卡恩(Glaeser Kahn,2008)研究了碳排放量与土地利用的关系,认为对土地利用的限制和约束越严格,居民生活的碳排放量水平越低。例如高密度中心区的人均碳排放量要比低密度郊区的少[3];克劳福德和弗伦奇(Crawford, French,2008)探讨了英国空间规划与低碳目标之间的关系,认为实现低碳目标的关键是转变规划管理人员和规划师的观念,在空间规划中重视低碳城市理念和加强低碳技术的运用。[4]张泉、叶兴平和陈国伟(2010)提出低碳城市规划主要应关注城市形态、土地利用、产业发展、能源利用、交通模式、城市建筑等方面,并针对低碳城市与生态城市的关系、低碳城市规划的定位、理论基础以及低碳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等方面进行了初步探讨,提出低碳城市深入研究的方向。[5]董琦,甄峰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融入到城市规划中,通过科学合理的规划为低碳城市建设提供保障,重点从城市空间规划、交通规划和产业规划三方面阐述建设低碳城市对于城市规划政策的引导要求。[6]同济大学的潘海啸等提出了低碳城市空间规划策略,探索了区域规划、总体规划、详细规划3个层面的低碳发展模式。在区域层面提出以区域公共交通导向的走廊式发展模式;在总体规划层面提倡绿色交通支撑的空间结构,实现短路径出行为目标的土地混合,使用适合人与自行车的地块尺度,以公共交通可达性确定开发强度;在详细规划层面主要以居住区规划为例,建议限定居住小区规模,避免大街区空间,来促进步行和自行车的使用。[7]

2.低碳城市规划研究

张兵先生认为“城市规划是一种服务于城市整体利益和公共利益,为了实现社会、经济、环境的综合长远目标,提供未来城市空间发展的战略,并借助合法权威通过对城市土地使用及其变化的控制,来调整和解决城市发展复杂背景中的特定问题的职业的社会活动过程,是城市管理的一种形式”。[8]

低碳城市规划的实现主要在于低碳理念深入到传统城市规划,同时低碳城市规划应该是低碳理念和城市规划理论的融合,是通过“低碳城市规划”实现低碳城市发展。低碳城市规划主要通过控制城市空间布局以及土地使用变化及其空间发展政策来对社会、经济的发展施加某些影响。

低碳城市规划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1.低碳城市、生态城市、低碳生态城市的关系

生态城市、低碳城市、低碳生态城市是当前各界关注的热点,三者的建设理念和核心内涵密切相关。首先,低碳城市、生态城市、低碳生态城市在核心思想上是一致的,都是关注生态环境方面的问题。其次,三个概念存在着差异性,生态城市是按照生态学原则构建城市。低碳城市是以低碳经济的理论构建城市。低碳生态城市是生态学原则和低碳经济理论的融合,也是当前城市发展的一种理想模式。

总之,低碳城市、生态城市和低碳生态城市都是寻求城市和谐发展过程中的理念,也是城市可持续发展探索道路上的思想结晶。

2.低碳城市规划的定位

为有效促进低碳城市建设,必须完善相关的低碳城市规划的编制体系。低碳经济、低碳城市是理念,只有将其和传统城市规划体系融为一体才能体现低碳城市规划的作用,也是低碳城市历年进程中第一环节。低碳理念融入现有的法定城乡规划编制体系中,在城市各项规划内容中设置低碳目标、实现低碳目标,落实城市总体布局、城市交通和道路系统布局、居住区规划、城市公共空间及其相关工程规划建设中。低碳经济、低碳城市理念和传统城市规划体系融为一体是现有传统城市规划理论不断完善的体现,也是城市规划作为公共政策所应具备的与时俱进的特点。

3.低碳城市规划的理论研究

碳中和的主要概念篇3

一、低碳建筑的概念

“低碳建筑”是近几年才提出来的概念,在国内外还没有统一的认识和明确定义。同济大学教授龙惟定认为低碳建筑是指二氧化碳排放量低的建筑。上海师范大学教授粟庆提出,低碳建筑指在建筑材料与设备制造、施工建造和建筑物使用的整个生命周期内,减少化石能源的使用,提高能效,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中国社科院研究员庄贵阳认为,低碳建筑是节能建筑和可再生能源建筑的结合体。综合以上观点,鉴于低碳建筑是由低碳经济延伸出来的子概念,是实施低碳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领域,考虑到低碳建筑不单单强调的是二氧化碳排放量的降低问题,为此,可以对低碳建筑作如下定义:低碳建筑是一种正在兴起的建筑发展模式,其核心是在市场机制基础上,通过制度创新、技术创新和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推动提高能效技术、节约能源技术、可再生能源技术和温室气体减排技术的开发和运用,促进建筑业在满足功能需求的情况下,在整个生命周期内朝向高效能、低能耗和低碳排放转型,以适应“两型社会”建设要求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因此,研究低碳建筑工程项目管理,对于推进建筑业结构高级化、发展模式低碳化等建筑业发展方式转变意义重大。

