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对人健康的重要性范文

时间:2023-12-25 17:26:48

环境对人健康的重要性

环境对人健康的重要性篇1

论文摘要:健康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健康发展是人类永恒的追求.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有赖于人类健康的可持续发展.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社会诸要素与人类健康都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人类健康的可持续发展取决于人地关系、区际关系、代际关系的和谐,它要求在满足当代人健康需求的同时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在满足本区域健康需求的同时不损害其他区域满足其需求的能力.健康需求是人类最基本的需求,包括确保身体状态完好的需求、确保精神状态完好的需求、确保社会状态完好的需求,但是,经济条件、技术状况、社会组织对健康需求的可满足性、健康资源的可获得性、健康服务的可进人性构成限制.

健康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健康发展是人类永恒的追求.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有赖于人类健康的可持续发展;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必须提高人的健康素质和生活质量;生命健康是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的前提.因此,人类健康可持续发展是值得特别重视的崭新的研究领域.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在分析人类健康与可持续发展关系的基础之上,提出了人类健康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并对该概念的内涵和特性作了初步的分析[Cil.这里,我们进一步对人类健康可持续发展系统的要素、功能、需求、限制等理论问题进行探讨,希望大家继续赐教.

1人类健康可持续发展系统的要素与功能

1.1人类健康可持续发展系统的要素

可持续发展系统是由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社会等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形成的自然一经济一社会复合系统,区域性是其本质特性Czl.人类健康可持续发展作为区域可持续发展系统的子系统,它侧重于人类自身的全面发展,更能体现出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健康是其要素系统中起关键作用的“序参数”.

1.1.1人口要素与健康人既是健康的生产者和创造者,也是健康的消费者和享用者.在区域可持续发展系统中,健康是人口质量的关键指标一方面,一定区域内的人口数量、人口质量、人口结构影响着该区域人群的健康观念、健康需求、健康行为和健康水平;另一方面,区域人群的健康观念、健康需求、健康行为、健康水过来又影响着该区域的人口数量、人口质量和人口结构.没有人类健康的可持续发展,就不可能有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1.1.2资源要素与健康人类健康的获得有赖于健康需求的满足,而健康需求能否得到及时、足量、高质的满足,又取决于健康资源的供给能力.所谓健康资源(healthresources),是指所有资源中主要用于人类医疗与保健服务、直接指向避免人类健康风险、提高人类健康水平的那部分资源,主要包括药物资源(具有治疗作用的自然资源,如植物药、动物药、矿物药等)、保健资源(具有疗养价值和保健作用的自然资源与环境,如温泉、矿泉、泥沼、气候等)、卫生资源(提供疾病治疗和保健服务的社会资源,如医院、诊所、医生、护士、病床等).所有这些健康资源,都是人类健康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

1.1.3环境要素与健康“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衰弱的状态,健康乃是一种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上的完好状态”(3J.而无论是人的身体、精神还是社会状态,都与人所生活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就人类健康而言,环境是一把双刃剑,它可能对人类健康有益,也可能对人类健康有害.自然环境对人的身体状态(physicalstate)有显著影响,它既是健康资源(如药物资源、保健资源)的载体,也是致病因子的源地,环境化学性疾病(如地甲病、地氟病、克山病等)、环境生物性疾病(如鼠疫、血吸虫病、疟疾等)、环境物理性疾病(如高山病、皮肤病等)都与环境致病力有关.社会环境对人的精神状态(mentalstate)和社会状态(socialstate)有重大影响,社会组织对健康资源(特别是卫生资源)的配置会直接影响到健康资源的可获得性(availability)、健康服务的可进人性(accessibili-ty)、健康需求的可满足性(satisfiability).如果健康资源的配置是合理的、公平的和有效率的,这时的社会环境可能是有益健康的,反之,则可能是无益健康甚至有害健康的.因此,人类健康可持续发展必须建立在良好的自然环境与和谐的社会环境基础之上.

1.1.4经济要素与健康经济活动是人类最基本的活动,健康发展和经济发展具有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因果关系川一方面,良好的健康状况是人类福利和生产率的基础Cs7;没有健康的人就不可能有健康的发展Cs7;要想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各个目标,必须消除各种普遍存在的、能够削弱人类能力的疾病,并使所有需要消除贫穷的人身体健康叫.另一方面,经济能力是人类健康可持续能力的重要支撑,获取健康资源、享受健康服务、满足健康需求,都倚赖于经济的发展.因此,经济水平与健康水平具有正相关性.先进国家或地区的人口预期寿命总是高于落后国家或地区,贫穷地区总是拥有更低的健康水平,贫穷人口总是拥有更多的健康风险.

1.1.5社会要素与健康社会是人类通过各种人际交往和社会活动形成的具有集体目标指向的人类群落.人类精神状态和社会状态上的完好取决于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人类社会的全面进步取决于人类个体的全面发展,即人的健康素质的全面提高和生活质量的全面改善.社会组织为人类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制度保障,如通过科学技术的创新和进步开发新的健康产品和健康服务,通过良好的健康管理体制和健康教育系统减少人类健康的风险,通过公平的分配健康资源和提供健康、服务满足全体人民的健康需求.社会制度、文化习俗、道德观念等社会要素对人类健康的影响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以社会环境的整体形式对人类心理上、社会上的健康状态发挥影响和作用.

1.2人类健康可持续发展系统的功能

可持续发展是一条一直到遥远的未来都能支持人类进步的新的发展道路,协调人类与自然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最高宗旨川,因此,可持续发展系统是人地关系、区际关系、代际关系和谐、协调、统一的地域系统Cad.人类健康可持续发展追求人类身体上、精神上、社会上的完好状态,同样有赖于这三种关系的和谐.

1.2.1人地关系与健康人是自然的产物,人类生命过程是人体与自然环境不断进行物质、能量、信息交换的过程,人类健康与自然环境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Cs7一方面,人类通过生产活动和生活活动不断改变着人类健康发展所倚赖的自然环境,并进而影响着自然环境的健康资源供给能力;人类不仅有权力按照自己的需求来选择健康发展之路,而且有能力通过改造环境和调适人地关系来实现人类健康的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自然环境通过对人类活动的反馈作用不断改变着其环境疾病致病能力,进而影响着人类健康的发展;归根到底,人类身体状态上的损害,都是因为人与自然关系不和谐所造成,只有健康的生态系统才能造就健康的机体,在生态遭到严重破坏、环境受到严重污染的区域里,人类健康是绝对不可持续发展的.

1.2.2区际关系与健康区域是个开放系统,一方面,区域人口健康的获得,并不完全取决于区域本身的特质,它在相当程度上还受制于区域以外的影响;另一方面,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疫病蔓延等区域环境问题带来的健康风险,可以影响到区域之外乃至全球范围内的人口健康,环境对人类健康的影响具有外部性(externality).健康资源分布的不均衡性,环境污染物质的迁移性,生态破坏影响的放大性,以及人类活动的流动性,决定了区际关系协调对人类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因为健康资源分布的不均衡,满足健康需求需要区域之间的协作;因为健康风险分布的不均衡,降低健康风险需要区域之间的合作;协调区际关系,是人类在精神上和社会上获得完好状态的重要条件之一人类健康可持续发展要求在满足本区域公众健康需求的同时不能损害其它区域满足其公众健康需求的能力.

1.2.3代际关系与健康协调代际关系、强调代际公平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原则,人类健康可持续发展要求在满足当代人健康需求的同时不能损害后代人满足其健康需求的能力.如果不顾后代的健康发展,对有限资源掠夺滥用、对环境污染置若周闻、对生态破坏无动于衷,最终会将后代一步步推向无法在地球上安身立命的深渊,人类健康乃至整个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将成为一句空话.为了人类健康的可持续发展,当代人应该肩负起保护生态完整性和生物多样性的责任,协调好人地关系和区际关系,为后代子孙留下一个有益于身体、精神和社会健康的良好的生产环境、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

2人类健康可持续发展系统的需求与限制

2.1人类健康可持续发展系统的需求

人类需求和欲望的满足是发展的主要目标,需求是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概念(s7.健康是人的天赋权利,健康需求是人的基本需求;人类健康需求可分为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上的三个层次.

2.1.1公众确保身体状态完好的需求身体状态完好即生理健康,它是指人体器官能够维持正常的生理活动,处于无疾病和不虚弱的状态.满足人的健康需求应优先满足确保身体状态完好的需求,这可以分为两个层次:(1)满足“防病于未然”的健康需求.包括维持生理健康所必需的营养物质(如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微量元素的足量与均衡摄人);维护生理健康所倚赖的环境要素(如良好的生产、生活、生态环境,特别是清纯的空气、洁净的饮水、安全的食品);提高免疫能力所需要的保健产品与保健服务(如保健食品、保健药品、健身房、锻炼场所、疗养设施)。(2)满足“治病于已然”的健康需求.包括治疗疾病所必需的药物资源(如各种各样的中草药、中成药、西药等);治疗疾病所必需的卫生资源(如医院、诊所、医生、护士、病床、医疗器械等).

2.1.2公众确保精神状态完好的需求精神是生命活动的反映,精神状态完好即精神健康,它包括正确认识自我与现实的认知能力、保持良好心态的情绪协调能力、实现自我价值的意志调控能力,具有适宜社会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精神状态的完好既有赖于身体状态的完好,反过来又能促进身体状态的完好.人的精神需求是多样化的,确保公众精神状态的完好,关键是要使公众通过自我调控和心理教育来排除不满、克服压抑、舒解压力,形成一个轻松、愉悦、和谐的精神世界.其主要需求包括:(1)满足感的需求.这是认知方面的需求.俗话说“知足常乐”,但人的需求和欲望是无止境的.这就要求教育公众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确认识和评价自我、现实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常存知足常乐之心,不怀贪得无厌之欲.(2)愉悦感的需求.这是情绪方面的需求.人有“七情六欲”,无论是喜、怒、悲、思、忧、恐、惊之情,还是生、死、耳、目、口、鼻之欲,都是人之常情,但“过则为灾”.这就要求对公众进行潜移默化的心理教育,使之形成良好的心态.(3)成就感的需求.这是价值方面的需求.公众需要他人和社会对其存在价值和社会价值给予关注和肯定,需要有成就感,如果他人和社会不能对其价值给予及时、准确的肯定,就有可能产生扭曲现实、意志消沉甚至心理变态的健康风险.