可以看出:第一,低碳建筑是保持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一种经济形态,是对传统建筑发展模式和管理模式的变革, 是倡导新生活理念和文化的重要载体,是人类正在积极探索的重大工程。第二,低碳建筑是一种新的建筑理念和新的建筑管理模式。低碳建筑与其他相关概念区别在于:建筑节能主要是从节约的角度出发的,核心是节约资源和降低能耗;“生态建筑”是从社会可持续发展角度出发的,侧重于“生态”,主要强调建筑与自然的融合;“可持续建筑”主要是考虑资源的高效利用和保持环境的可持续性;“绿色建筑”包含了节能、生态、可持续概念所包含的全部内容,并更强调生态与环境保护,实现环保和健康的目标。低碳建筑除了强调节能、高效、可持续和绿色发展外,是包含范围更广的建筑发展理念和管理模式,侧重于低碳排放但又不仅仅指低碳排放。现阶段,低碳建筑是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建立在建设“两型社会”理念上的,需要通过建立在低碳理念基础上的合理的规划设计、先进的低碳建筑技术和现代化的低碳建筑管理来实现,以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建筑需求。从这一意义上讲,在研究低碳建筑工程项目管理时,应该围绕建设“美丽中国”“两型社会”大目标,强调经济、技术、管理、法律的融合,牢牢把握运用市场机制、政府推动、制度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等工具,从满足工程项目全生命周期的功能需求,实现高效能、低能耗和低碳排放出发,在传统管理基础上,以高效能、低能耗和低碳排放为约束条件,与现代管理相结合,确立低碳型现代管理理念和方式,以管理过程的低碳化来实现建筑产品的低碳化的过程。

二、低碳建筑工程项目管理

就低碳建筑工程项目管理而言,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一要从我国现行的工程项目管理模式、主要理论、管理特点、发展趋势出发,依据我国到2020年的减排目标以及建筑能源消耗与碳排放量的现况,确立低碳建筑工程项目管理的控制目标和模式;二要在低碳目标下实施全生命周期(决策、设计、施工、使用和拆除各阶段的)建筑项目管理,创新性地把低碳—质量—进度—投资4要素,低碳—生态—绿色—可持续4要素结合在一起,实施协调、综合管理;三要高度重视复杂工程项目的集成化管理,针对复杂大工程特点和建设要求,运用现代工程项目集成化管理方式,引入低碳理念和参数,构建低碳复杂工程项目内部和外部集成管理模型;四要运用现代工程项目管理组织创新理论和委托理论,推进低碳建筑工程项目的管理创新、技术创新和组织创新;五要抓住当前工程项目信息化管理的薄弱环节,建设内部和外部信息化平台,科学设计低碳建筑工程生命周期信息管理(BLM) 系统。同时要从碳排放的经济社会属性出发,定位政府在低碳建筑业发展中的角色,从建立健全支持低碳建筑发展政策体系,构建促进低碳建筑发展制度体系与长效机制等方面入手,加强对低碳建筑工程项目的宏观管理。

碳中和的主要概念篇4

因为城市是由大量建筑所构成的,所以不可避免的成为了碳排放最主要的来源。尽管如此,结合低碳概念的城市景观设计方法研究一直没有系统的研究成果,大多停留在理论研究阶段,缺乏较全面的方法综述。因此,对低碳概念中与城市景观具体结合并加以实践利用的部分尤为值得我们关注与探索。 一、低碳概念的景观分类 低碳概念在景观中可以分为的减碳和固碳这两个方面对低碳生境进行营造。低碳是不仅与社会环境密切联系的概念,也与民生息息相关,因此不论在减碳或固碳环节,都需要同时从宏观规划和微观设计上对其进行分析与探索。 二、营造减碳式景观生境的规划与设计手段 景观中的减碳概念,其落脚点很大程度上体现在碳能源的循环与再利用,即低碳景观能量流的植入。在快速城市化过程中,主要的碳源来自土地利用和能源利用,因此减碳可以从其城市宏观战略上进行把控,同时在微观上对景观设计方法与技术进行改进。从规划战略方面,怀来的“零碳城”模式对低碳景观的营造具有启示意义,所谓零碳并非没有二氧化碳的排放,而是碳源和碳汇可相互抵消的动态碳平衡。清洁能源、创意研发和红酒三大产业协同发展,构成了怀来基础产业的耦合结构,这种无碳影响的产业集群构建为零碳城的建设提供了一个宏观层面的保障。在此基础上,怀来借京张高速铁路建设之机,对风能观光等低碳景观旅游产业进行启动,通过营造此类非物质化的、自然的低碳旅游吸引物,来实现其新产业基础上的零碳城理念。 不仅在产业定位上如此,一个城市的景观交通体系也是减碳的重要环节。建设景区之间的零换乘系统,并结合TOD模式(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开发,使其的使用最大化的一种非汽车化的规划设计方式),能够在降低交通能耗的同时,鼓励更多的市民骑车或步行出行,形成绿色交通的良性循环。而且中国园林自古就具有天人合一师法自然的传统,交通体系多以天然石材、草坡花境依随相伴,这种低碳式的景观体系也是今天的我们所值得借鉴的。 设计层面上,低碳景观则更多的体现在观念性的引导,即低碳场所精神的景观语汇营造。景观设计在担负着美化环境,提升生活品质功能的同时,还应该作为一种可以对居民进行潜移默化的科普性资源。为迎接第十七届省运会,江苏常州计划启用2.9亿实施“一路两区”景观照明提升工程,这无疑是在追求景观品质的同时进行着不必要的能源浪费。而与此同时完善的热电联产和区域供热网络,结合景观设施在柏林遍地开花;哥本哈根则建立了广阔的热电联产和区域供热网络,同时大力发展兼具景观美化功能的风力发电等。可见景观的美化并不一定需要以碳能源为代价来进行打造。通过这种鲜明的对比分析,我们不难发现自身对低碳景观设计的忽视与不足。 三、营造固碳式景观生境的规划与设计手段 宏观规划上,可以通过对城市层面的景观序列梳理,以建立城市中的碳源与碳中和场所,预计将于2020年左右完工的上海市崇明东滩生态城就是一个典范。东滩以可持续发展的思路进行规划建设,朝着世界上第一个碳中和区域的目标迈进着。在其城市层面的景观规划中,利用自身沿海地域优势,因地制宜地利用丰富的风能、潮汐能以及太阳能来实现电力热力能源低碳化,建筑屋顶将使用草坪和植物的天然隔热层进行绿化固碳,同时城区80%的固体废物实现循环利用以防止碳资源的流失。 在景观设计上,可以基于节点层面的碳耗能上的分析和总结来进行固碳设计。利用世博会为契机,成都“活水公园”向人们展示了兼具景观与生态效果的城市污水处理方式。“活水公园”利用本身清水、绿植等景观采用人工湿地和纯自然的手段处理水从而对碳源进行固化,在此基础上还注入了一些原型不曾有的四川特有植被及地域性的成都历史文化元素来增加其亲切程度,使游客更易于接受其环保理念。这种将处理水的方式通过景观语汇的表达,更好地普及了低碳理念,对其有很大的推广和示范性的作用。 而这些固碳景观节点并非只在世博会这类举世瞩目的园区中需要体现,日常生活的此类设计也应得到重视与推广。如在城市街道的局部地段建

碳中和的主要概念篇5

一、低碳乡村旅游的概念及内涵

(一)低碳乡村旅游的概念

在追求“生态文明”“节能减排”的目标下,旅游业向低碳经济转型的趋势不可阻挡,乡村旅游本身具有自然生态性,其发展也必然要求生态化、低碳化。本文通过对乡村旅游和低碳旅游相关概念的归纳与总结,对低碳乡村旅游界定如下:低碳乡村旅游是指将乡村旅游“低碳化”,是乡村旅游与低碳旅游的综合,即在乡村旅游的开发过程中,本着低碳经济的理念,使用低碳技术和相关政策措施对乡村自然资源、人文资源进行科学开发和合理利用,宣传倡导低碳理念,让旅游者在旅行中自觉减少碳排量,实现高效低耗的乡村资源利用和最小化的乡村社区环境损害的可持续旅游发展方式。

(二)低碳乡村旅游的内涵

低碳乡村旅游与传统乡村旅游相比具有很多不同之处,低碳乡村旅游是具有低碳体验和教育功能,以减少旅游活动中碳排放和乡村旅游低碳化发展为基础,重视资源与环境的保护,推动乡村地区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和谐发展。

二、低碳乡村旅游模式的构建

(一)低碳乡村旅游模式构建的理论

1.循环经济理论是必备的理论基础。低碳乡村旅游注重资源再利用、关注环境、倡导节能减排,在旅游吸引物的构建、旅游设施的建设、旅游体验环境的培育、旅游消费方式的引导中,运用低碳技术,融入碳汇机理,倡导低碳消费,来实现乡村旅游的低碳化发展目标。而循环经济是以资源的可持续重复利用的方法来缓解资源、环境的有限性与发展无限性之间的矛盾,解决日益严重的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问题。循环经济在低碳乡村旅游发展中的应用,事实上就是通过清洁生产、资源再造、环境修复等途径,形成旅游业与乡村产业循环体系,完善乡村基础设施体系和构建低碳保障体系,实现乡村旅游地经济、社会和环境多赢的战略目标