2.1.3公众确保社会状态完好的需求社会状态完好主要指人际关系和谐、适应社会角色。美国学者帕森斯认为,“健康可以解释为社会化的个人完成角色和任务的能力处于最适当的状态”mo.社会状态完好建立在身体、精神状态完好之上,同时对身体、精神状态的完好起着协同作用。确保公众社会状态完好的需求,就是要使公众在社会生活过程中,其知识、劳动、创造得到尊重,其自由、财产、情感得到保护,其个性、才于、抱负得到发挥,其权利、价值、地位得到体现,最终获得社会的幸福感.因此,良好的社会风气,公平的社会制度,和谐的社会环境,是确保公众社会状态完好的三大需求;坚持以人为本,协调人际关系,建立和谐社会是人类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2.2人类健康可持续发展系统的限制

限制是可持续发展的另一重要概念,可持续发展的限制主要指技术状况和社会组织对环境满足眼前和将来需要的能力施加的限制川.对人类健康可持续发展而言,经济条件和技术状况、社会组织具有同等重要甚至更加突出的限制作用.

2.2.1经济条件的限制经济能力对健康资源的可获得性和健康服务的可进人性具有直接的影响.因为贫困,有人因饥饿而营养不良乃至死亡;因为贫困,有人因卖血而感染艾滋病毒等待死亡;因为贫困,有人因无钱医治而在病痛煎熬中挣扎;因为贫困,有些地区不计后果地掠夺资源和破坏环境;因为贫困,发展中国家和落后地区的健康水平要远远低于发达国家和先进地区.因此,贫困不仅是最大的环境问题,其实也是最大的健康问题!经济条件对人类健康可持续发展构成的限制主要在三个方面:<1>对公众健康可持续发展需要的人居环境(如住房条件、卫生条件、生态条件)的限制;(2)对公众满足健康需求(如营养物质、药物资源、保健资源、卫生资源)的限制;(3>对与改善公众健康状况有关的技术状况和社会组织的限制,因为这些都需要经费的投人.超级秘书网

2.2.2技术条件的限制满足健康需求仅有经济能力是远远不够的,技术条件对健康需求的满足也构成限制.其限制主要表现在:(1)对消除健康风险的限制.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是影响公众健康的主要风险源,但现有技术条件还不可能完全消除其风险,如“三废”污染、臭氧层空洞等对人类健康的损害;<2>对开发健康资源的限制。人类对人类本身和自然界都存在许多未知的领域,导致健康资源的开发和效用还不能满足人们的健康需求,如中草药资源的开发和新医药的开发;(3)对治疗疾病手段的限制.维护公众健康需要简便的诊断技术、高效的治疗技术、长效的免疫技术,但目前这些方面的限制都非常明显,如恶性肿瘤的早期诊断、心脑血管疾病的治疗、艾滋病等传染病的免疫.由于上述技术条件的限制,人类还有许多不治之症.

环境对人健康的重要性篇2

论文关键词:可持续发展  全球环境变化   人类健康可持续发展

论文摘要:基于全球环境变化与人类健康的相互关系,分析了全球环境变化对人类健康的影响机制,提出全球环境变化下人类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对策。

    任何发展都是有一定环境背景和起点的。当今人类的发展是在全球环境变化背景下的可持续发展,极具复杂性和特殊性。由环境变化引发的生态问题、政治问题、社会问题、军事问题以至国家安全问题,正从各个层面冲击着“人类健康发展”的内涵和外延。在此背景下,如何定义“人类健康可持续发展”,标准是什么,如何实现。对此,本文进行了系统的探讨。

1全球环境变化与人类健康

1. 1对全球环境变化的再认识

    我们必须认识到这样一种现实:今天的环境问题决不仅仅是一个关系到人类生活环境的优美和健康问题,同时还是一个关系到整个人类的命运、乃至整个地球的命运的问题;不仅是地区性的、局部性的和暂时性的问题,还是整个世界的问题。因为,由全球环境变化带来的环境、资源、生态方面的负影响除了严重影响人类健康外甚至已进一步影响到一个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进步;同时,未来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国际行动也势必将对目前世界政治格局产生影响。然而,目前人们似乎只将注意力集中在气候变暖和环境污染层面上,仅仅从环境规划、开发、保护和管理的角度和从科学技术等硬件方面寻求解决全球环境危机的对策,却忽视了从人类学研究角度发掘由其带来的一些深层次的社会问题。如:各类化学品—特别是难降解的有机污染物的积累和持续影响;气候易变和变化、常见的公众健康问题、新的社会问题,如疾病、流行病肆虐、失业、贫困、社会组织接替、崩溃、冲突、异化等;自然资源继续退化、环境性反映的不足和可再生资源的紧张所导致的粮食不安全和冲突的局势;全球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变化和气候变化、臭氧层耗竭及酸化作用等。这些问题之间的复杂的相互作用为地方、区域和全球社会带来了更严重的发展危机。可以看出,在全球环境变化背景下,所有区域范围内环境和政治越来越密不可分,生态、社会和政治安全问题一起交织着提前到来〔‘〕,在不断加重环境危机破坏的深度和广度的同时,深刻地影响着世界格局及国际关系变化,并在更深更广层面上影响着全人类的健康持续发展。

1. 2对人类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再思考

    不同的历史阶段人们对“健康”概念的理解各不相同。以往人们普遍认为“健康”就是没有疾病,而“疾病”就是生理机能失调川,这只是传统的最简单的生物模式。自工业化和城市化革命以来,人们逐渐意识到社会、文化与精神心理因素对健康的影响。20世纪随着可持续发展观念的普遍接受和全球性环境问题的日益加剧,这种规律在现代社会中表现得更为典型。“健康”逐渐由简单的生物模式转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综合模式的多维健康观。在意义上包含了体健、心安和适应社会三个方面}z7。世界卫生组织于1946年将“健康”的定义重新修订为“不仅是没有疾病和衰弱状态,而且是一种在身体上、精神和社会上的完好状态”。全球环境变化背景下,“人类健康可持续发展”概念应是一种全方位的和多层面的社会状态,强调的是系统原则和完整人健康观念,特别是健康的生理、心理和社会起源。这点恰与《布氏报告》中定义的“可持续发展最高宗旨为全人类的健康、持续、全面发展’,[s〕具有高度一致性。这要求对“健康”的理解必须放在一个宽广的文化背景下考察,既要从动态发展和历史变迁角度看,更要从宏观社会结构和制度安排角度思考。简言之,新的人类健康标准的提出既标志着个人健康议题转变为社会健康议题的过程,同时也标志着社会健康化时代的到来。

 

1. 3全球环境变化与人类健康发展关系框架

    虽然全球环境变化对人类自身健康和人类社会生存发展存在重大影响,但两者之间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关系,人类系统又是怎样作用的,目前仍没有确切的答案。但从大量的事实和研究中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种关系:一方面由全球环境变化引起的自然和生活环境变化对人类健康造成的影响;另一方面由环境变化牵动的社会政治效应引起的各式社会问题对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这两大方面共同决定着全人类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如图所示:

2全球环境变化对人类健康发展的影响

如上图所示,全球环境变化正从个人健康化和社会健康化两大方面影响着全人类健康可持续发展。

2. 1全球环境变化对个人健康化的影响

    全球变暖及其与人类活动相互作用以及对人体健康影响已成为目前国际上研究的一个热点。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理解:一是对人体健康的影响。科学预言,人类体质退化将成为人类健康可持续发展的致命因素。预测世界在未来的100年内气温将逐渐升高。长期暴露在高温,热浪中的弱势群体(老人、小孩、穷人)将面临更高的危险;因CO:增加最终导致的太阳紫外线辐射量的加大,将致使皮肤癌、白内障和免疫系统疾病的发病率急升;各种污染及疟疾、登革热、血吸虫病、鼠疫、霍乱、脑炎等一系列的传染病提供致病环境同时间接加大了对人体健康的损害。研究发现妇女、儿童和受到现代文明影响的土著人以及处于社会底层的人受环境影响最大}4}

    另一方面,对人类心理健康的影响。此类影响属于全球环境变化带来的次一级的影响。如社会环境质量和社会生活处境的改变引发的精神心理卫生与健康人格的扭曲,处理个人社会角色功能、社会关系状况与履行社会责任的能力的下降,人生态度及价值观念的转变等等,这些都可能造成人类社会新的分化和不稳定。联合国人口出版司出版的《世界人口展望》(1997)资料称,在40年后,全球人口每一代将开始减少,2040一2050年,世界人口大约减少8500万,以后世界人口每一代将递减约25,人类将可能出现“濒危”危机。同时心理学家预测,世界各地人的智力水平增长这一趋势将在今后的100年里发生逆转。表现为:随环境因素的影响,高智商的人群生育子女的数量在减少。英美的研究表明受遗传因素影响的智商每隔一代人降低1/2-1/3个智商点〔s7。很明显,健康的体魄虽然重要但只是发展的一个必要条件。将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功能角色健康和思想意识健康有机结合起来形成的综合性、系统性和发展性的全人健康才是真正现代化的个人健康体系,也是人类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基础部分。

 

2. 2全球变化对社会健康化的影响

    如果说个人健康化是全人类健康持续发展的基础,那么社会健康化就是保障。健康社会的精髓就是社会的质量。这里提到“社会健康化”概念主要体现在政策反映本身。包括:社会政策与社会福利制度,卫生政策和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欧美的卫生实践表明,社会化程度越高,服务超越卫生领域向整个社会生活渗透扩张的趋势就越明显、强烈困。我国正处于社会的转型期,健康化的基础设施建设还处于初级阶段,尚不完善。包括宏观层面上社会生活管理和制度安排、医疗社会化和保险市场的发展、全民保险成为普遍的政策选择、新型公共卫生政策框架的形成等。虽然环境作为影响人类健康的重要因素已被传统的医学所认识,但却没有将环境考察与社会基础设施建设和政治决策很好结合起来。众多的事实已经证明,如果全球经济收益不能有效地与环境保护和找会发展方面的投资相伴随,国家政府不更加重视个人和全球的健康幸福,那么社会各部分的服务将很难实现更加公平、健康及持续发展。考虑到关于健康决定因素的不同估计,对健康福利环境(包括农业和水)以及社会服务(包含教育)的投资就显得至关重要。

3。全球环境变化下人类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面对全球环境变化带来的挑战,人类必须实现多层次的连续性飞跃:个人层面上,由关注个人生活质量的提高转为更加关注社会环境、社会结构与社会关系质量;社会层面上,由关注经济发展转为关注整个社会系统(包括国家、市场、社区、民间社会、家庭生活和个人)的结构质量;国家层面上,由关注民族主权国家发展质量状况转为关注全球性社会的健康发展。只有这三个层面的协调发展才能促进全人类的健康可持续发展。认识只是第一步,决策行动才是关键。

3. 1加强全球环境变化研究,为人类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决策依据

    ((GEO—    2000》表明,我们对有关当前环境状况的信息仍充满了弱点,还缺乏用以评价一个地区的发展如何影响其他地区以及一个地区的理想和期望是否与全球民众的可持续发展相符合的有效手段C}7。另一个严重疏忽是没有努力发现新的环境政策和花费是否达到预期效果。这些知识上的缺陷无疑起到一种障碍物的作用,掩盖了通往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基于此我们必须通过自身的努力和积极的国际合作加强全球环境变化研究,掌握全球环境变化、海平面上升、污染扩散等的规律,及由各因子引发的健康效应,利用现有的观测网络和现代科学技术进行长期的定位观测和研究,逐步建立完整的检测和预测系统,为人类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和行为指导。否则羲们的发展只是“暂时的带有较大的盲目性和风险性”Ca].

3. 2加强各学科之间的合作,为各项改革提供科学依据

    环境变化是一个较多因素相互影响的复杂系统。虽然环境作为影响人类健康的重要因素早已被认识,但缺乏现代科学理论和分析方法的验证。这就要求我们,首先要改革现有的、僵化的地球科学专业体制,将学科体系从学科中心推向学科边缘,与现代环境学、社会科学、医学、计算机科学交叉渗透和有效合作[9];其次,建立专门的环境与健康研究机构和权威性的国家级环境与健康实验室,组织环境保护学、医学、化学、生态学和流行病学等多学科联合、积极公关,发展控制和预防疾病传播的公共卫生措施,同时促进医疗、制药产业的调整和创新;此外,改变环境的理解方法和管理环境方法,将环境问题纳人主流思想,使其与有关农业、贸易、投资、研究开发、基础设施和财政的决策更好结合起来。显然,包含广泛社会因素的环境政策将会比单纯地解决部门问题产生更长久影响。

3. 3提高公共参与的力度,减缓全球变化的进程和强度

    全球环境变化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人地关系长期失调的结果,是人类活动的产物(human一caused)['0]。人是主动者,全球环境变化也必须靠人类自身的努力才能得到解决。这要求我们必须从全球的角度来重新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从“源”上减缓和降低全球变化的进程和强度,包括所有有关的个人、非政府组织、工业界、地区和国家政府以及国际组织之间的合作行动。据((GEO—      2000))的政策分析证实,公众参与是改善环境管理的一个关键因素。但这里需要注意两点的是,一是无论国别、种族,环境关系着所有人的切身利益。二是正确对待公众参与,各国政府和人民必须明白,公众参与环保不是施舍而是宪法赋予的权利,我们有义务去回应和保障。没有利益有关方特别是贫困人口和丧失社会权利的群体的广泛参与,所实施的政策在很大程度上是不可持续的。

 

3. 4深化人地关系的认识,适应环境变化,保持心理健康

    全球环境变化对人类健康影响的研究将深化我们对人地关系的认识,促使人们从一个全新的角度思考人与自然的互动关系,为可持续发展提供又一个评价体系和行动方案。同时,由于社会变化引起人们心态的变化,健康心理的促进与维护是必须注重的一个心理教育内容。心理健康者总是超越个人的自我封闭的怪圈去开发人体中处于休眠状态的巨大潜能,丰富人类对生命意义的体验,深化对生存价值的任何取向,并在克服全球性生态危机中形成非凡的智慧和强大的精神道德支柱及良好的社会心理氛围,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这点是创建当代人类社会可持续进步的重要精神支柱。也只有这样才有利于缔造全新的人地关系,建立可持续发展的人类文明。

环境对人健康的重要性篇3

关键词:健康商业步行环境 城市化生活情绪行为心理模式

Healthy business environment for walking and psychological model of human behavior

Fan Tinggang

Suzhou Construction Engineering Design Institute Co., Ltd.

Abstract: The concept of healthy business environment for walking and its health significance of the city to start to explain human behavior patterns and mental health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business environment for walking, the psychological analysis of human behavior patterns to create a healthy business environment for walking in the role of both Chongqing Jiefangbei commercial section of the business environment of national examples to illustrate this transformation.

Keywords: business health urban living environment for walking psychological model of emotional behavior

1、健康商业步行环境的概念和意义

健康商业步行环境是当今快速化城市进程中引发的种种健康课题的重要组成,也是“健康城市”概念的分支。最早涉及 “健康城市”概念的是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力分校公共卫生学院Leonard J. Duhl 教授,他提出的“sick city”使人们开始关注“城市健康”,1964年他又出版了著作《The Urban condition》,成为健康城市概念的先驱。

1994的健康城市大会对于城市“公共空间”作了深入的探讨,认为健康城市必须要有公共空间。在公共空间中,人们体现出一种“城市化生活情绪”,这种情绪是外放型的,公共的,因此很容易相互叠加扩大而影响到整个城市的生活氛围和城市精神,这种情绪的良好与否,是一个城市否“健康” 的重要指标。而一个城市的商业步行环境是城市公共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研究“健康”的城市商业步行环境对塑造“健康城市”具有重要意义。

2、人的行为心理模式与健康商业步行环境的关系

商业步行环境的“健康问题”体现在两个大的方面:首先是商业街的物质环境,它与整个步行区的规划、街道的定位、业态的分布等问题有关系,这是步行区本身“肌体”的健康问题。其次,它作为人们生活、交往的重要场所,还要有一个满足人们心理需要的问题,只有处于其中的人的种种心理需求得到了满足,商业活动才能很好的开展,这是商业步行街内在“精神”的健康问题。

上述的健康商业步行街的两方面问题,前一方面牵涉的面很广,并且有很多既定和比较难于改变的因素。而人的行为与场所之间的互动关系,这相对比较容易调整改变。研究这种相互作用有利于我们从人们的行为心理模式对环境的要求出发来设计出真正能满足人们需要的商业环境,同时可以创造激发人的行为的空间,使步行区人们的活动向着促进良性商业综合环境的方向发展。因此,在“健康”商业步行街的环境创造中,有必要研究人的行为心理模式,通过环境来控制人的行为,塑造健康的人格。

3、人的行为心理模式研究在塑造健康商业步行环境中的作用

3.1商业行为心理研究的目的

商业行为心理是研究人们在商业消费活动中的普遍行为规律,是为创造健康商业环境服务的。主要研究对象是人们对商业环境的感觉模式,对环境的评价,商业环境对人的影响及人们如何解释商业环境,利用商业环境。对这种行为模式做全面深入的分析和归纳,可促进和激发人们在商业步行环境的行为健康。

3.2商业行为模式的分类

由于消费观念和消费模式的变化,人们由单一商业行为模式转向综合商业行为模式。商业行为模式一般进行三个层次的分类,具体划分如(表1)

3.3商业行为心理模式研究的作用

3.3.1商业行为心理模式研究对新的商业步行环境塑造的作用

不同目的行为的基本行为规律和心理需求不同,通过对这些相互关联而又有所区别的行为分类的研究和分析,我们可以得到和人们综合商业行为心理模式相对应的需求网络,把这些网络的节点即需求相似点,作为商业步行空间设计的重要依据,的确可以在很大程度促进健康商业步行环境的塑造。

比如上表中所述的目的性购物和过境性行走行为,他们的目的性不同,但是分析其行为规律和心理特性,却对步行环境有着一些相似的需求:

A、目的型购物:有明确购物目标、地点和计划。

行为规律: a行走路线明确,线型以直线为主b受外界干扰较少 ;c购物停留时间较短

心理特性:a希望特定商品位置明确、易到达;b希望特定商品集中、易比较;c希望购物环境相对单纯、不嘈杂

对步行环境的要求:道路要有便捷和易达性;道路空间形态明确,有良好的认知性;提供明确的标志导向和过境空间,疏导人流等;

B、过境型行走:有目的地、既定路线

行为规律:a选择最佳途径;b绕过障碍物;c避免外界干扰;d在一定时间和方向易形成汇集人流甚至冲击人流

心理特性:a希望足够行走空间,避免拥阻;b希望地面平坦、整洁;c希望行走距离短;d习惯沿边缘走路,寻求安全感

对步行环境的要求:道路要有便捷和易达性;道路分区明确, 步行带要有足够的宽度;在一定长度上有穿越的可能;铺装平整利于行走等;

综合以上两种目的性比较明确的步行行为的分析,其对商业步行环境的道路长度,道路分区,环境标识和铺装,穿越和引导等方面有着比较相似的要求,因此在进行步行环境道路设计时就要把这些相似点作为设计的依据综合考虑。对调节道路系统的整体形态有着重要的帮助。

3.3.2商业行为模式分析在商业步行环境改造中的作用

在对既有商业步行环境的改造中,商业行为模式分析的作用主要是帮助我们发现原有环境中存在的问题。我们往往是把以上各种活动类型在步行环境中发生的机率与虚拟理想状态-即健康状态中的活动发生机率进行对比,从而可以发现那些良性活动产生不足或者没有产生,再根据这些活动自身的行为心理模式来找到改进的途径。

如在对重庆解放碑商业步行街民族路段的环境改造中,我们发现其民族路段现状活动分析中的停息人流明显少于其他繁华商业步行街中需要的停息人流量,说明该商业步行环境缺乏吸引人流的措施。对停息人流理想状态下的分布研究表明,标志空间(等人、拍照人流)和内聚型空间(休息、观景人流)的停息人流应为最多。对比民族路的现状,就能发现问题主要是:

A、入口空间离散、标志感不强

B、广场两旁大尺度的建筑造成压迫感,缺乏绿化元素

总结上面的问题可以得出一些改造的方法,比如入口标志物的增加,建筑立面的二次划分,增加广场绿化等。由此可见,在商业步行环境改造中,行为心理模式分析可以很好的帮助我们发现问题,找到改造的途径。其最终的目的都是为了创造健康的综合商业步行环境,提高城市人群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阿尔伯特.丁.拉特利奇 《大众行为与公园设计》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0