(二)低碳乡村旅游模式构建的路径

低碳乡村旅游模式的构建是一项系统的社会工程,不仅需要理论的指导,且需要乡村农户、旅游企业和政府旅游管理部门的共同参与和积极推进。具体模式可参见图1。

三、低碳乡村旅游模式实施的方法

乡村旅游作为国内旅游的重要形式,是国内旅游中的一匹“黑马”。在全球气候变化、资源紧缺的大背景下,乡村旅游开发应以循环经济理念为指导,面向低碳经济,以积极的姿态,学习现有的低碳示范区,引导乡村旅游业健康快速发展。实施低碳乡村旅模式需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政府应加强各部门间的合作,共同宣传乡村绿色旅游、低碳旅游;多做公益广告,强化公众的环保意识,使其了解低碳旅游,促进公众在乡村旅游中主动进行绿色消费,践行低碳旅游,追求低碳生活。

培养旅游者与农户的低碳旅游意识,营造低碳乡村旅游环境。旅游者是旅游活动的主体,乡村农户是低碳乡村旅游氛围的营造者,低碳乡村旅游模式落实到实践中并取得可观效益,最关键的就是要使活动主体,即旅游者,和乡村农户自觉树立低碳旅游意识。乡村旅游目的地可利用多媒体、广告牌及宣传手册向广大旅游者广泛普及低碳环保理念,使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从饮食、住宿、交通、购物及娱乐活动等方面自觉购买使用含有低碳性质的商品和服务。

低碳循环技术:充分循环利用废弃物,减少污染物排放量。低碳乡村旅游开发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是合理处理乡村旅游生产和加工环节中产生的废弃物,应对有利用价值的废弃物使用物质与能量的封闭循环方式进行再利用处理,形成一个废弃物的再循环利用系统。以沼气为主的物质能源再循环、废水循环利用、其他固体废物的循环利用等方式循环高效的利用资源,减少碳排放量。

综上,本文得出低碳乡村旅游模式的构建就是将“低消耗、低排放、低污染”的低碳经济理念和“资源减量化、产品再利用、废物再循环”的循环经济理念融入低碳乡村旅游开发中,通过一、二产业的互动为旅游业提供物质和能源,开发包括餐饮、住宿、商品、交通和娱乐在内的低碳旅游产品,实现旅游业与农业、加工业之间的融合循环,同时通过废弃物处理系统实现三大产业中资源的再循环再利用,最终形成构建一个低碳循环的乡村旅游模式,实现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碳中和的主要概念篇6

关键词:社区;低碳生活;低碳意识;分类垃圾桶

中图分类号:X24文献标识码:ADOI:10.15913/j.cnki.kjycx.2015.11.018

随着居民对环保关注程度的日益加深,“低碳”已成为近日的热词之一。发改委在2014-03-21发布的《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开展低碳社区试点工作的通知》中指出,随着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居民的生活和消费将成为我国能源消耗和碳排放增长的重要领域。开展低碳社区试点,有利于形成针对不同类型社区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有效模式,有利于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在有效提升居民生活质量的同时,还可控制城乡居民生活领域温室气体的排放量。低碳社区的建设离不开社区居民的互动参与。

本调查所涉及的区域为上海普陀区长寿路街道。普陀区长寿路街道是上海市唯一一个横跨苏州河的社区街道。自1988年以来,苏州河的环境治理一直是上海市环境治理的重中之重。居民碳排放主要是随着能源消费而产生的。本调查就居民互动参与低碳生活的意识和行为等内容,利用问卷的形式开展。本文的主要目的在于通过调查和分析,为我国低碳社区发展工作提供一定的借鉴。

1调查概况

本次调查的时间为2014-12-10—2015-01-15,地点为普陀区长寿路街道社区内各场所,发放问卷200份,共回收有效问卷(反馈率达到80%以上的)160份,问卷有效率为80%.

2调查样本描述

在所调查的社区居民中,男、女比例适当(男51.9%、女46.9%),调查对象各年龄段分布均匀。居民职业主要为企业单位职员(35.0%)、离退休人士(26.3%),符合调查地的实际情况。在文化程度上,高中以上的学历占总有效问卷人数的88.1%,确保居民能理解问卷内容。

3调查结果的统计和分析

3.1分类垃圾桶对垃圾分类的影响

根据社区安置分类垃圾桶情况对居民参与垃圾分类行为的影响,40.0%的居民反馈所在社区配备有分类垃圾桶,而30.0%的居民反馈未配备分类垃圾桶。由此可见,分类垃圾桶在当地未大范围推广。在有垃圾分类的反馈中,39.1%的居民选择经常进行垃圾分类,51.6%居民选择偶尔进行垃圾分类;而在社区无设置分类垃圾桶的反馈中,经常和偶尔进行垃圾分类的居民比例分别为4.2%和33.3%.该结果说明,社区安置分类垃圾桶对社区居民典型低碳生活行为之一的垃圾分类起着积极诱导的作用,也对提高居民低碳生活行为的互动参与程度有明显的正向影响。