[2]威廉.怀特 《城市小空间的社会生活》纽约,1980

[3]R.蒙海姆 《步行区:从商业街到社会中心》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98

[4]石谦飞《建筑环境与建筑环境心理学》 山西 山西古籍出版社 2001

[5]李道增《环境行为学概论》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 1999

作者简介:

环境对人健康的重要性篇4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 北京 100871

【摘要】本文基于历史和环境视角分析了全球环境与卫生之间关联性的科学认知的变化。环境问题对人类健康的影响越来越受到国际社会的关注和重视,现有科学研究已充分证明,环境问题与人类健康风险之间存在明显的因果关系,环境问题是导致人类各种疾病的重大因素之一;从全球层面对环境问题的健康影响进行量化研究是当前相关研究的重点、亮点和难点,目前国际上在研究方法和具体结论上都存在许多分歧,但定量研究方兴未艾;如何将现有的科学认知与全球层面的政策制定与实施有机结合起来是摆在全球环境与卫生治理面前的一大课题。

关键词 全球卫生; 环境; 关联性; 科学认知

中图分类号:R197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4-2982.2015.07.001

基金项目:中英全球卫生支持项目三——“中国全球卫生战略研究”子课题“全球环境与卫生的关联性研究”

作者简介:王志芳,女(1975年—),北京大学博士后,主要研究方向为全球及区域环境治理

E-mail:francewang2008@126.com

通讯作者:张海滨。E-mail: zhanghb@pku.edu.cn陈婧嫣张海滨

环境问题与人类健康息息相关。自近代工业革命以来,环境问题全球化的趋势愈演愈烈,对公共卫生和人类健康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如果在全球卫生治理中不能很好地理解环境与卫生之间的关联性,只是就卫生谈卫生,将难以有效应对日益复杂的全球卫生治理挑战。本文基于世界卫生组织、联合国环境署和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的相关报告,从历史角度分析环境问题如何在全球层面影响人类健康,旨在促进全球环境与卫生领域的互动决策。

1 环境问题对卫生的影响:科学认知的历史变迁

从历史层面看,环境问题对人类健康的影响呈现逐渐增大的趋势,而人类的相关科学认知也在不断发展与深化。

环境与卫生的关联集中体现在人类的多种疾病上,特别是在历史上对人类社会生活造成深远影响的传染病、地方病,往往是人与环境互动的结果。这些疾病的出现和传播大多源于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开发、一些地方特定的自然条件、气候的异常变化以及人类对环境的破坏和污染等。面对这些卫生灾难,探求疾病与环境的关系,应该具有历史的视野。[1]

工业革命之前,环境污染规模小、程度较低,对健康的威胁有限。工业革命之后,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并不断加剧,早期主要以煤烟尘、二氧化碳等大气污染和采矿冶炼、无机化学工业的废水污染等工业污染物为主。

环境历史学家约翰·麦克尼尔(John R. McNeil)对20世纪的世界环境变化及其社会影响进行了分析,认为其环境污染的程度和类型与之前的任何一个时期都有所区别,这一时期人类在未曾做出任何打算的情况下,在地球上进行了庞大而无抑制的试验,产生了严重的卫生后果。[2]从历史的角度来看,这一时期环境对卫生的影响大体可以分成区域性环境健康公害与全球性环境健康危害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20世纪30—60年代,即区域性环境健康公害阶段。这一时期的环境问题为公害型的环境问题。具体包括空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噪音污染、振动、地盘沉降以及臭氧层空洞等,从而危害人类健康。其特点是外在的突发性和内在的累积性叠加,后果通常无法弥补和挽回。1930—1968年发生的重要环境事件包括比利时马斯河谷烟雾事件、美国洛杉矶光酵烟雾事件、美国多诺拉烟雾事件、英国伦敦烟雾事件、日本水俣病事件、日本四日市哮喘病事件、日本爱知县米糠油事件、日本富山骨痛病事件(表1)。[3]这一时期,人们对环境公害的认识也不断加深,很多国家建立了环境保护部门以应对此类事件的发生。

第二阶段为20世纪60年代开始至今,即全球性环境健康危害阶段。这一时期,伴随环境污染和大范围生态破坏,出现了全球性的健康危害。1962年美国环境科普作家蕾切尔·卡逊《寂静的春天》一书出版。书中关于大量使用农药造成的环境污染及其引起的人类健康损害的描述,激发了全球范围内的环境保护意识。随着环境问题愈加严重,其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也逐渐显现。这一时期的环境问题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全球性的大气问题,如气候变化、臭氧层破坏等。二是大面积生态破坏,如大面积森林被毁、草场退化、土壤侵蚀和沙漠化。三是突发性的严重污染事件,如农药泄漏事件、核电站泄漏事故、油船泄漏事故等。这些全球性、大范围的环境问题从根本上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存与发展。1972—1992年发生的重要环境事件包括:北美死湖事件、卡迪兹号油轮事件、墨西哥湾石油井喷事件、库巴唐“死亡谷”事件、西德森林枯死病事件、印度博帕尔公害事件、切尔诺贝利核泄漏事件、莱茵河污染事件、雅典“紧急状态事件”、海湾战争油污染事件等。

这两个阶段的区别十分明显,表现为环境问题从区域向全球的一种认知扩散。对环境问题健康危害的担忧开始深入人心,导致全球范围内的环境运动。第二阶段较第一阶段具有更大的复杂性,时空上不断延伸。[4]人类自身的活动打破了人与自然的平衡,因而也破坏了人类赖以生存的“生命支持系统”。[5]

2 全球重大环境问题对卫生的影响:主要科学结论

目前,国际社会在环境问题对健康的影响方面开展了大量研究工作,获得了丰富的科学认知,这成为开展全球环境与卫生治理的重要科学支撑。

2.1 气候变化

气候变化是当今世界面临的最严峻的环境挑战。关于气候变化对人类健康的危害已有长期的跟踪研究。1990年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ntergovem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IPCC)第一次评估报告认为,全球变暖使得地球表面的UV-B辐射强度增加,导致眼睛和皮肤损伤的风险增加,甚至可能破坏海洋食物链。[6]1995年IPCC第二次评估报告从直接和间接影响两个层面分析了气候变化对人类健康的影响,并认为间接影响是较为主要的形式。[7]2001年IPCC第三次评估报告证实了一些经细菌、食物、水传播的传染性疟疾受气候变化的影响,此外,气候变化还会引起粮食产量下降。[8]2007年IPCC第四次评估报告扩大了关于健康问题的研究范围,将食品安全和水感染纳入其中,具体分析了人类面临气候变化的脆弱性。[9]2014年IPCC第五次报告更加系统和详实,指出气候变化对人类健康的影响体现在直接和间接影响两个方面。直接影响方面,由于温度和降水的变化,导致来自热浪、洪水、干旱和火灾的威胁不断增加。2003年法国有15 000人死于当年的极端高温天气。[10]1980—2009年约28亿人受到洪水影响。[10]间接影响是指由气候变化带来的生态破坏(农作物歉收,疾病转移扩散)、环境污染(环境疾病)或在长期干旱气候下的社会反应(如人口的迁移)等对人类健康产生的危害。[10] 1979年至今的气象及疾病数据表明,气候变暖助推了疟疾的扩散传播 ,仅2010年全球123.8万人死于疟疾。[10]而2010年被《2010年全球气候变化》报告称为“人类自1850年以来‘最热的三年之一’”。[11] 此外,IPCC第五次报告绘制了更加清晰的气候变化对人类健康影响的路径图(图1)。该报告预计,由于气候变化的影响,21世纪中期人类现有的健康问题将更加严重。特别是目前已经存在粮食安全问题的地区,气候变化导致的营养不良现象将更加严重。

温度上升正在强化与高温相关的疾病和死亡的危险性。当然,不同的地区其呈现方式不同。如有的地区通过泛滥的洪水传播疾病,有的地区表现为粮食减产引起营养不良等。按照“具有代表性的浓度排放途径”(Representative Concentration Pathway,RCP)模型评估,人类健康面临的主要威胁有:密集的热浪和火灾导致更大的受伤、疾病和死亡;贫穷地区粮食减产而导致的营养不良;敏感人群因为高温而失去工作能力并降低劳动效率;食物和水传播的疾病和虫媒传染病。

当然,在气候变化背景下,还有一些地区存在健康情况好转的现象。一些地区由于严寒引起的疾病和死亡率因极寒天气的减少而降低;一些地区因气温上升、农作物生长期变长而收获更多的粮食,降低了营养不良的发生率。因此关于气候变化对人类健康的有利影响对不良影响的抵消程度,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近年来,世界卫生组织(WHO)也加大了对气候变化对健康影响问题的研究。2009年WHO的评估报告认为,1970年—2004年气候变暖导致每年14万人的额外死亡。[12]2014年发布的相关报告中,世界卫生组织对气候变化造成的健康影响进行了远期预测。认为即使在乐观的社会经济发展和气候应对的前提下,气候变化对未来死亡率的影响依然显著。同时,报告也强调,目前难以确定人类健康对气候变化响应的敏感性。[13]

2.2 臭氧层损耗

臭氧层被大量损耗后,吸收紫外辐射的能力大大减弱,导致到达地球表面的紫外线UV-B明显增加,从而对人类健康产生直接和间接影响。直接影响包括:(1)破坏免疫系统,包括降低免疫细胞反应、减少免疫细胞数量功能、改变免疫性白细胞外形;(2)眼睛损伤,包括光照性结膜炎(雪盲和焊工)、角膜和晶状体损伤,视网膜退化,视力下降、白内障眼疾;(3)皮肤损伤,使得皮肤变厚、失去弹性进而导致皮肤癌。大气臭氧每减少1%,紫外辐射增加1.2%~1.4%,皮肤癌发病率增加4%。间接影响包括:(1)低空大气层中UV-B辐射增加,会催化氮氧化合物和碳氢化合物产生高浓度的大气污染物,对人类的呼吸系统产生不良影响;(2)UV辐射对粮食作物和海洋浮游植物产生不利影响,破坏食物链进而影响人类健康。[14]

因此,臭氧层的保护逐渐受到全球重视,1985年签署的《保护臭氧层的维也纳公约》以及1987年签署的《关于臭氧层保护的蒙特利尔议定书》明确指出,大气臭氧层损耗对人类健康和环境可能造成的危害,呼吁各国政府采取合作行动,保护臭氧层。其后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共同努力下,消耗臭氧层物质的排放得到有效控制。全球至少有几百万人免于致命皮肤癌和上千万人免于非致命皮肤癌。[15]

2.3 重金属及化学品污染

重金属以及包括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在内的危险化学品,在使用中直接与人体接触,或废弃后进入大气、水和土壤中,通过食物链和水体等进入人体,从而威胁人类健康。

汞、镉、铅等是比较典型的重金属污染。汞通过消化道、呼吸道和皮肤进入人体,血液吸收后扩散全身与蛋白质巯基结合,抑制巯基酶活性,从而引发震颤、易兴奋、运动失调、发音困难等问题。此外,由于汞也能以气态形式存在,从而对人体产生多种形式的损害,治理也更加困难。[16]2013年《关于汞的水俣公约》的签署,标志着全球开始加强汞的治理。

化学品污染中的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由于具有致癌、致畸、致突变的特性,加之使用广泛,短期内难以降解,对环境和人群健康产生长期的不良影响。如DDT等有机氯农药,在全球的使用长达半个世纪,对人群和环境的影响可想而知。20世纪60—70年代,多氯联苯使得日本发生“米糠油事件”,二恶英等化学物质使得我国台湾地区发生“台湾油症事件”。近年来国内关于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对人体损害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2011年关于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暴露与胎儿神经管畸形关系的研究发现:胎盘中部分有机氯农药水平与神经管畸形的发生风险存在相关性,并呈现显著的剂量—反应关系。[17]

由于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在环境中广泛存在,其控制和消除需要全球共同行动。2001年全球范围内签署了《关于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斯德哥尔摩公约》,呼吁各国采取减少或消除持久性有机污染物释放的措施以保护人类健康和环境。此外,其他有关化学品管理的公约还包括《控制危险废物越境转移及其处置巴塞尔公约》、《关于在国际贸易中对某些危险化学品和农药采用事先知情同意程序的鹿特丹公约》等。

2.4 生物多样性退化

生物多样性是人类生存的基础,与人类健康密切相关。生物多样性能够保障食物安全,并提供药物资源。生物多样性为人类提供了多样的食物选择,保障人体所需各类微量元素的供应。在防治疾病方面,即使目前医药业比较发达,但当传统粮食品种遭受无法防治的病虫害威胁时,相应的野生植物可以提供抵御该虫害的遗传物质。1970年美国玉米患叶菌病使作物枯萎,造成巨大损失。墨西哥中南部山林中一个原始玉米品种为其提供了抗菌遗传物。此外,研究发现,生物多样性丰富的地区疾病发生率和严重性较生物多样性缺乏的地方低很多。[18]生物多样性良好,可减少4.3%的全球疾病。[19]

生物多样性退化会引发多种健康问题。如森林退化会影响多种流行病(虫媒疾病、疟疾、黑热病、丝虫病、血吸虫病等)的传播和分布规律,威胁人类健康。从长远来看,生物多样性的丧失使得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受到威胁,生态系统退化,失去大量对人类健康有益的生物药源性化学物质和基因,导致大量未被利用的物种失去潜在利用价值。目前为止,发展中国家近1/3的人口依赖自然系统提供的医药资源来保障自身的健康。[19]因此,2015年生物多样性公约秘书处与WHO合作开展的评估报告强调,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对人类健康有促进作用。[20]

2.5 空气污染

近年来,空气污染给人类健康造成的威胁日益严重,城市空气问题引发了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据世界卫生组织“城市空气质量数据库”显示,全球只有12%的人口生活在空气质量符合世界卫生组织健康标准的城市。相比之下,生活在空气污染指标至少超过该标准2.5倍的人口数量约占全球总人口的一半。[21]全世界大多数城市的室外空气质量不仅没有达到该组织制定的安全标准,其污染的状况还在不断加剧,城市空气污染已经成为当今世界最主要的公共卫生挑战之一。

空气污染导致全球每年约700万人口死亡,是国际社会必须立即采取行动应对的首要环境问题。减少空气污染不仅拯救数百万人的生命,同时还会有益于气候、生态系统服务、生物多样性和粮食安全。[22]IPCC第五次评估报告也指出,所有影响到气候变化的空气污染物(CO2除外)已对人类健康产生影响:2010年超过7%的全球性疾病与这些污染物的吸入有关。[10]快速的经济增长,尤其是一些发展中国家能源需求的不断增长,使得空气质量日益恶化。过去二十年,很多大城市的环境空气质量已降至危险水平。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估计,每年约有430万人因吸入室内和室外空气污染中的细小微粒而死亡。PM2.5微粒能够渗入到肺部并可能进入血液循环,引起心脏病、肺癌、哮喘和急性下呼吸道感染。

3 对环境问题引发的健康结果进行综合定量评估

近年来,学术界对环境问题引发的健康结果在全球范围内进行了定量分析。《2004年世界卫生报告》指出,全球102类主要疾病、疾病组别和残疾中,环境风险因素会导致85类产生疾病负担。[23]2006年世界卫生组织对环境引发的健康问题进行了全球范围的评估,认为全球范围内24%的疾病负担(健康寿命年损失)和23%的所有死亡(早逝)可归因于环境因素,0~14岁的儿童中,可归因于环境的死亡比例高达36%,而且环境所引发的健康问题在发展中国家更为严重。 [24]此外,还有学者绘制了全球环境变化引发的疾病负担关系图(图2)。

当前对环境引发的健康问题的研究不断深入。2009年世界卫生组织针对全球疾病风险的评估报告认为,影响人类健康的5个环境因素(气候变化、室外空气污染、固体燃料引发的室内空气污染、铅爆露、不卫生的水和生活环境等)导致了全球10%的疾病。其中,约有1/4的疾病与五岁以下儿童有关。 [25]2015年全球健康统计报告中,对不卫生的水和生活环境引起的健康问题也做了较为详细的数据分析。[26]

2014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年鉴《日益紧迫的全球环境问题》认为,环境恶化与多种健康问题有关,包括部分癌症、病媒传播的疾病、营养不良、呼吸系统疾病等。该研究认为全球近1/4的疾病与死亡是由不健康的生活和工作环境造成的,全球每年有370万死亡病例与户外空气污染有关。因此,联合国环境署表示将通过能力建设、数据平台建设和定期跟踪评估报告,加大对各国政府的支持,以应对全球环境与卫生挑战。

应该说明的是,迄今有关环境问题与各种疾病之间因果关系的量化研究还非常有限,现有的成果在全球层面还存在争论,尚未达成共识。《2013年世界卫生报告》明确指出,当前对环境和健康之间的联系以及怎样减少对健康的风险认识还远远不够,需要进一步开展更广范围的研究。 [27]

4 结论

综上所述,可以得出:(1)环境问题对健康的影响已越来越受到国际社会的关注和重视。(2)现有科学研究证明,环境问题与人类健康风险之间存在明显的因果关系。环境问题是导致人类各种疾病的重大因素之一。(3)从全球层面对环境的健康影响进行量化研究是当前相关研究的重点、亮点和难点。目前国际上在研究方法和具体结论方面还存在诸多分歧,未来研究方兴未艾。(4)如何将现有的科学认知与全球层面的政策制定与实施有机结合是摆在全球环境与卫生治理面前的一大课题。

参考文献

[1] 余新忠.卫生史与环境史——以中国近世历史为中心的思考[J].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2): 16-20.

[2] J.唐纳德·休斯.什么是环境史[M].梅雪芹, 译.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8.

[3] 生态学网[EB/OL].[2015-01-21].http:// shengtaixue.com/eco/exp/1010.html

[4] 张宏武, 时临云.从日本环境问题对策的变迁看我国的环境政策[J].改革与战略, 2008, 24(10): 203-207.

[5] McNeill J R.Something New Under the Sun: An Environmental History of the Twentieth-Century World (The Global Century Series)[M].WW Norton & Company, 2000.

[6] IPCC Group II.Climate Change The IPCC Impacts Assessment[R].Australian Government Publishing Service Canberra, 1990.

[7] IPCC Group II.Climate Change 1995: Impacts, Adaptations and mitigation of climate change : scientific-technical analyses[R].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5.

[8] 政府间气候变化专业委员会第二工作组.气候变化2001:影响、适应性和脆弱性(决策者摘要)[R]. 2001.

[9] IPCC Group II.Climate Change 2007 - Impacts, Adaptation and Vulnerability [R].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7.

[10] IPCC Group II.Climate Change 2014 - Impacts, Adaptation, and Vulnerability[R].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14.

[11] 中国科学院网.世界气象组织发布《2010年全球气候变化》报告[EB/OL].[2015-01-21].http://ceode. cas.cn/qysm/qydt/201103/t20110325_3093706.html

[12 ] Global health risks: mortality and burden of disease attributable to selected major risks [R].Geneva: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2009.

[13]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Quantitative risk assessment of the effects of climate change on selected causes of death,2030s and 2050s[R].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2014.

[14] How the Montreal Protocol Protects Health [EB/OL].[2015-01-21].http://unep.org/ozonaction/Portals/105/documents/events/MOP26/Fact%20Sheet%20How%20the%20MP%20protects%20Health%20Nov%2020.pdf

[15] Montreal protocol-achievements to date and challenges ahead[EB/OL].[2015-01-21].http://ozone.unep.org/en/MP achievements challenges.php

[16] 中国限汞行动网.汞的毒性[EB/OL].[2015-01-21].

http://mercury.org.cn/gzs/201102/t20110225_17523.html

[17] 中国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履约行动网.胎儿神经管畸形与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暴露相[EB/OL].[2015-01-21].http://china-pops.org/guide/popsyj/201110/ t20111031_15121.htm

[18] 曾宗永.生物多样性、人类健康与疾病[J].绿叶, 2011(9): 95-100.

[19] Connecting Global Priorities: Biodiversity and Human Health Summary of the State of Knowledge Review[R].Secretariat of the Convention on Biological Diversity and the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2015.