3.2低碳意识对典型低碳生活的影响

本调查将居民低碳意识按照“感知和实践”划分为4类:①了解低碳生活概念,也了解如何实现;②不了解低碳生活概念,但想要了解如何实现;③了解低碳生活概念,但不想了解如何实现;④不了解低碳生活概念,也不想了解如何实现。在本文中,由于第四类情况的反馈人数仅为3人,因此,分析中

剔除第四类情况。本次调查选择了3种有代表性的居民互动参与低碳行为:每次都进行垃圾分类、不使用一次性餐具和不使用的电器就关闭电源。分别分析了不同低碳意识层次的居民对3类行为的选择率,分析结果如图1所示。

图1分析结果

根据调查结果可知,居民具备低碳意识对居民的低碳生活行为有较明显的诱导作用。符合情况A的居民在3种低碳生活行为中占的比例最高,且明显高于情况B和情况C的居民。而反馈属于情况B的居民对3种低碳行为选择率也低于反馈符合情况C的居民。由此可见,仅使社区居民了解低碳生活概念还不足,还需要使居民真正参与到低碳互动中。

3.3低碳宣传对低碳生活意识的影响

低碳宣传对低碳生活意识的影响如图2所示。

图2低碳宣传对低碳生活意识的影响

本次调查主要考察社区低碳标语对居民低碳生活意识的影响。在社区安置了低碳标语的反馈中,选择“了解低碳生活概念,也了解如何实现”的居民占到了65.4%;而在社区未安置低碳标语的反馈中,选择“了解低碳生活概念,也了解如何实现”的居民比例下降到了33.3%.由此可见,社区安置低碳宣传对强化居民的低碳意识具有积极影响。

4结论和建议

4.1结论

基于本次调查结果,可得到以下2点结论:①社区低碳宣传和分类垃圾桶的设置等引导措施对居民参与社区低碳互动行为有明显的促进作用。社区采用张贴低碳标语的低碳宣传方式能明显提升居民的互动参与意识;社区安置分类垃圾桶能促进居民进行垃圾分类。②社区居民是否参与互动低碳行为与居民的低碳意识层次有关。具有低碳意识的居民更容易参与互动行为。

4.2建议

基于本次调查结果,提出了以下2点建议:①应采用合理的方式加大低碳宣传的力度,确保这些低碳宣传能适应不同文化程度的居民的理解能力和执行能力;可采用更多渠道和富有创意性的行动进行低碳宣传教育,更好地实现社区居民互动参与低碳行为。②应重视低碳生活意识和行为对年轻群体的提升和诱导,同时,也应适当对年龄较大居民的宣传。

作者:汤历曼

    参考文献 

[1]陆慧萍,赵杰红,刘家欣.生态文明 始于低碳——上海闵行区低碳城区建设探索实践[J].环境保护,2010(8):57-59. 

[2]汤历漫.北京东城区社区居民低碳生活意识调查及分析[J].低碳世界,2014(21):78-80. 

碳中和的主要概念篇7

关键词:节能;设计;低碳;民用建筑

1引言

建筑行业中的低碳概念是指将不可再生能源的使用和消耗降到最低,从而满足人们住宅愿望为最终目标的一种建筑理念。完成这一概念的要求,既提高了建筑资源的利用率,又节俭了许多建筑资金,还对建筑地周边的生态环境起到了一定的保护作用。在建筑设计中践行低碳理念,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2优化使用建筑资源,使建筑资源效能最大化

在整个建筑过程中,首先在建筑用料上要坚决贯彻低碳理念,用最科学最准确的计算控制建筑资源的使用,将建筑资源的无效损耗降到最低点,将消费者要求、建筑材料的价格、功能、建筑用地、建筑物功用等诸多因素综合考虑,尽量多用节能环保的新材料新设施。作为建筑设计者始终秉承低碳、节约、优化的设计理念,才能真正达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改善人们家居环境的要求。其次要注意对建筑材料成本的控制。在保证建筑工程各项功能都不变的前提下,建筑工程设计者在建筑设计过程中,要注意对建筑工程的结构进行优化设计,要注意选取节能设施、天然材料或环保材料,减少建筑材料的损耗,控制建筑成本。最终达到既节能又宜居的建筑效果。再次要注意对建筑材料的多层次开发和高效利用。以往的建筑工程和家居装修用材,大都是生产时能耗高使用时对环境污染重的材料。这些筑材料会对生态环境带来不利影响,如常规水泥会散发大量二氧化碳、散发大量粉尘,人造密度板会挥发大量易使人致癌的甲醛。同时这些建筑材料的不恰当使用还会给后期的维护带来很多麻烦。因此,在开发新材料过程中,注意选取带有地域性和原生态性的建筑材料,选择那些绿色、可再生、可循环利用的当地建筑材料,是减少甲醛、二氧化碳等有害物质排放的有效途径。