[20] Report on health and biodiversity demonstrates human health benefits from protecting biodiversity[EB/OL].[2015-01-21].http://cbd.int/doc/press/2015/pr-2014-02-13-biod-health-en.pdf

[21] 联合国网.空气污染[EB/OL].[2015-01-21].http://un.org/zh/sustainability/airpollution/maps.shtml

[22] UNEP.历史性的联合国环境大会共通过16项决议应对空气污染等环境问题[EB/OL].[2015-01-21]. http://unep.org/newscentre/Default.aspx?DocumentID=2791&ArticleID=10931&l=zh

[23]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The World Health Report 2004: change history[R].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2004.

[24] 世界卫生组织.通过健康环境预防疾病-对疾病的环境负担的估计执行摘要[R]. 2006.

[25]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Global health risks, mortality and burden of disease attributable to selected major risks[R].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2009.

[26]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orld health statistics 2015[R].2015.

[27] 世界卫生组织. 2013年世界卫生报告:全民健康覆盖研究[R]. 2013.

[收稿日期:2015-04-08修回日期:2015-05-22]

环境对人健康的重要性篇5

关键词:环境与健康理念;环境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一、我国环境科学教育的现状与反思。

健康的环境是人类健康的先决条件,环境健康及环境因素对人类健康的影响是环境科学永恒的主题。目前环境科学专业尽管在各自的课程设置上有其特色,但对环境与健康的思想贯彻大都不够,一般很少或未开设有关体现“环境健康”与“环境因素对人类健康影响”思想的相关课程,且专业设置呈现出以污染控制为主体的特征,即事后弥补的策略贯穿在我们的教学体系中[1],[2]。

二、社会发展对环境教育的要求。

由于环境与健康意识的缺乏,环境污染和破坏导致我们的环境质量日趋恶化,严重地威胁着人民的身体健康。近几年频繁发生的环境污染事故,造成人民身体健康和财产的损失。尤其是环境污染的长期效应,将对数代人的健康产生长期影响。关注环境污染对环境健康和人体健康的损害已刻不容缓,抓好环境与健康工作已迫在眉睫[3]。目前,美国的环境类专业高等教育中,已用“污染预防”和“清洁生产”等课程替代原来的“污染控制”[4]。

环境科学教育课程应将环境与健康的理念贯穿其中,关注实际环境问题,培养学生具有以人与环境之间和谐发展为基础的科学知识、环境与健康理念、环境道德、环境伦理和环境价值观。因此,课程体系应该使学生除了获得相关的环境科学知识之外,还获得环境与健康的理念,并将获得的理论与解决相关的环境问题结合起来。

因此,目前的环境科学专业教学模式已不能很好地适应当前环境事业发展的要求,改革是必由之路。但改革应根据国情、校情,要充分考虑环境科学专业人才市场需求,尤其是基层环境保护、环境应用、环境控制等工作对应用型专业人才的迫切需求,这样的改革才具有生命力,才能为社会输送高质量专业人才[5],[6],[7]。

三、以环境与健康理念为主导的环境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建设与实践。

环境科学专业在温州医学院设置于环境与公共卫生学院,于2005年开始招收四年制本科生。自创办环境科学专业以来,我院充分发挥医学特色,利用丰富的教学资源,以环境与健康理念为主导,围绕培养“培养从事环境保护、环境管理、环境评价、环境规划、环境咨询、环境监理、环境医学等领域技术管理、教学、科研工作的专门人才”的目标,从以下各个方面不断调整、完善有关教学安排。

1.修订环境科学专业培养计划。按照构建“以环境与健康理念为主导,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环境科学专业(本科)培养体系的理念,全面修订环境科学专业的培养计划。特别是在环境科学专业培养要求中,突出强调了本理念的作用。

2.优化课程体系。按照“以环境与健康为主导,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指导思想,注重环境与健康的联系,注意向灵活性、多样性发展,注意正确处理好通才与专才、继承与创新、个性与共性、能力与素质等方面的关系,构建综合理化的课程体系,积极开设跨学科、边缘学科课程,以适应科学技术的广泛交叉和相互渗透。

按照“优化内容、兼具特色、加强应用、反映现代”的原则,遵循环境与健康的中心思想来指导课程体系建设工作。“优化内容”指根据环境与健康的理念重新构建学科课程新的知识结构,并对讲课内容优化精选。“兼具特色”指在课程体系安排上充分利用我校在预防医学和卫生检验方面的优势及特长。“加强应用,反映现代”主要指课程要有实践性和应用价值,反映现代科学技术的最新发展成果和信息。将精减部分污染控制方面的课程,增加关注环境与健康方面的相关课程,加强在环境健康评价方面的知识教育和技能培养,使课程体系更趋合理。

现在我们的课程体系中,既包含使学生能够接受环境健康训练的课程体系(如生态学、环境生物学、环境微生物学等),又包含能够体现教学特色,反映环境与人类健康关系的课程体系(如环境流行病学、环境医学、食品理化分析等),能够让学生全面掌握环境科学的学科知识体系。

3.改革教学方法,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和学生知识掌握评价体系。改变教学中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的状况,为学生提供新信息、新材料、新思路,使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增强教学过程的互动性,积极开展和运用启发式、讨论式、体验式和研究式教学方法。

完善目前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围绕环境健康的教学指导理念,积极增大教学过程和学习过程的开放性。

4.实行大学生导师制,既教书,又育人。所有环境科学的本科生第一年实行班主任制,从第二学年开始直至大学毕业实施导师制,期间为三年。导师负责与学生探讨制定学生的发展与研究方向,将环境与健康教育融入具体工作学习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环保意识,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和专业素质;帮助学生端正学习态度,养成正确的学习方法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并直接指导学生的毕业论文工作。

四、结语。

通过“以环境与健康理念为主导的环境科学专业培养模式的建设”,我院环境科学专业的教学体系得到完善,使学生不仅掌握了环境科学的基本理论,而且掌握了一些环境保护的先进理念,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这种教学模式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造就优秀的环境科学专门人才起到了重要作用,有利于培养新形势下创新人才。

参考文献:

[1]孙晓明.健康与环境:人类未来的共同点.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VOL19(3):36-38.

[2]李春杰,贾金平,王文华,程金平,陈思.环境专业实践教学和实验课程体系的建设.中国大学教学,2007,(2):18-22.

[3]何兴舟.构建和谐社会环境与健康领域面临新挑战及对策.环境与健康杂志,2007,VOL24(7):469-470.

[4]孟伟,于云江,郭庶.国内外环境与健康的管理与研究.环境与健康杂志,2007,VOL24(1):4-7.

[5]田亚平,刘沛林,王鹏.基于环境教育使命的高师地理科学专业建设与课程改革.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05,VOL26(6):127-132.

[6]汤洁,董德明,刘淼,王宪恩,房春生.环境科学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与教学质量监控.中国大学教学,2007,(3):35-36.

环境对人健康的重要性篇6

这就需要从体制机制上要求包括立法者、领导者和研究人员在内的所有环保工作者以信仰健康为环保根本。同时,这也意味着对健康的考虑要在所有的环保工作中体现出来,将保护国民健康写入环境保护的根本目标,环保科研工作者应做到以国民健康为研究出发点,环境影响评价做到以国民健康影响为重要指标。

明确治理重点,消除环境隐患

“十二五”以来国家明确提出,以解决饮用水不安全和空气、土壤污染等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为重点,实施环境治理重点工程,加强综合治理,明显改善环境质量。

1.落实区域大气污染防治规划,完善京津冀地区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机制,大力推进长三角、珠三角等区域大气联防联控工作,深化对二氧化硫及颗粒物排放的控制。以火电行业和机动车为重点,开展工业及城市氮氧化物污染防治。加强危险废物及医疗废物全过程风险防范和监督管理,完成电子废物集中处置区域污染调查和环境风险评价工作。继续深化工业污染防治,重点行业污染防治工作指导意见,健全危险化学品准入制度。

2.开展重点地区环境与健康调查,确定重点防控区域、行业、企业和高风险人群,集中解决一批突出环境问题。扎实做好饮用水水源安全保障工作,完成城镇集中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分及调整工作,制定分散式饮用水水源环境管理办法,实施《全国城市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规划》和《地下水污染防治规划》。持续对饮用水源保护区集中整治中发现的问题进行跟踪,着力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饮用水源地环境违法违规突出问题。严肃查处饮用水源一级保护区内所有与供水设施和水源保护无关的建设项目,继续加大二级保护区内超标排放污染物单位和装卸垃圾、油类及其他有毒有害物品码头的清理整治。排查影响饮用水源水质的环境污染隐患,防止环境污染事故。

3.着力解决农村影响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加大农村环境保护投入,优先支持重点流域、区域和扶贫开发重点县存在突出环境问题的村庄,在居住分散、经济条件差、边远地区的村庄,推广分散型、低成本、易管理的污水处理模式,实现城乡环境基础设施共享共用。

健全体制机制,倒逼发展方式转变

采取法律的、经济的和必要的行政措施,形成环境优化发展的“倒逼机制”。首先要完善政绩评价体系,建立健全国家监察、地方监管、单位负责的环境监管体制,使地方政府切实做到责任到位、措施到位。我国颁布了《重金属污染综合防治“十二五”规划》,开展了“全国重点地区环境与健康专项调查”,应当减轻危害群众健康为目标,以项目为抓手,推进制度建设,推动从中央到地方统筹开展环境与健康工作。同时把任务分解落实,以调查带动管理,使各级地方政府的相关部门在完成“硬”任务的同时,提高对环境与健康的管理能力。

其次,应加大对环境违法行为的惩处力度,对违法违规项目多、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和设备没有彻底取缔关闭的区域,实施“区域、流域限批”;对不能稳定达标或超总量的排污单位,不能批准建设增加污染物排放总量的项目,以及不运行环保治理设施,仍然存在直排、偷排、整治措施不到位、严重影响群众生产生活的环境违法企业,严格限制其新建项目审批。

最后,加强法制建设,加大执法力度,从根本上解决“违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的问题,做到有法必依、违法必究。推行有利于环境保护的经济政策,建立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让守法的企业在经济上受益,违法的企业在经济上付出代价。加快推进资源税费改革,健全和完善生态补偿机制,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参与环保设施建设和污染治理,形成环境保护的有利氛围和强大动力。

强化环境评价,降低环境风险

加强环境影响评价,将环境污染健康影响评价纳入其中。确定外源性化学物质在暴露条件下对人和环境产生的不良效应或健康危害。在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中引入健康风险评价EHRA方法,对暴露量和不良健康效应的定量分析。从环境浓度、暴露水平和体内剂量等要素评价出发,研究人群对环境有害因素接触的剂量、时间和特性。尽快建立和扩大健康风险评价的专业人员队伍,建立针对工业和基本建设项目人群健康风险的科学评价和预测预警机制,建立环境健康风险评价与风险预防协调机制。对某些化学物质造成暴露人群健康效应的反应概率和预期危害进行估计和预测,并向有关部门提供暴露人群可能的反应概率和可能的健康风险分析,提出某物质的“每日可容许摄入量”,以免造成不必要的危害。

严管“两高一资”行业,集中开展钢铁、涉砷行业专项检查,集中整治重金属排放企业环境违法问题。严格执行国家产业政策和有色金属及相关行业调整振兴规划,严肃查处未经审批擅自开工或已经建成投产的违法建设项目,未经环评审批的建设项目,一律停止建设和生产;取缔关停国家明令淘汰的小电镀、小制革、小冶炼等落后工艺装备和生产能力;没有完成淘汰落后产能任务的地区,暂停新增重点防控污染物排放的建设项目环评审批,严厉打击超标排放污染物的违法排污行为;对涉砷的冶炼、化工等企业和生产过程进行重点检查,加强原料、生产工艺、废渣贮存、污染防治的全过程监管,严格禁止向城镇下水道排放重金属超标的废水;严格禁止含有重金属的工业废物混入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坚决遏制各类重金属污染事件的发生,减轻危害群众健康的环境风险。

切实落实责任,实现和谐发展

健康问题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应在一定范围内逐步公开政府掌握的环境与健康信息,以提高公众的环境与健康意识,引导公众监督,在发现可疑的环境污染导致健康损害问题时,可以及时反映;另一方面,也有助于管理者及早发现问题、采取相应措施,有针对性地普及环境污染导致健康损害的应急知识、应对措施和防护办法,还可引导媒体报道、帮助公众形成正确的环境与健康观念。

加强宣传报道,曝光典型案件。通过电视、广播、报纸、互联网等新闻媒体公开曝光一批严重危害群众身体健康的典型环境违法案件。积极组织新闻媒体做好专项行动和环保法律法规的宣传报道,进一步增强全民的环境保护和法律意识,创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各级政府是环境质量的责任者,也是环境保护工作的组织者。各级政府要加大能力建设,加大治污设施建设和环保队伍建设的投入力度,努力提高环保投入占财政支出的比重,切实加强基层环保能力建设。

环境对人健康的重要性篇7

但本区仍面临诸多健康问题,如经济发展对环境造成负面影响,人口老龄化带来社会压力,择业竞争影响职业人群身心健康,膳食不合理、缺乏体力活动等不良生活方式导致高血压、癌症等发病增多,流动人口剧增给城区管理和疾病预防带来新情况等。以“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为主题的2010年世博会举办在即,本区建设健康城区行动的机遇与挑战并存。各部门和各街道、镇要继续协调推进建设健康城区行动,致力于在广大市民中普及健康理念和健康促进技能,增强企业和市民维护健康的责任意识,夯实社会组织关注健康问题的工作基础,进一步推动本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努力提升城区的软环境和软实力,为2010年世博会的成功举办创造条件。根据《市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和《市建设健康城市年—年行动计划》的总体要求,制定本行动计划。

一、行动目标

继续完善建设健康城区的政策环境、公众参与机制和全民健康的社会支持系统;进一步控制影响人群健康的各类环境因素;全面提高市民健康素养、倡导健康生活方式,不断提升城区综合竞争力,促进人与环境和谐友好相处。

二、行动策略

(一)以人为本,注重参与。坚持以人的健康为本,以公众对健康的主动追求为重,充分尊重和反映市民在这一行动中的主体地位,根据不同人群解决自身健康问题的实际需求,因人制宜、积极创设各类公众参与平台,促进市民健康素质全面发展。

(二)服务世博,融入全局。紧密结合世博会,制定各项任务指标和推进活动计划,借势推进。既使健康城市理念与世博主题有机融合,逐渐渗透到市民生活的各个方面,又在服务世博中持续推进建设健康城区行动,使之融入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全局。

(三)纵横协作,立体推进。建设健康城区行动由部门建设项目和社会推进活动组成。一方面,不断强化社会动员,依托这一平台为政府职能部门认真履行职责、开展项目建设创设条件;另一方面,充分集聚部门合力,依托其资源优势深化各个层面的社会推进活动。以社区和单位为最基本的工作单元,坚持重心下沉,强化指导服务,实现重点突破,真正形成“纵横协作、立体推进”的工作模式。

(四)融合发展,拓展内涵。积极探索推进大学校区、科技园区、公共社区三区融合、联动发展中新近出现的健康问题,通过借鉴已有经验,创新工作机制,研究制定健康促进的保障性措施,切实解决其中的一些重点问题,不断丰富这一行动的内涵,努力完善可持续发展的行动机制。

三、主要任务与要求

(一)营造健康环境

根据《区迎世博600天行动计划》的总体要求,以爱国卫生创建活动为抓手,不断改善城区面貌和环境质量。至2010年,城区主要环境指标基本达到国家卫生区要求。

1、进一步提高城区污水处理能力和水平,不断深化骨干河道整治,逐步恢复河道水生态系统。

2、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全面、有效控制煤烟型和扬尘污染,不断改善空气质量。

3、进一步加强沿街、沿路、轨道交通沿线、高架桥荫等各类绿地的建设和管理,提升整体绿化景观质量和养护管理水平。

4、加大中小道路、农贸集市、建筑工地、城乡结合部等市容顽症的整治力度,建立有效的长效管理机制,切实改善市容环境面貌。

5、不断改善居住区环境。着力改善环境面貌,加大房屋整修、清洗力度;落实市容环境责任区制度,定期开展以居住区、单位为重点的社会大卫生检查评比及满意度测评。

6、不断加强以消灭孳生地为重点的有害生物防制,有效控制虫媒传染病的发生。

7、进一步加大食品卫生安全监管力度,全面营造市民放心的食品消费环境。

8、加强公共场所控制吸烟工作,营造室内无烟环境。

(二)完善健康服务

全面推广和普及健康生活方式应具备的理念、行为和技能,积极提供优质的医疗卫生服务,逐年提高市民对健康素养和健康生活方式的知识知晓率和行为形成率,不断改善市民健康综合素质。

1、进一步完善适应城区发展的公共卫生体系。

2、继续推进社区重点慢性病规范化管理,提高高血压、糖尿病、肿瘤、精神疾病等重点慢性病的管理率。

3、建立网络化、全覆盖的社区卫生服务平台,逐步落实全覆盖的家庭健康服务责任制,为居民提供安全、有效、便捷、经济的“六位一体”综合卫生服务。

4、促进精神卫生工作发展,加强心理健康服务,开展重点人群干预。

5、推进中医药适宜技术进社区服务,加大中医药文化宣传,充分发挥中医“治未病”的优势,构建中医特色预防保健服务体系。

6、大力普及生殖健康、优生优育、避孕节育和预防艾滋病知识。

7、不断完善社区公共体育设施建设,建立网络化、全覆盖的社区体育指导机构和社区体育配送服务平台,发展各类群众性体育健身团体,大力宣传科学健身方式,开展体质干预。

8、全面普及合理营养知识和推广支持性工具,不断优化市民饮食结构。

(三)加强健康管理

按照“条块结合、以块为主”和“整体推进、个性发展”的原则,紧紧依托健康社区和单位开展健康管理。各级医疗卫生机构要大力扶持和紧紧配合群众性健康自我管理组织,提供更加完善的技术指导和服务,不断加大宣传教育的渗透力,逐年提升公众的健康自我管理能力。

1、全面组建各类健康自我管理小组,覆盖全区各个居委会和健康单位,鼓励社区居民主动掌握自身的健康状况,主动干预自身的健康隐患,逐步实现健康的自我管理。

2、不断开发健康城区宣传阵地,通过各种有效形式,大力普及健康自我管理的知识与技能。

3、持续深化和推进健康社区、健康楼宇、健康企业、健康校园、健康家庭等建设活动,结合场所特点,不断拓宽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的渠道,倡导社会法人和市民个人加强共同维护城区健康的社会责任感,使不同健康场所在健康自我管理方面各具特色。

四、重点推进活动

(一)“人人动手清洁家园”行动

广泛发动市民参与整治社区和公共场所环境卫生的公益性活动。倡导和完善月末周四的“清洁家园日”义务劳动制度和群众性监督机制,定期开展环境卫生督查及整治活动,引导市民树立主动关心公共卫生状况和环境状况,自觉维护市容环境,摒弃乱吐痰、乱扔垃圾等陋习,提高市民的公共环境卫生意识,不断改善城区整体环境水平。

(二)“人人劝阻室内吸烟”行动

围绕“无烟世博”的主题,全面倡导公共场所控烟。通过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主题控烟活动,积极倡导市民树立控烟意识,养成不在公共场所吸烟、劝阻室内吸烟、不主动敬烟和不接受敬烟的行为习惯,大力营造全面控烟的社会氛围。全区所有机关、医院、学校全面控烟,餐饮、宾馆和文化娱乐场所全面标注控烟标识,餐饮单位逐步实行控烟。

(三)“人人坚持日行万步”行动

全面倡导“体育生活化”理念,从日常生活和工作入手,引导市民每天进行累计相当于一万步左右的身体活动。积极开展各类群众性体育活动,通过健身操、健康跑等形式,不断扩大参与人群的范围;大力恢复和推广“工间操”制度,倡导职业人群加强日常健身锻炼;全面建设科学健身路,在公共绿地、公园和社区的有关道路上,建立以健身为主题的宣传指示牌,普及科学健身理念。

(四)“人人掌握控油控盐”行动

广泛宣传“每人每天摄入盐控制在6克以内、摄入油控制在25克以内”等健康知识。向居民户免费派发健康生活方式支持工具和相关的健康宣传资料;尝试在本区销售的部分食品包装上,标注控油控盐信息;在集体用餐的健康单位内试点开展控盐、控油活动并逐步推广;在餐饮单位逐步推广合理膳食提示和健康菜谱。