3精心设计建筑物建筑形状,使建筑设计体现低碳理念

对建筑物进行科学的节能设计能够高效地达到低碳环保效果,通过精心设计建筑物的形体既可以增强建筑物的实际功能,又可以改善建筑物周边的环境,做到建筑物与自然环境协调统一,再配以科学合理的绿化,保证建筑物达到宜人适居的理想效果。为了使建筑物达到冬暖夏凉的效果,古人把房屋建成东西走向,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后来又通过使用煤炭、电等外来能源来改变室内温度,但这种做法却带来能源的浪费和环境浪费,在低碳建筑概念中,建筑物的供暖与降温,可以通过采用空心砖块墙体或充气混凝土砖块墙体达到保温效果,可以可以通过改变房屋的朝向,最大限度的利用自然光、自然风和太阳能来达到同样的效果。

4加强建筑施工过程管理,在施工过程中节能减排

在施工过程中贯彻低碳节能管理,是指在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要始终体现低碳节能的管理理念,并在施工过程中始终践行这一理念。这种管理理念具体包括:施工过程的总体管理、施工操作的评价管理、施工统一规划管理、施工具体实施管理、施工人员安全健康管理等。这些低碳节能管理,既可以保证建筑施工达到节能的效果,又能让建筑施工时刻彰显低碳环保的建筑理念。要达成上述理念,就要在施工过程中大力运用环保技术,对施工过程出现的光污染、噪音、扬尘等污染环境的问题,一定要采取切实有效的应对措施,如使用降噪音、降闪光的机械、对容易扬尘建材在使用前先洒水、覆盖等,通过采取相应的措施,将污染降到最低点。从而使建筑过程不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不论是对施工者还是对施工场地周边的群众都不会带来身体的伤害。

5综合利用可再生能源,在施工全过程中贯彻低碳理念

在建筑物使用寿命期内,要充分考虑可再生资源与建筑物的协调,根据不同地区的地理特点采取适当的能源利用方式,如海拔高的地区要充分利用太阳能、风能;临近江、河、湖、海的地区要充分利用水能、生物能、海洋能;临近地质活跃的地区要充分利用地热能,借助本地区的地理资源辅助建筑物的部分能源需求,实现建筑物与环境之间的辨证统一。

6综合运用经济、法律和行政手段加强对建筑设计的评价和管理

政府和建筑主管部门通过运用供求、价格、竞争、法律法规、行政指标等经济、法律和行政手段对建筑工程是否达标进行全程、全方位的督导和检查,主管部门不能只凭表面化的视觉观察或只听施工方的单方汇报就轻易下结论,应该成立专家评估小组进行科学合理的评估,对那些不合乎低碳标准要求的建筑工程及时制止并整改,符合低碳标准的要给以肯定并将其经验加以推广。

7结语

低碳环保理念的不断深入,各个领域逐渐对其重视。在建筑设计中,进行低碳设计,既可以降低建筑施工成本,又可以营造温馨舒适的人居环境。低碳建筑设计理念,对于人们的生产生活意义重大。同时,采用低碳建筑设计,更长远的利益在于不影响建筑性能的前提下,减少对环境的破坏及能源的过度消耗,造福子孙万代。随着技术的不断攻坚,未来各个行业领域都将走向低碳化。

参考文献:

[1]刘家平.绿色建筑概论[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

[2]杨璐溪.发展低碳建筑的途径研究[J].科技向导,2011(5).

[3]陈俊羽.低碳理念在建筑设计中的体现研究[J].科技风,2013(1):174.

[4]张希.低碳概念下的建筑设计应对策略[J].城市发展研究,2010(7).

[5]杨维菊.绿色建筑设计与技术[M].江苏:东南大学出版社,2011.

[6]裴思思.低碳节能理念下建筑设计方法与技术探析[J].科技向导,2014(2):104.

[7]赵莹莹,赵文涛.浅析我国发展绿色节能建筑的重要性[J].价值工程,2011(20).

碳中和的主要概念篇8

关键词:低碳旅游;经济效益;九寨沟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20世纪90年代,人们为了应对全球气候变暖而提出的一种全新的经济发展理念与模式;2009年哥本哈根会议,低碳经济概念受到了全球的关注。与此同时,旅游业的发展也受到了低碳经济概念的影响。2009年5月,世界经济论坛关于“走向低碳的旅行与旅游业”的报告第一次提出了“低碳旅游”的概念;2010年国务院推出《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这表明了政府为配合低碳经济发展而对旅游业进行调整释放了一个积极的信号。虽然旅游业作为三大产业中的“无烟工业”,其对二氧化碳的排放的影响微乎其微;然而,随着近年来国内旅游业与旅游经济的快速发展,一些地方的旅游资源被过度开发,旅游者与旅行社的不规范行为使得碳排放超标,严重破坏了原始森林、旅游景区等环境。本文以全国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5A级旅游景区和世界遗产名录之一的九寨沟为例,分析低碳经济与低碳旅游对九寨沟的经济效益影响,探讨九寨沟发展低碳旅游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

二、九寨沟发展低碳旅游的现状

九寨沟发展低碳旅游经济的现状主要体现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从九寨沟在旅游景区与旅游业中强大的影响力来说:九寨沟处于海拔2000米以上的原始森林,沟内分布着108个湖泊,有着“童话世界”的誉称;而且作为世界遗产名录,九寨沟在国外友人心目中也有着美好的形象。例如:澳大利亚青年大使发展项目的志愿者艾米与蒂姆每年都要到九寨沟为游客讲述环境保护课程,这足以可见九寨沟的世界地位。且从九寨沟每年的游客量数据来看,九寨沟1984年的游客量只有仅仅的27529人,到了2010已达1700297人,年均增幅达17.19%,这足以看出九寨沟对全球各地游客的吸引力。

第二,九寨沟景区管理局高瞻远瞩的措施使得旅游景区与景点都保持完好。1999年,九寨沟旅游景区开始实施禁止外来车辆进入景区、统一采用绿色环保观光车的措施,有效控制了汽车尾气排放,保证了九寨沟的空气质量;据有关部门的数据统计显示:九寨沟的汽油与柴油年使用量在2007年达到高点后,呈现逐步下降的趋势,两者的降幅分别为6.47%与37.48%;同时,九寨沟每年在交通道路与工具分别投入大量的资金进行改造,从2001到2010年已分别累计投入2105万与21045万。同年,九寨沟管理局启动了退耕还林(草)工程,完成退耕还林(草)6000亩;2001年,九寨沟管理局关闭了景区内所有宾馆,实行“沟内游、沟外住”,减少了游客食宿等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这些措施使得九寨沟的各景区与景点都保留着最原始的面貌,环境依然优美,生态依然平衡与和谐。

三、低碳旅游与低碳经济对九寨沟旅游业的经济效益影响

(一)低碳旅游概念符合当前九寨沟的管理理念

低碳旅游就是指在旅游活动中,尽量降低自身的以二氧化碳为代表的碳排放量,倡导以“低能耗、低污染”的绿色旅游。如前所述,九寨沟景区管理局早在1999年就开始采取各种措施维护景区与景点的环境与秩序;例如:禁止外来车辆进入景区、统一采用绿色环保观光车的措施,有效控制了汽车尾气排放、启动退耕还林(草)工程,培养植物与森林吸收二氧化碳与制造氧气的功能,创造二氧化碳的自然吸收器与净化器、对游客住宿采取“沟内游、沟外住”的措施,且控制景区游客数量,降低人呼吸与其他行为的碳排放量、对垃圾采取打包运往外面处理等措施。九寨沟的这些措施与低碳旅游的本质意义不谋而合,因此,在九寨沟发展低碳旅游完全符合当地的经营理念,降低了沟通与磨合成本,有利于低碳概念更快、更深、更好地渗透于理念中。

(二)低碳旅游有利于促进九寨沟的经济健康发展

第一,旅游业作为服务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所占用的资源远远少于其他行业,并且旅游业的许多资源都是可以循环与永续利用的,因此,发展九寨沟的低碳旅游业将使得九寨地区的经济更健康、更好地发展。第二,无数次的实践证明:低碳旅游发展与环境保护有着密切的关系,低碳旅游概念有利于促进景区与景点环境的改善,而环境的保护与改善将有利于九寨沟旅游业的循环利用,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且也大大降低了景区与景点的环境维护与修复成本,形成更深层次的利益机制。第三,低碳旅游作为低碳经济的附属概念,两者之间有着紧密的关联,因此,九寨沟低碳旅游的发展将大大推动九寨地区低碳经济的发展,成为带动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助推力。

(三)低碳旅游有利于催生与带动九寨沟景区其他行业的发展

旅游业是一个复杂、多层次的行业链条,旅游业的发展将深深影响与带动着其他行业的发展。例如:旅游景区的住宿与餐饮业、拍摄业、游乐场等等。而低碳旅游作为一个全新的概念,其提出将会催生一部分与低碳旅游概念相关的行业,而这部分行业的发展与九寨沟的低碳旅游业形成良性与循环的产业链条,起到相辅相成的作用;同时,景区一些行业也会因为低碳旅游概念的提出,对原先的生产、经营与管理模式进行创新,形成新的发展理念,从而更好更快地带动景区经济的发展。

(四)低碳旅游有利于促进九寨地区交通、生活等方面的创新,形成新的经济热点与发展点

低碳旅游在九寨沟的全面推广与普及会大大改变景区及周边地区的衣食住行模式,例如:交通方式的改变,由原来碳排放量较大的汽车、摩托车等方式转变为电动车、三轮车及其他交通方式;住宿上由原来的水泥建筑变换为竹房、草房等;餐饮方面由大鱼大肉变为清淡的习惯;而这些方面的创新将形成新的经济发展点,促进九寨沟旅游业往更高层次进步。