(五)“人人学会应急自救”行动

大力普及识别危险标识的知识和技能,提醒市民注意周围环境,防范潜在危险,保护自身安全,减少意外伤害。组织开展各类应急自救基本技能的培训、测试和演练,不断提高市民在地铁、楼宇等公共场所应对突发事件的自救意识和能力。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政府要加强对建设健康城区工作的领导,充分依托各类专业性、行业性行动计划,整合目标载体、保证资源共享;进一步完善建设健康城区的组织网络,明确各部门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的工作职责,建立高效运作的协调机制;不断加大对建设健康城区工作的投入保障力度。区各有关部门要大力支持和配合建设健康城区工作,根据本行动计划,制定具体实施方案和配套措施。

(二)完善参与机制

要加强建章立制,畅通公众参与渠道,进一步提高公众参与建设健康城区行动的可行性和有效性。完善健康城区志愿者队伍管理机制,在不断扩大志愿者队伍的基础上,探索建立志愿者服务的诚信机制和互动模式;健全激励机制,每年评选健康城区工作先进社区、单位、集体和个人,调动不同主体开展建设健康城区活动的积极性;建立多元化投入机制,鼓励和引导社会资金投入健康城区建设项目,实现健康城区事业投入主体的多元化;探索建立公开听证制度,在制定和完善健康城区相关政策过程中广泛听取公众意见,注重兼顾不同群体的健康权益。

(三)实施监测评估

要探索建立健康城区评估指标体系和市民健康行为监测系统,委托专业机构定期监测,全面、科学、公正地评估行动计划的进展情况和实施效果。各街道、镇和区有关部门要按照年度计划要求,于每年末做好建设健康城区工作评估和总结。区健康促进委员会要结合迎世博600天行动计划的各阶段工作要求,于2010年组织开展重点项目评估;于年以自我评估与外部评估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终末评估。区相关机构要进一步加强健康城区建设相关课题研究,发挥职能部门及技术部门各自的优势,促进健康促进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和相互转化,并鼓励社会成员积极参与健康促进理论与实务的创新研究。

(四)拓展交流合作

要不断拓宽合作交流领域,利用专业期刊及各类传播载体,交流健康城区的最新信息、先进理念和成功经验,探索和创新健康城区工作机制。通过交流、考察、学习等形式,建立广泛、多样的沟通渠道。

环境对人健康的重要性篇8

案例一:西安一网吧环境不达标被要求整顿

近年来,文化部门在对网吧的监管中,环境也已经成为衡量网吧是否达标的因素。在近日西安市文化局开始对全市的一千多家网吧进行的重点整治中,就有数家网吧被勒令停业整顿。其中有不少网吧被要求停业都是因为卫生环境不合格,其中一家网吧吊顶上的蜘蛛网看得清清楚楚,网吧里面未设禁烟标志,无消毒紫光灯。当执法人员对网吧进行清场时,仍有一名网吧工作人员继续上网。执法人员当场暂扣了该网吧服务器,下了停业整顿通知书。在同批次整顿的另一家网吧,执法人员指出,禁烟标志印在某饮料的广告中,看得不明显,另外该网吧的双人布坐套上面污秽不堪。

按照规定,网吧只要有经营食品饮料的地方,就必须办理卫生经营许可证和从业人员健康证。目前很多网吧并没有对工作人员办理健康证。环境卫生,甚至空气质量都已经成为网吧环境的灰色地带。

案例二:网吧经理出现过早衰老现象

根据近期一项调查显示,网吧经理正在成为容易衰老的人群之一。即使是中小网吧的经营,过多的事务压在同一个负责人身上,压力和对保健的忽视,让健康过早走入了雷区。

不仅仅是网吧经理,在网吧上户的用户也很容易成为健康受损的一族。长时间在电脑前坐,玩游戏导致神经高度紧张,都成为健康杀手。同时,如果电脑的摆放没有与用户的眼睛在一个平行线上,那么电脑显示器产生的辐射也会成为危害用户健康的隐患。

网吧环境如何挂钩健康?

网吧作为公众场所,有义务为用户的健康营造良好的环境。但是网吧环境的定义,以及对用户健康的保护并不仅仅是停留在入目的环境,以及空气质量检测等。软环境、硬环境以及人性化的环境,都是网吧整体环境的组成部分。

网吧的硬环境,即我们通常所说的网吧环境。我们走进网吧会看到什么7整齐的电脑摆放,干净的卫生条件,井然有序的运营环境。诚然,这是大家认同的网吧环境,但是还不够。比如,当用户坐到电脑前,他是否能对电脑的运行速度满意,是否会对电脑发出的噪音觉得可以接受。再细致一点,‘每一台电脑是否都打扫干净了,键盘每天是否都会清理,避免交叉细菌的传播等等。如果有卫生间,是否每隔1小时都会有人打扫,保证卫生间环境的舒适?这些其实都是硬件环境的组成部分,其中还包括在案例一中出现的吊顶的卫生情况等等。

而软环境,则包括的范围更广。比如,禁止未成年人出入网吧的标识是否放在了醒目的位置,网吧内的禁烟标识是否能方便地让每一位来上网的用户都清晰地看到。除了这些外,电脑的软环境也是一个重要的环境指标。是否将绿色健康的上网软件作为推荐上网内容提供,或者在浏览器里是否屏蔽了不健康的网上链接。对黄色网站的屏蔽是否做到位了等等。如果网吧还包括了休闲区的话,休闲区是否有让用户在舒适的环境下等待上机的内容,比如免费的杂志,电视节目等等。

人性化的环境则是目前最容易被网吧忽视的一个环节。人性化的环境最重要的就是员工素质的培养,它与软、硬软件的达成直接挂钩。比如硬环境中的环境维护,软环境中的电脑内容维护等等,都需要员工主动自觉地进行。在用户需要购买饮料,需要用餐时,这些服务员工是否能及时提供,而不是让用户总得走来走去,让他们觉得上网时间没有充分利用等等。

如果以上三个环境因素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会出现什么状况呢?在网吧人来人往的环境中,经常存在空气污浊、病菌横行等严重影响用户身心健康的因素。据不完全统计,每天中国网吧人流量约4000万人次。作为高人流交替的场所,如果网吧环境状况和卫生状况没有得到良好的监督和改善,可想而知,网吧将成为多少人的健康杀手。

健康网吧概念逐步流行

文化部门对网吧的卫生和环境状况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这也得到了用户的大力支持。在上有政策,下有需求的情况下,“健康网吧”的潮流应运而生,并日渐成为提高网吧竞争力的一大保障。

如今,网吧发展过程中的“健康”问题被提到了一个相当的高度。应当正视的一点是,这个公共场所互联网行业的健康,不能仅停留于网络游戏等内容方面,从硬件产品、上网环境、上网内容、社会环境等方面,都要引起足够的重视。那么,应该如何做,才能让网吧具备成为健康网吧的条件呢?根据上面我们提到的三种环境因素,结合具体措施,来看看你的网吧,可以做哪些为健康出力的工作吧!

首先,上网内容要健康。绿色上网是目前国家有关部门大力倡导的上网方式,但是目前网吧经营中也存在一些症结。网络游戏是网吧经营内容的重头戏,很长一段时间以来,网吧陪着网络游戏一道,被社会一度追杀喊打,所幸的是,政府对于内容和网吧关系的正确认识、游戏开发商社会责任感的提升、网吧的大力支持,使得这种局面正日见好转。政府曾一度率先对游戏产品进行分级,并大力鼓励游戏开发商、运营商制作、经营内容健康的“绿色”休闲网游。因此,网吧在经营中应该对游戏有一个筛选的过程,对宣扬暴力、色情、成人等主题的游戏进行杜绝,以树立健康上网的网吧形象。

除了网络游戏外,网吧对知识产权的保护或者说远离侵权也成为优秀网吧需要考虑的一件事。目前网吧对影音作品使用是一个盲区,涉及侵害著作权的内容比比皆是,音乐、电影、电视剧的盗版下载一度被外界所诟病。不过从今年开始,这一问题已经逐步改善,付费欣赏购买了版权的影音内容已经成为一种趋势。

从这两个角度看,营造上网内容的健康,不仅仅是要求用户健康上网,网吧自己也要自律,与违法行为绝缘,才是网吧行业顺利发展的首要前提。

其次,是上网环境要健康。网吧人群的消费,普遍具有高流量与高持续时间两大特点。网吧环境关系网民的身心健康。因此,改善网吧环境要面面俱到:装修上采用无污染的环保材料,网吧计算机之间的间距,适当的照明系统,网吧的通风,网吧内的温度适宜……清新的环境、典雅的装修与时尚的设备,加以桌椅的配合,营造出良好的网吧的文化气息,一定程度上给予了网民身心的愉悦感,也保证了心理上的放松。计算机旁简单的一个温馨提示:“尽兴的娱乐之余请休息1O分钟!”就能够让用户感受到浓浓的暖意。

设备的节能也是衡量环境健康的重要项目。节能是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全社会都在重视节能,网吧的健康发展更应如此。采用能耗较低的机器设备,打造一个绿色、健康的网吧环境,是未来网吧健康发展的重要一点。

再次,硬件产品要健康。用户是网吧的“衣食父母”,关注网民的个人健康不仅体现了一种经营理念上的先进,也展现了网吧行业的人性化理念。目前,已经有更多业主意识到:离网民距离最近的显示器的辐射要低,显示器画面的刷新率、分辨率要高,按照人体工程学设计的鼠标、键盘等设备,低噪音的PC,高质量的耳机等等都可以有效降低使用者的疲劳与机体损耗。现在,各个IT厂商都推出了一体化、人性化的解决方案,作为重要一环的硬件厂商,对于推动行业的健康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最后,是人性化环境要健康。除了要求员工素质外,对员工的关心关爱也是网吧和谐大环境的组成部分。比如之前案例二中提到的大量网吧经理出现衰老过早,严重亚健康状态,就是负荷过大,没有得到及时休息所致。网吧在经营中要合理调配人力资源,在保证每个人都能在尽其职,谋其事的前提下,给予员工充分的休息时间和福利。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让他们觉得做网吧也是有前途的。有一个好的工作环境,其他环境因素自然也就相应提高。

上一篇:现代航天技术范文 下一篇:建筑监督管理范文