(五)低碳旅游有利于带动景区的就业,提高生活水平

低碳旅游是一种新型的旅游方式与概念,其发展不仅仅带动其他行业与企业的发展,而且还会促进另一部分人的就业,特别是当地大学生。因为低碳旅游相对于平常的旅游模式,其含有更高的科技含量与技术含量,所以,其发展需要更多的高素质人才,这将带动景区的新一轮就业潮,继而提高生活质量与水平。

四、目前九寨沟发展低碳旅游经济存在的问题

当然,九寨沟发展低碳旅游经济并不是一帆风顺,就目前的现状来说,还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

第一,游客与当地居民素质不足以推动低碳旅游概念的全面普及。虽然管理当局出台了一系列的环境保护与低碳控制措施,然而由于四川九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对于保护环境的重要性认识还不够全面,环保意识也比较薄弱。例如:在交通工具的选择上,游客的选择出发点不是因为环保,更多的是因为舒适、方便与价格;在居住环境的选择上,游客几乎都是出于居住条件的舒适、空调及电视等设备是否健全,完全忽略了低碳与环保的概念。同时,在短途旅游中,大部分旅客为了方便,选择了会带来更多碳排放的自驾出游模式。游客与居民素质和环保概念的低下使得九寨沟推动低碳旅游存在着一定的难度。

第二,九寨地区相对落后的经济基础与水平。低碳经济与低碳旅游是相辅相成的关系;更确切的说,是先有低碳经济,再有低碳旅游。因此,在低碳旅游大力推广于九寨沟景区前,首先要发展九寨地区的经济与低碳经济水平,这将极大关系九寨沟低碳旅游模式成功与否的关键。然而,九寨沟地处四川地区,经济基础与实力远远落后于东部沿海城市,而技术创新也不如东部地区;为此,其阻碍了九寨沟低碳旅游的发展。

第三,低碳旅游配套设施有待加强。低碳旅游概念的推广需要配套设施的加强与完善,而从目前九寨沟的设施现状看,对低碳旅游的准备有待加强,例如:交通、住宿、污染处理等方面。这其中有当地经济不发达、科技落后等因素的影响,但是无论如何,完善低碳旅游配套设施是当务之急。

五、解决对策

(一)加大低碳保护宣传力度,倡导低碳旅游方式

环保观念与意识的薄弱是九寨沟发展低碳旅游的障碍之一;而如何解决该问题,提高剧名与游客的环保与低碳意识,就需要政府、媒体以及企业加大对低碳旅游的宣传力度,让践行低碳旅游不仅成为公民对自然环境保护的一种责任,更让其成为一种流行时尚。在低碳旅游概念提出之前,九寨沟便在低碳交通设施方面下足了功夫,例如:在景区内强制推行以天然气为燃料的绿色环保观光巴士、修建徒步栈道、推广自行车骑游项目;这些行为既丰富了景区内旅游交通方式的选择,且又增加了低碳旅游的乐趣与低碳旅游的环保性。与此同时,九寨沟旅游管理局在编制《智慧九寨专项计划》过程中,又在九寨沟景区内先后举办智慧景区研讨会、发展低碳旅游和如何进行低碳管理的专题讲座以及发展低碳旅游国际论坛,通过这样的形式,一方面研究探讨了低碳旅游模式,另一方面对低碳旅游知识进行了宣传普及。

(二)创新与发展低碳旅游的衣食住行方式

衣食住行方式的选择是旅游的重要支撑,也是低碳旅游能否成果推行的关键。据相关数据显示:衣食住行在旅游业总能量需求中占50%的比重;因此,做好衣食住行方面的低碳节能,对九寨沟低碳旅游业的节能空间很大。不同的旅游消费方式,其所产生的碳排放量差别很大;不同环境水平的基础设施和景区、不同类型的食物以及不同环境标准的酒店等各种旅游消费方式,其所产生碳的排放量也有很大的差异。因此,建议旅游者尽量以短距离目的地来代替长距离的旅游目的地;尽可能选择以火车等地面交通方式代替航空交通工具;在旅游目的地,可多采取公共交通、步行和骑自行车的游玩方式。同时,游客在住宿的时候,尽量选择不提供一次性用品的酒店,多考虑小规模酒店或青年旅馆等,并且节制欲望,学会节约,尽可能的不浪费能源,不制造太多的垃圾,为旅游生活做减法。

(三)大力发展经济,特别是低碳经济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九寨沟低碳旅游的发展制约因素很大部分就是经济因素;可以说,九寨地区经济的落后极大地阻碍了低碳旅游的发展与推广。因此,发挥特色产业,吸引外资,促进当地的经济特别是低碳经济的发展是低碳旅游进行的关键。

参考文献:

[1]焦瑞,陈秋宇.九寨沟对我国全面推行低碳旅游发展的启示[J].中国商贸,2011.

[2]杨军辉.国内外低碳旅游研究评述[J].经济问题探索,2011.

上一篇:智能物流发展前景范文 下一篇:光伏产业的发展现状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